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研究设计 Flashcards

(28 cards)

1
Q

概念与界定

A

1.概念化:不仅选用合适的词汇指称事物,还要界定概念的内涵

2.概念化的适用情境
对研究或指称的内容(明确概念及在概念体系中的位置)
对新发现的现象事物
对概念使用的关键概念要明确界定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概念的操作化

A

操作定义可测量、可重复、可直接操作;
操作定义所要求的测量或操作必须切实可行;
操作定义的指标应分解到可直接观测的层次;
操作定义最好能把变量转化成数据形式;

say
社会经济地位-月收入、最高学历、从事职业声望
白鼠饥饿-24小时不喂食
绝对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有50%的试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A

1.对称原则:
在理论、抽象定义明确的情况下,操作定义在内涵上与之对称、匹配

2.可操作原则:明确无歧义、可重复性;

3.程序描述法:
e.g. 幼儿的挫折感
当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或反应;让幼儿玩一个十分有趣的玩具1分钟,告诉他玩具放在桌上不能动,幼儿的反应视为挫折感。

4.指标描述法;
通过具体可观测的指标来定义概念
e.g.考察注意集中程度-
以被试在数字或字母划销任务上规定时间内正确划销的某个数字和字母的数量为指标
同样时间划销的刺激越多,代表注意集中程度越高。

5.行为描述法:
通过陈述测量对象所具有的某种行为特征或活动方式来定义一个概念。
e.g.饥饿-为获取食物一分钟内压低杠杆10次以上
图灵测试-只要测试时机器表现出的行为能与人类相比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就证明机器有智能了。

6.外延描述法:
罗列概念所指代的具体事物,或给出概念所指事物的范围
e.g.青少年-指出其年龄范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变量的测量水平

A

1.steves:测量可以定义为按照某种规则给事物赋予数字

2.参照点
a相对零点:海拔,人为设定可变动的,0是相对的
b绝对零点:长度、重量,0表示无、测不到

3.单位
a确定意义:对同一个单位、每个人理解的意义应该相同
b同等价值:相邻两个单位点之间的差别总是相等或者等距

4.测量水平
	a称名:用数字来标示事物或类别时,数字就是称名变量
	b顺序:就某属性将事物排列出顺序,反映方向上的先后次序,不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差异
	c等距: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e.g.温度
	d等比:还可以算出某比率与某比率相等的变量,绝对零点;e.g.长度、重量

等距、等比可以使用:
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回归、方差分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测量尺度的制作与改善

A

1.顺序量尺的制作
等级排列法
对偶比较法

2.等距量尺的制作
感觉等距法(二分、四分)
差别阈限法

3.等比量尺的制作
分段法
数量估计法

4.量尺设计例子:态度调查
李克特量表:5/4/7点量尺表程度
奥斯古德语义分化量表:两极三维度(优点:只给出两极有助于保持量尺的等距性,避免了对数字的文字解释造成干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差别阈限法

A

假设:每一个最小可觉察差在心理上引起的差异感受都是相等的,因此可用最小可觉察作为心理量尺的等距单位

方法:测出绝对阈限,以此为起点,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分段法

A

最直接方法: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尺
1.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
2.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
每个实验只选定同一个比例进行比较,同一个刺激比较若干次后,再换另外的标准刺激比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数量估计法

A
  1. 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
  2. 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引起心理感受的主观值,与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作比较判断,并用数字表示
  3. 计算一组被试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内部效度

A

含义: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的获得;

  1. 正确选择了因变量和自变量
  2. 通过准确周密研究设计,控制了干扰因素的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内部效度的干扰因素

A

1.历史因素:
在研究过程中恰好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e.g.在春节前购物高峰期研究某种促销方式是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成熟因素:
被试在生心上发生的动态变化,如被试变成熟、自然改善、疲倦、对实验丧失兴趣
e.g.长时的心理治疗和认知干预中,可能因为被试的自然康复或自然成熟而高估治疗或干预效果
(安慰剂效应和自然康复现象)

3.选择因素:
研究中因未能采用随机化等方法来选择、分配被试,造成各被试组间存在系统性差异
e.g.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多方面的不对等

4.被试的流失与更换:
各种原因被试中途退出、更换➡有效样本偏离预设的总体
e.g.工作动机调查中,有很多无效的不完整问卷,实际上没完成问卷的人很可能是缺乏工作动机的人

5.前测的影响:
造成练习效应,改变被试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e.g.采用镶嵌图形测量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做过一次测量就会更容易找出镶嵌图形

6.统计回归效应:
重测时极端分数往平均值偏移

7.实验处理和程序不当:
实验处理的扩散和交流会导致不真实的结果,额外的激励也会干扰实验结果

  1. 各种研究条件和因素的交互作用:
    e. g.前测和干预条件两者交互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外部效度

A

1.含义:实验和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可概括性
(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

2.提高方法:使研究尽量模拟现实背景;多个相关联实验不同条件多角度研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A

1.取样问题➡总体效度:一项研究结果能够适用于样本来自于总体的程度;
(因为取样或对样本结果过度推广而影响总体效度的情况:
行为主义以动物被试结论未必适宜推广到人类
科尔伯格以白人男性被试得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解释女性是不合适的(道德推理v.s.道德关怀))

2.实验情境与真实情境的差异➡生态效度:研究结果能概括到真实情境中的程度;
(变量特定的定义和测量方式、特定的实验者、特定的实验场景、特定的时间点
“生态化运动”:吉布森、奈瑟、布朗分布伦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构思效度

A

含义: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

反映了理论构想与经验数据之间对接的严密程度
研究什么;获得的数据反映了什么变量;变量是否与理论上期望研究的事物一致
e.g. 定义研究的智力为语言能力与认知操作技能,则不适合使用瑞文推理测验来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如何提高构思效度

A

1.理论构思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逻辑:
将学习动机分为内生和外生两种,则“力求成功的动机”并列会打乱逻辑结构

2.对各种变量作明确、严格的界定:
e.g. 在设定构思网络后,要对其中包含的概念或变量加以定义,说明其内涵和外延
研究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对这两个概念或变量及其从属概念,都必须给出清晰的定义,定义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与其他事物

3.给变量明确的操作定义,制定相应的客观测量指标

4.消除或控制各种影响构思效度的因素:
反例:单一方法倾向
观测指标单一或不当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统计结论效度

A

含义:由统计方法的适切性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关系,可视为内部效度的一部分
不同统计量能否代表其总体参数的程度
e.g.按几何级数变化的数据,若用几何平均数计算统计量,就可能较好地反映总体参数的情况)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统计结论效度的影响因素

A
  1. 数据质量
  2. 统计方法选用是否符合要求
3.统计检验力/统计功效:
在假设检验中拒绝零假设后接受正确的被择假设的概率;统计功效=1-贝塔
1.阿尔法越小,贝塔错误越大,统计检验力越低
2.因变量的标准差越大,标准误也越大,达到显著水平时,贝塔错误增大,统计检验力降低➡也就降低了统计结论效度
3.样本很小,统计检验力低,得出有差异的结论就很难

4.统计结果的报告被“人为筛选”

17
Q

研究设计的类型

A
  1. 相关
  2. 因果
  3. 纵向
  4. 横向
  5. 交叉
  6. 整体
  7. 分析
18
Q

相关研究

A

确定变量间关联程度、共变关系或一致性的研究
通过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获得的资料,很难得到因果性的规律

  1. 相关设计
  2. 组间设计
19
Q

因果研究

A

因果研究旨在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主要途径实验法

20
Q

纵向研究

A

追踪研究:在较长时间内,对被试反复系统地观察测量和实验,随时间进程记录心理发展变化
e.g.1921年推孟开始的1528名超常儿童纵向研究

优点:利于探讨个体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优点:便于对心理各方面发展作全面的总体考察,以揭示方面间关系,影响因素
优点对短期看不出结果的问题适用

缺点:样本缩减➡代表性问题
缺点:变量的选择性问题,现在难以确定未来有意义的
缺点:社会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生的特定影响难以控制=代际效应
缺点:金钱、时间、耗时、研究者变更

21
Q

横断研究

A

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个体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探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不同年龄组的数据是若干组被试拼凑起来,并非真正的“发展性”数据

优点:省时➡不受时代变迁影响,可大规模采样➡代表性好
缺点:不同年龄个体心理特征的可比性问题
(差异是否仅仅因为不同被试组之间存在的年龄差异)

22
Q

交叉研究

A

同时对相隔一定年龄的多组被试进行相对较短时间的追踪
=连续多次的横断研究;

优点:为确定纯净的发展变异提供了可能
优点:收集时间短,样本耗损小;测量工具程序研究变量保持一致;使不同社会经验的影响得以适当控制;
允许从总变异中排除时代变迁的影响;

缺点:设计复杂

23
Q

整体研究

A

将个体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 e.g.探讨一定发展阶段的整体面貌
涉及面广、强调在生态环境中观察、实验;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e.g.儿童人际关系系统的整体研究:至少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进行

24
Q

分析研究

A

把某一心理过程或特征从整体中抽出,单独加以考察

e.g.儿童人际关系中单独抽出亲子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亲子关系也只重研究一点

25
研究设计的内容
1.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形成 2. 研究变量的识别和选择 3. 研究对象和被试的选择 4. 资料收集方法、工具和程序的选用 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预先考虑
26
2.研究变量的识别和选择
1. 确定研究变量 2. 辨别无关变量 3. 确定变量的数量和水平 4. 确定变量观测指标 5. 考虑变量的测量水平
27
研究对象和被试的选择
1. 描述总体的内涵和外延 2. 确定样本容量 3. 确定抽样方法
28
常用随机取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抽签、随即数表 需要先编号费时费力;样本小不宜采用 思路简单 2.分层随机抽样 分类;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比率抽样 不易找出关键分类标准 代表性,推论精确性好 3.系统随机抽样 总体单位数除样本单位数取样间隔抽样 不适合有周期性波动的情况 简便,误差小 4.整群随机抽样 分群后按随机原则抽取若干群为样本 取样误差因为各群间差异较大而比较大 样本单位集中,易于组织,适用大规模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