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心理发展 Flashcards

1
Q

_______________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A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
(2岁时白质基本髓鞘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婴儿脑电的发展顺序是

A

枕叶 🔜 颞叶 🔜 顶叶 🔜 额叶
(也是大脑皮质中枢的发展顺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_____________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A

同步节律α波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婴儿的脑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是

A

脑干和中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大脑发育的规律

A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A

1⃣️发展顺序: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攀

2⃣️发展规律:
① 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
② 从上身到下身(先会爬、然后才会走)
③ 从躯干到四肢
④ 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先会抓、然后才会捏)
(🔅i.e,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和直立行走。手的抓握机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婴儿末期,独立行走变得熟练自如,这使婴儿的行动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明显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A

1⃣️成熟(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
2⃣️学习和教育
3⃣️营养与健康
4⃣️环境因素(发展与特定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动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A

1⃣️ 动作发展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动作是个体不断内化的基础。
3⃣️ 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 动作促进大脑发育;
② 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锐化;
③ 动作使婴儿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④ 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简述视崖实验

A

视崖实验是吉布森和沃克用来证明婴儿深度知觉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视崖”是研究深度知觉的装置,它是一张由隔板分为两半且上表面为透明玻璃的大桌子。隔板一侧,图案就在玻璃底下,类似于“浅滩”;另一侧为有一定深度的“悬崖”,即图案与上面的玻璃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将能够爬行的婴儿置于视崖上,多数婴儿表现出逃避“悬崖”的倾向。视崖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他们拒绝穿过“悬崖”去往母亲的一侧。
(注意:6个月以下的婴儿尚未发展出自主运动能力,不能进行实验,但6个月的时间足够积累深度经验。因此不能从上述结果直接得出结论说深度知觉是天生的。)

吉布森和沃克又用动物实验作为参照,得出结论:所有种类的动物,若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出深度知觉能力。对于人类而言,这种能力到6个月左右出现;对于鸡、羊而言,这种能力在1天之内就出现了;猫、狗、老鼠则是4周左右。如果深度知觉要通过试错才能获得,会给个体带来过多潜在致命危险。因此,他们认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
(🔺个人认为逻辑仍然不通畅:因为习得性的能力获得未必要通过试错,只是注视着三维空间内各种物体的运动,辅助安全限度内的动作,或许就足以使这种能力得到发展。毕竟,视崖实验的结论无法解释巴布提关于原始丛林的肯格不具备深度知觉的发现。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天生就具有发展出深度知觉的机制,但需要在外界刺激下发展,0~6个月是深度知觉发展的敏感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视觉偏好法

A

范茨创造的一种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视觉偏好是指婴儿注视具有某一特点目标的时间明显超过注视其他目标的时间的现象。视觉偏好,说明婴儿已经产生了形状知觉,能够分辨不同的刺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习惯化-去习惯化”范式

A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
习惯化: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注意时间明显变短乃至不再注意。
去习惯化: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的注意时间又变长,该程序说明了差异辨别的存在,也表明了婴儿对新异刺激的偏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婴儿言语发展理论有哪些?

A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就掌握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论。

1⃣️习得论(后天)
① 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
② 模仿说(奥尔波特、班杜拉、哈里斯&哈塞默、怀特赫斯特)

2⃣️先天论
①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② 语言制造能力/LMC(斯洛宾)
③ 自然成熟说

3⃣️相互作用论(先天×后天)
① 认知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② 社会相互作用论(布鲁纳、鲁利亚)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A

❶ 语言是利用规则(grammar)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❷ 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天生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借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❸ 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化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评价:
① 有许多合理之处。
② 但语言获得装置(LAD)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
② 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注意:
由于狼孩吉妮的个案,乔姆斯基补充:言语获得装置这一先天机制,必须后天及时暴露在语言刺激下才能激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______不同意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知识,但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制造能力(LMC),一组高度专门化的语言学习的认知和知觉能力。

A

斯洛宾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第二信号系统

A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条件刺激分为两类:① 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② 现实的、抽象的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它在婴儿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在第一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______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语言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A

斯金纳
(强化依随:紧随在语言之后的强化刺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________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A

奥尔波特

18
Q

______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A

班杜拉

19
Q

_______和_______进行了比较研究,证实在婴儿言语的活动中确实有模仿的成分。

A

哈里斯和哈赛默

20
Q

_________提出“选择性模仿”,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和选择的。

A

怀特赫斯特

21
Q

言语发展的认知相互作用论

A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动作的发展与协调导致逻辑的产生,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也就是说,语言并非构成逻辑的根源,恰恰相反,语言乃是由逻辑所构成。

22
Q

言语发展的社会相互作用论

A

近年来,语言发展的新理论强调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该理论认为,言语的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3
Q

婴儿言语的发展阶段

A

1⃣️前言语阶段(0~1岁)
▫️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真正的词产生之前的这段时期。这段时间,婴儿出现咿呀学语、非言语性声音与姿态交流等现象,统称为前语言现象或前语言行为。

2⃣️言语发生阶段(1岁左右)
▫️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但具有很强的场合限制性。

3⃣️言语发展阶段
❶ 单词句时期(1~1.5岁)
🔺出现“语词爆炸现象”
❷ 简单句时期(1.5~2岁)
🔺主词句、电报句
❸ 复合句时期(2~3岁)
🔺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时期。
🔺36个月/3岁时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
🔺出现“过度规则化/规则扩大化”现象。

24
Q

____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A

气质

25
Q

婴儿的气质类型有哪些?

A

1⃣️传统四类型说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三种基本特性组合对应四种活动类型)
3⃣️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最有代表性)
4⃣️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5⃣️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6⃣️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26
Q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A

1⃣️容易型
▫️生理机能有规律;
▫️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
▫️心境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反应积极。
▫️容易使其父母有成就感,常常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

2⃣️困难型(敏感)
▫️生理机能缺乏规律;
▫️非常害怕和排斥新事物,反应过度;
▫️心境烦躁不安,难以接受成人的爱抚。
▫️常常令父母感到疲劳、沮丧和不自信,并更多地回避自己的孩子。

3⃣️迟缓型(低落)
▫️活动水平低,反应弱;
▫️逃避新事物、新刺激,但慢慢能够接受;
▫️心境倾向于烦躁。
▫️迟缓型婴儿引起的父母的反应是比较混合的。

27
Q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A

巴斯、普罗敏根据婴儿在各种类型活动中的不同倾向性划分出四种婴儿类型。

❶ 情绪性婴儿:经常表现出某种主导情绪
❷ 活动性婴儿:坐不住、爱活动
❸ 社交性婴儿:积极与人接触,不喜欢独处
❹ 冲动性婴儿:爱冲动,情绪与行为缺乏控制

28
Q

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A

① 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温和谦让
② 非抑制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

29
Q

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A

❶ 活泼型(自发哭喊,“连哭带斗”)
❷ 安静型(安静不吵闹)
❸ 一般型(介于前两者之间)

30
Q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A

气质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相对稳定性,气质是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变化最为缓慢的个性心理特征。但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因为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都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先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也表现为气质发展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

31
Q

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i.e, 如何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

A

气质一方面对儿童生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控制和行为调节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

❶ 容易型——对各种教养方式都易于适应
❷ 困难型——热情、耐心、有爱心,针对性措施
❸ 迟缓型——顺其自然

研究发现,婴儿的气质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这说明环境并非总是支持某种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优度模型】。他们认为,气质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能否对儿童发展产生良好结果,其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类型相符合。若父母养育和孩子的气质不一致,称为【拟合劣化】,它会助长孩子的抵抗性和充满冲突的人格。

32
Q

孟昭兰认为,新生儿即有____、____、____、____4种表情。

A

兴趣、痛苦、厌恶、微笑

Tips:笑言心痛

33
Q

伊扎德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哪5种?

A

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Tips:经商验微信

注意:原始情绪不等于基本情绪。原始情绪是本能的、笼统未分化的,之后分化成为各种基本情绪。伊扎德认为有5种原始情绪、11种基本情绪,提出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34
Q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过程

A

1⃣️ 微笑
① 自发性/反射性微笑(0~5周)
②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
③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个月开始)
2⃣️陌生人焦虑(6~8个月)
🔺区分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陌生人引起恐惧和焦虑
3⃣️分离焦虑(6~7个月)
🔺随母-婴依恋的建立而产生,与母亲分离感到痛苦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35
Q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A

当婴儿处在陌生的、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往往会从成人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被称作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这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36
Q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安斯沃斯)

A

依恋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反射性微笑、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

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性微笑

3⃣️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 陌生人焦虑、母婴依恋

4⃣️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可以理解母亲的情感、需求、愿望,可以理解母亲的暂时离开,将其作为交往的伙伴。

37
Q

婴儿依恋类型
(安斯沃斯)

A

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

❶ 安全型依恋
▫️陌生人在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自由探索
▫️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
▫️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原因:温暖的父母
🔹结果:从看护者处寻求安慰,并预期看护者给予安慰

❷ 回避型依恋
▫️对母亲是否在场不予关注(有时与陌生人的互动都优于母亲)
▫️母亲离开时不反抗、不紧张
▫️母亲回来时不理会
🔸原因:冷漠的父母
🔹结果:避免从看护者处寻求安慰,并预期看护者拒绝给予安慰

❸ 反抗型/矛盾型/焦虑型依恋
▫️在母亲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
▫️母亲离开时极度苦恼和反抗
▫️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接触
🔸原因:捉摸不定的父母(时而温暖,时而冷漠)
🔹结果:从看护者处寻求安慰,预期看护者拒绝给予安慰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被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38
Q

影响依恋形成的因素

A

❶ 依恋的机会(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
❷ 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❸ 婴儿的特点(气质类型、体貌、健康)
❹ 家庭环境(和睦-冷战、争吵、酗酒…)
❺ 文化环境
(安斯沃斯的研究基于美国文化背景,事实上,依恋类型和各类型的占比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对婴儿依恋的要求和对待方式是很不相同的。)

39
Q

成人依恋的类型
(鲍尔贝)

A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鲍尔贝认为,儿童的依恋模式会转变为成人的依恋模式,成人通常有三种不安全型依恋:
❶ 强迫给予照顾型
▫️通过取悦和满足他人来获得他人的接纳
▫️早年孩子被迫扮演母亲角色照顾兄弟姐妹
❷ 强迫寻求照顾型
▫️过分渴望爱与支持
▫️可能与童年期长期被忽略和拒绝,害怕遗弃有关;或父母经常威胁和伤害孩子,让孩子产生心理上被遗弃的感受。
❸ 强迫自我依赖型
▫️不信任别人、避免与别人亲近
▫️可能是由早年被遗弃的体验导致的

40
Q

早期的同伴交往发展阶段

A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8个月)
▪️互不理睬,各玩玩具

2⃣️“简单交往”时期(9~13个月)
▪️应答反应
▪️企图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
▪️“社交指向行为”:一切行为都意在引起对方注意

3⃣️“互补性交往”时期
▪️行为趋于互补、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如合作游戏
▪️相互模仿已经很普遍

41
Q

婴儿自我的发展

A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是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自我;客体我是把主体作为客体存在来认识的自我,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客观评价而认识的自我。婴儿先产生“主体我”,然后慢慢发展出“客体我”。

现代婴儿自我发展的研究大都以婴儿在镜子前面是否产生自我指向行为,或者自我指向行为是否增加作为标志来确定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阿姆斯特丹利用研究黑猩猩自我再认的“红点子”方法,来确认婴儿是否拥有把自己当作客体来认识的能力。

哈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模式,将婴儿自我认知发展分为5个阶段:
1⃣️主体我的发展
❶ 6~8个月:婴儿显示出对镜像的兴趣,但未意识到自己的镜像与他人镜像的区别,说明还未产生自我认知。
❷ 9~12个月:婴儿表现出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这阶段初步产生了主体我。
❸ 12~15个月:婴儿能够将自己和他人的镜像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2⃣️客体我的发展
❶ 15~18个月:婴儿开始将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于主体特征。
(🔅阿姆斯特丹红点实验:把手指头指向自己的鼻子)
❷ 18~24个月:婴儿已经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经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42
Q

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A

① 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鲍尔比:内部工作模型)
② 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③ 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