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抗原 Flashcards

1
Q

抗原的概念?

抗原是激活免疫的物质

A

抗原(antigen,ag)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是指的是,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刺激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效应T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一句话:抗原是激活免疫的物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A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1,抗原与TCR、BCR结合,使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适应性免疫效应物(效应T细胞,抗体),这种特性被称为抗原的免疫原性。
这种能与TCR,BCR结合的能力被称位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效应物质结合,这种特异性结合的能力被称为免疫反应性

具有原性和反应性的抗体,称为完全抗体 ,
特殊的,某些小分子不能诱导免疫应答,但可以与效应物结合,这种小分子被称为半抗原或者脚不完全抗原。

小分子通过和一些大分子物质结合可以获得原性,成为完全抗原。多聚赖氨酸和大分子蛋白即为很好的载体。

一句话:抗原免疫原性:使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抗原反应性:与免疫效应物发生反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抗原特异性?

A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A免疫效应物
A抗原只能与A免疫效应物结合

A

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具有抗原特异性,1.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特定抗原的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仅能与该淋巴系统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该特性应用于免疫检测,诊断及治疗。

一句话:A抗原仅能刺激机体产生A免疫效应物。
A抗原仅能与A免疫效应物结合。
(A免疫效应物可以和其他小分子物质结合),所以称为抗原特异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抗原表位是什么?

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

A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又称为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表位通常由5~15各氨基酸残基组成,也可有多糖残基和核苷酸组成。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抗原表位按照氨基酸的排列可以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按照T、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的表位的不同,表位可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T细胞仅识别由APC加工后与MHC分子结合为复合物并提呈于APC表面的线形表位,也分两种:CD8阳性T细胞识别的表位,含有8~10个氨基酸,其中第2,9位为锚定氨基酸。CD4阳性T细胞识别的表位较长,含有13~17个氨基酸。BCR或抗体识别的B细胞表位,无需APC加工和提呈,含有5~15个氨基酸,多数为构象表位,少数为线性表位,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一句话: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的化学基团,决定了抗原特异性。表位结构的不同,被不同免疫细胞识别,T细胞识别被APC加工和处理过的顺序表位,B细胞识别的多数为构象表位,无需APC提呈。所以也叫做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半抗原—载体效应是什么?

                    ➡️提呈 B-(半抗原-载体蛋白)-T  
    激活⬅️

—-»B抗体+(半抗原-载体蛋白)=新复合物(可逆)

A

某些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分子属于半抗原,免疫原性很低,须与蛋白质载体偶联才可诱导抗半抗原的抗体产生。其机制为:B细胞特异性识别半抗原-载体复合物中的半抗原,蛋白载体含有CD4阳性T细胞表位,被B细胞或APC细胞提呈,并活化CD4阳性T细胞;由此T-B细胞通过载体而联系起来,Th细胞(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使细胞B活化,活化的B细胞,分泌抗体与半抗原结合,由此T-B细胞通过载体相联系,Th细胞借此相互作用,辅助激活B细胞。

一句话:半抗原-载体效应:B细胞识别半抗原,T细胞识别载体蛋白,T细胞分泌活性物质激活B细胞,B细胞分泌免疫效应物与半抗原结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A

共同抗原表位:抗原分子有许多不同的抗原表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的相同的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以与其他抗原中相似和相同的表位反应,此称为交叉反应。
交叉抗原-含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一句话: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相同表位。
交叉反应:共同抗原表位引发交叉反应。
交叉抗原:不同抗原,相同表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A
  1. 异物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就越强。不同种属,异物性强。同种属性,不同个体间,也存在异物性。自身成分发生改变,可被机体视为异物,未发生改变,如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诱导建立免疫耐受,也具有免疫原性,如眼晶状体蛋白被隔离于机体免疫系统之外,如因外伤溢出接触到淋巴细胞,可诱导强免疫应答,导致交叉性眼炎。
  2. 化学属性,抗原本身的化学属性也决定了其免疫原性。天然抗原大多数为大分字有机物和蛋白质,免疫原性较强。多糖,脂多糖也有免疫原性,DNA,组蛋白,无免疫原性,但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因过度活化发生凋亡后,其释放的核算和组蛋白可能发生化学修饰或构象变化,从而具有免疫原性,成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
  3. 分子量,一般分子量越大,含有的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则免疫原性越强。分子量大于100kd的属于强免疫原性,小于10kd的属于弱免疫原性的抗原。
  4. 分子结构:分子量并非绝对因素,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5. 分子构象:抗原表位的空间构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抗原的免疫原性。
  6. 易接近性:指抗原表位在空间上被BCR接近的程度。A>C>B
  7. 物理性状:聚合蛋白质更强免疫原性,颗粒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一句话:异物性、化学物理性、分子性,易接近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抗原分类?

按T分,按远近分、按来源分、其它分发法

A

1.按照诱发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TD-Ag: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细胞的帮助。TI-Ag:分为TI-1 Ag,TI-2 Ag,Ti-1 Ag,如LPS,即含有抗原表位,也含有丝裂原性质,可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激活多克隆B细胞。Ti-2 Ag,含有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如肺炎双球菌夹膜多糖,聚合鞭毛素,通过交联BCR刺激成熟B细胞产生应答。
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指的是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种属之间共同的抗原);异种抗原(相对于人的异种抗原:微生物,异种器官移植,动物血清等);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抗原,如人白细胞抗原,血型抗原;自身抗原:一般不诱发应答,但受损或成分改变则诱发应答如眼晶状体细胞;独特型抗原:抗体中此类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抗原,id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
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的分类:内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的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阳性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进入APC,在内体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备CD4阳性T细胞识别。
4.其它分类:产生方式不同:人工抗原和天然抗原;根据物理性状:颗粒状抗原和可溶性抗原;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以及核酸抗原等……de

一句话:(TD-Ag,TI-Ag),{(共同抗原,不同种属-异嗜性抗原),(从动物、细菌、动物器官移植➡️人:异种抗原),(器官、血液、抗体从一个人➡️另一个人: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损伤细胞、成分变化产生应答),(独特型抗原-抗体遍抗原)},(内源性抗原-自我产生,外源性抗原-外部侵入),其他分类:产生方式、物理化学性质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非特异性抗原刺激剂?

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A

除了通过TCR\BCR特异性激活T/B细胞应答的抗原,某些物质可非特异性激活T/B,称为免疫刺激剂。
超抗原:极少量即可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反应。
超抗原为什么可以非特异性激活如此多的T细胞克隆?这与其激活TCR的独特方式有关。普通蛋白质抗原首先要被APC降解为抗原肽,抗原肽被结合到APC的MHC分子沟槽内,供T细胞的特异性TCR识别。而SAg则不同,其一端直接与TCR的V贝塔链结合,另一端则与APC表面的MHCii类分子阿尔法螺旋外侧结合,以完整蛋白的形式激活T细胞,该激活不涉及抗原表位及MHC及TCR的识别,无MHC限制性。
SAg诱导的免疫效应,并非针对超抗原本身,而是通过非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炎症性细胞因子,导致中毒性休克,器官衰竭等严重的病理变化。
佐剂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以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佐剂可分为:生物性佐剂 ,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人工合成物,脂质体等。不同佐剂作用机制和效果各不相同
佐剂的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延长抗原在体内的滞留时间。2.刺激抗原提呈细胞,增强其对抗原的加工和提呈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佐剂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已被广泛运用于预防接种疫苗的成分配制,还可运用于抗肿瘤,抗感染的辅助免疫治疗添加剂。
丝裂原:又称有丝分裂原,属于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丝裂原通过与淋巴细胞表面的丝裂原受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从而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T、B细胞表面表达多种丝裂原受体,可对丝裂原刺激产生强烈的增殖反应,被应用于体外机体免疫细胞活性的确证。
一句话:超抗原:无MHC限制,危害巨大;
佐剂:改变抗原物理性,刺激提呈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加强作用,常用于辅助免疫治疗;
丝裂原:T、B细胞表面表达多种丝裂原受体,所以受到丝裂原刺激会产生强烈的增殖反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