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意识和其他状态 Flashcards

1
Q

意识的含义、种类及功能

A
  1. 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 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 “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种类:前意识;无意识;意识
▪️功能:知觉功能;计划功能;选择功能;监控功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意识的种类

非意识

A

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人意识。例如: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能觉知。但是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如: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意识的种类

无意识

A

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
❶无意识行为
无意识行为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例如: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因难地思考问题或 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平衡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❷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在麦凯的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 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 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❸盲视
盲视是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一个大脑皮层 17区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尽管病人 “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意识的种类

潜意识

A

有些学者认为,潜意识即无意识;也有些学者将潜意识单独定义。潜意识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弗洛伊德对潜意识(他也称其为无意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某些意识经验,如本能欲望、创伤经历等威胁心理活动的过程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却被压抑在了潜意识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意识的种类

前意识记忆

A

前意识记忆是具有在个体注意被吸引过去以后才能到达意识的记忆。
前意识记忆在个体心理的背景上默默地起作用,直到一个需要意识的情境出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简述睡眠阶段

A

▫️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完全失去意识,而是和觉醒对立的一种意识状态。
个体处于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的β波(14~30Hz),安静时脑电波是α波(8~13Hz)。个体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可以分为四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晚交替3~5次。

  1. 第一阶段
    A. 脑电变化:混合的频率,频率和振幅都较低o
    B. 持续时间:10分钟。
    C. 主要特点:在这个阶段处于浅睡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馒,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2. 第二阶段
    A. 脑电变化: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
    B. 持续时间:20 分钟。
    C. 主要特点:个体较难唤醒。
  3. 第三阶段
    A. 脑电变化:频率变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
    B. 持续时间:40分钟
    C. 主要特点:肌肉逐渐变得更放松。
  4. 第四阶段。
    A. 脑电变化:持续低频高幅的δ波。
    B. 主要特点:深度睡眼阶段,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有时发生梦呓、梦游、尿床等。
    *第三和第四阶段的睡眠称为 “慢波睡眠”
  5.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阶段)。
    出现像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的脑电波,眼球转动、梦境往往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

🔺睡眠阶段的规律

  1. 一夜:前四个阶段总共持续90 分钟左右,此后便进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次仅持续5~10 分钟,此后出现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一次长达1小时。而第三和第四个睡眠阶段在黎明时会消失。
  2. 一生: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眼时间非常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老年人每晚睡眠中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非常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睡眠的功能和特征

A
  1. 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可以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以恢复其功能。但实验证明,睡眠的时间是可以通过训练缩短的,关键是提高睡眠质量,增加深度睡眠的比例。
  2. 生态学理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出发,认为睡眠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睡眠特征:普遍性;必需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梦的解释

A

梦剥夺的实验证明,做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剥夺梦对心理和生理机制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1. 精神分析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❶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❷梦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象征含义,可以分为显性梦境和隐性梦境。显性梦境是在回想时能够说出梦的內容,隐性梦境是蕴含于显性梦境中的梦的舍义。❸弗洛伊德还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杂乱无章的,梦代表了个人某些愿望的满足,即潜意识欲念的要求和冲突,因此是有意义的,也是具有独特价值的。❹对梦的加工方式有: 压缩、转移、象征化和再度修饰。
  2. 生理学观点
    霍布森提出激活—整合假设,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 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 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梦的特点
霍布森等人的研究认为,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而且主要是梦境的不连续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点

A

催眠是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一种觉知状态。在催眠状态中,参与者体验对催眠暗示增强的反应性。

🔺容易被催眠者的特征: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想象力丰富、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依赖性强、坚信催眠的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注意的含义及特点

A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 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而舍弃另一些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同。
  2. 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 是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是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小贴士:
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关系,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而注意指向的范国就会缩小。所以集中性高的时候,指向性就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注意的功能

A
  1. 选择功能
    注意使人们在某一瞬间选择具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特定刺激,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
  2. 保持功能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的对象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3.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可以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并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做出适当分配和及时转移,以适应环境的变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注意的品质

A

注意的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tips:光腚疯转← 就会被注意

根据品质可分为: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广度

A

注意广度(注意范围)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一股人的迋意广度是 7‡2个单元(组块)。

  1. 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整齐、颜色越接近、越有内在联条,迋意的广度就越大。
  2. 活动任务:活动的任务要求越多、越复杂,注意的广度就越小。
  3. 个人知识与经验: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经验越多,注意的广度越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稳定性

A

注意稳定性是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1. 人的主观状态: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贡任感、坚强的意志,以这对事物的浓厚兴趣等都会增强注意的稳定程度。
  2. 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的事物要比单调的畢物更答易保持注意的稳定,活动变化的事物要比固定的事物更容易保特注意的稳定。
▪️注意分散(分心)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即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的现象。
▪️注意起伏(注意动摇)
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由感受器的局部适应,以及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而引起,注意的起伏在任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分配

A

注意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

  1.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熱练度或自动化程度:
    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 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容易;反之,则较困难。
  2. 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和内在的联系:
    一般来说,注意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比较困难。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转移

A

注意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的现象。

  1. 原有注意的紧张度:
    紧张度越大,转移越困难,越缓慢。
  2. 新事物的性质:
    吸引力越强,越符合需要和兴趣,转移就越容易,越迅速。
  3. 个人固有的神经类型和习惯。
tips:
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在于,注意转移是主动的。
17
Q

根据注意的品质划分的3种注意类型:

A
  1. 选择性注意
    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利用双耳分听实验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另一类刺激,以及选择的具体过程等。负启动现象、返回抑制现象和注意瞬脱现象反映了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的特点。
  2. 持续性注意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特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3. 分配性注意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即让被武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
18
Q

不随意注意及引起原因

A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感。

▪️引起原因
1.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2. 个体状态: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经验等。

19
Q

随意注意及引起原因

A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引起原因

  1. 注意目的与任务: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
  2. 兴趣:间接义趣对随意注意有重要作用,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越大越容易维持稳定而集中的注意。
  3. 活动组织: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例如:生活习惯良好的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工作;反之,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当需要随意注意时,会较难组织。
  4. 过去经验:与自己知识和经验有关的活动相较于与其无关的活动,更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5. 人格:意志力顽强的人更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20
Q

随意后注意及引起原因

A

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一般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引起原因:①直接兴趣,②活动的熟练程度。

21
Q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模型

A
  1. 提出者:布罗德本特。
  2. 理论观点: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信息进人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止而消失了。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该理论又叫 “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3. 解释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4. 实验来源:该理论是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实验是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追随耳)听到的材料,但检查的却是呈现到另一耳朵(非追随耳)的材料,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布罗德本特提出,进人追随耳的信息因为受到注意而被接受,进人非追随耳的信息因为没受到注意而末被接受。
22
Q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衰减模型

A

特瑞斯曼认为

  1. 过滤器是存在的;
  2. 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当信息通 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 不同刺 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如鸡尾酒会效应。
23
Q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后期选择模型

A

多伊奇认为

  1. 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2. 所有输入信 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 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3. 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如“Stroop 效应”。
24
Q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多阶段选择理论

A

约翰斯顿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25
Q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

认知资源理论

A

卡尼曼提出

  1. 注意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智力,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 知资源,刺激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2.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3. 在认知系统中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的控制,把认知资源 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6
Q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

双加工理论

A

谢夫林提出

1.人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2.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是自动化进行的;受意识控制
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3.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27
Q

flow 福流

A

flow是指人们准高度参考某些活动力时伴随的一种心理状态。

契克森米哈伊 (Csikszentmihalyi)提出,处在”福流"状态的个体,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实际上,处在"福流〞状态中的人是没有感情和意识的,人们把"福流"描述为非常快乐,只不过是事后的判断而已。
迪特里希(Dietrich)和德•曼扎诺 (De Manzano)都认为,"福流”是一种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福流”“经历也和一系列生理变化有关。
28
Q

意识的水平

A
  1. 基本水平。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
  2. 中间水平。对人们所觉知的一个反应。在这个水平上,人们可以思考和操纵不在眼前的客体(表象),想象成新的样子并使用它回忆过去或计划将来;
  3. 高级水平。对人们自己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是自我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