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 Flashcards
(118 cards)
视觉理论–杨赫三色说
一、三色说:
托马斯•杨假定:
在人的网膜中有红绿蓝三种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绿、蓝。
1860年,赫尔姆霍茨在三色说的基础上提出:
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不同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明暗:红色感受器对长波的反应最强烈、绿色感受器对中波的反应最强烈、蓝色感受器对短波的反应最强烈。三种感受器产生同等程度的兴奋,产生白色的感觉;按特定比例兴奋组成其他色觉经验。
3、实验支持: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将光束聚焦在单一视锥细胞上,然后分析单一视锥细胞的吸收特性,结果发现,一组椎体细胞能吸收波长约450nm的光(蓝),另一组能吸收波长约540nm的光(绿),第三组能吸收波长约577nm的光(近似红光)。从而支持了三色说。
4、缺陷:
有些色觉现象用三色说很难解释,比如红绿色盲。
二、四色说
1、代表人物:黑林
2、主要观点
四色说又称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说认为视网膜上存在黑–白、红–绿、黄-蓝三对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同化和异化过程)。
三、理论评价:
在视网膜水平上,颜色遵循三色说,在视觉系统的更高水平上,颜色遵循四色说,两种理论都对
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比较
一、行为动力:
1、精神分析:
行为的原因是内驱力激发的,来源于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本能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本能受到压抑就会产生精神疾病。
2、人本主义:
自我实现是原动力,人有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尊重个人基本需要和自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人性观:
1、精神分析:人性本恶;
2、人本主义:人性本善,人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可以持续不断的增长。应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看待,强调以人为本。
三、意志观:
1、精神分析:人没有自由意志;
2、人本主义:人有自由意志。
四、人格观:
1、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自我,最低,原始的无意识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2、罗杰斯认为人格主要由有机体和自我建构两个主要结构组成
五、研究方法:
精神分析:催眠疗法、梦的解释、自由联想等;
人本主义:具体方法上的兼收并蓄、以及现象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
一、定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适用条件:
1、研究对象无法控制;
2、控制研究对象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3、社会道德要求不能控制研究对象。
三、观察法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2、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很难进行精确分析;
3、观察者难以控制研究过程,感兴趣的现象可能没有出现,不需要的现象却出现了;
4、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资料选取容易“各取所需”。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
一、定义:
在实验室严格控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二、分类: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一)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实施的。 1、实验室研究可以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 2、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 3、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记录客观准确,可定量分析; 4、实验室实验引入大量的仪器尤其是计算机,提高了刺激呈现和结果记录与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往往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的进行的,实验情境更符合现实。
1、最主要特点是提高了研究的外部效度。
2、现场试验的适应性较强,应用性课题、检验理论或广泛假设的课题都适合用现场试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四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个人所有的心理现象。 传统心理学认为: 1、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包括:
1、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
三、个体意识和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听觉理论
一、频率理论又叫电话理论
1、主要观点:
1886年罗·费尔德提出频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外界声音振动引起耳蜗基底膜相同频率的振动,听神经发出的神经脉冲复制外界声音的频率,就像电话的收话机与接话机的关系,所以又叫电话理论。
2、评价:
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合。
二、共鸣理论又叫位置理论。
1、主要观点:
霍尔姆霍茨提出共鸣理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分别与外界不同频率的振动发生共鸣,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不同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人产生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
2、评价:
人耳能接受20Hz-20000Hz的振动,最高和最低频率之比是1000: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1,二者并不对应。
三、行波理论
1、主要观点:
冯·贝克西发展了赫尔姆霍茨共鸣的合理成分,提出行波说:由声波引起的基底膜的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达到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便停止下来。低频可达到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耳蜗的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
2、评价:
行波理论正确解释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它在基底膜的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
有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500Hz,频率理论(电话理论)是对的;高于500Hz,位置理论(共鸣理论)是对的。
四、神经齐射理论
1、主要观点:
韦弗尔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而是按照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2、评价:
神经齐射理论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Hz,共鸣理论(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饱和度
饱和度指的是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为高度饱和,混杂了白色、灰色或其他颜色为不饱和的颜色。
颜色混合
颜色混合是指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不同于原来两种颜色的色觉体验,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两种。
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
(1)黑林提出了四色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立过程理论。
(2)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3)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黑林的观点。
(4)缺陷:无法解释三原色能产生光谱上一切颜色现象
音调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一种心理量。
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是一种心理量
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非常清晰,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对它们只有模糊的知觉。
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对它的的知觉映像却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
共同命运
共同命运指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人们就容易把他们知觉为一个图形。
线条朝向
条朝向指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图形
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指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似动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深度知觉
一、定义: 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叫深度知觉。 二、深度线索: 知觉深度是根据外部环境和机体内部的许多线索进行的,这些线索叫做深度线索。主要有: 1、单眼线索(图像线索): 物体的掩蔽或重叠、阴影、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结构级差、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2、肌肉线索: 眼的调节(如晶状体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 3、双眼视觉线索: 双眼视差,它是物体立体知觉最重要的线索。
综合题 :简述错觉的眼动理论。
错觉眼动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综合题: 错觉是什么?种类和发生的原因
一、定义:
错觉是指我们的知觉有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
二、错觉的种类: 1、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 、潘佐错觉、垂直-水平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 、多尔波也夫错觉 2、 形状和方向错觉: 佐尔拉错觉: 佐尔拉错觉是指一些平行线由于一些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不平行的现象 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 、 波根多夫错觉 3、 螺旋和运动错觉: 螺旋错觉运动错觉 4、明暗错觉
三、错觉产生的原因
1、眼动说:
在看几何图形时,眼球会跟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扫描的运动,而眼球运动的方向会影响到眼球运动的速度,这就会导致错觉的产生。以垂直–水平错觉为例,眼睛做垂直运动比做水平运动困难,因而垂直线会比水平线看上去长些。
2、 移情说:
观察者自己认同图形的某部分,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图形上面,因而引起视觉变形。
3、 完形倾向说:
人的知觉系统有某种完形的倾向,这种倾向夸大了似乎能分开的事物各特征间的距离,因而引起错觉。
4 透视说:
由于图形通过透视暗示着深度,因而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
5、常性误用说:
当把知觉三维世界的经验运用于知觉平面物体的时候便产生了错觉。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人们错误地运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
无意识
(1)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生活中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无意识的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以及盲视。
意识
一、定义: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及物体相区分的觉知。
二、意识的作用: 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作用: 1、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2、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分为客体和事件; 3、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最佳判断和行为。正是通过意识,人们才能分析因果关系,想象现时不在眼前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向着人们预期的目标指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