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行为 Flashcards
侵犯行为的定义aggressive behavior
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社会评价和伤害意图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首先,侵犯行为必须是违反社会规范的;其次是故意。
敌意和侵犯行为的差异
敌意通常是一种态度状态,并不带来直接的可观察的伤害,而侵犯是会带来直接伤害或可能导致伤害性后果的行动。不过,敌意作为一种高度排斥的态度准备状态,它常常可能会成为侵犯行为的准备阶段,并在某种因素的触发下引起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分类
1。从侵犯方式分:言语,使用语言进行;动作,使用身体某一部分或是武器
2。从侵犯的动机分: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
3。侵犯的指向性:公然侵犯、关系侵犯
报复性侵犯retaliatory aggression
目的在于造成对方身心上的痛苦或是伤害,say帮派间的聚众斗殴
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
目的是通过侵犯对方达到其他目的,say抢银行,小孩抢玩具而欺负
公然侵犯overt aggression
直接侵犯,通常以与他人面对面的公开对抗行为为特征,say身体攻击、语言威胁、损坏他人财产
关系侵犯relational aggression
隐蔽的间接侵犯,通过有意操纵同伴关系或者损害(或威胁)同伴关系伤害他人的行为,属于心理欺负。say有意中断或威胁中断关系,传播谣言。
侵犯的特性
1。普遍性:战争、对其他物种、日常各种侵犯形式。
2。持续性与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注意稳定性有相对性,并不一定是因果,还受到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
侵犯成因的解释-总
1。本能理论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b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c评述
2。生物学理论
3。挫折-侵犯理论
a最初的理论观点
b理论的修正
c评述
4。社会学习理论
a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b评述
侵犯的本能理论2013年大题10
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由遗传获得,而非习得。佛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一种破坏性行为,而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1。精神分析观点:
人的两种本能,性(所有寻求快乐的行为)与自我保持。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修正为生本能(性)与死本能(侵犯)。
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不会消失。需要将其以非破坏性的方式释放出来。say体育竞技、自由搏击等
2。习性学观点:
侵犯是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同类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同种系内的侵犯是一种适应行为,对物种延续非常重要,并控制过度增长。动物通过攻击来犯的动物以保护自己的领地和食物。交配争斗中,适应能力强的生存。
需要发泄出被城市生活抑制的侵犯本能,开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评述:动物的侵犯本能是否存在的问题;人类是否有侵犯本能的问题(有的话应该表现出相似性)
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关注诱发人类作出侵犯行为的内在生物学机制,识别出那些可能与侵犯有关的特定脑区。say影响情绪的边缘系统,海马在侵犯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杏仁核与侵犯的关联;皮层受损时表现更激烈的侵犯行为;激素水平
挫折-侵犯理论
关注外部条件对侵犯的影响,多拉德
原始理论:
1.挫折与侵犯的关系,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实验:儿童看到玩具不让玩,产生挫折感,破坏性更强,电击次数更多)
还假定,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
2.替代性侵犯:当侵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上,可能出现替代性侵犯。
修正:
挫折到侵犯间还存在其他影响要素
1.侵犯线索: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会增强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2.武器效应
3.任何负面情绪都能引发侵犯。当人们感到愤怒时,侵犯线索会增强侵犯的强度,可能是由于愤怒的个体更容易注意到侵犯线索的缘故。
评述:
挫折并不是侵犯的唯一原因,挫折也不是总导致侵犯行为。
质疑:暴力行为是一种体现控制感的方式,破坏事物是为了证明我们能够掌控事物。侵犯行为是我们形成控制感的手段,旨在证明我们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行为和周遭的环境
挫折frustration
对行为后果的阻碍;当我们想要什么又得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遭受挫折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2015名词解释
1.侵犯对象的替代(对象和最初引发挫折感的对象有某些相似之处)
2.侵犯类型的替代(不敢还手而骂人)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
定义为那些经常伴随着引发挫折的对象和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它可以是任何事物,比如刀、枪、人等。
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
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2013名词解释
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但也可能是“要求特征”效应在干扰实验结果)
侵犯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
儿童的侵犯行为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儿童学会什么时候做出以及怎么样做出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
评述;
在习得的侵犯行为和实际出现的侵犯行为间做了重要区分。个体可通过得到奖励或观察习得侵犯行为,但不一定会表现出侵犯行为。(观察到受罚的榜样就不会做出侵犯行为,并不是没习得,而是受到了抑制)
并且解决了其他理论不能回答的问题——侵犯行为的多样性。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可知,个体以前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对表现侵犯的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提出了减少侵犯的方法:1.体罚效果差(相当于父母对孩子实行了侵犯行为,将成为模仿对象)2.对侵犯行为的不关注,可减少侵犯行为,因为既没有提供可效仿的榜样,也没有提供额外关注的强化。
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1.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孩子们常常因为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或者额外关注。强化的模式对将来的侵犯行为起决定作用,即使没有奖励,间断强化模式也能维持更长时间的侵犯行为。
2.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say充气娃娃实验。儿童除了会模仿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外,还会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且不仅是儿童,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模仿榜样所做的真实或虚假的侵犯行为。
人在模仿不同的榜样时,程度并不相同。研究证明,儿童更倾向于模仿同性别的被试;比起地位低的榜样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模仿地位较高的榜样。
被试更可能模仿榜样侵犯后受奖的侵犯行为ie。
从侵犯行为的性质来看,与无理的侵犯行为相比,更可能模仿合理的侵犯行为
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1.A型人格:具有竞争意识、行事匆忙(时间紧迫感)、容易生气、攻击性较强(对待挫折情境时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的一类人。
2.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归因对侵犯产生的过程有重要影响,当做出恶意归因时,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3.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侵犯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身体侵犯更多。
当直接被激怒时、使用言语侵犯时,性别差异较小。
解释:先天激素、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社会赞许性和社会角色认同)实际上是性别角色对侵犯行为的发生更有预测作用。
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1.高温:随着气温升高,侵犯性会增加,到达峰值后侵犯性反而下降。
2.酒精和药物:酒精、药物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侵犯行为,取决于药物种类、剂量大小及被试状态——大剂量的酒精使人们对周围环境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本身处于被激怒或被威胁的状态下,大剂量的酒精引发侵犯行为。
3.唤醒水平:个体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她的侵犯行为i。被其他原因唤醒(性唤醒)的个体可能会把这种状态标定为愤怒,导致更强的侵犯性。
4.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的情况下攻击性增强(津巴多的黑袍女生电击实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侵犯增加。
认知性标定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生理唤醒和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指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在群体中一旦出现此状态,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个性支配,责任意识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容易引发去个性化状态。
去个性化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
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2015论述
1.文化与侵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2.媒体暴力:引发侵犯的重要社会因素。
3.暴力视频游戏:增加侵犯想法和行为,在具有侵犯倾向的个人及男性身上表现更加明显。
媒体暴力media violence2015论述
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对暴力概念的重新解释与传播,更为直观、形象的作用,更有蛊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