三、感觉 Flashcards

1
Q

什么是感觉?

A

是人脑对个别属性的认识。感受器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是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作用】提供内外、外环境信息;保证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
【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感觉的测量

A

感受性:人的感觉器官只对一定范围的刺激做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就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1)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1)两个同类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韦伯定律

A

⑴ 韦伯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依赖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取决于刺激物 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⑵ 𝐾 = 𝛥𝐼/𝐼,𝐼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𝛥𝐼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𝐾为常数。
⑶ 不同的感觉,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韦伯定律只适应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费希纳对数定律

A

⑴费希纳认为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是相等的,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以由在阈限上增加 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
⑵ 𝑃=𝐾𝑙𝑔𝐼,𝐼为刺激量,𝑃为感觉量。
⑶ 费希纳对数定律认为感觉的大小(感觉量)是刺激强度(刺激量)的对数函数,费希纳对数定律也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斯蒂文斯幂定律

A

⑴ 斯蒂文斯用数量估计法得到每种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发现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 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与物理量的乘方(幂)成正比。
⑵ 𝑃=𝐾𝐼^𝑛,𝑃为感觉的大小,𝐼是指刺激的物理量。𝐾和𝑛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感觉现象⑤

A
感觉适应;
感觉后像;
感觉对比;
感觉相互作用(联觉,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感觉补偿。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视觉

A
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感觉。380~7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
【色觉属性】
色调:主要取决于光的波长。
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视觉现象

A
【颜色】
①普肯耶现象:夜晚看蓝花觉得比红花亮。
②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加法过程),颜料混合(减法过程)
③ 色觉缺陷:色弱,色盲。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④马赫带:可用侧抑制解释。
⑤视觉对比:明暗、颜色对比。
⑥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辦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⑦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
⑧闪光融合: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空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⑨视觉掩蔽。
⑩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暗适应是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人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是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人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视觉的生理基础

A
【折光机制】眼球。
【换能机制】视网膜。
棒夜感明暗短(波),锥昼视细颜长(波)。网膜中央四只有锥体细胞,是对光最敏感的部位。
【视觉传导机制】
视网膜双极细胞
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传到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枕叶(中枢机制)
【视觉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 17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视觉理论②

A

【三色说】
①托马斯•杨假定视网膜有红、绿、蓝三种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②赫尔姆霍茨认为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但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光更敏感。③不能解释红绿色盲,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负后像现象。
【拮抗说】也叫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黑一白、红一绿、黄一蓝三对视素,它们在光刺激下表现为拮抗过程。
*研究发现,网膜水平上,色觉按三色原理产生;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颜色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听觉

A

人耳对声波的感觉。人耳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最敏感范围在1000~4000Hz。
【听觉三种属性】
❶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❷音响: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音响也与频率有关。等响曲线表明:不同频率的声音,音响不一样;声压超过一定水平(情感阈限),将使人耳产生痛觉。
❸音色:人的听觉判断声波波形的主观感受。
【听觉现象】
❶声音的掩蔽:纯音掩蔽,噪声对纯音,纯音和噪声对语音的掩蔽。
❷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大大超过正常生理反应限度,听觉國限暂时提高;暂时阈移是其指标。
❸听觉适应:持续的声音刺激,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研究听觉适应的方法是响度平衡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听觉的生理基础

A

⑴人耳。①外耳:收集声音。②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耳道内接鼓膜,传人的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后是三根听小骨,镫骨与卵圆窗相接,将声音放大数倍后由卵圆窗传到内耳。③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⑵耳蜗:换能作用。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⑶传导和中枢机制。听神经→脑干的髓质→耳蜗神经核→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中枢机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频率理论

A
  1. 拉瑟福德认为,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2. 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与人耳能接受超过 1000Hz 以上的声音不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A

⑴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⑵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

A

⑴冯•贝克西认为,❶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项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❷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❸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接近蜗底(tips:频率低能量大走得远)。
⑵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 500 Hz以上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 500 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神经齐射理论

A

⑴韦弗尔认为,❶当声音频率低于 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是对应的;❷声音频率提高,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做出反应,而是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⑵用齐射原则可以对 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 5000Hz,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17
Q

反应偏差和信号检测论

A

(1)反应偏差
阈限测量受到反应偏差的影响,即一些与刺激的感觉特性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观察者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而产生的系统趋势。例如,倾向于大多数时候反应“是”。至少有三种反应偏差的来源:欲望、期望和习惯。eg:有奖励或惩罚的实验。
(2)信号检测论
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列研究方法,并不严格地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
根据是否有信号出现和观察者的反应是否正确,可以区分为四种反应:击中、漏报、虚报、正确拒绝。通过击中率和虚报率的百分比,研究者可以使用数学方法分别测出观察者的感受性和反应偏差。
(3)差别阈限
即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也叫最小可觉差。是测量两种感觉心理差别程度的数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