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 Flashcards

1
Q

早期游戏

A

霍复彪乐席过剩
拉扎娱乐格生活
帕补能量博成熟
伯觉巴元萨适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当代游戏理论

A
1.精神分析理论
①弗洛伊德 潜意识补偿愿望克服创伤
②埃里克森 健康的发泄是自我的机能,复活快乐经验
2.认知理论 
皮亚杰 认识新事件,巩固新技能,使思维行为结合
不发展出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的认知结构
练习象征真正有规则
3.学习理论 
桑代克  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社会文化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爬藤社会化程度分类

A
前4种为非社会化游戏【吾始观独行莲团】
无所用心的行为,不做游戏,注视引起他兴趣的东西,兴趣暂时的
原始的社会性游戏,躲猫猫,分享感官愉悦,无游戏规则
旁观行为 看,有时候提问题不参与
独自游戏 2-3岁也无参与意图
平行游戏 游戏独立,呆在一起无合作交流
联合游戏 4岁 有交流无角色分工,无规则
合作游戏 5岁后有规则 集团意识出现,出现领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元记忆和记忆策略

A
元记忆是一种元认知,是有关记忆的认知活动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包括对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能力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
1.元认知知识
包括对人(自己或者他人作为认知主体方面的认知)任务(难度)策略三方面的认知
2.元认知自我监控
包含元认知体验,将记忆目标和当前记忆进度做比较,了解自己的位置
3.元认知调节
计划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弗拉维尔
0-5无
5-7不能主动运用策略,需要诱导
10-可以主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的研究

A

1.三山实验
座子上三座不同高低的三,儿童从不同方位观察后入座,儿童对面放了布娃娃,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认为布娃娃和自己看到的角度是一样的。
→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无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2.守恒
①液体守恒 容量相同,但形状不同,一杯液体倒入更高细的杯子,3-4岁错,5—6转折期犹豫,8岁正确。
②数量守恒 改变两排糖果间距 7岁以上对

3.类包含
一类物体和子类的关系,原则上,总类数量大于子类
4红2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心理理论

A

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建立在

  1. 心理与客观世界相区分
  2. 信念与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

意外地点任务,看录像,将糖果放在盒子里,离开,将糖果放在别处,问去哪里找糖果→分界线4岁
意外
意外内容任务,玩具盒子是文具,让儿童看见盒子里是铅笔,问小明会认为盒子里是什么,3岁不能5岁能
儿童必须知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的知识,他人会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行动

影响因素5:儿童早期与他人的交往,假装游戏,语言的发展,是否有心理状态问题的探讨,家庭。

理论解释
①理论论,心理是日常“框架“的理论,非正式理论,经验引发不平衡,因此会达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理论
②模块论,反对,神经成熟的结果,非理论修正
③匹配论,儿童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活动处于等价的主体地位,找到相似性
④模拟论,内省自己,角色拟化过程推论他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皮亚杰道德认知

A

【不分道德,不知原因,只看结果】
【权威立标准,规则不可变,结果来判断,从他和情境】
【规则可以来协商,必要时候可改变,兼顾后果和动机,判断不再绝对化)】

道德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道德认知:对行为准则(是非善恶)和道德标准的认识。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的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按顺序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 1.5~5岁 幼儿对引起事件的原因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这阶段的儿童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 德的。(不分道德 ,不知原因,只看结果)
2.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5~10岁 受权威的标准支配,认为规则是不可变的,根据行为的结果判断行为,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权威立标准,规则不可变,结果来判断)
3.自律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 10岁以后 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判断行为时,不仅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能换位思考,判断不再绝对化。(规则可以来协商,必要时候可改变,兼顾后果和动机,判断不再绝对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

A
【前习俗4到10,外在标准来控制,服从他人免惩罚,相对功利看回报
习俗水平10到3,标准正在内化中,好孩子们求认可,好公民们顺权威。
后习俗13后,标准内化已完全,法制观念依法行,价值观念有良心。】
1.前习俗水平(4~10岁) 外控,服从权威以逃避惩罚、获得奖赏
①避免惩罚阶段:专注于后果,服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
②相对功利阶段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

2.习俗水平(10~13岁 )标准内化,服从法规以取悦他人和或者维持秩序
①寻求认可阶段:(好孩子定向)取悦他人,帮助他人,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行为;
②顺从权威阶段,( 好公民定向)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完全内化
①法制观念阶段: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
②价值观念阶段:依据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论

A
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对挫折,敌意的反应不依赖于实际的社会线索,而依赖于他怎么加工和解释这个信息
【一姐目求脚趾】
1.译码过程:收集与激惹事件有关的信息。谁打的我打的我哪里。
2.解释过程:赋予收集到的信息意义,判断对方行为的原因,是有意行为还是无意行为。
3.目的分类过程:在这个情境中,个人要达到的目的。
4.寻求反应:考虑可选择的应对方式
5.反应决策过程:权衡利弊,决定他认为自己在这个情景中最适合的反应
6.反应执行过程:执行他选择的反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性别的角色化

A
1.性别认同(理解性别)生物学标准上对性别是男是女认知和理解。
科尔伯格认为分为3个阶段
①基本性别认同3岁 对自己或者他人性别的准确识别
②性别稳定性4岁 随时间推移性别不变,男孩长大👦🏻
③性别恒常性6-7岁 跨情景的一致性,不因为衣服服饰而改变
2.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符合性别的,动力,价值,行为和性别特征的标准,不同文化或者亚文化对性别的期望
3.性别角色认同
对男性或者女性特点知觉或者信念,对一个人认同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亲密感
4.性别角色偏爱
与性别相联系的活动的个人态度,表现在对不同玩具的偏爱上,男孩比女孩在性别化的过程中有压力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群体社会化——哈里斯229页

A
5.群体社会化理论
哈里斯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这- 理论。
1)关于情境特殊性的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1)儿童独立地学习家庭中的行为和家庭外的行为。
(2)个性是由天生的内核加上特殊情境的行为系统组成。
(3)随着儿童的年龄逐渐增大,家庭外的行为系统逐渐超越了家庭内的行为系统,并最终成为成人个性的一部分。

2) 家庭外社会化的来源
(1) 人类由于进化的原因倾向于加入和适应一 个群体。
(2) 人类有能力从属于多个群体,突出的群体确认依赖于社会情境。
(3) 在家庭外儿童确认的群体是同伴群体。
(4) 群体确认要求采纳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准则。

3)文化通过群体传递
(1)父母不直接将文化传递给儿童,文化是从父母同伴群体传递给儿童同伴群体的。
(2)只有在被大部分群体成员分享并支持的情况下,儿童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才被传递到群体。
(3 )通过选择和拒绝成人文化的不同方面以及自己的创造,儿童的同伴群体创造自己的文化。

4) 群体间的文化传递过程拓展了群体间的差异
(1) 群体内偏爱与群体外敌意来源于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适应机制。
(2) 对人类而言,群体内偏爱和群体外敌意产生了群体对比效应,这加大了群体间的差异。

5) 同化与分化
(1) 当群体确认明显时,群体内同化与群体间对比最易产生,群体确认在有其他群体存在时变得更为突出。
(2) 群体内同化与群体分化并不相互排斥,儿童在某些方面变得与同伴更相似,在另- - 些方面则更不相同。

6) 群体内同化和分化的过程加大了群体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异
(1) 群体内的地位等级一 支配或社会权力的差异在人类社会始终存在,并对个性产生长期的影响。
(2) 同伴群体内的社会比较为儿童提供了关于自己优势与弱势的信息。

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启发我们从另一个有别于家庭的、巨大的儿童生活成长的环境一同伴群体,来思考儿童个性的发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同伴关系类型和研究方法

A

同伴研究的方法
社会测量技术是–种自我报告式的同伴关系评价技术,它要求儿童自己来评价对他人(同伴)的喜欢程度。主要包括两种方法:
(1)同伴提名。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让每个儿童根据给定的同学名单或照片进行限定提名,即让每个孩子说出自己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同伴。
(2)同伴评定。要求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内其他全部成员逐一进行评定。 可以让儿童选择很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等几个级别。

同伴关系的类型【欢拒猫忽然翻】
(1)受同伴欢迎的儿童:受到同伴正向提名较多。
(2)被拒斥的儿童:受到同伴负向提名较多。又可分为攻击儿童和退缩儿童。
(3)矛盾的儿童:有争议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
(4)被忽视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少。
(5)一般的儿童。
同伴接纳可以有效预测当前和未来的心理适应。影响同伴接纳的直接因素是体貌特征和社会行为(最有效的预测因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