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 Flashcards

1
Q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A

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因而时一门中间学科、边缘学科。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而人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展和发生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社会心理和行为,因而具有社会科学的是性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试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A

1.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分为问卷调查和晤谈法。注意⚠取样的代表性;被试的社会赞许性影响。
-优点:运用容易,收集数据快
-缺点:不够严谨;很难揭示因果;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2.测验法:用一套事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投射)两种。
-要求1⃣️信度2⃣️效度3⃣️标准化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试验。
-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实验情景的人为性,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4.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
-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材料真实
-缺点: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对象的出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

5.个案法:对被试各方面进行详尽而深入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现在的资料,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
-优点: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
-缺点:个体的结论难以推广到群体。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阐述心理学六大流派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简单评价。

A
  1. 构造主义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意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组成其他复杂的心理现象。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3⃣️内省法。4⃣️评价: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研究脱离实际。
  2. 机能主义:1⃣️詹姆斯、杜威2⃣️心理学要研究个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意识的功能;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暨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3⃣️自然与开发性的朴素现象学方法,对意识进行真实的描述。4⃣️对心理学实际应用的重视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 格式塔:1⃣️维特海默、科勒、考夫卡2⃣️主张心理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3⃣️实验法4⃣️尽管理论基础是唯心论,但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其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4. 行为主义:1⃣️华生、斯金纳、班杜拉2⃣️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其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行为是由环境而非遗传决定的。3⃣️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等4⃣️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对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有着积极意义。
  5. 精神分析:1⃣️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2⃣️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并表现在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中。3⃣️自由联想、个案、释梦4⃣️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新精神分析学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6. 人本主义:1⃣️马斯洛、罗杰斯2⃣️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强调自我实现。3⃣️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认为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用。4⃣️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 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但理论不完整。
  7. 认知心理学:1⃣️奈瑟、西蒙等2⃣️人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人脑能对信息进行积极加工(认知过程);人脑可类比为计算机,知识的获得也是人脑对信息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3⃣️反应时、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4⃣️使科学家们相信,了解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其在新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已成为实验心理学的主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简述心理过程及其内在关系

A

1.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2.认知与情感的关系: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能反作用于认知。
认知与意志的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意志可以影响认知,使人在认知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意志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对意志有积极或消极影响,意志可以调节情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简述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A
  1.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学现象的系统实验室研究,标志着心理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2. 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内省法”。冯特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及情感三维度说。
  3. 冯特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学现象,这对心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4. 冯特培养了大批学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什么是割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的功能有什么意义

A

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外一侧。割裂脑研究是在切断胼胝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研究。

割裂脑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具有单侧化优势。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这为治疗和帮助中风、脑损伤病人提供了依据和办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简述脑整体说的基本观点

A

整体说认为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
弗洛伦斯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功能的丧失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拉什利提出两条原理:1⃣️均势: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2⃣️总体活动原理: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与受损部位无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简述鲁利亚脑机能系统学说的基本观点

A

脑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三个机能系统组成。1⃣️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其基本作用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2⃣️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系统。其基本作用是接收各种刺激,对他们进行加工、存储。3⃣️行为调节系统。基本作用是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鲁利亚认为,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暨分工又合作,保证了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完成。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什么是注意?举例说明注意的功能和品质。

A

定义: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品质:稳定性;广度;转移;分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简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A

不随意注意:暨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被动的、人和动物都有的注意形式;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刺激物本身的特征;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随意注意:暨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类特有的注意行驶。随意注意受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个体的间接兴趣、活动的组织性、过去经验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随意后注意:兼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简述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A

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动地占用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由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是灵活的,人可以根据情境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新异刺激上。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简述注意的双加工理论

A

谢林夫认为,认知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或受意识控制的加工。1⃣️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是自动化进行的,发生较快,形成后加工过程较难改变。2⃣️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试述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并举例说明

A

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在双耳分听实验基础上提出,人的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的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完全阻隔在外。其工作方式为“全或无”。例子:人专注做某事时对其他同学的干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注意衰减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暨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注意到的通道经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在强度上减弱了,并没有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不同,对人有重要意义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例子:鸡尾酒会效应
3⃣️后期选择理论:暨反应选择理论。依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多伊奇等人提出了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等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装置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例子:stroop效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什么是感觉剥夺?感觉的作用有哪些

A

感觉剥夺是人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各种病理心理现象。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主要的感觉现象有哪些?

A
  1. 感觉适应:由于持续的刺激作用而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升高或降低的现象。例子明适应、暗适应,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 感觉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后在人脑中暂时保留的印象。同原有感觉相同的为正后像,相反的则为负后像。
  3. 感觉对比: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1⃣️同时对比:由于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周围部位较弱的刺激,如马赫带。2⃣️继时对比: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4. 感觉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如,人们感冒时,感到食而无味,因为味觉和嗅觉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
  5. 感觉补偿:指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
  6. 联觉:一种感觉刺激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甜蜜的嗓音,绚丽的音色等。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什么是感觉编码?简述感觉编码的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A

定义:外界传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力经过感官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被神经系统接受的过程。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由不同的神经元传递信息。
模式理论:编码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不过某种神经元激活程度较大,其他激活程度较小。

17
Q

简述神经特殊能力学说的基本观点

A

缪勒提出,认为各种感觉神经都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且这些感觉神经的性质相互区别。每种感觉神经只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另外产生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缪勒认为,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18
Q

简述马赫带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A

定义: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
产生原因:不是因为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差异,而是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可以用侧抑制现象来解释。由于相邻的细胞存在侧抑制的现象,来自明暗交接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来自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19
Q

简述明适应和暗适应的含义特点,说明为什么红光能保护暗适应。

A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视野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此过程视黄醛合成视紫红质,因此一般来说暗适应时间较长。早期的暗适应由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完成之后,锥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棒体细胞继续其作用,整个过程持续30-40分钟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视野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此过程中,视紫红质见光分解,锥体细胞起主导作用,因此其过程很快。

红光可以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但几乎不能刺激棒体细胞。在明亮处带上红色护目镜后,棒体细胞提前进入暗适应状态,转到暗处时,锥体细胞来完成剩下的暗适应过程。

20
Q

简述视觉现象

A
暗适应:由亮转暗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由暗转亮时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时间过程。
普肯也现象: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同一样色明度不同的变化,叫做普肯也现象。
马赫带
后像:刺激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察觉。
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21
Q

阐述听觉的理论

A
  1. 频率理论:罗菲尔德认为,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2.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兹认为,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不同,靠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3.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入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接近蜗底。低于500hz,频率理论的解释是对的;高于500hz位置理论是对的
  4.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反映频率和声音频率是相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神经纤维无法单独作出反应,而是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该理论适用于解释5000hz以下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