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 Flashcards

1
Q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A

弗洛伊德的人格基本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遵循快乐原则。它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深处最难以接近的部分,其基本机能是寻求能满足机体需求的对象,提供能量和动力。本我及其初级过程思维关注的是获得
改变和满足,而不管满足的途径是否实际或是否为环境所允许。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

  1. 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遵循现实原则。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在现实的基础上满足个体的需要。自我能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弗洛伊德称这种合理的思维为二级过程思维。
  2. 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遵循道德原则。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超我中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自我理想是个体为之奋斗的部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各成分的关系

A

弗洛伊德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做成骑士与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朝着他想去的方向前行。因此自我并不妨碍本我,而是帮助本我最终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超我以是非为标准,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甚至完全不能获得满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A

弗洛伊德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因此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他把与生存本能联系并用以满足机体的性的需要的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弗洛伊德以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力比多集中处为标准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口唇期的婴儿力比多发泄的主要动欲区是口腔。通过口腔活动的吮吸、吞咽、咀嚼等等,不仅满足了婴儿饥饿时的需要,而且这些活动本身也提高了性快感。
2.肛门期(1~3岁)
肛门期的幼儿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排泄活动成为力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肛门期
是儿童学会如何获得爱和赏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的儿童不能被父母正确对待,人格就会残留恐惧、内疚和蔑视的痕迹,这种残留会导致成人以后存在强迫行为且尖酸刻薄。
3.性器期(3~6岁)
性器期以外生殖器为主要敏感区,是最重要的心理性欲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而且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他们会模仿父母中的同性别者,并以另一位为“性恋”对象。男孩模仿父亲的行为,以母亲为爱恋对象,即“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女孩则正相反,即“恋父情结”(伊莱克特拉情结, Electra complex)。这两种情结的顺利解决不仅
可以使儿童获得男性或女性的行为风格,还可以把父母亲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东西,使之形成超我。
4.潜伏期(6~11岁)
当儿童解决了恋父或恋母情结后,他们的力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的发展呈现停滞或退化的状态,前生殖器期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儿童的生活逐渐被其它兴趣所填满,如探索自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和同伴交往等。
5.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后,性器官的成熟使儿童的性冲动再次萌发,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喜欢参加
由两性组成的集体活动。这时的个体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但也是从这个时期起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中的独立成员个体的心理从“自恋”转变到“异性恋”,而异性恋倾向一旦形成后,会持续一生,以后不会再发生根本变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A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区别在于,他承认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我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
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埃里克森 婴儿期

A

.婴儿期(0~2岁)

婴儿期的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生理需要若是得到满足,则会产生基本信任感,反之会产生不信任感,即疑感。积极的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埃里克森 儿童早期2-4岁

A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儿童此时已不满足停留在狭窄的空间里,渴望探索新世界。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埃里克森 学前期4-7岁

A

学前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和主动性。

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埃里克森 学龄期7-12岁

A

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的发展和掌握技能。

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埃里克森 青年期12-18岁

A

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一感能力的发展。

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埃里克森 成年早期18-25岁

A

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密。

此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婚姻而获得亲密感,而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埃里克森 成年中期25-50岁

A

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

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埃里克森 成年晚期 50岁到死亡

A

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完善感包括长期形成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若没有这种感觉则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容易恐惧死亡。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观点的比较

A

1.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在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人格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 弗洛伊德对人格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埃里克森则将人格阶段扩大至个体的一生。
  2. 埃里克森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A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因素,并且都可用客观的刺激—反应公式来论证。
华生是名副其实的环境决定论者,这种论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否认遗传的作用
否认行为的遗传作用的理由:
(1)行为反应由刺激引起,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2)他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构造的未来形式取决于所处环境。
(3)他的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1) 华生认为个体在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
(2) 华生提出教育万能论他认为健康的婴儿可以被培养成任何职业的成人。
(3) 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A

与华生的刺激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斯金纳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的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塑造

A

1.塑造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儿童偶然的动作若是得到教育者的强化,该动作再次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增多,随之增大,这便导致了大的操作行为的建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强化与消退

A

2.强化与消退

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被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只练习而不强化,不会巩固和发展一种行为。

18
Q

及时强化

A

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19
Q

斯金纳 评价

A

依照斯金纳的观点,强化可以增加反应的概率,其可分为积极强化(阳性强化)和消极强化(阴性强化)。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消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20
Q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

A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相较刺激一反应学习来说,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表现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

21
Q

班杜拉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

A

(1)攻击性
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如当儿童用合乎社会的方法表现攻击性时(如球赛或打猎),父母和其他成人就奖励儿童;当儿童用社会不容许的方法来表现攻击性时(如打幼小儿童),则惩罚他们。
所以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会注意什么时候的攻击性被强化,并模仿被强化的模式

22
Q

班杜拉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性别化

A

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形成过程(特别是模仿)来获得的。儿童通过观察来学习两性的行为,只是因为在社会强化的情况下,他们通所从事的仅仅是适合他们自己性别的行为。
有时这种社会强化还会影响观察过程本身,即儿童可能会停止对异性模式细致的观察

23
Q

班杜拉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自我强化

A

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儿童从榜样身上学到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当自身行为达到标准后,就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

24
Q

班杜拉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亲社会行为

A

班杜拉认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

亲社会行为靠训练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有时强制的命令一时奏效,事后又反复。只有正确行为模式的影响才更有用,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25
Q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A

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他认为工具的使用使人适应自然的方式变为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而不再像动物一样用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说明制约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不再是生物进化规律,而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26
Q

维果茨基——发展的实质

A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27
Q

维果茨基——高级心理机能

A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同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

人使用物质工具进行劳动操作,使自己脱离了动物世界。同时使用符号、语言等精神工具进行精神生产,使其心理机能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阶段,具有随意性、主动性

28
Q

维果茨基——心理机能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A

(1)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 各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
(4)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9
Q

维果茨基——心理机能向高级转化的原因

A

(1) 起源于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 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 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30
Q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A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
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即儿童凭借成人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表明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31
Q

维果茨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A

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主要的理论。

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32
Q

维果茨基——学习的最佳期限

A

教学如果脱离了儿童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是不利于其发展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且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33
Q

维果茨基——内化学说

A

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的最早推出人之一。
他指出,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从而学生能通过教学来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部财富。

内化学说的基础是维果茨基的工具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是各种符号,学生早年不会使用这类工具,因此心理活动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之后,心理活动转变成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的。
这种高级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形成,以后逐渐内化,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

34
Q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A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他认为心理、智力、思维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
或后天的经验,应当是主体的动作,而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
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他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
还是指向内化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的,个体通过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如
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
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35
Q

皮亚杰 心理发展的因素

A

皮亚杰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四种。

36
Q

皮亚杰 心理发展的结构

A

(1)图式
图式是心理发展结构的核心概念,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也就
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新的图式
(2)同化(量变
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它只是数量
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3)顺应(质变
顺应是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4)平衡
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使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37
Q

皮亚杰关于发展阶段的观点

A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1.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等的差异,
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有一定的次序,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
后两个阶段有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
整体。

38
Q

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

A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
知运动水平。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自我和他人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思维不可在逆,自我中心,未掌握守恒,泛灵论。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守恒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39
Q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A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利用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证明: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
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比如类似于早教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本该游戏玩耍的小孩子去学习一些在小学阶段才应该接触的东西,比如算术、英语等,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主导任务,用格塞尔的观点讲就是没有成熟作为先决条件的学习是徒劳的。
是指

40
Q

客体永久性

A

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41
Q

双生子爬楼梯

A

【双生子爬楼梯】格塞尔让一对同卵双胞胎在不同时间学爬楼梯,其中一个在出生的第48周开始,另一个在第53周开始,结果在第55周时发现两人的爬楼梯水平一样好。将试验领域推广至其他年
龄段和其他事例,得出了相似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个“最佳教育期”

42
Q

生态系统理论

A

生态系统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强调发展的个体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
在这些系统中,个体与系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
1.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2.中间系统: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发展可
能实现最优化。
3.外层系统: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观系统:指个体所处的大的或者亚文化的环境,包括文化价值观、法律、习俗等。
5.时间系统:是模型中的时间维度,它强调生态环境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个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