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Q Flashcards
(40 cards)
*试结合治证病机、药物作用特点,简述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具有透热转气作用。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四者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四者均为佐药)
*试结合治证病机、药物作用等方面,简述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因重镇太猛,恐抑肝之疏泄,故配伍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以顺肝木之升发,条达肝气,防郁滞兼清肝热。
*试比较分析黄土汤与理中丸的功效、主治的异同。
均能温脾阳,益脾气,以统血摄血,用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证,症见出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者
(1) 理中丸重在温阳健脾治本,用治中焦虚寒证,临症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
(2) 黄土汤重在标本兼治,既温阳健脾治本,又养血止血治标,临症以失血,血色淡黯、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为主。
*试分析桂枝汤的组成原则。
桂枝: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桂芍配:○1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2调和营卫(调肌表之营卫)
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和营血。
姜枣相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
*试结合治证病机、药物作用特点,分析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的意义。
原方重用黄芪,作用是大补元气,补气活血,气旺則血行,瘀消络通,用治氣虛血瘀,诸证可愈。
*试分析二陈汤的组成原则并说明其功效、主治。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湿眩晕、瘿瘤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燥湿,和胃祛痰 佐: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 生姜—和胃化痰,制半夏毒 乌梅—敛肺止咳,生津防燥(防半夏、橘红之燥) *半夏、橘红——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生姜、半夏——和胃化痰
*试比较分析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功效、主治的异同。
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功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中焦虚寒证,霍乱,阳虚失血,小儿惊风,胸痹,病后喜吐涎沫。
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试比较“凉开三宝“的功效、主治异同。
三方均能清热解毒,涤痰开窍。用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所致发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绛苔黄脉数等热闭证。
安宫牛黄丸寒凉之性最大,清热解毒之力最强,清热与开窍并重,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毒炽盛或痰热内盛,蒙蔽心窍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数等证者,以及小儿痰热惊厥。
紫雪寒凉之性次之,清热止痉之力最强,化痰开窍力逊于至宝丹。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陷心包及热盛动风之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烦躁,四肢抽搐等证者。
至宝丹寒凉之性最小,清热解毒力最强,而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力优,适用于痰热偏重,内闭心包之神魂谵语,痰多气粗,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闭证。
*试分析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原则,并说明其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消渴,牙齿动摇;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君: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填髓 臣:山萸肉—补养肝肾,敛摄精气 山药—补益脾阴,益肾固精 佐:泽泻—利湿泻浊,并制约熟地黄之腻; 牡丹皮—清泄肝火,制约山萸肉之温; 茯苓9g—淡渗脾湿,助山药以益脾 配伍特点: ①三补三泻之药相配,以补治本,以泻治标,补中有泻,标本兼治。 ②肝脾肾三阴并补,重在滋肾阴,补肾水,水足则能制火,体现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之义。
*试分析的五苓散组成原则(即药物配伍的关系)。
五苓散(祛湿剂) 君:泽泻——重用之以甘淡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利水渗湿,以助君药 ﹡君、臣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之力增。 佐: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之力 桂枝——温阳化气以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全方,重在利水渗湿健脾,佐以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脾气健运,表邪得解,则诸证自除。
黄芪在玉屏风散、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中、归脾汤、防己黄芪汤、再造散、固冲汤的作用及配伍意义。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玉屏风散: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与白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
补阳还五汤:补益元气。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
-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固表。臣以人参、炙甘草,有芪外参内草中央之妙用,可补一身之气。与升麻、柴胡配伍,可升提下陷之中气。
- 当归补血汤:一是补气而专固肌表,使阳气不外亡。二是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化生之源。配以少量当归,一气一血,一阴一阳,补气而摄浮阳,使气旺血生,阳生阴长,虚热自除。
归脾汤:补脾益气。与人参、白术配伍,补脾益气之功益著。与木香配伍,恢复中焦运化之功,使其补而不滞。
防己黄芪汤:益气补虚而固表。与防己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加白术助益气固表之功,加大枣助黄芪、白术补脾气。
再造散:补益元气。与方中君药桂枝、细辛相配,既助阳气以鼓邪外出,又防阳随汗脱。
固冲汤:与白术配伍补气健脾以固摄 两者共为君药。配合山茱萸、生白芍补益肝肾,养血敛阴,二者酸收之性,共增君药补涩之力。
*苏子降气汤 VS小青龙汤
均能温化痰饮,平喘止咳,治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之喘咳证。临证以喘咳气短,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为特征。
苏子降气汤长于降气祛痰,平喘止咳,兼能温肾纳气,用治痰壅气逆,下元不足,上盛下虚之喘咳证; 临证并见喘咳而呼多吸少,腰痠脚冷,肢体浮肿等证候。
小青龙汤于散寒解表中,尤善温肺化饮而平喘,治外寒内饮之喘咳证,尤为用治寒饮痰喘之良方;临证每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表证者。
*四物汤VS逍遥散
均有补血和血之功,用治肝血不足而见头目眩晕,月经不调,舌淡,脉细之证
四物汤重在养血补虚,并能行血调经,为临证补血,调经的基本方剂。多用治冲任虚损,营血虚滞所致之血虚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证和台前,产后血虚兼滞者。临证以面色萎黄,眩晕心悸,舌淡,脉细等证为特征。
逍遥散重在疏肝解郁,兼能养血健脾,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剂,多用治肝气郁滞,血虚疲弱之月经不调证或胁痛证。临证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眩而虚等证
*固冲汤VS归脾汤
均能益气健脾而摄血止血,用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崩漏证,临证每见崩漏色淡质稀, 气短体倦,舌淡,脉细弱等证候。
固冲汤并善收敛止血,标本兼治,多用治脾肾两虚,尤善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崩漏下血证。临证以血崩或月经过多(量多势急)伴气短神疲、心悸、舌淡 脉弱者为特征。
归脾汤重在治本,益气以摄血,兼能补血养血而安神,心脾两调。多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及脾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淋漓不止者。临证每伴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等证者。
*半夏泻心汤VS枳实消痞丸
二方均以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立法,均具有调和寒热,散结除痞,健脾和胃之功,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司之心下痞满,舌苔腻微黄之证。
半夏泻心汤:重在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肠胃不和升降失司之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利,舌苔腻微黄,脉滑数之证。
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之力大,且有健脾祛湿,和胃消食之功,用治脾虚气壅,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临证每伴有食少,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证为特征。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制性存用”之药。
*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点:(1)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
(2)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
(3)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
(1)在补益药中配伍理气药,是由于人体中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的关系。补血剂每多配伍补气药,补气以生血,即益气健脾也可以促进新血的化生。而补阳的方剂中多配伍补阴药物,补阴以生阳,补阴以扶阳,使阳气生化有源,阳有所依而不耗伤阴精。
(2)在祛湿剂中配伍理气药,是由于湿邪易于阻碍气机,配伍则求气化则湿亦化。
(3)在理血药中配伍理气药,对于因气滞而瘀的病症,有气行则血行的功效。
(4)祛痰剂中配伍理气药,是由于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如庞安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5)在消食剂中配伍行气药,调畅气机,使气利而积消。
分析比较黄土汤和归脾汤之异同点。
黄土汤和归脾汤两方均可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
黄土汤中以灶心黄土合炮附子、白术为主,配伍生地、阿胶、黄芩以温阳健脾而摄血,滋阴养血而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统摄无权之出血证;
归脾汤重用黄芪、龙眼肉、配伍人参、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远志,补气健脾,养心安神,适用于脾气不足,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芍药汤-白头翁汤
均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之功,用治热 毒湿热痢疾。
芍药汤
以连,芩配芍,归,香,槟为主,重在清热燥湿解毒,兼调和气血,泻下积滞,寓“通因通用”用治湿热壅滞,气血瘀滞之湿热痢.见便下脓血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者
白头翁汤
白头翁配连,柏为主,能入血分,侧重于解毒凉血,使血分热毒清而痢止.用于热毒壅滞于肠,深入血分而致的血热毒痢.症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发热 腹痛,舌红,苔黄,脉数
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 均能益气补中,健脾养胃;用治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气短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者。
补中益气汤
功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 “益气升阳法” 的代表方.临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泻久痢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临证每伴有气短体倦,食少,舌淡脉虚等证候。
参苓白术散
重在益气健脾,并能渗湿和胃,兼有保肺之功,为益气渗湿法的代表方。临证多用治脾胃气虚,湿浊阻滞之证,亦可用治肺虚痰咳证而体现“培土生金”法。 临证以面色萎黄、食少腹胀、泄泻、苔 白腻等证为特征。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
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 。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 “四肢厥逆”证。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征象。故急用大辛大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小青龙汤組方
君:麻黄 —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 — 散寒解肌发表; — 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干姜、细辛 — 温肺散寒化饮 佐:五味子 — 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半夏 — 燥湿化痰,蠲饮降浊。 白芍药— 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强。 *姜、辛、味相配:散中有收,使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而具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清营汤組方
君: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分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伤阴。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引药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