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时与注意 Flashcards

1
Q

反应时

(一)反应时研究简史

A

反应时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开始作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因变量之一,常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一)反应时研究的简史

  1. 1796年,马斯基林使用“眼耳”法观察星体经过望远镜中的铜线时,多次发现助手比他观测的时间慢约半秒钟。
  2. 1820年,贝塞尔意识到造成记录时间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马斯基林和助手之间存在某种系统差异,并比较自己与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星体的通过时间,发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3. 1823年,贝塞尔和阿格兰德共同观察,发现:

B(贝塞尔的反应时)-A(阿格兰德的反应时)=1.233,即“人差方程式”

反映了两个观察者在反应时间上的个体差异。

  1. 1850年,赫尔姆霍茨成功测定了蛙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50m/s此后,他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50~100m/s
  2. 唐德斯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即唐德斯反应时ABC。1850年至1969年是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方法学的核心是减数法
  3. 1969年,斯滕伯格提出加因素法后,反应时研究便进入第二阶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反应时

(二)速度一准确性权衡(高频考点)

A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其反应行为。

速度一准确性权衡对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反应时

(三)反应时的种类

A

1、简单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在简单反应时实验中,需要注意避免被试的过早反应,可采取两种措施:

(1) 随机变化预备信号与刺激呈现间的时距;
(2) 插入侦察试验,即发出预备信号之后并不呈现刺激。

2、选择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是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在刺激为同一通道的情况下,选择反应时和选择数目的对数成正比关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反应时

(四)反应时新法

A

反应时新法是指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主要包括减数法和加因素法两种基本形式。

1减数法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也称唐德斯减数法,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种利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1)基本原理

减数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作业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A反应、B反应和C反应

唐德斯把反应时任务分成了三种:A反应、B反应和C反应。

①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是最简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也称为基线时间

②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数的反应数。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在B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即B反应时等于基线时间加上刺激辨别时间和反应选择时间。

③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C反应具有两个或以上的刺激,并且只要求对一个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余刺激不作任何反应,仅有刺激的辨别过程,没有反应的选择过程。在C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的心理操作,即C反应时等于基线时间加上刺激辨别时间。

辨别时间=C反应时一A反应时,选择时间=B反应时一C反应时

3)减数法的应用

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常用到减数法反应时实验。此类实验既可以用来研究①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或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反过来,也可以通过两个反应时之差来②判断某一心理过程是否存在

其经典的实验为:证明短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的实验

实验过程:波斯纳等人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或者同时呈现,或者中间插入短暂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断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为同一字母(AA);另一种为读音相同但写法不同的大小写字母(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同”。

2、加因素法

加因素法是指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它是由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减数法反应时的基础上提出的。

(1)基本原理

加因素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侧重的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注重证明不同环节的存在并辨别顺序

加因素法的前提:人对信息的加工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进行的,是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2)加因素法的应用

①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实验过程: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随即停止。这样主试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提取识记过的信息以及提取所需的时间(反应时)。

②“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3其他方法

(1)序列反应时范式(SRT),是尼森和比勒姆提出的内隐学习序列学习范式中的经典任务之是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规则序列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2)内隐联想测验(IAT),是格林沃尔德提出的对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也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如内隐态度)进行测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注意的反应时研究方法(高频考点)

(一)提示范式

A

提示范式的基本原理是:

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即刺激可能出现的位置)

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提示就是对注意指向的引导。

提示范式中最典型的是空间提示范式

实验常用的一个自变量是提示的有效性,即实验中提示指向的位置和随即刺激出现位置的吻合程度。它通常有三个水平:

1.有效提示:是指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确实在此位置出现。

2.无效提示:是指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却在其他的位置上出现。

3.中立提示:是指提示同时出现在所有位置上,即没向被试提供有关目标可能出现的位置信息。

在有效提示的条件下,被试注意指向目标位置的可能性较大;在无效提示的条件下,被试注意指向目标的可能性较小;在中立提示条件下,被试注意指向目标位置的可能性介于前两者之间。

以提示有效性为自变量,就可以控制被试注意指向目标出现位置的可能性的大小。被试的任务是看到刺激出现就立即按键反应,因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时

实验过程中,先让被试注视屏幕,然后向其呈现提示信,即在两个位置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呈现提示标志,随即消失。延迟几百毫秒后,呈现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作出反应。

实验过程中,为了防止被试提前反应,随机插入没有目标出现的侦察试验。所得到的结果是:有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最短,无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最长,而中立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介于两者之间。由此说明,注意提示的有效程度确实会影响被试的反应个提示的类型也是提示范式下注意研究的常用自变量。提示类型通常采用两种划分方法

  1. 根据提示是否直接出现在需要注意的位置,分为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
  2. 根据整个实验中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的比例,分为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注意的反应时研究方法(高频考点)

(二)过滤范式

A

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该范式的经典实例是双耳分听技术。

1、整体一局部范式

整体一局部范式主要是研究注意是先指向整体还是先指向局部,以及注意是如何在整体与局部间相互转换的,多用于研究单一刺激物的不同层次特征间的干扰作用。

纳冯的实验采用视觉刺激材料,这些材料的特点是整体大字母由局部小字母组成,如大字母“H”可由小字母“S”构成,小字母“S”就是部分与局部特征

每次试验时先给被试一个预备信号,要求被试注意屏幕上的光点,接着呈现一个刺激,持续40ms后消失。要求被试尽快做出判定,并尽可能少犯错,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和判断的正误。

2.双侧任务范式

双侧任务范式可用于研究多个独立刺激间的相互干扰作用。例如用“HTH”进行实验,同时向被试呈现三个字母,其中出现在注视点的字母(即中间的字母)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报告目标刺激而忽略目标刺激两侧的字母。当中间字母是T时用左手反应;当中间字母是H时,用右手反应。

实验采用的因变量是被试报告目标字母的反应时

3. Stroop范式(20实验分析与设计)

Stroop范式是利用 Stroop效应对注意的某些特征进行研究 。

Stroop效应是指同一刺激词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在典型的 Stroop范式中,第一个自变量是单词颜色和单词意义的异同,第二个自变量是注意的指向。主试记录不同条件下被试报告的反应时,将其作为因变量。

结果表明:当需要被试报告单词的颜色时,如果单词的颜色和单词不符,那么被试的反应就变慢,这就是 Stroop效应;而当需要被试报告单词时,单词的颜色是否与单词相符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影响,可见,两个自变量发生了交互作用。

4.负启动范式

负启动范式通常是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其中一个是目标刺激,其他的为分心刺激。

在这次试验中起分心作用的刺激,如果在下一次试验中变成目标刺激,被试的反应时往往会变长,由此表明负启动效应的存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注意的反应时研究方法(高频考点)

(三)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A

电生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记录和分析各种形式的脑电活动指标来进行的,主要包括脑电图技术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其中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是注意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被称为事件相关电位,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指标,记录了脑部特定部位的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