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Flashcards

1
Q

动机的含义

A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动机的功能

A
(1)激活功能
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人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活动的坚持性上。当活动指向个体的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动机的分类

A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性动机
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利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者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就叫爱好。

(二)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1)外在动机
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例如:学生为了得到父母或老师的嘉奖或为了避免父母或老师的责备、惩罚而学习。
(2)内在动机
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由于儿童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或对学习有了兴趣,因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内部动力。在儿童动机发展的的早期阶段,外在动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往往先有外在动机,以后才逐渐发展出内在动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A

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力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逐渐下降。
例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使个体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下降。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是由于动机过强造成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动机的早期理论——本能理论

A

1、理论观点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1)詹姆斯认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包括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2)麦独孤是本能理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的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成的。他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
(3)洛伦兹认为,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意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能驱力决定的。人的一切行为由生物本能直接或间接驱动。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本能。本能不具备有意识的目的,也没有预定的方向,许多满足本能的方式是可以习得的。本能冲动是为了满足躯体需要而存在的,它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或心理能量,驱使人采取行动,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虽然本能基本上在意识层面以下发生作用,但它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和有意识的思想、体验,并经常使人处于社会要求的冲突之中。

2、理论评价
不能确切解释行为,对行为有循环论证的现象。
本能论过分强调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而人类的许多行为可以用学习解释。
跨文化的研究也表明,许多曾被认为是普遍代表“人类天性”的行为模式实际上是可变的,它们反映着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动机的早期理论——驱力理论

A

1、理论观点
(1)伍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驱力是个体由于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赫尔提出驱力减少理论(drive reduction theory)
1)他假定个体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给有机体提供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所以寻求驱力降低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
2)人类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因此,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3)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行为的方向。来自内部的不需要习得的驱力叫原始驱力,来自外部的通过学习得到的驱力叫获得性驱力。
4)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潜力P,即P=D*H-I。

2、理论评价
行为是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中习得的观点得到了行为主义者的赞同,但是忽视了外在情景的作用,不能解释一些行为,如通宵达旦的工作、节食行为、急中生智等,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动机的早期理论——诱因理论

A

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能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诱因是指对个体有吸引力的刺激物,消极诱因是指个体回避的刺激物。诱因理论由赫尔的学生斯彭斯提出,后经赫尔采纳,将驱力理论的公式修改为:P=DHK- I。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动机的早期理论——唤醒理论

A

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唤醒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一般来说,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唤醒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
(1)人们偏好最佳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2)简化原理,即重复的刺激会降低唤醒水平。
(3)个体经验偏好原理,即个体经验对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复杂的刺激。经验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的组织刺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动机的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

A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外界的信息经过编码、存储、提取和输出等加工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了不同的观念,这些观念在刺激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它既能引起行为,又能改变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

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一种早期的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S1-S2)或者反应和刺激的联系(S1-R-S2)。例如,看到闪电(S1)就期待雷声(S2),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平时努力学习(S1-R),期待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S2),则是由反应引起的期待。期待十分重要,它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动机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

A

1、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罗特认为人的想法调节人的行为,增加行为频率的并不是奖励,而是对于什么事情将会带来奖励的想法。罗特把个体对强化的偶然性程度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内控强调结果是由个体自身的行为造成或者个体的稳定的个体特征决定。外控强调事情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导致的。

2、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把罗特的控制点理论引入动机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两种:内部原因,如能力、努力和情绪等,外部原因,如任务难度、奖励和惩罚、运气等。他认为,人们在归因时经常使用两种原则:(1)共变原则,指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下,与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该结果也不出现,人们就可能把结果归于该原因。(2)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原因。

3、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系统的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的、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学习的动机。
(1)韦纳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2)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问题难度等是稳定性因素,努力、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因素。如果将成就行为归于不稳定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反之,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一致。
(3)之后韦纳又增加了可控性维度,即该原因是否能够为个人所掌控。如努力是可以由个人掌控的,而能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他人反应等是个人不可控的,形成了归因的三维模型。
(4)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5)将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韦纳总是强调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进行归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动机的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A

德西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他认为,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为作出的自由选择。这种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利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且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而且是个体的一种需要。该理论认为,人类有机体一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和他人归属感,以满足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而且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
自我决定的研究强调内在动机的东西,也关注外在动机是如何影响内在动机的,它认为外在动机使用不当会对内在动机的抵消。
德西把人类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两种,前者基于对需要的认识,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后者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是无动机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动机的认知理论——自我功效理论

A

班杜拉提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重要作用。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2)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断,这种推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4)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种途径: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
(5)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影响人与环境互动时的思维;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

A

1、德韦克和尼克尔斯提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平崔克认为,成就目标是一种有组织的信念系统,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活动的一种普遍倾向,与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成就标准等有关。
(1)评价成功的标准和原则有三个:任务标准、自我标准和他人标准。
(2)人对能力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长观。前者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后者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
(3)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表现)目标两种。前者是指把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持有能力增长观,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这类学生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后者是指把目标定位在好成绩和好名次上,认为只有赢才是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根据他人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持有能力实体观,通常会选择较高或较低难度的任务。这类学生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他们关注的是自己。

2、艾略特把成绩目标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效果,后者旨在避免消极的活动效果。

3、平崔克把趋近回避状态引入掌握目标,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四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动机的认知理论——逆转理论(reversal theory)

A

阿普特尔提出人的心理需要是相互对立的,概括起来有四对相反的元状态: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进而有不同的动机模式。
每对动机状态都是按相反的方向对应排列的,在当前活动中,每对动机的两种状态中只有一种能被激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需要的含义

A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者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当个体的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时候,它才会推动个体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需要的种类

A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1)自然需要主要由有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2)社会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2、按指向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指向社会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叫物质需要。
(2)指向社会精神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的需要叫精神需要。

17
Q

需要的层次理论——理论内容

A

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归属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
(1)生理的需要
维持正常生活条件的需要,如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人们要求稳定、安全、有秩序、受到保护、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需要。婴儿的安全需要显得尤为强烈。
(3)归属与爱的需要
要求和其他人建立情感的联系,希望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其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它表现为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或开卡车的女人,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或作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完善自己,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18
Q

需要的层次理论——理论观点

A

(1)这五种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但自我实现的需要于成人后才出现。
(2)无论从种族发展还是从人类个体的发展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潜力越大。他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3)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者部分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成为推动个体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当前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4)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命所必需的,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所以又叫生长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必须具备更好的外部条件。
(5)需要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同的人对需要的追求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况。例如:如果有人特别讲究自尊,只有当他觉得受到尊重、比较自信时,他才会去追求归属与爱。
(6)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的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19
Q

意志的含义

A

意志是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可以把意志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动机。
意志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20
Q

意志行动过程

A

一般把意志行动分为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中要确立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并作出决策。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只有解决了动机的冲突才能顺利完成准备的阶段。
(2)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中要坚定的执行既定的计划,努力克制实现达到目标的动机和行为,克服达到目标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同时还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审视自己的计划,及时修正,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21
Q

意志的特征

A
(1)目的性
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
(2)随意性
意志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受意识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3)坚韧性
意志是在达到目标的行为活动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表现出来的。
22
Q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A

个体的行为都有其目的,如果个体想要达到的目的不止一个,而且想要达到的目的之间又有矛盾,就出现了动机的冲突。动机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趋式冲突
遇到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又具有同样强度的目标,但两个目标不能同时都获得,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2)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
(3)趋避式冲突
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4)多重趋避式冲突
人们面对多个目标时,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的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另一个,必须进行多重选择。

23
Q

意志的品质

A

意志品质是有个体意志行为的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独立性
人不屈服于周围人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与独立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

(2)果断性
果断性表现在能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它们。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

(3)坚定性
坚定性也叫顽强性,表现在长时间地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与坚定性相反的是动摇性和执拗。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也叫做毅力和顽强性,与其相反的是执拗、三分钟热度、朝三暮四、虎头蛇尾。

(4)自制性
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是意志的抑制功能。采取决定阶段,它表现为能够周密的思考,不为环境中各种诱因左右;在执行决定时,表现为克服各种内外的干扰,把决定贯彻到底。自制性还表现在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调节,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任性和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