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Flashcards

1
Q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A

▫️效度是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有内部效度、外部效度之分。
▫️内部效度是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影响因素有:

  1. 历史(经历):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2. 成熟: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成熟、疲倦、失去兴趣等。
  3. 选择:由于没有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配被试,造成在实验处理前被试组别之间在很多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向性,可以采取匹配或随机化法进行控制。
  4. 测验或练习:实验的前测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后测成绩。
  5. 被试的流失:实验过程中较多的被试中途退出实验或中途死亡(动物实验)。
  6. 统计回归: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的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变得不优也不差)。
  7. 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中使用仪器不当或仪器失灵,测验材料出现问题、主试身心发生变化等。
  8. 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如果缺乏对变量的精确控制,上述因素就会产生交互作用,这一交互作用又会与自变量相混淆,其中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最常出现。
  9. 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中来自主试与被试的因素会相互作用,会干扰实验结果(如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可以采取双盲实验进行控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A

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所在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又称生态效度。影响因素有:

  1.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2.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参与实验的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 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
  3.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可能得到截然相反的实验结果, 进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
    采用 多因素设计、大样本研究、现场研究、重复研究 均能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关系✩✩

A
  1. 含义不同:实验的内部效度越高,就越能说明实验结果是由实验处理所造成的;实验的外部效度越高,其结果的可推论范围就越大。
  2. 相互影响:有时高实验内部效度的措施可能会降低其外部效度,而提高实验外部效度的措施又可能会降低其内部效度。
  3. 一般情况下,实验的内部效度越高,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研究者通常会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4. 这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求。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