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Q Flashcards
(27 cards)
*暈針表現+處理
是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的暈厥現象,這是可以避免的,醫者應該注意防止。
1. 症狀: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不清,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2. 處理:
①. 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
②. 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後,即可恢復正常。
③. 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
④.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者,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採用急救措施。
3. 預防:
①. 對於暈針應注重預防。
②. 如初次接受針刺治療,或精神過度緊張、身體虛弱者,應先做好解釋,消除對針刺的顧慮,同時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最好採用臥位。
③. 選穴宜少,手法要輕。
④. 若飢餓、疲勞、大渴時,應令進食、休息、飲水後,稍時再予以針刺。
⑤. 醫者在針刺治療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應及早採取處理措施,防患於未然。
*針刺注意事項(可能是選擇題)
- 患者在過於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強,並盡量選用臥位。
- 婦女懷孕3個月以內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懷孕3個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針刺。 至於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在懷孕期亦應予禁刺。 如婦女行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亦慎用針刺。
- 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
- 常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 對胸、脇、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
- 針刺眼區穴,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 對尿潴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事故。
*针灸取穴原则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骑穴。包括以下三种:
1。近部取穴:是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大凡症状在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应用,如鼻病取迎香等。
2.远部取穴: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多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
3.随证取穴。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提出的。如高热可选取大椎,盗汗取阴郄。
經絡系統的組成
由經脈與絡脈組成,共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紹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
奇經八脈的特點+作用
1.不直接隶属於十二臟腑
2.無表里配合關係
作用:
1.統領經脈氣血作用
2.聯絡十二經脈作用
3.調節經脈氣血作用
眼球進針方法
嘱患者闭目,轻推眼球向上固定后沿眶直刺0.5寸。
注意事项:一股不宜提插捻转,不加电,出针时要按压针孔,严防出血,禁灸
燒山火
1
透天涼
1
毫針消毒
- 針具器械消毒
- 醫生手指消毒
- 針刺部位消毒
- 治療室內消毒
單手進針法
1
雙手進針法
- 指切進針法
- 夾持進針法
- 舒張進針法
- 提捏進針法
行針基本手法
- 提插法+(詳
2. 捻轉法+
行針輔助手法
- 循法
- 彈法
- 刮法
- 搖法
- 飛法
- 震顫法
飛經走氣法
1
耳針
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針刺或其他方法進行刺激,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耳穴分布規律
1
額區(4條線)分布+主治
1
頂區分布+主治
1
皮膚針叩刺部位的選擇
- 循經叩刺
- 經穴叩刺
- 局部叩刺
三棱針作用
活血通絡、開竅瀉熱、消腫止痛
三棱針適應證
實證、熱證、瘀血、腫痛
三棱針方法
- 點刺法
- 散刺法
- 刺絡法
- 挑刺法
三棱針禁忌證+注意事項
1
拔罐常用技術
留罐、閃罐、走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