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实验 Flashcards
(87 cards)
内隐学习的特征
① 自动性:自动发生无需意识努力。
② 抽象性:不依赖于刺激表面的物理形式,能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③ 理解性: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规则知识,虽然本质上是无意识的、缄默的,但也可能被部分地意识到。
④ 抗干扰性:相较于外显学习,不易被其他因素干扰;个体差异小。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❶ 人工语法范式(最早、最重要,雷伯的语法规则)
❷ 序列学习范式
❸ 复杂系统范式(布罗德本特解决生活问题)
❹ 信号检测范式(效果标尺)
区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
① 实验性分离
(任务分离:直接测验「外显」与间接测验「内隐」的分离)
② 加工分离程序
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
即,记忆的间接测验的方法包括哪些?
① 知觉辨认(在速示条件下辨认是否学过)
② 词干补笔/残词补全
③ 物体判断任务(沙赫特)
——启动效应
实验性分离(任务分离)的逻辑
任务分离是指同一自变量在不同测验任务中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形。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产生了分离。如果两个任务出现了分离,就可以据此推测它们测量的是不同的心理过程。
实验性分离的问题
① 两种测验的可比性问题(反应指标不一致)
② 测验的纯净性问题(直接测验难以完全排除内隐记忆的参与;间接测验也难以完全排除外显记忆的参与)
③ 逻辑上的循环论证
加工分离程序的逻辑
由于传统的任务分离逻辑存在问题,雅各比提出了加工分离程序(PDP),在实验逻辑上彻底摆脱了所有分离逻辑必须要求的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这两种测验形式。雅各比认为,再认有两种内部心理加工机制:① 基于意识的提取;② 基于熟悉性的提取。前者对应着外显记忆,后者对应着内隐记忆,它们是彼此独立的两个过程。意识性提取表现为全或无,而基于熟悉性的自动提取是有对有错的。在同一个测试中,这两个过程的提取结果可以是“协同”的,也可以是“对抗”的。通过计算在一个测验中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各自的贡献,可以使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成分在一个简单任务中被区分开来。
有关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① 多重记忆系统说(图尔文)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②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罗迪格)
▪️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分离现象只能反映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两种加工过程分别是概念驱动过程和知觉驱动过程。
思维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① 行为测量 ② 出声思维 ▪️应用:开窗实验 ▪️发展:问题行为图(纽厄尔&西蒙) ③ 构建认知模型 ④ 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
丹尼尔等人总结出了哪两种无意识思维存在的标准?
① 零相关标准(直觉中的无意识思维)
② 猜测标准(问题解决中的无意识思维)
情绪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1⃣️主观体验法 ① 形容词简表法(基于普拉切克的情绪三维模型编制) ② 维量等级量表(伊扎德——情绪的四维量表:愉快度、紧张度、冲动度、确信度) ③ 分化情绪量表(伊扎德,测量各情绪成分,与维量等级量表同时使用) ④ 时间抽样技术
2⃣️面部表情 ❶ 早期的测量 ⑴ 直线量表(费勒基发表,伍德沃斯制成) ⑵ 圆形量表(施洛斯贝格/施洛伯格: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 ⑶ 三维模式图(施洛斯贝格/施洛伯格) ❷ 现代测量技术(伊扎德) ⑴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 ⑵ 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3⃣️生理指标法
▫️ 心率、呼吸、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脑电图、生化指标(e.g, fMRI测血氧浓度)
情绪研究的实验方法有哪些?
1⃣️ 刺激-条件法
① 条件性情绪技术
② 双跑道程序
2⃣️ 情绪诱导法
① 单词诱导法
② 图片诱导法
音高量表是采用_________(方法)制作的。
感觉等距法(找中点)
根据等高线,音高不仅和音频有关,也和_____有关。
音强
响度量表是采用________(方法)制作的。
感觉比例法(调节为一定比例)
根据等响曲线图,响度不仅与声波强度有关,也与_____有关。
频率(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
等响曲线:由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
在纯音对语音的掩蔽中,相比于高频音,低频音的掩蔽作用更____。
大
听觉疲劳 vs. 听觉适应?
听觉疲劳:强度过限or时间过限
听觉适应:持续刺激
Ps. 适应与疲劳最大的区别在于适应是一个平衡过程,能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
听觉适应的测量/研究方法?
响度平衡法
当声音只作用于一侧听觉器官时,两耳都能发生听觉适应现象,说明听觉适应现象发生在_________。
听觉中枢
闪光融合频率的原理
感觉记忆/后像
闪光融合频率的测量
闪烁转盘法
闪光融合频率计、混色轮、极限法
麦考勒效应
由适应产生的颜色互补效应,受测验图形的方向线索影响。这是因为人脑对待不同空间线索的视觉细胞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有独立的疲劳和适应。
简述直接知觉论
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刺激物说思想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其认为,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而非各部分的简单综合,知觉所具有的这种独立于视网膜影像之外的整体属性,就是“完形”。“完形”是人们先天具备的,无需后天经验的参与。吉布森接受了“完形”的思想,并将其推向极致,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觉的刺激物说:“完形”是刺激的“完形”,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人们完全可以据此产生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检验。直接知觉论的经典实验是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他们根据该实验认为,深度知觉具有先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