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lashcards

(351 cards)

0
Q

根岸英一

A

ねぎし えいいち,1935年7月14日-),日本化学家,普渡大学教授。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其与理查德·赫克、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出生地中国长春
出生日期1935年7月14日
职 业化学家
毕业院校东京大学
主要成就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早先材料根据发音译为根岸荣一),日本人,1935年出生于“满洲国新京”(现中国长春)。战后,他回到日本神奈川县大和町(现大和市),并在大和度过少年时代。由于当时伪满的小学入学比日本国内早1年,故根岸英一入读神奈川县立湘南高等学校时比同级生都小一岁。 1953年从神奈川县立湘南高等学校毕业,进入东京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科就读。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6年,他从帝人公司离职,成为美国普渡大学的博士研究员(指导教授为197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1968年成为普渡大学助手,1972年成为雪城大学助手,1976年再成为雪城大学助教授。1979年,在布朗邀请之下,回到普渡大学,就任教授。1999年起任赫伯特·布朗化学研究室特别教授。现定居美国,但仍保持日本国籍。
2010年, 出任索尼有机电子领域特别研究顾问。
2013年,受聘为亚洲知识管理学院董事局永远荣誉院长。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们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三人虽然研究领域相同,但多年来从未合作过,这在诺贝尔联合获奖的历史上相当罕见。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
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
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赫克1972年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根岸1977年和铃木1979年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在赫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4出任顾问 索尼公司日前宣布,曾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现任美国普渡大学杰出教授、北海道大学触媒化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根岸英一,将出任索尼材料及设备领域特别研究顾问,重点负责有机电子方面的研究。 作为顾问,根岸教授将通过参与研究进程审核会议等方式,为索尼所有内外部研究中心,在有机电子研发的各个领域提供咨询。他还将协助索尼制定中期及长期的研究计划,帮助培养优秀研究人才。
据了解,根岸教授的“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在全球被广泛运用在医药、农业、塑料和液晶行业的先进技术中。而这些研究将为索尼的许多技术开发做出贡献,比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一种有机光能电池),次世代充电电池的电解质,植物塑料和可回收塑料等。
5获奖感言 美国珀杜大学2010年10月6日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之一的根岸英一举行了网络直播的新闻发布会,而根岸英一也激动地喜极而泣。 根岸英一表示,其获奖主要得益于1976年至1978年间发表的10篇研究论文。根岸英一说,当天早上5时得知获奖消息时,他“极为高兴”,“如果说,我从未想过获得诺贝尔奖,那肯定在撒谎”,不过,“我对我从事的工作创造的价值很有信心”。根岸英一表示,对他而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现实的梦想”,但“仅仅是个梦想”。根岸英一说:“我告诉过我妻子,我们不应该对获诺贝尔奖抱有过高的期望,这种事情只能是一个人偶然成就的后果。我告诉我妻子,获奖的几率也就是百分之一,也就是说,有99%的可能不会获奖。”表达对妻子、已去世的导师赫伯特·布朗以及同事的感谢时,根岸英一开始哽咽,但很快就恢复过来,并面带笑容。2010年75岁的根岸英一表示,他在珀杜大学工作得非常愉快,打算再工作几年。
6学术论坛2014年2月亚洲知识峰会于香港隆重举行,共同举办论坛并进行学术演讲。由世贸联合基金总会和亚洲知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亚洲知识峰会,2月25至27日在港顺利展开及圆满举办成功,香港历史上首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做论坛,
首位国际宗教领袖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
和殿堂级艺术家张铁林院长同场参与,四位领袖历史性聚会震撼亚洲!活动开创了香港历史性先河,邀请到诺贝尔奖得主艾达尤娜特教授和根岸英一教授,国际宗教领袖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和中国著名艺术家张铁林院长主讲。四位领军级人物从科学创新、技术发展、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四大方面举办联合论坛。为期三天的峰会,以全部免费的多元化方式精彩呈现,并且透过网上直播至互联网,覆盖全港百馀所中学和青年人。其主旨是针对香港青年一代的教育与未来,理想与创新的实践活动。青年是重要的国家力量,为青年参与创造便利条件,是社会平等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鼓励科学创新和年青人首创权,结合宗教文化、道德传承等方面,普及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这正是现代青少年在成长经历中需要正确瞭解和认知,树立正确意识的重要方面,将有力的带动香港青年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亚洲知识管理学院迎接新一届董事局成员,诺贝尔奖得主艾达尤娜特教授和根岸英一教授作为亚洲知识管理学院董事局永远荣誉院长,为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颁授董事局荣誉院长。著名艺术家张铁林院长授聘于董事局校董,并亲自挥毫致送予亚洲管理学院和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艾达尤娜特教授及根岸英一教授主讲的两场「诺贝尔奖学人青年讲座」,透过近距离的交流对话与各界领袖及香港学子一同分享其科研成果及个人经验,传递诺贝尔精神,为香港灌输正能量。
是次活动汇聚国际级诺贝尔讲学人、中联办多部门领导、香港政商要员及各界精英1300多人,网上百家学校共万多人,共同激发思想智慧之交流。
7缘聚中国 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市,[3] 他在珀杜大学(常译作“普度大学”)的执教生涯中曾多次为中国学生提供奖学金,大多数时候他的课题组中8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中国。在根岸英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普度大学为其制作了永久性的网页,其中一张根岸英一和学生的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中,8个学生中有7个都是中国人。(从左上开始依次为朱刚国,梁波,尹宁,黄志宏,王光伟,郑子龙,E. Métay,夫人,根岸英一,胡茜)他的很多学生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其中最优秀的包括麻生明教授(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钢国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根岸英一(4张)

亚洲知识峰会(10张)

词条图片(3张)
1/2
参考资料
1. シミズヤクシ .
2. 校园关注:亚洲知识峰会在港举办成功 .新浪网 .2014-03-07 [引用日期2014-03-8] .
3. 新华网报道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07-6]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学者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
Q

ji l l abramson forbes 全球权势女性榜

A

吉尔·爱博松(Jill Abramson),女,1954年生,现居纽约州纽约市,美国 《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曾经在《华尔街日报》任调查记者一职。
国 籍美国
出生地纽约
职 业记者
婚姻状况已婚
子 女2名
目录
1人物性格
2自我评价
3成就荣誉
4福布斯排名
1人物性格
是人们心中 “刚毅、不温柔”的女性形象代表。身居纽约,2012年正撰写一本关于爱犬的书。尽管她有着“温情”的一面,但仍被公众视作“刚毅不温柔”、“唐突直率无礼”的典型。
2自我评价 作为调查记者,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写出的文章刚毅雄壮,但这不代表我本人缺少女人味。
3成就荣誉 2011年,被“我要媒体”网站(I Want Media)提名为“年度媒体人物”。2012年8月22日,荣获2012年福布斯杂志最有权势女性排行第5名。[3]
4福布斯排名 2012年8月22日,《福布斯》杂志发布2012年全球最有权势女性排行榜,《纽约时报》执行总编吉尔·爱博松,排名《福布斯》杂志2012年全球最有权势女性榜单的第五名。
《福布斯》2012年全球最有权势女性排行榜上榜人物主要为政界和商业精英以及媒介名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christine lagard

A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法国财政部长,2011年5月25日,她宣布将参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一职。2011年6月8日,在结束了对巴西和印度的访问后,拉加德来华“拜票”。6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获得参选资格,成为两名候选人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28日宣布,现任法国女财长拉加德将出任IMF总裁,任期5年,自2011年7月5日开始。上任后的拉加德年薪逾46万美元超奥巴马。
外文名Christine Lagarde
国 籍法国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956年1月1日
职 业律师
毕业院校巴黎第十大学、法国政治研究学院
主要成就欧元区最佳财长
学 位法学、政治学硕士
职 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婚姻家庭已离婚,有两个儿子
爱 好瑜伽、潜水、游泳、园艺
1人物介绍
2律师生涯
3参选总裁
▪ 正式参选
▪ 拜票历程
▪ 获得资格
▪ 媒体评论
▪ 印尼支持
▪ 中方表态
▪ 美国支持
4成功当选
5女总裁
6总裁任上
▪ 继续改革
▪ 称赞前任
▪ 提名朱民
▪ 呼吁改革
1人物介绍 1956年1月1日出生在巴黎。曾经是国际律师及女商人,后由德维尔潘政府邀请加入法国政府。
从2005年2月至今先后担任法国外贸部长级代表;法国农渔业部长;法国经济、财政、就业部长;法国经济、工业、就业部长;法国经济、财政、工业部长。是迄今为止,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任期最长的财政部长。
拉加德曾在世界著名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25年,历任律师、合伙律师、主管律师、全球执行委员会成员和主席。
《福布斯》杂志曾在2009年将其评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排名第17位,《金融时报》同年将其评为欧元区最佳财长。2011年荣获“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金融风云人物殊荣。
拉加德1956年1月生于法国巴黎。拉加德的本科学业分别在法国和美国完成。此后,拉加德就读于巴黎第十大学法学院和法国政治研究学院,获得法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并曾在巴黎第十大学短期任教。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拉加德曾在美国时任国会议员、后来的参议员及国防部长威廉·科恩的办公室做实习生。早年在美留学以及在美国政界的实习经历使拉加德练就了娴熟的英文。1981年,拉加德在巴黎加入世界著名的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在长达25年的职业生涯中,拉加德专门处理劳工、反垄断与企业收购领域的法律事务,1999年成为这家律师事务所首位女性执行委员会主席,2004年担任事务所全球战略委员会主席。
2005年6月,拉加德出任法国内阁负责外贸的部长级代表。2007年萨科齐上台后,拉加德出任农业部长。同年6月,萨科齐内阁改组,拉加德出任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成为八国集团成员国中首位女财长。2010年11月14日,拉加德任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
由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措施及时得当”以及在国际金融监管等一系列谈判中展现出良好的外交能力和娴熟的谈判技巧,2009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她为“欧元区最佳财长”。
拉加德兴趣广泛,年少时,她曾是法国花样游泳国家队队员,喜欢练瑜珈,潜水,游泳和园艺。她还是个素食主义者,从不饮酒。
拉加德已离婚,有两个儿子,分别为25岁和23岁。
据法国媒体20日报道,为配合调查“塔皮利益输送案”,法国警方当天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巴黎的住所进行搜查
拉加德入围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年度最具权势女性排行榜[1]
2律师生涯 1981年加入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她1995年入选执行委员会,1999年10月当选主席。
2004年拉加德成为全球战略委员会主席。
拉加德曾评价贝克·麦坚时有“非常民主的环境,工作与贡献对人们非常有价值”。她个人对欧盟事务十分感兴趣,这也促使她在布鲁塞尔开设了贝克·麦坚时欧洲法律中心,专注于欧盟法执业。
3参选总裁 正式参选法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2011年5月25日在巴黎宣布,她将参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一职。
自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因性丑闻辞职以来,新总裁遴选一事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欧洲国家以最快的速度就提名人选达成一致。法国财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率先出场,成为最热门人选。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拉加德正式宣布参加竞选后,得到了多个欧洲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德国、意大利、瑞典甚至包括IMF“临时总裁”利普斯基都已公开声援她。而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八国集团峰会上,八国集团也一致支持拉加德参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拜票历程

历经巴西、印度、中国、俄罗斯、沙特等等国家。从上月底开始,拉加德的国际“拜票”路线主要锁定在新兴经济体国家。这同此前几天来自“金砖五国”的反对声潮不无关系。
2011年5月24日,IMF执行董事会内代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等“金砖国家”的5位执董发表联合声明表示,遴选新任IMF总裁应当摒弃该人选必须来自欧洲国家的成见,在IMF管理层体现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对于提高该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此种呼声显然对法国人拉加德不利。尽管已获得欧洲各国一致支持,但拉加德仍旧“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由欧洲国家推选出的欧洲候选人”。在新兴经济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局势之下,为了“能够得到多数国家的支持”,拉加德极力淡化自己的欧洲色彩,并积极向新兴经济体“讨欢卖乖”。在与巴西经济部长会谈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拉加德就表示,如果自己当选,将继续推动改革,给新兴经济体更多的话语权。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拉加德的“拉票”似乎并没有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鉴于各方围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任总裁人选之争各有考量,新兴市场国家尚未彻底明确摊牌。在已完成的两站“拉票”中,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表态,他在等,拉加德的主要竞争对手、墨西哥中央银行行长阿古斯丁·卡尔斯腾斯也将到访。
印度总理辛格也表示,由来自欧洲的人选垄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位置并不合适,这不应该成为惯例。
中国是拉加德出访新兴市场的第三站,也是IMF候选人提名截止日期6月10日前冲刺的最后一站。中国在IMF握有3.82%独立投票权,排名第六位。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中国希望IMF管理层遴选应遵循公开、透明、择优的原则,应增加新兴市场国家代表性,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此外,拉加德在美国20多年的生活经验、盎格鲁·撒克逊式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口流利的英语也为她赢得来自大西洋彼岸美国的支持。IMF最大捐资者、握有一票否决权的美国虽然暂时没有官方表态,但多位高官都已发出了含糊的信号,对拉加德的竞选不置可否。国务卿希拉里表示“欢迎具有良好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女性担任重要组织领导人”,财政部长盖特纳也表示,来自法国的拉加德和来自墨西哥的卡尔斯腾斯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一职的合格人选。
当然,美国的支持有其“醉翁之意”。根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支持拉加德当选,目的在于维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与美国的君子协定,即欧洲人出任IMF总裁,世界银行则由美国人把持。支持一名非欧盟人选领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势必意味着放弃美国对世界银行的实际控制,这将是作出对这一全球性发展银行融资决定的美国所不
拉加德近照
拉加德近照(8张)
愿看到的结果。
美国和欧洲占据了IMF绝大多数的投票权和份额。欧盟成员国占据31%的投票席位,美国占有17%,而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仅分得42%的份额。以投票权而论,美国和欧洲携手有能力决定IMF的归属。[3]
获得资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13日晚间发表声明,宣布墨西哥中央银行行长、前IMF副总裁卡斯滕斯和法国财长拉加德为下任总裁候选人。以色列央行行长费希尔未获得候选资格。根据程序,IMF执行董事会将分别面试两位候选人,并最终在6月30日前做出最后决定。
媒体评论

舆论普遍认为,拉加德胜出的可能性较大。拉加德得到了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支持,而在由24名成员组成的IMF执行董事会中,8名来自欧洲国家。此外,拉加德的拉票努力卓有成效,与法国有传统联系的非洲国家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都表示支持拉加德。再者,美国是在IMF拥有投票权最多的国家,虽然迄今未公开表态支持任何一位候选人,但宣称将支持得到大多数成员国支持的候选人,拉加德已基本符合这一条件。此间舆论也普遍认为,美国将支持拉加德,以换取欧洲国家支持美国人继续担任IMF执行副总裁及世界银行行长。此外,由于IMF的工作重心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身为法国财长、熟悉欧洲经济事务也成为拉加德的一大优势。
印尼支持

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长阿古斯·马托瓦多约于2011年6月12日说,他支持法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总裁人选。
这是法国财长首次获得新兴经济体国家公开支持。
马托瓦多约当天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开幕的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东亚会议期间告诉媒体记者:“就个人而言,我支持法国。”
马托瓦多约说,拉加德在2011年2月访问印尼时与他会晤。“她非常职业。她能灵巧地在不同机构之间互动,道德水准高,专业才能出众。”
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二十国集团成员,新兴经济体“展望五国”之一。这是拉加德上月宣布参选以来首次获得新兴经济体国家官员公开支持。
中方表态

2011年6月27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对于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角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职位,中方已经表达了全力支持。
报道称,周小川在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英国的间隙向媒体做出上述表态。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陈冯富珍

A

陈冯富珍,女,1947年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东顺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医生分别于1973年和1977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获得文学士及博士学位。198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接受研究生培训,取得理学硕士学位。于1978年加入香港卫生署,并于1994年6月成为香港卫生署首位女署长。2003年8月陈冯富珍出任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环境保护局局长,她主要负责传染病防控事务,成绩卓著,受到许多国家的称赞。 2005年6月出任传染病监控及反映局局长,同时兼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人类大流感特别代表。目前,陈冯富珍是负责传染病事务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中文名陈冯富珍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47年
职 业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毕业院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性 别女
目录
1人物简介
2工作简历
3国际卫生
4教育背景
5生活轶事
▪ 她的事业
▪ 她的家庭
▪ 众说陈冯富珍
6荣誉及奖项
1人物简介
编辑

陈医生不仅为香港社区服务,她还积极致力于国际公共卫生工作和世卫组织

工作。她定期参加区域和国际会议,以进一步加强香港和其它世卫组织会员国,特别是西太区各国家的公共卫生合作。1992年她组织管理了西太区第43届区域委员会会议。1998年她当选为世卫组织西太区第49届区域委员会主席。1999年,她当选为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工作小组副主席。2002年,她负责组织了由中国在香港主办的世卫组织国际药品管理机构会议 。
她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获得了国际认可和赞赏。1997年她荣获英女皇伊丽沙白二世颁授官佐勋章。同年由于她的杰出贡献,她被授予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公共卫生医学院院士。1999年,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向她颁发了玛希顿亲王公共卫生奖,以表扬她控制香港禽流感爆发的杰出表现。同年,鉴于她对公共卫生的贡献,母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向她授予理学博士荣誉学位。曾指导“DWT多维立体交叉疗法”的研究工作,并担任太原铁三局中心医院抽动症、多动症科名誉专家。
由于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李钟郁于2006年5月22日病逝,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于2006年11月选举产生新一任总干事,2005年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向<>记者说陈冯富珍可以当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我国政府现已决定推荐中国籍的助理总干事陈冯富珍竞选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

WHO总干事陈冯富珍
2006年11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代表中国参选的陈冯富珍被推举为总干事;并于11月9日获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成为该组织成立58年来首位担任该职的中国人。而陈冯富珍的任期由2007年1月4日开始至2012年6月30日,任期为5年半,比历任总干事多半年任期。年薪217,945美元。
2012年1月,世卫组织执行委员会宣布提名现任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为下任总干事。2011年11月,中国政府推荐现任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参选,陈冯富珍也是唯一递交竞选申请的候选人。2012年5月23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当选为下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任期为2012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
2工作简历
编辑

2005 至今 世卫组织传染病部门助理总干事兼大流行性流感总干事代表

  • 领导世卫组织支持国家对大流行性流感的准备工作并协调全球对禽流感以及其它传染病爆发的应对
  • 领导世界卫生组织对传染病的监测和应对,以及被忽视的热带病及有关的研究和培训
    2003至2005世卫组织人类环境保护司司长
  • 领导世卫组织环境卫生工作,与区域办事处和从事卫生事业的机构合作
    1994至2003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署长
  • 协助政府制定卫生政策
  • 执行食品,药品,控烟,传统中医和私营医院方面的公共卫生法例
  • 领导及协调本地公共卫生服务
  • 管理7,000员工以提供初级医疗服务
    -在她作为署长的9年任期内,她启动了新的服务

以预防疾病传播和促进更佳健康。她还采取新的行动以改善传染病监测和应对,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确立更好的地方和国际合作。她有效地处理了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暴发。[1]
1992至1994香港卫生署副署长
- 协助卫生署的各项管理,其中包括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管理医疗服务
1989至1992香港卫生署助理署长(个人卫生服务)
- 管理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家庭计划,门诊和社区健康等服务的实施
1987至1989香港卫生署首席医生(卫生行政)
- 监管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和医务人员的管理
-曾就任于陕西冶金医院抽动症治疗科主任医生
1985至1987香港卫生署高级医生(家庭健康服务)
- 管理妇幼保健和家庭计划

  • 培训和监管医务人员
    1978至1985 香港卫生署医生(妇幼保健服务)
    2012年5月23日,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选举中国推荐的候选人陈冯富珍女士(中国香港人)为世界卫生组织下任总干事。这是陈冯富珍担任世卫组织总干事5年半后再次当选。
    3国际卫生
    编辑

2000至2002 世卫组织2001年国际药品管理机构会议计划委员会主席
2000 世卫组织传统药评估与研究方法指南会议主席
1999至2000 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工作小组副主席
1999 世卫组织西太区社会安全部长圆桌会议主持
1998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第49届区域委员会主席
1992 西太区第43届区域委员会会议组织者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博士生导师
DWT多维立体交叉疗法体系研发倡导者
国际儿科医学专家
4教育背景
编辑

1966至1969 香港罗富国教育学院
1970至1973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文学士
1973至1977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医学博士
1984至1985 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卫生理学硕士
1991 美国波士顿哈佛商学院管理发展课程
1996 中国清华大学中国研究培训课程
2000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高级中国研究课程
5生活轶事
编辑

“我对这份工作有很高的热情。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我有一些经验,能有这个机会为世界人民服务,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骄傲。”  ——陈冯富珍
防控禽流感功不可没  现年59岁的陈冯富珍出生在香港,2003年8月才到世卫组织工作。
三年来,陈冯富珍负责世卫组织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全球统筹工作。她积极鼓励各国制定防范流感大流行应变策略,推动疫苗开发,协助发展中国家加强抵御流感大流行的能力等,成功提升了国际社会对防御流感大流行的关注以及重视,对世卫组织在全球防控禽流感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服务于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在得到中国政府的推荐后,陈冯富珍决心参加世卫组织总干事的竞选。她于7月25日宣布辞去助理总干事的职务,投入到竞选中。
她的事业

首位当选联合国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中国人
陈冯富珍在卫生领域创下了许多个“首位”纪录——她是香港首位女卫生署署长,首位进入世界卫生组织的香港公务员,首位获中国政府推荐竞逐联合国组织最高领导人的竞选人。这次,她又将成为第一位当选联合国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中国人。
禽流感时天天都吃鸡
几乎所有的香港人都记得,禽流感暴发后,时任卫生署署长的陈冯富珍提出了一句名言,宣称“我天天都吃鸡”。她在用餐时吃鸡肉,为安全食鸡做宣传,一时间,让人们的“恐鸡症”大为缓解。而且在禽流感暴发初期,香港采取了全城杀鸡的处理方式,及时控制住了疫情,当时这一颇具魄力的方法是陈冯富珍提出来的。
一边抗疫情一边当家庭主妇
“非典”时期,陈冯富珍再次成为防治疫情的主角,她每日顶着极大的压力,以高效的工作让港人感到放心。然而,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当时55岁的她是政府的合约雇员,“非典”肆虐时,她已经退休。而且,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除了每天公布疫情,宣传抗“非典”知识外,每天早出晚归的她还要抽空去买漂白水稀释消毒,尽到一个家庭主妇的责任。
为香港两拒世卫组织邀请
其实,早在陈冯富珍去世界卫生组织任职之前,前世卫总干事李钟郁曾两次邀请她出任要职,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要完成对香港政府“工作到55岁再退休”的承诺。陈冯富珍在处理香港“非典”危机时表现出的果敢和透明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非典”过后,55岁的陈冯富珍从香港卫生署退休,才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邀请,成为首位出任世卫组织高层职位的香港人。
工作作风坦率果断毫不隐讳
到了世卫组织后,陈冯富珍一如既往,将自己坦率、果断的工作作风带到了世卫组织,无论哪个国家出现传染病、尤其是禽流感病例,总是及时通报媒体,介绍情况,毫不隐讳世卫组织在工作中的不足。
2006年2月初,禽流感开始向中东和欧洲蔓延。2月4日,陈冯富珍作为抗击禽流感的世卫组织负责人与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主任尾身茂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面对记者们不乏刁钻的问题,口才一流的她对答如流,从中东到欧洲、从东亚到亚太,相关信息信手拈来,回答严谨精确,显示出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知识。记者会上的30多个问题几乎都是问陈冯富珍的,而一旁的尾身茂似乎有点儿受冷落。(《竞报》)
她的家庭

为爱人远走加拿大弃文从医
到目前为止,陈冯富珍已在公共卫生领域工作了28个年头了。然而,她一开始读的并不是医科,而是文科;她的第一份职业是教师,与医生或公共卫生领域毫不沾边。她之所以选择读医科完全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男友在一起。为了爱情,她一路追随男友远赴加拿大,又追随他一起读了医学院。37年携手走过,她也最终从一个在入读医学院面试时被院长认为适合当“家庭妇女”的害羞女孩,成为今天掌管全球健康的中国女强人。
理科不好丈夫每晚当家教
1969年,当男友陈志雄决定离开香港去加拿大读书时,陈冯富珍担心距离的远隔会终结他们之间的爱情。苦恼之下她请教了她的母亲,母亲告诉她应该选择“追随自己的心”到加拿大去。而当陈志雄决定成为一名医生的时候,她又担心男友繁重的医科学习会让他没有时间陪伴她。于是她决定弃文从医,和男朋友一起学习医科。不过,在她参加医学院面试的时候,面试的学院主任却告诉她:“你可能更应该成为一名家庭女性而不是一名医生。”
不过最终,这对热恋中的情侣一起考进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医学院。两人选择在入学之前举行了婚礼。但是第一年的学习生活对于陈冯富珍来说异常艰难,因为她从小就为理科成绩而烦恼,不过好在每天晚上,她都有自己的丈夫给自己当家庭教师。就这样,两人一起刻苦攻读,在校园里相携相伴。就在陈冯富珍完成学业,并且顺利在加拿大找到一份实习工作时,她却不得不离开加拿大返回香港,因为她的婆婆——陈志雄的母亲生病了。“作为一名传统的亚洲女性,我选择追随我的丈夫。所以我必须和他一起回香港照顾母亲。”她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儿子眼中“称职的好妈妈”
回到香港,陈冯富珍进入香港卫生署工作。当时陈冯富珍已经有了儿子,不过她的工作非常出色,晋升之路也一帆风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把她的成功归于“好的运气,好的老板”。
现在,陈冯富珍的丈夫陈志雄医生任职香港眼科
医院行政总裁,他们的儿子陈浩淇今年26岁,现为执业大律师。去年更获“香港大律师奖学金”。陈浩淇形容他们一家三口感情非常好,“妈咪平时工作好忙,但她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在陈冯富珍竞选期间,家人虽然不能陪伴左右,但无时无刻不支持着她,陈太这次当选,家人还特地到日内瓦为她庆祝。
众说陈冯富珍

同学:真是个奇迹!
在同学Paul Dickie的眼里,陈冯富珍是一个有些害羞的女生,“她非常安静,也不是很活跃,那个时候,真的不会想到这个害羞的女生会在三十多年后坐上世界卫生界的头把交椅。真是个奇迹!”Paul Dickie和陈冯富珍及其丈夫陈志雄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医学院的同学兼好友。
同事:她是中国女强人
“陈冯富珍工作能力很强,是一位非常果断、经验丰富的卫生工作者,世界卫生组织两任前总干事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博士和李钟郁博士都非常赏识她,布伦特兰博士还称赞她是中国的女强人。”世界卫生组织前副总干事胡庆澧教授说。
媒体:她有“明星”风范
陈冯富珍表现出来的温婉慈祥的特质很明显,颇有“明星”风范。她很注重自己的仪表,喜欢化妆,每次会见客人,从衣着到仪态,都会精心设计。若有报纸刊登了她的靓照,她还会嘱咐同事联络报社买下相片以作留念。她还喜欢跳舞,据称她的舞姿相当曼妙。
年薪百万还有福利
世卫总干事位高权重
世卫组织总干事是世卫组织的“一把手”,对全球的卫生政策举足轻重,不但要集中处理发展中国家的疾病控制、较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还有权对个别国家或地区作出卫生政策的宣告,如发出旅游警告等,可严重影响相关地区以至国家的经济。世卫现有192个成员国,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目的过八成半。已婚的世卫总干事年薪217945美元(约合人民币169.5万元),扣除税项及保险,净年薪约人民币113.2万元;单身者净年薪则约为人民币106.9万元。世卫总干事还有每两年回乡一次的交通费及子女教育津贴,还有包括车辆及私人秘书等其他福利。[2]
6荣誉及奖项
编辑

1997 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公共卫生医学院院士
1997 英国官佐勋章
1999 泰国玛希顿亲王公共卫生奖
2011 福布斯百强女性榜第58位[3]
2012福布斯全球权势女性榜第37位[4]
2013福布斯女性权势榜第33位[1]
2014福布斯全球权势女性榜第30位[5]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谷开来

A

北京市人,户籍所在地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在册律师;原总政治部副主任、新疆区委第二书记谷景生将军五女,曾用名谷开莱。现在是薄熙来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北京开来律师事务所所长。因涉及2011年11月15日英国公民尼尔·伍德在重庆被发现死亡一案,2012年4月因涉嫌故意杀人犯罪,被经移送司法机关。2012年8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张晓军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出生日期1958年11月15日
职 业职业律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胜诉在美国》等
1人物简介
2涉嫌故意杀人犯罪
3成长经历
4名字由来
5家庭生活
6丈夫评价
7人物成就
1人物简介
谷景生将军之女。北京开来律师事务所主任,1995年开来律师事务所由大连迁往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后读国际政治学硕士学位,为职业律师。
2涉嫌故意杀人犯罪 2012年2月6日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滞留事件发生后,对王立军反映的2011年11月15日英国公民尼尔·伍德在重庆被发现死亡一案,公安机关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复查组,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法进行了复查。据调查,薄谷开来(薄熙来妻子)及其子同尼尔·伍德过去关系良好,后因经济利益问题产生矛盾并不断激化。经复查,现有证据证明尼尔·伍德死于他杀,薄谷开来和张晓军(薄家勤务人员)有重大作案嫌疑。
薄谷开来、张晓军涉嫌故意杀人犯罪,已经移送司法机关。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论涉及到谁,只要触犯法律,都将依法处理,决不姑息。[2]
7月26日 薄谷开来、张晓军涉嫌故意杀人一案,已由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依法告知了二被告人和被害人近亲属享有的诉讼权利,并讯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辩护人的意见。经审查查明,被告人薄谷开来及其子薄某某与英国公民尼尔·伍德因经济利益发生矛盾,薄谷开来认为尼尔·伍德威胁到薄某某的人身安全,遂与被告人张晓军共同投毒杀害了尼尔·伍德。二被告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现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依法受理该案,将择日开庭审理。[3]
8月9日,该案件在安徽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
8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张晓军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4]
3成长经历 谷开来生长于名门望族,多才多艺,父亲谷景生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发起人之一,为家中五女。其母范承秀,为范仲淹的后代,抗战时期太行山区著名的才女、妇救会干部。谷开来现为北京
开来律师所所长,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后攻读北大国际政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职业律师,九五年开来律师事务所由大连迁往北京。
父母是高干的家庭背景,使谷开来经历了更多的磨难。“文革”中,父母相继被关押,四个姐姐又都被赶到农村,小学还没有毕业,谷开来就不得不上房当泥瓦匠,还到副食品店操刀卖肉,卖肉时竟还是个叫人目瞪口呆的“一刀准”。后来,为了更长远的生计问题,她决定学门手艺,她开始学弹琵琶,聪颖的她一学就会,很快就达到了专业水平,被确定为独奏演员。在北京电影乐团录音棚中为电影录音,《毛主席逝世》那部纪录影片的琵琶伴奏,就是谷开来演奏的。
4名字由来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谷开来就考取了北京大学。坎坷的童年使她根本没学过数学,几近交白卷,但是她的文学答卷才情过人,竟一下就考上了北大法律系。在填报志愿表时,父亲期望小女儿的未来人生能够彻底摆脱父辈的坎坷,把小女儿的名字改为“开来”,取继往开来,为正义、幸福而战的意思。 对于这个说法,谷开来笑着补充:“当时,准确的名字应叫‘开莱’,但嫁给薄熙来之后,有一次,他看似认真地对我说,按古时的传统你要妇随夫姓,今天咱们不兴这个了,你就妇随夫名吧。于是就霸道地把我名字上的‘草’给砍了下来。于是,我的名字就成了现在的‘开来’。”
5家庭生活 丈夫:薄熙来
谷开来和薄熙来相识于1984年。那年,开来和中央美院的傅天仇教授到大连金县考察一个环境艺术课题,薄熙来当时是那儿的县委书记。“他也是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当时,这位高材生蹲在荒凉的海滩上,和当地的农民兴致勃勃地策划出了一个关于环境艺术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他很像我父亲那种极为理想主义的人。他住在县委一个像是永远也扫不干净的小脏屋里,用放在桌下的一个破纸箱里的小苹果招待我和教授,然后开始大谈他的想法。” 谷开来觉得眼前这个人,好像小说里看到的那种人,有素养,有承担,生来是属于某种事业的,不是属于家庭的。本来开来已考上美国一所大学,而且获得了奖学金。但是,开来说了:“咱哥们够意思,不去留学了!”1987年年底,他们有了儿子瓜瓜,第二年他们就从金县搬到了大连市,也就是在这一年,开来取得了律师资格。1996年以前,谷开来和薄熙来一直住一套普通居民房,有一个6平方米的厅。厅里挤着饭桌,来人进门就得坐饭桌边。门外常常是满满当当的人--百姓们随便都可以来堵市长的门。市长午夜前又不会回来,市长的妻子哥们够意思地忙着接待各种素不相识的面孔。这夫妻二人不唱歌,也不跳舞。一次春节,他俩请几位副市长偕同夫人一起过节,每个小家庭做一个菜,他俩的菜大受欢迎。席间每个家庭都要表演一个节目,他俩赶紧现场排练一起唱两句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谷开来对一个朋友谈到丈夫时,曾这样说过:“熙来曾经是一个摄影家,贴了一本我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面都写了一段话,都是一些非常超脱的话,他总是把影集放在他的身边,从不给别人看。他把对我的这种感情不时放大着,一直放大到他的为人处世和心爱的事业之中。”
只要见到儿子薄瓜瓜,薄熙来的温柔就会全部释放出来。
谷开来常常笑着说:“丈夫和儿子就像一对大小孩子,两个人只要遇到一块了,‘来呀,咱们打一架呀!’‘这是天马流星拳!’小孩子喊。‘这是一指功!’大孩子叫。有一段时间,他们一个在大连,一个在北京,我不能同时归他们,那么究竟归谁呢?丈夫说嫁鸡随鸡,儿子反驳说生谁归谁。对于我今天是在大连还是在北京,我往往是在他们的石头剪子布中得到结果……”谷开来熟读《易经》,在一次饭局上她甚至把陈帅佛、邵伟也问倒了。妻子眼中的丈夫是令她自豪的。而对国人来说,商务部长薄熙来依然像以前一样散发出强烈的个人魅力,并且在一次次严峻的国际谈判中,公众惊异地看到他对商务外交的透彻理解,以及对经贸谈判的运筹帷幄。有学者这样评论:“薄熙来逐渐表现出一个大国商务部长的风度和气魄。”
儿子:薄瓜瓜
薄瓜瓜,男,1987年12月17日出生。 2006年成为牛津大学一年级本科学生,持中国护照(汉语拼音同名),三年期学生签证。
学习和工作现状:
自2006年10月,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经济、哲学、政治三项综合专业本科,为全额奖学金住校学生。主要社会职务:
牛津大学最高联合总会常务理事
牛津扶助海外贫困学生协会主席助理
2008北京奥运会海外学生志愿团团长
英国亚当史密斯经济研究会会员
牛津大学政、经、哲协会发言人
2004年12月21日,恰好是冬至,是向谷开来父亲谷景生遗体告别的日子。整个八宝山一号告别大厅最引人瞩目的是他最小的女儿谷开来和她的夫婿薄熙来,以及他们的儿子薄瓜瓜。
悲痛欲绝的开来,俯下身来,亲昵地梳理着父亲稀松的头发,喃喃自语着……薄熙来含着泪扶起悲痛在梦呓中的开来,薄瓜瓜又悲伤地俯下身去,双手轻轻抚摸着外公那高贵的头,两眼发直,紧紧盯着外公的面容,像雕塑,一动不动……薄瓜瓜是谷景生平时最挚爱的小外孙,他怎么也接受不了慈祥的外公就这么永远地走了……
薄瓜瓜长时间纹丝不动,与他差不多大的表妹李桃桃,凑过来摇晃着瓜瓜,薄瓜瓜这才好像大梦初醒,一下子把头埋在外公的枕旁,痛哭起来……再也忍不住自己无限悲情的薄熙来,一下子展开双臂,把妻子开来和儿子瓜瓜紧紧搂在怀里,任凭泪水肆意流淌……人曾经问过瓜瓜:如果你妈妈掉进海里了,你爸爸也掉进海里,你救谁?瓜瓜说:那我也跳进海里,我要和爸爸妈妈在一块儿。
6丈夫评价 薄熙来说夫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又有气质的人。写一手好文章,既有古文的底蕴,又有现代的思维。她会弹琵琶和钢琴。谷开来的儿子薄瓜瓜2005年底参加英国统一高考,报了竞争最激烈的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哲学、政治三项综合专业的创史学院,经全国统考和该校复考及再淘汰面试等程序,薄瓜瓜名列前茅,成为该学院本专业的首位中国学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因为薄瓜瓜成绩优秀,才华出众,聪明好学,机智过人。
7人物成就 谷开来从事律师这一职业以来打过许多有名且漂亮的成功官司。早些年作家赵瑜写的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马家军教头马俊仁状告赵瑜和《中国作家》杂志,谷开来受聘当了马俊仁的代理律师。她创作的《我为马俊仁当律师》、《胜诉在美国》都是文坛畅销书。[5]
帮助打黑 2010年3月6日,有人提问:我知道你的夫人是律师,在工作中,她的专业知识是不是给了你很多帮助? 薄熙来说:“我的夫人谷开来是中国第一批律师。不仅法律知识,国际文化的知识也很丰富。她的知识,特别是法律知识在‘打黑’中给了我很大帮助。” 薄熙来还借机表达对妻子的感谢:“为了我,她做出了巨大牺牲。十几年前律师事务所办得正红火的时候急流勇退,专心做学问,我是很感动的。”[6]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薄熙来家族关系
参考资料
1. 法律的尊严不容践踏–薄谷开来、张晓军涉嫌故意杀人案庭审纪实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08-14] .
2. 授权发布:公安机关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依法进行复查 .
3. 薄谷开来、张晓军故意杀人案提起公诉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07-26] .
4. 薄谷开来、张晓军故意杀人案一审宣判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08-20] .
5. 名字由来、丈夫评价资料来源 .
6. 薄熙来谢妻子“急流勇退” .
词条标签:
人物 , 话题人物 , 律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lady gaga。

A

1986年3月2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美国流行歌手、词曲创作者、慈善家、演员。
2008年10月,Gaga发行首张录音室专辑《The Fame》,其中囊括Billboard Hot 100冠军单曲《Just Dance》与《Poker Face》。2009年11月发行EP《The Fame Monster》。2010年,Lady Gaga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之一。2011年,第二张录音室专辑《Born This Way》于5月23号正式推出。2011年6月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首,2012年荣登福布斯最具潜力明星榜榜首。2013年11月11日,推出个人第三张录音室专辑《ARTPOP》。2014年9月23日发布了与Tony bennett合作的专辑《Cheek to Cheek》。
代表作品
Just Dance Poker Face Bad Romance Born This Way Applause
明星关系
妹妹Natalie Germanotta
好友帕里斯·希尔顿
好友妮基·希尔顿

搭档威尔·史密斯

搭档乔什·布洛林
中文名嘎嘎小姐、史蒂芬妮
外文名Lady Gaga
别 名Jo Calderone、Mother Monster
国 籍美国
星 座白羊座
身 高155cm
出生地美国纽约曼哈顿
出生日期1986年3月28日
职 业歌手
毕业院校纽约大学
经纪公司Kon Live Distribution
代表作品Just Dance、Poker Face、Bad Romance、Born This Way、Applause
主要成就格莱美最佳流行女歌手
格莱美最佳流行专辑奖
格莱美最佳短篇音乐录影带奖
MTV欧洲音乐奖最佳流行歌手
全美音乐奖最佳国际女艺人
目录
1早年经历
2演艺经历
3个人生活
4主要作品
▪ 音乐作品
▪ 参演电影
▪ 参演电视剧
5社会活动
6获奖记录
7人物评价
早年经历
GaGa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一个家境优渥的意大利家庭。她的父亲,Joseph Germanotta,是一位网络企业家,她的母亲,Cynthia,是一位通讯助理。而GaGa是他们的长女。她的妹妹Natali是一个攻读时装的学生,出生于1992年。GaGa在4岁时听着钢琴声学习钢琴,当她11岁时原本要被送到曼哈顿的茱利亚音乐学院就学,但后来她进入了天主教学校圣心学校就读。她在13岁的时候写了自己的第一首钢琴叙事曲,并且在14岁时开始在晚间表演。在她17岁时,她获得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的提前录取,在那里学习音乐。她透过写小品散文及分析性质的报告,来使自己的作曲着重于艺术,宗教和社会政治等题材。之后她自纽约大学退学,以专注在音乐事业上。在她搬出父母的房子后,GaGa开始在城里表演,在纽约的下东区,她和Mackin Pulsifer和SGBand同台演出[1-2] 。
演艺经历GaGa在19岁时签约Def Jam[2] 。最初,她专注于前卫及电子舞曲音乐而后GaGa发现了适合自己的音乐风格,开始将流行音乐的旋律和华丽摇滚乐混合起来。在2007年,阿肯和Jimmy达成协定,将她签约到自己的公司Kon Live Distribution下。通过和阿肯的关系,GaGa开始和制作人RedOne制作自己的首张专辑。他们制作的第一首音乐是Mtley Crüe的”Girls, Girls, Girls”和AC/DC的”T.N.T.”的混合,也就是后来收录在《The Fame》专辑里的歌曲”Boys Boys Boys”[1] 。
2008年,GaGa来到洛杉矶,和她的唱片公司合作完成她的首张专辑《The Fame》。GaGa的第一支单曲”Just Dance”在4月8日发布,成为GaGa的第一首美国Billboard Hot 100冠军单曲。第二支单曲”Poker Face”在9月29日发布,并且在20国成为冠军单曲,此单曲也成为GaGa的第二首美国Billboard Hot 100冠军单曲。《The Fame》在2008年10月末正式在美国发行,并且首战登上Billboard Top 200的17名,首周销量24000张[3-4] 。2009年,GaGa被确认为小野猫在欧洲和大洋洲的巡演演唱会上的嘉宾。GaGa的”Just Dance”获得了第51届格莱美奖最佳舞曲的提名[5] 。2月18日,GaGa和摇滚乐队杀手乐队的布兰登·夫洛尔和电子双人组合Pet Shop Boys在2009全英音乐奖的舞台上表演。Pet Shop Boys表演了自己的热门曲,GaGa和夫洛尔则在后段加入,表演1985年的热门单曲”West End Girls”。GaGa的首个北美巡演,《The Fame Ball Tour》,于同年3月12日开始。同年6月,她宣布将和肯伊·威斯特一起举行巡演,但最后取消了合作计划。11月23日,GaGa推出专辑《The Fame Monster》[6] ,第一支单曲”Bad Romance”更在美国Billboard Hot 100排到第二名位置。而随着改版专辑《The Fame Monster》的发行,GaGa展开了全新的世界巡回演唱会《The Monster Ball Tour》
2010年,在第52届格莱美奖上,GaGa获得了5项提名,最后获得

两项大奖,而她在颁奖典礼现场与艾尔顿·约翰的演出[7-8] ,更被媒体评为格莱美最佳演出之一。2010年2月16日,第30届全英音乐奖的颁奖典礼在英国举行GaGa入围三项并担任表演嘉宾,最后三个项提名全部获奖[9] 。3月3日,GaGa的官方网站正式宣布了《The Fame Monster》专辑的第二支单曲”Telephone”的音乐录影带即将首播,该音乐录影带则由动感天后碧昂丝与GaGa本人共同演出,随后”Telephone”在2010年3月5日登上Billboard排行榜的舞曲点播排行榜冠军,成为GaGa第六首得到Billboard舞曲排行榜冠军的单曲。2010年3月4日,德国的Echo Music Awards上,GaGa赢得了最佳新人奖、最佳国际流行/摇滚艺人以及最佳年度单曲三项大奖。3月底,GaGa正式公开《The Fame Monster》[4] 专辑的第二支单曲”Telephone”的音乐录影带。GaGa的官方网站在五月发表了《The Monster Ball Tour》于2011年的加演巡回场次,也宣布第三波主打”Alejandro”将于6月1号正式公开[10] 。在2010年的世界音乐奖上,GaGa获得包含最佳流行歌手在内等五项大奖[11] 。9月,一年一度的MTV音乐录影带大奖于洛杉矶展开,GaGa获得包含年度最佳音乐录影带等8项大奖[12] 。
GaGa自拍
GaGa自拍(12张)
2011年,GaGa第二张专辑《Born This Way》于2月11号正式推出。”Born This Way”自首周空降冠军后连续稳坐冠军位置长达六周[13-14] 。2月13号,第53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她获得最佳流行女歌手、最佳短篇音乐录影带与最佳流行专辑奖[15] 。HBO电视台于5月7日播出GaGa于纽约麦迪逊花广场录影的The Monster Ball Tour纪录片,这也是首次正式的官方录影播出。5月17日,GaGa把”The Edge of Glory”派到电台和正式转为《Born This Way》专辑里的第三支单曲。5月18日,美国杂志《福布斯》公布了全球最具权势的名人100名,GaGa排名第一[16] 。5月23日,她个人的第二张专辑《Born This Way》正式发行。6月16日,”The Edge of Glory”的音乐录影带正式推出。7月20日,GaGa正式展开第四支单曲的MV拍摄。
2012年1月,单曲”Marry the Night”的失败让Interscope于1月4日决定要停止”Marry the Night”电台的播送,此首歌中断了GaGa每首单曲都有进入前10名的纪录。3月,她的世界巡回演唱会《Lady GaGa Starring: The Born This Way Ball World Tour》于香港开唱[17-18] 。
2013年8月25日,第三十届MTV音乐录影带大奖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新建的巴克莱中心拉开帷幕,Lady Gaga作开场表演,此为Gaga单曲《Applause》首度公演[19] 。11月的第三周,Lady Gaga的《Dope》空降该周Hot 100单曲榜第八位,在月初的首届YouTube音乐奖颁奖礼上,Lady GaGa现场演唱了这首歌曲。在该周的公告牌网络流量单曲榜中,这首歌以820万的网络浏览量空降榜首,成为了Lady GaGa在流量单曲榜中的第一个冠军。在本周的数字下载单曲榜方面,GaGa这首歌以三万一千张的销量成绩空降第六十位。对于Lady GaGa来说,这首歌是她第十三首打入公告牌Hot 100单曲榜前十名的歌曲[20] 。
个人生活
编辑

2013年2月12日上午,Gaga被确诊为右髋关节髋臼盂唇损伤(滑膜炎),需要进行“关节镜手术”开刀治疗。Gaga的团队因医生的强烈建议被迫取消接下来的所有演出[21-22] 。之后,Gaga接受了臀部手术,并在芝加哥休养,泰勒·金尼陪同在旁[23] 。
2014年10月19日,,Lady Gaga在加州置业,斥资2400万美元(约1.8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4亿元)购入华纳高层Dan Romanelli位于马里布的豪宅,预新居用作婚后爱巢。豪宅占地6英亩。[24]
主要作品
编辑

音乐作品

内容来自
热门歌曲
01. Poker Face
02. Applause
03. Bad Romance
04. Just Dance
05. Beautiful Dirty Rich
06. Telephone
07. Bad Romance
08. Paparazzi
09. Brown Eyes
10. Love Game
11. Monster
12. Judas
专辑

ARTPOP
2013

Born This Way The Remix
2011

A Very GaGa Holiday
2011

Born This Way
2011

The Remix
2010

The Fame Monster
2009

The Cherrytree Sessions
2009

The Fame
2008

Red and Blue
2006

Cheek to Cheek
2014
单曲
歌曲名称(歌曲说明) 发行时间 在线试听
Just Dance 2008-04-08
Beautiful, Dirty, Rich 2008-09-16
Poker Face 2008-09-23
Eh, Eh (Nothing Else I Can Say) 2009-01-10
LoveGame 2009-03-24
Chillin 2009-04-14
Paparazzi 2009-07-05
Bad Romance 2009-10-26
Video Phone 2009-11-17
Telephone 2010-02-15
1 / 3 > <
为他人创作
歌曲名称(歌曲说明) 演唱者 所属专辑 发行时间 在线试听
Full Service (Written by GaGa, RedOne) 新街边男孩 The Block 2008-09-08
Elevator (Written by GaGa) 小野猫 Doll Domination 2008-09-19
Quicksand (Written by GaGa, Fernando) 布兰妮·斯皮尔斯 Circus 2008-12-02
Lola (Written by GaGa) Valeria Andrews Freshly Squeezed 2009-02-10
Alienated (Written by GaGa) 凯莉·希尔森 In a Perfect World… 2009-03-24
Weather Girl (Written by GaGa) 马里奥 D.N.A 2009-09-29
Murder My Heart (Written by GaGa, Michael) 迈克尔·波顿 One World One Love 2009-10-01
Fever (Written by GaGa) 亚当·兰伯特 For Your Entertainment 2009-11-23
Hypnotico (Written by GaGa, RedOne) 詹妮弗·洛佩兹 Love? 2011-04-29
Invading My Mind (Written by GaGa, RedOne) 詹妮弗·洛佩兹 Love? 2011-04-29
1 / 2 > <
参演电影

罪恶之城22014
导演弗兰克·米勒,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主演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乔什·布洛林

弯刀杀戮2013
饰演La Chameleón 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主演米歇尔·罗德里格兹, 杰西卡·阿尔芭, 丹尼·特乔

黑衣人32012
饰演Herself 导演巴瑞·桑菲尔 主演威尔·史密斯
参演电视剧

绯闻女孩2009
饰演Herself 导演罗杰.坎贝尔 主演布莱克·莱弗利, 莉顿·梅斯特

黑道家族2001
饰演Anthony’s classmate 导演Allen Coulter 主演罗伯特·埃尔
社会活动
编辑

2009年2月20日,GaGa将自己在《The Fame Ball Tour》门票的所得收入捐赠给洛杉矶的Odyssey Charter School和小学,为缓解他们资金预算的不足筹款[1] 。
2010年在她继续《The Monster Ball Tour》时不忘公益,她出席了包含防治艾滋病等等的公益活动[2] ,也已经将一场位于纽约的演唱会收入,全数捐给受强震侵袭的海地灾民[1] 。
2011年3月11日,位于亚洲的日本东部发生芮氏规模9.0的强震并引发海啸,GaGa在隔天立刻于网络上公开贩售自行设计的赈灾手环,并号招歌迷与欧美众明星们共同捐款响应赈灾。6月21日,GaGa第四度访问日本,并于25日千叶幕张出席日本MTV录影带音乐奖赈灾演唱会之记者会时,全程闭眼接受采访,并捐助150万美元给日本地震受灾灾民[25-26] 。
获奖记录
编辑

格莱美奖
▪ 2014-12-06 第56届 最佳传统流行专辑 Cheek to Cheek[27] (提名)
▪ 2012-02-12 第54届 最佳流行歌手 Yoü and I (提名)
▪ 2012-02-12 第54届 最佳流行专辑 Born This Way (提名)
▪ 2012-02-12 第54届 年度专辑 Born This Way (提名)
▪ 2011-02-13 第53届 最佳短篇音乐录影带 Bad Romance (获奖)
▪ 2011-02-13 第53届 最佳流行女歌手 Bad Romance (获奖)
▪ 2011-02-13 第53届 最佳舞曲录制 Dance in the Dark (提名)
▪ 2011-02-13 第53届 最佳流行合唱 Telephone (提名)
▪ 2011-02-13 第53届 最佳流行专辑 The Fame Monster (获奖)
▪ 2011-02-13 第53届 年度专辑 The Fame Monster (提名)
查看更多
MTV音乐录影带奖
▪ 2011-08-28 第28届 最佳音乐录影带资讯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08-28 第28届 最佳女歌手录影带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08-28 第28届 最佳艺术指导 Judas (提名)
▪ 2011-08-28 第28届 最佳舞蹈设计 Born This Way (提名)
▪ 2011-08-28 第28届 最佳舞蹈设计 Judas (提名)
▪ 2010-09-12 第27届 最佳女歌手录影带 Bad Romance (获奖)
▪ 2010-09-12 第27届 最佳舞曲录影带 Bad Romance (获奖)
▪ 2010-09-12 第27届 最佳流行录影带 Bad Romance (获奖)
▪ 2010-09-12 第27届 年度音乐录影带 Bad Romance (获奖)
▪ 2010-09-12 第27届 年度音乐录影带 Telephone (提名)
查看更多
MTV欧洲音乐奖
▪ 2013-11-10 第19届 最受乐迷喜爱 Lady GaGa (提名)
▪ 2013-11-10 第19届 最佳录影带 Applause (提名)
▪ 2013-11-10 第19届 最佳女歌手 Lady GaGa (提名)
▪ 2013-11-10 第19届 最佳造型 Lady GaGa (提名)
▪ 2011-11-06 第18届 最受乐迷喜爱 Lady GaGa (获奖)
▪ 2011-11-06 第18届 最佳现场演出 Lady GaGa (提名)
▪ 2011-11-06 第18届 最佳流行歌手 Lady GaGa (提名)
▪ 2011-11-06 第18届 最佳录影带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11-06 第18届 最佳女歌手 Lady GaGa (获奖)
▪ 2011-11-06 第18届 最佳单曲 Born This Way (获奖)
查看更多
全美音乐奖
▪ 2011-11-20 第39届 最受欢迎流行/摇滚女艺人 Lady GaGa (提名)
▪ 2011-11-20 第39届 最受欢迎流行/摇滚专辑 Born This Way (提名)
▪ 2011-11-20 第39届 年度艺人 Lady GaGa (提名)
▪ 2010-11-21 第38届 最受欢迎流行/摇滚女艺人 Lady GaGa (获奖)
▪ 2010-11-21 第38届 年度艺人 Lady GaGa (提名)
▪ 2009-11-22 第37届 最受欢迎流行/摇滚女艺人 Lady GaGa (提名)
▪ 2009-11-22 第37届 最受欢迎流行/摇滚专辑 The Fame (提名)
▪ 2009-11-22 第37届 最具突破艺人 Lady GaGa (提名)
▪ 2009-11-22 第37届 年度艺人 Lady GaGa (提名)
全英音乐奖
▪ 2012-02-21 第32届 最佳国际女艺人 Lady GaGa (提名)
▪ 2010-02-16 第30届 最具突破性国际艺人 Lady GaGa (获奖)
▪ 2010-02-16 第30届 最佳国际女艺人 Lady GaGa (获奖)
▪ 2010-02-16 第30届 最佳国际专辑 The Fame (获奖)
日本录影带奖
▪ 2012 年度音乐录影带 Yoü and I (获奖)
▪ 2012 最佳卡拉OK歌曲 Judas (获奖)
▪ 2012 年度专辑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 最佳女艺人音乐录影带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 最佳舞曲音乐录影带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 年度音乐录影带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0 最佳女艺人音乐录影带 Poker Face (提名)
▪ 2010 最佳舞曲音乐录影带 Poker Face (获奖)
▪ 2010 最佳合作音乐录影带 Video Phone (提名)
▪ 2010 年度音乐录影带 Poker Face (提名)
查看更多
巴西MTV音乐录影带奖
▪ 2011 年度国际歌手 (获奖)
▪ 2010 年度国际歌手 (提名)
▪ 2009 年度国际歌手 (提名)
青少年选择奖
▪ 2011 最佳红毯女歌手 (提名)
▪ 2011 最佳女歌手 (提名)
▪ 2011 最佳单曲 Born This Way (提名)
▪ 2010 专辑夏日音乐女歌手 (获奖)
▪ 2010 最佳红毯女歌手 (提名)
▪ 2010 最佳流行专辑 The Fame Monster (提名)
▪ 2010 最佳夏日歌曲 Alejandro (提名)
▪ 2010 最佳女歌手 (获奖)
▪ 2010 最佳合作 Telephone (提名)
▪ 2010 最佳单曲 Bad Romance (提名)
查看更多
人民选择奖
▪ 2012 最受欢迎音乐录影带 Judas (提名)
▪ 2012 最受欢迎流行歌曲 (提名)
▪ 2012 最受欢迎女歌手 (提名)
▪ 2012 最受欢迎单曲 The Edge of Glory (提名)
▪ 2012 最受欢迎专辑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 最受欢迎音乐录影带 Telephone (提名)
▪ 2011 最受欢迎流行歌手 (提名)
▪ 2011 最受欢迎女歌手 (提名)
▪ 2011 最受欢迎单曲 Telephone (提名)
▪ 2010 最受欢迎超越音乐歌手 (获奖)
查看更多
世界音乐颁奖典礼
▪ 2010 世界最佳流行/摇滚歌手 (获奖)
▪ 2010 最佳畅销美国艺人 (获奖)
▪ 2010 最佳畅销美国艺人 (获奖)
▪ 2010 世界最佳单曲 Poker Face (获奖)
▪ 2010 世界最佳专辑 The Fame (获奖)
英国音乐录影带奖
▪ 2010 最佳国际录影带 Bad Romance (获奖)
▪ 2010 最佳国际录影带 Telephone (提名)
▪ 2009 最佳国际录影带 Paparazzi (获奖)
GLAAD
▪ 2012 杰出音乐艺术家 (获奖)
▪ 2010 杰出音乐艺术家 (获奖)
德国斑比奖
▪ 2011 国际流行艺人大奖 (获奖)
拉丁美洲MTV音乐颁奖典礼
▪ 2010 最佳国际流行歌手 (获奖)
▪ 2010 最佳国际歌曲 Bad Romance (获奖)
▪ 2009 最佳国际流行歌手 (提名)
▪ 2009 最佳国际新人 (获奖)
▪ 2009 年度最佳歌曲 Poker Face (获奖)
▪ 2009 最佳铃声 Poker Face (提名)
国际舞曲音乐奖
▪ 2011 最佳流行舞曲 Alejandro (获奖)
▪ 2010 最佳音乐录影带 Bad Romance (获奖)
▪ 2009 最佳突破独自歌手 (获奖)
▪ 2009 最佳流行舞曲 Just Dance (获奖)
加拿大Much音乐奖
▪ 2012 最佳国际艺人录影带 Marry the Night (获奖)
▪ 2011 年度最具人气音乐录影带 Alejandro (提名)
▪ 2011 乐迷最喜爱国际录影带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 最佳国际艺人录影带 Judas (获奖)
▪ 2010 最佳国际艺人录影带 Telephone (Featuring Beyoncé) (提名)
▪ 2010 最佳国际艺人录影带 Telephone (Featuring Beyoncé) (提名)
▪ 2009 乐迷最喜爱国际录影带 Poker Face (提名)
▪ 2009 最佳国际艺人录影带 Poker Face (获奖)
法国 NRJ音乐奖
▪ 2012 年度音乐录影带 Born This Way (提名)
▪ 2012 年度国际女艺人 (提名)
▪ 2011 年度音乐录影带 Telephone (获奖)
▪ 2011 年度国际女艺人 (提名)
▪ 2011 年度最佳现场 (提名)
▪ 2011 年度国际歌曲 Bad Romance (提名)
▪ 2010 年度国际突破 (获奖)
▪ 2010 年度国际歌曲 Poker Face (提名)
▪ 2010 年度国际专辑 The Fame (提名)
德国 ECHO音乐奖
▪ 2012 最佳国际女歌手 (提名)
▪ 2010 最佳国际女歌手 (获奖)
▪ 2010 最佳国际女歌手 (获奖)
▪ 2010 最佳国际专辑 The Fame (提名)
▪ 2010 年度国际歌曲 Poker Face (提名)
澳洲 ARIA音乐奖
▪ 2010 最受欢迎国际艺术家 (提名)
波兰 ESKA音乐奖
▪ 2011 最佳国际艺人 (获奖)
▪ 2009 最佳新人 (获奖)
日本金唱片奖
▪ 2012 年度西方专辑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2 年度国际艺人 (获奖)
▪ 2012 年度单曲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2 年度专辑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 年度国际艺人 (获奖)
▪ 2010 最佳国际新人 (获奖)
▪ 2010 最佳新人 (获奖)
美国版权协会
▪ 2012 最受欢迎歌曲 The Edge of Glory (获奖)
▪ 2012 最受欢迎歌曲 Marry the Night (获奖)
▪ 2012 最受欢迎歌曲 Born This Way (获奖)
▪ 2011 最受欢迎歌曲 Telephone (获奖)
▪ 2010 最受欢迎歌曲 Just Dance (获奖)
▪ 2010 最受欢迎歌曲 Paparazzi (获奖)
BMI音乐奖
▪ 2011 最佳流行创作人 (获奖)
▪ 2011 流行歌曲 Bad Romance (获奖)
▪ 2011 流行歌曲 Telephone (获奖)
▪ 2011 流行歌曲 Paparazzi (获奖)
▪ 2011 流行歌曲 Alejandro (获奖)
▪ 2010 流行歌曲 Poker Face (获奖)
▪ 2010 流行歌曲 Just Dance (获奖)
▪ 2010 流行歌曲 LoveGame (获奖)
墨西哥Premios Oye!
▪ 2012 年度最佳专辑 Born This Way (提名)
▪ 2010 年度最佳录制 Bad Romance (提名)
▪ 2010 年度最佳录制 Alejandro (提名)
▪ 2010 年度最佳专辑 The Fame Monster (获奖)
▪ 2009 年度最佳录制 Poker Face (获奖)
▪ 2009 年度最佳专辑 The Fame (获奖)
▪ 2009 最佳新人 (获奖)
人物评价
编辑

她是位了不起的歌手,她有着优美的声音,音乐水平也很高[28] (贝特·米德勒评)。她有独特的自我感和出色的嗓音,并富有创造力[29] (Akon评)。
Lady GaGa是一个很棒的歌手,是新一代的麦当娜。她的音乐很棒,很有创作才华,她的衣着和举动看起来很“疯癫”,是一个很独立很有魅力的人[30] 。(西城男孩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debussy 的爱情故事

A

性格单纯的莉莉深爱着德彪西,不久,二人结为伉俪。收入微薄的德彪西进行音乐创作,但无人愿上演他的作品。而歌剧《帕莱阿与梅里桑》的首演失败,使处境日益艰难。不久之后,形式变化,赞赏者增加,德彪西大获声望,然而与莉莉志向不合,对爱玛的一见钟情,促其离婚,诽闻又导致创作失败。女儿舒舒的出世倾注了他全部的爱,直至病魔夺取生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季莫申科

A

尤利娅·弗拉基米罗芙娜·季莫申科(乌克兰语:Юлія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Тимошенко,拉丁拼写:Julia Volodymyrivna Tymoshenko),出生于1960年11月27日,乌克兰著名的政治人物。
出身贫寒,个性坚韧,拥有精明的商业头脑,曾垄断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身家超过百亿元,被誉为乌克兰的天然气公主、石油女皇和乌克兰铁娘子。1999年至2001年任乌克兰副总理,2005年2月至9月任乌克兰总理。2007年9月议会选举后,她再次出任政府总理。2011年10月11日,季莫申科因反对派起诉被判7年监禁后提起上诉。12月30日,季莫申科进入哈尔科夫州卡恰洛夫斯基女子监狱服刑。2014年2月22日晚,亚努科维奇倒台,季莫申科被最高行政议院无罪释放。[1-2] 并在首都基辅独立广场发表演讲,呼吁独立广场上的支持者们在没有达到所有预期目标之前一定要坚守信仰,[3] 此后由于身体不适赴德治疗。
出生地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出生日期1960年11月27日
职 业乌克兰女首富、乌克兰前总理
毕业院校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大学
信 仰东正教
主要成就创立乌克兰统一能源公司
20多家大型企业的老板
乌克兰政界铁娘子
党 派季莫申科联盟
美 誉美女总理
1人物经历
▪ 早年生活
▪ 商界浮沉
▪ 政坛风云
▪ 赴德治疗
2人物轶事
3个人生活
▪ 家庭
▪ 生活
4社会评价
该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常常在零度以下。在季莫申科3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幼小的她,随着收入微薄的母亲生活。
关于季莫申科父亲的国籍,说法不一。其中一个是,她的父亲并非乌克兰国籍,而是亚美尼亚国籍。但她的不少支持者对此表示否认。
传言季莫申科的姓氏是捷列金娜、格里吉扬这两个姓氏中的一个,但这都不是典型的乌克兰姓氏。而她本人对自己的身世语焉不详。有人推测,可能是乌克兰政坛偏爱“纯血统”,才使得季莫申科讳于言此。
季莫申科曾表示,如同许多苏俄公民一样,童年时,她只说俄语,直到2000年,也就是她40岁时才开始学习乌克兰语。
季莫申科性格坚韧从小争强好胜。季莫申科被记录的一件童年轶事是:有一次,她和男孩们“叫板”,结果男孩们躲进了厕所不肯出来。她就在厕所边放火,一下子把男孩们都逼了出来。
季莫申科还喜欢足球、体操等运动。她的体操水准已经与专业运动员不相上下。18岁的一天,季莫申科接到一个打错的电话,他们没有挂掉电话聊了起来这个名叫亚历山大·季莫申科的男青年,日后竟然成了她的丈夫。亚历山大·季莫申科是一位富有的中层官员之子。他先是通过电话,向季莫申科倾诉衷肠,尔后,又提出约会,季莫申科也没有拒绝,见面后不久,热恋中的两个年轻人闪电结婚了。婚后一年,季莫申科便产下一女,起名为尤吉妮亚。1984年,季莫申科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后,她在一家机械制造厂担任了4年的工程经济师。此前,她也曾进入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学习,但并未取得学位。
由于季莫申科的公公根纳季的帮助,季莫申科和丈夫的连锁店一开张就相当红火。根纳季是党务工作者,同时也是个生意人。他几乎控制了第聂伯罗彼得州罗夫斯克的电影院和录像带租赁店的生意。
季莫申科的丈夫对做生意并没有多大兴趣,她很快成为根纳季的得力助手。1991年,在根纳季的支持下,季莫申科成立了“乌克兰汽油公司”。至此,季莫申科正式转为家族生意的掌门人。季莫申科的汽油生意也顺风顺水,而且比与影片租赁生意更加有利可图。
乌克兰本国的天然气储量匮乏。在每年消耗的数百亿立方米天然气中,四分之三依赖进口。仅仅4年时间,乌克兰汽油公司垄断了全国各地的天然气供应。季莫申科也获赠头衔”天然气公主”。1996年,在商场拼杀不到10年的季莫申科,成为了乌克兰向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主要进口商,控制了20多家大型企业、航空公司、银行等,身家百亿美元。
伴随着季莫申科的成功,一些传言开始困扰她。有人认为,她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有着极好的演讲才能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也与她“天使般的外表”有关。正是因为后者,乌克兰前总理拉扎连科,才会为其家族生意大开绿灯,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将她引入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上流社会。此后,乌克兰政坛的大门也就顺其自然地为季莫申科打开了。[4]
主词条:橙色革命
1997年,季莫申科当选为乌克兰议员。1999年,她成立了名为“祖国”的新党团,后来“祖国”联合其他政党组建了季莫申科联盟。1999年12月,乌克兰议会通过对尤先科的政府总理任命后,季莫申科被任命为政府副总理,主管能源部门的工作。
上任之初,季莫申科不顾国内寡头的反对,为乌克兰石油开采进行公开招标,最终导致成交价格比预期的高出不少,这一举动被认为严重侵犯了寡头们的利益,并给季莫申科惹来了麻烦。
2001年1月,乌克兰总检察院以走私、行贿、偷漏税等罪名,起诉季莫申科,认定其伪造海关文件和走私天然气。在牢狱中度过42天后,季莫申科被释放,指控也被撤销。这次风波,造成了季莫申科与总统库奇马的对立。
指控一被撤销,她便发起“橙色革命”呼吁举办全民公投,弹劾库奇马。最终以尤先科、季莫申科的胜利告终。在维克多·亚努科维奇的胜选资格被取消,并进行重新选举后,尤先科当选乌克兰总统。
2004年,俄罗斯军事检察官办公室指控季莫申科在任”统一能源公司”总裁期间,向俄国防部官员行贿,从俄走私天然气30亿立方米,非法获利8000万美元。为此,季莫申科及其家人的名字一度出现在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缉名单中。
2005年1月24日,尤先科任命季莫申科为政府临时总理。同月,乌克兰检察机关宣布,由于缺乏证据,乌克兰检察机关已结束对季莫申科及其家人的犯罪调查。2005年2月4日,季莫申科以压倒性优势,正式登上乌克兰总理宝座。
2005年9月8日,尤先科以政府工作不力和缺乏团队精神为由,解散了季莫申科政府。他批评季莫申科的作为造成了乌克兰经济增长减缓和执政联盟内部的政治冲突。[4]
2007年9月议会选举后,她再次出任政府总理。2010年2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季莫申科败给政治对手亚努科维奇,她领导的内阁被迫下台。
2011年10月11日,季莫申科因在2009年因反对派起诉签署乌俄两国天然气供应协议中滥用职权被判7年监禁。但季莫申科本人拒绝认罪,
声称其遭到“政治迫害”,随后提起上诉。12月30日,季莫申科进入哈尔科夫州卡恰洛夫斯基女子监狱服刑。2012年8月29日,乌最高法院驳回季莫申科关于天然气案的上诉,维持原判。2014年2月22日晚,亚努科维奇倒台,季莫申科被最高行政议院无罪释放,并在首都基辅独立广场发表演讲,呼吁独立广场上的支持者们在没有达到所有预期目标之前一定要坚守信仰。[5]
2014年2月22日晚,在首都基辅独立广场发表演讲,呼吁坚守在独立广场上的支持者在没有实现所有预期目标之前不要离开广场。[6] 她在对数百名支持者讲话时谈及在独立广场被打死的示威民众,称“英雄永远不死。”她呼吁将杀人凶手绳之以法。[7]
赴德治疗
2012年5月,季莫申科因背部疼痛入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一家医院治疗。乌克兰议会2014年,2月22日高票通过了关于释放季莫申科的决定后,24日晚通过其个人官方网站宣布,接受德国总理默克尔关于季莫申科赴德国接受治疗的提议。
季莫申科将赴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8]
2人物轶事
2014年10月22日,乌克兰基辅,乌克兰祖国党的成员在基辅市中心放置多个装满请愿书的箱子,要求就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举行全民公投,祖国党领导人季莫申科现场助阵。[9]
3个人生活
尤莉雅·季莫申科的丈夫是企业家亚历山大·季莫申科Oleksandr Tymoshenko(1960年6月11日出生)。在政治生涯早期,两人曾因亚历山大躲避逮捕而分开数年。夫妻两人鲜少一同出现在公众场合。两人育有一女尤吉妮亚Yevhenia Tymoshenko(1980年2月20日出生)。
生活
2005年4月,接受全球最畅销的女性时尚杂志《ELLE》的邀请
,拍摄了一组专题照片。金色的大辫子,紫罗兰色的路易·威登服装,再配上香奈儿品牌的胸针,这一切都使她成为一位与众不同的政治家。照片在当年5月份出版的乌克兰语《ELLE》杂志上刊登。紧接着,季莫申科又登上了世界著名的《花花公子》杂志波兰版《PlayTop》2005年6月刊的封面。封面上季莫申科盘着大辫子、穿着浅色的商务装。
4社会评价
前保镖谢尔盖:作为企业家,季莫申科的攻击性较强,善于说服自己的竞争者。
有个优秀的班底,擅长选用最优秀的人,思维很敏捷,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信心。季莫申科对待下属非常好,给员工发放的工资比其他公司高,一年有5-6次额外发放奖金,节日期间还有礼物,对于下属对自己的议论,她从不激动,平静对待。
橙色革命期间,部分西方媒体封她为“革命的圣女贞德”。季莫申科还被《每日邮报》(DailyMail)和《20Minutos》封为“全球最美丽的女政治家”之一,另也在“最火辣国家领导人”部落格中名列第一位。[11]
季莫申科不是昂山素季。她与这个国家政治不堪的过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自己就曾是一个寡头。从寡头到改革派的转身,虽然目前看来赢得了外界的信任,却难以避免在部分乌克兰人心中的怀疑。[1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历任乌克兰政府总理
参考资料
1. 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获释 .. [引用日期2014-02-25] .
2. 乌克兰议长暂代总统 默克尔支持季莫申科 .新华网 .2014-02-24 [引用日期2014-02-24] .
3. 季莫申科将参选乌克兰总统 .新浪 .2014-02-24 [引用日期2014-02-24] .
4. 资料:尤利娅·季莫申科:“玫瑰”尚未凋谢 .搜狐网 .2014-02-23 [引用日期2014-02-26] .
5. 乌克兰总统被指外逃失败 季莫申科鼓励继续示威 .腾讯 .2014-02-24 [引用日期2014-02-24] .
6. 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现身独立广场(图)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24] .
7. 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获释 发表演讲鼓励继续示威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23] .
8. 季莫申科打算赴德国接受治疗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25] .
9. 乌克兰祖国党请愿公投加入北约 季莫申科现场助阵 .中国日报 .2014-10-23 [引用日期2014-10-23] .
10. 季莫申科:美丽女人欲圆总统梦 .新浪 .2010-01-23 [引用日期2013-05-28] .
词条标签:
人物 , 政治人物 , 政治 , 官员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叶刘淑仪

A

叶刘淑仪,GBS,JP(英文:Regina Ip Lau Suk-yee、绰号:叶刘,1950年8月24日-),本名刘淑仪,香港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新民党及汇贤智库主席,曾任香港政府官员,在主权移交前于殖民地政府出任人民入境事务处处长,是香港历史上首位出掌纪律部门的女性。在特区政府成立后,叶刘淑仪在1998年7月获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委任为香港首位女性保安局局长。
在保安局局长任内,叶刘淑仪的政绩备受广泛争议。在向各国争取特区护照免签证、解决困绕香港多年的越南船民问题、制定中港两地有关被扣押港人之通报机制虽有建树,但在处理居港权问题和《公安条例》修订等议题上过于强硬,以及被批评不尊重香港司法制度。2002年9月开始推销《基本法23条》立法,由于被指态度轻佻傲慢,又时常发表富争议性言论,其民望不断下滑,至2003年7月1日50万人上街游行后,其民望更跌至谷底,成为最不受欢迎的政府官员,最终迫使《23条》搁置立法,她本人亦在同年7月16日辞官,成为首批辞职的问责局长之一。
卸任后,叶刘淑仪在2003年赴美国留学,2006年回港,并重新投入政坛,成立汇贤智库,自任主席,就社会事务发表意见,使外界一度揣测她有意竞逐2008年立法会选举,以至于2012年的特首选举。至2007年9月27日,她终向外界公布参加立法会港岛选区补选,争夺马力逝世后出缺的议席,不过最后被陈方安生击败下落选。叶刘淑仪在2008年立法会选举中再次在港岛区参选,最终成功当选。
中文名叶刘淑仪
外文名ReginaIpLauSuk-yee
国 籍中国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50年8月24日
职 业香港公职人员
毕业院校美国斯坦福大学
主要成就2002年获金紫荆星章
目录
1人物经历
▪ 综述
▪ 职务
2个人情况
▪ 家庭背景
▪ 情感生活
▪ 早年生涯
3殖民地政府
▪ 特区政府
▪ 保安局局长
▪ 辞官下台
4留学回归后
▪ 留学期间
▪ 出选立法会
5人物评价
▪ 正面评价
▪ 负面评价
▪ 荣誉
6其他资料
1人物经历
编辑

综述

叶刘淑仪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南海罗村,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前任高官,是香港首位女性出任保安局局

叶刘淑仪
长,掌管全香港合共约6万3千人的纪律部队,成为了继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之后,另一位权倾一时的女性。她曾因为被一本漫画戏称为“扫把头”而批评该漫画不尊重女性。叶刘淑仪任内最为人嘱目的是为政府制订《公安条例》、处理棘手的居港权问题和就《基本法第23条》制订《国安条例》。2002年获金紫荆星章。
叶刘淑仪早年在圣士提反女校、香港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之后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文学硕士,于1975年毕业,同年加入政府出任政务官,1980年获派为助理新界政务司,1983年任首席助理保安司,1986年受政府保送到美国史丹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1995年9月出任工商署署长。其丈夫与其胞妹叶文庆医生就父亲的遗产进行法律诉讼,丈夫于诉讼期间去世,育有一女。
职务

香港主权移交期间,担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成员,负责安排过渡事宜,其中包括国籍及旅游证件、终审法院及居留权等问题,在1996─1997年担任英方的组长。
1996年8月,她获政府空降出任人民入境事务处处长,成为香港首位空降此职位的政务官和首位执掌纪律部队的女性。1997年7月香港政权移交后过渡成为入境事务处处长。在短短两年任期内,她成功解决入境事务处人手不足的问题。1998年7月,获升任为保安局局长,成为香港首位出任此职位的女性。2002年7月1日,董建华推出高官问责制方案,把政府部门重组为三司十一局,叶刘淑仪因此成为14位主要官员之中占少数的女性,并晋身行政会议。叶刘淑仪所统领的纪律部队成员,合共约6万3千人,占全香港整体公务员队伍的三分之一,是继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之后,另一位权倾一时的女性。
她于2003年离开政府后,随即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攻读东亚研究文学硕士,并于2006年毕业,毕业论文题目为:“A case study about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al societies”(在过渡式社会里发展民主的个案研究)。她在2006年6月一份新闻稿中指出,她希望能促进了香港民主政制发展。
2006年6月19日成立民间智囊组织汇贤智库,主要活动为研究香港的政制和经济发展,并以汇贤智库的名议极力提倡香港实行议会制。
2012年2月20日,叶刘淑仪以新民党主席职位宣布参选2012年香港特首。
2012年10月,为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1] 。
2个人情况
编辑

家庭背景

叶刘淑仪籍贯广东南海罗村,在1950年8月24日生于香港,生肖属虎,父亲叫刘福成(?-1971年),元

叶刘淑仪
配李氏,而母亲华彩凤(?-1990年1月1日)乃其妾侍,华彩凤曾当演员,两人在唐山结识。 叶刘淑仪的父亲是新加坡华侨,早年在当地的英华学校受教,后来兴办贸易公司“有裕行”,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密切。叶刘淑仪出生之时,适值韩战爆发,其父生意损失惨重。在家道中落的情况下,她四岁左右举家由巴丙顿道的三千呎大宅搬到般咸道的四百呎单位。刘福成晚年主要居于新加坡,1971年在那里因肺癌病逝。至于华彩凤则长居香港,后于1990年元旦在香港因肠癌病逝。
叶刘淑仪另有一名胞弟,名刘德麟(1953年-2002年),在菲律宾当风水师。两人甚少联络,他于2002年3月因心脏病突发在菲律宾病逝
情感生活

叶刘淑仪在1981年12月10日下嫁正兴建筑创办人叶正平之子叶文浩,而有关的婚事并未获得叶正平批准。叶文浩任职工程师,在家中排行第三,有两名姐姐,另外妹妹叶文庆曾任立法局委任议员[54]。叶刘淑仪婚后与丈夫曾居于飞鹅山,并育有一女,名叶荣欣(1989年-)。在1989年,叶正平逝世,由于所遗下的3,000多万家产只分予其三名女儿,叶文浩于是入禀兴讼,引发争产风波。
在诉讼期间,叶刘淑仪一直全力支持丈夫,惟叶文浩却在1996年8月诊断患上肝癌并发症,最后在1997年11月底病逝,叶刘淑仪自此独力支撑家庭。
早年生涯

叶刘淑仪自1954年起入读位于般咸道的圣士提反书院,在那里接受幼稚园、小学和中学教育,八岁时曾获

叶刘淑仪
得校际戏剧比赛最佳“童角奖”,后来在1969年预科毕业。预科毕业后,叶刘淑仪即获香港大学文学院取录,主修英国文学,1972年以一级荣誉资格毕业,当时她曾有意当作家。
由于父亲在1971年身故,“有裕行”的业务又为家族族人把持,叶刘淑仪一家遂陷入财政拮据[3]。为了继续学业,叶刘淑仪在大学毕业后曾自1972年至1973年在新法书院大坑道分校担任教师,并同时当两份兼职,以便储钱留学[2],而她的母亲也将积蓄拿出让她读书[3]。在1973年,她前赴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期间专研16世纪诗人菲利普·西德尼爵士(SirPhilipSidney)的作品,后在1975年成功毕业。
3殖民地政府
编辑

在1975年,叶刘淑仪获香港政府招聘为政务主任,起先被派到辅政司署(后改称布政司署)铨叙科工作,

叶刘淑仪
1977年任民政署社区关系主任。到1978年改任旺角民政主任;1980年复转任助理新界政务司,当时的上司为钟逸杰。在[[[1982年]],她改任政务总署首席助理政务司,任内她曾负责推行第一届区议会选举[7]。未几,叶刘淑仪在1983年出任首席助理保安司,主理有关英国国籍法和居留权等等的事务。后来在1986年至1987年,叶刘淑仪获港府举荐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期间更获丈夫陪读支持。
学成返港后,叶刘淑仪于1987年出任助理贸易署署长,成为施祖祥之副手。至1990年升任副行政署长,与其上司曾荫权一同负责向英方及香港市民推广居英权计划。至1993年,她改任副工商司,当时的上司为周德熙,任内她曾出游欧、美等地,向外推广香港工、商发展。叶刘淑仪在1995年获时任港督彭定康擢升起用为工业署署长,短暂供职一年后,她在1996年以政务官的身份“空降”人民入境事务处,接替梁铭彦任人民入境事务处处长,成为香港历史上首位执掌纪律部队的女性。
在香港主权移交前夕,叶刘淑仪曾兼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英方组长,任内曾经负责安排过渡事宜,其中包括国籍及旅游证件、终审法院及居留权等问题[8]。另外,她也是首位为过渡特区政府而公开放弃英国护照的首长级官员。
特区政府

特区政府在1997年7月1日成立后,叶刘淑仪顺利过渡为入境事务处处长,同时还兼任入境事务处的人事登

叶刘淑仪
记处处长和婚姻及生死登记官[9]。在任入境处处长期间,叶刘淑仪成功解决入境处人手不足的问题、另外又推广特区护照,向各国争取免签证、以及处理无证儿童问题,作风硬朗果断。至1998年7月,她更接替提早退休的黎庆宁为保安局局长,成为香港首位出任此职位的女性,她所统领的八大纪律部队,人数合共约6万3千人,而且男多女少,占全香港整体公务员队伍的三分之一,是继时任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之后,另一位权倾朝野的“香港铁娘子”。
保安局局长

叶刘淑仪在1998年7月起出任保安局局长,至特首董建华在2002年7月1日实施高官问责制后,她得以留任原职,但身份由公务员变成政治任命的问责局长。到2003年7月16日,叶刘淑仪在推销《国安条例》失败后辞职,结束其政府生涯。但亦有消息指她早于2002年开始推销《23条》时,就打算完成《23条》立法后,一同与女儿赴美国留学,她当时经已通过美国斯坦福大学入学试,时任特首董建华亦一度拒绝接受其辞职信,惟有关立法却以失败告终。叶刘淑仪不止一次强调她不可能在2003年7月下台,同年8月便可立即到美国开学,所以辞官和留学是早有安排的。
叶刘淑仪在任保安局局长任内,其功过得失可谓备受争议。一方面,她继续努力推销特区护照,使特区护照免签证国家数量不断上升;另外又解决困绕香港多年的越南船民问题,成功在2000年6月关闭香港最后一个船民营;至于中、港两地有关被扣押港人之通报机制和《公安条例》,也是在她任内制定的[6]。在居港权议题上,尽管受到部份法律学者与争取居港权人士的声讨,但叶刘淑仪一直保持住冷静和镇定,并寻求人大解释《基本法》条文,最终成功限制一部份内地人士拥有居港权,平息纷争。以上有关叶刘淑仪的政绩,曾经获得香港市民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并将她的民望推向颠峰,根据香港大学2002年6月的民意调查显示,叶刘淑仪得到65.9分,在一众局长中最受市民欢迎。
可是在另一方面,叶刘淑仪亦曾推行过不少极具争议性的政策,引起社会的很大反响,当中包括了反对修订《公安条例》,以及有关于居港权的争议等等。在2002年9月起,港府开始就《基本法第23条》立法,由此成为了叶刘淑仪的事业分水岭。在推销《基本法23条》立法过程中,叶刘淑仪除未能消除公众疑虑外,又连番发表富争议性的言论[13],使其民望大跌,更激发不少市民参与2003年七一大游行,最终使到有关立法工作流产。叶刘淑仪在辞任保安局局长的时候,她在香港大学民意调查中仅得34.6分,成为了最不受港人欢迎的政府高官[14]。
辞官下台

历经50万名市民在2003年7月1日上街游行后,叶刘淑仪备受辞职压力。根据香港大学在七一游行后进行的

叶刘淑仪
民意调查显示,她的支持度急跌至34.6分,为各主要官员中最低分者。未几,自由党党魁兼行政会议成员田北俊突然辞去行政会议成员一职,并表示反对政府仓促立法。随着自由党的反对,立法会不可能有足够的支持票通过议案,遂迫使政府无限期搁置立法。
在7月16日,政府宣布叶刘淑仪已在6月25日以“私人原因”为理由辞职,数小时后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也宣布辞职,成为高官问责制在2002年确立以来,首批辞职的问责局长。叶刘淑仪在一个月通知期后的7月26日起离职,自此结束了她在香港政府28年的服务生涯,而保安局局长一职则由李少光接任。至于在她的辞职声明中,她表示:
有关落实《基本法第23条》以保障国家安全的立法工作,未能如期完成,我虽然感到十分遗憾,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及身为保安局局长,实有责任推动这项神圣的工作。我适逢其会,在任内能参与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深感光荣。在制订有关条例草案时,我们已力求在维护国家安全及保障人权自由两方面,取得适当的平衡。我深信草案在政府提出的各项修正后,既能维护国家安全,亦毫不影响香港人的人权和自由。我坚信我们过去10个月的努力,已为日后通过有关条例奠定良好基础。我相信我的继任人,定能早日完成立法工作。
4留学回归后
编辑

留学期间

叶刘淑仪辞职后,于2003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读东亚研究硕士课程,当中的科目包括有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应用语言学、日文及比较民主发展。她表示在后工业社会的政治及社会组织范畴,以及

叶刘淑仪
就经济架构重整,从而迎接知识型经济所带来之挑战的持续需求,获得了新启示。
叶刘淑仪在2006年毕业,其论文撮要于7月3日刊登于香港各主要报章。在文中,她对香港2012年普选特首及立法会持审慎乐观态度,并支持政党发展。但她指同时指出,目前行政、立法机构割裂,不仅削弱特区政府的能力,更令政府无法处理结构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希望中央及特区政府实事求是,考虑修改《基本法》,重建两者的连系,让香港可以实行议会制。此外,她建议立法会可由60席增加至80席,但就反对前布政司钟逸杰爵士和立法会前议员陆恭蕙先后提出的两院制,认为这修订很明显的违反《基本法》的规定。
在2006年7月18日,叶刘淑仪成立了民间智囊组织汇贤智库[31],负责研究香港的政制和经济发展。同时间,她也主持亚视节目《叶刘博客》,与嘉宾讨论政治。但一如其它亚视节目,观众的反应冷淡,收视仅徘徊于3至4点之间。不过,该节目亦邀请了多位政界中人做嘉宾接受访问,当中包括田北俊、李柱铭、余若薇、刘慧卿、范徐丽泰和梁爱诗等人。其中在刘慧卿做嘉宾那集中,叶刘淑仪批评很多传媒喜欢挑衅女政治人物的外表,并指责当年影射她的《扫把头》漫画不尊重女性。叶刘淑仪曾公开邀请陈方安生上来该节目,不过被她拒绝。
其后,汇贤智库在港岛南区设立地区办事处,引发政界盛传叶刘淑仪有意参加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以及201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其后在2007年香港区议会选举中,汇贤智库赢得部份议席。
出选立法会

2007年8月,原港岛立法会议员马力病逝,令该议席出缺,需要举行补选。在2007年9月27日,叶刘淑仪

叶刘淑仪
宣布参加立法会港岛区补选,竞选对手包括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等。在参选记者会上,她承认当年推销23条时的手法(而非其本质)不恰当,并正式向市民道歉[32]。令陈方安生和泛民主派无法以“民主对非民主”作为竞选口号[33],改为“真民主对假民主”。叶刘淑仪成功取得不同界别人士的支持,当中包括前布政司钟逸杰爵士、前立法局议员杜叶锡恩、前工商局局长周德熙、行政会议成员陈智思和范鸿龄、艺人许冠文、李克勤和李司棋、和史泰祖医生等等。陈方安生的一些朋友如盛智文、王?鸣和李丽娟都支持她。其后她在支持者的协助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造势晚会,令她和陈方安生的支持率差距一度收窄至少于九个百分点,导致坊间曾揣测她会在立法会港岛区补选中爆冷胜出。
2007年12月2日,叶刘淑仪得票137,550,得票率约43%,败给被视为头号劲敌的陈方安生。由于叶刘淑仪得票率超过四成,而陈方安生得票率为55%,叶刘淑仪自称在在这次补选成功打破“六四黄金定律”(即泛民主派有六成得票率、亲建制派有四成得票率)[50],被视为输少当赢[51]。但选后,学者蔡子强在明报发表文章,指出“六四黄金定律”从不存在,六成得票应是民主派的得票上限而非基本盘,而陈方安生得票也较余若薇参加立法会补选时的48%为多,而双方阵营全力催谷之下,投票率超过五成,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双方的支持度,民主派在中产最多的港岛区仍有较明显的优势。虽然叶刘淑仪在这次补选未能成功晋身立法会,但她声言明年会卷土重来,角逐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
5人物评价
编辑

正面评价

支持叶刘淑仪的人士认为,她出任入境事务处处长和保安局局长时在处理无证儿童问题、向各国争取特区

叶刘淑仪
护照免签证、解决困绕香港多年的越南船民问题、制定中港两地有关被扣押港人之通报机制、《公安条例》争议、居港权问题、入境事务大楼纵火案和包围其座驾这多件事中处事果断、作风硬朗和建树良多,是当时以董建华为首的弱势政府之中一位不可多得的“香港铁娘子”[58]。至于在《基本法23条》立法一事上,她尽忠职守,即使在辞职前夕仍然向各界推销23条,坚持站在最前线,坦诚直率,勇气可嘉。叶刘淑仪的强悍和硬朗的作风与正直和不服输的个性,为她赢得亲建制派、纪律部队、部份前高官和很多不同界别人士和部分市民的认同。而叶刘淑仪能够在补选获超过十三万张选票和超过四成的得票率,可说是成功一洗《基本法二十三条》的负面形象,为她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更稳健的基础。
负面评价

不少反对叶刘淑仪的人认为,她在推销像《基本法23条》和居港权一类极具争议性的政策时,与市民针锋相对,而且态度轻佻傲慢,词锋尖刻,有误导大众之嫌,手法并不恰当。而对于叶刘淑仪这样时常在言谈上逞一时之快,学者蔡子强更直截指出这是“IQ爆棚,EQ零蛋”[66]的表现,容易引起公愤。此外,叶刘淑仪在任保安局局长时的“女杀手”造型与及其独特发型,更被大众配以“孽瘤”和“扫把头”一类的恶名。
当中,“扫把头”一词最早由曾健成在2001年所采用,并随即在社会广泛流传[7]。至2001年7月香港书展期间,更有讽刺性书籍《扫把头》推出市场,并在短短数日时间内售出13,000本,远高于另一同类著作《老懵董》在2000年书展售出4,000本的纪录。随着其民望在推销《23条》时不断下滑,该类书籍却持续渴市。继《扫把头》出版以后,其他一如《鬼笑话》和《我爱扫把头》的讽刺性书籍相继出版,继续对特区政府与叶刘淑仪加以嘲讽。
叶刘淑仪本人曾对“扫把头”一词加以反击,指“如果我连发型都捍卫不到,又怎样捍卫香港的治安”。此外,她又指《扫把头》的出现,反映“香港沦为一流基建,但九流道德和礼貌的城市”。
荣誉

金紫荆星章(2002年7月1日)
太平绅士(2007年7月1日,在政府供职时曾为官守太平绅士)
6其他资料
编辑

崇德社
叶刘淑仪曾为政府即时传译员协会以及崇德社的会员。
叶刘淑仪曾长年光顾坪石邨某理发店,其被指为“扫把头”的发型在那里所剪。
《公安条例》的制订
基本法规定每个人有集会和示威自由,但为避免示威破坏公众安全和阻碍社区正常运作,政府著手制

叶刘淑仪
订《公安条例》,希望令执法者有更清澈的指引。条例规定游行和集会超过一定人数便需要向警方申请不反对通知书,否则便属违法。这类条例在西方国家十分普遍。
这限制集会和示威的法例引起争议,反对的意见认为在殖民地时代集会和示威只需知会警方,现在要得到不反对通知书是民主倒退。但亦有意见认为西方国家对集会、游行和示威的限制比香港更多,因为在西方国家若果发生因示威游行而演变成骚乱,当地警方通常会用警棍和出动骑警镇压,而香港警方一般只会用胡椒喷雾。另外若不是《公安条例》,警方便不能在世贸会议期间阻止示威者冲入会场。
居港权问题
1999年1月,香港终审法院对一宗案件的判决引起居港权争议。
根据终审法院对基本法的理解,叶刘淑仪估计在10年内会有167万人可从中国内地移居到香港,这将会为香港社会带来沉重的人口压力。由于那些移民大都属低学历,香港的经济模式又正在趋向知识型,所以那167万人极有可能会加重政府负担、拖慢香港经济转型和令香港的生活水平倒退。其后多位高官指出为了应付这167万人,香港未来10年需要兴建数目庞大的学校、公屋和医院。因此,她联同当时的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到北京寻求人大释法。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修改基本法以平息争议。然而,香港特区政府选择向人大寻求释法。199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作出对整个香港社会有利的解释,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只有香港人在内地所生的婚生子女才享有居港权,非婚生子女则没有居港权,而使有权来香港的人数减至20万。
虽然人大常委会拥有基本法最终解释权,但有香港的法律界人士认为人大释法有损香港的司法自主,并有“架空”法院之疑。
同年10月,大批声称拥有居港权的内地人在甘浩望神父支持下冲击政府总部,公然挑战香港政府。警方首次使用胡椒喷雾拘散他们。虽然泛民主派批评警方滥用暴力,但叶刘淑仪一再强调使用胡椒喷雾是最人道的方法。
后来,他们在甘浩望神父的支持下继续挑战香港政府,并在离立法会大楼不远的遮打花园露宿达三年之久。期间,他们在遮打花园煮饭、过夜和掠晒衣服,破坏中环(香港的金融区)的市容,而且他们未经许可下在遮打花园静坐抗议和占用公众场所,涉嫌触犯了《公安条例》及阻街。可是政府或警方迟迟未有行动。
香港入境事务大楼纵火案
2000年,大批声称拥有居港权的内地人带著易燃液体和打火机到入境事务大楼要求与官员见面,并威胁自焚,期间施君龙等人在现场纵火,事件中高级入境事务主任梁锦光及争取居港权人士林小星被烧死。由于他们在纪律部队的总部纵火,被视为公然挑战香港的执法人员及无视香港的法治。事后警方把滋事份子拘捕,事后叶刘淑仪一再强调香港是法治社会,所有人必须以合法程序申请来香港,政府和警方绝不容许任何人做出妄顾法治的行为。
2002年2月首被告施君龙被判谋杀及纵火罪名成立,判处终身监禁,另外6人彭汉坤、傅模、林兴銮、杨义坪、杨义炎及周洪川,则因误杀及纵火罪判监12至13年。7人其后上诉,当中施君龙对谋杀罪判决的上诉得直,被上诉庭改判误杀罪,监禁14年。7人仍然不服判决,再上诉至香港终审法院,由于原审法官错误引导陪审团,7名被告获撤销所有控罪,发还高等法院重审。2005年6月16日,施君龙等人在高等法院承认基于严重疏忽误杀梁锦光和林小星,各人因认罪获得最少三分一的减刑,施被判入狱8年,其余6名被告判囚7年4个月;至于纵火罪则不予起诉。
2002年5月,大批声称拥有居港权、一直在遮打花园静坐抗议的内地人乘著叶刘淑仪刚刚在立法会开完例会准备乘座驾离开时将她包围,并不断用力拍打座驾窗口上的玻璃。她一方面冷静地通知警方和立法会的保安,另一方面则在车上阅读时代杂志,拒绝接受请愿信。随后近300名警务人员在遮打花园清场,并以非法集会和扰乱公安罪名拘捕了部分内地人;警方亦以阻差办公罪名拘捕了几名记者。其后叶刘淑仪向传媒指出:“我未惊过!”,并一再强调香港是法治社会,所有人必须以合法程序申请来香港。
虽然警方在此事被批评滥权,但叶刘淑仪当时的冷静和镇定反而令她民望急升,直到同年年尾推销《基本法二十三条》为止,她的民望一直最高。
《基本法第23条》立法
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
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开始就《香港基本法》第23条,就叛国、颠覆及分裂国土等罪行进行咨询。虽然《香港基本法》规定特区政府必须就《第二十三条》自行立法,同时也清楚订明任何人在香港都享有人权、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和游行自由,但是当时的律政司司长梁爱诗指出“23条就像有把刀在你头上”,令很多人忧虑这项法例可能会影向港人本来拥有的人权和自由,除部分亲北京人士和社团对立法表示支持外,很多香港市民感到忧虑。另外,公众对法例中将可能引进内地法例中“国家安全”的概念而感到非常不安。通过这个概念,政府可以随时以危害国家安全的名义而取缔任何民间组织。
咨询期间,叶刘淑仪专程到多间大学出席研讨会,但研讨会却演变成双方的一场骂战而不是理性讨论,令研讨会最终不欢而散。期间叶太的言论引发不少争议, 当中最广为国际传媒报导者为“希特勒也是民主制度选举出来的”;不过出席研讨会的大学生同样有过激的情绪,例如多次在叶太发言时以嘘声和“局长落台”打断其话柄。其后她以公务繁忙为理由,决定取消出席三所专上院校的同类研讨会。
另外,她曾在立法会会议上指快餐店店员、的士司机等非专业人士不会讨论有关法例;又呼吁市民“放长双眼看”,说自己不会欺骗市民。在七一游行前夕,她更指部分人把游行当作假日消闲活动,并非一定反对二十三条,或视为对政府一种施压工具。这都引起极大争议。
七一游行后,香港大学的民意调查显示,叶刘淑仪的支持度跌至34.6分(100分满分),为各主要官员中最低分者。
及后,自由党党魁兼行政会议成员田北俊因与政府的意见不一致,辞去行政会议成员一职,表示反对政府仓促立法。随着自由党的反对,立法会中不可能有足够的支持票,最终政府无限期搁置立法。
虽然叶刘淑仪在推销《基本法第23条》时被很多人批评态度轻挑傲慢,但亦有人认为泛民主派同样以咄咄逼人的态度逼使政府搁置立法。
其后,于7月16日,她宣布以个人理由辞职,结束了她在香港政府28年的服务生涯,而保安局局长一职由李少光接任。至于她辞职的原因,各界有很多揣测,有人指是为了安抚《23条》带来的不满,但亦有消息称她很早便计划在《基本法第23条》立法后到美国深造。而她宣布请辞时,受到董建华和亲政府团体的赞扬,中央和很多团体都主动接见她。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wiki leaks

A

回头看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韩火火

A

时尚编辑,中国时装创意人,出生于北京。曾经先后供职于《时尚COSMOPOLITAN》、《Marie Claire》等国际时尚杂志。
2009年2月份的时装周上,因有别于当时主流审美下优质出挑的街拍造型而一时间受到众多国内外著名品牌及国际知名博主的青睐,同时也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一夜成名。2009年,在短短一年间三次收到综艺娱乐类节目《快乐大本营》的录制邀请,一时间让许多不曾关注时尚领域的民众也知晓韩火火所带动的风潮魅力。2010年起,参与旅游卫视时尚资讯类节目《第一时尚》的录制,并成为长期特邀嘉宾主持,因而得到持续广泛的关注。2012年起,先后与adidas、YSL、SONY、Lancome、CHANEL等国际知名一线品牌合作,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在时尚、创意的领域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后成为高圆圆、Angelababy等艺人的御用造型师,时装造型创意方面再获肯定。自2012年起,已连续3年出版着装风格指导建议类时尚街拍书籍系列《FireBible》
2013年4月,成为时尚大帝“老佛爷”Karl Lagerfeld所掌镜的《THE LITTLE BLACK JACKET》展览中,唯一被力荐的中国新生代时尚ICON。[1] 2014年8月8日,加盟国内首档明星跨界时尚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并担任时尚顾问。2014年9月12日,参与中国第一影视门户“爱奇艺”力推的全国首档时尚街拍类系列节目《街拍瞬间》的录制拍摄。
外文名Frankie Han
别 名韩旭,妖男,二火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星 座天蝎座
身 高178cm
体 重60KG
出生地北京西城区
出生日期10月30日
职 业时装创意人
毕业院校北京联合大学
经纪公司韩火火工作室、STYLE风尚国际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Fire Bible 2014》、《街拍瞬间》、《VOGUE服饰与美容》
1早年经历
2人物经历
▪ 职业生涯
▪ 演艺经历
3个人作品
▪ 综艺节目
▪ 书籍作品
▪ 杂志作品
4人物评价
1早年经历
编辑

韩火火出生并成长在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和大多同龄的孩子们一样,父亲母亲都是平凡的职工。
小时候,父母便经历了下岗再创业,这样跌宕的生活境遇让火火在很小的年纪便已经能够体谅父母面对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知晓珍惜和感恩的道理。有别于同龄孩子的顽皮吵闹,小时候常常表现出安静沉默的一面,别人家的孩子们大都喜欢学武术、学钢琴或是唱歌,可是火火却能做到安静地完成一件自己欣赏的手工作品,关于审美鉴赏方面的优势是在他年幼的孩童时光就已经展现出来的。
自小就已经展现出充满自己独特视角的审美鉴赏能力。大学一年级在读期间,一次与同学在王府井逛街时被星探发现,不久之后,便被选为“动感地带”系列广告中年轻形象之一参与拍摄。那时,火火还经常为各本刊物充当模特以充实自己的学业生活,最主要合作的杂志是《瑞丽可爱先锋》(现在此本杂志已更名为《瑞丽时尚先锋》),被《Figaro Girl》的编辑倪亚在瑞丽图库中选中而得到的,开启人生中第一次职业模特生涯。
职业生涯因由大学英文专业的缘故,韩火火经常帮助翻译外文稿件,也因为出色的译文能力,大三期间,他就顺利地被旅游杂志《玩+》主编力邀入职,开始了属于他的第一份编辑工作,独立负责外景拍摄、撰稿、外联等一系列工作项目。2007年,面临改版的《玩+》杂志在内容中增添了关于时尚的部分,年轻的火火因为对这部分有良好的感知力,便被任命负责时尚版块的撰写,自此与时尚结缘。
初来乍到时尚领域,韩火火并无太多熟练的工作方式可采用。为了借拍知名品牌的产品,他往往采取在品牌门店等候的方式来等候品牌对接人员,往往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终于一次,等到了法国著名时装品牌Givenchy市场负责人巡店,在对方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由他主编、主稿和拍摄的Givenchy品牌故事的产品借货。非常幸运地,几经周折邀请到了栗子作为那组时装大片的掌镜老师,与模特春晓作为这组片的出镜面孔。这也是他拍摄的第一组时装大片,因为这组时装大片的成功,顺利进入到了《时尚COSMOPOLITAN》。
在《时尚COSMOPOLITAN》任职短短3个月后,火火转投到《嘉人Marie Claire》的大家庭,开启了他4年的“嘉人”生涯。在《嘉人Marie Claire》杂志任职期间,担任时装项目经理一职。他与同事们策划并执行了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的《嘉人Marie Claire》年度“Style China”时尚颁奖盛典。
2007年,面临改版的《玩+》杂志在内容中增添了关于时尚的部分,年轻的火火因为对这部分有良好的感知力,便被任命负责时尚版块的撰写,自此与时尚结缘。2009年2、3月,出席米兰时装周。幸运地被当时最为出名的街拍摄影师Scott在秀场外抓拍到,而照片内容为Giorgio Armani秀场散场后,火火招手出租车的照片第二天就出现在style.com时装周Scott官方的街拍博客上。正是这张街拍让他受到世界各地时尚爱好者们的关注与热议。[2]
2010年,受邀参与旅游卫视“第一时尚”栏目的录制,并长期为该节目担任嘉宾主持。
2012年,韩火火与IT旗下5cm合作诞生出同名系列;同年4月至5月,一连3次参与TOD’SStyling Class,活动地点跨越中国大陆南北;参与Century Sakura时尚人汇奢华启幕活动。参与adidas三叶草系列宣传拍摄工作。10月19日,参与知名品牌TOD’S活动。2012年至2013年,火火与香港知名品牌Linea Rosa联名出品同名女鞋系列。
2013年1月9日,出席香港知名美容品牌VIA IL COLPO进驻深圳万象城开幕活动[3] ;4月,成为时尚大帝“老佛爷”Karl Lagerfeld所掌镜的《THE LITTLE BLACK JACKET》展览中7位中国时尚界的年轻身影之一,[4] 并有幸成为唯一被力荐的中国新生代时尚ICON。5月12日,受邀参与时装品牌MO&Co.内部时尚活动以及YSL圣罗兰美妆中国上市活动。同年12月,受邀出席宝洁年度美尚盛会;作为Burberry伦敦观秀嘉宾,现身秀场直击最新时装趋势。成为VivienneWestwood香港大秀走秀嘉宾,2013年至2014年,CHANEL巴黎大秀看秀嘉宾。
2014年3月28日,韩火火搭配Shopping U包袋同桂纶镁、It girl Linda一起,受邀参加Roger Vivier于上海恒隆广场精品店举办的品牌2014春夏系列Vivier’s Codes酒会[5] ;4月19日,出席意大利著名时尚品牌TOD’S活动;4月24日,参与国内知名奢侈品品牌SHANGHAI TANG 2014活动;同年4月,出席成都首家Lane Crawford开业盛典;8月,出席宝能all city深圳首届国内独立设计师品牌秀以及国内首档明星跨界时尚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6] ,并担任时尚顾问与老牌牛仔品牌Levi’s萌发创意理念。同年,作为10位国内外时尚与艺术新生代ICONS,被国内知名时装品牌MO&Co.相中,与超模Freja Beha、刘雯,演员高圆圆、黄璐,歌手尚雯婕一道参与拍摄了以]为主题的时装大片与电影。2014年9月12日,参与中国第一影视门户“爱奇艺”力推的全国首档时尚街拍类系列节目《街拍瞬间》的录制拍摄。[7]
3个人作品
编辑

综艺节目

时间 节目名称 平台 身份 备注
2009年 《快乐大本营》 湖南卫视 录制嘉宾 2009年连续三次参与快本录制
2010-2012 《第一时尚》 旅游卫视 主持嘉宾 长期担任该节目主持及录制
2013年9月 《第一超模》 旅游卫视 节目评委
2014年9月12日
《街拍瞬间》 爱奇艺 录制嘉宾 录制及拍摄
2014年8月8日 《女神的新衣》 东方卫视 录制嘉宾
书籍作品

书名 作者 时间 出版社
《Fire Bible 2014(有范儿2014)》 韩火火 2014-9-15 中国旅游出版社
杂志作品

出版社 杂志名称 身份
人民画报社 《VOGUE服饰与美容》 时装专栏作者
——— 《嘉人Marie Claire》 时装项目经理及策划
期刊出版集团 《时尚COSMOPOLITAN》 主编
——— 《玩+》 编辑
4人物评价
编辑

这位在国内版《Marie Claire》当Project Manager的韩火火日日踩着出街的居然是5吋斗零踭的女装高跟鞋,那种为时装殉道的精神,不是更值得获颁荣誉勋章吗。不要说大陆,就算在自命潮城的香港,我也是才留意到我的时装精朋友W先生挞着Christopher Kane for Versus穿梭parties。好消息是卒之有够有趣的人认为‘时机成熟’了,坏消息是得一个咁多。(黄伟文评)[8]
很多人将时装行业看成最肤浅的行业之余,亦对从事此行业的人嗤之以鼻,默认他们是浮夸、拜金的,从未
想过它的深度。韩火火的穿着已经不再是男穿女装,或是前卫时髦的事,而是一种与主流审美抗衡的事。并不见得大家都喜欢的就是美,大家都不喜欢的就是丑,这也就是韩火火的争议,他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在两性时装里穿梭,教会人们除了美和丑以外,时装还有很多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已经超越了美丑本身,而是一种“视野”!(名时尚博主Cosmo Cheung评)
喜欢他的人,狂热地追随他;不喜欢他的人,会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火火在我面前很少抱怨过,他说过最感动我的一句话,就是,‘对我们好的人,我们要加倍对他们好;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也还是要对他们好。(知名Itgirl、时尚主播 Linda评)
我愿意跟他分享我的小秘密,他讲起他的梦想,我会看到他眼里的光。我想,我爱韩火火!(高圆圆评)[10]
在中国,韩火火一直是时尚行业的潮流代表,不仅没有消失或者‘被消失’,相反,地位愈发的稳固。他仍然宛如新人一般,对世界,有着巨大的热情和冲动,必须要去做,必须要去表达,必须要去行动!(《红秀Grazia》编辑总监孙哲评)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老佛爷亲自为周迅拍摄封面 散发贵族气息 .法国在线 [引用日期2014-12-23] .
2. 韩火火:妖男非妖_我为TA狂第5期_网易美容品牌栏目 .网易女人 [引用日期2014-12-23] .
3. 韩火火助阵VIA IL COLPO深圳首店开幕 .《瑞丽杂志》官网 [引用日期2014-12-23] .
4. 韩火火与老佛爷巴黎时装周重聚 达人拆解时尚关键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12-23] .
5. 韩火火搭配罗杰·维维亚 (Roger Vivier) Shopping U包包包出席品牌2014春夏系列Vivier’s Codes酒会 (图) .时尚饰界 [引用日期2014-12-23] .
6. 宝能·all city深圳首届独立设计师品牌秀8.23日上映 .深圳都市报 [引用日期2014-12-23] .
7. 街拍瞬间:韩火火青春就要活出趣 .爱奇艺 [引用日期2014-12-23] .
8. 韩火火 黄伟文眼里的潮男 .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4-11-19] .
9. 他们都为韩火火狂:穿5寸高跟鞋的男人 仅此一个 .网易 [引用日期2014-11-19] .
10. 韩火火 .《Fire Bible 2014(有范儿2014)》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4-9-15 .
词条标签:
人物 , 话题人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瘦马

A

瘦马,本名金骏,现任北京云思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瘦马工作室总经理,曾任时尚传媒集团副总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6-2007年度新闻研究生院访问学者,长江商学院EMBA,曾获“2009-2010中国期刊创新年度人物”等殊荣。著有《时尚江湖》等8本著作。
本 名金骏
职 务时尚传媒集团副总裁
获 奖2009-2010中国期刊创新年度人物
目录
1基本情况
2主要成就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瘦马开始从事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及文化批评的写作,1993年开始转向时尚批评;1997年成立瘦马传播工作室,进行品牌与媒体策划,同年获得“萌芽文学奖”;2000 年他主持策划了上海一位肿瘤患者临终前将日记放在网络直播的“死亡日记”事件,引起包括CNN、ABC、美联社等全球媒体对中国普通百姓生死的巨大关注,他在国内日发行量百万的《扬子晚报》上发表的《死亡日记的见证》的书稿则成为每日的畅销连载文章;2001年他担任《出色CHIC》杂志总策划;2002年9月加盟时尚传媒集团,历任《时尚健康》 (与美国《Men’s Health》刊物版权合作)主编、《男人装》(For Him Magazine)执行出版人兼主编,《罗博报告》(Robb Report)执行出版人兼主编,时尚传媒集团副总裁。现任北京云思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瘦马工作室总经理。同时,瘦马还出演过电影《回马枪》,扮演“主编”一角,并在大型电视连续剧《毛泽东》中扮演瞿秋白。
2主要成就 针对中国男性生理和心理普遍恶化的状况,瘦马于2002年参与创办了《时尚健康》(美国《Men’s Health》杂志中文版权合作),他开宗明义地提出“关爱男人”、“解放男人”。而他于2003年11月首次倡议申请的“国际男人节”则更进一步强调了男女平权的重要性,“男人节”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每年一度的重要活动。
因不满于中国男性形象被政治化、主流化的状况,瘦马又于2004年创办了《男人装》(英国《FHM》杂志中文版权合作),他倡导非主流的价值观,填补了内地期刊市场男性杂志的空白,同时将流行于英美的“后雅皮”概念引入中国并构建了这个逐渐庞大的消费群体,传达出21世纪中国人们要求获得话语权以及分享私生活体验的渴望。《纽约时报》称赞《男人装》“对开放民间隐私权具有较高价值”。BBC将《男人装》作为中国中产曾经迅速成长的案例之一进行分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男人装》发展成为发行量最大的男性杂志,并引发了国内男性期刊的投资热潮。不管是线下报刊亭零售还是线上电子杂志、博客营销,其受欢迎程度持续高涨,并荣获国内诸多大奖《男人装》获得诸如《新周刊》2005大盘点新锐杂志等奖项。作为该杂志的主编,瘦马自然被推到了期刊界的风口浪尖上。
针对国内富豪人数的激增,2007年瘦马再次创办了《罗博报告》(美国《Robb Report》杂志中文版权合作),该刊为目前国内单价最高,旨在培养贵族精神提升富裕阶层整体品鉴能力与品位水平的杂志。因为《罗博报告》的出炉,担纲执行出版人和主编的瘦马再度成为传媒界的焦点人物,受到《华尔街日报》《中国日报》等英文媒体的专访也是在近两年被外电媒体报道颇多的国内杂志人。这本定位中国贵族级的新杂志因为面对的是身价五千万的首富阶层,对国内杂志人是一种挑战,而瘦马因其专业精神而勇于承担。《罗博报告》也因此获得由新闻出版署颁发的2009年期刊创新年度品牌的荣誉。
自1995年起,作为写作者的瘦马持续关注中国中产阶层的生存状况,自2000年起先后出版了《都是名气惹的祸》、《出位》及《新海上花》等五部个人专著。而《时尚,幕后的策动》更被媒介称为“中国时尚职业的教科书”,该书多次进入并纳入全国主要书店的畅销书榜。敏于时尚文化观察、批评的瘦马善于把握尺度,不管是真实趣味性感的《男人装》,奢华博大奢华的《罗博报告》杂志,还是他个人不断思考产物的文章及专著也好,敢于开创、擅于驾驭、勇于超越为瘦马的职业传媒人和作家的双重角色做了最好的定义。
鉴于瘦马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杰出成就,美国加州政府于2005年特别授予他“加州政府奖”。目前获此殊荣的有艺术大师陈逸飞、京剧大师梅葆玖及、中国民间收藏家李跃卓、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张学栋、著名音乐人三宝等。该奖奖项旨在奖励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文化与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鉴于瘦马在传媒业的影响力,《中国图书商报》将他评选为“1995-2005:中国出版业10年人物榜之24人”以及“2007中国刊业10大新锐主编”,并入选《传媒》“2007年度领军人物”。2009年底,瘦马获得第五届传媒创新年会“2009-2010中国期刊创新年度人物”
参考资料
1. 瘦马简介 .艺术中国 [引用日期2014-09-17] .
词条标签:
人物 , 行业人物 , 小说 , 经济人物 , 文化人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yishion

A

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时尚休闲服装品牌。
公司名称以纯
外文名称yishion
总部地点中国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怀德社区
成立时间1997年
经营范围服装,鞋帽
公司性质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年营业额50亿
员工数30000多名(2013)
品牌主题时尚,快分享(share in)
专卖店超过5,000家
目录
1品牌简介
2企业文化
3以纯的起步
4商标释义
5品牌主题
6公司简介
▪ 公司背景
▪ 公司理念
▪ 品质检测
▪ 网络分布
▪ 研究与设计
▪ 形象督导
7品牌发展
8品牌优势
9时尚产品
▪ 产品系列
▪ 主题系列
10营销策略
▪ 品牌代言人
▪ 社会化媒体营销
▪ 跨界营销
11退出电商
12社会责任
13以纯售后服务
▪ 北京
▪ 广东省
14各分公司
1品牌简介以其紧贴时尚、角逐设计,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成为国内外时尚休闲服饰知名品牌气的设计,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成为国内外时尚休闲服饰知名品牌之一。以纯集团位于中国最大的时尚之都——广东虎门。凭借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步伐,在政府的支持和以纯集团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在短短的几年间以纯成为拥有超过28家制衣工厂,员工逾30000人的大型时尚服装企业,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YISHION以纯”,它以时尚休闲服饰为主,并以其精湛的手工、优质的布料、起货快捷、新潮的款式而名闻全国,深受各地顾客喜爱,成为国内外时尚休闲服饰知名品牌之一!
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令以纯人骄傲,而是更加努力地不断开发新产品、新项目、新款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公司聘有大量经验丰富具现代专业知识的设计师,同时还在英国、日本、香港等海内外及地区设立工作室,以满足顾客对潮流的追求,满足市场需求!
不同于浙派休闲的虚拟经营,东莞本地的品牌企业多以实体经营为主;以纯集团兴办实体企业,生产一般由自己的工厂完成,并且直接进入质检中心进行品质检验的流程,出厂之后,产品再全部到全检中心再次检查,而后在成品仓库进行抽查,以保证质量,凡是不能通过质量检查的款式,一律不能上市销售!
以纯以实体企业自有工厂,结合快速的物流链,能做到真正的快速反应,在处理库存、换季抢时机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服饰行业,崇尚“轻资产,重品牌”模式的今天,还能重视生产及质量的品牌,坚持做产业链的企业,并不多见!
2企业文 诚信:做人做事必须诚实,敢于承担责任;
人才:人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客户:以客为先,让客人开心满意是我们的服务承诺;
简单: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提高工作效率;
进步:不断追求新知识,敢于创新;
使命:通过提供平价、优质的时尚服饰,以引领热爱时尚热爱分享的人们的穿衣文化和生活方式
愿景:成为国际领先的时尚服饰零售品牌!
使命:服务,为顾客提供时尚服装产品,成就时尚传奇!
3以纯的起步
编辑

时装之都虎门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了“YISHION以纯”的成长。虎门商机遍地,只要你够胆识、肯付出,你就能够取得成功!在虎门流传着无数老板们一年一季,甚至一夜致富的财富神话。以纯可以说是虎门财富神话的代表。
4商标释义
编辑

“以纯”源于年轻一族追求个性真实,追求时尚的心境,体现了品牌当时的市场定位。英文则是YI(以纯的以的拼音)和FASHION(时尚)的有机组合,发音近似粤语“以纯”,整体的形状还体现了品牌紧贴网络时尚的特色。
5品牌主题
编辑

时尚,快分享(share in)是以纯的品牌主题。
以纯乐于将最前沿的时尚资讯、潮流趋势,通过以纯的时尚服饰、社会化媒体、专卖店等渠道,分享给消费者;并且通过与消费者的积极互动,将消费者分享给以纯的信息,传递给更多的朋友。无论是在旅行,还是在工作,都随时随地相互分享喜怒哀乐,分享真实的自己。每天,有超过200万的消费者,走进以纯的世界,拥有最新的时尚资讯,分享以纯的时尚和快乐。

以纯 时尚快分享
6公司简介
编辑

公司背景

公司成立于1997年,集设计、采购、生产、营销及服务一体,

为顾客呈奉物超所值的优质时尚服饰。时至今日,以纯已聘用超过30000位员工 ,分享同一信念,在中国及世界各地超过5,000家专卖店。公司位于“中国时装之都”东莞市虎门镇,在中国获颁“中国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
公司理念

公司的宗旨是为顾客呈奉物超所值的优质时尚服装。致力于通过提供平价、优质的时尚服饰,以引领热爱时尚热爱分享的人们的穿衣文化和生活方式。员工上下一心,为同一目标进发,成为顾客首选的服装品牌,并成为国际领先的时尚服饰零售品牌,致力迈向全球,在国际品牌上占一席位。
品质检测

为秉持公司“优质”理念,以纯投资逾人民币2,000万元设立专业品质检测中心,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服装企业检测平台,部分检测项目代表了国内的检测的顶尖水平,例如偶氮测试一项就投入了300万,能有效检测布料中的有害的化学成分,行业内绝对领先。为确保产品质素卓越,货品送往专卖店出售前,必须先经过多次的检测及抽检,检测范围包括尺寸、耐燃性、化学品、起毛球性、拉链、纽扣、盐漂及氯漂、洗涤及酸碱值等测试,而且对童装的要求特别严格,以确保最终用家的安全。以纯已通过ISO9001:2000认证。
网络分布

以纯在1997年首先从事时尚业务,发展至今已在世界各地设有超过20个区域分公司及超过5,000家品牌专卖店,同时继续在目标地区推广品牌,通过直营和特许加盟模式,扩展至全球市场。借着公司完善的销售网络,以纯的品牌已遍及多个大都会,不断地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提高市场占有率。于2003年开始,公司业务渗透至印
度、巴林、香港特区、塞尔维亚、伊朗、约旦、科威特、马来西亚、泰国、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及越南等地市场。直营+加盟的发展策略,加上将业务分散至主要市场以外的其他市场,使公司业务不断增长,盈利上升。
研究与设计

以纯的研究设计部早于一年就主要潮流趋势作出计划,紧贴未来

以纯
潮流,迎合顾客要求。以纯时尚抄手在各地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及观察,务求每季采用的主题、色调、布料及外形设计均贴近市场需求,更聘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设计师,负责设计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各系列产品。以纯 每季也落实公司的基本理念——呈奉“物超所值的优质时装”,满足顾客的期望,赢得赞赏。
每个产品系列均由专责小组按设计构思创造多款合适的风格。每位小组成员均具备有关系列的专长。在计划时,以纯重视和分析顾客的回应,以及从不同来源收集资料,分析顾客的审美发展趋势。以纯每年推出春、夏、秋、冬四大类别。以纯的采购计划,根据研发设计规划与市场分析不断调整,尽量减少不合理的库存,保证供应链正常快速运行。
形象督导

以纯在世界各地传达同一信息,每一个行动均流露基本业务构思及理

念——呈奉物超所值的优质时装。由设计至顾客服务,由专卖店规划至广告,均以开放的态度、明确的信 息,以及客观、敏锐及以客为本的概念,致力推广品牌。
以纯设有中央形象小组,为所有市场提供行销传播及视觉行销的综合形象计划,在世界各地传达同一声音、同一资讯,并因应地方需要和环境,采用跨媒体行销,包括采用大型广告板、杂志、目录、互联网络及属下专卖店。以纯在各地推行正面和健康的推广活动,目标一致,就是为顾客呈上灵感和惊喜。
专卖店是公司主要的信息传递中心,提供舒适的环境,在橱窗展示包罗万有的货品,让顾客享受购物乐趣。店铺有系统地展示各种商品,透过视觉体验为顾客提供指导和灵感,带给顾客清新自然的新感觉,为顾客提供时尚服装产品,使顾客的青春气质活力、自然、靓丽、纯真!
7品牌发展
编辑

通过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这一面向世界的大平台,“以纯”这个名字通过各种途径传送到大江南北。,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到3000多人。“以纯”定位在时尚休闲的青春男女一族,走的是时尚、优质、平价的路子。由于其款式、花样、品种的时尚多样性,销售方式的零活性以及价格的大众化而成为都市广大消费者的首选。
随着占有率的扩大及企业规模的发展,再采用以前的批发方式经营,显然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走访,“以纯”的管理层果断地做出决定: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走品牌专卖之路,打造出含金量更高的“以纯”品牌,提高“以纯”品牌的文化档次和品位。为此,公司投入巨资,对“以纯”品牌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划包装,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从设计、广告、策划、陈列到形象、特色等各方面给消费者以崭新的形象。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两年后,当人们感觉到批发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纷纷转向专卖和特约加盟的时候,“以纯”已在全国一级市场牢牢的站稳了脚跟。
从2003年开始,“以纯”迈出了全球化品牌扩张步伐,继在东南亚地区的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开设品牌专卖店后,又将品牌专卖店到中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以及俄罗斯、塞尔维亚等欧洲市场。为迈出全球化步伐,“以纯”已斥巨资成立了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所有原料、衣物成品都需通过严格检验测试,符合国际标准才能投入生产和销售。“以纯”2012年还聘请了多名国际、国内服装设计师担任产品设计顾问,在东京、伦敦等地成立保证以纯产品款式时尚。
8品牌优势
编辑

“质量造就名牌,管理赢得效益”。以纯集团对内严抓质量管理,决不允许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
从2002年开始,以纯集团每年都会组织员工参与烧毁次品服装的活动,其中在2003年、2005年,以纯集团分别烧毁了价值近30万元的次品服装,这些活动从深层次触动了员工的心灵,极大的提升了员工的产品质量意识,并很好的杜绝了不良产品流入市场。以纯集团在2002年开始投入巨资建设企业内部质量检测中心,对所有原辅材料进行检测,在2006年又成立了产品全检中心,开始对所有产品进行100%的检测,真正做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跟进。以纯集团于2003年8月正式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05年12月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2005-2008年度“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对外认真对待消费者的每一个建议和意见,以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为主导的经营思想,积极主动地与消费者协调解决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专门设置了顾客服务热线,专人受理消费者投诉事宜。全公司形成了以服务消费者为本位、以满足消费者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制。
9时尚产品
编辑

产品系列

公司辖下设有5个大产品系列,照顾不同市场领域中各类顾客的需要。五大时装系列如下:
时尚TRENDY系列——YISHION以纯集团旗下的时尚潮流系列,设计团队来自英国、日本、香港等时尚发源地,设计风格及色彩元素紧随全球最新、最IN的时尚潮流趋势,为全球年轻的都市时尚达人带来不同层次、丰富多彩的造型搭配,活跃在时尚领域的潮流尖端。

以纯
 
青春Y:2品牌——YISHION以纯集团旗下最年轻的青春休闲品牌,沿袭YISHION以纯优秀的时尚休闲服设计、生产、营销、服务一体化的优势和传统,面向青春活力,富有朝气的年轻学生一族特别推出适合日常校园穿着的休闲服,充满与众不同、年轻动感的新一代时尚气息。

 
都市商务URBAN系列——YISHION以纯集团旗下的中高端商务系列,强调时尚简约、经典永恒无论是在商务宴席场合,还是在商旅途中都能为商务精英人士提供完美的时尚造型。

以纯
 
童装KIDS513系列——致力打造中国的潮流儿童时装,主要面向5-13岁的孩子们提供多款色彩丰富的造型搭配,为孩子们提供发挥创意,自信表达的多彩造型。

以纯
 
所有系列除了时尚款式外,还提供最新时尚、潮流的配饰,顾客可尽显个人风格,按自己的真性情配搭不同服饰。
主题系列

TEEBOX品牌YISHION TEEBOX是YISHION以纯旗下新推出的年轻创意街头潮流品牌,以印花T恤、卫衣等为主,专门收集全球新锐设计师和画家的作品,转化为年轻人触手可及的时尚潮流单品。@YISHIONTEEBOX
YISHION 1 JEANS系列
1 JEANS是以纯牛仔系列的统称,寄予了YISHION以纯在牛仔休闲领域对NO1产品优良品质的追求,希望和所有的消费者【有型同享】!@YISHION1JEANS
teebox 1jeans
teebox 1jeans(6张)
10营销策略
编辑

品牌代言人

2002年,以纯启用了当红的香港影星张柏芝、古天乐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通过与明星的双赢合作,以纯的品牌有名度得到了迅速地提升,而由于以纯产品时尚、潮流的设计,过硬的产品格量,在没有电视广告为品牌推广的情况下,不仅成为了国内领先的时尚服饰品牌,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2011年以纯签下亚洲人气偶像韩庚为其新任代言人,在12月16日济南举行的“以纯时尚快分享”主题晚会上,YISHION以纯亚洲品牌大使韩庚正式宣告,他将与YISHION以纯续签代言,合约期将在现有基本上延伸5年至2018年。韩庚的健康、阳光、活气和热情公益是个人最明显的标签。他跃动的身姿,俊朗的外表,健康的形象与YISHION以纯时尚、健康的品牌气质浑然天成。韩庚的个性、才干和非凡阅历所代表的年青人寻求梦想、展示自我、勇于挑衅、引领潮流的精力,正是YISHION以纯品牌的活泼诠释。韩庚透露,决定和YISHION以纯进行长期合作,连续出任YISHION以纯亚洲品牌大使,是双方不谋而合的想法。“代言近一年来,YISHION以纯和我的合作良好而高兴。”他说,“更主要的是,以纯的品牌发展战略与我的定位非常契合。”作为亚洲标记性时尚品牌的YISHION以纯在海内外扩大高歌猛进,与韩庚亚洲新天王的发展策略相得益彰、相互增进。YISHION以纯品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韩庚的长期代言,更能推动YISHION以纯这个年青、个性、潮流的时尚品牌进入年青人的视野和生涯,与他们共同分享YISHION以纯的穿衣文化和所引领的生涯方法,将“时尚快分享”的主题概念根植在时尚年青人的心中。
2002年-2003年,以纯品牌形象代言人,范冰冰。
韩庚平面广告
韩庚平面广告(15张)
2002年-2003年,以纯品牌形象代言人,陆毅。
2004年-2007年,以纯品牌形象代言人,古天乐
2004年-2007年,以纯品牌形象代言人,张柏芝
2009年-2010年,以纯品牌形象代言人
2009年快乐女声10强
包括(江映蓉、李霄云、黄英、郁可唯、刘惜君、谈莉娜、潘辰、潘虹樾、曾轶可、李媛希)
2009年-2010年,以纯品牌形象代言人:李准基
2011年— , 以纯亚洲品牌形象大使:韩庚
2012年—2013年 , 以纯品牌亚洲广告代言人:阿兰·达瓦卓玛
2012年—,以纯青春Y:2品牌代言人 :柯震东
2013年—,以纯品牌形象代言人:蔡依林
2014年—,以纯品牌时尚大使[1] :全智贤
社会化媒体营销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以纯品牌消费者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随着来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已经为服饰品牌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纯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时尚的趋势,将社会化媒体的整合营销作为未来品牌发展地重点版块。
以纯在时尚服饰品牌社会化媒体营销领域,已经走在了前列。通过积极地与消费者互动,新颖创新的社交媒体应用,以及魅力无限的时尚活动,以纯在社交媒体上如鱼得水,不断扩大影响力。
以纯的“快时尚”运动2011年,为了重新塑造品牌形象,更贴近年轻消费者,以纯以最新的AR在线试衣技术为跳板,展开了一场传统行业的“时尚快分享”整合营销攻关战,在潮流技术、心理刺激、互动乐趣和利益回馈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这次整合营销行动,以纯投入资金在全国14个城市的21家品牌实体店内搭建了AR试衣设备,还搭建了在线试衣的Minisite,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产品与用户人机对话的模式。在传播媒介上,以纯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全平台覆盖。其选择深度联姻互联网、进行大规模整合营销的做法,开启行业先河。

以纯品牌大使韩庚演示AR虚拟增强技术应用
跨界营销

2006年德国世界杯跨界合作
2006年4月以纯取得国际足联2006世界杯休闲类服装生产销售的中国独家代理权。在倍受全球关注和期待的06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以纯得以生产并销售国际足联指定带有世界杯授权LOGO、标识和吉祥物等图案的休闲服饰以及洋溢着世界杯文化的相关饰品。运用世界杯体现了以纯的眼光和胆识,但是在如何发挥世界杯与以纯的联系及有名效应上以纯做得还不够。
11退出电商
编辑

2013年1月11日,知名服装品牌“以纯”暂停在线商城及天猫旗舰店电商业务停止运营,准备转变电商策略,原有以纯品牌将退出电商,推出网络新品牌。
以纯电子商务总监于文华表示,电商策略的改变有集团总部确定,主要原因是想区隔线上和线下产品。另外,虽然电商策略转变,但电商部门的团队没有明显变化。新品牌会大体沿用以纯集团原有团队的设计、生产人员。据于文华介绍,以纯电商部门约有150人。
另外文华透露,以纯正在酝酿一个专供网络销售渠道的新品牌,最晚将于2013年3月1日上线。据他介绍,该品牌主要面向年轻人群,价格略低于线下品牌,首批将推出200~300个款式。以纯公司董事长郭东林汇报了企业2013年以来的发展情况,并明确表示,以纯有信心、有能力在2014年底前实现年产值达“百亿”的目标。郭东林同时也提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2]
2013年3月21日,以纯线上专供服装品牌A21如约而至,并以”欧美快时尚“的品牌定位受到年轻人群的欢迎和追捧。[3]
12社会责任
编辑

以纯支持中国的反毒运动,也积极支持教育计划,协助有需要的人士。2001年至2003年,为教育、扶贫帮困及禁毒捐资捐款达300万元以上。2010年,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纯集团在第一时间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在以纯集团的号召下,各地的分公司、以纯店铺,也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并且时刻关注资金流向,使善款能够落实到位。

以纯山东分公司捐款给山东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13以纯售后服务
编辑

北京

办事处: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06号院2号楼远洋自然写字楼A820
广东省

  办事处: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 第二工业区镇业路16号
14各分公司
编辑

分公司名称
地址
社会媒体
以纯中国营销总部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镇口第二工业区镇业路16号
@YISHION以纯
以纯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丰台区珠东骏景北区17号楼302室
@时尚YISHION北京站
以纯重庆分公司
重庆市渝中区陕西路38号大正商场B座901
@时尚YISHION重庆站
以纯福建分公司
福建省石狮市九二东段250-252号
@时尚YISHION福建站
以纯广西分公司
广西桂林市中山中路八桂大厦7楼9-11号
@时尚YISHION广西站
以纯贵州分公司
贵州省贵阳市中华中路龙港百盛东楼21层A座
@时尚YISHION贵州站
以纯杭州分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九堡镇九和路17号
@时尚YISHION华东站
以纯湖南分公司
湖南省株洲市沿江南路西海龙苑东向B座底层
@时尚YISHION湖南站
以纯哈尔滨分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汉水路96号3楼
@时尚YISHION黑蒙站
以纯江西分公司
江西省南昌市建设西路盛世东方商务中心6F
@时尚YISHION江西站
以纯昆明分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彩云北路新螺蛳湾仓储一期35幅3楼
@时尚YISHION云南站
以纯四川分公司
成都市南新街38号5楼(春熙路西段27号5楼)
@时尚YISHION川藏站
以纯山东分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天成路6号汇鑫国际商务大厦14-15层
@时尚YISHION山东站
以纯沈阳分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街路195号三楼
@时尚YISHION辽吉站
以纯石家庄分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228号东海国际11楼
@时尚YISHION河北站
以纯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南开区榕苑路华苑产业区鑫茂科技园G座F-4
@时尚YISHION天津站
以纯西安分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东大街386号
@时尚YISHION西北站
以纯郑州分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元通纺织城北500米
@时尚YISHION河南站
以纯海外分公司
香港九龙新蒲岗太子道东712号友邦九龙金融中心20楼03室
@时尚YISHION海外站
以纯总部
广东东莞市以纯集团有限公司
@YISHION以纯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时尚预告】全智贤代言 .以纯官方网站 .2014-05-9 [引用日期2014-05-13] .
2. 新浪 .新浪新闻 [引用日期2013-09-3] .
3. A21陈宇文:一匹“黑马”的成长 .中华网财经 [引用日期2014-07-17] .
词条标签:
品牌 , 时尚 , 生活用品 , 公司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苏芒

A

苏芒(1971年10月- ),是中国第一批从事时尚传媒的资深人士,被称为时尚女魔头,亦为中国时尚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曾先后任职《时尚COSMOPOLITAN》和《时尚 Esquire》的编辑、记者和广告总监,2000年参与创刊《时尚健康》并任助理出版人,2001年创刊《时尚芭莎》。2003年,由苏芒发起的“BAZAAR明星慈善夜”,第一次提出“让慈善成为时尚”的理念,开创了明星、时尚、慈善、媒体4重影响力的大型慈善拍卖晚会新模式。
星 座水瓶座
出生日期1971年10月
职 业编辑,记者,广告总监
毕业院校中国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2008年奥运火炬手
2004年度影响中国时尚人物
2005年度最具时尚成功人物
2008年度中国100大品牌女性
目录
1个人经历
2荣誉
3社会评价
1个人经历
199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4年加入时尚杂志社,先后任记者,编辑,广告总监;
2000年参与创刊《时尚健康》,任助理出版人兼广告总监;
2001年出任《时尚中国时装》助理出版人兼主编;
2008奥运火炬三亚传递火炬手
2012.10.26 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
1994年加盟时尚传媒集团,至今拥有16年杂志创刊、编辑、发行、广告、市场经验,1999年前先后负责《时尚cosmo》;《时尚先生esquire》等5本广告经营业务,同时担任部分编辑工作。2000年,以最时尚的健康、最健康的时尚为编辑理念,全国首创《时尚健康》杂志,以关注都市女性身心健康为使命,同时提供最健康积极的时尚生活方式。在市场上获得极大成功,开创了中国高端健康杂志先河。本人也因此成为时尚集团第一任执行出版人。
2005年,她悄然开始了杂志品牌化发展的蓝海之路。为中国成功男士打造一本真正属于商业人士的品味教科书,《芭莎男士》杂志先由副刊形式、季刊形式进行有机探索和铺市,终于在2008年成功上市一举获得“中国第一商业品位男性杂志”的称号,在CTR央视市场研究公司调查数据中,成为中国高级商业人士阅读率连续3年最高的成功范例。第一个制作了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奥运点火人伟大的运动员和企业家李宁、商界传奇史玉柱和沈国军等封面专题,创造了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商业成功。
2009年创办了《芭莎珠宝》杂志,在中国及国际高级珠宝界,成为业界最交口称赞的高级珠宝杂志。2010年,与旅游卫视投资开创了中国第一档纯粹的高端时尚节目《必须时尚》、《绝对时尚》。
2011年即将创刊中国第一本时尚化的高端艺术杂志《芭莎艺术》,本着“让艺术成为时尚、让艺术创造价值”的理念和责任,为提高国民艺术素质、普及艺术文化、倡导艺术审美和艺术消费,帮助中国全民更加了解、热爱及收藏艺术。5年内,她将杂志发展成为同样格调不同领域的4本品牌杂志,营业规模20倍翻升,合作领域划界到与旅游卫视、湖南卫视、北京卫视、央视独家时尚媒体合作大型节目,及电影的《分手达人》《谁知女人心》《非诚勿扰2》服装支持。
2008年北京奥运会,苏芒作为时尚杂志界唯一代表人物,参加奥运圣火中国三亚第一站传递,成为奥运火炬手。
苏芒凭借多年来全情投入的工作激情,和对中国时尚界、慈善事业的贡献,多次被权威机构评为:
2004年度影响中国时尚人物;
中华100大时尚女性排行榜唯一上榜时尚主编;
中国慈善家第七名
2008年第三届中国创意产业大奖先进个人
2008年度中国100大品牌女性
2009年和谐中国年度峰会先进个人……等众多奖项
同时被世界领先的人力资源测评机构世界HR实验室(WHL)评为——中国100位女性权力人物第28位。
3社会评价
BAZAAR明星慈善夜
2003年,苏芒发起“BAZAAR明星慈善夜”,第一次提出——“让慈善成为时尚”的理念,开创了明
BAZAAR明星慈善夜图册
BAZAAR明星慈善夜图册(23张)
星、时尚、慈善、媒体4重影响力的大型慈善拍卖晚会新模式,改变中国慈善事业格局,倡导品牌、明星、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到祖国慈善事业中,8年来成为中国最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慈善活动,共募集善款7642万元。支持无数慈善项目,帮助无数失学儿童、贫困母亲、灾后群众重新获得美好生活。并联手中国最有影响力100人,2007年向民政部递交《申请中国慈善日倡议书》。因此获得国家慈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受到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南海亲切接见和鼓励赞誉。
苏芒以专注的时尚热情、专业的杂志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长期奋斗在时尚杂志第一线。拥有广泛的国内外时尚、明星资源;全面而专业的杂志经验;和良好社会口碑。为时尚传媒集团创造良好的综合效应,是时尚传媒集团培养的优秀出版人才。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标签:
时尚 , 名人 , 《时尚芭莎》 , 美术家 , 娱乐明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刘雯

A

1988年1月27日出生,湖南永州人,职业模特。
2009年,作为第一个亚洲模特登上“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继2011年之后再度入榜男性网站ASKMEN评选出的2012年度全球最美的99人。2013年8月29日,权威模特网站MDC top50 全新榜单位列第三,创亚模纪录。2014年7月26日,荣登MDC “New Supers”全球新超模榜单,成为首位唯一进入“New Supers”榜单的亚裔模特。[2] 2014年福布斯全球模特收入榜中,以700万美元与米兰达可儿、凯特莫斯并列第三。
别 名蚊子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星 座水瓶座
身 高178cm
体 重52kg
出生地湖南永州
出生日期1988年1月27日
职 业模特、时尚圈人士
主要成就入选2011年度全球最美女人
1早年经历
2演艺经历
3杂志写真
4获奖记录
5人物评价
早年经历
编辑
1988年1月27日出生于湖南永州;2005年参加新丝路模特大赛湖南赛区永州分赛区的比赛,并获得新丝路模特大赛湖南赛区的冠军;同年前往海南三亚参加新丝路总决赛,收获新丝路模特机构的模特签约合同
2005年,17岁的刘雯来到北京,开始自己的职业模特生涯。
演艺经历
2008年成为超A类模特,一月20多次拍摄,参加CHANEL、MARCJACOBS、宝格丽、LOEWE、伯爵、上海滩、杉杉等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以及奥迪年会、DIOR派对等走秀;同年,走秀纽约、伦敦、米兰、巴黎时装周[5] ;同年3月,踏上米兰和巴黎时装周,在2008秋冬时装秀走秀Chanel、Jean Paul Gaultier 、Hermes、Burberry、Kenzo、Maison Martin Margiela 等20场;其中在巴黎走秀13场,米兰走秀7场,Trussardi闭场[4] 。
2009年,作为首个为“维多利亚的秘密”走秀的东亚模特出现在纽约T台[4] ;同年春夏时装周中,刘雯首次登陆纽约时装周,并且取得27场秀的成绩;在巴黎走秀14场,米兰13场,登Chloe、Louis Vuitton、Robarto、Cavali、Alexander McQueen等大牌的秀场,为Anteprima闭场[4] ;同年2、3月的秋冬时装周上,刘雯走遍纽约、伦敦、米兰、巴黎共演出74场大秀,创造亚洲模特走秀场次纪录,成为2009秋冬时装周的秀霸;登上Christian Dior、Gucci、Lavin 、Loewe等大牌的秀场;9月,第4次登陆四大国际时装周,共走秀74场,登上Prada、Celine、YSL的秀场,并为Babara Bui和RM by Roland Mouret两场秀担任开场模特[4] 。
2010年,第5季秋冬时装周,在纽约、巴黎、米兰共走秀49场,首次登上Fendi、Salvatore Ferragamo秀场,并为Givenchy闭场。9月,第6季时装周,在纽约、巴黎、米兰共走秀48场,参加了Tom Ford女装秀,并为Alexander Herchcovitch开场,为Christophe Lemaire闭场[4] 。
2011年2月,2011秋冬时装周,走秀46场。为Sportmax开场,为Shiatzy Chen开闭场[4] 。
2012年与Calvin Klein、Hugo Boss以及雅诗兰黛等大牌合作,以第一个亚裔模特的身份成为美国化妆品巨头Estee Lauder的全球代言人[6] ;2009年-2012年,连续四年为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Victoria’s SecretFashion Show ) 走秀 ,为VS秀场史上第一位中国模特。
2013年网站MDC排名第3位(全球模特Top 50排行榜,截止至2013年8月),居中国模特首位[7] 。
2014年5月22日,低胸长裙亮相第66届戛纳电影节,电影《失去一切》(All Is Lost)首映礼[8-9] 。
2014年7月26日,荣登MDC“New Supers”全球新超模榜单,成为首位唯一进入“New Supers”榜单的亚裔模特。[2]
▪ 2014 福布斯全球模特收入榜 第3名(并列)[3] (获奖)
▪ 2013 成为美国男性网站askman评选的全球最美99位女性中的唯一中国人 第82名 (提名)
▪ 2013 MDC top50 全新榜单 第3名 (提名)
▪ 2012 成为美国男性网站askman评选的全球最美99位女性中的唯一中国人 第43名 (提名)
▪ 2012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 第98名 (提名)
▪ 2011 成为美国男性网站askman评选的全球最美99为女性中的唯一中国人 第22名 (提名)
▪ 2011 进入top 10,成为中国历史上排位最高的模特 (提名)
▪ 2011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 第78名 (提名)
▪ 2009 模特网站MDC和时尚网站style的十大新人模特 (获奖)
▪ 2009 登上权威模特网站MDC top 50 (提名)
自然,干净,清澈得像一股泉水,不爱说话,会用眼神来沟通,眼睛里充满了内容[4] 。”(王红民评)她的美在于稚气与可爱,简单得漂亮、漂亮得简单[10] 。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任人书画,看似没有风格,其实最有风格[11] 。(新桂女报评)(杭州在线评)来自北京的刘雯,是个游戏规则的颠覆者,不断突破界限[12]
As China’s biggest supermodel Liu Wen is in a class by herself. With her status as Estee Lauder’s first Asian face and consistent with fashion’s finest designers Liu Wen has established herself as a fixture on and off the runways. Her innate charm and graceful beauty make her a favorite of American Vogue, W, V and countless others. (MDC评)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loreal

A

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创办于1907年。
欧莱雅集团世界美妆品行业中的的领导者,经营范围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283家分公司、42家工厂、100多个代理商,以及5万多名的员工,是总部设于法国旳跨国公司,也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
外文名L’Oreal
创建人欧仁·舒莱尔
发源地法国
目录
1集团背景
2发展历程
3财务情况
4人力资源
5研究开发
6企业运营
7旗下品牌
8产品分类
9大记事
10企业荣誉
▪ 2011年
▪ 2008下半年
▪ 2008上半年
▪ 2009年
11公益发展
12经营之道
13市场规划
▪ 中国运行轨迹
▪ 进入中国市场
▪ 立体布局
▪ 频频出招
14企业文化
15公司架构
16收购美即
1集团背景
欧仁·舒莱尔是法国制药中心的一名药剂师,在工作研究中,他发现从某种植物中萃取的散沣化色料,可以作为染发剂的主要成分。三年以后,欧仁·舒莱尔为他的第一个发明申办了专利,并将它取名为欧莱雅(Loreal)。几年以后,欧仁·舒莱尔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化学家向企业家的转型,而欧莱雅[1] 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称。作为一个企业,欧莱雅豪迈地步入了世界美容化妆品行业。从此,“欧莱雅”这个来源于希腊语“OPEA”、象征着“美丽”的名词,在世界美容化妆品领域风靡了整整一个世纪。
欧莱雅集团是世界著名的化妆品生产厂商,创立于1907年。现各类化妆品畅销全世界,广受欢迎。除化妆品以外,该集团还经营高档的消费品,并从事制药和皮肤病研究。
化妆品、染发用具、护肤品、防晒用品、彩妆、淡香水和香水、皮肤病研究、制药、高档消费品。
品牌:L’Oreal - Maybelline - Lancome - Drakkar Dynamik - Retinol Re-Pulp (BIOTHERM) - Neutralia - Color Riche - Reverie - Sublime Finish - Rouge Chromatic - VICHY - KERASTASE。
1996年欧莱雅集团(L’Oréal)收购美宝莲。该举动宣告了科技创新将与彩妆权威更完美的溶合在一起。6月,美宝莲由曼斐斯迁至世界时尚之都纽约。美宝莲纽约诞生了!以突破性的专利技术,美宝莲公司推出了新开发的妍彩系列(Great Wear)产品,包括:唇部彩妆、眼部彩妆及遮瑕产品。
欧莱雅在中国的商务始于1996年设立在香港的经销处。
1996年,欧莱雅公司和苏州医学院合作成立了苏州欧莱雅有限公司。同年又在苏州建立了第一家化妆品生产厂家,生产巴黎欧莱雅L’Oreal Paris)系列产品。
2003年12月10日,欧莱雅中国以一个对外保密的价格,全资拿下了与之谈判4年的“小护士”品牌。所获包括“小护士”品牌、除了创始人李志达之外的所有管理团队、所有销售网点以及位于湖北省宜昌一生产基地等。欧莱雅的中国此举,是为了借助一个中国本土成熟低端品牌,完善其在中国竭力打造的品牌金字塔的塔基部分。
时间2004年1月26日下午,欧莱雅集团宣布已经和科蒂集团签定协议,收购其旗下的品牌羽西。
欧莱雅公司邀请了华裔电影明星巩俐作为其在大中华区的形象代表,成功打开中国市场。
3财务情况
2009年年度报告
销售:175亿欧元
经营利润:25亿欧元
每股净收益:3.42欧元
红利:1.55欧元
(1).根据净利润摊派后的每股净收益不包括少数权益的非经常开支额。
(2).红利于2009年4月27日举行的股东年会上进行审议。
4人力资源
在66个国家拥有64600名员工。
为全力支持全球化持续发展,承诺培养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全球共5个管理发展培训中心,它们分别位于上海、里约热内卢、迪拜、纽约和巴黎。
提供新一代线上学习平台。
大范围地为员工量身定做的培训计划。
全球招募策略:
没有地域界限的商业竞赛:欧莱雅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和欧莱雅校园企划大赛。
持续不断招才纳良的招募策略。
充满活力的管理培训生项目,致力于应对我们快速发展的市场。
实习机会:2009年我们招募的80%应届毕业生都曾经是欧莱雅的实习生。
对多样化作出坚定的承诺:
来自110个国家的员工。
57%的管理层和38%的管理委员会成员都是女性。
来自于32个国家,超过7500名管理者都参与了欧莱雅多元化培训项目。
欧莱雅位列于全球最理想雇主排行榜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位居前三名) (来自于2009年Universum公司权威调查)。
5研究开发来自60个不同国家的3313名员工在30个不同部门进行研究。
2009年对化妆品及皮肤用品的研究投入为6.09亿欧元。
在全世界有18个研究中心以及13个评估中心。
1/3的研发经费致力于高端研究。
每年研发5000个配方。
2009年共登记674项专利。
与顶尖学术以及研究机构积极合作100个项目。
6企业运营全球共有38个工厂
2009年欧莱雅生产化妆品49亿件
97% 的工厂获得ISO14001认证、OHSAS 18001认证或称为ISO 14001认证和VPP认证
100% 的工业基地都通过了以SA 8000为标准的审计评估
7旗下品牌
1、顶级品牌
HR(赫莲娜)、GiorgioArmani(乔治阿玛尼)
2、一线品牌
Maybelline
Lancome(兰蔻)、Biotherm(碧欧泉)、
3、二线品牌
Kiehl‘s(科颜氏)、Yue-sai(羽西)
4、三线或三线以下品牌
L’Oreal Paris(巴黎欧莱雅)、美爵士、Garnier(卡尼尔)、小护士、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
5、彩妆
CCBPARIS(巴黎创意美家)、Shu Uemura(植村秀)、Maybelline(美宝莲) YSL(圣罗兰)
LANCOME
6、药妆品牌
Vichy(薇姿)、La Roche-posay(理肤泉)、Skin Ceuticals(修丽可)
7、口服美容品牌
INNEOV(一诺美)
8、香水品牌
GiorgioArmaniParfums(阿玛尼)、Ralph Lauren (拉尔夫劳伦)、caelParfums(卡夏尔)、Cacharel(歌雪儿)、VIKTOR&ROLF (维果罗夫)(注:阿玛尼也有护肤和彩妆产品,定位和兰蔻,植村秀一个档次)
9、美发品牌
L’Oreal Professionnal(欧莱雅专业美发)、Kerastase(卡诗)、Matrix(美奇丝)
1、消费产品
欧莱雅美容护肤单品
欧莱雅美容护肤单品(10张)
(具有价格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通过大众零售渠道销售):Garnier - L’Oreal Paris - Le Club des Createurs - Maybelline NY - Softsheen.Carson
2、专业产品
(由系列新颖产品构成的组合品牌,以满足美容沙龙及专业人士的需求)L’Oreal Professionnel- Kerastase - Redken - Matrix - Mizani
3、奢侈品
( 国际具有高声望的品牌,在专卖店销售并提供额外服务)Lancome - Retinol Re-Pulp (BIOTHERM) - Helena Rubinstein - Kiehl’s - Shu Uemura - Giorgio Armani- Ralph Lauren - Cacharel - Viktor & Rolf- Clarisonic
4、活性美容
(在专业柜台及药店销售的皮肤美容品,由皮肤科医师及专业美容师提供使用质询)Vichy - La Roche-Posay - Inneov - SkinCeuticals
5、专业线
(专供美容院使用)
9大记事
1907年,年仅30岁的法国化学家欧仁·舒莱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无毒染发剂,并由此创立了巴黎欧莱雅

欧莱雅历届代言人:李嘉欣
集团。
欧莱雅在中国的商务始于1996年设在香港的经销处。事实上,该公司1933年曾对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进行过市场调查。
欧莱雅公司聘请了巩俐、李嘉欣、张梓琳、李冰冰、李宇春、吴彦祖、范冰冰、潘玮柏、鲍春来等作为其在中国的形象代言人。
企业发展大事记
作为财富500强之一的巴黎欧莱雅集团,由发明、设计世界上第一种合成染发剂的法国化学家欧仁·舒莱尔创立于1909年,当时名为“法国无害染发剂公司”。
1920年 国际业务的形成。
欧莱雅染发剂在1910年开始进入意大利,1911年进入奥地利,1913年进入荷兰甚至远达美国、加拿大、英国
1939年 “法国无害染发剂公司”正式更名为欧莱雅。
1963年 欧莱雅成为上市公司,这为公司开启了新的融资渠道。
1964年 收购兰蔻,这是欧莱雅成为高档化妆品帝国的第一步。
1965年 收购卡尼尔,这让欧莱雅得到了一整套具备有机定位的辅助护发产品。
1970年 收购碧欧泉,该品牌定位独特———从温泉的可再生能量中得到有机护肤方法。
1973年 收购法国Synthélabo药物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让欧莱雅集团得到了开展皮肤病学活动和皮肤病药物学活动的途径。1973年收购彩妆品牌Gemey。
1983年 成立日本研究中心
1985年拉尔夫·劳伦Polo加盟欧莱雅,让欧莱雅在美国的高档化妆品市场和男士高档香水市场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1985年 碧欧泉推出男士护肤产品
1987年 薇姿推出男士护肤产品
1989年 收购美国护肤品品牌———赫莲娜,随后又与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签订了一个授权协议,使欧莱雅得以在时尚界推广这个卓越的品牌。
1989年 收购高科技皮肤病产品品牌———理肤泉
1993年 收购R edken个优质的纽约风格发型品牌
1994年 推出染发界的世界级领先产品“卓韵霜”
1994年 赢取印度市场,成为第一个在印度建立全资分公司的国际化妆品集团。
1996年 收购美宝莲,确立了欧莱雅在美国无可争辩的霸主地位。
1996年 与苏州医学院合作,成立了苏州欧莱雅美容产品公司。同年,欧莱雅在苏州工业园的工厂也破土动工。
1996年 G iorgioA rm ani为男士设计的寄情香水。
2000年 收购美奇丝(Matrix)美国专业护发产品的第一品牌。
2000年 收购Derm ablend,该品牌生产的化妆品主要用于遮盖面部瑕疵,后与薇姿结合在一起。
2001年 收购美国品牌立得美,将其并入了皮肤科品牌理肤泉。
2002年 收购中国品牌羽西
2002年 进入新领域———口服美容产品。欧莱雅与雀巢共同推出了Innéov,进入了营养化妆品的市场。
2003年 收购美国高端专业护肤品牌Skinceuticals。
2003年 收购中国本土品牌小护士
2004年 在印度建立超现代化工厂
2005年 在上海浦东成立中国研发中心
2006年 收购SkinE thic、TheBodyShop和Sanoflore。
2007年 收购生态美发品牌PureOlogy,该品牌最出名的产品是不含硫酸盐的洗发香波,且可增强发色。
2012年 欧莱雅全球最大的工厂日前在印度尼西亚落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66000平方米,投资总额达1亿欧元。
2012年Clarisonic科莱丽公司被欧莱雅集团高档化妆品部收购,并于2013年1月正式来到中国。
2014年 停止卡尼尔在华业务。[2]
10企业荣誉
2011年8月,世界著名雇主品牌调查机构Univrsum公布了,针对大学生的“2010年度全球理想雇主排行榜”中国大陆地区榜单。欧莱雅公司连续第四年上榜。在综合榜上,欧莱雅和薇诗伶中国区公司并列第21位。
2008下半年
2008年12月29日,欧莱雅(中国)荣膺“2008仁商企业”称号。此次“2008仁商慈善榜”评选活动是由广州日报联合广州市慈善会推出的,旨在褒扬2008年中国发生的大事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公民,鼓励它们以典范的力量,推动慈善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
2008年12月23日,“中国化妆品行业改革开放30年庆典大会”在京举行。欧莱雅(中国)荣获“优秀化妆品企业”的殊荣,此项评选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主办。
200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在北京公布了2008年度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结果并颁发了“人民社会责任奖”,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获此殊荣,成为惟一上榜的化妆品公司。“人民社会责任奖”评选旨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鼓励国际国内大公司积极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事业而作出贡献。
2008年 12月6日,“2008中国企业公民论坛暨第五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颁奖盛典”在京举行,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荣获“最佳企业公益模式创新大奖”,这是该奖设立五年本公司第四次获此殊荣。
2008年12月5日,中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慈善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揭晓。欧莱雅(中国)获此殊荣。“中华慈善奖”由中国民政部主办,是中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自2005年以来,中华慈善奖已成功举办三届。2008年度的“中华慈善奖”重点表彰,在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共有141家内资企业、48家外资企业和109名个人获此殊荣。
2008年12月,《南方周末》公布了“2008世界500强在华贡献排行榜”,欧莱雅(中国)名列第47位;在“慈善公益”分榜上,欧莱雅(中国)凭借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跻身第9位,也是日化行业唯一上榜的公司。2008年是排行榜举办的第四年,共有100家500强企业上榜,欧莱雅(中国)则是连续第四年上榜。
2008年11月7日,在由中国企业报社联合国内外82家权威机构,媒体共同举办的“与中国共成长—跨国,公司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高层论坛”上,欧莱雅荣登“光荣与责任—2008跨国公司中国贡献榜”,总裁盖保罗先生被授予“跨国公司杰出领袖奖”。
2008年8月11日,权威行业媒体美国的《女装日刊》(Women’s Wear Daily)公布了2007年全球化妆品公司100强,欧莱雅集团以折合233.9亿美元的销售额名列榜首,继续领先宝洁(约178亿美元)、联合利华(142.8亿美元)和雅诗兰黛(74.7亿美元)等公司。
2008年10月17日,“2008中国民生行动先锋表彰”活动在人民大会堂盛大举行,欧莱雅(中国)获此殊荣。公司总裁盖保罗先生接受了表彰,并与另外19位知名企业家作为杰出企业代表,一起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接见。
2008年10月15日,由法国《商业日报》(Les Echos)和《金融生活》(La Vie Financière)颁发的“2008年度最佳财报奖”中,欧莱雅在所有CAC40指数成份股上市公司中脱颖而出,摘得殊荣。2008年的评选重点是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欧莱雅图文并茂的财报,在会计和金融两个评选标准中表现优异。评委会表示,“这份报告正如它的品牌那样,一流卓越。”欧莱雅根据地区活跃性和地理位置划分信息的方面,得到评委会的高度赞赏;包含有具体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册也反响热烈。总体而言,评委会充分肯定了获奖公司在 “最佳股东信息”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其它两个领域的奖项分别被CNP保险公司和Lisi公司收入囊中。
2008年10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公布了由世界著名雇主品牌调查机构,Universum发布的“2008年度理想雇主排行榜”法国榜单,在商学院毕业生心目中,素有“市场营销女皇”之称的欧莱雅名列第二(仅次于法航,位列第三的是LVMH)。在理工科学校毕业生心目中,欧莱雅名列十一。此次评选是在平均年龄27岁,并具有3-4年工作经验的4877名受访者中开展的。此外,另一份英国调查显示,欧莱雅已经成为那些希望在毕业后开始海外职业生涯的年轻欧洲大学生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企业。
2008年10月9日,法国财经报纸《La Tribune》公布了由著名咨询公司(Diversity Conseil(多样性理事会)颁发的第三届“多样性奖”,欧莱雅集团荣获殊荣,欧莱雅关于成年人的招聘政策获得了高度褒奖。
2008上半年
2008年8月,世界著名雇主品牌调查机构Universum公布了针对大学生的“2008年度全球理想雇主排行榜”中国大陆地区榜单。欧莱雅公司连续第四年上榜。在综合榜上,欧莱雅位列第21位,比上一年度上升5位。在针对人文类学生的排行榜中,欧莱雅位列第6位。Universum每年会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大学生心目中最理想雇主排行榜,评判的依据是大学毕业生最想为哪些公司效力,清楚地反映出公司在自己未来员工心目中的雇主品牌形象。2008年在中国大陆地区调查的大学为70所,共有130家候选公司参评。
2008年3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08年度全球50家最受赞赏公司榜”,欧莱雅名列第三十七,是唯一上榜的法国公司,同时,欧莱雅在法国最受赞赏公司单榜中名列第一。
2008年1月23日,全球100家最具可持续性发展的大企业名单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揭晓,当选企业来自17个国家的各行各业。欧莱雅集团成为六家当选的法国企业之一,也是唯一一家上榜的化妆品公司。此评选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为标准,将同一行业的公司进行比较后评定。
2008年1月,欧莱雅集团被法国《Capital》杂志评选为在市场营销领域最适合开始职业生涯的公司,并被誉为市场营销领域“该国最好的学校”。同时,在人力资源领域,欧莱雅也高居第二。
2009年
2009年2月26日, 上海市静安区将唯一一项“最佳外资企业大奖”授予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以表彰公司在2006年至2008年对于静安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009年1月28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布了“全球可持续发展企业100强”名单(Global 100 Most Sustainable Corporations in the World),欧莱雅集团再次位列其中,这是欧莱雅连续第二年获得此项称号。此名单由美国投资研究公司Innovest Strategic Value Advisors与加拿大独立媒体公司Corporate Knights共同合作,对全球1800多家大型公司的环境管理、社会管理、公司治理等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综合评估,从而遴选出名列前茅的100家公司。这100家公司中的化妆品类行业中包括兰蔻、雅诗兰黛、薇诗伶、香奈尔等8家国际或国内公司。自2005年以来,此项评选活动结果即100强名单,每年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度总会上发布。
2009年1月8日,欧莱雅(中国)荣获“大爱2008公益企业奖”,该奖项由精品购物指南报社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主办,旨在褒奖2008年的公益典范,弘扬2008年的大爱精神,向社会传递公益慈善理念。
2009年1月6日,欧莱雅(中国)被上海市民政局授予“上海慈善奖—抗震救灾捐赠特别贡献奖”,是唯一获奖的化妆品公司。公司总裁盖保罗先生在现场接受了颁奖,并受到了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上海市市长韩正的接见。
11公益发展
编辑

一个世纪以来,欧莱雅不仅致力于研究、生产和销售优质化妆品,同时也在美、文化、艺术、科研和公益等方面为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自1996年底进入中国以来的10年时间里,欧莱雅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实践着做一个优秀企业公民的郑重承诺,并荣摘包括光明公益奖、“跨国公司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等在内的多个公益奖项。
以下是欧莱雅作为优秀企业公民代表,在中国所参与的一些公益项目的简单介绍。
【支持艺术,赞助“天水无居”诗迪绘画作品展】
2006年10月,欧莱雅在中国美术馆独家赞助了“天水无居”诗迪绘画作品展。这一画展得到了中国美术学界的高度认可和中法文化界的共同关注,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先生亦到场参观。
【鼓励科研,设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为了表彰和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女性,欧莱雅出资,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设立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该奖项成立三年至今,已经奖励了14名杰出的青年女科学家,并发展成为针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进行评选表彰的最重要的奖项之一。
【推动教育,设百万巨资助学金】
从2003年起,欧莱雅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启动了“真情互动”校园义卖卖计划,专门资助来自西部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截止2006年,该助学金累计筹集善款达两百万人民币,共帮助了656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尊重环境,发起“保护长江、拯救白鳍豚”绿色行动】
2005年3月,由欧莱雅中国工业部特别发起了“保护长江,拯救白鳍豚”绿色行动,吸引了上海、苏州、宜昌等地近60万少先队员参加。该活动旨在提高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并得到了当地少工委,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大力支持。
【关爱健康,启动全球美发师抗击艾滋病教育活动】
2006年9月,欧莱雅与全球美发师抗击艾滋病教育活动在中国启动,旨在通过欧莱雅美发部强大的培训渠道向社会传播科学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抗击艾滋病亲善大使克里斯蒂娜·欧文中女士为启动仪式揭幕。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欧莱雅在国务院“中国的温暖”大型公益晚会,现场捐赠了善款10万元人民币及价值60万元的产品礼品。
【感恩母亲,“母亲节”爱心奉献】
2006年5月,值母亲节这个温馨的时刻,欧莱雅通过宋庆龄基金会向1万名贫困母亲捐赠了价值100万人民币的护肤品,以感谢她们在艰苦条件下仍不懈承担着作为母亲的社会责任。
【欧莱雅:锻造未来企业家】
“人人是龙并不能形成一个优秀的组织”,中国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观念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跨国公司欧莱雅竟然试图把每一个员工都锻造成未来企业家!
更可怕的是:他们居然成功了!
12经营之道
引言
欧莱雅L’oreal是世界化妆品行业的领先者,它的销售业绩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增长。迄今为止,欧莱雅L’oreal在亚洲国家的发展势头依然迅猛,其最大动力正是来源于它把亚洲市场作为今后数年扩展的目标。
欧莱雅旗下品牌
欧莱雅旗下品牌(6张)
欧莱雅L’oreal的中国之行始于香港,早在1966年就通过一家名为ScentalLtd.的经销办事处销售产品。当时,这个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将兰蔻(Lancome)和GuyLarches品牌的产品推销到化妆品专卖店、百货商场和各类免税商店。1979年,ScentalLtd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同时将其业务拓展到护发产品,并建立了广泛的市场渠道。
1993年初,欧莱雅L’oreal向进军中国广阔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致力于开拓大陆市场的队伍正式在香港成立,为尽快了解和把握中国市场,欧莱雅L’oreal首先在广州、上海、北京三大城市设立了形象柜台。
在成功收购了美宝莲品牌之后,欧莱雅L’oreal不仅扩大了它全球市场的产品线,还取得了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通过美宝莲的销售渠道,欧莱雅L’oreal迅速渗透了中国化妆品市场。至2000年,欧莱雅L’oreal在中国50多个大城市成立了870家专卖店,聘用了2000名专业美容顾问,并成功推广了欧莱雅L’oreal、美宝莲、兰蔻、薇姿四个品牌。在此之后,欧莱雅L’oreal又耗资3千万美元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建造了分工厂。专门生产大众化妆品的苏州工厂于1999年4月正式投产。新工厂从事染发剂、粉底、睫毛膏和指甲油的生产,其生产能力达到2千万套,并向欧莱雅L’oreal全球市场供货。
自1996年底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欧莱雅公司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依法经营积极纳税。凭借先进的营销方式及对中国消费者及市场的准确把握,欧莱雅在中国的业务突飞猛进,在全国各地创造了一万多个就业机会。欧莱雅已成为中国市场上最知名的跨国企业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对于欧莱雅集团具有全方位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从研发、生产、销售到人员培训等价值链的每个方面。
销售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欧莱雅在中国的业务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欧莱雅集团在中国实现销售69.52亿元,较上年增长27.7%,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并稳据欧莱雅集团全球十大市场之列,同时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单个市场。
短短十二年间,欧莱雅从零开始,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稳步上升,已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领袖之一和中国最知名、最受尊重的跨国公司之一。
13市场规划
编辑

中国运行轨迹

欧莱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旗下拥有兰蔻、碧欧泉、欧莱雅、美宝莲、薇姿等500多个品牌,曾被著名的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商业周刊》誉为“最受尊敬的法国公司”、“美的王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良好的口碑。
进入中国市场

欧莱雅进入中国显得有些晚,这与法国企业对中国的认识滞后有关。但欧莱雅不愧是一个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对拓展境外市场有丰富的经验。来到中国,也是抱着清晰的战略意图,并以精湛的市场细分策略,用多品牌瓜分的市场手段,迅速站稳脚跟。几年过去之后,欧莱雅发现,她旗下的品牌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国该类产品和消费的领导或一线品牌,但欧莱雅中国的整体业绩还是不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欧莱雅旗下的兰蔻、碧欧泉、薇姿、赫莲娜等高档美容化妆品,价格一般都在数百上千元间,这部份高端消费人群虽也给欧莱雅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在中国,市场容量还是很有限。虽然中国化妆品高端市场的成长速度已经令人垂涎,但中国大众化妆品市场的发展更是让人兴奋不已,在这一点上一直在大日化领域耕耘的宝洁让欧莱雅大开眼界。
立体布局

一般来说,产品从高档往低档做比较容易,从低档往高档做就比较难,如果以金字塔来形容欧莱雅的品牌结构,那么欧莱雅是从塔尖开始建构的,然后延伸到中间位置,但底座却是空的。但功力不凡的欧莱雅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在短暂的挫折之后,便迅速做出战略调整,于2004年前后,一连收购了国内优秀品牌羽西和小护士,一举弥补了自身在二三线市场渠道网络上的不足。
频频出招

欧莱雅在经过一连串的并购之后,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精心布局,在高档化妆品、专业美发产品、大众化妆品、药房专售功能性化妆品四大类产品上,满足高、中、低等不同市场的需求,力争全面进入中国化妆品市场。2005年,欧莱雅中国推出中国市场三大战略:一是在上海设立欧莱雅全球研发中心;二是把在新加坡的亚太地区管理培训发展中心迁往中国;三是在中国设立针对全球的品牌研究推广部。这事实上是欧莱雅在产品研发、人才管理、品牌推广等方面对其中国市场进行全面支持,加大了进攻的强度。
中国日化市场将很快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变化:羽西的专柜将进一步增多,并向二三线市场延伸;小护士将注入卡尼尔的技术,以更优质的产品,进入比原来更多的近30万个销售网点;而美宝莲则将以更大众化的姿态,全面接近中国女性,这一切,宝洁不会视而不见,雅芳也不会不痛不痒,那么国内化妆品品牌们呢?当外资品牌连中国特色的大流通渠道都很熟悉时,当国内化妆品品牌不再以拥有经销网络为优势时,未雨绸缪应是十分必要的。
14企业文化
其实,“未来企业家”是欧莱雅自创始以来恒定的员工培养目标。
1996年底,第一次来神秘的东方古国的欧莱雅中国区总裁盖保罗,就公开宣称要启动一场豪赌:“从一开始,我就把赌注都放在了中国人身上。在中国经营生意,最好的人选应该是中国经理人。”
他赌对了。
2005年4月,一场更大的赌注拉开了帷幕。欧莱雅全球主管人力资源副总裁司天利,时任亚洲区总裁裴天瑞,中国区总裁盖保罗三大巨头齐聚上海,参加欧莱雅亚洲区培训中心的揭幕剪彩仪式,如此重视程度甚至盖过了欧莱雅旗下品牌进入中国的剪彩仪式。
两场豪赌,其实出自同一个理由:欧莱雅的员工培养目标是“未来企业家”。
15公司架构
【欧莱雅股权结构】
贝当古家族拥有欧莱雅30.5%的股份
雀巢集团持股比例为29.3%
国际和法国机构投资者分别持有24.5%和8.3%,5%股份由个人投资者持有
1.7%为库存股份,剩下的0.7%由欧莱雅员工拥有。
16收购美即
欧莱雅集团和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化妆品面膜商美即控股国际有限公司(下称美即)发布联合公告称,欧莱雅建议通过协议计划收购美即全部股份。
美即控股旗下“美即面膜”在我国面膜行业向来位居前列,早在2011年就有欧莱雅收购美即的传闻,但随后就被双方否认。直到2013年8月,欧莱雅才正式宣布全面收购美即控股,在获得美即股东大会的批准后,欧莱雅在2014年4月8日宣布正式收购美即,这也是欧莱雅在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上最大的一笔投资。
对于此次欧莱雅全面收购美即,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兼CEO表示:“这是欧莱雅自2008年收购圣罗兰美妆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收购。MG美即品牌的加入与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的品牌组合形成良好的互补。”从中可以看出,美即在被收购很可能作为旗下品牌的有力补充,成为面膜界的新生主打力量。
据了解,我国的面膜产品在线上和线下的销售都有很明显的增长趋势,2012年至2013年间,面膜线下渠道的总销售额达50亿元,同比增长32%,而美即面膜在中国面膜市场的份额为26.4%,稳居首位。由于欧莱雅本身的面膜产品极少,因此收购美即后不仅有了相关业务,也等于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至2014年4月为止,欧莱雅尚未披露对美即的整合计划。[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欧莱雅品牌故事 .欧莱雅官网 .
2. 欧莱雅品牌“加减法”:停止卡尼尔在华业务 .搜狐财经 [引用日期2014-01-8] .
3. 欧莱雅正式全面收购美即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4-12] .
词条标签:
品牌 , 经济 , 经济人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ウニクロ

A

UNIQLO(日文假名发音:ユニクロ),日本服装品牌,由日本迅销公司建立于1963年,当年是一家销售西服的小服装店,现已成为国际知名服装品牌。
优衣库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柳井正在日本首次引进了大卖场式的服装销售方式,通过独特的商品策划、开发和销售体系来实现店铺运作的低成本化,由此引发了优衣库的热卖潮。
中文名优衣库
外文名Uniqlo
品牌隶属日本迅销公司
创建人柳井正
目录
1品牌文化
2发展历程
3创始人
4营销策略
5代言人
6中国之路
7具体门店
8召回事件
1品牌文化
优衣库(Uniqlo) 的内在涵义是指通过摒弃了不必要装潢装饰的
仓库型店铺,采用超市型的自助购物方式,以合理可信的价格提供顾客希望的商品。
创造优衣库 (Uniqlo) 品牌的Fast retailing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949年3月开业的山口县的个人企业,1963年5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为小郡商事株式会社,1991年改为迅销。
价廉物美的休闲装“UNIQLO”是Unique (独一无二) 和Clothing (服装) 这两个词的缩写,以为消费者提供“低价良品、品质保证”的经营理念,在日本经济低迷时期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迅销公司名称是FAST RETAILING,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特别的含义。FAST(迅速)+RETAILING(零售)体现了如何将顾客的要求迅速商品化、如何迅速提供商品这一企业根本精神,也表达了他们期望成为拥有快餐文化这一世界通用理念的零售企业界之不可动摇的信念。这个理念是指通过全世界统一的服务、以合理可信的价格、大量持续提供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穿着的服装。因此他们拥有独特的商品策划、开发和销售体系,从而实现店铺运作低成本化。
优衣库(UNIQLO)母公司迅销有限公司2014年03月05日正式以香港预托证券(HDR)的形式登陆港股市场,在香港主板以介绍形式作第二上市。[2]
2发展历程
1949年3月,私营企业出售男装的“小郡商事”在山口县宇部市创业
1963年5月,柳井等(现任社长柳井正之父)于山口县宇部市创建“小郡商事株式会社”
1984年6月,向休闲服饰零售业发展UNIQULO一号店于广岛县广岛市开业
1984年9月,柳井正就任社长
1991年9月,社名由“小郡商事株式会社”改为“Fast RETAILING(株式会社迅销)”
1994年4月,直营店铺数量超过100家
1994年7月,广岛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
1996年2月,为强化商品供应,成立了山东宏利棉针织有限公司
1996年3月,直营店铺数量从超过200家
1996年11月,为强化商品策划工作,于东京设立事务所
1997年4月,于东京证券交易所二部股票上市
1997年11月,直营店铺数量超过300家
1998年11月,首都圈内第一家中心城区型店铺原宿店开业
1999年2月,东京证券交易所一部名称指定;
1999年4月,为强化护管理,成立上海事务所
旗舰店
1999年9月,开始实行目录订购销售
1999年9月,为强化生产管理,成立广州事务所
2000年4月,直营店铺数量超过400家
2000年6月,子公司“Fast RETAILING (U.K) LTD”于伦敦成立
2000年10月,开始实行网上直销
2000年12月,于东日木旅客铁路及东日木kiosk达成业务合作协议
2001年4月于JOC(日本奥委会)达成公开合作协议
2001年4月,直营店铺数量超过500家
2001年8月,开始提供生产制服、队服之服务
2001年8月,中国子公司Fast RETAILING(Jiangsu) Apparel CO.,LTD江苏成立
2001年9月,首家海外店铺于英国开业(共4家)
2002年4月,为强化设计能力,成立UNIQLO设计研究(UNIQLO Design Studio)
2002年5月,英国店铺数量增加至15家
2002年9月,食品事业子食公司FR FOODS CO.,LTD成立
2002年9月,中国首间 UNIOLO店于上海(共2家)开业
2002年11月,柳井正就任代表取缔役会长兼CEO、玉缘元一就任代表取缔役社长兼COO
2003年11月直营店铺数量超过600家
2005年9月至10月,多间海外店铺陆续开业,包括美国(3家)、南韩(3家)、北京(2家)及香港(1家)
2009年,日本百货衰退达10.1﹪,优衣库却逆势成长,年获利达1086亿日元,较前一年增长24﹪
3创始人
优衣库创始人
在日本公司纷纷衰退的时候,快时尚品牌优衣库正在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柳井正(Tadashi Yanai),出生于1949年,日本迅销有限公司(Fast Retailing)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柳井正在《优衣库风靡全球的秘密》中说道:优衣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历经了无数次失败的过程。他们经历过无法从银行融资的焦灼,经历过“衣服因低价热销,但人们买回去之后立即把商标剪掉”的难堪,经历过为上市冲刺而拼命扩张店铺的疯狂,也经历过被消费者冷落、疏离的苦痛。但正是从这些失败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让柳井正走向了成功。《优衣库风靡全球的秘密》就像是柳井正的错误集,在这里,他毫不隐晦地将公司业绩低迷的原因、进军海外失败的因素和盘托出,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和管理手法完整地呈现给了读者。
4营销策略
优衣库最著名的营销活动之一莫过于WORLD UNIQLOCK,是
UNIQLO进行的成功Widget 的成功霸占用户桌面,主要是因为它基于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中Interesting趣味原则。base promotion.UNIQLO根据自己的品牌为全世界的博客们制作的一个功能性widget,把美女、音乐、舞蹈融合到时钟这么一个工具上,以时钟为舞台展示品牌,从而建立起受众与品牌之间的链接。(案例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整合营销兵器谱》辽宁出版集团 刘东明)
FLASH做成的画面上,跳着大大的数字显示着当前时间,每跳五秒,便进入一段随机出现的五秒影片,这段影片是可爱的美少女们或跳舞,或上楼,或编花绳,或随意或跟着节奏律动着。她们穿着UNIQLO今季主打的服装,五秒影片过后,再度进入下一个十秒周期。每时每刻欣赏美女们的清爽脸孔以及各种舞蹈POSE,这既有趣又令人印象深刻,再配上好听的音乐,看着独特的画面,这个创意实在太让人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不小心中了Uniqlo的毒,不同时候美女会穿不同的uniqlo衣服。不同的季节也穿不同的衣服,通过时钟这个小小的平台把产品进行的全方位的展示,让“我讨厌看广告”变成了欲罢不能。全球已经有57个国家的blog争相让跳舞美女“安家”。时钟类的Widget其实很多,也很普遍,但是这款Widget的成功霸占用户桌面,主要是因为它基于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中的Interesting趣味原则。
一个好玩或者好看的插件,哪怕再有趣,每天面对也难免厌烦,这涉及到Widget营销有个寿命问题。Ok, Uniqloc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美好,就是他还来不及变坏。时钟插件中,播放的跳舞美女片断,是不断更新的,每五秒跳舞的人可能不一样,穿着可能不一样,跳舞的内容也可能不一样。5秒这个时间选择恰到好处,不至于审美疲劳,也不至于大饱眼福,受众就在这么一种“半饱和”状态下持续地关注着,总是期待每一次新的5秒的开始,真是调人胃口!同时,Uniqloc跳舞短片一直持续拍摄,内容的延续和更新一方面保持新鲜感,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配合当季其它推广活动的主题或方向。更妙的是,Uniqloc线下进行选拔美少女参与Uniqlock拍摄的活动整合,俨然是日本“超女快男”,诸如松永かなみ、石津悠等人,星光效应皆已渐发酵。其实选拔本身也已经进化成了很好很强大的宣传工具,有力的扩大Uniqlock的影响。[4]
5代言人
日本:栗山千明、前田敦子、新垣结衣、松田龙平、黑木明纱、水原希子、本田圭佑、锦织圭、长濑智也、藤原纪香、中谷美纪
中国:
代言中国大陆地区:陈坤、孙俪、杜鹃、黄豆豆、谭元元、高圆圆、倪妮
代言中国香港地区:方大同、黄宗泽
代言中国台湾地区:陈柏霖、陈意涵、严爵、林依晨
韩国:bigbang、 姜东元、全智贤[5]
欧美:奥兰多·布鲁姆、查理兹·塞隆、亚瑟小子、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全球地区:2014年6月5日开始,倪妮开始担任国际著名休闲服品牌UNIQLO(中文名优衣库)全球代言人,是该品牌大中华地区首位全球代言人。
6中国之路
优衣库在中国品牌服装零售业率先推出网购业务,其网络旗舰店于2008年4月16日,Uniqlo的淘宝商城店铺和外部网店同时发布,开店后平均每天销售2000件。另外,优衣库下个月还将在上海新开3家门店,使上海的门店总数达到11家;优衣库2012年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将在数量上翻一番。
据介绍,优衣库已在武汉、北京、天津、石家庄 、杭州、上海、南京、重庆、成都、广州、青岛、沈阳、长春、大连、济南、西安、哈尔滨、绵阳等内地重要城市布点。其中在北京已经拥有5家门店,据说,到2010年北京的门店数将达到10家;而成都继上月开出第一家门店后,即将开出第二、第三家门店。在2009年9月12号开业的优衣库大连店也是东北地区的店,也标志着优衣库正式登陆东北地区。2009年9月19日,UNIQLO在天津的国际商场店盛大开幕。2009年11月 优衣库在杭州利星的旗舰店开张。2010年5月,优衣库落户于青岛百丽广场的旗舰店开张。2011年8月,优衣库落户济南恒隆广场。2011年9月,在济南和谐广场开第二家门店。2012年9月,在南宁华润中心万象城的旗舰店开业。2012年10月20日,西安开元商城店、民生新乐汇店两店齐开。2012年12月21日,在四川绵阳万达广场落户。
据悉,优衣库在中国、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地区都有加工点,其中中国的各种加工企业多达几百家。优衣库的商品中有90%是在中国生产的。截至2009年上半年,日本优衣库在中国14个城市开设的服装专卖店数量共计32家。[9]
7具体门店
北京 西单大悦城店、新东安店、崇文门新世界店、十里堡新城市广场、三里屯店、五道口华联店、西单中友店、朝阳门悠唐广场店、华宇店、中关村欧美汇店、望京凯德店、龙德广场店、新业广场店、凤凰汇店、银泰店、金源新燕莎店、西直门凯德店、东直门银座店、顺义新世界百货店、朝阳大悦城店、石景山万达广场店、蓝色港湾店、凯德晶品店、前门店、五棵松北京卓展购物中心
天津
国际商场店、乐天百货店、水游城店、中北永旺店、天津湾凯德店、银河国际店
石家庄 北国东尚购物中心1F-2F、裕华万达广场店(万达广场1F)、勒泰中心店(勒泰中心1F)
唐山 万达广场店
保定 百盛万博广场
廊坊 万达广场店
沈阳 大悦城店、中华路潮汇店、皇城恒隆店、北一路万达广场店、市府恒隆店、浑南万达广场一楼
大连
西安路罗斯福店、中山路和平广场店
抚顺 粮栈街万达广场店
丹东 万达广场店
长春 欧亚卖场店、国贸中心店、红旗街万达店、宽城万达店
哈尔滨 学府路凯德广场店
太原 Fbc主题商场店
济南 恒隆广场店、银座和谐广场店、中海·环宇城店、世茂国际广场店
青岛 百丽广场店、新业广场店、李沧宝龙店、证大大拇指广场店、青岛乐客城
济宁 永旺店、万达广场店
上海 南京西路店、浦东商场成山路店、大拇指广场店、宝山万达广场店、光启城店、西郊百联店、日月光店、曹安公路店、安亭嘉亭荟店、太平洋不夜城店、浦东中房金谊广场、南京东路第一百货店、长风景畔店、淮海路太平洋店、百联南桥店、开元地中海店、金山百联店、我格广场店、江桥万达店、大悦城店、成山路巴黎春天店、宝山巴黎春天店、莲花国际广场店、七宝凯德店、漕宝购物中心店、金桥店、塘桥巴黎春天店、永新城店、百联中环店、龙之梦店、陕西路巴黎春天店、大宁国际店、新梅联合广场店、五角场店、正大广场店、港汇广场店、南京东路中联店、莘庄仲盛店、五角场又一城店、浦东周浦万达广场店、上海长泰广场店、正大乐城店、闵行浦江镇店
南京 水游城店、中央商场店、德基广场店、江宁欧尚店、虹悦城店、建邺万达广场店、新一城店
苏州 印象城店、泉屋百货店、新苏天地店、金鸡湖欧尚店、圆融时代广场店、昆山百盛店、太仓万达广场店
江阴 人民中路121号
南通 中南世纪广场店
镇江 万达广场店
徐州 万达广场店
常州 武进吾悦广场店、北大街店
杭州 武林银泰店、西湖银泰店、利星名品店、新元华店、银泰庆春店、萧山LSE城市生活广场店、银泰城店、西溪印象城店
嘉兴 旭辉广场店
绍兴 柯桥万达广场店
宁波 鄞州万达广场店、国购店、世纪东方店 、东方商厦店、印象城店、余姚万达广场店
湖州 大东吴银泰店
合肥 之心城店、天鹅湖万达广场店、欢乐颂店、五彩城店
芜湖 镜湖万达店、苏宁广场店
郑州 国贸360广场店、中原万达广场店、二七万达广场店、新世界百货店、王府井店
南昌 红谷滩万达广场店、恒茂梦时代广场店
武汉 国际广场店、汉街万达广场店、亚贸广场店、销品茂店、光谷国际广场店、武胜凯德店、奥山世纪城店
襄阳 万达广场
长沙 悦方ID MALL店
福州 苏宁广场、五四泰禾广场
厦门 SM广场店、湖里万达广场店、加州城市广场店
泉州 浦西万达广场店、晋江万达广场店、中骏世界城店
莆田 万达广场店
广州 北京路店、东方宝泰天河店、广百新一城店、高德广场店、百信广场店、太古汇店
深圳 华强北茂业百货店、海岸城店、太阳广场店、金光华广场店、万象城店、花园城店、Jusco新洲店、福田COCO Park店、龙岗COCO Park店、宝能Allcity店
佛山 印象城店、南海保利水城店、顺德新一城店
珠海 国贸购物广场店、华发商都店
中山 利和广场店、假日广场店
江门 万达广场店
惠州 东平永旺购物中心新店
南宁 万象城店
成都 春熙路阳光百货店、双楠伊藤洋华堂店、锦华伊藤洋华堂店、建设路伊藤洋华堂店、凯丹广场店、富力天汇店、SM广场店、万象城尚泰百货店、金牛万达店、凯德魅力城店、环球中心店、孵化园奥克斯广场店、天府时尚购物中心店
绵阳 涪城万达广场店
重庆 北城天街店、日月光广场店、南坪星光时代广场店、杨家坪大洋百货店、财富购物中心店、观音桥新世界百货店
贵阳 亨特城市广场店、鸿通城购物中心店
昆明 百大新天地店、南亚风情第一城店、金鹰购物中心、七彩俊园店
西安 开元商场店、五路口民生新乐汇店、凯德广场店、大明宫万达广场店、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店
香港
沙田广场店、太古城店
临沂   和谐广场店  
连云港   苏宁广场店  
兰州   城关万达店  
淄博   银泰城店  
烟台   佳世客店、大悦城店、万达广场店
洛阳 建业凯旋广场店
[9]
8召回事件
编辑

优衣库2011秋冬季品牌形象代言人
据了解,2013年3月14日,CPSC与迅销集团旗下优衣库美国分公司(FastRetailingUSA,Inc.UNIQLOUSALLC),联合宣布对中国生产的儿童睡衣实施自愿性召回。
为此,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建议消费者立即将睡衣远离儿童,并与任意一家优衣库门店联系退货及 全 额 退 款 。 截 至 目 前 ,FastRetailingUSA,Inc。尚未收到任何事故报告。
优衣库中国相关人士在给记者发来的说明中表示,在美召回商品的理由不是面料品质问题,而是商品线条设计略微超过美国婴幼儿睡衣的特殊线条要求,不过,相同设计的商品没有在中国销售。
有分析人士指出,阻燃是指面料物理本身,同衣服的版型不存在直接关系。但优衣库此次产品召回并非一定代表存在质量问题,或因不同国家执行的质检标准有差异所致。
此次被召回的儿童睡衣为2012年9月~11月在美国销售的连脚睡衣,数量约700件。具体召回原因为该睡衣不符合美国联邦儿童睡衣阻燃性标准,有引发火灾的危险。
记者在第一时间同优衣库方面取得联系。其在给予的名为关于“优衣库在美召回婴幼儿睡衣裤事件”的说明中指出,美国的该商品召回理由不是面料品质问题,而是商品线条设计略微超过美国婴幼儿睡衣的特殊线条要求。
优衣库中国相关工作人员强调:“不是衣服的材料容易燃烧,是由于衣服的款式比较宽松。”她指出,关于召回是“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我们会比较主动地去承担一些责任。”
对于此次涉及的产品是否在中国有销售,上述说明指出,中国销售的婴幼儿睡衣商品的线条设计为亚洲版,与美国所售产品不同,故相同设计的商品没有在中国销售。“优衣库的服装全部符合中国的安全技术标准等相关国家标准,婴幼儿服装还全部通过Oeko-TexStandard100标准的检验 (通过该标准中要求最严格的‘CLASS1’基准),并获得‘信心纺织品’标志。”
对于召回的产品做何处理,优衣库工作人员表示已由美国方面在进行,暂时还无法给出回应。
迅销集团总裁柳井正评价丰田质量门事件时曾表示,迅销集团更加依靠的是内在实力增长,而不单单是有市场就扩张。
有熟知优衣库的分析人士称,上述事件主要还是标准问题。“每个国家的标准不一样,优衣库的产品可能符合亚洲标准,但不一定符合美国标准。此次召回并不是一定代表优衣库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因不同国家执行的质检标准存在差异所致。”
九派咨询管理总经理邵立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每个国家的阻燃性标准不一样。阻燃是指面料物理本身,衣服的宽松及线条如何仅是版型问题,两者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优衣库的解释并不明确。不过,他亦指出,阻燃性不够并不是质量问题,可能仅是未达到美国的标准。优衣库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不达标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不了解美国当地的质检标准;二是标准确有了解,在生产的过程中认为已经达标但实际并未达标。“不过后者的可能性更大。”[10]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优衣库 .海报时尚网 [引用日期2014-03-4] .
2. 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昨在港上市 .赢商网 [引用日期2014-03-6] .
3. 优衣库:颠覆库存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3-4] .
4. 前优衣库员工解密:优衣库最核心部门是MD .网易财经 [引用日期2014-03-4] .
5. 剧星闻:演员 姜东元&全智贤 成为国际服装品牌优衣库的新一期代言人 .看看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03-4] .
6. 倪妮出任国际品牌全球代言人 新作锁定商业喜剧 .腾讯娱乐 [引用日期2014-07-6] .
7. 优衣库最新全球品牌代言人 新生代女神倪妮 演绎服适人生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7-6] .
8. 倪妮出任UNIQLO全球代言人 .腾讯时尚 [引用日期2014-07-6] .
9. 店铺资料 .优衣库官网 [引用日期2014-02-26] .
10. 优衣库在美国召回700件儿童睡衣 .法制晚报 [引用日期2014-03-4] .
词条标签:
品牌 , 公司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ただし柳井正

A

1949年2月7日,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宇部市中央町,日本迅销有限公司(Fast Retailing)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创建于1963年,拥有著名品牌“优衣库”(Uniqlo),是日本休闲服装领军企业。根据美国《福布斯》最新的统计,2009年日本第一大富豪是柳井正,他从2008的第六名跃为第一,身价61亿美元,比一年前成长了14亿美元。2014年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Bloomberg BillionairesIndex),57岁孙正义的财富净值达166亿美元,柳井正身为日本第2大富豪,身家合计达162亿美元。[1]
职 业日本迅销有限公司主席
毕业院校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
主要成就创办“优衣库”品牌
目录
1人物履历
2财富
▪ 经营成绩
▪ 趣闻
3优衣库
4社会评价
5论钓鱼岛
6图书
1人物履历
编辑

柳井正小时候的绰号叫“山川”,因为别人说“山”,他偏要说“川”,其实也不是一定要跟别人唱反调,但就是想展现和一般人不同的自己。柳井正出身于“服装世家”,不少亲戚都在九州岛或山口县经营服装店,他的父亲柳井等,也在1949年开了一家男装店“小郡商事”,主要卖的是西装,很多客户都是希望穿得体面的银行或证券业人士。1964年,这家店由个人持有改为小郡商事股份有限公司。
柳井正有一个姊姊,两个妹妹,身为家中独子,他受到父亲特别严格的要求和深切的期待。晚上父亲常常要应酬到很晚,不过就算再晚回家,一旦见到柳井正,也总能找到问题对他开骂,柳井正早睡早起的习惯,大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养成的。他的印象中,只有在考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爸爸曾经夸奖过他。
不过柳井正在自己的书中也提到:“当时我觉得爸爸只会骂我,但现在想起来,那可能是在激励我。”从小他父亲就要他“当第一名,什么第一都可以”,这个观念对他日后拓展事业有很大的影响。也因此1999年他父亲去世时,柳井正在丧礼上泪流满面地对着遗照说:“爸爸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
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家里,特意报考东京的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也顺利地展开四年独自在东京求学的生活。毕业后进入著名的百货卖场佳世客(JUSCO)工作9个月后,觉得好像找不到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于是辞职,1972年回老家准备结婚、继承父业。基于佳世客的工作经验,柳井正觉得小郡商事的商品摆设、流程等效率太差,因此虽然有获利,但很难赚大钱。年轻气盛的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管理这家店,只是这么一来,老员工当然无法接受,于是相继离职,六名员工最后只剩一人留下来,从进货、整理库存、销售、打扫,两个人包办所有工作,每天都忙翻了。
1984年,他继承父亲成为小郡商事的社长。那时候,正是日本社会奢华之风盛行,柳井正却将眼光对准了普通老百姓,决定主打廉价、日常服装的销售。同年6月2日,他在广岛开设了第一家“优衣库”专卖店,不过当时的名称是“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
1991年,柳井正将小郡商事改名为“快速销售”,并将它作为公司的宗旨,全力打造“时尚快餐”。
1994年,公司在广岛上市。
1998年“1900日元一件休闲服”的口号,使优衣库深入人心,在动辄上万日元一件的日本服装市场,优衣库刮起了一阵旋风,一年就卖出200万件。之后,柳井正将眼光放到海外,优衣库成长为一家跨国大企业。
2财富
2009年,财富总值5700亿日圆。
2013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 排名第66位。
2013年,日本最富有的50位富豪的财富总值达到1,120亿美元。柳井正(Tadashi Yanai)再次夺得日本首富的桂冠,其资产净值为155亿美元。
2013年,亚洲富豪最新排名,排名第五的是日本迅销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柳井正,资产达204亿美元。
2014年,柳井正身为日本第2大富豪,身家合计达162亿美元。[1]
经营成绩
1972年接手营业额1亿日圆的家业,2004年达3400亿日圆,并打造出日本休闲服第一品牌UNIQLO
趣闻
优衣库相当于日本的ZARA、H&M。据说日本每3个人就有一件优衣库的摇粒绒外套。该品牌已经在中国开店。优衣库走的价格路线非常平实,在日本属于极为低廉的服装,但曾经和多位大牌设计师合作特别系列。
《福布斯》杂志北京时间2009年2月13日撰文公布了全球最富有的十大CEO,依据为全球CEO所持公司股票截至1月23日的价值。柳井正(Tadashi Yanai)以财富价值60亿美元位列第十位。根据美国《福布斯》最新的统计,2009年日本第一大富豪是柳井正,也就是迅销公司董事
长兼总经理,他从2008的第六名跃为第一,身价61亿美元,比2007年成长了14亿美元。
在柳井正的自我解读当中,这段最忙碌的日子,却成了他日后成功的最大关键。“创业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资质。我认为几乎所有人都能创业,重要的是自己做做看。不论失败几次都不气馁地持续挑战,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能培养出一位经营者。”隐隐的,柳井正著名的“一胜九败”哲学正在成形,“重点在于尝试,错了也没关系,错九次,就有九次经验。”
所有大小事都亲力亲为,自己思考,自己行动,这正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则。他看一个人的穿著,可以一眼看出他穿哪一个尺寸的衣服,腰身大概多少。这种功力,就是他不断尝试错误、并且记取经验之后的结果。
柳井正似乎非常风光,但他2003年出书时,把书名订为《一胜九败》,因为做十次新的尝试,会有九次失败。在他的观察中,一些成功的经营者甚至尝试一百次只有一次成功,经营本身就是错误尝试的累积,失败是家常便饭。
柳井正进入小郡商事第十二年,开了第一家UNIQLO,当年,日本流行设计师品牌的商品,但是价格居高不下,柳井正想开一家让青少年也买得起的休闲服饰店。而且只要商品像书店一样齐全,销售就能采取自助式,消费者买起来没有压力,卖方也可以节省成本。
柳井正选定广岛市中区袋町开这家店。因为担心场面冷清,开幕前透过电视、广播、发传单等方式宣传,结果当天早上六点开幕前就有人排队等候。因为来店的人数太多,当地广播电台播报店内人潮汹涌的新闻,柳井正竟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非常抱歉,现在来排队可能进不了店里,所以请大家不要来。”
关于店名,柳井正认为太长让消费者不容易记住,因此决定缩短为UNICLO。但是后来在香港登记时,承办人却错写成UNIQLO。意外的,大家发现Q这个字看起来反而比较有型,于是决定日本店面全都改名为UNIQLO。
3优衣库
2010年,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的财富因金融危机纷纷缩水时,日本迅销株式会社(Fast Retailing)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却“因祸得福”,以76 亿美元的身家成为日本新首富,并位列全球富豪第89位。
已过花甲之年的柳井正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同龄的老人,他非常了解流行趋势,随时关注巴黎、伦敦、纽约最新的潮流资讯,并判断出下一季的流向趋势;他能用一件夹克或一件内衣掀起时尚热潮,并在世界各地制造出优衣库风潮;他还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立音乐厂商、设计师、艺术家合作,将T恤变成艺术品,使最普通的T恤衫成为每一季最值得期待、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的收藏品。柳井正曾在接受CNN采访时,建议女记者去买一条宽松牛仔裤,“上一季的修身、紧身牛仔裤已经不流行了”。他还大力推销羊绒连衣裙,“这可能会是今年秋冬最流行的单品,我建议你最好去买一件。”
Jil Sander,这位以洁简著称的设计女王,因不满老东家PRADA而从时装界隐退。谁也不知柳井正用了怎样的办法,说服了她重回时尚界,并于2010年3月起正式成为优衣库的创意总监。此消息一出,迅销株式会社的股价大涨8.6%。为了捕捉最新的流行趋势,优衣库在潮流前沿的东京、纽约、巴黎和米兰都设立了研发中心。研发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下一季会流行什么元素,然后在此基础上研发新产品。
4社会评价
柳井正创业十诫的第一条就是“工作勤勉,一天24小时都应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到过迅销公司的人,都会对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印象深刻。这里的办公室没有固定的办公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一个无隔断的大房间里工作,员工可以抱着笔记本随意走动;所有的会议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晚上7点,公司准时熄灯,原则上禁止加班。
外人看来,柳井正是一个非常“冷酷的人”。但同他共事的人却说“柳井正社长是一个害羞、认真、稳重、和蔼的人,和他一起工作就像在家里一样舒适”。在优衣库公司里,不少职员都是柳井正的“粉丝”。柳井正说:“我们都愿意这样工作,呆在自己想呆的地方,才是最好的工作环境。我认为,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只有高效率的新型企业才能生存下去,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5论钓鱼岛
一向远离政治话题的日本首富、服装零售业巨头、优衣库社长柳井在2012年11月23日出版的《周刊朝日》首次谈及钓鱼岛问题,公开表示钓鱼岛争端导致中日关系如今的局面错在日方,呼吁日本政府承认钓鱼岛主权争议,同中国领导层展开坦率对话。针对一些日本右翼分子鼓动日本企业退出中国市场,柳井说,“放弃中国,将加速日本的没落进程”。[3]
6图书
《柳井正全传》
内容简介:无论是经营理念、管理手法还是商业思想,柳井正都是值得人们探索的一座高峰。《柳井正全传》落实于细节,用事实做基础,让你从每一个转折中领悟商业之道。柳井正,被称为日本战后继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的新一代“经营之神”。他曾说:
要替自己设定高目标,如果只求安定,成长必然停滞。
安定才是风险,不成长跟死了没两样。
我要找的不是有受薪阶级心态的经营者,而是有创业性格的经营者。
失败不是问题,没有人承担失败责任才是问题。
企业是无常的,无法永续经营的可能性很大,是因为先有了商业机会,创造出热门产品,顺利集资,因此有了企业存在的必要,一旦这些条件消失,企业可能转瞬瓦解。
他成立了优衣库服装公司,从日本起家,到中国香港地区取经,紧接着将他的商业智慧广泛应用于英国伦多,美国纽约等地,实现了优衣库在全球的影响力。
无论是低价策略、与世界顶级设计师吉尔.桑达的合作、创新广告、自创管理体系,柳井正都大胆尝试,敢于在争议中坚持自己,也敢于面对失败,并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因而在引领新的高峰。
《一天放下成功》
2002年8月的决算期,一直保持令人惊叹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势头的优衣库遭逢公司上市后的第一次减收减益。到2005年8月的决算期,优衣库更是出现了增收减益。优衣库遇到了真正攸关未来命运的最大危机——“企业失去了以往的冒险精神,已经染上了大企业病,这样下去,很快就会倒闭。”
面对这一危机,已担任三年会长(董事长)的柳井正决心复出,回到经营的第一线,开始优衣库的第二次创业。
2009年8月的年度决算,优衣库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6820亿日元和1080亿日元,实现了“增收增益”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崛起。同年,柳井正以61亿美元的身价被《福布斯》评为日本首富。
柳井正2003年在日本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一胜九败》,记录了他在2002年5月交班之前的创业经历;2009年10月在日本出版的《抛弃成功(一胜九败Ⅱ)》,是从2005年柳井正重新出任社长(总经理)到2009年优衣库实现重生期间的真实记录。
2013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参考资料
1. 孙正义超越柳井正成日本新首富 因阿里IPO身家暴涨 .搜狐 [引用日期2014-09-17] .
2. 2013日本50富豪榜:优衣库柳井正夺冠 .福布斯中文网 [引用日期2013-04-19] .
3. 日本首富柳井正称钓鱼岛局势错在日本 跨国日企脱离中国死路一条 .东时新闻网 .2012-11-21 [引用日期2012-11-21] .
4. 一天放下成功 .豆瓣读书 [引用日期2014-06-3] .
词条标签:
人物 , 经济人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kama

A

KAMA是以休闲成熟风为主的服装。拥有美国西部复古、自由、毅服、勇敢和豪迈的风格。卡玛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品牌创立伊始,便以突破性的产品和形象定位在市场上实现了与其他休闲品牌的最大差异化,无论产品设计或是店铺空间理念,都充分体现卡玛与众不同的品牌性格与特色。
目录
1卡玛音乐节
2卡玛远景
3服装
4走进清华
1卡玛音乐节
编辑

由北京爱工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KAMA爱·音乐节将于6月5日

卡玛
到6日期间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中心举行,KAMA爱·音乐节融合了众多包括布鲁斯、爵士、摇滚、流行、乡村、摇滚、电子、民谣等等音乐元素,大量汇集优秀欧美及港台和遍及全球的知名音乐大牌参与。目前逐渐公布的艺人阵容包括内地音乐教父张亚东、校园民谣代表人物老狼、摇滚天团果味VC以及英格兰乐队These New Puritans、法国爵士乐队Nouvelle Vague等。数十组海内外艺人齐聚北京,成为KAMA爱·音乐节的绝对主角[1] 。
2卡玛远景
编辑
成为国内户外休闲品牌的领导者,引领休闲新主张——- 人与自然的结合。
卡玛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卡玛人工
作和生活中所认可的价值标准,它可以引导卡玛人正确地履行工作任务和达致目标。也是引导卡玛人思想观念和统一工作和沟通行为的标准,更是卡玛选人和育人的标准。
卡玛所要展示的口号:自定人生。
3服装
编辑
休闲成熟风为主的服装。拥有美国西部复古、自由、毅服、勇敢和豪迈的风格。
卡玛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品牌创立伊始,便以突破性的产品和形象定位在市场上实现了与其他休闲品牌的最大差异化,无论产品设计或是店铺空间理念,都充分体现卡玛与众不同的品牌性格与特
色。
4走进清华
编辑

,2012年10月16日由中国最大原创服装服饰公司–卡玛服饰与优米网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举办了”卡玛对话校园”活动,本次对话校园活动卡玛携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兼总裁俞敏洪先生和青年导师王利芬老师走进新清华学堂,与当代大学生开启人生与命运的对话。
“在摸索中前进”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一个宗旨。据了解,卡玛服饰作为国内原创服饰的领头羊,从诞生那天起,就始终相信:有自信就能执着于对梦想的追求;坚持不放弃,自己就能主宰自己的人生。这正是当代大学生不抛弃、不放弃,自立自强精神的精华与写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阿卜杜拉

A

收藏15965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编辑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英语:Abdullah bin Abdulazīz ;阿拉伯语:عبد الله بن عبد العزيز آل سعود‎,1924年8月1日-),沙特阿拉伯现任国王、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政府首相兼国民卫队司令。是前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之子,已故国王法赫德的同父异母兄弟,2005年8月1日继承王位。
中文名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外文名Abdullah bin Abdul-Aziz
别 名阿卜杜拉
国 籍沙特阿拉伯
民 族阿拉伯族
出生地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
出生日期1924年8月1日
职 业国王兼首相
信 仰伊斯兰教
目录
1人物经历
2所做贡献
1人物经历
编辑

阿卜杜拉1924年8月生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卜杜-拉赫曼和其第八位妻子法赫达的长子。幼年起接受宗教(伊斯兰教)教育。1963年任沙特阿拉伯国民卫队司令,1975年被任命为第二副首相,1982年6月,被立为王储兼第一副首相和国民卫队司令。1995年其异母兄法赫德国王患上中风,健康欠佳,由他来处理政务。2005年8月1日法赫德国王去世后,2005年8月3日继承王位。
2所做贡献
编辑

面对国内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阿卜杜拉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他设立最高经济委员会统筹管理社会经济,制定政策鼓励外来投资,对一些企业实行私有化,同时努力设法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他还经常微服私访,注意听取民众意见,体察民情。阿卜杜拉还要求制定有关规定,限制王室铺张浪费的现象。
阿卜杜拉国王喜好读书、赛马和沙漠旅行。他建立了两所图书馆,分别位于利雅得和卡萨布兰卡。为恢复阿拉伯民族的善骑传统,他还创建了沙特的马术俱乐部。[1]
福布斯2012全球权势人物榜
参考资料
1. 2011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榜出炉 .经济观察网 [引用日期2013-05-5] .
词条标签:
人物 , 外国历史人物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品牌策划

A

品牌策划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深层次表达:品牌策划就是使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一种个性化的区隔,并使消费者与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之间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声浪。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更深层次的表达是:能够做到口口相传的牌子才称得上品牌。
中文名品牌策划
外文名planning brand
隶属行业市场营销、公关营销、战略咨询
分类项目品牌定位、VI设计、战略规划等
目录
1重要性
2品牌策划
3策划核心
4策划思路
5好处
6如何进行
7核心要点
8技术环节
9三光原则
10四部曲
11五个环节
12八项注意
13着手点
14区别
15策划书
1重要性
编辑

品牌策划价值能让企业还未进入市场之前对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阻止了企业不正确的操作投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品牌投入市场提供成功的基础保障。通过品牌上对竞争对手的否定、差异、距离来引导目标群体的选择,是在与外部市场对应的内部市场(心理市场)上的竞争。品牌策划更注重的是意识形态和心理描述,即对消费者的心理市场进行规划、引导和激发。品牌策划本身并非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而是把人们对品牌的模糊认识清晰化的过程。
3策划核心
编辑

品牌策划的核心在于传播,如何把企业品牌形象传播出去,打造优良的品牌形象,是品牌策划最关键的地方,品牌策划传播机构,所倡导的新闻联播就是运用媒体新闻为企业宣传的一种新型推广方式把策划内容传播出去,相对于硬性广告或传统的B2B平台宣传等,网络迅速发展到今天,广大网民用户对新闻的接受程度要高很多,同样是作宣传和营销,同样都是希望找到并影响、打动潜在客户,何不以新闻的形式做宣传,让公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
所谓企业新闻联播,即通过“新闻”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为企业、产品或人物进行宣传,来吸引公众的注意与兴趣。结合互联网这一大平台,企业新闻联播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效果长期等众多优势。品牌联播所运营的精准企业新闻联播,能让信息从“焦点”变为“记忆点”,进而产生“卖点”,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能为企业带来积极的效应和价值。
品牌创新性: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牌创新;以品牌价值升华和可持续发展、及利润目标为指向的品牌创新;为客户的企业发展提供品牌发展驱动力。
A、目标市场定位——以消费者为导向,
B、消费感受定位——以产品功能所产生的消费效果为导向,
C、情感形象定位——以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形象变化为导向,
D、文化观念定位——以文化和观念为导向,
E、产品形式定位——以产品特征为导向,
F、产品功能定位——以产品的使用功能为导向,
G、消费诉求定位——以消费期望为导向,
品牌策划是既强大又脆弱,它的利用各种产品和功能,可以带给客户的产品形象变化为品牌导向,
4策划思路
编辑

企业品牌策划思想战略
企业品牌由于其信誉高,销量大,附加值高,可以使企业加速资金周转,获得高额利润。因此,企业品牌战略应纳入企业整体战略中去,而企业品牌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只有与企业整体战略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整体效应,否则,遗憾无穷。比如:有的企业占领市场后沾沾自喜,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于是不再考虑产品和营销创新;有的企业闯出了市场,俨然以品牌自居,任意加价与市场相同的产品地位不一样而最终失去市场;有些企业急功近利,为了扩大规模仓促的搞联营、卖牌子(有偿使用品牌而不注意产品质量监控),最终影响品牌信誉;有些企业舍不得在企业品牌上投资,而当形成规模,实力增强,想独创企业品牌则为时已晚。从这些反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品牌战略具有长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端正“创立品牌”思想。
企业产品设计思路战略
品牌商标必须掌握两个基本要素,名称定位与产品商标定位。
名称定位:
名称定位有很多技巧,企业品牌名称是否产生“一眼望穿”效应,最大限度提高公众的“直接联想力”,让众人在短短几秒钟内知道品牌的含义,这是品牌营销中成功品牌的基本特征之一。企业品牌名称产品定位需要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及现代意识有全面的把握。
产品商标定位:
除了品牌名称定位,还应重视韵律感、视觉美、寓意美、个性化。对一新企业的新产品来说,商标的首要问题是搞好商标设计,确定商标投资。它主要是提出新商标开发的经费估算,包括商标的设计费、注册费、宣传费以及设计和使用新包装的材料费等,如果要发展国际商标,则还要研究各国政府及商标国际组织的有关规定、商标所指的市场情况。即要搞清市场饱和程度和竞争对手情况,并且要掌握各国的消费心理。
5好处
编辑

企业为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不得不塑造品牌个性。这是为了将来给企业带来长久收益的一种必需投入。
品牌成长期所采用的推广方式恰当与否关系到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高,品牌推广从客观出发,并做到知己知彼,认真分析竞争者的实力和阻击举措,而后制订出相应的推广方案。
品牌推广,针对具体的产品、具体的市场目标、具体的市场状况来设定一些优势的、适合企业的推广模式,灵活多变,并认真吸取消费者反馈,根据品牌产品的技术、外观、包装、品质和服务等产品成分,参考顾客反馈的信息和要求进行适应性或超前性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6如何进行
编辑

打造品牌就是运用营销手段来塑造品牌形象。

品牌策划
品牌打造的好,就是品牌形象塑造的出色。严谨的说,品牌形象的打造有一个模式三条途径,这个模式就是“整合品牌营销”模式,三条途径就是导入“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品牌推广运营系统”和“品牌管理控制系统”。只要按照这个模式运行,品牌形象就一定能够树立起来。不过,运用这个模式将是一个较大的品牌工程,就局域化而言,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这就是打造品牌时必要面临的一些内容。
首先我们要明白,品牌形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由许多营销中的其它形象罗织起来的,如产品的形象,价格的形象等,它们都关系到品牌形象的建设。我认为至少有七条有关的形象在创建品牌时需要共同来打造,它们是“品质形象”、“价格形象”、“通路形象”、“广告形象”、“促销形象”、“顾客形象”和“企业形象”。
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建立这些形象。
如何建立品质形象
品质形象是品牌形象的基础。建立品质形象并不简单到只是提高一下产品的质量,关键是要建立起“良好品质”的印象。要从一开始就做到这一点,这十分重要。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另外,产品需要改良的地方很多,我们要从何处下手呢?请记住,一定要先从能够“看上去就好”的地方下手。品质形象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了就说好”的层面上,要做到“看了就说好”才行。所以说,品质形象要有“看得见、摸得着、感得到”的改善才能满足打造品牌的要求。
如何建立价格形象
我们常用产品零售价格的高低来形容其价格形象,认为高价格就是好形象,价格低就是坏形象,这的确有失公允。应该说,价格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在于同类产品的比较中,我们才有高低之别。在产品缺乏“看上去就好”时,订高价会有损品牌形象,消费者会问 “凭什么”。但当产品的品质形象建立时,订低价也会有损品牌形象,消费者会问“为什么”。所以我们认为,品质形象和品牌形象又是价格形象的基础。那些以成本定价者太保守,以利润定价者太感性,因此,“品质/价格”和“品牌/价格”的定价模式才更合乎打造品牌形象的一些需要。
如何建立通路形象
完整的销售通路是中间行销加上终端行销。中间行销指的是批发销售,终端行销指的是零售。通路的形象必须建立在零售商的基础上,亦即,零售商的形象就是我们的通路形象。在20世纪60年代,“索尼”电视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起初在寄卖店里销售,于是美国消费者称之为“瘪三”产品。后来索尼公司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下大气力把产品从寄卖店里收回,终于又摆到了鼎鼎大名的马希里尔百货公司的货架上,于是消费者纷纷购买。“索尼”的品牌从那一时刻才真正开始有了起色。
如何建立广告形象
做市场就要做广告,但做广告可不一定就能做好市场。卖产品就要做广告,但做广告可不一定就能卖出产品。造成这一尴尬结果的原因,很多情况是因为广告形象不好引起的。我们要建立广告形象,企业有二条可控制因素和一条不可控制因素。可控制的因素:一是选择大媒体做广告,二是进行大投入做广告。不可控制的因素:就是广告质量,包括创意和制作水平。简而言之,建立广告形象需要“二大一高”,即“大媒体、大投入、高水平”。媒体大、形象就大;投入大,形象就强;水平高,形象就好。其实就这么简单。
如何建立促销形象
销售促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推广手段。但它也是一柄两刃剑,弄不好也会伤及自身。由于品牌在打造过程中,需要经常使用一些促销技巧,品牌经理就必须仔细考虑哪些促销方法有可能损害品牌形象。我想“打折销售”是比较明确的一种损害品牌形象的促销方法。当然,“大甩卖”就等于把品牌扔进了泥潭。只要我们用心看一下,你不难发现,凡是那些与“降价”有关的促销方式对品牌形象的打造都是不利的。但有些事情也物极必反,“狠狠地降一回价”有时也可以引起一波市场革命。市场得以重新整理,地位可以重新排队。品牌的知名度和消费关注度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提升。1996年3月中国的长虹彩电大降价18%即是如此,它的市场占有率当年上升了13.5% 。
如何建立顾客形象
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营销理论诞生,那就是美国人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论”。自那时起,产品就不再是为大众服务的了,而是为一部分人享有的。这一部分人就产生了特定的“顾客形象”。你可以想一想坐“奔驰”汽车的都是些什么人;穿“耐克”鞋的属于哪一类;谁才会常常喝“茅台”酒。没错,品牌的管理者就应理所当然的使品牌为这些人服务。但要做好这一点,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动用价格杠杆。我们若想招来大多数人的生意,就放低价格门坎。如要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就设置价格障碍。价格自然会把人群区隔开来。顾客的形象也来自于他自己的支出水平。
7核心要点
编辑

品牌策划的核心要点有机组合策划的各要素,最大化提升品牌资产。品牌识别系统、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就好像宪法,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就象组织与个人日常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活动,把营销策略、广告创意、终端陈列与促销当作品牌战略管理的工作,就等于把公民日常的社会活动如升学、就医、谈恋爱、婚嫁当作宪法的制定与实施了。象全国人大的工作职责一样,企业品牌战略管理部门的职责首先是品牌宪法的制定,然后是执法检查即对品牌的营销策略、广告公关促销等传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否有效地体现品牌宪法进行检查。
因此,要高效创建强势大品牌,关键是围绕以下四条主线作好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工作。(《本土品牌战略》南京大学出版社,08年第一版):
品牌识别系统
品牌策划首要任务是要在全面科学的品牌调研与诊断基础上,提炼高度差异化、清晰明确、易感知、有包容性

〈品牌战略规划的四条主线〉作者翁向东
和能触动感染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基本识别与扩展识别是核心价值的具体化、生动化,使品牌识别与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对接具有可操作性。
品牌架构
品牌策划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规划科学合理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在单一产品的格局下,营销传播活动都是围绕提升同一个品牌的资产而进行的,而产品种类增加后,就面临着很多难题,究竟是进行品牌延伸新产品沿用原有品牌呢,还是采用一个新品牌?若新产品采用新品牌,那么原有品牌与新品牌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企业总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协调?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优选战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品牌延伸扩张
品牌策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获取较好的销售与利润。由于无形资产的重复利用是不用成本的,只要有科学的态度与高超的智慧来规划品牌延伸战略,就能通过理性的品牌延伸与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品牌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品牌延伸的下述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和前瞻性规划:
提炼具有包容力的品牌核心价值,预埋品牌延伸的管线如何抓住时机进行品牌延伸扩张如何有效回避品牌延伸的风险延伸产品如何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与主要联想并提升品牌资产品牌延伸中如何成功推广新产品
管理品牌资产
品牌策划不是以建立一个品牌形象为工作的告终,创建具有鲜明的核心价值与个性、丰富的品牌联想、高品牌知名度、高溢价能力、高品牌忠诚度和高价值感的强势大品牌,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
首先,要完整理解品牌资产的构成,透彻理解品牌资产各项指标如知名度、品质认可度、品牌联想、溢价能力、品牌忠诚度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品牌建设所要达到的品牌资产目标,使企业的品牌创建工作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在品牌宪法的原则下,围绕品牌资产目标,创造性地策划低成本提升品牌资产的营销传播策略。
同时,要不断检核品牌资产提升目标的完成情况,调整下一步的品牌资产建设目标与策略。
利益诉求与情感诉求帮助企业提高品牌的文化内涵
要素
产品类别结合
也就是说,当我们向消费者提到一个品牌时,他们首先会联想到是什么样的产品。
产品属性结合
一个品牌的产品属性,往往是激发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意愿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这些产品属性通常也能为消费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同时让消费者对这一产品产生感情,要让消费者觉得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产品的独特利益点。
产品价值结合
当某一产品的某一项属性显得特别突出时,这项属性也就是形成品质的基本因素。
产品用途结合
消费者在需要某类产品的时候,会直接联想到心目中熟悉的品牌。
产品使用者结合
建立强势品牌认同的另一个途径,是将品牌和产品使用者结合。
策划方向
公司进行品牌策划的过程,也就是公司进行品牌战略决策的过程,它包含有五种方向:
1、产品线扩展(line extensions):公司在同样的品牌名称下面,在相同的产品种类中引进增加的项目内容,如新口味、形式、颜色、增加成分、包装规格等。
国内案例:王老吉药业利用“王老吉”的品牌名称,推出了绿盒装王老吉,成功切入凉茶市场。
2、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s):公司利用现有品牌名称来推出其他产品类目中的一种新产品。如本田利用其公司名称推出了摩托车、助动车、滑雪车、割草机、海上发动机等。
国内暂无成功案例
3、多品牌(multibrands):一家公司经常在相同产品类目中引进其他品牌。
国内案例:宝洁公司旗下的洗发水各自有自己的品牌,如潘婷、飘柔、海飞丝、沙宣,并且每一个都占领不同的市场空间。
4、新品牌(new brand):为新的目录产品设计新品牌名。
国内案例:巨人投资旗下的“黄金酒”品牌,便是新品牌的代表,其实真正的品牌名是“黄金万圣酒”
5、合作品牌(cobrands):两个或更多著名品牌的组合,也称为双重品牌,这是两个或更多的品牌在一个提供物上联合起来。
国内优酷土豆合并,命名为优酷土豆网。
——文章摘自《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著(新千年般,第十版)
8技术环节
编辑

环节1.商业心智界定
品牌缘起,正心正意——万因果定于最初一念,认清品牌创始初衷,可以避免过程中诱惑与迷失
环节2.商业内涵定义
对内对外、统一认知——理解深透度决定出手高度,认知统一度决定执行准度,认知决定创造的精准度
环节3.品牌价值定位
罗列资源,价值聚焦——品牌因定位而有个性,因个性才能留存于市场认知,定位是品牌价值锚
环节4.品牌识别界面
价值显化,品牌依附——无形价值需要有形界面加以显现,品牌识别界面是品牌价值沟通与依附前提
环节5.品牌体验界面
体验先行,扎根心智——体验直接作用与影响市场心智,品牌体验界面是品牌与消费者深度沟通的保证
环节6.品牌执行贯彻
统一思想,全员品牌——把品牌贯彻到全员的内心,既可增强团队信心,也让品牌渗透到经营细节
——文章引自《HCIC-慧施心智品牌策划技术实践》
9三光原则
编辑

其一,眼光原则
策划必须具有前瞻性,也就是说策划人要有“眼光”,要看得远,要看到他人没有看到的,这样才能抢占先机,出奇制胜,反之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整日被琐事缠身,裹足不前。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说得也是这个道理。这一原则很容易理解,很多策划人都在实践中努力遵循这个原则,只是程度存有差异。例如,很多企业没有做品牌战略策划,就忙着请广告公司发布广告,大量资金砸下去之后,可能会有一定的收益,但必然是事倍功半。
其二,阳光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策划必须见得着阳光,经得起日光的“曝晒”。换句话说,策划人必须心胸坦荡,不能做昧着良心的策划,亦即策划不能欺诈消费者,不能损害消费者利益,更不能有悖于社会道德和伦理。不容乐观的是,不少策划案都违背了这一原则,仍就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2012年3·15被曝光的企业,以及其它出现类似危机的企业,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经济效益上的成功,但是其显然是违背了策划的阳光原则。
其三,X光原则
X光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波长在~10nm到~0.1nm左右,有很大的穿透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科技和医疗等方面。这里借指策划人要有“掘地三尺”的精神和能力,洞穿问题的本质,或者说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再结合存在的资源进行策划。这样,策划案实施后,才有可能实现釜底抽薪、药到病除的效果,否则必然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例如,某商场做了错误的品牌定位,却热衷于大搞一些不痛不痒的演出活动、促销活动,结果自然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几个月后,依旧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10四部曲
编辑

根据对声浪品牌的传播的运作流程做较为具体的剖析,总结为品牌声浪的“四部曲”
前奏:洞察实际需求
聆听消费者的品牌声音,洞察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聆听消费者的心声是实施品牌声浪传播的首要任务,只有真正洞察消费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才能做到“察其言,观其行”,明确品牌声浪传播应该对谁说些什么,从而把握住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消费者洞察的真谛在于拨开一切表面现象,从人性的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对隐藏在消费者背后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挖掘,从中发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偏好,找到驱动目标消费者尝试或重复购买的那条“金线”。
伏笔:提升核心竞争力
构建企业双向性的传播原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消费者洞察应服务于企业“双向性”的品牌声浪原点的构建。所谓的“双向性”指的是既能接收、融合消费者反馈的品牌信息同时又能结合企业内部特性发出富有吸引力、影响力的品牌信息。这需要将外部环节的消费者洞察与企业的内部建设结合起来。企业在掌握消费者有效信息后的双重自主性——既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又要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积极塑造能体现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引导消费需求的品牌声浪原点,为最后的一个步骤的实施埋下强势的伏笔,是整个品牌声浪传播的基础。
高潮:缔造品牌声浪区
运用多维立体的传播手段,缔造持久强势的品牌声浪区
品牌声浪区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良好互动的外表层,品牌声浪原点就是通过该区域反作用于消费者,在得到消费者的积极主动的反馈后能量增强,品牌声浪的范围扩大,强度增强,它主要通过诸如蜂鸣传播、公关传播、口碑传播、虚拟社区等等的现代化传播手段与平台多角度、多层面配合实现。
结尾:无声崇拜
通过构建有利可图的品牌关系,为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带来价值,此时企业不再把品牌视为以符号为本质的区隔方式和为企业创造超出平均利润的获利手段,而是把关系作为达成终极价值追求的途径。这种关系不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不再是内向,而是外向的。把企业视野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即消费者市场。
(来源《基于互动式的企业品牌传播研究》
11五个环节
编辑

企业的竞争即是品牌的竞争。企业如何给自己出招以完善品牌建设,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制胜?这就需要对企业制定有效的品牌建设战略,以及有效的执行。一般来说,品牌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了解自己。企业在建立品牌之前,必须了解自己企业的竞争对手是什么,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什么使用价值?自己的品牌属于哪个行业、领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也就是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之前必须先对自身进行评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为品牌的定位和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方向。
第二环节,了解市场。这个时候,不仅要从企业的硬件以及软件资源出发,还要充分了解行业特色,商业环境,消费者的认知,传播策略等多方面信息。若是单从传播层面去评估是片面和不可观的。这个环节可以让企业认识到创建品牌的重要性,以及让企业知道如何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对顾客做调查,并通过调查结果更好的了解该品牌当前所处地位。
第三环节:设计完成品牌的各个部分:包括品牌名称、品牌说明、品牌口号、品牌图案表述以及品牌故事,企业品牌的这五个部分也是相互独立而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作为品牌的一个整体,国家品牌经济网的品牌分析师认为这五大部分企业是必须把握的,这也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四环节:构思传播方式。企业的品牌应该是怎样的,如何让企业的品牌能够让人们接受,企业又该如何去传播它,在明白一系列关系之后,企业才能将品牌核心利益带给客户,才能通过更加恰当的方式,以图形或是图形标志将这些利益明白无误地告知每一个人。
第五环节:做出品牌承诺。企业的品牌承诺是品牌创建的原则和精神大旗,也就是品牌给消费者许下的保证,企业品牌承诺包括产品承诺,又高于产品承诺。消费者对企业某种产品或是服务预期的情感和功用上的利益要求,也就是企业希望消费者产生感受,品牌承诺是站在顾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好的定义他们在享受了产品和服务之后需要达到的功用以及情感方面的效应。[1]
12八项注意
编辑

其一,品牌传播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越来越多,从全球闻名的“跨国大腕”到隐藏街脚的“无名小卒”,都能找到很多“不听话的”“坏孩子”,所以品牌策划人首先要有严格的道德自律,肩负自己的责任,不要助纣为虐。
其二,品牌策划人不仅需要帮助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还要帮助企业把战略细化,协助企业执行,以一步一步的带领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换句话说,品牌策划人不是简简单单“卖方案”的人,而是会做冷板凳,能够将品牌理想变为现实的人。
其三,有很多企业嘴上说自己做品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依然是为了追求快速的短期利益,刚开始投入,就马上想着要收益,殊不知做品牌实质就是做投资,获取收益肯定需要一定时间,就像开花结果总需要一定的时日一样。因此,品牌策划人要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品牌观,不能急于求成,老盘算“今天投入,明天就要产出”。
其四,品牌策划人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品牌策划人的利润是建立在企业利润增长基础上的,只有企业的利润增加了,品牌策划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利润。所以,很多品牌策划人都喜欢说自己是在帮别人带孩子,孩子大了,却很有可能就不认这个“娘”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兔死狗烹的现象的确很多,“兔没死,狗已烹”的现象也不少见。加上一些寻求咨询公司合作是假,骗取方案是真的无耻企业,可以说,许多品牌策划人在没见到“兔子”时就被企业给“烹”了,委实“悲壮”,也的确卑鄙。
其五,品牌策划人要具有企业家精神,也就是说,要具有“诚信、创新、合作、敬业”四种精神元素。具体阐释可以参考拙作《品牌策划人必须具有企业家精神》。
其六,不仅企业在决定打造品牌之前要精心选择品牌策划人(或者说选择品牌策划公司),品牌策划人更要精心选择企业。对于“不可救药”的企业,不能为了赚取策划费而盲目承诺,盲目合作。至于“不可救药”的具体表现,限于篇幅,笔者在此就不赘述了。
其七,品牌策划人也要懂得“售后服务”。服务合同到期后,不能代表服务完全结束。品牌策划人需要定期关注曾经服务的品牌,给予其适当的提醒和建议,以帮助其健康成长。
其八,品牌策划人要注意天天“练内功”。品牌策划是一种需要广博知识作为基础的职业,加之面对的客户“五花八门”,对知识“补充”速度要求近乎苛刻。所以,品牌策划人必须养成天天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提高学习能力,扩大知识视野,适应不同类型的客户,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13着手点
编辑

一:消费者
下列因素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A、文化程度:消费者文化程度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也不同,认识程度决定消费的观念。对于产品的选择上,文化程度高的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品质,文化程度低的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实惠!
B、经济收入: 收入上的差异导致了消费水平的不同,针对不同的产品定位和不同的价位,要选择合适的消费群体。”鲍鱼”和”烩面”其选择的消费群体是截然不同的定位!
C、年龄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产品的喜好程度和消费心理是有较大差距的。茅台和XO二者仅能打开一种,大部分年青人选择XO而放弃茅台,大部分老年人选择茅台而放弃XO;
D、消费习惯:每个人都有一个消费习惯,甚至地区上的不同,消费习惯也是不一样的。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爱好非常重要。例如白酒圈内共识:”低度酒南下,高度酒北上”。
E、性别差异:性别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消费习惯,从而影响到对产品的消费。例如:白酒主要消费群体是男性,而餐饮果汁主要消费群体是女性和儿童。
二:团队建设
区域营销核心操作市场要具备以下素质,方可”百战不殆”!
A、侦察员:要像一名侦察员一样去了解市场的情况、对手的情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B、战斗员:要像一名战斗员一样去和对手较量,并要取得战斗的胜利。”狭路相逢勇者胜”,必胜的信心是勇气的”源头”!
C、指挥员: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营销管理者要像一名指挥员去领导和带领自己的团队,让团队凝聚在一起,积聚所有的力量去打击对手。区域市场核心光自己是个优秀的战斗员是不够的,同时要成为优秀的指挥员!
D、策划员:一个好的策划是市场运作的灵魂。区域核心处于市场第一线,对市场的脉搏把握最透彻,具有良好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对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具有不可替代或缺的优势!
E、培训员:区域营销核心除了带领好团队外,还要学会培训团队,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和执行力!
三:产品策划
A、产品包装:包装颜色、款式、图案的确定,要依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和产品自身的特点及拟售价格来定。
B、产品价格:产品的价格体系由终端零售价、供终端价(供餐饮、夜场、商超、供BCD店其价格是不同的)、分销价(比供终端价低)、出厂价组成。
C、渠道定位:根据产品在市场中的位置能更好传送到目标市场,而确定的渠道定位战略。产品定位选择依据为:产品USP定位;利润、需求定位;特定场所定位;目标消费群定位;打击竞品定位;呼应相联产品定位;
D、炒作概念:在市场高度竞争的今天,产品是策划出来的,差异化的、独特的概念,对产品的成功推广很关键。水井坊、国窖1573的成功都离不开概念的炒作!
四:媒介宣传
A、电视广告
a、广告创意:好的广告片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创意策划!好的创意才能更好的表达要传播的产品内涵和让目标消费者增强记忆的前提。
b、广告时间的选择:权据目标消费群体,选择针对性的时间段,不同的时间段,观看电视的群体也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试想,中高端白酒选择晚上8:00前投放广告,其目标消费群体大部分正在”推杯换盏”,其效果大打折扣!
c、节目选择:电视节目分为时事要闻、影视音乐、财经、卫生、教育、体育等。目标消费群体喜欢看什么节目,就应该在哪个节目里做广告。
B、报纸广告
报纸也分很多版面,如新闻、招聘、娱乐、体育等,阅读的对象也不一样,结合不同的版面和内容,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广告,来推广自己的产品。
C、业内杂志广告
业内杂志如:新食品、糖烟酒周刊等其受众者为广大经销商,对产品招商及业内企业形象起到坚强的推动作用。
D、户外广告
a、户外广告要有针对性,投放位置在目标消费群体非常容易看到的位置。金剑南的户外广告肯定不会树在交通闭塞的农村。
b、店面广告:可以在餐饮、夜场做店内广告,K/A店做橱窗广告,BCD店可以在超市内或门头做产品的宣传广告。
E、网络广告
a、网络是新兴起的一种很好的宣传载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内容丰富多彩,吸引了很多人加入。针对网站内容上的区别,企业来选定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宣传,可以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b、开展网络互动活动:企业在网站上举办一些与目标消费者互动的活动,在宣传的同时,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架起对话与沟通的桥梁。
五:口碑宣传
口碑宣传是企业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的黄金选择!一个消费者的满意度可以传播96位目标消费者,目标消费者再转化成消费者,然后再通过口碑宣传,达到倍增的效果!企业团队的每个成员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代表的是公司的形象。一言一行都要注意,从每个人开始,竭力要抓住每个机会,每时每刻都要做口碑宣传。
六:公共活动
利用猎奇心理,通过开展一些公众关注的公共推广活动,提高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七:市场拐点
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毛主席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市场上,1个消费者接受我们的产品很容易,100到1000个也是一样,从1000到10000个也不是很困难,但是从10000到100000个,这时候就是一个拐点。如果突破了,销量就会大幅提高。中高端白酒通常以”餐饮带动终端”,产品在餐饮市场有一定销量后,KA、流通渠道企业未操作或未操作起来,这就是拐点没有翻过去。
八:时事热点
国际、国内大事,省内、市内的焦点新闻,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台湾金门高粱酒利用台湾三个在野党的党主席访问大陆的契机,充分宣传和炒作金门高粱酒作为带到大陆的唯一相同产品,极大的提升了品牌效益。充分利用了焦点新闻。
九:公关思路
企业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跟相关部门发生关系,如卫生、工商、公安、税务、劳动等部门。对于这些部门,建议企业的思路为:聘用从行政单位退休的人员,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企业在当地的关系网,可以让企业得到更多的信息,少走弯路,加快发展。其次,企业内部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这一方面的意识。如合同法、质量法等。
十:权威机构
企业要善于发现和积极加入权威的行业机构或部门,或者和权威机构合作。提高产品品质的可信赖性。宋河粮液携手中国白酒”固态纯粮发酵”,极大提升了品牌价值。
十一:服务至上
企业应充分意识:”产品是让经销商来销售,而不是销售给经销商”!企业仅仅为库存转移,其命运将”昙花一现”!团队应充分明白:”经销商不是搞定的,而是感动的”,经销商只有充分认可了企业,才能真正出其最大经济效益!因此团队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努力勤奋、日清日高的心态。
14区别
编辑

很多企业把企业策划和品牌策划都混为一谈,或者把它们的职能和权限模糊了;这里就简单简介一下企业策划与品牌策划的区别,和它们各自的职能、权限。
企业策划部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机构,它是通过对资金链、信息链、物流链、以及人才链的整合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规划与协调的部门。如:企业的目标根据地域来分为整体目标、区域目标;根据时间来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企业策划部的工作是制定目标,为实现目标协调和监督各个部门来完成目标。
品牌策划是通过市场调查,应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在顾客心中建立观念。品牌策划部的作用和权限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企业的发展分为建立、发展、保持、衰退、休业阶段。对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中要考虑到的问题这里简略的列举一下:
策略内容
产品策略产品实体(品质)、产品服务、类别、包装设计等
价格策略 基本价格、折扣、付款方式等
渠道策略 销售渠道、运输设施、存贮控制等
促销策略 广告、人员推销、营业员推广、公共关系等
品牌策划在企业的发展阶段表现为配合企业的营销部门开拓市场。这个时期品牌策划的工作是通过对目标市场的调查,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上为营销部门提供数据的参考。如:公司想进入某一市场,先由企业策划部分定出目标及提供的条件,品牌根据公司的指示、通过市场调查、对进入某市场的产品和价格进行定位、对进入市场的渠道和促销策略进行选择,为营销部进入市场提供数据。进入市场后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上及时地为营销部门提供建议。原因是企业在发展阶段还没有在顾客心中产生品牌效应,这时公司的资金链、信息链、物流链、人才链还不能更好的进行品牌意识的传播。
在企业的保持期中,品牌策划部与市场营销部是同等的地位。因为企业在这时销售渠道已经基本稳定,市场营销部在这时主要工作是客户的维护。而品牌策划部这时可以利用公司现有资金链、信息链、物流链、人才链应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策略来培养和增强顾客心中的品牌效应。这时公司卖的不是产品,卖的就是观念,卖的就是意识,就像联想电脑、蒙牛牛奶、海尔电器等。顾客一想买电脑就会想到“联想电脑”,一想到买牛奶就想到蒙牛一样。
企业在衰退期,品牌策划的作用更大了。因为企业在这时公司的资金链、信息链、物流链、人才链已很完善,营销中的产品、价格、渠道策略已经成了定局,促销就是企业生存的命根了。它只有通过促销策略来获得企业的利润。品牌策划 的责任就更大。
15策划书
编辑

一、市场调研计划
1、调研目的
2、调研时间
3、调研区域
4、调研方法
4.1分层抽样法
4.2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5、调研形式
5.1街头访问
5.2售点访问
5.3售点巡查
6、调研对象
6.1区域市场
6.2消费者
6.3竞争者
7、调研内容
8、调研预算
二、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1、全国市场现状分析
2、全国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3、目标市场总体分析
4、影响市场波动的因素
4.1季节因素
4.2地域因素
4.3政策因素
三、目标市场分析
1、目标市场大小及潜力评估
2、目标市场现状
3、目标市场主要销售渠道
4、目标市场构成及细分
5、竞品铺货率情况
6、竞品市场占有率
7、消费者指名购买率最高品牌
8、提及率最高品牌
9、首推率最高品牌
四、竞品分析
1、主要竞争对手
2、潜在竞争对手
3、竞品质量分析
4、竞品价格分析
5、竞品包装分析
6、竞品渠道分析
7、竞品广告分析
7.1广告投入
7.2媒体选择
7.3诉求重点
7.4表现形式
8、竞品促销分析
8.1促销手段
8.2促销力度
五、消费者分析
1、消费者特征描述
2、消费者购买习惯分析
3、消费者需求点分析
4、消费者关注点分析
5、消费者消费心理
6、第一次购买动机分析
7、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分析
8、消费者对本品的印象和态度
9、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
10、消费者对促销的态度
11、消费者对购买地点的态度
六、品牌分析
1、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2、品牌发展战略及运作策略分析
3、本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
4、本品牌市场情况及反映研究
5、本品在行业中的地位
6、本品牌与竞争对手的定位策略比较
7、品牌建设问题点和不足之处
8、产品分析
8.1产品类别分析
8.2产品名称分析
8.3产品特性分析
8.4产品卖点分析
8.5产品价格分析
8.6产品渠道分析
8.7产品促销分析
8.8产品传播分析
9、品牌SWOT分析
9.1品牌优势
9.2品牌劣势
9.3品牌机会
9.4品牌威胁
9.5参照体系
9.6品牌宣传
七、战略设计
1、品牌战略目标
2、前期、中期、后期发展方向
3[2] 、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模式
八、品牌规划
1、品牌核心价值定位
2、品牌文化定位
3、品牌形象定位
4、品牌消[3] 费群体定位
5、品牌主要竞争对手定位
6、品牌发展策略
7、市场目标
8、产品策略
8.1产品卖点提炼
8.2产品细分策略
8.3产品发展策略
9、定价策略
10、竞争策略
11、市场策略
九、 品牌建设
1、形象建设
1.1品牌文化形象包装方案
1.2品牌视觉形象包装方案
2、渠道建设
2.1渠道设计方案
2.2渠道拓展方案
2.3渠道促销方案
2.4渠道管理方案
3、终端建设
3.1终端促销方案
3.2终端美化方案
3.3终端管理方案
4、品牌传播
4.1目标受众接触媒体情况及媒体习惯
4.2传播目的
4.3传播策略
4.4诉求重点及广告利益点
4.5传播形式
4.6传播风格及调性
4.7传播载体
4.8媒体执行时间
4.9媒介排期
4.10电视广告脚本
4.11报纸广告文案及设计
4.12广播广告文案
4.13其它媒体广告创作
4.14传播费用配比
5、销售整合
5.1销售人员激励方案
5.2销售人员管理方案
5.3公关活动方案
5.4事件营销方案
十、品牌维护
1.1 品牌设计
1.2 齐鸣堂品牌策划[4]
1.3 齐鸣堂品牌战略
十一、效果监测
1、监测项目
1.1品牌知名度
1.2品牌美誉度
1.3品牌销量
1.4消费者品牌印象
2、监测办法
2.1问卷调查
2.2访谈调查
2.3电话调查
2.4网络调查
参考资料
1. 品牌策划的五个环节 .国家品牌经济网 [引用日期2013-08-10] .
2. 品牌建设 .百度 .2010-10-11 [引用日期2013-08-3] .
3. 品牌策划 .智库 .2000-05-09 [引用日期2013-08-3] .
4. 齐鸣堂-品牌策划 .齐鸣堂 [引用日期2014-04-28] .
词条标签:
品牌
品牌策划
品牌策划图册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76563次
编辑次数:140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03
创建者:悠悠龙1107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1
Q

皮脂腺

A

(sebaceous gland)大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由一个或几个囊状的腺泡与一个共同的短导管构成。导管为复层扁平上皮,大多开口于毛囊上段,也有些直接开口在皮肤表面。腺泡周边是一层较小的幼稚细胞,有丰富的细胞器,并有活跃的分裂能力,生成新的腺细胞。
位 置毛囊和立毛肌之间
形 状泡状腺

皮脂成分因种族、遗传、饮食习惯而不同,有人的皮脂为饱和脂肪酸,脂肪熔点高,分泌后遇冷空气则凝结脱屑;有人的皮脂为不饱和脂肪酸,脂肪熔点低,分泌稀油多使皮肤光亮,头发成束。皮脂的分泌与皮肤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皮脂腺是附属于皮肤的一个重要腺体,它的分布很广、除手、脚掌外遍布全身,以头面、胸骨附近及肩胛间皮肤最多。皮脂腺的分泌受雄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控制,在幼儿时皮脂分泌量较少,青春发育期分泌活动旺盛,35岁以后分泌量逐渐减少,皮肤会变得比较干燥,开始粗糙出现皱纹。皮脂腺可分泌皮脂,经导管进入毛囊,再经毛孔排到皮肤表面。皮脂为油状半流态混合物,含有多种脂类。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脂肪酸、磷脂、脂化胆固醇等。
3类型
附属于毛囊
此种皮脂腺开口于毛囊,与毛发共同构成毛皮脂系统。
在真皮乳头层里,毛根被内、外毛鞘包围,外毛鞘又被结缔组织细胞包围,形成口袋状,称毛囊。毛囊是包围在毛发根部的囊状组织,内层是上皮组织性毛囊,外层是结缔组织性毛囊,内层与表皮相连,外层则与真皮相连。一般来说,人不能生长出新毛囊,毛囊是令毛发生长的皮肤细胞。所有的毛囊与人一起出生,并伴随人的一生,毛囊死亡后是不能再生的。
皮脂腺
毛囊由毛杆,毛凸,毛球,毛乳头,毛基质等部分组成。神经纤维末梢使毛囊具有感觉的功能,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丛给毛囊提供血液。毛囊的最深处是位于角质层3-7mm的毛乳头,它含有神经和血管,向毛杆提供养分。毛囊的发育经过表皮和真皮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而具有周期性。
毛囊:毛发之处。我们看到的是每一根头发在皮肤上所产生的一个表皮凹陷,称毛孔。通常在每个毛孔或毛囊内行长一根头发(但也有生长2-3根的)。毛囊向下伸入真皮约有一厘米深度,它是由包绕毛发与表皮相连的上皮鞘,以及皮脂腺和立毛肌所组成的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器官附件组织。毛囊实际上是由结缔组织和上皮两部分所组成,除了具有结缔组织和血管的真皮乳头(毛乳头)外,毛囊其余部分都是由表皮细胞分化而来。毛囊开口起始于皮肤表面,而每个毛囊又和一个或多个腺胞相连。每个腺胞解离成富含脂质的物质,却又通过一个共同和毛囊相通连的皮脂腺导管将分泌物运送到皮肤表面排出。
与毳毛有关
其导管直接开口于体表。
时常真皮中部见一囊性结构,囊壁为鳞状上皮,囊内含有板层状角蛋白以及多少不等的毳毛横断面或斜切面。有些囊壁凹陷而形成毛囊样结构,有些囊肿可见静止期毛囊。如囊壁破裂,可引起异物反应。结痂和脐凹下方的囊肿见与表皮相通,由此排出其内容物,或因肉芽肿性浸润而部分被破坏。
与毛发无关

直接开口于皮面,又称自由皮脂腺。
4治疗
皮脂腺
1、 对于红肿痛皮脂腺,可不动或可以引流,绝对不能说什么扩大切。
2炎症消退后变硬,界限较清楚后可以采用,剥离或扩大切除,通常采用剥离。
3基本方法通常梭形长轴略超过皮脂腺两端,有利于从两端分离,不致于层次不清,关于层次如何分清包膜,1脂肪组织,2有血运组织,找清包膜,先分一端,从一侧弯剪分到对侧,结束。对于比较软比较小的皮脂腺,用15号刀片一点一点剥离,对于体积大的皮脂腺,能不切完就不切完,切后留下的坑,通常会切个小口掏些渣子出来,切忌不能挤压出来,变小后下次再行手术切除。
4皮脂腺切除,巨大皮脂腺切除后通常遗留凹陷,凹陷恢复时间与周围脂肪组织,皮脂腺体积与撑起皮肤组织的体积等。
对于较大的皮脂腺或不在面部的可以采取梭形切口,对于面部较小的皮脂腺则可以采取微切口,方法简单,首先用皮试针头在瘤体周围及基底部注射麻药,然后用尖刀片在瘤体最突出部位(可术前标记)插入瘤体,挤出内容物,有些包膜可随内容物一起脱出,如果没脱出或不完全脱出可以边提取包膜,边用眼科剪作锐或钝性剥离,因麻醉时周围已注入麻药,扩大了包膜与周围组织间隙,分离时比较容易,切口可不缝合或用6-0美容线缝合一至二针即可.该方法简单,术后疤痕不显,不妨试试,梭形切除简单,
对于感染的手术,主张切除主要瘤体,然后碘酒或95%的酒精处理腔隙,实践证明几乎没有复发(没有患者找回来),瘢痕也不明显。
5组成
皮脂腺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导管部短小,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开口于毛囊上部。分泌部是腺泡。腺泡的外层细胞呈立方形,核圆而色浅,细胞增殖力强,腺泡中心是多角形细胞,细胞大而透明,细胞核萎缩或消失,胞质中充满脂滴。皮肤、保护皮肤的作用。皮脂腺导管阻塞,可引起皮脂腺囊肿。
6作用
(1)滋润皮肤、毛发。如果离开皮脂的润泽和滋养,将会出现皮肤粗糙和毛发枯槁。由于手掌、足跖和手指、足趾的屈面没有皮脂腺,所以经常出现皮肤干裂现象。
(2)皮脂可以和汗液一起形成脂质膜保护皮肤。防止皮肤水分蒸发。
(3)皮脂呈弱酸性,可以抑制和杀灭皮肤表面的细菌。影响皮脂腺分泌功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内分泌的影响、外界温度的影响、皮表湿度的影响、年龄的影响、饮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7影响
内分泌的影响 人体内的雄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皮脂腺腺体肥大。分泌功能增强。所以一般男性皮肤比女性皮肤偏油性,毛孔粗大。
外界温度的影响 气温高时,皮脂分泌量较多;气温低时,皮脂分泌量减少。所以夏季皮肤多偏油性,冬季时皮肤会变得偏于干燥。
皮表湿度的影响 皮肤表面的湿度可影响皮脂的分泌扩散。当皮肤表面湿度高时,皮脂乳化、扩散会变得缓慢。
年龄的影响 儿童期皮脂分泌量较少,青春期开始分泌增多,35岁以后逐渐减少,所以儿童和中老年的皮肤偏干,而青春期皮肤偏油。
饮食的影响 油腻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使皮脂分泌量增加。所以油性皮肤,尤其是长痤疮的人不宜吃甜食、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8变化
在人体皮肤上除掌跖、爪甲部以外都有皮脂腺,有的部位多,有的部位少,在面部及头皮较多且分泌最旺,在额及背部皮脂腺最大,其他部位则较少些。
一般的皮脂腺和毛囊相联系,分泌物——皮脂经导管排入毛囊内,沿毛发由毛囊口排出体外,每个毛囊常附有1~6个皮脂腺,但在龟头、乳晕、包皮内侧面、小阴唇及眼皮等处没有毛囊,皮脂腺独自在皮肤表面开口,向皮肤排出皮脂。
皮脂腺的活动受人种、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受神经内分泌的支配。皮脂腺直接受内分泌系统控制,是雄性激素睾丸酮的靶器官,雄激素可以促使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活动增加,大量雌激素则可抑制皮脂腺的分泌活动。新生儿由于从母体来的以雄激素为主的性激素的影响,皮脂腺十分活跃,皮脂排泄多,称为胎脂,可发生新生儿痤疮。以后皮脂分泌减弱,为成年人的13~12左右。直到青春期再受以雄激素为主的性激素的影响,皮脂腺明显发达,皮脂量再次增加。女子绝经期后皮脂量急速减少,男子70岁以后减少。各组比较,男子比女子皮脂多,黑人比白人皮脂多。
皮脂腺趣闻:每平方人体皮肤包含90个皮脂腺。
9提示
1、术前标记肿块范围,作沿皮纹切口,切口可于肿块最突出部位为中心作一梭形切口,梭形皮肤与肿块一起切除好处:

皮脂腺
a,最突出部位皮肤与皮脂腺粘连紧密,分离此处皮肤时易破裂。
b,皮脂腺切除后通常局部皮肤过多,需切除少部分皮肤,而且此切口不易形成猫耳。
2、尽量完整切除皮脂腺,如破裂,需将囊壁全部取出,然后双氧水及碘酒冲洗,污染器械更换,残留囊壁易复发。
3、不主张因为怕引起局部凹陷而行皮脂腺部分切除,小的凹陷可以通过周围组织填充,大的凹陷可以通过邻近组织瓣填充,还可以填充戈尔材料.面颊部的粉瘤较大的,为防止面部较长的切口,采用口内切口。做的手术没有发生过局部凹陷的,认为病理切除后的皮下组织并不是缺失,而是受压移位了,所以轻轻拉拢缝合即可。这样皮肤没有张力了,还可以避免疤痕形成。[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皮脂腺 .
词条标签:
药品 , 疾病 , 医学术语 , 美容
皮脂腺
皮脂腺图册
相关皮肤病
纠错
疣 s

痤疮 s
痤疮
火疖子 s
火疖子
头部脂溢性皮炎 s
头部脂溢性皮炎
皮肤角化症 s
皮肤角化症
面部湿疹 s
面部湿疹
过敏湿疹 s
过敏湿疹
痱子 s
痱子
树人 s
树人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69458次
编辑次数:20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1-28
创建者:塞上马檗下琴

百科消息:
百度文库5周年,豪礼天天送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更多汽车故事?来汽车历史博物馆
香港双旦购物季,旅游帮您省出机票钱
推广链接
皮脂腺毛囊炎 西宁治疗毛..
西宁治疗毛囊炎唯一指定医院,皮脂腺毛囊炎,536医院,毛囊炎名医..
pifu.536mn.net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分享
©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2
Q

皮脂

A

外文名sebum
产 生皮脂腺分泌
作 用使动物毛皮特别柔软
皮脂由属于全浆分泌腺体的皮质细胞所分泌。
皮脂由皮脂腺分泌。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大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由一个或几个囊状的腺泡与一个共同的短导管构成。导管为复层扁平上皮,大多开口于毛囊上段,也有些直接开口在皮肤表面。腺泡周边是一层较小的幼稚细胞,有丰富的细胞器,并有活跃的分裂能力,生成新的腺细胞。新生的腺细胞渐变大,并向腺泡中心移动,胞质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小脂滴。腺泡中心的细胞更大,呈多边形,胞质内脂滴,细胞核固缩,细胞器消失。最后,腺细胞解体,连同脂滴一起排出,即为皮脂(sebum)。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受性激素的调节,青春期分泌活跃,主要受雄性激素的控制,如果雄性激素分泌过于旺盛,人体的背部、胸部,特别是面部、头顶部就会分泌出过多的油脂。皮脂是几种脂类的混合物,其作用尚未确实了解,可能有柔润皮肤和杀菌作用。
2作用
皮脂是使动物毛皮特别柔软的因素之一,可是它在人体所扮演的角色到目前还不太清楚。根据某些说法,皮脂含有一些能防止细菌和真菌滋生的物质,而且一般人都认为皮脂能保护皮肤的光滑柔软,但我们只要想想儿童的皮肤,便知这是错误的观念。孩童的皮肤是最光滑细致的,可是它所含的皮脂量却很少,通常皮脂腺需等到青春期时才会旺盛起来。
词条标签:
自然学科 , 药品 , 生物 , 理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3
Q

广告

A

即广而告之之意。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又称效应广告,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主要目的是推广;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效益。
中文名广告
外文名advertisement
本 质为了某种目的,广泛的传递信息
灵 魂创意
现 象吹
传播要素信源、信息、媒介、信宿等
广告一词,据考证是一外来语。它首先源于拉丁文advertere,其意为注意,诱导,传播。中古英语时代(约公元1300—1475年),演变为Advertise,其含义衍化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别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直到17世纪末,英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这时,广告一词便广泛地流行并被使用。此时的“广告”,已不单指一则广告,而指一系列的广告活动。静止的物的概念的名词Advertise,被赋予现代意义,转化成为“Advertising”。汉字的广告一词源于日本。
1890年以前,西方社会对广告较普遍认同的一种定义是:广告是有关商品或服务的新闻(News about product or service)。
1894年,Albert Lasher(美国现代广告之父)认为:广告是印刷形态的推销手段(Salesmanship in print,driven by a reason why)。这个定义含有在推销中劝服的意思。
创意广告
1948年,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Definitions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形成了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广告定义:广告是由可确认的广告主,对其观念、商品或服务所作之任何方式付款的非人员式的陈述与推广。
美国广告协会对广告的意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为传递情报,改变人们对广告商品之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
《韦伯斯特词典》对广告的定义是:广告是指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强化销售商品、传播某种主义或信息、召集参加各种聚会和集会等意图下开展的所有告之性活动的形式(韦伯斯特辞典1977年版)。
在现代,广告被认为是运用媒体而非口头形式传递的具有目的性信息的一种形式,它旨在唤起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并对生产或销售这些商品的企业产生了解和好感,告之提供某种非营利目的的服务以及阐述某种意义和见解等(韦伯斯特辞典1988版)。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5版)对广告的定义是: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服务、取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的反映。广告信息通过各种宣传工具,传递给它所想要吸引的观众或听众。广告不同于其他传递信息的形式,它必须由登广告者付给传播的媒介以一定的报酬。
《中华人民广告法》中“广告”的定义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
2特点
广告不同于一般大众传播和宣传活动,主要表现在:
1.广告是一种传播工具,是将某一项商品的信息,由这项商品的生产或经营机构(广告主)传送给一群用户和消费者;
2.做广告需要付费;
3.广告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带有说服性的;
4.广告是有目的、有计划,是连续的;
5.广告不仅对广告主有利,而且对目标对象也有好处,它可使用户和消费者得到有用的信息。
3要素
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构成要素有: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广告信息,广告思想和技巧,广告受众,广告费用及广告效果。
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广告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告信源、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信宿等要素。
4中国
我国有着5000年文明史,经历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虽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商品经济。与不太发展的商品经济相适应,也出现了形式简单但富于民族特色的广告活动。
1、实物广告
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开始有了交易活动。由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出现剩余,部落之间偶尔进行着以物易物的物品交换,如以布换羊羔,锄具换大米等。这就是原始的实物广告。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物品更为丰富,实物广告随之增长。
2、叫卖广告
在兜售商品时,通过卖啥吆喝啥来吸引买主,称为叫卖广告。如卖油翁一边敲“梆子”,一边吆喝“卖油啰”。叫卖之声,清晰悦耳,且不同的行业,叫卖声各有特点。这种叫卖广告说明了广告与音响的关系,它是音响作为广告要素的原始形态。
3、招牌和幌子
招牌主要用以表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又称“店标”,其中有横招、竖招、墙招、坐招等等,把字号题写在门、柱、屋檐、墙壁或柜台上。招牌形式比较固定,但文词各有千秋。如北京“全聚德”、“六必居”、“同仁堂”等。老字号招牌,实际上已成为经营者的品牌标志,流传至今,比如“王麻子剪刀”、“狗不理”等。不少招牌还隐藏着许多人文故事,成为我国一大文化特色。幌子主要表示商品不同类别或不同服务项目,又称为“行标”,可分为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
形象幌即是以商品或实物、模型、图画等为特征,使经营的商品突兀,显赫,一目了然。如烟店门前挂一木制大烟斗、酒店门前挂葫芦或放置一酒坛。中药铺门前摆放一制作药材的铁“碾子”、袜铺门前挂袜子。形象幌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
标志幌主要是旗幌,即酒旗。如《水浒传》景阳冈酒店前的酒旗。另外,旅店、饭店以灯笼做幌子也是古代比较普遍的一种广告形式。尤其是夜晚,炫目灯笼格外吸引人,近似于现代的霓虹灯广告。
文字幌多以单字如茶、药或双字及双字以上表示经营的商品品种,如米局等。有时招牌和幌子相互结合运用,尽现民间特色。
4、印刷广告
我国现存最早的工商业广告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北宋时代济南刘记针铺广告,比英国第一张推销图书的英文印刷广告早四五年。元明时期,雕版印刷业得到发展,印刷广告不断增加,到清代,木版年画甚为流行,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及“福”、“禄”、“寿”、“喜”等吉祥字画;许多商人用木版画做商品包装,包装广告得到了发展。
近代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进入中国。外国商人为了推销产品,开始在中国创办商业报纸。如香港英文报《中国之友》等,刊登商品、行业等广告。1853年香港出现第一份中文报《遐迩贯珍》,开始经营广告业务。1858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中文商报《香港船头货价纸》,即后来的《香港中外新报》。《中外新报》以商情、船期等广告为主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枢纽,报业也蓬勃发展。如著名的《申报》 大量刊登广告。1919年《申报》的发行量增加到3万份,其广告占整个版面约50%。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我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广告进入了发展时期,内容遍及银行、香烟、百货、医药等行业。据上海《新闻报》1923年记载,广告费收入每年几乎上百万元。同时广告注重文字、编排、绘画等形式,图文并茂,增强了广告艺术性。除报刊广告,其他广告形式如广播广告、霓虹灯广告、路牌广告、橱窗广告等相继出现,各类招牌广告争奇斗妍,引人入胜。
广告代理也开始在上海兴起,当时华南广告公司创办人林振彬,被称为“中国广告之父”。与广告业的发展相适应,我国广告学的研究、教育也在“五·四”运动时期起步。1913年,我国出版美国人休曼的《实用新闻学》,1918 年,北京大学青年教授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设专章论述“新闻纸之广告”,被广告史家称为我国最早涉及广告与研究的著述。虽有上述成绩,但总体看来,中国广告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却极不均衡,水平低下,成就不大。
现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告业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期,但随之进入停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产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1979年上海电视台率先向上级主管部门呈送了经营广告业务的请示报告,当即获得批准,1 月28 日,1分30秒的“参杞药酒”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之后,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亮相。随之广播广告、报纸广告等粉墨登场。这样,中国广告业进入了春天,一片欣欣向荣。
为了规范我国广告业,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使得我国广告活动和广告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广告业步入法制化轨道后得到空前发展。
2002年,我国各类广告公司已超过8.9万家,从业人员75万余人,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广告以及网络媒体广告,总计收入可达以亿元为单位的三位数字,其他广告如户外路牌、灯箱广告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形式也不断被开发利用。
现在广告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也是促进国际贸易、增加外汇、扩大受众视野的一个重要途径。从1994年以来,我国广告营业额平均每年以约20%速度递增,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广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由20 世纪80年代的0.01%上升到1998年的0.68%。
5世界
世界上最早的广告是通过声音进行的,叫口头广告,又称叫卖广告,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广告形式。早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古希腊,人们通过叫卖贩卖奴隶、牲畜,公开宣传并吆喝出有节奏的广告。古罗马大街上充满了商贩的叫卖声。古代商业高度发达的迦太基——广大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区,就曾以全城无数的叫卖声而闻名。
商标字号也是古老的广告形式之一。商店的字号起源于古城庞贝。在古罗马帝国,人们用字号标记来做角斗和马戏团表演的广告。商标字号都是象征的,如古罗马的一家奶品厂就以山羊作标记;一条骡子拉磨盘表示面包房;而一个孩子被鞭子抽打则是一所学校采用的标记。在中世纪的英国,一只手臂挥锤表示金匠作坊;三只鸽子和一只节杖表示纺线厂。伦敦的第一家印地安雪茄烟厂的标记,是由造船木工用船上的桅杆雕刻出来的。
创意广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广告的国家之一。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了音响广告。《诗经》的《周颂·有瞽》一章里已有“萧管备举”的诗句,据汉代郑玄注说: “萧,编小竹管, 如今卖饧者吹也。”唐代孔颖达也疏解说:“其时卖饧之人,吹萧以自表也。”可见西周时,卖糖食的小贩就已经懂得以吹萧管之声招徕生意。
在我国古代继音响广告之后而出现的则是“悬帜”广告。《韩非子·外储说》说到“宋人有诂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著。”这是我国酒家和酒旗最早的记录。酒店开设在固定场所,为了招来顾客,抛出“一面酒旗”,这也就是吸引主顾的广告形式。这种形式后来沿用不断,如唐代张籍有“高高酒旗悬江口”,杜牧有“水村山郭酒旗风”等诗句。《水浒传》里也有这样描绘:“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迹:‘三碗不过岗’。”《元曲·后庭花》中“酒店门前三尺布,过来过往寻主顾”,不但说明了酒旗的尺寸,还说明了酒旗的作用。除了酒旗外,其他行业也有各种标志性的广告形式。据《费长房》中说“市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就是用胡芦作为药铺的象征性标志,悬挂街头或药铺的门前。这里的“悬旗”、“悬壶” 给人以非常醒目的视觉效果,用现代话说,就是“招牌广告”。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
我国毕升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工商业印刷是北宋时期(公元960年—l127年)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这是至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物。印刷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后,使西方广告进入了新的阶段。
现代
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人威廉·坎克斯印刷了许多宣传宗教内容的印刷广告,张贴在伦敦街头,这是西方最早的印刷广告,比我国北宋刘家针铺印刷广告晚三、四百年。
1622年英国尼古拉斯·布朗和托玛斯·珂切尔创办了第一份英文报纸《每周新闻》(Weekly News)在伦敦出版。在这一年中,有一则书借广告。1650年在有关“国会的几则诉讼程序”一栏里,登出某家12匹马被盗的寻马悬赏启事。以后,在1710年阿迪逊和斯提尔又在《观察家》杂志中刊登了有关推销茶叶、咖啡、巧克力、书刊、房产、成药拍卖物品、以及转让物品的广告。
美国独立前,于1704年4月24日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波士顿新闻通讯》(Boston News Letter)就刊登了一则向广告商推荐的报纸为宣传媒介的广告。被认为是美国广告业之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1729年创办的《宾夕法尼亚日报》,把广告栏放在创刊号第一版社论的前头。首次刊登的是一则推销肥皂的广告。在整个殖民地时代美国的报纸中,《宾夕法尼亚日报》的发行量和广告量上都居首位。在这家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推销船舶、羽毛制品、书籍、茶、等商品的广告。富兰克林既是一个广告作家,又是广告经理和推销员,他所选写的一篇最著名的广告作品要算为宾夕法尼亚壁炉厂所作的推销广告了。这种壁炉后来定名为“富兰克林炉”。 富兰克林和当代巧妙的广告作家一样,强调使用产品的收益,而不是单纯介绍产品。
发展
到1830年,美国已有1200种报纸,其中65种是日报。许多报纸第一版大部或整版都是广告。从1830年—1850年间是便士报时代,因为每份售价一便士,价格低廉,销路增加,对广告的效力,也相应提高。在报纸广告盛行的同时,杂志广告也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广告代理商广告公司。
6分类
产品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公益广告
目的
告知广告、促销广告、形象广告、建议广告、公益广告、推广广告
策略
单篇广告、系列广告、集中型广告、反复广告、营销广告、比较广告、说服广告
传播媒介
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电视广告、电影广告、网络广告、包装广告、广播广告、招贴广告、POP广告、交通广告、直邮广告、车体广告、门票广告、餐盒广告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增加,依媒介划分的广告种类也会越来越多。
表现手法
图像广告:图片为主
文字设计广告:文字编排为主
幽默广告:幽默情景为主
人物肖像广告:电影明星 歌星各行业代表人物
视听广告:声音 影像 音乐 节奏
传播范围
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地方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传播对象
消费广告、企业广告
主体
一般广告 、零售广告
7主要形式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路牌、橱窗、印刷品、霓虹灯等媒介或者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刊播、设置、张贴广告。具体包括:
(一)利用报纸、期刊、图书、名录等刊登广告;
(二)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幻灯等播映广告;
(三)利用街道、广场、机场、车站、码头等的建筑物或空间设置路牌、霓虹灯、电子显示牌、橱窗、灯箱、墙壁等广告;
(四)利用影剧院、体育场(馆)、文化馆、展览馆、宾馆、饭店、游乐场、商场等场所内外设置、张贴广告;
(五)利用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设置、绘制、张贴广告;(六)通过邮局邮寄各类广告宣传品;
(七)利用馈赠实物进行广告宣传;
(八)利用网络Email、BANNER等进行广告宣传,数据库营销的一种
(九)呼叫中心,数据库营销的一种
(十)利用短信(sms)、彩信进行广告宣传,数据库营销的一种
(十一)利用其他媒介和形式刊播、设置、张贴广告。
(十二)现在还有人用口头广告
(十三)通过手机短息和彩息服务传播广告,还有诸如邮箱中发布广告,近期也在泛滥
8理念文化
一类是基本要素,又称为显性要素。它通过信源、信息、媒体、通道、对象和反馈,扩大广告文化的氛围,强化广告的全面功能。另一类是隐性要素。它通过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时空环境、文化背景、权威意识进一步拓宽广告文化的功能。
构成广告文化显性要素的信源,是指信息的发布来源,即广告客户,要发布广告信息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主要是公司和企业。显性要素中的信息,是指广告客户要向消费者宣传的商品、劳务、观念或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显性要素中的媒介,是指以记录和保存广告信息并随后由其重现广告信息的载体。媒介与广告信息密不可分,离开了媒介,广告信息就不存在,就谈不上广告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显性要素中的信道,是指信息传递的途径、渠道。不同的广告信息可以选择不同的广告媒体。如广告信息是文字类,可以选择印刷媒体;如广告信息是声像,就要选择电子媒体等等。显性要素中的受众,是指广告信息的接受者和利用者,即特定的广告对象。显性要素中的反馈,是指广告对象接受广告信息后的反应。在传播过程中,这是一种信息回流。广告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来检验广告宣传的效果,并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改进自己的广告活动。
9预算计算
对于不同情况的考虑构成了对广告的不同选择,广告学家哈斯伯特(HarsbertHase)举出了常用的四种方法:
(1)百分率法:
以一定期间内销售额或盈余额的一定比率,计算出广告经费。
以销售额为标准时,可根据上年度或过去数年间的平均销售总额,再根据次年度的预测销售总额计算。以盈余额为标准时,根据上年度或过去数年度的平均毛利额,再根据次年度一年间的预定利额计算法。
(2)销售单位法:
以商品的一件,或同类商品的一箱等某一数量为单位,以这一单位广告费,再乘以销售数量而算出。
例如罐头每箱单位定以10元为广告费,若一年共售一万箱,则一年的广告费为10元×10000箱=100000元。
(3)邮购法:
根据特定的广告而得来的询问价和定货的人数,来算定广告效果,找出广告费和广告效果的合理关系,以归纳的方式来决定广告经费。例:
单位广告费目录印刷费+销售信印刷费+邮费销售产品件数有了单位广告费数字,即可算出某一定销售额需要若干广告费。
(4)目的完成法:
先树立一定的销售目标,决定达到这一目标所必需要的广告活动和范围,然后可以算定充分的广告经费。
广告预算编制一定要考虑公司财力来决定,同时要充分控制,详细列表,总预算、各类预算要确实而详尽。
10选择媒体
市场方面
①要考虑消费者的属性:
人总依其个人品味来选择适合的媒体,不同教育或职业的消费者,对媒体的接触习惯都不相同。一般地说,教育程度较高者,偏重于印刷媒体;教育程度较低者,偏重于电波媒体,因此要配合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及地域性等来决定应用何种媒体。
②要考虑商品的特性:
各种商品的特性不一样,应该按商品特性来考虑媒体。例如消费者(生活)用品广告和工业用品广告的媒体策略完全不同,前者是全体的消费大众,后者是特定的工厂、老板、或董事,很显然,千万元的别墅广告和普通中下公寓广告的媒体使用应当有所不同。
③要考虑商品的销售范围:
商品市场究竟是全国性的销售,或是限于地方区域性市场的销售,这关系到广告接触者的范围大小,由此才可决定选择何种较经济有效的媒体,以免使用不适当的广告媒体而毫无传播效果。
媒体方面
①要考虑媒体量的价值:
如报纸的发行量、杂志的发行量、电视的收视率、电台的收听率,才能了解效果。
②要考虑媒体的价值:
即考虑媒体的接触层次,应仔细分析其类型,以期与产品消费者的类型符合。同时需考虑媒体的特性、优缺点,节目或编辑内容,是否与广告效果有关。
③要考虑媒体的经济价值:
要慎重考虑各媒体的成本费用,不仅要考虑“绝对成本”,即媒体的实际支付费用,同时亦应考虑“相对成本”,如用印刷媒体的每天读者数,或电波媒体的每分钟每千人的视听成本。
主方面
①要考虑广告主销售方法的特征:
销售方式究竟以推销员为主还是以零售商为主,这要看用什么样的销售策略?销售策略不同选择媒体的标准也不同。
②要考虑广告主的促销战略:
如计划一个赠送样品的广告活动,就要用能配合赠送活动的媒体。
③要考虑广告主活动的基本目的及广告预算的分配额和广告主的经济能力。
此外对于同行竞争者使用广告媒体的情况与战略也应列入媒体考虑范围,以达“知已知彼”之效。
11策划工作
广告策划是为了用较低的广告费用取得较好的促销效果。广告策划工作,包括分析广告机会、确定广告目标、形成广告内容、选择广告媒体以及确定广告预算等内容。
(一)分析广告机会 进行广告促销,首先要通过广告机会分析解决针对哪些消费者做广告以及在什么样的时机做广告等问题。为此就必须搜集并分析有关方面的情况 ,如消费者情况、竞争者情况、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环境发展动态等,然后根据企业的营销目标和产品特点,找出广告的最佳切入时机,做好广告的群体定位,为开展有效的广告促销活动奠定基础。
(二)确定广告目标 确定广告目标,就是根据促销的总体目的,依据现实需要,明确广告宣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指导广告促销活动的时行。广告促销的具体目标,可以使消费者了解企业的新产品、促进购买增进销售或提高产品与企业的知名度以便形成品牌偏好群等。
(三)形成广告内容 广告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广告目标、媒体的信息可容量来加以确定。一般来说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产品信息 产品信息,主要包括产品名称、技术指标、销售地点、销售价格、销售方式以及国家规定必须说明的情况等。 2 .企业信息 企业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名称、发展历史、企业声誉、生产经营能力以及联系方式等。 3 .服务信息 服务信息,主要包括产品保证、技术咨询、结款方式、零配件供应、保修网点分布以及其他服务信息。 企业在安排广告内容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真实性,即传播的信息必须真实可信,不可有夸大不实之词,更不能用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 (2)针对性,即传播的信息应该是目标消费者想了解的,做到有的放矢。 (3)生动与新颖性,广告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以上两个方面,但同时也与广告的生动性与新颖性密切相关,因此广告内容应简明易懂、易于记忆,广告形式应生动有趣、富有新意。
(四)选择广告媒体 广告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体才能有效地传播出去,然而不同的媒体在广告内容承载力、覆盖面、送达率、展路频率、影响价值以及费用等方面互有差异,因此正确地选择广告策划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广告媒体的特性 企业的广告策划人员在选择广告媒体时必须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广告可以选择的传播体及其特性的有关情况如下: (1)印刷媒体。印刷媒体指的是报纸、期刊等印刷出版物,这类媒介是广告最普遍的承载工具。报纸的优点是:信息传递及时、记者广泛稳定、可信度比较高;刊登日期和版面的可选度较高、便于对广告内容进行较详细的说明;便于保存,制作简便,费用较低。报纸的局限性是:时效短、转阅读者少;印刷简单因而不够形象和生动,感染力相差一些。期刊的优点是:读者对象比较确定、易于送达特定的广告对象;时效长、转阅读者多、便于保存;印刷比较精美、有较强的感染力。期刊的不足是:广告信息传递前置时间长、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差、有些发行量是无效的。
(2)视听媒体。视听媒体主要有广播、电视等。广播的优点是:覆盖面广、传递迅速、展露频率高;可选择适当的地区和对象、成本低。广播的缺点是:稍纵即逝、保留性差、不宜查询;受频道限制缺少选择性、直难性与形象性较差、吸引力与感染力较弱。电视的优点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送达率高;集、形、声、色、动态于一体,生动直观、易于接受、感染力强。电视的不足是:展露瞬间即逝、保留性不强;对观众的选择性差,绝对成本高。
(3)户外媒体。户外媒体包括招牌、广告牌、交通工具、霓虹灯等。户外媒体的优点是:比较灵活、展露重复性强、成本低、竞争少。户外媒体的缺点是:不能选择对象、传播面窄,信息容量小、动态化受到限制。
(4)邮寄媒体。邮寄媒体是指遍布全国用至全世界的邮政网络。邮寄媒体的优点是:广告对象明确而且具有灵活性、便于提供全面信息。邮寄媒体的局限性是:时效性较差、成本比较高、容易出现滥寄的现象。
12存在意义
广告之所以存在时有其特殊意义的,它可以传达出平面的信息、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消费。具体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准确表达广告信息
广告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有明确的的目的性,准确传达广告信息是广告设计的首要任务。现代商业社会中,商品和服务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广告传递的,平面广告通过文字、色彩、图形将信息准确的表达出来,而二维广告则通过声音、动态效果表达信息,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商品和服务才能被消费者接受和认识。由于文化水平、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的不同,消费者对信息的感受和反应也会不一样,所以设计时需仔细把握。
树立品牌形象
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决定了企业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这一地位通常靠企业的实力和广告战略在维护和塑造。在平面广告中,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由于受众广、发行量大,可信度高而具有很强的品牌塑造能力。而结合二维广告,则可以使塑造力大大增强。
引导消费
平面广告一般可以直接打到消费者手中,而信息详细具体,因此如购物指南,房产广告、商品信息等都可以引导消费者去购买产品。二维广告则可以通过动态效果的影响,促使消费者消费。
满足消费者
一幅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广告作品,能以其非同凡响的美感力量增强广告的感染力,使消费者沉浸在商品和服务形象给予的愉悦中,使其自觉接受广告的引导。因此广告设计时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审美再创造,通过夸张、联想、象征、比喻、诙谐、幽默等手法对画面进行美化处理,使之符合人美的审美需求,可以技法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可有效地引导其在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消费观念。
13胸部广告
编辑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10月15日报道,莫斯科一则展示女子胸部的广告一天之内引发500多起车祸。最终警方派巡逻车围捕所有贴有该广告的卡车,并将 它们扣押,所有广告被摘除。[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俄女子胸部广告一天引发500多起车祸 .新浪 [引用日期2014-10-16] .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 社会 , 词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4
左旋肉碱
左旋肉碱 (L-carnitine),又称L-肉碱或音译卡尼丁,是一种促使脂肪转化为能量的类氨基酸,红色肉类是 左旋肉碱的主要来源,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不同类型的日常饮食已经含有5-100毫克的左旋肉碱,但一般人每天只能从膳食中摄入50毫克,素食者摄入更少。左旋肉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 脂肪转化成能量,服用左旋肉碱能够在减少身体脂肪、降低体重的同时,不减少水分和肌肉,在2003年被国际肥胖健康组织认定为最安全无副作用的减肥营养补充品。 目录 1化学性质 2发现源起 3左旋肉碱概述 4左旋肉碱酒石酸盐 5左旋肉碱发展现状 6膳食补充左旋肉碱 7左旋肉碱缺乏症状 8左旋肉碱与减肥 ▪ 左旋肉碱的重要性 ▪ 左旋肉碱减肥原理 ▪ 不健康减肥方式 ▪ 左旋减肥注意事项 ▪ 左旋肉碱适宜人群 9左旋肉碱与食品 ▪ 增强耐力,提高运动成绩 ▪ 促进疲劳恢复 ▪ 延缓衰老过程 ▪ 有利于婴儿健康 10左旋肉碱与医疗 ▪ 有利于心脏和血管的保健 ▪ 有利于消除脂肪肝 ▪ 治疗失血性休克 11左旋肉碱安全性 12左旋肉碱真假鉴别 13如何选择左旋肉碱产品 14左旋肉碱历史 1化学性质 中文名称:左旋肉碱 英文名称:L-Carnitine 英文别名:(R)-3-Hydroxy-4-(trimethylammonio)butyrate CAS号:541-15-1 分子式:C7H15NO3 分子量:161.20 纯度:>98.0% 等级:EP MDL号:MFCD00038747 左旋肉碱[1] 2发现源起 左旋肉碱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1905年,俄国人Gulewitsch和Krimberg从肉类提取物中发现了L-肉碱,自此以后,各国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发现,L-肉碱是一种类维生素营养素,并将其命名为维生素Bt。而事实上,碱的化学结构类似于胆碱,与氨基酸相近;另外,由于一些动物可由自身合成来满足肉碱的需要,因此认为肉碱不是维生素,但习惯上仍将其称为维生素BT。 美国科学院的食品与营养委员会广泛审查了有关左旋肉碱的研究,在1989年做出结论“左旋肉碱不是一种必须的营养成分”,也就不需要“推荐摄入量”。 1985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营养学术会议上,将左旋肉碱指定为“多功能营养品”。 3左旋肉碱概述 [2] 左旋肉碱,Left-肉毒碱,别称L-肉毒碱、维生素BT,化学名称 β-羟基γ-三甲铵丁酸,是一种白色晶状体或白色透明细粉。左旋肉碱极易吸潮,稳定性较好的可在pH3~6的溶液中放置1年以上,能耐200℃以上的高温及具有较好的溶水性和吸水性。 4左旋肉碱酒石酸盐 左旋肉碱酒石酸盐是左旋肉碱的稳定形态, 其作用和效果与左旋肉碱基本相同,一般用于胶囊和片剂制作。 5左旋肉碱发展现状 目前左旋肉碱已应用于医药、保健和食品等领域,并已被瑞士、法国、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法定的多用途营养剂。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2760-1996规定了左旋肉碱酒石酸盐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应用于咀嚼片、饮液、胶囊、乳粉及乳饮料等。 6膳食补充左旋肉碱 膳食中L-肉碱主要来源于动物,而植物中的含量很少。 动物来源:丰富来源的有瘦肉、肝、心、酵母、羊肉、鸡肉、兔肉、牛奶和乳清等; 植物来源:鳄梨、奇异果、提子、木瓜、柠檬、芦荟、荷叶、普洱茶酪蛋白和麦芽等少量台湾高山水果中。 7左旋肉碱缺乏症状 禁食、素食、剧烈运动、肥胖、怀孕、男性不育、吃未强化肉碱的配方食品的婴儿等人群容易缺乏肉碱。膳食中赖氨酸、维生素及铁含量低也导致肉碱的缺乏。许多病人如心脏病、高血脂症、肾病、肝硬化、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某些肌肉和神经性疾病等,其肉碱水平普遍低下。左旋肉碱的补充主要依靠外源性补充,而且补充肉碱的重要性不亚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8左旋肉碱与减肥 左旋肉碱的重要性 左旋肉碱是脂肪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关键的物质,能够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可以说肉毒碱是转运脂肪酸的载体。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肉毒碱提高了脂肪的氧化速率,减少了糖原的消耗,同时也延缓了疲劳。 目前人们已把肉碱应用于大众减肥、竞技运动员减脂抗疲劳,经多年观察,效果明显。1980年奥运会,意大利耐力运动员普遍服用左旋肉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特别是1982年意大利足球运动员服用左旋肉碱获得世界杯冠军后,左旋肉碱便风靡全球,成为营养补剂的新宠,很多高科技减肥品都把左旋肉碱作为减肥的主要成分之一,适当补充左旋肉碱,让你的脂肪及时燃烧,会让你健康、苗条,拥有迷人的身材。 左旋肉碱是脂肪代谢过程中一种必需的辅酶,能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脂肪如果不进入线粒体,不管你如何锻炼、如何节食,你都不能消耗它(脂肪)。 左旋肉碱作为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物质,能够在机体内除去多余的脂肪及其他脂肪酸的残留物,使细胞内的能量得到平衡。左旋肉碱在减肥过程中真正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规定的健康减肥三大标准:不厌食、不腹泻、不乏力。 左旋肉碱减肥原理 脂肪的代谢过程要经过一个障碍,障碍就是线粒体膜,线粒体可以燃烧脂肪,使之释放能量,被身体消耗,但是长链脂肪酸通不过这道障碍。左旋肉碱就起到了搬运工的作用!把长链脂肪酸一点一点地搬运到屏蔽外面,送给线粒体,让它进一步氧化! 左旋肉碱只是一种运载工具,至于到底消耗多少脂肪,并不取决于左旋肉碱。这就好比盖楼需要的砖都是用车来运输的,但盖楼消耗多少砖并不取决于车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楼的大小和结构。 简单地说,如果运动量(能量消耗)不大,脂肪消耗不多,只是增加左旋肉碱并不会增加脂肪的氧化功能,故而对减肥并无帮助。 一般情况下(运动量不是很大),人体会自行合成足够的左旋肉碱,不会出现左旋肉碱缺乏的问题。 只有在运动量很大,如运动员或运动健身人士,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较多,脂肪氧化供能“流量”较大时,才有可能(很多研究报告支持,也有研究报告否定)出现左旋肉碱合成“相对不足”的情况。此时,额外服用左旋肉碱,扩大运输车队(载体)的规模,在单位时间内给工地(线粒体)运送更多的砖(脂肪酸),显然有利于氧化消耗掉更多的脂肪。 左旋肉碱不是减肥药,它的主要作用是运输脂肪到线粒体中燃烧,是一种运载酶。要想用左旋肉碱减肥,必须配合适当的运动,控制饮食。 不健康减肥方式 使用各种减肥药和不健康的针灸等来试图遏制自己日益发胖的身材,这样不但容易损害身体以及减肥反弹,严重的还有可能损害寿命或者危及生命。更因为减肥药的市场鱼龙混杂,优劣不一,造成了减肥产品市场的混乱,更是给人们的减肥蒙上了阴影。 而随着健康绿色生活理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都青睐于天然的减肥方法,常见的天然减肥有健康减肥运动,天然健康饮食减肥,还有左旋肉碱等无毒副作用的成分以及纯天然中药、果蔬、草本植物等有效成分的减肥产品。 其主要原来是减少肠道对食物中脂类物质的吸收,控制人体热量的摄入,防止新的脂肪存储。通过产热的形式消耗原有过多的脂肪,加快脂的代谢速率,使其转化为蛋白质糖,保持身体原有营养成份的平衡,调节人体脂肪和血脂,美体瘦身的功能。 左旋减肥注意事项 左旋肉碱在服用后1——6小时内发挥作用,在这个时间段加大运动量效果最好。 目前安全的服用范围是4G/天,服用时不要同时服用大量氨基酸,否则会影响左旋吸收。 睡前不要服用左旋肉碱,否则会因兴奋影响到睡眠。 在购买肉碱产品时要选购纯度较高的左旋肉碱。 左旋肉碱适宜人群 1.需要减肥瘦身的人群 2.想减肥 却害怕有副作用的人群 3.不喜欢大量运动的人群 4.有将军肚的男士 9左旋肉碱与食品 增强耐力,提高运动成绩 左旋肉碱由于能够促进脂肪酸穿过线粒体膜进行氧化供能,因此在运动时可以促进身体内脂肪的燃烧来提供能量,同时左旋肉碱还可以促进支链氨基酸的氧化利用,可以改变线粒体内呼吸酶的活性,从而可以提高机体有氧氧化供能的能力。 因此运动员适当服用左旋肉碱能够提高运动中的能量生成,提高机体的耐力水平,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尤其适合于耐力性运动项目。 早在1982年,参加西班牙世界杯足球赛的意大利队就广泛地使用左旋肉碱作为营养补剂,而在该届赛事中,意大利队球员的体能非常充沛,加之完美的技术发挥,意大利人最终赢得了冠军。从此以后左旋肉碱开始在体育界被广泛使用。 促进疲劳恢复 补充左旋肉碱可以促进细胞内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利用,有利于延缓运动时的疲劳发生。运动时乳酸产生过多会增加血液和组织液的酸性,降低ATP的生成,导致疲劳发生,补充左旋肉碱可以清除过多乳酸,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氨是蛋白质降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性疲劳的识别标志,即使较低的氨含量也会有较大的毒性。研究发现左旋肉碱有抗氨毒性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尿素循环,使氨降解为尿素,从而解除氨的毒性。 适当补充左旋肉碱对于慢性疲劳综合症也有较明显的效果。左旋肉碱参与许多代谢环节,它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运动耐力、抗疲劳面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纠正左旋肉碱的缺乏可促进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各种代谢紊乱的恢复,增强机体的能量合成,提高最大运动耐力水平,起到抗疲劳作用。对于亚健康的防治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延缓衰老过程 能量是最大的抗衰老力量,细胞有足够的能量就会充满活力。在人体衰老过程中细胞能量的减弱是其加速衰老的原因之一,适当补充左旋肉碱可以延缓衰老的过程。 另外,足够的能量对于细胞起着一个保护的作用,机体衰老时细胞能量供应不足,补充左旋肉碱不但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能保持免疫系统的强壮,从而避免一些疾病的侵袭。 有利于婴儿健康 左旋肉碱属条件性婴儿必需营养物质,在婴儿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婴儿左旋肉碱合成能力较弱,只有成人的12%,尤其是早产儿,必须补充外源性左旋肉碱,才能满足身体所需。 左旋肉碱不仅在能量产生和脂肪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维持婴儿生命及促进婴幼儿发育的某些生理过程,如生酮作用、氮代谢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功能。目前,世界已有 22个国家在婴幼儿奶粉中加入左旋肉碱,而我国也已有添加左旋肉碱的母乳化奶粉上市。 10左旋肉碱与医疗 有利于心脏和血管的保健 心脏是人体最“勤奋”的器官,需要不停地泵出血液才能维持人的生命。不断运动的心脏细胞其能量来源至少有三分之二是来自脂肪的氧化,而左旋肉碱是脂肪氧化不可或缺的关键物质,如果缺乏左旋肉碱,首先影响的就是心脏。 左旋肉碱对于心肌细胞的健康极为重要,补充足够的左旋肉碱有利于预防及治疗心脏的多种状况,例如可以改善患充血性心脏问题的人的心脏功能,能够在心脏病发作之后尽量减少其损害,可以减少心绞痛的痛苦,能够改善心律不齐而又不影响血压。 另外,左旋肉碱还能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助于清除体内的胆固醇,保护血管,降低血脂,同时也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大量的动物和人体实验都证实补充左旋肉碱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大有益处,目前我国临床研究最为广泛深入的是左旋肉碱的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降血脂作用。 有利于消除脂肪肝 肝脏是脂类和脂肪的重要代谢器官,除食用过多脂肪可导致脂肪肝外,当体内缺乏左旋肉碱或甲基供应不足时,会引起长链脂肪酸氧化发生障碍,也会导致脂肪在肝中过量存积而发生脂肪肝。 增加或补给左旋肉碱的摄入量,可调节脂肪代谢,促进脂肪的氧化,从根本上消除体内或脏器内多余的或存积的脂肪。目前瑞士、美国及日本等国家都用左旋肉碱来防止脂肪肝的发生,也可以通过添加左旋肉碱来消除肝脏中存积过多的脂肪而获得康复。 治疗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发生机制除了应激状态下由于内分泌紊乱引起的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外,还与缺血缺氧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高、细胞损伤有密切关系。左旋肉碱对失血性休克有多种药理作用。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左旋肉碱治疗组。每组10只,3%戊巴比妥钠(1ml/kg)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1h,2h, 3h, 4h的血压及NO、MDA、SOD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1、经过生理盐水处理后的对照组大鼠平均动脉压恢复缓慢且压力很低,而左旋肉碱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 2、对照组MDA含量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左旋肉碱组MDA含量明显降低。 3、对照组NO含量逐渐升高,左旋肉碱组MDA含量明显降低。 4、对照组的血中SOD含量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左旋肉碱组SOD明显升高。 11左旋肉碱安全性 1984年人们已经明确左旋肉碱是一种很重要的营养剂,非常安全,在婴儿配方奶粉中也有添加。服用左旋肉碱是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夜间太晚的时间服用,你的精力可能会过于旺盛,影响睡眠。 服用过量的左旋肉碱部分人会导致轻度腹泻。在一般左旋肉碱减肥产品中,初次服用后,有部分的人会出现轻微头晕旋以及口渴。 12左旋肉碱真假鉴别 1、左旋肉碱颗粒比盐大些,入口即化,有一点腥味、酸甜,口感好,吃过后运动比平时出汗多几倍。 2、左旋肉碱吸湿性极强,显露在空气中会潮解甚至可能液化。将左旋肉碱投入水中,将看到迅速溶化。 13如何选择左旋肉碱产品 权威认证:国家/北京/……食品药品监督局审批/备案,经过权威认证和审批的产品安全更有保证。 权威检测:普尼……等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各种成分标示和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14左旋肉碱历史 对于左旋肉碱的安全性,很多人都有顾虑,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使用左旋肉碱的安全性要远远高于绝大部分维生素。左旋肉碱是一种来源于牛肉、猪肉等红色肉类的类维生素,人体自身也可合成,是目前发现的减肥效果最好而又安全的营养素。由于是来源于食物而且人体自身也可以合成一部分,并非减肥药品和保健品,所以并无副作用。下面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相关的权威报告和规定: 1905年:俄国科学家从肌肉中提取并分离出L-Carnitine。 1940年:Frankle发现L-Carnitine是人体必需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维生素BT”。 1959年:Fritz确认L-Carnitine是脂肪氧化过程中必需载体,为机体提供能量来源,从而确认其为人体必需物质。 198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管理手册登载L-Carnitine为天然物质。 1985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营养学术会议上,维生素BT被指定为“多功能营养品”。 1990年:美国药典第二十二版收载L-Carnitine。 1991年:获得瑞士和美国专利号(USA Patent number 50730373,日期:Dec.17.1991)。 1993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美国专家委员会确认L-Carnitined的安全性,德国卫生部规定使用左旋肉碱无需最高上限。 1994年:美国药典第二十三版收载L-Carnitine原料外,又增加片剂和口服液。 1995年国际肥胖症健康促进协会将L-carnitine和COLD&HOT评为年度健康奉献科研成果。 1996年,中国第十六次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允许在饮料、乳饮料、饼干、固体饮料、乳粉中使用左旋肉碱。 1997年卫生部科教发13号文件认定左旋肉碱为安全营养强化剂。 2010年4月中医药科学院研究中心的张教授为了验证左旋肉碱减肥是否具有左旋肉碱副作用,作了临床实验:他同时给16只同龄的平均体重30克的肥胖小鼠注射左旋肉碱,一个月之后,发现小鼠的平均体重降低了10克,然后给小鼠身体指数做全面核查,发现小鼠不仅胰岛素、血糖偏高的问题有了很大改善,而且免疫指数和体能指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专家介绍到:这是小鼠体内的左旋肉碱参与脂肪酸氧化并提供能量而引起的,因此理论上认为左旋肉碱不仅可以用于减肥,还可以用作运动员的营养剂。专家还提到:整个过程,小鼠没有任何腹泻或者便秘的情况,胃肠道功能也很正常,可以说没有任何左旋肉碱副作用产生。左旋肉碱的生理机能就是通过左旋肉碱把体内多余的脂肪安全的送到线粒体燃烧,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能量。小鼠身体在减肥的同时,身体素质还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可见左旋肉碱减肥效果显著,而且不会有左旋肉碱副作用产生。所谓市场上流行的“左旋肉碱副作用”是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眼前利益,违反职业道德,将非法的“西布曲明成分”添加到左旋肉碱减肥产品中,制成“工业左旋肉碱”,这种化学制剂会让人产生头晕,恶心,反胃等症状。所以专家特别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左旋肉碱减肥产品之前一定要查核商家正规的公司营业执照,如果是进口产品,还要加看进口该产品相关的海关报关单。 此外,左旋肉碱是市场上高档婴儿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之一,因此,它的安全性不容怀疑。目前,世界上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允许在婴儿奶粉中加入左旋肉碱以预防肉碱缺乏症。经各国安全性试验,证明左旋肉碱是安全的。
25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指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满足商家与客户之间交换概念、交易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通过在线活动创造、宣传和传递客户价值,并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以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新型营销活动。 网络营销活动指商家为发现、满足和创造顾客需求,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市场开拓、产品推广、定价促销、品牌宣传等活动的总称。 网络营销具有整合性、交互性、成长性和经济性等特征,网络营销已成为营销方式中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 中文名网络营销 外文名On-line Marketing 平 台搜索引擎、移动端、SNS、社区 缘 起20世纪90年代 所属行业电子商务 特 点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覆盖广 近义词网上营销、在线营销、网络营销 相关人物刘东明 刘杰克 谢松杰 相关专业网络营销 目录 1词语定义 2注意事项 3未来趋势 4行业前景 1词语定义 编辑 网络营销是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借助网络、通信和数字媒体技术实现营销目标的商务活动;是科技进步、顾客价值变革、市场竞争等综合因素促成;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网络营销根据其实现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营销指企业利用一切计算机网络(包括Intranet企业内部网、EDI行业系统专线及Internet国际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而狭义的网络营销专指国际互联网营销(国际互联网,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就是指组织或个人基于开发便捷的互联网络,对产品、服务所做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达到满足组织或个人需求的全过程,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手段。[1] 2注意事项 编辑 [2] 企业在做网络营销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网络营销对企业又有何影响呢?今天,将为您解析企业在网络营销中的主要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影响网络营销的宣传推广作用。 许多企业在刚开始进行网络营销宣传推广活动时,对网络营销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深刻的理解。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通过报纸、电视和其他媒体宣传就冲动地实行了网络营销计划,希望借助网络营销在互联网上扩大他们的业务和销售,但往往因为没有做好详细的网络营销计划而匆忙实行网络营销,结果令企业损失不必要的投资资金。 网络营销好比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进行需求分析,细致分析做好网络营销计划,最终才能够实现网络营销对企业宣传推广的作用。计划包括企业网站的建设、发布企业信息,营销预算,选择网络营销方式和推广产品,安排网络营销专业销售人员、客户服务等等,计划要把所有的工作安排到位,周密的计划能够使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平稳地进行,从而达到理想的网络营销效果。 构建企业网站是在网络营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事实上,大多数企业网站并没有发挥出宣传推广的作用,起不到网络营销最初设定的效果。这是因为企业在建设网站时忽略了企业网站的实用性,而是一味地着重于网络的外观设计。企业认为网站是企业在互联网的形象,因此希望网站做得更好更漂亮,创意设计,Flash动画,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至于网站是否符合网络营销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未来宣传推广都不考虑。 首先企业要明白建设网站主要是为了配合网络营销的进行,网站设计主要以方便用户,满足用户需求为原则,虽然华丽的网站可以吸引用户,但是对于没有实用性、满足不了他们需求的网站,用户只会在“欣赏”完网站之后便匆匆离去。在网站设计时除了要清晰地显示企业图像外,还应完善网站营销服务功能,注重产品和客户服务功能、用户交流、信息检索、客户体验等功能的显示,使网站更实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网络营销就是为了借助互联网使得企业品牌在网络中迅速有效地传播,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效应。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伸向了网络,觉得只要产品能在网络上展示,就一定会被消费者认可和购买,我们不能否认网络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在网络上都是畅通无阻的,网络只是一个渠道,渠道为王,市场已经过了“渠道为王”的时代,如果要想打开市场局面,占据市场的前沿阵地,没有精心的策划、缜密的规划依然是行不通的。 还有对于产品最重要的一点,企业必须注意,那就是——产品质量。 3未来趋势 编辑 阿里巴巴集团在2013年11月12日宣布,其双11促销的支付宝总销售额350.18亿元。在活跃交易省份排名中,浙江省位居榜首。[3] 双11期间:40分钟内,淘宝服装类目就突破10亿元销售额。1分钟有9.8万个包裹,包裹数同比增长1.7倍。处在销售额榜中有7位的全部为服装企业,领先的为优衣库、杰克琼斯、GXG、欧时力等品牌。家纺板块,国内家纺上市公司销售靠前的为罗莱家纺。 双11购物狂欢节参与商家规模增至2万家,是两倍,涵盖电器、服装、家装家饰、箱包、汽车、洗护美妆、母婴、食品、图书等多个行业,3万多个品牌。 此外,双11期间,天猫在C2B预售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推出了先预付再定期配送的周期购业务,消费者动动手指就能等着牛奶、啤酒等商品按月送上门。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3万多“懒人”购买了1000多万元周期购商品。[4] 作为天猫2009年以来力推的促销品牌,双十一已然成为一种行业集体行为和商业现象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均提前或者同时开始促销,以期在这一波购物高峰中分得一杯羹。 在今日天猫双十一购物节实时成交的现场,天猫总裁兼聚划算负责人行颠曾谈到,淘宝销售额会控制在300亿元左右,因为物流的承载能力有限。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对消费者的影响,当然,阿里也只是电商之一而已,是阿里对市场的前瞻性和其自身的坚持不懈成就了阿里的今天。 天创在十余年的营销实践中率先发现了电商的优势与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独有的营销实战经验与现代的网络营销相结合,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原先传统渠道发展的企业的创新推广模式,为“独轮”企业提供了“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成为市场经济新形式下的的策划带头人。 2014年双11突破571亿元。 4行业前景 编辑 网络营销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90年代互联网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的营销活动,可以更有效的促成交易的新型营销模式。 简单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而进行的营销活动。 随着互联网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对网络营销理解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出现的越来越多网络营销推广的成功案例,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网络营销的诸多优点并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进行营销推广。 网络营销不单单是一种营销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信息化社会的新文化,引导媒体进入一个新的模式。
26
catwalk模特经纪公司
凯渥模特经纪公司(英文:Catwalk Model Agency Ltd.)是台湾一间历史悠久的知名模特经纪公司,由知名台湾时尚人物洪伟明在1986年1所创立,地位居台湾模特经纪公司之首,其他知名的还有像伊林模特经纪公司。 中文名凯渥模特经纪公司 外文名Catwalk Model Agency Ltd 集 合模特儿 2000年跨足到演艺经纪和公关运作 目录 1简介 2大事年表 ▪ 凯渥成型期 ▪ 名模旋风期 ▪ 版图扩大期 ▪ 自创品牌期 1简介 编辑 凯渥是由洪伟明老师领军,集合了最顶尖的模特儿阵容、多位实力坚强的秀场导演、专业的造型师和制作团队员所组合而成的!除此之外,更於2000年跨足到演艺经纪和公关运作,2005年又正式成立了视觉设计部门。 公司艺人 模特儿演艺经纪全方位经营2000年凯渥成功的打造出多位超级名模,以及由模特儿转战演艺的人气偶像,而2005年凯渥又正式的成立了视觉设计部门,这个部门主要是负责许多关於视觉美术的设计跟执行,举凡从活动的邀请卡设计、公司CI统筹规划、各种平面作品的美术设计到广告CF的拍摄,一样在业界中获得相当大的好评。2007年,凯渥第一次举办选秀活动-梦幻之星选拔大赛。在一片选秀风潮中,仍异军突起,3046名少女报名徵选,上百万人次的网友热情参与活动赛事,讨论、投票,获得第一名的梦幻之星陈庭妮,也在名单公布後迅速成为Yahoo奇摩爆红字搜寻的名单。 2大事年表 编辑 凯渥成型期 「凯渥」正式成立!将模特儿经纪以及秀场制作以企业管理的思维去正视和经营。 担任台湾第一个国际品牌-GIANFRANCO FERRE跨国合作之发表会创意总监,成为台湾第一位与国际设计师跨国合作之首创。 将时尚流行与慈善作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策划出设计师协会「时尚飨宴」活动,除了成为协会每年度的常态活动之外,再赋予了时尚流行另一个特别的新的影响力。 设计师吕芳智应高雄市立美术馆之邀,以〝软性的雕塑〞为演出主题,在南台湾造成 相当大的回响,并成为台湾时尚界首次於美术馆中演的双人组合! 应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之邀为西门町指标三级古迹红楼戏院重建,策划举办了一场结合历史古迹与时尚流行的大型活动-〝盛装红楼〞:广邀国内服装设计师以及各大企业团体一起为古迹重生作一个跨世纪的见证。 设计师 吕芳智再度应台北市立美术馆之邀,参加法国美术周联展以〝与结构对话〞为 展出主题,期间担任活动展演规划统筹总监;博得各界好评,此举再度成为台湾时尚流行界的热门话题! TVBS-G暨台北市政府101台北最HIGH新年城跨年发表会:结合了市府资源以及 电视传媒团队的力量,成功的在全球最高建筑物-101举办跨年时尚发表会,同时更让全球华人一起目睹这跨世纪的重要时刻! 与东森新闻台合作,由洪伟明亲自带队远赴巴黎制作第一个以台湾人观点、台湾名模和制作团队的〝巴黎Haute Couture直击〞专题报导,让台湾与全球流行零时差! [1] 名模旋风期 「凯渥美丽名模宣言」书问世,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名模热潮,同时也打造出了亚洲第一名模-林志玲以及多位超级名模。并且为模特儿开拓了更多元全方位的发展空间。‧第41届金马奖主持人-林志玲造型以及开场演出设计编排,再一次开启了时尚与电影 流行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再一次刷新了历届颁奖典礼收视率新高。 算的上是名模的全盛时期,旗下同时有多位模特儿分别投入戏剧、主持、出书写作,同时拥有全台湾最多超人气名模:洪晓蕾、王圣芬、许玮甯、白歆惠、隋棠、童怡祯、郑元畅、阮经天等等…。‧凯渥团队再次结合旗下19位超级名模、超人气偶像推出2006星模星力跨年年历书。 凯渥时尚「贴星」手札年历书推出,除了再度创下最短时间、动员超过百位模特儿以及工作人员之外摄场景贯穿整个台湾以及上海,推出之後一样是在国内掀起一阵跟进风,大家争相仿效之外,同时也缔造出亮丽的销售成绩! 第一届「凯渥梦幻之星」诞生:这是一个由专业的时尚人所设计规划执行的模特儿选拔活动,决赛之夜更创下了全媒体的争相报导![1] 版图扩大期 正式将事业版图扩大,正式成立上海分部:将凯渥团队的经营理念和精髓注入到内地,除了承接各种大型活动执行之外,也同时签下了多位中国当红名模,并且顺利的打进欧洲国际市场,让整个大中华区娱乐时尚市场活络起来了! 香港办事处也正式成立,真正达到了中港台三地凯渥网的大连结,也期望透过这样的 连结,可以让凯渥真正成为一个大中华区的时尚娱乐企业体![1] 自创品牌期
27
洪伟明
1988年,应时报周刊邀请,策划设计台湾〝第一次〞两岸三地时尚流行报导;成为台湾第 一 位到中国大陆实地拍摄的造型师。 1990年担任了台湾〝第一个〞国际时尚品牌-GIANFRANCO FERRE跨国合作之发表会创意总监。 2004年〝凯渥美丽名模宣言〞书问世。 1978年〝第一次〞联合台湾本土服装设计师,以设计师个人品牌作为服装发表会的演出主轴。 1988年,应时报周刊邀请,策划设计台湾〝第一次〞两岸三地时尚流行报导;成为台湾第一位到中国大陆实地拍摄的造型师。 1989年首次提出了个人专属〝造形设计〞的概念,有机会成为当时台湾第一位专属造型顾问。 1990年担任了台湾〝第一个〞国际时尚品牌-GIANFRANCO FERRE跨国合作之发表会创意总监。 1995年首次将时尚流行与慈善活动作结合策划出了〝时尚飨宴〞活动,赋予了时尚流行〝另一个〞特别的新的影响力! 1998年应高雄市立美术馆之邀请,同时将设计师吕芳智结合了国际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以〝软性的雕塑〞作为演出主题,成为台湾时尚界首次进入于美术馆中演的一次成功的结合! 1999年〝再一次〞应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的邀请一起为西门町指标三级古迹红楼戏院重建,而策划举办了一场结合历史古迹时尚流行的大型活动-〝盛装红楼〞:这个活动广邀国内服装设计师以及各大企业团体一起来为古迹重生作一个跨世纪的见证。 2001年再次与设计师吕芳智应台北市立美术馆之邀,参加法国美术周联展以〝与结构对话〞为展出主题,再次担任活动展演规划统筹总监; 让台湾服装设计师的作品能够与法国近代各种领域的设计大师们一起出现在台湾美术馆中一起展现! 2004年〝凯渥美丽名模宣言〞书问世,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名模热潮,同时也打造出了亚洲第一名模林志玲以及洪晓蕾、王圣芬等多位超级名模。 2005-6年 应TVBS以及台北市政府邀请,共同策划制作〝台北最HIGH新年城〞跨年晚会,为首次跨媒体将时尚带入电视跨年的大制作,除了在世界第一地标101举办之外,更创动用最多工作人数,以及全球最多人收视纪录! 从2003年起,同时也担任起台湾重要时尚观察家以及多本刊物之专栏作家,除了每季亲赴欧洲猜参予各种型态之重要发表会以及进行多种不同的时尚现象观察评论并且于各刊物专栏中有大篇幅的时尚活动纪录分析。 他旗下的模特艺人绝对会引起一片尖叫,台湾的林志玲、郑元畅、阮经天、白歆惠、隋棠、内地的张亮、纪焕博、石周靓等都是洪老师的爱徒。 林志玲生于1974年11月29日,身高174cm ,三围34C 24 36 ,是台湾的一位超级名模,脸蛋甜美,身材姣好,凭借得天独厚的好条件迅速上位,已成为红遍港台两地的大明星。2003年,林志玲更是取代萧蔷当选“台湾第一美女”,除接拍无数名牌广告以外,2007年,林志玲还和吴宇森合作拍摄大片《赤壁》,饰演周瑜的妻子小乔,林志玲首次登上大银幕便是巨资制作,并和梁朝伟、金城武等一线明星合作,可见其人气指数之高。 纪焕博,中国唯一的被邀参加2008米兰时尚周的男模特。世界顶级模特中国区决赛的冠军。2007最具潜力十位模特的获奖者。获得2002 世界最佳模特大赛中国总决赛男模组冠军、 2005 Men's Uno全球华人超级男模大赛亚军。 洪伟明从小喜欢跳舞,第一份工作是在航空公司做地勤,后来因为在的士高跳舞被发掘,于是进入演艺圈。因为喜好时尚,从在《刘文正时间》和《综艺一百》做造型开始接触这一块,最后萌发了自己开模特公司的想法:“那时候是我们接了一个广告,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觉得很多东西都不合逻辑———比如说给Model的备用编排,他没有一个导演,那Model听谁的啊?音乐谁弄啊?没有的耶。这些全部一一地被我打翻掉。我就说一定要有发型跟化妆———让Model自己化妆?OK.发型她不可能自己梳嘛。帮她找发廊?我不要。”于是洪伟明去美国的模特公司学习,回台湾后干脆创立自己做主的模特公司。1984年,凯渥诞生。 公司教学员化妆、自我整理,教他们台步、仪态和面对镜头的肢体语言、怎么保持身体的形状,都要手把手地教。洪伟明出了名的脾气坏,他形容自己是“恶名满天下”。“你为什么走这边?等下是准备从观众身上踩过去吗?”“你拿这个去看时间,不是说了今天要确定明天的行程了吗?”洪伟明虽然看上去笑眯眯,但一发起脾气、骂起人来,让所有人都怕。“林志玲他们家是‘爱的教育’长大的嘛,所以从来没看过这个场景。我不是骂她,我是骂她旁边的人,她就(转头侧到一边小声)说‘吓死人了,怎么这样骂人的?!’”但这样的严格调教,倒真培养出不少优秀的模特来。
28
总监
总监,一般为某项领域的第一监管人,如项目工程总监,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在企业中也是高层管理人员。 总监,指承担对公司具有重要影响力或关系公司全局性的工作事务的岗位职务者。站在不同角度,总监的职务定义存在本质的区别。在企业经营权层次,“总监”的岗位级别介于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之间;在企业所有权层次,“总监”是接受董事会授权执行某项关系公司全局性工作事务的岗位职务,对董事会负责,因而在英文翻译时往往使用“董事”这个单词。 中文名总监 外文名inspector general;chief inspector 拼 音zong jian 类 别管理人员
29
脂肪粒
收藏39921898 脂肪粒编辑 脂肪粒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约针头般大小,看起来像是一小个白芝麻,一般在脸上,特别是女性的眼周。脂肪粒的起因是皮肤上有微小伤口,而在皮肤自行修复的过程中,生成了 一个白色小囊肿。也有可能是由于皮脂被角质所覆盖,不能正常排至表皮,从而堆积与皮肤内形成的白色颗粒。 中文名脂肪粒 定 义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 大 小针头般大小 类 似白芝麻 目录 1表现 2类别 ▪ 粟丘疹 ▪ 痤疮粉刺 ▪ 皮肤系统异常 ▪ 第四种情况 ▪ 总结 3治疗 ▪ 简介 ▪ 判断 4原因 ▪ 不良化妆 ▪ 脂肪代谢紊乱 ▪ 专家处方 5有效方法 ▪ 自生自灭法 ▪ 斩草除根法 ▪ 去除方法 6产生的原因 ▪ 体内原因 ▪ 外在因素 1表现 编辑 一般为米黄色颗粒状,在眼睛的周围。多发于额头,膝盖处 2类别 编辑 粟丘疹 导致这 4招击退眼部脂肪粒 种粟丘疹的原因是汗腺开口处的皮肤过度角化;在西医上没有任何解决办法,并把它归结为良性的。部份医学专家认为和内分泌有关,也有部份学者认为是单纯皮肤的疾病;以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里也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而实际上,轻度的粟丘疹,可以归结为单纯的皮肤病,也可以按着西医的先针挑、后消毒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情况仅限于数量较少、长期稳定、有小白头的情形;粟丘疹多数情况是和内分泌密切相关的,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针挑后它还会重新长出,甚至整体的数量在增加,或在其它地方又重新产生新的粟丘疹。对于这种粟丘疹西医是没有任何办法的。西医长于手术、抗生素、神经阻断剂和各种检验,但对于各种调理补养和功能性的改善、修复,西医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粟丘疹的后一种情况,如果按着常规的西医治疗——采用激素类的或神经阻断剂来治疗,能够缓解症状,但由于不能调节内分泌,由于只在皮肤本身做文章,因此很难根治。甚至,很多西医的皮肤病医生认为,顽固性的脂肪粒、脂溢性皮炎,是不治之症。其实不是的,凡事找对了思路、方法,问题都会解决的。 痤疮粉刺 第二种情况是:本身根本不是粟丘疹,而是痤疮粉刺,是痤疮粉刺用外用药治疗过多而导致的一种形态变异。痤疮粉刺其核心问题是皮肤的抗病能力低下,使皮肤感染了痤疮杆菌。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痤疮粉刺应当表现为在汗毛的开口处,堆积有皮脂及痤疮杆菌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形成较大的青春痘形态和白色脓头。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国家对激素控制不够严格,很多功效型化妆品、控油洗面奶、收缩汗毛孔的爽肤水以及很多祛痘产品,都以激素做为主要的功效成份,使得这些痤疮粉刺在激素的作用下,炎症状态消失,皮脂分泌变的减少。而仅仅在汗毛开口处留下一个小小的脂肪粒,容易使医生和大家误以为这一种脂肪粒、粟丘疹;但实际上它和粟丘疹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粟丘疹没有细菌感染,而它是痤疮杆菌感染;粟丘疹是本身形成的脂肪粒,而它是在激素作用下形成的脂肪粒,粟丘疹的核心是内分泌与皮肤的调节能力偏低,而它是皮肤和内分泌调节能力与抗病能力都低,因此这种的治疗方法,不是采用粟丘疹的治疗方法,而是要采用针对严重痤疮的治疗方法。 皮肤系统异常 第三种是皮肤神经系统的异常:主要是汗毛开口处,立毛肌功能的异常和皮肤的过度角化,这种情形的最大特点是:本身并没有脂肪粒,只是汗毛开口处的立毛肌异常兴奋、异常突起,而汗毛开口处的皮肤又异常过度角化,所以形成了典型的粟丘疹的形态,当你真的用针挑破它时,却发现里面并不含有脂肪粒,这种情况,多见于内分泌失调;严格说来是,多见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中,神经对皮肤控制的这一环节,出现了失调。这种情况,中医有一个很形象的名词,叫做“皮风”,意思指来去如风:发现皮肤有这种丘疹状病变时,也许就在几天之内,它会长期存在皮肤上,当你治疗或调节到某一程度时,它又很快的突然好转、消失。由于本病的核心是,神经系统对皮肤的调控出现障碍,出现了失调,因此,如果使用能阻断神经的激素类软膏来治疗,当然不仅没效,还会加重这种失调。这种情况,当然也只能用中医、中药调节的方法来解决。 第四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不是单一的情况,只所以把如下这些问题都归结为第四种情况,其意是说,这些情况比较严重,只能用中药全面调理,其病变表现在皮肤,其核心问题却在身体内部,不仅需要中医的高超水平,也需要双向的认真配合,要静下心来慢慢治疗,慢慢调理。严重的情况,大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片的粟丘疹,尤其是用了很多外用品,时间久了往往有些难度;二是顽固的痤疮,用激素后留下的后遗症,痤疮问题往往并不可怕,也不难解决,而真正难解决的,却是激素的后遗症;第三种是全身性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第四种是皮脂腺瘤,这种瘤看起来很像脂肪粒,但它毕竟是瘤,虽然生长缓慢,但它会长大,它的治疗难度远高于脂肪粒的治疗,而接近肿瘤的治疗难度;第五种,脂溢性皮炎混合多种病变症状。理论上,伴有脂肪粒、伴有脱皮、伴有油多的皮炎,就称其为脂溢性皮炎;医学理论上的脂溢性皮炎是一个单独的病名,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激素的滥用,表现出脂溢性皮炎症状的,往往是更复杂的过敏性皮炎、激素性皮炎、脂肪粒、粟丘疹、痤疮等皮肤病混合的症状。而单纯性的脂溢性皮炎反而变的少见了。 总结 这四种情况,每一种都有自已的治疗方法,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用外用品解决,相反是大多数切记不要采用外用品,而要采用内调的方式,或是吃中药、或是喝茶来解决。具体的说: 第一种情况粟丘疹:轻度的可以采用针挑、消毒的西医治疗方法,这种方式简便,很多门诊,甚至是美容院都可以做到,如果还怕感染、做疤,可采用专用的中药外洗粉外敷15分钟之后,水洗即可将已经成熟的脂肪粒挤出;粟丘疹严重一点的,建议采用食疗内调的方式进行。 第二种情况的解决办法,由于这种情况最大的特点是,皮肤调节能力已经被原来使用的激素破坏殆尽,皮肤的调节能力几乎已经丧失。因此,这种方式的治疗是采用治疗青春痘的方法加恢复皮肤调节能力的办法;由于有这种情况的人,多数是由于长期乱用外用品导致的,所以说,这种情况的治疗,实际上并不是粟丘疹的治疗;如果采用治疗粟丘疹的方式,反而于事无补。 第三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实际上与脂肪粒、与皮肤的关系不如前两个那么大,解决它的核心和重点,反而是要放在提高全身的各项机能,改善全身的失调状况;因此,从治疗原则上来看,更接近于身体的补养;甚至有医生开玩笑说,用中药材煲些广东的老火滚补靓汤,对这种情况,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这种虚和失调的情况,重点在平补、平调。 3治疗 编辑 简介 要消除脂肪粒,平时应该注意眼部的清洁,适当增加去角质的次数,以保证皮肤正常的排泄和吸收。 如果既有黑眼圈和眼袋,又有脂肪粒,所以建议用眼部啫喱产品,成分中有绿茶精华,透明质酸等成分的。它可以防止眼部油脂粒的形成。也可以使用敷眼水,这种做法可以消除黑眼圈、浮肿、疲劳,具体做法是: 1.卸妆及清洁完眼部后,用敷眼棉沾湿敷眼约10分钟。 2.用无名指蘸取适量的眼部啫喱,沿眼部肌肉文理轻轻按摩,以指尖围绕眼周轻轻弹按直至完全吸收。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使用眼部护理精油,因为它含有促脂细胞因子,可以通过皮肤的快速渗透,消除多余的脂肪来消除眼袋。 在按摩过程中精油可以加速眼部血液循环,刺激皮脂腺分泌,改善黑眼圈、眼袋,使眼部肌肤始终处于保湿的状态。 判断 眼周白色小颗粒≠脂肪粒 其实,这些长在上下眼睑皮肤表层的白色小颗粒并非所谓的“脂肪粒”,而是一种皮肤病,其多数情况下应该是粟丘疹,极少数有可能是汗管瘤,“脂肪粒”是非专业人士对这些细小颗粒不恰当、缺乏科学依据的说法。 粟丘疹的形成与遗传体质有关系,它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其外形类似结石,呈黄白色,约针尖或小米粒大小,用针挑破能看到白色小硬块。当皮肤不够清洁,如长时间使用浓重眼影等彩妆产品,或过多使用磨砂膏、去角质产品等,都会使眼周肌肤出现极微小的、肉眼无法察觉的伤口,进而在皮肤自我修复过程中产生白色小囊肿——粟丘疹。通常出现这种问题的人会感到皮肤干燥,并使用滋润度较高的产品,因此一般会误以为这是眼霜惹得祸。其实,少有护肤意识的男性以及儿童在临床上也是常见粟丘疹的“受害者”。 汗管瘤则是小汗腺表皮内的导管分化、畸形发育而成的一种痣样瘤,常见于青春期女性,一般是2~3毫米肉色或棕褐色的丘疹,常对称分布于下眼睑,也见于前额、两颊、颈部等处,有的密集成数十个,有的则单个发生。 4原因 编辑 不良化妆 危险指数:★★★★★ 若过度使用磨砂膏或去角质产品,再加上手法不当,就极易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伤口,从而导致皮肤在自我修复过程中生成白色的小囊肿。 脂肪代谢紊乱 危险指数:★★★★ 当皮肤油脂无法均匀地分布,就会导致局部过盛现象,从而造成眼周小颗粒的产生。 专家处方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无论是粟丘疹还是汗管瘤,其病理改变都是增生,使用药物诊治或者进行护肤品保养效果并不会很理想,需要配合一些器械或高科技治疗方法。 5有效方法 编辑 自生自灭法 粟丘疹一般不用治疗,只要注意面部清洁、避免过度去角质或长期画浓妆,并选择清爽不油腻的眼霜,坚持一段时间后即会自然脱落。 斩草除根法 去专业、正规的美容院或医院,使用消毒后的针类器具挑除或用等离子治疗机去除,这两者的治疗费用都不贵,疗效也很好,且不会留下疤痕。 去除汗管瘤的有效方法: 尽管汗管瘤是良性的,可一旦产生就会逐渐增多,且不能自行消退或靠简单的针挑来去除,相对来说激光是治疗汗管瘤的最好方法。 除了粟丘疹及汗管瘤,眼周偶尔还会出现扁平丘疹样损坏,医学上称为扁平疣,它也容易被误认为是“脂肪粒”,且经按摩或美容刺激后反而会越长越多,因此建议采用激光或冷冻治疗并配合抗病毒药物或免疫疗法加以诊治。 BEAUTY贴心叮咛:眼周小颗粒日常养护 保养品切忌过油。 眼周肌肤非常薄弱,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也极为挑剔,因此,在做日常保养时,切忌使用过油的面部及眼部保养品;每天的肌肤清洁要彻底,清洁手势要轻柔;饮食方面也要尽量避免油腻的食物,多喝水,多吃青菜。 早晚眼霜各不同。 在使用眼霜时,可根据早晚的不同情况有选择地加以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保养效果。 晨起时:选用清爽、保湿型眼霜。这类眼霜含水量高,可让眼周肌肤“喝饱水”,并令后续彩妆更为服贴。 晚睡前:选用营养、滋润型眼霜。这类眼霜含有珍贵的滋养成分,能够良好地修护眼周肌肤的各种问题,加之睡眠是人体吸收最为活跃的阶段,可令营养成分被更好的吸收。 如果眼周已经出现小颗粒,就要尽可能避免使用高营养成分的眼部护理品,相对来说,诸如小黄瓜、红茶袋这样的天然保养品反倒更合适。 去除方法 去除脂肪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一些按摩油或特殊功能的眼霜,让脂肪粒被“溶”出来。另一种方法,便是用针将脂肪粒挑出来。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让脂肪粒自己随着时间代谢掉,不过这只适用于轻微的脂肪粒,严重的脂肪粒只会愈加明显。 1.按摩油、眼霜去除脂肪粒:消除眼部脂肪粒,要使用眼霜,而脸上和鼻子上的脂肪粒,则要靠卸妆油了。 眼霜,推荐:碧欧泉保湿排毒眼部啫喱、嘉娜宝水份舒缓眼霜、KOSE人参眼霜、瑞士美华丽眼啫喱、YOKO水清新系列眼唇凝露、玛格丽娜玫瑰眼部精油。用眼霜的方式就是轻轻拍在眼睛附近,然后打圈吸收就可以了,注意手势要轻柔。 按摩油,推荐:DHC卸妆油、嘉娜宝橄榄卸妆油、婵真新调理霜。用卸妆油的话,一定要给足按摩的时间,最好按摩15分钟左右,这样不但可以按出脂肪粒,还可以按出黑头哟,不过不能经常使用。 自制精油:保加利亚玫瑰1D、罗马甘菊1D、德国甘菊2D、薰衣草3D、玫瑰果油3ml、甜杏仁基础油10ml、葡萄籽油20ml充分混合,每天轻柔按摩长脂肪粒的地方,记得不要太用力气,一周后脂肪粒即可部分消失,三周后就可以全部消失的无影无踪,记得调配好此按摩油后一定在测敏安全后才使用。 2.用针挑出脂肪粒:需要手巧的MM,最好有挑青春痘的经验。当脂肪粒长在离眼睛很近的地方时,最好不要轻易动手。 怎么判断脂肪粒是否可以挑出呢?等脂肪粒变白色或显淡黄色就可以挑了。先拿一根绣花针,用酒精擦擦消毒。然后小心地挑破皮肤表层,将里面白色的浓粒挑出来,一定要挑干净,否则下次还会再长出来,但也要注意别伤到皮肤。最后,用棉签沾点酒精在伤口处消毒,以防感染。 但如果你的脂肪粒是很大个,而且看上去比较严重的话,还是建议不要挑了,因为挑尽会很痛,而且保不准会再长出来的,建议到专业美容院处理。 3.维生素E:每晚洗完脸后,用维生素E油在有脂肪粒的地方涂抹均匀,大约两周时间脂肪粒就会干掉,这时很容易就可以剥落了,但有些也无效。 涂抹维E的方法比较保险,但耗时较长,有些人看到自己脸上的脂肪粒就忍不住要去挑。不过发在眼睛周围的脂肪粒,还是用抹维E或眼霜的方法,比较靠谱。 4。·或者还可以多喝水,多排毒,运动出汗。 6产生的原因 编辑 体内原因 眼部、面部出现油脂粒大多是由于身体内分泌有些失调,致使面部油脂分泌过剩,再加上皮肤没有得到彻底清洁干净,导致毛孔阻塞,很快形成脂肪粒。 外在因素 眼睛周围是全身最薄的皮肤,约0.07毫米,又没有皮下腺,加上人眼一天频繁眨动,特别容易缺水、干燥、疲劳,所以比其他地方更容易有皱纹极易容易形成脂肪粒. 还有些JM不清楚到底脂肪粒还是豆豆,其实脂肪粒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约针头般大小,看起来像是一小颗白芝麻,一般发生在脸上,特别是女性的眼睛周围。 词条标签: 医学 , 美容 , 化妆品 , 医学人物
30
巨梦文化经济
上海巨梦影视旗下子公司。上海巨梦文化经纪公司一家专业从事明星代言,明星演出,演艺经纪的金牌经纪公司。公司先后在上海、北京、深圳、台湾、温州、杭州、常州、苏州、无锡、创立分支机构。2013年年底前旗下准备签约一批有潜力的演员和模特。 我们与国内的多家大型企业有过良好的广告合作,并在明星经纪和代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拥有众多的明星资源,与国际和国内诸多的明星本人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且价格在同行业内极具竞争力;我们能根据客户自身的特点,为其推荐符合他们产品理念和经营需求的艺人进行合作。 选择巨梦文化,就选择了一份安心和顺心。我们致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明星广告代言平台,让更多的企业找到他们心仪的明星,花更少的钱办更大的事;也让更多的明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适合他们的企业,实现双赢。 外文名称Imax dream 总部地点上海 成立时间2012年 经营范围帮助企业定位最适合的明星、 公司性质民营 公司口号打造中国金牌经纪公司 年营业额800万 员工数20人 拥有中国最大最多的外模资源1000位外籍模特和外籍演员。包括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 充分为各大商业活动和影视剧组提供资源。 蔡依林 张韶涵 王心凌 徐若瑄 林志玲 王菲 S.H.E Twins   徐熙媛 桂纶镁 林依晨 陈乔恩 梁静茹 蔡诗芸 范玮琪 廖碧儿   张柏芝 李嘉欣 容祖儿 李玟 贾静雯 MaggieQ 林心如 朱茵   叶璇 唐宁 曾之乔 安以轩 杨丞琳 侯佩岑 同恩 陈松伶   文颂娴 梁凯蒂 林韦君 陈思璇 曹敏莉 乐基儿 郑雪儿 佘诗曼   郑秀文 萧蔷 温碧霞 刘嘉玲 刘玉玲 林熙蕾 李若彤 张曼玉   关之琳 陈慧琳 萧淑慎 蔡少芬 萧亚轩 田丽 杨采妮 李丽珍   琦琦 天心 任港秀 杨思敏 郭静纯 钟丽缇 孙燕姿 叶玉卿   翁红 邱淑贞 蔡淑臻 梁咏琪 季芹 舒淇 莫文蔚 戴佩妮   刘若英 杨千桦 范伟琪 徐熙娣 陈宝莲 吴辰君 张庭 林嘉欣   俞飞鸿 叶子楣 周海媚 伊能静 蜜雪薇琪 侯湘婷 Hebe 应采儿   4 in Love 许茹芸 吴佩慈 郑希怡 范文芳 李彩桦 蔡淳佳 本多RuRu   范晓萱 张惠妹 林忆莲 关心妍 卓依婷 杨恭如 陈文媛 吴小莉   梅艳芳 林青霞 赵雅芝 孟庭苇 吴倩莲 陈慧珊 许慧欣 黎姿   周慧敏 钟楚红 蔡琴 齐豫 邓丽君 林凤娇 陈玉莲 周冰倩 杨惠姗 金素梅 翁美玲 高胜美 甄妮 胡慧中 邝美云 俞小凡   吕秀菱 萧芳芳 刘雪华 潘迎紫 梁雁翎 汪明荃 苏芮 冯宝宝   利智 张艾嘉 叶倩文 陈淑桦 郑裕玲 潘越云 凤飞飞 喻可欣 李宇春 张靓颖 周笔畅 何洁 刘亦菲 张含韵 陈好 尚雯婕   汤唯 张筱雨 韩雪 孙菲菲 张嘉倪 霍思燕 陈紫函 朱雅琼   江一燕 厉娜 许飞 胡灵 郝菲尔 刘力扬 reborn 章子怡   谭维维 魏佳庆 张亚飞 李旭丹 孙艺心 巩贺 艾梦萌 闰妮   王蓉 汤加丽 汤芳 牛萌萌 范冰冰 赵薇 周迅 金莎   纪敏佳 黄雅莉 叶一茜 马苏 阿桑 董卿 金铭 徐行   姚笛 朱妍 夏颖 陈西贝 冯家妹 高娅媛 林爽 郑靖文   陶虹 徐静蕾 黄奕 董洁 巩俐 高圆圆 于娜 孟广美   Gameapple 美女奉奉 小龙女彤彤 张子萱 果子 丁贝莉 吸血芭比 公交MM   香香 段思思 二月丫头 刘羽琦 dodolook 拉拉公主 沈丽君 周璟馨   丁叮 谢雅雯 陈嘉琪 宋琳 郭慧敏 卢洁云 佘曼妮 黄景   马艳丽 蒋雯丽 宁静 许晴 张静初 瞿颖 张延 孙俪   闵春晓 蔡飞雨 邓莎 白冰 程媛媛 吴婷 殷叶子 朱伟珊   孙菂 赵梦恬 龚洁 许晚秋 杨舒婷 乔维怡 王海珍 易慧   谢雨欣 陈娟红 舒畅 李小璐 曹颖 李冰冰 王艳 沈星   阿朵 周洁 杨林 李霞 陈自瑶 李小冉 李湘 金巧巧   蒋勤勤 梅婷 刘涛 秦海璐 安又琪 杨钰莹 马伊俐 陈红   鲍蕾 牛莉 胡可 杨幂 龚蓓苾 田震 杨童舒 吕燕   王姬 苗圃 李欣汝 王小丫 秦岚 徐帆 刘蓓 彭心怡   邓婕 眉佳 李媛媛 刘晓庆 杨若兮 黄圣依 林熙 薛佳凝   斯琴格日乐 宋祖英 郝蕾 乐珈彤 冯婧 宋丹丹 盖丽丽 田海蓉   杨澜 沈冰 王宇婕 王希维 姜培琳 何晴 焦媛 白灵   胡静 陈冲 刘怡君 韦唯 龚雪 周彦宏 刘丹 傅艺伟   谢东娜 朱媛媛 黑鸭子 周璇 吕丽萍 杨欣 陈小艺 伍宇娟   苏瑾 李玲玉 张凯丽 潘虹 沈丹萍 岳红 赵静怡 宋晓英 周杰伦 谢霆锋 言承旭 林俊杰 潘玮柏 明道 甄子丹 周渝民   罗志祥 五月天 刘德华 麦浚龙 成龙 苏有朋 郭品超 阿杜   郑嘉颖 吴尊 炎亚纶 王绍伟 唐禹哲 巫迪文 汪东城 183club   Beyond 5566 陈冠希 陈柏霖 林峰 房祖名 周星驰 张学友   吴卓羲 信乐团 立威廉 陈奕迅 李宗盛 梁朝伟 霍健华 贺军翔   古天乐 苏有朋 郭富城 王绍伟 黄家强 黎明 冯德伦 古天乐   阿信 谢祖武 金城武 郑元畅 张智成 李威 苏有朋 郭富城   齐秦 光良 范逸臣 吴宗宪 李宗盛 吴彦祖 林志颖 邱泽   陈晓东 F4 李连杰 蔡康永 李圣杰 余文乐 吴建豪 焦恩俊   黄秋生 黄品源 陈小春 张卫健 张信哲 庾澄庆 冯德伦 张栋梁   方力申 张智霖 谭咏麟 罗大佑 李克勤 伦永亮 莫少聪 林家栋   伍思凯 王力宏 罗百吉 许志安 黄宗泽 吴卓羲 刘青云 周润发   关德辉 何润东 吴奇隆 梁家辉 杜汶泽 可米小子 罗嘉良 王杰   任贤齐 梁浩贤 梁振宇 陈庆祥 周俊伟 张震 B.A.D 王喜   麻吉弟弟 钟镇涛 陈司翰 宋岳庭 费玉清 张国荣 黄家驹 李小龙   古巨基 杨佑宁 叶世荣 TAE 马景涛 张宇 钟汉良 张敬轩   陈百强 棒棒堂男孩 黄日华 任达华 张震岳 新裤子 黄贯中 林志炫   刘锡明 萧正楠 孙兴 张洪量 赵文卓 邓健泓 黄耀明 刘德凯   温兆伦 陈浩民 黄义达 迪克牛仔 达明一派 林佑威 潘安邦 童安格 大陆男明星 陈楚生 魏晨 付辛博 井柏然 阿穆 乔任梁 苏醒 张杰   俞灏明 王栎鑫 张殿菲 王睿 姚政 刘洲成 吉杰 王铮亮   张远 郭彪 陆虎 周路明 程堃 关启祥 蔡思涛 邓安奇   马天宇 王啸坤 胡彦斌 俞思远 陈坤 熊汝霖 魏斌 张晓晨   陈怡川 吴建飞 蒲巴甲 向鼎 花儿乐队 海鸣威 钟凯 沙溢   胡歌 师洋 胡兵 陆毅 李亚鹏 后弦 宋晓波 朴树   薛之谦 安琥 郑源 保剑锋 佟大为 丁海峰 邓超 郭敬明   满江 林依轮 罗中旭 李学庆 许巍 王学兵 费翔 黄征   水木年华 郑钧 庞龙 濮存昕 任泉 刀郎 周杰 陈龙   陈道明 张铁林 屠洪纲 孙楠 刘欢 王宝强 何炅 王志文   刘烨 葛优 高枫 李泉 阿里郎 孙浩 解小东 姜文   李咏 黑豹 天堂乐队 潘粤明 黄磊 李维嘉 毛宁 满文军   宫正楠 韩磊 老狼 刘毅 黄海冰 黄晓明 戴军 胡军   夏雨 孙红雷 果味VC 达达乐队 李琛 王子鸣 窦唯 张国立   零点乐队 梁永斌 伍洲彤 景岗山 邢岷山 王斑 赵鸿飞 杨俊毅
31
千艺时代
北京千易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千易时代)。公司以影视艺人经纪为主营业务同时进行影视剧项目投资与开发,拥有影视项目承制资格。立足演艺经纪,切入行业上游,形成影视项目与艺人之间的良性循环。 千易时代成立于2010年,总部设于北京。在业内多年的经营之下,公司已拥有多位在影视界演技与口碑俱佳的一线艺人。与部分艺人相伴超过10年,甚至20年。公司秉承的是专业素养,在不断借鉴亚洲与欧美演艺经纪的成功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予以创新。是一个创新型文化公司。 千易时代将为优秀的演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为中国的影视文化市场推出更多艺术性与商业性俱佳的作品。 公司旗下签约艺人均为专业素养与知名度极高的两岸实力派演员以及炙手可热前途无量的影视新星。 共有艺人20余人:蒋雯丽,刘烨,王珞丹,李小冉,余少群,梁静,邬君梅,戴立忍,黄轩,张鲁一,龚蓓苾,屈菁菁,李梦,何杜娟,马思纯,杨政,王匡,周雨彤等。 目录 1公司简介 2公司投资项目 3传播正能量 1公司简介 编辑 北京千易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千易时代)。公司以影视艺人经纪为主营业务同时进行影视剧项目投资与开发,拥有影视项目承制资格。立足演艺经纪,切入行业上游,形成影视项目与艺人之间的良性循环。   千易时代成立于2010年,总部设于北京。在业内多年的经营之下,公司已拥有多位在影视界演技与口碑俱佳的一线艺人。与部分艺人相伴超过10年,甚至20年。公司秉承的是专业素养,在不断借鉴亚洲与欧美演艺经纪的成功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予以创新。是一个创新型文化公司。   千易时代将为优秀的演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为中国的影视文化市场推出更多艺术性与商业性俱佳的作品。   公司旗下签约艺人均为专业素养与知名度极高的两岸实力派演员以及炙手可热前途无量的影视新星。为大陆地区所获专业奖项最多的经纪公司。   现共有艺人20余人:蒋雯丽,刘烨,王珞丹,李小冉,余少群,梁静,邬君梅,戴立忍,黄轩,张鲁一,龚蓓苾,屈菁菁,李梦,何杜娟,马思纯,杨政,王匡,周雨彤等。 2公司投资项目 编辑 《厨子戏子痞子》   是一部抗战喜剧大片,最大程度的杂糅了抗日剧的精髓。刷新了同档期里华语片的最快票房破亿纪录。总票房2.73亿。   《火线三兄弟》   2013北京电视台年度收视冠军。被观众和业内人士称赞为“最靠谱抗战剧”。   《女人帮》   将镜头对准现代都市女性的婚恋观,蒋雯丽、邬君梅、梁静、李佳等五人分别扮演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女性, 2012年热播口碑之作。   《北平无战事》   剧出资高达1.5亿,又汇聚了华语电视剧中最强的编剧、导演、制造和主演团队,被业界称为代表当今中国水平的电视剧作品   以演艺事业,明星效应为基础,撬动社会效应。 3传播正能量 编辑 艺人社会公益   参加公益活动列举   刘烨 法兰西文学骑士勋章 以色列旅游亲善大使   艺人均为慈善义卖,拍卖盛典常客,   中华希望树儿童救助专项基金爱心大使   国家地理频道中国地区世界地球日公益形象大使   北京青少年电影公益大使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爱心大使   “母亲水窖公益大使“   艾滋病致孤儿捐助   汶川地震多次捐款   震撼世界的七日公益短片拍摄   汶川地震一周年公益广告拍摄   邬君梅和朋友们爱心教育基金   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爱心使者   关注儿童健康爱心大使   绿色环保基金会形象大使   戴立忍《不能没有你》呈现台湾社会底层劳工的遭遇、工作及亲子教养困境景况。[1]
32
cctv
公司名称中国中央电视台 外文名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CCTV) 总部地点北京 成立时间1958年5月1日 经营范围信息服务 公司性质国家事业单位 公司口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年营业额220亿人民币(2013年) 员工数约2529人 品牌价值1682.37亿元(2013年) 台 长胡占凡 副台长罗明、魏地春、胡恩、何宗就 行政级别副部级 网络媒体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 简 称中央台、央视、CCTV 目录 1发展历史 2频道汇总 3主播汇总 ▪ 不在岗位 ▪ 仍在岗位 4台标变迁 5直属公司 6收视概况 ▪ 中国大陆 ▪ 港澳台地区 ▪ 日本 ▪ 其他地区 ▪ 海外华人集聚地 7人员配置 ▪ 队伍建设 ▪ 多元传媒 ▪ 技术力量 ▪ 主要领导 8经营效益 9传播影响 10春节晚会 ▪ 从谏如流阶段 ▪ 一枝独大阶段 ▪ 互为倚重阶段 ▪ 停办传闻 11新址工程 ▪ 基础简介 ▪ 火灾事件 ▪ 后续建设 12新媒体 ▪ 微博 ▪ 微信 ▪ 客户端 1发展历史 编辑 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2] 。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北京,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2] 。导演控制室位于原广播大楼 中央电视台台标 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一个排练厅[2]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试验播出[2] 。”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2] 。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电视的媒体功能有了进一步体现。到1960年5月,在广播大楼院内设计建设的北京电视台“新楼”落成。建设有面积分别为600平方米、15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大、中、小三个演播室,有一个电影机房和两个导演控制室。此外还有电影审看间、道具制作间、化妆间、演员休息厅等附属用房,在地下室筹建了洗印车间。北京电视台开始步入正轨[2] 。 1976年7月1日,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向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该节目成为《新闻联播》的雏形。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创办,并成长为中央电视台最具权威性,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2] 。 1978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英语缩写为“CCTV”,对外称“中国中央电视台”。当晚,更换后的新台标映现在屏幕上,从此,揭开中央电视台新的一页。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沈力[2] 。 1980年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成功地报道了重大案件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审判[2] 。 1983年2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6] 。 1996年12月,央视网建立并试运行,是中国最早发布中文信息的网站之一。 广电总局于2000年下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管理工作的通知》,宣布中央电视台具有在中国境内对奥运会、亚运会和世界杯电视转播权的统一及独家谈判与购买权,其他各电视台不得直接购买。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 2频道汇总 编辑 中央电视台频道汇总 相关说明 1:中央电视台全部频道均通过有线网络和卫星网络覆盖,部分节目还通过无线信号传输。 2:CCTV-6由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制作、运营和播出,直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3:CCTV-7农业节目由央视负责播出,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负责制作。 4:CCTV-7军事节目由央视负责播出,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负责制作。 5:CCTV-13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制作。 免费频道 CCTV-1 综合(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CCTV-2 财经(主词条: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CCTV-3 综艺(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 CCTV-4 中文国际·亚洲(主词条: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 中文国际·欧洲(主词条: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 中文国际·美洲(主词条: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5 体育(主词条: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 CCTV-5+ 体育赛事(主词条:中央电视台体育赛事频道) CCTV-6 电影(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CCTV-7 军事·农业(主词条: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 CCTV-8 电视剧(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 CCTV-9 纪录(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CCTV-9 Documentary(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CCTV-10 科教(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CCTV-11 戏曲(主词条: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 CCTV-12 社会与法(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 CCTV-13 新闻(主词条: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CCTV-14 少儿(主词条: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 CCTV-15 音乐(主词条: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 CCTV-NEWS(主词条: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 CCTV-Français(主词条:中央电视台法语国际频道) CCTV-Español(主词条: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国际频道) CCTV- العربية‎(主词条: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国际频道) CCTV-Pусский(主词条:中央电视台俄语国际频道) CCTV-电视指南(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电视指南频道) CCTV-中视购物(主词条:中央电视台中视购物频道) CCTV-3D立体(主词条:中国3D电视试验频道) 付费频道 CCTV-第一剧场(主词条:中央电视台第一剧场频道) CCTV-风云剧场(主词条:中央电视台风云剧场频道) CCTV-怀旧剧场 CCTV-风云音乐(主词条:中央电视台风云音乐频道) CCTV-风云足球(主词条:中央电视台风云足球频道) CCTV-国防军事 CCTV-世界地理 CCTV-女性时尚 CCTV-高尔夫·网球 CCTV-央视文化精品(主词条:中央电视台央视文化精品频道) CCTV-发现之旅 CCTV-老故事 CCTV-中学生(主词条: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 CCTV-央视台球(主词条:中央电视台央视台球频道) CCTV-新科动漫(主词条: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频道) CCTV-证券资讯 境外播出频道 CCTV-大富:中央电视台大富频道 CCTV-娱乐:长城卫星电视平台电视频道(主词条:中央电视台娱乐频道) CCTV-戏曲:长城卫星电视平台电视频道(主词条:中央电视台海外戏曲频道) 海外分台 CCTV-非洲分台(主词条:中央电视台非洲分台) CCTV-北美分台(主词条: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 移动电视 CCTV移动传媒·公交频道 CCTV移动传媒·地铁频道 CCTV移动传媒·民航频道 CCTV移动传媒·列车频道 CCTV移动传媒·快客频道 CCTV移动传媒·楼宇频道 CCTV移动传媒·饭店频道 CCTV移动传媒·广场频道 3主播汇总 编辑 不在岗位 邢质斌(已退休) 罗京(已故) 赵忠祥(已退休) 宋世雄(已退休) 杨澜(1996离开去哥伦比亚大学进修,现任凤凰卫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在湖南卫视主持《天下女人》) 程前(1997年离开) 倪萍(2004年辞职) 文清(2005年9月离开,加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张政(2013年1月任贵州省黔西南州委书记) 王志(2008年10月22日,挂职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兼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2010年5月20日,被免去丽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职务;2010年9月,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书记职务;2012年,调中国传媒大学工作,校长助理) 沈冰(2009年1月离开) 陈铎(已退休) 沈力(已退休) 许戈辉(1996年离开,现为凤凰卫视主持人) 何炅(1998年离开,现为湖南卫视主持人) 吉雪萍(现为上海SMG主持人) 陈晓楠(2000年加盟凤凰卫视) 曹颖(2002年离开) 刘仪伟(2002年离开) 黄健翔(2006年离开) 陈鲁豫(现任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主持人) 赵子琪(2002年离开) 卢琛(2006年离开,2007年加盟凤凰卫视) 马斌(2010年6月加盟凤凰卫视) 孙正平(2011年退休) 方宏进(2003年离开,跳槽到东方卫视,2009年涉嫌诈骗案) 方静(2011年加入中国教育电视台) 王利芬(2009年辞职) 邱启明(2012年辞职,加盟湖南卫视) 卢静(1990年赴瑞典先后在瑞典马尔默《晚间邮报》报社、瑞典人民大学及瑞典隆德大学学习和工作) 马东(现为爱奇艺首席内容官) 白燕升(2013年3月辞职) 李咏(2013年3月辞职,加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 王凯(2013年3月14日辞职) 张绍刚(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师,副教授) 王欢(已故) 崔永元(2013年12月6日正式离职,工作关系已经调到中国传媒大学) 万俊(2013年加盟凤凰卫视) 郑毅(现为陕西卫视艺术副总监) 赵屹鸥(现主持深圳卫视《年代秀》) 沈旭华(已故) 刘建宏(2014年8月6日离职) 仍在岗位 综合频道/新闻频道:李瑞英、李修平、王宁、张宏民、康辉、郭志坚、李梓萌、海霞、撒贝宁、敬一丹、张泉灵、张羽、水均益、白岩松、欧阳夏丹、李文静、郎永淳、侯丰、长啸、李小萌、肖艳、董倩、梁艳、柴璐、阿丘、舒冬、王雪纯、黄薇、李晓东、郑天亮、贺红梅、崔志刚、杨晨、章伟秋、慕林杉、耿萨、刘羽、紫凝、纳森、胥午梅、胡蝶、张晓楠、赵普、严於信、彭坤、和佳、经蓓、李瞳瞳、劳春燕、柴静、徐卓阳、宝晓峰、王言、孙超峰、顾国宁、何岩柯、郑丽、黄婷婷、王音棋 财经频道:王小丫、王小骞、高博、陈蓓蓓、朱轶、谢颖颖、姚振山、姚雪松、陈小雨、陈伟鸿、史小诺、李雨霏、秦方、章艳、沈竹、赵赫、黄永东、严晓宁、宋鹏飞、马洪涛、韩冬、孙天笑、熊雄、轶男、周蓉、徐涛、贾志红 综艺频道:董卿、朱军、周涛、张泽群、毕福剑、朱迅、张蕾、管彤、尼格买提、李思思、马跃、杨帆、顾斌、周宇、维妮娜、王冠、李佳明、宫岩、王玲玲 中文国际频道:纪萌、黄峰、吴鹏、刚强、曾湉、靳强、孙靖涵,王洲、王端端、宋一平、梦桐、王世林、鲁健、徐俐、李红、栗娜、董丽萍、孟盛楠、胡悦鑫、冰娴、刘芳菲、郑莺燕(小燕) 体育频道/体育赛事频道:韩乔生、张斌、沙桐、于嘉、段暄、贺炜、杨健、张虹、罗洪涛、苏玲、申方剑、刘嘉远、邵圣懿、张萌萌、陈滢、蔡猛、杨影、童可欣、洪刚、田宗琦、黄子忠、刘星宇、郭思语、朱虹、马昕、袁文栋、梁毅苗、吴为、宁辛、张盛、甄诚、王洁、魏晓南、尤宁、宋剑桥、杨一、崔征、程雨涵、施丹、王江、柴华北、张宇东、姜毅、朱环、周英杰、翁晓萌、朱晓琳、陈怀杰、杨茗茗 电影频道:涂经纬、瑶淼、李蜜、边策、潘奕霖 军事·农业频道:杜云、关卫民、李威、刘栋栋、杨璐、周雷、赵方、俞洁、张莉、李伟、卫晨霞、王欣、李冰、唐剑、丁丽、海琳、王莉鑫、毕铭鑫、乔静、燕菲、王晓燕、肖东坡、王鼎、张玮 电视剧频道:冀星、王曦梁、周晏汐(周颖) 科教频道:冀玉华、石琼璘、李潘、张腾岳、赵音奇、于胜春、丁曦、马笑舒、宁原 戏曲频道:董艺、赵保乐、张喆、张宇、杨柳 社会与法频道:王筱磊、路一鸣、阿果、齐奇、路晨、李晓辉、徐君、元元、张越、高潮东、孙小梅 少儿频道:鞠萍、董浩、金龟子(刘纯燕)、小鹿姐姐(郏捷)、月亮姐姐(王淏)、红果果(陈苏)、绿泡泡(耿晨晨)、周洲、小时、赵一天、金豆、哆来咪、花姐姐(曾媛)、陈怡、杜悦、徐柳、毛毛虫(霍小雷)、方琼 音乐频道:任鲁豫、王梁、梁璐、汪聪 英语新闻频道:周柳建成、田薇、李东宁、于泽、杨锐、季小军、刘欣、邹悦、王茫茫、杨福庆、朱筠 央视女主持人 央视女主持人(75张) 4台标变迁 编辑 1978年5月1日:使用字幕台标“中央电视台”,悬挂在屏幕左下角,为防止与字幕冲突,只在整点和半点出现,右上角的报时器字体为方形。 1991年7月8日:蝴蝶标悬挂在电视屏幕左下角,仍然是只在整点和半点出现。 1991年10月1日:使用字幕台标“CCTV”,悬挂在屏幕左上角。 1991年12月1日:蝴蝶标再次悬挂在电视屏幕左下角,不过仍然是只在整点和半点出现。 1992年:央视正式全天候悬挂蝴蝶标,台标位置改到屏幕左上角。 1993年:央视各频道的台标进行微调,由浅变深。 1998年6月1日:使用透明“CCTV”字形,但仅限于电视频道画面上,右上角改为碟形报时器。 2000年7月3日:CCTV宣传广告停用蝴蝶台标。 2001年7月9日:科教频道、戏曲频道正式开播。同日,央视正式使用现行的双线CCTV台标(俗称勺标)。勺标刚启用时,勺内的数字是空心的。因为很难辨识出各频道序号,此版台标用了不到1个月就停用,其中1套用了一周就更换,其他频道在8月2日至3日更换(备注:序号的字体是Gothic)。 2001年8月2日:勺标做出修改,将CCTV双线字体高亮化,勺标则透明化,中间的序号也改为了高亮,不过序号的字体仍然使用Gothic。CCTV-12(社会与法频道)之后开播的频道均未使用本版标识,而是用勺标放大版,中间直接冠以频道名称,如“CCTV-新闻”、“CCTV-少儿”、“CCTV-音乐”、“CCTV-E&F”,以及“CCTV-E”、“CCTV-F”,“CCTV-العربية”、“CCTV-Pусский”、“CCTV-高清”、“CCTV-娱乐”、“CCTV-戏曲”。付费频道则采用“CCTV+圆弧+频道名称”的方式。 2009年9月1日:CCTV-2(财经频道)在其台标下方加上了“财经频道”四个简体汉字,是央视各频道中第一个采用“英文+数字+汉字”形式的频道。 2011年1月1日:央视所有频道的台标做出了调整,新闻频道、少儿频道、音乐频道、法语国际频道、西班牙语国际频道分别改为“CCTV-13”、“CCTV-14”、“CCTV-15”、“CCTV-Français”、“CCTV-Español”。央视1-15套均在台标下方加上频道名称,如“CCTV-1 综合”,其中的序号字体改为Tw Cen,频道名称字体则为汉仪综艺。付费频道的台标也做出了修改,将频道名称中的字体统一改为汉仪综艺。中视购物频道也做出了修改,改为采用双线勺标,不再使用付费频道的圆弧标识。 5直属公司 编辑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Teveision Corporation):是央视于1984年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央视节目版权之全球销售代理及中国电视节目外销联合体(Chinese TV Program Export Association)之海外版权独家代理商,也是唯一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从事境外卫星节目代理业务的公司,也是国内音像市场上最大的视频节目出版发行商。 中视传媒(上海证券交易所代码:600088):全称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旧名为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无锡太湖影视城、北京荧屏出租汽车公司、北京中电高科技电视发展公司、北京未来广告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五家法人共同发起的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央视南海影视城、上海中视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北京中视北方影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83年10月18日,是央视所属的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单位。 中国网络电视台(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 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现中广影视卫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卫星信号传输。 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负责收费节目。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现中央新影集团):拍摄纪录片。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负责科教片,动画制作。 中国电视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唯一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国家级电视报。主要预告、评介中央电视台和中国都市电视节目,同时刊登全国31家省台卫星节目表,每期向国内外公开发行400多万份,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 中国爱乐乐团:2004年划归中央电视台,为国内一流乐团。 6收视概况 编辑 中国大陆 影响巨大且广泛,是大陆民众了解信息和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央视的《新闻联播》等节目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 港澳台地区 香港自出现地面数码电视后,亚洲电视用一条标清频道转播CCTV1香港版。 澳门的澳广视透过地面数字电视平台转播新闻频道、英语新闻频道和英语纪录频道。 台湾从1990年代中期,通过台湾的有线电视线路,可以收看央视的1、2、3、4套。当时台湾本土的有线电视频道数目不多,所以会有接收境外频道来“补位”的状况。除了央视的这四个频道之外,当时台湾有线电视用户可以收看的大陆电视频道还有贵州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新疆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宁夏电视台。不同县(市)的台湾有线电视用户不一定能看到同一个来自大陆的电视频道。 1990年代后期,通过台湾的有线电视线路,唯一能够收看的大陆电视频道只剩下年代公司合法代理的央视4套;2003年1月1日,年代集团终止代理央视4套。至此,央视4套在台湾有线电视结束播出。 2003年2月27日,台湾地区“行政院新闻局”宣布不同意“央视”4套节目讯号在台湾落地。“新闻局”强调,海峡两岸媒体流通程度不公平,2002年东森电视、年代电视、三立电视、非凡电视台等卫星频道业者赴中国大陆申请节目讯号落地却皆未获广电总局核准,台湾地区准许中国电影、录像带、“央视”4套播出已超过十年。 2004年,“央视”旗下的长城平台通过亚太V号直播卫星,向台湾播出,用户用小耳朵便可接收。节目采用NTSC制式播出,以符合台湾的电视系统。 日本 在日本,中央电视台于1998年7月与日本大富公司合作在推出了CCTV大富频道,从开播到2011年12月22日,频道一直只使用汉语播报,从2011年12月23日到2012年1月22日,在该频道每天晚上的18时至24时的部分节目中,尝试直播节目主声道使用日语同声传译,副声道使用汉语原音播放,其他节目则是汉语原音配汉/日语字幕,2012年1月23日开始正式实行。 CCTV大富频道属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日本的一个频道,节目大多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亚洲版相同,但日本时间每晚20时至22时则播放其他节目,比如日本时间每晚20时(北京时间19时)就会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并机播出新闻联播节目以及只会在日本播出的电视剧节目,还会播出由大富公司制作的时长15分钟的日本新闻。其他时段也有时不会同步中文国际亚洲版,但总时长不会超过1小时。 其他地区 央视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频道专门对外放送节目。 海外华人集聚地 CCTV-1、CCTV-2、CCTV-4、CCTV-11、CCTV-13、CCTV-NEWS、CCTV-Español、CCTV-Français、CCTV-娱乐与其他华语频道借助长城平台在美国、加拿大、法国、亚洲、拉美地区通过有线电视、数字电视、IPTV、卫星电视等方式播出。在海外,CCTV-4有一定的影响力,春节晚会也通过其向全球同步直播。CCTV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百九十九。2010年亚洲品牌500强中国中央电视台位列第七。 7人员配置 编辑 队伍建设 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大会 中央电视台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各类电视专业人才,是中央电视台最宝贵的财富。这支队伍在历次重大宣传报道战役中表现突出,屡次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是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7] 全台和直属单位职工总数近万人(截至2005年末),台本部现有正式职工(含台聘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529人占61%,大学本科人员1276人占50%,拥有硕士学位人员236人占9%,拥有博士学位人员29人占1%)。台本部编外人员总数490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30人占4.7%、大学本科学历2163人占44.1%);台本部离退休人员583人。2002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全员聘用制改革,全台正式职工全部改为聘用制。2003年起,中央电视台对编外人员管理进行改革,在清核人员的基础上,将编外人员转为企业聘用,改为公司化管理。[7] 中央电视台拥有国内一流的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深得中国广大电视观众厚爱。播音员、主持人在业务上接受台播音员主持人指导委员会指导,执行严格的出镜管理制度。2003年起,中央电视台定期评选出该年度10名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给予特殊津贴奖励。此特殊奖励政策将延伸至优秀的制片人、编导人员。[7] 中央电视台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工作。全台及直属单位共有党员4317人,18个台属中心党总支、4个二级党委、199个党支部。中央电视台于2002年、2005年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3~2004年度获得"中直机关文明单位",连续12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和"广电总局精神文明标兵单位"荣誉称号。是全国新闻界"精神文明示范点"、"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单位"、"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北京市卫生红旗单位"、"全国新风婚育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北京市献血文明单位"、"北京市交通安全先进单位"。[7] 多元传媒 中央电视台全球节目覆盖图 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开办有21套开路播出的电视节目,并拥有十二个高清电视频道。同时开办了20多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和28个网络电视频道。网络电视频道包括新闻、央视关注、纪录、旅游、历史、英语、杂技、电视剧、综艺、相声、气象、科技、美食、小品、音乐、体育、生活、时尚、动画、戏剧、少儿、经济、法制、教育、游戏、话剧、魔术、人物等。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按照中宣部、广电总局的部署,中央电视台先后组织了一系列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如1999年国庆50周年、澳门回归;2000年迎接新千年、悉尼奥运会;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北京申奥成功、亚太经合上海会议、中国足球出线、中国入世;2002年党的十六大、釜山亚运会;2003年伊拉克战争、攀登珠峰、抗击非典、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2004年邓小平百年诞辰、雅典奥运会、新中国成立55周年、澳门回归5周年;2005年科学发展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西藏与新疆自治区大庆、 “神六”飞行、“十运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2008年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神七出舱、改革开放三十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2010年玉树大地震、上海世博会、舟曲泥石流、广州亚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党的十八大等。在这些重大报道活动中,中央电视台均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制作播出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电视节目,在广大电视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充分发挥了国家电视台主力军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拥有近40万小时的节目资源。年播出总量为230248小时,平均每天631小时(包括北美长城平台节目,付费频道和高清节目频道);自制节目比例达73.9%。 自1999年以来,面对国内电视市场的竞争,面对境外电视媒体不断的渗透,中央电视台坚持推进以“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宣传改革,顺利完成了专业化的频道布局。2005年,中央电视台继“专业化”后开始实施“品牌化”战略,大大推动了节目生产和频道自身建设,并初显成效。 在频道建设方面,1999年开办电视剧频道;2000年开办英语国际频道(已变更为英语新闻频道);2001年开办科学·教育频道(已更名科教频道)、戏曲频道;2002年开办西部频道(已改为社会与法频道);2003年开办新闻频道、少儿频道;2004年开办音乐频道、西班牙语法语国际频道(已分为两个频道)、社会与法频道等。同时,整合频道资源,突出专业频道特色,调整频道结构,各套节目不断完善改版,加强统一的包装、编排,业已形成以第一套节目综合频道为龙头的综合频道、专业频道门类日趋齐全,专业频道特色日益彰显,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覆盖国内国际的频道格局。 在栏目建设方面,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品位、格调的基础上,以更好地服务对象群体为目标,鼓励创新,注重营造自身风格,提高栏目品质。同时2011年底在全台建立了以收视率、收视份额为基础的,科学量化的测评体系、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实施严格的栏目末位淘汰制、栏目管理公开制度。全台正在播出的栏目总数为390个,其中包括大量为观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制作精良的名牌栏目,并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引领着全国电视节目制作的潮流。 在节目创作方面,中央电视台高度重视节目质量,鼓励多出精品,先后推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强,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节目,不仅成为观众收视热点,而且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春节联欢晚会”、多个电视大赛等许多固定制作播出的节目已经成为著名品牌,不同题材、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电视剧作品深受观众好评。中央电视台每年均有多个节目荣获国内、国际重要奖项。 技术力量 央视总部大楼(新台址主楼) 中国中央电视台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设施。 播出设备包括数字录像机机械手自动播出系统8套、硬盘服务器数字播出系统44套,支持19套开路节目(含两套高清节目)和数十八套付费频道节目的播出,播出文件能自动上传至中国音像资料馆归档; 制作设备、设施包括演播室29个、摄录设备总数672套(数字标清电子新闻采集设备548套、高清摄录设备15套、模拟摄录设备109套)、对编设备253套、便携编辑机60套、编辑合成系统105套、非线性编辑系统53套、三维动画创作系统7套、图像合成创作系统10套、新闻共享网络系统中精编工作站80台、粗编工作站286 台,音棚2个、配音译配机房26个、转播车8辆、中继航拍直升机2架、数字卫星新闻采集系统8套、微波系统54套、海事卫星传送系统4套等。 采录制作设备已实现全面数字化,节目播出实现自动化,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高清晰度电视、交互式电视播出试验,建设了先进的新闻共享系统。先进的技术保障体系成为确保日常节目制作和重大宣传任务安全播出的重要支柱。 中央电视台的安全播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近些年来播出事故率连续下降,1998年播出事故率为31.60秒/百小时,1999年为22.17秒/百小时,2000年为19.08秒/百小时,2001年为5.09秒/百小时,2002年为8.75 秒/百小时,2003年为3.86秒/百小时,2004年为2.52秒/百小时,2005年为1.49秒/百小时,屡次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主要领导 台长:胡占凡 总编辑、副台长:罗明 副台长:魏地春、胡恩、何宗就、高峰、孙玉胜、袁正明 纪检组组长:张海鸽 总会计师:刘国良 分党组成员:梁晓涛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薛继军 总工程师:丁文华 副总编辑:程宏、李挺、朱彤、黄传芳、彭健明 副总工程师:宋宜纯、黄平刚 8经营效益 编辑 中央电视台的资金大部分源于广告收入, 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会 按照国家财政部给予的包干优惠政策,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中央电视台努力创新,节目质量不断提高,收视份额基本保持在全国收视市场的30%左右。同时充分重视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的调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抓大不放小”的方针,广告营销服务专业规范,市场反馈良好,企业广告投放踊跃。中央电视台广告收入基本上也保持在全国电视广告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央电视台广告创收的持续、大幅度增长,从另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近些年来坚持宣传改革、栏目和节目创新的成效。 1999年起,中央电视台每年11月对来年第一套节目黄金段位广告招标。该活动已成为企业界对来年经济发展预期的展示,因而被经济分析人士评价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风向标”。2005年11月18日成功进行了2006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广告招标,招标总额达58.6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1999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收入年年递增,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 1999年为51.2649亿,2000年为57.4241亿,2001年为60.9977亿,2002年为70.4179亿。2003年开始采用国际通行的统计方法,纳入企业收入,全年总收入为102.2772亿元(事业收入81亿元、企业收入21亿元)。2004年总收入约为112.05亿元(事业收入约87亿元、企业收入约25亿元)。 2005年总收入达124亿元(事业收入94亿元,企业收入30亿元)。“十五”期间,中央电视台累计上缴国家税费30.9亿元,广电总局56.3亿元,两项合计87.2亿元,为广电事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4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4年度(第十一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在美国纽约揭晓。中央电视台上榜[8] 。 9传播影响 编辑 央视大楼 节目全国人口覆盖率达到95.9%,观众超过11.88亿人(2005年统计数据)。在国内收视市场,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基本保持在全国收视市场的30%左右。据统计,2005年央视15个开路频道总体收视分额达34.14%,创2000年来新高;观众人均每日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时间为52分钟(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为154分钟);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的观众满意度也占据着全国卫星频道满意度排行的前12位。 中文国际频道、英语新闻频道、西班牙语国际频道、法语国际频道、阿拉伯语国际频道、俄语国际频道通过卫星传送基本覆盖全球,并在北美、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和中南美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落地入户,其中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覆盖境外华语观众1500多万户,CCTV-NEWS在境外入户达到4350万户,CCTV-E、CCTV-F分别在美国、古巴、智利、毛里求斯等6个国家实现完整频道落地,CCTV-العربية刚开播就在阿拉伯国家两个各占50%收视率的卫星电视平台播出,进一步扩大中国电视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电视报 2005年2月1日,中央电视台牵头联合八家地方台组成的长城(亚洲)平台正式开播,对台宣传取得突破性进展。长城(北美)平台运作一周年来订户数量持续增长,突破3万户,有效扭转美国华语市场“台强我弱”的现状。与此同时,以央视网络电视互动直播平台为基础,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成功进入台湾,充分体现对台宣传的主动性。这标志着中国电视对外宣传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央电视台外宣工作在理念和运作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0年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亚太中心记者站在香港正式成立,这是中央电视台继欧洲、美洲、俄罗斯和非洲中心站之后建立的第五个中心记者站。亚太中心记者站的建立,将全面提升中央电视台在亚太地区的新闻采集能力,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媒体间的合作和交流,此外,中国中央电视台同全国各级地方电视台和文化机构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8个媒介机构建立了业务关系。在全球共设有14家记者站,并在台湾地区建立了记者站点,及时报道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 中央电视台初步形成以电视传播为主业,电影、互联网、报刊、音像出版等相互支撑的多媒体宣传、广告经营和产业拓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发展迅猛,日新月异。全台栏目总数400多个,日播出量达270小时,其中自制节目量约占总播出量的75.31%,使用中、英、法、西、阿、俄六种语言和粤语、闽南语等方言向国内外播出。全国人口覆盖率达90%,观众超过11亿人。中文国际频道、英语新闻频道通过卫星传送覆盖全球,西班牙语国际频道、法语国际频道、阿拉伯语国际频道也已覆盖欧洲、南美、中东、北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2004年, 中央电视台投资成立的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又建成两个高水平的数字电视频道——海外戏曲频道和海外娱乐频道,现已登陆北美地区。 10春节晚会 编辑 1983年以来,在30年的春晚中,媒体和剧组的关系可以大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从谏如流阶段 当央视春晚刚刚开始之时,它和媒体之间曾经有过一段晚会对媒体从谏如流的蜜月时期。1984年的第二届春节晚会,虽然事先有邀请香港影星陈思思的想法,但并没有最后确定,而且也未通知她本人,但中国新闻社没有通过剧组就冒失地将这条新闻发了。这样一来,陈思思不参加晚会势必会引起各种猜测,于是剧组立即发出邀请,平息了这场风波。后来的结果证明,陈思思为当年的春晚增色不少。 1985年,导演黄一鹤将春晚舞台搬到了工人体育馆,彻底失败的这台晚会遭到了媒体的强烈批评,众多媒体纷纷发表批评文章。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央电视台不得不在1985年3月2日的《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并表示“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这是中央电视台前所未有的事件。 一枝独大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电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迅速成长为影响力最大的第一传媒,央视春节晚会迎来它的辉煌时期。媒体与中央电视台春晚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按理一台电视文艺晚会应该欢迎其他媒体的宣传,因此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但正如社会上有实力的、获实利的人往往都不高调而是默不作声享受果实一样,中央电视台对其他媒体关于春节晚会的报道开始控制。 1989年的春晚,很多报社在节前想了解晚会的情况,都被剧组婉言谢绝,除了1月19日《中国电视报》发表了春晚的简要消息和1月30日剧组的记者招待会之外,整个晚会工作都不张扬,这是因为央视觉得前几年新闻界对晚会的过热关注和事前煽风让电视台在晚会准备过程中很被动,当时的副台长洪民生就说希望媒体给春节晚会降温,“减轻由于期望值过高带来的压力”。 互为倚重阶段 应该说,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央视春晚从原来的主导行为开始变为半主导行为,再也难以再现当年的辉煌,从理论上来说它和其他媒体应该再次发生变化,不再有上一阶段的强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市报逐渐增多,出于竞争的需要,在岁末其他文化活动相对冷清的时刻,它们对春晚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再通过后来网络的二次传播扩大了影响,媒体对春晚的关注再次出现高涨的趋势,呼吁剧组畅通采访渠道成为央视春晚记者会上媒体的保留节目。 于是,通过各种途径打探晚会的消息成为很多文化娱乐记者的必修课。从2004年开始,春晚总导演在网上回答记者和网民的提问,2004年是总导演和其他主创各一次,共两次;2005年总导演郎昆就曾3次网上答疑。2008年春晚筹备伊始,两位总导演张晓海、陈临春就召开媒体座谈会,听取媒体对办好春晚的意见。 停办传闻 央视迟迟不公布2015年春晚总导演的名单,引起一些网友的猜疑:莫非2015年央视春晚要停办一年?11日,记者联系上一位曾参加央视春晚节目创作的内部人士,他说,春晚不可能停办。[9-10] 2014年9月15日晚19点许,央视春晚官方微博辟谣春晚停办消息,微博称:“好饭不怕晚!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不仅不会停办,而且还要办好!我们将携央视电视人最大的诚意,继续与电视观众一起守岁!”[10] 11新址工程 编辑 基础简介 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 原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大楼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1号,海淀区军事博物馆附近,这座大楼曾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广电总局支持下,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正稳步推进。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建设的单体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配套设施之一,并将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重要的文化景观。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原北汽摩厂址),紧临东三环,地处CBD核心区,占地 19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最高建筑234米,工程建安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楼(CCTV)、电视文化中心(TVCC)、服务楼及媒体公园。项目建成后,中央电视台将具备200个节目频道的播出能力。[7] 该工程于2002年1月经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经专家评审、职工投票,选定荷兰大都会设计事务所(设计师:库哈斯)的设计方案。2004年9月,项目《科研报告》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并经第62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2004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火灾事件 参考条目:2·9中央电视台大火事件 2009年2月9日晚8时许,中央电视台新址附近的烟花表演结束后,北配楼外部装饰板着火,火势由外到内烧到大楼中部时开始发生爆炸,并伴随局部坍塌,火光呈黄色、青黑等化学物品燃烧状况,火焰高达6-9米,火光照亮数十公里外,整栋建筑付之一炬。 消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调派16个中队、54辆消防车赶赴现场。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时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领导赶赴现场指挥扑救。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也赶到现场。大火燃烧时附近有数千民众围观,手机讯号一度中断。由于央视北配楼高159米,使灌救进行十分困难。大火在午夜时分仍未完全救熄,整幢大楼被烧通顶,并不时传出爆炸声。警方对周边道路实施交通管制,疏散车辆与行人。北京地铁10号线当晚受新址大楼火灾影响,晚上10点全线停止运营,各站封站。 大火燃烧近6个小时后才于翌日凌晨2时救熄,大楼外墙受损严重,东、西、南侧外壁材料过火,但火灾未造成主体结构损坏。现场共救出30多名伤者,分送北京各医院。8名消防员和工人被烧伤,年仅30岁的消防中队指导员张建勇殉职。 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办通报,初步查明火灾原因是违规燃放烟花造成。央视新址大火事件的调查由北京市公安局直接负责,已经有包括央视新址建设办主任等嫌疑人12人被警方拘留,同时警方正在对事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调查央视新址配楼火灾。在央视火灾中牺牲消防员追悼会于2009年2月12日举行。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事故,中央电视台在2009年2月10日向全国观众真诚致歉。[11-12] 后续建设 央视主楼图片 央视主楼图片(4张) 2010年8月10日,北京城建集团发布消息称,央视电视文化中心工程(北配楼)拆卸复建施工于即天正式启动,该工程总承包单位——北京城建集团于当天上午在施工现场举行金属幕墙和网架拆卸启动仪式。这标志着2009年2月9日央视大火一年多后,发生火灾事故的央视新址北配楼正式进入拆卸复建阶段。[13] 2012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竣工验收仪式举行。这意味着央视大楼火后重建的完成。CCTV-5(体育频道)于2012年6月5日率先搬迁到东三环的新台址办公,并在新台址进行伦敦奥运会的赛事转播。[14] 2013年2月25日,央视所有频道改由2012年底修复完成的CCTV新台址播出。 “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中央电视台秉承这一宗旨,坚持以改革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努力建设成为亚洲一流、世界前列的电视大台。[3] 12新媒体 编辑 央视新媒体以强大的内容资源为主导,辐射电视、PC、移动各端,已率先打造出跨媒体、广覆盖的多屏传播平台。 一、电视互动是央视新媒体核心优势所在 依托电视端庞大的观众规模,借助二维码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央视将多屏互动做得有声有色。CCTV-综艺、CCTV-音乐在2013年开始推出二维码互动平台。2014年,央视又陆续在春晚、世界杯等重点节目中试水二维码互动,突破了节目内容的单向交流,大大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 二、海量内容资源奠定央视网领先地位 PC端的央视网是中央重点新闻资讯门户,这里会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新闻资讯,同时也是排名前五的视频网站,有着中央电视台海量的视频节目资源。新闻、综艺、体育、电视剧这些中央台优势频道,在央视网同样占据了优势地位。其中综艺频道集纳了以春晚、网络春晚、《星光大道》为代表的央视和央视网原创综艺资源,体育频道独享奥运会、世界杯等众多重大赛事版权,电视剧频道则享有CCTV-1、CCTV-8等频道优质剧目的同步网络播出权。 CBOX是中国最大的网络电视直播客户端,聚合了央视旗下海量的独家资源,在线提供100多套电视台高清同步直播,1300多套点播栏目。世界杯期间,拥有独家直播权的“央视影音”的下载量、浏览量、点击量一路飙升。 三、移动端布局成新增长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成长,央视开始全力布局移动客户端,央视影音、央视新闻、央视体育、央视悦动是未来主推APP。 四、社交媒体增强电视观众粘性 电视媒体向社交媒体拓展,可以有效地拉近自身与观众的距离。央视各频道精心打造的微博、微信横空出世,并不遗余力地借自有平台大力推广各自的微博、微信。央视新闻微博粉丝数量高达4000多万,央视财经、体育、综艺、音乐等频道微博同样拥有了庞大、忠诚的粉丝群体。各频道微信平台的关注度也呈现激增的态势。巴西世界杯赛事期间,CCTV-5官方微信号共吸引了接近367万访客来访,共2314万次点击。 全台办新媒体已成为中央电视台转变传统电视传播思维,建立用户产品思维的一大战略举措。未来,中央电视台还将在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引下,进一步强化新媒体建设,推动台网融合,将自身打造成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15] 微博 微博 微博(2张) 2012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在新浪网正式上线。[16] “央视新闻”将报道热点新闻事件,发表深度实事评论,对央视精彩节目做出预告及回顾,同时,配合央视新闻中心活动展开调查、征集等网络互动。依靠央视强大的新闻采集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结合网友报料获取新闻线索,央视新闻中心通过微博这一高效的新兴传播渠道,以首发新闻、独家报道、图像优势为特色,与更多网友分享优质的实时信息、新闻资讯、观点评论等,并将网络舆情及时反馈到节目中,进一步拓展央视新闻的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拉近与网民的距离。[16] 微信 2013年4月1日,“央视新闻”官方微信正式上线。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欧阳夏丹在首条微信中表示,今后将每天通过微信为大家带来新鲜好看的新闻资讯。[17] “央视新闻”官方微信在介绍中说,微信账号负责央视新闻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的资讯及新闻性专栏节目以及英语新闻频道、西班牙语、法语等。此前这个账号每天会发布五条左右的微信,内容均为当天的热点新闻,既可以看到简要的图文内容,也可以转到网络电视台的视频新闻。[17] 客户端 201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十周年之际,《央视新闻》正式上线搜狐新闻客户端。这是央视新闻继微博、微信之后在移动新媒体浪潮中又一次“大动作”。[18] 2013年7月23日,”央视新闻”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基于中央电视台遍布全球的记者资源及雄厚的视频制作力量,该客户端24小时滚动更新向用户提供“看得见的新闻”,它将作为央视移动互联网内容发布的主要平台。[19] 至此,央视新闻新媒体“微博微信客户端三步走”战略已初步成型,三大平台相辅相成,差异呈现,微信突出“互动”,客户端以“视频”见长,而微博主打“首发”,三个平台用户数在2013岁末已突破5000万。央视新闻新媒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
33
美特斯邦威
国企
34
经纪公司Merry-Go-Round
玉山铁二经纪公司
35
何宗就
收藏216 何宗就编辑 何宗就,1952年出生,广西东兴市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2年在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学习,1975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自1983年起,历任播出部中心科副科长、科长、副主任,播送部副主任、主任,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台长助理、副台长。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电视技术工作,参加了第一套彩色电视节目中心系统和计算机控制播出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组织完成了彩电中心播出系统工艺设计、数字压缩频道、卫星全球覆盖等技术工作和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项重大活动的电视转播工作。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至1999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中青年理论宣传干部培训班学习。现任中央电视台党委成员、副台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文名何宗就 出生地广西东兴市 出生日期1952年 毕业院校南京邮电学院 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1975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 目录 1简介 2工作经历 3成就及荣誉 1简介 编辑 何宗就,广西东兴市人,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2年在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学习。197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历任播送部主任、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台长助理,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2工作经历 编辑 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电视技术和管理工作,参加了第一套彩色电视中心系统和计算机控制播出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工作;组织完成了彩电中心播出系统工艺设计、数字付费电视、卫星全球覆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技术工作和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活动的电视转播工作。 3成就及荣誉 编辑 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词条标签: 人物 , 官员
36
经纪人
经纪人,按我国《辞海》说法,是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1995年10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经纪人管理办法》指出:“本办法所称经纪人,是指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代理等经纪业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一般的讲:经纪人系指为促成他人商品交易,在委托方和合同他方订立合同时充当订约居间人,为委托方提供订立合同的信息、机会、条件,或者在隐名交易中代表委托方与合同方签定合同的经纪行为而获取佣金的依法设立的经纪组织和个人。经纪人可分交易商经纪(inter-dealer brokers)和代理经纪(client or agency brokers)两大类,前者只为专业的做市商服务,后者则为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服务。 中文名经纪人 外文名broker;middleman;agent;man of business ; 职 能供求双方充当媒介 收 入佣金 目录 1文化经纪人 2个体演出经纪人 3房地产经纪人 4汽车经纪人 ▪ 职业资格 ▪ 如何执业 ▪ 获得资格 ▪ 活动方式 5劳动收入 ▪ 佣金种类 ▪ 佣金支付 6证券经纪人 ▪ 岗位职责 ▪ 任职要求 7词典解释 8工作开展 9业务步骤 10经纪资格 ▪ 经纪证 ▪ 考核 11行业分类 12社会作用 13职业道德 ▪ “四必须” ▪ “八不能” 14发展现状 15职业前景 16发展趋势 1文化经纪人 编辑 文化经纪人是指与文化市场相关的众多行业的经纪人群体,即在演出、出版、影视、娱乐、美术、文物等文化市场上为供求双方充当媒介而收取佣金的经纪人。 从业资格:首先取得文化经纪人资格证,只能证明已经具备从事文化经纪的资格,但是还不具备从事经纪事物的权利。 从业资质:文化经纪人取得经纪人资格证以后,要进入从事经营文化、演出及经纪业务的经纪机构,并在市工商局合同科和市文化局备案,以后开展经纪业务才受国家法律保护。 文化经纪人资格证书考试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和最具市场潜力的新行业,文化经纪人也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金领职业”。培养专业的文化经纪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明星经纪人 明星经纪人大体分为两类。且都需要通过北京新秀传媒娱乐商学院等专业机构培训后持证上岗。 其一是是指为各种经纪活动牵线搭桥而从中收取佣金的个人或组织,实际上就是演艺中介。 其二是具有开拓市场能力的"专业型经纪人",他们开发艺人的潜质,帮助艺人寻找机会。这样的经纪人懂艺术、会管理,依托广泛的社会关系,凭借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善于经营的头脑,"包装"艺人。 专业型经纪人的工作很多,很琐碎。艺人没有签约之前,要做调查,了解艺人的人品、才艺; 签约之后要做好艺人的推广与宣传工作,根据艺人各自的特点,为他们确定更能为观众所接受的角色,通过这些角色把他们推出去,使他们成为"腕儿"。 专业型经纪人和演员是一种很复杂的关系。会是同事、朋友、合作伙伴……。但前提是,经纪人首先要有责任感,要付出足够的精力,这样才能得到艺人的信任。 经纪人要用心去呵护艺人,但一定要客观,不能太过感性。 这样做起来其实很难,因为,朝夕相伴难免将双方的生活融为一体,了解深入后,不免欣赏对方,有时会不自觉地认为对方什么都好。但经纪人必须客观,这对艺人的发展很重要。 2个体演出经纪人 编辑 个体演出经纪人:是以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居间、代理活动为职业的个体演出经纪人,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规定条件,以从事营业性演出的居间、代理活动为职业, 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并在文化主管部门以及工商局合同科备案的经纪人员。 我国开始实行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从 2005年9月1日起,在法律上认可了个体演出经纪人的存在,并对他们给予法律上的保护和支持。曹方振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于2005年10月到北京朝阳区文化委员会审批窗口正式申请个体演出经纪人注册备案,成为了国内众多非法律承认的个体演出经纪人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承担起了一个演出经纪领域拓荒者的责任。 3房地产经纪人 编辑 房地产经纪人指沟通房地产卖方与买方之间联系,促进达成交易并从中取得佣金的代理人,联系人,中间人,经理人或介绍人。 4汽车经纪人 编辑 中国有没有汽车经纪人? 答:汽车经纪人起源于欧美,是指从事汽车行业的销售中介,以促成买卖双方成交、并以成交项目按比例收取佣金为目的的、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专业经纪人员。汽车经纪人的主管机关是商务部门(国家商务部、各地工商局)。汽车经纪人职业资格需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已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加入职业目录、明确职业类别、并制定关于汽车经纪人的职业标准,才能正式形成职业资格。依据国家《劳动法》,要求以职业资格作为准入的职业,就必须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合法上岗,职业资格是个人从事相关职业的依据。但国家部级劳动人事部门并无相关文件,汽车经纪人连国家职业目录都未能进入。因此,现阶段在汽车经纪人职业并未列入职业分类范围,地方颁发的所谓汽车经纪人职业资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汽车经纪人属于商务活动主体,必须持有工商部门颁发的相当于营业执照的执业资格,才能从事经纪活动,否则其经营行为就属于无证经营,系违法行为。因此,要做真正的中国汽车经纪人,大家只能等到国家商务部、工商总局发文,地方工商局能执行时,才能真正执业。现阶段,除了个别地区工商局在试点“二手车经纪人”执业资格外,包含新车、二手车等在内的“汽车经纪人” 执业资格的到来仍是遥遥无期。 如何区别是否属于经纪人? 答:通俗来讲,汽车经纪人是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为他人打工的自由职业。虽然其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为了促成买卖双方成交,但其在促成成交的全过程中,应承担因业务产生的各种费用以及相关风险,而非在4S店内领取底薪销售汽车。汽车经纪人是无底薪、无固定收益的,纯粹以中介行为获得佣金的职业,其唯一收入就是佣金。在车行内卖车的叫汽车销售顾问,穿梭于车行之间,为不同的车商卖车但不向任何车商领取工资,而靠促成销售同时获取车商和客户服务佣金的,不固定属于哪家车商的专业销售人员,只要其具备合法的执业资格和资质,就属于汽车经纪人,而非“黄牛”。 职业资格 答:其一,因为国内没有真正的汽车经纪人职业,但汽车经纪人起源于欧美并在国外已十分成熟,在国内没有相关职业与管理政策配套的前提下,国际汽车经纪人职业资格的专业性、权威性就显而易见了;其二,国际职业资格可以作为向工商局申报汽车经纪人执业的有力的专业依据,一旦工商局放开汽车经纪人执业注册,获得国际专业认证者自然能获得优先机会;其三,国际职业资格在WTO国家通用认可,可作为专业技能人员出国务工及劳务输出的依据和证明;其四,国际职业资格的专业高度、市场认可度比国内认证更高,用以求职或从事汽车销售工作,用人单位或客户对持证者的认可度均要比持国内认证者高。 如何执业 答:国内的经纪人按从业方式可分为自由经纪人与合作型经纪人。自由式经纪人是指经纪人个人已获得营业资格,可以以个人作为法人开展营业性经纪活动。合作型经纪人是指已获得执业资格、并且依据国家相关商务法律要求,以合作、合伙方式注册登记为经纪公司的执业方式。前者国内尚没有,二后者则由于“二手车经纪人”执业资格试点(如上海),而产生了不少“二手车经纪公司”。单独的“二手车经纪人”执业是不被许可的,其必须以经纪公司为依托或挂靠开展相关经纪业务。 获得资格 房地产经纪人注册证书 (1)必须通过经纪人资格认定: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具有从事经纪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有固定的住所; 四,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五,申请经纪资格之前连续三年没有犯罪和经济违法行为。(1)具备以上条件的人员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考核批准,取得经纪资格证书后,方可申请从事经纪活动。(2)必须通过考核。 (3)获得《经纪人员资格证书》的人员。 活动方式 我国现阶段的经纪活动,一般包括居间、行纪和代理三种方式。 证券经纪人 1.居间,是指经纪人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及条件,媒介撮合双方交易成功的商业行为。这是经纪行为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初级形式。其特点是服务对象广泛,但服务的程度较浅,经纪人与委托人之间缺乏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2.行记,是指经纪人受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方进行交易,并承担规定的法规责任的商业行为。在形式上行记与自营很相似,但是经纪人并未取得交易商品的所有权,他是为委托方的利益而进行活动,作为经纪人仅仅是得到委托人给他的佣金。行记活动的服务内容较深,经纪人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也较重。在通常情况下,经纪人与委托人之间有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3.代理,是指经纪人在受托权限内,以委托人名义与第三方进行交易,并由委托人直接承担相应的法规责任的商业行为。经纪活动中的代理,属于一种狭义的商事代理活动。其特点是经纪人与委托人之间有较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经纪人只能以委托人的名义开展活动,活动中产生的权利和责任归委托人,经纪人只收取委托人的佣金。 5劳动收入 编辑 佣金是经纪收入的唯一来源,其性质是劳动收入,经营收入和风险收入的综合体。它是对经纪人开展经纪活动时付出的劳动、花费的资金和承担的风险的总的回报。国家保护经纪人从事合法经纪活动并取得佣金的权利。 佣金种类 佣金可分为法定佣金和自由佣金。法定佣金是指经 证券经纪人相关书籍 纪人从事特定经纪业务时按照国家对特定经纪业务规定的佣金标准获得的佣金。法定佣金具有强制效力,当事人各方都必须接受,不得高于或低于法定佣金。自由佣金是指经纪人与委托人协商确定的佣金,自由佣金一经确定并写入合同后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违约者必须承担违约责任。 佣金支付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佣金的支付时间由经纪人与委托人自行约定,可以在经纪成功后支付,也可提前支付。经纪人在签订经纪合同时,应将佣金的数量、支付方式、支付期限及中介不成功时的中介费用的负担等明确写入合同。经纪人收取佣金时应当开具发票,并依法缴纳税收和行政管理费。经纪人为了防止佣金被“甩”,可以在签订合同时预收部分佣金或费用,也可与委托人签订“专有经纪合同”。 6证券经纪人 编辑 岗位职责 1、负责拓展销售渠道,开发新客户,销售公司发行或代销的金融理财产品; 2、负责维护销售渠道,维护老客户,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等服务; 3、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和客户建议,向客户传递公司产品与服务信息; 4、负责为客户提供金融理财的合理化建议,为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5、负责向客户提供与证券经纪业务相关的服务工作; 6、负责组织并策划高级营销活动,开发高端市场; 7、负责为客户提供各种综合性基础理财咨询服务; 8、负责完成销售任务目标,销售基金、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 任职要求 1、专科及以上学历,会计、经济类等相关专业,并且需要熟悉现货黄金和外汇投资; 2、具有保险、银行、证券、房地产等金融理财销售经验者优先; 3、熟悉金融行业及投资产品及营销技巧; 4、具备网络运用基本知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5、具有服务意识, 对工作热情, 对客户有耐心; 6、具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7、具备较强的公关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承担一定的工作压力。 7词典解释 编辑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 1.经纪人agency broker或IB。亦作:代理人;代理经纪人。仅为客户代理买卖证券,不从事自营业务,亦不设立自营账户的证券机构或个人。其业务完全区别于证券交易商和做市商,后者在代理客户交易的同时也为自有账户购买股票。另为:agent 2.经纪人 broker。名。证券、商品或其他品种交易双方的中间人。在投资领域经纪人可以为一家证券经营机构法人或经注册与证券公司合作的个人。经纪人不拥有所交易品种,只是作为买卖双方的代理进行交易并根据服务收取佣金。在交易所场内进行交易的人为场内经纪人。参见:agency;agency broker 8工作开展 编辑 经纪人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通过中介业务来促成交易。那么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呢? 经纪人培训班 首先:对委托方的业务进行有效的、正确的评估。通常委托方在出售一项业务时,对业务的定价都会有一定的情绪化,而不能真正的反映出该项业务的实际价值和价格。而经纪人都是某一行业的专家,他们能够理性的评估一项业务。 第二:与委托方签定经纪人合同,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根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以及合同规定,为委托方寻找买家。第四:促成双方交易的成功。 第五:获得佣金。 在国际经纪业中,一个业务的成功一般需要十步,需要委托人和经纪人共同合作完成。
37
胡恩
收藏7923 胡恩(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编辑 胡恩,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高级编辑。重庆市人,1971年参加工作,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中文名胡恩 职 业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高级编辑 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性 别男 目录 1现任职务 2个人履历 1现任职务 编辑 中央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高级编辑。 2个人履历 编辑 1983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先后在文艺部、影视部、总编室、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任职,历任文艺节目编导、文艺部副主任、影视部主任、总编室副主任、主任、台长助理兼总编室主任、中国 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主任,1992年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多次参与组织创作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综艺晚会和重大文艺报道活动,参与策划拍摄数百部电视剧,多次获得全国性奖励。在《电视研究》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利比亚各省首府 ▪ 艾季达比耶 ▪ 焦夫 ▪ 阿齐济耶 ▪ 贝达 ▪ 班加西 ▪ 比拉克 ▪ 德尔纳 ▪ 盖尔扬 ▪ 加特 ▪ 胡恩 ▪ 胡姆斯 ▪ 迈尔季 ▪ 米苏拉塔 ▪ 迈尔祖格 ▪ 纳卢特 ▪ 塞卜哈 ▪ 苏尔特 ▪ 的黎波里 ▪ 图卜鲁格 ▪ 奥巴里 ▪ 扎维耶 ▪ 祖瓦拉 词条标签: 人物 , 官员
38
罗明
收藏9915 罗明(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编辑 罗明,现任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河北省宁晋县人,1956年生。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 中文名罗明 外文名LUO MING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河北省宁晋县 出生日期1956年 职 业总编辑、副台长 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主要成就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 代表作品《大国的崛起》、《公司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 目录 1简介 1简介 编辑 1982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新闻联播组任编辑。1982年底任新闻联播组副组长。1984年任新闻部地方组组长。1989年9月任新闻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9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91年底任新闻编辑部主任。1993年被聘为主任编辑。1995年10月调任总编室代主任,同年任总编室主任。1996年2月任台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现任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2] 与人合著出版《你怎样制作电视节目》一书。 监制多部具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如《大国的崛起》、《公司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等。 参考资料 1. 中央电视台罗明副台长简介 . 2. 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 .河南 [引用日期2013-07-20] . 词条标签: 人物 , 官员
39
胡占凡
胡占凡,黑龙江木兰县人。中共党员。曾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委员。2010年5月4日,国务院人事任免名单,免去胡占凡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职务。2011年11月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现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 。[1] 中文名胡占凡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黑龙江木兰县 出生日期1953年11月 职 业中央电视台台长 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 职 称高级编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入党时间1976年3月 参加工作时间1970年6月 目录 1人物信息 2工作经历 3出任台长 4主要作品 1人物信息 胡占凡,男,汉族,1953年11月生,黑龙江木兰人,1976年3月 胡占凡 胡占凡(8张) 入党,1970年6月参加工作,北京广播学院(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研究生班毕业,高级编辑。 2工作经历 胡占凡 1970年06月—1976年03月,黑龙江木兰县广播站记者、播音员 1976年03月—1983年09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 1983年09月—1987年07月,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研究生班学生 1987年07月—1993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记者、主任 1993年12月—1994年0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助理兼新闻中心主任 1994年09月—1996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分党组成员(副司局级)(其间:1995年9月—1996年7月 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学习) 1996年12月—1998年0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分党组成员(正司局级) 1998年03月—1999年10月,广电总局办公厅(法规司)副主任(副司长) 1999年10月—2001年0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分党组副书记 2001年04月—2010年03月,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其间: 2005年2月—2005年4月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10年03月—2011年11月,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2011-2013年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2] 1996年评为高级记者 1996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1年10月,当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第六届理事会副主席 2006年10月,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中国记协副主席[3-5] 2012年7月, 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6] 2013年—至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1] 3出任台长 2011年11月24日,中央决定,任命胡占凡同志为中央电视台台长,免去焦利同志中央电视台台长职务,另有任用。[7] 4主要作品 著有散文集《网上心情》,《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总撰稿词《荡气回肠唐宋篇》,《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总撰稿词《长歌浩叹唱古今》。发表散文、杂文、随笔200多篇。报告文学《烈焰升腾之后》、杂文《扫除形式主义》、《拜金主义要不得》等分获1987、1992、1993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随笔《围观杂说》、《脾气断想》入选“随笔精选集”第一集《人生驿站》。杂文《排队》转载于法国出版的《欧洲时报》等。关于近期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体会文章《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40
造型师
综合
41
mike阿里斯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昂山素季的丈夫,牛津大学教授,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国学者。英国学者,藏学家。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迈克·阿里斯 职 业藏学家 学位/学历教授 任教单位牛津大学 目录 1简介 2爱情 迈克·阿里斯(Michael Aris),昂山素季的丈夫,牛津大学教授,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国学者。 1简介 编辑 迈克·阿里斯,英国学者,藏学家。 2爱情 编辑 迈克·阿里斯和昂山素季是“一见钟情”的爱情。 在不丹的一座雪山下,时任不丹皇室家庭教师的阿里斯向昂山素季求婚。 1971年,阿里斯(Michael Aris)和昂山素季订婚。 1972年,迈克·阿里斯与昂山素季结婚。此后15年,他们夫妻二人在牛津平静地过日子。 1988年3月,昂山素季之母中风病危,她回国探母便卷入国内政治风波,再也没有回过家。 1995年,迈克·阿里斯和昂山素季最后一次见面。 1998年,迈克·阿里斯被诊断得了癌症,但是到死没有获得缅甸方面的允许和妻子当面道别。[1] 参考资料 1. 昂山素季的隐秘爱情 .新浪网 .2012-02-17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教授 , 学者
42
潘基文
潘基文,韩国人,[1] 南京大学名誉博士。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是韩国著名外交官、政治家。 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投票通过潘接替科菲·安南,成为第8位联合国秘书长,第二位来自于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于2007年1月1日起任联合国秘书长。 中文名潘基文 外文名Ban Ki-moon 国 籍韩国 民 族朝鲜族 出生地韩国忠清北道 出生日期1944年6月13日 职 业联合国秘书长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行政学硕士 主要成就联合国秘书长 目录 1个人经历 2个人生活 ▪ 家族背景 ▪ 教育背景 ▪ 职业背景 ▪ 求学任职 ▪ 任高官后 ▪ 对外关系 ▪ 出任外长 3个人荣誉 4语言能力 5连任成功 ▪ 任期时间 ▪ 就职演说 6人物轶事 ▪ 获赠同名牛 ▪ 遭遇恶作剧 7人物争议 ▪ 暗箱操作 ▪ 竞选总统 1个人经历 编辑 ●1944年6月13日 出生于韩国中部忠州市 潘基文 ●1970年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外交学系毕业 ●1970年2月高等外交官试验合格 ●1970年3月加入韩国外交部 ●1972年至1996年 先后担任韩国驻新德里外交官、外务部联合国课长、美洲局长、负责外交政策企划的次官、韩国驻联合国代表和驻奥地利大使 ●1974年升任二等书记 ●1985年 获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硕士学位 ●1985年4月任首相外交礼仪担当秘书 ●1987年7月任驻美大使馆总领事 ●1990年6月任外交部美洲局局长 ●1992年2月任外相特别辅佐官 ●1992年7月任驻美公使 ●1995年2月任外交部副长官 ●1996年11月 任总统府秘书室外交安保首席秘书,后任总统外交政策顾问 ●2000年1月升任外交通商部副长官 ●2001年5月联合国大使 ●2002年2月无任所大使 ●2003年2月担任总统卢武铉的外交政策补佐官 ●2004年1月16日 出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外相) ●2007年1月1日出任联合国秘书长职权 ●2011年第6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任命潘基文先生自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担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2] 2个人生活 编辑 家族背景 潘基文祖籍在莆田。因为,整个韩国潘氏的祖先是从莆田迁过去的。 由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 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福建莆田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为南唐端明殿学士, 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州 闽侯 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现在传有后代10万余人。 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2010年有后代10万余人。 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韩国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兄弟,兄弟俩的父亲名字叫潘佑。 根据《笋江炉内潘氏族谱》记载:潘佑字廷佐,南唐时任翰林学士、太师,生四子,分别为文焕、文振、文节、文壮。潘佑三子文节、四子文壮迁高丽国为官,为高丽潘姓开基祖。潘基文为巨济潘氏后裔,南韩巨济潘氏之源在福建,福建莆田潘氏与韩国巨济潘氏家族最亲。 从以上史料记载里显示,入闽潘氏始祖在莆田,韩国潘氏先祖也属于入闽潘氏始祖。所以,潘基文祖籍在莆田! 2007年4月18日,潘基秀代表韩国潘氏宗亲,来到荥阳潘窑村季孙公墓前祭拜,并把拍摄的照片寄给了潘基文。[1] 潘姓后人说,潘窑村内原有潘氏祠堂三间,坐北朝南。祠堂依山洞而建,洞外部分双架飞椽,灰色筒瓦盖顶,檐下三踩斗拱,朱红名柱四根,门上石匾额阴刻“潘氏宗祠”。祠前有一株柏树,祠左侧山顶为文昌阁,右边沟口有一观音庙,人称“一柏担三庙”,新中国成立初期坍塌无存。世界各地潘氏宗亲来荥阳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除大陆各省和香 港、台 湾宗亲会以外,还有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海外潘姓后人。因为季孙公墓,潘窑村已闻名世界。[1] 教育背景 潘基文1970年获国立首尔大学国际关系学士学位。1985年,获哈佛大 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行政硕士学位。2010年10月31日获南京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职业背景 潘基文当选为秘书长时,其职务是大韩民国外交通商部长官。他在该部长期任职,先后在新德里、华盛顿和维也纳担任过职务,包括总统外交政策顾问、总统首席国家安全顾问、政策企划次官补和美洲局局长。在他整个职业生涯中,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和平的朝鲜半岛,在促成本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求学任职 高中毕业后,潘基文考入韩国最高学府国立首尔大学(曾译为汉城大学),并如愿以偿地进入外交学专业学习。 1970年,潘基文从首尔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外交通商部高级公务员考试。进入外交部后,潘基文曾先后担任韩国驻印度使馆副领事、驻美国使馆总领事等职务。1985年,潘基文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行政学硕士学位。归国后,他被推荐到总理府工作,使他的仕途发展走上快车道。 潘基文宣誓就任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 1985年,潘基文被推荐前往总理秘书室负责礼宾事务,开始受到瞩目。1996-1998年,他出任金泳三总统的外交安保首席秘书,负责外交和安全事务。2003-2004年,他担任卢武铉总统的外交辅佐官,成为卢武铉的“左膀右臂”。2004年,潘基文被卢武铉任命为外交通商部长官。出色受赏识。2007年11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南极,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亲临南极的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外貌温文尔雅,待人亲切诚恳。同僚对潘基文的评价是:勤奋、沉稳,具有出色的口才和非同寻常的记忆力。同时,他头脑敏捷,观察细致,总是能敏锐地抓住细节,摆脱媒体和对手为他设置的陷阱。 担任外交官以后,由于为人诚实细致,潘基文一直受到各级上司的赏识。他在外交通商部有个“主事”的绰号。主事是古代新罗时期的官职。潘基文得到这一绰号,是因为不管把多么琐碎的业务交给他,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妥当。 潘基文多次在国家和国际上获奖,被授予各种奖章和荣誉。鉴于他对祖国所作贡献,1975年、1986年和2006年获颁大韩民国最高勤政勋章。 任高官后 有关潘基文的书籍 潘基文在担任高官以后,一直没有改变亲切和蔼的作风,西方媒体称他为“和蔼可亲的外交官”。 潘基文在工作上一丝不苟,下属向他汇报工作时,如果有含糊其辞或者错误的地方,他都会立即指出,但绝不严辞呵责,而是用和缓的语气提出建议。因此,虽然潘基文对工作要求很高,但与他相处的官员都没有怨言,潘基文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公认“美国通”。从20世纪80年代起,潘基文先后在韩国驻美国大使馆、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担任要职,加上在美国的留学,他前后在美国的时间超过10年。他在国内也长期负责美国事务,熟悉美国情况,在美国拥有广泛的人脉,被公认为是韩国外交界的“美国通”。 潘基文在担任驻美使馆公使兼总领事期间,正好赶上第一次朝核危机,他在处理朝核问题的过程中结识了美国各界高官,并建立起了密切联系。 对外关系 潘基文同联合国的关系一直可以追溯到1975年他在外交部联 潘基文书法 合国处任职之时。此后,他从派任纽约大韩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一秘、外交部首尔总部联合国处处长、到驻维也纳大使。在大使任内,他曾于1999年担任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委会主席。2001年至2002年期间,大韩民国担任大会主席,他作为办公室主任促成大会通过此届会议第一项决议,对911恐怖袭击予以谴责,还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大会工作的主动行动,从而帮助以危机和混乱开始这一届会议成为通过了若干重要改革的会议。 出任外长 潘基文会见阿巴斯商讨应对加沙危机 潘基文在出任外长后,韩国政府最重要的外交课题之一,就是解决2002年爆发的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作为外长,潘基文为六方会谈展开了积极斡旋,在有关国家之间展开频繁的穿梭外交,成为韩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调停作用的关键人物。潘基文在这一过程中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望。 当然,潘基文就任外长后并非一帆风顺。就任后不久,发生韩国公民金善日于2004年6月在伊拉克被绑架并被斩首的事件。由于事件中出现韩国外交通商部官员玩忽职守的行为,韩国国内民众对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潘基文在这一事件中显示了出色的危机处理能力,并由此与韩国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韩国民众也对这位态度诚恳、言辞真挚的外交官产生好感。 3个人荣誉 编辑 1975年、1986年和2006年韩国政府三次授予“勤政勋章” 2001年奥地利共和国授予最高荣誉勋章 2002年巴西政府授予“里约博朗科大十字勋章” 2005年纽约韩裔协会授予“范弗利特奖” 2006年秘鲁政府授予“大太阳十字勋章” 2008年4月他被授予尊贵的布基纳法索国家大十字勋章;在同一个月内,他又被科特迪瓦政府授予国家大将军勋章。 2011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0月13日获得“南南发展奖”,以表彰他在2010年9月发起“妇幼健康全球战略”以及在促进改善全球妇女和儿童健康状况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3] 4语言能力 编辑 除了韩文,依照履历表显示,他会英文、法文、日文及德文。但是他的法语能力一直倍受质疑。 5连任成功 编辑 任期时间 第65届联合国大会于2011年6月21日通过决议,任命潘基文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第二个任期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 就职演说 潘基文在随后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对会员国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 潘基文在灾区考察 潘基文在灾区考察(5张) 谢,承诺将秉承《联合国宪章》中的神圣原则,加强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应对全球挑战,使联合国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 在联大主席戴斯的主持下,潘基文将左手平放在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签署的原版《联合国宪章》上,举起右手,正式宣誓就职。 在随后用英语和法语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潘基文表示,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工作是一项无尚的荣耀,他对会员国的支持与鼓励表示感谢,同时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潘基文表示,作为秘书长,他将在会员国之间、联合国系统内部以及联合国与诸多国际伙伴之间,发挥一个协调员和建桥者的作用。他援引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强调应将这种不朽的智慧应用到今天的工作中,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找到行动上的统一性。 潘基文与夫人 潘基文表示,在这个面临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全球挑战的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应对这些挑战,而必须推行新多边主义精神,加强伙伴关系,采取协同一致的行动。作为联合国秘书长,他将竭尽全力,推动各方加强合作,使联合国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 在演说结束时,潘基文以包括中文在内的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再次向各成员国表示感谢。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潘基文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祝贺潘基文再次被任命为联合国秘书长。中方将继续支持他本人和联合国的工作。 洪磊说,中方祝贺潘基文先生再次被任命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作为来自亚洲国家的秘书长,在任期间,为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洪磊表示,我们希望潘基文先生在新的任期内,与广大会员国一道,共同推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方将继续支持他本人和联合国的工作。[4] 6人物轶事 编辑 获赠同名牛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1年7月8日在朱巴“会见”了南苏丹总统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赠送给潘基文一头和他同名的潘基文牛。 遭遇恶作剧 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27日证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接到了加拿大魁北克广播电台主持人打来的恶作剧电话,后者谎称是加拿大总理哈珀。 据悉,这起玩笑发生在当地时间26日下午,蒙特利尔喜剧二人组奥德特和特鲁德尔致电潘基文,谎称是加拿大总理,说自己因忙于整理头发,无法出席本周的联合国大会部长级会议。 据此二人称,潘基文当时是从重要的会议中抽身出来接他们电话的。潘基文的发言人称,秘书长很快就意识到了这是一起恶作剧,并一笑了之。 这个喜剧二人组“面具复仇者”素来以捉弄名人与政治人物而声名远播。他们曾“戏耍”的对象还包括比尔盖茨、小甜甜布兰妮、美国地产大亨特朗普以及美国前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5] 7人物争议 编辑 暗箱操作 2012年6月28日英国媒体报道,日前披露的一份报告曝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一则丑闻。这份报告称,潘基文在联合国高级官员的任命上,存在暗箱操作行为,[6] 这份报告由联合国大会选出的11人调查小组发布。该调查小组受命对联合国秘书处人事任命工作的“效率、连贯、及时、透明”等方面展开了大约2年的调查。报告指出,调查人员发现,联合国内部任命存在“不透明”现象,潘基文在任命一些高级官员时甚至并没有审核申请者的背景。调查人员认为,潘基文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连任联合国秘书长,这不有利于改善联合国内部人事任命的透明化。[6] 竞选总统 2014年11月初,韩国国内流传的“潘基文秘书长将参加下届韩国大选”,对此,联合国秘书处4日对这一说进行了否认,称韩国国内流传的说法并不属实,潘基文本人也表示,对相关说法的细节并不知情。潘基文还在资料中对8年以来一直支持自己的韩国政府和国民表示感谢,并承诺以后也会尽最大努力做好联合国秘书长应尽的职责。[7]
43
敌人
人与人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利益相关性,即自己的利益变化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他人的利益变化,可以采用利益相关系数来衡量,朋友就是利益相关系数大于0,敌人就是利益相关系数小于0。
44
box office
编辑 票房(Box Office)原意是指公开出售电影或剧院门票的地方,现特指电影或戏剧的商业销售情况。票房可以用观众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在现今的电影业中,票房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直接用来衡量一部电影的热播程度。
45
刘思洋
刘思洋编辑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策划、独立制片人、制片主任。 中文名刘思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出生日期1986年12月 职 业策划、独立制片人、制片主任 主要成就首届中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主要成就经济与法特别制作《举案说法》 湖北卫视《我就是天才》 cctv2特别节目《明星生意经》 cctv5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盛典 代表作品《健康早班车》、《中国夜•财经春晚》、云南卫视《士兵突击2》 目录 1个人简介 2个人履历 3《老公看你的》节目嘉宾 1个人简介 编辑 男,策划、独立制片人、制片主任,蓝色映像国际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CEO。吉林省吉林市人,1986年12月出生,汉族,山西艺术传媒学院电视制片管理专业毕业、山西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 2个人履历 编辑 2013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宣传片 策划、制片人 2013 北京奔驰企业形象宣传片 策划、制片人 2013年云南卫视《士兵突击2》颁奖晚会 制片主任 2013年云南卫视《士兵突击2》 制片主任 2012年 cctv2《中国夜·财经春晚》 制片主任 2012年 cctv2《健康早班车》 执行制片 2012年首届中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制片主任 2011年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式晚会 制片主任 2009-2010云南墨江双子节暨哈尼族太阳节开幕式晚会 策划·制片主任 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天安门广场显示屏宣传片《中国印》 制片主任 北京市委宣传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国家》 制片主任 2010-2012 长江商学院云南昆明夏季论坛 制片主任 2012 cctv12《社区英雄》样片 制片主任 2012 cctv12《闯关到12》 制片主任 2011 cctv12《班长对班长》 制片主任 2011 cctv7首届《农民网络春晚》 制片主任 2010-2012 cctv2经济与法特别制作《举案说法》 制片主任 2010-2011 湖北卫视《我就是天才》 制片主任 2009-2010 中国网络电视台CCBN展会 制片主任 2009 中国网络电视台启动仪式 制片主任 2009-2010 cctv2特别节目《明星生意经》 制片主任 2009 河南小二黑调味品广告片 制片主任 2008-2009 cctv5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盛典 执行制片 2008-2011 cctv2《全家总动员》 执行制片 2008-2009 cctv2《开心辞典》 执行制片 3《老公看你的》节目嘉宾 编辑
46
陈皎皎
http://www.mask9.com/node/37004好戏网 1980年生,北京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8年至今担任《新视线》主编。2007年担任《COLORS》杂志(意大利)主编;2006年担任《ZING新》编辑总监;2006年担任意大利Fabrica创意传播中心研究员;2005年至今致力于PENG & CHEN工作室;2004年担任逸飞媒体人文城市丛书执行主编;2003年担任《VISION青年视觉》编辑。
47
宫本一夫
宫本一夫:中国有我祖先的记忆 2014-08-08 16:00:00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zhxue 核心提示:日本学者更能涉及宽广全面的范围,而中国学者更精细,善于从微观把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宫本一夫(Miyamoto Kazuo),日本考古学家。1958年出生于日本松江市,获得京都大学文学部博士学位。现任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东亚范围内从新石器时代到初期铁器时代的比较考古学及比较文明论,是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目前在中国开展关于水田农耕起源地及明初期青铜器的研究,担任日本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2003年荣获第十六届滨田青陵奖,获得优秀考古学研究者荣誉称号。 ★先锋语录 ★写作历史性书籍时,一方面需要科学性考据——不然就像写小说了——但又不能太晦涩。 ★日本学者更能涉及宽广全面的范围,而中国学者更精细,善于从微观把握。 ★挖掘就是一种保护,并将这种保护制度化、规范化。目前与此类似的规定中国也有,但执行得不够严格。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陈雪莲 实习记者 谢亚乔 发自北京 须发灰白整洁、面容儒雅慈祥的日本考古学家宫本一夫先生虽已年近花甲,但面前的他看起来却很健朗,汉语也说得很流利。 宫本此次来华主要是因为2004-2005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的百周年献礼系列丛书《中国的历史》今年刚出版了中文版,这套书的首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由宫本撰写,其他九卷也由日本著名学者所著。 他惊讶于非周末与节假日,来聆听他讲座的中国人如此之多。其实,《中国的历史》这套通俗性历史读物在中国早就小有名气。业内人士也认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就当属日本学者。 中国应发展公众考古学 宫本撰写的首卷,时间跨度为史前时代到五帝时代与夏王朝时代,他期望读者能透过此书,了解“以考古学为对象的区域考察如何影响该区域近现代史”的问题。 《国际先驱导报》:从考古学研究出发,神话跟历史的关系是什么? 宫本一夫:神话与考古学有一定联系,我们在考古的同时也不应完全忽略对神话传说的证实与澄清。有时候,考古学家会按照当地神话传说的名字来确定该区域文化的名称。另外,神话传说也是历史学家考察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自汉代以后,神话传说经常会被考古学界引用。但神话只是神话,仍需要我们用考古资料来解释当时的生活情况或者社会发展过程。 Q:您最近一次来中国考古在哪里?遇到过什么困难? A:最近一次是2010年在四川西部阿坝州若尔盖县。困难首先来自身体,猛然上到海拔数千米的高原地带,身体好的人会很敏感,会有高原反应,但像我这样身体不好的人就没有高原反应。那时当地时常发生一些民族冲突,道路被阻塞,不得不靠公安警察来开路。在这些敏感地带,一般不允许外国人进入,但我们的考察团队由中国国务院直接批准,所以比较顺利。 Q: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文物和遗址保护现状如何?日本如何保护民俗? A:我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参与过考古挖掘,(足迹)遍布内蒙古、四川、山东、湖北、江苏、新疆、辽宁等地,这些地方的文物保护工作有待完善。1995年,我在长江流域的三峡大坝附近考古研究时,发现那里农村居民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以及技艺正逐渐荒废,我当时非常焦虑。 上世纪日本经济逐渐发展时,大规模土地开发而破坏遗址是常有的事,此外,老百姓的遗址保护意识也较弱。后来日本政府开始实行强制性挖掘制度,就是开发某块土地之前,为防止潜存的遗址被破坏,必须提前对当地进行考古探测。这样看来,挖掘就是一种保护,并将这种保护制度化、规范化。目前中国也有此类规定,但执行得不够严格。 文物保护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公众考古学。日本考古学家会把遗址中有价值的文物向公众展示,以此提高公众了解文物的兴趣,让公众内心认可它们重要性——为了给后代留下宝贵的资料,这样老百姓的保护意识就会得到提高。在中国也可以发展公众考古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本网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更多境外媒体报道,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 www.cankaoxiaoxi.com >> 复制链接 打印 收藏 武侠聚首:十大掌门聚成都展武艺 武侠聚首:十大掌门聚成都展武艺 日本第一美女佐佐木希婚纱美照曝光 日本第一美女佐佐木希婚纱美照曝光 年终盘点:爱意满满的拥抱画面 年终盘点:爱意满满的拥抱画面 军校学员晒穿越照 全是潮男靓女 军校学员晒穿越照 全是潮男靓女 猜您喜欢换一换 锐参考:本周最热话题,看看外媒怎么说 图说24小时:你必须关注的全球最新要闻 女子海中做爱阴道痉挛“锁”男友 保持姿势去医院 女子出轨玩车震发“握鸟照” 称体外射精不算做爱 19岁少女失踪牵出家族大丑闻 祖孙三代乱伦(图) 赵本山奢侈私生活曝光:豪车豪宅数不清 资产吓死人 郭美美不雅照疑曝光 依偎大肚男子下身 妻子查手机发现丈夫人兽交照片 精神崩溃头发掉光 胸大年龄辨不清 男子与15岁少女发生性关系被判无罪 男女当街互殴 男子拉扯女子上衣使其内裤走光(图) 百度推荐 百万豪车送修理厂 取车前被试车员撞坏 百万豪车送修理厂 取车前被试车员撞坏 南非女孩封后2014世界小姐 素颜照曝光 南非女孩封后2014世界小姐 素颜照曝光 女生撞脸宋慧乔韩雪周慧敏 女神范十足 女生撞脸宋慧乔韩雪周慧敏 女神范十足 图片故事:“冰上精灵”李子君 图片故事:“冰上精灵”李子君 阿根廷动物园雄狮与游客零距离合影 阿根廷动物园雄狮与游客零距离合影 图片故事:两个指导员 一对姐妹花 图片故事:两个指导员 一对姐妹花 盘点全球卖价最贵的9张照片 盘点全球卖价最贵的9张照片 强迫初中女生卖淫的大姐大 其母开色情店 强迫初中女生卖淫的大姐大 其母开色情店 网友评论
48
hegel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以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其思想体系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源流。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 中文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外文名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别 名黑格尔 国 籍德国 民 族日耳曼 出生地斯图加特 出生日期公元1770年8月27日(庚寅年) 逝世日期公元1831年11月14日(辛卯年) 职 业哲学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杜宾根大学 信 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对德国国家哲学作了完整的阐述 代表作品《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 血 型AB型 性 别男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 国家观 ▪ 辩证法 ▪ 认识论 3主要作品 4人物评价 5家庭成员 1人物生平 编辑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2主要成就 编辑 国家观 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J.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黑格尔晚年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态度,但对法国革命始终持有好评,对德国保守派──历史法学派持反对态度。 黑格尔的国家观继承和发展了I.康德、J.G.费希特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他用哲学的思辨揭示国家的本质,反对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认为国家不是契约的任意产物。 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他认为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黑格尔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区分,认为市民社会是“外在的国家”,是主观意志、个人利益的结合形式。国家以它至高无上的意志、伦理精神把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整体国家观的倾向给予充分发挥,表明了他对古希腊以伦理和整体为特征的城邦国家观的崇尚。 在国家制度方面,黑格尔认为世袭君主制是国家制度的顶峰,王权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国王拥有最后的主观决断权。但他主张限制王权,认为三权只是政治国家统一意志的象征,只能依法签署议会通过的决议。 他对行政权的论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出行政权是执政权,应当掌握在为社会服务、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级手中。他反对封建的官职世袭制度,主张任用官吏应以才智为标准并向一切市民开放。他强调国家制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反对机械的分权理论。 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 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黑格尔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黑格尔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非常热衷于神秘主义,他后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年—1818年),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几乎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是最难懂的。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由于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辩证法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在古代,所谓的辩证法就是在辩论中以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方法[1] 。 黑格尔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哲学中提出了辩证发展的理论。他的发展和变化的学说对于辩证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整个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是在不断的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时过程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和发展的源泉。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到关于概念,判断的学说上,应用到认识的逻辑上。 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 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 以上黑格尔观点类似于康德的二律背反。用以说明实在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并且这种矛盾性永恒存在,而结实这种存在的矛盾只能运用形而上学,即解释为绝对的“精神”,亦或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 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甲君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 “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当前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 “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 “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 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 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受到中国道学思想的巨大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孔子、孟子讲得很简略,一笔带过;但是对《周易》,——尤其是对道家的老子,的确很重视,并且用专门的章节特别讨论了《老子》中的“道”和“无”。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立论新奇,论述动人。他研讨每个命题,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反、和的三维形式,采用三段式解读法。他的哲学总是分三大部分,每部分论述三大命题,每个命题分三个论点,每个论点又分出三个步骤来进献解明。在解读和运用老子“三生万物”的方法论中,黑格尔可以说是在西方哲学领域中将它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人物。[2] 举几个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的实例,也许可以使这方法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他的逻辑的议论开头先假定“绝对是纯有”;我们假定它就是纯有,而不加给它任何质。但是不具有任何质的纯有是无;于是我们达到反题:“绝对即是无”。从这种正题和反题转入合题:“有”与“非有”的合一是“变易”,所以说“绝对是变易”。这当然也不行,因为变易必得有什么东西变易。这样,我们对“实在”的见解通过不断改正以前的错误而发展,所有这些错误都是由于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当成好像可以是全体,从这种不适当的抽象化产生的。“有限物的界限不单是从外界来的;它自身的本性就是它被扬弃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转变成它的对立面。” 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 马克思通过黑格尔创建的辩证法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社会的物质的历史发展因素,找出并确定社会发展的过程或其必经的过程,试图用这种过程得出一个趋势,并运用辩证法:“事物中的矛盾是其运动和发展的目的和源泉。来论证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黑格尔所说的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是其发展变化的源泉,中的事物是一种 “精神” 有点类似于老聃所说的 “道”,(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而马克思所说的 “事物”是“物质”。 认识论 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依黑格尔的意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 《逻辑学》末尾讲的“绝对理念”,是一种像亚里士多德的“神”似的东西。绝对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很明显,“绝对”除思维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维,因为除对我们理解“实在”的偏狭错误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东西。据他说,“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识向自身中映现。定义“绝对理念”的实际原话非常晦涩。瓦勒斯译之如下:绝对的理念的统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即是一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德文原文更难懂)。 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绝对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着说:“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如今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终极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此句与前文道家老子对他的影响前后矛盾)到“绝对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绝对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认为永恒存在之物是一种“绝对精神” ,不以主体形式而转移,是形而上的本质。而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以主体形式而改变。事物是因主体存在而存在,即因我的存在而存在;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不存在是与我无关的,个体存在不存在世界都存在,这绝对存在的是一种绝对精神。“ “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 “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绝对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 “知性和自觉意志作用的世界,并没有委给偶然,而是必定表现为自知的理念的样子。” 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 精神及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哲学的实在对象。把精神和它的对立物即物质加以比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质的实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内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这话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义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 “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在精神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三个主要阶段:东方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世界历史就是对无约束的天然意志的训练,使它服从于普遍的原则,并且赋予它主观自由。东方过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腊与罗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总会以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适当的政体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同样都属于若干者自由的阶段,专制政治属于唯一者自由的阶段,君主制则属于所有者自由的阶段。这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自由”一词的极其古怪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同意);但是他总爱把这话倒转过来,主张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因而,在他来讲,“自由”所指的可说无非是服从法律的权利。 可以想见,在“精神”在地球上的发展中,他把最高的角色指派给日耳曼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实现绝对真理,作为自由的无限自决——以自己的绝对形式本身作为其旨趣的·那·种自由。”这是一种无上妙品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指你可以不进集中营。这种自由不意味着民主,也不意味着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党口号,这些都是黑格尔所鄙弃的。当精神加给自己法律时,它做这事是自由的。照我们的世俗眼光看来,好像加给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体现,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体现。但是从“绝对”的观点看来,君主与臣民的区别也像其它一切区别,本是幻觉,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狱里的时候,这仍旧是精神自由地决定自己。黑格尔称赞卢梭把总意志和全体人的意志区分开。据推测,君主体现总意志,而议会多数不过体现全体人的意志。真是个便当好用的学说。 黑格尔把日耳曼历史分成三个时期:第一篇,到查理曼止;第二篇,查理受到宗教改革;第三篇,从宗教改革以后。 这三个时期又分别叫做圣父王国、圣子王国和圣灵王国。圣灵王国竟然是从镇压农民战争中所犯的令人发指的血腥暴行开始的,似乎有点离奇古怪;但是当然,黑格尔并不提这样的屑细小事,而是正如所料,对马基雅弗利大发一通称赞。 黑格尔对罗马帝国灭亡以来的历史的解释,一部分是德国学校里世界史教学的结果,一部分又是它的原因。在意大利和法兰西,虽然像塔西陀和马基雅弗利那样的少数人也曾经有过对日耳曼人的浪漫式的景仰,但是一般说日耳曼人向来被看成是“蛮族”入侵的祸首,被看成是教会的仇敌:先在那些大皇帝之下、后来又作宗教改革的领袖。 一直到十九世纪为止,各拉丁民族把日耳曼人看作是在文明上低自己一等的人。德意志的新教徒自然抱另一种看法。他们把晚期罗马人看成精力衰竭的人,认为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是走向复苏的重要的一步。关于中古时期神圣罗马帝国与教皇政治的纷争方面,他们采取皇帝党的看法;直到今天,德国小学生们都被教导对查理曼和巴巴罗撒无限崇拜。在宗教改革后的时代,德意志在政治上的软弱和不统一令人慨叹,普鲁士的逐渐兴起受到了欢迎,欢迎这使德意志不在奥地利的稍嫌脆弱的旧教领导下、而在新教领导下强盛起来。黑格尔在对历史作哲学思考时,心里怀想着狄奥都利克、查理曼、巴巴罗撒、路德和弗里德里希大王之类的人物。解释黑格尔,得从这些人的勋功着眼,得从当时德意志刚刚受了拿破仑欺辱这件事着眼。 德意志受到了高度颂扬,所以大家也许料想要讲德意志就是绝对理念的最后体现,超乎它以外恐怕不可能再有任何发展了。但是黑格尔的见解并不是这样。他反而说美洲是未来的国土,“在那里,在将要到来的时代,世界历史的主题要表现出来——或许〔他用典型的口气补充说〕以南北美之间的抗争表现出来。”他好像认为一切重大的事情都采取战争形式。假使真有人提醒他,美洲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或许是发展一个没有极端贫困的社会,他也不会感兴趣。相反,他倒说至今在美洲还没有真国家,因为真国家需要划分成贫富两个阶级。 在黑格尔,民族凭着马克思讲的阶级所起的作用。他说,历史发展的本原是民族精神。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某一个民族受托担负起引导世界通过它已到达的辩证法阶段的使命。 当然,在现代这个民族就是德意志。但是除民族以外,我们也必须考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那就是这种人:他们的目标体现着当代应发生的辩证转变。这种人是英雄,他可能违犯平常的道德律,违犯也不为过。黑格尔举亚历山大、凯撒和拿破仑为实例。我很怀疑,依黑格尔之见,人不作战争征服者是否能够是“英雄”。 黑格尔对民族的强调,连同他的独特的“自由”概念,说明了他对国家的颂扬——这是他的政治哲学的极重要的一面,如今我们必须把注意力转向这一面。他的国家哲学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Philosophy of Law)中都有发挥。 大体上和他的一般形而上学是一致的,但不是这种形而上学的必然结果;不过在某些点上——例如,关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他对民族国家的赞美达到了和他的重全体、轻部分这个一般精神不相容的程度。 就近代来说,颂扬国家是从宗教改革开始的。在罗马帝国,皇帝被神化了,国家因此也获得了神圣性质;但是中世纪的哲学家除少数而外全是教士,所以把教会摆在国家上面。 路德因得到新教邦主们的支持,开始了相反的做法。路德派教会大体上是信奉埃拉司图斯之说的。霍布士在政治上是个新教徒,发扬了国家至上说,斯宾诺莎跟他所见略同。前面讲过,卢梭认为国家不应当容忍其它政治组织。黑格尔是属于路德派的激烈新教徒;普鲁士国家是埃拉司图斯式的专制君主国。这种种理由本来会使人预料国家要受到黑格尔的高度重视;但是即使如此,他也算走到了可惊的极端。 《历史哲学》里说“国家是现实存在的实现了的道德生活”,人具有的全部精神现实性,都是通过国家才具有的。 “因为人的精神现实性就在于此:人自己的本质——理性——是客观地呈现给他的,它对人来说有客观的直接的存在。因为‘真的东西’是普遍的意志和主观的意志的统一,而‘普遍的东西’要在国家中,在国家的法律、国家的普遍的与合理的制度中发现。国家是地上存在的神的理念。”又:“国家是理性自由的体现,这自由在客观的形式中实现并认识自己。……国家是人的意志及其自由的外在表现中的精神的理念。” 《法哲学》在论国家的一节里,把这个学说阐述得稍完全一些。“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即作为显现可见的、自己明白的实体性意志的道德精神;这道德精神思索自身并知道自身,在它所知的限度内完成它所知的。”国家是自在、向自的理性者。假使国家(像自由党人所主张的那样)仅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存在,那么个人就可以是国家的成员、也可以不是国家的成员了。然而,国家和个人却有一种与此完全不同的关系。因为国家是客观的“精神”,而个人仅以他是国家的成员而论才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伦理性,国家的真意和目的便在于这种结合。倒也承认可能有坏的国家,但是这种国家仅只存在而已,没有真的实在性,而理性的国家本身就是无限的。 可见黑格尔为国家要求的位置跟圣奥古斯丁及其旧教后继者们为教会所要求的位置大体是相同的。不过,从两点上看旧教的要求比黑格尔的要求要合理些。第一,教会并不是偶然造成的地域性社团,而是靠其成员们信以为有无比重要性的一种共同信条结合起来的团体;因而教会在本质上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理念”的体现。第二,天主教会只有一个,国家却有许多。尽管把每个国家在对国民的关系上做成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专制,要找出什么哲学原则来调节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总有困难。实际上,在这一点上黑格尔放弃了他的哲学空谈,而拿自然状态和霍布士讲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作为后盾。 只要“世界国家”还不存在,那么俨然像只有一个国家似地来谈“国家”,这种习惯是要造成误解的。在黑格尔看来,所谓义务完全是个人对国家的一种关系,所以便没留下任何借以使各国的关系道德化的原则。这点黑格尔是承认的。他说,在对外关系上,国家是一个个体,每个国家对于其它国家是独立的。“由于在这种独立性中,现实精神的‘向自有’有其存在,所以独立性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光荣。”他接着论驳会使各个国家的独立性受到限制的任何种类的国际联盟。公民的义务(就他的国家的对外关系来说)完全限于维持本国家的实质的个体性,即独立与主权。由此可见战争不全然是罪恶,不是我们应当尽力废止的事情。国家的目的不单是维持公民的生命财产,而这件事实便构成战争的道德根据,因此不应把战争看作是绝对罪恶或偶然的事情,也不应认为战争的原因在于某种不该有的事。 黑格尔并不只是说在某种事态下一个民族无法恰当地避免进行战争。他的意思远不止于此。他反对创设将会防止这种事态发生的机构——例如世界政府,因为他认为不时发生战争是一件好事情。他说,战争是那样一种状态,即我们认真理解现世财产物品的空虚无益。(这个见解应当和相反的理论,即一切战争都有经济原因,作一个对比。) 战争有一种实际的道德价值:“战争还有更崇高的意义,通过战争,各国人民的伦理健康就在他们对各种有限规定的固定化的冷淡上保全下来。”和平是僵化;神圣同盟和康德的和平联盟都错了,因为由众国家做成的一个家庭必定创造出一个敌人。国与国的争端只能由战争来解决;因为国家彼此之间处于自然状态,它们的关系既不是法的关系,也不是道德关系。各国家的权利在它们个别的意志中有其现实性,而每个国家的利益就是它自己的最高法律。道德与政治不成对比,因为国家是不受平常道德律约束的。 这便是黑格尔的国家说——这样一个学说,如果承认了,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黑格尔的骗见之强显露在这点上:他的国家理论同他自己的形而上学大有矛盾,而这些矛盾全都是那种偏于给残酷和国际掠劫行为辩护的。一个人如果迫于逻辑不得不遗憾地推论出他所悲叹的结论,还可以原谅;但是为了肆意鼓吹犯罪而违反逻辑,是无法宽恕的。黑格尔的逻辑使他相信,全体中的实在性或优越性(这两样在他看来是同义的)比部分中的要多,而全体越组织化,它的实在性和优越性也随之增大。这证明他喜欢国家而不喜欢无政府的个人集群是有道理的,但是这本来应当同样让他不喜欢无政府式的国家集群而喜欢世界国家才对。在国家内部,他的一般哲学也应当使他对个人感到更高的敬意,因为他的《逻辑学》所论述的全体并不像巴门尼德的“太一”,甚至不像斯宾诺莎的神,因为他的全体是这样的全体:其中的个人并不消失,而是通过他与更大的有机体的和谐关系获得更充分的实在性。个人被忽视的国家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的雏型。 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也没有任何不强调其它社会组织而独强调国家的有力理由。在他不重教会重国家这件事情上,我只能看到新教的偏见。此外,假如像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社会尽可能地组织化是好事,那么除国家和教会而外,还必须有许许多多社会组织。由黑格尔的原理来推论,必须说每一项对社会无害而且能够因协作而得到振兴的事业都应当有适当的组织,每一个这种组织都应当有一份有限独立性。 也许会有这种反对意见:最后的权力总须归属某个地方,除归属国家而外不可能归属别处。但是即使如此,这个最后的权力在企图苛酷得超出某个限度时如果不是不可抗拒的,这仍旧是好的。 这就使我们接触到评判黑格尔的全部哲学时的一个基本问题。全体比部分是不是有较多的实在性?是不是有较多的价值?黑格尔对这两个问题都作肯定的回答。实在性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价值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一般都把这两个问题看得似乎不大区别得开,但是在我认为把二者分离开是很重要的。开始从形而上学问题说起吧。 黑格尔以及其他许多哲学家的见解是这样:宇宙任何部分的性质深受这部分对其它各部分和对全体的关系的影响,所以关于任何部分,除指定它在全体中的地位而外,不可能作任何真的陈述。因为这部分在全体中的地位随所有其它部分而定,所以关于它在全体中的地位的真陈述同时就会指定其它每一个部分在全体中的地位。因此,真陈述只可能有一个;除全体真理而外别无真理。同样,除全体以外,没有完全实在的东西,因为任何部分一孤离开便因孤离而改变性质,于是不再显出十分真的面目。另一方面,如果照应当抱的看法,就部分对全体的关系来看部分,便知道这部分不是自立的,除作为唯一真正实在的该全体的部分而外,不能存在。这是形而上学学说。 如果这形而上学学说是对的,那么主张价值不寓于部分而寓于全体的伦理学说必定是对的;但是如果形而上学学说错了,它却未必也错了。并且,它还可能对某些全体说来正确,而对其它全体说来不正确。这个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对活体来讲显然是对的。 眼睛一跟身体分离开便不中用;一堆disjectamembra(断裂的肢体)即使在完整时,也没有原属于未取下这些肢体的那个肉体的价值。黑格尔把公民对国家的伦理关系看成类似眼睛对身体的关系:公民在其位,是有价值的全体的一部分,但是孤离开就和孤离的眼睛一样无用。不过这个类比却有问题;某种全体在伦理上是重要的,并不见得一切全体在伦理上都重要。 以上关于伦理问题的讲法,在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缺陷的,即没有考虑目的与手段的区别。活体上的眼睛·有·用,也就是说,有当作手段的价值;但是它并不比和身体分开时有更多的内在价值。一件东西如果不当作其它某东西的手段,为了它本身而受到珍视,它就有内在价值。我们是把眼睛作为看东西的手段来评价它。看东西可以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让我们看到食物或敌人,这时是手段,让我们看到我们觉得美的东西,这时就是目的。国家作为手段来说显然是有价值的:它保护我们不受盗贼和杀人犯的侵害,它修筑道路、设立学校,等等。不必说,它作为手段也可以是坏的,例如进行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关于黑格尔我们要问的真正问题并不是这个,而是问国家作为目的来说是不是本身即是好的:公民为国家而存在呢?还是国家为公民而存在呢?黑格尔抱前一种看法;来源于洛克的自由主义哲学抱后一种看法。很明白,只有认为国家具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格,我们才会把内在价值归于国家。在这点上,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和价值问题有了关联。一个人是具有单一生命的复合全体;会不会有像身体由各器官构成那样,由众人格构成的一个超人格,具有不等于组成它的众人格的生命总和的单一生命?如果像黑格尔的想法,能够有这种超人格,那么国家便可能是一个这样的东西,而国家就可以像整个身体对眼睛的关系一样,高居我们本身之上。但是假若我们认为这种超人格不过是形而上学的怪物,我们就要说社会的内在价值是由各成员的内在价值来的,而且国家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样,又从伦理问题转回到形而上学问题。由下文可知,形而上学问题本身其实是逻辑的问题。 这里争论中的问题远远比黑格尔哲学的是非问题要广;这是划分哲学分析的敌和友的问题。试举一个实例。假定我说:“约翰是詹姆士的父亲。”黑格尔以及所有信仰斯墨茨元帅所谓的“全体论”的人要讲:“你必须先知道约翰和詹姆士是谁,然后才能够理解这个陈述。可是所谓知道约翰是谁,就是要知道他的全部特性,因为撇开这些特性不谈,他和其他任何人便无法区别了。但是他的全部特性都牵连着旁的人或事物。他的特征是由他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关系,他是良善的或不良的公民,以及他隶属的国家来定的。你必须先知道所有这些事,才谈得上你知道‘约翰’二字指的是谁。在你努力要说明你讲的‘约翰’二字何所指时,一步一步使你去考虑整个宇宙,而你原来的陈述也会显出说的并不是关于约翰和詹姆士这两个各别人的什么事情,而是关于宇宙的什么事情。” 这话讲起来倒满好,但是一开始就难免遇上一个反对意见。假若以上的议论当真正确,认识又是怎么会开始有的呢? 我知道许许多多“甲是乙的父亲”这种形式的命题,但是我并不知道全宇宙。假使一切知识都是关于整体宇宙的知识,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知识了。这一点足以使我们怀疑上述议论在什么地方有错误。 事实是,为正确合理地使用“约翰”二字,我用不着知道有关约翰的一切事情,只须知道足以让我认识他的事情就行了。当然他和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或远或近的关系,但是除那种是所讲的事情的直接主题的关系而外,这些关系全不考虑,也能如实来谈他。他或许不仅是詹姆士的父亲,也是吉美玛的父亲,但是为知道他是詹姆士的父亲,我并不需要知道这一点。假使黑格尔的意见正确,我们不提吉美玛就不能把“约翰是詹姆士的父亲”所指的意思说完全,我们应该说:“吉美玛的父亲约翰是詹姆士的父亲。”这样恐怕还是不够;我们总得接着提到他的父母和祖父母,以至于整个一套家谱。但是这就使我们陷入荒唐可笑的境地。黑格尔派的意见不妨叙述如下:“‘约翰’这词的意思指对约翰来说为真的一切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定义而论,这话是循环的,因为“约翰”这词出现在限定短语里。实际上,假使黑格尔的意见正确,任何词都无法开始具有意义,因为根据他的理论,一个词的意义即它所指的事物的一切性质,而为叙述这一切性质,我们便需要已经知道一切其它的词的意义。 问题抽象地讲来是:我们必须把不同类的性质区别开。一件事物可以具有一个不牵涉其它任何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叫作·质。也可以具有一个牵涉一件其他事物的性质;“已婚”就是这样的性质。也可以具有一个牵涉两件其他事物的性质,例如“是妹夫”。 如果某事物有某一组质,而任何旁的事物都不恰恰具有这一组质,那么该事物就能够定义成“具有如此这般的质的事物”。根据它具有这些质,凭纯逻辑推不出来有关其关系性质的任何事情。黑格尔以为,如果对于一件事物有了充分知识,足以把它跟其他一切事物区分开,那么它的一切性质都能够借逻辑推知。这是一个错误,由这个错误产生了他的整个巍峨堂皇的大体系。这说明一条重要真理,即你的逻辑越糟糕,由它得出的结论越有趣。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3主要作品 编辑 《精神现象学》(Phae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全书分三个部分: 逻辑学、 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 《法哲学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Lectures on Fine Art)(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自然哲学》 人物名言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恶是发展原动力。 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嘿,哥们,我说,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 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1人物生平 编辑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2主要成就 编辑 国家观 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J.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黑格尔晚年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态度,但对法国革命始终持有好评,对德国保守派──历史法学派持反对态度。 黑格尔的国家观继承和发展了I.康德、J.G.费希特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他用哲学的思辨揭示国家的本质,反对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认为国家不是契约的任意产物。 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他认为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黑格尔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区分,认为市民社会是“外在的国家”,是主观意志、个人利益的结合形式。国家以它至高无上的意志、伦理精神把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整体国家观的倾向给予充分发挥,表明了他对古希腊以伦理和整体为特征的城邦国家观的崇尚。 在国家制度方面,黑格尔认为世袭君主制是国家制度的顶峰,王权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国王拥有最后的主观决断权。但他主张限制王权,认为三权只是政治国家统一意志的象征,只能依法签署议会通过的决议。 他对行政权的论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出行政权是执政权,应当掌握在为社会服务、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级手中。他反对封建的官职世袭制度,主张任用官吏应以才智为标准并向一切市民开放。他强调国家制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反对机械的分权理论。 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 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黑格尔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黑格尔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非常热衷于神秘主义,他后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年—1818年),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几乎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是最难懂的。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由于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辩证法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在古代,所谓的辩证法就是在辩论中以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方法[1] 。 黑格尔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哲学中提出了辩证发展的理论。他的发展和变化的学说对于辩证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整个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是在不断的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时过程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和发展的源泉。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到关于概念,判断的学说上,应用到认识的逻辑上。 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 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 以上黑格尔观点类似于康德的二律背反。用以说明实在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并且这种矛盾性永恒存在,而结实这种存在的矛盾只能运用形而上学,即解释为绝对的“精神”,亦或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 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甲君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 “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当前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 “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 “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 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 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明显地表现出他受到中国道学思想的巨大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孔子、孟子讲得很简略,一笔带过;但是对《周易》,——尤其是对道家的老子,的确很重视,并且用专门的章节特别讨论了《老子》中的“道”和“无”。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立论新奇,论述动人。他研讨每个命题,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反、和的三维形式,采用三段式解读法。他的哲学总是分三大部分,每部分论述三大命题,每个命题分三个论点,每个论点又分出三个步骤来进献解明。在解读和运用老子“三生万物”的方法论中,黑格尔可以说是在西方哲学领域中将它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人物。[2] 举几个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的实例,也许可以使这方法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他的逻辑的议论开头先假定“绝对是纯有”;我们假定它就是纯有,而不加给它任何质。但是不具有任何质的纯有是无;于是我们达到反题:“绝对即是无”。从这种正题和反题转入合题:“有”与“非有”的合一是“变易”,所以说“绝对是变易”。这当然也不行,因为变易必得有什么东西变易。这样,我们对“实在”的见解通过不断改正以前的错误而发展,所有这些错误都是由于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当成好像可以是全体,从这种不适当的抽象化产生的。“有限物的界限不单是从外界来的;它自身的本性就是它被扬弃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转变成它的对立面。” 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 马克思通过黑格尔创建的辩证法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社会的物质的历史发展因素,找出并确定社会发展的过程或其必经的过程,试图用这种过程得出一个趋势,并运用辩证法:“事物中的矛盾是其运动和发展的目的和源泉。来论证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黑格尔所说的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是其发展变化的源泉,中的事物是一种 “精神” 有点类似于老聃所说的 “道”,(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而马克思所说的 “事物”是“物质”。 认识论 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依黑格尔的意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 《逻辑学》末尾讲的“绝对理念”,是一种像亚里士多德的“神”似的东西。绝对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很明显,“绝对”除思维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维,因为除对我们理解“实在”的偏狭错误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东西。据他说,“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识向自身中映现。定义“绝对理念”的实际原话非常晦涩。瓦勒斯译之如下:绝对的理念的统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即是一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德文原文更难懂)。 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绝对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
49
京极夏彦
京极夏彦(1963年3月26日—)原名:大江胜彦,日本小说家、妖怪研究家、艺术总监。 世界妖怪会议评议员(主办)、关东水木会员、东亚怪异学会会员。《怪谈之怪》发起人之一。北海道小樽市出身。北海道俱知安高等学校毕业、就读过职业学校桑泽设计研究所。代表作有《百鬼夜行系列》、《巷说百物语系列》等。就职于大泽OFFICE株式会社。官方网站《大极宫》。是日本独具特色的“妖怪型”推理作家。也是新本格派先锋人物,思维极其大胆灵活,作品的走向多变宽广,读者年龄层极广。 目前他在日本推理小说界受到的瞩目,很类似80到90年代初日本文坛对绫辻行人的注目,巧合的是,他也曾经担任过绫辻行人的书籍装帧设计。由于京极夏彦原先是印刷品美术设计家出身,因此他独特的审美观念,多少也反映在他的小说中。 京极夏彦的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藏书,藏书量已经超过三万册,相当惊人。而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也是京极作品之所以包罗万象的原因之一。另外,京极也非常热爱收藏漫画。 中文名京极夏彦 外文名きょうごく なつひこ 别 名大江胜彦 国 籍日本 民 族大和族 出生地北海道小樽市 出生日期1963年3月26日 职 业小说家 毕业院校北海道俱知安高等学校 主要成就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96年) 泉镜花文学奖(1997年) 山本周五郎奖(2003年) 直木三十五奖(2004年) 柴田练三郎奖(2011年) 代表作品《百鬼夜行系列》、《巷说百物语系列》等 目录 1个人经历 ▪ 早年经历 ▪ 步入巅峰 2作品赏析 3作品风格 4作品一览 ▪ 厌系列 ▪ どすこい ▪ 南极(人) ▪ Garous ▪ 豆腐小僧系列 ▪ 书店系列 ▪ 其它小说 ▪ 非小说作品 ▪ 绘本 ▪ 访谈集、其他 5成就 6演出 7出版信息 8连载作品 9漫画信息 10改编作品 11中文版本 ▪ 简体版本 ▪ 繁体版本 12中文漫画 1个人经历 编辑 早年经历 出生于1963年的京极夏彦,以前所从事的所谓的图像设计工作,其实就是以绘画妖怪百魅为主题的,是近 京极夏彦 现代与水木茂,煤图一雄,伊藤润二并列的妖怪画师之一。京极堂系列的主人公京极堂,其实是作者自身的一种理想映射,京极夏彦作为妖怪画师的美称正是,京极堂主。其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妖怪研究学者,自封京极堂主。京极夏彦本身是一位推理小说家,但身为日本现代最重要的妖怪绘画师水木茂的狂热支持者,更自称水木茂的弟子,京极在妖怪领域也具有无比的影响力。其对妖文化的推狂,也绝对是日本掀起妖怪热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他在妖怪文化上的深厚造诣,也让他不同于一般的推理小说家。妖怪画的代表作,有《妖怪画卷》《晓斋妖怪白景》等。(此段均出自《图解·百鬼夜行》) 京极夏彦作品的最大特色,除了以不同的妖魔鬼怪作为各篇小说主题之外,还透过故事中身为驱邪师的中禅寺秋彦,在一个以肉眼看不见的世界中,尝试把一些以肉眼看不见的事件进行推理,从而找寻一个不能以日常知识或宗教迷信来作圆满解释的真相。从推理小说的本质来说,京极夏彦从没有试图把事件的真相刻意地只以传统的科学理性来解释,这确实与一般的本格甚或新本格作家最为不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故事中才会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类型的侦探,一个传统天才型名侦探的榎木津,和另一个介乎科学与迷信之间的中禅寺。 步入巅峰 在“百鬼夜行”作品第一部的《姑获鸟之夏》中,笔者借中禅寺秋彦的口申明了许多遍,他的观点并不是迷信,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所谓的“妖怪”是特定事件、情感在日本特定的文化中的一种表现。“除妖”,也就是根据“妖怪的种类”解读出事情的真相,进而为当事人解开心结的过程。但是他也不承认自己是“科学”的,“科学”在他眼里也是一种信仰,而且是盲目否定不可研究领域的“不科学”的信仰。而“心”是永远不能量化的,所以科学研究不了。 京极堂系列小说人物设定鲜明、布局精彩、架构繁复,举重若轻的书写极具压倒性魅力,书籍甫出版便风靡大众,读者群遍及各年龄层与行业。京极夏彦以让人瞠目结舌的奇快速度创作,被誉为“神”一样的创作者。 虽然京极夏彦在日后的执笔速度已不再像初出道时那么的快速,但他发展的方向更为多元。在小说的领域,京极夏彦笔下有两大系列作品,分别为京极夏彦系列与巷说百物语系列,此外还有一些非系列的小说。在小说之外,则包括妖怪研究、妖怪的绘图、漫画的创作、动画的原作脚本与配音、戏剧的客串演出、作品朗读会、各方访谈、书籍的装帧设计等,在许多领域都可以见到他的活跃,更让人惊讶于他多样的才能。 京极夏彦的推理小说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推理新时代的经典,很大程度是归结于他描写的是犯罪者内心的“动机”和“环境成因”,并把这些晦涩的人类心理变成“妖怪”来描写,给予了这些心理的一个具体形象,并以“驱除”的方式解决。在此便大大超越了西方的侦探小说,京极夏彦并不拘泥于物理作案的线索,没有高科技的破案机器,注重的是对人类“心”的分析和理解。 所以说比以往的侦探小说更胜一筹,也更接近本质,可以说是一位推理的大家! 2作品赏析 编辑 《姑获鸟之夏》 这世上没有不可思议的事,只存在可能存在之物,只发生可能发生之事。 千呼万唤出来的“绝版经典” 京极夏彦系列作品隆重登场! 最离奇诡谲的新本格推理,最合情合理的怪奇小说。 兼具不可思议谜团和怪奇传说的经典,糅合名实辩证与测不准定理,既诡异又理性,华丽而滔滔不绝的辩证,书写风格具压倒魅力。 妇产科医院久远寺家族的女儿怀胎20个月始终无法生产。更诡异的是,她的丈夫在一年半前居然在宛如密室的房间里,如烟一般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密室失踪与久孕不育,其实是层诡谲神秘的外壳,其中包裹的,则是一个忧伤无奈的故事。 推理和传统怪奇传说的经典,神秘的事物却有合理的解释。 精妙糅合不可思议的谜团与古老传说,存在与虚无、物质与意识、科学与幻觉、确定性与测不准原理……   既离奇又充满理性,华丽而滔滔不绝的辩证,开创独特书写纪元。 ------------------------------------------- 我的视线恰巧停在桌上翻开的书上。 上头绘着一张下半身或许是因血而当红的半裸女子,怀里抱着同样染着血的婴儿。 周遭乃是荒野。 倾盆大雨下个不停。 女子一手遮着额前,另一手似乎不甚在意似的搂搂着婴儿。 仿佛待会儿便是将其送人。 女子的表情阴沉,但倒也不像是痛苦、悲伤或怨恨。 而像是……困惑。 如果她表情充满怨恨,或许会令人觉得相当恐怖。 但她的表情却是那样的困惑,与其说恐怖,更让人觉得……非常不详。 3作品风格 编辑 京极夏彦是日本新本格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风格也非常多变,不过在日本主要是归类为妖怪推理的 百鬼夜行短篇作品系列 百鬼夜行短篇作品系列(11张) 作家。他经常由神鬼妖怪和古代传说中取材,并进一步吸收成为写作的素材,再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写作,同时也能够为旧有的情节或谜题,赋予新鲜的面貌,让人完全不觉得重复或有看到相似伎俩的不悦。虽然有人认为京极的作品应该归为神鬼妖怪类,但一般仍公认他为新本格派的先锋人物。京极拥有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对怪力乱神方面有着特别的兴趣,但是他的小说不管是情节还是谜题,最终都会有“合理”的解释,这也是他和小泉八云等神怪小说派别,最大的不同。 4作品一览 编辑 (注:小括号中为日版发行时间,空心括号中为收录篇名,大陆已出版以【※】标记,台湾已出版大陆未出版以【#】标记。) 百鬼夜行系列长篇集 【主线作品】 姑获鸟之夏※(1994年9月)电影版2005年7月16日上映 京极堂系列 京极堂系列(60张) 魍魉之匣※(1995年1月)电影版2007年12月22日上映 动画版2008年10月开播 狂骨之梦※(1995年5月) 铁鼠之槛※(1996年1月) 络新妇之理※(1996年11月) 涂佛之宴宴之支度(台译:涂佛之宴 备宴)[1] ※(1998年3月) 涂佛之宴宴之始末(台译:涂佛之宴 撤宴)[1] ※(1998年9月) 阴摩罗鬼之瑕※(2003年8月) 邪魅之雫#(2006年9月) 鵼之碑(刊行预定) 百鬼夜行系列短篇集 【旁线作品】 百鬼夜行:阴※(1999年7月)[2] 第壹夜 第贰夜 第叁夜 第肆夜 第伍夜 窄袖之手 文车妖妃 目目连 鬼一口 烟烟罗 第陆夜 第柒夜 第捌夜 第玖夜 第拾夜 倩兮女 火间虫入道 襟立衣 毛倡妓 川赤子 百器徒然袋:雨※(1999年11月)[3] 第一番 第二番 第三番 鸣釜 玫瑰十字侦探的忧郁 瓶长 玫瑰十字侦探的郁愤 山颪 玫瑰十字侦探的愤慨 今昔続百鬼:云#(2001年11月)[4] 多多良老师行状记 1 多多良老师行状记 2 多多良老师行状记 3 多多良老师行状记 4 岸涯小僧 泥田坊 手之目 古库里婆 百器徒然袋:风#(2004年7月)[5] 第一番 第二番 第三番 五德猫 玫瑰十字侦探的慨然 云外镜 玫瑰十字侦探的然疑 面灵气 玫瑰十字侦探的疑惑 百鬼夜行:阳(2012年3月)[6] 第壹日 第贰日 第叁日 第肆日 第伍日 青行灯 大首 屏风窥 鬼童 青鹭火 第陆日 第柒日 第捌日 第玖日 第拾日 墓之火 青女房 雨女 蛇带 目竞 巷说百物语系列 巷说百物语※(1999年)[7] 巷说百物语系列 巷说百物语系列(14张) 洗豆妖 白藏主 舞首 芝右卫门狸 盐之长司 柳女 帷子辻   续巷说百物语※(2001年)[8] 狐者异 野铁炮 飞缘魔 船幽灵 死神 老人火 后巷说百物语※(2003年)[9] 红鳐鱼 天火 负伤蛇 山男 五位光 风神 前巷说百物语#(2007年)[10] 寝肥 周防大蟆 二口女 雷兽 山地乳 旧鼠 西巷说百物语(2010年)[11] 系列最终回 桂男 遗言幽灵 水乞幽灵 锻冶嬶 夜乐屋 沟出 豆狸 野狐   江户怪谈系列
50
宋美龄
宋美龄(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4日),女,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宋美龄除了拥有杰出的英语功底外,还会说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宋美龄的钢琴也是演奏的相当不错的,所以宋美龄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是蒋介石的外交助手。宋美龄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父亲为富商宋嘉澍。凭借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留学背景,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美龄晚年长期定居美国,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6岁。[1-2] 中文名宋美龄 外文名Song May-ling 别 名蒋宋美龄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浦东 出生日期1897年3月5日 逝世日期2003年10月24日 职 业政治家、外交家 毕业院校Wellesley College, MA, USA 信 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西安事变当事人之一 第一个在美国国会演讲的中国人 代表作品《西安事变》、《中国的和平与战争》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期生活 ▪ 国民时期 ▪ 解放时期 ▪ 晚年处境 2家庭生活 ▪ 家族 ▪ 生活 3成就及荣誉 4有关评价 ▪ 社会评价 ▪ 个人评价 5经典语录 6相关传记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生活 宋美龄,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3] 幼年在家学英文。1910年(也有说是1907年),宋美龄跟随赴美留学的二姐宋庆龄到了美国,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女子大学。此时,宋美龄在思想、举止和谈吐上已全盘西化。 宋美龄生平照 宋美龄生平照(19张) 1917年8月,宋美龄从美国回到上海,她决心要掌握流利的汉语,精通祖国的古典文学,于是请了一位私塾先生。这对她后来写一些文字稿和公开的演讲稿都起了很大作用。由于社交能力强,宋美龄很快成为上海名流圈中男士追求的目标。 1922年12月的一天,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在上海莫里哀路孙中山寓所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晚会,蒋介石也应邀参加。就是在这次晚会上,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了年轻漂亮、气质出众的宋美龄,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娶她为妻,但遭到宋庆龄的坚决反对。[2] (概述图片来源于[4] ,宋美龄生平照图册图片来源于[2] [5-6] ) 国民时期 1927年3月蒋介石率北伐军杀进上海后对宋美龄穷追不舍,惟一持赞成意见的大姐宋霭龄抓住小妹爱虚荣的心理,历数嫁给蒋介石的好处。在姐姐的劝说下,她终于下定决心。 宋美龄与蒋介石 宋美龄与蒋介石(26张) 于公元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结婚,先循基督教仪式,在宋宅由余日章博士主持成婚,次日在上海大华饭店,由蔡元培证婚。 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夫人”后,宋美龄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美貌,跟随蒋介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参与了一系列活动,并长期扮演重要角色。 1936年,宋美龄出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为了组建空军,她在向外国采购飞机、聘请外国顾问等问题上,发挥了自己的外交才能。此外,她还把许多时间花在有关航空理论和飞机设计的学习上。 公元1936年宋美龄加紧扩充空军;西安事变爆发,营救蒋介石。 1937年春,蒋介石授权宋美龄掌握空军;宋美龄邀请美国陈纳德将军到中国当空军顾问,并组建了“飞虎队”。在陈纳德的帮助下,宋美龄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空军内部领导权。并且成为名义上中国空军的总司令。由此,也被名为“中国空军之母”。[2] 与蒋介石同时膺选《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7] 公元1938年宋美龄的《战争与和平通讯》出版;组织妇女工厂和战时学校,以“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全国妇运最高指导机关,在八年抗战中发挥了极大的劝募慰劳工作;担任中国对外宣传的总传播员。[2] 公元1942年秘密离开重庆,飞往纽约治病,访问母校卫斯理学院;暗中谋求美国援助。 公元1943年在美国国会的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 宋美龄的美国之行 宋美龄的美国之行(20张) 三月,同罗斯福总统会晤,并一起举行记者招待会;四月,到加拿大演讲;呼吁美国把对欧洲的考虑转向亚洲;五月回国,陪蒋介石参加四巨头会议为蒋介石担任翻译。 公元1944年离开中国前往巴西作客,转移资金,在圣保罗购买了一些财产;九月前往纽约,治疗严重神经衰弱症。公元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和陈纳德组建民用运输航空公司;9月卷入黄金投机生意。 公元1948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大量压缩援华款项;11月她再次飞往华盛顿谋求美援,受到大陆情势逆转;杜鲁门挖苦她“到美国来是为了再得到一些施舍”。 公元1949年蒋介石辞去总统职务,夫妇俩前往溪口;四月会见江防总司令汤恩伯,并透过青帮暗中转移黄金、白银和文物;五月乘炮艇前往台湾。[8] (宋美龄与蒋介石图册图片来源于[9-10] ,宋美龄的美国之行图册图片来源于[11] ) 解放时期 1950年4月,宋美龄在台湾成立了以她为核心的“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简称“妇联会”。以此为开头,和她关系密切的部门又增加了好几个。这些机关围绕在她身边,使宋美龄的权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宋美龄也念念不忘搞“外交”。1950年8月,她和一些美国朋友以及亲台人士组织了所谓的“院外援华集团”;1952年8月,她又飞往华盛顿,一直呆到次年3月。在此期间,她在美国组建了“中国游说团”,又称“百万人委员会”,其宗旨就是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1954年,宋美龄再次飞到美国,并逗留了6个月,极力煽动美国阻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宋美龄对“外交”的热情依然不减。1965年,她和蒋经国访美,希望美国支持“反攻大陆”。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岌岌可危。美国劝台湾当局接受“两个中国”的安排。当时的情况是:尽管多数联合国成员国认为应该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有些国家也不愿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这一方案得到台湾“外交部”的完全赞同,不料,该建议在台湾当局最高层会议上提出时,一向被视为亲美派的宋美龄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严正地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宋美龄坚决反对,夫人派群起附和,坐在主席台上的蒋介石则一直保持沉默,表情很是苍凉。台湾人将这件事称为“蒋夫人一言定江山”。宋美龄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2] 1972年宋美龄投资五百万元开发新墨西哥州的天然气,为菲利浦斯石油公司的合伙人。1973年投资创办休斯敦石油公司及天然气公司。1974年担任“援助反共中国保卫美国委员会”董事。组建夏延石油公司、西部石油开发公司。[8] 晚年处境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病死。此时,台湾的政治气氛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宋美龄在对美“外交”上仍然说了算,但其政治权力已逐渐削弱。蒋介石刚去世,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就匆匆从美国赶回台湾,打算与“夫人派”官员一起拥立宋美龄继任国民党总裁,但遭到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张宝树的强烈反对。4月28日,即蒋介石死后23天,国民党全体中央委员举行临时会议,修改党章,规定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称谓改为“主席”,党总裁的名义永远为蒋介石保留,他人不得再用。会议推举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主席兼中常委会主席。宋美龄的地位顿时变得尴尬起来,于是她远走他乡,赴美隐居。 1975年9月,宋美龄到达美国后住进纽约长岛蝗虫谷。这座古老的住宅是宋美龄和大姐夫孔祥熙于20世纪50年代合买的。客居美国,她的生活十分恬淡,有时驱车到曼哈顿参观画廊和艺术馆,有时就画画或写毛笔字。不过,她创作完成的作品决不出售,也不会拿出来赠送亲朋好友,画完后就交给侍卫保管起来。 1981年,宋美龄的二姐宋庆龄病危,中国政府邀请她回国探亲,遭到拒绝。结果宋庆龄临终前也没能与亲妹妹见上一面。[2] 客居美国11年后,1986年,宋美龄以参加蒋介石百年冥寿纪念活动的名义返回台湾,重新住进士林官邸,这一住就是5年。 移居美国后,宗教信仰成了宋美龄生活的重心,也是她的精神支柱。蒋宋两家的亲友大多数都住在美国,每逢重大节日或宋美龄的生日,大家就共聚一堂,和她一起欢度。这给了宋美龄莫大的安慰,也使她孀居寂寞的生活有了一丝暖意。 1994年9月,宋美龄悄然回台湾探望病危的外甥女孔令伟。不过,她此次只逗留了10天,媒体称她“来也无言,去也无言”。1995年7月26日,宋美龄以近百岁高龄,应美国国会之邀从纽约飞抵华盛顿,出席为庆祝二战结束50周年而特意为她举办的酒会。宋美龄从走下专机的那一刻起,就显示了过人的体力,在平地上她不坐轮椅,坐着接受中外人士致意时,也频频起身答谢。当日下午5时,宋美龄在众人扶持下步入会场,发表了演讲,受到热烈欢迎。一位美联社资深记者说:“我觉得她的腔调和咬字比撒切尔夫人还要好。”[2] 1997年宋美龄欢度百岁寿诞。2001年好友陈立夫、张学良先后去世。台湾政党轮替后,首次接受民进党领导人致敬104岁祝寿贺礼。2002年欢度105岁生日。2003年庆祝106岁诞辰,2003年10月24日宋美龄于美国东岸时间23日11时多在美国寓所逝世。[8] 2家庭生活 编辑 家族 声望 她的父亲宋嘉树是中国海南文昌县人, 宋氏家族(末排右一为宋美龄)[12] 曾经担任美南监理会(即卫理公会)的牧师,后来离开传教职务经营出版业致富;母亲倪桂珍则出身上海本地的富裕家庭,其中倪桂珍这一支母系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宋美龄父亲宋嘉树,又名宋耀如。 宋美龄的父母总共养育六个子女,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安、宋子良。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是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宋美龄是兄弟姊妹六人中第四个出生的,两个姐姐宋霭龄、宋庆龄分别比她年长八岁和四岁,哥哥宋子文比她年长三岁,两个弟弟宋子良、宋子安则分别比她年幼二岁和九岁。 三姐妹合影,左起:宋美龄、宋蔼龄、宋庆龄[13] 她的两位姐夫分别是孔祥熙和孙中山。当时的孔家、宋家是全国最大的资本家,而孙中山的政治声望是甚高的。[14] 变故 蒋家遭遇三次大的变故,第一次是儿子蒋经国的去世,第二次1989年是长孙蒋孝文辞世,第三次是1991年7月孙子蒋孝武在就任新职的前一夜猝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引起的心中苍凉,使宋美龄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尤其是蒋孝武的去世,意味着“控掌台湾政局长达40年的蒋氏家族,正式退出政治舞台了”。 1992年夏,宋美龄的外甥孔令侃辞世,1994年孔令伟去世。1996年底,她的孙子蒋孝勇因食道癌病逝。1997年9月22日,宋美龄刚刚度过百岁华诞,她的儿子蒋纬国由肺炎感染败血症病逝。她非常悲痛,也深感蒋家后继无人了。 虽然亲人离去,古旧日稀,宋美龄依然享受到了亲情的关爱和温暖。自1991年宋美龄赴美后,每逢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她的亲人大都会聚集到纽约同她一起欢度,如长住纽约的蒋纬国的太太邱爱伦、孙女蒋孝章一家以及在美国工作的孙子蒋孝刚等。 [15] 生活 兴趣爱好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宋美龄业余消遣最喜欢的、也是她最下功夫的是学画画,主要以国画为主。士林官邸特地聘请了当时台湾最知名的黄君璧和郑曼青两位名家,作为她的国画教师。 据宋美龄手下人说,宋美龄确有些绘画天赋,学的时间不算太长,就已卓然有成了。但一度,外界多认为是郑曼青代笔,为了改变这一看法,宋美龄出面请台湾有名的画家一起到士林官邸吃饭,而后郑曼青提议大家一起作画。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宋美龄从容作画。从此,再没有人怀疑宋美龄画的真伪了。[16] 自1991年10月到2003年3月去世,宋美龄一直住在美国,过着平淡和凄凉的暮年生活。宋美龄在美国已不过问政治,没有官场应酬,按她的助理的话来说,过的是“一般人的家庭生活”。阅读书报、画画、写毛笔字是宋美龄主要消遣。 受家庭和西方教育的影响,宋美龄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读《圣经》和祈祷成了她的必修课。在纽约,在她身边呆久了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宋美龄最喜爱的生活就是灵修。她从小对宗教的信仰,[16] 每天读经,每周做礼拜。宗教生活是她生活的重心和她永恒的精神寄托。[17] 长寿之道 宋美龄在以往的岁月里因乳腺癌和卵巢囊肿曾几度接受过手术治疗,但定居美国后,给她检查身体的医生都认为,宋美龄的健康和精神状态,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她的贴身侍从钟爱民很肯定地说:老夫人之所以能够长寿,关键是从不“留气”,遇上不顺心的事,想发脾气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发出来,绝不闷在肚子里。[16] 3成就及荣誉 编辑 1943年11月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 ,“母仪开罗”称为开罗会议的“第四巨头”。 1931年10月26日的《时代》周刊,以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为封面人物。 美国《时代》周刊以宋美龄为封面[18] [19] 1938年1月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推选蒋宋为1937年“风云夫妇”。封面故事中说:“他是盐商之子,她是《圣经》推销员之女。在西方没有任何一个妇女像蒋介石夫人在中国那样拥有崇高的地位。她和她的丈夫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跃升为古老的中国人民的道德与实质领袖,这项成就已涵盖了一页伟大的历史篇章。” 《生活》杂志也于1941年6月30日以宋美龄为封面人物。 1943年2月18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也是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兰女王),并在美国刮起“宋美龄旋风”。[19] 1943年3月1日的《时代》周刊以宋美龄单独作为封面人物,封面上说:“蒋夫人——她和中国懂得何谓坚忍。”那是她生命的高峰时期。 美国《时代》周刊以《钢铁塑成的花朵》(A Flower Made of Steel)形容蒋宋美龄女士。周刊指出,蒋宋美龄生前深受国际媒体重视,曾经十一度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7] 1949年8月16日,美国艺术家协会公布了一条消息。宋美龄当选为“全世界十大美人”之一,并且名列榜首。消息写道:据美国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柯纳宣称:“此项选举系由会员投票产生。美人遍布世界各地。宋美龄之鼻与面部其他各部协调、匀称,乃世界最美之鼻,名列十大美人榜首。[20] 4有关评价 编辑 社会评价 宋美龄是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集美貌、财富、权力、荣誉于一身。宋家三姐妹,有句评语:“大姐爱财,二姐爱国,三妹爱权。”[21] 《生活》周刊 :议员们全被夫人的风采、妩媚和才华吸引了,惊愕了,缭乱了。议员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达四分钟之久以后,蒋夫人开始演讲,她的主题是:战胜日本比战胜德国更重要,美国应当让她的人民去中国战斗,而不应该在太平洋花费那么多的力量,当她说到,经过五年半的抗战,中国人民相信,“与其忍辱接受失败,不如光荣地冒失败之险,去争取胜利”时,欢呼的掌声达到了高潮。 尼克松《改变亚洲历史的人物》:蒋夫人除了担任她丈夫的议员,还具有其他意义,一般人认为:一位领袖的妻子系因夫而贵,与个人在历史上的表现无关重要。这种看法,不但忽视一位领袖妻子在幕后所担任的任务,且玷污了领袖妻子所具有的特质与性格。我相信蒋夫人的智慧、说服力和道德力量,已使她自己成为一位重要的领袖。蒋夫人是一位文明、美丽、整洁、女性化及坚强的女性。[21] 冰心《我所见到的蒋夫人》:1924年我在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留学时,我的美国老师经常自豪地和我说,本校有一位中国学生,即1917年毕业的宋美龄小姐,她非常聪明、漂亮。在我至今为止见过的妇女中,确实从未有过像夫人那样敏锐聪颖的人。她身材苗条、精神饱满,特别是那双澄清的眼睛非常美丽。宋美龄并不是一个政治的符号,一个令人生厌的达官贵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是一个极有中国传统美德又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善于交际的夫人。[21] 个人评价 汪日章:宋美龄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她头后梳一个小发髻,旗袍贴身,大衣适体,穿高跟鞋,在甬道上都是轻步走过,我每次碰到,她总是面带微笑,平易近人,每每不觉得有骄矜盛气,和她谈话不觉得拘谨。她言谈委婉适度,声音从不放重,6年中,我从未见闻过她和蒋有过口角。她和别人谈话,总是只让对方可以听清楚就是,从不大声,颐指气使。[21]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一位乱世美人,以女性的非凡情感,影响了大千世界,值得我们永远品味和思考。 西格雷夫:蒋宋美龄成了历史上最著名、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她影晌了两代美国人,美国人多年来一直把她列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十个妇女之一。她影响了美国领导人做出的决定,并通过这些决定影响全世界整整三十年。 美国将军史迪威:一位聪明、有头脑的女人。持有西方的观点。(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在政治和斗争上往往采用拐弯抹角、间接、隐晦的方式,而她能够理解一个外国人对此做出的反应。)她直爽,坚强,精力充沛,喜欢权力,重名誉,喜奉承,对于她的过去满不在乎。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她从不向西方观点让步。中国人永远是正确的;外国人永远是错误的。文笔引人入胜,但也失于肤浅,对西方的缺陷极尽讽刺,但从来不提中国任何一个微小的缺点。能够随心所欲地施展魅力。她知道该怎么做。对蒋介石有很大影响力,主要是好的影响。有几次帮了大忙。 美国总统布什:“蒋夫人是美国人民的亲密中国朋友,为她的过世感到难过。” 丘吉尔曾对罗斯福说:“这个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丘吉尔这个骄傲有名的英国首相,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宋美龄是他在世上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她的骄矜和妩媚都让人极为心动。 张学良:宋美龄绝顶聪明,是“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来”的人物。西安事变之后,我之所以没有被杀,是因为蒋夫人保护了我。 陈纳德:“宋美龄对于我,永远是一位公主。” 蒋介石:“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个陆军师。”[21]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于2003年10月24 日发出唁电,高度评价宋美龄女士曾致力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反对国家分裂,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兴盛的历史功绩。 陈谦平:“宋美龄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宋的一生值得肯定。”[22] 5经典语录 编辑 上帝让我活着,我不敢轻易去死,上帝让我去死,我决不苟且地活着。[23] 6相关传记 编辑
51
戴季陶
收藏1435255 戴季陶编辑[dài jì táo] 戴季陶(1891年—1949年),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期间,思想激进,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1] 。 中文名戴季陶 别 名戴传贤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广汉 出生日期1891年 逝世日期1949年2月11日 职 业理论家 主要成就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品《伟大精神》《同舟共济歌》《日行一善歌》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轶事 3个人影响 4人物作品 5家庭成员 1人物生平 编辑 戴季陶 戴季陶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后来任职于《上海日报》,后任《天铎报》总编辑。著有《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青年之路》、《日本论》、《学礼录》等。 1905年,戴季陶去日本留学,进法政大学。 1909年回国,任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教习。后因在上海《中外日报》、《天铎报》撰文抨击清王朝而受通缉,逃往南洋槟榔屿,主办《光华报》,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民权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戴季陶回国[1] 。参加了陈其美、钮永建等人组织的上海起义[1] 。 1912年回国,他在上海创办《民权报》,后任孙中山秘书,并受命进行二次革命的军事联络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 1916年,戴季陶随孙中山回国。次年从上海到广东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 1916年10月6日次子蒋纬国诞生,后被蒋介石收养。(蒋纬国于自传-《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表示:其父为戴季陶,母为日本护士重松金子) 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元帅府秘书长。 1918年4月,林森署理军政府外交部长时,戴季陶代理外交次长[1] 。 1920年夏,他曾参加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途退出。其后同张静江、蒋介石等共同经营交易所的投机生意。 五四运动后曾大力推广社会主义。1920年5月,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信丰林锐翻拍)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信丰林锐翻拍)(2张) 起草《中国共产党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后来因孙中山反对而退出共产党。 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任政治部主任。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积极从事反共煽惑活动。6、7月间,连续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等小册子,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歪曲和篡改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所谓戴季陶主义,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等人篡夺革命领导权提供理论根据。 1926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及后司中华民国考试院长达二十年(1928年10月─1948年6月)。 中华民国国旗歌的歌词作者。 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此事件(指四一二)中屠杀国民党反而比共产党更多,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基层组织。 1928年以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 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 1949年2月11日于广东省政府广州东园招待所,服安眠药自杀。[2] 2人物轶事 编辑 追随孙中山,但反对联合共产党 1902年,戴季陶入成都留日预备学校,受老师徐炯影响,倾向反满。 1905年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09年回国,在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任主任教官。次年到上海,任《天锋报》主编,因鼓吹反清革命被追捕,亡命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任《光华报》编辑,加入中国同盟会。14岁的戴季陶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大学(前身是日本法律学校)读法科,在那里认识了蒋介石,日后戴季陶将自己的亲儿子过继给蒋介石,也就是蒋纬国。1909,回到上海。时值晚清,投奔江苏巡抚瑞澄,被任命为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瑞澄奉旨调升湖广总督后,戴季陶没了靠山,辞官另谋出路,逐步投向革命派,先当上海《中外日报》记者,继而转入《天锋报》,写出大量的反清文章。几个月后,19岁的他,成为《天锋报》总编辑。清政府已盯上了他,下令拘捕,以致他立即逃到日本躲风,还进了同盟会。回上海后,在《民权报》上写下大量反袁世凯的文章,被袁世凯下令“提究”——关入牢狱。他这时才懂得:“百万锦绣文章,终不如一枝毛瑟(枪)。”被营救出狱后,便直接投身反袁斗争,协助黄兴起义。最后,还在孙中山身旁,当上秘书。陈炯明叛变时,戴季陶劝蒋介石立即回广州,保卫孙中山。 1912年5月,财政总长熊希龄签订卖国条约《监视开支暂进垫款章程》。舆论哗然,群起攻击之。5月20日,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发表署名"天仇"的短文,题曰《杀》。全文曰:"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专权,杀!此四人者中华民国国民之公敌也。欲救中华民国之亡,非杀此四人不可。杀四人而救全国之人,仁也;遂革命之初志,勇也;慰雄鬼在天之灵,义也;弭无穷之后患,智也。革命初成,不少健儿,以全国之国民而无人敢诛此四贼,以救全国人民之生命财产,以保五千年荣誉之历史乎?吾殊不敢以此诬我国民也"。 22日,午后4时,租界巡捕房以"鼓吹杀人"为由,拘捕戴季陶入狱。同牢监犯问戴季陶因何被捕,戴慨然说:"苍颉造字累我,鸦片条约病我","我住租界,我不作官,我弱,我为中国人,有此种种原因,我遂此矣"。当晚,其妻子探监,勉励说:"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翌日上午,此案开庭审理,戴季陶被交保释放,改期再审。 戴季陶还是“五·四”期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他撰文批判企图压制思想解放的人,说:“翻译马克司(思,下同)的著作和研究马克司批评马克司的著作,岂是可以禁止的?又岂是能禁止的吗?”李立三在一次党史报告中甚至说:“中国党的发生是由六个人发起,陈独秀、戴季陶……”但党成立的时候,戴季陶表示要忠于孙中山先生,不能成为共产党员。由于世界观的不同,戴季陶终于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了。后来直接充当蒋介石的“文胆”和幕后参谋。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戴季陶一边与沈玄庐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一边与蒋介石在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1920 年5 月,戴季陶、沈玄庐、邵力子参加了由李大钊等倡导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将《星期评论》作为研究会的宣传阵地,大量发表了会员们研究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苏俄政治制度的文章。该刊在全国学生群众中很有影响,成为当时与《新青年》齐名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学生和工人经常有很多人投稿,就连陈望道所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也是由《星期评论》相约的。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的,其成员后来多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研究会里除戴季陶没有加入外,沈玄庐、邵力子都成为该小组成员。 1922 年,戴季陶和蒋介石做的股票投机生意遭遇惨败,他在回四川的船上,跳江自杀,幸好被船员救了起来。戴季陶只好再赴广州投奔孙中山,孙中山重新把他招为自己的贴身秘书。1923 年,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的主张,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前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戴季陶,这时候却成了坚决的反共派。他力谏孙中山,不要搞国民党改组,让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政策是养虎遗患,只会壮大共产党的力量,必然“启他日之纠纷”。 1924 年1 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戴季陶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并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坚决反共,为蒋介石出谋划策 1925 年3 月,孙中山病逝后,国民党左、右两派围绕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产生的分歧和斗争日益尖锐,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等人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代表。 戴季陶以孙中山思想正宗传人自居,提出了要清除共产主义思想的所谓的“纯正的三民主义”。他看中蒋介石的政治才干,有心做辅助李世民的徐茂公,为蒋出谋献策,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当时的中共领导人陈独秀在国民党右派的攻击下,立场忽左忽右,引起共产党内部大混乱。先是主张所有共产党员从国民党中撤出,之后,又主张全面服从国民党。国民党右派步步进逼,抛出“整理党务案”,捏造“中山舰事件”,加紧对共产党员的全面打击和迫害。毛泽东等人被撤销国民党中央领导职位,共产党员被一一清除出国民党。 1926年,戴季陶经过相当的努力后终于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长。1928年2月,又被提升为国民党宣传部长,10月,当上国府委员和考试院长,一当就是20年。他还经营了童子军,在中国发展了50万成员,写下《伟大精神》、《同舟共济歌》、《日行一善歌》等歌曲,在当时非常流行。 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公然举起反共大旗,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杀。戴季陶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政变,他为蒋介石制定了《离俄清党谋略纲要》。 1927 年,蒋介石南京政府成立后,戴季陶任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府委员及考试院院长。 1935 年,蒋介石的授意教育部长王世杰召开会议,布置汉字简化的有关事宜,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1935 年8 月,王世杰以教育部的名义,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并通知各印书馆。不料,因事没有参加讨论简化文字会议的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跑到蒋介石办公室大吵大闹,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还说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讨论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蒋介石虽做解释,但戴季陶不听劝,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扬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简体字表》,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召开的任何会议,他一概不参加”。此后的3 个月里,戴季陶拒不参加国民党的会议,也很少过问公事。蒋介石碍于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又是至交,只能做出让步。1936 年2 月,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 西安事变爆发后,戴季陶支持何应钦等讨伐派,力主派大军平定张杨,与宋美龄发生激烈争吵。宋美龄陪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发表了回忆录,不点名地批评了戴季陶。回忆录是以宋美龄的名义发表,但代表了蒋介石的想法。此后,蒋介石不再事事问计于他,也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 1936年,戴季陶代表中国政府率领中国奥运代表团到德国参赛,开幕前见了德国元首希特勒,和他谈话20多分钟。事后,游历了欧洲,五个月后才回到中国。西安事变之后,他认为对张学良、杨虎城应坚决开战。与何应钦不同的是,何是为了自己取而代之,而戴是为了蒋介石的安全。 但宋美龄和孔祥熙主和,力陈利弊,戴季陶最终也改变主意。1936年12月14日举行的高级会议上,戴季陶在休会时,出其不意地向与会者磕头,说:“我是信佛的。活佛在拉萨,去拉萨拜佛有三条路,一是由西康经昌都,二是由青海经玉树,还有一条是由印度越大吉岭。这三条路都可通拉萨,诚心拜佛的人三条路都走,这条不通走另一条,总有一条走得通的,不要光走一条路。”说完又叩了一个响头,退了席。与会者都看见这一幕,特别是反对和平手段的人,知戴季陶转了向,也不再提反对意见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陕西省当局在蒋介石躲藏处修了一座亭子,命名为“正气亭”[3] 。国民党要人戴季陶、陈诚、陈果夫、陈立夫、胡宗南、卫立煌、王耀武等先后在亭子内题词,歌颂蒋介石[3] 。 抗战开始时,戴季陶坚决批判国民党内的亡国论,指出离开南京最多十年八年,一定会重返的。他写信给儿子:“彼欲并吞中国破坏中国之企图,其失败将尤有甚于拿破仑之末路者……中国之前途决不悲观。”所以,他西迁重庆时,虽有大小六辆汽车随他,但除带个人铺盖衣服外,其余个人的东西都不带,已放上车的全部取下。结果,匪盗把他家房子一火烧光,片瓦无存。 1941年2月的戴季陶 1940年,他奉命代表国民党出访印度,见到了尼赫鲁、泰戈尔和甘地等名流。 抗战结束后,戴季陶劝蒋介石不要急忙派兵到东北,但蒋介石哪里听得进,后来的局势就不是蒋介石所能控制的了。当戴季陶的亲朋好友来祝贺抗战胜利时,他竟然一反常态:“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哭还在后面……”1948年7月10日,戴季陶毫不犹豫地卸下扛了20年的考试院长的职务,考虑到蒋介石的面子,改任国史馆馆长。 当陈布雷自杀时,戴季陶非常看不起他。但三个月后,戴季陶也走到了尽头。当时广州虽然成了国都但情况并不稳定,如1949年2月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到广州那天,二沙头空军大码头招商局的“利104”号铁轮大火爆炸,烧了三天,损失飞机油6000余桶;2日,粤汉铁路南段三条铁路工人罢工停车,因为工资低;3日,电报电话加价,电报每字5元,电话加四倍,而书价加180倍…… 戴季陶逐渐失宠于蒋介石后,身体也每况日下,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抗日战争胜利后,戴季陶郁郁寡欢。他认为共产党的势力发展壮大,会取而代之国民党。为此他向蒋介石进言:“今兹倭寇降而共匪炽,正与捻匪当年局势无殊,故战后艰难将十倍于战时,不可掉以轻心。”他极力反对国共谈判,曾对蒋介石说“切不可视共产党为合法之团体,匪首为正当之人物,言论为正当之道理。”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从进攻转入防御,败绩接踵,继辽沈战役大败后,又在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一败涂地,八百万精锐丧失殆尽。戴季陶忧心如焚,向左右哀叹:“时局日下,衰病之身,毫无所补,每一念及,则深惶汗。”1948 年12 月28 日,戴季陶登机飞往广州前曾到考试院怀旧,悲痛难禁,唏嘘涕出:“这一去,不知何日重又来?恐是不再矣!” 戴季陶身在广州,心系时局。期盼局势好转,但事与愿违。1949 年1 月21 日,蒋介石被迫下野,辞去总统职务。蒋介石下野后,在家乡溪口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遥控时局,确定台湾为“复兴基地”,布置党政军要员撤往台岛,通知戴季陶入台。戴季陶一口拒绝:“不去了,但愿回四川老家以竟终年,伴父母于九泉,尽人子之责。” 戴季陶自1月到广州养病,就得到李士梅医生的医治。初来时情绪尚可,有时还异常矍铄,1月27日薛岳在中山纪念堂开欢迎会,戴季陶还致辞,离开纪念堂时,见石阶上有颗烟头,还亲自拾起扔别处踏熄。但过后几天心情又不好了,据《广东商报》报道:“因鉴于内战苦无了期,民生日形痛苦,忧心过度,病势反而加剧。”他虽住在广州东山的广东省政府招待所——东园(在今中山一路广州铁路局一带),但睡不安。最严重的是,他常靠吃大量安眠药入睡。早在1948年9月和10月,因寝食不宁,两次吃了过量的安眠药,都被及时抢救而苟延残喘。也不知什么原因,戴季陶到广州不久,就将十一个平时拜佛的用古铜铸造的千手观音,亲自送到六榕寺,放在觉皇殿中,还和殿中佛教会同仁胡毅生谈禅,话中提到,不久自己会脱离此恶世,好像预知死期将至。1949 年2 月10 日,他对秘书说:“国军难以据守西南,四川必为共产党所得。他们不会放过我,我也不甘当他们的阶下囚。”身病加心病的戴季陶,既不愿随蒋介石残喘台湾,又怕成为共产党的俘虏。11日,事情终于发生了。据他的后妻赵文淑说,戴季陶随国民政府迁都广州后,早已闭门谢客。即使国民政府开会,他去了也只是带双耳朵,从不发言。一个心思始终萦绕脑际———不想去台湾,希望回成都。他知道那里才是故乡,所以终日躲在宾馆的房里。孙科来广州后,在东园看中了戴家的房子,先是商量,但未等答复,就把戴季陶的行李搬到另一处,那里原是市配售处副处长蔡国英居住的。戴季陶见新安排的三幢二楼十九号的房子简陋,大为不快,说:“孙科太看不起我了。”这晚,他更不能入睡,长期以来的心神不定,在这晚达到了顶峰,只有不断地服用安眠药。 知道戴季陶身体不适,在东园住的监察院长于右任尽管有急事到上海,而且已经上了到机场的小车,接电后还是下车到戴季陶的房间。据当年报纸报道:“于院长紧握戴先生的手,觉已冰冷,气息奄奄,不禁潸然泪下。”半夜两点钟,戴季陶还到过妻子的内室,说:“已经吃过多次安眠药,还非常亢奋,头脑胀痛如裂,比死还难过。”赵文淑劝后,自己先睡了。 第二天上午,已到起床时间,仍未见戴季陶起来,家人进房一看,发现戴季陶作侧身卧,面色赤红,鼻际尚有微息喷出,家人立即打电话让医院派人前来医治。9时许,政界要人和军界人士齐集房前,见戴季陶没有动静,只好肃立。10点后,戴季陶气息已绝,但“神色自若,面无戚容”。医生宣布,戴院长服药过多,施救无术,已经逝世了。广州卫生局长朱广陶说:“这次是中大第二医院派内科吴主任和李医生前去救治的,但10点过后他的脉搏就停止了。” [4] 蒋介石12 日得到戴季陶自杀报告。据蒋经国日记载:父亲闻耗悲痛,故人零落,中夜嘘唏。对于这位盟兄不愿随他去台湾,蒋介石颇为不满,但较之那些“临难变心”投向中共的“乱臣贼子”,使他尚感欣慰,故而在挽词中称赞其“才识恢宏,勋尤懋著”。 相关轶事 戴季陶曾在给日本好友梅屋庄吉的信中坦承蒋纬国并非蒋介石之子,而是他的儿子。汪士淳(蒋纬国传记作者)说:“有一天,他(蒋纬国)跟宋美龄见面以后夫人说,你可以在我的书房里面看书。他有一天翻到一本书,一个美国作家写的。写的是那个就是蒋家的事情。其中提到一点就是说,就是说,蒋介石的第二个儿子蒋纬国少尉其实不是蒋介石亲生的。他看见觉得很奇怪又不敢问蒋介石。于是反过来就去问他,那个一直口中一直叫的亲伯的那个——戴季陶。”[5] 3个人影响 编辑 戴季陶书法 戴季陶酷爱读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理论功底。他早年的理论活动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书籍的翻译、评述,他将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由日文译成中文,为国内读者了解和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这正如他自述的那样:“我对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很想用一番研究工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的思想曾一度有很大的转变。他还代为起草了最初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戴季陶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1945年版易名为《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系统提出了“戴季陶主义”,成为中国国民党官方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 戴季陶认为,三民主义就是“民生哲学”,“民生为宇宙大德之表现。仁爱即民生哲学之基础”;断言孙中山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认为孔子“把古代文化,用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整理起来,成为一种学术的文化”,孔子“组织了一个民生的哲学”,这个哲学可以从两部分来看,“一部是《中庸》,是他的原理论。一部是《大学》,是他的方法论”,孔子思想也可称作“社会连带责任主义”。进而提出,孙中山“实在是孔子之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戴季陶从与孙中山“互助论”相矛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论出发,认为人类生存的欲望“都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和支配性”(《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以此反对唯物史观、社会革命论的阶级斗争学说。 戴季陶的论著还有《青年之路》、《学礼录》、《东方民族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价值》等,后人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4人物作品 编辑 戴季陶是《日本论》的作者。《日本论》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概念体系,却凭着对日本入木三分的了解和通透的见识,删繁就简,直取日本文化的神韵。当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曾高度评价《日本论》,认为它既做了日本人的律师,又做了他们的审判官,而且是极公平正直的律师审判官。 《日本论》一上来就拿日本的神权迷信开刀,从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这一普遍的精神现象中,戴季陶看到了日本神道的特殊表现形态:神道与日本的国体有一种宿命性的连带关系和与时俱进的力量,犹如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起着凝聚整个民族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存在,戴季陶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看到,日本直到现代还没有完全脱离君主神权的迷信,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后来发生的一切,完全证实了戴季陶的判断;另一方面,正是这种神权迷信,构成日本人“自信心”与“信仰力”的核心,在鼓励全民团结一致、奋发进取上,起着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为日本在国际生存竞技场上争得一个优先的位置。而一向以老大自居、不思进取的中国,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品质,最后终于陷于悲惨的绝境。[6] 5家庭成员 编辑 关系    姓名 备注 妻子(首任) 钮有恒 1911年春,在上海正式结婚 妻子(续弦) 赵文淑 1922年来到戴家,1944年1月,结婚 妾 赵令仪 张静江的义女 女儿 戴家祥   儿子   戴安国   前“中信局”驻欧代表,生母钮有恒。 儿子  蒋纬国   生母津渊美智子 女儿 颜世芳 生母津渊美智子,交给前上海商场殷实商人颜博诚夫妇养育,易名为颜世芳。[7] 信息来源:凤凰网、新浪网、中国网等资料整理[8-10]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蒋介石"国师"戴季陶:西安事变后磕响头主张和平救蒋 .人民网 . 2. 走进吴兴 >> 吴兴名人 .中国吴兴网站 .2010-06-18 [引用日期2013-11-16] . 3. “你这老头子我要教训你”张学良兵谏蒋介石 .环球网 . 4. 相关引用资料 . 5. 相关轶事引用资料 . 6. 戴季陶作品引用资料 . 7. 证券交易所的政治交易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9-14] . 8. 蒋介石曾与戴季陶共用一日本女子 生子由蒋收养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6-3] . 9. 揭密:国民党元老戴季陶至死不肯赴台内幕(图)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6-3] . 10. 戴季陶:喜欢喊“杀杀杀”的政客(11)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4-06-3]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四川人
52
武惠妃
699年-737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 武则天一样心机很深的女人。 其名于史书无记载,父亲卫恒安王武攸止,母亲杨氏。 武则天的侄孙女,因父亲早逝,得到武则天庇荫自幼于宫中长大。 武惠妃长大后姿色艳美,能歌善舞。唐玄宗即位后,对武氏很宠爱。史书记载,开元十二年(724年)玄宗废王皇后,封武氏为惠妃,而根据母亲杨氏的神道碑记载,武氏在开元十年(722年)之前已获封惠妃,宫中对她的礼节等同皇后[2] 。母亲杨氏封为郑国夫人,弟弟武忠与武信分别官至国子祭酒与秘书监。 武惠妃38岁时去世,唐玄宗追赠其为贞顺皇后,葬于敬陵。谥号贞顺皇后,生儿子夏悼王李一、怀思王李敏、寿王李瑁、盛王李琦,女儿上仙公主、咸宜公主、太华公主。 出生日期武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 逝世日期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 主要成就生育四子三女、册为惠妃 代表作品谈皎画、《武惠妃舞图》 封 号婕妤→惠妃→贞顺皇后(追封) 谥 号贞顺皇后 父 亲武攸止 夫 君唐玄宗 儿 子李一、李敏,李瑁、李琦 女 儿上仙公主、咸宜公主、太华公主 武惠妃为恒安王武攸止(武则天的堂侄)的女儿。因为年幼时父亲病逝,按惯例被送入宫中由武则天抚养。到武周王朝垮台,沦落为一个小宫女。但到唐玄宗即位时,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武氏性情乖巧,善于逢迎,很快就博得唐玄宗的欢心,逐渐变成专宠专房,日夜陪侍在左右。 不过,武氏虽得唐玄宗的宠爱,当时朝廷上下却正处在一致反武的高潮下。武氏身为武三思的侄女,难免受到牵连。到开元十二年(724),开始赐号惠妃。虽只将她封为妃,但宫中对她的礼节却等同皇后。其母杨氏被封为了郑国夫人,弟弟武忠与武信也都分别被加官晋爵。 玄宗对惠妃宠爱始终不衰,并且想立她为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表示武惠妃的远房叔公武三思与远房叔父武延秀都是干纪乱常之人,世人所共恶之;而且当时玄宗立的太子李瑛不是惠妃所生,但惠妃自己也有儿子,一旦以惠妃为皇后,恐怕她会基于私心而使太子的地位不安。于是玄宗听从此话,没有立惠妃为皇后。 玄宗在宠幸武惠妃以前,曾经宠幸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分别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后因武惠妃得宠,三妃相继失宠。于是李瑛、李瑶与李琚兄弟常为母亲不得宠而不乐,多有怨言。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揣摩惠妃的心意,便每天观察李瑛有何短处,并向惠妃报告毁谤。惠妃向玄宗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她们母子。玄宗震怒,欲废太子。中书张九龄以骊姬、江充、贾南风与独孤皇后等人故事劝谏玄宗不能废太子,此事遂作罢。 不久,张九龄罢官,以李林甫取代其位。李林甫揣摩惠妃的心意,时常对她说寿王的好话,惠妃便对他相当敬重。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杨洄再次向惠妃构陷三位亲王,说他们三个与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共谋异事。惠妃便设计派人去召三王入宫,说是宫中有贼,想请他们帮忙,而他们也答应了。惠妃接着又告诉玄宗:“太子跟另外两个王爷要谋反了!他们穿铁甲进宫了!”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此,便找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等应该干预的。”玄宗便下定决心,废三王为庶人,赐薛锈死。[6] 不久,三位庶人皆遇害,天下人都为他们感到冤枉。 陷害三王后,武惠妃多次见到他们的鬼魂,因此害怕成疾,大病不起。请巫师在夜里作法、为他们改葬,甚至用处死的人来陪葬,都没有用。最后惠妃因此而死,享年三十八岁。她过世后,玄宗之子李琮请示是否需要按照皇后丧仪,皇帝所有子女都要为其服丧,玄宗没有准许,而是沿用妃嫔丧仪仅让其亲生子女服丧。 惠妃死后,玄宗虽追赠她皇后之位,谥曰贞顺皇后,葬于敬陵,并立庙祭祀,[7] 然其谋害三皇子之事人尽皆知,乾元年间,被唐肃宗废去一切皇后祠享。 ● 《旧唐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一》[9] ● 《新唐书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10] ● 《全唐文·卷二十四》 ● 《全唐文·卷三百五·贞顺皇后哀册文》[11] ●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郑国夫人神道碑》 ● 赠武惠妃贞顺皇后制[12] ●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 谏立武惠妃为皇后疏[13] ● 《通鉴纪事本末》[14] 3家庭成员 编辑 荧屏倩影 荧屏倩影(11张) 父亲 恒安王——武攸止 母亲 郑国夫人——杨氏 夫君 唐玄宗——李隆基 公公 唐睿宗——李旦 婆婆 昭成皇后——窦氏 兄弟 国子祭酒——武忠、秘书监——武信 儿子 1.夏悼王——李一,十分漂亮,但活了两年就夭折了。李隆基当时十分重视这个儿子,“一”代表的含义有许多,其中包含天的意思。唐玄宗曾请宋璟为其子女取名,但对此儿却自己取名,足见李隆基对惠妃的宠爱。 2.怀思王——李敏,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五子。貌丰秀若图画,帝爱之。甫晬薨,追爵及谥,祔葬敬陵。 3.寿王——李瑁,唐玄宗十八子。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封寿王,并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775年(大历十年)薨。其妃为杨玉环,后被玄宗所夺。后又封韦氏为正妃。 4.盛王——李琦,原名沐,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一子。开元十三年始王,与光、颍、永、寿、延、仪、济七王同封。既封,领扬州大都督。帝之西,诏为广陵大都督、淮南江东河南节度大使,以刘汇为副,李成式为副大使,琦不行。广德二年薨,赠太傅。子偿封真定王,佩武都王,俗徐国公,系许国公。 1.上仙公主,她在开元初年出生,襁褓中去世。上仙公主的灵座出现“祥风瑞虹”。张九龄说公主是神仙下凡,请求唐玄宗把这件事当做祥瑞记在史书上。玄宗同意。 2.咸宜公主,(?-784年),咸宜公主因为母亲武惠妃的缘故,得实封一千户。大大超过了公主本来的五百户,在公主们和大臣的反对下,唐玄宗把所有公主的实封都定为一千户。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咸宜公主下嫁唐中宗的女儿长宁公主与杨慎交所生的儿子卫尉卿杨洄。杨洄联合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改立武惠妃的儿子子李瑁为太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五月廿三日,唐玄宗幸咸宜公主宅。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太上皇迁居太极宫,咸宜公主获准看望玄宗。上元二年(761年),嗣岐王李珍谋反失败,牵连杨洄,被赐自尽。咸宜公主又嫁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嵩。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咸宜公主去世。 3.太华公主[15] ,李隆基第二十一女。唐玄宗赐给太华公主崇仁坊的一所宅子。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十八日,受册为太华公主,嫁给了杨贵妃的叔叔杨玄圭的儿子驸马都尉杨锜,杨锜拜银青光禄大夫、守卫尉卿、驸马都尉、侍御史。天宝年间,太华公主就去世。《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七》称太华公主是王皇后的后身,有到王皇后宫中找念珠。 武惠妃死后,玄宗追赠她皇后之位,谥曰贞顺皇后,葬于敬陵,并立庙祭祀。 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武惠妃“敬陵”被盗,墓内文物基本被盗空,一具彩绘石椁被走私出境。 2006年2月,陕西省、西安市警方联手成功破案,抓获以杨彬为首的特大文物犯罪团伙,收缴文物100余件。[16] 2010年4月30日,流失美国长达6年之久的武惠妃石椁,在陕西省警方历经四年追索后回国。由公安机关正式移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4] 这具石椁面阔3间、进深两间,呈仿宫殿造型,由31块石材组成,包括5块椁顶、 1. 【旧唐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一】玄宗贞顺皇后武氏,则天从父兄子恒安王攸止女也。攸止卒后,后尚幼,随例入宫。 2. 【旧唐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一】上即位,渐承恩宠。及王庶人废后,特赐号为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 3. 【旧唐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一】所生母杨氏,封为郑国夫人。同母弟忠,累迁国子祭酒;信,秘书监。 5. 【新唐书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将遂立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曰:"《礼》,父母仇,不共天。《春秋》,子不复仇,不子也。陛下欲以武氏为后,何以见天下士!妃再从叔三思也,从父延秀也,皆干纪乱常,天下共疾。夫恶木垂荫,志士不息;盗泉飞溢,廉夫不饮。匹夫匹妇尚相择,况天子乎?愿慎选华族,称神祇之心。《春秋》:宋人夏父之会,无以妾为夫人;齐桓公誓葵丘曰:'无以妾为妻。'此圣人明嫡庶之分。分定,则窥竞之心息矣。今人间咸言右丞相张说欲取立后功图复相,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有子,若一俪宸极,则储位将不安。古人所以谏其渐者,有以也!"遂不果立。 6. 【新唐书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希妃意陷太子、鄂光二王,皆废死。 7. 旧唐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一】惠妃以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薨,年四十余。下制曰:"存有懿范,没有宠章,岂独被于朝班,故乃施于亚政,可以垂裕,斯为通典。故惠妃武氏,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行合礼经,言应图史。承戚里之华胄,升后庭之峻秩,贵而不恃,谦而益光。以道饬躬,以和逮下,四德粲其兼备,六宫咨而是则。法度在己,靡资珩佩;躬俭化人,率先絺纮。夙有奇表,将加正位,前后固让,辞而不受,奄至沦殁,载深感悼,遂使玉衣之庆,不及于生前;象服之荣,徒增于身后。可赠贞顺皇后,宜令所司择日册命。"葬于敬陵。时庆王琮等请制齐衰之服,有司请以忌日废务,上皆不许之。立庙于京中昊天观南,乾元之后,祠享亦绝。 8. 【旧唐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一】 乾元之后,祠享亦绝  9. 旧唐书卷五十一 列传第一 .国学导航 .2007-10-11 [引用日期2013-12-21] . 10. 新唐书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 .国学导航 .2007-10-11 [引用日期2013-12-21]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各国历史 , 历史 , 历史人物
53
lace
蕾丝是一种舶来品。网眼组织,最早由钩针手工编织。欧美人在女装特别是晚礼服和婚纱上用得很多。18世纪,欧洲宫廷和贵族男性在袖口、领襟和袜沿也曾大量使用。 中文名蕾丝 动 词系带,扎带 名 词花边;带子,鞋带 简 介一种舶来品 起 源18世纪 适用范围袖口等、领襟 花边;带子,鞋带 ; 动词:系带,扎带。 而音译词特指花边。 指动漫(AV)中女性衣服上大量带子一样的装饰物, 由此衍生出一个群体“蕾丝控”。 蕾丝的花形结构以前并不是针织或者梭织获得的,而是通过捻纱线得到。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使用线芯织造蕾丝成为了个体手工艺者的收入来源,以及贵族妇女消遣时间的手段。当时的社会对蕾丝的需求非常大使得蕾丝工人的工作非常劳累,她们常常在发霉的地下室里工作,并且光线微弱,只能看见纺纱轮子。 自John Heathcoat发明花边织机(于1809年获得专利)后,英国的蕾丝制造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这种机器可以生产非常精细和规则的六边形蕾丝底。手工艺者只需要在网上织成图形就可以了,这种网一般是真丝材质。若干年后,John Leavers发明了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使用法国提花织机的原理,可以生产蕾丝图形及蕾丝网,同时它也奠定了英国诺丁汉的蕾丝传统。Leavers的机器非常复杂,由40000个部件和50000种线构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工作。 今天一些非常优质的蕾丝公司仍在使用Leavers的机器,Karl Mayer推出了经编机如Jacquardtronic 和Textronic用以生产leavers蕾丝一样的蕾丝,但是更加经济,精细和轻巧。合成纱线如人造丝,尼龙,涤纶和氨纶也改变了蕾丝的性质,但是,用来生产蕾丝的纱线的品质必须非常好,捻数比用于针织或梭织的纱线更高。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举办了名为“蕾丝:展示了学校收藏的75000种蕾丝。这些蕾丝档案激发了纺织时尚和装饰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们的灵感,大家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多的新作品,将蕾丝的过去与当今艺术和设计融合在一起。这些新作品将在SPINEXPO展会上展出,标题为“蕾丝的旅程”,以期待更多的设计师、买家和制造商在产品中使用蕾丝。展出的作品包括新的蕾丝结构、刺绣蕾丝以及蕾丝演变的印花和图案。 今日,蕾丝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亚洲和西方均有生产,它是贴身衣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可以用来装饰家居,更是T台和街头时尚的宠儿。 蕾丝使用锦纶、涤纶、棉、人造丝作为主要原料。如辅以氨纶或弹力丝,可获得弹性。 锦纶(或涤纶)+氨纶:常见的弹力蕾丝 锦纶+涤纶+(氨纶):可以制成双色蕾丝,通过锦和涤纶上染的颜色不同制作而成。 全涤纶(或全锦纶):又可以分成单丝和长丝,单丝类多用于婚纱类;长丝类可以仿造出棉的效果。 锦纶(涤纶)+棉:可以做成花底异色效果。 按大类工艺分: 经编蕾丝:通过针织经编工艺制作的蕾丝。 绣花蕾丝:通过绣花工艺制作的蕾丝。 其他蕾丝:通过其他工艺后加工后的蕾丝,如复合蕾丝,烫金蕾丝等。 蕾丝最早出现在美国。蕾丝的制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是按照一定的图案用丝线或纱线编结而成,不像中国的一些传统的花边是钩制或刺绣的。制作时需要把丝线饶在一只只的小梭上面,每只梭只有拇指大小。一个不太复杂的图案需要几十只或近百只这样的小梭,再大一些的图案则需要几百只小梭。制作时把图案放在下面,根据图案采用不同的编、结、绕等手法来制作。 一个不太复杂的图案要一个熟练的女工花上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因编结的手法因人而异,蕾丝作品一般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所以每一款蕾丝都是独一无二的。通常,蕾丝编结完工后要进行染色处理,而高级的蕾丝都要先纱染。 这些手工制作的蕾丝,都用在一些高级的时装上面或王室的室内用品上,普通人很少看到。蕾丝产品由于走精致路线,采取全球限量生产的方式,每一批蕾丝制品都要经过注册,而且卖完了,就再也不会生产,所以在国外,深受贵族的青睐。 服装上使用的所谓“蕾丝”泛指的是各种花边,大都是机器生产的。 什么风格的内衣最时尚?那无疑是性感与甜美的混搭的迷幻风了。那些性感而不失甜美的花样内衣,从光鲜的T台到大众流行,受到了一致的追捧。一种颜色代表一种风格,不同颜色能巧妙搭配出千百种非凡风格。款式上以蕾丝、网状、飞边、蝴蝶结等设计为最热,演绎出 一场甜美与性感、天使与魔鬼综合的魅惑风情。 若隐若现的透明无疑是性感的最高境界,黑色蕾丝花边加上刺绣花纹装饰的透明内衣,与花朵装饰的吊带丁字裤完美结合,让他感受你成熟的性感韵味。流行的粉紫色系中,选择粉色的你无疑表露了你的小女人内心。粉色最适合喜欢鲜花和可爱的毛绒玩具并保留着一颗童心的女孩,虽然有时你骄纵霸道,但你小女人的温柔也确实值得别人关心与疼爱。款式上以可爱的飞边和蝴蝶结装饰最为流行,更讲究精致裁剪,强调在细微之处彰显高雅的品质。丝绸面料和蕾丝花纹的结合堪称完美,与可爱的蝴蝶结、清新的田园风格小花搭配,将可爱与性感中和。 肩带上灵动的蕾丝飞边设计可爱独特,粉嫩的条纹图案将甜蜜指数迅速提升,让你好似一颗令人垂涎的性感糖果。 香芋色相较于粉色加深了一个色度,在心理上也成熟沉稳了一些。选择适合自己心境的内衣是对自己最贴切的表现,一款本季流行的香芋色或紫罗兰色内衣,诠释出你内心的成熟与性感。透明蕾丝、微微闪光的绸缎、绣花或蕾丝花纹的设计,都是非常热门的款式。丁字裤、吊袜带的设计更突出了可爱与性感结合的迷幻风格,将你在稚嫩与成熟之间徘徊的心境不小心暴露出来。 浪漫的丝绸散发出华丽的光泽,刺绣花朵在上面绽放,丁字裤与吊带袜让性感指数迅速飙升,穿上它在美丽的夜里释放温柔力量。 宅词汇,因为在动漫中,哥特萝莉常以 缀有蕾丝及荷叶边的华服现身,所以也把蕾丝加荷叶边用来代指哥特式萝莉。 0809秋冬最意外但又最确定的趋势:就是蕾丝。本季蕾丝最趋势性的使用并不是晚装,却是白日装。用于简洁至极的款式,比如仅仅是直线型的套头紧身裙或者两件套,以超大结构的蕾丝覆盖来创造与众不同的品味。当然如果不那么夸张的话,一些轻量的蕾丝更适合与廓型结合,蕾丝的镂空效果为连衣裙或其他单品带来视觉上的变化。甚至,并不是真的蕾丝,我们还可以看到仅仅把蕾丝作为图案印在雪纺上。所以,0809秋冬,你至少该拥有一件嵌满蕾丝的白日装,或者,至少,有一些蕾丝般的印花:看起来象蕾丝一样。Prada的瑞士造蕾丝摇身一变,成为时装秀上的主打明星。Giorgio Armani所设计的荷叶边让人回忆起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浪漫情怀。Alexander McQueen的蛛网裙则在技术方面堪称一大奇迹! 眼见时尚的新娘们越来越愿意突破传统白纱的常规,今季潮流设计师们依然关注色彩,当绿色、蓝色等浓重的色彩都已出现在婚纱上,淡粉色开始受到重视。 从芭蕾舞鞋的粉色到略带忧郁的玫瑰色,grittispose婚纱令更多的女性化色彩出现在本季最可爱的婚纱中。配上腰带、裙裾、头纱,或是用彩色刺绣蕾丝装点,更加突出华美的细节。 入夏伊始,蕾丝就以甜美婉约、带着几许诱人妩媚的曼妙姿态款款而来,为仲夏夜添一抹浪漫迷人的色彩。传说女孩子是因为有了蕾丝梦,才开始娇艳起来,而后,女人的梦、男人的梦,仿佛也都交织在这神秘的蕾丝中,纠葛一生。 蕾丝也曾有着高贵的血统,是高级定制中精湛的手艺,如今运用在高级成衣里,从最初的手工编织的网眼花边,到服装上的点缀装饰,再到透视装的面料,或华丽纯真、或风骚性感,总之蕾丝已不再是简单的服装装饰,具有了自己的性格魅力,成为了调制夏日女人香的甜蜜芳香剂。 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甜蜜模样,让你觉得蕾丝太小女孩子气、小家子气,不容易穿出品位、个性及性感。其实穿着蕾丝的女明星们一样抢镜。不论作为点缀还是盛装一身,只要恰当运用蕾丝装饰效果,调制出属于你的女人味,炎炎夏日里你必将绽放出沁人心脾的女人香。 白色蕾丝,可以选择长裙,如果不是长裙,就不要选择过膝的那种,过膝的白色蕾丝裙子,会让你的年龄增加好多岁,非常显老,很不好看。同时你的发型,不要打理的过于整齐,看起来会显的古板。 黑色蕾丝,就不要搭配,蕾丝的丝袜了,整体都是黑色,并不很好看,看起来会有些土气。 蕾丝搭配,对于配饰的要求是尽量从简,过多的配饰会让整体看起来繁琐。 蕾丝长裙,可以选择不规则下摆不对称的,增强层次感,但如果是膝盖以上的短裙,就尽量选择常规的下摆,古怪的样式反倒不好。 很多明星大腕都有自己的穿搭方式,真是别出心裁,裸色打底黑色蕾丝,极具诱惑。蕾丝连衣裤,帅气中闪烁这女人特有的性感。低腰复古设计的白色蕾丝,让你回到20世纪20年代,也很值得推荐。[2] 选择蕾丝小内裤的时候,当然是穿着的舒适度也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各种女士内裤款式之中更应该注重裤裆位置与臀部位置与个人体型和肤色的吻合。 采用纯棉的透气材质或者超超细纤维材质的素面蕾丝小内裤,成为了穿着合身服饰时的最佳的搭配。此外,在选择蕾丝小内裤的时候,也要这种穿着蕾丝小内裤显露的臀型美感的保证。 蕾丝是由100%涤纶或一半涤纶一半棉制成,尽量不要放入洗衣机清洗。上等的蕾丝需要手洗或拿到专业的干洗店处理。 清洗蕾丝的时候要使用质地温和的肥皂或专门清洗娇贵纺织品的清洁剂。 清洗之前,先将毛巾铺在水池里,洗后再用毛巾将蕾丝捞起,这样做可以防止蕾丝意外拉断。 将湿蕾丝包裹在毛巾里吸走水分,再把它们平铺在桌面上待自然晾干 参考资料 1. 蕾丝的传统回归与演变 .毛衫纵横 .2013-03-18 [引用日期2013-03-18] . 2. 摆脱俗感显身段 曼妙柔美蕾丝连衣裙 .时尚 .2013-06-18 [引用日期2013-06-20] . 3. 蕾丝是什么 .买布卖布网 [引用日期2013-01-25] . 词条标签: 书籍 , 时尚
54
内田直行
绫辻行人,男,日本推理文学标志型人物之一,新本格掌门和旗手。本名内田直行,1960年12月23日生于日本京都,毕业于名校京都大学教育学系,并取得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以《十角馆事件》开始步入文坛,掀起一股“本格派推理”的旋风,成为众所瞩目的新锐作家。他的“馆系列”推理小说不仅深受读者喜爱,也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此外,他的恐怖小说《杀人鬼》、《眼球绮谭》等作品,也博得很大的回响,书中除了浓浓的恐怖美学外,也隐藏着悬疑推理的布局,别具特色,让人又爱又怕。1992年他以《钟表馆事件》获得第45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1998年他亲自写剧本,并兼任导演,完成游戏软件《YAKATA》。1999年他又得到第30届麻将名人赛的冠军,成为史上第一个拿到“麻将名人”的推理作家。绫辻的作品属于本格派推理小说,充满解谜的趣味。 外文名Ayatsuji Yukito(罗马字);あやつじ ゆきと(假名) 别 名内田直行 出生地日本京都 出生日期1960年12月23日 职 业推理作家 毕业院校京都大学 代表作品《十角馆事件》《水车馆事件》《迷宫馆事件》《钟表馆事件》等 妻 子小野不由美 1960年出生于京都,原名内田直行(うちだ なおゆき),毕业于京都大学教育学部并修至博士课程(1992年正式退学),在学期间成为了大学推理小说研究会的成员,同属于该会的还有法月纶太郎、我孙子武丸、小野不由美等,并曾以《追悼的岛》参选第三十届江户川乱步赏但落败,然而这篇作品再度于1987年经全面改稿、并同时获得岛田庄司的赞赏和推荐,以岛田建议的笔名绫辻行人,出版成为了《十角馆杀人预告》。) 《十角馆杀人预告》中那与传统推完全不同的诡计和结构概念令读者为之侧目,随后绫辻行人也继续以"馆"为主题及“岛田洁”(源于岛田庄司和他笔下的名侦探“御手洗洁)为主角,创作了1988年的《水车馆幻影》与《迷宫馆的诱惑》、1989年的《偶人馆之谜》及1991年的《钟表馆幽灵》等,而《钟表馆幽灵》更获得第四十五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除了馆系列以外,还有较为接近传统推理的杀人方程式系列如1989年的《切断尸体的问题》、和以恐怖惊栗为主的『嗫(耳语)系列』如1988年的《绯色耳语》和『杀人鬼系列』如1990年的《杀人鬼》等。另外,于1990年出版的非系列作品《雾越邸杀人事件》也可算是推理方面的代表作。 绫辻行人小说的特色注重谜团的整体结构,着眼点再不只是某一案件的凶手和动机,也只不是个别的密室和手法,而是隐藏在故事背后、但又支配着整个故事发展的惊人真相。作品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其对现实世界的封闭性,绫辻首先为故事预先建造一个给设定好的密闭空间(也就是馆),然后才在这个空间内无限地发挥,虽然这个非现实的空间还是完全遵守现实世界中的物理规条,与以后的京极夏彦及西泽保彦等有所不同,但便是由于这个特殊的创意,不但使绫辻行人成为推理界的名作家,也使以他为首的新本格派得以发展及兴盛起来。以《十角馆事件》这部作品的发表为标志,日本推理文学进入了全新的”新本格时代“,而1987年也被称为”新本格元年“。 绫辻行人的妻子是他在校期间推理社团的同行小野不由美,《十二国记》,《尸鬼》,《奇幻贵公子》的作者。 1992年 以《钟表馆幽灵》获得第45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1999年 拿到麻将名人赛冠军 成为史上第一个拿到“麻将名人”的推理作家。 十角馆の杀人(十角馆杀人预告) 1987.09 讲谈社 水车馆の杀人(水车馆幻影) 1988.02 讲谈社 迷路馆の杀人(迷宫馆的诱惑) 1988.09 讲谈社 ` 绯色の嗫き(绯色耳语)【魔女狩猎游戏】 1988.10 祥伝社 人形馆の杀人(偶人馆之谜) 1989.04 讲谈社 杀人方程式 -切断された死体の问题- 1989.05 光文社 暗闇の嗫き(黑暗耳语)【人偶王子的魔咒】 1989.09 祥伝社 杀人鬼 1990.01 双叶社 雾越邸杀人事件1990.09 新潮社 时计馆の杀人(钟表馆幽灵) 1991.09 讲谈社 黒猫馆の杀人(黑猫馆手记) 1992.04 讲谈社 1992.童谣的死亡预言 本格ミステリー馆にて(本格推理之馆) 1992.11 森田塾出版 岛田荘司、绫辻行人?対谈集 黄昏の嗫き(黄昏耳语)【小丑的安魂舞】 1993.01 祥伝社 四○九号室の患者(四零九号室的患者 / 我是谁) 1993.09 森田塾出版 杀人鬼Ⅱ -逆袭编- 1993.10 双叶社 鸣风荘事件 -杀人方程式Ⅱ- (杀人方程式2·鸣风庄事件)1995.05 光文社 眼球绮谭 【特别料理】1995.10 集英社 フリークス(自由骑士) 1996.04 光文社 1996.【怪胎】 アヤツジ?ユキト(Ayatsuji·Yukito) 1987-1995 1996.05 讲谈社 随笔集 セッション-绫辻行人対谈集(开幕-绫辻行人对谈集) 1996.11 集英社 YAKATA -Nightmare Project(恶梦计划)- 1998.08 リクルート 游戏攻略本 ` どんどん桥、落ちた(咚咚吊桥坠落 / 推理大师的恶梦) 1999.10 讲谈社 最後の记忆(最后的记忆) 2002.09 角川书店 赠る物语(赠送的故事) 2002.11 光文社 绫辻行人编集的花谱) 暗黑馆の杀人(黑暗馆不死传说) 2004.09 讲谈社 びっくり馆の杀人(暂译:惊愕馆杀人童话) 2006.03 讲谈社 2006年10月 (赠る物语Mystery九つの谜宫) 深泥丘奇谈(深泥丘奇谈)2008.02 出版社: メディアファクトリー Another2009.10 角川书店 奇面馆の杀人2012.01.06 讲谈社 《十角馆杀人预告》 第一个,静静地躺在床上,脖子上缠着普通的尼龙绳——被勒死的…… 第二个,喉咙像只不顺畅的笛子,不断发出嘎嘎的声响,身体在地板上抽搐挣扎——被毒死的…… 推理小说研究会的成员一行七人,来到曾发生离奇四尸命案的孤岛上度假,谁知岛上的“十角馆”里已经准备好连续杀人的陷阱等着他们。同伴们依照预告一个接着一个遇害,凶手到底是谁?是七个成员之一,还是另有其人?悬疑的气氛持续到小说的“最后一行”,把读者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想象世界。 《水车馆幻影》 “啊!”数声惊叫,震动了沉淀在地下室的空气。看着滚滚落地的圆型物体,男人发出凄惨的声音,喃喃说道:“太残酷了!” 焚烧炉里掉出来的人头,已被烧得焦黑,而且还冒着白色的烟…… 从“不幸”坠塔的女人开始,画被偷,一个男人消失了,而追踪他的另一个男人又惨遭杀害、分尸…… 这座藏有名画,住着戴面具、坐轮椅上的男主人与美丽的少妇的水车馆,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迷宫馆的诱惑》 推理小说界的前辈宫垣叶太郎,邀请他的四位得意门生参加他的生日宴会,宴会地址是如迷宫般的迷宫馆。但是当四位作家到齐时,老作家宫垣已死,遗言中交代:四位作家要在五天内交出以“迷宫馆”为背景,以自己为受害者的小说,而写的最好的人,将得到他的全部遗产。 四位作家自然挖空心思地各显神通,然而,他们却陆续死于非命,而且死法和自己小说写的一模一样... 本书是绫辻行人“馆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书中有书,小说中有小说,极尽悬疑,趣味之能事,备受各方好评! 《偶人馆之谜》 从飞龙想一踏入被称为“偶人馆”的祖产开始,他就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父亲生前的诅咒一样。父亲所做的模特儿,以各种诡异的形态,对自己进行无言的控诉。这些貌似母亲的模特儿们到底想告诉自己什么?而父亲上吊的那棵樱花树,每夜由房子某处传来的声音,连续发生的儿童命案,不断寄来的匿名信……这一切都使想一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本书玄奇诡异,充分发挥“心理悬疑推理”的极致甫发行旋即引起轰动,是一部令人难以抗拒的超级斗智推理小说! 《钟表馆幽灵》 充满诡异气氛的钟表馆,有上百个不同的钟表,每个钟表都不约而同地指着同一个时刻,嘀嗒、嘀嗒地响着。而馆中惟一无指针的钟塔下,则出现了一个美丽少女的幽灵,不断地徘徊着…… 九名招魂会的成员,为了向钟表馆中的亡灵挑战,来到馆内采查真相,不料,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陷阱!当如同噩梦般的三天结束时,是否还有人能够生还? 钟表馆中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一桩桩、一件件,所有的谜底,都将在令人胆战心惊的过程中逐渐揭晓…… 本书获得第45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是集过去诸多作品风格之大成的心血结晶!千万不要错过如此凄怆绚烂,结局更令人不胜惊叹的推理杰作! 《黑猫馆手记》 “我是占田冬马,黑猫馆的管理员。1989年8月1日以前,我以为我会平静地隐居在此地。但,做梦也没想到,四个男孩的来临让黑猫馆仿佛受到了诅咒!先是男孩们邂逅的陌生女子横死,接着地下室的无名骨骸……我急着想查出杀手是谁,没想到8月4日又有人在浴室上吊,表面上看是自杀,事实上,我知道这百分之百是密室杀人案!” 这是一本我拼死保住的手记上写的,至于黑猫馆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凶手到底动机何在?老实说,我“现在”完全不知道,因为,我已经丧失全部记忆了…… 《黑暗馆不死传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江南孝明得知九州地区中部的深山老林中,还有一座中村青司参与修建的宅邸——黑暗馆。联系鹿谷门实未果,便决定独自前往寻访,等待他的会是像“钟表馆”一样的噩梦吗? 不仅是我们的身心……包括生命本身都被羁绊在这个黑暗馆的宅子里,被囚困在这里。或许可以说是咒语的束缚吧。 《Another》 在26年前夜见山北中学的三年三班里,曾经有一位名叫「Misaki」的学生。他不仅是位运动天才还是个优等生,个性平易近人广受众人喜爱的他却在某日突然猝死,极度悲伤的同班同学们无法接受这种事实,众人决定到毕业之前仍想像Misaki还活着般度过每一天。因此Misaki的座位就这样一大早上课便会有人来打招呼,偶尔还会有人藉机搭话——但这段美丽的插曲却对三年三班带来某种扭曲的现象。而在1998年春天,转到三年三班的榊原恒一,莫名感到班上的气氛持续著不安感。在这样的班级里,有位行事异于常人,孤高的美少女见崎鸣(见崎读音为MISAKI)——一只眼睛遮著眼罩总是独自一人在画画,拥有不可思议的存在感让恒一不禁想试着接近她,但却就此陷入更深的谜团之中。 《尸体长发之谜》 第一桩命案 六年半前,传说有预言能力的新锐作家美岛纱月,被人发现陈尸家中,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的一头过腰黑发被人剪走!难道她那不可思议的力量来源于她的如瀑长发? 第二桩命案 故事发生十年前,美术社的几位好友各自写下愿望。放入“时间囊”并埋入地下,相约十年后一起打开。当美岛夕海酷似姐姐纱月的形象——黑衣黑裤加过腰黑发——出现时,谁也没想到,她的结局也和姐姐一样——惨遭杀害,长发被剪。。。。。。。 《肢解尸体之谜》 “照命会”女教主卧轨自杀,尸体被碾碎,初步断定为自杀。随着警方的深入调查,疑点陆续浮出水面。而真正线索并不在自杀现场,引发这场不可避免的悲剧,却是藏在人心中的爱恨情仇。 《咚咚吊桥的坠落》(又名《推理大师的噩梦》) 绫辻行人觉得大脑像是在黏稠的血液里艰难地行进,思维迟钝得让人恼火。就在这时,神秘的U君发出了挑战——顽童被困山间空地,等待救援时被谋杀,凶手是谁呢?请根据给出的条件推理凶手的名字。作为推理小说大师的绫辻行人该如何应对挑战?又能否正确地回答呢? 神秘的U君带来一卷录影带,宣称其中有绫辻行人参与演出,但是绫辻行人怎么也想不出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推理节目,自己编的剧,自己却不记得。 绫辻行人被迫将录影带放进录影机中,当萤幕上出现『原作·绫辻行人』的字幕时,绫辻行人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恶意的游戏中!身为推理大师的绫辻行人只好硬着头皮面对这一场恶梦……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日本小说家 推理小说家 词条标签: 人物 , 娱乐人物 , 文化人物 , 演员 , 作家
55
江戸川乱歩
江户川乱步,本名平井太郎,1894年10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三重县名张町,是日本最负盛名的推理作家、评论家,被誉为日本“侦探推理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情节扑朔迷离,悬念强烈,既充满妖异、诡谲的气氛,又有着合情合理的推理判断,既以荒诞、幻想的浪漫为创作主调,又能深刻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推理严谨,无可挑剔!其笔下的侦探明智小五郎(《名侦探柯南》中毛利小五郎姓名由来)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1923年在《新青年》(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上发表受到高度评价的处女作《二钱铜币》,从此开始推理小说的创作(原来的名称为侦探小说,后来在江户川乱步的倡导下改用现今的名称)。早在他创作生涯初期的1920年代初即把握了推理小说的本质,知晓推理小说是一种从逻辑上解开谜团的理智文学,成为日本推理小说领域的开拓者,是日本推理“本格派”的创始人,1965年7月28日逝世,享年71岁。与松本清张、横沟正史并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名侦探柯南》中,江户川柯南取用他的姓。 中文名江户川乱步 外文名えどがわ らんぽ 国 籍日本 民 族大和 出生地三重县名张町 出生日期1894年10月21日 逝世日期1965年7月28日 职 业作家 主要成就由其名字命名的“江户川乱步奖” 代表作品《恶魔》、《孤岛之鬼》、《月亮和手套》《透明怪人》 本 名ひらい たろう(平井太郎)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初露锋芒 ▪ 开创辉煌 ▪ 晚年成就 2作品特征 ▪ 初期特点 ▪ 双重角色 ▪ 巧设圈套 ▪ 长篇推理 3主要作品 4侦探系列 5奇形人间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江户川乱步(1894—1965),本名平井太郎,生于日本三重县名贺郡名张市,其父平井繁男曾受过大学教育,毕业后在官厅供职,后来经商,创办了平井商社,家庭生活尚好。江户川乱步自幼体弱多病,很得父母疼爱。他常患感冒,每逢生病,其母就为他讲述黑岩泪香译的欧美侦探小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培养了他对侦探小说的兴趣,童年时代的江户川乱步性格文静内向,不喜参加体育活动,并有怪僻,从不肯脱下袜子光脚下地,喜欢一个人捧着书本读书,一读就是半天。 在他17岁那年,他父亲经营的平井商社倒闭了,家庭陷于困境,他投考高中的梦幻也随之破灭,他父亲带了江户川乱步去垦荒,江户川乱步体力不支,又不甘心务农。其父为他好学精神感动,终于背债让他上学。江户川乱步经过努力,考入了早稻田大学预科班,开始半工半读。江户川乱步在课余时间,去印刷厂当徒工,为人补习英语,到图书馆当管理员。由于兼职太多,他大学毕业时并没取得学位。但这段生活让他接触了社会,也读了不少书。他曾想去美国学习英语,并从事侦探小说创作,但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这种出国的梦想未能实现。 20岁出头的江户川乱步经历了两次恋爱:初恋开花不结果,第二个恋爱对象是村山隆子。两人在商定结婚之际,江户川乱步却想抛弃隆子,原因是他一贫如洗,无法养家活口。而村山隆子一往情深,因思念他而忧郁成疾。江户川乱步深受感动,便决定正式向隆子求婚,隆子获悉后不药而愈。两人终结良缘。江户川乱步婚后生活艰难,曾把棉被卖掉度日。隆子的兄长见他落魄,介绍他去东京都政府社会局工作。但江户川乱步的性格不适合当文员,干了半年就辞职了,后来又换了几处工作,都未如意,弄得家境日益困苦,只能带了妻子儿女回乡下父亲的老家。 尽管生活入不敷出,江户川乱步仍是一个读书迷。他是一个除了读书写作对其他工作都不感兴趣的人,其间在东京受川崎的鼓励,写了一篇《石头的秘密》,投寄给报社渴望一举成名,结果石沉大海,沓无音讯。这使他十分沮丧,也更加深了他对侦探小说的创作情结。当时他用的第一个笔名是“江户川蓝峰”。 初露锋芒 在乡间闲居之时,江户川乱步索性埋头写作,他想起幼年时母亲给他讲的侦探小说故事,就把旧箱子翻过来当桌子,整天苦思冥想,终于写出了两篇侦探小说:《二钱铜板》与《一张车票》。这次用的笔名是江户川乱步,这个笔名的日文读音是“艾特加华伦坡”,这个笔名是根据推理小说鼻祖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的谐音取的,意思是作者崇拜爱伦·坡。 他曾把两篇小说寄给当时著名作家马场孤蝶,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但马场孤蝶对此反应冷淡,不予理睬,对这位无名小卒的作品根本瞧不起。江户川乱步的自尊心大受伤害,一气之下,他索要回稿件,投寄给《新青年》主编森下雨森。森下雨森主持的《新青年》杂志专门刊登欧美侦探小说译作,见到本国作者的作品,十分赏识。他读完之后,当晚便去访问作者,对江户川乱步大加鼓励。对于江户川乱步来说,真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大喜事。不久,这两篇小说相继在杂志上刊出,并受到文坛注目,此时江户川乱步正好29岁(公元1923年)。 这次的成功,极大的激发了江户川乱步的创作激情,在恩师森下雨森的鼓励下,江户川乱步在大正十四年(1925年)先后写出了一组侦探小说:《心理测验》、《D坡杀人事件》、《人间椅子》、《屋根里的散步者》、《恐怖的三角公馆》、《蜘蛛人》、《地狱的滑稽大师》、《赤色部屋》。森下雨森为了培养这个文学新人,在发表小说的同时,还配写文学评论,推崇江户川乱步的侦探小说,使江户川乱步在一年之后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侦探小说家。 在江户川乱步最初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丰富的想象力与奇特的构思。《人间椅子》用书信体的形式,描述一个面容丑陋的制椅匠,暗恋一个女作家。他把自己的形象融入于其所设计的一张奇特的椅子里,每当女作家坐在椅上,仿佛坐在他的怀里,这种对病态心理的描写,在江户川乱步以后的作品里也时有出现。 开创辉煌 1926年,江户川乱步的创作从短篇侦探向长篇过渡,他为《朝日新闻》写了两部连载小说《奇幻岛》与《矮人》,小说充满悬念,但文字还很粗糙,发表后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有人赞誉、有人批评。一位署名“川口松太郎”的作者在报上对江户川乱步发表批评文章《乱步的侦探小说已经灭亡》,对他竭尽挖苦之能事;另一位作家甲贺三郎则写了《乱步即将复活》予以反击。江户川乱步在病中读了文章,大受刺激,他思考了几日,决定重振旗鼓。这场争论使名不经传的江户川乱步成了文坛的风云人物。 从1929年至1931年,江户川乱步先后写出了《阴兽》、《男人的旅程》、《妖虫》、《黄金面具》、《地狱中的魔术师》等侦探名作。他笔下的侦探明智小五郎也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明智小五郎以研究人的犯罪心理而引起读者兴趣。这位高个子的大侦探不修边幅,擅长推理,动作敏捷,思路奇特,有关他的故事竟引起一些读者的愤怒的抗议。 江户川乱步虽然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每见报上有文章批评他的作品,他就想“封笔”不写。他第一次封笔是在昭和二年(1927年)。事后,一个署名“川口松太郎”的人发表了《乱步的侦探小说已经灭亡》,表示幸灾乐祸。而另一位叫甲贺三郎的作家出于义愤,写了《乱步即将复活》予以反击。这些文章使他受到触动,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写作。到了1932年,江户川乱步再次宣布“封笔”。与江户川乱步知交的横沟正史也是一位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当时正中风住院,他在病床上给江户川乱步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公开信,指出江户川乱步要摆脱自卑的心理,要对事业尽职,不要做一个可怜的历史悲剧人物,对于好友的规劝,使江户川乱步进一步反省,从此他又以旺盛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江户川乱步相继写出了《怪人二十面相》、《少年侦探团》等新作,再次获得好评。在日本走上侵略战争的道路后,江户川乱步以沉默来对抗军国主义文学,第三次“封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江户川乱步才又活跃于文坛,并创办了专门刊登侦探小说的杂志《宝石》。1947年在乱步的提倡下,侦探作家俱乐部诞生,江户川乱步担任第一任会长。1949年是美国作家爱伦·坡逝世100周年,日本文学界大搞纪念活动。江户川乱步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出版了《侦探小说四十年》,客观评述了自己创作的优点与缺点。1953年,侦探作家俱乐部改组为社团法人日本推理作家俱乐部,江户川担任第一届理事长。1954年,在他60岁寿辰之日,他当众宣布将自己多年积蓄作为基金设立江户川乱步奖,鼓励人们从事侦探小说创作,培养新人作家。 在五十年代,江户川乱步发表了《化人幻戏》、《幻影城》和《续幻影城》,在作品中回顾了日本侦探小说的流派与风格,并在每周六主持作家集会,把更多的侦探小说家团结在他的周围。 晚年成就 鉴于江户川乱步对日本侦探小说的贡献,日本天皇于1961年颁发给他紫缓褒章。他只出任了7个月,终因体力不支而辞职。1965年江户川乱步因脑溢血病逝,享年71岁。 综观江户川乱步一生的创作活动,可知他是一个情绪极易波动的作家。他在贫困的生活中寻求自己的理想,在工作中不能尽职,即使面对他所热爱的写作工作,情绪也时好时坏,但他毕竟为开拓日本的侦探小说作出了贡献。他在晚年声誉蒸蒸日上,这是当时日本人喜爱侦探小说的一个重要反映。 作为开创日本“本格派”侦探小说流派的创始人,江户川乱步的创作是有代表性的。他强调侦探小说以科学的逻辑推理作为侦破的重要手段,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反映日本社会现实。江户川乱步提出的谋杀是人的兽性的一种表现,要通过侦探小说来揭露兽性的罪恶观点为以后大多数日本推理小说家遵循。这一派的作家还有角田喜久雄、甲贺三郎、平林初之辅、滨尾四郎等人。 尽管“本格派”侦探小说没有完全脱尽欧美侦探小说的范畴,但为以后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出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大侦探明智小五郎也成了四五十年代日本国民崇拜的一个英雄。 2作品特征 编辑 江户川乱步的作品,情节扑朔迷离,悬念强烈,既充满妖异、诡谲的气氛,又有着合情合理的推理判断,既以荒诞、幻想的浪漫为创作主调,又能深刻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推理严谨,无可挑剔!其笔下的侦探明智小五郎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初期特点 江户川乱步初期作品的共通处是,背景常是黄昏的阴暗气氛,以及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无奈。直接的说,这种特殊的“情绪”是来自失业者的意识。从小说的手法来说,初期作品的“诡计”以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及暗号为多。 双重角色 江户川乱步对推理小说中占重要比重的“密室”与“推翻不在场证明”的手法兴趣不大。而主角常以一人扮演双重角色,可能是来自他的双重人格,如《双胞胎》、《幽灵》、《湖畔亭事件》、《阴兽》等作品,都以一人扮演双重角色。关于这一点,乱步在叫“惊悚(thrill)之说”中谈到:“近代英美长篇侦探小说,有八成都采用一人扮演两个角色的计谋,实在是不可思议;但这不是作者的智慧不足,而是一人扮演两个角色的恐怖具有无比的吸引力。”这种说法也适用于乱步本身。 巧设圈套 除了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及暗号的使用之外,乱步还使用多种“圈套”(trick),例如《被偷的信》、《白日梦》、《戒指》中都设计了圈套。乱步说他要“颠覆大家已熟知的、有名的圈套”。“当时我苦心思所如何在颠覆圈套时,另外设—个圈套。”读者读乱步的作品,常以为圈套破除时,真相便就此大白,哪知这个圈套被破除时,是另一个圈套的开始,因此情节惊奇连连,高潮迭起。 长篇推理 真正让乱步声名大噪的不是初期的短篇小说,而是后来的通俗长篇推理小说。乱步在《怪谈入门》中说: “对英美一般读者而言,真正的侦探小说比怪谈更受欢迎;然而在日本却相反,真正的侦探小说只限于少数读者,怪谈却拥有压倒性的多数读者。比起《二钱铜币》、《心理试验》等作品,《白日梦》、《人椅》、《镜子地狱》不但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一般读者的喜爱。”乱步的通俗长篇小说,主要有《白日梦》、《蜘蛛男》、《吸血鬼》、《孤岛之鬼》、《盲兽》等。把美女的尸体制成石膏雕像或菊形人偶的《蜘蛛男》、《吸血鬼》;《盲兽》中描写吃人肉的情形;《孤岛之鬼》制造身体残障者,有浓厚的暴虐色彩。在恐怖之中发现美,可说是支撑这些通俗长篇作品的中心思想。 3主要作品 编辑 二钱铜币(又名:两分铜钱)(1923年4月 发表于:新青年) 一张车票(1923年7月 发表于:新青年) 可怕的错误(1923年12月 发表于:新青年) 两个废人(1924年6月 发表于:新青年) 双胞胎(1924年10月 发表于:新青年) D坡杀人事件(1925年1月 发表于:新青年) 心理测验(1925年2月 发表于:新青年) 黑手组(1925年3月 发表于:新青年) 红房子(1925年4月 发表于:新青年) 算盘上的恋语(1925年4月 发表于:写真报知) 幽灵(1925年5月 发表于:新青年) 失窃(1925年5月 发表于:写真报知) 日记本(1925年6月 发表于:写真报知) 梦游患者彦太郎之死(1925年7月 发表于:苦乐) 白日梦(1925年7月 发表于:新青年) 戒指(1925年7月 发表于:新青年) 百变艺人(1925年7月 发表于:写真报知) 顶格里的散步者(1925年8月 发表于:新青年) 一人双职(1925年9月 发表于:新小说) 疑惑(1925年9月-10月 发表于:写真报知) 人椅(1925年9月 发表于:苦乐) 接吻(1925年12月 发表于:电影与侦探) 矮子(1925年12月-1926年3月 发表于:朝日新闻) 在黑暗中蠕动(1926年1月-1927年10月 发表于:苦乐) 跳舞的矮子(1926年1月 发表于:新青年) 毒草(1926年1月 发表于:侦探文艺) 蒙面的跳舞人(1926年1月-2月 发表于:妇人之国) 湖畔亭事件(1926年1月-3月 发表于:Sunday每日) 灰尘(1926年3月 发表于:大众文艺) 火星运河(1926年4月 发表于:新青年) 字母组合(1926年6月 发表于:新青年) 阿势登场(1926年7月 发表于:大众文艺) 非人之恋(1926年10月 发表于:Sunday每日) 巴诺拉马岛奇谈(又名:帕诺拉马岛奇谈)(1926年10月-1927年4月 发表于:新青年) 镜子地狱(1926年10月 发表于:大众文艺) 回旋木马(1926年10月 发表于:侦探趣味) 阴兽(1928年8月-10月 发表于:新青年) 孤岛之鬼(1929年1月-1930年2月 发表于:朝日) 蜘蛛人(1929年8月-1930年6月 发表于:讲谈俱乐部) 虫(1929年9月-10月 发表于:改造) 与画中人同行(1929年6月 发表于:新青年) 罪犯是谁(1929年12月~1930年2月 发表于:时事新报晚刊) 女妖(1930年1月 发表于:侦探实话) 猎奇的后果(1930年1月-12月 发表于:文艺俱乐部) 魔术师(1930年7月-1931年6月 发表于:讲谈俱乐部) 黄金假面人(1930年9月-1931年10月 发表于:king)
56
横溝正史
横沟正史是日本推理文坛的泰斗,出生于兵库县神户市中央区东川崎町,著有《女王蜂》、《本阵杀人事件》等推理名作,一生致力于推广推理文学。他与江户川乱步同属开创日本推理小说新领域的大宗。这两位情同手足的文坛双擘的一系列推理创作,缩短了日本推理小说落后欧美的距离,而且使二战后的日本推理小说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晚年时又重新执笔,对推理小说创作的热爱终生不渝。 作品以传统的本格推理为主,表面氛围奇诡,但完全摒弃了风行一时的非现实情节,以纯粹的写实手法将推理小说的各种典型要素浓缩在创作中,同时融入日本社会特有的人情风俗,将日本推理小说的水平提升到了全新高度。与松本清张、江户川乱步并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 中文名横沟正史 外文名よこみぞ せいし 国 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兵库县神户市 出生日期1902年5月24日 逝世日期1981年12月28日 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大阪药专学校 主要成就日本变格推理小说宗师 代表作品女王蜂,狱门岛,本阵杀人事件,犬神家族,八墓村 塑造名探金田一耕助,人形佐七 目录 1人物生平 2发现藏品 3个人作品 ▪ 作品简介 ▪ 长篇 ▪ 中篇 ▪ 短篇 1人物生平 编辑 横沟正史,1902年5月24日出生于兵库县神户市中央区东川崎町3丁目,是父亲宣一郎(药种商)和母亲波摩的三子。上有歌名雄(5岁)、富重(5岁)、五郎(3岁)。父母均是冈山县出身。[1] 1907年,生母去世。 1908年,父亲宣一郎再婚。 1909年,进入东川崎普通小学校学习。 1915年,进入神户二中(今兵库县立兵库高等学校)学习。 1918年,二哥五郎去世。[1] 横沟正史出生地纪念碑 1920年3月从神户二中毕业,在第一银行神户支店做勤务。 1921年进入大阪药学专门学校(大阪大学药学部的前身)学习,4月处女作在《新青年》上发表。9月27日,长兄歌名雄去世。[1] 1924年毕业于大阪药专。 1927年,年仅25岁就任《新青年》主编,他就任前,《新青年》已形同推理文学的专业杂志。他接编之后,接纳现代主义,介绍海外作品,注入欧美现代文学思潮,使《新青年》成为日本最前卫的现代化杂志。之后陆续转任《文艺俱乐部》、《侦探小说》主编。 1929年,父亲宣一郎去世。[1] 30岁那年,他辞去编务,想要专心写作,却因积劳成疾罹患肺结核而咳血。经三年的静养,重新步入文坛。[1] 他在战前执笔的代表作《鬼火》[1] 《仓库》《蜡人》等,极富浓郁的耽美主义色彩。二次大战时,日本政府一度禁止推理小说的刊行,战争结束后禁令解除。 1946年他率先推出《本阵杀人事件》《蝴蝶杀人事件》两部纯解谜长篇推理小说,大大提升了日本推理小说水准,缩短与欧美的差距,从而改变了战前变格推理小说为主流的趋势(狭义的变格推理小说系指解谜为重点以外的推理小说,广义则包括幻想、科幻、恐怖等小说)。 1948年以《本阵杀人事件》一书获得第一届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即现“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 在人气高涨时,除了较正式的本格推理小说外,也撰写了许多通俗性强的长篇小说。 1957年由松本清张领导的社会派之写实主义文学兴起,横沟正史一度暂时停笔,在成城的大宅邸,过着优悠的隐居生活,创作量激减。一时只有一些《人形佐七》的再版残存于书店。。然而推理作品过度写实,不免沦为通俗小说,遂有“浪漫之复活”之主张,从而重估松本清张以前的推理小说,提倡新浪 漫主义的创作路线,并确立推理文学评论的基点。 1968年,讲谈社的《周刊少年MAGAZINE》杂志将《八墓村》漫画化,进行连载(作画:影丸穰也)成了引人注目的契机。同时,江户川乱步、梦野久作的"异端文学"也成为潮流。70年代初讲谈社出版了横沟最初的全集(全10卷)。[1] 横沟的人气复活。电影产业也瞄准了这一现象。 结果,石坂浩二主演、改编自横沟同名小说的电影《犬神家一族》的上映,以及古谷一行主演的电视剧的每日放送,使得横沟的推理小说在推理小说爱好者之外也广为人知。越过70岁之坎的横沟,由于受到的邀请激增,工作量也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他的生活也因此被打乱了。 实际上,后期的执笔活动,之前中断、后完成的《化装舞会》、以短篇为基础统编成的《迷路庄的惨剧》、金田一耕助最后案件《医院坡上吊之家》以及与埃勒里·奎因的《村物》对抗的《恶灵岛》,70代4册大长篇发表。《化装舞会》是在社会拍的影响下被抑制了的对真实的触摸,两册响应潮流,强调了怪奇色彩。《恶灵岛》则包含一定现代色彩,以及作者晚年的风格变换因素。 1980年开始由角川书店主持设立专门鼓励新人的长篇推理小说奖:横沟正史奖。 1981年12月28日因结肠癌病逝于寓所,享年79岁。
57
松本清張
松本清张(1909~1992)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有《点与线》、《隔墙有眼》、《零的焦点》、《日本的黑雾》、《女人的代价》、《恶棍》、《砂器》、《谋杀情人的画家》。多次获各种文艺奖,是大器晚成的作家典型。于1992年8月因肝癌逝世,享年82岁。 其作品的特点是用推理的方法,探索追究犯罪的社会根源,揭露社会的矛盾和恶习,反映人们潜在矛盾和苦恼。他的创作打破了早年日本侦探小说界本格派和变格派的固定模式,开创了社会派推理小说领域。 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与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并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其间孕育出的优秀作家和作品不胜枚举,其影响力也一直持续至今。森村诚一、夏树静子、东野圭吾、宫部美雪等等,无一不是师承松本清张,宫部美雪甚至自称为“松本清张的女儿”。 中文名松本清张 外文名松本清張 国 籍日本 民 族大和族 出生地日本北九州 出生日期1909年 逝世日期1992年8月4日 职 业推理小说作家 信 仰无 代表作品《点与线》、《隔墙有眼》、《零的焦点》、《日本的黑雾》 获得奖项芥川龙之介奖等。 目录 1生平事迹 2创作风格 ▪ 综述 ▪ 大旗 ▪ 小人物 ▪ 平易近人 ▪ 艺术趣味 3获得奖项 4个人作品 ▪ 电影 ▪ 电视剧 5创作经历 ▪ 首次获奖 ▪ 专心写作 ▪ 以写作为生命 ▪ 脱颖而出 ▪ 大器晚成 1生平事迹 编辑 松本清张出生于北九州小仓市的一个商贩家庭。由于家境 贫寒,幼而失学,从13岁起被迫辍学谋生,当过街头小贩、学徒,也做过朝日新闻社驻小仓的西部本社广告制图工。1943年应征入伍,被驱往朝鲜当卫生兵,战后遣送回国,到报社复职。在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他为了养活七口之家,不得不奔波于关西和九州之间,批发笤帚。他在文学回忆录《半生记》(1966)中,感人地描绘了这段辛酸的往事。松本清张长期受歧视受屈辱的生活,为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真实的社会和心理依据。他的《某〈小仓日记〉传》(1952)、《菊花枕》(1953)、《断碑》(1954)等等,都是通过逆境中人物的生活道路和失败命运来展示时代和社会生活的。 松本清张于1955年以《埋伏》一书跻身于推理小说作家队伍,他以权与法、善与恶、罪与罚等社会问题为题材、披露了日本社会的黑暗,就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比起历来的刑事侦破小说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拓展与超越。他的《点与线》(1957)、《隔墙有眼》(1957),问世后深受读者欢迎。代表作有《点与线》、《隔墙有眼》、《零的焦点》、《日本的黑雾》、《女人的代价》、《恶棍》、《砂器》、《谋杀情人的画家》。不追求离奇惊险,而以推理剖析犯罪动机,揭示社会黑幕,有一定社会意义。由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1963年被推选为日本推理小说理事长,并誉为“推理小说的清张时代”。另著有历史小说、 科幻小说、现代小说多部,多次获各种文艺奖,是大器晚成的作家典型。 其作品的特点是用推理的方法,探索追究犯罪的社会根源,揭露社会的矛盾和恶习,反映人们潜在矛盾和苦恼。他的创作打破了早年日本侦探小说界本格派和变格派的固定模式,开创了社会派推理小说领域。 于1992年8月因肝癌逝世,享年82岁。[1-2] 2创作风格 编辑 综述 在松本清张之前,日本已出现了不少侦探小说家,除了以江户川乱步为首的“本格派”和以横沟正史为首的“变格派”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初期,日本曾出现了由大坪砂男、香山游、岛围一男、高木彬光、山田凤太郎五人组成的“战后派五雄”,五人中以高木彬光的成就最引人注目。他们与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木木高大郎、角田喜久雄相继发表侦探小说,形成了日本文坛侦探小说空前繁荣的局面。 以他们的作品而论,已经开始脱出欧美侦探小说的案臼,并正在形成日本侦探小说的特色。他们都坚持以逻辑推理来破案,并触及到生活各个侧面。但是,他们在文风上过于压抑,在情节上追求离奇,在主题上开拓不深,在人物塑造上偏重于虚构的成份。因此,一直到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崛起才掀起第二次日本侦探小说的高潮。松本清张的创作风格标新立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大旗 前期代表作《点与线》 松本清张树立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大旗,通过他的作品全方位地描述了日本社会的矛盾冲突,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高层的统治集团。《波浪上的塔》揭露政府官员与财界巨头相互勾结,贪赃枉法;《雾之旗》揭开了日本法律界貌似公正无私的面具,对日本法律作了无情的鞭挞;《黄色风上》抨击了日本军界的狼狈为奸,欺压贫民;《萧瑟树海》暴露了日本教育界的尔虞我诈,黑幕重重;《深层海流》则把矛头直接指向政府内阁的假公济私、荒淫无耻。在反映社会面的广度上,松本清张的作品也有了新的视角。江户川乱步小说的背景大多以城市为中心;横沟正史则扩大到农村,但追捕凶犯的过程,大多局限于某个城市、某个县。松本清张的《点与线》第一次把侦探场景无限扩大,南到九州,北到北海道。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批判的对象只是某个犯罪集团或某个上层人物,但松本清张则把矛头直指日本高层的统治集团。用寻找犯罪的线索把日本统治集团与黑社会集团勾结联合犯罪作了深层次的剖析。松本清张还公开宣称“文学即暴露”,他以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而且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作家。读他的作品让人们认识人生百态和日本社会的本质,因此社会派推理小说成为一本精彩迭起的日本国情教科书。 小人物 松本清张热情歌颂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并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为他们的命运而抗争。在松本清张的小说中,没有伺定的某个大侦探,没有福尔摩斯、波洛,也没有明智小五郎、金田一耕助。他把侦探写成普通的刑警,把犯罪案件与生活琐事联系在一起。在《确证》一篇中,商行小职员大庭章二性格忧郁,妻子多惠子热情开朗。丈夫怀疑妻子有私情,几次故意突然返家侦察,但一无所获。后来他为了取证,居然自己去红灯区嫖妓,得了性病,然后传染给多惠子,又无故怀疑自己的同事片仑。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多惠子知道丈夫章二喜欢吃肉,为此被肉店老板诱骗而失身,这个善良的女人因染上性病而终被肉店老板所杀。这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意外的结局却启示人们:性格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原因。另一篇《单身女子公寓》写某公司打字员服部和子住在简陋的单身公寓中,她在洗澡时踩到了一具女尸,被害人是村濑妙子。通过一连串的调查,查到了一个包着红头巾的人可能是凶犯,此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又进一步查证,从中了解到这些处于社会底层女子的不同心态。凶手是一个变态的老姑娘栗宫多加子,因为她已经老了,对年轻女孩获得众多年轻男子的追求,非常嫉妒,从而走上犯罪之路。这个故事也从人物的性格去剖析犯罪现象,引起人们的深思。《盗卖赛马情报的女人》写日本商会社长米村重一郎发觉自己的赛马情报被人窃听了,他怀疑是自己的女秘书星野花江,他派雇员八田英吉去调查。八田英吉为了完成任务,去追求那个貌不出众的老姑娘星野花江,这次意外的爱情使性格古怪的星野花江变得温柔起来。但这样的爱情是没有基础的,当八田英吉想离开星野花江时,星野花江便要索还借给他的钱。八田英吉贪财生邪心,动了杀机,但最终落入法网。这个故事中的凶手与被害者均是小人物,揭示了为金钱的爱情是人生的一个悲剧。《龟子旅馆的凶宅》写山井善太郎是个收藏狂,他热衷于收藏大宾馆中的小摆件,如烟缸、匙子、酒杯等,这种恋物借使他意外见到了一起杀人案。一个头发花白、颇有身份的男人在狂奔中死于心脏病。山井善太郎因偷了一个小球状的植物根被警方逮捕。警方发现那种植物是一种慢性毒药。凶手正是那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英子,她与厨师合谋杀死了丈夫,夺取了财产,最后终于受到法律制裁。这三篇小说都是以小人物的生活琐事为主要内容的,案件的发生仿佛在我们的生活中,松本清张在《点与线》一书中,则进一步揭示了小人物还是社会的牺牲品与替罪羊。横行不法的贪污犯石田司条反而升了大官,依然飞黄腾达。同时,此书“那四分钟的空白”也成为了推理史上的经典。这种结局正是社会派现实主义手法的可贵之处,它与日本传统的侦探小说追求离奇古怪情节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风格截然不同,赋予了推理小说揭示社会尖锐矛盾的功能和显示了深造的思想内容。 平易近人 代表作《女人阶梯》 松本清张创造了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文风。在江户川乱步与横沟正史的小说中,常有故弄玄虚的情节和诡秘莫测的场面;明智小五郎在探案中常常来去无踪,突然逃遁;金田耕一助则异想天开,有飞来之笔的描述;但松本清张写人写物,都有根有据,读来真实可信。他以城市、乡村、名山、温泉、海滩、悬崖为背景,—一交代清楚。看他的推理小说,如读游记,有详尽细腻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以及名胜古迹的描述,连交通情况、行车时间都很精确。在《点与线》一书中,火车、飞机的时刻表都达到完全真实的地步,并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可见他写作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松本清张的文字并不花哨,因为他为普通读者而写作,力求文字的晓畅通俗,如《女人阶梯》、《女人的代价》不仅叙述平实,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入木三分。在推理小说家中,数他与森村诚一的英语最好,但他在作品中从不炫耀自己,40年来勤勤恳恳写作,追求一种为老百姓所能接受的文风。从故事的内容到文风,都显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艺术趣味 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有极高的艺术趣味。无论是侦探小说,还是推理小说,都必不可少地要涉及凶杀案,都强调作品的悬念与可读性。但是松本清张的作品没有血腥味,他不以恐怖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以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尖锐的矛盾冲突来组织故事,这也是他的创新之处。他写了很多畸形的男女关系,但没有色情的描述,交代两性关系既细腻又点到为止。他把推理小说写得诗意盎然,以优美的文笔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他们困惑的原因,即使是凶手,也着重揭示他们犯罪的动机与痛苦的挣扎,从而加深了主题的深刻性和社会意义。读松本清张的作品,是一种艺术享受。 3获得奖项 编辑 1951年 - 『西郷札』周刊朝日「百万人の小说」入选。 松本清张出版作品 1952年 - 『或る『小仓日记』伝』获第28回芥川奖。 1956年 - 『颜』获第10回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 1959年 - 『小说帝银事件』获第16回文艺春秋読者赏。 1966年 - 『昭和史発掘』『花氷』『逃亡』获第1回吉川英治文学赏、『砂漠の塩』で第5回妇人公论読者赏。 1970年 - 『日本の黒い雾』『深层海流』『现代官僚论』获日本ジャーナリスト会议赏、『昭和史発掘』获第18回菊池寛赏。 1971年 - 『留守宅の事件』获第3回小说现代ゴールデン読者赏(昭和46年上半期)。 1978年 - 「放送文化の向上に功绩があった」获第29回NHK放送文化赏。 1990年 - 「社会派推理小说の创始、现代史発掘など多年にわたる幅広い作家活动」获1989年度朝日赏。 4个人作品 编辑 《点与线》、《证词》、《额与齿》、《影子作家》、《声》、《女人的代价》、《萧瑟树海》、《火的记忆》、《杀意》、《深层海流》、《确证》、《爱的同谋》、《共犯》、《波浪上的塔》、《单身女子公寓》、《囚犯大叛逃》《颜》《私奔》《盗卖赛马情报的女人》《罪行的抛物线》《隔墙有眼》《死亡的流行色》《礼遇资格》《潜隐的剑道》《雾之旗》《纽》《一个潘潘女郎之死》《高雅的姐弟俩》《黄色风土》《潜在的杀意》《难言之隐》《买盆栽的女人》《球形荒野》(又名《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3] 《龟子旅馆的凶宅》《宿仇》《白衣魔影》《女人阶梯》《谋杀情人的画家》《失去的爱》《湖底的光芒》《神秘的仙龙湖》《恶棍》《酒吧世界》(黑皮革手册)《复仇女》《淡装的男人》《歪斜的复印》《玫瑰旅游团》《苍凉夜色》《高速公路上的血案》《阿姆斯特丹运河谋杀案》《湖畔阴影》《乡村医生》《跟踪》《反射》《兽の道》《蓝色描点》《坏人们》《死亡螺旋》[4] 《奇怪的被告》《十万分之一的偶然》《零的焦点》《空白の意近》《黑色福音》《日本的黑雾》《苍白的轨迹》《隐花平原》 根据松本清张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 电影 2000 三亿元事件 2006 零的焦点、蓝色描点、波之塔 2007 被涂乱的书 2009 火与汐、中央流沙、驿路、指 2010 雾之旗、书道教授 2012 热空气 2013 颜 2014 黑色福音 电视剧 1998 天城山奇案 2004 砂之器、黑革笔记本(黑色皮革手册) 2006 野兽之道 2007 坏人们、点与线 2009 夜光的阶梯 2010 球形的荒野 2011 砂之器 5创作经历 编辑 松本清张生于福冈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只读到小学 松本清张出版作品 毕业,就到一家电器公司当徒工,后来又去印刷厂当石版绘图的学徒。他在28岁那年进入《朝日新闻》福冈分社当记件工,后来又在广告部搞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召伍,派到朝鲜去打仗,战后回到九州的《朝日新闻》社工作。此时他正好40岁,还未发表过一篇作品。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松本清张十分好学,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高尔基的作品对他影响最大,他从两位著名作家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中获得启发,并激发了创作欲。 首次获奖 1950年,《朝日周刊》举办了“百万人小说”征文比赛,第一名可获30万日元的奖金。这笔可观的奖金对养活八口之家的松本清张是一种诱惑。他当时连墨水与纸也买不起,就用铅笔在一本纸质很差的本子上写小说。这篇处女作题名为《西乡钞票》,结果获得三等奖,获得了10万日元奖金。这对初入文坛的松本清张来说,可是一个大喜讯。小说写一个人力车夫和一个官员的小老婆私通,那个官员在官场为非作歹,利用通货膨胀以饱私囊。这篇小说以言情为经,以黑幕为纬,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畸形发展,显示了松本清张现实主义的文风。 《西乡钞票》的获奖,给松本清张带来极大的鼓励与振奋。 专心写作 他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心情之激动仿佛少年人。他从此专心写作,尽管环境很差,他与父母、妻子与5个孩子一家9口住在一间小屋内。到了夏天,蚊子猖獗,妻子与5个孩子睡一个蚊帐,父母睡一个蚊帐 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白天写作,晚上不顾辛劳,伏在昏暗的灯下一边写文章,一边用扇子赶蚊子,这种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的毅力与自强不息的信心。1952年,松本清张又写出一篇《的故事》,投寄给《三田文学》杂志,得到著名作家木木高大郎的赏识,获得第28届“芥川奖”。“芥川奖”是日本文坛的文学新人奖,43岁的松本清张以文学新人崭露头角,给他日后的写作生活带来了希望和声誉。 日本侦探小说先后经历了翻译、模仿、改写欧美侦探小说的过程,从而诞生了“本格派”与“变格派”的日本传统的侦探小说,对此江户川乱步与横沟正史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日本早期侦探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高,在创作的立意上没有新的突破,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因袭欧美侦探小说模式。在这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松本清张登台亮相了,他给传统的侦探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了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 以写作为生命 木木高太郎年长松本清张12岁,但他当时已是“本 松本清张 格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读了松本清张的几篇小说后,就认定松本清张是个可造之材。在木木高太郎的鼓励下,松本清张以写作为生命,先后在《文艺春秋》上发表了《战国权谋》、《菊花枕》等多篇小说。当时松本清张为了写作,孤身一人来东京,思乡之情与牵挂家中妻儿的心情,使他有所触动,并根据自己读侦探小说的感受,写出了推理小说《点与线》,《点与线》的横空出世开创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先河,当即获得好评。这是他创作的第一篇推理小说,也是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的一个突破、后被评为世界十大侦探推理小说佳作之一。 从1956年起,松本清张一方面从事历史小说创作,写出了《秀赖走路》、《阴谋将军》、《佐渡流人行》;另一方面他又继续创作推理小说,如《场》、《杀意》、《共犯》、《颜》等作品。《颜》曾在《旅》杂志上连载一年,深受读者欢迎,并获得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颁发的大奖。 脱颖而出 松本清张为了脱颖而出,经常去向文坛名人请教,他带了自己的习作去拜访井上靖,想请井上靖把稿子推荐给一流出版社,但井上靖态度冷漠,对这位文学新人很瞧不起。但松本清张在木本高太郎的扶植下,经过刻苦的努力,终于写出了《隔墙有眼》,并引起出版界的注目。《点与线》与《隔墙有眼》的发表,是日本文坛推理小说的划时代的开始,从此诞生了日本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因为是松本清张第一个给日本的推理小说赋予了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内容,由此使推理小说既有可读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5] 大器晚成 松本清张是一个只读过小学而大器晚成的多产作家。他40岁前,过着压抑的贫困生活,他写过一本自传《半生记》,将40年贫穷辛酸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流泪;40岁以后,松本清张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挖掘和 松本清张 开发,他先后写出了《波塔》。《默兽的路》、《深层海流》、《雾之旗》、《黄色风土》、《女人的代价》、《私奔》《死亡的流行色》、《纽》、《潜在的杀意》、《龟子旅馆的凶宅》、《谋杀情人的画家》、《额与齿》等等,作品多达200余篇。除了写推理小说,他还写了报告文学《日本的黑雾》、《昭和史发掘》,并从事古代疑案资料的研究,著有《古代疑史》、《游史疑考》等学术专著。 有人曾认为松本清张是纯文学小说家,后来变成一个推理小说家,对此大为惋惜,然而,松本清张自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纯文学的读者面太窄,只有学者才去研究它。无论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最后认定它的价值,必须经过广大读者的检验,正因如此,松本清张的作品才拥有广大的读者,成为继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的第三位侦探小说大师。
58
吊带
夏季可是吊带衫唱主角的季节,有着流畅线条,轻柔质地,和充满淑女细节的吊带衫,无论是和男朋友约会还是和朋友去泡吧,穿上这样的吊带衫,性感而不失时髦品味。这一季的吊带展现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千万别小看这样一件小小的单薄的吊带衫,仔细端详,其中千变万化的风景实在令人眼花缭乱。 中文名吊带 俗 称吊带衫 吊带装 分 类吊带背心、吊带连衣裙等 特 点颜色多彩、风格多样、搭配各异 穿 法保守法、含蓄法、大胆法等 著名品牌韩格儿、维多利亚的秘密、薇可 吊带,就是吊带衫,吊带装,女生必备服饰之一,夏季是吊带衫唱主角的季节。吊带衫通常分两类:一类是吊带背心,另一类是吊带连衣裙。可爱性感的吊带衫能体现女性的活力美,清爽自在。 吊带装以柔软飘逸的面料最为入时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吊带背心,有针织的,也有雪纺纱等各种半透明的面料。长的到腰部,盖住肚脐;短的则仅仅剩胸前一条布。另一类是吊带连衣裙。如今的裙子长度,按国际上的说法是在膝盖以下,可以是及膝裙,也可以是到脚踝的长裙,但都以柔软飘逸的轻薄面料最为入时。 夏季可是吊带衫唱主角的季节,有着流畅线条,轻柔质地,和充满淑女细节的吊带衫,无论是和男朋友约会还是和朋友去泡吧,穿上这样的吊带衫,性感而不失时髦品味。 可爱性感的小吊带不仅仅可以让你在夏日里倍感清凉,也是很好的搭配单品哦。搭配正统的小西装,或者大V领毛衣都能相得益彰。颜色上也是丰富多彩,选择多多。所以,一定要多为自己准备几款不同颜色不同风格的小吊带哦。在夏季里面吊带小背心,它能体现女性的活力美,清爽自在。在冬季里吊带也有不同搭配。多元化的搭配法则,将少女的清新、自由的气息贯穿于这个四季。 领口的亮片镶边是吸引目光的绝妙武器; 绿色的感觉很清新; 娇嫩的粉色系搭配可是清纯MM的最爱; 大胆的红绿撞色,却不会那么突兀和俗气; 优雅文静的蓝色系搭配,很淑女! 白色是最好搭配的,和红色一起就很活泼动感。 经典的白色与黑色,带来知性的你。 这个款式的衣服,适合纤细的MM。 肩部的褶皱设计很有小公主的感觉。 蕾丝花边有着精致的女人味。 夏季可是吊带背心唱主角的季节,可是运动的背心风格并不能讨所有MM 的欢心,贴身的材质会部经意中暴露出身材的缺陷。而且对于那些想营造温柔女人味的MM 来说,她们更喜欢的是有着流畅线条,轻柔质地,和充满淑女细节的吊带衫。无论是和男朋友约会还是和朋友去泡吧,穿上这样的吊带衫,性感而不失时髦品味。 深V领的吊带设计非常新颖独特,印花面料有着淡淡的夏日香气; 成熟韵味的迷人色泽,带来眼前一亮的惊艳效果 ; 蕾丝,花边,可是淑女MM的至爱; 竖条纹褶皱拉升了视觉效果,闪烁的亮片更是吸引目光所在; 温柔的蝴蝶结,有着细腻的女人味道; 用明亮的颜色来迎接夏天新; 浪漫的紫色,有着不一样的风格; 深绿色及亮片为吊带增添几分柔美; 这一季无肩带的裸肩背心又卷土重来,而最in的款式是以蝴蝶结、褶皱作为装饰,或面料采用慑人眼目的印花设计。 吊带装穿法很多,最典型的穿法,关键在于敢不敢露。 1.老土法:内穿T恤,外穿吊带装。绝对密实,也绝对老土。 2.保守法:内穿吊带装,外罩套装或开襟针织衫,适合办公室或天气稍凉时穿,以及对自己的身材不够自信的人。 3.含蓄法:内穿吊带,外罩透明衫,似露非露,隐隐约约,是今天最入时的穿法,很有女人味。 4.大胆法:单穿吊带,展露香肩,充分发挥吊带装的优越性。如今很多女孩还不敢这样穿,而且身材不好、肤色不好的人也不能这样穿。 5.出位法:外穿吊带,内衬一件漂亮的彩色或碎花吊带文胸,故意把文胸吊带露出来。如果不怕热,还可以穿两件吊带背心,内外两种颜色,回头率肯定高。 穿吊带背心的话,下身可以配长裤、裙子,但最性感的穿法是配一条超短热裤,把身上的布料减到最少。 注意事项 (1)要把腋毛剃干净; (2)购置无吊带文胸,而且质量一定要好,免去经常为文胸“整形”的后顾之忧; (3)外出要涂抹防晒油; (4)办公室内最好别单穿一件吊带,以免降低男同事的工作效率; (5)为避免脖子和手臂显得空荡荡,一定要配戴首饰。 吊带上装的这种“内衣外穿”是因为它更需注重搭配,风格也更随意。 高于胸部的一字形、接近胸部的圆领、或高或低的V字形、齐胸的圆弧形的花瓣领,这些都是吊带上装常见的几种领型。吊带上装与外衣的搭配就要特别注意胸前的领型与外衣款式的和谐。 如果您的外衣是西服式,领子开口一般很低,那么,里面的吊带上装最好不是V领的。因为这样的搭配给人线条重复、生硬之感。如果您的外衣是无领或圆领的,衬于里面的吊带装则较宽泛,无论何种款式,与外装搭配都会顺眼。 V领的吊带装使人显得消瘦,圆领的吊带装使你显得随和,一字领的吊带装使人显得潇洒,所以这各有千秋的吊带上装与外衣搭配时还要注意色彩对风格的诠释。 最保险的搭配就是,吊带上装与外装是同色或同一色系的颜色。另一种,吊带上装与外装和颜色可以反差很大,但它与下装,比如长裙或长裤的色彩必须和谐。吊带装套吊带装也很不错。 如果您的吊带上装有彩色条纹或花色图案,那么外装最好是单色的,否则给人的视觉感会很杂乱,反之亦然。最后要强调的是,无论“外衣内穿”的吊带装是什么质地,既然要穿在里面作“衬”,就一定要“包身”服帖,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A1:现在流行的一种穿法是可以露出内衣肩带来。外面是吊带,里面的内衣可以配鲜艳的彩色肩带来搭配,选择细一些的和吊带宽窄差不多的肩带。 A2:另外,就是肩带调节部分尽量不要露出来。这样有点像叠穿法,艳丽多姿,丰富了单调的吊带。不过要注意的是穿白色吊带背心,内衣要穿肉色的。 A3:无肩带的纹胸配吊带的话可以选择底围稍微小点的,这样就不怕滑托的尴尬了。 吊带裙较窄短,吊带裙一般在腰节以上部位都有一段护胸和护背的衣料。在盛夏季节穿着,凉快、舒适,除了女童以外,成人也穿着,现代比较流行。那吊带里面穿什么内衣最合适呢? 服饰搭配的主要功能在于修身,美化自身形象。所以选择漂亮的衣服的同时,也别忘了“扬长避短”。如果你对自己的身高不够自信,那你不妨试下面这四款修身吊带和吊带里面穿什么内衣。 素色的的吊带裙,给人予清爽之感。黑白灰的色块搭配,黑色有收缩的视觉效果,而白色则有膨胀的视觉效果,整条裙子给人往上拔的感觉,加上泡泡裙的曲线造型,也会提升视觉重心。 粉色系的这款裙子搭配深灰色连裤袜,虽然粉色与深灰色在视觉效果略逊于黑色与白色,但是连裤袜整体包裹住了腿,同时在整体造型上增加了层次,所以在视觉上有修长的感觉。粉色系的吊带里面穿什么内衣最好? 我觉得同色系或是较淡色系的内页都可以。 粉蓝系搭配黑色7分裤袜,结合了前面2者的特点,黑色的视觉收缩作用以及连裤袜在整体上增加层次。同时7分裤袜很好分割了腿的比例,就像竹节一样,层多了,视觉上也就高了。但切记:此款7分裤袜不宜小腿粗的MM尝试,不然会有反效果。 竹节式的大色块吊带裙,视觉上就有“增高”效果。同时它胸部与裙摆上的色块呼应,有效地拉伸身体,促进原本的视觉效果。 知道了吊带里面穿什么内衣最好之后,我想你就可以扬长避短,轻轻松松穿出你自己的魅力了的。 期待内衣肩带能外露得具有格调,造型师认为一定要慎选搭配的外衣。最适合内衣肩带外露的服装,就是一字领与船形领等领型较大的上衣以及吊带式背心,或是略带透明感的衣服,这种穿着方式可以显得性感、自然而且健康。如果刻意穿紧密包裹的衣服,又不小心露出肩带,反而显得很小家子气,这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内衣肩带种类繁多,女性可以依照外服的感觉选取适合的肩带。像是拥有许多亮片钉珠的正式服装,或是具有华丽感的闪光素材,都可以和金属感或是水钻、黑钻、珍珠效果的肩带作完美的搭配;若是服装的素材或设计较为休闲,简单素净的双色肩带或是单色的提花肩带,则是恰当的选择。而双色提花、图案较为繁复的肩带,由于视觉感较为强烈、色彩也较繁复多样,搭配绣花服装或印花图案繁复的服装,也颇为适宜。 要提醒的是,装饰了珍珠或钻饰的细肩带上装,会显得比较成熟,下半身千万不要再穿上传统的淑女式窄裙或其他中规中矩的下装。最好是搭配感觉时髦或非传统款式的服装,像是牛仔裤、牛仔裙、新科技素材的裙子或裤子,甚至不规则造型的下装等,用反传统的下半身均衡较具成熟感的上半身,整体感觉才不致太老气,甚至会有几分后现代的韵味。 如果是蕾丝内衣,外搭的服装最好不要选择透明的或过于传统的素材,才更能强化蕾丝小而可爱的价值感。同样要注意的是,搭配蕾丝内衣下半身也要避免过于传统的服装,应该搭配低腰裙或低腰的七八分长度的裤子,再配搭一双前包后空的鞋子与较具时代感的皮包,这样也能传递流行美感。 业内人士预测说,今后的数年内,内衣外穿的风气仍会流行,并且更具浪漫色彩,将女性魅力、怀旧复古、美丽动人和华丽绚烂等元素混为一体。 内衣外穿,展示女性体态美,现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社会风俗尚未那么开放之时,西方一些女明星就已经解开了外衣,在银幕上展现他们的内在美。这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服饰习惯和时尚趋势,均起着一定的影响。 1929年:安妮·翁德拉在希区柯克导演的《讹诈》里穿衬裙配灯笼裤,她手里提刀,象征着把古老的束腰杀死。从此,细肩带衬裙成为女性内衣的主流。 1930年:德国首席女星玛琳·黛特丽在《蓝天使》里一身超短装——衬裙、吊袜带和灯笼裤给她戴上了“内衣外穿元祖”的头衔。 1931年:琼·克劳馥在《傻瓜来跳舞》里首次穿蕾丝花边衬裙,带动了西方女性购买蕾丝衬裙的热潮。 1939年:在《乱世佳人》里,英国首席女星费雯丽让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就被扬弃的胸托和硬衬裙再一次复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为止,许多西方女性都喜欢这种必须有旁人协助且用力吸气才能穿上、但可以塑造出纤腰的麻烦东西。 1956年:卡露·贝克在《娃娃新娘》里穿了一件半透明短裙以及三角形的内裤。后来这种装扮成了西方女性最普通的睡衣款式,至今长盛不衰。 1960年:珍妮特·李在希区柯克导演的《精神变态者》里采用以胸罩搭配半身衬裙的组合,在当时被视为比偷钱更邪恶的黑色内衣。 1967年:女性主义高涨,女权主义者让女性抛开了所有象征束缚的吊袜带,甚至胸罩。安·班克罗夫特在《毕业生》里穿旧式丝袜和豹纹内衣,塑造出连女性主义者都不得不认同的性感形象。 1968年:反战女星简·方达在《太空英雄》里换了许多套以玻璃树脂制的太空装。这虽然未推动玻璃树脂内衣大流行,但对外穿服饰的设计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72年:戈蒂·霍恩在《蝴蝶小姐》里仅穿胸罩和内裤,逼使衬裙让位,从此比基尼式的内衣组合成为西方女性内衣的主流。 1986年:金·芭辛格在《九周半》里穿丝绸内衣和吊袜带,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款式再成风气。 1988年:瑞典女星莲娜·欧琳在《布拉格之恋》里的黑色内衣,又风靡西方。 1998年:夏莉丝·赛隆在《名人》里穿一种以莱卡织物制成的贴身衬裙,展现了她完美的身材比例,使她星运大发。同时也证明了钻石并不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2006年:宇宙天后蔡依林穿着蓝色吊带表演的横劈叉舞蹈享誉全球。吊带立即成为女性必用品,甚至影响全球骑士gay文化。 1、韩格儿(HGE)韩格儿吊带衫 2、美国鹰(Americaneagle)美国鹰吊带衫 3、维多利的亚秘密(Victoriassecret)维多利的亚秘密吊带衫 4、伊都锦(Itokin)伊都锦吊带衫 5、薇可(Vivicam)薇可吊带衫 6、Calvin Klein(CK)Calvin Klein吊带衫 7、ONLYONLY吊带衫 8、埃斯普利特(Esprit)埃斯普利特吊带衫 9、艾格(Etam)艾格吊带衫 10、大嘴猴(Paulfrank)大嘴猴吊带衫 1. 吊带背心搭配技巧,即好看又给力! .完美风 [引用日期2013-04-1] . 2. 修长阔腿裤搭配吊带衫 梨形身材的理想搭配 .米朵网 .2013-05-23 [引用日期2013-05-31] . 词条标签: 工业产品
59
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小事称,胡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经注》,胡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乃至忘了提早退席这件事。——季羡林评 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余英时评[9] 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唐德刚评[10] 1938年,胡适出任中国驻美大使。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内阁倍感压力,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舆论发起建议应该派三个人同时出任日本驻美大使,才可以抑制住胡适的能力。三个人分别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右。其中鹤见为文学专家、石井是经济专家、松冈则为雄辩家。 胡适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皆有始无终,只有上卷而没有下卷,以致被黄侃讥讽为缺失下面一截的太监,成了将没有完稿的小说、论著称为太监的起源。 胡适喜欢玩一种称为过五关的骨牌游戏,还认为是世界最好的单人游戏。1960年11月23日,雷震事件发生时,胡适因心情不好玩此戏解闷。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资料库,胡适曾于1939年被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胡适本来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不敢违背母命,就默认了。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了新式婚礼。 胡适在1914年6月的一次偶然机缘,他认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并且成为与他交往48年的红颜知己。在胡适的心目中,韦莲司是个新女性的理想典范。认为她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 胡适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则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胡适对这位比自己小11岁的伴娘很有好感,曹诚英也很景仰胡适。此后,他们开始通信。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研究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的会议。休会期间胡适到杭州游玩,顺便看望已经离婚的小表妹曹诚英。在会议结束后,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来到杭州,在烟霞洞的和尚庙租了房住下。曹诚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三个月后,胡适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曹诚英也只好将她与胡适的爱情结晶堕胎。 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逝于厦门。 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胡适在《四十自序》中详尽描写了母亲的订婚过程和丧夫后打理家庭、培养儿子的故事。 妻子:江冬秀,由胡适其母包办,1917年成婚。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 长子:胡祖望,早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机械工程。毕业后服务于美国斯都德贝克汽车厂,后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台湾驻美国机构经济参事等。 女儿:胡素斐,早夭。 次子:胡思杜,1949年选择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遗体不予保留。胡适墓旁有其衣冠冢。 孙子:胡复,是胡祖望与曾淑昭之子,生于1955年,名字为胡适所取,为收复中华,复兴中华之意,197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后任美国劳工部争议司司长。 故居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为两进三间砖木结构楼房,始建于1897年,是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筑,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大门前是用鹅卵石铺成的院落。大门用水磨青砖净缝砌筑,门的上方有四块砖雕装嵌,五飞砖之上是瓦顶,东西两端发戗翼腾,线条明快活泼。前檐墙的檐下两角,用墨、赭两色绘以山水花鸟,简洁雅致。 故居内部装饰以隔扇、窗栏、撑拱和雀替为主。与一般民居不同的是隔扇、窗栏的兰蕙图采用平地阴刻技法。故居分前后两进,中以户牖相隔。当年胡适和母亲冯顺弟便住在前堂西房,与西房相通的厢房是胡适念书的书房。胡适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故居内现陈列着胡适生前的部分著作,书信手稿以及有关介绍胡适的文章。故居于1987年对外开放,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320弄,1926年5月间,胡适在租了该幢洋房。当年楼下是客厅、厨房、餐厅和卫生间。楼上大间是胡适和夫人江冬秀的卧室,旁侧小间是胡祖望和胡思杜的卧室,另一侧是胡适的书房。胡适在上海寓居时,接受光华大学教授聘任,同时又与徐志摩、梁实秋、邵洵美等筹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 胡适墓地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面积达两公顷,由台北南港当地士绅李福人捐献,墓志铭由学者 毛子水撰文,金石家王壮为书写,其内容为: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 中国现代作家 绩溪古城名人 参考资料 1. 易竹贤. .《胡适传》 . 武汉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16-26 . 2. 胡适 .北京大学 [引用日期2014-05-2] . 3. Jerome B. Grieder(贾祖麟)著,张玉译:《胡适之评传》(海口:南海出版社,1992) 4. 唐德刚《胡适杂忆》风云时代出版,第74、75页 5. 蒋介石非议五四 胡适当众反驳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6. 胡适 .中国旧小说考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年7月1日 . 7. 胡颂平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台北 :联经出版公司 ,1984年5月 . 8. 季羡林 .《百年潮》: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北京 :百年潮杂志社 ,1999年7月 :第14页 . 9. 余英时 .重寻胡适历程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年1月 . 10. 唐德刚 .胡适杂忆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别 名胡嗣穈,胡洪骍,胡希疆 出生地上海市浦东新区 出生日期1891年12月17日 逝世日期1962年02月24日 职 业学者,作家,官员 毕业院校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信 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 代表作品《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 逝世地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 1891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其父胡传病逝于厦门。 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学堂。 1905年,进澄衷学堂。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中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省绩溪县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其第二期(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1925年,2月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1926年,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 1926年,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1927年,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 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 1930年,1月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并邀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 1935年,1月4日抵达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35年,多次要求出任驻日本大使未果。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8月19日要求胡适即日前往美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1942年,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1945年,出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11月28日,蒋介石向国民代表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并郑重致词,说明其要点,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12月25日,国民大会正式三读通过宪法草案,国民大会闭幕,由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接受胡适递交宪法。 1947年,1月24日蒋介石想请胡适出任中华民国考试院长和国府委员,但胡适坚持不肯加入国民政府而力辞。4月,王耀武托季羡林给胡适捎去信,致以敬意与问候,并邀请胡适在方便的时候莅临济南作学术演讲。旋即得到回信,胡适答应相机来济南与教育界同行们共同研究山东的教育。 1948年,4月3日蒋介石认为中华民国宪法为内阁制,实权在内阁,中华民国大总统应为虚位,请公正人士较佳,所以想叫中国国民党支持无党籍的胡适出马竞选行宪后第一任总统,等胡适当上总统后再任命蒋中正为中华民国行政院长,胡适同意,但后来因国民党中执会还是支持蒋介石选总统而变卦。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依然决定离开北平,12月北平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邀请胡适在中南海怀仁堂商讨是战是和,胡适送了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12月13日朱家骅、傅斯年、俞大维、陈雪屏四个人在南京设法派飞机去接胡适南下,胡适在13日时,本坚持不肯丢下北京大学不管,14日在南京方面的劝说下勉强同意离开,1948年12月15日下午4点,傅作义派了部队护送胡适到北京南苑国际机场上了飞机。夜里十时到达南京明故宫机场。 1949年,3月9日蒋介石派蒋经国赴上海访胡适。1949年4月6日胡适应中华民国政府要求,从上海搭威尔逊轮前往美国当说客,为和平解决国共内战问题寻求美国政府的介入,但4月21日船抵旧金山,得知4月19日政府拒绝中共24项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渡江,此时局势已定,胡适在美处处碰壁,而发表《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6月7日新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阎锡山发表胡适为外交部长,但胡适拒绝上任。 1950年,三月初,胡适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6月23日主管亚太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约见胡适﹐试图说服胡适出面领导流亡海外及台湾的反共亲美的人士﹐以取代蒋介石的政权,胡适对此表示全无兴趣。 1952年,胡适和蒋廷黻在纽约有意联合组织反对党以在台湾推行民主政治,但在胡适返台与蒋介石讨论后,遭到蒋介石的反对,以致组党失败。 1954年二月至三月,六十四岁的胡适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 1955年,中国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住在美国搜集了这八本书,认真作了批注。而批判胡适运动的起因,根据耿云志的说法是:这句话我想是他一生里,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胡适说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我估计这个话有可能传到毛泽东的耳朵里,所以毛泽东非常决断地发动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运动。 1957年,11月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1958年,4月返回台湾定居就任。自此,胡适多时往返台、美两地。期间因为经济关系,将《胡适文选》及《胡适自述》等所有著作,以买断方式卖与出版公司。 1959年,兼任国家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1960年,《自由中国》杂志负责人雷震被捕,胡适参与营救雷震,不过并没有成功,胡适一度受到株连,对此胡适留下三千字的日记说明始末。 1961年,2月胡适参加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刚抵达时感到身体不适,送至医院脉搏跳至135次,痰中带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此次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11月病情恶化,至台湾大学医学院疗养。 1962年,1月从台大医院出院,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 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仅写到先秦,但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被讥是善著上卷书。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旧小说考证》出版。 胡适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胡适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孤本的发现者和拥有者。并且接下来发现了一系列珍贵的版本比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为现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胡适一向看不起红楼梦。他在给高阳的信上说:《红楼梦》在思想见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比不上《海上花列传》、《老残游记》。他之所以考证红楼梦,只是为了打破王梦阮、徐柳泉、蔡孑民等穿凿附会说红楼梦是影射什么纳兰明珠、爱新觉罗·福临、董小宛的种种谬论,要证明红楼梦不过是曹雪芹一家的私事而已,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人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的思想学问的方法。 胡适在写《中国禅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会与北宗辩论的记载,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禅宗史。1926年,胡适因在巴黎、伦敦相继发现三卷及一份残卷,约两万字有关神会和尚的资料,也就是《神会和尚语录》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又在伦敦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他不仅要把禅宗史全部从头改写,而且强调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禅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释印顺认为此为他的结论是不足取的[,胡适忽略了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的部分,但在禅宗史的研究上,仍旧是有贡献的。胡适将当时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若无胡适的论断在先,日本佛教学界不会有如此多的回应和研究成果,中国禅学研究将不可能达到今日之成就。是故释印顺的研究成果实受惠于胡适的先前贡献。胡适说: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1974年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收集胡适的讲词、手稿、书信等编成《胡适禅学案》。 1926年8月间,胡适奉派到英国参加中英庚子赔款全体委员会会议,顺便到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家图书馆寻找被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和保罗·伯希和偷走的敦煌遗卷里的禅宗史料。胡适到了巴黎时,当时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的傅斯年也赶来巴黎和胡适住在一起共同研究敦煌遗卷。胡适承认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受到傅斯年的影响。基本上胡适的禅宗研究就是要肯定北宗神秀的渐修学说而否定南宗惠能的顿悟说、并且证明所谓六祖坛经里五祖弘忍传惠能法衣的故事只是惠能的弟子神会为了和北宗争夺皇室的供养所编造出的神话。 1942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开始关注《水经注》研究,此后的20年间,在《水经注》版本研究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谓《水经注》案,是指一百多年来,部分学者指责戴震偷窃赵一清《水经注》研究成果一事。对此,学术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戴震抄袭了赵一清的成果,一种认为赵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独立研究,取得了大体相同的结果。 在十几年内,胡适搜集了四十多种《水经注》的版本,抄写了一百多篇长篇文章和一些考证文字,用了千百个证据,为了推翻几成定谳的所谓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的冤案。但部分学者认为是白费力气。 《戴东原的哲学》一书是胡适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适认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个反理学的大运动,这个运动有破坏和建设两个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学的谬误,打破它的垄断地位;后者是要建设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哲学。 戴震是胡适的徽州老乡。而胡适花了那么多功夫研究水经注来为戴震辩冤白谤,一方面是胡适一向有袒护安徽同乡的习惯,由胡适对李鸿章的评价就看得出来,一方面也是为了要发扬戴震的从一事一物开始训练那心知之明,以渐渐进于圣智的做学问的渐进法门。[6] 胡适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顾颉刚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学者宣道华认为毛泽东在五四时期也受到胡适及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理论联系实际的毛泽东思想观点与之颇有共通之处,胡适在《每周评论》还专文称赞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最初几期的内容。 季羡林虽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但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的他在归国初期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在其留学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的提倡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胡适研究专家周质平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任何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于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证的老路。 雷震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迁台后,为了宣扬民主自由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请胡适担任发行人。自由中国杂志曾经是蒋介石施行独裁、箝制言论自由的威权统治下唯一的民主思想重镇,但后来也因批评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并打算成立反对党请胡适来领导而惹祸上身遭停刊,雷震也遭诬陷入狱,但自由中国推行胡适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言论自由,影响到后来台湾的党外运动与民主进步党的成立,是台湾民主运动的播种者。 陈之藩与胡适为忘年之交,赴美留学得到胡适赞助。致胡适信件收入《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7]
60
svan hedin
(1865年~1952年),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从事他终身以之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崇敬,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 中文名斯文·赫定 外文名Sven Hedin 国 籍瑞典 出生日期1865.2.19 逝世日期1952.11.26 职 业地理学家、探险家、摄影家 1865年,斯文赫定诞生于瑞典首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庭和早年经历并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与众不同的,是他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那正是为19世纪地理大发现吞没的时代。西方地理学界,也许可以说是整个知识界已向地图中的空白点宣战,征服极地的船队一支支驶出港湾,单枪匹马的无名之辈,因为测绘了一条热带雨林中的河流或标明某个处女峰的海拔高度可以一夜间扬名天下。呼吸领略了这样的氛围,使斯文赫定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迷恋。所以,当19岁时(中学刚毕业)获悉有机会到遥远的巴库做家庭教师,他就毫不犹豫的踏上了离乡之路。工作结束后,他以所有的薪金为路费,到波斯及中东进行了首次考察旅行。 斯文·赫定是瑞典人,生于1865年。少年时,目睹瑞典极地探险家诺登舍尔载誉归来的盛况,兴起"大丈夫当如是"的念头。机缘凑巧,诺贝尔投资沙皇俄国中亚巴库油田,当地一位工程师想为儿子聘请家教,赫定得到了这份合同。第二年也就是1886年春天,合同期满,赫定南下做纵贯波斯的旅行,为广袤的亚洲腹地深深吸引,终生事业方向由此确定。此后长时间的探险生活,甚至使他无暇娶妻。他说:我已和中国结婚了。 两项成绩使赫定名满天下。一个是发现楼兰古城,一个是填补地图上西藏的大片空白。(当然这都是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说,赫定通过精确的描述,第一次把它们纳入西方知识体系。赫定因此成为世界级偶像,激励了包括斯坦因等一批人步其后尘)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对赫定的介绍者说:你该不是说,这就是那个赫定吧?而当时很多西方国家领袖以结交赫定为荣,英国驻印度总督寇仁勋爵亦曾允诺提供一切条件帮助赫定探险西藏。可惜他旋即去职,英国政府的态度也完全转变--禁止赫定从印度入藏,使得他只能绕道克什米尔。 赫定出身于中产家庭。15岁时,在瑞典目睹了极地探险家诺登舍尔德从北冰洋航行中凯旋。从此之后,他受到激发,决心成为探险家。他师从德国地理学家和中国学专家李希霍芬。这段求学生涯唤起了他对德国的热爱,并且促使他下决心到中亚探险,将亚洲地图上那片无人走过的未知区域了解清楚。在获得博士学位,学习了多种语言和方言以及两次穿过伊朗的旅程之后,他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继续学习以通晓地理学研究方法。结果,后来他不得不将他的探险收获交给其他科学家进行评估。 1894年到1908年之间,在中亚的高山和沙漠中三次勇敢的探险中,他研究了中国的新疆(新疆建省于1884年)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并绘制了地图。这是从未有人探索过的区域。1909年,他返回斯德哥尔摩,受到了如同当年诺登舍尔德那样隆重的欢迎。其实在1902年,他已经被推举为瑞典最后一个无冕贵族。他被认为是瑞典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因为他未婚且无子女,他的家庭支系不存在了。他是两个科学学院的成员,因此他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和文学两项评选中有发言权。 赫定的记录为绘制中亚的精确地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第一个在探险过程中聘用当地科学家和研究助手的欧洲科学探险家。尽管他主要是探险家,但他也是发掘中亚古代佛教废墟的第一人。他对考古的主要兴趣是发现古代城市,而不想进行彻底的发掘。尽管身材矮小,戴着眼镜,一副学究气的外表,赫定却证明了他是一个坚定的探险家。在其长期探险生涯中,有好几次他从敌对武装力量和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中逃生。他的科学文献和夹杂着自己的照片,水彩画,素描的旅行记录,他为年轻人撰写的历险故事和他在国外的演讲使他成为世界知名人物。 作为突厥斯坦和西藏的专家,他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接近欧洲和亚洲的君主和政治家以及地理组织和学术协会。他们不但在运输和资金上帮助他的探险,还以钻石镶嵌的精美十字架,金质奖牌,名誉博士学位和豪华热烈的接待宴请来换取他对那片处于权力真空的地区的独特见解。 斯文赫定是一个坚持自己见解和工作方法的人,在20世纪也是如此。这一点使他不去考虑二十世纪的社会和政治动荡,想法和行动始终一致。 “赫定从未见到一个新瑞典:他对于移民风波,劳工运动和贸易联盟的进展,工业化进程和大众宗教复兴都很陌生。他也不赞成普选投票,特别是君主政权下的民主选举。赫定是一个坚定的保皇党,反对议会制,他是民族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他相信只有一个国家准备保卫自己直到流尽最后一点血才配享有自由。”–EricWennerholmloc.cit.pp142f 考虑到斯堪的纳维亚的安全问题,他赞成建造瑞典号战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发表文章拥护德国君主和战争行为。由于这次政治问题,他在德国的战时敌对国丢失了科学声誉,不再是地理组织和学术协会的会员。同时也失去了未来探险计划的支持。 1923年他到美国和日本演讲。在这次不太成功的演讲之后,他旅行到北京,打算考察突厥斯坦。但是不稳定的政治态势阻碍了这次活动。他只好坐汽车游览了蒙古并且乘坐西伯利亚火车穿过这片地区。 在瑞典和德国政府的资金支持下,他领导了在1927年到1935年间的中国瑞典联合科学考察。这是一次在蒙古和突厥斯坦地区的国际性,跨学科的科学调查,其中包括从六个国家来的37位科学家。尽管这次考察遭到了示威,但是经过几个月的谈判还是成行了。他也要求签署合约要求保障旅途自由,因为他们的枪支,300头骆驼和行为在战争时期很像武装部队。不过,筹措资金仍是赫定的个人责任。 1926年冬,第五次抵达中国,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委托,为开辟经中亚通往中国的航线做气象探险,带来一支由不同学科科学家组成的大规模远征队--所谓的“中瑞探险”(部分经费来自德国政府及德国航空),探险队主要探索戈壁沙漠和蒙古等地。 1927年1月30日,在北京西郊张作霖大帅府,得到了北洋政府的许可。后遭到中国国内舆论反对。3月9日,斯文·赫定致函沈兼士,请沈带向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转达:将此行所获历史文物全数由随行中国学者带回北京,3月10日,与北京学术界进行谈判和沟通。4月26日,双方达成一致,签订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察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19条。5月29日,西北科考团出发。 由于每况愈下的健康,突厥斯坦地区的内战和长期的监禁,七十岁的赫定在大萧条时资金贬值导致探险支出上升之后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供给考察的后勤处于战争区域,考察队的研究区域的道路上也发生着激烈的军阀混战。无论如何,这次考察是一次科学上的胜利。考古发掘的物品被送到瑞典评估。按照签订的合约,三年后必须送还中国。 1935年,赫定以演讲的方式使瑞典还有中国国民党政府和纳粹德国政府了解了他对中亚地区的独特观点。并且和蒋介石和希特勒的政治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 从1937年开始,考察汇总的科学材料由斯文赫定和其他考察成员发布,总共超过50本书。这使得世界各地可以研究东亚地区。当他为印刷成本用尽所有资金之后,他典当了自己颇有价值的好几件房屋那么多的藏书,将剩下的材料出版了。 虽然不是国家社会主义者,历来亲德的他却极为天真地轻信了纳粹德国将会保护斯堪的纳维亚免遭苏联侵犯。这种幻想使他陷入了与国家社会主义党成员接近的危险。后者利用他发表言论。这一点损坏了他的名誉,在社会上和科学界被孤立了。不过,通过和纳粹的通信和面谈,他成功的营救了十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解救了许多从德国集中营释放的犹太人。 大战后期,美国军队故意没收了赫定计划的中亚地图集。后来,美国陆军制图局寻求赫定的帮助并且资助印刷出版他的毕生成果——中亚地图集。任何人,只要比较一下1891年的阿道夫·希特勒地图集,就不能不佩服斯文·赫定在1893年到1935年所取得的成果。这套地图被美国陆军用于解释卫星图像和美国空军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时用于导航。 因为他和纳粹德国的接触并且在德国滞留了几十年,他的研究在德国和瑞典都成为了禁忌。不过,他的科学文章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翻译成中文,被评估并吸收进中国的研究。根据他在1935年向中国政府所做的建议,他选择的路线被用于建设街道和铁路,以及在塔里木盆地和延吉盆地修建水坝和运河灌溉新型牧场。中瑞联合考察队发现的铁矿,磁矿,石油,煤矿,金矿将公开开采。考察的发现还包括许多尚未发现的动物植物,以及恐龙和灭绝的有角动物的化石。所有这些都以科学后缀hedini命名。只有一种发现中国研究者等到千禧年后才命名:在1933年和1934年斯文·赫定发现的楼兰沙漠中的信号塔的遗迹。这点证明长城曾经延伸到新疆。 从1931年到1952年逝世,斯文·赫定居住在斯德哥尔摩一处地角极佳的现代化高层建筑中。在楼梯间的入口,可以看到装饰性的水泥浮雕地图,展示了他在中亚的研究领域。还有喇嘛寺庙的浮雕,这是他带到芝加哥参加1933年世界博览会的复制品。 1952年10月25日,赫定在遗嘱中表示,他的书籍版权和大量私人财产归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有,后来成立的斯文·赫定基金会接管了所有权利。1952年12月1日,举行了赫定和哀悼仪式,参加者包括瑞典王室的代表,瑞典政府,瑞典的学术机构。他的墓碑放置在斯德哥尔摩AdolfFredrik教堂的墓地。 1886年秋天,斯文赫定进入大学学习。1890年4月,斯文赫定再次踏上远赴中东的征途。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在国王支持下,开始了他在亚洲的第二次探险旅行。1890年12月, 他由沙皇俄国进入中国新疆省,抵达中亚名城喀什。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1893年10月16日,斯文赫定又一次离开故乡,前往亚洲。1894年2月进入帕米尔高原,并在慕士塔格山脚下住了一段时间,曾试图攀登这个名副其实的"冰山之父"。1894年5月1日,抵达喀什。1895年2月17日,斯文赫定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经验不足、条件恶劣,经过苦苦支撑才被正巧路过的一支骆驼队搭救。 1896年1月,他在塔瓦库勒装备了驼队,向东穿越沙海,1月23日黄昏,驼队来到一片久无生机,死树枝全脆得像玻璃的废墟,也就是当地人所谓的丹丹乌里克——象牙房子,整个遗址气势恢宏,建筑规格不同寻常。这个远离近代绿洲带的往古沙埋古城,曾是古国于阗的重镇,面后来,斯坦因、特林克勒等在这儿都作过发掘,所获颇丰,它的存在至少证实,千年之前塔里木的沙漠绿洲格局与今天迥然不同。丹丹乌里克对再现中国古代西域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的塔里木河流域精彩纷呈古城邦具有里程碑意义,后来赫定还探访了通古孜巴斯特的原始村落,初次由南向北纵穿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证实了野骆驼乐园的存在,抵达罗布荒原,使“罗布泊位置”这个“世纪之争”迈出了一大步。 1899年,斯文赫定又在瑞典国王经诺贝尔的资助下,在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西藏。 斯文赫定再次踏上中国的大地,是1926年的冬天。这次他不是单枪匹马前往中国,而是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过近六个月的谈判,斯文赫定中原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他成了协议。协议的最重要部分是: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另一些吸收了五名中国学者和四名中国学生;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1927年5月9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领一支空前规模的现代化科学考察队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 1933年10月21日,斯文赫定等受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铁道部门委托,对勘测考察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的可行性。一九三三年夏天,斯文赫定提出了优先考虑新疆的问题,其具体措施,首先是修筑并维护好内地连接新疆的公路干线,进一步铺设通往亚洲腹地的铁路。把着眼点放在加强内地与新疆的联系上,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具有远见卓识、忧国忧民的中国政治家、学者一再强调的共识。 整个考察活动从1927年开始到1935年结束,这八年当中的经历、甘苦、成败得失,都忠实的记录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当中。 同时,在《我的探险生涯》中,也可以找到中国主权意识觉醒的证据。赫定最早进入中国是1888年底,他抵达新疆西部一个有中国驻军的边境据点时,驻军统领柯安当晚就前来拜访并致赠礼物。这个细节表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现代边界意识,至少不认为赫定属于非法越境,而把他当作正常客人对待。但是到1906年赫定筹划第三次入藏,印度政府就建议他申请中国护照。赫定终于从中国驻伦敦公使(当时中国与瑞典没有外交关系)那里拿到了前往新疆的护照。(当时西藏禁止一切外国人进入,赫定便谎称要去新疆) 赫定自认为是一个信守诺言的绅士,但这似乎只对个人有效。欺骗一个国家,从未使他良心不安。大概这也是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新疆和西藏只是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不是中国本身。对于中国主权的尊重,那是很久以后的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把他归于殖民主义探险家并不算冤枉。 当时,赫定的确没把中国护照放在眼里,甚至打算一烧了之。这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这本护照在整个行程中基本上都压箱底了。即使行踪暴露,西藏地方官员照例对他阻拦,也从没有怀疑他是否非法入境,更不曾要求验看护照。这说明当时的中国虽已表面上接受国际规则,但并不能推行到基层。在地方上,还是老办法。 赫定的护照只发生过一次效用,班禅因此确认他是客人,决定接见他。护照的概念,及于班禅的身边人而止。 赫定探险新疆和西藏,最主要的动力是那里的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西方人去过”,他想做“第一个西方人”。我在前边说过了,这是一种偏见,但也有合理的成分,那就是把人类的知识进行西方式的精确描述。如果没有赫定,也许楼兰古城的命运就是永远沉睡地下。 赫定想做"第一个"的念头近乎偏执。例如,当他听说英国人杨赫斯本已经率兵打进了拉萨,他就对这座魂就都喜欢都还不行的圣城掉头不顾。他最得意的是弄清楚了外喜马拉雅山一带的地理状况,填补了"地图(欧洲版)上的空白"。为此他斤斤计较于"外喜马拉雅"(西藏冈底斯山脉)的命名权,对于支持他观点的学者和探险家感激不尽。换句话说,赫定数十年探险生涯的动力是追求荣誉,探求知识的渴望倒还在其次。 在《我的探险生涯》中,赫定都是从西部进入中国,前一次是翻越帕米尔高原,后两次通过克什米尔。返回的路线比较多,除了走原路,一次是从北京向北穿过蒙古经西伯利亚回国,还有一次是直接翻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尼泊尔回到印度。除了走蒙古那次,这些路程都非常艰险,如果不是久经考验,仅高山反应就不容易对付。 赫定的探险表明(或者说再次证明),就新疆和西藏而言,从外部进入要远比从内地到达困难得多。喜马拉雅山的几个山口也许是例外,但那只是针对和平商旅而言,一旦发生战事,守住少数几个山口,喜马拉雅就是不可逾越的。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人能够翻越喜马拉雅成功入侵西藏(英国人杨赫斯本在1904年做到这一点,盖因他的武力优势太过明显。此前的廓尔喀人或许也算一次,但旋即被击退,而他们本身也是山地民族)。相反,从内地进藏尽管路途遥远,但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天险。西藏的地形面对内地则呈缓降之势,它的险峻更在于面对境外的那一边。 新疆的情况更是这样。从地形上说,它向内地是敞开的--河西走廊自然连接新疆的罗布泊地区。但是面对外界,除了西部的伊犁河谷,皆是崇山峻岭。古代中国人第一次知道高山反应,也是在那里体验的。瘸子帖木耳曾于1405年从中亚撒马尔罕出发,试图征服中国,不过很快就病死途中。幸亏他来不及尝试,否则局面一定会很难看。19世纪阿古柏以中亚为基地征服新疆西部,但只是"窜犯"那个档次,在左宗棠的大军面前不堪一击。左宗棠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及后勤人员,很难想象他的对手能够通过新疆西部少数的山口做到这一点。 19世纪英国和沙皇俄国在中亚竞争甚烈,但都承认中国政府对新疆和西藏的控制权,除了势力均衡的考虑,也是因为从外部进入那里实在太过困难。中国以当时的弱势地位,仍能维持在新疆和西藏的统治格局甚至有所进取,交通相对便利当是决定性因素。 地理因素是自然天成的,很多时候,它本身也就是一种无法逾越的宿命 1885年,时年20岁的斯文赫定获得了去沙皇俄国巴库做家庭教师的机会,工作完成后进行纵贯伊朗的旅行,然后从中东返回瑞典。这是他此生中亚旅行的开端。 1890年4月,赫定再次踏上远赴中东的征途。 1890年12月,他由沙皇俄国进入中国新疆,抵达中亚名城喀什。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 1894年2月斯文赫定曾试图攀登这个著名的"冰山之父"。 1899年,斯文赫定前往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900年,由于一个偶然机遇,他发现了楼兰古城。1901年曾前往藏北探险考察,被西藏地方政府阻拦,1902年经印度返国。 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西藏。他从克什米尔进入西藏西部,途经藏北抵达西藏腹地,会见班禅喇嘛。对西藏部分山川地形绘制了地图。 1926年冬天,斯文赫定带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再次来到中国。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谈判,斯文赫定与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达成协议。协议的最重要部分是: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类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都是中国的财产。1927年5月,斯文赫定和徐炳旭教授率领科学考察队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 1933年10月,斯文赫定等受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铁道部门委托,勘测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的可行性(即后来的兰新铁路)。整个考察活动到1935年结束。 关于海市蜃楼般的“沙埋古城”传说,几百年来一直在喀什噶尔、拉吉里克、玛拉巴什、叶尔羌……,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绿洲的居民中传播不息,1895年4月10日这一天,斯文·赫定驼队离开了麦盖提的拉吉里克村,驼队有8峰骆驼、两条狗、3只羊、1只公鸡和10只母鸡,有够一行食用三四个月的粮食,全套皮大衣、冬装,以及足够装备一个警卫班的3支长枪、6支短枪,还有从气温表到测高仪等一应科学仪器……可是,惟独没有带上足够的饮水!因而精良装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穿越叶尔羌河与和田河之间的广袤沙漠时,几乎葬送了整个探险队!几天之后就耗尽了所带饮用水,在此后行程中,他们喝过人尿、骆驼尿、羊血,一切带水分的罐头与药品也是甘露,最后,不得不杀鸡止渴,可割掉头,母鸡的血已经成了凝固的“玛瑙”。和田河可望而不可及的河岸林带,赋予了他们超常的毅力,可是当他们最终挣扎着来到和田河时,却发现那实际上是季节河,这个意外使他几乎崩溃。但幸运的是,和田河中游一处全靠旺盛泉水才保持在枯水期也不干涸的水潭拯救了他们。此后,探险家斯坦因、瑞典科学家安博特都找到过这个水潭。他们最终丧失了全部骆驼、牺牲了两个驼夫、放弃了绝大部分辎重,遗失了两架相机和1800张底片,从此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了一个别名“死亡之海”,斯文·赫定则从灭顶之灾中获取了受用终生的教益。 世事福祸相因,此后的探险途中,他用铅笔速写代替照相,竟然造就了一个极具个人特点的画家,一生留下了5000多幅画;因缺水“败走麦城”,导致此后40年探险生涯铭心刻骨的教训,他的一大发明就是选择冬天,携带冰块进入沙漠。在无边沙漠夺路而走,却将他引导到了一处处重要古城遗址:丹丹乌里克、喀拉墩、玛扎塔格戍堡……直到发现楼兰古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此得到极富现代意义的阐释。 ·1865年2月19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新疆之旅 ·1886年4月-8月,游历波斯、伊拉克 ·1890年4月,出使波斯 ·1890年12月-1935年2月,先后5次进入中国 ·1894年4-8月,几次攀登慕士塔格峰,达到6300米处 ·1895年4月-5月,从西向东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1896年1月-2月,从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两处遗址 ·1896年2月-4月,考察塔里木河,进抵罗布泊 ·1896年7月-11月,上青藏高原,穿越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 ·1899年12月-1900年2月,从东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1900年3月,考察罗布泊,3月28日发现楼兰古城 ·1900年4月-5月考察罗布泊,漂流塔里木下流 ·1900年7月-12月进入藏北高原考察 ·1901年1月-3月,考察罗布泊,挖掘楼兰遗址 ·1901年5月-12月,考察了西藏广大地区 ·1907年9月,考察神山冈仁波齐峰,发现恒河源头 ·1934年4月-6月,考察罗布泊,队员发现了小河墓地 ·1934年10月-12月,考察新疆到敦煌的线路,并探查丝绸之路的线 1. 斯文·赫定 .维基百科 [引用日期2013-04-22] . 词条标签: 人物 , 自然地理 , 科学家 , 历史 , 地理 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王道士 s 王道士 尧茂书 s 尧茂书 陈宗器 s 陈宗器 爱泼斯坦 s 爱泼斯坦 阿蒙森 s 阿蒙森 爱新觉罗·启星 s 爱新觉罗·启星 荣寿公主 s 荣寿公主 罗美珍 s 罗美珍 胡安妮塔 s 胡安妮塔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72743次 编辑次数:38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1-10 创建者:糯米老头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分享 ©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61
无缝内衣
无缝内衣采用新颖的专用设备生产一次成型内衣。无缝内衣运用生产高弹性针织外衣、内衣和高弹性运动装的高新科技,使颈、腰、臀等部位无需接缝。无缝内衣完全将舒适、时尚,变化集于一身。 中文名无缝内衣 性 质一次成型内衣 特 点舒适、体贴、时尚 主要产地义乌风华、广州瑞源等 目录 1特点 2发展 3选购 1特点 编辑 内衣的边缘穿在身上看不出来内衣的痕迹,那是无痕的概念,那是无痕内衣。所谓"无缝内衣"就是采用新颖的专用设备通过纬编的方式生产出来的基本上是一次成型的内衣,它运用生产高弹性针织外衣、内衣和高弹性运动装的高新科技,使颈、腰、臀等部位无需接缝,仅仅在裤裆部位需要贴片工艺作为后道工序。它将舒适、体贴、时尚,变化集于一身,不仅令消费者爱不释手,同时也深深打动了许多国际知名品牌设计师,成为其灵感的源泉。 立体成型内衣一直是欧美服装内衣业极力推销的一环。其少裁剪、少接缝、贴身舒适的品质,始终深受女性朋友的青睐。在市场上,无缝内衣的标价,也都列入高单价的商品。 衣服也就是腰部两边的缝接没有了,颈部也是整个环形没有缝接,内裤两侧边没有缝接 . 根据内裤的设计与发展,当今流行的趋势是搭配低腰裙裤穿着,后臀不留裤痕的时尚内裤。时尚内裤提臀剪裁,修饰臀部曲线,自然托高臀部位置,展示美好臀形。 这种内衣在棉、锦纶等材料上加入更多采用杜邦前子公司英伟达公司的莱卡纤维面料,可以部分缕空,并有独一无二的弹性纤维,穿在身上格外吸汗透气,柔滑,舒适贴身,适合各种年龄的女性穿着。 无缝内裤的种类有平脚裤、三角裤、丁字裤等。 一种迷你内裤,又称"T"型裤,彻底的西方自然主义流派,突破传统观念。特别配合牛仔裤和紧身裤穿着,不会在臀部留下勒痕,真正的无痕内裤。 2发展 编辑 人类所穿的内衣经历长久历史演变,从最初的遮掩作用到后来对个性美感哪怕是最细微的差异的执拗追求。而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文的发展,人们开始回归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穿着内衣不再一味追求塑身、丰胸等效果,而更关注“健康、舒适”的体验。 为了满足人们对舒适内衣的追求,许多企业在面料、工艺、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改进。由无缝织造技术基础而产生的无缝内衣为这种需求找到目前最好的产品诠释。20世纪90年代初,意大利圣东尼公司创造了无缝三围立体织造技术,这是对世界传统针织技术是一次完全的颠覆。圣东尼公司为此创造出一系列先进的全电脑无缝针织机,只要输入预先编好的程序、接上纱线,然后等上几分钟,就能得到想要的没有接缝的产品。无缝织造技术让设计师设计可以不受面料的限制,借助专业设计软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布面效果及款式,设计无限自由。无缝织造是舒适的代名词,可以让各种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实现最佳的组合应用,无缝产品贴合肌肤加之颈部、腰部、臀部无缝连接,使穿着更加舒适自然。 无缝针织的概念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1984年意大利胜歌公司申请了无缝内衣针织机的专项权利,至此无缝技术开始应用于内衣领域,1988年意大利圣东尼公司通过不断先进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无缝内衣产品开始大批量的推入市场了。 3选购 编辑 无缝内衣是由机器通过特定的编程生产出来的完整针织产品,从而不需要任何的裁剪和缝合,并在产品的不同部位加织不同的组织结构,设计随人体个性变化而变化,对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挤压效果,全身舒适,贴身无痕,穿上将会产生美体塑身或者功能性保健的作用。通俗地说,无缝内衣就是和平时穿的袜子一样,整圈织造而成,两侧没有经过裁剪,所以没有缝合线,而且在胸部和臀部有加织的部分,是立体衣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面料成份一般是:地纱为锦纶。棉或其它天然纤维,面纱为弹性纱; (2)贴身无缝:神奇的无缝设计,穿着舒适无痕,呵护肌肤; (3)美体塑身:独具托胸、纤腰、提臀、直背等功能; (4)导湿透气:全棉面料,吸汗透气,保持肌肤干爽、舒适; 时尚美观:款形简约而不失高贵,外观简单而不失典雅。 所谓无缝内衣,是指衣服的身筒和裤腰的腰筒是无缝的,而袖管和大腿裤管根据的生产工艺,都是有缝的!全国各大商场卖的各大品牌也是一样的。为免少数不了解的客户误会,特此提示。
62
余英时
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人,曾师从钱穆、杨联升,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现居美国。 余英时是公认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44岁当选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6年11月,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4年9月18日,获得第一届唐奖汉学奖。 外文名Ying-shih Yu 国 籍美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30年1月22日 毕业院校美国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克鲁奇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史学与传统》等。 籍 贯安徽潜山 余英时,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人,1930年生于天津。 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 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他的中、英文著述多达数十种。《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师承钱穆“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的治学理念,余英时认为学术研究本身便具有内在的批判力,学者只要长期从事严肃的研究工作,他们的最后创获自然会对政治与社会透射一种深刻的批判作用,在人文研究方面尤其如此。 2014年9月,获得第一届唐奖汉学奖。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1962) 香港新亚学院第一届毕业(1952) 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1991-1992)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1987-2001)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1977-87) 香港新亚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1973-75) 美国哈佛大学正教授(1966-77) 美国密西根大学副教授(1962-66) 国立交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2010) 国立清华大学名誉博士(2008) 国立政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2008) 日本大阪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7)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in the Study of Humanity (2006) Senior Distinguished Scholar, John W. Klug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2005) Member of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4) 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博士(1992) 美国明德学院荣誉文学博士(1984)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1977) 中央研究院院士(1974) 《近代文明的新趋势》,香港:自由出版社,1953。 《民主制度的发展》,香港:亚洲出版社,1954。 以上二书合刊为《西方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台中:汉新出版社,1984。 《民主革命论》,香港:自由出版社,1954;台北:九思出版社重印本,1979。 《到思维之路》,香港:高原出版社,1954;台中:汉新出版社重印本,1984。 《自由与平等之间》,香港:自由出版社,1955;台中:汉新出版社重印本易名《自由与平 等》,1984。 《文明论衡》,香港:高原出版社,1955;台北:九思出版社重印本,1979。 《方以智晚节考》,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台北:允晨文化公司增订扩大版,1986。 《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香港:龙门书店,1976;台北:华世出版社重印本,1980;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增订本,1996。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1981年增订再版。 《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按:此书有英文简介,见Heaven Earth, the Chinese Art of Living, Journal of Fine Arts Inner Arts I.1(May 1991), San Francisco;德文译本见Martin Miller, Die Modernitat der Tradition, Zum Kulturvestandnis des Chineisischen Historikers Yu Yingshi, Munster: Lit, 1995, pp. 59-121.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森纪子日译本,东京:平凡社,1991;郑仁在韩译本,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3。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本为一名同实异的论文集,列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0。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1991;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本《钱穆与中国文化》,内容略有不同。 《内在超越之路: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北:三民书局,1992。 《民主与两岸动向》,台北:三民书局,1993。 《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现代儒学论》,美国纽泽西: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本,有增订。 《中国知识分子论》(康正果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论士衡史》(傅杰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1.Views of Life and Death in Later Han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62.   2.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3.Early Chinese Histo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itor and principal author, Seattl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81.   4.The Power of Culture,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Co-editor (with Willard J. Peterson and Andrew H. Plak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4. 著作 《现代儒学论》(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何俊 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史学研究经验谈》,邵东方 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 《人文·民主·思想》,海豚出版社,2011年1月。 《中国文化史通释》,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5月;平装,2012年1月。 《中国文化的重建》,中信出版社,2011年5月。 《朱熹的历史世界》,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 《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1月。 《余英时访谈录》,陈致 访谈,中华书局,2012年3月。 余英时作品系列:《论戴震与章学诚》(增订本)、《方以智晚节考》(增订本)、《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精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4月。 《卮言自纪——余英时自序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272页,286 千字。 《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408页,380 千字。 论文 1.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3]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华书局,1992,页458-476。   2. 〈历史女神的新文化动向与亚洲传统的再发现〉,《九州岛学刊》5.2(1992):5-18。   3. 〈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余英时等着,《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页35-42。   4. 〈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3(1993):173-196;又见汤一介编,《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页173-183。   5. 〈章学诚文史校雠考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1(1993):205-221;又收在北京《中国文化》10(1994):27-36及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纪念缪钺教授九十寿辰暨从教七十年论文集),成都出版社,1994,页493-514。   6. 〈《钱穆与中国文化》自序〉,《学术集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页 223-229。   7. 〈我走过的路〉,《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16(日本‧大阪,1995):1-9。   8. 〈谈中国当前的文化认同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31(1995):13-15。   9. 〈追忆牟宗三先生〉,台北,《中国时报》,1995.4.20,11版。   10. 〈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学术集林》卷七,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页63-92。   11.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台北,《联合报》,1996.10.22-23,37版;收入严耕望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先生纪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页35-44。   12. 〈《朱熹的思维世界》(田浩着)序〉,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页3-8。   13. 〈明清小说与民间文化--《和风堂新文集》序〉,台北,《联合文学》12.11(1996):14-26;柳存仁,《和风堂新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页1-23。   14. 〈《郭廷以、费正清、韦慕庭--台湾与美国学术交流个案初探》(张朋园着)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80,台北,1997,页i-vi。   15. 〈1997思前想后〉,《二十一世纪》41(1997):4-8。   16. 〈漂流:古今中外知识人的命运〉(刘再复《西寻故乡》序),台北,《联合报》副刊,1997.5.8-9;《西寻故乡》,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7,页1-8。   17. 〈东西方汉学和《东西方汉学思想史》〉,香港,《明报月刊》32.12(1997):110-111;又见北京,《世界汉学》创刊号(1998):190-193。   18. 〈《煮酒论思潮》(陈奎德着)序〉,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页1-8。   19. 〈侠与中国文化〉,刘绍铭、陈永明编,《武侠小说论卷》上册,香港:明河社,1998,页4-76。   20. 〈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郝延平、魏秀梅主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页3-52。   21. 〈戊戌政变今读〉,《二十一世纪》45(1998):4-14。   22. 〈论学谈诗二十年--关于《胡适与杨联升往来书札》〉,台北,《联合报》副刊,1998.2.22-23;《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与杨联升往来书札‧序》,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页i-xii。   23. 〈香港的自由与学术文化〉,《明报月刊》33.3(1998):15-16。   24. 〈《朱熹哲学思想》(金春峰着)序〉,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页1-4。   25. 〈《自由鸟》(郑义着)序〉,台北:三民书局,1998,页1-7。   26. 〈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台北,《中国时报》,1998.12.24,14版;又见《文汇读书周报》1999.1.2,9版,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出版。   27. 〈朱熹哲学体系中的道德与知识〉,收在贺照田主编,《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页352-375。   28.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收在余英时等着,《五四新论: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运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页1-31。   29.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台北,《联合报》,1999.7.11-12,37版。   30. 〈《共产中国五十年》序〉,金钟主编,《共产中国五十年,1949-1999》,香港:开放杂志社,1999,页1-7。   31. 〈商业社会中士人精神的再造〉,台北,《联合报》副刊,1999.9.12-13。   32. 〈让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先富起来!〉,《二十一世纪》56(1999):10-14。   33. 〈学术思想史的创建及流变:从胡适与傅斯年说起〉,《古今论衡》3(1999):66-75。   34. 〈多元化与普遍价值的寻求--祝台湾大学七十周年校庆〉,黄俊杰、何寄澎主编,《台湾的文化发展--世纪之交的省思》,台北:国立台湾大学,1999,页1-9。   35. 〈《朱子文集》序〉,陈俊民校编,《朱子文集》(共十册),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2000,册一,页13-26;又刊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万象》2.9(2000):1-13,题为〈谈宋代政治文化的三个阶段〉。   36. 〈轴心突破与礼乐传统〉,《二十一世纪》58(2000):17-28。   37. 〈「王道」在今天的世界〉,马鹤凌编着,《文明融合与世界大同》,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00,页139-147。   38.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刘述先主编,《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序》(新亚丛书之四),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00,即出;又见台北,《联合报》副刊,2000.10.24-25。   39. 〈重振独立自主的人格〉,香港,《明报月刊》35.1(2000):18-20。   40. 〈打破「西方民主」的迷思〉,阮铭,《民主在台湾‧序》,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2000,页Ⅰ-Ⅳ。   41. 〈「天地闭‧贤人隐」的十年〉,《二十一世纪》61(2000):4-6。 4论述 编辑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能够成为2006年“克卢格奖“的共同得主,敝人深觉荣幸,也十分感激。然而在深思之后我才明白,今天我得奖的主要理由,是要透过我彰显中国文化传统和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知识史;前者系我终身学术追求的一个学科,后者系我选择专精的领域。 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处于一个反传统的模式。中国整个过往被负面看待,即便中国独特的发明,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对照之下,被诠释为偏离普遍文明进步的正轨。当时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认同感到完全迷惑,自然毋庸赘言。幸好我得以在香港完成大学教育,并前往我现已归化的国家——美国继续攻读研究所。 余英时 余英时(17张) 中国“道”概念反映现实世界 这些年来随着知识领域逐渐开阔,我才认清要清楚认识中国文化,必须知道它独特的传统。中国文化形成清楚的轮廓是在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年至479年),这在古代世界是一个关键年代———西方称之为“轴心时代”。根据学者的观察,好几个高度发展的文化,包括中国、印度、波斯、以色列和希腊,在这段期间都发生了一种精神觉醒或“突破”,其产生形式不是哲学论辩,就是后神话宗教想象,或者如同在中国的情形,是一种道德、哲学和宗教混合而成的共识。这种觉醒导致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产生区隔。对超现实世界的新视野提供有思想的个人,不管他们是哲学家、先知或圣贤,必要的超越观点,从而检视并质疑现实世界。这就是一般所知的“轴心时代的原创超越”,但其精确形式、经验内容和历史进程则每种文化各不相同。这种超越的原创性在于它对其所涉及的文化具有持久的塑造影响力。 在孔夫子时代,中国的原创超越系以“道”这个最重要的概念出现,道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超现实世界的象征。但这个中国超现实世界的“道”在初萌生时就与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点与轴心时代的其他古文化迥然不同。例如柏拉图认为有个看不到的永恒世界,现实世界只是这个永恒世界的拷贝,但早期中国哲学绝未提到这种概念。基督教文化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一分为二,但中国宗教传统也没有这种清楚的划分。早期佛教文化极端否定现实世界,将其视为虚无,中国的诸子百家找不到任何类似的观点。 认识中国文化须靠比较观点 相对之下,“道”的世界在中国的认知中一直与人的世界不远。但“道”的观念也是由轴心时代中国所有大思想家,包括老子、墨子和庄子所共享。他们一致认为,“道”隐而不现,但在人的世界中无所不在的运行,就连凡夫俗子多多少少也知道“道”,并于日常生活中实践“道”。轴心时代创生的概念影响力日渐深远,特别是孔子思想和“道”的观念,几世纪来对中国人的影响无远弗届,从这点看来,要说“道”与历史组成中国文民的内在与外在也不为过。 在把中国文化传统视为本土起源且独立发展的产物的前提下,过去数十年我尝试沿着两大轴线研究中国历史。第一个轴线是认识中国文化必须在其自身的环境之下,但有时也要靠“比较观点”。我所谓的“比较观点”系指印度早期帝国时代的佛学,以及16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化。20世纪之初以来,中国思想界一直不能摆脱中国对抗西方的诸多问题;如果缺乏比较观点,只在中国的环境下诠释中国历史,很可能堕入中国中心主义的古老窠臼。 中国改朝换代与历史延续性 我对中国知识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涵盖古代乃至20世纪,而我的第二个轴线始终把重点放在改朝换代之际。和其他文明比较起来,中国的特点在于其漫长的历史延续性,延续性与改朝换代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携手并进。因此我为自己设定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辨识中国历史上知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其二是尽可能辨识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是否有其独一无二的模式。 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变迁往往超越了朝代的兴亡;“朝代循环”在中国自古有之,在西方也曾短暂流行,但这个名词具有高度的误导性。20世纪初年,中国历史学家开始以西方的历史模式重新建构及重新诠释中国历史。从此一般都认为,中国一定也曾经历过和欧洲类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学者采用早期欧洲的断代方式,把中国历史分为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这种粗糙套用的模式,不管它有什么优点,都不可能充分阐述具有地域性传统的中国文化。敝人深信,只有着重于中国文化变迁的独特进程和形式,才有可能看清这个伟大的文化传统是如何被其内在的动力鞭策,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另一个阶段。 1940年代开始思索中西的对抗 接下来容我转到另一个问题:作为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中国与西方如何在历史的脉络下对抗?正如前述,我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是在1940年代晚期,当时中国对抗西方这个大问题笼罩了整个中国知识界,从此时时萦绕在我心头。因为在美国生活了半个世纪,且不时出入于中、西两个文化之间,这个问题对我已经具有真实的存在意义。经过初期的心理调适,我早已对美国生活方式乐在其中,但同时仍保留我的中国文化认同。然而关于中国文化如何与西方核心价值兼容,最好途径还是要从中国历史中去寻找。 中国与近代西方初遇是在16世纪末期,当时耶稣会教士来到东亚传教,其中对文化敏感的利玛窦很快就发现,中国的宗教气氛是非常容忍的,儒、释、道基本上被视为一体的,就是在这种宗教容忍的精神下,利玛窦才得以使当时许多儒家菁英分子皈依基督教。儒家认为人心同一及人人皆可得“道”,这样的信念促使某些中国基督教徒宣扬一种基督教与儒家的合成体,等于让中国的道把基督教也包容进去。 19世纪晚期,一些心胸同样开明的儒家热心接受在西方当道的价值和理念,诸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个人自主,以及最重要的人权。当他们之中有人前往欧洲与美国,并停留足够时间去做第一手观察时,一致深感佩服,而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就是西方宪政民主的理想与制度。 儒家思想尊重人类尊严 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出现两个对立的儒学派,一是现代儒学(或称新儒学、当代新儒学),一是传统儒学,两个学派都鼓吹民主,并对早期儒家经典中民主思想的起源和演化展开有系统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显然已经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个价值系统的兼容性视为理所当然。 最后我对“人权”要说几句话。“人权”和“民主”一样,都是西方特有的名词,原本不存在于传统的中国儒家论述。然而如果我们同意,“人权”这个观念正如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下的定义,是对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的双重承认,那我们也大可宣称,虽无西方的术语,儒家思想已有“人权”的概念。在《论语》、《孟子》和其他儒家经典中,都载明了承认普遍人道和尊重人类尊严。更了不起的是,早在第一世纪,帝王谕旨中就已引述儒家对人类尊严的观念作为禁止买卖或杀戮奴隶的理由。在这两份年代分别为公元9年和35年的帝王谕旨中,都引述了孔子所说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儒家从未接受奴隶是合法制度,也就是拜儒家的人道主义之赐,晚清的儒学者才会欣然领会西方有关人权的理论和做法。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4] 5访谈 编辑 余英时 今古逍遥知识人 早报记者 陈怡 来源:2006年12月15日 东方早报 素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不久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了颁奖仪式,华裔历史学家余英时和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富兰克林分享本年度大奖,余英时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学者。 香港学者李欧梵曾称这位30年的同行是个逍遥自在、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但遇不平之事要说话,任何强大的势力在他看来都不觉得有什么重要。余英时昨天在普林斯顿家中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我觉得这几点还是比较说中我的。”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在与余英时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感觉就像曾有过相同经历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毕灵顿所形容———“是场享宴”。 当记者好奇地向他问起,自他1978年带领美国一个学术团体访问中国后,就再也没有踏上故土的余英时如何了解、研究中国时,76岁的老先生在电话那头调皮地反问:“那我也没有跑到历史中去过啊,我是怎么了解历史的?” 获奖并非因为我是中国人 东方早报:您之前知道自己今年将获得克鲁格奖吗? 余英时(以下简称余):这个奖项的评选保密工作实施得非常严格,得知获奖消息时我很意外。克鲁格奖从2003年创立时,第一届获奖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神学的,第二届的两位得主分别研究基督教史和法国诠释学,今年我和非裔学者约翰·富兰克林的获奖说明该奖项在美国内部已离开了白人主流学术圈,也表示奖项的西方评委已慢慢解除“西方中心”的观念,西方主流学术界已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这在50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其中有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研究学界将近两代人努力的贡献,也有西方50多年来中国研究者的功劳,这都是我的研究受到重视的前提。我想这次把奖项颁给我是因为我在美国大学教了四十几年书,审查委员会的人对我的背景比较了解,知道我是从世界学术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并作出了一些成绩,而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 东方早报:中国研究从一种地域性研究到进入世界学术主流,这之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余:18、19世纪时,世界上讲的“汉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科,没有将哲学、历史、社会、人类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这50多年来,西方的变化很大,欧洲汉学家受美国汉学界的影响,已经从单纯考据式地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追求知识的渊博转向一种现代性、具有普遍学术视角的中国研究,在考据之外还提出解释,使历史真相慢慢还原、复活,而不仅仅是把中国当作一个新奇的对象来看待。 历史研究检视人性深层 东方早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毕灵顿在颁奖词中称您的学术以一种深远的方式,检视攸关人性深层事实的主要课题,您自己如何理解他所说的“学术”与“人性”的关联? 余:西方人认为,要了解人性,历史是关键,心理学则是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历史中可以看出当事人种种不同的反应和人性的复杂,从个人早年接受的教育、价值观变迁和当时的处境等因素中,真正了解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古老文化,特别是像中国这样连续性传统非常强的文化。人有意志、情感、欲望、向往,这些都找不出一定的规律,所以,机械地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式寻找历史规律是找不到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过去假定人类社会都经过统一的发展阶段只是一个假说。中国与西方相比,历史上没有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这样很明显的里程碑式的时代,朝代更替并不能说明社会的一种必然变化。事实上,世界上只有一个社会产生了资本主义,那就是西欧。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先被概念束缚住了,历史是开放、鲜活的,最没意思的历史就是造一个公式到处套用。 东方早报:这是否也是您个人治史方法上的一个特点?您求学过程中有哪些导师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余:我的求学经历比较特殊:小时候在乡下的9年根本没上过什么学,16岁随在沈阳工作的父亲到沈阳上学,已经没有机会再从头学数、理、化了,就只能学文科,而自己则一直对历史感兴趣。 从1950年开始,我在新亚书院和钱穆先生有了接触,受他的影响,我对“五四”的认识修正了许多,了解到“五四”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运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那以后,精神领域还没有再经历过比之更大的转折,像1980年代的文化热,也是还没成型就中断了。但反对“五四”的人也有其重要性,这两种立场在当时属于激进和保守两种思想认识的不同。后来我在研究史料中发现,1920年代胡适在北大的入学考试中出了关于“五四”运动的考题,不少学生答不出来,可见“五四”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被后人夸大了。经新亚书院推荐,1955年时我来到哈佛燕京学社,受教于清华经济系毕业的杨联升先生。他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也使我受益颇多。我早年的英文著述《汉代的贸易与扩张》就是受杨先生影响。他也影响我后来看任何思想,都不会把它放在真空中,而是放到整个社会经济、历史的背景下来看,希望尽量用想像力来还原历史,思考一种制度如何诞生,在运用中会发生什么问题,而不光在材料上做文章。 但我觉得这项工作目前在整个中国史学界还没有真正开始。很多人现在因为害怕挑战一些宏观的框架,只做小问题的考证、研究,而不触及社会性质、结构变化等大的判断,这就像造了一个螺丝钉、一扇门、一个窗,但没有整幢房子的构图,关于中国历史的形态描述几乎就被放弃了。所以我侧重研究各个时代变化的阶段,希望能从中国历史的大发展中找到一条整体性贯穿的线索、一种内在的变化,而不是让外来概念笼罩它。 向往有人情味的生活 东方早报: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新的治学动向? 余:我一般每天都和我太太一起散散步、聊聊天,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别的朋友现在都离得比较远,只能打打电话。我过去喜欢下围棋,还给《围棋天地》写写文章,现在年纪大了,做学问之外就不想再多伤自己的脑筋,只是看看别人下。每天的工作时间从3到10小时,或长或短,这已成为一个生活习惯。不是我比别人用功,而是因为我的工作和娱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不需要在人前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没有寂寞感。我的朋友还有古人呢。(笑) 11月初到二十几日,我读完了顾颉刚600万字的日记,写了6万字回顾顾颉刚生平的文章,准备给台湾联经出版社将出版的顾颉刚日记作序言。最近我正在把原来散落于各种杂志、书刊中的论文编辑成两厚本英文的论文集,交给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下一步我想研究唐代最有创造力、精神境界最高的两种人———诗人与高僧,特别禅宗和尚的关系。 东方早报:如果什么时候您打算回中国,最想到什么地方看看?余:我的故乡安徽潜山官庄,那是我7至16岁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是穷乡僻壤,小时候从安庆出发坐人抬的轿子要三四天才能到那里,没有电灯,也没有自来水,是一个完全传统的中国农村。那时我们乡下基本上就是一个自治社会,农民是永佃,如果收成不好交的租少,地主也拿他没办法,永远也不能赶他走。乡里的人互相都是亲戚、朋友,沾亲带故的,靠家族族规维系,没有现在这样的警察、武力。由于人情关系,大家互不欺骗,互不欺负,很和谐、有人情味。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了解全靠那几年,比起许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同代学者,这是我的优势。 东方早报:能形容一下您心中的理想生活吗? 余:我向往的生活和绝大多数现代人大概没什么不同,即一个“和而不同”的多元社会。在这种社会和文化安排下,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尊重、容忍,过的是有人情味的共同生活。我绝不主张极端的个人主义,但我相信社会必须以个人为本位。只有如此,所有不同的个人才都能发挥他(她)的天赋才能和追求一己的理想。中国古代有一首民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一向往在今天更为迫切。“帝力”代表政治力量,作为维持群体的“秩序”,不能不存在,但它应限制在最小的限度,使人不觉其存在。政治力量对人生各方面的干涉,越少越好。这样便会出现一种“有自由的秩序”或“有秩序的自由”。一百多年来,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这样一种合理的秩序。在这一追求中,知识人的责任最大,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所以中国知识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还必须发挥公共知识人的批判精神,不为“势”或“钱”所屈服。但是这是指建设性的批判精神,不是撕毁一切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和外来的,撕毁一切则最终必将陷入虚无主义。[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余英时在台领取“唐奖”:别坠入中国中心论的老陷阱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9-18] . 2. 余英时 .财团法人唐奖基金会 [引用日期2014-09-18] . 3. 研究人员著作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引用日期2013-01-29] . 4. 余英时: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索 . 5. 余英时:今古逍遥知识人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 历史学家 , 历史
63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5-6] 别 称郭开贞 字 号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出生时间1892年11月16日(壬辰年) 去世时间1978年6月12日(戊午年) 主要作品《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史稿》等 主要成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毕业院校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信 仰共产主义 语 言汉语、俄语、德语、日语、英语 祖 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配 偶于立群、佐藤富子 子 女郭和夫、郭博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7]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 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7]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不久拜见汪精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7]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10-11] 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2] 2个人成就 编辑 甲骨学 《甲骨文字研究》 《卜辞通纂》 《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青铜时代》 《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    诗歌 《天狗》 《笔立山头展望》 《诗的宣言》 《凤凰涅槃》 《血肉的长城》 《炉中煤》 《春莺曲》 《莺之歌》 《太阳礼赞》 《天上的街市》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罪恶的金字塔》 《夜步十里松原》 《黄浦江口》 《战声》 《骆驼》 《晨安》 《静夜》 《霁月》 《郊原的青草》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太阳问答》 《咒麻雀》 《钢,铁定的一〇七〇万吨!》 《红透专深(调寄十六字令)》 《四害余生四海逃》 《流溪河水库观鱼》 《女神》 《星空》 《瓶》 《前茅》 《恢复》 《战声集》 《新华颂》 《骆驼集》 《百花齐放》 《沫若诗词选》 《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 参考资料来源:[13] 文学 《女神》 《长春集》 《星空》 《潮汐集》 《骆驼集》 《东风集》 《屈原》 《新华颂》 《迎春曲》 历史剧本 《屈原》 《南冠草》 《武则天》 《虎符》 《卓文君》 《聂嫈》 《棠棣之花》 《王昭君》 《高渐离》 《孔雀胆》 《蔡文姬》   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甲骨文研究》 《卜辞研究》 《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 《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 《文史论集》 《郭沫若文集》(38卷) 翻译书目 《茵梦湖》 《少年维特之烦恼》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雪莱诗选》 《石炭王》 《艺术的真实》 《浮士德》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战争与和平》 《沫若译诗集》     参考资料来源:[15] 著作书目 《黄浦江口》 《诗集女神》 《瓶》 《前茅》 《恢复》 《水平线下》 《我的幼年》 《漂流三部曲》 《山中杂记及其他》 《黑猫与塔》 《后悔》 《黑猫与羔羊》 《今津纪游》 《桌子跳舞》 《文艺论集续集》 《创造十年》 《豕谛》 《沫若书信集》 《北伐途次》 《甘愿做炮灰》 《战声》    《羽书集》 《话剧屈原》 《蒲剑集》 《棠棣之花》 《虎符》 《屈原研究》 《今昔集》 《孔雀胆》 《南冠草》 《青铜时代》 《先秦学说述林》 《郭沫若全集》 《十批判书》 《波》 《苏联纪行》 《归去来》 《南京印象》 《少年时代》 《革命春秋》 《盲肠炎》 《今昔浦剑》 《历史人物》 《沸羹集》 《天地玄黄》 《地下的笑声》 《创作的道路》 《抱箭集》 《蜩螗集》 《雨后集》   《奴隶制时代》 《沫若文集》 《雄鸡集》 《洪波曲》 《蔡文姬》 《潮汐集》 《骆驼集》 《武则天》 《李白与杜甫》 参考资料来源:[16] 3文学特色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 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17]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17] 根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的祖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孩子。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之后裔。 张琼华 1912年,郭沫若在父母的包办下无奈与张琼华(1890年-1980年)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 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里,张琼华孤独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4年-1995年)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沫若,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 长子:郭和夫是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家,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 次子:郭博是建筑家和摄影家,退休前为上海民用设计院总工程师。 三子:郭复生(亦叫佛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女儿:郭淑瑀,后来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 四子:郭志鸿是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两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儿子郭汉英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导。 次子郭世英肄业北大哲学系,1968年被北京农业 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自杀他杀至今成谜。 三子郭民英肄业中央音乐学院,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无预兆突然自杀,成谜。 长女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 次女郭平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兼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四子郭建英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在美国电脑公司任职。著名指挥、音乐翻译评论和音乐活动家。 如果他说了十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闻一多评)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中国科学网评)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瞿林东评) 6人物纪念 1980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以郭沫若名字命名的“郭沫若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学院利用任科大校长20年之久的郭沫若院长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稿费设立的专项奖学金,用以激励莘莘学子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该奖学金为新中国设立最早的奖学金。 纪念碑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嘱 ,郭沫若的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大寨专门为他建了纪念碑。[23]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 2000年9月,郭沫若旧居被重庆市政府列为直辖市后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并于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2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历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现代作家 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历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1. 郭沫若(组图) .网易 [引用日期2014-10-3] . 2. 郭沫若--从浪漫主义诗人到革命先驱 .新浪 [引用日期2014-10-3] . 3. 郭沫若:纵有一千个错误也是文化巨匠 .新浪 [引用日期2014-10-3] . 4. 郭沫若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10-3] . 5. 1978年6月12日 郭沫若逝世 .网易 [引用日期2014-10-3] . 6. 6月12日:武汉会战爆发 华罗庚、郭沫若逝世 .网易 [引用日期2014-10-3] . 7. 郭沫若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引用日期2013-10-31] . 8. 【其他人物】郭沫若 .三峡博物馆 [引用日期2013-10-31] . 9. 郭沫若当年为何敢骂蒋介石? .凤凰 [引用日期2014-10-3] . 10. 1978年6月12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逝世 .新浪 [引用日期2014-10-3]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美术家 , 作家
64
桑戈尔高原
收藏113 桑噶尔高原的女儿们编辑 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中文名桑噶尔高原的女儿们 外文名Becoming a Woman in Zanskar 导 演ean-Michel Corillion 上映时间2007 目录 1基本信息 2内容简介 3获奖 1基本信息 编辑 桑噶尔高原的女儿们 Becoming a Woman in Zanskar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日语 2内容简介 编辑 法国的ZED公司是一家以高清摄影,拍摄反映世界各地原住民生活内容的纪录片而著称的制片公司。 本片中摄影组深入喜马拉雅腹地秘境采访了两个月,描写了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在信仰和传统中顽强生存的藏族不为人知的生活,通过两位女孩子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细腻地刻画了藏族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喜怒哀乐。 本片法文名为Devenir femme au Zanskar (身为桑噶尔的女人),导演Jean-Michel Corillion。NHK的日语版本改名为 テンジンとパルキット ~ザンスカール高地の娘たち~(丹增和帕尔吉特 ~桑噶尔高原的女儿们~),于2007年9月2日播出。 位于西喜马拉雅山一角的桑噶尔高原,海拔约四千米,那里依然保留着根植于西藏佛教的传统生活。 土生土长的两个女孩子-丹增和帕尔吉特,正要迎来人生最大的选择。当地的女性在二十岁后,就面临选择要么从父母之命结婚,要么削发为尼。 丹增虽然很不愿意,但还是听从父母包办婚姻,嫁给一个从未见面的远村人,开始了新的家庭生活; 但她最好的朋友-帕尔吉特,却不顾父亲的执意反对,一心想出家,把一生奉献给宗教,她跋山涉水,来到达赖喇嘛驻锡的达兰萨拉,开始了五年的修行生活..... 3获奖 编辑 加拿大班夫山岳电影节特别评委奖 法国土伦国际海洋电影节金锚奖 美国哥伦布电影及录像影展最佳影片奖 奥地利格拉兹国际登山及探险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山岳电影节第二最佳影片奖 词条标签: 电影 , 影视作品
65
高山上的世界杯
从西藏逃出的小孩palden and nyima,来到风景如画的喜马拉雅山中的喇嘛寺,展开他们的僧侣人生……. 本片改编真人实事,并由事件...>>> 评分8.3 信息不丹 澳大利亚|93 min>>> 导演钦哲诺布 Khyentse Norbu 主演Thinley Nudi>>> 类型喜剧 / 运动 收藏11216 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演员表 电影评价 图片 更多 基本信息 编辑 从西藏逃出的小孩palden and nyima,来到风景如画的喜马拉雅山中的喇嘛寺,展开他们的僧侣人生……. 本片改编真人实事,并由事件主人翁在银幕前现身说法、演出自己的故事。描述在一个遥远的藏族村落里,一群修道院里的喇叭试著藉由一只卫星接受器,让当地人民能收看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 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法国如火如荼开打时,远在喜马拉雅深山的修道院里,2个迷恋上足球的小喇嘛将那儿宁静冥想的气氛完全打破,修道院上上下下都弥漫一股对足球的狂热。 中文名高山上的世界杯 外文名The Cup 其它译名小喇嘛看世界杯 制片地区不丹 澳大利亚 导 演钦哲诺布 Khyentse Norbu 编 剧钦哲诺布 Khyentse Norbu 制片人Glenn Fawcett 主 演Thinley Nudi, Orgyen Tobgyal 类 型喜剧,运动 片 长93 min 上映时间1999年8月29日 (加拿大) 语 言北印度语 藏语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 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1电影剧情 编辑 影片开始于50年代的西藏,一群从西藏出走的小孩,来到风景如画的喜马拉雅山中的喇嘛寺,展开他们的僧侣人生……本片改编真人实事,并由事件主人翁在银幕前现身说法、演出自己 影片海报 的故事。描述在一个遥远的藏族村落里,一群修道院里的喇嘛试着藉由一只卫星接受器,让当地人民能收看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法国如火如荼开打时,远在喜马拉雅深山的修道院里,2个迷恋上足球的小喇嘛将那儿宁静冥想的气氛完全打破,修道院上上下下都弥漫一股对足球的狂热。问题是:没有电视机,没有卫星接器,他们要如何收看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呢?为了能亳无后顾之忧地欣赏世足赛的转播,对足球疯热的小喇嘛想尽办法要筹募租用费用。整个计划充分考验修道院里小喇嘛们的团结机智和友情,处处散发幽默与智慧……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印度地区,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喇嘛寺庙。寺庙里有个小和尚,对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心怀向往,非常渴望观看。但寺院的清规律例无法让他实现这个小小的心愿。在小喇嘛的苦苦坚持下,老喇嘛终于答应让他看世界杯,并且事情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寺喇嘛一起收看了世界杯足球大赛转播。这便是高山上小喇嘛看世界杯的故事,非常有趣。 4演职员表 编辑 演员 Actor Thinley Nudi .....Tibetan Layman Orgyen Tobgyal .....Geko Neten Chokling .....Lodo Jamyang Lodro .....Orgyen Lama Chonjor .....Abbot Godu Lama .....Old Lama Kunsang .....Cook Monk Kunsang Nyima .....Palden Pema Tshundup .....Nyima Dzigar Kongtrul .....Vajra Master Dhan Pat Singh .....TV Shop Owner Oga .....Abbot's Attendant Raj Baboon .....Taxi Driver Jamyang Nyima .....The hypersomniaque Pema Wamgchen .....Storytelling Monk Namgyal Wangchuk .....Storytelling Monk Dundrup Gyamtso .....Tea Monk Orgyen Tsering .....Football Can Monk Rigzin Wangchuk .....TV Watch Monk Palden Gyatso .....Satellite Dish Monk Ngawang Gelek .....Satellite Dish Monk Kelsang .....Magazine Monk Tupten Loday .....Lights Out Monk Drakpa Tenzin .....Lights Out Monk 影片海报 Gaday Tsering .....Lights Out Monk Cheying Pading .....Leather Sandal Monk Pema Kunchap .....Tractor Monk Tracey Mann .....Newsreader (as Tracy Mann) Shanti Steiner .....Aerobics Instructor Dickey Wangmo .....Tibetan Woman (VO) Pema Yonten .....Tibetan TV Bouncer Awang .....TV House Spectator Rinzin Nyedup .....TV House Spectator Sangay Dorje .....TV House Spectator Lobsang Tsultrim .....TV House Spectator Dorje .....TV House Spectator Dhondrup Gyalpo .....TV House Spectator Gyeltshen .....TV House Spectator Ugyen Dorji .....TV House Spectator Panpa .....TV House Spectator Tsewang Lhundup .....TV House Spectator Tenpa Gyaltsen .....TV House Spectator Kunzang Tobgay .....TV House Spectator Gampo Dorji .....TV House Spectator Butuk .....TV House Spectator Tsewang Dandup .....TV House Spectator Urgyen Tsecho .....TV House Spectator Ngawang Gyeltsen .....TV House Spectator Jampa Soepa .....TV House Spectator Dawa Tsering .....TV House Spectator Tashi Norbu .....TV House Spectator Achee .....TV House Spectator Lopon Karma .....TV House Spectator Karma Jurme .....TV House Spectator Karma Singhe .....TV House Spectator Kalsang Tsering .....TV House Spectator Tsedrup .....TV House Spectator 制作人 Produced by Glenn Fawcett .....producer: India Patrick Jacquelin .....producer: London Hooman Majd .....executive producer Raymond Steiner .....producer Maree Tenzin-Steiner .....producer: Sydney 杰瑞米·托马斯 Jeremy Thomas .....executive producer Pema Wangchuck .....producer: India Malcolm Watson .....producer 4电影评价 豆瓣评分8.3部分内容来自百度糯米电影 精彩影评 难道是我太敏感,不停注意到台词和细节之间对中国政府的控诉。控诉大约是占理的,但导演作为佛陀的弟子、受人尊敬的上师,这种分别心和执著心的显露还是让人失望。还有结尾那段生硬的说教,或... 全文>> 豆瓣网|2010-11-124 边界!1.现代文明对宗教圣地的入侵,永远只是局外人意淫的梦。2.僧服内的罗纳尔多。3.世界不是平的。4.世界杯:两个文明国家为一颗球踢来踢去。5.停电瞬间的手影游戏。... 豆瓣网|2012-08-072 很可爱的音乐,简单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活佛当导演,让我们看到现代生活应有的节奏。... 豆瓣网|2012-03-091 电影图片 2张 >,来到风景如画的喜马拉雅山中的喇嘛寺,展开他们的僧侣人生……. 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法国如火如荼开打时,远在喜马拉雅深山的修道院里,2个迷恋上足球的小喇嘛将宁静冥想的气氛完全打破,修道院上上下下都弥漫一股对足球的狂热。 问题是:没有电视机,没有卫星接器,他们要如何收看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呢?为了能亳无后顾之忧地欣赏世足赛的转播,对足球疯热的小喇嘛想尽办法要筹募租用费用。 整个计划充分考验修道院里小喇嘛们的团结机智和友情,处处散发幽默与智慧。 而故事的最后,却有些出人意表。热衷于足球的小喇嘛,为了如何替新来的小师弟赎回手表而放弃看球,而独自去筹钱。大和尚看到了,摸着小喇嘛的脑袋说“你不是一个好的生意人,但却会是一个好喇嘛”。 8经典台词 编辑 小喇嘛:你可以为法国祈祷吗? 老喇嘛:法国怎么了?病了吗? (小喇嘛无语地走开了) 大师兄:管教喇嘛很困难,尤其现在。 老住持:为什么尤其现在? 大师兄:因为在打世界杯足球赛。 老住持:那是什么? 大师兄:两个文明国家争夺一个球。 老住持:你这是开玩笑。那就有暴力咯? 大师兄:有时候有。 老住持:跟性有关系吗? 大师兄:放心!跟性无关。 老住持:你怎么知道这些事的? (大师兄尴尬地笑。他是通过杂志看到的。) 老住持:几点打仗? 大师兄:打什么仗? 老住持:两个国家为一个球打仗。 大师兄:喔,那个啊,我想大概午夜左右。 老住持:这时间打真奇怪。 老住持:赢了能得到什么? 大师兄:一个杯子。 老住持(若有所思地):一个杯子...... (两人对望一眼,微笑起来。)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电影 , 影视作品
66
little buddha
基本信息 编辑 《小活佛》一片,说及一位西方小孩被认定为转世者。此片虽然只是虚构的情节剧本,但却是由一宗真实的事件所启发的。自六零年代,西方的嬉皮士大批大批地涌至印度及尼泊尔等地,一位名叫耶喜喇嘛的西藏高僧开始向他们开示佛法,引发了藏传佛教大规模地向西方弘扬的热潮。这股浪潮发展至今未艾,耶喜喇嘛的弟子在二十多个国家创立了近百间西方的佛法中心、禅修中心、寺院及佛法出版社等,在香港及台湾现在也有分会(香港分会是大乘佛学会,台北分会是经续法林),在这些团体中出家的洋僧尼数以百计。耶喜喇嘛在1984年圆寂。 中文名小活佛 外文名Little Buddha 制片地区列支敦士登英国 法国 类 型剧情 片 长140 min / USA:123 min 对白语言英语 色 彩彩色 幅 画70毫米宽银幕电影 混 音杜比数码环绕声70 mm 6-Track 3剧情介绍 编辑 国王给悉达多太子三座皇宫。 太子看到了老病死的情景。 太子为众生的苦难而哭泣流泪。 太子为了众生出家苦修,寻找解脱的方法。 降服魔军。 太子于腊月初八证悟,号释迦牟尼佛。 滚滚红尘。 诺布喇嘛圆寂后,骨灰放在海中,象征着菩萨的悲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生死苦海誓愿入。” 一天,两位来自不丹的高僧来到西雅图,为的是追寻一位先师的转世灵童。 千里迢迢,他们终于来到一个九岁小孩杰西的家中,更相信这金发男孩可能是圆寂了的高僧的乘愿转世再来;因此希望能带杰西一起上路,返回位于不丹的寺院接受转世灵童的验证。 首次见面,杰西与喇嘛很快建立起师友关系,相处期间,喇嘛常向杰西讲述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故事。眼见儿子与喇嘛相处异常默契,身为父亲的迪安决定答应带杰西一同 《小活佛》 远赴充满神秘色彩的不丹,一起探索佛教源流的奥妙,一次奇妙的旅程便由此展开。 古今两线情节自此交错进行,现代部分描写杰西父母对此事的反应比较平淡,古代部分由基努·里维斯涂黑皮肤扮演印度王子的一段则拍得美轮美奂,美术摄影配乐等均有极高水准。影片通过寻找小活佛的故事,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释尊从王子诞生、出家、苦行、求道、直至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历程。 扮演王子悉达多是一个颇具难度的角色,基努·里维斯为了演好这一角色,还特意读了不少的佛教书籍,影片拍摄期间他禁绝荤腥,只吃橘子和喝水。或许真是他所具有的那四分之一的东方血统使他天生就具有一种极其纯净和质朴的气质,更以无比殊胜的因缘使他成了饰演释尊的最佳人选,并将王子悉达多的角色演绎得慈悲庄严。 西藏活佛转世之谈流传已久,到底此事真相如何?意大利名导演伯纳多.贝托鲁奇以十分认真的制作来讲述佛教故事。这也是意大利名导演伯纳多·贝托鲁奇在继1987年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之后,再次编导的东方色彩的影片。 1演职员表 编辑 导演 Director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编剧 Writer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story) Rudy Wurlitzer .....(screenplay) and 马克·派普罗 Mark Peploe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基努·李维斯 Keanu Reeves .....Siddhartha 克里斯·艾塞克 Chris Isaak .....Dean Conrad 英若诚 Ruocheng Ying .....Lama Norbu (as Ying Ruocheng) 布里吉特·芳达 Bridget Fonda .....Lisa Conrad Alex Wiesendanger .....Jesse Conrad Raju Lal .....Raju Greishma Makar Singh .....Gita Sogyal Rinpoche .....Kenpo Tensin Ven. Khyongla Rato Rinpoche .....Abbot Ven. Geshe Tsultim Gyelsen .....Lama Dorje Jo Champa .....Maria Jigme Kunsang .....Champa Thubtem Jampa .....Punzo Surehka Sikri .....Sonali T.K. Lama .....Sanjay Doma Tshomo .....Ani-La Mantu Lal .....Mantu Mountain Yogi .....Mountain Yogi Rinzin Dakpa .....Oracle Rudraprasad Sengupta .....King Suddhodhana Kanika Pandey .....Queen Maya Rajeshwari Sachdev .....Yasodhara (as Rajeshwaree) Santosh Bangera .....Channa Vijay Kashyap .....Vizir Bhisham Sahni .....Asita Madhu Mathur .....Prajapati Anupam Shyam .....Lord Mara Ruchi Mathur .....Queen's Assistant Rashid Mastaan .....Beggar S.S. Pandey .....Old Musician Saddiya Siddiqui .....Temptation Girl Tarana Ramakrishnan .....Temptation Girl Antia Thakur .....Temptation Girl Anu Ehetri .....Temptation Girl Kavita Hahat .....Temptation Girl Nagabab Shyam .....Ascetics Mahana Amar .....Ascetics Chitra Mandal .....Ascetics Narmadapuree .....Ascetics Kumar Lingeshewer .....Ascetics Nirmala .....Village Girl Ailsa Berk .....Elephant Rhupten Kalsang .....Sanjay Kyongla Rato Rinpoche .....The Abbot Nancy L. Pollock .....Woman in museum scene (uncredited) Kiran Rao .....Passenger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杰瑞米·托马斯 Jeremy Thomas .....producer 电影图片 2张 ><1/1 2制作发行 编辑 制作公司 CiBy 2000 [法国] Recorded Picture Company (RPC) [英国] Serprocor Anstalt [列支敦士登] 发行公司 AMLF [法国] ..... (1993) (France) (theatrical) Laurenfilm S.A. [西班牙] ..... (Spain) 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 Miramax Films [美国] ..... (1994) (USA)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阿根廷] ..... (Arg 《小活佛》 entina) (video) VCL Communications GmbH [德国] ..... (Germany) (video) 特技制作公司 The Computer Film Company [英国] 其它公司 Corbett & Keene Ltd. [英国] .....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Motion Control Cameras Ltd. [英国] ..... visual effects 上映日期 法国 France 1993年12月1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3年12月16日 西班牙 Spain 1994年1月21日 德国 Germany 1994年2月17日 芬兰 Finland 1994年4月1日 瑞典 Sweden 1994年4月15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4年5月19日 美国 USA 1994年5月25日 4相关资料 编辑 基努·里维斯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生死时速》的男主角基努·里维斯这两年时运不济,先是前女友不幸流产后又车祸死亡,又接连丧失数位亲友,包括自己的妹妹以及《黑客帝国2》的拍档艾莉雅,他自己又遇上交通意外险些丧命。这些悲痛让他对人生作出深刻的反省,因此,里维斯希望从佛教中得到慰藉。 里维斯与佛教结缘,始自1993年他参演贝托鲁奇作品《小活佛》,当时他在片中饰演佛教鼻祖释迦牟尼,虽然佛教是东方宗教,但他认为信佛能驱除恶运。据悉,在澳洲拍摄《黑客帝国》续集期间,基努.里维斯经常在片场诵读佛经,神情非常虔诚。 乘愿再来的圣人 在「『活佛』是『活』的『佛』?」一文中,已谈过西藏的转世者情况。这种大修行人(注:笔者并不用「高僧」这个词,是因为有许多大师及大修行者不一定是出家人)的乘愿转世,後世年幼时能认出前一生的友人及法物、自幼就显出非凡的慈悲与智慧、再被原寺院或上世之弟子依传统考核确认、再依传统升座恢复其先世名位的情况,其实并不局限於藏区。这些大行者既然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乘愿再来,自然便不会只在藏族中转生。 国际知名大导演贝托鲁奇的《小活佛》一片中,说及一位西方小孩被认定为转世者。此片虽然只是虚构的情节剧本,但却是由一宗真实的事件所启发的。自六零年代,西方的嬉皮士大批大批地涌至印度及尼泊尔等地,一位名叫耶喜喇嘛的西藏高僧开始向他们开示佛法,引发了藏传佛教大规模地向西方弘扬的热潮。这股浪潮发展至今未艾,耶喜喇嘛的弟子在二十多个国家创立了近百间西方的佛法中心、禅修中心、寺院及佛法出版社等,在香港及台湾现在也有分会(香港分会是大乘佛学会,台北分会是经续法林),在这些团体中出家的洋僧尼数以百计。耶喜喇嘛在1984年圆寂。 在1985年一个平凡的西班牙佛教家庭中,有一个婴孩在雷电交加中出生了。这个小孩出生时,母亲没感到丝毫分娩的痛苦,而且从不哭泣。有一次,母亲整天忘记了奶,小孩也只会耐心地等待,没有一点吵闹或要求。这个小孩不多与兄弟姊妹玩耍,反而喜欢独自沉思。小孩的母亲有一次带他去一间佛法中心,小孩的举止便变得奇怪起来,他首先是与西藏人显得极为亲近,然後便私自取僧人的法器把玩,而且使用得甚为熟练。耶喜喇嘛的先世弟子梭巴仁宝哲此时便开始注意他。梭巴仁宝哲早在耶喜喇嘛死後不久,便曾多次请真正有神通能力的人查询其师转世之下落。这些预言一致指出转世者之父名为「巴高」,母为「玛丽亚」,两个名字显然并没有西藏的味道。梭巴仁宝哲在梦中,又曾梦见其先师转成了一个眼睛明亮的西方小孩。在一见到这个西班牙小孩时,梭巴仁宝哲马上便认出这便是自己梦中见到的小孩。仁宝哲召来了小孩的父母,问明了他们的名字,父亲名叫「巴高」,母名「玛丽亚」。这时,仁宝哲便详细追问他们在小孩出生前的事,发现小孩的母亲曾梦见耶喜喇嘛手抱婴孩硬塞在她的怀抱。玛丽亚在多年前曾拜见过耶喜喇嘛。在翻看一些当年与喇嘛会面时所摄之旧录影带时,他们又发现了耶喜喇嘛曾说过一些古怪而当时未有人深究的话,例如他曾说:「西班牙这地方很好,我愿来住一段很长的日子!」,又曾对巴高说:「我与你有很特别的缘份,我永不会忘记你,即使我在死後也不会忘记你!」。另外有一次,玛丽亚邀请耶喜喇嘛再度到她家作客时,喇嘛摸了一下她的肚皮(这种举止对一位僧人来说,是甚不寻常的),很高兴地自言自语:「来!会再来!」。梭巴喇嘛又注意到,小孩的举止与先世耶喜喇嘛十分相似。 没多久後,达赖喇嘛召见小孩及其父母。在一见到达赖喇嘛时,小孩便笑起来,跌跌碰碰的采了一朵白花,再把花献给了达赖喇嘛。这时候小孩才十四个月大。在见到先世耶喜喇嘛的先师之肖像时,小孩又不需人教,自行顶礼多次,眼中流露出泪光。没多久後,小孩通过了辨认其先世用过的法器及私人物品等考验,正式升座继承了耶喜喇嘛的名位,名为「奥色仁宝哲」。 在小孩正式被藏传佛教寺院高僧承认後,不少耶喜喇嘛的旧洋人徒弟都甚为怀疑。他们事後都表示:「要相信轮回,对我们洋人来说已是一番内心的挣扎。但要亲身见着活生生的转世案例,说我们的藏族老师变成了面前这个洋小孩,是很难令我们真心相信的!」。他们又找机会自己考验小孩,最终都不得不相信。有一位洋人曾担任耶喜喇嘛的司机职位。喇嘛曾多次私下叫他把破烂的车牌修好,但他一直没有办妥。有一次,西班牙小孩见到了这位耶喜喇嘛的弟子及喇嘛的旧车,便淡淡地幽了一默说:「你还是没修好车牌?」。这位司机在惊诧之下,话也答不上来,只懂流眼泪。 耶喜喇嘛生前致力於把佛教的神秘面纱除去,喜欢用佛教及佛法接受西方科学的挑战。在病重时,他刻意选择在最先进的美国加州医院内圆寂,让西方记者见证他的死亡。在死後,喇嘛又戏剧性地转生於洋人家中,自被注意开始便不断面对西方传媒的大规模追访及刻意挑疑点的眼光,似乎便是有意地让西方见证高僧转世的实证。这位小孩曾两度访问香港,两次都受到香港传媒的大幅报导。他的转世事迹,被着成了The Boy Lama(Vicki Mckenzie着,中译本为「少年耶喜喇嘛」)。最近(2000年),他到访台湾,出席了其先世耶喜喇嘛着作中译本的发行仪式。大部份的时间,小孩在印度色拉寺中接受西藏僧伽教育。 在西班牙转世者奥色仁宝哲之前,西方也曾有好几位被正式承认的洋人转世者。他们之中的一位,生於对东方宗教完全没有认识的家庭中,自幼不太说话,也未显示出太多灵异的现像。但在他刚满成人年龄的生日会上,他留下了一封答谢父母养育恩情的信,便自己找到了去印度,成为了一位僧人,最後被确认出其先世身份。 现今的转世者中,也包括了巴西土着、美国土着及港台地区的汉人。 在转世现像中,也有女性成就者的先例,其中包括女成就者转世为男孩、女成就者转生为女孩、男成就者转生为女孩等情况。耶喜喇嘛的第一批洋僧尼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冼娜(注:见《富传奇性的洋僧尼》一文)的俄国贵族後代。她在死後转生为一法国男孩,是历史上第一位洋人行者乘愿再来而成为洋转世者的先例,这小孩现在便在寺院中修学。还有一位阿贡诺布拉姆,生为意大利及犹太血统,生於美国纽约,年青时虽并无宗教训练,却成立了一间教授爱心及处世之道的中心。迟至1985年,她教导的课程内容被宁玛派现任宗座注意到,发现其内容实为佛法开示,最终认定她为十七世纪一位女圣人的乘愿再来,这时候阿贡诺布拉姆已年届中年。阿贡诺布拉姆是首位西方女性被确认为转世者,又因已届中年方正式升座,成为一个传奇性人物,她的传记被记载於《在西方转世》(Reborn in the West ,Vicki Mckenzie着)一书中。这位女转世者在西方建立了一个六十五公亩的道场,又创办了英语的佛法七年课程及自1991年开始、至今未曾中断过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世界和平祈愿活动。 笔者常常听到有人疑问:「为甚麽有些『转世高僧』有妻子?」。其实转世者不一定是出家人,其中有好一些是现居士相而利益众生的。他们并不是「有妻子的僧人」,而是居家的修行者。他们并没有受出家戒,或是因着某种原因而还俗现居士相。外蒙古的宗座哲布尊丹巴法王,便是一位居士身份的法王。萨迦派的萨迦天津法王,也是束发而有家室的居士身份。内地的班禅大师、嘉木漾仁宝哲及多识仁宝哲,都是因各种历史原因而还戒重复居士相的修行人。上述这几位大师,虽并不现比丘的身份,对佛教的重大贡献及所付出的心血却是众所周之而不容忽略的。由此可见,转世者为利益众生而乘愿转生在他们各别选择的地方,以不同身份利益众生,并不一定就要在西藏转生、生为男性、出家而後说法。转世者生为洋人的也有,生为女性的也有,其中有些选择出家,有些选择在家,也有些如阿贡诺布拉姆未被认出前的情况——以佛法的内容但非佛法的名义来教育他人,甚至还有很多转世者在默默地利益众生、不选择被认定而升座,反而情愿隐於凡夫当中不为人知地做其发愿要做的事。 富传奇性的洋僧尼 现今佛法已西渐至欧美各国,在各宗派中出家的白人与黑人都有不少,但最为笔者尊敬及广为人赞颂不绝的,恐怕是格鲁派格西罗滋比丘及已往生的冼娜沙弥尼。由於他们两位的身教所及,不少洋人皈依三宝乃至出家修持,其影响力绝对不下於西藏大师之辈。 格西罗滋是美国出生的犹太人,未出家前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於世界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荣获每年由总统颁予全国最优秀一百名青年的总统学者奖章。在出家後,法师入读印度色拉寺昧院嘉绒僧舍(与笔者家师同一僧舍,亦为一代宗师帕绷喀大师所属僧舍),在几千位藏僧中生活,学得一口正宗的藏语,佛学的修持及研读也绝对不低於藏僧。法师在学馀,用了十二年设计出藏文输入法,把藏传《大藏经》输入电脑,再把《大藏经》磁碟及光碟免费派发,至今已送出超过十万张。汉文《大藏经》的电子化,亦源於这位藏传洋僧人在美国与一位老华侨居士的一席话所启发(这位老居士是德高望重的佛教界前辈。在看到当年尚年青的罗滋法师之藏文《大藏经》电子化後,便着手研究,制作成汉文电子《大藏经》的雏型,直至後来才有台湾及香港教界人士又再发展出完善的电子版《大藏经》)。 在1981年,印度色拉寺面临财政困境,寺中近千位学僧饮食困难,病了的也没有钱医治,罗滋法师便一面攻读寺院的僧伽教育课程,同时又披上西装,用五万美元创办了一家钻石公司。这间公司现今营业额过亿美元,职员逾五百人,法师因此公司之惊人发展速度曾两度入选业内名人榜。他所创办的钻石公司,收入全归寺院及资助法师所创办的二十五项慈善事业。在此同时,法师在佛法学习方面亦一点没有松懈,在原定的时限内以藏语佛法辩经的方式通过了全部考试,毕业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美国藉「格西」(相当於「佛学博士」学衔)。 在毕业後,法师创办了佛法理论函授课程。现今在美国监狱中,就有数百位白人囚犯正在修学他的课程。在访问外蒙古後,法师开始了电视转播佛法讲座等节目,又在外蒙古协助重弘已衰落之蒙古佛教。在蒙古,不少政要名人都在见到老少蒙古僧人齐集听这位年青的洋比丘以标准藏语及俄语说法後,感动得纷纷重投佛教。近年来盲目崇洋、看轻自己的传统信仰之年青外蒙古人,都被这位白皮肤而兼具西方成功商人、美国名大学高材生及传统佛学最高荣誉身份的僧人所摄服了,都重拾其祖辈对佛法之信仰。法师在1999年底,曾经访港弘法,分别以比丘身份为佛教徒开示及以信奉三宝的成功商人身份向社会名流演讲佛法中的智慧及有道德的营商手段,吸引了很多位香港名流参加。在2000年,法师开始闭关修持,将在2004年才出关。其倡办的美国佛教大学,现在其弟子的协助下逐步成形。 冼娜的全名是洗娜.娜柴夫士基。她是前俄国的皇族血统,其父是前俄国的太子,冼娜的母亲则是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这位公主自幼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其美貌也是特别吸引人注意的。自幼年起,冼娜便在美国荷里活圈子中活动,成为了传媒的焦点。在她的少年时代,已多次因吸毒、藏毒、奢华的生活、传奇性的家族背景及荒乱的男女关系而成为头条新闻。在六十年代,冼娜受了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先去了希腊的小岛上,住在一群不认同社会价值观的艺术家中。後来她又到了印度,继续其与毒品及男女关系分不开的「灵性之旅」。这时候的冼娜,已经有多次结婚及离婚的经验,她其中一位前夫是执导诺贝尔文学奖得主Herman Hesse 的作品《悉达多》电影版的名导演。 有一天,冼娜狂妄地冲入了一位叫做梭巴仁宝哲的房中,毫无礼仪地问:「我怎才可以得到解脱?」。这时候,梭巴仁宝哲与其师父耶喜喇嘛(注:见《乘愿再来的圣人》一文)呆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洋人向他们求法。在他们的心中,冼娜正是洋人中的典型——富有、自傲、纵欲、吸毒及无节制地饮酒。两位法师在考虑了很久之後,才决定接受这位公主为弟子。在开始的时候,公主完全不理佛法中的敬师传统,十分自以为是。在经过九个月的学习後,冼娜慢慢地由狂妄纵欲、处处受人宠爱迁就的刁蛮公主变为一个开始为众生着想的人。她後来受戒出家,成为历史上格律派首位洋女出家人,其苦行及持戒之严谨更特别为人所赞颂。在尼泊尔,冼娜买下一块地,协助耶喜喇嘛创立了一间寺院,又把法师带至西方弘法,就此创立了现今在二十五个国家中,有过百间弘法中心、寺院、闭关道场与出版社及摄受了数百位洋僧尼的国际性佛法组织。不少冼娜的朋友,在见到她的戏剧性变化後,便感到佛法之伟大,也纷纷皈依三宝。 冼娜在协助佛法弘扬至西方後,自知过往习气难除,便发愿闭关三年,却在闭关期中因病往生。在往生的一天,冼娜自知时至,向人说:「现在我要走了!」,便由病床上勉力坐起,在跏趺坐姿中欣然往生。在冼娜往生的消息未传出前,有几位以神通及证量著名的大师,都声称在定中及梦中见到冼娜已乘愿转生。 在冼娜往生後,不少西藏大师都说:「冼娜不是一个凡夫。她极可能是某位大成就者刻意转生为具财富、美貌及贵族血统於一身,先是示现极淫乱、纵欲及吸毒的堕落生活方式,然後再示现为受佛法影响,摇身一变而成为把佛法带至全世界的持戒出家人,最後在极吉祥的情况下自知时至而往生。她一生中之极端转变就是她对西方人的身教开示!」。这些大师的推测,在几年後被一位法国小孩的出生证实了。 在冼娜生前,在某一次以法文进行的记者访问中,她曾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向西方人证明轮回的真实性及自主生死的可能性。在这次访问的十七年後,在法国有一位男婴诞生了。这个婴孩出生时,母亲不感丝毫痛苦。小孩并不哭叫,只发出一种低沉的韵调声,令医生及护士都感到震惊莫名。小孩在出生後几分钟,便自行盘腿坐起,手指结为近似乎佛教手印的状态,神态举止都似一个成年人。当时在产房,便已有洋护士开玩笑地说:「看!一个小『和尚』!」。小孩自幼便表现出令人诧异的慈悲心及道德观念,而且自然对暴力有极端的反感。由於种种灵异的徵兆,其父母只好把小孩带到西藏法师前请示,法师在观察後建议把小孩带到尼泊尔冼娜生前创立的寺院中再行观察。到了尼泊尔後,小孩的表现变得更奇怪起来。他认出了冼娜公主住过的房子,又偷偷地在佛像前顶礼。在一番严格的测试後,小孩被萨迦派宗座萨迦天津法王及格律派高僧认定为冼娜公主的转世化身,成为历史上首宗由洋人修行者自主转生为洋人的例子。 冼娜的一生及其转生,正好是一段完整的开示,向西方人活生生地示范了由纵欲、吸毒、酗酒及过惯荷里活式的奢华生活之刁蛮美貌公主,透过佛法修行,变为一位持戒严谨的出家人,达到了自知时至而坐化的境界,最後更以转生为西方小孩的方式,向世人证明自主生死是不论东西方人、不论背景都能透过修行而达到的境界。因为冼娜的事迹,不少西方人都受到激励而开始认真修行,自主生死的境界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东方神话境界! 电影剧照 电影剧照(20张) 《小活佛》 级别 Australia:PG Singapore:PG Argentina:Atp Finland:K-8 Sweden:11 UK:PG USA:PG France:U Spain:T Germany:12 摄制格式 65 mm (Buddha scenes)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70 mm (partly blow-up)
67
vr
收藏1596707 虚拟现实编辑 Virtual Reality一般指虚拟现实 真实幻觉(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译作灵境、幻真)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1] 中文名虚拟现实 外文名Virtual Reality 简 称VR 别 名灵境、幻真 目录 1关键技术 ▪ 显示 ▪ 声音 ▪ 感觉反馈 ▪ 语音 2技术特点 3技术应用 ▪ 医学 ▪ 娱乐 ▪ 军事航天 ▪ 室内设计 ▪ 房产开发 ▪ 工业仿真 ▪ 应急推演 ▪ 文物古迹 ▪ 游戏 ▪ Web3D ▪ 道路桥梁 ▪ 地理 ▪ 教育中 ▪ 演播室 ▪ 水文地质 ▪ 维修 ▪ 培训实训 ▪ 船舶制造 ▪ 汽车仿真 ▪ 轨道交通 ▪ 能源领域 ▪ 生物力学 ▪ 康复训练 ▪ 数字地球 ▪ 虚拟现实 4五大障碍 1关键技术 编辑 虚拟现实是多种技术的综合,包括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下面对这些技术分别加以说明。 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 相比较而言,利用计算机模型产生图形图像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如果有足够准确的模型,又有足够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生成不同光照条件下各种物体的精确图像,但是这里的关键是实时。例如在飞行模拟系统中,图像的刷新相当重要,同时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再加上非常复杂的虚拟环境,问题就变得相当困难。 显示 人看周围的世界时,由于两只眼睛的位置不同,得到的图像略有不同,这些图像在脑子里融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周围世界的整体景象,这个景象中包括了距离远近的信息。当然,距离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例如眼睛焦距的远近、物体大小的比较等。 在VR系统中,双目立体视觉起了很大作用。用户的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图像是分别产生的,显示在不同的显示器上。有的系统采用单个显示器,但用户带上特殊的眼镜后,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奇数帧图像,另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偶数帧图像,奇、偶帧之间的不同也就是视差就产生了立体感。 用户(头、眼)的跟踪:在人造环境中,每个物体相对于系统的坐标系都有一个位置与姿态,而用户也是如此。用户看到的景象是由用户的位置和头(眼)的方向来确定的。 跟踪头部运动的虚拟现实头套:在传统的计算机图形技术中,视场的改变是通过鼠标或键盘来实现的,用户的视觉系统和运动感知系统是分离的,而利用头部跟踪来改变图像的视角,用户的视觉系统和运动感知系统之间就可以联系起来,感觉更逼真。另一个优点是,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双目立体视觉去认识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头部的运动去观察环境。 在用户与计算机的交互中,键盘和鼠标是目前最常用的工具,但对于三维空间来说,它们都不太适合。在三维空间中因为有六个自由度,我们很难找出比较直观的办法把鼠标的平面运动映射成三维空间的任意运动。现在,已经有一些设备可以提供六个自由度,如3Space数字化仪和SpaceBall空间球等。另外一些性能比较优异的设备是数据手套和数据衣。 声音 人能够很好地判定声源的方向。在水平方向上,我们靠声音的相位差及强度的差别来确定声音的方向,因为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或距离有所不同。常见的立体声效果就是靠左右耳听到在不同位置录制的不同声音来实现的,所以会有一种方向感。现实生活里,当头部转动时,听到的声音的方向就会改变。但目前在VR系统中,声音的方向与用户头部的运动无关。 感觉反馈 在一个VR系统中,用户可以看到一个虚拟的杯子。你可以设法去抓住它,但是你的手没有真正接触杯子的感觉,并有可能穿过虚拟杯子的“表面”,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装置是在手套内层安装一些可以振动的触点来模拟触觉。 语音 在VR系统中,语音的输入输出也很重要。这就要求虚拟环境能听懂人的语言,并能与人实时交互。而让计算机识别人的语音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语音信号和自然语言信号有其“多边性”和复杂性。例如,连续语音中词与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同一词、同一字的发音受前后词、字的影响,不仅不同人说同一词会有所不同,就是同一人发音也会受到心理、生理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使用人的自然语言作为计算机输入目前有两个问题,首先是效率问题,为便于计算机理解,输入的语音可能会相当啰嗦。其次是正确性问题,计算机理解语音的方法是对比匹配,而没有人的智能。 2技术特点 编辑 VR艺术是伴随着“虚拟现实时代”的来临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而独立的艺术门类,在《虚拟现实艺术: 形而上的终极再创造》一文中,关于VR艺术有如下的定义:“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媒介手段加以运用的艺术形式,我们称之为虚拟现实艺术,简称VR艺术。该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是超文本性和交互性。” “作为现代科技前沿的综合体现,VR艺术是通过人机界面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形式,它吸引艺术家的重要之处,在于艺术思维与科技工具的密切交融和二者深层渗透所产生的全新的认知体验。与传统视窗操作下的新媒体艺术相比,交互性和扩展的人机对话,是VR艺术呈现其独特优势的关键所在。从整体意义上说,VR艺术是以新型人机对话为基础的交互性的艺术形式,其最大优势在于建构作品与参与者的对话,通过对话揭示意义生成的过程。 艺术家通过对VR、AR等技术的应用,可以采用更为自然的人机交互手段控制作品的形式,塑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艺术环境和现实情况下不能实现的梦想,并赋予创造的过程以新的含义。如具有VR性质的交互装置系统可以设置观众穿越多重感官的交互通道以及穿越装置的过程,艺术家可以借助软件和硬件的顺畅配合来促进参与者与作品之间的沟通与反馈,创造良好的参与性和可操控性;也可以通过视频界面进行动作捕捉,储存访问者的行为片段,以保持参与者的意识增强性为基础,同步放映增强效果和重新塑造、处理过的影像;通过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形式,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观众可以通过自身动作控制投影的文本,如数据手套可以提供力的反馈,可移动的场景、360度旋转的球体空间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沉浸感,而且可以使观众进入作品的内部,操纵它、观察它的过程,甚至赋予观众参与再创造的机会。” 3技术应用 编辑 医学 VR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虚拟环境中,可以建立虚拟的人体模型,借助于跟踪球、HMD、感觉手套,学生可以很容易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结构,这比现有的采用教科书的方式要有效得多。Pieper及Satara等研究者在90年代初基于两个SGI工作站建立了一个虚拟外科手术训练器,用于腿部及腹部外科手术模拟。这个虚拟的环境包括虚拟的手术台与手术灯,虚拟的外科工具(如手术刀、注射器、手术钳等),虚拟的人体模型与器官等。借助于HMD及感觉手套,使用者可以对虚拟的人体模型进行手术。但该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如需提高环境的真实感,增加网络功能,使其能同时培训多个使用者,或可在外地专家的指导下工作等。手术后果预测及改善残疾人生恬状况,乃至新型药物的研制等方面,VR技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院校,学生可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尸体”解剖和各种手术练习。用这项技术,由于不受标本、场地等的限制,所以培训费用大大降低。一些用于医学培训、实习和研究的虚拟现实系统,仿真程度非常高,其优越性和效果是不可估量和不可比拟的。例如,导管插入动脉的模拟器,可以使学生反复实践导管插入动脉时的操作;眼睛手术模拟器,根据人眼的前眼结构创造出三维立体图像,并带有实时的触觉反馈,学生利用它可以观察模拟移去晶状体的全过程,并观察到眼睛前部结构的血管、虹膜和巩膜组织及角膜的透明度等。还有麻醉虚拟现实系统、口腔手术模拟器等。 外科医生在真正动手术之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能在显示器上重复地模拟手术,移动人体内的器官,寻找最佳手术方案并提高熟练度。在远距离遥控外科手术,复杂手术的计划安排,手术过程的信息指导,手术后果预测及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乃至新药研制等方面,虚拟现实技术都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2] 娱乐 丰富的感觉能力与3D显示环境使得VR成为理想的视频游戏工具。由于在娱乐方面对VR的真实感要求不是太高,故近些年来VR在该方面发展最为迅猛。如Chicago(芝加哥)开放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可供多人使用的VR娱乐系统,其主题是关于3025年的一场未来战争;英国开发的称为“Virtuality”的VR游戏系统,配有HMD,大大增强了真实感;1992年的一台称为“Legeal Qust”的系统由于增加了人工智能功能,使计算机具备了自学习功能,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及难度,使该系统获该年度VR产品奖。另外在家庭娱乐方面VR也显示出了很好的前景。 作为传输显示信息的媒体,VR在未来艺术领域方面所具有的潜在应用能力也不可低估。VR所具有的临场参与感与交互能力可以将静态的艺术(如油画、雕刻等)转化为动态的,可以使观赏者更好地欣赏作者的思想艺术。另外,VR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如一个虚拟的音乐家可以演奏各种各样的乐器,手足不便的人或远在外地的人可以在他生活的居室中去虚拟的音乐厅欣赏音乐会等等。 对艺术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样适用于教育,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系统抽象的概念如量子物理等方面,VR是非常有力的工具,Lofin等人在1993年建立了一个“虚拟的物理实验室”,用于解释某些物理概念,如位置与速度,力量与位移等。 军事航天 模拟训练一直是军事与航天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为VR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自8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研究称为SIMNET的虚拟战场系统,以提供坦克协同训练,该系统可联结200多台模拟器。另外利用VR技术,可模拟零重力环境,替非标准的水下训练宇航员的方法。 室内设计 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媒体,而且还是一个设计工具。它以视觉形式反映了设计者的思想,比如装修房屋之前,你首先要做的事是对房屋的结构、外形做细致的构思,为了使之定量化,你还需设计许多图纸,当然这 室内表现效果 室内表现效果(9张) 些图纸只能内行人读懂,虚拟现实可以把这种构思变成看得见的虚拟物体和环境,使以往只能借助传统的设计模式提升到数字化的即看即所得的完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设计和规划的质量与效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思去构建装饰“虚拟”的房间,并可以任意变换自己在房间中的位置,去观察设计的效果,直到满意为止。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做模型的费用。 房产开发 随着房地产业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展示手段如平面图、表现图、沙盘、样板房等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 需要。因此敏锐把握市场动向,果断启用最新的技术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方可以领先一步,击溃竞争对手。虚拟现实技术是集影视广告、动画、多媒体、网络科技于一身的最新型的房地产营销方式,在国内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国外的加拿大、美国等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国家都非常热门,是当今房地产行业一个综合实力的象征和标志,其最主要的核心是房地产销售!同时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其他重要环节包括申报、审批、设计、宣传等方面都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 房地产项目的表现形式可大致分为:实景模式、水晶沙盘两种; 其中可对项目周边配套、红线以内建筑和总平、内部业态分布等进行详细剖析展示,由外而内表现项目的整 地产建筑表现 地产建筑表现(12张) 体风格,并可通过鸟瞰、内部漫游、自动动画播放等形式对项目逐一表现,增强了讲解过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工业仿真 当今世界工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规模人海战术早已不再适应工业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显现出巨大的威力,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正对工业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虚拟现实已经被世界上一些大型企业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的各个环节,对企业提高开发效率,加强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能力,减少决策失误,降低企业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将使工业设计的手段和思想发生质的飞跃,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在工业设计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可行且必要的。 工业仿真系统不是简单的场景漫游,是真正意义上用于指导生产的仿真系统,它结合用户业务层功能和数据库数据组建一套完全的仿真系统,可组建B/S、C/S两种架构的应用,可与企业ERP、MIS系统无缝对接,支持SqlServer、Oracle、MySql等主流数据库。 工业仿真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从简单的单台工作站上的机械装配到多人在线协同演练系统。下面列举一些工业仿真的应用领域: ·石油、电力、煤炭行业多人在线应急演练 ·市政、交通、消防应急演练 ·多人多工种协同作业(化身系统、机器人人工智能) ·虚拟制造/虚拟设计/虚拟装配(CAD/CAM/CAE) ·模拟驾驶、训练、演示、教学、培训等 ·军事模拟、指挥、虚拟战场、电子对抗 ·地形地貌、地理信息系统(GIS) ·生物工程(基因/遗传/分子结构研究) ·虚拟医学工程(虚拟手术/解剖/医学分析) ·建筑视景与城市规划、矿产、石油 ·航空航天、科学可视化 应急推演 防患于未然,是各行各业尤其是具有一定危险性行业(消防、电力、石油、矿产等)的关注 重点,如何确保在事故来临之时做到最小的损失,定期的执行应急推演是传统并有效地一种防患方式,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投入成本高,每一次推演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投入使得其不可能进行频繁性的执行,虚拟现实的产生为应急演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开展模式,将事故现场模拟到虚拟场景中去,在这里人为的制造各种事故情况,组织参演人员做出正确响应。这样的推演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提高了推演实训时间,从而保证了人们面对事故灾难时的应对技能,并且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方便的组织各地人员进行推演,这样的案例已有应用,必将是今后应急推演的一个趋势。 虚拟演练有着如下优势:仿真性 虚拟演练环境是以现实培演练环境为基础进行搭建的,操作规则同样立足于现实中实际的操作规范,理想的虚拟环境甚至可以达到使受训者难辨真假的程度。 开放性 虚拟演练打破了演练空间上的限制,受训者可以在任意的地理环境中进行集中演练,身处何地的人员,只要通过相关网络通信设备即可进入相同的虚拟演练场所进行实时的集中化演练。 针对性 与现实中的真实演练相比,虚拟演练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方便的模拟任何培训科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受训者可以将自身置于各种复杂、突发环境中去,从而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与相关处理技能。 自主性 借助自身的虚拟演练系统,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组织相关培训指导,受训者等相关人员进行演练,并快速取得演练结果,进行演练评估和改进。受训人员亦可以自发的进行多次重复演练,使受训人员始终处于培训的主导地位,掌握受训主动权,大大增加演练时间和演练效果。 安全性 作为电力培训中重中之重的安全性,虚拟的演练环境远比现实中安全,培训与受训人员可以大胆的在虚拟环境中尝试各种演练方案,即使创下“大祸”,也不会造成“恶果”,而是将这一切放入演练评定中去,作为最后演练考核的参考。这样,在确保受训人员人身安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受训人员可以卸去事故隐患的包袱,尽可能极端的进行演练,从而大幅的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确保在今后实际操作中的人身与事故安全。 结合以上特性,实际是将相关油气田和电子设施数字化,为企业构建一套全数字开放式数字 管线介绍 管线介绍(5张) 资源库,通过在数字虚拟空间内实时录制、构建一套应急演练库,并可在虚拟数字环境中再现相应应急演练流程,在虚拟的环境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电力相关培训中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打造虚拟的演练平台,无庸质疑的将是电力培训的一个趋势。 文物古迹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展示、保护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表现在将文物 实体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实物三维或模型数据库,保存文物原有的各项型式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文物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 其次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文物修复的精度和预先判断、选取将要采用的保护手段,同时可以缩短修复工期。 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整合统一大范围内的文物资源,并且通过网络在大范围内来利用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推动文博行业更快地进入信息时代,实现文物展示和保护的现代化。 游戏 毁灭战士制作人:id对虚拟现实技术不感兴趣[3] 三维游戏既是虚拟现实技术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也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起了巨大的需求牵引作用。 尽管存在众多的技术难题,虚拟现实技术在竞争激烈的游戏市场中还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可以说,电脑游戏自产生以来,一直都在朝着虚拟现实的方向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已经成为三维游戏工作者的崇高追求。从最初的文字MUD游戏,到二维游戏、三维游戏,再到网络三维游戏,游戏在保持其实时性和交互性的同时,逼真度和沉浸感正在一步步地提高和加强。我们相信,随着三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远的将来,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游戏必将为人类娱乐、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4] Web3D Oculus Rift开拓虚拟现实游戏新时代[5] Web3D主要有四类运用方向:商业、教育、娱乐、和虚拟社区。对企业和电子商务三维的表现形式,能够全方位的展现一个物体,具有二维平面图象不可比拟的优势。企业将他们的产品发布成网上三维的形式,能够展现出产品外形的方方面面,加上互动操作,演示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操作,充分利用互联网高速迅捷的传播优势来推广公司的产品。对于网上电子商务,将销售产品展示做成在线三维的形式,顾客通过对之进行观察和操作能够对产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决定购买的几率必将大幅增加,为销售者带来更多的利润。 对教育业现今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依靠书本、教师授课的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引入,弥补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许多方面。在表现一些空间立体化的知识,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分子的结合过程、机械的运动时,三维的展现形式必然使学习过程形象话,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许多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做比听和说更能接受更多的信息。使用具有交互功能的3D课件,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得到更深的体会。 对计算机远程教育系统而言,引入Web3D内容必将达到很好的在线教育效果。 对娱乐游戏业娱乐游戏业永远是一个不衰的市场。现今,互连网上已不是单一静止的世界,动态HTML、flash动画、流式音视频,使整个互连网呈现生机盎然。动感的页面较之静态页面更能吸引更多的浏览者。三维的引入,必将造成新一轮的视觉冲击,使网页的访问量提升。娱乐站点可以在页面上建立三维虚拟主持这样的角色来吸引浏览者。游戏公司除了在光盘上发布3D游戏外,网络环境中运行在线三维游戏。利用互连网络的优势,受众和覆盖面得到迅速扩张。 对虚拟现实展示与虚拟社区使用Web3D实现网络上的VR展示,只须构建一个三维场景,人以第一视角在其中穿行。场景和控制者之间能产生交互,加之高质量的生成画面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象虚拟展厅、建筑房地产虚拟漫游展示,提供了解决方案。如果是建立一个多用户而且可以互相传递信息的环境,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虚拟社区。 如右图,表演者佩戴17个无线传感器、3个无线收发器组成的动作捕捉服,连接到实时网,在虚拟情景中互动。加上头戴式显示器,跟踪头部和身体,可以给到“我”身临其境的体验。 Web3D技术同样可以在三维定位监控,工业过程控制,建筑信息模型(BIM),场馆虚拟展示等系统中得到应用。 道路桥梁 城市规划一直是对全新的可视化技术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并带来切实且可观的利益。虚拟现实技术在道路桥梁应用现状在高速公路与桥梁建设中也得到了应用。由于道路桥梁需要同时处理大量的三维模型与纹理数据,导致这种形势需要很高的计算机性能作为后台支持,但随着近些年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提高,一些原有的技术瓶颈得到了解决,使虚拟现实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 在我国,许多学院和机构也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三维虚拟现实平台软件,可广泛的应用于桥梁道路设计等行业。该软件适用性强、操作简单、功能强大、高度可视化、所见即所得,他的出现将给正在发展的VR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速公路和道路桥梁建设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由后台置入稳定的数据库信息,便于大众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实时的查询,周边再辅以多种媒体信息,如工程背景介绍,标段概况,技术数据,截面等,电子地图,声音、图像、动画,并与核心的虚拟技术产生交互,从而实现演示场景中的导航、定位与背景信息介绍等诸多实用、便捷的功能。 地理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三维地面模型、正射影像和城市街道、建筑物及市政设施的三维立体模型融合在一起,再现城市建筑及街区景观,用户在显示屏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生动逼真的城市街道景观,可以进行诸如查询、量测、漫游、飞行浏览等一系列操作,满足数字城市技术由二维GIS向三维虚拟现实的可视化发展需要,为城建规划、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消防安全、旅游交通等提供可视化空间地理信息服务。 电子地图技术是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字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电子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的数字地图为背景,用文本、照片、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为表现手段展示城市、企业、旅游景点等区域综合面貌的现代信息产品,它可以存贮于计算机外存,以只读光盘、网络等形式传播,以桌面计算机或触摸屏计算机等形式提供大众使用。由于电子地图产品结合了数字制图技术的可视化功能、数据查询与分析功能以及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信息表现手段,加上现代电子传播技术的作用,它一出现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兴趣! 教育中 虚拟现实应用于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代之为学习者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知识、技能的新型学习方式。 它主要具体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研究 当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并相继建起了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的研究室,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实用技术,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在分布式飞行模拟方面的应用;浙江大学在建筑方面进行虚拟规划、虚拟设计的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人机交互方面的应用;清华大学对临场感的研究等都颇具特色。有的研究室甚至已经具备独立承接大型虚拟现实项目的实力。 虚拟学习环境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如建造人体模型、电脑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主动地去交互与被动的灌输,有本质的差别。虚拟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各种虚拟实验室,如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等,拥有传统实验室难以比拟的优势: 1、节省成本通常我们由于设备、场地、经费等硬件的限制。许多实验都无法进行。而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做各种实验,获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会。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极大的节省了成本。 2、规避风险真实实验或操作往往会带来各种危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种危险的实验。例如:虚拟的飞机驾驶教学系统,可免除学员操作失误而造成飞机坠毁的严重事故。 3、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彻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学生都可以进入这些物体的内部进行观察。一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观察。例如,生物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用果蝇做实验往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虚拟技术在一堂课内就可以实现。 2虚拟实训基地: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来的虚拟实训基地,其“设备”与“部件”多是虚拟的,可以根据随时生成新的设备。教学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使实践训练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同时,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包括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教学技能、体育技能、汽车驾驶技能、果树栽培技、电器维修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由于虚拟的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例如:在虚拟的飞机驾驶训练系统中,学员可以反复操作控制设备,学习在各种天气情况下驾驶飞机起飞、降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驾驶技术的目的。 3虚拟仿真校园: 教育部在一系列相关的文件中,多次涉及到了虚拟校园,阐明了虚拟校园的地位和作用。虚拟校园也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培训中最早的具体应用,它由浅至深有三个应用层面,分别适应学校不同程度的需求:简单的虚拟我们的校园环境供游客浏览 基于教学、教务、校园生活,功能相对完整的三维可视化虚拟校园 以学员为中心,加入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远程教育基础平台 虚拟远程教育虚拟现实可为高校扩大招生后设置的分校和远程教育教学点提供可移动的电子教学场所,通过交互式远程教学的课程目录和网站,由局域网工具作校园网站的链接,可对各个终端提供开放性的、远距离的持续教育,还可为社会提供新技术和高等职业培训的机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硬件设备价格的不断降低,我们相信,虚拟现实技术以其自身强大的教学优势和潜力,将会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青睐,最终在教育培训领域广泛应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演播室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三维图形软件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视觉和听觉效果以及人类的思维都可以靠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它升华了人类的逻辑思维。虚拟演播室则是虚拟现实技术与人类思维相结合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具体体现。虚拟演播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它能够更有效地表达新闻信息,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交互性。传统的演播室对节目制作的限制较多。虚拟演播系统制作的布景是合乎比例的立体设计,当摄像机移动时,虚拟的布景与前景画面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从而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感。用虚拟场景在很多方面成本效益显著。如它具有及时更换场景的能力,在演播室布景制作中节约经费。不必移动和保留景物,因此可减轻对雇员的需求压力。对于单集片,虚拟制作不会显出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在使用背景和摄像机位置不变的系列节目中它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另外,虚拟演播室具有制作优势。当考虑节目格局时,制作人员的选择余地大,他们不必过于受场景限制。对于同一节目可以不用同一演播室,因为背景可以存入磁盘。它可以充分发挥创作人员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利用现有的多种三维动画软件,创作出高质量的背景。 水文地质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视觉、听觉、运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的新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沉浸感、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和实时表现功能,建立相关的地质、水文地质模型和专业模型,进而实现对含水层结构、地下水流、地下水质和环境地质问题(例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壤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及区域降落漏斗扩展趋势)的虚拟表达。具体实现步骤包括建立虚拟现实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地下水水流模型、专业模型和实时预测模型。 维修 虚拟维修是虚拟技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的是通过采用计算机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真实展现装备的维修过程,增强装备寿命周期各阶段关于维修的各种决策能力,包括维修性设计分析、维修性演示验证、维修过程核查、维修训练实施等。 虚拟维修是虚拟现实技术在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在现代化煤矿、核电站等安全性要求高的场所, 或在设备快速抢修之前, 进行维修预演和仿真。突破了设备维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可以实现逼真的设备拆装、故障维修等操作, 提取生产设备的已有资料、状态数据, 检验设备性能。虚拟维修技术还可以通过仿真操作过程, 统计维修作业的时间、维修工种的配置、维修工具的选择、设备部件拆卸的顺序、维修作业所需的空间、预计维修费用。 培训实训 在一些重大安全行业,例如石油、天然气、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正式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变得异常重要,但传统的培训方式显然不适合高危行业的培训需求。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使得虚拟培训成为现实。 结合动作捕捉高端交互设备及3D立体显示技术,为培训者提供一个和真实环境完全一致的虚拟环境。培训者可以在这个具有真实沉浸感与交互性的虚拟环境中,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和场景里所有物件进行交互,体验实时的物理反馈,进行多种实验操作。 通过虚拟培训,不但可以加速学员对产品知识的掌握,直观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大大降低了公司的教学、培训成本,改善培训环境。最主要的是,虚拟培训颠覆了原有枯燥死板的教学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培训之路。 船舶制造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提前发现和解决实船建造中的问题,还为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从而真正实现船体建造、舾装、涂装一体化和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在船舶设计领域,虚拟设计涵盖了建造、 维护、设备使用、客户需求等传统设计方法无法实现的领域,真正做到产品的全寿期服务。因此,通过对面向船舶整个生命周期的船舶虚拟设计系统的开发,可大大提高船舶设计的质量,减少船舶建造费用,缩短船舶建造周期。 汽车仿真 汽车虚拟开发工程即在汽车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全面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轿车开发的造型、设计、计 算、试验直至制模、冲压、焊接、总装等各个环节中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联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使汽车的开发、制造都置于计算机技术所构造的严格的数据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市场反应能力。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仿真就是运用三维虚拟与仿真技术模拟出从轨道交通工具的设计制造到运行维护等各阶段、各环节的三维环境,用户在该环境中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轨道交通的整个工程之中进行各种操作,从而拓展相关从业人员的认知手段和认知领域,为轨道交通建设的整个工程节约成本与时间,提高效率与质量。 其包括三部分内容: ◆虚拟设计 虚拟设计包括轨道设计,轨道交通工具设计及轨道交通环境的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在轨道交通设计中并不直接参与设计,而是作为设计者的一个高效辅助工具,帮助设计师节约设计时间,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 ◆虚拟装配 为保证轨道交通工具的设计符合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各种学科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各部件的虚拟装配,方便的检查出各个部件之间的嵌合度和兼容性;此外,虚拟装配还可以深入发展为交互式三维虚拟培训环境,让受训人员在沉浸式环境中熟悉各个部件及装配过程,提高学员的设备装配能力。 ◆虚拟运行 在列车投入使用前,利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出列车运行时的状态、各部件变化情况及周边环境变化情况,检查列车运行可行性;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更改部分数据,观测列车因数据变化而受到的连动影响,从而总结出更多列车运行经验,有效的规避列车正式投入使用后的风险,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 能源领域 能源的开采和开发涉及到很多模块,很多行业,常常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并且由于职业的特殊 能源领域 性,对员工的业务素质也有很高要求。运用三维虚拟技术不但能够实现庞大数据的有效管理,还能够创建一个具有高度沉浸感的三维虚拟环境,满足企业对石油矿井、电力、天然气等高要求、高难度职位的培训要求,有效提高员工的培训效率,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 生物力学 生物力学仿真就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生物体中的力学原理进行虚拟分析与仿真研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研究和表现生物力学,不但可以提高运动物体的真实感,满足运动生物力学专家的计算要求,还可以大大节约研发成本,降低数据分析难度,提高研发效率。这一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人体工学、创伤与防护学等领域。 ◆人体模拟 遵循人体关节运动的骨架结构和肌肉组织,在计算机中生成具有物理属性的人体。可通过计算机实现对该数字人体的参数化改造,从而开展骨肌系统外科学与运动医学、植入物设计、体育运动与艺术力学、人体工程学、航空航天、虚拟士兵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力学可视化 人体中各个骨骼、关节及肌肉都有一个特定的长度及自由度,而数字人体中的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对若干相关部件产生影响。结合数据可视化技术,以一种更形象、更直观的方式展现人体各关节的数据结构及相对运动关系,研究者可据此轻松读懂繁琐数据,从而实现力学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的便捷化、可视化。 ◆运动设计模拟 通过对人体骨骼及人体关节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和分析数据,依据计算结果为运动员、战士、病人等群体制定灵活科学的运动方案,合理指导各种训练活动。此外,还可以据此分析出相关疾病(如颈椎病、骨折、腰肌劳损等)产生的原因及有效的康复方法,设计出更为科学、有效的运动保健器材。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包括身体康复训练和心理康复训练,是指有各种运动障碍(动作不连贯、不能随心所动)和心理障碍的人群,通过在三维虚拟环境中做自由交互以达到能够自理生活、自由运动、解除心理障碍的训练。 传统的康复训练不但耗时耗力,单调乏味,而且训练强度和效果得不到及时评估,很容易错失训练良机,而结合三维虚拟与仿真技术的康复训练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还适用于心理患者的康复训练,对完全丧失运动能力的患者也有独特效果。 ◆虚拟身体康复训练 身体康复训练是指使用者通过输入设备(如数据手套、动作捕捉仪)把自己的动作传入计算机,并从输出反馈设备得到视觉、听觉或触觉等多种感官反馈,最终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部分或全部机体功能的训练活动。这种训练方法,不但大大节约了训练的人力物力,而且有效增加了治疗的趣味性,激发了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提高治疗的效率。 ◆虚拟心理康复训练 狭义的虚拟心理康复训练是指利用搭建的三维虚拟环境治疗诸如恐高症之类的心理疾病。广义上的虚拟心理康复训练还包括搭配“脑—机接口系统”、“虚拟人”等先进技术进行的脑信号人机交互心理训练。这种训练就是采用患者的脑电信号控制虚拟人的行为,通过分析虚拟人的表现实现对患者心理的分析,从而制定有效地康复课程。此外,还可以通过显示设备把虚拟人的行为展现出来,让患者直接学习某种心理活动带来的结果,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治疗。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为更多复杂的心理疾病指明了一条新颖、高效的训练之路。 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建设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科技革命,也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一场纵深变革。人类迫切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理解地球,进而管理好地球。 拥有数字地球等于占据了现代社会的信息战略制高点。从战略角度来说,数字地球是全球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数字地球是未来信息资源的综合平台和集成,现代社会拥有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更基于工业经济社会拥有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而从科技角度分析,数字地球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万维网、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等的高度综合与升华,是人类定量化研究地球、认识地球、科学利用地球的先进工具。 虚拟现实 数据手套: 数据手套是数字内容交互展示系统常用的一种人机交互设备,通过手指上的弯曲、扭曲传感器和手掌上的弯度、弧度传感器,确定手及关节的位置和方向,从而实现环境中的虚拟手及其对虚拟物体的操控。 数字头盔: 头盔显示器固定在用户的头部,用两个显示器分别向两只眼睛显示两幅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2张) 图像。这两个显示屏中的图像由计算机分别驱动,有细小差别,类似于人的双眼视差。头盔显示器所能提供的沉浸感要比立体眼镜好得多。 头部跟踪: 实时头部跟踪使用现成的HMD(头盔显示器)、三维空间传感器。 动作捕捉 英文Motion capture,简称Mocap。技术涉及尺寸测量、物理空间里物体的定位及方位测定等方面可以由计算机直接理解处理的数据。在运动物体的关键部位设置跟踪器,由Motion capture系统捕捉跟踪器位置,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向得到三维空间坐标的数据。当数据被计算机识别后,可以应用在动画制作,步态分析,生物力学,人机工程等领域。 专业动作捕捉装备案例,动作捕捉套件——TSS-MOCAP-BUNDLE 17个3轴传感器无线设备与1英尺长USB充电电缆。 3个3轴无线Dongle与6英尺USB连接线。 TSS-STRAP-MOCAP 多件穿戴配件供3轴传感器动作捕捉套件捆绑使用。 包括所有必要的肩带和硬件,装备一个穿戴17个传感器的动作捕捉表演者。 包括17硅胶传感器支架、胸式安全带,以及一个动作捕捉表演者所有必要的带。 专为3轴空间传感器和动作捕捉工作室使用。 可用于其他配置或其他动作捕捉相关项目。 提供三种尺寸的带,可灵活配置和易于贴合。 软松紧带魔术贴绑带适合你的身体或其他物体,不妨碍身体活动,同时将传器绑在适当位置。 动作捕捉套装TSS-MOCAP-BUNDLE + 动作捕捉佩戴带TSS-STRAP-MOCAP+ OpenCV可以应用于动作 捕捉、教育和表演艺术、游戏及运动控制、虚拟现实技术和身临其境仿真等。其中OpenCV为共享软件。 常用的运动捕捉技术从原理上说可分为机械式、声学式、电磁式、主动光学式和被动光学式、惯性导航传感器式[6] 。不同原理的设备各有其优缺点,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定位精度;实时性;使用方便程度;可捕捉运动范围大小;抗干扰性;多目标捕捉能力;以及与相应领域专业分析软件连接程度。 位置追踪器: 位置追踪器又称位置跟踪器,是指作用于空间跟踪与定位的装置,一般与其他VR设备结合使用,如:数据头盔、立体眼镜、数据手套等,使参与者在空间上能够自由移动、旋转,不局限于固定的空间位置。操作更加灵活、自如、随意。产品有六个自由度和三个自由度之分。 虚拟现实软件: 国内的虚拟现实引擎已经非常成熟,通用的仿真软件包括VIRGlass、VRP、Quest 3D、Patchwork3D、EON Reality等,目前国内有相关虚拟现实软件开发能力的公司大概在20家左右。 VRP虚拟现实平台(英文全称Virtual Reality Platform,简称VR-Platform或VRP)是一款由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现实软件,也是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款虚拟现实软件。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现实软件,它以纯中文界面、简单易用、所见即所得等人性化的功能设计,深得国人青睐。目前VRP-Builder、VRP-SDK、VRP-IE、VRP-Physics、VRP-Mystory、VRP-3DNCS、VIRGlass等应用性极强的一系列软件, 已被广泛应用于院校教育、旅游教学、工业仿真、应急救援、展览展示、地产营销、家装设计、军事仿真、交互艺术等众多领域,为各行业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Quest 3D虚拟展示及实时3D建构工具软件。 使用Quest3D,无论你是创建一个软件程序、网页或模拟分析,它都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完美适用于建筑设计、产品可视化、数字传媒、计算机辅助培训、高端虚拟现实应用程序等领域。 Quest3D拥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示,支持你在一个方案中创建快速迭代。除此之外,Quest3D在工作上还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它的通道系统定义,你完全不用担心计算错误,Quest3D强大的编辑器100%可以计算出精准的数据结果。 DVS 3DDVS3D是国内虚拟现实企业曼恒数字自主研发的一款虚拟现实软件平台,根据高端制造业的通用性需求进行开发,是行业内首个结合设计、虚拟和仿真一体的三维软件平台。 DVS3D与ProE、Catia等三维建模程序相结合,实时获取三维模型数据,并对其进行设计调整、展示及虚拟装配。平台结合硬件环境实现多通道的主被动立体显示,兼容VRPN和TrackD标准接口实现虚拟外设的交互操作。平台主要有以下模块:模型信息库模块、模型展示模块、基于物理引擎的装配训练模块、GPU加速渲染模块、WEB服务模块等。 DVS3D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业,在产品设计阶段辅助方案评审,为产品的装配训练和培训提供数字化虚拟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五大障碍 编辑 虚拟现实技术未来将会发展成一种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新突破。在第一代Oculus Rift的开发者大会上,所有与会者都看到了一个充满潜力的虚拟现实平台。 但是从现在来看,虚拟现实技术想要真正进入消费级市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包括Oculus公司在内。在Oculus内部,也对虚拟现实技术现在面对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不断的在寻找解决方法。虽然所有问题最终都会找到答案,但是都不太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部解决。 目前,开发者如何为用户提供一个真正身临其境的游戏或应用体验还存在比较大的技术局限性,而一些问题到现在仍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没有真正进入虚拟世界的方法 在Oculus Rift开发圈有一个著名的笑话,每当有人让使用者站起来走走时,对方通常都不敢轻易走动,因为Oculus Rift还依然要通过线缆连接到计算设备上,而这也大幅限制了使用者的活动范围。 包括Oculus Rift在内的各种虚拟现实装备依然在阻挡着用户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交流。这些装置盖住了我们的眼睛,只是改变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并非涵盖了我们所有的视野范围。本来笨手笨脚的配合鼠标和键盘使用就已经非常尴尬,而任何尝试大范围移动的行为都会被各种线缆束缚。 “我们不希望用户因此而受到伤害。”Oculus VR创始人Palmer Luckey表示。 部分开发者曾经考虑专门创建一个房间来供虚拟现实设备使用,但是问题似乎并不会如此简单的就被解决。在游戏中真正身临其境的体验包括了蹲、躲避甚至是攀爬等动作,而这些目前来看还无法给使用者带来逼真的沉浸式体验。 虽然现在有一些第三方的解决方案,比如Virtuix Omni跑步机可以让玩家在固定的空间内安全的模拟移动,但是这些大家伙通常价格昂贵,并不是普通玩家所能承受的负担。 如何“输入”也是一大困扰 虚拟现实更大的挑战也许是如何在虚拟世界中与目标进行互动。Oculus Rift只是对用户的头部进行跟踪,但是并不能追踪身体的其它部位。比如玩家的手部动作现在就无法真正模拟。“输入是能够给用户带来最重要和明显的体验,如果不能模拟动作,用户总会找不到自己的手在哪里。”Luckey表示。 虚拟现实如何输入是游戏开发者和硬件制造商目前非常大的困扰。虽然现在Xbox的手柄已经可以成为PC的控制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缺乏一些经验。其它控制装置,比如Razer Hydra和STEM系统,虽然都给出了很多承诺,但是依然还是不能模拟使用者的双手。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法来直到如何具体的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在手势上的追踪。“我们都知道有些事物不太对劲,他们已经妨碍了我们与虚拟世界之间的沟通。”Luckey说。Oculus似乎依然在开发属于自己的输入设备,但是目前还没有太大的成果。 “有些人在采取措施,但是目前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虽然有控制器、还有枪,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专门为虚拟现实设备开发的专用输入设备,并且会成为主流。它不一定很完美,但是必须要超越一把剑、一支枪甚至是一双手。这是非常困难的,不过模拟一只手要比枪难度更大。”他表示。 缺乏统一的标准 虚拟现实技术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毫无疑问,对于这个平台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演示方法,无论是粗糙还是漂亮,最关键的也就是最后的几分钟。虽然许多开发者对虚拟现实充满了热情,但是似乎大家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作为一个全新的平台,只有引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取得成功,包括实际的体验。DVD电影、游戏机甚至是YouTube现在都已经变得无处不在,就因为许多人都对他们有兴趣。同样,虚拟现实技术想要引人注目,就必须吸引的不只是专业爱好者。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长一些或者非科技爱好者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有些技术刚开始看起来很酷,但是慢慢就变得没那么有吸引力了。显然虚拟现实平台想要成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多年的时间。”Luckey表示。 游戏体验也许并不需要用户了解多么多的专业技术,只需要提供一个逼真的虚拟现实体验即可。Luckey指出人们通常都喜欢大多数人喜欢的事物,同样,分享才能带来更多的乐趣。 现在还有许多虚拟现实技术不止关注游戏领域,比如Oculus Rift就为三星的Gear VR开发了两款应用,一款是专门用来欣赏电影,另外一款则是360度全方位的照片查看工具。 “这些工具的实用性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人会多次反复使用。”Oculus VR产品副总裁Nate Mitchell说。“这就像是现在的智能手机,虽然它用来听音乐并不是最好效果的那个,但是至少想听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这很方便。我尝试过用虚拟现实装置看电影,效果真的很棒。” 容易让人感到疲劳 所有游戏开发商或电影制作公司都应该了解如何在虚拟现实场景中不同的使用摄像机。移动着观看和静坐观看,二者带来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镜头的加速移动,就会带来不同的焦点,而这些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用户带来恶心的感觉。甚至如果镜头移动的过于迅速,直接会暂时影响用户的视力。 有些人要更敏感,更容易眩晕。虽然Oculus VR首席执行官Brendan Iribe表示最新的产品可以避免为用户带来身体不适,但是仍然需要用户亲身体验过才行。目前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女性通常要比男性更容易对这些设备产生不适(另外很少有女性会参与到虚拟现实装置的测试体验)。 看起来还是有点蠢 最后一点虽然看起来有些肤浅,但是同样很重要。虽然是一款专业的游戏设备,但是现在我们佩戴起来非常笨重并且不自然,甚至看起来有些愚蠢。虽然目前我们不知道最终版的Oculus Rift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从目前来看,想要让它变得轻盈似乎不太可能。 虽然Oculus Rift不是在公共场所使用的设备,但是普通用户绝对也接受不了它们现在的样子。不过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大多数熟悉虚拟现实装备的开发者都表示,未来关于设备的外观变得更漂亮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现在看起来还非常初级,但是终有一天它将成为我们与计算机交互方式最大的一种转型,改变人们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虚拟现实技术未来最终将让我们与虚拟世界之间,更加自然的交互。[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通信科技服务与应用 资源信息学 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资料 1. 郭巍.《信息与电脑(理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0年第05期. 2. 范立冬,李曙光,张治刚.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训练中的应用:《创伤外科杂志》,2008年12月9卷6期. 3. 毁灭战士制作人:id对虚拟现实技术不感兴趣 .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4-02-18] . 4. 《虚拟现实游戏》终于登录iso平台 增强现实技术成游戏亮点 .易绚网 [引用日期2014-02-18] . 5. Oculus Rift开拓虚拟现实游戏新时代 .网易新闻 [引用日期2014-02-18] . 6. 3-Space Sensor .YEI Technology .2013年3月 [引用日期2014-03-13] . 7. 虚拟现实技术想要成主流还需跨越五个障碍 .腾讯数码 .2014-10-13 [引用日期2014-10-13] . 词条标签: 计算机学 , 互联网 , 自然地理 , 计算机术语
68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只不过是一种草药,然而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谈起“王不留行”得名的由来,这里面还蕴藏着这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传说王不留行这种药是药王邳彤发现,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邳彤想起当年王莽、王郎曾来过他家乡的事。王郎率兵追杀主公刘秀,黄昏时来到邳彤的家乡,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姓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他们的茬儿。天黑了,王郎见百姓还不把饭菜送来,心中火起,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炊烟。王郎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此时一参军进谏道:‘此地青纱帐起,树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十个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郎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个村庄。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那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69
防己
防己,中药名。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 中文学名防己 别 称木防己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马兜铃目 科马兜铃科 属马兜铃属 种防己 分布区域广布于亚洲东南部和东部以及夏威夷群岛 采收时间秋季采收 用 量5-10g 贮 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目录 1入药部位 2性 味 3归 经 4功 效 5主 治 6相关配伍 7用法用量 8禁 忌 9炮制方法 10生理特性 11产 地 12相关论述 1入药部位 植物的根。 2性 味 味辛、苦,性寒。 3归 经 归膀胱、肺经。 4功 效 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5主 治 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6相关配伍 1、用治风湿痹证。本品辛能行散,苦寒降泄,既能袪风除湿止痛,又能清热。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常与滑石、薏苡仁、蚕沙、栀子等配伍,如宣痹汤。(《温病条辨》) 2、用于治风寒湿痹,四肢挛急:与麻黄、肉桂、茯苓等同用,如防己饮。(《圣济总录》) 3、用于治水肿,腹水,小便不利,脚气:本品苦寒降利,能清热利水,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湿热,尤宜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常与黄芪、白术、甘草等配伍,用于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如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4、用于治一身悉肿,小便短少:与茯苓、黄芪、桂枝等同用,如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 5、用于治湿热腹胀水肿:与椒目、葶苈子、大黄合用,即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6、用于治脚气足胫肿痛、重着、麻木:与吴茱萸、槟榔、木瓜等同用。《本草切要》 7用法用量 煎服,5-10g。 8禁 忌 本品苦寒较甚,不宜大量使用,以免损伤胃气。食欲不振及阴虚无湿热者忌用。 9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0生理特性 防己属多年生落叶缠绕藤本。根圆柱形。茎纤细,有略扭曲的纵条纹。叶互生,宽三角状卵形,长3.5-6.5厘米,宽5-7厘米,先端钝,具小突尖,基部截形或略呈心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至粉白色,两面被短柔毛,掌状脉5条;叶柄盾状着生,长5-6厘米。花小,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为头状聚伞花序,排列成总状,雄花萼片4,花瓣4,黄绿色,雄蕊4,花丝连合成柱状体,上部盘状,花药着生其上;雌花集成短缩的聚伞花序,萼片、花瓣与雄花同,心皮1,花柱3裂。核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11产 地 广东、广西、湖南等地。 12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中风湿,不语拘挛,口目斜,泻血中湿热。[1] 2、《本经》: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3、《别录》: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通腠理,利九窍,止泄,散痈肿恶结,诸疥癣虫疮。 [2-4]
70
高铁等
答案2:轨道交通包括了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轻轨应是一种电气化铁路系统,由于轻轨的机车重量和载客量都较小,列车长度、宽度都不及地铁,使用的铁轨质量也较小,每米只有50公斤,而一般铁轨每米的质量为60公斤,由此得名“轻轨”。 地铁主要是指“重轨”,它也是一种电气化铁路系统,运能与‘轻轨”相比较大。它必须有单独的道路;车辆由多节车厢组成,速度及加速都较快;有复杂的信号系统;并需有较高的站台上下客。行驶的道路可以在地面、地下和高架线上。国外“重轨”交通系统包括了市郊列车、地铁列车等。如上海地铁1号、2号及3号线都属于这一类。从运量来区分,地铁的运输量最大,单向每小时可运送4万至6万人次,轻轨可运送2万至3万人次,有轨电车的运量最小,只有1万人次。从能源使用的角度来说,大多数轨道交通工具都是用电驱动的。
71
domino acid
D-葡萄糖醛酸及N-乙酰葡糖胺组成的双糖单位玻尿酸(Hyaluronan),又称糖醛酸、透明质酸,基本结构是由两个双糖单位D-葡萄糖醛酸及N-乙酰葡糖胺组成的大型多糖类。与其它粘多糖不同,它不含硫。它的透明质分子能携带500倍以上的水分,为当今所公认的最佳保湿成分,广泛的应用在保养品跟化妆品中。 中文名透明质酸 英文名hyaluronic acid 别 称玻璃酸;糖醛酸;玻尿酸;HA 化学式C28H44N2O23 分子量776.6486 CAS登录号9004-61-9 EINECS登录号232-678-0 目录 1主要成分 2名称 3结构 4主要用途 5种类 6功能 7效用 ▪ 化妆品级产品 ▪ 医药级产品 ▪ 食用级产品 8作用于皮肤 9美容护肤 ▪ 吸取水分 ▪ 修复及保水 10美容作用 ▪ 去除皱纹 ▪ 塑形 ▪ 填充脸部 ▪ 填充凹痕 11皮肤保养 12副作用 13注意事项 14适用年龄 15注射注意事项 16辨别真假产品 17合成方法 18贮存方法 1主要成分 编辑 透明质酸是一种酸性粘多糖,193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教授Meyer等首先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该物质。透明质酸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在机体内显示出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润滑关节,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调节蛋白质,水电解质扩散及运转,促进创伤愈合等。尤为重要的是,透明质酸具有特殊的保水作用,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保湿性最好的物质,被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NMF,例如:2%的纯透明质酸水溶液能牢固地保持98%水分。透明质酸是一种多功能基质,透明质酸(玻尿酸)HA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位。其中皮肤也含有大量的透明质酸。人类皮肤成熟和老化过程也随着透明质酸的含量和新陈代谢而变化,它可以改善皮肤营养代谢,使皮肤柔嫩、光滑、去皱、增加弹性、防止衰老,在保湿的同时又是良好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与其他营养成分配合使用,可以起到促进营养吸收的更理想效果。 2名称 编辑 透明质酸另一名称为玻尿酸,玻尿酸为错误译名,RESTIAID hyaluronic acid的hyal-意思是像玻璃一样的、光亮透明的,而uronic acid指的是糖醛酸,玻尿酸与尿酸没有任何关系。[1] 3结构 编辑 卡尔·迈耶实验室在1950年代阐明了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结构式 的化学结构。透明质酸是一种高分子的聚合物。是由单位D-葡萄糖醛酸及N-乙酰葡糖胺组成的高级多糖。D-葡萄糖醛酸及N-乙酰葡糖胺之间由β-1,3-配糖键相连,双糖单位之间由β-1,4-配糖键相连。双糖单位可达25000之多。在体内透明质酸的分子量从5千到2千万道尔。 分子式:(C14H21NO11)n 结构式如图: 4主要用途 编辑 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生化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类眼科手术,如晶体植入、角膜移植和抗青光眼手术等。还可用于治疗关节炎和加速伤口愈合。将其用于化妆品中,能起到独特的保护皮肤作用,可保持皮肤滋润光滑,细腻柔嫩,富有弹性,具有防皱、抗皱、美容保健和恢复皮肤生理功能的作用。[2] 5种类 编辑 透明质酸的生产过程和技术决定了质量优劣的差异,所以在使用上一定要是正确来源生产的产品才能有治疗的功效.一般而言,提炼的方法有三种: 1、动物组织:主要原料是鸡冠和牛眼玻璃体等.用丙酮或乙醇将原料脱脂、脱水,用蒸馏水浸泡、过滤,然后以氯化钠水溶液和氯仿溶液处理,之后加入胰蛋白酶保温后得到混合液,最后用离子交换剂进行处理、纯化得到精制的透明质酸.这种方法提取率极低,仅1%左右,分离过程复杂,致使透明质酸价格昂贵,达5000美元/公斤,限制了在化妆品中大的量使用. 2、微生物发酵: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发酵液.在培养基中发酵48小时,发酵结束后,过滤除去菌丝体和杂质,然后用醇沉淀法等简单操作即得到高纯度的产物.采用发酵法制造的透明质酸,优点是能按商品设计来设定分子量大小.发酵法的关键在于菌种的选择,多选用链球菌、乳酸球菌类等. 3、化学合成:采用天然酶聚合反应;首先使用多糖类聚合物合成“透明质酸氧氮杂环戊烯衍生物”,然后添加水分解酶,制造出衍生物和酶的复合体,最后在90度摄氏反应液中清除其中的酶,就合成了透明质酸.采用人工合成法可大大降低透明质酸的制造成本,但结构较不精纯. 同样是透明质酸的产品,因为原料来源及制成技术的差别,对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产品的浓度不能作为选择产品的参考,纯度、分子量、3D立体结构才会直接影响透明质酸的吸水效果.通常分子量愈大、网状结构愈完整,有最好的吸水效果.坊间保养品、化妆品盛行,但许多业者自制的透明质酸,便宜,可是不一定有效果.甚至有人推行的口服的透明质酸,经过肠胃吸收之后会分解成醣类及氨基酸的小单位分子,还是必须透过自体合成等步骤才能生成在皮肤、结缔组织中,其效果也必须要打折扣. 6功能 编辑 透明质酸的主要功能有如下三点: 1、改善关节功能 2、天然的保湿润滑剂 3、防止动脉硬化、脉搏紊乱和脑萎缩等病症的发生。 透明质酸本身带有负电荷,在动物体存在于大部分的软结缔组织中。它的水溶液为粘弹性流体,填充在细胞与胶原纤维空间之中且覆盖在某些表皮组织上。在动物体,其主要功能乃保护及润滑细胞,调节细胞在此粘弹性基质上的移动,稳定胶原网状结构及保护它免于受到机械性的破坏。因为透明质酸为天然性润滑以及吸震高分子,在肌腱、肌腱鞘及粘滑膜表面作为润滑剂。 透明质酸(玻尿酸)HA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结缔组织中,在牛眼玻璃体、关节腔中几乎以纯态形式存在。存在于皮肤中的透明质酸(玻尿酸)HA,对人体表皮的新陈代谢起到重要的作用。人体中透明质酸(玻尿酸)HA的破坏或失调,均可造成疾病。皮肤中透明质酸(玻尿酸)HA含量的减少及破坏,可造成皮肤失水中,起皱而失去弹性,使人表皮衰老,因而,透明质酸(玻尿酸)HA又被称为抗衰老因子。 透明质酸(玻尿酸)HA是人皮肤表皮及真皮的主要基质成分之一,其生理功能是能使水分进入细胞间隙,并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蛋白凝胶,将细胞粘在一起,发挥正常的细胞代谢作用,起到保持细胞水分,保护细胞不受病原菌的侵害,加快恢复皮肤组织,提高创口愈合再生能力,减少疤痕,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同时,透明质酸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尤其在胚胎组织中是如此。因为透明质酸的自身的特性,能使细胞保持彼此分离,使细胞易于运动迁移和增殖并阻止细胞分化。在发育过程中,透明质酸的作用似乎是防止细胞在增殖够数或迁移到位之前过早进行分化。 在医药方面,透明质酸(玻尿酸)HA用于非甾体消炎药,关节炎治疗,眼科,心外科手术的辅助药品,在治疗烫伤、烧伤、冻伤、人造皮肤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 7效用 编辑 大量研究表明,人体皮肤表层(角质层)水分含量 皮肤中的作用 约占15-30%,低于或高于此值均使人不适,具有燥感或腻感,长期如此,会使皮肤干裂或水肿,从而使皮肤失去弹性,粗糙老化。而透明质酸(玻尿酸)HA作用于皮肤内部调理后,可在不同环境中自动调节,始终维持皮肤水分在25-30%,保持皮肤的湿润、清爽,使皮肤更富有弹性,起到抗皱防皱、延缓人全皮肤衰老、美容养颜的作用。透明质酸是人体真皮层的其中一种成份,具备保持水份的能力,份量更高达其本身重量的100倍,使用含有透明质酸HA的保养品,可以改善干燥和已出现皱纹的肌肤,使其恢复原有的光滑和弹性,因此,透明质酸是改善干燥及老化肌肤的最理想产品。 研究表明,无论含有多么优秀的成分的化妆品通常都不可能及至真皮部分,特别是因透明质酸HA的分子量大,仅涂于表皮是不可能被真皮吸收。透明质酸(玻尿酸)HA化妆品仅作用于涂抹部位的皮肤表层,增中皮肤表面透明质酸(玻尿酸)HA含量,起到滋润、保湿作用,是局部性的,外因性的。而透明质酸(玻尿酸)HA通过口服经消化吸收,可明显增加体内透明质酸(玻尿酸)HA合成的前体,使皮肤和其他组织的透明质酸(玻尿酸)HA合成量增加,从而使皮肤的保水性能增加、富有弹性、皱纹减少。其美容保健作用是全身性的,是由真皮至表皮增加内源性透明质酸(玻尿酸)HA的含量,使血液微循环量增加,细胞活化,发挥全身作用,属内因性的,与化妆品局部使用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维持胶原蛋白的功能就必须补充内源性透明质酸(玻尿酸)HA,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透明质酸(玻尿酸)HA还能改善皮肤生长条件,为真皮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合成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加强营养物质的供给,起到护肤养颜的效果。研究表明,透明质酸HA可以阻止细胞中一些酶的产生,减少自由基的形成,在防止自由基破坏细胞结构、产生脂质过氧化和引起肌体衰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具有抗炎、抑制病菌产生、保持皮肤光洁的作用;为细胞增殖与分化提供合适的场所,直接促进细胞生长、分化、重建与修复等。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是一种由D-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D-葡萄糖醛酸为结构单元的高分子粘多糖,商品透明质酸一般为其钠盐,即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简称HA。习惯上仍称为透明质酸。 由于透明质酸直链轴上单糖之间氢键的作用,透明质酸分子在空间上呈刚性的螺旋柱状结构,柱的内侧由于存在大量的羟基而产生强亲水性,而且透明质酸分子将其结合的水分子锁定在其双螺旋柱状结构中,使水分不易流失,因此具有特殊的保水作用,保水能力理论上可高达500ml/g,被誉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随着年龄增长,体内HA的减少,口服含有透明质酸的保健品可补充体内HA,具有延缓衰老和润泽皮肤等功效,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已被广泛使用。医药上已将透明质酸应用于滴眼液、手术材料和针剂。 化妆品级产品 透明质酸是皮肤和其它组织中广泛存在的天然生物分子,具有极好的保湿作用,被国际上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Natural MolsturlZlng Factor,NMF)。它是目前自然界中发现的化妆品用保湿性能最好的物质。 透明质酸作用于皮肤表面 大分子透明质酸(分子量范围1 800 000~2200 000)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透气的薄膜,使皮肤光滑湿润,并可阻隔外来细菌、灰尘、紫外线的侵入,保护皮肤免受侵害; 中分子透明质酸(分子量范围1 000 000~1 800 000)可以紧致肌肤,长久保湿; 小分子透明质酸(分子量范围400 000~1 000 000)能渗入真皮,具有轻微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液循环、改善中间代谢、促进皮肤营养吸收作用,具有较强的消皱功能,可增加皮肤弹性,延缓皮肤衰老。衡量一个好的护肤品是以含有三种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成分为衡量标准的,只含有单一分子量透明质酸成分的护肤品作用有限,并不能发挥透明质酸的最佳护肤功效。 透明质酸还能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清除氧自由基,可预防和修复皮肤损伤。透明质酸的水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可使水相增稠;与油相乳化后的膏体均匀细腻,具有稳定乳化作用。透明质酸是高档化妆品最好的天然保湿成分,它相容性好,几乎可以添加到任何美容化妆品中,广泛用于膏霜、乳液、化妆水、精华素、洗面奶、浴液、洗发扩发剂、摩丝、唇膏等化妆品中,一般添加量为0.05—0.5%。 医药级产品 透明质酸是构成人体细胞间质、眼玻璃体、关节滑液等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在体内发挥保水、维持细胞外空间、调节渗透压、润滑、促进细胞修复的重要生理功能。透明质酸分子中 医药级透明质酸 含有大量的羧基和羟基,在水;溶液中形成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这使其具有强大的保水作用,可结合自身400倍以上的水;在较高浓度时,由于其分子间作用形成的复杂的三级网状结构,其水溶液又具有显著的粘弹性。透明质酸作为细胞间基质的主要成分,直接参与细胞内外电解质交流的调控,发挥物理和分子信息的过滤器作用。大分子透明质酸对细胞移动、增殖、分化及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小分子透明质酸则有促进作用。透明质酸具有独特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在医学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透明质酸可用作眼科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粘弹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手术的填充剂,作为媒介在滴眼液中广泛应用,还用于预防术后粘连和促进皮肤伤口的愈合。透明质酸与其它药物反应形成的化合物对药物发挥缓释作用,可达到定向和定时释放的目的。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透明质酸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食用级产品 人体中的透明质酸含量约为15g,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皮肤中的透明质酸含量减少,皮肤的保水功能减弱,显得粗糙并产生皱纹;其它组织和器官中的透明质酸减少,可导致关节炎、动脉硬化、脉搏紊乱和脑萎缩等。人体中透明质酸的减少会产生早老症。 口服透明质酸来增加体内的含量,可补充人体内透明质酸的不足。透明质酸通过消化、吸收,可使皮肤滋润光滑、柔软而富有弹性;可延缓衰老,防止关节炎、动脉硬化、脉搏紊乱和脑萎缩等病症的发生。 口服透明质酸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中。口服透明质酸(口服玻尿酸),是纳米技术的产品,是分子量很小(通常是指分子量小于1000道尔顿的生物功能分子,具有生物活性寡糖)的天然化合物,平均分子量只有800道尔顿的小分子玻尿酸,和通常市面上说的“小分子玻尿酸”有着本质区别,市面上“小分子玻尿酸”的分子量一般要几万,甚至几十万,口服到人体内后需要人体小肠进行消化分解才能吸收,被吸收的比率很小。 口服透明质酸对细胞组织具有保湿润滑作用,使肌肤饱满年轻有弹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体的老化,18岁时玻尿酸就开始流失,25岁以后开始加速流失, 当玻尿酸流失速度快于生长速度时,就应当从外界及时补充玻尿酸,三十岁的肌肤,玻尿酸的含量只有婴儿时期的65%,到了六十岁只有25%,皮肤中的水分也会跟着玻尿酸的流逝而散失,肌肤会变得缺水、失去光泽与弹性,渐渐出现皱纹、粗糙暗沉 、斑点等衰老现象。因此,口服玻尿酸或含玻尿酸成分的化妆品,逐渐成为爱美女性必备的保湿法宝。 口服透明质酸被肌肤吸收后,会形成独特的三维立体结构,为真皮层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合成提供优越的外部环境,还可像海绵一样吸收数百倍体积的水分子,维持表皮结缔组织细胞间脂质的水份。由于此技术含量较高,且临床试验阶段较为漫长,只有日本的ESMAY拥有此项顶尖技术,当然,在此领域我国也不甘落后,上海的某研究所和江南大学等机构也已经获得一些质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8作用于皮肤 编辑 皮肤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及营养、日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体合成透明 质酸(玻尿酸)HA的能力逐渐下降,皮肤中透明质酸(玻尿酸)HA的含量会逐渐降低,人在胚胎时期体内透明质酸(玻尿酸)HA含量最高,出生后逐渐减少。如果把20岁的人体内的透明质酸(玻尿酸)HA相对含量定位100%,则30、50、60岁时分别下降为65%、45%、25%。当皮肤中的透明质酸(玻尿酸)HA含量低于某一水平时,皮肤表层的含水量会逐渐降低,造成角质层老化,皮肤就显得粗糙,出现皱纹,失去弹性,显得衰老,这一现象一般出现在25岁以后。这也是中老年人与少年儿童皮肤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人体皮肤中透明质酸(玻尿酸)HA的破坏与紫外线有关,所以长期从事野外作业、高原生活、户外作业的人员较室内工作人员的皮肤显得粗糙。 人体双盲临床试验证明:口服4小时后,血液中玻尿酸含量开始显著增高,12小时达到峰值,比对照组高出70倍。连服7天后即可达到稳定的浓度。 9美容护肤 编辑 透明质酸作为医药领域的成份在化妆品行业得到了充分的价值展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对应的美肤诉求:保湿原本就存在皮肤组织内的透明质酸具有超级保湿力,国外网站上称它为 “Key to the fountain of youth” 通往青春不老泉的钥匙。 吸取水分 透明质酸能帮助肌肤汲取大量的水分,肌肤有了水分,自然就能保持弹性和柔软。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只能通过医学注射手段为肌肤补充透明质酸,类医学护肤品则可以将少量的透明质酸作为保湿剂,将百万分子量透明质酸压缩打包作用于肌肤,就能吸收约相当于自身重量1000倍的水,令表皮细胞再度充盈,抚平皱纹。见效时间虽比不上直接注射,但却可以每日不断补充,让细胞自然充盈起来。 修复及保水 英文名为HYALURONIC ACID,是一种透明的胶状体,可瞬间深层保湿、增加皮肤弹性与张力,有助恢复肌肤正常油水平衡,改善干燥及松弛皮肤。透明质酸也是肌肤中的一种重要成份,具有表皮组织修复的功能。当皮肤组织暴露在UVB射线下时,皮肤会晒伤、发炎,真皮组织会停止产生透明质酸,同时加快透明质酸的衰退率。透明质酸大量存在于人体的结缔组织及真皮层中,拥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和保湿功能,还能增强皮肤长时间的保水能力,能帮助弹力纤维以及胶原蛋白处在充满水分的环境中,让皮肤显的更有弹性。 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渗入肌肤的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功效也有所不同,下面的表格表述了不同的透明质酸分子量(大分子量, 中分子量,小分子量) 所具有的不同功效。 透明质酸钠 分子量范围 功效 大分子量 1 800 000~2 200 000 防止脱水,组织细胞再生,紧致肌肤 中分子量 1 000 000~1 800 000 紧致肌肤, 长久保湿 小分子量 400 000~1 000 000 快速与细胞发生水合作用,保持细胞的 玻尿酸会在角质层逐渐形成一层富含水分的薄膜,同时向内向外输送水分 。因此,环境干燥时,还要依靠封闭剂减少它向外的水分蒸发,才能持久保湿。封闭剂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水分“跑路”,通常都比较油腻,例如凡士林、矿物油、硅树脂衍生物等。 润肤剂则是填充表皮最外层细胞间的空隙,使皮肤表面纹理光滑、柔软,在短时间内体现化妆品的功效和美容效果。根据不同的内在特性,又可以分为保护性的、去脂性的、干性的或收敛性的。玻尿酸除了保湿以外,也有一点润肤剂的功能;也有避孕套的润滑剂都可以添加透明质酸,一种是硅油的油性润滑剂,一种是水溶性润滑剂。而透明质酸分子量较少,属于水溶性,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只能添加到水溶性润滑剂中。市面上满足这个条件的避孕套产品并不多,只有冈本003透明质酸产品以及赤尾全系列产品。 事实上,市场上口碑较好的保湿产品往往是三者的“混合物”,特定配方往往用于特定皮肤类型,调节水油比例。因此,购买护肤品时,需要首选了解自己的肤质,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配方和剂型才行![3] 10美容作用 编辑 去除皱纹 由于年龄、抽烟、睡觉时等的挤压以及重力的牵引,都会造成皮肤透明质酸的流失,进而逐渐使真皮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减少,引起皮肤松弛,造成面部的皱纹,通过注射透明质酸可以有效地解决多种皱纹: 1、透明质酸美容应用于皱眉纹(眉间纹)及鱼尾纹 过度凹陷之皱眉纹,单以肉毒素注射时,往往无法得到满意的效果,并用透明质酸注射时,效果会更佳。 2、透明质酸美容应用于嘴角纹 嘟嘴时所产生的纹路,虽属动态纹路,用透明质酸将凹陷 透明质酸除皱 之纹路予以填补,即有不错之效果。 3、透明质酸美容应用于法令纹(鼻唇沟) 法令纹的消除,是透明质酸除皱作用中最常使用的目的。依照皱鼻纹的深浅依皱纹深浅程度与部位,一般约需2针大分子之注射量,注射部位包括外侧鼻翼凹陷处、法令纹本身与嘴唇外侧下方。 4、透明质酸美容应用于口周皱纹 包括口周细纹,即由于长期缺水造成的嘴唇周围的干纹;包括口角纹,即口角流涎时划过的位置,有的形成小的括号纹,有的形成大的括号纹(与鼻唇沟连在一起)。 塑形 隆鼻:尽管隆鼻技术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然后自透明质酸注射用于隆鼻以来,因透明质酸隆鼻成型快,无需开刀,无痛苦等优势使得假体隆鼻等隆鼻术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隆下颏:当今流行的V字脸,从下巴着手就很容易实现了。还可以解决下巴后缩的问题。 填充脸部 人的老化会造成皮下组织分布的改变,颞部、脸颊、眼眶、眉弓、嘴唇周围均会凹陷,还会出现泪沟,透明质酸用于面部填充包括泪沟、法令纹、木偶纹(女人的三“八”线)均受到欢迎,效果也比较好。 丰唇:一般说来,人的嘴唇会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萎缩,出现皱纹,嘴角也会因老化而出现下垂的现象,透明质酸填充丰唇获得了一定的好评。 填充凹痕 透明质酸还可用于填充一些痘疤的坑洞、外伤、手术造成的疤痕,以及先天缺损的不对称等。 11皮肤保养 编辑 透明质酸原本就存在于皮肤内,能够帮助皮肤从体内及皮肤表层吸得水分,还能增强皮肤长时间的保水能力.当透明质酸吸收水分后,使得弹力纤维及胶原蛋白处在充满湿润的环境中,皮肤因此具有了弹性.但是,皮肤的透明质酸从 25 岁以后就开始流失, 30 岁时只剩下幼年期65% 、60 岁时只剩下 25% ,皮肤的水分也会跟着透明质酸而散失,失去弹性与光泽,长久下来便出现皱纹的老化现象. 保湿和阻隔是护肤的双重使命,真正高品质的透明质酸必须是大分子与小分子透明质酸的有机结合,大分子透明质酸(几万到几十万道尔顿)无法穿透皮肤,但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透气的薄膜,使皮肤光滑湿润,并可阻隔外来细菌、灰尘、紫外线的侵入,保护皮肤免受侵害;小分子透明质酸(低到1000分子量的纳米透明质酸HA800,OCO小分子可轻易穿透皮肤)具有抗炎、抑制病菌产生、保持皮肤光洁的作用;能透入皮肤,合成皮肤内源性大分子透明质酸达到保水作用;为细胞增殖与分化提供合适的场所,直接促进细胞生长、分化、重建与修复等. 12副作用 编辑 偶尔出现荨麻疹、皮症瘙痒感,应停药,适当处理。 有时出现疼痛、肿胀、阻塞水流渗透,偶尔出现水肿、发红、热感、局部重压感。 众所周知,正是由于一种名为“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的物质过量地分布于沙皮狗的全身皮肤,才会导致它产生如此多的皱纹。而过量的透明质酸很可能是由于名叫“透明质酸合成酶2”基因的过活化造成的。 当合成酶基因的过活化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酶来分解、破坏过量的部分,起到一定的“自我调节”作用。透明质酸酶可以溶解掉多余的透明质酸,从而消除副作用。 13注意事项 编辑 透明质酸应无菌操作,限1次使用,Perfectha透明质酸凝胶破损后禁止使用。 关节炎症明显时不宜注射,等炎症消除后再注射Perfectha透明质酸凝胶。 关节积液时,酌情穿刺排液,Perfectha透明质酸凝胶漏于关节腔外会引起疼痛,故必须确实注入关节腔内。 有时会引起疼痛,注射Perfectha透明质酸凝胶后,局部安静处置。 透明质酸遇杀菌消毒剂苯扎氯胺、季按盐等,会产生沉淀,用时应充分注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肝功能损害者慎用,Perfectha透明质酸凝胶过敏者慎用。 14适用年龄 编辑 透明质酸适用于任何有需要治疗的年龄层,任何年龄注射透明质酸都不会产生副作用,主要是要看你皮肤情况是否需要注射玻尿酸。 15注射注意事项 编辑 1、注射前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请保持肌肤的清洁,任何化妆品和护肤品都需要清洁干净.建议使用洁面乳和收敛水来清洁皮肤.使用冷水清洁,以便毛孔收缩.强烈建议患者在治疗前至少3-4天内,不要服用消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因为其有可能会加剧注射部位出血和肿胀. 2、注射后注意事项: 在注射治疗后,请保持面部放松,勿做过多的面部表情.在治疗后至少两周内,请避免接触高热环境(如桑拿等),因其可能会导致面部注射的透明质酸被很快分解,从而缩短填充效果.请勿触摸或按摩注射部位. 3、不良反应: 皮肤出现炎性反应,通常伴随按压痛感,持续一周左右,注射部位暂时性肿胀,持续的不良反应请立刻通知注射医生. 4、禁忌症: 孕期或哺乳期女性、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局部有炎症或感染的皮肤、服用抗凝血药期间注射该品,引起肿胀或出血风险极大.比如说服用阿司匹林和非类固醇消炎药.建议医生在注射前向求美者询问是否对透明质酸过敏,以及既往病史. 注意点 1、做好充沛的心理准备。可选择信赖的医疗单位或医生做手术,消弭你对玻尿酸注射的恐惊心理,要布满决计和安全感,要镇静自若的协作医生去实现美好的希望。玻尿酸注射千万不要盲目投医,以免构成不良结果。 2、玻尿酸注射前要充分了解关联知识,反省关联书籍,最好是访问一下已经做过玻尿酸注射的人,最好是看到玻尿酸注射的全过程。 3、实施玻尿酸注射前,注射部位不能带有任何的细菌病灶:如毛囊炎、疖肿、痤疮、急性眼炎、鼻窦炎、鼻炎、鼻前庭疖等。 4、玻尿酸注射的前一天最好洗澡,玻尿酸注射当天上手术台前要用肥皂洗去面部的污垢和油脂,尽量减少细菌的数量。玻尿酸注射前身体有别的疾病,构成抵挡力低下,也随意招致玻尿酸注射发作感染和影响伤口的愈合。 5、妇女月经时期不能做玻尿酸注射,以免构成术后感染。 16辨别真假产品 编辑 市面上出售的容易与透明质酸混淆的微整形注射填充材料,一般有五种,包括:奥美定(或英捷尔法乐)、硅胶油、石蜡油、纤维素、胶原蛋白.有一种简单识别奥美定的方法--有些含有奥美定的“透明质酸”绝大多数是在美容院销售和一些无资质的整形医生自带到美容院给美容院的客人注射,一个在美容院注射针剂,颞部是在针剂注射后表现的是浮肿状态,这就是奥美定的表现, 满街都是假的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不法分子用低价格博得了一些低消费能力的求美者青睐,结果受骗上当.所以需要很好的鉴别. 鉴别的步骤: 第一步:从针管中挤出一滴胶状物质,放置在白纸上.如果有油浸润晕扩散,那么这个东西肯定不是透明质酸,它一定是硅胶油,或者石蜡油之类的东西.这个材料,它是法律明确禁止使用的东西. 第二步:如果是形成水浸润晕扩散,他可能是透明质酸、奥美定(或英捷尔法乐)、纤维素或胶原蛋白.这时,需要进一步鉴别!鉴别方法是:取一滴透明质酸放在左侧手掌上,然后用右手示指指腹反复触摸,几分钟后待水份大部分挥发掉后,经过手指触感或肉眼观察,可见剩下的残留中有沙粒状晶体颗粒存在,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它东西,那这个就是交联的透明质酸,基本可以确认是真正透明质酸,可以使用. 第三种鉴别方法:把挤出的产品,放在平面玻璃板上,次日再观察.结果,经过一夜的水分挥发,玻璃板上残留的有型成分进行分析.如果这些残留的都是有型成分,像“冰砂”粒子颗粒堆积起来的样子,那一定是透明质酸.如果是“锅巴状不不透明结痂,一般是奥美定;‘如果是一层软的淡黄色软膜,一般是纤维素.如果是不挥发的油脂一定是硅胶油或石蜡油,如果最后什么都不存留,很可能是非交联透明质酸! 第四种鉴别方法:对于固体成分是否是透明质酸进行鉴别,你可以采用酶解实验方法.程序是:在45度恒温水浴箱中,将固体颗粒放入盛有透明质酸酶的容器中,一般2个小时左右,固体颗粒就可以降解掉.如果不降解,那肯定不是透明质酸.(这就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对应的酶,溶解对应的化合物) 通过以上方法,没有人能够糊弄了你!鉴别交联的透明质酸,是真是假,你就是高手了! 17合成方法 编辑 1.将鸡冠碎片加入到丙酮中,浸泡过夜至鸡冠脱水变硬。然后置于瓷盘中进行干燥,干燥后经粉碎机粉碎成粉状。将鸡冠粉倒入搪瓷罐中,加入6~7倍蒸馏水,搅拌均匀,浸泡24h以上,使鸡冠粉充分溶胀,然后过滤,收集滤液,滤渣再按同样方法浸泡3次,合并3次过滤液。再将滤液倒入陶瓷缸中,搅拌下加入10%的固体氯化钠,并加入等体积的氯仿,搅拌3h后,分出水相。向分出的水相中加入2倍体积的95%乙醇,搅拌均匀,静置过夜,沉淀出透明质酸,然后滤干沉淀物,干燥后得粗品。粗品再溶于4倍体积的0?1mol/L氯化钠溶液中,用稀盐酸调节pH=4?5~5,再加入等体积的氯仿,静置分层后,吸出上层水相。水相用8%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7?5,加入链酶蛋白酶,37℃下保温24h。再用等体积的氯仿萃取处理2次,合并上层水相,下层液体回收氯仿。水相中加入等体积的1%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溶液,搅拌均匀,静置沉淀,过滤,收集沉淀。沉淀再用2~3倍体积的0?4mol/L氯化钠溶解,过滤,滤液中再加入3倍体积95%乙醇,静置沉淀,吸去上层乙醇,下层再用95%乙醇反复沉淀2次,下层沉淀物吊滤,干燥,再用丙酮洗涤2次,真空干燥,可得成品。 2.微生物(兽疫链球菌HA产生菌变异株Y921)发酵法。 18贮存方法 编辑 塑料袋外衬牛皮纸闭光密封包装或用棕色玻璃瓶密封包装。防潮防晒。
72
李思训
编辑 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以战功闻名于时。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画唐玄宗及随从逃难四川的情形,宋以来相传为他的作品,现被断为宋人摹本。此派的山水风格,在初唐的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画中亦可看到。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李思训 外文名lisixun 别 名建睍、建景 国 籍大唐 民 族汉 出生地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 出生日期公元651年 逝世日期公元716年 职 业画家 代表作品《江帆楼阁图》、《九成宫纨扇图》 目录 1人物简介 ▪ 基本信息 ▪ 轶事 2绘画风格 3画作集评 4人物影响 5人物作品 ▪ 《李思训碑》 ▪ 《江帆楼阁图》 1人物简介 编辑 基本信息 李思训(653——718)唐代书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地区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此为《新唐书》和《中国美术史大典》记载。《旧唐书》和唐李邕碑称“云麾大将军”,陇西狄道人(今为定西地区)。1993年在武山龙泉出土唐墓,为衣冠冢;出土一幅青绿绢帛山水画,和一枚双面印章为象牙质,印面约(3×3cm),厚度2.5cm,阳面为“右武卫大将军”字样,阴面字已不清楚,此印现流传当地民间,据当地人讲绢画出土时色彩依然艳丽,为山水画,只可惜让民工抢夺所毁。此墓仍然还在,据考证为唐李思训衣冠冢,所以也有人认为李思训是今天的天水武山人。[1] 李思训于唐高宗(650-683)时为江都令,因武则天朝(684-704)执政杀戮唐宗室而弃官隐居,至唐中宗神龙(705~707)初年又出任宗正卿、历官益州长史,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都督。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 [2] 李思训其祖父为唐长平王李叔良,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唐武德元年,叔良官拜刑部侍郎,并进爵为王。武德四年,突厥人入侵,李渊命叔良率五军击之。叔良被流矢射中而薨,死后被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谥曰肃。李思训的父亲名叫李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长史。 轶事 李思训在唐高宗时做到了江都令。碰上武则天要革唐宗室的命,许多宗室贵族被陷害,李思训在这时弃官潜匿。唐神龙初年,唐中宗即位,因为李思训是幸存不多的李唐正宗,所以直接被授予宗正卿的高官,封陇西郡公,实封二百户。唐玄宗开元初,李思训被授予左羽林大将军,进封彭国公,更加实封二百户,不久又任右武卫大将军。开元六年卒,赠秦州都督,陪葬桥陵。 思训兄弟之间妙极丹青的有五人,思训最为当时人所器重。他的画作都极为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渺难写之状。天宝中,唐明皇召李思训画大同殿壁画,兼掩障。一天皇宫中夜闻有水声,唐明皇说李思训一定是通神之佳手,如果没有技进乎道,并且不为富贵所埋没,他怎么能够得此荒远闲暇之趣!其子昭道,在当时的书画界也很有名气,当时人称其父子为“大李将军、小李将军”,大李将军指李思训,小李将军指李昭道。今天所说的青绿著色山水,据说就是从大小李将军而来。 2绘画风格 编辑 李思训作品 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其作品均散佚。《宣和书谱》记载尚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十七幅,《九成宫纨扇图》。 李思训善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 李思训作品 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 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在创作上,李思训除了取材实景,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外,还结合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李思训的作品,因年代久远,现已罕见。 李思训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即所谓“时靓神仙之事,合然岩岭之幽”[3] 。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流传至今的《江帆楼阁图》据记载是他的作品,但现仍存有争议。《江帆楼阁图》,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阁,风帆缥缈。画家以俯瞰的角度,描绘了山脚丛林中的楼阁庭院和烟水辽阔的江流、帆影,境界广漠幽旷。画树已注重交叉取势,显得繁茂厚重,但枝、干、叶,仍用工整的双勾填色法;山石用中锋硬线勾描,无明显的皴笔,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墨线转折处用金粉提醒,具有交相辉映的强烈效果。画法沿袭《游春图》的青绿设色而有所演进,甚至在景物布置上参考了《游春图》左段而略有变通,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 3画作集评 编辑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记“李思训……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 李思训作品 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 《唐朝名画录》称他为“国朝山水第一”。 《图绘宝鉴》谓:“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后人所画著色山,往往多宗之。” 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 张丑日:“展子虔,大李将军之师也。” 李邕碑称“云麾将军”。 五代时著名画家荆浩评论李思训画作时说:“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明人陈继儒认为“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李之传为宋王诜、郭熙、张择端、赵伯驹、伯骕,以及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皆李派。”(《清河书画舫》) 明代徐沁在《明画录》中说:“自唐以来,画学与禅宗并盛,山水一派亦分为南北两宗。北宗首推李思训昭道父子,流传为宋之赵干及伯驹、伯骕,下逮南宋之李唐、夏圭、马远。” 4人物影响 编辑 李思训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即所谓“时靓神仙之事,合然岩岭之幽”。 李思训之子李昭道,玄宗时期曾任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中书舍人。善画山水,继承家学,并能变父之体,有所创新,造诣精深,后世称之为“小李将军”李昭道的作品现很少见到,传为他的《春山行旅图》 5人物作品 编辑 《李思训碑》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 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建于今陕西境内。《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宽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满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残缺已甚。 此碑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历来与《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若唐碑则怀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复论。外此可学,犹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将军》,寓奇变于规矩之中;颜平原之《裴将军》,藏分法于奋斫之内;《令狐夫人墓志》,使转顿挫,毫芒皆见,可为学行书石本佳碑,以笔法有入处也。" 《江帆楼阁图》 《江帆楼阁图》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图的上方是浩渺的江水,近处满勾细密的鱼鳞纹,渐远渐渺茫。近岸有一叶渔舟,天边则有二片风帆远去。下方是江边坡岸,山峰耸立,长松秀岭,密树掩映,山径层叠,有碧殿朱廊曲折其间。画七人,一人于廊内,二人 《明皇幸蜀图》 于坡岸赏景,另四人则沿山径而来。主人骑马,三仆或挑担、或提物,簇拥前后。人物描绘工致,形神兼备,延续唐代绘画的辉煌。而用色上也沿用人物画优秀的重彩法,在石面及松叶上着浓厚的石绿色,在廊檐及木柱上着明艳的朱砂色,将隋以来的金碧山水演绎成一种以青绿为主的青绿山水。然而树木山石的刻画则比以前细密、老成。山石有勾而无皴,杂树或枯枝,或有叶,枝叶都用双勾线描,而松树则更具特色,此前的展子虔画松不画松针,只用绿色点染,画法古朴,而此图则先用石绿点染,而后又用石青加上两笔交叉的线,以示松针。这种表达方式,如今的人们也许会觉得希奇,但却正是一种“古怪”。这与北宋李成开创的描绘松针的“攒针”法相比较,自然会显得比较古拙,但也正因为这一点,让后来的学者确认这幅未署名款的古画为处于承上启下时期的李思训所作。 然而,随着唐代中期水墨山水画的兴起,这种古艳的青绿山水画渐渐冷落。一直等待了300年,在北宋后期画坛的“复古”潮中,画家们将水墨山水的精湛的“勾、皴、擦、点、染”的笔墨技法融入其中,创造出既艳丽而又脱俗的臻于完美的青绿山水,其中以青绿为重的谓之“大青绿山水”,代表作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有作浅绛淡彩之后薄敷青绿石色的,谓之“小青绿山水”,赵伯驹(传)的《江山秋色图》许为先驱。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中国山水画祖李思训考实 .天水在线 [引用日期2012-12-2] . 2. 中国画名人堂 . 3. 合然岩岭之幽的出处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政治人物 , 文化人物 , 美术家 李思训 李思训图册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60098次 编辑次数:46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01 创建者:6038925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推广链接 李思训字画鉴定,权威专家.. 李思训字画鉴定,资深权威专家免费李思训字画鉴定,专业值得信赖... www.artbaoyi.com 李思训字画,权威专家教您.. 李思训字画,资深权威专家免费李思训字画,专业值得信赖李思训字.. www.hkbaoyi.com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73
侯景
收藏50361 侯景编辑 侯景(公元503年-公元552年),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稳,但是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怀朔镇兵,后又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北魏末年边镇各胡族群起反抗鲜卑族的统治,侯景开始建立功勋,后来侯景投靠东魏丞相高欢。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乱起兵进攻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汉”,称南梁汉帝,史称“侯景之乱”。其后,江州刺史王僧辩、扬州刺史陈霸先先后发难,率领军队进攻侯景,侯景军队一触即溃。侯景死后,尸体被分成好几份,被人抢食。 中文名侯景 别 名万景、狗子 国 籍中国 民 族羯族 出生地怀朔镇 出生日期公元503年 逝世日期公元552年 职 业军阀 国 号汉 称 号宇宙大将军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二易其主 ▪ 擅断专权 ▪ 尸骨无存 2为政举措 ▪ 内政 ▪ 军事 3历史评价 4家族成员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侯景少年时深受边镇剽悍好武风习影响,行为不拘,善骑射,骁勇好斗,做过镇功曹史。魏末北方大乱,侯景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靠了尔朱荣,被尔朱荣任命为先锋。刚开始时,侯景向尔朱荣部将慕容绍宗求教兵法,没过多久就成了慕容绍宗向他咨询了。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八月,尔朱荣与葛荣在滏口展开大战,侯景俘虏葛荣,起义被镇压。侯景因功升为定州刺史。[1] 二易其主 高欢消灭了尔朱家族,侯景依靠原来与高欢同是怀朔镇的镇兵,又都参加过六镇起义的旧谊,率众投降高欢。高欢提升他为吏部尚书,不久官封濮阳郡公。[2] 高欢很是重用侯景,封他为司徒,仍兼定州刺史,拥兵十万,统治河南地区。侯景是天生长短脚(右脚稍短),并不擅长武艺,但很有谋略。侯景对待士兵非常严苛残酷,立下不少战功。高欢虽然看出侯景的为人,但他深知此时强敌宇文泰在侧,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他没有限制侯景的势力。高欢临终前特别嘱咐儿子高澄要小心侯景[3-4] 。而侯景向来轻视高澄,高澄上台后,他立刻叛变了。[5] 侯景一开始想获得宇文泰的支持,但宇文泰对他心怀戒备。不得已,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他率部投降南朝梁。由于梁武帝希望借侯景的力量北伐成功,所以接受了他的投降,给他很高待遇(河南王、大将军、持节)。高澄派大将慕容绍宗进攻侯景,梁派贞阳侯萧渊明支援,结果大败,萧渊明被俘。 正在此时,东魏提出和解。侯景感到恐慌。梁武帝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继续与东魏进行谈判。侯景假冒高澄写了一封信,提出以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接受。侯景大怒,于是叛变。[6]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拥立宗室萧正德为梁帝,改元正平。 擅断专权 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攻破建康(南京),梁武帝萧衍被困饿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皇帝,侯景自封为大都督,迫使美貌的溧阳公主嫁给他为妻;后又自封(逼皇帝封其)为“宇宙大将军”。[7] 台城在久围之下,粮食断绝,疫疾大起,死者十之八九。侯景进入建康后,悉数驱赶满朝文武,让他们净身而出,交兵杀之,死者三千人,又纵兵杀掠,尸骸塞路。侯景其后陆续派军在三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 梁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侯景废萧纲,再立豫章王萧栋为帝,改元天正。[8] 同年,再命萧栋禅让,侯景登基为帝,国号汉,改元太始。追尊汉司徒侯霸为始祖,晋征士侯瑾为七世祖。于是追尊其祖侯周为大丞相,父侯标为元皇帝。[9] 尸骨无存 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侯景被陈霸先、王僧辩所击败。侯景企图逃亡,被部下所杀。王僧辩将他的双手截下交给高洋,头颅送至江陵,尸体在建康街头暴露。当地百姓将尸体分食殆尽,连其妻溧阳公主也吃他的肉,尸骨烧成灰后有人将其骨灰掺酒喝下。梁元帝萧绎下令将他的脑袋悬挂在江陵闹市上示众,然后又把头颅煮了,涂上漆,交付武库收藏[10] ,与篡夺西汉的王莽有着相同待遇。 2为政举措 编辑 内政 侯景自立为皇帝后,改国号为“汉”,称南梁汉帝,封萧栋为淮阴王,将其幽禁。改梁律为汉律,改左户尚书为殿中尚书,五兵尚书为七兵尚书,又将直殿主帅改为直寝。[11] 侯景设立三公之官,达数十之多,其仪同也很多。而有的官员只能自己独自骑马,自牵缰绳。他任命宋子仙、郭元建、张化仁、任约为佐命元功,并加三公之位;王伟、索超世为谋主;于子悦、彭隽主要负责决策;陈庆、吕季略、卢晖略、于和、史安和为其爪牙:他们更是荼毒百姓。其余王伯丑、任延和等还有数十人。梁人中被侯景所用的,只有故将军赵伯超、前制局监姬石珍、内监严亶、邵陵王记室伏知命。像太宰王克、太傅元罗、侍中殷不害、太常姬弘正等虽然官位尊贵,也只有声望,并非他的心腹之臣。侯景祖先名叫乙羽周,等到侯景篡位就以周为庙讳。[12] 军事 侯景虽然占据了建康,却未能征服整个江南。在向各地扩张过程中,遇到了梁军和各地地主武装的强烈抵抗。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侯景攻陷江州、郢州之后,乘胜西进,水军号称20万,旌旗千里,声势之盛为南朝所未见。可是进至巴陵,便被萧绎大将王僧辩击败,侯景得力猛将宁子仙等被杀,任约等被俘。侯景从此一蹶不振。[13] 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二月,王僧辩与陈霸先在白茅湾会盟,誓师东下。3月,在姑熟的江中水战,侯景大将侯子鉴部被歼,梁军进抵建康。侯景亲率万余人拼死抵抗,亦被击败。[13] 侯景在晋陵收得部分残兵后,前往吴郡,在松江被梁将侯追上,将其尚有的战船二百艘、兵卒数千人全部消灭。[13] 3历史评价 编辑 高欢:“侯景狡猾多计,反复难知,我死后,必不为汝用。”[14] “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15] 卢思道:“侯景背恩弃义,狼顾汝颍,萧衍失信幸灾,蚁聚彭汴。”[16] 李延寿:“侯景起于边服,备尝艰险,自北而南,多行狡算。于时江表之地,不见干戈。梁武以耄期之年,溺情释教,外弛藩篱之固,内绝防闲之心,不备不虞,难以为国。加以奸回在侧,货贿潜通,景乃因机骋诈,肆行矫慝。”[17] 陈普:“曹操桓温不自持,跛侯面上雨淋漓。奸人何事乾坤裹,一日雷霆十二时。”[18] 蔡东藩:“侯景初欲择配王、谢,梁武以为未合,令求诸朱、张以下,不谓发难入都,毙梁武,立太子纲,玩二君于股掌之上,致使十四龄之溧阳公主,以身供贼,迫受淫污,谁为为之,纵贼至此!嗣主纲且抱景至床,谓我念丞相。夫与其忍辱以偷生,曷若杀贼而拚死,况不死者之未必终生乎!”[19] 4家族成员 编辑 妻子 某氏,被高澄所诛 萧氏,萧正德女 溧阳公主[13] 妾 羊氏,梁将羊侃女    子 长子 侯和,被高澄所诛 四个儿子,北齐文宣帝年间伏诛 二子,生于梁,公元552年被侯景推入水中[13] 参考资料 1. 《南史卷八十 列传第七十》: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少而不羁,为镇功曹史。 魏末北方大乱,乃事边将尒朱荣,甚见器重。初学兵法于荣部 将慕容绍宗,未几绍宗每询问焉。后以军功为定州刺史。 2. 《南史卷八十 列传第七十》:始魏 相高欢微时,与景甚相友好,及欢诛尒朱氏,景以众降,仍为 欢用。稍至吏部尚书,非其好也。每独曰:“何当离此反故纸 邪。”寻封濮阳郡公。 3. 《梁书·侯景传》:及神武疾笃,谓子澄曰:“侯景狡猾多计,反复难知,我死后,必不为汝用。” 4. 《北齐书·神武下》:至是,世子为神武书召景。景先与神武约:得书,书背微点,乃来。书至,无点,景不至。又闻神武疾,遂拥兵自固。神武谓世子曰:“我虽疾,尔面更有余忧色,何也?”世子未对。又问曰:“岂非忧侯景叛耶?”曰:“然。”神武曰:“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今四方未定,勿遽发哀。厍狄干鲜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并性遒直,终不负汝。可朱浑道元、刘丰生远来投我,必无异心。贺拔焉过儿朴实无罪过。潘乐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当得其力。韩轨少戆,宜宽借之。彭乐心腹难得,宜防护之。少堪敌侯景者唯有慕容绍宗,我故不贵之,留以与汝,宜深加殊礼,委以经略。” 5. 《北史·齐本纪上第六》:侯景素轻世子,尝谓司马子如曰:“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子如掩其口。至是,世子为神武书,召景。景先与神武约,得书,书背微点,乃来。书至,无点,景不至。又闻神武疾,遂拥兵自固。 6. 《南史·侯景传》:魏人入悬瓠,更求和亲,帝召公卿谋之。张绾、朱异咸请许之。景闻未之信,乃伪作邺人书,求以贞阳侯换景。帝将许之。舍人傅岐曰:“侯景以穷归义,弃之不祥。且百战之馀,宁肯束手受絷。”谢举、朱异曰:“景奔败之将,一使之力耳。”帝从之,复书曰:“贞阳旦至,侯景夕反。”景谓左右曰 :“我知吴儿老公薄心肠。” 7. 《南史·侯景传》:七月,景又矫诏自进位相国,封泰山等二十郡为汉王。入 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依汉萧何故事。十月,景又矫 诏自加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以诏文呈简文。 8. 《南史·侯景传》:是月,景乃废简文,幽于永福省,迎豫章王栋即皇帝位, 升太极前殿,大赦,改元为天正元年。 9. 《南史·侯景传》:十一月,景矫萧栋诏,自加九锡,汉国置丞相以下百官, 陈备物于庭。....景又矫栋诏,追崇其祖 为大将军,父为大丞相,自加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大赦,改元为太始元年。方飨群 臣,中会而起,触扆坠地。封萧栋为淮阴王,幽之。改梁律为 汉律,改左户尚书为殿中尚书,五兵尚书为七兵尚书,直殿主 帅为直寝。 10. 《梁书·侯景传》:王僧辩遣侯瑱率军追景。景至晋陵,劫太守徐永东奔吴郡,进次嘉兴,赵伯超据钱塘拒之。景退还吴郡,达松江,而侯瑱军掩至,景众未阵,皆举幡乞降。景不能制,乃与腹心数十人单舸走,推堕二子于水,自沪渎入海。至壶豆洲,前太子舍人羊鲲杀之,送尸于王僧辩,传首西台,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曾罹其祸者,乃以灰和酒饮之。及景首至江陵,世祖命枭之于市,然后煮而漆之,付武库。 词条标签: 人物 , 中国历史人物 , 历史人物
74
打罗斯之战
(Battle of Talas,怛,音dá)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大食帝国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葱岭以西,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的附近地区。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宝十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胜利。 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 地 点中亚怛罗斯 时 间751年7月—8月 参战方中国唐朝,大食帝国阿拔斯王朝 结 果阿拔斯王朝获胜 参战方兵力众多说法 伤亡情况唐朝战死被俘各半,阿拉伯战死不明 主要指挥官高仙芝,艾布·穆斯林 公元6到8世纪,是西欧人眼中的“黑暗时代”。然而西欧之外的世界此时并不“黑暗”,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处于兴盛期。除去固守东南欧和近东的拜占庭,另外两个便是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751年时的中国,正是盛唐的天宝年间,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在李隆基统治的时期里,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尽管此时李隆基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严重的危机,但大唐至少在那时还是“大”唐,当时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强国。 汉民族先民——华夏族通过战争和文化融合,掌握了黄河流域(中原)和长江流域(江南)的土地。对汉民族而言,中原江南以外的蛮荒之地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因为这些土地不能大面积种植农作物;而汉族的“扩张”多是因为不堪周边民族为争夺过去属于自己的领土而进行的屠杀、劫掠和骚扰,出于稳定该国疆土、以绝后患的目的才大举兴兵。 为了保卫长安必须占领河西,为了保卫河西必须控制青海,为了控制青海必须占领西域来分吐蕃(今青藏高原)帝国的兵力,使其不能并兵向东扩张而已,唐代名将郭元振就这个问题和吐蕃大相论钦陵谈判过,如果吐蕃国放弃青海,唐帝国就放弃西域。高宗年间,东、西突厥汗国先后被中国所灭,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小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或被迫投降唐朝、或被武力灭国。唐朝从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安西都护府坐落在龟兹镇。尽管一部分世界史学家认为安西都护府辖境不能算唐帝国的正式领土,只是唐帝国的外围保护国而已,但直到开元、天宝年间,这一带始终处于中华文化圈之内,受中国文化影响。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自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以来,穆斯林已经控制了亚述人、波斯人和罗马人想都没敢想过的辽阔版图,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几个部落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把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揽入囊中,地中海成为了阿拉伯人的内湖。阿拉伯帝国成为中国、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极强力量。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中国的国界。开元三年和五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大食兵向安西四镇发动过两次战争,均被击退,开元五年战事见于《资治通鉴》,另有新出吐鲁番文书亦涉及此次战役。 阿拉伯帝国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与吐蕃国大打出手,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西域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祆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伊斯兰文化的东进感到不安,更畏惧彪悍的穆斯林战士,于是不少国家向唐朝求援。 唐朝主将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阿拉伯史籍是10万,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7万人,《段秀实别传》是六万人,《旧唐书·李嗣业传》是2万,《通鉴》是3万,《唐历》记载是三万)。”,《新唐书·李嗣业传》记载唐军人数也是两万。(资治通鉴·卷216)记载“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蕃兵指的是唐朝附属国军队,蕃、汉三万意思是唐朝附属国军队及唐军自身兵力总共是三万人。) 以史料记载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即使以最高估计,安西四镇也没有超过三万的兵力,而且不可能倾巢而出,不留守备。实际上杜佑《通典》中的七万军队记载,并不是来自于杜环,杜环则被阿拉伯俘虏之后,杜环的经行记残本也没有记载此战的唐军人数。 杜环被阿拉伯军队俘虏,游历中东、非洲十余年,著有《经行记》,记载自己在国外的见闻。因此很多人就说《通典》中的记载来源于《经行记》,《经行记》是参战人员写的第一手史料,那当然确凿无疑了。但是,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正方二三万人的说法。 首先,所谓《通典》中七万人之说是引自《经行记》的说法是网络上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谣言,是完全错误的!《经行记》已经失传,只有被其他史料引用的1500多个字保留了下来,而这1500多个字里关于怛罗斯之战的记载很简单: “杜环经行记云:‘……天宝中,镇西节度使高仙芝擒其王及妻子归京师。……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怛逻斯,石国人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军败之地。……’”(通典·卷193) 也就是说《经行记》的残留文字中根本就没有这场战役唐军兵力的记载。而且,杜佑在《通典》中引用他书文字时都会明示的,而“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这句话并没有注明是取自他书,尤其是《经行记》;也没有说明他是听谁说的,有可能是杜环也有可能不是啊。总之,这句话的消息来源不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将《通典》中的这个记载说成是出自《经行记》,并奉为确凿无疑的“第一手资料”是完全错误的! 有人要质疑了,既然《经行记》失传了,那么《通典》中的记载也不能说肯定就不是出自《经行记》,就算不是也有很大可能是听杜环说的啊。他家亲戚是参战者,他写这次战役的时候能不去问一下吗?况且杜佑是德宗、宪宗时期的朝廷宰相,写《通典》的时候距离怛罗斯之战才几十年,差不多算是高仙芝的同龄人了,几乎可以算是历史亲历者,新旧《唐书》《资治通鉴》这些正史的作者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了,我们凭啥不信杜佑?这种质疑很有道理,但我要说: 第一,杜环的生卒年不详,有可能杜佑写《通典》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杜佑没法向他咨询。 第二,不论《通典》中的记载是杜佑看的《经行记》,还是杜环直接告诉他的,总之我们假设七万人的说法确实出自杜环。问题是杜环说唐军七万,难道就真的很可信吗?杜环虽然参战,但也不过就是一普通士兵或者一低级军官。这么一个低级别人物,怎么可能知道全军兵力这种高度机密?对越反击战时我军一个连长会知道我军投入的全部兵力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杜环真的知道全军兵力,那也很可能是被俘后听阿拉伯人说的,要么就是高仙芝虚张声势。古代这种事很平常么,五万对外宣称十五万,吓唬吓唬敌人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杜环说的七万还不如《段秀实别传》里说的六万更可信,段秀实是高仙芝的副手,级别比他高得多。况且七万人还未必就是杜环说的呢,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假设。 第三,《通典》中关于怛罗斯之战的文字并不是单独出现,完整的内容是:“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合罗凤,十余万众全没。” 这段文字中的加粗部分说了四个人打的四次败仗,这四次败仗的人数记载全部都与正史不符,相去甚远,这该作何解释?如果其他三次败仗《通典》记载的人数不可信,那凭啥高仙芝七万人的说法就可信呢?如果《通典》说的全都可信,那为啥正史都不采用呢?难道欧阳修、宋祁、司马光等等史家全部都造假?《通鉴考异》中提《段秀实别传》都没有提《通典》,就足以说明了史家的态度。 第四,正史的编纂者虽然比杜佑晚了几百年,但他们编书时依据的资料可不是几百年后的,《旧唐书》的大量内容就是照搬唐朝国史啊,岂能以作者所处年代来作为可信不可信的标准?《通鉴考异》中明言:“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今从《唐历》”,司马光为啥不信《段秀实别传》要信《唐历》呢?原因就在于两个资料的作者。《段秀实别传》很明显是私人所著的野史,尽管肯定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比起《唐历》那还是差远了。 《唐历》作者是柳芳,柳芳是什么人?他可是开元天宝时期朝廷的史官,负责国史的编纂,著有记载从武德到乾元150年的国史130卷。后来被贬出了朝廷,正好和高力士顺路,高力士告诉他了很多外人无从得知的朝廷秘闻,讲的还很详细。可是那个时候他编纂的国史已经送交档案馆保存了,没法要回来更改了,所以他就另著《唐历》四十篇。后来唐朝另一个史官崔龟从还写了《续唐历》三十卷献给了朝廷。 《唐历》的时间可比《通典》和《段秀实别传》更早,还是高仙芝同时期的朝廷史官写的,可信度自然更高吧?你要说杜佑的七万人是杜环告诉他的,那我还说柳芳记载的三万是听高仙芝说的呢。别忘了高仙芝战败后就被调回朝廷当右羽林大将军了,柳芳和高仙芝喝个酒吃个饭完全正常。所以说,就中国史料而言,正史记载的“二三万”人的说法,可信性是远远大于《通典》和《段秀实别传》记载的“六七万”之说的。 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说明 这次高仙芝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确有准备。唐军虽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行军速度较快。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 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所以高仙芝应当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从《太白阴经》所得到的资料,唐军的编成装备是这样 的:唐军的主力部队多是步骑混成的,其一个标准的军团应该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5000—6000,辎重兵1000—2000,一支这样的部队合计约两万人马。其中,12500名步兵中,甲兵7500名,主要使用明光甲。在7500甲兵中有2500名陌刀兵,这些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此外5000甲兵也同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断柄重刀一把。 唐军弓弩配备率达到120%,每名士兵都配有三件以上的武器。这与秦汉军队相比,火力强出了3—5倍,冲击力也大有提高。 而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配合骑兵完成对运动速度快,而路途又远的游牧军队,唐军藩镇军和中央军主力的步兵部队都是坐车马机动的,而不是徒步。在得到战场时才下车列阵作战。 唐军骑兵与此前南北朝时有所区别。南北朝时,成熟的马蹬的大量使用使骑兵由秦汉时的轻骑向重甲骑兵发展,也就是人马皆以重甲防护,在战场上发起冲击作战。但唐军当时的主要对手是游牧轻骑兵,且是长途出击为主,所以唐军虽然也有重骑兵的存在,但更多的还是轻骑兵。 唐军的骑兵一反此前南北朝时的重装化,其士兵的保护很好,但战马却甲片很少,只是护住前胸和脸部。唐骑兵人是有完善的战甲保护的,其战甲与步兵甲型制类似。早期的玄甲也被逐渐淘汰,代之明光甲。但骑兵甲的裙甲,膀甲明显比步兵的短,这是为了方便在马上的运动。为了弥补,唐骑兵使用皮带在腿和手膀上固定上甲片。唐骑兵每人身背长枪一条,配圆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长短唐样刀(横刀)各一把。战备相当完善。 唐军远程作战的战术运用也有了很大突破:实战中,唐军骑兵与坐车的步兵共同达到战场!如果敌军首先发动进攻,唐军拥有与宋军同样高的弓弩配备量,先以箭镞攻击对手,随后刀阵迎击,当两军混战在一起的时刻,骑兵迅速从侧翼扰到敌军后方,两线夹击对手!如果我军主动进攻,骑兵主要担负从侧后扰到敌军后方,迁制对手主力,同时步兵开始以刀阵推进,最终实现围歼。史书上有“如墙而进”,“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来描述唐刀阵推进时的强大威力! 唐军的战术有些类似亚力山大大帝的矛阵加重骑兵的战术。 可见唐军步骑的配合与后来的“两翼铁骑”是完全不同的!唐军骑兵虽与步兵合为一体,但在战斗中其使用是完全独立于步兵的!可以说是由唐军创造了步骑合战的最优秀典范!唐军的战术极富力图全歼、所向披靡的霸气。这与其他军队在骑兵面前将步兵作为列阵死守的工具的作风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唐军拥有极高的主动进攻精神。 可见,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蓄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反骑兵军团”的威力。 应该认为,通过上千年的国家体制演进,以自由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基础,以牺牲国家动员能力为代价,唐军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外进攻能力。 5000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断柄重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另外2500轻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娄,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 但是,唐军号称劳师以袭远,从安西深入七百余里,攻打曾经是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近. 观察地图以及结合史书我们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深入七百馀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阿拉伯在补给,情报等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 阿拉伯史籍关于怛罗斯战役的仅有两部,有关阿拉伯动员兵力的人数,中、阿典籍中并无记载,有关唐朝兵力在阿拉伯方面的史料方面如下。 As-Saffah(阿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751年),布哈拉爆发起义,为首的是Sharikh ibn Shaikh(舒莱克)。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Abu Muslim前去镇压,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Sharikh ibn Shaikh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他派遣Ziyad ibn Salih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抵达怛逻斯和伊特莱赫。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Abu Muslim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当地土著)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Abu Muslim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Ziyad ibn Salih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的、来自As-Saffah的信,信上说委任他为Khorasan(呼罗珊)的总督,Abu Muslim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Ziyad ibn Salih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As-Saffah那里。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 Al-Mutahhar ibn Tahir al-Maqdisi(卒于966年)或巴勒希 Abu Zayd al-Balkhi(卒于934年),《肇始与历史》 这一年,拔汗那(费尔干纳)的Shishpir(伊赫希德)与Chach国(即石国)王反目为仇。Shishpir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皇帝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Chach国王包围。Chach国王归顺中国皇帝,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那里,他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但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133年(751年)12月。 —伊本·艾西尔 Ali ibn al-Athir(卒于1233年),《历史大全》 关于阿拉伯驻兵人数,由于史料的欠缺,史学家只能从阿拉伯典籍的零散史料中估算。在700年,倭马亚王朝的军队是25至30万,阿拉伯人在Khorasan(呼罗珊)总督区的人数是11.5万至20万,到了715年,其兵力为4.7万,一些史学家相信倭马亚在Khorasan的驻军数量一致维持在4至5万直到末期。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战役前的兵力无从考证,不过史学家根据在762年哈里发al-Mansur(曼苏尔,754—775年在位)面对什叶派al-Nafs al-Zakiyya和其兄弟Ibrahim发动的起义时透露的数据分析;在库费哈里发仅有1千兵卒在身边,其余的阿拔斯军队分散;其中3万驻守莱伊(今伊朗德黑兰省),由他儿子al-Mahdi(迈赫迪)统领;4万驻守伊弗里基(今北非西部),由al-Ashath al-Khuzai统领;4000人由Isa b. Musa指挥在麦地那与起义军首领al-Nafs al-Zakiyya作战,哈里发一共提及了7.5万驻军人数情况。不过Kennedy指出阿拔斯王朝绝不止这些兵力,其余没被透露的包括驻守在摩苏尔的2000防守哈瓦利吉派的军队,另外可能大约有2.5万驻守在拜占廷边境。据此Kennedy推测,阿拔斯王朝的军队在al-Mansur时期为10万。但Kennedy指出这10万人都是全职职业军人,与之前的倭马亚王朝军队中的民兵不同,因此实际上阿拔斯王朝很可能把军队保持在大约25至30万之间,与前朝不分上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仅仅是驻军,不包括战时临时征行的麦瓦利(志愿者),如718年倭马亚与拜占廷作战时的20万队伍、1.2万工匠、骆骡各6千;781年阿拔斯与拜占廷作战时的9.5793万人;806年的13.5万人,因此2.5万驻守在拜占廷边境的仅仅是正规军,并非阿拔斯可动员的兵力及藩国参加后的数目。 柏杨最早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出20万,远远高于所有文献上记载的阿拉伯军动员的人数最高值10万,2010年代ABC-CLIO出版的《在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和占领》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开始引用这个数字。中国方面对此战唐军动员的人数,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为6至7万,一为2至3万。阿拉伯方面的两种记载,对唐军动员的人数为10万,外国史学界学者方面多支持唐朝2至3万说法,对唐军10万人数并没有达成共识,此说包括著名东方学家Waley、汉学家Graff、Powell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出版的《中亚文明史》(此本巨作由多位著名中亚研究学者编辑而成,包括著名的L. Bazin、M. S. Asimov和伊斯兰学者Clifford E. Bosworth),其中美国藏学家白桂思、俄国伊斯兰学家巴托尔德和穆罕默德·阿萨德(Muhammad Asad)也指出阿拉伯史籍的言词和唐军人数方面都过于夸大,把此战唐军的兵力调整到2至3万。不过作为参战人员之一的杜环,并没有透露唐军在这场战役的兵力,其著作《经行记》原本已失传,残文被杜佑收入在《通典》。但《经行记》的残文并没有关于唐军在这场战役的兵力的记载,因此杜佑得七万之说应是他自己猜测,而不是某些人云亦云的网民所说的得自杜环。 关于阿拉伯人在呼罗珊以东附属国地区到底可以调动多少附庸军人及当地藩国可参战的兵力,我们在《册府元龟》一份718年的吐火罗诸国表可以看见,以吐火罗为首的12个诸国可动员兵力不下90万(事实上这12个国家虽然不一定能动员90万兵力,但要动员几十万壮年万男丁是完全可以的,还有如果无人拿出史料证明90万并不正确的话,就请不要说这一数字是中国古人在夸张,),若从642年阿拉伯人占据赫拉特,至667年越过阿姆河入侵河中地区算起,吐火罗及其旁的12个诸国(今阿富汗北部,河中以南地区,不包括昭武九姓地区)到了718年已成为阿拉伯人的实际管辖地,这在中国史籍上《册府元龟》和《全唐文》中开元年间安、康、俱密(719年)、吐火罗(727年)和石(741年)王所撰的《请讨大食表》文中描述倭马亚王朝对各诸国所实行的异教重税得到见证,对这样兵多将广的藩国,Abu Muslim在怛罗斯战役中,征它几万兵,应该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有种说法认为河中九国当时经历了反阿拉伯起义后损失惨重,无法为阿拉伯提供过多的兵力。但请持这种观点的搞清地理概念,吐火罗诸国指的是现阿富汗地区,而河中九国指的是现中亚地区,两者完全就不是同一个地区。吐火罗诸国是在701年被阿拉伯占领,而河中九国则是在718年左右被阿拉伯实际控制。到了恒罗斯之战时被阿拉伯实际占领的吐火罗诸国是何态度自不用说,而被阿拉伯实际控制的河中九国的态度则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 就在此战前夕的750年,河中布哈拉王(即安国)还主动向阿拉伯人伸出援手协助平定阿拉伯人Sharikh ibn Shaikh的起义,没有当地人的协助,Ziyad ibn Salih根本不可能转败为胜,所以阿拉伯人在此战对这些藩国的征调并非难事,藩国也可以多多地参加。另外根据史料记载恒罗斯之战时呼罗珊以东诸国是支持并联合阿拉伯对抗唐军的,(资治通鉴·卷216)记载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 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遗民)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招讨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公元750年,唐朝统治者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俘虏石国国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唐朝要在中亚树立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的挑战。 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据阿拉伯史书《创世与历史》记载,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部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可能还包含艾布·穆斯林的一部分部队),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段秀实传围城五日不克),在外围警戒的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逃跑,导致唐军阵脚顿时大乱。葛逻禄的行为在唐军看来是彻底的背叛,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军面对阿拉伯联军二十万,沉着应战,击毙杀死大食兵七万人以上,令阿拉伯联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中,大约损失一万余人,其中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但仍有有数千余得以身还(从高仙灵还想与大食一决高下,就可以看出,唐军仍还有不少人)。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保住中亚心满意足,也未能进一步扩张。 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高仙芝败退后,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在防务空虚、兵不习战的情况下扼守潼关,这位高句丽族名将显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度保卫了长安的门户。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此后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在西域的霸权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 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由此引来大规模叛变,阿拉伯忙于平乱,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权。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之后还有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牛李党争、甘露之变,唐朝不断内斗,国力严重消耗,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西方学者勒内·格鲁塞:如果不是唐帝国内部的那场内乱,也许,不过几年,他们就会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他们的霸权,但是,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却使唐军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也正是这场来自帝国内部的持续八年的内战,几乎耗尽了这个强盛帝国的所有财富,衰落从那个时候才骤然开始。从废墟中重建的那个帝国已不再是曾经的天可汗帝国。(参见[ 法]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吐蕃与阿拉伯3次大战、17万精锐损失殆尽等等都是谣言,没有史料依据,当时阿拉伯在东部倒是与古斯(Ghuzz)、突厥有过冲突,阿拉伯史料记载阿拉伯人造惹瑟知之门等防御突厥人的侵袭,在拉什特、布哈拉附近与赭时修筑了城墙以防备突厥人,没有记载吐蕃与阿拉伯大规模交战、17万精锐损失殆尽。支持拉斐厄叛乱的战士来自10多个势力(亚尔库比,Historiae,2,页528。),其中突厥人起重要作用,拉斐厄见弃于突厥人之后,很快就投降于阿拉伯马蒙(塔巴里书,3,页775);法德勒东征打了多个势力,俘获吐蕃军官,但是对此记载很简略,还比不上对怛罗斯之战的记载,很难说是大战,而且法德勒东征也没有要打唐朝的意思。 唐主要对付自己的内斗内战,以及突厥、铁勒、高句丽、吐蕃、契丹、南诏等等。而阿拉伯主要对付叛乱、内讧,以及与拜占庭的冲突。 阿拉伯史料里,根据塔巴里、亚尔库比、加尔迪齐等人的记载,在网上流传的阿拉伯与吐蕃大战的那个时间段,波斯人的暴曱动、什叶派运动不断。阿拔斯大食委派的历任呼罗珊省总督不得不应付波斯人乃至阿拉伯人本身发动的一系列叛乱。谢里克事件平息后,布哈拉什叶派阿拉伯人仍不断背叛。哈里吉派优素福·贝尔木之乱、曼苏尔·本·阿卜杜拉之乱、塞吉斯坦与巴德吉斯屡次动曱乱、阿什纳斯之乱等等。 大食的马蒙在对哈利发阿敏(811年)展开斗争以前,曾向其韦齐尔法兹勒·本·萨赫勒诉说:(葛逻禄)叶护、“吐蕃主可汗”不臣服;喀布尔王正要夺取呼罗珊与喀布尔毗连的地区;讹答剌君主不肯继续入贡。马蒙听从法兹勒的建议,和平解决了这些问题。(塔巴里书,3,页815-6。)并没有大战,之后也没有大食与吐蕃大规模交战的记载,而是大食对付突厥、古斯(Ghuzz)以及反叛的大食人、波斯人。大食集中力量解决反叛、内讧以及与拜占庭的冲突,而在大食的东部,大食与古斯(Ghuzz)、突厥有冲突,大食在拉什特、布哈拉附近与赭时修筑了城墙以防备突厥人。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唐军就连续派兵在西域活动,西域各国也多向唐朝朝贡,虽然有些小国投靠阿拉伯,但亦有背叛阿拉伯,重新倒向唐朝的。怛罗斯之战的爆发本与石国有关,但是战后不久,石国仍然倒向唐朝。从新近出土资料中也有很多怛罗斯之战后唐朝中央与中亚地区军事据点的文书往来。纵观唐朝的扩张史,偶遭挫折甚至惨败并不少见,而败后卷土重来也是唐朝惯用的战略。我们可以说,假如安史之乱不爆发,大唐仍维持表面上的繁荣,那么若干年后唐军再次出击中亚,与阿拉伯军队再次相遇,几乎是必然的。当然这仅仅是假设。安史之乱的爆发,引爆了唐朝社会的几乎所有矛盾,即使怛罗斯之战取胜,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唐朝势力仍会撤出中亚。法国学者张日铭在著作中认为,在安禄山叛乱前,唐从未自西域撤退。所以我们应该说,正好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当口,爆发了怛罗斯之战,而不是怛罗斯之战,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怛逻斯战役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向外传播。“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纸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时距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第一个谴唐使来华正好约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时间上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与纸张经销商,之后逐渐扩展到大马士革、开罗,以及摩洛哥与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是无疑的。中国的造纸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它乡传播造纸技术,也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逻斯战役之前就到达了那里,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逻斯战役至少是推动了造纸术的西传。 中国文明就是这样传授给阿拉伯人,后来再由他们传往更加遥远的欧洲……这几乎成为西学东渐以前亚、欧文化传播的固定模式。 怛罗斯战役之后,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染指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对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阿拔斯王朝也未有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黑汗王朝的入侵者消灭。[2-3] 长远来说,部分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伊斯兰文化比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的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中东和欧洲,当时从军的杜环被阿拉伯帝国俘虏,随后跟着阿拉伯人周游阿拉伯各地,回国后写成《经行记》一书。总之,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4] 尽管怛罗斯战役战败,唐王朝的整体实力,以及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战後,唐王朝仍在中亚继续扩张;753年,封常清攻占大勃律菩萨劳城,而於755年达到了西域经略的鼎盛;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为富庶的地方。[5] 756年,参与怛罗斯战役的拔汗那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6] 拔汗那位于葱岭以西最靠东边的七河地区小国,是唐朝在中亚“事唐最谨”的藩属。[7] 雷纳·格鲁塞指出如果在天宝后期没有发生内乱和革命的话,唐朝在此战所遭受到的灾难是有可能会得到恢复的。然而随后爆发的内战却使唐朝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8] 怛罗斯战役后,中亚大部分地区并没迅速的转化为伊斯兰教区,虽然阿拉伯人在河中地区(Transoxiana)的建制很早,但阿拉伯人对当地人仍非常不信任,主要是他们并非伊斯兰教徒。初期的时候为了增加税收,没有要求人们该信伊斯兰教,到了Qutayba(屈底波,卒于715年)时期,开始约许免税引诱和强迫人们改教。[9] 不过一直到了850年的萨曼王朝时期,伊斯兰教才逐渐成为河中地区主要信奉的宗教。[10] 而在中国新疆地区,即唐安西四镇所在,即使在安史之乱后,唐朝退出西域舞台,当地也没有因此转化为伊斯兰区,回鹘及后起的几个突厥政权一直扮演了汉传佛教的守护者,一度代表了汉传佛教势力抵抗伊斯兰教。到了950年前后,喀喇汗国统治者萨图克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才在新疆得到了发展,在新疆东部地区的高昌回鹘仍信奉佛教;[11] 新疆境内一直到15世纪末明代中叶才完成全盘伊斯兰化。此时距怛罗斯战役已有700年,而唐朝也于907年灭亡。[12] 而值得注意的是,回鹘本信奉摩尼教,摩尼教于763年传入蒙古回鹘汗国,迅速发展成为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直至840年,回鹘汗国崩溃,部众西迁至西域及河西走廊一带,由于受到当地盛行的汉传佛教的影响,大批民众多改信佛教。[13] 唐代的新疆地区是汉传佛教的一大中心,已有了近很长的汉传佛教发展历史,僧徒众多、香火旺盛。这些都为后来回鹘佛教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今天所能见到的回鹘文佛经、回鹘佛教石窟艺术诸因素来看,汉传佛教对回鹘佛教影响最大。[14] 虽然吐蕃曾在新疆统治一段时间,但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影响仍不及汉传佛教。直到元代,由于蒙古人崇敬喇嘛,藏传佛教才在新疆得到发展,但汉文佛典被翻译为回鹘文的数量仍最多,大约81部41种佛经。其次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佛经,至少有16部。[15] 匈牙利学者Harmatta推断,在蔡伦发明纸张后的一个世纪,索格低亚(Sogdiana)就已经用纸通信了;到了3世纪,纸张已传入伊拉克地区。[16] 李约瑟指出早在650年造纸术就已经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17] 到了707年纸张已在阿拉伯半岛麦加被阿拉伯人使用。[18] 总之,都比怛罗斯战役早。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与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之间通常关系,并未见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阿拔斯在对华关系方面上与前朝没有什么改变。以下为怛罗斯之战后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17次记录,自战后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753年就来了4次,见于《册府元龟》记载者有。 751年后阿拔斯使臣来华记载  年份 献物 752年12月7日 黑衣大食谢多诃密遣使来朝,  授左金各卫员外大将军,放还番。 753年3月 黑衣大食遣使献方物。 753年4月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753年7月12日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来朝,  并授中郎将,赐紫袍金带鱼袋。 753年12月 黑衣遣使就马30匹。 754年4月 黑衣大食遗使来朝。 755年7月 黑衣遣使贡献。 756年7月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来朝。 757年 大食国遣使朝贡。 758年5月1日 回纥使多乙亥阿波80人,  黑衣大食酋长闹文等6人,  并朝见,至阁门争长。  通事舍人乃分左右。  从东西门并入。 760年12月 宴白衣婆节使等18人于延英殿会。 762年5月30日 黑衣大食遣使朝见。 769年1月 黑衣大食遣使朝贡。 772年12月 大食遣使朝贡。 774年7月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791年1月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798年9月8日 以黑衣大食遣含嵯、乌鸡,  莎比并为中郎将,防还番。 《新唐书》《旧唐书》认为大食攻仙芝于怛罗斯城,《资治通鉴》认为是仙芝在该城与大食遇。这样,我们就有必要知道在大战前,究竟是谁占领着这座城,史书记载,怛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新唐书·石国传》“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大食很可能只是答应石国王子派兵驻守怛罗斯城,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怛城不远的撒马尔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一直觊觎东进的阿拉伯人只是一直碍于唐对此的管辖而迟迟未动手,而此时唐与石国发生冲突,进驻怛城便成了难得的机会。但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而且我们知道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一时很难集结,所以一旦大食来攻四镇,很可能会像此前的突骑施一样攻陷安西,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以攻为守,远征大食对于深谙兵法的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最佳手段,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的穆斯林大军匆匆南下,恰好与高仙芝大军相遇在怛罗斯河,两军激战五日,由于怛罗斯城守兵与南下穆斯林大军合击唐军,在那里彻底的打败了中国人。关于阿军为何没有乘胜东进,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怛战阿军胜的过于艰难,慑于唐军强大的印象,不愿东进挑起更大的战争。笔者认为上述原因固然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希望有效的梳理并不稳定的内政而奉行的暂时和平外交政策。实际上,此后,突厥人成为阿拉伯人的雇佣兵,并且逐渐灭亡阿拉伯帝国,形成波斯人执政,突厥人掌军,阿拉伯人念经的局面。 高仙芝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骁勇善战,屡出奇兵,为唐朝立下了卓越战功。虽然这位高句丽人学会了中国的兵法,也受到中国的霸道政策的影响,对石国这样的小国背信弃义,大肆杀戮百姓、掠夺财物,为阿拉伯大举进攻提供了口实。怛罗斯城就在安西四镇之疏勒(喀什)和安西四镇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Tokmok),诗仙李白就出生于此)之间,是大唐之领土。但是自从开元年间唐朝主动放弃碎叶城后,唐朝就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到了718年这一地区已成为阿拉伯人的实际管辖地,这在中国史籍上《册府元龟》和《全唐文》中开元年间安、康、俱密(719年)、吐火罗(727年)和石(741年)王所撰的《请讨大食表》文中描述阿拉伯人对各诸国所实行的重税得到见证。因此当时河中地区实际上已经被大食控制,而不是某些网民所说的河中地区对于大食来说也是异土。此时唐朝对河中地区(石国、怛罗斯以西地区)进行的仅仅只是虚无的册封。 但是对怛罗斯之败,高仙芝并不负全部责任:高仙芝屠戮石国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唐廷的指责,可见其行为符合唐廷对西域国家的态度;高仙芝的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劳师袭远,再加上在不熟悉的敌国土地与敌国精锐部队作战,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受内外夹击而溃败,显示出这位高句丽族将领的军事才能。 唐朝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安西、北庭),约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怛罗斯之战后,西域唐军迅速恢复,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但是安史之乱爆发。 近些年,有学者已经考证,怛罗斯战前,造纸术已从唐属国拔汗那的首府浩罕和平传入中亚撒马尔罕。[20] 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怛罗斯之败,而是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 参考资料 1. 怛罗斯资料介绍 . 2. 怛罗斯之战(751年) .中国经济网 [引用日期2013-06-14] . 3. 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战役排行 .新榜网 [引用日期2013-06-14] . 4. 唐帝国怛罗斯战役之败与中国文明的传播 .中国网 . 5. 《资治通鉴·二百十六》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是岁,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至菩萨劳城,前锋屡捷,常清乘胜逐之。斥候府果毅段秀实谏曰:“虏兵羸而屡北,诱我也;请搜左右山林。”常清从之,果获伏兵,遂大破之,受降而还。 6.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上闻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诸国兵至凉、鄯。《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九 至德初遣使朝贡,代宗时为元帅,亦用其国兵以收两都。 7. 《新唐书·二百二十一》十三载,王忠节遣子薛裕朝,请留宿卫,习华礼,听之,授左武卫将军。其事唐最谨。 8. Grousset, René[1939],翻译·Walford, Naomi (1970)。《帝国的平原:史中亚》第120页。罗格斯大学出版社。 ISBN978-0813513041。 9. 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2007,第284-297页, 310-22, 新疆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28109081。 10. Mehmed, Fuad Koprulu,《早期的神秘主义者在土耳其文学》,第5页,2006,劳特利奇。 ISBN978-0415366861。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 , 军事人物 , 中国历史 , 军事 , 社会
75
李德裕
787—850),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贞元三年(787)生于长安万年县安邑坊,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850年)卒于贬所,时年63岁。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共计7年3个月。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日期公元787年 逝世日期公元850年 主要成就在唐文宗和唐武宗开两度为相 代表作品长安秋夜;谪岭南道中作;怀京国;金松赋; 爵 位卫国公 追 封太子少保 追 赠尚书左仆射 主要事件牛李-党争 官 职太尉 李德裕(787—850年1月26日),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诗人,字文饶,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氏春秋》。穆宗即位之初,禁中书诏典册,多出其手。历任翰林学士、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左仆射、并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和武宗开成五年(840年)两度为相。执政期间,重视边防,力主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使晚唐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暂时的安定。 公元844年,辅佐武宗讨伐擅袭泽潞节度使位的刘缜,平定泽、涟等五州。功成,加太尉赐封卫国公;李德裕长期与李宗闵及牛僧儒为首的朋党斗争,后人称为“牛李党争”,延续40年,牛李党争最早可上溯唐宪宗时其父李吉甫与牛僧儒等的矛盾,纵观史实,文饶执政功勋卓著,威震天下;牛党执政,无所作为,国势日弱,武宗即位,信用文饶,一扫朋党,内平河北藩镇,强藩觫手;外击破回纥,威震吐蕃、南诏;唐室几竟中兴, 宣宗即位,嫉文饶威名,初贬荆南,次贬潮州;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贬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区大林乡附近)司户,次年正月抵达。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十二月十日(850年1月26日)卒于贬所,终年63岁;李德裕逝后10年被追封为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仆射。公元849年,李德裕病逝在崖州。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称他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近代梁启超把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李德裕在琼期间,著书立说,奖善嫉恶,备受海南人民敬仰,生前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首夏清景想望山居 宰相武元衡(字伯苍)有一次召李德裕来。问道:“孩子,你在家都念些什么书?”想借此试探德裕的志向。不料李德裕竟不回答。第二天把这件事告诉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后责备儿子。李德裕说:“武公身为宰相。不问兴邦治国的道理,却问我所读何书。读什么书是礼部大臣管的事,武公所问不当,所以我没有回答他。”李吉甫将原委告知武相,武相大为惭愧。 唐敬宗宝历年间,亳州一带传说出产圣水,有病的人喝了以后立即痊愈。于是从洛阳到江西等数十郡的人,争着捐钱取水,获利上千万钱。消息传来传去,越渲染越跟真的一样。此时李德裕(赞皇人,字文饶)在浙西,命令人用锅子装圣水,在大市场中当着众人,放五斤猪肉进去煮,他说:“如果是圣水,猪肉应该不起任何变化。”不久之后,肉煮烂了。从此人心稍微安定,妖言也随着平息。 李德裕当太子少傅分管东都的时候,曾经听说一个和尚能预测人的吉凶祸福,便将和尚请来,和尚说:“你的灾祸未除,必然要往南走很远。”李德裕非常不高兴。第二天又将和尚请来。和尚说:“我恐怕昨天没把话说明白,请你筑坛祭祀神灵三天。”又说:“你南行的日期已经确定。”李德裕说:“怎样才能验证师傅所说的话是准确的呢?”和尚指着脚下的土地说:“这块地底下有块石碑。”李德裕命令人挖掘,果然找到一块石碑,但是上面没有字。李德裕相信了和尚,又问:“我去南方还能回来吗?”和尚回答:“你应该吃一万只羊,现在还差五百没吃完,所以一定能够回来。”李德裕感叹着说:“师傅真是神人。我在元和中年,在北方任职,曾经做梦走到晋山,看见满山都是羊群,有几十个牧羊人。他们看见我说‘这是给侍御吃的羊啊!’我一直记着这个梦,没有告诉过别人,今天才知道命运这句话不是瞎说呀!”十多天以后,驻守灵武的主帅送来粮食和五百只羊。李德裕非常吃惊,把和尚找来告诉他这件事,并且想把羊送回去。和尚说:“羊已经送到,已是归你所有了,送回去没有什么好处。你到南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从这以后,李德裕多次遭处分降职,一直降到崖州的一般官员,最后死在那里,死的时候六十三岁。 《新唐书》:汉刘向论朋党,其言明切,可为流涕,而主不悟,卒陷亡辜。德裕复援向言,指质邪正,再被逐,终婴大祸。 嗟乎!朋党之兴也,殆哉!根夫主威夺者下陵,听弗明者贤不肖两进,进必务胜,而后人人引所私,以所私乘狐疑不断之隙;是引桀、跖、孔、颜相哄于前,而以众寡为胜负矣。欲国不亡,得乎?身为名宰相,不能损所憎,显挤以仇,使比周势成,根株牵连,贤智播奔,而王室亦衰,宁明有未哲欤?不然,功烈光明,佐武中兴,与姚、宋等矣。 《旧唐书》:臣总角时,亟闻耆德言卫公故事。是时天子神武,明于听断;公亦以身犯难,酬特达之遇。言行计从,功成事遂,君臣之分,千载一时。观其禁掖弥纶,岩廊启奏,料敌制胜,襟灵独断,如由基命中,罔有虚发,实奇才也。语文章,则严、马扶轮;论政事,则萧、曹避席。罪其窃位,即太深文。 所可议者,不能释憾解仇,以德报怨,泯是非于度外,齐彼我于环中。与夫市井之徒,力战锥刀之末,沦身瘴海,可为伤心。古所谓攫金都下,忽于市人,离娄不见于眉睫。才则才矣,语道则难。 赞曰:公之智决,利若青萍。破虏诛叛,摧枯建瓴。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呜呼烟阁,谁上丹青? 1. 李德裕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2. 李德裕 .中华英烈祠 [引用日期2013-02-13] . 3. 怀禅微刻图录 . 4. 冯梦龙《智囊全集》:李德裕神俊,父吉甫每向同列夸之。武相元衡召谓曰:“吾子在家,所读何书?”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应,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吉甫归责之。德裕曰:“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调阴阳,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其言不当,是以不应。”吉甫复告。元衡大惭。 5. 冯梦龙《智囊全集》:宝历中,亳州云出“圣水”,服之愈宿疾。自洛及江西数十郡人,争施金往汲,获利千万,人转相惑。李德裕在浙西,命于大市集人置釜,取其水,用猪肉五斤煮,云:“若圣水也,肉当如故。”须臾肉烂,自此人心稍定,妖亦寻败。 6. 《补录记传》:德裕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时,尝闻一僧,善知人祸福。因召之,僧曰:“公灾未已,当南行万里。”德裕甚不乐。明日,复召之,僧且曰:“虑言之未审,请结坛三日。”又曰:“公南行之期定矣。”德裕曰:“师言以何为验?”僧即指其地,此下有石函。即命发之,果得焉。然启无所睹。德裕重之。且问南行还乎?”曰:“公食羊万口,有五百未满,必当还矣。”德裕叹曰:“师实至人,我于元和中,为北部从事,尝梦行至晋山,尽目皆羊。有牧者数十,谓我曰,此侍御食羊也。尝志此梦,不泄于人。今知冥数,固不诬矣。”后旬余,灵武帅送(本书卷九八引《宣室志李德裕》条无“送”字)米暨馈羊五百。大惊,召僧告其事,且欲还之。僧曰:“羊至此,是已为相国有矣,还之无益。南行其不返乎?”俄相次贬降,至崖州掾,竟终于贬所,时年六十三。 7.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箫尧艺文网 [引用日期2014-04-5]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政治人物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76
陈庆之
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别 名子云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 出生日期484年 逝世日期539年 主要成就以七千兵力抵敌10万,攻取洛阳 陈庆之自幼便跟随萧衍。萧衍酷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可谓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人对弈,其他人都会自己筋疲力竭,唯独陈庆之特别旺盛,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甚得萧衍的欢心[1] 。公元502年,萧衍登上了南梁皇帝的宝座。年仅18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期间散尽钱财,招集将士,常想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 普通六年(525)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降梁,并请求梁武帝派兵接应。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梁军前去接应[3] 。回军后,陈庆之任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并率2000人送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五月,魏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2万来拒,屯据陟□。元延明先遣其将丘大千筑垒,以切断梁军的进军路线。陈庆之进逼其垒,魏军一鼓便溃[4] 。六月,萧综乘夜离开梁军投降了魏国。天亮后,梁军找不到萧综,却听见魏军在城外说:“汝豫章王昨夜已来,在我军中,汝尚何为!”于是梁军溃散了。魏军进入彭城,乘胜追击梁兵,重新夺取了之前被攻占的城池,一直到宿豫才返回。梁军损失十之七八,只有陈庆之斩关夜退,所辖的部队全部生还[5-6] 。普通七年(526),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陈庆之为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李长钧筑两城以拒之,陈庆之攻拔两城。十一月,李宪力屈而降,陈庆之入据其城。此次作战,梁军共克52城,获75000人。陈庆之转为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7-8] 。 大通元年(527)十月,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9] 。后梁军依靠陈庆之的计谋大败魏军,涡水因为俘斩过多而断流,又接受了城中3万余人的投降。涡阳一战,魏军全军覆没[10] 。大通二年(528),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元颢遂于睢阳城南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 中大通元年(529)四月,攻占梁国,元颢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12] 。其后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13] 。后攻入洛阳,元颢入主洛阳宫,改元大赦。陈庆之被封为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食邑增加到万户[14] 。 元颢入主洛阳六十五天后,尔朱荣带着从洛阳逃走的北魏孝庄帝,挥师洛阳。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军展开鏖战。陈庆之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最终因为损失惨重而被迫撤兵[15] 。尔朱荣最终击败了元颢政权[16] 。陈庆之只好带领手下的人马开始向南梁撤退,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发。正在渡河的军队被洪水吞没,陈庆之本人幸免于难。失去军队的陈庆之化妆为一个僧人躲过尔朱荣大军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当地人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侯,封邑一千五百户 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时有妖僧自称天子,当地豪强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3万,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临白下城为其饯行。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530),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19] 。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粮食充实。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20] 。 大同元年(535)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战,因不利而还。大同二年(536)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21] 。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22] 。 大同五年(539)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为其会丧[23] 。长子陈昭继承了他的位置 大通元年(527)十月,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今安徽蒙城)[9] 。同时,梁武帝萧衍诏寻阳太守韦放领兵与曹仲宗等会师。时韦放军营垒未立,北魏散骑常侍费穆率军突然到达,韦放仅有200人,但士卒殊死奋战,以一当十,终于把费穆军击退。魏孝明帝元诩复派将军元昭率军15万(一说5万)增援涡阳,前锋抵达距城40里的驼涧[25] 。陈庆之意欲前往迎战,但韦放认为:“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陈庆之却说:“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陈庆之率麾下轻骑200人突袭元昭军,破其前军,魏军震恐。陈庆之又乘胜与各军连营而进,背靠涡阳与魏军对峙[26] 。 两军自春至冬,交战上百次,将士劳苦不堪。这时,传来魏军在梁军阵地后兴筑营垒的消息,梁军军心有些动摇。曹仲宗等恐腹背受敌,欲撤军[27] 。陈庆之闻后,立节仗于军门,慷慨陈词地说:“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曹仲宗听从了他的意见[28] 。 时魏军以掎角作十三城,欲以控制梁军。陈庆之在夜色掩护下,出动骑兵突击魏军,连克4个营垒。涡阳戍主王纬闻讯,以城降梁。其余九城,兵甲犹盛。韦放在投降的魏军中挑选30余人予以释放,让他们回去,到魏军各营垒报告涡阳陷落的消息。同时,陈庆之率军随释放的魏军士卒之后,擂鼓呐喊攻击。在梁军的凌厉攻势下,魏军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后溃败。梁军乘势追击,大败魏军,俘斩甚众,涡水为之断流,又降城中3万余人。涡阳一战,魏军全军覆没,从此,北魏日渐衰落。梁武帝诏令以涡阳之地设置西徐州。梁军又乘胜进至城父[29] 。 率军北伐 主词条: 陈庆之攻北魏之战 中大通元年(529)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11] 。元颢遂于涣水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12] 。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30] 。元颢进封陈庆之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12] 。时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进屯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俘元晖业获,租车7800辆[31] 。 梁军直趋洛阳,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元颢攻占梁国后,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据梁军。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32] 。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33] 。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34] 。 陈庆之武威将军 陈庆之武威将军(4张) 这时荥阳城还没有攻下,梁军将士都感到了恐慌,陈庆之解下马鞍并且喂了马,对将士们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33] 。于是亲自擂鼓攻城,只是一次击鼓,梁军便全部都登上了城墙。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于是攻占了荣阳而且俘虏了杨昱。不久,元天穆等带领军队围城,陈庆之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击破了元天穆的围攻,鲁安在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都独自逃跑了。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陈庆之旋即进攻虎牢,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35] 。 魏孝庄帝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元颢改元大赦,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36] 。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梁、宋。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虎牢,在即将攻克的时候忽然听说元天穆已经向北逃跑了,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了后继之力,于是向陈庆之投降了[37] 。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都攻占了下来。梁武帝闻讯后,再次亲书诏书进行嘉勉。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38] 。 3人物评价 编辑 《梁书》:“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39] 。 《南史》:“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40] 。 萧衍:“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39] 吕祖谦:“陈庆之以东南之兵数千入中原,士马强盛之地,大小数十战,未尝少挫,遂入洛阳。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然卒以败归,理亦宜然。何以言之?夫孤军独进,不能成功,自古皆然。” 郝经:“陈庆之乘魏之乱而纳元颢,未几而狼狈以归。” 毛泽东:“再读此传,为之神往”[41] 。 4史籍记载 编辑 《梁书·卷三十二·本纪二十六》 《南史·卷六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2. 《梁书·卷第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六》: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除奉朝请。 3.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普通中,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求入内附,以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诸军应接。 4.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还,除宣猛将军、文德主帅,仍率军二千,送豫章王综入镇徐州。魏遣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众二万来拒,屯据陟□。延明先遣其别将丘大千筑垒浔梁,观兵近境。庆之进薄其垒,一鼓便溃。 5.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月,庚辰,综与梁话及淮阴苗文宠夜出,步投彧军。及旦,斋内诸阁犹闭不开,众莫知所以,唯见城外魏军呼曰:“汝豫章王昨夜已来,在我军中,汝尚何为!”城中求王不获,军遂大溃。魏人入彭城,乘胜追击梁兵,复取诸城,至宿豫而还。将佐士卒死没者什七八,唯陈庆之帅所部得还。 6.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后豫章王弃军奔魏,众皆溃散,诸将莫能制止。庆之乃斩关夜退,军士得全。 7.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转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8.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一》:辛巳,魏扬州刺史李宪以寿阳降,宣猛将军陈庆之入据其城,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七万五千口。 9.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 10.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 词条标签: 人物 , 中国历史人物 , 将领 , 军事人物 , 历史人物 陈庆之 陈庆之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冉闵 s 冉闵 虞允文 s 虞允文 斛律光 s 斛律光 狄青 s 狄青 尔朱英娥 s 尔朱英娥 霍去病 s 霍去病 白起 s 白起 独孤信 s 独孤信 高长恭 s 高长恭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918285次 编辑次数:102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20 创建者:七魂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77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1]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2] 别 名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出生日期1130年9月15日 逝世日期1200年4月23日 职 业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信 仰儒家 主要成就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 祖 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谥 号文 爵 位徽国公 学 派考亭学派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3]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与知县、好友石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览其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燕居之所“韦斋”旧址,手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揭榜。 乾道九年(1173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3]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时值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但却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熹长子朱塾卒。闻噩耗后,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祠。五月,朱熹迁居建阳。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3] 绍熙五年(1194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势骤然紧张起来。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具有道学家傲骨、强烈忧国忧民心态的朱熹,不敢推辞朝命,欣然拜命前往赴任。五月,朱熹至潭州。此时,瑶民已败退深山,被困溪洞。朱熹采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因本次镇压瑶民起义是湖北、湖南两地的共同行动,朱熹的招抚遭到了湖北帅王蔺的反对,在蒲来矢押解后,王蔺主张斩杀以警众。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中,直接向宋宁宗面恳,要求对瑶民“毋失大信”。朱熹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3]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第三、四、五札论潭州善后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朝鲜王朝末期画家蔡龙臣绘制的朱熹画像 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朱熹还居建阳考亭。 宋朝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 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党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终于预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临头的不祥预感,更加抓紧著述。 庆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几乎完全失明。朱熹却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紧整理残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竟令守臣约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 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5] 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6]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④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7]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9] 。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文集》)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 人性二元论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11] 。“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朱熹 题赠门人彦忠彦孝诗册 册页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13] 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朱熹对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以及历代天文地理知识都有涉猎,特别是对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名著《梦溪笔谈》钻研尤深,使得《梦溪笔谈》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朱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这都说明,他把理学推向鼎盛时期,使儒学的哲学化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作基础的。 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14] 提出要更好地研究历法,需要有好的观测仪器进行观察、检验。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他设想设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15] 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 据乐爱国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十月,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 公元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宋朝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17] 。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一处著名的高等学府。[10]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朱熹《蓬户手卷》真迹,国外私人藏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19]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又因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20] 朱子画像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21]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3]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凤凰网(《理学大师: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10] 宋人黄震《黄氏日抄》云:晦庵为《集注》,复祖诂训,先明字义,使本文坦然易知,而后……发其指要。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23] 。 清人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英国现代生物学家李约瑟:①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一精心表达的自然体系时,我们不能不承认宋代哲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②至少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这一点是不可能有疑问的。③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宋史·道学·朱熹传》 5轶事典故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现在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26] 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他前往视察灾情,他曾遍访于崇安各山谷之间。在视察中,朱熹发现“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难与图事”(《文集》卷10)。他说:“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为之理”(同上)。由于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地方官不认真救济,到次年青黄不接之时,就在崇安发生了饥民暴动。这时,朱熹与知县诸葛廷瑞共同发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这才平息了饥民的暴动。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并建议朝廷广为推行,作为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的机构。他规定“社仓”的任务,是在青黄不接之时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20%,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贷粮,若发生小饥,息利可以减半,若发生大饥、则可免除利息。当然设立社仓的最大好处可以防止农民暴动。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五夫社仓”,作为试点,并上疏朝廷,建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而未能广为推行,只有极少地方,如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实行了这个措施。[10] 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九渊与朱熹同时,小于朱熹9岁。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他的题目是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印象。这件事说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张栻,字敬夫,师从胡宏,学有专长,自成一派,号称湖湘学派,朱熹对他早有敬仰之心。朱熹和张栻进行了一次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最著名的会讲——朱张会讲,开创了会讲之先河。两人的讨论从太极之理上展开并最终趋于一致。朱、张会讲于岳麓书院,从各地赶来听者达数千人。在岳麓书院讲堂,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后被书院奉为校训。在经过两个月的岳麓讲学后,朱熹在张栻的陪同下游南岳衡山。在一路的游览中,眼前的无边风景,不时牵动他们的诗兴,他们一边游览一边唱酬。几天里,他们共得诗一百四十九篇,合编为《南岳唱酬集》。下了衡山,从岳宫到槠州一百八十里,朱熹和张栻就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临别前的讨论。两人朝夕在船中,讨论《中庸》之义三天三夜未曾合眼。朱熹与张栻分手后,携弟子范念德、林择之东归,一路轮流更换唱和。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 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熹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南剑三先生”李侗的教诲,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的上方有什么?”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南宋朱熹年轻时,从建阳到泉州同安县赴任,路经莆田时,于夹漈草堂见到了郑樵。年过五旬的郑樵对他以礼相待。席间,桌上只有一碟姜、一碟盐巴,朱熹的书僮看到心中暗暗不乐。朱熹取出一部手稿,请郑樵过目指正。郑樵恭敬地接过,放在桌上。接着,他燃起一炷香,室内顿时异香扑鼻。这时,恰好窗外吹来一阵山风,把手稿一页一页地掀开。郑樵一动不动地站立着,像被清风吹醉一般。等到风过去后,他才慢慢地转过身子,把手稿还给了朱熹。两人促膝而谈,一连谈了三天三夜、朱熹十分高兴,特地写了一幅对联表示感谢。联句是: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 朱熹离开草堂后,步行到前次下马的地方上马。他的书僮不满说:“这个老头子算什么贤人?他对相公太无礼了。无酒无肴,只有一碟姜一碟盐,亏他做得出来。”朱熹说:“那盐不是海里才有的吗?那姜不是山里才有的吗?尽山尽海,是行大礼啊!” 书僮:“相公的手稿,他连看都不看……”朱熹:“你没看到吗?我送他手稿时,他特地燃起一炷香,这是很尊重我啊;风吹开稿页那阵子,他把稿子看完了。他跟我谈了不少好意见,还能把手稿里的原句背出来,令人钦佩。”书僮:“相公老远跑来见他。可今天离开时,他送都不送一程。” 朱熹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正说着,前面草丛里突然哗啦一声,一只五色雉鸟从头顶飞过。两人不由得回过头来,却见郑樵还站在远处的草堂门口前,保持原先送客的姿态,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朱熹笑着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朱熹有足疾,曾有一个江湖郎中来为他治疗。针灸以后,老夫子感到腿脚轻便了不少。朱十分高兴,重金酬谢的同时,还送给这个道人一首诗:“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撑动,想不到针灸还真有神奇之功。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 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山景区的文公山朱子文化园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30] 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额、楹联,其中有不少联文。古朴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大匾,题为“朱熹纪念馆”五个醒目大字。是方毅同志在武夷山视察时留下的墨宝。殿前大门两侧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这副楹联悬于大门显得端庄典雅,醒目点题。[31] 大殿前有一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联。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字体雄浑、硕壮。 朱熹纪念馆,位于武夷宫古街。为仿宋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5米,东西宽约25米,占地约875平方米,由前厅、两廊、庭院、展厅等组成。前厅正门上,高悬“朱熹纪念馆”横匾,5个大字庄重而苍劲有力。殿前大门两侧悬挂3幅抱柱联,一幅是赵朴初撰并书,联曰:“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一幅为清康熙御笔:“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还有一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撰并书:“致广大而尽精微,网罗历代;尊德性而道学问,体用兼赅。”大门两侧围墙上各镶嵌10块碑刻,为朱熹手书《潭州城南二十景》诗,是朱熹访问张栻于长沙岳麓书院唱和的诗作。 仙游枫亭文昌阁前身为会心书院,始建于隋代,初为庵堂。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并亲书“敬义堂”为匾。明嘉靖四年(1525年)更名“会心书院”,后几经兴废,1996年在遗址复建文昌阁。
78
王守仁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 出生地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 出生日期1472年10月31日(壬辰年) 逝世日期1529年1月9日(己丑年) 职 业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信 仰心学 主要成就平定宁王之乱 平定思田、诸瑶叛乱 剿灭南赣盗贼 创立“阳明心学”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 安葬地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字 号字伯安,号阳明 封 爵新建伯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很不同寻常。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 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4]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3] 被贬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 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宸濠攻打安庆受挫,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立院讲学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总督两广 清代焦秉贞绘《王阳明像》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 王守仁 草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 ,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3] 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3] 2主要功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4] 3历史评价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7]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7]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7] 纪晓岚:“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7] 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7] 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7] 章太炎:“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7]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7]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7]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7]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7]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7]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7]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8]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9] 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7] 张岱年:“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7] 杜维明:“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7]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10]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12] 书法 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 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1]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作品收录于《明史》[1] [3] 、《古文观止》 曾祖父 王世杰(一说王杰[13] ) 祖父 王天叙(一说王伦[13] ) 父亲 王华(官南京吏部尚书) 岳父 诸养和 夫人 诸氏 弟弟 王守文 儿子 王正宪、王正亿(子) 孙子 王承勋、王承学、王承恩 曾孙 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通、王先鋐、王先铎 玄孙 王业弘、王业洵[3] 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王守仁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1989年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投资20余万元,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 1988-1989年整修后所刻《重修王阳明先生墓碑记》内容: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绍兴府余姚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兵部主事,左检都御史,巡抚南赣,总督两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先生,少颖悟,博览经籍,后倡导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为旨归,世称‘姚江学派’,于明中叶后,影响甚巨,播扬东瀛。嘉靖七年,先生兵卒于江西南安,享年五十有七。先生常讲学于山阴,且深有桑梓之念。故卒后由弟子王畿等扶柩归岳越,葬于今绍兴县兰亭花街鲜虾山南麓,明清间数修其墓。一九三七年,当地驻军军官常撰文立碑,此后渐次荒芜。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绍兴县人民政府列其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王阳明墓修复委员会。一九八八年出资修墓,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中介,经日本国九州大学冈田武彦名誉教授发起,日本友人二百八十一名,集资赞助哲茔,赖复永垂,瞻仰爰为之记。修墓工程肇始于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二日,竣工于一九八九年三月。——绍兴县王阳明墓修复委员会,一九八九年三月。 ◆ 余姚四贤 王阳明 四先贤 明朝二十四臣 儒家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1. 王守仁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1-20] . 2. 王阳明 .传习录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年1月 :4 . 3. 《明史》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传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1-21] . 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年11月第1版 . 5. 王守仁题跋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 6. 《书王文成集后》 7. 著名人物评价王阳明 .贵阳政府网 [引用日期2014-09-17] . 8. 《检论》,卷八,杂志 9. 郭沫若·《王阳明礼赞》 10. 余秋雨·《乡关何处》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政治人物 , 军事人物 , 历史
79
李斯
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1]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2] ,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3]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3]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4]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5] ,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6]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7]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8]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9] 。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10]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11] ;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12]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13] 。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14]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出生地楚国上蔡 出生时间约公元前280年(壬子年) 去世时间公元前208年 主要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主要成就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官 职左丞相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1] ,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16]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17] 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18] 李斯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19]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3] ,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秦王听取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22] ,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23] 。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24]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25] 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26]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28] 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29] 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30] 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31] 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32] 夷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36-37] 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司马迁:“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司马贞:“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 苏轼:“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李贽:“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归有光:“李斯用秦,机、云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事移时易,求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听华亭之鹤唳,岂可得哉? 王夫之:“秦政、李斯以破封建为万世罪,而贾谊以诸侯王之大为汉痛哭,亦何以异于孤秦。” 姚鼐:“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王士禛:“余素不喜李贽之学,其《藏书》《续藏书》未尝寓目。近偶观之,其最害道者莫如《论狂狷》一篇。其言谓放勋狂而帝,文王狂而王,泰伯狂而伯,皆狂也。舜也、禹也、汤、武也、太公、周、召,皆狂也。汉高帝,狂之神;文帝,狂之圣也。此等谬论,正如醉梦中呓语,而当时诸名士极推尊之,何哉?若以李斯、桑弘羊、吕不韦、李园、贾诩、董昭为名臣,温峤为逆贼,所谓好恶拂人之性者也。以扬雄、胡广、谯周、冯道为吏隐外臣,亦大谬。” 曾国藩:“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毛泽东:“孟夫子一派主张后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先法后王。”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 李斯作品除上述散文外,还有碑铭。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 李斯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令后人追捧。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流,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被称为书法笔祖。[34-35] 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35] 另有一说,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嬴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加上韩非的三条不利于秦国发展的建议、姚贾的陷害,使秦王将韩非下狱拷打。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政,无奈秦王政铁心欲除韩非。后秦王以韩非书中《八经》之三中除“阴奸”之术施于韩非,嫁祸于李斯,从而不背骂名。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李斯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以古非今,搅乱民心。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最后,他又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33] [35] 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曾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使得部分珍贵书籍得以保存了下来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墓在蔡国故城的西南部,位于李斯楼东南角,是一个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阶,墓前树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34] 李斯的故居有两处:一是故城东门里东西大道路北,在今上蔡一中一带,面积约5000平方米。二是上蔡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李斯楼。李斯出身平民,虽然当上了楚国管仓库的小吏,得空时仍在自己院中种些蔬菜。参加劳动。其故居处尚有一口李斯浇菜的水井,后人尊称为“李斯井”。 李斯楼,是李斯的乡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亲朋的掩护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楼。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说是李斯的后代,四周松柏掩映,花木丛生,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据传,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处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此涧沟中饮马,后人便称此处为跑马岗和饮马涧。 李斯被斩于咸阳后赵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个李斯的故居处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最深处竟达丈余。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后人为纪念李斯,称此处为“李斯坑”。[34] 9艺术形象 编辑 艺术形象-李斯 艺术形象-李斯(18张) 《大秦直道》张子健饰李斯 《楚汉传奇》李建新饰李斯 《秦始皇》(1986年刘永主演的电视剧)梁汉威饰李斯 《秦始皇》(2002年张丰毅主演电视剧)刘威饰李斯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秦朝宰相 中国著名书法家(古代及近代)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2. 清 王昶《金石萃编》 3.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4.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秦王乃拜斯为长史 5.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6.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秦王拜斯为客卿。 7.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会韩人郑国来闲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8.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9.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10.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 词条标签: 书籍 , 人物 , 政治人物 , 历史 , 历史人物
80
赵佶
(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别 名宋徽宗、道君皇帝、昏德公 出生地汴京皇宫 出生日期1082年5月初5日 逝世日期1135年6月5日 职 业皇帝,书画家 信 仰道教 主要成就收复青唐地区 创立“瘦金体” 代表作品《宋徽宗御制道德经解》、书牡丹诗 在位时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 谥 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 庙 号徽宗 宋徽宗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弟 宋朝第八任皇帝。他在位期间,重用蔡京、高俅、王黼、童贯、梁师成、汪伯彦、朱勔、李邦彦等奸臣,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欲,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靖康稗史笺证》卷5《呻吟语》记:「二王令成棣译询宫中事:道宗五七日必御一处女,得御一次即畀位号,续幸一次进一阶。退位后,出宫女六千人,宜其亡国。 赵佶本来无机会继承大统,宋哲宗二十三岁英年早逝,无子,故宋朝皇室由他的弟弟寻找继承人。本来哲宗弟以大宁郡王赵佖最长,惜患有眼疾不能继位,故以当时封为端王的赵佶继承大统。宰相章惇当时反对赵佶继位,反而建议立哲宗同母弟蔡王赵似,但向太后支持赵佶继位,故赵佶顺利成为大宋皇帝。 赵佶在位期间,“妄耗百出,不可胜数”,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开封府,修建园林宫殿,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3],激起各地民变。 其中以新党蔡京任丞相与宦官童贯为将军所引致的问题最严重。 赵佶继位的时候,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认为其轻佻不可以治国,但向太后力荐,并以宋神宗语驳斥反对派:“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六》)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改年号为“建中靖国”。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在位共二十五年。 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 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士兵郭京身上,郭京谎称身怀佛道二教之法术,妄以道门“六甲法”以及佛教“毗沙门天王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 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太祖献 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 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岳飞在他的《满江红》中曾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金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 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洛阳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都城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第一是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天水郡王,升为一品,原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天水郡公,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侮辱含义。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 同年八月,十余辆牛车到达两浙,十月,南宋将徽宗暂葬于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名曰永固陵(后改名永佑陵)。 元符:1100年 建中靖国:1101年 崇宁:1102年—1106年 大观: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5年 [1]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由于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有一观点确定他的真迹有《诗帖》、《柳鸭图》、《池塘晚秋图》、《竹禽图》、《四禽图》等,而《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是御题画。 宋徽宗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 徽宗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画家往来。即位以后,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画院的重视和发展。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徽宗对 画院创作的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宋徽宗本人的创作面目并不象他要求画院画家的那样工谨细丽,而是偏于粗犷的水墨画。传世作品中,有其签押的作品较多,但所画比较工细的,如《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被认定是他的亲笔,两画都是水墨纸本,笔法简朴,不尚铅华,而得自然之趣。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也属此类。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这位书画皇帝不无干系。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北宋灭亡后,兴盛一时的徽宗宣和画院随之结束,一些画院画家经过辗转逃亡,逐渐集结于南宋的都城临安,先后被恢复在画院中的职务,成为南宋画院的骨干力量。李唐、刘宗古、杨士贤、李迪、李安忠、苏汉臣、朱锐、李从训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宋高宗虽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对于书画之事,仍十分重视,特别是后来他利用绘画为他的政治服务,组织画家进行创作。所以,南宋时绘画活动主要还是以画院为中心。 另外,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2] 2012年1月2日,在广东中翰清花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清花岁月”跨年拍卖会上,备受关注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拍出了1.4亿元天价。 据了解,宋徽宗这件拍品从预展起便受到藏家关注。在拍卖会现场,这件拍品从起拍价6000万一路喊到1.2亿,最终85号竞拍者以1.4亿拿下了这件作品。 然而,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却表示,现存于世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是赵佶赐予童贯的书法作品,但只有一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他从未听说过有两件,在深圳拍出的这件作品应当是赝品或临摹品,“现在假拍与赝品很多,做局也很多,很难说。”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赫赫名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纵30.9厘米、横322.1厘米,朱丝界栏,素笺本,书法落款亦为“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并有大量鉴藏印如“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安仪周家珍藏”等。[3] 宋徽宗的签名堪称甚有特点。像一个“天”字但是这“天”字的第一笔又和下面的有一段距离。其意为 “天下一人” 宋徽宗赵佶他创造的“瘦金书”,颇得书法家重视,用这种字体书写的崇宁大观等钱币是收藏家至爱的珍品。《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他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画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 他对自然观察入微,曾写到:“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等有关绘画的理论文章。广泛搜集历代文物,令下属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录》等著名美术史书籍。对研究美术史有相当大的贡献。 徽宗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由于 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有一观点确定他的真迹有《柳鸭图》《池塘晚秋图》《竹禽图》《四禽图》等,而《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是御题画。 宋徽宗还亲自出题,留下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佳话:一日,赵佶踏春而归,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考。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但都表现不出“香”字来。独有一青年画匠 奇思杰构,欣然命笔。画构思很巧妙: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宋徽宗俯身细览,抚掌大赞:“妙!妙!妙!”接着评道,“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无形的花‘香’,有形的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 !” 众画师一听,莫不惊服,皆自愧不如。他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宗教 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他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间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宋徽宗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 俗语十道九医;道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扮演了地方医疗机构的角色。宋徽宗在地方上大建宫观,他的一个想法就是把当时先进的医疗送到基层——是他作为道君皇帝的惠政之一。 宋代,是我国茶事演进的重要阶段,盛行点茶、斗茶以及茶百戏等。宋徽宗精于茶艺,曾多次为臣下点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其“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还下诏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称优雅的贡茶,如玉清庆云、瑞云翔龙、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关于该书书名,此书绪言中说:“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说:“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有著录:“《圣宋茶论》一卷,右徽宗御制”。《文献通考》沿录,可见此书原名《茶论》。由于晁公武是宋人,所以称宋帝所撰茶论为《圣宋茶论》。明初陶宗仪《说郛》收录了全文,因其所作年代为宋大观年间(1107一1110),遂改称《大观茶论》,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收录此书时沿用此书名,今仍之。 《大观茶论》全书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其中尤其是关于点茶的一篇,详细记录了宋代流行点茶这种代表性的茶艺,为后人了解宋代点茶提供了依据。 01.章惇:“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02.《宋史》记载:“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馀,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03.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纪》,不由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04.据明人《良斋杂说》记载:“李后主亡国,最为可怜,宋徽宗其后身也 05.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评点知识分子型皇帝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十月十日,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赵佶身边有一名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给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妓女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 与此同时,赵佶结交了一批与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挚友王诜(shēn),娶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但王诜为人放荡,行为极不检点。虽然公主温柔贤淑,尽心侍奉公婆,而王诜却偏偏宠爱小妾,她们竟然多次顶撞公主。神宗为此曾两次将王诜贬官,但他却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妾寻欢作乐。品行如此恶劣之人,却是赵佶的坐上宾。他们经常一起光顾京城内有名的妓馆——撷芳楼。王诜藏有名画《蜀葵图》,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记于心,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就把王诜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过去。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哪知赵佶却将两半幅画裱成一幅完整的画送给了他,于此可知二人之间的关系之深。 赵佶对王诜如此大方,王诜自然投桃报李。有一次,赵佶在皇宫遇到王诜,恰巧因为忘带篦(bì)子,便向王诜借篦子梳头。王诜把篦子递给他。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做得极为精美,爱不释手,直夸篦子新奇可爱。王诜不失时机地说:“近日我做了两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过,过会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当晚,王诜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给赵佶送篦子。高俅到赵佶府中时,正逢赵佶在蹴鞠(cùjū),就在旁边观看等候。赵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年便是街头踢蹴鞠的行家,精于此技。见到赵佶踢得好时,高俅大声喝彩。赵佶便招呼高俅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陪赵佶踢球。赵佶玩得非常尽兴,便吩咐仆人向王诜传话,说要将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日益受到赵佶的宠幸。后来,有些仆人跟赵佶讨赏,他居然说:“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赵佶之放浪形骸可见一斑。 当上皇帝以后,徽宗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继续过着糜烂生活。徽宗17岁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俭约,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此时,徽宗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徽宗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所觉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徽宗如愿以偿,甚为欢喜。据记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显而易见,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还能帮助徽宗处理奏章。因此,徽宗更偏爱郑氏。徽宗多次赐给郑氏情词艳曲,后来传出宫禁,广为流传。王皇后去世,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册封郑氏为皇后。 除了郑、王二氏之外,受宠爱的还有二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刘贵妃,出身寒微,却花容月貌,入宫即得到赵佶宠幸,由才人连升7级而至贵妃。然而,好景不长,升贵妃后不久即去世。刘贵妃曾亲手在庭院中种植了几株芭蕉,当时她说:“等这些芭蕉长大,恐怕我也看不着了。”在旁的侍从闻听此言,慌忙上奏徽宗,徽宗起初很不在意。谁知过了两天,刘贵妃病重,等徽宗前去探视时,刘贵妃已撒手而去。徽宗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将其生平事迹编成诗文,令乐府谱曲奏唱。 正当徽宗为此伤感时,内侍杨戬(jiǎn)在徽宗面前夸耀另一刘氏有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王昭君,徽宗将其召入宫中。刘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风流。徽宗一见,魂不守舍,瞬间便将丧妃之痛遗忘殆尽。徽宗对刘氏大加宠爱,与她形影不离,若离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刘氏天资颖悟,善于逢迎徽宗。还极善涂饰,每制一衣,款式新颖,装扮起来胜似天仙。不但徽宗喜欢,就连京城内外也竞相仿效。在徽宗看来,刘氏回眸一笑,六宫粉黛尽无颜色。道士林灵素见刘氏如此得宠,便曲意奉承,称刘氏为“九华玉真安妃”,绘其像供奉于神霄帝君之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氏渐渐风韵不再,生性轻佻浮浪的徽宗欲再觅新欢。 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佳丽如云,但徽宗对她们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便微服出宫,寻找刺激。李师师,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岁丧父,遂入娼籍李家,后来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她色艺双全,慷慨有侠名,号称“飞将军”。李师师既名冠汴京,徽宗自然不会放过她。自政和以后,徽宗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为了寻欢作乐,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专门负责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员还帮助徽宗撒谎,如当日不上朝,就说徽宗有排档(宫中宴饮);次日未归,就传旨称有疮痍(染病)。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光彩之事,所以徽宗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发现;其实多数朝臣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却不敢过问,致使徽宗更加放荡。秘书省正字曹辅曾经挺身而出,上疏规谏徽宗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徽宗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fǔ)等人处理此事。这些人自然领会徽宗的意思,以曹辅诬蔑天子之罪论处,徽宗当即将曹辅发配郴州。 黄河清,圣人生 三国时期曹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事实是,出现“河清”,显然与什么“圣人出”无关。大概谁也不会认为宋徽宗是个圣人,但他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 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即史书中作为祥瑞记下的“河清”,并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李鄂荣:《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说说黄河的“黄”》) 根据《宋史》,宋徽宗在位年间的三次“河清”,分别为:第一次,大观元年(1107年),“乾宁军、同州黄河清。”第二次,大观二年(1108年),“同州黄河清。”,第三次,大观三年(1109年),“陕州、同州黄河清。” 大观元年(1107年)“乾宁军言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诏以乾宁军为清州”(《续资治通鉴》)。“黄河清”被谱写成新曲流传(蔡绦:《铁围山丛谈》),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些祥瑞的“河渎碑”。此碑至今尚在。 可是立碑后仅仅15年,到了1127年,这个导致北宋亡国的宋徽宗,便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一起被金兵俘虏,押到了金朝统治下的东北地区。(和吉:《司马祠———黄河札记》) 5书画成就 编辑 独创“瘦金体”书法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 《瑞鹤图》 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 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池塘秋晚图》卷 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既以开创了一大流派的书体。 诗书画印四结合 宋徽宗 赵佶于花鸟画尤为注意。《宣和画谱》记录了他收藏的花鸟画二千七百八十六件,占全部藏品的百分之四十四。可见其偏爱之深。《画继》记载赵佶曾写《筠庄纵鹤图》。 “或戏上林,或饮太液,翔凤跃龙之形,擎露舞风之态,引吭唳天,以极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洁,并立而不争,独行而不倚,闲暇之格,清迥之姿,寓于缣素之上,各极其妙。”这种赞誉赵佶花鸟画精致、生动传神的文字记载俯拾皆是。流传至今题为赵佶的大量精美的花鸟画作,则证实了这种记载的真实性。赵佶的花鸟画,以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既从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长规律,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 中国传统花鸟画向分徐(熙)、黄(筌)两派,两派各有长短。黄派长于用色而短于用笔,徐派长于用笔而短于用色。以技术的标准论,徐不及黄的精工艳丽;凭艺术的标准言,黄不及徐的气韵潇洒。用笔和设色作为中国传统花鸟画技法中两大极为重要的元素,缺一不可。各走极端,易生偏向。北宋前期黄派画风一统画院,经过一百年的辗转摹拟而显得毫无生气之时,崔白、易元吉奋起改革复兴徐熙画法,黄派暂居下风,但并未退出花鸟画坛,因而使花鸟画得以蓬勃发展。至北宋晚期,徐、黄两派实际上处于并行发展的势态。凭赵佶深厚的艺术修养,他对徐、黄两派的技法特点的认识是清醒的。因此,赵佶的花鸟画是学习吴元瑜而上继崔白,也就是兼有徐熙一派之长。当然他也并非只学一家,而是“妙体众形,兼备六法”的。如文献记载那样,时而承继徐熙落墨写生的遗法,时而“专徐熙黄荃父子之美”。显然,就创作技法而言,徽宗既学吴元瑜、崔白也就是徐熙系统的用笔,又喜黄荃、黄居宷的用色,并力求使两者达到浑化一体的境界。徐熙野逸,黄家富贵。徐、黄两派又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赵佶作为当朝皇帝,又是极力享受荣华富贵、纵情奢侈的人,对于精工富丽的黄派风格,有他根深蒂固的爱好。同时,他又处在文人画蔚然兴起之后,必定受到时代风气的熏染。他的周围又聚集着一群雅好文人生活方式的贵官宗室如王诜、赵令穰等,又与文人画的倡导者之一米芾关系颇为密切。米芾崇尚“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美学观,赵佶自然深受影响。尤其是他本人全面而又精深的文化艺术修养更使其审美情趣中透射出浓郁的文人气质。因此,赵佶既崇尚黄派的富贵,又喜好徐派的野逸,其审美趣味也是糅和了徐、黄两家的。 历来关于赵佶的艺术成就,论者都以他的花鸟画为最高。赵佶艺术的独创性和对后代的影响力,也主要体现在他的花鸟画中。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物象意念安排的独特性。经营位置为画家的总要,所以画面布置因题材内容繁简不同也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般的方法,这是人人皆能学习而得的;也有特殊的方法,这需要作者独出心裁,巧妙安排。赵佶花鸟画的构图,时有匠心独运之作。如《鸜鹆图》轴,画幅下面靠左以水墨写鸜鹆两只,奋翅相争纠结在一起,一反一正,羽毛狼藉。上面一只处于优势,用利爪抓住对方的胸腹,张嘴怒视;但是下面的一只并不示弱,依然奋勇挣扎,进行反击,回首猛啄它的右足。上面靠左一大片空白,仅飘动着几根羽毛,令人想到这两只酣战的鸜鹆,是从高处一直斗下来,并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右下斜出一松枝向右上伸展,上栖另一鸜鹆,作噪鸣状,扑翼俯看下面两只正在争斗的同伴,不知是喝彩还是劝架,又似乎想飞下来参加决斗。焦急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鸜鹆的心理感情,也刻画得细致入微。槎枒的松枝和瘦硬锋锐的松针,与纠结在一团的浓墨的鸜鹆相对比,更增强了画面的动感。虽然画中所撷取的都是自然写实的物象,但由于物象意念安排得巧妙和独特,从而暗示出超出有限时空意象的无限理想化的艺术世界。这是徽宗时期花鸟画的特有风格,并由此开启了南宋刘、李、马、夏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改革先声。 第二,写实技法的独特性。有一位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外国专家曾把赵佶花鸟画的写实技巧称为“魔术般的写实主义”,因为它给人以“魔术般的诱惑力”(劳伦斯·西克曼:《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北宋的绘画理论中以气韵为高的说法已不少见,但在赵佶时代,严格要求形神并举。“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益州名画录》) 。形似以物趣胜,神似以天趣胜,最理想的境界是由形似达到神似。所谓写生的逼真,不但要有正确的形体,还必须富有活泼的精神。赵佶在创作实践中,一直是力求由形似达到神似的。传说赵佶画翎毛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这正是为了由形似达到神似所作的技术性尝试。如《御鹰图》, 论其艺术描绘,双勾谨细,毛羽洒然,形体生动而自然。尤其是鹰眼的神姿,英气勃发,显示着一种威猛之气。而艺术的格调,却是清新文雅,绝去粗犷率野的情味。尽管双勾是历来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新颖的画风,是形神兼备的高妙写生,已从朴实真诚之趣,变而为精微灵动,与崔白、吴元瑜等显示了一定的距离了。又如《金英秋禽图》中的一双喜鹊,笔画细致,描绘对象无微不至。以俊放的笔来表达细致的写生,真可谓神妙之至。花的妩媚,叶的飘逸,枝的挺劲,草的绰约,石的玲珑,以及鸟兽的飞鸣跳跃,草虫的飞翔蠕动,无一不赖其魔术般的写实技巧款款传出,而了无遗憾。正如张丑题赵佶 书画作品 书画作品(13张) 的《梅花鸜鹆图》诗:“梅花鸜鹆宣和笔,十指春风成色丝;五百奇踪悬挂处,暗香疏羽共纷披。”所谓“奇踪”和“色丝”都是形容绝妙之意。这种写生传统是中国画最可宝贵的传统。其实,苏轼论证绘画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的含义,不是不要形似而单讲神似,而是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抒写出对象的内在精神。譬如他在《书黄荃画雀》中写道:“黄荃画飞雀,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在这里,苏轼特别强调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研究对象,这与赵佶之钻研“孔雀升高,必举左”,态度上又似乎是相近的。 第三,诗、书、画、印结合的独特性。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上,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题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鬼管。”全图开合有序,诗发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 书画作品节选 书画作品节选(19张) 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尤其是签名,喜作花押,据说是“天下一人”的略笔,也有认为是“天水”之意。盖章多用葫芦形印,或“政和”、“宣和”等小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押印于书画的款识上,始于宋代苏轼、米芾、赵佶、赵子团等人。元明以后,诗、书、画、印相结合已成为中国画的传统特征,但在北宋,却还处于草创时期,赵佶是善开风气之先的。 显而易见,赵佶的花鸟画是当得起后人的倍加赞美的,但是,与这些誉美之词相悖的,是对他的花鸟画的怀疑甚至否定。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宣和睿览集》累至数百及千余册,度其万机之余,安得暇至于此?要是当时画院中人,仿效其作,特题印之耳。”意思是说,因为赵佶花鸟画数量众多,作为皇帝他是没那么多时间作画的,所以作出以上推测。明代董其昌进一步认为“宣和主人写生花鸟时出殿上捉刀,虽着瘦金书小玺,真赝相错,十不一真”(《书画记》) 。这种妄意的推断,缺少依据,从画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近代亦有人根据刘益、富燮两人曾在政和、宣和年间“供御画”,推测赵佶所有的作品,都是这两人的代笔。赵佶的画迹真赝相杂,这是事实,但因此而否定其绘画创作,这是极不科学的研究态度。据史料记载,徽宗赵佶经常举行书画赏赐活动,这些赏赐给官僚臣下的大量作品中有画院画家的手笔,这本来就是十分自然,无可厚非的。作为皇帝画家赵佶,自然不可能用全部的精力去从事创作,来供给他必需的用途。翰林图画院原属宫廷服役机构,画院画家有义务画这些应制的作品,所谓“供御画”的作用正在于此。徽宗在上面题印,只是表示他对官僚臣下的恩赐之意罢了。在历代画家中,因应酬关系,而出于代笔的也不少。如《宣和画谱》所记:“吴元瑜晚年,多取他画或弟子所摹写,冒以印章,谬为己笔。”可以肯定,这些“他画”或弟子摹作,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了吴元瑜的绘画样式。同样,即使现存徽宗画迹中有画院中人手笔,这些作品也是根据徽宗首肯的模式去创作的,从中仍旧可以见出徽宗的绘画风格和审美趣味,而绝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艺术创作。 美术史家徐邦达在《宋徽宗赵佶亲笔与代笔画的考辨》一文中,将传世的徽宗画迹分为粗拙简朴与精工细丽两种,认为后者只能代表徽宗的鉴赏标准,应是画院中人代笔,而简朴生拙的才是赵佶亲笔。徐邦达关于代笔问题的研究显然比前人深入具体了许多。但是,从绘画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个画家的画风往往不止一种,有主要的画风,也有次要的画风。两种画风有时几乎对立,让人难以相信是出于一人之手。画写生的人有时也画写意,画青绿的人有时也喜欢水墨。早年用功的作品与老年成熟的作品也必然大有差别。作画人若一生只画一种风格的画,那是画工,不是画家。对赵佶画笔真赝的考辨见仁见智都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但是,每一位优秀的画家,总有一种艺术化的人格精神把他所有不同体貌、不同风格的作品融为一体,声息相应。谢稚柳在《宋徽宗赵佶全集·序》中对赵佶各种风格的花鸟画迹的考辨则是较为详审精到的。首先,谢稚柳根据赵佶各个时期不同风貌的画笔中前后统一的笔势特征,将《竹禽图》、《柳鸦芦雁图》、《御鹰图》、《金英秋禽图》、《枇杷山鸟图》、《四禽图》、《写生珍禽图》、《祥龙石图》、《瑞鹤图》、《杏花鹦鹉图》等定为赵佶真笔。认为这些画以其精微灵动的写生和清新文雅的格调表现出赵佶画笔特有的性格和情意,与画院画家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刻意追随是判然有别的。其次,以笔势特征为主,“那停在芙蓉上的锦鸡与并栖在梅枝上的白头鸟,我们看不出与上列赵佶亲笔的笔情墨意,其中含蕴着共同之处,这些只能说是追随赵佶的格调,是无可逃遁的。”谢稚柳还根据《南宋馆阁续录》把《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山禽图》定为御题画,“是‘三舍’学生的创作,或是每月考试的作品,被赵佶入选了,才在画上为之题字”。谢稚柳论证考鉴,比前人似更接近事实的真相。赵佶各种风格的花鸟画迹中虽有赝迹,但他在花鸟画领域中的创造性成就却是不容否定的。 总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画继》) ,诗词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广川画跋》) 。正如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一书中所说:“帝位为徽宗的绘画活动创造了条件,但徽宗的画并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画作本身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后世的。”这是一句十分客观的公道话。可以说,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拥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绘画才能,并真正称得上画家的皇帝。 艺术主张 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令人惊叹。赵佶的画取材于自然写实的物像,他构思巧妙,着重表现超时空的理想世界。这一特点打开了南宋刘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变革之门。他还强调形神并举的绘画意念。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一书中曾说,赵佶的画写实技巧以“魔术般的写实主义”给人以非凡的诱惑力。赵佶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创作时,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这成为元、明以后绘画派传统特征。 赵佶在位时,曾广泛收集历代文物书画,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让文臣分门别类,著书评论,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这些都对宋代的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和倡导作用。他还增加画院画师的俸禄,将画院列入科举制度中,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等诗句为题,考录画师,给画院注入“文人画”的气质。许多画师,如李唐、苏汉臣、米芾等,皆是由此脱颖而出,树誉艺坛。皇帝如此钟爱书画,文人雅客又怎能不趋之若鹜?北宋书法、宫廷画在此时发展到极致。 在书法上,赵佶起初学的是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揉各家,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又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屈铁断金”。特点是笔划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运笔迅疾。字一般呈长形,张弛有度,有一种秀美雅致、舒畅洒脱的感觉,而且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此后尽管学习这种字体的人很多,但能得到其神韵的却寥若晨星,这足以见证赵佶的书法功力。相比之下,赵佶的诗词显得较为平庸,尤其是前期诗词,多为矫情之作,享乐情调十分明显。但在沦为亡国之君之后,他触景生情,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像“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读来让人心中隐隐作痛。 《瑞鹤图》是公认的宋徽宗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为存世绝少的宋徽宗“御笔画”。 此图画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门上方彩云缭绕,18只神态各异的丹顶鹤,在上空翱翔盘旋,另两只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之上,回首相望,天空及宫殿周围的祥云皆以平涂渲染,更烘托出仙鹤动飞之势和曼妙体态,气氛祥和吉庆。画后有赵佶瘦金书叙述一段。 《瑞鹤图》曾收入《宣和睿览集》, 金军攻入汴梁时,这件作品被拆成单幅的卷轴流散出去,清乾隆晚期被收进清宫,溥仪私自夹带出宫后流失到东北,最终成为辽宁博物馆的藏品。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鹤图》,是宋徽宗赵佶之“御笔画”,构图和技法俱皆精到:构图中一改常规花鸟画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姿态百变,无有同者,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池塘秋晚图》卷本幅以荷鹭为主体,将各种动、植物分段安排在画面上。卷首画红蓼与水蜡烛,暗示水岸。接着白鹭一只迎风立于水中。荷叶欹倾,水草顺成一向,衬托白鹭充满张力的姿态。荷叶有的绿意未退,有的则枯萎残破,墨荷与白鹭之间的黑白对比,增强水墨色调的变化关系。后有鸳鸯,一飞一游,红蓼、水蜡烛及枯荷装点出萧瑟的秋意。而白鹭的眼神、鸳鸯的动向尚有往后延伸之势,让观者有意犹未尽之感。 宋徽宗对绘画有精湛的研究,尤擅长花鸟,据传画鸟用生漆来点睛,成豆形突出于画幅之上,又黑又亮,炯炯有神。 《池塘秋晚图》卷 本幅为粉笺本,此粉笺新纸时,光洁亮丽,其上尚印有卷草纹图案,是当时极为珍贵的材质。由于纸面经过上粉处理,具有不吸水性,因而影响到笔墨的趣味。乍看之下,笔墨甚为质朴,有斑剥古趣。其构图是将各种动、植物分段逐次安排在画面上,是唐代及其以前习见的构图式,在描绘花草的形态技法较为古朴,有唐人装饰意味的遗意。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是赵佶晚年被俘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的悲愤之情。 6家族成员 编辑 父母 父亲:宋神宗赵顼 母亲:钦慈皇后陈氏 后妃 1.皇后(5人) 惠恭皇后王氏 王氏,元丰七年(1084年)生于东京汴梁,父为德州刺史王藻,元符二年(1099年)嫁给端王赵佶,封顺国夫人, 元符三年(1100年)立为皇后, 同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3日)生皇长子太子赵桓, 崇宁二年(1103年)生皇二女荣德帝姬赵金奴(即崇国公主,永庆公主,荣福公主). 大观二年(1108年)十月,王氏病死,年仅25岁.初谥“靖和”, 政和元年(1111年)十二月庚戌日,改谥“惠恭”又称“显恭”,葬于裕陵西侧. 显肃皇后郑氏 郑氏,元丰三年(1080年)生于开封,父为郑绅,后封太师,乐平郡王. 初与懿肃贵妃王氏同为钦圣献肃皇后向氏的侍女,徽宗即位后封贤妃,后晋贵妃, 大观四年(1110年)十月封皇后。,宋钦宗靖康元年尊为太上道君皇后,居宁德宫,称宁德太后,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薨于五国城,享年52岁. 明达皇后大刘氏(追封) 刘氏,初为才人,后封明达懿文贵妃, 大观元年(1107年)生皇8子益王赵棫, 大观二年(1108年)生皇11子祁王赵模, 政和元年(1111年)生皇18子信王赵榛, 政和三年秋薨,追封皇后,谥明达. 明节皇后小刘氏(追封) 刘氏,宋哲宗元祐三年即1088年生,父酒保刘宗保,后加节度使,刘氏原为宋哲宗昭怀皇后刘清菁的使女, 政和三年即1113年冬入宫, 政和四年即1114年封明节和文贵妃, 政和五年即1115年生皇25子建安郡王赵模, 政和六年即1116年生和福帝姬赵金珠, 政和八年即1118年生皇26子嘉国公赵椅, 宣和二年即1120年生皇28子英国公赵橞, 宣和三年即1121年薨,享年34岁. 显仁皇后韦氏(追封) 韦氏,元丰三年即1080年生,初与乔贵妃同为郑皇后侍女,崇宁年间,乔氏封贵妃,韦氏遂于崇宁末年封平昌郡君,大观元年五月二十一日(1107年6月13日)生皇9子康王赵构,遂进为婕妤,后又升为婉容, 宋钦宗靖康元年即1126年封龙德宫贤妃, 靖康二年五月一日(1127年),皇9子康王赵构于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史称南宋高宗,韦贤妃被遥尊为"宣和皇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薨,享年80岁,谥"显仁". 2.贵妃(4位) 懿肃贵妃王氏 王氏,初与显肃皇后郑氏同为钦圣献肃皇后向氏的侍女,徽宗即位后,册封王氏为平昌郡君,后升为贵妃.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生皇3子郓王赵楷,其间生惠淑帝姬,康淑帝姬,皆于政和三年(1113年)前早殇, 大观二年(1108年)生皇12子莘王赵植, 政和元年(1111年)正月生顺德帝姬赵缨络, 政和元年(1111年)十二月生皇20女柔福帝姬赵多富(即赵嬛嬛), 政和三年(1113年)生皇22子陈国公赵机, 政和七年(1117年)薨,谥懿肃. 贵妃乔氏(1086-?) 贵妃崔氏(1092-?) 德妃王氏(1093-?)  3.其他有封号低位嫔妃 淑仪金弄玉(1110-?) 淑容裴月里嫦娥(1109-?) 淑容陈娇子(1109-?) 充仪申观音(1109-?) 充仪左宝琴(1107-?) 充容刘新刘娘(1108-?) 充容秦怀珊(1099-?) 充媛席珠珠,初封美人(1108-?) 充媛奚巧芳(1104-?) 贵仪金秋月(1109-?) 贵仪朱桂林(1089-?) 昭仪朱素辉(1110-?) 昭容李珠媛(1109-?) 昭容王三宝奴(1104-?) 昭媛郑媚娘(1107-?) 修仪陆娇奴(1107-?) 修仪蒋敬身(1087-?) 修容黄宝琴:琅琊夫人(1108-?) 修容毛朱英(1096-?) 修媛陈大和(1100-?) 顺仪曹柔(1096-?) 顺容徐散花(1107-?) 顺容周镜秋(1103-?) 婉仪林月姊(1105-?) 婉容王月宫(1099-?) 婉容任金奴(1107-?) 婉容阎宝瑟(1109-?) 据《开封府状》统计,靖康之难时,徽宗有封号的妃嫔及女官共143人,无封号的宫女多达504人。 子女 子 宋徽宗共有32子,其中有25位活到了成年。 长子---赵桓(1100.5.23-1156):即宋钦宗,北宋末代皇帝,母显恭皇后王氏 次子---赵柽:早殇,封衮王,母显肃皇后郑氏 第三子---赵楷(1101-?):封郓王,母懿肃贵妃王氏 第四子---赵楫:早殇,封荆王 第五子---赵枢(1102-?):封肃王 第六子---赵杞(1104-?):封景王 第七子---赵栩(1106-?):封济王 第子---赵棫(1107-?):封益王,母贵妃刘氏 第九子---赵构(1107.6.13-1187.11.9):封康王,即宋高宗,南宋创建者,母韦贤妃 第十子---赵材(1108-?):早殇,封邠王 第十一子---赵模(1108-?):封祁王,母贵妃刘氏 第十二子---赵植(1108-?):封莘王,母懿肃贵妃王氏 第十三子---赵朴(1109-?):封仪王 第十四子---赵棣(1109-?):封徐王 第十五子---赵㮙(㮙:木字旁加一个“咢”,读è,此字今已销亡,1110-?):封沂王 第十六子---赵栱:早殇,封郓王 第十七子---赵栻(1111-?):封和王 第十八子---赵榛(1111-?):封信王,母贵妃刘氏 第十九子---赵椿:早殇,封汉王 第二十子---赵梧(1112-?):也作“赵屋”,封安康郡王 第二十一子---赵楗(1113-?):封广平郡王 第二十二子---赵机(1113-?):早殇,封陈国公,母懿肃贵妃王氏 第二十三子---赵梃(1113-?):封相国公 第二十四子---赵樾(1115-?):封瀛国公 第二十五子---赵柍(1115-?):封建安郡王,母贵妃刘氏 第二十六子---赵椅(1118-?):封嘉国公,母贵妃刘氏 第二十七子---赵栋(1119-?):封温国公 第二十八子---赵楒(1120-?):封英国公,母贵妃刘氏 第二十九子---赵桐(1121-?):封仪国公 第三十子---赵柄(1122-?):封昌国公 第三十一子---赵枞(1123-?):封润国公 第三十二子---赵相(1125-?):封韩国公 第三十三子---赵极 第三十四子---赵柱 第三十五子---赵檀 第三十六子---不详 第三十七子---不详 第三十八子---不详[6] 女 政和三年,公主改称为帝姬。宋徽宗还有34女(见《宋史》和《靖康稗史笺证》中《开封府状》《宋俘记》《呻吟语》《青宫译语》等): 嘉德帝姬赵玉盘(1100-1140):母显肃皇后郑氏,建中靖国元年六月,封德庆公主。改封嘉福,寻改号帝姬,再封嘉德。靖康之变时28岁,初嫁左卫将军曾夤,靖康之变后,为金宋王完颜宗磐妾,完颜宗磐被金熙宗诛杀后,嘉德帝姬没入宫中侍金熙宗,死于天眷三年十二月,后追封夫人。 荣德帝姬赵金奴(1103-?):母显恭皇后王氏。初封永庆公主,改封荣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荣德。靖康之变时25岁,初嫁左卫将军曹晟。靖康之变后,为金完颜昌之妾,完颜昌为金熙宗诛杀后,荣德帝姬入宫中侍金熙宗。 安德帝姬赵金罗(1106-1127):母显肃皇后郑氏,初封淑庆公主,改封安福。寻改号帝姬,再封安德。靖康之变时22岁,初嫁宋左卫将军邦光,1127年靖康之变后为金之都统完颜阇母所占,于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即被折磨死于完颜阇母寨。 茂德帝姬赵福金(1106-1128):初封延庆公主,改封康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茂德。靖康之变时22岁,初嫁宣和殿待制蔡鞗,茂德帝姬容貌最美,因而为金人指名索要,为第一批送入金营者。茂德帝姬先为金二皇子完颜宗望所占,后完颜宗望死,又为完颜希尹所占。第二年,即天会六年八月即被折磨死于完颜希尹寨。 成德帝姬赵瑚儿(1110-?):母显肃皇后郑氏,靖康之变时18岁,初嫁向子房,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载。 洵德帝姬赵富金(1110-?):靖康之变时18岁,初嫁田丕,靖康之变后,为金珍珠大王完颜设也马之妾,设也马即国相完颜宗翰之子。 显德帝姬赵巧云(1111-?):靖康之变时17岁,初嫁刘文彦,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载。 顺德帝姬赵缨络(1111-?):母懿肃贵妃王氏。靖康之变时17岁,初嫁向子扆,靖康之变后,为完颜宗翰所占,后离开完颜宗翰寨去五国城,为金东路都统习古国王按打曷所拘,很快死于按打曷寨中。《宋史》言其改嫁习古国王,这不一定。看金人之行为,则习古王强占顺德帝姬恐难免,但是应该未嫁。 仪福帝姬赵圆珠(1111-?):靖康之变时17岁,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四皇子完颜宗弼所占。 柔福帝姬赵多富(1111-1142):又名嬛嬛,母懿肃贵妃王氏。靖康之变时17岁,未嫁,靖康之变后先为完颜宗望所得,北上时又为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所占,间且为千户国禄所占,入金后,为金太宗吴乞买所占,旬入洗衣院,后又为完颜宗贤带归,最后完颜宗贤将其嫁于徐还。1130年逃回宋。1142年被宋高宗赵构生母韦氏指为假冒[7] 被赵构诛杀。但《随园随笔》和《窃愤续录》认为韦氏在金国也归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正好和柔福帝姬共事一夫,回宋后为名声计杀柔福帝姬以灭口。 保福帝姬赵仙郎(1112-1127):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靖康之变后,同年三月七日被折磨死于刘家寺。 仁福帝姬赵香云(1112-1127):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靖康之变后,同年二月二十五日被折磨死于刘家寺。 惠福帝姬赵珠珠(1112-?):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宝山大王完颜斜保妾(斜保为完颜宗翰之子,完颜设也马之弟)。 永福帝姬赵佛保(1112-?):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入金后入洗衣院。此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载。 贤福帝姬赵金儿(1112-1127):靖康之变时16岁,未嫁,靖康之变后,同年二月二十八日被折磨死于刘家寺。 宁福帝姬赵串珠(1114-?):靖康之变时14岁,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兖王完颜宗隽之妾,完颜宗隽被金熙宗诛杀后,宁福帝姬入宫中侍金熙宗。 和福帝姬赵金珠(1116-?):母贵妃刘氏。靖康之变时12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后未见其出洗衣院之记录。 令福帝姬赵金印(1118-?):靖康之变时10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华福帝姬赵赛月(1119-?):靖康之变时9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庆福帝姬赵金姑(1121-?):靖康之变时7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长大后入金宫侍金熙宗。 纯福帝姬赵金铃(1124-?):靖康之变时4岁,入金时候尚幼,入金入洗衣院居住,长大后先为完颜设也马之妾,后被遣嫁王成棣(即《青宫译语》之作者)。 顺庆公主。薨,追封益国。及改帝姬号,追封顺淑。 寿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母显肃皇后郑氏,初封寿庆公主。薨,追封豫国。及改帝姬号,追封寿淑。 惠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母懿肃贵妃王氏。 安庆公主,改封隆福。薨,追封蜀国。及改帝姬号,追封安淑。 崇德帝姬:宣和二年薨于宋。初封和庆公主,改封崇福。寻改帝姬号。下嫁左卫将军曹湜。再封崇德。 康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母懿肃贵妃王氏。 荣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母显肃皇后郑氏。 保淑帝姬:政和三年逝于宋。 7陵寝墓地 编辑 永佑陵是中国宋朝皇帝宋徽宗的陵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17公里皋埠镇牌口村攒宫茶场内,元朝时陵墓被盗,封土已不存。[8] 8影视形象 编辑 1986年电视剧《林冲》关礼杰 饰 宋徽宗 赵佶影视形象 赵佶影视形象(8张) 1998年电视剧《水浒传》曾宏生 饰 宋徽宗 2001年电视剧《一脚定江山》谢沅江 饰 宋徽宗 2004年电视剧《浪子燕青》侯勇 饰 宋徽宗 2005年电视剧《惊艳一枪》甄志强 饰 宋徽宗 2008年电视剧《少年四大名捕》于洋 饰 宋徽宗 2004年电视剧《江山美人》孙耀威 饰 宋徽宗 2011年电视剧《水浒传》杨子 饰 宋徽宗 2013年电视剧《精忠岳飞》石燕京 饰 宋徽宗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国著名书法家(古代及近代) 宋朝君主 参考资料 1. 赵佶与瘦金体 .网易 [引用日期2013-11-22] . 2. 瘦金体《千字文》拍出1.4亿 .央视网 [引用日期2014-08-17] . 3. 瘦金体《千字文》拍出1.4亿 .新民网 [引用日期2014-08-17] . 4. 毛泽东点评历代帝王 纣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8-1] . 5. 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8-1] . 6. 中国生子最多的皇帝:宋徽宗 .历史网 .2011-05-1 [引用日期2012-10-14] . 7.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人物 赵佶 . 8. 《辍耕录》记载,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杨琏真珈盗掘宋陵,但发现宋徽宗棺内只有一根朽木。大抵是当年金人将赵佶的尸体,按当地的习俗予以火化。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文化人物 , 画家 , 历史人物
81
嵐あらし
ARASHI 编辑 0 岚(ARASHI)是1999年出道的杰尼斯事务所旗下偶像团体,由队长大野智、樱井翔、相叶雅纪、二宫和也、松本润5名成员组成。[1] 至2014年出道十五周年,岚的单曲总销量超过2000万张[2] ,音乐DVD销量位居日本历代第一[3] 。2010年至2013年连续4年担任红白歌会的主持人。2008年至2013年连续六年在东京国立竞技场举办演唱会。[4] 明星关系 成员大野智 成员樱井翔 成员相叶雅纪 成员二宫和也 成员松本润 中文名嵐 外文名ARASHI 国 籍日本 职 业歌手、演员、主持 经纪公司杰尼斯事务所 主要成就3次获得歌手部门年度销售额冠军 4次主持红白歌会 日本观光形象宣传大使 目录 1早年经历 2演艺经历 3主要作品 ▪ 音乐作品 ▪ 演唱会记录 ▪ 发行DVD ▪ 参演电影 ▪ 参演电视剧 ▪ 主持节目 ▪ 广播节目 ▪ 出版图书 4社会活动 5获奖记录 6外界评价 早年经历 编辑 岚的五位成员大野智、樱井翔、相叶雅纪、二宫和也和松本润于十二三岁左右加入事务所,出道前就以Johnny's Jr的身份活跃在电视、舞台等领域。 1996年至1999年期间,全员都参与录制过的综艺节目有《爱LOVE JR》《MUSIC JUMP》《SHOW-NEN J》等。[5] 演艺经历 编辑 1999年9月15日,于夏威夷檀香山的邮轮上举行出道记者会,宣布岚结成。10月9日,岚参加Johnny's Jr.东京巨蛋演唱会。10月11日至29日,岚共同主演的短剧《V之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10月20日至2000年3月8日,岚出演综艺节目《やったるJ》。10月30日至11月27日,体育节目《岚のV1》播出。11月,主持广播节目《岚の金曜日》。11月2日至12月2日,担任99年世界杯排球赛的形象代言人。11月3日,岚正式出道CD《A·RA·SHI》发行。[6] 11月3日和28日,分别在国立代代木竞技场和大阪巨蛋举行出道活动岚大集会。 2000年开始,岚连续4年担任春季高校排球大赛的形象代言人。4月3日至2002年9月26日,主持广播节目《岚音》。4月6日至30日,举办首场“岚 FIRST CONCERT 2000”演唱会。4月15日至12月16日,出演综艺节目《ガキバラ帝国2000!》。7月20日至8月8日,参加富士电视台“お台场どっと混む!”活动现场演唱。8月13日至29日,举办“台风世代”夏季演唱会。[7] 2001年1月15日至3月10日,出演综艺节目《ガキバラ!》。3月25日至4月30日,举办“岚呼唤春天的暴风雨”春季演唱会,这是他们首次全国巡演。4月14日至2003年9月13日,出演综艺节目《USO!?JAPAN》。10月3日至2002年6月26日,岚的首个冠名番组《真夜中的岚》在日本电视台播出。12月23日至2002年1月7日,举办演唱会“ARASHI All Arena tour Join the STORM”。 岚 岚(11张) 2002年春季,岚应夏威夷政府之邀成为“STAND UP HAWAII!!”活动代表,并于3月30日和31日举办“ARASHI FAN TOUR IN HAWAII”歌迷活动。[8] 6月15日,发行第一本写真集《in a rush!》。7月3日至2003年6月25日,岚主持节目《Cの岚!》在日本电视台播出。8月6日至9月8日,举办“HERE WE GO!”夏季演唱会。10月5日至2004年3月27日,岚主持节目《生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10月18日,由岚五人主演电影《生活很艰难但是快乐》上映[9] ,并发行了写真集《岚04150515》以及场刊、原声碟。12月28日至2003年1月13日,举办“ARASHI STORM CONCERT 2003 新岚 ATARASHI ARASHI”演唱会。 2003年7月2日至2005年9月28日,岚主持节目《Dの岚!》在日本电视台播出。8月7日至9月7日,举办“How's it going?”夏季演唱会。10月11日至2004年9月18日,出演综艺节目《探険!ホムンクルス~脳と体のミステリー~》。12月28日至2004年1月12日,举办冬季演唱会。 2004年3月1日,由岚五人主演电影《生活很艰难所以快乐》上映,并发行了写真集《PIKA★★NCHI A to Z 岚的PIKA NCHI DOUBLE般的生活》和场刊。4月3日至2005年3月26日,岚主持节目《岚技》在富士电视台播出。7月27日至8月31日,举办“いざッ、Now Tour!!”演唱会。8月21日至22日,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27“爱心救地球”》。 2005年3月30日,岚参加日本电视台举行的《澳大利亚大陆纵断!激斗3000公里 ULTRA STONG GAME》。4月9日至2007年10月13日,岚主持节目《まごまご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7月26日,发行岚出道五周年纪念写真集《アラシゴト》。7月26日至8月24日,举办“One”夏季巡演。10月5日至2006年9月27日,岚主持节目《Gの岚!》在日本电视台播出。 国立演唱会 国立演唱会(2张) 2006年7月9日至8月31日,举办“ARASHIC ARACHIC ARASICK Cool&Soul”夏季巡演。7月31日,岚乘专机在24小时内连飞曼谷、台北和首尔召开记者会,为首次亚洲巡回演唱会展开宣传。[10] 9月16日和17日,岚在台北小巨蛋举行首个海外大型演唱会“ARASHI FIRST CONCERT 2006 in Taipei~久等了!岚来了!”。[11] 9月22日,出席亚洲音乐节。10月2日至2010年3月22日,岚主持节目《岚的宿题君》在日本电视台播出。11月11日和12日,在首尔举办4场演唱会,门票不到一小时便被一抢而空。[12] 2007年1月3日至8日,举行亚巡凯旋记念公演。1月11日,发行写真集《ARASHI AROUND ASIA》。4月4日,由岚五人主演的电影《黄色的眼泪》上映[13] ,同时发行写真集《黄色い涙 ―西暦一九六三年の岚―》以及场刊。4月21日至30日,在大阪和东京巨蛋举行凯旋记念最终公演。7月14日至10月8日,举行“Time -言语的力量-”夏季巡演。10月20日至2008年3月29日,岚主持节目《GRA》在富士电视台播出。 VS岚 2008年4月10日至2013年3月21日,岚主持节目《秘密岚》在TBS播出。4月12日至今,岚主持的游戏竞技类节目《VS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5月16日至7月6日,举办首次五大巨蛋巡回演唱会“ARASHI Marks 2008 Dream-A-live”。8月30日至31日,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31“爱心救地球”》。[14] 9月3日,发行写真集《ARASHI IS ALIVE!》。9月5日至11月16日展开第二次亚洲巡演,以岚初次登上东京国立竞技场拉开序幕[15] ,并由上海的两场演唱会画上完美句号。[16] 岚是第一个在中国内地举办演唱会的杰尼斯组合。 2009年是岚出道十周年。8月28日至2010年1月17日,在国立竞技场以及五大巨蛋举行纪念演唱会“ARASHI Anniversary Tour 5×10”。[17] 11月20日,岚包下东京迪斯尼海上公园举办庆祝活动。[18] 12月31日,岚首次参加红白歌会。[19] 交给岚吧 2010年1月9日,岚五人出演特别剧《最后的约束》在富士电视台播出。[20] 4月8日起,担任日本观光形象宣传大使。[21] 4月24日至今,岚主持的节目《交给岚吧》在日本电视台播出。8月21日至2011年1月16日,举办“Scene~你和我眼中的风景~”巡演。12月31日,岚担任第61回NHK红白歌会的主持人,成为红白史上首个做主持的组合。[22] 2011年6月24日至26日,岚首次举办“岚のワクワク学校”[23] ,这一活动已成为每年惯例。6月30日,发售书籍《ニッポンの岚》。7月24日至2012年1月15日,举办“Beautiful World”巡演。11月23日,NHK主持特别番组《岚的通向明日之旅》。12月31日,主持第62回NHK红白歌会。[24] 2012年8月25日至26日,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35“爱心救地球”》。[25] 9月20日和21日,在东京国立竞技场举办演唱曲目由歌迷投票的“岚的festival”(アラフェス)。[26] 11月16日至2013年1月13日,举办“Popcorn”巡演。12月17日至19日《岚的通向明日之旅》第2弹在NHK播出。12月31日,主持第63回NHK红白歌会。[27] CM CM(2张) 2013年3月27日至28日,继续播出《岚的通向明日之旅》第2弹。7月13日和20日,岚主持的节目《新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8月24日至25日,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36“爱心救地球”》。[28] 9月21日和22日,举办アラフェス'13。[4] 11月8日至12月22日,举办“LOVE”巡演。12月23日和24日,《岚的通向明日之旅》第3弹播出。12月31日,主持第64回NHK红白歌会。[29] 2014年,岚主演的青春电影系列《PIKA☆NCHI》时隔十年复活,推出最新作《生活很艰难也许快乐》,影片由堤幸彦监修,木村久志执导,将于八月期间在东京水道桥TOKYO DOME CITY HALL先行上映。[30] 5月29日,上海首办《岚学》实况转播。[31] 9月19、20日(当地时间)在夏威夷瓦胡岛举办名为“ARASHI BLAST in Hawaii”的出道15周年纪念公演。[32] 主要作品 编辑 音乐作品 专辑 ARASHI No.1~岚は岚を呼ぶ~ 2001 岚 Single Collection 1999-2001 2002 HERE WE GO! 2002 ピカ☆ンチ LIFE IS HARD だけど HAPPY 2002 How's it going? 2003 いざッ、Now 2004 5×5 THE BEST SELECTION OF 2002←2004 2004 One 2005 ARASHIC 2006 黄色い涙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岚・SAKEROCK 2007 Time 2007 Dream"A"live 2008 All the BEST! 1999-2009 2009 仆の见ている风景 2010 Beautiful World 2011 ウラ岚マニア 2012 Popcorn 2012 LOVE 2013 1 / 2 > < 单曲 歌曲名称(歌曲说明) 发行时间 在线试听 A・RA・SHI (1999年世界杯排球赛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1]) 1999-11-03 SUNRISE日本/HORIZON (2000年职业棒球联赛直播 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1]) 2000-04-05 台风ジェネレーション -Typhoon Generation- (2000年CXお台场どっと混む!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3]) 2000-07-12 感谢カンゲキ雨岚 (富士台日剧《拭去泪水》片头曲[首周公信榜No.2]) 2000-11-08 君のために仆がいる (エスキモー「ピノ」广告曲[首周公信榜No.1]) 2001-04-18 时代 (NTV日剧《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主题曲[首周公信No.1) 2001-08-01 a Day in Our Life (TBS日剧《木更津猫眼》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1]) 2002-02-06 ナイスな心意気 (FJ 「こちら葛饰区亀有公园前派出所」片尾曲[首周公信No1) 2002-04-17 PIKA☆NCHI (电影《生活艰辛但是快乐》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1]) 2002-10-17 とまどいながら (NTV日剧《好孩子的伙伴》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2]) 2003-02-13 1 / 5 > < 演唱会记录 举办时间 演唱会名称 总场次 2000年4月6日~30日 岚 FIRST CONCERT 2000 6 2000年8月13日~19日 岚 ~台风ジェネレーション~SUMMER CONCERT 10 2001年3月25日~4月30日 ARASHI SPRING CONCERT 2001 ~岚が春の岚を呼ぶコンサート~ 26 2001年12月23日~2002年1月7日 ARASHI AII Arena tour join the STORM 13 2002年8月6日~9月8日 ARASHI SUMMER 2002 HERE WE GO! 20 2002年12月8日~2003年1月13日 ARASHI STORM CONCERT 2002 新岚 ATARASHI ARASHI 13 2003年8月7日~9月7日 USO!?ジャパンspecial summer ARASHI 2003 How's it going 22 2003年12月28日~2004年1月12日 WINTER CONCERT 2003-2004~LIVE IS HARDだからHAPPY~ 15 2004年7月27日~8月31日 2004 Dの岚! Presents岚!いざッ、Now Tour!! 27 2005年7月26日~8月24日 岚 LIVE 2005 "One" SUMMER TOUR 27 2006年7月9日~8月31日 SUMMER TOUR 2006 ARASHIC ARACHIC ARASICK Cool&Soul 37 2006年9月16日~17日 ARASHI FIRST CONCERT 2006 in Taipei ~久等了!岚来了!~ 2 2006年11月11日~12日 ARASHI FIRST CONCERT 2006 in Seoul 4 2007年1月3日~1月8日 凯旋记念公演 ARASHI AROUND ASIA 9 2007年4月21日~30日 凯旋记念最终公演 ARASHI AROUND ASIA+in Dome 4 2007年7月14日~10月8日 ARASHI SUMMER TOUR 2007 Time -コトバノチカラ- 47 2008年5月16日~7月6日 ARASHI Marks 2008 Dream-A-live 10 2008年9月5日~11月16日 arashi marks ARASHI AROUND ASIA 2008 10 2009年8月28日~2010年1月17日 ARASHI Anniversary Tour 5×10 15 2010年8月21日~2011年1月16日 ARASHI 10-11 TOUR "Scene"~君と仆の见ている风景~ 16 2011年7月24日~2012年1月15日 ARASHI LIVE TOUR "Beautiful World" 13 2012年9月20日~21日 アラフェス 2 2012年11月16日~2013年1月13日 ARASHI LIVE TOUR "Popcorn" 16 2013年9月21日~22日 アラフェス'13 2 2013年11月8日~12月22日 ARASHI Live Tour 2013 "LOVE" 16 2014年9月19日~20日 ARASHI BLAST in Hawaii 2 发行DVD 日期 名称 销售记录 2000年06月28日 スッピンアラシ - 2002年06月12日 ALL or NOTHING 首周公信榜No.1 2003年12月17日 How's it going?SUMMER CONCERT 2003 首周公信榜No.5 2005年01月01日 2004 岚!いざッNow Tour!! 首周公信榜No.3 2007年05月02日 ARASHI AROUND ASIA Thailand-Taiwan-Korea 首周公信榜No.1 2007年10月17日 ARASHI AROUND ASIA+ in DOME 首周公信榜No.2 2008年04月16日 SUMMER TOUR 2007 FINAL Time - コトバノチカラ- 首周公信榜No.1 2009年03月25日 ARASHI AROUND ASIA 2008 in TOKYO 首周公信榜No.1 2009年10月28日 5×10 ALL the BEST! CLIP 1999-2009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0年04月07日 ARASHI Anniversary Tour 5×10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1年01月26日 ARASHI 10-11 TOUR"Scene"~君と仆の见ている风景~STADIUM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1年06月15日 ARASHI 10-11 TOUR"Scene"~君と仆の见ている风景~DOME+ 首周公信榜No.1 2012年05月23日 ARASHI LIVE TOUR Beautiful World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2年12月26日 ARASHI アラフェス NATIONAL STADIUM 2012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3年04月24日 ARASHI LIVE TOUR Popcorn 首周公信榜No.1 2014年05月21日 ARASHI アラフェス'13 NATIONAL STADIUM 2013 首周公信榜No.1 参演电影 生活很艰难或许快乐2014 导演木村ひさし 黄色的眼泪2007 导演犬童一心 生活很艰难所以快乐2004 导演堤幸彦 生活很艰难但是快乐2002 导演堤幸彦 参演电视剧 最后的约定2010 导演佐藤祐市 V之岚2009 导演岩本仁志, 熊谷拓雄 主持节目 时间 名称 电视台 1999年10月20日 - 2000年3月8日 やったるJ 朝日电视台 1999年10月30日 - 11月27日 岚のV1 富士电视台 1999年 - 2000年3月26日 MUSIC JUMP NHK卫星第2テレビジョン 1999年11月2日 - 12月2日 1999年ワールドカップバレーボール 富士电视台 2000年4月15日 - 2001年3月10日 ガキバラ帝国2000! TBS 2000年11月26日 锦织&岚!はじめてのN.Y.豪华梦の秘ツアー 日本电视台 2001年4月14日 - 2003年9月13日 USO!?ジャパン TBS 2001年10月3日 - 2002年6月26日 真夜中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2年1月4日 岚の犬のキモチになってみましたワン! 富士电视台 2002年7月3日 - 2003年6月25日 C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2年7月21日 岚の犬のキモチになってみましたワンワン! 富士电视台 2002年10月5日 - 2004年3月27日 なまあらし LIVESTORM 富士电视台 2003年7月2日 - 2005年9月28日 D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3年10月11日 - 2004年9月18日 探険! ホムンクルス 〜脳と体のミステリー〜 TBS 2004年4月3日 - 2005年3月26日 岚の技ありっ! 日本电视台 2004年、2008年、2012年、2013年 24时间テレビ 「爱は地球を救う」 日本电视台 2004年4月3日 朝なのにD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5年3月30日 オーストラリア大陆纵断!激斗3000キロ ウルトラストロングゲーム 日本电视台 2005年4月9日 - 2009年9月19日 バニラ気分! 富士电视台 2005年4月9日 - 2007年6月9日 まごまご岚 富士电视台 2005年10月5日 - 2006年9月27日 G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6年-2008年 惊きの岚!世纪の实验 学者も予测不可能SP 1—6 日本电视台 2006年10月2日 - 2010年3月22日 岚の宿题くん 日本电视台 2007年3月31日 江原启之&岚 现代人の悩みを救え!紧急生放送スペシャル!!〜明日への扉〜 富士电视台 2007年10月20日 - 2008年3月29日 GRA 富士电视台 2008年4月10日 - 2013年3月21日 ひみつのアラシちゃん(秘密岚) TBS 2008年4月12日至今 VS岚 富士电视台 2009年10月26日 - 11月1日 岚CHALLENGE★week 日本电视台 2009年7月26日、2010年7月25日 FNS27时间テレビ 富士电视台 出场:2009年 - 2013年・白组主持:2010年 - 2013年 红白歌会 NHK 2010年4月24日至今 岚にしやがれ(交给岚吧) 日本电视台 2011年-2013年 岚の明日に架ける旅〜希望の种を探しに行こう〜1—3弹 NHK 2012年1月3日、2013年1月3日、2014年1月3日 こたつDE岚 富士电视台 2013年4月12日 - 10月13日 第80回NHK全国音楽コンクール NHK 2013年7月13日・20日 あたらしあらし 富士电视台 广播节目 时间 名称 电台 1999年11月5日 - 26日 岚の金曜日 ニッポン放送 2000年4月3日 - 2002年9月30日 岚音 エフエム东京 2001年8月10日 岚の@llnightnippon.com ニッポン放送 2003年7月6日・13日・20日 サンデースペシャル ARASHI How's it going? 全国FM放送协议会 2003年7月28日 - 8月1日 知ってる?24时。 ニッポン放送 2007年4月25日 岚のオールナイトニッポン ニッポン放送 2011年4月18日 - 2012年3月19日 岚 震灾复兴支援特别番组 Date fm 出版图书 时间 名称 出版社 2002年6月15日 in a rush マガジンハウス 2002年10月4日 岚04150515 M.Co 2004年3月1日 ピカ☆☆ンチ AtoZ 岚のピカンチダブルな日々 M.Co 2005年7月26日 アラシゴト まるごと岚の5年半 集英社 2007年1月11日 ARASHI AROUND ASIA M.Co 2007年4月4日 黄色い涙 西暦一九六三年の岚 M.Co 2008年9月3日 ARASHI IS ALIVE! 集英社 2011年6月30日 ニッポンの岚 角川グループパブリッシング 社会活动 编辑 24小时 1999年,岚作为排应团出道,担任世界杯排球赛形象代言人。 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3年,岚四度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爱心救地球”》。 2010年起,岚担任日本观光形象宣传大使。[21] 2013年,岚将活动收益三亿日元捐给3·11东日本大地震灾区。[33] 获奖记录 编辑 Oricon公信榜 ▪ 2013 专辑年榜冠军 (获奖) ▪ 2013 销售额年榜冠军 (获奖) ▪ 2013 DVD年榜冠军 (获奖) ▪ 2012 DVD年榜冠军 (获奖) ▪ 2011 专辑年榜冠军 (获奖) ▪ 2011 DVD年榜冠军 (获奖) ▪ 2010 专辑年榜冠军 (获奖) ▪ 2010 销售额年榜冠军 (获奖) ▪ 2010 DVD年榜冠军 (获奖) ▪ 2009 专辑年榜冠军 (获奖) 查看更多    外界评价 编辑 红白歌会 日本国民偶像团体岚是杰尼斯颇具生气和人气的组合,他们的歌曲多以欢快的节奏和立志的歌词为主。成员们个个才华横溢,不仅能歌善舞还涉足于影视、广告、主持等领域。(新华网)[34] 和岚的各位一起共事后察觉到,他们很聪明,想的都很全面。就算是那些看起来轻松顺畅的行动,也都是各自遵循着自己的定位做出来的。5个人在说话中,就能很自然的找准自己的角色。(制作人三岛圭太)[35]
82
すし
寿司(sushi),也作“鮨”或“鮓”,既可以作为小吃也可以作正餐,花色种类繁多。 寿司是日本传统美食之一,其主要材料是用寿司醋调味过的维持在人体体温的饭块,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鲜美,很受民众的喜爱。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已有记载。当时的寿司指的是一种保存鱼的方式。在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用水晶米包裹即可食用(水晶米煮熟冷却之后要通过反复碾压),其味甚佳。这种方式起源于日本本土。据《东夷列传-倭国传》记载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鱼片(刺身),后与米粒包裹,形成一种速食。 中文名寿司 外文名英文:Sushi 别 称鮨,鲊 主要原料米饭,醋,海鲜,烤紫菜 是否含防腐剂否 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适宜人群所有 副作用无 储藏方法冷藏 目录 1典籍记载 2饮食文化 ▪ 食用方法 ▪ 日本寿司 3历史 4分类 5营养成分 6生产制作 ▪ 选料 ▪ 配比 ▪ 佐味料 ▪ 配料 ▪ 蒸米技巧 ▪ 醋调法 ▪ 煮法 7特色寿司 ▪ 手握寿司 ▪ 紫菜卷寿司 ▪ 紫菜包饭 ▪ 鲍鱼寿司 ▪ 飞鱼子寿司 ▪ 梅花寿司 ▪ 蔬果寿司 ▪ 外卷做法 ▪ 内卷做法 8食用指南 9主要功效 10禁忌 1典籍记载 编辑 日文中的“鮨”是指生鱼片,中文古汉语的“鮨”是指小火熬成的鱼酱。 寿司 寿司(2张) 中国辞典《尔雅·释器》[1-2] ,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指肉酱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搅碎熬熟的鱼肉酱叫鮨(音“ㄧˋ”)。 日文中的“鲊”是指米卷裹生鱼片(主要是三文鱼或金枪鱼),中文古汉语的“鲊”则是一种米拌熟鱼粒,后引进高句丽的米拌鱼段、米拌鱼饼,所以在后汉即以后时期,“鲊”也指一种米拌鱼饼。 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3] 中记载“鲊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鲊滓是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汉字传入日本初期,日本加进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将日本的一些食物用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汉字来替代,于是日本的“丝乌西”就变成了“鲊”,“萨西咪”就变成了“鮨”。 日本常说“有鱼的地方就有寿司”,这种食物据说来源于亚热带沿海及海岛地区,那儿的人发现,如果将煮熟的米饭放进干净的鱼膛内,积在坛中埋入地下,便可长期保存,而且食物还会由于发酵而产生一种微酸的鲜味,这也就是寿司的原型(即:鳅寿司)。 日本的寿司,主要是由专门的寿司店制作并出售。店中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厨师,会根据食客的要求,将去了皮的鲜鱼切成片和其它好材料码在等宽的米饭块上,由于各类鱼虾的生肉颜色不同,寿司也是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另外,日本家庭也会在特殊的场合,自制寿司款待宴客;但作法大都比较简单,并可在卷米饭的同时加入烤紫菜或鸡蛋片,咸菜之类。 寿司在日本以外地区也十分流行,世界各地回转寿司式的寿司店也多不胜数。不过外国人有时会误把“寿司”与“刺身”(sashimi,生鱼片)混为一谈,这也是日本料理典型的印象之一。 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寿司店,醋饭和鱼生的组合给了天才厨师最多的创意可能,超低的热量、无火的生食方式、有机的食材、新鲜的味道、漂亮的造型,寿司满足了人们一切想象。 以简单为美味,以自然为美味,日本料理之所以逐渐在世界各地蔚然成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原因在此。而这其中,寿司尤其是这种美食简约哲学的极致表现。 2饮食文化 编辑 食用方法 寿司是在饭里放醋做主材料的日本料理,寿司和其他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非常鲜 寿司 寿司(3张) 明。制作时,把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鲑鱼籽,鳕鱼鱼白,金枪鱼,三文鱼等海鲜切成片放在雪白香糯的饭团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酱,最后放到古色古香的瓷盘中……如此的色彩组合,是真正的“秀色可餐”。 吃寿司,讲究的是食用的完整,就是整块寿司要一口吃下,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的品味出寿司的美味,寿司的饭香与生鱼片的香味才能完全相融,将齿颊间填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那浓香的滋味无处可逃,在口中久久徘徊,一波三折。 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己有记载,为日本传统食品,诞生于弥生时代末期。当时的寿司指的是日本列岛先民保存鱼的一种方式。在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其味甚佳。这种方式起源于日本本土。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不久便发展成干脆用醋泡鱼肉的方式。广义上的寿司则是指凡是在拌过醋的饭内加进其他馅的食物。当时是一些商旅,用醋腌制饭团,再加上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广泛流传于日本,但在其他地区却罕见。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剌身(生鱼片),并名为“江户散鮨”亦称“握鮨”,即是现今最受欢迎的寿司。 食用生鱼片的传统几乎是日本独有的,在亚洲其他国家比如朝鲜、韩国、中国、印度都没有这种习惯。不过这种传统也见于苏门答腊岛的一些土著中,毛利人亦有食用生海鱼的传统,但不是切好的条形状的生鱼薄片。 寿司“SUSHI”、“酸”即是酸腌制的食物。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镰仓幕府时代,寿司开始在日本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一种普通美味的食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日本寿司 日本最早的寿司是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现今寿司则很多种,可以放一大堆东西,不过必须是一口可以吃掉的。日本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己有记载。当时的寿司指的是一种保存鱼的方式。在 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其味非常好。这种方式起源于日本本土。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不久便发 展成干脆用醋泡鱼肉的方式。经过发展的寿司则是指凡是在拌过醋的饭内加进其他馅的食物。流行的日本寿司,除「握鮨」外(即街上我们常吃到的寿司),还有「卷鮨」与 「箱寿司」。「卷鮨」是把饭、小 黄瓜、鲔鱼、鸡蛋与腌萝卜等用紫菜包着,此外可分为大卷与细卷,即大小之分。 寿司卷通常一根用米九十克,煮成饭大约二百克,用紫菜包后食用。有时也可用薄炒蛋皮替代紫菜。用一整张紫菜 包的寿司卷叫「太卷」(即粗卷),只用半张包的就叫「细卷」。寿司卷里一般夹煮过的甜寒天,黄瓜,香肠,蘑菇,炒蛋皮,鱼松或鸭儿芹。 3历史 编辑 寿司的起源众说纷纭,在古代东南亚、中国沿海都有和寿司制作工艺相似的食品,但形态却不同。日本寿司以紫菜或海苔卷米粒与生鱼片、黄瓜、肉松、焦葱为主,配上芥末、辣根、酱油、醋。。而在中国沿海有一种利用糯米、蛋黄、脆皮、花生、蔬菜、熟虾仁做成的圆柱形饭团,叫做糍饭棒,用一层熟面皮包裹,方法和握寿司有点像,但是材料和形状不同。相传糍饭棒来自春秋时期的越国(浙江地区),属于古越民的传统美食。 而在高句丽臣服中国后的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鲊这种食品,相传由东北亚海洋民族(扶余、东秽、马韩等)引进。在辞典中的解释为以盐、醋、米及蒸熟的鱼段腓制而成的食品。有时采用炸脆鱼条作为主料和饭团拌在一起,形状是一个椭圆的球形,形似橄榄球。但大多数时候没有固定形状,鲊又作粉蒸鱼排或米蒸鱼排,用的却是熟米,可以加热使用,也可以和熟鱼冷拌。宋朝年间,中国战乱频仍,这正好为逃难的充饥食品,而品种更多,由菜蔬类,鱼类,肉类等组合捏制而成,但因为没有固定形态,因此和日本寿司有所差异。 后汉时代日本也出现了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比中国的鲊要小的多。这便是后来日本寿司的祖宗。而同时期的中国的鲊(米拌鱼条)可以看作是寿司的兄弟或邻居。只是现今没有广泛流传和普及。 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日本早期的小型食品被命名为寿司,当成节日食品来使用成为一种普通的物品和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 4分类 编辑 箱寿司 “箱寿司”则是先将饭放入木盒中,铺上各式配料,加盖力压,然后把木盒寿司拍出来,切开一块块,状若箱子,因而得名。 鲑鱼寿司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海道、青森县的鲑鱼寿司,鲑鱼寿司是将新鲜的生鲑鱼(即三文鱼)片与萝卜一起加饭和曲渍制成。 萝卜寿司 石川县的萝卜寿司是将冬天用盐渍过的萝卜切成薄片与生鲑鱼片、米饭、曲渍制成、萝卜寿司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腌鱼类寿司。 寿司 寿司(3张) 卷寿司 (maki-zushi),在小竹帘上面铺一层米饭,再铺一层海苔(紫菜),中间放上配料,卷起来成一长卷,然后切成小段。 太卷 (futo-maki),是直径比较长的一种卷寿司,通常有数种配料。 细卷 (hoso-maki),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幼细的,通常只含一种配料。 手卷 (te-maki),把寿司卷成圆锥体状(类似冰淇淋甜筒),“手卷”其实是“卷鮨”的一种,话说十八世纪时,那些日本赌徒终日流连赌场(Tekkaba),赌得性起,又怕饿死,便把鲔鱼(金枪鱼)肉放进饭中,用紫菜将之卷起来。可以大口大口的吃,又避免饭粒黏着扑克和手指,一举两得,故深受赌徒欢迎。这种食物因赌场而生,故名为tekkamabi,渐渐演变为今日的手卷,所以通常用手吃。 里卷 (ura-maki),反过来用海苔裹着最中心的配料,再裹米饭。最外面洒一层或有芝麻、鱼籽、蟹籽等。 军舰卷 (gunkan-maki),米饭用海苔裹成椭圆形状,配料放上面。 押寿司 (oshi-zushi),又称做木条寿司或一夜寿司,主要流行于日本关西,是用长型小木箱(押箱)辅助制作寿司。制作者先把配料铺在押箱的最底层,再放上米饭,然后用力把箱的盖子压下去。作成的寿司会变成四方形,最后切成一口块。 握寿司 (nigiri-zushi),(日本江户时代兴起)制作者用手把米饭握成一口块,涂上一层山葵(日本芥末),最后铺上配料。视配料种类之不同,有时会用一块海苔把两者缚在一起。在日本,若不加说明的话“寿司”一词多是指握寿司。 稻荷寿司 (inari-zushi),用配料装着米饭。常见配料是油炸豆腐皮、煎鸡蛋、高丽菜(椰菜)等。 散寿司 (chirashi-zushi)与之前所描述的寿司稍有不同。 为家常寿司。 江户前散寿司 (Edomae chirashi-zushi),常见于关东地区,配料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 五目散寿司 (Gomoku chirashi-zushi),常见于关西地区,配料拌进盛在碗里的米饭上。 日本寿司分两大派别:一、江户派,握寿司;二、关西派,箱寿司(大阪的最有名),相比之下,握寿司更让大家青睐。由于不使用任何模具,全靠寿司师傅手工握制而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米的颗粒圆润,同时有效的保持米的醇香。 其中,“握寿司”,在整个料理领域里,应该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一门。最主流、也最讲究的,当属“握寿司”。不同的鱼材,刀法、厚薄、甚至调味、做法便有不同。就像品酒顺序必定是由香槟、白酒、到红酒、甜酒或烈酒一样,吃寿司在先后顺序上也有讲究。 5营养成分 编辑 水果寿司 热量 (2220.47千焦每100g) ·维生素B6 (0.60毫克) ·蛋白质 (142.12克) ·维生素B12 (60.00微克) ·脂肪 (19.68克) ·泛酸 (1.80毫克) ·碳水化合物 (375.18克) ·叶酸 (26.40微克) ·膳食纤维 (68.00克) ·生物素 (660.00微克) ·胆固醇 (101.25毫克) ·维生素A (1258.36微克) ·胡萝卜素 (6243.40微克) ·硫胺素 (2.62毫克) ·核黄素 (3.72毫克) ·尼克酸 (34.73毫克) ·维生素C (44.58毫克) ·维生素E (10.52毫克) ·钙 (963.84毫克) ·磷 (1883.05毫克) ·钾 (6548.65毫克) ·钠 (5354.50毫克) ·碘 (554.93微克) ·镁 (180.06毫克) ·铁 (17.19毫克) ·锌 (45.98毫克) ·硒 (6.07微克) ·铜 (315.93毫克) ·锰 (0.00毫克) 6生产制作 编辑 选料 寿司的种类很多,而且在原料的选择上范围也很广。寿司常用的主要原料为寿司米和日本粳米,其特点是色泽白净,颗粒圆润,用它煮出的饭不仅弹性好,有嚼头,且具有较大的黏性。 包卷寿司的外皮所用的原料,以优质的海苔、紫菜、海带、蛋皮、豆腐皮、春卷皮、大白菜等为常见。 寿司的馅料丰富多彩,且最能体现寿司的特色。馅料所用的原料有海鱼、蟹肉、贝类、淡水鱼、煎蛋和时令鲜蔬,如香菇、黄瓜、生菜等等。 配比 寿司的配比指的是煮寿司饭时米和水的比例,调制寿司醋时盐、糖、醋的比例,以及调制寿司饭时醋和饭的比例。 1 米和水的比例 寿司米淘洗净,沥干水,盛入电饭锅中,按米和水1∶1的比例掺入清水,煮熟成寿司饭。注意,如果一次煮的寿司饭较多(5份以上),就应适当减少水的用量,例如6碗米只需加5碗水即可。另外,若想增加饭的黏性,亦可在米中加入少量的糯米。 2 盐、糖、醋的比例 寿司醋是寿司的基本调味料,它是用盐、糖、醋按1∶5∶10的比例调制而成的。调制时将盐、糖、醋和匀,放入锅中加热,晾凉后即可使用。注意,加热时不可令其沸腾,以免降低醋的酸味。 3 醋和饭的比例 调制寿司饭时,通常是将1碗寿司醋加入到5碗寿司饭中,搅拌均匀即成。注意,寿司饭需保持40℃左右的温度,搅拌时最好使用木勺和木制的盛具,且要用木勺对加了醋的寿司饭进行“排剁”,以将其搅匀。 佐味料 正宗的寿司可以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例如,吃卷寿司时,因馅料中有生鱼片、鲜虾等,就需要蘸浓口酱油并涂抹适量的绿芥末;而吃手握寿司时则最好不要蘸酱油,这样才能吃出它的原味。 除了浓口酱油和绿芥末以外,寿司还有更重要的佐味料——醋姜。吃寿司时佐一片醋姜,不仅有助于佐味,而且能使寿司变得更加清新味美。 配料 寿司必须的材料是米饭。正宗日式寿司用的是肥小而稍带甜味的日本珍珠米。米饭煮熟后,加入适量的寿司醋、糖、盐等调味,待降温后才用来制作寿司。 寿司海苔:全型(19*21cm*cm的烤海苔,如:信孚10枚装寿司海苔,江户风味等)、半切(顾名思义,就是全型海苔的1/2大小,一般做手卷寿司用) 生鱼片:鲑鱼(三文鱼)、鲔鱼(金枪鱼、吞拿鱼)、鰤鱼(黄尾鱼)、鲷鱼、鰹鱼、鲭鱼 各类海鲜:乌贼(墨鱼)、八爪鱼、虾、鳗鱼、鱼籽、海胆、北极贝等介贝类海产 果菜:腌萝卜、腌梅子、纳豆、鳄梨(牛油果)、黄瓜(青瓜)、炸豆腐 红肉:牛肉、马肉、火腿 寿司 其他:煎鸡蛋(奄列)、生鹌鹑蛋 辅料有: 寿司酱油,山葵(芥末/wasabi),紫姜(gari),紫苏叶(shiso),味醂(mirin,煮食用米酒) 寿司醋(材料不易买,可自制。方法:取适量白醋放在碗里,加三分之一白醋量的白糖,放适量食用盐,稍加搅拌后倒入锅里,小火慢熬,出现小泡即可。注意,煮的时候需不断搅拌,不能煮开,置凉后使用) 蒸米技巧 (1)首先是洗米,将米放置盆内,倒入水,倒水的同时用手快速轻轻搅拌米粒,冲洗过后的洗米水立刻倒掉,如此重复两遍。 (2)然后再倒入少许水,用左手顺着一定方向慢慢转动盆子,右手则轻轻均匀抓搓米粒。搓米的时候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破坏米中的维他命和纤维素。 (3)再然后就是将米放到篮子里沥干水分,静置30分钟~1小时。 (4)这些做完之后就是开始蒸了,米与水的比例为1:1(这个也可依个人喜好来调整),蒸好的米饭不要马上开锅,让饭焖个10~15分钟,这样可以让米粒的口感更能发挥出来。 醋调法 材料:白醋:600cc、白糖:500克、盐:80克 作法:将以上三种材料放进锅中,置于炉上小火搅拌至糖溶化即可,醋不可烧开,以免酸度减低。 寿司醋的保存法—— 材料:放置寿司醋的锅或容器是干燥的,置于墙角或阴凉处,夏天可放置三~四个月,冬季五~六个月。 煮法 食用米+糯米以10:1比例,即可煮出又软又Q的寿司饭,用水量为一杯米对 一杯水,若超过五杯米则减少最后一杯水之1/5水量。 一碗饭+一汤匙寿司醋(一杯米可煮二碗饭,依此比例。) 电饭锅饭煮好约20~25分钟。 寿司饭在搅拌时须力求均匀,否则置久后没拌到醋的饭会变硬,搅拌均匀后,须置于通风处或用电风扇吹冷。 寿司饭若有剩余,可用二条干净湿布盖住即可,接触饭面之湿布不可太湿,略湿即可。 寿司饭材料调配表: 人数 米量杯 昆布(5CM) ( 糖 + 白醋 + 盐 ) 2人份 1.5杯 1枚 大2 大2.5 小2/3 4人份 3杯 2枚 大4 大5 小1+1/3 6人份 4.5杯 3枚 大6 大7.5 小2 8人份 6杯 4枚 大8 大10 小2+2/3 五目寿司,稻荷寿司,菜码多的海苔寿司等相称的寿司醋调配表: 米 3盒 2盒 1盒 白米醋 5大勺 细砂糖 盐 生鱼手握寿司,生鲜类的海苔寿司相称的寿司醋调配表: 木禾备注:昆布即海带,十分确认的说。寿司醋的量(大小)表示均为做蛋糕的量勺。调料顺序类推。 主料:紫菜6张,寿司米1杯,洋火腿条、腌萝卜条、黄瓜条各6条,鸡蛋1只 配料:醋1汤匙,盐1/4茶匙 做法: 米洗净,加水,用电饭煲煮成熟饭,取出拌入调味料。 烧热油三汤匙,倒入打匀的蛋液,以慢火煎成蛋皮,取出平均切成六条。 将紫菜铺平放在寿司席上,放入米饭,用勺抹平,再放上黄瓜、腌萝卜、火腿、蛋,将紫菜卷起,再用寿司席卷好,切件供食。 卷寿司卷时,紫菜要按直纹卷起,否则紫菜容易裂开,破坏外观。 切寿司时,要在刀上先涂些醋,再把刀垂直、用力均匀地一刀切断。 做寿司卷宜使用寿司米,因为寿司米黏性料强,这样做好的寿司卷会较美观和不易松散。 复杂花式四方寿司卷的做法 主料:凉白饭,绿茶粉,紫菜,香肠 做法:香肠用紫菜包起,封口处用几粒米饭黏住 另取一张紫菜,铺上饭然后放上刚才做好的香肠卷,在卷起 把卷好的圆柱对切成4份 把绿茶粉加进饭中拌匀,饭变成绿色,然后煎蛋片 然后按上面的做法,就可以做出第二款寿司了。 迷你日式手卷 手卷,是寿司的一种形态。就是图中的锥形状紫菜卷。 做法非常简单 正方形紫菜一张 蟹籽、腌渍黄瓜、黑白芝麻、海菜等等,总之你想吃什么就准备什么吧! 把紫菜卷成一个锥形,用几粒饭粘住紫菜接口。然后把东西放进去。 7特色寿司 编辑 手握寿司 主料:鸡蛋、苹果醋、蟹籽、小块的紫菜、白饭 做法: 白饭放凉备用。可以适量在白饭中放进苹果醋,搅拌均匀。正宗的寿司饭是要加醋的。不过专用的寿司醋太贵了,改用苹果醋。 打匀蛋液,煎个蛋片。 洗干净双手,然后用一点冷开水弄湿手掌,这样饭粒就不会粘住手了。抓适量的饭捏成四四方方的样子。 把蛋片切成图中的样子,放在饭团上,再剪一条紫菜捆着它们,注意紫菜的接口在饭团底部哦!这样就做成煎蛋寿司了。正宗的煎蛋寿司蛋片是非常厚的,大家可以想办法弄厚一点。 从步骤3跳至此,做好饭团后,拿一片紫菜(高度比饭团高出一点)包围饭团,粘实。再剪一条捆着中间做一个分界。 两边分别放上蟹籽和煎蛋。搞掂!一个橙黄鲜艳的双色寿司就OK了! 紫菜卷寿司 主料:蟹肉、日本黄萝咸菜、芦笋、三文鱼条适量。 做法: 蒸米饭之前要将米浸泡一二个小时,米饭要蒸得软硬适中。 要等到米饭温度略低于手温时再铺在紫菜上。 铺米饭的过程,尽量快速完成,不然紫菜会因吸收过多水分而变软,无法成型。 包裹的时候,米饭不要外露,松紧要适中。 制作寿司的过程中可以在身边摆放一盆水,随时用清水蘸蘸就不会粘手了。 将紫菜平铺在展开的竹帘上,把米饭握在手中捏软,迅速将米饭均匀地平摊在紫菜上(米饭厚度大约0.5cm),压瓷实,并空出上端2cm左右的紫菜。再将人造蟹肉、日本黄萝咸菜、芦笋、三文鱼条放置于米饭的中央。 用竹帘裹住紫菜和米饭卷紧,然后撤走竹帘。 把卷好的寿司切成段装盘。 紫菜包饭 材料:米饭(蒸) 200克 紫菜(干) 50克 鸡蛋 150克 胡萝卜 100克 火腿肠 100克 菠菜 100克 猪肉松 50克 做法: 首先在温热米饭中放进盐、白芝麻、芝麻油,用手搅拌均匀,放在一边晾着 蛋打散后加少许盐调味,入平底锅中煎成蛋皮后切作长条 火腿、胡萝卜切成长条,入热油锅,炒至变软,盛出备用 拿出两张紫菜铺好,米饭倒在上面,用手弄散,铺满紫菜的四分之三的每个角落 然后一次放上鸡蛋条、胡萝卜条、火腿条、菠菜、肉松等 把紫菜卷起来,一定要卷紧 最后再用刀把卷成条形的紫菜包饭切成1.5cm的小片就可以了。 鲍鱼寿司 [口味]:清淡爽口 鲍鱼寿司 [制作过程]: 用蔬菜汤煮珍贵的黑米并与白面豉酱混合。 将生鲍鱼切成片并放在黑米上。 用薄紫菜片或海苔片包。 将寿司摆盘并用盐渍姜和芥末做饰菜。 【绿果烤鳗寿司】 海苔铺饭(半张); 反过来放上蛋和黄瓜等; 反卷; 反卷反的图 把迷核桃和烤鳗切片摆放在反卷上; 铺上保鲜模 在卷一次后切片 成品。 飞鱼子寿司 主料:米饭,飞鱼子,黄瓜芥末,醋海鲜酱油 做飞鱼子寿司的步骤: 黄瓜用削土豆皮的刀竖着从黄瓜上削下来,一片可以包一个寿司 把米饭握成小扁圆型,外边包上削下来的黄瓜长片,中间点上些芥末 最后,在上面放上飞鱼子,即可。 梅花寿司 主料: 白寿司米饭比例是:3杯生米加三杯水煮熟米醋盐糖拌匀加6大匙醋,2大匙糖,2小匙盐,拌匀 辅料: 把一张做寿司用的海苔五等分用剪刀剪成五条一碗拌好的白寿司米饭韩国辣酱芝麻油 步骤 把一张做寿司用的海苔五等分,用剪刀剪成五条。取一碗拌好的白寿司米饭,加韩国辣酱,加几滴芝麻油,拌匀,即成红色的米饭。 把剪开的海苔小条平铺在寿司帘上,上面铺一薄层辣酱米饭。 把海苔的两边向上略提,卷成一个未完全封闭的小筒。 同样的法子,把剩下的四条海苔小条都卷成小筒,放旁边备用。然后另取一整张海苔,上面铺一层拌好的白寿司米饭,同时把事先煎好的鸡蛋皮卷放在手边备用。 把两个卷了辣米饭的小筒摆在铺了米饭的海苔中央。 两个小筒中间的位置放一个鸡蛋皮卷。 另外剩下的三个小筒扣在鸡蛋皮卷的两侧和中间,海苔面朝外。 用手托起寿司帘,把铺了白米的海苔两端朝中间铺了小卷的地方靠拢。 等两端拢在一起的时候,用寿司帘卷紧,整形。 切的时候,用寿司帘卷着,只露出要切的部分,然后用刀切,会更容易切。 注:1)蛋皮的卷法:蛋液加盐调匀。锅热油少许,倒入薄薄一层蛋液,成形后用筷子顺势卷起,成圆筒。我用的是方形锅,圆锅也可,做出来的蛋皮卷如果太长,用刀切成跟海苔同样的长短即可。 2)那五个小圆筒以及蛋皮卷都不要卷太粗,以免最后合起来的时候太粗,用一张完整海苔把它们卷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卷不过来了。如果不小心做得实在太粗,用一张海苔皮实在难以卷住它们的话,也不能功亏一篑地放弃,可以在“缺口”处添一层寿司米,然后剪一块跟缺口大小差不多的海苔贴上去“打补丁”即可。 蔬果寿司 原料:白饭适量.雪里红叶子2片.卤香菇4朵(大的2朵).白萝卜片2片.黄秋葵2支.水果适量.海苔1/2张.醋姜少许.寿司醋.米醋1/3杯.糖2大匙.盐1大匙,调味料:酱油、绿芥末各适量 制作: 黄秋葵烫过漂凉。 寿司醋先煮开待凉后,加入热的白饭中拌匀再捏成小饭团,抹少许芥末,再铺上各类蔬果材料,容易滑动的就用海苔卷起来固定。 外卷做法 所谓外卷即是米饭在外层的卷寿司,又称里卷(日本语)、反卷 寿司 外卷用的米饭比较多,大约是内卷的1又1/3 将饭从左至右排在紫菜上部。 由上至下铺好,将紫菜翻过来,饭朝下放在砧板上,放之前先用湿抹布擦一下砧板(防粘),馅料如内卷一般放在紫菜中间。 将紫菜卷起。 包好了! 用保鲜膜包住卷,再用竹帘轻轻地定型,不要把米饭摁紧实。 好了!撕去保鲜膜。 再撒上自己喜欢的调味料,比如芝麻,蟹籽之类的,做一点点缀。 像切内卷一样,一刀落,保持切口平整. 成品。 内卷做法 将米放入电饭煲中,水量与米量的比例为1:1,煮好的米饭先不要开锅, 让饭闷个10至15分钟,趁热将所需的米饭盛在大盆中,将适量的寿司醋和适量的大喜大牛肉粉倒入盆中, 因为热的饭在拌醋的时候才能入味。待醋味充分浸入后,将米饭用扇子扇凉冷却备用。 小黄瓜洗净,去掉头和尾部,切成长条,用盐搓洗备用。 将平底锅烧热,涂上黄油,做成薄的鸡蛋饼,再切条备用。 将烤海苔铺在卷帘上,前端预留1CM,其余平铺一层寿司饭,均匀撒上肉松,摆上黄瓜条, 鸡蛋条,然后卷成寿司卷即可。 注意事项 (1)为了提升口味,在大米中加配糯米的时候,需要注意比例,推荐比例为大米:糯米 7:3。 (2)米饭蒸制的时候注意要稍微偏硬点,因为熟了需要拌入寿司醋 (3)米饭蒸熟,盛入一个大些的容器里拌上寿司醋。拌醋的过程 中需要注意向一个方向操作,避免弄烂米饭。拌好后用干净的湿毛巾盖住。 (4)要等到寿司米凉至手温的时候你可以开始动手卷寿司了。 (5)在最后切寿司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锋利的刀具。切制方法;要拉锯式的切,不能直接压下去那种一刀切寿司是容易散的。 (6)一定要注意卫生。寿司的鱼多是生吃,这些鱼很可能携带病菌和寄生虫,尤其是线虫。所以一定要新鲜和选择安全的鱼。[4] 8食用指南 编辑 吃出寿司鲜美味道,应该: 预先准备好一碟酱油。 喝一口茶清清口或吃一片姜醒醒胃。 将寿司翻转,只让鱼部分蘸少许酱油便可一次入口。 9主要功效 编辑 寿司的七大好处 这种多彩的、精致的食物所含热量低、脂肪低。 它非常美味,根本原因是你吃的是最新鲜的鱼生; 享用方式的多样化。你可以要一个现成的套餐,或要求厨师按你的想法定做寿司; 它有相当广泛的口感。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海鱼、河鱼和湖鱼及贝壳类,你能体验的美味将是无穷无尽的,加上各种其他成分的自由组合,惟一的限制也许就是你的想象力; 寿司不仅仅是食物,它更是精妙的艺术。鱼生的美丽、色彩的和谐以及充满创造力的拼盘组合,使你光看到它们就已胃口大开; 寿司店本身就是一个造访的好去处。看着厨师做出你想要的款式,会令你感觉完美。当寿司厨师切、捏、装饰一个寿司时,他不仅仅是一个大厨,更像一个优美的表演者,来娱乐顾客; 你可以自己做寿司,许多种类的寿司可在家庭里完成,你还可以开发出独特的新品种,体验创造的快乐。 10禁忌 编辑 稻米:大米不宜与马肉、蜂蜜、苍耳同食。 鸡蛋:鸡蛋不宜与糖同煮;与糖精、红糖同食会中毒;与鹅肉同食损伤脾胃;与兔肉、柿子同食导致腹泻;同时不宜与甲鱼、鲤鱼、豆浆、茶同食。 寿司图册 寿司图册(5张) 猪肉(瘦):猪肉不宜与乌梅、甘草、鲫鱼、虾、鸽肉、田螺、杏仁、驴肉、羊肝、香菜、甲鱼、菱角、荞麦、鹌鹑肉、牛肉同食。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 牛奶与瘦肉不合适同食,因为牛奶里含有大量的钙,而瘦肉里则含磷,这两种营养素不能同时吸收,国外医学界称之为磷钙相克。钙磷最佳比为1:1到1:1.5之间,此时互相促进吸收。 胡萝卜:酒与胡萝卜不宜同食,会造成大量胡萝卜素与酒精一同进入人体,而在肝脏中产生毒素,导致肝病 另外萝卜主泻、胡萝卜为补,所以二者最好不要同食。 紫菜(干):紫菜不宜与柿子同食;不宜与酸涩的水果共同食用,易造成胃肠不适。
83
神户牛肉
神户牛肉(Wagyu Beef)是世界上最有名气的牛肉。作为日本特产,神户牛肉常常出现在招待国宾的宴会上。那种香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感觉,能让人不忍停箸。它曾被日本天皇禁食,亦曾卖出过“天价”。也是日本料理菜谱顶级食材[1] 。 中文名神户牛肉 英文名Wagyu Beef 主要食材日本但马牛牛肉 分 类日本菜 口 味咸鲜 产 地日本 目录 1起源 ▪ 禁食牛肉 ▪ 卖出天价 ▪ 评定标准 2牛肉吃法 ▪ 西餐作法 ▪ 传统做法 3标准 4争议新闻 1起源 编辑 神户牛肉 神户牛肉(20张) 神户牛是日本黑色但马牛的一种,因主要出产于兵库县神户市而得名。神户牛有独特的饲养方式,而神户牛肉则为日本料理中的珍馐,特性表现为口感上的柔韧、肥嫩以及外表所呈现出的大理石纹理。烹调方法多种多样,可做寿喜烧、涮食、铁板烧或刺身。2009年美国媒体选出“世界最高级9种食物”﹐其中神户牛肉与鱼子酱、鹅肝、白松露一同位列其中,排行第六。[2] 禁食牛肉 神户牛肉 其实,最早发现神户牛肉美味的并非日本人,而是在庆应元年(1865年)来到神户的西方商人。当时日本并没有吃牛肉的习惯,牛通常只作耕耘、交通之用。由于受到佛教影响,日本天皇颁发了《生物怜惜之令》,禁止人们食用肉食,以至于市场没有公开的屠宰场,一番辛苦之后吃到口的牛肉让他们大为赞叹,从此神户牛肉名扬天下。英国商人因此还设立了日本第一家牛肉店。直到1872年,第一家日本人经营的食用肉屠宰市场“鸟兽卖入商社”成立,牛肉才算是从外国人和富人的餐桌上走下来,正大光明地成为日本百姓的佳肴。 卖出天价 经历了这段“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历史之后,神户牛肉越来越受欢迎,今天已经成为日本人的骄傲。牛肉好吃,价格当然也不便宜。通常一头普通的“黑毛和”牛在市场上卖价平平,相比之下,神户牛肉则必须通过拍卖方式以几倍的价格获得。据说一头在比赛中曾获金奖的神户牛甚至叫出了72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0万)的高价!用这样的肉做成的牛排,价格可想而知。 评定标准 神户牛肉 据这位老农介绍,并非所有神户出产的牛都可以叫做“神户牛”。真正的神户牛要求非常严格。首先它要出身“名门望族”,血统中一滴杂血也不能混入;其次,入选的牛必须是处女牛,否则吃起来会有轻微的乳臭;此外,还要经过脂肪混杂率、颜色、细腻度等项目的评定,达到四五级以上的才有资格称为“神户牛肉”。农户经常在喂神户牛啤酒的时候与之对饮,所以神户牛是有感情有灵魂的牛,在日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当神户牛被宰杀时,若农人没有为之流泪,那么这头牛不配称为神户牛。 2牛肉吃法 编辑 西餐作法 主料:神户牛肉150克 神户牛肉西餐 辅料:大蒜、黑椒汁 味型:咸香,微甜、带辣、带浓浓的牛肉香味 神户牛肉是一日本人根据牛的成长生理特点来经过科学合理的饲养出来的一种高品质的牛肉,它的肉质肥、瘦肉分部很均匀,口感很香,被称为牛肉中的“劳斯莱斯”。 传统做法 神户牛肉的最传统吃法是牛排。另外,在砂锅里放入清水,加入海带煮沸,制成特制高汤,把切得薄薄的牛肉涮一下,沾上酱油醋,是非常美味的涮牛肉吃法。 3标准 编辑 神户牛,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日本和牛,它入口即溶的口感,令人一试难忘。 神户牛肉 位于兵库县的但马,是极品和牛的原产地之一,专门培育达「神户牛」级数的和牛。要达到「神户牛」的标准,最基本的条件是牛只需于兵库县出生及长大,并拥有纯正的但马牛血统。每只出生的子牛,会由政府发出「子牛登记证」,列明血统及打上鼻印。 日本全国仅有4个进行「神户牛」评级及拍卖的市场,神户市中央批发市场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家。要晋身「神户牛」行列除必备前述条件外,牛只肉质亦需达到最高标准,参选和牛以肉质及脂肪的分布程度区分,A5视为最顶级,要达到A4或A5,才能成为真正的「神户牛」,故和牛中仅少数能被成功获选。 价值十多万的神户牛肉会存放于恒湿、恒温控制的环境下冷藏28天,使其水份流失,肉质纤维更紧密,口感更佳。 神户牛肉口感最好的部分是前胸和背部。按照级别来分是梅、竹、松、藤。 4争议新闻 编辑 禁止进口日本牛肉 郑州高档酒店卖“神户牛肉” ,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禁止进口日本牛肉。 2010年05月05日 记者不断接到热心读者爆料,称自2001年日本发生疯牛病疫情后,没有任何企业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进口日本神户牛肉,我国也从未批准进口日本牛肉,但现实状况是,郑州一些高档酒店内一直公然出售“日本神户牛肉”,并且价格不菲。 记者从权威部门证实,这些热卖的所谓“神户牛肉”都是“黑户”,可能有两种来源,一种是非法商家走私进来的牛肉,一种是假冒的神户牛肉。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爆料:已禁止进口9年,饭店仍在叫卖 据读者王宏杰反映,他经常在郑州市的一些高档酒店用餐,发现许多酒店的菜谱上都有日本神户牛肉这样一道菜,标价还不低,一些食客为了“尝鲜”或者为了面子,经常点这道菜。然而让他纳闷的是,他从正规渠道了解到,自从2001年日本发生疯牛病疫情后,我国就停止了从日本进口神户牛肉,一直还没有解禁,“国家都不允许进口神户牛肉,从哪里来的那么多神户牛肉呢?我感觉其中一定有猫腻”。 读者何大海说,他经常接待一些客户到郑州一些高档饭店吃饭,服务员往往向他们推荐所谓的神户牛肉,并声称绝对是从日本原装进口的神户牛肉,“国家都不准进口牛肉了,他们还在叫卖神户牛肉,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 调查:200克“神户牛肉”叫卖888元 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进行了调查。 记者首先登录了郑州鲁班海参馆的网页,发现该饭店还专门推出了“极品神户牛肉美食节”,文字内容很是煽情:“与世界同步,为您呈现极品神户牛肉大餐”。 记者按照网页上显示的电话号码拨过去,表示自己想去品尝日本神户牛肉,接电话的女子语气非常肯定:“我们卖的绝对是神户牛肉,都是从日本原装进口的,保证您放心。” 谈到价格,该女子称,他们推出的有单点神户牛肉和套餐服务,每份神户牛肉的价格在398元左 神户牛肉 右。 当记者问:“2001年后国家都不允许进口日本牛肉了,你们是从哪里进口的呢?”该女子称,他们有自己的进货渠道,可以保证客人吃到正宗的神户牛肉。 昨天上午,记者拨通了位于郑州市西区某大厦8楼的某日本料理餐厅服务电话,谈到价格,该女子表示,在他们店200克的神户牛肉销售价格为888元。当记者反复问他们的进货渠道时,该女子警惕地挂了电话。 随后,记者先后拨打了多家西餐厅的电话,相当一部分餐厅人员表示,他们有进口的神户牛肉供应,100克的价格从128元到200元不等,也有部分餐厅谨慎地表示到店内再说。当记者问起他们的神户牛肉的进货渠道时,大部分餐厅肯定自己是从日本进货,保证神户牛肉的正宗性和安全性。 前日中午,记者来到郑州东区的一家海鲜火锅店,其菜谱上赫然有日本神户牛肉,标价是每份198元。记者问服务生这里的神户牛肉是否正宗,服务生称他也不知道是否正宗,反正老板要求他们主推这样价位比较高的菜品,“客人点这道菜的很多”。 在某粤菜酒楼里,记者同样见到有神户牛肉菜品的菜谱,标价是298元,服务生满口承诺绝对是正宗神户牛肉,他们推出这道菜品已经很多年了,客人来用餐基本上都点这道菜。 在调查中,一些高档西餐厅还纷纷推出“神户牛排”,价格基本上在380元/位左右,经营者表示他们的生意还很不错。 说法:“郑州不可能有正宗神户牛肉” “郑州市场上根本不可能有正宗的日本神户牛肉!”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一名有关人士表示,可以肯定地说,通过正规渠道进入我省的牛肉并没有“日本神户牛肉”。他分析说,市面上存在的日本牛肉,可能有两种来源,一种是非法商家走私进来的牛肉,一种是假冒牛肉。 该人士提醒市民,在餐厅或市场碰到这种日本进口牛肉,可以要求商家出示检疫证明,“如果是进口牛肉,至少要有两种手续,一种是检疫证明,另一种是海关出具的通关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正规的进口肉类产品,进口商都会取得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没有从正规口岸进入市场的货物则没有该证明。因此,商家采购和消费者消费进口肉类制品时,都应该索要该证明文书。 不要被商家蒙蔽 登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证实2001年日本爆发疯牛病疫情后,我国已经明令禁止从日本进口牛肉以及相关制品。在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11月4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禁止从动物疫病流行国家/地区输入的动物及其产品一览表》中,日本的牛肉及相关产品还是禁止进口。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部门证实,日本牛肉的进口这几年一直都未放开。另外,海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国内市场上的神户牛肉不是假冒的,就是走私的,根本就没有任何合格证明。 河南省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称,在市场上销售所谓的神户牛肉违反了食品安全法,饭店购买这种所谓的神户牛肉也是违反食品安全法的,都应当受到处罚。 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食用牛肉时,不要被所谓“神户牛肉”的噱头所蒙蔽,要问清楚牛肉原产地,避免花冤枉钱。如果商家仍然证实是正宗的“神户牛肉”,那可能涉嫌走私,应及时报告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以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和维护市场秩序。 郑州市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餐饮业人士告诉记者,郑州大多数“神户牛肉”都是国内产的,有的是将国外一些地方的种牛放在国内饲养,可能也借鉴了国外的饲养方法。由于日本神户牛肉比较有名,售价又高,因此,不少西餐馆和高档酒店对外宣称自己卖的是日本牛肉、神户牛肉,而实际上,多数卖的还是国产牛肉。 据悉,市场上国产牛肉售价在每公斤40元左右,而部分西餐厅内所售“神户牛肉”价格是每150克350~400元,折算下来,每公斤要2000多元,可见借着“神户牛肉”的招牌,商家能从中牟取暴利。 天价牛肉是水货 日式料理餐厅在广州越开越多,只要跟和牛沾上边的都价格不菲,每500克售价少则800元,高则3000元。记者从广东检验检疫局获悉,国家早在2001年禁止从日本进口牛肉。昨日,记者跟随食药监、工商部门到部分餐厅检查,餐厅现场不能提供牛肉来源单据。之前暗访时服务员宣称牛肉来自日本的餐厅却改口来自澳大利亚或大连。 记者在某大型餐饮搜索网站搜索“神户牛肉”,发现有澳门街和中森名菜显示有这个菜式。记者问服务员是否真是神户牛排时,服务员解释说,“炭烧牛排”只是日式做法,牛排是国产的。至于为何广告写“炭烧神户牛肉”,服务员就说那只是广告。[3] 禁止进口 如果你在北京吃到了一片“神户牛肉”,那么这牛肉不是假冒的便是走私而来。这种顶级牛肉尽管口味鲜美,但却因为来自疯牛病疫区而被我国禁止入境。据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报,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在旅检现场截获了21.5公斤日本神户牛肉,依法予以销毁。[4] 记者登录国家质检总局网站,证实2001年日本暴发疯牛病疫情后,我国已明令禁止从日本进口牛肉以及相关制品。在国家质检总局刚刚更新的《禁止从动物疫病流行国家/地区输入的动物及其产品一览表》中,日本的牛及相关产品仍在禁止进口之列。 2010年,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就曾公开表示,北京市场并没有真正的“神户牛肉”。市场上、餐饮企业、酒店热卖的所谓的“神户牛肉”不是假冒,就是非法走私或者虚假宣传。 监管部门表示,如果是走私进来的牛肉,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存在感染疫病、含有激素等多种可能,消费者若食用此类产品,没法得到食品安全上的保障。而假冒牛肉则多数是由新疆、内蒙古等地的黄牛肉和黑牛肉冒充的。 饲养方法 据悉,日本还从未向国外出口过神户牛肉。神户牛肉由于条件苛刻,评选严格,最后能得到菊花形“神户肉”蓝色印的少之又少,通常,顶级神户牛肉能卖到人民币1000元以上一公斤。而国内传言的,神户牛喝啤酒、有按摩是不符事实的,据说神户牛养殖上尽管严格,需要配以特种饲料,但更重要的是血统和品种。 神户牛肉产量极低,在日本牛肉市场上仅占不到1%,在日本也供应不足,因此也不对外出口。在中国销售火爆的神户牛肉,无疑,都是假的。
84
haagen dazes
2、宠爱一生Beloved 香草+芒果 Vanilla+Mango & passion Fruit 3、情系今生Whirlwind Romance 葡萄朗姆酒 Rum Raisin 4、浪漫奇缘Sentiment in Romance 巧克力 Chocolate 7国内分店 编辑 1、华东区域 哈店 哈店(2张) 上海: 浦东机场店浦东国际机场国内出发厅12-14登机口 港汇店 虹桥路1号港汇广场内街157-160室 古北店 水城南路268号古北家乐福一层 花园店 淮海中路900号1楼 美罗店 肇嘉浜路1111号美罗城东侧 第一八佰伴店浦东南路1111好第一八佰伴首层 新天地店 兴业路123弄新天地广场7号楼1F-2单元 虹桥友谊店遵义南路6号虹桥友谊商店1楼 南方店 沪闵路7388号南方商城1楼 新世界店 淮海中路300号香港新世界大厦1层 商城店 南京西路1376号上海商城111室 南东店 南京东路505号海仑宾馆1层 来福士广场店西藏中路268号来福士广场1层 金桥店 浦东碧云路555号金桥家乐福1层 浦东张杨路3611号金桥国际商业广场 浦东滨江店 浦东滨江公园内 时代广场店浦东张扬路500号时代广场一楼 浦东大拇指店 浦东芳甸路199弄32号大拇指广场首层 山东省 青岛: 阳光百货店 香港中路 巴黎春天店 香港中路 海信广场店 东海路 东部佳世客店 香港中路 莱芜: 山东莱芜文化南路8号(银座商城) 济宁: 运河城店 太白中路 江苏省 苏州:观前街店人民路412-418号美罗商城首层 南京: 夫子庙店秦淮区夫子庙状元境9号状元楼酒店1楼 常州: 新世纪店 北大街2-8号新世纪一楼 无锡: 崇安区中山路218号锦江大酒店1楼 浙江省 杭州: 国大店 体育场路333号杭州国际大厦首层 西湖新天地上城区南山路147号G号商铺 利星店 湖滨路12号利星银泰百货首层 宁波: 天一店 中山东路188号一层 2、华北区域 北京: 哈根达斯(国际俱乐部店)地址:北京市建外大街21号国际俱乐部1层 哈根达斯(国贸店) 地址:北京市建外大街1号国贸商城L125室 哈根达斯(新东安店)地址:北京市王府井大街138号新东安市场1楼 哈根达斯(西单店)地址:北京市西单北大街133号太运大厦1层 哈根达斯(华星店)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科学院南路44号华星影院首层 哈根达斯(中关村店)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5号R29 哈根达斯(望京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望京购物中心 哈根达斯(崇文门店)地址:北京市崇文门区崇文门外大街3号新世界商场地下1层 哈根达斯(华茂店)地址:北京市建国路87号华贸中心 哈根达斯(长安店)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5号长安商场一层西 哈根达斯(双井店)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心63号北京富力广场一层 哈根达斯(东直门店)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北京来福士购物中心一层10号 哈根达斯(机场店)地址: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4层(出发厅) 哈根达斯(上地店)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一号院一号楼华联上地购物中心一层 天津: 国际商场一楼 和平区南京路211号国际商场B座一层 和平区解放北路188号海信广场1—-2楼 河北省 唐山:学院路店 理工大学北门对面 远洋城店 长宁道远洋城内 河南省 郑州: 金博大店 郑州二七路金博大商场(郑州新玛特购物中心)首层 3、东北区域 辽宁省 大连: 希尔顿店 长江路123号大连希尔顿酒店2楼 百年汇豪生酒店 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95号百年汇豪生酒店1层 沈阳: 东舜店 和平区太原北街95号东舜百货一层 美美店 中华路65号华登美美沈阳百货店一层 恒隆店:中街恒隆广场一层 黑龙江省 哈尔滨: 中央大街店 哈尔滨中央大街69号金安国际购物广场欧罗巴 一层 4、中西部区域 云南省 昆明: 昆柏大点 东风西路昆百大新天地一楼 重庆 观音桥店 江北区北城天街8号 沙坪坝店 沙坪坝区华宇广场嘉茂购物中心1-28 机场店 江北国际机场候机大厅二楼 南坪店 南坪新世纪百货一楼 四川省 成都: 春熙路中山广场 新城市广场一楼 二环路西二段19号仁和春天广场1楼 正科甲巷8号群光百货B1楼 湖北省 武汉: 武汉广场一楼 大洋百货一楼 陕西省 西安: 美美店 南关正街88号一层 高新店 高新区科技路33号世纪金花一层 钟楼店 西安市西大街1号钟鼓楼广场步行商业街41号 长安国际店 长安国际一楼 5、南部区域 江西省 南昌: 南昌市中山路天虹百货首层 湖南省 长沙:黄兴中路80号苏宁电器一层 福建省 厦门: 磐基店 思明区嘉禾路197号磐基中心G层G-12B 福州: 鼓楼区八一七路58号东方百货1楼 广东省 广州: 淘金店 环市东路369号友谊商店首层105室 金田店 天河北路559号百佳购物中心首层G10-G11商铺 维多利亚广场店 体育西路101号维多利亚首层113铺 天河店 天河路208号天河城广场首场1110铺 深圳: 东门店 深南东路2102号振华大厦首层06号商铺 地王店 深南东路5002号信兴地王广场下首层LG02单元 华强北店 华强北路2001号女人世界 深南中路1003号中信城市广场1003号铺 惠州: 华贸天地购物中心 港惠新天地 万达影院 中山: 益华店 中山市中山三路怡华商业大厦2F 注:以上分区被不是严格按行政区域划分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诱人的哈根达斯冰淇淋[组图] .腾讯大渝网 .2006年10月31日09:41 [引用日期2013-07-25] . 词条标签: 食品 哈根达斯冰淇淋 哈根达斯冰淇淋图册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87153次 编辑次数:139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13 创建者:tymofang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推广链接 加盟冰激凌,冰激凌加盟怎.. 加盟冰激凌,投资小,起点低,风险低,利润高,易操作,是您的不二选.. www.315682.com 冰激凌甜品店,百芬爽饮品,.. 冰激凌甜品店,创意饮品店,5平米开店,,冰激凌甜品店,新时代健康.. zft.zft888.com 加盟冰淇淋,5平米冰淇淋,0.. 加盟冰淇淋,七大政策助您创业成功,正宗意式冰淇淋技术,开冰淇淋.. www.hao315.tv 冰淇淋加盟,冰淇淋加盟店.. 冰淇淋加盟,整站输出,快速回本好项目!品种多样,1年365天天天无.. www.315596.com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85
章鱼烧
章鱼烧又名为章鱼小丸子,章鱼小丸子起源于日本大阪,原名“章鱼烧”,其历史要追溯到大正年代。创始人是日本著名美食家——远藤留吉先生,素有皮酥肉嫩、味美价廉之特点,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国粹小吃。章鱼小丸子早随后在东南亚各地区流行起来,成为各地区的新兴食品之一。章鱼小丸子的成份主要是章鱼,章鱼烧粉,柴鱼片,海苔,沙拉酱,章鱼烧酱等。. 章鱼小丸子主要生产制作设备是烤炉,三板或两平板上挖了84或56个圆球洞洞,烤热放油,品牌章鱼粉浆通过精美漏斗漏到小洞洞里,100秒就好,然后加入切好的蔬菜、脱水春虾、章鱼,翻身再加入章鱼粉浆,一会儿时间,就成圆球状,大小犹如乒乓球,直径3.8cm,金黄娇嫩的,一盒3-5个,3-5块钱,上面撒上沙拉酱和一点点鲜美的海苔及柴鱼片,还有根据自己的喜爱佐上章鱼烧酱、芥未酱等。 中文名章鱼烧 英文名Small octopus balls 主要食材章鱼丸粉,海鲜酱,甜味酱,沙拉酱,芥末酱,辣椒酱 口 味味鲜而香 起 源日本 别 称章鱼小丸子 日 文たこやき 目录 1历史 2种类 ▪ 原味章鱼烧 ▪ 酱汁章鱼烧 ▪ 酱油章鱼烧 3关联食品 ▪ 明石烧(玉子烧) ▪ 乌贼烧 4流行原因 5投资指南 6准备材料 7原料配料 8章鱼烧做法 9注意事项 10其他做法 ▪ 食材 ▪ 步骤 ▪ 小贴士 11泰米时空米诺 ▪ 简介 ▪ 章鱼烧进化形态 ▪ 章鱼烧种族值 1历史 编辑 章鱼烧,又名章鱼小丸子,日文たこやき 在日本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民间一种流传很久的风味小吃,据说章鱼烧最早出于大阪的章鱼烧丸专营店会津屋的创始人远藤留吉之手。远藤留吉起初将肉、魔芋等加入调开的小麦粉面糊里煎烧后放在食摊上卖。后来,1935年时,远藤留吉开始使用章鱼作为原材料,并在面糊里调入味道,煎烧出的章鱼烧丸大受人们的欢迎。因每颗章鱼丸里都有鲜章鱼肉,其味鲜而香,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广受消费者的青睐,故得其名为章鱼小丸子,又名为章鱼烧,很快,章鱼烧从大阪被推广到日本全国。 2种类 编辑 原味章鱼烧 完全不沾酱料,或是只沾酱油。也有加上橘酱和粗盐作速食之用。 酱汁章鱼烧 在章鱼烧表面涂上酱料,成为主流。 酱油章鱼烧 在章鱼烧表面涂上酱油,以名古屋一带为多。 目前最火爆的在内地是肉松章鱼烧 香甜味加秘制番茄沙司 特别适合小女孩的口味 3关联食品 编辑 明石烧(玉子烧) 蛋占的比例较高。自兵库县南部至大阪市一带较多见。在明石市则不称明石烧而称“玉子烧”。 乌贼烧 这是在大阪最受欢迎的关西起源的粉类食品。在面粉中加入乌贼后烧熟后,涂上咸甜的酱汁进食。 4流行原因 编辑 第一、 口感新鲜、味美,章鱼小丸子都是现做现卖,由多种可口的原料配成,纯正的章鱼小丸子的味道非常吸引人,让人百吃不厌. 第二、 口味不断推陈出新,变化多,形成众多系列,消费者选择广。现已出现的多种新型口味丸子,如虾球丸、蟹丸、沙丁鱼丸、鲍鱼丸等。 第三、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投资三千元左右,可以做专卖店,做摊车,非常适合个人创业。 5投资指南 编辑 章鱼小丸子是适合创业和下岗再就业的项目之一:投入少,见效快,收入稳定,风险小。章鱼小丸子属于特色小吃类,一年四季都有市场。开一家章鱼小丸子店,原料是关键。长期的开店经营和培训中,经过总结后认为:作为一家最基本的起步章鱼小丸子店,下面设备原料是必须的:章鱼炉---章鱼小丸子店的核心设备。章鱼烧粉,章鱼,沙拉酱,柴鱼片,章鱼小丸子口味的重要保障之一. 章鱼小丸子是中小本投资者、下岗工人,打工都梦寐以求的好项目,与正规的厂家合作,一般首期投资总投资仅需数千元,就可轻轻松松挣钱当老板,更会有使你想象不到的高额利润。人人都可做的行业。 1 、流动经营,无需店面:例如商业街、步行街、学校、车站、码头、居民区、旅游点等; 2 、街边店经营,临街门面:例如商业街、步行街; 3 、店中店经营:例如超市、商场、大酒店、酒吧、休闲吧; 4 、连锁经营:购几台设备,自己掌握香料配方,雇人营业,利润提成。 6准备材料 编辑 机器设备 电热两头鱼丸炉/电热三头章鱼小丸子机器/燃气两头鱼丸炉/燃气三头章鱼小丸子机器、章鱼丸浆料专用漏斗、手动打蛋器、鱼丸专用夹子、钢签、鱼丸专用盒子、竹签、民族服装、特色灯笼等 7原料配料 编辑 章鱼丸粉、海鲜酱、甜味酱、沙拉酱、芥末酱、辣椒酱、柴鱼片、脱水春虾、脱水章鱼、脱水海苔、时令蔬菜等 8章鱼烧做法 编辑 第一步:马铃薯捎皮,切薄片放蒸锅里蒸熟。 第二步:鸡蛋打散,面粉和面包糠各自放较大的盘备用。 第三步:小章鱼洗净,放进滚开的热水中川烫片刻捞起。 第四步:把小章鱼切成幼小粒状。 第五步:把蒸熟的马铃薯用叉子压成泥。 第六步:放进章鱼粒,幼盐和黑胡椒粉。 第七步:把它们拌匀好成薯泥备用。 第八步:戴一次性手套抹一点油,用小汤匙拿一汤匙薯泥放掌心搓圆。 第九步:把薯泥先裹上一层底筋面粉。 第十步:再沾上一层鸡蛋液。 第十一步:放进面包糠中裹满面包糠。 第十二步: 6,7成热的油,炸至金黄色即可。 第十三步:美味的【可乐版章鱼烧】 第十四步:装饰下,先挤上少许沙拉酱。 第十五步:再倒少许照烧酱,柴鱼片,青海苔。 第十六步:照烧酱做法:将1杯半的水烧开,加入酱油半汤匙,蚝油1大匙,糖1汤匙半,麻油1小匙拌匀后再加入盐少许,黑胡椒粉少许,最后倒入调拌好的1汤匙太白粉 1汤匙清水勾芡就是【照烧酱】。 最后:开始享受亲手做的章鱼烧吧!!![1] 9注意事项 编辑 其实,章鱼烧的好坏,关键在于它制作所使用的原料是否新鲜,如果材料不新鲜,那即使调味在好也不能把它的味道体现出来,还有,在吃的时候,别以为外皮不热了就一口放进嘴里,那一定会被烫到的,要慢慢的吃,品尝它特有的新鲜美味,而且如果你把它带回家,在用微波炉加热后,会变的很粘,口感和味道就差远了,还是即买即食比较好。 章鱼烧粉选购注意事项: 章鱼烧粉是制作章鱼小丸子的主要原料之一。章鱼粉的好坏关系到小丸子的味道好坏,也影响到经营者的生意。对于章鱼烧粉,很多刚开始经营这一行的人会觉得很盲然,不知什么样的章鱼烧粉才是好的。很多经营者受某些加盟商的迷惑,购买了不正确的粉,制作出来的小丸子味道很差。就开始四处寻找原味章鱼烧粉,认为原味章鱼烧粉就是章鱼磨出来的粉。其实,章鱼烧粉只是制作章鱼烧的粉。如果做出的章鱼烧味道不理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找找原因。 一、错误:章鱼烧粉越白越好 好的章鱼烧粉里含有类胡萝卜素等植物营养成份,颜色为白色略偏黄色。某些不法商贩甚至使用过期变质原料并添加大量增白剂加工章鱼烧粉。长期食用增白后的章鱼烧粉对人体的肝、肾及肠胃等都有影响。 二、错误:章鱼烧粉越香越好 某些章鱼烧粉生产企业,为了使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在章鱼烧粉中添加了过量的香精,开袋后香气扑鼻。 添加过量香精后的章鱼烧粉,初次品尝时会觉得很香甜,但品尝多个之后就会开始厌恶这种感觉。因而,很多店铺开业时生意很好,但老顾客却很少很少。 三、错误:章鱼烧越金黄越好 因而很多经营者认为章鱼烧越金黄越好。部份章鱼烧粉里添加了大量的色素成份。一下锅即变得金黄可人,但表面很快就硬化。为了是章鱼烧膨松,又添加了过量的食用碳氨,顾客在品尝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有一些氨气的味道。正常的章鱼烧表面应是自然的油炸(煎)类食品常见的焦红间金黄色。口感自然酥脆鲜嫩,无不良异味。 结合上面三点,如果你购买到的章鱼烧粉雪白细腻、奶香扑鼻,一下锅就变金黄,表皮发软或发硬,过度膨胀,需要慎重对待。 10其他做法 编辑 食材 主料 鸡蛋1个 章鱼烧粉200g 鱿鱼1条 辅料 大头菜适量 洋葱少量 章鱼烧酱适量 沙拉酱适量 番茄酱适量 海苔碎适量 油少量 木鱼花适量 清水300g 步骤 1.将鱿鱼去黑皮洗净,从中间剥开。 2.将鱿鱼切成小丁。 3.将水烧开后把鱿鱼丁下入水中焯二分钟 4.将鱿鱼捞出控净水份。 5.将章鱼烧粉,清水,鸡蛋放在容器中搅匀。 6.将章鱼煎锅放在火上烧热。 7.在煎锅里刷上适量的植物油。 8.关火把章鱼烧粉倒入煎锅里七成满即可。加入章鱼和大头菜洋葱。 9.再倒上一层章鱼烧粉开小火煎小丸子。 10.待下面的章鱼丸定形后将洞外面的材料放油内填充后翻面。 11.等小丸子完全成形后用签子不断翻动小丸子受热均匀煎熟透。 12.将煎好的丸子装在盘中。 13.按口味挤上沙拉酱,番茄酱,章鱼烧酱。 14.撒上木鱼花和海苔碎即可食用。 小贴士 煎的时候要小火煎,防止煎糊。[2] 11泰米时空米诺 编辑 简介 游戏角色;章鱼烧是泰米时空米诺,系别:火系。 分布:幻浪屿时空【星火原】捕捉时间:10月21日~10月27日每天14:00至17:00 捕捉方法:与场景中的米诺战斗,即有机会遇到章鱼烧的初级形态——章鱼小丸子。 章鱼烧进化形态 章鱼烧一共有3种进化形态。 第一进化形态:章鱼小丸子 第二进化形态:章鱼丸 第三进化形态:章鱼烧 章鱼烧种族值 种族值 名称 等级 体力 攻击 防御 特攻 特防
86
宋神宗
收藏30478 赵顼编辑 宋神宗一般指赵顼 宋神宗赵顼(xū)(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宋英宗长子,是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至1085年在位。初封光国公,后进封淮阳郡王、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宋神宗,时年20岁。1085年驾崩,传位宋哲宗。 赵顼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立即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先后推出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重大改革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之广前所未有。虽然改革变法历时16年,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1-2]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赵顼 别 名赵仲针 国 籍北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 出生日期1048年5月25日 逝世日期1085年4月1日 职 业皇帝 主要成就推行新政、主持改制 主要成就收复河湟 庙 号神宗 陵 墓永裕陵 年 号熙宁、元丰 重要事件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 继 任赵煦 母 亲高太后 父 亲赵曙 在位时间18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期经历 ▪ 启用人才 ▪ 推行新法 ▪ 首次失败 ▪ 二次改革 ▪ 因病去世 2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年号 3人物评价 4家庭成员 ▪ 皇后 ▪ 妃嫔 ▪ 儿女 5轶事典故 ▪ 乌台诗案 ▪ 君臣情笃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赵顼 庆历八年四月十日(1048年5月25日)生于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原名赵仲针,宋英宗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 嘉佑八年(1063年)受封光国公;后又加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 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 治平三年(1066年)立为皇太子,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次年即皇帝位,是为宋神宗。 启用人才 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至治平二年(1065年)亏空已达1570多万。[3]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神宗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赵顼在即位之前已闻知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和才能,并“由是想见其人”,因此即位不数月,就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寄以治国安邦的厚望。神宗对王安石的器重,引起了在朝老臣的不满。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本该辅佐新帝,有所作为,然而见神宗提拔新人,却坚辞相位,出判相州。神宗问:“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 韩琦说:“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表明了他反对王安石执政的态度。元老重臣富弼在罢相位时,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荐了文彦博。对此,神宗或以不答相对,或以默然置之,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侍读孙固等也都以王安石“护前自用”、“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理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面对种种阻挠,神宗不以为然,力排众议,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从而揭开了变法图治、富国强兵的序幕。 推行新法 为了及时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神宗还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 王安石 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持。在这个机构中,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这些人都有一定的实际才干,对于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 熙宁二年(1069年),新法逐渐出台、实施,但是马上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 在朝议纷纷面前,神宗虽曾一度犹豫,但终不为所动。至于学术、道德上的争论,神宗则认为“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他讲求道德与功名并重,对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空言道德,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甚为反感。 在王安石的解释下,他能理解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张,并继续支持新政。在王安石与守旧势力的斗争中,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后罢退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以请罢新法出颍州”;“御史刘述、刘琦、钱镠、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杨宗愈皆不得言,相继去”;“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欧阳修乞致仕,“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出彦博守魏”。相反,熙宁三年(1070年)神宗进一步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居相位,有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均税等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了高潮。 首次失败 神宗在即位之初,他对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主张极为欣赏,并在变法的前一阶段,即熙宁七年(1074年)以前,对新法的推行给予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神宗的支持与配合,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变法是不可能的。 宋神宗的政治抱负和锐意改革的正确决策,保证了变法的成功,这对于改善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增强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新政维艰,元丰改制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特别是随着变法的逐步深入,触及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越严重,守旧势力的进攻就越猛烈。 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他希望在平衡各派势力的情况下,勉力维持新政。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这一次围攻得到了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和神宗向后的支持。 以太皇太后曹后为首的外戚参与反对变法,不能不对神宗产生巨大影响,这是因为英宗、神宗一系实非仁宗嫡嗣,只是由于仁宗无子,才把英宗选为皇储最后继承皇位,所以仁宗的曹后和神宗之母高后对神宗有较大的威慑力量。神宗由是开始动摇。当王安石对所谓的“天变”据理反驳时,神宗不再听从王安石“天变不足惧”的解释了,相反他认为“天变”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四月,神宗终于在曹后、高后再次流涕,向神宗哭诉“安石乱天下”的情况下,罢王安石相,改知江宁府,使变法遭受挫折。 二次改革 熙宁六年(1073年)文彦博罢枢密使,便诏与其子孙推恩,特表恩宠。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但随着守旧派势力的增强,变法派内部意见的分歧,神宗对王安石专用信任的程度大大降低,“王安石再相,上意颇厌之,事多不从”,变法不能推进。熙宁九年(1076年),天上出现彗星,守旧派又以“天变”对变法提出非议,神宗更加动摇。他对王安石说:“闻民间殊苦新法”。十月,王安石不得不复求罢相,出判江宁府。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神宗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神宗的政治目标是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但他一怕得罪两宫太后,二怕出乱子。当“人情咨怨”、朝议汹汹,变法碰到较大阻力时,他就退却了。他要调整政策,相对平衡地对待要求变法的新党和主张守旧的旧党两股势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自己留有余地;一方面则仍然体现了自宋太祖起就有的“异论相搅”的传统家法。 其实,在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注意抚慰旧党中罢退的元老重臣,以示恩眷。韩琦罢退河北,上疏反对青苗法,神宗虽然最终没有接受,但一开始仍夸奖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元丰三年(1080年)文彦博朝觐,神宗“赐宴琼林苑,两遣中谒者遗诗祖道,当世荣之”。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神宗任用貌似“中立无与”,实际上则为守旧势力的吴充为相。又先后重新起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因病去世 永裕陵 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病重,三月立子赵佣为太子,嘱咐由高太后协同处理国事。[4] 三月初五日,宋神宗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7岁,殡于殿西阶,庙号神宗,群臣上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葬于永裕陵。 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加谥为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崇宁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谥为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谥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5]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主持改制 耕织图 在政治上神宗还是勉力维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守旧势力以为时事将有大变。神宗却明确下诏说明新法“间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当。士大夫其务奉承之,以称朕意。无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罚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终神宗朝,除方田法罢废及部分新法条文被稍作调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贯彻执行。神宗对在外地任职的王安石也多有关照,如熙宁十年(1077年)以王安石为集禧观使;元丰元年(1078年)以王安石为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集禧观使;元丰三年改制,则以王安石为特进,改封荆国公。 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进。他绕开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财问题,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顿冗官和强化军兵保甲问题上。冗官冗费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为了加强皇权,广授官职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监之权,授官制度复杂,有官、职、差遣之分,造成机构重叠,闲官冗费等弊端。元丰三年八月,神宗正式启动官制改革,他首先从积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诏令撤销只领空名的官职,原作为虚职的省、部、寺、监各官皆实际任事。并采用旧文散官的名称编成官阶,作为官员俸禄及升降的品阶标准。元丰五年(1082年),以《唐六典》为蓝本,颁行三省、枢密、六部新官制。元丰年间中央官制的改革,虽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现了神宗维持新政,继续改革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初以来混乱的官僚体制,奠定了北宋后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构架。 历任宰相 韩琦 曾公亮 富弼 陈旭(陈升之) 韩绛 王安石 吴充 王圭 蔡确 韩缜 吕惠卿[5] 军事 和战西夏 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图一举歼灭羌夏。王韶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厥后兵不敢用于北,而稍试于西,灵武之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1]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羌,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抱憾而殁,得年37岁。其子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6] 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形成对西夏的包围,史称“熙河之役”。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进攻西夏,围灵州城(今宁夏灵武县)十八日不能下,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冻馁死伤,先后溃退,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神宗又听给事中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谋攻占西夏横山地区,进逼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城陷,徐禧等战死。宋军两次战败,损失军兵、民夫及助战的羌兵数十万人。神宗闻永乐城陷,“早朝,对辅臣恸哭”。至此,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白银7万两、绢15万匹的计划彻底破产。 年号 神宗于治平四年正月八日(1067年1月25日)至元丰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在位,当政共计18年。 熙宁:熙宁元年正月一日(1068年2月6日)至熙宁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 元丰:熙宁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至元丰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 其年号,共使用17年。 3人物评价 编辑 《宋史》:“帝天性孝友,其入事两宫,必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尝与岐、嘉二王读书东宫,侍讲王陶讲谕经史,辄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称贤。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厉精图治,将大有为。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未有所当,遂以偏见曲学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宋史》: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 王夫之:“宋政之乱,自神宗始”[7] 。《宋论》 据临汉隐居诗话载:神宗皇帝以天纵圣智,旁工文章。其於诗,虽穆王《黄竹》、汉武《秋风》之词,皆莫可拟其彷佛也。秦国大长公主薨,帝赐挽诗三首曰:”海阔三山路,香轮定不归。帐深空翡翠,佩冷失珠玑。明月留歌扇,残霓散舞衣。”霓“一作”霞“。都门送车返,宿草自春菲。“”晓发西城道,”西城“一作”城西“。灵车望更遥。春风空鲁馆,明月断秦箫。尘入罗帏暗,”帏“一作”衣“。香随玉篆消。芳魂飞北渚,那复一为招。“一作”可为招“。”庆自天源发,恩从国爱申。歌钟虽在馆,桃李不成春。水折空环沁,”环“一作”还“。楼高已隔秦。区区会稽市,无复献珠人。“噫,岂特帝王,盖古今词人无此作也。 赵顼 赵顼(2张) 4家庭成员 编辑 皇后 向皇后:即钦圣宪肃皇后向氏 朱皇后:即钦成皇后朱氏 陈皇后:即钦慈皇后陈氏 妃嫔 宋贵妃 林贤妃 武贤妃 儿女 长子——赵佾,早殇,封成王 ,母宋夫人。 次子——赵仅,早殇,封惠王,母邢贤妃 。 三子——赵俊,早殇,封唐哀献王,母宋婕妤 。 四子——赵伸,早殇,封褒王,母向夫人 。 五子——赵僩,早殇,封冀王,母邢贤妃。 六子——赵煦,宋哲宗,母钦成皇后朱氏 。 七子——赵价,早殇,封豫悼惠王,母邢婉仪 。 八子——赵倜,早殇,封徐冲惠王 ,母邢贤妃。 九子——赵佖,吴荣穆王,母惠穆贤妃武氏。 十子——赵伟,早殇,封仪王,母郭夫人。 十一子——赵佶,宋徽宗,母钦慈皇后陈氏 。 十二子——赵俣,封燕王,母贤妃林氏 。 十三子——赵似,封楚荣宪王,母钦成皇后朱氏 。 十四子——赵偲,封越王,母贤妃林氏。 长女——周国长公主,元丰元年(1078)二月壬戌薨,母向皇后 封延禧公主,追赠燕国公主。元符末,改封周国公主 次女——楚国公主,初封宝庆公主,熙宁五年(1072)秋七月甲申薨,才三岁,母张婕妤 三女——唐国长公主封淑寿公主,历封温国公主、曹国公主、冀国公主、雍国公主、越国公主和燕国公主 追封唐国长公主 四女——潭国贤孝长公主母宋贵妃下嫁王遇。始封康国公主。历韩国公主、鲁国公主、陈国公主、郓国公主。大观二年逝世,追加封谥。 五女——郓国公主,元丰八年(1085)二月薨,年才七岁,母钦成皇后朱氏。 六女——潞国公主,元丰七年(1084)夏四月薨,年才五岁,母钦成皇后朱氏。 七女——邢国公主,元丰七年(1084)春正月薨,生才五岁,母林婕妤也,母林贤妃 八女——邠国公主,元丰八年(1085)冬十月薨,年才四岁,母钦成皇后朱氏[8] 。 九女——衮国公主,早薨。 十女——徐国长公主,母钦成皇后朱氏, 下嫁郑王潘美之曾孙潘意。始封庆国公主,进益国公主、冀国公主、蜀国公主、徐国公主。政和三年,改称柔惠帝姬。五年薨,年三十一,追封贤静长帝姬。[5] 5轶事典故 编辑 乌台诗案 宋神宗赵顼少有变革之志。然而,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异议不断,这不免让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大臣,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而著名的大学者苏轼刚好赶上了风口浪尖。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甚至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宋英宗十分仰慕。继位后,宋英宗本想按照唐朝的惯例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职务。但”由于韩琦的一再阻挠,宋英宗只好任命苏轼在史馆试用。在宋神宗时,苏轼才受重用,但不久就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黜出京。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到了湖州后,苏轼作《湖州谢上表》来发牢骚的意味,以此来表示对新法的不满。结果惹怒了一些尚在当政的新进们。他们预谋致其于死地。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弹劾苏轼“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还专门举出了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为了罗织更大的罪名,这些人更是处心积虑地从苏轼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 尽管想要苏轼死的人很多,宋神宗也对苏轼非常恼火,但他还是不愿意下杀手,只同意逮捕苏轼,而且特意要求在进京途中,不得将苏轼关入监狱过夜。 同年七月,御史台派遣皇甫遵前去逮捕苏轼。到京城后,苏轼被正式逮捕下狱,交御史台审讯。与苏轼关系密切的亲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文同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受到牵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辙看到哥哥的两首绝命诗,立即痛哭流涕地给宋神宗上书,要求以自己的官爵为其兄赎罪。宋神宗此时也犹豫不决,宋太祖曾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而朝廷中也有多人爱惜苏轼才华,为苏轼求情。宋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9] 君臣情笃 宋神宗曾经说过:“自古之君臣,如朕与安石相知绝少。”的确,自古不缺圣主贤臣,共襄大业,同享富贵;但是,主君与臣下能够真正交心相待,坦诚到推心置腹的,历史上却是少之又少。邓刚在《心灵的钙化》一文中曾经说过,心心相印是一种风险投资,更何况,这分明在是九重深宫的庙堂之上,一步疏漏,刀光剑影便已铸成危局。然而,这位年轻有为的君主,却以一个大宋王朝做赌注,只因为对一个相知相惜的灵魂的慎重的信任。这个社稷,朕交予你了。不变法,大宋要亡;变法,许是还有一线生机。安石,朕信任你。 王安石并没有辜负神宗的期望。他为这次变法,赔上了太多太多,本来可以只作江南一诗人,著书立说,清闲终老;许是宿命的安排,我在人海之中遇见了贵为君上的你,于是,满腹韬略,燃尽了我的残躯。但,大宋的气数暮矣,积重难返了,又怎能彻底扭转。 千里归来一寸心,两个人是君臣,却更像是英雄惜英雄,知己怜知己。我走了,不复陪君,自当珍重。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宋朝君主 参考资料 1. 宋神宗 .维基百科 [引用日期2013-11-27] . 2. 重读宋神宗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11-27] . 3. 《宋史·食货志》 4. 宋神宗 .中国历代帝王 [引用日期2014-10-21] . 5. 北宋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 .历史春秋网 [引用日期2013-10-3] . 6. 北宋皇帝宋神宗赵顼出生 .历史上的今天 .2014-05-25 [引用日期2014-05-25] . 7. 王夫之 .宋论 :中华书局 ,2013-04-01 . 8. 续资治通鉴长编 .国学导航 .2009-10-8 [引用日期2013-10-8] . 9. 苏轼这一句牢骚引发的—乌台诗案 .爱历史 [引用日期2013-10-3] . 词条标签: 人物 , 中国历史人物 , 历史人物
87
明神宗
收藏1674655 朱翊钧编辑 明神宗一般指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崩,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1]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朱翊钧 别 名万历帝、明神宗 国 籍中国明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裕王府 出生日期1563年8月27日(嘉靖四十二年) 逝世日期1620年7月21日(万历四十八年) 职 业皇帝 主要成就开创万历中兴 万历援朝战争 平哱拜之乱 主要成就平定播州之乱 征收矿税银展开 庙 号神宗 年 号万历 谥 号显皇帝 陵 寝定陵 继位人朱常洛(明光宗) 前 任朱载垕(明穆宗) 母 亲孝定李太后 嫡 母孝安皇后 配 偶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主要事件万历怠政、萨尔浒之战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期经历 ▪ 登基为帝 ▪ 内阁争纷 ▪ 太岳辅政 ▪ 万历三大征 ▪ 万历怠政 ▪ 执政晚期 ▪ 与世长辞 2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3人物评价 ▪ 总评 ▪ 史书评价 4家族成员 ▪ 家世 ▪ 后妃 ▪ 子女 5陵寝情况 6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朱载垕的第三子。朱翊钧的诞生给裕王府带来欢乐,王府张灯结彩,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然而,这种喜庆的气氛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现象。原来朱翊钧的祖父嘉靖皇帝,对于这个皇孙的出世并不高兴,而是产生一种愤恨的心理。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直到5岁时,这个皇孙才有了朱翊钧这个名字。[2] 登基为帝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宫中传出隆庆帝病危的消息。二十五日,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召入宫中。[3] 高拱等人进入寝宫东偏室,见隆庆帝坐在御榻上,榻边帘后坐着皇后陈氏、皇贵妃李氏,10岁的太子朱翊钧就立在御榻的右边。隆庆帝抓住高拱的手,临危托孤,“以全国使先生劳累”。司礼监太监冯保宣读给太子朱翊钧的遗诏: “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三位大学士受托之后,掩泪而出。[4] 第二天,隆庆帝即崩于乾清宫。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钧正式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内阁争纷 按照隆庆帝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 明神宗少年朝服像 宫中,朱翊钧自然依靠冯保。但是,冯保与高拱的关系非常恶劣。此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职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荐了陈洪、孟冲,就是不愿让冯保做掌印太监。 冯保此人知书达礼,又喜爱琴棋书画,很有涵养,所以很受隆庆帝的喜爱。冯保利用皇权更迭之间的权力真空,轻松地通过一道遗诏,就驱走了孟冲,自己做了掌印太监。但是,就高拱来说,对冯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给事中程文、吏科都给事中雒遵、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都开始弹劾冯保。由此,一场政治斗争势必不免,斗争中,冲突双方是冯保和高拱,而张居正表面上是帮助高拱的。但实际上,张居正与冯保关系非常密切,早就预谋赶走高拱。[5]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冯保就利用高拱曾经说过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一语把自视甚高、性格粗直的高拱赶离京城。高拱一走,高仪也惊得呕血三日而亡,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张居正一人。 太岳辅政 万历朝的前10年,朱翊钧的生活基本上是受三个人的规范,一个是自己的母亲慈圣李太后,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个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冯保在宫中,被皇帝称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对于冯保非常畏惧。每次小皇帝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冯保的职责不但是对皇帝实行 一般的教育,有时还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与张居正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一些。实际上,正因为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新政才能顺利地推行。 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无微不至,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4] 万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万历十年六月(1582年),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6] 万历三大征 朱翊钧亲政后,曾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巩固了汉家疆土。[7] 万历怠政 朱翊钧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过世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8] (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9] )。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十七年(1589年),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6] 万历十年(1582年)的三月,朱翊钧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在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开骗门”的批评,这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类似。[9] 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1]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朱翊钧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顺父母、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约开支、听取意见、亲人和贤人,都不能够像当初一样。”[10] 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等四位国家重臣虽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那些致力于废除掉,皇上深居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一个接见大臣,天下将要沦陷的忧虑。”[11] 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12] 执政晚期 酒色的过度,使朱翊钧的身体极为虚弱 万历帝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因此,朱翊钧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 朱翊钧荒怠的情形,还真有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 时朱翊钧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朱翊钧的荒怠造成的。[13] 与世长辞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传位皇太子朱常洛。朱翊钧是明代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持续将近48年之久。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后即去世,万历一朝应当足足是48年,即从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即位,九月驾崩。大臣们当时建议以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以纪念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万历纪元未满48年。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万历中兴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尚处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朱翊钧亲政后,励精图治,每天治理朝政十余个小时。他废黜考成法等张居正改革中弊政,安抚流民,减少徭税,大大减缓社会矛盾。万历十三年(1585年)时,北京干旱,朱翊钧亲自步行至天坛祈雨。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 清算张居正 从万历九年(1581年)到万历十年(1582年)间,张居正一直没有请假,坚持办公。次年二月,张居正旧病复发,虽然屡经名医医治,但是张居正自己也知道,自己“精力已竭”,“不过行尸走肉而已”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为之辍朝一天,给予张居正崇高的待遇:谥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赏丧银500两。[1] 明神宗 然而,两年之后的万历十二年(1584年)八月,朱翊钧在都察院参劾张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管制言官,蒙蔽我聪明。专权乱政……,欺骗主上忘恩负义,谋划国家不忠。本会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且免去全部法追论。” 这时候的张居正一家,已经被抄家。张府人口,一些老弱妇孺因为来不及退出被封闭于张府,饿死十余口,张居正80岁的老母还是在首辅大学士申时行的请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顷田地。张居正恐怕生前绝对不能想到,他死后竟然会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无情的惩处。朱翊钧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是他长久处于张居正约束下的发泄,同样也是自己开始亲政的基础,推倒张居正,也就树立了皇帝自己的权威。[14] 军事 平定哱拜 万历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宁夏银川反叛(哱拜是蒙古鞑靼部人,降明以后做副总兵。他的儿子叫哱承恩,承袭父爵,做了指挥使),朱翊钧果断决定平叛。派去平叛的军队攻打了几次都没有取胜,万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为总兵,率军平叛。李如松派人决黄河水灌城,城外积满了水,城被冲开一个口子;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平息了哱拜之乱。[15] 援朝抗倭 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 援朝抗倭战争 ),朝鲜遭到日本侵略,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仅靠近明朝边境义州一带尚存。[16] 朝鲜危急,请求明朝援助,“请求援助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朱翊钧鉴于唇亡则齿寒,决定派兵到朝鲜,援朝抗倭。这场战争时断时续,前后进行了七年多。最后,日本因丰臣秀吉去世,将侵朝日军撤出朝鲜,明军战胜而归。[17] 勘定播州 万历十七年(1589年),播州(播州就是今贵州遵义地区)宣慰司使杨应龙发动叛乱,[18] 朱翊钧派兵平叛。这场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最后的结局是明军八路进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杨应龙之乱。[19] 用兵女真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凑“七大恨”,以掀起叛乱,并僭称国号为后金。女真兵克抚顺,朝野震惊。[20]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辽东经略杨镐四路进攻后金,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死四万余人,开原和铁岭沦陷,首都燕京震动。朱翊钧用熊廷弼守辽东,屯兵筑城,才稍稍将东北局势扭转。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明朝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其经济力量强于英国。而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已经出现,并且拥有了比较强大的力量,为不久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基础。当一种社会制度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就会促进社会发展,相反地,就会阻碍社会发展。[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就是因为封建制度已经阻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而当时明朝的经济强于英国,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封建制度更加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之所以中国没有爆发革命,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第二,国家暴力机器过于强大。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是处在被抑制的状态中。而正是由于万历皇帝的罢朝导致了政府的监管力度减弱,使处于被抑制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的春天,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1] 征收矿税银 自张居正死后,万历开始通过向各地征收矿税银的方式,增加内库的内帑。在此以前,内库主要收入为金花银,即依靠南直隶地区的田赋。不过内库所有收支最终仍由户部负责,并对皇帝的使用进行严格的干预和管理。矿税银除补贴内帑用于宫廷膳食以外,更多则用于国家开支,尤其是边镇用钱。如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肃巡抚田乐上疏,因河西地区边疆用兵需数十万钱粮,请拨内帑,朱翊钧批复同意。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户部因京师库银减少,边饷告急,请神宗拨内帑,朱翊钧虽然责怪户部未提前做好库银储备,并且不要因为有内帑而有恃无恐,但仍迅速拨发内府库银救急。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户部更是因北部边疆兵饷告急,请拨内帑百万两,朱翊钧最顾及边情,所以同意照数拨用。[22] 另外,含矿税银的内帑也用于国家救灾,如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饥荒,拨内帑三万三千两用于赈灾。[23] 而清人则多不了解详情,多以明代言官的言论评论该事,并拔高为明代一大恶政,甚至就此写入《明史》。[24] 后人则更多将此附会,并假想更多的财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矿监税使向皇室内库共进奉白银五百六十余万两,黄金一万二千万余两,平均每年进奉白银五十余万两,黄金一千多两。”。[25] 文化 文化 万历年间不单单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同样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因为没有了政府的监管,所以百姓的言论自由也空前高涨,只要是大众喜欢的、有市场前景的就可以出版,根本就不需要有关部门的审核,各种文化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拔出地面,可谓是“百家争鸣”。 思想 在思想方面出现了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他对男尊女卑、社会腐败、假道学等都大加批判,可见当时古人的思想的深度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审视程度不逊当今。 科技著作 李时珍的著名著作《本草纲目》也是出版于万历年间,由于它的科学性,系统性,科学性流传至今,为现代医学所认可采用,可见当时中医药学原理、实践之发达程度了。 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详细叙述了当时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以及宋应星自己的组织生产经验和科学见解,此书传到日本后,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 戏曲 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6年)创作了著名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观和强烈的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汤显祖被称为当“东方的莎士比亚”。[21] 3人物评价 编辑 总评 万历前十年(1573-1583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神宗处理政事,更张祖制,社会经济发展较好。20岁时,张居正逝世,朱翊钧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主持“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后期罢朝近30年。在这一时期内,江南一带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全国和经济总量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但是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文官集团的党争使得政治日益腐败黑暗,东北的女真趁虚兴起,因而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26] 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明史》中记载朱翊钧在位期间长期不理朝政的事情。万历十五年(1588年),为了躲避群臣的骚扰,万历宣布实行“静摄”,从此不上朝。许多人认为朱翊钧长年“不朝”,是万历怠政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国事艰难的原因。事实上,不上朝和不理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就是在不上朝的时期取得的。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没有宦官干政,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日本入侵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朱翊钧都有反应,表示奏章还是有在看,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27] 《明史》对于朱翊钧的评论是:“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不过有专家学者提出争议。因为明亡的因素是:第一、党争,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间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南明灭亡才停止。第二、阉人专政,明朝先后出过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著名的专权太监。皇帝对他们的偏听偏信对朝廷风气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第三、万历十年(1583年)起,中国进入了小冰河时期,极大摧残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经济,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受到极大冲击,必然造成上层建筑的变化。第四、内忧外患,明王朝后期满洲与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对大明王朝的倒塌也起了极大的作用。所以仅仅将其归结于万历皇帝朱翊钧一人是不负责任的。[27] 4家族成员 编辑 家世 高祖父: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高祖母:(追尊)孝惠皇后邵氏 曾祖父:(追尊)睿宗献皇帝朱祐杬 曾祖母:(追尊)慈孝献皇后蒋氏 祖父: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祖母:(追尊)孝恪皇后杜氏 父亲:明穆宗朱载垕 生母:李贵妃,李彩凤,隆庆元年三月封贵妃,神宗即位,尊称慈圣皇太后。死后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居慈宁宫。既是(孝定圣皇后)。 后妃 皇后 孝端显皇后王氏(1564年—1620年):神宗原配,名王喜姐,万历六年册为皇后,以慈孝著称。四十八年病逝,谥'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合葬定陵年,祔庙。 孝靖皇后王氏(1565年-1611年):初为宫女,万历十年封恭妃,三十四年晋封贵妃、皇贵妃,三十九年九月去世,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明熹宗登极,追谥祖母”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 皇贵妃 郑皇贵妃(1565~1630年),即郑贵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万历十年(1582年)册选的“九嫔”之一,封淑嫔。是神宗最宠爱的妃子,崇祯三年七月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崇祯十七年秋七月戊子,明安宗追尊皇祖郑氏曰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李皇贵妃(?---1597年),即李敬妃:神宗后宫宠遇仅次于郑氏的妃子。万历二十二年册封敬妃,二十五年(1597年)三月十日生皇七子,同月二十一日因病而薨。明朝灭亡后她的孙子朱由榔登基为南明永历皇帝,追尊“孝敬恭顺荣庄瑞靖敬天光圣太皇太后”。 妃 刘昭妃(1557年-1642年),万历六年选美入宫的三人之一,册为昭妃,无子无宠。天启、崇祯时封宣懿太妃,居慈宁宫,掌太后玺印,年86岁去世,谥宣懿康昭。 累丝嵌宝石金凤簪 万历妃嫔墓出土 杨宜妃(?--1581年),万历六年选美入宫的三人之一,册为宜妃,无子女。八年十二月薨。 周端妃,万历十年(1582年)选美入宫的“九嫔”之一,封端嫔。万历二十二年十一月册封为端妃,1644年六月,张献忠攻占四川,杀了瑞王朱常浩全家和所有下属官吏。明朝灭亡后,周端妃回娘家居住,至顺治年间尚存,寿已八十余岁,卒年不详。 荣妃王氏(?-1591年),万历十年(1582年)选美入宫的“九嫔”之一,初封安嫔,万历十二年六月生皇三女静乐公主朱轩妫,晋封为荣妃。次年,静乐公主夭折。万历十九年正月,荣妃去世。年约20多岁,谥号端靖。 顺妃常氏(?-1594年),原是宫女,万历十一年封顺妃,十三年生皇二子邠哀王朱常溆,但朱常溆立即夭折,可能是死胎。万历二十二年去世,谥号温静。 顺妃李氏(?-1623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册封顺妃。生有皇幼子朱常溥和皇幼女天台公主朱轩媺(皆早夭,次序不详)。天启三年薨逝,谥号清惠。 德妃许氏(?--1602年),万历十四年册封为德妃,无出。万历三十年八月薨。谥号庄靖。 王僖妃(?--1589年),本为低级妃嫔,无出。万历十七年薨,追封僖妃。事见《国榷》。 嫔 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万历皇帝在皇极殿宣布册选以下九嫔:周氏为端嫔郑氏为淑嫔王氏为安嫔邵氏为敬嫔李氏为德嫔梁氏为和嫔李氏为荣嫔张氏为顺嫔魏氏为慎嫔。 九个嫔里面,周端嫔、郑淑嫔、王安嫔升格为妃(即周端妃、郑贵妃、王荣妃),剩下六人一生是嫔。以下七嫔合葬于一墓,即神宗七嫔墓。这七人生平正史无记载,其事迹见于考古发掘出土的墓志。 李德嫔(1567年-1628年)“九嫔”之一。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生有四位公主,但终其一生未得晋封。生于隆庆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子时,万历九年选入内庭,十年三月册封为德嫔,崇祯元年八月十八日寅时薨逝,二年六月二十日葬于金山之原。 魏慎嫔(1567年--1606年)“九嫔”之一。大名府魏县人,父锦衣卫正千户魏承志,母乔氏。生于隆庆元年十月初二,万历九年遴选入侍,十年三月册封为慎嫔,万历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薨,五月十七日葬于金山之原。 邵敬嫔(?--1606年)“九嫔”之一。直隶扬州府泰州人,父锦衣卫正千户邵名,母齐氏。万历九年秋当选,十年三月册封为敬嫔,万历三十四年三月十七日薨逝。五月十七日葬于金山之原。 张顺嫔(1567年--1588年)“九嫔”之一。河南开封府大康县人,父张榛授锦衣卫正千户,母王氏。生于隆庆元年九月二十五日酉时,万历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选入内庭,十年三月六日册封为顺嫔,薨于万历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辰时。皇帝辍朝一日,两宫太后及皇后以下皆致祭,万历十七年七月四日葬于金山之原。 梁和嫔(1562年--1643年)“九嫔”之一。河南归德府人,父锦衣卫正千户梁慎,母潘氏。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十二日亥时,万历九年九月选入内庭,十年三月册封为和嫔,薨于崇祯十六年正月十七日寅时,七月十八日葬于金山之原。 李荣嫔(1568年--1626年)“九嫔”之一。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父李山授锦衣卫衣左所正千户,母吕氏。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十七日子时,薨于天启六年四月二十一日辰时,同年闰六月十二日葬于金山之原。 耿悼嫔(1568年-1589年)估计是宫女进封的。直隶保定府安肃县人,父耿大享,母王氏。生于隆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酉时。万历十一年五月十五日选为伟嫔,无出。十七年六月初四日未时薨逝,年二十有一,皇帝悯之,特赐号悼嫔,辍朝一日,两宫太后及皇后以下皆致祭,同年八月初九日葬于金山之原。 子女 子 长子朱常洛,明光宗,母孝靖皇后王氏 次子朱常溆,邠哀王,母郑皇贵妃(一说为常顺妃),死产。 三子朱常洵,福恭王,母郑皇贵妃 四子朱常治,沅怀王,母郑皇贵妃,早夭。 五子朱常浩,瑞王,母周端妃 六子朱常润,惠王,母李皇贵妃 七子朱常瀛,桂端王,母李皇贵妃 八子朱常溥,永思王,母李顺妃,早夭。 女 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神宗第一女,母孝端皇后王喜姐,万历九年十二月生。万历二十四年下嫁杨春元。四十四年,春元卒。久之,主薨。 次女云和公主朱轩姝,神宗第二女,母郑皇贵妃,生于万历十一年十一月乙巳,七岁病薨。 三女静乐公主朱轩妫,神宗第三女,母荣妃,两岁夭折。 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神宗第四女,母孝靖皇后王氏,明光宗同母妹,四岁病薨。 五女仙居公主朱轩姞,神宗第五女,母李德嫔,万历十二年薨,年不足半岁 六女灵丘公主朱轩姚,神宗第六女,母郑皇贵妃(一说为李德嫔),生于万历十六年八月甲午,万历十七年五月庚申薨。 七女寿宁公主朱轩媁,神宗第七女,母郑皇贵妃,二十七年下嫁冉兴让。主为神宗所爱,命五日一来朝,恩泽异他主。崇祯十六年薨,年六十。崇祯时,洛阳失守,毅宗命兴让同太监王裕民、给事中叶高标往慰福世子于河北。都城陷,兴让死于贼。 八女泰顺公主朱轩姬,神宗第八女,母李德嫔。早夭。 九女香山公主朱轩嬁,神宗第九女,母李德嫔,万历二十七年正月庚戌赐名轩,六月庚寅即薨,年不逾岁。 十女天台公主朱轩媺,神宗第十女,母李顺妃。早夭。 5陵寝情况 编辑 定陵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钧病逝,十月葬于定陵。 明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 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28] 6影视形象 编辑 2007年,孔笙执导电视剧《明宫谜案》,张晨光饰演朱翊钧。 2010年,熊召政执导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梅年佳饰演朱翊钧。 2010年,田少波执导电视剧《大明嫔妃》,赵家林饰演朱翊钧。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明朝君主 参考资料 1. 孙景峰 李金玉 .正说明朝三百年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5-6-1 :明神宗朱翊钧 . 2. 朱翊钧 .华夏网 [引用日期2014-08-2] . 3. 张廷玉·《明史·穆宗本纪》己酉,大渐,召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受顾命。 4. 许文继/陈时龙 .正说明朝十六帝 :中华书局 ,2005-01 :神宗朱翊钧 . 5. 席宏斌·《遗嘱政治和制度的建立》 6.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九,记万历三十四年大学士沈鲤等上言:“今吏部尚书缺已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刑、工二部仅以一侍郎兼理,大司马(指兵部尚书)既久在告,而左、右司马(指兵部左、右侍郎)亦未有代匮者,礼部止一侍郎李廷机,今亦在告,户部止有一尚书。盖总计部院堂上官共三十一员,见缺二十四员,其久注门籍者尚不在数内。此犹可为国乎?” 7. 万历三大征 .历史话题 [引用日期2014-10-31] . 8. 张廷玉·《明史·周弘禴传》十七年,帝始倦勤,章奏多留中不下。”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写《酒色财气四箴疏》:“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邹漪《启祯野乘》卷一《冯恭定传》中也说到明神宗荒于酒色:“因曲蘖而驩饮长夜,娱窈窕而晏眠终日。”《明史钞略》记载万历二十一年皇太后万寿时,神宗在暖阁召见王锡爵:……上曰:“朕知道了。”锡爵又奏:“今日见了皇上,不知再见何时?”上曰:“朕也要先生每常相见,不料朕体不时动火。”爵对:“动火原是小疾,望皇上清心寡欲,保养圣躬,以遂群臣愿见之望。 9.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万历怠政(4):沉湎酒色 宫藏“十俊” 10. 张廷玉·《明史·谢杰传》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历史人物
88
1998indonesia riot
收藏213345 黑色五月暴动 锁定 “黑色五月暴动”是指,从1998年5月13日至15日,印度尼西亚(主要是:棉兰、巨港、楠榜、雅加达、梭罗和泗水)暴徒发动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暴动,亦称为“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或“印尼五月骚乱”。1998年8月8日,旅美华人抗议迫害印尼华人暴行。 此次严重骚乱,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印尼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转遭受巨大损失。骚乱进而演化成为一场变革运动,迫使在台上呆了31年的苏哈托总统辞职,苏氏家族势力随之土崩瓦解。此后,印尼经历了长期动荡和沉沦,用十余年时间才逐步摆脱“绝望国家”状态,确立新的政治体制,重拾经济稳定发展,但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元气。 中文名黑色五月暴动 外文名May 1998 riots of Indonesia 类 别事件 时 间1998年5月13日至15日 目录 1导火索 2事件经过 3各方态度 ▪ 中国首次表态 ▪ 华侨抗议暴乱 ▪ 印尼公布调查 4文章记录 5事件动态 ▪ 骚乱又起 ▪ 反华短信 ▪ 虐佣事件 ▪ 呼唤正义 ▪ 总统选举 1导火索 “五月骚乱”的直接导火索是印尼受到发端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持续30年的繁荣毁于一旦,本币暴跌,燃油和粮食价格暴涨,民怨沸腾。披露的大量事实则表明,以苏哈托女婿、陆军战略后备部队司令普拉博沃中将为代表的苏氏家族和军方内部一些人,为转移民众视线、强行实施军管、延长家族统治而阴谋策划的枪杀学生、残害华人、挑动种族矛盾等卑劣行动,才是“五月骚乱”的幕后黑手。[1] 2事件经过 1998年5月12日,印尼大学生要求改革的示威运动达到白热化阶段 北京大学生抗议暴行[2] ,6名大学生遭枪杀。针对华裔族群的社会暴乱也就此拉开序幕。[3] 1998年5月13日~15日,印尼雅加达等地发生严重骚乱,数个城市成为“死亡之城”。数千暴徒焚烧办公大楼、商店、住宅、汽车,有组织地针对华裔进行烧、杀、奸、掠。[3] 导致1200多人在骚乱中丧生,5000多间华人商店和住宅惨遭烧毁,更令人发指的是,印尼暴徒还在光天化日之下,丧心病狂地强暴了数百名华人妇女。据妇女组织说,骚乱中约有170名华人妇女被强暴和轮奸,其中有20多名华人妇女因此而重伤死亡,包括一个9岁和一个11岁女童。另据估计被强奸的华人妇女总数多达300人。[4] 据印尼全国人权委员会和印尼人权志愿者组织的调查,从一开始,排华行动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愈来愈多证据显示,大部分针对华人的袭击,都由有组织的团体煽动。人权委员会委员哈比昂说,由于很多被袭击或强奸个案,都明显地有组织行动,而且受害者均指暴徒剪着军人的发形,有关救援人员怀疑,许多暴徒可能是军人。[4] 印尼一个妇女组织的主席奈达在接受路透电视节目采访时说:“在雅加达的某个地方,强奸案件是同时发生的,同一条街道上的妇女全都遭强奸或者被性骚扰。暴徒先是闯进房子里,如果他们发现有两三名妇女的话,他们会向年纪最轻的下手,然后再纵火烧房子,这是有组织的。就像采取一项集体行动一样,每个地方所发生的强奸案都是这样的。”奈达接着又说,暴徒闯进一户人家后开口便问:“你的妻子呢?”那个作为妻子的妇女逃到二楼,可是暴徒并没有放过她,她遭到3个男人的轮奸。当时警察和军队就近在咫尺,不过,他们却对呼救声置之不理。[4]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印尼的人渣还当着华人妇女的丈夫兄弟面施行兽行,一些受害者竟然是尚未成年的孩子。18岁的薇薇安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绝望的、求救无门的时刻,她悲痛欲绝地哭诉道:至少有5个男人当着我爸妈叔叔的面轮奸了我的妹妹,我当场晕倒。当我醒来后,我下身火烧般疼。4天以后,我爸终于鼓足勇气告诉我,在我晕倒以后,我妹妹因为反抗被暴徒乱刀捅死,叔叔也被杀死了。我被7个男人轮奸。[4] 印尼华人何罪,遭受如此兽行,每次印尼发生权力斗争的时候他们都成了牺牲品。很长时间印尼政府对此采取坐视不理的态度,似乎有意使华人成为民众宣泄愤怒的替罪羊。[4] 3各方态度 中国首次表态 1998年7月14日,中国大陆首次表态,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称:中方对于印尼华人在骚乱中的遭遇表示关注和同情,作为印尼的友好邻邦,中国政府希望印尼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尼各族人民在内的印尼各族人民能够安居乐业。[5] 1998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刊登外交部答记者问,还发表《唐家璇会见印尼外交部长》。此后,众多国内媒体纷纷跟进。[5] 华侨抗议暴乱 1998年8月8日上午,在华盛顿的印度尼西亚驻美使馆门前,3000多名美国华人、华侨举行示威集会,“立即停止排华暴行”、“严惩凶犯”、“我们要正义”愤怒的口号声此声彼伏,抗议印尼暴徒1998年5月在骚乱中对华人犯下的滔天罪行。[6-7] 10时30分,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声援印尼华人权”召集人王楚以沉痛的心情宣布,为印尼暴乱中的受害同胞默哀一分钟。霎时,印尼使馆周围一片沉寂,只有凄凉而悲愤的小号声,像是为死难同胞送行的安魂曲,在空中回响。[6-7] 中午12时,示威者的代表将一封由数百人签署的抗议信递交给印尼使馆的工作人员。抗议信在列举了1998年5月印尼暴乱分子对华人施暴的大量事实后说,历史正在进入21世纪,但印尼却发生了类似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屠杀的残暴行为。抗议信向印尼政府发出呼吁:严惩犯罪分子;彻底公正地调查所有犯罪活动;教育所有印尼人要与各个少数民族和谐平等相处。[6-7] 印尼公布调查 1998年5月~1998年7月, 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2张) 人权志愿组织报告指出,6个城市至少有168名华裔妇女遭到强奸,同时发现2244具被杀或被烧的尸体。[3] 依据印尼官方调查机构“联合实情调查团”的调查报告显示,当时印尼华人共有1250人死亡,24人受伤,85名妇女遭到强奸、轮奸和性骚扰。但这一数字受到了广泛质疑,依据一些人权组织的估计,遭到强奸的华裔妇女应在千人以上。[8] “五月暴乱”发生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尤其是《纽约时报》的连续报道对印尼构成强大压力。由印尼武装部队总司令等组成的“联合小组”提交报告认为,暴行包含一系列的破坏、抢劫、焚烧、性暴力、虐杀、绑架和恐怖威胁。骚乱是故意挑动的,军队也介入了骚乱等。但国际社会认为,该报告内容明显存在“淡化”和“遮掩”的痕迹。[3] 1998年6月4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根据印尼全国人权委员会发表的书面声明指出,暴乱造成1188人死亡,伤亡总数近万。这项数字超过印尼官方所公布的一倍。[5] 1998年11月3日,印尼政府公布了一个骚乱调查报告:报告证实五月骚乱确是一场经人策划的骚乱,以华人为主要袭击目标,但只承认发生了76起强奸华人妇女事件,且强调没有证据表明强奸是有组织的,声称强奸人数也被媒体夸大。印尼军方更是否认参与事件。[5] 1998年11月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社论《评印尼5月骚乱调查报告》。[5] 4文章记录 1998年,《探索与争鸣》12期刊登朱霞梅的《初探印尼“五月骚乱”》一文。[9] 1998年,《华人时刊》Z1期刊登该刊记者吴沛林的《印尼五月骚乱迫害华人备忘录》一文。[10] 1998年,《共产党人》10期刊登张柏楷的《五月骚乱中遭遇悲惨的印尼华人》一文。[11] 1999年,《东南亚研究》5期刊登张静芬的《从印尼五月骚乱看战后东南亚华人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一文。[12] 2000年,《长江文艺》03期刊登青志保的《忧伤的五月——给印尼五月骚乱中死去和活着的生命》一文。[13] 2004年,《东南亚研究》1期刊登邓仕超的《“五月骚乱”以后印尼华人的政治参与》一文。[14] 2008年11月20日,新华网刊登《印尼中国工人忆遭袭当晚:想到1998年的排华骚乱》一文。[15] 2013年5月15日,中国网刊登《印尼“五月骚乱”15周年 记取教训扼杀腐败文化》一文。[1] 5事件动态 骚乱又起 2000年5月13日,印尼首都雅加达华人聚居的中国城商业区发生了自瓦希德总统上台以来最严重的骚乱。多家购物中心和商店遭纵火和抢劫,约有20名警察在冲突中受伤,数十名暴徒被拘捕。骚乱使中国城大部分商业活动停顿,险些酿成1998年五月大暴乱场面。由于印尼军警及时果断地出动,加上中国城商业区自卫能力提高,骚乱才被遏制。[16] 2000年5月15日,据华声报报道,接受访问的当地华人表示,此次骚乱只属个别事件,并不代表排华浪潮再度涌现。据《南洋商报》报导,雅加达伊斯兰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杨金山表示,他觉得印尼现时过于民主开放与自由,人民往往轻率运用他们示威的权利发起抗议行动,但警方往往未能控制场面,故很多时示威都出现混乱情况。瓦希德总统虽然承诺会保护华人社区,但毕竟印尼政治不平衡的情况非一日之寒,因此社会动乱仍无法完全避免。杨教授称,无可否认瓦希德已努力改善印尼的政治状况,并采取措施保护华人社区,故此虽然唐人街再发生暴乱,他亦不担心会揭发另一次反华潮,因为政府已竭力改善这问题,而在此次事件中,警方迅速行动,最后都能有效控制场面,与1998年排华暴乱中军警袖手旁观的情况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而在经过1998年的大规模反华潮后,华人社区已能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故华人普遍并不十分担心人身安全,在发生暴乱后,也没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 另一方面,正当印尼五月暴乱两周年之际,在印尼华人再度收到恐吓性电子邮件传单,邮件中声言会把华人杀掉,酬金为每人20万印尼盾(约600零吉)。透露此消息的华人表示,虽然他未曾收过该邮件,但他看过友人收到这些邮件内容,他认为这些邮件不屑一顾,没有什么可怕的。 他表示其友人并不害怕,他自己本人对此亦毫无感觉。他说其实于1999年这段日子,他亦有许多朋友收到类似的邮件。当地报章也有报道这事件,有华人组织商讨对策,后来华人自发性地组成救援中心进行自我防卫,事件最后并未听闻有华人被杀害。[17] 反华短信 2005年11月,开斋节前夕,印尼很多手机用户都收到一条旨在煽动当地人袭击华人的反华短信:“11月13日将会有类似1998年的社会大骚乱。”,迅速在印度尼西亚民众间传播开来,短信引起了印尼警方和当地媒体的关注。印尼上下吸取教训,没有受排华内容的手机短信的教唆和影响。印尼总统苏西洛要求民众不要听信谣言,并下令警方、情报部门对这条反华短信的发信人展开调查,尚无人因此事件而被捕。[8] [18] 虐佣事件 2006年5月4日,20岁的印尼女佣哈丝妮雅蒂在苏拉威西省望加锡市被华裔雇主桑迪阿宛虐待毒打,并于6日伤重身亡。警方事后替桑迪阿宛进行精神状态评估后,表示他“精神有问题”,可能会从轻发落,这引起当地印尼人极度不满。[8] [19] 2006年5月9日晚,望加锡市开始出现持续多天的抗议行动。[8] [19] 2006年5月10日,来自死者家乡的数千名大学生分乘汽车、摩托车前往望加锡市街头游行示威,他们高呼指责华人的口号,并向华人店铺掷石。甚至有人扬言,如果警方不在48小时内彻查事件并严惩凶手,他们将“扫荡”华裔社区。同日,印尼副总统出面发表声明,呼吁当地民众保持冷静,不要动用私刑。此次事件正值1998年5月排华暴乱八周年,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印尼警方马上在市内部署了上千名警员加强戒备。[8] [19] 2006年5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指出,中方已经注意到有关印尼苏拉威西省望加锡市爆发排华危机的报道,作为友好国家,中方希望印尼国内保持种族和谐与社会稳定﹔中国密切关注印尼局势发展,并继续为当地中国公民和企业提供必要协助。事情已逐渐归于平静,尚未有人员伤亡,也没有人在骚乱中被捕,未出现华裔大量离开现象。[8] [19] 呼唤正义 2007年5月10日,一部由印尼人权人士沈爱玲等撰写的《5月暴乱真相、证据与剖析》一书面世。该书披露了大量一手的调查资料,再次向世人揭发了1998年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并以小时为单位来重现暴乱的实时过程。印尼华人希望这本书的出现,重新唤起民众对该事件的关注,并敦促政府以最大的诚意进行调查。[3] 2007年5月14日,印尼最高检察官亨达尔曼·苏班齐在出席内阁会议后说,涉及“五月暴乱”案可依据刑事法典普通侵犯人权案审理。按印尼官方的说法,按普通侵犯人权案审理可以揭发所有涉案者,包括幕后主使者、执行者和参与者。若按严重侵犯人权案审理,则案件难以获得进展,因为需要全面和系统性的证明,并且侦办严重侵犯人权案要符合追溯原则,也需事先获得批准。该案件有效期18年。苏班齐最后表示,此方式并不是新的突破,而是未能很好地利用早已存在的有关法令而已。[3] 实际上,这确实不是新提法。早在1998年“五月暴乱”发生后,印尼方面就提出要以普通侵犯人权案处理,但9年过去了,至今毫无结果。依据印尼新闻界的记录,在印尼发生的许多侵犯基本人权的案件,只有极少数能够得以彻查,因为几乎所有践踏基本人权的案件都有政治因素。[3] 2007年5月19日,印尼销量最大的英文报纸《雅加达邮报》发表评论,“五月暴乱仍是一个难解的谜”。没人知道一年又一年呼唤法律正义的循环还要进行多久。[3] 总统选举 2014年7月4日,印度尼西亚将于9日举行总统大选。两组候选人声势旗鼓相当,部分经历过1998年排华暴动的华人选民忧心局势动荡。“大印度尼西亚运动党”总统候选人、前军事将领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因涉及1998年印度尼西亚排华暴动备受争议。他在前总统苏哈托倒台后因涉嫌绑架和拷打反苏哈托分子而被革除军职。不过,他坚持否认外界对于他违反人权的指控。[20]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印尼“五月骚乱”15周年 记取教训扼杀腐败文化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12-6] . 2. 1998年5月13日:印尼迫害华人、强奸华人妇女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3. 9年调查毫无结果 印尼1998年排华暴乱成无头案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4. 1998年5月13日 印尼发生有组织地迫害华人、强奸华人妇女的事件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5. 历史七日谈(第30期) .顺德区人民政府网 [引用日期2013-12-6] . 6. 1998年8月8日 旅美华人抗议迫害印尼华人暴行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7. 1998年8月8日 旅美华人抗议迫害印尼华人暴行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8. 印尼排华骚乱没闹起来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9. 初探印尼“五月骚乱” .知网 [引用日期2013-12-6] . 10. 印尼五月骚乱迫害华人备忘录 .知网 [引用日期2013-12-6] . 词条标签: 历史事件
89
热比娅
收藏83451799 热比娅·卡德尔 锁定 热比娅·卡德尔(1951年~),生于新疆阿勒泰市。在大陆西北地区和独联体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等共和国很知名。她创建的新疆阿克达工贸公司,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1] 曾任新疆工商联副主席、新疆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199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9年,热比娅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捕,一年后,她因向境外组织非法提供国家情报被判处8年刑期。2005年,热比娅获准赴美保外就医,她出国前一再保证决不再参与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任何活动,但她一到美国便投身“疆独”活动。[2] 2006年,当选长期在境外策划、组织各种反华分裂活动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的主席。同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7·5”暴力犯罪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外“疆独”组织“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指挥煽动的。2009年8月8日,第58届墨尔本电影节首映热比娅的纪录片《爱之十条件》,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和赵亮愤然撤展抗议。 热比娅现定居美国,主要在华盛顿活动。 中文名热比娅·卡德尔 外文名Rebiya Kadeer 国 籍中国 民 族维吾尔族 出生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 出生日期1951年 职 业“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主席 目录 1早年经历 ▪ 婚姻史 ▪ 犯罪史 2新闻动态 ▪ 诺奖提名 ▪ 七·五事件 ▪ 播映影片 ▪ 各地窜访 1早年经历 1951年出生于新疆阿尔泰山脚下的阿勒泰市。14岁远嫁南疆,在11 热比娅·卡德尔 年内接连生下了6个孩子。[3] “文革”中,因为售卖童鞋和彩裙,被挂上“投机倒把分子”的牌子游街示众,并因此与前夫离婚。有公开资料称,此前热比娅曾在南疆阿克苏市当过洗衣妇,“苦干了3个月,她挣下了3000元钱。”这是惟一可见的她的“原始资本”,但是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靠当洗衣妇平均一个月赚1000元是难以想象的。[3] 1981年热比娅在乌鲁木齐商业区二道桥租下一个小摊位,正式投身商海。十年打拼,热比娅便坐拥上亿家产。她是新疆阿克达工贸公司总裁,拥有八家企业,在乌鲁木齐市有5家(两家贸易公司、一家房地产公司、两家工厂),在原独联体有3家(一家房地产公司、一家百货商店、一家皮革厂)。此外,还拥有一座占地1.4万平方米的热比娅大厦,拥有乌鲁木齐市繁华地段1.2万平米的地皮等等。[3] 一些本地人对记者说,热比娅经商的特点之一就是胆子非常大,“什么都敢做”。乃至一些人对她的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3] 婚姻史 第二任丈夫是老牌疆独分子   1981年,热比娅与现任丈夫结婚,据称她曾在第二次择偶时提出三条标准:第一,必须具有大学学历;第二,必须是离过婚而且是被女方抛弃的男人;第三,必须理解和支持她从事商业事业。热比娅的丈夫叫斯帝卡奇,现在在美国。[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热比娅的第二任丈夫是个搞分裂、坚持搞新疆独立的老牌家伙。热比娅和他结婚以后,对境外三股势力进行资助。包括有一年,她和她的丈夫一块儿到土耳其,当时土耳其那个老牌的民族分裂分子叫艾莎,还活着,他们去拜会了艾沙,这情报我们都是清楚的。后来她先是在热比娅大厦搞培训班,实际上就是搞分裂组织这套。最后的爆发是她丈夫首先在几年以前跑到美国去,她和她丈夫,经常有信息来往,我们就发现她要给美国提供一些情报,她收集什么东西,就是我们这些年打击了多少白色反动组织,她编造了七个案例,这七个案例,它不是真实的,但是她改头换面编造了七个所谓的政府迫害他们的案例。”[3] 犯罪史 境内出卖情报境外分裂中国 1993年2月19日,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热比娅·卡德尔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类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4] 1998年“两会”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向媒体透露,热比娅因为欠国家银行几千万人民币的债务,加上她的丈夫在境外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她本人没有明确表态,所以未被推选为第九届政协委员。 1999年8月,热比娅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捕。[3] 2000年3月,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向境外组织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名被判8年徒刑,2004年获得减刑1年。服刑期间,热比娅个人提出保外就医申请,出于·5人道主义考虑,司法部门同意其申请。[3] 2005年3月17日热比娅出狱赴美保外就医。热比娅出国前一再向政府保证,出境后绝不参与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任何活动。[3] 200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区委书记王乐泉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称,热比娅一出境就变卦了,在境外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头面人物,包括暴力恐怖犯罪的骨干分子一起,密谋筹划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3] 2005月11日26日,在所谓的第二次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上,热比娅成为该组织主席。[3] 2新闻动态 诺奖提名 2006年9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东 热比娅与达赖[5] 突分子热比娅的言行旨在破坏中国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这与诺贝尔和平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6] 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说,热比娅是东突分子,因危害国家安全被中国司法机关依法逮捕并判刑。热比娅勾结境外的东突恐怖势力,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歪曲事实,恶意攻击中国政府,频繁地从事反华分裂活动,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7] 据新华社报道,秦刚说,热比娅的言行旨在破坏中国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这与诺贝尔和平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提名这样的人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用心何在?[7] 七·五事件 暴力犯罪 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7·5”暴力犯罪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 外“疆独”组织“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指挥煽动的。 大闹华府 2009年7月7日,华盛顿,当地时间下午2时,热比娅及150余名分裂分子及其支持者在华盛顿市区杜邦环岛附近聚集,步行前往中国驻美大使馆。热比娅在活动中发表煽动性讲话,要求外国政府支持他们的分裂活动。[8] 闹事者打着蓝白色星月旗以及“解放东突厥斯坦”等标语,高喊“疆独”口号。[8] 此次闹事活动持续约3个小时。在美国警方和安全部门的严密监控下,“疆独”分子冲击中国使馆的企图没有得逞。[8] 亲属公开信 2009年7月24日,热比娅境内部分亲属用维吾尔文致信乌鲁木齐“7·5”暴力犯罪事件遇害者家属。这封信由热比娅子女所写,其他亲属签名支持。以下是这封信的汉语译文: 我们是热比娅·卡德尔的弟弟买买提·卡德尔、儿子卡哈尔·阿不都热依木、女儿茹仙古丽。 2009年7月5日,在我们生活的美丽的乌鲁木齐发生了打砸烧杀暴力事件,造成近200名无辜群众死亡,几百辆车被烧毁,几千人受伤,群众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毁坏。许多事实证明,这次事件是我们的母亲热比娅·卡德尔领导的“世维会”组织、境内一部分分裂分子实施的行动。[6] 2005年,我们的母亲热比娅·卡德尔保外就医去美国后,在国外的一些反对中国的势力的鼓动煽动下,与国外的“三股势力”联合搞各种分裂活动。2009年6月26日广东韶关发生维吾尔族和汉族工人纠纷后,她在很多电脑网页上夸大事件歪曲事实,把2名维吾尔族工人死亡说成50多人死亡,并把假照片粘贴在电脑网页上,导致了7月5日事件的发生。在这次事件中,我们的母亲热比娅·卡德尔和“世维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必须受到惩罚。[6] “7·5”当天,在事件发生前6个小时,我们的母亲热比娅·卡德尔给我们打电话,说会发生大事情。这事发生后,我们非常愤怒,也感到惭愧。谁犯的罪,就必须由谁自己负责。我们没有参与这次打砸杀事件,我们是无辜的,也是受害者。但是,作为热比娅·卡德尔的子女及亲属,我们对我们母亲所实施的以分裂为目的的这次暴力事件非常气愤,并向这次事件中无辜死亡的群众和他们的家属说声道歉。现在这件事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你们还处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我们只能向你们表示对不起。同时我们希望所有的维吾尔族兄弟们不要相信我们母亲的话,我们各族群众要团结和睦相处,为建设安定、美丽、幸福的新疆尽自己的一份力。[6] 播映影片 2009年7月22日,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为抗议第58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播放介绍“东突”民族分裂分子的纪录片,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和赵亮决定撤回准备在8月中上旬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公映的3部影片。[9] 2009年8月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电影节为宣传热比娅的纪录片《爱之十条件》举行首映式的日子。也许是为了进一步出中国的丑,电影节组委会将首映式地点从一家仅能容纳750名观众的影院改为能容纳1300人的墨尔本市政厅,并高调宣称所有门票已售罄。[10] 2009年9月20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就高雄市一些势力决定播放美化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影片一事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热比娅是民族分裂分子,由她幕后策划的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活动,致使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给当地无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危害。高雄市一些势力不顾台湾各界和社会舆论的反对,执意放映这部歪曲事实、美化民族分裂分子的影片,是对恐怖暴力犯罪活动发出的错误信号,我们对此坚决反对。我们相信包括高雄市各界在内的台湾同胞能够认清问题的真相。我们敦促高雄市有关方面不要一意孤行,不要在两岸关系上再挑事端。[11] 各地窜访 访日 2009年7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方对日本政府执意允许热比娅赴日从事反华分裂活动表示强烈不满。有记者问:据报道,日本政府近日为热比娅发放了签证,允许其赴日。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是否向日方提出交涉?秦刚说,我们对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执意允许热比娅赴日从事反华分裂活动表示强烈不满。[12] 访台 2009年9月25日下午,台湾当局表示,以台湾利益和安全为重,禁止“疆独”头目热比娅入境。台湾当局的这项决定顿时引起了绿营的攻击。但在台湾《联合报》网站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近90%的台湾网民支持台湾当局的决定,充分说明“台独”势力借“疆独”头目搞政治操弄的伎俩不得人心。[13] 据台湾“中央社”25日报道,台湾当局当天下午已经决定拒绝“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主席、“疆独”头目热比娅访台。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吴敦义对此表示“完全支持”,并称绝对不会改变。[13] 台湾当局的决定迅速引发了岛内顽固势力的不满。据“中央社”报道,民进党“立法委员”蔡煌琅对当局的决定表示“愤怒”,称此举“伤害台湾人权”,民进党“立院”党团不排除“据理”继续邀请热比娅访台的可能。先前邀请热比娅访台的“台湾青年逆转本部”也对当局的决定进行了攻击,叫嚣要继续给热比娅申请签证。[13] 不过,与岛内顽固势力表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湾绝大多数网民支持当局拒绝热比娅入境的决定。截至北京时间25日22时10分,台湾联合新闻网在台当局做出决定后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在3594名参与投票的台湾网民中,有3117人表示支持当局拒绝热比娅访台,约占投票总人数的86.7%,表示不赞成的只有470人,约占总人数的13.1%,其余投“没意见或不知道”的有7人,约占总人数的0.2%。[13] 另外,针对民进党炒作热比娅议题的做法,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李建荣表示,国民党“完全支持”当局的决定。他反问道:“(民进党)究竟是以‘国家利益’为念,还是以政党或个别人士的利益为念?”同时,“中央社”报道说,台湾当局拒绝热比娅来台的决定让近来“忧心忡忡”的大陆台商终于松了一口气。报道援引大陆台资企业联合总会(台企联)会长展,当局今天这项决策对两岸关系发展“绝对是非常正面的”。[13] 参考资料 1. 中国女大亨——热比娅 .知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2. 暴力事件策划人热比娅:一心想做另一个达赖 .环球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3. 新疆原女首富热比娅 白岩松揭其背后的两个男人 .中国政协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引用日期2014-07-2] . 5. 热比娅其人 曾与达赖留下合照(组图) .中评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6. 热比娅境内亲属致乌鲁木齐"7·5"事件遇害者家属的信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7. 中国不满东突分子热比娅获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8. “疆独”分子在华盛顿闹事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9. 墨尔本电影节放热比娅纪录片 贾樟柯宣布退出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10. 澳电影节播疆独纪录片 反分裂人士与疆独冲突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词条标签: 人物 , 话题人物 , 官员 , 历史 , 历史书籍
90
manchu holocaust
收藏416305 满清大屠杀编辑 满清大屠杀是指明朝灭亡时,清军在侵吞中国的过程中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强迫广大的汉人以及一些其他民族剃发易服。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原来归顺的地区也纷纷抵抗,然后清政权采取屠城政策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和树立淫威。发生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沙镇之屠、南京之屠、盩厔之屠、无锡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同安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浑源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沁州之屠、泽州之屠、朔州之屠、广州之屠、四川大屠杀等,还在其他地区也进行了屠杀。[1] 中文名满清大屠杀 外文名Manchu Holocaust 屠杀人数约6500万 屠杀事件有记录的屠杀事件达34事件之多 目录 1事件简介 2事件背景 3屠杀事件 ▪ 辽东屠杀 ▪ 畿南之屠 ▪ 潼关之屠 ▪ 扬州十日 ▪ 嘉定三屠 ▪ 昆山之屠 ▪ 嘉兴之屠 ▪ 江阴八十一日 ▪ 常熟之屠 ▪ 四川大屠杀 ▪ 金华之屠 ▪ 泾县之屠 ▪ 赣州之屠 ▪ 同安之屠 ▪ 平海之屠 ▪ 南昌之屠 ▪ 邵武之屠 ▪ 湘潭之屠 ▪ 同安之屠 ▪ 南雄之屠 ▪ 信丰之屠 ▪ 蒲城之屠 ▪ 曹州之屠 ▪ 汾州之屠 ▪ 大同之屠 ▪ 广州大屠杀 ▪ 潮州之屠 ▪ 永昌之屠 ▪ 屠杀大明宗室 4关内暴行 5屠杀人数 6事件影响 7社会评价 8文献记载 ▪ 部分记载 ▪ 文献名称 1事件简介 编辑 扬州十日 满清大屠杀也可以称为清军入关屠城[2-3] 、或者满清入关暴政[4] 、清初屠城事件[5] 。实际上由于受到文字狱的影响,[6-7] 满清大屠杀这一词在任何史料文献内都找不到。[8-9] 然而清室统一中国之战争,屠城烧杀数见不鲜,其残暴不亚于蒙元兵入主华夏。 多尔衮曾发布“屠城令”,并带领大军参与血洗江南、岭南地区等等,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思明州(厦门)。[10] 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进行大移民。[11-12] 不光杀汉人,对其他民族也实施大屠杀,西北的回族和西南的苗族也被清军屠杀过。[13] 虽然经过了满清文字狱的摧残,但这些大规模屠杀依然留下了大量的真实记录,广州大屠杀有西方传教士目击纪录,大同之屠,甚至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都可以找到资料。[14] 清初的大屠杀政策使中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五千一百多万下降到一千多万。[15-17] [11] [18] 这近三分之二人口的灭绝,虽然还有其它天灾人祸,但满清是最大的凶手。在清统治中原的200余年间,中原志士从来没有停止过推翻满清王朝的战斗。[18] 2事件背景 编辑 参见:甲申国难、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张献忠也率军进入四川。就在明末农民起义进入高潮时,而满洲军事集团蠢蠢欲动。[19] 满洲人看到明政府内部的危机日益激化,早就有灭亡明朝、吞并中原的野心。他们一方面招降纳叛,对明朝官僚尽力收买,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清廷,得其重用,并从孔有德等那里学来火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打进长城,在河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甚至三度包围京师,造成“己巳之变”等事变,清军最深曾攻入济南。满洲军先后掳走汉人97万(其中包括明朝德王朱由枢),掠夺财帛牲口无数。农民军占领西安后,清摄政王多尔衮曾经致书李自成,招诱农民军,要和农民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20] ,遭到农民军断然拒绝。李自成攻占京师,推翻明王朝,满洲贵族大为震动。这时,他们便决定趁乱大举入关。[19] [21] 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灭绝汉文化,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22] 在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23] 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24] 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日(1645年8月29日),清廷又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25] 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 剃发易服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这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清廷在华东和华南等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当时发令所到之处,各级地方官令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在街上行走,见蓄发者就剃之。稍有抵挡,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示众。甚至孔子后裔以执行孔庙典礼不便,呈请蓄发、用先人衣冠,也遭清廷下旨切责,只因圣裔免死,著革职永不叙用。剃发,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束发戴冠的发型。[26-27] 在江南诸省,这些政策激起了已被平定地区的强烈反抗。江阴、嘉定等地民众纷纷举起义旗,但均被清军屠城,被杀者数十万人。在人类历史上,为头发的剃蓄问题而遭遇如此巨大的流血牺牲,绝无仅有。[26-27] 3屠杀事件 编辑 辽东屠杀 参见:辽东之屠 屠杀事件 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对汉人实施民族压迫,稍有反抗,便大肆屠杀,残杀了一百多万辽东汉人。此后,后金军队多次入寇山东、河北。仅济南一地,就留下十三万具汉人的尸体。后金军撤退时,还将被掠走的汉族妇女载在马上,施以浓妆艳抹,一路吹拉弹唱。[11] [14]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 满清暴行 满清暴行(20张) 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28]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军攻入关内,济南府境内,清军大肆屠城,济南府大约一百万人被屠杀。[29]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清军攻入赵州进行大屠杀,三万人被杀害。[30] 【图册照片来源[31] 】 掠夺虐杀汉族奴隶 崇祯十一年(1620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馀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满清入关后,继续劫掠人口。 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32] 汉人奴隶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33] ,仅自杀的汉人,在满清入关前后几十年间,就不下十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 由于满清的疯狂虐待,大量汉人奴隶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32] 满清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帝颁订:“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32] 畿南之屠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四万多满洲八旗、近两万蒙古八旗、约三万汉军八旗以及孔有德等统率的约两万天祜兵、天助兵,加上包衣、外藩蒙古兵、朝鲜军合计十二万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吴三桂击溃李自成的大顺军,开始入主中原。 满清进入中原,首先靠的是武力,而且是灭绝人寰的武力。为了杀一儆百,他们对抵抗较为顽强的地方,一律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18] 主词条:畿南之屠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在北直隶三河、昌平、良乡等地进行的屠城,五千人被残杀。[34] 潼关之屠 主词条:潼关之屠 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十三日,满清“豫亲王”多铎在陕西潼关地进行的屠城,七千人被残杀。 扬州十日 主词条:扬州十日 满清暴行[31]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南明将领史可法在扬州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同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12] [35-36] 在屠城扬州的时候清军从一个富户进入另一个富户。清兵们先是抢银子,后来就无所不掠了。直到20日的白天,还没有人身伤害。但是夜幕降临之后,人们听到了砸门声、鞭子抽人声和受伤人发出的号叫声。[37] 那个夜晚火势蔓延开来,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浇灭了。到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证说,如果藏起来的人能够出来自首的话就会得到赦免,于是许多藏在自己家里的人走了出来。[37] 可他们走出来后却被分成50人或60人一堆,在三四个士兵的监督下,用绳子捆起来。然后就开始用长矛一阵猛刺,当场把他们杀死,即使扑倒在地者也不能幸免。[37] 嘉定三屠 主词条:嘉定三屠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在屠城过程中,城中百姓或者悬梁自杀或者投井和跳河,被砍断手和脚的百姓在地上挣扎着,[38] 清军将一大部分逃生的百姓赶到河边,然后将他们赶进河中纷纷淹死,河里的水都不能流动了。[39] 清军没遇到一个汉人就强迫他们献出自己家中的宝物,如果给清军很多的东西的话就可以活命,如果给的不多或者清军不满意,直接把人杀掉。[40] 昆山之屠 主词条:昆山之屠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昆山县人民杀该县清委知县阎茂才,起兵反清。七月初六,清军破城,随即屠城,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人。清军屠昆山的时候,有妇女千人藏匿在昆山顶上。有个小孩忍不住哭出声来,被清军发现,于是大肆屠杀这些妇女。[11] [41] 。“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42] “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12] [43] 嘉兴之屠 主词条:嘉兴之屠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六日,浙江布政使司隶嘉兴府为反抗清军暴行,嘉兴民众揭竿而起,乡的明翰林学士屠象美、明兵科给事中李毓新主其事,降清的明嘉兴总兵陈梧反正任大将军指挥义师,前吏部郎中钱棅助饷。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轻妇女被清军掳掠和一些僧人幸免外,几乎全遭屠杀。按当时人口来推,可能约五十万余人遇难。[44] 江阴八十一日 主词条:江阴八十一日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朝颁布剃发令后,江阴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进行反清斗争。清廷先后调动24万军队攻城,江阴人民浴血奋战,守城八十一天,击毙清三王十八将,清军死伤过十万。但终因力量悬殊,粮食罄尽,守城者全部壮烈牺牲。城破后遭到清军血腥屠杀,繁华的街市尽为废墟[11] 。全城只有五十三个人幸免。[12] [45] 常熟之屠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到九月,清军先后占领苏州和南直隶常熟之后的纵兵焚烧杀掠。在常熟大屠杀中被屠杀的百姓无法计算,沿河沿岸都是人头。[46] 四川大屠杀 主词条:四川大屠杀 从顺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初期,满清开始侵入四川,在四川各地进行大屠杀。顺治四年(1647年)多尔衮、孝庄采取了彻底屠杀的办法作为报复,公开发布告示,宣称: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把四川人杀光了以后,就把这些行为全部推给了张献忠,还编造出张献忠杀人六亿的谎言。[47] 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四川被害者不下五百万人,而被张献忠杀害的至多只有十四万人,连同张献忠统制地区其它非正常死亡,最多只有三十到四十万人。更重要的是,在清军开始长达十几年的四川大屠杀前,张献忠已经死了[14] 。 “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48] 。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陷渝城(重庆)后,才算平复四川。[49] 清初时以”湖广填四川“来解决四川人口的缺口。 此外,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是多股势力混战的最终恶果,并不能够将所有责任推给张献忠。[50] 至于张献忠屠杀六万万人有奇一说,有文献显示事实上是四川当地的地主以及南明将领污蔑和嫁祸张献忠。[51] 金华之屠 主词条:金华之屠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十六日,满清“贝勒”博洛在浙江金华府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 明朝末年,时任兵部尚书的金华长山人朱大典毅然带兵回金华据城抗清。 公元1646年农历六月廿四,清贝勒博洛率军攻婺,久攻未下,后叛徒导攻西门城墙(现新华街),新筑城墙被大炮轰塌,清军潮水般涌入,金华守军奋力拼搏,浴血巷战。[52] 朱大典妻妾儿媳为不受辱,纷纷手牵孙儿投井自尽,朱大典与部属点燃火药库壮烈殉国,大典家20余口共赴国难。明军指挥部炸毁后,剩余守军仍坚贞不屈,节节抵抗,退集到最后的阵地———东市街。 清军破西门后一路往东杀,南北城楼先后沦陷。东市街之东是高山头悬崖和义乌江。365年前的东市街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金华先民在这里谱写了悲壮的史诗,守军拒不投降,全部英勇战死。城陷后清军屠城,南明演义说城中被杀者十之八九。李渔悲诗泣之:“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明史也记载了大典阖家殉难的壮烈。明军参将俞继音祖上为南宋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继音战死后,其宗谱载:“继音,明末参将,同守婺城,见危致命,忠烈可表……顺治丙戌七月十六日卒”,这日正是金华城破明军全体阵亡之时,宗谱和金华县志记载完全相符。[30] 泾县之屠 主词条:泾县之屠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十七日,满清“提督”张天禄、“池州总兵”于永绶在南直隶泾县、徽州、绩溪县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53] 赣州之屠 主词条:赣州之屠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四日,满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总兵”柯永盛在江西赣州府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大约有二十万人被屠杀。[53] 同安之屠 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攻克福建厦门和同安县,然后屠城。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住持无疑和尚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平海之屠 主词条:平海之屠 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七月,清军在福建平海卫进行大规模屠城。被屠杀的无辜百姓具体人数不详。[53] 南昌之屠 主词条:南昌大屠杀 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包围南昌。次年三月间,南昌城陷,清军屠城。八旗军把从南昌掠来的妇女分给各营,昼夜不停的轮奸。[54] 这些女性”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食牛豕皆沸汤微集而已。饱食湿卧,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是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尸蔽江,天为厉霾。“[14] [55] 。这些事情记载在《江变纪略》里,此书是满清政府查禁的重点,在乾隆四十四年被明令销毁,靠着手抄本流传下来。而在清军陷城前,一些出来投降的汉人,也遭到了”男子分杀之,女子分留之“的命运。[14] 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再次占领江西南昌,下令进行屠杀。 邵武之屠 主词条:邵武之屠 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五月,满清“福建左路总兵”王之纲在福建邵武县进行屠城,被屠杀的无辜百姓人数不详。[56] 湘潭之屠 主词条:湘潭屠城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清军攻入湖南湘潭和沅州(今芷江),南明督师何腾蛟被俘。清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在湘潭屠城,湘潭城中百姓几乎全被杀光,城中不满百人。[57] 沅州也遭到纵兵杀掠。 同安之屠 主词条:同安之屠 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八月十六日,满清“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在福建同安县进行大屠杀,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56] 南雄之屠 主词条:南雄之屠 顺治六年(164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抵达南雄,年三十除夕晚上清军放火焚烧鼓楼,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攻入城内。对南雄县民大肆屠杀,“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尽屠戮,十存二三。”[58] “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59] 信丰之屠 主词条:信丰之屠 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三月初一日,满清“梅勒章京”胶商攻克广东信丰县,进行大规模屠城。[60] 蒲城之屠 主词条:蒲城之屠 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四月初五日,满清“固山额真”李国翰攻克陕西蒲城县然后进行大规模屠城。大约有一万人被屠杀。[34] 曹州之屠 主词条:曹州之屠 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十月初四日,满清梅勒章京赖恼、沂州总兵佟养量、临清总兵宜永贵等攻克山东州曹州,进行屠城。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61] 汾州之屠 主词条:汾州之屠 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九月至十一月,满清“端重亲王”博洛、“和硕亲王”满达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县、泌州、泽州等地进行规模屠城。大约有四十万人被屠杀。[34] 大同之屠 主词条:大同之屠 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在大同屠杀后,全城只剩下5个重案犯。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帝,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14] 广州大屠杀 主词条:广州大屠杀 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攻广州,制造了庚寅之劫,”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62] ”可喜屠广州,孑遗无留;逸出城者,挤之海中。“[63] 死难十万至七十万人。 意大利籍耶酥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在《鞑靼战纪》中记述:“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 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一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 另有意见认为当时广州人口约四十万,而死难者约十万人或超过十万人。“清顺治六年十月,满清大军抵达广州,围困城池长达10个月,最终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率清军攻陷广州之后,屠城十日,尸横遍地。广州城当时人口大约四十万,死难者约五分之一。”[64] 潮州之屠 主词条:潮州之屠 顺治十年(1653年)清军占领广东的潮州和南雄,清军之后进行下令屠杀,“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癸巳,郡城破,横尸遍野……收遗骸十余万,作普同塔于葫芦山”。[65] 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五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南雄县民也遭到大肆屠杀,“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尽屠戮,十存二三。”[58]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66] 永昌之屠 主词条:永昌之屠 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闰三月,满清“征南将军”赵布泰、“提督”线国安等在云南永昌府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34] 另外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文字狱和历史篡改其中舟山、苏州、沅江、厦门、海宁等地大屠杀,史料记载很少。 满清控制全国后,为了封锁郑成功义军,下达禁海令,对沿海人民大肆屠杀,不愿意迁走的斩杀无赦,并乘机掠夺妇女财物。 各地为剃发的分散屠杀:“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67] 根据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八旗军不仅对反抗者大肆杀戮,甚至连投靠满清的一些小官吏都不能幸免,妻子老母都被掠去充当性奴隶,然后拿到市场贩卖。明朝都督章钦臣的妻子金氏,不肯屈服于淫威,被用一千刀刮死。这件事被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冒着杀头危险记载下来。[14] 此外,满清军队还在这个各地进行了大规模屠杀。 满清暴行 明末时期中国人口在八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而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国人丁数仅两千四百六十四万余。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中国的人口大量消失,多半是死于战乱、饥荒等原因。 清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从努尔哈赤屠杀辽东汉人到康熙平定三藩,历时将近一个世纪。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的记录: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镇压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爷的种族坐稳了江山,对奴隶的民族实行统治……。 屠杀大明宗室 明朝宗室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成为各地农民军屠戮的首要对象。从崇祯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个显贵王爷被农民军整家杀掉。至于郡王及将军之下,被杀的更是不计其数。[68] [69] 满清方面,出于政治需要,自入关到顺治二年夏王以前,对明朝宗室人员以诱降、"恩养"为主。清军攻克南京后至顺治八年这一段时间,满清开始对明宗室展开屠杀。自顺治八年至康熙早期,清廷又施以杀抚并用。早在皇太极入口侵掠时代,后金军抓住明宗室王爷一般都弄死,比如德王和鲁王。由山海关入京后,多尔衮开始以招抚为诱饵,在诛杀崇祯帝直系血脉的同时,满清逮到的明宗室假装养起来。清军攻陷南京后,由于明宗室在南中国纷纷被人拥立起兵相抗,满清顿露狰狞面目,接二连三地罗织罪名,很快就把本来"恩养"在北京的明朝十几个王爷均残酷加以处死(包括指认曾经指认崇祯太子为"假太子"的晋王)。直至顺治亲政后,满清对明宗室控制才稍稍放缓,但彼时朱家血脉至近的"皇族"也没剩下多少了。[68] [69] 4关内暴行 编辑 这些屠杀,模式基本一致:根据清军头领发布的屠城令,实施的残忍的集体杀戮,和集体强奸。而屠杀后,不仅人头被堆积成“京观”,甚至还将女性的敏感部位割下,作为论功行赏的凭据,“取阴肉或割乳头,验功之所,积成丘阜”。甚至顺治帝本人都是这种屠杀的参与者。大量屠杀中被掠夺来的汉族妇女,被送到顺治帝的龙床,连郑成功的母亲,都成为清军强奸的对象。[14] 在江南大量的知识份子被杀害,他们的妻女,则统统被献给八旗军人。 根据山东地方历史资料,甚至在平定三番时,从山东过境的八旗军,还经常对整村的汉族妇女施暴。[14] 顺治二年(1645年)7月30日,清军至沙镇,“见者即逼索金银,索金讫,即挥刀下斩,女人或拥之行淫,讫,即掳之入舟。遇男女,则牵颈而发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肠。”[70]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实施扬州大屠杀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71] 顺治元年(1644年)4月,清兵到达盩厔县境内,生员孙文光的妻子费氏被掠去,“计无可托,因绐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从之。’兵喜,与俱至井旁,氏探身窥井,即倒股而下。兵恨无金又兼失妇,遂连下巨石击之而去。”[72] 清兴安总兵抢夺妇女达一百多人,“淫欲无厌”。制作长押床,裸姬妾数十人于床,“次第就押床淫之。复植木桩于地,锐其表,将众姬一一签木桩上,刀剜其阴,以线贯之为玩弄,抛其尸于江上。”[73] 顺治二年(1645年)5月9日,南京失陷时,当涂孙陶氏被清兵所掠,”缚其手,介刃于两指之间,曰:从我则完,不从则裂。”陶曰:“义不以身辱,速尽为惠。兵稍创其指,血流竟手。”曰:“从乎?曰:不从。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74]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围攻江阴,后城破,清军进行江阴大屠杀时,大肆强奸和残害妇女。江阴城陷时,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岁。兵淫其女,哀号不忍闻“,后兵杀其子,释母,”抱女马上去”。又有一兵”挟一妇人走,后随两小儿,大可八岁,小可六岁“,兵杀二子,抱其母走。[71] 抗拒清军奸淫被害妇女,按照满清地方志统计为101人。[75] 在江阴的观音寺”掠妇女淫污地上,僧恶其秽,密于后屋放火。兵大怒,大杀百余人,僧尽死。“[76] 清军在昆山屠城时,庠生胡泓时遇害,其妻陆氏21岁抱着三岁的儿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执。”氏徒跣被发,解佩刀自破其面,……氏骂不绝口,至维亭挥刀剖腹而死。“[77] 5屠杀人数 编辑 满清暴行[31] 因而清兵屠戮百姓甚众,而且具体数目已难以统计出,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推算。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五千一百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五十九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78] 按照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史》所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国全国有人口陆仟零六十九万,但是当时的中国还需要缴纳人头税,所以民间隐匿了大量人口。许多的专家认为明朝人口顶峰的时候在一亿以上,葛剑雄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79] [17] 但是到了明末时期的天灾、瘟疫和疾病、战乱等,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因此清军入关时的人口应在八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而清军凡烧杀三十九年始定。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一千零六十三万三千三百二十六人(减少了四千多万),时间为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80] 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一千九百四十三万两千七百五十三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人丁数仅两千四百六十四万余,当时的总人口也应在六千万左右。所以即使说清初也存在同样的人口瞒报现象,估计满清入关后,人口的减少,极端保守的估计最少也有五千万人。如果再考虑人口出生的因素,在满清入关后,中国人口损失的总数,很可能是一个大大超过五千万人民丧生,最多可能超过一亿。 还有一说是至少六千万人惨死,可能远不止此数,还有很多被掠为农奴。[81] 6事件影响 编辑 清兵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满清统治者的大屠杀,使得中国很多地区“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82] 鲁迅评价说:“清军入关屠尽明朝汉人的骨气廉耻。”[83] 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是大抵顺服的“奴才”。满清的大屠杀死亡人数之多是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之最。其实东方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11-12] [84] 7社会评价 编辑 满清大屠杀是野蛮民族对先进文明的残酷破坏,其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必将受到全人类的唾弃。清军在中国各地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导致中国人口锐减,绝大部分有气节的汉人都被屠杀殆尽(使中国人口从明朝后期的五千多万多减至顺治十七年的一千九百万,净减十分之九以上),[14] 留下了少许亡命天涯的忠义之士和委屈求全的少部分百姓,还有卖祖求荣汉奸,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痛苦,亦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严重摧残了明朝中后期以经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经济直到乾隆年间才基本恢复到明代万历时期的水平。[83] 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85] 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屠戮汉民,皇太极时三次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屠杀抢掠在许多方志中有明确记载,连经历了文字狱闹得最厉害的乾隆时期的御用文人纪昀(纪晓岚)也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透露了他一家在清军屠刀下的遭遇。[86] 多尔衮进关之初,为了取得汉族官绅的支持曾经一度有所收敛。从顺治二年四月遣兵南下开始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杀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因为有专书记载为人们所熟知。[85] 此外像1649年(顺治六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总兵姜瓖为首的山西反清运动,不仅大同全城军民屠戮殆尽,“附逆抗拒”州县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与耿继茂攻克广州时的屠城,这类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屡见不鲜,充分暴露了满洲贵族标榜的“吊民伐罪”的伪善。顺治六年正月,多尔衮道貌岸然地说:“君,父也;民,子也。父残其子,情理之所必无。况诛戮所以惩有罪,岂有无故杀人之理?自元年以来洗民谣言无时不有,今将六年矣,无故而屠戮者为谁?民肯从此回想,疑心必然冰释。”[87] 几天之后,他就“谕大同城内官吏兵民人等曰:姜瓖自造叛逆大罪,摇惑众人,诱陷无辜,尔等被围城中,无所逃避。止因姜瓖一人作恶,遂致无罪众人同陷死地。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火炮攻破,尽行诛戮”[87] 。同年二月,“兵部以总兵官任珍阵获伪官兵四十九名,俱抚养不杀奏闻。得旨:凡平定地方降者抚之以示恩,抗者杀之以示惩。如此则人皆感恩畏死求生而来归矣。今平西王等将阵获之人抚而不杀,……此事甚不合理。尔部其移咨平西王吴三桂、墨尔根侍卫李国翰知”[87] 。古语云:“杀降不祥。”清军往往以“恶其反侧”等借口将来降军民屠戮一空。顺治八年福临亲政以后,把各地屠戮无辜的责任全部推到多尔衮身上,说:“本朝开创之初,睿王摄政,攻下江、浙、闽、广等处,有来降者,多被诛戮。以致遐方士民,疑畏窜匿。”[88] 实际上,清兵的滥杀无辜根源于满洲贵族的迷信武力和民族歧视,多尔衮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罢了。在清廷上同多尔衮争夺权利的“辅政叔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统师出征时表现出同样的野蛮,就是一个证据。只是因为这种疯狂的屠杀政策不仅没有吓倒汉族人民,反而激起更加顽强的抵抗,清廷在屡遭覆师失将之后,才被迫在政策上作出部分调整。[85] 8文献记载 编辑 部分记载 首先,满清自己发布过大量屠杀文告,其中最著名的,是满清官方资料《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顺治二年六月丙寅中的记录: “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89] 并宣称:“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90] 满清在四川1649年的另一份文告,口气也非常类似:“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满清另一份官方史料,《东华录》卷五顺治元年条,则记载:“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91] 镇江知府告示则是:“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并将反抗者的人头,集中起来恐吓人民。 顺治二年(1645年),江宁巡抚土国宝宣布:“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 在以上满清官方的宣告中,充斥了大量“屠全城”、“尽行屠戮”、“杀无赦”、“全家斩”、“全村斩”的凶恶威胁。而下面列举的资料,则证明,满清的公开威胁,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 文献名称 《甲申纪事》 崇祯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兵部行稿》 崇祯十二年的《兵部题行》 《清世祖实录》《潼关志》 《扬州十日记》、《明季南略》 《嘉兴市志》 《江阴城守记》、《清史稿》 《嘉定屠城纪略》、《嘉定县志》、《嘉定乙酉纪事》 《归庄年谱》、《顾炎武年谱》、《研堂见闻杂记》 《浙东记略》、《临安旬制记》、《金华府志》、《金华县志》、 《赣州府志》、《赣县志》、《仿指南录》、《行朝录》 《屠省令》、《四川通史》、《中国人口通史》 《明清史料》、《南明史》 《郑成功档案史料选集》 《江变记略》、《永历实录》、 《西江志》 《曹州志》、《重修大名府志》、 《清世祖实录》 、《泽州志》、《明清史料》 《清世祖实录》 《永历实录》、《湘潭县志》 《岭表纪年》、《南雄府志》、 《鞑靼战记》 《平南王元功垂范》 、《明清档案》 满清大屠杀 地点 屠杀事件 东北 辽东之屠 华北 河北 赵州之屠 ·畿南之屠· 保定之屠 · 三河之屠 · 昌平之屠 山东 济南之屠 ·曹州之屠· 沙镇之屠·归德之屠 山西 大同之屠· 朔州之屠 · 浑源之屠 · 汾州之屠 · 太谷之屠 · 沁州之屠 · 泽州之屠 · 朔州之屠 河南 开封之屠 · 泽州之屠 · 南阳之屠 · 许昌之屠 · 洛阳之屠 江淮 泾县之屠 · 徽州之屠 · 溪县之屠 江南 江浙 徐州之屠·扬州十日 · 嘉兴之屠 · 南京之屠 ·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昆山之屠 · 无锡之屠 · 金华之屠 ·舟山之屠 · 苏州之屠 · 海宁之屠 · 常熟屠杀 湖广 信丰之屠 · 湘潭之屠 · 南雄之屠 ·庚寅之劫· 潮州之屠 · 沅江之屠 江西 赣州之屠 · 南昌之屠 福建 平海之屠 · 邵武之屠 · 泉州之屠·同安之屠 · 厦门之屠 西南 永昌之屠 · 曲靖之屠 · 澄江之屠 ·四川大屠杀 西北 潼关之屠 · 蒲城之屠 · 盩厔之屠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旅顺大屠杀被披露:国际舆论大哗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9-4] . 2. 历史不相信眼泪 清军入关残暴屠城不掩进步意义 .搜狐 [引用日期2014-12-13] . 3. 满清入关后的暴行:屠城 强奸 堪比日军 .战略网 [引用日期2014-12-13] . 4. 详见清人韩菼所写的书籍《满清入关暴政》(《江阴城守纪》为其第一卷)。 5. 满清入关后的两次“屠城”: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中国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12-13] . 6. 注:编纂《四库全书》时,清廷为维护统治,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有所谓违碍字句的古籍,见四库禁书,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另一种说法为2855种)、15万部以上。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凋零”。 7. 鲁迅在《病后杂谈之余》中说道:“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8. 注:有人指出在《明史》定稿之后,清廷当局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目前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有3620余件,所保留了几乎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档案都没有,乾隆时期销毁的明代书籍光是以“明”字打头的被列为禁毁的书籍就接近一百五十种,另有以“皇”字开头的许多明朝书籍也被禁毁。 9. 被清廷当局焚毁书目大致如下:《明百将传》《明宝训》《明表选》《明兵略纂闻》《明策衡》《明朝官制大全》《明朝捷录》《明朝通纪会纂》《明朝小史》《明臣言行录》《明臣奏疏》《明初开国群雄事略》《明大事记》《明代帝后纪略》《明代圣政》《明代野史》《明道杂志》《明纲目》《明馆课标奇》《明馆课宏词》《明馆课录》《明光宗实录》《明纪本末》《明纪本末国书》《明纪编年》《明纪编年会纂》《明纪编遗》《明纪重辑》《明纪纲鉴补》《明纪纲目》《明纪会纂》《明纪甲乙事略》《明纪鉴略》《明纪鉴略补》《明纪鉴鼎脔》《明纪全载》《明纪弹词》《明纪要》《明纪编年会纂》《明记甲乙两年汇编》《明季南略》《明季遂志录》《明季文杂抄》《明季遗闻》《明家训》《明鉴会纂》《明鉴易知录》《明将略》《明将略注》《明将传》《明经济名臣录》《明经济书》《明经济文辑》《明论必读》《明论表》《明名臣经济录》《明名臣奏牍》《明末纪事》《明末诏书》《明女直志》《明人后场论表》《明人诗抄》《明人物考(焦竑)》《明人物考(王世贞)》《明神宗实录》《明诗别裁集》《明诗归》《明诗善鸣集》《明诗选(陈子龙)》《明诗选(马士奇)》《明诗综》《明实纪》《明实录》《明史纪略》《明史记事本末》《明史类编》《明史列传》《明史略》《明史全集辑录》《明史通纂》《明史野获》《明史纂》《明疏抄》《明书》《明太祖实录辨证》《明通纪编年》《明通纪会》《明通纪辑录》《明通纪辑略》《明通纪辑要》《明通纪捷要》《明通纪统宗》《明通纪摘录》《明通纪直解》《明通纪纂》《明通鉴编年》《明通纂要》《明琬琰录》《明文案》《明文百家粹》《明文宝符》《明文初学读本》《明文大家二编》《明文大小题商》《明文得》《明文得珠》《明文发》《明文分类传针》《明文录》《明文赏奇》《明文选》《明文翼运》《明文英华》《明献帝宝训》《明相业军功考》《明续记》《明宣宗宝训》《明一统志》《(皇)明杂录(尹直)》《明杂录(佚名)》《明诏制》《明政统宗》《明职方地图》《(皇)明制书》《明制稿》《明注略》《明状元策》《明宗孝义》《明奏疏(施元征)》《明奏疏(陆澄源)》《明奏疏(佚名)》《明奏议》 10. 满清入关后的暴行:扬州十日屠杀百姓80万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10-14] . 词条标签: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 , 历史 , 民族 , 战争
91
chios massacre
希腊独立战争19世纪初,希腊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土耳其军事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国家。 中文名希俄斯岛大屠杀 外文名Chios massacre 属 性大屠杀事件 发生时间1822年 发生背景希腊独立战争时期 屠杀者土耳其政府 目录 1事件背景 2希俄斯岛的经济地位 3希俄斯岛战争的失败 4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事件背景 编辑 希腊独立战争19世纪初,希腊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土耳其军事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国家。1821年3月希腊本土爆发起义,并迅速发展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屿、卢麦里以及马其顿等地。9月起义军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1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希腊执行委员会。 自公元10 世纪以来,希俄斯岛作为希腊最为重要的岛屿和港口,连接了黑海、爱琴海和 地中海.。希腊独立革命的火焰蔓延全国,希俄斯岛居民响应号召成立了过渡委员会,推翻了奥斯曼帝国在岛上的统治,全面控制了岛屿并自行处理岛上的内部事务。这也成为了希俄斯岛被武力攻占的根源,在希俄斯岛大屠杀以后,海岛的经济地位遭受重创,直到如今仍未恢复昔日的繁华与热闹。 2希俄斯岛的经济地位 编辑 酒和乳香脂是传统的特产品,对希俄斯岛历次战乱后的经济复苏有过巨大贡献。希俄斯乳香脂从岛南部野生灌木采集,是酿制甜酒的香料,也是口香糖及白色果酱的香料。包括肥沃的卡姆博斯(Kambos)平原在内,全岛没有常流河,依赖人工灌溉。盛产柑橘类水果、油橄榄和无花果,出口柠檬、柑和橘。有锑矿、菱锌矿及大理石矿场。有制革工业。沿海贸易亦相当发达。 希俄斯岛 希腊拥有2000多个大小岛屿,希俄斯岛则是其中最神秘的岛屿之一。它距离土耳其西岸很近,据说是诗人荷马的出生地。岛上古迹不多,但景色秀丽,是一个很悠闲安静的小岛。在荷马的颂歌中希俄斯岛便被誉为丰腴之极的小岛。它的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有人来此居住。小镇的今天十分繁荣,岛上居民生活富足,与外界的商贸往来也十分频繁。近年来岛民依靠岛上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如今旅游业所得已成为他们的一项重要收入。 3希俄斯岛战争的失败 编辑 1822年3月,几百武装的希腊人从临近萨摩斯岛 登陆希俄斯岛。 他们开始毁坏清真寺并且攻击土耳其人,岛上的许多修道士和岛民也决定加入革命。但实际上,人口占大多数的希腊人并没有对岛上的土耳其人进行挑衅性的大屠杀,也未加入其他希腊革命军来正面反对奥斯曼帝国。 首先,希俄斯岛居民勉强加入希腊革命军,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因为海岛的统治阶级恐惧因为奥斯曼帝国的报复失去原有的繁荣和富庶。其次,希俄斯岛距离奥斯曼大陆非常近,在一些点希俄斯岛与奥斯曼帝国只有4海里,如果受到攻击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左右为难之时,奥斯曼帝国的铁蹄突然进攻了希俄斯岛,并且发动了令人发指的大屠杀,也就是希俄斯岛大屠杀。 4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编辑 在这臭名远扬的大屠杀,大约45,000位希腊岛民被绞死 、被宰割、被断食断水或者被拷打至死亡。 另外, 50,000希腊人被卖为奴隶,而另外23,000人被放逐。 不到2,000希腊人在海岛上努力幸存下来。希腊词 katastrofi (英语: 浩劫)是常用的描述这些事件的词语,因为海岛被严重摧毁,分散遍及欧洲的少数幸存者,将异乡变成了希俄斯犹太人的散居地。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用油画描绘了发生的恐怖情形。 希奥岛的屠杀,1824年绘
92
平顶山惨案
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对中国进行的第一场针对无辜平民的大屠杀[1] 。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虽然中国政府军队撤出东北三省,但是民间抗日义勇军一直在反抗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在攻击抗日武装的同时,也经常屠杀抗日根据地的中国普通民众以报复中国武装的抗日行动。1932年9月15日,抗日救国军第四路、第十一路进攻抚顺,重创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展开报复行动,于1932年9月16日将抚顺煤矿附近的栗家沟、平顶山等村村民3000余人集中,之后实施了灭绝性的屠杀,之后又追杀了闻讯逃亡的千金堡村24名居民。 中文名平顶山惨案 刽子手抚顺日军 地 点平顶山 时 间1932年9月16日 被害人数3000余人 幸存人数45 日军指挥官川上精一 目录 1起因 2经过 ▪ 屠杀过程 ▪ 掩盖罪行 3结果 4评价 5幸存者的回忆 ▪ 杨宝山老人的回忆 ▪ 莫德胜老人的回忆 ▪ 方素荣老人的回忆 ▪ 杨占山老人的回忆 ▪ 幸存者的遗憾 6后继发展 7惨案纪念馆 1起因 编辑 惨案示意图 1932年9月15日夜——中秋节的夜晚,以梁聚夫为首的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约1200人途经平顶山攻打抚顺,在平顶山烧毁了日军的仓库、工厂、派出所、事务所等,然后向东岗、老虎台、杨柏堡、东乡和古城子进发,途中又袭击了日军杨柏堡采炭所,处死了采炭所所长渡边宽一,打死了自卫团长平岛善作等七八个日本人,并放火烧毁了采炭所。抚顺日军拿抗日武装没办法,迁怒无辜的平民百姓,鉴于这支抗日武装往返均经过了抚顺郊区的平顶山,而这里的居民无人举报告密,日军抚顺守备队认定这里的居民“通匪”,所以决定以屠杀来进行报复。 2经过 编辑 屠杀过程 1932年9月16日上午,日本宪兵抚顺分遣队队长小川一郎和守备队中队长川上精一率领大批日本兵进袭平顶山实施报复。日军首先控制了东、西两个大山头,包围了全镇,然后以照相为名,用刺刀将百姓和矿工逼赶到平顶山南面的洼地里。它的北面是铁丝障;西面为陡壁断崖;东面放着六个被红布蒙着的东西,大约午后1点多钟,突然,红布被揭开,露出了六挺机枪。一声令下,机枪疯狂地向人群扫射,顿时,鲜血四溅,血肉横飞,惨叫声、呼喊声连成一片。活着的人们拼命地往外冲,只有南面一个缺口,早有日军设防,冲出去的人幸存者甚少。一位妇女当刺刀刺进她的胸膛时,她身上带着刺刀坐了起来,双手攥住刺刀。刽子手一脚将她踢倒在地,拔出刺刀,她的十个手指头被割落在地。她瞪着愤怒的双眼,至死还紧紧盯住刽子手。平顶山3000多骨肉同胞倒在血泊里。同时,日本兵把平顶山居民的房子全部泼上汽油点着,整个平顶山被火吞没。 机枪声停止后,整个屠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日军刚要撤走,没死的人都挣扎着往外跑。日本兵发现还有人没有死,马上跳下车,一个个端起刺刀,从北到南挨个地往人身上刺。刺到死人身上,只听到喀吃声,没有反应;刺到活人身上,发出各种凄厉的惨叫声。第二次屠杀直到太阳快要落山,整个草坪被鲜血染红,成了一片血海。阵阵晚风卷着又咸又腥的鲜血味,夹杂着机枪射击后的硝烟味,扑鼻而过,令人感到分外凄凉。大屠杀历经三个小时,直至傍晚结束。昔日的平顶山,只剩下一座老君庙。 掩盖罪行 大屠杀后的第二天,日军雇佣朝鲜浪人到平顶山,用钩子将尸首垒到山崖下,浇上汽油焚烧,之后用炸药将山崖炸崩,以掩埋罪证灭迹;然后又在屠杀场四周拉上铁丝网,抓来劳工在此铺设铁道;接着,又以守备队的名义,命令抚顺县长夏宜在平顶山、粟家沟和千金堡的废墟上制作假房,拍成照片,以掩盖其屠杀罪证。同时,川上精一亲自到抚顺县署借款5万元贿买正在沈阳的国联调查团新闻记者,让他们保持缄默。事后,日军布告全县,不准收留平顶山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百姓,违者即是“通匪”,其全家将处死。 3结果 编辑 平顶山惨案屠杀的凶手们 此次屠杀,平顶山3000余名无辜百姓横遭杀戮,其中三分之二是妇女、儿童,400多户人家几乎被杀绝,800多间民房被烧毁,幸存者有一百余人,其中大部分因为无人救治而伤重死亡,最后有四五十人幸存。 4评价 编辑 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后日本法西斯大规模屠杀和平居民的起点,也是日本军队实施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的起点;平顶山惨案首开法西斯军队用可造成大量杀戮的武器大规模集中屠杀平民而在当时不被追究罪责的先例,为以后的德、意、日法西斯暴行确立了“样板”。法西斯大规模集中屠杀平民的暴行始于平顶山惨案。平顶山惨案遗址是日本法西斯突破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良知的最底线,完全违背国际公法、公理和人类正义准则的典型罪证遗存,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教育基地。为平顶山遇难同胞和幸存者讨回公道,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瞩目的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不公正、人道与反人道、维护人权还是践踏人权的较量。 5幸存者的回忆 编辑 [2] 发生在1932年9月16日的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制造的第一起大规模集体屠杀我国无辜百姓的惨案。辽宁抚顺市南部的那个名叫平顶山的村庄在惨案后不复存在,全村30 00男女老幼,幸存者至今健在的 6位,他们是:杨宝山、方素荣、杨玉芬、田立新、王质梅、周茂勤。其中的莫德胜老人,于2005年 5月23日病逝。 幸存者[3] 杨宝山老人的回忆 杨宝山老人回忆,1932年9月15日是中秋节。这天晚上,他听到外面喊“杀啊、杀啊”的声音,一直到后半夜才停。第二天听说,“大刀会”把日本人开的卖店给烧了,这个卖店是日本人压榨中国人的地方,矿工给日本人干活一天发3角钱饭票,饭票还不能在外面用,只能在日本卖店里买东西。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拍手称快,说烧得好。 日本人认为平顶山村民没能及时向“皇军”报告有抗日武装的消息,有“通匪的嫌疑”,所以决定以屠杀来进行报复。 屠杀过后, 只要地上还有呻吟的,日本兵过去就补枪,然后再用刺刀捅。杨宝山说:“日本人从北头到南头,死的活的每人一刺刀,检查到我时,用刺刀把我娘挑到一边,扎我的后背,我强忍痛一动没动。日本人在我身上走了好几个来回,把我脑袋都踩破了,我都没敢动。 莫德胜老人的回忆 莫德胜老人回忆:“1932年,我刚刚8岁,家住在平顶山村,全家有四口人,父亲是矿工,外公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家家户户过中秋节的第二天上午9点多钟,我们一群孩子跑到平顶山西坎,看到道上有好几辆汽车,上面载的全是日本兵,头上戴着钢盔,端着带有明晃晃刺刀的枪。我急忙跑回家,对姐姐说,不好了,鬼子兵来了。我妈说,可不要往外跑了。” “中午刚过,3个鬼子兵闯进我们家,把门踹开,日本兵说,把好东西通通拿出来,我们皇军保护你们,还用半通不通的中国话赶我们全家出门。我父亲说,这是我的家,我不走。鬼子兵拿枪把子弹劈头盖脸地往他身上打。母亲抱着3岁的妹妹,父亲拉着我的手,就这样被赶出了家门。满街都是老百姓,哭哭啼啼,都被赶到村外牛奶房子南边的草地里。” 两次机枪扫射过后,日寇怕有人没死,竟然第三次挨个用刺刀检查 “突然,有人大声尖叫,洋鬼子烧房子啦!人们回头一看,平顶山浓烟弥漫,大火冲天。”杨宝山对73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我母亲看着那个方向说,我们家的房子被烧啦,说完就哭了……” 午后一点多钟,人们差不多都被赶进了屠杀场,日本守备队从四面八方拼命把人群往中心压缩。莫德胜回忆,“这时,鬼子军官刺刀一举,周围的机枪立即叫起来,人群随着枪声一排排地倒在地上。我前面有个人穿着薄棉裤,一打他一蹬腿,棉花还冒烟,一会儿就不动了。我吓得头发一竖一竖的……” “有人喊‘不能白白叫鬼子打死!’靠东南边的喊声很大,起来一些人往外冲,枪声也集中到这个地点。以后喊声渐渐小了,是否冲出去一些人我就不知道了。” “一些没有受伤的人起来准备逃时,又进行了第二次机枪扫射,这次子弹打得更低,鬼子怕有人不死,一拥而上,挨排挨个地用刺刀往人身上扎。” ”莫德胜说:“我把盖在母亲身上的棉被掀开,母亲和妹妹满身都是血,大喊‘妈、妈呀、妈!’喊也不醒、推也不醒。姥爷姥姥也死了,我像个木头人不知怎么才好。听到有人喊,快跑吧,日本人要回来了。我最后看了亲人一眼,钻进高粱地。” 方素荣老人的回忆 [4] 另一位幸存者方素荣,如今生活在昆明,她很怕回到平顶山。她说:“这么多年来,我还经常做恶梦。”那一年,方素荣只有4岁,她还有两个年龄更小的弟弟。“枪声一响起来,爷爷一下子把我摁在了身下。过了多久我都不知道,我醒来时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日本兵踩着血,皮靴在血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的弟弟还在地上爬,喊着‘妈妈——妈妈——!’,日本兵用刺刀一攮,然后给甩了出去,弟弟再也没有声息了。” 日本兵走后就听到有人喊,没死的快跑吧,鬼子去拉汽油了。杨宝山说:“第一次没敢起来,连喊三次我才敢抬头往周围看了看。当我看到鬼子真的不在了才起来。我去拉父亲,他瞪着眼睛看着我就是不起来,摇他手他不起来,拽他也拽不动,我咬他的手,他还是不动,我就倒在地上哭。” 杨占山老人的回忆 杨占山老人回忆:9月16日上午11点,日军乘汽车来到了宁静的平顶山,强迫居民离开家园前去“照相”,不去就当场打死。 人们被赶到山上后,鬼子说:‘你们站好,给你们照相。’接着就开枪了。这时我抱着四岁的小女杨玉英,子弹就从我的左胳膊穿过去,我倒下了。我眼看着我妻子、孩子、嫂子都被打死,他们的尸体压在我的身上,我就假装死了。屠杀继续进行约有一个多小时,鬼子要走了,看见还有人没有死,又用刺刀把受伤而未断气的人扎死。刺刀从我的腰边扎过,幸好没有扎中要害。天快黑了,鬼子都走了。这时满天都是雾,细雨连绵,我从尸体中挣扎起来,扶起我的两个姑娘,只见我的妻子和姓顾的老婆的肚子都被剖开,七八个月的婴儿及大肠流在地上,我背上四岁的小女玉英,手里领着七岁的姑娘玉凤,血从我的脸上淌下,眼泪从眼眶中涌流下来。两个姑娘也在哭着,叫着:‘妈呀!妈妈呀!’。。。我一家原有二十四口人,这次惨案中就被杀死了十八口,剩下了六个人,这血海深仇终生难忘。” 幸存者的遗憾 作为平顶山惨案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未得到应有的制裁 上尉川上精一在日本投降前回国,1946年服氢酸钾铝自杀; 中尉井上清一就是目击者在屠杀现场看到的那个高举战刀下达射击命令的日本军官,1969年病死于大阪。 1996年,杨宝山、莫德胜、方素荣作为原告起诉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政府承认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向受害者谢罪并给予赔偿。杨宝山说,至今已经9年了,我都去了五六趟日本了,几次都是败诉。 2002年6月,东京地方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了“平顶山惨案”的事实,但驳回了诉讼请求。 2005年5月13日,东京高等法院做出二审判决,支持一审判决,驳回了中国原告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并给予赔偿的诉讼请求。10天后,莫德胜老人带着愤怒、带着冤情、带着遗憾走了,为同胞讨公道成了老人未了的心愿。 6后继发展 编辑 [5] 事件后抚顺周边的中国劳工人心动摇,大量离开抚顺出走。 1932年11月24日,在国际联盟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曾提出对日本方面扫荡作战的战争责任提出追究,但碍于国际情势并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牺牲者人数 中国方面,根据发掘的尸体数量,主张牺牲者在3000人左右。 抚顺守备队中队长川上精一的亲戚田边敏雄在自传中,根据参加屠杀的兵士的证言推断人数在400-800,理由是当时平顶山附近居民总数1400人,牺牲者应在600人左右。 国际联盟安理会档案馆记载中国方面死者700,重伤6-70人,轻伤130人。 1971年,中国政府发掘屠杀现场,重新安葬遇难者并建立了遗址纪念馆。 幸存者曾经向日本法院上诉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并赔偿,但是并没有结果。 [6] 2005年5月,日本东京高等法院驳回了幸存者提出的赔偿诉讼,幸存者律师表示将继续上诉。 惨案漫漫维权路[7] [8] 2009年5月5日,相原久美子从东京赶到中国,代表日本国会24名议员向平顶山惨案幸存者致歉。这封署有10名日本众议院议员、14名参议院议员名字的信件,用了相当篇幅向“平顶山惨案”幸存者表达歉意。十几年为3000冤魂的伸冤的“平顶山惨案”的诉讼案,最终以平复民愤的方式告一段落。 惨案幸存者1996年向日本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予以赔偿并谢罪[1] 。日本法院虽然承认了惨案的事实,但仍驳回了诉讼请求[1] 。 16日上午,辽宁抚顺各界人士1000余人隆重集会,公祭82年前惨死在侵华日军屠刀下的3000多名同胞[1] 。 7惨案纪念馆 编辑 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9] 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距抚顺市区南约4公里的东洲区平山街南昌路17号,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平民的现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好河山陷于日军铁蹄之下。1932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杨柏堡采炭所”等地被途经平顶山村的辽东民众抗日自卫军袭击,日军以平顶山村民没有报告即“通匪”为名,于次日出动守备队和宪兵队包围了平顶山村,将全村三千余名男女老幼驱赶到平顶山下,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日军先用机枪扫射,又用刺刀重挑一遍,甚至挑出孕妇腹中的婴儿。最后为了掩盖罪行,用汽油焚尸,放炮崩山,将殉难者的尸骨掩埋于山下,并纵火烧毁了全村八百多间房屋,将平顶山村夷为平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 1951年3月,为了纪念在1932年“”中死难的同胞,抚顺市人民政府在惨案旧址建立“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碑”,1971年建“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馆内陈列有在现场发掘出的殉难同胞遗骨800余具以及部分遗物。 1988年1月31日,国务院将“平顶山惨案”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原“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改称“平顶山馆惨案遗址纪念馆”。“平顶山馆惨案遗址纪念馆“从1973年正式开放以来,已成为向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平顶山惨案背景[10]
93
宝冢
宝冢歌剧团(Takarazuka Revue Company)是1914年(大正三年)由日本阪急企业创始人小林一三创立的歌舞剧团,团员全部为未婚的女性。从1913年(大正二年)开始招收团员时起,最初的宝冢歌剧团仅仅是一个有着20名少女的巡回演出“歌唱队”;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拥有成员400余名、毕业生4000余名、在全日本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的大型舞台表演团体。也是全世界演出回数最多的歌舞剧团。 中文名宝冢歌剧团 外文名Takarazuka Revue Company 创始年1914年 创始人小林一三 所在地日本 成 员400余名 目录 1表演风格 2组成模式 3演员来源 4宝冢雏形 5发展历史 6首创性 7女扮男角 8剧团特色 9主演男役 ▪ 花组 ▪ 月组 ▪ 雪组 ▪ 星组 ▪ 宙组 10主演娘役 ▪ 花组 ▪ 月组 ▪ 雪组 ▪ 星组 ▪ 宙组 1表演风格 编辑 以华丽、细腻的视觉效果为主,再加之女性扮演男性所特有的优雅与俊朗,同时坚持“清纯、端庄、优美(清く 正しく 美しく)”的座右铭,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演剧文化与女性文化。 宝冢歌剧团 宝冢歌剧的演出剧目数量繁多,范围也十分广泛。从《西城故事》、《歌剧魅影》、《俄克拉荷马》、《茜茜公主》(实名为《エリザベート~爱と死の轮舞~/伊丽莎白~爱与死的轮舞~》,实为改编自1992年维也纳版《伊丽莎白》)等西方名作再演,到《凡尔赛玫瑰》、《奥尔菲斯之窗》、《大江山花传》、《怪医黑杰克》等漫画名作的改编,都为观众津津乐道。其中由著名漫画家池田理代子的代表作《凡尔赛玫瑰》改编而成的舞台剧更是创下了观客数超过500万人的记录。 宝冢歌剧团分为花、月、雪、星、宙5个组以及一个专科。其中花组与月组是1921年以来便存在的元老,而宙组则是1998年才诞生的新丁。各组的特色各有不同,舞之花、戏剧之月、日本物之雪、扮装之星、年轻之宙为各组传统定位,不过近年来已日渐式微,拥有了新的特色。专科则不隶属于任何组,演出形式为特出公演,以年级较高的配角为主。 2组成模式 编辑 都为金字塔模式,主演男役(TOPSTAR)便是这个金字塔的塔顶。接下来则是主演娘役(娘役TOPSTAR)、男二号、男三号等。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宝冢歌剧各组的主演在任期内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不同的剧目变化,一般男役在入团后十年后才开始有可能成为大剧场的主演男役,而娘役则视资质而言,有可能从入团第二年开始就成为主演。当下各组的主演男役以及主演娘役为: 花组:明日海里奥(明日海りお)+兰乃はな; 月组:龙真咲+爱希礼夏(爱希 れいか) ; 雪组:早雾圣奈(早雾せいな)+咲妃みゆ 星组:柚希礼音+梦咲ねね; 宙组:凰稀要(凰稀 かなめ)+実咲凛音; 专科:轰悠(理事)。 宝冢歌剧团拥有专属的演出剧场——宝冢大剧场(位于宝冢市)和东京宝冢剧场(位于东京都)。这是宝冢歌剧最主要的表演场所,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观众来到宝冢与东京“朝圣”。除此之外还有宝冢BOWHALL、中日剧场、梅田剧场、博多座、日本青年馆、日生剧场以及全国巡演等不同级别的演出。其中宝冢大剧场、东京宝冢剧场是只有每组的主演男役才有资格主演的场所,中日、梅田以及日生等也可以由男二号主演,而BOWHALL在1997年以后则是以主演男役以外的男役为主,以锻炼为目的的舞台。 3演员来源 编辑 进入宝冢歌剧团的演员全部为宝冢音乐学校的毕业生。宝冢歌剧团本身也以“学 宝冢歌剧团 校演剧团体”为主要模式,演员全部称为“学生(生徒)”,导演、编剧、编舞等全部被称为“老师”,排练场被称为“教室”。宝冢音乐学校入学的竞争率很高,在日本曾拥有“东之东大,西之宝冢”的美誉。 从进入剧团的第一天起,团员被称为“研究生”以区别与音乐学校在校生,入团第一年为研一,以此类推,一直到研究科七年。研八生从下级生转为上级生,不再参加“新人公演”。新人公演是剧团从1958年开始专门为了培养下级生而举办的公演,演出形式为在大剧场公演与东京公演期(约为一个半月)中各抽出一天,由研七以下的生徒来演绎本公演的剧目。虽然因为年龄与经验的问题水准不及本公演,但是由于每一公演期内只演一天的特殊性,往往十分卖座。 由宝冢歌剧团退团的团员被称为OG(old girl=女校友),而退团本身被称为“毕业”。 近年来宝冢歌剧团有名的OG有大地真央、黑木瞳、凉风真世、真矢美纪(真矢みき)、一路真辉、天海佑希、檀丽(檀れい)、姿月朝户(姿月あさと)等。 4宝冢雏形 编辑 那要追溯到100年前的1910年(明治43年)。1910年,从大阪梅田 宝冢歌剧团 到宝冢的箕面有马电车轨道(现阪急电铁宝冢主干线)开始通车使用了。当时的社长小林一三为招揽乘客,翌年(1911年)在终点站的宝冢设立了“宝冢新温泉”游乐园。1913年7月15日他又组建了“宝冢歌唱队”,也就是现宝冢歌剧团的前身。当时,宝冢歌唱队由16名学生组成,后在同年末又招入4名成员,并改名“宝冢少女歌剧养成会”。该养成会采纳音乐家安藤弘夫妇的建议,从此把重点从演唱转为以歌剧为主。1914年4月宝冢少女歌剧养成会在用游泳池改建成的乐园剧场(Paradise剧场)举行了首次公演,这也是宝冢歌剧团史上的首次公演。1940年该团正式更名为宝冢歌剧团,并且分成4个演出组:花组、月组、雪组和星组,以及一个专科,主要在大阪的主剧场和宝冢大剧场进行演出。1998年,宝冢有增设了第五个演出组、宙组。 5发展历史 编辑 创建于1913年(大正2年),距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该剧团最大的特色就是这里的演员都是女性。所以很自然歌剧中的男性角色都是由女性扮演。宝冢的演员都是接受过严格的演出技巧训练以及适应她们高社会地位的礼仪训练。她们都是1913年成立的宝冢音乐学校的历届毕业生。当下剧团成员有近400人,包括花、月、雪、星、宙5个演出组及1个专科。公演采取5组轮流公演的方式,根据公演场地的不同,包括宝冢大剧场公演,东京宝冢剧场公演、宝冢Bowhall剧场公演、特别公演、地方公演、Dinner show、Theater Drama City公演等等。从日本传统剧目到欧美歌剧、轻歌剧,其演出内容包罗万象。宝冢歌剧团是日本最著名的表演团体,经多次的海外亮相以后,该团在世界上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94
安禄山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1] 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中文名安禄山 别 名阿荦山、轧荦山 国 籍中国 民 族粟特 出生地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 出生日期703年 逝世日期757年 职 业军阀、叛军首领 称 号三镇节度使、大燕皇帝 年 号圣武 谥 号光烈皇帝(史思明追谥)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投身军旅 ▪ 平步青云 ▪ 密谋叛乱 ▪ 安史之乱 ▪ 为子所弑 2历史评价 3轶事典故 ▪ 姓名来历 ▪ 贵妃洗儿 4家庭成员 ▪ 妻 ▪ 子 5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他原来没有姓氏,名字叫轧荦山。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的一个巫师,以占卜为业。突厥人“斗战”一词的发音是轧荦山,就用它作为安禄山的名字。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在突厥族里生活,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他母亲为妻。 开元初年,安禄山跟将军安道买的儿子一起逃离了突厥。安道买的第二个儿子安贞节任岚州别驾,把他们两个人抓回来了。年纪到了十多岁,安禄山以与他的哥哥及后父安延偃生活在一起为耻。约定同安思顺等人结为兄弟,就定为姓安。长大成人后,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当了个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2] 投身军旅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安禄山偷羊被抓住,张守珪拷问他,准备乱棍打死,他高声喊叫说:“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白白胖胖,语言豪壮,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虏,他们只要出去就一定能够按时抓到,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张守珪老是嫌安禄山过于肥胖,此人又一向令人敬畏,安禄山感到害怕就不敢多吃食物。安禄山以骁勇出名,张守珪就把他收为义子。[3] 安禄山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他秉性机灵聪慧,人们大多称赞他。朝廷授予他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官衔。他用厚礼贿赂往来官员,要求在朝廷为他多说好话,唐玄宗更加信任喜爱他。[4]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在平卢设置节度,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此后便可到朝廷上奏议事,唐玄宗更加宠信他。 天宝三年(744年),安禄山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一一照旧。采访使张利贞经常接受他的贿赂;几年之后,黜陟使席建侯又说他公正无私;裴宽又因安禄山接替而离职,至于李林甫又一味迎合唐玄宗,都一齐说安禄山的好话。这几位都是唐玄宗信赖的朝臣,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好感更加坚定不移了。 后来安禄山请求当了杨贵妃的养子,进宫朝见唐玄宗都先拜望杨贵妃,唐玄宗觉得奇怪就问原因,安禄山回答说:“臣是胡人,胡人把母亲放在前头而把父亲放在后头。”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命令杨銛以下的杨家兄妹们一起同安禄山结为兄弟姐妹。[5] 平步青云 臧金生饰演的安禄山 天宝六年(747年),安禄山题跋为大夫。他经常委派刘骆谷进宫禀奏政务。安禄山和王鉷都是大夫。李林甫担任宰相,朝臣中没有谁敢违背宫廷礼仪,安禄山仗着深得唐玄宗宠爱,进宫朝见唐玄宗不大弯腰。李林甫命令王鉷好好礼拜,王鉷快步上前弯腰作揖恭敬得很,安禄山这才吓得直喘粗气,腰渐渐地弯下去了。每当同李林甫交谈,李林甫总摸准了安禄山的心思并先说了出来,安禄山认为他像神仙一样无所不知,每次见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气也惶恐得汗流浃背。李林甫用温和的语言接待他,带领他到中书厅就座,用自己的披袍盖在他的身上,安禄山欣然接受,没有顾忌,喊李林甫十郎。刘骆谷从宫廷回来向他汇报情况,他先问:“十郎说了些什么?”有好话就喜得蹦跳,如果只是说“大夫必须好好地查核一下”,他就反手撑着床说:“哎呀,我死定了!”李龟年曾经模仿表演了这般情景,唐玄宗拿这事逗笑取乐。[6] 安禄山晚年更加肥胖,肚子掉到了膝头下边,体重三百三十斤,每当走路只有用两个肩膀向上提起自己的身子,才能动脚。而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动作却快得像旋风一样。他建造的住宅,宏伟华丽到了极点,用金银做笼子筐子筲箕等物。唐玄宗来到勤政楼,座位左边竖立一块用金鸡羽毛做装饰的大屏风,屏风左边放张木榻让安禄山坐,卷起或干脆拿掉屏风上的帘子。[7] 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进宫朝拜唐玄宗,又请求担任河东节度,唐玄宗就授给了他。他有十一个儿子:大儿子安庆宗,任太仆卿;小儿子安庆绪,任鸿胪卿。安庆宗又娶皇太子的女儿为妻。[8] 密谋叛乱 安禄山 安禄山暗地准备叛乱,在范阳州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做坚守范阳的部署,战马有一万五千匹,牛羊也相当于这个数目。他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进朝奏请没有不答应的。他把张通儒、李庭坚、平冽、李史鱼、独孤问俗罗致身边,让高尚主持书记工作,刘骆谷留在长安当情报人员,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都是从军队里选拔出来的。每个月向他进献驴子骆驼战马猎鹰猎犬的络绎不绝,人们弄得无以为生。安禄山过于肥胖不能打仗,前后十多次诱骗契丹人,设宴款待时在酒里放入麻醉草药莨菪子,预先挖好土坑,等到契丹人昏迷了,砍下头来就埋掉,都在不知不觉中送命,每次几十人。 天宝十一年(752年)八月,安禄山一共统率河东等镇兵马五六万,号称十五万人,讨伐契丹。队伍离开平卢一千多里,开到了土护真河,就是北黄河。又加快速度日行三百里,猛然间开到了契丹统帅的军帐跟前。一连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弓箭都被浸湿,部队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契丹人又夹攻他们,安禄山的部队伤亡殆尽。安禄山本人被射中一箭,射断了他头上的玉簪,他带着手下奚族杂役二十多人跑上山头,掉进了坑洞。他的儿子安庆绪等人搀扶着他。恰巧到了夜晚,他们就分散逃跑,奔向平卢城。[9-10] 杨国忠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 天宝十二年(753年),唐玄宗派中官辅趚琳去侦察,他接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回来后大讲安禄山忠心耿耿。杨国忠又对唐玄宗说:“召他进京,他一定不会来。”下令召见,他却来了。 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月,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乘机哭着说:“我是奚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杨国忠想要杀我。”唐玄宗对他更加亲密宽厚,于是任命他为左仆射的高官,才让他离去。当月,安禄山又呈奏章请求任命自己为闲厩使、陇右群牧等都使,任命吉温为武部侍郎、兼中丞,当他的副手,又请求主持总监事务。他当了闲厩使、群牧等使之后,上等好马都暗地挑选出来,夺得了楼烦的监牧之后接着夺取张文俨的马牧。这年三月一日,他离开长安回范阳,急忙出了潼关,每天赶路三四百里,到了范阳。这时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一定会大发雷霆,把他捆绑起来送交安禄山。[11] 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又召他进京,他推说生病没有来。给他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命令他出席观礼,又推辞了。[12] 这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忤逆朝臣杨国忠。他率领各族骑兵、步兵十五万,半夜行军,黎明吃饭,一天前进六十里。决定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骨干。天下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不懂战争,听到安禄山叛乱爆发,朝廷一片动荡惧怕。宫廷警卫部队都是由集市商贩组成的,只得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绸缎召募兵卒。于是先后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大将抵抗。 安禄山谋反 安禄山号令严厉整肃,有一班以死相拼的将士,没有谁不是以一当百,朝廷军队碰上必然会吃败仗。[13] 十二月,叛军渡过黄河开到陈留郡,河南节度张介然州城失守殉难,首级传到了河北。安禄山的小儿子安庆绪看到哥哥安庆宗被杀的布告,哭着告诉安禄山,安禄山在战车上震惊大哭说:“我儿有什么罪过要杀死他!”他狂乱愤怒,见投降的官军挤满大路两边,就命令他们自相砍杀,杀死了六七千人,才进陈留城。陈留太守郭纳开始还抵抗了一阵,到这时出城投降。 叛军开到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奋力抵抗,州城失守殉难。叛军驻扎在泥水罂子谷,唐军将领荔非守瑜蹲在地上射箭,射死叛军几百人,箭还射到了安禄山的战车上,安禄山不敢通过,就绕道泥水罂子谷的南边过去了。荔非守瑜的箭射光了,投河自尽。东京洛阳留守李忄妻、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烧断了河阳桥。安禄山怒气冲冲,率领部队浩浩荡荡挺进。 谋反战事图 封常清布置从苑西断墙缺口上砍伐树木堵塞道路后就逃走了。安禄山进了洛阳,杀了蒋清等,召见河南尹达奚珣,让他任职理事。封常清失败后,只跟几个人逃到陕郡,高仙芝率兵守卫陕城,都丢盔弃甲向西逃到潼关,害怕安禄山追赶上来,互相践踏而死的士卒充塞道路。陕郡太守窦庭芝投奔河东。安禄山派崔乾祐驻守陕郡。临汝太守韦斌向安禄山投降。[14]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叫燕国,年号叫圣武,达奚珣以下数人暂任丞相各职。五月,南阳节度鲁炅率领荆州、襄州、黔中、岭南兵卒十万多人,在叶县城北边的枌河跟叛军将领武令珣作战,唐军全军覆没。六月,李光弼、郭子仪从土门路出征,在常山郡东部的嘉山大败叛军,叛军控制的河北各州郡中有十多个归降朝廷,安禄山处境困迫、心绪惶急,打算退兵回范阳。碰上哥舒翰从潼关率领骑兵步兵八万人,在灵宝以西跟叛军将领崔乾祐作战,被叛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转身向潼关逃跑,被自己的部下抓住送给了叛军。潼关守不住,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难,太子李亨把平叛部队召集到灵武设防。安禄山就派遣张通儒任西京长安留守,田乾真任京兆尹,安守忠在唐廷禁苑里驻兵守卫。十一月,派遣阿史那承庆打下颍川,满城烧杀。[15] 为子所弑 安禄山由于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到起兵叛乱之后视力渐渐模糊,这时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长满块状毒疮。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接受臣子们朝拜,疮痛发作就中途结束了。他由于病痛更加暴躁烦乱,动辄使用刑罚,连身为谋主的大臣严庄也遭鞭棍抽打,严庄于是日夜伺机干掉安禄山。他让安庆绪站在门外,自己握着刀带着阉人李猪儿一起走进安禄山的营帐,李猪儿挥起大刀砍安禄山的腹部。 安禄山 安禄山双目失明,床头经常挂着一把刀,等他发觉刺客时已经难得起身,床头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摇着帐幔大喊道:“这人是我的家贼呀!”喊罢就断气了。于是在床下挖了一个好几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着安禄山的尸体埋了。全无哭丧之类的安葬礼仪。严庄立即向外宣告,说是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安庆绪淫乐宴饮没有节制,把严庄喊为兄长,事无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见。[16] 当初,李猪儿离开契丹部落,十几岁开始伺候安禄山,很聪明。安禄山用刀把他的生殖器全部割掉,鲜血流了好几升,昏死过去,安禄山用火灰敷住他的伤口,过了整整一天才苏醒过来。李猪儿由于成了阉人,安禄山很宠爱他,最受信任和重用。安禄山肚子大,每次穿衣系带,需要三四个人帮忙,两个人抬起肚子,李猪儿用头顶住,才拿来裙裤腰带穿系上。唐玄宗宠信安禄山,赐他到华清宫温泉洗澡,都允许李猪儿等人进去帮忙脱穿衣服。然而最终杀死他的,正是这个李猪儿。[17] 后史思明杀安庆绪后即大燕帝位,补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18] 2历史评价 编辑 张九龄: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李德裕:禄山,夷狄之谲诈者也,非将门英豪,草莱奇杰,其战斗之气,击刺之才,去关张远矣。 姚汝能:安、史二凶羯,相继乱于范阳,安禄山以天宝十四载乙未十一月犯顺,史思明男朝义至宝应元年壬寅十二月为李怀仙所杀,二胡共扰中原凡八年,幽、燕始平。[19] 《旧唐书》:天地否闭,反逆乱常。禄山犯阙,朱泚称皇。贼巢陵突,群竖披攘。征其所以,存乎慢藏![20] 《新唐书》:禄山、思明兴夷奴饿俘,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贼杀其父,事之好还,天道固然。然生民厄会,必假手于人者,故二贼暴兴而亟灭。张谓讥刘裕“近希曹、马,远弃桓、文,祸徒及于两朝,福未盈于三载,八叶传其世嗣,六君不以寿终,天之报施,其明验乎!”杜牧谓:“相工称随文帝当为帝者,后篡窃果得之。周末,杨氏为作八柱国,公侯相袭久矣,一旦以男子偷窃位号,不三二十年,壮老婴儿皆不得其死。彼知相法者,当曰此必为杨氏之祸,乃可为善相人。”张、杜确论,至今多称诵之。如禄山、思明,希刘裕、杨坚而不至者,是以著其论。[21] 何去非:禄山虎视幽蓟,横制千里,而军中之吏凡三千人。故范阳之变一起,天下大震,徒驱市人以婴其锋。[22] 徐钧:随人玄养宁知父,负主恩私岂有君。逆气终然招逆报,可怜四海乱如云。[23] 3轶事典故 编辑 姓名来历 日本学者森安孝夫,根据中亚出土的古代文献认为,其本姓康(粟特语:kang),或之后改姓的安(粟特语:an),都是粟特人使用的汉姓。 学者亨宁(W.B.Henning)提出,禄山,或荦山,为粟特语Rokhshan,是光明的意思。 日本粟特语学者吉田丰认为,安禄山这个名字是直接译自粟特语,念法为An Rokhshan。 贵妃洗儿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三日,是安禄山的生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赐给安禄山丰厚的生日礼物。过罢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特召安禄山进见,替他这个“大儿子”举行洗三仪式。杨贵妃让人把安禄山当做婴儿放在大澡盆中,为他洗澡,洗完澡后,又用锦绣料子特制的大襁褓,包裹住安禄山,让宫女们把他放在一个彩轿上抬着,在后宫花园中转来转去,口呼“禄儿、禄儿”嬉戏取乐。[24] 4家庭成员 编辑 妻 康夫人 段皇后 子 安庆宗,756年被唐玄宗处死 晋王安庆绪,756年封,后称帝 安庆恩 郑王安庆和,756年封,758年被唐肃宗处死 安庆余 安庆则 安庆光 安庆喜 安庆祐 安庆长 5影视形象 编辑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1986 《杨贵妃》 张复建 1982 《杨贵妃》 颜彼得 1994 《唐明皇》 颜彼得 1997 《大刺客之烟花杀手》 秦煌 2000 《杨贵妃》 阮兆祥 2006 《神鬼八阵图》 卢星宇 2007 《大唐芙蓉园》 臧金生 2008 《大唐游侠传》 凃门 2009 《杨贵妃秘史》 徐锦江
95
森安孝夫
Moriyasu Takao,1948— )文学博士,大阪大学教授,兼东方文库研究员。著名中亚史专家。 国 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8 福井县人。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1975年,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东洋史学专业硕士课程修了。1981年,同大学东洋史学专业博士课程修了。1982年任金泽大学文学部副教授,1984年任大阪大学文学部副教授,1994年任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1998年任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亚史、西藏史。 主要著书有:《回鹘摩尼教史研究》(大阪大学刊,1991年)、论文《关于回鹘和吐蕃的北庭争夺战以及此后的西域形势》(1973)、《藏语史料中出现的北方民族——DRU-GUY与HOR》(1977)、《吐蕃在中亚的活动》(1984)、《中亚史中的西藏——吐蕃在世界史中的位置》(1987)等。
96
高耀洁
编者按:风烛残年、出走海外的高耀洁教授,即将迎来她的87岁生日。高耀洁,1927年生于山东曹县,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突破重重阻力,揭露中原地区因采供血导致艾滋病大规模蔓延的真相,被媒体誉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2009年8月出走美国。朱学勤教授此文,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我与高耀洁相识,是因为与中原有不解之缘。“文革”中插队去河南,在豫东盐碱地上生活过几年。犹记寒冬腊月,天一亮背起粪箩头拾粪,走九里跨过省界,走到过山东曹县地面。后来与高耀洁教授见面,才知道那竟是她出生的地方。中原血祸震惊全国,我去郑州她家,但见四壁萧瑟,墙上挂着一幅对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地上、床上、过道处凡能插脚的地方,堆满了防艾图书和方便食品,等着打包邮寄。听她略带鲁西南口音的豫东方言,与我能说的河南土话同音,于是互称“老家只隔几里地”。 她问我对河南的印象,我说那里的官场令人不快,热情中透着虚伪,庸碌中透着狡诈;而百姓分外可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四十年前,我带着左翼激情去豫东,下乡第一课是请贫苦社员忆苦思甜,老人们说着说着下了道,控诉起1959年“合大伙”(办食堂)饿死人的恐怖岁月,干部连声在底下喊:“下来,下来!”那一声喊,将我的左翼狂热砸得粉碎。高耀洁接着这句话,说了另一个“下来,下来”的故事: 2001年9月30日,她到河南周口地区查访艾滋病疫情,返途中听说某村疫情严重,临时拐弯走进了这个村子。进村就听见有奶声奶气的叫声,略带嘶哑:“下来!下来!”循声走进一个门半掩小院,走到靠北的屋子,欲待敲门询问之际,出来一条大黑狗。这狗骨瘦如柴,叫了一声,返身回屋。她跟着那狗走进屋里,只见梁上垂挂着一根草绳,一个年轻农妇悬梁自尽。尸体脚下,是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鼻涕和着眼泪哭喊,抓住梁上尸体的脚后跟在啃咬。 “下来,下来!”,显然是那个只有两岁的孩子发出的,他是叫娘“下来”给他喂奶,却只够得到妈妈冰凉的脚后跟,将脚后跟当乳头啃咬。那一天是中秋前夕,也是那年那月的最后一日,中原血殇,以一个孩子的嘶哑叫声在纪念第二天的节日,母与子生离死别!如此悲惨景象,大概只有在毛泽东同样是咏叹血祸的诗词中出现过?——“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不到两个月,那孩子也死了。 谈到我对中原官场的厌恶,高耀洁告诉我血祸恰恰起源于那里的官场,官员为“GDP”大办血站,官员采血,百姓卖血,祸害由此而起,并不是起源于西方人理解的民众“性解放”。她与我讲了当年田间地头如何采血、卖血的细节,此后她也曾对作家阎连科讲过,后者将其写入小说《丁庄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阎连科的文学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但这一细节却完全是写实: 一夜间,几百口人的丁庄村,突然冒出了十几个血站来。县医院血站、乡医院血站、乡政府血站、公安局血站、组织部血站、宣传部血站、兽医站血站、教育局血站、商业局血站、驻军血站、红十字会血站、配种站血站,八八九九,竖一块木牌子,写上几个字,来两个护士和会计,一个血站就建立起来了。 在庄头,在十字路口上,在谁家闲着的一间屋子里,再或把原来废了的牛棚扫一扫,取下一块门板洗一洗,把门板架在牛槽上,摆上针头、针管、酒精瓶,再把抽血的玻璃瓶子挂在牛棚的横梁上,这就开始买血、卖血了。 庄子里到处都是挂着如藤如蔓、流着血的塑料管和红葡萄似的血浆瓶。到处都是扔的消毒棉球和废针头。到处都是碎了的针管玻璃和装血的玻璃瓶。到处都是搁着、挂着收集起来的O型、A型、B型、和AB型的血瓶和血桶。地面上是一片落着的血滴和洒出来的红血浆,空气中整日飘散着红烈烈的血腥气。 …… (老村长李三仁)唤着说:“丁辉呀——我头晕得很,这天这地都在我眼前转圈儿。” 我爹说:“不让你卖你偏要卖。我提着你腿倒倒血?” 他就说:“倒倒吧。” 也就躺在田头上,我爹、我叔一人提了一只他的腿,脚在上,头向下,让他的血从腿上、身上朝着头上流。为了让他头上血足些,我爹我叔还慢慢提着他的双腿抖了抖,像提着洗了的裤子腿,抖着让水从裤腿朝着裤腰上流。 抖完了,把他的双腿放下来:“好些吗?” 李三仁就从地里慢慢站起来,走了两步路,回头笑着说:“好多了。我经了半辈子的事,还怕流这一点儿血。” 我爹我叔蹬着三轮就走了。 李三仁便柱着镢头又回田里干活了。 阎连科听高耀洁讲述上述细节,惊讶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我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只是来自鲁迅笔下,来自“鲁镇”、“未庄”系列小说。但鲁迅想象力再丰富,也无法想象世间有如此真实景象——人如鸡鸭,“提腿倒血”。这就是我所熟悉的中原田间地头,这就是我所熟悉的豫东乡亲父老?相比“我爹”、“我叔”、“李三仁”,那祥林嫂、阿Q、小T又算得了什么! 也许正是这些亲眼目睹的悲惨场景,以及那一声声“下来,下来”,给高耀洁弱小的身躯注入顽强动力。她不是第一个把中原血祸说出来的医生,却是捅出这个消息之后(1996年),连续14年坚持不懈、遭打压而绝不倒下的人。《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中国在2008年有19712所医院。即使以每个医院只有20个医生为计,也至少有40万医生。而这40万人中,为这场血祸站出来说话的只有4个医生,10万分之一;4个医生中只有高耀洁教授面对14年来的艰难险阻,挺到今天。她走过100多个村庄,访问过近1000个艾滋家庭;足迹遍布豫、冀、鲁、晋、陕、皖、湘、鄂、浙、苏、云、贵、川、粤、桂、沪16个省市。她收到过来自艾滋病人和各种其他性病相关的信件15000封,她给每一封信回信,没有让任何一个病人失望,这些信件集编为《一万封信》,已正式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她亲手救助的艾滋孤儿就有164个。她的家每天接待来访的艾滋病患者,多的时候一个月内接待过58位。她自编、自写、自费印刷、自费寄出的防艾读物有130多万册。相伴一生的老伴郭明久医生于2006年4月去世后,她一度情绪低落,我把当月收到的稿费寄给她以致丧礼,她的回信竟是邮寄几百本防艾的宣传册,嘱我在大学生以及社区中分发。她不是没有钱,而是把国际、国内所获的奖金和个人积蓄、稿费、讲课费等总计1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用在了中原血祸、百姓血难的救助工作上! 血祸蔓延惊天动地,危及种族血脉。如在以往,下至县丞上至朝廷将寝食难安,在今天也应该是部长、书记、乃至国家总理亲自过问的事,她却以八旬老人的孤独肩膀一人扛了起来。2007年,她突破封锁到美国首府华盛顿领取“环球女性领袖奖”,那是她迄今在国际上获得七个奖项中的第六项,但也是她第一次能够出国领奖。颁奖会上,一位未受邀请、自费乘机、自购昂贵门票、专程远途而来的美国乡间老妇人,握着高耀洁的手,急匆匆表达自己的钦佩,她愿以自己的微薄退休金赡养高耀洁晚年。凭着美国普通民众的直觉,她将高耀洁与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相提并论,说“高教授的工作条件比特蕾莎修女还要困难,高教授不仅是善良人,还是一个英雄。” 这位素不相识的美国乡间妇人,也许比我们本土知识人士更懂我们这里的“特色”,更知道“特色”下的高耀洁是如何艰难: 她本身是个残疾人。除了高血压、心脏病,她比正常人缺少一个重要器官——胃。她的胃在“文革”中遭暴打损伤,切除了十分之九,而今不过是一截肠子一样的象征物。在上海,我见她走路有点蹩拐,才发现这位妇产科医学教授竟然是我在豫东民间到处看得见的“大娘脚”——双足缠裹又放过。在参议员办公室,希拉里久久注视这双在西方看不到的脚,无法想象就是这双脚走过中国千里万里,山路、平路、沟沟坎坎,一步一步捱了下来。 她是一个妻子。当她在山东大学讲坛上为学生普及防艾知识的时候,老伴病倒住院;当她在那里调查非法采血的黑血站时,老伴卧于病床乏人照顾;在她把关爱源源不断送给艾滋孤儿寡母的时期,老伴溘然去世。她是一个母亲,“文革”中儿子受她牵连,13岁曾被判刑关进冤狱,一生都活在恐惧中;小女儿受她牵连,曾经失去工作,走投无路,因此不能理解她的菩萨心肠和献身行为,至今对她心有怨忿。言及自己的亲人们,老人垂泪不已,私下里说:老伴是个好老伴,自己不是个好母亲。 2007年,为了保全中原的脸面,而不是中原的生灵,有关方面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既要阻止老人出国领奖,又要迫使她做出自动放弃的姿态。最后竟把她那少年时期受其牵连,至今心有余悸的儿子动员到她面前。儿子以自己的工作和前程为抵押,给老人重重地磕响头,跪请母亲答应有关方面的话。那一天是2007年2月18日大年初一,她没有动摇,她用那双给这个世界接生无数次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两行字:第一行是:“儿子郭锄非曾因我受害坐过三年狱。”第二行是:“本人行为本人负责,一切概与儿子无关。”此时此刻,她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想必还有另一幅母与子生离死别的真实画面,声声叫唤“下来,下来”? “空气中弥漫着采血、卖血的气息”,这在特蕾莎修女的世界是不存在的。特蕾莎最不能想象的是,艾滋病在西方是“后现代病”,但在中国竟会在不知后现代为何物的前现代农夫、农妇中疯狂蔓延。高耀洁一再辨明,中原血祸不是因为“后现代”,而是肇始于官场“前现代”,是官员疯狂追逐“GDP”,不择手段,这才造成这场旷古奇闻、人间惨祸。她说穿了艾滋病的“中国特色”,说穿了“后现代”浮表下的“前现代”血写的秘密,却又顶住压力守口不改,终于得罪有关方面,最终竟不能见容于这块土地。 这一天终于来了。2009年8月9日早晨,我打开电脑,高耀洁发自大洋彼岸的一封电子邮件赫然在目: 我离开中国,为的是能让世界知道中原血祸的真相;我还是要回来的,我死也要死在回中国的飞机上。 合上电脑,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如受电击,久久无言。耄耋八旬,离家万里,举目无亲,风烛残年?在我所知道的出走历史中,大概只有托尔斯泰83岁高龄在风雪中出走可以与之比拟。高耀洁也是知识分子,只是饱受儒家传统教育熏染。第一次与我见面,《诗经》、《论语》,脱口而出,整章背诵。不要说医学专家,即使在我认识的人文学界专业人士中,亦未见如此心诵故国古典者。她也83岁高龄了,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老人,在她有生之年,我再也见不着了?不再是乡音絮语,不再是《诗经》、《论语》,不再是“老家只隔几里”,而是一去两万里,桴浮于海,我们只能在飞机舷梯下等待她去国还魂之遗骸? 960万平方公里有“血祸”在地下蔓延,却容不下地表上一个站着说真话的老人!所谓“中原血祸”,只是一个隐喻:华夏早有“国殇”,老人只不过说出“国殇”不是某一天造成,而是一场病在多年,无声无息的“血殇”——“殇”不在肘腋,而在“血脉”,在种族命脉所系之“血液”。她无情刺穿某些知识时人“后现代”、“现代性”之神话,刺穿“特色”、“模式”、“崛起”之下还有前现代“血殇”。在丹麦,“皇帝没有穿新衣”,说出这一秘密的是一个口无遮拦的孩子,人们世世代代记诵他;在我们,能说出这一秘密的却是一位耄耋老人,一个来自旧社会的妇产科医生,中原故国只能放逐她?此情何以堪,此理何以言,若有言,又何处能畅言? 我只感到眼前一层层病血淤积,堵至喉,堵至咽,口不能言。只好引毛泽东对另一位医生的著名赞誉,转录于下: 一个中国人,不远万里,离开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对于他的离开,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熟悉“老三篇”的人不难看出,我只改了两个地方,将“外国人”改为“中国人”,将“来到”、“去世”改为“离开”。我以为,这也是最好的书面推荐,谨以此向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推荐:中国出了个高耀洁,她为维护13亿人的血脉做出巨大贡献,她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人类和平的贡献,她理应获此奖,她是这一奖项的最好人选。 2010年12月19日 写于高耀洁八十三寿辰 本文系朱学勤为高耀洁著《我的防艾路》所作序言,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7
朱学勤
收藏46246 朱学勤(中国当代学者、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编辑 朱学勤(1952年-),中国当代学者,上海人。1970年下河南兰考插队,1972年进厂做工。1985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1992年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1991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大陆著名的自由主义者。2010年07月被指论文涉嫌抄袭,2011年1月12日复旦公布学者论文涉嫌抄袭调查结论 “有缺点,但不是剽窃”。 中文名朱学勤 国 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2年 职 业教育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代表作品《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 目录 1个人履历 2涉嫌抄袭 ▪ 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 回应抄袭质疑 ▪ 复旦大学调查结论 3论文 1个人履历 编辑 朱学勤 1952年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70年赴河南兰考插队落户,1972年进工厂做工。 1985年获陕西师大史学硕士学位,1985至1991任教于空军政治学院,1992年获复旦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学位。 1991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著有《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书斋里的革命》、《被批评与被遗忘的》等。在中国思想界论战中,被视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1]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4日,朱学勤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有关地震“天谴”的短论:“这就是天谴吗?死难者并非作孽者。这不是天谴,为什么又要在佛诞日将大地震裂?爱中华者,当为中华哀。华南雪灾,山东车祸,四川地震,赤县喧嚣该清醒了。圣火应该停一停,国旗也该降一降,就为黎民百姓降一次吧,他们不是伟人,只是遗骸,遗骸千万,只是无言。”,南方都市报评论版因刊登这篇文章,相关编辑被暂停工作,"个论"版面也被暂停。 2涉嫌抄袭 编辑 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2010年07月,网友Isaiah在网上发表系列长文题目:“朱学勤: 朱学勤 学术界的又一个 ‘汪晖’,在6篇文章里,Isaiah通过比对指出,上海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仅仅几日,该文已经被各大学术网站迅速转载。而朱学勤昨天表示,在恰当的时候会作正式详细回应,特别是希望Isaiah能亮出真实身份。[2] 回应抄袭质疑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据其博士论文出版的著作《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被指抄袭,朱学勤本人第一时间回应,吁请母校复旦大学与现任教学校上海大学立即启动学术调查程序。2010年7月13日上午,朱学勤向复旦大学递交了正式的调查申请。 2010年7月12日,朱学勤已经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取得联系,按照规范要求,准备相关资料。2010年7月13日上午9时,朱学勤已经前往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递交申请。此前,也已经向上海大学校方申请,请该校学术委员会启动相应程序。因朱学勤本人是该委员会委员,他在申请同时向校方表示,从今日起主动回避,调查期间不参加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一切活动。 复旦大学调查结论 2011年1月12日晚,在推迟近两个月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今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员葛剑雄教授代表委员会解释说,学术规范委员会对于匿名举报的学术规范案件通常并不受理。作为复旦校友的朱学勤被指涉嫌抄袭案因经网络和众多媒体公布,内容具体清晰,且朱学勤本人提出了书面要求,因此他们予以调查。在此过程中,曾在网上发表6篇文章指认朱学勤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问题的网友Isaiah并未现身。 复旦公布的调查结果认定,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的相关章节,的确存在一些注释不规范(如漏注、误注、将间接引文注为直接引文等)之处,还存在外文翻译上的一些错误或不确切之处。但朱文在《序》中已对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史作了概述,对前人的贡献与已有论著基本都已说明。 葛剑雄强调,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仅针对举报涉及的内容部分。由于本案中并无举报人,调查意见已先送达朱学勤本人并征求其意见。由于朱学勤不是该校员工,调查结论又否定了剽窃嫌疑,因此也不涉及处理建议。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尊重校学术规范委员会独立调查的权力。 “虽然论文写作于10多年前,有些失注、译文不确切处可以理解,但对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要求,无论何时都应该一样。”葛剑雄最后强调。[3] 3论文 编辑 《读禁书“娘希匹”惹大祸 为购书冒充“省军级”──“文革”读书记 》载于《文史月刊》2010-04-01。 《只有反思,方能超越——“五四”90周年谈话录 》载于《同舟共进》2009-05-0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朱学勤教授访谈录》载于《中国名城》2009-09-05。 《我们的精神锚地在哪里 》载于《法制资讯》2009-01-30。 《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载于《法制资讯》2008-7-30。 《不断探索和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与陈昌福、费成康合著)载于《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8-05-28。 《改革开放三十年》载于《银行家》2008-02-05。 《穿上“七里靴”看历史》载于《中国企业家》2008-01-20。 《素质并非天生》载于《才智(才情斋)》2007-09-08。 《一个外来打工者的后代》载于《企业文化》2006-05-05。 《百年理性,百年酒性》载于《领导文萃》2005-02-01。 《革命或者文学的两种颜色——从到》载于《南风窗》2004-02-23。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 》载于《全国新书目》2003-12-01。 《警惕“于连情结”》载于《世纪行》2003-09-01。 《危城别慎之》载于《同舟共进》2003-06-20。 《“老二”心态》载于《南风窗》2003-06-08。 《屏幕上的“南征北战” 》载于《南风窗》2003-05-08。 《人生三味》载于《领导文萃》2003-04-05。 《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载于《书屋》2000-08-15。 《革命》载于《领导文萃》2000-08-15。 《新世纪之初我们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关怀——部分学者笔谈》(与陈少明、徐友渔、袁伟时、秦晖、王毅、 雷颐、 谢泳、何光沪、王学泰、 崔卫平合著)载于《开放时代》2000-01-23。 《五四以来的两个精神“病灶” 》载于《社会科学论坛》2000-01-10。 《有话好好说》载于《书屋》1999-08-15。 《“千年沉重” 的话题》(与于光远合著)载于《粤海风》1998-08-15。 《岂有文章觉天下》载于《开放时代》1998-04-30。 《思想与学术的位移》载于《东方艺术》1998-01-26。 《在文化的脂肪上瘙痒》载于《读书》1997-11-10。 《从一支烟到一本书》载于《读书》1997-06-10。 《引进常识》载于《书屋》1997-02-15。 《让人为难的罗素》载于《读书》1996-01-10。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载于《读书》1995-10-10。 《一个为真理而勇往直前的思想家──读》 载于《探索与争鸣》1995-09-20。 《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与张汝伦、王晓明、陈思和合著)载于《读书》1994-03-10。 《卢梭二题》载于《读书》1992-03-31。 《六十年代的教育危机与八十年代的语言破译》载于《读书》1992-01-16。 《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从《政道与治道》评新儒家之政治哲学》载于《探索与争鸣》1991-12-17。 《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载于《读书》1991-06-15。 《两个“五四”两种参与》载于《探索与争鸣》1989-08-29。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如何看第四代人》载于《开放时代》1989-05-31。 《民粹主义与“文化大革命”》载于《探索与争鸣》1989-03-02。 《建立一门“文革学”》载于《南风窗》1988-09-27。 《让·雅克·卢梭和他的恋母情结——兼论某种文化现象》载于《探索与争鸣》1987-12-27。 《两个世界的英雄——托马斯·潘恩》载于《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3-02。 《托马斯·潘恩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载于《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4-02。 《怕和阿伦特》 朱学勤 《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 《近代革命与人性改造》 《火车上的记忆》 《五四思潮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 《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图片(5张) 1/1 参考资料 1.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师名家 . 2.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 3. 复旦大学认定学者朱学勤论文有瑕疵但非剽窃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教授 , 学者
98
边芹
边芹,旅法女作家,作品《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带我去巴黎》。主要译著包括《直布罗陀水手》和《广岛之恋》等。在《文汇报》副刊《笔会》撰写专栏“左岸碎语”。也常撰写影评。 边芹具有中国知识分子很罕见的独立人格,既独立于东方的“御用文字”,亦独立于西方的“征服文化”。边芹的文笔优美醇厚,善用独特的象征和隐喻,文章有一种神秘的质感。 中文名边芹 职 业旅法女作家 主要成就《笔会》撰写专栏“左岸碎语”。 代表作品《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谁导演世界》、《被颠覆的文明》 文 笔优美醇厚 目录 1边芹著作《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解析 2佳作赏析 1边芹著作《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解析 编辑 一位读者以读后感的形式向其他读者推荐他喜欢的一本书:边芹的随笔集《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以为该书至少有两个超越,一是完成了对无聊的小女人文学和无耻的美女文学 的超越,在一个散文普遍模式化和迅速堕落的年代,她的文字自成一家,几乎完全脱去了世俗人间的烟火味,不理会这个浮躁时代所流行的那些审美标准、文字趣味,而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二是她的作品超越了所谓“左”与“右”在内的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藩篱,开始以自己真实的灵魂直接面对世界,她心中没有一把先定的标尺,要以此去量度历史,她只有一颗平常心。” 2佳作赏析 编辑 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 作者:边芹 晚春经宁数日,偷得一个下午去雨花台。行至后山景区,见杨邦义剖心处,四围春色深浓,万籁俱寂,人踪罕至,似乎只有花香草熏徘徊不去、犹忆故人。风雨合谋已将石碑洗刷成灰黑一块,斑驳不清的石面映显了时间追逼中的挣扎和无奈。 有几人还记得杨邦义和他那颗心?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建康府通判杨邦义在国破主降之际,誓不降金,被金兀术剖腹掏心,罹难于雨花台东岗,逝时44岁。乾隆年为杨邦义那颗心追加过一块碑,其后就没人立碑了,再无文人为抽泣了九百年的铁心孤魂题诗做斌,碑之何用。只有城建改造被迫迁址留下的石刻记录,我站的地方也已非当年剖心处。 能为那颗心吟诗斌词的聪明脑瓜不是投考托福就是苦念雅思,一千年的移根,两百年的断脉,曾经那样执着的枝叶,终于弃树而去。以今人之见,这位江西吉水人是地道的“历史傻瓜”,“宁为赵氏鬼,不做他邦臣”为得是那般?还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尤其在舍生取义而义之不存之时。 人活一世为了什么是个老掉牙的问题,如今已鲜有人提问了。活着日益与享受并列,意义之类就显得多余,快乐几乎扫清了所有人生目标。行尸走肉这个词过去一直与无意义的人生并提,活一辈子不过一块肉,从细胞之生到细胞之死,有长达一百年的,也有短至几小时的,若从蛋白质的角度,长短也没有意义。 于是意义渐渐就从人生菜盘上消失了,既然那盘里不过一块肉,生死之间就只是腐烂的过程和对保鲜的追逐。虚无的人生仿佛通向颓废的单行道,上无意义下无逃路,堕落便成了唯一的出口,那简直就像偷了一把钥匙打开狱门,狂奔了出去,却是一望无边的荒漠。生之宏大和随之承载的荣华富贵究竟有没有边界?在生与死之间到底有什么他人难以参悟的东西只留给了“历史傻瓜”? 养尊处优的人生要到某个关口,才体味活着的意义不是知道为什么而活而是知道为什么而死。是这个分岔口为腐烂和保鲜赋予了其本不具有的意义。在知道为什么而活和知道为什么而死的人之间有一条界河,历史在这界河的两边针线似地穿梭着,宛如缝缀着人类的伤口,那针线一次次失落于只知为什么而活的人之手,又被看清为什么而死的人力挽狂澜。我是在通向界河两边的独木桥上,看到那些只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将满腹才情变成雕虫小技,以及那些知道为什么而死的人将雕虫小技化作伟大的宣言。那是将一滴血变成鲜花,将蛋白质变成历史一个创口,让腐烂和保鲜逃出人生冷藏线,让一泣细胞超脱朝生夕死,让屠场、断头台、战壕沙场、审判法庭瞬间失去恐惧,让逃跑、背叛、妥协、偷生、谎言失却致幻时间差的魔术。 这时候一扇连接白昼和黑夜的门打开了,你看见那充满寒气、没有路的路上走着“历史傻瓜”的长长队列,那些在血光四溅的历史判台上出生入死的“傻瓜”偊偊而行,千呼万唤不回头,那无边无际的队列通向常人难以企及的路口,只有走进这道历史夹缝的人窥见了死的意义。你追过去,以为死亡可以换作答案,他们站在界河那边,摆着手说死是没有答案的,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找到路口。那是人格与历史在一个交叉点的碰撞,那是天崩地裂前比他人先感到了逃脱的无意义而去追逐落地前一秒的玻璃球,那是屈原式的投江、岳飞式的赴汤蹈火、辛弃疾式的绝望、文天祥式的视死如归、史可法式的城亡与亡、林则徐式的引火烧身、杨靖宇式的肝脑涂地! “你要来会我们吗?”界河那边嗡嗡地飘过来这句话。 “我是不是还不够傻?” 人群里风一般卷起一阵声音: “你要什么?” 是啊,我忘了在生与死之间还有广阔的地带,时间的长度会更细地追讨活着的意义。在为什么而生和为什么而死之间,还有你是什么和你要什么的分野,而活着的意义不是知道你是什么而是知道你要什么。我在二十年前碰到过一个人,那次萍水相逢让我看到“你要什么”悄悄地决定了“你是什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驻联合国外交官夫人带来一个女孩——浙江来的数学系研究生,三人一起去巴黎最大的百货店。在电梯里,我问女孩:数学硕士的头脑有什么打算?她很干脆:留下来。哪怕永远离开数字去餐馆洗碗?我追问。她点头并把眼睛投向外交官夫人。此时我们已经走出电梯,眼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外交官夫人指着满堂财富反问我:那还用问吗? 在历史傻瓜与历史聪明人之间,只隔着一样东西,就是活着的意义。然而那样的历史夹缝却不是人人可以钻入,有几人能看到活着的意义不是知道为什么而活而是知道为什么而死?又有几人能看到生之伟大的边界在哪里?站到那条边界上的人,才宁愿让人挖出胸膛里的那颗心,才会生出“身必死国家之难”的傻瓜念头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非分之想。 那天站在石碑前的我,瞬间被时间捆绑看押,见到了最后一刻揣着那颗心的杨邦义,问他为什么不逃?他反问我: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 [1]
99
茱萸
山茱萸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而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东见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0
罘苡
车前子知识介绍: 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车前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路旁、花圃或菜园、河边湿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平车前生于山野、路旁、田埂及河边,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河南、湖北、西藏等省区也有分布。 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车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形长圆形,略扁,长约2毫米,宽1毫米,表面淡棕色或黑褐色或棕色,有细皱纹,一面有灰白色凹点状种脐,质硬,切断面灰白色。遇水则粘,滑而膨胀,气微,味淡,嚼之带粘性。均以粒大、饱满,色棕红者为佳。 车前子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车前子、炒车前子、盐车前子、酒车前子,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盐车前子、酒车前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车前子适合人群: 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禁服。 肾气虚脱者,忌与淡渗药同用。 车前子食疗作用: 车前子味甘、淡,性微寒;归肾、膀胱、肝、肺经;质滑降利 具有清热利水,明目祛痰的功效 主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血淋尿血,水肿膨胀,黄疸,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嗽。 车前子做法指导: 1. 车前子用于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等症,常与木通、滑石等配伍应用。 2. 主要用于实症;如肾虚水肿,可配熟地、肉桂、附子、牛膝等同用。 3. 治湿热泄泻,症情轻者,可以单味使用,较重者可配茯苓、猪苓、泽泻、苡仁等同用。 4. 用于目赤肿痛或眼目昏花,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者,可与菊花、决明子、青箱子等同用。 5. 如肝肾不足所致的眼目昏花、迎风流泪,可与熟地、菟丝子等同用。 6. 用于肺热咳嗽较宜,可与杏仁、桔梗、苏子等化痰止咳药同用。
101
决明子
草决明为一年生、直立、粗壮草本,高1-2米。决明花黄色,荚果细长,四棱柱形;小决明植株较小,荚果较短。生于山坡、路边和旷野等处,喜高温、湿润气候。适宜于砂质壤土、腐殖质土或肥分中等的土中生长。 11产地 长江以南地区都有种植,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 12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除肝胆风热,淫肤白膜,青盲。”[1] 2、《中华本草》述其应用较为广泛,载曰:“清肝益肾,明目,利水通便。主治目赤肿痛,羞明泪多、青盲、雀目、头痛头晕、视物昏暗、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外治肿毒、癣疾。” 3、《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4、《本草经疏》:“决明子,其味咸平,《别录》益以苦甘微寒而无毒。咸得水气,甘得土气,苦可泄热,平合胃气,寒能益阴泄热,足厥阴肝家正药也。亦入胆肾。肝开窍于目,瞳子神光属肾,故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别录》兼疗唇口青。《本经》久服益精光者,益阴泄热、大补肝肾之气所致也。” 5、《本草求真》:“决明子,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但此服之太过,搜风至甚,反招风害,故必合以蒺藜、甘菊、枸杞、生地、女贞实、槐实、谷精草相为补助,则功更胜。谓之决明,即是此意。” 6、《本草正义》:“决明子明目,乃滋益肝肾,以镇潜补阴为义,是培本之正治,非如温辛散风,寒凉降热之止为标病立法者可比,最为有利无弊。”
102
女贞子
1形态特征 编辑 女贞灌木或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灰褐色。枝黄褐 女贞子 色、灰色或紫红色,圆柱形,疏生圆形或长圆形皮孔。叶片常绿,革质,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6-17厘米,宽3-8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或钝,基部圆形或近圆形,有时宽楔形或渐狭,叶缘平坦,上面光亮,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侧脉4-9对,两面稍凸起或有时不明显;叶柄长1-3厘米,上面具沟,无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8-20厘米,宽8-25厘米;花序梗长0-3厘米;花序轴及分枝轴无毛,紫色或黄棕色,果时具棱;花序基部苞片常与叶同型,小苞片披针形或线形,长0.5-6厘米,宽0.2-1.5厘米,凋落;花无梗或近无梗,长不超过1毫米;花萼无毛,长1.5-2毫米,齿不明显或近截形;花冠长4-5毫米,花冠管长1.5-3毫米,裂片长2-2.5毫米,反折:花丝长1.5-3毫米,花药长圆形,长1-1.5毫米;花柱长1.5-2毫米,柱头棒状。 女贞子为女贞果实,呈肾形或近肾形,长7-10毫米,径4-6毫米,深蓝黑色,成熟时呈红黑色,被白粉;果梗长0-5毫米。花期5-7月,果期7月至翌年5月。[1] 2生长环境 编辑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900m以下的疏林或密林中,亦多栽培于庭院或路旁。 3分布范围 编辑 原生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北方不太寒冷的地方也有引种,在朝鲜南方、印度也有分布。 女贞子为广布种,在中国分布较广,野生家种兼有。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 女贞子 、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四川。这些地区还没有采集女贞子的习惯,大多是采自大型女贞苗木基地。浙江金华,江苏大丰。 4栽培技术 编辑 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荫,不甚耐寒。对大气污染的抗性较强,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及铅蒸气均有较强抗性,也能忍受较高的粉尘、烟尘污染。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砂质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为宜,但在红、黄壤土上亦能生长。 繁殖方式 栽培: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下,剥取 女贞子 种子,随即播种育苗,苗床宽1.3m,按沟心距0.3m开横沟,深约1cm,播幅10cm,把种子匀插沟内,施稀人畜粪,再盖细土。每1h㎡用种子量300~375kg。育苗期每年中耕除草4次,在4、6、8、11月进行,并在4月和11月中耕除草后各追施人畜粪水1次,培育2年移栽。在4~5月,按行株距3m×3m左右开穴,每穴栽种1株。 田间管理 栽后每年4、10月各松土1次。结合追施肥1~2次。为了综合利用,有条件地区,可在树上放养白蜡虫。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天牛幼虫为害树干,可用棉球蘸5倍90%敌百虫液塞进虫孔毒杀。 5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临床应用 用于肝肾阴虚的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腰酸耳鸣及阴虚发热等。该品能补肝肾阴,但药力平和,须缓慢取效。治目暗不明,常配熟地,菟丝子,枸杞等同用,治须发早白,常配墨旱莲,桑葚等同用,治阴虚发热,常配地骨皮,生地黄等同用。 1.肝肾阴虚,头昏目眩、遗精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2.老年人大便虚秘。 3.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慢性肝炎。 4.临床应用实例 ⑴ 治疗冠心病:用女贞子浸膏片每天30 g 共2 个月,治疗80 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缓解率为80%,心电图改善率为55%,用女贞子蜜丸每次5 .3 g,治疗高脂血症30 例,1 个月为1 个疗程,血清胆固醇下降者为70 .6%,β 脂蛋白下降者为91 .6%。临床对高血压患者可改善头晕头昏,对冠心病患者可改善胸闷、心前区疼痛并改善心电图。 ⑵ 治疗肿瘤:对152 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单药口服,每天2~3 次、10~40 mg/ 次、1~2 个月停药。结果: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著增强,提高E 玫瑰花结形成率,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上升、分别为63%、75%、79%。对IgA、G、M 均无影响。表明能增强肿瘤患者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迟发超敏反应,对体液免疫无影响。齐墩果酸还抑制Ⅱ、Ⅲ、Ⅳ 型变态反应。 ⑶治疗高血压,酒精性肝损伤,高脂血症并发高尿酸血症(笔者经验方):酒炒女贞子60g 、旱莲草60g、党参45g、炒白术30g、炮姜15g、麦冬30g、田基黄15g、炙甘草15g。临床治疗40例,20天内对比血压、血生化、彩超等显示各项生理指标均较前好转,临床症状消失。60天内血压稳定在正常状态。 文献记载 女贞子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记载:"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近时以放蜡虫,故俗称为蜡树。" 《本草经疏》载:"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 《本草述》载:"女真实,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气以上荣……由肾主肺,并以淫精于上下,下独髭须为然也,即广嗣方中,多用之矣。" 《本经逢原》载:"女真,性禀纯阴,味偏寒滑,脾胃虚人服之,往往减食作泻。"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书中所载女贞及附图均指本种,说明古今用药是一致的。 中药名:女贞子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女贞子盆景 性味:甘,苦,平。 归经:肝;肾经 功效分类:补益药 功效:补益肝肾,清虚热,强腰膝,明耳目,乌须发。 药(毒)理学:女贞子对动物毒性很小,兔1次服新鲜成熟果实75g,无中毒现象。[2] 主治: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敷膏点眼。[3] 主治 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 禁忌 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本草经疏》:当杂保脾胃药及椒红温暖之类同施,否则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女贞子-药用部分 1、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禁服。[4] 2、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3、《本草经疏》:当杂保脾胃药及椒红温暖之类同施,不则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功效 肝肾阴,乌须明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贞子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可以治疗胃病,还具有抑制嘌呤异常代谢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补。用于肝肾阴虚,腰酸耳鸣,须发早白;眼目昏暗,视物昏暗;阴虚发热,胃病及痛风和和高尿酸血症。 1、女贞子治神经衰弱:女贞子、鳢肠、桑椹子各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女贞子二斤,浸米酒二斤,每天酌量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顽固性失眠:女贞子30克,酸枣仁15克,石莲子10克,五味子5克,琥珀末(泡)4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午和晚上各服1次。可连服5~7日。 3、女贞子治风热赤眼:冬青子不以多少,捣汁熬膏,净瓶收固,埋地中七日,每用点眼。(《济急仙方》) 4、女贞子治肾受燥热,淋浊溺痛,腰脚无力,久为下消:女贞子四钱,生地六钱,龟板六钱,当归、茯苓、石斛、花粉、萆薢、牛膝,车前子各二钱,大淡菜三枚。水煎服。(《医醇胜义》女贞汤) 5、女贞子补肾滋阴。取女贞子,去梗叶,浸酒中一日夜,擦去皮,晒干,研为末,待早莲草出时,采数石,捣汁熬浓,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夜服百丸,酒送下。十多天之后,体力增加,老人不再起夜。又能变白发为黑色,强腰膝,起阴气。又方:用初冬采收后阴干的女贞实,酒浸一日,蒸透晒干,取一斤四两;夏季采收并阴干的旱莲草,取十两;晚春采收并阴干的桑椹子,取十两。三味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直丸,淡盐汤送服。若是五月份采的又桑椹,八月份采的旱莲,则可直接捣汁和药,不用加蜜。 6、女贞子治视神经炎:女贞子、草决明、青葙子各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7、女贞子治瘰疬,结核性潮热等:女贞子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一钱五分 女贞-原植物 ,夏枯草二钱五分.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8、一切眼疾,用女贞叶捣烂,加朴硝调匀贴眼部。 9、风热赤眼。用女贞子不限量,捣汁熬膏,净瓶收存,埋地中七日后,取以点眼。 10、口舌生疮,舌肿胀出。取女贞叶捣汁含浸吐涎。 11、清虚热宜生用,补肝肾宜制用。凡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者,常与旱莲草相须为用;凡阴虚内热,头昏心烦,骨蒸潮热,遗精盗汗,消渴淋浊者,常与生地、龟甲、地骨皮、花粉等配伍。 采收和储藏 采收: 女贞移栽后4~5年开始结果,在每年12月果实变黑而有白粉时打下,除去梗、叶及杂质,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 储藏: 女贞子一般用麻袋包装,多使用尼龙编织袋包装,每件45公斤左右,贮于通风、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 女贞子 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8~12%。 该品受潮易生霉,较少虫蛀。底部商品较易吸潮霉变,污染品表面可见霉迹。危害的仓虫发现有玉米象、烟草甲、药材甲、粉斑螟、米黑虫等,蛀蚀品表面现细小蛀痕。 储藏期间,应保持环境干燥、整洁,可用密封或抽氧充氮养护。发现受潮或少量轻度虫蛀,及时晾晒或用磷化铝熏杀。[3] 炮制 女贞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酒女贞子:取净女贞子,加黄酒扑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至酒吸尽,取出,干燥(每女贞子100斤,用黄酒20斤)。《得配本草》:女贞子洗去皮衣,酒拌蒸,晒干。淡盐水拌炒亦可。 实际应用 ①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女贞子(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瓦瓶收贮,或先熬干,旱莲膏旋配用),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熬膏,和前药为丸,临卧酒服。(《医方集解》二至丸) ②治神经衰弱:女贞子、鳢肠、桑椹子各25~50克。水煎服。或女贞子1000克,浸米酒1000克,每天酌量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风热赤眼:冬青子不以多少,捣汁熬膏,净瓶收固,埋地中七日,每用点眼。(《济急仙方》) ④治视神经炎:女贞子、草决明、青葙子各50克。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瘰疬,结核性潮热等:女贞子15克,地骨皮10克,青蒿7.5克,夏枯草12.5克 女贞子 ,.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⑥治肾受燥热,淋浊溺痛,腰脚无力,久为下消:女贞子20克,生地30克,龟板30克,当归、茯苓、石斛、花粉、萆薢、牛膝,车前子各10克,大淡菜三枚。水煎服。(《医醇胜义》女贞汤) ⑦补肾滋阴。取女贞子,去梗叶,浸酒中一日夜,擦去皮,晒干,研为末,待早莲草出时,采数石,捣汁熬浓,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夜服百丸,酒送下。十多天之后,体力增加,老人不再起夜。又能变白发为黑色,强腰膝,起阴气。 又方:用初冬采收后阴干的女贞实,酒浸一日,蒸透晒干,取700克;夏季采收并阴干的旱莲草,取500克;晚春采收并阴干的桑椹子,取500克。三味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直丸,淡盐汤送睛。若是五月份采的又桑椹,八月份采的旱莲,则可直接捣汁和药,不用加蜜。 ⑧风热赤眼。用女贞子不限量,捣汁熬膏,净瓶收存,埋地中七日后,取以点眼。 ⑨口舌生疮,舌肿胀出。取女贞叶捣汁含浸吐涎。 ⑩一切眼疾,用女贞叶捣烂,加朴硝调匀贴眼部。 滋补肝肾 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阴养血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女贞子内含熊果酸、甘露醇、葡萄糖、脂肪油等,有强心、利尿和保肝作用,能使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数量升高,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多用来治疗下述病证: 1.肾阴亏损、腰痛遗精。女贞子、金樱子、芡实各15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 2.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耳鸣耳闭。女贞子、白芍、生赭石各18克,当归、酸枣仁各15克,水煎,日服3次。 3.肝肾精血虚弱所致月经不调及崩漏。生地、熟地、女贞子各15克,旱莲草、首乌、当归、白芍、黄柏各12克,知母、阿胶各9克,水煎,日服3次。 4.肝肾阴血亏损引起的脱发。女贞子、旱莲草、熟地、枸杞各15克,水煎, 女贞子 早晚服,连服半月以上。 5.肝血耗损引起的视物不清。女贞子、桑椹、黄精、石斛各15克,水煎,日服3次。 6.老年性便秘。女贞子、炒草决明各15克,元参、枸杞各18克,水煎,日服2次,久服效果好。 7.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女贞子、枸杞、大枣各15克,水煎,日服2次,连服30天。 8.慢性苯中毒。女贞子、旱莲草、桃金娘根各等份,炼蜜为丸,每丸8克,每次2丸,日服3次,10天为1个疗程。 肝脏护卫者女贞子 女贞子又名女贞、女贞实。它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性平,味苦、甘,具补肾滋阴、养肝明目的功效,在中药里属补阴类药物。 传统上用于治疗阴虚内热、腰膝酸软、头晕眼光、须发早白等症。《本草纲目》说它能“强阴,健腰膝,明目。”有人用它来治疗慢性肝炎,已取得确切疗效。这是因为他的 化学成份中含有齐墩果酸、甘露醇、亚油酸、女贞子素等以及大量的葡萄糖。而现代药理分析表明,齐墩果酸有升高白细胞,对抗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慢性肝损伤,防止肝硬变,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功能;并有强心、利尿等作用。 据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报导,以女贞子中分离出的齐墩果酸,让病人每日口服60~90毫克,经京、津、沪等9家医院观察222例慢性肝炎病患者,显效率43.7%,总有效率达69.8%。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李真喜副主任医师,把女贞子治疗“慢肝”的研究,发展到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他以女贞子为主,配伍北耆、白术、白芍、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等,制成贞耆扶正液,治疗观察了35例中、晚期的肝癌患者,显效率为14.29%,总有效率达41.43%。 中医认为肝癌患者,其体必虚,尤以脾气虚为主,兼有肝肾阴虚,贞耆扶正液中以女贞子、白芍柔润肝体、滋养肝肾,养阴而不碍邪;以北耆、白术补脾气,使脾胃得以健运,食欲增长,则气血生化旺盛;再佐以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等以凉血利湿解毒,使邪有出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女贞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作用是诸药中最大的。以女 女贞子 贞子为主,治疗慢性肝炎的处方是:女贞子18克,旱莲草、北耆、白术、丹参、白芍、太子参各15克,仙鹤草、绵茵陈各12克,水牛角30克(先煎),白花蛇舌草20克,甘草5克。5碗水煎成2碗水,上、下午各服一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慢性肝炎是中西医都难治的病症,所以必须坚持长期服用,更要保持心境舒畅和充足的休息与睡眠,病情才能逐步好转。 女贞子补阴药物 简介:女贞子为木樨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一般在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以粒大、饱满、色紫黑,质坚实者为佳。 功用:该品为清补之品,具有滋补肝肾,乌发明目之功。主治肝肾阴虚,头目昏眩,耳鸣耳聋,头发早白,腰膝酸软等症。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苦。归肝、肾经。 用量用法:常用 10~15克。亦可熬膏,或入丸剂。现代有研究认为,该品水煎剂中不含有其主要成分齐墩果酸,故人煎剂会影响疗效,应以入丸剂为宜。 现代研究:女贞子含齐墩果酸、甘露酸、葡萄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女贞子能提高外周白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有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又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升高作用。能抑制动物某些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强心、利尿及保肝作用;并有止咳、缓泻、抗菌等作用。 进补应用: 1.肝肾阴虚,头昏眼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口苦咽干,头发早白 女贞子适量(酒浸一昼夜,去皮,晒干为末),鲜旱莲草(捣汁熬浓)。将旱莲草浓汁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9克,每日2次,空腹用温开水送服。[5] 2.肾虚腰酸 女贞子9克,桑椹子、旱莲草、枸杞子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3.神经衰弱 女贞子、墨旱莲草、桑椹子各15~30克。水煎服,每日 1剂;或用女贞子1000克,浸米酒1000克,每日酌量服。 4.顽固性失眠 女贞子30克,酸枣仁15克,石莲子10克,五味子5克,琥珀末(泡)4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午和晚上各服1次。可连服5~7日。 5.肝虚视物模糊 女贞子10克,生地10克,菊花10克,枸杞子10克,刺蒺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6.视神经炎,视力减退 可用女贞子、青葙子、草决明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一定疗效。 同时对中心性视网膜炎、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有视力减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表现者,用之亦有效验。 7.高脂血症 女贞子1500克,加水煎熬脓缩成浸膏状,烤干碾碎,加适量蜂蜜,置瓶中备用。每日服用量相当于生药女贞子30克,分3次服。 8.儿童营养不良 可用女贞子、黄精、薏苡仁各6克。研末,用开水冲服,每天1剂。对小儿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症有保健作用。 注意事项 该品寒滑,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不宜服用。 女贞子的保健防病与食疗 女贞子为木樨科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味甘、苦,性凉,归肝肾二经。女贞子中含有齐墩果酸女贞子酸、女贞苷、熊果酸、硬脂酸、油酸、甘露醇、白桦脂醇、磷脂以及糖类如女贞子多糖、 女贞子 阿拉伯糖、葡萄糖等,还含有15种氨基酸,11种微量元素及挥发油等。 研究认为女贞子有降血糖及降血脂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还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女贞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B型腺病毒有中等度抑制作用。 升高白细胞:女贞子及其成分制剂对血细胞均有一定影响,它对因化疗所致白细胞下降有升高作用。含女贞子的复方也有升白细胞作用。 抗血栓作用:齐墩果酸可加快血小板细胞的流动性,减弱了血小板之间的碰撞,使之不易粘连和聚集,更不易在血管内膜沉积,减缓或防止血栓形成,又可降低脂质内膜的沉积,为防治老年人的血栓性疾病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女贞子煎剂可使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增加;明显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活性,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白介素-2的影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女贞子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清除自由基从而抗衰老。 应用女贞子防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顽固性失眠、慢性苯中毒、肿瘤、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症、脂溢性皮炎。 养生食疗方: 1.女贞决明子汤:女贞子15克,黑芝麻、桑椹子、草决明各10克。水煎,早晚空腹温服,日服1剂。 功效:滋补肝肾,清养头目,润肠通便。 适用人群:肝肾阴虚所致头晕眼花、高脂血症、便秘及动脉硬化症者。 2.女贞降脂汤:女贞子15克,丹参、首乌、生山楂各2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后当茶饮。 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明显减少胆固醇吸收,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压,控制血小板聚集。全方具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是防治高血脂症的良药。 适用人群:高血压、高脂血症者。 3.女贞鲤鱼块:先将女贞子15克煎汤后取出药汁约30毫升。鲜鲤鱼300克,山楂片25克,鸡蛋1个,调料适量。鲤鱼斜刀切成瓦片块,加黄酒、女贞子药液、盐腌15~20分钟后,放入用鸡蛋与淀粉搅匀的蛋糊中浸透,再蘸上干淀粉,入爆过姜片的温油中氽熟捞起。山楂片加少量水溶化,加白醋、辣酱油、白糖;淀粉制成芡汁,倒入有余油的锅中煮沸,倾入炸好的鱼块,用中火急炒,待汁水紧裹鱼块,撒上葱花。 功效:开胃消食,利水止泻。 适用人群:冠心病、高脂血症及食欲不振者。 4.女贞参枣粥:女贞子10克,西洋参或太子参5克,大枣20克,小米150克,加水适量,煮粥,喝时加适量蜂蜜饮用。 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正性肌力,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冠 女贞子 状动脉,降低血液粘度,并有明显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适用人群: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律不齐者。 5,女贞子酒:女贞子250克,低度白酒500克。药洗净,放入酒中浸泡3~4周,每次饮1小杯,日服1~2次。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化瘀。 适用人群:腰腿酸软疼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脉弦细数者。 药材识别 该品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长6~8.5mm,直径3.5~5.5mm。外表黑紫色或灰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果柄痕或具宿萼及短梗。味甘,微苦涩。 以粒大、饱满、肉质、色黑紫,无泥沙、杂质者为佳。 作用用途 女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能。主要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等。为治肝肾阴虚之头晕、耳鸣,双目昏糊,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及骨蒸劳热等证的常用药。女贞子的特点在于药性较平和,作用缓慢,久服始能见效。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视神经炎、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肝炎、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压、儿童中毒听力减退、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6] 、脱发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6~12g。 2.女贞子10g、旱莲草10g、何首乌10g、熟地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连服15剂。用于须发早白。 3.女贞子60g、黄酒500g或女贞子1000g、米酒1000g。浸泡7天后服,每次一小杯,每日1~2次。用于神经衰弱。 4.女贞子12g、桑椹15g、制首乌12g、旱莲草10g。水煎服。用于肝肾不足之 女贞子 眩晕,骨蒸劳热,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 5.女贞子、枸杞、熟地各等量泡酒服用。用于肝肾阴虚、精血亏虚之视物昏花、目暗不明等证。 6.女贞子250克、冰糖50克。女贞子、冰糖打碎,加米酒1000克密封浸泡1个月以上,压榨滤去药渣,每次空腹饮30~60mL,早晚各服1次。用于阴虚内热,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亦用于滋补强壮,强精养颜。 7.女贞子适量,长时间煎服。用于慢性肝炎。 8.女贞子适量。研末制成15克重蜜丸,每日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用于降血脂。 9.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连服10日。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病。 10.女贞子6克,捣碎,绿萼梅、橘络、绿茶各3克,混匀,冲沸水频饮。用于梅核气。 11.女贞子60克、旱莲草30克、桑椹30克。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1次10丸,1日2次,盐开水冲服。用于肾阴不足所致之眩晕。 12.女贞子10克、黑芝麻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1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于眩晕。 13.女贞子12克、生地18克、小黑豆20克。1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用于肝阴不足之眩晕。 14.女贞子9克、五味子6克、党参9克、当归15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于面神经麻痹(肌束震颤)。 15.女贞子18克、旱莲草15克、桑椹30克、蜜炙远志5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于不寐(睡不着)。 16.女贞子24克、炒枣仁15克、潼蒺藜12克、天麻4.5克、枸杞9克、桑椹9克、夜交藤9克、菊花9克、白芍9克、珍珠母30克、煅磁石30克、全蝎2只、蜈蚣1条。先将全蝎、蜈蚣研为细粉,再将余药水煎,用煎液冲服药粉,每次4克,1日2次。用于神经衰弱。 17.女贞子18克、墨旱莲18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于高血压病。 18.女贞子、旱莲草、丹参各100克。共研为细末(或水泛为丸),每日早、晚各服6克。用于油风,脱发。 女贞子蜂蜜饮 原料:女贞子20克蜂蜜30克 做法:先将女贞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调入蜂蜜即可。 用法:上下午分服。 功效:滋补肝肾,软化血管。主治肝肾阴虚型动脉硬化,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耳鸣 女贞子 ,须发早白,遗精,便秘等。 按语:本方甘凉清补,性质平和,长期服用无副作用。中医将女贞子视为可药可食的养阴佳品。女贞子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对实验性主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脂质斑块的形成有消减作用,女贞子所含的亚油酸也有防治动脉硬化的功效。蜂蜜具有扩张血管,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经临床观察,本食疗方对改善老年动脉硬化患者之眩晕、视力减退等自觉症状的效果较为明显。 药膳 女贞子炖乌龟 配方:女贞子10克,乌龟1只,葱10克,料酒10克,生姜5克,精盐3克,味精2克,香油少许。 制作: 1.乌龟宰杀后去壳留龟板,去内脏及爪,剁成4块,洗净,女贞子洗净,去杂质,生姜切片,葱切段。 2.将乌龟、女贞子、生姜、葱同放炖锅内,加水适量烧沸。再用小火炖45分钟,加入精盐,味精,香油即成。 功效:滋阴补血,强心利尿。 女贞玉米须饮 配方:女贞子30克,桑叶6克,菊花6克,玉米须30克,竹茹6克。 女贞子 制作: 1.把上述药物洗净,放入锅内,加水300毫升。 2.把炖锅置中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煮25分钟即成。 功效:清肺热,止烦渴,适用于三消型糖尿病患者。 女贞子莴笋汤 配方:女贞子10克,莴笋500克,料酒10克,精盐3克,味精2克,生姜5克,葱10克,香油少许。 制作: 1,莴笋洗净,去皮,切3厘米见方的块;女贞子洗净,去杂质,生姜切片,葱切段。 2.将女贞子、莴笋、料酒、生姜、葱同放炖锅内,加水1500毫升,置旺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炖30分钟,加入精盐,味精,香油即成。 功效:镇静安神,利尿强心。适用于阴虚内热引起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 女贞子炖猪肉 配方:海参、猪瘦肉各100克,五味子6克,女贞子、桂圆肉各5克,大枣3个,姜2片,盐适量。 将五味子、女贞子、桂肉浸泡,洗净大枣并去核;海参用温开水浸透发透,切块状;猪瘦肉洗净,切块。将姜、猪肉、海参、五味子、女贞子、桂圆肉、大枣放进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炖至肉熟汤干,加盐调味即可。滋补肝肾。[4] 女贞子桑葚糕 配料:面粉200克,白糖300克,女贞子20克,桑葚、旱莲草各30克,鸡蛋10个,酵母、碱水各适量。 将女贞子、桑葚、旱莲草放入锅中加水煎约20分钟取汁,鸡蛋打散。将面粉、酵母、鸡蛋液、白糖与药汁拌匀揉成团,待发酵后加入碱水揉好做成蛋糕,上蒸笼蒸约15分钟至熟,可当作点心吃。延缓衰老、强壮筋骨。 女贞子粥 配料:女贞子5克,粳米100克。 将女贞子用水洗净,装入纱布袋;粳米洗净,放入锅中,放入女贞子药袋,加水煮粥食用。 女贞子蜂蜜饮 女贞子 配料:女贞子20克,蜂蜜30克。 先将女贞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调入蜂蜜即可。 滋补肝肾,软化血管。主治肝肾阴虚型动脉硬化症、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遗精、便秘等。二子菊花饮 配料: 女贞子、枸杞子各15克,菊花10克。煎水代茶饮。 本方以女贞子、枸杞子补肝肾、明目,以菊花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眼目干涩,视物昏花,或视力减退。 食用价值 膳食 女贞子知识介绍: 该品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枝叶,稍蒸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女贞子补充信息: 该品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女贞子、酒女贞子、盐女贞子、醋女贞子,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酒、盐、醋女贞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女贞子适合人群: 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禁服。 美容 女贞子酒 原料:女贞子20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 制法: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将女贞子洗净,蒸后晒干,放入低度白酒中,加盖密 女贞子 封,每天振摇1次,1周后开始服用。 用法: 每日1至2次,每次1小盅。 功效:补益肝肾,抗衰祛斑。 主治:老年脂褐质斑。 按语:女贞子为木犀科常绿灌木或乔木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女贞子配伍成口服的低度酒剂食疗,可使活血祛斑,补益肌肤,强身抗衰的作用更明显。 食疗 性能:味甘、苦,性凉。能补养肝肾,明目。 参考:含齐墩果酸、甘露醇、葡萄糖、棕榈酸、甘油酸。 有增强免疫功能,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有强心、利尿及保肝、止咳、缓泻、抗菌、抗癌等作用。 用途:用于肝肾阴虚,腰酸耳鸣,须发早白;眼目昏暗,视物昏暗;阴虚发热。 附方: 1.桑椹二至膏:桑椹、女贞子、旱莲草各等分。加水煎取浓汁,加入约等量的炼蜜,煮沸收膏。每次食1~2匙。 源于《医方集解》(改二至丸为膏)。本方以女贞子,桑椹补肝肾、滋阴血,以旱莲草增强其功能。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2.二子菊花饮:女贞子、枸杞子各15g,菊花10g。煎水饮。 3.二绿女贞茶 绿萼梅、绿茶、橘络各3g,女贞子6g。先将女贞子捣碎后,与前三味共入杯内,以沸水冲泡即可。每日1剂,不拘时饮服。功能养阴利咽,行气化痰。对肝肾阴虚,虚火上浮,气郁痰结之咽痛不适,咽喉异物感,饮之有良益。 6药膳介绍 编辑 女贞子炖乌龟 配方:女贞子10克,乌龟1只,葱10克,料酒10克,生姜5克,精盐3克,味精2克,香油少许。 制作: 功效:滋阴补血,强心利尿。 女贞玉米须饮 配方:女贞子30克,桑叶6克,菊花6克,玉米须30克,竹茹6克。 制作: 1.把上述药物洗净,放入锅内,加水300毫升。 2.把炖锅置中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煮25分钟即成。 功效:清肺热,止烦渴,适用于三消型糖尿病患者。 女贞子莴笋汤 配方:女贞子10克,莴笋500克,料酒10克,精盐3克,味精2克,生姜5克,葱10克,香油少许。 制作: 莴笋洗净,去皮,切3厘米见方的块;女贞子洗净,去杂质,生姜切片,葱切段。 女贞子炖猪肉 配方:海参、猪瘦肉各100克,五味子6克,女贞子、桂圆肉各5克,大枣3个,姜2片,盐适量。 将五味子、女贞子、桂肉浸泡,洗净大枣并去核;海参用温开水浸透发透,切块状;猪瘦肉洗净,切块。将姜、猪肉、海参、五味子、女贞子、桂圆肉、大枣放进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炖至肉熟汤干,加盐调味即可。滋补肝肾。 女贞子桑葚糕 配料:面粉200克,白糖300克,女贞子20克,桑葚、旱莲草各30克,鸡蛋10个,酵母、碱水各适量。 女贞子粥 配料:女贞子5克,粳米100克。 将女贞子用水洗净,装入纱布袋;粳米洗净,放入锅中,放入女贞子药袋,加水煮粥食用。 女贞子蜂蜜饮 配料:女贞子20克,蜂蜜30克。 先将女贞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调入蜂蜜即可 7药理研究 编辑 成分 女贞子果实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甘露醇、葡萄糖、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亚麻酸.果皮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Acetyloleanolic acid).种子含脂肪油14.9%,油中棕榈酸与硬脂酸为19.5%、油酸及亚麻酸等为80.5%.女贞子中尚含铜、锌、铁、锰等微量元素. 取该品粗粉约1g,精密称定,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药渣加乙醇同上,再重复回流2次,合并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微热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加乙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 女贞子 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4μl与8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丙酮-醋酸乙酯(5: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 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530nm,λ=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该品含齐墩果酸(C30H48O3)不得少于0.60%。 植物作用 女贞子 ⒈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 女贞子粗粉20g/只拌入食料中喂饲,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兔可降低血清胆甾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并使主动脉脂质斑块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消减。女贞子成分齐墩果酸30mg/kg拌入饮料喂饲大鼠,0.4%齐墩果酯混悬液0.5ml给兔灌胃,对高血脂症大鼠、兔均有降血脂作用。齐墩果酸30、60mg/kg加于饲料中喂饲日本鹌鹑8周,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甾醇、过氧化脂质、动脉壁总胆甾醇含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⒉降血糖 齐墩果酸50、100mg/kg皮下注射,连续7日,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糖尿病有预防及治疗作用,也能对抗肾上腺素或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⒊抗肝损伤 齐墩果酸30、50、10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的升高,对未经四氯化碳处理的大鼠,齐墩果酸50、100mg/kg皮下注射,也可使SGPT下降。齐墩果酸70mg/kg皮下注射,可减轻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伤,组织学观察,肝细胞空泡变性、疏松变性、肝细胞坏死、 女贞子 小叶间质炎症,均较相应的对照组轻。齐墩果酸2mg/只皮下注射,连续6~9周,对高脂食物及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硬变有防治作用。电镜观察对四氯化碳肝损伤大鼠,齐墩果酸20mg/只皮下注射,可使肝细胞的线粒体肿胀与内质网囊泡变均减轻。 ⒋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⑴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①升高外周白细胞数 女贞子能显著升高外周白细胞数目,其有效成分为齐墩果酸。醇提取物能回升环磷酰胺(cy)所致小鼠白细胞减少。蒸女贞子480mg/kg对正常小鼠白细胞无影响,但可纠正强的松龙(25mg/kg,ip)所致白细胞下降。 ②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的影响 通过血液中异物的廓清速度,观察巨噬细胞活力。发现ig蒸女贞子240mg/kgx5d能显著提高小鼠对iv碳粒的廓清指数,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女贞子480mg/kg,作用不明显。女贞子煎剂12.5g/kgx7d,对廓清指数无明显影响,而25g/kgx7d则明显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活性。 ⑵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①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女贞子能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功能。女贞子的水提剂0.02ml在体外明显增强其适量PHA、COA和PWM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还明显地增强异种(人)淋巴细胞引起的大鼠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UH),可能由于部分地通过消除或消弱抑制性T细胞的作用而实现的。女贞子多糖(LLPS)可使小鼠脾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增强:3H-TdR掺入值(Cpm)10mg/kg给药组(39308.1±6208)较对照组(17959±4508)增加约120%,P<0.07。女贞子煎剂对SRBC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促进作用。表明女贞子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齐墩果酸40mg,1日3次,服用1-2月,对肿瘤病人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皮泡法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液淋巴细胞玫瑰花结均显著提高。 女贞子无论是水提物还是醇提物均有诱生MIL-1的作用,且水提物比醇提物作用强,这一结果揭示女贞子的免疫促进作用可能与诱生M?-IL-1有关。同时,女贞子中通过增强细胞表面受体的活性而促进T细胞的活性,对于因Ts活性过高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女贞子可能是较好的免疫调节药物。 女贞子果实 女贞子果实(13张) ②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女贞子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女贞子煎剂连续7日ig12.5~25g/kg,可使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增加;大剂量可使成年鼠脾脏重量增加。蒸女贞子240mg/kg、480mg/kg×7日可明显使C57BL小鼠脾脏、胸腺、腹腔淋巴结,肾上腺增重。女贞子多糖每天注射1次,共7日100mg/kg使LACA小鼠脾脏重量较对照组增加约40%,50mg/kg使小鼠脾脏重量较对照组增加约30%。女贞子煎剂能明显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活性,亦能升高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且对抗Cy的免疫抑制作用;蒸女贞子可明显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亦能升高小鼠血清IgG,并能使强的松龙免疫抑制小鼠的IgG含量升高,尚能明显提示小鼠记清净血素抗体活性;女贞子多糖对抗Cy50mg/kgip所造成的荷瘤小鼠(S180)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低下作用,女贞子多糖明显对抗Cy的免疫抑制作用。 ⑶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 女贞子煎剂12.5,25g/kgig小鼠7d;同剂量5dig大鼠,不同剂量女贞子对小鼠或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女贞子煎剂能降低大鼠颅骨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对抗组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抗原攻击前给药,可抑制DNCB所致小鼠接触性皮炎;女贞子25g/kg于抗原攻击后给药亦能明显抑制DNCB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突;减轻大鼠主动及反向被动Arthus反应;女贞子20g/kg显著降低豚鼠血清补体总量。说明女贞子对Ⅰ、Ⅱ、Ⅳ型变态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⒌抗炎作用 采用多种实验炎症模型证实女贞子12.5g/kg,25g/kg每日ig,连续5日,对二甲苯引起小鼠耳廓肿胀、乙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时角叉菜胶、蛋清、甲醛性大鼠足垫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女贞子20g/kg×3日ig,可显著降低大鼠炎症组织PGE的释放量;女贞子20g /kg×7日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同时伴有肾上腺重量的增加。 其抗炎机制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活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促进皮质激素的释放; ②抑制PGE的合成或释放。另外女贞子能降低豚鼠血清补体活性,对抗炎症介质组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因此女贞子的抗炎机制可能也包括上述作用。 ⒍抗癌、抗突变 齐墩果酸对小鼠肉瘤-180有抑瘤作用。女贞子煎剂12.5、25g/kg灌胃,齐墩果酸50、100mg/kg皮下注射,对环磷酰胺及乌拉坦引起的小鼠骨髓微核率增多有明显抑制作用。 ⒎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女贞子中既有雌激素样物质,也有雄激素样的物质存在,经放射免疫测定,女贞子含睾丸酮 女贞子 428.31pg/g,雌二醇139.02pg/g。证明女贞子既有睾丸酮样也有雌二醇样的激素类似物,即同一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用女贞子等补肾阴的中药在无势小白鼠阴道粘膜上产生了雌激素样作用,服药组兔卵巢的大卵泡数明显增多,雌激素升高。 ⒏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女贞子对红系造血有促进作用。应用扩散盒血浆凝块法,女贞子能促进CFU-E生长。CFU-E/5×l4为128.6±11.4⑻,CFU一E/股骨为62040±5450⑻,股骨中CFU-E较NS组明显为高,而CFU-D却显著减少。对用药后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女贞子组红系细胞百分数为47.3±2.99⑹较NS37.3±2.86⑹组增高,粒系细胞百分数37.6±3.96⑹较NS组46.6±6.26⑹减少,粒红比值亦相应变化。 9.对环磷酰胺引起染色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对环磷酰胺及乌拉坦引起染色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微核试验法证明女贞子水煎剂pol2.5g/kg25.0g/(kg.d)×6,齐墩果酸ih50mg/kg,100mg/(kg·d)×7对环磷酰胺ip50mg/(kg·d)×2、乌拉坦500mg/(kg·d)×4,ip引起的小鼠染色体损伤有保护 女贞子 作用,能降低其微核率。 ⒑抗HpD光氯化作用 女贞子能够对抗HpD的光氧化作用,体内应用能够明显减轻HpD对小鼠的皮肤光敏反应。女贞子60mg生药/ml,能明显减少HpD5ug/ml合并照光10min引起的红细胞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抑制率为57.7%,明显对抗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抑制,对抗率为49.O%,120mg/ml时,对抗率为53.3%,小鼠ipHpD20mg/kg,照光4h,女贞子20g生药/kg,ip1次,明显减轻耳的光敏反应。女贞子对1O2产生的效率比对照组低3.5×10-4倍。 ⒒其它作用 女贞子尚有强心、扩张冠状血管、扩张外周血管等心血管系统作用;利尿、止咳,缓泻,抗菌等作用。齐墩果酸有某些强心、利尿作用;甘露醇则有缓下作用;还含有多量的葡萄糖;这些可能与其强壮作用有关。 8鉴别 编辑 化学鉴别 取该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氯仿(3:2)混合液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3~5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内容 杂质不得过3% (附录Ⅸ A)。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女贞子呈倒卵形、椭圆形或近肾形,长5~9毫米,直径3.5~6毫米,略弯曲,表面灰褐色或紫黑色,皱缩不平,有不规则的网状隆起纹理,基部有果柄痕或具宿萼及短梗。体轻,外果皮薄,中果皮较松软,易剥离,内果皮木质,黄棕色,具纵棱。果皮破开后,多见1粒种子,有的具2粒种子。种子肾形,紫黑色,有纵棱纹,于放大镜下,可见众多油点,断面类白色,油性。无臭,嚼之味甜而微苦涩。 规格标准 统货,粒大、饱满、肉质、色黑紫,无泥杂。
103
资中筠
收藏1204346 资中筠编辑 资中筠,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专业之外旁涉中西历史文化,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资中筠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0年6月 职 业社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 仰普世价值 代表作品《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斗室中的天下》 祖 籍湖南耒阳 性 别女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庭成员 3个人荣誉 4人物论著 ▪ 学术 ▪ 文学 ▪ 编著 1人物生平 编辑 1947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 资中筠 1947年~1948年,肄业于燕京大学; 1948年,转考清华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 1953年~1956年,就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 1956年,临时出国,随代表团到瑞典开会。 1956年~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年,回国后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年~1982年,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 资中筠 1982年~1983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5年~1988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年~1992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年~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 1992年1月~10月,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50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1996年,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资中筠 2000年~2005年,担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兰普顿)兼任该中心客座教授。 2006年,中国社科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 200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2010年2月1日,参加在厦大举行的“2009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之文化论坛”,与易中天,韩寒以及邓晓芒以“所谓文化大国”为主题进行了讨论。 2011年12月17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2011观察家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中筠称“腐败其实哪个国家都有,不过不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当前的腐败一个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的领域”。“中国国有大企业的CEO从他们的美国同行那里学习到了给自己付的高的惊人的收入可是没有引入对普通工薪收入者基本的社会保障”。[1-6] 2家庭成员 编辑 资中筠家人 资耀华(父亲)、童益君(母亲)、姊妹三人(资中筠、资华筠、资民筠,资中筠是家中长女)、陈乐民(丈夫),家庭成员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 资家是小家庭,“家风”就是两位家长塑造的。父亲以身作则,形成一种氛围,而母亲言传身教,细致入微。爱国、自强、理性、诚、信、蔑视权贵、崇尚学问,厌恶纨绔子弟、女子独立,以及勤奋好学等等,都无形中形成一种家风,影响了下一代的人生观和性格。[7] 3个人荣誉 编辑 1983年,被评为 “全国三八红旗手”; 资中筠 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4年,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4人物论著 编辑 学术 《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重庆出版社,1987年6月)[8]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9] 《20世纪的美国》(三联书店,2007年)[10] 资中筠 资中筠(6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11]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 资中筠自选集:《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13] 《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14]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1月)[15] 文学 散文随笔集 《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16] 《锦瑟无端》(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7]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8] 本书是资中筠先生的一部随笔作品集,其内容包括有感于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人格与国格孰先、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等等。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斗室中的天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19] 本书是资中筠随笔、杂文的结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思考和心得就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眼界开阔,题材广泛,都是作者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有一以贯之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不可多的优秀读物。 《老生常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这本集子大部分是近年来的一些讲座的记录稿、接受媒体或个人的采访,以及少量自2011年《资中筠自选集》出版之后写的文稿。本书一以贯之的,是作者对现实的忧思和焦虑,拳拳之心,感人肺腑。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问题的反思,常常是深入历史,放眼世界,既有深厚的学养,又有独特的视角。本书还有几篇涉及作者自己治学经验、人生特殊的经历等,读来感人、新奇、有趣,可以反映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译著 【法】巴尔扎克《公务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20] 资中筠 【法】《巴尔扎克全集·第十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21] 《万象译事·卷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22] 【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23] 【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人民文学出版社,98年版[24] ,02年版[25] ) 【美】薇拉·凯瑟《波希米亚女郎(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6] 【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译林出版社,2010年)[27] 【英】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28] 编著 《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9] 《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与何迪合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30] 《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31] 《美国研究》1997年第1~4期(季刊第7~10卷),中华美国学会,1997年 《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下卷,三联书店,2000年[32] 。2007年修订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参考资料 1.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资中筠:关于我的简历的一点说明 . 2.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资中筠 .国务院参事 [引用日期2013-07-4] . 3. 资中筠 .爱思想网 [引用日期2013-07-4] . 4. 资中筠 .和讯 [引用日期2013-07-4] . 5. 资中筠 .新浪读书 [引用日期2013-07-4] . 6. 资中筠 .新浪财经 [引用日期2013-07-4] . 7. 资中筠 一个启蒙者的足迹 .新京报电子报 [引用日期2013-07-4] . 8. 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 .杭州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3-07-5] . 9.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 资中筠著 .杭州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3-07-5] . 10. 20世纪的美国, 资中筠著 .杭州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3-07-5] . 词条标签: 人物 , 经济人物 , 文化人物 , 经济学家 , 教育学家
104
狼毒
收藏819168 狼毒(草本植物)编辑[láng dú] 狼毒(拉丁学名: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别名川狼毒、续毒、绵大戟、山萝卜、闷花头、热加巴、一扫光、搜山虎、一把香、药罗卜、生扯拢、红火柴头花、猴子根、断肠草,瑞香科、狼毒属植物。狼毒的根系较大,生长于草原,是草原退化的标志。狼毒为瑞香科狼毒属,多年生草本或灌木。 中文学名狼毒(通称) 拉丁学名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 别 称续毒,川狼毒,白狼毒,猫儿眼根草。 二名法Stellera chamaejasm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桃金娘目 科瑞香科 属狼毒属 种狼毒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国北部、西北部高原荒漠及西南高原,俄罗斯西伯利亚等。 植物分类克朗奎斯特系统,1981 目录 1植物简介 ▪ 大戟属·狼毒 ▪ 狼毒属·狼毒 2亚种种类 ▪ ①瑞香狼毒 ▪ ②狼毒大戟 ▪ ③月腺大戟 3主要价值 ▪ 药用价值 ▪ 工业用途 4鉴定 1植物简介 编辑 大戟属·狼毒 多年生草本,除生殖器官外无毛。根圆柱状,肉质,常分枝,长20-30厘米,直径4-6厘米。茎单一不分枝,高15-45厘米,直径5-7毫米。叶互生,于茎下部鳞片状,呈卵状长圆形,长1-2厘米,宽4-6毫米,向上渐大,逐渐过渡到正常茎生叶;茎生叶长圆形,长4-6.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或尖,基部近平截,侧脉羽状不明显;无叶柄;总苞叶同茎生叶,常5枚;伞幅5,长4-6厘米;次级总苞叶常3枚,卵形,长约4厘米,宽约2厘米;苞叶2枚,三角状卵形,长与宽均约2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平截。序单生二歧分枝的顶端,无柄;总苞钟状,具白色柔毛,高约4毫米,直径4-5毫米,边缘4裂,裂片圆形,具白色柔毛;腺体4,半圆形,淡褐色。雄花多枚,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柄长3-5毫米;子房密被白色长柔毛;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不分裂,中部微凹。蒴果卵球状,长约6 毫米,直径6-7毫米,被白色长柔毛;果柄长达5毫米;花柱宿存;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扁球状,长与直径均约4毫米,灰褐色,腹面条纹不清;种阜无柄。花果期5-7月。[1]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和山东(烟台、崂山)。生于海拔100-600米的草原、干燥丘陵坡地、多石砾干山坡及阳坡稀疏的松林下。分布于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模式标本采自达乌里。[1] 根入药,主治结核类、疮瘘癣类等,有毒。[1] 狼毒属·狼毒 狼毒开花时节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茎木质,粗壮,圆柱形,不分枝或分枝,表面棕色,内面淡黄色;茎直立,丛生,不分枝,纤细,绿色,有时带紫色,无毛,草质,基部木质化,有时具棕色鳞片。叶散生,稀对生或近轮生,薄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稀长圆形,长12-28毫米,宽3-10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稀钝形,基部圆形至钝形或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至灰绿色,边缘全缘,不反卷或微反卷,中脉在上面扁平,下面隆起,侧脉4-6对,第2对直伸直达叶片的2/3,两面均明显;叶柄短,长约1.1毫米,基部具关节,上面扁平或微具浅沟。花白色、黄色至带紫色,芳香,多花的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具绿色叶状总苞片;无花梗;花萼筒细瘦,长9-11毫米,具明显纵脉,基部略膨大,无毛,裂片5,卵状长圆形,长2-4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圆形,稀截形,常具紫红色的网状脉纹;雄蕊10,2轮,下轮着生花萼筒的中部以上,上轮着生于花萼筒的喉部,花药微伸出,花丝极短,花药黄色,线状椭圆形,长约1.5毫米;花盘一侧发达,线形,长约1.8毫米,宽约0.2毫米,顶端微2裂;子房椭圆形,几无柄,长约2毫米,直径1.2毫米,上部被淡黄色丝状柔毛,花柱短,柱头头状,顶端微被黄色柔毛。果实圆锥形,长5毫米,直径约2毫米,上部或顶部有灰白色柔毛,为宿存的花萼筒所包围;种皮膜质,淡紫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2] 产我国北方各省区及西南地区。生于海拔2600-4200米的干燥而向阳的高山草坡、草坪或河滩台地。俄罗斯西伯利亚也有分布。[2] 狼毒的毒性较大,可以杀虫;根入药,有祛痰、消积、止痛之功能,外敷可治疥癣。根还可提取工业用酒精,根及茎皮可造纸。[2] 2亚种种类 编辑 ①瑞香狼毒 又名:断肠草、打碗花、山丹花、闷头花、一把香。[3]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圆柱形。茎丛生,平滑无毛,下部几木质,带褐色或谈红色。单叶互生,较密;狭卵形至线形,长1~3厘米,宽2~10毫米,全缘,两面无毛;老时略带革质;叶柄极短。头状花序顶生,直径约2.5厘米,花多数;萼常呈花冠状,白色或黄色,带紫红色,萼筒呈细管状,先端5裂,裂片平展,矩圆形至倒卵形;雄蕊10,成2列着生于喉部;子房上位,上部密被细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果卵形,为花被管基部所包。种子1枚。花期5~6月。[3] 生于高山及草原。分布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3] ②狼毒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全体含白色乳汁。根肉质肥大。茎下部叶鳞片状,膜质,淡褐色;中、上部叶3~5片轮生,无柄;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6.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排成复伞形;伞梗5枝,基部轮生叶状苞片5;每枝再分3枝,分枝处有3片三角卵形的苞叶,小枝先端具2片较小的苞叶及1~3个杯状聚伞花序;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同生于杯形的总苞内,总苞先端5裂,腺体5个与裂片互生;雄花仅有雄蕊1;雌花仅有雌蕊1,子房扁圆形,花柱3,先端浅裂成2叉状柱头。蒴果扁球形,有3纵沟,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3] 生于山坡及山野向阳处。分布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3] ③月腺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叶互生;叶片狭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2厘米,先端圆,基部楔形。杯状聚伞花序,排成复伞形;伞梗5枝,基部具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长卵形的叶状苞片4~5枚;每枝再分2枝,分枝处有三角卵形或广卵形苞叶2枚,小枝先端具2片较小的苞叶及1个杯状聚伞花序;雌雄花同生于萼状杯形的总苞内,总苞先端4浅裂,腺体4个。蒴果光滑无毛。花期5~6月。[3] 生于山坡或林下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3] 瑞香狼毒 狼毒大戟 月腺大戟 3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狼毒 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3]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蛊毒。[3] ②《别录》:疗胁下积癖。[3] ③《药性论》:治痰饮,症瘕。[3] ④《滇南本草》:治胃中年深日久饮食结住,积久稠痰,状粘如胶。攻虫积,利水道,下气,消水肿,吐痰涎。[3] ⑤《本草通玄》:主咳逆,治虫疽,瘰疬,结痰,驱心痛。[3] ⑥《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下气杀虫。治痰饮停留,骨膜发炎,结核顽疮,酒齄鼻。[3] 【附方】 ①治积聚,心腹胀如故者:狼毒四两(锉碎,醋拌炒干),附子三两(炮裂,去皮脐),防葵三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五丸,以利为度。(《圣惠方》狼毒丸)[3] ②治卒心腹症坚,两胁下有气结者:狼毒二两,旋覆花一两,附子二两(炮)。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二丸,稍加至三丸。[3] ③治心腹相连胀痛: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如梧子大。日一服一丸,二日二丸 中药材狼毒(图2) ,三日后服三丸,再一九,至六日,服三丸,自一至三以常服。[3] ④治阴疝,阴丸卒缩入腹,急痛欲死:狼毒四两,防风二两,附子三两(烧)。蜜丸如桐子大,服三丸,日夜三度。(②方以下出《补缺肘后方》)[3] ⑤治水肿:绵大戟细末,每股五分,滚水服。忌盐一百日,乃泻去黄水,其肿自消,如泻不止,冷粥补之。(《滇南本草》)[3] ⑥治一切食积、痰积、虫积、气积、痞块疼痛,胸膈肚腹膨胀,饮食不消,面皮黄瘦,单腹胀:绵大戟为末,米糊为丸。如马豆子大,每服七丸,滚水送下,以利为度。(《滇南本草》)[3] ⑦治淋巴结结核:一未溃或已溃者:狼毒切片,用水煮烂,除渣取药液,加热浓缩成膏,洗净伤口,外敷。二已溃者拔脓毒:狼毒一斤,蛇蜕八分,花椒一两,松香五钱。将狼毒煎制成膏,其他药研成细末,撒入并搅拌均匀。外敷。三愈合淋巴结结核伤口:狼毒一两,蒲公英根一两。煎成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3] ⑧治睾丸结核:狼毒、核桃、白矾各等量。烧存性,共研细末。每日一次,每次一钱三分,开水送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3] 狼毒 狼毒(6张) ⑨治疠风癞疮:狼毒,童便浸炒,研末。每早晚各服五分,温酒下。(《张三丰仙传方》)[3] ⑩治干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狼毒,醋磨涂之。(《圣惠方》)[3] ⑾治久年干疥干癣及一切癞疮:狼毒(微炒研细末),轻粉减半。和匀,干疥癣癞疮,搔破搽之;湿者干掺,数次效。(《永类钤方》)[3] ⑿治脏腑内一切虫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钱,用饧一皂子大,沙糖少许,以水同化,临卧空腹服之,来日早取下虫效。(《集效方》)[3] ⒀治外伤出血:绵大戟研末撒于伤口。(《云南中草药选》)[3] 【药理作用】抗肿瘤:狼毒水提取物作用10-40g(生药)/kg、醇提取物2.5-20g/kg腹腔注射,连续10天,对小鼠肝癌、Lewis肺癌均有抑作用;水提取物10、20g(生药)/kg、醇提取物2.5、5.0g/kg静脉注射,连续6天,对小鼠肝癌也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69.5g(生药)/kg、醇提取物26.09g/kg灌胃,连续10天,对小鼠肝癌也有抑制作用。[4] 【用药禁忌】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4] 1.《本草经集注》:大豆为之使。恶麦句姜。[4] 2.《药对》:畏占斯、密陀僧。[4] 3.《本草汇言》:脾元不足,真气日乏者,不可妄施。[4] 4.《得配本草》:畏醋。[4] 5.《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孕妇忌用,慢性胃肠溃疡慎用。[4] 6.《全国中草药汇编》有大毒,中毒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孕妇可致流产。冲捣时需戴口罩,否则易引起过敏性皮炎等。[5] 【用法用量】 1.《中华本草》内服:煎汤1-3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醋磨汁涂;或取鲜根去皮捣烂敷。[4] 2.《全国中草药汇编》:0.9~2.4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敷患处。[5] [6] 药材来源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4] 【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L.[Passerina chamaejasmeFisch.]的根。[4] [5] 注:《中药大辞典》药材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6] 【产地溯源】产于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4] 临床应用 治疗皮肤病 取月腺大戟洗净,剥去老皮,切碎,加水煎煮,直至用手一捻即成粉末为止;然后用纱布过滤,药液继续煎煮浓缩至一定粘度,冷后涂布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或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18g,头5天临睡前内服1片,第6-10天早晚各1片,以后增至旱、中、晚备1片,一疗程为20-30天,个别延长至35天,总剂量7-12g。曾用上述稠膏治牛皮癣30例,13例痊愈,16例好转, 1例无效;用片剂治牛皮癣22例,基本痊愈2例,显著好转11例,好转7例,无效2例。稠膏亦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及慢性湿疹15例,均有较好 疗效,一般涂药3-10次即可见效。本品有毒,口服片剂有胃肠道紊乱(如胃纳减退、恶心、肠鸣、腹泻、腹痛等),头昏痛,乏力,体重减轻等反应,除1例因腹泻次数较多而终止治疗外,其余病例暂停服药或减少剂量,均自行好转。另外发现部分病人治疗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数略有下降,应用维生素 B4或 B6后均恢复正常。[3-4] 治疗结核病 狼毒 先制成狼毒枣,其法取狼毒放入锅内,加水煎煮,把大枣放入笼屉,约蒸二小时半即成;狼毒与大枣按3:4配制。成人每日3次,开始服狼毒枣每次10粒,视副作用有无,逐渐递增或减少,每次最多20粒;或第一周每日130g(约30粒),第二周每日225g(约45粒),第3周以后每日300g(约60粒)分 三次食后内服,连服三个月为一疗程;间隔1-2周,视情况可再 给第二疗程。曾治疗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皮肤结核、副睾结核、结核性角膜炎及肺结核,均有一定疗效。30例肺结核服后症状改善者22例,体重增加2-23市斤者28例,病灶进步18例,痰菌转阴9例,血沉下降14例,恶化者仅1例;对其他肺外结核,凡能耐心服用者,均有不同疗效。副作用有恶心、头昏、便溏等,经减量或停药后即消失。此外,蒸狼毒枣所剩在锅内的狼毒液经过滤后,用文火浓缩成稀糊状泥膏,可作局部治疗剂,治疗皮肤结核、癣疥、各种慢性皮炎、酒齄鼻、秃疮及各种顽固性溃疡等,均有一定效果。[3-4] 治疗肿瘤 取狼毒 1钱放入200ml水中煮后捞出,再打入鸡蛋2只煮熟只吃蛋喝汤。用于治疗胃癌、肝癌、肺癌、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等25例,治后症状减轻,少数病例可见肿瘤缩小。也可用狼毒与鸡血藤、苡米、半枝莲等制成复方狼毒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液行静脉滴注;或制成复方狼毒片内服。治疗20例晚期胃癌,在术前用药可以缓解症状,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在末后用药,可以巩固疗效,稳定病情。用药后一般具有止痛、增进食欲等作用。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晕、轻度腹泻,未发观对肝、肾及神经方面的毒性表现。[3-4] 治疗慢性气管炎 狼毒 取狼毒大戟制成煎剂或丸剂,每次剂量相当于干品0.5g,每日3次,饭后服。治疗299例,观察10天,显效52例(17.39%),好转170例(56.36%);具有较好的平喘、化痰及镇咳、消炎作用,尤以平喘作 用显著;多数服药后 l、2天自觉出气省劲,痰易咯出,5天后咳嗽次数和痰量减少,食欲明显增加。但副作用较大,病人服水剂30分钟后即出现胃不适,口腔咽部发麻,头昏恶心,或腹泻、腹痛,停药后3-24小时,可自行好转;丸剂均有腹泻症状,对久热伤津、咽干舌燥、声哑、呕吐、恶心者不宜用。用上述的狼毒枣也可治疗本病,每次服3-5个,每日3次,副作用较水剂或丸剂明显减少。对278例观察 1个月,基本治愈21例,占7.6%,显效119例,占42.8%,仅个别有轻微口干,极个别有轻微肝功能改变。[4] 工业用途 根还可提取工业用酒精,根及茎皮可造纸。[7] 4鉴定 编辑 性状鉴别 狼毒 【采收储藏】秋季挖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4] 【药材鉴定】根呈膨大的纺锤形、圆锥形或长圆柱形,稍弯曲,有的有分枝。根头部有地上茎残迹,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扭曲的纵沟及横生隆起的皮孔和侧根痕,栓皮剥落处露出白色柔软纤维。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辛。[4]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十数层黄棕色木栓细胞组成;皮层菲薄,由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射线细胞2-3列,皮层及韧皮部均有多数纤维束群;形成层明显,细胞作切向延长,约5-6层;木质部宽阔,导 管呈放射状排列。皮层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内多含有淀粉粒。[4] 粉末特征 黄白色。①木栓细胞黄棕色。②韧皮部薄壁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细胞间隙。③网状导管,偶见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0-50μm。④纤维无色,宽7-15μm。⑤淀粉粒多为单位, 狼毒 类圆形,盔帽形,层纹不明显,脐点点状或裂缝状,直径3-15μm。[4]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h。滤过,滤液浓缩至5ml供下述实验: (1)取供试液1ml,加镁粉少许,盐酸数滴,置水浴中加热数分钟,放置显品红色。 (2)取供试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加硼酸的饱和丙酮溶液及10%枸橼酸丙酮试液各1ml,继续蒸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色荧光。 (3)取供试液1滴于滤纸上,喷1%三氯化铝乙醇液烤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色荧光。[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狼毒(6张) 大狼毒(9张) 大狼毒(5张) 大狼毒(14张) 大狼毒(5张) 词条图片(19张) 1/2 大戟属 美洲大戟亚属 ▪ 紫锦木 ▪ 银边翠 地锦草亚属 地锦草组 ▪ 土库曼大戟 ▪ 小叶地锦 ▪ 新竹地锦 ▪ 地锦 ▪ 斑地锦 ▪ 小叶大戟 ▪ 匍匐大戟 ▪ 匍根大戟 ▪ 千根草 ▪ 台西地锦 聚生花序组 ▪ 细齿大戟 ▪ 飞扬草 ▪ 紫斑大戟 ▪ 通奶草 革叶组 ▪ 海滨大戟 ▪ 鹅銮鼻大戟 ▪ 线叶大戟 ▪ 心叶大戟 乳浆大戟亚属 中亚大戟组 ▪ 青藏大戟 ▪ 准噶尔大戟 ▪ 西藏大戟 ▪ 中亚大戟 小大戟组 ▪ 北疆大戟 ▪ 英德尔大戟 ▪ 南欧大戟 ▪ 对叶大戟 ▪ 土大戟 乳浆大戟组 ▪ 蒿状大戟 ▪ 乳浆大戟 ▪ 甘遂 ▪ 宽叶大戟 ▪ 刘氏大戟 ▪ 土瓜狼毒 ▪ 钩腺大戟 泽漆组 ▪ 泽漆 续随子组 ▪ 续随子 矮大戟组 ▪ 矮大戟 欧亚大戟组 ▪ 睫毛大戟 ▪ 长叶大戟 ▪ 狼毒 ▪ 圆苞大戟 ▪ 湖北大戟 ▪ 甘肃大戟 ▪ 沙生大戟 ▪ 单伞大戟 ▪ 小萝卜大戟 ▪ 黄苞大戟 ▪ 高山大戟 ▪ 天山大戟 ▪ 大果大戟 瘤果组 ▪ 阿拉套大戟 ▪ 北高山大戟 ▪ 阿尔泰大戟 ▪ 布赫塔尔大戟 ▪ 黑水大戟 ▪ 大狼毒 ▪ 林大戟 ▪ 粗根大戟 ▪ 甘青大戟 ▪ 长根大戟 ▪ 大戟 ▪ 毛大戟 文采大戟组 ▪ 铜川大戟 ▪ 盐津大戟 大戟亚属 ▪ 火殃勒 ▪ 铁海棠 ▪ 金刚纂 ▪ 霸王鞭 ▪ 绿玉树 一品红亚属 ▪ 猩猩草 ▪ 齿裂大戟 ▪ 海南大戟 ▪ 白苞猩猩草 ▪ 一品红 以上物种均分布于中国 狼毒属 ▪ 狼毒 ▪ 台湾狼毒 参考资料 1. 狼毒 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 .中国在线植物志 [引用日期2014-07-21] . 2. 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 .中国在线植物志 [引用日期2014-07-21] . 3. 狼毒 .中国医药网 [引用日期2013-12-16] . 4. 。《中华本草》 5. 《全国中草药汇编》 6. 《中药大辞典》 7. 《中国植物志》第52(1)卷 词条标签: 植物 , 动漫 , 中药 , 动漫人物 , 草本植物
105
李银河
收藏52651839 李银河编辑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最著名性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1]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李银河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2年2月4日 职 业性学者、社会学家 毕业院校山西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婚姻法修改论争》;《虐恋亚文化》;《女性主义》 丈 夫王小波 母 亲李克林 目录 1人物经历 ▪ 早年生活 ▪ 初恋经历 ▪ 婚姻生活 2主要作品 ▪ 出版作品 ▪ 人物访谈 3人物评价 4社会热议 ▪ 代表事件 ▪ 拉拉身份 ▪ 女权观点 1人物经历 编辑 早年生活 李银河,籍贯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1952年2月4日出生。 1977年,在山西大学毕业,担任《光明日报》编辑,分配于史学组。 1978年,经友人介绍,去国务院研究室政策研究。 1979年,社会科学前辈于光远成立马列所,李银河就职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2年,前去美国,1988年回国,主修社会学,硕博连读。博士论文选“婚姻和家庭”,发表《中国当代城市的婚姻和家庭》。 1989年,做同性恋研究,开始进入性学研究领域,师从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费孝通。 1988年,中国成立第一个文科博士后站,急需1988年毕业的,既是学社会学的又愿意回来的博士,找到了李银河。当代博士后都是理工科,所以李银河成了中国第一个文科博士站的第一个博士后。[2] 初恋经历 李银河再推新书《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书中,李银河首次袒露了自己的初恋,而且是一次“相当惨”的初恋,“因为我爱上了他,他却没有爱上我。”李银河说读大学时,一位“长得非常英俊,一米八的大个儿,有挺直的鼻梁和两条漂亮的眉毛,脸型有点像欧洲人的帅哥”,进入了她的视野。“他的笑很有感染力。我能 李银河[3] 在几秒钟之内从一群人中分辨出他在还是不在。我心里明白:我爱上了他。”李银河回忆说,她感觉那就是一见钟情,于是以极快的速度陷入了无可救药的狂热爱恋。 她这边烧得滚烫,对方却毫无感觉,“可惜,我们的恋情发展并不顺利,主要是两个人情调不同。”虽然他们是同龄人,家庭背景也差不多,但20岁的李银河半年赋闲在家,看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世界名著,当时的说法是有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帅哥”对她说,“从小父母给我灌输的都是‘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深不如毛主席’一类的东西,真的欣赏不了你那情调。” 李银河备受打击,“记得刚分手的时候,我坐在教室里,想用刀子割自己的手臂,因为觉得只有用肉体的疼痛才能压住心中的疼痛。”走出单相思阴影后,李银河顿悟,“初恋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她暗暗在心中安慰自己,“我毕竟恋爱过了。”这段几乎是单恋的经历令她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直到王小波的出现,才把我从失恋的悲痛中挽救出来。”王小波离世3年后,李银河领养了一个孩子,名叫壮壮。[4] 婚姻生活 李银河与丈夫王小波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认识的,在1977年他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李银河还在山西大学上学。第一次见面后,王小波就开始追求李银河。第一次见面时,他们那个共同的朋友去小波家找他的父亲探讨问题。王小波的父亲是人民大学的逻辑学教授。李银河看到了一本小说,这部小说让李银河产生了共鸣,当时留了个心眼看看这个小说的作者是谁,一看是王小波写的,当时心里就有了好感。李银河当时在《光明日报》工作,王小波就经常跟李银河借书还书。有一次王小波骑 王小波与李银河[5] 着自行车去还书,把书还弄丢了。第二次见面,也就是第一次单独见面,聊天时王小波就突然问李银河有没有朋友,李银河说没有,王小波问李银河:“你看我怎么样?”,从这他们就确立了朋友关系。[2] 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收入上,他俩始终是阴盛阳衰。但李银河坦言自己崇拜他,“因为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在美读书时,王小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生活全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而她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6] ”嫁给了著名作家王小波,李银河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也经历了大悲大喜。1997年丈夫王小波45岁因心脏病突发辞世。4月,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7] 2主要作品 编辑 出版作品 出版时间   作品 出版社 1978 《五四运动简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合著) 1987 《现代社会学入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社会研究方法》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3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生育与村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性社会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中国女性的性与爱》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三联书店 1997 《女性权利的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同性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虐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9 《婚姻法修改论争》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性的问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性·婚姻---东方与西方》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 时事出版社 2000 《农民流动与性别》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1 《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西方性学名著提要》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性爱与婚姻》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 《女性的感情与性》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 《性文化研究报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女性主义》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4 《两性关系》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4 《穷人与富人-----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富分化》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女权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女性主义》 山东省人民出版社 2005 《你如此需要安慰---关于爱的对话》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 《李银河选集》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 《性别问题》 青岛出版社 2007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七夕·民俗·情感文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李银河性学心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 《性爱二十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East Asian Sexualitis    2008 Gender and New Sexual Cultures    2008 London & New York    2009 《关于情感的对话》 武汉出版社 2014 《我的生命哲学》    [8] 人物访谈 2005年6月,针对都市白领族的“闪婚”,李银河表示支持。 李银河 2005年7月,指出国学应该研究,但前提是批判。 2005年12月,李银河“广州婚前性行为达86%”的观点引发争议。在另一次讲话中,指出“70%的北京人有婚前性行为”。 2005年8月,主张实行卖淫非罪化,根治对性工作者犯罪。 2006年3月,李银河的“同性婚姻法案”提案第三次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案。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吴建民表示,同性婚姻在中国仍太超前。 2006年3月,声援女子上班被强奸按工伤索赔。 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采访15分钟内免费,一小时以上按每小时500元收费”引发争议。 2006年4月,刘忠德炮轰超女,李银河表示不能取缔。 2006年7月,李银河为一夜情正名憧憬“多边恋”正名。 2008年10月,李银河声称:中国的生活水平让日本人羡慕。 2010年3月,李银河表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已严重过时,建议取消。 2010年4月,李银河为“教授换妻案”辩解,提出“自愿,隐私,成人”。 2011年2月17日15:00—16:00 作客网易微博,与微生物聊聊“同性婚姻”。 2011年2月26日,李银河在网易微博提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提案。 2011年3月,做客凤凰卫视许戈辉的访谈节目,阐述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取消“聚众淫乱罪”的理由。[3] 2011年09月,李银河为辛亥女权做访谈。 2011年10月,李银河在郑州性文化节讲座性文化。 2011年12月,李银河入围2011知识中国年度人物。 2012年05月,李银河参与“大家书斋”对话。 2013年08月,李银河沉寂五年后发表新书,于首发式上谈生命感悟。 2014年04月,李银河呼吁废除对卖淫嫖娼者实行的收容教育制度。 2014年07月,李银河再次提出正视婚姻模式多元化。 3人物评价 编辑 这位被冠以“先锋女权主义女知识分子”头衔的学者,在当代毁誉参半,似乎另一个身份已被人淡淡忘却——“王小波遗孀”,李银河是孤独的战士,然而每每她的语出惊人,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当下中国女性的生活,同性恋、一夜情、虐恋、群交甚至兽交……这些词语紧紧捆绑着李银河,总会有已然受教的女人出现,即便她骂李银河骂的比谁都厉害。一次又一次,李银河成为话语漩涡中心,急赤白脸地越来越说不清楚,同性恋们爱她,一夜情的人也爱她,其实她并不是这类人群的代言人。[9] 4社会热议 编辑 代表事件 “欲望上海”事件 事件的主要情节是一个外国男人在博客中炫耀自己与多名中国女人的性关系,遭到网络追杀。而李银河认为网络对这个外国男人的追杀是没有道理的,李银河的观点也引起了争议。[10] “艳照门”风波 “艳照门”风波冲击到众多品牌,很多人呼吁抵制当事明星所代言的产品,阿娇遭到网友的投诉和抵制,《梅兰芳》剧组接到通知,将不再拍摄阿娇剩余戏份。而社会学家李银河日前在博客里认为这是“受害人变成了罪人”。她批评那些“投诉和抵制”的网友:“你们没做过爱吗?如果你们一方面自己也做,一方面认为这是一件丑事、坏事,你们的神经是多么分裂呀!”对此,网友们展开热议,反击称当事人一边扮清纯,一边性混乱,那才是真正的人格分裂。[11] 微博认亲 2010年11月24日,李银河就透过王菲的微博,对李亚鹏隔空喊话:“李亚鹏你关注我,我们可能是亲戚!”李银河在王菲的微博里留言:“李亚鹏,你好。你的父亲是不是河南南阳人(邓县)?如果是,我们可能是亲戚,估计没出五服。我姓的是母亲姓。我的外祖父叫李超千……”王菲的粉丝随后纷纷把此留言转发给李亚鹏:“问你话呢,不过她发错信息了,帮忙转一下!”因为两位名人都涉及“老家河南”的话题,引起不少热心读者的关注。[12] 怒斥张艺谋 2013年5月10日,李银河更新微博谈论了“张艺谋超生”,李银河斥责张艺谋不该带头违法,并指责其“可耻”。李银河在题目为“张艺谋,shame on you(为你感到丢脸) ”的长微博中首先指出“越是名人越要带头遵纪守法,而不是带头违法。”其次李银河表示张艺谋如果喜欢孩子大可以像布拉德皮特一样收养孩子。如果觉得自己基因好,想多传些人,就应该以大哲学家人民日报王若水先生为榜样,王若水忍痛让妻子做人流。最后李银河指责张艺谋的行为可耻,“这种行为不能说明你很牛,只能说明你很可耻。你应当就此向公众道歉。”随后李银河用自己此前曾写过的一篇关于“名人富人超生”的文章来说明其对张艺谋事件的态度,她认为名人富人超生是在挤占公共资源,如果不重罚就会造成社会不公,跟过去有钱人的“为富不仁”是同等性质。[13] 拉拉身份 2014年12月18日,李银河发布博客文章,针对近日有爆料称其是“拉拉”(注:女同性恋者)的传言,给予正面回应。李银河承认王小波离世后自己有一位已相伴 17年的伴侣,“他”生理上是女性,心理上是男性。李银河讲述了跟伴侣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让不少网友赞她坦诚、不畏世俗,姚晨等人为其点赞。[14] 女权观点 观点一、女权主义在中国被妖魔化。解读女权主义,就是男女和谐地相处。所有主张男女平等的人都该是女权主义者;[15] 观点二、女权主义中有不同的流派,在观点不同、主张不同的各种女权主义流派当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张男女平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女权主义的,因为男女平等是人们的国策;在这个意义上,不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女人都是女权主义者,而且绝大多数中国男人也都是女权主义者。人们完全用不着羞于承认这一点。从五四以来,恰恰是一批男性知识精英首先引介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进中国,为女性权力代言。共产党执政后,男女平等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女权主义在中国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人们对女权主义的暧昧态度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冲突。[16] 观点三、在中国,人们应当郑重其事地为女权主义正名,为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正名,反对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价值观念当中的男性沙文主义,反对对女性这个性别的歧视,努力提高女性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全面实现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主张,创造一个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16] 观点四、由观念习俗所主宰的乡村日常生活仍带有强烈的男权制色彩,而这种男权制体现在农村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作为女儿,她们在营养、教育、医疗、继承权等方面拥有的机会和资源较少;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在性、生育、家事的决定、外遇与离婚、家庭暴力、丧偶与改嫁等方面,也都与男性有不同的境遇,处于较为不利的一方;作为劳动者,她们无论是在劳动分工、收入还是在村庄的政治参与方面也都与男性的对比中处于劣势。[15] 观点五、中国婚姻制度中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是“婚后从夫居住制”(即女人在结婚后住在丈夫家,与公婆同住)。这种居住制度本身就造成了妇女的低下地位:结婚不单纯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而是两群人甚至两个村庄,通过“女人”这个渠道进行的一场交易——男方要交彩礼钱,他们“买”到了一个女人。在这个交易中,女人沦为了一个“物”。[17] [15] 李银河 出版作品 参考资料 1. 李银河:主张男女平等的都是女权主义者(图)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04-15] . 2. 李银河谈性学:挑战道德底线不是我想做的 .新浪网 .2010-11-11 [引用日期2013-05-28] . 3. 李银河女士简介 .腾讯网 .2008-03-08 [引用日期2013-05-27] . 4. 李银河自曝初恋经历:一见钟情 求爱失败欲割腕 .凤凰网 .2013-07-3 [引用日期2013-07-3] . 5. 独家专访李银河:王小波绝对不在乎主流的沉默 .腾讯网 .2012-04-10 [引用日期2013-05-28] . 6. 王小波李银河的浪漫爱情 .网易网 [引用日期2013-05-28] . 7.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小波 .人民网 .2003-04-10 [引用日期2013-05-27] . 8. 李银河作品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05-28] . 9. 女人周:十大女性金句 改变万千人生 .搜狐网 [引用日期2014-04-23] . 10. 李银河:“欲望上海”事件分析 .凤凰网 .2008-11-28 [引用日期2013-05-28] . 词条标签: 人物 , 行业人物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 社会学家
106
费孝通
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到:“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两段叙述让世人感觉到了费孝通作为民主斗士坚定激进的一面,翻看同一时期费孝通的文章会发现与其说费孝通是一个民主斗士,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关于费孝通,谢泳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评价:他的晚年,或者说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政治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称呼)的世界,这一面为人所知,另一个则是社会学家的世界,前者是公众的,而后者是个人的,理解晚年费孝通,非走入费孝通的个人世界不可。这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两个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9]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作品照(12张) 生活照(13张) 词条图片(12张) 1/1 历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十二届 第十二届(2013-) ▪ 杜青林 ▪ 令计划 ▪ 韩启德 ▪ 帕巴拉·格列朗杰 ▪ 董建华 ▪ 万钢 ▪ 林文漪 ▪ 罗富和 ▪ 何厚铧 ▪ 张庆黎 ▪ 李海峰 ▪ 苏荣 ▪ 陈元 ▪ 卢展工 ▪ 周小川 ▪ 王家瑞 ▪ 王正伟 ▪ 马飚 ▪ 齐续春 ▪ 陈晓光 ▪ 马培华 ▪ 刘晓峰 ▪ 王钦敏 第十一届 第十届 第九届 第八届 第七届 第六届 第五届 第四届 第三届 第二届 第一届 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十二届(任期:2013年-) ▪ 李建国 ▪ 王胜俊 ▪ 陈昌智 ▪ 严隽琪 ▪ 王晨 ▪ 沈跃跃 ▪ 吉炳轩 ▪ 张平 ▪ 向巴平措 ▪ 艾力更·依明巴海 ▪ 万鄂湘 ▪ 张宝文 ▪ 陈竺 第十一届(任期:2008年-2013) 第十届(任期:2003年-2008年) 第九届(任期:1998年-2003年) 第八届(任期:1993年-1998年) 第七届(任期:1988年-1993年) 第六届(任期:1983年-1988年) 第五届(任期:1978年-1983年) 第四届(任期:1975年-1978年) 第三届(任期:1965年-1975年) 第二届(任期:1959年-1964年) 第一届(任期:1954年-1959年) 历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十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国家主席 国家主席 ▪ 习近平 国家副主席 ▪ 李源潮 全国人大常委会 委员长 ▪ 张德江 副委员长13人 ▪ 李建国 ▪ 王胜俊 ▪ 陈昌智 ▪ 严隽琪 ▪ 王晨 ▪ 沈跃跃 ▪ 吉炳轩 ▪ 向巴平措 ▪ 张平 ▪ 艾力更·依明巴海 ▪ 万鄂湘 ▪ 张宝文 ▪ 陈竺 国务院 总理 ▪ 李克强 副总理4人 ▪ 张高丽 ▪ 刘延东 ▪ 汪洋 ▪ 马凯 国务委员 5人 ▪ 杨晶 ▪ 常万全 ▪ 杨洁篪 ▪ 郭声琨 ▪ 王勇 国家中央军委 主席 ▪ 习近平 副主席 2人 ▪ 范长龙 ▪ 许其亮 最高人民法院 院长 ▪ 周强 最高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 曹建明 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十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九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八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七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六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五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四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参考资料 1. 中国民主同盟名誉主席费孝通因病逝世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3-10] . 2. 费孝通简介 .新浪读书 [引用日期2013-10-28] . 3. 春风化雨话形神——怀念费孝通先生 .中国民主同盟 .2011-03-11 [引用日期2012-12-31] . 4. 费孝通逝世 .新浪新闻中心 [引用日期2013-10-28] . 5. 费孝通家人:亲人在不在,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网易新闻 [引用日期2013-10-28] . 6. 脚勤 脑勤 笔勤的费孝通(王乾荣) .中国作家网 [引用日期2014-03-10] . 7. 费孝通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0-28] . 8. 费孝通作品一览表 .社会学视野网 [引用日期2012-11-17] . 9. 费孝通的两个世界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4-03-10] . 费孝通 费孝通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钱伟长 s 钱伟长 翁帆 s 翁帆 李银河 s 李银河 冯友兰 s 冯友兰 陈寅恪 s 陈寅恪 梁漱溟 s 梁漱溟 林徽因 s 林徽因 吴文藻 s 吴文藻 贺子珍 s 贺子珍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731888次 编辑次数:118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20 创建者:2002arrow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107
蒋介石
收藏5843913487 蒋介石 锁定 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中文名蒋中正 外文名Chiang Kai-shek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浙江奉化 出生日期1887年10月31日 逝世日期1975年4月5日 毕业院校东京振武学校 信 仰基督教 妻 子宋美龄 子 女蒋经国、蒋纬国 目录 1名号称呼 2人物事迹 3个人婚姻 4人物生平 ▪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5大事年表 6人物评价 1名号称呼 性质 名字 说明 谱名 周泰 族谱记载的名字。 幼名 瑞元 学名 志清 16岁到宁波上学时所取。 名 中正 1917年至1918年之间所取。 字 介石 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字。 拉丁转写 Chiang Kai-shek Kai-shek是“介石”二字按照粤语发音的音译,出现于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蒋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在有关蒋氏领导八年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常按其当时职务称“蒋委员长”,委员长遂成为蒋最著名的代名词之一。 由于蒋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务,早年黄埔毕业的国、共军官皆称他做“蒋校长”、“校长”。由于对国军建设和发展贡献很大,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国军之父”的称呼。 说英语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昵称蒋为Gimo,指其特级上将背景(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而现在的纪录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为他的英文名称。 2人物事迹 青年蒋介石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蒋介石,当时中国的台湾、东北被日本占领,中国将被各地军阀分割小国家,当时中国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国各地军阀、中央军、黄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拥有几百万军力的国民政府党、政、军非蒋介石,没有第二人,所以蒋介石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3个人婚姻 蒋介石与宋美龄新婚合影 蒋中正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 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4人物生平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青年蒋介石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 蒋介石手迹 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杀的工农群众超过百万。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 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鼓吹法西斯主义,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 老年蒋介石(身着一级上将军服)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晚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眺望祖国大陆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图为蒋介石晚年在金门岛的掩体里眺望厦门。此照片大约拍摄于70年代初,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晚年的蒋介石与妻子宋美龄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人民日报》1975年4月7日)? 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5大事年表 1887年(1岁),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岁),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 1907年(20岁),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 1908年(21岁),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23岁),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 1911年(24岁),武昌起义后回国,在沪军部任团长。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介石 1912年(25岁),奉陈其美命令,暗杀革命元勋陶成章。 1914年(27岁),第一次会见孙中山,担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岁),参加筹划“反袁”的上海武装起义。 1916年(29岁),任东北军参谋长。 1918年(31岁),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22年(35岁),赴难“永丰舰”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岁),任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赴苏联考察。 1924年(37岁),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1925年(38岁),第一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6年(39岁),中山舰事件,打击中国共产党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 1927年(40岁),另立“国民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0年被杀共产党员超过百万。同年与宋美龄结婚。 1928年(41岁),任南京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二次北伐,日军发动济南惨案一千多人遇难,蒋绕道而行。 1929年(42岁),以裁军为名义召开“编遣会议”。蒋桂战争爆发。 1930年(43岁),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死亡30万人。 1931年(44岁),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军事“围剿”。囚禁反蒋领袖胡汉民,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同年长江淮河洪水成灾死亡14万人。 1933年(46岁),签订《塘沽协定》。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军事兵变“闽变”,蒋加以镇压。  1936年(49岁),6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李宗仁发动武力叛变“两广事变”。12月,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蒋被迫签订抗日协议。 1 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合影(1945年) 938年(51岁),当选为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使黄河改道89万同胞遇难。蒋下令火烧长沙两万人遇难。 1939年(52岁),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发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岁),制造“皖南事变”,正式对日宣战。 1942年(55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率,派军支援缅甸。河南大饥荒, 300万~500万人死于灾难。 1943年(56岁),1943年初派中央军进军新疆,夺取新疆的控制权。代表中国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58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拒收琉求,撕毁《双十协定》。 1946年(59岁),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1947年(60岁),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岁),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1949年(62岁),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1950年(63岁),复职“总统”。 1952年(65岁),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1954年(67岁),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8岁),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 1957年(70岁),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1958年(71岁),引发“金门炮战”。 1960年(73岁),再次当选“总统”。 1967年(80岁),颁布教育改革训令。 1968年(81岁),指示兴建大钢铁厂,建设南北直达公路。 1969年(82岁),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1970年(83岁),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 1971年(84岁),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1974年(87岁),派蒋经国主持黄埔军校五十周年活动。 1975年(88岁),在台湾台北逝世。 6人物评价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黄仁宇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历任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 历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 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词条标签: 人物 , 政治人物 , 军事人物 , 历史人物
108
薫大月かおる おおつき
收藏1486490 大月薰编辑 大月薰(1888年-1970年),传为孙中山的日籍夫人。 中文名大月薰 外文名Kaoru Otsuki 别 名大月熏 国 籍日本 民 族大和族 出生地日本横滨 出生日期1888年 逝世日期1970年 职 业孙中山的日籍夫人 毕业院校横滨高等女子学校 主要成就与孙中山结婚 目录 1人物简介 2相关传闻 1人物简介 编辑 1898年秋 因全家火灾,十一岁的幼女大月薰与全家寄住在孙中山横滨山下町寓所的二楼。一日大月薰在房里不慎打碎花瓶,水顺势流到一楼孙中山的房里。为此孙中山委托当时横滨华商兼翻译温炳臣上楼了解原委。父亲大月素堂出于歉意让大月薰下楼亲自道歉,由此大月薰与孙中山两人首次邂逅。 1902年,孙中山通过温炳臣向其父大月素堂提亲,当时男方三十七岁,女方十五岁。大月素堂先以女儿年幼而拒绝,但后答应。两人一年后结婚。结婚时,大月薰年方十六,是横滨高等女子学校三年生。同时期,孙中山也在横滨与一位名叫浅田春的少女相恋。 1906年5月12日大月薰生一女,名为冨美子。(后从夫姓宫川)。日语富美的发音ふみ也可写成汉字的文,表示纪念父亲孙中山(孙文)。孙中山在女儿出生前就因事离开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见过两母女,但大月薰在多年联系不上孙中山以及失去经济支助的困境下,只能将五岁的富美子寄托在横滨保士谷区做酒业生意的宫川梅吉家当养女,并迫于生计卖掉孙文送给她的订婚戒指。随后又经人劝说,嫁给静冈银行总裁三轮新五郎之弟三轮秀司。但因为大月薰私藏着孙中山书信被发现而离婚。之后,大月薰便完全隐瞒往事,远嫁到栃木县足利市的东光寺,与该寺院住持实方元心结婚。1929年11月生有独子实方元信。 名叫久保田是日本女子大[1] 学的教授,他负责研究这件事,他指出这位女人名叫宫川富美子,住在东京南方的横滨市。 根据久保田的研究,孙中山于1898年在横滨的中国城,首次遇到宫川富美子的母亲,美丽的女子打动了孙中山的心,1901年孙中山要求宫川富美子的祖父答应把她的母亲嫁给他,她的母亲当时才14岁。其祖父生气的拒绝了,因为这个女孩太年轻,而当时孙中山已经36岁了。后来孙中山直接向该女求婚,于是两人就在横滨以简单的仪式举行了婚礼,不久孙中山独自前往东南亚及美国,于1905年回到日本看妻子,1906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但孙中山在女儿出生之前就因事离开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宫川富美子的母亲后来改嫁两次,但仍保持与孙中山书信往来,于1970年去世,享年82岁。宫川富美子于出生后不久,由另一个家庭收养抚育。 孙中山在美国的亲友们也曾说,孙中山在日本有一个女儿,但不知其姓名,是一个日本籍太太所生的。这位东洋夫人的名字叫大月薰,在她死以前,曾留下录音带和口述纪录。大月薰的父亲原是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商人,孙中山因藏匿在大月薰家里而与大月薰相识相爱;四年后孙文向大月薰求婚,并举行婚礼,当时大月薰还只是横滨高中女中的学生,年仅15岁。宫川富美子生于明治39年5月,富美子的名字中“富美”的另一个汉字写法是“文”字,这是仿效孙文(孙中山)的“文”所取同音字。宫川富美子生下后,立刻被送去做养女,她自己则是在昭和30年从当时住枥木县的生母大月薰那儿知道真正的身世。 这段秘密之所以被久保田教授证实,是因为他在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地做研究时发现了录音带,录音带出现的一个人名字“温炳臣”,温炳臣这个名字,只有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才知道,温炳臣也就是孙文的同志,而且是少数清楚孙文在横滨所有行止的人才知道,从录音带里足见大月薰与孙文有关系。 (根据宫川东一《日本に遗された孙文の娘と孙》) 2相关传闻 编辑 根据宫川东一自述,冠姓宫田的宫川富美子在1951年才从外祖父大月素堂口中听知道生母为大月薰,生父就是孙文。其儿子即宫川东一著有《日本に遗された孙文の娘と孙》记述此事。 1956年,宫川东一曾亲自陪富美子到东光寺拜会大月薰。大月薰对女儿说:“富美的读音就是汉字的文,取名富美子,就是表明你是孙文的女儿。”至此,富美子才确信自己是孙文与大月薰的遗女,并为自己的身世之谜终于被揭开而尤感喜悦。日语富美的发音ふみ同日文汉字的文。 据传,日本孙中山研究专家久保田文于1984年8月18日在《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晚版)》上撰文介绍了孙中山日本妻子和女儿的情况,日本多家大报转载,反响很大,但是,由于当时国民党将孙中山神化,所以遭到国民党的批判。此后,由于台湾政治环境逐渐宽松,横滨国民党支部出版的《国父与横滨》也介绍大月薰的情况。 据传,日本孙中山纪念会会长、编纂《横滨华侨志》的陈福坡教授说:“根据我们长期来对国父中山先生的研究和对老一辈横滨华侨人士的调查考证了解,国父孙中山与大月薰之间的这段姻缘确实存在。为此,我们在编写横滨华侨志时,本着要还原历史真相的精神也对此作了客观记录。”陈福坡认为,过去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均刻意回避或消隐了这些史实,现在看来实在没有必要。历史伟人的力量在于历史的真实。同时国父中山毕竟也“是人,而不是神”。 参考资料 1. 大月薰:孙中山的日籍秘密夫人? .金鹰网 .2009年02月27日 [引用日期2014-07-30]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109
潘光旦
收藏492122 潘光旦编辑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字仲昂,原名光亶(后以亶字笔画多,取其下半改为光旦),又名保同,笔名光旦(见1929《新月》),西名Quentin pan。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1] 1927年参与筹设新月书店。著作有《优生学》、《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外,另有译著《性心理学》等。 《性心理学》原著作者英国性心理学大师霭理士(Henry Havelock Ellis 1859-1939),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性心理学泰斗。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 中文名潘光旦 别 名光旦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 出生日期1899(己亥年).8.13 逝世日期1967(丁未年).6.10 职 业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研究中国现代教育 代表作品《冯小青》《优生概论》《自由之路》《家谱学》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著作 3学术成就 4思想和贡献 5教育思想 1人物生平 编辑 潘光旦 1913年,江苏省政府咨送北京清华学校。 1922年,毕业赴美留学,入达特茅斯学院,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对于谱谍学深感兴趣。 1926年回国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于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建国后,曾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名词统一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社会系学科被撤消,潘光旦遂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 潘光旦(右)与费孝通 潘光旦(右)与费孝通(2张)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是人类学、民族学界著名五大右派(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文藻、费孝通)之一。他的“罪名”之一就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他在土家族民族识别中辛勤而杰出的工作竟然成了右派罪行之一, 潘光旦和费孝通爱散步,傍晚时分,常看见这二个人到校门外散步。那些不知青红皂白的小学生争相围观,呼叫那个大胖子(费先生)是右派人物,还在后面向他们扔石头。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文革时被抄家、批斗,在医院,潘光旦已经成为危重的病人,却得不到任何治疗,为了尊严,他坚持回到自己的家里。 1966年,潘光旦被辱骂为“流氓教授”。红卫兵命令先生到清华园一角除草。先生以衰老之年,残废之躯,无辜成为暴力的实施对象。独腿的潘先生因不能像正常人蹲着工作,曾恳求携一小凳,以便于坐,竟遭到昔日的学生拒绝。他被迫坐于潮湿的地上,像畜生一样爬行着除草。 1967年5月,先生病重,膀胱及前列腺发炎,小腹肿胀如鼓,便溺不通,不获医治,惨痛哀号数日。[2] 1967年6月10日晚上,老保姆看到潘光旦情况不好,急忙请隔壁的费孝通过来。潘光旦向费孝通索要止痛片,费孝通没有,他又要安眠药,费孝通也没有。后来,费孝通将潘光旦拥入怀中, 潘光旦遂逐渐停止呼吸。费孝通哀叹“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直至老师停止呼吸。[3] 1979年,潘光旦右派问题获得改正。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4] 2主要著作 编辑 《冯小青》 《中国家庭之问题》 《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 潘光旦《性心理学》 研究》 《读书问题》 《画家的分布、移植与遗传》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近代苏州的人才》 《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 《家谱学》 《优生概论》 《人文史观》 《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 《优生与挑战》 《自由之路》 《政学罪言》 《优生原理》 《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 《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开封的中国犹太人》 《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 3学术成就 编辑 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 潘光旦与土家族群众拉家常 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5] 4思想和贡献 编辑 教育界知道潘光旦的不多,了解其教育思想的人就更加少了。潘光旦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璀璨、名人济济的行列中,以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问和卓然不群的独到见识成为一位光彩照人的学界泰斗。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我国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 潘光旦(左二)与同时代的大学者们 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潘光旦一生都在力倡的通才教育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走过了近50年的专业化教育的弯路,且痛感这一弯路带来的国民人文素质衰退的时候,重提潘光旦,重温一下这位集科学家的睿智和文学家的文采于一身的教育家的思想,重新认识一下他“发挥了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费孝通语)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对正在呼唤通才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当代中国教育界是大有裨益的。[6] 5教育思想 编辑 重读潘光旦 重读潘光旦在1949年以前那些谈教育的著述,重 顾毓琇与清华同窗闻一多和潘光旦(右一) 温他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教育思想,重现潘光旦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重新解读潘光旦在教育上恪守并践行的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 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教育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潘光旦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只能是优良的工具。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潘光旦并没有停留在对中国近代教育对不起 潘光旦深入考察 青年与国家的地方的梳理与概括上,他在有关著述中进一步回答了关心教育的人们在读了他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概括后可能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近代中国教育会背离对人的全面培养这一根本原则?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潘光旦发现应该以人为研究本体的社会科学并没有拿人做对象,社会俨然成为一新的本体,于是社会科学成了从社会到社会的本本,成了隔靴搔痒不着痛处的空谈。而作为社会科学一种的教育,其下手与对象也就不能无误了。于是教育成了“社会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教育必须配合社会需要”——这些说法乍听起来颇有些冠冕堂皇,然而潘光旦指出,正是这些冠冕堂皇的说法及做法,才使教育误入专业化、技术化歧途。专制主义政体的国家里,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过,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社会里,虽然没有了极权统治,却也会出现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现象,这是长时期的极权统治留下的幽灵仍然左右着人们的观念行为的缘故,是缺少思想的人们只会从眼前利益着眼行事的结果。市场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急功近利的人们又迫不及待地希望受教育者尽快成为人才 潘光旦致陈梦家信 ,于是学校在市场的导向和人们需求的吸引下热衷于搞专业化、技术化的速成教育,这也是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不过此时的“社会教育”已从先前的为极权统治者培养奴隶变成了为金钱培养奴隶罢了。毋宁说都不是潘光旦所说的培养“健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 究竟怎样才是“人”的教育 让受教育者学会区分是非真伪,使这种辨别力不仅仅限于科学家、哲学家;学会辨别善恶荣辱,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会识别利害取舍的途径,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商人和企业家;学会美丑精粗的鉴赏的能力,使这种审美能力不限于文学家、艺术家。人由“自求”至“自得”,便是水到渠成。 怎样才是人的教育?这个问题几乎贯穿在潘光旦的所有著述中,下面让我们看看潘光旦都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潘光旦认为人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以“自我”为对象。自由的教育不是“受”的,也不应当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教师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自得于后。大抵真能自求者必能自得,而不能自求者终于不得。潘光旦在这里特别强调的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自由教育”的精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进入“自我”状态。所谓“自求”至“自得”,便是水到渠成了,“自我”便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成为“自由的人”。也就是前边谈到的“至善”境界里的健全的、完整的人。潘光旦用先秦的一句老话概括了这种“自由的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他进一步解释:“明”就是西洋人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强”就是战 潘光旦教授昆明旧居 胜自己,能控制自己欲望情绪。一个人认识了整个世界,全部历史,而不能认识自己,这个人终究是一个愚人。一个人征服了世界,征服了全人群,而不能约束自己的喜怒爱憎,私情物欲,这个人终究是一个弱者,弱者与愚人怎配得上自由?实际上自知(认识你自己)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在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人认识自己,尤其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潘光旦所说的“能力上的限制”,不是指技能说的,而是指人的天性局限,黎鸣先生对这种“局限”有过很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在一切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先天本能,即人性原恶,主要特点是任性、懒惰、嫉妒,这是人皆有之的原始精神病态,是一种天生的人性局限(见《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潘光旦提出的教育应该教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这种“局限”,从而培养起克服这种“局限”的能力(意志力、毅力),少受些成见的蒙蔽,实质上就是启蒙教育。因为在专制主义统治下,“成见”太多,蒙蔽了人们的思想,约束了人们的精神,使人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戕害,人只有从这种“成见的蒙蔽”中挣脱出来,才能走向成熟,才能拥有理智,才能真正有了自知之明。自胜(战胜自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的磨练,这种磨练尤其体现在日常的一些小事情上,就像高尔基所说的“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 潘光旦 强而有力”,在克服人性原恶(任性、懒惰、嫉妒)、改变这种先天性局限中,诚如黎鸣先生在《人性报告》中说的,既要靠外部力量,更要靠内在人性的精神力量。所谓外在力量,即客观上的压力:由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间出现的压迫、饥饿、寒冷、疾病、死亡……所谓内在精神力量,即指人的自我控制力,那种在各种欲望的躁动中能够自我约束、控制住自己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习得的,特别是在青年期教育中通过不断地战胜自己培养起来的。由此看来,教育就是教人“认识自己”与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的培养。潘光旦之所以批判近代中国教育的专业技术化倾向,是因为原本以“自我”(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变成了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训练(灌输与考试),教师的功用仅是实用意义上的教学而不是教育,学生的“认识自己”大都是通过考试成绩实现的,显而易见,这种“认识自己”是极其片面有限的,所谓人的全面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潘光旦认为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德、智、体划分是十分牵强的,不能涵盖“健全的、完整的人”的全部内容,在教授方式上绝对划分也是不可能的。他在考察欧美教育时发现西方社会的教育旨趣有这样六个方面:关于健康的、关于财富的、关于道德和宗教的、关于美的欣赏的、关于智识的探求的、关于政治和人我交际的,潘光旦将其归纳为德、智、体、群、美、富。这“六育”中,群、富先前教育中未曾提及过,潘光旦个别作了这样的解释:群育就是培养协作精神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所谓富育就是培养吃饭能力、并在生计上富裕的能力。这样的“面面俱到”看上去是很全面的,足以完成“健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然而潘光旦认为事实上没有见过从事教育的人采取这样多边形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恐怕也无从采取,也是办不到的。这六个方面在教育上是整体,是各方面的协 1949年陈毅参观清华大学,潘光旦(左二) 调发展,实践中对任何一方面施教,都不是孤立地、单一地进行,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其他方面。潘光旦特别指出,除非教学内容与教的方法根本有了错误,否则不会有任何单方面纯粹意义上的教学。正是缘于这个原因,才要求教师不应该是专家,而应该是通才。 批评教育部门 基于上述认识,潘光旦对当时的教育部门(1939年)在学校里设立训导处给予了严厉批判:近代教育把所谓训育从教育中间划分出来,根本就是一个错误,是失败的一个招认。潘光旦认为教育的对象就是人生,教育就是人生,学习与做学问的目的都是做人,学问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如今把训育从教育里划分出来,使训育与教育成为并立对待的东西,其结果于受教者是有害无益的。潘光旦进一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至少有三方面:意志、情感、理智,有效的教育就是使这三方面共同协调地发展,所谓训导的意义也都在其中了。将教育与训导划分出来的教育只会灌输知识,开发理智,其他如意志、情感诸方面是无法可施的,这样,一个人的品性是不平衡的,教育的结果不会是一个健全的完整的人。 鉴于“人的教育”是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单独施教的统一体,是价值意识教育的整体,因此,潘光旦特别看重教师的言传身教,看重教师的表率作用。他提出要慎择师资,选择教师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学问深浅,更重要的是他的学识对他个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多少良好 潘光旦等人与当地老人谈土家 的影响,所谓学识与个人操守之间是否是贯通的,也就是教师在言语举止、工作作风上表现出的气质风度。 这种与人的学养贯通的气质风度,对学生尤具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具偶像的魅力,人在青年期都有崇拜偶像的天性,因此教师的深厚的学养与严谨操守相贯通的气质风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资质。潘光旦认为教师风度的表率作用远远胜过训导中实行的那些生活戒条和所订的几种奖惩功过的条例。因此,当“素质教育”成为21世纪的中国教育界的主流说法时,且莫忘记提高教师的素养才是“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教育只能产生并光大于教育对象生存的土壤 教育只能产生并发扬光大于教育对象生存的土壤。欧美教育的土壤,是欧美的历史背景,欧美的文化传统,欧美的风土人情,即欧美的实际国情。显而易见,中国的国情与欧美是迥然不同的。 今日一些年轻人到欧美转了一圈回来,便大谈“素质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西方”,与中国国情实际又能怎样?关于这个问题,潘光旦在1932年写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甚盼中国教育与欧美宣告独立,而新教育的领袖,应根据中国的需要,在中国国内养成之”,“新教育应当因地制宜”。潘光旦“盼中国教育与欧美宣告独立”,是因为教育只能产生并发扬光大于教育对象生存的土壤。 最后想特别指出的是,学习潘光旦的教育思想,在感叹其博大精深之余,更敬仰他的那种为提高中国人的智识水平,为提升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操,为富国强民而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诚如他的及门弟子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先生用了毕生之力,不顾身体上的和社会上的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劫难,坚持学习各项先进的学科,去认识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人的社会行为和规范,以及对人处世的法制和伦理道德,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今日的中国教育界谁能想到,向中国教育、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彪炳史册的潘光旦先生竟是一位历尽苦难、身患残疾的人?面对这样高山景行的先辈贤哲,能不肃然起敬、能不赫然地深省自问:我们应该怎样继续潘先生曾经献身的教育事业? 费孝通谈潘光旦先生的人格和境界 《费孝通谈潘光旦先生的人格和境界》,全文如下: 在我和潘先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得很清楚。差在哪儿呢?我想说,最关键的差距是在怎么做人。潘先生这一代人的一个特点,是懂得孔子讲的一个字:己,推己及人的己,懂得什么叫做己。己这个字,要讲清楚很难,但这是同人打交道、做事情的基础。 潘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首先是从己做起,要对得起自己,而不是做给别人看,这可以说是从己里边推出来的一种做人的境界。社会上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做人的风气。年轻的一代人好像找不到自己,自己不知道应当怎么去做。作为学生,我是跟着他走的。可是,我没有跟到关键上。直到现在,我才更清楚地体会到我和他的差距。 潘先生这一代人不为名,不为利,觉得一心为社会做事情才对得起自己。他们有名气,是人家给他们的,不是自己争取的。他们写文章也不是为了面子,不是做给人家看的,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他们自己的“己”之所需。 有些文章说潘先生“含冤而死”,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觉得冤。这一点很了不起。他看得很透,懂得这是历史的必然。他没有怪毛泽东。他觉得“文化大革命”搞到那个地步不是毛泽东的意思。为什么呢?他推己及人,想想假定自己做毛泽东会是什么样的做法,那根本不会是这个做法。因此不应该怪他。这就是从“己”字上出来的超越一己荣辱的境界。潘先生经历了灾难,可是他不认为应该埋怨哪一个人。这是一段历史的过程。造成他的人格和境界的根本,我认为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 费孝通先生这么讲,既是感性的描述,也是理性的分析。作为面向未来的学者,我们自己的确需要经常反思一下自己,问一问自己对自己是否做过深刻的反省,是否能够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做学问的学者。 如果一个人停留在怨天尤人的境地,缺乏作为战士的奉献精神,那么这样的人是不能成为真学者的。换一种说法,这种人是逃不脱真学者的眼睛的。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寂寞鸿儒潘光旦 一生追求“强国优种” .凤凰历史 [引用日期2014-03-8] . 2. 《火与冰》之《心灵独白(3)》————余杰著 .西祠胡同 .2000-10-18 [引用日期2014-04-11] . 3. 潘光旦,心存百般忍让 .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4-03-8] . 4.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中国台湾网 [引用日期2014-03-8] . 5. 重读潘光旦 .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4-03-8] . 6. 潘光旦总结近代中国教育误区:没有教人做人之道 .凤凰历史 [引用日期2014-03-8]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心理学 , 教授 , 学者
110
张诒和
收藏1551353 章诒和 锁定 章诒和(1942年9月6日—)安徽桐城(今枞阳)人,生于重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二女(母为李健生),现为退休作家、戏曲研究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现居北京守愚斋;其兄章师明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名誉副主席。 快速导航 名人微博 中文名章诒和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安徽枞阳 出生日期1942年9月6日 职 业戏曲研究者 毕业院校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代表作品《中国戏曲》、《往事并不如烟》 目录 1人物生平 2著作 1人物生平 章诒和 章儿时曾居于香港(湾仔与旺角亲戚家)三年,在培正小学读书,建国前随家迁到北京定居;1954年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60年考进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文学系,大学时期(1963年)被下放到四川川剧团艺术室工作;因为在日记中写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得罪了江青。 遂于1970年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为现行反革命罪犯并判有期徒刑20年(当时被划为右派),狱中诞下一女;1979年5月丈夫唐良友在成都因急性胰腺炎离世。同年秋天被判无罪释放并回北京,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工作。197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休并开始写作,2004年《往事并不如烟》出版。 2著作 聂绀弩李健生右三(章诒和之母)中萧军夫人 《中国戏曲》(中国文化艺术丛书)章诒和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初版,ISBN 7-02-004440-9 /I.3872(只印4次,共发行十六万册,但据明报报道总数为三十万册,见下面访问连结) 《往事并不如烟》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最后的贵族》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初版(首印十五万册封存并未发行,2004年第29期《凤凰周刊》、2004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1,2,3,4首发)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月初版。 《雪山几盘 江流几湾》台湾时报出版2007年12月初版。 《顺长江 水流残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这样事和谁细讲》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四手联弹》章诒和 贺卫方-合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亦有广西师范大学版。 另2005年章诒和主编有《往事并不如烟》系列(香港出版;该系列分别有章立凡的《君子之交》、康正果的《我的反动自述》、朱正的《反右派斗争始末》上下册、杜高的《我不再是我—一个右派分子的精神死亡档案》、张元勋的《北大一九五七》、濯非着、章诒和的《英租界名流在文革的故事》。) 词条标签: 书籍 , 人物 , 文化人物 , 作家
111
阎锡山
1人物生平 编辑 名字由来 阎锡山小名叫万喜,有一天,父子俩走在街上,见许多人围着看告示,挤进去一看,见是山西武备学堂招生,回家后,父子俩商量了一夜,就决定前去报名。当天夜里,阎父阎书堂翻来复去地怎么也睡不着。想到儿子如果考进武备学堂,毕业后就成了带兵的武官,人前该何等光彩?后来,猛地想起,如果儿子做了官,还叫小名,“万喜”“万喜”地到处叫,实在不雅,就想给儿子起个响响亮亮的官名。因为阎书堂素日迷信,就又想到该给儿子算个卦,看能不能考取,顺便请算命先生帮助起个官名。   阎书堂把阎万喜的生辰八字,告诉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认真推算了一番后,说阎万喜五行缺金,这次考试一定得中。阎书堂又请算命先生结合阎万喜的命相,给儿子起个官名。算命先生摇头晃脑了半天,经过再三推敲商酌,最后决定叫“锡山”。从此,阎万喜就改名叫阎锡山了。[4] 生平经历 五台少年 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1900年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金融投机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5] 留学入同盟会 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六月被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入日本士官学校。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阎锡山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6] 掌握山西新军 1909年(宣统元年),26岁的阎锡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当年11月,奉召赴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会试,考列上等(分优上中三等),被赏给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予协军校(相当少尉)的军衔。当时陆军部提出新军协统以下军官须以学生或带过新军者充任,阎锡山在几个月之内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在此前后,阎锡山同其他同盟会员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员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6] 辛亥太原起义 辛亥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当局害怕起义收走了子弹),未能发难。1911年(宣统三年)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同盟会员当即决定起义。29日晨,该标同盟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都督[7] 。 阎锡山 朝廷惊恐,立即命令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部镇压。吴本向往民主革命,先前曾参加过唐才常的自立军反清起义和华兴会的长沙起义,早已是个革命者,此时准备联合山西民军在北方革命,遂邀阎于1911年(宣统三年)11月4日在娘子关会晤,商定共组燕晋联军,吴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阎即派兵一营开赴石家庄,与第六镇官兵共同截断京汉铁路,扣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用物资,阻止袁世凯入京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并拟挥师北上推翻清廷。袁恨之入骨,收买吴的卫队长将吴刺死,燕晋联军的雄图大略遂告失败。1911年(宣统三年)11月15日,清政府改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并命曹锟第三镇进犯山西。1911年(宣统三年)12月13日,清军攻占娘子关。阎锡山采纳同盟会员景梅龙的建议,决定分兵南北,继续战斗。阎率民军一部北上绥远,曾攻克包头、萨拉齐并向归绥(今呼和浩特)进军;副都督温寿泉率民军一部南下河东,配合山西民军攻克运城、绛州并围攻临汾,在后方和侧背对清政府构成极大威胁。南北议和结束、清帝退位以后,阎锡山于1912年4月返回太原,仍以都督名义掌握山西的军权。参加辛亥革命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8] 拥袁称帝保存实力 袁世凯的真面目,早为一部分革命党人所认识,吴禄贞就是其中之一。阎锡山在吴禄贞的劝说下,与吴共组燕晋联军,出兵石家庄,一时在北方造成强大的革命声势。但当吴禄贞被刺后,阎的态度立即起了变化。[9] 1911年(宣统三年)12月初,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违约派第三镇进攻山西民军。在大军压境面前,阎既慑于袁的威力,又对袁抱有幻想,遂同意同盟会员景梅九的建议,致函袁世凯谓,如果袁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南北议和后,阎锡山由归绥地区南返, 阎锡山墓 行至忻州,收到袁不许阎锡山继续前进(即不承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的电令。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认为袁手中不仅握有重兵,而且将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整个政治天平已倾斜到袁的一边,于是一面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持,一面派人向袁输诚;又在建都问题上站在孙中山的对立面,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并声称“以形势论,以事实论,以对内对外论,袁世凯看到阎锡山不同于其他同盟会员,遂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阎即主管山西。[9] 改组国民党 1912年年(民国元)8月25日,同盟会等5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并与杨增新、张继、李烈钧、胡瑛、王传炯、温宗尧、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沈秉堃、松毓、褚辅成、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徐谦、王善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10] 由于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阎遂于1913年(民国二年)春宣布脱离国民党;继而又根据袁11月4日的命令,饬令山西“各县知事将国民党分设机关一律解散”,并听任袁派到山西的爪牙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长)肆意打击、迫害以至杀害同盟会员。所以,袁于1914年(民国三年)6月改各省都督为将军之时,又任阎为同武将军,令其督理山西军务。 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阴谋称帝,阎锡山首先向筹安会提供经费银币二万元,接着又连电劝进,把辛亥革命贬低为“新旧弟嬗时代之权宜手续”,认为“以中国之情决不宜沿用共和制度”,“非厉行军国主义不足以图强,欲厉行军国主义非先走君主立宪”不可,要求“废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宪政”,并恳求袁“以大有为之才,乘大有为之势,毅然以救国救民自任,无所用其谦让”,而登基称帝。袁阅后喜不自胜,批复“颇有见地”。袁称帝后,于12月21日封阎为一等侯。[11] 发布讨袁檄文 袁世凯倒行逆施,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向北京进军之时,阎锡山仍站在袁世凯一边,致电北京国务院,声称“滇黔等省竟以少数地方二三首领擅立政府,私举总统,实属破坏大局,不顾国家”。当袁就护国军反对帝制征询各地大员意见时,阎指斥唐继尧等为“不忠不义不仁不智”之徒,恳请皇帝“褫革唐继尧、任可澄、蔡锷等官职荣典,宣示罪状”。1916年(民国五年)3月,当袁被迫撤销帝制后,阎犹通电要求滇黔诸君“痛加悛悔”,否则阎锡山将把护国军将领“视为公敌,与众共弃,愿效前驱,以伸挞伐”。 阎锡山拥戴袁世凯称帝,可谓不遗余力。后来阎锡山竟然说,这乃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措施。[9] 韬光养晦保境安民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统治局面并未改变,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阎又依附于段,在重大问题上惟段之马首是瞻。[9] 民国五年1916年()7月,阎改任山西督军,一面排挤打击异己,使省长孙发绪和沈铭昌难以处事,相继离职;一面贿请内务总长汤化龙为其说项,又称段为师,遂得于1917年(民国六年)9月兼任省长。从此,山西的军政大权集于阎锡山之一身。阎锡山响应段祺瑞马厂誓师,曾出兵反对张勋复辟。段重新执政后,拒绝恢复被袁废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下令讨伐段祺瑞。阎却站在段的一边,电促冯国璋等抗击护法军,并派晋军第一混成旅长商震率部赴湘参战,结果全军覆没。 三不二要主义 拥袁称帝与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迫使阎锡山接受教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至1924年(民国十三年),阎锡山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对内,阎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于1917年(民国六年)10月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处”,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后来又增加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1918年(民国七年)4月以后,阎又推行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阎认为行政之本在村,又推行“村本政治”。阎锡山改编村制,以5户为邻设邻长,25户为闾设闾长,村设村长,代行警察职务,加强行政管理;颁布《人民须知》和《家庭须知》,宣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又整理村政,颁布《村禁约》,设立村公所、息讼会、监察会、人民会议等机构,对贩卖和吸食毒品、窝娼、聚赌、偷盗、斗殴、游手好闲、忤逆不孝等坏人进行感化教育和处罚;成立“保卫团”对青壮年进行军事训练。山西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12] 阎锡山表面上韬光养晦,暗中却在扩军备战。阎锡山修建了可以大量制造步枪、机枪、大炮和弹药的兵工厂,又把军队由民国初年的4个旅扩编为17个师。 第二次直奉战争 山西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阎锡山自觉羽毛丰满,便“站”在娘子关上窥测形势,伺机而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阎出兵石家庄阻截直军北上,促成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民国十四年(1925年)12月,打退了国民军总参议续桐溪策划的建国豫军樊钟秀对山西的进攻。1926年(民国十五年)3月,又将占领山西雁北地区的国民军逐出山西,并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绥远。[13] 国共合作 在此期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筹划进行北伐。国民党极力争取阎锡山,双方关系开始改善。1925年(民国十四年),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在太原成立。阎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张作霖的威胁和拉拢下,对北伐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北伐军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7月誓师后,直指湘鄂,摧枯拉朽,很快打垮了吴佩孚;接着又取得赣、闽、浙、皖、苏的胜利,孙传芳溃不成军。大势所趋,北伐奉张,已是指日可待。阎看到这一形势,乃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6月6日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悬挂青天白日旗。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追认这一职务,并于6月29日推阎为该会委员。7月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任阎为委员。7月15日,阎指挥晋军出兵石家庄。 9月29日阎锡山誓师讨奉,在京汉、京绥沿线与奉军激战。但是国民革命军一时未能北上,奉军乘势大战晋军,傅作义部被围涿州,雁北地区被奉军占领,山西处境危殆。阎指挥晋绥军牵制了相当一部分奉军,对北伐全局来说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14] 蒋介石北伐 蒋介石下野未及半年,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初复出后,以继续北伐统一全国为目标,看到雄踞山西的阎锡山有举足轻重之势,乃竭力拉拢,1928年(民国十七年)2 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阎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3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阎为太原政治分会主席,3月9日国民政府又任命阎为山西省政府主席。当月,蒋介石统率北伐军对奉军展开全面进攻,第三集团军转守为攻,收复大同,占领保定,并向京津进军。此时第二集团军冯玉祥部人多势众,蒋故意拉阎抑冯,于6月4日通过国民政府任命阎为京津(后称平津)卫戍总司令,并让第三集团军部队先行入京,天津亦和平接收。至此,阎锡山在北伐中掌握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两特别市的军政大权。10月1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阎为内政部长(由赵戴文代理)。阎锡山从此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齐名,成为雄踞华北的军阀。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阎虽未出席,但仍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四、五届连任)。[14] 编遣会议 1929年(民国十八年)初,国民党召开编遣会议。蒋介石拟利用编遣全国军队之机削弱异己,首先任命阎锡山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以孤立冯玉祥和李宗仁。阎在各方讨价还价声中,曾提出有利于蒋的编遣方案。3月15日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部被撤销,而代之以第三编遣区办事处后,阎成了光杆司令,方知上当受骗,遂联冯以辞职并以相偕出洋相要挟。6月25日冯玉祥抵达太原,阎竟然将冯软禁以自重。蒋阎双方函电往来,讨价还价。7月23日,国民政府特派阎为西北边防司令长官,阎以“此时对外对内不宜设此官”为由,拒绝就职,并于8月27日辞去山西省政府主席以试探。1929年(民国十八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阎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但蒋声称“在中央有职务者不得再兼省职,国务委员应在京,无事不得离职”。阎知蒋为调虎离山,推诿不就;后在各方人士敦促下,始于11月5日就职,但并不到南京视事。[13] 蒋阎关系恶化 阎锡山一家 当年12月,唐生智联阎倒蒋,阎暗中首肯。在唐发出通电后,阎见其未将已名列于首位,在赵戴文等人的劝阻下,出尔反尔,转而与张学良等通电拥蒋反唐。蒋令讨唐军均归阎指挥,阎于1930年1月3日亲赴郑州指挥作战。蒋为消灭政敌,密令何成浚与河南省主席韩复榘相机捕阎。此计被阎的部下窃听电话获悉,阎乃化装遄返太原。 此后,蒋阎关系进一步恶化,双方厉兵秣马,准备决战。阎将晋军扩充为10个军、4个保安纵队、4个骑兵师和7个炮兵旅,共约20万人;并与冯玉祥达成谅解,资助军费送冯回陕,冯指挥所部共同行动。 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57人,通电拥阎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出兵讨蒋。1930年(民国十九年)4月1日,阎、冯、李在驻地分别宣誓就职。阎在就职通电中,揭露蒋将国民党变为“一人之化身,专制独裁,为所欲为”,致使“党不党,政不政,国不国,民不聊生”,“犹复迫我以武力,助其铲除异己”,说自己不得已“应军民之请求”。以战争手段重建党国。国民政府则于1930年4月5日下令免去阎锡山本兼各职并通令缉捕,国民党中常会亦决定永远开除阎锡山的党籍。剑拔弩张,在津浦、陇海、平汉线上双方陈兵百万的中原大战随之全面展开。 战争初期,形势对阎、冯是有利的。晋军占领济南,蒋介石本人在柳河车站险被冯军俘虏。但是乌合之众的反蒋军,有的观望不前,有的投降叛变,加上指挥失当配合不力,致使会师徐州的计划未能实现。1930年8月1日,蒋军全面反攻,战局急转直下,向着有利于蒋的方向发展。[14] 国民党部扩大会议 1930年(民国十九年)7月,国民党反蒋各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党部扩大会议”,史称“北方扩大会议”,决定另组“国民政府”,推选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邹鲁、唐绍仪、张学良为委员,以阎为主席。1930年(民国十九年)9月9日,阎锡山在北平怀仁堂宣誓就职。[13] 在大战期间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张学良,坐山观虎斗,当局势日趋明朗时,于9月18日通电拥蒋,派兵入关。面临南北夹击之势,阎、冯等反蒋军全线崩溃,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撤消太原的扩大会议、“国民政府”和“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随即先后解体。阎锡山于10月15日宣布下野,12月潜赴大连,托庇于日本帝国主义,一枕黄粱美梦就此收场。此战军民死伤近30万人,豫鲁两省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东北军进驻关内,边防空虚,客观上为日本帝国主义造成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条件。 东山再起 阎锡山在大连蛰居期间,一面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一面遥控山西军政大局,伺机而动。阎锡山根据儒家的中庸之道,将自己20年的从政经验总结为“中的哲学’,认为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败;承认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认为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讲的是该不该,子理讲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这就是说,阎锡山研究和运用“中的哲学”,全是为了自己的存在。他还摭取并曲解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某些词句,反对“金代值”,主张实行“物产证券”(产多少物发多少券,劳动者又以券换物);反对“资私有”,主张实行“资公有,产私有”,“按劳分配”,认为“按劳分配是资本主义到达社会主义必经过的桥梁”。这个所谓“物劳学说”是无法实现,阎锡山也不打算实现的,但他阎锡山定为干部的奋斗目标,目的是用以抵制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15] 阎锡山书法 与此同时,阎锡山密切注视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发展,图谋东山再起。当阎锡山得悉日本帝国主义将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时,便以高价收买机师,于1931年(民国二十年)8月5日乘飞机潜回大同,随即转赴家乡河边村“隐居”。 “九一八事变”后,太原学生于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18日举行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镇压,学生穆光四被枪杀。阎锡山深恨国民党人在中原大战前后对阎锡山的攻讦,遂令太原清乡督办杨爱源封闭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并逮捕其负责人。这是国民党在山西遭到的第三次厄运。 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后,大举侵占中国东北,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致对外、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无奈,不得不表示捐弃前嫌,与曾经的反对势力言归于好,团结御侮。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在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阎锡山的中央执行委员被恢复。阎为了取得舆论支持和蒋介石的谅解,后来向中央提出《请政府检拨十万劲旅死守锦州以救危亡案》和《请政府及时确定十年自强计划案》;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则通过各种关系向蒋表示自己力不胜任,只有阎锡山可以收拾山西残局;不久,阎锡山又指示部下将在押的国民党山西省党部负责人以易地审判为名,押往郑州释放。于是,蒋介石乃授意国民政府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月20日任命阎锡山为太原绥靖主任。[15] 自强救国 阎锡山东山再起后,为了缓和与蒋介石的矛盾并消除蒋对阎锡山的疑虑,提出“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组建了山西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全力以赴地进行经济建设,并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以表示不再穷兵黩武;对蒋介石的重大决策,表面上则完全拥护。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11日,蒋介石到石家庄商讨华北问题,阎在晋见之前,曾于9日电蒋表示:“山向来追随钧座,受国家之优遇,亦当追随钧座,赴国家之危难。中央为保全国土而忍辱,锡山愿与钧座分祸;如为发扬民族精神而奋斗,愿随钧座牺牲。”言词恳切恭顺,从而取得蒋的谅解,使阎锡山得以在山西继续掌权。[15] 阎锡山充分利用争取到的和平环境,依靠自力更生,在数年之内创建了包括采矿、冶金、采煤、发电、机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纺、造纸、卷烟、火柴等轻重工业厂矿的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了长达 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成立了山西省营业公社,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建了铁路、盐业、垦业等银号,并为“四银行号”成立了实物准备库,到抗日战争前夕,在山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资产达到2亿银元。其规模之大,投资之少,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在国内名列前茅。同时,阎锡山认为不把群众组织起来会给共产党留下空子,须用组织来抵抗共产党的组织,于是成立了青年救国团、建设救国社等团体,后来又将其合并组成山西自强救国同志会,作为阎锡山推行政令的组织保证。这样,阎锡山的经济和政治实力都得到了增强。[15] 设立“防共保卫团” 阎锡山的反共是由来已久的。1921年(民国十年),阎锡山听了侨居苏俄的山西商人的报告,便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极端的错误,人类应谋求适中的制度”,逐召开“进山会议”。针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以“人群组织究竟怎样对?”为题展开讨论。之后,阎锡山支持蒋介石对工农红军的反革命“围剿”,曾派一个师赴江西参战。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红军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阎锡山开始了“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进而要用“九分政治一分军事来防共,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来剿共”。阎锡山在山西还准备实行土地“村公有”,作为防共的根本办法;设立“防共保卫团”和“主张公道团”组训民众,“防共保乡”。[15]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冬,日本侵略军炮制“华北事变’,接着要求华北五省实行“自治”。民国二十五年(19 阎锡山隐居台湾 36年)2月,红军渡河东征,晋军惨败,阎锡山告急,蒋介石乘机派5个师开进山西。红军于5月初回师陕北,蒋军却赖着不走,而且于6月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并以陈诚为总指挥,对阎构成威胁。在这三种力量面前,阎锡山为了在矛盾中求生存,小心翼翼,开始“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蒋介石是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应该拥护,但又是自己的头号政敌,必须拒绝蒋的势力进入山西;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但阎锡山怕引火烧身,不提抗日,当日军铁蹄已进入绥远时,阎锡山才于8月有条件地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中共及红军虽然是危险的敌人,但暂时不会危及自己的存在,而且英勇善战坚决抗日,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于是阎锡山停止反共叫嚣,产生了联共的设想。[15] 自强救国同盟会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自强救国同志会”内的左倾进步人士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9月18日发起成立了“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牺盟会)”,阎怕触怒日本帝国主义,更名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自任会长。十月下旬,阎锡山邀请共产党员薄一波主持“牺盟会”的工作。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同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共产党员戴着山西帽子,参加阎锡山的官办团体,运用山西的某些进步语言,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牺盟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太原一时成为全国抗日呼声甚高的城市,二十几个省市的数千名进步青年慕名到太原参加军政训练,为抗日战争开始后组建新军、开展武装斗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做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至此,阎锡山在拥蒋的前提下,基本上确立了联共抗日的路线。[15] 11月,阎锡山与蒋介石会商后,命令晋绥军傅作义、赵承绶等部对侵入绥东的日伪军进行反击,24日收复百灵庙。全国人民祝捷慰劳,士气为之一振。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军民奋起抗战。8月5日阎锡山赴南京参加最高国防会议,表示拥护全面抗战,受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当月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编入第二战区战斗序列, 1937年9月 陆军军官学校 同学录题字 1937年9月 陆军军官学校 同学录题字(3张) 进入山西作战,国共合作在山西进行抗战的局面形成。阎提出民族革命的口号,同意由牺盟会组建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和太原工人武装自卫队,并给予武器装备。9 月20日,根据中共的建议,又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场总动员委员会,组建新军暂一师,以续范亭为师长。[15] 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后,其一路指向山西。阎锡山于8月27日赴雁门关内的太和岭口指挥作战。 9月初,日军侵入山西,晋绥军在天镇和广灵未能阻敌前进。9月下旬,国共两党军队配合进行了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给抗日军民以极大鼓舞。接着,阎部署晋绥军与中央军共同扼守忻口,与敌展开大规模战斗。忻口我军坚守23天,予敌重创,在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敌强我弱,11月8日太原失守。阎锡山于4日离开太原南撤临汾。 在此期间,阎锡山看到旧军大部溃散,文官多数弃职,遂希望由牺盟会和决死队帮助阎锡山支撑和扭转山西危局。在阎锡山的支持下,新军到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夏已发展为4个决死纵队、一个工兵旅和一个暂编师,共辖50个团,约5万余人;在山西的7政区中,有 5个行政区及其所属县的政权由牺盟会掌握,在105个县中有70个县长由牺盟特派员(共产党员)担任。山西成为全国实现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模范地区。[15] 日军南侵 阎锡山撤退至临汾进行整顿,成立民族革命大学,公布了与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内容基本相同的《民族革命十大纲领》。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16日阎成立了以旧派人物为骨干的“民族革命同志会”,自任会长,以之与牺盟会和国民党抗衡。[16]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日军大举南侵。阎锡山经吉县渡过黄河到陕西宜川县秋林镇避难。在八路军、山西新军和晋绥军的打击下,日军退缩于铁路沿线和平原地带,广大山区成为抗日军民的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相继成立。阎锡山根据形势游弋于黄河两岸。山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阎锡山眼看共产党的影响迅速扩大,新军和牺盟会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感到继续下去势将动摇自己的统治,于是决心消除中国共产党对新军和牺盟会的影响。8月,阎锡山在吉县古贤村召开的由军师长参加的“古贤会议”上,即鼓动旧军反对新军,旧派反对新派,并说“天要下雨,赶快准备雨伞。一落人后,便要吃亏”。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五届五中全会,在讨论继续抗战、强化国民党的同时,还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的一系列措施。阎锡山积极贯彻实施,于三月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召开了“秋林会议”,公开提出取消新军的政治委员制度,企图把新军统一于旧军;还说“不能抬上棺材抗战,仗总要有个了结,汪(精卫)先生走的路,未尝不可取”。这种破坏团结准备投降的论调,受到牺盟会和决死队领导人薄一波等的坚决反对。12月初,阎又配合蒋介石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发动了旨在消灭牺盟会和决死队的“十二月事变”(晋西事变)。新军各部闻警应变,阎的阴谋未能得逞。“十二月事变”标志着阎锡山联共抗日路线的终结。[1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阎锡山继续抗战,于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2月派王若飞、肖劲光与阎谈判,确定以汾阳经离石到军渡的公路为晋西北与晋西南的分界线,晋西北为八路军和新军的活动区域,晋西南为晋绥军的活动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持了中共同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关系。从此,阎锡山在山西只能控制晋西南的二十几个县。[12] 这时,阎锡山又运用“中庸哲学”研究同三方面的关系。阎锡山认为大敌当前,蒋无暇整治他,毋须顾虑;共产党和八路军日益强大,群众十分拥护,已不再是可以被利用的力量了,而且会同牺盟会和新军联合起来反对他,是威胁他存在的主要敌人;日本侵略军仍是难以战胜的,抗战前途非常渺茫:于是产生了玩勾结日本这张牌以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念头。日本帝国主义也有诱阎投降以便把军队转用于其他战场的想法。双方勾结的条件逐渐成熟。[12]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夏,阎锡山开始同日军代表接触。11月,阎令其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根据“亚洲同盟,共同防共,外交一致,内政自理”的原则,与日本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谈判,达成双方合作、日方为阎装备30个团的口头协议。1941年(民国三十年)6月,日军将孝县城让给阎军接管。8 月11日,赵承绶代表阎锡山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田边盛武以及楠山秀吉等在敌占区汾阳县城内签订了《日阎停战基本协定条款》(俗称《汾阳协定》),商定双方停止敌对行动,阎通电脱离重庆国民政府,日将山西政权交阎并为阎军提供武器装备等。会后,阎在敌占区太原、汾阳、临汾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至此,阎锡山已由联共抗日转变到联日反共的危险境地。 与此同时,阎锡山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在驻地吉县克难坡由“民族革命同志会”对其军政人员进行“洪炉训练”,提出“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的谬论。《洪炉歌》词则强调“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为集体降日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为了扫除降日障碍,阎强化“同志会”的组织领导,命令所有军政经人员及中学以上学生,都须参加“同志会”,开会必呼“会长万岁”等口号,以树立绝对权威;还令其特务组织“政卫组”和“隰汾区战工团”(后改组为“同志会流动作队”)“肃清伪装分子”,大肆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牺盟会员、决死队官兵和进步人士。[12] 对阎锡山与日军秘密勾结的行径,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提出警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了大举侵略东南亚地区,迫切希望阎锡山履行(汾阳协定)的各项条款。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5月6日,阎锡山在日方一再要求下,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安达二十三、山西派遣军司令官岩松义雄等在吉县安平村举行了所谓的“安平会议”。日本侵略军头目要求阎立即宣布脱离重庆政府;阎由于受到八路军驻第二战区办事处处长王世英的规劝与警告,又见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同时觉得当汉奸将遗臭万年,乃采取应付态度,提出由日方先行交付答应给他的武器装备。双方各持己见,未能达成协议。阎恐被劫持,在午休时刻乘机逃走。会后,日军进行报复,击溃阎部第三十四军并俘虏骑兵军两个师。不久,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双方互相利用,又行勾结。这时的阎锡山一变依靠日军而为利用日军。除了交流物资外,他派干部到敌区担任县长等伪职,并对其他伪县长发给山西省政府的委任状,以便在抗战胜利后迅速摘取胜利果实。至此,阎锡山运用“中的哲学”又为自己营造了新窟:蒋介石怕阎投降,增加了对他的支援;中共为了使阎继续留在抗日营垒,减少了对他的压力;日军为了诱阎就范,停止了对阎的进攻,并进一步勾结。阎锡山营造的新的三窟已就,乃得苟安于晋西南一隅之地。[12] 1945年(民国三十三年)8月10日前后,阎锡山得悉日本将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即派赵承绶到太原与日军头目商定:日军在原防区防堵共产党及八路军并听候阎锡山受降;又派部队向太原挺进。30日,阎在日军保护下回到太原,随即宣布“行者”(抗战人员)和“居者”(汉奸)同样有功,并委任伪省长苏体仁、冯司直、王骧为高级顾问或高级参事,改编伪军为省防军,留用日俘万余人,作为他进行反共内战的资本。八年抗战的结果,在山西阎管区不过是阎日伪合流而已。[12] 内战风云 阎锡山在得悉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时,即令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部1.7万余人,向上党地区(今晋东南地区)挺进,从日军手里和平接收长治、屯留、长子、襄垣等县。9月初,八路军发起反击,将史部围于长治。阎锡山急令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部2万余人,由太原奔赴驰援。10月中旬,史、彭两部先后被歼。[9] 1946年(民国三十四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阎锡山命令所部于1月13日午夜停战协定生效前,抢占地盘并向八路军进攻。3月3日,军事调解处三人小组来太原视察,阎锡山口头上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国事,私下却表示要准备大打,并且反对遣送日本战俘。在此关键时刻,第二战区参谋长郭宗汾曾有过实现“局部和平”的设想,但是阎锡山抛弃“中的哲学”,拒绝了这个建议,全力备战,在太原、大同等地修筑碉堡7000余个。6月下旬,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展开。阎锡山亦步亦趋,在山西各地向八路军展开进攻。[9] 第二战区撤销后,阎锡山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名义,继续掌握着山西的军政大权。他继续推行在抗战期间为解决兵源和粮食问题而制订的“兵农合一”政策,将18岁至48岁的壮丁每三人编为一组,一人为常备兵入伍当兵,二人为国民兵各领一份“份地”在家种地,打粮食供给常备兵家 阎锡山书法 属。他在晋中抓丁7万余人,为他充当炮灰;加上横征暴敛,致使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他继续强化特务统治,除由“政卫组”负责军队内部的“肃伪”外,又将“民族革命同志会流动工作队”改组为“太原特种警宪指挥处”,并在各县成立“特警队”,专门在社会上进行“肃伪”,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死于这两个特务组织的屠刀之下。1947年秋至1948年春,阎锡山变本加厉,在晋中各县和太原市推行血腥的“三自传训”(自清、自卫、自治),目标为“十除一,一变九”,即在十人中除掉一个共产党员或革命群众,把原有的一个拥阎的人变为九个。推行结果,仅据山西省政府1947年11、12两月的统计,即用乱棍打死3000余人。[9] 随着人心的向背,人民解放军在山西进展神速。到1948年(民国三十六年)7月,太原已成为红海孤岛。阎锡山准备了数百瓶氰化钾,表示要与“同志会”“基干”(主要为县团级以上骨干)500余人在城破时共同“成仁”,同时却以公营事业的流动资金抢购金银,运往上海营造新窟。 在1948年(民国三十六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阎锡山名列第32。[18]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阎锡山看到统治山西的末日将临,示意在南京的亲信徐永昌、贾景德等人,向代总统李宗仁建议邀他赴南京商讨国事。3月29日接到邀请电后,立即起飞。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阎锡山妹妹阎慧卿、省政府代主席梁化之及特种警宪指挥处40余人自杀。阎锡山在山西执掌38年之久的政权就这样被解放军消灭。 太原解放后,阎锡山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以反共守城名将的姿态出现,编造了“太原五百完人”的谎言到处吹嘘以捞取政治资本;又借蒋、李之间的矛盾,居中调停,得以于1949年6月13日出任迁往广州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他就职后宣称“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着”,要在“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局面下,“不惜一切牺牲,不顾一切障碍,勇往直前”。还发行“银圆券”以代替如同废纸的“金圆券”;还提出了《扭转时局方案》和《反共救国实施方案》,企图在华南西南再作最后抵抗。他派徐永昌等人飞赴绥远、新疆,阻挠和平谈判。但在解放军进军声中,阎锡山的负隅抵抗不过螳臂当车而已。由于阎锡山唯蒋中正之命是从,不把李宗仁放在眼里,李宗仁与阎的矛盾日趋尖锐。李要阎辞去国防部长,阎则予以拒绝。他说:“我兼国防部长必灭亡,换人或灭亡或不灭亡,我愿意辞。即使我兼亦亡,换人亦亡,或是我兼或可不亡,换人亦或不亡,我就不辞。但亡,我亦愿辞。假使我兼亡的慢,换人亡的快,我就不辞。”正是他这名国防部长指挥的军队在解放军进攻下,却风声鹤唳,溃不成军。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解放军入川作战,阎锡山于12月8日带领他的政府从成都飞往台湾。从此,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19] 退到台湾的蒋介石,继续盗用中华民国称号,于1950年3月1日宣布恢复伪总统职务。阎锡山辞去伪行政院长,获得伪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两个头衔,居于台北市菁山之麓。他无事可做,乃从事著述,先后写了20多本小册子,其中主要的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的“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1960年5月23日病逝,终年77岁。 2家庭生活 编辑 原配·徐竹青 阎锡山的元配夫人徐竹青,是离他家10里路的五台县大逢村人。这门亲事是阎锡山父亲定下的。徐竹青没读过书,也没生孩子。她跟着阎锡山一起去台湾,88岁高龄时去世。[20] 二夫人·徐兰森 阎锡山还有个偏房徐兰森,山西大同人,为阎锡山生了多个孩子。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徐兰森病逝于太原,终年48岁。[20] 长子:阎志恭 次子:阎志宽,20来岁夭亡 三子:阎志信,幼年夭折 四子:阎志敏 五子:阎志惠 “五妹子”阎慧卿 阎锡山的生活中,还有个为他料理生活的“五妹子”阎慧卿。她是阎锡山叔父阎书典的女儿,论辈分是阎锡山的堂妹,但比阎锡山小27岁。“五妹子”很得阎锡山的喜爱。但到了1949年3月29日,太原即将解放,阎锡山借口要去南京开会,离开太原。临走时,阎对“五妹子”说,自己很快就会回来,“你就不要去了”。4月24日,解放军攻克太原。“五妹子”给阎锡山发电报:“一别永诀,来生再见。妹发电之日尚在人间,大哥阅电之时已成隔世。”随后,她和山西省代主席梁化之等人在太原绥靖公署钟楼下的居室里服毒自杀。[20] 3主要成就 编辑 辛亥太原起义 在辛亥革命中,阎锡山率民军一部北上绥远,曾攻克包头、萨拉齐并向归绥(今呼和浩特)进军;副都督温寿泉率民军一部南下河东,配合山西民军攻克运城、绛州并围攻临汾,在后方和侧背对清政府构成极大威胁。[8] 保境安民 至1924年(民国十三年),阎锡山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对内,阎锡山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推行“六政三事”,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 在阎锡山的管理下,山西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12] 自强救国同盟会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阎锡山提出民族革命的口号,同意由牺盟会组建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和太原工人武装自卫队,并给予武器装备。9 月20日,根据中共的建议,又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场总动员委员会,组建新军暂一师,以续范亭为师长。[15] 村本政治思想 1922年(民国十一年)3月,阎锡山提出“村政自治”的概念。就是希望山西进入“村民自办村政之时代”。随着“村本政治”的全方位铺开,民国所有的割据势力当中(包括南京的国民政府),除了中共控制的根据地之外,已没有谁的社会基层控制能力能够超越阎锡山的山西。[21] 三不二要主义 阎锡山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至1924年(民国十三年),阎锡山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 六政宣言 1917年(民国六年)10月阎锡山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处”,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后来又增加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 用民政治 1918年(民国七年)4月以后,阎锡山推行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宣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对贩卖和吸食毒品、窝娼、聚赌、偷盗、斗殴、游手好闲、忤逆不孝等坏人进行感化教育和处罚;成立“保卫团”对青壮年进行军事训练。山西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17] 4个人著作 编辑 阎锡山 书法作品 阎锡山 书法作品(16张) 阎锡山的言论汇编成册的主要有《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阎伯川先生抗战复兴言论集》、《三百年的中国》、《大同世界》、《大同之路》[19] 5阎锡山故居 编辑 阎锡山故居,国家AAAA级景区, 阎锡山故居 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1913年前后,总占地面积33000余平方米。 [22] 6人物评价 编辑 孙中山于1912年9月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阎锡山夤缘时会登上都督宝座并获得如此评价,在国内是仅有的一人。 《财经国家周刊》:在民国一众赳赳武夫中,阎锡山却出人意料地对工业建设、货币政策、财税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规律有深入而切实的把握。在他几近40年的全盘掌控下,山西这样一个无论地理方位和资源禀赋都毫无优势的内陆省份,在整个民国时代的满目疮痍之中保持相对的富庶、平静,可谓是全盘失败的民国经济财政史上一丝微弱的亮色。[23] 凤凰网:阎锡山识时务,也擅长打小算盘,他的一举一动不但牵动着政局,还引发了种种争议,他拥护蒋介石,却也反过蒋,他围剿红军,却又和八路军联合抗日,他投身抗战,可是也小心避免得罪日本人。对于家乡山西的发展规划,阎锡山亲力亲为,不遗余力,他搞水利,推广蚕桑,发展教育,还建起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山西从贫瘠的农村蜕变成为进步的模范省。[24] 《文汇读书周报》:“作为山西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这些溢美之词出自美国《时代》杂志。[25]
112
江青
江青191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被捕脱离党组织。抗战爆发后,江青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结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积极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被中央政治局审查。1977年7月,江青被永远开除出党,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的江青在其住地自杀身亡。 目录 1简介 2年表 1简介 江青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原名李云鹤。山东诸城人。女。1929年春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月后失去党的关系。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1937年秋到延安,后恢复党籍,改名江青。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全国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1963年起,以“京剧革命”为名,在文艺界煽动极“左”思潮。1965年,指使姚文元炮制《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又与林彪联合写成《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制造舆论。 1966年5月后,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代理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同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勾结林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造成10年之久的全国大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最严重的损失。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江青进行隔离审查。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江青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以反革命集团首犯判处江青死刑,缓期二年执行。198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对其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1991年5月14日自杀身亡。[1-3] 2年表 1919年跟母离家到诸城张家(康生家)。 1921年夏上小学,改名李云鹤。 1926年被学校开除,随母亲到天津同父异母姐姐家居住。天津闲居,天津英美烟草公司当童工3个月。开始爱上京剧。 1928年济南投奔常叔李子明。 1929年夏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戏剧表演。 1931年春北平参加海鸥剧社,后回济南。 5月济南与裴明伦结婚,7月离异。青岛投奔赵太侔,青岛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中文系旁听。与俞启威(黄敬)相识、相恋、同居。 1933年2月俞启威介绍入党。4月俞启威被捕,下旬前往上海,失掉党组织关系。5月上海大厦大学做旁听生。7月晨更工学团工作,化名李鹤,店员识字班当教员,沪西郊区小学任代课教师。10月入团,成为左冀教联正式盟员,参加左冀剧联的业余话剧团体。 1934年1月参加拓声剧社。1月到北平。6月回上海,小沙渡路女工夜校当教员,浦东女工夜校当教员,化名张淑贞。9月曹家渡被捕入狱。11月教联求保获释。临海休养2个月。 1935年1月到北平与俞启威同居。3月回上海进入电影通业公司,并参加左冀剧联的业余剧人剧社的演出,改名蓝苹。6月上海演出话剧《娜拉》受到好评。9月与唐纳相爱同居。 1936年4月与唐纳结婚。6月谎称母病离开上海到天津找俞启威。7月回上海加入联华影片公司。1937年6月与章泯同居。同月被联华影片公司解聘。 1937年7月中旬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0月恢复党籍,改名江青。中央党校12班学员。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参加演出话剧等文艺活动。 1938年8月任军委办公室档案秘书。11月19日与毛泽东结婚。 1947年3月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任中央纵队直属队协理员。 1949年春随中央机关到北平。 1951年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中央办公厅秘书委员会委员。 1964年任3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6年5月任中央文革小组第1副组长,代组长,解放军文化革命领导小组顾问,军委文革小组顾问。1969年4月任中共9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0年11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副组长。 1973年8月任中共10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任4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组织、领导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 1976年10被隔离审查。 1977年7月中共10届3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决议指出,根据调查核实的大量证据,已经查明:江青是叛徒。根据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根据党章规定,全会一致决议:永远开除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江青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0年11月20日-1981年1月25日期间,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公开审判,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83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鉴于江青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无抗拒改造恶劣情节,对她原判处的刑罚,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1984年5月4日保外就医。 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居住地自杀身亡。[1-2] 参考资料 1. 江青生平简介 . 2. 江青相关信息介绍 . 3. 1991年5月14日 江青自杀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历史 , 历史书籍
113
宋教仁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1-2] 中文名宋教仁 别 名遁初,渔父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桃源 出生日期1882年4月5日 逝世日期1913年3月22日 职 业政治家,革命先行者 毕业院校日本法政大学 主要成就创办华兴会 改兴中会改为国民党 代表作品《宋教仁集》、《宋渔父日记》、《间岛问题》等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期生涯 ▪ 参加革命 ▪ 推广宪政 ▪ 遇刺身亡 2思想主张 3人物评价 4个人作品 5人物名言 6轶事典故 7死因分析 ▪ 各方反应 ▪ 追查凶手 ▪ 涉嫌凶手 8后人纪念 ▪ 宋教仁故居 ▪ 宋教仁墓 ▪ 挽联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生涯 光绪八年(1882年),宋教仁出生在湖南常德市桃源。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岁的宋教仁进入私塾读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7岁的宋教仁升入桃源漳江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 参加革命 宋教仁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结识黄兴,成为挚友,不满清政府统治,倾向革命。11月4日,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12月13日,宋教仁抵达日本。后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入读日本法政大学;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一度回中国,企图在东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期间,根据其侦探结果编纂《间岛问题》一书,为清政府日后保护图们江间岛地区做了有力证据。[3] 宣统二年(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4] 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5] 推广宪政 1913年2月13日,宋教仁自汉 宋教仁 口沿江东下,于2月15日抵达上海,寄住在同孚路21号黄兴家中。在国民党选举胜利并且有望组织责任内阁的情况下,孙中山并没有与宋教仁就相关事宜进行直接磋商,反而经过与袁世凯中央政府的密电协商,于2月10日乘山城丸赴日本进行并不急切的考察访问。 1913年2月19日,宋教仁在国民党上海交通部发表演讲,更加明确地撇开孙中山发明的五权宪法而大讲他自己三权分立的宪政设想:“讨论宪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应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及权限应如何规定,是皆当依法理,据事实,以极细密心思研究者”。接下来,他再一次以激烈言辞全盘否定袁世凯政府当局的内政外交,认为只有国民党方面出面组织的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医生”。 1913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基本结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经营下,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众议院议员596人,国民党得269议席,共和党得120议席,统一党得18议席,民主党得16议席,跨党者得147议席,无党派26席。参议院议员274人,国民党得123席,共和党得55席,统一党得6席,民主党得8席,跨党者38席,无党派44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占有392席,虽然没有超过半数,由于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加起来只有223席,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国民党的选举胜利,进一步抬高了宋教仁的政权预期和政治热情。[6] 遇刺身亡 宋教仁 宋教仁(5张)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阁之际,同年(1913年)3月20日22时45分,被洪述祖暗杀于上海火车站,子弹从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疼痛难忍,趴倒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吾痛甚,殆将不起……”,当时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将宋教仁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在医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遗嘱: 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他并授意黄兴代拟电报给袁世凯,讲述自己的中弹经过和革命生涯,最后希望袁世凯能够竭力保障民权,自己则虽死犹生。 手术后,情况没有好转,大小便中出血严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进手术室,延至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死,年仅31岁。身故后,范鸿仙拍下宋教仁遗体的照片,今宋教仁墓安于上海市闸北公园。 2思想主张 编辑 主张:“责任内阁制” 宋教仁 宋教仁(6张) 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宋教仁开始公开地有针对性地抨击时政和阐释他的政治观点,应当始自1905年。由此至武昌起义爆发,他先在日本留学,后归国任《民立报》主笔,公开发表了大量文章,批评时政,分析国际形势。其时清政府正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预备立宪”,在不危及当权者统治权的前提下进行小心翼翼的改革。这些政治革新走的是维新派和改良派的路线,客观看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在已经系统化学习过西方政治理念的宋教仁看来,这些小脚女人似的改革与其说是向西方学习,不如说是清政府拿西方人的政治工具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揭开清廷立宪“虚假的面纱”。 清政府初有立宪之议,宋教仁便明确指出,清廷不可能真正搞立宪。因为立宪国家的一个基本要求——国民权利义务平等——是清廷无法做到的。清朝定制,汉人都要缴纳地丁粮,而满人非但没有纳税负担,反而由政府以地丁粮供养他们,这怎么能做到义务平等呢?清朝的另一个定制是政府官吏基本上满汉平均,有的部门甚至为全部为满人所操纵,而全国人口满人只占汉人二百分之一,这怎么能做到权利平等呢?因此,在这种满汉极端不平等的情况下,清廷决不能实行立宪,即使实行也是假货。 对于预备立宪过程中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宋教仁给予更加严厉的抨击。他讥讽说,《宪法大纲》上“大清皇帝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的条文不啻于秦始皇万世梦想的翻版。 对于立宪过程中成立的资政院,宋教仁认为,资政院既是代议机关,应有国家大政计划的议决权。日本、丹麦等四国借款,清廷没有交资政院议决,不声不响地就办了。资政院院章的修改,也不经过资政院议决和协赞,而是交给一两个朝廷家奴负责,剥夺了国民的参与权,谈何立宪精神? 《宪法大纲》规定官员任免权由君王垄断,议员不能干预,后来又为压制国会请愿和咨议局联合会的要求,发布上谕重申宪法大纲君臣上下必须遵守。宋教仁认为这种说法荒谬之极。首先,大纲条文是从日本抄来的,又以自己的意思略加增减,因此语句不通,不合时宜,不值得去遵守;其次,《宪法大纲》不过是作为将来真正编定宪法的准则而已,当时还没有施行的效力,这怎么能强迫人民遵守呢?其三,宪法大纲规定议员不得干预黜陟权,这议员是指将来国会议员而言,而当时的咨议局联合会不过是普通人民资格,所以此规定怎能强加于该联合会呢?其四,宪法大纲应该君民上下共同遵守,而事实上君王根本没有遵守,这如何能服天下?其五,臣民不得请愿,这既不合立宪国家宗旨,也违背了清朝准许臣民上书言事的国法。 由此,宋教仁得出清廷立宪只是个骗局的结论。 在一系列文章中,宋教仁对宪法大纲、官制厘订、资政院、皇族内阁都不留情面地予以揭露和批评,指出所谓“立宪”不过是用立宪之名而行专制之实,以巩固清廷的专制统治。在他看来,要实现真正的宪政,首先就要改变满汉不平等的现状,其次要成立名符其实的立法机关。而这两点都会直接触动皇族政治集团的利益,无异于虎口拔牙,是当时的清政府统治者的保守和短视,是无论如何不能答应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宋教仁最感兴趣的是西方强国的议会政治和国家制度。从他当时的日记中我们得以知道,他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研究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书籍,还翻译了《日本宪法》、《俄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各国警察制度》、《世界史年表解》、《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美国制度概要》等等各种文稿。通过系统的学习,他对当时的西方各个强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各种制度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为更好地绘制中国政治蓝图做了必要的准备。可以想见,同样是在这一种过程之中,他对宪政各问题的观点和认识也成形并走向成熟。 1911年4月,宋教仁到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筹备工作时,起草了大量的文告和法律文件,即欲把所学的西方各种政治制度付诸实践。今天我们已无从知道这些文件的内容了,但在宋教仁不久后所写的《论都察院宜改为惩戒裁判所》一文中可以看到他政治理想的第一次比较具体而完整的表述:“今后吾国政治变革,结局虽不可知,然君主制政体必不再许其存在,而趋于民权的立宪政体之途,则固事所必至者。” 同年8月,英国上院多数通过“国会法案”,上院基本失去了对法案的否决权,英国贵族进一步被排除在政治之外,沿续数百年的两院制最终转变为实质上的一院制,实为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宋教仁随即在《英国之国会革命》一文中论道,英国作为君主立宪的母国,也在逐步实现实质上的民主化,难道还不能看出世界政治转向民主政治是大势所趋吗? 可以看出,这时的他已坚信君主制势将被民主共和政制取代。[7] 宋教仁主张内阁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这和他亲身体验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并深入考察了责任内阁制度的母国——英国的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英国在经历了长期的王权和民权的争斗之后,终于在17世纪确立了议会制的基本框架。在这种政治框架下,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议会,政府权威完全依靠议会的信任,因此政府对议会负责而不是直接对选民负责。这种制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议行合一,一党或数党联盟只要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简单多数的胜利,它就获得了组阁的权力,获胜的政党领袖担任首相,内阁成员绝大多数来自本党,首相包括内阁成员既是内阁的组成人员又是议会成员。“内阁是一个结合性的委员会——是一个进行连接的连字符,一个进行固定的皮带扣,……”“英国宪制有效率的秘密可以被描述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紧密联合和几乎完全的融合。” 而英国国家元首的角色比较特殊,他基本是一个政治象征。但是,这并不等于元首可有可无,事实上他(她)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最突出的一个功能是充当政府与议会冲突的调解者。按照白芝浩的论述,民众对王室发自内心的尊崇也是保持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使得“中间阶层在更高阶层的影子里进行统治”。 所以,在议会制国家,元首也被人们赋予更多的积极意义。 在宋教仁政治理念中,无疑是溶入了这种议会至上和内阁负责的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国势之盛衰强弱,全视其运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为准,而内阁则尤众机关之总汇,行政之首脑也。” 他认为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形成有效的制约,才算是理想的政体模式。内阁制在总统和总理之间的职责权限上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制约,而不是指向当总统的某个人和当总理的某个人。他坚信责任内阁制必将导致良好的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7]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有论者认为孙宋二人向来不睦,宋不愿看到孙任总统后大权独揽,而坚持责任内阁制而对其进行掣肘。但是,从当时的情形看,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着防范袁世凯的意图。因为当时革命党高层已经商定,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就要拱手让与袁世凯。宋教仁对袁世凯素无好感,不相信袁世凯真心赞成民主共和,而当时革命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使“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焉。” 当时,举袁世凯为总统几乎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若实行总统制,政权则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若实行责任内阁制,政权将集中于内阁,革命党人还有机会通过议会竞选来控制内阁。[7]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借此排除旧官僚在新政府中的势力。他曾说:“现在组织临时政府,肇造共和政体,要不是由我们党人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革故鼎新,就不足以谈政治的改革。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那里可以跟他们谈革命,讲民主?‘以涂附涂,未见其有济也’。我认为组织政府之初,应该全用革命党员,不用旧官僚。” 宋教仁深知,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必须保证革命党人在政府中的绝对领导权。可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有很多在旧官僚、立宪派人的控制之下。对此宋教仁很不甘心,在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初期,他还采取措施试图削弱黎元洪的影响。他希望凭借责任内阁制,将中央政府的实际权力牢牢掌握在革命党手中。[7] 3人物评价 编辑 石雕《宋教仁》 (朱惟精创作)[8]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孙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9] 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谈及宪政历史时,还对宋教仁有过贡献的《临时约法》作了历史的肯定,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因此,关于宪政和宋教仁从事宪政活动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无庸置疑的。开启中国近代民主宪政历史,不是宋教仁的过错,而应是他的重大历史功绩之一。[10] 4个人作品 编辑 宋教仁著作 作品名 册数 出版时间 出版地 二十世纪之支那 1 1905 东京 醒狮 4 1905起 东京 民报 26 1905起 东京 间岛问题 6 1908 上海 民立报 6 1910起 上海 比较财经学 1 1911 上海 我之历史 6 1920 湖南 5人物名言 编辑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赠冯心侠对联[11] 定志而勉之,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摘自宋教仁日记[11] 政府固所反对,然国家领土,国民人人当宝爱之。——宋教仁《致李、胡二星使书》[12] 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宋教仁自题联[13] 选举的竞争,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用不着避什么嫌,讲什么客气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14] 若一己目的未定,茫茫无据,但以志愿将就学问,不以学问将就志愿,必至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甚且终身一无所成焉,亦未可知也。东京学校甚多,应吾人种种志愿之学问,皆无虑不足,自抱定目的来学而已云云。[15] ——摘自宋教仁日记1905.9.9篇目 6轶事典故 编辑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 赤身遗照 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他在发扬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领导推翻帝制的武装斗争、草拟资本主义宪政纲领、以议会方式反对袁世凯专制等方面的业绩,是常为世人道及的,而他在25岁之龄,即为中国领土的完整做出过杰出贡献。 1907年春天,宋教仁到东北,联络当地反清武装力量,在此期间,也得知日本正在密谋侵吞中国东北领土。在长白山东南,有一块纵十里、宽一里的滩地,历来属于中国。朝鲜谐称之为“垦土”,译音“间岛”。日本早就觊觎这块土地,作为向中国扩张的跳板。日本的报刊大造舆论,硬说“间岛”是“朝鲜的属地”。日本在朝鲜的殖民当局向该地派出警察,设立了派出所,受日本参谋部操纵的长白山会,也在为日本侵吞“间岛”制造假证据。 宋教仁闻此义愤填膺,通过日本友人片山潜介绍,装扮成日本人,假名贞村,打入长白山会。他在这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搜集了第一手资料,还将长白山会制造的全部伪证拍照携归。路经朝鲜时,宋教仁到汉城图书馆,查阅了各种有关资料。随后又返日本,在帝国大学图书馆翻阅了大量文献图籍。经数月努力,宋教仁在缜密考证基础上,写成了《间岛问题》一书。书中宋教仁援引了大量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地理文献典籍和公私记载,并运用自己丰富的国际法知识,论证“间岛”地区从周秦以来一直是中国设官管辖之地,揭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间岛问题》书成后,日本当局深恐清政府以此为据,戳穿其编造的伪证,先是离间,劝说宋教仁不要帮助迫害他的清政府;后又以巨款购买该书版权。但宋教仁富贵不淫,拒卖书稿,以民族大义为重,向清政府提供了有关资料。 7月,中、日就“间岛”问题进行交涉。清政府因有宋教仁的书稿,使日方制造的谎言和伪证难以成立,被迫放弃侵吞阴谋。当然不能说“间岛”地区主权的捍卫全在于宋教仁的一本书,但这本书在“间岛”谈判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正因为此,人们在论及此事时,谓之为“一本书捍卫一块国土”。 袁世凯曾致电驻日公使馆赠送宋教仁二千日元,为宋婉拒。他说:“吾着此书为中国一块土,非为个人之赚几文钱也。”袁世凯约宋回之涉,他也未予接受。据说慈禧太后曾拟赏他四品京官,他也加以拒绝。他说:“吾本革命党人,乌能为清政府官,但能为祖国尽力者 ,生死以之,不愿为官也。”(《宋渔父先生史谭》)自此以后,日本官方将他看作中国派来的密探,而留日学生中有人骂他卖党交结官吏。处身内外夹攻的困境中,他不以为意,不改初衷。 宋教仁挨打 第一次是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定推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与部分开国元勋,主张一定要袁世凯离开北京老巢,到南京就职,以对袁世凯进行钳制。可另一些革命元老却不以为然。双方为此互不相让。一天,大家又聚在一起争论这个问题,一人提议,干脆让黄兴带兵北上,以迎袁为名,将其北洋军消灭掉。宋教仁不赞成这样做,他说北洋军有重兵把守直隶、山东,革命军根本无法北上。他的话音刚落,同盟会元老、广西才子马君武伸手就是一巴掌,打得他左眼流血不止。马动手兼动口,大骂宋教仁是在给袁世凯作说客,想出卖南京,出卖革命者。[16] 宋教仁第二次当众挨打,系孙中山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的唐群英所为。唐群英,湖南衡山县人,其夫家与秋瑾的夫家有亲戚关系,因此,唐得以和秋瑾相识。1904年,寡居在娘家的唐群英听说秋瑾已去日本留学,便也乘船东渡。她是同盟会中第一个女会员。 作为一名女性,唐群英在进行革命活动时,将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争取妇女权益问题上。1912年2月,她联络湖南的女国民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团体,先后五次向孙中山和临时参议院上书请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订明“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选举权”的条款;4月,她发起成立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并亲自起草了“实行男女权利平等”、“实行普及女子教育”、“实行一夫一妇制度”等十一条政纲。她还通过办报刊、演讲等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同盟会是吸收女党员的,但是,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一则由于以英国宪政为榜样(当时英国妇女没有参政),二则由于不少男会员还存有封建思想残余,所以,在国民党新党章中,规定不接收女党员。 这一规定让唐群英不能接受。1912年8月25日,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有一项议程是宣布新党章,宣布一条,说明一条。当说到新党章中规定不吸收女党员时,坐在台下的唐群英冲上主席台,揪住主持改组工作的宋教仁,结结实实地打了宋教仁一记耳光。 挨马君武的巴掌时,宋教仁还想还手;挨唐群英的耳光时,宋教仁只好捂着面颊退避。[17] 7死因分析 编辑 各方反应 上海《民主报》发表的孙中山电文 袁世凯的第一反应 据章士钊回忆,当宋教仁遇刺的电报传到时,他正在总统府与袁世凯一起用餐。袁闻讯后的反应是叹息说:“遯初(宋教仁的字)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随后闲谈中,袁世凯意指宋案的凶手是黄兴,理由是“黄、宋争国务总理,两派大决裂为证”,章士钊闻之不满,愤然辞出。”[18] 孙中山的第一反应 宋教仁案发生时,孙中山正在访日。1913年3月21日孙中山中止访问,立刻回国,于3月25日返抵上海。 当晚在黄兴家召开国民党高级干部会议。孙中山说“若有两师兵力,当亲率问罪”。 孙中山10年后回忆当时情景,“于是一般同志问我有何办法。我谓事已至此只有起兵。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19] 赵秉钧的第一反应 据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回忆:1913年3月21上午,赵秉钧正主持国务会议。国会选举事务局长顾鳌却突然闯入报告:前门车站收到上海来电,宋教仁昨晚在沪宁车站遭枪击,伤重恐难救活。 赵闻讯面色大变,猛然站了起来,以手掌击手背,环绕会议桌一个劲地兜圈,一面反复喃喃自语: “这一下腌杂了。人家岂不要说我打死了钝初吗?岂不要说卖友吗?我还能算人吗?”[4] 黄兴的第一反应 前左一黄兴,左四宋教仁。 据说开枪时,黄兴正在现场,于是他将宋教仁扶住说:“我们一方面将宋教仁先生送到附近医院,另一方面迅速派人追捕凶徒。” 宋教仁手术出来后,住在单间病房。黄兴代拟一电文,向袁世凯报告遇刺经过。 临终前,“宋已不能语,惟以目四瞩,周视故人,依依难舍。黄兴睹此心痛,用双手扶着宋的臂膀,附耳呼曰:‘钝初,你放心去吧!’宋遂气绝。黄兴痛哭失声。” 在悼宋教仁的挽联中,黄兴严斥 “凶手”:“前年杀吴禄贞,再杀张振武,今年1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1:黄兴在挽联中所说的“今年”是民国3年,即1913年,于这年3月22日死,4月13日召开追悼大会,黄兴因病未参加。[4] 追查凶手 事后警方追查凶手为失业军人武士英、牵涉出包括拥有中华国民共进会的会长和江苏驻沪巡查长头衔的青帮大佬应桂馨、内务府秘书洪述祖(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的曾孙)、内阁总理赵秉钧等人,武士英被捕之后,先供述受应桂馨指示,后又在法庭翻供称系个人所为,否认见过应桂馨而后来暴死上海狱中,各方猜测应属中毒,赵秉钧被迫辞去总理。1914年1月,应桂馨出狱后北上向袁世凯索酬,被人追杀,在逃往天津的火车上被刺。时在天津的赵秉钧曾为之抱怨,不久在家中突然死亡。以致于案情更为扑朔迷离。洪述祖后被抓获,被判处绞刑。 涉嫌凶手 应夔丞向洪述祖报告任务已完成的密电 有毒的子弹结束了宋教仁年轻的生命,但是从没有结束“是谁杀了宋教仁”的疑问。 百年来,以上诸位“第一反应者”都被放在显微镜下一一过目。曾经板板钉钉“证据确凿”的嫌疑者最后似乎也不那么“证据确凿”,曾经慷慨激昂的同志却在怀疑者的笔下显得“疑点重重”: 袁世凯杀宋说 袁害怕宋教仁以合法手段取得权利,后见收买不成,便布置歹徒,对宋教仁下了毒手。 《宋教仁被刺案内应夔丞家搜获函电文件》(右图)(章伯锋、李宗一主编)中收录了,案发前后,应桂馨和袁世凯,洪述祖来往的电报。电报内容已经赤裸裸说明袁世凯杀宋教仁的意图。 另,《张浦泉先生回忆录、日记》说:宋遁初被难后,洪自南来,又见总统一次。总统问及遁初究系何人加害。洪曰:“这还是我们的人,替总统出力者。”袁有不豫色。洪见袁颜色不对,出总统府,即到内务部告假,赴天津养病。 以当时国民党在国会的得票率,还不能肯定宋教仁一定能够组阁,也就不存在谁怕谁、非要杀谁的问题。 1913年国会选举席次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虽为参众两院第一大党。但是都没过半。而支持袁世凯的进步党,以及“其它党派” 组成的“拥袁”派却过了半数。【此图有问题,宋教仁是1913年3月被刺,进步党是1913年5月成立的,宋死时还没有进步党】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其它党派”的性质。其成员大多由袁大总统直接点派的“蒙藏等地议员”组成。 何况当时跨党人士比比皆是。引退后的伍廷芳,就被先后拉入11个 党。国民党议员的组成也是“什么人都有”。到关键时刻伍廷芳式的议员会投哪个党的票? 赵秉钧杀宋说 “根据在场目击证人和其他人士举报,嫌凶很快就锁定在无业流 当时报刊上列出的“谋杀宋先生之关系者” 氓武士英头上,随后又有古董商王阿法举报,江苏驻沪巡长应桂馨曾向他出示了某人照片,以1000元赏格,让他去杀掉该人。他推辞了,案发后,他发现照片上的人正是宋教仁。 1901年,袁世凯委以赵秉钧创办巡警的重任,命其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他率新军改编成1500名巡警驻天津。其后又建立全省巡警网,深得袁的欢心。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赵秉钧出任内务总长。 1912年8月,任代理国务总理。 赵秉钧在北京《新纪元报》上发表谈话,说他在唐绍仪内阁期间和宋既是同僚,又是至友。宋住在西直门外的农事实验场,离城十里,有时天晚无法出城,宋总是住在他家,彼此无话不谈。宋离京南下时,欠了5000多元的债,都是他替宋还的。 法庭呈现的“密电”中并不能得出赵参与并赞成杀宋密谋的结论。因为所有密电、信件中最恶毒的字眼是“毁宋”,而“毁宋”不一定就是杀宋,有证据证明之前应桂馨已经搜集了一些试图诋毁宋教仁名誉的黑材料。 主犯应桂馨此人是个两面间谍角色。赵秉钧曾自辩说:我只和他有“书信往来”,他却帮黄兴将私存公债六十万转抵义丰银行私存…… 赵质问:“书信往来与银钱往来孰轻孰重。” 1914年2月26日赵秉钧死。袁世凯令照陆军上将例从优予恤,后追封赵为“一等忠襄公”。 赵死后传说纷纷。坊间说是袁毒死了赵,说:赵抑郁成疾,袁特派名医给他看病。谁知药入口后,腹如刀绞,便呜呼毕命了。但反此说者认为:从各方面看赵都更象病死而非被人毒杀,袁杀赵找不到铁证。 陈其美杀宋说 辛亥前,同盟会发生过两次倒孙风潮,在这两次倒孙风潮中,宋都没有站在孙一方。由此,陈其美等铁杆拥孙派对宋颇为怀恨。 陈其美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宋与孙处处相反。孙主北伐,宋主南北议和,推袁作总统。孙主定都南京,宋和章太炎都主张定都北京。 俩人政见也大相径庭:孙主张实行美式总统制,宋主法式责任内阁。孙坚持要做大权独揽的大总统,不愿受人制约,理由是内阁制“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因为在此非常时代,吾人不能对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而误革命大计”。双方争到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于是,作为国民党内的激进派,陈其美利用孙中山出国之机,在孙中山不知道的情况下,贸然杀宋,以造成既成事实,进而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近可以让自己更上一层楼,顺理成章地接孙的班,远可以激发党人国人,发起反袁“二次革命”。 时袁世凯为稳定政局,正在全国“打黑”,应桂馨出面发起的共进会,也是带有黑帮性质的组织。负责打黑的洪述祖南下之后,应桂馨同他达成交易,愿受政府招安,并自告奋勇承担“毁宋”任务。洪述祖护主心切,“假托政府名义”向应桂馨下达指令,以致回京后秘密函电往来。但应桂馨脚踩两只船,一面跟洪述祖联络,一面向同门大哥陈其美透露了“毁宋”计划,陈其美巧妙利用国务院秘书洪述祖的“毁宋”计划,安排应桂馨和一班党人成功地实施了“杀宋”计划。 当时上海是陈其美势力的大本营,宋案从刺杀到审判都发生此处。和以往刺杀案悬而未破相反的是,刺宋案的破获却是出乎意料的顺利,几乎要用难以置信来形容。 而凶手武士英在监狱的神秘死亡,似乎也与陈其美有关。当时看守武士英的沪军六十一团,是国民党人黄郛的部队。而陈其美、黄郛和蒋介石是拜把子兄弟。 这一切不禁使人开始怀疑上了陈其美。 宋教仁 行书五言联 1913年3月27日,梁启超在写给女儿梁思顺(令娴)的家信中:“宋氏之亡,促吾加慎,……刺宋之人(真主使者陈其美也),胪列多人,我即其第二候补者,今将彼宣告文剪寄,应某谋北来刺我,二十日前蜕丈已电告矣。” 反方:陈其美和宋教仁交情深厚,又同为一个战壕里的同志,而且宋被刺时,陈就在身边,事后表现也可圈可点。在宋案中,虽然陈其美疑点重重,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陈其美就是杀宋的幕后黑手。那些宋陈恩怨都是捕风捉影。 宋案已发生了百年,这样的争吵在私底下就从来没有停过。 因为宋案当年没有真正经过司法程序开庭审理,二次革命就爆发了,所以从法律的角度讲,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谁是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 这一百年来,人们情愿花大量的时间在“谁杀了……”上,谁也不愿意花时间想想,宋的事业为什么随着这个31岁年轻人的肉体消失,再也不能于“我国”引起哪怕一点点的涟漪? 8后人纪念 编辑 宋教仁故居 1.宋教仁故居(出生地,现已重建)坐落在桃源县漳江镇渔父村,该村风景优美、秀丽,故居毁于十年动乱,对这位近代民主革命家,桃源县委县政府拟在县城重建渔父祠,以为纪念。 2.宋教仁故居(鬯春堂,位于北京动物园):在北京动物园最西端,游客罕至的绿荫深处,有一座欧式 鬯春堂 巴洛克风格的精致小巧的两层洋楼,这就是清末慈禧太后往来于大内皇宫与“夏宫”颐和园之间的行宫畅观楼。与畅观楼遥对,是清乾隆时期乐善园的遗存建筑鬯春堂。鬯春堂灰色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回廊,周围假山环抱,古槐遮荫。这清幽静谧的楼房,曾住过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国民党的实际组建者宋教仁。 畅观楼建于光绪年间,是清末乐善园中最高的一组建筑,也是北京地区惟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慈禧太后西式行宫,其建筑风格为欧洲巴洛克造型。畅观楼坐北朝南,三面环水,背靠青山,楼南小溪之上建有汉白玉小桥一座。桥南两侧摆搁铜铸雄狮、麒麟各一,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清代北京地区铜铸之精品。 辛亥革命后,畅观楼曾作为北平农事实验场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袁世凯当政时期,畅观楼一度成为国民党先贤在京秘密串联抗袁人士组织政党内阁、实现真正共和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畅观楼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许多名人先贤驻足的痕迹。 1916年6月,为纪念宋教仁,人们特地在鬯春堂与畅观楼之间建造了一座高约2米的宋教仁纪念塔。纪念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只余一座两层的塔基。 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 1924年6月在上海闸北群地百余亩建成宋公园(现名闸北公园),葬宋于园内,墓呈半球形,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先烈革命的凌云之志,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墓前方立有宋教仁先生的石雕像,作支坐侧思状,下为石座,石座上有章太炎的阳篆“渔父”二字,于右任撰书刻铭: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嗟嗟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呜呼!”[20] 白话文翻译如下: 先生的死,全天下的人都感到惋惜。先生的行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又要如何记载呢。照实写下吧?实写有人会杀了我。扭曲事实写出来吧?这样连天都要杀我。哀叹你在九泉之下的泪水,天下人流出的鲜血,我所写的墓志,都将成为那国贼的铁证。我把它刻在空山的石碑中,期待将来有一部好的史书,将史实刻在各位的心中,将证据永存于天地。叹息! 挽联 宋教仁逝世后,社会各界纷纷表示痛心惋惜,当时许多名人纷纷题写挽联,一时蔚为大观。以下列出主要的几条:   孙中山(两幅)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21] 章太炎   愿君代彗孛   为我扫幽燕   黄兴   前年杀吴禄贞,去(1912)年杀张振武,今(1913)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却是袁世凯   汤化龙   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沉,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   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移笔向谁言。   张子通   只身系安危,为先生哭,为吾党哭,为民国哭; 大名垂宇宙,是文学家,是道德家,是政治家。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宋教仁(5张) 宋教仁(6张) 词条图片(14张) 1/1 辛亥革命 · 1911 革命人士 同盟会 兴中会 孙中山 ▪ 陈天华 ▪ 杨衢云 ▪ 杨鹤龄 ▪ 陈少白 ▪ 尤列 ▪ 陆皓东 华兴会 黄兴 ▪ 宋教仁 ▪ 章士钊 ▪ 刘揆一 光复会 蔡元培 ▪ 陶成章 ▪ 秋瑾 ▪ 徐锡麟 ▪ 龚宝铨 ▪ 章炳麟 ▪ 熊成基 ▪ 陈魏 共进会 张振武 ▪ 焦达峰 ▪ 孙武 ▪ 熊秉坤 ▪ 伍廷芳 文学社 蒋翊武 ▪ 刘复基 ▪ 张廷辅 ▪ 胡瑛 其他成员 邹容 ▪ 陈其美 ▪ 徐宗汉 ▪ 林觉民 ▪ 廖仲恺 ▪ 谭人凤 ▪ 林森 ▪ 唐绍仪 ▪ 咸马里 ▪ 阎锡山 ▪ 胡汉民 ▪ 赵声 ▪ 陈炯明 ▪ 郑祖荫 ▪ 蔡锷 ▪ 汪精卫 革命军 黎元洪 ▪ 吴兆麟 ▪ 何贯中 ▪ 李济深 清政府 执政皇族 光绪帝 ▪ 慈禧太后 ▪ 隆裕太后 ▪ 爱新觉罗·溥仪 ▪ 爱新觉罗·载沣 ▪ 爱新觉罗·载洵 立宪派 康有为 ▪ 梁启超 ▪ 谭嗣同 ▪ 严复 出洋大臣 戴鸿慈 ▪ 端方 ▪ 李盛铎 ▪ 尚其亨 ▪ 爱新觉罗·载泽 ▪ 绍英 镇压军 萨镇冰 ▪ 荫昌 ▪ 博尔济吉特·瑞澄 北洋军阀 袁世凯 ▪ 段祺瑞 ▪ 冯国璋 ▪ 徐世昌 ▪ 吴佩孚 ▪ 曹锟 ▪ 张勋 参考资料 1. 叶署明 .国会现场:1911—1928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05 :120-140 . 2. 谁谋杀了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 .搜狐 [引用日期2014-10-17] . 3. 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宋教仁 .天下湖南 [引用日期2014-02-10] . 4. “公真第一人”——写于宋教仁被害及去世100周年(图) .解放网 [引用日期2014-02-10] . 5. “顶难驾驭的,只有一个宋教仁” .文新传媒 [引用日期2014-02-10] . 6. 宋教仁被刺真相:架空孙中山被革命党暗杀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2-14] . 7. 宋教仁与民初制宪的政体选择 .法律教育网 [引用日期2014-02-15] . 8. 朱惟精 .朱惟精雕塑集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24 . 9. 《蔡元培书话》 .语文资源网 [引用日期2014-02-10] . 10. 刘泱泱:宋教仁评价论略 .新闻中心 [引用日期2014-03-2]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军事人物 , 中国历史 宋教仁 宋教仁图册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992649次 编辑次数:209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1-15 创建者:leo1234
114
积极的沉默
作者:吴伯凡,梁冬 第一部分 [分卷阅读] 序言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1)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2)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3)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4)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1)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2)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3)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4) 高效率的无效果(1) 高效率的无效果(2) 高效率的无效果(3) 量子学中的智慧(1) 量子学中的智慧(2) 量子学中的智慧(3) 量子学中的智慧(4) 第二部分 [分卷阅读] 积极的沉默(1) 积极的沉默(2) 积极的沉默(3) 积极的沉默(4) 抱怨这种病毒(1) 抱怨这种病毒(2) 抱怨这种病毒(3) 抱怨这种病毒(4) 有毒的瘾头(1) 有毒的瘾头(2) 有毒的瘾头(3) 养喜神,去杀机(1) 养喜神,去杀机(2) 养喜神,去杀机(3) 养喜神,去杀机(4) 养喜神,去杀机(5)
115
贺卫方
收藏3797676 贺卫方 锁定 男,1960年7月生,山东省牟平县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85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主持《比较法研究》季刊编辑工作。1995年调至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任教。1992年被聘为副教授,1999年被聘为教授。1993年6-7月美国密执安大学、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学院访问学者。担任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快速导航 名人微博 目录 1简介 2作品 3论述 1简介 贺卫方 贺卫方,网名“守门老鹤”。大饥荒年间出生,家在山东牟平——过去叫县,后来改作“烟台市牟平区”,很有些城市化的味道,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说牟平县。老家地处烟台与威海两市之间,近海,方言有特色,同乡好友、山大学者罗福腾氏有《牟平方言词典》行世,让牟平在语言学界小有名气。十八岁离家,远赴巴渝读法律,命运和口味都为之一变。四年后到京,读外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留中国政法大学,做不讲课的教师,编辑《比较法研究》季刊。在学院路四十一号院蜗居十年后转会北大,成为讲课的教师,编辑《中外法学》双月刊(按:自2007年8月起不再担任《中外法学》主编),偶尔发表点文章。很庆幸生在一个有大学的时代,使自己这种既不喜官场气息又不懂经商之道还恐惧农耕之累的散木之人居然可以过上一种不失尊严的生活。[1]  2作品 主要著作和译作有《新波斯人信札》(与梁治平、齐海滨等合著)、《外国法制史》(与由嵘、张学仁、高鸿钧等合著)、《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与美国汉学家Karen Turner及高鸿钧合编)、《走向权利的时代》(副主编)、《法边馀墨》、《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编)、《司法的理念与制度》、《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美国Harold J.Berman著,与高鸿钧等合译)、《比较法律传统》(M.A.Glendon,M.W.Gorden和C.Osakwe合著,与米健、高鸿钧合译)、《比较法总论》(K.Zweigert & H.Koetz著,与潘汉典等合译)、《比较法律文化》(Henry W.Ehrmann著,与高鸿钧合译)、《美国法律辞典》(Peter Renstrom编,主译)、《运送正义的方式》、《具体法治》、《超越比利牛斯山》等。 [2]  3论述 在现在的中国,我们仍然需要有麦迪逊、汉密尔顿和杰伊们奔走呼号,使得我们这个老大中华的制度建设上轨道。 贺卫方无疑是中国当今法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但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他身上折射出在当下中国急剧转型的时代一名知识分子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追求的“合理冲突”,而这种“合理冲突”也许正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所稀缺和迫切需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贺卫方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法学界、在于法学研究,而应在更为宏大和深刻的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加以诠释。 提到贺卫方,就不能不提到1998年初刊登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复转军人进法院》。正是从这篇文章,贺卫方开始在大众传媒的层面上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正是从这篇文章,人们开始逐渐认识这位敢于直面中国司法现状、不愿躲在书斋里不闻天下事只读圣贤书的学者。这篇文章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司法系统人才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与此同时也遭到了来自军方和法院系统的强烈反应和巨大压力,《南方周末》甚至为刊登此文而致歉。然而贺卫方并未因此而“逃回”书斋,不问世事。相反,关注司法现状成为他关注中国整个法治状况的路径和突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足迹踏及大江南北,在基层法院、大学,甚至在偏僻的乡村,人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感受到他为传播法治理念和思想的不懈努力。自1998年开始,他每年在北大以外的演讲都不下30场,几乎是不到半个月就有一场,与此同时,一大批关注现实的文章出现在媒体上,并最终汇成学术随笔集《法边馀墨》、《具体法治》以及《运送正义的方式》,这在一向偏好长篇大论、不屑于其实也不善于挥洒自如的小文章的中国法学界颇显“另类”和难得。也正是这些豆腐块文章在给人们带来精辟、独到和理性的法律分析与法治理念的同时,也闪现出贺卫方在学术上的灵感和远见。 强调文章原创性和思想性的贺卫方对写“引经据典”的学术论文和专著颇感兴味索然。他曾以《联邦党人文集》为例,来说明那些本来发表在报章上浅白易读的篇章也许并不符合理论家的要求,但是,对于后来制度的发展却是影响深远的,被后世视作法学和政治学的经典,甚至这些本不以理论创造为追求的文章也具有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后来多少理论家靠它吃饭就足以证明它的理论内涵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在他看来,“在现在的中国,我们仍然需要有麦迪逊、汉密尔顿和杰伊们奔走呼号,使得我们这个老大中华的制度建设上轨道。” 然而在人们偏向以“著作等身”、“鸿篇巨制”、“学术进路”作为评判学者价值的标准时,贺卫方因其体系化的学术著作少有面世而社会活动“过于忙碌”开始招致一些批评,在学校、在网络上出现了关于他学术无长进、老调重弹、牺牲学术而过多参与现实不值得的种种议论。面对这些批评、议论,贺卫方总是以一种坦诚、宽容和深刻反思的心态面对,尤其是对“爱之深,责之切”的学生,他甚至会感到不安和自责。在一篇回应文章中,他说道:“……能够得到大家如此关心,心中极感温暖,同时,也极感惭愧……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这种现状的严重性,也会想方设法地改变这种状况……我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法律学人,究竟应当怎样设定自己的角色,以怎样的方式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 尽管困惑、甚至孤独,但在现实中努力做事的步伐却从未停止。从将《比较法研究》塑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法学专业刊物到2000年入主《中外法学》,“把一个险些沦落为北大法学院‘自留地’的《中外法学》变成真正开放性的‘公园’”;从翻译《比较法总论》、《法律与革命》、《美国法律辞典》诸书到担任众多大型法学丛书的编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法律文库)、副主编(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法学名著译丛)、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司法文丛”、三联书店出版的“宪政译丛”);从1998年起,蝉联三届由学生评选的北大法学院“十佳教师”,到1999年度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2000年度当选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并位居第一;从早年间极富先见性的《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对中国法官现状的一个透视》到《对抗制与中国法官》和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无论是作为编辑、译者,还是身为师者、学人,贺卫方其实都已给我们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作为一名身处转型时期的法学家,贺卫方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探索所取的是一种知识角度的进路。在一次访谈中,贺卫方对自己是保守主义还是激进主义的阐述也许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他说:“现在的各种所谓某某主义派系都跟我不沾边。我觉得这个东西可以作更细致或者更复杂的划分,而很难用贴标签的方法归类……我觉得我有点儿像另外一种保守……怎么解释呢?比方说,在法律专业里,我把法律理解为一个有两千年历史的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我偏向于认为知识很重要,古往今来的这一套东西很重要,我自己强调的我们应该重视的东西恰好是西方古典的一些东西,即西方从古罗马就一直传承下来的这一套东西。但是有人说,西化是一种激进,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说我是激进的。但是我又可以理解为保守,因为这是保守某种超越了国界、具有悠久传承历史的专业化知识,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保守吧。不过我觉得保守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搞法律的人应该有一种保守的气质和精神。”[3] 参考资料 1. 博客 . 2. 守门老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简介 . 3. 贺卫方: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 词条标签: 人物 , 话题人物 , 法律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116
sigmund freud
收藏5223234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编辑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般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1]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外文名Sigmund (Schlomo) Freud 出生日期1856年5月6日 出生地奥匈帝国 摩拉维亚省 弗赖堡镇 逝世日期1939年9月23日 逝世地英国 伦敦 父 亲雅各布·弗洛伊德 母 亲阿玛丽娅·弗洛伊德 配 偶玛莎·伯奈斯 民 族犹太族 国 籍奥地利 职 业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 毕业院校维也纳大学 主要成就创立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著作《梦的解析》《超越唯乐原则》 主要荣誉歌德奖 目录 1人物生平 ▪ 童年时期 ▪ 学生时期 ▪ 工作初期 ▪ 研究催眠 ▪ 创立理论 ▪ 影响扩大 ▪ 学派分裂 ▪ 后期研究 ▪ 人生后期 2主要作品 ▪ 主要专著 ▪ 主要文章 3理论思想 ▪ 精神分析理论 ▪ 社会文化观 4人物影响 ▪ 精神分析 ▪ 人文领域 5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童年时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的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一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母亲又生下了四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一个儿子亚历山大。 学生时期 1872年弗洛伊德和母亲 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实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初高中一贯制)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在高中时,他受一位朋友的影响,想将来成为一名律师。1873年秋,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学专业。在这里,他把名字从西格斯蒙德改为了西格蒙德。在这一阶段,他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还认真阅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还听了布伦塔诺的课程。从大学第三年开始,他开始到恩斯特·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学习生理学。1879年他被军方征召从事了一年的医疗服务工作。188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学校毕业。 工作初期 毕业后,弗洛伊德在布吕克的实验室工作了一年。1882年6月和玛莎·伯奈斯订婚。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萨彼里埃医院(Salpêtrière)跟沙可学习。1886年2月他返回维也纳。1886年春,由于经济原因,他开始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 研究催眠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案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的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了解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到法国南锡向伯恩海姆学习。他还说服一个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创立理论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 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影响扩大 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协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种种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 弗洛伊德、霍尔、荣格等在克拉克大学的合影 、错放东西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1905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梦境以揭示并治疗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他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招来很多对弗洛伊德的嘲讽。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了该校20周年校庆,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 学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几次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继承人荣格的理念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荣格对于弗洛伊德在关于人的发展和对神经症的分析中过度强调性感到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正式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后期研究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 人生后期 弗洛伊德与爱女安娜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可能与他每天抽太多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很多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书立说。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2] 2主要作品 编辑 主要专著 出版年 著作 英译版及出版年 1895  Studien über Hysterie, co-authorJosef Breuer Studies in Hysteria, 1936  1899 Die Traumdeutu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913  1904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1914  1905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 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Sexual Theory, 1910  1910  Über Psychoanalys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 1949 1913  Totem und Tabu: einige Übereinstimmungen im Seelenleben der Wilden und der Neurotiker Totem and Taboo: Resemblances Between the Psychic Lives of Savages and Neurotics, 1918  1924  Zur Geschichte der psychoanalytischen Bewegung The History of the Psychoanalytic Movement, 1917 1916–17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1920  1920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1922  1923  Das Ich und das Es The Ego and the Id, 1927  1926  Hemmung, Symptom und Angst Inhibition, Symptoms and Anxiety, 1927  1926  Die Frage der Laienanalyse The Problem of Lay-Analyses, 1927  1927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1928  1930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1930  1933  Neue Folge der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1933  1939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 Moses and Monotheism, 1939  本表格资料来源:[3] 主要文章 发表年 标题 1905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1906 My Views on the Part Played by Sexuality in the Aetiology of the Neuroses 1908 "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 Illness  1909 Analysis of a Phobia in a Five-Year-Old Boy 1909 Notes upon a Case of Obsessional Neurosis 1910 A Special Type of Choice of Object made by Men 1911 Psycho-Analytic Notes on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a Case of Paranoia 1912 Types of Onset of Neurosis  1912 The Most Prevalent Form of Degradation in Erotic Life  1913 The Disposition to Obsessional Neurosis 1915 A Case of Paranoia Running Counter to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Disease 1918 From the History of an Infantile Neurosis 1919 A Child is Being Beaten: A Contribution to the Origin of Sexual Perversions 1920 The Psychogenesis of a Case of Homosexuality in a Woman 1922 Medusa's Head 1922 Some Neurotic Mechanisms in Jealousy, Paranoia and Homosexuality 1923 Infantile Genital Organisation 1923 A Seventeenth-Century Demonological Neurosis 1924 The Dissolution of the Oedipus Complex 1925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xes   1927 Fetishism 1931 Female Sexuality 1938 The Splitting of the Ego in the Process of Defence 本表资料来源:[2] 3理论思想 编辑 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者“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所以必须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这些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对梦进行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过失”变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弗洛伊德认为,导致过失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做梦的心理机制类似,都是被压抑于意识中的愿望经过扭曲掩盖后的表达。通过对这种过失行为的分析,能够发觉深层的潜意识的内在动机。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来消除或减少这种刺激。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 人格结构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自我之间,监督自我,予以适当满足。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应地发展为研究这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人格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erogenous zone)可以得到满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生殖器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器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的一种警示。他把这种焦虑论称为“焦虑的信号理论”。他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它是后续焦虑的基础。弗洛伊德把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y)、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客观性焦虑是指个人在现实世界遇到实际危险时产生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是在担心因为表达本能欲望而担心被惩罚时产生的。道德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是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焦虑状态往往是两种或三种焦虑的混合状态。他的精神分析强调了将神经症转化为现实焦虑的重要性,从而最终解除现实焦虑。 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机能。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整理了弗洛伊德的相关论述,发现他主要提出了8种自我防御机制:否认、移置、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倒退、压抑和升华。否认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移置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时,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投射指把自己内心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合理化指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代替原来的理由。反向作用指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倒退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用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压抑指把引起焦虑的观念和冲动压到潜意识中去。升华指把本能冲动转移到社会赞许的方面。[4] 社会文化观 在晚期,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涉及人类诸多的社会文化领域。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和人类文明相对立。他所理解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他认为,文明发展的动力只能来自于对个人的本能的压抑和升华。他把人性中比较崇高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无私的爱解释为性爱的扩散,即避免对性爱对象的过分依赖而把爱的能量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结果,借以说明人类群体相互团结和文明得以巩固的心理原因。 弗洛伊德根据上述理论来阐述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他主张俄狄浦斯情结是宗教和道德产生的根源。宗教中的上帝是原始人类的父亲意象的替代,道德规范源于乱伦禁忌。再如,他把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解释为俄狄浦斯情结。文学家和艺术家必须把他们被压抑的性爱冲动升华到创作领域中,才能在想象中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而不被它强大的能量所压倒。同样,文学和艺术品的读者和观众在阅读、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能使自己的性爱冲动得到释放。 4人物影响 编辑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创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并且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治疗方法体系。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以前,传统心理学除了行为主义外,都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虽然历史上也有学者论述过潜意识问题,但是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体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生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模式。也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和起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他还开创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系统的探讨和科学的解释却是自精神分析新心理学而起。他把变态心理学从简单的描述转变为精神动力的研究。虽然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是弗洛伊德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传统的精神分析属于本我心理学的范畴,有些心理学家虽然对自我有独到的见解但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系统化,唯独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学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我心理学体系,艾里克森则是当代自我心理学的最大理论权威,把自我心理学发展成为毕生发展心理学。 尽管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术不是第一个把个体语言用于心理治疗的人,而且这种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却对很多20世纪的心理治疗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后来的治疗系统或许采取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但是都在按照弗洛伊德的方法试图通过让病患谈论自己的问题来改变其行为。[4] 人文领域 弗洛伊德不仅仅革新了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系统,他在社会学中也是一位有很多独到的看法。他写了五本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图腾与禁忌》(1913)、《群体分析及自我之分析》(1921)、《幻觉的前景》(1928)、《文明及其不满》(1930)以及《摩西和一神教》(1939)。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派对心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是在美国,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代表。[4] 5人物评价 编辑 英国生物学家A. G. 坦斯利评论弗洛伊德的写作风格时说:“尽管弗洛伊德在写作时表达不是很系统,有时候会有含糊不清或不一致的情况,但他的行文风格优美、流畅、明晰而优雅,读起来让人很愉快,每个句子都意蕴深厚。”在聊起他的谈吐时,坦斯利说:“聊天时他也是个很好的伙伴,充满了风趣和幽默,而又不乏一针见血的智慧。”而在说起弗洛伊德坚持观点毫不退让时,他说:“弗洛伊德坚持自己的结论,对同行的敌对观点毫不在乎……要像他的某些同行那样妥协的话很容易,无非是修改一下措辞,或者选择用更抽象的、与主流思想相比不是那么突兀的说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拒绝这么做,因为这样……不是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的最完美表达。”[5] 美国心理学家T. H. 黧黑说:“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他的学说影响了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流行心理学……弗洛伊德、达尔文和马克思可算是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他公开宣称和哥白尼、达尔文站在同一线上,向人们幼稚的自我中心挑战,希望唤醒人类,使之迈向成熟的自知之明。他对人类的本性和必然的灾难充满了悲观的结论,但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中却存在着一丝的希望,希望人们能以理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6] 美国心理史学家E. G. 波林说:“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了解人性……他忠于自己的基本信念而辛勤劳动工作了五十年,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不惮修改,以使其趋于成熟,为人类的知识做出贡献。他是一个领袖,在自己的周围集结起一群有力的支持者,其中有一些人毕生效忠于他,另一些人则不再以他为‘父’,批评他的学说,并各自建立敌对的派别。……他的观念日益扩展,直至他的有关人类动机的全部思想普及于心理学家们和普通人之间。在他们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几乎和达尔文主义同样耳熟了。他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如果谁想在今后三百年里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7] 心理学 著名宗教哲学家 参考资料 1. 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史[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461-2. 2. Muckenhoupt M. Sigmund Freud: Explorer of the Unconscious[M]. OUP, 1997. 3. "Freud, Sigmund"[CP/DK]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3. 4.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293-314. 5. Tansley A G. Sigmund Freud 1856-1939[J]. The British Royal Society.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41, 3(9):246-75. 6. 黧黑. 心理学史——心理学主流思想的发展[M]. 陈仁勇, 译. 台北: 野鹅出版社, 1987: 264. 7. 波林. 实验心理学史[M]. 高觉敷,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813-4. 词条标签: 书籍 , 社会学科 , 教育 , 人物 , 科学家
117
麻城冤案
雍正 死人回来 办案时限太短 否则罚俸 行政降级
118
活珠子
收藏691253 活珠子编辑 活珠子是南京著名的特产,是当鸡蛋即将孵成一个生命但是又没有完全成形,蛋里面已经有了头、翅膀、脚的痕迹,这种亦鸡亦蛋的鸡蛋孵化物叫做“活珠子”。“活珠子”是经传统孵化发育而成的鸡胚胎,因其发育中囊胚在透视状态下形如活动的珍珠,故称“活珠子”。 活珠子和旺鸡蛋是有区别的,旺鸡蛋是孵化不成功的鸡蛋,而活珠子则是十二天左右的正在孵化中的鸡蛋。二者的味道也有较大差别,活珠子的味道更加鲜美,且营养价值更高。 中文名活珠子 又 名毛鸡蛋 地 区南京 起 源清咸丰年间 目录 1历史渊源 2地方美味 3吃法方式 4制作过程 5营养价值 6相关区别 1历史渊源 编辑 活珠子 早在清咸丰年间,“活珠子”就在南京地区食用成风,并成为治疗眩晕的食物单方,是民间传统食补珍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鸡胚蛋有治头痛、偏头痛、头疯病及四肢疯瘴之功能。”童叟弱者如能常食之,有健脾、胃作用,遂而起到强身健体之功效。经科学方法检测,“活珠子”富含游氨基酸和多种生物激素,特别是胚胎液,富含活性生态营养元素,极易为人体所吸收。经常食用“活珠子”,能显著改善因气血虚亏所引起的多种症状,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滋补养颜,保健强身。“活珠子”还因其鲜活、卫生,胚胎在蛋壳内无任何污染,被誉为“天然真空包装物”,是现代生活中难得的绿色生物。 2地方美味 编辑 在南京,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爱吃一样东西,就是活珠子。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其实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没孵化出来的小鸡,就也是鸡的胚胎,但是外形就像鸡蛋一样. 有很多外地朋友到了南京来看到这个,都觉得很恶心,可是啊,味道真的是非常鲜美!虽然外形和鸡蛋没二样,但是味道却比鸡蛋好很多!“活珠子”是当鸡蛋即将孵成一个生命但是又没有完全成形,蛋里面已经有了头、翅膀、脚的痕迹,这种亦鸡亦蛋的鸡蛋孵化物叫做“活珠子”。“活珠子”是经传统孵化发育而成的鸡胚胎,因其发育中囊胚在透视状态下形如活动的珍珠,故称“活珠子”。 3吃法方式 编辑 最好的活珠子是11-12天的,为防止鸡蛋破裂鲜美的汁流失,你需要用冷水小火慢煮开以后和再和正常煮鸡蛋的时间差不多就可以,吃时选鸡蛋两头有大的那头敲破轻吸,吸喰中鸡胚胎会随汁进入你的口中。不用加任何的盐之类的佐料(除了蛋底那个硬块要沾盐吃好吃,小孩子就不要吃这硬块了)。 4制作过程 编辑 活珠子的制作过程十分简单。只要将健康的鸡蛋孵化14或15天(如果多一天或少一天就没了那效果),蛋里是健康的有生命的胚胎,这就是所谓的“活珠子”。 5营养价值 编辑 图片 图片(5张) 活珠子之所以享有盛誉是因为它具有“双绝”。活珠子的味道十分鲜美。那蛋壳里还没有孵化出来的小鸡 小鸡的肉质之鲜美度是其它鸡不能比的。它的肉不仅鲜美,还有能和河豚相媲美的嫩质。剥开那蛋壳,咬一口那还没有孵化出来的小鸡,那香嫩的肉和鲜滑的汁水在你口中翩翩起舞,真是想想也让人陶醉。怎么样,流口水了吧,这就是活珠子的“一绝”——味道绝。 活珠子是民间一大补品。具有养颜美容、保健补血等功效,其营养成分与普通鸡蛋相比,活珠子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和婴幼儿所必需的2种氨基酸,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的牛磺酸增加近20倍,促进婴幼儿骨骼生长和防止老年骨质疏松所需的钙增加6倍多,其它营养成分均显著高于普通鸡蛋。而对人体不利的脂肪含量下降50%,胆固醇仅为原有的五分之一,实为理想的绿色食补佳品。一枚普通的草鸡蛋,经过科学孵化后质变为"活珠子",不但其价格飙升至每枚2 元左右,而且还风靡大江南北。有人曾经做过试验,一枚活珠子的营养价值可以和同样重量的牦牛骨的营养价值相媲美。这就是珠子的“二绝”——营养绝。 6相关区别 编辑 活珠子和旺鸡蛋是有区别的,旺鸡蛋是孵化不成功的鸡蛋,而活珠子则是十二天左右的正在孵化中的鸡蛋。二者的味道也有较大差别,活珠子的味道更加鲜美,且营养价值更高。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食品
119
唐灭高丽之战
名 称唐灭高丽之战 地 点朝鲜半岛 时 间666年-668年 参战方唐 高句丽 新罗 结 果唐朝成功灭亡高句丽 参战方兵力唐罗联军 高句丽军 目录 1背景 2起因 3经过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4结果 5影响 6评价 1背景 编辑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1] 2起因 编辑 唐朝初立,曾与高句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2] 3经过 编辑 第一阶段 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 势力分布 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即“唐太宗攻高丽之战”)。 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十七日,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高句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句丽的预期目的。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唐军数次击败高句丽军,高句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句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句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句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句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3] 第二阶段 唐朝于辽东攻打高句丽效果不大后,调整了针对朝鲜半岛的策略。确定:先派兵渡海,与新罗联手打击百济,渡海远征军在半岛取得立足点后,再与辽东方面的唐军南北夹击高句丽。其时,大将刘仁轨建议:“欲吞灭高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 显庆五年(660年)三月初十,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3万渡海,进行登陆作战。任命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5万与苏定方配合作战。  八月,苏定方率唐水陆大军船队从城山(今山东荣成)启航,横渡黄海,至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据熊津江口拒守。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后续唐军船队正逢涨潮,源源开到,一时扬帆盖海,无比壮观。百济军根本抵挡不住,迅即被击溃,死伤数千。唐军顺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 从陆路助攻的新罗军,进展却不大顺利,遭遇百济名将阶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后勉强惨胜。  唐军水陆大军刚一站稳,就齐头并进,沿江而上,直趋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距城20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万余,又穷追残敌直抵泗比城下。  百济义慈王与太子扶余隆逃向北部边境,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兵固守。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率左右逾城归降,百姓皆从之。苏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帜,扶余泰处境窘迫,只好献城请求处置。此后,扶余义慈、扶余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继投降。百济宣告灭亡。[2] 第三阶段 乾封元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男建自称莫离支,发兵讨伐男生。男生派其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援。六月初七,唐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又命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 九月,庞同善大败高句丽军,与泉男生会合。高宗诏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十二月,唐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亦为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句丽。征调河北诸州县的全部租赋以供辽东军用。 二年九月十四日,李绩兵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镇守,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泉男建派兵袭击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营地,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将其击败。高侃率军进至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句丽军交战不利,高句丽军乘胜追击,薛仁贵引兵从侧面袭击高句丽军,大败之,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在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郭待封率水军从别道趋平壤。郝处俊在高丽城下击败高句丽军。 总章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绩等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泉男建遣兵5万妄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绩军遭遇,唐军大胜,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振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 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分其境为9都督府、42州、100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万镇守其地。[2] 4结果 编辑 唐经过长期对高句丽的骚扰作战,使其国力日趋下;又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军;随后抓住高句丽内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夺占其战略要地,终于将高句丽击灭。[2] 5影响 编辑 高句丽不灭,宋明痛史要提前,从隋炀帝到唐高宗,伟大的君王为子孙免除了后患,即唐太宗所谓“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含章可贞,无成有终。唐对高句丽的用兵,没有因为太宗之死而停下脚步,高句丽经过了太宗的三度征伐,已经式微,终于于668年,被唐高宗所灭。[4] 6评价 编辑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 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5] 唐朝历史事件 初唐 ▪ 晋阳兵变 ▪ 唐朝统一战争 ▪ 玄武门之变 ▪ 渭水之盟 ▪ 唐突厥战争 ▪ 贞观之治 ▪ 租庸调制 ▪ 羁縻政策 盛唐 ▪ 永徽之治 ▪ 白江口之战 ▪ 唐灭高丽之战 ▪ 韦后之乱 ▪ 开元之治 ▪ 募兵制 ▪ 怛罗斯之战 ▪ 安史之乱 中唐 ▪ 藩镇割据 ▪ 唐朝吐蕃战争 ▪ 两税法 ▪ 清水之盟 ▪ 奉天之难 ▪ 平凉劫盟 ▪ 永贞革新 ▪ 元和中兴 ▪ 河朔三镇 晚唐 ▪ 甘露之变 ▪ 牛李党争 ▪ 唐武帝灭佛 ▪ 白马驿之祸 ▪ 黄巢起义 参考资料 1.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引用日期2013-09-28] . 2.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新浪历史 [引用日期2013-03-10] . 3. 大唐三征高句丽的军事失误 .大唐三征高句丽的军事失误 [引用日期2013-09-28] . 4.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引用日期2013-09-28] . 5.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 [引用日期2013-09-28]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 历史 , 战争 , 历史书籍 , 外国历史事件
120
晋阳起兵
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1-2] 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左右的裴寂、刘文静及次子李世民亦纷纷建议起兵以举大事。到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乃于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1] 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等人的帮助下,诛杀了隋炀帝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夺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渊自为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兵发长安。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十一月,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中文名晋阳起兵(太原起兵) 时 间617年(大业十三年) 人 物李渊、李世民 影 响为建立唐朝奠定基础 目录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4评价 5功臣 1背景 编辑 主词条: 隋炀帝、隋末农民起义、李渊、李世民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杨广弑父杀兄登基执 在江都被杀的隋炀帝 政后,又穷兵黩武征伐高丽,并大兴土木,修宫殿,凿运河,修驰道,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掬为茂草”。[3] 广大人民“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4] 最终演变为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在山西,公元615年~617年(大业十一年至大业十三年)之间,农民起义达到高潮,先后有六七支起义队伍转战各地。在山西南部,有毋端儿起义军,众至数千人,曾进攻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有敬盘陀领导的绛郡(治今山西新绛县)起义军,众至数万人。在山西中部,有甄翟儿领导的“历山飞”起义军,多次进攻太原。在此形势下,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其剿灭活跃在今山西地区的起义军。 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自称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时封为唐国公。李渊7岁袭封唐国公。入隋以后,因其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深受重用,曾任淮、陇、岐三州刺史,荥阳(今河南郑州市)、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隋炀帝即位后,因社会上流传着“李氏当为天子”[5] 的谶谣,对李姓高官多所猜忌,但李渊通过“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6] 表示自己胸无大志,免遭厄运。 李渊到河东后,先后击败了甄翟儿、毋端儿、敬盘陀等人领导的起义军,得到隋炀帝赏识。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初,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并拥有黜陟选补郡文武官、征发河东兵马的特权。七月,隋炀帝南下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前,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另派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让他们监视李渊。 此时,全国的政治格局已发生大的变化,农民起义军已基本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力量,隋朝的官僚地主也纷纷打起反隋的旗帜割据一方。太原乃“天下精兵处”,隋自建国以来,对晋阳城军需物资的储备一直十分重视,经多年的积蓄,城中已是“府库盈积”,“太原粮饷可支十年”。所以,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私窃甚喜”,他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7]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父子还广结豪杰之士,网罗各种人才。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7] 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7] “倾财赈施,卑身下士”。[7] 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皆为李世民的密友,也是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士。李渊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 正当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李建成“与晋 发动晋阳起兵的李渊[8] 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9] 时,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据马邑而自称天子,国号定杨。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势下,李渊对李世民说:“事急矣,可举事。[9] ”其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武士眜等也纷纷劝李渊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旬日之内募集到数千人。随后,李渊派人往河东召回其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有异志”,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获悉,告知了李渊。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命人将两人推出斩首。同时,李渊又设下空城计,“开诸城门”,吓退了突厥的军队。接着,李渊开始作起兵反隋的准备工作[10] 。 2过程 编辑 主词条: 刘文静、长孙顺德、始毕可汗、李密 首先,李渊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11] 的战略。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但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李渊的起兵战略,以入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开创帝业,最终取代隋为政治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强调以“废皇帝(指隋炀帝)而立代王”[11] 为策略。 第二,募集兵士,扩充地盘。李渊起事后,让部下开仓赈济贫民,公开募兵。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每天有千余人来投军,“二旬之间,得众数万”。 第三,北结突厥。隋末,东突厥汗国崛起,控弦之士40万人。北方豪强武装都以突厥为后援,向其称臣。李渊也深知以太原为根据地起兵南下,必须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否则突厥包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他在出任太原留守时,就曾对李世民说:“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7] 李渊用空城计吓退突厥兵后,立即亲自写信给突厥始毕可汗,说:“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指隋炀帝)还,共突厥和亲。……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7] 题封署称“启”,表示对始毕可汗非常恭敬。始毕可汗得书后大喜,但坚持要李渊称臣于突厥。李渊为免突厥包抄后路之患,只好答应。起兵南下之前,突厥送来战马千匹。南下至龙门时,突厥始毕可汗又派500人、2000匹马赶来助战。突厥人、马的补充,使李渊的骑兵力量大大增强。 第四,东和李密。李渊起事后,为使东面有30万人马、战将千员的李密起义军不致成为自己进兵关中的掣肘,令温大雅带着他的信去见李密,信中一面吹捧李密是当今天下大乱之际唯一能宁世安民的英雄,表示对李密的拥戴;一面剖白自己胸无大志,无意灭隋,从而使李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防范。 六月初五日,李渊在晋阳设起义堂(亦称号令堂),将军队分为三军,统称“义士”。裴寂等尊称李渊为“大将军”。十四日,李渊在晋阳建大将军府,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以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琮为左右统军、副统军。并下令开仓放粮。 3结果 编辑 七月初四日,李渊在晋阳宫城东的乾阳门街军门前竖白旗誓师,并任命 发动晋阳起兵的李世民[12] 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郡守,让其留守晋阳。李渊在誓文中历数了隋炀帝杨广的种种罪恶,宣布要“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初五日,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3万自太原挥兵南下,直指关中[1] 。 七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今山西霍县)、渡黄河,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 子进军神速,十一月间攻入长安。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公元618年(义宁二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1] 。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李渊率军攻陷长安,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隋恭帝任命李渊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1] 。 第二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4评价 编辑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只有短短的5个月时间。隋末农民战争牵制了的隋朝统治,牵制了隋军大量兵力,使隋朝统治集团无力西顾,关中空虚,不能和新兴的李渊集团抗衡,这是总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李渊父子运用战术巧妙,如与关东李密联合,拖住隋军无暇西顾,入关后立即屯兵潼关,阻住了隋朝援军。具体战术运用方面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如在攻打河东与进军长安时双管齐下,收效显著。事实证明,这种部署是成功的,长安失陷以后,隋将屈突通被俘投降了李渊。李渊进军途中减少了阻力,因而能够迅速攻占长安,奠定了唐朝基础。[13] 5功臣 编辑 在《旧唐书·裴刘合传》里保存了一份功臣 晋阳起兵功臣之一长孙顺德[14] 名单,是李渊颁布的“太原元谋功臣”名单。“太原元谋功臣”名单是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就公布的,记录在晋阳起兵时的功臣,一共有十七人:[15] 尚书令秦王某[16] 、尚书左仆射裴寂和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1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晋阳起兵 .中国历史网 [引用日期2012-12-19] . 2. 《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唐·魏征·《隋书·杨玄感传》 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〇》 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云:李密当代隋家! 6.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 7.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8. 李渊父子晋阳起兵遇到的那些事 .三国在线 [引用日期2012-12-19] . 9.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高祖本纪》 10. 唐王朝兴衰话山西 .黄河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3-08-5] . 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李世民 s 李世民 裴寂 s 裴寂 杨玄感 s 杨玄感 李绩 s 李绩 十八路反王 s 十八路反王 文德皇后 s 文德皇后 李元吉 s 李元吉 宇文化及 s 宇文化及 长孙无忧 s 长孙无忧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8404次 编辑次数:18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04-26 创建者:我乃野云鹤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我乃野云鹤 特色词条 初级优质 权威合作编辑 权威编辑 太原市政府门户网站 “中国太原”政府门户网站由太原市人民政府主... 什么是权威编辑查看编辑版本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121
茅于轼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 ),生于南京。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民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原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民间学术机构“人文经济学会”的理事长。 2014年4月26日,茅于轼成为英国 Prospect 杂志评选的“2014世界思想家”十位获奖者之一,名列第四。[1] 快速导航 名人微博 中文名茅于轼 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29年1月24日 职 业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重庆南开中学、交通大学 主要成就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 代表作品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与汤敏合著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庭情况 3社会兼职 4荣誉及成就 5人物论著 ▪ 出版著作 ▪ 发表论文 6重要言论 7个人主张 ▪ 道德前景 ▪ 政治改革 ▪ 快乐之学 8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抗战时期转辗于大后方柳州、桂林、重庆。 茅于轼 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交通大学,主攻铁道机车。[2] 195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3] ,20余年从事铁道机械机车车辆研究。[4] 20世纪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4] 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3] 1958年,被划为右派,下放至山东滕县(今山东滕州)农村劳动。在随后的全国性的大饥荒中,他饱尝过饥饿的滋味,甚至有过以蚂蚱为食的奇特经历。[5] “文革”中,他再次受到冲击,被抄家、批斗甚至殴打,最后发配至山西农村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获平反。喜爱太极拳的茅于轼对这12年的风雨看得很开———“辩证地看,12年失去了干事业的机会,但也获得了对我国农村的深刻认识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5] 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3] 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4] 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 1981年,参加了美国经济学家门修斯在北京的计量经济学研讨班,正式接触到现代经济学,并大量阅读西方经济著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想。[5] 同年,又将择优分配推广到动态过程,即在给定始点和终点的前提下,寻求过程的最优化。用他独特的方法得出了动态最优过程变分问题的解,即欧拉(Euler)方程。[6]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争得一个更好的经济学研究氛围,茅于轼申请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技术经济所,但遭到拒绝,因为他不是学经济出身的。后来,他又同社科院的经济研究所商谈,还是被拒绝。到1985年,他终于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当时的所长是李慎之。[7] 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4] 茅于轼称,在社科院美国所10年是他进步很大的10年。[7] 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3] 这部被称为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5] 同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 1986年,由福特基金会资助,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为期一年的注册访问学者。[2] 1987年,回国。 他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美国为什么如此富有?”这些思考的一部分结果,体现在茅于轼撰写的、1993年出版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自我思考,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茅于轼的随笔从此也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南方周末》、《经济学消息报》等报刊上,都可以经常读到他的新作。[7] 在搞学术研究的同时,茅于轼一直不遗余力地从事引介现代经济学前沿知识、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事业。他从1987年起就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国内联络员,协助学会在国内普及现代经济学理论,出版过许多图书杂志,其中比较流行的除《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之外,还有一套《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7] 1987年至1994年,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网顾问;[3] 每年去非洲两次。[8] 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2] 1993年7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张曙光、盛洪、樊纲、唐寿宁及北京大象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担任所长。[2] 这家独立的研究机构,致力于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宗旨是支持和推进经济学理论和前沿性社会经济问题的高质量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实践提供制度创新的解决方案。[6] 2012年4月12日,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会在京举行。参会理事选举茅于轼先生为荣誉理事长。[9] 2家庭情况 编辑 1929年1月14日,茅于轼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他的祖父茅乃登是清朝江浙联军革命军司令部秘书部的副长,父亲茅以新是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养父),母亲是苏州大家闺秀,二伯父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 3社会兼职 编辑 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等院校教授经济学 西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山东矿业学院兼职教授[2] 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4]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专家[4] 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4]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4] LEAD国际培训项目中国国家理事会成员[8] China Economic Review顾问编辑[8] 4荣誉及成就 编辑 被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为1993-1994年度世界名人。[7] 1997年出版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于1999年获ATLAS基金会办法的该年度AntonyFisher国际纪念奖。[7] 2010年1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举办创刊十周年庆典。当天,这本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为宗旨的周刊评选出十年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各领域“影响力人物”,茅于轼先生获评知识界影响力人物。[10] 2012年3月,设于美国华盛顿的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宣布,茅于轼获得该研究所颁发的2012年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卡托研究所认为,茅于轼是中国个人权利和自由市场的最积极倡导者之一,他倡导开放和透明的政治体制,并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贡献了力量。茅于轼也是中国民间慈善和社会自助组织的实践者。[6] [11] 2014年4月,入选英国 Prospect 杂志“世界顶级思想家”(World Thinkers of 2014)候选50人名单。是本年度唯一入选该候选人名单的中国人。[12] 所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获1999 Sir Antony Fisher国际纪念提名奖。[13] 5人物论著 编辑 出版著作 (1)《蒸汽机车操纵和焚火》,人民铁道出版 茅于轼[6] 社,1957年[14] (2)《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与汤敏合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15] 本集介绍的都是80年代以来在经济学方面出现的新动向,对现存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讨论的问题有企业理论、交易费用、土地关系、对策论及激励机制和融资结构等。 (3)《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观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2003年,2004年,2007年 (4)《谁妨碍了我们致富》,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 (5)《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2003年,2008年[16] 本书讨论道德问题着重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第二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17] (6)《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商务印书馆,1998年 (7)《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与汤敏合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 (8)《道德经济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8] (9)《中国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寻求社会致富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与何宗思合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本书为茅于轼教授的经济学随笔。作者对中国制度、自由市场、国民贫困、社会腐败根源、计划经济进行了剖析探究,揭示出日常生活的经济本质,对民富国强提出方案建议。[19] (12)《经济白话》,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6年 (13)《经济学的智慧》,与綦彦臣合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20] 全书分伦理观、大世界、一粒沙、风云间四卷,内容涉及交换的伦理学价值、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与信用、诚信与政府责任、外贸企业的改制等论题。 (14)《公正透明: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之路》,法律出版社,2004年[21] (15)《微观经济学十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008年 (16)《我所认识的经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年 本书收录的讲演主题包括市场经济和信用、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中国传统伦理与市场经济之冲突、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宏观形势如何影响到每个企业、经济落后的地区如何赶上来等。[22] (17)《大家的经济学》,与岑科合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2009年[23] 本书内容包括:人性根源、社会秩序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交易与合作、个人经济行为、生产进行方式、资源最优配置、市场中的特殊问题等。 (18)《财富是如何创造的》,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01月[24] 本书收录了财富是如何创造的、财富是如何衡量的、我所认识的经济学、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讲演稿。 (19)《感悟世界:我的新经济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25] (20)《茅于轼谈经济:从微观到宏观》,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 本书内容包括:经济学概念、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 (21)《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当前社会问题随笔》,陕西人民出版社, 茅于轼 2008年[26] 本书是茅于轼有关当前社会问题的随笔集,内容包括:也谈人生的意义、什么是和谐的基础、认清中国自己的位置、金融垄断和非法集资、建设新农村的前后左右、家政业追求什么等。 (22)《通向富裕和公平之路:茅于轼精选集》,与李清合著,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27] 本书收录了茅于轼关于经济学研究的多篇文章,共分五部分,包括:道德能值多少钱、通货膨胀到底是什么、穷人和富人、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样的汇率有利于中国。 (23)《煤炭的真实成本》,与盛洪、杨富强合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年 (24)《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择优分配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8] 本书从最简单的例子出发,通过推导著名的非线性规划方法——Lagrange乘数法,讨论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基本问题。 (25)《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29] 本书收入了作者十年来写的文章和演讲稿73篇。 (26)《茅于轼谈经济:从身边看世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茅于轼 本书分为“身边的经济学”、“政策与经济学”、“经济学的思考”、“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五编。 (27)《从金融危机谈起》,群言出版社,2009年[30] 本书收录了作者针对金融危机撰写的最新文章,从金融危机谈起,涉及资金流通、国家税务、通货膨胀、粮食涨价、高校学费、经济适用房、农村能源、土地所有权、铁路运输、贫富差距、社会公德等有关国计民生方方面面的问题。 (28)《民主法治: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之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书内容包括: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非正式开庭的问题与对策——民事司法改革的一种思路、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检讨与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研究等。[31] (29)《茅于轼:无悔的历程》,与岑科、李高阳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32] 本书是首部完整地披露茅于轼先生亲自撰写的个人自传式读品,书中还加入了后学者对他的生活经历与学术思想的解读。通过本书,读者将看到一个内心真实、胸怀大爱的茅于轼。 (30)《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与赵农合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33] 本书分为对话粮食安全、解读粮食安全两篇,内容包括:国家安全的测定——粮食安全、对粮食缺口的扫描、留下惨痛回忆的饥荒、互惠的行为方式——国际贸易、粮食安全的测定——粮食缺口、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国内途径等。 (31)《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群言出版社,2013年 本书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的理性的分析,用鲜活的案例与经济数据,真实反映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34] (32)《人文经济学:不用数学的经济学》,与岑科合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35] 本书内容包括:什么是财富、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交换创造价值、生产要素、投资和投机、利息和贴现率等。 发表论文 《环境经济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经济研究》,,1982年8月[36] 《气候变暖的物理学和经济学》,《低碳经济与能源市场化论坛论文集》,2008年 《只立不破的三十年改革》,《“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一辑)》,2008年 《和谐不是财富最大化 而是快乐的最大化》,《工业审计与会计》, 2011年06期 2012年 《通过金融业创造财富》,《IT时代周刊》,2012年23期 《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2年24期 《房屋闲置是浪费 政府应对空房征税》,《上海企业》, 2012年11期 《市场过程的含义》,《读书》,2012年07期 《茅于轼:道德是幸福的源泉》,《21世纪》 ,2012年12期 《印度农村教育的新经验》,《中国乡村发现》, 2012年03期 2013年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论财富与地位的不平等》,《西域图书馆论坛》, 2013年02期 《如何识别社会的好坏?》,《杂文月刊(文摘版)》, 2013年07期 《从致富到致乐》,《杂文选刊(上半月版)》 ,2013年08期 《得理也让人》,《中华活页文选(初一年级)》 ,2013年03期 《替富人说话 为穷人办事》,《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03期 《收入差距真的大了吗?》,《视野》 2013年04期 《颠倒的法律》,《法制资讯》,2013年03期 《说谎的危险》,《法制资讯》,2013年09期 《警惕不求人的大国心态》,《上海企业》, 2013年03期 《国企改革大方向并没有变》,《先锋队》 ,2013年35期 《资源配置创造财富》,《中关村》,2013年01期 《什么是中国的大国立场》,《IT时代周刊》, 2013年07期 《人们怨气的根源:政府带头不讲理》,《IT时代周刊》 ,2013年06期 (1)《美国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及地区经济发展》发表于《美国研究》1988年第一期。(获中国社科院优秀论文奖) (2)《环境收费制及价格系统:中国的经验》发表在《环境收费制国际经验交流会论文集》1993年在英国出版(英文) (3)《中国的交通业及其能耗》(英文),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4)《经济改革对能源业的影响》(英文),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5)《温室效应的经济后果》,《科技导报》,1989年第二期 (6)《伦理学·环境·经济学》(英文),1993年在意大利《Bioethics》出版 (7)《中美的环境问题及其国际合作》,《美国研究》,1991年第三期。 (8)《环境伦理的演进:中国人的看法》(英文),《第二次国际伦理与环境政策讨论会论文集》 (9)在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上的一系列演讲,包括:“煤与天然气”; “将中国煤炭技术引进非洲”;“环境审计简介”;“能源单位及其相互转换”; “发展型煤政策的逻辑构思”;“煤炭市场的供需特点”;“能源政策与气候变暖”(英文) (10)《中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国际背景》,《经济研究参考资料》, 1987年174期 (11)《中国发展再生能源的社会经济条件》(英文),第六届国际能源会议论文,1993年 (12)《环境经济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经济研究》,1982年8月 (13)《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报告》1983年 3.“生活中的经济学: 对美国市场的观察”, 上海三联书店, 1993年。 4.“美国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及地区经济发展”, 《美国研究》, 1988年第一期。(获中国社科院优秀论文奖)。 5.“环境收费制及价格系统: 中国的经验”, 《环境收费制国际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1993年在英国出版(英文)。 6.“中国的交通业及其能耗”(英文),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茅于轼 7.“经济改革对能源业的影响”(英文),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8.“温室效应的经济后果”, 《科技导报》, 1989年第二期。 9.“伦理学·环境·经济学”(英文), 1993年在意大利《Bioethics》出版。 10.“中美的环境问题及其国际合作”, 《美国研究》, 1991年第三期。 11.“环境伦理的演进: 中国人的看法”(英文), 《第二次国际伦理与环境政策讨论会论文集》。 12.在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上的一系列演讲, 包括: “煤与天然气”; “将中国煤炭技术引进非洲”; “环境审计简介”; “能源单位及其相互转换”; “发展型煤政策的逻辑构思”; “煤炭市场的供需特点”; “能源政策与气候变暖”(英文)。 6重要言论 编辑 在由《时代周报》举办的“2009年经济学家看经济政策”演讲中提到,全年“保八”不太可能。他说:“今年中国50万亿救市,力保8%,我觉得保不了,今年能够有7%,甚至6.5%就不错。”(当年保8成功,全国各项经济指标位于世界前茅。) 茅于轼 茅于轼认为,很多人说金融危机是经济自由造成的,建议不要经济自由,要政府干预。但如果我们把经济自由换成经济干预的话,问题就来了。经济危机跟经济自由毫无关系,相反,我们要坚持经济自由。 他说:“中国改革成功就是因为有了自由保护,有了自由交换,不管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有了自由交换才会有生产权。 茅于轼认为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环境下,一定要保证拥有国际市场。他说,半年以前,国际粮食涨价,如果我们出口粮食,把粮价给压下来,国内粮价上升,那是好事。 “因为国际粮食涨价,自由贸易肯定有出口,出口就赚钱。但是我们国家宣布了不许粮食出口,温家宝说不许一粒粮食出口。我老说温家宝的不是,其实我特别喜欢温家宝,真是好总理,但是他经常受骗。” 7个人主张 编辑 道德前景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从个人动机来说是高尚的,但在普遍意义上看,提倡这种行为并不能达到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私”是人类本性,也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前景并不暗淡,重要的是肯定私利,反对特权,保护个人财产,使私心从破坏力变成创造力。 政治改革 政府和民众的关系要有一种新的调整和定位。从制度框架看,市场经济是基于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之上的社会形态,它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资源配置和经济改革效率的层面,政府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民众的义务是依法纳税,两者之间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竞争的公共物品市场,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的一般均衡。 政治改革不应当是个敏感话题,如此,不利于改革深入和全民参与,公民应当可以用客观、和平、建设性的论调,对“一切敏感问题”发表看法。当政治改革遇到挫折的时候,一方面政府要保持灵活务实的态度,要承认人权、清除特权;另一方面,民众要依法捍卫自己的权利,严肃地承担自己的法律和道德义务。 快乐之学 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准则,财富不是。快乐是衡量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环境好坏的惟一和无上准则。助人不要给人带来负担,争取自己的快乐的同时给别人快乐,要增加快乐的总量,要不折不扣地进行帕累托改进,即确实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快乐,而至少有一个人更快乐。 一个社会要有宽容精神,也要有批评,从善意出发的批评就是二者的结合。“以直报怨”是化解一切矛盾应有的态度。以直报怨包含两重意思,一是要直率地指出对方的错误,用适当的制裁对待破坏规则的人;二是要让他有改悔的机会,惩罚中有爱心。 8人物评价 编辑 在中国,一提起经济学随笔,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茅于轼,他是较早以随笔的形式来阐述深奥的经济学道理的。1994年,茅的一部《生活中的经济学》,通过对美国市场的考察,阐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该书一版再版,几乎成了经济学随笔的代名词,由此,茅获得了足够多的关注和支援。随后他又推出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等著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又出版了《我所认识的经济学》、《经济白话》、《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等著作,这些著作大多以经济随笔、演讲录的形式,对农业、入世、自由、道德等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他的许多观点非常与众不同,他的文风恰如一句古诗:“语不惊人死不休”。 茅于轼自以为是独立的、自由的经济学家,他的特点是把经济学更加平民化,纠正社会上一些人对经济学的错误认识。在研究学问上,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仅要掌握教科书中的定理,还要找到可以说服自己的生活例证。
122
hegel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但是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以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其思想体系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源流。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
123
钱名世
钱名世, 字亮工,江苏武进人,有“江左才子”美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直隶乡试中举,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一甲第三名(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 中文名钱名世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武进 字亮工 目录 1生平简介 2名教罪人案 3藏书故实 1生平简介 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王鸿绪主修《明史》,万斯同(字季野)核定文稿,时斯同双目已废,仅以口述,名世倾力修辞。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学行类·万钱同修明史》:“时钱亮工尚未达,亦东海门下士,才思捷敏,昼则征逐朋酒,夕则晋接津要,夜半始归静室中。季野踞高足床上坐,钱就炕几前执笔,随问随答,如瓶泻水。钱据纸发书,笔不停缀,十行并下,略无罅漏。史稿之成,虽经数十人手,而万与钱实尸之。” 因与年羹尧乡试同年,交情颇好。康熙四十三年,与修《佩文韵府》。康熙四十八年,与查慎行等同入武英殿校刊《佩文韵府》。康熙四十九年,与赵熊诏、杨大鹤等先后编纂《渊鉴类函》。康熙五十八年,与方苞等参与《骈字类编》修纂工作。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名世赋诗八首赠之,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之句,钱在第二句诗后特意加注解说:“公(年羹尧)调兵取藏,宜勒一碑,附于先帝‘平藏碑’之后”。 雍正四年,因赠诗而受年羹尧案株连,以“谄媚奸恶”罪当死,雍正虽只叫革职逐返,却亲书“名教罪人”匾额,悬其大门口,又命诸文臣写诗文声讨其“劣迹罪行”。 著有《崇雅堂集》、《古香亭诗集》,其诗悠然自得,颇得大诗人王士祯赞赏。 2名教罪人案 编辑 雍正四年(1726年),年羹尧失宠被赐死,年党官员俱被革职,钱名世以“曲尽谄媚、颂扬奸恶”获罪,被革去职衔,发回原籍。雍正亲自写下“名教罪人”悬其门。日后每月初一十五,常州知府、武进知县会到他家常州故居门前检查该牌匾是否悬挂,又命三百八十五位文臣写诗文声讨其“劣迹罪行”,正詹事陈万策诗中有句:“名世已同名世罪,亮工不异亮工奸”,查嗣庭批判钱名世“百年遗臭辱簪缨”,其中有余甸、徐学柄、吴廷熙、庄松承、孙兆奎、王时济等六人作诗“浮泛不切”,原作发还重做;还有被称为谬妄而革职流放,如翰林院侍读吴孝登“作诗谬妄”,被发配宁古塔为军奴。还有侍读学士陈邦彦、陈邦直“谬误舛错”,翰林项维聪“文理不通”,被革职回乡。文章全由雍正帝审核通过后,交付钱名世辑成专集,题为《名教罪人诗》(《御制钱名世》),用上好的宣纸刻印,刊行全国,史称“钱名世名教罪人案”。 3藏书故实 编辑 清官员、藏书家。字亮工,一字絅庵,江苏武进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举,四十二年(1703)赐进士,殿试探花及弟,官翰林院侍讲,从万斯同进行明史编写工作。参加纂修《子史精华》、《骈子类编》等。因与年羹尧是乡试同年,同字号,因此有交谊。雍正二年(1724)年羹尧进京觐见,他作诗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等诗句送行。年羹尧受诛,雍正给他加的罪名是“曲尽谄媚,颂扬奸恶”,将他革职逐回原籍,又御书“名教罪人”四字赐之并命制成匾额悬挂中堂上。当钱名世离京时,雍正又命京官自大学士、九卿以下都作讽刺诗为钱名世“赠行”,结果有385人奉诏作诗以讽刺。是清初著名的文字狱之一。曾师事万斯同,万斯同在京师时,藏书达10数万卷。藏书楼“寒松斋”,卒后,他权当孝子,主持丧仪。事毕竟将万氏所有藏书掳去。其藏书印有“钱名世印”、“亮工”等。著有《古香亭诗集》、《四籓始末》。[1] 参考资料 1. 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年版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124
万斯同
收藏19469 万斯同编辑 万斯同(1638年~1702年)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州人,师事黄宗羲。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中文名万斯同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浙江鄞州 出生日期1638年 逝世日期1702年 职 业史学家 主要成就编修《明史》 代表作品《历代史表》、《纪元汇考》、《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目录 1布衣修史 2清史文载 3佚著考述 4人物墓葬 5人物故居 6藏书之家 7人物小传 ▪ 原文 ▪ 译文 1布衣修史 编辑 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8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 万斯同像[1] 失一字;到14、15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21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 万斯同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当时,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二百余卷。他自己说:“史之难言久矣!好恶因心,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何况数百年乎?!……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昔宋史病之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万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诉纂编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应当核实,无一谬误。徐元文以后,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尚书王鸿绪相继担任纂修《明史》的总裁,仍延请万斯同继续修《明史》。 万斯同以修《明史》自任。年青时喜欢古文及诗歌,与当时一些名士角逐于文坛,以后,他认为史学是国家需用之学,便由经入史,专攻史学,有志于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叹唐代以后,修志时设局分修,造成史书错谬百出,说:“以前司马迁、班固修史,才既杰出,又承父学,事实可靠,才记入史书。以后,专家修史书,才虽不如司马迁和班固,但都不至于官修那样杂乱。修史书,就像入人之室,总是先知其厅堂,而后知其家境如何,礼俗如何;而后知其一家老幼、刚柔遇贤。待到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这家情况。修史书也同样道理。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众人不暇择其材宜与不宜,事实或不实,就像招过路人讨论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总裁,是惟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不明。”他这番话,对后世修史者颇有影响。 万斯同修史态度非常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他说过,修史难。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恶随心毁誉。一室之事,三人传说,往往各异,何况数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难以裁别,故受其枉者举不胜举。他说:“我少年时,在城东某氏家中一面当馆师,一面借阅该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实录。我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待长大后,游学四方,向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凡杂家志传,无不搜罗,并以实录作为指针。实录直载其事,不尚增饰。他书中有错谬者,以实录为证裁。这样,虽不能说完全可信,但谬误就少多了。”他就是以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史。今“天一阁”珍藏有他编纂的《明史稿》列传部分十余册,在史学上有相当地位。 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成为著名史学家,但他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万斯同一生不慕荣利,见人惟以读书励名节相切磋。态度谦恭,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万先生”。他在京多次讲学,贯穿古今史实,评论中肯。清初著名学者李光地,品评人才相当苛严,对万斯同却极为赞赏。他说,平生所见,不过数子,如顾宁人(炎武)、万季野、阎百诗“真足以备石渠顾问之选者也”。 万斯同晚年时候双目失明,只能凭借口授的方式编史。而由他口授,温睿临操笔的《南疆逸史》也因为没有刊印,而逃过了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为史学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月八日,万斯同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浙江奉化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半山腰,身边的藏书被钱名世占有。刘坊写有《万季野先生行状》。万斯同的去世,象征《明史》编纂第一个阶段结束,其后经过数次易稿,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距其过世,已有三十余年。经学家杨椿认为:“《明史》成于国初遗老之手,而万季野功尤多。纪、传长于表志,而万历以后各传,又长于中叶以前。袁崇焕、左良玉、李自成传,原稿皆二巨册。删述融汰,结构宠肃,远在宋、元诸史上。”文革时,万斯同墓惨遭破坏,惨不忍睹。 2清史文载 编辑 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兄斯大,儒林有传。性彊记,八岁,客坐中能背诵扬子法言。后从黄宗羲游,得闻蕺山刘氏学说,以慎独为宗。以读书励名节与同志相靡刂切,月有会讲。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荐鸿博,辞不就。 初,顺治二年诏修明史,未几罢。康熙四年,又诏修之,亦止。十八年,命徐元文为监修,取彭孙遹等五十人官翰林,与右庶子卢君琦等十六人同为纂修。斯同尝病唐以后史设局分修之失,以谓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故辞不膺选。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鸿绪於家,命偕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任本纪,张任志,而鸿绪独任列传。乃延斯同於家,委以史事,而武进钱名世佐之。每覆审一传,曰某书某事当参校,顾小史取其书第几卷至,无或爽者。士大夫到门谘询,了辩如响。 尝书抵友人,自言:“少馆某所,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方,辄就故家耆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讨,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覈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於实录者裁之。虽不敢具谓可信,而是非之枉於人者盖鲜矣。昔人於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溢也。”又以:“马、班史皆有表,而后汉、三国以下无之。刘知几谓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者。有其人已入纪、传而表之者,有未入纪、传而牵连以表之者。表立而后纪、传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於史者也。”尝作明开国讫唐、桂功臣将相年表,以备采择。其后明史至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即取鸿绪史藁为本而增损之。鸿绪藁,大半出斯同手也。 平生淡於荣利,脩脯所入,辄以以周宗党。故人冯京第死义,其子没入不得归,为醵钱赎之。尤喜奖掖后进。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李光地品藻人伦,以谓顾宁人、阎百诗及万季野,此数子者,真足备石渠顾问之选。而斯同与人往还,其自署则曰“布衣万某”,未尝有他称也。卒,年六十。著历代史表,创为宦者侯表,大事年表二例。又著儒林宗派。 3佚著考述 编辑 万斯同逝世时,刘坊作《万季野先生行状》,称他的遗著共二十二种。次年,温瑞临作《历代纪元汇考》称十六种;又次年,王士祯作《香祖笔记》仅举十种。至于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称二十种。后来,万经续修《濠梁万氏宗谱》称二十二种。雍正八年修《宁波府志》则称三十种。乾隆十年前后,全祖望作《万贞文先生传》只举十一种。乾隆五十二年,蒋学镛作《鄞志稿》举四十种,嘉庆十一年,钱大昕作《万先生斯同传》称十六种,而近人陈训正等纂《鄞县通志》称三十四种。民国二十五年,沈昌佑得冯贞群先生之助,作《万季野先生遗著目录汇志》称三十七种。自康熙至民国年间,万斯同著作究竟多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我与先师陈训慈先生商榷和考证,应为三十三种。除本书收录外,尚有佚著十种: 一、《读礼通考》。始作于康熙十七年,万斯同为徐乾学母丧撰《丧礼》而作,约在康熙二十年前后完成。《万氏宗谱》、刘坊《行状》、蒋学镛《传》九十传,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作一百六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一百二十卷。 此书原为康熙十六年徐乾学居母丧于江苏昆山时所草创,因力有未逮,于是请万斯同撰纂,万氏独力成九十卷。徐乾学于康熙二十九年归里,又请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续补审订,积十余年,三易稿而后成。因而严格地说来,这本书万斯同出力最多,但并非为他所作。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九十卷本原稿已佚。 此书内容虽名“读礼”,其实皆为丧礼。有康熙三十五年徐氏传是楼家刊本。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久十卷本原稿已佚。 二、《读礼附论》。即《读礼通考附论》,见《陆清献公日记》卷八。朱彝尊《经义考》列入。已佚。 三、《丧礼辨疑》,四卷。作于在京修史初期,见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已佚。 四、《庙制折衷》。二卷。作于在京修史初期,据全祖望《传》,万斯同为徐乾学撰《读礼通考》,又以其余为《丧礼辨疑》及《庙制折衷》。已佚。 五、《声韵源流考》:一卷。作于在京修史后期。据冯辰《李恕谷先生年谱》,康熙四十年十月,万斯同与李塨曾论及声韵,可知为其殁前一年草创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不过储诸书之材,而尚未能著书。”此书《四库全书》存目,今不见。 六、《经世粹言》。据杭世骏《叙礼记集说》卷首《姓氏》:“国朝,万氏斯同,字季野,鄞人。著《经世粹言》。”但此书诸家都未论及。 七、《明通鉴》。刘坊《行状》和《濠梁万氏宗谱》都说已散失。但今上海图书馆藏有题为万斯同所著的《明通鉴》三册,为清初抄本,存弘治十二年至十八年。首页下有“汪琬之印”及“苕文”两印。书后有今人潘承弼《跋》,说他旧藏万氏《明通鉴》残本十一册,1943年至1944年之间,因衣食不结,不得已出售。而此残本三册,于抗战胜利后购自苏州书肆。除潘承弼所说外,前中央大学教授丁山在《致友人论小学书》中,也说1945年冬在苏州书摊上购得此书四册,并考定为万斯同未刊之稿。 据陈廷敬《汪先生琬墓志铭》,汪琬于康熙十八年予修明史,然仅六十日,即称病一年,以病免故里,撰史稿百七十五篇,于二月中再撰《明通鉴》巨著,似不可能。然潘、丁两位何以定为万斯同所作?又何以落入汪琬之手?书中汪琬两印章,其真伪也难定,凡此,都必须进一步考定。 八、《明史表》。作于京师修史时期,十三卷。万经增辑《濠梁万氏宗谱》家集录。载斯同著有《明史表》十三卷,与《补历代史表》并列。后朱彝尊作《补历代史表序》,称斯同作《历代史表》补篇。“益以《明史表》十三篇。”近人陈守实在其所著《明史稿考证》中说,此十三篇,后为张廷玉“割入”于《明史》,故《明史》之《表》,“必出于季野之手”。然张《表》称南明福、唐、桂三王之帝号为“潜号”,清军为“大清”“王师”,显然与斯同建议温瑞临撰《南疆逸史》的书法不合,与万氏“隐忍史局”二十年,企图“藉手以报先朝”之志不合。《明史》十三篇《表》,决非出自其手。故编者采(民国)《鄞县通志·艺文》二“《明史表》实为《明史稿》而作,非《历史史表》之续也。盖因当时有所忌讳,故终未出”之说。斯同《明史表》十三篇未刊行,今已佚。 九、《康熙宁波府志》。作于康熙十二年,三十卷。宁波府知府邱业主修,万斯同与其他兄弟斯选、友人赵时赟分修。邱业于此书《序》中说,凡三月阅而成,可知修得很仓卒。曹秉仁、万经在《雍正宁波府志序》中说,宁波郡志,“虽经国朝邱、李二郡守之续修,皆为成书”①,可知此书实未完。 《咸丰丙辰鄞县志》述及郡志源流时说,此书“未及刊行,其抄本郡中藏书家有之。”②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此抄本宁波私人仍藏有,但经“文革”浩劫,已不传。 十、《难难》。《濠梁万氏宗谱》《家集录》载。刘坊《行状》说:“《难难》一卷,散失。”可见此书在康熙年间已佚。 除此一种外,斯同友人杨宾在《万季野小传》中说他“又私撰弘光、监国、隆武、永历四朝纪传,未成而病作,遂殁。”可知为未完之作,原稿已佚。据斯同在京弟子温瑞临所著《南疆逸史凡例》中说,斯同连他专取南明成一外史,亦可能其私撰四朝传记,已融入于《南疆逸史》的本纪与列传中。 万斯同遗著尚有三种须要说明,或应予以否定。争论最大的为《五礼通考》。蒋学镛《鄞志稿》卷一二《儒林传》下《万斯同》中说:“尚书(徐乾学)又请遍撰五礼,遂节略前书,复补其四,共二百余卷,未及缮写,先生卒,稿本留京师一故家。近时有检得之者,其书多以片纸粘缀,或脱落失次,因重为编葺,竟窜名已作。昆山(徐乾学)所刻(指《读礼通考》),人知出先生之手,而《五礼通考》,人或未之知也,因附著之。”于是遂启此书作者之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思想史》十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经学、小学及音韵》中说,秦蕙田的《五礼通考》,“这书为续补《读礼通考》而作。我很疑心有一大部分也出万季野手,但未得确证,不敢断言。”点出“窜名”者为秦蕙田。按《读礼通考》所考的仅是丧礼(凶礼),而未及吉、军、宾、嘉四礼。万斯同后来补撰其四,实有极大可能。他卒后遗书多为钱名世所窃,或有散落。然确否为秦蕙田所检而窜以已名,已无足够实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对蒋、梁两人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说无征不信,认为他们“厚诬古人”。 此外,萧穆《靖孚类稿》说万斯同为其侄万言的《明史举要》一书曾重为参订。他在清末上海某书肆中曾见此稿。稿后有杭世骏《跋》,杭氏在《跋》中说,万言归里后,“穷年建户编纂《明史举要》一书,其卒也未及校仇,应征士潜斋先生(即应撝谦)参补校阅,历时二年而全书始毕。其后季野重为参订。及九沙先生经归自贵阳学使任,复于是书缺者补之,繁者芟之,乃成有明一代之信史,惜乎力无能刊也。书中潜斋用朱笔,季野用墨笔,其黄笔乃九沙也。”杭世骏这一《跋》文极为可疑。按《濠梁万氏宗谱》,万言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应撝谦卒于康熙二十八年(见全祖望《鲒锜亭集》卷一二《应潜斋先生神道碑》),万斯同卒于康熙四十一年,他们都比万言早卒,岂有已卒之人为未卒之人“参补校阅”、“重为参订”其著作的可能?所以说万斯同重订《明史举要》,实属子虚。 又沈昌佑自补其《遗著目录汇志》,述及万氏有《璇玑图》一卷,状如回文诗,宁波朱酇卿藏。先师训慈先生告知:《璇玑图》为清人万树《璇玑碎锦》之回文诗附图。其友人宣宝琛曾致函先师,《璇玑碎锦》“系清乾隆庚甲年扬州江氏柏香堂校刊藏本,原著作人为清万红友先生。……万树,宜兴人,字花农,一字红友,佐两广总督吴兴衽幕,以才称。尤工词曲填乐府二十余种。以诗余谱旧图,多紊乱,成《词律》一书。……又有《璇玑碎锦》,此集内容系回文诗词,附图六十余幅。”(此函存于编者处)由此可知,《璇玑图》与斯同毫无关系。 4人物墓葬 编辑 万斯同墓为清代建筑,原位于宁波南郊王家桥苗圃南端,(今为恒 万斯同与弟合葬墓 春街南侧,市府三招后面),坐东朝西,前为庙前河,北与西塘河相接,南与南塘河相连。万斯同墓曾长期湮没无闻,清末才被当地人发现。于1937年大修,并在莼湖建“乡贤祠”一所。墓朝南偏西,直径7米,从墓后壁到拜坛前沿深17.7米,拜坛呈方形。墓前有清大学士王顼龄题“鄞儒理学季野万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的墓碣,两边有翰林裘琏题的这副墓志联。拜坛上有祭桌一、石凳二,墓前100余米处有牌坊一座,上有“万季野先生墓道”六字暨时人题的对联,墓道口有华表一,上书“万乡贤墓”四字。墓三面皆山,前离象山港不远,风景优美,“文化大革命”中该墓遭破坏,现墓与拜坛已修复。乡贤祠在莼湖街,分前后两进,前进为大门及厢房,后进三间,正厅中间设先生像及神主,左右两边挂有先生手迹数幅,后为莼湖小学大礼堂,1997年小学扩建校舍时拆除。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翰林裘琏曾题墓志联:班马三椽笔; 乾坤一布衣。 蒋介石题联:史笔殿千军,先生不死;布衣终一生,后进群瞻。 5人物故居 编辑 万斯同故居位于宁波环城西路东侧 万斯同故居 的“白云公园”万家河畔的白云庄内。白云庄轴 万斯同故居 线上有牌楼式大门、三开间正厅和后屋组成。大门门额上书着“白云庄”三字,这是沙孟海先生的手笔。正厅中上方挂着一幅“证人书院”横匾,其下为八扇隔扇,为书院讲学时的陈设,。后屋为“万氏家史陈列”。陈列黄宗羲生平事迹。 紧挨白云庄的南面,就是万斯同故居,由南面牌楼式大门、前厅和后厅组成。前厅,五开间硬山顶建筑。正厅门上方挂一匾:“浙东学术文化陈列”。后厅明间廊下挂着“万氏故居”横匾,后厅前廊西侧边门外就是明代都督万泰之父万邦孚及万泰第五子万斯选、第四子万斯昌的墓葬。 1963年3月,白云庄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藏书之家 编辑 万斯同多藏古今之书,在京师时,携书10数万卷。藏书楼“寒松斋”,卒后,旁无亲属,所有藏书全数归于钱名世。《明史稿》落入王鸿绪手中,每卷改为王鸿绪著。藏书印有一长印文:“吾存宁可食无肉,吾亡宁可发无椁,子子孙孙永无鬻,熟此直可供饘粥”、“季野读过”、“万氏寒松斋珍藏之印”等。著述有《补历代史表》、《庚申群遗事》、《纪元汇考》、《南宋六陵遗事》、《历代宰辅考》、《宋季忠义录》、《河渠考》、《群书疑辨》、《书学汇编》、《儒林宗派》、《石园诗文集》等。[2] 7人物小传 编辑 原文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著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文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年,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勤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译文 万斯同是贞文先生,字季野,鄞县人。他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年少的时候很顽皮,不肯顺从地跟随兄弟之后,所经过的地方都被毁坏,兄弟们也就都忽视他。父亲将他寄养在僧舍之中,因为他顽劣,把他关在空的房间中。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的书,读了之后很高兴,几天就读完了,又发现有经学类的书籍,都看完了。出来之后,经常跟在兄弟们的后面,听他们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一天长兄在家里上课,万先生想参与进来,伯兄讥笑他说:“你知道什么?”先生回答说:“看兄弟们所做的文章,很简单。”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混合着经文出题,万先生洋洋洒洒千言,很快就做成了。长兄非常吃惊,拿着他的文章痛哭,把文章给父亲看说:“差点就错过了弟弟的才华。”父亲也吃惊地说:“差点错过了儿子的才华。”当天为万先生买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跟随梨洲先生学习,在那里学的很好。万先生读书一并学习五行,像要冲破海洋的堤岸,然而遵守先儒的戒条,认为不必观看没有价值的书,不必做没有价值的文章,所以读了很多书,但是能够识读其中的伟大作品。 康熙戊年,皇上征召博学的大儒,万先生获得巡道许鸿勤的推荐,但是却极力推辞。第二年,编写书籍的机构编纂《明史》,昆山的徐学士带着万先生前往,授以七品俸禄,任命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按照惯例授职,万先生要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编书的机构,不署名,不接受俸禄,主管官员同意了。纂修官们写好稿子都送到万先生那里审核,先生阅读完毕,对侍者说:“某本书的某卷某页应该加上某事,某书某卷的某事应当参考着校对。”侍者按照他说的话去找,没有差错。《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先生亲手定夺的,虽然之后没有全按先生的旧例,但是如果要他的底本,可以自成一本书。先生初来京城时,当时都说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昆山徐侍郎的乾学很好。万先生和徐侍郎一起评议《丧礼》,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徐侍郎于是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的才子贤士聚集在一起,都以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表现,万先生最为闲适淡泊,但是王公以下的人,都称他为万先生,但是先生和人来往,只是署名“布衣万斯同”,没有其他的称呼。 万先生为人温和雅致,坚定执着。前任督师的家眷正居住在要津,乞求史馆对督师的行为稍稍宽恕,万先生遍数他的罪状告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中介长子困顿,先生为他谋划出路,不遗余力的为之奔走而不感到疲倦。父亲的朋友冯侍郎的孩子的财物被私人侵吞,人也失去自由,先生赎出了他并且让他回家。不带意气,不做公开的言论,喜欢嘉奖引荐后辈,唯恐错失他们。在集会上恳切地再三致意,身体力行的君子,死后门人私谥为“贞文”。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万斯同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叶公绰辑,杨鹏秋摹绘。 2. 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年版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历史 , 学者 , 历史人物
125
平凉劫盟
收藏379 平凉劫盟编辑 平凉劫盟,又叫平凉会盟,是指吐蕃大相尚结赞借约唐会盟平凉之际,企图伺机劫唐主盟使浑瑊(jiān)。因吐蕃在军事上屡遭挫败,尚结赞遂图谋劫获浑瑊,以除掉唐将。参加会盟的唐朝主盟者浑瑊逃脱,会盟副使及唐朝将士多人被俘获。平凉劫盟后,唐蕃关系恶化,战事再起。此后双方30余年未再盟和,直到821年长庆会盟。[1] 中文名平凉劫盟 别 称平凉会盟 时 间唐朝 结盟双方尚结赞、浑瑊 目录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5评价 1背景 编辑 主条目:清水之盟、朱泚之乱 唐朝,吐蕃强盛起来,屡次与唐朝发生战争,为求和平,781年双方在清水之盟,确定了边界。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藩镇割据时期,诸藩拥兵自保,不听朝廷调动,使吐蕃在军事上占了优势。[2] 783年,唐朝发生了“朱泚之乱”,叛臣朱泚攻占长安,唐德宗出走奉天。吐蕃权臣尚结赞请求出兵助唐收复长安。唐德宗派崔汉衡出使吐蕃,“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与之。”[2-3] 784年,唐、蕃联军击破了叛军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此时吐蕃军因气候炎热,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军收复长安。吐蕃军并未参与彻底平定朱泚之乱。唐朝遂以此为借口,不答应给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许厚给缯帛。尚结赞对唐朝食言毁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并准备乘机除掉唐朝镇守西北地区的三大将领。[4] [2] 2经过 编辑 786年9月,吐蕃军队越泾、陇(今陕西省陇县)、邠、宁(今甘肃省宁县)等州,进兵至凤翔。[2] 李晟将共击退军,786年10月,再挫吐蕃军于摧沙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尚结赞既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唐德宗担心将帅生事邀功,力主罢兵而与吐蕃和盟。[2] 786年12月,罢李晟兵权。787年3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将韩游瓌觉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但是唐德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答应与吐蕃和盟。唐德宗命崔澣见尚结赞,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表示“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浑瑊主盟。唐朝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会盟地点决定于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2] 787年5月15日,唐蕃会盟于平凉。[3] 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做好劫盟的准备。浑瑊在出发前,李晟警告他,此次会盟非比寻常,必须严加防备;但是唐德宗却命令浑瑊,不要猜疑对方,要表示会盟的诚意。致使浑瑊首鼠两端,莫衷一是。[2] 会盟开始前,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退去甲胄,入幕更着礼服。此时,吐蕃军伏兵在击鼓的号令下,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觉察后果断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唐朝会盟官员自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其余随从将士全部被杀。[2] 3结果 编辑 平凉劫盟以吐蕃纵军劫使毁盟告终,[5] 突袭事件中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尚结赞又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唐德宗罢免了唐将马燧的军权。 4影响 编辑 平凉劫盟事件后,唐德宗深悔坚持与吐蕃会盟的失误,尚结赞除掉唐朝西北三将的企图得逞。[3] 此后30余年唐蕃之间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双方才再度和盟。 5评价 编辑 平凉劫盟是唐蕃关系史上一次特殊的事件,促使了唐蕃之间关系的转变, 导致了唐蕃之间早已形成的会盟关系中断近四十年,使唐蕃自 706 年神龙盟誓以来所保持的盟誓关系发生重大挫折,也对唐朝对外政策产生了影响。平凉劫盟是唐蕃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又是其以前唐蕃关系发展的结果。[5] 唐朝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唐蕃会盟 .西藏在线 [引用日期2014-07-27] . 2. 吐蕃王朝的衰落(2) .中华军事网 [引用日期2014-07-27] . 3. 白云扬. 试论唐与吐蕃战和关系[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4. 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 5. 王景迁.试论平凉劫盟及其影响[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词条标签: 历史事件
126
清水之盟
清水之盟,即清水会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在此次会盟中,唐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不过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最终酿成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唐盟使浑碱逃跑的劫盟恶果。 目录 1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编辑 763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军队大举进攻唐朝并占领长安15天。唐代宗匆忙逃往陕州。虽然吐蕃事后退兵,但吐蕃占领了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779年,唐代宗病逝后,唐德宗主动派遣使者谋求与吐蕃和好,诏书中改“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以表示两国的对等地位。[4]建中四年(783年),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幕府齐映、齐抗、鸿胪卿崔汉衡、计会使于頔、樊泽、入蕃使判官常鲁在清水县,与吐蕃大相尚结赞、大将论悉颊藏、论臧热、论利陀、论力徐会盟,厘定两国边界:“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度水之西南。尽大河北自新泉军抵大碛,南极贺兰橐它岭,其间为闲田。二国所弃戍地毋增兵,毋创城堡,毋耕边田。” 之后,爆发了泾原兵变,吐蕃表示可以帮助唐朝平叛,唐德宗答应让出安西和北庭,吐蕃后来仅出一偏师二万,叛乱平定后,唐德宗想让驻守西域的李元忠与郭昕回长安,被李泌劝止。786年,吐蕃入侵唐朝,叛盟,之后第七次会盟就是平凉劫盟。
127
奉天之难
收藏9934 奉天之难编辑 又名“二帝四王之乱”。这是一场由于削藩而引发的叛乱,是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之一。可以分为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 名 称奉天之难 地 点陕西安、奉天、梁州 时 间唐代唐德宗时期 参战方德宗军队、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魏博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等 结 果唐德宗胜 目录 1简介 2主要内容 1简介 编辑 奉天之难指的是四镇之乱及泾原兵变的合称。中国唐代唐德宗因藩镇叛乱,被迫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的事件。 2主要内容 编辑 唐德宗即位后,力图削藩。建中二年( 781 )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之请。德宗坚决拒绝。李、田遂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反唐。七月李正己死,八月子李纳亦请袭父位,德宗不允,李纳遂反。战事日益扩大。建中四年正月,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的节度使李希烈叛,攻襄城(今属河南)。德宗派哥舒曜讨伐,未果。德宗又派泾原兵去解围。时泾原节度使朱泚因其弟朱滔谋反而被软禁于京城。泾原兵路过长安时,因赏赐不周 ,挟持节度使姚令言哗变。德宗逃往奉天。叛军推举朱泚为首领,史称泾原之变。朱泚率军攻奉天,未下。此时朝廷援兵已逼长安,朱泚退守长安。不久唐将领李怀光与朱泚联合 。德宗被迫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兴元元年( 784 )五月,唐将领李晟等攻克长安,德宗于七月返回。朱泚被部下所杀。朱滔病死。李怀光兵败自缢。因在这次战争中,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即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故又称二帝四王之乱。 唐朝历史事件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 历史 , 历史书籍
128
租庸调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中文名租庸调制 外文名Zuyongdiao system 类 属赋役制度 开创年代唐初 规 定 纳租二石 绢二丈 绵三两 取消原因均田制的破坏 颁布机构唐朝官府 取消原因唐中叶 征收对象男丁 目录 1简介 2制度内容 3传承发展 4取消原因 5主要影响 6历史评价 1简介 编辑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二月规定,每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1] 。 又规定了均田制实行办法,丁男十八岁以上,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後还田。政府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徵收租庸调。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这项制度原本在隋朝开皇二年(582年)试行,原是役期一个月,三年(583年)减为二十日,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除租庸调外,人民还须负担杂徭和色役。本质上承袭了北魏的“租调”税收制度。 「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庸调由县尉负责徵收,八月开始收敛,九月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租即田租,则在收割後於十一月开始运送。租庸调制中以纳绢来代役的方法,在均田制的同步实施下,使农民在有土地耕种的同时保证了农耕的时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陆贽称许租庸调法:“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此三道者,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2制度内容 编辑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二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通常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制度不夺农时,合理解决就业问题,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 3传承发展 编辑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 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 隋文帝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唐初施行租庸调制时,运作良好,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收入稳定。但自安史乱后,户籍失修,生产破坏,国家支出大增,旧有的租庸调制已不合时宜,不得不以两税制取代之。 4取消原因 编辑 租庸调破坏的原因是因为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是要配合均田制的,其后均田制破坏,租庸调亦不可行。唐代人口不断增加,到后来政府已无足够土地实行均田制,领田者所得土地不足,但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负担不来,唯有逃亡,而造成租庸调制的破坏。另外,唐中叶后,土地兼并重。均田令虽然禁止买卖田地,但经府批准,田地仍可转让,使免课户如官僚,寺院等可以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课户仍要纳租庸调,故在无法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逃亡。大量课户的逃亡,使政府的征税对象减少,削减国家税收,由此可见租庸调的破坏是因均田制的破坏。 又租庸调制本身存在不少漏洞,以致后来不得不破坏。首先,课户与免课户的分别,使免课户无须负担负役,并且享有占田占地,建立庄园的特权,而且原来针对免课户的户税和地税,也由课户一并承担。而租庸调中的定额税率,在人人领田一百亩的情况下是公平,但到后来人民领田许多不足百亩,而却要缴纳与领田百亩一样的税额,是绝对不公平的,故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租庸调不可行。 5主要影响 编辑 引致租庸调制破坏的另一原因是户籍散失。租庸调是依照完整户籍来征收赋役的。但在开元时代,承平日久,官员疏于整理,丁口死亡,田亩转让等未记入户籍,国家于是失去征税根据。德宗时,情况更坏至不可挽救的地步,造成有田者不纳税,无田者仍要负担之情况,此举造成人民逃亡,而赋税却由逃亡户的邻保代交,称为摊逃,结果更造成恶性循环的逃亡潮,迫使朝廷不得不放弃租庸调而改行两税。 最后,租庸调制中以男丁为征收对象,向其征收定额的赋役,即是说国家的收入取决于丁的多少,缺乏弹性。自安史乱后,国家支出甚大,国家无法再以租庸调制来维持经济,于是改行另一较弹性大的两税制,使税收可以田亩为征收对象,确保收入来源,故租庸调不得不破坏。 6历史评价 编辑 总结来说,租庸调在唐初配合均田制的情况下,确是一个利民利国的制度,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此制本身的漏洞便涌现,再加上其它客观因素,租庸调制变得不合时宜,故唐不得不以两税制取而代之。 隋和唐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有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129
企业
生产的函数,创新的函数,信誉基础 市场 通过竞争配置资源的机制,通过创新实现发展的过程,分工、专业化 张维迎的文章 垄断,市场份额的集中度 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新方式和产品代替旧的 研发投入无法保障,没有生产者能持续创新
130
渭水之盟
收藏16071 渭水之盟编辑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今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1-2] 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3] 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4] 《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杀白马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5]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6] 中文名渭水之盟 时 间626年 地 点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参与人物李世民、颉利可汗、李靖、李绩 结 果签署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 别 称渭水之辱 目录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4后续 5评价 1背景 编辑 主词条: 隋末民变、晋阳起兵 隋末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突厥势力趁机得到壮大。南面中原各路诸侯不得不臣服于突厥,向突厥割地纳贡。李渊在晋阳初起时,也曾经迫于形势,自下于突厥。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突厥统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群雄割据中获利了,因此将主要对手确定为唐,试图扶植其他势力与唐相抗。失败之后,便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十五万入攻并州,掳男女五千余口;又曾率骑兵十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公元626年更是率兵十万直逼京都长安,签订盟约便是在此背景下展开。[2] [7-9] 2过程 编辑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 和突厥斩杀白马立盟的唐太宗李世民[10] 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11] 八月九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12] 得知唐帝国的权力变更的颉利可汗,发兵十余万人,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戒严。[1] [13]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李世民派出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14]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京城兵力空虚,长安为之戒严,人心惶惶。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4] 不久后唐军赶至太宗背后。 3结果 编辑 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唐朝国库里有大量的金帛财物,便请求结盟。两天后,即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之后,颉利可汗率突厥全体骑兵返回。[5] 一场大战终于偃旗息鼓。[15] 4后续 编辑 渭水之盟不久,东突厥内部出 击退突厥进攻的尉迟恭[16] 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唐太宗而此时的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得以恢复。这时唐太宗也积极进行对东突厥的备战,甚至允许军士在显德殿内习武,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朝还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唐朝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17]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十万余人投降唐朝。是对突厥关系史上的一次胜利。[18-19] 5评价 编辑 渭水之盟是唐政府对突厥关系史上的一次胜利。[20] 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从而稳固了唐朝初立的根基。从此唐朝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与突厥强弱变化的转折。[18] 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公元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唐朝乘机在公元630年,灭掉了东突厥。[21-22] 唐朝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己卯,突厥进寇高陵。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颉利可汗进至渭水便桥之北,遣其腹心执失思力入见,以观虚实。思力盛称“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遣之。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乃囚思力于门下省。 3. 注:渭水的便桥之上。便桥即今天的西​渭桥,位于在今咸阳市西南9公里的秦都区钓鱼台乡资村西南沙河河道上。 4.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上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立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瑀以上轻敌,叩马固谏,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 5.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6. 渭水之盟 《唐风烈烈 第一部》 .高陵县人民政府网 [引用日期2014-07-17] . 7. 时涛,宋岩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80唐朝少数民族政权——突厥汗国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ISBN: 9787510700873 8. 突厥与大唐兴衰 .中国战略网 [引用日期2013-08-20] . 9. 唐朝对突厥的战争 .封开县江口中学德育处 [引用日期2013-08-20] . 10. 唐太宗 .中华英烈祠 [引用日期2013-08-20] . 词条标签: 人物 , 中国历史 , 历史 , 历史书籍
131
唐突厥之战
收藏12931 唐突厥战争编辑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1] 名 称唐突厥战争(唐灭东、西突厥之战) 地 点中国北方,西北,西域 时 间620年—657年 参战方唐朝、东突厥、西突厥 结 果唐朝获胜,东突厥、西突厥灭亡 主要指挥官李世民、李治、统叶护可汗 目录 1背景 ▪ 突厥兴起 ▪ 隋末战乱 2唐击东突厥 ▪ 东突厥崛起 ▪ 李渊称臣 ▪ 渭水会盟 ▪ 时机到来 ▪ 突厥犯河西 ▪ 六路大军 ▪ 突袭定襄 ▪ 李靖夜袭阴山 ▪ 颉利被俘 3唐击薛延陀 ▪ 夷男叛乱 ▪ 诺真水之战 ▪ 薛延陀衰败 4唐击西突厥 ▪ 西突厥分裂 ▪ 西突厥的衰亡 ▪ 贺鲁叛乱 ▪ 苏定方平西北 ▪ 沙钵罗兵败 ▪ 设立行政区 5大事记 6后果与影响 7评价 1背景 编辑 突厥兴起 突厥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6世纪活动于金山(今阿尔泰山)。突厥于552年完成 突厥势力[2] 统一,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之后,突厥汗国逐渐发展壮大,版图扩大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沙漠,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汗庭(首都)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3-4] 壮大的突厥国同当时统治中国中原地区的隋朝(589年建立)是邻国,经常发生边境冲突,重大的战役有突厥攻隋之战(581年),隋反击突厥之战(583年),隋击突厥之战(599年),杨素击突厥之战(602年),李渊击突厥之战和隋王仁恭击突厥之战(616年),突厥攻扰晋阳之战(617年)等。其中,583年隋朝在对突厥的战役中获胜,诱发突厥内部分裂为西突厥汗国和东突厥汗国,西突厥以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为可汗,而东突厥以沙钵略可汗为可汗。东突厥于585年归附于隋朝,之后隋朝曾几次联合东突厥对西突厥汗国进行军事行动。[1] 隋末战乱 隋朝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趁中原内乱之机脱离隋朝,并于615年率10万骑兵攻隋,围困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月余,后撤围退兵。次年(616年)再次进犯攻马邑(今中国山西朔州),被隋将李渊击退。[5] 另一方面,地方割据势力同时借助突厥的力量消除敌对势力,引突厥兵入寇,如李渊向突厥称臣,刘武周、梁师都引突厥攻唐等,其间突厥对中原的袭击事件有记录的共67起 。[6-7] 2唐击东突厥 编辑 东突厥崛起 自隋朝开皇三年突厥汗国分裂之后,东突厥汗国就南下臣服于隋朝,并且和隋朝 唐朝势力范围[8] 一起对抗在中亚地区独霸一方的西突厥汗国。隋末唐初,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即位成为东突厥的可汗。当时中原的隋朝政府因为起义军和军阀此起彼伏,混战不休,因此无暇顾忌北方的突厥部落。始毕可汗乘机脱离了隋朝,开始迅速崛起。他历次发兵南下,掠夺边境各州,公元615年甚至将隋炀帝围困在代州,后来幸亏李世民和王世充分别率部解围才使隋炀帝幸免于难。北方各地的起义军为了稳定后方,纷纷与东突厥结盟,并称臣纳贡。[9-10] 东突厥也愿意支持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刘黑闼、高开道、薛举、李轨、郭子和、苑君璋、徐圆朗等割据势力,以图将来在中原增加影响力。 李渊称臣 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在太原起兵,参与对中原的争夺。当时他用空城计吓退过来犯的突厥军队。但是李渊仍然明白自己无法于突厥骑兵抗衡,因此差遣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向突厥上表称臣。当时李渊与始毕可汗的约定是,唐军攻下的地区,土地人民归李渊,金银财富归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欣然答应,并且给李渊提供了一些突厥战马。620年,颉利可汗即位,开始破坏唐朝与突厥的盟约,屡次协同铁勒、薛延陀等诸部南下袭击北方边城。李世民于武德七年用反间计打退过突厥军队,然而总的来说,唐军处于弱势。李渊和李建成甚至想过要迁都以避免被突厥围歼,终遭李世民反对而作罢。[11] 渭水会盟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军终于平定四方,统一全国,开始商议反击突厥的战争。同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顷其全部人马,入侵唐。闰七月,唐朝有人(有说是太子李建成)提议迁都躲避突厥入侵,李世民反对,李渊决定不迁都,并于二十一日派遣李世民出豳州道抵御突厥。八月十二日,双方在五陇阪(今陕西彬县)交锋,称五陇阪之战。李世民用反间计,联合突利可汗离间颉利可汗,使突厥退兵。十天后,另一支突厥军队在杜阳谷被唐朝开国名将驸马柴绍击败。这一年是唐朝正式对突厥作战的开始,因此也有人认为唐与突厥的战争开始于此时。[12-13]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夺得唐朝的帝位。东突厥颉利可汗趁着李世民尚未将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罗艺等李建成和李元吉余部招降或铲除干净,命拔野古部和同罗部的骑兵围攻乌城,牵制住程知节、徐世勣、柴绍和屈突通的唐军主力,他自己则协同其弟突利可汗以及铁勒首领契苾何力率20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长安城,占领了离长安不远的武功城。颉利可汗派遣帐下大将军执失思力进长安城威胁唐朝君臣,并同时率大军进逼到长安城外的渭河北岸。李世民扣留了执失思力,然后冒险率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侯君集、段志玄、独孤彦云等六骑到长安城外的渭水便桥南岸,隔河大骂东突厥背信弃义。同时,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率领一支军队于泾阳之战中击败突厥的左翼军,突厥名将阿史那乌默啜几乎被俘。颉利可汗等自知理亏,又因为侧翼遭袭,大将被扣押,因此与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上斩白马为盟,之后退兵。李世民也放回了执失思力。李世民将此事视为警告,因此从他即位开始,就着手准备灭东突厥。[14] 时机到来 渭水会盟后,唐太宗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引数百士卒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很快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于贞观元年争取割据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军阀、刘武周的余部苑君璋归附,贞观二年柴绍和薛万均率军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军阀梁师都,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而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并接受唐王朝册封;东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15] 突厥犯河西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东突厥将军雅尔金和阿史那杜尔率军进扰河西。肃州(今甘肃酒泉)守将张士贵、甘州(今甘肃张掖)守将张宝相互相统兵结成掎角之势,坚壁清野,利用城池阻挡突厥骑兵,最终使突厥人无功而返。这为李世民反击突厥找到了出兵的借口。 六路大军 贞观四年,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唐太宗李世民,列举了六条出兵突厥的理由。唐太宗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鄂国公尉迟敬德、匡道府折冲都尉苏定方为副将,率领中军向云中和马邑挺进;并州都督英国公徐世勣(即李世绩)为通漠道行军总管(《资治通鉴》作通汉道,疑为“汉”和“漠”繁体字形状相近而产生的失误),代州都督邹国公张公瑾、岷州都督高甑生为副将,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华州刺史霍国公驸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胡国公秦叔宝为副将,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徐世勣遥相呼应,负责掩护左翼;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甘州刺史张宝相为副将,从灵州往西北挺进,以截断突厥的西逃路线;检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卢国公程知节为副总管,率军进驻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灵州大都督驸马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段志玄为副总管,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并监视和牵制突利可汗。十余员大将共率兵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六路反击突厥。此外,还有舞阳县男李大亮镇守凉州防备西北,任国公刘弘基镇守河北易州防备东北。除陈国公侯君集任兵部尚书留守都城外,唐军主力以及军中的可战之名将几乎倾巢而出。[16] 突袭定襄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占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17] ,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浑河边与柴绍的金河军交战,之后又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北部)的徐世勣率领的通漠军截击,大败。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 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徐世勣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偏将张公瑾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李靖说只要能剿灭突厥,唐俭等人根本不用去考虑。于是李靖令徐世勣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冒雪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都尉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苏定方长驱直入冲进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及其部下不知浓雾里有多少唐军,阵脚大乱。劼利可汗乘千里马西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唐俭、安修仁趁乱脱险而归。[18] 颉利被俘 颉利可汗在阴山被击败后,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将大多叛逃。其子叠罗施也与他走散。不久,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的颉利可汗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军。一番激战后,唐将张宝相将颉利可汗擒获。李世民没有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突利可汗随后归降,被封为北平郡王。突厥的名将或首领包括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数归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归顺。 唐朝将东突厥领地划入自己的版图,在其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唐朝的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600里,势力范围达到贝加尔湖。 3唐击薛延陀 编辑 夷男叛乱 东突厥灭亡后,其残部以及大多数铁勒的部众投到了薛延陀部真珠可汗夷男的帐下,夷 突厥石人[3] 男实力大增,在鄂尔浑河郁督军山附近建立了牙帐(即游牧民族的首都)。另一个部族回纥也在土拉河畔建立了牙帐,然而也向夷男称臣。为了避免其叛乱,唐太宗开始扶持回纥以抑制薛延陀,而后又封东突厥的贵族阿史那思摩为可汗,建牙帐于河套平原,以示之为东突厥正统,在南面牵制夷男。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前往泰山封禅,刚走到洛阳时,夷男趁机伙同回纥、同罗、靺鞨等部,从白道川出击,袭击了阿史那思摩,并挥师南下逼近介休。 诺真水之战 接到阿史那思摩的急报,唐太宗命令营州都督皖城郡公张俭率领所部骑兵以及契丹和奚的联军从东边压制夷男,又以英国公李勣(就是徐世勣,字懋功,被赐姓李,避讳去掉世字)为朔州道行军总管,于朔州以北将其击败,夷男退向诺真水。退却的途中,夷男又遭受到了来自云中的庆州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的袭击,而后另外三路唐军(来自灵武的灵州道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李大亮、来自西面凉州的凉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袭誉、来自长安的右屯卫将军姜行本)也先后赶到,在诺真水附近对夷男发动猛烈的进攻,几乎将夷男围歼。前来增援的夷男之子大度设在也长城外被阿史那思摩和薛万彻的长槊军团击败。夷男的部将十不存一,从此退回漠北不敢南犯。[7] 薛延陀衰败 四年后,高丽泉盖苏文反,唐太宗率领薛万彻、程名振、张亮、王文度、张士贵、薛仁贵、牛进达等亲征攻伐高丽,期间夷男病故,唐太宗在辽东战场为夷男举丧。继位的薛延陀首领抜灼为多弥可汗。多弥可汗夺得汗位是杀了他兄长鬼曳,因此薛延陀的内部矛盾很大。为了缓解矛盾,抜灼率军进攻夏州,结果被归降唐朝的原东突厥大将执失思力用计击败。回纥趁机脱离薛延陀,引兵袭击了抜灼,将其杀死。[6] 贞观二十年,薛延陀已经陷入内乱。唐太宗决定彻底清除薛延陀这个威胁。是年,唐太宗派江夏郡王李道宗出朔州;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营州都督张俭出营州;驸马都尉薛万彻、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出胜州;胜州都督宋君明、左武侯将军薛孤吴仁出灵州;驸马执失思力率骑兵为机动部队。诸位将军各帅所部突入薛延陀,很快将其击溃。次年执失思力和夏州都督乔师望再次合兵出击,大败薛延陀。唐朝立咄摩支为新的薛延陀部首领,然而咄摩支无法服众,疏勒等部不服。唐太宗派英国公李勣和大将军萧摩珂出征塞外,在塞北荒谷击败疏勒等部,迎接咄摩支回长安。唐太宗封咄摩支为右卫大将军,在薛延陀地设置燕然都护府,至此原东突厥所有的地区皆臣服于唐朝。 4唐击西突厥 编辑 西突厥分裂 在唐同东突厥交锋的时期,西突厥控制着西域地区,并拥有如高昌、焉耆、龟兹、于田、疏勒等附属国。唐消灭东突厥之后,这些西突厥的附属国与唐西部的疆域接壤,开始受到唐朝的影响,开始跟唐进行交往。 628年,西突厥发生分裂,原来有十个主要部落(称十姓部落)分裂为西南 突厥人[19] 方的弩失毕五部(称南庭)和东北方的咄陆五部(称北庭),统叶护可汗在内乱中被杀死。之后双方征战不断,削弱了西突厥的实力。公元637年,高龄的代国公李靖率领侯君集、李道宗、李道彦、李大亮、高甑生、契苾何力、执失思力、薛万彻、薛万昀等大将及十万大军袭击了青海北部、西突厥南翼的鲜卑人的王国吐谷浑,其国王慕容伏允败走后身亡,从此吐谷浑王国一蹶不振,沦为吐蕃的附庸,后为吐蕃所灭。由此开始唐朝和西域之间没有了缓冲国。次年即638年,兵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率领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和琅琊郡公牛进达等击败了吐蕃,随后唐朝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两国交好。唐朝因而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河西。640年(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和牛进达率唐军灭亡了西域最强的高昌国,国王麴文泰被唐军吓死,王子麴智胜投降。至648年,唐军又陆续攻取了焉耆、龟兹等小国,原西突厥的附属国都脱离西突厥转而归附于唐。[20] 西突厥为阻挠这一趋势,开始对唐发动战争。 北庭(咄陆部)乙毗咄陆可汗于642年发兵入侵大唐伊州(今新疆哈密),被安西都护阳翟郡公郭孝恪击败。644年,继位的乙毗射匮可汗开始与唐修好,646年其下的叶护阿史那贺鲁归附唐,被封为左卫将军,征讨其他不归附唐朝的西突厥各部。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逝世以后,唐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变,乙毗射匮所部被贺鲁并吞。 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1] 西突厥的衰亡 西突厥汗国由于内部分裂,不断内讧,而逐渐走向衰亡。西突厥末主阿史那贺鲁为室点密可汗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劫越之子。起先,乙毗咄陆可汗任命他为叶护,驻扎在多逻斯川(今额尔齐斯河),统辖处密、处月、姑苏(或作哥舒)、歌罗禄、弩失毕等部。当乙毗咄陆可汗逃往吐火罗(今阿富汗)后,乙毗射匮可汗派兵驱逐贺鲁,其部落大多离散。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四月,贺鲁率领余部数千帐(户)内属于唐。唐太宗安排他们住在庭州(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莫贺城(今吉木萨尔西北三台),授予他左骁卫将军之职。贺鲁听说唐军将讨伐龟兹,于是率随从数十人至长安朝觐,要求担任大军的向导。唐太宗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在嘉寿殿设宴款待,给予很多赏赐,并且将自己穿的衣服送给他。投降唐朝的原东突厥大将阿史那社尔平龟兹以后,648年冬十二月,唐朝晋封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他唐朝的鼓纛,派他去招抚尚未服从的其它西突厥部落。第二年春二月,唐朝在安西部护府下设置瑶池都督府,任命阿史那贺鲁为都督。这年夏六月唐高宗继位后,贺鲁又被晋升为左骁卫大将军。 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的西突厥部落后势力逐渐强大。他听说唐太宗已经逝世,即阴谋夺取西州(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和庭州。唐高宗闻讯,派遣通事舍人乔宝明抚慰贺鲁。651年(永徽二年)春,担任唐朝右骁卫中郎将的贺鲁之子咥运竟劝说其父率部反唐西走,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部众。贺鲁设牙帐干双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温泉县境内)及千泉,自称沙钵罗可汗。咄陆五啜、弩失毕五俟斤、处月、处密及西域诸国都归附于他。贺鲁以咥运为莫贺咄叶护。 贺鲁叛乱 651年,阿史那贺鲁击败乙毗射匮,招降其余西突厥部落,佣兵数十万,自立为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见唐太宗逝世,觉得有机可乘,于七月脱离唐并发兵攻打唐的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高宗李治遂派梁建方和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薛孤吴仁、高德逸为副将,领军平定西突厥叛乱,梁建方和契苾何力配合失利,没有成功。 652年(永徽三年)春正月,梁建方再次进攻贺鲁,大破贺鲁所部处月而还。653年(永徽四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其子颉苾达度设称真珠叶护。他与贺鲁发生矛盾,联合五弩失毕,击败贺鲁。655年,唐高宗又派卢国公程知节(即程咬金)为葱岭道行军总管,左卫将军王文度和右屯卫将军临清县公苏定方为副总管,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由于程咬金纵容王文度烧杀抢掠,唐军失去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这次出征无功而返。程咬金和王文度都被革职,只有苏定方因为能够安抚边民,被升任行军大总管。有观点认为高宗派程知节出兵,目的就是为了对其治罪,以瓦解权势过高的长孙无忌集团(程咬金属于长孙无忌的集团),因此平乱失败是必然的。 苏定方平西北 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又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这次北路的主帅就是伊利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任雅相、回纥人婆润等为副将。南路则由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统领,作为安抚大使诏安西突厥在南方的各部。苏定方在作战的同时还招降了许多西突厥部落,使他们为唐军作战。是年冬十二月,苏定方军抵达金山(今阿尔泰山)西,击败五咄陆之一处木昆部,该部俟斤归降。在这以前,五弩失毕部之一泥孰部不服从贺鲁的统治,被贺鲁攻破,其首领的家属被俘。这时,唐军从贺鲁的一部分败兵中找到泥孰部首领的妻子。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应该将这些家属归还泥孰部,并且赠予财物加以抚慰,使他们明白“贺鲁为贼而大唐为之父母”。这样的话,他们必将不遗余力地反对贺鲁。唐军按此实行。泥孰部接到获救的家属后非常感激,要求跟随唐军一起进攻贺鲁。 苏定方率军至曳咥河(今喀喇额尔齐斯河)西,贺鲁举西突厥十万骑兵来拒。苏定方以唐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贺鲁见唐军少,进兵包围,定方命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领骑兵列阵于北坡。贺鲁的骑兵三次冲击唐步兵,未能动摇唐军阵脚。苏定方趁势纵骑兵反攻,贺鲁大败。第二天唐军继续追击,五弩失毕全部投唐。五咄陆得知贺鲁兵败,奔南道归附唐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 沙钵罗兵败 沙钵罗以10万突厥兵在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包围了苏定方一万余人的部队,苏定方在挫败对方三次冲锋之后率骑兵反击成功,大败突厥部队,斩获数万人。一些突厥部落归降,沙钵罗则向西逃走。苏定方部队克服恶劣天气,追击200余里,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大败沙钵罗,斩俘数万人。之后,苏定方恢复原西突厥领地内的生产,将钵罗掳掠的牲畜、财物归还百姓,并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沙钵罗逃至石国,被石国俘虏交给唐。自此,西突厥汗国亡,唐朝廷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大唐行政区划扩大至中亚。 苏定方安排西突厥各部落分别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开通道路,设立驿站,掩埋死者骸骨,慰问民间疾苦,划分牧场,恢复畜牧业生产。并将贺鲁所掠夺的人口,以及牲畜等财物发还各部。从此,西突厥十姓部落在久经内哄和战乱以后,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贺鲁被擒以后对萧嗣业说:过去太宗皇帝待我很好,我却背叛了他,我愿在太宗昭陵受死,以谢罪于先帝。唐高宗听说以后,产生了怜悯之心,特赦贺鲁,免其一死。后来贺鲁病死,唐朝将他葬在颉利可汗墓旁。 设立行政区 657年(唐显庆二年)唐平贺鲁以后,在五咄陆部设置昆陵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在五咄陆的处木昆部落置匐延都督府,胡禄屋阙部落置盐泊都督府,摄舍提墩部落置双河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落置鹰娑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落置嗢鹿州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落置洁山都督府。658年(显庆三年),又在葛逻禄三部置三府:谋落部落置阴山州都督府,踏实部落置玄池州都督府,炽俟部落置大漠州都督府。后来又从大漠州中划分出一部分另置金附州都督府。 在五弩失毕部置濛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濛池都护。当时濛池和昆陵两都护府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唐朝在西域,除北庭大都护府外,在北庭的南面还设有安西大都护府(又称都护府)。640年(贞观十四年),唐朝平高昌的汉族麴氏政权后,置安西都护府,治所设在西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故城)。 658年(显庆三年),移治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南至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都隶属安西。 661年(龙朔元年)西域吐火罗款塞来附。唐朝任命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这十六个新设立的都督府,也隶属安西大部护府。这些地方早先属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此时转归唐朝。同年,回纥首领婆闰去世,新继任的比粟转领导九个回纥和铁勒部落叛乱。唐高宗令郑仁泰和薛仁贵出击征讨。在天山下两军相对,薛仁贵在阵前连发三箭,射杀了铁勒的三个将领。铁勒部队大惊,数万人纷纷投降,被唐军乘势掩杀,九姓铁勒被坑杀殆尽。这就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来历。从此回纥铁勒等西域各部落再不敢叛乱。 702年(长安二年),增设北庭大都护府,统辖昆陵、濛池两个都护府。据《新唐书》记载,除上述昆陵都护府下属十个都督府外,北庭大都护府还管辖轮台州等十三个都督府。北庭大都护府的治所在庭州金满县,其遗址为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21-22] 5大事记 编辑 唐与东突厥战争中大事列表 公历 中国纪年 事件 人物 备注 583年 开皇三年 东西突厥分裂,东突厥建立 沙钵略为东突厥可汗   618年 武德元年 唐朝建立 李渊为唐朝皇帝   620年 武德三年 东突厥入侵凉州 始毕 唐与突厥的战争开始 621年 武德四年 东突厥颉利继可汗位 颉利   624年 武德七年八月十二日 五陇阪之战, 李世民、颉利、突利 李世民利用反间计退突厥兵, 唐对东突厥的反击开始 626年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 李世民政变成为太子, 后继皇位(八月初八) 626年 武德九年八月 泾阳之战、渭水之盟 李世民、颉利、尉迟敬德   629年 贞观三年十一月 唐朝出兵击东突厥 李靖、李世勣、李道宗等 六路共10余万人马 630年 贞观四年正月 定襄袭击战 李靖、李世勣、颉利 颉利撤退途中在白道遭李世勣大军截击, 大败退屯铁山 630年 贞观四年二月 夜袭阴山、东突厥亡 李靖、苏定方、李世勣、颉利 颉利大败逃脱,后被俘 唐与西突厥战争中大事列表 公历 中国纪年 事件 人物 备注 628年 贞观二年 西突厥分裂 统叶护可汗被杀   642年 贞观十六年 西突厥北庭入侵伊州 乙毗咄陆可汗 郭孝恪(唐安西都护) 突厥被击退 646年 贞观二十年 阿史那贺鲁归附唐朝 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贺鲁被封为左卫将军 649年 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逝世 李世民、李治 唐高宗李治继位 651年 永徽二年 阿史那贺鲁统一西突厥各部, 脱离反攻唐朝 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贺鲁自封沙钵罗可汗,进攻庭州 651年 永徽二年 唐朝派兵平西突厥乱 李治、梁建方、沙钵罗   655年 永徽六年 唐朝二次平西突厥乱 李治、程知节、沙钵罗   657年 显庆二年 闰正月二十一日 唐朝三次平西突厥乱 李治、苏定方、沙钵罗等 唐朝大败西突厥,擒获沙钵罗,西突厥亡 6后果与影响 编辑 唐朝在这一系列战争获得胜利,对其控制西域,保障丝绸之路起了积极的作用,并消除了边境的威胁,也使得其他国家在了解到唐朝实力后纷纷归附,同时促进唐人和西域的文明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玄奘也是在这个时期去天竺取经的。[1] [21] 突厥被消灭,直到682年武则天时期才恢复建立“后突厥汗国”,并在莫啜的率领下和李尽忠、孙万荣的契丹势力和武则天的武周都有过交战。后突厥于745年被回纥消灭。 7评价 编辑 唐与东、西突厥的多年攻战,多属于维护西北各族人民安定环境的正义作战,客观上亦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唐朝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唐与突厥的战争 .中国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2. 新疆历史问题之一:历史上的“突厥” .一五一十 [引用日期2013-12-22] . 3. 突厥石人解秘 .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4.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引用日期2013-12-22] . 5. 隋唐与突厥在山西境内的战争 .中华网军事 [引用日期2013-12-22] . 6. 中原王朝对游牧帝国的反击 .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7. 格鲁赛特(René Grousset),《西伯利亚草原帝国》(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罗格斯大学出版社,1970年,ISBN 0813513049 8. 历史上真实的战役 .梦幻千年 [引用日期2013-12-22] . 9. 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咸宁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10. 史海钩沉: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中国历史 , 战争 , 外国历史事件
132
毛奇龄
【赠柳生】 流落人间柳敬亭,消除豪气鬓星星。 江南前朝多少事,说与人间不忍听。 【除夕作】 旅馆椒花红欲燃,椒盘愁向客中传。 如何才听金鸡唱,便唤今宵是客年。 【秦淮老人】 秦淮高阁拟临春,中有仙翁鬓似银。 话到陪京行乐处,尚疑身是太平人。 【长相思】 长相思,在春晚。朝日瞳瞳熨花暖。黄鸟飞,绿波满。 雀粟衔素珰,蛛丝断金剪。欲着别时衣,开箱自展转。 【江城子二首】 日出江城鸡子黄。照红妆。动江光。采莲江畔,锦缆藕丝长。欲问小姑愁隔浦,长独处,久无耶。 赭门东上海潮青。古西陵。雨冥冥。越王宫女,着屐在樟亭。亭下教兵遗竹矢,秋日晚,堕鸦翎。 【颍州道中谢野人献菊】 晨发颍州路,朝光启城闉。修涂接林端,遥见菊蕊新。微霜逗寒馥,宿露滋清神。驻马一回眄,驾言逾前津。野人折相赠,顿使幽意亲。菉苞含紫贝,琢玉规芳鳞。佳色满辔繘,流芬袭衣巾。故园有遗侣,高兴发上辰。东篱坐相待,西苑归何因。餐英解颔顑,酿酒酬苦辛。眷言谢修涂,雅意长相伸。[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图片(7张) 1/1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博学宏词 第一等共20名 ▪ 彭孙遹 ▪ 倪灿 ▪ 张烈 ▪ 汪霦 ▪ 乔莱 ▪ 王顼龄 ▪ 李因笃 ▪ 秦松龄 ▪ 周清原 ▪ 陈维嵩 ▪ 徐嘉炎 ▪ 陆葇 ▪ 冯勖 ▪ 钱中谐 ▪ 汪楫 ▪ 袁佑 ▪ 朱彝尊 ▪ 汤斌 ▪ 汪琬 ▪ 丘象随 第二等共30名 ▪ 李来泰 ▪ 潘耒 ▪ 沈珩 ▪ 施闰章 ▪ 米汉雯 ▪ 黄与坚 ▪ 李铠 ▪ 徐釚 ▪ 沈筠 ▪ 周庆曾 ▪ 尤侗 ▪ 范必英 ▪ 崔如岳 ▪ 张鸿烈 ▪ 方象瑛 ▪ 李澄中 ▪ 吴元龙 ▪ 庞垲 ▪ 毛奇龄 ▪ 钱金甫 ▪ 吴任臣 ▪ 陈鸿绩 ▪ 曹宜溥 ▪ 毛升芳 ▪ 曹禾 ▪ 黎骞 ▪ 高咏 ▪ 龙燮 ▪ 邵远平 ▪ 严绳孙 参考资料 1. 毛奇龄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 毛奇龄头像取自萧山陆凝瑞堂嘉庆元年刻本《西诃合集》。 3. 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年版 . 4. 毛奇龄像取自《浙江余姚丰山毛氏族谱》。 5. 李复庆 .道光阜阳县志 .安徽合肥 :黄山书社 ,2009 :804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文学 , 历史人物 毛奇龄 毛奇龄图册 相关历史人物 纠错 陈圆圆 s 陈圆圆 冒襄 s 冒襄 朱彝尊 s 朱彝尊 高士奇 s 高士奇 李光地 s 李光地 阎若璩 s 阎若璩 焦循 s 焦循 尤侗 s 尤侗 纳兰明珠 s 纳兰明珠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3680次 编辑次数:28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1-20 创建者:洋务大臣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陌上秋草 初级优质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133
黄宗羲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2] 中文名黄宗羲 别 名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 国 籍明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 出生日期1610年9月24日 逝世日期1695年8月12日 职 业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信 仰儒学 主要成就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位列明末清初五大家 代表作品《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 税费改革 ▪ 哲学观点 ▪ 教书育人 ▪ 政治思想 ▪ 天文历算 ▪ 数学地理 ▪ 文学历史 ▪ 个人著述 3人物评价 4史籍记载 5亲属关系 6人物轶事 7后世纪念 1人物生平 编辑 为父鸣冤,庭锥奸党 黄宗羲像(清叶衍兰绘)[3] 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黄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得拜名师,入社兴学 黄宗羲归乡后,即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林之绪”。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崇祯四年(1630年),张溥在南京召集“金陵大会”,当时恰好也在南京的黄宗羲经友人周镳介绍参加复社,成为社中活跃人物之一。这年,他还加入了由名士何乔远为首领的诗社;后来,黄宗羲与万泰、陆符及其弟宗炎、宗会等还在余姚组织过“梨洲复社”。 明亡抗清,兵败隐居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宗羲北京科举名落孙山。冬月初十,宗羲回到余姚家中。崇祯十七年春,明亡。五月,南京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为兵部侍郎,编《蝗蝻录》(诬东林党为蝗,复社为蝻),据《留都防乱公揭》署名捕杀,黄宗羲等被捕入狱。翌年五月,清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崩离,黄乘乱脱身返回余姚。闰六月,余姚孙嘉绩、熊汝霖起兵抗清。于是,黄变卖家产,召集黄竹浦600余青壮年,组织“世忠营”响应,著《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鲁王宣付史臣颁之浙东。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被鲁王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五月,指挥“火攻营”渡海抵乍浦城下,因力量悬殊失利。六月兵败,清军占绍兴,与王翊残部入四明山,驻杖锡寺结寨固守,后因其外出时部下扰民,寨被山民毁而潜居家中,又因清廷缉拿,避居化安山。六年朝鲁王,升左副都御史。同年冬,与阮美、冯京第出使日本乞兵,渡海至长崎岛、萨斯玛岛,未成而归。遂返家隐居,不再任职鲁王行朝。顺治七至十一年,遭清廷三次通缉,仍捎鲁王密信联络金华诸地义军,派人入海向鲁王报清军将攻舟山之警。期间家祸迭起,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两次遭火。顺治十年九月,始著书讲学,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年-1679年),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入清拒仕,著述以终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学生代为力辞。十九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赴京修《明史》,以年老多病坚辞。康熙帝令地方官抄录其所著明史论著、史料送交史馆,总裁又延请其子黄百家及弟子万斯同参与修史。万斯同入京后,也执意“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是年黄宗羲始停止讲学,悉力著述。二十二年,参与修纂《浙江通志》。廿九年,康熙帝又召其进京充顾问,徐乾学以“老病恐不能就道”代辞。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掞视学浙江,倡议在黄宗羲故居黄竹浦重建忠端公(黄尊素)祠,宗羲写了《重建先忠端公祠堂记》。次年,王掞又捐俸汇刻刘宗周文集,宗羲与同门友董玚、姜希辙一起编辑了《刘子全书》,并为之作序。 黄宗羲像,作者吴旭,1676年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黄宗羲将旧刻《南雷文案》等文集删削修改,定名《南雷文定》重行刊刻。这年,他自筑生圹于龙虎山黄尊素墓侧,并有《筑墓杂言》诗。康熙二十九年,黄宗羲年已八十,曾至杭州、苏州等地寻访旧迹,拜访朋友。次年,应新安县令靳治荆之邀游览黄山,为汪栗亭《黄山续志》作序。康熙三十一年,黄宗羲病势沉重,闻知贾润刊刻其《明儒学案》将成,遂抱病作序,由黄百家手录。次年,《明文海》编成,宗羲又选其精粹编为《明文授读》。 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1695年8月12日),黄宗羲久病不起、与世长辞。他在病中曾作《梨洲末命》和《葬制或问》,嘱家人丧事从简:死后次日,“用棕棚抬至圹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遗体“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黄宗羲在临终前四天给孙女婿万承勋的信中写道:总之,年纪到此可死;自反平生虽无善状,亦无恶状,可死;于先人未了,亦稍稍无歉,可死;一生著述未必尽传,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如此四可死,死真无苦矣!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4] 2主要成就 编辑 税费改革 黄宗羲对经济的观点由现代学者秦晖总结,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 黄宗羲《书札》拓本 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称为“黄宗羲定律”。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曾提到这一定律。此后被引申到描述工业社会企业税费负担中去,如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禹乔、查颖等将黄宗羲定律初步引入到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研究中[5] 。 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6] 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还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夺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 哲学观点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教书育人 黄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黄宗羲并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黄宗羲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办学讲学,培养了很多学生。著名弟子有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仇兆鳌等。[7] 政治思想 明儒学案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限制君权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从本质上来说:“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因此,君主就不应该高高在上,处处独尊的地位。就应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为天下兴利除害。否则就该逊位让贤,而不应“鳃鳃然唯恐后之有天下者不出于其子孙”。至于为臣者,应该明确自己是君之师友,而不是其仆妾,“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如果认为臣是为君而设的,只“以君一身一姓起见”,“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自己的职责只在于给君主当好看家狗,而置“斯民之水火”于不顾,那么,这样的人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但同样是不值得肯定的。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就是黄宗羲的君臣观。它对传统的“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纲常,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8] 设立宰相 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另一主张就是设立宰相。他认为:“有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丞相始也。”这是因为:第一,“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彼此是平等的。“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在舆为下”,还多少保持着主客的关系。现在罢除了宰相,就再没有人能与天子匹敌了。这样,天子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奴视臣僚,更加专断独行,为所欲为。第二,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 温家宝关於黄宗羲学术思想的一封信 规定,天子传子,但“天子之子不皆贤”;在这种情况下,幸赖宰相传贤而不传子,“足相补救”。可是在罢除宰相之后,“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样,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第三,废除宰相后设立的内阁大学士,其职责只是备顾问以及根据皇帝的意旨批答章奏,内阁没有僚属,没有力事机构,其事权很轻,根本不能与昔日的宰相相提并论,内阁既无实权,而天子又不能或不愿处理政事,于是就依靠一群凶残的宫奴来进行统治,这就出现了明代为害至深且巨的宦官专权。 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加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章奏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阁中又缴之御前而后下该衙门如故事往返,使大权自宫奴出也。”此外,宰相设政事堂,下分若干房,分管天下庶务;“凡事无不得达”。设立宰相,是一种限制君权过分膨胀的有效措施。但它并不是责任内阁制。因为皇帝仍然大权在握,仍然是名符其实的国家元首。[8] 设立学校 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是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又一措施。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黄宗羲还指出,太学的祭酒,应择当世大儒充当,其地位应与宰相相等,每年的初一,天子与宰相、六卿、谏议等都得前往太学。”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郡县的学官,也由名儒主之。每月的初一、十五,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郡县官亦须前往听学官讲学,而且执弟子之礼。黄宗羲的这一设想,虽然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却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讲,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在黄宗羲这里已经有了最初的萌芽。 黄宗羲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凭借长辈权势在录取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扩大了录取对象,包括小吏,会绝学(包括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等)的人,上书言事者等等。[8] 民本思想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政治模式。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种制衡中央集权的地方自治设想。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命题。他所谓的“天下”指的就是人民(万民)。这个命题可以概括为“君为民害”论。进而,他又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确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是由民请出来办事、为民服务的客人,这可以概括为“民主君客”论。黄宗羲还提出了“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思想主张,实际上是坚持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权平等思想。这一政治模式显然已经包含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民权”的思想内容,因而具有朴素的民主性。二是法制模式。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题。这些思想主张,已经明确地包含了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包含了以万民之公法治理天下的法治思想。三是经济模式。他对不断加重农民负担、造成“积累莫返之害”的历代封建王朝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如“工商皆本”的政策主张,“废金银”而“通钱钞”的币制改革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这些主张虽不免有空想成分,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求,因而具有启蒙意义。四是教育模式。黄宗羲特别重视学校的作用,把学校的功能定位为指导政治、引导舆论的场所,提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政治主张,实际上提出了“以学术指导政治”的启蒙思想;黄宗羲还力主改革以科举取士的教育制度,提出了培养、选拔人才应坚持“宽于取而严于用”的原则,以及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取士八法”。五是哲学思维模式。他既继承又超越了前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乃师刘宗周的“诚意慎独”之学,将王阳明的“致良知”说解释为“‘致’字就是‘行’字”的“行良知”说,将刘宗周立足于至善之“意”的“改过”说发展为基于“工夫”实践的“力行”哲学,提出了“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和“必以力行为工夫”的重要哲学命题,还提出了“一本万殊”与“会众合一”辩证统一的认识方法论。这为纠正当时流行的空虚学风、倡导社会变革提供了新思维。[9] 天文历算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精通天文历算和数学。他用推算日食的方法和阎若璩等人考证古文《尚书》是系古人伪作,给当时思想界带来很大震动。黄宗羲通过对照《国语》,认为古文《尚书·汤诰》是后人“误袭周制以为《汤诰》”。并得结论“今因推日食于昭十七年六月”(鲁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见《夏书》本文不同孔书、左氏而非伪也,则不能不致疑于古文矣”。西人FredEspenak的数据表明黄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确。 沈括之说,[10] 世后没人怀疑。黄宗羲作《春秋日食历》,对此观点进行进行了分析和修正。黄宗羲用西汉三统历推算出鲁庄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闰,并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历法,说明了比月频食是不可能发生的。黄宗羲发现《春秋》中记载的两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后不食”,并论证了《春秋》中鲁襄公二十四年有关月食的记录是错误的,而鲁庄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记录是可靠。 黄宗羲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写有《历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确切生辰日期,并论证了周正建子和周历改月。 黄宗羲参考西方天文学中本均轮的理论(托勒密的理论)考察了中国“日高于月”的说法。[8] 数学地理 黄宗羲在有限性、无限性的观念认识上亦有所建树。他在数学上纠正了朱熹《壶说书》中的相关错误。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盘和《数术记遗》中记载的计算器的区别。他对乡射侯制进行了详细数学分析。黄宗羲亦对中国和西方数学进行了平行比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西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算术的窃取和修改。 黄宗羲详细刊校了《水经注》,批驳了“分野说”。[8] 文学历史 黄宗羲塑像 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作为浙江史学的开创者,黄宗羲主要在三个方面对浙东史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一个根本看法。做为一个儒者,黄宗羲无论是研究经学,还是史学,都主张一个“经世致用”。在他看来,史书所载绝非仅是史料一堆,而是蕴含着“经世之业”的阐述,“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无不备矣”(《补历代史表序》)。所以,研究历史既是为了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更是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借鉴。基于这种治学目的,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上主张“寓褒贬于史”,他认为史必须扬善惩恶。如果善恶不分,忠奸不辩,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11] 。史书的作用之一,即必得发挥其特有的扬善惩恶功能。 黄宗羲对明史的研究就其著述成果而言,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所撰的《弘光实录钞》四卷、《行朝录》三卷;二是搜集史料选编的、卷帙浩繁的《明史案》二百四十二卷,《明文案》二百十七卷,及增益《明文案》而成的四百八十卷的《明文海》。在明史的研究中,黄宗羲形成了他的史学研究方法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黄宗羲十分注重史料的搜集。而且,他的史料概念十分宽阔,不仅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典章法令等,也包括建置沿革、山川变异,甚至是乡邦文献所记的亭台楼阁也作为史料予以考证、保存。其次,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中还十分注重真实性。对所得史料总要广证博考、去伪存真,才加引用,并力求客观地作出合乎历史真实面目的论述。即使对自己昔日积累的史料,也决不轻率运用,同样要予以核实,以确保其无误。再者,黄宗羲十分注重史学主体即史学家在治史中的作用。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求史学主体通过自己的思维运作确保史学研究的客观性,以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二是史学主体在史学研究中应当有自己的是非观,不仅要“寓褒贬于史”,还得对历史事件作出中肯的评价;三是要求史学主体以饱含自身情感的笔写出历史的过程。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史专著。它开创了中国编写学术思想史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学术史体裁的主要形式——学案体臻于完善和成熟。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其后开始草创、并由后人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学案》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学案体以学派分类的方式介绍一定时代的学术史,这种体裁被清人取用,成为编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主要方式。全书共立案十九个六十二卷,计叙述学者二百余人。从所列的人物看,除刘基、李贽、何心隐外,《明儒学案》基本上把所有明代重要思想家都包罗进去了;从学派上看,既叙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各派,又叙述了以吴与弼、胡居仁、娄谅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各派;从哲学性质看,既叙述了吴与弼、王阳明等唯心主义思想家,也叙述了罗钦顺、王廷相等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内容丰富的哲学史专著。[8] 个人著述 黄宗羲全集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刊印的《黄宗羲全集》(12册),精装,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是收集黄宗羲诗文最全的版本。[2] 3人物评价 编辑 马叙伦称道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12] 顾诚在《南明史》批判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是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 夏允彝《幸存录》书中说:“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黄宗羲真不愧是刘宗周的弟子,反驳道:“夫筹边制寇之实着,在亲君子远小人而已。”[13] 中国国务院温家宝: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2] 黄宗羲全身像[14]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黄宗羲的思想本身当然也有缺陷,但他在民权理论上确实有超越卢梭的地方。[2] 东方网(《不可忘记黄宗羲》):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表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黄宗羲从民本到民主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十九世纪末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无不受到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黄宗羲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15] 杨国荣的《王学通论》:黄宗羲的致知工夫已开始由体认道德本体而向明自然之理扩展,这种转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从封建理学观念向近代思维方式迈出了一步。[16]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黄宗羲的批判求实精神及力主改革的理论勇气,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志于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今天,我们纪念黄宗羲,不仅要研究、了解黄宗羲为后人留下了哪些有意义的思想与学术遗产,更要学习黄宗羲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创新的精神,为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做出应有的贡献。[17] 光明网(《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及其现代意义》):(《留书》和《明夷待访录》)这两部堪称姊妹篇的政论专著,从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新民本思想,从而奠定了黄宗羲作为中国明清之际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9] 4史籍记载 编辑 《清史稿·黄宗羲传》[18] 5亲属关系 编辑 父亲:黄尊素(东林七君子之一) 弟:黄宗炎、黄宗会 黄宗羲有三子,黄百药、黄正谊、黄百家[8] 6人物轶事 编辑 阅读天一阁藏书 黄氏宗谱上的黄宗羲像[19] 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辞官回宁波故里后,于宅东建造藏书楼,藏书达7万余卷,命名为“天一阁”。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 由于黄宗羲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因而得到了范氏各房的同意,应允他于清代康熙十二年登上了天一阁。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奠定了他的学术基础,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20] 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藏书大家 黄宗羲学问渊博,来自于他的丰厚藏书。他嗜好藏书,喜抄书、借书。读遍家中所有藏书,仍嫌不足,借抄于范钦“天一阁”、曹溶“倦圃”、徐乾学“传是楼”、钱谦益“绛云楼”、祁氏“澹生堂”、钮氏“世学楼”等藏书楼之书。每出走回归,常带一书童携书同返,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书家。后来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精华亦大半归于他。并与许元溥、刘城约为抄书社,世所罕见之书,多赖以得传。建书楼“续抄堂”于南雷,思承东发(即南宋学者黄震)之绪。藏书目的在于系统收集明代资料,提倡藏书在于致用,反对只藏不用、视为珍玩的鉴赏家。告诫学者:“当以书明心,勿玩物丧志也”。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7万卷之多。未及编目,即遭大水;因年事已高,死后不几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经再传弟子郑性整理后,仅得3万卷,入藏于“二老阁”。他收集史料的方法,也影响了同代的学者如全祖望、厉鹗等人,对清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传是楼藏书记》等,是研究明清私人藏书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他藏书思想的核心文献。藏书印有“余姚黄氏书库藏书印”、“黄宗羲印”等。[4] 锥刺许显纯 黄宗羲自云其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宗羲生长于书香小康之家。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明熹宗时的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害。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颇为震动,人称“姚江黄孝子”,崇祯帝叹称为“忠臣孤子”。[21] 骡马驮书 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22] 7后世纪念 编辑 黄宗羲墓地 黄宗羲墓 黄宗羲死后就葬在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现属陆埠镇十五岙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清斗争失败后,梨洲先生于晚年建龙虎山草堂于化安山,从事读书著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冬,先生79年岁时,就在此自觅墓地,营建了极其简朴的生圹,并作诗留存:“空谷登登相杵频,野狐蛇鼠不相亲。应知难免高人笑,苦恋生身与死身。”还作《梨洲末命》[23] 《葬制或问》篇告诫儿孙,他死后就用平时穿的衣服入殓。儿孙遵照遗嘱办理葬事,并由清初著名史学家鄞县全祖望撰写神道碑文,肖山毛奇龄撰写墓志铭。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黄宗羲墓被毁。1981年部分修复,墓坐西朝东南,正面形似荷叶山墙,用条石错缝叠砌。中间直竖石刻墓碑,上镌隶书“黄公梨洲先生墓”七个大字。碑前置有石祭桌,用鹅卵石铺设的拜坛,两侧各置一条石凳。 黄宗羲纪念馆 宁波黄宗羲纪念馆是黄梨洲当年讲学处,上痒庙遗迹犹存。纪念馆于2003年盛夏落成,门口广场上的建筑标志。
134
carl gustav jung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其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在世是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他的理论和思想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中文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外文名Carl Gustav Jung 出生日期1875年7月26日(星期一) 出生地瑞士 图尔高州 凯斯威尔 逝世日期1961年6月6日 逝世地瑞士 施维茨州 屈斯纳赫特 父 亲Paul Achilles Jung 母 亲Emilie Preiswerk 配 偶Emma Rauschenbach 国 籍瑞士 职 业心理学家 精神病学家 毕业院校巴塞尔大学 主要成就首创分析心理学 主要著作《人及其象征》 目录 1人物生平 ▪ 孤独童年 ▪ 求学与就业 ▪ 与弗洛伊德的友谊 ▪ 著书立派 ▪ 晚年生活 2学术理论 ▪ 心理学理论 ▪ 精神临床治疗 ▪ 社会文化观 3主要贡献 ▪ 心理学贡献 ▪ 人文领域 4个人作品 ▪ 出版作品 ▪ 权威文集 ▪ 中文译本 5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孤独童年 荣格 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凯斯威尔(Kesswil),家里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亲则是一位虔诚的牧师。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其父母不和睦,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自小荣格便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 到了6岁之后,荣格开始上学,父亲同时开始教他拉丁语课。藉着和同学们的相处,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 12岁那年一个初夏的中午他被一男孩推倒,此后数月内荣格经常陷入了昏厥的状态。其父母四处延医但不得治愈。之后荣格却通过自己意志力治愈自己的怪病。荣格将其为经历一次“精神官能症”。同一时期内,荣格的一号人格成为主人格,二号人格的世界则慢慢地消逝。期间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包括叔本华的著作。 [1] 求学与就业 荣格 荣格起初计划修习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也曾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1895年荣格进入巴赛尔大学主修医学。在校期间曾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大一时,他对论述精神现象的书。毕业后,荣格选择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但课程内容却不是那样的让人感兴趣。 1900年的12月,他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导师是布雷勒,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903年荣格发表毕业论文,题为On the Psychology and Pathology of So-Called Occult Phenomena。 同年他与富女艾玛成婚,尽管他们育有五个子女,但荣格婚后绯闻不断,其妻1955年过世。 1904年至1905年期间,荣格积极地参予由布雷勒领导的有关于早发性痴呆(后改为精神分裂症)的实验计划。在布雷勒的指导下,荣格进一步的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此后他尝试将电压检流计探测皮肤和和线的方式来量度病患们的心理状态,将字词联想测验用于侦测罪犯上。 1905年,荣格升任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并在同年升格为精神科医院的资深医师,主讲精神心理学,也讲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 1906年,荣格发表有关于字词联想的研究结果-- Studies in Word Association,并将之寄给弗洛伊德。[1] 与弗洛伊德的友谊 荣格 1907年3月,荣格与弗洛伊德两人正式在维也纳会面,两人交谈了近30年小时。对荣格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对佛洛伊德而言,荣格非犹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而他在伯戈尔茨利医院的心理医疗背景和经验,更让他成为心理分析阵营的新星。6个月后弗洛伊德将自己研究成里寄给了荣格,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6年的紧密交往与合作。 1908年荣格任心理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编辑。次年他随弗洛伊德及心理学家弗伦齐来到美国,参加在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会议。 1910年荣格被推选为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也是该协会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编。同时荣格开始准备论文《无意识心理学研究》,其中阐述了他与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差异,两人之间的分歧日益加剧。除了对心理学的看法不同之外,弗洛伊德如父亲式的权威亦让荣格受不了。 1912年弗洛伊德到荣格所居附近克罗伊茨林根访友竟未顺便拜访后者,荣格对之大为愤慨。此后不久荣格再次赴美在福德曼大学作了数次演讲,公开驳斥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相关内容之后汇总到他同年著作《心理分析理论》一书中。同年11月两人在慕尼黑见面,商讨心理分析杂志事宜,讨论期间弗洛伊德突然昏倒。 1912年荣格还出版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这标志着他与弗洛伊德的彻底决裂。两人最后一次会面是1913年9月慕尼黑第四届国际心理分析学大会,会上荣格作了有关人格内倾与外倾方面的演讲。.[2] 著书立派 荣格 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犹如走入一条死胡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的学说也遭了严厉地批评,他个人精神方面亦出现问题。在1914年时,他辞掉了职位,开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 自1916年开始,他为自己的研究结果出版著作应邀演讲,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讲座。此后他又在1923年和1925年作了类似的讲座。 1918年,他从诺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和炼金术中得到灵感,开始以一个全新角度研究意识心理学。[3] 1921年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探讨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此书出版后荣格在心理学界的声名大振。 1924-25年荣格赴美,在新墨西哥附近旅行访问当地印第安人。1925年10月荣格出发去非洲探险,途经肯尼亚和乌干达等地,最后到达埃及。 荣格 1928年,荣格与理查德·威廉合作研究炼丹术和曼茶罗象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思想豁然开朗,《金花的秘密及评论》也于1929年出版,其理论受到心理学界欢迎。1932-1942年荣格任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教授。期间1930年,他担任了心理治疗医学学会的副主席,1933年任主席。1934年又创建国际心理治疗医学学会并任主席。从1933年起,学会每年都在瑞士阿斯科纳召开研讨会。此外,荣格还不断地被授聘世界各大知名大学、科学院及学术团体的荣誉称号。 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荣格曾撰文反对反犹太人的言论。 1938年荣格接受英国政府邀请,参加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校庆。在那里,荣格更多地接触接触到了东方文明、佛教及印度教的内容,他对炼金术与宗教的研究继续。 1939年二战爆发,荣格辞去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一职,之后他在瑞士长期从事有关人格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治疗工作。由于身体原因,荣格于1942年辞去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教职,之后他又出版了多本有关心理学与炼金术的著作。此外,荣格经常举办研讨班,分别用英语和德语讲课,其中不少人成为第一代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家,也成为1948年在苏黎士建立的荣格学院的基础。 1944年荣格突发心脏病,之后其精神状况恶化,他休养了近一年才康复。 1945年二战结束,荣格终于离开瑞士,到世界各地访问演讲,期间还出版了《心理学与宗教》引起了宗教界的强烈反响。同时荣格在二战前后有关犹太人的言论也遭到非议,不少学者甚至认为他是反犹太人分子。 1946-1952年间,尽管荣格长期卧病在床,但他仍然出版了四部著作《论精神的实质》、《埃里恩:自身的现象学研究》、《答约伯》及《共时性:相互关联的偶然性原理》,其着重以人格心理学思想对宗教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讨。期间1950年其妻子及亲密好友托尼夫人离世,荣格身体每况愈下。[2] 晚年生活 荣格 晚年的荣格继续为寻找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矛盾找寻答案,他隐居于在苏黎士湖旁,聘请杰婓女士为秘书负责他的荣格学院等事务,而露丝贝利成为其私人生活的依赖。 1961年6月5日,荣格安然病逝于湖上的家中,享年86岁。荣格最后一本著作《记忆、梦与反思》是他的自传,在其死后不久出版。[4] 2学术理论 编辑 心理学理论 人格整体论 荣格 人格整体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心灵是人的—切软件内容的全体,如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的内容。人格的原始统—性和先在整体性,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意识: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的所在。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正是出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来自先在的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集体潜意识: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5] 人格系统主要有四种原型: 人格面具: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首真我的假象,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阿尼玛(或阴性基质)指男人身上只有的女性基本特质或特征,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它可使男子变得容易激动、忧郁等。 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当阿尼姆斯高度聚集时,则会让女性具有攻击性、追求权力等。 阴影(或阴暗自我)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6] 荣格 荣格(1张) 此外,在荣格体系中还有两个促进整合的原型: 自我,具有两个基本含意:指先天潜在的整体性和代表人格各部分的平衡发展、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渗透,它包括了潜意识的一切方面,起着将整个人格结构整合和稳定的作用。 曼达拉,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荣格把曼达拉图形看作是自我的象征、人格的核心。 荣格认为,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个人、民族的历史经验对人格的形成是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人总是为未来的目标奋斗,从而达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和完善,荣格把它称为自我实现。 人格动力说 荣格认为人格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他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性本能。他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荣格的人格动力说包括以下几点。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心灵一旦获得能量,便将它据为己有,由心灵自己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这就是心灵的封闭性。它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能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 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 。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心理能量是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的。它永远不会消失,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另外,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也可以发生相互转换。 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 。心理值可以方便地通过三种方式测量其相对量:(1)通过观察一个对各种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来判断他的心 人格面具 理值,(2)观察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花费的时间,(3)记录和分析各种梦幻。另外,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焦虑、压抑等行为表现出来,也可在情绪情感中表现出来。因此,用心理电装置测量一个人的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反应,也可以判断人的心理值。 等量原理和熵原理,荣格以此来说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和移动情况。等量原理指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熵原理是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优质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荣格认为精神病人为了逃避无法对付的强烈刺激,便环绕自身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正常人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达到接近“熵的状态”。 心理能量的前行与退行 。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在前行过程中每种心理机能都会汲取各种生活经验和心理能量,使人努力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一致。退行是指通过剥夺对立机能的能量,使对立机能的值逐渐丧失,最后用新的机能取代对立机能。其作用是激活那些被意识排除在外的潜意识内容,使用权之成为一种新的机能。这时新的机能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新的适应,导致里比多的前行重新开始。人类就是这样不断的通过前行和退行使内心世界得到调整,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能量输导系统 心理能量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变化的。首先,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这就是能量输导。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处能量输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其次,心理能量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荣格发现,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而现代人则通过“有意志的行为”,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成现实,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 人格类型说 首先,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 人格发展论 荣格 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他早年把人生划分成四个阶段:(1)人生第一年;(2)童年期到青春期;(3)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4)老年期。 第一阶段是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初是无序阶段,儿童只有零散、混乱的意识;然后是君主阶段,儿童产生了自我,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缺乏内省思维;最后是二元论阶段,儿童出现内省思维,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阶段是青年期(从青春期到中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年轻人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心灵的诞生”阶段。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克服童年期的意识狭窄,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现实保持一致,以便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荣格 第三阶段是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中年人往往在社会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已经扎下根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却面临着体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暗淡,从而出现心理危机。荣格认为,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易沉浸在潜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惧怕死亡,并考虑来世的问题。荣格认为,老年人必须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才能建立新的生活目标。他强调心灵的个性化实际上要到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生命汇入到集体的生命中,个人的意识汇入到集体潜意识中。 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 首先是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精神临床治疗 病因寻找方式 荣格 荣格相信,应该从当下而不是从过去去寻找神经病的原因。按照他的说法,当病人陷入“停滞”状态时,便是得了神经病,这就是说,他们不再遵循那随着年令增长而来的心理发展规律了。陷于停滞的原因一般被归结为对某种生活“责任”的逃避,对此,荣格曾作过多次说明。因此,一个总是抛弃女性的男人;愿意做母亲的女人都可能发现自己得了神经病,因为他们缺乏勇气。荣格注意到,在这种状况下,病人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婴儿期的心理特点,包括乱伦的欲望、婴幼儿式的性欲和其它所有童年的幻象。荣格认为,与当厂出现的其它毛病相比,这种婴儿期心理特征的出现是次要的。只有当一个人的原动力在此时此地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时,他的童年幻象才会以倒退方式复活起来。这些病人之所以会倒退回过去的某一固定阶段,只是由于他们现实的生活遇到了障碍。这两种观点各自都有许多例证。[2] 梦的解析 荣格 荣格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 在梦的解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梦者,应该了解其性格参加的活动及其心情等。将梦者的梦的联想与其清醒状态时的生活相结合,以揭示梦以一种补偿方式所指明的东西,这种能力与分析者的技能和知识有极大的关系。 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的个别分析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2] 社会文化观 荣格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荣格把人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人格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涉及人类诸多的社会文化领域。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就不可能与世隔绝,因为个人的心理现象与社会政治领域的现象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荣格认为,权力欲是人的本能。如果一种本能没有被意识到,它就必然会被压抑。如果这种压抑长期存在,或者过分强烈,被压抑的内容迟早会破坏性地爆发出来。通过社会团体,如教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可以观察到这种压抑产生的后果。这些团体可以公开地反对崇尚权力,但是,由于他们的敌对行为得不到政府机构的承认,因此在政府的政策上通常不会反映他们的声音。对个人来说,这种压抑的结果会导致破坏性的人际关系和个性化过程被堵塞。[2] 荣格根据上述理论来阐述社会文化现象。例如,荣格接受60年代的女权现象,认为它表达了对阿妮姆斯的认同。女性原则在历史上被贬低了,所以比男性原则更有发展的必要。他欣赏女性特征并且尊重她们的男性气质(阿妮姆斯)的发展,从而使男女平等有了内容。同样,在有关阿妮玛的理论中,荣格强调通过敦促他们发展自身的女性因素,从而使男人身上的男性气质少一些。正是男性和女性身上的这种天生的异性倾向,才使男女之间的相互交往有了融洽的基础。再如,他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在文学作品研究中不仅要从作者背景以人格分析方法研究,而且要从作品主人公角度分析作者人格。[2] 3主要贡献 编辑 心理学贡献 荣格在他的理论中拒绝了弗洛伊德以性本能解释行为的观点,这一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固然人的行为受到性驱 荣格的研究 荣格的研究(13张) 力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时间和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超出这个范围,把性的因素列为影响行为的首要因素,必然失之偏颇。荣格注意到弗洛伊德的错误倾向,就使他的理论更接近现实。 荣格的许多观点对他以后的心理学家都产生影响。如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对弗洛姆产生影响,后者以后提出了社会潜意识。再如他对人格类型的划分,在拓展心理类型学方面作了一大贡献。他所提出的内倾—外倾的划分方法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至今仍是划分人格的主要依据之一。 荣格关于梦的见解的确获得了许多称赞,并且在临床应用中硕果累累。他确实为理解明显具有神话性质的梦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是精神分析学家们无法相比的。另外,他以一种弗洛伊德所没有的方式理解了一个符号和一种象征。这一成就对精神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推动作用。[7] [5] 人文领域 荣格 荣格分析心理学是对古典精神分析的选择性发展突出了心理结构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扩大了潜意识的内涵和功能’沟通了个体和种族历史经验的文化联系,沟通了个体与集体心理的文化历史联系,创立了心理类型学和字词联想测验,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也有突出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有日益增长的迹象,特别是在青年中这种影响更为明显。荣格注意研究像玄妙主义神秘主义。意识扩张和自我满足等一些领域’看来团员适合于西方许多青年人的兴趣。[8] 4个人作品 编辑 出版作品 出版年代 书名/论文标题 1902–1905 PsychiatricStudies 1903 论文:Onthe Psychology and Pathology of So-Called Occult Phenomena 1904-1907 Studiesin Word Association 1907 ThePsychology of Dementia Praeco 1907-1958 ThePsychogenesis of Mental Disease 1912 潜意识心理学 1917 Collected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1917、1928 论文:Two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1921 心理类型 1928 分析心理学的贡献 1932 论文:ThePsychology of Kundalini Yoga: notes of a seminar 1933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1936 集体潜意识的原型 1938 心理学与宗教 -- 泰利讲座 1940 人格的整合 1944 心理学与炼金术 1947 Essays on Contemporary Events 1947 论文:Onthe Nature of the Psyche 1951 Aion:Researches in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elf 1952 Synchronicity: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1952 答约伯 1954 心理治疗的实践 1959 MysteriumConiunctionis: An Inquiry into the S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PsychicOpposites in Alchemy 1957 TheUndiscovered Self Present and Future 1958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1959 FlyingSaucers: A Modern Myth of Things Seen in the Skies 1959 BasicWritings 1962 记忆·梦·反省[7] 权威文集 普林斯顿大学曾出版《荣格文集》,共计20卷本。 卷标 卷名 出版时间 卷标 卷名 出版时间 1 Psychiatric Studies 1970 2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1973 3 Psychogenesis of Mental Disease 1960 4 Freud & Psychoanalysis 1961 5 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 1967 6 Psychological Types 1971 7 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1971 8 Structure & Dynamics of the Psyche 1969 9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Vol 9/A) Aion: Researches in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elf (Vol 9/B) 1969 10 Civilization in Transition 1970 11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West and East 1970 12 Psychology and Alchemy 1968 13 Alchemical Studies 1968 14 Mysterium Coniunctionis 1970 15 Spirit in Man, Art, and Literature 1966 16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 1966 17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1954 18 The Symbolic Life 1977 19 General Bibliography 1990 20 General Index 1979 第20卷中还包括以下荣格论文集: Supplementary Volume A - The Zofingia Lectures Analytical Psychology: Notes of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25 Dream Analysis: Notes of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28-30 Visions: Notes on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30-34 Nietzsche's Zarathustra: Notes of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34-39: Vol 1 Nietzsche's Zarathustra: Notes of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34-39: Vol 2 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以上信息来自:[9] 中文译本 书名   出版社 出版年份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心理学与文学 三联书店 1987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 工人出版社 1987 人类及其象征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天空中的现代神话 东方出版社 1989 自我的探索 人类及其象征 贵州图书出版公司   1989 二十世纪文库——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 华夏出版社 1989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三联书店 1991 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 改革出版社 1997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荣格性格哲学 九州出版社   2003 荣格自传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 未发现的自我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7 荣格文集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11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译林出版社 2011[10] 5人物评价 编辑 荣格登上《时代周刊》封面(1955年) 社会学家评价荣格,他荣格能够更多地利用当代科学的手段发展出一套解释梦的理论,这应该归因于他虽然从师于弗洛伊德并不得不接受他的教导,但他并没有一味地追随,而是在弗氏基础上建立一套自己的心理学分析模型。因此,当我们庆幸荣格成功地把潜意识与梦的想像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解梦理论时,也不能忘记荣格正站在西格荣德·弗洛伊德的肩膀之上。[11] 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在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7] 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6] 在心理学家斯托尔看来,人们大大低估了荣格理论的价值,究其原委,又主要是由于荣格不能用更简明易懂的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写作方面,弗洛伊德有着巨大的优势,他的文章确实写得非常透彻而有说服力,因而他容易乎息批评,令读者折服。荣格强调入性中与生理相对立的精神诸方面,这就与弗洛伊德对躯体的过分迷恋形成了一种重要而且必要的比照。人们很容易对荣格失去耐心,我自己就有几次是这样,我感到他那些神秘的偏见、他那个共时性的观点、还有充斥于他自传中的那些鬼神都让人特别难以接受。但是,他关于内倾与外倾人格的思想、关于心理有自我调节机制的设想、对个性化过程的描述、以及他对于精神分裂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方式治愈的信念,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2] [2]
135
永徽之治
收藏558174 永徽之治编辑 “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与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使得天下大治,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本 名李治 别 称唐高宗 字 号为善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时间628年7月21日 去世时间-683年12月27日 主要作品《监国求贤令》,《谕普光寺僧众令》,《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等 主要成就永徽之治 目录 1简介 2任用贤能 3发展经济 4文化教育 5对外军事 1简介 编辑 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2任用贤能 编辑 李治登基之初,就把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 3发展经济 编辑 李治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4文化教育 编辑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 5对外军事 编辑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显庆二年(657年),平定西突厥。随后,显庆五年(660年),破百济。总章元年(668年)八月。唐军破平壤,灭亡高句丽。唐代版图在李治统治前期达到鼎盛。[2] 唐朝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百家讲坛之唐高宗真相-永徽之治有玄机 .21edu8.com [引用日期2014-07-21] . 2.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4-07-21]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 历史 , 历史书籍
136
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每年秋季,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可以见到这些大马哈鱼。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而在幼鱼期则以水中的底栖生物的水生昆虫为食。大马哈鱼可以长到6公斤多重,它们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卵也是著名的水产品,营养价值很高。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中国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之乡”。 中文学名大麻哈鱼 拉丁学名Oncorhynchus keta 别 称北鳟鱼、大发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 二名法Oncorhynchusket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 纲辐鳍亚纲 目鲑形目 科鲑科 属太平洋鲑属(大马哈鱼属)(Oncorhynchus) 种大麻哈鱼 分布区域中加州至俄罗斯 英文名Big pacific-salmon 目录 1不同命名 2营养价值 3生活环境 4形态特征 5生活习性 6产地产季 7产卵秘密 ▪ 秘密一 ▪ 秘密二 ▪ 秘密三 ▪ 秘密四 ▪ 秘密五 ▪ 秘密六 ▪ 秘密七 ▪ 秘密八 8分类 9经济价值 ▪ 人工孵化大马哈鱼 10传说 11海虱传染 1不同命名 编辑 【地方名】麻哈鱼、马哈鱼、大马哈鱼、鲑鱼、麻糕鱼、。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23张) 【俗 称】北鳟鱼,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 【外文名】亦作calico salmon或dog salmon;俄语为Кета。 鲑科(Salmonidae)有淡色细点的北太平洋食用鱼类,学名为Oncorhynchus keta. 重达3.6公斤(8磅)。在秋季繁殖季节,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鱼孵出数星期後即入海。 2营养价值 编辑 大麻哈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肉味十分地鲜,大麻哈鱼一般体重3.5千克,最大超过了5千 大麻哈鱼鱼子 克。大麻哈鱼的体形如纺锤,口大嘴长,腹部呈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由于其繁殖习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进入我国的属秋型,故又称秋鲑,通常比一般的鱼要大得多,最大的个体达7.5千克。它不仅肉味鲜美,“大麻哈鱼籽”比鱼肉更为珍贵,其直径约7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7粒大麻哈鱼籽就相当于一个鸡蛋。用它制成的鱼子酱盛到盘子里犹如红色的珍珠,闪闪发光,能引起人的食欲,故“身价”极高。所以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1] 3生活环境 编辑 贝加尔湖中的大麻哈鱼数量比较多,捕获量很大。 大马哈鱼是溯河性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主要有6种:大马哈鱼、驼背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大鳞大马哈鱼、孟苏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在这些种类中,除孟苏大马哈鱼只产于亚洲海岸外,其余几种在美洲海岸和亚洲海岸均有分布 ,从渔获量来看,无论亚洲沿岸还是美洲沿岸,驼背大马哈鱼均占据首位。 驼背大马哈鱼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但在美洲海岸也分布很广,从北冰洋的科尔维利河直到加利福尼亚的圣洛林士河。 驼背大马哈鱼在海中主要摄食鱼类和甲壳类,食欲特别旺盛,生长也很快,2~4龄可达到性成熟。 到达性成熟后,驼背大马哈鱼便开始洄游到河中产卵。在洄游过程中,它们逐渐完成精卵的发育,来到产卵场时,精卵已经成熟,两颌显著扩大,背部明显隆起(驼背大马哈鱼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体色改变。产卵时,先在砾石底质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状巢,然后将卵产于其中,产完后,便用沙石将卵埋藏起来。尽管如此,驼背大马哈鱼的鱼卵还是大量地被凶猛鱼类如红点鲑所吞食,而且由于产卵巢被后到的鱼在产卵时又挖掘起来,以及封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后能孵化成仔鱼的已经微乎其微。驼背大马哈鱼的产卵量极少。幼鱼一般在同年的12月份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天,都在产卵巢中生活。幼鱼离开产卵巢后,便开始向海中洄游,并在那里长肥长大。 大马哈鱼的鱼子和幼苗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它们一般把卵生在淡水系统的江河上游的沙砾区域。卵孵化出幼苗并生长一段时间后然后顺流而下进入咸水系统的海洋之中,在物质富饶的海洋中生长发育积蓄能量,经过4年左右的生长达到性成熟后,又会洄游淡水江河中产卵。大马哈鱼主要栖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区最多 4形态特征 编辑 大麻哈鱼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20张) 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而北美的大麻哈鱼产卵时体色变红。 【原形态】 大麻哈鱼,体稍侧扁,一般长约60cm。头大,吻长,突出,微弯,尤其雄鱼在生殖期吻弯曲如钩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鳃孔为近。口大,牙扁而尖锐,顶端向内微弯,上下颌各具1列大牙。鳃孔大,鳃耙19~25。体被细小圆鳞。侧线明显。侧线鳞132~148(19~26/18~24)。背缘自头后渐次降起直至背鳍基部。背鳍3~4,9~11,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约相等。脂鳍小,和臀鳍相结,臀鳍2~4,12~15。胸鳍1,41-16,较小,位低,腹鳍1~2,8~11。尾鳍叉形。头背和体背青黑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臀鳍、腹鳍灰白色。 5生活习性 编辑 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 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 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称为“卧子”;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长期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它们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加之筑“卧子”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已经失去食用价值。因此产卵后7~14天即死亡,艰苦地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终生只繁殖一次,产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为凶猛性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和鲱等小型鱼类为食。大麻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龙江渔民所说:“海里生,江里死”。大麻哈鱼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它栖息于北太平洋育肥、生长。当它达到性成熟时,为了繁殖后代,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在我国江河中产卵的大麻哈鱼,每年秋季(9~10月)来临时,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断前进,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大麻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衍化为英语Salmon。 大麻哈鱼经过长途跋涉,且在洄游时不摄食,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因而长途旅行,忍饥挨饿和生殖期间体力的消耗,大多数亲鱼瘦弱而多伤病,尤其是雄鱼,更是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生殖后不久,雄亲鱼便相继死亡,完成了它毕生繁衍后代的任务。而受精卵经2个月的发育孵化,仔鱼潜伏在石砾间黑暗处,待翌年4月开江后,幼鱼已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时间后再向外海迁移。待长成性成熟后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6产地产季 编辑 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中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中国江河的大麻哈鱼有3种:普通大麻哈鱼(O.keta)、马苏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 洄游进入我国黑龙江、图们江等水系,乌苏里江较多,9~11月份为生产旺季。乌苏里江盛产大马哈、鲤、鲢、鳜、鲫等鱼,是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产区。 7产卵秘密 编辑 秘密一 大麻哈鱼在海洋里生长4年左右之后,会不顾路途遥远,千里甚至万里迢迢准确洄游到它诞生的淡水江河中产卵。由于大麻哈鱼数目之众,并且它们的这一旅行是单程的(一般产卵后都死在江河中),所以洄游会把他们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带回到内陆,养活了内陆许多的生物,比如北美灰熊就是一种十分依赖大麻哈鱼的动物,北美的大麻哈鱼洄游区域内就有200多类物种把大麻哈鱼当做赖以生存的食物,这一区域的森林里80%的氮是由大麻哈鱼从海洋带进来的。所以,大洄游实现了大自然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秘密二 大麻哈鱼之所以要洄游,那是因为大麻哈鱼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当然,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秘密三 大麻哈鱼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准确回到出生地至今仍是一个谜。最新研究显示,大麻哈鱼的大脑中有一种铁质微粒,像指南针一样,能够帮助它们在地球上准确找到前进的方向。 秘密四 大麻哈鱼洄游至江河,由于突然接触淡水,它们的肾脏和其他器官要适应突然缺盐的环境,对它们是一个生死考验。一般情况下,它们进入江河后会停止进食,甚至停止喝水,它们奋力向上游奔去,靠的是体内贮存的能量。 秘密五 大麻哈鱼做好产卵准备时它们的体色会发生明显变化,变得非常鲜艳,比如北美大麻哈鱼就会变成红色(参见形态特征目录下的图片)。当然,这一变色过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而是从洄游至江河性激素大量分泌时就开始的。在产卵后,大马哈鱼会因体力不足而死去。 秘密六 大麻哈鱼鱼子 大麻哈鱼的鱼籽是鲜艳的红色的,且直径有7毫米,相对一般鱼籽来讲是非常大的,所以是做鱼子酱的上等原料。 秘密七 大麻哈鱼在江河中逆流而上,往往会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 大麻哈鱼跳跃小瀑布 布,这时,大麻哈鱼会跳过去,这是大麻哈鱼经过六百万年的进化而来的能力。它们这一跳,有时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了4层楼的高度。 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衍化为英语Salmon。 秘密八 一般太平洋大麻哈鱼洄游产卵后都会死去,而大西洋大麻哈鱼则不然,他们是年复一年的洄游产卵。但是太平洋大麻哈鱼的被腐蚀的尸体滋养了江河,为它们成长中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本目录下内容参考自BBC制作的纪录片《自然界大事件之大麻哈鱼大洄游》) 8分类 编辑 我国江河的大麻哈鱼有3种:普通大麻哈鱼(O.keta)、马苏大麻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 北美大马哈鱼有五种:粉红大马哈鱼(Pink salmon ),马苏大马哈鱼(Chum),银大马哈鱼(Coho),红大马哈鱼(Sockeye),大鳞大马哈鱼(Chinook salmon)。 9经济价值 编辑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体大肥壮,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胶制、熏制,加工罐头,都有特殊风味。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营养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在我国,大麻哈鱼为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Chum salmon,由辽宁、黑龙江输往:日本。 大麻哈鱼不仅是黑龙江省的大型珍贵特产鱼类,也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含蛋白质为14.9~17.5%,脂肪为8.7~17.8%,水分为61.4%,每100克含有1384卡热量,钙50毫克,磷153毫克,铁1.9毫克。此外,还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将其盐渍成“大麻哈鱼籽”,便是闻名于国际市场的“红鱼籽”,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还用大麻哈鱼皮制革,做成皮衣服、长拉靴、烟包和钱包等。大麻哈鱼的肉、肝、精巢和头,均有药用价值。其肉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疗水肿、消瘦、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呕吐酸水、抽搐、肿疮等症。鱼肝可提制鱼肝油。精巢可提制鱼精蛋白和配制成多种鱼精蛋白制剂,适应治疗过量注射肝素所引起的反应;它对某些出血症(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人工孵化大马哈鱼 高额的利润,广阔的前景推动了大马哈鱼的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 近日北京市怀柔区首次成功人工孵化大马哈鱼,预计可成功出苗2500尾。大马哈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赶超英美。不少消费者有疑问,人工孵化技术多久能够投入生产,促进大马哈鱼的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吃上这种名贵鱼种。 据了解,大马哈鱼苗已能在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地人工繁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珍贵经济鱼种的养殖空白,优化海产养殖结构,促进大马哈鱼养殖健康的可持续发展。[2] 10传说 编辑 大麻哈鱼 相传唐王东征时来到黑龙江边,正逢白露时节,被敌人围困,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正当唐王一筹莫展之时,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借鱼救饥?”玉帝便令东海龙王派一条黑龙带领鲑鱼前来镇守这条江,人马得到鱼吃,力量倍增,大获全胜。马原来是不吃鱼的,自此马便开始吃鱼了,但也只是吃鲑鱼。所以便把鲑鱼叫作“大马鱼”。许多年后,又是白露时节,有一个叫什尔大如的部落首领所率人马被敌人追到乌苏里江边,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粮草又断,十分危机,此时一谋士便向什尔大如献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东征时向东海龙王借鱼以解燃眉?”黑龙闻知,复率鲑鱼来到乌苏里江边,什尔大如得救,便率部在沿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便是今天的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后,便有大批的鲑鱼来到黑乌两江。赫哲人称“大马鱼”为“达乌依玛哈”,后经演变,就把鲑鱼叫做“大麻哈鱼”。 11海虱传染 编辑 海虱,这是一种让大麻哈鱼备受折磨的寄生甲壳纲动物。然而当它们的宿主被其他大鱼吃掉后,这些寄生动物却会“弃船上岸”,在食肉鱼类身上“安营扎寨”。研究人员在《生物学快报》网络版上报告说,这种之前未被认识的逃亡策略对于整个食物链而言绝对是一个坏消息。 大麻哈鱼 由于大规模的渔业养殖,海虱的传播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域已经失去控制。紧密而拥挤的鱼笼是这种寄生动物繁殖的温床,它们会吃掉宿主的皮肤、肌肉和血液,并且频繁地在那些幼年野生大麻哈鱼群之间传播。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野生大麻哈鱼被海虱感染的速度正在飞速上升,甚至导致一些大麻哈鱼种群濒临灭绝。 由加拿大伯纳比市西蒙·弗雷泽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BrendanConnors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如今发现,海虱的传播技能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强大。研究人员让未被海虱感染的食肉鱼类——银大麻哈鱼和山鳟——与两条幼年大麻哈鱼待在一起,后者中一条被海虱感染而另一条未被感染。当食肉鱼类吃掉其中的一条大麻哈鱼后,研究人员对前者是否被海虱感染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食肉鱼类如果吃的是未被感染的大麻哈鱼,则其自身也安然无事;如果吃掉了被感染的大麻哈鱼,则食肉鱼类被感染的几率为70%——海虱会跑到它们的新宿主身上,这一过程用肉眼都可以观察到。Connors表示:“这太让人吃惊啦!”他说:“这些海虱会从大麻哈鱼的身上准确地‘蹦’到捕食者的眼睛附近。” 与雌海虱相比,会有更多的雄海虱逃离它们的宿主,这一发现让蒙彼利埃市法国国立研究所的寄生生物学家FrédéricThomas感到尤为困惑。他说,这种情况,即雄性能够逃脱死亡而雌性大量死亡,在进化上只有死路一条。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渔业生物学家AlanPike强调,这些海虱只能在大麻哈鱼身上存活,这其中包括大麻哈鱼和鳟鱼。如果逃亡的海虱落到了错误的捕食者身上,它也是无法生存的。Pike想知道的是,海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究竟如何生存。 Connors认为,海虱的救命一跳表明,渔业养殖场不但会被幼年野生大麻哈鱼所传染,甚至还会被最终吃掉它们的食肉鱼类所感染。他说:“我们尚没有考虑这些海虱在食物链中的传播情况。”[3]
137
查干湖
收藏678287 查干湖(吉林省的一个湖泊)编辑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纵长37公里,最宽处10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128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时,水面面积345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1] 中文名称查干湖 别 名查干淖尔 地理位置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里 面 积345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机 场松原查干湖机场 目录 1地理环境 2地质成因 3流域文化 4渔业发展 5渔业文化 ▪ 文化积淀 ▪ 神秘气息 ▪ 出鱼场面 ▪ 祭词 6保护区 ▪ 面积 ▪ 功能区 ▪ 保护对象 ▪ 气候条件 ▪ 资源概况 ▪ 周边情况 ▪ 历史沿革 7交通旅游 8相关影视 9旅游开发 ▪ 妙音寺 ▪ 满蒙文碑 ▪ 区内八景 ▪ 境外八景 10歌曲 1地理环境 编辑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纵长37公里,最宽处10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128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时,水面面积345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查干湖 查干湖环境优美、景色秀丽,盛产鲤鱼、鲢鱼、鳙鱼等。夏日的查干湖碧波万顷、如茵绿草水天一色,此时放眼百里大湖,烟波浩淼,令人心旷神怡、胸襟豁达。湖畔凉爽宜人,驾驶快艇在幽深宽广的湖面飞舟斩浪,或是乘竹筏穿行在曲径通幽的蒲苇长廊赏荷戏水,或是团坐于浓密的野草丛中倾听悠扬的马头琴声,或是与茂密的树荫下接过蒙古族少女手中的银碗饮尽醇香的奶酒,或是坐在小舟上悠然垂钓、赏鸥鸟齐飞,此情此景此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更加回味悠长...... 特色景点:鸿鹄楼、苍狼白鹿广场、生态渔业园区、荷花池 特色美食: 蒙古族牛肉干、蒙古族手把肉、蒙古馅饼、马奶酒、烤全羊 2地质成因 编辑 查干湖是河成湖,历史上曾是嫩江主河道的一部分。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河流摆动、淤积等原因,致使嫩江改道,东移至大安台地以东,留下了大安古河道;另一方面,支流霍林河来水逐渐减少,河道逐渐淤积,出口被堵塞,形成了盲尾河。加之,这里区域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因此,在被称之为“八百里瀚海”的吉林省西部地区造就了此湖泊。[2] 3流域文化 编辑 查干湖,原称查干泡、旱河,1983 年吉林省地名普查时,正式更名为查干湖。历史上,在宋、辽时期称之为“大水泊”、“大渔泊”。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大水泊周围三百里”。明代查干湖称之为“拜布尔察罕大泊”。据《辽史·营卫志》记载:“皇帝从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洣,乃纵鹰鹘捕鸭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弋猎网钓,春尽乃还。”自辽金以来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元代至清初,这一带江流泡沼星罗棋布,银鱼穿梭,水草肥美,雁鸭栖集。沿岸林木蓊郁,田野芳草葳蕤,风景如画。是辽、金、元几代帝王巡幸游乐的渔猎之地。[2] 4渔业发展 编辑 清代,这里曾一度成为封建王公的“放生泡”,严禁捕鱼。到了清代末期,捕鱼业又发展起来。东北沦陷时期,据日本人岗本正一的《满支水产事情》载:1936 年王府屯封建王爷的近亲包彦荣,他从前郭旗取得许可证,于湖心(夹芯岛)建起兴业渔坊,当年冬,出拉网24 趟,每趟拉网捕鱼24 万斤。1948 年2 月出版的《东北经济小丛书·水产》载:当时(嫩江)的主要渔场为大赉城南25 千米的查干淖尔(查干湖)。东西约12 千米,南北约40 千米,水深4 尺,野泡网达24 统之多。1936 年各种渔具捕获量百分比为墚子、冰槽子占44%,野泡网占 44%,大网 4%,其他 8%。墚子、冰槽子、大网、野泡网等冬季渔具占主要部分。墚子、大网等渔具发祥最早,墚子远在清代乾隆年间即已开始,大网则始于同治年间。野泡网直至20世纪初始出现,大部分在1930 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9 年和 1960 年是查干湖历史上产鱼的黄金时代,当年冬最多出网达 48 趟。1960 年鱼产量达 6142 吨,芦苇产量高达 30000 吨。20 世纪50~60 年代,区内来水丰富,当时查干湖水面特别大,南至新庙泡,北至通让铁路以北约10 余千米,仅查干湖就有湿地面积656 平方千米,湖内主要栖息的鱼类有红鳍鲌、鲤鱼、鲫鱼、鲶鱼等,沿湖浅水域生长着繁茂的挺水型、沉水型和浮水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有芦苇、菖蒲、菱角、芡实等。芦蒲等水生植物,高2.5 米左右,人在草地行走十分困难。沟汊等一些地方长有塔头等植物。野生动物狼、狐、獐、狍等种类繁多。野生禽类山鸡、鸭、雁成群结队,产卵季节草地上各种鸟蛋多不可数。 在1962 年以后的10 余年中,由于查干湖主要水源区人类活动加剧,霍林河上游修建了罕嘎力、兴隆、胜利、大段等水库,层层蓄水,洮儿河较小的水流又被堵截,使湿地面积明显退缩,查干湖湿地面积缩小到231 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84 平方千米,芦苇面积47 平方千米,面积虽然缩小但还能出船捕鱼。但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查干湖大面积湿地逐步退化,趋于干涸。水面仅存 50 平方千米,湖水变色,水质的PH 值由原来的8.5 逐渐上升到12.8,鱼类及湿地动物、植物近乎灭绝,整个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灭顶之灾,素有“天然宝库”美称的查干湖变成了鱼苇绝迹、盐碱泛起的“害湖”。由于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雨量逐渐减少,大风天气逐年增多,大风卷起沙碱漫天飞扬,遮天蔽日。湖区周边群众生活日趋贫困,一些渔民仅靠熬碱度日。 1976 年,中共前郭县委、县政府在几乎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带领全县 10 各族人民,靠手抬肩挑,经先后两期,历时八载的艰苦奋斗,终于在 1984 年修通了一条长53.85 千米、底宽50 米的人工运河——引松渠,使松花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查干湖。引松渠不仅给查干湖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明显地改变了自治县区域性的自然状况与生态环境,使这里的渔业生产,芦苇生产和旅游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21 世纪初,查干湖水域面积已由工程开通前的50 多平方千米扩大到420 平方千米,湿地面积达到了514.2 平方千米,年产鱼稳定在3500 吨左右。查干湖盛产的胖头鱼获得了国家 AA 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被誉为 “世界奇观”的查干湖冬捕规模(每日出6 趟冰下大拉网,每网60 人,共计360 人作业)和单网产量(14.9 万千克)于2005 年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3] 查干湖已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并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查干湖边的青山头,早在13000 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人类居住,一直到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仍然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查干湖东北十余千米的辽金古城塔虎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吉林省内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好的辽金古城之一。塔虎,蒙语为“胖头”之意,因查干湖和古城周围江河盛产胖头鱼,故得此名。相传 1211 年,成吉思汗率领九万蒙古铁骑,在大水泊(查干湖)边焚香祭拜。他认为,山水是天神赐予蒙古民族的恩惠,是兴旺发达的守护神,并向大水泊中洒马奶,宰杀了九九八十一只绵羊,供奉在岸边,以示祭祀,从此,查干湖就有了圣湖的说法。查干湖还是清孝庄文皇后的发迹之地,她是辅佐清朝三个皇帝开创全盛时期的重要人物,她认为查干湖这块圣水,给她带来了好运。 查干湖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淳朴的蒙古族风俗,为全面进行旅游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吸引多部影视剧来此拍摄。几年来,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编制了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和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确定了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按规划,完善旅游设施。随着建设与保护的并重,方针的贯彻落实,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已形成了集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2] 5渔业文化 编辑 冬捕祭湖 查干湖冬捕,一种古老的渔猎方式。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把查干湖冬捕评审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并载人《亚太国际卓具保留价值的生态历史财富》蓝皮书目录。2008年查干湖冬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查干湖冬捕景观成功人选“吉林八景”,被誉为“冰湖腾鱼”。 查干湖冬捕前要举行跳舞祭湖醒网等仪式,这一习俗从辽金延续到当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头鱼拍卖更是热闹,一条鱼能卖到上万元。吃头鱼能带来好运据说历来帝王就喜欢吃查干湖的头鱼预示江山稳固风调雨顺。查干湖冬捕曾获单网捕鱼量最多的世界吉尼斯记录,一网最多能捕十多万斤。 查干湖是目前唯一仍然保留蒙古族最原始的捕渔方式,因此令这个活动被列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也因此令查干湖成为了吉林省新兴的旅游景点[7]。冬捕每年举行,以令这个传统得以流传下去。渔夫会在湖上厚冰钻多个钻孔来下网,然后透过透明的冰层追踪鱼群的动向。捕渔的网的网孔遵照传统保持疏织,以确保鱼龄在五年以下的幼鱼可以游离渔网,以确保将来的渔获[8]。即使如此,在2005年捕鱼曾创下一次下网捕获104,500公斤的渔获而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这个纪录于2008年被168,000公斤的渔获打破。 “查干湖冬季捕鱼节”是查干湖每年冬季的核心旅游卖点,加上附近的妙因古刹(藏传佛教)、查干湖滑雪场等景点,大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基于这个日益商业化的活动,冬捕每年的头鱼往往成为当地富有阶层抢购的目标,亦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文化积淀 早在一万年前,古老的查干淖尔人就在这里以渔猎为生。古代的蒙古族之所以称查干湖为圣水母亲湖,主要是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以湖为生,惜湖如命,爱湖 如母,尤其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更是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查干湖冬捕)戗胜严寒,维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传续。真正的查干湖冬捕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查干湖湖面上搭建帐篷。在帐篷里把脚下的冰刮薄,薄到像纸片儿,这时可以看见鱼儿在冰下游动。看够了想吃时再将薄冰打开,鲜活的鱼儿就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历史上习惯把这种冬捕称为“春捺钵”。查干湖冬捕不仅是一种渔猎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冬捕是一项集体活动,使得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得以交流,一切文化和精神在冬捕的日子里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和传承。查干湖冬捕是人类生存成果的一次大的,全面的,辉煌的展示和普及。 冬捕祭湖 查干湖冬捕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现代人对它的传承和发扬。查干湖开发区成立以来,深入挖掘整理查干湖冬捕这一独具特色的渔猎方式,重现了祭湖醒网仪式、冬网捕鱼等。同时,在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上又增加了查玛舞、民族歌舞、头鱼拍卖、现场观鱼和大型文艺活动等,不断丰富内容。截至目前,查干湖开发区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2006年,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被中国旅游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 曹保明先生在《最后的渔猎部落》一书中这样说:“这种古人类生存的文化形态至今仍能让人直接去体验和感受这种原色的地方如今已为数不多了,走近查干湖冬捕,有一种走进远逝的楼兰古地之感,又好似来到秘鲁印第安人古老的生存部落,你会感受到大自然在平凡的接纳你,又在生动地拥抱你。是的,这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后一处被自然和人类完整保存下来的渔猎部落。在现在文明中保存着传统文化生活的内涵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延伸,它的价值不单单在于记录了人类文化的走向,还记载了人类精神的历程。” 神秘气息 查干湖冬捕前要举行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历史上的蒙古族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山祭水之俗。据说,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九翼铁骑,在晨曦时分,来到位于查干湖北岸的“青山头”台地。在“苏鲁锭”的引领下与众人一道手托“九九礼”,在九堆冲天圣火的噼叭声中,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站在祭台前,面对查干湖,对日九跪,对湖九拜,齐声高诵《查干湖祭词》。接着将芳香的奶酒洒进查干湖,意为让芳香的奶酒与一望无际的查干湖永久溶为一体。 查干湖 查干湖(19张) 这一千百年来延袭下来的、带有传统宗教色彩的“祭湖·醒网”仪式流传至今天,场面壮观而神秘。由身穿蒙古袍,落腮虬髯的渔把头宣布仪式开始,震天的锣鼓,轰鸣的法号骤然响起。手持法铃吹奏着海螺、牛角号,围绕摆放着九种供品和点燃九炷檀香的供桌、挂满哈达插满松柏枝的敖包和熊熊燃烧的炭火转三圈后合掌站立在供桌前诵经;查玛舞随之舞起;身穿白茬羊皮袄,腰系宽板皮带的渔工和身系彩条头挂串铃的高头大马拉着装满冬捕鱼具的爬犁威武地进入祭湖醒网场地。渔把头左手端起盛满醇香奶酒的大木碗,面对苍天圣湖高声诵祭湖词,随后双膝跪在冰面上,用右手中指沾酒分别弹向天空、地面,然后将碗中的酒倒人湖面凿出的冰洞,众喇嘛也边诵经文边将供桌上的供品抛人冰洞。渔把头从蒙古族少女,手中接过哈达系绕在插满松柏枝的敖包上,蒙古族青年欢跳着将手中的糖果抛向人群,将桶里的牛奶洒向天空、地面。 祭湖醒网是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所表达的是湖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大自然恩惠的感激,也是查干湖人精心打造的一张民族旅游的特色牌。 出鱼场面 出鱼场面 提到查干湖冬捕,自然而然的会让人们想起那壮观的出鱼场面。2006年,在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期间,查干湖冬捕以单网产量10.45万公斤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又以单网产量16.8万公斤再次刷新了纪录。查干湖冬捕在每年冬季十二月中旬到次年一月下旬(春节前)进行,渔民们在喧闹的鼓乐声和炸响的鞭炮声中,在查玛舞、萨满舞的跳动中,溅起层层积雪向湖中急驰而去。到达冬捕作业点,渔民们按照渔把头选择的地点,开始在湖面凿冰破洞,然后串杆下网,一张张数千米长的大网相距百余米一字排开。几个小时后,随着马拉绞盘的转动,一张张大网从“玉门”似的冰洞缓缓而出,两旁的渔民手持挠钩期待着万尾鲜鱼出“玉门”的壮观场面。一会儿的功夫,一条又一条的“胖头”、鲤鱼、鲫鱼、鲶鱼、草鱼争相跃出冰洞,转眼之间就在湖面上码起一个,个高高的鱼垛。渔民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游人带着惊奇的目光,这样壮丽的自然场面也只有在查干湖冬捕期间才能看到。 四、有效的保护措施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南北长37公里,东西平均宽11公里,水域总面积42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亿立方米,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查干湖冬捕的壮观场面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与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更是查干湖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是实施大水面开发战略。充分利用查干湖、新庙泡和库里泡等广阔的水域资源,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坚持大水面开发投种工作,控制捕捞强度,不断加强对渔业的投入力度。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渔业产业化步伐。经过积极争取、运作,查干湖胖头鱼在获得AA级绿色、有机食品双认证的基础上,2006年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的称号。如今已形成包括胖头鱼系列、名优野生鱼系列、箱装系列、袋装系列四大系列32个品种,产品供不应求。三是加快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渔业生产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查干湖的“四大家鱼”繁育、名特优繁育技术在全省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查干湖水产研究所和国家级引育种中心的建立,为开发区的渔业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渔业管理和渔业生态保护,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开发区不断加强对渔业的管理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渔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好渔业资源、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做到发展生产与安全管理并重。同时开展渔业资源基础调查,加强了渔业行业管理,对电、炸、毒鱼以及非法捕捞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保护了渔业资源,促进了查干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查干湖冬捕的网是如何操作的? 先在一米左右的冰层上每隔八九米凿一个冰眼,一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然后穿杆引线。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他们都要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 收网时,几匹高头大马拉动绞盘牵引着钢丝绳转动,四五米宽的大网裹着冰层下的鱼儿从宽一米、长两米的出鱼口缓缓露出冰面,渔工们边收网,边将打上来的鱼平摊在冰面上,等在两侧的人们拿着渔场准备的专用编制袋,将一二十斤的大鱼收入囊中。 祭词 仪式开始:朝着查干湖行过九次大礼之后,众人高声朗诵《查干湖祭词》—— 查干湖啊,苍天的宝镜; 查干湖啊,大地的眼睛。 所有的生灵,所有的生命, 都聚在你智慧的怀中。 查干湖啊,圣洁的标记; 查干湖啊,母亲的象征。 所有的先民,所有的民众, 都握在你庇护的手中。 献上九九礼呀,奉上一个心诚。 湖上层层浪花,跳动八方精灵。 插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 献上九条哈达,白马青牛为供。 6保护区 编辑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是吉林省人民政府1986年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开发区境内。 保护区核心区位于辛甸泡,泡内生满芦苇,是鸟类主要栖息场所;缓冲区位于查干湖夹芯子岛以北至辛甸泡水域;生产实验区位于新庙泡、库里泡、菱角泡和查干湖夹芯子岛以南水域。 保护区内现有鸟类有15目34科116种,占吉林省鸟类总数的35.6%,其中水鸟有13科58种,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50%。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有白枕鹤、白头鹤、丹顶鹤等5种;属国家Ⅱ级保护的有白天鹅、雀鹰、灰鹤等12种。 两栖类有1目3科4种,爬行类有2目3科4种,兽类4目9科22种。 鱼类15科38种,主要有鲤、草、鲢、鳙、鲫、红鳍鮊鱼、青鱼、鲶鱼、黄颡、鳌花鱼、武昌鱼等。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全区植树造林面积逐年增加,植被得到恢复,湖泊塌岸得到治理,鸟类数量也明显增加。中华秋沙鸭、白天鹅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年年来保护区栖息和繁殖 2007年8月1日,查干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置 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及大安市境内,范围在东经124°03′28″—124°30′59″,北纬45°05′42″—45°25′50″之间。 面积 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6.8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55.31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193.34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158.19平方公里。其中:保护区在前郭县境内面积430.3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85%;在乾安县境内面积14.0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在大安市境内面积62.5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12%。设置外围保护地带146.66平方公里。 功能区 保护区划定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3处(辛甸泡、高家、庙东),面积为155.31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1%;缓冲区3处,面积193.3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38%;其余为实验区,面积为158.19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1%。 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是保护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珍稀、濒危鸟类。 气候条件 气候为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879.8小时,年平均气温4.5 ℃,无霜期141天,全年有效积温为2916.8℃,年平均降水量450mm。 资源概况 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呈现物种多样性、珍稀性及及生境的典型性等重要特征。在保护区栖息繁衍及过往停歇的鸟类共有239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73%。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白头鹤、白鹤、金雕、白尾海雕、大鸨等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白枕鹤、灰鹤、白琵鹭、白额雁、鸳鸯等35种;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共43种。陆上野生动物有狼、狐、貉等25种,两栖爬行类9种,鱼类46种,年产量达5000吨,昆虫446种,植物200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149种。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周边情况 保护区周边有五个乡、两个镇、四个场(厂)、二个公司、三十八个自然村屯。主要乡镇、场(厂)有前郭县的长山、穆家,新庙、蒙古屯,乾安县的余城,大安市的大榆树乡(现与海坨乡合并叫海坨乡)、大洼乡等乡镇,以及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查干湖渔场、新庙泡渔场。其中,保护区管理局所在的蒙古屯乡集中了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新庙泡渔场、查干湖旅游公司、前郭小油田开发公司等单位。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周围的村屯总人口约24000人,其中,在前郭县境内的人口约为18200人,乾安县境内人口约2300人,大安县境内人口约3700人。 历史沿革 1986年8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6)131号文〕批准建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前郭县政府领导,吉林省环境保护局负责业务指导。 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吉林查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7年4月6日,国务院(国办发[2007]20号)正式批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交通旅游 编辑 查干湖在302国道距松原市33公里处, 市内交通:在松原市乌兰大街梦巴黎门前,每天早上8:00设旅游专车出发往查干湖,票价13元。 松原市客运站也可乘坐查干湖旅游大巴,票价14元 松原查干湖机场即将开工建设,机场紧邻查干湖景区。 8相关影视 编辑 《圣水湖畔》的拍摄地在查干湖,中国有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然而,中国的耕地仍在减少,截至到2003年末,又减少了一亿亩……,党中央和国务院,把保护耕地的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来抓,及时下发了2004年1号文件,于是,才有了这部以保护耕地为时政背景的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圣水湖畔》。 《圣水湖畔》是脚踏时代主旋律、头顶绿色圣水珠、带着芳草一身香、怀着满腔黑土情、一路高唱迎春赞歌,诞生于时代最前沿的电视剧作品。 2007年的《关东鱼王》,讲述了老东北时期渔猎人民如何保卫自己的家园! 《查干湖小精灵》是由查干湖开发区管委会、吉林省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北京电视台卡酷动画卫视联合制作的104集动漫片,整个制作历史3年多的时间,并获得了国家广电局的播出许可,是松原第一部动漫大片。   《查干湖小精灵》共有104集,故事以查干湖民风民俗为背景,讲述查干湖畔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们,通过与坏人积极作斗争,来保护查干湖的生态环境,保护美好家园的故事,重点表现查干湖小精灵们善良、勇敢、睿智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查干湖小精灵》以动漫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和宣传查干湖的历史、文化、民俗和自然风光,主要面向国内外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和儿童推出,这对在广大青少年中宣传推介查干湖、扩大查干湖旅游市场半径和客源群体、提升查干湖乃至前郭县文化的影响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9旅游开发 编辑 查干湖景区位于吉林省前郭县的西北部,距松原市区45公里,距长春市193公里,距白城市132公里,距哈尔滨市265公里。水陆交通便利。景区位于前郭县蒙古屯乡川头村东侧,处在松花江到查干湖的入口。风景区内的敖包山上建有一座气势磅磷的藏式喇嘛庙——妙音寺,喇嘛庙对面,设置宽阔的庙会广场。按传统习惜,每年六月十四、十五两天,在这里举行麦德尔经会,举行大型化装查码舞会。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塔虎城遗址沙盘、仿制的库里满蒙文石碑、青山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等更引人入胜。 风景区的最高处,一座五层仿古建筑——“放眼楼”巍然耸立,如同洞庭湖畔的“岳阳”,似滇池岸边的“大观”。登上放眼楼,整个旅游区的景观可尽收眼底,。引松尾闸东侧高岗处,一尊蒙古族少女敬献哈达的大型雕塑,正以蒙古族最神圣的礼节,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 风景区景观星罗棋布,各具形态的亭、树、阁,廊、雕像等,如颗颗明珠洒落在林海之中,常青树婆婆环绕,把建筑映衬得熠熠生辉,广场上、湖岸边、密林中,于朗然醒目之处,分布着成吉恩汗、嘎达梅林、陶克陶胡及蒙古骑兵团众勇士等历史人物的中型雕塑和十二生肖小品,并建有一座小型植物园。 查干湖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渔业和芦苇的生产基地,盛产鲤鱼、鲢鱼、鳙鱼、鲫鱼等15科68种和虾类、芦苇、珍珠水产资源,年产鲜鱼3000吨,鱼苗350吨,芦苇3万吨,其中查干湖"胖头鱼"经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查干湖的冬捕场面最为独特和壮观,数九寒天,上千人冰上作业,几十辆机动车昼夜运输,几十万斤鲜鱼破冰而出,其场面堪称全国之最。这里也是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鸟类的乐园,1992年被列入吉林省自然保护区。一座高30米、跨度直径200米的水陆两栖游乐宫设在园区尽端。内部设施应有尽有,门类繁多,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在这里观赏游玩。引松尾闸上边的船渡机械,可载着游人跃过引松桥,直入查干湖尽情游览湖上风光。 规模宏大的游乐园中,世界著名风光缩仿建筑群,使游人宛如置身于异国他乡,大开眼界,按照五大洲一些国家的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奇观,依次精雕细刻、饰于园内。主要作品有古埃及金字塔、俄罗斯古代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日本大岛居、美国的流水别墅等。风景区内设自由市场、仿古商业街、美食街、文化娱乐街等。 主要风景: 妙音寺 :票价 35元/人/次(此价格有查干湖旅游提供) 妙音寺是查干湖旅游区的一个重要景点之一,最早建于乾隆二十年即公元1755年,建国后曾遭严重毁坏。 直至2000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恢复重建,至2002年7月建成。建筑面积6999平方米,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该寺坐北朝南,主要采用了藏汉蒙结合式建筑,依照传统中轴对称式格局建成,整体布局庄严雄伟,气象万千。 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院内有钟楼、鼓楼、法物流通处、蒙医诊所和东西僧房左右配殿龙王庙外,还有藏式白塔及蒙古族特色的敖包,白塔前陈列有寺内出土一亿三千年的古树化石。 初游妙音寺,远远看见山门气势恢宏,奇丽壮观。进入山门,大有进入洞天仙府之感,似乎觉得到了清净之地,有了仙风道骨般的清爽与超脱。在大门正中首先看见一个法轮在转,这是一个外面镶有金色花纹的圆柱形手动法轮,据说前来游览和朝拜的人转动它,可以为自己带来好运。 郭尔罗斯王府:票价 35元/人/次 查干湖畔的王爷府是郭尔罗斯前旗末代旗王齐默特色木丕勒的府邸,位于查干淖尔大街北侧,引松河西侧,是一座大型仿晚清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213平方米,连同前面的广场,后面的花园总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米。王爷府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以四合院为单元,六进六出,呈现出博大精深,豪华壮丽的塞北名府的特色,为蒙地少有的宫殿式的府宅。东西两区为商业区,中部是主展区,是集旅游观光、历史展览、民俗探源、人文开发、餐饮娱乐、商务洽谈、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王府历史展厅,展示的是末代旗王齐默特色木丕勒之王公世家、重建府第、王府统治、兴办学堂、王室生活、政教一体、抗垦斗争等概况。亦是郭尔罗斯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王府民俗展厅,选取了衣食住行、婚俗节令、礼仪信仰、民间文艺、体育与娱乐、社会生产等六个方面,展示出素有“歌舞为伴、诗史为鉴”的蒙古族游牧文化、游牧风俗、游牧精神,在沧桑巨变中,留下的良风美俗。 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暨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票价 35元/人/次 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景区,是我国惟一一座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于2011年7月落成,并向游客开放。渔猎活动是人类原始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查干湖及松花江沿岸的青山头红石砬子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址证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查干湖畔繁衍生息。从传说中的肃慎、东胡、秽貊三大部落到夫余、渤海时期,查干湖畔的先民们依然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使这种原始、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辽金时期,随着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日益交流与融合,查干湖畔的农耕文化才逐渐发展。从辽代至元代,皇帝每年春天都要带领群臣、嫔妃来到查干湖进行“春捺钵”,在湖畔举行盛大的祭湖仪式,凿冰捕鱼,设“头鱼宴”款待群臣使节。相传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攻占金国重镇塔虎城后,来到湖畔青山头,面对查干湖亲奉九种礼贡焚香祭拜,并将查干湖称为“圣水”。至明、清时期,查干湖的渔猎活动已经空前繁盛,成为漠北的渔猎天堂,人间的乐土。 满蒙文碑 孝庄祖陵陈列馆及满蒙文碑 俗称库里碑。碑文为满蒙两种文字。1981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此碑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满蒙文碑”,全称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满蒙文碑是后金及清初满族统治者实行满蒙联姻政策、清王朝与科尔沁关系的重要历史见证。碑体雄伟,造型奇特,雕刻精美,巧夺天工,是蒙地罕存的清代艺术珍品,也是吉林省清代碑刻中规模较大、雕工精细、艺术处理比较完美的石碑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碑为火成岩,碑额、碑跌呈褐色,碑身呈淡灰色。石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5.82米。碑额呈长方体,顶端两角略圆,高145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碑身呈板状长方体,高292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碑面上共阴刻383个印刷体满蒙两种文字,每种文字的第一行皆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碑座为一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石龟。尾长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宽处132厘米。龟四足撑地,身上纹饰雕刻精美。 满蒙文碑为清代孝庄文皇后的生父生母碑。孝庄,又名布木布泰,清初内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有“满蒙第一美女”之誉。《清史稿.外戚表》载:“孝庄文皇后父寨桑,莽古斯子。顺治十一年五月壬辰,追赠和硕忠亲王”。《清史稿.列传.后妃》也有同样记载:“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忠亲王寨桑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外祖父,忠亲王贤妃,即顺治皇帝的外祖母。两人死后,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被皇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贤妃,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按顺治皇帝及孝庄太后旨意,由寨桑夫妇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 区内八景 (1) 查干湖光:查干湖号称“北国明珠”,水质澄澈、烟 莲花池 波浩淼、水鸟翔集、芦苇如涛,景观壮美、静谧而苍凉,给人以震撼性的美感; (2) 草原天堂:郭尔罗斯草原位于松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辽阔。引松运河像闪亮的缎带镶嵌其间,灌溉着稻田,也滋养着草原;蒙古屯乡蒙族族风情纯正浓郁。那达慕大会、祭火、新年、祭敖包、成吉思汗大祭、端午猎日等节事活动丰富多彩,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3) 芦苇荡漾:查干湖水波浩淼,芦苇荡漾,一片烟水迷离。查干湖的芦苇荡,不仅是重要的造纸原料,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避难所,同时还是蔚为壮观的旅游景观; (4) 百鸟争鸣:查干湖是吉林省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鸟类生活的栖息地和迁徙中转之地。新甸泡位于查干湖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芦苇丛生,水草丰茂,一到鸟类繁衍迁徙季节,这里百鸟云集,堪称鸟类天堂; (5) 冬渔奇观:查干湖盛产青鱼、鲤鱼、鲢鱼等数十种鱼类,每到冬季,渔民凿开厚达1.5米的坚冰,将200米长渔网徐徐送入水中,喊着号子,将成千上万斤的鱼拉出水面,运向四方,场景非常壮观; (6) 鸿鹄凭栏:鸿鹄楼位于查干湖滨制高点上,楼高29米,取意查干湖为鸟类天堂,号称鸿鹄楼。飞檐斗角、雕梁画栋,建筑精美,风格独特。登楼远眺,只见水天一色、白帆点点、云水无边、百鸟翔集,实为人间佳境; (7) 百舸争流:鱼汛季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场景异常壮观; (8)水上乐园:广阔水面上的游艇等现代娱乐设施构成吸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水上乐园。 境外八景 (1) 青山日出:青山头三面环水,被查干湖环抱。日出时节,烟水迷茫,云蒸霞蔚,景致壮美; (2) 大坝日落:油田大坝西临查干湖,水面辽阔,是观赏日落的绝佳位置。日落时分,夕阳灿烂,水上金光闪闪,景致让人沉醉; (3) 长山烟雨:长山不高,宛如卧龙,横亘在查干湖北面,烟雨之中,山形奔走,彷佛要腾空而起,场景奇妙; (4) 佛寺晓月:历史上的妙因寺曾是前郭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庙宇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四方朝拜信者,络绎不绝。在原址上重建的妙因寺,依山面水,建筑精美,体现了正统的藏传佛教风格,是人们修身养性、观光旅游的胜地; (5) 蓝天白云:天高云淡,白云朵朵,大地辽阔,牛羊成群,草原胜景美不胜收; (6) 飞雪迎春:漫天风雪,笼罩了查干湖和草原,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7) 原驰腊象:冬季,冰雪覆盖了草原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低山在草原上微微隆起,好一派原驰蜡象; (8) 草原风暴:茫茫草原一到冬季就成了狂风肆虐的世界,呼啸的寒风,裹挟着冰雪,穿过蒙古高原来到这里,刮得天地一片萧条,让感觉迟钝的现代人,感觉到自然的风格和力量。 10歌曲 编辑 查 干 湖 作词:阿汝汗 作曲:斯琴朝克图 演唱:玛 希 蓝天白云碧水间, 鸿鹄翩翩鸟流连。 蒲苇轻拂鱼戏浪, 野莲荷花绽笑颜。 啊,查干湖! 湖光蜃景仙子幻。 查干湖美丽的姑娘, 梦萦魂也牵。 草原沃野湖岸边, 牛羊涌动马腾欢。 古寺妙音毡包绕, 芳草稻花起波澜。 啊,查干湖! 烟波浩淼水连天。 查干湖不朽的传奇, 心广天也宽。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国国家重要湿地 参考资料 1. 郭尔罗斯史略——查干湖考 .前郭旅游网 [引用日期2013-11-11] . 2. 中国河湖大典 水利水电出版社 3. 松原市查干湖旅游度假区 .爱go . 词条标签: 旅游 , 自然地理 , 景点 , 地形地貌 , 地理
138
江离
收藏10827 江离(香草名)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科别:伞形花科 中文名江离 古又名糜芜(音迷无) 今 名芎藭(音兄穷);川芎 学 名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目录 1植物特征 1植物特征 编辑 江离也就是芎,或者叫川芎(xiong) 神农本草经载:芎 气味辛、温,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多年生草本年,高50厘米。根茎呈不规则团块,有明显的结节状,茎常丛生,上部分枝,基部膨大呈盘状。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不规则羽状全裂;叶柄长9~16厘米,基部成鞘状。复伞形花序,有短柔毛,顶生;花白色。离果卵形,背棱中中有油管3个。分布于四川、云南,多为栽培者。 (以上大多来自于《草木零落,美人迟暮 楚辞植物图鉴》[1] (不是来自于此书的内容乃是前人所为),超强推荐,还有很多没打完,太晚了,明日继续,若我还记得) 亦作“ 江蓠 ”。香草名。又名“蘼芜”。《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王逸 注:“江离、芷,皆香草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七:“芎藭,苗曰江蓠,根曰芎藭。” 唐 贾岛 《送郑长史之岭南》诗:“苍梧多蟋蟀,白露湿江蓠。” 清 龚自珍 《秋夜花游》诗:“海棠与江蓠,同艳异今古,我折江蓠花,间以海棠妩。” 参考资料 1. 潘富俊,吕胜由 .《草木凋零,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3.11 :24页-25页 . 词条标签: 植物
139
王毅
收藏1185247 王毅(外交部部长) 锁定 王毅,男,北京人,汉族,1953年10月生,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1982年加入外交部。经济学硕士,国际关系学博士。[1] 现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党委副书记。 中文名王毅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3年10月 职 业公务员 毕业院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信 仰共产主义 工作时间1969年 入党时间1977年 学 位博士 目录 1个人履历 2担任职务 3重要讲话 4台湾问题 1个人履历 1969 – 1977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 中国外长王毅 1977 – 1978 邮电部情报研究所工人 1978 – 198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学生 1982 – 1989 外交部亚洲司科员、随员、副处长、处长 1989 – 1994 驻日本国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 1994 – 1995 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 1995 – 1998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其间:1997.08 –1998.02赴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8 – 2001 外交部部长助理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其间:1998.04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班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毕业,1999.09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毕业) 2001 – 2004 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 2004 – 2007 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7 – 2008 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党委书记 2008 – 2013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2] 2013 – 外交部部长、党委副书记,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3] 2担任职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 王毅:两岸民间保钓有共识 3重要讲话 2013年3月17日晚,中共中央台办为采访“两会”的台湾各媒体举行招待酒会,招待酒会由中共中央台办副主 王毅会见香港特首梁振英 任叶克冬主持。刚刚卸任台办主任的王毅专程来到现场与台湾媒体朋友话别。王毅感谢台湾媒体朋友这几年对台办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大家为两岸关系发展所尽的力量、所做的贡献。 王毅说,我在台办工作了58个月、1700多天。这期间,我最感到欣慰的是,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海风平浪静,两岸和平发展,交流全面展开,合作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让全世界中华儿女松了一口气,为此击掌喝彩。两岸关系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给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尽管今后仍然要面对各种难题和挑战,但可以肯定地说: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辟,光明就在前面! 王毅说,我最感到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到台湾去走走看看。我曾跟很多台湾朋友讲,台办,就是为台湾同胞办事的部门。我们的各级台办首先要为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办实事,同时也要为在岛内的更广大台湾同胞谋福祉。不少台湾朋友曾盛情邀请我,我感铭在心。事实上,这几年,仅省部级干部就有1500多个代表团赴台。当然,我知道,中央台办主任访台并不那么简单,岛内可能还有一些人对此有不同意见。但是,我虽没有踏上台湾的土地,但我的心是和台湾同胞连在一起的。每天,我都在观看台湾的电视,浏览台湾的报刊,尤其是和来到大陆的台湾各界人士沟通交流。作为台办主任,我每天所思所想的都是台湾发生的事情,每天所做所为的都是希望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工作。 王毅说,我最感到珍惜的是,结交了一大批台湾各界的朋友。这种朋友情谊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尽管有些台湾朋友的立场观点跟我们很不一样,甚至分歧很突出,但只要愿意来交流,我们就可以交朋友,就可以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沟通,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努力寻找对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我们共产党人最不怕与观点不同的人打交道,因为真理越辨越明,事实越辨越清。大陆方面对台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说到底,都是真心诚意为台湾同胞的福祉着想,都是真心诚意为台湾的前途命运着想,都是真心诚意为台湾的子孙后代着想。只要这种交流持续进行下去,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消除疑虑、放弃偏见,认同和接受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对此,我始终具有充分的信心。 王毅表示,展望未来,我最希望的是,两岸同胞彻底捐弃前嫌,携手振兴中华,共享作为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尊严和荣耀。两岸同胞本是一家人,根永远是连在一起的。我们的中国是一个绵延5000年的文明古国,只是到了近代才沦落为半殖民地。台湾也因此深受其害,被日本殖民者从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但今天完全不一样了,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再欺辱我们、割裂我们、小看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已经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发一分光,出一份力,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中华民族的复兴,台湾不能缺位。只有两岸同胞携手振兴中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如果说我有一个梦的话,这就是我的两岸梦。我坚信,一定会有圆梦的一天。 王毅最后表示,经历了这58个月,不管我今后在什么地方工作,都会对台湾同胞多一份挂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责任,都会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我们民族的复兴继续尽我的一份心力。[4] 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2014年1月10日在与塞内加尔外长恩迪亚耶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指出,正确义利观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王毅表示,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主席去年(2013年)访问非洲期间提出的,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义是指道义。中国在同非洲国家交往时应道义为先,坚持与非洲兄弟平等相待,真诚友好,重诺守信,更要为维护非洲的正当权利和合理诉求仗义执言。利是指互利。中国在与非洲国家交往时决不走殖民者的掠夺老路,决不效仿资本家的唯利是图作法,也不会象有的国家只是为实现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是愿与非洲兄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此过程中,中方会更多考虑非洲国家的合理需求,力争通过合作让非洲早得利、多得利。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还要重义让利,甚至舍利取义。当年的坦赞铁路是正确义利观的一个典范,今天屹立在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会议中心是另一个例证。 王毅指出,正确义利观承继了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与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交往的重要指南,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必将对中国与非洲、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5] 4台湾问题 2013年09月20日,中国外长王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表示,中方希望美方切实理解和尊重中国反对分裂,致力于和平统一的努力,把台湾问题从中美关系的负资产变成正资产。 王毅20日在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做上述表示。就任外长前,王毅曾于2008年至2013年担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王毅在当天的演讲中专门提及台湾问题。他强调,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事关13亿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当前,两岸关系保持和平发展势头,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要交往不要隔绝已是两岸同胞的人心所向。 “两岸在相互往来合作中逐渐彼此融合,直至实现最终统一将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王毅说。 王毅表示,多年来,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损害互信、干扰合作的一项负资产。如果美方能够顺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切实理解和尊重中国反对分裂,致力于和平统一的努力,那么台湾问题就会从中美关系的负资产变成正资产,从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就能为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为中美开展全方位合作开辟前景。[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十二届:2013年3月-2018年3月) 总理 ▪ 李克强 副总理 ▪ 张高丽 ▪ 刘延东 ▪ 汪洋 ▪ 马凯 国务委员 ▪ 杨晶 ▪ 常万全 ▪ 杨洁篪 ▪ 郭声琨 ▪ 王勇 秘书长 ▪ 杨晶 各组成部门负责人 ▪ 外交部部长 :王毅 ▪ 国防部部长 :常万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绍史 ▪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 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王正伟 ▪ 公安部部长 :郭声琨 ▪ 国家安全部部长 :耿惠昌 ▪ 监察部部长 :黄树贤 ▪ 民政部部长 :李立国 ▪ 司法部部长 :吴爱英 ▪ 财政部部长 :楼继伟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 ▪ 国土资源部部长 :姜大明 ▪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姜伟新 ▪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杨传堂 ▪ 水利部部长 :陈雷 ▪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 商务部部长 :高虎城 ▪ 文化部部长 :蔡武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李斌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 审计署审计长 :刘家义 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 ▪ 周恩来 ( 1949-1958) ▪ 陈毅 ( 1958-1972) ▪ 姬鹏飞 ( 1972-1974) ▪ 乔冠华 ( 1973-1977) ▪ 黄华 ( 1977-1982) ▪ 吴学谦 ( 1982-1988) ▪ 钱其琛 ( 1988-1998) ▪ 唐家璇 ( 1998-2003) ▪ 李肇星 ( 2003-2007) ▪ 杨洁篪 ( 2007-2013) ▪ 王毅 ( 2013-) 参考资料 1. 王毅同志简历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1-7] . 2. 王毅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3. 全国人大决定王毅为外交部部长 .腾讯网 . 4. 王毅谈他的“两岸梦” .中国台湾网 [引用日期2013-04-4] . 5. 王毅: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人民网 .2014-01-12 [引用日期2014-01-12] . 6. 王毅:望美方把台湾问题变成中美关系的正资产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3-09-21] . 词条标签: 人物 , 官员
140
卷耳
卷耳:石竹科繁缕亚科繁缕族卷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为常见田间地头杂草,叶呈稍肉质,叶形状大小似鼠曲草,花白色似牛繁缕花,叶表面被毛。可做猪牛羊等牲畜的牧草。 中文学名卷耳 二名法Cerastium arvens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中央种子目 科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亚 科繁缕亚科 族繁缕族 属卷耳属 Cerastium 种卷耳 C. arvense 分布区域日本、北美、中欧、北极以及中国各地 目录 1形态特征 2相关变种 3本属概述 4历史考证 5化学成份 6应用价值 1形态特征 编辑 卷耳 卷耳(4张) 二年生草本,全株密生长柔毛。茎簇生、直立,高达30厘米,下部紫红色,上部绿色。基部叶匙形;上部叶卵形至椭圆形,长l一2厘米,宽0.5—1.2厘米,全缘,顶端钝或微凸,基部圆钝,主脉明显。 二歧聚伞花序顶生,基部有叶状苞片;薄片披针形,绿色,边缘膜质,有腺毛;花瓣倒卵形,白色,顶端2裂;雄蕊10,药黄色;子房圆卵形,花柱4—5。果圆柱形,10齿裂;种子近三角形,褐色,密生小瘤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5月。 茎:高30~120公分,茎直立,微有稜条,表面青绿色,散布黑褐色斑点;茎近根部常有紫红色的斑点,上部多分枝有时具刺,全株粗糙密被白色毛茸。 叶:多年生疏丛草本。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高13-35厘米,绿色并常带紫红色,植株下部具有下向的毛 卷耳 ,上部具混杂的腺毛。叶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5厘米,宽1.5-4毫米,先端尖,基部狭,且微抱茎,疏生长柔毛。花序生枝端,花3-7朵。苞片和小苞片披针形,叶质,具柔毛,边缘膜质;花梗细,密生白色腺柔毛,为萼长的2-3倍,一般长1-1.5厘米,枝腋生者稍长;萼片5,披针形,绿色,膜质,先端钝尖,外面密生长柔毛,长约6毫米,宽1.5-2毫米;花瓣5,长为萼片2倍或更长,白色,倒卵形;雄蕊10枚,短于花瓣;子房卵圆形,具5线形花柱。蒴果长圆筒形,较萼稍长或长一倍半,先端常具卷曲齿,内含多数种子。种子肾形,略扁,具疣状突起。 花:夏秋叶腋生花,有花梗;雌雄同株异花,头状花序几无梗,腋生、顶生或聚生,黄绿色;副萼5;花瓣5,倒卵状椭圆形;长约1公分,淡红色,先端钝圆;雄蕊多数,基部连合成筒;雌蕊柱头10裂。 果实:蒴果球形,直径近1公分,分果有钩状刺毛。蒴果球形,直径近1公分,分果有钩状刺毛。灰褐色或黄褐色,表面生多数钩刺及短毛,顶端有1~2个钩状尖刺,藉附著动物身上散播繁殖,内含1~2瘦果。 2相关变种 编辑 卷耳(原变种)图版22:7-12 多年生疏丛草本,高10-35厘米。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绿色并带淡紫红色,下部被下向的毛,上部混生腺毛。叶片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5厘米,宽1.5-4毫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抱茎,被疏长柔毛,叶腋具不育短枝。聚伞花序顶生,具3-7花;苞片披针形,草质,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梗细,长1-1.5厘米,密被白色腺柔毛;萼片5,披针形,长约6毫米,宽1.5-2毫米,顶端钝尖,边缘膜质,外面密被长柔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比萼片长l倍或更长,顶端2裂深达1/4-1/3;雄蕊10,短于花瓣;花柱5,线形。蒴果长圆形,长于宿存萼1/3,顶端倾斜,10齿裂;种子肾形,褐色,略扁,具瘤状凸起。花期5-8月,果期7-9月。[1] 产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生于海拔1 200-2 600米高山草地、林缘或丘陵区。中欧、北欧、北极、俄罗斯、哈萨克、朝鲜、日本、蒙古、北美也有。[1] 狭叶卷耳(变种)(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细叶卷耳(东北草本植物志) 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2.5厘米,宽1.3毫米,顶端尖,两面及边缘疏被短柔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1] 产河北(白石山)、内蒙古(阿尔山)、新疆。生于砂丘灌丛、山沟草丛。俄罗斯、蒙古也有。 无毛卷耳(变种)(东北草本植物志) 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全株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5毫米,宽1-3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1] 产内蒙古。生于海拔580-1 000米的砂丘樟子松林下及草原砂质地。俄罗斯、蒙古(北部)也有。[1] 3本属概述 编辑 卷耳属,石竹科,60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约22种,产西南、西北至东北。一年生或多年生、被毛草本;花白色,排成二歧状的聚伞花序;萼片5,稀4,分离;花瓣与萼片同数,先端2裂,稀全缘或凹头,或无花瓣;雄蕊10,很少5枚;子房1室,每室有胚珠多颗;花 柱3-5;蒴果圆柱状,顶部开裂为花柱数之2倍。各地都产,生于田野、路旁及山坡草丛中;中国普遍有分布。 野生于山坡、沟旁、路边、草地及村旁草丛或灌木丛中,为常见之小灌木,台湾中部的海边很多。目前台湾中部有少部份栽培供药用。 本属物种
141
藏舞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目录 1历史渊源 ▪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 ▪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 ▪ 《谐》也称为《弦子》 ▪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 ▪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 ▪ 《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 ▪ 藏戏 2主要特点 ▪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 信仰特点 ▪ “跳神”活动 3藏舞分类 4舞步特点 1历史渊源 编辑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 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 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谐》也称为《弦子》 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 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 《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 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言。《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 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达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 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 藏戏 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图为20世纪30年代,在广场表演的《牦牛舞》。 2主要特点 编辑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在白面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面藏戏”,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使民间的广场舞蹈进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戏剧,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民间音乐,使藏戏流传于藏族民间长盛不衰。 信仰特点 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祇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盛行的藏传佛教黄教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信仰黄教的广大地区。《羌姆》舞蹈多由《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在表演时,很少歌唱,气氛庄严、肃穆。 “跳神”活动 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喇嘛们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娱乐观众。有时还表演“舍身饲虎”之类的佛经故事和表现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等。今天,黄教的祭祀舞蹈《羌姆》与清代、民国时期的《羌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大的改变。《羌姆》的最后一场是驱鬼,众神兵天将把用酥油和糌粑制做成想象中的鬼首——“朵玛”押送到寺外旷地点火焚烧,以此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 在西藏各大喇嘛寺院中,都保留有专门供跳《羌姆》时使用和供经堂壁挂的各种神祇面具。在桑耶寺中,至今珍藏着创建西藏喇嘛教的印度高僧莲花生的空体半身像,为在宗教节日举行《羌姆》时,套于表演者身上作祭祀之用。全国各大喇嘛教寺院,每年都选出刚入寺、具有歌舞素质的小喇嘛,由老喇嘛以《羌姆》舞谱为依据,口传心授《羌姆》舞蹈的各种舞姿。小喇嘛经过长期的的学习,成年时即为优秀的《羌姆》表演者。 生活在四川省茂汶地区被称作白马藏的藏族支系民众,每年在藏历新年时要用两三天时间,对最大的神灵——山神进行祭祀。当祭祀者在山上祭祀回来后,人们便头戴各种神兽面具,在村中围圈按一定程式跳舞,向神灵祈求丰收与福安。 3藏舞分类 编辑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 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 藏舞 藏舞(7张) 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 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 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 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 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 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 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 “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 “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4舞步特点 编辑 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142
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Bharatha-natyam)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婆罗多代表Bhava(情绪)Raga(音乐)Tala(节拍)Natyam(动作),非常清楚的表明婆罗多舞蹈是由情绪、音乐、节拍组合的舞蹈艺术。 中文名婆罗多舞 外文名Bharatha-natyam 别 称哑舞 起 源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 出现时间公元3世纪 特 点哑演 目录 1简介 ▪ 起源 ▪ 其它称谓 2来历 3特征 1简介 编辑 起源 印度学者认为,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历史婆罗多舞历史悠久,远在公元3世纪就有关于这种舞蹈的描述。进入20 世纪后,经过无数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大胆创新,他们不仅从印度古老的庙宇里保存下来的石刻、壁画、碑文 文里,临摹再现了湿婆神(LordShiva)- 宇宙舞之神的108种舞蹈动作,经过创新,使古老 老的婆罗多舞 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其它称谓 婆罗多舞蹈服饰非常精致讲究,常被视作是用金子制成的服饰,非常华丽,舞蹈包括祈愿和奉 敬奉神的舞蹈段子外,还有纯舞蹈类的“查帝-史瓦尔玛”(Jathi-Swarma)和抒情诗歌为主的“ “沙巴达玛士”(Shabdamas)和纯 舞蹈类的“欧比希那亚”(Obhinaya)、“堤拉那”(Thi-l lana)等,舞者要在不同的情景里十分熟练而优雅的交替转换动作、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情 情绪和各种手语,彰显婆罗多舞蹈的精致和难度。由于观众完全可以通过舞者的手势、眼睛 睛、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音乐节拍的快慢来读懂舞者所要叙述和表达的思想、情绪和故事事 ,因此,也有人称婆罗多舞蹈为“哑舞”。[1] 2来历 编辑 关于婆罗多舞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阿周那有关。有一个故事说,在阿周那寄居他乡时,他把这个舞蹈教给了摩德斯耶(维拉特)国的公主乌特拉。后来,这个舞蹈又从维拉特(今天的斋普尔)传到全印度;另一个故事说,阿周那在羯陵伽国京城马勒格·巴登摩时,把这个舞蹈教给国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儿吉特朗格达(她后来同阿周那结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认为,吉特朗格达后来当了神奴,阿周那回国时,她没有和他一起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舞蹈是由泰米尔纳德邦著名的民间舞蹈古拉温吉舞发展而来。古拉温吉是一个流动的山族,他们在全邦范围内活动,靠看手相和跳舞卖艺营生,他们跳的舞就叫古拉温吉舞。古拉温吉舞比婆罗多舞简单,但是很受欢迎。 3特征 编辑 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点。婆罗多舞一般由格尔纳塔克音乐伴奏。阿尔利布琴一响,演员并拢双脚,两手向头上方伸去,然后随着幕后传来指挥演员动作的乐器声,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各种思想。 婆罗多舞蹈刚劲有力,动作幅度大,快起来就像万花筒。 印度教讲究对称,印度舞蹈讲究对称的美丽,舞蹈演员额头中心点有红点,那就是中心,基本上纯舞蹈中的多数动作都是左右各做一遍,以求对称。说到那颗红点,湿婆舞王就有第三只眼睛,跳舞的时候那只眼睛会睁开,三只眼睛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舞蹈演员化妆时都特别点上红点,头饰不戴,服装不穿,红点也必须点。除此以外,据说它还有很多吉祥的意义在里面,比如可以向神祈福等等。 Bharatha-natyam Bharatha-natyam(5张) Bharatha-natyam
143
shiva
湿婆(Sh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毁灭之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变相,林伽(男根)是湿婆的最基本象征。 地 位印度教三大神之一 基本象征林伽 代表意义毁灭之神 别 名希瓦 派 别圣典湿婆派、兽主派、水银派 湿婆(Shiva)与梵天(Brahma)和毗湿奴(Vishnu) 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湿婆的地位是毁灭者,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 神的十个状态 神作为生发者,维持者与融化者。在此状态,神发挥其生发、维持和融化三个主要属性(sifat)。这个“三合一”状态相应于吠檀多的三位一体:梵天(Brahma,创造者),毗湿奴(Vishnu,维护者)和湿婆(玛亥希Mahesh,毁灭者)。苏非教的同义词是阿法伽(Afridgar),帕瓦蒂伽(Parvardigar)和法那卡(Fanakar)。 2宗教传说 湿婆为印度教毁灭之神,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载有他的神话。据说他有极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毁灭一切的神火,曾烧毁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诱他的爱神,得三魔城毁灭者之称。诸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他吞下能毁灭世界的毒药,颈部被烧成青黑色,得青颈之称。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创造力的象征,受到性力派和湿婆派教徒的崇拜。 湿婆是苦行之神,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炼苦行,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力量。他还是舞蹈之神,创造刚柔两种舞蹈,被誉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统帅,妖魔鬼怪都受制于他。妻子是雪山神女,两个儿子是塞犍陀和群山。前者是天兵天将的统帅,后者是侍候湿婆的诸小神之首。 湿婆的形象被描绘成三眼四手,手中分执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着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头发盘成犄角形,上有恒河的象征物。传说恒河下凡时曾先落在他的头上,分七路流向大地,颈上绕着一条蛇。坐骑是一头大白牛。他的故事散见于各种文献中。他的教派信徒奉其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除毁灭外还可创造。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 湿婆居住在凯拉萨山(Mount Kalashi,即中国西藏阿里境内的冈仁波钦神山,他的乘骑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ī),又叫Umā,光明、美丽)。湿婆的配偶起源于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湿婆一样兼具生殖与毁灭双重性格,呈现温柔相与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尔瓦蒂或乌玛的形象是娇媚娴淑的妻子。 湿婆配偶的另一种形象杜尔伽(Durgā,难近母)则是美艳而嗜杀的复仇女神,曾代表诸神杀死水牛怪魔希沙。还有一种形象迦梨(Kalī,黑女神),面目狰狞、酷爱血祭,纯属恐怖的死神。 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儿子伽内什(Ga攞妫愁)是可爱的象头神。 另一个儿子塞犍陀(Skanda)则是勇敢的正义的伟大的帅气的战神。塞犍陀就是佛教的护法天尊:韦驮菩萨。韦陀菩萨: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称韦将军、韦天将军,原来是婆罗门教的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拿弓箭, 骑孔雀。崇拜韦驮的信仰最初流行在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引为守护神,是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 韦驮生而聪慧,早离尘欲,后来皈依佛门,成为护法天神。传说唐朝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到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从而感得他现身护法,身着甲胄,合掌而立,宝杵横放臂上。从此以后,中国的道场中便开始立有天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 “湿婆”这个名字是在印度教时代出现的,他的原型一般被认为是吠陀时代的风暴之神鲁陀罗。湿婆,shiva,是仁慈的意思,象征着“昌盛”和“吉祥”,同时又象征着“毁灭”。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拥有毁灭和再生的力量。 湿婆的形象是一面三眼四臂,能够很方便地观照世界的每一部分。与衣着华贵的其他诸神相比,湿婆的打扮显得格格不入。其面貌威严英俊,肤色极浅,留着苦行者纷乱的蓝黑色长发,头顶装饰着恒河与弯月,脖颈上挂一串骷髅项链;上身半裸,下身围一条虎皮,身缠眼镜蛇,手持三叉戟和弓箭,游荡在鬼灵坟墓之间。 当他露出恐怖之相时,宇宙诸生无不为之战栗。故被称为“鬼灵之主”。 此外,湿婆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形象——林伽。林伽是男性生殖器,象征着再生。相传湿婆当初没有把与梵天一起创造世界的事放在心上,独自去海底修炼,结果出海时发现世上的一切都安排妥当。气恼之下遂割掉生殖器仍向人间,从此就有了印度人对林伽的崇拜。 虽然毁灭神的名号听起来比较恐怖,但湿婆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神——他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因此又被尊称为“舞神”。湿婆会跳一百零八种舞蹈,分为女性式的柔软舞和男性式的刚健舞两大类型。他在欢乐与悲哀时都喜欢跳舞,或独自,或与他的妻子一起跳。通常湿婆都是在火圈中起舞,头发向上飞扬,一只脚踩着代表无知的侏儒,另一条腿和手在空中扭摆,舞姿曼妙绚丽。其右手执鼓,象征生命;左掌托着火焰,象征毁灭。故此在湿婆手中掌握了创造与毁灭两种元素。舞蹈既象征着湿婆的荣耀也象征着宇宙的永恒运动,运动是为了使宇宙不朽。在一个旧时代结束时,他还会通过跳坦达瓦之舞来完成世界的毁灭,并使之回归到宇宙精神中。 身为毁灭和破坏之神,湿婆在众神中自然拥有最强的战斗力。他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峰刻苦修炼瑜伽,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智慧。同时,他还拥有一支强悍的军队,所有士兵全部由形体骇人的魔鬼组成。而他长在前额上的第三只眼更是一件比核弹还可怕的武器。这只眼平时总是紧闭着,一旦睁开就会喷出毁天灭地的愤怒之火,摧毁所看到的一切,就连神也不能幸免。曾经引诱湿婆的爱神,就是被这只眼烧成了灰烬。 湿婆还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当恒河女神从雪山天国降凡之际,湿婆为了避免水势过猛淹没众生,他亲自以头接水,让恒河在他的发绺间流转千年,经缓冲后再流到人间。 美国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里的湿婆像 另外,湿婆胯下坐骑为白色公牛,手中常持的三叉戟,是闪电的象征,可以驱策风暴;身背的黑色弓箭,能够传播瘟疫。身缠的眼镜蛇,更能飞快地冲向敌人喂毒。凭借这些神兵利器,湿婆征战八方,诛杀了数不尽的魔鬼,并摧毁过阿修罗的三连城。 湿婆是最能体现印度教诸神复杂和双面性的神祇。他有着善恶双重性格,性情既暴躁易怒,又温和慈祥;既作为凶残可怕的“恶魔之主”接受“活人祭”,也作为慈爱热情的“万众之主”接受膜拜;既是智慧的象征也是愚昧者的偶像,既是复仇者也是庇护者,既是精力旺盛的理想男子,又是清心寡欲的苦行者。发起飚来逮谁灭谁,他的狂怒会让整个宇宙颤抖;温柔起来,又感情色彩浓厚,对人给予慷慨的恩惠。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就是:绝对的强和绝对的酷! 除了以上的身份,湿婆还具有许多功能与分身,他主宰风暴与闪电,赐予医药与健康;他是畜生与野兽之神,代表着生殖力;他还是明智与慷慨之神、歌咏与祭祀之主。作为印度教实际上最强的主神,湿婆拥有超越印度教三亿三千三万百万神,俯瞰遍天诸生的无与伦比的高贵地位。湿婆那种奇异的矛盾魅力,没有邪恶的邪恶、离经叛道的哲学、高傲孤僻的个性、背弃一切的疯狂,使他成为众多文艺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他象征神秘和狂暴的自然之力,他单纯任性同时深不可测的性格,令无数信徒迷醉。印度教的湿婆派信徒将他奉为宇宙最高神,是在印度底层民众中得到最广泛信仰崇拜的神。 3形像特征 在印度教现存的圣像中,最重要、最著名的,就是铸造于朱罗时代的湿婆铜像,称为纳塔罗阇,意为舞蹈之王或舞蹈者之王。这种像大量创作于朱罗时代,在南印度一直延续到12世纪。 在印度教造像中,湿婆通常是瑜伽苦行者打扮,遍身涂灰,发结椎髻,头戴一弯新月,颈绕一条长蛇,胸前一串骷髅,腰围一张虎皮,四手分持三叉戟、斧头、手鼓、棍棒或母鹿。他额上长着第三只眼睛,可以喷射神火把一切烧成灰烬。传说爱神迦摩在湿婆修苦行时打扰,湿婆第三只眼喷射的神火把爱神烧得形销骨灭,但爱神并没有死,只不过没有了形体,所以说爱是无形的。 湿婆被表现为跳着创造和毁灭世界的天舞。他的头发随着舞蹈而纷乱地飘散开来,随着他右侧上手所持沙漏装小鼓的节奏而飘荡。与这创造的瞬间产生互补的,是同时发生的宇宙之毁灭,由那轮环四周的火焰和湿婆左手中的独朵火焰来象征。这朵单独的火焰使一切化为虚无:恰恰与他右手中的创造之鼓保持平衡。下边的右手表示要抚慰他的信徒,作出令人放心的无畏势以赐福。进一步赐福的是下边左手的“象手”(gaja hasta)。这种“旗子”手势由手指下垂抚摸象鼻构成,在此指向从无知的侏儒背上翘起的左脚。这一象征手势能使信徒解脱摩耶的苦难。 在其他许多有意思的细节中,有一颗饰在此神宝冠上的骷髅,还有一弯新月,象征着湿婆分阶段出没于宇宙,即使隐藏时也一直在那里。在他那夹杂着死者骨灰的发髻中,湿婆承接了从天而降的恒河——一尊恒河女神微像立于他右侧头发上。她是一尊混合的美人鱼像,上身是女性,下身是摩卡罗。这种象征性是无穷无尽的,对于湿婆教信徒来说,这尊圣像在阐释这位跳着舞创造和毁灭宇宙的怜悯与力量。 4湿婆的武器 湿婆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在额头上的第三只眼睛。这一只眼睛能发出消灭宇宙间所有东西的神火,在古印度的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湿婆曾经用由第三只眼睛发出的神火毁灭三座在太空中的巨型城堡。在每一个宇宙期之末,湿婆就会张开他第三只眼睛,宇宙中所有天神和人畜都会被他的神火毁灭。除了能够发出神火的眼睛之外,湿婆还有其他类型的武器,那就是一柄叫“比那卡”的三叉戟和一把叫“阿贾伽瓦”的弓。关于后两者的记载并不多,通常只知道“比那卡”是闪电的象征,意味着湿婆是风暴之神。 湿婆吞毒汁 在印度神话中,神祇的寿命虽比凡人长久,但终究也有生老病死。诸神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不休,后来更与阿修罗有激烈的争执,梵天为了调停这场争执,就与阿修罗和诸神一起相议,决定同心协力去搅拌大海,就可以令大海出现长生不老的灵药——苏摩,后来诸神和阿修罗都成功令乳海(因大海已被搅拌成乳海)出现苏摩,但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负责捆绑着宇宙最高山峰——须弥山去搅拌大海的巨蛇婆苏吉却忍受不了剧痛,口中喷出有如海量的毒汁,毒汁溅到地上汇聚成江河,流入大海,毒害三界众生。诸神在无计可施之下就决定找大神湿婆帮忙,湿婆不忍让众生受苦,只好硬生生地将毒汁吞进口中,毒性剧烈的汁液流经湿婆的咽喉,把湿婆的脖子烧成青黑色,因此,湿婆又被印度人称为“尼拉坎陀”,意即青颈。 5湿婆的家族 湿婆的第一任妻子是萨蒂,萨蒂因为不满其父达刹对湿婆 班加罗尔的巨大神像雕塑湿婆冥想的神韵 的侮辱而投火自尽,湿婆得悉自己的妻子为了达刹羞辱他而自杀,就心如刀割,伤痛欲绝的湿婆于是杀死其丈人达刹,将之斩首,并纵火焚烧天界,于火中跳舞,打算毁灭世界。毗湿奴为了保护世界,于是施展法术与湿婆斗法,并将萨蒂的遗体切割成五十块,散落于三界之中,此时梵天亦出面为之讲和,湿婆觉得心灰意冷,决定入喜玛拉雅山中隐居,与世隔绝。萨蒂死后转生成喜玛拉雅山之女雪山神女(有一种传说认为,湿婆的正妻是三女神组合中的提毗,而萨蒂(Sati)与雪山神女(Parvati)是提毗的四种化身中的两个。另两个化身份别是难近母和时母)。 雪山神女付出无数的努力,终于让因失去前妻萨蒂而心灰意冷的湿婆回心转意与她再婚。过了百年之久,而雪山神女在这漫长的期间内替湿婆生下了一个儿子群主,另一个儿子是室建陀。 6湿婆的妻子 象征印度最伟大的圣河恒河的恒河女神,相貌端严,一面三眼四臂,身穿白色的纱丽,头戴宝冠,一手持莲花,一手持水壶,端坐在象征河水的鳄鱼和莲花之上。 在《梨俱吠陀》之中,恒河的名字只被提到了两次,但是在史书时期,恒河女神逐渐成为极其重要的女神。传说恒河水是宇宙的外壳,被毗湿奴神的侏儒化身的脚捅破时,从宇宙之外流入三界的。经书中说恒河是雪山之王帕尔瓦塔茹阿佳的女儿,因此她是湿婆神的妻子帕尔瓦蒂女神的姐妹。 恒河来到人间是在印度非常著名的神话。阿由提亚的国王萨嘎尔是一位没有子嗣的大君,因此他长时期的苦修,并打动了湿婆神,获得了拥有六万个儿子的祝福。当这六万个儿子长大成人后,萨嘎尔大君决心举行马祭,此祭祀可以让人获得如天帝般战无不胜的地位。天帝因陀罗惧怕大君举行祭祀成功后谋夺自己的帝位,于是偷走了马祭所用的马。因陀罗将马带到了更下界的世界,把马放到了正在禅定的大圣人卡皮腊(数论派的祖师)的旁边,然后离开。六万王子寻遍了整个地球也未找到马,于是挖了一个洞来到了地下世界。他们发现了马就在圣人卡皮腊的旁边,于是他们认定圣人就是偷马之人,他们开始殴打处在禅定中的圣人。这一暴行激怒了圣人,他用神通之火将六万王子都烧成了灰烬。 四处漫游的圣人那茹阿达告诉了萨嘎尔大君王子被焚之事。大君祈祷圣人卡皮腊原谅自己的儿子,所以圣人建议他将恒河引到地球上来,如果他的儿子被恒河之水冲洗到便能复活,也能洁净所有的罪过。于是大君将王位传给唯一一位存活的儿子,自己来到森林苦修,但因为他不久就死亡了,因此没有成功的请到恒河降临。他的 儿子就将自己王位再传至下一代王子达利普。达利普王子虽然有两位妻子,但没有儿子。他祈祷湿婆神的祝福,获得了一位儿子,名叫巴给依茹阿特。巴给依茹阿特的相貌非常丑陋,但是当他成年后,遇到一位圣人给了他祝福,变得非常的英俊。他向各位天神举行了各种苦行,虔诚地祈祷了极长的时间。最后湿婆大神和恒河女神都被他感动了,决定来到人间。但是巴给依茹阿特害怕恒河的冲击力会撞坏地球。 伟大的湿婆神决定用自己的头接住恒河,以减轻河水对地球的冲击。恒河分为了三个部分降临了,她落在端坐在喜马拉雅山的湿婆神的发髻之中,然后湿婆神允许其中一部分流向了人间。巴给依茹阿特吹起了毗湿奴大神赐给他的海螺,将恒河引向大海,再从大海引入到地下世界,六万王子都因恒河的洗涤而复活了。 当恒河流向人间和地下时,天界的众生也祈求梵天将恒河带到天堂,他们也需要恒河水来净化自己的罪过.为此梵天答应他们将恒河的一部分也留在天界。因此恒河在天上被称曼达克丽,在人间被称为恒河,在地下被称为巴给依茹阿缇。 恒河在圣典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往世书宣称,无论是见到,触摸到,还是念颂到恒河的名字都能够洗净自己的罪过。在恒河中沐浴的人,能获得至高的祝福。不仅是在圣河里沐浴能生到天界,而且死后将头发,骨头等留在恒河之中,也能生入天界。恒河流经的地域也被认为是圣地。 直到现在,在恒河旁边进行火葬都被印度人认为是最吉利的,他们将烧后的遗骨扔入圣河,认为这样能帮助亡者带去解脱。恒河水被印度人视为极度神圣,任何印度教徒如果手中有握着恒河水,就不敢说谎话,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7湿婆射杀爱 湿婆与雪山神女早在几万年前已经结下了一段情缘。当时的雪山神女是大梵天之子达刹的女儿萨蒂,萨蒂与湿婆的生活本来是安稳无忧的,但后来,却发生了一件事打破了他们美好的生活。话说萨蒂的父亲-达刹有一次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筵席,差不多整个宇宙的神祇都被邀请过来,但唯独是不邀请湿婆,萨蒂对此很不满,她亲自到场与其父亲理论,可是招来众神祇对湿婆的侮辱。萨蒂对此感到伤心欲绝,她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令湿婆蒙羞,所以就投入火堆中自焚。湿婆得悉自己的妻子为了他而自杀,就心如刀割,决定于喜玛拉雅山中隐修,与世隔绝。时过一万年,死去的萨蒂转世成雪山神女,由于上世因缘,所以今世的雪山神女还依然深爱着湿婆,可是湿婆却已成为一个无欲无求的苦行者,对于雪山神女的爱无动于衷。雪山神女在无计可施之下只好向爱神伽摩求救。一天,深爱着湿婆的雪山神女依例到喜玛拉雅山上礼敬他,这时爱神伽摩手持甘蔗,蜜蜂和蝴蝶做的弓,搭上用鲜花做簇的箭枝,向湿婆的心脏射出,中箭后的湿婆对于面前的雪山神女顿时心起爱慕之感,正当大功告成的时候,湿婆发现原来是爱神伽摩在搞事,想令他摆脱苦行,重堕爱欲之中,就大发雷霆。额头上第三只眼睛突然张开,发出可以毁灭宇宙间一切的神火,把爱神伽摩烧成灰烬,可是爱神伽摩却未因此而死亡,只是他以后都要做一个无形无貌的神祇,故此,爱神伽摩被印度人称为“无形”。 8湿婆教 湿婆派,印度教派别之一,以湿婆神为最高神。起源甚早,依现存文献记载,西元二世纪贵霜朝时代此派拥有相当势力。佛典中常载有崇拜自在天或大自在天的涂灰外道,或以髑髅为首饰的外道等,这些都属于湿婆派的修行者。此派信徒在前额及胸、腕上,以灰或白檀、番红花涂上三道横线,此标识称为Tripu爞愀。现代印度教诸派中,以此派与毗湿奴派最有势力。 派别 自六、七世纪起,湿婆派分裂成各具独特圣典及神学的若干支派,其中较重要的七派,略如下述︰ 圣典湿婆派 圣典湿婆派(湿婆悉檀,愁椀瘀愀-siddhānta):此派特别盛行于南印度塔米尔,拥有《Kāmikāgama》等二十八部圣典,相传均出自湿婆神之口。此派神学,将世界分别为主(pati)、家畜(pa甁)、绳索(pā愁)三原理。“主”即最高主宰神湿婆;“家畜”即个体我;“绳索”即非精神性的物质。个体我原是清净的、远离一切污染,但由于无知、业、迷妄的束缚而沉沦于轮回世界。吾人因湿婆神之恩宠,而得神通力与解脱。 此派圣者辈出,最有名的是七世纪的阿帕尔、尼耶那赏邦达尔,以及八或九世纪的孙达拉尔,此三人常被称为“三圣”。又,十世纪的玛尼卡巴沙卡尔也是重要人物。他们对湿婆神充满热烈的信爱情感,以塔米尔语创作的赞歌被收编成《提巴拉姆》或《提尔巴恰坎》等赞歌集,至今仍受人们喜爱。此派在神学方面的学术业绩,以《夏依巴巴夏》一书较为有名,此书系《梵经》的注释书。 喀什米尔湿婆 特别盛行于喀什米尔,原称“托利卡”。所奉圣典原与圣典湿婆派相同,但自九世纪巴斯笈多撰《湿婆经》之后,此派倾向于强调不二一元论,后由巴斯笈多之弟子巴达卡拉达与索玛难陀奠定神学方面的基础。此派认为轮回的个我与绝对者(最高的湿婆神)完全相同;吾人之所以沉沦于轮回世界,是因无知而不能自觉自己本来与湿婆神是同一无二的。因此,解脱不外是克服无知、再认识其同一性。所以此派一般又称为“再认识派”。此派著名人物为十世纪的阿毗那巴笈多。他不仅为若干圣典作注,也撰述神学性的著作,以及诗论、戏曲论、音乐论等有关美学的极其体系化之巨著。 兽主派 兽主派(Pa甁瀀愀琀椀):此派之开祖拉克利夏(生卒年代不明),为湿婆神第二十八号化身,撰有根本圣典《帕修帕达经》。卡温提尼雅曾为此圣典详作注。此派立原因、结果、瑜伽、教令(仪轨)、苦之终息等五原理。“原因”指湿婆神;“结果”指个我;“瑜伽”指湿婆神与个我合一;“教令”指为求湿婆神与个我合一而做的修行法。此派修行法之特征为:故意去做世人不愿意做的奇行。 性力派 性力派(ā欁琀愀):奉持《怛特罗》圣典。 水银派 水银派(Rase瘁愀爀愀):此派认为水银是湿婆神与其妃结合所产生的不老不死灵药。服用水银、修瑜伽,生前可获解脱。 林格雅达派 林格雅达派(Li朞āyata,别名吠拉湿婆,Vīra-愁椀瘀愀):此派开祖为十二世纪的Basava,特别流传于卡卢那达卡。此派教徒常携带象征湿婆神的林迦,且重视神的恩宠,否定阶级制度,废止偶像崇拜及巡礼等形式化的仪礼。 卡帕力卡派 卡帕力卡派(Kāpālika):此派教徒将人骨串成头饰,奉行独特的修行法。七世纪时游学印度的唐僧玄奘曾目睹此派之修行者。中世梵文戏曲中常有此派人物登场。 9相关文化 Siva Festival 印度教节日。定于印历五月下半月第三天夜晚(公历7、8月),是湿婆的诞辰。湿婆是印度教的大神之一。举行庆典时,人们要在湿婆庙诵读赞美湿婆的经诗,拜祭湿婆林伽(即湿婆的男性生殖器)。因为湿婆崇尚苦行,所以教徒们即以苦行和苦修的方式来表示虔诚。 湿婆舞蹈 湿婆[2] 掌握着世界的轮回,他的舞蹈既预示着灭亡也孕育着重生。他跳舞的时候头发随着他的舞动而狂乱地飘散开来,也随着他上边的右手所持的沙漏装小鼓的节奏而飞动。这种节奏是宇宙(摩耶)的心跳得声音,通过创造之舞的善行而产生。宇宙本身被表现为环绕此神的光环,光环出自雕像底座上摩卡罗的繁殖之口。与这创造的瞬间互补的,是同时发生的宇宙的毁灭,由那些给光环镶边的火焰和持在此神左手中的单独一朵火焰来象征。 这朵单独的火焰使一切化为虚无:恰恰与此神右手中的创造之鼓保持平衡。下边的右手表示要抚慰他的信徒,预备赐福先作出令人放心的无畏势。进一步证实赐福的是下边左手的象手势(gaja hasta)。这种“旗子”手势由垂下手指模拟象鼻构成,在此指向真从无知的侏儒背上弹跳而起的左脚。这一象征性的手势使信徒有希望解脱摩耶的苦难。 湿婆神庙 建在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上,湿婆神庙是一座三层屋顶、九层基座的建筑物。湿婆神庙建于1690年马拉王朝时期,主要供奉印度教中的湿婆神。湿婆(Shiva)是主宰毁灭的神祇,受到尼泊尔人的膜拜,在加德满都谷地到处都可见到湿婆神庙或供奉湿婆及其化身的寺庙。 庙内的湿婆神和他的配偶女神站在楼上的窗户旁边,俯瞰着下面来往的行人。这座寺庙是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的儿子巴哈杜尔·沙阿在18世纪末修建的。 中国遗迹 元代文献中未发现有关湿婆教的记载。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泉州曾多次发现元代湿婆教雕刻遗物共200余方,特别是近年来屡有新发现,1984年底,学者们在泉州通淮门城墙附近发现一方湿婆教石刻。该石呈长方形,体积为47×57×22厘米,石质为辉绿岩。其主体部分刻成屋形方龛,龛顶正中为一钟形纹饰,屋脊顶层饰有狮子头像,屋宇下左右各刻有一根多层相迭的莲花柱,龛内正中雕刻着一塔状磨盘,承托在盛开的莲花之上。塔状磨盘左右各有一神像,头戴宝冠、颈项上饰念珠,腕上套有镯环,以同样姿势坐在莲座上。这里的神像应为印度教破坏之神湿婆(Siva)或其追随者,而龛内的塔状磨盘则应为湿婆最基本的化身林伽(即男根)。湿婆教认为破坏之后必然要创造。湿婆虽然是破坏之神,但也有创造能力;林伽是其象征。此石刻属于湿婆教建筑外观饰物,常嵌在内殿的层楼顶上。 五十年代初期吴文良曾收集到类似的龛状石。湿婆教的神像在泉州一带发现得不少。 10相关游戏 编辑
144
sarasvati
收藏25072 妙音天女编辑 辩才天女一般指妙音天女 妙音天女[1] (亦译作"辩才天女"、"美音天"、"妙音佛母"、及"声音佛母"等)的梵名是sarasvatī,天城文:सरस्वती, 她是一位示女性身相的智慧本尊。在印度教中,传统上她被认为是主神梵天的妻子。大乘佛教吸收了辩才天女的形象,将她作为文殊菩萨之明妃(明妃代表本体的智慧显现)其实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指的是双身的文殊,任何菩萨都有力量和智慧两种威势。而功能基本维持不变。 中文名妙音天女 别 名辩才天女 国 籍印度 信 仰印度教 目录 1形象与传说 2神话典故 1形象与传说 编辑 妙音天女是印度教与佛教共通的一位本尊。印度教 所尊的妙音天女形相,与佛教所修的妙音天女几乎完全相同,唯一的细微分别在于外道把她的琵琶顶饰画为向外勾,而佛教则绘为向内勾。其它的佛教本尊法门,必须配合菩提心而修方会有感应,妙音天女却不一样。由于他是印度教及佛教共同的本尊,我们配合菩提心去修固然最好,但若无菩提心的基础而修持他的法门,一样会有感应。这是一种例外的案例。 妙音天女是梵文的本尊。在印度、西藏,但凡学习梵文者,大多会修此法门以求学习顺利。由于她是赐予各种智慧及文艺天分的本尊,凡学习或从事艺术、文学、书法、音乐、工巧、写作及辩论的人,修持此法门都会得到甚大的帮助。 修持妙音天女还有一个要注意的要点:此本尊能迅速赐予智慧,但却不利于累聚财富。故此,修持她的法门的人,一般都有传统先修财续母闭关或同时依止财续母,以填补这方面的需要。但请不要误解,比如做演员的修妙音天女,在文艺和智慧方面得到了加持,那样事业肯定是会好的,难道这不是福报吗? 此天梵名为萨罗斯缚底,其名称起源于印度萨罗斯缚底河之神格化。 在大日经内则称其为辩才天或妙音天等。此天女与水、河、池、沼等因缘不浅,故古来在印度池边河畔均建祠奉祀。又此天女喻之为音乐之神,为智慧佛文殊之明妃。 此尊形象,身体白色,一面二臂,双手抱凤头琴弹奏,天女装束,貌如芳龄十二童女,环钏璎珞诸饰庄严,双足交错,安住在莲花月轮之上。 2神话典故 编辑 《大日经疏》五曰:“次北置萨啰萨伐底Sarasvatī,译云妙音乐天,或曰辩才天,次北并置其妃。”是各有妃,故为男天。同疏十曰:‘美音天,是诸天显咏美者,与干闼婆稍异,彼是奏乐者也。’《金光明》云大辩天女,大辩谓后也。’是妙音乃男天之名,大辩乃其后之名。《大日经义释》七曰:‘美音天亦名辩才天,是诸天中歌咏美妙者,犹如毗首羯磨工于伎巧之类,非干闼婆也。’《大随求经》上曰:‘大辩才天女。’《不空罥索经》十五曰:‘辩才天女。’此等皆为女天也。聪明而有辩才,故曰辩才天,能发美音而歌咏,故名美音天、妙音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若供养此天则可得福与智慧。《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品》云:‘现为阎罗之长姊,常着青色野蚕衣,好丑容仪具有,眼目能令见者怖。’ 又曰:‘若有法师说是《金光明最胜王经》者,我当益其智慧具足庄严辩说之辩。’ 该经有诗赞曰:‘若人欲得最上智,应当一心持此法,增长福智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财者得多财,求名称者得名称,求出离者得解脱,必定成就勿生疑。’ 佛寺中的造像常将之作女菩萨相,菩萨拥有八臂,旁六臂分执火轮、剑、弓、箭、斧、 索等。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野兽。 参考资料 1. 相关古代神仙名录与神话故事 . 词条标签: 小说 , 人物
145
恒河女神
收藏3212 恒河女神编辑 恒河女神印度教女神,圣河恒河的人格化。 按照神话,恒河女神为雪山神(喜马拉雅山的人格化)的女儿,雪山神女的妹妹。恒河女神的形象通常是一位有四只手臂的美丽女郎,两手持净瓶,两手持莲花。她的坐骑是海兽摩伽罗(这一搭配始于笈多王朝)。 与恒河女神有关的神话主要包括银河下凡的故事和毗湿摩出世的故事。 中文名恒河女神 神话体系印度教女神 象 征圣河恒河的人格化 父 母雪山神 兄弟姐妹雪山神女 性 别女 坐 骑海兽摩伽罗 目录 1银河下凡 2毗湿摩的出生 1银河下凡 编辑 太阳王朝的国王跋吉罗陀为了使自己曾祖父的6万个兄弟(都被迦比罗仙人用神火烧死) 女神下凡 的灵魂得到净化,立志进行艰苦无比的修行。他的苦行感动了天上的银河女神,女神答应用银河之水为他净化这些灵魂,但由于河水从天而降威力巨大,除非由湿婆大神接住,不然世界非毁灭不可。跋吉罗陀于是又进行更艰苦的修行,最后把湿婆也感动了。这样,银河首先倾泻到湿婆的头上,被大神的头发分成若干威力较小的水流后再落到喜马拉雅山,流经跋吉罗陀的祖先们被烧成灰的地方,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升入天堂。落入凡间的银河从喜马拉雅山流入印度,就成了人间的恒河。 2毗湿摩的出生 编辑 月亮王朝的国王福身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敌对双方俱卢族与般度族的共同始祖)的父亲波罗底波曾经告诉他,已经为他定好了一位妻子,但结婚之后决不能探询妻子的来历或干涉她的行为。后来有一天福身王在恒河边散步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女郎,女郎向他提出与上文完全一致的条件,于是福身王就高兴地和她结婚了。这位女郎就是恒河女神。女神嫁给福身王的原因如下:天上的8位婆苏神得罪了极裕仙人(因他们偷走如意神牛),受到仙人的诅咒被贬到凡间。他们只好向极裕仙人求情,最后仙人答应他们其中七人可以在出生之后立刻返回天界,只有偷牛的主谋神光神波罗跋娑必须得在人间待一辈子。众婆苏神又找到恒河女神,请求她也下凡当他们在凡间的母亲。好心的女神答应了,于是化身为凡人嫁给福身王。恒河女神与福身王结婚后,8位婆苏神依次出生,而女神一生下孩子就把他扔进恒河里淹死,这样婆苏神就升天了。福身王虽然不能理解,但碍于誓言也只好看着自己的儿子一个个被淹死。但是当第8位天神(即神光神)出生时,福身王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暴行,阻止了女神,结果违反了那个誓言。恒河女神告诉了他全部真相之后就返回天界去了,神光神也应了那个诅咒而留在凡间(但被带离父亲13年)。神光神在人间的化身即毗湿摩,是摩诃婆罗多中难敌一方(俱卢族)最主要的英雄。 印度教及印度神话 词条标签: 人物 , 宗教 , 宗教人物 , 神话形象
146
长野 温泉猴子
长野县(Nagano-ken),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处于关西、关东之间,在素有“日本屋脊”(日本の屋根)之称的中央高地上,东邻群马县,西界岐阜县,南接山梨县和静冈县,北连新澙县和富山县,是日本八大内陆县之一,也是全日本面积第四大的县。高原果树和蔬菜栽培很发达,日本少有的农业县之一,号称园艺王国。林业发达,木曾山的桧林号称日本三大美林之一。有着丰富的高山湖和河流,虹鳟鱼养殖居日本第一位。观光资源丰富,被称为“日本的瑞士”,是日本屈指可数的观光县。1998年,长野县曾举办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 中文名称长野县 外文名称长野県,ながのけん,Nagano-ken 行政区类别一级行政区 所属地区日本 下辖地区长野市等 政府驻地长野市 地理位置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 面 积13,562.23平方公里 人 口2,151,579人(2010年) 著名景点松本城等 机 场松本机场 政府编号20000-0 县 花龙胆 县 树白桦 县 鸟岩雷鸟 目录 1概况 2历史文化 3行政辖区 4交通状况 ▪ 航空 ▪ 铁路 ▪ 公路 5地方特产 6风景名胜 7节日 8高等学校 ▪ 公立高等学校 ▪ 私立高等学校 9灾害事故 10历代知事 11出名人物 1概况 编辑 长野县首府远景图2[1] 长野县[2] 是日本的一个县份,位于本州中部。介于东经138.38度,北纬36.69度之间,是日本少有的内陆县份之一。以长野市为中心的北信和以松本市为中心的南信两部分,共分为分为长野地域、北信地域、大北地域、上小地域、松本地域、佐久地域、木曾地域、诹访地域、上伊那地域以及饭伊地域等十个大区域。整体呈现东西狭窄南北修长的高原与盆地地形,许多山峦属于那须、富士、乘鞍岳三个火山带。长野西面屹立着号称“日本阿尔卑斯山”的飞驒山脉、木曾山脉,群峰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东边挡着赤石山脉、三国山脉和关东山地,千曲川、天龙川、木曾川等大小河流发源于周围高山,汇入中央的星罗棋布的小盆地,被称作日本的屋脊。除北部多降雪属日本海式气候外,大部分属于内陆式气候。全县地势较高,所以平均气温也偏低,天气较干燥,同时温差也非常大,尤其南北较长的地形,北方靠近新泻县境附近,在冬季即使平地也都会有3米以上的积雪,而南方靠近太平洋侧也有些地方却比较温暖。一般情况晚秋左右就会开始下雪,直到大约4月初旬左右。因高山与盆地的地形影响,气温的落差相当大 ,是本州岛降雪较早、较多的县份(仅次于北海道)。入春的时机也因地形影响,某些区域会明显的较早。 长野县是日本少有的农业县之一,林业发达,木曾山的桧林号称日本三大美林之一;高原果树和蔬菜栽培也很发达,号称“园艺王国”。观光资源丰富,有北阿尔卑斯山的穗高群峰、日本历史最长的城堡天守阁,还有日本司法博物馆、日本浮世绘博物馆、善光寺和长野市立博物馆等。县都长野作为善光寺的门前町,是文化、商业发达地区。城下町松本是北阿尔卑斯山的登山基地。东部的轻井泽是日本著名的避暑别墅区,高尔夫球场、网球场、跑马场等娱乐设施齐备。诹访、冈谷由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制丝、精密机械工业城市。天龙川边的伊那和饭田将伊那谷商圈分为两部分。由于木曾川沿岸的平地十分狭窄,木曾十、一宿等观光产业为主要产业。[3-5] 长野县是1998年冬季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地,有“白马”、“志贺高原”、“野泽温泉”等日本屈指可数的滑雪游览胜地。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另外,来自东京、名古屋、京都等主要城市的交通也十分方便,还毗连着日本值得自豪的富士山、高山、立山黑部高山山道等旅游胜地。[6] 盆地 长野县有长野盆地、上田盆地、佐久盆地、松本盆地、诹访盆地、木曽盆地、伊那盆地。[7] 高山 长野县首府远景图3[8] 长野县境内有合称为日本阿尔卑斯的三大山脉:飞驒山脉(ひださんみゃく、hidasanmyaku)、木曾山脉(きそさんみゃく、kisosanmyaku)、赤石山脉(あかいしさんみゃく、akaishisanmyaku)。 标高3000m以上高山:奥穂高岳,标高3,190m;北穂高岳,标高3,106m;涸泽岳,标高3,110m;前穂高岳,标高3,090m;枪岳,标高3,180m;大喰岳,标高3,101m;中岳,标高3,084m;御岳山,标高3,067m;南岳,标高3,033m;乗鞍岳,标高3,026m;赤石岳,标高3,120m;小赤石岳,标高3,081m;盐见岳,标高3,047m;仙丈岳,标高3,033m;圣岳(前圣岳),标高3,013m;荒川岳(前岳),标高3,068m。 其他知名的山有:饭绳山、户隠山、黒姫山、斑尾山、浅间山、苗场山、八岳、木曽驹岳、甲斐驹岳、金峰山。[7] 河川 长野县有千曲川(ちくまがわ、chikumagawa),全长367公里,信浓川的主流,河流过了越后称为信浓川;犀川(さいがわ、saigawa),全长157.7公里,千曲川的支流之一;木曽川(きそがわ、kisogawa),全长227公里,与揖斐川、长良川合称木曾三川或浓尾三川;天竜川(てんりゅうがわ、tenryuugawa),全长213公里,日本第九长的河川,水源为诹访湖;梓川(あずさがわ、asusagawa),全长65公里,犀川的上游;姫川(ひめかわ、himekawa),全长60公里,河水清澈污染少。[7] 湖泊 长野县有:野尻湖,面积4.56km,最大水深处38.5m,水面位置标高657m;木崎湖,面积1.65km,最大水深处29m,水面位置标高764m;青木湖,面积1.86km,最大水深处58m,水面位置标高822m;诹访湖,面积13.3km,最大水深处7.2m,水面位置标高759m。[7] 2历史文化 编辑 长野综合体育竞技馆[9] 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长野生息,诹访、雾峰高原有旧石器出土。在野尻湖附近发现了许多大约三万年以前的遗迹,已发现的许多狩猎的石器证明在原始时代在长野一带有人类居住,并且以狩猎为生。大约一万三千年前冰河时期结束后,也有许多约一万年以前到公元前一世纪前后时期(绳文时代)的土器与弓箭,利用土器来炊煮食物和弓来狩猎推定,该时期已经开始有人类定居在此的踪迹。大约两千五百多年前,日本由大陆引入农耕水稻,是约公元前300至公元300年(日本弥生时代)的开始。在2世纪左右的千曲川流域有许多土器都被涂上红色的特有文化,所以称为“红土器之国”。由于农耕而生产的增加,所以导致为了争夺土地以及水源的纷争,大约在4世纪中出现了大和王权强者,所以分别在长野市以及千曲市保有川柳将军冢与森将军冢。大约一千三百多年前,日本由中国学得律令的制度,开始实行政治化,以奈良为中心,日本大约分为60个以上的小国,信浓国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地点处于重要地带,也同时信浓一带产好马,能够打造强力的骑兵,所以引发许多武士的争夺之地。不过在日本战国时代,由于信浓没有什么出色的大名,所以引发邻国甲斐武田氏和越后的上杉氏为了争夺支配权而对立。两股势力在长野县境内发生了5次“川中岛合战”。 1965年10月,松本市建立了松本机场。松本机场是个日本最接近天空的机场(标高657.5m)。 1972年2月19日,轻井泽发生了由连合赤军所引起的浅间山庄事件,赤军成员胁持人质,与警方对峙了10天,于同年2月28日警方决定强行突破,警方殉职两人,称为“浅间山庄事件”。 1994年6月27日,松本市内发生松本沙林事件,是史上第一起于先进国内利用化学药品无差别杀人的事件,造成7人死亡、轻重伤者660人。并于1995年3月20日于日本东京再次爆发死伤五千多人的地铁沙林事件之后,才知是与松本沙林事件同为奥姆真理教(ァˇム真理教)所犯。 1998年2月7日到2月22日间,在长野市举办了20世纪最后一场长野冬季奥运。 1998年3月5日到3月17日间,举办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首次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亚洲举办。 2005年2月28日,在长野举办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10] 3行政辖区 编辑 长野县分为四个地方,包含十大地域,统称为“信州合众国”。 四个地方: 长野县行政区划图 北信地方:长野地域、北信地域。 东信地方:上小地域、佐久地域。 中信地方:松本地域、大北地域、木曾地域。 南信地方:上伊那地域、饭伊地域、诹访地域。 十大地域: 长野地域:长野市(ながのし)、须坂市(すざかし)、千曲市(ちくまし)、坂城町(さかきまち)、小布施町(おぶせまち)、高山村(たかやまむら)、信浓町(しなのまち)、饭纲町(いいづなまち)、信州新町(しんしゅうしんまち)、中条村(なかじょうむら)、小川村(おがわむら)。 北信地域:中野市(なかのし)、饭山市(いいやまし)、山之内町(やまのうちまち)、木岛平村(きじまだいらむら)、野泽温泉村(のざわおんせんむら)、荣村(さかえむら)。 大北地域:大町市(おおまちし)、池田町(いけだまち)、松川村(まつかわむら)、白马村(はくばむら)、小谷村(おたりむら)。 上小地域:上田市(うえだし)、东御市(とうみし)、长和町(ながわまち)、青木村(あおきむら)。 松本地域:松本市(まつもとし)、盐尻市(しおじりし)、安昙野市(あづみのし)、筑北村(ちくほくむら)、麻绩村(おみむら)、生坂村(いくさかむら)、山形村(やまがたむら)、朝日村(あさひむら)。 长野县首府俯瞰图 佐久地域:小诸市(こもろし)、佐久市(さくし)、佐久穂町(さくほまち)、小海町(こうみまち)、川上村(かわかみむら)、南牧村(みなみまきむら)、南相木村(みなみあいきむら)、北相木村(きたあいきむら)、轻井泽町(かるいざわまち)、御代田町(みよたまち)、立科町(たてしなまち)。 木曾地域:木曽町(きそまち)、上松町(あげまつまち)、南木曽町(なぎそまち)、木祖村(きそむら)、王泷村(おうたきむら)、大桑村(おおくわむら)。 诹访地域:冈谷市(おかやし)、诹访市(すわし)、茅野市(ちのし)、下诹访町(しもすわまち)、富士见町(ふじみまち)、原村(はらむら)。 上伊那地域:伊那市(いなし)、驹根市(こまがねし)、辰野町(たつのまち)、箕轮町(みのわまち)、饭岛町(いいじままち)、南箕轮村(みなみみのわむら)、中川村(なかがわむら)、宫田村(みやだむら)。 饭伊地域:饭田市(いいだし)、松川町(まつかわまち)、高森町(たかもりまち)、阿南町(あなんちょう)、清内路村(せいないじむら)、阿智村(あちむら)、平谷村(ひらやむら)、根羽村(ねばむら)、下条村(しもじょうむら)、売木村(うるぎむら)、天龙村(てんりゅうむら)、泰阜村(やすおかむら)、乔木村(たかぎむら)、丰丘村(とよおかむら)、大鹿村(おおしかむら)。[11-12] 4交通状况 编辑 航空 大阪伊丹→松本机场,约55分钟; 福冈→松本机场,约1小时30分钟; 札幌新千岁→松本机场,约1小时30分钟。 铁路 长野县交通图[13] 东日本旅客铁道(JR东日本·全世界最大的载客铁路公司)、东海旅客铁道(JR东海·日本中部主要的铁道公司)、西日本旅客铁道(JR西日本·主要运营日本西部的铁道公司)、信浓铁道(しなの鉄道、shinanotetudou,长野在地的铁道公司)、长野电铁(长野在地的铁道公司)、松本电铁(长野在地的铁道公司)、上田电铁(长野在地的铁道公司)。 东京→长野:长野新干线,1小时30分钟; 东京→轻井泽:上越、长野新干线,约1小时20分钟; 名古屋→长野:中央本线,约2小时47分钟; 大阪→长野:东海道新干线+中央本线,约3小时47分钟; 大阪→轻井泽:东海道新干线+上越、长野新干线,约3小时50分钟。 公路 高速公路:中央自动车道、上信越自动车道、长野自动车道、中部纵贯自动车道、三远南信自动车道。 一般主要干道:国道18号(北国街道)、国道19号(中山道)、国道20号(甲州街道)、国道151号、国道153号、国道117号、国道141号、国道142号(中山道)、国道143号、国道144号、国道147号、国道148号、国道152号、国道158号、国道254号、国道403号、国道406号。[7] [13] 5地方特产 编辑 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6张) 荞麦面:是最具代表的日本料理之一。长野县是荞麦面之发祥地。长野县户隐高原是著名的荞麦产地。 市田柿:长野县的市田柿(干柿),被称之为“南信州冬天的风景诗”。市田柿适合作为茶点、待客之物以及岁末礼物。 山葵(芥末):香辛料作物。长野县西北部的安昙野山葵田种植面积位居日本第一位。 野泽菜:是野泽温泉的名物,是一种芜菁菜的咸菜,翠绿翠绿的,既好看又好吃。据说芜菁菜的种子是温泉街北边一寺院的住持从大阪四天王寺带回来的。 马刺:所谓马刺,就是马肉刺身(生马肉片)。 芒果:享有“太阳之蛋”之美名的芒果,是一种又香又甜的苹果式的芒果。 木曾漆器: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多层涂漆、用不同色漆画图,制作出具有灿烂光泽的漆器。[14] 6风景名胜 编辑 善光寺 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20张) 善光寺,“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属佛教寺院,为日本指定国宝。主要的伽蓝还包括山门、日本忠灵殿、史料馆、仁王门、钟楼、梵钟、云上殿、释迦堂等。 松本城 松本城,别名乌鸦城,是日本的十二座现存天守之一,并与姬路城、犬山城、彦根城同为四座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的古城。其五层的天守阁是日本尚存最古老的,也是日本城郭建筑中给人印象特别深的一座。从松本车站步行需要20分钟,坐巴士5分钟即可到达。 高远城 高远城别名兜山城。1547年由高远氏所建,只余城址,园内有1500株樱花,是日本赏樱名所百选之一。2006年,入选“日本100名城”。 妻笼宿 妻笼宿是1601年德川家康设置的一个驿站,是古驿道中山道和伊那道的交叉点。中山道是连接江户和京都的通道,属于全国五大街道之一。妻笼宿,是中山道的第42个宿场,称为“四十二番目宿场”。 轻井泽 轻井泽是中山道上的一个宿场,是日本最流行的避暑胜地。1887年一名外国传教士发现了此处高原,此后渐渐成为外国人和日本富人的避暑休闲之地。 志贺高原 志贺高原位于长野县北部,一年四季都可进行各种运动,如打网球、自行车旅行、打高尔夫球、露营、钓鱼。冬天可以滑雪,是日本有名的滑雪场。 上高地 上高地,海拔1500米的盆地型峡谷,是日本阿尔卑斯登山者的基地,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附近有吊桥、河童桥与穗高岳等景点。 美原 美原是一个呈桌面形状的熔岩高地,日本100名山之一。最高峰为“王之头”,海拔为2034米。 安昙野 安昙野位于北阿尔卑斯山麓,溪流清澈,是日本有名的芥介种植地。高高耸立的北阿尔卑斯连峰,非常壮观。 日本阿尔卑斯 日本阿尔卑斯是日本本州中部飞騿(北阿尔卑斯)、木曾(中阿尔卑斯)、赤石(南阿尔卑斯)三山脉的总称,最适合于徒步旅行、漫步运动、岩壁攀登、滑雪等各种运动。 浅间山 浅间山,海拔2568米,是世界有名的活火山。2007年入选“日本地质100选”。 雾峰 雾峰,中央大地沟带边缘喷出的盾状火山,东西长10公里,南北长15公里,是徒步旅行的好去处。最高峰是车山,1925米。 八岳 八岳是长野县的诹访地区与佐久地区以及山梨县境内的山块,日本百名山之一。 天龙峡 天龙川两岸最为壮观的峡谷,贯穿伊那谷。天龙峡由汉学者阪谷朗庐命名。阪谷在1847年访问了后,在右岸的高地上,修建了“天龙峡碑(汉文)”。1882年,受到荷医、文人关岛良致的邀请,书法家日下部鸣鹤选定天龙峡的10奇岩作为“天龙峡十胜”。 野尻湖 野尻湖别名芙蓉湖,日本三大外国人避暑地。夏天季节水上运动繁盛。冬季时节,它是一个不结冰的湖,可以乘坐“巨蛋船”和备置了炉子的船进行钓鱼。 诹访湖 诹访湖为天龙川的发源地,是长野县内最大的湖泊。夏天可划船游览,冬天则可在冰上打洞钓鱼。 白桦湖 白桦湖位于蓼科高原西北的入口湖,是一个周长约6公里面积约35公顷的人造湖,湖面海拔1,416千米。[15] 7节日 编辑 御柱祭 节日庆典活动 节日庆典活动(5张) 御柱祭是日本三大奇节之一,人们要把10吨重的巨木拖拉到12公里远的神社,其中最惊险的场面是巨木滑坡,人们牵着下滑的巨木从几十米的坡上跑下来。诹访大社的主要柱子每7年要求更换1次,于是每7年就举办1次御柱祭。节日时间为4月。 岳帜节 岳帜节是流传于长野县上田市别所温泉地区,由乞雨仪式转化过来的行事。主要的活动是,从“夫神岳”(1250米)的山顶上,扛着结有旗帜的竹杠下山,在街上边跳舞边游行。节日时间为7月15日最接近的周日。 花火大会 诹访湖节湖上花火大会是日本有名的花火大会,8月15日在诹访湖畔燃放烟火。 斋藤音乐节 斋藤音乐节是世界闻名的音乐指挥小泽征尔,为纪念已故的斋藤秀雄教授而设立的世界级音乐会。有斋藤教授在世界各地的弟子前来参加,由小泽亲自指挥。时间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 远山霜月祭 远山霜月祭是“两部神道”(神道理论)的一种汤立神乐。所谓汤立神乐,就是以汤立(洒开水)为中心的神乐表演。其原形据说是清和天皇时代宫廷中消除不洁的一种行事。时间为12月第一个周六至1月4日。[16] 8高等学校 编辑 公立高等学校 饭山照丘高等学校、饭山北高等学校、饭山南高等学校、饭山高等学校、下高井农林高等学校、中野高等学校、中野实业高等学校、中野立志馆高等学校、中野西高等学校、须坂商业高等学校、须坂东高等学校、须坂高等学校、须坂园芸高等学校、北部高等学校、长野吉田高等学校、长野高等学校、长野西高等学校、长野商业高等学校、长野东高等学校、长野工业高等学校、长野西高等学校中条校、犀峡高等学校、长野南高等学校、筱之井高等学校、更级农业高等学校、松代高等学校、屋代高等学校、屋代南高等学校、坂城高等学校、上田千曲高等学校、上田高等学校、上田染谷丘高等学校、上田东高等学校、丸子修学馆高等学校、东御清翔高等学校、蓼科高等学校、望月高等学校、小诸商业高等学校、小诸高等学校、轻井泽高等学校、北佐久农业高等学校、岩村田高等学校、野泽北高等学校、野泽南高等学校、臼田高等学校、小海高等学校、富士见高等学校、茅野高等学校、诹访实业高等学校、诹访清陵高等学校、诹访二叶高等学校、下诹访向阳高等学校、冈谷东高等学校、冈谷南高等学校、冈谷工业高等学校、辰野高等学校、箕轮进修高等学校、上伊那农业高等学校、高远高等学校、伊那北高等学校、伊那弥生丘高等学校、赤穂高等学校、驹根工业高等学校、松川高等学校、饭田风越高等学校、饭田工业高等学校、饭田长姫高等学校、下伊那农业高等学校、阿智高等学校、阿南高等学校、苏南高等学校、木曽高等学校、木曽山林高等学校、木曽青峰高等学校、盐尻志学馆高等学校、田川高等学校、梓川高等学校、松本工业高等学校、松本县丘高等学校、松本美须丘高等学校、松本深志高等学校、松本蚁崎高等学校、松本筑摩高等学校、明科高等学校、豊科高等学校、南安昙农业高等学校、穂高商业高等学校、池田工业高等学校、大町高等学校、大町北高等学校、白马高等学校、长野市立长野高等学校。[17] 私立高等学校 全日制:长野清泉女学院、长野女子高等学校、文化学园长野高等学校、长野日本大学、长野俊英高等学校、上田西高等学校、佐久长圣高等学校、东海大学附属第三高等学校、高松学园伊那西高等学校、饭田女子高等学校、东京都市大学盐尻高等学校、松商学园、创造学园大学附属学校、松本第一高等学校、昭和高等实业学校。 通信制:地球环境高等学校、天龙兴譲高等学校、信浓通信高等学校、创造学园大学附属、樱花国际高等学校、人类学高等学校。[18] 9灾害事故 编辑 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日本发生8.8级大地震。3月12日凌晨3点59分左右,日本长野县发生6.7级余震,已致数十人受伤。[19] 2011年6月23日,长野县遭遇泥石流侵袭,包括游客和酒店雇员在内,大约1200人受困松本市上高地旅游景区。截至23日下午2时,24小时内降雨量171毫米,致使67座房屋电力供应中断,265条通讯线路受干扰,158国道大约50米的路段遭掩埋,泥层厚2米至5米。[20] 2011年6月30日上午8时18分,日本长野县中部发生5.4级浅层地震,震源深度4公里,震中位于横跨新泻、长野、山梨和静冈4县的“丝鱼川-静冈构造线断层带”。地震造成至少12人受伤,年龄为40岁至70岁之间。至少9人被掉落的物品砸伤,但伤势并不严重。建筑物也有损毁情况,其中被列为“国宝”的十六世纪古城“松元城”在地震中受损,墙壁出现多道裂痕其后,同一地区又发生多场余震。30日14时15分左右,长野县中部再次发生4级地震,周边地区也相继发生3级、4级地震。[21] 10历代知事 编辑 日本长野县历任知事 代次 知事姓名 任职时间 当选届数 1 林虎雄 1947年4月12日——1959年4月22日 3届 2 西泽权一郎 1959年4月26日——1980年9月11日 6届 3 吉村午良 1980年10月26日——2000年10月26日 5届 4 田中康夫 2000年10月26日——2006年8月31日 2届 5 村井仁 2006年9月1日——2010年8月31日 1届 6 阿部守一 2010年9月1日起 1届 [22] 11出名人物 编辑 伊藤加奈惠,女,1986年11月26日出生于长野县,日本女性声优、歌手。因其声线爽朗,音质悦耳,常在幕后给诸多年轻少女类角色配音,并通过在《守护甜心》、《科学超电磁炮》等作品中的不俗表现逐步在日本声优界崭露头角。[23] 新海诚,本名新津诚(Niitsu Makoto),日本动画作家和电影导演。1973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长野县南佐久郡小海町,中央大学文学部国文学专业毕业。[24] 椋鸠十,原名久保田彦穗。1905年生于日本长野县下伊那郡乔木村,毕业于法政大学,曾任鹿儿岛县加治木女校教师、鹿儿岛县立图书馆馆长、鹿岛女子短期大学教授等职。创作以少年为阅读对象的动物小说为主,是日本少年动物小说的开拓者。[25] 池田满寿夫,日本当代版画家,是继栋方志功之后第二位版画奇才,享誉国际画坛的巨匠,被媒体称为东方的毕加索。1934年出生于中国东北的沈阳,1945年11岁时二战结束,随母亲返回长野县老家。[26] 真田麻美,日本的女性声优,长野县出身,所属事务所为Amuleto。代表作品有《Di Gi Charat》数码子、《蔷薇少女》樱田纯、《轻音少女》山中佐和子、《约会大作战》时崎狂三等。 岛崎藤村(1872—1943),诗人、小说家,日本近代诗的奠基者,日本笔会第一任会长。原名春树,生于长野县筑摩郡一个古典学者家庭。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破戒》(1906)、《春》(1908)、《家》(1911)等。[27] 久米正雄(1891年—1952年),出生于长野县,小说家、剧作家,以芥川龙之介亲密好友的身份为大众所周知,著有《阿武隈心中》、《萤草》、《破船》、《墓参》等多部通俗小说。[28] 久石让(Joe Hisaishi),本名藤泽守,日本知名的作曲家。1950年12月6日生于日本长野县中野市。[29] Toshiya(Hara Toshimasa) 日本金属乐队Dir en grey贝斯手。日本乐队DIR EN GREY的贝司手。曾入过 GOSICK、D+L两支乐队。于1977年3月31日出生于长野县。 伊仓一惠(Ikura Kazue) 伊仓一惠日本女性声优、旁白解说员。长野县出身。青二Production所属。从1991年4月到1995年2月这段时期、曾用伊仓一寿这个名字活动着。代表作有城市猎人系列(槇村香)、三眼神童(写乐保介)、魔神英雄传系列(虎王/翔龙子)、万能文化猫娘系列(夏目龙之介)、蜡笔小新(深爪龙子)、樱花大战系列(雷尼·米尔西修特拉瑟)等。伊仓家长女,曾就读于上田市立第一中学校(合唱部兼女篮部经理)、长野县立上田染谷丘高等学校(游泳部)、俳优养成所第七期;高中毕业后进入声优养成所接受演戏训练,1995年3月1日回复使用本名“一惠”,1980至1985年间活跃于戏剧工作。期间也开始了声优配音生涯,1987年通过角色应选获得饰演北条司名作《城市猎人》中槙村香这个角色得以一举成名。之后亦配过多个人气角色,如《魔神英雄传》中的虎王及翔龙子。并于1992年推出第一张个人专集《笑って》。98年为《樱花大战》这款TV GAME中的人气角色雷尼配音,更CosPlay此角活跃于歌谣Show舞台上﹐其悦耳迷人的歌声更是获得观众和同业的一致赞赏[30] 五十岚隼士(1986年8月7日—),出生于长野县。2004年7月27日第1回D-boys甄选获得准优胜(第二名)。2006年作为奥特曼系列诞生40周年纪念作品《梦比优斯奥特曼》的主演“日比野未来”而广受欢迎。之后相继出演数部剧集。2008年由漫画改编的日剧《ROOKIES》以及2009年《任侠ヘルパー》中的表现更为他博得一定的人气。 羽多野涉 はたの わたる(Hatano Wataru)日本著名男性声优,隶属于81 PRODUCE事务所,主要代表作品和角色有:三栗智和(梦物语)、绫濑裕人(乃木坂春香的秘密)、长濑准一(染红的街道)等。 1982年3月13日出生于长野县东筑摩郡朝日村,隶属于81produce。2008年第2届声优奖新人男声优奖 椋鸠十,日本著名动物小说作家,1905年出生于长野县赤石山脉的主峰———鬼面山山脚下的乔木村。赤石山脉(在长野县、山梨县和静冈县的交汇处),山势汹涌,诸峰重叠,怪石嶙峋,奇峭峻绝,被誉为日本境内的“欧洲南阿尔卑斯大山脉”。 代表作:《金色的脚印》《独耳大鹿》、《消失的野犬》、《雁王》和《老鼠岛的故事》等。先后被日本文部省指定为向中小学生推荐的主要课外读物;其中,多篇作品被文部省指定编入中小学生的上课教材,在日本全国的少年儿童中间拥有众多的读者。 太田顺也,1977年3月18日出生,日本著名游戏制作员、程序员、编剧、绘画艺术家和游戏音乐作曲家。日本著名同人社团上海爱丽丝幻楽団的所有者,以一人包办了其所有同人游戏的程序,美术,音乐制作工作的东方Project系列闻名,吉尼斯纪录上最多同人射击游戏作品的作者。
147
白芷
1形态特征 编辑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有分枝,径3-5厘米,外表皮黄褐色至褐色,有浓烈气味。茎基部径2-5厘米,有时可达7-8厘米,通常带紫色, 白芷 中空,有纵长沟纹。 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有长柄,叶柄下部有管状抱茎边缘膜质的叶鞘;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轮廓为卵形至三角形,长15-30厘米,宽10-25厘米,叶柄长至15厘米,下部为囊状膨大的膜质叶鞘,无毛或稀有毛,常带紫色;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多无柄,长2.5-7厘米,宽1-2.5厘米,急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具短尖头,基部两侧常不等大,沿叶轴下延成翅状;花序下方的叶简化成无叶的、显著膨大的囊状叶鞘,外面无毛。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直径10-30厘米,花序梗长5-20厘米,花序梗、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伞辐18-40,中央主伞有时伞辐多至70;总苞片通常缺或有1-2,成长卵形膨大的鞘;小总苞片5-10余,线状披针形,膜质,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顶端内曲成凹头状;子房无毛或有短毛;花柱比短圆锥状的花柱基长2倍。 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毫米,宽4-6毫米,无毛,背棱扁,厚而钝圆,近海绵质,远较棱槽为宽,侧棱翅状,较果体狭;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1]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2生长习性 编辑 常生长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及山谷地,国内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药用。[1] 白芷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及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2] 3地理分布 编辑 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东北及华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1] 4主要变种 编辑 台湾独活(变种) (台湾植物名汇)野当归(台湾植物志)、大本山芹菜(台湾植物名汇) 该变种与A. dahurica的不同在于果实和种子有毛,但分枝下部的子房和果实无毛或有很少的毛。特产于中国台湾北部。 国内曾将A. for米osana称为浙独活,认为是中药杭白芷的原植物。考杭白芷为一长期栽培植物,在浙江等省未见有野生分布,是否本种尚待进一步研究。 杭白芷(变种) (中药志)川白芷(药材名) 该种与白芷的植物形态基本一致,但植株高1-1.5米。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根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硬较重,断面白色,粉性大。 栽培于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区,为著名常用中药,主产四川、浙江、销全国并出口。各地栽培的川白芷或杭白芷的种子多引自四川或杭州。 根入药,能祛风,散湿,排脓,生肌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前额头痛,鼻窦炎,牙痛,痔漏,便血,白带,痈疖肿毒,烧伤等症。 祁白芷(变种) (河北) 禹白芷(河南) 该种的植物形态与杭白芷一致。根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散生,断面灰白色,粉性略差,油性较大。 祁白芷主产河北安国,禹白芷主产河南长葛、禹县。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 功效参见杭白芷。[1] 5药用价值 编辑 来源   该品为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毫升,振摇5分钟后,静置20分钟,分取上清液1毫升,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与2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各2-3滴,摇匀,置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显紫红色。   (2)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3毫升,振摇,滤过。取滤液 2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365纳米) 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毫升,浸泡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乙醚,残渣加醋酸乙酯1毫升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毫升各含1毫克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微毫升,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 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纳米)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3]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②《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性味   辛,温。   归经   入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服。   附方   ①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②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百一选方》都粱丸)   ③治半边头痛: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没药(去油)。上各味等分,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⑤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⑥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百一选方》)   ⑦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⑧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⑩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⑿治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   治疗头痛、牙痛、三又神经痛:取白芷2两、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或以白芷60克,防风26克,细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装灭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20多例,亦效。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烧伤。[4]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lg相当生药lg)4g/kg,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的炎症(P<0.001和0.01。 解痉作用: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对兔回肠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异欧前胡素还能增加兔子宫的收缩力和蚯蚓肌的紧张性。东莨菪素对雌激素或氯化钡所致在体或离体大鼠子宫痉挛有解痉作用,其ED50为0.09米g/kg。 对心血管的作用:本品所含的异欧前胡素和印度榅桲素对猫有降血压的作用,50米g/kg降低动脉压50%,作用维持时间为1.5小时。异欧前胡素与N-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可使猫动脉压降低的时间延长5-10倍。还能降低离体蛙心的收缩力。 抗菌作用:白芷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氧前胡素体外试验对11种菌株有抗菌作用;欧前胡素亦有抗菌作用花椒毒素;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米IC为100米cg/米l。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光敏作用:本品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则可使受照射处皮肤发生日光性皮炎,发生红肿、色素增加、素皮增厚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为最强,香柑内酯次之,异欧前胡素乙较弱。光敏活性物质可用来治疗白癜风。异欧前胡素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临床用红斑量测定证明有效。 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和自当归素具有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异欧前胡素的ED50 100μg/米l。 抗辐射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1g/kg于X线照射前5分钟腹腔注射,对小鼠皮肤损害有防护作用。 其他作用:小量白芷毒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景使用能引起强直性间歇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 各家论述 李杲: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本草经百种录》: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 《日华子》排脓止痛一句,实是无中生有,大乖医药原理。且洁古所谓皮肤燥痒者,明是火燥湿热,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药。濒湖所谓湿热者温以除之一句,如何说得过去。总之诸公于疡科理法,未能体会,人云亦云。 寇宗奭《衍义》谓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云云。颐谓此症,是带下之一,寒湿瘀垢,互结不通,脐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结确症,故宜用温升而兼泄瘀固涩为治,虽曰败脓,决非溃疡排泄之可以等视,何得妄为比附,竟认作排脓要药,则实热诸疡,必益张其焰而痛不可言。颐治疡廿余年,煎剂中惟湿盛无火之症,间或用之,余则不敢妄试。若消肿敷药之如意金黄散中有此,则取其辛以散结耳。大明又谓去面po疵瘢,固即《本经》面脂之义,然又以为治目赤胬肉,则风火升腾之炽甚者,而亦以温辛升之。濒湖谓治鼻渊,盖鼻渊一症,本有风寒、风热及肺热郁蒸三者之别。风寒郁其肺气,而鼻塞多涕,则白芷升阳可也,若风热鼻渊浊涕,及肺热而黄脓腥臭之鼻渊,胡可一概而论。又谓治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则皆阳明热炽上攻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剂中,以引经为义,而乃列为专条,等于主要之君药,岂非大谬耶!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 《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症,温升燥湿始为合宜。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症,非可概治。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袭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长肌肤,作面脂,皆与藁本同。 《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久渴,仲醇谓当作久泻,甚是。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必非渴症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也。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激逆上,不可悮用。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qi撑横逆者,又在所禁。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袭之者,始为合辙。 《百一选方》都梁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语矣。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5] 6化学成分 编辑 脂溶性与水溶性成分 主要为香豆素类(cou-marins),含量为0.211%~1.221%,其中主要有氧化前胡(oxypeucedanin)0.06%~0.43%,欧前胡素(imperatorin)0.1%~0.83%,异欧前胡(isoim peratorin)0.05%~0.15%。其他香豆素类成分有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白当归脑(byakangelicol),脱水比克白芷素(anhydrobyakanrgelicin),佛手柑内酯(bergapten)、伞形花内酯(umbeliferone)等。[6] 此外,卢嘉等在杭白芷药材中首次分得佛手酚(bergaptol)、广金钱草碱(desmodimine)。[7] 白芷中分得的水溶性成分有棕榈酸(palmiticacid)、豆甾醇(stia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in)[7] 等。 挥发成分 通过对不同商品白芷的挥发油研究,鉴定出69种化学成分,主要有3-亚甲基-6(1-甲乙基)-环巳烯(cyclhexene,3-methyl-ene-6-(1-methylethl),)、十八碳醇(octadecano)等。[8] 将白芷挥发油按适当比例溶于乙酸乙酯,用气质联用从中鉴定了82个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有环十二烷、土青土香烯酮(2)、11,14-二十碳二烯酸甲脂、十四醇乙酸脂等。[9] 微量元素 对日本白芷用原子发射光谱测定了K、Na、Ca、米g、Fe、米n、Zn、Cu等元素的含量。[10] 测定白芷中Ca、Cu、Fe、Zn、米n、Ni、Co、Cr、米o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Fe、Ca、P的含量较高,其对人体有害的Pb、Cd含量极低,不会中毒,副作用也较小。[11] 7繁殖方式 编辑 用种子繁殖,一般采用直播,不宜移栽。 适时播种是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过早播种,冬前幼苗生长过旺,第2年部分植株会提前抽薹开花,根部木质化或腐烂,不能做药用,影响产量;过迟因气温下降,影响发芽出苗,幼苗易受冻害,幼苗生长差,产量低。隔年种子发芽率低,新鲜种子发芽率高,生产上选用当年收获的新鲜种子播种,一般以秋播为主,春播产量低,质量差。适宜的播种期因气候和土壤肥力而异。气温高迟播,气温低早播,土壤肥沃可适当迟播,相反则宜稍早。 秋播一般于9-10月播种,条播按行距35厘米开浅沟播种;穴播按穴距(15-20)厘米×30厘米播种,播后盖薄土,压实,播后15-20天出苗。每667㎡用种量条播约1.5kg,穴播约1kg。播种前用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洒在种子上,搅拌,闷润8小时左右,再播种,能提早出苗,大大提高出苗率。[12] 8栽培技术 编辑 灌溉 于土壤冻结前浇一次封冻水。次春返青后,浅锄一次。半年后再锄一次,此次目的是锄断支根,使主根直伸向下,减少分叉。之后要再锄4-5遍,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13] 定苗 白芷播种当年不间苗,翌春返青苗高7-10厘米时,按株距20厘米左右定苗。间苗时应除去过壮大苗及过纤弱苗,留以生长适中的苗。因过壮大苗易开花结种,根部生长不好,不能人药。[13] 追肥 秋播后,当年不必追肥。只在入冬封冻前,结合灌封冻水,在畦面上盖以马粪或土杂肥,既为小苗越冬防止了冻害,又可作翌春的第一次追肥。翌年返青后,可结合中耕松土,追施饼肥、化肥或圈肥。[13] 摘苔 有抽苔开花者,应及时摘除花苔,以保根部质量。[13] 选种 留种用的植株,在收获时选留,经翌年生长抽苔,方能采种。留种方法有三种: (1)原地留种:在收获时间隔留下一部分根不收挖,使株距达60厘米左右,原地越冬。 (2)随收获随移栽:收获时,选主根无分叉、拇指粗细健壮的根作种根,按株行距60厘米X60厘米栽植于已准备好的种子田,栽时挖30厘米深的穴,施穴肥后将种根栽于穴内,填土踏实、浇水。 (3)窖藏越冬:北方温度很低的地方,将选好的种根置于地窖砂藏越冬,翌春栽于种子田,方法同随收随栽。 留种白芷6-7月抽苔开花、结籽,8月种子陆续成熟。因主茎顶端种子形成的植株易提前开花,其根常不能人药,而主茎花序下部以及二、三级花序枝结的种子一般不饱满。因此采种时,应当选采主茎花序中部一级枝上结的种子。生长较好的母株,选有关部位上的种子,播后出苗率高,成活率也最高,种后抽苔率低,因此尽量选采生长较好的母株上主茎花序中部一级枝上结的种子。每亩种子田可收获种子120-150kg。7-8株所产的种子即可供一亩地播种之用。[13] 收获 春播白芷当年收获,随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收获期分别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进行。秋播白芷第二年7-8月叶片枯萎时采收。采收过早,加工出的成品粉性不足,质量下降;过晚则会因地上茎枯萎已久,新芽生长而影响根的质量。每亩鲜货300-400kg,产量高者可达800kg。 全国各地因气候差异较大,栽种方法略有不同,因此南方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下旬刨收。收获时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抖净泥土,运到晒场进行加工。 加工时剪去残茎基,除去须根,按大、中、小分别暴晒,日晒夜收,昼摊夜堆,反复晒至全干即为成品药材。 白芷含淀粉量较高,很不易干燥。收获后或加工过程中如遇阴雨天气,鲜根或晒软的根都可用硫磺熏蒸,防止霉烂。熏时将白芷置密闭的室或箱的架子上,点燃架下盛器中的硫磺。每100kg白芷用硫磺500g。熏1-3天后再晒干或烘干(硫磺要熏透:硫磺慢慢加人,使不熄火断烟,常取样检查,把根切开涂上碘酒,若蓝色很快消失,表示已熏透,否则须继续熏。)。 烘干用炕,温度以60℃左右为宜。 无论晒干或烘干,干燥过程均要连续进行,中间不可中断,否则尽管最后完全干燥,但其根心部会变黑而质量下降。每3-4kg鲜根可加工出lkg干药材。 白芷成品以根条肥大、均匀、质重、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13] 9病虫防治 编辑 病害 斑枯病:又名白斑病,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常在生长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病斑为多角形,初期暗绿色,后变为灰白,上面生有黑色小点。可使叶片全部枯死。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发病前或初期用l: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续2-3次。[13] 虫害 有黄凤蝶幼虫、红蜘蛛及蚜虫等,可用杀虫剂杀灭。[13] 10植物文化 编辑 民间传说 传说一: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14] 传说二: 有一位看起来年已过30岁的秀才,时常感到头沉重并伴有头痛。刚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还以为是因为读书过劳造成的,因此并没有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痛加剧,同时面部发麻,从头后部及两肋滴滴嗒嗒流出冷汗,疼得他简直难以忍受,家里仆人忙请来医生为他诊治。可相继请来了数位医生,诊脉,开药,但服药后,丝毫未见效果。友人见状,给他介绍了湖北省巫山有位专治头痛的名医。秀才在家人的劝导下,终于上路,随家人前往巫山处求医。可是秀才见到医生后,秀才呻吟并乞求着医生。医生将秀才留下,开始为他治病。被安排在病室住下的秀才,接过医生从药箱中取出像小拇指头大小的药丸,放在口中慢慢地嚼后,用荆芥汤服下。当秀才把药丸放入口中慢慢地咀嚼时,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直通鼻窍,使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气,直达脑海,好不惬意。翌日下午,秀才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往日若无其事的表情。他暗自揣摩,原先经数位医生诊治都无法解除的头疼,在这只靠几粒药丸即止住了头疼,真是名不虚传的名医。其药神效,立竿见影啊!可又让人琢磨不透。 用石臼粉碎的药材,正是秀才白天在棚子里看见的那种带有茎叶的白色的根。不分大小,碾成细粉,再加热蜂蜜,搅拌,转眼间,就制成了药丸,然后放在木制盘里干燥。转天清晨,秀才被从梦中叫醒。他看到医生站在床前,急忙起身,坐在床上。“关于这种药,我想好像你已经知道了。那么我也就不再对你隐瞒了。”医生说着,脸上浮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心表情。“这种药,是我家的祖传秘方,它具有很强的止痛效果。可是,很遗憾,这种药材的名字没能传下来。在你刚来的时候,曾提出过不许提任何问题的条件。我在想,没有不知道药材名称的医生吧?你是从郡办学校毕业的秀才,我想求你一件事,给这种药材起个恰当的名字。所以,这么早就跑到你这里来了,请你一定不要介意。今天我要是不对你说此事,我想你一定要回家了。” 一直在默默地听医生说话的秀才,此时他紧紧地握住了医生的双手。“正如先生所说,昨天,我确实在院子的药棚里,初次见到了治疗我头疼的草药。您让我给这个草药起个名字,真让我从心里高兴。其实我也不知道这种草叫什么。如果真是要给它命名,就叫它‘香白芷’,您看如何? 让我简单地解释一下它的含义,‘香’是这种草药本身具有的独特香气;‘白’是这种药材的颜色; 最后一字‘芷’吗,即所谓最初长出的根的意思。” 医生听了秀才的话,拍手大笑起来,不用说他有多么高兴了。就这样,叫做“香白芷”的镇痛药,从此以后,成了巫山的特有药材,并在全国各地被广泛地使用了。[14] 传说三: 据记载,古代有个叫王定国的人,长期患头痛病,来到都梁求名医杨介医治,只服了杨介的三丸药即疼痛消失。王定国于是向杨介恳求能得到这个药方,杨介告诉他,只需用白芷一味,洗净晒干,研为粉末,做成弹子大药丸。于是王定国回家后每天吃一丸,以清茶服下,病痛很快痊愈。于是他将此药丸称为“都梁丸”。[15] 传说四: 临川地界有人被毒蛇咬伤,当即昏死,小臂肿得如大腿一般,遍身呈黄黑色,奄奄一息。一个道人见状,立即用井水调香白芷粉一斤,给他灌下。少顷,伤者只觉肚脐处胀动,黄黑水自口喷薄而出。良久,伤者肿胀消退,转危为安。[15] 传说五: 从西域来到遂宁的妙庄王三公主妙善公主在遂修行得道成为观音后,她为了救灾救难,普渡众生,用净水点化了一种植物,成为白芷,流传于世,用以拯救生灵。所以,遂宁白芷呈圆锥形,犹如观音的净水瓶,香气浓郁,药到病除,如观音的大慈大悲,佛法无边——[15] 相关诗词 屈原选段《楚辞七谏沉江》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 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14] 象征意义 蕙兰和白芷在尧、舜、禹时将窜纫成一对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中华民族秀丽山河与繁荣昌盛、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蕙芷”是中国文华的精华,是中国和人民本身象征。[14]
148
crocus sativus
藏红花,原名番红花,又称西红花,原产地在希腊、小亚细亚、波斯等地,《本草纲目》记载:“藏红花即番红花,译名泊夫兰或撒法郎,产于天方国。”“天方国”即指波斯等国家。番红花是经印度传入西藏,由西藏再传入中国内地。所以,人们把由西藏运往内地的番红花,误认为西藏所产,称做“藏红花”。 产地:藏红花产于北京、河北、河南、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有引种栽培。 藏红花的注意事项:是著名的活血中药,它的贮存要注意经常保持油润,因此宜将它放入密封的小瓷缸内,置于阴凉处保存。 用途:番红花不仅可观赏,还是常用的中药材,也是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工业、化妆品与香料制品的原料。 适宜搭配:藏红花茶冲泡时适合单泡,不适宜搭配其他花茶。 泡法喝法:藏红花茶的泡法及喝法:以一茶匙晒干的藏红花加一杯开水的量冲泡,待凉后滤去残渣,加入蜂蜜调匀即可。 中文学名藏红花 拉丁学名Crocus sativus L. 别 称番红花 界植物界 科鸢尾 属番红花 分布区域河南、北京、上海等 目录 1形态特征 2药用价值 3人工栽培管理 ▪ 生长习性 ▪ 选地整地 ▪ 球茎处理 ▪ 繁殖方法 ▪ 田间管理 ▪ 采集 ▪ 害虫防治 4药理研究进展 ▪ 循环系统 ▪ 抗肿瘤 ▪ 肝胆 ▪ 肾脏 ▪ 免疫调节 ▪ 其他作用 5藏药 ▪ 药材 ▪ 化学成分 ▪ 选方 ▪ 性味 ▪ 贮藏 ▪ 炮制 ▪ 归经 ▪ 用法用量 ▪ 功用主治 ▪ 用法与用量 ▪ 宜忌 6食用方法 ▪ 西班牙海鲜饭 ▪ 烤米饭 7真伪辨识 ▪ 区别 ▪ 常用配方 1形态特征 编辑 番红花(《品汇精要》),又名:泊夫兰(《饮膳正要》),撒馥兰(《品汇精要》)。 多年生草本。地下鳞茎呈球状,外被褐色膜质鳞叶。叶9~15片,白鳞茎生出,无柄,叶片窄长线形,长15~20厘米,宽2~3厘米,叶缘反卷,具细毛,基部由4~5片广阔鳞片包围。花顶生,直径2.5~3厘米;花被6片,倒卵圆形,淡紫色,花筒长4~6厘米,细管状;雄蕊3枚,花药大,基部箭形;雌蕊3,心皮合生,子房下位,花柱细长,黄色,顶端三深裂,伸出花筒外部,下垂,深红色,柱头顶端略膨大,有一开口呈漏斗状。蒴果,长形,具三钝棱,长约3厘米,宽约1.5厘米,当果实成熟时始伸达地上。种子多数,圆球形,种皮革质。花期11月上旬至中旬。 分布南欧各国及伊朗等地。中国有少量栽培。 2药用价值 编辑 藏红花是驰名中外的“藏药”。其药效奇特,尤其以活血养血而闻名天下。据《本草纲目》记载,藏红花能“活血、主心气忧郁,又治惊悸”。藏红花具有疏经活络、通经化淤、散淤开结、消肿 藏红花 止痛、凉血解毒、忧思郁结,长期坚持服用可收到令人心喜,全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对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等方面疗效确切,藏红花含有多种甙的成分,多种甙可明显增加大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科学家发现藏红花的花蕊中含有的藏红花酸(Crocitin)、藏红花(safranal)、藏红花素(Crocin)和藏红花苦素(Protocrocin)等都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特别对于血癌细胞、乳头癌、扁平细胞瘤和软组织肉瘤等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癌机制是抑制癌细胞的DNA和RNA合成,抑制细胞蛋白激酶的活性和原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苯并芘和12-O-14酰基磷酮-13乙酸盐(TPA)等致癌物质的毒性,从分子水平抑制肿瘤的形成。其癌细胞的半致死量为0.8~2muM,毒性远远小于维甲酸,因此,藏红花素等抗癌活性物质将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抗癌药物之一。 藏红花独特的神奇功效,被中外医学界广泛应用以预防和治疗脑血栓,脉管炎、心肌梗塞、血亏体虚、月经不调、产后淤血、周身疼痛、跌打损伤、神经衰弱、惊悸癫狂等疾病。 3人工栽培管理 编辑 生长习性 藏红花性喜冷凉、湿润、耐半阴,喜光线、怕酷热,较耐寒, 藏红花 藏红花(5张) 冬季不低于-10℃即可安全越冬;忌雨涝积水,喜排水畅通、疏松肥沃、腐殖质丰富的沙质土,pH值5.5~6.5。生长适温为15℃至25℃,夏季休眠南方高温,适当遮阴能延长番红花的生长时间,利于球茎增重。 入秋后种植,深秋开花,花期为10月至11月,至第二年的四月、五月间地上部分枯萎,整个生育期约为210天左右。一般用球茎繁殖。在中国,多采用室内采花、大田繁殖球茎的方式。 选地整地 为使其能多开花,开好花,栽培用地要求地势高燥、冬季较暖、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含腐殖质的疏松沙壤土做畦。也可间作在阔叶、落叶林内。栽种前应施入沤透的有机肥,种类如饼肥、厩肥、火烧土、草木灰、鸡鸭粪等,还应施入一些过磷酸钙。土壤要深翻20厘米以上,每亩施厩肥2000~3000公斤,磷肥或饼肥50公斤,耕后耙平,做1.2~1.4米宽畦。长短依地形而定。 球茎处理 番红花球茎上有主芽和侧芽。主芽开花,侧芽不开花。每个芽都可形成一个小球茎。母球茎能长6~15个小球茎。若不抹芽,则小球茎越来越多。8克以下球茎不开花,花的产量越来越低。为了保证来年高产,必须彻底剥除侧芽。一般球茎20克以下的留1个主芽,20~30克的留2个主芽,30克以上的留3个主芽。 繁殖方法 藏红花无种子,靠球茎进行无性繁殖。种球必须选择个头大而饱满、没有霉斑病斑的健壮球。 1.露地法。先下种后采花。种植期一般在8~10月份,宜早不宜迟。早下种,球茎先发根后发芽,早出苗,有利植株生长发育。迟下种则先发芽后发根,迟出苗,幼苗生长较差。球茎按大、中、小三级分档种植,以利管理。小号球茎行距10~15厘米,株距5厘米左右,深5厘米;中号球茎行距10~15厘米,株距5~10厘米,深10厘米;大号球茎行距15厘米,株距10~15厘米,深10厘米。下种时在畦内横开下种沟,将球茎主芽向上,轻压入沟内,盖土后浇水,次日再覆土1~2厘米,以防干裂板结。 2.室内法。藏红花的花芽分化和孕蕾开花均在室内完成。5月中旬前后,藏红花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出球茎,齐顶端剪掉残叶,去除母球茎残体,随即移入室内,按大小分级,放入室内的匾架上。不需要埋土,将球茎芽嘴向上,平排放在匾内,球茎之间略有间隙即可。匾长1米,宽0.6米,高10~15厘米,用竹木制均可。匾架高8~10层,每层高30~35厘米。室内温度在8月上旬以前控制在31℃以下,以24~29℃为宜,有利于花芽和叶芽分化。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8月中旬以后,气温下降,一般不用采取降温措施。藏红花开花适宜温度为15~18℃。从10月上旬末,室内最好保持15~18℃。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花,将花采摘完毕,及时除去侧芽。20克以上的球茎在顶部留2~4个主芽,20克以下的留1~2个主芽,其余的全部去掉,然后将球茎栽入大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花期集中,便于采花,省工省时,占地时间短,病害也少。缺点是球茎下种时间太晚,影响植株生长,不利于球茎的肥大。 田间管理 1.灌溉。藏红花生长期正值少雨的冬春季,应特别注意灌水。种植后20天左右出苗,出苗前灌一次水,以利出苗。入冬前灌一次防冻水,以增加地温。4月中旬浇一次水,以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2.追肥。齐苗及花开终期,每亩施人粪尿1500公斤或适量的化肥,以促进幼苗早发。12月中下旬在畦面株间撒一层马粪,再覆压少量泥土,增加肥力和保温防冻。春季视幼苗长势确定追肥数量。从种球生根抽叶后,可每隔10天追施一次氮、磷均衡的稀薄液态肥,如沤透的饼肥液中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直至花莛抽去、花苞现色时为止。切忌氮肥过多、过浓,否则会造成叶片徒长,影响花芽的生长。10月开花后,应再追施1次至2次氮、磷、钾均衡的速效肥,以利于球茎的生长发育,使球茎能为来年多开花、开好花贮藏足够的养分。 3.除侧芽。齐苗后用小竹刀插入土中,剔除植株外圈的小侧芽,每株保留中央2~4丛较大叶丛,以利次年增收大球茎。为确保植株能开花多而旺,当发现植株上侧芽太多时,可将部分小芽掰去,以保证主芽能多开花、开大花。 4.中耕锄草。在2~4月份球茎膨大迅速,应及时松土、锄草。 5.排水。在藏红花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排去积水,特别是秋雨绵绵的季节更不能忽视,否则很容易形成苗床的积水,致使球茎腐烂,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若遇秋旱,还应给苗床松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采集 9~10月选晴天早晨采收花朵,摘下柱头,烘干,即为干红花。若再加工,使油润光亮,则为湿红花。以干红花品质较佳。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 害虫防治 番红花主要病害是腐烂病,虫害是罗宾根螨。用杀菌剂与杀螨剂配成药液,球茎栽种前浸泡。一般用25%多菌灵500倍液与三氯杀螨醇或乐果3000倍液,两种药液混合,浸泡20分钟立即栽种。 4药理研究进展 编辑 藏红花Crocus sativus L.是鸢尾科番红花属球根类草本植物,其原生地在地中海沿岸至喜玛拉雅山麓,因此在中国被称为藏红花、番红花或西红花。藏红花的主产地在希腊、西班牙和伊朗等国,在中国只有少量栽培。由于其产量极低,采收耗时费力,在中国被列为珍稀名贵中药材。藏红花具有很强的活血化瘀和散郁开结的功效,一直被用于临床。尤其在蒙药藏药的很多传统方剂中,都以臧红花为主药,且多有良效。研究发现,藏红花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而且几乎无毒副作用,所以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藏红花生药中的主要成分有藏红花酸、藏红花素约1.5%,藏红花酸二甲酪、藏红花苦素、挥发油为0.4%~1.3%,此外还含有桉脑、蒎烯、多种维生素和硫胺素等化合物。随着现代医学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对藏红花的药用价值有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并逐步揭示了藏红花素类物质的药理作用,特别是其抗癌活性和抗癌机理的研究使得藏红花素类物质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理想的抗癌药物之一。 循环系统 藏红花煎剂可降低麻醉狗和猫的血压,并能维持较长时间。藏红花萃取物对呼吸有兴奋作用,在常压缺氧的条件下,可增大丙酮酸的生成量,提高心肌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可增强细胞内的氧代谢功能,提高心脏的耐缺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剧烈运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对心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藏红花的热水萃取物对血液凝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腺苷,可延长凝血酶原的生成时间和活化时间,抑制二磷酸腺甙和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加速尿激酶和纤维蛋白酶的纤维活性,降低全血比黏度。 中国学者陈琼等的临床研究表明,藏红花可以调节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之间的平衡,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减少血栓形成。而藏红花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明显低于阿斯匹林。 抗肿瘤 现代研究发现藏红花制剂具有明显的抑癌抗癌能力,特别是藏红花萃取物二甲基藏红花酸对白血病、卵巢癌、结肠癌、横纹肌肉瘤、结肠癌、乳头肉瘤、扁平细胞瘤和软组织肉瘤等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癌机理可能是破坏DNA合成酶系,即破坏了对细胞DNA合成至关重要的DNA-蛋白质联系媒介,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此外,藏红花素类物质还抑制细胞蛋白激酶的活性以及原癌基因的表达。 Jagadeeswaran等的研究显示,藏红花酸、五羧黄酮和顺铂均对人横纹肌肉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中藏红花酸和五经黄酮只对人横纹肌肉瘤细胞产生显著破坏,而顺铂则在对人横纹肌肉瘤细胞产生抑制的同时,对正常的非洲绿猴肾细胞也表现出了轻微的毒性。 Molnar等人发现在抑制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早期抗原表达方面藏红花酸酯不如藏红花素有效,藏红花素和二葡萄糖基藏红花酸能抑制腺病毒感染细胞的早期肿瘤抗原的表达,且比三葡萄糖基藏红花酸更有效。 Wang等的研究表明,藏红花素能抑制因12-O-14酰基磷酮-13乙酸盐诱发的大鼠皮肿瘤细胞,这是由于藏红花素能减弱TPA刺激细胞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同时抑制12-O-14酰基磷酮-13乙酸盐诱导的原癌基因的表达,因此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形成。 Garcia-OImO等研究了长期使用藏红花素的抗结肠癌效果,并利用动物和人的结肠腺癌细胞来鉴定藏红花素的细胞毒性。研究发现接受治疗的雌性小鼠存活期延长而且肿瘤生长变慢,但在雄性小鼠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抗肿瘤效果。体外实验表明藏红花素对人及动物结肠腺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血清分析表明对用药小鼠只有轻微的肾毒性。所以,国外学者认为长期的藏红花素治疗可以提高雌鼠结肠癌的存活率而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研究者指出藏红花素的抗癌效用可能与其对肿瘤细胞的强烈细胞毒性有关。 Escribano等研究发现,藏红花的萃取物可以抑制人肿瘤细胞的生长。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用藏红花素处理过的Hela细胞出现溶胀和脑浆膜破裂,显示其细胞毒性可能由胞外液体吸收导致。后来他们又报道从藏红花球茎分离出的一种蛋白多糖能显著抑制体外Hela细胞的生长,其多糖部分占全分子的94.5%,蛋白质骨架由天冬氨酸/天冬酰胺、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丝氨酸构成。另外,他们还从藏红花愈伤组织中提取到这种蛋白多糖,并发现它对子宫上皮癌细胞也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 考虑到水溶性和高抑制性等,藏红花素被认为是藏红花成分中最有希望的癌症治疗药剂之一。 肝胆 藏红花具有利胆作用,有效成分为 -藏红花酸钠盐及藏红花酸酯。-藏红花酸能降低胆固醇和增加脂肪代谢,可配合山楂、草决明、泽泻等传统中药,用于脂肪肝的治疗。 陈静等的研究结果认为,藏红花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降低异常增高的球蛋白和总胆红素,可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藏红花酸对有毒物质引起的早期急性肝损害有化学预防作用,其可提高细胞液中谷胱甘肽的浓度,增强谷胱甘肽S转肽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有希望用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病毒性肝炎尚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原则不外清热解毒、补虚化瘀,而在治疗环节中清热解毒、化瘀显得尤为重要。藏药“九味红花”丸系藏医经典治肝良方,由藏茵陈、藏红花、诃子等纯天然优质植物药配成,具有清热解毒、保肝退黄的功效。丹增坚措通过临床病例研究发现,该药有抑制肝炎病毒,消除乙肝病因,促使HBsAg转阴的作用,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减轻肝实质炎症,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其恢复与再生,促进病毒的消除,从而达到治愈目的。 肾脏 为肾小球肾炎发病机理与血小板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有密切关系,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藏红花用于干扰肾炎动物模型已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李志坚等利用大鼠c-BSA肾炎模型,研究了抗血小板因素抵克力得、中药灯盏花素及藏红花对此模型的干扰作用,结果实验组大鼠蛋白尿减轻,肾皮质前列腺素水平变化、病理损害程度较轻。其中藏红花起到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家族之一的TXA2合成的重要作用,从而使肾毛细血管保持通畅,增加肾血流量,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吸收,促进炎症损伤的修复。 免疫调节 凌学静等通过对沪产藏红花的研究发现用药组小鼠游泳耐力、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增强,免疫器官重量系数及淋巴细胞转换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上藏红花用于治疗人体多种慢性疾病,通过其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的功效,增强机体耐力,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此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起到调整人体气机运行,平衡人体阴阳的作用。 Escribano也发现从藏红花中提取的蛋白多糖可以迅速活化蛋白激酶C和NF-kappa B,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因而具有免疫调节和抗入侵功能。 其他作用 藏红花提取物特别是藏红花素能有效抑制氧自由基及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表现出抗氧化生物活性。 Kazubo等研究发现,藏红花乙醇提取物可以防止乙醇引起的海马体长期增强效应的抑制。在麻醉的小鼠锯齿形脑回中,它也可以有效防止乙醛引起的海马体长期增强效应的抑制,而不致影响小鼠的学习功能。 此外,Premkumar等人的研究发现,藏红花的水提取液可以显著抑制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和氨基甲酸乙酯等抗癌药所产生的生殖毒性,而抑制作用的大小与剂量没有显著关系。可以预见,藏红花与其他抗癌药的配合使用,有望减少这些抗癌药的毒副作用。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藏红花在治疗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方面具有明确的药理效应。特别是藏红花具有广谱的抗癌活性和低毒性,而且藏红花素等单体化合物显示出比藏红花粗提取物具有更好的效果,在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后,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抗癌新药,或具有强力活血化瘀功效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因此,深度开发藏红花素类化合物的药用价值以便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5藏药 编辑 药材 ①湿红花 柱头红棕色,有油润光泽,细长线形,长约3厘米,基部较窄,向顶端逐渐变宽,内方有一短裂缝,顶端边缘为不整齐的齿状。柱头常单独存在。 ②干红花 为弯曲的细丝状,暗红棕色,带有黄棕色部分。质轻松,无光泽及油涡感。其余与湿红花同。 上述药材,产西班牙、希腊及苏联等地。 化学成分 花含藏红花素约2%,系藏红花酸与二分子龙胆二糖结合而成的酯,又含藏红花酸二甲酯、藏红花苦素约2%、挥发油0.4~1.3%(主要为藏红花醛。藏红花醛系藏红花苦素水解生成的。藏红花素和藏红花苦素可能结合为原藏红花素而存于生药中。又含丰富的维生素B2。球茎含葡萄糖、氨基酸、皂甙。 选方 ①治各种痞结:藏红花每服一朵,冲汤下。忌食油荤、盐,宜食淡粥。(《纲目拾遗》) ②治伤寒发狂,惊怖恍惚:撒法即二分,水一盏,浸一宿服之。(《医林集要》) ③治吐血:藏红花一朵,无灰酒一盏。将花入酒内,隔汤炖出汁服之。(《纲目拾遗》) 性味 甘、微苦、性凉。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冷藏最佳。 炮制 拣去杂质,并除去黄色毛须。 归经 入心、肝经。 用法用量 配伍或单用,单用泡酒。白酒500ml,藏红花4g,浸泡一周常饮。 功用主治 调经、活血、祛瘀、止痛、用于清肝热、血瘀血滞、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内外出血、肺炎、身体衰弱、培元健身,是肝病良药。 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治忧思郁结,胸膈痞闷,吐血,伤寒发狂,惊怖恍惚,妇女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扑肿痛。 ①《饮膳正要》:"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食令人心喜。" ②《品汇精要》:"主散郁调血,宽胸膈,开胃进饮食,久服滋下元,悦颜色,及治伤寒发狂。" ③《纲目》:"活血,又治惊悸。" ④ 增强体质 长期工作压力,使体内防御能力下降,极易受病毒的侵害引发各种疾病。藏红花茶促进巨噬功能,消除细胞周围的“垃圾”,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使健康生活无忧无虑。调神静气 长时间工作使人心情烦闷、思维迟钝,是人体内(尤其是大脑)缺氧的表现。藏红花茶能及时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血氧供给,让饮用者保持思维敏捷、心态平衡,充满自信。调节内分泌色素在肌肤表面沉淀,是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令人烦恼、尴尬。藏红花茶可及时调节内分泌,消除因内分泌失调引发的色斑,恢复健康自信 养颜美肤 现代女性承受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容易造成焦虑、不安、睡眠质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使肉眼看不见的毛细血管淤塞,血流速度减慢,千万肌肤缺氧。严重时会因血液淤滞,色素沉淀,水分被挤出血管,导致肌肤因缺氧而失去自然光泽,肌肤表面出现色素沉淀的斑点。饮藏红花茶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活血耐缺氧的功效,明显发送血液微循环,让每一个细胞都得到充足的血氧、水分和营养,使体内每一个细胞充满活力,外表自然流露弹性肌肤、尽显细腻光泽。 用法与用量 煎汤,1~2钱;或浸酒。 宜忌 1.孕妇忌服。藏红花,不仅可以避孕还是民间流传的堕胎药。 2.月经期间忌服:藏红花活血会增加血量 3.有溃疡病及出血性疾病者应慎用 6食用方法 编辑 西班牙海鲜饭 用料:大米、番茄、青椒、红椒、洋葱、蒜、胡椒粉、柽子、虾、墨鱼、藏红花、高汤做法: 1.将主料洗净,番茄2个切丁,青椒和红椒各一个,洋葱半个,蒜切茸,柽子去壳 2.用平底锅加橄榄油烧热,加入切碎的洋葱、大蒜和胡椒粉,用中火炒,类似我们的爆香。把洋葱炒成半透明状,加入番茄丁再炒2分钟,等大蒜、洋葱和番茄味道都出来了以后加入生米炒,为的是把香味炒到米里面去。 3.另一方面准备好的海鲜用水煮一滚,把煮海鲜的水留着,加入高汤精和一点点藏红花,把汤加入米里面,加盐和胡椒粉,开始煮。加汤的时候要分批加,一次不能多,目的是要让米尽量吸收汤汁。 (4)等米煮开,把一半海鲜加进去拌一下一起煮。另外一半等米煮到六、七分熟的时候,放进去,焖一会儿。 5.把海鲜饭放进烤箱烤5分钟,让它更香,再加点儿芫荽末(Parsley)更好。 注意: 1.此道菜关键在于汤汁收得如何,不能太干,更不能太湿成了泡饭。 2.锅底带点儿焦是西班牙海鲜饭另一个特色,有点儿像广东的煲仔饭。 烤米饭 做法:首先,把淘洗干净的500克泰国香米放锅中,加入500克淡奶油和适量白糖,掺清水上火煮至水快干时,淋入适量冷水,转小火煮至米饭熟。随后,把米饭舀入不锈钢盛器内,浇少许用藏红花泡成的水,放进提子干,和匀压实,用锡纸封好,放进温度调至170℃的烤箱里,烘烤约20分钟,取出,揭去锡纸,分别盛入小碟内,即可上桌。 制作关键: 1.煮米饭时,第一次掺水量不要掺够,以八分水为宜,至水快干时,再浇入适量冷水,这样有利于米饭松散不粘结;加入的白糖也不要太多,以有微甜的底味为度,否则米饭易被煮煳。 2.藏红花应用热水浸泡取汁,这样既有利于将米饭染成均匀的桔红色,又利于将其营养物质溶入到米饭中。切忌直接把未泡过的藏红花撒进米饭里。 3.提子干的加入量不应太多,以米饭甜度适中为宜。当然也可根据食者的口味适当增减。 4.烤制火候是制作藏红花烤米饭的关键,一是烤制温度不能太高,以170℃为宜;二是烤制时间不能太长,应以20分钟为度。因为所烤米饭含糖量较高,若火候未掌握好,容易将米饭烤煳。 5.制作这道菜的另一个关键是藏红花的选用。藏红花是价格昂贵的香料之一,它同时还具有安神定魄、清醒头脑的药用价值。 7真伪辨识 编辑 由于藏红花药源紧缺,价格昂贵,一些不法药商常常以假乱真,牟取暴利,故应防止受骗上当。清代药学家赵学敏的经验是“藏红花,出西藏,形如菊。试验之法,将一朵入滚水内,色如血,又入,色亦然,可冲四次者真。”《增订伪药条辨》还说:“西藏红花,花丝长,色黄廉微红,性潮润,气微香,入口沁人心肺,效力甚强,为红花中极品。”而今,谢海洲教授另有新招,可从五方面辨其真为。 1. 取该品1小片于玻璃片上,加硫酸1滴,则于四边出现深蓝色,渐变为紫色,后变棕红色。 2. 取样品少许,浸入水中,其品金黄色,水面不应有油状漂浮。若现红色,且水面有油状漂浮即为伪品。 3. 取样品少许,浸入水中,用棒搅动,真品不易碎断,若碎断即为伪品。 4. 取样品少许,加碘酒一滴,真品不变色。若变蓝色,蓝黑色或紫色,则是伪品。 5. 取样品少许,浸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真品一端膨大呈喇叭状,一侧有一裂缝,顶端边缘有细齿,否则为伪品。 区别 藏红花与草红花仅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常误认为同物异名,也有人把西藏早已引种栽培的红花当作藏红花。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干燥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左右,头状花序中的每一朵管状花呈桔红色。而藏红花是属单子叶植物纲的鸯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鳞茎,花为青紫色或紫红色。它们虽在活血通络方面功能相似,但就其养血功能而言,草红花远远不及藏红花。 常用配方 1、治经闭,经痛,产后腰痛。番红花2g,丹参15g,益母草30g,香附12g。水煎服。 2、治产后瘀血。丹皮、当归各6g,大黄4.5g,番红花2g,干荷叶6g。研末。调服,每日3次,每次6g,开水送下。 3、治月经不调。番红花3g,黑豆150g,红糖90g。水煎服。(1~3方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4、治腰背、胸膈、头项作疼 (撒馥兰)碾烂,合羊心、牛心或鹿心,用火炙令红色,涂于心上。食之。(《品汇精要》) 5、治跌打损伤 番红花3g。煎汁,加白酒少许。外洗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6、治吐血,不论虚实,何经所吐之血。藏红花一朵,无灰酒一盏。将花入酒,炖出汁服之。(《纲目拾遗》引王士瑶方) 7、治伤寒发狂,惊悸恍惚。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盏,浸一宿。服之。(《纲目》引《医林集要》) 8、治中耳炎 鲜番红花汁、鲜薄荷汁适量,加入白矾末少许,搅匀。滴耳中。(《青岛中草药手册》)
149
borneol
收藏1656295 冰片编辑[bīng piàn] 声明 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 冰片,又名片脑、桔片、艾片、龙脑香、梅花冰片、羯布罗香、梅花脑、冰片脑、梅冰等,是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亦有用松节油经一系列化学方法工艺而得。其可用于闭证神昏、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有毒慎用。 冰片(合成龙脑):本品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气清香,味辛、凉;具挥发性,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天然冰片(右旋龙脑):本品为樟科植物龙脑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新鲜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及重结晶加工制成。 艾片(左旋龙脑):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 fera(L.)DC.的新鲜茎叶经提取加工制成的结晶。性状:为半透明似梅花瓣块状、片状或粉末状的结晶体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味清凉,嚼之慢慢溶化。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外用:研末撒或调敷。宜忌:气血虚者忌服;孕妇慎服。 《本草经疏》:“凡中风非外来之风邪,乃因气血虚而病者忌之;小儿吐泻后成惊者为慢脾风,切不可服,急惊属实热可用,慢惊属虚寒不可用;眼目昏暗属肝肾虚者不宜入点药。” 中文名冰片 英文名Borneol 别 称龙脑、2-茨醇 化学式C10H18O 分子量154.25 CAS登录号507-70-0 EINECS登录号208-080-0 熔 点208 沸 点213 水溶性溶于醇、醚,微溶于水 密 度1.01 外 观白色、半透明结晶,有樟脑和松木香气 闪 点65 应 用食用香料,医药工业,香精,化妆品原料 安全性描述Not Applicable 危险性符号易燃固体,有害物质 危险性描述R11,R22 危险品运输编号UN 1312 4.1/PG 3 化学性质易被氧化,低毒类,刺激和过敏 稳定性稳定 储存方法阴凉干燥,密封遮光 目录 1主要品类 2药理作用 3合成冰片 4功用主治 5临床应用 6用药禁忌 7药代动力学 8配伍效用 9加工合成 10龙脑香 11生药材鉴定 12历代记载 1主要品类 编辑 合成冰片、天然冰片、艾片、龙脑精油、龙脑喷雾,五官护理液 2药理作用 编辑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 2.《本草纲目》:“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 冰片 冰片(9张) 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 3.《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1] 。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冰片性质 冰片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气清香,味辛、凉; 具挥发性,易升华,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本品在乙醇、氯仿、汽油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右旋龙脑熔点为208℃,沸点212℃,左旋龙脑熔点为204℃,沸点210℃。 龙脑冰片: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 冰片-植物源生态 (《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 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 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 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 性味 辛苦,凉。 ①《唐本草》:"味辛苦,微寒。" 冰片 ②《海药本草》:"味苦辛,微温,无毒。" ③张元素:"热。" ④《本经逢原》:"辛苦,温,有毒。" 归经 入心、肝经。 ①《纲目》:"肺、心、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作用 [2] 冰片味辛、苦,微寒;归心、肝、肺经;清香宣散,具有开窍醒神 冰片的作用 冰片的作用(9张) ,清热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惊痫,暑湿蒙蔽清窍,喉痹耳聋,口疮齿肿,疮痈疳痔,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凡痰火郁闭,喉痹音哑,或火热壅滞,口疮齿肿者,冰片可与朱砂、硼砂、玄明粉配伍吹搽患处,以散火解毒。 热闭神昏者,冰片可与麝香、牛黄、黄连、郁金等配伍,以清热开窍。 暴发火眼,或翳膜胬肉者,冰片可与炉甘石、玄明粉、硼砂配伍,为末点眼。 1、冰片治时疾发豌豆疮及赤疮子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冰片一钱。细研,旋滴猪心血和丸,如鸡头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汤下,少时心神便定,得睡,疮复发透,依常将息取安。(《经验后方》) 2、冰片治伏热在心,昏瞀不省,或悮服热药,搐热冒昧不知人,及疮疹倒靥黑陷:生冰片(研)半字或一字。取新杀猪心一个,取心中血同研作大丸,用新汲水少许化下,未省再服;如疮疹陷伏者,温酒化下。(《小儿药证直诀》) 3、冰片治急中风目瞑牙噤,不能下药:天南星(生捣为细末)、冰片(别研)。上二味,各等分,重研细,以中指点散子,揩齿三、二十次在大牙左右,其口自开,始得下药。患者只使一字至半钱匕。(《圣济总录》开关散) 4、治酒皶鼻,赤疱注上面脸者:脑子,真酥调涂敷。(《海上方》) 5、冰片治牙齿疼痛:冰片、朱砂。末,各少许揩之。(《濒湖集简方》) 6、冰片治伤寒舌出过寸者:冰片半分,为末,掺之。(《夷坚志》) 7、冰片治头目风热上攻:冰片末半两,南蓬砂末一两。频搐两鼻。(《御药院方》) 8、冰片治咽喉口齿新久肿痛,及久嗽痰火咽哑作痛:冰片五分,朱砂六分,玄明粉、硼砂各五钱。共研极细末,吹搽患上,甚者日搽五、六次。(《外科正宗》冰硼散) 9、冰片治眼赤痛,卒生浮白翳:冰片一分,雄雀粪一分。上件药,研如粉,以人乳汁一合,相合,调匀成膏,每以铜箸取少许点之。(《圣惠方》龙脑膏) 10、治鼻中息肉垂下者:片脑点之。(《濒湖集简方》) 11、冰片治烫、烧伤:冰片10克,银朱5克,香油100毫升。先将香油倒入铝锅熬开,后把银朱、冰片放入,加热成红褐色,即成膏。将创面消毒后涂抹,一天一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2、治头脑疼痛:冰片一钱,纸卷作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寿域神方》) 13、冰片治风热喉痹:灯心一钱,黄柏五分(并烧存性),白矾七分(煅过),冰片三分。为末。每以一、二分吹患处。(《濒湖集简方》) 14、治口疮咽燥:冰片三钱,黄柏三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麦门冬汤下十丸。(《摘元方》) 15、冰片治内外痔疮:冰片一、二分,葱汁化搽之。(《简便单方》) 3合成冰片 编辑 一、相同点概述:冰片又名龙脑。分子式C10H18O无色或白色半透明六方形结晶体。有右旋(D)、左旋(L)、消旋(DL)三种旋光异构体。分子量154.25。密度1.0llg/cm3。熔点205℃~201℃。沸点212-214℃。闪点150℃。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因为具有独特的薄、半透明或发白的片状外形,因此俗称“冰片”。 二、三种冰片的区别 1、合成龙脑(俗称合成冰片) 【CASNO.】507-70-0 【来源】由松节油通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工艺生产而得。 【性状】为无色半透明或白色半透明松脆状晶体,具挥发性,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火焰。 【比旋度】消旋体,无旋光。 【主要成份及含量】(《中国药典》2010年版) 龙脑(C10H18O)不得少于55.0% 樟脑(C10H16O)不得高于0.5% 2、天然冰片之左旋龙脑(为以示区别药典上也称为“艾片”) 【CASNO.】464-45-9 【来源】由主产贵州的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balsamifera(L.)Dc.新鲜茎叶经水蒸汽蒸馏提取并重结晶而得。 【性状】白色半明片状、块状或颗粒状结晶。具挥发性,点燃时有黑烟,火焰呈黄色,无残迹遗留。 【比旋度】[а]20应为-36.5°~-38.5° 【主要成份及含量】(《中国药典》2010年版) 左旋龙脑(C10H18O)不得低于85% 左旋樟脑(C10H16O)不得过10% 异龙脑(C10H18O)不得过5% 3、天然冰片之右旋龙脑 【CASNO.】464-43-7 【来源】由主产江西、湖南的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新鲜枝叶经提取加工而得。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或片状结晶。具挥发性,点燃时有浓烟,火焰呈黄色。 【比旋度】[а]20应为+34°~+38° 【主要成份及含量】(《中国药典》2010年版) 右旋龙脑(C10H18O)应不得低于96% 左旋樟脑(C10H16O)不得过3.0% 异龙脑(C10H18O)不得显斑点。 注:“艾片”亦为天然冰片中一种,只是由于右旋龙脑早于左旋龙脑记载入药典中且当时便用“天然冰片”作为其品名进行载入,因此后于右旋龙脑进入药典的天然左旋龙脑为以示区别便采用了“艾片”这一品名。 三、功效比较 1、合成与天然冰片功效区别 冰片中主要的功效成份为龙脑,由于合成冰片中龙脑含量仅为55%以上,与天然冰片相比有效成份含量相差甚远,因此从功效上与天然冰片相比也相差很大,加之异龙脑含量很高,虽然2010年版药典中并无对异龙脑的含量要求,但根据以往的标准显示合成冰片中异龙脑含量是不低于25%的,而异龙脑是冰片中的主要毒性成份,其对人体有很强的副作用,也容易引发过敏等反应,因此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产品己经放弃廉价但安全性低且效果更次的合成冰片而选用天然冰片。 2、天然左旋冰片与右旋冰片功效区别 左旋和右旋的区别实际上是手性的区别,因为单从这两种物质来讲,其分子式、分子量及其他大多数物理性质均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这两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这就好比人的两只手,分开时看起来完全一样的却怎么也不能完全重合,这便是手性。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之一。分子的不对称性在生命科学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为许多主要的生物学活性是通过严格的手性匹配产生分子识别而实现的(因对手性分子的卓越研究,美国及日本的3位科学家于2001年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人体对药物有很高的选择性。药物进入人体后与酶、核酸等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效用。但是人的各种酶有识别和选择性,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药物的立体结构。比如人体里的氨基酸都是左旋的,只有与左旋的氨基酸才能合成蛋白质。所以,我们吃的药,由于药物的分子结构的不同,只能一部分起作用,另一部分则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对人体内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左旋体的药物在进入人体后的效用则明显优于右旋体,正是因此左旋冰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前景也更加广扩。 4功用主治 编辑 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清热散毒,散火解毒。治乳腺结块,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 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 冰片 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 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 ④张元素:"治大肠脱。" ⑤李杲:"治骨痛。" 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 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 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 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5临床应用 编辑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冰片3克(有的用7.5克)研细,和入等量凡士林调匀,涂在油纸上,贴于膻中穴。用绷带固定,并持续热敷,每12小时换药1次。10天为一疗程。据201例的观察,其短期疗效为:临床痊愈15例(7.4%),显效76例(37.8%),好转94例(46.8%),无效16例(8%)。又75例50岁以上患者的短期有效率为90.6%,停药后1年随访的有效率为58.66%(计痊愈12例,显效16例,好转12例)。此法的平喘效果较好,并有一定的镇咳、祛痰效力,但不能排除热敷所起的作用。治疗期间多数病人食欲增加,睡眠改善,但部分病人有轻度头昏,头痛,大汗淋漓,贴药处皮肤发红、发痒,出现疹子。故在天气炎时不宜采用。实践中观察到,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病情越重者,疗效越低。复发病例与往年同期相比,症状体征均有所减轻。 ②治疗蛲虫病:取冰片5分,香油1钱,混匀调成糊状,先用一棉球蘸药糊塞入肛门内涂抹,再用另一棉球蘸药在肛门口涂抹。每晚10时后涂抹1次,连续3天。观察50例,涂药后患儿均能安静入睡;3天后,每晚10时以后检查肛门连续4天,49例未再发现蛲虫。 ③治疗小儿烧伤:取冰片5克,药用炭100克,香油200毫升。先将香油煮沸,慢慢倒入炭末中,边倒边搅拌,使成稀膏状;冷却后加入冰片粉,置无菌容器内备用。用时将油膏涂于纱布上(或制成油膏纱布)敷于创面。视创面情况每日换药或隔日换药1次。对无感染的创面经一般消毒后即可上药,有感染的创面需清除分泌物后才可上药。共治疗216例,其中46例通过较系统观察,结果浅Ⅱ度烧伤平均治愈天数约10天,深Ⅱ度烧伤平均治愈天数约24天。治疗中发现,烧伤早期因创面疼痛、烧伤后期因创面刺痒而哭闹不安。 ④治疗溃疡性口腔炎:取冰片0.3克,加入1个鸡蛋的蛋白混和(宜临时配制,不宜久贮)。用时先嘱患者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漱口,用棉卷擦干患部后涂以冰片蛋白,每日4~5次。初步观察,对某些溃疡性或糜烂性口腔炎有较好疗效。止痛作用明显,加速炎症消除,促进口腔粘膜剥脱,糜烂和溃疡的愈合。特别对物理因素所引起的粘膜损害效果良好,而对细菌或其他复杂因素所致的粘膜损害,亦能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⑤治疗慢性鼻腔炎:将冰片溶于热液状石蜡中,配成2%透明液体。每日滴鼻3~4次,每次1~2滴。据10余例观察,对慢性单纯性鼻炎疗效较好,对慢性肥厚性鼻炎亦有效,对萎缩性鼻炎可改 善症状。滴药后鼻塞症状消失,分泌物由黄绿色变为白色,分泌量渐趋减少。 ⑥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取冰片1克研成细末,放入核桃袖(用纱布将核桃仁包好加压挤油澄清)16毫升中,不断搅和使其溶解。用时先洗净外耳道内之脓性分泌物,用棉球拭干后滴入药液2~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孔堵住,以免药液外溢。经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7例,一般5天(每日?药1次)痊愈,慢性患者8~10天治愈。个别病例有复发。 ⑦治疗鸡眼:将冰片少许置于鸡眼上,用火点燃,至感觉疼痛时将火吹灭。每日治疗1~2次,每次约半分钟,一个疗程5~7天。愈后局部无瘢痕,治疗期间可照常行动。 6用药禁忌 编辑 阴虚阳亢、小儿慢凉、脾虚肚泻、肝肾虚亏者、目疾者忌服冰片,孕妇慎服冰片。 7药代动力学 编辑 冰片经粘膜、皮下组织均易吸收,在体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除体外。3H-冰片1μCi/(g体重)给小鼠灌胃可迅速经肠粘膜吸收,给药5分钟可透过血脑屏障,且在中枢神经有较高浓度和较长停留时间,其开窍作用可能与其有关。冰片在血液中能较长时间维持较高血药浓度,由肝、肾消除较快,不易蓄积。3H-冰片2.6μCi/只小鼠静脉注射分布半衰期为2.8min,主要分布心、肺、肝、肾等。3.5μCi/只灌胃,半吸收期为0.157小时,吸收系数为0.25,表明生物利用度较差;消除半衰期为5.3小时,不易蓄积。 冰片原态 树脂加工品,或龙脑香的树干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称“龙脑冰片”,亦称“梅片”。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纳香(大艾)Blumea balsamifera DC.叶的升华物经加工劈削而成,称“艾片”。现多用松节油、樟脑等,经化学方法合成,称“机制冰片”。冰片成品须贮于阴凉处,密闭。研粉用。 一种萜。分子式C10H18O。又称龙脑或2-莰醇。白色半透明的六方形晶体,像樟脑的气味。右旋冰片为叶状或六方形片状晶体;熔点208℃,沸点212℃,相对密度1.011(20/4℃) ,比旋光度 +37.7 (乙醇);溶于乙醇 艾纳香草-种植 、乙醚和苯。左旋冰片为六方形片状晶体;熔点208.6℃,沸点 210℃(779毫米汞柱) ,相对密度 1.1011( 20/4℃ ),-37.74°(乙醇);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苯。消旋冰片为叶片状晶体;熔点210.5℃ ,易升华,相对密度1.011 (20/4℃);溶于乙醇、乙醚和苯。氧化时生成樟脑。冰片可由樟脑在乙醇溶液中用金属钠还原;或由蒎烯在催化剂存在下用草酸酯化再经水解制得。冰片广泛用于配制迷迭香、熏衣草型香精,并用于中药和中国墨中。 8配伍效用 编辑 冰片配伍黄柏:冰片苦辛性凉 长于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 外用能清热消肿、止痒止痛;黄柏苦寒 功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外用能燥湿敛疮。二者相伍外用 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燥湿敛疮、止痛止痒之功效 用于治疗火热内郁上攻所引起的口腔糜烂、溃疡、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 冰片配伍天南星:冰片苦辛性凉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功擅通诸窍、散郁火、辟秽浊、去翳明目、清热消肿止痛;天南星苦辛性温 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长于通经络、开闭结、散风痰 系“开涤风痰之专药”。二者合用 其醒脑通窍、祛风开闭之功效更著, 用于治疗热入心包、中风痰厥或惊痫等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禁闭者。 其毒副作用表现为:龙脑的半数致死量大于异龙脑,也就表明龙脑的毒性较异龙脑小。冰片含有半数致死量较小的异龙脑,因此合成冰片的毒比性较大。 其中毒反应表现为:当用量过大时使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可见肝、脾大,可使中枢神经兴奋,引起惊厥、意识丧失、痉挛,严重时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9加工合成 编辑 冰片知识介绍: 冰片为龙脑香料植物龙脑香树的树脂中析出的天然结晶性化合物,人工合成的机制冰片,以及艾纳香蒸馏结晶的加工品。龙脑香常绿乔木,生于热带雨林,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此外,冰片还可以从以下方法得到: 机制冰片:用自松节油蒸馏得的蒎烯,加接触剂偏硼酸,与无水草酸作用,直接生成龙脑草酸酯,再以氢氧化钠加热水解为粗龙脑,然后用汽油重结晶精制,产于广西、广东、江苏、浙江。 艾片:为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经水蒸气蒸馏、冷却,所得的结晶称艾粉,再将艾粉精制为冰片(艾片)。 1. 冰片为玉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结晶,呈多角形片状或颗粒状。质松脆,气芳香,味辛、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具挥发性,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 2. 菊科植物艾纳香树脂中析出的天然结晶亦做冰片入药。 3. 人工化学品称机制冰片(合成龙脑),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有清香气,味辛,凉;具挥发性,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冰片补充信息: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研成细粉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处。 冰片适合人群: 气虚虚弱之昏厥及孕妇禁服。 冰片食疗作用: 冰片味辛、苦,微寒;归心、肝、肺经;清香宣散。 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 主治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惊痫,暑湿蒙蔽清窍,喉痹耳聋,口疮齿肿,疮痈疳痔,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冰片做法指导: 1. 热闭神昏者,可与麝香、牛黄、黄连、郁金等配伍,以清热开窍。 2. 凡痰火郁闭,喉痹音哑,或火热壅滞,口疮齿肿者,可与朱砂、硼砂、玄明粉配伍吹搽患处,以散火解毒。 3. 暴发火眼,或翳膜胬肉者,可与炉甘石、玄明粉、硼砂配伍,为末点眼。 10龙脑香 编辑 【释名】片脑纲目羯婆罗香衍义膏名婆律香〔时珍曰〕龙脑香,因其状加贵重之称也。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为冰片脑,或云梅花脑。番中又有米脑、速脑、金脚脑、苍龙脑等称,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清者名脑油,金光明经谓之羯婆罗香。龙脑是树根中干脂。婆律香是根下清脂。旧出婆律国,因以为名也。 【集解】〔恭曰〕龙脑香及膏香出婆委国。树形似杉木。脑形似白松脂,作杉森气,明净者善。久经风晶或如雀屎者不佳。或云:子似豆蔻,皮有错甲,即杉脂也。今江南有杉木,未经试。或方土无脂,犹甘蕉之无实也。〔颂曰〕今惟南海番舶贾客货之。南海山中亦有之。相传云:其木高七八丈大可六七围,如积年杉木状,旁生枝,基叶正圆而背白,结实如豆蔻,皮有甲错,香即木中脂也。膏即根下清液,谓之婆律膏。按段成式西阳杂俎云:龙脑香名固不婆律,无花实。其树有肥有瘦:瘦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国亦出之。断其树剪取之,其膏于树端波出,斫树作坎而承之。 11生药材鉴定 编辑 外形鉴别 1、龙脑冰片,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 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味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 龙脑香 龙脑香(5张) 2、机制:冰片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 Blumea balsamifera DC.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 理化鉴别 1、取本品10mg,加乙醇数滴使溶解,加新制的1%香草醛硫酸溶液1~2滴,即显紫色。 2、取本品3g,加硝酸10ml,即产生红棕色的气体,待气体产生停止后,加水20ml,振摇,滤过,滤渣用水洗净后,有樟脑臭。 12历代记载 编辑 1.《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 《本草纲目》:“疗喉痹、脑 龙脑香 痛、鼻瘪、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 通诸窍,散郁火。” 《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 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2.龙脑冰片含右旋龙脑,又含律草烯、β-榄香烯、石竹烯等倍半萜,以及齐墩果酸、麦珠子酸、积雪草酸、龙脑香醇酮、古柯二醇等三萜化合物。艾片含左旋崐龙脑。机制冰片为消旋混合龙脑。冰片局部应用对感觉神经有较微刺激,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经肠系膜吸收迅速,给药5分钟即可通过血脑屏障,且在脑蓄积时间长,量也相当高,此为冰片的芳香开窍作用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较高浓度(0.5%)对葡输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及部分致 病性皮肤真菌等有抑制作用。对中、晚期任娠小鼠有引产作用。 冰片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加工品,其成分含右旋龙脑律草烯、β-榄香烯、石竹烯等。本品味辛,性寒,有通诸窍、散郁火,消肿去翳等作用。在美容方中以之作清热散火、辟秽化浊之品,用于因血热,内热蕴结所致的口臭、体气、疮疡肿疖等症的治疗。各地药房都有。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药学 参考资料 1. 冰片 .39中药健康网 .2013-02-28 [引用日期2013-02-28] . 2. 冰片 .中药药用价值网 [引用日期2012-12-2] . 词条标签: 药品 , 医学 , 植物 , 医生 , 中医
150
solen strictus
竹蛏(cheng)又名蛏子王,为海产双壳软体动物,体呈延长形,两壳合抱后呈竹筒状,故得竹蛏之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现已开始大规模人工养殖。 常见的为大竹蛏(Solen grandis)。贝壳光滑,黄褐色,有光泽,壳质脆薄;表面突出,背缘与腹缘平行,后端纯圆,呈长方形,生长线明显,长约11厘米,好像两枚破裂的竹片,故称为竹蛏。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肉味鲜美,鲜食、干制均可。 竹蛏通常体表光滑,披黄褐色外皮,有光泽,壳质脆薄,而老个体原外皮往往脱落而呈白色;面突出,背缘与腹缘平行,后端纯圆,呈长方形,生长线明显,长约11厘米,好像两枚破裂的竹片。贝壳内面白色,有的能见到淡红色彩带。足部肌肉黄白色,极为发达;前闭壳肌痕长,后闭壳肌痕三角形。出水管和入水管常伸出壳外,短而粗。栖息浅海和潮间带沙中,掘穴栖居,如向穴中放些盐水,动物可由穴中跃出,受惊时水管易自切。 中文学名竹蛏 拉丁学名Solen strictus 别 称蛏子王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 纲双壳 目真瓣鳃目 科竹蛏 分布区域江苏东台 目录 1生活习性 2繁殖养殖 3食疗作用 4适宜人群 1生活习性 编辑 竹蛏喜栖息于潮间带中下潮区至浅海的沙泥滩中,底质以泥沙为主, 竹蛏 竹蛏(5张) 含沙量以70%~80%为宜,以强而有力的锚形斧足直立生活,将身体大部分埋入砂泥中,但若是遇到危险或环境不良时,会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将身体全部埋入砂泥中。竹蛏是一种海产优质贝类,大部分栖息在盐分较低,且水深大约二十到五十公分的海域中,在我国从北到南沿海均有分布。 种类较多,在大陆东南沿海产量较多,在台湾则多产于中南部,尤其是台中及云嘉一带的砂泥海域, 主要品种有大竹蛏(Solen grand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细长竹蛏和短竹蛏等。 2繁殖养殖 编辑 据研究,其适温范围为2℃~32℃,最适水温为15℃~27℃,并以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主。竹蛏为雌雄异体,繁殖期约为5月~7月,其受精卵在海水中度过一段浮游生活期后,陆续发育成面盘幼虫,然后逐步进入底栖生活成长。竹蛏除天然生长外,还可进行人工增殖和养殖。据试养表明,养殖品种以大竹蛏和长竹 蛏为主,这两个品种个体大,生长快,体部比重大,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海水养殖新品种。据有的地方的试养经验介绍,可采用野生天然苗种进行养殖和管养,由于采捕的天然苗种规格差异大,故多采取分级养殖法,轮流收获。养殖两年的竹蛏体长可达8厘米左右,个体大者可达22厘米以上,所以竹蛏是颇具有发展前途的海水养殖优良新品种。由于对于竹蛏的生物作息规律以及生活习性还没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养殖,只是在试养阶段。 竹蛏,特别是大竹蛏品种珍贵,采集麻烦。要想从海滩采蛏,一般人无法取到当地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沙滩上的气孔来判断竹蛏的藏身位置。在冬季采蛏,不容易发现泥沙底下藏的蛏,只有用废网绞成胳膊粗的绳索,在沙滩上从内向外打圈转拉刮沙滩上的糊泥,才能发现竹蛏的气孔。一般是两个人一个在前面用绳索拖拉,一个在后面钩。蛏钩约有40公分长,下部是筷子粗的钢筋,弯成鱼钩状,握在手中的一头是小木棍固定的手把,顶部削成斜屁头,握在手中便知伸在泥下钩子的方向。如果有蛏的话,沙滩上会露出七个眼孔,但只有一孔有蛏。在钩蛏时,讲究的是狠、准、快,且心不慌。下钩时,钩子背面靠近蛏体伸进泥内,随手把钩子转向蛏的下部轻轻一提,就把一根完整的蛏提上来了。这样,才能使蛏既逃不掉,又不损坏蛏体。 3食疗作用 编辑 蛏肉味甘咸、性寒,入心、肝、肾经; 具有补阴,清热,除烦,解酒毒等功效; 对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醉酒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竹蛏的营养与经济价值很高,肉味鲜美,鲜食、干制均可。它个体较肥大,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灰分以及钙、磷、铁、碘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滋味鲜美而又富含营养的海产珍品。竹蛏还具有药用价值。据药书等记载,其壳有散结、消炎、通淋、止带功效,而蛏肉则具有退热、明目、止渴、解酒毒以及妇女劳损下血和通乳等功能,故它又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疗佳品而受到人们欢迎。 4适宜人群 编辑 一般人都可食用 1. 适宜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醉酒等人群; 2.脾胃虚寒、腹泻者应少食。
151
makara
意 译摩竭 类 型海兽 摩伽罗(Makara,玄奘新译为摩竭。印度神话中的海兽,恒河女神及伐楼拿的座骑。它亦是印度教中代表爱与欲望的神祇伽摩的标志。 传统上,摩伽罗被认为是海中异兽,有人认为它的形象是源自鳄鱼, 摩伽罗 亦有人亦认为是鲸鱼、海豚、甚至是鱼身象头等的海兽 《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一名为“摩竭”的大鱼。书中第八卷记载了漕矩咤国的一名大商人因为轻蔑佛法,一次在海上迷失方向,足足有三年之久,后来在濒死的时候看见一座大山,山势崇峻,船上的人都以为终于得救,但商人却知道那不过是“摩竭鱼”。书中描述摩竭鱼有如山一般大:“崇崖峻岭,须鬣也;两日联晖,眼光也。”而“摩竭”一词乃从梵文Makara音译而来。[1]
152
veda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帮助下载blabla,边看边聊不寂寞 首页 分类 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 特色百科 历史上的今天 数字博物馆 城市百科 特色词条 法院百科 史记·2014 用户 蝌蚪团 燃梦计划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手机百科 客户端 网页版 个人中心 收藏496198 吠陀编辑[fèi tuó] 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书 名吠陀 又 名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 原版名称Veda 写作语言古梵文 地 区印度 宗 教印度宗教 目录 1分类 2哲学思想 ▪ 综述 ▪ 本体理论 ▪ 原人理论 ▪ 种识理论 ▪ 原素理论 ▪ 辩证思维 3著作时间 4吠陀文献 5吠陀神曲 1分类 编辑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吠陀”,分别是: ①《梨俱吠陀》(ṛgveda)[即“赞诵明论”], 吠陀 ②《娑摩吠陀》(sāmaveda)[即“歌咏明论”], ③《夜柔吠陀》(yajurveda)[即“祭祀明论”], ④《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即“禳灾明论”]。 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其他经典。如“奥义书(Upaniṣ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2哲学思想 编辑 综述 四吠陀,尤其是《梨俱吠陀》虽然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但亦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类幼年的“思维萌芽”。《梨俱吠陀》的前 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 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与此同时,吠陀哲学家开始对宇宙本原、人的本质进行哲学探究。他们各抒己见,基中有些看法,迄今仍然是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1] 本体理论 《梨俱吠陀》后期,在神学上,多神论或泛神论向一神论、疑神论过渡;在哲学上多元论向一元论、二元论过渡。这时候,出现了许多关于宇宙本体的不同的或对立的观点。有的吠陀哲学家认为一神(生主,或婆罗那神)创造宇宙;有的认为宇宙起源于物质;有的则持“二元论”,既承认一神(生主)为宇宙的主体,又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原素──水。《梨俱吠陀》第10卷第82曲《造物者颂》中的观点是这种对立的二元论的典型例子: 先于苍天,先于大地, 先于诸天,先于非天; 是何胎藏,水先承受, 复有万神,于中显现? 尔等不知,彼造群生, 另有一物,在尔身中。 …… 这首神曲的作者是地有子仙人。这位仙人一方面说,造物者大神生主先于天地、先于神与非神而存在,意指宇宙本体无始无终,绝对唯一;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万有起源于水,而不是起源于抽象的造物者神,说“是何胎藏,水先承受”。此中“胎藏”即胚胎或胎。这是宇宙之胎、万神之胎、众生之胎、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出生处。这个奇妙的造化之胎,最初怀在“水”里,由水孕育成熟。“水先承受”暗示水为万物本原。由于第一个见解与第二个见解矛盾,另一位吠陀哲学家生主子仙人在同卷的第 121曲提出万物之主究竟是神还是非神的质疑。这种矛盾反映《梨俱吠陀》哲学家在本体论问题上正徘徊于精神第一性与物质第一性两种观点之间。 第82曲中的“另有一物,在尔身中”,暗示在肉体之内有一个“我”存在。这个“我”由“彼”创造,“彼”与“我” 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亦即后来“梵” 与“我”的关系。在《梨俱吠陀》中,“梵”与“我”的概念尚未形成,但这两个概念的雏型,在若干神曲,特别是在神曲《原人歌》中,则有明显的反映。[1] 原人理论 这是《梨俱吠陀》第10卷第90曲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由一神的“生主”,发展出“原人”,又把生主与原人结合为一,认为生主为体、原人为用,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并在承认原人的绝对本体即生主的同时,赋予原人以无所不在、全知全能的特性。此曲的第1、第2颂说:书馆 原人之神,微妙现身, 千头千眼,又具千足; 包摄大地,上下四维; 巍然站立,十指以外。 唯此原人,是诸一切, 既属过去,亦为未来; 唯此原人,不死之主, 享受牺牲,升华物外。 …… 这是从空间和时间来表述原人的客观表现。空间和时间原非客观实在,但包摄在原人之内,体现在原人之外,故离原人无所谓空间和时间,而所谓空间和时间只是原人亮相而已。 此曲的第12颂说: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这首颂表明,原人不仅现身为客观世间,而且现身为人类生身的始祖。吠陀哲学家认为,人类总的分为4个种姓(4个阶段):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前3 种姓生自原人之口、臂、腿,比较高贵;后一种姓出自原人之双足,所以比较低贱。这首颂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关于种姓划分的文字记录。它反映印度由原始公社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接近完成。在哲学上它还暗示,原人为大我,由原人产生的人为小我;大我小我在形式上有差别,但二者本性同源同一,大我小我,相即相离,是一是二。生主与原人结合的理论是吠陀之后的“梵我一如”哲学思想的萌芽。原人说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模式。[1] 种识理论 原人理论点出人类本质与原人同一,但未涉及人类意识如何产生。另一吠陀哲学家对这问题作了重要的补充,说明人类的意识产生于最初的一念。最初一念也是最初的意识,或称“种识”。《梨俱吠陀》第10卷第129曲《有转神颂》,第4颂说: 初萌欲念,进入彼内, 斯乃末那,第一种识。 …… 吠陀哲学家在这首颂中肯定人类意识产生于精神因素。“欲念”是精神,“彼内”意指胎藏之内,“末那”即意识,“第一种识”谓此意识是识的种子。种子识者即主观世界的基础,一切意识活动或精神现象依之而起。这一观点后来被引伸到极端的唯识论,认为客观世界亦是依之而现,并把“欲念”发展为“无明”。原始佛教哲学的十二因缘,大乘佛教的八识系统、数论的二十五谛、吠檀多的无明幻现、四位说和五我说,都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和系统。[1] 原素理论 《梨俱吠陀》认为宇宙源于 5种物质原素,即地、水、火、风、空。有的吠陀哲学家持“原水说”,即认为宇宙起源于水;有的吠陀哲学家认为水、火等多种原素组合而生万有,水与自然精力交配形成宇宙“胎藏”,胎在水中经过长期热力的培养,时至成熟,宇宙万有便脱胎而出。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意味。在第 129曲第 6颂中,明确地说:“世界先有,诸天后起”。意指世界是物质,诸天是精神;先有物质,后有精神。这些朴素唯物论思想是吠陀以后的唯物论哲学的滥觞。[1] 辩证思维 在探索宇宙本原的过程中,吠陀哲学家还观察到事物时有时无、时生时灭的矛盾现象,看到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同时,他们也看到,事物不仅有矛盾的一面,而且还有统一的一面。吠陀哲学家提出一个“有无统一”的模式:“无既非有,有亦非有”。 这个模式可有两种解释:①按逻辑,“有、无”是矛盾;“非有、非无”是对矛盾的否定,从而达到二者的统一。②按本体论,“有、无”是现象,“非有、非无”是本体;“有、无”非实在,在它们复归于本体时,只有唯一同一,别无二致。这个模式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此外,印度哲学的其他重要理论,如业行、轮回、解脱、法等,在《梨俱吠陀》中虽然尚未具体形成,但都可以从中找到它们各自的渊源。[1] 3著作时间 编辑 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大概已经形成,全部编成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因此,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梨俱吠陀时代或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阿达婆吠陀》则最晚集结完成;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 吠陀经 《梨俱吠陀》,意即“智慧之诗”。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年到前900年间的1000多首诗组成的总集,它们是献给雅利安诸神的。诗歌从敬畏与冥想的极致写到世俗的生活,表达了欣喜满足之情。生动而富有色彩的语言描述了因陀罗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是位“劈开大山之腹”,让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动雷霆的人”。一首优美而率真的圣诗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为她的光辉能“驱走黑暗”。这些上佳的诗歌形象地展现了早期吠陀时代的生活情景。从这些诗篇中,还有对雅利安人的描述。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许多操印欧语的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雅利安人说当地人是黑色的,“没有鼻子的”;并称他们为“蔑戾车”,意思是野蛮人,或称为“达萨”,意为敌人。由于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对达萨战争的片断,这样就产生了哈拉帕文化被雅利安人灭亡的假说。但是这种假说并没有充分的事实作为根据,因此现在还无法断定哈拉帕文化灭亡的真实原因。关于雅利安人本身,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一般认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从中亚侵入印度,但这同样也还是一种假说。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与哈拉帕时期的居民不同,他们没有城市,依畜牧为生。向神祈祷的主要内容是愿神赐牛,把战争称为“瞿维什提”,意即“渴望得牛”。除牛以外,雅利安人已驯养绵羊、山羊、驴、马和狗。雅利安人杀牲畜吃肉的时候不多,养牲畜主要是为了取得乳汁并用它制成乳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以后,逐渐学会农业,用牛拉木犁耕地,收割谷物时使用镰刀。他们也学会了灌溉。狩猎在早期吠陀时代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已经有了金属用具,如锅。金工所用的金属称“阿雅斯”,可能是铜或青铜。也有了皮革工,用牛皮制成桶、弓弦和皮带。木工有细工匠、造房匠和造车匠。交换已经出现,不过还没有货币,牛、黄金和装饰品是交换媒介。雅利安人生活简单。他们的衣服是用羊毛织成的,食物主要是乳酪、蔬菜和果实。只有在祭祀和宴客时才杀牛,在盛大的节日和家族集会时可能也吃肉类。《梨俱吠陀》已经提到丈量土地。父亲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会上已占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地位不低。吠陀中的颂歌有些就是妇女编的。一夫一妻制是当时的主要婚姻形式。社会已经出现不同行业,但是行业还未成为固定和世袭的,人们并未因行业不同而分成地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在《梨俱吠陀》的末卷、也是形成较晚的一卷里,第一次提到社会地位不同的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雅利安人逐渐把一些被他们征服的达萨变成奴隶,因此,“达萨”一词在印度语中又具有奴隶的意思。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组织仍然存在。部落制度居于统治地位,部落以下有“格拉玛”,意即“村”。村可能由同氏族的若干家庭组成,以后逐渐变成农村公社。氏族部落组织中还存在着民众会议,在部落遇到大事时召开。部落的首领由民众会议选举,不过实际已经世袭。首领的职务主要是军事的,其权力在不断的战争中日益增长。部落中还有村长和正在萌芽中的专门祭司阶层,他们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4吠陀文献 编辑 吠陀有广、狭二义: 狭义的吠陀是指4部最古的吠陀本集,即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ऋग्वेद ,Ṛgveda),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सामवेद,Sāmaveda),   《夜柔吠陀》(祭祀明论,यजुर्वेदः ,Yajurveda),及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अथर्ववेद,Atharvaveda)。    夜柔吠陀 通称 “四吠陀” 或“吠陀本集”。四吠陀的前三种出现更早,公元前常称其为“三吠陀”。《阿闼婆吠陀》晚出,与前三吠陀合称四吠陀。四吠陀的汉译名称是:《歌咏明论》、《赞颂明论》、《祭祀明论》和《禳灾明论》。 广义的吠陀除四吠陀外,还包括解释四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以及经书。此外,还包括吠陀支,也称明论支节录,即6种与学习吠陀有关的辅助学科:①式叉论(语音学);②阐陀论(音韵学);③毗耶羯那论(语法学);④尼禄多论(语源学);⑤竖底沙论(天文学);⑥劫波论(仪轨学)。这6种学科散见于吠陀文献本身,也有的有专书论述。广义的吠陀也被称为“吠陀文献”。 5吠陀神曲 编辑 四吠陀中《梨俱吠陀》最古、最原始、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西北入侵印度,移居印度河 吠陀 两岸时期;后三吠陀是它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较后。后三吠陀的神曲,不是《梨俱吠陀》部分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梨俱吠陀》10卷,1028首神曲,共有10552颂。《娑摩吠陀》2卷,基本上集《梨俱吠陀》的颂而成,它的1549颂中,除75颂外,余皆见于《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分《黑夜柔吠陀》与《白夜柔吠陀》 2集,“黑”谓本文与释文(梵书)分辨不清,“白”谓本文与释文区分清楚,此书韵文和散文混合,其散文部分开梵语散文体裁之先河。《阿闼婆吠陀》20卷,730首神曲,共6000颂。前三吠陀的神曲,绝大部分是祈神祭天的颂诗和赞歌; 《阿闼婆吠陀》神曲,是《梨俱吠陀》咒语部分的发展,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图片(5张) 1/1 印度教及印度神话 教义 ▪ 梵 ▪ 我 ▪ 业 ▪ 轮回 ▪ 解脱 ▪ 达摩 ▪ 吠檀多 ▪ 性力 ▪ 素食主义 ▪ 瓦尔那 体系 ▪ 提婆 ▪ 仙人 ▪ 阿修罗 ▪ 罗刹 ▪ 乾闼婆 ▪ 夜叉 ▪ 迦楼罗 ▪ 那伽 ▪ 毕舍遮 ▪ 紧那罗 ▪ 三相神 ▪ 苏摩 男神 ▪ 梵天 ▪ 毗湿奴 ▪ 湿婆 ▪ 因陀罗 ▪ 阿耆尼 ▪ 伐楼拿 ▪ 双马童 ▪ 密多罗 ▪ 伐由 ▪ 阎摩 ▪ 毗首竭磨 ▪ 俱毗罗 ▪ 苏利耶 ▪ 楼陀罗 ▪ 象头神 ▪ 室建陀 ▪ 黑天 ▪ 陀湿多 ▪ 生主 ▪ 祭主仙人 ▪ 特尤斯 ▪ 哈奴曼 女神 ▪ 辩才天女 ▪ 吉祥天女 ▪ 雪山神女 ▪ 难近母 ▪ 时母 ▪ 恒河女神 ▪ 舍脂 ▪ 广延天女 ▪ 伐楼尼 ▪ 钵哩提毗 ▪ 乌莎斯 ▪ 提毗 经典 ▪ 吠陀 ▪ 梵书 ▪ 森林书 ▪ 奥义书 ▪ 吠陀支 ▪ 往世书 ▪ 罗摩衍那 ▪ 摩诃婆罗多 参考资料 1. 李辑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 词条标签: 宗教 , 宗教人物 , 历史 , 古诗 , 历史书籍 吠陀 吠陀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九界佛皇 s 九界佛皇 帝如来 s 帝如来 鬼如来 s 鬼如来 湿婆 s 湿婆 孙悟空兄弟合葬墓 s 孙悟空兄弟合葬墓 伽蓝 s 伽蓝 血刹如来 s 血刹如来 韦陀 s 韦陀 奥义吠陀 s 奥义吠陀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48942次 编辑次数:28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0-17 创建者:亿夫长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分享 ©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153
slavoj zizek
Slavoj Zizek)(1949.3.21~),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和哲学高级研究员,拉康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他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耀眼的国际学术明星之一,被一些学者称为黑格尔式的思想家。现任教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担任伯贝克学院人文研究所所长。 外文名Slavoj Zizek 国 籍斯洛文尼亚 出生地斯洛文尼亚 出生日期1949.3.21 职 业哲学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卢布尔雅那大学 代表作品《易碎的绝对——基督教遗产为何值得奋斗?》等 现 职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 齐泽克在家中是独子,十几岁时就热衷电影和书籍。他在卢布尔雅那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着重考察了拉康、德里达、克里斯蒂瓦以及其它欧陆哲学家的著作。尽管这篇论文才华横溢,但齐泽克还是无法获得硕士学位,直到他同意增加一个附录,对上述哲学家的著作进行充分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尽管修订了论文,学校还是认为齐泽克不适合任教,于是他只好前往法国,在拉康的女婿和知识继承人Jacques-Alain Miller)的指导下学习,跟着米勒进入了精神分析领域。 齐泽克说,面对斯洛文尼亚的独立,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从理论上讲他反对独立,但又接受独立带来的政治利益。他花了很长时间平息内心的不安,然后开始竞选斯洛文尼亚四人总统委员会中的一个席位。那是1990年,这个国家第一次举行民主选举。他最后获得的是光荣的第五名——对他而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最好的结果;或许对于斯洛文尼亚来说,这也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如果他真的当选了,他的第一个行动或许就是辞职。“我觉得占据那个位置意味着你每周都要开会,随之而来是影响和权力——不过我不稀罕,那是个一天要工作24小时的职业,承载着愚不可及的社会义务。” 在地理版图上,斯洛文尼亚只是一个小巧玲珑的国家,但一旦进入了观念世界,与其狭小的疆界和稀疏的人口密度相比,斯洛文尼亚获得的声誉却大得不成比例,这都要归功于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齐泽克63岁,是来自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涉猎的范围包括希区柯克、列宁、歌剧和9·11恐怖主义袭击等等毫不相关的领域。他以天马行空式的说话风格和写作风格,以及擅长将心理分析、政治和黄色笑话融为一体而著称。 2主要成就 他任教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也曾是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知名高等院校的访问教授、活跃于各种哲学、精神分析和文化批评国际学术讨论会,所到之处儿乎都引起广泛的注意。詹姆逊说他“发出了一种不平常的声音,我们将在今后数年内反复聆听”。伊格尔顿评价他是欧洲近十年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能把齐泽克的话当真吗?正如《纽约客》上发表的一篇关于齐泽克的文章所写的:“我们未必总要过分认真地看待他的观点,因为这会导致范畴谬误(category mistake)。” 如果说德里达的魅力源于他那令人陶醉的艰深理论,福柯的魅力源于他在性问题上的执着,那么齐泽克的魅力则源于他尽人皆知的荒诞不经。不过,与其他学术明星们所不同的是,齐泽克没有一个门徒,也不存在什么齐泽克学派。齐泽克著作的特色之一就是,他甚至把自己的批判方法应用于自己批判研究的结果。齐泽克的好友,芝加哥大学的埃里克·桑特纳说:“他摆出的一个基本姿势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展示一个文本,之后做出你期待已久的解读,再后他会说,‘我倾向于认为,结论与此截然相反。’” 齐泽克从不放过任何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并统统将其理论化。比如,他注意到人们在进入电梯之后,喜欢不停地按关门键,但关门键并不能加快关门的速度,只是乘客自己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的行为富有成效而已。齐泽克把上当受骗的按关门钮的人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中无助的公民相提并论,这些公民觉得自己通过投票参与了政治进程,但是因为两个政党已经在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些公民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选择可言。齐泽克喜爱的论证方式是悖论,喜爱的表述方式是杂耍演员般的大话连篇,但这些都是以虔诚信仰的外表维系着的。 尽管齐泽克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在西方大学的校园里,但他却著述颇丰。或者说,他脑子转得有多快,出版著作就有多快,甚至著作的出版还要更快一些。他抱怨说:“我所有的享受都给毁了……有人说,‘真羡慕你呀,你干的活,对我们来说是娱乐,对你来说却是工作。’但他们不知道,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他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有人邀请他为以牧师为读者对象的时事通讯撰写布道材料。他说:“这就好比你想找个正人君子把女孩儿们培养成窈窕淑女,结果却找了个变态狂。” 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重大改造,也就是毛泽东对其的传承发展。主要的(普遍的)矛盾并不会被特定情况下需要特殊处理的矛盾遮蔽——普遍性就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在每一种具体情况 下,一种不同的“特殊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准确地说,要获得解决主要矛盾的斗争的胜利,我们必须把某种特殊的矛盾作为最主要的矛盾来解决,所有其他的斗争都必须降至从属地位。 3出版著 齐泽克文集《易碎的绝对——基督教遗产为何值得奋斗?》、《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幻想的瘟疫》、《与齐泽克对话》等。 4个人生活 齐泽克后来结过两次婚,也离过两次。每一次婚姻都留下了一个儿子,一个30岁,一个3岁。在卢布尔雅那,齐泽克独住在一居室的小公寓里。屋里摆着两张单人床、一台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DVD机、一张桌子、一台笔记本电脑。书架靠在墙上,上面摆满了书籍和录像带。“对我而言,录像带和DVD毁了电影。我不再看电影,而是买电影,然后是拥有。既然已经拥有,为什么还要再去看它?” 他的书架上既有理论著作,也有通俗小说。齐泽克特别喜欢侦探小说,他认为,“那些说‘别告诉我结尾’的人全都错了。我先读前10页,然后读结尾,这就是考验:我是否还想再读下去?”他收集的电影既包括纳粹宣传片The Eternal Jew)——这部电影在德国是禁止销售的(“我所有的德国左翼朋友都有这部录像带”),也包括苏联时期有关幸福农工的爱情影片。他还收藏了一些流行影片,包括Liar Liar)和The Last Seduction)。他的卫生间里放着一些旅行装的洗发香波,它们来自许多国家的宾馆。“我的袜子全都来自汉莎航空公司。”他说。 对于齐泽克来说,20世纪70年代是凄凉的,不过到了80年代便有了起色。尽管齐泽克和许多渴望过上美好生活的南斯拉夫人一样,也是一位共产党员,但他开始积极参与抗议运动。齐泽克相信,某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在社会主义的最后十年过得最好,因为除了拥有国家资助的食物、住房、工资、文化,还享受着可以抱怨政府的乐趣。“有三年时间,是绝对的自由自在,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的规章条例来管理赤裸裸的色情文化,当时到处都是报亭,它们都贴着非常具有色情味儿的海报。有一次我跟儿子一起经过一个报亭(他那时还很小),亭子上贴着一张很大的海报,上面画了个一丝不挂的女人,她双腿跨在哈雷摩托车上。我儿子说,‘快看,多棒啊!’但他没有注意到那个女人,他指的是哈雷摩托车!那是我们的失乐园。” 齐泽克是美国著名《新左派》杂志力捧的政治哲学家,能说六种语言,著作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涉猎的主题无所不包,享有国际声誉,誉满天下的精神分析大师。立志以精神分析为利器,揭露资本主义是以何种方式左右公众的想象力的。不读他的著作,不仅无法理解拉康学说,也无法把握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他的表述方式是杂耍演员般的大话连篇,独树一帜的反直觉大师。’”他将拉康的理论深化和发展,并使之驰骋于各个领域。齐泽克的学术风格是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融于一炉,从而开倡一种全新的哲学领域。齐泽克在欧美学界取得了巨大成功,他风靡于哲学界、文学界,并对社会学和政治学产生影响。齐泽克正奔波于欧美两地,接受采访、出席会议、发表演说、举行讲座,他还继承了左派的介入传统,曾竞选过斯洛文尼亚总统。在西方,齐泽克取得的巨大声誉完全可以同爱德华·萨义德、以赛亚·伯林、朱莉亚·克里斯蒂瓦等相提并论。詹姆逊说齐泽克“发出了一种不平常的声音,我们将在今后数年内反复聆听”;伊格尔顿评价他是“欧洲近十多年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美国评论家丽贝卡·米德的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文章,把齐泽克称作一个“从天而降的第欧根尼”。
154
susan sontag
1933年1月16日-2004年12月28日)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 她的写作领域广泛,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等。2000年,她的历史小说《在美国》获得了美国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 除了创作小说,她还创作了大量的评论性作品,涉及对时代以及文化的批评,包括摄影、艺术、文学等,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此外,她也是一位反战人士及女权主义者。 出生地美国纽约 出生日期1933年1月16日 逝世日期2004年12月28日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获得了美国图书奖 代表作品《恩人》《火山情人》《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 苏珊·桑塔格出生后,一直由祖父母抚养。她的父母常年在中国北 苏珊·桑塔格 方做皮货生意,5岁那年,父亲在中国患肺结核逝世。 整个童年,苏珊.桑塔格都在对文学书籍的陶醉中度过,她迷上了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维克多·雨果、叔本华等人的作品。6岁时,她读到居里的女儿依娃.居里(Eve Curie)写的《居里夫人》,曾立志成为一个化学家,后来又希望成为物理学家。最后,她决定从事文学,成为一个作家。她说:“我真正想要的是将每一种生活都过一遍,一个作家的生活似乎包含了最多。” 青年 苏珊.桑塔格很聪明,因为能读写,一开始上学就上了三年级。从北好莱坞高中毕业时,她才15岁。之后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7岁时,遇到了28岁的社会学家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10天后,两人闪电结婚。两年后,她随丈夫移居波士顿,诞下儿子戴维,同时考获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英语及哲学双硕士学位。她回顾时这样说道:“5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做学生。”1957年,她拿到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但四个月后转赴巴黎大学,深受到法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熏陶,在此期间,她阅读 了大量的欧洲哲学著作,并结识了一批先锋艺术家,他们组成了一个由摇滚乐、新浪潮电影、新小说写作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新兴欧洲文化圈,苏珊·桑塔格深深被其吸引,并从此爱上了电影。 26岁,她回国,回国之后便要求与丈夫离婚,并提出不要资助独自抚养儿子戴维。离婚后,她携带了“70美元、两只皮箱以及7岁的儿子”来到纽约,在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宗教学。这时的苏珊·桑塔格依然混迹在纽约的先锋艺术家和反文化的圈子中,对当时美国的小说不屑一顾。她完成了小时候的梦想,在《党派评论》那类文化杂志上发表作品,她觉得“能让5000人读到我的作品,就是天堂了”。在1995年,《巴黎评论》对苏珊·桑塔格做的访谈中,她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到纽约不久,我在一个晚会上碰到威廉·菲力浦(William Philips),我鼓起勇气过去问他:‘如何能为《党派评论》撰稿?’他答道:‘你到杂志社来,我给你需要写评论的书。’第二天我去了,他给了一本小说。对那小说我并不感兴趣,不过还是写了一篇不错的东西。书评不久发表了,门就这样向我敞开了。” 得病是苏珊·桑塔格的思想的一个转折点。生病前的苏珊·桑塔格沉浸在文学艺术当中,在艺术思想中体现独特的趣味和智慧。但生病后,为了治疗,她穿梭于美国和法国的数家肿瘤医院,见到很多和她一样的病友,她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隐喻和被遮蔽的真相。比如,人人都可能患的疾病和生病的人,却在健康人的社会处于尴尬位置。患者沉浸在对疾病的幻觉中和他人的歧视中,自觉有罪。但苏珊·桑塔格却不认这种罪。她认为这是一个自古就有的疾病的隐喻,在隐喻中,患者和疾病都被妖魔化。 苏珊·桑塔格从不为自己的疾病感到羞愧,更不妥协这种命运——最初诊断她患了癌症的医生认为她逃不过这一劫。她接受切除手术,请求医生让她进行2年半的电疗。两年半后,她战胜了癌症,同时发表了作品《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从文学作品和现实背景分析疾病的文化寓意及其深刻影响,探讨“仅仅是身体的病”为何会变成道德批判,又为何会转换成一种社会压迫和歧视。 生病以后,苏珊·桑塔格更关心眼前的世界,她说:“我力图理解我所生存的世界。但我的思维很具体,也很实际。我用具体的历史现实衡量我的一切思想行为。”这种“具体和实际”代表着一种面对真相的态度,即亲身参与,拥有第一手知识和体验,才具有公开发表意见的权利。1989年,她根据艾滋病的盛行,又写下《艾滋病及其隐喻》。 1993年4月,苏珊·桑塔格在儿子的邀请下,来到萨拉热窝。7月她决定再次回到萨拉热窝,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一位萨拉热窝戏剧界的朋友邀请她导演一部戏剧。就这样,她导演了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她在萨拉热窝生活了将近3年。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9·11事件以及之后的美伊反恐战争,更让年近七十的苏珊·桑塔格写下了《真正的战斗与空洞的隐喻》一文,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她说:“9·11之后的口号:我们站在一起。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要爱国,不要思考!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抛弃理性的行为占了上风,正是苏珊·桑塔格认为的最大危险。人不再自己思考事物的真相,而盲目的接纳隐喻所产生的狂热情绪。 2004年12月27日苏珊·桑塔格逝世,了解她的人为之感慨不已。如翻译家黄灿然所说,“人们失去了评估未来美国和世界重大事件的一个清晰尺度。更少了一个如此清楚冷静并具有良知的人。” 2作品 1966年,桑塔格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论文集《反对阐释》。这是桑塔格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也是她成为美国“ 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 的奠基之作,评论的锋芒涉及先锋派文学、戏剧、电影,集中体现了“ 新知识分子”、“ 反对阐释”,并以“ 新感受力” 重估整个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姿态和实绩。在和书名同题的论文里,她提出,艺术应该从内部而不是外部进行体验,这篇论文巩固了她支持风格高于内容的声誉。但她把这一观点推向了极端。在《论风格》一文中,她对莱尼·里芬施塔尔的电影推崇备至,称之为审美形式的杰作,完全不顾电影里为法西斯歌功颂德的反动内容。此论一出,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反对。一九七四年她终于重新考虑了她的立场,写出了《迷人的法西斯》一文。 尽管她自认为是小说家,但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她的论文。所以她以后二十多年都无暇旁顾,写出了一本又一本影响深远的论文集,因而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她发现,写论文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清,一篇长文往往要用九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写完,而且要求写二十多稿。“ 一篇三十页的文章,我写了几千页。” 她在脾的一次采访中说,“ 《论摄影》里有六篇文章,但我写了五年。而且我的意思是每一天都要工作。” 该书于1977年获得了国家图书评论业界奖。该书探讨了摄影形象的作用以及拐曝乡行为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她认为铺天盖地的照片使我们形成了世界观,使我们对痛苦的表现感到麻木。她在《论别人之痛苦》一文中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时观点有所缓和。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称《论摄影》“ 分析精妙绝伦”,这本书“ 只是描写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我们觉得理所当然得就像是从水龙头里流出水是理所当然的一样,而这种现象已经改变了我右一一当你思考它时,觉得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桑塔格被诊断患有乳腺癌,她做了乳房切除手术。从她那痛苦的治疗经历中,她写出了《疾病的隐喻》一书。该书审视了把疾病当神话对待的文化现象肺结核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疾病,癌症是当今社会的灾星虽然该书没有明确讨论她自己的病,但却对围绕疾病常常使用的军国主义语言和疾病“作战”,对癌症发起“战争”、 表示谴责,桑塔格觉得这种语言同时使病人边缘化了,使他们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尽管桑塔格在越战期间被强烈地认为是左派,但在以后许多年她的政治立场则较难划分类别。在散文《河内之行》收入《激进意志的风格》一书中,她以热情的笔触描写了她对越南的访问。但是到了1982年,她在曼哈顿市政厅发表的演讲里对进步人士进行了抨击。在那次支持波兰团结工会运动的集会上,她公然指责东欧的共产主义是“带着人面的法西斯”。 1992年, 桑塔格写厌了论文,就出版了《火山情人》,这是她二十五年来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她说,“ 是我所有出版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一本。” 该书尽管是一本充满概念的小说,探讨了美学概念以及拼命收藏的心理,但也是一个大型的旧式历史传奇。通过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大使夫人爱玛及其情人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的三角恋爱,回溯1799年那不勒斯革命前后数十年的历史。该书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个月。 桑塔格的最后一部小说是《在美国》,基本上以十九世纪波兰著名女演员海伦娜·莫杰斯卡为原形创作的。她移民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公社。尽管《在美国》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但评论界对其毁誉参半。后来该书涉嫌剽窃,受到指责。2000年5月《泰晤士报》报道,有一位读者指认,至少有几十页和有关真正的莫杰斯卡的其他四本书相类似,其中包括莫杰斯卡的回忆录。但是桑塔格除了在简短的前言部分对“莫杰斯卡写的和有关她的书” 表示谢意以外,没有具体指出所引用部分的出处。[2] 中文版译作 时间 作品名 出版社 1999年7月 《论摄影》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年 《恩主》、《火山情人》、《在美国》等长篇小说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年12月 《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5月 《重点所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8月 《中国旅行计划》 南海出版社 2006年6月 《沉默的美学》 南海出版社 2006年6月 《关于他人的痛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7月 《在土星的标志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1月 剧本《床上的爱丽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7月 评论文集《激进意志的样式》 上海译文出版社 3影响 在美国,苏珊·桑塔格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直是所谓的“明星”作家。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曝光后,桑塔格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长文,她说,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囚犯的事件曝光之后,布什及其辩护者力图限制照片流传之迫切,显然胜过对照片所反映的罪行进行处理。照片已经由一种载体转而成为现实本身。该文在美国引起了极大反响。 在2001年5月9日“耶路撒冷奖”颁奖礼上,上台领奖的桑塔格发表了题为《文字的良心》的演说,在这篇文气如虹的讲稿中,她指出,除非以色列人停止移居巴勒斯坦土地,并尽快拆掉这些移居点和撤走集结在那里保护移居点的军队,否则不会有和平。此举引起了以色列主流媒体的震怒。 在文化界,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她拥有一大堆桂冠,比如“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等等,然而她却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经常发表对时政的看法,是因为“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 她既是学者,也是作家、诗人,是以书写、话语来标明自己身份的知识分子。她的言论介入了社会生活,她完全从个人验、个人价值判断出发来发出自己独立声音的,她的这种个人立场不代表任何集团的利益。[3] 4人物评价 最大的意义就是她思想的方法,是她那双锐利的眼睛,是她从极为复杂的现象、表面中找到事物本来面目的思路,是她有别于其他人的“新感受力”,她能从常人习以为常的一切中作出深刻的文化批判,能穿透往往被某种“阐释”所遮蔽的现实真相。批评的光芒、思想的光芒之所以淹没了她非常看重的小说创作,不是无缘无故的。她以一本批评文集《反对阐释》被学界认同,但她说自己尊重现实及其复杂性,她并不是反对阐释本身,她反对的是惟一的“阐释”,简单化的“阐释”,也就是将世界纳入事先预设的意识系统,貌似严肃实则花哨地玩弄概念、名词的那种“阐释”,其结果只是“影子世界”取代了“真实世界”,无比复杂、多元的世界被“阐释”得那么可怜、那么简陋。正是如此,她才能以她的“新感受力”重新阐释世界,将文学艺术现实社会人生的丰富性、复杂性还给这个多元的世界。 她不是那种皓首穷经、以密密麻麻的注脚炫耀一时的经院哲学家,她是生活中人,现实中人,她的生命始终与这个广大而复杂的世界息息相通。她所以写出《论摄影》、《疾病的隐喻》这些传世之作,就得益于她的思想方法,她重视“形式”、“身体”、“表面”,她要将“疾病的隐喻”祛除,将疾病从“意义”、“隐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还原疾病的本来面目。她质疑摄影的真实、可靠性,因为她深知没有人知道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会如何演变,而且有摄影将现实碎片化、将灾难与惨剧美学化的危险。她强调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及其无限可能性远不是摄影所能把握的,诚然她否定的不是摄影本身。 桑塔格是美国知识分子的异数———这里所指,不但是她的言论尖锐大胆,敢道人所不敢道;而且还指她自甘于象牙塔之外,与大学没联系。桑塔格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拿过哈佛的文学和哲学两个硕士学位,但她没有完成博士论文,难以获求终身教职,尽管很有几个教授的专业就是研究桑塔格。成名之后,在学院里谋个非教授职位并不难,但她从未费过心。或许,桑塔格就是不愿在课堂上被迫“阐释”某种理论或某件作品。 1977年,桑塔格的《论摄影》荣获国家书评人评论组首奖。在从事评论之余,她同时进行小说创作,1992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火山情人》,进入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是桑塔格最雅俗共赏的一部作品。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而2000年面世的小说《在美国》,为她赢得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155
raksasi
罗刹,佛教中指恶鬼,指食人肉之恶鬼。《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书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 中文名罗刹 别 名罗刹鬼 民 族鬼族 职 业鬼怪 出 处《慧琳意义》 恶鬼之名。又作罗刹娑(罗刹婆为误写)、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Rākşasī 。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相传在楞伽岛(即锡兰)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又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 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又称阿傍、阿傍罗刹、阿防、旁。其形状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 然而于佛典中,罗刹誓愿守护佛法及正法行人,往往成为佛教的守护神,而常常参与法会,随佛闻法欢喜奉行。 以上各类恶鬼性质之罗刹,于诸经中,偶亦转变成佛教之守护神,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又如十罗刹女即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之守护神。 印度教及印度神话 教义 ▪ 梵 ▪ 我 ▪ 业 ▪ 轮回 ▪ 解脱 ▪ 达摩 ▪ 吠檀多 ▪ 性力 ▪ 素食主义 ▪ 瓦尔那 体系 ▪ 提婆 ▪ 仙人 ▪ 阿修罗 ▪ 罗刹 ▪ 乾闼婆 ▪ 夜叉 ▪ 迦楼罗 ▪ 那伽 ▪ 毕舍遮 ▪ 紧那罗 ▪ 三相神 ▪ 苏摩 男神 ▪ 梵天 ▪ 毗湿奴
156
中山樵
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1]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2]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3]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三民主义信仰更多 孙中山毕生坚持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的信念与理想。 辛亥革命拯救中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与共产国际合作救国 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相关词条: 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宋庆龄 中文名孙文 外文名Sun Yat-sen 别 名中山、逸仙、载之、日新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职 业革命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 信 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主要成就推翻晚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 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 创建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 领导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展开 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学说》 、《三民主义》、《实业计划》 等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配 偶原配:卢慕贞 末任:宋庆龄 子 女孙科、孙娫、孙婉 家乡上学训名孙文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他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5年(清光绪元年),孙中山得以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当时,村中有个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时常向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对此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满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即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推翻封建帝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2-3] 接受共产国际帮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 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 1922年6月,因政见不合与陈炯明决裂,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1]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 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2]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2] 中国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 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 孙中山逝世 孙中山逝世(14张) 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 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 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2] (概述图片以及孙中山生平图册部分照片来源于[5-8] )(孙中山逝世图册照片来源[9-10] ) 2个人思想 编辑 信仰 孙中山青少年时就有无神论思想,否定神佛有灵,还打断神像之手。孙中山早年游家乡北帝庙时曾折断佛手,并说:“佛若果有灵,能即祸我!木偶由人而作,岂能操人祸福哉?”十二岁时在夏威夷读书曾接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后来又在教会学校读书,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在香港拔萃书室加入基督教。从事革命事业成立兴中会后,利用宗教进行革命。民国成立后,主张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功效,如说“佛教为救世之仁”。 到了后期,孙中山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就自己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作了回顾:“予于耶稣教之信心,随研究科学而薄弱。予在香港医学校时,颇感耶稣教之不合伦理,固不安于心,遂至翻阅哲学书籍。当时予之所信,大倾于进化论”,他指出:“宗教的感觉,专是服从古人的经传。古人所说的话,不管他是对不对,总是服从,所以说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 又曾就西方对中国的宗教侵略抨击:“他们用政治力和经济力来掠夺中国人的物质还不算,又用宗教来耗夺中国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师倚仗着他们的国力,包庇教民,干预词讼,欺压其教以外的人,无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11] 思想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12] 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13] 3经典语录 编辑 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14] 3、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 4、政治良否,视人与法。[15] 5、顺天意,应潮流,合人情。 6、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 7、感化人最要紧的就是诚。[16] 8、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就尽力为一二人服务。 9、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10、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17] 与日本友人 与日本友人(5张) 11、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12、不断地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 13、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18] 14、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15、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16、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17、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19] 18、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19、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4主要著作 编辑 诗词 《挽刘道一》[20]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这是孙中山唯一流传下来的完整的诗。诗中祭奠和追思的是萍浏醴起义烈士刘道一。[21] 文献 标题 日期 责任者 来源出处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批查昆臣报告书(1914.12.23) 1911-08-1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论军事及对军人演讲(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9-12-01 黄彦 广东人民出版社 论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8-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论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8-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论改组国民党与召开“一大”(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8-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论民治与地方自治(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8-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自传及叙述革命经历(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7-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辛亥革命前重要论文(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7-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革命方略(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7-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三民主义(孙中山著作丛书) 2007-11-01 黄彦 编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 孙文选集(下册) 2006-11-01 黄彦 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孙文选集(中册) 2006-11-01 黄彦 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孙文选集(上册) 2006-11-01 黄彦 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1890-1911) 2006-11-01 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 中华书局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1912) 2006-11-0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中华书局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1913-1916) 2006-11-0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中华书局 孙中山全集:第四卷(1917-1918) 2006-11-0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中华书局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1919.1-1921.11) 2006-11-01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 中华书局[22] 5有关评价 编辑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亮相北京天安门广场[23] 毛泽东指出:“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4] 周恩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25] 朱德:孙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地表现了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26] 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27] 邓小平:邓小平的谈话将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28] 江泽民:在1996年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就指出:“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28] 胡锦涛: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以“三个一生”、三个“始终”,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28] 习近平: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蹂躏、封建统治的腐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29] 列宁: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称赞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30] 陈锡祺:孙中山先生领导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提出过系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计划,这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气魄与眼光,他的很多设想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31] 孙穗芳:祖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艰辛,为了救国,他经常是吃不饱睡不好,颠沛流离。这些年我寻访祖父足迹的讲演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他的这种艰辛。[32] 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33] 孙中山应中国时报演讲 6人物轶事 编辑 生辰八字命式 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下孙中山先生的八字命运吧。根据孙中山母亲留下的重要可靠资料(此为孙中山母亲在孙中山与卢慕贞女仕结婚前找算命师所批之八字),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同治五年农历十月初六寅时(公历1866年11月12日寅时)[34] ,因而其生辰八字排盘如下:   乾造 丙己辛庚[35] 寅亥卯寅 此命居于五行两个长生,还有一旺一禄,木旺极(木太旺反因此而病,木入肝经),官星贵人同位,大贵之象。 乳名帝象,可能由此而来。 名字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13] 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 此外,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11] 性质 名字 释义 谱名 德明 族谱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 名 文 在家乡上学时所取的训名。 字 载之 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 号、教名 日新 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加基督教受洗时的署名,亦即教名 号、教名 逸仙 由汉文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 罗马化 Sun Yat-sen “孙逸仙”的广州话拼音。因孙氏曾任医生,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Yat-sen”。 化名 中山樵 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 高野长雄 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 通称 孙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通称。[36] 尊称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37]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 孙中山与宋庆龄 孙中山与宋庆龄(10张) 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38] (孙中山与宋庆龄图册图片来源于[5] [39-40] ) 遗嘱 孙中山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41]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临终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于苏联,特地口授了《致苏联遗书》。这份遗书的中文译文是: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 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 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孙逸仙(签字)” [41] 7对蒋介石评价 编辑 评价蒋介石:生活糜烂脾气刚烈。[42] 8家系历史 编辑 祖居 家系历史 家系历史(11张) 孙中山祖籍在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今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社区上沙村),其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约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因而与东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玑巷迁来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礼赞公搬迁至香山(今中山市)。根据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所载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先辈的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11] 右图为孙中山于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与东莞孙氏宗亲的合影。 (家系历史图册图片来源于[43-45] ) 家族 前辈 祖父:孙敬贤(1789年-1850年) 祖母:黄芝兰(1792年-1869年) 父亲:孙达成(1813年-1888年) 母亲:杨可卿(1852年-1910年) 兄弟姐妹 长兄:孙德彰(1854~1915年) 姐:孙妙茜(1863-1955) 妹:孙秋绮(1871年~1912年) 另有一兄:(孙德佑)五岁早夭 另有一姐:(孙金星)亦早夭 妻妾 原配:卢慕贞(1867年-1952年)1915年与孙中山离婚 日本籍妻子:大月薰 在日本期间,后未见过 妾:陈粹芬 1912年离开孙中山 末任妻:宋庆龄(1893年-1981年),1915年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 子女 儿子: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长女:孙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6月25日) 次女:孙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 日本籍长女:宫川富美子(1906年—1990年)(与大月薰所生)(1906年出生) 孙子 长孙:孙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次孙:孙治强(1915-2001) 孙女 长孙女:孙穗英(1922年出生) 次孙女:孙穗华(1925年出生) 三孙女:孙穗芳(1935年出生) 四孙女:孙穗芬(1938年—2011年1月29日)[46] 外孙 王弘之(孙婉与王伯秋之子) 戴永丰(孙婉与戴恩赛之子) 宫川东一(宫川富美子之子) 外孙女 王蕙(孙婉与王伯秋之女) 戴成功(孙婉与戴恩赛之女)[1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历任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 辛亥革命 · 1911 参考资料 1. 孙中山简介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09-5] . 2. 孙中山(1866~1925) .孙中山纪念馆 [引用日期2012-09-12] . 3. 孙中山生平简介 .中国广播网 .2007-07-20 [引用日期2012-09-12] . 4. 孙中山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10-15] . 5. 孙中山图集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2-08-27] . 6. 辛亥百年:回眸孙中山海外革命足迹 .新华网 .2011-10-11 [引用日期2012-10-13] . 7. 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2-010-2] . 8. 孙中山图片集 .中山网 [引用日期2012-10-12] . 9. 辛亥革命纪念篇:孙中山的逝世与祭奠 .中国时刻网 .2011-09-14 [引用日期2012-010-1] . 10. 保存至今唯一记录孙中山辞世的号外。 .人民网 .2009-05-31 [引用日期2012-010-1]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政治人物
157
毛润之
毛泽东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14个义项)添加义项 ▪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希希执导大型史诗电视剧▪迪克·威尔逊所著图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辑图书▪近藤邦康所著,宋志勇等译图书▪全民所著图书▪贺少华编著图书▪赵大义所著图书▪李友刚所著图书▪马英民等编著图书▪钟辰等编图书▪贾章旺所著图书▪野村浩一所著,张惠才,张占斌所译图书▪楼振亚所著图书 全部展开 收藏26325592900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 锁定 [máo zé dōng]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毛泽东 别 名石三伢子、二十八画生 等 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 出生日期1893年12月26日 逝世日期1976年09月09日 毕业院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信 仰马列主义 主要成就领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代表作品《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目录 1生平简介 2历史贡献 3人物评价 4大事年表 ▪ 1893-1910年 ▪ 1911-1920年 ▪ 1921-1930年 ▪ 1931-1940年 ▪ 1941-1950年 ▪ 1951-1960年 ▪ 1961-1970年 ▪ 1971-1976年 5主要作品 1生平简介 毛泽东各时期图片 毛泽东各时期图片(16张)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求学时的毛泽东[1]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1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毛泽东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撰写《论持久战》[2] 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同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2月,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5月,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和蒋介石合影(右)[3] 1945年4~6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9月9日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主持开国大典[4]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6月,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4月。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9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957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5月,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7月,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初,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 毛泽东像集(一) 毛泽东像集(一)(19张) 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7月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5] 2历史贡献 一、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三、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6] 3人物评价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5] 4大事年表 1893-1910年 1893年 与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7] 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1909年 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 秋季,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8] 1911-1920年 1911年 春季,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 1913年 春季,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1914年 秋季,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 1918年 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 4月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月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0月5日,母亲文氏病逝,闻迅从长沙赶回韶山。8日,在母亲灵前写成《祭母文》。 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 5、6月间,在上海会见陈独秀,同他讨论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等问题。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8月至9月,参加筹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11月25日,致信罗章龙,提出新民学会,“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月1日,致信给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杨开慧结婚。[9] 1921-1930年 1921年 1月1日至3日,同何叔衡、彭璜、周世钊、熊瑾玎等十余人在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会员新年大会。在会上提出新民学会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赞成用“俄式”方法改造中国。 7月23日至8月初,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回长沙,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任书记。 1922年 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任书记。 9月至12月,组织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长沙泥木工人等一系列罢工运动,推动湖南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1923年 4月,离开长沙到达上海,在中共中央工作。 6月,在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并担任中央局秘书。 9月16日,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本 毛泽东在上海[10] 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回到长沙,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 1924年 1月,在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2月,到上海,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等职。 12月,回湖南养病。 1925年 2月,回到韶山,一面养病,一面开展农民运动。 9月,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 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2月1日,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12月5日,主编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创刊。 1926年 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3月18日,在广州国民党政治讲习班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集会上发表讲演,题为《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3月,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同周恩来等力主反击。 5月至9月,主办国民党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1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不久到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2月,在长沙出席湖南全省第一 二届三中全会合影(二排右三)[11] 次工人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 1927年 1月4日至2月5日,在湖南考察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民运动。 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武汉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4月27日至5月10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议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大革命失败。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同宋庆龄等二十二名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发表《中央委员宣言》,谴责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国民革命。 毛泽东在武汉[12] 8月7日,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在去江西铜鼓萧家祠第三团团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被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押送途中机智脱险。 9月,秋收起义受挫后,率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 10月,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1月,遭到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错误指责,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 1928年 4月,率部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同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会师。 5月,担任两支部队合编成的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党代表、军委书记。 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0月,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决议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1月25日,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写报告,总结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12月,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 1929年 1月,同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至1930年春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4月,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 6月,出席在龙岩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红军的任务、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等问题的正确意见未被接受,原由中共中央指定他担任的前委书记职务被改选他人担任。会后,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休养并指导地方工作。 7月,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 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发出指示信,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的行动策略和建设一支坚强的人民革命军队的正确主张。 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并起草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 1930年 1月,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5月,在江西寻乌作调查;同时撰写《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中共总前敌委员会书记。 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12月30日至次年1月3日,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13] 1931-1940年 1931年 毛泽东像集(二) 毛泽东像集(二)(20张) 1月7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举行,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未出席会议)。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扶持下进入中央政治局。 4月至5月,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 7月至9月,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 11月1日至5日,在中央苏区党组织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上受到排挤,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 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 1932年 1月,到江西瑞金城郊东华山古庙休养。 3月,红军攻打赣州失利后,停止休养,赶赴前线指挥。 4月15日,发表《对日战争宣言》。 5月9日,同项英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反对国民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 6月,同朱德指挥红一、红五军团从闽西回师赣南。 10月,在江西宁都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会后,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前往福建长汀养病。 1933年 1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2月上旬,中共临时中央全面推行 “进攻路线”,清除毛泽东积极防御路线在中央根据地的影响,开展了所谓反“罗明路线”的斗争。 5月30日,同项英等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平津宣言》。 6月1日,同项英等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查田运动的训令》。 8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作《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 10月,写《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成为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 11月,先后在兴国县长冈乡和上杭县才溪乡调查,写出《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 1934年 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6月19日,同项英等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 7月15日,同项英等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10月18日,傍晚,带领警卫班离开于都城,踏上长征的路途。 11月底,湘江之战中红军遭受惨重损失。30日,随军委第一野战纵队渡过湘江。 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召开的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上,力主红军放弃原定向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被采纳。 1935年 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实际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3月,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3月至5月,同周恩来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6月15日,同项英等发表《为反对日本并吞华北和蒋介石卖国宣言》。 6月,率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会合。不久,即同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分裂主义进行斗争。 10月19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延安吴起镇。红军胜利完成长征。 12月,出席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阐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 1月25日,同周恩来、彭德怀等二十位红军将领联名发出《为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提出关于组织 东征时期[14] 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具体办法,建议互派代表共同协商。 2月至5月,同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渡黄河东征。 3月,向南京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五点意见。 6月1日,同朱德发布关于救国救民的主张二十条。 6月12日,同朱德发布宣言,对“两广事变”表示支持,提出抗日救国的八项纲领。 7月至10月,在陕北延安多次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回答他提出的有关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8月10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国共两党关系和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 8月25日,起草《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一致抗日。 12月7日,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2月中旬,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分析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往西安参加谈判,促成事变和平解决。 12月,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 1月13日,同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进驻延安。 2月9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国策、四项保证。这个文件实际成为国共合作谈判的纲领。 3月,会见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回答她对中日战争与西安事变提出的一些问题。 4月至7月,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其中的两节后来整理成《实践论》和《矛盾论》。 5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7月23日,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提出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的方针、政策。 8月22日至25日,出席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阐明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任新组成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 8月25日,同朱德、周恩来联名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随后,指导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11月12日,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对统一战线和国共关系的意见。 12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发言,针对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重申和坚持了洛川会议确定的方针政策。 1938年 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讲演[15] 春季,作出八路军从华北山地进入到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决策。 5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 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全面分析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总方针。 9月14日至27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指示,说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长篇发言。 9月29日至11月6日,出席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结论。会议批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 1939年 2月2日,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讲话,号召自己动手,克服经济困难。 2月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作《反对投降主义》的讲话。 4月下旬,写《五四运动》一文。 5月4日,在延安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大会上作《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 7月至8月,多次作报告,谴责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磨擦,呼吁继续团结抗战。 9月16日,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谈话,重申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磨擦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 10月4日,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阐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 12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 12月21日,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编印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纪念白求恩》一文。 同月,与人合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2月至次年3月,领导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 1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3月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提出实行“三三制”。 3月11日,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总结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经验,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思想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5月4日,起草中共中央致东南局和新四军的指示,强调必须放手扩大军队,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指出要采取斗争的方针,“应付可能的全国性的突然事变”。 6月下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分析国际形势及对中国抗战的影响,指出:既要警惕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突然事变,又要力争时局好转。 11月,起草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皓电》的电报(《佳电》),明确驳斥《皓电》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无理指责。 12月,同从前线回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谈话,强调干部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性。[16] 1941-1950年 1941年 1月上旬,皖南事变发生。 1月20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严正提出解决皖南事变的十二条办法。 5月1日,审阅改写的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发布,规定边区政权建设贯彻“三三制”原则。 5月8日,起草《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的党内指示,提出“以打对打,以拉对拉”和争取中间派的策略思想。 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提出反对主观主义,阐明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8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9月10日至10月22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报告。 9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组长的中央学习组。 秋冬,先后主持编辑《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党的历史文献集。 1942年 2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 2月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反对党八股》的讲话。 5月,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并作结论。 9月7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论述精兵简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12月,向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提交《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长篇书面报告,论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 1943年 3月2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推定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 5月26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 6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 7月1日,致信康生,指出“防奸”工作应调查研究,分清是非,教育群众,反对“逼,供,信”。 7月12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质问国民党》的社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阴谋。 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一期间召开的会议,批评王明在十年内战时期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抗战初期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会上多次发言并作小结。 12月,为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题词“实事求是”。 1944年 4月12日和5月20日,先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和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学习和时局的讲演。 5月15日,通过在西安同国民党代表谈判的林伯渠,提出由他起草的作为谈判具体内容的意见书。意见书就关于全国政治和两党悬案问题,提出二十条意见。 5月21日,在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上被推举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七中全会主席团主席。 6月5日,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 6月至8月,多次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和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国共关系等问题。 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 10月31日,主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决定派王震、王首道率部南下,“以衡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11月,和周恩来等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多次会谈国共关系,并达成五条协定草案。这个协定草案被蒋介石拒绝。 1945年 4月20日,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最后一次会议 毛泽东在延安[17] ,会议基本通过经毛泽东多次作重要修改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月23日至6月11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致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和闭幕词(《愚公移山》),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大会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6月1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7月,同国民参政员褚辅成、黄炎培等六人就国共关系进行会谈。谈到通过民主“新路”,跳出政党、团体兴亡“周期律”问题。 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8月13日,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演,提出对国民党实行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争取国内的和平与民主。 8月28日,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0月10日,《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简称《双十协定》)在重庆签署。11日,回到延安。 10月17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中国革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2月28日,起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1946年 4月,撰写《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 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7月4日,作出南线野战军“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战略决策。 7月20日,起草《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 8月6日,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9月16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 10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总结三个月战争的经验。 转战陕北(正中)[18] 11月18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第一次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 1947年 3月18日,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开始历时一年的陕北转战。 3月至8月,领导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7月21日至23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提出对蒋介石的斗争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的设想。在此前后,部署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渡过黄河,转入战略进攻。 10月,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1月,将1933年起草的《怎样划分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重新印发给全党,以指导解放区土改运动正确发展。 12月25日至28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即十二月会议),向会议提交《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和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948年 1月1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草案。 3月23日,结束陕北转战,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解放区。 和柳亚子在一起(右)[19] 4月1日,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阐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4月30日至5月7日,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提出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展生产、加强纪律性等几点意见。 5月1日,致信李济深、沈钧儒,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宜先行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 5月27日,到达中共中央工委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战争、建国、财经等问题的重要报告。 9月至次年1月,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将国民党军主力聚歼在长江以北。 12月30日,为新华社写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 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夺取全国胜利以及关于新中国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3月25日,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 毛泽东像集(三) 毛泽东像集(三)(19张) 4月21日,在南京政府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的情况下,和朱德联名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月15日至19日,出席新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讲话。 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7月4日,复电程潜,对程提出的反蒋反桂及和平解决湖南问题之方针,给予赞许,并对有关事宜作出安排。 9月21日至30日,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致开幕词,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通过了由周恩来主持起草、经他多次审阅修改的《共同纲领》。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持开国大典。 12月5日,颁发《关于一九五零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 12月16日,抵达莫斯科,首次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2月至翌年初,对和平解放西藏作出具体部署。 1950年 6月6日至9日,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交《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并作《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6月28日,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0月上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0月8日,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援助朝鲜人民,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后亲自指导了第一次至第三次战役。 10月以后,发动和领导了镇压反革命运动。[20] 1951-1960年 1951年 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 5月20日,写作的《应当 毛泽东像集(四) 毛泽东像集(四)(20张) 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以《人民日报》社论形式发表。 5月24日,设宴庆贺《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至此,中国大陆全境解放。 9月,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 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发行。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于1952年4月和1953年4月出版发行。 12月,发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 1月,主持全国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 1月2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开展“五反” 运动的指示(“五反”即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经济情报)。 4月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 8月9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9月,开始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 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任主席。 3月2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反对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指示。 6月1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 9月7日,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10月15日、11月4日,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指出,各级农村工作部要把互助合作看作极为重要的事。 1954年 1954年和金日成在国庆典礼上(右)[21] 1月,开始在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月23日,主持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9月15日至28日,出席全国人大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致开幕词《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9月28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任主席。 10月16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及有关同志写《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10月19日,在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谈话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 1955年 1月15日,批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应对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 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致开幕词并作结论,号召干部要钻研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成为这方面的内行。 5月1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肃反工作方针。 6月9日,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7月31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9月至12月,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写了两篇序言和104篇按语。 10月4 毛泽东像集(五) 毛泽东像集(五)(20张) 日至11日,主持召开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10月29日,邀集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座谈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12月16日,修改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草案,提出要大批地培养知识分子,注意吸收高级知识分子入党。 1956年 1月20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1月25日,主持最高国务会议正式讨论通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即四十条)。 2月至3月,先后听取34个中央工作部门的汇报,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4月初,审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4月27日,签名死后实行火葬。 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8月22日,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七中全会,提出两个工作重点,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 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22] 9月15日至27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致开幕词。在八大期间,再次强调了加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9月28日,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1月15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我们的经济建设有退有进,主要的还是进。 12月,审改《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1957年 2月27日,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提出两类矛盾学说。 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宣布开始在党内进行整风。 4月30日,邀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请他们帮助共产党整风。 5月15日,写《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随后发动反右派斗争,发生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9月20日至10月9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会上对八大决议中关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述提出异议,认为应该回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提法。 11月,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出席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会议。期间,提出15年内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要赶超英国。 1958年 1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南宁会议,起草《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在会上批评“反冒进”。 3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会议继续批评“反冒进”,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 5月5日至23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会议改变八大一次会议的有关结论,认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仍然是国内主要矛盾。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7月31日至8月3日,同来访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会谈,拒绝了苏方提出的侵犯中国主权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 8月6日,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说到“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7月至8月,亲自部署炮击金门。 8月17日至30日,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1月2日至10日,主持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会议期间,给县以上四级党委写信,要求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 11月28日至12月10日,在武昌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1959年 2月27日至3月5日主持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3月25日至4月5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七 毛泽东像集(六) 毛泽东像集(六)(19张) 中全会,继续纠正“左”倾错误。 4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他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由刘少奇继任的决议。 6月25日至28日,回故乡韶山。 7月2日至8月16日,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政治局扩大会议原拟进一步纠正“左”的错误,但在后期和接着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上错误地发起了对彭德怀等的批判。 8月24日,建议分期分批为右派分子摘帽和赦免一批确实改恶从善的战犯等。9月17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摘掉确实悔改的右派分子的帽子的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特赦确实改恶从善的罪犯的决定》。 12月10日至翌年2月9日,组织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参加的读书小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学习讨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发表了许多谈话。 1960年 3月,在广州审定《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九月出版发行。 3月30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指示》。 6月14日至18日,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写《十年总结》一文,重新强调实事求是原则,提出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 7月5日至8月10日,主持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研究国际问题和国内经济调整问题。 11月1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23] 1961-1970年 1961年 1月14日至18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次会议正式批准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会后组织和领导三个调查组,深入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调查研究。 5月21日至6月12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其中规定,取消供给制;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 8月23日至9月16日,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问题。会议强调切实地执行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9月29日,提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将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 1962年 1月11日至2月7日,主持召开中共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作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重要讲话。 7月至9月,在北戴河、北京先后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批判所谓“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作关于阶级、形势、矛盾和党内团结问题的讲话,进一步发展了关于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错误论点。 1963年 2月11日至28日,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在农村普遍进行“四清”运动和城市开展“五反”运动。 3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5月,在杭州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前十条”),作为指导农村“四清”的纲领性文件。 12月16日,听取聂荣臻关于科学技术十年规划的汇报,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12月,作出关于文艺工作的第一个批示。 1964年 2月13日,召集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改革教育体制的设想。 5月,在听取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提出两个拳头(农业、国防)一个屁股(基础工业)的思想;还提出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 6月15日和16日,观看北京、济南部队军事训练汇报表演。 6月16日,在北京十三陵召开的小型会议上,作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讲话。 6月,再次对文艺工作作批示,文艺界进而扩大到意识形态其他领域,错误地开展了过火的政治批判。 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2月15日至28日,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部分地纠正“四清”运动中“左”的做法,但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65年 5月22日至29日,重上井冈山。 7月27日,会见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 11月初,批准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 3月12日,致信刘少奇,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 3月底,错误地指责由彭真主持制定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 5月7日,作出“五·七指示”,提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各行各业要以本业为主,“兼学别样”,“教育要革命”等。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对当时党和国家政治形势作了严重错误的估计。 8月1日至12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会议期间,印发了毛泽东5日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不点名地批评了刘少奇、邓小平。5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8月18日至11月26日,在北京先后八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院校师生和红卫兵。 1967年 1月,对上海“一月革命”表示支持。此后夺权之风遍及全国。 1月23日,批示《发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 2月11日和16日,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不满林彪、江青一伙的倒行逆施,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是为“大闹怀仁堂”。毛泽东在听取了中央文革小组的汇报后,表示很不满意。 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至9月,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号召“实现革命的大联合”,指出“正确地对待干部”。 8月底,批准对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关锋实行隔离审查。1968年1月,又对戚本禹实行隔离审查。 1968年 1月16日,对江青等人送来的所谓“伍豪等脱离共产党启事”等材料作出重要批示:“此事早已弄清,是国民党造谣污蔑”,使他们诬陷周恩来的图谋未能得逞。 10月13日至31日,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通过诬陷刘少奇并开除他的党籍的错误决定。 12月22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在《人民日报》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由此开始。 1969年 4月1日至24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并把林彪定为“接班人”写入党章。 4月28日,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70年 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5月20日,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 8月23日至9月6日,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写《我的一点意见》,揭露挫败林彪、陈伯达企图抢班夺权的阴谋。 12月18日,会见美国友人斯诺,表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24] 1971-1976年 1971年 8月至9月,在南方巡视期间,同当地党政军负责人多次谈话,揭露林彪的阴谋。途中机警地几次变更行动计划,于9月12日回到北京,粉碎林彪集团的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 9月13日,同周恩来等果断地处理林彪叛逃事件。在周恩来请示要不要拦截林彪座机时,毛泽东表示:“由他去吧”。 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驱逐出去。 11月14日,接见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的同志,为所谓“二月逆流”平反。 1972年 1月10日,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2月21日,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实现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9月27日,会见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3年 3月,提议恢复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8月24日至28日,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使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新进入中央委员会,但同时江青集团的势力也得到加强。 8月30日,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 12月,提出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还提出要给贺龙、罗瑞卿、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平反。 1974年 1月18日,批准转发《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批林批孔”运动由此开始。 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7月1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搞帮派活动,第一次提出“四人帮”问题。 9月29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为贺龙平反。 10月4日,提议由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职务。 11月12日,对江青来信作批示,批评她的“组阁”野心,明确指出“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 1975年 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申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选出以朱德为委员长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任命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组成人员。会后,周恩来病重,国务院工作实际由邓小平主持。 2月,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开始领导对铁路、教育等方面的调整整顿工作。 5月3日,召集在北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谈话,强调要搞马列主义,要团结,要光明正大,再次批评“四人帮”。 7月14日,对文艺问题发表谈话,指出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 11月下旬,审阅批准《打招呼的讲话要点》,错误地发动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1976年 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 1月21日、28日,先后提议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3月下旬至4月5日,北京市上百万群众连续几天自发到天安门广场,献花圈、诗词,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毛泽东错误地批准了否定“天安门事件”的报告。 4月7日,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决议》和《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 9月9日,在北京逝世。[25] 5主要作品 毛泽东像集(七) 毛泽东像集(七)(20张)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 《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编入了《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26] (概述内容来源于[5] [27] )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历任全国政协主席 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 历任中央军委主席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包含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 历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毛泽东家系 参考资料 1.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毛泽东(照片) . 2. 1938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 3. 1945年8月,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合影 . 4.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照片) . 5. 中国政府网(生平简介、人物评价及主要作品文字资料来源) . 6. 毛泽东对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贡献 . 7.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 . 8. 大事年表文字资料来源(1893-1910年) . 9. 大事年表文字资料来源(1911-1920年) . 10.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 . 词条标签: 人物 , 政治人物 , 政治 , 军事人物 , 历史 毛泽东 毛泽东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爱新觉罗·启星 s 爱新觉罗·启星 周恩来 s 周恩来 毛新宇 s 毛新宇 江青 s 江青 李云龙 s 李云龙 向影心 s 向影心 毛岸英 s 毛岸英 毛岸青 s 毛岸青 朱德 s 朱德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4910845次 编辑次数:21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1-18 创建者:TT爱轩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色女旺旺 初级优质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158
梁任公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手机百科 客户端 网页版 个人中心 收藏84402931 梁启超编辑[liáng qǐ chāo]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男,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生于广东新会市,清光绪举人。[1]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2]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梁启超 外文名Liang Qichao 别 名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新会 出生日期1873年2月23日(癸酉年) 逝世日期1929年1月19日 职 业思想家 信 仰儒学(孔教) 主要成就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代表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父亲梁宝瑛 妻 子李蕙仙 师 傅康有为 儿 子梁思成 性 别男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求学 ▪ 公车上书 ▪ 戊戌变法 ▪ 逃亡海外 ▪ 退出政坛 ▪ 生病逝世 2主要成就 ▪ 赋税思想 ▪ 学术贡献 3人物评价 4个人作品 5家庭成员 ▪ 先祖 ▪ 父母 ▪ 婚恋 ▪ 子女 6轶事典故 7梁启超名言 8后世纪念 9艺术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求学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1890年始受学于康有为。 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同年与其妻李蕙仙结婚。 公车上书 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梁启超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有为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3]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3] 戊戌变法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与康有为一起东渡日本。[4]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 梁启超 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1897年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却仍鼓吹“斥后保皇”。[4]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往还甚密,一致主张革命排满,有孙、梁两派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为会长、梁为副会长。梁遂草拟了《上南海先生书》,由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唐才常等康门弟子13人署名,略谓非行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劝康有为退休,由梁启超等继往开来。康有为阅后大怒,勒令梁速离日本,往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孙中山写了一封信,介绍梁抵美后找孙的哥哥孙眉。檀香山华侨久闻其名,所到之处无不热烈欢迎,踊跃捐助,共筹得“勤王”军费八九万元。[4]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梁启超回国,准备就近指挥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勤王起义,但刚抵上海,即闻唐才常等遇害,起义失败。他在上海停留10日后,南下香港,与陈少白商谈合作,意见比较一致,随后,往新加坡会晤康有为。康有为痛骂他竟背叛光绪帝,倾向革命,梁启超被迫跪下认罪。[4] 逃亡海外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 梁启超先生 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02年11月《新小说》创刊。 1913年,进步党“第一流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退出政坛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生病逝世 1923年春由于妻子癌症复发病逝,梁极为伤悼,此后尿中开始带血。因不愿增 梁启超(1899年) 梁启超(1899年)(2张) 家人之累,秘不告人。到1926年1月,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才同意到德国医院检查。经名医克礼诊察后,发现是尿血症,但始终找不出病原所在。此时的梁启超还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对病情还比较乐观。他在2月9日给长女令娴的信中说:“其实我这病一点苦痛也没有,精神气体一切如常,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什么事都没有,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出一个肾病变.协和医院的大夫检查了好几天,最后判定是右肾生瘤,于是在3月16日动手术将右肾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肾后,尿血仍未能完全停止,协和医生只能做消极性防治,不能做积极治疗。后发现由于实习医生之误,为误将健康右肾切除。经名中医唐天如医治,渐康复。 1927年由于恩师康有为去世,爱徒范静生去世,王国维投湖等大悲之事,梁启超遭受严重打击,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由于他知名度高,当时主要报纸《申报》对他的病情给予了高度关注。1929.01.18《申报》快讯《北平》第7版云:梁启超今日病状弥笃,医生诊断为重病,殆无生望云,(十七日)梁启超病势埀危。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日《申报》第4版刊载《梁启超昨在平病故》一文:北平 梁启超今午后二时病故于协和医院,年五十六,遗骸运广惠寺。梁启超病逝后,京沪之间悼念他的人很多。[5] 2主要成就 编辑 赋税思想 梁启超塑像 梁启超塑像(15张)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学术贡献 1918年与张君劢至欧洲游历,各处讲学。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1896年成书。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 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种。为学无所不窥,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书馆事业,1922年,发起建立“松坡图书馆”,出任馆长。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梁廷灿等人编有《饮冰室藏书目初编》,著录古籍13000余种。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6] 3人物评价 编辑 黄遵宪: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吴其昌: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他并指出,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1935年版,第50页)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7] 毛泽东: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7] 郭沫若: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7] 萧公权:“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7] 4个人作品 编辑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 梁启超像 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7]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 学和佛学。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主要作品:《少年中国说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5家庭成员 编辑 先祖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 父母 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婚恋 梁启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蕙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几位女性。 闺中良友李惠仙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梁启超17岁。在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学海堂苦读4年后,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 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次年夏天,梁启超偕夫人李氏南归故里。 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宽裕,新婚不久的梁启超夫妇只好借用梁姓公有的书室的一个小房间权作新居。广东的气候溽热难当,这使久居北方的李惠仙很不适应。这位生于官宦之家、从北京来的大小姐,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华。梁启超的生母赵太夫人早已仙逝,继母只比李惠仙大两岁,李惠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梁启超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在几个月内,梁启超给她写了六、七封家书,高度赞扬她在清兵抄家时的镇定表现,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并告诉她读书之法、解闷之言,万种浓情凝于笔端。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天涯知己何蕙珍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进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于今已有4年,英文极好,因今天有西洋人参加宴会,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 宾主落座,何蕙珍便挨着梁启超坐下,不时有一股淡香飘入梁启超的心腑。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席间,何小姐颇为活跃,她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尤其是她对梁启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个宴会仿佛成了何小姐与梁启超的对语,而他们两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席将罢,何小姐又将她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并说:"这是我代先生笔战起草的英文中译稿,请先生惠存并予指教。"接过何小姐的手稿,梁启超吃了一惊,他多日的疑惑顿时冰释。原来,梁启超刚到檀香山时,到处奔走演说。清廷驻檀香山领事馆买通了一家当地的英文报纸,不断写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不能回击,只好置之不理。 不料此后不久,竟出现一桩怪事,另一家英文报纸上连载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文字清丽,论说精辟。显然,作者对梁启超的经历和著述了若指掌,但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今日真相终于大白,原来那些为自己辩护的文章,竟都出自眼前这位华侨小姐之手。临别时,何蕙珍含情脉脉言道:“我十分敬爱梁先生,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一小像,即遂心愿。” 数日后梁启超践约将照片赠与何小姐,何小姐亦投桃报李,回赠亲手织绣的两把精美小扇。梁此时已坠入情网,几近痴迷。 不久,一位好友前来拜访梁启超,婉劝梁娶一懂英文的女子做夫人,说这样会给他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帮助。梁启超沉思片刻,随即言道:"我知道你说的是谁。我敬她爱她,也特别思念她,但是梁某已有妻子,昔时我曾与谭嗣同君创办'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不能自食其言;再说我一颗头颅早已被清廷悬以十万之赏,连妻子都聚少散多,怎么能再去连累人家一个好女子呢﹖"又过了数日,何小姐的英文教师宴请梁启超。席间见到何蕙珍,梁启超心情极为复杂,不敢触及敏感话题。倒是何蕙珍落落大方,谈吐自如。分手之时,何小姐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懂”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直接的表白吗﹖梁启超心醉了。他不忍再呆下去,轻轻说了声“珍重”,便连忙离去,其情景有如逃奔。 他在理智上克制了自己,但内心深处的感情却不能自欺。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述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把对何蕙珍的深深爱慕融入诗篇之中,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 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梁启超 梁启超不愿把这件事绕开自己的结发妻子。他在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书中,把檀岛奇遇说与李惠仙知。在信中,他煞费苦心地讲述著对何蕙珍的态度,表示自己忍痛做出"万万有所不可"的决定。李惠仙读了梁启超的信,自然气恼,她给梁启超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说: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真的喜欢何蕙珍,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如真的像你来信中所说的,就把它放在一边,不要挂在心上,保重身体要紧。 李惠仙要把问题交给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去处理,因为她知道梁父是决不会同意他娶小的。夫人此举让梁启超着了慌,他急忙复信,求妻子手下留情,并再三向夫人表白,对何蕙珍已“一言决绝,以妹视之”。信中说: 此事安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勿再提及可也。前信所言不过感彼诚心,余情缱绻,故为卿絮述,以一吐胸中之结耳。以理以势论之,岂能有此妄想。吾之此身,为众人所仰望,一举一动,报章登之,街巷传之,今日所为何来﹖君父在忧危,家国在患难,今为公事游历,而无端牵涉儿女之事,天下之人岂能谅我……任公血性男子,岂真太上忘情者哉。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梁启超最终以理智锁住情感,结束了这场苦恋。促使他做出这种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形势急剧恶化,斗争十分残酷,他已没有时间沉溺于儿女私情。 后来,在梁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蕙珍又从檀岛来北京,欲与之结秦晋之好。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裏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后,何蕙珍也从檀岛赶来,但梁启超仍然婉辞。梁启超的这一做法,对何蕙珍来说似乎有点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报》编辑梁秋水也责备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神奇“小妾”王桂荃 据《革命逸史》所记,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还带来了两名丫环,一个叫阿好,一个叫王来喜,王来喜即王桂荃。阿好脾性不好,又不听使唤,不久便被梁家赶出了家门。而王桂荃则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的喜欢,家中事务甚至财政都由她掌管。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 对于这桩婚事,大概是考虑到有悖一夫一妻制的主张,梁启超从不张扬,尽量讳避。他在信中提到王桂荃时,多称"王姑娘"、"三姨"或"来喜"。只是在1924年,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怀上小儿子思礼,适值临产时,梁启超在写给好友蹇季常的信中,首用"小妾"之称。 但是,梁启超所有的孩子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们管李蕙仙叫妈,管王桂荃叫娘。梁思成后来回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时说,有一次他考试成绩不好,李蕙仙气急了,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他。王桂荃吓坏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搂到怀裏,用身子护着他。当时李惠仙还在火头上,收不住手,鸡毛掸子一下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过后,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温和、很朴素的话教育他,让他好好读书。在复杂的政治激流中,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他头脑中描绘的政治蓝图也由君主立宪制完全转变为民主共和制。1915年袁世凯复辟后,他又站出来反对帝制。梁启超始终追随着时代的步伐,肩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而使他始终无后顾之忧的,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两位夫人。在李惠仙、梁启超去世后,留给了王桂荃9个孩子。 在这之后的岁月裏,王桂荃一人照顾全家上下,梁家的孩子们从王桂荃的身上学得了更多的勤奋。梁氏的9个子女多从事科学工作,并涌现出三位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在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的前身)首届院士,航太专家梁思礼1993年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8年,85岁的王桂荃,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与世长辞。她是中国寻常女性的缩影,但她又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文革”后,梁家的子女们,在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种下了一棵母亲树,立碑纪念这位培育了数名栋梁之材的平凡母亲。 子女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8] 6轶事典故 编辑 率真与诚恳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杀头:梁启超毅然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而写出了揭露窃国大盗恢复封建帝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 梁启超 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梁启超真诚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梁启超真诚的有趣。黄苗子著《世说新篇》,其中有《梁启超写序》,文曰:“蒋百里先生为著名军事家,但在文化上亦极有贡献。他留德归国后,曾写了洋洋五万言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阅后大为赞赏,蒋便请梁为此书作序。不料梁文思泉涌,序成也是五万字,觉得不好意思,便加写一短序,而把长序改为著作出版,反过来请蒋百里作序。”(摘自《应用写作》)纪念 两次被“掌掴” 章太炎曾在杭州的诂经精舍里师从经学大师俞樾专治朴学(俞樾即后来著名学者俞平伯的祖父)。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炮声把年轻的章太炎从故纸堆中惊醒。 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梁启超和康有为同入京会试,恰逢甲午战争失败,订立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同年三月二十八日(4月22日),康、梁鼓动广东、湖南举人百余人上书都察院,请代奏皇帝拒绝批准条约。四月初,康、梁进而约同18省举人1300多人,开会决定联合上书,四月初八日(5月2日),清廷批准了《马关条约》,事遂中止。这次闻名全国的“公车上书”(公车是应考举人的代称),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光绪二十二年三月,梁启超南下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筹办《时务报》(旬刊)。[4] 梁启超任主笔,他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说群》等一系列宣传维新变法和民权思想的论文,一时风靡海内,广受欢迎。[4] 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认 识了很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梁启超。[4] 擅长笔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报纸《时务报》中担任编辑。但是不久因章太炎发表了多篇反满清的文章,梁启超秉承师意拒不发表,章对此不悦,后因对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发冲突,因康有为自视甚高,将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长素,也就是长于孔子,他门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赐、胜参等,自称水平超过颜回、曾参,章太炎看不过去,一日饮酒数杯对众人称,“所谓长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虏”,此言一出梁启超率数人至章处问罪,梁启超学生先动手欲打章太炎的朋友,并非梁启超被章太炎掌掴。 一次梁启超追随康有为逃日本避难,恰孙中山也在日,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是乱党,拒绝合作,但随着孙中山的反满主张在日本华人中影响日益壮大,康为拉拢孙中山的部下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孙中山放弃原来主张加入他们所谓的勤王运动,梁将孙中山、陈少白等人诓骗到他们的活动之处,忽然摆出香案祭出所谓光绪的衣带诏要孙中山等人叩拜,孙当然拒绝,梁却指使众人不让他们走,陈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启超的衣领轮起左臂就是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一脚踢翻香案扯碎衣带,曰“我乃堂堂炎黄子孙,岂做奴才拜此小丑,尔辈甘为满洲奴者,可鄙!”吓得 康党众人皆退。 慷慨应对张之洞考问 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则锐意改良,欲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期望。张之洞拿着投刺(拜贴),见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刁难:“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高傲无礼,且拒人于千里之外。 梁启超则气度不凡,坦然对出下联,请来人回送张之洞。联文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硬朗,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有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再次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这个下联非比寻常。梁启超将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儒、佛、道三教,以儒为首,天、地、人三才,则人居末位。张之洞以“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的问题刁难,梁启超则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应对,更是余味不尽。既打消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何敢在先,何敢在后”通至儒家中庸之道,表明自己变法维新,追求适度合理,既不是冒进,更不肯守旧。[9] 梁启超 因“四人功课”推掉演讲 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约定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而坊间也有梁启超曾发明3人与5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他的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7梁启超名言 编辑 1、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10] 2、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 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10] 3、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10] 4、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10] 5、心安理得,海阔天空。[10] 6、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10] 7、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10] 8、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10] 9、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0] 10、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10] 11、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10] 12、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10] 13、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10] 14、人生百年,立于幼学。[10] 15、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10] 16、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10] 17、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10] 18、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10] 19、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10] 20、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10] 21、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10] 22、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10] 23、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10] 24、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10] 25、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10] 26、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10] 27、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10] 28、今之机器之用大进,人力可以胜天。[10] 29、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10] 30、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10] 31、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10] 32、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10] 3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0] 8后世纪念 编辑 梁启超故居,有多处,分别位于北京、天津、江门等地。 北京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北沟沿胡同属东城区北新桥地区,在东直门南小街迤西。胡同自北向南沟通大菊胡同和东四十四条,长300多米。明代,称“学房胡同”;清乾隆时称“官学胡同”,宣统时称“北沟沿”,因胡同临近水沟而得名;1949年称“北沟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都胡同”,后复称“北沟沿胡同”。现胡同西侧与新太仓二巷相通,东侧有两条支巷通往小菊胡同。1986年6月梁启超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梁启超故居 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冰室位于河北路46号。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购买周国贤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 新会梁启超故居 位于新会茶坑村故居坐落在美丽苍郁的凤山下,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清光绪十八年夏天,梁启超携同新婚妻子李蕙仙回乡,就居住在书室的偏房,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 2001年又建成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它是由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现了任公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陈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有《饮冰室合集》、《欧游心影集》和《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珍贵典籍,再现了任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使人们对梁启超先生有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故居于1983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原为一座高墙围筑的青砖灰瓦平房,现经扩建,增加了梁的立像和陈列室,陈列室内存放梁部分珍贵的遗物、著作,展出大量梁生平照片及播放梁生平事迹纪录片。[11] 9艺术形象 编辑 李 罔饰 梁启超(《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又名《皇城争霸》) 许正廷饰 梁启超(《戊戌风云》,又名《帝妃爱情》) 张洪睿饰 梁启超(《走向共和》) 张家辉饰 梁启超(《建党伟业》)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辛亥革命 · 1911 护国运动相关人物 四邑 参考资料 1.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求是理论网 .2014-04-17 [引用日期2014-04-17] . 2. 第 25 期 2014—2—21一代奇才:梁启超 .战略网 [引用日期2014-02-22] . 3. 国事天下事:梁启超为何被称为“善变之豪杰”? .战略网 [引用日期2014-02-22] . 4. 梁启超 .广东省情网 .2014-03-10 [引用日期2014-04-4] . 5. 饮冰室主人 .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 [引用日期2012-12-26] . 6. 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年版 . 7. 梁启超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2014-02-22] . 8. 梁启超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2014-02-3] . 9. 梁启超慷慨应对张之洞考问 .腾讯 [引用日期2013-11-13] . 10. 梁启超名言 .励志语录 .2013-7-3 [引用日期2014-10-9]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历史学家 梁启超 梁启超图册 相关作家 纠错 郭沫若 s 郭沫若 巴金 s 巴金 老舍 s 老舍 冰心 s 冰心 沈从文 s 沈从文 徐志摩 s 徐志摩 茅盾 s 茅盾 叶圣陶 s 叶圣陶 相关人物 纠错 蔡元培 s 蔡元培 陈独秀 s 陈独秀 江冬秀 s 江冬秀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615178次 编辑次数:319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今天 创建者:RobinLiang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王集64 初级优质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推广链接 梁启超旧居旁边的酒店-到.. 找梁启超旧居旁边的酒店?先来到到网看看梁启超旧居附近的酒店点.. www.daodao.com 2015梁启超字画交易专业平.. 梁启超字画,首选梁启超字画宝艺,资深鉴定专家团队,提供古董梁启.. www.artbaoyi.com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159
康有为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手机百科 客户端 网页版 个人中心 收藏32171323 康有为编辑[kāng yǒu wéi] [1]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1927年3月31日去世。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康有为 别 名康南海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 出生日期1858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1927年3月31日 职 业革命家 教育家 思想家 政治家 文学家 信 仰建立君主立宪国家 主要成就戊戌变法 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广艺舟双楫》《康子篇》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求学 ▪ 公车上书 ▪ 历史真相 ▪ 戊戌变法 ▪ 逃亡海外 ▪ 晚年生活 2主要举措 ▪ 强学会 ▪ 保皇会 ▪ 创办报刊 3思想主张 ▪ 宪法贡献 ▪ 立宪思想 ▪ 书学思想 ▪ 思想局限 ▪ 康有为的另一面 4轶事典故 5人物评价 6艺术形象 7人物遗迹 ▪ 小蓬仙馆 ▪ 万木草堂 ▪ 康有为岛 8藏书 9碑学书法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求学 康有为画像 康有为画像(2张) 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 小时康有为最早的教师是他的祖父康赞修。1858年3月19日(戊午年)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自幼学习儒家思想,他十八岁时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康赞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学,因此,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学习一段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也不赞成了。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2] 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他二十二岁那年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同年他游了一次香港,使他大开眼界。以后他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3] 公车上书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 康有为 康有为(2张) 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 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这两部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 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谬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在从容不迫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1895年~1898年,康有为积极 光绪帝 地进行了变法实践。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八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 1895年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提出的问题,很受感动。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4] 历史真相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康有为自称得知 康有为肖像 康有为肖像(12张) 《马关条约》签订,在松筠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事实上,这次行动康有为仅有众弟子支持,而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者均为其他人。由于光绪帝年纪较轻,且没有实际从政经验,康有为依靠其激进且不符合实际的改革观点于当年5月底第三次上书,这得到光绪帝赞许。但根据不少学者的看法,康有为在进行政治宣传以及回忆的时候,(最明显如其《康南海自订年谱》)他的做法存在着很多不尊重事实的地方,而且又有很多吹牛造假的现象。而茅海建等不少学者则根据许多文献认为康有为所谓的组织举人联名上书,事实上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但是被康有为的派系不断地涂抹,篡改了历史,并被之前许多历史学家所接受。公车上书实则是由当时的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官发动组织,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5] 。 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 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尚有较大争议。 戊戌变法之初,在康有为的幕后主持下,光绪皇帝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后人称为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后经学者考证,光绪皇帝收到的每笔奏折,全文或摘要皆须送慈禧审阅,在清宫档案中均有详细纪录,因此慈禧对变法内容完全知情。若慈禧不支持变法,戊戌变法不会维持一百天时间。只是因为改革中光绪皇帝身边的维新派官员,鲁莽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激进政策,才导致慈禧发动政变。 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6] 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7] 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8] ”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1897年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1897年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9] ”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10] 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于1897年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与侨商李福基、冯秀石等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简称保皇会。1900年2月11日,清廷下令,严命李鸿章将康有为、梁启超在广东本籍的祖上坟墓尽皆铲平,以儆凶邪。14日,清廷又命闽、浙、广东督抚悬赏10万两,缉拿康有为、梁启超,呈验尸身,亦一体给赏。如愿得官阶,亦必予破格之赏。如有购阅所发报章者,严拿惩办,并将所著各书严查销毁。[11-12]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撰写了两部有关明治维新史的专著。一部是《日本书目志》,丁酉年(1897年)冬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另一部是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日本变政考》,戊戌年进呈光绪帝御览。据日本学者研究,“在大量收集和阅读日本书籍的过程中,他对明治维新的史实进行不少改动和捏造,借以适合中国当时变法改制的需要。这些改动大都和作者所建议的具体变法措施有着密切关系。”[13] 逃亡海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光绪皇帝被软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携仆人李唐于9月20日天未明时离京,从天津塘沽南下逃亡香港后辗转日本、美国、欧洲,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1898年至1913年的16年间,康有为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后游历美、英、法、意、加拿大、希腊、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新加坡、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十二日(9月25日),杨锐之子杨庆昶诣都察院,将密诏上缴光绪帝的弟弟摄政王载沣,请昭雪杨锐,康有为篡改密诏从此真相大白。[1] 1903年,康有为又发起成立了名为中国商务公司的股份制公司,总局设在香港,在广州、上海、横滨、旧金山都设有分局,并先后开办了十余家企业。 1904年,康有为还在瑞典买下了一个小岛,并在岛上搭建了中国式的园林建筑“北海草堂”。据广东省社科院的赵立人研究员考证,康有为花了2.8万克朗买下,又花了7999克朗进行修缮。“房屋虽非广大,但约可供十人居住,而且家具及装饰极其豪华,似乎颇为富裕。”这有点像说一套做一套。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却无钱偿嫖资。久而久之,让妓家知道了,群到康有为所住的客栈索取,康有为觉得很不好意思,就往广东逃。上船之日,各妓家都到船上来找他,搜了半天找不到。开船后,有水手看见船板内有人,大惊,呼众人来看,正是康有为先生。后来,有人写诗讽之:“避债无台却有舟,一钱不值莫风流”。 1918年春夏畅游杭州。这位“圣人”竟“挟妓游湖”,并乘兴做诗一首,开头便是“南妆西子泛西湖,我亦飘然范大夫”。把妓女比作西施,自己比作范蠡,一时被传为笑柄。 康有为泛湖闲游,忽见一位妙龄女郎在浣纱,疑是西施再世。经打听此女叫张光,年仅18岁,尚未婚配。康赶紧托人提亲,张家见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坚决要求和媒人尽力撮合之下,家境贫寒的张家最终点了头。1919年,康有为在上海举行婚礼,亲朋好友尽皆道贺,唯独妻妾儿女均不赞成这门亲事,以集体缺席婚礼相抵制。 晚年生活 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畔,购宅居住,题其宅为“天游园”。后其几个子女在青岛读书时也都居住在此。初居青岛时,有意兴建大学,并拟好大学章程,后因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罢。晚年,为青岛的优美风光写下了不少诗作,其若干诗词刻石已成为崂山景点的组成部分。 关于康有为的生平事迹,虽然诸多历史学家已写下了许多专著,但对于他在1916年秋至1927年春这段时间里,曾一度超脱世外,遁身茅山的往事,却至今鲜为人知。 应该承认,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其晚年政治上趋于保守。[14] 辛亥革命以后,康有为从海外归来,心情抑郁,但仍未能忘情政治。他一面组织“孔教会”,发起“定孔教会为国教”的活动,一面又千方百计地与盘踞在江苏的张勋等人保持密切联系。 1916年夏,有位茅山道士到上海找到康有为,邀请他到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茅山一游。康有为对于那位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仰慕已久,故欣然前往。他到茅山后,住在乾元观,并将当初陶弘景住过的萃黄馆改为宰相堂。后来,他又在华阳洞口书写了“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逃臣康有为”的对联,自喻身居 成深山,胸怀国家之志。这次他 在茅山住了将近一年时间。张勋复辟的丑剧仅上演 了12天,就匆匆收场了。康有为遭通缉,潜逃上海,此后又长期隐居茅山。[15] 1927年3月29日,康有为去一位广东同乡家中作客。回家饮了一杯柠檬红茶,腹痛如绞,请了两位医生诊断,一位日本医生断为食物中毒。苟延残喘20多小时,于1927年3月31日(阴历二月二十八)清晨5时断气。据说死时七窍溢血,尸体不僵。 1927年康有为逝世,正值北伐军进入江浙,张静江任浙江省主席,曾以康有为系“保皇余孽,占据公产”封闭一天园。虽托人说情,也未有结果。抗日军兴,杭州失陷,二姨太梁氏亲生的子女三人,将一天园出售,从此风景绝佳的一天园逐渐湮没。[16-17] 2主要举措 编辑 强学会 强学会 为了组织和发展维新派力量,1895年9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成立之后,每三天举行一次例会,相互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这就惹怒了李鸿章等人,他们下令封闭了这个学会。在这个学会被封闭之前,康有为已感到形势紧张,于同年11月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不久也被封闭。光绪二十一年(1895),偕梁启超参加会试。路过上海时,兴中会重要成员陈少白登门造访,共议时局。会试期间,中日甲午战争已近尾声。同年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康有为闻讯极为愤慨,三月二十八日,同梁启超等鼓动广东、湖南举人百余人上书都察院,请代奏皇帝拒绝批准条约。随后,各省举人亦相继上书。四月初,康约同18省举人1300多人 梁启超 ,开会决定联合上书,会上公推康有为起草,康用一日两夜的时间,起草了1.8万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请求光绪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但四月初八日(5月2日),清廷批准了《马关条约》,于是群情涣散,书未递上,但这一行动在知识界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称“公车上书”(公车是举人进京应考的代称),它标志着维新思潮渐变为政治运动。四月初九日,会试发榜,康有为中进士,次日授工部主事,但未到任。五月初六日(5月29日),康有为第三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具体步骤,谓自强雪耻之策有四: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其中包括了选举“议郎”,实行议会政治建议。这次上书,光绪帝极为嘉许,将康有为与一些高级官员奏折一起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又下诏督促各地筑路开矿,鼓励私人办厂。闰五月初八日(6月30日),康第四次上书光绪帝,更明确地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但为守旧大臣所阻,未能递上。他由此感到变法要成功,必须在王公大臣中开展宣传,遂于六月二十七日(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称《中外纪闻》),每期印2000份,分送朝官。七月,筹设北京强学会,得到光绪帝和帝师翁同和的支持。九月,赴上海,设上海强学会,翌年一月,返穗为母祝寿,其后仍在广府学宫万木草堂讲学,他撰写多年的《孔子改制考》完稿,该书借“素王改制说”把孔子描述成“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又附会《春秋公羊传》“通三统,张三世”之说,认为历史发展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不断改革进步,以此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18] 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占胶州湾,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1898年3月,康有为在北京又组织了保国会。在成立大会上,康有为慷慨陈词,说:“二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来日方长,何以卒岁?”康有为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保国会员很快发展到数百人。这就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惧和诽谤。有人上书大骂保国会是“名为保国,势必乱国。”有的人还上书弹劾,准备对康等进行查究。只是光绪皇帝说了“会为保国,岂不甚善”才算作罢。不过从此以后,保国会的活动也就很少了。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组织学会,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动员了群众,扩大了变法维新的影响。[19] 保皇会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不忘改良,组织起这个改良派政治团体。康有为任会长,梁启超、徐勤任副会长。以保救光绪、反对慈禧和抵制革命为宗旨,陆续在美国、墨西哥、中美、南美、日本、南洋等地建立组织,共建总会11个,支会103个,设总部于澳门。以澳门《知新报》和横滨《清议报》为喉舌,宣传君主立宪。[20] 创办报刊 康有为的中外纪闻 改良派还通过发行报刊进行舆论宣传。1898年强学会成立时,康有为就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当时许多官员都能看到,一时在朝廷内外影响甚大。同年,康有为又在上海组织发行了《强学报》。改良派通过报纸,动员力量,扩大了自己的阵地。[21] 3思想主张 编辑 康有为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康有为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22] 宪法贡献 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到戊戌变法以前,中国的封建制度存留长达4000余年,不可谓没有法,也不可谓没有“依法治国”,但是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引礼入法,以家族为本位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当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相继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权概念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之时,中国仍然是一个皇帝“口含天宪”,君权至上的社会。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在专制政体下,“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而立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因此,“宪法”就是“维新之路”。早期出国留学或出使海外的中国人,也曾经提出应当改革内政、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但往往是简单的制度引介,没有意识到宪法限制君权、对抗封建专制的作用。自康有为提倡君主立宪以来,直至清末立宪,虽然历经共和制、帝制以及民主、专制政体之反复,历任政府无不以立宪为立国之开端,无不以宪法记载一国政治的基本原则,这未尝不应归功于第一代倡导依宪治国者。 2. 主张君主立宪 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他认为君主权威无限“大背几何公理”,主张“立一议院以行政,并民主亦不立。”又说,“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今此立法权归于众,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于人道矣。”由此,康有为在中国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 康有为对立宪模式的选择在戊戌变法前后有所变化。戊戌变法以前,他提倡集权制的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和德国。但是戊戌变法之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类似于英国。戊戌变法时期,他认为“变法”应“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前者意在强调其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后者则指日本明治维新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直到1906年《法国创兴沿革》中,康有为还分析说,(法国与日耳曼)两国之创同时,而强弱异形于后,这主要是看君权是否能够集中而决定的。 3. 提倡权力制衡 合议与分权是在传统方面或理性方面对于集权统治进行限制的特别手段。它们共同促成了现代行政管理和立宪政治。作为世界宪政史最为恢宏的一幕的法国大革命,就曾经明确提出:“凡分权未确立、权利无保障的国家就没有宪法”。康有为很早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在戊戌变法之前所撰写的《实理公法全书》(1888年前)当中,康有为从几何原理出发,认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内。”他认为:“以一顺一逆立法,凡使地球古今之人,有彼能逆制人,而人不能逆制彼者。则必有擅权势而作威福者,居于其下,为其所逆制之人必苦矣”。在代御史宋伯鲁草拟的《变法先后有序,乞速奋乾断以救艰危折》中,他又具体指出了三权分立的主要内容:“泰西论政,有三权鼎立之义。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夫国之政体,犹人之身体也。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为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而后体立事成。”同时,他反对机构设置重叠,认为中国之弊“在治地太大,小官太疏也。” 4. 民权思想与政治观 在康有为之前,中国虽然有“民本”思想,但是却没有民权思想。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权观,强调公民自治。 在《万身公法书籍目录提要及实理公法全书》中,康有为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民权观。他认为,人生来平等,同时又充满差异性,这些充满差异性的人是独立的,有自主权,应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对此进行规范。他不但主张长幼平等、朋友平等(治事门、论人公法),甚至认为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在该书的君臣门实理中,他论述道:“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把君主比作契约关系中的见证人,而不是以往以君主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合法性来源,这在当时是一大思想进步。 5. 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以公民自治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他认为:“中国地方之大病在于官代民治,而不听民自治”,“立法之意但以为国,非以为民,但求不乱,非以求治。有大官而无小官,有国官而无乡官,有国政而无民政,有代治而无自治”。康有为所主张的地方自治,类似于“古者之封建也”,“但古者,乱世封建其一人,则有世及自私争战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今者升平封建其众人,听民自治,听众公议,人人自谋其公益,则地利大辟,人工大进”。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参照系,即“因乡邑之旧俗而采英德法日之制”,以“万人以上地十里者为一局,或名曰邑,l等具体设计。在当时,地方自治的提出是与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形式相对立的。地方自治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减轻中央负担,并且在促进地方政治清明的同时形成对中央行政的牵制力量。不但如此,地方自治的基础是民治,这与中国历代的割据式自治或绅权和族权维持下的地方自治具有质的区别。从中国的法律和行政管理的传统看,维持国家秩序的规范当中不乏“治官之法”和地方规范,然而其出发点乃是“治民”而非“民治”。以“民治”为目标的地方自治始自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派的启蒙。[22] 立宪思想 康有为早年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儒家学说到佛学、道学,再由佛、道之学到西学的曲折过程。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康有为自幼即开始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 由于坚持儒教正统,康有为有意识地摒弃了盛行于近代西方国家的某些民主观念。例如,他从中西文化渊源的不同出发,指出:“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焉:一曰势,一曰俗。二者既异,不能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虽然他当时主要是为了批评“中国秉礼而日弱。泰西尊贤而能强”,但终究认为“幸先圣之学,深入于人心,故时清议能维持之朝居矣”。 康有为保守主义立宪思想的第二个来源是其“同治情结”,这是中国的王党主义。在《七十赐寿谢恩折》(1927年)中,康有为称:“臣海滨鄙人,文质无底,虽十三世为士,而门非华腴,既四十岁而无闻先帝择臣于侧陋冗散之中,咨臣以变法自强之业,谕臣专折奏事,由是感激,竭尽愚忠。”此后,当梁启超企图与革命党合作时,康有为强烈反对,指责梁启超辜负圣恩。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仍然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一种自我“革政”,并未上升到革命。如果说“制度局也罢,懋勤殿也罢,都是百日维新时康有为借以寄身,借以参与到清中央政权中去指导变法的机构”,那么在辛亥革命之后,帝制既已被推翻,他仍然坚持维护君主的利益,直至策动复辟,则充分表现出其保守的一面。[23] 书学思想 后人了解康有为,大多基于“戊戌变法”。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 康有为书法 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继阮元、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的事业成就涉及多方面,皆有惊人建树,仅著述就有 康有为书法 绮云楼 700多万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辑成《南海先生诗集》。代表诗篇即《出都留别诸公》5首,其中对国家危亡命运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先河。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和《欧洲十一国游记》等。然而多年来,很少能见到康有为著作的全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不仅出版了全集,而且还出版了奏议、家书、政论、未刊遗稿等,身后备极哀荣,而学贯中西、放眼世界的康南海则受到很冷遇。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开始周游列国。当今在瑞典惊现“康有为岛”,足以见证他游历之广,康有为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中伟大的旅行家之一。吴昌硕曾给他刻一枚印章:“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他周游列国的经历,拓展了他的胸襟与学识,这在近代知识分子当中是屈指可数。而在他的学生中,梁启超、王国维、徐悲鸿、刘海粟和萧娴等,在文艺领域内都有建树,说明康有为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康有为以晚清书法巨子身份,对帖学一系作全面否定,大肆鼓吹“尚碑”意识,造就一代新风,提出“卑唐”,将有唐数百年来书家创作一笔抹杀,终觉太过偏激。大凡有成就的理论家很难成为创作大家,因为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相矛盾对立的一面。理论需要冷静的逻辑分析,创作需要发自心胸的激情,理论强调公正,创作必须“偏激”,才能显现个性的建立。自古以来,像孙过庭、苏轼和米芾这样的理论实践均有极高造诣的双栖人物极为少见。康有为振聋发聩的理论是为自身创作服务立言。以他在政坛上曾经叱咤风云而最终遭惨败流亡的情况看,以胸中郁勃不平之气作书,不会倾心于柔媚一路的赵董一流,也是情理中的事。况且在他出生之前,碑学的发展已是风起云涌。康有为不能容忍帖学的存在,即使象赵之谦这样以帖写碑的人都逃脱不了频频讥讽,而他却对张裕钊则大加称赞,不惜抬举到“国朝第一”的高度,他的偏激之处由此可见,同时也说明,他的偏激也造成了很多的失察之处,但必须辨证地看,正是他的偏激使碑学发展达到了崭新的历史高度。 就康有为的创作而言,对《石门铭》和《爨龙颜》用功尤深,同时参以《经石峪》和云峰山诸石刻。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就创作形式上来说,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不似晋、唐欹侧绮丽,而是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也有人认为这是表面上虚张声势的火气,潘伯鹰先生评说康有为的字“象一条翻滚的烂草绳。”认为康有为线条没有质感,滥用飞白,显得很虚浮。康有为在笔法上力倡圆笔,反对方笔,这是造成他笔法单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常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提按不是很明显,线条单一,缺少变化。粗笔时见松散虚空,不够凝敛紧迫,当是一病。用墨上缺少变化,表现形式不足,起笔饱蘸浓墨,行笔中见飞白,仅此而已。从他的中堂作品来看,章法方面落款常有局促之意,这是对帖学否定所致,实质上他早年日课,还是以欧虞为主的。 [24]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发动了近代书法领域内的一场深刻的“变法”运动。相比较而言,他的书法创作胜过阮元和包世臣,但就他自身而言,创作和理论成就相比,还是有段差距,他并不是最杰出的碑学实践者。[25] 思想局限 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分,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就宪法的来源看,立宪主义包括立宪的价值学说和立宪的规范形式两方面,其中宪法的价值尤其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伴生。它是一个“新开端”,反映的是新生的获得胜利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康有为的立宪理想则是从社会进化论出发,希望调和君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减缓新生力量对封建专制的冲击,维护旧体制。因此,康有为对宪法的理解是有内在矛盾的。中国唯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二年而成效著”。康有为一直称赞西方的代议制,但是他主张设立的制度局、集意院、懋勤殿等都属于君主的智囊机构,而不是民选机构。不但如此,议院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机构,是作为封建君权的对立物而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的。然而,康有为和当时中国先进的思想家往往是从“通下情”的角度来认识其作用的。这样一来,议院的设立并不否定封建君权,相反倒成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的有效机制。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宪政实践的诸多两难困境。[26] 康有为的另一面 茅海建先生根据以往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验,原计划用十年或稍多一点的时间来研究戊戌变法这个历史课题。但当他深入档案,在一番“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查资料”之后,发现这个课题需要做的工作远远超出了他的预计。由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述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其著述中存在诸多作伪,理清真相是历史研究最基本的步骤,真相不清遑论评价借鉴。尽管在茅海建之前的诸多学者已经取得了非常多去伪存真的考证工作,但由于前人研究档案的条件局限,研究大陆档案或不熟悉台湾档案,研究台湾档案或不熟悉大陆档案,因而在诸多关键性的事件真相的考证上面存在诸多不足。茅海建先生以坐冷板凳的精神,在浩如烟海的档案里面寻求解读历史真相。尽管有人怀疑他陷入了以考证为历史研究的窠臼,但从他已发表的这几部研究戊戌变法的著作来看,均属于带有问题的考证,所考证的具体历史事件对于研究戊戌变法这个大的历史事件均是有意义的,而非为了考证而考证。 如果说茅海建之前发表的三部戊戌变法研究论文集、专著(《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和《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是从正面研究戊戌变法的来龙去脉,其聚焦点集中在康梁两人行动、思想、著述上面,那么《戊戌变法的另面》则是站在康梁以外,特别是张之洞一派对康梁变法派行动的描述和看法。从茅海建对中国社科院近史所图书馆所藏的“张之洞档案”的解读,不仅有助于理清康梁著述作伪的痕迹,还可以看出戊戌变法中,主张变法却又与康梁分属不同政治派别的张之洞这一派的观点和行动。 历史学家陈寅恪言及戊戌变法的思想源流曾说,他的先人陈宝箴、陈三立的政治思想和源流与康梁不同: “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据是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寒柳堂集》) 学术界对此说法有多次引用,也证明张之洞、陈宝箴这些在朝握有实权、有实际行政经验的变法派与康有为托古改制、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变法派存在本质区别,但一直以来对这种说法就没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辨析,而茅海建先生则从“张之洞档案”的解读中,让我们更清晰和具体的看到了这两个变法派之间的区别。 张之洞一开始对康有为思想就存在猜疑,在张之洞入股强学会的时候就曾派人劝康放弃今文学“孔子改制”的学术思想,随后“强学会”报刊用孔子纪年更加引起了张之洞的警惕,康有为认为西方有教权,用基督纪年,中国要模仿西方所以也需要树立孔教,用孔子纪年,但这种书呆子的见解和做法,引发了张之洞的极大反感,张之洞作为一个政治高度敏感的老官僚,疑心康有为有“保中国不保大清”的立场,加上康有为鼓吹开议院和“民权”(指官民上书),被张之洞误解为提倡民主选举,意图颠覆帝制。学术思想、变法思想的差异,加上康梁背后鼓吹的激进式变法行动,使张之洞、陈宝箴等变法派官员对之产生敌视和对抗。从康梁变法派得不到朝廷内部改革派支持,反而得到敌视这一点来看,可知康有为等人完全不懂政治斗争的策略,也对高层政治一无所知,但为什么康梁竟会成为当时乃至今天大众心目中的变法派?我认为康梁虽然不懂政治为何物,但他们能成功的关键乃在于继承了广东人善于经商做生意的传统,实际上康有为的所作所为无不带有做生意的投机心态(如由康领导、因迟到而流产的联省上书),他用做生意的智慧弥补了政治经验和智慧不足。 早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就曾与澳门商人何连旺合作,向朝廷兜售“巴西移民”计划,但李鸿章以巴西政府未提出要求为由拒绝了,因为之前就发生过很多华人被“卖猪仔”到巴西,沦为种植园奴隶的诸多悲剧,清政府于是下令禁止了此类招工行为。茅海建从现有档案研究发现,康有为的所谓“移民计划”其实是“运民计划”,其中对华工权益并没有任何保障方案和计划,何况澳门商人何连旺家族本来就是靠“卖猪仔”发迹的奸商,“康圣人”的这个移民计划极有可能就是一单“卖猪仔”的生意(详见《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从“张之洞档案”可以看出,康有为对陈宝箴在湖南变法的态度经历了几次变化,最开始他赞赏陈宝箴聘请梁启超到湖南讲学,到后来张之洞、陈宝箴排斥梁启超派在湖南的政治活动,康有为转而对陈宝箴变法持批评态度,再到变法失败流亡海外,康有为派又转而对遭遇政治迫害的陈宝箴持赞誉态度,并把陈宝箴作为“吾党”同志加以宣传。康有为对陈宝箴态度的变化均取决于个人政治态势的变化,他通过丑化慈禧、塑造朝廷顽固派来达到宣传个人受难的政治形象,为了博取海外华侨的同情和捐款,他不惜出卖光绪帝,伪造光绪密诏,把他自己策划失败的“围园杀后”计划说成是光绪帝的密旨,这种下流的手段堪称他经营革命事业的一绝。康有为后来流亡海外之后不但没有穷困潦倒,反而变成大富翁,很大程度上也是他这种善于做生意的才能的结果,他带领全党下海经商,拉拢同情他政治遭遇的华侨,利用侨乡优势,合伙经营报业、出版(科举考试教辅教材)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政治对于康有为来说也更像是一盘大生意。 甲午战败对清朝是一个巨大的改革契机,朝野内外都有改革的呼声,戊戌变法具备历史的必然性。当时清廷具备现代化知识、视野,又具有行政经验、最适合领导改革的无疑是李鸿章,但他已经背上了“卖国贼”的恶名,身败名裂的人不可能做政治领袖。李鸿章之外最适合领导改革的是张之洞,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偶然性,他和大清国都错失了一次自改革的机会(详见《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茅海建先生研究到这个地方不禁慨叹“可惜不是你”!假如是张之洞入朝为相辅佐光绪帝进行变法,或许戊戌变法的结果会大大不同。张之洞、陈宝箴所代表的稳健改革派没有成为戊戌变法的主流,而康梁的乌托邦式激进改革方案却成为主流,并彻底断送了这个大好机会,这就是历史,没有“假如”。[27] 4轶事典故 编辑 1898年光绪皇帝准备召见康有为。但由于反对变法的大臣从 谭嗣同 中设置障碍未能成功,光绪皇帝下令说,以后康有为如有奏折,即日呈递,不得阻拦。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五天以后,光绪皇帝正式接见康有为,并赏给六品衔,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同时给他以专折奏事的权力。梁启超、谭嗣同也都在政府中任了职。这样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总算参与了变法维新的机要。在三个来月的时间里,他们根据皇帝的授意,发布了不少实行新政的诏书,如设立学堂、提倡一定的言论自由、奖励发明创造、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等。 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像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等人手里。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时候,反对派发动“戊戌政变”,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变法,前后共一百零三天,又称“百日维新”。[13] 5人物评价 编辑 康有为是参与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5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他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较低,这是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一曰: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28]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深刻地指出:“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举宪法的旗帜对封建专制进行质疑和挑战的学者和改革家。虽然他的改革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作为近代中国宪法思想启蒙的第一人。正如卡西勒在评价欧洲的思想启蒙时认识到,从历史上看,尽管启蒙哲学热衷于进步,并力图粉碎旧法律的框架,建立新的人生观,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却是屡屡返回那些哲学的老问题上去。这种一方面和近古和现存的秩序作斗争,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回到古代思潮和问题上去的两重性同样可以用来理解康有为在宪法问题上的局限性和进步性。进一步来看,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移植和借鉴国外的法学经验,并兼顾该国国情的思路,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因为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论性劝学长兴记,万木草堂立学规。人类公理大同书,不忍为仁孟子微。”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29] 6艺术形象 编辑 戊戌风云 《戊戌风云》,又名《帝妃爱情》,修宗迪饰康有为。其中《戊戌风云》正是围绕康有为这条主线将故事展开的。 《走向共和》孙宁饰康有为。[30] 7人物遗迹 编辑 小蓬仙馆 小蓬仙馆 小蓬仙馆是何人所建,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道教羽士集资兴建。一说是康有为的祖父所建。尚有一说是曾任两广总督的叶铭琛奉父命所建。据有关部门和人士近几年的考证,小蓬仙馆应是康有为的祖父所建,以仙馆为名乃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以示高雅脱俗。清同治六年(1867)左右,年幼的康有为曾在此读过书。小蓬仙馆现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广州市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31] 万木草堂 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 养变法人才,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1892年,万木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氏宗祠(今广卫路附近)。1893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32] 万木草堂是康有为讲学之地,梁启超曾求学于此,本是丘氏宗祠,也是清末岭南三大诗人之一的丘逢甲族人祭祖、授课之地。康有为开学收徒之时借用了此处。百多年后,两位岭南文化界的巨匠,以一种独特的形式重逢。从万木草堂向北稍走约10米,就是广州城的主干道中山路。不过人们路过时,恐怕多数没有注意到在这条小巷中藏着这样一处低调的小建筑群。广州类似这样藏在小巷子里的重要文化遗产还有不少。 康梁师徒木雕 草堂创办之初,康有为就主张“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理”。草堂的命名,就含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万木草堂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康有为在这里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由于课程设置和授课方法的新颖,以及康有为的宏学,让来试听的梁启超一听倾心,放弃了在另一所书院的学籍,投入康氏门下。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一个新的并称——康梁。 1891年3月,康有为撰写了《长兴学记》作为万木草堂学规,以《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纲,对学生施以德、智、体教育。由于万木草堂明确提出中体西用为办学宗旨,而且采用中西并重的教育内容。对当时的书院教学影响很大,后来梁启超在湖南主讲时务学堂时,基本上因袭了万木草堂的办学精神。[33] 康有为岛 1898年[34]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开始周游列国。1904年,康有为来到北欧国家瑞典,被这里的风情吸引,他 瑞典的“康有为”岛 在游记中形容瑞典的美景时写道:“瑞典百千万亿岛,楼台无数月明中……岛外有湖湖外岛,山中为市市中山……欲徙宅居之。”他买下斯德哥尔摩东南沿海的沙丘巴登(意为盐湖浴场)地区的一座小岛,并在岛上建起中国式园林,取名“北海草堂”,直到1907年才离开。   在瑞典生活期间,康有为走访了城镇乡村,参观了监狱和贫民窟,闲暇时到歌剧院、皇宫和公园走走。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斯德哥尔摩的露天博物馆斯坎森,他译为“思间慎”。这里有100多个瑞典各地的民俗建筑,依天然地形而建,体现了人文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园林之美。   100多年过去了,“北海草堂”在波罗的海寒风的侵蚀下,早已湮没难寻,但北欧的华人为了纪念康有为,习惯把该岛称为“康有为岛”。 8藏书 编辑 康有为·蒙汉良篆刻 光绪十七年(1891)在广州设“万木草堂”,宣传西方政治文化,又多聚书,多为普通之书及西学书籍。与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戊戌之变,其家被抄,其藏书移广雅书院。《广雅书院藏书目》对其所藏书均有著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在日本亦搜集图书,撰《日本书目志》15卷,分15门,每门各分子目,数项至数十项不等。自海外回国后,政治上趋于保守,反对孙中山民主革命。曾与张勋一道策划复辟帝制。其学术成就颇高。所藏书初贮于“云衢书屋”,后移至“万木草堂”、“万木楼”中。民国后,在上海又建有“天游阁”藏书楼。据《南海珍藏宋元明书目》所载,计有宋刊14种,428册;元刊9种;明刊232种,共5万余册。又收有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旧藏及新购新学、西学之书,数逾万册。藏书印有“御赐天游阁”、“南海康氏万木草堂珍藏”等。去世后,所藏书大部分分别归于广西大学图书馆、镇江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1] 9碑学书法 编辑 在中国近代书法史上,康有为首先是以其宏富而鲜明的书学理论夺得一席之地的 康有为书法 。他的书学论著《广艺舟双楫》在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之上加以扩充阐发,主旨是提倡、推广碑学,攻击、抑制帖学。这一立场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其原因在于:帖学发展至近代已走向一味求媚、不避靡弱的边缘,康有为虽身处其中,却由于见闻甚广,故而心游万仞,从帖学中挣脱出来,振臂一呼,便很快赢得了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加之金石考据之学大兴,于是碑学盛极一时。依康氏分析,当时“尊碑”的原因是:“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 康有为在书学理论上虽持见多有偏激,但其对碑学的阐幽发微、探 康有为书法 赜索隐是他人无可比附的,故其贡献也是值得后人肯定的。然他的创作实践并未能像他的思想—样光芒四射。他认为“古今之中,惟南碑与魏为可宗”,并列出其“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有论者以此为坐标比照康氏本人的创作,谓其心有余而力稍逊,仍未能摆脱早年的帖学窠臼。康有为书法早年学王羲之、欧阳询、赵孟頫,后从学朱九江,宗法欧阳通、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又力学张芝、索靖、皇象章草,后又转学苏轼、米芾、钟繇等,自谓执笔用朱九江法,临碑用包世臣法,用墨浸淫于南北朝。由此可知,碑学的养分他只吸收了—部分,其他均是杂糅诸家而成。[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辛亥革命 · 1911 参考资料 1. 康有为曾篡改“光绪密诏” .中国档案资讯网 .2012-3-19 [引用日期2014-02-8] . 2. 《清史稿·卷473》康有为传:“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3. 《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登科录玉音》:(二甲四十六名)康有为, 贯广东广州府南海县民籍, 荫生。曾祖健昌, 祖赞修, 父达初。癸己科乡试第八名, 乙未科会试第五名。 4. 年度事件:公车上书 .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4-02-2] . 5. 茅海建 .《近代史研究》--《“公车上书”考证补》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 6. 雷家圣 .《力挽狂澜 戊戌政变新探》 .台湾 :Hodder Paperback ,2004 年12 月 . 7. Timothy Richard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Hardpress Publishing ,2013年1月28日 . 8. 杨崇伊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折 .北京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 9. 杨深秀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折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 10. 宋伯鲁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折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政治人物 , 学者 , 历史人物 康有为 康有为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谭嗣同 s 谭嗣同 格罗娅·萨莫维尔 s 格罗娅·萨莫维尔 戊戌六君子 s 戊戌六君子 袁世凯 s 袁世凯 民国四大才女 s 民国四大才女 梁启超 s 梁启超 李鸿章 s 李鸿章 爱新觉罗·启星 s 爱新觉罗·启星 李云龙 s 李云龙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612939次 编辑次数:261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3天前 创建者:wiki爱好者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爱小咸鱼 初级优质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160
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中文名羁縻政策 时 间秦朝 属 性地方统治政策 作 用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 目录 1含义 2历史渊源 3具体内容 1含义 编辑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2历史渊源 编辑 就湘鄂西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该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秦昭王与巴人盟誓,“秦犯夷,罚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秦统一天下仍以“巴氏为蛮夷君长”, 统领旧地。汉高祖时,“酉、辰、巫、武、 沅等五溪”之地,巴氏五兄弟“各为一溪之长”(《十道志》)。因“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 ……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史记·律书》)。经历隋朝至唐代,羁縻发展成为制度,正式推行。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专此下诏:“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 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朕祇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与和亲 。”(《册府元龟》卷174)自此,确立了“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使在“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的羁縻府州制度得以推行。 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激烈,少数民族地区各土著首领在羁縻州的基础上,趁中原各国相互征战之机,亦相互攻伐,以大并小,以强吞弱。一些强宗大姓扩张势力,逐渐脱离中央王朝的控制,成为地域性封闭的独立小王国。 宋朝统一全国之后,顺应了五代时期形成的这种情势,摄唐制并使羁縻政策更加完善,“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并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成为宋王朝统治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作为整个治国安邦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政策在土家族地区有其自身的内容和特点。 3具体内容 编辑 羁縻政策的原则是: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 (一)“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疆域往往以某一大姓所形成的自然区域来确定,这一区域既可以划为一州,也可立为数州,故地域比当时的边郡要小得多。仅在土家族地区就设置了八十七个羁縻州。就鄂西而言,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施州归宋,曾设清江郡军事,以后置羁縻州郡于清江南境。施州初属江南西道,后属夔州路,辖清江(恩施)、建始二县,在施州南部,还设有安定州、高州、顺州、富州等小羁縻州(《宋史·读方史舆纪要》)。宋仁宗时于来凤置散毛宣抚司,巴东郡设巴东安抚司。这些羁縻州县,“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再小者为峒”。与“即其部落列置州县”相适应,各州刺史及属下峒主、头角官等,均由原部落首领担任。即以“巴酋长子弟,量才授仕,置之左右”(《资治通鉴》卷188)。首领均须得到朝廷任命,并世袭官位。 (二)军事上,羁縻州可保留有本部兵马,即所谓的义军、土军、土丁等。朝廷赐民族首领以军事首领头衔。其兵马主要是“慎守封疆”。土丁、土兵是一种寓兵于农的组织,平时为农,战时出征。朝廷从土家族中选出一定土兵,量给土地 ,平时耕种,不纳赋税,就地参加军事训练,轮番在边砦守戍,必要时调用以征伐不服统治的少数民族首领。咸平年间“生蛮叛”,宋朝廷征调高州土兵讨伐,擒“生蛮”六百六十余人,夺回汉人被俘者四百余人。天圣年间,下溪州刺史叛,又令高州刺史率土兵搜捕。类似这类对少数民族的征伐,不调朝廷一兵一卒。 (三)立柱结盟,划界定约。为防止各族首领反叛,宋朝地方政府常与各族首领订立盟誓,刻在铜柱和石柱上。据《施南府志》记载,在施州南二百七十里立咸平石柱,在施州南三百里立天圣石柱。每次盟誓,有盟主,监盟执行,均受誓主约束。 (四)经济上,王朝给土著各族施以小利。放松或解除土、汉贸易的“监禁”,如“施州蛮” 要求以粟易盐,即“诏以盐与之,且许其以粟易盐”。而土著“又以金银倍实直质于官易粟,官不能禁”。(《宋会要辑稿》)宋王朝对各族首领的贡赋要求不苛,土地、户口均不入户部,但作为朝廷命官的各州首领,则要定期向朝廷纳贡。贡物只是当地名贵土产,而对朝贡者往往以重赏。“贡方物者,人赐彩三匹,盐二十斤;无方物者,人彩二匹,盐半。”其进上首领,即加赐银两(《宋会要辑稿》)。朝廷常常用“因罪绝贡”作为对羁縻州首领的惩罚,因此纳贡显然是政治上一种臣服的标志。
161
尔朱荣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手机百科 客户端 网页版 个人中心 收藏35891 尔朱荣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尔朱荣(493—530年11月1日),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契胡族,北魏末年将领、权臣。早年袭承父位担任契胡部第一领民酋长,是很有地位的部落贵族。后招兵买马,力量发展壮大,北魏统治者笼络他镇压农民起义。尔朱荣于乱世中南征北战,逐渐弄清北魏的虚弱,加之自己势力的不断强大,最终得以挟帝自重、权倾天下。最终由于骄横跋扈,为北魏庄帝所杀,年仅三十八岁。历史上尔朱荣骂名滚滚,被归入奸雄行列,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肯定。 中文名尔朱荣 别 名天宝 国 籍北魏 民 族契胡 出生地北秀容(今山西朔县北) 出生日期493年 逝世日期530年11月1日(九月戊戌日) 职 业大都督,天柱大将军,大丞相 主要成就平定六镇兵变,击退陈庆之北伐 掌握北魏军政大权 相关事件河阴之变 评 价功高孟德,祸比董卓 目录 1人物生平 ▪ 乱世崛起 ▪ 河阴之变 ▪ 邺城之战 ▪ 血溅宫廷 ▪ 偷袭黄河 2盖棺论定 3史籍记载 4家族成员 ▪ 家世 ▪ 妻子 ▪ 子女 1人物生平 编辑 乱世崛起 尔朱荣 (493-530),北魏末年枭雄,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尔朱荣的先代一直居住于尔朱川(今山西北部)这个地方,因此以居住地为姓氏。尔朱氏乃是‘契胡’中的一支,亦即后赵的石勒,石虎同出一源;再往上溯源,他们先祖乃是来自中亚的伊兰人。尔朱荣的历代先人都是部落酋长,到了北魏孝明帝时,这个位置落到尔朱荣头上。尔朱荣自幼聪慧机敏,遇事甚有决断,更稀奇是肤色白皙,容貌俊美。[1] 尔朱荣承袭了父爵之后,正赶上北魏兵乱四起,尔朱荣见“四方兵起”,趁机“遂散畜牧,招合义勇,给其衣马”,发展自己的势力,组织了一支坚强的契胡军队,借着为朝廷效力的机会,逐步建立自己的霸业。其崛起的过程和早期的曹操极为相似,双手沾满了起义军的鲜血,他的对手有入寇的柔然,有并、瓜、肆叛乱的胡人,但主要还是在镇压六镇起义过程中不断壮大的。期间他广络人才,在镇压之后的降兵中,“擢其渠帅,量力授用”,使‘新附者威安”,如高欢、贺拔岳、侯景、宇文泰等人,都是从降兵中收罗起来的将领,后成为尔朱荣的得力将帅。此时的尔朱荣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地域性的军阀,他在等待机会,要控制北魏的洛阳朝廷,进而成就帝王的霸业。 河阴之变 当时北魏朝廷由灵太后把持,灵太后重用宠臣小人,政治腐败不堪,境内内乱不止,朝廷毫无威信。孝明帝逐渐年长,对权力被剥夺深感不满,对于灵太后的秽行也极度厌恶。母子矛盾日益尖锐。于是,私下密诏尔朱荣进兵洛阳,尔朱荣大喜过望,立即发兵。后党得知风声后首先采取措施,灵太后和姘头一起密谋毒死亲儿子孝明帝。兴头正盛的尔朱荣闻讯怒不可遏,发表慷慨激昂的宣言,立元子攸为帝,是为敬宗孝庄帝,勤兵拥众,直指京师杀来。灵太后的爪牙四散而逃,尔朱荣大军顺利入京,灵太后见了尔朱荣还想辩解,昔日连见天颜机会都极少的秀容酋长牛气冲天,拂衣而去,派军士把灵太后和三岁的小皇帝扔入黄河淹死。 可是,接着尔朱荣做了一件让后人唾骂的事。除掉胡太后和幼帝后,考虑到自己在朝廷根基尚浅,怕今后不好控制,想诛杀立威,听从亲信费穆劝说,出了一个狠招:庄帝循河西至河阴,引导百官于行宫西北,告之朝臣说要祭天,不能请假。百官聚集之后,尔朱荣捡个高台四处望,立马于上,大声叱责说:“天下丧乱,肃宗暴崩,都是你们不能辅弼造成。而且朝臣贪虐,个个该杀!”言毕,纵兵大杀, 史称“河阴之变”。死难朝臣人数极多,据《北史》、《魏书》记载有一千三百多人,《资治通鉴》记载有两千多,反正是上至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包括孝庄帝的兄弟,不分良奸,全部刀劈斧砍,杀个精光。 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有了此事,历史上骂名滚滚。“河阴之变”另一个后果,是尔朱荣和北魏朝廷和皇室之间已经没有调和的可能,尔朱荣也注定要成为北魏的乱臣贼子。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而且必须一直下去。尔朱荣当时不是没有考虑篡位,但是当时天下未定,属下意见不一,而且尔朱荣很迷信,派人铸他自己的金像。当时魏王朝凡做重大抉择时,常常铸金人以卜吉凶。一共铸了四次,金像全部都没有铸成。尔朱荣信任的一个巫师也劝他,说天时人事都不成熟。于是重新迎回孝庄帝还宫,叩头谢罪,率军返回晋阳。 邺城之战 有此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足可以使尔朱荣在中华民族军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六镇起义之后,经过不断的战斗和吞并,葛荣的一支逐渐壮大,拥有燕、幽、冀、定、瀛、殷、沧七州之地。葛荣遂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孝昌三年二月,葛荣杀另一个起义首领杜洛周并其部众。至此葛荣兼并四方武装,号称百万,南下围攻邺城,打算一举推翻北魏朝廷,一统天下。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尔朱荣。 尔朱荣听说邺城被围之后,立即亲自率精兵七千,人携两马(一马为副,方便昼夜兼行),直扑河北。葛荣横行河北之地为时已久,又听说尔朱荣这么一点人马,大喜于色,十分轻视,对部下说:‘对付这些人,岂非手到擒来?你们只要多准备些绳索,届时捆人就是了’。这位草寇出身的莽撞人背向邺城,列阵数十里,散漫迎敌。如此轻敌,焉能不败? 可是,双方兵力上的悬殊差距却是事实,葛荣虽无百万雄兵,30万人马还是有的。尔朱荣打仗绝对是个高手中的高手。他先派兵埋伏于山谷间,准备出其不意地出击。又三人一组,派出几百组骑马四跃,扬尘鼓噪,让葛荣军人不知已方数目多少。双方近距离混战,考虑到刀不如棒好使,又发给兵士每人袖里藏棒一枚,以便近击。为了防止兵士贪功,割首及求赏,他又下令战后不以人脑袋为封赏的标准,只以大胜为准。试想,如果百万人的脑袋一动不动让七千个人去割,也得把这七千人活活累死。更重要的是如此神奇战法,意在驱散敌兵,或追逐至远方,而不要围截起来,以免敌人聚集之后,发挥人数上的优势。随着尔朱荣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数千名精骑一齐左冲右突,来往挥击,竟将葛荣的30万大军一下子冲散。然后,尔朱荣回过身来,集中所有精兵杀向葛荣的中军,一战而擒之,于是葛荣全军崩溃。 如何处理降兵的问题上是非常棘手的,因为投降的人太多,一个士兵要处理一百多人降兵。尔朱荣的手段比项羽高明的多,他首先下令葛荣军士就地遣散,可以亲属相随,一概不问。“于是群情大喜,登即四散。数十万众一朝散尽。”等到这些散兵游勇出走百里之外,聚不起团来,尔朱荣才又派押领的官在各条路口等候,把降众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安置,原来的首领量才录用,编入自己军队服务,使新附降兵都感服他的处置。尔朱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竟使北魏的后续部队还没有发动就已经风平浪静了。 血溅宫廷 “挽狂澜于既倒。”尔朱荣在两次在危难之时挽救了北魏朝廷之后,尔朱荣又相继斩杀了幽、平二州的韩楼,生擒了豳、泾的万俟丑奴,活抓王庆云,平定关西,基本统一了北方。就在此时,他和孝庄帝矛盾也日益尖锐。 孝庄帝是个傀儡,可偏偏他是个有为青年,‘旧勤于政事,朝夕不倦,多次亲自览阅案卷,消弥冤狱’。朝政均由尔朱荣在晋阳控制。魏庄帝左右大臣、内侍,全是尔朱荣安插的眼线,皇帝一举一动这些人都会禀告给他。偏偏尔朱荣还要干涉孝庄帝私人生活。尔朱荣的女儿本是孝明帝的侧妃,但尔朱荣却强迫孝庄帝立她为后。尔朱皇后也不是善茬,经常和皇帝过不去,发脾气耍性子。她常常说:‘我在天子面前放肆一些有什么关系?他本来就是我爹所立,我爹把帝位让给他已经很不错了!’ 孝庄帝外有强臣逼迫,内有恶后威吓,经常怏怏不乐,随着境内的敌人被消灭,尔朱荣又申请入朝,准备进一步控制中央,为下一步篡位做准备,双方摊牌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孝庄帝开始与一些皇族近臣密谋诛杀尔朱荣,其实做的本不严密,也传到了尔朱荣那里。所以尔朱荣的亲信都劝他抢先下手,但尔朱荣自信得很,认为孝庄帝决计没有这种胆量。堂弟尔朱世隆怀疑庄帝举动有异,自己派人在自家门上写个匿名贴子:“天子与杨侃、高道穆密谋,要杀掉太原王!”然后他自己假装发现匿名信,揭下贴子呈送给尔朱荣。尔朱荣此时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唰唰几下撕毁匿名贴,往地上狠狠吐了口唾沫:“世隆真是胆小鼠辈,谁敢生杀我的念头!”尔朱荣的妻子也劝他不要去洛阳,但尔朱荣不听。 尔朱荣入朝,当面问起外面传言,孝庄帝说:“外面的人都说您也要杀我,难道是真的?”这样的巧妙反问使尔朱荣无言以对,以后每次入朝觐见,左右从人不过数十,还都空手不带兵器。而帝党方面刺杀尔朱荣的行动却加紧进行。530年九月戊戌日(530年11月1日),孝庄帝埋伏兵士在明光殿东序,然后遣使飞报尔朱荣。声称尔朱皇后刚刚生下太子,皇宫内文武百官络绎不绝地到府上道贺,祝贺尔朱荣荣升为外公。尔朱荣并不起疑,遂进宫入殿。见到孝庄帝,尔朱荣未等开口道喜,忽然见孝庄帝手下两个人手里提刀从殿东门跑进,他马上惊起,直奔御座想挟持孝庄帝抵抗。孝庄帝膝上早已横备一刀,见尔朱荣冲上,直刺入腹,一代英雄应声毙命。众人举刀乱砍,亲信元天穆也死在乱刀之下。跟随尔朱荣入宫的十四岁儿子尔朱菩提以及从人三十多个全被伏兵所杀。尔朱荣终于死在了他所看不起的孝庄帝的刀下。 偷袭黄河 河阴之变之后,北魏北海王元颢都仓惶南奔,投降南朝梁国。后来元颢请求梁武帝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陈庆之受任为飚勇将军,送元颢北上洛阳。照理说这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可是梁武帝仅仅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并未在别处派军加以协助,这不由得令人怀疑起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很有可能梁武帝并不愿花费太多精力浪费在这个北魏的流亡贵族身上,只是想派陈庆之率领少部分军队敷衍一下。不过这不足万人的队伍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袭取铚城到夺取洛阳,陈庆之率军共取城32座,作战47次,战无不胜。至此,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归附,颂声四起。这时北魏最后的希望尔朱荣出场了。 尔朱荣闻听自己所立的魏庄帝元子攸奔逃于长子(上党县名),赶忙率兵奔赴,并与元颢和陈庆之在黄河两边双方对峙。陈庆之三日十一战,杀伤甚众。尔朱荣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陈庆之这里吃了大亏,他马上改变策略,不再与陈庆之作正面接触。他制作了许多木筏,渡过黄河,直接抄袭元颢的本阵。因出其不意,元颢部一战即溃,他自己也在逃往临颍的路上被抓获,而洛阳随后就失陷了。如此一来,陈庆之四面受敌,尔朱荣不肯放过这个强劲的对手,亲自率领精兵马队追击陈庆之。正值嵩高河水暴涨,陈庆之军在追兵和大水的冲击下,死散殆尽。陈庆之削发装扮成和尚,只身一人步行逃回梁朝。公正地说,尔朱荣军与陈庆之军实力上是有很大差距的,毕竟陈庆之所部只有不到万人。[2] 2盖棺论定 编辑 《魏书》:“尔朱荣缘将帅之列,藉部众之用,属肃宗暴崩,民怨神怒,遂有匡颓拯弊之志,援主逐恶之图,盖天启之也。于是上下离心,文武解体,咸企忠义之声,俱听桓文之举。劳不汗马,朝野靡然,扶翼懿亲,宗祏有主,祀魏配天,不殒旧物。及夫擒葛荣,诛元颢,戮邢杲,翦韩娄,丑奴、宝夤咸枭马市。此诸魁者,或据象魏,或僣号令,人谓秉皇符,身各谋帝业,非徒鼠窃狗盗,一城一聚而已。苟非荣之致力,克夷大难,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然则荣之功烈,亦已茂乎!而始则希觊非望,睥睨宸极;终乃灵后、少帝,沉流不反;河阴之下,衣冠涂地。此其所以得罪人神,而终于夷戮也。向使荣无奸忍之失,修德义之风,则彭、韦、伊、霍夫何足数?至于末迹见猜,地逼贻毙,斯则蒯通致说于韩王也。”[3] 《北史》:“尔朱荣缘将帅之列,藉部众之威,属天下暴虐,人神怨愤。遂有匡颓拯弊之志,援主逐恶之功。及夫禽葛荣,诛元颢,戮邢杲,揃韩娄,丑奴、宝夤,咸枭马市,然则荣之功烈,亦已茂矣。而始则希觊非望,睥睨宸极,终乃灵后、少帝,沈流不反。河阴之下,衣冠涂地,其所以得罪人神者焉。至于末迹凶忍,地逼亦已除矣。而朝无谋难之宰,国乏折冲之将,遂使余孽相纠,还成严敌。隆实指踪,兆为戎首,山河失险,庄帝幽崩。宗属分方,作威跋扈,废帝立主,回天倒日;揃剥黎献,割裂神州,刑赏任心,征伐自己。天下之命,县于数胡,丧乱弘多,遂至于此。岂非天将去之,始以共定;终于恶稔,以至殄灭。抑亦魏纾其难,齐以驱除矣。”[2] 3史籍记载 编辑 《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北史·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二》[4] 4家族成员 编辑 家世 先祖:尔朱羽健[2] 曾祖父:尔朱郁德 祖父:尔朱代勤 父亲:尔朱新兴 妻子 北乡公主元氏 子女 儿子[1] 长子 尔朱菩提 530年为魏孝庄帝伏兵所杀,年十四 次子 尔朱叉罗 三子 尔朱文殊 四子 尔朱文畅 五子 尔朱文略 女儿   大尔朱氏 初为魏孝明帝妃,后为魏孝庄帝皇后,庄帝被弑后为北齐神武帝所纳,556年为高洋所杀   小尔朱氏 陈留王元宽妃[3] 还有一个女儿嫁给元恪的于皇后的侄儿于长孺[5] 参考资料 1. 《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2. 《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曾祖郁德,祖代勤,继为领民酋长。父新兴,太和中,继为酋长。 3. 《北史·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荣小女嫁与帝兄子陈留王,小字伽邪。 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二》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2-09-14] . 5. 《魏书》卷八十三下 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于劲)子晖,字宣明,后母弟也。少有气干。袭爵,位汾州刺史。晖善事人,为尔朱荣所亲,以女妻其子长孺。 词条标签: 南北朝 , 北魏 , 权臣 , 历史书籍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76584次 编辑次数:77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昨天 创建者:6038925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162
程颐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手机百科 客户端 网页版 个人中心 收藏575219 程颐编辑 程颐(1033年-1107年),汉族,字正叔,出生于湖北黄陂,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对其兄程颢于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1] 中文名程颐 外文名ChengYi 别 名程正叔 国 籍中国-北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 出生日期1033年 逝世日期1107年 职 业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 信 仰道教,老华山派,儒学 主要成就开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品《程颐文集》《易传》《经说》 封 爵洛国公 封 号伊川伯 谥 号正公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 理学建树 ▪ 重视教育 ▪ 个人学说 ▪ 个人著作 3学术影响 4轶事典故 5个人评价 6史籍记载 7亲属成员 8后世纪念 1人物生平 编辑 程颐父亲程珦,曾任黄陂令,其母侯氏,随父任。1033年,生于湖北黄陂。 程颐 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2] 程颐幼承家学熏陶,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3] 。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此时开始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珦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受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据今尚保存在河南嵩县程村的碑刻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呜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即伊)11书院),让他在此讲学近20年。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4] 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5] ,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程颐自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起,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哲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留下来)。程颐在此境遇下,不久病死于家。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尹(火享)四人。”[6-7] 2主要成就 编辑 理学建树 创立洛学 二程集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 二程不仅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一,他们所创立的“洛学”,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8] 。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自诩于“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集》第638页)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特别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苏口、尹(火享)、张绎等人。在这些人之中,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此二人对洛学的贡献、对二程学说的承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6] 天道与人道统一 从哲学角度讲,理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问题,其着重点主要是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对于宇宙自然的探讨在儒家来说,历来重视不够。《论语·公冶长》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于人的本性问题,孔子只讲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他基本上不讲天道,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大概是受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这一思想影响。然而,孔子很重视“天命”,相信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因为这个“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驾驭的。从经验上讲,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无意志,故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孔子强调尽人事、知天命,对有益社会国家的正义事业,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一个“君子”,应该对社会负责到底,做得到的,则是“天命”可为,如果失败了,也“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他不相信“天命”,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没有意志,特别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汉代的董仲舒从神学角度鼓吹“天人合一”,断言天有意志,能主宰万物、主宰社会人事,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天的意志所为,乃至说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样复制的。他还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教,断言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从《公羊春秋》出发,把儒学思想同天命神学相结合,从而神化了儒家学说。这种理论经不起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失去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6] 理学创始人,虽然也着重研究人道问题,但他们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圣人之道”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了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因而也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统一于“道”。二程主张“理”即是“道”,程颢说:”理便是天道也”(《遗书》),又说:“理无形也”、“无形为道”(《粹言》),“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粹言》),所以人们也把理学称之为“道学”,因为在他们那里,“理”和“道”是同等的概念。[6] 重视教育 程颐既是北宋理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曾从师于周敦颐。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格物致知明本末”,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7] 个人学说 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这一思想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颐提出了“定性”的理论。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人们一般统称为二程之学,实际上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程颢比程颐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有的学者认为,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则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程颢一生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   程颢、程颐兄弟,思想体系同中有异。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7] 个人著作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其中“洛学”的著作计有二程的《遗书》25卷,《外书》12卷,《文集》12卷,以及《易传》、《经说》、《粹言》等。《文集》的前四卷是程灏的诗文集,后八卷是程颐的诗文集。《经说》中的《系辞》、《书》、《诗》、《春秋》、《论语》为程颐所作。《改正大学》为二程所作。《伊川易传》是程颐对《易经》的注解,这部书集中体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粹言》是由杨时精选后编写出来的二程语录。以上各种著作,已被合编为《二程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于世。[6] 3学术影响 编辑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 程颐 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这样,精神性的“天理”就和张载的物质状态的“气”一起成为宇宙本原的本体了,成为最高本体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到二程各人,他们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后来的陆王,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程颐和朱熹的理学。当时有许多人追随二程学习,尤其是程颐弟子很多,主要有谢良佐、游酢、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侯仲良、刘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苏昺等(其中三吕与苏昺原为关学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学派,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6] 4轶事典故 编辑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9] 学以圣人之道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刚满二十岁的程颐随父亲程珦来到京师开封。位于铁塔下的太学,接纳了这位后来成为北宋思想界一代大师的青年才俊。 宋朝的太学是皇室的最高学府。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执掌太学。胡安定是两程之前“开伊洛之先”的人。一日,程颐游太学。见胡安定正在讲堂上问诸生“颜子所好何学”?胡安定并以此文为题目让太学生写策论。程颐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独好学者,何学也?学以圣人之道也!” 程颐开宗明义,指出颜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继而程颐指出:圣人是可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颐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五行之秀即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五行,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为中,“中正而诚,则圣矣”。 “故颜子所好,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胡安定读了程颐的文章后,当即约见程颐,并以学职之位相许。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使程颐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学的讲坛。 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 程颐不仅有高尚志向,同时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有一次他看到家人买小鱼喂猫,便写了一篇《养鱼记》:“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仔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观古圣人书,观古圣人政禁,数罾不得入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读着这篇文字,我们看到程颐由爱鱼之生命而及万类天地中的生命,感受到他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的情怀。[10] 双凤送子 宋朝仁宗时期,河南人程遹在黄陂县为官,继而落籍黄陂西郊程家乡坊。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长子程珦为黄陂县尉。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程珦的夫人候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园。走到一棵梧桐树下,抬起头,看见梧桐树上有个雀窝,他们正准备爬上去掏雀蛋,忽见远处两只金凤笔直朝花园飞来。金凤越飞越低,在程夫人身边盘旋了一周以后,朝她胸怀扑来,程夫人赶忙将金凤紧紧搂住。官人望着两只金凤,仰天大笑,夫人就惊醒了。冇过几多时,程夫人怀孕了。生下长子,取名程颢,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颐。 程颢、程颐自幼好学,尊崇孔孟,才华出众,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明朝年间,人们建起一亭,命名为双凤亭。 夜月楼 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在黄陂做县尉,看中了凤凰台的环境幽静,就把这两个儿子送来读书,程氏兄弟在楼上发奋勤学,白天不下楼,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俩兄弟还不休息。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问她:“你来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阴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来给两位文曲星君掌灯。”说罢,用手指在粉壁墙上画了一个圆圈,顿时放出光华,清亮无比,照着弟兄俩夜读。附近的人都传:凤凰台,三十夜里出月亮,称为“夜月楼”。[11] 5个人评价 编辑 程颐立像 凤凰网(《宋学泰斗:程颢·程颐》):二程所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之后,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理学中的“心学”一派,也是从二程那里出来的,所谓“陆王心学”,基本上导源于程颢的主观唯心论思想,这一理学流派,也对后期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北宋至清末,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居统治地位达七百余年,这都和二程有着直接的联系。[6] 程颢: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7] 朱熹:昭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12]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11] 6史籍记载 编辑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程颐》卷四百二十七(脱脱和阿鲁图)[13] 7亲属成员 编辑 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时,有显功,赠太子少师,赐第于京师; 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祖父:程逾,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父:程珦,曾任黄陂、兴国县令; 母:侯氏; 兄:程颢。[6] 8后世纪念 编辑 武汉黄陂二程故里 据黄陂的《明代志》《康熙志》《同治志》记载:洛人大中大夫程珦,初任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生子曰颢,字伯纯,又明年生子,曰颐,字正叔。黄陂程乡坊是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二程兄弟的出生地。二程祖父程遹、父亲程珦先后担任黄陂县令、与黄陂县尉时,就落户安家在武汉市黄陂区的草木巷内,并建有红砂石牌坊,上书“程乡坊”三个大字。南宋朱熹《二程祠记》有记载。 程氏故居有一个石坊高6米,宽8米,上书宋体的“程乡坊”,在石坊不远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结构的民房,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门,门的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守护,迈进石门槛,迎面就是一个青砖砌起的照壁,绕过这个照壁之后,就是青石铺的天井,两边的厢房,正中为会客厅,二重为雅堂,书房,三重是后宅,厨房。 根据《宋史》《中国通史》《黄陂县志》等书记载,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68年,留下了双凤亭[14] 多处遗迹,被海内外称为二程第一故里。[15] 河洛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位于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近临陆浑水库,是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故居。程颢、程颐两兄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奠基人。    二程故里初建于宋高宗绍兴辛亥(1131年)年间,明天顺年间,昭封"两程故里"。明成化、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的均有复修。两程故里程村中有二程祠,全祠总面积为4392平方米,布局系三节大院。前节有"棂星门"、"诚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二节有"道学堂",两则伴以"和风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厢房;三节中立"启贤堂",两厢设有讲堂两座,后面为"著述楼",两侧各设讲堂一座,祠堂内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块,清康熙御书"学达胜天",光绪赐书"伊洛源渊",慈禧太后赐书"希踪颜孟"3副匾额,挂道学堂正中。[16] 墓地遗址 程颐墓在洛阳市南约25公里,今伊川县城西。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墓为程颢、程颐及其父程珦的墓地。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墓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马等,四周有坟墙回护。墓、祠一带古树参天,烘托出肃穆幽静的气氛。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宋代大儒——程颢和程颐 .河南省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14-10-12] . 2. 朱熹《伊川先生年谱》: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年十四五,与明道受学于春陵周茂叔。 3. 程颐《伊川先生年谱·颜子所好何学论》:皇佑二年,年十八,上书阙下,劝仁宗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且乞召对,面陈所学。不报,间游太学。 4. 《二程集·伊川先生年谱》:臣等窃见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逾五十,不求仕进,其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伏望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 5. 《道命录》:经筵陈说,僭横志分。遍谒贵臣,历造台谏。腾口闲乱,以偿恩仇。 6. 宋学泰斗:程颢·程颐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9-29] . 7. 程颐 .西陆网 [引用日期2014-09-29] . 8. 《宋史·道学传》:程颢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人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学者。 9. 程门立雪的典故 . 三联阅读 [引用日期2014-09-29] . 10. 《论》、《孟》启蒙读本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9-29]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文化人物 , 历史 , 学者 程颐 程颐图册 诸子百家(儒家) 纠错 孔子 s 孔子 王阳明 s 王阳明 朱熹 s 朱熹 传习录 s 传习录 太极图说 s 太极图说 朱子语类 s 朱子语类 子思 s 子思 荀子 s 荀子 颜回 s 颜回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91046次 编辑次数:51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1-02 创建者:lzlgood4156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庄龄 特色词条 初级优质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163
李东阳
收藏562169 李东阳(明朝内阁首辅大臣)编辑 李东阳(1447年6月9日-1516年7月20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 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人物关系 纠错 本 名李东阳 字 号字宾之,号西涯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顺天府玄武湖 出生时间1447年6月9日(农历)[1] 去世时间1516年7月20日(农历) 主要作品《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 主要成就茶陵诗派代表人物、入内阁十八年 祖 籍湖广道长沙府茶陵县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生活 ▪ 成化时期 ▪ 弘治时期 ▪ 正德时期 2主要成就 ▪ 政治成就 ▪ 文学成就 ▪ 书法成就 3人物评价 4个人作品 5轶事典故 ▪ 巧答景帝 ▪ 诗文趣事 ▪ 依付刘瑾 ▪ 自夸其子 ▪ 临终谥号 6家族成员 ▪ 家世 ▪ 弟弟 ▪ 妻妾 ▪ 子女 7史籍典载 8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正统十二年(1447年),李东阳出生于京师的玄武湖西浒,李东阳的父亲时年三十一岁。 景泰元年(1450年),李东阳能作径尺大的书法,被称为神童,明景帝下召验试,并赐给李东阳菓钞。 景泰三年(1452年),明景帝召请李东阳讲读《尚书》大义。 景泰四年(1453年),李东阳跟从老师展毓读书学习,稍长,拜展毓为外傅。 景泰五年(1454年),明景帝再次召请李东阳讲《尚书》大义,并下旨将李东阳送入顺天府学为诸生。 景泰六年(1455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 景泰七年(1456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生母刘氏去世。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位,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受教于翰林院的黎淳。 天顺五年(1461年),李东阳与刘大夏、杨一清同在老师黎淳门下读书。 天顺六年(1462年),八月,李东阳参加顺天乡试,中举。本此顺天府试陈鉴为主考官,刘宣为副主考官。 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李东阳参加会试礼部,陈文为主考,柯潜为副主考。因为试院火灾考试延期举行。八月,延时的会试中李东阳中举。本次会试彭时为主考,钱溥为副主考。 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殿试中李东阳取得二甲第一,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中受教于刘定之、柯潜。 成化时期 成化元年(1465年),八月,李东阳被授编修之职,参与修纂《英宗实录》。 成化三年(1467年),八月,《英宗实录》修纂成书,皇帝赐李东阳白金文绮,品秩升为从六品。 成化七年(1471年),夏,李东阳的元配妻子刘氏病卒。 成化八年(1472年),二月,李东阳奉父携弟,南归祖籍茶陵扫墓,途中所见所闻编写成《南行稿》一书。九月,李东阳的岳父岳正病卒,李东阳写有《祭外舅蒙泉先生文》一稿。 成化十年(1474年),正月,李东阳的三弟李东川病死,李东阳写有祭文。十二月,李东阳九年任期满,迁升为侍讲。 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二十一日,李东阳的长子李兆先出生。十月,李东阳再次丧妻,继娶的岳氏病亡。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五月,李东阳的二弟李东山病亡,李东阳写有祭文。李东阳入经筵侍班,同时兼撰讲章。 成化十九年(1483年),李东阳任职九年秩满,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十一月二十六日,李东阳的三女儿出生。 成化二十年(1484年),二月,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并以侍讲学士身份侍东官班。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六月九日,李东阳的次子李兆同出生。十二月二十日,李东阳之父李淳病故,李东阳守制。 弘治时期 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皇帝下召让李东阳充当纂修官修《宪宗实录》。 弘治二年(1489年),四月,李东阳守制期满,除服,职位升为左春坊左庶子,仍兼任侍讲学士。 弘治三年(1490年),三月,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宪宗实录》成,李东阳以纂修实录有功,职位升为太常寺少卿。 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李东阳受命供事日讲,兼经筵讲官。 弘治六年(1493年),二月,李东阳受命为会试主考官。六月,李东阳与傅瀚受命教导本次新晋庶吉士。 弘治七年(1494年),正月,李东阳与程敏政同受命教导翰林院中庶吉士。八月,徐溥等奏请,李东阳升礼部右侍郎,兼任侍讲学士,专门负责内阁诰敕撰写。 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李东阳次子李兆同夭亡。李东阳以原官与谢迁受命入内阁参预机务(入阁)。 弘治九年(1496年),三月,李东阳受命为殿试读卷官。 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李东阳与徐溥、刘健、谢迁受命为总裁官,修撰《大明会典》。九月,李东阳请纳长子李兆先为监生。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月,皇太子出阁读书,赐李东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衔兼文渊阁大学士负责教导太子。四月,李东阳的四弟李东溟卒。 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月,监生江瑢劾奏李东阳与刘健杜绝言路,嫉贤妒能,请求罢黜二人官职。三月,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鬻题给徐经、唐寅,皇帝命李东阳覆校,李东阳以二人均不在录取名单中奏报。七月,李东阳得病痔,明孝宗赐药。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三月,李东阳以昡晕等疾病为由请辞,皇帝不准。四月,李东阳再次上疏请求辞职,皇帝再次不准。五月再上书请辞,皇帝依然不准。七月,李东阳的长子李兆先病殁。十一月,李东阳去房山为自己挑选墓地。 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月,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八月,李东阳为过继子李兆蕃申请得到补荫为国子生。十一月,明孝宗赐李东阳玉带织金衣。十二月,李东阳参与编纂的《大明会典》成书。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明孝宗赐李东阳红蟒衣一件。五月二十六日,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上言请求编写《历代通鉴纂要》,获准。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二十五日,李东阳上疏请求致仕,皇帝不准。五月三十日,李东阳以灾异事件上疏求致仕,皇帝不准。十月,李东阳再次生痔病。十二月十五日李东阳以生病为由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十二月二十五日,李东阳再上疏求退休,皇帝不准。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二十一日,李东阳以疾病原因乞求退休,皇帝不准。三月,李东阳充殿试读卷官。五月,明孝宗下召李东阳与刘健、谢迁入乾清宫共同领受顾命。明孝宗死,明武宗即位。七月,李东阳以辅导太子之功与谢迁同升少傅仍兼太子太傅。李东阳请辞,皇帝不准。八月十三日,李东阳与谢迁同授光禄大夫,勋柱国,皇帝赐李东阳以己身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妻诰命。十二月,李东阳奉命修纂《孝宗实录》。 正德时期 正德元年(1506年),正月,李东阳与谢迁受命共同知经筵事。二月二十三日,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上疏乞退休,皇帝不准。二月二十九日,李东阳次再与刘健、谢迁乞求退休,皇帝不准。七月,皇帝册立皇后,李东阳充当副使行纳吉、纳征、告期礼。九月,李东阳充当副使行册妃礼。十月十三日,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上疏乞求退休。皇帝批准刘、谢二人离职,却独留李东阳。十月十五日,李东阳再次上疏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十月十六日,李东阳奏请乞求暂免朝参,只求能够扶病入阁供事,皇帝准。十月二十四日,李东阳劝焦芳辞去兼任的吏部尚书职位。十一月,李东阳上疏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十二月十六日,皇帝赐李东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正德二年(1507年),六月,李东阳进《历代通鉴纂要》一书,而后以生病告假。八月,李东阳上书乞求退休,皇帝不准。 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八月,李东阳患上血痰嗽诸病症,并以病求告休息。九月李东阳乞求退休,皇帝不准。十月李东阳再次乞求退休,皇帝不准。 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孝宗实录》一书成,李东阳率百官上表皇帝。四月十五日,李东阳以纂修实录的功绩,皇帝加李东阳享受正一品俸禄。 正德五年(1510年),九月,李东阳因为宁夏民乱平定,被皇帝加勋为特进左柱国,恩荫其继子李兆蕃为尚宝丞。十月,李东阳嫁洐圣公孔闻韶的女儿病殁。十一月十九日,李东阳被南京监察御史张芹弹劾其尸位素餐。 正德六年(1511年),三月,李东阳充殿试读卷官。五月,李东阳以患鼻衄、痔漏等病上疏求致仕。十一月,李东阳因九载功绩被皇帝下令兼食大学士俸禄,并赐给其诰命,恩准其在礼部摆宴。 正德七年(1512年),九月二十四日,直隶、山东、河南、江西等义军被平,李东阳以运筹定议功劳被皇帝下旨赏银两表裹,并恩荫其子侄一人世袭锦衣卫正千户。十月四日,李东阳上疏恳求谢辞,皇帝下诏改荫为六品文职。十二月二十七日,李东阳以身老生病恳求退休,皇帝准许,赐敕褒誉李东阳,下令有司时加存问,给李东阳月食八石待遇,恩荫其侄李兆延为中书舍人。十二月三十日,李东阳上疏谢恩。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二十日,李东阳以病而终于正寝。明武宗追赠李东阳太师,谥文正。九月二十八日,李东阳葬于京西城西直门外畏吾村的祖坆之地。[2-3] [4-7] [1] [8] 2主要成就 编辑 政治成就 进入仕途之初,李东阳升迁很不顺利,基本上是九年任满一迁,而且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却仍没有参与经筵和日讲等活动,这是因为李东阳“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重”以至于“士论哗然不平”。但是李东阳年轻时对此毫不在意,表现出宽阔的心禅和难得的政治成熟。 李东阳秉政以后,虽然贵为内阁大学士,又“以文章领袖缙绅”,但他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论艺,绝口不及势力。” 可见李东阳在政治人更多采取的忍让的态度,不管和士林还是宦官、外戚等都相处都还算不错,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个人主张,特别是在正德年间被世人讥为“伴食宰相”。[9-10] 文学成就 李东阳“天资英迈,读书一目数十行下,辄成诵不忘。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但是李东阳很谦逊“然恒持谦冲,未尝以才智先人。” 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后有清人辑编《怀麓堂集》和《怀麓堂全集》等。 文学方面,李东阳主要有三点主张:一、主张学古,反对模仿。二、言由心生,诗文真情。三、知言养气,文主于气。 书法成就 李东阳长于篆、隶、楷、行、草书,于篆隶造诣尤高。他是明 书法作品图集 书法作品图集(5张) 初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期间的书法家。李东阳的书法已摆脱明初台阁体的束缚,对明中期书风起承先启后的作用。有书法大家赞道李东阳“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代表作品有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楷书《邃庵铭》、行草书《自书诗卷》等。[10] 3人物评价 编辑 李东阳门人孙承恩《瀼溪草堂稿》卷四十六:“德业皋夔,文章韩孟。著忠勤于四世,蹈夷险以一心。功业施于天下而人不知,风节表于一世而士咸服。曩者内朝变故,以及西寇抢攘,左右维持,驯致底定。……尽宰相致仕,始于韦贤,而事业未见;功成请老,见于裴度,而文章则无传。其或兼是二长,则又多亏晚节,未有全美之善,卓如我公之贤。”[11] 明代诗人谢楱在《诗家直说》:“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词客。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杜,只是酒徒。’” 清人辑《怀麓堂集》评道:“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晚豪伸纸,无趣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明史评:“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12] 靳贵在《戒庵文集》中评“盖操文柄四十馀年,出其门者,号有家法,虽在疏远,亦窃效其词,规字体以竞风韵之末而鸣一时。”[13] 廖可斌评:“一时学者翕然宗之。”[14] 章培恒:李东阳是我国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于天顺八年举进士,入翰林。弘治八年入阁,与徐溥、刘健、谢迁共辅朝政。经治之治,史所称道。正德改元,武宗昏聩,刘瑾等宦官窃取朝政,残虐天下。刘健等一批气节之士愤然去官,李东阳被强留,以首辅辅政。面对刘瑾等熏天的气焰,李东阳不免因循隐忍,委曲求全,但是也多亏了他调停于其间,多所救正,使得能够于四年后清除刘瑾,挽回朝政。[11] 4个人作品 编辑 个人诗稿: 《南行稿》:一卷,成化八年,年仅26岁的李东阳陪父亲李淳回祖籍湖广茶陵省亲,历时七月,行程万里,饱览山水,遍赏名胜,发为文章,删减成此稿。此稿收于《怀麓堂稿》之杂记部分刊行,今存。 李东阳像 《北上录》:一卷,成化十六年秋李东阳与同年罗璟赴南都主考应天府乡试。恐妨职事,戒作诗文。试毕,如与南都士大夫燕会,唱和。得赋一、诗一百零二、联句二、杂文三共作一卷。成书于成化十六年,此稿收于《怀麓堂稿》之杂记部分刊行,今存。 《讲读录》:二卷,此录所收为李东阳在成化十二年至弘治七年间任翰林讲读时所撰写的讲章和直解。此稿收于《怀麓堂稿》之杂记部分刊行,今存。 《三谟直解》:此解亦为李东阳任翰林讲读之职所撰。今不存。 《哭子录》:一卷,李东阳长子李兆先不幸于弘治十四年病死,年27岁。友人多赋诗吊慰,李东阳答之,多至数十首。此稿收于《怀麓堂稿》之杂记部分刊行,今存。 《东祀录》:三卷,弘治十六年阙里孔庙毁于火灾,次年重建,李东阳以内阁大臣身分前往,此行诗文集为《东祀录》此录有弘治本和正德元年王麟刻本单行。后此稿收于《怀麓堂稿》之杂记部分刊行,包括单行本今皆存。 《集句录》:一卷,成化十三年春,李东阳告假养病,戒不作诗,而戏集古句,略代讽咏,间以应酬。两月间得数十首,集为一卷。后此稿收于《怀麓堂稿》之杂记部分刊行,今存。 《集句后录》:一卷,弘治十七年冬至十八年春,李东阳于病中复集古句,抒怀酬赠。得数十首,诸体略具,集为一卷。后此稿收于《怀麓堂稿》之杂记部分刊行,今存。 《拟古乐府》:二卷。李东阳十分推赏汉魏乐府古辞,于弘治年间间取史册所载忠臣义士、幽人贞妇、奇踪异事。行后拟作古乐府一百零一首,于弘治十七年初成两卷。后友人谢铎、潘辰评点,门生何孟春为之作注。此集刻本极多。今存顾佖刻本、魏春刻本、李一鹏刻本、释祩宏刻本、唐尧臣刻本、长寿刻本、何泰吉刻本等。日本有朕腋活字本、高丽刻本等。李东阳生前将此稿收于《怀麓堂稿》中。 《新旧唐书杂论》:这是李东阳读唐史心得之作,成稿于弘治七年他入阁之前,后作为杂著,收编为《怀麓堂文稿》第十七卷,名为“读唐史”。原稿不见于书,今有手秒本存世。 《燕对录》:二卷,李东阳自弘治八年入阁至正德七年致仕,先后辅政十八年,此编就是他在辅政期间被召议政的记录,成编于正德九年。此编今存明嘉靖时期刊《交泰录》本、明抄《国朝典故》本。 《同声集》:一卷,此集所收为李东阳与友谢铎同官翰林时唱和之作。友人陈音为作引。此集未见刻本,今不存。 《后同声集》:一卷,此集收录李东阳与谢铎于弘治初复同官翰林唱和之作。吴宽为之作序。总共收录五十首。此集未见刻本,今不存。 《聊句录》:五卷,是李东阳与同进士、士大夫聊句之作,李东阳自作序。丹徒县知县王溥刊行,侍讲学士吴希贤复辑题名。共采用六十九人聊句。还有云南的周子建刻本。王、周二人刻本今俱不存。 《西涯远意录》:一卷,此卷收录李东阳和友人萧顾、李经、潘辰共同赠送给谢铎的作品,吴宽作序。此卷今已不存。[11] 《李西涯翰墨》:一卷,此卷收录弘治、正德期间李东阳赠送给友人谢迁父子的亲笔诗文。此卷今不存。 《西涯诗篆》:一卷,此卷收李东阳致政后寄给远在浙江友人谢迁的亲篆和诗。此卷今不存,其诗或见于《怀麓堂诗续稿》。 《求退录》:三卷,李东阳入阁辅政十八年,其间数上疏求退及辞谢恩荫。三卷全是这些奏疏的结集。此稿收于《怀麓堂稿》之杂记部分刊行,今存。清后《怀麓堂集》删为一卷,只保留十九道奏疏。 《怀麓堂诗话》:一卷,此卷收李东阳谈诗论文的随笔。正德年间,辽阳王铎得之,在扬州刊刻行世。正德本《怀麓堂稿》未收录,清人《怀麓堂全集》才收录。今所见有《七子诗话》本等。   《怀麓堂稿》:此为李东阳仕宦期间诗文作品集,有《诗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诗后稿》三十卷、《文后稿》三十卷,杂记七种,即《南行稿》、《北上录》、《讲读录》等。为李东阳生前自辑。《诗后稿》、《文后稿》系门生何孟春编次。此稿始刻于正德十一年,清代刻本名《怀麓堂集》或《怀麓堂全集》。清代刻本与明代刻本有较大差异。此稿今存。 《怀麓堂续稿》:二十一卷,此稿主要收录李东阳致仕后四年间的诗文作品,包括诗八卷、文十二卷、补遗一卷。李东阳去世的第二年,即正德十二年由门生张汝立等在苏州刊行。今存版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 《李文正公集》:二卷,此集为李东阳诸体诗的选本,隆庆间俞宪收于《盛明百家诗》前编,今存。 《与陆釴简札》:一卷,此卷收李东阳写给友人陆釴的简札。正德五年,李东阳为之标首跋尾。未见有刻本,稿本今不存。 《三世通家卷》:此卷收李东阳与友人张敷华的往复书简,张鳌山辑。李东阳晚年为之跋后。未见刻本,今不存。 参与修撰诗稿: 《大明会典》:一百八十卷,李东阳与徐溥、刘健、谢迁等于弘治十年三月奉命编纂,成书于弘治十五年,未刊行。正德四年五月,权阉刘瑾派人搞其中论错,借故裁抑儒臣,于是命李东阳与焦芳、杨廷和等复视更定,是年十一月,武宗作序,敕司礼监刻梓。嘉靖八年命阁臣续修五十三卷。万历间,申时行奉敕续修二百二十八卷,司礼监刊行。 《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李东阳与刘健、谢迁等于经治十六年五月奉敕编纂,历时四年,于正德二年六月成编。武宗撰序,司礼监刊行。此书今存。 《明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李东阳与刘健、谢迁等于弘治十八年十二月奉敕编纂,至正德四年四月成编。此书今存。 《阙里志》:十三卷,此志为李东阳于弘治十七年首倡,并亲定凡例,由陈镐等修成。嘉靖有补刻本,万历间孔子六十代孙孔贞严重修十二卷本。崇祯间,孔胤植重修成二十四卷。诸本今皆存。 参与理整诗稿: 《灌畦语》:一卷,此书为李东阳整理成编的唐人论史之作。原撰作不详。天顺八年李东阳偶购得,整理残卷,摘秒其可读者三十余条为一卷。 《憩痷府君字法手稿》:此书为李东阳父亲李淳的书法著作,李东阳于弘治间加以补订,成帙。正德间刻本。此书今不存。 《二仲遗哀》:一卷,此为李东阳两位弟弟李东山、李东川诗作合稿,二人早夭。李东阳辑其为卷。此稿未见刻本,稿本今不存。 《类博稿》:十卷,此稿为李东阳岳父岳正的诗文集。李东阳等重辑。此稿今存弘治刻本,嘉靖刻本等。 《沧洲诗集》:十卷,此稿收集张泰诗文作品,李东阳与谢铎、吴宽共同编辑而成。今存弘治三年成桂刻本、嘉靖十三年毛渊修补增刻本、清代手抄本等。 《黎文僖公集》:十七卷,此集所收为李东阳之师黎淳的诗文作品。弘治、正德间李东阳和刘大夏、杨一清参互校订而成。此集今存嘉靖三十五年陈甘雨刻本等。 《镜川先生诗集》:此集为杨守川的诗作,李东阳笺注。未见有刻本,今不存。 《学士柏诗》:一卷,此集收李东阳与门人顾清辈感旧怀贤的诗作,并撰序以述其事。未见有刻本,今不存。[7] [15-17] [1] 5轶事典故 编辑 巧答景帝 李东阳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父亲带他觐见景帝,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景帝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短。”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景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3] 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景帝召见入宫殿。据说景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殿试后第三天,李东阳中了第三名神童。 诗文趣事 李东阳被举荐为神童后,不少文人墨客找他题诗作对,试试他的才华是否名副其实。有位老翰林将他的名字嵌入联语,要他用“两兼格”续对:“李东阳气暖。”东阳对道:“柳下惠风和。”老翰林惊叹不已。 正德年间,内阁刘健、谢迁二公遭贬离京,只留下李东阳一人。当时刘瑾把持朝政,李东阳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有人画了一幅丑老妪骑牛吹笛的讽刺画,在画中老妪额上题“此李西涯(李的号)相业”,以此嘲讽李东阳。有人向他报告此事,可他不动声色,自题绝句一首:“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争似阿婆骑牛背,春风一曲太平歌。”在后来推翻刘瑾的斗争中,李起了关键性作用。 李东阳与彭泽交往甚密,常有唱酬。彭对李诗不太赞赏。后来,彭泽官场失意,离京回乡。李东阳赠诗一首:“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彭读到开头四句便深为感动,读完全诗,潸然泪下。反复吟诵数十遍,爱不释手,对儿子说;“现在我才发现西涯的诗写得这样好,意境如此深远。我恨不能与他重相见,把酒论诗文!” 李东阳故居 李东阳之幼女,嫁于山东曲阜孔闻韶。未嫁之前,其女以孔家园林狭小,花木稀少为词,稍有责难。孔家为此大兴土木,扩充屋宇,修葺亭台楼阁。孔闻韶乃孔子六十二世孙,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班超一品之阶”。同年孔府花园竣工,东阳之女亦于当年出嫁,封为一品夫人。可谓三喜临门。袭封后,东阳代衍圣公作谢恩表,并代作大门联。联云:“与国戚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此时东阳已是暮年,遣词造句,颂扬得体,忧国忧民,一片忠心。 依付刘瑾 明武宗时,由于大太监刘瑾擅权,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见时势难为,屡次上疏请求致仕,武宗同意让刘、谢二人致仕,惟独留下了李东阳。李不自安,上言:“臣等三人事同一体,而臣独留,何以自容?不知何以为处。”他虽然多次上章,可终究未得武宗允许,反而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因为刘瑾重其文名。可他做事大多依附刘瑾。据传刘瑾于朝阳门外造玄真观,东阳写了碑文,极其称颂刘瑾。后来,朝廷抓捕刘瑾,被泄密,人们认为这是李东阳搞的鬼。国子监一监生趁黑题诗于其门嘲讽他:“才名应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已西。回首湘江春已绿,鹧鸪啼罢子规啼。”因为鹧鸪啼声好像“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3] 自夸其子 李东阳有一个独子名叫兆先,字贞伯,自幼颖敏绝人,有一目数行之资,写文章下笔立就,文名甚高。时称过父。可是李兆先游侠无度,天天寻花问柳,因此致病。有一天,李东阳经过儿子书馆,在桌上用纸写道:“今日柳陌,明日花街。焚膏继晷(一作诵诗读书),秀才秀才!”意在规劝儿子。李兆先回到家里后,看到了此条,便来到李东阳的书房,在纸上写道:“今日黄风(一作骤风),明日黑风(一作狂风)。燮理阴阳,相公相公!”时人传为笑谈。后来李兆先每次入场参加考试便会生病,因此他许久也没中上个举人,不到三十岁便病死了,李家因此绝嗣。可李东阳在其《麓堂诗话》中,却还大夸特夸自己的儿子“慧识巨眼出唐人之上”。[3] 临终谥号 据传李东阳在弥留之际,内阁大臣杨一清去看望他,说要给他谥号文正,李东阳激动得跳起来要为之叩头。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6家族成员 编辑 家世 高祖父:名无考,行戊七。不仕。 曾祖父:李文祥,行继二,行伍出身。洪武初,随军队迁入京师。李东阳的《怀麓堂文稿》卷三十《先叔父前金吾左卫百户李公墓志铭》记载:洪武初,吾曾祖继二府君籍义兵,历济南卫,改燕山左护卫。 祖父:李允兴,字福永,行允三。代父役,与靖难功,授小旗。调金吾左卫。 祖母:陈氏,武进人。 父亲:李淳,字行素。不仕,私塾老师。父有疾,躬侍汤药。母中风,与弟弟李泽一起为母吸痰。弟弟李泽为金吾百户。姐姐寡居,养之终身,并为姐姐的几个子女操办婚嫁。 生母:刘氏,东安军人家庭出身,嫁给李东阳父时已经二十岁了。以病早逝,死于景泰七年。 继母:麻氏,汪俊有《寿李太夫人九十诗序》,可知李东阳继母麻氏寿命在九十以上。 叔父:李泽,字行润。官至金吾左卫百户。 弟弟 李东阳有同父兄弟四人,长子即李东阳。 二弟:李东山,字陟之。由刘氏出。与李东阳为同母兄弟,生于景泰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死于成化十二年五月十三日,年二十四。见李东阳的《怀麓堂文续稿》卷八《仲弟东山墓志铭》 三弟:李东川,字濬之。由刘氏出。年十九,未娶而亡。 四弟:李东溟,字容之。由麻氏出。[18] 妻妾 李东阳先后娶妻三个,妾不详,只知道一子为妾生,所以至少有妾一人。 元配:刘氏,京师人 赠一品夫人。 继娶:岳德熙(熙字为女旁熙),是蒙泉先生岳正之女,死于成化11年,赠宜人。李东阳的《怀麓堂文后稿》卷二十九《外姑宋夫人墓志铭》,可知岳氏姓名,是其岳母宋氏四女之一。 再继娶:朱氏,成国公朱仪之女,封一品夫人,其死亡在李东阳之后。李东阳的《怀麓堂文后稿》卷十《封成国夫人朱母胡氏墓志铭》,可知其岳母胡氏为原礼部尚书忠安公胡濙长女,其生四女,次女嫁给李东阳。 子女 儿子 李东阳共有子四人,其中两嫡一庶,还有一个是其弟过继给李东阳的继子。 长子:李兆先,字徵伯,由岳夫人出,生于成化十一年,出生仅四个月其母岳氏病亡。娶妻潘氏。李东阳在《怀麓堂文后稿》卷二十四《儿子兆先墓志铭》中记道:十八岁应试,在考场中病倒。二十一岁试不中,靠父荫成国子生。二十四岁误写试卷,不中。二十七应试前病死。 次子:李兆同,由朱夫人出,10岁死。李东阳的《怀麓堂文后稿》卷三十《儿兆同埋铭》。 侧子:李午孙,庶出,周岁死。李东阳在《怀麓堂诗稿》卷五《哭午儿》其中一句:儿生不满晬,遂作终身期。 继子:李兆蕃,是李东阳四弟李东溟的儿子,过继给李东阳当继子。 女儿 李东阳共有女三人 长女:李盈,由刘夫人出,生于成化7年,嫁给尚宝少卿崔杰。李东阳在《怀麓堂南行稿》有《盈女生日》一诗。 次女:李菱,由朱夫人出,成化18年亡,死亡时只有几岁,李东阳甚疼爱此女为其有诗作。《怀麓堂诗稿》卷十五《哭女菱》 三女:名无考,由朱夫人出,生于成化19年11月26日,嫁给孔子第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28岁时死亡。李东阳有《怀麓堂文后稿》卷三十《亡女衍圣公宗妇墓志铭》。[19] [18] 7史籍典载 编辑 《明史稿·李东阳传》[8] 《明史·卷一百八一·列传第六十九·李东阳》[20] 《尧山堂外纪》 《名山藏·卷六十九》[21] 《国榷》[22] 《罪惟录》[3] 《明史纪事本末》[23] 《明通鉴》[24] 《治世余闻》[25] 《继世纪闻》[26] 《续藏书》[27] 《今言》[28] 《殿阁词林记》[29] 《明名臣琬录》[30] 《辅世编》[31] 《明儒学案》[32] 《翰林记》[33] 8影视形象 编辑 电视剧《正德演义》中的李东阳(郑天庸饰) 电视剧《正德演义》中的李东阳(郑天庸饰)(2张) 2005年电视剧《正德演义》:郑天庸饰演李东阳。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国著名书法家(古代及近代) 参考资料 1. 法式善.明李文正公年谱[M].民间出版,清代. 2. 梁储.贺阁老西涯李公七十诗序[M].不明.明代. 3. 查继佐.罪惟録[M].民间出版:清代. 4. 杨一清.李东阳墓志铭[M].明代官方出版:明代. 5. 明翰林院.明景宗实录[M].明官方出版:明代. 6. 李东阳.怀麓堂文稿[M].明代正德年版:明代. 7. 李东阳,谢迁等.明孝宗实录[M].大明官方出版,1493. 8. 王鸿绪.明史稿[M].清朝官方出版:清代. 9. 韩爽.李东阳后期心态及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0. 尹选波.李东阳评价[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45):1. 词条标签: 人物 , 中国历史人物 , 文学家 , 政治人物 , 历史人物
164
great lakes
收藏1317435 五大湖编辑 北美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即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等5个相连湖泊的总称,又称大湖,有“北美大陆地中海之称。 北美五大湖除密歇根湖属于美国外,其余4胡均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五大湖总面积24.52万km2,其中美国占72%,加拿大占28%。总蓄水容量约228 000亿m3,约占全世界淡水湖总量的1/5。 中文名五大湖 外文名Great Lakes 总面积245660平方千米 目录 1苏必利尔湖 2休伦湖 3密歇根湖 4伊利湖 5安大略湖 6其它次级湖泊 1苏必利尔湖 编辑 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是北美洲五大湖最西北和最大的一个 苏必利尔湖 ,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第二大湖。[1] 湖东北面为加拿大,西南面为美国。湖面东西长616千米,南北最宽处257千米,湖面平均海拔180米,水面积82103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05米。蓄水量1.2万立方千米。有近200条河流注入湖中,以尼皮贡和圣路易斯河为最大。湖中主要岛屿有罗亚尔岛(美国国家公园之一)、阿波斯特尔群岛、米奇皮科滕岛和圣伊尼亚斯岛,而罗亚尔岛更是美国的国家公园之一。沿湖多林地,风景秀丽,人口稀少。苏必利尔湖水质清澈,湖面多风浪,湖区冬寒夏凉。季节性渔猎和旅游为当地娱乐业主要项目。蕴藏有多种矿物。有很多天然港湾和人工港口。主要港口有桑德贝、苏圣玛丽、塔科尼特、杜鲁斯、马凯特等。全年通航期为8个月。该湖1622年为法国探险家发现,湖名取自法语,意为“上湖”。 2休伦湖 编辑 休伦湖(Lake Huron)为北美五大湖中第二大湖,在五大湖中位置居中。它由西北向东南延伸,长330千米,最宽处295千米,湖面积5957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76米,最大深度229米,蓄水量3540立方千米。自北接纳了苏必利尔湖及密歇根湖,南经底特律旁边的圣克莱尔湖、底特律河流入伊利湖。湖区东北部多岛屿,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湖岛马尼图林岛。岛上湖沼众多,更是形成了世界之最的湖中湖——马尼图林湖。湖区主要经济活动有伐木业和渔业。沿湖多游览区。4月初至12月末为通航季节,主要港口有贝城、罗克波特、罗杰期城、萨尼亚、阿尔皮纳等。休伦湖是第一个为欧洲人所发现的湖泊,名源出休伦族印第安人。 3密歇根湖 编辑 密歇根湖 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也叫密执安湖,是北美五大湖中面积居第三位,唯一全部属于美国的湖泊。东北西南走向,湖北部与休伦湖相通,南北长517千米,最宽处190千米,湖盆面积近12万平方千米,水域面积57757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77米,最深处281米,平均水深84米,湖水蓄积量4875立方千米,湖岸线长2100千米。有约100条小河注入其中,北端多岛屿,以比弗岛为最大。湖区气候温和,冬季虽港湾封冻,但湖面却极少全面绅冰,全年有轮渡往来。沿湖岸边有湖波冲蚀而成的悬崖,东南岸多有沙丘,尤以印第安纳国家湖滨区和州立公园的沙丘最为著名。东岸水果产区颇有名,以苹果、桃、梨为代表。北岸曲折多港湾,湖中多鳟鱼、鲑鱼,垂钓业兴旺。南端的芝加哥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并有加里、马斯基根、格林贝、密尔沃基、大急流城、特拉维斯等很多港口。 4伊利湖 编辑 伊利湖 伊利湖(Lake Erie)是北美五大湖的第四大湖,东、西、南面为美国,北面为加拿大。湖水面积25667平方千米。呈西南——东北走向,长388千米,最宽处92千米,湖面海拔174米,平均深度18米,最深64米,是五大湖中最浅的一个,蓄水量455立方千米,湖岸线总长1200千米。底特律河、休伦河、格兰德河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由东端经尼亚加拉河排出。岛屿集中在湖的西端,以加拿大的皮利岛为最大,岛上有加拿大皮利角国家公园。北岸多农业平原,周围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主要港口有美国的布法罗、伊利、克利夫兰、阿什塔比拉、托莱多等。沿湖工业区曾导致许多湖滨游览区关闭,上个世纪70年代末环境破坏得到控制。 5安大略湖 编辑 安大略湖 安大略湖(Lake Ontario)是北美洲五大湖最东和最小的一个,名字来自易洛魁语skanadario,意思是“美丽之湖”。北为加拿大,南是美国,大致成椭圆形,主轴线东西长311千米,最宽处85千米。水面约19554平方千米,平均深度86米,最深244米,蓄水量1688立方千米。有尼亚加拉、杰纳西、奥斯威戈、布莱克和特伦特河注[2] 入,经韦兰运河和尼亚加拉河与伊利湖连接。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上接伊利湖,下灌安大略湖,两湖落差99米。湖水由东端流入圣劳伦斯河。安大略湖北面为农业平原,工业集中在港口城市圣凯瑟琳、多伦多、罗切斯特、金斯顿等。港湾每年12月至来年4月不通航。 6其它次级湖泊 编辑 五大湖地区除了上述五个大湖以外,还有许多面积较小的次级湖泊。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尼皮贡湖(Lake Nipigon),圣克莱尔湖(Lake St Clair),锡姆科湖(Lake Simcoe),尼皮辛湖(Lake Nipissing),乔治湖(Lake George),温尼贝戈湖(Lake Winnebago)等等。[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北美洲五大湖 参考资料 1. 途风E游-水是流动的风景 .百度文库 [引用日期2014-10-17] . 2. Great Lakes .Wikipedia [引用日期2013-10-16] . 词条标签: 自然地理 , 地形地貌 , 地理 , 中国其他行政区划 , 地点
165
章实斋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汉族,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 中文名章学诚 外文名zhangxuecheng 别 名章实斋、章文酕、章文镳、少岩先生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浙江绍兴(古会稽) 出生日期1738年 逝世日期1801年 职 业史学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六经皆史”之论 代表作品《文史通义》 字实斋 号少岩 目录 1简介 2成就荣誉 3生平经历 ▪ 青少年 ▪ 成年立志 4个人成就 ▪ 学术方向 ▪ 学术论点 5目录学 6其它信息 ▪ 相关名言 ▪ 代表著作 7史学观点 ▪ 强调史意 ▪ 阐发史意 8经世致用 9章学诚墓 10故居 1简介 编辑 章学诚,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原名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章学诚自小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追求学问。26岁肄业国子监。28岁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应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在保定、定州、归德等地书院讲学。 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 从27岁起,随父纂修《天门县志》,并着手撰写方志论文。从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年)间,陆续纂修或参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预修有《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志》等。在纂修志书的同时,他注重总结修志的经验,进行志书的理论建设,写出了《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记与戴东原论修志》和《修志十议》等论文。通过长期修志实践和对方志渊源、性质、体例、功用及编纂方法的悉心研讨,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志理论,对近代方志学研究影响颇大。 章学诚关于方志学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第一次提出“志属信史”的观点,对地方志的性质作了科学界定,明确了方志的性质。力排陈说,提出了“志乃史体”、“志乃史裁”、“志属信史”、“方志为国史要删”、“方志乃一方全史”等主张,将方志纳入史书范围,认为史书与志书具有同样的性质和作用。他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 章学诚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开始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章学诚一生穷困潦倒,从32岁起,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生活,十分拮据。他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因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他刻意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问世。《文史通义》生前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后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 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修志的过程也是章学诚史学理论逐步成熟的过程,以其提出较为系统的方志学理论而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方志立三书议》可以说是章学诚所创立的方志学之精义所在,它的提出,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 2成就荣誉 编辑 早年博涉史书,中年入京,遍览群籍。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后去职,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习。五十三岁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著述不辍身处嘉乾汉学鼎盛之世,力倡史学,独树一帜。以“六经皆史”说纠正重经轻史的偏失,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主张“史学所以经世”“作史贵知其意”。阐发史学义例,表彰通史撰述,重视方 章学诚 志编纂,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因其说与一时学术界好尚不合,直至晚清始得传播。所编和州、永清、亳州诸志,深受后世推重。代表作品为《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学术价值甚高。另有《方志略例》、《实斋文集》等。后人辑为《章氏遗书》刊行,曾辑《史籍考》,志愿宏大,惜未成书,稿亦散失。 3生平经历 编辑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青少年 章学诚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这说明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 章学诚 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成年立志 他真正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候。章学诚曾说: “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大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 章学诚在太学志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决心着手撰写《文史通义》的直接原因。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章学诚因“二三当事,猥以执笔见推”,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 编修工作。但他一旦进入志局,便感到处处受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尤其令他气愤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力,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数年之后,章学诚忍无可忍,于是愤然离开志局。 离开志局后不久,他给曾任顺天乡试考官、一向很关心和器重他的朱春浦先生写了一封长信,陈述了自己离开志局的原因和今后的打算。他说:“学诚用是喟然谢去,非无所见而然也。昔李翱尝慨唐三百年人文之盛,几至三代两汉,而史才曾无一人堪与范蔚宗、陈承祚抗行者,以为叹息。夫古人家法,沈约以前,存者什五,子显以下,存者什三。唐史官分曹监领,一变马班以来专门之业,人才不敌陈、范,固其势也。每慨刘子元不以世出之史才,历景云、开元之间,三朝为史,当时深知,如徐坚、吴兢辈,不为无人,而监修萧至忠、宗楚客等,皆痴肥臃肿,坐啸画喏,弹压于前,与之锥凿方圆,抵龉不入,良可伤也。子元一官落拓,十年不迁,退撰《史通》。是以出都以来,颇事著述,斟酌艺林,作为《文史通义》,书虽未成,大旨已见。”刘知几,字子元,是唐朝著名的史学理论家,曾在史官中任事多年,后因忍受不了史官人浮于事、相互扯皮和嫉贤妒能的腐朽官僚体制,愤然离去,退撰《史通》,于是成为一代史 章学诚 学名著。章学诚在这里通过叙述刘知几在史馆里的遭遇,不仅暗示了自己离开志局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开始撰写《文史通义》的原因和动机。 关于《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年代,章学诚未曾明确说过,但还是可以通过他的一些行迹和言谈推断出来。 在上面给朱春浦的这封信中,章学诚还说道:“出都以来,作为《文史通义》。”这表明《文史通义》一书的动笔时间,应当在他出都后不久。根据他信中说明的情况,章学诚是在出都的次年写的《文史通义》,那时已经距离他离开故乡整整20年了。章学诚离开故乡是1753年,则《文史通义》的动笔时间应当是1772年,章学诚时年35岁。 由于章一生贫穷,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使他不可能安稳坐下来从事学术研究,所以《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进展十分艰难和缓慢。学诚逝世前一年,因为积劳成疾,已经双目失明,即使这样,仍笔耕不辍。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可见,《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自章学诚35岁起,至他64岁逝世时止,共历时29年。但严格说来,仍没有写完。 4个人成就 编辑 学术方向 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曾编纂《史籍考》,拟尽收古今史部书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书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哲学上提出“道(理) 寓于器(事物)”命题,认为“道”是客观事物之规律,“求道”应根据对事物的实际考察。所提出“六经皆史”之说,主张治经以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脱旧经学传统束缚学术趋向。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形式主义倾向,批判了当时桐城派的流弊。其学说至清末始为人重视。1922年有《章氏遗书》刊行。 学术论点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共 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其中《文德》﹑《文理》和《史德》等篇中涉及文学理论见解最多。他反对“桐城派”的专讲“义法”﹐袁枚的专讲“性灵”。他在《文德》﹑《与朱少白论文》中﹐认为作文要“修辞立诚”﹐要“主敬”﹐所谓“敬”﹐就是态度要严肃﹔“论古必恕”﹐就是从事批评应该设身 章学诚 处地﹐知人论世﹐通情达理。在《文理》中﹐认为“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强调“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才是论文的前提。着重批评了舍本逐末的“文法论”。在《史德》中﹐认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在《答沈枫墀论学》中﹐提倡“文贵发明”(亦即是要有创新)﹐“亦期用世”。在《古文十弊》中﹐反对“不达时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削足适履”等等不良文风。这些都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所作的文章也疏畅条达﹐以议论胜。 《文史通义》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均收入吴兴嘉业堂刊本《章氏遗书》。 5目录学 编辑 中进士后,官国子监典籍,自称“自以迂疏,不敢入仕”,乃弃去,终身未官。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27岁时,随父居于天门,立志修史志。曾馆于藏书家朱筠门下,遍读朱筠所藏之书。曾给大学士朱筠建议,搜访天下遗书,仿刘向《七略》,条别群书,撰一国艺文之志。朱筠遂有征书之奏,清《四库全书》的开馆和编纂,由此而为渊源。初撰《修志十议》,纂修有《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 乾隆五十二年(1787)投书毕沅,欲借毕沅之力编《史籍考》。次年,毕沅任湖广总督,他入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自治通鉴》。后又得毕沅之助,在江夏(今武昌)编纂《湖北通志》。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及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二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名著,在目录学上,与南宋郑樵《通志·校雠略》有同等价值。“六经皆史”是他总的学术观点,“道不离器”是他哲学思想的根本。 提倡史学研究必须有开创精神,强调文学要反映客观现实。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是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他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是在广泛分析研究前人的书目和目录学著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曾编撰《史籍考》,拟收尽史部书的叙目凡例,总目达325卷,分11部55类,惜未完成。原稿于咸丰六年(1856)毁于火。先后修订《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等。 一生清贫,嗜书而力不能致,又多颠簸流离,迁徙频繁。家有藏书仅3 000余卷。为了著述,购藏至2万余卷,藏于“滃云山房”中,编有《滃云山房乙卯藏书目》、《滃云楼书目》。但是在迁居中先为水浸,后为盗贼所抢,再为鼠啮,损失极大。著有《实斋文集》、《古文十弊》、《方志略例》、《湖北通志检存稿》等。经刘承干校订,1922年刊为《章氏遗书》,共51卷。[1] 6其它信息 编辑 相关名言 1、文辞犹金石也,志识炉锤也。 2、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3、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代表著作 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开创了浙东史学学派。浙东史学具备两个最鲜明的特点:即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和注重史学的研究。黄氏死后,浙东史学的影响虽不及考据学派,但代有传人,脉系不绝。至乾嘉时代,章学诚成为这一派的主要代表。学诚著《文史通义》,以史意为宗旨,不仅继承了浙东史学注重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史学领域创立了自己的尚意史学理论体系,对清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后世称他为浙东史学的殿军,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 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撰写的《史通》,在中国史学批评史上树立了第一个高峰,后人若要赶上或超过他,就必须寻找到前人遗留下的空隙,并以此为突破口,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决不能走前人走过的路。当章学诚青年时就在史学理论方面崭露头角,人们把他与刘知几相比,他不但不高兴,反而辩驳道:“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正是因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一书中大力倡导史意,言刘知几所未言,才使他得以在中国史学批评史上树立起第二个高峰,真正能够做到与刘知几比肩齐名,否则是无论如何也不及刘知几的。 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的第二个目的,是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他在《与陈鉴亭论学》一文中明确地说明了这个目的。此外,还在其他一些文章中多次表达过这类意思。所谓“校雠”,不仅局限于核对书籍、厘正错误的一般校勘性工作,更主要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校雠通义》的序文中,曾对这一词语做过界定: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于此。”他为校雠这一词所做的定义在《文史通义》一书中,自然也得到了印证。如他在《与严冬友侍读》一文中说:“思敛精神为校雠之学,上探班、刘,溯源《官礼》,下该《雕龙》、《史通》,甄别名实,品藻流别,为《文史通义》一书。” 章学诚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其中最主要的是史学著作。他在《上朱中堂世叔王书》一文中说:“近刻数篇呈诲,题似说经,以为有意争衡,此不足辩也。”关于这一点,只要翻开《文史通义》,察看其篇目内容,便可一目了然。据此,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中国史学批评史或史学理论著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定义又有失偏颇。因为《文史通义》一书也包括对文学,尤其是历史文学的品评和校雠。章学诚在《上钱辛楣官詹书》一文中明确指出,校雠不但包括史,也包括文。 章学诚是浙东史学的殿军,继承并发展了浙东史学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他认为,著史如果不切合当时人事,便没有资格谈论史学。他说:“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文史通义·浙东学术》) 《文史通义》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均收入吴兴嘉业堂刊本《章氏遗书》。 7史学观点 编辑 强调史意 章学诚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在这里,他通过与以上诸家的比较,明确指出自己撰写《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阐发史意。此外,他还在《文史通义》的许多篇章中谈到了阐发史意的重要性。例如他在《文史通义·言公》篇中说:“做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在《文史通义·史德》篇中说: “史所贵者义也。”在《中郑》篇中说:“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不求义意所归乎?”等等。 章学诚为何如此强调史意的重要性呢?他认为史学主要包括史事、史文、史义三个部分,其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中说:“孔子做《春秋》,盖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据此,章学诚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文史通义》,表明他希望通过对史书和史文的研究达到通晓史义的目的。 阐发史意 他把阐发史意作为最高宗旨,也是与当时的学术背景有关的。自清初顾炎武开创考据学派之后,由于清政府采取了高压与怀柔相结合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至乾嘉时代,考据学者们终日埋头典籍,不问世事,竟为无用的鱼虫之学。章学诚认为,这是从明人无本空谈的一个极端又走到了过分强调征实的另一个极端了,因而对考据学风应当有所矫正,提倡发挥自己的主观见解,他在《与汪龙庄书》一文中说,“今日学者风气, 征实太多, 发挥太少, 有如桑蚕食时, 而不能抽丝。拙撰《文史通义》,中间议论开辟,实有不得已而发挥,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表明自己撰写《文史通义》,以史意为宗旨,也有矫正时下考据学风之意。 8经世致用 编辑 章学诚的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扶持世教,匡正人心 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 “学诚读书著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标题,而于世教民彝,人心风俗,未尝不三致意,往往推演古今,窃附诗人之义焉。”学诚在这里说的“世教”,当然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的历史局限所在,不过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章学诚的这一观点,在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的,但在学术上却具有进步意义。 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 反对“桐城派” 的专讲“义法”,袁枚的专讲“性灵”。他在《文德》、《与朱少白论文》中,认为作文要“修辞立诚”,要“主敬”,所谓“敬”,就是态度要严肃;“论古必恕”,就是从事批评应该设身处地,知人论世,通情达理。在《文理》中,认为“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强调“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才是论文的前提。着重批评了舍本逐末的“文法论”。在《史德》中,认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在《答沈枫墀论学》中,提倡“文贵发明”(亦即是要有创新),“亦期用世”。在《古文十弊》中,反对“不达时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 “削足适履”等等不良文风。这些都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所作的文章也疏畅条达,以议论胜。 揭露和抨击不良文风 对考据学以外的其他不良文风进行揭露和抨击。章学诚在《又与朱少白书》一文中说:“鄙著《通义》之书,诸知己者许其可与论文,不知中多有为之言,不尽为文史计者,关于身世有所枨触,发愤而笔于书,尝谓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与老杜歌诗同其沉郁,是仆身后之桓谭也。《通义》书中《言公》、《说林》诸篇,十余年前旧稿,今急取订正付刊,非市文也,盖以颓风日甚,学者相与离蛴攘臂于桎梏之间,纷争门户,势将不可已也。得吾说而通之,或有以开其枳棘,靖其噬毒,而由坦易以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或于风俗人心不无小补欤!” 章氏虽长于史学,但从未得到清政府的重用。因此他把自己的史学理论,用于 编修方志的实践中。编修方志在他一生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并使他成为方志学建立的极其重要人物。梁启超把他誉为中国“方志之祖”、“方志之圣”。1978 年代中国修志热潮兴起后,他的方志学说还被用来当作启蒙理论学习。 9章学诚墓 编辑 章学诚墓在绍兴县福全镇方坞村章家田头。 章学诚卒于1801年,与其妻妾合葬。墓址占地两亩余,东南向,墓平面呈圆形,四周以块石砌垒,墓高2.5米,直径6米,墓前竖碑,高3米,宽1米,两侧立石质望柱,墓周有石围栏,高1米。墓道前端有界石两块,呈四方形体,高2米。墓已于上世纪60年代被当地村百姓拆毁。 10故居 编辑 章学诚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辛弄1号。 故居系清代建筑。 坐北朝南,三开间屋面。过天井为三间楼屋。后门面塔山。后墙东与北墙西南各有界石一块,上刻“章界”二字。 为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66
the times by times warner
时代周刊创立于1923年,是半个世纪多以前最先出现的新闻周刊之一,特为新的日益增长的国际读者群开设一个了解全球新闻的窗口。今天,《时代周刊》仍保持着先驱的地位,它报道、阐述和解释影响亚洲乃至全球人们生活的所有事件。 现今的《时代》共有四种版本,包括了美国主版、欧洲版、亚洲版、南太平洋版。欧洲版(Time Europe,旧称Time Atlantic)出版于伦敦,亦涵盖了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事件,亚洲版(Time Asia)出版于香港,南太平洋版出版于悉尼,涵盖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群岛。 《时代》周刊评出2014年的50张动物影像。[1] 中文名称时代周刊 外文名称Time 语 言英语 类 别新闻杂志 主管单位时代华纳 主办单位时代华纳 创刊时间1923年3月3日 出版周期周刊 国际刊号0040-781X 主 编法里德·扎卡利亚 国 家美国 目录 1特点 ▪ 分类化 ▪ 国际化 ▪ 权威性 ▪ 互动性 2特色品牌 3杂志影响 4纪念特刊 5风云人物 1特点 编辑 分类化 《时代》封面上的蒋介石 《时代》创刊时宣称,它旨在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该刊的特色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时代》的口号是:“《时代》好像是由一个人之手写出来给另一个人看的。”它指出“它对各个领域的报道,都不是写给各个领域的专家看的,而是写给《时代》的‘忙人’看的。”这样的报道方式一下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当时美国的受众市场被众多的报纸所占领着,报纸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是却显得杂乱无章,让读者理不清头绪,无法在漫天的新闻中迅速地找到自己所最需要了解和关注的。这种新鲜新闻报道方式不同于美国报纸的传统的客观报道。 国际化 立足美国、关注全球一直是《时代》的一大特色。《时代》对新闻的关注极其敏锐,哪里有好新闻,哪里就有《时代》记者的身影。它的笔端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其中的一个小栏目《世界瞭望》为例,在2002年3月15日的该栏目中报道了来自中东、法国、俄国、英国、爱尔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韩国、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时代》追溯孤立事件的来龙去脉,介绍外国国家,讲它们的版图与俄勒冈或蒙大拿一样大小,援引它们的政治情况,帮助读者克服拼读名称方面的困难,以及使用报纸从未用过的图表等。它使复杂的国际问题个人化,并在这种过程中打破了美国新闻窒息灵性的框框。[2] 权威性 在信息时效性上,新闻周刊无法与提供一般性资讯的 2011年1月28日封面人物:里根和奥巴马 电视新闻、报纸抗衡,它的影响力来自于其信息的权威性。信息的权威性实际上是一份新闻周刊综合实力的反映,至少是其新闻的采集能力、分析加工能力以及后期制作能力的全面体现。《时代》作为一家主流新闻周刊以无可争议的新闻业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刊物。而这种品牌的认同体现在它具有就是别人不容易模仿、代替、超越的优势能力;体现在它风格、内容上;也体现在它的工作流程上。 互动性 时代周刊历史 时代周刊历史(3张) 互联网革命导致的传媒业整体竞争格局的变化给杂志带来了新机遇。更重要的是,随着传媒、通讯、软件、娱乐、互联网、金融资本、影视、电子工业的相互渗透、交融和影响,已经不能再孤立地就杂志而论杂志,杂志正在成为和其它类型的交流形式发生互动影响的新工具。 《时代周刊》也是最早全文上网的杂志之一,从其网站上可以浏览自1994年以来各期的所有内容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后,时代杂志集团利用美国在线庞大的顾客数据库和对互联网营销的专业经验,仅《时代周刊》已经增加了50万的订户..而《时代周刊》网站更吸引人的还是其特色栏目。 2特色品牌 编辑 1943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宋美龄 该网站曾经举办过“20世纪最具影响人物”的评选,《时代周刊》为读者提供了百位候选人。其中领袖人物中有列宁、毛泽东、丘吉尔、罗斯福、曼德拉等,艺术家有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斯皮尔伯格等,实业家有福特、盖茨等,科学家思想家有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英雄偶像有海伦·凯勒、林白等。另一比较引人的特色栏目是每年一度的“封面人物”在《时代》网站上也有体现。这里收集有自1927年以来所有《时代》封面人物的背景资料。除了网络的互动,《时代》和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合作也非常的成功。CNN有和TIME共同策划制作的电视节目。多媒体的互动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年度风云人物评选》(The Person Of The Year) “它的开始的初衷是为了回顾。它成为了一个新闻事业的传统。它也成为了美国人的一个习惯,并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使那位创造性、指导性地推动了世界发展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 1927年《时代》推出该项评选以来,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为了纪念它所走过的历程,《时代》特举办了名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75年”的展出,于2002年初在纽约陈展,并准备在未来两年中在美国其它八个城市巡回展出。以下列出的是《时代》历年评选较有特色的人物: 1927年美国飞行员林白成为了《时代》评选出来的第一位年度人物。在1927年的5月,他成为不着陆飞越大西洋的第一人,这一勇敢的壮举使他在美国一举成名,也成为了“年度风云人物”的开山鼻祖。 1930年,提倡和平非暴力不抵抗哲学的印度圣人甘地当选,《时代》评价甘地领导人民反抗英军的统治,还印度人民以合法的身份以及唤醒了他们民族的意识。 《时代周刊》中国人物封面 《时代周刊》中国人物封面(22张) 1936年,美国社会名流辛普森成为《时代》第一位评为风云人物的妇女。在她之后,也有许多优秀的妇女当选,如1952年,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以及1986年菲律宾女总统都有幸成为当年的时代明星。 中国著名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曾被《时代》评选为风云人物。 《时代》的评选对象非常的广泛,不仅仅包括个人,还包括群体和组合。甚至有的时候,它还会有一些非常出彩,令人记忆犹新的评选。如:在1982年,《时代》把“计算机”评选为年度人物。《时代》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这个预言已经逐渐地在变成现实。同样出乎人意料的评选出现在1988年。当年的年度人物是“危险的地球”,这一评选也让生活在地球的每一个人引起了对生态的关注。 离我们最近的是2001年的年度人物,由纽约市市长鲁迪·朱利安尼获得。在9.11事件中,朱利安尼以其非凡的勇气,高度的沉着以及过人的智慧带领美国人民走出了困境,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时代》以《全世界的市长》(Mayor Of The World)为题用了22页的巨型篇幅以及多达40多幅的照片记载了朱利安尼的功绩以及他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1999年12月31日,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中,《时代》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Person Of The Century),爱因斯坦以其突出的贡献在众多的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即使2001年才是21世纪) ▲加大对中国报道的力度和广度 《时代》过去长时间反华反共,直到卢斯去世前数年,反华态度才开始有所转变。中美建交后,对华报道才变得比较的充分、客观。”但在早期,《时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开始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时代》也相应加大对中国报道的力度,同时也拓宽了报道的范围,把中国的文化、体育、教育、经济等多个层面的东西介绍给世界。《时代》亚洲版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 ★1.经济商业类报道 A:《时代》第3期,(P37-43)在《环球经济》一栏中刊载了题为《中国的全新盛会》(China’s new party)的报道,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农业、银行业、汽车业、电信业、零售业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这一事件对于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契机; B: 《时代》第3期,(P29)在《商务》一栏中以《银行业的困境》(Troubles are in the bank)为题,通过前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因“玩忽职守”而被免职并进行调查的事件,指出此次事件引起了北京方面的重视,并正着手清理银行业的腐败; C:《时代》第7期,(P40-41)在《商务》一栏介绍了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球员的情况,以及CBA如今的经营现状,对如今联赛运营所出现的困境以及解决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时代》第8期,(P30-31)在《商务》中以《汤姆叔叔的中国》(Uncle Tom’s China)为题详尽介绍分析了于2000年2月由香港巨头李嘉诚成立的机构设置、发展策略。指出在与AOL以及新闻集团的竞争中,它与中国政府具有更大的亲和力; ★2、文体、娱乐类报道; A: 刊于1996年10月14日《时代》第148期,中国著名歌手王菲成为封面人物。王菲被杂志誉为“流行乐女王”,全文报道王菲出道至走红经过。成为首位登上《时代》封面的华人歌手,消息当年已广为传媒报道,轰动一时。 B:2003年2月26日《时代周刊》亚洲版,中国著名歌手周杰伦成为封面人物。杂志称赞周杰伦是亚洲的“猫王”.,周杰伦成为首位登上《时代》封面的华人男歌手。 王菲登时代杂志封面 C:《时代》第2期,以6页的篇幅对该电影的制作班底、剧情、演员做了报道,并预言张艺谋的这部片子将是亚洲继《卧虎藏龙》之后的又一力作; D: 《时代》第6期,在《艺术》一栏中对中国著名的年轻舞蹈家黄豆豆做了报道,高度赞扬了黄豆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E:《时代》第13期,《体育》一栏中提到了中国国际象棋皇后诸宸所获得的辉煌荣誉、成长的经历,还有她和卡塔尔丈夫穆罕默德之间的美好爱情故事以及诸宸在清华的学业; F:《时代》对中国的报道已经日渐重视,无论从力度、广度上来说,和十几年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G:《时代》第14期,介绍了中国的长寿乡——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区,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引起了一股需要长寿之乡及长寿秘诀的潮流。使对巴马长寿的研究中,使各界人士了解到巴马火麻、可滋泉水、日照、地磁等对人寿命的影响。引起了巴马旅游的热流。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时代的影响力和巴马的影响力都得以关注。 3杂志影响 编辑 《时代》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也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它在全球拥有广泛的读者,《时代》有美国主版、国际版,以及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版。 2014年 2014年(16张) 《时代》周刊评出2014年的50张动物影像[1] 4纪念特刊 编辑 迈克尔·杰克逊 2009.6.25,迈克尔·杰克逊逝世,享年51岁。 约瑟夫·葛尼·坎农:首位登上时代封面者 《时代》特别为这位流行音乐之王推出了一本纪念特刊,这本特刊已于美国时间2010年6月29日上市。《时代》杂志上一次出版纪念特刊是在9·11空难以后,那一次售出了数百万本,每本价格只有3.25美元(约合人民币22元)。而本期特刊每本售价5.99美元(约合人民币40元)。《时代》杂志采访了史蒂夫·旺德(Stevie Wonder)、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蒂娜·特纳(Tina Turner)、南希·里根(Nancy Reagan)、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兰尼·克洛维茨(Lenny Kravitz)等迈克尔·杰克逊的身前好友和音乐界的名人。 史蒂夫·乔布斯 2011.10.05,史蒂夫·乔布斯逝世,享年56岁。 《时代》 周刊7号(2011.10.7)将出版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特别纪念版专刊,并向平板电脑用户提供。 这本专刊共21页,内容涉及乔布斯的生平和职业生涯,并配发摄影师戴安娜·沃克尔供稿的乔布斯专题摄影。 沃克尔从1982年开始为《时代》周刊拍摄乔布斯照片。这也是乔布斯第8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让我们一起见证一代伟人不平凡传奇的改变世界的一生。 5风云人物 编辑 年度风云人物:(英语:Person of the Year)每年年底由美国《时代杂志》选出。虽然称为“风云人物”,但获选对象可以是男人、女人、夫妇、一群人、地域、机器甚至意念。重要的是不论好或坏,而是对过去一年最具有影响力。 1927年:查尔斯·林白(1902─1974) 1928年:沃尔特·克莱斯勒(1875─1940) 1929年:欧文·扬(1874─1962) 1930年:圣雄甘地(1869─1948) 1931年:皮埃尔·赖伐尔(1883─1945) 1932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 1933年:休·塞缪尔·约翰逊(1882─1942) 1934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第二次) 1935年:海尔·塞拉西一世(1892─1975) 1936年:华里丝·辛普森(1896─1986) 1937年:蒋介石(1887─1975)与宋美龄(1898─2003) 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1939年:约瑟夫·斯大林(1879─1953) 1940年: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 1941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第三次) 1942年:约瑟夫·斯大林(1879─1953)(第二次) 1943年: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1880─1959) 1944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0─1969) 1945年:哈利·S·杜鲁门(1884─1972) 1946年:詹姆斯·F·伯恩斯(1879─1972) 1947年: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1880─1959)(第二次) 1948年:哈利·S·杜鲁门(1884─1972)(第二次) 1949年: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第二次)(半世纪风云人物) 1950年:美国战士:以韩战中的美国战士为代表(首次“抽象”概念获选)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1882─1967) 1952年: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b. 1926) 1953年:康拉德·阿登纳(1876─1967) 1954年: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888─1959) 1955年:哈洛·科迪斯(1893─1962) 1956年:匈牙利自由战士 1957年: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 1958年:夏尔·戴高乐(1890─1970) 1959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0─1969)(第二次) 1960年:美国科学家(代表:莱纳斯·鲍林、伊西多·拉比、艾德华·泰勒、乔舒亚·莱德伯格、唐纳德·A·格拉泽、威拉得·利比、罗伯特·伍德沃德、查理斯·特拉珀尔、威廉·萧克利、埃米利奥·G·塞格雷、约翰·恩德斯、查尔斯·汤斯、乔治·比德尔、詹姆斯·冯·阿伦与爱德华·珀塞耳) 1961年:约翰·肯尼迪(1917─1963) 1962年:若望二十三世(1881─1963) 1963年:马丁·路德·金(1929─1968) 1964年:林登·约翰逊(1908─1973) 1965年:威廉·威斯特摩兰(1914─2005) 1966年:25岁及以下人士 1967年:林登·约翰逊(1908─1973)(第二次) 1968年:太空人:弗兰克·博尔曼(b. 1928)、吉姆·洛威尔(b. 1928)、威廉·安德斯(b. 1933) 1969年:中产阶级美国人 1970年:维利·勃兰特(1913─1992) 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1913─1994)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1913─1994)(第二次)与亨利·基辛格(b. 1923) 1973年:约翰·西里卡(1904─1992) 1974年:费萨尔·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1906─1975) 1975年:美国妇女:(代表:贝蒂·福特、卡拉·希尔斯、艾拉·格拉索、芭芭拉·乔丹、苏茜·夏普、吉尔·康维、比莉·简·金、苏珊·布朗米勒、艾迪·维艾特、凯瑟琳·拜尔利、卡罗·塞顿与艾莉森·奇克) 时代周刊 1976年:吉米·卡特(b. 1924) 1977年: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18─1981) 1978年:邓小平(1904─1997) 1979年:鲁霍拉·霍梅尼(1902─1989) 1980年:罗纳德·里根(1911─2004) 1981年:列赫·瓦文萨(b. 1943) 1982年:个人电脑(首次非人物获得) 1983年:罗纳德·里根(1911─2004)(第二次)与尤里·安德罗波夫(1914─1984) 1984年:彼得·尤伯罗斯(b. 1937) 1985年:邓小平(1904─1997)(第二次) 美国《时代周刊》邓小平封面-1997年 1986年:科拉松·阿基诺(b. 1933) 1987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b. 1931) 1988年:濒危的地球(“年度风云行星”) 1989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b. 1931)(第二次) 1990年:乔治·H·W·布什(b. 1924) 1991年:特德·特纳(b. 1938) 1992年:比尔·克林顿(b. 1946) 1993年:和平缔造者:纳尔逊·曼德拉(1918—2013)、费德里克·德·克拉克(b.1936)、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2004)及伊扎克·拉宾(1922─1995) 中国新面貌 1994年:若望·保禄二世(1920─2005) 1995年:纽特·金里奇(b.1943) 1996年:何大一(b.1952)、王菲(b.1969) 1997年:安迪·葛洛夫(b.1936) 1998年:比尔·克林顿(b.1946)(第二次)与肯尼思·史塔(b.1946)(美国总统和独立检察官) 1999年:杰夫·贝佐斯(b.1964)(网上书店亚马逊CEO) 世纪风云人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2000年:乔治·W·布什(b.1946) 2001年:鲁道夫·朱利安尼(b.1944) 2002年:吹口哨者:美国世界通讯的辛西娅·库珀(b. 1963)、安然事件的莎朗·沃特金斯(b. 1959)、及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科琳·罗利(b.1954) 2003年:美国士兵(第二次)、周杰伦(b.1979) 2004年:乔治·W·布什(b.1946)(第二次) 2005年: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波诺(b. 1960)、比尔·盖茨(b. 1955)、及梅琳达·盖茨(b. 1964) 2006年:“你”:指互联网普及时代使用资源共享网站(User-generated content,例如Youtube 、维基百科、MySpace等)的一众网民。 2007年:弗拉基米尔·普京(b.1952) 2008年:贝拉克·奥巴马(b.1961) 2009年:本·伯南克(生于1953年) 2010年:马克·扎克伯格(生于1984年) 2011年:“示威者”(代表遍布全球的示威运动,如希腊、印度、俄罗斯的运动。此前呼声很高的史蒂夫·乔布斯未能当选。) 2012年:奥巴马(生于1961,第二次)《时代》周刊编辑部称,美国正处于巨大的文化及人口构成变化之中,奥巴马既是这些变化的象征也是它们的幕后推动力量。 2013年:方济各(生于1936年) 2014年:埃博拉患者护理人员[3]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参考资料 1. 《时代》周刊评出2014年的50张动物影像 .网易 .2014-12-16 [引用日期2014-12-17] . 2. 时代周刊 .杂志 [引用日期2014-08-6] . 3. 《时代》2014年度人物:埃博拉病患护理人员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12-23] . 词条标签: 期刊 , 出版物 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图册 相关出版物 纠错 国家地理 s 国家地理 联合早报 s 联合早报 新东方英语 s 新东方英语 今日美国 s 今日美国 商业周刊 s 商业周刊 大公报 s 大公报 卫报 s 卫报 纽约时报 s 纽约时报 阁楼杂志 s 阁楼杂志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342264次 编辑次数:260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23 创建者:jhyp87121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推广链接 时代周刊订阅 2014年订阅.. 点击——在线订购——2014年《时代周刊亚太版》杂志订阅,点击查.. www.baonian.net 时代周刊_英文原版TIME_高.. 今天楼主给大家分享的是时代周刊英文原版的高清PDF下载,更新到.. bbs.tpooo.com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1特点 1.1分类化 1.2国际化 1.3权威性 1.4互动性 2特色品牌 3杂志影响 4纪念特刊 5风云人物
167
imperata cylindrica
1形态特征 编辑 白茅-植物原生态 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2别名 编辑 茅根、兰根、茹根(《神农本草经》),地菅、地筋(《名医别录》),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草根(《江苏植药志》),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中药志》)。 3来源 编辑 白茅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l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K.Hubb的根茎。全国各地均有产,但以华北地区较多。 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3.《纲目》: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 4地理分布 编辑 分布于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模式标本采自法国南部。产于中国河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四川等地区;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 5形态 编辑 白茅-画图 白茅(《本草经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丝茅(《纲目》),万根草(《铁岭县志》),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6功效 编辑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①《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②《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③《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⑤《纲目》:"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⑥《本经逢原》:"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⑦《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8、《本草经疏》:劳伤虚赢,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赢。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之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9、《本草求原》: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 10、《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11、《本草正义》: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且甘寒而多脂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疮,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证,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无流弊。 利尿作用 白茅根煎剂和水浸剂灌服,对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给药5-10天,利尿作用最为明显,20天左右即不明显。但所用剂量特别是动物进水量均不清楚,又无对照组,尚需进一步研究。也有人认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与其所含的丰富钾盐有关。 止血作用 白茅根粉能明显缩短兔血浆的复钙时间。但白茅根含钙较多,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动脉出血处,压迫1-2分钟,有止血作用。临床用白茅根治疗鼻衄。 治疗急性肾炎 有 白茅根全貌 叶 根 较好效果,可以缩短病程。据数十例的观察,服药后通常在1~5天内小便即显著增多,每日可达1500~3000毫升左右。随之水肿即渐消失,高血压及尿检变化亦渐好转而趋正常。据部分病例统计,水肿消失时间平均约4~5天或1周左右;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在5~20天,平均7~9天;尿检变化平均消失时间,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于慢性肾炎亦有利尿消肿及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对肝脏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则无利尿消肿作用或作用不显著。因此有人推测,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于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从而使肾血流量及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效果;同时肾缺血改善,肾素产生减少,使血压恢复正常。故对急性肾炎疗效良好,慢性肾炎疗效较差,而对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肿几不奏效。服药期间除个别有轻微头晕或恶心外,未见不良反应。 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干品)半斤,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连服1~2周或至痊愈。亦有配合大蓟、小蓟、生地或麻黄组成复方治疗。服药同时,须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盐的摄入,保暖。必要时可适当加用其它药物控制并发症及感染病灶等。 治疗肝炎 用白茅根(干品)2两,水煎,每日两次分服。治疗28例,结果临床治愈(45天内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1例,好转(临床症状好转,45天内各项肝功能的数值下降超过半数,或45天后完全恢复正常)7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肿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转氨酶经45天后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黄疸指数平均20.15天全转正常。未见副作用。 抗菌作用 白茅根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志贺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却无作用。 对心肌86Rb摄取量的影响 白茅根水醇综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对86Rb的摄取量增加。 药毒理学 家兔灌服煎剂25g/kg,36小时后活动受抑制,运动迟缓,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复。静脉注射10-15g/kg,则出现呼吸增快,运动受抑制。1小时后逐渐恢复,剂量增加至25g/kg,6小时后死亡。 其他作用 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对骨骼肌的收缩及代谢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静、解热镇痛、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水肿、黄疸等作用。 白茅根曾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配合仙鹤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茅根饮子(《外台秘要》)治胞络中虚热,时小便如血色:茅根32克,茯苓10克,人参、干地黄各6克。水煎,分2次服。方中茅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君药。 如神汤(《太平圣惠方》)治喘:茅根1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2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方中茅根,清热解毒,为臣药。 茅芦根煎(《药物与方剂》)治热病呕吐,胃肠出血,尿血或水肿尿少:茅根、芦根等分。水煎服。方中茅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君药。 7化学鉴定 编辑 化学成分 根茎含芦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薏苡素(coixol),羊齿烯醇(fernenol),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异山柑子萜醇(isoarborinol),白头翁素(anemonin);还含甾醇类: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糖类,多量蔗糖(sucros),葡萄糖(glucose)及少量果糖(fructose),木糖(sylose);简单酸类:枸橼酸(citt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及苹果酸(malic acid)。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1h,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浓硫酸1-2滴,显红色,渐变成紫色、蓝紫,最后呈污绿色。 (2)取该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发生棕红色沉淀。 8性味归经 编辑 性味 甘、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正》:甘,凉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归经 入肺、胃、小肠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小肠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 ④《本草求真》:入胃、肝。 9各家论述 编辑 本草图经 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纲目 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并名菅也。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视有光。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尔雅》所谓白华野菅是也。黄茅似菅茅,而茎上开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綯,古名黄菅,《别录》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璚茅,生湖南及江淮间,叶有三脊,其气香芬,可以包藉及缩酒。芭茅丛生,叶如大蒲,长六、七尺,有二种,即芒也。 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白茅,解白薯莨、南椰等中毒,用根煎水饮,亦为清凉利尿剂。 本经 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别录 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日华子本草 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滇南本草 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本经逢原 白茅根,《本经》主治劳伤虚赢者,以甘寒能滋虚热,而无伤犯胃气之虞也。言补中益气,胃热去而中气复,是指客邪入伤中州,渐成虚赢而言,非劳伤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动植物民间药 治脚气。 本草经疏 劳伤虚羸,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羸。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之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本草求原 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本草正义 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且甘寒而多汁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疮,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证,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无流弊。 10用药禁忌 编辑 1.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2.《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3.《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11植物栽培 编辑 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耐旱,宜选一般坡地或平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春季,挖取白茅地下根茎,按行株距30cm×30cm栽种。 12炮制方法 编辑 1.干茅根:拣净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簸净碎屑。 2.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3.取原药,拣除杂质,洗净,切断,晒干。 13药材鉴定 编辑 性状鉴别 白茅根-中药材 根茎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长30~60cm,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具纵皱纹,环节明显,节上残留灰棕色鳞叶及细根,节间长1-3cm。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小细胞,有的含硅质块。皮层较宽,最外为1-4列纤维,壁厚,木化;叶迹维管不10余个,环列,有限外韧型,具束鞘纤维,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有的有硅质块。中柱内散有多数维管束,有限外韧型,近中柱鞘的维管束小而密,由纤维相连成环。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特征 黄白色。 ① 表皮细胞平行排列,每纵行列多为1个长细胞与2个短细胞(1个木栓细胞及1个硅细胞)相间排列,偶见1个短细胞介于2个长细胞之间。 ② 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一侧壁甚薄,另一侧壁增厚,层纹及孔沟明显,壁上有硅质块。 ③ 中柱鞘厚壁细胞类长方形;根茎茎节处中柱鞘细胞呈石细胞状。 白茅根茶 ④ 下皮纤维常具横隔。此外,有木纤维。 14现代研究 编辑 主要成分 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 尚含淀粉.从白茅的根茎中分离出芦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 lindrin )、羊齿醇(Fernenol)、似砂醇(Simiarenol)、白头翁素(Anemonin)等. 药理作用 白茅根-栽培 1、利尿作用 白茅根水浸剂给正常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 再服药5~10天时最明显.其利尿作用可能与白茅根中所含丰富钾盐有关. 2、抗菌作用 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宋内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但对志贺痢疾杆菌则无作用. 3、止血作用 研究表明: 白茅根可加速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 即促进凝血酶原的形成,因而有止血作用.有人认为, 白茅根的止血作用在于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 4、其他作用 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15治疗附方 编辑 特殊功效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功效。 1.刀伤出血:白茅花适量,干敷伤口。轻轻加压后包扎即可。 2.跌打内伤出血:白茅根60 克,马兰根30 克,白糖15 克。将前2 味药水煎,加白糖调服。 3.肺结核咳血:鲜白茅根60 克,藕节炭15 克,栀子炭15 克,仙鹤根15 克,侧柏叶炭20 克。 水煎服。 4.鼻衄:白茅花15 克,猪鼻1 个。将猪鼻切碎,与白茅花同炖1 小时,饭后服。每日服1 次, 连服3~5 次。 5.肺热咯血:鲜白茅根90 克,仙鹤草15 克。水煎服。 6.血尿:鲜血茅根60 克,小蓟30 克,车前草30 克。水煎服。 7.经行吐衄,血色深红,口干心烦: ① 白茅花适量,鲜藕适量。将白茅花烘干研细末,瓶贮备用。每次15 克,藕汁1 杯调服。 ② 白茅根100 克,捣汁与藕汁1 杯调服 8.乳糜尿:鲜白茅根250 克,荠菜30 克,马鞭草2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连服3~5 剂。 9.急性肾炎:鲜白茅根40 克,一枝黄花30 克,葫芦壳15 克,白花蛇舌草3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 10.小便热淋:鲜白茅根90 克,车前草30 克。水煎服。 11.肝硬化腹水:鲜白茅根300 克。水煎,分2 次服,每天1 剂。 12.病毒性肝炎:白茅根60 克。水煎2 次。分2 次服,每天1 剂。 13.肾小球肾炎:白茅根干品250 克。加水800 毫升,煎至300 毫升,分早晚2 次服。 14.麻疹疹透后身身热不退:鲜白茅根50 克。水煎代茶饮。 15.反胃,酒醉呕吐,暑日口渴少津:鲜白茅根80 克,鲜芦根60 克。共切碎,加水煎成500 毫升,顿服。每日1 剂,连服3~5 天。 16.高热后,口渴多饮:鲜白茅根100 克,葛根30 克。水煎当茶饮。 17.黄汗:鲜白茅根200 克,猪瘦肉200 克。将白茅根切细,与猪肉共炖烂,分次食肉喝汤。 18.曼陀罗中毒:鲜白茅根50 克,甘蔗500 克,椰子1 个。将白茅根、甘蔗捣烂、榨取自然 汁,加入椰子水煎服。 19.产后风湿痛:老白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各适量。水煎外洗患部。 20.热喘:鲜白茅根、桑白皮各30 克。水煎,分2 次服。 食用宜忌 【别名】茅草跟、甜草根、寒草根、地节根。 【性味】性寒,味甘。 【归经】归肺、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尿,凉血,止血。 宜:急性肾炎,急性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感染者宜食;咯血,鼻出血,小便出血者宜食;高血压病人宜食;急性发热性病人烦热口渴者宜食;急性传染性黄疸肝炎者宜食;小儿麻疹者宜食。 忌:茅根性寒,故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忌食。 护肤品领域出色应用 白茅根:从白茅根的药理看来,它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萃取自根部,白茅素、芦竹素、5-羟色胺、钾、钙等。清血凉血,消肿抑菌,所以用于护肤品上的原理也是清血凉血之类的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清除皮肤中的毒素,安抚燥热不安的肌肤,平衡油脂分泌,促进肌肤氺油平衡,使青春痘 暗疮难以滋生,帮助肌肤恢复健康净白,使肌肤剔透光泽。非常适合痘痘和易发痘痘的肌肤使用,目前来说,白茅根在护肤领域上的应用上还是比较少见的,据网络数据来分析,目前市场上只有一款叫做白茅根保湿精华水的 护肤产品,据了解,这款产品的提炼制造过程是加入了一种凝聚力超强的保湿剂—— N.M.F(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它是一种强而有效的保湿剂,可以吸收超过本身重量400倍的水分。参与角质层中起保持水分作用的物质,锁住肌肤水分,这种强而有力的保湿机能,是保持肌肤水嫩的关键。从而成就的一款间于水和固态的一护肤产品。  这款护肤品主要功效来自白茅根,所以集合了白茅根药理的功效作用,所以非常适合痘痘和易发痘痘的肌肤使用特别是对年轻肌肤来说。  护肤行业可以从白茅根的清血凉血,消肿抑菌的特殊药理上加以好好提炼,为护肤行业多做贡献。将大自然的馈赠发挥到最佳状态,造福人类! 白茅根保湿精华水 白茅根保湿精华水(2张) 16营养知识 编辑 白茅根知识介绍: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白茅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白茅根根茎呈长圆柱形,直径2至4毫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皱纹,环节明显,节间长1至3厘米。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 白茅根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白茅根、茅根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白茅根适合人群: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禁服。 白茅根食疗作用:白茅根味甘,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性缓入血,降而有升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的功效 主治血热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紫癜,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小便淋沥涩痛,水肿,黄疸。 白茅根做法指导: 1. 白茅根忌犯铁器。切制白茅根忌用水浸泡,以免钾盐丢失。 2. 临床可单用该品,或与小蓟、栀子、侧柏叶、牡丹皮等配伍,以增清热凉血止血之效。 3. 热病津伤口渴,轻者可单用鲜品煎汤代茶饮,重者可配鲜石斛,天花粉、芦根等,以增强清热生津止渴之功。 4. 热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者,可与生石韦、冬葵子、滑石等配伍。 17日常食用方法 编辑 药食同源,除了直接入药,白茅根还可以做成美味的佳肴,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起到保健治疗的作用。比如下面的食用方法[1] ,不妨一试。 白茅根瘦肉汤 材料: 猪肉(瘦)250克,白茅根60克,盐3克 制作过程 1. 将白茅根洗净,切段; 2. 猪瘦肉洗净,切块; 3. 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一小时,调味即可。 小帖士 1. 清热生津、利湿退黄; 2.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淡热者,症见面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不利,色如浓茶饮食减少,亦可用于泌尿系感染而属湿热下注者; 3. 白茅根如用鲜品,效力更佳; 4. 鲜品的用量以90-120克为宜;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本汤 胡萝卜竹蔗茅根瘦肉汤 制作材料:胡萝卜250克,甘蔗150克,白茅根120克,猪肉(瘦)120克:盐3克 制作过程 1. 胡萝卜去皮、蒂,切厚件,用水洗净。 2. 竹蔗(甘蔗)去皮,斩段,劈开。 3. 茅根,瘦猪肉用水洗干净。 4. 将以上全部材料,放入已经煲滚了的水中。 5. 用中火煲3小时。 6. 以少许细盐调味,即可以饮用了。 小帖士 1. 胡萝卜解毒,透疹,竹蔗又可以清热,润燥,茅根清热,凉血,利尿,加上营养丰富的瘦猪肉,此汤具有清热利尿,润燥解毒的作用。 2. 出水痘的小孩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也可用此汤给小孩子饮用作食疗。 玉米须猪小肚汤 制作材料:猪小肚500克,白茅根60克,玉米须60克,红枣10个。 特色: 清热去湿,利水消肿。水肿(阳水),症见头面四肢浮肿,小便短少,体重而困倦;或湿热黄疸,身目黄色鲜明,小便黄短,口渴身重等。现多用于急性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柯兴氏综合症及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药物中毒性黄疸,高血压病等属于湿热内盛见有上症者。 制作过程 (1)猪小肚去净肥脂,切开,用盐、生粉拌擦,用水冲洗,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冷水中冲洗,白茅根、玉米须、红枣(去核)洗净。 (2)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小时,调味供用。 鲜白茅根竹蔗煲猪肺 养生上应注意理肺润燥,补气血和脾胃,并适当减少苦味食物,增加甘、酸之品,同时因今年特别干燥,在这周特别推荐一款鲜白茅根竹蔗煲猪肺[2] 。 制作材料:鲜白茅根80克、竹蔗120克、马蹄10个、猪肺1个、生姜3片。 特色: 以上食材,除白茅根外,竹蔗还是禾本科草本甘蔗的一种,性寒味甘,入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润燥解毒,因而在广东民间常用以各类清热泻火祛湿毒、润肺养脾生津的汤饮。马蹄又名荸荠,同样是性寒味甘,入胃、大肠经,有清热、凉血、消食、化痰、生津、解毒的作用。现代营养学分析它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灰分等有抗菌作用的成分。中医认为猪肺性味甘平,能治肺虚咳嗽、咯血,因而广东民间常以它做“秋养肺”的主要食材。各汤料合而为汤,清润甘甜可口,能润肺生津、清肝和胃、养心益脾,为干燥秋日的养生汤饮。 烹制过程
168
吴雨僧
收藏898391 吴宓编辑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中文名吴宓 别 名吴雨僧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泾阳 出生日期1894年8月20日 逝世日期1978年1月17日 职 业文学评论家、国学大师、诗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 学衡派代表人物 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国学院 中国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代表作品《学衡》杂志、《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 目录 1大事年表 2人物生平 3爱情故事 ▪ 爱情悲剧 ▪ 追求毛彦文 ▪ 巴黎论婚 ▪ 与邹兰芳 ▪ 与毛彦文 ▪ 爱情观 4人物轶事 5主要贡献 6人物逝世 ▪ 最后时刻 ▪ 临终时刻 7相关作品 1大事年表 编辑 吴宓[1] (1894年8月~1978年1月)字雨僧,男,汉族,陕西泾阳人。 1916年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科毕业, 1917年就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学士(1920年)、硕士(1921年)学位。 1930年~1931年游学西欧,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21年~1949年先后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国学研究院主任、外文系教授;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其间曾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大学、重庆大学教授。 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1950年~1954年) 、历史系(1955年~1957年)、汉语言文学系(现西南大学文学院)(1958年~1977年)教授、院务委员、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市文联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委员。 讲授过英语、英诗、翻译、英散文、西洋小说、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批判、西洋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西诗韵律比较、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世界史、世界古代史等课程。五、六十年代,编写有《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学史大纲》、《汉字字形、字音沿革(发展变化)简表》、《简明英文文法》、《法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讲义和教材。在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任教,为国内培养了一批一流学者,如钱钟书、季羡林、徐中舒、高亨等。 40年代,曾在昆明、贵阳、遵义、成都、武昌、汉口作红楼梦演讲。 1920年在哈佛大学发表《红楼梦新谈》(《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后用中、英文发表有论文《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评价》、《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任学衡杂志总编辑,出版79期。任大公报文学副刊编辑,出版316期。任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编辑(1947年,撰、校、编),出版52 期。用文言及旧诗韵律译西洋文学理论及名著多篇,刊于学衡杂志和大公报文学副刊上。曾应正中书局之邀校译《袖珍牛津英汉双解字典》,任总校。出版有《吴宓诗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1956年将珍藏的世界历史、文学书籍738册译出书名、附上作者简历、内容 提要,捐赠给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现西南大学图书馆)。 2人物生平 编辑 吴宓 吴宓(11张)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8月20日生,陕西泾阳人。本名吴玉衡,乳名秃子。“玉衡”取自《书经》“陈璇玑之玉衡”之义,是北斗七星之一。1901年,祖母决定为孙子改名,以破除不祥,增强体质。于是,请玉衡的姑丈,诗人陈伯澜另取新名。这是吴家的大事,好酒好肉使主客如在节日之中,醉眼蒙眬的姑丈在一张破纸片上写出“陀曼”二字,吴玉衡也就变成了吴陀曼。吴宓之名是吴宓在1910年报考清华学校时自己所取。当时他随手拿出石印本《康熙字典》,在某册某页,闭目确指,得一“宓”字,意为安静。吴宓的字“雨僧”多认为出自南宋词人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一句。 1907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受关学熏陶,与于右任、张季鸾同为“关学”余脉。1911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班。1912年春,清华学校因清廷倒台,民国改制而暂时休学,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北方“乡下人”吴陀曼,被一些小洋奴的子弟同学所讥笑,他们趁吴陀曼课间外出,便在黑板上写下颇具讽刺意味的“糊涂men”。待吴陀曼进门,教室里扬起一阵笑声。他莫名其妙地环视四周,方发现在同学们的笑声里,是把“吴陀曼”与黑板上“糊涂men”连在一起。于是,他决定以后在发表言论的场合,用“吴宓”,而不用“吴陀曼”。 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先攻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先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白璧德教授,研习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留美十年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 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28年更名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2] )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 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 吴宓诗集 吴宓在南京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于1922年创办之《学衡》杂志,11年间共出版79期,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他曾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1924年赴沈阳,任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次年清华大学成立,吴宓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聘请当时学术界最负盛名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四位学者为研究院导师,一时号称得人。研究院被称为“国学研究院”,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国学人才。 吴宓离开东大后到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授,1929年9月钱钟书考入其父钱基博曾执教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的得意门生,师生间常有诗词赠答与唱和,然而1937年因钱钟书一篇书评,师生关系曾紧张了多年。1928年,吴宓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他编古典文学,邀请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自清编新文学。1930年,吴宓赴欧洲旅游,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许多国家,访问了雪莱、司各特、卢梭等人的遗迹。次年结束欧洲归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按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方案创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造就“博雅之士”。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外文系很快成为国内第一流系科。 吴宓于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部聘教授。1943-1944年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吴宓推辞了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要他出任文学院院长之聘约,到武昌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47年1月起主编《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一年,其间清华大学梅贻琦和陈福田一再要他回去。至1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以文学院院长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陈寅恪亦在岭南,教育部长杭立武邀他去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长,女儿要他去清华大学,而他即于4月底飞到重庆到相辉学院任外语教授,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学院文学教授,入蜀定居了。1950年4月两院相继撤消,吴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9月又随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到中文系)任教。结果是虎落平阳,晚景甚为不佳。 至"文革"到来,吴宓成为西南师院批斗的大罪人,以种种罪名蹲入"牛棚",到梁平劳改,受尽苦难。76岁的老人干不动重活,还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来跌断左腿。之后又遭断水断饭之折磨。腿伤稍好,即令打扫厕所。 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内障严重,就只好让他回重庆养病。1977年吴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让其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老家终于使他得到了一些兄妹深情的照顾和温馨,延至1978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终年84岁。1979年8月平反昭雪。1981年1月17日,吴宓的骨灰,由吴须曼送至安吴堡,葬在白雪笼罩的嵯峨山下。 3爱情故事 编辑 爱情悲剧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 ,令后人不敢恭维。 有人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好色之徒”,话虽偏激,却折射出了他在婚恋上不安分的一面。为此,陈寅恪看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 中国有句古老的名言“媒人跳进花轿里”,意指为人做媒的第三者与当事人中的一个相爱,反倒成了新郎或新娘,上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花轿。吴宓的婚恋悲剧便是这句名言的最好注脚。 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突然接到清华留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信中说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完全科,现年24岁,为浙江定海县一位小学教员,心气很高,择婿特别苛严。陈烈勋在信中明确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听他谈及吴宓,后又阅读过《益智杂志》、《清华周刊》中吴宓的诗文,尤其是看到《清华周刊》上吴宓的照片,萌发爱慕之情,愿嫁吴宓,侍奉终身。吴宓接信后,怦然心动,立即回信认可,旋即收拾好行装,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国内。悲剧的帷幕徐徐拉开。 清华大学国学院(右一为吴宓)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相晤陈心一。然而,这次的相晤极富戏剧性,似乎从一开始便隐示着某种悲剧的意象。到了陈家,吴宓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一副海外学子的风采。陈心一被牵引出来,按吴宓日记的叙述,大家只是默默相对。不曾预想,一会儿工夫,另一位女主角翩然出场。 这便是吴宓人生悲剧中最为关键的另一中心人物———毛彦文。事也凑巧,毛彦文本与陈心一是好友,这天,她神采飞扬地来访,准备别过闺中密友,去北京上学,不想与吴宓不期而遇。除却毛陈二女本是同学这层关系外,毛彦文的未婚夫朱君毅还是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朱君毅长毛彦文4岁,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但在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做主,把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生变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不甘命运摆布的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为盟,私订终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后,由双方家长做主,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吴宓作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早在清华读书时,便知道了毛彦文。那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让吴宓过目。 吴宓作品 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吴宓在美留学时,收到陈烈勋欲将其妹说合给他的信时,曾委托朱君毅,让毛彦文打探陈心一的情况,彼此沟通二人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毛彦文实际上是吴宓与陈心一的媒人。这次,突然在陈心一家中不期而遇毛彦文,吴宓本就怀有好感,但见对方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顿时在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下午,毛彦文告别他们回了上海。吴宓与陈心一一见如故,在陈父的安排下,双双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 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随后,吴宓与同学朱君毅双双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事实证明,如此仓促的婚姻对吴宓和陈心一来讲,都是一个悲剧。本来,吴宓当初慎重地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并不因自己与陈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夸大。她认为,陈心一人品不错,交友可以,贸然订婚则无必要。吴宓与陈心一见面后,早忘了毛彦文在信中的忠告,好友陈寅恪劝他道:“一个男人,学问不如人,很是可耻;大丈夫娶妻不如人,何故难为情?” 吴宓遂与陈心一匆匆完婚。 追求毛彦文 不过,在南京大学,毛彦文真真实实地走入了吴宓的生活中。朱君毅这时候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坚决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守候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始料不及,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坚决不肯与毛彦文缔结白首。结果,朱、毛之合未成,终致解除婚约。 本欲救火的吴宓却引火烧身,他居然在朱、毛二人分道扬镳后,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毛彦文断然拒绝。 令她不可容忍的是,撇开媒人身份、友情关系不说,吴宓的举措实在荒唐。他几乎在每次信中,都会不厌其烦地赘述自己从某年某月起,自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渐萌生爱意,这令毛彦文大为反感,何况她与吴宓的结发之妻陈心一原本就是要好的朋友和同学。 细想起来,这也是吴宓情感旅程中的劫数。当初,两位女主角初次亮相,同时出场。陈心一和毛彦文都是在吴宓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人,陈是他结发之妻且育有三个女儿,毛则是他至死不渝的情人。 当然,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却是吴宓自己。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到不想得到的东西。” 吴宓为毛彦文所拒后,并不甘心。他索性做得更加离经叛道。结婚7年后,陈心一不忍吴宓情感上的叛逆,最终仳离。这一石破天惊之举,让世人目瞪口呆。“学衡派”同仁几乎一致谴责,其父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 毛彦文由默默不见经传的人物立时成为了“三人间的中心人物”,她心中叫苦不迭,但面对吴宓的求爱,仍是不愿就范。吴宓毫不气馁。对毛彦文的追逐愈演愈烈,成为了一场爱情的马拉松,中间包含了太多的故事,以至于在30年代的上海滩,他们的故事成了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 巴黎论婚 婚 吴宓的锲而不舍最终打动了美人芳心。女人的骨子里,总是喜欢被爱的,毛彦文亦不能免俗。可是,两人的爱情未因来之不易而最终瓜熟蒂落。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着。当毛彦文心仪于他,准备谈婚论嫁时,吴宓却生出了一丝隐忧,既想和毛彦文成为夫妻,又担心婚后会不和谐,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吴宓彷徨不已,患得患失。 吴宓-2 1931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反以前温情脉脉的样子,将电报拍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有人指出,他动辄向毛彦文发出最后通牒,用语十分恶毒。与此同时,据传说他还写信回国,向一位叫贤的女人示爱,同时又与一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毛彦文来了巴黎。 吴宓又不想结婚了,改为订婚。满腔热情而来的毛彦文大为狼狈,原来是对方费尽心机追求她,现在她松口了,对方又变了卦。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 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吴宓文集 好一个“用情失地”。饶有兴味的是,吴宓在此期间,却对小报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鲁迅、许广平之恋陡生艳羡,他说:“许广平夫人,乃一能干而细心之女子,善窥鲁迅之喜怒哀乐,而应付如式,即使鲁迅喜悦,亦甘受指挥。云云。呜呼,宓之所需何以异此?而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安得女子为许广平哉?念此悲伤。” 这次巴黎论婚作罢后,吴宓与毛彦文从欧洲归来。毛彦文留在上海,一直在等待吴宓迎娶。1933年8月,吴宓又一次南下,目的是先去杭州,向卢葆华女士求爱,如不成,再去上海,和毛继续讨论是否结婚。友人劝他别老玩爱情游戏,此次南下必须弄个老婆回来。结果又是两头落空,毛觉得他太花心,因此也唱起高调,说她准备做老姑娘,尽力教书积钱,领养个小女孩,“归家与女孩玩笑对话,又善为打扮,推小车步行公园中,以为乐”。天真的吴宓并未察觉出这番话中的潜台词,他大约觉得毛反正是跑不了的,依旧热衷于自己的多角恋爱。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熊希龄,一位比她爹还大的老头。吴宓没想到会有这步棋,毛的嫁人,让他觉得自己有一种遭遗弃的感觉,同时也很内疚,认定毛是赌气,自暴自弃,不得已而嫁人。很长时间里,吴宓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负情郎,还是被负情的痴心汉,两者都是,又都不是。不管怎么说,毛是他一生最钟爱的女人,只有真正失去了,才感觉到珍贵。毛彦文结婚以后,特别是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一直纠缠不休,既是不甘心,同时也是真心忏悔。 与邹兰芳 1999年,台岛内掀起一股“吴宓热”。已是102岁高龄的毛彦文,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冲淡她对吴宓负情的怨恨,她说,自己从未爱过吴宓。 吴宓——理想的使者 倘使吴宓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吴宓与毛彦文的爱情马拉松随着毛彦文的悄然去台,而走到了终点。解放后,吴宓已近暮年,心态渐趋平和,但这时,他又迎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恋。 1953年6月与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是爱情的魔力诱使多情的吴宓陷入黄昏恋,还是他的怜悯之心驱使他去救助一个生活窘困的弱女子?是邹兰芳利用了他的性格弱点,利用了吴宓多情善感,喜欢自己女学生的心理,亦或是邹兰芳设套布阵,捉弄了吴宓?凡此种种,在许多人心中打下了大大的问号,延至今日,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邹兰芳的身世委实可怜,这位生于地主家庭的千金小姐走出大山沟到重庆求学,并最终完成学业,完全依靠两位供职原国民党川军的哥哥救助。解放后,两位兄长因参与武装叛乱,被共产党镇压,留下了几个无人照顾的遗孤。邹兰芳不泯兄长情,只得接过哺养遗孤的重担。要命的是,她出身不好,本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处境可谓艰难。当她看到了吴宓在《新华日报》上的“思想检讨”文章后,眼睛一亮,像抓了根救命稻草似的,决定立刻抓住吴宓。 于是,她先是热情洋溢地主动写信给吴宓,声称自己佩服其道德文章,虔诚地崇拜他。吴宓戴着老花镜,将来信读得滚瓜烂熟,然后书生气十足地回了信。随即,邹兰芳不请自入,登门求教,并以学生身份为老师缝洗浆补,渐渐地,她不避世俗,终于使吴宓迅即迎娶了她。 吴宓像 须知,吴宓这时是二级教授,有不菲的工资,再则,他还是高级统战对象,政治待遇远远优于他人。吴宓却叫苦不迭。师生恋已令他抬不起头,加之邹兰芳是一个病秧子,终日浸泡于药物中,不能解脱。事后吴宓曾对朋友说,这哪是黄昏恋的爱情,实是在为兰芳治病,在养兰芳一家九口人。 三年后,邹兰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殒。吴宓从此背上了一个还不清的情债,他以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他工资的大半,接济养育邹兰芳的几个侄儿、侄女。这种接济和养育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宓不能自顾时才中断。 与毛彦文 20世纪30年代,毛彦文以其才貌双全,善于交际,曾使得不少文人雅客倾慕, 毛彦文 这其中就包括风流才子吴宓。吴宓时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已经结婚生子,遇到毛彦文后,立刻坠入万劫不复的情网。“吴宓苦爱毛彦文 吴宓与毛彦文、陈心仪、钱钟书 吴宓与毛彦文、陈心仪、钱钟书(6张) ,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吴宓公开发表情诗,为了追求毛彦文,他真的与发妻离婚,抛弃了三个幼小的女儿。吴宓的石破天惊之举,遭到了大多数同人的谴责,父亲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但吴宓依然我行我素,对毛彦文痴心不改。 然而,毛彦文并不爱吴宓。他们一个是新潮女性,热衷于政治、公益事业,一个是旧派文人,只会写旧体诗,真可谓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她对他只有敬重。面对吴宓锲而不舍、愈演愈烈的追求,毛彦文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吴宓认为这是她的矜持,或是在考验自己,于是爱得越发热烈。就这样,7年过去了,吴宓深陷情网不能自拔,毛彦文却果断地嫁给了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失恋后,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情诗”,一连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诗句四处发表后,吴宓并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吴宓仍不醒悟,又把这些诗拿到课堂上去讲,成为学生们的笑料。吴宓最得意的门生钱钟书深感痛心,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倩谁偿。”因为在对待毛彦文的问题上与老师的观点大相径庭,还导致了钱钟书与吴宓之间几十年的误解。 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燃起了追求毛彦文的希望,他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信表达自己的情思,结果一点回音也没有得到,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吴宓仍不死心,痴痴等待那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佳音。后来,毛彦文漂洋过海到美国,吴宓得知消息后,又千方百计向海外归国的人打听她的消息。吴宓的后半生,抑郁凄苦,因思念太深,经常会在梦中与毛彦文相会,一觉醒来,泪湿枕巾。“文革”期间,饱受折磨的吴宓终于在对毛彦文无尽的思念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1999年的一天,研究吴宓的专家沈卫威教授在台北拜访毛彦文。此刻,毛彦文年逾百岁,眼花耳背。沈教授大声地对她说:“大陆出版了《吴宓日记》,里面有很多关于您的内容,表达了吴宓先生对您的爱慕之情。您有什么话要说吗?”毛彦文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是吴宓痴情苦恋一生得到的最终回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情感的世界里,这是一句害人不浅的“至理名言”。能够释读天书、洞察世事的吴宓教授,一生也没有参透这个简单的道理。鲁迅先生曾说:“强不爱以为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爱情观 任何男人和任何女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对的,都在“多”之中。因此,一男爱一女,一男爱多女,一女爱多男,多男爱多女,或同时,或先后,这种种情形形而上学地说都是有道理的。由此使恋爱极不稳定,如沙上筑屋,常是轮盘式,三角式,交织式,很少互相式的,遂导致痛苦和悲哀。吴宓自己是一个经历了失恋痛苦和离婚悲剧的人,所以这番话不仅是出于理性思考, 吴宓的情感世界 而且包含着身世之叹。事实上,世上确无命定姻缘,男女之爱充满着偶然和变易的因素,造成了无数恩怨。因此,爱情上的理想主义是很难坚持到底的。多数人由于自身经验的教训,会变得实际起来,唯求爱宁,把注意力转向实力或事功。那些极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受幻灭感所驱,由情入空,走向虚无主义,如拜伦一样玩世不恭,或如贾宝玉一样看破红尘。吴宓也是一个极执着的理想主义者,但他不肯放弃理想,试图在爱情上也寻求“一多并在”的中庸,于是提出“由情入道”,“由情悟道”,即“由爱情入宗教”,“籍人生的痛苦经历而逐步理解和信仰上帝的世界”。 吴宓对想像的生活比现实的生活更丰富,一个人的情感很难说是受现实还是受想像影响的。吴宓唐.吉诃德"骑士"一样的真情实感,多少象个笑话。不过话说回来,吴宓不成功的爱情却使俗到"无我"的后人看到一个民国文人别样的风采与态度,让人在好笑同情之余生出几分感慨。 4人物轶事 编辑 读书入神 过目不忘 吴宓幼时,读书刻苦,每餐必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吴宓读书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吴有即颂成章,过目不忘之才。1955年回安吴老家,于迎祥宫碑前小站片刻,只将碑文口诵一遍,即能一字不漏默写而出。 吴宓的字 站着乘车 吴性刚直,一贯克己守公,从不占人丝毫。 1944年,他去宝鸡访友,购得三等车票,上车无座位,只好站过道。其时,恰遇妹夫王俊生,该王持有免费乘车证,遂将他带至二等车厢,找一空座。吴不知情,待查票时,列车员说:“三等车票,不能坐二等车厢。”王即出示证件,说明身份关系,查票员亦谦笑允准,但吴却生气异常,愤然返回三等车厢,依旧站于过道,直至宝鸡。 “杀”胡适 吴宓一意捍卫国学和文言文,对倡导白话文的胡适意见甚大。有一次,他与胡适在一个聚会上相遇,当时北京人流行用“阴谋”二字,胡适戏问:“你们《学衡》派,有何新阴谋?”吴宓说:“有。”胡适笑着说:“可得闻乎?”吴宓说:“杀胡适!”这段对话一时成为笑谈。 “吴宓风”与“对牛弹琴” 吴对《红楼梦》研究,造诣极深,饮誉中外,凡听吴宓红学演讲之人,无不屏息凝神,如醉似痴。末了辄发深叹:“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吴一人将林,王,薛,贾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四十年代,西南古城即刮“吴宓风”,时人赞誉:“郭沫若与吴宓的报告,倘能一字不误记录下来,便是第一等绝妙好文。”1947年,吴宓来西安西北大学讲学,知识界奔走相告,盛况空前。一日,陕西“三青团”一帮政客故做风雅,约请吴讲《红楼》,吴素鄙此等人物,遂婉辞拒谢。谁知,这帮人搬出吴宓父亲吴仲祺先生极力通融。吴宓无奈,便胡诌一通,待其走后,吴父诘之:“何故未讲?”吴答:“彼等似庙中之神,泥塑木雕,对之若谈红楼,犹对牛马奉琴耳。”在汪曾祺的记忆中,吴宓先生讲“红楼梦研究”,经常有后来的女生没有椅子坐,他看到后,马上就去旁边的教室搬来椅子,等学生都坐好,才开始讲课。吴先生此举,也引来一些有绅士风度的男生追随学习。 爱情不是上厕所 吴宓和金岳霖是好朋友。吴宓是个勇敢的痴情人,他把自己的情诗发表在报纸上,其中有“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两句。大家让金岳霖去劝吴宓,他便对吴宓说:“你的诗好不好我们不懂,但其中涉及毛彦文,这就不是公开发表的事情。这是私事情,不应该拿到报纸上宣传。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我们并不为此宣传。”这一下子吴宓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就说:“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金老一下也感觉自己话不大对,但是不知道怎么解释,就站着听吴先生骂了半天。 邱吉尔夫人的故事 吴宓平日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但心怀坦荡,为人宽厚。1955年,他从泾阳回西安,在三原搭乘火车,一列车员倒开水时,不慎将吴手烫伤,慌忙中未及赔礼,吴却站起,毫不介意地说:“无妨无妨,请勿耽误公干。” 陕西泾阳安吴堡吴宓故里 陕西泾阳安吴堡吴宓故里(20张) 服务员离去,同行数人,均感诧异。询之于吴,吴曰:“昔英相邱吉尔去议会发表演讲,下车之时,夫人手被车门夹伤,血流不止。邱氏瞥见,神情慌急,但夫人却一脸镇静连说“无事”,待邱演讲完毕,夫人方以实情告之。” 吴宓意在喻告人们,凡事不可以小误大,以私误公。 为《红楼》砸饭馆 当年昆明文林街开了一家小饭馆,饭馆老板脑袋一热,想取名为“潇湘馆”。吴宓听说后大为恼火,认为这亵渎了他心中的林妹妹,因为林妹妹住的地方就叫“潇湘馆”。于是,吴宓提着手杖前去说服,说服不了,就用手杖一顿乱砸,逼得老板只好把“潇湘馆”改为“潇湘食堂”,吴宓这才作罢。 青睐钱钟书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冯友兰亲自告诉他,将破格录取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也有说这段话是在西南联大时所说,但据钱钟书夫人杨绛说,钱钟书不曾说过此话,吴宓日记中亦无记载,成为文坛一疑案。)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吴宓一笑,平静地说:Mr.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 帮学生作弊 吴宓曾在课堂上公开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当年在清华大学上课时,吴宓看到女学生站着听课,会立刻跑出去替她们找来凳子坐;有一次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吴宓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弄得这位女学生也满脸通红。更离谱的是,吴宓还为女学生作弊,自己费劲翻译的文章,署上女学生的名字拿去发表。 还我五块钱 某次,中文系一位教师借了吴宓五块钱,说好一周内归还。可一周过去了,此人并没有还钱,吴宓走到他家里,向其讨还了欠款。那位教师很愤怒,在外面说吴宓小气。吴宓向别人解释说:“我不是为了五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 有人也许不相信吴宓的解释,认为他把钱看得很重,而把友情看得太轻,那么,请您耐心一点,再看下面两个故事: 吴宓有个习惯,每月发工资那天都要上邮局汇钱,收款者中有他的亲友,也有他的学生,有时不够,还向邻居借钱。某学生考取美国留学,但家里没有那么多钱,吴宓一次就给了他三百大洋,使这个学生如愿以偿。吴宓再三声明:这笔钱是送给他的,不用偿还。 “文革”后期,西南师范学院一位女教师看到吴宓孤苦伶仃,顿生同情,给他织了一双毛线袜子。吴宓回报那位女教师100元钱。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笔巨款,可以买许多贵重的东西。旁人觉得吴宓给得太多了。吴宓回答:“多乎哉?不多也。我是把袜子的成本费、劳务费,还有无价的感情都算在里面了,我给她的不算多。” 一声“老师”热泪盈眶 “文革”中,吴宓受到批判,再也无人叫他老师。有一天,吴宓独自拄着拐杖,在街上散步,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石凳上休息。有一位青年见吴宓还活着,兴冲冲地走过去,喊了他一声“吴老师”。吴宓以为听错了,努力睁大昏花的眼睛问:“你在叫我吴老师?”青年回答:“是的。吴老师您今天上街散步?”吴宓不禁热泪盈眶,摸索着从内衣口袋掏出一张10元钞票,送给那位年轻人。该青年连忙摇手:“吴老师,我怎么能收您的钱?”吴宓说:“小伙子,已有很多年没人叫我吴老师了,今天你是第一个叫我老师的,我心里感动呀!你一定要收下,否则我心里就会不安。”见推辞不了,青年只好收下,10元钱在那时足够一个月的伙食费。 争来“反革命”桂冠 在三年困难时期,吴宓有一次讲文言虚词“犹……况”,他脱口:““三两犹不够,况二两乎?”例句很生动,效果也很好,同学们都笑了。不过此言一出,班级里的爱国学生立即心明眼亮,下课狂奔教务处,报告阶级斗争新动向,汇报说吴宓攻击“党的粮食政策”。时值大饥荒,成千上万人饿死,吴宓此言,被定性为恶毒攻击,从此不允许他授课,吴宓不得不作了检查。吴宓品德高洁,言不阿贵,行不偎荣。文化大革命时,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扫庭犁穴般的破坏,而吴宓敢于在“批林批孔”时喊出“头可断,孔不可批”,他是“货真价实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残酷批斗和监禁劳改,但他依然不思“悔改”,依然坚持自己的“中西融合”的治学理念,他坚持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蹲身牛棚,犹大写其“姚文元在江青的卵翼下”,“我罪实质,是认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一类文字。吴宓做到了“不降志,不辱身”。昔日桀骜不驯、风流倜傥的吴宓教授,最终也没有被改造成一个自卑、谦恭的顺从者。于是,批斗升级,劳改加重,帽子再加一顶“现行反革命”。在批斗中,老人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但还被西南师大中文系的红卫兵推倒在地,致左腿骨折。后来又双目失明。其时,识时务者说:“吴宓的反革命帽子是自己争下的。”据说在“文革”后期批林批孔运动中敢于公开站出来反对批孔的全国一共只有三个教授:梁漱溟、吴宓、容庚。有一次吴宓躺在床上想绝食求死,红小将骂他,“绝食是向造反派、向文化大革命、向伟大领袖毛主席猖狂反扑……”于是,叫来几个男女红卫兵,把吴宓按在床上,朝他鼻子里通往食道处塞一根胶管,然后灌入一大碗厨房丢弃的潲水,里面饭菜混合,把他的胃填得鼓胀、秽臭不堪,熏得他脑酸泪流、痛苦难当。红小将告诉他,这叫做“鼻饲”。经过四天“鼻饲”,吴宓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直到他同意自己掏钱去买饭菜吃,红卫兵们才停止了这种惨无人道的“鼻饲” 吴宓晚年 吴宓被关入黑房,昼夜审讯斗争,黑房外有红卫兵把守。吴宓关在黑暗水房久了,全身脏痒难受,只好向把守的红卫兵请求洗个澡。红小将回答说:你这个老反革命想洗澡,这容易,我来侍候你。一会儿另一个红小将提一桶凉水来,两人合手合脚扒光他的衣服,把他从床上拉下来,站在泥水地上,高的一个拎着吴宓胳膊,另一个挥动刷大字报的毛刷,把凉水用搪瓷盆浇在吴宓身上,然后用刷打吴宓。那是寒冬的初春季节,凉水冻入心扉,吴宓浑身发抖,接着毛刷在他身上乱刷,直到吴宓跪下磕头求饶哭叫,红小将才将整桶凉水从头淋下来,说是为他“提壶灌顶”。吴宓哭着说红小将整他,红小将说这不是整,要整就要把他的耳朵、鼻子一样样割下来。他们问吴宓是不是想挨整,吴宓只好磕头求饶,并向红小将致谢,这才保住了耳鼻。 小人施诈 哲人受骗 吴宓心善,乐于助人,因此也常受人之骗。他戴的进口手表,被两个无赖以仅值六元的小闹钟哄骗而去。又有张姓之人对吴言说,吴一学生因病就医,急需二百元住院费,吴不疑,即刻凑钱交付。嗣后,此张又来,言称那学生开刀治疗,又急需费用若干,吴此时手头已空,正筹思之际,此骗子以为吴有疑虑,便拿出一封“求援信”,高声朗读,恰逢保姆进来,惊见客人正念白纸一张。(盖此时吴患眼疾,视物不清)。于是保姆唤人,将骗子扭送公安机关。吴对此不胜感慨,又对保姆的精明称赞不已。 5主要贡献 编辑 开创比较文学研究 吴宓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曾发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之新旧事物》等多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吴宓还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和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吴宓通晓世界多种语言和在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精深造诣,奠定了他对世界文学对比研究的坚实基础。吴宓1921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使比较文学才开始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吴宓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首创。吴宓还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吴宓的学识,从他开设的课程门类之庞杂可窥见一斑:英语、翻译术、修辞原理、英文作文、希腊罗马文学、西方文学概论、英诗选读、英国散文选、英国小说、英国浪漫诗人、欧洲名著选读、英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欧洲古代文学史、人文主义研究、中西比较文学、欧洲古代近代史、英国历史、希腊罗马史、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通史、文言文导读、中国小说、《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史……,如此这般,丰富得惊人。他的学生评说吴宓,他是博雅通才,博通古今阅尽中外,在人文社科领域,你很难界定他是哪一门学科的专家,而你又不得不承认他在哪一门学科都可称得上专家。 参与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 1925年初,清华学校欲设立国学研究院,在校长曹云祥主持下,由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出面,先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为教授,这就是后来名动天下、流传久远的“五星聚奎”。他们都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后,开创出一股研究国学的新风气,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国学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研究院开创的优良传统,在清华园延续,成为清华英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传统。冯友兰曾说:“雨僧(吴宓)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 另外当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颐和园前,遗书中指定陈寅恪和吴宓处理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由此可见王国维对吴宓先生的信任。 创办《学衡》杂志 在南京任教期间,与柳诒徵、刘伯明、梅光迪、胡先骕、汤用彤等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该刊11年间共出版79期。其宗旨主要是提倡国学,兼介欧美学术。因于白话文持异议,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形成对峙之势。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吴宓认为“只有找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建我们民族的自尊”。在“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上提倡白话文、作新诗成为时尚,吴宓却在介绍西方文艺理论,宣传新人文主义的同时,大写文言文,作白话诗,声称要“昌明国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化极尽声讨的时代,吴宓创办《学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正是他在学术上“求衡”的体现。他的主张使自己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但吴宓不惧不让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就像他曾总结自己一生时说道:“吴宓,一介平民,一介书生,常人也;做学问,教书,写诗,均不过中等平平。然宓一生效忠民族传统文化,虽九死而不悔;一生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由,追求学术上的独立自由,从不人云亦云。”他并不是要为自己立一家之言,而是试图将民族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视域内,去寻求一种普遍的、做真学问的道路。今天看来,这种当年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张,已经分明表现出了它的前瞻性及现实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似乎肯定了吴宓就意味着否定新文化派。也正是这一点,为他的人生打上了悲剧的底色。而之后在文革中,按照“反鲁迅就是反党”的政治逻辑,吴宓因为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伟大的文化旗手鲁迅自然就成了“货真价实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残酷批斗和监禁劳改,但他依然不思“悔改”,蹲身牛棚,犹大写“我罪实质,是认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一类文字。 于是,又被扣上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在批斗中,致左腿骨折,后来又双目失明。 [3] “红学”研究 吴宓还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红学大师。早年潜心研究《红楼梦》,留美期间,即在《民心周报》发表了《(红楼梦)新谈》,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最早评论《红楼梦》的论文。1944年曾赴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作《红楼梦》学术报告,轰动一时。次年,成都的《流星》《成都周刊》等刊物相继发表了他的《(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红楼梦)之教训》、《贾宝玉之性格》、《王熙凤之性格》及《论紫鹃》等多篇红学论文。1947年回陕省亲时,应邀在西北大学客席讲授红学。1963年,曾帮助重庆市川剧二团编导川剧《晴雯传》。他对《红楼梦》研究,造诣精深,享誉中外,是最早将《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在国内红学界,他与胡适、蔡元培、俞平伯、景梅九、周汝昌等红学专家齐名。在红学研究方面,吴宓先生著述颇丰,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 教书育人 吴宓终生从教,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培养出大批学有所成的知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以及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人才。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曹禺、李健吾、赵瑞蕻、张骏祥、季羡林、李赋宁、田德望、张君川、王岷源、刘盼遂、高亨、赵萝蕤、谢国桢、徐中舒、姜亮夫、姚名达、王力、吕叔湘、向达、浦江清、贺麟、沈有鼎(以上为清华大学时期)及王佐良、周钰良、杨周翰、许国璋、赵瑞、王般、李鲸石、许渊冲、查良铮、何兆武、袁可嘉、金堤、杜运夑、李廷先(以上为西南联大时期)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或受到他的教诲。 6人物逝世 编辑 最后时刻 1977年,吴戴“反革命”帽子住在老家泾阳,犹似老农,棉衣鹑结,衣食难继。一日,偶与妹闲谈,知乡间中学未开英语,问其缘由,答曰:无外语教师。吴遂急切言曰:“那他们何不找我?我在美国呆过多年,我可以给他们讲课。” 盖吴此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行将就木之人,拳拳之心实可感人。 临终时刻 吴宓墓地 “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这是吴宓1978年临终前的呓语。在一个做学问的人的眼里,教授是一个了不得的头衔。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在知识不曾贬值的日子里,教授货真价实代表应得的荣誉和地位。教授的意义,是我们今天许多俗人无法理解的。 可见,“文革”中的不幸遭遇给老人的创伤是多么至深!“教授”两字,在吴宓心中是多么的崇高!教授,在无知者的眼中,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空头衔;教授,在俗人的面前,是一种谋生的资本;教授,在学人的心中,代表着学问、荣誉和地位;教授,在吴宓先生那里,是他一生自豪的称号,是他理想人格的载体。吴宓,一个名副其实的教授。吴宓有着真学识、真性情,却自比为古希腊悲剧的英雄,而他的命运,恰恰中了他的谶语! 7相关作品 编辑 吴宓作品集 吴宓作品集(10张) 《解析吴宓》 策一辑 综合·文化研究 略说吴宓 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 ——兼论《学衡》杂志 世纪之交的学术话题 《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 前言 遏吴宓书 阅读吴宓 吴宓主编《学衡》杂志的初步 考察 吴宓与《学衡》 《学衡》杂志的贡献 ——纪念吴宓先生96周年诞辰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论吴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层层改变递擅而为新 ——谈吴宓的文化价值取向 吴宓墓地 吴宓墓地(12张) 吴宓先生的文化观点 吴宓的博雅之土观:清华外文系的教育范式 吴宓文化担当的两种方式 ——学术论坛与大学讲坛 吴宓和胡适:家族、地域文化及在新文化问题上的争议 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 ——论吴宓的宗教观 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吴宓与新人文主义 一个现代堂吉河德的命运 ——吴宓及其文化保守主义 遭遇吴宓与抵抗遗忘 第二辑 文学·文体研兜 吴 宓 ——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论吴宓的比较文学观 吴宓与中国比较文学 学习吴宓先生“文学与人生” 课程讲授提纲后的体会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吴 宓教授 .西南大学文学院 [引用日期2013-03-5] . 2. 1949年,从中央大学到南京大学 .科学网 [引用日期2013-01-24] . 3. 吴宓——言不阿贵,行不偎荣 .圣才学习网 .2010-05-14 [引用日期2012-12-25] . 词条标签: 学者 , 国学
169
冯芝生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2]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3] 中文名冯友兰 外文名Fung Yulan 别 名芝生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 出生日期1895年12月4日 逝世日期1990年11月26日 职 业教授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哲学简史》 代表作品贞元六书,中国哲学简史 荣 誉现代新儒家 目录 1人物生平 ▪ 求学生涯 ▪ 婚姻生活 ▪ 创办刊物 ▪ 赴美考察 ▪ 回国任教 ▪ 出席会议 ▪ 被捕审讯 ▪ 创新理学 ▪ 著书立说 ▪ 返回中国 ▪ 当选院士 ▪ 文革岁月 ▪ 心之归处 2主要著作 3学术活动 4人物轶事 5人物影响 6人物评价 7家庭关系 8人物纪念 1人物生平 编辑 求学生涯 冯友兰照片集 冯友兰照片集(20张) 冯友兰,1895年出生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1902年,冯友兰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易经》和《左传》。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1910年,遵其母嘱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1911年春,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今河南大学)中学班。暑期回唐河,与吴太夫人之侄女吴淑贞结婚。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当时的上海第二中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正因如此,冯友兰反而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4-5]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秋,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语文修身教员。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6] 婚姻生活 冯友兰任载坤夫妇合影 冯友兰北大毕业后回到开封,第一件事是结婚成家,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冯友兰的婚姻同这位哲学家的哲学创作一样,都带有近代启蒙的色彩。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烙印。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说:“1911年先是取唐河吴太夫人之侄女吴淑贞结婚,1913 年暑期回唐河度假,方知夫人吴淑贞已病故。“ 1914年,冯友兰在上海第二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同学介绍他与同乡河南新蔡人任载坤相识。并于1915 年,与任载坤女士订婚。任载坤是辛亥革命的前辈任芝铭先生的第三个女儿,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妇女解放,并先后将包括任载坤在内的三个女儿送到当时女子的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冯友兰与任载坤订婚时,正是任载坤在女子师范读书的时候,于是两家相约:在任载坤毕业后方能结婚。1918年夏天,冯友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恰好任载坤也读完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二人双双拿到了两所高等学府的毕业文凭,并一同回开封结婚。此时冯友兰23岁,任载坤24岁。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头脑中经常思考的是社会、人生和哲学。而家庭生活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出身世家而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任载坤身上。正因有这样一位贤妻良母,才使冯友兰“不相累以庶务”,专心从事创作。从1918年夏至1977年秋,这对真正可以称得上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共同走过了五十九年的漫长道路。[7] 创办刊物 1918年6月,冯友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开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冯友兰虽未及亲临,却积极响应,并同几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在他起草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生当此时的冯友兰,对此类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华学校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8] 赴美考察 1919年12月,冯友兰赴美考察。1920年1月,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1923年,创作《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同时,他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在美考察期间,冯友兰还有幸拜会了莅美访问、讲学的印度学者泰戈尔,共同探讨了东西文化的若干问题,并将谈话记录整理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一文,发表在国内《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时,他对国内学术界亦颇为关注。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绝非古今之争,而是作为文化产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了对东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较研究。冯友兰当时对此书观点颇多契合,并立即用英文写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梁的著作和思想。[9] 回国任教 1923年,冯友兰在杜威等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在此文中,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第三类是中道。这三派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天然”与“人为”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类所经验之事物、无非两类:一是“天然”,一是“人为”。“自生自灭,无待于人,是天然的事物。人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于人,与天然的恰相反对”,有的哲学家有见于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为境界,是为损道派,如中国古代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冯友兰先生图册 冯友兰先生图册(11张) 之老庄即是典型;有的哲学家有见于人为境界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为益道派,如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和“人力胜天行”之中国墨家学派即属于此类;而有的哲学家则持调和折中的态度,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是为中道派,此派当以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为代表。对此三派,冯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对儒家思想的偏爱,又使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儒家哲学。冯友兰这种中西哲学之比较观,与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虽说法有异,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不能不说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论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梁以印度文化作为人类的最后归宿,冯则以儒家文化为归趋,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冯友兰最终还是超越了这一观点。 1923年,冯友兰学成回国,始任开封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并兼任文学院院长。1925年又到广东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庄子》。1926年离开广东大学到燕京大学任教授。1928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1927—1937年,是冯友兰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9] 出席会议 冯友兰曾于1934年应邀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会后,他又通过申请获准访问苏联。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探究事实真相的心理,踏上了苏联的国土。冯先生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关于苏联革命后的情况,有人把它说成是天国乐园,有人把它说成是人间地狱,我想亲自去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通过耳闻目睹,他得出了如下结论:“苏联既不是人间地狱,也不是天国乐园,它不过是一个在变化中的人类社会,这种社会可能通向天国乐园,但眼前还不是。”冯先生的这种印象是比较真实而不带任何偏见的。他还通过横向比较,得出了另外一种结论:封建社会“贵贵”,资本主义社会“尊富”,社会主义社会“尚贤”。[9] 被捕审讯 回国后,冯先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了两次正式演讲。一次是漫谈苏联见闻;另一次是以“秦汉历史哲学”为题,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思想为基本要素的“新三统五德论”,集中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这次讲演引起了官方的怀疑与不满。1935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他竟被国民党政府警方视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审讯。国民党此举引起全国哗然,人们纷纷提出抗议。迫于全国的民主势力,冯在被关押、审查数天后,遂被释放。对于这次事件,鲁迅先生曾在一封书信中愤然说到:“安分守己如冯友兰,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这次事件对冯的震动也颇大,但他并未因此而与国民党决裂,而是选择了更加谨小慎微的道路。[9] 创新理学 1937年至1946年,是冯友兰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而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冯友兰虽身处后方,却心系国事,常为中华民族之存亡而忧心如焚,感慨凄凉。在暂避长沙时,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1946年5月 西南联大的使命结束,冯友兰为西南联大纪念碑撰写了碑文。碑文气势磅礴,旨正意远,文采横溢,旅美史学家何炳棣称其为二十世纪的一篇雄文。冯友兰自己也很看重此文,晚年回忆说:“文为余三十年前旧作。以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词藻,有音节,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于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9] 著书立说 他坚信:有着五千年文明之深厚基础的中华民族绝不会灭亡,困厄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抗日战争胜利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复兴之时!正是凭此坚定信念,冯氏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埋首著述,潜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从1939年-1946年,“贞元六书”出版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关于冯友兰著此六书的深意,他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有明确的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这充分展现了冯氏的宏大抱负和深切愿望。[9] 返回中国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解散,清华大学返回北平,1946年冯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任客座教授一年,集结其间讲稿出版《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47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冯友兰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交,于是,婉言谢绝了至亲好友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10] 当选院士 1948年秋天,冯友兰回国后,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1949年初,冯友兰辞去本兼各职,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还先后被选为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然而,在学术上,冯友兰却很不顺利。在刚刚解放的1950年,哲学界即展开了对他的批判。在解放初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以及后来的历次反右运动中,冯友兰都首当其冲。不但其思想被当作唯心主义的代表而屡遭批判,其人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成为批斗的重点对象,倍受折磨。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 文革岁月 1966年文革开始,冯亦受到影响。直到1968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北大有个冯友兰,搞唯心主义,我们若要懂点唯心主义,还要找他;还有个翦伯赞,搞帝王将相,我们若要懂点帝王 岁月留念 将相,也要找他。冯才得以离开牛棚,恢复自由。 1973年10月北大、清华大批判组成立时,与周一良、魏建功等同被委为“梁效”写作班子顾问,“和群众一同批林批孔”,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中,相继发表《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等文章,均得《光明日报》全文转载。1975年参加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并为主席团成员,发表《参加批林批孔一年来的思想收获》、《谈谈批林批孔运动对我的教育》,并结集为《论孔丘》出版。在该书前言里说,“从尊孔到批孔,从觉得好象是灾难,到确实觉得是幸福,这是一种思想改造上的转变”。1976年写作《孔老二的“拨”与走资派的“扭”》等文。 1976年10月,四人帮失势,梁效写作班子解散,冯亦遭关押审查。1977年至1979年被列为反革命集团成员,受到批判,要求“说清楚”“与‘四人帮’的关系”,背靠背对其进行批判。1979年获准异地参加中国哲学史讨论会,发表文章。[9] [11] 心之归处 1980年-1989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1981年,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的《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82年获准赴美夏威夷出席国际朱熹学术会议。冯友兰几乎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人世沧桑,于1990年11月26日,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变幻的世界。[6] [12] 2主要著作 编辑 出版年份 书 名 出版社 民国15年 人生哲学 商务印书馆 民国19年 人生哲学 商务印书馆 民国20年 中国哲学史 神州国光社 民国21年 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 国立清华大学 民国22年 一种人生观 商务印书馆 民国24年 中国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36年 中国哲学史补 商务印书馆 民国27年 新理学第一版 商务印书馆 民国28年 新理学 商务印书馆 民国28年 新事论 商务印书馆 民国29年 新理学 商务印书馆 1941年 新世训, 一名生活方法新论 开明书店 民国32年 新理学 ,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 民国32年 新原人 商务印书馆 民国33年 中国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43年 新世训 : 生活方法新论 开明书店 民国34年 新原人 商务印书馆 民国34年 中国哲学小史 商务印书馆 民国34年 新原道, 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商务印书馆 民国35年 新原道, 一名, 中国哲学之精神 商务印书馆 民国35年 新知言 商务印书馆 民国37年 新知言 商务印书馆 1947年 中国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47年 中国哲学史 中华书局 1958年 中国哲学史论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年 四十年的回顾 科学出版社 1961年 中国哲学史 中华书局 1961年 新原人 中国哲学研究会 1962年 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年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1962年 中国哲学史 : 料学初稿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年 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4年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1964年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1967-1976(文革期间) 孔丘教育思想批判/论孔丘(冯天瑜著/冯友兰著) 浙江日报编辑部 1975年 论孔丘 人民出版社 1984年 三松堂自序 三联书店 1984年 三松堂学术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 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 三松堂全集.第一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新原道、新知言、南渡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名家自选学术精华丛书.第1辑,冯友兰学术精华录(鲍霁主编/冯友兰, 著)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9年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三松堂自序 三联书店 1991年 三松堂全集,中国哲学史新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年 三松堂全集.第十二卷,三松堂哲学文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民国82年 中国哲学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 冯友兰集 群言出版社 1993年 冯友兰语萃 华夏出版社 1994年 三松堂全集.第十三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冯友兰选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阐旧邦以辅新命 : 冯友兰文选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年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1999年 新世训 : 生活方法新论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96年 贞元六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觉解人生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 新世训 : 生活方法新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年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刘梦溪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三松堂小品 北京出版社 1998年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1998年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冯友兰文选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年 三松堂自序 人民出版社 1998年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冯友兰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 中国现代哲学史(冯友兰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 冯友兰选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中国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我的学术之路 : 冯友兰自传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0年 三松堂全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冯友兰经典文存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冯友兰自述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冯友兰自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一种人生观 :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 中国哲学简史(软精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9] 3学术活动 编辑 综观冯友兰解放后的学术活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60年代。在自我批判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他开始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里回忆说:“当时正在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 冯友兰 哲学史的。我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写了《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十年浩劫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在这一时期,整个学术界都被一种僵化、教条的学术空气所笼罩,哲学史研究由于其与政治过于紧密的关系更是如此。一部丰富多彩的哲学史被简化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并被图式化地定为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冯友兰身处其时,亦颇受这种氛围的影响。[9] 第二阶段:70年代,代表作为《论孔丘》。其时写了《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及《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在《北大学报》上发表。不久,《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即予全文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75年,他的《论孔丘》一书正式出版。书中观点与以前迥然不同。他在《三松堂自序》说:“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这既是冯氏个人的无奈,也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大悲剧。1972年,身处逆境中的冯友兰曾赋诗一首,其中有云:“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对解放后事态纷纭和自己哲学思想之多变,颇多感叹![9] 第三阶段:80年代,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冯友兰迎来了自己的学术春天。经过50—60年代的教训以及70年代的思想折腾,冯氏决意空所依傍,直陈己见,决意重写中国哲学史,以舒解胸中积压多年之郁闷。自1980年开始,冯友兰以耄耋之年,展老骥之志,手握如椽巨笔,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并明确申明只写“自己在现有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从而真正把自己80年来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研究所得之理解、体会写出来,成为一家之言。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89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了却了一大心愿。[9] 4人物轶事 编辑 与毛泽东的书信交往 1949年10月1日,冯友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盛典,并聆听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冯友兰与毛泽东主席 冯友兰与毛泽东主席(2张) 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1949年10月5日,冯友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在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正错误, ……我计划于五年之内,如政协共同纲领所指示的,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将我在二十年前所写的《中国哲学史》,重新写过,作为一个新编。诚如你所说的,我们不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还要知道中国的昨日。” 毛主席虽然开国前后日理万机,但很快给冯友兰写了回信。“友兰先生:十月五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此复。敬颂教祺!毛泽东十月十三日。” 收到毛泽东回信的冯友兰有两点很意外的感受:其一是,“我不料毛泽东的回信来得如此之快,并且信还是他亲笔写的,当时颇有意外之感”;其二是,“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我不懂。而且心中有一点反感,我当时想,什么是老实态度,我有什么不老实”。 究竟什么是毛泽东所说的老实态度?这个问题使冯友兰困惑了多年。“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锻炼,冯友兰终于慢慢地认识到信中的涵义:1949年给毛泽东信中所说的“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五年之内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这么短暂的时间完成是不现实的。”[13] 与梁漱溟 梁漱溟和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极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1916年9月,23岁的梁漱溟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引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遂于1918年将仅有高中学历的梁漱溟聘为讲师,后又聘为教授,主讲《印度哲学》。当时冯友兰在北大哲学系读三年级,梁漱溟虽仅仅比他年长两岁,却是他的印度哲学老师。1921年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时,冯友兰正在美国读书,他设法买到一本,读后给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很爽直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商榷。梁漱溟很重视这位学生的批评,将这封信保存了60多年。冯友兰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工作,经过孜孜矻矻的努力,广纳博取,兼收并蓄, 学者冯友兰的彩照[14] 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并借鉴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成果,建构了独特的哲学思想新儒学体系,成为与他的老师声名并立的国学大师。然而,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却鲜少联系,梁漱溟对冯友兰有不能释怀的情结。 这种情结并非源于学术观点的异同,而是1973年10月,“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两人的态度和不同的境遇。梁漱溟生性耿直,冯友兰性格相对随和,冯友兰批林批孔,且已经成为“梁效”班子顾问。根据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的描述:“1973年,批林运动转向批林批孔运动,批孔还要批尊孔。当时我心里又紧张起来,觉得自己又要成为‘众矢之的’了,后来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呢?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嘛。我和群众一同批孔批尊孔,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我写了两篇文章。……自从这两篇文章发表以后,各地方的群众向我鼓励的信,蜂拥而来,每天总要收到好几封。写信的人,有青年、也有老年;有学生,也有解放军,有农民,有工人;在领导和群众的鼓励之下,我暂时走上了批林批孔的道路。”梁漱溟则只批林不批孔并由此受到批判。在1974年9月23日结束对他的批判时请梁先生谈体会时,他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作答。岁月流逝,“批林批孔”运动现已成为一个历史事件,但是这件事留给冯先生和梁先生的则是完全不同的遗产。 1985年12月 4日北大哲学系为冯友兰举行90华诞庆祝会,邀请梁漱溟出席,梁漱溟借故“天气不好,不宜出门”予以拒绝。事后,梁具函称“北大旧人现唯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只因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来参加寿宴,如到我处来谈,则当以礼相待。” 冯友兰复函说:“非敢有憾于左右,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 冯友兰在1985年12月24日,亲自拜访梁漱溟,这两位老朋友终于会聚到一起。他们谈佛学,谈昔日北大的生活,以及晚年境遇,终于相逢一笑昨日仿佛过眼烟云,临别梁题赠著作《人心与人生》一册。[11] 1988年梁漱溟病逝时,冯友兰发表了一篇悼念文章,充分肯定了梁漱溟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和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这种评价很贴切地体现在他为梁漱溟拟写的挽联中: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15] 5人物影响 编辑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 冯友兰照片[14] 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 他的《中国哲学史》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现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8] 1990年7月,冯友兰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全部完成。冯友兰说这部书“不仅是过去的历史的叙述,而是未来的哲学的营养。这部中国哲学史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基础,在中国哲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是一座里程碑。他高度提炼总结了两个观点,一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二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的未来。“冯有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冯有兰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享誉世界。“[4] 6人物评价 编辑 季羡林:芝生先生走过了95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95岁几乎等于一个世纪。自从公元建立后,至今还不到二十个世纪。芝生先生活了公元的二十分之一,时间够长的了。他一生经历了清代、民国、洪宪、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一直迎来了解放。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是晚节善终,大节不亏。他走了一条中国老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路。在他身上,我们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的。[16] 胡适:“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 [17] 朴槿惠: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18] [12] 李慎之:“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19] 陈来: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赵启正: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非常重要的书。[9] 7家庭关系 编辑 父亲:冯台异,曾做过晚清知县。[4] 冯友兰家庭照片 母亲:吴清芝。 妻子:任载坤,字叔明,河南新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二月廿二日(1894年3月28日),时年21 岁,正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弟弟:冯景兰是一位地质学家。 妹妹:冯沅君是一代才女,现代作家、学者。冯沅君没有子女。 堂妹:冯让兰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的夫人。 外孙女:冯钰,现TOM在线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 长女冯钟琏: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是北京31中优秀的语文教师,1975年去世了。 长子冯钟辽:辽西南联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成家立业,是锅炉专家。 次女冯钟璞(宗璞):中国知名作家。 次子冯钟越:中国航天工业部主任工程师,飞机强度专家,惜天不假年,赍志以终时才51岁。[7] 8人物纪念 编辑 清华大学纪念冯友兰座谈会 2005年12月6日,为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冯友兰与清华大学文学院——纪念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纪念馆 冯友兰纪念馆(2张) 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新斋104会议室召开。冯友兰先生女儿、著名作家冯钟璞女士,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女士,冯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中科院院士唐稚松教授,副校长谢维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前任院长胡显章教授等近30位清华文学院老校友与会,深情缅怀冯友兰先生。回顾冯友兰先生在清华担任了18年文学院院长。他延聘学者,奖掖人才,以“释古“观点、以生命做事的精神,带出了一股学术新风,为清华文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追思他的最高贵的爱国精神。继承发扬他的宝贵精神财富。[1] 纪念文章 张岱年:《哲人其萎遗范永存——沉痛悼念冯友兰先生》、《冯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深切悼念冯友兰先生》、《怀念冯友兰先生——为纪念冯友兰诞辰100周年而作》、《怀念冯友兰先生》。[20] 冯友兰文库 1994年,其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清华大学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文库主要收藏冯友兰先生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 000余册图书。 唐河冯友兰纪念馆 2011年11月13日,在冯友兰诞辰116周年纪念日之际,唐河县友兰湿地公园暨冯友兰纪念馆落成揭幕。来自国内外的100余名“冯学”专家、学者进行座谈,怀念世纪哲人。该馆复原了唐河祁仪镇冯友兰故居的原始风貌,展现了冯友兰的生平事迹。[2]
170
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中文名傅斯年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山东聊城 出生日期1896年3月26日 逝世日期1950年12月20日 职 业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傅孟真先生集》 目录 1人物生平 2著作列表 3成就贡献 4人物轶事 ▪ 五四运动 ▪ 与胡适 ▪ 体胖 ▪ 决斗 ▪ “背叛”师门 ▪ 拒不做官 ▪ 离世 5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初字梦簪。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是清 傅斯年陈列馆 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 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2] 1918年夏,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1919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 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此后数年,他一直混迹学界,掌管过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的校政,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3]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 胡适与傅斯年(左一),胡祖望 学史”。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4]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于1932年10月出版了《东北史纲》一书,针对日本学者“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反动言论,从历史角度详细地论证了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观。此书后由李济翻译成英文,送交国际联盟。《东北史纲》一书为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明确指出东北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各国公认之事实”起到了重要作用。[1] 1937年,赴重庆,连续四次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 1939年5月,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 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在政治上,傅斯年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作出不少成绩。 晚年傅斯年身体肥胖,患有高血压,医生嘱咐他少吃盐或不吃盐,并戒肉类荤腥。又查出患有胆结石。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傅斯年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行政质询时过度激动,“突患脑溢血逝世于议场”,享年55岁。 傅斯年逝世后,葬于台湾大学校园,校内设有希腊式纪念亭傅园及“傅钟”;其中,傅钟启用后成为台湾大学的象征,每节上下课会钟响二十一声,因傅斯年曾说过:“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2著作列表 编辑 其著作编为《傅孟真先生集》。 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民族与古代中国》(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青年的两件事业》,《晨报》,(7月3日,5日,1920年) ——《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全集》(以下简称《全集》),3:894—903页。 ——《中西史学观点之变迁》,《傅斯年档案》,II:945。 ——《中国近三百年对外来文化之反应》,《傅斯年档案》,I:708。 ——《发刊词》,《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1927年),3。 ——《傅孟真先生集》,台北,1952年,5卷本。 ——《傅斯年全集》,台北,1980年。 ——《傅斯年选集》,台北,1967年,10卷本。 ——《傅斯年学术论文集》,香港,1969年。 ——《先秦文籍的演化》,“傅斯年档案”,I-433。 ——《性命古训辨证》,《全集》,第二册,492--736页。 ——《夷夏东西说》,《全集》,第三册,823-893页。 ——《留英纪行》,《晨报》,(1920年8月6日、7日)。 ——《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8月10日)。 ——《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观察》,2:1(1947年),6-9页。 ——(孟真)《美感与人生》,《晨报》,(1920年7月7日、8日、9日、10日。) ——《欧游途中随感录》,与史语所的行政文件混在一起,没有序号。 ——《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新潮》,1:1(1919年),128—129页。 ——《时代的曙光与危机》,王泛森与杜正胜合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台北,1995年,34页。 ——《宋子文的失败》,《世纪评论》,1:8,(1947年),5-7页。 ——《大东小东说》,《全集》,第三册745-758页。 ——《谈两件努力周报上的物事》,《古史辨》,北京和上海,1926-1941年,7卷本,第二卷288-301页。 ——《东北史纲》,北京,1932年,此书由李济改写为英文。《历史上的东北:一个大纲》(北京,1932年) ——(孟真)《要留学英国的人最要先知道的事》,《晨报》,(1920年8月12日、13日、14日、15日) ——《禹贡九州释名》,“傅档”,II-637。 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城子崖》,南京,1934年。 《傅斯年先生二、三事》,《傅故校长哀挽录》,台北,1951年,6—7页。 “傅斯年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3成就贡献 编辑 于“研究所” 傅斯年回国后在中山大学教书,不久就在中山大学创办“语言历史研究所”。这是1927年秋天的事,他到中大教书才半年。1928年10月,傅斯年又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的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他即任所长,一直到1950年去世。 他以史语所为基础,对中国近代学术事业作出很大贡献。为近代中国学术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首先他拉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到史语所领导研究工作,如:陈寅恪、徐仲舒、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李济、董作宾、梁思永。1927—1937年是史语所的鼎盛时期,傅斯年收罗很多人才到史语所来。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大家,如:陈槃、石璋如、丁声树、劳干、胡厚宣、夏鼐、周一良、高去寻、全汉升、邓广铭、张政烺、傅乐焕、王崇武、董同和、马学良、张琨、逯钦立、周法高、严耕望等等。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过傅斯年的培养,都或多或少继承了他严谨的重材料、重考证的学风。 抢救、整理明清档案。清朝内阁大库的档案,内有诏令、奏章、则例、移会、贺表、三法司案卷、实录、殿试卷及各种簿册等,是极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从晚清宣统元年(1909年)国库房损坏搬出存放后,几经迁徙、几易主人,潮湿腐烂、鼠吃虫蛀,损失极为严重。其中一次主管者——历史博物馆以经费缺乏,曾以大洋4000元的价格将此8000麻袋总计15万斤的档案卖给造纸商拿去造纸。著名考古学家马衡大声疾呼,由傅斯年呈请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做主,才以1.8万元将这批几乎要进造纸厂的档案买下,然而已由15万斤减为十二三万斤,少了2 万多斤。抢救下这批十分珍贵的档案材料,傅斯年是有大功的。 于“考古” 科学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傅斯年极重视史料和新史料的获得。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工作旨趣》中说:“(一)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的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的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他重视清档案的抢救整理和殷墟的发掘,目的都在取得新材料,扩张新材料。他有一句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在傅斯年领导史语所的同仁科学发掘河南安阳小屯殷墟之前,殷墟甲骨片的出土已有3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叶,安阳一带的农民在耕地时偶然发现了一些甲骨片,药材商人便当做龙骨来收购,引起学者的注意。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先后出版了刘鹗的《铁云藏龟》、孙贻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殷墟书契》等。其后,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研究商朝历史,写出《卜辞中所见殷先公先王考》和《殷周制度论》等名作。 这一来,小屯殷墟出土甲骨出了名。古董商、药材商蜂拥而至。殷墟现场受到严重破坏。 傅斯年遂呈请中央研究院院长批准,由史语所考古组正式组织人员去小屯发掘。开始困难重重,一些人的地方主义、利己主义、风头主义一时俱来,他们阻挠发掘或强制停止发掘。傅斯年亲到开封(当时河南省政府所在地),上靠南京政府的权威,下依河南开明人士的支持,也靠傅斯年的办事才干,人事关系才得疏通好,发掘工作才得顺利进行。 从1928年到1937年,10年时间,殷墟发掘大小共进行15次。傅斯年在百忙中,数次亲到小屯视察指导。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是第13次,时在1935年夏。傅斯年偕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安阳。石璋如回忆说:“那时是殷墟第13次发掘,所用人力在三百人以上,为殷墟发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中国的考古工作在国际间最煊赫的时期。约在五月中旬,气候已经相当的热了,他和法国的东方学者伯希和先生到达安阳……伯希和先生对着那样伟大的陵墓,那样排列整齐的小墓,那样大量并精美的灿烂的器物,在孟真所长面前,不断的惊讶和赞叹!”“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侵我形势日急。殷墟发掘被迫停止下来。 在中国近代科学考古史上,傅斯年是第一功臣。这是他对中国学术事业的大贡献。 于“北大” 傅斯年是北京大学培养出来的,对北大特有感情,在他一生的事业中,对北大也是特有贡献的。30年代是北大辉煌的盛世,教授阵营盛极一时,名家胡适、傅斯年、钱穆、陶希圣、孟森、汤用彤等都是北大教授,陈寅恪等都在北大讲课。当时蒋梦麟是北大校长,但推动北大盛世出现的却是胡适、傅斯年,尤其是傅斯年。蒋梦麟回忆说:“当我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回北京大学时,孟真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搬到北京,也在北京办公了。‘九·一八’事变后,北平正在多事之秋,我的参谋就是适之、孟真两位,事无大小,都就商于两位。他们两位代北大请到了好多位国内著名的教授,北大在北伐成功以后之复兴,他们两位的功劳实在太大了。” 傅斯年对北大的第二次贡献,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大校长。时胡在美国,回国之前,北大校长由傅斯年代理。从敌伪手里接办北京大学,有很多棘手问题,如对日本统治下的北京大学的教职员如何处理便是一个问题。傅斯年决定一个不用。他给夫人俞大彩写信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根。”把困难解除,把“天下”扫平,为胡适回校铺好道路,这是傅斯年做代理校长以报胡适的决心。他给夫人的信又说:“实在说在这样局面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5] 4人物轶事 编辑 傅斯年主持的史语所特别重视史料的发掘。为此,傅斯年曾主持购进清代所藏内阁大库档案,费资不少,但在整理的过程中傅斯年却有一些失望。一次他在北海静心斋对李济说:“没有什么重要的发现。”李济却问:“什么叫重要发现?难道说先生希望在这批档案内找出满清没有入关的证据吗?”傅听了大笑。 1938年,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员,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后来还是让他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并最终把孔轰下台。孔的继任者宋子文也难逃此数。傅斯年一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朝野震动,宋子文也只好下台——一个国民参政员一下子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自北大毕业后,傅斯年考取了官费留学。从1919年至1926年,他先后留学英、德。留学期间,傅斯年一心扑在学习上。据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在《杂忆赵家》中记录。当时的留学生大都“不务正业”,无所事事就鼓励大家离婚,但这么多留学生中,真正全副精力用来读书、心无旁骛不理会男女的只有陈寅恪和傅斯年,以至于有人把他俩比作“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在“许多留学生都以求得博士学位为鹄”的世俗风气中,傅斯年连个硕士学位也没拿到。但是,没有人不佩服他的学问渊博。 傅斯年先生疼爱学生是众所周知的。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讲台,新闻报道曾广播说“傅斯年先生弃世”,被其学生听成了“傅斯年先生气死”。于是台湾大学学生聚众要求校方惩办凶手,直到当时台湾国民政府官员出面解释清楚,学生才退去。由此可见傅斯年先生深受学生喜爱。 已逝傅斯年夫人俞大彩的回忆文章记道:“他常在中午返家时,偕我到各宿舍探视,并查看学生的伙食。他一进餐厅,男生必高呼欢迎校长,女生则拥到他身旁。他去世后,学生们痛哭哀悼,是青年们发乎自然的真情。” 台湾大学校史馆张小姐说:尽管傅校长执掌台大仅仅700余天,可台大人始终将他视为“台大的守护神”,安葬他骨灰的校内植物园被命名为“傅园”。 五四运动 1919年的5月,北京的迎春花已经盛开。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北京爆发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就是“五四运动”。   早在1916年,傅斯年就考入北京大学读书。三年后的1919年,风华正茂的傅斯年不仅参加了震惊中外、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五四运动”,而且他还被推举为学生游行总指挥。   巴黎和会上,中国在列强面前成为一只待宰的羔羊。被日本割占的山东,正是傅斯年的故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这句名言激发出傅斯年强烈的爱国热情。   “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严惩卖国贼!”在游行中,傅斯年与同学们挥臂高呼。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傅斯年带领学生直奔赵家楼胡同,控诉卖国贼曹汝霖出卖山东的真相。傅斯年带领游行学生冲进曹汝霖府邸,曹汝霖仓皇逃跑。愤怒的学生随之火烧曹宅,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6] 与胡适 1917年9月,胡适被北大蔡元培校长聘为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他与以往的老先生不同,没有从神话中的三皇五帝讲起,径直就讲西周晚年的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这不仅让原来的老先生连呼“胡闹,胡闹”,而且也让听惯了老讲法的学生们大为惊异,认为胡适不讲三皇五帝,就是“思想造反”,不配做大学教授,有人甚至酝酿要将他赶出北大。   顾颉刚是哲学系的学生,他听了胡适讲课,却从中听出了门道。他认为胡适读的书固然不如原来的老先生多,但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史学家”。他听说有人想要赶走胡适的事,就请好友傅斯年听听胡适的课。傅斯年听后也感到确有新意,很佩服他对内容的把握和他讲课的风格。于是就给哲学系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不错的,你们不能闹。”傅斯年平时在学生中很有威信,他的一席话,就将这场酝酿的风波平息下去了。[7] 体胖 大概在学者中间,傅斯年的体胖是有名的。一次罗家伦问他:“你这个大胖子,怎么能和人打架?”傅斯年答:“我以质量乘速度,产生一种伟大的动量,可以压倒一切!”这样的话真是能给肥胖的人壮气。 不过,关于傅斯年之胖的故事还属以下这则最为有趣。傅斯年、李济还有一位裘善元同在重庆参加一个宴会。宴会结束,主人特别为他们三个人雇好了滑竿。六个抬滑竿的工人守在门前。第一个走出来的是裘善元,工人们见他是一个大胖子,大家都不愿意抬,于是互相推让。第二走出来的是李济,剩下来的四个工人看比刚才出来的还胖一些,彼此又是一番推让。等到傅斯年最后走出来的时候,剩下的两个工人一看,吓了一大跳,因为傅斯年比刚才的两个人都胖得多,于是两个工人抬起滑竿转头就跑,弄得请客的主人甚是尴尬!我想许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莞尔一笑,因为在四川抬滑竿的,实在没有太壮的人! 决斗 还有一次为中医问题,傅斯年反对孔庚的议案,两个人激烈辩论,孔庚当然辩不过傅斯年,于是在座位上开始辱骂傅斯年,说了许多的粗话,傅斯年气得说:“你侮辱我,会散之后我要和你决斗。”等到会散之后,傅斯年真的拦在门口要和孔庚决斗,可是他一见孔庚七十几的年纪,身体又非常瘦弱,傅斯年立刻将双手垂了下来说:“你这样老,这样瘦,不和你决斗了,让你骂了罢!” “背叛”师门 傅斯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没落的名门望族。傅斯年的祖先傅以渐是清朝建立后的第一个状元,其后,傅氏家族科考得意者不计其数,官至封疆大吏的也不乏其人。因此,山东傅氏有“开代文章第一家”的称誉。但是到了傅斯年这一代,傅氏家学虽然依旧渊源,但已经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了。傅斯年在北大期间的生活费用,就是靠别人接济的。傅斯年的国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上大学时,虽然只有十几岁,但俨然一位“国学小专家”。他的治学功底甚至强过了北大当时的某些教授。据傅斯年好友罗家伦回忆,“在当时的北大,有一位朱蓬仙教授,也是太炎弟子,可是所教的《文心雕龙》却非所长,在教室里不免出了好些错误……恰好有一位姓张的同学借到那部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孟真。孟真一夜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校长蔡先生,请求补救,书中附列这错误的三十几条。蔡先生自己对于这问题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到了适当的时候,这门功课重新调整了。” 傅斯年本是黄侃的得意弟子,但一次偶然机缘,傅斯年竟“背叛”师门,成了胡适的学生。胡适刚到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时候,因为讲授方法和内容特别,在学生中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胡适远不如国学大师陈汉章,想把他赶走;有人则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陈汉章多,讲课却颇有新意。傅斯年本不是哲学系的学生,但在同室顾颉刚的鼓动下去旁听了几次胡适的课。结果听完之后非常满意,于是傅斯年对哲学系几位要好的同学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由于傅斯年在同学中的威信,年轻的胡适在北大讲坛站稳了脚跟。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胡适感慨地说:“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一班思想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以后才晓得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参政而不从政 他在担任国民参政员时,曾经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后来还是让他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蒋介石为保护孔祥熙,亲自出面宴请傅斯年,想为孔祥熙说情。二人有这样一段著名的对话: 蒋问:“你信任我吗?”傅斯年答:“我绝对信任。”“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蒋介石无奈,只得让孔祥熙下台。 1945年6月,宋子文继任行政院长。1947年2月15日,傅斯年在《世纪评论》上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一文,对宋子文的胡作非为进行了猛烈抨击。朝野震动,宋子文也只好在社会上的一片反对声中辞职。 拒不做官 也许是听腻了阿谀奉承的话,看腻了唯唯诺诺之态,蒋介石对傅斯年这个桀骜不驯之士不但没有恼怒,反而欣赏有加,一心把傅斯年拉入政府当官。 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在北方人士中补充一个国府委员。陈布雷对蒋介石说,北方不容易找到合适人选,蒋介石提议说:“找傅孟真最相宜。”陈布雷了解傅斯年的志向与秉性,对蒋介石说:“他怕不干吧。”蒋介石大概不相信有人不愿当官,他很有信心地说:“大家劝他。” 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加入政府。蒋介石死了心,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正是这句话,打消了胡适做官的念头。 对于傅斯年拒不做官的气节,李敖一直赞誉有加。在《李敖有话说》中他就说:“有一个人学生领袖傅斯年,终其一生不肯加入国民党。他不但不加入国民党,还鼓励他的老师胡适要采取跟国民党并不很合作的态度。这一点我觉得傅斯年很了不起……他们要发挥这个知识分子的力量,可是又不想被国民党吃掉,不被国民党同化……真正的夹缝里面的自由主义者,不做国民党也不做共产党,他没有社会地位,很苦。” 蒋介石到台湾后,把傅斯年当作“座上宾”,时常邀请他到总统府吃饭,商议国事。李敖在《李敖有话说》中讲了这样一个细节:“到台湾来以后,有一天,当时的代总统李宗仁到台湾来,在台北的松山飞机场要下飞机的时候,蒋介石跑去欢迎李宗仁。在松山机场的会客室里面,蒋介石坐在沙发上,旁边坐的就是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傅斯年怎么坐的?在沙发上面翘着二郎腿,拿着烟斗,就这样叼在嘴里,跟蒋介石指手画脚讲话。其他的满朝文武全部站在旁边,没有人在蒋介石面前敢坐下。凭这一点大家就知道傅斯年在台湾的地位。” 遗憾的是,这位敢说话、办实事的台大校长,来台湾不到一年,就在参加省参议会第五次会议时突然倒在了议会厅。蒋介石闻讯后,立即派行政院长陈诚前去指挥抢救,动员台湾所有名医,不惜任何代价抢救傅斯年。他本人则守候在电话旁,焦急等待陈诚每半小时的汇报。傅斯年因脑溢血去世,享年仅54岁。 离世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傅斯年出席由蒋梦麟召集的“农复会”一次会议,讨论农业教育改进和保送台大学生出国深造问题。在这个会上,傅提了不少意见,据在现场的人回忆说,他一会儿用汉语讲话,一会儿用英语和美国人交谈,一会儿汉英交杂,滔滔不绝地大发宏论。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他讲的话比任何人都多。午饭后稍事休息,傅又于下午2时许赶往省议会厅,列席台湾省参议会第五次会议。这一天,参议会上所质询的问题全是有关教育行政方面的事务。下午会议开始后,傅斯年登台讲话,但主要由时任台湾省教育厅厅长的陈雪屏作答。到了5点40分左右,参议员郭国基突然蹦将起来质询有关台大的问题。 这郭国基乃台湾省屏东人,生于1900年,曾留学日本。此人好勇斗狠,一生的理想追求就是造反起事,占山为王,或先把天下搞乱,然后再由他出面来个“天下大治”等。在日本留学时,郭氏就开始率领李铁拐、张歪嘴、王拴狗等一帮乌合之众与流氓无产者,打起“苍天已死,国基当立”的大旗或明或暗地闹将起来。抗战胜利后,他对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台湾极不甘心,再度以流氓无产者的姿态和当地码头黑老大的形象,纠集蒋渭川、王添灯等一批流氓恶棍加日治时期豢养的汉奸走狗,与以国民政府接收大员陈仪为代表的台湾省行政公署长官公开叫起板来,对大陆赴台军政官员极尽丑化、污蔑之能事。未久,郭又鲤鱼跳龙门,一跃成为台湾省参议会的议员和立法委员。坐上政府大员专用木头皮椅的郭氏,大有小人得志的做派,无论在什么场合,总是难以收敛流氓无产者的本性,胡乱发一些聪明中伴着糊涂、道理中伴着歪理邪说并散发着烧杀劫掠火药味甚浓的长篇宏论,气焰凶妄,举止轻狂,江湖上人送外号“郭大炮”。 意想不到的是,作为台大校长的傅斯年竟与这样一个流氓恶棍在议会大厅遭遇了。 当时的台湾大学属台湾省政府拨款,故“郭大炮”便以地头蛇身份,怪叫着向“傅大炮”开起火来。据在场者事后透露,郭的发难主要是国民党教育部从大陆抢运来台并存放于台湾大学的器材如何处理,以及放宽台大招生尺度等问题。此事看起来简单,而又十分敏感、复杂、棘手。如台大之招生,尺度已尽量放宽,招生人数已达最大限度,但各界仍不满意,特别是郭国基辈纠集部分失意政客,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学校施加压力,惹得傅氏极其恼火愤怒。今日郭氏之质询,当然需由傅斯年亲自答复,于是傅不得不第二次登台讲话。在回答完上述两个问题之后,郭又提出台湾大学用的是台湾人的钱,就应该多聘台籍教授,多取台湾土著学生,否则便是与台籍人民作对云云。傅针对郭的无知狂妄,开始予以反击,在讲台上大谈其办学的原则、规矩、计划与理想等,并称台大考试对台籍学生已尽量照顾,考虑到台籍学生的国语水平较差,光复未久,在录取时专门规定国文科分数比大陆学生降低10分录取等。讲着讲着情绪激动起来,傅说道:“奖学金制度,不应废止,对于那些资质好、肯用功的学生,仅仅因为没有钱而不能就学的青年,我是万分同情的,我不能把他们摒弃于校门之外。”最后他高声说道:“我们办学,应该先替学生解决困难,使他们有安定的生活环境,然后再要求他们用心勤学。如果我们不先替他们解决困难,不让他们有求学的安定环境,而只要求他们用功读书,那是不近人情的……” 讲完话时,大约是6时10分,傅斯年满含怨气地慢步走下讲坛。就在即将回到座位时,他突然脸色苍白,步履踉跄,坐在台下的陈雪屏见状,赶紧上前搀扶,傅只说了一句“不好!”便倒在陈雪屏怀中昏厥过去。离得较近的议员刘传来赶紧跑上前来,把傅斯年扶到列席人员的坐席上,让其躺下,顺便拿陈雪屏的皮包做了枕头。从此傅进入昏迷状态,再也没有醒来。[8] 5人物评价 编辑 他是胡适的学生,但是在胡适的前面,胡适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傅斯年著作1 。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胡适当年刚进北大做教授,就发现有些学生比他的学问好,而他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之所以没有被学生赶下台,就是由傅斯年等人在私底下做了他的“保护人”。 可是恨他之极的周作人却认为傅斯年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又怕人家看出他懦怯卑劣的心事,表面上故意相反的显示得大胆,动不动就叫嚣,人家叫他傅大炮,这正中了他的诡计。”其中主要原因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西南联大解散并迁回平津,傅斯年任北大代理校长,欲替胡适回国主持校务扫清障碍,严格执行他所说的“北大决不录用伪北大的教职员”,认定“汉、贼不两立”,而周作人恰在此列。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稀有天才傅斯年:读书最乐 鬻书亦乐 .中国文明网 .2011-09-16 [引用日期2013-12-26] . 2. 傅斯年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9-19] . 3. 1947年傅斯年炮轰宋子文:现在是“化国为家” .凤凰 [引用日期2014-09-19] . 4. 傅斯年生平 .凤凰 [引用日期2014-09-19] . 5. 傅斯年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2-20] . 6. 傅斯年:走出古城的传奇人生 .凤凰 [引用日期2014-09-19] . 7. 胡适与傅斯年(上) .网易 [引用日期2014-09-19] . 8. 自杀未成:傅斯年离别大陆前后 .网易 [引用日期2014-09-19] . 词条标签: 人物 , 政治人物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 历史学家 傅斯年 傅斯年图册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562733次 编辑次数:115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04 创建者:RobinLiang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學會—忘記 初级优质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171
durbar square
收藏259 杜巴广场编辑 杜巴广场(Durbar Square)意为皇宫广场,在加德满都河谷的三个古城: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中各有一个杜巴广场,是当年三个王国的王宫广场。尼泊尔王国的马拉王朝鼎盛时期,在文化、建筑、艺术上曾一度达到巅峰,马拉王朝第六代国王死后,其三个儿子各据一方,自立为王,为夺取西藏商路的控制权,相互征战,斥巨资修建王宫广场。它囊括了尼泊尔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间的纽瓦丽古典寺庙建筑和宫殿,现在都是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杜巴广场 外文名称Durbar Square 行政区类别尼泊尔马拉 所属地区尼泊尔马拉 政府驻地尼泊尔马拉 地理位置尼泊尔国内最大的杜巴广场 来 自《罗摩衍那》 目录 1简介 2主要景点 1简介 编辑 杜巴广场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广场,也是尼泊尔国内最大的杜巴广场。如果没到过这里,你无法想象这个广场可以有多么热闹繁华。由于这个广场曾是皇室宫殿所在地,所以在阿莎王朝搬迁皇宫之前,历代王朝的君主就是在这里兴建自己理想的宫殿和庙宇的。时间累积,这个广场周围已经树起了一座又一座建造精美的宫殿和神庙,形成了独具尼泊尔宗教和民族特色的一片区域,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1-2] 2主要景点 编辑 杜巴广场的寺庙和宫殿 (1)塔莱珠女神庙(Taleju Tample) 塔莱珠女神于14世纪时被尼泊尔马拉王朝统治者引进国内,原本为南印度的神祗。在1564年的尼泊尔,人们相信高达35米的神庙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若有建筑高度超过了它,便会招致厄运,而这个信仰一直到今天都影响着很大一部分尼泊尔人。神庙规模壮观,极具尼泊尔建筑特有的绚丽风格。开放的时间为每年的达善节(Dasain),但近年来神庙也会不定期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吸引游客。 杜巴广场 杜巴广场(16张) (2)哈努曼神像 哈努曼是一位从《罗摩衍那》走出来的勇敢且忠实的形象。在尼泊尔,哈努曼相当于中国人贴在门上的两个门神,被用在不少建筑物门口做镇守之用。建在杜巴广场的这一作神像全身都使用了火红的颜料上色,头顶红伞,如同熊熊烈火一般,正映射出他大无畏的精神,是不少尼泊尔人心目中的英雄。 (3)哈努曼与旧王宫建筑群 建筑群位于哈努曼神像旁边,由将近十座建筑物构成。这里是尼泊尔的旧王宫,曾经生活过像李查为时期的王族那么古老的皇室成员。而在马拉王朝时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张,成为现在的王宫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并不是全部开放,其中只开放一部分作为博物馆,除了展览古老王族的日常生活相关展品,也包括了阿莎王国皇族的一些展品。 (4)加塔曼达(Kasthamandap) 传说这座庙的名字就是尼泊尔名字的由来,而这座庙宇也是杜巴广场上最古老的建筑。在尼泊尔语中,加塔曼达表示“木头建造的集会建筑”,所以这座庙又叫“独木庙”。顾名思义,这座建筑建造初期的用途是供人们休息集会之用,后来改为庙宇,供奉哥拉纳神。这座庙宇也非常热闹,每天一早,小贩们就在庙门口摆满了鲜花,出售给进庙祭祀的人们。 (5)库玛莉宫院(Kumari Ghar) 这座建筑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尼泊尔唯一一种供奉“活女神”的庙宇,“库玛莉”便是这座庙供奉的女神。 关于“库玛莉”,有这样的传说:塔蕾珠女神原是马拉王朝君主信奉的女神,所以君王治国方面出现的问题都要向女神请示。终于有一天国王惹怒了女神,她一气之下拂袖而去。但是在过往的诚恳道歉下,女神答应最终以小女孩的形象再度出现在国王面前,这就是库玛莉。 如今人们选库玛莉还是有很严格的规定的。女孩必须由释迦阶级出身,身上完整无瑕,一般年龄在3~6岁。选出的小女孩还必须和国王星盘相吻合。被选出来之后女孩就脱离原来的生活圈住进神庙,但一旦身体受伤或例假初潮来临,她的任期就结束了。 位于杜巴广场大的库玛莉宫院一共有三层,外墙为红砖,库玛莉则被安置在建筑物东侧的房间里。如果你想见到库玛莉,就必须得向一楼的捐款箱捐款,并同时大叫库玛莉的名字。但是切记: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严禁给库玛莉拍照。[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杜巴广场 .爱游旅行网 [引用日期2012-12-21] . 2. 杜巴广场简介 .www.qimaren.com [引用日期2013-02-2] . 词条标签: 地点 , 广场
172
钱穆
收藏1722832 钱穆编辑 钱穆(1895.7.30-1990.8.30),男,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2]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钱穆 外文名Ch’ien Mu 别 名字宾四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江苏省金匮县 出生日期1895年7月30日(乙未年) 逝世日期1990年(庚午年)8月30日 职 业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 毕业院校常州府中学堂 信 仰儒学 主要成就国学研究 代表作品《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刘向歆父子年谱》 籍 贯江苏无锡 性 别男 注 音ㄑㄧㄢˊ ㄇㄨˋ 父 亲钱承沛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个人生活 3个人作品 4个人成就 5人物轶事 ▪ 与燕大 ▪ 与胡适 ▪ 与傅斯年 6社会评价 7后世纪念 1人物生平 编辑 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生于今江苏省无锡市 。 青年时代的钱穆 1901年, 入私塾读书 。1904 年,进果育小学就读 。[3] 1906年,父逝 。1907 年,入常州中学堂。 1911年,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逢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遂辍学 。 1912年,任教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 。[4]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北京、清华、燕京、北师大等名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1949年4月,与江南大学同仁唐君毅一起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王淑陶之邀 ,从无锡南下广州。10月,钱穆随华侨大学再迁香港,出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 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赠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后去哥伦比亚大学为“丁龙讲座”作演讲。在美国停留七个月后,他应邀去英国访问,参观了牛津、剑桥大学。从英国到法国、意大利,最后回到香港。[5] 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 1967年10月,应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身份自港返台 钱穆故居素书楼一角 钱穆故居素书楼一角(2张) ,定居台北,住金山街。 1968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7月迁至外双溪蒋中正所赠庭园小楼“素书楼”。 1969年,应张其昀之邀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又应蒋复璁之约,任国立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1977年冬,胃痛甚剧,次春患黄斑变性 钱穆在台北寓所素书楼前 症,双目失明。 1980年夏,在夫人陪同下到香港与阔别三十二年之久、生活在大陆的三子(拙、行、逊)一女(辉)相见。次年再到香港与长女(易)长侄(伟长)相见。 1984年,钱穆90岁,在港门人举行寿庆活动,先生得以与二子、二女及孙(松)孙女(婉约)团聚了一个月,享受天伦之乐。 1986年6月9日下午,在素书楼讲最后一课,临别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至此告别杏坛。 1990年,发生素书楼事件,钱穆搬离素书楼。同年8月30日于杭州南路寓所过世。 1992年1月,钱夫人捧先生灵灰归葬于太湖西山之俞家渡石皮山。[6-7] 2个人生活 编辑 父亲钱承沛考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无意科名。但对两个儿子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入仕。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她说:“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于是钱穆得以继续就读。 第一位妻子是无锡后宅邹氏,1928年去世,婴儿夭折。[8] 第二位妻子叫张一贯,1929年在苏州与钱穆成婚。张一贯是 钱穆与夫人胡美琦 钱穆与夫人胡美琦(2张) 一位知识女性,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做过苏州北街第二中心小学校长。她为钱家生有三子二女(钱拙、钱行、钱逊、钱易、钱辉)。“抗战”时钱穆流转西南,只身一人而去;1949年南走广州、香港,亦是一人而去,不免有一点为学“弃家”之嫌。他的子女全由张一贯一手带大。 第三位妻子是胡美琦,江西南昌人。胡美琦曾在厦门大学教育系读书一年,1949年来香港,在新亚书院求学,成为钱穆的学生。1950年暑期,胡家迁居台北,不久她也去了台湾,在台中师范学校(今台中师范学院)图书馆任职。新亚书院创办之初,为了筹集办学经费,钱穆常常奔走在香港与台北之间。1952年4月16日,他应旧友朱家骅的邀请,在淡江文理学院新落成的大楼惊声堂为台北联合国中国同志学会作演讲。讲演方毕,突然屋顶塌陷,水泥块直击他的头部,他头破血流,几乎丧命。此后数月,钱穆一直在台中存德巷养病,得到了当时在台中师范学校图书馆工作的胡美琦的悉心照顾,这为成就他晚年一段美满姻缘打下了伏笔。1952年秋,胡美琦进入台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毕业后来香港,1956年1月30日与钱穆结为夫妇。胡氏未育,著有《中国教育史》等书。 钱穆送别侄子钱伟长(右一)留学美国 钱穆的《师友杂忆》中有这样一则记录,钱穆称钱基博为叔父,而钱基博则命儿子钟书也称钱穆为叔父。钱伟长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钱穆的亲侄,钱伟长的名字即出于钱穆之口。 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9] 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3个人作品 编辑 胡美琦及二三门人搜集、整理的一千七百万言之《钱宾四先生全集》三编(甲编:学术思想,乙编:史学,丙编:文化人生及其他杂著)五十四册,1998年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全部出版。 《清儒学案》全稿成后,被国立编译馆遗失,幸留有序目。钱穆论主要著有:[10-12] 出版日期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1918年11月 论语文解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9年8月 朱怀天先生纪念集 钱穆 上海自刊本 1925年3月 论语要略(国学小丛书)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6年 孟子要略 钱穆 上海大华书局 1930年3月 墨子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年3月 王守仁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0年 刘向歆父子年谱 钱穆 《燕京学报》第七期 1931年5月 国学概论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年8月 惠施公孙龙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年 周公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2年 老子辨 钱穆 上海大华书局 1935年12月 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5月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0年6月 国史大纲(上下册) 钱穆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2年6月 文化与教育 钱穆 重庆国民出版社 1943年(待查) 中国文化史导论 钱穆 重庆正中书局 1945年11月 政学私言 钱穆 重庆商务印书馆 1948年 孟子研究 钱穆 上海开明书店 1949年5月 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 钱穆 台北自由中国出版社 1950年10月 中国社会演变 钱穆 台北中国问题研究所 1951年 中国知识分子 钱穆 香港中国问题研究所 1951年11月 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 台北国民出版社 1951年12月 庄子纂笺 钱穆 香港东南出版社 1952年1月 文化学大义 钱穆 台北正中书局 1952年11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香港自刊本 1952年11月 中国思想史 钱穆 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1953年5月 国史新论 钱穆 香港自刊本 1953年6月 宋明理学概述 钱穆 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1953年6月 四书释义 钱穆 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1955年3月 阳明学述要 钱穆 台北正中书局 1955年3月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钱穆 香港自刊本 1955年5月 人生十论 钱穆 香港人生出版社 1957年4月 秦汉史 钱穆 香港自刊本 1957年6月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 钱穆 香港人生出版社 1957年10月 庄老通辨 钱穆 香港新亚研究所 1958年6月 学龠 钱穆 香港自刊本 1958年8月 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 钱穆 香港新亚研究所 1960年5月 湖上闲思录 钱穆 香港人生出版社 1960年6月 民族与文化 钱穆 台北联合出版中心 1961年12月 中国历史研究法 钱穆 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 1962年10月 史记地名考 钱穆 香港太平书局 1963年 孔子论语新编 钱穆 台北商务印书馆 1963年3月 中国文学讲演集 钱穆 香港人生出版社 1963年12月 论语新解(上下册) 钱穆 香港新亚研究所 1968年7月 中华文化十二讲 钱穆 台北三民书局 1968年 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力 钱穆 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出版社 1969年11月 中国文化丛谈(一)(二) 钱穆 台北三民书局 1970年5月 史学导言 钱穆 台北中央日报社 1971年7月 中国文化精神 钱穆 台北三民书局 1971年9月 朱子新学案(一至五册) 钱穆 台北三民书局 1971年11月 朱子学提纲 钱穆 台北自刊本 1973年5月 中国史学名著 钱穆 台北三民书局 1974年1月 理学六家诗钞 钱穆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 1974年8月 孔子传 钱穆 台北孔孟学会 1974年9月 孔子与论语 钱穆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75年10月 孔子略传新编 钱穆 台北广学社印书馆 1975年 八十忆双亲 钱穆 香港新亚书院校友会 1975年9月 中国学术通义 钱穆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76年2月 灵魂与心 钱穆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6年6月至1980年3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至八册)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77年5月 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79年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钱穆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9年8月 历史与文化论丛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79年10月 人生三步骤 钱穆 香港大学 1981年1月 双溪独语 钱穆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1年12月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钱穆 台北东升出版公司 1982年7月 古史地理论丛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2年7月 中国文学论丛 钱穆 台北东人图书公司 1983年1月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3年10月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4年12月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7年8月 晚学盲言(上下册)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9年3月 中国史学发微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9年9月 新亚遗铎 钱穆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8年5月 钱宾四先生全集 钱穆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14年1月 中国经济史 叶龙, 钱穆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个人成就 编辑 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3] 5人物轶事 编辑 钱伯圭系当时的革命党人。他见钱穆聪 钱穆著《人生十论》 钱穆著《人生十论》(2张) 敏早慧,就问他:“听说你能读《三国演义》?”钱穆作了肯定的回答。老师便借此教诲道:“此等书可勿再读。此书一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此乃中国历史走上了错路,故有此态。若如今欧洲英、法诸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我们此后正该学他们。”此番话给年钱穆以极大的震动,日后他在回忆此事时说:“余此后读书,伯圭师此数言常在心中。东西方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3] 与燕大 钱穆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才使他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北大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大学 钱穆与烟斗 ,是钱穆心中长久向往的地方。他早年常以未能进入北大读书为憾,此次能到北大执教,自然乐于接受。当时校务主要由监督司徒雷登主持。 一天,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教师,问大家到校印象。钱穆在会上直抒己意:“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事后,燕大特开校务会议,讨论此一意见。最终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胜,竞相提名,皆不适,乃名之曰“未名湖”。 与胡适 钱穆到北大任教了。客观地说,除了顾颉刚的鼎力相荐,这与文学院长胡适的首肯是分不开的。钱穆在苏州时,曾与到苏州中学作学术演讲的胡适见过一面。当时胡适是他时时充满敬意、景仰不已的一代学人。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有不少得益于胡适的启发。而胡适对钱氏也“尊重有加”。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上古史(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可去问钱穆,不要再问他。 钱穆 钱穆(12张) 北大学风自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常设疑问难,竞相争论。当时学术界讨论老子问题日趋热烈,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因孔子曾问学于老子;而钱穆、顾颉刚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三位先生在课堂外大家互相讨论学问,是朋友;在课堂中则把自己的学术主张灌输给学生,并且当众批评对方的观点。比如胡适对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的考据谨严,十分佩服,常常对学生们做义务的宣传;但是,在课堂上,他对钱穆等人的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论争,却也慷慨陈辞,奋力抨击。钱穆在讲课中,也随时联系批评胡适的一些论点,常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学生们或主胡说,或赞钱说,彼此争论不断。 有一次,赞同老子晚出之说的同学认为胡适“在老子时代问题上有成见”,胡适愤然地说道:“老子又不是我的老子,我哪会有成见呢?”不过他的态度仍很客观,随后又对同学们说,“在大学里,各位教授将各种学说介绍给大家,同学应当自己去选择,看哪一个更合乎真理。”在北大,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5] 与傅斯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方各高校纷纷南迁,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钱穆将历年讲授中国通史增删积成的五六厚册笔记装入衣箱底层夹缝,在十月与汤用彤、贺麟三人结伴,自天津海行,南下长沙,开始了抗战时期流转西南八年的学术生涯。与在北大时期一样,钱穆在西南联大主讲中国通史,也吸引了大批学生,内迁西南的各个高校都纷纷请他讲学。 钱穆 傅斯年曾是国学大师黄侃门下的高足,也是胡适最得意的学生之一。30年代,钱穆任教北大时,即与傅斯年相识。钱穆与他在学术观点上又是同不胜异的。在钱穆看来,考古派迷信地下出土材料而将古代典籍抛之脑后,这做法与疑古派一味疑古、否定典籍同样有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西南联大时期,随着钱穆自己史学理论体系的日渐成熟,对史料考据派进行了全面批评。为此,作为学派领袖的傅斯年对钱穆的攻击自然不会高兴。北大复校,钱穆不在被邀之列,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二人终于未能成为真正的“同道”。至此,钱穆告别了北大,与傅斯年分道扬镳了。 由于钱穆早已名重学林,所以各高校争欲聘请。他往返于各地之间,在几个大学讲学著述;1947年,家乡的江南大学正式成立,应荣德生先生之邀,翌年春,出任江南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一职。[13] 6社会评价 编辑 顾颉刚: 钱宾四先生,在北大任历史讲席已越10年,学识淹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第一人,刚敬之重之。 林语堂: 钱先生学问精纯,思想疏通知远,文理密察,以细针密缕的功夫,作为平正笃实的文章。 唐君毅: 钱先生自幼以中国读书人之本色,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30年来,学问局面一步开展一步,而一直与中国甲午战败以来之时代忧患共终始。 杨联升: 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严耕望: 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余英时: 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许倬云: 中国近百年来,国运与文化,都一蹶不振。然而,几千年的文化精神,终究孕育了几位为中国文化作后卫战的学术巨人,宾四先生是最后走的一位。 孙国栋: 钱先生从18岁起已开始致力于学术,以后研究、讲学、教育、著述兀兀80年未尝中断,这番毅力精神旷古所无。而学问成就规模之宏大,实朱子以后一人。 黄仁宇: 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 刘梦溪: 文化史学的集大成者是钱宾四先生。治国史而以学术流变为基底,直承儒统,独立开辟,不倚傍前贤时俊,是钱学的特点。……“国学大师”之名,章太炎之后,唯钱穆当之无愧。 方克立: 钱穆可以说是在史学领域高举现代新儒学旗帜,反对尽废故常的历史虚无主义,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 张自铭: 先生治学,戛戛独造,一无依傍,遂成极诣,而融贯中外,直凑单微,又迥非抱残守缺者可比。辛亥以还,时局屡有起伏,先生未尝一日废学辍教,以哗世取宠,毕秋帆所谓“学问观其会通,性行归于平正”,唯先生足以当之。 史华慈: 钱穆是中国极其优秀的学者,是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兴趣主要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 狄白瑞: 钱穆先生是研究中国思想一位罕见而成就卓越的史学家,他研究中国历史与思想的方法为观察这个蜩螗的时代提供了广泛的视野。钱先生是极少数能与当代流行的思潮相抗衡的杰出学人,过去许多年来,钱先生透过他的著作一直是我的老师,虽然其他学者也在这种方式下教导我,但钱先生在引导我研究中国思想上则是为时最早而且影响最深的一位。 马悦然: 钱穆在本世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之中是最具有中国情怀的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在钱穆看来,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引陈寅恪评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1934年5月16日,出席清华历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试会。散后,偕陈寅恪至其家。寅恪言钱宾四(穆)《诸子系年》极精湛,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 。 李敖认为:“钱穆作为史学家,本已令人皱眉;但他不以为足,还要做经学家、理学家、甚至俨然当代朱子,这就更闹了大笑话。” 钱穆的《总统蒋公八秩华诞寿文》歌颂:“诚吾国历史人物中最具贞德之一人。禀贞德而蹈贞运,斯以见天心之所属,而吾国家民族此一时代贞下起元之大任,所以必由公胜之也。”李敖说:“知识份子反动到这步田地,真太令人失望!回想钱穆当年给我写信,标榜‘学问’与‘德性’的关系;如今‘学问’竟不胜阻止‘德性’的沦落,我真忍不住为他悲哀!” 在胡适有生之年,钱穆未能当成中央研究院院士。日后李敖认为这是不公道的,他说:“钱穆的理学怪说固不足论,但他在古典方面的朴学成就,却更该先入选成院士。” 汪荣祖以为:“钱穆论清学史的代表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在形式上是传统的学案式的纲目体,而且内容也不脱传统的义理,尤重宋儒朱熹。这部书基本上是由二十世纪的人,写十九世纪之书。钱氏写清学史,似设身其境,与先贤唱和或辩难;而不似异代学者,作旁观超越之论析。世人多知,钱宾四颇具民族主义意识,并见诸其史学;然其民族主义也未脱传统的华夷之辨与汉文化意识,以及崇宋尊朱的基本心态。”《钱穆论清学史述评》一文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在授予钱穆以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时,称赞钱穆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把东方和智慧带出了樊笼。[1] 7后世纪念 编辑 台北钱穆故居 钱穆故居离台北故宫很近,紧邻东吴大学,红漆大门上挂有“素书楼”小木牌,此为钱穆手迹。院前的卧石上镌刻着“钱穆故居”几个大字 。1967年钱穆夫妇由香港迁居台北,由夫人胡美琦亲自设计屋舍的图样。蒋经国闻知此事,让阳明山管理局办理施工。次年,钱穆夫妇迁此,为纪念母亲,钱穆命名此楼为‘素书楼’,此源于他在无锡故居中的‘素书堂’。钱穆夫妇在此居住了23年之久。[14-16]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钱穆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09-26] . 2. 个人简介 .中国学术论坛 [引用日期2014-02-18] . 3. 钱穆生平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9-26] . 4. 钱穆:中学毕业的国学大师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02-18] . 5. 钱穆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9-26] . 6. 钱穆:雅趣好养生 .华夏经纬网 [引用日期2014-02-18] . 7. 钱穆:最后的国学 .网易 [引用日期2014-02-18] . 8. 一代宗师钱穆谢世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02-18] . 9. 钱穆传略 . 10. 钱穆 .龙泉之声 [引用日期2014-02-18]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 历史学家 , 历史
173
陈寅恪
收藏65491503 陈寅恪编辑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九江修水县人,[1] 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之一[2] 。其父是清末著名诗人陈三立 , 祖父是著名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3]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4] 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5] 他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携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39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1942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6] 1955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7] 1969年10月7日于广州去世,享年79岁。[8]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将乾嘉学派与西方“历史演进法”相结合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对佛学、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9] 《寒柳堂记梦》等。[10] 中文名陈寅恪 外文名Tschen Yin Koh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890年(庚寅年)7月3日 逝世日期1969年(己酉年)10月7日 职 业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诗人 毕业院校复旦公学 信 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1] 主要成就清华国学院四大国学大师 百年清华四大哲人 代表作品《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语 言10余门外语,精通梵文、巴利文 注 音ㄔㄣˊ ㄧㄣˊ ㄎㄜˋ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 史学研究 ▪ 诗文成就 ▪ 史学教育 3主要作品 ▪ 文集 ▪ 相关书籍 4外界评价 5人物轶事 ▪ “四不讲” ▪ 考试怪题 ▪ 夫妻情深 1人物生平 编辑 陈寅恪,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祖父陈宝箴,晚清维新派政治家,曾官拜湖南巡抚。父陈三立,晚清著名诗人,字伯严,号散原。光绪十二年进士,授吏部主事。[12] 母俞明诗,山阴俞明震恪士之妹,能诗而擅鼓琴,有《神雪馆诗集》(来刊)。[13]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两人结识于清华园,1928年在上海结婚。二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14]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 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1900年(光绪26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15]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为导师,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16] 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7]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但由于此前在国内进行过一次不成功的手术,再经英医诊治开刀,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18] 陈寅恪签名 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跌骨折,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19-20] 1966至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离开人世,[21] 次月即11月21日夫人唐筼辞世。 陈寅恪墓 陈寅恪与唐筼相继逝世后,二人的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因“文革”问题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直到199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是为陈寅恪墓,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镌刻陈先生终生恪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一代国学大师在去世二十四年后终于入土为安。[22] 2007年,中山大学开始着手陈寅恪故居的修缮工作。是年9月,历史系主任刘志伟起草《中山大学建立“陈寅恪故居陈列馆”项目计划》,确定在旧居基础上建设“陈寅恪故居陈列馆”。校方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将其恢复至建筑之初的样貌。10月7日,刘銮雄慈善基金向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港币200万元,用于陈寅恪故居的修缮和陈列馆的建立费用。2009年10月7日,陈寅恪教授逝世40周年纪念日,陈列馆完成修缮,大厅内陈列着陈寅恪手拄拐杖傲视前方的半身塑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题写了“陈寅恪故居”的门匾。而在楼外左侧墙上,依旧是那块见证风雨的门牌:“东南区一号”。[23] 陈寅恪故居 陈寅恪故居(6张) 2主要成就 编辑 史学研究 ■考据学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中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10] ■中国古代史 1、魏晋南北朝 陈寅恪以研究中古史的著述影响最大。他分析了东汉以后,中国社会上儒家大族与非儒家寒族在政治上形成两个不同的集团,其势力的升降为当时政治演变的基础,在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成果,不仅在许多方面都有开拓创建,而且有许多方法、结论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他从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大突出特点进行分析,使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推向了深入。[24] 2、隋唐 陈寅恪从“古文运动”,“新乐府”、“行卷”三方面人手研究唐代文学。他把“古文运动”与民族意识,文化交互关系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研究唐代文学新见解。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古文运动的中心是恢复古代儒家思想的地位,韩愈等是走在古文运动中最前的人。他认为“新乐府”是我国文学逐步趋向下层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价值与影响比陈子昂李白更为高远,这种见解超越了前人。他是第一个对“行卷”进行全面研究的人,重要成就是发掘了“行卷”思潮。[25] 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用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的集团兴衰和分化,解释唐代近三百年间统治阶级的升降,论证充分,后来学者多所称道。此外,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精细入微地考察了隋唐时期的主要制度,如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制,发其源而究其变,提出关于“关陇集团”的概念,为后学提示了一个宏观地把握西魏、北周、隋代至初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关陇集团》的论述,在日本学术界己经常识化了。[26] 3、明清 他所著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为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价值的成果。他详细考证了柳如是,精辟地拴释了钱、柳诗文。他颂扬柳如是,赞同钱廉益的观点,使人耳日一新。他为钱、柳诗文进行笺证,反映明清之际的政治、社会状况,是以诗文论证一代史事的典范。[27] ■区域文化史 1、蒙史 《蒙古源流》是明朝万历年间内蒙古萨囊彻辰所著,其中夹杂不少神话传说,与元代蒙汉文史书多有不同,往往让人们困惑不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陈寅恪发表了4篇论文,探明了《蒙古源流》一书的本来面貌,使人们对原来困惑不解的难题,得以了解通释,对后来的蒙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28] 2、敦煌学 佛教传入中国后,往往因语文能力限制,不能与原本或其语言译本对勘,陈寅恪最重外语研习。他研究佛教,能着重考证,并在考证中探讨问题。世人认为宗教与政治是不同物,两者不可参与宗教有密切关系。 陈寅格从事敦煌文献研究并把它纳入到世界学术领域中,得到各国学术界的认可。为了引导国内学者重视研究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残卷,他在阅读后,就有关摩民教经、唐代史文、佛教主义等9个方面,著文列举其价值,为从事敦煌文献研究者开阔了视野,为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29] 3、藏学与突厥学 对藏学、突劂学研究,他从不轻下断语,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判别,不违驳事实。是一位史识与史德统一的典范。他严谨处理“赞美”与“求真”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其他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30] 诗文成就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31] 史学教育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 陈寅恪对学生的爱护无微不至,对学生生活乃到毕业后就业问题,也非常关心。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做论文,要求新资料、新见解。他从不要求学生用死记方法,而是鼓励思考,他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羡林、[32] 蒋天枢等大师。据有关文章介绍,1987年在广东召开的陈寅恪学术研讨会上有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专家、学者、著名教授7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他的学生。北京大学王承兴、邓广铭、周一良;中山大学胡守为、王季思、黄萱、姜伯勤、林亚杰;武汉大学石杰、李函;中央民族学院王仲翰、天津社会科学院卞新,广东社科院金应照,安徽师大万绳南,兰州大学陈庆夫,美国华裔教授汪荣祖等。还有其他许多校内外听他讲课的史学界学者,不计其数。 3主要作品 编辑 文集 《陈寅恪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文集》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总的编辑指导思想是:力求准确、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治学风格和学术品质,充分尊重并依从当年蒋天枢先生遵照作者嘱咐而实行的工作思路与做法。另一方面,新版《陈寅恪集》也尽可能地吸收了上海古籍版出版以来,近二十年间海内外学术界关于陈寅恪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陈寅恪集》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其全部著述文字的灵魂,也是他终生倡导并实践了的学术立场。这就是出版《陈寅恪集》的意义和价值。 三联书店版《陈寅恪集》计十三种十四册,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均已收入其中,另附各类图片一百四十余幅,全面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分别为: 《柳如是别传》(全三册)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寒柳堂集》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的书法和手稿 陈寅恪的书法和手稿(7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读书札记一集》 《读书札记二集》 《读书札记三集》 《讲义及杂稿》 《书信集》 《诗集》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后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重新出版)。 《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写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2009年重新影印)。 相关书籍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杰、杨燕丽,《解析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联经出版社,1997年。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敖,《谁要来台湾?》,收在《笑傲五十年》 俞大维等,《谈陈寅恪》,收在《传记文学》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湾东大图书出版社,1998年。 高阳,《清末四公子》,皇冠出版社,1983年11月01日。 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陈小从,《图说义宁陈氏》,山东画报出版社 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时英出版社,2007年,ISBN9789867762832。 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 项念东:《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 陈寅恪:《与妹书》,1923年8月《学衡》第20期,收入《陈寅恪书信集》 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2004年 王川,《学界泰斗——陈寅恪》,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吴定宇,《学人魂陈寅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8 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2010年4月1日。[13] 4外界评价 编辑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傅斯年[33] 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蒋天枢 陈寅恪在现代中国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外影响也很深远。陈氏的著作,一如乾嘉诸老的著作,大都是属于考证、疏证、笺证、考释之类,而不是有系统的史述。——汪荣祖《陈寅恪传》[7] 世人每称先生为一代宗师,诚当之无愧。正当中国之大变局、世界之大变局,政历四代,游学东西洋十余年,博文卓识,终生献身学术。性极敏感,思富联想,而又痌瘝在抱,常怀千岁之忧。诚旷世之大师,不世出之人杰。直可谓千种矛盾、万种情思,胥可于先生一身见之。先生如精琢多面体之金刚石,一有光源即灿烂夺目。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从世界万象亦可以见先生。先生人虽没,但其思想、学说之影响却从未停止。——卞僧慧[7] 5人物轶事 编辑 “四不讲”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34] 考试怪题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约请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 这次考试,结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答“祖冲之”者,也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还有一考生对以“王引之”,对得也不错。考卷中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陈寅恪对于用“对对子”形式为考题,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陈寅恪的解释文章一经发表,这场“风波”即告平息,可见陈公名望颇能服众。陈寅恪先生对语文教学和考试命题的观点,在于突出中国语文教学的特性,对今天的语文教研不无教益。[35] 夫妻情深 陈寅恪摔断股骨之后,长年卧床,唐筼又竭尽全力护理丈夫。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陈寅恪所有的“声明”、“抗议书”,乃至“交代材料”全出自唐筼的手笔,陈寅恪内心的痛苦、忧愤,应该说唐筼感受得最深切,也最剜心透骨,尽管如此,她却总是努力用女性的全部柔情为丈夫带去心灵的慰藉。1955年,在两人的结婚纪念日,陈寅恪题诗曰:“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步原韵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同年为陈寅恪祝寿,唐筼赋诗道:“今辰同醉此深杯,香羡离支佐旧醅。郊外肴蔬无异味,斋中脂墨助高才。考评陈范文新就,笺释钱杨体别裁。回首燕都初见日,恰排小酌待君来。”尾联满怀深情地回首27年前二人在京华初识的情形,也表明自己虽然历尽磨难,依然无悔当初的选择。陈寅恪经常对女儿说:“我们家里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们的母亲。”“妈妈是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36-3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陈寅恪:图书馆孕育出的史学大家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2014-11-12] . 2. 陈寅恪: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 人物 [引用日期2014-11-12] . 3. “本色”大师陈寅恪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2014-11-12] . 4.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11-12] . 5. 陈寅恪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2014-11-12] . 6. 陈寅恪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2014-11-12] . 7.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搜狐网 [引用日期2014-11-12] . 8.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11-12] . 9. 陈寅恪 .新华网江西频道 [引用日期2014-11-12] . 10. 国学大师陈寅恪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11-12] . 词条标签: 书籍 , 人物 , 科学家 , 学者 , 国学
174
蔡元培
收藏492190 加德满都编辑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首都,位于加德满都谷地,巴格马提河和比兴马提河的汇口处。该市四周环山。北以喜马拉雅山为屏,南向印度洋暖流,海拔1370米。加德满都,简称加都,分为新城与旧城两部分。新城的建筑物混合了传统尼泊尔式和西方式格调,而旧城部分除了多出一条主要商业干道叫做新路(New Road)外,其余仍旧保有昔日原始建筑风貌。 加德满都位于加德满都河谷西北部,巴格马提河和比兴马提河交汇处,四周群山环抱,到处苍松翠柏,阳光灿烂,四季如春,素有“山中天堂”的美称。加德满都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它以精美的建筑艺术、木石雕刻而成为尼泊尔古代文化的象征。尼泊尔历代王朝在这里修建了数目众多的宫殿、庙宇、宝塔、殿堂和寺院等建筑,在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有佛塔、庙宇250多座,全市有大小寺庙2700多座,真可谓“五步一庙、十步一庵”,因此,有人把这座城市称为“寺庙之城”、“露天博物馆”。 加德满都建于723年,当时主持建城的古那加玛德瓦帝王将它命名为“康提普尔”,意为“光明之城”[1] 。公元16世纪,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市中心用一棵大树修造了一幢三重檐的塔庙式建筑,称之为“加斯达满达尔”,在梵语里意为“独木之寺”,或者“树林与庙宇”,后来简称为“加德满都”,在尼泊尔语中意为“独木大厦”。后来,人们以这座建筑为中心,大兴土木,修造房屋,向外扩展,加德满都也就沿用为城市的名称。自1768年以来,加德满都一直为沙阿王朝的首都。 中文名称加德满都 外文名称काठमाडौं(尼泊尔语)Kathmandu(英语) 行政区类别首都 所属地区尼泊尔 地理位置27°42′N,85°20′E 面 积50.67平方公里 人 口41万 方 言尼泊尔语 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20℃左右 著名景点杜巴广场,太庙,帕斯帕提那神庙 时 区GMT +5:45 目录 1名称来历 2饮食特色 3城市美誉 ▪ 寺庙之城 ▪ 浪漫之城 4旅游景点 ▪ 杜巴广场 ▪ 太庙 ▪ 斯瓦扬布拉特 ▪ 帕斯帕提那 ▪ 博大哈佛塔 ▪ 巴德岗王宫 ▪ 浮图纳特塔 ▪ 斯瓦扬布寺 ▪ 帕殊帕蒂纳特 ▪ 长谷那拉扬庙 ▪ 同名河谷 ▪ 泰美尔 ▪ 梦想庭园 5交通指南 ▪ 自行车 ▪ 三轮车 ▪ 出租汽车 6签证 7购物天堂 ▪ 宗教用品 ▪ 古董 ▪ 天然宝石 ▪ 中国西藏地毯 ▪ 布料服饰 8货币汇率 1名称来历 编辑 围绕加德满都这个名称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 加德满都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与加德满都河谷有关,大意是这样:远古时代,加德满都河谷是一个巨大的龙潭湖,人们为了生存,只得栖息在河谷两旁的高山上,行走十分不便。 有一天,中国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路经这里,得知百姓疾苦,于是善心大发,挥起神剑,辟开一座大山,形成一个巨大的峡口,湖水沿峡谷倾泻而出,形成一个富饶的谷地。于是,百姓欢天喜地,来到谷地,修建房屋,定居下来,形成城市,这便是加德满都。人们为了感激文殊菩萨的恩德,便在斯瓦杨布山上修建了一座文殊菩萨庙,直到现在每年二月的春王节,许多当地百姓满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文殊菩萨庙,敬献香火,顶礼膜拜。 加德满都人口41万多,海拔1370米,因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这道天然屏障为城市遮挡来自北方的寒风,城市南面迎着印度洋的暖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年平均温度20℃左右,气候宜人,终年阳光灿烂,绿树葱郁,鲜花盛开,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 加德满都市内名胜古迹众多,如故宫哈努曼多卡宫、新宫纳拉扬希蒂宫、中央政府大厦、狮宫、比姆森塔、烈士纪念碑等。城内印度教、佛教寺院更是比比皆是, 加德满都 形成庙宇多如住宅、佛像多如居民的景象,如古赫什瓦里庙、贾格纳特寺、太后庙、湿婆神庙、塔莱珠女神庙、三界魔力寺、湿婆帕尔瓦蒂庙、文艺女神庙、黑天神庙、斯瓦扬布佛塔等,有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的造型典雅,布局严谨,有的以庙前镏金铜狮驰名,有的以庙内精美的木刻神像著称。加德满都城内的庙宇、佛堂、经塔、神像等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种类繁多,难于准确数计,1980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亚洲重点保护的18座古城之列。 加德满都城内的古老建筑物更是举目可见,成为独特的历史遗产,即使那些私人住宅,虽然是传统的砖木结构,但外观装饰得玲珑精巧,门窗、梁托及支架均是精雕细琢,就连郊区的乡村小镇也显得古香古色,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尼泊尔的古代建筑艺术中心和文化中心。 加德满都河谷地带,以加德满都城为轴心,形成一处佳景美不胜收的游览观光区。加德满都东南3公里处的帕坦,也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内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公元12世纪的金寺,被誉为“艺术之城”。加德满都东面12公里处的巴德冈,建于公元389年,曾是摩拉王朝的都城,雄伟的摩拉王朝宫殿,是全国著名的古迹之一。加德满都市郊大峡谷的东西两侧,有栖居着数百只猴子的两座古庙,大小猴子整天围着寺庙里精美的石雕、尖塔、佛像嬉戏、晒太阳或玩耍,别有一番情趣,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加德满都是个传统与现代混合交织的大杂烩,众多的庙宇夹杂在简陋的贫民区中。而在市郊也不乏豪 加德满都 华酒店、餐馆和高档商店。加德实际上是两个城市:一个是遍布着红墙庙宇的宗教圣地;另一个是充斥着猴子、乞丐和汽车废气中的混乱都市,行进在加都曲折、狭窄且时常毫无指示的街道之中,创造力和耐心是必须的修养。 加德满都的中心是杜巴广场,而市北的泰米尔区则是自助旅行者的大本营。多数的经济旅馆坐落在泰末区中心地带,古老、幽深而毫无规律的小巷可以满足你的怀旧癖好。 价格低廉,味道醇正的泰末区的餐馆,仿佛是一个环球美食的博览会。旅馆里的告示板上贴满了提供挑夫、导游服务和寻找旅伴的字条,给人一种天下一家的感觉。 卡拉延佛庙的白塔,贾格纳斯神庙中让人脸红的情色雕刻和旧王宫都是加德满都的名胜。弗瑞克街是加德满都人生活的缩影,她的污秽与美丽都让人无法回避,街道中飘荡着浓劣的印度香味道,摇着转经筒的孩子,贩卖水果,尼泊尔、唐卡和纸草画的商贩,多如牛毛的廉价旅馆和灯光闪烁餐馆,让这条街的“FLEAK”(奇特的)名符其实。 帕坦(Patan)和巴克塔普尔(Bhaktapur)是加德满都附近的两座古城。都以古老的庙宇和精湛的手工艺品闻名。 2饮食特色 编辑 在尼泊尔的“吃”可说是一种享受,加德满都里各国餐馆到处林立, 加德满都 除地道的尼泊尔餐饮外,还可以吃到印度、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各国和西藏等地区的美食,且水准也高,以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又以欧洲美食最为流行,而在一些所谓高级的四、五星级大酒店内,享受一顿异国风味的美食,亦只不过数百卢比。 其实尼泊尔本身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特殊风格的烹饪,精致芳香的尼瓦利(Newari)料理除外,但只有在私人宴会时才吃得到。尼泊尔菜只是印度地方性烹调的变化而已,其中还包括一些西藏改变而来的饮食。 稻米是尼泊尔绝大部份的地方,包括加德满都谷地在内的主食。通常是煮来吃,再配上扁豆汤(dhal),炒菜时加一些佐料(主要是大蒜和红椒)。山区居民吃ampa甘裸,磨碎后和茶、牛奶或水混合,或是干吃——作为米饭的补充或代替品。在这个视牛为圣物的印度教王国里,牛肉是不准吃的,因为在印度教里牛是湿婆神的使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尼泊尔人平常很难吃到肉,而有钱的人家才经常吃得起猪肉、羊肉、鸡肉和水牛肉。在尼泊尔餐厅为观光客所供应牛排与牛肉,都是来自山区的水牛和厘牛。 尼泊尔人爱吃甜的和具香味的点心,像是从糖浆里捞出来一样。例如桔雷比(ielebi)和莱杜(laddu),形状、包装各有不同,它们的材料和口味也就有所不同了。而饭后的奶茶是红茶煮成的,再加上牛奶或羊奶,有的会加入一点生姜。 产自谷地低海拔的水果在加德满都处处可见,价钱对游客而言,非常的便宜,但别忘记 加德满都 一定要经过冲洗之后再吃,以免得了痢疾,得不偿失。 尼泊尔有些地方已经发展出具有地方性色彩的食品。雪巴人现在以马铃薯维生,雪巴乡间引进的马铃薯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或烘或煮,花样多变。更精致一点的吃法是将生马铃薯去皮和佐料一起捣搅,放到热石板上像个大煎饼一样来烤,然后配新鲜干酪一起吃。西藏料理在尼泊尔山区广为流传,当然在加德满都也吃得到。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首善之都,而泰美尔(Thamel)更是加德满都最最热闹的地方,有点像台北的林森北路或中山北路,百分之九十的观光客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吃在这里,住在这里,每遇到三个人,可能其中一个就是来此地旅游的观光客。 来自不同国家的旅客造就了加德满都各式各样的异国风味美食,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有印度、意大利、法国、墨西哥、中国、日本、和尼泊尔本地…等等,真是美食主义者的天堂,而主要又是分布在泰美尔区(Thamel)的杜巴路(DurbarMarg)一带。 泰美尔区(Thamel)的异国餐馆集中而林立,口味绝佳、消费低廉、经济实惠,到尼泊尔旅游而未品尝这些令人垂延三尺的美食将是人生一大憾事。较高级的餐馆都设在酒店内或分布在泰美尔区(Thamel)的杜巴路(DurbarMarg)一带,餐馆内有音乐伴奏,布置美观,足以使旅客度过一个温馨而难忘的夜晚。 但记住当地餐馆所供应的白开水,还是少饮为妙。尼泊尔的痢疾十分流行,旅客最好喝未开封过的矿泉水、汽水或啤酒,总之,在饮食方面不可不慎。 在加德满都经常是旅者云集,在这个区域里面至少有74家以上大小旅馆、超过35家餐馆和酒吧,饮食种类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包括有欧美、中国、中国西藏、印度和尼泊尔等菜式,而且通常是消费比较低廉,在这里既可以享用欧美餐饮,也同时可品尝到极具传统尼泊尔菜和西藏料理。独具特色的尼泊尔面饼、恰巴提薄饼,印度料理中十分著名的烤鸡和肉串在这里很普遍、尼泊尔式套餐、西藏的美味摩摩以及杜克巴浓汤等等,定能让您花费不多,却能大饱口福。 中餐厅在这里十分流行,汤美区的西藏旅馆和西藏餐厅不少,西餐厅,泰国餐厅,当然本地餐馆也不少,但是在尝过他们的食物后,你会觉得奇怪:同样在这个地球上发展了那么久,为什么他们的东西比起中国怎么会差那么多。 加德满都有中国西藏、印度和欧亚其他国家以及尼泊尔本土口味的餐馆。泰美尔区(Thamel)是加德满都的餐馆集中地,牛排、咖喱饭、披萨和炒饭等十分常见,满足不同游客口味的需要,而且当地物价较低,除高档餐厅外,饮食花费可谓廉价。此外,闲逛之余,一定要尝尝加德满都的尼泊尔红茶、奶茶和姜茶,味道鲜美,毕生难忘。 由于尼泊尔是印度教国家,因此举国禁食牛肉。如果恰巧出游到了当地的山区或丛林地区,甚至连猪肉和羊肉等其他肉类也不容易尝到,当然这就不是宗教信仰问题了。 3城市美誉 编辑 寺庙之城 加德满都建于公元723年,原名康提普尔,意为“光明之城”。十六世纪改称加德满都,尼泊尔语为“独木庙”之意。公元十二世纪李查维王朝国王用一棵树建造了一座塔庙,后以此庙为中心,造屋扩建,建为城市,因而改名。1768年始为都城。 城内大小寺庙达2700多所,素称“寺庙之城”。占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庙宇、佛堂、经塔有250多 座,形成庙宇多如住宅,佛像多如居民的景象。故宫哈努曼多卡宫、新宫纳拉扬希蒂宫、中央政府大厦狮宫以及比姆森塔、烈士纪念碑等均为雄伟的有名建筑。巴格马提河左岸有古赫什瓦里庙,祀奉湿婆之妻雪山女神,庙宇形制为三角形,殿脊四条金色蛇簇拥宝顶,十分壮观。哈努曼多卡宫西边不远处,有贾格纳特寺,寺内所存马拉王朝最古老的碑铭及木雕毗湿奴神像是珍贵的文物,寺顶和檐角的飞岛等异形瓦件也是近世少见。 布帕亭德拉·马拉国王之母拉克丝米于1690年所建的太后庙构造奇特。它是建于九层台基之上的三层瓦檐的湿婆神庙,但庙顶却是一座尖顶佛塔,在尼泊尔寺庙中为绝无仅有。其它如著名的 加德满都 斯瓦扬布佛塔、塔莱珠女神庙、帕苏帕蒂纳,以及建于五层台基上的三界魔力寺、有五扇雕花木门的湿婆帕尔瓦蒂庙、三重檐的文艺女神庙、八角形的黑天神庙等,有的布局严谨,造型典雅,有的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有的以庙内精美的木刻神像著称,有的以庙前的镏金铜狮驰名,造型各异,各有特色。有一尊用完整的、高约5米的黑石凿成的黑色拜拉布神像,立于路旁,此神为湿婆的化身。雕像足踏怪魔,头戴骷髅饰帽盔,颈挂垂至腹下的一串人头骷髅,6手各握武器,赤眉如火,巨眼圆瞪,令人恐惧。此像已有300余年,过去,民间犯罪、兴讼或争执,要先到这里,以手触石,誓不诳言,然后审问断案。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为亚洲重点保护的18座古城之列。 浪漫之城 尼泊尔的国徽上有一句格言:祖国比天堂更宝贵! 将尼泊尔比作亚洲的瑞士一点也不为过。连绵起伏的高峰写就了人间净土,也阻隔了世间的纷扰。这里,肤色不同的人们虔诚地修炼着,享受着简单的快乐,追求生命的圆满。 加德满都,古老而辉煌,到处都耸立着让人惊叹不已的精彩建筑。但是巴德冈还是让你感到惊异。穿过时 加德满都 光隧道来到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宫,不禁让人迷失——这一切是真的还是布景?巴德冈还有着好大的陶器市场,在这里,随处可见男人捏陶、女人负责修饰及曝晒的场景。还有遍地的陶碗、陶瓶,看得人目不转睛。杜巴广场(皇家广场)是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故宫哈禄曼多卡宫、活女神庙、赋予加德满都城市名的独木庙、塔莱珠女神庙……触目皆是美与和平的化身。在湿婆庙,你能看到有名的印度教焚尸,还有中国难以理解的生殖器崇拜。宗教占据着这里人们的灵魂,这里的印度教徒们在寺庙前虔诚地朝拜,牛在四处悠闲地散着步,苦行僧们等待着与游人合影,靠着布施过着清贫的生活。 加德满都的店铺大都是独立分隔的小店,对面排着,隔着窄窄的小道,顶着浑黄的路灯。街上摆卖最多的 加德满都 是鲜艳的手编大毛衣、成打的廓尔克弯刀、闪着妖娆光芒的红宝石、人佛之爱的铜像等等稀奇古怪的商品。即便是看,也是莫大的收获。店里的人随便就在美丽的麻质地毯上跑来跑去,毫不痛心地留下黑黑的脚印,好“奢侈”! 如果要拍一部中古时期的片子,这儿的居民每个人的服装和神态都可以充当群众演员。美丽的尼瓦族妇女,无论是工作或外出,多半都穿着红黑两色相间的纱丽,特色是下摆部分还斜斜地留出美丽的层次;孩子们的裙子也多半是鲜艳的红色。在这里很容易让人中了邪似地疯狂按动快门。 小城的每一处每一景都给人以震撼,亦能安抚心灵。伴随着随处可见的古迹、小小的手工作坊,像乐知天命的尼瓦尔人一样,坐在有上千年历史的宫殿里,和情人好好享受一个不被打扰的情人节,就会知道什么是比天堂更快乐。 4旅游景点 编辑 杜巴广场 加德满都的中心是杜巴广场(Durbar Square) 加德满都 ,而市北的泰米尔区则是自助旅行者的大本营。多数的经济旅馆坐落在泰末区中心地带,古老、幽深而毫无规律的小巷可以满足你的怀旧癖好杜儿巴广场这里囊括了尼泊尔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之间的古迹建筑,广场上总共林立着五十座以上的寺庙和宫殿,从中古世纪以来就维持原有的建筑形式与风采。 杜儿巴广场上的寺庙古迹外观看来都十分类似,为了便于分辨,可将广场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份包括:库玛莉寺、纳拉扬神庙、湿婆神庙、湿婆─巴瓦娣庙屋等 。广场第二部份包括:普拉塔布马拉国王雕像、哈努曼猴神宫、库里须那寺(德古塔蕾珠庙、嘉轧拿庙、哥比拿寺等。 位于杜儿巴广场入口左侧的是女活佛库玛莉寺(Kumari Bahal),这栋建筑物外观为白墙木窗,大门台阶上护卫有两只彩色石狮,窗户则雕刻着许多神像和孔雀图案。此一寺庙最有名的是中庭属于十八世纪中叶建筑,以及里面住着女活佛库玛莉。 杜巴广场第一部份尽头,是坐落在转角处的湿婆─巴瓦娣庙屋 ,这座以红砖砌造为主的庙宇,正好隔着广场和库玛莉寺遥遥相对。本座寺庙里面供奉有印度教主宰破坏的“湿婆”神和妻子巴瓦娣,神像都是由简朴的木雕刻成。 杜巴广场第二部份范围是从普拉塔布马拉国王雕像开始,这座雕像高高地坐在一根柱子上,由于本区大部份 加德满都城市交通图-最新erlinyou版 古迹建筑都是马拉国王发动兴建的,所以后人竖立雕像作为纪念。进入中庭之前的道路左侧,有座八角形的库里须那寺,库里须那是湿婆神的第八个化身,他在世上的功绩甚受尼泊尔人崇拜,加德满都各处都有供奉此一神祇的寺庙。 坐落在马拉国王雕像左边的是德古塔蕾珠庙,现在这座寺庙楼上,还有昔日国王的私人祈祷室。正对着国王雕像柱的是嘉轧拿庙,这栋建筑物是十七世纪所建,拥有双层斜柱支撑的屋顶。本寺庙建筑最特殊的地方,是在每根斜撑庙宇的支柱上面,都有雕刻十分精细的男女交欢图案。 就在德古塔蕾珠庙侧方墙垣背面,有座卡尔拜拉弗大型浮雕,镶嵌在建筑物角落。这幅表情狰狞的黑拜拉弗神像,造型为头戴宝石和头骨制荣冠,白色眼珠及犬齿暴突,几只手分别持有宝剑、斧头、盾牌和头骨,脚底还踩着一副尸体,这座神像是湿婆神最恐怖的化身,大多数的尼泊尔人都相信,如果在黑拜拉弗雕像前撒谎, 加德满都 将来一定会遭受到天谴。 穿过马拉国王雕像所在的古迹群,前面还有一系列建筑物。其中哈努曼猴神宫(Hanuman Dhoka)门侧竖立着一尊神像,这尊猴神身披红色斗蓬立于小伞之下。猴神哈努曼是史诗《罗摩耶那Ramayana》中,代表保护神比湿奴(Vishnu)的化身─罗摩王子之座骑,深受尼泊尔人信仰。 太庙 Thamel (泰米尔区) 是世界各地游客的集中地,区内云集了旅行社、旅馆、各国风味餐厅、工艺品店、书店、外汇兑换店等游客设施,被称为“加都的小香港”。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各种尼泊尔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廓尔卡军刀、丝巾、金银饰品、名表以及自助旅游用的登山、徒步装备。各种风味的餐厅也散布在干净、狭长的小巷内,从日式、韩式、 意大利、墨西哥、泰式餐厅到中国餐馆应有尽有,晚上来到小酒吧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来上一杯啤酒,可以让你彻底的放松和休闲。 斯瓦扬布拉特 斯瓦扬布拉特(Swayambhu Nath)建于公元5世纪,是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迹之一。佛注视着面前那条已被虔诚的信徒磨损的石阶,等待佛教徒献上诚挚的膜拜。金色的塔尖赋予这座5世纪建造的佛塔很多神秘的色彩,斯瓦扬布拉特是尼泊尔的象征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帕斯帕提那 帕斯帕提那神庙(Pashupati nath)始建于公元5世纪,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印度教圣地之一,供奉破坏之神湿婆(Shiva)。中国游客也称之为“烧尸庙”, 是因为帕斯帕提纳神庙外的巴格马蒂(Bagmati)河畔有六座石造的火葬台,是尼泊尔印度教徒举行露天火葬的场所。 提示:帕斯帕提纳神庙的主殿非印度教徒不得进入。 博大哈佛塔 博大哈佛塔(Boudha nath)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塔 加德满都 ,位于加都城东,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巨大的神眼俯视着加德满都河谷。三层八角形平台衬托出磅礴宏大的气势。膜拜的信徒多为来自尼泊尔、中国西藏、不丹等地的藏传佛教徒。附近有藏民聚居地。 佛塔外圈环绕着许多专卖藏式宗教用品、手工艺品的店铺。出售唐卡、藏毯、面具、藏刀、首饰等。并有一些天台餐厅,供游客一面欣赏风景,一面用膳,喝下午茶。 由于坐落在中国西藏与尼泊尔通商的要道上,博大哈佛塔一带成为尼泊尔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环墙外壁有147个凹进去的壁龛,内悬挂经轮和108个打坐的神佛像。信徒祈祷时,必须以顺时针方向绕行,一边拔数念珠或背诵经文,一边转动祈祷轮。 巴德岗王宫 巴德岗王宫广场(Bhaktapur Durbar Square)又称巴克塔普尔,是加德满都三镇之一,位于加德满都市以东约13公里。从13世纪至18世纪曾为独立的马拉王国之都。该市素有“露天博物院”之称。这里有长达500年马拉王朝的王宫,包括许多各具艺术特色的宫殿、庭院、寺庙、雕像等,被誉为“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的精华和宝库”。其中的金门和55窗宫,惟其精美的铜铸和木雕艺术而闻名,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离王宫广场不远的尼亚塔皮拉庙,即著名的五层塔,是尼泊尔最高的寺庙建筑。 浮图纳特塔 浮图纳特塔(Boudhanath)在加德满都市环路东1公里处。 加德满都 浮图纳特是觉地的意思,浮图纳特塔是尼泊尔最大的佛塔,高38米, 周长100米。据说该塔藏有古佛迦叶佛的舍利,已有1200多年历史。该塔还有一个尼瓦尔名字,叫做“露珠塔”。其来源是,当年兴建此塔时,尼泊尔适逢干旱,无法取水,建塔者便采集露珠来和灰泥。十六世纪该塔由宁玛派喇嘛修复。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该塔曾由中国喇嘛主管。该塔规模比斯瓦扬布寺的塔大。塔的构成分四部分:塔基、塔座、塔锥和塔冠。塔基落于地面之上,为一巨大的穹隆形屋顶,塔座安放在该屋顶中央上方。塔座为四方形,每面绘有一双大眼,象征觉悟。此处以上的塔锥,共有13层阶梯,表示成佛的步骤。塔冠象征成佛。在圆形塔基数米远外环墙围绕。环墙外壁有147个凹进去的壁龛,内悬经轮,经轮里侧,共有108尊打坐的佛像。 此处从前只是一个村落。从50年代起是藏人较为集中的地区。近年来人口不断增加,周围有很多宗教用品商店。附近分布着30多个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和萨迦派的寺庙。 斯瓦扬布寺 斯瓦扬布寺(Swayambu)位于加德满都市西侧环路内的小山上,建于公元3世纪,是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著名的佛教圣地。斯瓦扬布意为“自体放光”的意思,相传原始七佛中的毗婆尸佛曾在此处投下一支藕根,预言这里将来会长出发光的莲花,湖水将变成富饶的国土。斯瓦扬布寺所在位置,便是当年毗婆尸佛种莲之处。释迦 加德满都 牟尼佛的足迹也曾到过这里。山坡东面的台阶旁,至今还保留有文殊师利菩萨的脚印。藏传密教莲花生大师和阿底峡等数度驻足于此。1234年,该地成为佛教中心。门票50卢比。 该寺耸立在山顶的大佛塔造型奇特,建筑风格大致与浮图纳特塔相似,圆基直径20米,塔高10米。塔座四周各绘一双大眼,塔座以上的塔锥亦为13层阶梯,顶部为一尖形塔冠。塔锥表面皆由铜片镶嵌或金箔镶镀。其纯白的塔基,金黄的塔身,高耸的华盖与宝顶在阳光照耀下交映生晖,十分光彩夺目。从该寺俯瞰。加德满都市的全景历历在目。 帕殊帕蒂纳特 帕殊帕蒂纳特庙(Pashupatinath)建于公元五世纪,是南亚最重要的印度教庙,坐落于圣河巴格马蒂河岸边,占地260公顷。寺庙的主体是一座塔式建筑,周围许多小寺环绕,与主体建筑构成众星捧月之势。该庙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帕殊帕蒂”是湿婆神的另外一个名字。“帕殊”是众生的意思,“帕蒂”是主的意思,合起来即众生主之意。与之相邻的巴格马蒂河岸边,相踞不远便砌起一座平台。印度教徒死后,都在台上火化。火化后骨灰扫人河中,顺流而下,以示进入天堂。门票250卢比,附参观手册。 长谷那拉扬庙 长谷那拉扬庙(Changgu Narayan Temple)位于加德满都河谷东北约22公里,由公元4世纪李查维王朝的曼德夫国王最初兴建,5世纪正式建成,是尼泊尔最古老的印度教塔庙。此处比加德满都河谷高出153米,可俯瞰河谷。庙门由金银装饰,极尽辉煌。入门右手,立着一根纪念曼德夫国王功绩的石柱。庙内主要供奉毗湿奴神及其十种化身。 同名河谷 相传加德满都曾是一个很大的湖泊,佛教徒相信是曼竺释神用魔剑劈开了周围的山峰,排干湖中的水从而形成今天的加德满都谷地。印度教徒则声称是印度教神克里须那用雷电劈开山峰形成了科巴峡谷。科学家则深信加德满都谷地远古时期确实淹没于水下,谷中的河水向南流过科巴峡谷。 帕苏帕提那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对象,是尼泊尔境内印度教圣地,那里有湿婆神和其他神灵的庙宇、神殿和雕塑。其中一座供奉湿婆神的庙宇始建于公元879年,目前保存的是泊胡帕提德拉国王于公元1697年所建,镀金的屋顶,银色的门窗,塔式建筑饰以精雕细琢的木刻。庙内是一排排湿婆神的雕塑和来自整个南亚地区的顶礼膜拜的印度教朝圣者。白戈玛蒂河从一旁淌过,雅利安人的火葬场也在附近。 布达纳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对象,是南亚地区最大的佛塔之一,也是藏传佛教在尼泊尔境内的焦点所在。 白色的塔身高36米,处于古代通往西藏的贸易途中,许多世纪以来,这里是藏族商人休息及祈祷之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许多来自西藏的难民们涌入尼泊尔后决定在这周边留下来。他们在这里建起了大量寺庙,形成了尼泊尔境内的小西藏,这里是了解藏族风情的理想场所。很多人认为布达纳斯建于15世纪,这里的小摊上到处都有藏族首饰,手工地毯、面具、藏刀等物品出售。 希亚姆哈纳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对象,传说这个峡谷的始于希姆哈纳斯(生命之神),希亚姆哈纳斯旅。 途中经过一个美丽的湖泊,看见湖中一多莲花闪闪发光。于是在南部的山上切开一条峡谷排干湖中的水。后来的人们就在湖床上安家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称之为加德满都。南部山顶的神庙已成为圣地。希亚姆哈是峡谷中最主要的土地,看起来就像那加君山下的一条薰肠,是观赏峡谷的极佳之处。加德满都也有不少很著名的神庙,让你进入神话世界。 泰美尔 泰美尔(Thamel)就像阳朔的西街,北京的南锣鼓巷,曼谷的高山路,是根据旅客的需要,加都从事旅游产业的商人们在此集中起来形成的一个旅游根据地。在这里你几乎可以找到旅行者所需要的所有旅游资源:各式各样的青年旅馆,大大小小的货币兑换代理店,五光十色的纪念品商店,甚至是洗衣房,网吧等等,仿佛在对到来的旅客说:只要你需要,我们一定有。   在泰美尔聚集的几乎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们。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每天早晨,就是他们对尼泊尔的热情叫醒了泰美尔。八九点钟,餐馆的叫卖声,旅店传出的问好,商店和兑换店里此起彼伏的讲价声都为这里注入了无限年轻的朝气和活力。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到来和聚集,这座古老的城透出了一丝年轻的朝气。   泰美尔地区通常是自由行旅客下机之后的第一站,花费250卢比左右的出租车钱即可到达。好心的司机还会不厌其烦的为你搬抬行李,好不热情。但是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泰美尔房间会较为紧张,建议提前预定。 梦想庭园 这座庭院在1920年由当时首相的儿子修建,本意为修建自己居住的宅邸。这座庭院的设计完全提现了建造者的才华:独具匠心的将西欧建筑风格和尼泊尔当地特色完美结合起来。庭院主色调为白色,当中主要的楼宇、凉亭、水池、雕塑都由白色石料修建,突出梦想的纯洁神圣。同时建筑设计师大量引进各种珍奇植物进行种植,植物缤纷的色彩与洁白无瑕的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完美梦幻的图画。在加都,闹市区内可见的公共绿化措施少得可怜。但是梦想庭园却把一座置身闹市的宅邸变成了世外桃源。这里环境清幽,与世无争,很多情侣也将这里列为约会首选地点。   梦想庭园曾经落寞过一段时间,但是尼泊尔政府后来又将这座庭院重新包装,在里面加进了很多旅游设施,开设餐厅、咖啡吧等供游客休闲。[2] 5交通指南 编辑 在尼泊尔也有不少交通工具让游客选择,这里虽然没有如大马的电动火车般轻便的交通工具,但的士还是处处可见。 加德满都 尼泊尔的交通规则是左道行车,汽车也都是左舵车,旅游景点的的士车最大的毛病一样是“漫天开价”,这里的的士有两种,有咪表的的士就会按表走,若没有咪表的的士,游客在上车时最好与的士司机先商量价钱,这里的的士司机皆会浅白的英语。市内景点之间一般100尼泊尔卢比以内均可,由市区到机场也不超过200尼泊尔卢比。若短程的地点倒可以乘坐靠单车推动的人力车或有包厢的电单车,价钱不贵,而想到郊外的游客可以选择乘搭长途巴士,收费介于200至1000元尼泊尔卢比,在车站买票就不会受到欺骗。 加德满都的城市面积不大,步行45分钟即可贯穿全市。在每家酒店、旅馆都有出租自行车业务,比较适合年轻游客。如果搭乘公共汽车,车票只需7-10卢比,可以与当地居民更加接近。 自行车 由加德满都市区骑自行车可以到达博大哈佛塔,帕斯帕提纳神庙、帕坦、巴德岗等景点或城市,对自己体力有信心的,完全可以租一辆自行车,更加自由自在地游览。一辆八成新的山地车租金约为150—250Rs/天。 三轮车 就像我们的许多城市一样,加德满都有不少装饰美观,很有尼泊尔本国特色的人力三轮车,从事加德满都市区的旅游业务。价格比较便宜,一些车夫还会用英语为您讲解途中景点。 出租汽车 由泰米尔街乘出租车可以快捷地到达市区及周边大大小小的景点(至博大哈佛塔约80Rs,至帕斯帕提纳神庙约100Rs,至帕坦约100RS,至巴德岗约240Rs)。车辆以日韩和印度(TT牌)出产的小汽车居多。 上车前一般都需要事先谈妥价格,只有一小部分车辆上装置了打表器。此外,因为尼泊尔是印度都国家。晚23:00以后,叫车会比较困难。对于不愿挤公车的游客来说,比较长时间的乘坐出租车在山谷的周围旅行,也是可以负担得起的。一般来说,在加德满都河谷内包车旅游半天的费用为800Rs/车。全天包车费用大致为1500Rs。由加德满都直接打车进行较长的旅程,例如博卡拉或奇特旺,费用约为2400—2600Rs。 6签证 编辑 身份证明 1.护照: 1)护照原件及复印件,有效期需至少半年(从所申请签证有效期最后一天算起 ) 2)请在护照最后一页签名[3] (中文姓名). 3)持换发护照者,需同时提供所有旧护照原件. 4)护照至少有2页供使用的签证空白页 2.照片: 1)1.2寸白底彩色近照3张.(最近3个月以内) 2)照片尺寸要求35×45mm. 3)请在照片背面用铅笔写上自己的姓名 3.身份证:申请人身份证的A4纸规格复印件二套,复印内容包括:身份证正面和反面 7购物天堂 编辑 说尼泊尔是购物天堂,一点也不夸张。尼泊尔售卖的纪念品琳琅满目,稀奇古怪,主要是中国西藏佛教和印度教的法器和装饰品,当然还有尼泊尔本地的手工艺品等。加德满都是个令购物者常有意外收获的地方,孩子们兜售廓尔喀刀、腰带、铜板。有观光客的地方就有向您兜售手工艺品的摊贩,商人守候在寺庙台阶上,便宜货、仿古物、纪念品到处都是。每家商店都进去瞧瞧,满意就买,不喜欢就走人,店家还是笑脸满面,起身送客。 宗教用品 印度教或藏传佛教的宗教用品很多,有佛像、祈祷轮、佛像绘画、冥思符、符咒盒、护身符、经文彩布、经文碑石、木制嵌银西藏茶碗等。这类物品以博拿佛塔附近最多,此外杜巴广场的摊贩和商家也有出售。 尼泊尔手工艺品种类众多,价格低廉,品质参差不齐,主要有镶嵌首饰盒、木雕、绣上佛眼的T恤、“沙玲吉”四弦琴、尼泊尔帽等。 古董 在泰美尔区的街道上有许多佛像和佛教绘书,也有从中国西藏来的古董,但真正的古物是不准出口的。购买年份未满一百年的唐卡、佛像等,必须向尼泊尔相关部门申请核准,取得未满百年的证明文件方可携带出境。购买古董可到加德满都杜巴路和帕坦附近的古董店。 天然宝石 尼泊尔出产的深红色水晶、黄玉、海蓝宵石、青金石等,价廉物美。从中国西藏或伊朗进口的土耳其宝石、珊瑚等,多用于装饰品上。购买原石可以用重量计价,而镶嵌在耳环、K金项链或戒指上销售的,手工还算精致,价格当然也不便宜。 中国西藏地毯 中国西藏地毯多出口,从香港行销至纽约。旧式地毯是以天然染料制成,图案繁杂,价格也高。现在许多用化学染料制成的新产品,由民家或难民营织造,用染料染出明亮的颜色,或用较细致、较贵的植物染料染上传统的中国西藏宗教图案。购买地毯时,大小应以一块榻榻米长度为宜。地毯的长宽大小不同,价格也就不一了。购买中国西藏地毯,可在帕坦附近的贾瓦克尔(Jawalkhel)中国西藏难民营展示中心或博拿佛塔周遍商店选购,但是议价空间有限。 布料服饰 以尼泊尔或印度布料缝制而成的背心、长裤、洋装,很具民俗风味,此外还有中国西藏式几何图案的粗毛线外套、背心或背包,不过有些衣服都是西方人的尺寸。传统尼泊尔上衣和中国西藏服饰都不卖现成的,但是可以自行剪布,然后找师傅量身订做,制作时间只要一、两天,工钱十分便宜。尼泊尔沙丽布料有棉质、纱质和毛料,可以买来制作时装或裁成围巾。 8货币汇率 编辑 尼泊尔货币的官价汇率每天都登在TheRisingNepal报纸上,电台每日也会以尼泊尔语播出。尼泊尔的各大旅游地区都有黑市兑换美金,黑市兑换价和银行价相差无几。黑市交易虽然犯法,但由于大部分旅游观光支出均用尼泊尔卢比支付,所以黑市兑换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如果愿意您也可以找导游换,汇率比银行略高些,出境时可以将没用完的尼泊尔卢比换成美元。尼泊尔卢比与美元的比价为89:1,与人民币的比价为13-15: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亚洲首都 参考资料 1. 寺庙之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新华网 .2003-11-21 [引用日期2013-08-27] . 2. 加德满都 .爱游网 [引用日期2013-01-15] . 3. 加德满都签证攻略 .驴球网 [引用日期2013-04-10] . 词条标签: 旅游 , 行政区划 , 自然地理 , 景点 , 地理
175
pashupatinath
收藏377 帕斯帕提那寺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帕斯帕提那寺(尼泊尔语:पशुपितनाथ मन्िदर,拉丁化:Pashupatinath),又称帕斯帕提纳神庙,是坐落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东部巴格马蒂河畔的一座印度教寺庙。 中文名帕斯帕提那寺 外文名Pashupatinath 别 名帕斯帕提纳神庙 地理位置尼泊尔加德满都东部巴格马蒂河畔 修建时间公元400年 门 票75卢比 目录 1介绍 2图册 1介绍 编辑 帕斯帕提那寺(尼泊尔语:पशुपितनाथ मन्िदर,拉丁化:Pashupatinath),又称帕斯帕提纳神庙,是坐落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东部巴格马蒂河畔的一座印度教寺庙,是印度次大陆四大供奉湿婆的寺庙之一,修建时间可追溯至公元400年。1500多年来,络绎不绝的朝圣者来到帕斯帕提那寺,瞻仰他们心中伟大的湿婆神像 帕斯帕提那寺是印度教最重要的庙宇之一。这座庙宇拥有三层式屋顶,周围还有一些漆成黄色和白色的建筑物,这里只允许印度教徒进入,如果是游客就只能站在门口好奇地观望。 帕斯帕提那寺的入口,是一整排商店和摊拉,这里所出售的物品,多半是印度教徒用的鲜花和各种颜色的蒂卡粉。这里是印度教徒举行火葬的地方。印度教相信,死后燃烧躯体、并将骨灰洒放河中,灵魂就可以脱离躯体而得到解脱。 这里有六座石造平台,位于上游的两座是皇室或贵族专用的,位于下游的四座平台是平民百姓的火葬场。尼泊尔人的火葬仪式非常简单,遗体火化时,死者的长子会在河边将头剃光,并且走进河里净身,经过简单的仪式用白布包起,放在紧靠河边的平台上由四根原木搭的架子上焚烧,三个小时后灰烬被推到河里,随水而逝。尼泊尔举行火葬仪式时,并没有禁止游客拍照,大部分游客都是站在桥上或是坐在对岸观看。 门票:75卢比 2图册 编辑 帕斯帕提那寺 帕斯帕提那寺(8张) 帕斯帕提那寺 帕斯帕提那寺(2张)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旅游 , 景点 , 宗教 , 宗教人物 , 地点
176
swayambhunath
收藏5015 斯瓦扬布纳特寺编辑 斯瓦扬布纳特寺(Swayambhunath):又称四眼天神庙,是尼泊尔的佛教寺庙,亦称斯瓦扬布佛塔,位于首都加德满都郊外斯瓦扬布山顶上。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迹之一。主建筑是一座巨型的舍利塔,塔身为圆锥型,底座为四方形,底座四面绘有眼睛的图案,这是“智慧的眼睛”,能够看到世间一切,象征着佛眼法力无边,能看着加德满都的每个角落。佛塔由圆锥形13层相轮组成,表面镶镀着铜片和金箔。塔顶是结构复杂的华盖,华盖之上高竖着镏金宝瓶;塔冠嵌有一颗巨大的宝石。在主塔的四周,还分布着一些小型的舍利塔和转经筒。 中文名斯瓦扬布纳特寺 外文名Swayambhunath 中文俗名四眼天神庙 分 类佛教寺院;世界遗产 地 点尼泊尔加德满都 宗 教佛教、印度教 日 期公元1世纪 目录 1地理位置 2建筑特点 3周边景点 4节日活动 5珍贵文物 6历史沿革 7神话传说 8旅游信息 1地理位置 编辑 斯瓦扬布纳特寺 斯瓦扬布纳特寺(40张) 斯瓦扬布纳特寺位于加德满都市以西约4公里,坐落在加德满都西边的山顶上,在被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壮丽景色的映纣下,充满加德满都山谷的气息,是当地最大的印度教寺庙。在这里能够看到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的全景。[1] 2建筑特点 编辑 斯瓦扬布纳特寺的主体建筑佛塔造型奇特,具纯白色的塔基,金黄色的塔身,高耸的华盖与宝顶,在阳光照耀下交相生辉。主体塔高四五十米,下部宏大庄重的塔基为一巨大的粉刷白色半球实体,是佛教丰富的象征,代表创造生命的子宫。塔基四面都有三重檐的金门金顶佛龛,内供着五方如来。第二层是一截镀金的方型砌石建筑,四面各绘着一双巨眼,称慧眼,象征佛陀无上智慧,无所不见;每对慧眼之下还有一个红色问号形的尼泊尔数字“1”,代表佛的鼻子,据说在佛教中它意味“只有止恶行善,方能离苦得乐。”,象征大千世界的和谐统一。第三层是层层递减的13个铜制镀金圆盘,叠成圆锥形,象征菩萨从因至果的十三行位,四面饰以佛像和图案。第四层是象征日、月二光的两层圆轮。第五层塔顶承托着一个结构繁复的巨型华盖,用厚木做底,上覆盖铜质板瓦,板瓦之间又用铜脊瓦接缝,四周悬绕数十挂铜质透雕华幔,每挂下又悬着一口小铜钟,清风吹来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象征涅槃胜果。华盖顶上又竖起高达数米的铜质镏金宝顶,称为塔刹,顶端东部是一个硕大的青铜金刚杵(雷电),是密宗权力的符号,饰以藏族生肖的图案,犹如王冠上镶嵌的金顶一般闪闪发光。这种在尼泊尔叫做“柴特亚”式的佛塔,被誉为尼泊尔佛教金塔建筑的杰出典范。 基座第一层的圆形象征“地”;第二层为方形,象征“气”;第三层是三角形,象征“水”;第四层是伞形,象征“火”;第五层的螺旋形象征“生。[1-2] 3周边景点 编辑 斯瓦扬布纳特寺前有许愿池,池内撒满了钱币。寺庙旁有一座文殊菩萨庙。斯瓦扬布山脚绕山一周砌有围墙,均嵌有转经轮。山下四周遍布藏传佛教寺院和佛塔,上山的路上遍布佛像、佛塔、玛尼石堆、飘扬的经幡。佛塔周围,还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庙宇、经塔、神像和经轮。佛院东北角是金顶二重檐的哈里蒂庙,哈里蒂被看成斯瓦扬市佛塔的保护神。哈里蒂庙右侧是建于18世纪的不丹式喇嘛寺,寺内供有东、南、西、北、中五佛贴金像,燃有长明灯。佛院东面有两座高耸的锡卡拉式印度教塔式建筑,叫阿难陀普尔寺和普拉塔普尔寺,建于300多年前。两座寺庙外刻有金刚乘的4尊守护神像,其面相分别为乌鸦、夜莺、狗和猪。佛院北面是一座上世纪50年代新建的喇嘛庙,庙内大殿里供有高约7米的释迦牟尼金身塑像。佛院的西面一块岩石上有一双高约1寸的脚印,传说那是文殊菩萨从石山走过而留下的。[2-3] 4节日活动 编辑 在斯瓦扬布纳特寺有两个主要的庆祝节日:佛诞节(四月或五月)和藏历新年(二月或三月)。在这期间,许多朝圣者会前来参观寺庙,并和僧侣一同庆祝节日。此时人们会用彩色油漆在佛塔上描绘莲花图案(所以可以看到同一座佛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图案)。同样重要的是在长达一个月的Gunla(八月或九月)的庆祝活动,标志着雨季结束。[3] 5珍贵文物 编辑 金刚和天鼓建于 17 世纪中叶,是佛院的珍贵文物。佛院东北角是金顶二重檐的哈里蒂庙,哈里蒂被看成斯瓦扬布纳特寺的斯瓦扬市佛塔的保护神。哈里蒂庙右侧是建于 14 世纪的斯瓦扬布纳特寺和建于 18 世纪的不丹式喇嘛寺,寺内供有东、南、西、北、中五佛贴金像,燃有长明灯。佛院东面有两座高耸的塔式建筑,叫阿难陀普尔寺和普拉塔普尔寺,建于300多年前。两座寺庙外刻有大乘金刚教的4尊守护神像,其面相分别为乌鸦、夜莺、狗和猪。佛院北面是一座 50 年代新建的大乘教喇嘛庙,庙内大殿里供有高约 7米的释迦牟尼金身塑像。佛院的西面一块岩石上有一双高约 1 寸的脚印,传说那是文殊菩萨从石山走过而留下的。[2] 6历史沿革 编辑 斯瓦扬布纳特寺已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曾到此讲佛,并收了1500弟子。此塔历史非常悠久,早于加德满都的历史。传说在佛陀时代即有雏形;或说雄才大略的印度阿育王曾来过这里;刻于公元460年的碑文上记载了马纳德瓦一世国王曾修葺此塔;1346年该寺建筑为孟加拉回教军队所毁,后又重建;17世纪中叶,普拉塔布·马拉国王曾增建一些小佛塔,并在东面山坡铺了一条三百级的石路。站在石阶之顶,可以俯瞰加德满都全城风景。 神庙的名字同加德满都河谷形成的美好神话传说连在一起。据说当初文殊菩萨就是听说这里有一尊光芒四射的“斯瓦扬布”即大梵天佛像,不远万里从五台山前来参拜,后挥剑劈水,化湖泊为盆地。文殊的弟子尚蒂师利原是国王,后出家皈依。尚蒂师利将熠熠闪光的大梵天神像覆盖起来,在上面修建了斯瓦扬布纳特寺佛塔。佛塔周围,还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庙宇、经塔、神像和经轮。佛塔前巨大的“天鼓”之上置有一件巨大铜质“金刚”,这哑铃状的“金刚”据说是佛从雷雨之神因陀罗手中夺来的武器。“天鼓”四周刻有十二生肖的精致浮雕,颇具艺术特色。[3] 7神话传说 编辑 相传远古时,加德满都是山谷里的一个大湖,原始七佛中的毗婆尸佛(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前七世都是佛,毗婆尸佛是前世七佛中的第一位佛),曾在此投下藕根,预言这里将会长出发光的莲花,湖水将变成富饶的土地。后来,湖里果然长出会发光的莲花,因而此地取名为“斯瓦扬布”——自体发光之意。文殊菩萨听见此事,特地从中国五台山赶到此处。一见莲花,立刻感知莲花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花中有一座会自体发出光彩的大梵天佛像,所以取出神剑,将山劈开,让湖水流泄,使湖泊成为富庶的盆地,文殊菩萨得以与大梵天神像相会,同时也解决了山谷人民交通往来及耕地稀少的问题。文殊菩萨见此地地灵人杰,于是留下长期修行,宣扬佛法。连当时国王尚蒂师利都受其感召,出家皈依佛门。 当地人也感激他劈山造福人民的恩德,所以在此建造文殊菩萨庙,来纪念他。直到现在,每年二月的春王节,许多当地百姓满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文殊菩萨庙,敬献香火,顶礼膜拜。现在文殊菩萨庙旁的岩石上,还有当年文殊菩萨留下的足印,供人瞻仰。 此地猴子别多,据说它们的老祖宗全是文殊菩萨头发里的头虱变的,所以此处猴子极为神圣,不但当地人视为神明,庙中僧侣定期供养外,还特称此庙为“猴庙”。[2-3] 8旅游信息 编辑 门票:100卢比 交通:可以选择乘坐公车、出租车。如果想要步行,则可选择由加都市区内泰美尔出发,途径阿山街,馅饼小巷到达马提河,沿着河边的山路上山[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Swayambhunath .SIMRIK RERL NEPAL [引用日期2012-07-30] . 2. 佛陀故乡:尼泊尔胜迹巡礼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2-07-30] . 3. Swayambhunath Stupa, Kathmandu .Sacred Destinations [引用日期2012-07-30] . 4. 斯瓦扬布纳特寺 .爱游网 [引用日期2013-01-6] . 词条标签: 旅游 , 景点 , 地点 , 建筑 , 旅游机构
177
the 400 million
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影片让人们看到1938年中国人生活的片段——呼吁抗战、对日作战、日军炮火下死伤的平民以及上层人士的运筹帷幄等等,令人深思。 中文名四万万人民 外文名The 400 Million 出品时间1939 导 演尤里斯·伊文思 Joris Ivens 编 剧尤里斯·伊文思 Joris Ivens 主 演弗雷德里克·马奇, 西德尼·吕美特, 莫里斯·卡诺夫斯基 类 型纪录片,历史,战争 片 长52 min/ USA: 61 分钟 上映时间1939/03/07 imdb编码tt0029832 目录 1基本信息 2简介: ▪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 为什么要说是四万万人 1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称:四万万人民 英文名称:The 400 Million 电影片头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Joris Ivens 编剧: 尤里斯·伊文思 Joris Ivens 主演: 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Himself/Narrator (voice) 西德尼·吕美特 Sidney Lumet ....Himself/Additional Voice (voice) (as Sydney Lumet) 莫里斯·卡诺夫斯基 Morris Carnovsky ....Himself/Additional Voice (voice) 剧照[1]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Hanns Eisler 摄影 Cinematography: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John Fernhout 剪辑 Film Editing:Helen van Dongen 影片类型: 纪录片 / 战争 片长:52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剧照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时间:1939年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制作公司:History Today Inc.[美国] 发行公司:Garrison Film Distributors Inc.[美国] 2简介: 编辑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到了中国拍摄了这部关于中国抗战的记录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剧照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20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剧照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本片表现了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汉口八路军的重要军事会议上,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讲话和研究军事形势的情况;西安人民举行抗日游行的场面。影片在美国和法国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伊文思坚决表示支持中国的抗战。他在爱国华侨的资助下,受美国当代历史电影公司的委派,经过周密的准备,经香港来到汉口。他亲赴前线,拍摄了纪录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这部大型纪录片。 剧照 剧照(5张)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这台机器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几千尺胶片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为什么要说是四万万人 孙中山认为中国人四万万是满清乾隆时候调查得来的。其实,终乾隆一朝,清朝官方统计的人口数从未达到四万万。实际上,直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才有史以来第一次达到了四万万,这就是“四万万同胞”最原始的来源。
178
s21
S-21是国安办公室二十一号营的代号,它的别名是「毒树丘」,影片讲述的是柬埔寨红色高棉在1975-1979年间的有计划的大屠杀。讲述当年令人发指的灭绝性的大屠杀情景,探讨大屠杀为何会发生。这是一部具有宽宏气度的时代意义纪录片。曾获2003-04年度全球最震撼的纪录片。 中文名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 外文名S-21:la machine de mort Khmère rouge 其它译名S-21:The Khmer Rouge Killing Machine 出品时间2003年 制片地区柬埔寨,法国 导 演潘礼德 Rithy Panh 制片人潘礼德 Rithy Panh 类 型纪录 片 长101min 上映时间2003年 主要奖项2003戛纳电影节FrancoisChalais 目录 1基本信息 2电影剧情 3影片花絮 4影片评价 5获奖记录 1基本信息 编辑 片名: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 其他译名: S-21:Die Todesmaschine der roten Khmer.....Austria S-21:A Máquina de Morte do Khmer Vermelho.....Brazil (festival title) 对白语言: 高棉语 / 越南语 色彩: 彩色 级别:Singapore:PG / USA:Unrated、 洗印格式: 35 mm 2电影剧情 编辑 S-21是国安办公室二十一号营的代号,它的别名是「毒树丘」 (Hill of the Poison Tree),在赤柬统治期间,这个拘留所,以各种残忍酷刑而恶名昭彰,如今原地建有一个屠杀纪念馆。导演用了三年时间致力邀请在世的人──不止是幸存者,连施刑者在内──重访旧地,重构当年景象,是柬埔寨人向以色列纪录片巨作《Shoah》重返纳粹集中营面对历史的借镜及响应。这不是另一部逼人认错的《祭军魂》,电影不是法庭,历史的仇与恨,铭记的与忏悔的勇气,这是一部具有宽宏气度的时代意义纪录片。 3影片花絮 编辑 时代的悲剧往往会造就艺术上的辉煌,柬埔寨的境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鲜血使柬埔寨的创作者致力于把红色高棉的种族清洗鲜血用图像记录的方式保存下来,一切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战争结束之后,随着年代的流逝,目击者将纷纷离开人世,为了防止记忆失真,柬埔寨出现了许多把记忆留住的记录片,《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影片没有一个特别血腥的镜头,只是从几个幸存者、监狱看守人员嘴里,慢慢讲述不堪回首的记忆 4影片评价 编辑 影片讲述的是柬埔寨红色高棉在1975-1979年间的有计划的大屠杀。当年一百七十多万的城里人在被赶到乡村以实现红色高棉农业乌托邦的梦想中因饥荒和屠杀丧失了生命,导演(1979年坐了四年红色高棉的劳改营后逃出,时年15岁)访问了位于金边(Phnom Penh)的Tuol Sleng监狱(简称S21,其时有17000多人在此折磨至死或简单地被杀死。现为大屠杀展览馆) 的当年的犯人(他仅能找到的两位)和守卫,讲述当年令人发指的灭绝性的大屠杀情景,探讨大屠杀为何会发生。法国《电影手册》曾以专题介绍过,03-04年度全球最震撼的纪录片。 5获奖记录 编辑 2004 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人道奖 2004 阿根廷独立电影节人权奖 2003  坎城影展Francois Chalais 奖 2003 哥本哈根影展评审团大奖 2003 莱比锡电影节费比西奖 2003 欧洲电影奖年度最佳纪录片奖 2003 戛纳电影节FrancoisChalais奖 2003 芝加哥影展最佳纪录片奖 2003 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新浪潮奖 2003 西班牙瓦拉多利德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2003 意大利记录片协会奖金奖 2003 纽约影展首映片 词条标签:
179
嵐あらし
ARASHI 编辑 0 岚(ARASHI)是1999年出道的杰尼斯事务所旗下偶像团体,由队长大野智、樱井翔、相叶雅纪、二宫和也、松本润5名成员组成。[1] 至2014年出道十五周年,岚的单曲总销量超过2000万张[2] ,音乐DVD销量位居日本历代第一[3] 。2010年至2013年连续4年担任红白歌会的主持人。2008年至2013年连续六年在东京国立竞技场举办演唱会。[4] 明星关系 成员大野智 成员樱井翔 成员相叶雅纪 成员二宫和也 成员松本润 中文名嵐 外文名ARASHI 国 籍日本 职 业歌手、演员、主持 经纪公司杰尼斯事务所 主要成就3次获得歌手部门年度销售额冠军 4次主持红白歌会 日本观光形象宣传大使 目录 1早年经历 2演艺经历 3主要作品 ▪ 音乐作品 ▪ 演唱会记录 ▪ 发行DVD ▪ 参演电影 ▪ 参演电视剧 ▪ 主持节目 ▪ 广播节目 ▪ 出版图书 4社会活动 5获奖记录 6外界评价 早年经历 编辑 岚的五位成员大野智、樱井翔、相叶雅纪、二宫和也和松本润于十二三岁左右加入事务所,出道前就以Johnny's Jr的身份活跃在电视、舞台等领域。 1996年至1999年期间,全员都参与录制过的综艺节目有《爱LOVE JR》《MUSIC JUMP》《SHOW-NEN J》等。[5] 演艺经历 编辑 1999年9月15日,于夏威夷檀香山的邮轮上举行出道记者会,宣布岚结成。10月9日,岚参加Johnny's Jr.东京巨蛋演唱会。10月11日至29日,岚共同主演的短剧《V之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10月20日至2000年3月8日,岚出演综艺节目《やったるJ》。10月30日至11月27日,体育节目《岚のV1》播出。11月,主持广播节目《岚の金曜日》。11月2日至12月2日,担任99年世界杯排球赛的形象代言人。11月3日,岚正式出道CD《A·RA·SHI》发行。[6] 11月3日和28日,分别在国立代代木竞技场和大阪巨蛋举行出道活动岚大集会。 2000年开始,岚连续4年担任春季高校排球大赛的形象代言人。4月3日至2002年9月26日,主持广播节目《岚音》。4月6日至30日,举办首场“岚 FIRST CONCERT 2000”演唱会。4月15日至12月16日,出演综艺节目《ガキバラ帝国2000!》。7月20日至8月8日,参加富士电视台“お台场どっと混む!”活动现场演唱。8月13日至29日,举办“台风世代”夏季演唱会。[7] 2001年1月15日至3月10日,出演综艺节目《ガキバラ!》。3月25日至4月30日,举办“岚呼唤春天的暴风雨”春季演唱会,这是他们首次全国巡演。4月14日至2003年9月13日,出演综艺节目《USO!?JAPAN》。10月3日至2002年6月26日,岚的首个冠名番组《真夜中的岚》在日本电视台播出。12月23日至2002年1月7日,举办演唱会“ARASHI All Arena tour Join the STORM”。 岚 岚(11张) 2002年春季,岚应夏威夷政府之邀成为“STAND UP HAWAII!!”活动代表,并于3月30日和31日举办“ARASHI FAN TOUR IN HAWAII”歌迷活动。[8] 6月15日,发行第一本写真集《in a rush!》。7月3日至2003年6月25日,岚主持节目《Cの岚!》在日本电视台播出。8月6日至9月8日,举办“HERE WE GO!”夏季演唱会。10月5日至2004年3月27日,岚主持节目《生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10月18日,由岚五人主演电影《生活很艰难但是快乐》上映[9] ,并发行了写真集《岚04150515》以及场刊、原声碟。12月28日至2003年1月13日,举办“ARASHI STORM CONCERT 2003 新岚 ATARASHI ARASHI”演唱会。 2003年7月2日至2005年9月28日,岚主持节目《Dの岚!》在日本电视台播出。8月7日至9月7日,举办“How's it going?”夏季演唱会。10月11日至2004年9月18日,出演综艺节目《探険!ホムンクルス~脳と体のミステリー~》。12月28日至2004年1月12日,举办冬季演唱会。 2004年3月1日,由岚五人主演电影《生活很艰难所以快乐》上映,并发行了写真集《PIKA★★NCHI A to Z 岚的PIKA NCHI DOUBLE般的生活》和场刊。4月3日至2005年3月26日,岚主持节目《岚技》在富士电视台播出。7月27日至8月31日,举办“いざッ、Now Tour!!”演唱会。8月21日至22日,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27“爱心救地球”》。 2005年3月30日,岚参加日本电视台举行的《澳大利亚大陆纵断!激斗3000公里 ULTRA STONG GAME》。4月9日至2007年10月13日,岚主持节目《まごまご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7月26日,发行岚出道五周年纪念写真集《アラシゴト》。7月26日至8月24日,举办“One”夏季巡演。10月5日至2006年9月27日,岚主持节目《Gの岚!》在日本电视台播出。 国立演唱会 国立演唱会(2张) 2006年7月9日至8月31日,举办“ARASHIC ARACHIC ARASICK Cool&Soul”夏季巡演。7月31日,岚乘专机在24小时内连飞曼谷、台北和首尔召开记者会,为首次亚洲巡回演唱会展开宣传。[10] 9月16日和17日,岚在台北小巨蛋举行首个海外大型演唱会“ARASHI FIRST CONCERT 2006 in Taipei~久等了!岚来了!”。[11] 9月22日,出席亚洲音乐节。10月2日至2010年3月22日,岚主持节目《岚的宿题君》在日本电视台播出。11月11日和12日,在首尔举办4场演唱会,门票不到一小时便被一抢而空。[12] 2007年1月3日至8日,举行亚巡凯旋记念公演。1月11日,发行写真集《ARASHI AROUND ASIA》。4月4日,由岚五人主演的电影《黄色的眼泪》上映[13] ,同时发行写真集《黄色い涙 ―西暦一九六三年の岚―》以及场刊。4月21日至30日,在大阪和东京巨蛋举行凯旋记念最终公演。7月14日至10月8日,举行“Time -言语的力量-”夏季巡演。10月20日至2008年3月29日,岚主持节目《GRA》在富士电视台播出。 VS岚 2008年4月10日至2013年3月21日,岚主持节目《秘密岚》在TBS播出。4月12日至今,岚主持的游戏竞技类节目《VS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5月16日至7月6日,举办首次五大巨蛋巡回演唱会“ARASHI Marks 2008 Dream-A-live”。8月30日至31日,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31“爱心救地球”》。[14] 9月3日,发行写真集《ARASHI IS ALIVE!》。9月5日至11月16日展开第二次亚洲巡演,以岚初次登上东京国立竞技场拉开序幕[15] ,并由上海的两场演唱会画上完美句号。[16] 岚是第一个在中国内地举办演唱会的杰尼斯组合。 2009年是岚出道十周年。8月28日至2010年1月17日,在国立竞技场以及五大巨蛋举行纪念演唱会“ARASHI Anniversary Tour 5×10”。[17] 11月20日,岚包下东京迪斯尼海上公园举办庆祝活动。[18] 12月31日,岚首次参加红白歌会。[19] 交给岚吧 2010年1月9日,岚五人出演特别剧《最后的约束》在富士电视台播出。[20] 4月8日起,担任日本观光形象宣传大使。[21] 4月24日至今,岚主持的节目《交给岚吧》在日本电视台播出。8月21日至2011年1月16日,举办“Scene~你和我眼中的风景~”巡演。12月31日,岚担任第61回NHK红白歌会的主持人,成为红白史上首个做主持的组合。[22] 2011年6月24日至26日,岚首次举办“岚のワクワク学校”[23] ,这一活动已成为每年惯例。6月30日,发售书籍《ニッポンの岚》。7月24日至2012年1月15日,举办“Beautiful World”巡演。11月23日,NHK主持特别番组《岚的通向明日之旅》。12月31日,主持第62回NHK红白歌会。[24] 2012年8月25日至26日,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35“爱心救地球”》。[25] 9月20日和21日,在东京国立竞技场举办演唱曲目由歌迷投票的“岚的festival”(アラフェス)。[26] 11月16日至2013年1月13日,举办“Popcorn”巡演。12月17日至19日《岚的通向明日之旅》第2弹在NHK播出。12月31日,主持第63回NHK红白歌会。[27] CM CM(2张) 2013年3月27日至28日,继续播出《岚的通向明日之旅》第2弹。7月13日和20日,岚主持的节目《新岚》在富士电视台播出。8月24日至25日,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36“爱心救地球”》。[28] 9月21日和22日,举办アラフェス'13。[4] 11月8日至12月22日,举办“LOVE”巡演。12月23日和24日,《岚的通向明日之旅》第3弹播出。12月31日,主持第64回NHK红白歌会。[29] 2014年,岚主演的青春电影系列《PIKA☆NCHI》时隔十年复活,推出最新作《生活很艰难也许快乐》,影片由堤幸彦监修,木村久志执导,将于八月期间在东京水道桥TOKYO DOME CITY HALL先行上映。[30] 5月29日,上海首办《岚学》实况转播。[31] 9月19、20日(当地时间)在夏威夷瓦胡岛举办名为“ARASHI BLAST in Hawaii”的出道15周年纪念公演。[32] 主要作品 编辑 音乐作品 专辑 ARASHI No.1~岚は岚を呼ぶ~ 2001 岚 Single Collection 1999-2001 2002 HERE WE GO! 2002 ピカ☆ンチ LIFE IS HARD だけど HAPPY 2002 How's it going? 2003 いざッ、Now 2004 5×5 THE BEST SELECTION OF 2002←2004 2004 One 2005 ARASHIC 2006 黄色い涙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岚・SAKEROCK 2007 Time 2007 Dream"A"live 2008 All the BEST! 1999-2009 2009 仆の见ている风景 2010 Beautiful World 2011 ウラ岚マニア 2012 Popcorn 2012 LOVE 2013 1 / 2 > < 单曲 歌曲名称(歌曲说明) 发行时间 在线试听 A・RA・SHI (1999年世界杯排球赛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1]) 1999-11-03 SUNRISE日本/HORIZON (2000年职业棒球联赛直播 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1]) 2000-04-05 台风ジェネレーション -Typhoon Generation- (2000年CXお台场どっと混む!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3]) 2000-07-12 感谢カンゲキ雨岚 (富士台日剧《拭去泪水》片头曲[首周公信榜No.2]) 2000-11-08 君のために仆がいる (エスキモー「ピノ」广告曲[首周公信榜No.1]) 2001-04-18 时代 (NTV日剧《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主题曲[首周公信No.1) 2001-08-01 a Day in Our Life (TBS日剧《木更津猫眼》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1]) 2002-02-06 ナイスな心意気 (FJ 「こちら葛饰区亀有公园前派出所」片尾曲[首周公信No1) 2002-04-17 PIKA☆NCHI (电影《生活艰辛但是快乐》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1]) 2002-10-17 とまどいながら (NTV日剧《好孩子的伙伴》主题曲[首周公信榜No.2]) 2003-02-13 1 / 5 > < 演唱会记录 举办时间 演唱会名称 总场次 2000年4月6日~30日 岚 FIRST CONCERT 2000 6 2000年8月13日~19日 岚 ~台风ジェネレーション~SUMMER CONCERT 10 2001年3月25日~4月30日 ARASHI SPRING CONCERT 2001 ~岚が春の岚を呼ぶコンサート~ 26 2001年12月23日~2002年1月7日 ARASHI AII Arena tour join the STORM 13 2002年8月6日~9月8日 ARASHI SUMMER 2002 HERE WE GO! 20 2002年12月8日~2003年1月13日 ARASHI STORM CONCERT 2002 新岚 ATARASHI ARASHI 13 2003年8月7日~9月7日 USO!?ジャパンspecial summer ARASHI 2003 How's it going 22 2003年12月28日~2004年1月12日 WINTER CONCERT 2003-2004~LIVE IS HARDだからHAPPY~ 15 2004年7月27日~8月31日 2004 Dの岚! Presents岚!いざッ、Now Tour!! 27 2005年7月26日~8月24日 岚 LIVE 2005 "One" SUMMER TOUR 27 2006年7月9日~8月31日 SUMMER TOUR 2006 ARASHIC ARACHIC ARASICK Cool&Soul 37 2006年9月16日~17日 ARASHI FIRST CONCERT 2006 in Taipei ~久等了!岚来了!~ 2 2006年11月11日~12日 ARASHI FIRST CONCERT 2006 in Seoul 4 2007年1月3日~1月8日 凯旋记念公演 ARASHI AROUND ASIA 9 2007年4月21日~30日 凯旋记念最终公演 ARASHI AROUND ASIA+in Dome 4 2007年7月14日~10月8日 ARASHI SUMMER TOUR 2007 Time -コトバノチカラ- 47 2008年5月16日~7月6日 ARASHI Marks 2008 Dream-A-live 10 2008年9月5日~11月16日 arashi marks ARASHI AROUND ASIA 2008 10 2009年8月28日~2010年1月17日 ARASHI Anniversary Tour 5×10 15 2010年8月21日~2011年1月16日 ARASHI 10-11 TOUR "Scene"~君と仆の见ている风景~ 16 2011年7月24日~2012年1月15日 ARASHI LIVE TOUR "Beautiful World" 13 2012年9月20日~21日 アラフェス 2 2012年11月16日~2013年1月13日 ARASHI LIVE TOUR "Popcorn" 16 2013年9月21日~22日 アラフェス'13 2 2013年11月8日~12月22日 ARASHI Live Tour 2013 "LOVE" 16 2014年9月19日~20日 ARASHI BLAST in Hawaii 2 发行DVD 日期 名称 销售记录 2000年06月28日 スッピンアラシ - 2002年06月12日 ALL or NOTHING 首周公信榜No.1 2003年12月17日 How's it going?SUMMER CONCERT 2003 首周公信榜No.5 2005年01月01日 2004 岚!いざッNow Tour!! 首周公信榜No.3 2007年05月02日 ARASHI AROUND ASIA Thailand-Taiwan-Korea 首周公信榜No.1 2007年10月17日 ARASHI AROUND ASIA+ in DOME 首周公信榜No.2 2008年04月16日 SUMMER TOUR 2007 FINAL Time - コトバノチカラ- 首周公信榜No.1 2009年03月25日 ARASHI AROUND ASIA 2008 in TOKYO 首周公信榜No.1 2009年10月28日 5×10 ALL the BEST! CLIP 1999-2009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0年04月07日 ARASHI Anniversary Tour 5×10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1年01月26日 ARASHI 10-11 TOUR"Scene"~君と仆の见ている风景~STADIUM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1年06月15日 ARASHI 10-11 TOUR"Scene"~君と仆の见ている风景~DOME+ 首周公信榜No.1 2012年05月23日 ARASHI LIVE TOUR Beautiful World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2年12月26日 ARASHI アラフェス NATIONAL STADIUM 2012 首周公信榜No.1 公信榜年榜No.1 2013年04月24日 ARASHI LIVE TOUR Popcorn 首周公信榜No.1 2014年05月21日 ARASHI アラフェス'13 NATIONAL STADIUM 2013 首周公信榜No.1 参演电影 生活很艰难或许快乐2014 导演木村ひさし 黄色的眼泪2007 导演犬童一心 生活很艰难所以快乐2004 导演堤幸彦 生活很艰难但是快乐2002 导演堤幸彦 参演电视剧 最后的约定2010 导演佐藤祐市 V之岚2009 导演岩本仁志, 熊谷拓雄 主持节目 时间 名称 电视台 1999年10月20日 - 2000年3月8日 やったるJ 朝日电视台 1999年10月30日 - 11月27日 岚のV1 富士电视台 1999年 - 2000年3月26日 MUSIC JUMP NHK卫星第2テレビジョン 1999年11月2日 - 12月2日 1999年ワールドカップバレーボール 富士电视台 2000年4月15日 - 2001年3月10日 ガキバラ帝国2000! TBS 2000年11月26日 锦织&岚!はじめてのN.Y.豪华梦の秘ツアー 日本电视台 2001年4月14日 - 2003年9月13日 USO!?ジャパン TBS 2001年10月3日 - 2002年6月26日 真夜中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2年1月4日 岚の犬のキモチになってみましたワン! 富士电视台 2002年7月3日 - 2003年6月25日 C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2年7月21日 岚の犬のキモチになってみましたワンワン! 富士电视台 2002年10月5日 - 2004年3月27日 なまあらし LIVESTORM 富士电视台 2003年7月2日 - 2005年9月28日 D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3年10月11日 - 2004年9月18日 探険! ホムンクルス 〜脳と体のミステリー〜 TBS 2004年4月3日 - 2005年3月26日 岚の技ありっ! 日本电视台 2004年、2008年、2012年、2013年 24时间テレビ 「爱は地球を救う」 日本电视台 2004年4月3日 朝なのにD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5年3月30日 オーストラリア大陆纵断!激斗3000キロ ウルトラストロングゲーム 日本电视台 2005年4月9日 - 2009年9月19日 バニラ気分! 富士电视台 2005年4月9日 - 2007年6月9日 まごまご岚 富士电视台 2005年10月5日 - 2006年9月27日 Gの岚! 日本电视台 2006年-2008年 惊きの岚!世纪の实验 学者も予测不可能SP 1—6 日本电视台 2006年10月2日 - 2010年3月22日 岚の宿题くん 日本电视台 2007年3月31日 江原启之&岚 现代人の悩みを救え!紧急生放送スペシャル!!〜明日への扉〜 富士电视台 2007年10月20日 - 2008年3月29日 GRA 富士电视台 2008年4月10日 - 2013年3月21日 ひみつのアラシちゃん(秘密岚) TBS 2008年4月12日至今 VS岚 富士电视台 2009年10月26日 - 11月1日 岚CHALLENGE★week 日本电视台 2009年7月26日、2010年7月25日 FNS27时间テレビ 富士电视台 出场:2009年 - 2013年・白组主持:2010年 - 2013年 红白歌会 NHK 2010年4月24日至今 岚にしやがれ(交给岚吧) 日本电视台 2011年-2013年 岚の明日に架ける旅〜希望の种を探しに行こう〜1—3弹 NHK 2012年1月3日、2013年1月3日、2014年1月3日 こたつDE岚 富士电视台 2013年4月12日 - 10月13日 第80回NHK全国音楽コンクール NHK 2013年7月13日・20日 あたらしあらし 富士电视台 广播节目 时间 名称 电台 1999年11月5日 - 26日 岚の金曜日 ニッポン放送 2000年4月3日 - 2002年9月30日 岚音 エフエム东京 2001年8月10日 岚の@llnightnippon.com ニッポン放送 2003年7月6日・13日・20日 サンデースペシャル ARASHI How's it going? 全国FM放送协议会 2003年7月28日 - 8月1日 知ってる?24时。 ニッポン放送 2007年4月25日 岚のオールナイトニッポン ニッポン放送 2011年4月18日 - 2012年3月19日 岚 震灾复兴支援特别番组 Date fm 出版图书 时间 名称 出版社 2002年6月15日 in a rush マガジンハウス 2002年10月4日 岚04150515 M.Co 2004年3月1日 ピカ☆☆ンチ AtoZ 岚のピカンチダブルな日々 M.Co 2005年7月26日 アラシゴト まるごと岚の5年半 集英社 2007年1月11日 ARASHI AROUND ASIA M.Co 2007年4月4日 黄色い涙 西暦一九六三年の岚 M.Co 2008年9月3日 ARASHI IS ALIVE! 集英社 2011年6月30日 ニッポンの岚 角川グループパブリッシング 社会活动 编辑 24小时 1999年,岚作为排应团出道,担任世界杯排球赛形象代言人。 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3年,岚四度主持日本电视台慈善节目《24时间电视“爱心救地球”》。 2010年起,岚担任日本观光形象宣传大使。[21] 2013年,岚将活动收益三亿日元捐给3·11东日本大地震灾区。[33] 获奖记录 编辑 Oricon公信榜 ▪ 2013 专辑年榜冠军 (获奖) ▪ 2013 销售额年榜冠军 (获奖) ▪ 2013 DVD年榜冠军 (获奖) ▪ 2012 DVD年榜冠军 (获奖) ▪ 2011 专辑年榜冠军 (获奖) ▪ 2011 DVD年榜冠军 (获奖) ▪ 2010 专辑年榜冠军 (获奖) ▪ 2010 销售额年榜冠军 (获奖) ▪ 2010 DVD年榜冠军 (获奖) ▪ 2009 专辑年榜冠军 (获奖) 查看更多    外界评价 编辑 红白歌会 日本国民偶像团体岚是杰尼斯颇具生气和人气的组合,他们的歌曲多以欢快的节奏和立志的歌词为主。成员们个个才华横溢,不仅能歌善舞还涉足于影视、广告、主持等领域。(新华网)[34] 和岚的各位一起共事后察觉到,他们很聪明,想的都很全面。就算是那些看起来轻松顺畅的行动,也都是各自遵循着自己的定位做出来的。5个人在说话中,就能很自然的找准自己的角色。(制作人三岛圭太)[35]
180
すし
寿司(sushi),也作“鮨”或“鮓”,既可以作为小吃也可以作正餐,花色种类繁多。 寿司是日本传统美食之一,其主要材料是用寿司醋调味过的维持在人体体温的饭块,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鲜美,很受民众的喜爱。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已有记载。当时的寿司指的是一种保存鱼的方式。在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用水晶米包裹即可食用(水晶米煮熟冷却之后要通过反复碾压),其味甚佳。这种方式起源于日本本土。据《东夷列传-倭国传》记载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鱼片(刺身),后与米粒包裹,形成一种速食。 中文名寿司 外文名英文:Sushi 别 称鮨,鲊 主要原料米饭,醋,海鲜,烤紫菜 是否含防腐剂否 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适宜人群所有 副作用无 储藏方法冷藏 目录 1典籍记载 2饮食文化 ▪ 食用方法 ▪ 日本寿司 3历史 4分类 5营养成分 6生产制作 ▪ 选料 ▪ 配比 ▪ 佐味料 ▪ 配料 ▪ 蒸米技巧 ▪ 醋调法 ▪ 煮法 7特色寿司 ▪ 手握寿司 ▪ 紫菜卷寿司 ▪ 紫菜包饭 ▪ 鲍鱼寿司 ▪ 飞鱼子寿司 ▪ 梅花寿司 ▪ 蔬果寿司 ▪ 外卷做法 ▪ 内卷做法 8食用指南 9主要功效 10禁忌 1典籍记载 编辑 日文中的“鮨”是指生鱼片,中文古汉语的“鮨”是指小火熬成的鱼酱。 寿司 寿司(2张) 中国辞典《尔雅·释器》[1-2] ,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指肉酱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搅碎熬熟的鱼肉酱叫鮨(音“ㄧˋ”)。 日文中的“鲊”是指米卷裹生鱼片(主要是三文鱼或金枪鱼),中文古汉语的“鲊”则是一种米拌熟鱼粒,后引进高句丽的米拌鱼段、米拌鱼饼,所以在后汉即以后时期,“鲊”也指一种米拌鱼饼。 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3] 中记载“鲊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鲊滓是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汉字传入日本初期,日本加进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将日本的一些食物用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汉字来替代,于是日本的“丝乌西”就变成了“鲊”,“萨西咪”就变成了“鮨”。 日本常说“有鱼的地方就有寿司”,这种食物据说来源于亚热带沿海及海岛地区,那儿的人发现,如果将煮熟的米饭放进干净的鱼膛内,积在坛中埋入地下,便可长期保存,而且食物还会由于发酵而产生一种微酸的鲜味,这也就是寿司的原型(即:鳅寿司)。 日本的寿司,主要是由专门的寿司店制作并出售。店中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厨师,会根据食客的要求,将去了皮的鲜鱼切成片和其它好材料码在等宽的米饭块上,由于各类鱼虾的生肉颜色不同,寿司也是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另外,日本家庭也会在特殊的场合,自制寿司款待宴客;但作法大都比较简单,并可在卷米饭的同时加入烤紫菜或鸡蛋片,咸菜之类。 寿司在日本以外地区也十分流行,世界各地回转寿司式的寿司店也多不胜数。不过外国人有时会误把“寿司”与“刺身”(sashimi,生鱼片)混为一谈,这也是日本料理典型的印象之一。 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寿司店,醋饭和鱼生的组合给了天才厨师最多的创意可能,超低的热量、无火的生食方式、有机的食材、新鲜的味道、漂亮的造型,寿司满足了人们一切想象。 以简单为美味,以自然为美味,日本料理之所以逐渐在世界各地蔚然成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原因在此。而这其中,寿司尤其是这种美食简约哲学的极致表现。 2饮食文化 编辑 食用方法 寿司是在饭里放醋做主材料的日本料理,寿司和其他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非常鲜 寿司 寿司(3张) 明。制作时,把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鲑鱼籽,鳕鱼鱼白,金枪鱼,三文鱼等海鲜切成片放在雪白香糯的饭团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酱,最后放到古色古香的瓷盘中……如此的色彩组合,是真正的“秀色可餐”。 吃寿司,讲究的是食用的完整,就是整块寿司要一口吃下,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的品味出寿司的美味,寿司的饭香与生鱼片的香味才能完全相融,将齿颊间填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那浓香的滋味无处可逃,在口中久久徘徊,一波三折。 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己有记载,为日本传统食品,诞生于弥生时代末期。当时的寿司指的是日本列岛先民保存鱼的一种方式。在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其味甚佳。这种方式起源于日本本土。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不久便发展成干脆用醋泡鱼肉的方式。广义上的寿司则是指凡是在拌过醋的饭内加进其他馅的食物。当时是一些商旅,用醋腌制饭团,再加上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广泛流传于日本,但在其他地区却罕见。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剌身(生鱼片),并名为“江户散鮨”亦称“握鮨”,即是现今最受欢迎的寿司。 食用生鱼片的传统几乎是日本独有的,在亚洲其他国家比如朝鲜、韩国、中国、印度都没有这种习惯。不过这种传统也见于苏门答腊岛的一些土著中,毛利人亦有食用生海鱼的传统,但不是切好的条形状的生鱼薄片。 寿司“SUSHI”、“酸”即是酸腌制的食物。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镰仓幕府时代,寿司开始在日本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一种普通美味的食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日本寿司 日本最早的寿司是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现今寿司则很多种,可以放一大堆东西,不过必须是一口可以吃掉的。日本寿司在公元九二七年完成的平安时代法典「延喜式」中,就己有记载。当时的寿司指的是一种保存鱼的方式。在 鱼身上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其味非常好。这种方式起源于日本本土。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不久便发 展成干脆用醋泡鱼肉的方式。经过发展的寿司则是指凡是在拌过醋的饭内加进其他馅的食物。流行的日本寿司,除「握鮨」外(即街上我们常吃到的寿司),还有「卷鮨」与 「箱寿司」。「卷鮨」是把饭、小 黄瓜、鲔鱼、鸡蛋与腌萝卜等用紫菜包着,此外可分为大卷与细卷,即大小之分。 寿司卷通常一根用米九十克,煮成饭大约二百克,用紫菜包后食用。有时也可用薄炒蛋皮替代紫菜。用一整张紫菜 包的寿司卷叫「太卷」(即粗卷),只用半张包的就叫「细卷」。寿司卷里一般夹煮过的甜寒天,黄瓜,香肠,蘑菇,炒蛋皮,鱼松或鸭儿芹。 3历史 编辑 寿司的起源众说纷纭,在古代东南亚、中国沿海都有和寿司制作工艺相似的食品,但形态却不同。日本寿司以紫菜或海苔卷米粒与生鱼片、黄瓜、肉松、焦葱为主,配上芥末、辣根、酱油、醋。。而在中国沿海有一种利用糯米、蛋黄、脆皮、花生、蔬菜、熟虾仁做成的圆柱形饭团,叫做糍饭棒,用一层熟面皮包裹,方法和握寿司有点像,但是材料和形状不同。相传糍饭棒来自春秋时期的越国(浙江地区),属于古越民的传统美食。 而在高句丽臣服中国后的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鲊这种食品,相传由东北亚海洋民族(扶余、东秽、马韩等)引进。在辞典中的解释为以盐、醋、米及蒸熟的鱼段腓制而成的食品。有时采用炸脆鱼条作为主料和饭团拌在一起,形状是一个椭圆的球形,形似橄榄球。但大多数时候没有固定形状,鲊又作粉蒸鱼排或米蒸鱼排,用的却是熟米,可以加热使用,也可以和熟鱼冷拌。宋朝年间,中国战乱频仍,这正好为逃难的充饥食品,而品种更多,由菜蔬类,鱼类,肉类等组合捏制而成,但因为没有固定形态,因此和日本寿司有所差异。 后汉时代日本也出现了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比中国的鲊要小的多。这便是后来日本寿司的祖宗。而同时期的中国的鲊(米拌鱼条)可以看作是寿司的兄弟或邻居。只是现今没有广泛流传和普及。 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日本早期的小型食品被命名为寿司,当成节日食品来使用成为一种普通的物品和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 4分类 编辑 箱寿司 “箱寿司”则是先将饭放入木盒中,铺上各式配料,加盖力压,然后把木盒寿司拍出来,切开一块块,状若箱子,因而得名。 鲑鱼寿司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海道、青森县的鲑鱼寿司,鲑鱼寿司是将新鲜的生鲑鱼(即三文鱼)片与萝卜一起加饭和曲渍制成。 萝卜寿司 石川县的萝卜寿司是将冬天用盐渍过的萝卜切成薄片与生鲑鱼片、米饭、曲渍制成、萝卜寿司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腌鱼类寿司。 寿司 寿司(3张) 卷寿司 (maki-zushi),在小竹帘上面铺一层米饭,再铺一层海苔(紫菜),中间放上配料,卷起来成一长卷,然后切成小段。 太卷 (futo-maki),是直径比较长的一种卷寿司,通常有数种配料。 细卷 (hoso-maki),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幼细的,通常只含一种配料。 手卷 (te-maki),把寿司卷成圆锥体状(类似冰淇淋甜筒),“手卷”其实是“卷鮨”的一种,话说十八世纪时,那些日本赌徒终日流连赌场(Tekkaba),赌得性起,又怕饿死,便把鲔鱼(金枪鱼)肉放进饭中,用紫菜将之卷起来。可以大口大口的吃,又避免饭粒黏着扑克和手指,一举两得,故深受赌徒欢迎。这种食物因赌场而生,故名为tekkamabi,渐渐演变为今日的手卷,所以通常用手吃。 里卷 (ura-maki),反过来用海苔裹着最中心的配料,再裹米饭。最外面洒一层或有芝麻、鱼籽、蟹籽等。 军舰卷 (gunkan-maki),米饭用海苔裹成椭圆形状,配料放上面。 押寿司 (oshi-zushi),又称做木条寿司或一夜寿司,主要流行于日本关西,是用长型小木箱(押箱)辅助制作寿司。制作者先把配料铺在押箱的最底层,再放上米饭,然后用力把箱的盖子压下去。作成的寿司会变成四方形,最后切成一口块。 握寿司 (nigiri-zushi),(日本江户时代兴起)制作者用手把米饭握成一口块,涂上一层山葵(日本芥末),最后铺上配料。视配料种类之不同,有时会用一块海苔把两者缚在一起。在日本,若不加说明的话“寿司”一词多是指握寿司。 稻荷寿司 (inari-zushi),用配料装着米饭。常见配料是油炸豆腐皮、煎鸡蛋、高丽菜(椰菜)等。 散寿司 (chirashi-zushi)与之前所描述的寿司稍有不同。 为家常寿司。 江户前散寿司 (Edomae chirashi-zushi),常见于关东地区,配料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 五目散寿司 (Gomoku chirashi-zushi),常见于关西地区,配料拌进盛在碗里的米饭上。 日本寿司分两大派别:一、江户派,握寿司;二、关西派,箱寿司(大阪的最有名),相比之下,握寿司更让大家青睐。由于不使用任何模具,全靠寿司师傅手工握制而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米的颗粒圆润,同时有效的保持米的醇香。 其中,“握寿司”,在整个料理领域里,应该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一门。最主流、也最讲究的,当属“握寿司”。不同的鱼材,刀法、厚薄、甚至调味、做法便有不同。就像品酒顺序必定是由香槟、白酒、到红酒、甜酒或烈酒一样,吃寿司在先后顺序上也有讲究。 5营养成分 编辑 水果寿司 热量 (2220.47千焦每100g) ·维生素B6 (0.60毫克) ·蛋白质 (142.12克) ·维生素B12 (60.00微克) ·脂肪 (19.68克) ·泛酸 (1.80毫克) ·碳水化合物 (375.18克) ·叶酸 (26.40微克) ·膳食纤维 (68.00克) ·生物素 (660.00微克) ·胆固醇 (101.25毫克) ·维生素A (1258.36微克) ·胡萝卜素 (6243.40微克) ·硫胺素 (2.62毫克) ·核黄素 (3.72毫克) ·尼克酸 (34.73毫克) ·维生素C (44.58毫克) ·维生素E (10.52毫克) ·钙 (963.84毫克) ·磷 (1883.05毫克) ·钾 (6548.65毫克) ·钠 (5354.50毫克) ·碘 (554.93微克) ·镁 (180.06毫克) ·铁 (17.19毫克) ·锌 (45.98毫克) ·硒 (6.07微克) ·铜 (315.93毫克) ·锰 (0.00毫克) 6生产制作 编辑 选料 寿司的种类很多,而且在原料的选择上范围也很广。寿司常用的主要原料为寿司米和日本粳米,其特点是色泽白净,颗粒圆润,用它煮出的饭不仅弹性好,有嚼头,且具有较大的黏性。 包卷寿司的外皮所用的原料,以优质的海苔、紫菜、海带、蛋皮、豆腐皮、春卷皮、大白菜等为常见。 寿司的馅料丰富多彩,且最能体现寿司的特色。馅料所用的原料有海鱼、蟹肉、贝类、淡水鱼、煎蛋和时令鲜蔬,如香菇、黄瓜、生菜等等。 配比 寿司的配比指的是煮寿司饭时米和水的比例,调制寿司醋时盐、糖、醋的比例,以及调制寿司饭时醋和饭的比例。 1 米和水的比例 寿司米淘洗净,沥干水,盛入电饭锅中,按米和水1∶1的比例掺入清水,煮熟成寿司饭。注意,如果一次煮的寿司饭较多(5份以上),就应适当减少水的用量,例如6碗米只需加5碗水即可。另外,若想增加饭的黏性,亦可在米中加入少量的糯米。 2 盐、糖、醋的比例 寿司醋是寿司的基本调味料,它是用盐、糖、醋按1∶5∶10的比例调制而成的。调制时将盐、糖、醋和匀,放入锅中加热,晾凉后即可使用。注意,加热时不可令其沸腾,以免降低醋的酸味。 3 醋和饭的比例 调制寿司饭时,通常是将1碗寿司醋加入到5碗寿司饭中,搅拌均匀即成。注意,寿司饭需保持40℃左右的温度,搅拌时最好使用木勺和木制的盛具,且要用木勺对加了醋的寿司饭进行“排剁”,以将其搅匀。 佐味料 正宗的寿司可以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种风味。因此,吃寿司时,应根据寿司的种类来搭配佐味料。例如,吃卷寿司时,因馅料中有生鱼片、鲜虾等,就需要蘸浓口酱油并涂抹适量的绿芥末;而吃手握寿司时则最好不要蘸酱油,这样才能吃出它的原味。 除了浓口酱油和绿芥末以外,寿司还有更重要的佐味料——醋姜。吃寿司时佐一片醋姜,不仅有助于佐味,而且能使寿司变得更加清新味美。 配料 寿司必须的材料是米饭。正宗日式寿司用的是肥小而稍带甜味的日本珍珠米。米饭煮熟后,加入适量的寿司醋、糖、盐等调味,待降温后才用来制作寿司。 寿司海苔:全型(19*21cm*cm的烤海苔,如:信孚10枚装寿司海苔,江户风味等)、半切(顾名思义,就是全型海苔的1/2大小,一般做手卷寿司用) 生鱼片:鲑鱼(三文鱼)、鲔鱼(金枪鱼、吞拿鱼)、鰤鱼(黄尾鱼)、鲷鱼、鰹鱼、鲭鱼 各类海鲜:乌贼(墨鱼)、八爪鱼、虾、鳗鱼、鱼籽、海胆、北极贝等介贝类海产 果菜:腌萝卜、腌梅子、纳豆、鳄梨(牛油果)、黄瓜(青瓜)、炸豆腐 红肉:牛肉、马肉、火腿 寿司 其他:煎鸡蛋(奄列)、生鹌鹑蛋 辅料有: 寿司酱油,山葵(芥末/wasabi),紫姜(gari),紫苏叶(shiso),味醂(mirin,煮食用米酒) 寿司醋(材料不易买,可自制。方法:取适量白醋放在碗里,加三分之一白醋量的白糖,放适量食用盐,稍加搅拌后倒入锅里,小火慢熬,出现小泡即可。注意,煮的时候需不断搅拌,不能煮开,置凉后使用) 蒸米技巧 (1)首先是洗米,将米放置盆内,倒入水,倒水的同时用手快速轻轻搅拌米粒,冲洗过后的洗米水立刻倒掉,如此重复两遍。 (2)然后再倒入少许水,用左手顺着一定方向慢慢转动盆子,右手则轻轻均匀抓搓米粒。搓米的时候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破坏米中的维他命和纤维素。 (3)再然后就是将米放到篮子里沥干水分,静置30分钟~1小时。 (4)这些做完之后就是开始蒸了,米与水的比例为1:1(这个也可依个人喜好来调整),蒸好的米饭不要马上开锅,让饭焖个10~15分钟,这样可以让米粒的口感更能发挥出来。 醋调法 材料:白醋:600cc、白糖:500克、盐:80克 作法:将以上三种材料放进锅中,置于炉上小火搅拌至糖溶化即可,醋不可烧开,以免酸度减低。 寿司醋的保存法—— 材料:放置寿司醋的锅或容器是干燥的,置于墙角或阴凉处,夏天可放置三~四个月,冬季五~六个月。 煮法 食用米+糯米以10:1比例,即可煮出又软又Q的寿司饭,用水量为一杯米对 一杯水,若超过五杯米则减少最后一杯水之1/5水量。 一碗饭+一汤匙寿司醋(一杯米可煮二碗饭,依此比例。) 电饭锅饭煮好约20~25分钟。 寿司饭在搅拌时须力求均匀,否则置久后没拌到醋的饭会变硬,搅拌均匀后,须置于通风处或用电风扇吹冷。 寿司饭若有剩余,可用二条干净湿布盖住即可,接触饭面之湿布不可太湿,略湿即可。 寿司饭材料调配表: 人数 米量杯 昆布(5CM) ( 糖 + 白醋 + 盐 ) 2人份 1.5杯 1枚 大2 大2.5 小2/3 4人份 3杯 2枚 大4 大5 小1+1/3 6人份 4.5杯 3枚 大6 大7.5 小2 8人份 6杯 4枚 大8 大10 小2+2/3 五目寿司,稻荷寿司,菜码多的海苔寿司等相称的寿司醋调配表: 米 3盒 2盒 1盒 白米醋 5大勺 细砂糖 盐 生鱼手握寿司,生鲜类的海苔寿司相称的寿司醋调配表: 木禾备注:昆布即海带,十分确认的说。寿司醋的量(大小)表示均为做蛋糕的量勺。调料顺序类推。 主料:紫菜6张,寿司米1杯,洋火腿条、腌萝卜条、黄瓜条各6条,鸡蛋1只 配料:醋1汤匙,盐1/4茶匙 做法: 米洗净,加水,用电饭煲煮成熟饭,取出拌入调味料。 烧热油三汤匙,倒入打匀的蛋液,以慢火煎成蛋皮,取出平均切成六条。 将紫菜铺平放在寿司席上,放入米饭,用勺抹平,再放上黄瓜、腌萝卜、火腿、蛋,将紫菜卷起,再用寿司席卷好,切件供食。 卷寿司卷时,紫菜要按直纹卷起,否则紫菜容易裂开,破坏外观。 切寿司时,要在刀上先涂些醋,再把刀垂直、用力均匀地一刀切断。 做寿司卷宜使用寿司米,因为寿司米黏性料强,这样做好的寿司卷会较美观和不易松散。 复杂花式四方寿司卷的做法 主料:凉白饭,绿茶粉,紫菜,香肠 做法:香肠用紫菜包起,封口处用几粒米饭黏住 另取一张紫菜,铺上饭然后放上刚才做好的香肠卷,在卷起 把卷好的圆柱对切成4份 把绿茶粉加进饭中拌匀,饭变成绿色,然后煎蛋片 然后按上面的做法,就可以做出第二款寿司了。 迷你日式手卷 手卷,是寿司的一种形态。就是图中的锥形状紫菜卷。 做法非常简单 正方形紫菜一张 蟹籽、腌渍黄瓜、黑白芝麻、海菜等等,总之你想吃什么就准备什么吧! 把紫菜卷成一个锥形,用几粒饭粘住紫菜接口。然后把东西放进去。 7特色寿司 编辑 手握寿司 主料:鸡蛋、苹果醋、蟹籽、小块的紫菜、白饭 做法: 白饭放凉备用。可以适量在白饭中放进苹果醋,搅拌均匀。正宗的寿司饭是要加醋的。不过专用的寿司醋太贵了,改用苹果醋。 打匀蛋液,煎个蛋片。 洗干净双手,然后用一点冷开水弄湿手掌,这样饭粒就不会粘住手了。抓适量的饭捏成四四方方的样子。 把蛋片切成图中的样子,放在饭团上,再剪一条紫菜捆着它们,注意紫菜的接口在饭团底部哦!这样就做成煎蛋寿司了。正宗的煎蛋寿司蛋片是非常厚的,大家可以想办法弄厚一点。 从步骤3跳至此,做好饭团后,拿一片紫菜(高度比饭团高出一点)包围饭团,粘实。再剪一条捆着中间做一个分界。 两边分别放上蟹籽和煎蛋。搞掂!一个橙黄鲜艳的双色寿司就OK了! 紫菜卷寿司 主料:蟹肉、日本黄萝咸菜、芦笋、三文鱼条适量。 做法: 蒸米饭之前要将米浸泡一二个小时,米饭要蒸得软硬适中。 要等到米饭温度略低于手温时再铺在紫菜上。 铺米饭的过程,尽量快速完成,不然紫菜会因吸收过多水分而变软,无法成型。 包裹的时候,米饭不要外露,松紧要适中。 制作寿司的过程中可以在身边摆放一盆水,随时用清水蘸蘸就不会粘手了。 将紫菜平铺在展开的竹帘上,把米饭握在手中捏软,迅速将米饭均匀地平摊在紫菜上(米饭厚度大约0.5cm),压瓷实,并空出上端2cm左右的紫菜。再将人造蟹肉、日本黄萝咸菜、芦笋、三文鱼条放置于米饭的中央。 用竹帘裹住紫菜和米饭卷紧,然后撤走竹帘。 把卷好的寿司切成段装盘。 紫菜包饭 材料:米饭(蒸) 200克 紫菜(干) 50克 鸡蛋 150克 胡萝卜 100克 火腿肠 100克 菠菜 100克 猪肉松 50克 做法: 首先在温热米饭中放进盐、白芝麻、芝麻油,用手搅拌均匀,放在一边晾着 蛋打散后加少许盐调味,入平底锅中煎成蛋皮后切作长条 火腿、胡萝卜切成长条,入热油锅,炒至变软,盛出备用 拿出两张紫菜铺好,米饭倒在上面,用手弄散,铺满紫菜的四分之三的每个角落 然后一次放上鸡蛋条、胡萝卜条、火腿条、菠菜、肉松等 把紫菜卷起来,一定要卷紧 最后再用刀把卷成条形的紫菜包饭切成1.5cm的小片就可以了。 鲍鱼寿司 [口味]:清淡爽口 鲍鱼寿司 [制作过程]: 用蔬菜汤煮珍贵的黑米并与白面豉酱混合。 将生鲍鱼切成片并放在黑米上。 用薄紫菜片或海苔片包。 将寿司摆盘并用盐渍姜和芥末做饰菜。 【绿果烤鳗寿司】 海苔铺饭(半张); 反过来放上蛋和黄瓜等; 反卷; 反卷反的图 把迷核桃和烤鳗切片摆放在反卷上; 铺上保鲜模 在卷一次后切片 成品。 飞鱼子寿司 主料:米饭,飞鱼子,黄瓜芥末,醋海鲜酱油 做飞鱼子寿司的步骤: 黄瓜用削土豆皮的刀竖着从黄瓜上削下来,一片可以包一个寿司 把米饭握成小扁圆型,外边包上削下来的黄瓜长片,中间点上些芥末 最后,在上面放上飞鱼子,即可。 梅花寿司 主料: 白寿司米饭比例是:3杯生米加三杯水煮熟米醋盐糖拌匀加6大匙醋,2大匙糖,2小匙盐,拌匀 辅料: 把一张做寿司用的海苔五等分用剪刀剪成五条一碗拌好的白寿司米饭韩国辣酱芝麻油 步骤 把一张做寿司用的海苔五等分,用剪刀剪成五条。取一碗拌好的白寿司米饭,加韩国辣酱,加几滴芝麻油,拌匀,即成红色的米饭。 把剪开的海苔小条平铺在寿司帘上,上面铺一薄层辣酱米饭。 把海苔的两边向上略提,卷成一个未完全封闭的小筒。 同样的法子,把剩下的四条海苔小条都卷成小筒,放旁边备用。然后另取一整张海苔,上面铺一层拌好的白寿司米饭,同时把事先煎好的鸡蛋皮卷放在手边备用。 把两个卷了辣米饭的小筒摆在铺了米饭的海苔中央。 两个小筒中间的位置放一个鸡蛋皮卷。 另外剩下的三个小筒扣在鸡蛋皮卷的两侧和中间,海苔面朝外。 用手托起寿司帘,把铺了白米的海苔两端朝中间铺了小卷的地方靠拢。 等两端拢在一起的时候,用寿司帘卷紧,整形。 切的时候,用寿司帘卷着,只露出要切的部分,然后用刀切,会更容易切。 注:1)蛋皮的卷法:蛋液加盐调匀。锅热油少许,倒入薄薄一层蛋液,成形后用筷子顺势卷起,成圆筒。我用的是方形锅,圆锅也可,做出来的蛋皮卷如果太长,用刀切成跟海苔同样的长短即可。 2)那五个小圆筒以及蛋皮卷都不要卷太粗,以免最后合起来的时候太粗,用一张完整海苔把它们卷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卷不过来了。如果不小心做得实在太粗,用一张海苔皮实在难以卷住它们的话,也不能功亏一篑地放弃,可以在“缺口”处添一层寿司米,然后剪一块跟缺口大小差不多的海苔贴上去“打补丁”即可。 蔬果寿司 原料:白饭适量.雪里红叶子2片.卤香菇4朵(大的2朵).白萝卜片2片.黄秋葵2支.水果适量.海苔1/2张.醋姜少许.寿司醋.米醋1/3杯.糖2大匙.盐1大匙,调味料:酱油、绿芥末各适量 制作: 黄秋葵烫过漂凉。 寿司醋先煮开待凉后,加入热的白饭中拌匀再捏成小饭团,抹少许芥末,再铺上各类蔬果材料,容易滑动的就用海苔卷起来固定。 外卷做法 所谓外卷即是米饭在外层的卷寿司,又称里卷(日本语)、反卷 寿司 外卷用的米饭比较多,大约是内卷的1又1/3 将饭从左至右排在紫菜上部。 由上至下铺好,将紫菜翻过来,饭朝下放在砧板上,放之前先用湿抹布擦一下砧板(防粘),馅料如内卷一般放在紫菜中间。 将紫菜卷起。 包好了! 用保鲜膜包住卷,再用竹帘轻轻地定型,不要把米饭摁紧实。 好了!撕去保鲜膜。 再撒上自己喜欢的调味料,比如芝麻,蟹籽之类的,做一点点缀。 像切内卷一样,一刀落,保持切口平整. 成品。 内卷做法 将米放入电饭煲中,水量与米量的比例为1:1,煮好的米饭先不要开锅, 让饭闷个10至15分钟,趁热将所需的米饭盛在大盆中,将适量的寿司醋和适量的大喜大牛肉粉倒入盆中, 因为热的饭在拌醋的时候才能入味。待醋味充分浸入后,将米饭用扇子扇凉冷却备用。 小黄瓜洗净,去掉头和尾部,切成长条,用盐搓洗备用。 将平底锅烧热,涂上黄油,做成薄的鸡蛋饼,再切条备用。 将烤海苔铺在卷帘上,前端预留1CM,其余平铺一层寿司饭,均匀撒上肉松,摆上黄瓜条, 鸡蛋条,然后卷成寿司卷即可。 注意事项 (1)为了提升口味,在大米中加配糯米的时候,需要注意比例,推荐比例为大米:糯米 7:3。 (2)米饭蒸制的时候注意要稍微偏硬点,因为熟了需要拌入寿司醋 (3)米饭蒸熟,盛入一个大些的容器里拌上寿司醋。拌醋的过程 中需要注意向一个方向操作,避免弄烂米饭。拌好后用干净的湿毛巾盖住。 (4)要等到寿司米凉至手温的时候你可以开始动手卷寿司了。 (5)在最后切寿司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锋利的刀具。切制方法;要拉锯式的切,不能直接压下去那种一刀切寿司是容易散的。 (6)一定要注意卫生。寿司的鱼多是生吃,这些鱼很可能携带病菌和寄生虫,尤其是线虫。所以一定要新鲜和选择安全的鱼。[4] 8食用指南 编辑 吃出寿司鲜美味道,应该: 预先准备好一碟酱油。 喝一口茶清清口或吃一片姜醒醒胃。 将寿司翻转,只让鱼部分蘸少许酱油便可一次入口。 9主要功效 编辑 寿司的七大好处 这种多彩的、精致的食物所含热量低、脂肪低。 它非常美味,根本原因是你吃的是最新鲜的鱼生; 享用方式的多样化。你可以要一个现成的套餐,或要求厨师按你的想法定做寿司; 它有相当广泛的口感。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海鱼、河鱼和湖鱼及贝壳类,你能体验的美味将是无穷无尽的,加上各种其他成分的自由组合,惟一的限制也许就是你的想象力; 寿司不仅仅是食物,它更是精妙的艺术。鱼生的美丽、色彩的和谐以及充满创造力的拼盘组合,使你光看到它们就已胃口大开; 寿司店本身就是一个造访的好去处。看着厨师做出你想要的款式,会令你感觉完美。当寿司厨师切、捏、装饰一个寿司时,他不仅仅是一个大厨,更像一个优美的表演者,来娱乐顾客; 你可以自己做寿司,许多种类的寿司可在家庭里完成,你还可以开发出独特的新品种,体验创造的快乐。 10禁忌 编辑 稻米:大米不宜与马肉、蜂蜜、苍耳同食。 鸡蛋:鸡蛋不宜与糖同煮;与糖精、红糖同食会中毒;与鹅肉同食损伤脾胃;与兔肉、柿子同食导致腹泻;同时不宜与甲鱼、鲤鱼、豆浆、茶同食。 寿司图册 寿司图册(5张) 猪肉(瘦):猪肉不宜与乌梅、甘草、鲫鱼、虾、鸽肉、田螺、杏仁、驴肉、羊肝、香菜、甲鱼、菱角、荞麦、鹌鹑肉、牛肉同食。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 牛奶与瘦肉不合适同食,因为牛奶里含有大量的钙,而瘦肉里则含磷,这两种营养素不能同时吸收,国外医学界称之为磷钙相克。钙磷最佳比为1:1到1:1.5之间,此时互相促进吸收。 胡萝卜:酒与胡萝卜不宜同食,会造成大量胡萝卜素与酒精一同进入人体,而在肝脏中产生毒素,导致肝病 另外萝卜主泻、胡萝卜为补,所以二者最好不要同食。 紫菜(干):紫菜不宜与柿子同食;不宜与酸涩的水果共同食用,易造成胃肠不适。
181
神户牛肉
神户牛肉(Wagyu Beef)是世界上最有名气的牛肉。作为日本特产,神户牛肉常常出现在招待国宾的宴会上。那种香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感觉,能让人不忍停箸。它曾被日本天皇禁食,亦曾卖出过“天价”。也是日本料理菜谱顶级食材[1] 。 中文名神户牛肉 英文名Wagyu Beef 主要食材日本但马牛牛肉 分 类日本菜 口 味咸鲜 产 地日本 目录 1起源 ▪ 禁食牛肉 ▪ 卖出天价 ▪ 评定标准 2牛肉吃法 ▪ 西餐作法 ▪ 传统做法 3标准 4争议新闻 1起源 编辑 神户牛肉 神户牛肉(20张) 神户牛是日本黑色但马牛的一种,因主要出产于兵库县神户市而得名。神户牛有独特的饲养方式,而神户牛肉则为日本料理中的珍馐,特性表现为口感上的柔韧、肥嫩以及外表所呈现出的大理石纹理。烹调方法多种多样,可做寿喜烧、涮食、铁板烧或刺身。2009年美国媒体选出“世界最高级9种食物”﹐其中神户牛肉与鱼子酱、鹅肝、白松露一同位列其中,排行第六。[2] 禁食牛肉 神户牛肉 其实,最早发现神户牛肉美味的并非日本人,而是在庆应元年(1865年)来到神户的西方商人。当时日本并没有吃牛肉的习惯,牛通常只作耕耘、交通之用。由于受到佛教影响,日本天皇颁发了《生物怜惜之令》,禁止人们食用肉食,以至于市场没有公开的屠宰场,一番辛苦之后吃到口的牛肉让他们大为赞叹,从此神户牛肉名扬天下。英国商人因此还设立了日本第一家牛肉店。直到1872年,第一家日本人经营的食用肉屠宰市场“鸟兽卖入商社”成立,牛肉才算是从外国人和富人的餐桌上走下来,正大光明地成为日本百姓的佳肴。 卖出天价 经历了这段“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历史之后,神户牛肉越来越受欢迎,今天已经成为日本人的骄傲。牛肉好吃,价格当然也不便宜。通常一头普通的“黑毛和”牛在市场上卖价平平,相比之下,神户牛肉则必须通过拍卖方式以几倍的价格获得。据说一头在比赛中曾获金奖的神户牛甚至叫出了72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0万)的高价!用这样的肉做成的牛排,价格可想而知。 评定标准 神户牛肉 据这位老农介绍,并非所有神户出产的牛都可以叫做“神户牛”。真正的神户牛要求非常严格。首先它要出身“名门望族”,血统中一滴杂血也不能混入;其次,入选的牛必须是处女牛,否则吃起来会有轻微的乳臭;此外,还要经过脂肪混杂率、颜色、细腻度等项目的评定,达到四五级以上的才有资格称为“神户牛肉”。农户经常在喂神户牛啤酒的时候与之对饮,所以神户牛是有感情有灵魂的牛,在日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当神户牛被宰杀时,若农人没有为之流泪,那么这头牛不配称为神户牛。 2牛肉吃法 编辑 西餐作法 主料:神户牛肉150克 神户牛肉西餐 辅料:大蒜、黑椒汁 味型:咸香,微甜、带辣、带浓浓的牛肉香味 神户牛肉是一日本人根据牛的成长生理特点来经过科学合理的饲养出来的一种高品质的牛肉,它的肉质肥、瘦肉分部很均匀,口感很香,被称为牛肉中的“劳斯莱斯”。 传统做法 神户牛肉的最传统吃法是牛排。另外,在砂锅里放入清水,加入海带煮沸,制成特制高汤,把切得薄薄的牛肉涮一下,沾上酱油醋,是非常美味的涮牛肉吃法。 3标准 编辑 神户牛,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日本和牛,它入口即溶的口感,令人一试难忘。 神户牛肉 位于兵库县的但马,是极品和牛的原产地之一,专门培育达「神户牛」级数的和牛。要达到「神户牛」的标准,最基本的条件是牛只需于兵库县出生及长大,并拥有纯正的但马牛血统。每只出生的子牛,会由政府发出「子牛登记证」,列明血统及打上鼻印。 日本全国仅有4个进行「神户牛」评级及拍卖的市场,神户市中央批发市场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家。要晋身「神户牛」行列除必备前述条件外,牛只肉质亦需达到最高标准,参选和牛以肉质及脂肪的分布程度区分,A5视为最顶级,要达到A4或A5,才能成为真正的「神户牛」,故和牛中仅少数能被成功获选。 价值十多万的神户牛肉会存放于恒湿、恒温控制的环境下冷藏28天,使其水份流失,肉质纤维更紧密,口感更佳。 神户牛肉口感最好的部分是前胸和背部。按照级别来分是梅、竹、松、藤。 4争议新闻 编辑 禁止进口日本牛肉 郑州高档酒店卖“神户牛肉” ,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禁止进口日本牛肉。 2010年05月05日 记者不断接到热心读者爆料,称自2001年日本发生疯牛病疫情后,没有任何企业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进口日本神户牛肉,我国也从未批准进口日本牛肉,但现实状况是,郑州一些高档酒店内一直公然出售“日本神户牛肉”,并且价格不菲。 记者从权威部门证实,这些热卖的所谓“神户牛肉”都是“黑户”,可能有两种来源,一种是非法商家走私进来的牛肉,一种是假冒的神户牛肉。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爆料:已禁止进口9年,饭店仍在叫卖 据读者王宏杰反映,他经常在郑州市的一些高档酒店用餐,发现许多酒店的菜谱上都有日本神户牛肉这样一道菜,标价还不低,一些食客为了“尝鲜”或者为了面子,经常点这道菜。然而让他纳闷的是,他从正规渠道了解到,自从2001年日本发生疯牛病疫情后,我国就停止了从日本进口神户牛肉,一直还没有解禁,“国家都不允许进口神户牛肉,从哪里来的那么多神户牛肉呢?我感觉其中一定有猫腻”。 读者何大海说,他经常接待一些客户到郑州一些高档饭店吃饭,服务员往往向他们推荐所谓的神户牛肉,并声称绝对是从日本原装进口的神户牛肉,“国家都不准进口牛肉了,他们还在叫卖神户牛肉,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 调查:200克“神户牛肉”叫卖888元 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进行了调查。 记者首先登录了郑州鲁班海参馆的网页,发现该饭店还专门推出了“极品神户牛肉美食节”,文字内容很是煽情:“与世界同步,为您呈现极品神户牛肉大餐”。 记者按照网页上显示的电话号码拨过去,表示自己想去品尝日本神户牛肉,接电话的女子语气非常肯定:“我们卖的绝对是神户牛肉,都是从日本原装进口的,保证您放心。” 谈到价格,该女子称,他们推出的有单点神户牛肉和套餐服务,每份神户牛肉的价格在398元左 神户牛肉 右。 当记者问:“2001年后国家都不允许进口日本牛肉了,你们是从哪里进口的呢?”该女子称,他们有自己的进货渠道,可以保证客人吃到正宗的神户牛肉。 昨天上午,记者拨通了位于郑州市西区某大厦8楼的某日本料理餐厅服务电话,谈到价格,该女子表示,在他们店200克的神户牛肉销售价格为888元。当记者反复问他们的进货渠道时,该女子警惕地挂了电话。 随后,记者先后拨打了多家西餐厅的电话,相当一部分餐厅人员表示,他们有进口的神户牛肉供应,100克的价格从128元到200元不等,也有部分餐厅谨慎地表示到店内再说。当记者问起他们的神户牛肉的进货渠道时,大部分餐厅肯定自己是从日本进货,保证神户牛肉的正宗性和安全性。 前日中午,记者来到郑州东区的一家海鲜火锅店,其菜谱上赫然有日本神户牛肉,标价是每份198元。记者问服务生这里的神户牛肉是否正宗,服务生称他也不知道是否正宗,反正老板要求他们主推这样价位比较高的菜品,“客人点这道菜的很多”。 在某粤菜酒楼里,记者同样见到有神户牛肉菜品的菜谱,标价是298元,服务生满口承诺绝对是正宗神户牛肉,他们推出这道菜品已经很多年了,客人来用餐基本上都点这道菜。 在调查中,一些高档西餐厅还纷纷推出“神户牛排”,价格基本上在380元/位左右,经营者表示他们的生意还很不错。 说法:“郑州不可能有正宗神户牛肉” “郑州市场上根本不可能有正宗的日本神户牛肉!”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一名有关人士表示,可以肯定地说,通过正规渠道进入我省的牛肉并没有“日本神户牛肉”。他分析说,市面上存在的日本牛肉,可能有两种来源,一种是非法商家走私进来的牛肉,一种是假冒牛肉。 该人士提醒市民,在餐厅或市场碰到这种日本进口牛肉,可以要求商家出示检疫证明,“如果是进口牛肉,至少要有两种手续,一种是检疫证明,另一种是海关出具的通关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正规的进口肉类产品,进口商都会取得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没有从正规口岸进入市场的货物则没有该证明。因此,商家采购和消费者消费进口肉类制品时,都应该索要该证明文书。 不要被商家蒙蔽 登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证实2001年日本爆发疯牛病疫情后,我国已经明令禁止从日本进口牛肉以及相关制品。在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11月4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禁止从动物疫病流行国家/地区输入的动物及其产品一览表》中,日本的牛肉及相关产品还是禁止进口。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部门证实,日本牛肉的进口这几年一直都未放开。另外,海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国内市场上的神户牛肉不是假冒的,就是走私的,根本就没有任何合格证明。 河南省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称,在市场上销售所谓的神户牛肉违反了食品安全法,饭店购买这种所谓的神户牛肉也是违反食品安全法的,都应当受到处罚。 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食用牛肉时,不要被所谓“神户牛肉”的噱头所蒙蔽,要问清楚牛肉原产地,避免花冤枉钱。如果商家仍然证实是正宗的“神户牛肉”,那可能涉嫌走私,应及时报告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以保护自身身体健康和维护市场秩序。 郑州市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餐饮业人士告诉记者,郑州大多数“神户牛肉”都是国内产的,有的是将国外一些地方的种牛放在国内饲养,可能也借鉴了国外的饲养方法。由于日本神户牛肉比较有名,售价又高,因此,不少西餐馆和高档酒店对外宣称自己卖的是日本牛肉、神户牛肉,而实际上,多数卖的还是国产牛肉。 据悉,市场上国产牛肉售价在每公斤40元左右,而部分西餐厅内所售“神户牛肉”价格是每150克350~400元,折算下来,每公斤要2000多元,可见借着“神户牛肉”的招牌,商家能从中牟取暴利。 天价牛肉是水货 日式料理餐厅在广州越开越多,只要跟和牛沾上边的都价格不菲,每500克售价少则800元,高则3000元。记者从广东检验检疫局获悉,国家早在2001年禁止从日本进口牛肉。昨日,记者跟随食药监、工商部门到部分餐厅检查,餐厅现场不能提供牛肉来源单据。之前暗访时服务员宣称牛肉来自日本的餐厅却改口来自澳大利亚或大连。 记者在某大型餐饮搜索网站搜索“神户牛肉”,发现有澳门街和中森名菜显示有这个菜式。记者问服务员是否真是神户牛排时,服务员解释说,“炭烧牛排”只是日式做法,牛排是国产的。至于为何广告写“炭烧神户牛肉”,服务员就说那只是广告。[3] 禁止进口 如果你在北京吃到了一片“神户牛肉”,那么这牛肉不是假冒的便是走私而来。这种顶级牛肉尽管口味鲜美,但却因为来自疯牛病疫区而被我国禁止入境。据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报,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局在旅检现场截获了21.5公斤日本神户牛肉,依法予以销毁。[4] 记者登录国家质检总局网站,证实2001年日本暴发疯牛病疫情后,我国已明令禁止从日本进口牛肉以及相关制品。在国家质检总局刚刚更新的《禁止从动物疫病流行国家/地区输入的动物及其产品一览表》中,日本的牛及相关产品仍在禁止进口之列。 2010年,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就曾公开表示,北京市场并没有真正的“神户牛肉”。市场上、餐饮企业、酒店热卖的所谓的“神户牛肉”不是假冒,就是非法走私或者虚假宣传。 监管部门表示,如果是走私进来的牛肉,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存在感染疫病、含有激素等多种可能,消费者若食用此类产品,没法得到食品安全上的保障。而假冒牛肉则多数是由新疆、内蒙古等地的黄牛肉和黑牛肉冒充的。 饲养方法 据悉,日本还从未向国外出口过神户牛肉。神户牛肉由于条件苛刻,评选严格,最后能得到菊花形“神户肉”蓝色印的少之又少,通常,顶级神户牛肉能卖到人民币1000元以上一公斤。而国内传言的,神户牛喝啤酒、有按摩是不符事实的,据说神户牛养殖上尽管严格,需要配以特种饲料,但更重要的是血统和品种。 神户牛肉产量极低,在日本牛肉市场上仅占不到1%,在日本也供应不足,因此也不对外出口。在中国销售火爆的神户牛肉,无疑,都是假的。
182
haagen dazes
百度百科太傻逼
183
章鱼烧
起源于日本大阪,原名“章鱼烧”,其历史要追溯到大正年代。创始人是日本著名美食家——远藤留吉先生,素有皮酥肉嫩、味美价廉之特点,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国粹小吃。章鱼小丸子早随后在东南亚各地区流行起来,成为各地区的新兴食品之一。章鱼小丸子的成份主要是章鱼,章鱼烧粉,柴鱼片,海苔,沙拉酱,章鱼烧酱等。. 章鱼小丸子主要生产制作设备是烤炉,三板或两平板上挖了84或56个圆球洞洞,烤热放油,品牌章鱼粉浆通过精美漏斗漏到小洞洞里,100秒就好,然后加入切好的蔬菜、脱水春虾、章鱼,翻身再加入章鱼粉浆,一会儿时间,就成圆球状,大小犹如乒乓球,直径3.8cm,金黄娇嫩的,一盒3-5个,3-5块钱,上面撒上沙拉酱和一点点鲜美的海苔及柴鱼片,还有根据自己的喜爱佐上章鱼烧酱、芥未酱等。 英文名Small octopus balls 主要食材章鱼丸粉,海鲜酱,甜味酱,沙拉酱,芥末酱,辣椒 日 文たこやき 章鱼烧,又名章鱼小丸子,日文たこやき 在日本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民间一种流传很久的风味小吃,据说章鱼烧最早出于大阪的章鱼烧丸专营店会津屋的创始人远藤留吉之手。远藤留吉起初将肉、魔芋等加入调开的小麦粉面糊里煎烧后放在食摊上卖。后来,1935年时,远藤留吉开始使用章鱼作为原材料,并在面糊里调入味道,煎烧出的章鱼烧丸大受人们的欢迎。因每颗章鱼丸里都有鲜章鱼肉,其味鲜而香,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广受消费者的青睐,故得其名为章鱼小丸子,又名为章鱼烧,很快,章鱼烧从大阪被推广到日本全国。 2种类 原味章鱼烧 完全不沾酱料,或是只沾酱油。也有加上橘酱和粗盐作速食之用。 酱汁章鱼烧 在章鱼烧表面涂上酱料,成为主流。 酱油章鱼烧 在章鱼烧表面涂上酱油,以名古屋一带为多。 目前最火爆的在内地是肉松章鱼烧 香甜味加秘制番茄沙司 特别适合小女孩的口味 3关联食品 明石烧(玉子烧) 蛋占的比例较高。自兵库县南部至大阪市一带较多见。在明石市则不称明石烧而称“玉子烧”。 乌贼烧 这是在大阪最受欢迎的关西起源的粉类食品。在面粉中加入乌贼后烧熟后,涂上咸甜的酱汁进食。 章鱼丸粉、海鲜酱、甜味酱、沙拉酱、芥末酱、辣椒酱、柴鱼片、脱水春虾、脱水章鱼、脱水海苔、时令蔬菜等 8章鱼烧做法 编辑 第一步:马铃薯捎皮,切薄片放蒸锅里蒸熟。 第二步:鸡蛋打散,面粉和面包糠各自放较大的盘备用。 第三步:小章鱼洗净,放进滚开的热水中川烫片刻捞起。 第四步:把小章鱼切成幼小粒状。 第五步:把蒸熟的马铃薯用叉子压成泥。 第六步:放进章鱼粒,幼盐和黑胡椒粉。 第七步:把它们拌匀好成薯泥备用。 第八步:戴一次性手套抹一点油,用小汤匙拿一汤匙薯泥放掌心搓圆。 第九步:把薯泥先裹上一层底筋面粉。 第十步:再沾上一层鸡蛋液。 第十一步:放进面包糠中裹满面包糠。 第十二步: 6,7成热的油,炸至金黄色即可。 第十三步:美味的【可乐版章鱼烧】 第十四步:装饰下,先挤上少许沙拉酱。 第十五步:再倒少许照烧酱,柴鱼片,青海苔。 第十六步:照烧酱做法:将1杯半的水烧开,加入酱油半汤匙,蚝油1大匙,糖1汤匙半,麻油1小匙拌匀后再加入盐少许,黑胡椒粉少许,最后倒入调拌好的1汤匙太白粉 1汤匙清水勾芡就是【照烧酱】。 最后:开始享受亲手做的章鱼烧吧!!![1] 9注意事项 其实,章鱼烧的好坏,关键在于它制作所使用的原料是否新鲜,如果材料不新鲜,那即使调味在好也不能把它的味道体现出来,还有,在吃的时候,别以为外皮不热了就一口放进嘴里,那一定会被烫到的,要慢慢的吃,品尝它特有的新鲜美味,而且如果你把它带回家,在用微波炉加热后,会变的很粘,口感和味道就差远了,还是即买即食比较好。 章鱼烧粉选购注意事项: 章鱼烧粉是制作章鱼小丸子的主要原料之一。章鱼粉的好坏关系到小丸子的味道好坏,也影响到经营者的生意。对于章鱼烧粉,很多刚开始经营这一行的人会觉得很盲然,不知什么样的章鱼烧粉才是好的。很多经营者受某些加盟商的迷惑,购买了不正确的粉,制作出来的小丸子味道很差。就开始四处寻找原味章鱼烧粉,认为原味章鱼烧粉就是章鱼磨出来的粉。其实,章鱼烧粉只是制作章鱼烧的粉。如果做出的章鱼烧味道不理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找找原因。 一、错误:章鱼烧粉越白越好 好的章鱼烧粉里含有类胡萝卜素等植物营养成份,颜色为白色略偏黄色。某些不法商贩甚至使用过期变质原料并添加大量增白剂加工章鱼烧粉。长期食用增白后的章鱼烧粉对人体的肝、肾及肠胃等都有影响。 二、错误:章鱼烧粉越香越好 某些章鱼烧粉生产企业,为了使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在章鱼烧粉中添加了过量的香精,开袋后香气扑鼻。 添加过量香精后的章鱼烧粉,初次品尝时会觉得很香甜,但品尝多个之后就会开始厌恶这种感觉。因而,很多店铺开业时生意很好,但老顾客却很少很少。 三、错误:章鱼烧越金黄越好 因而很多经营者认为章鱼烧越金黄越好。部份章鱼烧粉里添加了大量的色素成份。一下锅即变得金黄可人,但表面很快就硬化。为了是章鱼烧膨松,又添加了过量的食用碳氨,顾客在品尝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有一些氨气的味道。正常的章鱼烧表面应是自然的油炸(煎)类食品常见的焦红间金黄色。口感自然酥脆鲜嫩,无不良异味。 结合上面三点,如果你购买到的章鱼烧粉雪白细腻、奶香扑鼻,一下锅就变金黄,表皮发软或发硬,过度膨胀,需要慎重对待。 10其他做法 编辑 食材 主料 鸡蛋1个 章鱼烧粉200g 鱿鱼1条 辅料 大头菜适量 洋葱少量 章鱼烧酱适量 沙拉酱适量 番茄酱适量 海苔碎适量 油少量 木鱼花适量 清水300g 步骤 1.将鱿鱼去黑皮洗净,从中间剥开。 2.将鱿鱼切成小丁。 3.将水烧开后把鱿鱼丁下入水中焯二分钟 4.将鱿鱼捞出控净水份。 5.将章鱼烧粉,清水,鸡蛋放在容器中搅匀。 6.将章鱼煎锅放在火上烧热。 7.在煎锅里刷上适量的植物油。 8.关火把章鱼烧粉倒入煎锅里七成满即可。加入章鱼和大头菜洋葱。 9.再倒上一层章鱼烧粉开小火煎小丸子。 10.待下面的章鱼丸定形后将洞外面的材料放油内填充后翻面。 11.等小丸子完全成形后用签子不断翻动小丸子受热均匀煎熟透。 12.将煎好的丸子装在盘中。 13.按口味挤上沙拉酱,番茄酱,章鱼烧酱。 14.撒上木鱼花和海苔碎即可食用。 小贴士 煎的时候要小火煎,防止煎糊。[2] 11泰米时空米诺 编辑 简介 游戏角色;章鱼烧是泰米时空米诺,系别:火系。 分布:幻浪屿时空【星火原】捕捉时间:10月21日~10月27日每天14:00至17:00 捕捉方法:与场景中的米诺战斗,即有机会遇到章鱼烧的初级形态——章鱼小丸子。 章鱼烧进化形态 章鱼烧一共有3种进化形态。 第一进化形态:章鱼小丸子 第二进化形态:章鱼丸 第三进化形态:章鱼烧 章鱼烧种族值 种族值 名称 等级 体力 攻击 防御 特攻 特防
184
神宗 顼
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宋英宗长子,是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至1085年在位。初封光国公,后进封淮阳郡王、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宋神宗,时年20岁。1085年驾崩,传位宋哲宗。 赵顼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立即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 “熙宁变法”)。先后推出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重大改革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之广前所未有。 虽然改革变法历时16年,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 别 名赵仲针 国 籍北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 出生日期1048年5月25日 逝世日期1085年4月1日 主要成就推行新政、主持改制 主要成就收复河湟 庙 号神宗 陵 墓永裕陵 年 号熙宁、元丰 重要事件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 继 任赵煦 母 亲高太后 庆历八年四月十日(1048年5月25日)生于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原名赵仲针,宋英宗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 嘉佑八年(1063年)受封光国公;后又加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 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 治平三年(1066年)立为皇太子,当太子时就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颇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次年即皇帝位,是为宋神宗。 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至治平二年(1065年)亏空已达1570多万。[3]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神宗没有气馁,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奋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赵顼在即位之前已闻知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和才能,并“由是想见其人”,因此即位不数月,就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寄以治国安邦的厚望。神宗对王安石的器重,引起了在朝老臣的不满。 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本该辅佐新帝,有所作为,然而见神宗提拔新人,却坚辞相位,出判相州。神宗问:“卿去谁可属国者?王安石何如?” 韩琦说:“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表明了他反对王安石执政的态度。元老重臣富弼在罢相位时,也不同意任用王安石,而推荐了文彦博。对此,神宗或以不答相对,或以默然置之,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侍读孙固等也都以王安石“护前自用”、“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理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面对种种阻挠,神宗不以为然,力排众议,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从而揭开了变法图治、富国强兵的序幕。 推行新法 为了及时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神宗还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持。在这个机构中,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 进一步起用了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这些人都有一定的实际才干,对于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 熙宁二年(1069年),新法逐渐出台、实施,但是马上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 “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 在朝议纷纷面前,神宗虽曾一度犹豫,但终不为所动。至于学术、道德上的争论,神宗则认为“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实,亦无补于事”。他讲求道德与功名并重,对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空言道德,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甚为反感。 在王安石的解释下,他能理解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主张,并继续支持新政。在王安石与守旧势力的斗争中,神宗支持王安石,先后罢退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以请罢新法出颍州”;“御史刘述、刘琦、钱镠、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杨宗愈皆不得言,相继去”;“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欧阳修乞致仕,“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出彦博守魏”。相反,熙宁三年(1070年)神宗进一步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居相位,有了更大的权力,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均税等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了高潮。 首次失败 神宗在即位之初,他对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主张极为欣赏,并在变法的前一阶段,即熙宁七年(1074年)以前,对新法的推行给予大力支持。如果没有神宗的支持与配合,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变法是不可能的。 宋神宗的政治抱负和锐意改革的正确决策,保证了变法的成功,这对于改善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增强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新政维艰,元丰改制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特别是随着变法的逐步深入,触及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越严重,守旧势力的进攻就越猛烈。 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他希望在平衡各派势力的情况下,勉力维持新政。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这一次围攻得到了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和神宗向后的支持。 以太皇太后曹后为首的外戚参与反对变法,不能不对神宗产生巨大影响,这是因为英宗、神宗一系实非仁宗嫡嗣,只是由于仁宗无子,才把英宗选为皇储最后继承皇位,所以仁宗的曹后和神宗之母高后对神宗有较大的威慑力量。神宗由是开始动摇。当王安石对所谓的“天变”据理反驳时,神宗不再听从王安石“天变不足惧”的解释了,相反他认为“天变”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四月,神宗终于在曹后、高后再次流涕,向神宗哭诉“安石乱天下”的情况下,罢王安石相,改知江宁府,使变法遭受挫折。 二次改革 熙宁六年(1073年)文彦博罢枢密使,便诏与其子孙推恩,特表恩宠。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但随着守旧派势力的增强,变法派内部意见的分歧,神宗对王安石专用信任的程度大大降低,“王安石再相,上意颇厌之,事多不从”,变法不能推进。熙宁九年(1076年),天上出现彗星,守旧派又以“天变”对变法提出非议,神宗更加动摇。他对王安石说:“闻民间殊苦新法”。十月,王安石不得不复求罢相,出判江宁府。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神宗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神宗的政治目标是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但他一怕得罪两宫太后,二怕出乱子。当“人情咨怨”、朝议汹汹,变法碰到较大阻力时,他就退却了。他要调整政策,相对平衡地对待要求变法的新党和主张守旧的旧党两股势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自己留有余地;一方面则仍然体现了自宋太祖起就有的“异论相搅”的传统家法。 其实,在神宗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注意抚慰旧党中罢退的元老重臣,以示恩眷。韩琦罢退河北,上疏反对青苗法,神宗虽然最终没有接受,但一开始仍夸奖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元丰三年(1080年)文彦博朝觐,神宗“赐宴琼林苑,两遣中谒者遗诗祖道,当世荣之”。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神宗任用貌似“中立无与”,实际上则为守旧势力的吴充为相。又先后重新起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因病去世 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神宗病重,三月立子赵佣为太子,嘱咐由高太后协同处理国事。[4] 三月初五日,宋神宗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7岁,殡于殿西阶,庙号神宗,群臣上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葬于永裕陵。 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加谥为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崇宁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谥为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谥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5]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主持改制 耕织图 在政治上神宗还是勉力维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守旧势力以为时事将有大变。神宗却明确下诏说明新法“间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当。士大夫其务奉承之,以称朕意。无或狃于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罚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终神宗朝,除方田法罢废及部分新法条文被稍作调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贯彻执行。神宗对在外地任职的王安石也多有关照,如熙宁十年(1077年)以王安石为集禧观使;元丰元年(1078年)以王安石为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集禧观使;元丰三年改制,则以王安石为特进,改封荆国公。 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进。他绕开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财问题,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顿冗官和强化军兵保甲问题上。冗官冗费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为了加强皇权,广授官职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监之权,授官制度复杂,有官、职、差遣之分,造成机构重叠,闲官冗费等弊端。元丰三年八月,神宗正式启动官制改革,他首先从积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诏令撤销只领空名的官职,原作为虚职的省、部、寺、监各官皆实际任事。并采用旧文散官的名称编成官阶,作为官员俸禄及升降的品阶标准。元丰五年(1082年),以《唐六典》为蓝本,颁行三省、枢密、六部新官制。元丰年间中央官制的改革,虽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现了神宗维持新政,继续改革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初以来混乱的官僚体制,奠定了北宋后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构架。 历任宰相 韩琦 曾公亮 富弼 陈旭(陈升之) 韩绛 王安石 吴充 王圭 蔡确 韩缜 吕惠卿[5] 军事 和战西夏 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图一举歼灭羌夏。王韶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厥后兵不敢用于北,而稍试于西,灵武之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1]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羌,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抱憾而殁,得年37岁。其子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6] 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形成对西夏的包围,史称“熙河之役”。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进攻西夏,围灵州城(今宁夏灵武县)十八日不能下,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冻馁死伤,先后溃退,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神宗又听给事中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谋攻占西夏横山地区,进逼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城陷,徐禧等战死。宋军两次战败,损失军兵、民夫及助战的羌兵数十万人。神宗闻永乐城陷,“早朝,对辅臣恸哭”。至此,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白银7万两、绢15万匹的计划彻底破产。 年号 神宗于治平四年正月八日(1067年1月25日)至元丰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在位,当政共计18年。 熙宁:熙宁元年正月一日(1068年2月6日)至熙宁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 元丰:熙宁十年十二月六日(1077年12月23日)至元丰八年三月五日(1085年4月1日) 其年号,共使用17年。 3人物评价 编辑 《宋史》:“帝天性孝友,其入事两宫,必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尝与岐、嘉二王读书东宫,侍讲王陶讲谕经史,辄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称贤。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厉精图治,将大有为。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未有所当,遂以偏见曲学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宋史》:赵顼自幼“好学请问,至日晏忘食”。 王夫之:“宋政之乱,自神宗始”[7] 。《宋论》 据临汉隐居诗话载:神宗皇帝以天纵圣智,旁工文章。其於诗,虽穆王《黄竹》、汉武《秋风》之词,皆莫可拟其彷佛也。秦国大长公主薨,帝赐挽诗三首曰:”海阔三山路,香轮定不归。帐深空翡翠,佩冷失珠玑。明月留歌扇,残霓散舞衣。”霓“一作”霞“。都门送车返,宿草自春菲。“”晓发西城道,”西城“一作”城西“。灵车望更遥。春风空鲁馆,明月断秦箫。尘入罗帏暗,”帏“一作”衣“。香随玉篆消。芳魂飞北渚,那复一为招。“一作”可为招“。”庆自天源发,恩从国爱申。歌钟虽在馆,桃李不成春。水折空环沁,”环“一作”还“。楼高已隔秦。区区会稽市,无复献珠人。“噫,岂特帝王,盖古今词人无此作也。 赵顼 赵顼(2张) 4家庭成员 编辑 皇后 向皇后:即钦圣宪肃皇后向氏 朱皇后:即钦成皇后朱氏 陈皇后:即钦慈皇后陈氏 妃嫔 宋贵妃 林贤妃 武贤妃 儿女 长子——赵佾,早殇,封成王 ,母宋夫人。 次子——赵仅,早殇,封惠王,母邢贤妃 。 三子——赵俊,早殇,封唐哀献王,母宋婕妤 。 四子——赵伸,早殇,封褒王,母向夫人 。 五子——赵僩,早殇,封冀王,母邢贤妃。 六子——赵煦,宋哲宗,母钦成皇后朱氏 。 七子——赵价,早殇,封豫悼惠王,母邢婉仪 。 八子——赵倜,早殇,封徐冲惠王 ,母邢贤妃。 九子——赵佖,吴荣穆王,母惠穆贤妃武氏。 十子——赵伟,早殇,封仪王,母郭夫人。 十一子——赵佶,宋徽宗,母钦慈皇后陈氏 。 十二子——赵俣,封燕王,母贤妃林氏 。 十三子——赵似,封楚荣宪王,母钦成皇后朱氏 。 十四子——赵偲,封越王,母贤妃林氏。 长女——周国长公主,元丰元年(1078)二月壬戌薨,母向皇后 封延禧公主,追赠燕国公主。元符末,改封周国公主 次女——楚国公主,初封宝庆公主,熙宁五年(1072)秋七月甲申薨,才三岁,母张婕妤 三女——唐国长公主封淑寿公主,历封温国公主、曹国公主、冀国公主、雍国公主、越国公主和燕国公主 追封唐国长公主 四女——潭国贤孝长公主母宋贵妃下嫁王遇。始封康国公主。历韩国公主、鲁国公主、陈国公主、郓国公主。大观二年逝世,追加封谥。 五女——郓国公主,元丰八年(1085)二月薨,年才七岁,母钦成皇后朱氏。 六女——潞国公主,元丰七年(1084)夏四月薨,年才五岁,母钦成皇后朱氏。 七女——邢国公主,元丰七年(1084)春正月薨,生才五岁,母林婕妤也,母林贤妃 八女——邠国公主,元丰八年(1085)冬十月薨,年才四岁,母钦成皇后朱氏[8] 。 九女——衮国公主,早薨。 十女——徐国长公主,母钦成皇后朱氏, 下嫁郑王潘美之曾孙潘意。始封庆国公主,进益国公主、冀国公主、蜀国公主、徐国公主。政和三年,改称柔惠帝姬。五年薨,年三十一,追封贤静长帝姬。[5] 5轶事典故 编辑 乌台诗案 宋神宗赵顼少有变革之志。然而,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异议不断,这不免让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大臣,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而著名的大学者苏轼刚好赶上了风口浪尖。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甚至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宋英宗十分仰慕。继位后,宋英宗本想按照唐朝的惯例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职务。但”由于韩琦的一再阻挠,宋英宗只好任命苏轼在史馆试用。在宋神宗时,苏轼才受重用,但不久就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黜出京。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到了湖州后,苏轼作《湖州谢上表》来发牢骚的意味,以此来表示对新法的不满。结果惹怒了一些尚在当政的新进们。他们预谋致其于死地。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弹劾苏轼“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还专门举出了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为了罗织更大的罪名,这些人更是处心积虑地从苏轼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 尽管想要苏轼死的人很多,宋神宗也对苏轼非常恼火,但他还是不愿意下杀手,只同意逮捕苏轼,而且特意要求在进京途中,不得将苏轼关入监狱过夜。 同年七月,御史台派遣皇甫遵前去逮捕苏轼。到京城后,苏轼被正式逮捕下狱,交御史台审讯。与苏轼关系密切的亲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文同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受到牵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辙看到哥哥的两首绝命诗,立即痛哭流涕地给宋神宗上书,要求以自己的官爵为其兄赎罪。宋神宗此时也犹豫不决,宋太祖曾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而朝廷中也有多人爱惜苏轼才华,为苏轼求情。宋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9] 君臣情笃 宋神宗曾经说过:“自古之君臣,如朕与安石相知绝少。”的确,自古不缺圣主贤臣,共襄大业,同享富贵;但是,主君与臣下能够真正交心相待,坦诚到推心置腹的,历史上却是少之又少。邓刚在《心灵的钙化》一文中曾经说过,心心相印是一种风险投资,更何况,这分明在是九重深宫的庙堂之上,一步疏漏,刀光剑影便已铸成危局。然而,这位年轻有为的君主,却以一个大宋王朝做赌注,只因为对一个相知相惜的灵魂的慎重的信任。这个社稷,朕交予你了。不变法,大宋要亡;变法,许是还有一线生机。安石,朕信任你。 王安石并没有辜负神宗的期望。他为这次变法,赔上了太多太多,本来可以只作江南一诗人,著书立说,清闲终老;许是宿命的安排,我在人海之中遇见了贵为君上的你,于是,满腹韬略,燃尽了我的残躯。但,大宋的气数暮矣,积重难返了,又怎能彻底扭转。 千里归来一寸心,两个人是君臣,却更像是英雄惜英雄,知己怜知己。我走了,不复陪君,自当珍重。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宋朝君主 参考资料 1. 宋神宗 .维基百科 [引用日期2013-11-27] . 2. 重读宋神宗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11-27] . 3. 《宋史·食货志》 4. 宋神宗 .中国历代帝王 [引用日期2014-10-21] . 5. 北宋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 .历史春秋网 [引用日期2013-10-3] . 6. 北宋皇帝宋神宗赵顼出生 .历史上的今天 .2014-05-25 [引用日期2014-05-25] . 7. 王夫之 .宋论 :中华书局 ,2013-04-01 . 8. 续资治通鉴长编 .国学导航 .2009-10-8 [引用日期2013-10-8] . 9. 苏轼这一句牢骚引发的—乌台诗案 .爱历史 [引用日期2013-10-3] . 词条标签: 人物 , 中国历史人物 , 历史人物
185
神宗 翊钧
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崩,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1]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朱翊钧 别 名万历帝、明神宗 国 籍中国明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裕王府 出生日期1563年8月27日(嘉靖四十二年) 逝世日期1620年7月21日(万历四十八年) 职 业皇帝 主要成就开创万历中兴 万历援朝战争 平哱拜之乱 主要成就平定播州之乱 征收矿税银展开 庙 号神宗 年 号万历 谥 号显皇帝 陵 寝定陵 继位人朱常洛(明光宗) 前 任朱载垕(明穆宗) 母 亲孝定李太后 嫡 母孝安皇后 配 偶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主要事件万历怠政、萨尔浒之战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期经历 ▪ 登基为帝 ▪ 内阁争纷 ▪ 太岳辅政 ▪ 万历三大征 ▪ 万历怠政 ▪ 执政晚期 ▪ 与世长辞 2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3人物评价 ▪ 总评 ▪ 史书评价 4家族成员 ▪ 家世 ▪ 后妃 ▪ 子女 5陵寝情况 6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朱载垕的第三子。朱翊钧的诞生给裕王府带来欢乐,王府张灯结彩,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然而,这种喜庆的气氛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现象。原来朱翊钧的祖父嘉靖皇帝,对于这个皇孙的出世并不高兴,而是产生一种愤恨的心理。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直到5岁时,这个皇孙才有了朱翊钧这个名字。[2] 登基为帝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宫中传出隆庆帝病危的消息。二十五日,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召入宫中。[3] 高拱等人进入寝宫东偏室,见隆庆帝坐在御榻上,榻边帘后坐着皇后陈氏、皇贵妃李氏,10岁的太子朱翊钧就立在御榻的右边。隆庆帝抓住高拱的手,临危托孤,“以全国使先生劳累”。司礼监太监冯保宣读给太子朱翊钧的遗诏: “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三位大学士受托之后,掩泪而出。[4] 第二天,隆庆帝即崩于乾清宫。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钧正式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内阁争纷 按照隆庆帝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 明神宗少年朝服像 宫中,朱翊钧自然依靠冯保。但是,冯保与高拱的关系非常恶劣。此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职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荐了陈洪、孟冲,就是不愿让冯保做掌印太监。 冯保此人知书达礼,又喜爱琴棋书画,很有涵养,所以很受隆庆帝的喜爱。冯保利用皇权更迭之间的权力真空,轻松地通过一道遗诏,就驱走了孟冲,自己做了掌印太监。但是,就高拱来说,对冯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给事中程文、吏科都给事中雒遵、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都开始弹劾冯保。由此,一场政治斗争势必不免,斗争中,冲突双方是冯保和高拱,而张居正表面上是帮助高拱的。但实际上,张居正与冯保关系非常密切,早就预谋赶走高拱。[5]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冯保就利用高拱曾经说过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一语把自视甚高、性格粗直的高拱赶离京城。高拱一走,高仪也惊得呕血三日而亡,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张居正一人。 太岳辅政 万历朝的前10年,朱翊钧的生活基本上是受三个人的规范,一个是自己的母亲慈圣李太后,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个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冯保在宫中,被皇帝称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对于冯保非常畏惧。每次小皇帝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冯保的职责不但是对皇帝实行 一般的教育,有时还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与张居正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一些。实际上,正因为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新政才能顺利地推行。 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无微不至,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4] 万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万历十年六月(1582年),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6] 万历三大征 朱翊钧亲政后,曾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巩固了汉家疆土。[7] 万历怠政 朱翊钧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过世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8] (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9] )。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十七年(1589年),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6] 万历十年(1582年)的三月,朱翊钧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在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开骗门”的批评,这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类似。[9] 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1]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朱翊钧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顺父母、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约开支、听取意见、亲人和贤人,都不能够像当初一样。”[10] 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等四位国家重臣虽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那些致力于废除掉,皇上深居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一个接见大臣,天下将要沦陷的忧虑。”[11] 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12] 执政晚期 酒色的过度,使朱翊钧的身体极为虚弱 万历帝 ,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因此,朱翊钧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 朱翊钧荒怠的情形,还真有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 时朱翊钧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朱翊钧的荒怠造成的。[13] 与世长辞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传位皇太子朱常洛。朱翊钧是明代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持续将近48年之久。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朱翊钧的儿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后即去世,万历一朝应当足足是48年,即从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即位,九月驾崩。大臣们当时建议以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以纪念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万历纪元未满48年。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万历中兴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尚处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朱翊钧亲政后,励精图治,每天治理朝政十余个小时。他废黜考成法等张居正改革中弊政,安抚流民,减少徭税,大大减缓社会矛盾。万历十三年(1585年)时,北京干旱,朱翊钧亲自步行至天坛祈雨。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 清算张居正 从万历九年(1581年)到万历十年(1582年)间,张居正一直没有请假,坚持办公。次年二月,张居正旧病复发,虽然屡经名医医治,但是张居正自己也知道,自己“精力已竭”,“不过行尸走肉而已”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为之辍朝一天,给予张居正崇高的待遇:谥文忠,赠上柱国衔,荫一子为尚宝司丞,赏丧银500两。[1] 明神宗 然而,两年之后的万历十二年(1584年)八月,朱翊钧在都察院参劾张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管制言官,蒙蔽我聪明。专权乱政……,欺骗主上忘恩负义,谋划国家不忠。本会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且免去全部法追论。” 这时候的张居正一家,已经被抄家。张府人口,一些老弱妇孺因为来不及退出被封闭于张府,饿死十余口,张居正80岁的老母还是在首辅大学士申时行的请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顷田地。张居正恐怕生前绝对不能想到,他死后竟然会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无情的惩处。朱翊钧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是他长久处于张居正约束下的发泄,同样也是自己开始亲政的基础,推倒张居正,也就树立了皇帝自己的权威。[14] 军事 平定哱拜 万历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宁夏银川反叛(哱拜是蒙古鞑靼部人,降明以后做副总兵。他的儿子叫哱承恩,承袭父爵,做了指挥使),朱翊钧果断决定平叛。派去平叛的军队攻打了几次都没有取胜,万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为总兵,率军平叛。李如松派人决黄河水灌城,城外积满了水,城被冲开一个口子;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平息了哱拜之乱。[15] 援朝抗倭 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 援朝抗倭战争 ),朝鲜遭到日本侵略,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仅靠近明朝边境义州一带尚存。[16] 朝鲜危急,请求明朝援助,“请求援助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朱翊钧鉴于唇亡则齿寒,决定派兵到朝鲜,援朝抗倭。这场战争时断时续,前后进行了七年多。最后,日本因丰臣秀吉去世,将侵朝日军撤出朝鲜,明军战胜而归。[17] 勘定播州 万历十七年(1589年),播州(播州就是今贵州遵义地区)宣慰司使杨应龙发动叛乱,[18] 朱翊钧派兵平叛。这场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最后的结局是明军八路进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杨应龙之乱。[19] 用兵女真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凑“七大恨”,以掀起叛乱,并僭称国号为后金。女真兵克抚顺,朝野震惊。[20]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辽东经略杨镐四路进攻后金,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死四万余人,开原和铁岭沦陷,首都燕京震动。朱翊钧用熊廷弼守辽东,屯兵筑城,才稍稍将东北局势扭转。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明朝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其经济力量强于英国。而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已经出现,并且拥有了比较强大的力量,为不久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基础。当一种社会制度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就会促进社会发展,相反地,就会阻碍社会发展。[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就是因为封建制度已经阻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而当时明朝的经济强于英国,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封建制度更加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之所以中国没有爆发革命,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第二,国家暴力机器过于强大。所以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是处在被抑制的状态中。而正是由于万历皇帝的罢朝导致了政府的监管力度减弱,使处于被抑制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的春天,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1] 征收矿税银 自张居正死后,万历开始通过向各地征收矿税银的方式,增加内库的内帑。在此以前,内库主要收入为金花银,即依靠南直隶地区的田赋。不过内库所有收支最终仍由户部负责,并对皇帝的使用进行严格的干预和管理。矿税银除补贴内帑用于宫廷膳食以外,更多则用于国家开支,尤其是边镇用钱。如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肃巡抚田乐上疏,因河西地区边疆用兵需数十万钱粮,请拨内帑,朱翊钧批复同意。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户部因京师库银减少,边饷告急,请神宗拨内帑,朱翊钧虽然责怪户部未提前做好库银储备,并且不要因为有内帑而有恃无恐,但仍迅速拨发内府库银救急。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户部更是因北部边疆兵饷告急,请拨内帑百万两,朱翊钧最顾及边情,所以同意照数拨用。[22] 另外,含矿税银的内帑也用于国家救灾,如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饥荒,拨内帑三万三千两用于赈灾。[23] 而清人则多不了解详情,多以明代言官的言论评论该事,并拔高为明代一大恶政,甚至就此写入《明史》。[24] 后人则更多将此附会,并假想更多的财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矿监税使向皇室内库共进奉白银五百六十余万两,黄金一万二千万余两,平均每年进奉白银五十余万两,黄金一千多两。”。[25] 文化 文化 万历年间不单单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同样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因为没有了政府的监管,所以百姓的言论自由也空前高涨,只要是大众喜欢的、有市场前景的就可以出版,根本就不需要有关部门的审核,各种文化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拔出地面,可谓是“百家争鸣”。 思想 在思想方面出现了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他对男尊女卑、社会腐败、假道学等都大加批判,可见当时古人的思想的深度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审视程度不逊当今。 科技著作 李时珍的著名著作《本草纲目》也是出版于万历年间,由于它的科学性,系统性,科学性流传至今,为现代医学所认可采用,可见当时中医药学原理、实践之发达程度了。 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详细叙述了当时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以及宋应星自己的组织生产经验和科学见解,此书传到日本后,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 戏曲 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6年)创作了著名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观和强烈的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汤显祖被称为当“东方的莎士比亚”。[21] 3人物评价 编辑 总评 万历前十年(1573-1583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神宗处理政事,更张祖制,社会经济发展较好。20岁时,张居正逝世,朱翊钧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主持“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后期罢朝近30年。在这一时期内,江南一带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全国和经济总量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但是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文官集团的党争使得政治日益腐败黑暗,东北的女真趁虚兴起,因而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26] 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明史》中记载朱翊钧在位期间长期不理朝政的事情。万历十五年(1588年),为了躲避群臣的骚扰,万历宣布实行“静摄”,从此不上朝。许多人认为朱翊钧长年“不朝”,是万历怠政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国事艰难的原因。事实上,不上朝和不理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就是在不上朝的时期取得的。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没有宦官干政,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日本入侵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朱翊钧都有反应,表示奏章还是有在看,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27] 《明史》对于朱翊钧的评论是:“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不过有专家学者提出争议。因为明亡的因素是:第一、党争,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间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南明灭亡才停止。第二、阉人专政,明朝先后出过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著名的专权太监。皇帝对他们的偏听偏信对朝廷风气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第三、万历十年(1583年)起,中国进入了小冰河时期,极大摧残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经济,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受到极大冲击,必然造成上层建筑的变化。第四、内忧外患,明王朝后期满洲与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对大明王朝的倒塌也起了极大的作用。所以仅仅将其归结于万历皇帝朱翊钧一人是不负责任的。[27] 4家族成员 编辑 家世 高祖父: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高祖母:(追尊)孝惠皇后邵氏 曾祖父:(追尊)睿宗献皇帝朱祐杬 曾祖母:(追尊)慈孝献皇后蒋氏 祖父: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祖母:(追尊)孝恪皇后杜氏 父亲:明穆宗朱载垕 生母:李贵妃,李彩凤,隆庆元年三月封贵妃,神宗即位,尊称慈圣皇太后。死后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居慈宁宫。既是(孝定圣皇后)。 后妃 皇后 孝端显皇后王氏(1564年—1620年):神宗原配,名王喜姐,万历六年册为皇后,以慈孝著称。四十八年病逝,谥'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合葬定陵年,祔庙。 孝靖皇后王氏(1565年-1611年):初为宫女,万历十年封恭妃,三十四年晋封贵妃、皇贵妃,三十九年九月去世,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明熹宗登极,追谥祖母”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 皇贵妃 郑皇贵妃(1565~1630年),即郑贵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万历十年(1582年)册选的“九嫔”之一,封淑嫔。是神宗最宠爱的妃子,崇祯三年七月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崇祯十七年秋七月戊子,明安宗追尊皇祖郑氏曰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李皇贵妃(?---1597年),即李敬妃:神宗后宫宠遇仅次于郑氏的妃子。万历二十二年册封敬妃,二十五年(1597年)三月十日生皇七子,同月二十一日因病而薨。明朝灭亡后她的孙子朱由榔登基为南明永历皇帝,追尊“孝敬恭顺荣庄瑞靖敬天光圣太皇太后”。 妃 刘昭妃(1557年-1642年),万历六年选美入宫的三人之一,册为昭妃,无子无宠。天启、崇祯时封宣懿太妃,居慈宁宫,掌太后玺印,年86岁去世,谥宣懿康昭。 累丝嵌宝石金凤簪 万历妃嫔墓出土 杨宜妃(?--1581年),万历六年选美入宫的三人之一,册为宜妃,无子女。八年十二月薨。 周端妃,万历十年(1582年)选美入宫的“九嫔”之一,封端嫔。万历二十二年十一月册封为端妃,1644年六月,张献忠攻占四川,杀了瑞王朱常浩全家和所有下属官吏。明朝灭亡后,周端妃回娘家居住,至顺治年间尚存,寿已八十余岁,卒年不详。 荣妃王氏(?-1591年),万历十年(1582年)选美入宫的“九嫔”之一,初封安嫔,万历十二年六月生皇三女静乐公主朱轩妫,晋封为荣妃。次年,静乐公主夭折。万历十九年正月,荣妃去世。年约20多岁,谥号端靖。 顺妃常氏(?-1594年),原是宫女,万历十一年封顺妃,十三年生皇二子邠哀王朱常溆,但朱常溆立即夭折,可能是死胎。万历二十二年去世,谥号温静。 顺妃李氏(?-1623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册封顺妃。生有皇幼子朱常溥和皇幼女天台公主朱轩媺(皆早夭,次序不详)。天启三年薨逝,谥号清惠。 德妃许氏(?--1602年),万历十四年册封为德妃,无出。万历三十年八月薨。谥号庄靖。 王僖妃(?--1589年),本为低级妃嫔,无出。万历十七年薨,追封僖妃。事见《国榷》。 嫔 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万历皇帝在皇极殿宣布册选以下九嫔:周氏为端嫔郑氏为淑嫔王氏为安嫔邵氏为敬嫔李氏为德嫔梁氏为和嫔李氏为荣嫔张氏为顺嫔魏氏为慎嫔。 九个嫔里面,周端嫔、郑淑嫔、王安嫔升格为妃(即周端妃、郑贵妃、王荣妃),剩下六人一生是嫔。以下七嫔合葬于一墓,即神宗七嫔墓。这七人生平正史无记载,其事迹见于考古发掘出土的墓志。 李德嫔(1567年-1628年)“九嫔”之一。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生有四位公主,但终其一生未得晋封。生于隆庆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子时,万历九年选入内庭,十年三月册封为德嫔,崇祯元年八月十八日寅时薨逝,二年六月二十日葬于金山之原。 魏慎嫔(1567年--1606年)“九嫔”之一。大名府魏县人,父锦衣卫正千户魏承志,母乔氏。生于隆庆元年十月初二,万历九年遴选入侍,十年三月册封为慎嫔,万历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薨,五月十七日葬于金山之原。 邵敬嫔(?--1606年)“九嫔”之一。直隶扬州府泰州人,父锦衣卫正千户邵名,母齐氏。万历九年秋当选,十年三月册封为敬嫔,万历三十四年三月十七日薨逝。五月十七日葬于金山之原。 张顺嫔(1567年--1588年)“九嫔”之一。河南开封府大康县人,父张榛授锦衣卫正千户,母王氏。生于隆庆元年九月二十五日酉时,万历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选入内庭,十年三月六日册封为顺嫔,薨于万历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辰时。皇帝辍朝一日,两宫太后及皇后以下皆致祭,万历十七年七月四日葬于金山之原。 梁和嫔(1562年--1643年)“九嫔”之一。河南归德府人,父锦衣卫正千户梁慎,母潘氏。生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十二日亥时,万历九年九月选入内庭,十年三月册封为和嫔,薨于崇祯十六年正月十七日寅时,七月十八日葬于金山之原。 李荣嫔(1568年--1626年)“九嫔”之一。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父李山授锦衣卫衣左所正千户,母吕氏。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十七日子时,薨于天启六年四月二十一日辰时,同年闰六月十二日葬于金山之原。 耿悼嫔(1568年-1589年)估计是宫女进封的。直隶保定府安肃县人,父耿大享,母王氏。生于隆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酉时。万历十一年五月十五日选为伟嫔,无出。十七年六月初四日未时薨逝,年二十有一,皇帝悯之,特赐号悼嫔,辍朝一日,两宫太后及皇后以下皆致祭,同年八月初九日葬于金山之原。 子女 子 长子朱常洛,明光宗,母孝靖皇后王氏 次子朱常溆,邠哀王,母郑皇贵妃(一说为常顺妃),死产。 三子朱常洵,福恭王,母郑皇贵妃 四子朱常治,沅怀王,母郑皇贵妃,早夭。 五子朱常浩,瑞王,母周端妃 六子朱常润,惠王,母李皇贵妃 七子朱常瀛,桂端王,母李皇贵妃 八子朱常溥,永思王,母李顺妃,早夭。 女 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神宗第一女,母孝端皇后王喜姐,万历九年十二月生。万历二十四年下嫁杨春元。四十四年,春元卒。久之,主薨。 次女云和公主朱轩姝,神宗第二女,母郑皇贵妃,生于万历十一年十一月乙巳,七岁病薨。 三女静乐公主朱轩妫,神宗第三女,母荣妃,两岁夭折。 四女云梦公主朱轩嫄,神宗第四女,母孝靖皇后王氏,明光宗同母妹,四岁病薨。 五女仙居公主朱轩姞,神宗第五女,母李德嫔,万历十二年薨,年不足半岁 六女灵丘公主朱轩姚,神宗第六女,母郑皇贵妃(一说为李德嫔),生于万历十六年八月甲午,万历十七年五月庚申薨。 七女寿宁公主朱轩媁,神宗第七女,母郑皇贵妃,二十七年下嫁冉兴让。主为神宗所爱,命五日一来朝,恩泽异他主。崇祯十六年薨,年六十。崇祯时,洛阳失守,毅宗命兴让同太监王裕民、给事中叶高标往慰福世子于河北。都城陷,兴让死于贼。 八女泰顺公主朱轩姬,神宗第八女,母李德嫔。早夭。 九女香山公主朱轩嬁,神宗第九女,母李德嫔,万历二十七年正月庚戌赐名轩,六月庚寅即薨,年不逾岁。 十女天台公主朱轩媺,神宗第十女,母李顺妃。早夭。 5陵寝情况 编辑 定陵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钧病逝,十月葬于定陵。 明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 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28] 6影视形象 编辑 2007年,孔笙执导电视剧《明宫谜案》,张晨光饰演朱翊钧。 2010年,熊召政执导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梅年佳饰演朱翊钧。 2010年,田少波执导电视剧《大明嫔妃》,赵家林饰演朱翊钧。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明朝君主 参考资料 1. 孙景峰 李金玉 .正说明朝三百年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5-6-1 :明神宗朱翊钧 . 2. 朱翊钧 .华夏网 [引用日期2014-08-2] . 3. 张廷玉·《明史·穆宗本纪》己酉,大渐,召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受顾命。 4. 许文继/陈时龙 .正说明朝十六帝 :中华书局 ,2005-01 :神宗朱翊钧 . 5. 席宏斌·《遗嘱政治和制度的建立》 6.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九,记万历三十四年大学士沈鲤等上言:“今吏部尚书缺已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刑、工二部仅以一侍郎兼理,大司马(指兵部尚书)既久在告,而左、右司马(指兵部左、右侍郎)亦未有代匮者,礼部止一侍郎李廷机,今亦在告,户部止有一尚书。盖总计部院堂上官共三十一员,见缺二十四员,其久注门籍者尚不在数内。此犹可为国乎?” 7. 万历三大征 .历史话题 [引用日期2014-10-31] . 8. 张廷玉·《明史·周弘禴传》十七年,帝始倦勤,章奏多留中不下。”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写《酒色财气四箴疏》:“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邹漪《启祯野乘》卷一《冯恭定传》中也说到明神宗荒于酒色:“因曲蘖而驩饮长夜,娱窈窕而晏眠终日。”《明史钞略》记载万历二十一年皇太后万寿时,神宗在暖阁召见王锡爵:……上曰:“朕知道了。”锡爵又奏:“今日见了皇上,不知再见何时?”上曰:“朕也要先生每常相见,不料朕体不时动火。”爵对:“动火原是小疾,望皇上清心寡欲,保养圣躬,以遂群臣愿见之望。 9.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万历怠政(4):沉湎酒色 宫藏“十俊” 10. 张廷玉·《明史·谢杰传》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历史人物
186
1998indonesia riot
收藏213345 黑色五月暴动 锁定 “黑色五月暴动”是指,从1998年5月13日至15日,印度尼西亚(主要是:棉兰、巨港、楠榜、雅加达、梭罗和泗水)暴徒发动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暴动,亦称为“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或“印尼五月骚乱”。1998年8月8日,旅美华人抗议迫害印尼华人暴行。 此次严重骚乱,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印尼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转遭受巨大损失。骚乱进而演化成为一场变革运动,迫使在台上呆了31年的苏哈托总统辞职,苏氏家族势力随之土崩瓦解。此后,印尼经历了长期动荡和沉沦,用十余年时间才逐步摆脱“绝望国家”状态,确立新的政治体制,重拾经济稳定发展,但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元气。 中文名黑色五月暴动 外文名May 1998 riots of Indonesia 类 别事件 时 间1998年5月13日至15日 目录 1导火索 2事件经过 3各方态度 ▪ 中国首次表态 ▪ 华侨抗议暴乱 ▪ 印尼公布调查 4文章记录 5事件动态 ▪ 骚乱又起 ▪ 反华短信 ▪ 虐佣事件 ▪ 呼唤正义 ▪ 总统选举 1导火索 “五月骚乱”的直接导火索是印尼受到发端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持续30年的繁荣毁于一旦,本币暴跌,燃油和粮食价格暴涨,民怨沸腾。披露的大量事实则表明,以苏哈托女婿、陆军战略后备部队司令普拉博沃中将为代表的苏氏家族和军方内部一些人,为转移民众视线、强行实施军管、延长家族统治而阴谋策划的枪杀学生、残害华人、挑动种族矛盾等卑劣行动,才是“五月骚乱”的幕后黑手。[1] 2事件经过 1998年5月12日,印尼大学生要求改革的示威运动达到白热化阶段 北京大学生抗议暴行[2] ,6名大学生遭枪杀。针对华裔族群的社会暴乱也就此拉开序幕。[3] 1998年5月13日~15日,印尼雅加达等地发生严重骚乱,数个城市成为“死亡之城”。数千暴徒焚烧办公大楼、商店、住宅、汽车,有组织地针对华裔进行烧、杀、奸、掠。[3] 导致1200多人在骚乱中丧生,5000多间华人商店和住宅惨遭烧毁,更令人发指的是,印尼暴徒还在光天化日之下,丧心病狂地强暴了数百名华人妇女。据妇女组织说,骚乱中约有170名华人妇女被强暴和轮奸,其中有20多名华人妇女因此而重伤死亡,包括一个9岁和一个11岁女童。另据估计被强奸的华人妇女总数多达300人。[4] 据印尼全国人权委员会和印尼人权志愿者组织的调查,从一开始,排华行动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愈来愈多证据显示,大部分针对华人的袭击,都由有组织的团体煽动。人权委员会委员哈比昂说,由于很多被袭击或强奸个案,都明显地有组织行动,而且受害者均指暴徒剪着军人的发形,有关救援人员怀疑,许多暴徒可能是军人。[4] 印尼一个妇女组织的主席奈达在接受路透电视节目采访时说:“在雅加达的某个地方,强奸案件是同时发生的,同一条街道上的妇女全都遭强奸或者被性骚扰。暴徒先是闯进房子里,如果他们发现有两三名妇女的话,他们会向年纪最轻的下手,然后再纵火烧房子,这是有组织的。就像采取一项集体行动一样,每个地方所发生的强奸案都是这样的。”奈达接着又说,暴徒闯进一户人家后开口便问:“你的妻子呢?”那个作为妻子的妇女逃到二楼,可是暴徒并没有放过她,她遭到3个男人的轮奸。当时警察和军队就近在咫尺,不过,他们却对呼救声置之不理。[4]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印尼的人渣还当着华人妇女的丈夫兄弟面施行兽行,一些受害者竟然是尚未成年的孩子。18岁的薇薇安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绝望的、求救无门的时刻,她悲痛欲绝地哭诉道:至少有5个男人当着我爸妈叔叔的面轮奸了我的妹妹,我当场晕倒。当我醒来后,我下身火烧般疼。4天以后,我爸终于鼓足勇气告诉我,在我晕倒以后,我妹妹因为反抗被暴徒乱刀捅死,叔叔也被杀死了。我被7个男人轮奸。[4] 印尼华人何罪,遭受如此兽行,每次印尼发生权力斗争的时候他们都成了牺牲品。很长时间印尼政府对此采取坐视不理的态度,似乎有意使华人成为民众宣泄愤怒的替罪羊。[4] 3各方态度 中国首次表态 1998年7月14日,中国大陆首次表态,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称:中方对于印尼华人在骚乱中的遭遇表示关注和同情,作为印尼的友好邻邦,中国政府希望印尼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尼各族人民在内的印尼各族人民能够安居乐业。[5] 1998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刊登外交部答记者问,还发表《唐家璇会见印尼外交部长》。此后,众多国内媒体纷纷跟进。[5] 华侨抗议暴乱 1998年8月8日上午,在华盛顿的印度尼西亚驻美使馆门前,3000多名美国华人、华侨举行示威集会,“立即停止排华暴行”、“严惩凶犯”、“我们要正义”愤怒的口号声此声彼伏,抗议印尼暴徒1998年5月在骚乱中对华人犯下的滔天罪行。[6-7] 10时30分,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声援印尼华人权”召集人王楚以沉痛的心情宣布,为印尼暴乱中的受害同胞默哀一分钟。霎时,印尼使馆周围一片沉寂,只有凄凉而悲愤的小号声,像是为死难同胞送行的安魂曲,在空中回响。[6-7] 中午12时,示威者的代表将一封由数百人签署的抗议信递交给印尼使馆的工作人员。抗议信在列举了1998年5月印尼暴乱分子对华人施暴的大量事实后说,历史正在进入21世纪,但印尼却发生了类似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屠杀的残暴行为。抗议信向印尼政府发出呼吁:严惩犯罪分子;彻底公正地调查所有犯罪活动;教育所有印尼人要与各个少数民族和谐平等相处。[6-7] 印尼公布调查 1998年5月~1998年7月, 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2张) 人权志愿组织报告指出,6个城市至少有168名华裔妇女遭到强奸,同时发现2244具被杀或被烧的尸体。[3] 依据印尼官方调查机构“联合实情调查团”的调查报告显示,当时印尼华人共有1250人死亡,24人受伤,85名妇女遭到强奸、轮奸和性骚扰。但这一数字受到了广泛质疑,依据一些人权组织的估计,遭到强奸的华裔妇女应在千人以上。[8] “五月暴乱”发生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尤其是《纽约时报》的连续报道对印尼构成强大压力。由印尼武装部队总司令等组成的“联合小组”提交报告认为,暴行包含一系列的破坏、抢劫、焚烧、性暴力、虐杀、绑架和恐怖威胁。骚乱是故意挑动的,军队也介入了骚乱等。但国际社会认为,该报告内容明显存在“淡化”和“遮掩”的痕迹。[3] 1998年6月4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根据印尼全国人权委员会发表的书面声明指出,暴乱造成1188人死亡,伤亡总数近万。这项数字超过印尼官方所公布的一倍。[5] 1998年11月3日,印尼政府公布了一个骚乱调查报告:报告证实五月骚乱确是一场经人策划的骚乱,以华人为主要袭击目标,但只承认发生了76起强奸华人妇女事件,且强调没有证据表明强奸是有组织的,声称强奸人数也被媒体夸大。印尼军方更是否认参与事件。[5] 1998年11月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社论《评印尼5月骚乱调查报告》。[5] 4文章记录 1998年,《探索与争鸣》12期刊登朱霞梅的《初探印尼“五月骚乱”》一文。[9] 1998年,《华人时刊》Z1期刊登该刊记者吴沛林的《印尼五月骚乱迫害华人备忘录》一文。[10] 1998年,《共产党人》10期刊登张柏楷的《五月骚乱中遭遇悲惨的印尼华人》一文。[11] 1999年,《东南亚研究》5期刊登张静芬的《从印尼五月骚乱看战后东南亚华人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一文。[12] 2000年,《长江文艺》03期刊登青志保的《忧伤的五月——给印尼五月骚乱中死去和活着的生命》一文。[13] 2004年,《东南亚研究》1期刊登邓仕超的《“五月骚乱”以后印尼华人的政治参与》一文。[14] 2008年11月20日,新华网刊登《印尼中国工人忆遭袭当晚:想到1998年的排华骚乱》一文。[15] 2013年5月15日,中国网刊登《印尼“五月骚乱”15周年 记取教训扼杀腐败文化》一文。[1] 5事件动态 骚乱又起 2000年5月13日,印尼首都雅加达华人聚居的中国城商业区发生了自瓦希德总统上台以来最严重的骚乱。多家购物中心和商店遭纵火和抢劫,约有20名警察在冲突中受伤,数十名暴徒被拘捕。骚乱使中国城大部分商业活动停顿,险些酿成1998年五月大暴乱场面。由于印尼军警及时果断地出动,加上中国城商业区自卫能力提高,骚乱才被遏制。[16] 2000年5月15日,据华声报报道,接受访问的当地华人表示,此次骚乱只属个别事件,并不代表排华浪潮再度涌现。据《南洋商报》报导,雅加达伊斯兰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杨金山表示,他觉得印尼现时过于民主开放与自由,人民往往轻率运用他们示威的权利发起抗议行动,但警方往往未能控制场面,故很多时示威都出现混乱情况。瓦希德总统虽然承诺会保护华人社区,但毕竟印尼政治不平衡的情况非一日之寒,因此社会动乱仍无法完全避免。杨教授称,无可否认瓦希德已努力改善印尼的政治状况,并采取措施保护华人社区,故此虽然唐人街再发生暴乱,他亦不担心会揭发另一次反华潮,因为政府已竭力改善这问题,而在此次事件中,警方迅速行动,最后都能有效控制场面,与1998年排华暴乱中军警袖手旁观的情况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而在经过1998年的大规模反华潮后,华人社区已能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故华人普遍并不十分担心人身安全,在发生暴乱后,也没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 另一方面,正当印尼五月暴乱两周年之际,在印尼华人再度收到恐吓性电子邮件传单,邮件中声言会把华人杀掉,酬金为每人20万印尼盾(约600零吉)。透露此消息的华人表示,虽然他未曾收过该邮件,但他看过友人收到这些邮件内容,他认为这些邮件不屑一顾,没有什么可怕的。 他表示其友人并不害怕,他自己本人对此亦毫无感觉。他说其实于1999年这段日子,他亦有许多朋友收到类似的邮件。当地报章也有报道这事件,有华人组织商讨对策,后来华人自发性地组成救援中心进行自我防卫,事件最后并未听闻有华人被杀害。[17] 反华短信 2005年11月,开斋节前夕,印尼很多手机用户都收到一条旨在煽动当地人袭击华人的反华短信:“11月13日将会有类似1998年的社会大骚乱。”,迅速在印度尼西亚民众间传播开来,短信引起了印尼警方和当地媒体的关注。印尼上下吸取教训,没有受排华内容的手机短信的教唆和影响。印尼总统苏西洛要求民众不要听信谣言,并下令警方、情报部门对这条反华短信的发信人展开调查,尚无人因此事件而被捕。[8] [18] 虐佣事件 2006年5月4日,20岁的印尼女佣哈丝妮雅蒂在苏拉威西省望加锡市被华裔雇主桑迪阿宛虐待毒打,并于6日伤重身亡。警方事后替桑迪阿宛进行精神状态评估后,表示他“精神有问题”,可能会从轻发落,这引起当地印尼人极度不满。[8] [19] 2006年5月9日晚,望加锡市开始出现持续多天的抗议行动。[8] [19] 2006年5月10日,来自死者家乡的数千名大学生分乘汽车、摩托车前往望加锡市街头游行示威,他们高呼指责华人的口号,并向华人店铺掷石。甚至有人扬言,如果警方不在48小时内彻查事件并严惩凶手,他们将“扫荡”华裔社区。同日,印尼副总统出面发表声明,呼吁当地民众保持冷静,不要动用私刑。此次事件正值1998年5月排华暴乱八周年,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印尼警方马上在市内部署了上千名警员加强戒备。[8] [19] 2006年5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指出,中方已经注意到有关印尼苏拉威西省望加锡市爆发排华危机的报道,作为友好国家,中方希望印尼国内保持种族和谐与社会稳定﹔中国密切关注印尼局势发展,并继续为当地中国公民和企业提供必要协助。事情已逐渐归于平静,尚未有人员伤亡,也没有人在骚乱中被捕,未出现华裔大量离开现象。[8] [19] 呼唤正义 2007年5月10日,一部由印尼人权人士沈爱玲等撰写的《5月暴乱真相、证据与剖析》一书面世。该书披露了大量一手的调查资料,再次向世人揭发了1998年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并以小时为单位来重现暴乱的实时过程。印尼华人希望这本书的出现,重新唤起民众对该事件的关注,并敦促政府以最大的诚意进行调查。[3] 2007年5月14日,印尼最高检察官亨达尔曼·苏班齐在出席内阁会议后说,涉及“五月暴乱”案可依据刑事法典普通侵犯人权案审理。按印尼官方的说法,按普通侵犯人权案审理可以揭发所有涉案者,包括幕后主使者、执行者和参与者。若按严重侵犯人权案审理,则案件难以获得进展,因为需要全面和系统性的证明,并且侦办严重侵犯人权案要符合追溯原则,也需事先获得批准。该案件有效期18年。苏班齐最后表示,此方式并不是新的突破,而是未能很好地利用早已存在的有关法令而已。[3] 实际上,这确实不是新提法。早在1998年“五月暴乱”发生后,印尼方面就提出要以普通侵犯人权案处理,但9年过去了,至今毫无结果。依据印尼新闻界的记录,在印尼发生的许多侵犯基本人权的案件,只有极少数能够得以彻查,因为几乎所有践踏基本人权的案件都有政治因素。[3] 2007年5月19日,印尼销量最大的英文报纸《雅加达邮报》发表评论,“五月暴乱仍是一个难解的谜”。没人知道一年又一年呼唤法律正义的循环还要进行多久。[3] 总统选举 2014年7月4日,印度尼西亚将于9日举行总统大选。两组候选人声势旗鼓相当,部分经历过1998年排华暴动的华人选民忧心局势动荡。“大印度尼西亚运动党”总统候选人、前军事将领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因涉及1998年印度尼西亚排华暴动备受争议。他在前总统苏哈托倒台后因涉嫌绑架和拷打反苏哈托分子而被革除军职。不过,他坚持否认外界对于他违反人权的指控。[20]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印尼“五月骚乱”15周年 记取教训扼杀腐败文化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12-6] . 2. 1998年5月13日:印尼迫害华人、强奸华人妇女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3. 9年调查毫无结果 印尼1998年排华暴乱成无头案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4. 1998年5月13日 印尼发生有组织地迫害华人、强奸华人妇女的事件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5. 历史七日谈(第30期) .顺德区人民政府网 [引用日期2013-12-6] . 6. 1998年8月8日 旅美华人抗议迫害印尼华人暴行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7. 1998年8月8日 旅美华人抗议迫害印尼华人暴行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8. 印尼排华骚乱没闹起来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2-5] . 9. 初探印尼“五月骚乱” .知网 [引用日期2013-12-6] . 10. 印尼五月骚乱迫害华人备忘录 .知网 [引用日期2013-12-6] . 词条标签: 历史事件
187
热比娅
收藏83451799 热比娅·卡德尔 锁定 热比娅·卡德尔(1951年~),生于新疆阿勒泰市。在大陆西北地区和独联体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等共和国很知名。她创建的新疆阿克达工贸公司,是当地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1] 曾任新疆工商联副主席、新疆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199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9年,热比娅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捕,一年后,她因向境外组织非法提供国家情报被判处8年刑期。2005年,热比娅获准赴美保外就医,她出国前一再保证决不再参与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任何活动,但她一到美国便投身“疆独”活动。[2] 2006年,当选长期在境外策划、组织各种反华分裂活动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的主席。同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7·5”暴力犯罪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外“疆独”组织“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指挥煽动的。2009年8月8日,第58届墨尔本电影节首映热比娅的纪录片《爱之十条件》,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和赵亮愤然撤展抗议。 热比娅现定居美国,主要在华盛顿活动。 中文名热比娅·卡德尔 外文名Rebiya Kadeer 国 籍中国 民 族维吾尔族 出生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 出生日期1951年 职 业“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主席 目录 1早年经历 ▪ 婚姻史 ▪ 犯罪史 2新闻动态 ▪ 诺奖提名 ▪ 七·五事件 ▪ 播映影片 ▪ 各地窜访 1早年经历 1951年出生于新疆阿尔泰山脚下的阿勒泰市。14岁远嫁南疆,在11 热比娅·卡德尔 年内接连生下了6个孩子。[3] “文革”中,因为售卖童鞋和彩裙,被挂上“投机倒把分子”的牌子游街示众,并因此与前夫离婚。有公开资料称,此前热比娅曾在南疆阿克苏市当过洗衣妇,“苦干了3个月,她挣下了3000元钱。”这是惟一可见的她的“原始资本”,但是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靠当洗衣妇平均一个月赚1000元是难以想象的。[3] 1981年热比娅在乌鲁木齐商业区二道桥租下一个小摊位,正式投身商海。十年打拼,热比娅便坐拥上亿家产。她是新疆阿克达工贸公司总裁,拥有八家企业,在乌鲁木齐市有5家(两家贸易公司、一家房地产公司、两家工厂),在原独联体有3家(一家房地产公司、一家百货商店、一家皮革厂)。此外,还拥有一座占地1.4万平方米的热比娅大厦,拥有乌鲁木齐市繁华地段1.2万平米的地皮等等。[3] 一些本地人对记者说,热比娅经商的特点之一就是胆子非常大,“什么都敢做”。乃至一些人对她的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3] 婚姻史 第二任丈夫是老牌疆独分子   1981年,热比娅与现任丈夫结婚,据称她曾在第二次择偶时提出三条标准:第一,必须具有大学学历;第二,必须是离过婚而且是被女方抛弃的男人;第三,必须理解和支持她从事商业事业。热比娅的丈夫叫斯帝卡奇,现在在美国。[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热比娅的第二任丈夫是个搞分裂、坚持搞新疆独立的老牌家伙。热比娅和他结婚以后,对境外三股势力进行资助。包括有一年,她和她的丈夫一块儿到土耳其,当时土耳其那个老牌的民族分裂分子叫艾莎,还活着,他们去拜会了艾沙,这情报我们都是清楚的。后来她先是在热比娅大厦搞培训班,实际上就是搞分裂组织这套。最后的爆发是她丈夫首先在几年以前跑到美国去,她和她丈夫,经常有信息来往,我们就发现她要给美国提供一些情报,她收集什么东西,就是我们这些年打击了多少白色反动组织,她编造了七个案例,这七个案例,它不是真实的,但是她改头换面编造了七个所谓的政府迫害他们的案例。”[3] 犯罪史 境内出卖情报境外分裂中国 1993年2月19日,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热比娅·卡德尔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类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4] 1998年“两会”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向媒体透露,热比娅因为欠国家银行几千万人民币的债务,加上她的丈夫在境外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她本人没有明确表态,所以未被推选为第九届政协委员。 1999年8月,热比娅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被捕。[3] 2000年3月,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向境外组织非法提供国家情报”罪名被判8年徒刑,2004年获得减刑1年。服刑期间,热比娅个人提出保外就医申请,出于·5人道主义考虑,司法部门同意其申请。[3] 2005年3月17日热比娅出狱赴美保外就医。热比娅出国前一再向政府保证,出境后绝不参与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任何活动。[3] 200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区委书记王乐泉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称,热比娅一出境就变卦了,在境外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头面人物,包括暴力恐怖犯罪的骨干分子一起,密谋筹划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3] 2005月11日26日,在所谓的第二次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上,热比娅成为该组织主席。[3] 2新闻动态 诺奖提名 2006年9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东 热比娅与达赖[5] 突分子热比娅的言行旨在破坏中国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这与诺贝尔和平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6] 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说,热比娅是东突分子,因危害国家安全被中国司法机关依法逮捕并判刑。热比娅勾结境外的东突恐怖势力,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歪曲事实,恶意攻击中国政府,频繁地从事反华分裂活动,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7] 据新华社报道,秦刚说,热比娅的言行旨在破坏中国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这与诺贝尔和平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提名这样的人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用心何在?[7] 七·五事件 暴力犯罪 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7·5”暴力犯罪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 外“疆独”组织“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指挥煽动的。 大闹华府 2009年7月7日,华盛顿,当地时间下午2时,热比娅及150余名分裂分子及其支持者在华盛顿市区杜邦环岛附近聚集,步行前往中国驻美大使馆。热比娅在活动中发表煽动性讲话,要求外国政府支持他们的分裂活动。[8] 闹事者打着蓝白色星月旗以及“解放东突厥斯坦”等标语,高喊“疆独”口号。[8] 此次闹事活动持续约3个小时。在美国警方和安全部门的严密监控下,“疆独”分子冲击中国使馆的企图没有得逞。[8] 亲属公开信 2009年7月24日,热比娅境内部分亲属用维吾尔文致信乌鲁木齐“7·5”暴力犯罪事件遇害者家属。这封信由热比娅子女所写,其他亲属签名支持。以下是这封信的汉语译文: 我们是热比娅·卡德尔的弟弟买买提·卡德尔、儿子卡哈尔·阿不都热依木、女儿茹仙古丽。 2009年7月5日,在我们生活的美丽的乌鲁木齐发生了打砸烧杀暴力事件,造成近200名无辜群众死亡,几百辆车被烧毁,几千人受伤,群众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毁坏。许多事实证明,这次事件是我们的母亲热比娅·卡德尔领导的“世维会”组织、境内一部分分裂分子实施的行动。[6] 2005年,我们的母亲热比娅·卡德尔保外就医去美国后,在国外的一些反对中国的势力的鼓动煽动下,与国外的“三股势力”联合搞各种分裂活动。2009年6月26日广东韶关发生维吾尔族和汉族工人纠纷后,她在很多电脑网页上夸大事件歪曲事实,把2名维吾尔族工人死亡说成50多人死亡,并把假照片粘贴在电脑网页上,导致了7月5日事件的发生。在这次事件中,我们的母亲热比娅·卡德尔和“世维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必须受到惩罚。[6] “7·5”当天,在事件发生前6个小时,我们的母亲热比娅·卡德尔给我们打电话,说会发生大事情。这事发生后,我们非常愤怒,也感到惭愧。谁犯的罪,就必须由谁自己负责。我们没有参与这次打砸杀事件,我们是无辜的,也是受害者。但是,作为热比娅·卡德尔的子女及亲属,我们对我们母亲所实施的以分裂为目的的这次暴力事件非常气愤,并向这次事件中无辜死亡的群众和他们的家属说声道歉。现在这件事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你们还处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我们只能向你们表示对不起。同时我们希望所有的维吾尔族兄弟们不要相信我们母亲的话,我们各族群众要团结和睦相处,为建设安定、美丽、幸福的新疆尽自己的一份力。[6] 播映影片 2009年7月22日,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为抗议第58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播放介绍“东突”民族分裂分子的纪录片,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和赵亮决定撤回准备在8月中上旬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公映的3部影片。[9] 2009年8月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电影节为宣传热比娅的纪录片《爱之十条件》举行首映式的日子。也许是为了进一步出中国的丑,电影节组委会将首映式地点从一家仅能容纳750名观众的影院改为能容纳1300人的墨尔本市政厅,并高调宣称所有门票已售罄。[10] 2009年9月20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就高雄市一些势力决定播放美化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影片一事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热比娅是民族分裂分子,由她幕后策划的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活动,致使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给当地无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危害。高雄市一些势力不顾台湾各界和社会舆论的反对,执意放映这部歪曲事实、美化民族分裂分子的影片,是对恐怖暴力犯罪活动发出的错误信号,我们对此坚决反对。我们相信包括高雄市各界在内的台湾同胞能够认清问题的真相。我们敦促高雄市有关方面不要一意孤行,不要在两岸关系上再挑事端。[11] 各地窜访 访日 2009年7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方对日本政府执意允许热比娅赴日从事反华分裂活动表示强烈不满。有记者问:据报道,日本政府近日为热比娅发放了签证,允许其赴日。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是否向日方提出交涉?秦刚说,我们对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执意允许热比娅赴日从事反华分裂活动表示强烈不满。[12] 访台 2009年9月25日下午,台湾当局表示,以台湾利益和安全为重,禁止“疆独”头目热比娅入境。台湾当局的这项决定顿时引起了绿营的攻击。但在台湾《联合报》网站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近90%的台湾网民支持台湾当局的决定,充分说明“台独”势力借“疆独”头目搞政治操弄的伎俩不得人心。[13] 据台湾“中央社”25日报道,台湾当局当天下午已经决定拒绝“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主席、“疆独”头目热比娅访台。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吴敦义对此表示“完全支持”,并称绝对不会改变。[13] 台湾当局的决定迅速引发了岛内顽固势力的不满。据“中央社”报道,民进党“立法委员”蔡煌琅对当局的决定表示“愤怒”,称此举“伤害台湾人权”,民进党“立院”党团不排除“据理”继续邀请热比娅访台的可能。先前邀请热比娅访台的“台湾青年逆转本部”也对当局的决定进行了攻击,叫嚣要继续给热比娅申请签证。[13] 不过,与岛内顽固势力表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湾绝大多数网民支持当局拒绝热比娅入境的决定。截至北京时间25日22时10分,台湾联合新闻网在台当局做出决定后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在3594名参与投票的台湾网民中,有3117人表示支持当局拒绝热比娅访台,约占投票总人数的86.7%,表示不赞成的只有470人,约占总人数的13.1%,其余投“没意见或不知道”的有7人,约占总人数的0.2%。[13] 另外,针对民进党炒作热比娅议题的做法,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李建荣表示,国民党“完全支持”当局的决定。他反问道:“(民进党)究竟是以‘国家利益’为念,还是以政党或个别人士的利益为念?”同时,“中央社”报道说,台湾当局拒绝热比娅来台的决定让近来“忧心忡忡”的大陆台商终于松了一口气。报道援引大陆台资企业联合总会(台企联)会长展,当局今天这项决策对两岸关系发展“绝对是非常正面的”。[13] 参考资料 1. 中国女大亨——热比娅 .知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2. 暴力事件策划人热比娅:一心想做另一个达赖 .环球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3. 新疆原女首富热比娅 白岩松揭其背后的两个男人 .中国政协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引用日期2014-07-2] . 5. 热比娅其人 曾与达赖留下合照(组图) .中评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6. 热比娅境内亲属致乌鲁木齐"7·5"事件遇害者家属的信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7. 中国不满东突分子热比娅获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8. “疆独”分子在华盛顿闹事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9. 墨尔本电影节放热比娅纪录片 贾樟柯宣布退出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10. 澳电影节播疆独纪录片 反分裂人士与疆独冲突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7-2] . 词条标签: 人物 , 话题人物 , 官员 , 历史 , 历史书籍
188
manchu holocaust
收藏416305 满清大屠杀编辑 满清大屠杀是指明朝灭亡时,清军在侵吞中国的过程中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强迫广大的汉人以及一些其他民族剃发易服。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原来归顺的地区也纷纷抵抗,然后清政权采取屠城政策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和树立淫威。发生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沙镇之屠、南京之屠、盩厔之屠、无锡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同安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浑源之屠、汾州之屠、太谷之屠、沁州之屠、泽州之屠、朔州之屠、广州之屠、四川大屠杀等,还在其他地区也进行了屠杀。[1] 中文名满清大屠杀 外文名Manchu Holocaust 屠杀人数约6500万 屠杀事件有记录的屠杀事件达34事件之多 目录 1事件简介 2事件背景 3屠杀事件 ▪ 辽东屠杀 ▪ 畿南之屠 ▪ 潼关之屠 ▪ 扬州十日 ▪ 嘉定三屠 ▪ 昆山之屠 ▪ 嘉兴之屠 ▪ 江阴八十一日 ▪ 常熟之屠 ▪ 四川大屠杀 ▪ 金华之屠 ▪ 泾县之屠 ▪ 赣州之屠 ▪ 同安之屠 ▪ 平海之屠 ▪ 南昌之屠 ▪ 邵武之屠 ▪ 湘潭之屠 ▪ 同安之屠 ▪ 南雄之屠 ▪ 信丰之屠 ▪ 蒲城之屠 ▪ 曹州之屠 ▪ 汾州之屠 ▪ 大同之屠 ▪ 广州大屠杀 ▪ 潮州之屠 ▪ 永昌之屠 ▪ 屠杀大明宗室 4关内暴行 5屠杀人数 6事件影响 7社会评价 8文献记载 ▪ 部分记载 ▪ 文献名称 1事件简介 编辑 扬州十日 满清大屠杀也可以称为清军入关屠城[2-3] 、或者满清入关暴政[4] 、清初屠城事件[5] 。实际上由于受到文字狱的影响,[6-7] 满清大屠杀这一词在任何史料文献内都找不到。[8-9] 然而清室统一中国之战争,屠城烧杀数见不鲜,其残暴不亚于蒙元兵入主华夏。 多尔衮曾发布“屠城令”,并带领大军参与血洗江南、岭南地区等等,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思明州(厦门)。[10] 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进行大移民。[11-12] 不光杀汉人,对其他民族也实施大屠杀,西北的回族和西南的苗族也被清军屠杀过。[13] 虽然经过了满清文字狱的摧残,但这些大规模屠杀依然留下了大量的真实记录,广州大屠杀有西方传教士目击纪录,大同之屠,甚至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都可以找到资料。[14] 清初的大屠杀政策使中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五千一百多万下降到一千多万。[15-17] [11] [18] 这近三分之二人口的灭绝,虽然还有其它天灾人祸,但满清是最大的凶手。在清统治中原的200余年间,中原志士从来没有停止过推翻满清王朝的战斗。[18] 2事件背景 编辑 参见:甲申国难、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京师,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张献忠也率军进入四川。就在明末农民起义进入高潮时,而满洲军事集团蠢蠢欲动。[19] 满洲人看到明政府内部的危机日益激化,早就有灭亡明朝、吞并中原的野心。他们一方面招降纳叛,对明朝官僚尽力收买,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清廷,得其重用,并从孔有德等那里学来火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打进长城,在河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甚至三度包围京师,造成“己巳之变”等事变,清军最深曾攻入济南。满洲军先后掳走汉人97万(其中包括明朝德王朱由枢),掠夺财帛牲口无数。农民军占领西安后,清摄政王多尔衮曾经致书李自成,招诱农民军,要和农民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20] ,遭到农民军断然拒绝。李自成攻占京师,推翻明王朝,满洲贵族大为震动。这时,他们便决定趁乱大举入关。[19] [21] 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灭绝汉文化,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22] 在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23] 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24] 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日(1645年8月29日),清廷又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25] 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 剃发易服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这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清廷在华东和华南等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当时发令所到之处,各级地方官令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在街上行走,见蓄发者就剃之。稍有抵挡,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示众。甚至孔子后裔以执行孔庙典礼不便,呈请蓄发、用先人衣冠,也遭清廷下旨切责,只因圣裔免死,著革职永不叙用。剃发,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束发戴冠的发型。[26-27] 在江南诸省,这些政策激起了已被平定地区的强烈反抗。江阴、嘉定等地民众纷纷举起义旗,但均被清军屠城,被杀者数十万人。在人类历史上,为头发的剃蓄问题而遭遇如此巨大的流血牺牲,绝无仅有。[26-27] 3屠杀事件 编辑 辽东屠杀 参见:辽东之屠 屠杀事件 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对汉人实施民族压迫,稍有反抗,便大肆屠杀,残杀了一百多万辽东汉人。此后,后金军队多次入寇山东、河北。仅济南一地,就留下十三万具汉人的尸体。后金军撤退时,还将被掠走的汉族妇女载在马上,施以浓妆艳抹,一路吹拉弹唱。[11] [14]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 满清暴行 满清暴行(20张) 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28]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军攻入关内,济南府境内,清军大肆屠城,济南府大约一百万人被屠杀。[29]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六月,清军攻入赵州进行大屠杀,三万人被杀害。[30] 【图册照片来源[31] 】 掠夺虐杀汉族奴隶 崇祯十一年(1620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馀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满清入关后,继续劫掠人口。 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32] 汉人奴隶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33] ,仅自杀的汉人,在满清入关前后几十年间,就不下十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 由于满清的疯狂虐待,大量汉人奴隶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32] 满清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帝颁订:“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32] 畿南之屠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四万多满洲八旗、近两万蒙古八旗、约三万汉军八旗以及孔有德等统率的约两万天祜兵、天助兵,加上包衣、外藩蒙古兵、朝鲜军合计十二万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吴三桂击溃李自成的大顺军,开始入主中原。 满清进入中原,首先靠的是武力,而且是灭绝人寰的武力。为了杀一儆百,他们对抵抗较为顽强的地方,一律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18] 主词条:畿南之屠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在北直隶三河、昌平、良乡等地进行的屠城,五千人被残杀。[34] 潼关之屠 主词条:潼关之屠 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十三日,满清“豫亲王”多铎在陕西潼关地进行的屠城,七千人被残杀。 扬州十日 主词条:扬州十日 满清暴行[31]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南明将领史可法在扬州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同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铎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12] [35-36] 在屠城扬州的时候清军从一个富户进入另一个富户。清兵们先是抢银子,后来就无所不掠了。直到20日的白天,还没有人身伤害。但是夜幕降临之后,人们听到了砸门声、鞭子抽人声和受伤人发出的号叫声。[37] 那个夜晚火势蔓延开来,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浇灭了。到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证说,如果藏起来的人能够出来自首的话就会得到赦免,于是许多藏在自己家里的人走了出来。[37] 可他们走出来后却被分成50人或60人一堆,在三四个士兵的监督下,用绳子捆起来。然后就开始用长矛一阵猛刺,当场把他们杀死,即使扑倒在地者也不能幸免。[37] 嘉定三屠 主词条:嘉定三屠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将领李成栋三次下令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在屠城过程中,城中百姓或者悬梁自杀或者投井和跳河,被砍断手和脚的百姓在地上挣扎着,[38] 清军将一大部分逃生的百姓赶到河边,然后将他们赶进河中纷纷淹死,河里的水都不能流动了。[39] 清军没遇到一个汉人就强迫他们献出自己家中的宝物,如果给清军很多的东西的话就可以活命,如果给的不多或者清军不满意,直接把人杀掉。[40] 昆山之屠 主词条:昆山之屠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昆山县人民杀该县清委知县阎茂才,起兵反清。七月初六,清军破城,随即屠城,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人。清军屠昆山的时候,有妇女千人藏匿在昆山顶上。有个小孩忍不住哭出声来,被清军发现,于是大肆屠杀这些妇女。[11] [41] 。“总计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42] “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12] [43] 嘉兴之屠 主词条:嘉兴之屠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六日,浙江布政使司隶嘉兴府为反抗清军暴行,嘉兴民众揭竿而起,乡的明翰林学士屠象美、明兵科给事中李毓新主其事,降清的明嘉兴总兵陈梧反正任大将军指挥义师,前吏部郎中钱棅助饷。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轻妇女被清军掳掠和一些僧人幸免外,几乎全遭屠杀。按当时人口来推,可能约五十万余人遇难。[44] 江阴八十一日 主词条:江阴八十一日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朝颁布剃发令后,江阴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进行反清斗争。清廷先后调动24万军队攻城,江阴人民浴血奋战,守城八十一天,击毙清三王十八将,清军死伤过十万。但终因力量悬殊,粮食罄尽,守城者全部壮烈牺牲。城破后遭到清军血腥屠杀,繁华的街市尽为废墟[11] 。全城只有五十三个人幸免。[12] [45] 常熟之屠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八月到九月,清军先后占领苏州和南直隶常熟之后的纵兵焚烧杀掠。在常熟大屠杀中被屠杀的百姓无法计算,沿河沿岸都是人头。[46] 四川大屠杀 主词条:四川大屠杀 从顺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初期,满清开始侵入四川,在四川各地进行大屠杀。顺治四年(1647年)多尔衮、孝庄采取了彻底屠杀的办法作为报复,公开发布告示,宣称: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把四川人杀光了以后,就把这些行为全部推给了张献忠,还编造出张献忠杀人六亿的谎言。[47] 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四川被害者不下五百万人,而被张献忠杀害的至多只有十四万人,连同张献忠统制地区其它非正常死亡,最多只有三十到四十万人。更重要的是,在清军开始长达十几年的四川大屠杀前,张献忠已经死了[14] 。 “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48] 。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陷渝城(重庆)后,才算平复四川。[49] 清初时以”湖广填四川“来解决四川人口的缺口。 此外,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是多股势力混战的最终恶果,并不能够将所有责任推给张献忠。[50] 至于张献忠屠杀六万万人有奇一说,有文献显示事实上是四川当地的地主以及南明将领污蔑和嫁祸张献忠。[51] 金华之屠 主词条:金华之屠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十六日,满清“贝勒”博洛在浙江金华府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 明朝末年,时任兵部尚书的金华长山人朱大典毅然带兵回金华据城抗清。 公元1646年农历六月廿四,清贝勒博洛率军攻婺,久攻未下,后叛徒导攻西门城墙(现新华街),新筑城墙被大炮轰塌,清军潮水般涌入,金华守军奋力拼搏,浴血巷战。[52] 朱大典妻妾儿媳为不受辱,纷纷手牵孙儿投井自尽,朱大典与部属点燃火药库壮烈殉国,大典家20余口共赴国难。明军指挥部炸毁后,剩余守军仍坚贞不屈,节节抵抗,退集到最后的阵地———东市街。 清军破西门后一路往东杀,南北城楼先后沦陷。东市街之东是高山头悬崖和义乌江。365年前的东市街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金华先民在这里谱写了悲壮的史诗,守军拒不投降,全部英勇战死。城陷后清军屠城,南明演义说城中被杀者十之八九。李渔悲诗泣之:“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明史也记载了大典阖家殉难的壮烈。明军参将俞继音祖上为南宋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继音战死后,其宗谱载:“继音,明末参将,同守婺城,见危致命,忠烈可表……顺治丙戌七月十六日卒”,这日正是金华城破明军全体阵亡之时,宗谱和金华县志记载完全相符。[30] 泾县之屠 主词条:泾县之屠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十七日,满清“提督”张天禄、“池州总兵”于永绶在南直隶泾县、徽州、绩溪县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53] 赣州之屠 主词条:赣州之屠 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四日,满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总兵”柯永盛在江西赣州府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大约有二十万人被屠杀。[53] 同安之屠 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攻克福建厦门和同安县,然后屠城。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住持无疑和尚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平海之屠 主词条:平海之屠 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七月,清军在福建平海卫进行大规模屠城。被屠杀的无辜百姓具体人数不详。[53] 南昌之屠 主词条:南昌大屠杀 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包围南昌。次年三月间,南昌城陷,清军屠城。八旗军把从南昌掠来的妇女分给各营,昼夜不停的轮奸。[54] 这些女性”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食牛豕皆沸汤微集而已。饱食湿卧,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是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尸蔽江,天为厉霾。“[14] [55] 。这些事情记载在《江变纪略》里,此书是满清政府查禁的重点,在乾隆四十四年被明令销毁,靠着手抄本流传下来。而在清军陷城前,一些出来投降的汉人,也遭到了”男子分杀之,女子分留之“的命运。[14] 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再次占领江西南昌,下令进行屠杀。 邵武之屠 主词条:邵武之屠 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五月,满清“福建左路总兵”王之纲在福建邵武县进行屠城,被屠杀的无辜百姓人数不详。[56] 湘潭之屠 主词条:湘潭屠城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清军攻入湖南湘潭和沅州(今芷江),南明督师何腾蛟被俘。清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在湘潭屠城,湘潭城中百姓几乎全被杀光,城中不满百人。[57] 沅州也遭到纵兵杀掠。 同安之屠 主词条:同安之屠 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八月十六日,满清“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在福建同安县进行大屠杀,大约有五万人被屠杀。[56] 南雄之屠 主词条:南雄之屠 顺治六年(164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抵达南雄,年三十除夕晚上清军放火焚烧鼓楼,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攻入城内。对南雄县民大肆屠杀,“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尽屠戮,十存二三。”[58] “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59] 信丰之屠 主词条:信丰之屠 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三月初一日,满清“梅勒章京”胶商攻克广东信丰县,进行大规模屠城。[60] 蒲城之屠 主词条:蒲城之屠 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四月初五日,满清“固山额真”李国翰攻克陕西蒲城县然后进行大规模屠城。大约有一万人被屠杀。[34] 曹州之屠 主词条:曹州之屠 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十月初四日,满清梅勒章京赖恼、沂州总兵佟养量、临清总兵宜永贵等攻克山东州曹州,进行屠城。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61] 汾州之屠 主词条:汾州之屠 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九月至十一月,满清“端重亲王”博洛、“和硕亲王”满达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县、泌州、泽州等地进行规模屠城。大约有四十万人被屠杀。[34] 大同之屠 主词条:大同之屠 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在大同屠杀后,全城只剩下5个重案犯。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帝,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14] 广州大屠杀 主词条:广州大屠杀 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攻广州,制造了庚寅之劫,”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62] ”可喜屠广州,孑遗无留;逸出城者,挤之海中。“[63] 死难十万至七十万人。 意大利籍耶酥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在《鞑靼战纪》中记述:“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 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一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 另有意见认为当时广州人口约四十万,而死难者约十万人或超过十万人。“清顺治六年十月,满清大军抵达广州,围困城池长达10个月,最终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率清军攻陷广州之后,屠城十日,尸横遍地。广州城当时人口大约四十万,死难者约五分之一。”[64] 潮州之屠 主词条:潮州之屠 顺治十年(1653年)清军占领广东的潮州和南雄,清军之后进行下令屠杀,“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癸巳,郡城破,横尸遍野……收遗骸十余万,作普同塔于葫芦山”。[65] 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五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南雄县民也遭到大肆屠杀,“大清平、靖二藩克雄城,民尽屠戮,十存二三。”[58]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66] 永昌之屠 主词条:永昌之屠 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闰三月,满清“征南将军”赵布泰、“提督”线国安等在云南永昌府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34] 另外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文字狱和历史篡改其中舟山、苏州、沅江、厦门、海宁等地大屠杀,史料记载很少。 满清控制全国后,为了封锁郑成功义军,下达禁海令,对沿海人民大肆屠杀,不愿意迁走的斩杀无赦,并乘机掠夺妇女财物。 各地为剃发的分散屠杀:“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67] 根据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八旗军不仅对反抗者大肆杀戮,甚至连投靠满清的一些小官吏都不能幸免,妻子老母都被掠去充当性奴隶,然后拿到市场贩卖。明朝都督章钦臣的妻子金氏,不肯屈服于淫威,被用一千刀刮死。这件事被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冒着杀头危险记载下来。[14] 此外,满清军队还在这个各地进行了大规模屠杀。 满清暴行 明末时期中国人口在八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而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国人丁数仅两千四百六十四万余。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中国的人口大量消失,多半是死于战乱、饥荒等原因。 清军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从努尔哈赤屠杀辽东汉人到康熙平定三藩,历时将近一个世纪。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的记录: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镇压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爷的种族坐稳了江山,对奴隶的民族实行统治……。 屠杀大明宗室 明朝宗室在明末农民战争中,成为各地农民军屠戮的首要对象。从崇祯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十四个显贵王爷被农民军整家杀掉。至于郡王及将军之下,被杀的更是不计其数。[68] [69] 满清方面,出于政治需要,自入关到顺治二年夏王以前,对明朝宗室人员以诱降、"恩养"为主。清军攻克南京后至顺治八年这一段时间,满清开始对明宗室展开屠杀。自顺治八年至康熙早期,清廷又施以杀抚并用。早在皇太极入口侵掠时代,后金军抓住明宗室王爷一般都弄死,比如德王和鲁王。由山海关入京后,多尔衮开始以招抚为诱饵,在诛杀崇祯帝直系血脉的同时,满清逮到的明宗室假装养起来。清军攻陷南京后,由于明宗室在南中国纷纷被人拥立起兵相抗,满清顿露狰狞面目,接二连三地罗织罪名,很快就把本来"恩养"在北京的明朝十几个王爷均残酷加以处死(包括指认曾经指认崇祯太子为"假太子"的晋王)。直至顺治亲政后,满清对明宗室控制才稍稍放缓,但彼时朱家血脉至近的"皇族"也没剩下多少了。[68] [69] 4关内暴行 编辑 这些屠杀,模式基本一致:根据清军头领发布的屠城令,实施的残忍的集体杀戮,和集体强奸。而屠杀后,不仅人头被堆积成“京观”,甚至还将女性的敏感部位割下,作为论功行赏的凭据,“取阴肉或割乳头,验功之所,积成丘阜”。甚至顺治帝本人都是这种屠杀的参与者。大量屠杀中被掠夺来的汉族妇女,被送到顺治帝的龙床,连郑成功的母亲,都成为清军强奸的对象。[14] 在江南大量的知识份子被杀害,他们的妻女,则统统被献给八旗军人。 根据山东地方历史资料,甚至在平定三番时,从山东过境的八旗军,还经常对整村的汉族妇女施暴。[14] 顺治二年(1645年)7月30日,清军至沙镇,“见者即逼索金银,索金讫,即挥刀下斩,女人或拥之行淫,讫,即掳之入舟。遇男女,则牵颈而发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肠。”[70]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实施扬州大屠杀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71] 顺治元年(1644年)4月,清兵到达盩厔县境内,生员孙文光的妻子费氏被掠去,“计无可托,因绐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从之。’兵喜,与俱至井旁,氏探身窥井,即倒股而下。兵恨无金又兼失妇,遂连下巨石击之而去。”[72] 清兴安总兵抢夺妇女达一百多人,“淫欲无厌”。制作长押床,裸姬妾数十人于床,“次第就押床淫之。复植木桩于地,锐其表,将众姬一一签木桩上,刀剜其阴,以线贯之为玩弄,抛其尸于江上。”[73] 顺治二年(1645年)5月9日,南京失陷时,当涂孙陶氏被清兵所掠,”缚其手,介刃于两指之间,曰:从我则完,不从则裂。”陶曰:“义不以身辱,速尽为惠。兵稍创其指,血流竟手。”曰:“从乎?曰:不从。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74]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围攻江阴,后城破,清军进行江阴大屠杀时,大肆强奸和残害妇女。江阴城陷时,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岁。兵淫其女,哀号不忍闻“,后兵杀其子,释母,”抱女马上去”。又有一兵”挟一妇人走,后随两小儿,大可八岁,小可六岁“,兵杀二子,抱其母走。[71] 抗拒清军奸淫被害妇女,按照满清地方志统计为101人。[75] 在江阴的观音寺”掠妇女淫污地上,僧恶其秽,密于后屋放火。兵大怒,大杀百余人,僧尽死。“[76] 清军在昆山屠城时,庠生胡泓时遇害,其妻陆氏21岁抱着三岁的儿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执。”氏徒跣被发,解佩刀自破其面,……氏骂不绝口,至维亭挥刀剖腹而死。“[77] 5屠杀人数 编辑 满清暴行[31] 因而清兵屠戮百姓甚众,而且具体数目已难以统计出,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推算。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五千一百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五十九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78] 按照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史》所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国全国有人口陆仟零六十九万,但是当时的中国还需要缴纳人头税,所以民间隐匿了大量人口。许多的专家认为明朝人口顶峰的时候在一亿以上,葛剑雄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79] [17] 但是到了明末时期的天灾、瘟疫和疾病、战乱等,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因此清军入关时的人口应在八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而清军凡烧杀三十九年始定。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一千零六十三万三千三百二十六人(减少了四千多万),时间为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80] 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一千九百四十三万两千七百五十三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人丁数仅两千四百六十四万余,当时的总人口也应在六千万左右。所以即使说清初也存在同样的人口瞒报现象,估计满清入关后,人口的减少,极端保守的估计最少也有五千万人。如果再考虑人口出生的因素,在满清入关后,中国人口损失的总数,很可能是一个大大超过五千万人民丧生,最多可能超过一亿。 还有一说是至少六千万人惨死,可能远不止此数,还有很多被掠为农奴。[81] 6事件影响 编辑 清兵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满清统治者的大屠杀,使得中国很多地区“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82] 鲁迅评价说:“清军入关屠尽明朝汉人的骨气廉耻。”[83] 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是大抵顺服的“奴才”。满清的大屠杀死亡人数之多是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之最。其实东方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11-12] [84] 7社会评价 编辑 满清大屠杀是野蛮民族对先进文明的残酷破坏,其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必将受到全人类的唾弃。清军在中国各地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导致中国人口锐减,绝大部分有气节的汉人都被屠杀殆尽(使中国人口从明朝后期的五千多万多减至顺治十七年的一千九百万,净减十分之九以上),[14] 留下了少许亡命天涯的忠义之士和委屈求全的少部分百姓,还有卖祖求荣汉奸,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痛苦,亦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严重摧残了明朝中后期以经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经济直到乾隆年间才基本恢复到明代万历时期的水平。[83] 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85] 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屠戮汉民,皇太极时三次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屠杀抢掠在许多方志中有明确记载,连经历了文字狱闹得最厉害的乾隆时期的御用文人纪昀(纪晓岚)也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透露了他一家在清军屠刀下的遭遇。[86] 多尔衮进关之初,为了取得汉族官绅的支持曾经一度有所收敛。从顺治二年四月遣兵南下开始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杀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因为有专书记载为人们所熟知。[85] 此外像1649年(顺治六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总兵姜瓖为首的山西反清运动,不仅大同全城军民屠戮殆尽,“附逆抗拒”州县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与耿继茂攻克广州时的屠城,这类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屡见不鲜,充分暴露了满洲贵族标榜的“吊民伐罪”的伪善。顺治六年正月,多尔衮道貌岸然地说:“君,父也;民,子也。父残其子,情理之所必无。况诛戮所以惩有罪,岂有无故杀人之理?自元年以来洗民谣言无时不有,今将六年矣,无故而屠戮者为谁?民肯从此回想,疑心必然冰释。”[87] 几天之后,他就“谕大同城内官吏兵民人等曰:姜瓖自造叛逆大罪,摇惑众人,诱陷无辜,尔等被围城中,无所逃避。止因姜瓖一人作恶,遂致无罪众人同陷死地。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火炮攻破,尽行诛戮”[87] 。同年二月,“兵部以总兵官任珍阵获伪官兵四十九名,俱抚养不杀奏闻。得旨:凡平定地方降者抚之以示恩,抗者杀之以示惩。如此则人皆感恩畏死求生而来归矣。今平西王等将阵获之人抚而不杀,……此事甚不合理。尔部其移咨平西王吴三桂、墨尔根侍卫李国翰知”[87] 。古语云:“杀降不祥。”清军往往以“恶其反侧”等借口将来降军民屠戮一空。顺治八年福临亲政以后,把各地屠戮无辜的责任全部推到多尔衮身上,说:“本朝开创之初,睿王摄政,攻下江、浙、闽、广等处,有来降者,多被诛戮。以致遐方士民,疑畏窜匿。”[88] 实际上,清兵的滥杀无辜根源于满洲贵族的迷信武力和民族歧视,多尔衮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罢了。在清廷上同多尔衮争夺权利的“辅政叔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统师出征时表现出同样的野蛮,就是一个证据。只是因为这种疯狂的屠杀政策不仅没有吓倒汉族人民,反而激起更加顽强的抵抗,清廷在屡遭覆师失将之后,才被迫在政策上作出部分调整。[85] 8文献记载 编辑 部分记载 首先,满清自己发布过大量屠杀文告,其中最著名的,是满清官方资料《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顺治二年六月丙寅中的记录: “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89] 并宣称:“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90] 满清在四川1649年的另一份文告,口气也非常类似:“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满清另一份官方史料,《东华录》卷五顺治元年条,则记载:“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91] 镇江知府告示则是:“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 并将反抗者的人头,集中起来恐吓人民。 顺治二年(1645年),江宁巡抚土国宝宣布:“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 在以上满清官方的宣告中,充斥了大量“屠全城”、“尽行屠戮”、“杀无赦”、“全家斩”、“全村斩”的凶恶威胁。而下面列举的资料,则证明,满清的公开威胁,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 文献名称 《甲申纪事》 崇祯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兵部行稿》 崇祯十二年的《兵部题行》 《清世祖实录》《潼关志》 《扬州十日记》、《明季南略》 《嘉兴市志》 《江阴城守记》、《清史稿》 《嘉定屠城纪略》、《嘉定县志》、《嘉定乙酉纪事》 《归庄年谱》、《顾炎武年谱》、《研堂见闻杂记》 《浙东记略》、《临安旬制记》、《金华府志》、《金华县志》、 《赣州府志》、《赣县志》、《仿指南录》、《行朝录》 《屠省令》、《四川通史》、《中国人口通史》 《明清史料》、《南明史》 《郑成功档案史料选集》 《江变记略》、《永历实录》、 《西江志》 《曹州志》、《重修大名府志》、 《清世祖实录》 、《泽州志》、《明清史料》 《清世祖实录》 《永历实录》、《湘潭县志》 《岭表纪年》、《南雄府志》、 《鞑靼战记》 《平南王元功垂范》 、《明清档案》 满清大屠杀 地点 屠杀事件 东北 辽东之屠 华北 河北 赵州之屠 ·畿南之屠· 保定之屠 · 三河之屠 · 昌平之屠 山东 济南之屠 ·曹州之屠· 沙镇之屠·归德之屠 山西 大同之屠· 朔州之屠 · 浑源之屠 · 汾州之屠 · 太谷之屠 · 沁州之屠 · 泽州之屠 · 朔州之屠 河南 开封之屠 · 泽州之屠 · 南阳之屠 · 许昌之屠 · 洛阳之屠 江淮 泾县之屠 · 徽州之屠 · 溪县之屠 江南 江浙 徐州之屠·扬州十日 · 嘉兴之屠 · 南京之屠 ·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昆山之屠 · 无锡之屠 · 金华之屠 ·舟山之屠 · 苏州之屠 · 海宁之屠 · 常熟屠杀 湖广 信丰之屠 · 湘潭之屠 · 南雄之屠 ·庚寅之劫· 潮州之屠 · 沅江之屠 江西 赣州之屠 · 南昌之屠 福建 平海之屠 · 邵武之屠 · 泉州之屠·同安之屠 · 厦门之屠 西南 永昌之屠 · 曲靖之屠 · 澄江之屠 ·四川大屠杀 西北 潼关之屠 · 蒲城之屠 · 盩厔之屠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旅顺大屠杀被披露:国际舆论大哗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9-4] . 2. 历史不相信眼泪 清军入关残暴屠城不掩进步意义 .搜狐 [引用日期2014-12-13] . 3. 满清入关后的暴行:屠城 强奸 堪比日军 .战略网 [引用日期2014-12-13] . 4. 详见清人韩菼所写的书籍《满清入关暴政》(《江阴城守纪》为其第一卷)。 5. 满清入关后的两次“屠城”: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中国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4-12-13] . 6. 注:编纂《四库全书》时,清廷为维护统治,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有所谓违碍字句的古籍,见四库禁书,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另一种说法为2855种)、15万部以上。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凋零”。 7. 鲁迅在《病后杂谈之余》中说道:“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8. 注:有人指出在《明史》定稿之后,清廷当局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目前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有3620余件,所保留了几乎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档案都没有,乾隆时期销毁的明代书籍光是以“明”字打头的被列为禁毁的书籍就接近一百五十种,另有以“皇”字开头的许多明朝书籍也被禁毁。 9. 被清廷当局焚毁书目大致如下:《明百将传》《明宝训》《明表选》《明兵略纂闻》《明策衡》《明朝官制大全》《明朝捷录》《明朝通纪会纂》《明朝小史》《明臣言行录》《明臣奏疏》《明初开国群雄事略》《明大事记》《明代帝后纪略》《明代圣政》《明代野史》《明道杂志》《明纲目》《明馆课标奇》《明馆课宏词》《明馆课录》《明光宗实录》《明纪本末》《明纪本末国书》《明纪编年》《明纪编年会纂》《明纪编遗》《明纪重辑》《明纪纲鉴补》《明纪纲目》《明纪会纂》《明纪甲乙事略》《明纪鉴略》《明纪鉴略补》《明纪鉴鼎脔》《明纪全载》《明纪弹词》《明纪要》《明纪编年会纂》《明记甲乙两年汇编》《明季南略》《明季遂志录》《明季文杂抄》《明季遗闻》《明家训》《明鉴会纂》《明鉴易知录》《明将略》《明将略注》《明将传》《明经济名臣录》《明经济书》《明经济文辑》《明论必读》《明论表》《明名臣经济录》《明名臣奏牍》《明末纪事》《明末诏书》《明女直志》《明人后场论表》《明人诗抄》《明人物考(焦竑)》《明人物考(王世贞)》《明神宗实录》《明诗别裁集》《明诗归》《明诗善鸣集》《明诗选(陈子龙)》《明诗选(马士奇)》《明诗综》《明实纪》《明实录》《明史纪略》《明史记事本末》《明史类编》《明史列传》《明史略》《明史全集辑录》《明史通纂》《明史野获》《明史纂》《明疏抄》《明书》《明太祖实录辨证》《明通纪编年》《明通纪会》《明通纪辑录》《明通纪辑略》《明通纪辑要》《明通纪捷要》《明通纪统宗》《明通纪摘录》《明通纪直解》《明通纪纂》《明通鉴编年》《明通纂要》《明琬琰录》《明文案》《明文百家粹》《明文宝符》《明文初学读本》《明文大家二编》《明文大小题商》《明文得》《明文得珠》《明文发》《明文分类传针》《明文录》《明文赏奇》《明文选》《明文翼运》《明文英华》《明献帝宝训》《明相业军功考》《明续记》《明宣宗宝训》《明一统志》《(皇)明杂录(尹直)》《明杂录(佚名)》《明诏制》《明政统宗》《明职方地图》《(皇)明制书》《明制稿》《明注略》《明状元策》《明宗孝义》《明奏疏(施元征)》《明奏疏(陆澄源)》《明奏疏(佚名)》《明奏议》 10. 满清入关后的暴行:扬州十日屠杀百姓80万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10-14] . 词条标签: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 , 历史 , 民族 , 战争
189
chios massacre
希腊独立战争19世纪初,希腊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土耳其军事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国家。 中文名希俄斯岛大屠杀 外文名Chios massacre 属 性大屠杀事件 发生时间1822年 发生背景希腊独立战争时期 屠杀者土耳其政府 目录 1事件背景 2希俄斯岛的经济地位 3希俄斯岛战争的失败 4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事件背景 编辑 希腊独立战争19世纪初,希腊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土耳其军事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国家。1821年3月希腊本土爆发起义,并迅速发展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屿、卢麦里以及马其顿等地。9月起义军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1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希腊执行委员会。 自公元10 世纪以来,希俄斯岛作为希腊最为重要的岛屿和港口,连接了黑海、爱琴海和 地中海.。希腊独立革命的火焰蔓延全国,希俄斯岛居民响应号召成立了过渡委员会,推翻了奥斯曼帝国在岛上的统治,全面控制了岛屿并自行处理岛上的内部事务。这也成为了希俄斯岛被武力攻占的根源,在希俄斯岛大屠杀以后,海岛的经济地位遭受重创,直到如今仍未恢复昔日的繁华与热闹。 2希俄斯岛的经济地位 编辑 酒和乳香脂是传统的特产品,对希俄斯岛历次战乱后的经济复苏有过巨大贡献。希俄斯乳香脂从岛南部野生灌木采集,是酿制甜酒的香料,也是口香糖及白色果酱的香料。包括肥沃的卡姆博斯(Kambos)平原在内,全岛没有常流河,依赖人工灌溉。盛产柑橘类水果、油橄榄和无花果,出口柠檬、柑和橘。有锑矿、菱锌矿及大理石矿场。有制革工业。沿海贸易亦相当发达。 希俄斯岛 希腊拥有2000多个大小岛屿,希俄斯岛则是其中最神秘的岛屿之一。它距离土耳其西岸很近,据说是诗人荷马的出生地。岛上古迹不多,但景色秀丽,是一个很悠闲安静的小岛。在荷马的颂歌中希俄斯岛便被誉为丰腴之极的小岛。它的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有人来此居住。小镇的今天十分繁荣,岛上居民生活富足,与外界的商贸往来也十分频繁。近年来岛民依靠岛上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如今旅游业所得已成为他们的一项重要收入。 3希俄斯岛战争的失败 编辑 1822年3月,几百武装的希腊人从临近萨摩斯岛 登陆希俄斯岛。 他们开始毁坏清真寺并且攻击土耳其人,岛上的许多修道士和岛民也决定加入革命。但实际上,人口占大多数的希腊人并没有对岛上的土耳其人进行挑衅性的大屠杀,也未加入其他希腊革命军来正面反对奥斯曼帝国。 首先,希俄斯岛居民勉强加入希腊革命军,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因为海岛的统治阶级恐惧因为奥斯曼帝国的报复失去原有的繁荣和富庶。其次,希俄斯岛距离奥斯曼大陆非常近,在一些点希俄斯岛与奥斯曼帝国只有4海里,如果受到攻击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左右为难之时,奥斯曼帝国的铁蹄突然进攻了希俄斯岛,并且发动了令人发指的大屠杀,也就是希俄斯岛大屠杀。 4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编辑 在这臭名远扬的大屠杀,大约45,000位希腊岛民被绞死 、被宰割、被断食断水或者被拷打至死亡。 另外, 50,000希腊人被卖为奴隶,而另外23,000人被放逐。 不到2,000希腊人在海岛上努力幸存下来。希腊词 katastrofi (英语: 浩劫)是常用的描述这些事件的词语,因为海岛被严重摧毁,分散遍及欧洲的少数幸存者,将异乡变成了希俄斯犹太人的散居地。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用油画描绘了发生的恐怖情形。 希奥岛的屠杀,1824年绘
190
平顶山惨案
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对中国进行的第一场针对无辜平民的大屠杀[1] 。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虽然中国政府军队撤出东北三省,但是民间抗日义勇军一直在反抗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在攻击抗日武装的同时,也经常屠杀抗日根据地的中国普通民众以报复中国武装的抗日行动。1932年9月15日,抗日救国军第四路、第十一路进攻抚顺,重创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展开报复行动,于1932年9月16日将抚顺煤矿附近的栗家沟、平顶山等村村民3000余人集中,之后实施了灭绝性的屠杀,之后又追杀了闻讯逃亡的千金堡村24名居民。 中文名平顶山惨案 刽子手抚顺日军 地 点平顶山 时 间1932年9月16日 被害人数3000余人 幸存人数45 日军指挥官川上精一 目录 1起因 2经过 ▪ 屠杀过程 ▪ 掩盖罪行 3结果 4评价 5幸存者的回忆 ▪ 杨宝山老人的回忆 ▪ 莫德胜老人的回忆 ▪ 方素荣老人的回忆 ▪ 杨占山老人的回忆 ▪ 幸存者的遗憾 6后继发展 7惨案纪念馆 1起因 编辑 惨案示意图 1932年9月15日夜——中秋节的夜晚,以梁聚夫为首的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约1200人途经平顶山攻打抚顺,在平顶山烧毁了日军的仓库、工厂、派出所、事务所等,然后向东岗、老虎台、杨柏堡、东乡和古城子进发,途中又袭击了日军杨柏堡采炭所,处死了采炭所所长渡边宽一,打死了自卫团长平岛善作等七八个日本人,并放火烧毁了采炭所。抚顺日军拿抗日武装没办法,迁怒无辜的平民百姓,鉴于这支抗日武装往返均经过了抚顺郊区的平顶山,而这里的居民无人举报告密,日军抚顺守备队认定这里的居民“通匪”,所以决定以屠杀来进行报复。 2经过 编辑 屠杀过程 1932年9月16日上午,日本宪兵抚顺分遣队队长小川一郎和守备队中队长川上精一率领大批日本兵进袭平顶山实施报复。日军首先控制了东、西两个大山头,包围了全镇,然后以照相为名,用刺刀将百姓和矿工逼赶到平顶山南面的洼地里。它的北面是铁丝障;西面为陡壁断崖;东面放着六个被红布蒙着的东西,大约午后1点多钟,突然,红布被揭开,露出了六挺机枪。一声令下,机枪疯狂地向人群扫射,顿时,鲜血四溅,血肉横飞,惨叫声、呼喊声连成一片。活着的人们拼命地往外冲,只有南面一个缺口,早有日军设防,冲出去的人幸存者甚少。一位妇女当刺刀刺进她的胸膛时,她身上带着刺刀坐了起来,双手攥住刺刀。刽子手一脚将她踢倒在地,拔出刺刀,她的十个手指头被割落在地。她瞪着愤怒的双眼,至死还紧紧盯住刽子手。平顶山3000多骨肉同胞倒在血泊里。同时,日本兵把平顶山居民的房子全部泼上汽油点着,整个平顶山被火吞没。 机枪声停止后,整个屠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日军刚要撤走,没死的人都挣扎着往外跑。日本兵发现还有人没有死,马上跳下车,一个个端起刺刀,从北到南挨个地往人身上刺。刺到死人身上,只听到喀吃声,没有反应;刺到活人身上,发出各种凄厉的惨叫声。第二次屠杀直到太阳快要落山,整个草坪被鲜血染红,成了一片血海。阵阵晚风卷着又咸又腥的鲜血味,夹杂着机枪射击后的硝烟味,扑鼻而过,令人感到分外凄凉。大屠杀历经三个小时,直至傍晚结束。昔日的平顶山,只剩下一座老君庙。 掩盖罪行 大屠杀后的第二天,日军雇佣朝鲜浪人到平顶山,用钩子将尸首垒到山崖下,浇上汽油焚烧,之后用炸药将山崖炸崩,以掩埋罪证灭迹;然后又在屠杀场四周拉上铁丝网,抓来劳工在此铺设铁道;接着,又以守备队的名义,命令抚顺县长夏宜在平顶山、粟家沟和千金堡的废墟上制作假房,拍成照片,以掩盖其屠杀罪证。同时,川上精一亲自到抚顺县署借款5万元贿买正在沈阳的国联调查团新闻记者,让他们保持缄默。事后,日军布告全县,不准收留平顶山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百姓,违者即是“通匪”,其全家将处死。 3结果 编辑 平顶山惨案屠杀的凶手们 此次屠杀,平顶山3000余名无辜百姓横遭杀戮,其中三分之二是妇女、儿童,400多户人家几乎被杀绝,800多间民房被烧毁,幸存者有一百余人,其中大部分因为无人救治而伤重死亡,最后有四五十人幸存。 4评价 编辑 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后日本法西斯大规模屠杀和平居民的起点,也是日本军队实施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的起点;平顶山惨案首开法西斯军队用可造成大量杀戮的武器大规模集中屠杀平民而在当时不被追究罪责的先例,为以后的德、意、日法西斯暴行确立了“样板”。法西斯大规模集中屠杀平民的暴行始于平顶山惨案。平顶山惨案遗址是日本法西斯突破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良知的最底线,完全违背国际公法、公理和人类正义准则的典型罪证遗存,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教育基地。为平顶山遇难同胞和幸存者讨回公道,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瞩目的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不公正、人道与反人道、维护人权还是践踏人权的较量。 5幸存者的回忆 编辑 [2] 发生在1932年9月16日的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制造的第一起大规模集体屠杀我国无辜百姓的惨案。辽宁抚顺市南部的那个名叫平顶山的村庄在惨案后不复存在,全村30 00男女老幼,幸存者至今健在的 6位,他们是:杨宝山、方素荣、杨玉芬、田立新、王质梅、周茂勤。其中的莫德胜老人,于2005年 5月23日病逝。 幸存者[3] 杨宝山老人的回忆 杨宝山老人回忆,1932年9月15日是中秋节。这天晚上,他听到外面喊“杀啊、杀啊”的声音,一直到后半夜才停。第二天听说,“大刀会”把日本人开的卖店给烧了,这个卖店是日本人压榨中国人的地方,矿工给日本人干活一天发3角钱饭票,饭票还不能在外面用,只能在日本卖店里买东西。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拍手称快,说烧得好。 日本人认为平顶山村民没能及时向“皇军”报告有抗日武装的消息,有“通匪的嫌疑”,所以决定以屠杀来进行报复。 屠杀过后, 只要地上还有呻吟的,日本兵过去就补枪,然后再用刺刀捅。杨宝山说:“日本人从北头到南头,死的活的每人一刺刀,检查到我时,用刺刀把我娘挑到一边,扎我的后背,我强忍痛一动没动。日本人在我身上走了好几个来回,把我脑袋都踩破了,我都没敢动。 莫德胜老人的回忆 莫德胜老人回忆:“1932年,我刚刚8岁,家住在平顶山村,全家有四口人,父亲是矿工,外公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家家户户过中秋节的第二天上午9点多钟,我们一群孩子跑到平顶山西坎,看到道上有好几辆汽车,上面载的全是日本兵,头上戴着钢盔,端着带有明晃晃刺刀的枪。我急忙跑回家,对姐姐说,不好了,鬼子兵来了。我妈说,可不要往外跑了。” “中午刚过,3个鬼子兵闯进我们家,把门踹开,日本兵说,把好东西通通拿出来,我们皇军保护你们,还用半通不通的中国话赶我们全家出门。我父亲说,这是我的家,我不走。鬼子兵拿枪把子弹劈头盖脸地往他身上打。母亲抱着3岁的妹妹,父亲拉着我的手,就这样被赶出了家门。满街都是老百姓,哭哭啼啼,都被赶到村外牛奶房子南边的草地里。” 两次机枪扫射过后,日寇怕有人没死,竟然第三次挨个用刺刀检查 “突然,有人大声尖叫,洋鬼子烧房子啦!人们回头一看,平顶山浓烟弥漫,大火冲天。”杨宝山对73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我母亲看着那个方向说,我们家的房子被烧啦,说完就哭了……” 午后一点多钟,人们差不多都被赶进了屠杀场,日本守备队从四面八方拼命把人群往中心压缩。莫德胜回忆,“这时,鬼子军官刺刀一举,周围的机枪立即叫起来,人群随着枪声一排排地倒在地上。我前面有个人穿着薄棉裤,一打他一蹬腿,棉花还冒烟,一会儿就不动了。我吓得头发一竖一竖的……” “有人喊‘不能白白叫鬼子打死!’靠东南边的喊声很大,起来一些人往外冲,枪声也集中到这个地点。以后喊声渐渐小了,是否冲出去一些人我就不知道了。” “一些没有受伤的人起来准备逃时,又进行了第二次机枪扫射,这次子弹打得更低,鬼子怕有人不死,一拥而上,挨排挨个地用刺刀往人身上扎。” ”莫德胜说:“我把盖在母亲身上的棉被掀开,母亲和妹妹满身都是血,大喊‘妈、妈呀、妈!’喊也不醒、推也不醒。姥爷姥姥也死了,我像个木头人不知怎么才好。听到有人喊,快跑吧,日本人要回来了。我最后看了亲人一眼,钻进高粱地。” 方素荣老人的回忆 [4] 另一位幸存者方素荣,如今生活在昆明,她很怕回到平顶山。她说:“这么多年来,我还经常做恶梦。”那一年,方素荣只有4岁,她还有两个年龄更小的弟弟。“枪声一响起来,爷爷一下子把我摁在了身下。过了多久我都不知道,我醒来时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日本兵踩着血,皮靴在血里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的弟弟还在地上爬,喊着‘妈妈——妈妈——!’,日本兵用刺刀一攮,然后给甩了出去,弟弟再也没有声息了。” 日本兵走后就听到有人喊,没死的快跑吧,鬼子去拉汽油了。杨宝山说:“第一次没敢起来,连喊三次我才敢抬头往周围看了看。当我看到鬼子真的不在了才起来。我去拉父亲,他瞪着眼睛看着我就是不起来,摇他手他不起来,拽他也拽不动,我咬他的手,他还是不动,我就倒在地上哭。” 杨占山老人的回忆 杨占山老人回忆:9月16日上午11点,日军乘汽车来到了宁静的平顶山,强迫居民离开家园前去“照相”,不去就当场打死。 人们被赶到山上后,鬼子说:‘你们站好,给你们照相。’接着就开枪了。这时我抱着四岁的小女杨玉英,子弹就从我的左胳膊穿过去,我倒下了。我眼看着我妻子、孩子、嫂子都被打死,他们的尸体压在我的身上,我就假装死了。屠杀继续进行约有一个多小时,鬼子要走了,看见还有人没有死,又用刺刀把受伤而未断气的人扎死。刺刀从我的腰边扎过,幸好没有扎中要害。天快黑了,鬼子都走了。这时满天都是雾,细雨连绵,我从尸体中挣扎起来,扶起我的两个姑娘,只见我的妻子和姓顾的老婆的肚子都被剖开,七八个月的婴儿及大肠流在地上,我背上四岁的小女玉英,手里领着七岁的姑娘玉凤,血从我的脸上淌下,眼泪从眼眶中涌流下来。两个姑娘也在哭着,叫着:‘妈呀!妈妈呀!’。。。我一家原有二十四口人,这次惨案中就被杀死了十八口,剩下了六个人,这血海深仇终生难忘。” 幸存者的遗憾 作为平顶山惨案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未得到应有的制裁 上尉川上精一在日本投降前回国,1946年服氢酸钾铝自杀; 中尉井上清一就是目击者在屠杀现场看到的那个高举战刀下达射击命令的日本军官,1969年病死于大阪。 1996年,杨宝山、莫德胜、方素荣作为原告起诉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政府承认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向受害者谢罪并给予赔偿。杨宝山说,至今已经9年了,我都去了五六趟日本了,几次都是败诉。 2002年6月,东京地方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了“平顶山惨案”的事实,但驳回了诉讼请求。 2005年5月13日,东京高等法院做出二审判决,支持一审判决,驳回了中国原告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并给予赔偿的诉讼请求。10天后,莫德胜老人带着愤怒、带着冤情、带着遗憾走了,为同胞讨公道成了老人未了的心愿。 6后继发展 编辑 [5] 事件后抚顺周边的中国劳工人心动摇,大量离开抚顺出走。 1932年11月24日,在国际联盟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曾提出对日本方面扫荡作战的战争责任提出追究,但碍于国际情势并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牺牲者人数 中国方面,根据发掘的尸体数量,主张牺牲者在3000人左右。 抚顺守备队中队长川上精一的亲戚田边敏雄在自传中,根据参加屠杀的兵士的证言推断人数在400-800,理由是当时平顶山附近居民总数1400人,牺牲者应在600人左右。 国际联盟安理会档案馆记载中国方面死者700,重伤6-70人,轻伤130人。 1971年,中国政府发掘屠杀现场,重新安葬遇难者并建立了遗址纪念馆。 幸存者曾经向日本法院上诉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并赔偿,但是并没有结果。 [6] 2005年5月,日本东京高等法院驳回了幸存者提出的赔偿诉讼,幸存者律师表示将继续上诉。 惨案漫漫维权路[7] [8] 2009年5月5日,相原久美子从东京赶到中国,代表日本国会24名议员向平顶山惨案幸存者致歉。这封署有10名日本众议院议员、14名参议院议员名字的信件,用了相当篇幅向“平顶山惨案”幸存者表达歉意。十几年为3000冤魂的伸冤的“平顶山惨案”的诉讼案,最终以平复民愤的方式告一段落。 惨案幸存者1996年向日本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予以赔偿并谢罪[1] 。日本法院虽然承认了惨案的事实,但仍驳回了诉讼请求[1] 。 16日上午,辽宁抚顺各界人士1000余人隆重集会,公祭82年前惨死在侵华日军屠刀下的3000多名同胞[1] 。 7惨案纪念馆 编辑 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9] 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距抚顺市区南约4公里的东洲区平山街南昌路17号,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平民的现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好河山陷于日军铁蹄之下。1932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杨柏堡采炭所”等地被途经平顶山村的辽东民众抗日自卫军袭击,日军以平顶山村民没有报告即“通匪”为名,于次日出动守备队和宪兵队包围了平顶山村,将全村三千余名男女老幼驱赶到平顶山下,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日军先用机枪扫射,又用刺刀重挑一遍,甚至挑出孕妇腹中的婴儿。最后为了掩盖罪行,用汽油焚尸,放炮崩山,将殉难者的尸骨掩埋于山下,并纵火烧毁了全村八百多间房屋,将平顶山村夷为平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 1951年3月,为了纪念在1932年“”中死难的同胞,抚顺市人民政府在惨案旧址建立“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碑”,1971年建“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馆内陈列有在现场发掘出的殉难同胞遗骨800余具以及部分遗物。 1988年1月31日,国务院将“平顶山惨案”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原“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改称“平顶山馆惨案遗址纪念馆”。“平顶山馆惨案遗址纪念馆“从1973年正式开放以来,已成为向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平顶山惨案背景[10]
191
宝冢
宝冢歌剧团(Takarazuka Revue Company)是1914年(大正三年)由日本阪急企业创始人小林一三创立的歌舞剧团,团员全部为未婚的女性。从1913年(大正二年)开始招收团员时起,最初的宝冢歌剧团仅仅是一个有着20名少女的巡回演出“歌唱队”;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拥有成员400余名、毕业生4000余名、在全日本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的大型舞台表演团体。也是全世界演出回数最多的歌舞剧团。 中文名宝冢歌剧团 外文名Takarazuka Revue Company 创始年1914年 创始人小林一三 所在地日本 成 员400余名 目录 1表演风格 2组成模式 3演员来源 4宝冢雏形 5发展历史 6首创性 7女扮男角 8剧团特色 9主演男役 ▪ 花组 ▪ 月组 ▪ 雪组 ▪ 星组 ▪ 宙组 10主演娘役 ▪ 花组 ▪ 月组 ▪ 雪组 ▪ 星组 ▪ 宙组 1表演风格 编辑 以华丽、细腻的视觉效果为主,再加之女性扮演男性所特有的优雅与俊朗,同时坚持“清纯、端庄、优美(清く 正しく 美しく)”的座右铭,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演剧文化与女性文化。 宝冢歌剧团 宝冢歌剧的演出剧目数量繁多,范围也十分广泛。从《西城故事》、《歌剧魅影》、《俄克拉荷马》、《茜茜公主》(实名为《エリザベート~爱と死の轮舞~/伊丽莎白~爱与死的轮舞~》,实为改编自1992年维也纳版《伊丽莎白》)等西方名作再演,到《凡尔赛玫瑰》、《奥尔菲斯之窗》、《大江山花传》、《怪医黑杰克》等漫画名作的改编,都为观众津津乐道。其中由著名漫画家池田理代子的代表作《凡尔赛玫瑰》改编而成的舞台剧更是创下了观客数超过500万人的记录。 宝冢歌剧团分为花、月、雪、星、宙5个组以及一个专科。其中花组与月组是1921年以来便存在的元老,而宙组则是1998年才诞生的新丁。各组的特色各有不同,舞之花、戏剧之月、日本物之雪、扮装之星、年轻之宙为各组传统定位,不过近年来已日渐式微,拥有了新的特色。专科则不隶属于任何组,演出形式为特出公演,以年级较高的配角为主。 2组成模式 编辑 都为金字塔模式,主演男役(TOPSTAR)便是这个金字塔的塔顶。接下来则是主演娘役(娘役TOPSTAR)、男二号、男三号等。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宝冢歌剧各组的主演在任期内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不同的剧目变化,一般男役在入团后十年后才开始有可能成为大剧场的主演男役,而娘役则视资质而言,有可能从入团第二年开始就成为主演。当下各组的主演男役以及主演娘役为: 花组:明日海里奥(明日海りお)+兰乃はな; 月组:龙真咲+爱希礼夏(爱希 れいか) ; 雪组:早雾圣奈(早雾せいな)+咲妃みゆ 星组:柚希礼音+梦咲ねね; 宙组:凰稀要(凰稀 かなめ)+実咲凛音; 专科:轰悠(理事)。 宝冢歌剧团拥有专属的演出剧场——宝冢大剧场(位于宝冢市)和东京宝冢剧场(位于东京都)。这是宝冢歌剧最主要的表演场所,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观众来到宝冢与东京“朝圣”。除此之外还有宝冢BOWHALL、中日剧场、梅田剧场、博多座、日本青年馆、日生剧场以及全国巡演等不同级别的演出。其中宝冢大剧场、东京宝冢剧场是只有每组的主演男役才有资格主演的场所,中日、梅田以及日生等也可以由男二号主演,而BOWHALL在1997年以后则是以主演男役以外的男役为主,以锻炼为目的的舞台。 3演员来源 编辑 进入宝冢歌剧团的演员全部为宝冢音乐学校的毕业生。宝冢歌剧团本身也以“学 宝冢歌剧团 校演剧团体”为主要模式,演员全部称为“学生(生徒)”,导演、编剧、编舞等全部被称为“老师”,排练场被称为“教室”。宝冢音乐学校入学的竞争率很高,在日本曾拥有“东之东大,西之宝冢”的美誉。 从进入剧团的第一天起,团员被称为“研究生”以区别与音乐学校在校生,入团第一年为研一,以此类推,一直到研究科七年。研八生从下级生转为上级生,不再参加“新人公演”。新人公演是剧团从1958年开始专门为了培养下级生而举办的公演,演出形式为在大剧场公演与东京公演期(约为一个半月)中各抽出一天,由研七以下的生徒来演绎本公演的剧目。虽然因为年龄与经验的问题水准不及本公演,但是由于每一公演期内只演一天的特殊性,往往十分卖座。 由宝冢歌剧团退团的团员被称为OG(old girl=女校友),而退团本身被称为“毕业”。 近年来宝冢歌剧团有名的OG有大地真央、黑木瞳、凉风真世、真矢美纪(真矢みき)、一路真辉、天海佑希、檀丽(檀れい)、姿月朝户(姿月あさと)等。 4宝冢雏形 编辑 那要追溯到100年前的1910年(明治43年)。1910年,从大阪梅田 宝冢歌剧团 到宝冢的箕面有马电车轨道(现阪急电铁宝冢主干线)开始通车使用了。当时的社长小林一三为招揽乘客,翌年(1911年)在终点站的宝冢设立了“宝冢新温泉”游乐园。1913年7月15日他又组建了“宝冢歌唱队”,也就是现宝冢歌剧团的前身。当时,宝冢歌唱队由16名学生组成,后在同年末又招入4名成员,并改名“宝冢少女歌剧养成会”。该养成会采纳音乐家安藤弘夫妇的建议,从此把重点从演唱转为以歌剧为主。1914年4月宝冢少女歌剧养成会在用游泳池改建成的乐园剧场(Paradise剧场)举行了首次公演,这也是宝冢歌剧团史上的首次公演。1940年该团正式更名为宝冢歌剧团,并且分成4个演出组:花组、月组、雪组和星组,以及一个专科,主要在大阪的主剧场和宝冢大剧场进行演出。1998年,宝冢有增设了第五个演出组、宙组。 5发展历史 编辑 创建于1913年(大正2年),距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该剧团最大的特色就是这里的演员都是女性。所以很自然歌剧中的男性角色都是由女性扮演。宝冢的演员都是接受过严格的演出技巧训练以及适应她们高社会地位的礼仪训练。她们都是1913年成立的宝冢音乐学校的历届毕业生。当下剧团成员有近400人,包括花、月、雪、星、宙5个演出组及1个专科。公演采取5组轮流公演的方式,根据公演场地的不同,包括宝冢大剧场公演,东京宝冢剧场公演、宝冢Bowhall剧场公演、特别公演、地方公演、Dinner show、Theater Drama City公演等等。从日本传统剧目到欧美歌剧、轻歌剧,其演出内容包罗万象。宝冢歌剧团是日本最著名的表演团体,经多次的海外亮相以后,该团在世界上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192
安禄山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1] 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中文名安禄山 别 名阿荦山、轧荦山 国 籍中国 民 族粟特 出生地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 出生日期703年 逝世日期757年 职 业军阀、叛军首领 称 号三镇节度使、大燕皇帝 年 号圣武 谥 号光烈皇帝(史思明追谥)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投身军旅 ▪ 平步青云 ▪ 密谋叛乱 ▪ 安史之乱 ▪ 为子所弑 2历史评价 3轶事典故 ▪ 姓名来历 ▪ 贵妃洗儿 4家庭成员 ▪ 妻 ▪ 子 5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他原来没有姓氏,名字叫轧荦山。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的一个巫师,以占卜为业。突厥人“斗战”一词的发音是轧荦山,就用它作为安禄山的名字。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在突厥族里生活,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他母亲为妻。 开元初年,安禄山跟将军安道买的儿子一起逃离了突厥。安道买的第二个儿子安贞节任岚州别驾,把他们两个人抓回来了。年纪到了十多岁,安禄山以与他的哥哥及后父安延偃生活在一起为耻。约定同安思顺等人结为兄弟,就定为姓安。长大成人后,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当了个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2] 投身军旅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安禄山偷羊被抓住,张守珪拷问他,准备乱棍打死,他高声喊叫说:“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白白胖胖,语言豪壮,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虏,他们只要出去就一定能够按时抓到,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张守珪老是嫌安禄山过于肥胖,此人又一向令人敬畏,安禄山感到害怕就不敢多吃食物。安禄山以骁勇出名,张守珪就把他收为义子。[3] 安禄山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他秉性机灵聪慧,人们大多称赞他。朝廷授予他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官衔。他用厚礼贿赂往来官员,要求在朝廷为他多说好话,唐玄宗更加信任喜爱他。[4]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在平卢设置节度,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此后便可到朝廷上奏议事,唐玄宗更加宠信他。 天宝三年(744年),安禄山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一一照旧。采访使张利贞经常接受他的贿赂;几年之后,黜陟使席建侯又说他公正无私;裴宽又因安禄山接替而离职,至于李林甫又一味迎合唐玄宗,都一齐说安禄山的好话。这几位都是唐玄宗信赖的朝臣,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好感更加坚定不移了。 后来安禄山请求当了杨贵妃的养子,进宫朝见唐玄宗都先拜望杨贵妃,唐玄宗觉得奇怪就问原因,安禄山回答说:“臣是胡人,胡人把母亲放在前头而把父亲放在后头。”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命令杨銛以下的杨家兄妹们一起同安禄山结为兄弟姐妹。[5] 平步青云 臧金生饰演的安禄山 天宝六年(747年),安禄山题跋为大夫。他经常委派刘骆谷进宫禀奏政务。安禄山和王鉷都是大夫。李林甫担任宰相,朝臣中没有谁敢违背宫廷礼仪,安禄山仗着深得唐玄宗宠爱,进宫朝见唐玄宗不大弯腰。李林甫命令王鉷好好礼拜,王鉷快步上前弯腰作揖恭敬得很,安禄山这才吓得直喘粗气,腰渐渐地弯下去了。每当同李林甫交谈,李林甫总摸准了安禄山的心思并先说了出来,安禄山认为他像神仙一样无所不知,每次见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气也惶恐得汗流浃背。李林甫用温和的语言接待他,带领他到中书厅就座,用自己的披袍盖在他的身上,安禄山欣然接受,没有顾忌,喊李林甫十郎。刘骆谷从宫廷回来向他汇报情况,他先问:“十郎说了些什么?”有好话就喜得蹦跳,如果只是说“大夫必须好好地查核一下”,他就反手撑着床说:“哎呀,我死定了!”李龟年曾经模仿表演了这般情景,唐玄宗拿这事逗笑取乐。[6] 安禄山晚年更加肥胖,肚子掉到了膝头下边,体重三百三十斤,每当走路只有用两个肩膀向上提起自己的身子,才能动脚。而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动作却快得像旋风一样。他建造的住宅,宏伟华丽到了极点,用金银做笼子筐子筲箕等物。唐玄宗来到勤政楼,座位左边竖立一块用金鸡羽毛做装饰的大屏风,屏风左边放张木榻让安禄山坐,卷起或干脆拿掉屏风上的帘子。[7] 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进宫朝拜唐玄宗,又请求担任河东节度,唐玄宗就授给了他。他有十一个儿子:大儿子安庆宗,任太仆卿;小儿子安庆绪,任鸿胪卿。安庆宗又娶皇太子的女儿为妻。[8] 密谋叛乱 安禄山 安禄山暗地准备叛乱,在范阳州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来是防御侵略,实际上是储藏兵器、粮食做坚守范阳的部署,战马有一万五千匹,牛羊也相当于这个数目。他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进朝奏请没有不答应的。他把张通儒、李庭坚、平冽、李史鱼、独孤问俗罗致身边,让高尚主持书记工作,刘骆谷留在长安当情报人员,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都是从军队里选拔出来的。每个月向他进献驴子骆驼战马猎鹰猎犬的络绎不绝,人们弄得无以为生。安禄山过于肥胖不能打仗,前后十多次诱骗契丹人,设宴款待时在酒里放入麻醉草药莨菪子,预先挖好土坑,等到契丹人昏迷了,砍下头来就埋掉,都在不知不觉中送命,每次几十人。 天宝十一年(752年)八月,安禄山一共统率河东等镇兵马五六万,号称十五万人,讨伐契丹。队伍离开平卢一千多里,开到了土护真河,就是北黄河。又加快速度日行三百里,猛然间开到了契丹统帅的军帐跟前。一连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弓箭都被浸湿,部队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契丹人又夹攻他们,安禄山的部队伤亡殆尽。安禄山本人被射中一箭,射断了他头上的玉簪,他带着手下奚族杂役二十多人跑上山头,掉进了坑洞。他的儿子安庆绪等人搀扶着他。恰巧到了夜晚,他们就分散逃跑,奔向平卢城。[9-10] 杨国忠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 天宝十二年(753年),唐玄宗派中官辅趚琳去侦察,他接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回来后大讲安禄山忠心耿耿。杨国忠又对唐玄宗说:“召他进京,他一定不会来。”下令召见,他却来了。 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月,安禄山到华清宫拜见唐玄宗,乘机哭着说:“我是奚族人,不识汉字,皇上越级提拔我,以致杨国忠想要杀我。”唐玄宗对他更加亲密宽厚,于是任命他为左仆射的高官,才让他离去。当月,安禄山又呈奏章请求任命自己为闲厩使、陇右群牧等都使,任命吉温为武部侍郎、兼中丞,当他的副手,又请求主持总监事务。他当了闲厩使、群牧等使之后,上等好马都暗地挑选出来,夺得了楼烦的监牧之后接着夺取张文俨的马牧。这年三月一日,他离开长安回范阳,急忙出了潼关,每天赶路三四百里,到了范阳。这时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一定会大发雷霆,把他捆绑起来送交安禄山。[11] 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又召他进京,他推说生病没有来。给他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命令他出席观礼,又推辞了。[12] 这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忤逆朝臣杨国忠。他率领各族骑兵、步兵十五万,半夜行军,黎明吃饭,一天前进六十里。决定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骨干。天下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不懂战争,听到安禄山叛乱爆发,朝廷一片动荡惧怕。宫廷警卫部队都是由集市商贩组成的,只得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绸缎召募兵卒。于是先后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大将抵抗。 安禄山谋反 安禄山号令严厉整肃,有一班以死相拼的将士,没有谁不是以一当百,朝廷军队碰上必然会吃败仗。[13] 十二月,叛军渡过黄河开到陈留郡,河南节度张介然州城失守殉难,首级传到了河北。安禄山的小儿子安庆绪看到哥哥安庆宗被杀的布告,哭着告诉安禄山,安禄山在战车上震惊大哭说:“我儿有什么罪过要杀死他!”他狂乱愤怒,见投降的官军挤满大路两边,就命令他们自相砍杀,杀死了六七千人,才进陈留城。陈留太守郭纳开始还抵抗了一阵,到这时出城投降。 叛军开到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奋力抵抗,州城失守殉难。叛军驻扎在泥水罂子谷,唐军将领荔非守瑜蹲在地上射箭,射死叛军几百人,箭还射到了安禄山的战车上,安禄山不敢通过,就绕道泥水罂子谷的南边过去了。荔非守瑜的箭射光了,投河自尽。东京洛阳留守李忄妻、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烧断了河阳桥。安禄山怒气冲冲,率领部队浩浩荡荡挺进。 谋反战事图 封常清布置从苑西断墙缺口上砍伐树木堵塞道路后就逃走了。安禄山进了洛阳,杀了蒋清等,召见河南尹达奚珣,让他任职理事。封常清失败后,只跟几个人逃到陕郡,高仙芝率兵守卫陕城,都丢盔弃甲向西逃到潼关,害怕安禄山追赶上来,互相践踏而死的士卒充塞道路。陕郡太守窦庭芝投奔河东。安禄山派崔乾祐驻守陕郡。临汝太守韦斌向安禄山投降。[14]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叫燕国,年号叫圣武,达奚珣以下数人暂任丞相各职。五月,南阳节度鲁炅率领荆州、襄州、黔中、岭南兵卒十万多人,在叶县城北边的枌河跟叛军将领武令珣作战,唐军全军覆没。六月,李光弼、郭子仪从土门路出征,在常山郡东部的嘉山大败叛军,叛军控制的河北各州郡中有十多个归降朝廷,安禄山处境困迫、心绪惶急,打算退兵回范阳。碰上哥舒翰从潼关率领骑兵步兵八万人,在灵宝以西跟叛军将领崔乾祐作战,被叛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转身向潼关逃跑,被自己的部下抓住送给了叛军。潼关守不住,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难,太子李亨把平叛部队召集到灵武设防。安禄山就派遣张通儒任西京长安留守,田乾真任京兆尹,安守忠在唐廷禁苑里驻兵守卫。十一月,派遣阿史那承庆打下颍川,满城烧杀。[15] 为子所弑 安禄山由于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到起兵叛乱之后视力渐渐模糊,这时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长满块状毒疮。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接受臣子们朝拜,疮痛发作就中途结束了。他由于病痛更加暴躁烦乱,动辄使用刑罚,连身为谋主的大臣严庄也遭鞭棍抽打,严庄于是日夜伺机干掉安禄山。他让安庆绪站在门外,自己握着刀带着阉人李猪儿一起走进安禄山的营帐,李猪儿挥起大刀砍安禄山的腹部。 安禄山 安禄山双目失明,床头经常挂着一把刀,等他发觉刺客时已经难得起身,床头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摇着帐幔大喊道:“这人是我的家贼呀!”喊罢就断气了。于是在床下挖了一个好几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着安禄山的尸体埋了。全无哭丧之类的安葬礼仪。严庄立即向外宣告,说是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安庆绪淫乐宴饮没有节制,把严庄喊为兄长,事无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见。[16] 当初,李猪儿离开契丹部落,十几岁开始伺候安禄山,很聪明。安禄山用刀把他的生殖器全部割掉,鲜血流了好几升,昏死过去,安禄山用火灰敷住他的伤口,过了整整一天才苏醒过来。李猪儿由于成了阉人,安禄山很宠爱他,最受信任和重用。安禄山肚子大,每次穿衣系带,需要三四个人帮忙,两个人抬起肚子,李猪儿用头顶住,才拿来裙裤腰带穿系上。唐玄宗宠信安禄山,赐他到华清宫温泉洗澡,都允许李猪儿等人进去帮忙脱穿衣服。然而最终杀死他的,正是这个李猪儿。[17] 后史思明杀安庆绪后即大燕帝位,补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18] 2历史评价 编辑 张九龄: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李德裕:禄山,夷狄之谲诈者也,非将门英豪,草莱奇杰,其战斗之气,击刺之才,去关张远矣。 姚汝能:安、史二凶羯,相继乱于范阳,安禄山以天宝十四载乙未十一月犯顺,史思明男朝义至宝应元年壬寅十二月为李怀仙所杀,二胡共扰中原凡八年,幽、燕始平。[19] 《旧唐书》:天地否闭,反逆乱常。禄山犯阙,朱泚称皇。贼巢陵突,群竖披攘。征其所以,存乎慢藏![20] 《新唐书》:禄山、思明兴夷奴饿俘,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贼杀其父,事之好还,天道固然。然生民厄会,必假手于人者,故二贼暴兴而亟灭。张谓讥刘裕“近希曹、马,远弃桓、文,祸徒及于两朝,福未盈于三载,八叶传其世嗣,六君不以寿终,天之报施,其明验乎!”杜牧谓:“相工称随文帝当为帝者,后篡窃果得之。周末,杨氏为作八柱国,公侯相袭久矣,一旦以男子偷窃位号,不三二十年,壮老婴儿皆不得其死。彼知相法者,当曰此必为杨氏之祸,乃可为善相人。”张、杜确论,至今多称诵之。如禄山、思明,希刘裕、杨坚而不至者,是以著其论。[21] 何去非:禄山虎视幽蓟,横制千里,而军中之吏凡三千人。故范阳之变一起,天下大震,徒驱市人以婴其锋。[22] 徐钧:随人玄养宁知父,负主恩私岂有君。逆气终然招逆报,可怜四海乱如云。[23] 3轶事典故 编辑 姓名来历 日本学者森安孝夫,根据中亚出土的古代文献认为,其本姓康(粟特语:kang),或之后改姓的安(粟特语:an),都是粟特人使用的汉姓。 学者亨宁(W.B.Henning)提出,禄山,或荦山,为粟特语Rokhshan,是光明的意思。 日本粟特语学者吉田丰认为,安禄山这个名字是直接译自粟特语,念法为An Rokhshan。 贵妃洗儿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三日,是安禄山的生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赐给安禄山丰厚的生日礼物。过罢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特召安禄山进见,替他这个“大儿子”举行洗三仪式。杨贵妃让人把安禄山当做婴儿放在大澡盆中,为他洗澡,洗完澡后,又用锦绣料子特制的大襁褓,包裹住安禄山,让宫女们把他放在一个彩轿上抬着,在后宫花园中转来转去,口呼“禄儿、禄儿”嬉戏取乐。[24] 4家庭成员 编辑 妻 康夫人 段皇后 子 安庆宗,756年被唐玄宗处死 晋王安庆绪,756年封,后称帝 安庆恩 郑王安庆和,756年封,758年被唐肃宗处死 安庆余 安庆则 安庆光 安庆喜 安庆祐 安庆长 5影视形象 编辑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1986 《杨贵妃》 张复建 1982 《杨贵妃》 颜彼得 1994 《唐明皇》 颜彼得 1997 《大刺客之烟花杀手》 秦煌 2000 《杨贵妃》 阮兆祥 2006 《神鬼八阵图》 卢星宇 2007 《大唐芙蓉园》 臧金生 2008 《大唐游侠传》 凃门 2009 《杨贵妃秘史》 徐锦江
193
森安孝夫
Moriyasu Takao,1948— )文学博士,大阪大学教授,兼东方文库研究员。著名中亚史专家。 国 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8 福井县人。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1975年,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东洋史学专业硕士课程修了。1981年,同大学东洋史学专业博士课程修了。1982年任金泽大学文学部副教授,1984年任大阪大学文学部副教授,1994年任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1998年任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亚史、西藏史。 主要著书有:《回鹘摩尼教史研究》(大阪大学刊,1991年)、论文《关于回鹘和吐蕃的北庭争夺战以及此后的西域形势》(1973)、《藏语史料中出现的北方民族——DRU-GUY与HOR》(1977)、《吐蕃在中亚的活动》(1984)、《中亚史中的西藏——吐蕃在世界史中的位置》(1987)等。
194
高耀洁
编者按:风烛残年、出走海外的高耀洁教授,即将迎来她的87岁生日。高耀洁,1927年生于山东曹县,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突破重重阻力,揭露中原地区因采供血导致艾滋病大规模蔓延的真相,被媒体誉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2009年8月出走美国。朱学勤教授此文,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我与高耀洁相识,是因为与中原有不解之缘。“文革”中插队去河南,在豫东盐碱地上生活过几年。犹记寒冬腊月,天一亮背起粪箩头拾粪,走九里跨过省界,走到过山东曹县地面。后来与高耀洁教授见面,才知道那竟是她出生的地方。中原血祸震惊全国,我去郑州她家,但见四壁萧瑟,墙上挂着一幅对联“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地上、床上、过道处凡能插脚的地方,堆满了防艾图书和方便食品,等着打包邮寄。听她略带鲁西南口音的豫东方言,与我能说的河南土话同音,于是互称“老家只隔几里地”。 她问我对河南的印象,我说那里的官场令人不快,热情中透着虚伪,庸碌中透着狡诈;而百姓分外可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四十年前,我带着左翼激情去豫东,下乡第一课是请贫苦社员忆苦思甜,老人们说着说着下了道,控诉起1959年“合大伙”(办食堂)饿死人的恐怖岁月,干部连声在底下喊:“下来,下来!”那一声喊,将我的左翼狂热砸得粉碎。高耀洁接着这句话,说了另一个“下来,下来”的故事: 2001年9月30日,她到河南周口地区查访艾滋病疫情,返途中听说某村疫情严重,临时拐弯走进了这个村子。进村就听见有奶声奶气的叫声,略带嘶哑:“下来!下来!”循声走进一个门半掩小院,走到靠北的屋子,欲待敲门询问之际,出来一条大黑狗。这狗骨瘦如柴,叫了一声,返身回屋。她跟着那狗走进屋里,只见梁上垂挂着一根草绳,一个年轻农妇悬梁自尽。尸体脚下,是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鼻涕和着眼泪哭喊,抓住梁上尸体的脚后跟在啃咬。 “下来,下来!”,显然是那个只有两岁的孩子发出的,他是叫娘“下来”给他喂奶,却只够得到妈妈冰凉的脚后跟,将脚后跟当乳头啃咬。那一天是中秋前夕,也是那年那月的最后一日,中原血殇,以一个孩子的嘶哑叫声在纪念第二天的节日,母与子生离死别!如此悲惨景象,大概只有在毛泽东同样是咏叹血祸的诗词中出现过?——“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不到两个月,那孩子也死了。 谈到我对中原官场的厌恶,高耀洁告诉我血祸恰恰起源于那里的官场,官员为“GDP”大办血站,官员采血,百姓卖血,祸害由此而起,并不是起源于西方人理解的民众“性解放”。她与我讲了当年田间地头如何采血、卖血的细节,此后她也曾对作家阎连科讲过,后者将其写入小说《丁庄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阎连科的文学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但这一细节却完全是写实: 一夜间,几百口人的丁庄村,突然冒出了十几个血站来。县医院血站、乡医院血站、乡政府血站、公安局血站、组织部血站、宣传部血站、兽医站血站、教育局血站、商业局血站、驻军血站、红十字会血站、配种站血站,八八九九,竖一块木牌子,写上几个字,来两个护士和会计,一个血站就建立起来了。 在庄头,在十字路口上,在谁家闲着的一间屋子里,再或把原来废了的牛棚扫一扫,取下一块门板洗一洗,把门板架在牛槽上,摆上针头、针管、酒精瓶,再把抽血的玻璃瓶子挂在牛棚的横梁上,这就开始买血、卖血了。 庄子里到处都是挂着如藤如蔓、流着血的塑料管和红葡萄似的血浆瓶。到处都是扔的消毒棉球和废针头。到处都是碎了的针管玻璃和装血的玻璃瓶。到处都是搁着、挂着收集起来的O型、A型、B型、和AB型的血瓶和血桶。地面上是一片落着的血滴和洒出来的红血浆,空气中整日飘散着红烈烈的血腥气。 …… (老村长李三仁)唤着说:“丁辉呀——我头晕得很,这天这地都在我眼前转圈儿。” 我爹说:“不让你卖你偏要卖。我提着你腿倒倒血?” 他就说:“倒倒吧。” 也就躺在田头上,我爹、我叔一人提了一只他的腿,脚在上,头向下,让他的血从腿上、身上朝着头上流。为了让他头上血足些,我爹我叔还慢慢提着他的双腿抖了抖,像提着洗了的裤子腿,抖着让水从裤腿朝着裤腰上流。 抖完了,把他的双腿放下来:“好些吗?” 李三仁就从地里慢慢站起来,走了两步路,回头笑着说:“好多了。我经了半辈子的事,还怕流这一点儿血。” 我爹我叔蹬着三轮就走了。 李三仁便柱着镢头又回田里干活了。 阎连科听高耀洁讲述上述细节,惊讶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我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只是来自鲁迅笔下,来自“鲁镇”、“未庄”系列小说。但鲁迅想象力再丰富,也无法想象世间有如此真实景象——人如鸡鸭,“提腿倒血”。这就是我所熟悉的中原田间地头,这就是我所熟悉的豫东乡亲父老?相比“我爹”、“我叔”、“李三仁”,那祥林嫂、阿Q、小T又算得了什么! 也许正是这些亲眼目睹的悲惨场景,以及那一声声“下来,下来”,给高耀洁弱小的身躯注入顽强动力。她不是第一个把中原血祸说出来的医生,却是捅出这个消息之后(1996年),连续14年坚持不懈、遭打压而绝不倒下的人。《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中国在2008年有19712所医院。即使以每个医院只有20个医生为计,也至少有40万医生。而这40万人中,为这场血祸站出来说话的只有4个医生,10万分之一;4个医生中只有高耀洁教授面对14年来的艰难险阻,挺到今天。她走过100多个村庄,访问过近1000个艾滋家庭;足迹遍布豫、冀、鲁、晋、陕、皖、湘、鄂、浙、苏、云、贵、川、粤、桂、沪16个省市。她收到过来自艾滋病人和各种其他性病相关的信件15000封,她给每一封信回信,没有让任何一个病人失望,这些信件集编为《一万封信》,已正式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她亲手救助的艾滋孤儿就有164个。她的家每天接待来访的艾滋病患者,多的时候一个月内接待过58位。她自编、自写、自费印刷、自费寄出的防艾读物有130多万册。相伴一生的老伴郭明久医生于2006年4月去世后,她一度情绪低落,我把当月收到的稿费寄给她以致丧礼,她的回信竟是邮寄几百本防艾的宣传册,嘱我在大学生以及社区中分发。她不是没有钱,而是把国际、国内所获的奖金和个人积蓄、稿费、讲课费等总计1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用在了中原血祸、百姓血难的救助工作上! 血祸蔓延惊天动地,危及种族血脉。如在以往,下至县丞上至朝廷将寝食难安,在今天也应该是部长、书记、乃至国家总理亲自过问的事,她却以八旬老人的孤独肩膀一人扛了起来。2007年,她突破封锁到美国首府华盛顿领取“环球女性领袖奖”,那是她迄今在国际上获得七个奖项中的第六项,但也是她第一次能够出国领奖。颁奖会上,一位未受邀请、自费乘机、自购昂贵门票、专程远途而来的美国乡间老妇人,握着高耀洁的手,急匆匆表达自己的钦佩,她愿以自己的微薄退休金赡养高耀洁晚年。凭着美国普通民众的直觉,她将高耀洁与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相提并论,说“高教授的工作条件比特蕾莎修女还要困难,高教授不仅是善良人,还是一个英雄。” 这位素不相识的美国乡间妇人,也许比我们本土知识人士更懂我们这里的“特色”,更知道“特色”下的高耀洁是如何艰难: 她本身是个残疾人。除了高血压、心脏病,她比正常人缺少一个重要器官——胃。她的胃在“文革”中遭暴打损伤,切除了十分之九,而今不过是一截肠子一样的象征物。在上海,我见她走路有点蹩拐,才发现这位妇产科医学教授竟然是我在豫东民间到处看得见的“大娘脚”——双足缠裹又放过。在参议员办公室,希拉里久久注视这双在西方看不到的脚,无法想象就是这双脚走过中国千里万里,山路、平路、沟沟坎坎,一步一步捱了下来。 她是一个妻子。当她在山东大学讲坛上为学生普及防艾知识的时候,老伴病倒住院;当她在那里调查非法采血的黑血站时,老伴卧于病床乏人照顾;在她把关爱源源不断送给艾滋孤儿寡母的时期,老伴溘然去世。她是一个母亲,“文革”中儿子受她牵连,13岁曾被判刑关进冤狱,一生都活在恐惧中;小女儿受她牵连,曾经失去工作,走投无路,因此不能理解她的菩萨心肠和献身行为,至今对她心有怨忿。言及自己的亲人们,老人垂泪不已,私下里说:老伴是个好老伴,自己不是个好母亲。 2007年,为了保全中原的脸面,而不是中原的生灵,有关方面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既要阻止老人出国领奖,又要迫使她做出自动放弃的姿态。最后竟把她那少年时期受其牵连,至今心有余悸的儿子动员到她面前。儿子以自己的工作和前程为抵押,给老人重重地磕响头,跪请母亲答应有关方面的话。那一天是2007年2月18日大年初一,她没有动摇,她用那双给这个世界接生无数次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两行字:第一行是:“儿子郭锄非曾因我受害坐过三年狱。”第二行是:“本人行为本人负责,一切概与儿子无关。”此时此刻,她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想必还有另一幅母与子生离死别的真实画面,声声叫唤“下来,下来”? “空气中弥漫着采血、卖血的气息”,这在特蕾莎修女的世界是不存在的。特蕾莎最不能想象的是,艾滋病在西方是“后现代病”,但在中国竟会在不知后现代为何物的前现代农夫、农妇中疯狂蔓延。高耀洁一再辨明,中原血祸不是因为“后现代”,而是肇始于官场“前现代”,是官员疯狂追逐“GDP”,不择手段,这才造成这场旷古奇闻、人间惨祸。她说穿了艾滋病的“中国特色”,说穿了“后现代”浮表下的“前现代”血写的秘密,却又顶住压力守口不改,终于得罪有关方面,最终竟不能见容于这块土地。 这一天终于来了。2009年8月9日早晨,我打开电脑,高耀洁发自大洋彼岸的一封电子邮件赫然在目: 我离开中国,为的是能让世界知道中原血祸的真相;我还是要回来的,我死也要死在回中国的飞机上。 合上电脑,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如受电击,久久无言。耄耋八旬,离家万里,举目无亲,风烛残年?在我所知道的出走历史中,大概只有托尔斯泰83岁高龄在风雪中出走可以与之比拟。高耀洁也是知识分子,只是饱受儒家传统教育熏染。第一次与我见面,《诗经》、《论语》,脱口而出,整章背诵。不要说医学专家,即使在我认识的人文学界专业人士中,亦未见如此心诵故国古典者。她也83岁高龄了,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老人,在她有生之年,我再也见不着了?不再是乡音絮语,不再是《诗经》、《论语》,不再是“老家只隔几里”,而是一去两万里,桴浮于海,我们只能在飞机舷梯下等待她去国还魂之遗骸? 960万平方公里有“血祸”在地下蔓延,却容不下地表上一个站着说真话的老人!所谓“中原血祸”,只是一个隐喻:华夏早有“国殇”,老人只不过说出“国殇”不是某一天造成,而是一场病在多年,无声无息的“血殇”——“殇”不在肘腋,而在“血脉”,在种族命脉所系之“血液”。她无情刺穿某些知识时人“后现代”、“现代性”之神话,刺穿“特色”、“模式”、“崛起”之下还有前现代“血殇”。在丹麦,“皇帝没有穿新衣”,说出这一秘密的是一个口无遮拦的孩子,人们世世代代记诵他;在我们,能说出这一秘密的却是一位耄耋老人,一个来自旧社会的妇产科医生,中原故国只能放逐她?此情何以堪,此理何以言,若有言,又何处能畅言? 我只感到眼前一层层病血淤积,堵至喉,堵至咽,口不能言。只好引毛泽东对另一位医生的著名赞誉,转录于下: 一个中国人,不远万里,离开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对于他的离开,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熟悉“老三篇”的人不难看出,我只改了两个地方,将“外国人”改为“中国人”,将“来到”、“去世”改为“离开”。我以为,这也是最好的书面推荐,谨以此向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推荐:中国出了个高耀洁,她为维护13亿人的血脉做出巨大贡献,她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人类和平的贡献,她理应获此奖,她是这一奖项的最好人选。 2010年12月19日 写于高耀洁八十三寿辰 本文系朱学勤为高耀洁著《我的防艾路》所作序言,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95
朱学勤
收藏46246 朱学勤(中国当代学者、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编辑 朱学勤(1952年-),中国当代学者,上海人。1970年下河南兰考插队,1972年进厂做工。1985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1992年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1991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大陆著名的自由主义者。2010年07月被指论文涉嫌抄袭,2011年1月12日复旦公布学者论文涉嫌抄袭调查结论 “有缺点,但不是剽窃”。 中文名朱学勤 国 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2年 职 业教育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代表作品《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 目录 1个人履历 2涉嫌抄袭 ▪ 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 回应抄袭质疑 ▪ 复旦大学调查结论 3论文 1个人履历 编辑 朱学勤 1952年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70年赴河南兰考插队落户,1972年进工厂做工。 1985年获陕西师大史学硕士学位,1985至1991任教于空军政治学院,1992年获复旦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学位。 1991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著有《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书斋里的革命》、《被批评与被遗忘的》等。在中国思想界论战中,被视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1]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4日,朱学勤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有关地震“天谴”的短论:“这就是天谴吗?死难者并非作孽者。这不是天谴,为什么又要在佛诞日将大地震裂?爱中华者,当为中华哀。华南雪灾,山东车祸,四川地震,赤县喧嚣该清醒了。圣火应该停一停,国旗也该降一降,就为黎民百姓降一次吧,他们不是伟人,只是遗骸,遗骸千万,只是无言。”,南方都市报评论版因刊登这篇文章,相关编辑被暂停工作,"个论"版面也被暂停。 2涉嫌抄袭 编辑 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2010年07月,网友Isaiah在网上发表系列长文题目:“朱学勤: 朱学勤 学术界的又一个 ‘汪晖’,在6篇文章里,Isaiah通过比对指出,上海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仅仅几日,该文已经被各大学术网站迅速转载。而朱学勤昨天表示,在恰当的时候会作正式详细回应,特别是希望Isaiah能亮出真实身份。[2] 回应抄袭质疑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据其博士论文出版的著作《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被指抄袭,朱学勤本人第一时间回应,吁请母校复旦大学与现任教学校上海大学立即启动学术调查程序。2010年7月13日上午,朱学勤向复旦大学递交了正式的调查申请。 2010年7月12日,朱学勤已经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取得联系,按照规范要求,准备相关资料。2010年7月13日上午9时,朱学勤已经前往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递交申请。此前,也已经向上海大学校方申请,请该校学术委员会启动相应程序。因朱学勤本人是该委员会委员,他在申请同时向校方表示,从今日起主动回避,调查期间不参加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一切活动。 复旦大学调查结论 2011年1月12日晚,在推迟近两个月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今晚公布了对知名学者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认为朱文中涉嫌抄袭而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员葛剑雄教授代表委员会解释说,学术规范委员会对于匿名举报的学术规范案件通常并不受理。作为复旦校友的朱学勤被指涉嫌抄袭案因经网络和众多媒体公布,内容具体清晰,且朱学勤本人提出了书面要求,因此他们予以调查。在此过程中,曾在网上发表6篇文章指认朱学勤论文存在学术不规范问题的网友Isaiah并未现身。 复旦公布的调查结果认定,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的相关章节,的确存在一些注释不规范(如漏注、误注、将间接引文注为直接引文等)之处,还存在外文翻译上的一些错误或不确切之处。但朱文在《序》中已对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史作了概述,对前人的贡献与已有论著基本都已说明。 葛剑雄强调,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仅针对举报涉及的内容部分。由于本案中并无举报人,调查意见已先送达朱学勤本人并征求其意见。由于朱学勤不是该校员工,调查结论又否定了剽窃嫌疑,因此也不涉及处理建议。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尊重校学术规范委员会独立调查的权力。 “虽然论文写作于10多年前,有些失注、译文不确切处可以理解,但对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要求,无论何时都应该一样。”葛剑雄最后强调。[3] 3论文 编辑 《读禁书“娘希匹”惹大祸 为购书冒充“省军级”──“文革”读书记 》载于《文史月刊》2010-04-01。 《只有反思,方能超越——“五四”90周年谈话录 》载于《同舟共进》2009-05-0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朱学勤教授访谈录》载于《中国名城》2009-09-05。 《我们的精神锚地在哪里 》载于《法制资讯》2009-01-30。 《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载于《法制资讯》2008-7-30。 《不断探索和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与陈昌福、费成康合著)载于《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8-05-28。 《改革开放三十年》载于《银行家》2008-02-05。 《穿上“七里靴”看历史》载于《中国企业家》2008-01-20。 《素质并非天生》载于《才智(才情斋)》2007-09-08。 《一个外来打工者的后代》载于《企业文化》2006-05-05。 《百年理性,百年酒性》载于《领导文萃》2005-02-01。 《革命或者文学的两种颜色——从到》载于《南风窗》2004-02-23。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 》载于《全国新书目》2003-12-01。 《警惕“于连情结”》载于《世纪行》2003-09-01。 《危城别慎之》载于《同舟共进》2003-06-20。 《“老二”心态》载于《南风窗》2003-06-08。 《屏幕上的“南征北战” 》载于《南风窗》2003-05-08。 《人生三味》载于《领导文萃》2003-04-05。 《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载于《书屋》2000-08-15。 《革命》载于《领导文萃》2000-08-15。 《新世纪之初我们的学术立场和价值关怀——部分学者笔谈》(与陈少明、徐友渔、袁伟时、秦晖、王毅、 雷颐、 谢泳、何光沪、王学泰、 崔卫平合著)载于《开放时代》2000-01-23。 《五四以来的两个精神“病灶” 》载于《社会科学论坛》2000-01-10。 《有话好好说》载于《书屋》1999-08-15。 《“千年沉重” 的话题》(与于光远合著)载于《粤海风》1998-08-15。 《岂有文章觉天下》载于《开放时代》1998-04-30。 《思想与学术的位移》载于《东方艺术》1998-01-26。 《在文化的脂肪上瘙痒》载于《读书》1997-11-10。 《从一支烟到一本书》载于《读书》1997-06-10。 《引进常识》载于《书屋》1997-02-15。 《让人为难的罗素》载于《读书》1996-01-10。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载于《读书》1995-10-10。 《一个为真理而勇往直前的思想家──读》 载于《探索与争鸣》1995-09-20。 《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与张汝伦、王晓明、陈思和合著)载于《读书》1994-03-10。 《卢梭二题》载于《读书》1992-03-31。 《六十年代的教育危机与八十年代的语言破译》载于《读书》1992-01-16。 《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从《政道与治道》评新儒家之政治哲学》载于《探索与争鸣》1991-12-17。 《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载于《读书》1991-06-15。 《两个“五四”两种参与》载于《探索与争鸣》1989-08-29。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如何看第四代人》载于《开放时代》1989-05-31。 《民粹主义与“文化大革命”》载于《探索与争鸣》1989-03-02。 《建立一门“文革学”》载于《南风窗》1988-09-27。 《让·雅克·卢梭和他的恋母情结——兼论某种文化现象》载于《探索与争鸣》1987-12-27。 《两个世界的英雄——托马斯·潘恩》载于《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3-02。 《托马斯·潘恩在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载于《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4-02。 《怕和阿伦特》 朱学勤 《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 《近代革命与人性改造》 《火车上的记忆》 《五四思潮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 《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图片(5张) 1/1 参考资料 1.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师名家 . 2.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 3. 复旦大学认定学者朱学勤论文有瑕疵但非剽窃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教授 , 学者
196
边芹
边芹,旅法女作家,作品《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带我去巴黎》。主要译著包括《直布罗陀水手》和《广岛之恋》等。在《文汇报》副刊《笔会》撰写专栏“左岸碎语”。也常撰写影评。 边芹具有中国知识分子很罕见的独立人格,既独立于东方的“御用文字”,亦独立于西方的“征服文化”。边芹的文笔优美醇厚,善用独特的象征和隐喻,文章有一种神秘的质感。 中文名边芹 职 业旅法女作家 主要成就《笔会》撰写专栏“左岸碎语”。 代表作品《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谁导演世界》、《被颠覆的文明》 文 笔优美醇厚 目录 1边芹著作《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解析 2佳作赏析 1边芹著作《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解析 编辑 一位读者以读后感的形式向其他读者推荐他喜欢的一本书:边芹的随笔集《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以为该书至少有两个超越,一是完成了对无聊的小女人文学和无耻的美女文学 的超越,在一个散文普遍模式化和迅速堕落的年代,她的文字自成一家,几乎完全脱去了世俗人间的烟火味,不理会这个浮躁时代所流行的那些审美标准、文字趣味,而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二是她的作品超越了所谓“左”与“右”在内的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藩篱,开始以自己真实的灵魂直接面对世界,她心中没有一把先定的标尺,要以此去量度历史,她只有一颗平常心。” 2佳作赏析 编辑 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 作者:边芹 晚春经宁数日,偷得一个下午去雨花台。行至后山景区,见杨邦义剖心处,四围春色深浓,万籁俱寂,人踪罕至,似乎只有花香草熏徘徊不去、犹忆故人。风雨合谋已将石碑洗刷成灰黑一块,斑驳不清的石面映显了时间追逼中的挣扎和无奈。 有几人还记得杨邦义和他那颗心?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建康府通判杨邦义在国破主降之际,誓不降金,被金兀术剖腹掏心,罹难于雨花台东岗,逝时44岁。乾隆年为杨邦义那颗心追加过一块碑,其后就没人立碑了,再无文人为抽泣了九百年的铁心孤魂题诗做斌,碑之何用。只有城建改造被迫迁址留下的石刻记录,我站的地方也已非当年剖心处。 能为那颗心吟诗斌词的聪明脑瓜不是投考托福就是苦念雅思,一千年的移根,两百年的断脉,曾经那样执着的枝叶,终于弃树而去。以今人之见,这位江西吉水人是地道的“历史傻瓜”,“宁为赵氏鬼,不做他邦臣”为得是那般?还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尤其在舍生取义而义之不存之时。 人活一世为了什么是个老掉牙的问题,如今已鲜有人提问了。活着日益与享受并列,意义之类就显得多余,快乐几乎扫清了所有人生目标。行尸走肉这个词过去一直与无意义的人生并提,活一辈子不过一块肉,从细胞之生到细胞之死,有长达一百年的,也有短至几小时的,若从蛋白质的角度,长短也没有意义。 于是意义渐渐就从人生菜盘上消失了,既然那盘里不过一块肉,生死之间就只是腐烂的过程和对保鲜的追逐。虚无的人生仿佛通向颓废的单行道,上无意义下无逃路,堕落便成了唯一的出口,那简直就像偷了一把钥匙打开狱门,狂奔了出去,却是一望无边的荒漠。生之宏大和随之承载的荣华富贵究竟有没有边界?在生与死之间到底有什么他人难以参悟的东西只留给了“历史傻瓜”? 养尊处优的人生要到某个关口,才体味活着的意义不是知道为什么而活而是知道为什么而死。是这个分岔口为腐烂和保鲜赋予了其本不具有的意义。在知道为什么而活和知道为什么而死的人之间有一条界河,历史在这界河的两边针线似地穿梭着,宛如缝缀着人类的伤口,那针线一次次失落于只知为什么而活的人之手,又被看清为什么而死的人力挽狂澜。我是在通向界河两边的独木桥上,看到那些只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将满腹才情变成雕虫小技,以及那些知道为什么而死的人将雕虫小技化作伟大的宣言。那是将一滴血变成鲜花,将蛋白质变成历史一个创口,让腐烂和保鲜逃出人生冷藏线,让一泣细胞超脱朝生夕死,让屠场、断头台、战壕沙场、审判法庭瞬间失去恐惧,让逃跑、背叛、妥协、偷生、谎言失却致幻时间差的魔术。 这时候一扇连接白昼和黑夜的门打开了,你看见那充满寒气、没有路的路上走着“历史傻瓜”的长长队列,那些在血光四溅的历史判台上出生入死的“傻瓜”偊偊而行,千呼万唤不回头,那无边无际的队列通向常人难以企及的路口,只有走进这道历史夹缝的人窥见了死的意义。你追过去,以为死亡可以换作答案,他们站在界河那边,摆着手说死是没有答案的,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找到路口。那是人格与历史在一个交叉点的碰撞,那是天崩地裂前比他人先感到了逃脱的无意义而去追逐落地前一秒的玻璃球,那是屈原式的投江、岳飞式的赴汤蹈火、辛弃疾式的绝望、文天祥式的视死如归、史可法式的城亡与亡、林则徐式的引火烧身、杨靖宇式的肝脑涂地! “你要来会我们吗?”界河那边嗡嗡地飘过来这句话。 “我是不是还不够傻?” 人群里风一般卷起一阵声音: “你要什么?” 是啊,我忘了在生与死之间还有广阔的地带,时间的长度会更细地追讨活着的意义。在为什么而生和为什么而死之间,还有你是什么和你要什么的分野,而活着的意义不是知道你是什么而是知道你要什么。我在二十年前碰到过一个人,那次萍水相逢让我看到“你要什么”悄悄地决定了“你是什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驻联合国外交官夫人带来一个女孩——浙江来的数学系研究生,三人一起去巴黎最大的百货店。在电梯里,我问女孩:数学硕士的头脑有什么打算?她很干脆:留下来。哪怕永远离开数字去餐馆洗碗?我追问。她点头并把眼睛投向外交官夫人。此时我们已经走出电梯,眼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外交官夫人指着满堂财富反问我:那还用问吗? 在历史傻瓜与历史聪明人之间,只隔着一样东西,就是活着的意义。然而那样的历史夹缝却不是人人可以钻入,有几人能看到活着的意义不是知道为什么而活而是知道为什么而死?又有几人能看到生之伟大的边界在哪里?站到那条边界上的人,才宁愿让人挖出胸膛里的那颗心,才会生出“身必死国家之难”的傻瓜念头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非分之想。 那天站在石碑前的我,瞬间被时间捆绑看押,见到了最后一刻揣着那颗心的杨邦义,问他为什么不逃?他反问我:逃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 [1]
197
茱萸
山茱萸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而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东见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8
罘苡
车前子知识介绍: 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车前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路旁、花圃或菜园、河边湿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平车前生于山野、路旁、田埂及河边,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河南、湖北、西藏等省区也有分布。 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车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形长圆形,略扁,长约2毫米,宽1毫米,表面淡棕色或黑褐色或棕色,有细皱纹,一面有灰白色凹点状种脐,质硬,切断面灰白色。遇水则粘,滑而膨胀,气微,味淡,嚼之带粘性。均以粒大、饱满,色棕红者为佳。 车前子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车前子、炒车前子、盐车前子、酒车前子,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盐车前子、酒车前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车前子适合人群: 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禁服。 肾气虚脱者,忌与淡渗药同用。 车前子食疗作用: 车前子味甘、淡,性微寒;归肾、膀胱、肝、肺经;质滑降利 具有清热利水,明目祛痰的功效 主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血淋尿血,水肿膨胀,黄疸,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嗽。 车前子做法指导: 1. 车前子用于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等症,常与木通、滑石等配伍应用。 2. 主要用于实症;如肾虚水肿,可配熟地、肉桂、附子、牛膝等同用。 3. 治湿热泄泻,症情轻者,可以单味使用,较重者可配茯苓、猪苓、泽泻、苡仁等同用。 4. 用于目赤肿痛或眼目昏花,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者,可与菊花、决明子、青箱子等同用。 5. 如肝肾不足所致的眼目昏花、迎风流泪,可与熟地、菟丝子等同用。 6. 用于肺热咳嗽较宜,可与杏仁、桔梗、苏子等化痰止咳药同用。
199
决明子
草决明为一年生、直立、粗壮草本,高1-2米。决明花黄色,荚果细长,四棱柱形;小决明植株较小,荚果较短。生于山坡、路边和旷野等处,喜高温、湿润气候。适宜于砂质壤土、腐殖质土或肥分中等的土中生长。 11产地 长江以南地区都有种植,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 12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除肝胆风热,淫肤白膜,青盲。”[1] 2、《中华本草》述其应用较为广泛,载曰:“清肝益肾,明目,利水通便。主治目赤肿痛,羞明泪多、青盲、雀目、头痛头晕、视物昏暗、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外治肿毒、癣疾。” 3、《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4、《本草经疏》:“决明子,其味咸平,《别录》益以苦甘微寒而无毒。咸得水气,甘得土气,苦可泄热,平合胃气,寒能益阴泄热,足厥阴肝家正药也。亦入胆肾。肝开窍于目,瞳子神光属肾,故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别录》兼疗唇口青。《本经》久服益精光者,益阴泄热、大补肝肾之气所致也。” 5、《本草求真》:“决明子,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为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但此服之太过,搜风至甚,反招风害,故必合以蒺藜、甘菊、枸杞、生地、女贞实、槐实、谷精草相为补助,则功更胜。谓之决明,即是此意。” 6、《本草正义》:“决明子明目,乃滋益肝肾,以镇潜补阴为义,是培本之正治,非如温辛散风,寒凉降热之止为标病立法者可比,最为有利无弊。”
200
女贞子
1形态特征 编辑 女贞灌木或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灰褐色。枝黄褐 女贞子 色、灰色或紫红色,圆柱形,疏生圆形或长圆形皮孔。叶片常绿,革质,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6-17厘米,宽3-8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或钝,基部圆形或近圆形,有时宽楔形或渐狭,叶缘平坦,上面光亮,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侧脉4-9对,两面稍凸起或有时不明显;叶柄长1-3厘米,上面具沟,无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8-20厘米,宽8-25厘米;花序梗长0-3厘米;花序轴及分枝轴无毛,紫色或黄棕色,果时具棱;花序基部苞片常与叶同型,小苞片披针形或线形,长0.5-6厘米,宽0.2-1.5厘米,凋落;花无梗或近无梗,长不超过1毫米;花萼无毛,长1.5-2毫米,齿不明显或近截形;花冠长4-5毫米,花冠管长1.5-3毫米,裂片长2-2.5毫米,反折:花丝长1.5-3毫米,花药长圆形,长1-1.5毫米;花柱长1.5-2毫米,柱头棒状。 女贞子为女贞果实,呈肾形或近肾形,长7-10毫米,径4-6毫米,深蓝黑色,成熟时呈红黑色,被白粉;果梗长0-5毫米。花期5-7月,果期7月至翌年5月。[1] 2生长环境 编辑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900m以下的疏林或密林中,亦多栽培于庭院或路旁。 3分布范围 编辑 原生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北方不太寒冷的地方也有引种,在朝鲜南方、印度也有分布。 女贞子为广布种,在中国分布较广,野生家种兼有。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 女贞子 、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四川。这些地区还没有采集女贞子的习惯,大多是采自大型女贞苗木基地。浙江金华,江苏大丰。 4栽培技术 编辑 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荫,不甚耐寒。对大气污染的抗性较强,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及铅蒸气均有较强抗性,也能忍受较高的粉尘、烟尘污染。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砂质壤上或粘质壤上栽培为宜,但在红、黄壤土上亦能生长。 繁殖方式 栽培: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下,剥取 女贞子 种子,随即播种育苗,苗床宽1.3m,按沟心距0.3m开横沟,深约1cm,播幅10cm,把种子匀插沟内,施稀人畜粪,再盖细土。每1h㎡用种子量300~375kg。育苗期每年中耕除草4次,在4、6、8、11月进行,并在4月和11月中耕除草后各追施人畜粪水1次,培育2年移栽。在4~5月,按行株距3m×3m左右开穴,每穴栽种1株。 田间管理 栽后每年4、10月各松土1次。结合追施肥1~2次。为了综合利用,有条件地区,可在树上放养白蜡虫。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天牛幼虫为害树干,可用棉球蘸5倍90%敌百虫液塞进虫孔毒杀。 5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临床应用 用于肝肾阴虚的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腰酸耳鸣及阴虚发热等。该品能补肝肾阴,但药力平和,须缓慢取效。治目暗不明,常配熟地,菟丝子,枸杞等同用,治须发早白,常配墨旱莲,桑葚等同用,治阴虚发热,常配地骨皮,生地黄等同用。 1.肝肾阴虚,头昏目眩、遗精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2.老年人大便虚秘。 3.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慢性肝炎。 4.临床应用实例 ⑴ 治疗冠心病:用女贞子浸膏片每天30 g 共2 个月,治疗80 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缓解率为80%,心电图改善率为55%,用女贞子蜜丸每次5 .3 g,治疗高脂血症30 例,1 个月为1 个疗程,血清胆固醇下降者为70 .6%,β 脂蛋白下降者为91 .6%。临床对高血压患者可改善头晕头昏,对冠心病患者可改善胸闷、心前区疼痛并改善心电图。 ⑵ 治疗肿瘤:对152 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单药口服,每天2~3 次、10~40 mg/ 次、1~2 个月停药。结果: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著增强,提高E 玫瑰花结形成率,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上升、分别为63%、75%、79%。对IgA、G、M 均无影响。表明能增强肿瘤患者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迟发超敏反应,对体液免疫无影响。齐墩果酸还抑制Ⅱ、Ⅲ、Ⅳ 型变态反应。 ⑶治疗高血压,酒精性肝损伤,高脂血症并发高尿酸血症(笔者经验方):酒炒女贞子60g 、旱莲草60g、党参45g、炒白术30g、炮姜15g、麦冬30g、田基黄15g、炙甘草15g。临床治疗40例,20天内对比血压、血生化、彩超等显示各项生理指标均较前好转,临床症状消失。60天内血压稳定在正常状态。 文献记载 女贞子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记载:"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近时以放蜡虫,故俗称为蜡树。" 《本草经疏》载:"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 《本草述》载:"女真实,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气以上荣……由肾主肺,并以淫精于上下,下独髭须为然也,即广嗣方中,多用之矣。" 《本经逢原》载:"女真,性禀纯阴,味偏寒滑,脾胃虚人服之,往往减食作泻。"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书中所载女贞及附图均指本种,说明古今用药是一致的。 中药名:女贞子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女贞子盆景 性味:甘,苦,平。 归经:肝;肾经 功效分类:补益药 功效:补益肝肾,清虚热,强腰膝,明耳目,乌须发。 药(毒)理学:女贞子对动物毒性很小,兔1次服新鲜成熟果实75g,无中毒现象。[2] 主治: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敷膏点眼。[3] 主治 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 禁忌 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本草经疏》:当杂保脾胃药及椒红温暖之类同施,否则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女贞子-药用部分 1、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禁服。[4] 2、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3、《本草经疏》:当杂保脾胃药及椒红温暖之类同施,不则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功效 肝肾阴,乌须明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贞子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可以治疗胃病,还具有抑制嘌呤异常代谢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补。用于肝肾阴虚,腰酸耳鸣,须发早白;眼目昏暗,视物昏暗;阴虚发热,胃病及痛风和和高尿酸血症。 1、女贞子治神经衰弱:女贞子、鳢肠、桑椹子各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女贞子二斤,浸米酒二斤,每天酌量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顽固性失眠:女贞子30克,酸枣仁15克,石莲子10克,五味子5克,琥珀末(泡)4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午和晚上各服1次。可连服5~7日。 3、女贞子治风热赤眼:冬青子不以多少,捣汁熬膏,净瓶收固,埋地中七日,每用点眼。(《济急仙方》) 4、女贞子治肾受燥热,淋浊溺痛,腰脚无力,久为下消:女贞子四钱,生地六钱,龟板六钱,当归、茯苓、石斛、花粉、萆薢、牛膝,车前子各二钱,大淡菜三枚。水煎服。(《医醇胜义》女贞汤) 5、女贞子补肾滋阴。取女贞子,去梗叶,浸酒中一日夜,擦去皮,晒干,研为末,待早莲草出时,采数石,捣汁熬浓,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夜服百丸,酒送下。十多天之后,体力增加,老人不再起夜。又能变白发为黑色,强腰膝,起阴气。又方:用初冬采收后阴干的女贞实,酒浸一日,蒸透晒干,取一斤四两;夏季采收并阴干的旱莲草,取十两;晚春采收并阴干的桑椹子,取十两。三味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直丸,淡盐汤送服。若是五月份采的又桑椹,八月份采的旱莲,则可直接捣汁和药,不用加蜜。 6、女贞子治视神经炎:女贞子、草决明、青葙子各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7、女贞子治瘰疬,结核性潮热等:女贞子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一钱五分 女贞-原植物 ,夏枯草二钱五分.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8、一切眼疾,用女贞叶捣烂,加朴硝调匀贴眼部。 9、风热赤眼。用女贞子不限量,捣汁熬膏,净瓶收存,埋地中七日后,取以点眼。 10、口舌生疮,舌肿胀出。取女贞叶捣汁含浸吐涎。 11、清虚热宜生用,补肝肾宜制用。凡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者,常与旱莲草相须为用;凡阴虚内热,头昏心烦,骨蒸潮热,遗精盗汗,消渴淋浊者,常与生地、龟甲、地骨皮、花粉等配伍。 采收和储藏 采收: 女贞移栽后4~5年开始结果,在每年12月果实变黑而有白粉时打下,除去梗、叶及杂质,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 储藏: 女贞子一般用麻袋包装,多使用尼龙编织袋包装,每件45公斤左右,贮于通风、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 女贞子 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8~12%。 该品受潮易生霉,较少虫蛀。底部商品较易吸潮霉变,污染品表面可见霉迹。危害的仓虫发现有玉米象、烟草甲、药材甲、粉斑螟、米黑虫等,蛀蚀品表面现细小蛀痕。 储藏期间,应保持环境干燥、整洁,可用密封或抽氧充氮养护。发现受潮或少量轻度虫蛀,及时晾晒或用磷化铝熏杀。[3] 炮制 女贞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酒女贞子:取净女贞子,加黄酒扑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至酒吸尽,取出,干燥(每女贞子100斤,用黄酒20斤)。《得配本草》:女贞子洗去皮衣,酒拌蒸,晒干。淡盐水拌炒亦可。 实际应用 ①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女贞子(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瓦瓶收贮,或先熬干,旱莲膏旋配用),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熬膏,和前药为丸,临卧酒服。(《医方集解》二至丸) ②治神经衰弱:女贞子、鳢肠、桑椹子各25~50克。水煎服。或女贞子1000克,浸米酒1000克,每天酌量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风热赤眼:冬青子不以多少,捣汁熬膏,净瓶收固,埋地中七日,每用点眼。(《济急仙方》) ④治视神经炎:女贞子、草决明、青葙子各50克。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瘰疬,结核性潮热等:女贞子15克,地骨皮10克,青蒿7.5克,夏枯草12.5克 女贞子 ,.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⑥治肾受燥热,淋浊溺痛,腰脚无力,久为下消:女贞子20克,生地30克,龟板30克,当归、茯苓、石斛、花粉、萆薢、牛膝,车前子各10克,大淡菜三枚。水煎服。(《医醇胜义》女贞汤) ⑦补肾滋阴。取女贞子,去梗叶,浸酒中一日夜,擦去皮,晒干,研为末,待早莲草出时,采数石,捣汁熬浓,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夜服百丸,酒送下。十多天之后,体力增加,老人不再起夜。又能变白发为黑色,强腰膝,起阴气。 又方:用初冬采收后阴干的女贞实,酒浸一日,蒸透晒干,取700克;夏季采收并阴干的旱莲草,取500克;晚春采收并阴干的桑椹子,取500克。三味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直丸,淡盐汤送睛。若是五月份采的又桑椹,八月份采的旱莲,则可直接捣汁和药,不用加蜜。 ⑧风热赤眼。用女贞子不限量,捣汁熬膏,净瓶收存,埋地中七日后,取以点眼。 ⑨口舌生疮,舌肿胀出。取女贞叶捣汁含浸吐涎。 ⑩一切眼疾,用女贞叶捣烂,加朴硝调匀贴眼部。 滋补肝肾 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阴养血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女贞子内含熊果酸、甘露醇、葡萄糖、脂肪油等,有强心、利尿和保肝作用,能使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数量升高,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多用来治疗下述病证: 1.肾阴亏损、腰痛遗精。女贞子、金樱子、芡实各15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 2.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耳鸣耳闭。女贞子、白芍、生赭石各18克,当归、酸枣仁各15克,水煎,日服3次。 3.肝肾精血虚弱所致月经不调及崩漏。生地、熟地、女贞子各15克,旱莲草、首乌、当归、白芍、黄柏各12克,知母、阿胶各9克,水煎,日服3次。 4.肝肾阴血亏损引起的脱发。女贞子、旱莲草、熟地、枸杞各15克,水煎, 女贞子 早晚服,连服半月以上。 5.肝血耗损引起的视物不清。女贞子、桑椹、黄精、石斛各15克,水煎,日服3次。 6.老年性便秘。女贞子、炒草决明各15克,元参、枸杞各18克,水煎,日服2次,久服效果好。 7.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女贞子、枸杞、大枣各15克,水煎,日服2次,连服30天。 8.慢性苯中毒。女贞子、旱莲草、桃金娘根各等份,炼蜜为丸,每丸8克,每次2丸,日服3次,10天为1个疗程。 肝脏护卫者女贞子 女贞子又名女贞、女贞实。它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性平,味苦、甘,具补肾滋阴、养肝明目的功效,在中药里属补阴类药物。 传统上用于治疗阴虚内热、腰膝酸软、头晕眼光、须发早白等症。《本草纲目》说它能“强阴,健腰膝,明目。”有人用它来治疗慢性肝炎,已取得确切疗效。这是因为他的 化学成份中含有齐墩果酸、甘露醇、亚油酸、女贞子素等以及大量的葡萄糖。而现代药理分析表明,齐墩果酸有升高白细胞,对抗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慢性肝损伤,防止肝硬变,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功能;并有强心、利尿等作用。 据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报导,以女贞子中分离出的齐墩果酸,让病人每日口服60~90毫克,经京、津、沪等9家医院观察222例慢性肝炎病患者,显效率43.7%,总有效率达69.8%。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李真喜副主任医师,把女贞子治疗“慢肝”的研究,发展到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他以女贞子为主,配伍北耆、白术、白芍、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等,制成贞耆扶正液,治疗观察了35例中、晚期的肝癌患者,显效率为14.29%,总有效率达41.43%。 中医认为肝癌患者,其体必虚,尤以脾气虚为主,兼有肝肾阴虚,贞耆扶正液中以女贞子、白芍柔润肝体、滋养肝肾,养阴而不碍邪;以北耆、白术补脾气,使脾胃得以健运,食欲增长,则气血生化旺盛;再佐以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等以凉血利湿解毒,使邪有出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女贞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作用是诸药中最大的。以女 女贞子 贞子为主,治疗慢性肝炎的处方是:女贞子18克,旱莲草、北耆、白术、丹参、白芍、太子参各15克,仙鹤草、绵茵陈各12克,水牛角30克(先煎),白花蛇舌草20克,甘草5克。5碗水煎成2碗水,上、下午各服一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慢性肝炎是中西医都难治的病症,所以必须坚持长期服用,更要保持心境舒畅和充足的休息与睡眠,病情才能逐步好转。 女贞子补阴药物 简介:女贞子为木樨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一般在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以粒大、饱满、色紫黑,质坚实者为佳。 功用:该品为清补之品,具有滋补肝肾,乌发明目之功。主治肝肾阴虚,头目昏眩,耳鸣耳聋,头发早白,腰膝酸软等症。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苦。归肝、肾经。 用量用法:常用 10~15克。亦可熬膏,或入丸剂。现代有研究认为,该品水煎剂中不含有其主要成分齐墩果酸,故人煎剂会影响疗效,应以入丸剂为宜。 现代研究:女贞子含齐墩果酸、甘露酸、葡萄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女贞子能提高外周白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有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又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升高作用。能抑制动物某些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强心、利尿及保肝作用;并有止咳、缓泻、抗菌等作用。 进补应用: 1.肝肾阴虚,头昏眼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口苦咽干,头发早白 女贞子适量(酒浸一昼夜,去皮,晒干为末),鲜旱莲草(捣汁熬浓)。将旱莲草浓汁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9克,每日2次,空腹用温开水送服。[5] 2.肾虚腰酸 女贞子9克,桑椹子、旱莲草、枸杞子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3.神经衰弱 女贞子、墨旱莲草、桑椹子各15~30克。水煎服,每日 1剂;或用女贞子1000克,浸米酒1000克,每日酌量服。 4.顽固性失眠 女贞子30克,酸枣仁15克,石莲子10克,五味子5克,琥珀末(泡)4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午和晚上各服1次。可连服5~7日。 5.肝虚视物模糊 女贞子10克,生地10克,菊花10克,枸杞子10克,刺蒺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6.视神经炎,视力减退 可用女贞子、青葙子、草决明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一定疗效。 同时对中心性视网膜炎、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有视力减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表现者,用之亦有效验。 7.高脂血症 女贞子1500克,加水煎熬脓缩成浸膏状,烤干碾碎,加适量蜂蜜,置瓶中备用。每日服用量相当于生药女贞子30克,分3次服。 8.儿童营养不良 可用女贞子、黄精、薏苡仁各6克。研末,用开水冲服,每天1剂。对小儿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症有保健作用。 注意事项 该品寒滑,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不宜服用。 女贞子的保健防病与食疗 女贞子为木樨科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味甘、苦,性凉,归肝肾二经。女贞子中含有齐墩果酸女贞子酸、女贞苷、熊果酸、硬脂酸、油酸、甘露醇、白桦脂醇、磷脂以及糖类如女贞子多糖、 女贞子 阿拉伯糖、葡萄糖等,还含有15种氨基酸,11种微量元素及挥发油等。 研究认为女贞子有降血糖及降血脂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还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女贞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B型腺病毒有中等度抑制作用。 升高白细胞:女贞子及其成分制剂对血细胞均有一定影响,它对因化疗所致白细胞下降有升高作用。含女贞子的复方也有升白细胞作用。 抗血栓作用:齐墩果酸可加快血小板细胞的流动性,减弱了血小板之间的碰撞,使之不易粘连和聚集,更不易在血管内膜沉积,减缓或防止血栓形成,又可降低脂质内膜的沉积,为防治老年人的血栓性疾病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女贞子煎剂可使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增加;明显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活性,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白介素-2的影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女贞子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清除自由基从而抗衰老。 应用女贞子防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顽固性失眠、慢性苯中毒、肿瘤、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症、脂溢性皮炎。 养生食疗方: 1.女贞决明子汤:女贞子15克,黑芝麻、桑椹子、草决明各10克。水煎,早晚空腹温服,日服1剂。 功效:滋补肝肾,清养头目,润肠通便。 适用人群:肝肾阴虚所致头晕眼花、高脂血症、便秘及动脉硬化症者。 2.女贞降脂汤:女贞子15克,丹参、首乌、生山楂各2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后当茶饮。 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明显减少胆固醇吸收,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压,控制血小板聚集。全方具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是防治高血脂症的良药。 适用人群:高血压、高脂血症者。 3.女贞鲤鱼块:先将女贞子15克煎汤后取出药汁约30毫升。鲜鲤鱼300克,山楂片25克,鸡蛋1个,调料适量。鲤鱼斜刀切成瓦片块,加黄酒、女贞子药液、盐腌15~20分钟后,放入用鸡蛋与淀粉搅匀的蛋糊中浸透,再蘸上干淀粉,入爆过姜片的温油中氽熟捞起。山楂片加少量水溶化,加白醋、辣酱油、白糖;淀粉制成芡汁,倒入有余油的锅中煮沸,倾入炸好的鱼块,用中火急炒,待汁水紧裹鱼块,撒上葱花。 功效:开胃消食,利水止泻。 适用人群:冠心病、高脂血症及食欲不振者。 4.女贞参枣粥:女贞子10克,西洋参或太子参5克,大枣20克,小米150克,加水适量,煮粥,喝时加适量蜂蜜饮用。 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正性肌力,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冠 女贞子 状动脉,降低血液粘度,并有明显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适用人群: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律不齐者。 5,女贞子酒:女贞子250克,低度白酒500克。药洗净,放入酒中浸泡3~4周,每次饮1小杯,日服1~2次。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化瘀。 适用人群:腰腿酸软疼痛、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脉弦细数者。 药材识别 该品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长6~8.5mm,直径3.5~5.5mm。外表黑紫色或灰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果柄痕或具宿萼及短梗。味甘,微苦涩。 以粒大、饱满、肉质、色黑紫,无泥沙、杂质者为佳。 作用用途 女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能。主要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等。为治肝肾阴虚之头晕、耳鸣,双目昏糊,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及骨蒸劳热等证的常用药。女贞子的特点在于药性较平和,作用缓慢,久服始能见效。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视神经炎、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肝炎、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压、儿童中毒听力减退、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6] 、脱发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6~12g。 2.女贞子10g、旱莲草10g、何首乌10g、熟地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连服15剂。用于须发早白。 3.女贞子60g、黄酒500g或女贞子1000g、米酒1000g。浸泡7天后服,每次一小杯,每日1~2次。用于神经衰弱。 4.女贞子12g、桑椹15g、制首乌12g、旱莲草10g。水煎服。用于肝肾不足之 女贞子 眩晕,骨蒸劳热,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 5.女贞子、枸杞、熟地各等量泡酒服用。用于肝肾阴虚、精血亏虚之视物昏花、目暗不明等证。 6.女贞子250克、冰糖50克。女贞子、冰糖打碎,加米酒1000克密封浸泡1个月以上,压榨滤去药渣,每次空腹饮30~60mL,早晚各服1次。用于阴虚内热,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亦用于滋补强壮,强精养颜。 7.女贞子适量,长时间煎服。用于慢性肝炎。 8.女贞子适量。研末制成15克重蜜丸,每日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用于降血脂。 9.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连服10日。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病。 10.女贞子6克,捣碎,绿萼梅、橘络、绿茶各3克,混匀,冲沸水频饮。用于梅核气。 11.女贞子60克、旱莲草30克、桑椹30克。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1次10丸,1日2次,盐开水冲服。用于肾阴不足所致之眩晕。 12.女贞子10克、黑芝麻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1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于眩晕。 13.女贞子12克、生地18克、小黑豆20克。1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用于肝阴不足之眩晕。 14.女贞子9克、五味子6克、党参9克、当归15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于面神经麻痹(肌束震颤)。 15.女贞子18克、旱莲草15克、桑椹30克、蜜炙远志5克。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于不寐(睡不着)。 16.女贞子24克、炒枣仁15克、潼蒺藜12克、天麻4.5克、枸杞9克、桑椹9克、夜交藤9克、菊花9克、白芍9克、珍珠母30克、煅磁石30克、全蝎2只、蜈蚣1条。先将全蝎、蜈蚣研为细粉,再将余药水煎,用煎液冲服药粉,每次4克,1日2次。用于神经衰弱。 17.女贞子18克、墨旱莲18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于高血压病。 18.女贞子、旱莲草、丹参各100克。共研为细末(或水泛为丸),每日早、晚各服6克。用于油风,脱发。 女贞子蜂蜜饮 原料:女贞子20克蜂蜜30克 做法:先将女贞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调入蜂蜜即可。 用法:上下午分服。 功效:滋补肝肾,软化血管。主治肝肾阴虚型动脉硬化,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耳鸣 女贞子 ,须发早白,遗精,便秘等。 按语:本方甘凉清补,性质平和,长期服用无副作用。中医将女贞子视为可药可食的养阴佳品。女贞子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对实验性主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脂质斑块的形成有消减作用,女贞子所含的亚油酸也有防治动脉硬化的功效。蜂蜜具有扩张血管,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经临床观察,本食疗方对改善老年动脉硬化患者之眩晕、视力减退等自觉症状的效果较为明显。 药膳 女贞子炖乌龟 配方:女贞子10克,乌龟1只,葱10克,料酒10克,生姜5克,精盐3克,味精2克,香油少许。 制作: 1.乌龟宰杀后去壳留龟板,去内脏及爪,剁成4块,洗净,女贞子洗净,去杂质,生姜切片,葱切段。 2.将乌龟、女贞子、生姜、葱同放炖锅内,加水适量烧沸。再用小火炖45分钟,加入精盐,味精,香油即成。 功效:滋阴补血,强心利尿。 女贞玉米须饮 配方:女贞子30克,桑叶6克,菊花6克,玉米须30克,竹茹6克。 女贞子 制作: 1.把上述药物洗净,放入锅内,加水300毫升。 2.把炖锅置中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煮25分钟即成。 功效:清肺热,止烦渴,适用于三消型糖尿病患者。 女贞子莴笋汤 配方:女贞子10克,莴笋500克,料酒10克,精盐3克,味精2克,生姜5克,葱10克,香油少许。 制作: 1,莴笋洗净,去皮,切3厘米见方的块;女贞子洗净,去杂质,生姜切片,葱切段。 2.将女贞子、莴笋、料酒、生姜、葱同放炖锅内,加水1500毫升,置旺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炖30分钟,加入精盐,味精,香油即成。 功效:镇静安神,利尿强心。适用于阴虚内热引起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 女贞子炖猪肉 配方:海参、猪瘦肉各100克,五味子6克,女贞子、桂圆肉各5克,大枣3个,姜2片,盐适量。 将五味子、女贞子、桂肉浸泡,洗净大枣并去核;海参用温开水浸透发透,切块状;猪瘦肉洗净,切块。将姜、猪肉、海参、五味子、女贞子、桂圆肉、大枣放进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炖至肉熟汤干,加盐调味即可。滋补肝肾。[4] 女贞子桑葚糕 配料:面粉200克,白糖300克,女贞子20克,桑葚、旱莲草各30克,鸡蛋10个,酵母、碱水各适量。 将女贞子、桑葚、旱莲草放入锅中加水煎约20分钟取汁,鸡蛋打散。将面粉、酵母、鸡蛋液、白糖与药汁拌匀揉成团,待发酵后加入碱水揉好做成蛋糕,上蒸笼蒸约15分钟至熟,可当作点心吃。延缓衰老、强壮筋骨。 女贞子粥 配料:女贞子5克,粳米100克。 将女贞子用水洗净,装入纱布袋;粳米洗净,放入锅中,放入女贞子药袋,加水煮粥食用。 女贞子蜂蜜饮 女贞子 配料:女贞子20克,蜂蜜30克。 先将女贞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调入蜂蜜即可。 滋补肝肾,软化血管。主治肝肾阴虚型动脉硬化症、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遗精、便秘等。二子菊花饮 配料: 女贞子、枸杞子各15克,菊花10克。煎水代茶饮。 本方以女贞子、枸杞子补肝肾、明目,以菊花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眼目干涩,视物昏花,或视力减退。 食用价值 膳食 女贞子知识介绍: 该品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枝叶,稍蒸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女贞子补充信息: 该品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女贞子、酒女贞子、盐女贞子、醋女贞子,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酒、盐、醋女贞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女贞子适合人群: 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禁服。 美容 女贞子酒 原料:女贞子20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 制法: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将女贞子洗净,蒸后晒干,放入低度白酒中,加盖密 女贞子 封,每天振摇1次,1周后开始服用。 用法: 每日1至2次,每次1小盅。 功效:补益肝肾,抗衰祛斑。 主治:老年脂褐质斑。 按语:女贞子为木犀科常绿灌木或乔木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女贞子配伍成口服的低度酒剂食疗,可使活血祛斑,补益肌肤,强身抗衰的作用更明显。 食疗 性能:味甘、苦,性凉。能补养肝肾,明目。 参考:含齐墩果酸、甘露醇、葡萄糖、棕榈酸、甘油酸。 有增强免疫功能,升高外周白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有强心、利尿及保肝、止咳、缓泻、抗菌、抗癌等作用。 用途:用于肝肾阴虚,腰酸耳鸣,须发早白;眼目昏暗,视物昏暗;阴虚发热。 附方: 1.桑椹二至膏:桑椹、女贞子、旱莲草各等分。加水煎取浓汁,加入约等量的炼蜜,煮沸收膏。每次食1~2匙。 源于《医方集解》(改二至丸为膏)。本方以女贞子,桑椹补肝肾、滋阴血,以旱莲草增强其功能。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2.二子菊花饮:女贞子、枸杞子各15g,菊花10g。煎水饮。 3.二绿女贞茶 绿萼梅、绿茶、橘络各3g,女贞子6g。先将女贞子捣碎后,与前三味共入杯内,以沸水冲泡即可。每日1剂,不拘时饮服。功能养阴利咽,行气化痰。对肝肾阴虚,虚火上浮,气郁痰结之咽痛不适,咽喉异物感,饮之有良益。 6药膳介绍 编辑 女贞子炖乌龟 配方:女贞子10克,乌龟1只,葱10克,料酒10克,生姜5克,精盐3克,味精2克,香油少许。 制作: 功效:滋阴补血,强心利尿。 女贞玉米须饮 配方:女贞子30克,桑叶6克,菊花6克,玉米须30克,竹茹6克。 制作: 1.把上述药物洗净,放入锅内,加水300毫升。 2.把炖锅置中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煮25分钟即成。 功效:清肺热,止烦渴,适用于三消型糖尿病患者。 女贞子莴笋汤 配方:女贞子10克,莴笋500克,料酒10克,精盐3克,味精2克,生姜5克,葱10克,香油少许。 制作: 莴笋洗净,去皮,切3厘米见方的块;女贞子洗净,去杂质,生姜切片,葱切段。 女贞子炖猪肉 配方:海参、猪瘦肉各100克,五味子6克,女贞子、桂圆肉各5克,大枣3个,姜2片,盐适量。 将五味子、女贞子、桂肉浸泡,洗净大枣并去核;海参用温开水浸透发透,切块状;猪瘦肉洗净,切块。将姜、猪肉、海参、五味子、女贞子、桂圆肉、大枣放进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炖至肉熟汤干,加盐调味即可。滋补肝肾。 女贞子桑葚糕 配料:面粉200克,白糖300克,女贞子20克,桑葚、旱莲草各30克,鸡蛋10个,酵母、碱水各适量。 女贞子粥 配料:女贞子5克,粳米100克。 将女贞子用水洗净,装入纱布袋;粳米洗净,放入锅中,放入女贞子药袋,加水煮粥食用。 女贞子蜂蜜饮 配料:女贞子20克,蜂蜜30克。 先将女贞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调入蜂蜜即可 7药理研究 编辑 成分 女贞子果实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甘露醇、葡萄糖、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亚麻酸.果皮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Acetyloleanolic acid).种子含脂肪油14.9%,油中棕榈酸与硬脂酸为19.5%、油酸及亚麻酸等为80.5%.女贞子中尚含铜、锌、铁、锰等微量元素. 取该品粗粉约1g,精密称定,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药渣加乙醇同上,再重复回流2次,合并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微热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加乙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 女贞子 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4μl与8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丙酮-醋酸乙酯(5: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 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530nm,λ=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该品含齐墩果酸(C30H48O3)不得少于0.60%。 植物作用 女贞子 ⒈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 女贞子粗粉20g/只拌入食料中喂饲,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兔可降低血清胆甾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并使主动脉脂质斑块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消减。女贞子成分齐墩果酸30mg/kg拌入饮料喂饲大鼠,0.4%齐墩果酯混悬液0.5ml给兔灌胃,对高血脂症大鼠、兔均有降血脂作用。齐墩果酸30、60mg/kg加于饲料中喂饲日本鹌鹑8周,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甾醇、过氧化脂质、动脉壁总胆甾醇含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⒉降血糖 齐墩果酸50、100mg/kg皮下注射,连续7日,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糖尿病有预防及治疗作用,也能对抗肾上腺素或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 ⒊抗肝损伤 齐墩果酸30、50、10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的升高,对未经四氯化碳处理的大鼠,齐墩果酸50、100mg/kg皮下注射,也可使SGPT下降。齐墩果酸70mg/kg皮下注射,可减轻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伤,组织学观察,肝细胞空泡变性、疏松变性、肝细胞坏死、 女贞子 小叶间质炎症,均较相应的对照组轻。齐墩果酸2mg/只皮下注射,连续6~9周,对高脂食物及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硬变有防治作用。电镜观察对四氯化碳肝损伤大鼠,齐墩果酸20mg/只皮下注射,可使肝细胞的线粒体肿胀与内质网囊泡变均减轻。 ⒋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⑴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①升高外周白细胞数 女贞子能显著升高外周白细胞数目,其有效成分为齐墩果酸。醇提取物能回升环磷酰胺(cy)所致小鼠白细胞减少。蒸女贞子480mg/kg对正常小鼠白细胞无影响,但可纠正强的松龙(25mg/kg,ip)所致白细胞下降。 ②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的影响 通过血液中异物的廓清速度,观察巨噬细胞活力。发现ig蒸女贞子240mg/kgx5d能显著提高小鼠对iv碳粒的廓清指数,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女贞子480mg/kg,作用不明显。女贞子煎剂12.5g/kgx7d,对廓清指数无明显影响,而25g/kgx7d则明显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活性。 ⑵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①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女贞子能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功能。女贞子的水提剂0.02ml在体外明显增强其适量PHA、COA和PWM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还明显地增强异种(人)淋巴细胞引起的大鼠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UH),可能由于部分地通过消除或消弱抑制性T细胞的作用而实现的。女贞子多糖(LLPS)可使小鼠脾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增强:3H-TdR掺入值(Cpm)10mg/kg给药组(39308.1±6208)较对照组(17959±4508)增加约120%,P<0.07。女贞子煎剂对SRBC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促进作用。表明女贞子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齐墩果酸40mg,1日3次,服用1-2月,对肿瘤病人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皮泡法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液淋巴细胞玫瑰花结均显著提高。 女贞子无论是水提物还是醇提物均有诱生MIL-1的作用,且水提物比醇提物作用强,这一结果揭示女贞子的免疫促进作用可能与诱生M?-IL-1有关。同时,女贞子中通过增强细胞表面受体的活性而促进T细胞的活性,对于因Ts活性过高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女贞子可能是较好的免疫调节药物。 女贞子果实 女贞子果实(13张) ②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女贞子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女贞子煎剂连续7日ig12.5~25g/kg,可使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增加;大剂量可使成年鼠脾脏重量增加。蒸女贞子240mg/kg、480mg/kg×7日可明显使C57BL小鼠脾脏、胸腺、腹腔淋巴结,肾上腺增重。女贞子多糖每天注射1次,共7日100mg/kg使LACA小鼠脾脏重量较对照组增加约40%,50mg/kg使小鼠脾脏重量较对照组增加约30%。女贞子煎剂能明显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活性,亦能升高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且对抗Cy的免疫抑制作用;蒸女贞子可明显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亦能升高小鼠血清IgG,并能使强的松龙免疫抑制小鼠的IgG含量升高,尚能明显提示小鼠记清净血素抗体活性;女贞子多糖对抗Cy50mg/kgip所造成的荷瘤小鼠(S180)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低下作用,女贞子多糖明显对抗Cy的免疫抑制作用。 ⑶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 女贞子煎剂12.5,25g/kgig小鼠7d;同剂量5dig大鼠,不同剂量女贞子对小鼠或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女贞子煎剂能降低大鼠颅骨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率,对抗组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抗原攻击前给药,可抑制DNCB所致小鼠接触性皮炎;女贞子25g/kg于抗原攻击后给药亦能明显抑制DNCB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突;减轻大鼠主动及反向被动Arthus反应;女贞子20g/kg显著降低豚鼠血清补体总量。说明女贞子对Ⅰ、Ⅱ、Ⅳ型变态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⒌抗炎作用 采用多种实验炎症模型证实女贞子12.5g/kg,25g/kg每日ig,连续5日,对二甲苯引起小鼠耳廓肿胀、乙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时角叉菜胶、蛋清、甲醛性大鼠足垫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女贞子20g/kg×3日ig,可显著降低大鼠炎症组织PGE的释放量;女贞子20g /kg×7日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同时伴有肾上腺重量的增加。 其抗炎机制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活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促进皮质激素的释放; ②抑制PGE的合成或释放。另外女贞子能降低豚鼠血清补体活性,对抗炎症介质组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因此女贞子的抗炎机制可能也包括上述作用。 ⒍抗癌、抗突变 齐墩果酸对小鼠肉瘤-180有抑瘤作用。女贞子煎剂12.5、25g/kg灌胃,齐墩果酸50、100mg/kg皮下注射,对环磷酰胺及乌拉坦引起的小鼠骨髓微核率增多有明显抑制作用。 ⒎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女贞子中既有雌激素样物质,也有雄激素样的物质存在,经放射免疫测定,女贞子含睾丸酮 女贞子 428.31pg/g,雌二醇139.02pg/g。证明女贞子既有睾丸酮样也有雌二醇样的激素类似物,即同一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用女贞子等补肾阴的中药在无势小白鼠阴道粘膜上产生了雌激素样作用,服药组兔卵巢的大卵泡数明显增多,雌激素升高。 ⒏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女贞子对红系造血有促进作用。应用扩散盒血浆凝块法,女贞子能促进CFU-E生长。CFU-E/5×l4为128.6±11.4⑻,CFU一E/股骨为62040±5450⑻,股骨中CFU-E较NS组明显为高,而CFU-D却显著减少。对用药后小鼠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女贞子组红系细胞百分数为47.3±2.99⑹较NS37.3±2.86⑹组增高,粒系细胞百分数37.6±3.96⑹较NS组46.6±6.26⑹减少,粒红比值亦相应变化。 9.对环磷酰胺引起染色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对环磷酰胺及乌拉坦引起染色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微核试验法证明女贞子水煎剂pol2.5g/kg25.0g/(kg.d)×6,齐墩果酸ih50mg/kg,100mg/(kg·d)×7对环磷酰胺ip50mg/(kg·d)×2、乌拉坦500mg/(kg·d)×4,ip引起的小鼠染色体损伤有保护 女贞子 作用,能降低其微核率。 ⒑抗HpD光氯化作用 女贞子能够对抗HpD的光氧化作用,体内应用能够明显减轻HpD对小鼠的皮肤光敏反应。女贞子60mg生药/ml,能明显减少HpD5ug/ml合并照光10min引起的红细胞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抑制率为57.7%,明显对抗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抑制,对抗率为49.O%,120mg/ml时,对抗率为53.3%,小鼠ipHpD20mg/kg,照光4h,女贞子20g生药/kg,ip1次,明显减轻耳的光敏反应。女贞子对1O2产生的效率比对照组低3.5×10-4倍。 ⒒其它作用 女贞子尚有强心、扩张冠状血管、扩张外周血管等心血管系统作用;利尿、止咳,缓泻,抗菌等作用。齐墩果酸有某些强心、利尿作用;甘露醇则有缓下作用;还含有多量的葡萄糖;这些可能与其强壮作用有关。 8鉴别 编辑 化学鉴别 取该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氯仿(3:2)混合液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3~5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内容 杂质不得过3% (附录Ⅸ A)。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女贞子呈倒卵形、椭圆形或近肾形,长5~9毫米,直径3.5~6毫米,略弯曲,表面灰褐色或紫黑色,皱缩不平,有不规则的网状隆起纹理,基部有果柄痕或具宿萼及短梗。体轻,外果皮薄,中果皮较松软,易剥离,内果皮木质,黄棕色,具纵棱。果皮破开后,多见1粒种子,有的具2粒种子。种子肾形,紫黑色,有纵棱纹,于放大镜下,可见众多油点,断面类白色,油性。无臭,嚼之味甜而微苦涩。 规格标准 统货,粒大、饱满、肉质、色黑紫,无泥杂。
201
资中筠
收藏1204346 资中筠编辑 资中筠,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专业之外旁涉中西历史文化,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资中筠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0年6月 职 业社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 仰普世价值 代表作品《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斗室中的天下》 祖 籍湖南耒阳 性 别女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庭成员 3个人荣誉 4人物论著 ▪ 学术 ▪ 文学 ▪ 编著 1人物生平 编辑 1947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 资中筠 1947年~1948年,肄业于燕京大学; 1948年,转考清华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 1953年~1956年,就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 1956年,临时出国,随代表团到瑞典开会。 1956年~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年,回国后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年~1982年,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 资中筠 1982年~1983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5年~1988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年~1992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年~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 1992年1月~10月,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50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1996年,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资中筠 2000年~2005年,担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兰普顿)兼任该中心客座教授。 2006年,中国社科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 200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2010年2月1日,参加在厦大举行的“2009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之文化论坛”,与易中天,韩寒以及邓晓芒以“所谓文化大国”为主题进行了讨论。 2011年12月17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2011观察家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中筠称“腐败其实哪个国家都有,不过不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当前的腐败一个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的领域”。“中国国有大企业的CEO从他们的美国同行那里学习到了给自己付的高的惊人的收入可是没有引入对普通工薪收入者基本的社会保障”。[1-6] 2家庭成员 编辑 资中筠家人 资耀华(父亲)、童益君(母亲)、姊妹三人(资中筠、资华筠、资民筠,资中筠是家中长女)、陈乐民(丈夫),家庭成员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 资家是小家庭,“家风”就是两位家长塑造的。父亲以身作则,形成一种氛围,而母亲言传身教,细致入微。爱国、自强、理性、诚、信、蔑视权贵、崇尚学问,厌恶纨绔子弟、女子独立,以及勤奋好学等等,都无形中形成一种家风,影响了下一代的人生观和性格。[7] 3个人荣誉 编辑 1983年,被评为 “全国三八红旗手”; 资中筠 1991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4年,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4人物论著 编辑 学术 《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重庆出版社,1987年6月)[8]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9] 《20世纪的美国》(三联书店,2007年)[10] 资中筠 资中筠(6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11]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 资中筠自选集:《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13] 《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14]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1月)[15] 文学 散文随笔集 《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16] 《锦瑟无端》(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7]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8] 本书是资中筠先生的一部随笔作品集,其内容包括有感于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人格与国格孰先、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等等。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斗室中的天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19] 本书是资中筠随笔、杂文的结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思考和心得就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眼界开阔,题材广泛,都是作者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有一以贯之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不可多的优秀读物。 《老生常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这本集子大部分是近年来的一些讲座的记录稿、接受媒体或个人的采访,以及少量自2011年《资中筠自选集》出版之后写的文稿。本书一以贯之的,是作者对现实的忧思和焦虑,拳拳之心,感人肺腑。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问题的反思,常常是深入历史,放眼世界,既有深厚的学养,又有独特的视角。本书还有几篇涉及作者自己治学经验、人生特殊的经历等,读来感人、新奇、有趣,可以反映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译著 【法】巴尔扎克《公务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20] 资中筠 【法】《巴尔扎克全集·第十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21] 《万象译事·卷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22] 【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23] 【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人民文学出版社,98年版[24] ,02年版[25] ) 【美】薇拉·凯瑟《波希米亚女郎(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6] 【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译林出版社,2010年)[27] 【英】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28] 编著 《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9] 《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与何迪合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30] 《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31] 《美国研究》1997年第1~4期(季刊第7~10卷),中华美国学会,1997年 《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下卷,三联书店,2000年[32] 。2007年修订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参考资料 1.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资中筠:关于我的简历的一点说明 . 2.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资中筠 .国务院参事 [引用日期2013-07-4] . 3. 资中筠 .爱思想网 [引用日期2013-07-4] . 4. 资中筠 .和讯 [引用日期2013-07-4] . 5. 资中筠 .新浪读书 [引用日期2013-07-4] . 6. 资中筠 .新浪财经 [引用日期2013-07-4] . 7. 资中筠 一个启蒙者的足迹 .新京报电子报 [引用日期2013-07-4] . 8. 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 .杭州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3-07-5] . 9.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 资中筠著 .杭州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3-07-5] . 10. 20世纪的美国, 资中筠著 .杭州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3-07-5] . 词条标签: 人物 , 经济人物 , 文化人物 , 经济学家 , 教育学家
202
狼毒
收藏819168 狼毒(草本植物)编辑[láng dú] 狼毒(拉丁学名: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别名川狼毒、续毒、绵大戟、山萝卜、闷花头、热加巴、一扫光、搜山虎、一把香、药罗卜、生扯拢、红火柴头花、猴子根、断肠草,瑞香科、狼毒属植物。狼毒的根系较大,生长于草原,是草原退化的标志。狼毒为瑞香科狼毒属,多年生草本或灌木。 中文学名狼毒(通称) 拉丁学名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 别 称续毒,川狼毒,白狼毒,猫儿眼根草。 二名法Stellera chamaejasm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桃金娘目 科瑞香科 属狼毒属 种狼毒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国北部、西北部高原荒漠及西南高原,俄罗斯西伯利亚等。 植物分类克朗奎斯特系统,1981 目录 1植物简介 ▪ 大戟属·狼毒 ▪ 狼毒属·狼毒 2亚种种类 ▪ ①瑞香狼毒 ▪ ②狼毒大戟 ▪ ③月腺大戟 3主要价值 ▪ 药用价值 ▪ 工业用途 4鉴定 1植物简介 编辑 大戟属·狼毒 多年生草本,除生殖器官外无毛。根圆柱状,肉质,常分枝,长20-30厘米,直径4-6厘米。茎单一不分枝,高15-45厘米,直径5-7毫米。叶互生,于茎下部鳞片状,呈卵状长圆形,长1-2厘米,宽4-6毫米,向上渐大,逐渐过渡到正常茎生叶;茎生叶长圆形,长4-6.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或尖,基部近平截,侧脉羽状不明显;无叶柄;总苞叶同茎生叶,常5枚;伞幅5,长4-6厘米;次级总苞叶常3枚,卵形,长约4厘米,宽约2厘米;苞叶2枚,三角状卵形,长与宽均约2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平截。序单生二歧分枝的顶端,无柄;总苞钟状,具白色柔毛,高约4毫米,直径4-5毫米,边缘4裂,裂片圆形,具白色柔毛;腺体4,半圆形,淡褐色。雄花多枚,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柄长3-5毫米;子房密被白色长柔毛;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不分裂,中部微凹。蒴果卵球状,长约6 毫米,直径6-7毫米,被白色长柔毛;果柄长达5毫米;花柱宿存;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扁球状,长与直径均约4毫米,灰褐色,腹面条纹不清;种阜无柄。花果期5-7月。[1]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和山东(烟台、崂山)。生于海拔100-600米的草原、干燥丘陵坡地、多石砾干山坡及阳坡稀疏的松林下。分布于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模式标本采自达乌里。[1] 根入药,主治结核类、疮瘘癣类等,有毒。[1] 狼毒属·狼毒 狼毒开花时节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茎木质,粗壮,圆柱形,不分枝或分枝,表面棕色,内面淡黄色;茎直立,丛生,不分枝,纤细,绿色,有时带紫色,无毛,草质,基部木质化,有时具棕色鳞片。叶散生,稀对生或近轮生,薄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稀长圆形,长12-28毫米,宽3-10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稀钝形,基部圆形至钝形或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至灰绿色,边缘全缘,不反卷或微反卷,中脉在上面扁平,下面隆起,侧脉4-6对,第2对直伸直达叶片的2/3,两面均明显;叶柄短,长约1.1毫米,基部具关节,上面扁平或微具浅沟。花白色、黄色至带紫色,芳香,多花的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具绿色叶状总苞片;无花梗;花萼筒细瘦,长9-11毫米,具明显纵脉,基部略膨大,无毛,裂片5,卵状长圆形,长2-4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圆形,稀截形,常具紫红色的网状脉纹;雄蕊10,2轮,下轮着生花萼筒的中部以上,上轮着生于花萼筒的喉部,花药微伸出,花丝极短,花药黄色,线状椭圆形,长约1.5毫米;花盘一侧发达,线形,长约1.8毫米,宽约0.2毫米,顶端微2裂;子房椭圆形,几无柄,长约2毫米,直径1.2毫米,上部被淡黄色丝状柔毛,花柱短,柱头头状,顶端微被黄色柔毛。果实圆锥形,长5毫米,直径约2毫米,上部或顶部有灰白色柔毛,为宿存的花萼筒所包围;种皮膜质,淡紫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2] 产我国北方各省区及西南地区。生于海拔2600-4200米的干燥而向阳的高山草坡、草坪或河滩台地。俄罗斯西伯利亚也有分布。[2] 狼毒的毒性较大,可以杀虫;根入药,有祛痰、消积、止痛之功能,外敷可治疥癣。根还可提取工业用酒精,根及茎皮可造纸。[2] 2亚种种类 编辑 ①瑞香狼毒 又名:断肠草、打碗花、山丹花、闷头花、一把香。[3]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圆柱形。茎丛生,平滑无毛,下部几木质,带褐色或谈红色。单叶互生,较密;狭卵形至线形,长1~3厘米,宽2~10毫米,全缘,两面无毛;老时略带革质;叶柄极短。头状花序顶生,直径约2.5厘米,花多数;萼常呈花冠状,白色或黄色,带紫红色,萼筒呈细管状,先端5裂,裂片平展,矩圆形至倒卵形;雄蕊10,成2列着生于喉部;子房上位,上部密被细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果卵形,为花被管基部所包。种子1枚。花期5~6月。[3] 生于高山及草原。分布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3] ②狼毒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全体含白色乳汁。根肉质肥大。茎下部叶鳞片状,膜质,淡褐色;中、上部叶3~5片轮生,无柄;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6.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排成复伞形;伞梗5枝,基部轮生叶状苞片5;每枝再分3枝,分枝处有3片三角卵形的苞叶,小枝先端具2片较小的苞叶及1~3个杯状聚伞花序;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同生于杯形的总苞内,总苞先端5裂,腺体5个与裂片互生;雄花仅有雄蕊1;雌花仅有雌蕊1,子房扁圆形,花柱3,先端浅裂成2叉状柱头。蒴果扁球形,有3纵沟,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3] 生于山坡及山野向阳处。分布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3] ③月腺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叶互生;叶片狭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2厘米,先端圆,基部楔形。杯状聚伞花序,排成复伞形;伞梗5枝,基部具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长卵形的叶状苞片4~5枚;每枝再分2枝,分枝处有三角卵形或广卵形苞叶2枚,小枝先端具2片较小的苞叶及1个杯状聚伞花序;雌雄花同生于萼状杯形的总苞内,总苞先端4浅裂,腺体4个。蒴果光滑无毛。花期5~6月。[3] 生于山坡或林下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3] 瑞香狼毒 狼毒大戟 月腺大戟 3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狼毒 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3]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蛊毒。[3] ②《别录》:疗胁下积癖。[3] ③《药性论》:治痰饮,症瘕。[3] ④《滇南本草》:治胃中年深日久饮食结住,积久稠痰,状粘如胶。攻虫积,利水道,下气,消水肿,吐痰涎。[3] ⑤《本草通玄》:主咳逆,治虫疽,瘰疬,结痰,驱心痛。[3] ⑥《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下气杀虫。治痰饮停留,骨膜发炎,结核顽疮,酒齄鼻。[3] 【附方】 ①治积聚,心腹胀如故者:狼毒四两(锉碎,醋拌炒干),附子三两(炮裂,去皮脐),防葵三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五丸,以利为度。(《圣惠方》狼毒丸)[3] ②治卒心腹症坚,两胁下有气结者:狼毒二两,旋覆花一两,附子二两(炮)。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二丸,稍加至三丸。[3] ③治心腹相连胀痛: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如梧子大。日一服一丸,二日二丸 中药材狼毒(图2) ,三日后服三丸,再一九,至六日,服三丸,自一至三以常服。[3] ④治阴疝,阴丸卒缩入腹,急痛欲死:狼毒四两,防风二两,附子三两(烧)。蜜丸如桐子大,服三丸,日夜三度。(②方以下出《补缺肘后方》)[3] ⑤治水肿:绵大戟细末,每股五分,滚水服。忌盐一百日,乃泻去黄水,其肿自消,如泻不止,冷粥补之。(《滇南本草》)[3] ⑥治一切食积、痰积、虫积、气积、痞块疼痛,胸膈肚腹膨胀,饮食不消,面皮黄瘦,单腹胀:绵大戟为末,米糊为丸。如马豆子大,每服七丸,滚水送下,以利为度。(《滇南本草》)[3] ⑦治淋巴结结核:一未溃或已溃者:狼毒切片,用水煮烂,除渣取药液,加热浓缩成膏,洗净伤口,外敷。二已溃者拔脓毒:狼毒一斤,蛇蜕八分,花椒一两,松香五钱。将狼毒煎制成膏,其他药研成细末,撒入并搅拌均匀。外敷。三愈合淋巴结结核伤口:狼毒一两,蒲公英根一两。煎成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3] ⑧治睾丸结核:狼毒、核桃、白矾各等量。烧存性,共研细末。每日一次,每次一钱三分,开水送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3] 狼毒 狼毒(6张) ⑨治疠风癞疮:狼毒,童便浸炒,研末。每早晚各服五分,温酒下。(《张三丰仙传方》)[3] ⑩治干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狼毒,醋磨涂之。(《圣惠方》)[3] ⑾治久年干疥干癣及一切癞疮:狼毒(微炒研细末),轻粉减半。和匀,干疥癣癞疮,搔破搽之;湿者干掺,数次效。(《永类钤方》)[3] ⑿治脏腑内一切虫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钱,用饧一皂子大,沙糖少许,以水同化,临卧空腹服之,来日早取下虫效。(《集效方》)[3] ⒀治外伤出血:绵大戟研末撒于伤口。(《云南中草药选》)[3] 【药理作用】抗肿瘤:狼毒水提取物作用10-40g(生药)/kg、醇提取物2.5-20g/kg腹腔注射,连续10天,对小鼠肝癌、Lewis肺癌均有抑作用;水提取物10、20g(生药)/kg、醇提取物2.5、5.0g/kg静脉注射,连续6天,对小鼠肝癌也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69.5g(生药)/kg、醇提取物26.09g/kg灌胃,连续10天,对小鼠肝癌也有抑制作用。[4] 【用药禁忌】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4] 1.《本草经集注》:大豆为之使。恶麦句姜。[4] 2.《药对》:畏占斯、密陀僧。[4] 3.《本草汇言》:脾元不足,真气日乏者,不可妄施。[4] 4.《得配本草》:畏醋。[4] 5.《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孕妇忌用,慢性胃肠溃疡慎用。[4] 6.《全国中草药汇编》有大毒,中毒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孕妇可致流产。冲捣时需戴口罩,否则易引起过敏性皮炎等。[5] 【用法用量】 1.《中华本草》内服:煎汤1-3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醋磨汁涂;或取鲜根去皮捣烂敷。[4] 2.《全国中草药汇编》:0.9~2.4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敷患处。[5] [6] 药材来源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4] 【药材基源】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L.[Passerina chamaejasmeFisch.]的根。[4] [5] 注:《中药大辞典》药材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6] 【产地溯源】产于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4] 临床应用 治疗皮肤病 取月腺大戟洗净,剥去老皮,切碎,加水煎煮,直至用手一捻即成粉末为止;然后用纱布过滤,药液继续煎煮浓缩至一定粘度,冷后涂布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或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18g,头5天临睡前内服1片,第6-10天早晚各1片,以后增至旱、中、晚备1片,一疗程为20-30天,个别延长至35天,总剂量7-12g。曾用上述稠膏治牛皮癣30例,13例痊愈,16例好转, 1例无效;用片剂治牛皮癣22例,基本痊愈2例,显著好转11例,好转7例,无效2例。稠膏亦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及慢性湿疹15例,均有较好 疗效,一般涂药3-10次即可见效。本品有毒,口服片剂有胃肠道紊乱(如胃纳减退、恶心、肠鸣、腹泻、腹痛等),头昏痛,乏力,体重减轻等反应,除1例因腹泻次数较多而终止治疗外,其余病例暂停服药或减少剂量,均自行好转。另外发现部分病人治疗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数略有下降,应用维生素 B4或 B6后均恢复正常。[3-4] 治疗结核病 狼毒 先制成狼毒枣,其法取狼毒放入锅内,加水煎煮,把大枣放入笼屉,约蒸二小时半即成;狼毒与大枣按3:4配制。成人每日3次,开始服狼毒枣每次10粒,视副作用有无,逐渐递增或减少,每次最多20粒;或第一周每日130g(约30粒),第二周每日225g(约45粒),第3周以后每日300g(约60粒)分 三次食后内服,连服三个月为一疗程;间隔1-2周,视情况可再 给第二疗程。曾治疗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皮肤结核、副睾结核、结核性角膜炎及肺结核,均有一定疗效。30例肺结核服后症状改善者22例,体重增加2-23市斤者28例,病灶进步18例,痰菌转阴9例,血沉下降14例,恶化者仅1例;对其他肺外结核,凡能耐心服用者,均有不同疗效。副作用有恶心、头昏、便溏等,经减量或停药后即消失。此外,蒸狼毒枣所剩在锅内的狼毒液经过滤后,用文火浓缩成稀糊状泥膏,可作局部治疗剂,治疗皮肤结核、癣疥、各种慢性皮炎、酒齄鼻、秃疮及各种顽固性溃疡等,均有一定效果。[3-4] 治疗肿瘤 取狼毒 1钱放入200ml水中煮后捞出,再打入鸡蛋2只煮熟只吃蛋喝汤。用于治疗胃癌、肝癌、肺癌、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等25例,治后症状减轻,少数病例可见肿瘤缩小。也可用狼毒与鸡血藤、苡米、半枝莲等制成复方狼毒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液行静脉滴注;或制成复方狼毒片内服。治疗20例晚期胃癌,在术前用药可以缓解症状,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在末后用药,可以巩固疗效,稳定病情。用药后一般具有止痛、增进食欲等作用。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晕、轻度腹泻,未发观对肝、肾及神经方面的毒性表现。[3-4] 治疗慢性气管炎 狼毒 取狼毒大戟制成煎剂或丸剂,每次剂量相当于干品0.5g,每日3次,饭后服。治疗299例,观察10天,显效52例(17.39%),好转170例(56.36%);具有较好的平喘、化痰及镇咳、消炎作用,尤以平喘作 用显著;多数服药后 l、2天自觉出气省劲,痰易咯出,5天后咳嗽次数和痰量减少,食欲明显增加。但副作用较大,病人服水剂30分钟后即出现胃不适,口腔咽部发麻,头昏恶心,或腹泻、腹痛,停药后3-24小时,可自行好转;丸剂均有腹泻症状,对久热伤津、咽干舌燥、声哑、呕吐、恶心者不宜用。用上述的狼毒枣也可治疗本病,每次服3-5个,每日3次,副作用较水剂或丸剂明显减少。对278例观察 1个月,基本治愈21例,占7.6%,显效119例,占42.8%,仅个别有轻微口干,极个别有轻微肝功能改变。[4] 工业用途 根还可提取工业用酒精,根及茎皮可造纸。[7] 4鉴定 编辑 性状鉴别 狼毒 【采收储藏】秋季挖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4] 【药材鉴定】根呈膨大的纺锤形、圆锥形或长圆柱形,稍弯曲,有的有分枝。根头部有地上茎残迹,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扭曲的纵沟及横生隆起的皮孔和侧根痕,栓皮剥落处露出白色柔软纤维。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辛。[4]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十数层黄棕色木栓细胞组成;皮层菲薄,由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射线细胞2-3列,皮层及韧皮部均有多数纤维束群;形成层明显,细胞作切向延长,约5-6层;木质部宽阔,导 管呈放射状排列。皮层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内多含有淀粉粒。[4] 粉末特征 黄白色。①木栓细胞黄棕色。②韧皮部薄壁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细胞间隙。③网状导管,偶见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0-50μm。④纤维无色,宽7-15μm。⑤淀粉粒多为单位, 狼毒 类圆形,盔帽形,层纹不明显,脐点点状或裂缝状,直径3-15μm。[4]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h。滤过,滤液浓缩至5ml供下述实验: (1)取供试液1ml,加镁粉少许,盐酸数滴,置水浴中加热数分钟,放置显品红色。 (2)取供试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加硼酸的饱和丙酮溶液及10%枸橼酸丙酮试液各1ml,继续蒸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色荧光。 (3)取供试液1滴于滤纸上,喷1%三氯化铝乙醇液烤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色荧光。[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狼毒(6张) 大狼毒(9张) 大狼毒(5张) 大狼毒(14张) 大狼毒(5张) 词条图片(19张) 1/2 大戟属 美洲大戟亚属 ▪ 紫锦木 ▪ 银边翠 地锦草亚属 地锦草组 ▪ 土库曼大戟 ▪ 小叶地锦 ▪ 新竹地锦 ▪ 地锦 ▪ 斑地锦 ▪ 小叶大戟 ▪ 匍匐大戟 ▪ 匍根大戟 ▪ 千根草 ▪ 台西地锦 聚生花序组 ▪ 细齿大戟 ▪ 飞扬草 ▪ 紫斑大戟 ▪ 通奶草 革叶组 ▪ 海滨大戟 ▪ 鹅銮鼻大戟 ▪ 线叶大戟 ▪ 心叶大戟 乳浆大戟亚属 中亚大戟组 ▪ 青藏大戟 ▪ 准噶尔大戟 ▪ 西藏大戟 ▪ 中亚大戟 小大戟组 ▪ 北疆大戟 ▪ 英德尔大戟 ▪ 南欧大戟 ▪ 对叶大戟 ▪ 土大戟 乳浆大戟组 ▪ 蒿状大戟 ▪ 乳浆大戟 ▪ 甘遂 ▪ 宽叶大戟 ▪ 刘氏大戟 ▪ 土瓜狼毒 ▪ 钩腺大戟 泽漆组 ▪ 泽漆 续随子组 ▪ 续随子 矮大戟组 ▪ 矮大戟 欧亚大戟组 ▪ 睫毛大戟 ▪ 长叶大戟 ▪ 狼毒 ▪ 圆苞大戟 ▪ 湖北大戟 ▪ 甘肃大戟 ▪ 沙生大戟 ▪ 单伞大戟 ▪ 小萝卜大戟 ▪ 黄苞大戟 ▪ 高山大戟 ▪ 天山大戟 ▪ 大果大戟 瘤果组 ▪ 阿拉套大戟 ▪ 北高山大戟 ▪ 阿尔泰大戟 ▪ 布赫塔尔大戟 ▪ 黑水大戟 ▪ 大狼毒 ▪ 林大戟 ▪ 粗根大戟 ▪ 甘青大戟 ▪ 长根大戟 ▪ 大戟 ▪ 毛大戟 文采大戟组 ▪ 铜川大戟 ▪ 盐津大戟 大戟亚属 ▪ 火殃勒 ▪ 铁海棠 ▪ 金刚纂 ▪ 霸王鞭 ▪ 绿玉树 一品红亚属 ▪ 猩猩草 ▪ 齿裂大戟 ▪ 海南大戟 ▪ 白苞猩猩草 ▪ 一品红 以上物种均分布于中国 狼毒属 ▪ 狼毒 ▪ 台湾狼毒 参考资料 1. 狼毒 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 .中国在线植物志 [引用日期2014-07-21] . 2. 狼毒 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 .中国在线植物志 [引用日期2014-07-21] . 3. 狼毒 .中国医药网 [引用日期2013-12-16] . 4. 。《中华本草》 5. 《全国中草药汇编》 6. 《中药大辞典》 7. 《中国植物志》第52(1)卷 词条标签: 植物 , 动漫 , 中药 , 动漫人物 , 草本植物
203
李银河
收藏52651839 李银河编辑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最著名性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1]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李银河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2年2月4日 职 业性学者、社会学家 毕业院校山西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婚姻法修改论争》;《虐恋亚文化》;《女性主义》 丈 夫王小波 母 亲李克林 目录 1人物经历 ▪ 早年生活 ▪ 初恋经历 ▪ 婚姻生活 2主要作品 ▪ 出版作品 ▪ 人物访谈 3人物评价 4社会热议 ▪ 代表事件 ▪ 拉拉身份 ▪ 女权观点 1人物经历 编辑 早年生活 李银河,籍贯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1952年2月4日出生。 1977年,在山西大学毕业,担任《光明日报》编辑,分配于史学组。 1978年,经友人介绍,去国务院研究室政策研究。 1979年,社会科学前辈于光远成立马列所,李银河就职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2年,前去美国,1988年回国,主修社会学,硕博连读。博士论文选“婚姻和家庭”,发表《中国当代城市的婚姻和家庭》。 1989年,做同性恋研究,开始进入性学研究领域,师从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费孝通。 1988年,中国成立第一个文科博士后站,急需1988年毕业的,既是学社会学的又愿意回来的博士,找到了李银河。当代博士后都是理工科,所以李银河成了中国第一个文科博士站的第一个博士后。[2] 初恋经历 李银河再推新书《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书中,李银河首次袒露了自己的初恋,而且是一次“相当惨”的初恋,“因为我爱上了他,他却没有爱上我。”李银河说读大学时,一位“长得非常英俊,一米八的大个儿,有挺直的鼻梁和两条漂亮的眉毛,脸型有点像欧洲人的帅哥”,进入了她的视野。“他的笑很有感染力。我能 李银河[3] 在几秒钟之内从一群人中分辨出他在还是不在。我心里明白:我爱上了他。”李银河回忆说,她感觉那就是一见钟情,于是以极快的速度陷入了无可救药的狂热爱恋。 她这边烧得滚烫,对方却毫无感觉,“可惜,我们的恋情发展并不顺利,主要是两个人情调不同。”虽然他们是同龄人,家庭背景也差不多,但20岁的李银河半年赋闲在家,看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世界名著,当时的说法是有了小资产阶级情调。“帅哥”对她说,“从小父母给我灌输的都是‘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深不如毛主席’一类的东西,真的欣赏不了你那情调。” 李银河备受打击,“记得刚分手的时候,我坐在教室里,想用刀子割自己的手臂,因为觉得只有用肉体的疼痛才能压住心中的疼痛。”走出单相思阴影后,李银河顿悟,“初恋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她暗暗在心中安慰自己,“我毕竟恋爱过了。”这段几乎是单恋的经历令她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直到王小波的出现,才把我从失恋的悲痛中挽救出来。”王小波离世3年后,李银河领养了一个孩子,名叫壮壮。[4] 婚姻生活 李银河与丈夫王小波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认识的,在1977年他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李银河还在山西大学上学。第一次见面后,王小波就开始追求李银河。第一次见面时,他们那个共同的朋友去小波家找他的父亲探讨问题。王小波的父亲是人民大学的逻辑学教授。李银河看到了一本小说,这部小说让李银河产生了共鸣,当时留了个心眼看看这个小说的作者是谁,一看是王小波写的,当时心里就有了好感。李银河当时在《光明日报》工作,王小波就经常跟李银河借书还书。有一次王小波骑 王小波与李银河[5] 着自行车去还书,把书还弄丢了。第二次见面,也就是第一次单独见面,聊天时王小波就突然问李银河有没有朋友,李银河说没有,王小波问李银河:“你看我怎么样?”,从这他们就确立了朋友关系。[2] 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收入上,他俩始终是阴盛阳衰。但李银河坦言自己崇拜他,“因为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在美读书时,王小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生活全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而她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6] ”嫁给了著名作家王小波,李银河得到了刻骨铭心的爱,也经历了大悲大喜。1997年丈夫王小波45岁因心脏病突发辞世。4月,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7] 2主要作品 编辑 出版作品 出版时间   作品 出版社 1978 《五四运动简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合著) 1987 《现代社会学入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社会研究方法》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3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生育与村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性社会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中国女性的性与爱》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三联书店 1997 《女性权利的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同性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虐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9 《婚姻法修改论争》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性的问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性·婚姻---东方与西方》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 时事出版社 2000 《农民流动与性别》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1 《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西方性学名著提要》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性爱与婚姻》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 《女性的感情与性》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 《性文化研究报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女性主义》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4 《两性关系》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4 《穷人与富人-----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富分化》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女权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女性主义》 山东省人民出版社 2005 《你如此需要安慰---关于爱的对话》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 《李银河选集》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 《性别问题》 青岛出版社 2007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七夕·民俗·情感文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李银河性学心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 《性爱二十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East Asian Sexualitis    2008 Gender and New Sexual Cultures    2008 London & New York    2009 《关于情感的对话》 武汉出版社 2014 《我的生命哲学》    [8] 人物访谈 2005年6月,针对都市白领族的“闪婚”,李银河表示支持。 李银河 2005年7月,指出国学应该研究,但前提是批判。 2005年12月,李银河“广州婚前性行为达86%”的观点引发争议。在另一次讲话中,指出“70%的北京人有婚前性行为”。 2005年8月,主张实行卖淫非罪化,根治对性工作者犯罪。 2006年3月,李银河的“同性婚姻法案”提案第三次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案。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吴建民表示,同性婚姻在中国仍太超前。 2006年3月,声援女子上班被强奸按工伤索赔。 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采访15分钟内免费,一小时以上按每小时500元收费”引发争议。 2006年4月,刘忠德炮轰超女,李银河表示不能取缔。 2006年7月,李银河为一夜情正名憧憬“多边恋”正名。 2008年10月,李银河声称:中国的生活水平让日本人羡慕。 2010年3月,李银河表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已严重过时,建议取消。 2010年4月,李银河为“教授换妻案”辩解,提出“自愿,隐私,成人”。 2011年2月17日15:00—16:00 作客网易微博,与微生物聊聊“同性婚姻”。 2011年2月26日,李银河在网易微博提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提案。 2011年3月,做客凤凰卫视许戈辉的访谈节目,阐述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取消“聚众淫乱罪”的理由。[3] 2011年09月,李银河为辛亥女权做访谈。 2011年10月,李银河在郑州性文化节讲座性文化。 2011年12月,李银河入围2011知识中国年度人物。 2012年05月,李银河参与“大家书斋”对话。 2013年08月,李银河沉寂五年后发表新书,于首发式上谈生命感悟。 2014年04月,李银河呼吁废除对卖淫嫖娼者实行的收容教育制度。 2014年07月,李银河再次提出正视婚姻模式多元化。 3人物评价 编辑 这位被冠以“先锋女权主义女知识分子”头衔的学者,在当代毁誉参半,似乎另一个身份已被人淡淡忘却——“王小波遗孀”,李银河是孤独的战士,然而每每她的语出惊人,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当下中国女性的生活,同性恋、一夜情、虐恋、群交甚至兽交……这些词语紧紧捆绑着李银河,总会有已然受教的女人出现,即便她骂李银河骂的比谁都厉害。一次又一次,李银河成为话语漩涡中心,急赤白脸地越来越说不清楚,同性恋们爱她,一夜情的人也爱她,其实她并不是这类人群的代言人。[9] 4社会热议 编辑 代表事件 “欲望上海”事件 事件的主要情节是一个外国男人在博客中炫耀自己与多名中国女人的性关系,遭到网络追杀。而李银河认为网络对这个外国男人的追杀是没有道理的,李银河的观点也引起了争议。[10] “艳照门”风波 “艳照门”风波冲击到众多品牌,很多人呼吁抵制当事明星所代言的产品,阿娇遭到网友的投诉和抵制,《梅兰芳》剧组接到通知,将不再拍摄阿娇剩余戏份。而社会学家李银河日前在博客里认为这是“受害人变成了罪人”。她批评那些“投诉和抵制”的网友:“你们没做过爱吗?如果你们一方面自己也做,一方面认为这是一件丑事、坏事,你们的神经是多么分裂呀!”对此,网友们展开热议,反击称当事人一边扮清纯,一边性混乱,那才是真正的人格分裂。[11] 微博认亲 2010年11月24日,李银河就透过王菲的微博,对李亚鹏隔空喊话:“李亚鹏你关注我,我们可能是亲戚!”李银河在王菲的微博里留言:“李亚鹏,你好。你的父亲是不是河南南阳人(邓县)?如果是,我们可能是亲戚,估计没出五服。我姓的是母亲姓。我的外祖父叫李超千……”王菲的粉丝随后纷纷把此留言转发给李亚鹏:“问你话呢,不过她发错信息了,帮忙转一下!”因为两位名人都涉及“老家河南”的话题,引起不少热心读者的关注。[12] 怒斥张艺谋 2013年5月10日,李银河更新微博谈论了“张艺谋超生”,李银河斥责张艺谋不该带头违法,并指责其“可耻”。李银河在题目为“张艺谋,shame on you(为你感到丢脸) ”的长微博中首先指出“越是名人越要带头遵纪守法,而不是带头违法。”其次李银河表示张艺谋如果喜欢孩子大可以像布拉德皮特一样收养孩子。如果觉得自己基因好,想多传些人,就应该以大哲学家人民日报王若水先生为榜样,王若水忍痛让妻子做人流。最后李银河指责张艺谋的行为可耻,“这种行为不能说明你很牛,只能说明你很可耻。你应当就此向公众道歉。”随后李银河用自己此前曾写过的一篇关于“名人富人超生”的文章来说明其对张艺谋事件的态度,她认为名人富人超生是在挤占公共资源,如果不重罚就会造成社会不公,跟过去有钱人的“为富不仁”是同等性质。[13] 拉拉身份 2014年12月18日,李银河发布博客文章,针对近日有爆料称其是“拉拉”(注:女同性恋者)的传言,给予正面回应。李银河承认王小波离世后自己有一位已相伴 17年的伴侣,“他”生理上是女性,心理上是男性。李银河讲述了跟伴侣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让不少网友赞她坦诚、不畏世俗,姚晨等人为其点赞。[14] 女权观点 观点一、女权主义在中国被妖魔化。解读女权主义,就是男女和谐地相处。所有主张男女平等的人都该是女权主义者;[15] 观点二、女权主义中有不同的流派,在观点不同、主张不同的各种女权主义流派当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张男女平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女权主义的,因为男女平等是人们的国策;在这个意义上,不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女人都是女权主义者,而且绝大多数中国男人也都是女权主义者。人们完全用不着羞于承认这一点。从五四以来,恰恰是一批男性知识精英首先引介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进中国,为女性权力代言。共产党执政后,男女平等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女权主义在中国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人们对女权主义的暧昧态度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冲突。[16] 观点三、在中国,人们应当郑重其事地为女权主义正名,为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正名,反对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价值观念当中的男性沙文主义,反对对女性这个性别的歧视,努力提高女性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全面实现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主张,创造一个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16] 观点四、由观念习俗所主宰的乡村日常生活仍带有强烈的男权制色彩,而这种男权制体现在农村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作为女儿,她们在营养、教育、医疗、继承权等方面拥有的机会和资源较少;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在性、生育、家事的决定、外遇与离婚、家庭暴力、丧偶与改嫁等方面,也都与男性有不同的境遇,处于较为不利的一方;作为劳动者,她们无论是在劳动分工、收入还是在村庄的政治参与方面也都与男性的对比中处于劣势。[15] 观点五、中国婚姻制度中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是“婚后从夫居住制”(即女人在结婚后住在丈夫家,与公婆同住)。这种居住制度本身就造成了妇女的低下地位:结婚不单纯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而是两群人甚至两个村庄,通过“女人”这个渠道进行的一场交易——男方要交彩礼钱,他们“买”到了一个女人。在这个交易中,女人沦为了一个“物”。[17] [15] 李银河 出版作品 参考资料 1. 李银河:主张男女平等的都是女权主义者(图)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04-15] . 2. 李银河谈性学:挑战道德底线不是我想做的 .新浪网 .2010-11-11 [引用日期2013-05-28] . 3. 李银河女士简介 .腾讯网 .2008-03-08 [引用日期2013-05-27] . 4. 李银河自曝初恋经历:一见钟情 求爱失败欲割腕 .凤凰网 .2013-07-3 [引用日期2013-07-3] . 5. 独家专访李银河:王小波绝对不在乎主流的沉默 .腾讯网 .2012-04-10 [引用日期2013-05-28] . 6. 王小波李银河的浪漫爱情 .网易网 [引用日期2013-05-28] . 7.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小波 .人民网 .2003-04-10 [引用日期2013-05-27] . 8. 李银河作品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05-28] . 9. 女人周:十大女性金句 改变万千人生 .搜狐网 [引用日期2014-04-23] . 10. 李银河:“欲望上海”事件分析 .凤凰网 .2008-11-28 [引用日期2013-05-28] . 词条标签: 人物 , 行业人物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 社会学家
204
费孝通
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到:“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两段叙述让世人感觉到了费孝通作为民主斗士坚定激进的一面,翻看同一时期费孝通的文章会发现与其说费孝通是一个民主斗士,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关于费孝通,谢泳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评价:他的晚年,或者说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政治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称呼)的世界,这一面为人所知,另一个则是社会学家的世界,前者是公众的,而后者是个人的,理解晚年费孝通,非走入费孝通的个人世界不可。这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两个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9]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作品照(12张) 生活照(13张) 词条图片(12张) 1/1 历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十二届 第十二届(2013-) ▪ 杜青林 ▪ 令计划 ▪ 韩启德 ▪ 帕巴拉·格列朗杰 ▪ 董建华 ▪ 万钢 ▪ 林文漪 ▪ 罗富和 ▪ 何厚铧 ▪ 张庆黎 ▪ 李海峰 ▪ 苏荣 ▪ 陈元 ▪ 卢展工 ▪ 周小川 ▪ 王家瑞 ▪ 王正伟 ▪ 马飚 ▪ 齐续春 ▪ 陈晓光 ▪ 马培华 ▪ 刘晓峰 ▪ 王钦敏 第十一届 第十届 第九届 第八届 第七届 第六届 第五届 第四届 第三届 第二届 第一届 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十二届(任期:2013年-) ▪ 李建国 ▪ 王胜俊 ▪ 陈昌智 ▪ 严隽琪 ▪ 王晨 ▪ 沈跃跃 ▪ 吉炳轩 ▪ 张平 ▪ 向巴平措 ▪ 艾力更·依明巴海 ▪ 万鄂湘 ▪ 张宝文 ▪ 陈竺 第十一届(任期:2008年-2013) 第十届(任期:2003年-2008年) 第九届(任期:1998年-2003年) 第八届(任期:1993年-1998年) 第七届(任期:1988年-1993年) 第六届(任期:1983年-1988年) 第五届(任期:1978年-1983年) 第四届(任期:1975年-1978年) 第三届(任期:1965年-1975年) 第二届(任期:1959年-1964年) 第一届(任期:1954年-1959年) 历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十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国家主席 国家主席 ▪ 习近平 国家副主席 ▪ 李源潮 全国人大常委会 委员长 ▪ 张德江 副委员长13人 ▪ 李建国 ▪ 王胜俊 ▪ 陈昌智 ▪ 严隽琪 ▪ 王晨 ▪ 沈跃跃 ▪ 吉炳轩 ▪ 向巴平措 ▪ 张平 ▪ 艾力更·依明巴海 ▪ 万鄂湘 ▪ 张宝文 ▪ 陈竺 国务院 总理 ▪ 李克强 副总理4人 ▪ 张高丽 ▪ 刘延东 ▪ 汪洋 ▪ 马凯 国务委员 5人 ▪ 杨晶 ▪ 常万全 ▪ 杨洁篪 ▪ 郭声琨 ▪ 王勇 国家中央军委 主席 ▪ 习近平 副主席 2人 ▪ 范长龙 ▪ 许其亮 最高人民法院 院长 ▪ 周强 最高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 曹建明 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十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九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八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七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六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五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四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领导人 参考资料 1. 中国民主同盟名誉主席费孝通因病逝世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3-10] . 2. 费孝通简介 .新浪读书 [引用日期2013-10-28] . 3. 春风化雨话形神——怀念费孝通先生 .中国民主同盟 .2011-03-11 [引用日期2012-12-31] . 4. 费孝通逝世 .新浪新闻中心 [引用日期2013-10-28] . 5. 费孝通家人:亲人在不在,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网易新闻 [引用日期2013-10-28] . 6. 脚勤 脑勤 笔勤的费孝通(王乾荣) .中国作家网 [引用日期2014-03-10] . 7. 费孝通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0-28] . 8. 费孝通作品一览表 .社会学视野网 [引用日期2012-11-17] . 9. 费孝通的两个世界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4-03-10] . 费孝通 费孝通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钱伟长 s 钱伟长 翁帆 s 翁帆 李银河 s 李银河 冯友兰 s 冯友兰 陈寅恪 s 陈寅恪 梁漱溟 s 梁漱溟 林徽因 s 林徽因 吴文藻 s 吴文藻 贺子珍 s 贺子珍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731888次 编辑次数:118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20 创建者:2002arrow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205
蒋介石
收藏5843913487 蒋介石 锁定 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中文名蒋中正 外文名Chiang Kai-shek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浙江奉化 出生日期1887年10月31日 逝世日期1975年4月5日 毕业院校东京振武学校 信 仰基督教 妻 子宋美龄 子 女蒋经国、蒋纬国 目录 1名号称呼 2人物事迹 3个人婚姻 4人物生平 ▪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5大事年表 6人物评价 1名号称呼 性质 名字 说明 谱名 周泰 族谱记载的名字。 幼名 瑞元 学名 志清 16岁到宁波上学时所取。 名 中正 1917年至1918年之间所取。 字 介石 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字。 拉丁转写 Chiang Kai-shek Kai-shek是“介石”二字按照粤语发音的音译,出现于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蒋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在有关蒋氏领导八年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常按其当时职务称“蒋委员长”,委员长遂成为蒋最著名的代名词之一。 由于蒋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务,早年黄埔毕业的国、共军官皆称他做“蒋校长”、“校长”。由于对国军建设和发展贡献很大,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国军之父”的称呼。 说英语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昵称蒋为Gimo,指其特级上将背景(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而现在的纪录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为他的英文名称。 2人物事迹 青年蒋介石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蒋介石,当时中国的台湾、东北被日本占领,中国将被各地军阀分割小国家,当时中国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国各地军阀、中央军、黄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拥有几百万军力的国民政府党、政、军非蒋介石,没有第二人,所以蒋介石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3个人婚姻 蒋介石与宋美龄新婚合影 蒋中正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 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4人物生平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青年蒋介石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 蒋介石手迹 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杀的工农群众超过百万。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 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鼓吹法西斯主义,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 老年蒋介石(身着一级上将军服)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晚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眺望祖国大陆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图为蒋介石晚年在金门岛的掩体里眺望厦门。此照片大约拍摄于70年代初,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晚年的蒋介石与妻子宋美龄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人民日报》1975年4月7日)? 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5大事年表 1887年(1岁),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岁),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 1907年(20岁),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 1908年(21岁),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23岁),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 1911年(24岁),武昌起义后回国,在沪军部任团长。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介石 1912年(25岁),奉陈其美命令,暗杀革命元勋陶成章。 1914年(27岁),第一次会见孙中山,担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岁),参加筹划“反袁”的上海武装起义。 1916年(29岁),任东北军参谋长。 1918年(31岁),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22年(35岁),赴难“永丰舰”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岁),任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赴苏联考察。 1924年(37岁),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1925年(38岁),第一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6年(39岁),中山舰事件,打击中国共产党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 1927年(40岁),另立“国民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0年被杀共产党员超过百万。同年与宋美龄结婚。 1928年(41岁),任南京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二次北伐,日军发动济南惨案一千多人遇难,蒋绕道而行。 1929年(42岁),以裁军为名义召开“编遣会议”。蒋桂战争爆发。 1930年(43岁),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死亡30万人。 1931年(44岁),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军事“围剿”。囚禁反蒋领袖胡汉民,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同年长江淮河洪水成灾死亡14万人。 1933年(46岁),签订《塘沽协定》。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军事兵变“闽变”,蒋加以镇压。  1936年(49岁),6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李宗仁发动武力叛变“两广事变”。12月,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蒋被迫签订抗日协议。 1 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合影(1945年) 938年(51岁),当选为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使黄河改道89万同胞遇难。蒋下令火烧长沙两万人遇难。 1939年(52岁),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发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岁),制造“皖南事变”,正式对日宣战。 1942年(55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率,派军支援缅甸。河南大饥荒, 300万~500万人死于灾难。 1943年(56岁),1943年初派中央军进军新疆,夺取新疆的控制权。代表中国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58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拒收琉求,撕毁《双十协定》。 1946年(59岁),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1947年(60岁),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岁),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1949年(62岁),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1950年(63岁),复职“总统”。 1952年(65岁),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1954年(67岁),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8岁),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 1957年(70岁),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1958年(71岁),引发“金门炮战”。 1960年(73岁),再次当选“总统”。 1967年(80岁),颁布教育改革训令。 1968年(81岁),指示兴建大钢铁厂,建设南北直达公路。 1969年(82岁),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1970年(83岁),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 1971年(84岁),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1974年(87岁),派蒋经国主持黄埔军校五十周年活动。 1975年(88岁),在台湾台北逝世。 6人物评价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黄仁宇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历任中华民国主要领导人 历任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 历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 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词条标签: 人物 , 政治人物 , 军事人物 , 历史人物
206
薫大月かおる おおつき
收藏1486490 大月薰编辑 大月薰(1888年-1970年),传为孙中山的日籍夫人。 中文名大月薰 外文名Kaoru Otsuki 别 名大月熏 国 籍日本 民 族大和族 出生地日本横滨 出生日期1888年 逝世日期1970年 职 业孙中山的日籍夫人 毕业院校横滨高等女子学校 主要成就与孙中山结婚 目录 1人物简介 2相关传闻 1人物简介 编辑 1898年秋 因全家火灾,十一岁的幼女大月薰与全家寄住在孙中山横滨山下町寓所的二楼。一日大月薰在房里不慎打碎花瓶,水顺势流到一楼孙中山的房里。为此孙中山委托当时横滨华商兼翻译温炳臣上楼了解原委。父亲大月素堂出于歉意让大月薰下楼亲自道歉,由此大月薰与孙中山两人首次邂逅。 1902年,孙中山通过温炳臣向其父大月素堂提亲,当时男方三十七岁,女方十五岁。大月素堂先以女儿年幼而拒绝,但后答应。两人一年后结婚。结婚时,大月薰年方十六,是横滨高等女子学校三年生。同时期,孙中山也在横滨与一位名叫浅田春的少女相恋。 1906年5月12日大月薰生一女,名为冨美子。(后从夫姓宫川)。日语富美的发音ふみ也可写成汉字的文,表示纪念父亲孙中山(孙文)。孙中山在女儿出生前就因事离开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见过两母女,但大月薰在多年联系不上孙中山以及失去经济支助的困境下,只能将五岁的富美子寄托在横滨保士谷区做酒业生意的宫川梅吉家当养女,并迫于生计卖掉孙文送给她的订婚戒指。随后又经人劝说,嫁给静冈银行总裁三轮新五郎之弟三轮秀司。但因为大月薰私藏着孙中山书信被发现而离婚。之后,大月薰便完全隐瞒往事,远嫁到栃木县足利市的东光寺,与该寺院住持实方元心结婚。1929年11月生有独子实方元信。 名叫久保田是日本女子大[1] 学的教授,他负责研究这件事,他指出这位女人名叫宫川富美子,住在东京南方的横滨市。 根据久保田的研究,孙中山于1898年在横滨的中国城,首次遇到宫川富美子的母亲,美丽的女子打动了孙中山的心,1901年孙中山要求宫川富美子的祖父答应把她的母亲嫁给他,她的母亲当时才14岁。其祖父生气的拒绝了,因为这个女孩太年轻,而当时孙中山已经36岁了。后来孙中山直接向该女求婚,于是两人就在横滨以简单的仪式举行了婚礼,不久孙中山独自前往东南亚及美国,于1905年回到日本看妻子,1906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但孙中山在女儿出生之前就因事离开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宫川富美子的母亲后来改嫁两次,但仍保持与孙中山书信往来,于1970年去世,享年82岁。宫川富美子于出生后不久,由另一个家庭收养抚育。 孙中山在美国的亲友们也曾说,孙中山在日本有一个女儿,但不知其姓名,是一个日本籍太太所生的。这位东洋夫人的名字叫大月薰,在她死以前,曾留下录音带和口述纪录。大月薰的父亲原是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商人,孙中山因藏匿在大月薰家里而与大月薰相识相爱;四年后孙文向大月薰求婚,并举行婚礼,当时大月薰还只是横滨高中女中的学生,年仅15岁。宫川富美子生于明治39年5月,富美子的名字中“富美”的另一个汉字写法是“文”字,这是仿效孙文(孙中山)的“文”所取同音字。宫川富美子生下后,立刻被送去做养女,她自己则是在昭和30年从当时住枥木县的生母大月薰那儿知道真正的身世。 这段秘密之所以被久保田教授证实,是因为他在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地做研究时发现了录音带,录音带出现的一个人名字“温炳臣”,温炳臣这个名字,只有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才知道,温炳臣也就是孙文的同志,而且是少数清楚孙文在横滨所有行止的人才知道,从录音带里足见大月薰与孙文有关系。 (根据宫川东一《日本に遗された孙文の娘と孙》) 2相关传闻 编辑 根据宫川东一自述,冠姓宫田的宫川富美子在1951年才从外祖父大月素堂口中听知道生母为大月薰,生父就是孙文。其儿子即宫川东一著有《日本に遗された孙文の娘と孙》记述此事。 1956年,宫川东一曾亲自陪富美子到东光寺拜会大月薰。大月薰对女儿说:“富美的读音就是汉字的文,取名富美子,就是表明你是孙文的女儿。”至此,富美子才确信自己是孙文与大月薰的遗女,并为自己的身世之谜终于被揭开而尤感喜悦。日语富美的发音ふみ同日文汉字的文。 据传,日本孙中山研究专家久保田文于1984年8月18日在《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晚版)》上撰文介绍了孙中山日本妻子和女儿的情况,日本多家大报转载,反响很大,但是,由于当时国民党将孙中山神化,所以遭到国民党的批判。此后,由于台湾政治环境逐渐宽松,横滨国民党支部出版的《国父与横滨》也介绍大月薰的情况。 据传,日本孙中山纪念会会长、编纂《横滨华侨志》的陈福坡教授说:“根据我们长期来对国父中山先生的研究和对老一辈横滨华侨人士的调查考证了解,国父孙中山与大月薰之间的这段姻缘确实存在。为此,我们在编写横滨华侨志时,本着要还原历史真相的精神也对此作了客观记录。”陈福坡认为,过去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均刻意回避或消隐了这些史实,现在看来实在没有必要。历史伟人的力量在于历史的真实。同时国父中山毕竟也“是人,而不是神”。 参考资料 1. 大月薰:孙中山的日籍秘密夫人? .金鹰网 .2009年02月27日 [引用日期2014-07-30]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207
潘光旦
收藏492122 潘光旦编辑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字仲昂,原名光亶(后以亶字笔画多,取其下半改为光旦),又名保同,笔名光旦(见1929《新月》),西名Quentin pan。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1] 1927年参与筹设新月书店。著作有《优生学》、《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外,另有译著《性心理学》等。 《性心理学》原著作者英国性心理学大师霭理士(Henry Havelock Ellis 1859-1939),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性心理学泰斗。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 中文名潘光旦 别 名光旦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 出生日期1899(己亥年).8.13 逝世日期1967(丁未年).6.10 职 业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研究中国现代教育 代表作品《冯小青》《优生概论》《自由之路》《家谱学》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著作 3学术成就 4思想和贡献 5教育思想 1人物生平 编辑 潘光旦 1913年,江苏省政府咨送北京清华学校。 1922年,毕业赴美留学,入达特茅斯学院,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对于谱谍学深感兴趣。 1926年回国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于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建国后,曾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名词统一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社会系学科被撤消,潘光旦遂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 潘光旦(右)与费孝通 潘光旦(右)与费孝通(2张)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是人类学、民族学界著名五大右派(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文藻、费孝通)之一。他的“罪名”之一就是所谓“破坏民族关系”。他在土家族民族识别中辛勤而杰出的工作竟然成了右派罪行之一, 潘光旦和费孝通爱散步,傍晚时分,常看见这二个人到校门外散步。那些不知青红皂白的小学生争相围观,呼叫那个大胖子(费先生)是右派人物,还在后面向他们扔石头。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文革时被抄家、批斗,在医院,潘光旦已经成为危重的病人,却得不到任何治疗,为了尊严,他坚持回到自己的家里。 1966年,潘光旦被辱骂为“流氓教授”。红卫兵命令先生到清华园一角除草。先生以衰老之年,残废之躯,无辜成为暴力的实施对象。独腿的潘先生因不能像正常人蹲着工作,曾恳求携一小凳,以便于坐,竟遭到昔日的学生拒绝。他被迫坐于潮湿的地上,像畜生一样爬行着除草。 1967年5月,先生病重,膀胱及前列腺发炎,小腹肿胀如鼓,便溺不通,不获医治,惨痛哀号数日。[2] 1967年6月10日晚上,老保姆看到潘光旦情况不好,急忙请隔壁的费孝通过来。潘光旦向费孝通索要止痛片,费孝通没有,他又要安眠药,费孝通也没有。后来,费孝通将潘光旦拥入怀中, 潘光旦遂逐渐停止呼吸。费孝通哀叹“日夕旁伺,无力拯援,凄风惨雨,徒呼奈何”,直至老师停止呼吸。[3] 1979年,潘光旦右派问题获得改正。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4] 2主要著作 编辑 《冯小青》 《中国家庭之问题》 《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 潘光旦《性心理学》 研究》 《读书问题》 《画家的分布、移植与遗传》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 《近代苏州的人才》 《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 《家谱学》 《优生概论》 《人文史观》 《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 《优生与挑战》 《自由之路》 《政学罪言》 《优生原理》 《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 《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开封的中国犹太人》 《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 3学术成就 编辑 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 潘光旦与土家族群众拉家常 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5] 4思想和贡献 编辑 教育界知道潘光旦的不多,了解其教育思想的人就更加少了。潘光旦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群星璀璨、名人济济的行列中,以其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学问和卓然不群的独到见识成为一位光彩照人的学界泰斗。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我国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 潘光旦(左二)与同时代的大学者们 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潘光旦一生都在力倡的通才教育思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走过了近50年的专业化教育的弯路,且痛感这一弯路带来的国民人文素质衰退的时候,重提潘光旦,重温一下这位集科学家的睿智和文学家的文采于一身的教育家的思想,重新认识一下他“发挥了中国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费孝通语)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对正在呼唤通才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当代中国教育界是大有裨益的。[6] 5教育思想 编辑 重读潘光旦 重读潘光旦在1949年以前那些谈教育的著述,重 顾毓琇与清华同窗闻一多和潘光旦(右一) 温他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教育思想,重现潘光旦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重新解读潘光旦在教育上恪守并践行的那些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 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教育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潘光旦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只能是优良的工具。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潘光旦并没有停留在对中国近代教育对不起 潘光旦深入考察 青年与国家的地方的梳理与概括上,他在有关著述中进一步回答了关心教育的人们在读了他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概括后可能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近代中国教育会背离对人的全面培养这一根本原则?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的不良倾向? 潘光旦发现应该以人为研究本体的社会科学并没有拿人做对象,社会俨然成为一新的本体,于是社会科学成了从社会到社会的本本,成了隔靴搔痒不着痛处的空谈。而作为社会科学一种的教育,其下手与对象也就不能无误了。于是教育成了“社会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教育必须配合社会需要”——这些说法乍听起来颇有些冠冕堂皇,然而潘光旦指出,正是这些冠冕堂皇的说法及做法,才使教育误入专业化、技术化歧途。专制主义政体的国家里,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过,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社会里,虽然没有了极权统治,却也会出现教育的专业化、技术化现象,这是长时期的极权统治留下的幽灵仍然左右着人们的观念行为的缘故,是缺少思想的人们只会从眼前利益着眼行事的结果。市场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急功近利的人们又迫不及待地希望受教育者尽快成为人才 潘光旦致陈梦家信 ,于是学校在市场的导向和人们需求的吸引下热衷于搞专业化、技术化的速成教育,这也是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不过此时的“社会教育”已从先前的为极权统治者培养奴隶变成了为金钱培养奴隶罢了。毋宁说都不是潘光旦所说的培养“健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 究竟怎样才是“人”的教育 让受教育者学会区分是非真伪,使这种辨别力不仅仅限于科学家、哲学家;学会辨别善恶荣辱,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会识别利害取舍的途径,使这种辨别力不限于商人和企业家;学会美丑精粗的鉴赏的能力,使这种审美能力不限于文学家、艺术家。人由“自求”至“自得”,便是水到渠成。 怎样才是人的教育?这个问题几乎贯穿在潘光旦的所有著述中,下面让我们看看潘光旦都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潘光旦认为人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以“自我”为对象。自由的教育不是“受”的,也不应当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教师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自得于后。大抵真能自求者必能自得,而不能自求者终于不得。潘光旦在这里特别强调的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自由教育”的精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进入“自我”状态。所谓“自求”至“自得”,便是水到渠成了,“自我”便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成为“自由的人”。也就是前边谈到的“至善”境界里的健全的、完整的人。潘光旦用先秦的一句老话概括了这种“自由的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他进一步解释:“明”就是西洋人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强”就是战 潘光旦教授昆明旧居 胜自己,能控制自己欲望情绪。一个人认识了整个世界,全部历史,而不能认识自己,这个人终究是一个愚人。一个人征服了世界,征服了全人群,而不能约束自己的喜怒爱憎,私情物欲,这个人终究是一个弱者,弱者与愚人怎配得上自由?实际上自知(认识你自己)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在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人认识自己,尤其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潘光旦所说的“能力上的限制”,不是指技能说的,而是指人的天性局限,黎鸣先生对这种“局限”有过很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在一切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先天本能,即人性原恶,主要特点是任性、懒惰、嫉妒,这是人皆有之的原始精神病态,是一种天生的人性局限(见《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潘光旦提出的教育应该教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这种“局限”,从而培养起克服这种“局限”的能力(意志力、毅力),少受些成见的蒙蔽,实质上就是启蒙教育。因为在专制主义统治下,“成见”太多,蒙蔽了人们的思想,约束了人们的精神,使人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戕害,人只有从这种“成见的蒙蔽”中挣脱出来,才能走向成熟,才能拥有理智,才能真正有了自知之明。自胜(战胜自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的磨练,这种磨练尤其体现在日常的一些小事情上,就像高尔基所说的“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 潘光旦 强而有力”,在克服人性原恶(任性、懒惰、嫉妒)、改变这种先天性局限中,诚如黎鸣先生在《人性报告》中说的,既要靠外部力量,更要靠内在人性的精神力量。所谓外在力量,即客观上的压力:由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间出现的压迫、饥饿、寒冷、疾病、死亡……所谓内在精神力量,即指人的自我控制力,那种在各种欲望的躁动中能够自我约束、控制住自己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习得的,特别是在青年期教育中通过不断地战胜自己培养起来的。由此看来,教育就是教人“认识自己”与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的培养。潘光旦之所以批判近代中国教育的专业技术化倾向,是因为原本以“自我”(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变成了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训练(灌输与考试),教师的功用仅是实用意义上的教学而不是教育,学生的“认识自己”大都是通过考试成绩实现的,显而易见,这种“认识自己”是极其片面有限的,所谓人的全面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潘光旦认为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德、智、体划分是十分牵强的,不能涵盖“健全的、完整的人”的全部内容,在教授方式上绝对划分也是不可能的。他在考察欧美教育时发现西方社会的教育旨趣有这样六个方面:关于健康的、关于财富的、关于道德和宗教的、关于美的欣赏的、关于智识的探求的、关于政治和人我交际的,潘光旦将其归纳为德、智、体、群、美、富。这“六育”中,群、富先前教育中未曾提及过,潘光旦个别作了这样的解释:群育就是培养协作精神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所谓富育就是培养吃饭能力、并在生计上富裕的能力。这样的“面面俱到”看上去是很全面的,足以完成“健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然而潘光旦认为事实上没有见过从事教育的人采取这样多边形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恐怕也无从采取,也是办不到的。这六个方面在教育上是整体,是各方面的协 1949年陈毅参观清华大学,潘光旦(左二) 调发展,实践中对任何一方面施教,都不是孤立地、单一地进行,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其他方面。潘光旦特别指出,除非教学内容与教的方法根本有了错误,否则不会有任何单方面纯粹意义上的教学。正是缘于这个原因,才要求教师不应该是专家,而应该是通才。 批评教育部门 基于上述认识,潘光旦对当时的教育部门(1939年)在学校里设立训导处给予了严厉批判:近代教育把所谓训育从教育中间划分出来,根本就是一个错误,是失败的一个招认。潘光旦认为教育的对象就是人生,教育就是人生,学习与做学问的目的都是做人,学问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如今把训育从教育里划分出来,使训育与教育成为并立对待的东西,其结果于受教者是有害无益的。潘光旦进一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至少有三方面:意志、情感、理智,有效的教育就是使这三方面共同协调地发展,所谓训导的意义也都在其中了。将教育与训导划分出来的教育只会灌输知识,开发理智,其他如意志、情感诸方面是无法可施的,这样,一个人的品性是不平衡的,教育的结果不会是一个健全的完整的人。 鉴于“人的教育”是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单独施教的统一体,是价值意识教育的整体,因此,潘光旦特别看重教师的言传身教,看重教师的表率作用。他提出要慎择师资,选择教师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学问深浅,更重要的是他的学识对他个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多少良好 潘光旦等人与当地老人谈土家 的影响,所谓学识与个人操守之间是否是贯通的,也就是教师在言语举止、工作作风上表现出的气质风度。 这种与人的学养贯通的气质风度,对学生尤具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具偶像的魅力,人在青年期都有崇拜偶像的天性,因此教师的深厚的学养与严谨操守相贯通的气质风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资质。潘光旦认为教师风度的表率作用远远胜过训导中实行的那些生活戒条和所订的几种奖惩功过的条例。因此,当“素质教育”成为21世纪的中国教育界的主流说法时,且莫忘记提高教师的素养才是“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教育只能产生并光大于教育对象生存的土壤 教育只能产生并发扬光大于教育对象生存的土壤。欧美教育的土壤,是欧美的历史背景,欧美的文化传统,欧美的风土人情,即欧美的实际国情。显而易见,中国的国情与欧美是迥然不同的。 今日一些年轻人到欧美转了一圈回来,便大谈“素质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西方”,与中国国情实际又能怎样?关于这个问题,潘光旦在1932年写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甚盼中国教育与欧美宣告独立,而新教育的领袖,应根据中国的需要,在中国国内养成之”,“新教育应当因地制宜”。潘光旦“盼中国教育与欧美宣告独立”,是因为教育只能产生并发扬光大于教育对象生存的土壤。 最后想特别指出的是,学习潘光旦的教育思想,在感叹其博大精深之余,更敬仰他的那种为提高中国人的智识水平,为提升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操,为富国强民而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诚如他的及门弟子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先生用了毕生之力,不顾身体上的和社会上的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劫难,坚持学习各项先进的学科,去认识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人的社会行为和规范,以及对人处世的法制和伦理道德,力图为人类寻求一条‘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今日的中国教育界谁能想到,向中国教育、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彪炳史册的潘光旦先生竟是一位历尽苦难、身患残疾的人?面对这样高山景行的先辈贤哲,能不肃然起敬、能不赫然地深省自问:我们应该怎样继续潘先生曾经献身的教育事业? 费孝通谈潘光旦先生的人格和境界 《费孝通谈潘光旦先生的人格和境界》,全文如下: 在我和潘先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得很清楚。差在哪儿呢?我想说,最关键的差距是在怎么做人。潘先生这一代人的一个特点,是懂得孔子讲的一个字:己,推己及人的己,懂得什么叫做己。己这个字,要讲清楚很难,但这是同人打交道、做事情的基础。 潘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首先是从己做起,要对得起自己,而不是做给别人看,这可以说是从己里边推出来的一种做人的境界。社会上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做人的风气。年轻的一代人好像找不到自己,自己不知道应当怎么去做。作为学生,我是跟着他走的。可是,我没有跟到关键上。直到现在,我才更清楚地体会到我和他的差距。 潘先生这一代人不为名,不为利,觉得一心为社会做事情才对得起自己。他们有名气,是人家给他们的,不是自己争取的。他们写文章也不是为了面子,不是做给人家看的,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他们自己的“己”之所需。 有些文章说潘先生“含冤而死”,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觉得冤。这一点很了不起。他看得很透,懂得这是历史的必然。他没有怪毛泽东。他觉得“文化大革命”搞到那个地步不是毛泽东的意思。为什么呢?他推己及人,想想假定自己做毛泽东会是什么样的做法,那根本不会是这个做法。因此不应该怪他。这就是从“己”字上出来的超越一己荣辱的境界。潘先生经历了灾难,可是他不认为应该埋怨哪一个人。这是一段历史的过程。造成他的人格和境界的根本,我认为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 费孝通先生这么讲,既是感性的描述,也是理性的分析。作为面向未来的学者,我们自己的确需要经常反思一下自己,问一问自己对自己是否做过深刻的反省,是否能够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做学问的学者。 如果一个人停留在怨天尤人的境地,缺乏作为战士的奉献精神,那么这样的人是不能成为真学者的。换一种说法,这种人是逃不脱真学者的眼睛的。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寂寞鸿儒潘光旦 一生追求“强国优种” .凤凰历史 [引用日期2014-03-8] . 2. 《火与冰》之《心灵独白(3)》————余杰著 .西祠胡同 .2000-10-18 [引用日期2014-04-11] . 3. 潘光旦,心存百般忍让 .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4-03-8] . 4. 潘光旦的人文情怀 .中国台湾网 [引用日期2014-03-8] . 5. 重读潘光旦 .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4-03-8] . 6. 潘光旦总结近代中国教育误区:没有教人做人之道 .凤凰历史 [引用日期2014-03-8]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心理学 , 教授 , 学者
208
张诒和
收藏1551353 章诒和 锁定 章诒和(1942年9月6日—)安徽桐城(今枞阳)人,生于重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二女(母为李健生),现为退休作家、戏曲研究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现居北京守愚斋;其兄章师明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名誉副主席。 快速导航 名人微博 中文名章诒和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安徽枞阳 出生日期1942年9月6日 职 业戏曲研究者 毕业院校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代表作品《中国戏曲》、《往事并不如烟》 目录 1人物生平 2著作 1人物生平 章诒和 章儿时曾居于香港(湾仔与旺角亲戚家)三年,在培正小学读书,建国前随家迁到北京定居;1954年起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60年考进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文学系,大学时期(1963年)被下放到四川川剧团艺术室工作;因为在日记中写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得罪了江青。 遂于1970年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为现行反革命罪犯并判有期徒刑20年(当时被划为右派),狱中诞下一女;1979年5月丈夫唐良友在成都因急性胰腺炎离世。同年秋天被判无罪释放并回北京,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工作。197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休并开始写作,2004年《往事并不如烟》出版。 2著作 聂绀弩李健生右三(章诒和之母)中萧军夫人 《中国戏曲》(中国文化艺术丛书)章诒和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初版,ISBN 7-02-004440-9 /I.3872(只印4次,共发行十六万册,但据明报报道总数为三十万册,见下面访问连结) 《往事并不如烟》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最后的贵族》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初版(首印十五万册封存并未发行,2004年第29期《凤凰周刊》、2004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1,2,3,4首发)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月初版。 《雪山几盘 江流几湾》台湾时报出版2007年12月初版。 《顺长江 水流残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这样事和谁细讲》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2009年11月初版。 《四手联弹》章诒和 贺卫方-合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亦有广西师范大学版。 另2005年章诒和主编有《往事并不如烟》系列(香港出版;该系列分别有章立凡的《君子之交》、康正果的《我的反动自述》、朱正的《反右派斗争始末》上下册、杜高的《我不再是我—一个右派分子的精神死亡档案》、张元勋的《北大一九五七》、濯非着、章诒和的《英租界名流在文革的故事》。) 词条标签: 书籍 , 人物 , 文化人物 , 作家
209
阎锡山
1人物生平 编辑 名字由来 阎锡山小名叫万喜,有一天,父子俩走在街上,见许多人围着看告示,挤进去一看,见是山西武备学堂招生,回家后,父子俩商量了一夜,就决定前去报名。当天夜里,阎父阎书堂翻来复去地怎么也睡不着。想到儿子如果考进武备学堂,毕业后就成了带兵的武官,人前该何等光彩?后来,猛地想起,如果儿子做了官,还叫小名,“万喜”“万喜”地到处叫,实在不雅,就想给儿子起个响响亮亮的官名。因为阎书堂素日迷信,就又想到该给儿子算个卦,看能不能考取,顺便请算命先生帮助起个官名。   阎书堂把阎万喜的生辰八字,告诉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认真推算了一番后,说阎万喜五行缺金,这次考试一定得中。阎书堂又请算命先生结合阎万喜的命相,给儿子起个官名。算命先生摇头晃脑了半天,经过再三推敲商酌,最后决定叫“锡山”。从此,阎万喜就改名叫阎锡山了。[4] 生平经历 五台少年 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1900年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金融投机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5] 留学入同盟会 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六月被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入日本士官学校。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阎锡山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6] 掌握山西新军 1909年(宣统元年),26岁的阎锡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当年11月,奉召赴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会试,考列上等(分优上中三等),被赏给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予协军校(相当少尉)的军衔。当时陆军部提出新军协统以下军官须以学生或带过新军者充任,阎锡山在几个月之内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在此前后,阎锡山同其他同盟会员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员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6] 辛亥太原起义 辛亥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当局害怕起义收走了子弹),未能发难。1911年(宣统三年)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同盟会员当即决定起义。29日晨,该标同盟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都督[7] 。 阎锡山 朝廷惊恐,立即命令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部镇压。吴本向往民主革命,先前曾参加过唐才常的自立军反清起义和华兴会的长沙起义,早已是个革命者,此时准备联合山西民军在北方革命,遂邀阎于1911年(宣统三年)11月4日在娘子关会晤,商定共组燕晋联军,吴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阎即派兵一营开赴石家庄,与第六镇官兵共同截断京汉铁路,扣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用物资,阻止袁世凯入京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并拟挥师北上推翻清廷。袁恨之入骨,收买吴的卫队长将吴刺死,燕晋联军的雄图大略遂告失败。1911年(宣统三年)11月15日,清政府改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并命曹锟第三镇进犯山西。1911年(宣统三年)12月13日,清军攻占娘子关。阎锡山采纳同盟会员景梅龙的建议,决定分兵南北,继续战斗。阎率民军一部北上绥远,曾攻克包头、萨拉齐并向归绥(今呼和浩特)进军;副都督温寿泉率民军一部南下河东,配合山西民军攻克运城、绛州并围攻临汾,在后方和侧背对清政府构成极大威胁。南北议和结束、清帝退位以后,阎锡山于1912年4月返回太原,仍以都督名义掌握山西的军权。参加辛亥革命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8] 拥袁称帝保存实力 袁世凯的真面目,早为一部分革命党人所认识,吴禄贞就是其中之一。阎锡山在吴禄贞的劝说下,与吴共组燕晋联军,出兵石家庄,一时在北方造成强大的革命声势。但当吴禄贞被刺后,阎的态度立即起了变化。[9] 1911年(宣统三年)12月初,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违约派第三镇进攻山西民军。在大军压境面前,阎既慑于袁的威力,又对袁抱有幻想,遂同意同盟会员景梅九的建议,致函袁世凯谓,如果袁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南北议和后,阎锡山由归绥地区南返, 阎锡山墓 行至忻州,收到袁不许阎锡山继续前进(即不承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的电令。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认为袁手中不仅握有重兵,而且将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整个政治天平已倾斜到袁的一边,于是一面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持,一面派人向袁输诚;又在建都问题上站在孙中山的对立面,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并声称“以形势论,以事实论,以对内对外论,袁世凯看到阎锡山不同于其他同盟会员,遂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阎即主管山西。[9] 改组国民党 1912年年(民国元)8月25日,同盟会等5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并与杨增新、张继、李烈钧、胡瑛、王传炯、温宗尧、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沈秉堃、松毓、褚辅成、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徐谦、王善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10] 由于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阎遂于1913年(民国二年)春宣布脱离国民党;继而又根据袁11月4日的命令,饬令山西“各县知事将国民党分设机关一律解散”,并听任袁派到山西的爪牙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长)肆意打击、迫害以至杀害同盟会员。所以,袁于1914年(民国三年)6月改各省都督为将军之时,又任阎为同武将军,令其督理山西军务。 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阴谋称帝,阎锡山首先向筹安会提供经费银币二万元,接着又连电劝进,把辛亥革命贬低为“新旧弟嬗时代之权宜手续”,认为“以中国之情决不宜沿用共和制度”,“非厉行军国主义不足以图强,欲厉行军国主义非先走君主立宪”不可,要求“废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宪政”,并恳求袁“以大有为之才,乘大有为之势,毅然以救国救民自任,无所用其谦让”,而登基称帝。袁阅后喜不自胜,批复“颇有见地”。袁称帝后,于12月21日封阎为一等侯。[11] 发布讨袁檄文 袁世凯倒行逆施,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成立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向北京进军之时,阎锡山仍站在袁世凯一边,致电北京国务院,声称“滇黔等省竟以少数地方二三首领擅立政府,私举总统,实属破坏大局,不顾国家”。当袁就护国军反对帝制征询各地大员意见时,阎指斥唐继尧等为“不忠不义不仁不智”之徒,恳请皇帝“褫革唐继尧、任可澄、蔡锷等官职荣典,宣示罪状”。1916年(民国五年)3月,当袁被迫撤销帝制后,阎犹通电要求滇黔诸君“痛加悛悔”,否则阎锡山将把护国军将领“视为公敌,与众共弃,愿效前驱,以伸挞伐”。 阎锡山拥戴袁世凯称帝,可谓不遗余力。后来阎锡山竟然说,这乃是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采取的措施。[9] 韬光养晦保境安民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统治局面并未改变,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阎又依附于段,在重大问题上惟段之马首是瞻。[9] 民国五年1916年()7月,阎改任山西督军,一面排挤打击异己,使省长孙发绪和沈铭昌难以处事,相继离职;一面贿请内务总长汤化龙为其说项,又称段为师,遂得于1917年(民国六年)9月兼任省长。从此,山西的军政大权集于阎锡山之一身。阎锡山响应段祺瑞马厂誓师,曾出兵反对张勋复辟。段重新执政后,拒绝恢复被袁废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下令讨伐段祺瑞。阎却站在段的一边,电促冯国璋等抗击护法军,并派晋军第一混成旅长商震率部赴湘参战,结果全军覆没。 三不二要主义 拥袁称帝与反对护法的相继失败,迫使阎锡山接受教训,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至1924年(民国十三年),阎锡山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对内,阎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于1917年(民国六年)10月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处”,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后来又增加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1918年(民国七年)4月以后,阎又推行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阎认为行政之本在村,又推行“村本政治”。阎锡山改编村制,以5户为邻设邻长,25户为闾设闾长,村设村长,代行警察职务,加强行政管理;颁布《人民须知》和《家庭须知》,宣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又整理村政,颁布《村禁约》,设立村公所、息讼会、监察会、人民会议等机构,对贩卖和吸食毒品、窝娼、聚赌、偷盗、斗殴、游手好闲、忤逆不孝等坏人进行感化教育和处罚;成立“保卫团”对青壮年进行军事训练。山西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12] 阎锡山表面上韬光养晦,暗中却在扩军备战。阎锡山修建了可以大量制造步枪、机枪、大炮和弹药的兵工厂,又把军队由民国初年的4个旅扩编为17个师。 第二次直奉战争 山西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阎锡山自觉羽毛丰满,便“站”在娘子关上窥测形势,伺机而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阎出兵石家庄阻截直军北上,促成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民国十四年(1925年)12月,打退了国民军总参议续桐溪策划的建国豫军樊钟秀对山西的进攻。1926年(民国十五年)3月,又将占领山西雁北地区的国民军逐出山西,并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绥远。[13] 国共合作 在此期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筹划进行北伐。国民党极力争取阎锡山,双方关系开始改善。1925年(民国十四年),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在太原成立。阎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张作霖的威胁和拉拢下,对北伐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北伐军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7月誓师后,直指湘鄂,摧枯拉朽,很快打垮了吴佩孚;接着又取得赣、闽、浙、皖、苏的胜利,孙传芳溃不成军。大势所趋,北伐奉张,已是指日可待。阎看到这一形势,乃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6月6日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悬挂青天白日旗。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追认这一职务,并于6月29日推阎为该会委员。7月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任阎为委员。7月15日,阎指挥晋军出兵石家庄。 9月29日阎锡山誓师讨奉,在京汉、京绥沿线与奉军激战。但是国民革命军一时未能北上,奉军乘势大战晋军,傅作义部被围涿州,雁北地区被奉军占领,山西处境危殆。阎指挥晋绥军牵制了相当一部分奉军,对北伐全局来说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14] 蒋介石北伐 蒋介石下野未及半年,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初复出后,以继续北伐统一全国为目标,看到雄踞山西的阎锡山有举足轻重之势,乃竭力拉拢,1928年(民国十七年)2 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阎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3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阎为太原政治分会主席,3月9日国民政府又任命阎为山西省政府主席。当月,蒋介石统率北伐军对奉军展开全面进攻,第三集团军转守为攻,收复大同,占领保定,并向京津进军。此时第二集团军冯玉祥部人多势众,蒋故意拉阎抑冯,于6月4日通过国民政府任命阎为京津(后称平津)卫戍总司令,并让第三集团军部队先行入京,天津亦和平接收。至此,阎锡山在北伐中掌握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两特别市的军政大权。10月1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阎为内政部长(由赵戴文代理)。阎锡山从此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齐名,成为雄踞华北的军阀。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阎虽未出席,但仍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四、五届连任)。[14] 编遣会议 1929年(民国十八年)初,国民党召开编遣会议。蒋介石拟利用编遣全国军队之机削弱异己,首先任命阎锡山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以孤立冯玉祥和李宗仁。阎在各方讨价还价声中,曾提出有利于蒋的编遣方案。3月15日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部被撤销,而代之以第三编遣区办事处后,阎成了光杆司令,方知上当受骗,遂联冯以辞职并以相偕出洋相要挟。6月25日冯玉祥抵达太原,阎竟然将冯软禁以自重。蒋阎双方函电往来,讨价还价。7月23日,国民政府特派阎为西北边防司令长官,阎以“此时对外对内不宜设此官”为由,拒绝就职,并于8月27日辞去山西省政府主席以试探。1929年(民国十八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阎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但蒋声称“在中央有职务者不得再兼省职,国务委员应在京,无事不得离职”。阎知蒋为调虎离山,推诿不就;后在各方人士敦促下,始于11月5日就职,但并不到南京视事。[13] 蒋阎关系恶化 阎锡山一家 当年12月,唐生智联阎倒蒋,阎暗中首肯。在唐发出通电后,阎见其未将已名列于首位,在赵戴文等人的劝阻下,出尔反尔,转而与张学良等通电拥蒋反唐。蒋令讨唐军均归阎指挥,阎于1930年1月3日亲赴郑州指挥作战。蒋为消灭政敌,密令何成浚与河南省主席韩复榘相机捕阎。此计被阎的部下窃听电话获悉,阎乃化装遄返太原。 此后,蒋阎关系进一步恶化,双方厉兵秣马,准备决战。阎将晋军扩充为10个军、4个保安纵队、4个骑兵师和7个炮兵旅,共约20万人;并与冯玉祥达成谅解,资助军费送冯回陕,冯指挥所部共同行动。 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57人,通电拥阎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出兵讨蒋。1930年(民国十九年)4月1日,阎、冯、李在驻地分别宣誓就职。阎在就职通电中,揭露蒋将国民党变为“一人之化身,专制独裁,为所欲为”,致使“党不党,政不政,国不国,民不聊生”,“犹复迫我以武力,助其铲除异己”,说自己不得已“应军民之请求”。以战争手段重建党国。国民政府则于1930年4月5日下令免去阎锡山本兼各职并通令缉捕,国民党中常会亦决定永远开除阎锡山的党籍。剑拔弩张,在津浦、陇海、平汉线上双方陈兵百万的中原大战随之全面展开。 战争初期,形势对阎、冯是有利的。晋军占领济南,蒋介石本人在柳河车站险被冯军俘虏。但是乌合之众的反蒋军,有的观望不前,有的投降叛变,加上指挥失当配合不力,致使会师徐州的计划未能实现。1930年8月1日,蒋军全面反攻,战局急转直下,向着有利于蒋的方向发展。[14] 国民党部扩大会议 1930年(民国十九年)7月,国民党反蒋各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党部扩大会议”,史称“北方扩大会议”,决定另组“国民政府”,推选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邹鲁、唐绍仪、张学良为委员,以阎为主席。1930年(民国十九年)9月9日,阎锡山在北平怀仁堂宣誓就职。[13] 在大战期间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张学良,坐山观虎斗,当局势日趋明朗时,于9月18日通电拥蒋,派兵入关。面临南北夹击之势,阎、冯等反蒋军全线崩溃,蒋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撤消太原的扩大会议、“国民政府”和“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随即先后解体。阎锡山于10月15日宣布下野,12月潜赴大连,托庇于日本帝国主义,一枕黄粱美梦就此收场。此战军民死伤近30万人,豫鲁两省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东北军进驻关内,边防空虚,客观上为日本帝国主义造成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条件。 东山再起 阎锡山在大连蛰居期间,一面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一面遥控山西军政大局,伺机而动。阎锡山根据儒家的中庸之道,将自己20年的从政经验总结为“中的哲学’,认为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败;承认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认为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讲的是该不该,子理讲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这就是说,阎锡山研究和运用“中的哲学”,全是为了自己的存在。他还摭取并曲解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某些词句,反对“金代值”,主张实行“物产证券”(产多少物发多少券,劳动者又以券换物);反对“资私有”,主张实行“资公有,产私有”,“按劳分配”,认为“按劳分配是资本主义到达社会主义必经过的桥梁”。这个所谓“物劳学说”是无法实现,阎锡山也不打算实现的,但他阎锡山定为干部的奋斗目标,目的是用以抵制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15] 阎锡山书法 与此同时,阎锡山密切注视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发展,图谋东山再起。当阎锡山得悉日本帝国主义将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时,便以高价收买机师,于1931年(民国二十年)8月5日乘飞机潜回大同,随即转赴家乡河边村“隐居”。 “九一八事变”后,太原学生于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18日举行抗日救亡的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镇压,学生穆光四被枪杀。阎锡山深恨国民党人在中原大战前后对阎锡山的攻讦,遂令太原清乡督办杨爱源封闭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并逮捕其负责人。这是国民党在山西遭到的第三次厄运。 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后,大举侵占中国东北,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致对外、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无奈,不得不表示捐弃前嫌,与曾经的反对势力言归于好,团结御侮。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在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阎锡山的中央执行委员被恢复。阎为了取得舆论支持和蒋介石的谅解,后来向中央提出《请政府检拨十万劲旅死守锦州以救危亡案》和《请政府及时确定十年自强计划案》;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则通过各种关系向蒋表示自己力不胜任,只有阎锡山可以收拾山西残局;不久,阎锡山又指示部下将在押的国民党山西省党部负责人以易地审判为名,押往郑州释放。于是,蒋介石乃授意国民政府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月20日任命阎锡山为太原绥靖主任。[15] 自强救国 阎锡山东山再起后,为了缓和与蒋介石的矛盾并消除蒋对阎锡山的疑虑,提出“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组建了山西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全力以赴地进行经济建设,并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以表示不再穷兵黩武;对蒋介石的重大决策,表面上则完全拥护。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11日,蒋介石到石家庄商讨华北问题,阎在晋见之前,曾于9日电蒋表示:“山向来追随钧座,受国家之优遇,亦当追随钧座,赴国家之危难。中央为保全国土而忍辱,锡山愿与钧座分祸;如为发扬民族精神而奋斗,愿随钧座牺牲。”言词恳切恭顺,从而取得蒋的谅解,使阎锡山得以在山西继续掌权。[15] 阎锡山充分利用争取到的和平环境,依靠自力更生,在数年之内创建了包括采矿、冶金、采煤、发电、机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纺、造纸、卷烟、火柴等轻重工业厂矿的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了长达 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成立了山西省营业公社,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建了铁路、盐业、垦业等银号,并为“四银行号”成立了实物准备库,到抗日战争前夕,在山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资产达到2亿银元。其规模之大,投资之少,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在国内名列前茅。同时,阎锡山认为不把群众组织起来会给共产党留下空子,须用组织来抵抗共产党的组织,于是成立了青年救国团、建设救国社等团体,后来又将其合并组成山西自强救国同志会,作为阎锡山推行政令的组织保证。这样,阎锡山的经济和政治实力都得到了增强。[15] 设立“防共保卫团” 阎锡山的反共是由来已久的。1921年(民国十年),阎锡山听了侨居苏俄的山西商人的报告,便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极端的错误,人类应谋求适中的制度”,逐召开“进山会议”。针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以“人群组织究竟怎样对?”为题展开讨论。之后,阎锡山支持蒋介石对工农红军的反革命“围剿”,曾派一个师赴江西参战。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红军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阎锡山开始了“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进而要用“九分政治一分军事来防共,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来剿共”。阎锡山在山西还准备实行土地“村公有”,作为防共的根本办法;设立“防共保卫团”和“主张公道团”组训民众,“防共保乡”。[15]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冬,日本侵略军炮制“华北事变’,接着要求华北五省实行“自治”。民国二十五年(19 阎锡山隐居台湾 36年)2月,红军渡河东征,晋军惨败,阎锡山告急,蒋介石乘机派5个师开进山西。红军于5月初回师陕北,蒋军却赖着不走,而且于6月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并以陈诚为总指挥,对阎构成威胁。在这三种力量面前,阎锡山为了在矛盾中求生存,小心翼翼,开始“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蒋介石是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应该拥护,但又是自己的头号政敌,必须拒绝蒋的势力进入山西;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但阎锡山怕引火烧身,不提抗日,当日军铁蹄已进入绥远时,阎锡山才于8月有条件地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中共及红军虽然是危险的敌人,但暂时不会危及自己的存在,而且英勇善战坚决抗日,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于是阎锡山停止反共叫嚣,产生了联共的设想。[15] 自强救国同盟会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自强救国同志会”内的左倾进步人士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9月18日发起成立了“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牺盟会)”,阎怕触怒日本帝国主义,更名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自任会长。十月下旬,阎锡山邀请共产党员薄一波主持“牺盟会”的工作。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同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共产党员戴着山西帽子,参加阎锡山的官办团体,运用山西的某些进步语言,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牺盟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太原一时成为全国抗日呼声甚高的城市,二十几个省市的数千名进步青年慕名到太原参加军政训练,为抗日战争开始后组建新军、开展武装斗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做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至此,阎锡山在拥蒋的前提下,基本上确立了联共抗日的路线。[15] 11月,阎锡山与蒋介石会商后,命令晋绥军傅作义、赵承绶等部对侵入绥东的日伪军进行反击,24日收复百灵庙。全国人民祝捷慰劳,士气为之一振。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军民奋起抗战。8月5日阎锡山赴南京参加最高国防会议,表示拥护全面抗战,受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当月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编入第二战区战斗序列, 1937年9月 陆军军官学校 同学录题字 1937年9月 陆军军官学校 同学录题字(3张) 进入山西作战,国共合作在山西进行抗战的局面形成。阎提出民族革命的口号,同意由牺盟会组建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和太原工人武装自卫队,并给予武器装备。9 月20日,根据中共的建议,又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场总动员委员会,组建新军暂一师,以续范亭为师长。[15] 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后,其一路指向山西。阎锡山于8月27日赴雁门关内的太和岭口指挥作战。 9月初,日军侵入山西,晋绥军在天镇和广灵未能阻敌前进。9月下旬,国共两党军队配合进行了平型关战役,八路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给抗日军民以极大鼓舞。接着,阎部署晋绥军与中央军共同扼守忻口,与敌展开大规模战斗。忻口我军坚守23天,予敌重创,在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敌强我弱,11月8日太原失守。阎锡山于4日离开太原南撤临汾。 在此期间,阎锡山看到旧军大部溃散,文官多数弃职,遂希望由牺盟会和决死队帮助阎锡山支撑和扭转山西危局。在阎锡山的支持下,新军到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夏已发展为4个决死纵队、一个工兵旅和一个暂编师,共辖50个团,约5万余人;在山西的7政区中,有 5个行政区及其所属县的政权由牺盟会掌握,在105个县中有70个县长由牺盟特派员(共产党员)担任。山西成为全国实现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模范地区。[15] 日军南侵 阎锡山撤退至临汾进行整顿,成立民族革命大学,公布了与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内容基本相同的《民族革命十大纲领》。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16日阎成立了以旧派人物为骨干的“民族革命同志会”,自任会长,以之与牺盟会和国民党抗衡。[16]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日军大举南侵。阎锡山经吉县渡过黄河到陕西宜川县秋林镇避难。在八路军、山西新军和晋绥军的打击下,日军退缩于铁路沿线和平原地带,广大山区成为抗日军民的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相继成立。阎锡山根据形势游弋于黄河两岸。山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阎锡山眼看共产党的影响迅速扩大,新军和牺盟会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感到继续下去势将动摇自己的统治,于是决心消除中国共产党对新军和牺盟会的影响。8月,阎锡山在吉县古贤村召开的由军师长参加的“古贤会议”上,即鼓动旧军反对新军,旧派反对新派,并说“天要下雨,赶快准备雨伞。一落人后,便要吃亏”。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五届五中全会,在讨论继续抗战、强化国民党的同时,还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的一系列措施。阎锡山积极贯彻实施,于三月在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召开了“秋林会议”,公开提出取消新军的政治委员制度,企图把新军统一于旧军;还说“不能抬上棺材抗战,仗总要有个了结,汪(精卫)先生走的路,未尝不可取”。这种破坏团结准备投降的论调,受到牺盟会和决死队领导人薄一波等的坚决反对。12月初,阎又配合蒋介石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发动了旨在消灭牺盟会和决死队的“十二月事变”(晋西事变)。新军各部闻警应变,阎的阴谋未能得逞。“十二月事变”标志着阎锡山联共抗日路线的终结。[1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阎锡山继续抗战,于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2月派王若飞、肖劲光与阎谈判,确定以汾阳经离石到军渡的公路为晋西北与晋西南的分界线,晋西北为八路军和新军的活动区域,晋西南为晋绥军的活动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持了中共同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关系。从此,阎锡山在山西只能控制晋西南的二十几个县。[12] 这时,阎锡山又运用“中庸哲学”研究同三方面的关系。阎锡山认为大敌当前,蒋无暇整治他,毋须顾虑;共产党和八路军日益强大,群众十分拥护,已不再是可以被利用的力量了,而且会同牺盟会和新军联合起来反对他,是威胁他存在的主要敌人;日本侵略军仍是难以战胜的,抗战前途非常渺茫:于是产生了玩勾结日本这张牌以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念头。日本帝国主义也有诱阎投降以便把军队转用于其他战场的想法。双方勾结的条件逐渐成熟。[12]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夏,阎锡山开始同日军代表接触。11月,阎令其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根据“亚洲同盟,共同防共,外交一致,内政自理”的原则,与日本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谈判,达成双方合作、日方为阎装备30个团的口头协议。1941年(民国三十年)6月,日军将孝县城让给阎军接管。8 月11日,赵承绶代表阎锡山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田边盛武以及楠山秀吉等在敌占区汾阳县城内签订了《日阎停战基本协定条款》(俗称《汾阳协定》),商定双方停止敌对行动,阎通电脱离重庆国民政府,日将山西政权交阎并为阎军提供武器装备等。会后,阎在敌占区太原、汾阳、临汾等地设立了办事处。至此,阎锡山已由联共抗日转变到联日反共的危险境地。 与此同时,阎锡山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在驻地吉县克难坡由“民族革命同志会”对其军政人员进行“洪炉训练”,提出“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的谬论。《洪炉歌》词则强调“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为集体降日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为了扫除降日障碍,阎强化“同志会”的组织领导,命令所有军政经人员及中学以上学生,都须参加“同志会”,开会必呼“会长万岁”等口号,以树立绝对权威;还令其特务组织“政卫组”和“隰汾区战工团”(后改组为“同志会流动作队”)“肃清伪装分子”,大肆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牺盟会员、决死队官兵和进步人士。[12] 对阎锡山与日军秘密勾结的行径,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提出警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了大举侵略东南亚地区,迫切希望阎锡山履行(汾阳协定)的各项条款。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5月6日,阎锡山在日方一再要求下,与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安达二十三、山西派遣军司令官岩松义雄等在吉县安平村举行了所谓的“安平会议”。日本侵略军头目要求阎立即宣布脱离重庆政府;阎由于受到八路军驻第二战区办事处处长王世英的规劝与警告,又见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同时觉得当汉奸将遗臭万年,乃采取应付态度,提出由日方先行交付答应给他的武器装备。双方各持己见,未能达成协议。阎恐被劫持,在午休时刻乘机逃走。会后,日军进行报复,击溃阎部第三十四军并俘虏骑兵军两个师。不久,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双方互相利用,又行勾结。这时的阎锡山一变依靠日军而为利用日军。除了交流物资外,他派干部到敌区担任县长等伪职,并对其他伪县长发给山西省政府的委任状,以便在抗战胜利后迅速摘取胜利果实。至此,阎锡山运用“中的哲学”又为自己营造了新窟:蒋介石怕阎投降,增加了对他的支援;中共为了使阎继续留在抗日营垒,减少了对他的压力;日军为了诱阎就范,停止了对阎的进攻,并进一步勾结。阎锡山营造的新的三窟已就,乃得苟安于晋西南一隅之地。[12] 1945年(民国三十三年)8月10日前后,阎锡山得悉日本将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即派赵承绶到太原与日军头目商定:日军在原防区防堵共产党及八路军并听候阎锡山受降;又派部队向太原挺进。30日,阎在日军保护下回到太原,随即宣布“行者”(抗战人员)和“居者”(汉奸)同样有功,并委任伪省长苏体仁、冯司直、王骧为高级顾问或高级参事,改编伪军为省防军,留用日俘万余人,作为他进行反共内战的资本。八年抗战的结果,在山西阎管区不过是阎日伪合流而已。[12] 内战风云 阎锡山在得悉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时,即令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部1.7万余人,向上党地区(今晋东南地区)挺进,从日军手里和平接收长治、屯留、长子、襄垣等县。9月初,八路军发起反击,将史部围于长治。阎锡山急令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部2万余人,由太原奔赴驰援。10月中旬,史、彭两部先后被歼。[9] 1946年(民国三十四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阎锡山命令所部于1月13日午夜停战协定生效前,抢占地盘并向八路军进攻。3月3日,军事调解处三人小组来太原视察,阎锡山口头上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国事,私下却表示要准备大打,并且反对遣送日本战俘。在此关键时刻,第二战区参谋长郭宗汾曾有过实现“局部和平”的设想,但是阎锡山抛弃“中的哲学”,拒绝了这个建议,全力备战,在太原、大同等地修筑碉堡7000余个。6月下旬,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展开。阎锡山亦步亦趋,在山西各地向八路军展开进攻。[9] 第二战区撤销后,阎锡山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名义,继续掌握着山西的军政大权。他继续推行在抗战期间为解决兵源和粮食问题而制订的“兵农合一”政策,将18岁至48岁的壮丁每三人编为一组,一人为常备兵入伍当兵,二人为国民兵各领一份“份地”在家种地,打粮食供给常备兵家 阎锡山书法 属。他在晋中抓丁7万余人,为他充当炮灰;加上横征暴敛,致使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他继续强化特务统治,除由“政卫组”负责军队内部的“肃伪”外,又将“民族革命同志会流动工作队”改组为“太原特种警宪指挥处”,并在各县成立“特警队”,专门在社会上进行“肃伪”,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惨死于这两个特务组织的屠刀之下。1947年秋至1948年春,阎锡山变本加厉,在晋中各县和太原市推行血腥的“三自传训”(自清、自卫、自治),目标为“十除一,一变九”,即在十人中除掉一个共产党员或革命群众,把原有的一个拥阎的人变为九个。推行结果,仅据山西省政府1947年11、12两月的统计,即用乱棍打死3000余人。[9] 随着人心的向背,人民解放军在山西进展神速。到1948年(民国三十六年)7月,太原已成为红海孤岛。阎锡山准备了数百瓶氰化钾,表示要与“同志会”“基干”(主要为县团级以上骨干)500余人在城破时共同“成仁”,同时却以公营事业的流动资金抢购金银,运往上海营造新窟。 在1948年(民国三十六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阎锡山名列第32。[18]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阎锡山看到统治山西的末日将临,示意在南京的亲信徐永昌、贾景德等人,向代总统李宗仁建议邀他赴南京商讨国事。3月29日接到邀请电后,立即起飞。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阎锡山妹妹阎慧卿、省政府代主席梁化之及特种警宪指挥处40余人自杀。阎锡山在山西执掌38年之久的政权就这样被解放军消灭。 太原解放后,阎锡山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他以反共守城名将的姿态出现,编造了“太原五百完人”的谎言到处吹嘘以捞取政治资本;又借蒋、李之间的矛盾,居中调停,得以于1949年6月13日出任迁往广州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他就职后宣称“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着”,要在“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局面下,“不惜一切牺牲,不顾一切障碍,勇往直前”。还发行“银圆券”以代替如同废纸的“金圆券”;还提出了《扭转时局方案》和《反共救国实施方案》,企图在华南西南再作最后抵抗。他派徐永昌等人飞赴绥远、新疆,阻挠和平谈判。但在解放军进军声中,阎锡山的负隅抵抗不过螳臂当车而已。由于阎锡山唯蒋中正之命是从,不把李宗仁放在眼里,李宗仁与阎的矛盾日趋尖锐。李要阎辞去国防部长,阎则予以拒绝。他说:“我兼国防部长必灭亡,换人或灭亡或不灭亡,我愿意辞。即使我兼亦亡,换人亦亡,或是我兼或可不亡,换人亦或不亡,我就不辞。但亡,我亦愿辞。假使我兼亡的慢,换人亡的快,我就不辞。”正是他这名国防部长指挥的军队在解放军进攻下,却风声鹤唳,溃不成军。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解放军入川作战,阎锡山于12月8日带领他的政府从成都飞往台湾。从此,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19] 退到台湾的蒋介石,继续盗用中华民国称号,于1950年3月1日宣布恢复伪总统职务。阎锡山辞去伪行政院长,获得伪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两个头衔,居于台北市菁山之麓。他无事可做,乃从事著述,先后写了20多本小册子,其中主要的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的“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1960年5月23日病逝,终年77岁。 2家庭生活 编辑 原配·徐竹青 阎锡山的元配夫人徐竹青,是离他家10里路的五台县大逢村人。这门亲事是阎锡山父亲定下的。徐竹青没读过书,也没生孩子。她跟着阎锡山一起去台湾,88岁高龄时去世。[20] 二夫人·徐兰森 阎锡山还有个偏房徐兰森,山西大同人,为阎锡山生了多个孩子。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徐兰森病逝于太原,终年48岁。[20] 长子:阎志恭 次子:阎志宽,20来岁夭亡 三子:阎志信,幼年夭折 四子:阎志敏 五子:阎志惠 “五妹子”阎慧卿 阎锡山的生活中,还有个为他料理生活的“五妹子”阎慧卿。她是阎锡山叔父阎书典的女儿,论辈分是阎锡山的堂妹,但比阎锡山小27岁。“五妹子”很得阎锡山的喜爱。但到了1949年3月29日,太原即将解放,阎锡山借口要去南京开会,离开太原。临走时,阎对“五妹子”说,自己很快就会回来,“你就不要去了”。4月24日,解放军攻克太原。“五妹子”给阎锡山发电报:“一别永诀,来生再见。妹发电之日尚在人间,大哥阅电之时已成隔世。”随后,她和山西省代主席梁化之等人在太原绥靖公署钟楼下的居室里服毒自杀。[20] 3主要成就 编辑 辛亥太原起义 在辛亥革命中,阎锡山率民军一部北上绥远,曾攻克包头、萨拉齐并向归绥(今呼和浩特)进军;副都督温寿泉率民军一部南下河东,配合山西民军攻克运城、绛州并围攻临汾,在后方和侧背对清政府构成极大威胁。[8] 保境安民 至1924年(民国十三年),阎锡山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对内,阎锡山以兴利除弊为施政大要,推行“六政三事”,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 在阎锡山的管理下,山西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12] 自强救国同盟会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阎锡山提出民族革命的口号,同意由牺盟会组建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和太原工人武装自卫队,并给予武器装备。9 月20日,根据中共的建议,又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场总动员委员会,组建新军暂一师,以续范亭为师长。[15] 村本政治思想 1922年(民国十一年)3月,阎锡山提出“村政自治”的概念。就是希望山西进入“村民自办村政之时代”。随着“村本政治”的全方位铺开,民国所有的割据势力当中(包括南京的国民政府),除了中共控制的根据地之外,已没有谁的社会基层控制能力能够超越阎锡山的山西。[21] 三不二要主义 阎锡山奉行“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后来阎锡山概括为“保境安民”,要求“与邻省联络,使能不为我患,或竟邻疆乐与合作,进而为我用,代我御侮”。至1924年(民国十三年),阎锡山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 六政宣言 1917年(民国六年)10月阎锡山发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处”,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后来又增加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 用民政治 1918年(民国七年)4月以后,阎锡山推行积极发挥民众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宣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对贩卖和吸食毒品、窝娼、聚赌、偷盗、斗殴、游手好闲、忤逆不孝等坏人进行感化教育和处罚;成立“保卫团”对青壮年进行军事训练。山西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17] 4个人著作 编辑 阎锡山 书法作品 阎锡山 书法作品(16张) 阎锡山的言论汇编成册的主要有《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阎伯川先生抗战复兴言论集》、《三百年的中国》、《大同世界》、《大同之路》[19] 5阎锡山故居 编辑 阎锡山故居,国家AAAA级景区, 阎锡山故居 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1913年前后,总占地面积33000余平方米。 [22] 6人物评价 编辑 孙中山于1912年9月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阎锡山夤缘时会登上都督宝座并获得如此评价,在国内是仅有的一人。 《财经国家周刊》:在民国一众赳赳武夫中,阎锡山却出人意料地对工业建设、货币政策、财税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规律有深入而切实的把握。在他几近40年的全盘掌控下,山西这样一个无论地理方位和资源禀赋都毫无优势的内陆省份,在整个民国时代的满目疮痍之中保持相对的富庶、平静,可谓是全盘失败的民国经济财政史上一丝微弱的亮色。[23] 凤凰网:阎锡山识时务,也擅长打小算盘,他的一举一动不但牵动着政局,还引发了种种争议,他拥护蒋介石,却也反过蒋,他围剿红军,却又和八路军联合抗日,他投身抗战,可是也小心避免得罪日本人。对于家乡山西的发展规划,阎锡山亲力亲为,不遗余力,他搞水利,推广蚕桑,发展教育,还建起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山西从贫瘠的农村蜕变成为进步的模范省。[24] 《文汇读书周报》:“作为山西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这些溢美之词出自美国《时代》杂志。[25]
210
江青
江青191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被捕脱离党组织。抗战爆发后,江青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结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积极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被中央政治局审查。1977年7月,江青被永远开除出党,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的江青在其住地自杀身亡。 目录 1简介 2年表 1简介 江青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原名李云鹤。山东诸城人。女。1929年春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月后失去党的关系。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1937年秋到延安,后恢复党籍,改名江青。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全国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1963年起,以“京剧革命”为名,在文艺界煽动极“左”思潮。1965年,指使姚文元炮制《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又与林彪联合写成《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制造舆论。 1966年5月后,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代理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同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勾结林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造成10年之久的全国大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最严重的损失。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江青进行隔离审查。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江青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以反革命集团首犯判处江青死刑,缓期二年执行。198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对其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1991年5月14日自杀身亡。[1-3] 2年表 1919年跟母离家到诸城张家(康生家)。 1921年夏上小学,改名李云鹤。 1926年被学校开除,随母亲到天津同父异母姐姐家居住。天津闲居,天津英美烟草公司当童工3个月。开始爱上京剧。 1928年济南投奔常叔李子明。 1929年夏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戏剧表演。 1931年春北平参加海鸥剧社,后回济南。 5月济南与裴明伦结婚,7月离异。青岛投奔赵太侔,青岛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中文系旁听。与俞启威(黄敬)相识、相恋、同居。 1933年2月俞启威介绍入党。4月俞启威被捕,下旬前往上海,失掉党组织关系。5月上海大厦大学做旁听生。7月晨更工学团工作,化名李鹤,店员识字班当教员,沪西郊区小学任代课教师。10月入团,成为左冀教联正式盟员,参加左冀剧联的业余话剧团体。 1934年1月参加拓声剧社。1月到北平。6月回上海,小沙渡路女工夜校当教员,浦东女工夜校当教员,化名张淑贞。9月曹家渡被捕入狱。11月教联求保获释。临海休养2个月。 1935年1月到北平与俞启威同居。3月回上海进入电影通业公司,并参加左冀剧联的业余剧人剧社的演出,改名蓝苹。6月上海演出话剧《娜拉》受到好评。9月与唐纳相爱同居。 1936年4月与唐纳结婚。6月谎称母病离开上海到天津找俞启威。7月回上海加入联华影片公司。1937年6月与章泯同居。同月被联华影片公司解聘。 1937年7月中旬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0月恢复党籍,改名江青。中央党校12班学员。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参加演出话剧等文艺活动。 1938年8月任军委办公室档案秘书。11月19日与毛泽东结婚。 1947年3月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任中央纵队直属队协理员。 1949年春随中央机关到北平。 1951年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中央办公厅秘书委员会委员。 1964年任3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6年5月任中央文革小组第1副组长,代组长,解放军文化革命领导小组顾问,军委文革小组顾问。1969年4月任中共9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0年11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副组长。 1973年8月任中共10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任4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组织、领导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 1976年10被隔离审查。 1977年7月中共10届3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决议指出,根据调查核实的大量证据,已经查明:江青是叛徒。根据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根据党章规定,全会一致决议:永远开除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江青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0年11月20日-1981年1月25日期间,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公开审判,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83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鉴于江青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无抗拒改造恶劣情节,对她原判处的刑罚,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1984年5月4日保外就医。 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居住地自杀身亡。[1-2] 参考资料 1. 江青生平简介 . 2. 江青相关信息介绍 . 3. 1991年5月14日 江青自杀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历史 , 历史书籍
211
宋教仁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1-2] 中文名宋教仁 别 名遁初,渔父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桃源 出生日期1882年4月5日 逝世日期1913年3月22日 职 业政治家,革命先行者 毕业院校日本法政大学 主要成就创办华兴会 改兴中会改为国民党 代表作品《宋教仁集》、《宋渔父日记》、《间岛问题》等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期生涯 ▪ 参加革命 ▪ 推广宪政 ▪ 遇刺身亡 2思想主张 3人物评价 4个人作品 5人物名言 6轶事典故 7死因分析 ▪ 各方反应 ▪ 追查凶手 ▪ 涉嫌凶手 8后人纪念 ▪ 宋教仁故居 ▪ 宋教仁墓 ▪ 挽联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生涯 光绪八年(1882年),宋教仁出生在湖南常德市桃源。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岁的宋教仁进入私塾读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7岁的宋教仁升入桃源漳江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 参加革命 宋教仁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结识黄兴,成为挚友,不满清政府统治,倾向革命。11月4日,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12月13日,宋教仁抵达日本。后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入读日本法政大学;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一度回中国,企图在东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期间,根据其侦探结果编纂《间岛问题》一书,为清政府日后保护图们江间岛地区做了有力证据。[3] 宣统二年(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4] 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积极发展中部总会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推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程。[5] 推广宪政 1913年2月13日,宋教仁自汉 宋教仁 口沿江东下,于2月15日抵达上海,寄住在同孚路21号黄兴家中。在国民党选举胜利并且有望组织责任内阁的情况下,孙中山并没有与宋教仁就相关事宜进行直接磋商,反而经过与袁世凯中央政府的密电协商,于2月10日乘山城丸赴日本进行并不急切的考察访问。 1913年2月19日,宋教仁在国民党上海交通部发表演讲,更加明确地撇开孙中山发明的五权宪法而大讲他自己三权分立的宪政设想:“讨论宪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应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及权限应如何规定,是皆当依法理,据事实,以极细密心思研究者”。接下来,他再一次以激烈言辞全盘否定袁世凯政府当局的内政外交,认为只有国民党方面出面组织的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医生”。 1913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基本结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经营下,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众议院议员596人,国民党得269议席,共和党得120议席,统一党得18议席,民主党得16议席,跨党者得147议席,无党派26席。参议院议员274人,国民党得123席,共和党得55席,统一党得6席,民主党得8席,跨党者38席,无党派44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870议席中占有392席,虽然没有超过半数,由于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加起来只有223席,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国民党的选举胜利,进一步抬高了宋教仁的政权预期和政治热情。[6] 遇刺身亡 宋教仁 宋教仁(5张)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正欲循欧洲“内阁制”惯例,以党首身份组阁之际,同年(1913年)3月20日22时45分,被洪述祖暗杀于上海火车站,子弹从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宋教仁疼痛难忍,趴倒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吾痛甚,殆将不起……”,当时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将宋教仁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在医院中他向于右任留下遗嘱: 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他并授意黄兴代拟电报给袁世凯,讲述自己的中弹经过和革命生涯,最后希望袁世凯能够竭力保障民权,自己则虽死犹生。 手术后,情况没有好转,大小便中出血严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进手术室,延至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死,年仅31岁。身故后,范鸿仙拍下宋教仁遗体的照片,今宋教仁墓安于上海市闸北公园。 2思想主张 编辑 主张:“责任内阁制” 宋教仁 宋教仁(6张) 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宋教仁开始公开地有针对性地抨击时政和阐释他的政治观点,应当始自1905年。由此至武昌起义爆发,他先在日本留学,后归国任《民立报》主笔,公开发表了大量文章,批评时政,分析国际形势。其时清政府正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预备立宪”,在不危及当权者统治权的前提下进行小心翼翼的改革。这些政治革新走的是维新派和改良派的路线,客观看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在已经系统化学习过西方政治理念的宋教仁看来,这些小脚女人似的改革与其说是向西方学习,不如说是清政府拿西方人的政治工具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揭开清廷立宪“虚假的面纱”。 清政府初有立宪之议,宋教仁便明确指出,清廷不可能真正搞立宪。因为立宪国家的一个基本要求——国民权利义务平等——是清廷无法做到的。清朝定制,汉人都要缴纳地丁粮,而满人非但没有纳税负担,反而由政府以地丁粮供养他们,这怎么能做到义务平等呢?清朝的另一个定制是政府官吏基本上满汉平均,有的部门甚至为全部为满人所操纵,而全国人口满人只占汉人二百分之一,这怎么能做到权利平等呢?因此,在这种满汉极端不平等的情况下,清廷决不能实行立宪,即使实行也是假货。 对于预备立宪过程中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宋教仁给予更加严厉的抨击。他讥讽说,《宪法大纲》上“大清皇帝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的条文不啻于秦始皇万世梦想的翻版。 对于立宪过程中成立的资政院,宋教仁认为,资政院既是代议机关,应有国家大政计划的议决权。日本、丹麦等四国借款,清廷没有交资政院议决,不声不响地就办了。资政院院章的修改,也不经过资政院议决和协赞,而是交给一两个朝廷家奴负责,剥夺了国民的参与权,谈何立宪精神? 《宪法大纲》规定官员任免权由君王垄断,议员不能干预,后来又为压制国会请愿和咨议局联合会的要求,发布上谕重申宪法大纲君臣上下必须遵守。宋教仁认为这种说法荒谬之极。首先,大纲条文是从日本抄来的,又以自己的意思略加增减,因此语句不通,不合时宜,不值得去遵守;其次,《宪法大纲》不过是作为将来真正编定宪法的准则而已,当时还没有施行的效力,这怎么能强迫人民遵守呢?其三,宪法大纲规定议员不得干预黜陟权,这议员是指将来国会议员而言,而当时的咨议局联合会不过是普通人民资格,所以此规定怎能强加于该联合会呢?其四,宪法大纲应该君民上下共同遵守,而事实上君王根本没有遵守,这如何能服天下?其五,臣民不得请愿,这既不合立宪国家宗旨,也违背了清朝准许臣民上书言事的国法。 由此,宋教仁得出清廷立宪只是个骗局的结论。 在一系列文章中,宋教仁对宪法大纲、官制厘订、资政院、皇族内阁都不留情面地予以揭露和批评,指出所谓“立宪”不过是用立宪之名而行专制之实,以巩固清廷的专制统治。在他看来,要实现真正的宪政,首先就要改变满汉不平等的现状,其次要成立名符其实的立法机关。而这两点都会直接触动皇族政治集团的利益,无异于虎口拔牙,是当时的清政府统治者的保守和短视,是无论如何不能答应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宋教仁最感兴趣的是西方强国的议会政治和国家制度。从他当时的日记中我们得以知道,他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研究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书籍,还翻译了《日本宪法》、《俄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各国警察制度》、《世界史年表解》、《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美国制度概要》等等各种文稿。通过系统的学习,他对当时的西方各个强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各种制度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为更好地绘制中国政治蓝图做了必要的准备。可以想见,同样是在这一种过程之中,他对宪政各问题的观点和认识也成形并走向成熟。 1911年4月,宋教仁到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筹备工作时,起草了大量的文告和法律文件,即欲把所学的西方各种政治制度付诸实践。今天我们已无从知道这些文件的内容了,但在宋教仁不久后所写的《论都察院宜改为惩戒裁判所》一文中可以看到他政治理想的第一次比较具体而完整的表述:“今后吾国政治变革,结局虽不可知,然君主制政体必不再许其存在,而趋于民权的立宪政体之途,则固事所必至者。” 同年8月,英国上院多数通过“国会法案”,上院基本失去了对法案的否决权,英国贵族进一步被排除在政治之外,沿续数百年的两院制最终转变为实质上的一院制,实为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宋教仁随即在《英国之国会革命》一文中论道,英国作为君主立宪的母国,也在逐步实现实质上的民主化,难道还不能看出世界政治转向民主政治是大势所趋吗? 可以看出,这时的他已坚信君主制势将被民主共和政制取代。[7] 宋教仁主张内阁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这和他亲身体验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并深入考察了责任内阁制度的母国——英国的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英国在经历了长期的王权和民权的争斗之后,终于在17世纪确立了议会制的基本框架。在这种政治框架下,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议会,政府权威完全依靠议会的信任,因此政府对议会负责而不是直接对选民负责。这种制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议行合一,一党或数党联盟只要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简单多数的胜利,它就获得了组阁的权力,获胜的政党领袖担任首相,内阁成员绝大多数来自本党,首相包括内阁成员既是内阁的组成人员又是议会成员。“内阁是一个结合性的委员会——是一个进行连接的连字符,一个进行固定的皮带扣,……”“英国宪制有效率的秘密可以被描述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紧密联合和几乎完全的融合。” 而英国国家元首的角色比较特殊,他基本是一个政治象征。但是,这并不等于元首可有可无,事实上他(她)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最突出的一个功能是充当政府与议会冲突的调解者。按照白芝浩的论述,民众对王室发自内心的尊崇也是保持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使得“中间阶层在更高阶层的影子里进行统治”。 所以,在议会制国家,元首也被人们赋予更多的积极意义。 在宋教仁政治理念中,无疑是溶入了这种议会至上和内阁负责的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国势之盛衰强弱,全视其运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为准,而内阁则尤众机关之总汇,行政之首脑也。” 他认为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形成有效的制约,才算是理想的政体模式。内阁制在总统和总理之间的职责权限上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制约,而不是指向当总统的某个人和当总理的某个人。他坚信责任内阁制必将导致良好的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7]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有论者认为孙宋二人向来不睦,宋不愿看到孙任总统后大权独揽,而坚持责任内阁制而对其进行掣肘。但是,从当时的情形看,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着防范袁世凯的意图。因为当时革命党高层已经商定,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就要拱手让与袁世凯。宋教仁对袁世凯素无好感,不相信袁世凯真心赞成民主共和,而当时革命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使“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焉。” 当时,举袁世凯为总统几乎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若实行总统制,政权则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若实行责任内阁制,政权将集中于内阁,革命党人还有机会通过议会竞选来控制内阁。[7]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借此排除旧官僚在新政府中的势力。他曾说:“现在组织临时政府,肇造共和政体,要不是由我们党人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革故鼎新,就不足以谈政治的改革。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那里可以跟他们谈革命,讲民主?‘以涂附涂,未见其有济也’。我认为组织政府之初,应该全用革命党员,不用旧官僚。” 宋教仁深知,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必须保证革命党人在政府中的绝对领导权。可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有很多在旧官僚、立宪派人的控制之下。对此宋教仁很不甘心,在组织临时中央政府初期,他还采取措施试图削弱黎元洪的影响。他希望凭借责任内阁制,将中央政府的实际权力牢牢掌握在革命党手中。[7] 3人物评价 编辑 石雕《宋教仁》 (朱惟精创作)[8]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孙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9] 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谈及宪政历史时,还对宋教仁有过贡献的《临时约法》作了历史的肯定,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因此,关于宪政和宋教仁从事宪政活动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无庸置疑的。开启中国近代民主宪政历史,不是宋教仁的过错,而应是他的重大历史功绩之一。[10] 4个人作品 编辑 宋教仁著作 作品名 册数 出版时间 出版地 二十世纪之支那 1 1905 东京 醒狮 4 1905起 东京 民报 26 1905起 东京 间岛问题 6 1908 上海 民立报 6 1910起 上海 比较财经学 1 1911 上海 我之历史 6 1920 湖南 5人物名言 编辑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赠冯心侠对联[11] 定志而勉之,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摘自宋教仁日记[11] 政府固所反对,然国家领土,国民人人当宝爱之。——宋教仁《致李、胡二星使书》[12] 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宋教仁自题联[13] 选举的竞争,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用不着避什么嫌,讲什么客气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14] 若一己目的未定,茫茫无据,但以志愿将就学问,不以学问将就志愿,必至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甚且终身一无所成焉,亦未可知也。东京学校甚多,应吾人种种志愿之学问,皆无虑不足,自抱定目的来学而已云云。[15] ——摘自宋教仁日记1905.9.9篇目 6轶事典故 编辑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 赤身遗照 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他在发扬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领导推翻帝制的武装斗争、草拟资本主义宪政纲领、以议会方式反对袁世凯专制等方面的业绩,是常为世人道及的,而他在25岁之龄,即为中国领土的完整做出过杰出贡献。 1907年春天,宋教仁到东北,联络当地反清武装力量,在此期间,也得知日本正在密谋侵吞中国东北领土。在长白山东南,有一块纵十里、宽一里的滩地,历来属于中国。朝鲜谐称之为“垦土”,译音“间岛”。日本早就觊觎这块土地,作为向中国扩张的跳板。日本的报刊大造舆论,硬说“间岛”是“朝鲜的属地”。日本在朝鲜的殖民当局向该地派出警察,设立了派出所,受日本参谋部操纵的长白山会,也在为日本侵吞“间岛”制造假证据。 宋教仁闻此义愤填膺,通过日本友人片山潜介绍,装扮成日本人,假名贞村,打入长白山会。他在这一带进行了实地考察,搜集了第一手资料,还将长白山会制造的全部伪证拍照携归。路经朝鲜时,宋教仁到汉城图书馆,查阅了各种有关资料。随后又返日本,在帝国大学图书馆翻阅了大量文献图籍。经数月努力,宋教仁在缜密考证基础上,写成了《间岛问题》一书。书中宋教仁援引了大量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地理文献典籍和公私记载,并运用自己丰富的国际法知识,论证“间岛”地区从周秦以来一直是中国设官管辖之地,揭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间岛问题》书成后,日本当局深恐清政府以此为据,戳穿其编造的伪证,先是离间,劝说宋教仁不要帮助迫害他的清政府;后又以巨款购买该书版权。但宋教仁富贵不淫,拒卖书稿,以民族大义为重,向清政府提供了有关资料。 7月,中、日就“间岛”问题进行交涉。清政府因有宋教仁的书稿,使日方制造的谎言和伪证难以成立,被迫放弃侵吞阴谋。当然不能说“间岛”地区主权的捍卫全在于宋教仁的一本书,但这本书在“间岛”谈判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正因为此,人们在论及此事时,谓之为“一本书捍卫一块国土”。 袁世凯曾致电驻日公使馆赠送宋教仁二千日元,为宋婉拒。他说:“吾着此书为中国一块土,非为个人之赚几文钱也。”袁世凯约宋回之涉,他也未予接受。据说慈禧太后曾拟赏他四品京官,他也加以拒绝。他说:“吾本革命党人,乌能为清政府官,但能为祖国尽力者 ,生死以之,不愿为官也。”(《宋渔父先生史谭》)自此以后,日本官方将他看作中国派来的密探,而留日学生中有人骂他卖党交结官吏。处身内外夹攻的困境中,他不以为意,不改初衷。 宋教仁挨打 第一次是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定推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与部分开国元勋,主张一定要袁世凯离开北京老巢,到南京就职,以对袁世凯进行钳制。可另一些革命元老却不以为然。双方为此互不相让。一天,大家又聚在一起争论这个问题,一人提议,干脆让黄兴带兵北上,以迎袁为名,将其北洋军消灭掉。宋教仁不赞成这样做,他说北洋军有重兵把守直隶、山东,革命军根本无法北上。他的话音刚落,同盟会元老、广西才子马君武伸手就是一巴掌,打得他左眼流血不止。马动手兼动口,大骂宋教仁是在给袁世凯作说客,想出卖南京,出卖革命者。[16] 宋教仁第二次当众挨打,系孙中山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的唐群英所为。唐群英,湖南衡山县人,其夫家与秋瑾的夫家有亲戚关系,因此,唐得以和秋瑾相识。1904年,寡居在娘家的唐群英听说秋瑾已去日本留学,便也乘船东渡。她是同盟会中第一个女会员。 作为一名女性,唐群英在进行革命活动时,将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争取妇女权益问题上。1912年2月,她联络湖南的女国民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团体,先后五次向孙中山和临时参议院上书请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订明“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选举权”的条款;4月,她发起成立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并亲自起草了“实行男女权利平等”、“实行普及女子教育”、“实行一夫一妇制度”等十一条政纲。她还通过办报刊、演讲等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同盟会是吸收女党员的,但是,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一则由于以英国宪政为榜样(当时英国妇女没有参政),二则由于不少男会员还存有封建思想残余,所以,在国民党新党章中,规定不接收女党员。 这一规定让唐群英不能接受。1912年8月25日,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有一项议程是宣布新党章,宣布一条,说明一条。当说到新党章中规定不吸收女党员时,坐在台下的唐群英冲上主席台,揪住主持改组工作的宋教仁,结结实实地打了宋教仁一记耳光。 挨马君武的巴掌时,宋教仁还想还手;挨唐群英的耳光时,宋教仁只好捂着面颊退避。[17] 7死因分析 编辑 各方反应 上海《民主报》发表的孙中山电文 袁世凯的第一反应 据章士钊回忆,当宋教仁遇刺的电报传到时,他正在总统府与袁世凯一起用餐。袁闻讯后的反应是叹息说:“遯初(宋教仁的字)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随后闲谈中,袁世凯意指宋案的凶手是黄兴,理由是“黄、宋争国务总理,两派大决裂为证”,章士钊闻之不满,愤然辞出。”[18] 孙中山的第一反应 宋教仁案发生时,孙中山正在访日。1913年3月21日孙中山中止访问,立刻回国,于3月25日返抵上海。 当晚在黄兴家召开国民党高级干部会议。孙中山说“若有两师兵力,当亲率问罪”。 孙中山10年后回忆当时情景,“于是一般同志问我有何办法。我谓事已至此只有起兵。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19] 赵秉钧的第一反应 据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回忆:1913年3月21上午,赵秉钧正主持国务会议。国会选举事务局长顾鳌却突然闯入报告:前门车站收到上海来电,宋教仁昨晚在沪宁车站遭枪击,伤重恐难救活。 赵闻讯面色大变,猛然站了起来,以手掌击手背,环绕会议桌一个劲地兜圈,一面反复喃喃自语: “这一下腌杂了。人家岂不要说我打死了钝初吗?岂不要说卖友吗?我还能算人吗?”[4] 黄兴的第一反应 前左一黄兴,左四宋教仁。 据说开枪时,黄兴正在现场,于是他将宋教仁扶住说:“我们一方面将宋教仁先生送到附近医院,另一方面迅速派人追捕凶徒。” 宋教仁手术出来后,住在单间病房。黄兴代拟一电文,向袁世凯报告遇刺经过。 临终前,“宋已不能语,惟以目四瞩,周视故人,依依难舍。黄兴睹此心痛,用双手扶着宋的臂膀,附耳呼曰:‘钝初,你放心去吧!’宋遂气绝。黄兴痛哭失声。” 在悼宋教仁的挽联中,黄兴严斥 “凶手”:“前年杀吴禄贞,再杀张振武,今年1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1:黄兴在挽联中所说的“今年”是民国3年,即1913年,于这年3月22日死,4月13日召开追悼大会,黄兴因病未参加。[4] 追查凶手 事后警方追查凶手为失业军人武士英、牵涉出包括拥有中华国民共进会的会长和江苏驻沪巡查长头衔的青帮大佬应桂馨、内务府秘书洪述祖(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的曾孙)、内阁总理赵秉钧等人,武士英被捕之后,先供述受应桂馨指示,后又在法庭翻供称系个人所为,否认见过应桂馨而后来暴死上海狱中,各方猜测应属中毒,赵秉钧被迫辞去总理。1914年1月,应桂馨出狱后北上向袁世凯索酬,被人追杀,在逃往天津的火车上被刺。时在天津的赵秉钧曾为之抱怨,不久在家中突然死亡。以致于案情更为扑朔迷离。洪述祖后被抓获,被判处绞刑。 涉嫌凶手 应夔丞向洪述祖报告任务已完成的密电 有毒的子弹结束了宋教仁年轻的生命,但是从没有结束“是谁杀了宋教仁”的疑问。 百年来,以上诸位“第一反应者”都被放在显微镜下一一过目。曾经板板钉钉“证据确凿”的嫌疑者最后似乎也不那么“证据确凿”,曾经慷慨激昂的同志却在怀疑者的笔下显得“疑点重重”: 袁世凯杀宋说 袁害怕宋教仁以合法手段取得权利,后见收买不成,便布置歹徒,对宋教仁下了毒手。 《宋教仁被刺案内应夔丞家搜获函电文件》(右图)(章伯锋、李宗一主编)中收录了,案发前后,应桂馨和袁世凯,洪述祖来往的电报。电报内容已经赤裸裸说明袁世凯杀宋教仁的意图。 另,《张浦泉先生回忆录、日记》说:宋遁初被难后,洪自南来,又见总统一次。总统问及遁初究系何人加害。洪曰:“这还是我们的人,替总统出力者。”袁有不豫色。洪见袁颜色不对,出总统府,即到内务部告假,赴天津养病。 以当时国民党在国会的得票率,还不能肯定宋教仁一定能够组阁,也就不存在谁怕谁、非要杀谁的问题。 1913年国会选举席次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虽为参众两院第一大党。但是都没过半。而支持袁世凯的进步党,以及“其它党派” 组成的“拥袁”派却过了半数。【此图有问题,宋教仁是1913年3月被刺,进步党是1913年5月成立的,宋死时还没有进步党】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其它党派”的性质。其成员大多由袁大总统直接点派的“蒙藏等地议员”组成。 何况当时跨党人士比比皆是。引退后的伍廷芳,就被先后拉入11个 党。国民党议员的组成也是“什么人都有”。到关键时刻伍廷芳式的议员会投哪个党的票? 赵秉钧杀宋说 “根据在场目击证人和其他人士举报,嫌凶很快就锁定在无业流 当时报刊上列出的“谋杀宋先生之关系者” 氓武士英头上,随后又有古董商王阿法举报,江苏驻沪巡长应桂馨曾向他出示了某人照片,以1000元赏格,让他去杀掉该人。他推辞了,案发后,他发现照片上的人正是宋教仁。 1901年,袁世凯委以赵秉钧创办巡警的重任,命其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他率新军改编成1500名巡警驻天津。其后又建立全省巡警网,深得袁的欢心。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赵秉钧出任内务总长。 1912年8月,任代理国务总理。 赵秉钧在北京《新纪元报》上发表谈话,说他在唐绍仪内阁期间和宋既是同僚,又是至友。宋住在西直门外的农事实验场,离城十里,有时天晚无法出城,宋总是住在他家,彼此无话不谈。宋离京南下时,欠了5000多元的债,都是他替宋还的。 法庭呈现的“密电”中并不能得出赵参与并赞成杀宋密谋的结论。因为所有密电、信件中最恶毒的字眼是“毁宋”,而“毁宋”不一定就是杀宋,有证据证明之前应桂馨已经搜集了一些试图诋毁宋教仁名誉的黑材料。 主犯应桂馨此人是个两面间谍角色。赵秉钧曾自辩说:我只和他有“书信往来”,他却帮黄兴将私存公债六十万转抵义丰银行私存…… 赵质问:“书信往来与银钱往来孰轻孰重。” 1914年2月26日赵秉钧死。袁世凯令照陆军上将例从优予恤,后追封赵为“一等忠襄公”。 赵死后传说纷纷。坊间说是袁毒死了赵,说:赵抑郁成疾,袁特派名医给他看病。谁知药入口后,腹如刀绞,便呜呼毕命了。但反此说者认为:从各方面看赵都更象病死而非被人毒杀,袁杀赵找不到铁证。 陈其美杀宋说 辛亥前,同盟会发生过两次倒孙风潮,在这两次倒孙风潮中,宋都没有站在孙一方。由此,陈其美等铁杆拥孙派对宋颇为怀恨。 陈其美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宋与孙处处相反。孙主北伐,宋主南北议和,推袁作总统。孙主定都南京,宋和章太炎都主张定都北京。 俩人政见也大相径庭:孙主张实行美式总统制,宋主法式责任内阁。孙坚持要做大权独揽的大总统,不愿受人制约,理由是内阁制“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因为在此非常时代,吾人不能对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而误革命大计”。双方争到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于是,作为国民党内的激进派,陈其美利用孙中山出国之机,在孙中山不知道的情况下,贸然杀宋,以造成既成事实,进而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近可以让自己更上一层楼,顺理成章地接孙的班,远可以激发党人国人,发起反袁“二次革命”。 时袁世凯为稳定政局,正在全国“打黑”,应桂馨出面发起的共进会,也是带有黑帮性质的组织。负责打黑的洪述祖南下之后,应桂馨同他达成交易,愿受政府招安,并自告奋勇承担“毁宋”任务。洪述祖护主心切,“假托政府名义”向应桂馨下达指令,以致回京后秘密函电往来。但应桂馨脚踩两只船,一面跟洪述祖联络,一面向同门大哥陈其美透露了“毁宋”计划,陈其美巧妙利用国务院秘书洪述祖的“毁宋”计划,安排应桂馨和一班党人成功地实施了“杀宋”计划。 当时上海是陈其美势力的大本营,宋案从刺杀到审判都发生此处。和以往刺杀案悬而未破相反的是,刺宋案的破获却是出乎意料的顺利,几乎要用难以置信来形容。 而凶手武士英在监狱的神秘死亡,似乎也与陈其美有关。当时看守武士英的沪军六十一团,是国民党人黄郛的部队。而陈其美、黄郛和蒋介石是拜把子兄弟。 这一切不禁使人开始怀疑上了陈其美。 宋教仁 行书五言联 1913年3月27日,梁启超在写给女儿梁思顺(令娴)的家信中:“宋氏之亡,促吾加慎,……刺宋之人(真主使者陈其美也),胪列多人,我即其第二候补者,今将彼宣告文剪寄,应某谋北来刺我,二十日前蜕丈已电告矣。” 反方:陈其美和宋教仁交情深厚,又同为一个战壕里的同志,而且宋被刺时,陈就在身边,事后表现也可圈可点。在宋案中,虽然陈其美疑点重重,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陈其美就是杀宋的幕后黑手。那些宋陈恩怨都是捕风捉影。 宋案已发生了百年,这样的争吵在私底下就从来没有停过。 因为宋案当年没有真正经过司法程序开庭审理,二次革命就爆发了,所以从法律的角度讲,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谁是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 这一百年来,人们情愿花大量的时间在“谁杀了……”上,谁也不愿意花时间想想,宋的事业为什么随着这个31岁年轻人的肉体消失,再也不能于“我国”引起哪怕一点点的涟漪? 8后人纪念 编辑 宋教仁故居 1.宋教仁故居(出生地,现已重建)坐落在桃源县漳江镇渔父村,该村风景优美、秀丽,故居毁于十年动乱,对这位近代民主革命家,桃源县委县政府拟在县城重建渔父祠,以为纪念。 2.宋教仁故居(鬯春堂,位于北京动物园):在北京动物园最西端,游客罕至的绿荫深处,有一座欧式 鬯春堂 巴洛克风格的精致小巧的两层洋楼,这就是清末慈禧太后往来于大内皇宫与“夏宫”颐和园之间的行宫畅观楼。与畅观楼遥对,是清乾隆时期乐善园的遗存建筑鬯春堂。鬯春堂灰色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回廊,周围假山环抱,古槐遮荫。这清幽静谧的楼房,曾住过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国民党的实际组建者宋教仁。 畅观楼建于光绪年间,是清末乐善园中最高的一组建筑,也是北京地区惟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慈禧太后西式行宫,其建筑风格为欧洲巴洛克造型。畅观楼坐北朝南,三面环水,背靠青山,楼南小溪之上建有汉白玉小桥一座。桥南两侧摆搁铜铸雄狮、麒麟各一,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清代北京地区铜铸之精品。 辛亥革命后,畅观楼曾作为北平农事实验场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袁世凯当政时期,畅观楼一度成为国民党先贤在京秘密串联抗袁人士组织政党内阁、实现真正共和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畅观楼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许多名人先贤驻足的痕迹。 1916年6月,为纪念宋教仁,人们特地在鬯春堂与畅观楼之间建造了一座高约2米的宋教仁纪念塔。纪念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只余一座两层的塔基。 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 1924年6月在上海闸北群地百余亩建成宋公园(现名闸北公园),葬宋于园内,墓呈半球形,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先烈革命的凌云之志,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墓前方立有宋教仁先生的石雕像,作支坐侧思状,下为石座,石座上有章太炎的阳篆“渔父”二字,于右任撰书刻铭: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嗟嗟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呜呼!”[20] 白话文翻译如下: 先生的死,全天下的人都感到惋惜。先生的行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又要如何记载呢。照实写下吧?实写有人会杀了我。扭曲事实写出来吧?这样连天都要杀我。哀叹你在九泉之下的泪水,天下人流出的鲜血,我所写的墓志,都将成为那国贼的铁证。我把它刻在空山的石碑中,期待将来有一部好的史书,将史实刻在各位的心中,将证据永存于天地。叹息! 挽联 宋教仁逝世后,社会各界纷纷表示痛心惋惜,当时许多名人纷纷题写挽联,一时蔚为大观。以下列出主要的几条:   孙中山(两幅)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21] 章太炎   愿君代彗孛   为我扫幽燕   黄兴   前年杀吴禄贞,去(1912)年杀张振武,今(1913)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却是袁世凯   汤化龙   倘许我作愤激语,谓神州将与先生毅魄俱沉,号哭范巨卿,白马素车无地赴;   便降格就利害观,何国人忍把万里长城自坏,从容来君叔,抽刀移笔向谁言。   张子通   只身系安危,为先生哭,为吾党哭,为民国哭; 大名垂宇宙,是文学家,是道德家,是政治家。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宋教仁(5张) 宋教仁(6张) 词条图片(14张) 1/1 辛亥革命 · 1911 革命人士 同盟会 兴中会 孙中山 ▪ 陈天华 ▪ 杨衢云 ▪ 杨鹤龄 ▪ 陈少白 ▪ 尤列 ▪ 陆皓东 华兴会 黄兴 ▪ 宋教仁 ▪ 章士钊 ▪ 刘揆一 光复会 蔡元培 ▪ 陶成章 ▪ 秋瑾 ▪ 徐锡麟 ▪ 龚宝铨 ▪ 章炳麟 ▪ 熊成基 ▪ 陈魏 共进会 张振武 ▪ 焦达峰 ▪ 孙武 ▪ 熊秉坤 ▪ 伍廷芳 文学社 蒋翊武 ▪ 刘复基 ▪ 张廷辅 ▪ 胡瑛 其他成员 邹容 ▪ 陈其美 ▪ 徐宗汉 ▪ 林觉民 ▪ 廖仲恺 ▪ 谭人凤 ▪ 林森 ▪ 唐绍仪 ▪ 咸马里 ▪ 阎锡山 ▪ 胡汉民 ▪ 赵声 ▪ 陈炯明 ▪ 郑祖荫 ▪ 蔡锷 ▪ 汪精卫 革命军 黎元洪 ▪ 吴兆麟 ▪ 何贯中 ▪ 李济深 清政府 执政皇族 光绪帝 ▪ 慈禧太后 ▪ 隆裕太后 ▪ 爱新觉罗·溥仪 ▪ 爱新觉罗·载沣 ▪ 爱新觉罗·载洵 立宪派 康有为 ▪ 梁启超 ▪ 谭嗣同 ▪ 严复 出洋大臣 戴鸿慈 ▪ 端方 ▪ 李盛铎 ▪ 尚其亨 ▪ 爱新觉罗·载泽 ▪ 绍英 镇压军 萨镇冰 ▪ 荫昌 ▪ 博尔济吉特·瑞澄 北洋军阀 袁世凯 ▪ 段祺瑞 ▪ 冯国璋 ▪ 徐世昌 ▪ 吴佩孚 ▪ 曹锟 ▪ 张勋 参考资料 1. 叶署明 .国会现场:1911—1928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05 :120-140 . 2. 谁谋杀了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 .搜狐 [引用日期2014-10-17] . 3. 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宋教仁 .天下湖南 [引用日期2014-02-10] . 4. “公真第一人”——写于宋教仁被害及去世100周年(图) .解放网 [引用日期2014-02-10] . 5. “顶难驾驭的,只有一个宋教仁” .文新传媒 [引用日期2014-02-10] . 6. 宋教仁被刺真相:架空孙中山被革命党暗杀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4-02-14] . 7. 宋教仁与民初制宪的政体选择 .法律教育网 [引用日期2014-02-15] . 8. 朱惟精 .朱惟精雕塑集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24 . 9. 《蔡元培书话》 .语文资源网 [引用日期2014-02-10] . 10. 刘泱泱:宋教仁评价论略 .新闻中心 [引用日期2014-03-2]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军事人物 , 中国历史 宋教仁 宋教仁图册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992649次 编辑次数:209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1-15 创建者:leo1234
212
积极的沉默
作者:吴伯凡,梁冬 第一部分 [分卷阅读] 序言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1)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2)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3)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4)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1)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2)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3)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4) 高效率的无效果(1) 高效率的无效果(2) 高效率的无效果(3) 量子学中的智慧(1) 量子学中的智慧(2) 量子学中的智慧(3) 量子学中的智慧(4) 第二部分 [分卷阅读] 积极的沉默(1) 积极的沉默(2) 积极的沉默(3) 积极的沉默(4) 抱怨这种病毒(1) 抱怨这种病毒(2) 抱怨这种病毒(3) 抱怨这种病毒(4) 有毒的瘾头(1) 有毒的瘾头(2) 有毒的瘾头(3) 养喜神,去杀机(1) 养喜神,去杀机(2) 养喜神,去杀机(3) 养喜神,去杀机(4) 养喜神,去杀机(5)
213
贺卫方
收藏3797676 贺卫方 锁定 男,1960年7月生,山东省牟平县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85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主持《比较法研究》季刊编辑工作。1995年调至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任教。1992年被聘为副教授,1999年被聘为教授。1993年6-7月美国密执安大学、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学院访问学者。担任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快速导航 名人微博 目录 1简介 2作品 3论述 1简介 贺卫方 贺卫方,网名“守门老鹤”。大饥荒年间出生,家在山东牟平——过去叫县,后来改作“烟台市牟平区”,很有些城市化的味道,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说牟平县。老家地处烟台与威海两市之间,近海,方言有特色,同乡好友、山大学者罗福腾氏有《牟平方言词典》行世,让牟平在语言学界小有名气。十八岁离家,远赴巴渝读法律,命运和口味都为之一变。四年后到京,读外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留中国政法大学,做不讲课的教师,编辑《比较法研究》季刊。在学院路四十一号院蜗居十年后转会北大,成为讲课的教师,编辑《中外法学》双月刊(按:自2007年8月起不再担任《中外法学》主编),偶尔发表点文章。很庆幸生在一个有大学的时代,使自己这种既不喜官场气息又不懂经商之道还恐惧农耕之累的散木之人居然可以过上一种不失尊严的生活。[1]  2作品 主要著作和译作有《新波斯人信札》(与梁治平、齐海滨等合著)、《外国法制史》(与由嵘、张学仁、高鸿钧等合著)、《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与美国汉学家Karen Turner及高鸿钧合编)、《走向权利的时代》(副主编)、《法边馀墨》、《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编)、《司法的理念与制度》、《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美国Harold J.Berman著,与高鸿钧等合译)、《比较法律传统》(M.A.Glendon,M.W.Gorden和C.Osakwe合著,与米健、高鸿钧合译)、《比较法总论》(K.Zweigert & H.Koetz著,与潘汉典等合译)、《比较法律文化》(Henry W.Ehrmann著,与高鸿钧合译)、《美国法律辞典》(Peter Renstrom编,主译)、《运送正义的方式》、《具体法治》、《超越比利牛斯山》等。 [2]  3论述 在现在的中国,我们仍然需要有麦迪逊、汉密尔顿和杰伊们奔走呼号,使得我们这个老大中华的制度建设上轨道。 贺卫方无疑是中国当今法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但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他身上折射出在当下中国急剧转型的时代一名知识分子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追求的“合理冲突”,而这种“合理冲突”也许正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所稀缺和迫切需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贺卫方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法学界、在于法学研究,而应在更为宏大和深刻的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加以诠释。 提到贺卫方,就不能不提到1998年初刊登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复转军人进法院》。正是从这篇文章,贺卫方开始在大众传媒的层面上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正是从这篇文章,人们开始逐渐认识这位敢于直面中国司法现状、不愿躲在书斋里不闻天下事只读圣贤书的学者。这篇文章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司法系统人才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与此同时也遭到了来自军方和法院系统的强烈反应和巨大压力,《南方周末》甚至为刊登此文而致歉。然而贺卫方并未因此而“逃回”书斋,不问世事。相反,关注司法现状成为他关注中国整个法治状况的路径和突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足迹踏及大江南北,在基层法院、大学,甚至在偏僻的乡村,人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感受到他为传播法治理念和思想的不懈努力。自1998年开始,他每年在北大以外的演讲都不下30场,几乎是不到半个月就有一场,与此同时,一大批关注现实的文章出现在媒体上,并最终汇成学术随笔集《法边馀墨》、《具体法治》以及《运送正义的方式》,这在一向偏好长篇大论、不屑于其实也不善于挥洒自如的小文章的中国法学界颇显“另类”和难得。也正是这些豆腐块文章在给人们带来精辟、独到和理性的法律分析与法治理念的同时,也闪现出贺卫方在学术上的灵感和远见。 强调文章原创性和思想性的贺卫方对写“引经据典”的学术论文和专著颇感兴味索然。他曾以《联邦党人文集》为例,来说明那些本来发表在报章上浅白易读的篇章也许并不符合理论家的要求,但是,对于后来制度的发展却是影响深远的,被后世视作法学和政治学的经典,甚至这些本不以理论创造为追求的文章也具有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后来多少理论家靠它吃饭就足以证明它的理论内涵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在他看来,“在现在的中国,我们仍然需要有麦迪逊、汉密尔顿和杰伊们奔走呼号,使得我们这个老大中华的制度建设上轨道。” 然而在人们偏向以“著作等身”、“鸿篇巨制”、“学术进路”作为评判学者价值的标准时,贺卫方因其体系化的学术著作少有面世而社会活动“过于忙碌”开始招致一些批评,在学校、在网络上出现了关于他学术无长进、老调重弹、牺牲学术而过多参与现实不值得的种种议论。面对这些批评、议论,贺卫方总是以一种坦诚、宽容和深刻反思的心态面对,尤其是对“爱之深,责之切”的学生,他甚至会感到不安和自责。在一篇回应文章中,他说道:“……能够得到大家如此关心,心中极感温暖,同时,也极感惭愧……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这种现状的严重性,也会想方设法地改变这种状况……我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法律学人,究竟应当怎样设定自己的角色,以怎样的方式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 尽管困惑、甚至孤独,但在现实中努力做事的步伐却从未停止。从将《比较法研究》塑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法学专业刊物到2000年入主《中外法学》,“把一个险些沦落为北大法学院‘自留地’的《中外法学》变成真正开放性的‘公园’”;从翻译《比较法总论》、《法律与革命》、《美国法律辞典》诸书到担任众多大型法学丛书的编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法律文库)、副主编(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法学名著译丛)、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司法文丛”、三联书店出版的“宪政译丛”);从1998年起,蝉联三届由学生评选的北大法学院“十佳教师”,到1999年度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2000年度当选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并位居第一;从早年间极富先见性的《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对中国法官现状的一个透视》到《对抗制与中国法官》和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无论是作为编辑、译者,还是身为师者、学人,贺卫方其实都已给我们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作为一名身处转型时期的法学家,贺卫方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探索所取的是一种知识角度的进路。在一次访谈中,贺卫方对自己是保守主义还是激进主义的阐述也许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他说:“现在的各种所谓某某主义派系都跟我不沾边。我觉得这个东西可以作更细致或者更复杂的划分,而很难用贴标签的方法归类……我觉得我有点儿像另外一种保守……怎么解释呢?比方说,在法律专业里,我把法律理解为一个有两千年历史的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我偏向于认为知识很重要,古往今来的这一套东西很重要,我自己强调的我们应该重视的东西恰好是西方古典的一些东西,即西方从古罗马就一直传承下来的这一套东西。但是有人说,西化是一种激进,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说我是激进的。但是我又可以理解为保守,因为这是保守某种超越了国界、具有悠久传承历史的专业化知识,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保守吧。不过我觉得保守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搞法律的人应该有一种保守的气质和精神。”[3] 参考资料 1. 博客 . 2. 守门老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简介 . 3. 贺卫方: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 词条标签: 人物 , 话题人物 , 法律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214
sigmund freud
收藏5223234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编辑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般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1]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外文名Sigmund (Schlomo) Freud 出生日期1856年5月6日 出生地奥匈帝国 摩拉维亚省 弗赖堡镇 逝世日期1939年9月23日 逝世地英国 伦敦 父 亲雅各布·弗洛伊德 母 亲阿玛丽娅·弗洛伊德 配 偶玛莎·伯奈斯 民 族犹太族 国 籍奥地利 职 业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 毕业院校维也纳大学 主要成就创立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著作《梦的解析》《超越唯乐原则》 主要荣誉歌德奖 目录 1人物生平 ▪ 童年时期 ▪ 学生时期 ▪ 工作初期 ▪ 研究催眠 ▪ 创立理论 ▪ 影响扩大 ▪ 学派分裂 ▪ 后期研究 ▪ 人生后期 2主要作品 ▪ 主要专著 ▪ 主要文章 3理论思想 ▪ 精神分析理论 ▪ 社会文化观 4人物影响 ▪ 精神分析 ▪ 人文领域 5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童年时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的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一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母亲又生下了四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一个儿子亚历山大。 学生时期 1872年弗洛伊德和母亲 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实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初高中一贯制)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在高中时,他受一位朋友的影响,想将来成为一名律师。1873年秋,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学专业。在这里,他把名字从西格斯蒙德改为了西格蒙德。在这一阶段,他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还认真阅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还听了布伦塔诺的课程。从大学第三年开始,他开始到恩斯特·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学习生理学。1879年他被军方征召从事了一年的医疗服务工作。188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学校毕业。 工作初期 毕业后,弗洛伊德在布吕克的实验室工作了一年。1882年6月和玛莎·伯奈斯订婚。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萨彼里埃医院(Salpêtrière)跟沙可学习。1886年2月他返回维也纳。1886年春,由于经济原因,他开始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 研究催眠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案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的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了解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到法国南锡向伯恩海姆学习。他还说服一个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创立理论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 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影响扩大 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协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种种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 弗洛伊德、霍尔、荣格等在克拉克大学的合影 、错放东西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1905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梦境以揭示并治疗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他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招来很多对弗洛伊德的嘲讽。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了该校20周年校庆,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 学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几次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继承人荣格的理念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荣格对于弗洛伊德在关于人的发展和对神经症的分析中过度强调性感到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正式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后期研究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 人生后期 弗洛伊德与爱女安娜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可能与他每天抽太多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很多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书立说。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2] 2主要作品 编辑 主要专著 出版年 著作 英译版及出版年 1895  Studien über Hysterie, co-authorJosef Breuer Studies in Hysteria, 1936  1899 Die Traumdeutu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913  1904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1914  1905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 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Sexual Theory, 1910  1910  Über Psychoanalys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 1949 1913  Totem und Tabu: einige Übereinstimmungen im Seelenleben der Wilden und der Neurotiker Totem and Taboo: Resemblances Between the Psychic Lives of Savages and Neurotics, 1918  1924  Zur Geschichte der psychoanalytischen Bewegung The History of the Psychoanalytic Movement, 1917 1916–17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1920  1920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1922  1923  Das Ich und das Es The Ego and the Id, 1927  1926  Hemmung, Symptom und Angst Inhibition, Symptoms and Anxiety, 1927  1926  Die Frage der Laienanalyse The Problem of Lay-Analyses, 1927  1927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1928  1930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1930  1933  Neue Folge der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1933  1939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 Moses and Monotheism, 1939  本表格资料来源:[3] 主要文章 发表年 标题 1905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1906 My Views on the Part Played by Sexuality in the Aetiology of the Neuroses 1908 "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 Illness  1909 Analysis of a Phobia in a Five-Year-Old Boy 1909 Notes upon a Case of Obsessional Neurosis 1910 A Special Type of Choice of Object made by Men 1911 Psycho-Analytic Notes on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a Case of Paranoia 1912 Types of Onset of Neurosis  1912 The Most Prevalent Form of Degradation in Erotic Life  1913 The Disposition to Obsessional Neurosis 1915 A Case of Paranoia Running Counter to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the Disease 1918 From the History of an Infantile Neurosis 1919 A Child is Being Beaten: A Contribution to the Origin of Sexual Perversions 1920 The Psychogenesis of a Case of Homosexuality in a Woman 1922 Medusa's Head 1922 Some Neurotic Mechanisms in Jealousy, Paranoia and Homosexuality 1923 Infantile Genital Organisation 1923 A Seventeenth-Century Demonological Neurosis 1924 The Dissolution of the Oedipus Complex 1925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xes   1927 Fetishism 1931 Female Sexuality 1938 The Splitting of the Ego in the Process of Defence 本表资料来源:[2] 3理论思想 编辑 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者“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所以必须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这些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对梦进行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过失”变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弗洛伊德认为,导致过失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做梦的心理机制类似,都是被压抑于意识中的愿望经过扭曲掩盖后的表达。通过对这种过失行为的分析,能够发觉深层的潜意识的内在动机。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来消除或减少这种刺激。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 人格结构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自我之间,监督自我,予以适当满足。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应地发展为研究这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人格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erogenous zone)可以得到满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生殖器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器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的一种警示。他把这种焦虑论称为“焦虑的信号理论”。他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它是后续焦虑的基础。弗洛伊德把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y)、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客观性焦虑是指个人在现实世界遇到实际危险时产生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是在担心因为表达本能欲望而担心被惩罚时产生的。道德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是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焦虑状态往往是两种或三种焦虑的混合状态。他的精神分析强调了将神经症转化为现实焦虑的重要性,从而最终解除现实焦虑。 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机能。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整理了弗洛伊德的相关论述,发现他主要提出了8种自我防御机制:否认、移置、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倒退、压抑和升华。否认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移置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时,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投射指把自己内心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合理化指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代替原来的理由。反向作用指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倒退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用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压抑指把引起焦虑的观念和冲动压到潜意识中去。升华指把本能冲动转移到社会赞许的方面。[4] 社会文化观 在晚期,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精神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涉及人类诸多的社会文化领域。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和人类文明相对立。他所理解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他认为,文明发展的动力只能来自于对个人的本能的压抑和升华。他把人性中比较崇高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无私的爱解释为性爱的扩散,即避免对性爱对象的过分依赖而把爱的能量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结果,借以说明人类群体相互团结和文明得以巩固的心理原因。 弗洛伊德根据上述理论来阐述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他主张俄狄浦斯情结是宗教和道德产生的根源。宗教中的上帝是原始人类的父亲意象的替代,道德规范源于乱伦禁忌。再如,他把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解释为俄狄浦斯情结。文学家和艺术家必须把他们被压抑的性爱冲动升华到创作领域中,才能在想象中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而不被它强大的能量所压倒。同样,文学和艺术品的读者和观众在阅读、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能使自己的性爱冲动得到释放。 4人物影响 编辑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创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并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并且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治疗方法体系。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以前,传统心理学除了行为主义外,都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虽然历史上也有学者论述过潜意识问题,但是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体系只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首创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生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心理结构和人格模式。也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者人格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和起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他还开创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系统的探讨和科学的解释却是自精神分析新心理学而起。他把变态心理学从简单的描述转变为精神动力的研究。虽然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是弗洛伊德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传统的精神分析属于本我心理学的范畴,有些心理学家虽然对自我有独到的见解但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系统化,唯独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学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我心理学体系,艾里克森则是当代自我心理学的最大理论权威,把自我心理学发展成为毕生发展心理学。 尽管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术不是第一个把个体语言用于心理治疗的人,而且这种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却对很多20世纪的心理治疗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后来的治疗系统或许采取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但是都在按照弗洛伊德的方法试图通过让病患谈论自己的问题来改变其行为。[4] 人文领域 弗洛伊德不仅仅革新了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系统,他在社会学中也是一位有很多独到的看法。他写了五本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图腾与禁忌》(1913)、《群体分析及自我之分析》(1921)、《幻觉的前景》(1928)、《文明及其不满》(1930)以及《摩西和一神教》(1939)。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派对心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是在美国,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代表。[4] 5人物评价 编辑 英国生物学家A. G. 坦斯利评论弗洛伊德的写作风格时说:“尽管弗洛伊德在写作时表达不是很系统,有时候会有含糊不清或不一致的情况,但他的行文风格优美、流畅、明晰而优雅,读起来让人很愉快,每个句子都意蕴深厚。”在聊起他的谈吐时,坦斯利说:“聊天时他也是个很好的伙伴,充满了风趣和幽默,而又不乏一针见血的智慧。”而在说起弗洛伊德坚持观点毫不退让时,他说:“弗洛伊德坚持自己的结论,对同行的敌对观点毫不在乎……要像他的某些同行那样妥协的话很容易,无非是修改一下措辞,或者选择用更抽象的、与主流思想相比不是那么突兀的说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拒绝这么做,因为这样……不是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的最完美表达。”[5] 美国心理学家T. H. 黧黑说:“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一项探讨人性的问题没有被他触及过。他的学说影响了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流行心理学……弗洛伊德、达尔文和马克思可算是20世纪西方思潮的三位先知……他公开宣称和哥白尼、达尔文站在同一线上,向人们幼稚的自我中心挑战,希望唤醒人类,使之迈向成熟的自知之明。他对人类的本性和必然的灾难充满了悲观的结论,但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中却存在着一丝的希望,希望人们能以理智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和黑暗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扭转人类的命运。”[6] 美国心理史学家E. G. 波林说:“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了解人性……他忠于自己的基本信念而辛勤劳动工作了五十年,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不惮修改,以使其趋于成熟,为人类的知识做出贡献。他是一个领袖,在自己的周围集结起一群有力的支持者,其中有一些人毕生效忠于他,另一些人则不再以他为‘父’,批评他的学说,并各自建立敌对的派别。……他的观念日益扩展,直至他的有关人类动机的全部思想普及于心理学家们和普通人之间。在他们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几乎和达尔文主义同样耳熟了。他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如果谁想在今后三百年里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7] 心理学 著名宗教哲学家 参考资料 1. 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史[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461-2. 2. Muckenhoupt M. Sigmund Freud: Explorer of the Unconscious[M]. OUP, 1997. 3. "Freud, Sigmund"[CP/DK]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3. 4.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293-314. 5. Tansley A G. Sigmund Freud 1856-1939[J]. The British Royal Society.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41, 3(9):246-75. 6. 黧黑. 心理学史——心理学主流思想的发展[M]. 陈仁勇, 译. 台北: 野鹅出版社, 1987: 264. 7. 波林. 实验心理学史[M]. 高觉敷,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813-4. 词条标签: 书籍 , 社会学科 , 教育 , 人物 , 科学家
215
麻城冤案
雍正 死人回来 办案时限太短 否则罚俸 行政降级
216
活珠子
收藏691253 活珠子编辑 活珠子是南京著名的特产,是当鸡蛋即将孵成一个生命但是又没有完全成形,蛋里面已经有了头、翅膀、脚的痕迹,这种亦鸡亦蛋的鸡蛋孵化物叫做“活珠子”。“活珠子”是经传统孵化发育而成的鸡胚胎,因其发育中囊胚在透视状态下形如活动的珍珠,故称“活珠子”。 活珠子和旺鸡蛋是有区别的,旺鸡蛋是孵化不成功的鸡蛋,而活珠子则是十二天左右的正在孵化中的鸡蛋。二者的味道也有较大差别,活珠子的味道更加鲜美,且营养价值更高。 中文名活珠子 又 名毛鸡蛋 地 区南京 起 源清咸丰年间 目录 1历史渊源 2地方美味 3吃法方式 4制作过程 5营养价值 6相关区别 1历史渊源 编辑 活珠子 早在清咸丰年间,“活珠子”就在南京地区食用成风,并成为治疗眩晕的食物单方,是民间传统食补珍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鸡胚蛋有治头痛、偏头痛、头疯病及四肢疯瘴之功能。”童叟弱者如能常食之,有健脾、胃作用,遂而起到强身健体之功效。经科学方法检测,“活珠子”富含游氨基酸和多种生物激素,特别是胚胎液,富含活性生态营养元素,极易为人体所吸收。经常食用“活珠子”,能显著改善因气血虚亏所引起的多种症状,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滋补养颜,保健强身。“活珠子”还因其鲜活、卫生,胚胎在蛋壳内无任何污染,被誉为“天然真空包装物”,是现代生活中难得的绿色生物。 2地方美味 编辑 在南京,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爱吃一样东西,就是活珠子。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其实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没孵化出来的小鸡,就也是鸡的胚胎,但是外形就像鸡蛋一样. 有很多外地朋友到了南京来看到这个,都觉得很恶心,可是啊,味道真的是非常鲜美!虽然外形和鸡蛋没二样,但是味道却比鸡蛋好很多!“活珠子”是当鸡蛋即将孵成一个生命但是又没有完全成形,蛋里面已经有了头、翅膀、脚的痕迹,这种亦鸡亦蛋的鸡蛋孵化物叫做“活珠子”。“活珠子”是经传统孵化发育而成的鸡胚胎,因其发育中囊胚在透视状态下形如活动的珍珠,故称“活珠子”。 3吃法方式 编辑 最好的活珠子是11-12天的,为防止鸡蛋破裂鲜美的汁流失,你需要用冷水小火慢煮开以后和再和正常煮鸡蛋的时间差不多就可以,吃时选鸡蛋两头有大的那头敲破轻吸,吸喰中鸡胚胎会随汁进入你的口中。不用加任何的盐之类的佐料(除了蛋底那个硬块要沾盐吃好吃,小孩子就不要吃这硬块了)。 4制作过程 编辑 活珠子的制作过程十分简单。只要将健康的鸡蛋孵化14或15天(如果多一天或少一天就没了那效果),蛋里是健康的有生命的胚胎,这就是所谓的“活珠子”。 5营养价值 编辑 图片 图片(5张) 活珠子之所以享有盛誉是因为它具有“双绝”。活珠子的味道十分鲜美。那蛋壳里还没有孵化出来的小鸡 小鸡的肉质之鲜美度是其它鸡不能比的。它的肉不仅鲜美,还有能和河豚相媲美的嫩质。剥开那蛋壳,咬一口那还没有孵化出来的小鸡,那香嫩的肉和鲜滑的汁水在你口中翩翩起舞,真是想想也让人陶醉。怎么样,流口水了吧,这就是活珠子的“一绝”——味道绝。 活珠子是民间一大补品。具有养颜美容、保健补血等功效,其营养成分与普通鸡蛋相比,活珠子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和婴幼儿所必需的2种氨基酸,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的牛磺酸增加近20倍,促进婴幼儿骨骼生长和防止老年骨质疏松所需的钙增加6倍多,其它营养成分均显著高于普通鸡蛋。而对人体不利的脂肪含量下降50%,胆固醇仅为原有的五分之一,实为理想的绿色食补佳品。一枚普通的草鸡蛋,经过科学孵化后质变为"活珠子",不但其价格飙升至每枚2 元左右,而且还风靡大江南北。有人曾经做过试验,一枚活珠子的营养价值可以和同样重量的牦牛骨的营养价值相媲美。这就是珠子的“二绝”——营养绝。 6相关区别 编辑 活珠子和旺鸡蛋是有区别的,旺鸡蛋是孵化不成功的鸡蛋,而活珠子则是十二天左右的正在孵化中的鸡蛋。二者的味道也有较大差别,活珠子的味道更加鲜美,且营养价值更高。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食品
217
唐灭高丽之战
名 称唐灭高丽之战 地 点朝鲜半岛 时 间666年-668年 参战方唐 高句丽 新罗 结 果唐朝成功灭亡高句丽 参战方兵力唐罗联军 高句丽军 目录 1背景 2起因 3经过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4结果 5影响 6评价 1背景 编辑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1] 2起因 编辑 唐朝初立,曾与高句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2] 3经过 编辑 第一阶段 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 势力分布 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即“唐太宗攻高丽之战”)。 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十七日,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高句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句丽的预期目的。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唐军数次击败高句丽军,高句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句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句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句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句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3] 第二阶段 唐朝于辽东攻打高句丽效果不大后,调整了针对朝鲜半岛的策略。确定:先派兵渡海,与新罗联手打击百济,渡海远征军在半岛取得立足点后,再与辽东方面的唐军南北夹击高句丽。其时,大将刘仁轨建议:“欲吞灭高丽,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 显庆五年(660年)三月初十,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3万渡海,进行登陆作战。任命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5万与苏定方配合作战。  八月,苏定方率唐水陆大军船队从城山(今山东荣成)启航,横渡黄海,至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据熊津江口拒守。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后续唐军船队正逢涨潮,源源开到,一时扬帆盖海,无比壮观。百济军根本抵挡不住,迅即被击溃,死伤数千。唐军顺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 从陆路助攻的新罗军,进展却不大顺利,遭遇百济名将阶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后勉强惨胜。  唐军水陆大军刚一站稳,就齐头并进,沿江而上,直趋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距城20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万余,又穷追残敌直抵泗比城下。  百济义慈王与太子扶余隆逃向北部边境,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兵固守。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率左右逾城归降,百姓皆从之。苏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帜,扶余泰处境窘迫,只好献城请求处置。此后,扶余义慈、扶余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继投降。百济宣告灭亡。[2] 第三阶段 乾封元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男建自称莫离支,发兵讨伐男生。男生派其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援。六月初七,唐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又命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 九月,庞同善大败高句丽军,与泉男生会合。高宗诏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十二月,唐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亦为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句丽。征调河北诸州县的全部租赋以供辽东军用。 二年九月十四日,李绩兵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镇守,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泉男建派兵袭击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营地,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将其击败。高侃率军进至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句丽军交战不利,高句丽军乘胜追击,薛仁贵引兵从侧面袭击高句丽军,大败之,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在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郭待封率水军从别道趋平壤。郝处俊在高丽城下击败高句丽军。 总章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绩等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泉男建遣兵5万妄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绩军遭遇,唐军大胜,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振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 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分其境为9都督府、42州、100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万镇守其地。[2] 4结果 编辑 唐经过长期对高句丽的骚扰作战,使其国力日趋下;又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军;随后抓住高句丽内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夺占其战略要地,终于将高句丽击灭。[2] 5影响 编辑 高句丽不灭,宋明痛史要提前,从隋炀帝到唐高宗,伟大的君王为子孙免除了后患,即唐太宗所谓“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含章可贞,无成有终。唐对高句丽的用兵,没有因为太宗之死而停下脚步,高句丽经过了太宗的三度征伐,已经式微,终于于668年,被唐高宗所灭。[4] 6评价 编辑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 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5] 唐朝历史事件 初唐 ▪ 晋阳兵变 ▪ 唐朝统一战争 ▪ 玄武门之变 ▪ 渭水之盟 ▪ 唐突厥战争 ▪ 贞观之治 ▪ 租庸调制 ▪ 羁縻政策 盛唐 ▪ 永徽之治 ▪ 白江口之战 ▪ 唐灭高丽之战 ▪ 韦后之乱 ▪ 开元之治 ▪ 募兵制 ▪ 怛罗斯之战 ▪ 安史之乱 中唐 ▪ 藩镇割据 ▪ 唐朝吐蕃战争 ▪ 两税法 ▪ 清水之盟 ▪ 奉天之难 ▪ 平凉劫盟 ▪ 永贞革新 ▪ 元和中兴 ▪ 河朔三镇 晚唐 ▪ 甘露之变 ▪ 牛李党争 ▪ 唐武帝灭佛 ▪ 白马驿之祸 ▪ 黄巢起义 参考资料 1.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引用日期2013-09-28] . 2.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新浪历史 [引用日期2013-03-10] . 3. 大唐三征高句丽的军事失误 .大唐三征高句丽的军事失误 [引用日期2013-09-28] . 4.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引用日期2013-09-28] . 5.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 [引用日期2013-09-28]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 历史 , 战争 , 历史书籍 , 外国历史事件
218
晋阳起兵
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1-2] 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左右的裴寂、刘文静及次子李世民亦纷纷建议起兵以举大事。到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乃于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1] 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等人的帮助下,诛杀了隋炀帝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夺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渊自为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兵发长安。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十一月,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中文名晋阳起兵(太原起兵) 时 间617年(大业十三年) 人 物李渊、李世民 影 响为建立唐朝奠定基础 目录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4评价 5功臣 1背景 编辑 主词条: 隋炀帝、隋末农民起义、李渊、李世民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杨广弑父杀兄登基执 在江都被杀的隋炀帝 政后,又穷兵黩武征伐高丽,并大兴土木,修宫殿,凿运河,修驰道,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掬为茂草”。[3] 广大人民“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4] 最终演变为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在山西,公元615年~617年(大业十一年至大业十三年)之间,农民起义达到高潮,先后有六七支起义队伍转战各地。在山西南部,有毋端儿起义军,众至数千人,曾进攻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有敬盘陀领导的绛郡(治今山西新绛县)起义军,众至数万人。在山西中部,有甄翟儿领导的“历山飞”起义军,多次进攻太原。在此形势下,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其剿灭活跃在今山西地区的起义军。 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自称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时封为唐国公。李渊7岁袭封唐国公。入隋以后,因其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深受重用,曾任淮、陇、岐三州刺史,荥阳(今河南郑州市)、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隋炀帝即位后,因社会上流传着“李氏当为天子”[5] 的谶谣,对李姓高官多所猜忌,但李渊通过“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6] 表示自己胸无大志,免遭厄运。 李渊到河东后,先后击败了甄翟儿、毋端儿、敬盘陀等人领导的起义军,得到隋炀帝赏识。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初,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并拥有黜陟选补郡文武官、征发河东兵马的特权。七月,隋炀帝南下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前,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另派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让他们监视李渊。 此时,全国的政治格局已发生大的变化,农民起义军已基本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力量,隋朝的官僚地主也纷纷打起反隋的旗帜割据一方。太原乃“天下精兵处”,隋自建国以来,对晋阳城军需物资的储备一直十分重视,经多年的积蓄,城中已是“府库盈积”,“太原粮饷可支十年”。所以,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私窃甚喜”,他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7]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父子还广结豪杰之士,网罗各种人才。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7] 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7] “倾财赈施,卑身下士”。[7] 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皆为李世民的密友,也是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士。李渊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 正当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李建成“与晋 发动晋阳起兵的李渊[8] 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9] 时,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据马邑而自称天子,国号定杨。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势下,李渊对李世民说:“事急矣,可举事。[9] ”其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武士眜等也纷纷劝李渊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旬日之内募集到数千人。随后,李渊派人往河东召回其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有异志”,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获悉,告知了李渊。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命人将两人推出斩首。同时,李渊又设下空城计,“开诸城门”,吓退了突厥的军队。接着,李渊开始作起兵反隋的准备工作[10] 。 2过程 编辑 主词条: 刘文静、长孙顺德、始毕可汗、李密 首先,李渊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11] 的战略。当时天下虽然群雄并起,但许多人并无大的志向,只图据地自保,或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李渊的起兵战略,以入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开创帝业,最终取代隋为政治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强调以“废皇帝(指隋炀帝)而立代王”[11] 为策略。 第二,募集兵士,扩充地盘。李渊起事后,让部下开仓赈济贫民,公开募兵。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每天有千余人来投军,“二旬之间,得众数万”。 第三,北结突厥。隋末,东突厥汗国崛起,控弦之士40万人。北方豪强武装都以突厥为后援,向其称臣。李渊也深知以太原为根据地起兵南下,必须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否则突厥包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他在出任太原留守时,就曾对李世民说:“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7] 李渊用空城计吓退突厥兵后,立即亲自写信给突厥始毕可汗,说:“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指隋炀帝)还,共突厥和亲。……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7] 题封署称“启”,表示对始毕可汗非常恭敬。始毕可汗得书后大喜,但坚持要李渊称臣于突厥。李渊为免突厥包抄后路之患,只好答应。起兵南下之前,突厥送来战马千匹。南下至龙门时,突厥始毕可汗又派500人、2000匹马赶来助战。突厥人、马的补充,使李渊的骑兵力量大大增强。 第四,东和李密。李渊起事后,为使东面有30万人马、战将千员的李密起义军不致成为自己进兵关中的掣肘,令温大雅带着他的信去见李密,信中一面吹捧李密是当今天下大乱之际唯一能宁世安民的英雄,表示对李密的拥戴;一面剖白自己胸无大志,无意灭隋,从而使李密放松了对他的警惕防范。 六月初五日,李渊在晋阳设起义堂(亦称号令堂),将军队分为三军,统称“义士”。裴寂等尊称李渊为“大将军”。十四日,李渊在晋阳建大将军府,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以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琮为左右统军、副统军。并下令开仓放粮。 3结果 编辑 七月初四日,李渊在晋阳宫城东的乾阳门街军门前竖白旗誓师,并任命 发动晋阳起兵的李世民[12] 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郡守,让其留守晋阳。李渊在誓文中历数了隋炀帝杨广的种种罪恶,宣布要“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初五日,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3万自太原挥兵南下,直指关中[1] 。 七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今山西霍县)、渡黄河,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 子进军神速,十一月间攻入长安。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公元618年(义宁二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1] 。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李渊率军攻陷长安,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隋恭帝任命李渊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1] 。 第二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4评价 编辑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只有短短的5个月时间。隋末农民战争牵制了的隋朝统治,牵制了隋军大量兵力,使隋朝统治集团无力西顾,关中空虚,不能和新兴的李渊集团抗衡,这是总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李渊父子运用战术巧妙,如与关东李密联合,拖住隋军无暇西顾,入关后立即屯兵潼关,阻住了隋朝援军。具体战术运用方面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如在攻打河东与进军长安时双管齐下,收效显著。事实证明,这种部署是成功的,长安失陷以后,隋将屈突通被俘投降了李渊。李渊进军途中减少了阻力,因而能够迅速攻占长安,奠定了唐朝基础。[13] 5功臣 编辑 在《旧唐书·裴刘合传》里保存了一份功臣 晋阳起兵功臣之一长孙顺德[14] 名单,是李渊颁布的“太原元谋功臣”名单。“太原元谋功臣”名单是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就公布的,记录在晋阳起兵时的功臣,一共有十七人:[15] 尚书令秦王某[16] 、尚书左仆射裴寂和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1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晋阳起兵 .中国历史网 [引用日期2012-12-19] . 2. 《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唐·魏征·《隋书·杨玄感传》 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〇》 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云:李密当代隋家! 6.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 7.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8. 李渊父子晋阳起兵遇到的那些事 .三国在线 [引用日期2012-12-19] . 9.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高祖本纪》 10. 唐王朝兴衰话山西 .黄河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3-08-5] . 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李世民 s 李世民 裴寂 s 裴寂 杨玄感 s 杨玄感 李绩 s 李绩 十八路反王 s 十八路反王 文德皇后 s 文德皇后 李元吉 s 李元吉 宇文化及 s 宇文化及 长孙无忧 s 长孙无忧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8404次 编辑次数:18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04-26 创建者:我乃野云鹤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我乃野云鹤 特色词条 初级优质 权威合作编辑 权威编辑 太原市政府门户网站 “中国太原”政府门户网站由太原市人民政府主... 什么是权威编辑查看编辑版本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219
茅于轼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 ),生于南京。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民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原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民间学术机构“人文经济学会”的理事长。 2014年4月26日,茅于轼成为英国 Prospect 杂志评选的“2014世界思想家”十位获奖者之一,名列第四。[1] 快速导航 名人微博 中文名茅于轼 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29年1月24日 职 业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重庆南开中学、交通大学 主要成就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 代表作品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与汤敏合著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庭情况 3社会兼职 4荣誉及成就 5人物论著 ▪ 出版著作 ▪ 发表论文 6重要言论 7个人主张 ▪ 道德前景 ▪ 政治改革 ▪ 快乐之学 8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抗战时期转辗于大后方柳州、桂林、重庆。 茅于轼 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交通大学,主攻铁道机车。[2] 195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3] ,20余年从事铁道机械机车车辆研究。[4] 20世纪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4] 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3] 1958年,被划为右派,下放至山东滕县(今山东滕州)农村劳动。在随后的全国性的大饥荒中,他饱尝过饥饿的滋味,甚至有过以蚂蚱为食的奇特经历。[5] “文革”中,他再次受到冲击,被抄家、批斗甚至殴打,最后发配至山西农村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获平反。喜爱太极拳的茅于轼对这12年的风雨看得很开———“辩证地看,12年失去了干事业的机会,但也获得了对我国农村的深刻认识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5] 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3] 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4] 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 1981年,参加了美国经济学家门修斯在北京的计量经济学研讨班,正式接触到现代经济学,并大量阅读西方经济著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想。[5] 同年,又将择优分配推广到动态过程,即在给定始点和终点的前提下,寻求过程的最优化。用他独特的方法得出了动态最优过程变分问题的解,即欧拉(Euler)方程。[6]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争得一个更好的经济学研究氛围,茅于轼申请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技术经济所,但遭到拒绝,因为他不是学经济出身的。后来,他又同社科院的经济研究所商谈,还是被拒绝。到1985年,他终于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当时的所长是李慎之。[7] 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4] 茅于轼称,在社科院美国所10年是他进步很大的10年。[7] 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3] 这部被称为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著述奠定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5] 同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 1986年,由福特基金会资助,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为期一年的注册访问学者。[2] 1987年,回国。 他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美国为什么如此富有?”这些思考的一部分结果,体现在茅于轼撰写的、1993年出版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自我思考,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茅于轼的随笔从此也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南方周末》、《经济学消息报》等报刊上,都可以经常读到他的新作。[7] 在搞学术研究的同时,茅于轼一直不遗余力地从事引介现代经济学前沿知识、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事业。他从1987年起就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国内联络员,协助学会在国内普及现代经济学理论,出版过许多图书杂志,其中比较流行的除《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之外,还有一套《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7] 1987年至1994年,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网顾问;[3] 每年去非洲两次。[8] 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2] 1993年7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张曙光、盛洪、樊纲、唐寿宁及北京大象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担任所长。[2] 这家独立的研究机构,致力于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宗旨是支持和推进经济学理论和前沿性社会经济问题的高质量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实践提供制度创新的解决方案。[6] 2012年4月12日,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会在京举行。参会理事选举茅于轼先生为荣誉理事长。[9] 2家庭情况 编辑 1929年1月14日,茅于轼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他的祖父茅乃登是清朝江浙联军革命军司令部秘书部的副长,父亲茅以新是著名的铁路工程师(养父),母亲是苏州大家闺秀,二伯父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 3社会兼职 编辑 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等院校教授经济学 西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山东矿业学院兼职教授[2] 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4]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专家[4] 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4]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4] LEAD国际培训项目中国国家理事会成员[8] China Economic Review顾问编辑[8] 4荣誉及成就 编辑 被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为1993-1994年度世界名人。[7] 1997年出版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于1999年获ATLAS基金会办法的该年度AntonyFisher国际纪念奖。[7] 2010年1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举办创刊十周年庆典。当天,这本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为宗旨的周刊评选出十年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各领域“影响力人物”,茅于轼先生获评知识界影响力人物。[10] 2012年3月,设于美国华盛顿的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宣布,茅于轼获得该研究所颁发的2012年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卡托研究所认为,茅于轼是中国个人权利和自由市场的最积极倡导者之一,他倡导开放和透明的政治体制,并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贡献了力量。茅于轼也是中国民间慈善和社会自助组织的实践者。[6] [11] 2014年4月,入选英国 Prospect 杂志“世界顶级思想家”(World Thinkers of 2014)候选50人名单。是本年度唯一入选该候选人名单的中国人。[12] 所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获1999 Sir Antony Fisher国际纪念提名奖。[13] 5人物论著 编辑 出版著作 (1)《蒸汽机车操纵和焚火》,人民铁道出版 茅于轼[6] 社,1957年[14] (2)《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与汤敏合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15] 本集介绍的都是80年代以来在经济学方面出现的新动向,对现存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讨论的问题有企业理论、交易费用、土地关系、对策论及激励机制和融资结构等。 (3)《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观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2003年,2004年,2007年 (4)《谁妨碍了我们致富》,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 (5)《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2003年,2008年[16] 本书讨论道德问题着重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第二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17] (6)《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商务印书馆,1998年 (7)《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与汤敏合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 (8)《道德经济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8] (9)《中国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寻求社会致富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与何宗思合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本书为茅于轼教授的经济学随笔。作者对中国制度、自由市场、国民贫困、社会腐败根源、计划经济进行了剖析探究,揭示出日常生活的经济本质,对民富国强提出方案建议。[19] (12)《经济白话》,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6年 (13)《经济学的智慧》,与綦彦臣合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20] 全书分伦理观、大世界、一粒沙、风云间四卷,内容涉及交换的伦理学价值、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与信用、诚信与政府责任、外贸企业的改制等论题。 (14)《公正透明: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之路》,法律出版社,2004年[21] (15)《微观经济学十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2008年 (16)《我所认识的经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年 本书收录的讲演主题包括市场经济和信用、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中国传统伦理与市场经济之冲突、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宏观形势如何影响到每个企业、经济落后的地区如何赶上来等。[22] (17)《大家的经济学》,与岑科合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2009年[23] 本书内容包括:人性根源、社会秩序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交易与合作、个人经济行为、生产进行方式、资源最优配置、市场中的特殊问题等。 (18)《财富是如何创造的》,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01月[24] 本书收录了财富是如何创造的、财富是如何衡量的、我所认识的经济学、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讲演稿。 (19)《感悟世界:我的新经济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25] (20)《茅于轼谈经济:从微观到宏观》,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 本书内容包括:经济学概念、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 (21)《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当前社会问题随笔》,陕西人民出版社, 茅于轼 2008年[26] 本书是茅于轼有关当前社会问题的随笔集,内容包括:也谈人生的意义、什么是和谐的基础、认清中国自己的位置、金融垄断和非法集资、建设新农村的前后左右、家政业追求什么等。 (22)《通向富裕和公平之路:茅于轼精选集》,与李清合著,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27] 本书收录了茅于轼关于经济学研究的多篇文章,共分五部分,包括:道德能值多少钱、通货膨胀到底是什么、穷人和富人、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样的汇率有利于中国。 (23)《煤炭的真实成本》,与盛洪、杨富强合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年 (24)《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择优分配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28] 本书从最简单的例子出发,通过推导著名的非线性规划方法——Lagrange乘数法,讨论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基本问题。 (25)《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推进社会进步》,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29] 本书收入了作者十年来写的文章和演讲稿73篇。 (26)《茅于轼谈经济:从身边看世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茅于轼 本书分为“身边的经济学”、“政策与经济学”、“经济学的思考”、“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五编。 (27)《从金融危机谈起》,群言出版社,2009年[30] 本书收录了作者针对金融危机撰写的最新文章,从金融危机谈起,涉及资金流通、国家税务、通货膨胀、粮食涨价、高校学费、经济适用房、农村能源、土地所有权、铁路运输、贫富差距、社会公德等有关国计民生方方面面的问题。 (28)《民主法治: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之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书内容包括: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非正式开庭的问题与对策——民事司法改革的一种思路、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检讨与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研究等。[31] (29)《茅于轼:无悔的历程》,与岑科、李高阳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32] 本书是首部完整地披露茅于轼先生亲自撰写的个人自传式读品,书中还加入了后学者对他的生活经历与学术思想的解读。通过本书,读者将看到一个内心真实、胸怀大爱的茅于轼。 (30)《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与赵农合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33] 本书分为对话粮食安全、解读粮食安全两篇,内容包括:国家安全的测定——粮食安全、对粮食缺口的扫描、留下惨痛回忆的饥荒、互惠的行为方式——国际贸易、粮食安全的测定——粮食缺口、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国内途径等。 (31)《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群言出版社,2013年 本书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的理性的分析,用鲜活的案例与经济数据,真实反映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34] (32)《人文经济学:不用数学的经济学》,与岑科合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35] 本书内容包括:什么是财富、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交换创造价值、生产要素、投资和投机、利息和贴现率等。 发表论文 《环境经济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经济研究》,,1982年8月[36] 《气候变暖的物理学和经济学》,《低碳经济与能源市场化论坛论文集》,2008年 《只立不破的三十年改革》,《“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一辑)》,2008年 《和谐不是财富最大化 而是快乐的最大化》,《工业审计与会计》, 2011年06期 2012年 《通过金融业创造财富》,《IT时代周刊》,2012年23期 《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2年24期 《房屋闲置是浪费 政府应对空房征税》,《上海企业》, 2012年11期 《市场过程的含义》,《读书》,2012年07期 《茅于轼:道德是幸福的源泉》,《21世纪》 ,2012年12期 《印度农村教育的新经验》,《中国乡村发现》, 2012年03期 2013年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论财富与地位的不平等》,《西域图书馆论坛》, 2013年02期 《如何识别社会的好坏?》,《杂文月刊(文摘版)》, 2013年07期 《从致富到致乐》,《杂文选刊(上半月版)》 ,2013年08期 《得理也让人》,《中华活页文选(初一年级)》 ,2013年03期 《替富人说话 为穷人办事》,《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03期 《收入差距真的大了吗?》,《视野》 2013年04期 《颠倒的法律》,《法制资讯》,2013年03期 《说谎的危险》,《法制资讯》,2013年09期 《警惕不求人的大国心态》,《上海企业》, 2013年03期 《国企改革大方向并没有变》,《先锋队》 ,2013年35期 《资源配置创造财富》,《中关村》,2013年01期 《什么是中国的大国立场》,《IT时代周刊》, 2013年07期 《人们怨气的根源:政府带头不讲理》,《IT时代周刊》 ,2013年06期 (1)《美国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及地区经济发展》发表于《美国研究》1988年第一期。(获中国社科院优秀论文奖) (2)《环境收费制及价格系统:中国的经验》发表在《环境收费制国际经验交流会论文集》1993年在英国出版(英文) (3)《中国的交通业及其能耗》(英文),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4)《经济改革对能源业的影响》(英文),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5)《温室效应的经济后果》,《科技导报》,1989年第二期 (6)《伦理学·环境·经济学》(英文),1993年在意大利《Bioethics》出版 (7)《中美的环境问题及其国际合作》,《美国研究》,1991年第三期。 (8)《环境伦理的演进:中国人的看法》(英文),《第二次国际伦理与环境政策讨论会论文集》 (9)在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上的一系列演讲,包括:“煤与天然气”; “将中国煤炭技术引进非洲”;“环境审计简介”;“能源单位及其相互转换”; “发展型煤政策的逻辑构思”;“煤炭市场的供需特点”;“能源政策与气候变暖”(英文) (10)《中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国际背景》,《经济研究参考资料》, 1987年174期 (11)《中国发展再生能源的社会经济条件》(英文),第六届国际能源会议论文,1993年 (12)《环境经济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经济研究》,1982年8月 (13)《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报告》1983年 3.“生活中的经济学: 对美国市场的观察”, 上海三联书店, 1993年。 4.“美国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及地区经济发展”, 《美国研究》, 1988年第一期。(获中国社科院优秀论文奖)。 5.“环境收费制及价格系统: 中国的经验”, 《环境收费制国际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1993年在英国出版(英文)。 6.“中国的交通业及其能耗”(英文),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茅于轼 7.“经济改革对能源业的影响”(英文),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8.“温室效应的经济后果”, 《科技导报》, 1989年第二期。 9.“伦理学·环境·经济学”(英文), 1993年在意大利《Bioethics》出版。 10.“中美的环境问题及其国际合作”, 《美国研究》, 1991年第三期。 11.“环境伦理的演进: 中国人的看法”(英文), 《第二次国际伦理与环境政策讨论会论文集》。 12.在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上的一系列演讲, 包括: “煤与天然气”; “将中国煤炭技术引进非洲”; “环境审计简介”; “能源单位及其相互转换”; “发展型煤政策的逻辑构思”; “煤炭市场的供需特点”; “能源政策与气候变暖”(英文)。 6重要言论 编辑 在由《时代周报》举办的“2009年经济学家看经济政策”演讲中提到,全年“保八”不太可能。他说:“今年中国50万亿救市,力保8%,我觉得保不了,今年能够有7%,甚至6.5%就不错。”(当年保8成功,全国各项经济指标位于世界前茅。) 茅于轼 茅于轼认为,很多人说金融危机是经济自由造成的,建议不要经济自由,要政府干预。但如果我们把经济自由换成经济干预的话,问题就来了。经济危机跟经济自由毫无关系,相反,我们要坚持经济自由。 他说:“中国改革成功就是因为有了自由保护,有了自由交换,不管是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有了自由交换才会有生产权。 茅于轼认为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环境下,一定要保证拥有国际市场。他说,半年以前,国际粮食涨价,如果我们出口粮食,把粮价给压下来,国内粮价上升,那是好事。 “因为国际粮食涨价,自由贸易肯定有出口,出口就赚钱。但是我们国家宣布了不许粮食出口,温家宝说不许一粒粮食出口。我老说温家宝的不是,其实我特别喜欢温家宝,真是好总理,但是他经常受骗。” 7个人主张 编辑 道德前景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从个人动机来说是高尚的,但在普遍意义上看,提倡这种行为并不能达到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私”是人类本性,也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前景并不暗淡,重要的是肯定私利,反对特权,保护个人财产,使私心从破坏力变成创造力。 政治改革 政府和民众的关系要有一种新的调整和定位。从制度框架看,市场经济是基于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之上的社会形态,它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资源配置和经济改革效率的层面,政府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民众的义务是依法纳税,两者之间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竞争的公共物品市场,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的一般均衡。 政治改革不应当是个敏感话题,如此,不利于改革深入和全民参与,公民应当可以用客观、和平、建设性的论调,对“一切敏感问题”发表看法。当政治改革遇到挫折的时候,一方面政府要保持灵活务实的态度,要承认人权、清除特权;另一方面,民众要依法捍卫自己的权利,严肃地承担自己的法律和道德义务。 快乐之学 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准则,财富不是。快乐是衡量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环境好坏的惟一和无上准则。助人不要给人带来负担,争取自己的快乐的同时给别人快乐,要增加快乐的总量,要不折不扣地进行帕累托改进,即确实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快乐,而至少有一个人更快乐。 一个社会要有宽容精神,也要有批评,从善意出发的批评就是二者的结合。“以直报怨”是化解一切矛盾应有的态度。以直报怨包含两重意思,一是要直率地指出对方的错误,用适当的制裁对待破坏规则的人;二是要让他有改悔的机会,惩罚中有爱心。 8人物评价 编辑 在中国,一提起经济学随笔,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茅于轼,他是较早以随笔的形式来阐述深奥的经济学道理的。1994年,茅的一部《生活中的经济学》,通过对美国市场的考察,阐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该书一版再版,几乎成了经济学随笔的代名词,由此,茅获得了足够多的关注和支援。随后他又推出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等著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又出版了《我所认识的经济学》、《经济白话》、《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等著作,这些著作大多以经济随笔、演讲录的形式,对农业、入世、自由、道德等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他的许多观点非常与众不同,他的文风恰如一句古诗:“语不惊人死不休”。 茅于轼自以为是独立的、自由的经济学家,他的特点是把经济学更加平民化,纠正社会上一些人对经济学的错误认识。在研究学问上,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仅要掌握教科书中的定理,还要找到可以说服自己的生活例证。
220
hegel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但是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以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其思想体系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源流。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
221
钱名世
钱名世, 字亮工,江苏武进人,有“江左才子”美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直隶乡试中举,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一甲第三名(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 中文名钱名世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武进 字亮工 目录 1生平简介 2名教罪人案 3藏书故实 1生平简介 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王鸿绪主修《明史》,万斯同(字季野)核定文稿,时斯同双目已废,仅以口述,名世倾力修辞。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学行类·万钱同修明史》:“时钱亮工尚未达,亦东海门下士,才思捷敏,昼则征逐朋酒,夕则晋接津要,夜半始归静室中。季野踞高足床上坐,钱就炕几前执笔,随问随答,如瓶泻水。钱据纸发书,笔不停缀,十行并下,略无罅漏。史稿之成,虽经数十人手,而万与钱实尸之。” 因与年羹尧乡试同年,交情颇好。康熙四十三年,与修《佩文韵府》。康熙四十八年,与查慎行等同入武英殿校刊《佩文韵府》。康熙四十九年,与赵熊诏、杨大鹤等先后编纂《渊鉴类函》。康熙五十八年,与方苞等参与《骈字类编》修纂工作。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名世赋诗八首赠之,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之句,钱在第二句诗后特意加注解说:“公(年羹尧)调兵取藏,宜勒一碑,附于先帝‘平藏碑’之后”。 雍正四年,因赠诗而受年羹尧案株连,以“谄媚奸恶”罪当死,雍正虽只叫革职逐返,却亲书“名教罪人”匾额,悬其大门口,又命诸文臣写诗文声讨其“劣迹罪行”。 著有《崇雅堂集》、《古香亭诗集》,其诗悠然自得,颇得大诗人王士祯赞赏。 2名教罪人案 编辑 雍正四年(1726年),年羹尧失宠被赐死,年党官员俱被革职,钱名世以“曲尽谄媚、颂扬奸恶”获罪,被革去职衔,发回原籍。雍正亲自写下“名教罪人”悬其门。日后每月初一十五,常州知府、武进知县会到他家常州故居门前检查该牌匾是否悬挂,又命三百八十五位文臣写诗文声讨其“劣迹罪行”,正詹事陈万策诗中有句:“名世已同名世罪,亮工不异亮工奸”,查嗣庭批判钱名世“百年遗臭辱簪缨”,其中有余甸、徐学柄、吴廷熙、庄松承、孙兆奎、王时济等六人作诗“浮泛不切”,原作发还重做;还有被称为谬妄而革职流放,如翰林院侍读吴孝登“作诗谬妄”,被发配宁古塔为军奴。还有侍读学士陈邦彦、陈邦直“谬误舛错”,翰林项维聪“文理不通”,被革职回乡。文章全由雍正帝审核通过后,交付钱名世辑成专集,题为《名教罪人诗》(《御制钱名世》),用上好的宣纸刻印,刊行全国,史称“钱名世名教罪人案”。 3藏书故实 编辑 清官员、藏书家。字亮工,一字絅庵,江苏武进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举,四十二年(1703)赐进士,殿试探花及弟,官翰林院侍讲,从万斯同进行明史编写工作。参加纂修《子史精华》、《骈子类编》等。因与年羹尧是乡试同年,同字号,因此有交谊。雍正二年(1724)年羹尧进京觐见,他作诗有“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等诗句送行。年羹尧受诛,雍正给他加的罪名是“曲尽谄媚,颂扬奸恶”,将他革职逐回原籍,又御书“名教罪人”四字赐之并命制成匾额悬挂中堂上。当钱名世离京时,雍正又命京官自大学士、九卿以下都作讽刺诗为钱名世“赠行”,结果有385人奉诏作诗以讽刺。是清初著名的文字狱之一。曾师事万斯同,万斯同在京师时,藏书达10数万卷。藏书楼“寒松斋”,卒后,他权当孝子,主持丧仪。事毕竟将万氏所有藏书掳去。其藏书印有“钱名世印”、“亮工”等。著有《古香亭诗集》、《四籓始末》。[1] 参考资料 1. 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年版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222
万斯同
收藏19469 万斯同编辑 万斯同(1638年~1702年)清初著名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门生私谥贞文先生,浙江鄞州人,师事黄宗羲。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儒林宗派》、《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中文名万斯同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浙江鄞州 出生日期1638年 逝世日期1702年 职 业史学家 主要成就编修《明史》 代表作品《历代史表》、《纪元汇考》、《群书辩疑》、《石园诗文集》等。 目录 1布衣修史 2清史文载 3佚著考述 4人物墓葬 5人物故居 6藏书之家 7人物小传 ▪ 原文 ▪ 译文 1布衣修史 编辑 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8岁时,在客人面前能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 万斯同像[1] 失一字;到14、15岁读遍了家藏书籍,以后专攻21史,并受业于浙东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后又博览天一阁藏书,学识锐进,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 万斯同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诏请黄宗羲修《明史》,被黄宗羲拒绝。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以后,大学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又荐他入史局。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当时,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万斯同遵黄宗羲嘱咐,上京后宁愿寓居于徐元文家,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后19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这些稿件无一不由原黄宗羲治下阳明派的文件经过审裁后写出,其艰辛异常,为中国史官的楷模。又为尚书徐乾学纂《读礼通考》二百余卷。他自己说:“史之难言久矣!好恶因心,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何况数百年乎?!……凡实录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滥诬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据闻全可信,而枉者鲜矣!昔宋史病之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者为贵,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不可益也!” 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万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诉纂编者,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应当核实,无一谬误。徐元文以后,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尚书王鸿绪相继担任纂修《明史》的总裁,仍延请万斯同继续修《明史》。 万斯同以修《明史》自任。年青时喜欢古文及诗歌,与当时一些名士角逐于文坛,以后,他认为史学是国家需用之学,便由经入史,专攻史学,有志于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叹唐代以后,修志时设局分修,造成史书错谬百出,说:“以前司马迁、班固修史,才既杰出,又承父学,事实可靠,才记入史书。以后,专家修史书,才虽不如司马迁和班固,但都不至于官修那样杂乱。修史书,就像入人之室,总是先知其厅堂,而后知其家境如何,礼俗如何;而后知其一家老幼、刚柔遇贤。待到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这家情况。修史书也同样道理。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众人不暇择其材宜与不宜,事实或不实,就像招过路人讨论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总裁,是惟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不明。”他这番话,对后世修史者颇有影响。 万斯同修史态度非常严谨。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他说过,修史难。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恶随心毁誉。一室之事,三人传说,往往各异,何况数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难以裁别,故受其枉者举不胜举。他说:“我少年时,在城东某氏家中一面当馆师,一面借阅该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实录。我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待长大后,游学四方,向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凡杂家志传,无不搜罗,并以实录作为指针。实录直载其事,不尚增饰。他书中有错谬者,以实录为证裁。这样,虽不能说完全可信,但谬误就少多了。”他就是以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史。今“天一阁”珍藏有他编纂的《明史稿》列传部分十余册,在史学上有相当地位。 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成为著名史学家,但他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万斯同一生不慕荣利,见人惟以读书励名节相切磋。态度谦恭,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斯同”。但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万先生”。他在京多次讲学,贯穿古今史实,评论中肯。清初著名学者李光地,品评人才相当苛严,对万斯同却极为赞赏。他说,平生所见,不过数子,如顾宁人(炎武)、万季野、阎百诗“真足以备石渠顾问之选者也”。 万斯同晚年时候双目失明,只能凭借口授的方式编史。而由他口授,温睿临操笔的《南疆逸史》也因为没有刊印,而逃过了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为史学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月八日,万斯同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浙江奉化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半山腰,身边的藏书被钱名世占有。刘坊写有《万季野先生行状》。万斯同的去世,象征《明史》编纂第一个阶段结束,其后经过数次易稿,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距其过世,已有三十余年。经学家杨椿认为:“《明史》成于国初遗老之手,而万季野功尤多。纪、传长于表志,而万历以后各传,又长于中叶以前。袁崇焕、左良玉、李自成传,原稿皆二巨册。删述融汰,结构宠肃,远在宋、元诸史上。”文革时,万斯同墓惨遭破坏,惨不忍睹。 2清史文载 编辑 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父泰,生八子,斯同其季也。兄斯大,儒林有传。性彊记,八岁,客坐中能背诵扬子法言。后从黄宗羲游,得闻蕺山刘氏学说,以慎独为宗。以读书励名节与同志相靡刂切,月有会讲。博通诸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荐鸿博,辞不就。 初,顺治二年诏修明史,未几罢。康熙四年,又诏修之,亦止。十八年,命徐元文为监修,取彭孙遹等五十人官翰林,与右庶子卢君琦等十六人同为纂修。斯同尝病唐以后史设局分修之失,以谓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故辞不膺选。至三十二年,再召王鸿绪於家,命偕陈廷敬、张玉书为总裁。陈任本纪,张任志,而鸿绪独任列传。乃延斯同於家,委以史事,而武进钱名世佐之。每覆审一传,曰某书某事当参校,顾小史取其书第几卷至,无或爽者。士大夫到门谘询,了辩如响。 尝书抵友人,自言:“少馆某所,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方,辄就故家耆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讨,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覈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於实录者裁之。虽不敢具谓可信,而是非之枉於人者盖鲜矣。昔人於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溢也。”又以:“马、班史皆有表,而后汉、三国以下无之。刘知几谓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纪、传之穷者。有其人已入纪、传而表之者,有未入纪、传而牵连以表之者。表立而后纪、传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废。读史而不读表,非深於史者也。”尝作明开国讫唐、桂功臣将相年表,以备采择。其后明史至乾隆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即取鸿绪史藁为本而增损之。鸿绪藁,大半出斯同手也。 平生淡於荣利,脩脯所入,辄以以周宗党。故人冯京第死义,其子没入不得归,为醵钱赎之。尤喜奖掖后进。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李光地品藻人伦,以谓顾宁人、阎百诗及万季野,此数子者,真足备石渠顾问之选。而斯同与人往还,其自署则曰“布衣万某”,未尝有他称也。卒,年六十。著历代史表,创为宦者侯表,大事年表二例。又著儒林宗派。 3佚著考述 编辑 万斯同逝世时,刘坊作《万季野先生行状》,称他的遗著共二十二种。次年,温瑞临作《历代纪元汇考》称十六种;又次年,王士祯作《香祖笔记》仅举十种。至于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称二十种。后来,万经续修《濠梁万氏宗谱》称二十二种。雍正八年修《宁波府志》则称三十种。乾隆十年前后,全祖望作《万贞文先生传》只举十一种。乾隆五十二年,蒋学镛作《鄞志稿》举四十种,嘉庆十一年,钱大昕作《万先生斯同传》称十六种,而近人陈训正等纂《鄞县通志》称三十四种。民国二十五年,沈昌佑得冯贞群先生之助,作《万季野先生遗著目录汇志》称三十七种。自康熙至民国年间,万斯同著作究竟多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我与先师陈训慈先生商榷和考证,应为三十三种。除本书收录外,尚有佚著十种: 一、《读礼通考》。始作于康熙十七年,万斯同为徐乾学母丧撰《丧礼》而作,约在康熙二十年前后完成。《万氏宗谱》、刘坊《行状》、蒋学镛《传》九十传,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作一百六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一百二十卷。 此书原为康熙十六年徐乾学居母丧于江苏昆山时所草创,因力有未逮,于是请万斯同撰纂,万氏独力成九十卷。徐乾学于康熙二十九年归里,又请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续补审订,积十余年,三易稿而后成。因而严格地说来,这本书万斯同出力最多,但并非为他所作。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九十卷本原稿已佚。 此书内容虽名“读礼”,其实皆为丧礼。有康熙三十五年徐氏传是楼家刊本。徐氏传是楼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久十卷本原稿已佚。 二、《读礼附论》。即《读礼通考附论》,见《陆清献公日记》卷八。朱彝尊《经义考》列入。已佚。 三、《丧礼辨疑》,四卷。作于在京修史初期,见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已佚。 四、《庙制折衷》。二卷。作于在京修史初期,据全祖望《传》,万斯同为徐乾学撰《读礼通考》,又以其余为《丧礼辨疑》及《庙制折衷》。已佚。 五、《声韵源流考》:一卷。作于在京修史后期。据冯辰《李恕谷先生年谱》,康熙四十年十月,万斯同与李塨曾论及声韵,可知为其殁前一年草创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不过储诸书之材,而尚未能著书。”此书《四库全书》存目,今不见。 六、《经世粹言》。据杭世骏《叙礼记集说》卷首《姓氏》:“国朝,万氏斯同,字季野,鄞人。著《经世粹言》。”但此书诸家都未论及。 七、《明通鉴》。刘坊《行状》和《濠梁万氏宗谱》都说已散失。但今上海图书馆藏有题为万斯同所著的《明通鉴》三册,为清初抄本,存弘治十二年至十八年。首页下有“汪琬之印”及“苕文”两印。书后有今人潘承弼《跋》,说他旧藏万氏《明通鉴》残本十一册,1943年至1944年之间,因衣食不结,不得已出售。而此残本三册,于抗战胜利后购自苏州书肆。除潘承弼所说外,前中央大学教授丁山在《致友人论小学书》中,也说1945年冬在苏州书摊上购得此书四册,并考定为万斯同未刊之稿。 据陈廷敬《汪先生琬墓志铭》,汪琬于康熙十八年予修明史,然仅六十日,即称病一年,以病免故里,撰史稿百七十五篇,于二月中再撰《明通鉴》巨著,似不可能。然潘、丁两位何以定为万斯同所作?又何以落入汪琬之手?书中汪琬两印章,其真伪也难定,凡此,都必须进一步考定。 八、《明史表》。作于京师修史时期,十三卷。万经增辑《濠梁万氏宗谱》家集录。载斯同著有《明史表》十三卷,与《补历代史表》并列。后朱彝尊作《补历代史表序》,称斯同作《历代史表》补篇。“益以《明史表》十三篇。”近人陈守实在其所著《明史稿考证》中说,此十三篇,后为张廷玉“割入”于《明史》,故《明史》之《表》,“必出于季野之手”。然张《表》称南明福、唐、桂三王之帝号为“潜号”,清军为“大清”“王师”,显然与斯同建议温瑞临撰《南疆逸史》的书法不合,与万氏“隐忍史局”二十年,企图“藉手以报先朝”之志不合。《明史》十三篇《表》,决非出自其手。故编者采(民国)《鄞县通志·艺文》二“《明史表》实为《明史稿》而作,非《历史史表》之续也。盖因当时有所忌讳,故终未出”之说。斯同《明史表》十三篇未刊行,今已佚。 九、《康熙宁波府志》。作于康熙十二年,三十卷。宁波府知府邱业主修,万斯同与其他兄弟斯选、友人赵时赟分修。邱业于此书《序》中说,凡三月阅而成,可知修得很仓卒。曹秉仁、万经在《雍正宁波府志序》中说,宁波郡志,“虽经国朝邱、李二郡守之续修,皆为成书”①,可知此书实未完。 《咸丰丙辰鄞县志》述及郡志源流时说,此书“未及刊行,其抄本郡中藏书家有之。”②本世纪六十年代前,此抄本宁波私人仍藏有,但经“文革”浩劫,已不传。 十、《难难》。《濠梁万氏宗谱》《家集录》载。刘坊《行状》说:“《难难》一卷,散失。”可见此书在康熙年间已佚。 除此一种外,斯同友人杨宾在《万季野小传》中说他“又私撰弘光、监国、隆武、永历四朝纪传,未成而病作,遂殁。”可知为未完之作,原稿已佚。据斯同在京弟子温瑞临所著《南疆逸史凡例》中说,斯同连他专取南明成一外史,亦可能其私撰四朝传记,已融入于《南疆逸史》的本纪与列传中。 万斯同遗著尚有三种须要说明,或应予以否定。争论最大的为《五礼通考》。蒋学镛《鄞志稿》卷一二《儒林传》下《万斯同》中说:“尚书(徐乾学)又请遍撰五礼,遂节略前书,复补其四,共二百余卷,未及缮写,先生卒,稿本留京师一故家。近时有检得之者,其书多以片纸粘缀,或脱落失次,因重为编葺,竟窜名已作。昆山(徐乾学)所刻(指《读礼通考》),人知出先生之手,而《五礼通考》,人或未之知也,因附著之。”于是遂启此书作者之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思想史》十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经学、小学及音韵》中说,秦蕙田的《五礼通考》,“这书为续补《读礼通考》而作。我很疑心有一大部分也出万季野手,但未得确证,不敢断言。”点出“窜名”者为秦蕙田。按《读礼通考》所考的仅是丧礼(凶礼),而未及吉、军、宾、嘉四礼。万斯同后来补撰其四,实有极大可能。他卒后遗书多为钱名世所窃,或有散落。然确否为秦蕙田所检而窜以已名,已无足够实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对蒋、梁两人的说法很不以为然,说无征不信,认为他们“厚诬古人”。 此外,萧穆《靖孚类稿》说万斯同为其侄万言的《明史举要》一书曾重为参订。他在清末上海某书肆中曾见此稿。稿后有杭世骏《跋》,杭氏在《跋》中说,万言归里后,“穷年建户编纂《明史举要》一书,其卒也未及校仇,应征士潜斋先生(即应撝谦)参补校阅,历时二年而全书始毕。其后季野重为参订。及九沙先生经归自贵阳学使任,复于是书缺者补之,繁者芟之,乃成有明一代之信史,惜乎力无能刊也。书中潜斋用朱笔,季野用墨笔,其黄笔乃九沙也。”杭世骏这一《跋》文极为可疑。按《濠梁万氏宗谱》,万言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应撝谦卒于康熙二十八年(见全祖望《鲒锜亭集》卷一二《应潜斋先生神道碑》),万斯同卒于康熙四十一年,他们都比万言早卒,岂有已卒之人为未卒之人“参补校阅”、“重为参订”其著作的可能?所以说万斯同重订《明史举要》,实属子虚。 又沈昌佑自补其《遗著目录汇志》,述及万氏有《璇玑图》一卷,状如回文诗,宁波朱酇卿藏。先师训慈先生告知:《璇玑图》为清人万树《璇玑碎锦》之回文诗附图。其友人宣宝琛曾致函先师,《璇玑碎锦》“系清乾隆庚甲年扬州江氏柏香堂校刊藏本,原著作人为清万红友先生。……万树,宜兴人,字花农,一字红友,佐两广总督吴兴衽幕,以才称。尤工词曲填乐府二十余种。以诗余谱旧图,多紊乱,成《词律》一书。……又有《璇玑碎锦》,此集内容系回文诗词,附图六十余幅。”(此函存于编者处)由此可知,《璇玑图》与斯同毫无关系。 4人物墓葬 编辑 万斯同墓为清代建筑,原位于宁波南郊王家桥苗圃南端,(今为恒 万斯同与弟合葬墓 春街南侧,市府三招后面),坐东朝西,前为庙前河,北与西塘河相接,南与南塘河相连。万斯同墓曾长期湮没无闻,清末才被当地人发现。于1937年大修,并在莼湖建“乡贤祠”一所。墓朝南偏西,直径7米,从墓后壁到拜坛前沿深17.7米,拜坛呈方形。墓前有清大学士王顼龄题“鄞儒理学季野万先生暨配庄氏傅氏墓”的墓碣,两边有翰林裘琏题的这副墓志联。拜坛上有祭桌一、石凳二,墓前100余米处有牌坊一座,上有“万季野先生墓道”六字暨时人题的对联,墓道口有华表一,上书“万乡贤墓”四字。墓三面皆山,前离象山港不远,风景优美,“文化大革命”中该墓遭破坏,现墓与拜坛已修复。乡贤祠在莼湖街,分前后两进,前进为大门及厢房,后进三间,正厅中间设先生像及神主,左右两边挂有先生手迹数幅,后为莼湖小学大礼堂,1997年小学扩建校舍时拆除。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翰林裘琏曾题墓志联:班马三椽笔; 乾坤一布衣。 蒋介石题联:史笔殿千军,先生不死;布衣终一生,后进群瞻。 5人物故居 编辑 万斯同故居位于宁波环城西路东侧 万斯同故居 的“白云公园”万家河畔的白云庄内。白云庄轴 万斯同故居 线上有牌楼式大门、三开间正厅和后屋组成。大门门额上书着“白云庄”三字,这是沙孟海先生的手笔。正厅中上方挂着一幅“证人书院”横匾,其下为八扇隔扇,为书院讲学时的陈设,。后屋为“万氏家史陈列”。陈列黄宗羲生平事迹。 紧挨白云庄的南面,就是万斯同故居,由南面牌楼式大门、前厅和后厅组成。前厅,五开间硬山顶建筑。正厅门上方挂一匾:“浙东学术文化陈列”。后厅明间廊下挂着“万氏故居”横匾,后厅前廊西侧边门外就是明代都督万泰之父万邦孚及万泰第五子万斯选、第四子万斯昌的墓葬。 1963年3月,白云庄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藏书之家 编辑 万斯同多藏古今之书,在京师时,携书10数万卷。藏书楼“寒松斋”,卒后,旁无亲属,所有藏书全数归于钱名世。《明史稿》落入王鸿绪手中,每卷改为王鸿绪著。藏书印有一长印文:“吾存宁可食无肉,吾亡宁可发无椁,子子孙孙永无鬻,熟此直可供饘粥”、“季野读过”、“万氏寒松斋珍藏之印”等。著述有《补历代史表》、《庚申群遗事》、《纪元汇考》、《南宋六陵遗事》、《历代宰辅考》、《宋季忠义录》、《河渠考》、《群书疑辨》、《书学汇编》、《儒林宗派》、《石园诗文集》等。[2] 7人物小传 编辑 原文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著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文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年,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勤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译文 万斯同是贞文先生,字季野,鄞县人。他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年少的时候很顽皮,不肯顺从地跟随兄弟之后,所经过的地方都被毁坏,兄弟们也就都忽视他。父亲将他寄养在僧舍之中,因为他顽劣,把他关在空的房间中。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的书,读了之后很高兴,几天就读完了,又发现有经学类的书籍,都看完了。出来之后,经常跟在兄弟们的后面,听他们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一天长兄在家里上课,万先生想参与进来,伯兄讥笑他说:“你知道什么?”先生回答说:“看兄弟们所做的文章,很简单。”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混合着经文出题,万先生洋洋洒洒千言,很快就做成了。长兄非常吃惊,拿着他的文章痛哭,把文章给父亲看说:“差点就错过了弟弟的才华。”父亲也吃惊地说:“差点错过了儿子的才华。”当天为万先生买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跟随梨洲先生学习,在那里学的很好。万先生读书一并学习五行,像要冲破海洋的堤岸,然而遵守先儒的戒条,认为不必观看没有价值的书,不必做没有价值的文章,所以读了很多书,但是能够识读其中的伟大作品。 康熙戊年,皇上征召博学的大儒,万先生获得巡道许鸿勤的推荐,但是却极力推辞。第二年,编写书籍的机构编纂《明史》,昆山的徐学士带着万先生前往,授以七品俸禄,任命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按照惯例授职,万先生要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编书的机构,不署名,不接受俸禄,主管官员同意了。纂修官们写好稿子都送到万先生那里审核,先生阅读完毕,对侍者说:“某本书的某卷某页应该加上某事,某书某卷的某事应当参考着校对。”侍者按照他说的话去找,没有差错。《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先生亲手定夺的,虽然之后没有全按先生的旧例,但是如果要他的底本,可以自成一本书。先生初来京城时,当时都说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昆山徐侍郎的乾学很好。万先生和徐侍郎一起评议《丧礼》,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很深入的研究,徐侍郎于是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的才子贤士聚集在一起,都以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表现,万先生最为闲适淡泊,但是王公以下的人,都称他为万先生,但是先生和人来往,只是署名“布衣万斯同”,没有其他的称呼。 万先生为人温和雅致,坚定执着。前任督师的家眷正居住在要津,乞求史馆对督师的行为稍稍宽恕,万先生遍数他的罪状告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中介长子困顿,先生为他谋划出路,不遗余力的为之奔走而不感到疲倦。父亲的朋友冯侍郎的孩子的财物被私人侵吞,人也失去自由,先生赎出了他并且让他回家。不带意气,不做公开的言论,喜欢嘉奖引荐后辈,唯恐错失他们。在集会上恳切地再三致意,身体力行的君子,死后门人私谥为“贞文”。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万斯同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叶公绰辑,杨鹏秋摹绘。 2. 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年版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历史 , 学者 , 历史人物
223
平凉劫盟
收藏379 平凉劫盟编辑 平凉劫盟,又叫平凉会盟,是指吐蕃大相尚结赞借约唐会盟平凉之际,企图伺机劫唐主盟使浑瑊(jiān)。因吐蕃在军事上屡遭挫败,尚结赞遂图谋劫获浑瑊,以除掉唐将。参加会盟的唐朝主盟者浑瑊逃脱,会盟副使及唐朝将士多人被俘获。平凉劫盟后,唐蕃关系恶化,战事再起。此后双方30余年未再盟和,直到821年长庆会盟。[1] 中文名平凉劫盟 别 称平凉会盟 时 间唐朝 结盟双方尚结赞、浑瑊 目录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5评价 1背景 编辑 主条目:清水之盟、朱泚之乱 唐朝,吐蕃强盛起来,屡次与唐朝发生战争,为求和平,781年双方在清水之盟,确定了边界。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藩镇割据时期,诸藩拥兵自保,不听朝廷调动,使吐蕃在军事上占了优势。[2] 783年,唐朝发生了“朱泚之乱”,叛臣朱泚攻占长安,唐德宗出走奉天。吐蕃权臣尚结赞请求出兵助唐收复长安。唐德宗派崔汉衡出使吐蕃,“许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与之。”[2-3] 784年,唐、蕃联军击破了叛军于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此时吐蕃军因气候炎热,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军收复长安。吐蕃军并未参与彻底平定朱泚之乱。唐朝遂以此为借口,不答应给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许厚给缯帛。尚结赞对唐朝食言毁约深表不满,决计报复,并准备乘机除掉唐朝镇守西北地区的三大将领。[4] [2] 2经过 编辑 786年9月,吐蕃军队越泾、陇(今陕西省陇县)、邠、宁(今甘肃省宁县)等州,进兵至凤翔。[2] 李晟将共击退军,786年10月,再挫吐蕃军于摧沙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尚结赞既不断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唐德宗担心将帅生事邀功,力主罢兵而与吐蕃和盟。[2] 786年12月,罢李晟兵权。787年3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将韩游瓌觉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但是唐德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答应与吐蕃和盟。唐德宗命崔澣见尚结赞,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表示“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浑瑊主盟。唐朝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会盟地点决定于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2] 787年5月15日,唐蕃会盟于平凉。[3] 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做好劫盟的准备。浑瑊在出发前,李晟警告他,此次会盟非比寻常,必须严加防备;但是唐德宗却命令浑瑊,不要猜疑对方,要表示会盟的诚意。致使浑瑊首鼠两端,莫衷一是。[2] 会盟开始前,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退去甲胄,入幕更着礼服。此时,吐蕃军伏兵在击鼓的号令下,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觉察后果断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唐朝会盟官员自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其余随从将士全部被杀。[2] 3结果 编辑 平凉劫盟以吐蕃纵军劫使毁盟告终,[5] 突袭事件中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尚结赞又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唐德宗罢免了唐将马燧的军权。 4影响 编辑 平凉劫盟事件后,唐德宗深悔坚持与吐蕃会盟的失误,尚结赞除掉唐朝西北三将的企图得逞。[3] 此后30余年唐蕃之间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双方才再度和盟。 5评价 编辑 平凉劫盟是唐蕃关系史上一次特殊的事件,促使了唐蕃之间关系的转变, 导致了唐蕃之间早已形成的会盟关系中断近四十年,使唐蕃自 706 年神龙盟誓以来所保持的盟誓关系发生重大挫折,也对唐朝对外政策产生了影响。平凉劫盟是唐蕃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又是其以前唐蕃关系发展的结果。[5] 唐朝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唐蕃会盟 .西藏在线 [引用日期2014-07-27] . 2. 吐蕃王朝的衰落(2) .中华军事网 [引用日期2014-07-27] . 3. 白云扬. 试论唐与吐蕃战和关系[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4. 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 5. 王景迁.试论平凉劫盟及其影响[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词条标签: 历史事件
224
清水之盟
清水之盟,即清水会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在此次会盟中,唐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不过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最终酿成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唐盟使浑碱逃跑的劫盟恶果。 目录 1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编辑 763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军队大举进攻唐朝并占领长安15天。唐代宗匆忙逃往陕州。虽然吐蕃事后退兵,但吐蕃占领了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779年,唐代宗病逝后,唐德宗主动派遣使者谋求与吐蕃和好,诏书中改“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以表示两国的对等地位。[4]建中四年(783年),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幕府齐映、齐抗、鸿胪卿崔汉衡、计会使于頔、樊泽、入蕃使判官常鲁在清水县,与吐蕃大相尚结赞、大将论悉颊藏、论臧热、论利陀、论力徐会盟,厘定两国边界:“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度水之西南。尽大河北自新泉军抵大碛,南极贺兰橐它岭,其间为闲田。二国所弃戍地毋增兵,毋创城堡,毋耕边田。” 之后,爆发了泾原兵变,吐蕃表示可以帮助唐朝平叛,唐德宗答应让出安西和北庭,吐蕃后来仅出一偏师二万,叛乱平定后,唐德宗想让驻守西域的李元忠与郭昕回长安,被李泌劝止。786年,吐蕃入侵唐朝,叛盟,之后第七次会盟就是平凉劫盟。
225
奉天之难
收藏9934 奉天之难编辑 又名“二帝四王之乱”。这是一场由于削藩而引发的叛乱,是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之一。可以分为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 名 称奉天之难 地 点陕西安、奉天、梁州 时 间唐代唐德宗时期 参战方德宗军队、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魏博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等 结 果唐德宗胜 目录 1简介 2主要内容 1简介 编辑 奉天之难指的是四镇之乱及泾原兵变的合称。中国唐代唐德宗因藩镇叛乱,被迫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的事件。 2主要内容 编辑 唐德宗即位后,力图削藩。建中二年( 781 )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之请。德宗坚决拒绝。李、田遂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反唐。七月李正己死,八月子李纳亦请袭父位,德宗不允,李纳遂反。战事日益扩大。建中四年正月,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的节度使李希烈叛,攻襄城(今属河南)。德宗派哥舒曜讨伐,未果。德宗又派泾原兵去解围。时泾原节度使朱泚因其弟朱滔谋反而被软禁于京城。泾原兵路过长安时,因赏赐不周 ,挟持节度使姚令言哗变。德宗逃往奉天。叛军推举朱泚为首领,史称泾原之变。朱泚率军攻奉天,未下。此时朝廷援兵已逼长安,朱泚退守长安。不久唐将领李怀光与朱泚联合 。德宗被迫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兴元元年( 784 )五月,唐将领李晟等攻克长安,德宗于七月返回。朱泚被部下所杀。朱滔病死。李怀光兵败自缢。因在这次战争中,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即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故又称二帝四王之乱。 唐朝历史事件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 历史 , 历史书籍
226
租庸调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中文名租庸调制 外文名Zuyongdiao system 类 属赋役制度 开创年代唐初 规 定 纳租二石 绢二丈 绵三两 取消原因均田制的破坏 颁布机构唐朝官府 取消原因唐中叶 征收对象男丁 目录 1简介 2制度内容 3传承发展 4取消原因 5主要影响 6历史评价 1简介 编辑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二月规定,每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1] 。 又规定了均田制实行办法,丁男十八岁以上,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後还田。政府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徵收租庸调。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这项制度原本在隋朝开皇二年(582年)试行,原是役期一个月,三年(583年)减为二十日,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除租庸调外,人民还须负担杂徭和色役。本质上承袭了北魏的“租调”税收制度。 「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庸调由县尉负责徵收,八月开始收敛,九月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租即田租,则在收割後於十一月开始运送。租庸调制中以纳绢来代役的方法,在均田制的同步实施下,使农民在有土地耕种的同时保证了农耕的时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陆贽称许租庸调法:“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此三道者,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2制度内容 编辑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二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通常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若出现水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赋役全免。制度不夺农时,合理解决就业问题,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制度。 3传承发展 编辑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 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 隋文帝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唐初施行租庸调制时,运作良好,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收入稳定。但自安史乱后,户籍失修,生产破坏,国家支出大增,旧有的租庸调制已不合时宜,不得不以两税制取代之。 4取消原因 编辑 租庸调破坏的原因是因为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是要配合均田制的,其后均田制破坏,租庸调亦不可行。唐代人口不断增加,到后来政府已无足够土地实行均田制,领田者所得土地不足,但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负担不来,唯有逃亡,而造成租庸调制的破坏。另外,唐中叶后,土地兼并重。均田令虽然禁止买卖田地,但经府批准,田地仍可转让,使免课户如官僚,寺院等可以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课户仍要纳租庸调,故在无法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逃亡。大量课户的逃亡,使政府的征税对象减少,削减国家税收,由此可见租庸调的破坏是因均田制的破坏。 又租庸调制本身存在不少漏洞,以致后来不得不破坏。首先,课户与免课户的分别,使免课户无须负担负役,并且享有占田占地,建立庄园的特权,而且原来针对免课户的户税和地税,也由课户一并承担。而租庸调中的定额税率,在人人领田一百亩的情况下是公平,但到后来人民领田许多不足百亩,而却要缴纳与领田百亩一样的税额,是绝对不公平的,故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租庸调不可行。 5主要影响 编辑 引致租庸调制破坏的另一原因是户籍散失。租庸调是依照完整户籍来征收赋役的。但在开元时代,承平日久,官员疏于整理,丁口死亡,田亩转让等未记入户籍,国家于是失去征税根据。德宗时,情况更坏至不可挽救的地步,造成有田者不纳税,无田者仍要负担之情况,此举造成人民逃亡,而赋税却由逃亡户的邻保代交,称为摊逃,结果更造成恶性循环的逃亡潮,迫使朝廷不得不放弃租庸调而改行两税。 最后,租庸调制中以男丁为征收对象,向其征收定额的赋役,即是说国家的收入取决于丁的多少,缺乏弹性。自安史乱后,国家支出甚大,国家无法再以租庸调制来维持经济,于是改行另一较弹性大的两税制,使税收可以田亩为征收对象,确保收入来源,故租庸调不得不破坏。 6历史评价 编辑 总结来说,租庸调在唐初配合均田制的情况下,确是一个利民利国的制度,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此制本身的漏洞便涌现,再加上其它客观因素,租庸调制变得不合时宜,故唐不得不以两税制取而代之。 隋和唐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有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227
企业
生产的函数,创新的函数,信誉基础 市场 通过竞争配置资源的机制,通过创新实现发展的过程,分工、专业化 张维迎的文章 垄断,市场份额的集中度 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新方式和产品代替旧的 研发投入无法保障,没有生产者能持续创新
228
渭水之盟
收藏16071 渭水之盟编辑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今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1-2] 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3] 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4] 《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杀白马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5]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6] 中文名渭水之盟 时 间626年 地 点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参与人物李世民、颉利可汗、李靖、李绩 结 果签署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 别 称渭水之辱 目录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4后续 5评价 1背景 编辑 主词条: 隋末民变、晋阳起兵 隋末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突厥势力趁机得到壮大。南面中原各路诸侯不得不臣服于突厥,向突厥割地纳贡。李渊在晋阳初起时,也曾经迫于形势,自下于突厥。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突厥统治者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群雄割据中获利了,因此将主要对手确定为唐,试图扶植其他势力与唐相抗。失败之后,便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十五万入攻并州,掳男女五千余口;又曾率骑兵十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公元626年更是率兵十万直逼京都长安,签订盟约便是在此背景下展开。[2] [7-9] 2过程 编辑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 和突厥斩杀白马立盟的唐太宗李世民[10] 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11] 八月九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12] 得知唐帝国的权力变更的颉利可汗,发兵十余万人,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戒严。[1] [13]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李世民派出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14]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京城兵力空虚,长安为之戒严,人心惶惶。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4] 不久后唐军赶至太宗背后。 3结果 编辑 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唐朝国库里有大量的金帛财物,便请求结盟。两天后,即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之后,颉利可汗率突厥全体骑兵返回。[5] 一场大战终于偃旗息鼓。[15] 4后续 编辑 渭水之盟不久,东突厥内部出 击退突厥进攻的尉迟恭[16] 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唐太宗而此时的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得以恢复。这时唐太宗也积极进行对东突厥的备战,甚至允许军士在显德殿内习武,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朝还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唐朝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17]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十万余人投降唐朝。是对突厥关系史上的一次胜利。[18-19] 5评价 编辑 渭水之盟是唐政府对突厥关系史上的一次胜利。[20] 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从而稳固了唐朝初立的根基。从此唐朝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与突厥强弱变化的转折。[18] 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公元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唐朝乘机在公元630年,灭掉了东突厥。[21-22] 唐朝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己卯,突厥进寇高陵。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颉利可汗进至渭水便桥之北,遣其腹心执失思力入见,以观虚实。思力盛称“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遣之。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乃囚思力于门下省。 3. 注:渭水的便桥之上。便桥即今天的西​渭桥,位于在今咸阳市西南9公里的秦都区钓鱼台乡资村西南沙河河道上。 4.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上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立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瑀以上轻敌,叩马固谏,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 5.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6. 渭水之盟 《唐风烈烈 第一部》 .高陵县人民政府网 [引用日期2014-07-17] . 7. 时涛,宋岩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180唐朝少数民族政权——突厥汗国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ISBN: 9787510700873 8. 突厥与大唐兴衰 .中国战略网 [引用日期2013-08-20] . 9. 唐朝对突厥的战争 .封开县江口中学德育处 [引用日期2013-08-20] . 10. 唐太宗 .中华英烈祠 [引用日期2013-08-20] . 词条标签: 人物 , 中国历史 , 历史 , 历史书籍
229
唐突厥之战
收藏12931 唐突厥战争编辑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1] 名 称唐突厥战争(唐灭东、西突厥之战) 地 点中国北方,西北,西域 时 间620年—657年 参战方唐朝、东突厥、西突厥 结 果唐朝获胜,东突厥、西突厥灭亡 主要指挥官李世民、李治、统叶护可汗 目录 1背景 ▪ 突厥兴起 ▪ 隋末战乱 2唐击东突厥 ▪ 东突厥崛起 ▪ 李渊称臣 ▪ 渭水会盟 ▪ 时机到来 ▪ 突厥犯河西 ▪ 六路大军 ▪ 突袭定襄 ▪ 李靖夜袭阴山 ▪ 颉利被俘 3唐击薛延陀 ▪ 夷男叛乱 ▪ 诺真水之战 ▪ 薛延陀衰败 4唐击西突厥 ▪ 西突厥分裂 ▪ 西突厥的衰亡 ▪ 贺鲁叛乱 ▪ 苏定方平西北 ▪ 沙钵罗兵败 ▪ 设立行政区 5大事记 6后果与影响 7评价 1背景 编辑 突厥兴起 突厥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6世纪活动于金山(今阿尔泰山)。突厥于552年完成 突厥势力[2] 统一,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之后,突厥汗国逐渐发展壮大,版图扩大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沙漠,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汗庭(首都)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3-4] 壮大的突厥国同当时统治中国中原地区的隋朝(589年建立)是邻国,经常发生边境冲突,重大的战役有突厥攻隋之战(581年),隋反击突厥之战(583年),隋击突厥之战(599年),杨素击突厥之战(602年),李渊击突厥之战和隋王仁恭击突厥之战(616年),突厥攻扰晋阳之战(617年)等。其中,583年隋朝在对突厥的战役中获胜,诱发突厥内部分裂为西突厥汗国和东突厥汗国,西突厥以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为可汗,而东突厥以沙钵略可汗为可汗。东突厥于585年归附于隋朝,之后隋朝曾几次联合东突厥对西突厥汗国进行军事行动。[1] 隋末战乱 隋朝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趁中原内乱之机脱离隋朝,并于615年率10万骑兵攻隋,围困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月余,后撤围退兵。次年(616年)再次进犯攻马邑(今中国山西朔州),被隋将李渊击退。[5] 另一方面,地方割据势力同时借助突厥的力量消除敌对势力,引突厥兵入寇,如李渊向突厥称臣,刘武周、梁师都引突厥攻唐等,其间突厥对中原的袭击事件有记录的共67起 。[6-7] 2唐击东突厥 编辑 东突厥崛起 自隋朝开皇三年突厥汗国分裂之后,东突厥汗国就南下臣服于隋朝,并且和隋朝 唐朝势力范围[8] 一起对抗在中亚地区独霸一方的西突厥汗国。隋末唐初,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即位成为东突厥的可汗。当时中原的隋朝政府因为起义军和军阀此起彼伏,混战不休,因此无暇顾忌北方的突厥部落。始毕可汗乘机脱离了隋朝,开始迅速崛起。他历次发兵南下,掠夺边境各州,公元615年甚至将隋炀帝围困在代州,后来幸亏李世民和王世充分别率部解围才使隋炀帝幸免于难。北方各地的起义军为了稳定后方,纷纷与东突厥结盟,并称臣纳贡。[9-10] 东突厥也愿意支持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刘黑闼、高开道、薛举、李轨、郭子和、苑君璋、徐圆朗等割据势力,以图将来在中原增加影响力。 李渊称臣 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在太原起兵,参与对中原的争夺。当时他用空城计吓退过来犯的突厥军队。但是李渊仍然明白自己无法于突厥骑兵抗衡,因此差遣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向突厥上表称臣。当时李渊与始毕可汗的约定是,唐军攻下的地区,土地人民归李渊,金银财富归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欣然答应,并且给李渊提供了一些突厥战马。620年,颉利可汗即位,开始破坏唐朝与突厥的盟约,屡次协同铁勒、薛延陀等诸部南下袭击北方边城。李世民于武德七年用反间计打退过突厥军队,然而总的来说,唐军处于弱势。李渊和李建成甚至想过要迁都以避免被突厥围歼,终遭李世民反对而作罢。[11] 渭水会盟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军终于平定四方,统一全国,开始商议反击突厥的战争。同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顷其全部人马,入侵唐。闰七月,唐朝有人(有说是太子李建成)提议迁都躲避突厥入侵,李世民反对,李渊决定不迁都,并于二十一日派遣李世民出豳州道抵御突厥。八月十二日,双方在五陇阪(今陕西彬县)交锋,称五陇阪之战。李世民用反间计,联合突利可汗离间颉利可汗,使突厥退兵。十天后,另一支突厥军队在杜阳谷被唐朝开国名将驸马柴绍击败。这一年是唐朝正式对突厥作战的开始,因此也有人认为唐与突厥的战争开始于此时。[12-13]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夺得唐朝的帝位。东突厥颉利可汗趁着李世民尚未将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罗艺等李建成和李元吉余部招降或铲除干净,命拔野古部和同罗部的骑兵围攻乌城,牵制住程知节、徐世勣、柴绍和屈突通的唐军主力,他自己则协同其弟突利可汗以及铁勒首领契苾何力率20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长安城,占领了离长安不远的武功城。颉利可汗派遣帐下大将军执失思力进长安城威胁唐朝君臣,并同时率大军进逼到长安城外的渭河北岸。李世民扣留了执失思力,然后冒险率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侯君集、段志玄、独孤彦云等六骑到长安城外的渭水便桥南岸,隔河大骂东突厥背信弃义。同时,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率领一支军队于泾阳之战中击败突厥的左翼军,突厥名将阿史那乌默啜几乎被俘。颉利可汗等自知理亏,又因为侧翼遭袭,大将被扣押,因此与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上斩白马为盟,之后退兵。李世民也放回了执失思力。李世民将此事视为警告,因此从他即位开始,就着手准备灭东突厥。[14] 时机到来 渭水会盟后,唐太宗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引数百士卒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很快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于贞观元年争取割据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军阀、刘武周的余部苑君璋归附,贞观二年柴绍和薛万均率军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军阀梁师都,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而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并接受唐王朝册封;东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15] 突厥犯河西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东突厥将军雅尔金和阿史那杜尔率军进扰河西。肃州(今甘肃酒泉)守将张士贵、甘州(今甘肃张掖)守将张宝相互相统兵结成掎角之势,坚壁清野,利用城池阻挡突厥骑兵,最终使突厥人无功而返。这为李世民反击突厥找到了出兵的借口。 六路大军 贞观四年,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唐太宗李世民,列举了六条出兵突厥的理由。唐太宗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鄂国公尉迟敬德、匡道府折冲都尉苏定方为副将,率领中军向云中和马邑挺进;并州都督英国公徐世勣(即李世绩)为通漠道行军总管(《资治通鉴》作通汉道,疑为“汉”和“漠”繁体字形状相近而产生的失误),代州都督邹国公张公瑾、岷州都督高甑生为副将,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华州刺史霍国公驸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胡国公秦叔宝为副将,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徐世勣遥相呼应,负责掩护左翼;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甘州刺史张宝相为副将,从灵州往西北挺进,以截断突厥的西逃路线;检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卢国公程知节为副总管,率军进驻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灵州大都督驸马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段志玄为副总管,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并监视和牵制突利可汗。十余员大将共率兵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六路反击突厥。此外,还有舞阳县男李大亮镇守凉州防备西北,任国公刘弘基镇守河北易州防备东北。除陈国公侯君集任兵部尚书留守都城外,唐军主力以及军中的可战之名将几乎倾巢而出。[16] 突袭定襄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占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17] ,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浑河边与柴绍的金河军交战,之后又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北部)的徐世勣率领的通漠军截击,大败。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 李靖夜袭阴山 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徐世勣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偏将张公瑾怕这么做会使唐俭等人身陷险地,李靖说只要能剿灭突厥,唐俭等人根本不用去考虑。于是李靖令徐世勣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冒雪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都尉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苏定方长驱直入冲进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颉利及其部下不知浓雾里有多少唐军,阵脚大乱。劼利可汗乘千里马西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唐俭、安修仁趁乱脱险而归。[18] 颉利被俘 颉利可汗在阴山被击败后,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意图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将大多叛逃。其子叠罗施也与他走散。不久,身边只剩下数十骑兵的颉利可汗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军。一番激战后,唐将张宝相将颉利可汗擒获。李世民没有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突利可汗随后归降,被封为北平郡王。突厥的名将或首领包括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数归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归顺。 唐朝将东突厥领地划入自己的版图,在其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唐朝的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600里,势力范围达到贝加尔湖。 3唐击薛延陀 编辑 夷男叛乱 东突厥灭亡后,其残部以及大多数铁勒的部众投到了薛延陀部真珠可汗夷男的帐下,夷 突厥石人[3] 男实力大增,在鄂尔浑河郁督军山附近建立了牙帐(即游牧民族的首都)。另一个部族回纥也在土拉河畔建立了牙帐,然而也向夷男称臣。为了避免其叛乱,唐太宗开始扶持回纥以抑制薛延陀,而后又封东突厥的贵族阿史那思摩为可汗,建牙帐于河套平原,以示之为东突厥正统,在南面牵制夷男。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前往泰山封禅,刚走到洛阳时,夷男趁机伙同回纥、同罗、靺鞨等部,从白道川出击,袭击了阿史那思摩,并挥师南下逼近介休。 诺真水之战 接到阿史那思摩的急报,唐太宗命令营州都督皖城郡公张俭率领所部骑兵以及契丹和奚的联军从东边压制夷男,又以英国公李勣(就是徐世勣,字懋功,被赐姓李,避讳去掉世字)为朔州道行军总管,于朔州以北将其击败,夷男退向诺真水。退却的途中,夷男又遭受到了来自云中的庆州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的袭击,而后另外三路唐军(来自灵武的灵州道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李大亮、来自西面凉州的凉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袭誉、来自长安的右屯卫将军姜行本)也先后赶到,在诺真水附近对夷男发动猛烈的进攻,几乎将夷男围歼。前来增援的夷男之子大度设在也长城外被阿史那思摩和薛万彻的长槊军团击败。夷男的部将十不存一,从此退回漠北不敢南犯。[7] 薛延陀衰败 四年后,高丽泉盖苏文反,唐太宗率领薛万彻、程名振、张亮、王文度、张士贵、薛仁贵、牛进达等亲征攻伐高丽,期间夷男病故,唐太宗在辽东战场为夷男举丧。继位的薛延陀首领抜灼为多弥可汗。多弥可汗夺得汗位是杀了他兄长鬼曳,因此薛延陀的内部矛盾很大。为了缓解矛盾,抜灼率军进攻夏州,结果被归降唐朝的原东突厥大将执失思力用计击败。回纥趁机脱离薛延陀,引兵袭击了抜灼,将其杀死。[6] 贞观二十年,薛延陀已经陷入内乱。唐太宗决定彻底清除薛延陀这个威胁。是年,唐太宗派江夏郡王李道宗出朔州;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营州都督张俭出营州;驸马都尉薛万彻、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出胜州;胜州都督宋君明、左武侯将军薛孤吴仁出灵州;驸马执失思力率骑兵为机动部队。诸位将军各帅所部突入薛延陀,很快将其击溃。次年执失思力和夏州都督乔师望再次合兵出击,大败薛延陀。唐朝立咄摩支为新的薛延陀部首领,然而咄摩支无法服众,疏勒等部不服。唐太宗派英国公李勣和大将军萧摩珂出征塞外,在塞北荒谷击败疏勒等部,迎接咄摩支回长安。唐太宗封咄摩支为右卫大将军,在薛延陀地设置燕然都护府,至此原东突厥所有的地区皆臣服于唐朝。 4唐击西突厥 编辑 西突厥分裂 在唐同东突厥交锋的时期,西突厥控制着西域地区,并拥有如高昌、焉耆、龟兹、于田、疏勒等附属国。唐消灭东突厥之后,这些西突厥的附属国与唐西部的疆域接壤,开始受到唐朝的影响,开始跟唐进行交往。 628年,西突厥发生分裂,原来有十个主要部落(称十姓部落)分裂为西南 突厥人[19] 方的弩失毕五部(称南庭)和东北方的咄陆五部(称北庭),统叶护可汗在内乱中被杀死。之后双方征战不断,削弱了西突厥的实力。公元637年,高龄的代国公李靖率领侯君集、李道宗、李道彦、李大亮、高甑生、契苾何力、执失思力、薛万彻、薛万昀等大将及十万大军袭击了青海北部、西突厥南翼的鲜卑人的王国吐谷浑,其国王慕容伏允败走后身亡,从此吐谷浑王国一蹶不振,沦为吐蕃的附庸,后为吐蕃所灭。由此开始唐朝和西域之间没有了缓冲国。次年即638年,兵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率领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和琅琊郡公牛进达等击败了吐蕃,随后唐朝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两国交好。唐朝因而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河西。640年(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和牛进达率唐军灭亡了西域最强的高昌国,国王麴文泰被唐军吓死,王子麴智胜投降。至648年,唐军又陆续攻取了焉耆、龟兹等小国,原西突厥的附属国都脱离西突厥转而归附于唐。[20] 西突厥为阻挠这一趋势,开始对唐发动战争。 北庭(咄陆部)乙毗咄陆可汗于642年发兵入侵大唐伊州(今新疆哈密),被安西都护阳翟郡公郭孝恪击败。644年,继位的乙毗射匮可汗开始与唐修好,646年其下的叶护阿史那贺鲁归附唐,被封为左卫将军,征讨其他不归附唐朝的西突厥各部。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逝世以后,唐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变,乙毗射匮所部被贺鲁并吞。 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1] 西突厥的衰亡 西突厥汗国由于内部分裂,不断内讧,而逐渐走向衰亡。西突厥末主阿史那贺鲁为室点密可汗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劫越之子。起先,乙毗咄陆可汗任命他为叶护,驻扎在多逻斯川(今额尔齐斯河),统辖处密、处月、姑苏(或作哥舒)、歌罗禄、弩失毕等部。当乙毗咄陆可汗逃往吐火罗(今阿富汗)后,乙毗射匮可汗派兵驱逐贺鲁,其部落大多离散。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四月,贺鲁率领余部数千帐(户)内属于唐。唐太宗安排他们住在庭州(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莫贺城(今吉木萨尔西北三台),授予他左骁卫将军之职。贺鲁听说唐军将讨伐龟兹,于是率随从数十人至长安朝觐,要求担任大军的向导。唐太宗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在嘉寿殿设宴款待,给予很多赏赐,并且将自己穿的衣服送给他。投降唐朝的原东突厥大将阿史那社尔平龟兹以后,648年冬十二月,唐朝晋封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他唐朝的鼓纛,派他去招抚尚未服从的其它西突厥部落。第二年春二月,唐朝在安西部护府下设置瑶池都督府,任命阿史那贺鲁为都督。这年夏六月唐高宗继位后,贺鲁又被晋升为左骁卫大将军。 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的西突厥部落后势力逐渐强大。他听说唐太宗已经逝世,即阴谋夺取西州(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和庭州。唐高宗闻讯,派遣通事舍人乔宝明抚慰贺鲁。651年(永徽二年)春,担任唐朝右骁卫中郎将的贺鲁之子咥运竟劝说其父率部反唐西走,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部众。贺鲁设牙帐干双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温泉县境内)及千泉,自称沙钵罗可汗。咄陆五啜、弩失毕五俟斤、处月、处密及西域诸国都归附于他。贺鲁以咥运为莫贺咄叶护。 贺鲁叛乱 651年,阿史那贺鲁击败乙毗射匮,招降其余西突厥部落,佣兵数十万,自立为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见唐太宗逝世,觉得有机可乘,于七月脱离唐并发兵攻打唐的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高宗李治遂派梁建方和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薛孤吴仁、高德逸为副将,领军平定西突厥叛乱,梁建方和契苾何力配合失利,没有成功。 652年(永徽三年)春正月,梁建方再次进攻贺鲁,大破贺鲁所部处月而还。653年(永徽四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其子颉苾达度设称真珠叶护。他与贺鲁发生矛盾,联合五弩失毕,击败贺鲁。655年,唐高宗又派卢国公程知节(即程咬金)为葱岭道行军总管,左卫将军王文度和右屯卫将军临清县公苏定方为副总管,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由于程咬金纵容王文度烧杀抢掠,唐军失去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这次出征无功而返。程咬金和王文度都被革职,只有苏定方因为能够安抚边民,被升任行军大总管。有观点认为高宗派程知节出兵,目的就是为了对其治罪,以瓦解权势过高的长孙无忌集团(程咬金属于长孙无忌的集团),因此平乱失败是必然的。 苏定方平西北 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又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这次北路的主帅就是伊利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任雅相、回纥人婆润等为副将。南路则由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统领,作为安抚大使诏安西突厥在南方的各部。苏定方在作战的同时还招降了许多西突厥部落,使他们为唐军作战。是年冬十二月,苏定方军抵达金山(今阿尔泰山)西,击败五咄陆之一处木昆部,该部俟斤归降。在这以前,五弩失毕部之一泥孰部不服从贺鲁的统治,被贺鲁攻破,其首领的家属被俘。这时,唐军从贺鲁的一部分败兵中找到泥孰部首领的妻子。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应该将这些家属归还泥孰部,并且赠予财物加以抚慰,使他们明白“贺鲁为贼而大唐为之父母”。这样的话,他们必将不遗余力地反对贺鲁。唐军按此实行。泥孰部接到获救的家属后非常感激,要求跟随唐军一起进攻贺鲁。 苏定方率军至曳咥河(今喀喇额尔齐斯河)西,贺鲁举西突厥十万骑兵来拒。苏定方以唐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贺鲁见唐军少,进兵包围,定方命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领骑兵列阵于北坡。贺鲁的骑兵三次冲击唐步兵,未能动摇唐军阵脚。苏定方趁势纵骑兵反攻,贺鲁大败。第二天唐军继续追击,五弩失毕全部投唐。五咄陆得知贺鲁兵败,奔南道归附唐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 沙钵罗兵败 沙钵罗以10万突厥兵在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包围了苏定方一万余人的部队,苏定方在挫败对方三次冲锋之后率骑兵反击成功,大败突厥部队,斩获数万人。一些突厥部落归降,沙钵罗则向西逃走。苏定方部队克服恶劣天气,追击200余里,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大败沙钵罗,斩俘数万人。之后,苏定方恢复原西突厥领地内的生产,将钵罗掳掠的牲畜、财物归还百姓,并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沙钵罗逃至石国,被石国俘虏交给唐。自此,西突厥汗国亡,唐朝廷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大唐行政区划扩大至中亚。 苏定方安排西突厥各部落分别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开通道路,设立驿站,掩埋死者骸骨,慰问民间疾苦,划分牧场,恢复畜牧业生产。并将贺鲁所掠夺的人口,以及牲畜等财物发还各部。从此,西突厥十姓部落在久经内哄和战乱以后,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贺鲁被擒以后对萧嗣业说:过去太宗皇帝待我很好,我却背叛了他,我愿在太宗昭陵受死,以谢罪于先帝。唐高宗听说以后,产生了怜悯之心,特赦贺鲁,免其一死。后来贺鲁病死,唐朝将他葬在颉利可汗墓旁。 设立行政区 657年(唐显庆二年)唐平贺鲁以后,在五咄陆部设置昆陵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在五咄陆的处木昆部落置匐延都督府,胡禄屋阙部落置盐泊都督府,摄舍提墩部落置双河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落置鹰娑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落置嗢鹿州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落置洁山都督府。658年(显庆三年),又在葛逻禄三部置三府:谋落部落置阴山州都督府,踏实部落置玄池州都督府,炽俟部落置大漠州都督府。后来又从大漠州中划分出一部分另置金附州都督府。 在五弩失毕部置濛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濛池都护。当时濛池和昆陵两都护府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唐朝在西域,除北庭大都护府外,在北庭的南面还设有安西大都护府(又称都护府)。640年(贞观十四年),唐朝平高昌的汉族麴氏政权后,置安西都护府,治所设在西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故城)。 658年(显庆三年),移治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南至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都隶属安西。 661年(龙朔元年)西域吐火罗款塞来附。唐朝任命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这十六个新设立的都督府,也隶属安西大部护府。这些地方早先属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此时转归唐朝。同年,回纥首领婆闰去世,新继任的比粟转领导九个回纥和铁勒部落叛乱。唐高宗令郑仁泰和薛仁贵出击征讨。在天山下两军相对,薛仁贵在阵前连发三箭,射杀了铁勒的三个将领。铁勒部队大惊,数万人纷纷投降,被唐军乘势掩杀,九姓铁勒被坑杀殆尽。这就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来历。从此回纥铁勒等西域各部落再不敢叛乱。 702年(长安二年),增设北庭大都护府,统辖昆陵、濛池两个都护府。据《新唐书》记载,除上述昆陵都护府下属十个都督府外,北庭大都护府还管辖轮台州等十三个都督府。北庭大都护府的治所在庭州金满县,其遗址为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21-22] 5大事记 编辑 唐与东突厥战争中大事列表 公历 中国纪年 事件 人物 备注 583年 开皇三年 东西突厥分裂,东突厥建立 沙钵略为东突厥可汗   618年 武德元年 唐朝建立 李渊为唐朝皇帝   620年 武德三年 东突厥入侵凉州 始毕 唐与突厥的战争开始 621年 武德四年 东突厥颉利继可汗位 颉利   624年 武德七年八月十二日 五陇阪之战, 李世民、颉利、突利 李世民利用反间计退突厥兵, 唐对东突厥的反击开始 626年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 李世民政变成为太子, 后继皇位(八月初八) 626年 武德九年八月 泾阳之战、渭水之盟 李世民、颉利、尉迟敬德   629年 贞观三年十一月 唐朝出兵击东突厥 李靖、李世勣、李道宗等 六路共10余万人马 630年 贞观四年正月 定襄袭击战 李靖、李世勣、颉利 颉利撤退途中在白道遭李世勣大军截击, 大败退屯铁山 630年 贞观四年二月 夜袭阴山、东突厥亡 李靖、苏定方、李世勣、颉利 颉利大败逃脱,后被俘 唐与西突厥战争中大事列表 公历 中国纪年 事件 人物 备注 628年 贞观二年 西突厥分裂 统叶护可汗被杀   642年 贞观十六年 西突厥北庭入侵伊州 乙毗咄陆可汗 郭孝恪(唐安西都护) 突厥被击退 646年 贞观二十年 阿史那贺鲁归附唐朝 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贺鲁被封为左卫将军 649年 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逝世 李世民、李治 唐高宗李治继位 651年 永徽二年 阿史那贺鲁统一西突厥各部, 脱离反攻唐朝 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贺鲁自封沙钵罗可汗,进攻庭州 651年 永徽二年 唐朝派兵平西突厥乱 李治、梁建方、沙钵罗   655年 永徽六年 唐朝二次平西突厥乱 李治、程知节、沙钵罗   657年 显庆二年 闰正月二十一日 唐朝三次平西突厥乱 李治、苏定方、沙钵罗等 唐朝大败西突厥,擒获沙钵罗,西突厥亡 6后果与影响 编辑 唐朝在这一系列战争获得胜利,对其控制西域,保障丝绸之路起了积极的作用,并消除了边境的威胁,也使得其他国家在了解到唐朝实力后纷纷归附,同时促进唐人和西域的文明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玄奘也是在这个时期去天竺取经的。[1] [21] 突厥被消灭,直到682年武则天时期才恢复建立“后突厥汗国”,并在莫啜的率领下和李尽忠、孙万荣的契丹势力和武则天的武周都有过交战。后突厥于745年被回纥消灭。 7评价 编辑 唐与东、西突厥的多年攻战,多属于维护西北各族人民安定环境的正义作战,客观上亦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唐朝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唐与突厥的战争 .中国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2. 新疆历史问题之一:历史上的“突厥” .一五一十 [引用日期2013-12-22] . 3. 突厥石人解秘 .腾讯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4.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引用日期2013-12-22] . 5. 隋唐与突厥在山西境内的战争 .中华网军事 [引用日期2013-12-22] . 6. 中原王朝对游牧帝国的反击 .中华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7. 格鲁赛特(René Grousset),《西伯利亚草原帝国》(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罗格斯大学出版社,1970年,ISBN 0813513049 8. 历史上真实的战役 .梦幻千年 [引用日期2013-12-22] . 9. 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咸宁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10. 史海钩沉: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十二年? .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3-12-22]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中国历史 , 战争 , 外国历史事件
230
毛奇龄
【赠柳生】 流落人间柳敬亭,消除豪气鬓星星。 江南前朝多少事,说与人间不忍听。 【除夕作】 旅馆椒花红欲燃,椒盘愁向客中传。 如何才听金鸡唱,便唤今宵是客年。 【秦淮老人】 秦淮高阁拟临春,中有仙翁鬓似银。 话到陪京行乐处,尚疑身是太平人。 【长相思】 长相思,在春晚。朝日瞳瞳熨花暖。黄鸟飞,绿波满。 雀粟衔素珰,蛛丝断金剪。欲着别时衣,开箱自展转。 【江城子二首】 日出江城鸡子黄。照红妆。动江光。采莲江畔,锦缆藕丝长。欲问小姑愁隔浦,长独处,久无耶。 赭门东上海潮青。古西陵。雨冥冥。越王宫女,着屐在樟亭。亭下教兵遗竹矢,秋日晚,堕鸦翎。 【颍州道中谢野人献菊】 晨发颍州路,朝光启城闉。修涂接林端,遥见菊蕊新。微霜逗寒馥,宿露滋清神。驻马一回眄,驾言逾前津。野人折相赠,顿使幽意亲。菉苞含紫贝,琢玉规芳鳞。佳色满辔繘,流芬袭衣巾。故园有遗侣,高兴发上辰。东篱坐相待,西苑归何因。餐英解颔顑,酿酒酬苦辛。眷言谢修涂,雅意长相伸。[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图片(7张) 1/1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博学宏词 第一等共20名 ▪ 彭孙遹 ▪ 倪灿 ▪ 张烈 ▪ 汪霦 ▪ 乔莱 ▪ 王顼龄 ▪ 李因笃 ▪ 秦松龄 ▪ 周清原 ▪ 陈维嵩 ▪ 徐嘉炎 ▪ 陆葇 ▪ 冯勖 ▪ 钱中谐 ▪ 汪楫 ▪ 袁佑 ▪ 朱彝尊 ▪ 汤斌 ▪ 汪琬 ▪ 丘象随 第二等共30名 ▪ 李来泰 ▪ 潘耒 ▪ 沈珩 ▪ 施闰章 ▪ 米汉雯 ▪ 黄与坚 ▪ 李铠 ▪ 徐釚 ▪ 沈筠 ▪ 周庆曾 ▪ 尤侗 ▪ 范必英 ▪ 崔如岳 ▪ 张鸿烈 ▪ 方象瑛 ▪ 李澄中 ▪ 吴元龙 ▪ 庞垲 ▪ 毛奇龄 ▪ 钱金甫 ▪ 吴任臣 ▪ 陈鸿绩 ▪ 曹宜溥 ▪ 毛升芳 ▪ 曹禾 ▪ 黎骞 ▪ 高咏 ▪ 龙燮 ▪ 邵远平 ▪ 严绳孙 参考资料 1. 毛奇龄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 毛奇龄头像取自萧山陆凝瑞堂嘉庆元年刻本《西诃合集》。 3. 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年版 . 4. 毛奇龄像取自《浙江余姚丰山毛氏族谱》。 5. 李复庆 .道光阜阳县志 .安徽合肥 :黄山书社 ,2009 :804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文学 , 历史人物 毛奇龄 毛奇龄图册 相关历史人物 纠错 陈圆圆 s 陈圆圆 冒襄 s 冒襄 朱彝尊 s 朱彝尊 高士奇 s 高士奇 李光地 s 李光地 阎若璩 s 阎若璩 焦循 s 焦循 尤侗 s 尤侗 纳兰明珠 s 纳兰明珠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3680次 编辑次数:28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1-20 创建者:洋务大臣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陌上秋草 初级优质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231
黄宗羲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2] 中文名黄宗羲 别 名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 国 籍明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 出生日期1610年9月24日 逝世日期1695年8月12日 职 业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信 仰儒学 主要成就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位列明末清初五大家 代表作品《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 税费改革 ▪ 哲学观点 ▪ 教书育人 ▪ 政治思想 ▪ 天文历算 ▪ 数学地理 ▪ 文学历史 ▪ 个人著述 3人物评价 4史籍记载 5亲属关系 6人物轶事 7后世纪念 1人物生平 编辑 为父鸣冤,庭锥奸党 黄宗羲像(清叶衍兰绘)[3] 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黄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得拜名师,入社兴学 黄宗羲归乡后,即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林之绪”。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崇祯四年(1630年),张溥在南京召集“金陵大会”,当时恰好也在南京的黄宗羲经友人周镳介绍参加复社,成为社中活跃人物之一。这年,他还加入了由名士何乔远为首领的诗社;后来,黄宗羲与万泰、陆符及其弟宗炎、宗会等还在余姚组织过“梨洲复社”。 明亡抗清,兵败隐居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宗羲北京科举名落孙山。冬月初十,宗羲回到余姚家中。崇祯十七年春,明亡。五月,南京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为兵部侍郎,编《蝗蝻录》(诬东林党为蝗,复社为蝻),据《留都防乱公揭》署名捕杀,黄宗羲等被捕入狱。翌年五月,清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崩离,黄乘乱脱身返回余姚。闰六月,余姚孙嘉绩、熊汝霖起兵抗清。于是,黄变卖家产,召集黄竹浦600余青壮年,组织“世忠营”响应,著《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鲁王宣付史臣颁之浙东。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被鲁王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五月,指挥“火攻营”渡海抵乍浦城下,因力量悬殊失利。六月兵败,清军占绍兴,与王翊残部入四明山,驻杖锡寺结寨固守,后因其外出时部下扰民,寨被山民毁而潜居家中,又因清廷缉拿,避居化安山。六年朝鲁王,升左副都御史。同年冬,与阮美、冯京第出使日本乞兵,渡海至长崎岛、萨斯玛岛,未成而归。遂返家隐居,不再任职鲁王行朝。顺治七至十一年,遭清廷三次通缉,仍捎鲁王密信联络金华诸地义军,派人入海向鲁王报清军将攻舟山之警。期间家祸迭起,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两次遭火。顺治十年九月,始著书讲学,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年-1679年),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入清拒仕,著述以终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学生代为力辞。十九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赴京修《明史》,以年老多病坚辞。康熙帝令地方官抄录其所著明史论著、史料送交史馆,总裁又延请其子黄百家及弟子万斯同参与修史。万斯同入京后,也执意“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是年黄宗羲始停止讲学,悉力著述。二十二年,参与修纂《浙江通志》。廿九年,康熙帝又召其进京充顾问,徐乾学以“老病恐不能就道”代辞。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掞视学浙江,倡议在黄宗羲故居黄竹浦重建忠端公(黄尊素)祠,宗羲写了《重建先忠端公祠堂记》。次年,王掞又捐俸汇刻刘宗周文集,宗羲与同门友董玚、姜希辙一起编辑了《刘子全书》,并为之作序。 黄宗羲像,作者吴旭,1676年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黄宗羲将旧刻《南雷文案》等文集删削修改,定名《南雷文定》重行刊刻。这年,他自筑生圹于龙虎山黄尊素墓侧,并有《筑墓杂言》诗。康熙二十九年,黄宗羲年已八十,曾至杭州、苏州等地寻访旧迹,拜访朋友。次年,应新安县令靳治荆之邀游览黄山,为汪栗亭《黄山续志》作序。康熙三十一年,黄宗羲病势沉重,闻知贾润刊刻其《明儒学案》将成,遂抱病作序,由黄百家手录。次年,《明文海》编成,宗羲又选其精粹编为《明文授读》。 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1695年8月12日),黄宗羲久病不起、与世长辞。他在病中曾作《梨洲末命》和《葬制或问》,嘱家人丧事从简:死后次日,“用棕棚抬至圹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遗体“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黄宗羲在临终前四天给孙女婿万承勋的信中写道:总之,年纪到此可死;自反平生虽无善状,亦无恶状,可死;于先人未了,亦稍稍无歉,可死;一生著述未必尽传,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如此四可死,死真无苦矣!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4] 2主要成就 编辑 税费改革 黄宗羲对经济的观点由现代学者秦晖总结,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 黄宗羲《书札》拓本 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称为“黄宗羲定律”。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曾提到这一定律。此后被引申到描述工业社会企业税费负担中去,如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禹乔、查颖等将黄宗羲定律初步引入到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研究中[5] 。 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6] 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还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夺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 哲学观点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教书育人 黄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黄宗羲并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黄宗羲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办学讲学,培养了很多学生。著名弟子有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仇兆鳌等。[7] 政治思想 明儒学案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限制君权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从本质上来说:“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因此,君主就不应该高高在上,处处独尊的地位。就应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为天下兴利除害。否则就该逊位让贤,而不应“鳃鳃然唯恐后之有天下者不出于其子孙”。至于为臣者,应该明确自己是君之师友,而不是其仆妾,“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如果认为臣是为君而设的,只“以君一身一姓起见”,“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自己的职责只在于给君主当好看家狗,而置“斯民之水火”于不顾,那么,这样的人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但同样是不值得肯定的。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就是黄宗羲的君臣观。它对传统的“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纲常,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8] 设立宰相 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另一主张就是设立宰相。他认为:“有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丞相始也。”这是因为:第一,“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彼此是平等的。“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在舆为下”,还多少保持着主客的关系。现在罢除了宰相,就再没有人能与天子匹敌了。这样,天子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奴视臣僚,更加专断独行,为所欲为。第二,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 温家宝关於黄宗羲学术思想的一封信 规定,天子传子,但“天子之子不皆贤”;在这种情况下,幸赖宰相传贤而不传子,“足相补救”。可是在罢除宰相之后,“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样,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第三,废除宰相后设立的内阁大学士,其职责只是备顾问以及根据皇帝的意旨批答章奏,内阁没有僚属,没有力事机构,其事权很轻,根本不能与昔日的宰相相提并论,内阁既无实权,而天子又不能或不愿处理政事,于是就依靠一群凶残的宫奴来进行统治,这就出现了明代为害至深且巨的宦官专权。 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加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章奏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阁中又缴之御前而后下该衙门如故事往返,使大权自宫奴出也。”此外,宰相设政事堂,下分若干房,分管天下庶务;“凡事无不得达”。设立宰相,是一种限制君权过分膨胀的有效措施。但它并不是责任内阁制。因为皇帝仍然大权在握,仍然是名符其实的国家元首。[8] 设立学校 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是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又一措施。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黄宗羲还指出,太学的祭酒,应择当世大儒充当,其地位应与宰相相等,每年的初一,天子与宰相、六卿、谏议等都得前往太学。”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郡县的学官,也由名儒主之。每月的初一、十五,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郡县官亦须前往听学官讲学,而且执弟子之礼。黄宗羲的这一设想,虽然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却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讲,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在黄宗羲这里已经有了最初的萌芽。 黄宗羲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凭借长辈权势在录取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扩大了录取对象,包括小吏,会绝学(包括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等)的人,上书言事者等等。[8] 民本思想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政治模式。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种制衡中央集权的地方自治设想。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命题。他所谓的“天下”指的就是人民(万民)。这个命题可以概括为“君为民害”论。进而,他又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确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是由民请出来办事、为民服务的客人,这可以概括为“民主君客”论。黄宗羲还提出了“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思想主张,实际上是坚持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权平等思想。这一政治模式显然已经包含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民权”的思想内容,因而具有朴素的民主性。二是法制模式。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题。这些思想主张,已经明确地包含了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包含了以万民之公法治理天下的法治思想。三是经济模式。他对不断加重农民负担、造成“积累莫返之害”的历代封建王朝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如“工商皆本”的政策主张,“废金银”而“通钱钞”的币制改革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这些主张虽不免有空想成分,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求,因而具有启蒙意义。四是教育模式。黄宗羲特别重视学校的作用,把学校的功能定位为指导政治、引导舆论的场所,提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政治主张,实际上提出了“以学术指导政治”的启蒙思想;黄宗羲还力主改革以科举取士的教育制度,提出了培养、选拔人才应坚持“宽于取而严于用”的原则,以及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取士八法”。五是哲学思维模式。他既继承又超越了前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乃师刘宗周的“诚意慎独”之学,将王阳明的“致良知”说解释为“‘致’字就是‘行’字”的“行良知”说,将刘宗周立足于至善之“意”的“改过”说发展为基于“工夫”实践的“力行”哲学,提出了“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和“必以力行为工夫”的重要哲学命题,还提出了“一本万殊”与“会众合一”辩证统一的认识方法论。这为纠正当时流行的空虚学风、倡导社会变革提供了新思维。[9] 天文历算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精通天文历算和数学。他用推算日食的方法和阎若璩等人考证古文《尚书》是系古人伪作,给当时思想界带来很大震动。黄宗羲通过对照《国语》,认为古文《尚书·汤诰》是后人“误袭周制以为《汤诰》”。并得结论“今因推日食于昭十七年六月”(鲁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见《夏书》本文不同孔书、左氏而非伪也,则不能不致疑于古文矣”。西人FredEspenak的数据表明黄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确。 沈括之说,[10] 世后没人怀疑。黄宗羲作《春秋日食历》,对此观点进行进行了分析和修正。黄宗羲用西汉三统历推算出鲁庄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闰,并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历法,说明了比月频食是不可能发生的。黄宗羲发现《春秋》中记载的两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后不食”,并论证了《春秋》中鲁襄公二十四年有关月食的记录是错误的,而鲁庄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记录是可靠。 黄宗羲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写有《历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确切生辰日期,并论证了周正建子和周历改月。 黄宗羲参考西方天文学中本均轮的理论(托勒密的理论)考察了中国“日高于月”的说法。[8] 数学地理 黄宗羲在有限性、无限性的观念认识上亦有所建树。他在数学上纠正了朱熹《壶说书》中的相关错误。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盘和《数术记遗》中记载的计算器的区别。他对乡射侯制进行了详细数学分析。黄宗羲亦对中国和西方数学进行了平行比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西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算术的窃取和修改。 黄宗羲详细刊校了《水经注》,批驳了“分野说”。[8] 文学历史 黄宗羲塑像 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作为浙江史学的开创者,黄宗羲主要在三个方面对浙东史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一个根本看法。做为一个儒者,黄宗羲无论是研究经学,还是史学,都主张一个“经世致用”。在他看来,史书所载绝非仅是史料一堆,而是蕴含着“经世之业”的阐述,“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无不备矣”(《补历代史表序》)。所以,研究历史既是为了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更是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借鉴。基于这种治学目的,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上主张“寓褒贬于史”,他认为史必须扬善惩恶。如果善恶不分,忠奸不辩,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11] 。史书的作用之一,即必得发挥其特有的扬善惩恶功能。 黄宗羲对明史的研究就其著述成果而言,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所撰的《弘光实录钞》四卷、《行朝录》三卷;二是搜集史料选编的、卷帙浩繁的《明史案》二百四十二卷,《明文案》二百十七卷,及增益《明文案》而成的四百八十卷的《明文海》。在明史的研究中,黄宗羲形成了他的史学研究方法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黄宗羲十分注重史料的搜集。而且,他的史料概念十分宽阔,不仅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典章法令等,也包括建置沿革、山川变异,甚至是乡邦文献所记的亭台楼阁也作为史料予以考证、保存。其次,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中还十分注重真实性。对所得史料总要广证博考、去伪存真,才加引用,并力求客观地作出合乎历史真实面目的论述。即使对自己昔日积累的史料,也决不轻率运用,同样要予以核实,以确保其无误。再者,黄宗羲十分注重史学主体即史学家在治史中的作用。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求史学主体通过自己的思维运作确保史学研究的客观性,以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二是史学主体在史学研究中应当有自己的是非观,不仅要“寓褒贬于史”,还得对历史事件作出中肯的评价;三是要求史学主体以饱含自身情感的笔写出历史的过程。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史专著。它开创了中国编写学术思想史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学术史体裁的主要形式——学案体臻于完善和成熟。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其后开始草创、并由后人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学案》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学案体以学派分类的方式介绍一定时代的学术史,这种体裁被清人取用,成为编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主要方式。全书共立案十九个六十二卷,计叙述学者二百余人。从所列的人物看,除刘基、李贽、何心隐外,《明儒学案》基本上把所有明代重要思想家都包罗进去了;从学派上看,既叙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各派,又叙述了以吴与弼、胡居仁、娄谅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各派;从哲学性质看,既叙述了吴与弼、王阳明等唯心主义思想家,也叙述了罗钦顺、王廷相等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内容丰富的哲学史专著。[8] 个人著述 黄宗羲全集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刊印的《黄宗羲全集》(12册),精装,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是收集黄宗羲诗文最全的版本。[2] 3人物评价 编辑 马叙伦称道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12] 顾诚在《南明史》批判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是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 夏允彝《幸存录》书中说:“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黄宗羲真不愧是刘宗周的弟子,反驳道:“夫筹边制寇之实着,在亲君子远小人而已。”[13] 中国国务院温家宝: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2] 黄宗羲全身像[14]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黄宗羲的思想本身当然也有缺陷,但他在民权理论上确实有超越卢梭的地方。[2] 东方网(《不可忘记黄宗羲》):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表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黄宗羲从民本到民主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十九世纪末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无不受到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黄宗羲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15] 杨国荣的《王学通论》:黄宗羲的致知工夫已开始由体认道德本体而向明自然之理扩展,这种转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从封建理学观念向近代思维方式迈出了一步。[16]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黄宗羲的批判求实精神及力主改革的理论勇气,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志于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今天,我们纪念黄宗羲,不仅要研究、了解黄宗羲为后人留下了哪些有意义的思想与学术遗产,更要学习黄宗羲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创新的精神,为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做出应有的贡献。[17] 光明网(《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及其现代意义》):(《留书》和《明夷待访录》)这两部堪称姊妹篇的政论专著,从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新民本思想,从而奠定了黄宗羲作为中国明清之际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9] 4史籍记载 编辑 《清史稿·黄宗羲传》[18] 5亲属关系 编辑 父亲:黄尊素(东林七君子之一) 弟:黄宗炎、黄宗会 黄宗羲有三子,黄百药、黄正谊、黄百家[8] 6人物轶事 编辑 阅读天一阁藏书 黄氏宗谱上的黄宗羲像[19] 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辞官回宁波故里后,于宅东建造藏书楼,藏书达7万余卷,命名为“天一阁”。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 由于黄宗羲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因而得到了范氏各房的同意,应允他于清代康熙十二年登上了天一阁。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奠定了他的学术基础,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20] 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藏书大家 黄宗羲学问渊博,来自于他的丰厚藏书。他嗜好藏书,喜抄书、借书。读遍家中所有藏书,仍嫌不足,借抄于范钦“天一阁”、曹溶“倦圃”、徐乾学“传是楼”、钱谦益“绛云楼”、祁氏“澹生堂”、钮氏“世学楼”等藏书楼之书。每出走回归,常带一书童携书同返,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书家。后来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精华亦大半归于他。并与许元溥、刘城约为抄书社,世所罕见之书,多赖以得传。建书楼“续抄堂”于南雷,思承东发(即南宋学者黄震)之绪。藏书目的在于系统收集明代资料,提倡藏书在于致用,反对只藏不用、视为珍玩的鉴赏家。告诫学者:“当以书明心,勿玩物丧志也”。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7万卷之多。未及编目,即遭大水;因年事已高,死后不几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经再传弟子郑性整理后,仅得3万卷,入藏于“二老阁”。他收集史料的方法,也影响了同代的学者如全祖望、厉鹗等人,对清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传是楼藏书记》等,是研究明清私人藏书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他藏书思想的核心文献。藏书印有“余姚黄氏书库藏书印”、“黄宗羲印”等。[4] 锥刺许显纯 黄宗羲自云其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宗羲生长于书香小康之家。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明熹宗时的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害。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颇为震动,人称“姚江黄孝子”,崇祯帝叹称为“忠臣孤子”。[21] 骡马驮书 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22] 7后世纪念 编辑 黄宗羲墓地 黄宗羲墓 黄宗羲死后就葬在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现属陆埠镇十五岙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清斗争失败后,梨洲先生于晚年建龙虎山草堂于化安山,从事读书著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冬,先生79年岁时,就在此自觅墓地,营建了极其简朴的生圹,并作诗留存:“空谷登登相杵频,野狐蛇鼠不相亲。应知难免高人笑,苦恋生身与死身。”还作《梨洲末命》[23] 《葬制或问》篇告诫儿孙,他死后就用平时穿的衣服入殓。儿孙遵照遗嘱办理葬事,并由清初著名史学家鄞县全祖望撰写神道碑文,肖山毛奇龄撰写墓志铭。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黄宗羲墓被毁。1981年部分修复,墓坐西朝东南,正面形似荷叶山墙,用条石错缝叠砌。中间直竖石刻墓碑,上镌隶书“黄公梨洲先生墓”七个大字。碑前置有石祭桌,用鹅卵石铺设的拜坛,两侧各置一条石凳。 黄宗羲纪念馆 宁波黄宗羲纪念馆是黄梨洲当年讲学处,上痒庙遗迹犹存。纪念馆于2003年盛夏落成,门口广场上的建筑标志。
232
carl gustav jung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其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在世是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他的理论和思想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中文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外文名Carl Gustav Jung 出生日期1875年7月26日(星期一) 出生地瑞士 图尔高州 凯斯威尔 逝世日期1961年6月6日 逝世地瑞士 施维茨州 屈斯纳赫特 父 亲Paul Achilles Jung 母 亲Emilie Preiswerk 配 偶Emma Rauschenbach 国 籍瑞士 职 业心理学家 精神病学家 毕业院校巴塞尔大学 主要成就首创分析心理学 主要著作《人及其象征》 目录 1人物生平 ▪ 孤独童年 ▪ 求学与就业 ▪ 与弗洛伊德的友谊 ▪ 著书立派 ▪ 晚年生活 2学术理论 ▪ 心理学理论 ▪ 精神临床治疗 ▪ 社会文化观 3主要贡献 ▪ 心理学贡献 ▪ 人文领域 4个人作品 ▪ 出版作品 ▪ 权威文集 ▪ 中文译本 5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孤独童年 荣格 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凯斯威尔(Kesswil),家里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亲则是一位虔诚的牧师。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其父母不和睦,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自小荣格便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 到了6岁之后,荣格开始上学,父亲同时开始教他拉丁语课。藉着和同学们的相处,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 12岁那年一个初夏的中午他被一男孩推倒,此后数月内荣格经常陷入了昏厥的状态。其父母四处延医但不得治愈。之后荣格却通过自己意志力治愈自己的怪病。荣格将其为经历一次“精神官能症”。同一时期内,荣格的一号人格成为主人格,二号人格的世界则慢慢地消逝。期间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包括叔本华的著作。 [1] 求学与就业 荣格 荣格起初计划修习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也曾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1895年荣格进入巴赛尔大学主修医学。在校期间曾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大一时,他对论述精神现象的书。毕业后,荣格选择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但课程内容却不是那样的让人感兴趣。 1900年的12月,他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导师是布雷勒,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903年荣格发表毕业论文,题为On the Psychology and Pathology of So-Called Occult Phenomena。 同年他与富女艾玛成婚,尽管他们育有五个子女,但荣格婚后绯闻不断,其妻1955年过世。 1904年至1905年期间,荣格积极地参予由布雷勒领导的有关于早发性痴呆(后改为精神分裂症)的实验计划。在布雷勒的指导下,荣格进一步的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此后他尝试将电压检流计探测皮肤和和线的方式来量度病患们的心理状态,将字词联想测验用于侦测罪犯上。 1905年,荣格升任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并在同年升格为精神科医院的资深医师,主讲精神心理学,也讲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 1906年,荣格发表有关于字词联想的研究结果-- Studies in Word Association,并将之寄给弗洛伊德。[1] 与弗洛伊德的友谊 荣格 1907年3月,荣格与弗洛伊德两人正式在维也纳会面,两人交谈了近30年小时。对荣格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见最重要的人。对佛洛伊德而言,荣格非犹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犹太人才关心心理分析的偏见,而他在伯戈尔茨利医院的心理医疗背景和经验,更让他成为心理分析阵营的新星。6个月后弗洛伊德将自己研究成里寄给了荣格,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6年的紧密交往与合作。 1908年荣格任心理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编辑。次年他随弗洛伊德及心理学家弗伦齐来到美国,参加在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会议。 1910年荣格被推选为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也是该协会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编。同时荣格开始准备论文《无意识心理学研究》,其中阐述了他与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差异,两人之间的分歧日益加剧。除了对心理学的看法不同之外,弗洛伊德如父亲式的权威亦让荣格受不了。 1912年弗洛伊德到荣格所居附近克罗伊茨林根访友竟未顺便拜访后者,荣格对之大为愤慨。此后不久荣格再次赴美在福德曼大学作了数次演讲,公开驳斥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相关内容之后汇总到他同年著作《心理分析理论》一书中。同年11月两人在慕尼黑见面,商讨心理分析杂志事宜,讨论期间弗洛伊德突然昏倒。 1912年荣格还出版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这标志着他与弗洛伊德的彻底决裂。两人最后一次会面是1913年9月慕尼黑第四届国际心理分析学大会,会上荣格作了有关人格内倾与外倾方面的演讲。.[2] 著书立派 荣格 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犹如走入一条死胡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的学说也遭了严厉地批评,他个人精神方面亦出现问题。在1914年时,他辞掉了职位,开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 自1916年开始,他为自己的研究结果出版著作应邀演讲,在巴黎就自我和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了一次讲座。此后他又在1923年和1925年作了类似的讲座。 1918年,他从诺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和炼金术中得到灵感,开始以一个全新角度研究意识心理学。[3] 1921年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探讨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此书出版后荣格在心理学界的声名大振。 1924-25年荣格赴美,在新墨西哥附近旅行访问当地印第安人。1925年10月荣格出发去非洲探险,途经肯尼亚和乌干达等地,最后到达埃及。 荣格 1928年,荣格与理查德·威廉合作研究炼丹术和曼茶罗象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思想豁然开朗,《金花的秘密及评论》也于1929年出版,其理论受到心理学界欢迎。1932-1942年荣格任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教授。期间1930年,他担任了心理治疗医学学会的副主席,1933年任主席。1934年又创建国际心理治疗医学学会并任主席。从1933年起,学会每年都在瑞士阿斯科纳召开研讨会。此外,荣格还不断地被授聘世界各大知名大学、科学院及学术团体的荣誉称号。 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荣格曾撰文反对反犹太人的言论。 1938年荣格接受英国政府邀请,参加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校庆。在那里,荣格更多地接触接触到了东方文明、佛教及印度教的内容,他对炼金术与宗教的研究继续。 1939年二战爆发,荣格辞去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一职,之后他在瑞士长期从事有关人格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治疗工作。由于身体原因,荣格于1942年辞去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教职,之后他又出版了多本有关心理学与炼金术的著作。此外,荣格经常举办研讨班,分别用英语和德语讲课,其中不少人成为第一代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家,也成为1948年在苏黎士建立的荣格学院的基础。 1944年荣格突发心脏病,之后其精神状况恶化,他休养了近一年才康复。 1945年二战结束,荣格终于离开瑞士,到世界各地访问演讲,期间还出版了《心理学与宗教》引起了宗教界的强烈反响。同时荣格在二战前后有关犹太人的言论也遭到非议,不少学者甚至认为他是反犹太人分子。 1946-1952年间,尽管荣格长期卧病在床,但他仍然出版了四部著作《论精神的实质》、《埃里恩:自身的现象学研究》、《答约伯》及《共时性:相互关联的偶然性原理》,其着重以人格心理学思想对宗教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讨。期间1950年其妻子及亲密好友托尼夫人离世,荣格身体每况愈下。[2] 晚年生活 荣格 晚年的荣格继续为寻找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矛盾找寻答案,他隐居于在苏黎士湖旁,聘请杰婓女士为秘书负责他的荣格学院等事务,而露丝贝利成为其私人生活的依赖。 1961年6月5日,荣格安然病逝于湖上的家中,享年86岁。荣格最后一本著作《记忆、梦与反思》是他的自传,在其死后不久出版。[4] 2学术理论 编辑 心理学理论 人格整体论 荣格 人格整体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心灵是人的—切软件内容的全体,如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的内容。人格的原始统—性和先在整体性,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意识: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的所在。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正是出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来自先在的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集体潜意识: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5] 人格系统主要有四种原型: 人格面具: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首真我的假象,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与其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阿尼玛(或阴性基质)指男人身上只有的女性基本特质或特征,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它可使男子变得容易激动、忧郁等。 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当阿尼姆斯高度聚集时,则会让女性具有攻击性、追求权力等。 阴影(或阴暗自我)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6] 荣格 荣格(1张) 此外,在荣格体系中还有两个促进整合的原型: 自我,具有两个基本含意:指先天潜在的整体性和代表人格各部分的平衡发展、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渗透,它包括了潜意识的一切方面,起着将整个人格结构整合和稳定的作用。 曼达拉,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荣格把曼达拉图形看作是自我的象征、人格的核心。 荣格认为,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个人、民族的历史经验对人格的形成是有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人总是为未来的目标奋斗,从而达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和完善,荣格把它称为自我实现。 人格动力说 荣格认为人格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他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性本能。他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荣格的人格动力说包括以下几点。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心灵一旦获得能量,便将它据为己有,由心灵自己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这就是心灵的封闭性。它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能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 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 。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心理能量是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的。它永远不会消失,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另外,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也可以发生相互转换。 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 。心理值可以方便地通过三种方式测量其相对量:(1)通过观察一个对各种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来判断他的心 人格面具 理值,(2)观察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花费的时间,(3)记录和分析各种梦幻。另外,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焦虑、压抑等行为表现出来,也可在情绪情感中表现出来。因此,用心理电装置测量一个人的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反应,也可以判断人的心理值。 等量原理和熵原理,荣格以此来说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和移动情况。等量原理指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熵原理是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优质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荣格认为精神病人为了逃避无法对付的强烈刺激,便环绕自身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正常人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达到接近“熵的状态”。 心理能量的前行与退行 。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在前行过程中每种心理机能都会汲取各种生活经验和心理能量,使人努力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一致。退行是指通过剥夺对立机能的能量,使对立机能的值逐渐丧失,最后用新的机能取代对立机能。其作用是激活那些被意识排除在外的潜意识内容,使用权之成为一种新的机能。这时新的机能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新的适应,导致里比多的前行重新开始。人类就是这样不断的通过前行和退行使内心世界得到调整,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能量输导系统 心理能量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变化的。首先,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这就是能量输导。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处能量输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其次,心理能量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荣格发现,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而现代人则通过“有意志的行为”,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成现实,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 人格类型说 首先,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 人格发展论 荣格 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他早年把人生划分成四个阶段:(1)人生第一年;(2)童年期到青春期;(3)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4)老年期。 第一阶段是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初是无序阶段,儿童只有零散、混乱的意识;然后是君主阶段,儿童产生了自我,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但缺乏内省思维;最后是二元论阶段,儿童出现内省思维,自我被分为主体和客体,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阶段是青年期(从青春期到中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年轻人需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荣格认为这一阶段是“心灵的诞生”阶段。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必须克服童年期的意识狭窄,努力培养意志力,使自己的心理和外部现实保持一致,以便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荣格 第三阶段是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中年人往往在社会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已经扎下根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却面临着体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暗淡,从而出现心理危机。荣格认为,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关键要把心理能量从外部转向内部,体验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第四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易沉浸在潜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惧怕死亡,并考虑来世的问题。荣格认为,老年人必须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才能建立新的生活目标。他强调心灵的个性化实际上要到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意味着个人的生命汇入到集体的生命中,个人的意识汇入到集体潜意识中。 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 首先是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 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精神临床治疗 病因寻找方式 荣格 荣格相信,应该从当下而不是从过去去寻找神经病的原因。按照他的说法,当病人陷入“停滞”状态时,便是得了神经病,这就是说,他们不再遵循那随着年令增长而来的心理发展规律了。陷于停滞的原因一般被归结为对某种生活“责任”的逃避,对此,荣格曾作过多次说明。因此,一个总是抛弃女性的男人;愿意做母亲的女人都可能发现自己得了神经病,因为他们缺乏勇气。荣格注意到,在这种状况下,病人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婴儿期的心理特点,包括乱伦的欲望、婴幼儿式的性欲和其它所有童年的幻象。荣格认为,与当厂出现的其它毛病相比,这种婴儿期心理特征的出现是次要的。只有当一个人的原动力在此时此地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时,他的童年幻象才会以倒退方式复活起来。这些病人之所以会倒退回过去的某一固定阶段,只是由于他们现实的生活遇到了障碍。这两种观点各自都有许多例证。[2] 梦的解析 荣格 荣格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 在梦的解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梦者,应该了解其性格参加的活动及其心情等。将梦者的梦的联想与其清醒状态时的生活相结合,以揭示梦以一种补偿方式所指明的东西,这种能力与分析者的技能和知识有极大的关系。 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的个别分析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2] 社会文化观 荣格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荣格把人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从而使人格分析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广泛涉及人类诸多的社会文化领域。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就不可能与世隔绝,因为个人的心理现象与社会政治领域的现象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荣格认为,权力欲是人的本能。如果一种本能没有被意识到,它就必然会被压抑。如果这种压抑长期存在,或者过分强烈,被压抑的内容迟早会破坏性地爆发出来。通过社会团体,如教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可以观察到这种压抑产生的后果。这些团体可以公开地反对崇尚权力,但是,由于他们的敌对行为得不到政府机构的承认,因此在政府的政策上通常不会反映他们的声音。对个人来说,这种压抑的结果会导致破坏性的人际关系和个性化过程被堵塞。[2] 荣格根据上述理论来阐述社会文化现象。例如,荣格接受60年代的女权现象,认为它表达了对阿妮姆斯的认同。女性原则在历史上被贬低了,所以比男性原则更有发展的必要。他欣赏女性特征并且尊重她们的男性气质(阿妮姆斯)的发展,从而使男女平等有了内容。同样,在有关阿妮玛的理论中,荣格强调通过敦促他们发展自身的女性因素,从而使男人身上的男性气质少一些。正是男性和女性身上的这种天生的异性倾向,才使男女之间的相互交往有了融洽的基础。再如,他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在文学作品研究中不仅要从作者背景以人格分析方法研究,而且要从作品主人公角度分析作者人格。[2] 3主要贡献 编辑 心理学贡献 荣格在他的理论中拒绝了弗洛伊德以性本能解释行为的观点,这一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固然人的行为受到性驱 荣格的研究 荣格的研究(13张) 力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时间和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超出这个范围,把性的因素列为影响行为的首要因素,必然失之偏颇。荣格注意到弗洛伊德的错误倾向,就使他的理论更接近现实。 荣格的许多观点对他以后的心理学家都产生影响。如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对弗洛姆产生影响,后者以后提出了社会潜意识。再如他对人格类型的划分,在拓展心理类型学方面作了一大贡献。他所提出的内倾—外倾的划分方法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至今仍是划分人格的主要依据之一。 荣格关于梦的见解的确获得了许多称赞,并且在临床应用中硕果累累。他确实为理解明显具有神话性质的梦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是精神分析学家们无法相比的。另外,他以一种弗洛伊德所没有的方式理解了一个符号和一种象征。这一成就对精神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推动作用。[7] [5] 人文领域 荣格 荣格分析心理学是对古典精神分析的选择性发展突出了心理结构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扩大了潜意识的内涵和功能’沟通了个体和种族历史经验的文化联系,沟通了个体与集体心理的文化历史联系,创立了心理类型学和字词联想测验,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也有突出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有日益增长的迹象,特别是在青年中这种影响更为明显。荣格注意研究像玄妙主义神秘主义。意识扩张和自我满足等一些领域’看来团员适合于西方许多青年人的兴趣。[8] 4个人作品 编辑 出版作品 出版年代 书名/论文标题 1902–1905 PsychiatricStudies 1903 论文:Onthe Psychology and Pathology of So-Called Occult Phenomena 1904-1907 Studiesin Word Association 1907 ThePsychology of Dementia Praeco 1907-1958 ThePsychogenesis of Mental Disease 1912 潜意识心理学 1917 Collected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1917、1928 论文:Two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1921 心理类型 1928 分析心理学的贡献 1932 论文:ThePsychology of Kundalini Yoga: notes of a seminar 1933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1936 集体潜意识的原型 1938 心理学与宗教 -- 泰利讲座 1940 人格的整合 1944 心理学与炼金术 1947 Essays on Contemporary Events 1947 论文:Onthe Nature of the Psyche 1951 Aion:Researches in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elf 1952 Synchronicity: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1952 答约伯 1954 心理治疗的实践 1959 MysteriumConiunctionis: An Inquiry into the Separation and Synthesis of PsychicOpposites in Alchemy 1957 TheUndiscovered Self Present and Future 1958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1959 FlyingSaucers: A Modern Myth of Things Seen in the Skies 1959 BasicWritings 1962 记忆·梦·反省[7] 权威文集 普林斯顿大学曾出版《荣格文集》,共计20卷本。 卷标 卷名 出版时间 卷标 卷名 出版时间 1 Psychiatric Studies 1970 2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1973 3 Psychogenesis of Mental Disease 1960 4 Freud & Psychoanalysis 1961 5 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 1967 6 Psychological Types 1971 7 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1971 8 Structure & Dynamics of the Psyche 1969 9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Vol 9/A) Aion: Researches in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elf (Vol 9/B) 1969 10 Civilization in Transition 1970 11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West and East 1970 12 Psychology and Alchemy 1968 13 Alchemical Studies 1968 14 Mysterium Coniunctionis 1970 15 Spirit in Man, Art, and Literature 1966 16 Practice of Psychotherapy 1966 17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1954 18 The Symbolic Life 1977 19 General Bibliography 1990 20 General Index 1979 第20卷中还包括以下荣格论文集: Supplementary Volume A - The Zofingia Lectures Analytical Psychology: Notes of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25 Dream Analysis: Notes of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28-30 Visions: Notes on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30-34 Nietzsche's Zarathustra: Notes of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34-39: Vol 1 Nietzsche's Zarathustra: Notes of the Seminars Given in 1934-39: Vol 2 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以上信息来自:[9] 中文译本 书名   出版社 出版年份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心理学与文学 三联书店 1987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 工人出版社 1987 人类及其象征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   天空中的现代神话 东方出版社 1989 自我的探索 人类及其象征 贵州图书出版公司   1989 二十世纪文库——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 华夏出版社 1989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三联书店 1991 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 改革出版社 1997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荣格性格哲学 九州出版社   2003 荣格自传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 未发现的自我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7 荣格文集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11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译林出版社 2011[10] 5人物评价 编辑 荣格登上《时代周刊》封面(1955年) 社会学家评价荣格,他荣格能够更多地利用当代科学的手段发展出一套解释梦的理论,这应该归因于他虽然从师于弗洛伊德并不得不接受他的教导,但他并没有一味地追随,而是在弗氏基础上建立一套自己的心理学分析模型。因此,当我们庆幸荣格成功地把潜意识与梦的想像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解梦理论时,也不能忘记荣格正站在西格荣德·弗洛伊德的肩膀之上。[11] 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在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7] 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6] 在心理学家斯托尔看来,人们大大低估了荣格理论的价值,究其原委,又主要是由于荣格不能用更简明易懂的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写作方面,弗洛伊德有着巨大的优势,他的文章确实写得非常透彻而有说服力,因而他容易乎息批评,令读者折服。荣格强调入性中与生理相对立的精神诸方面,这就与弗洛伊德对躯体的过分迷恋形成了一种重要而且必要的比照。人们很容易对荣格失去耐心,我自己就有几次是这样,我感到他那些神秘的偏见、他那个共时性的观点、还有充斥于他自传中的那些鬼神都让人特别难以接受。但是,他关于内倾与外倾人格的思想、关于心理有自我调节机制的设想、对个性化过程的描述、以及他对于精神分裂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方式治愈的信念,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2] [2]
233
永徽之治
收藏558174 永徽之治编辑 “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与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使得天下大治,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本 名李治 别 称唐高宗 字 号为善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时间628年7月21日 去世时间-683年12月27日 主要作品《监国求贤令》,《谕普光寺僧众令》,《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等 主要成就永徽之治 目录 1简介 2任用贤能 3发展经济 4文化教育 5对外军事 1简介 编辑 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2任用贤能 编辑 李治登基之初,就把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 3发展经济 编辑 李治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4文化教育 编辑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 5对外军事 编辑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显庆二年(657年),平定西突厥。随后,显庆五年(660年),破百济。总章元年(668年)八月。唐军破平壤,灭亡高句丽。唐代版图在李治统治前期达到鼎盛。[2] 唐朝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百家讲坛之唐高宗真相-永徽之治有玄机 .21edu8.com [引用日期2014-07-21] . 2.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4-07-21]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 历史 , 历史书籍
234
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每年秋季,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可以见到这些大马哈鱼。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而在幼鱼期则以水中的底栖生物的水生昆虫为食。大马哈鱼可以长到6公斤多重,它们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卵也是著名的水产品,营养价值很高。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中国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之乡”。 中文学名大麻哈鱼 拉丁学名Oncorhynchus keta 别 称北鳟鱼、大发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 二名法Oncorhynchusket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 纲辐鳍亚纲 目鲑形目 科鲑科 属太平洋鲑属(大马哈鱼属)(Oncorhynchus) 种大麻哈鱼 分布区域中加州至俄罗斯 英文名Big pacific-salmon 目录 1不同命名 2营养价值 3生活环境 4形态特征 5生活习性 6产地产季 7产卵秘密 ▪ 秘密一 ▪ 秘密二 ▪ 秘密三 ▪ 秘密四 ▪ 秘密五 ▪ 秘密六 ▪ 秘密七 ▪ 秘密八 8分类 9经济价值 ▪ 人工孵化大马哈鱼 10传说 11海虱传染 1不同命名 编辑 【地方名】麻哈鱼、马哈鱼、大马哈鱼、鲑鱼、麻糕鱼、。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23张) 【俗 称】北鳟鱼,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 【外文名】亦作calico salmon或dog salmon;俄语为Кета。 鲑科(Salmonidae)有淡色细点的北太平洋食用鱼类,学名为Oncorhynchus keta. 重达3.6公斤(8磅)。在秋季繁殖季节,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游上溯逾3,200公里(2,000哩)。春季幼鱼孵出数星期後即入海。 2营养价值 编辑 大麻哈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肉味十分地鲜,大麻哈鱼一般体重3.5千克,最大超过了5千 大麻哈鱼鱼子 克。大麻哈鱼的体形如纺锤,口大嘴长,腹部呈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由于其繁殖习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进入我国的属秋型,故又称秋鲑,通常比一般的鱼要大得多,最大的个体达7.5千克。它不仅肉味鲜美,“大麻哈鱼籽”比鱼肉更为珍贵,其直径约7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7粒大麻哈鱼籽就相当于一个鸡蛋。用它制成的鱼子酱盛到盘子里犹如红色的珍珠,闪闪发光,能引起人的食欲,故“身价”极高。所以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1] 3生活环境 编辑 贝加尔湖中的大麻哈鱼数量比较多,捕获量很大。 大马哈鱼是溯河性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主要有6种:大马哈鱼、驼背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大鳞大马哈鱼、孟苏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在这些种类中,除孟苏大马哈鱼只产于亚洲海岸外,其余几种在美洲海岸和亚洲海岸均有分布 ,从渔获量来看,无论亚洲沿岸还是美洲沿岸,驼背大马哈鱼均占据首位。 驼背大马哈鱼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但在美洲海岸也分布很广,从北冰洋的科尔维利河直到加利福尼亚的圣洛林士河。 驼背大马哈鱼在海中主要摄食鱼类和甲壳类,食欲特别旺盛,生长也很快,2~4龄可达到性成熟。 到达性成熟后,驼背大马哈鱼便开始洄游到河中产卵。在洄游过程中,它们逐渐完成精卵的发育,来到产卵场时,精卵已经成熟,两颌显著扩大,背部明显隆起(驼背大马哈鱼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体色改变。产卵时,先在砾石底质的河床上建起一坑状巢,然后将卵产于其中,产完后,便用沙石将卵埋藏起来。尽管如此,驼背大马哈鱼的鱼卵还是大量地被凶猛鱼类如红点鲑所吞食,而且由于产卵巢被后到的鱼在产卵时又挖掘起来,以及封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后能孵化成仔鱼的已经微乎其微。驼背大马哈鱼的产卵量极少。幼鱼一般在同年的12月份孵出,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天,都在产卵巢中生活。幼鱼离开产卵巢后,便开始向海中洄游,并在那里长肥长大。 大马哈鱼的鱼子和幼苗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它们一般把卵生在淡水系统的江河上游的沙砾区域。卵孵化出幼苗并生长一段时间后然后顺流而下进入咸水系统的海洋之中,在物质富饶的海洋中生长发育积蓄能量,经过4年左右的生长达到性成熟后,又会洄游淡水江河中产卵。大马哈鱼主要栖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区最多 4形态特征 编辑 大麻哈鱼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20张) 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而北美的大麻哈鱼产卵时体色变红。 【原形态】 大麻哈鱼,体稍侧扁,一般长约60cm。头大,吻长,突出,微弯,尤其雄鱼在生殖期吻弯曲如钩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鳃孔为近。口大,牙扁而尖锐,顶端向内微弯,上下颌各具1列大牙。鳃孔大,鳃耙19~25。体被细小圆鳞。侧线明显。侧线鳞132~148(19~26/18~24)。背缘自头后渐次降起直至背鳍基部。背鳍3~4,9~11,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约相等。脂鳍小,和臀鳍相结,臀鳍2~4,12~15。胸鳍1,41-16,较小,位低,腹鳍1~2,8~11。尾鳍叉形。头背和体背青黑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臀鳍、腹鳍灰白色。 5生活习性 编辑 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 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 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称为“卧子”;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长期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它们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加之筑“卧子”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已经失去食用价值。因此产卵后7~14天即死亡,艰苦地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终生只繁殖一次,产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为凶猛性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和鲱等小型鱼类为食。大麻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正象黑龙江渔民所说:“海里生,江里死”。大麻哈鱼是一种海河洄游性鱼类,它栖息于北太平洋育肥、生长。当它达到性成熟时,为了繁殖后代,一定要历尽千辛万苦,进入江河,上溯到产卵场生殖。在我国江河中产卵的大麻哈鱼,每年秋季(9~10月)来临时,成群结队渡过鄂霍次克海,绕过库页岛,溯黑龙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不断前进,每昼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或急流瀑布,它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挠和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大麻哈鱼在前进中为了越过瀑布或障碍物时,以其尾部竭力击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跃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达2~2.5米。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衍化为英语Salmon。 大麻哈鱼经过长途跋涉,且在洄游时不摄食,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因而长途旅行,忍饥挨饿和生殖期间体力的消耗,大多数亲鱼瘦弱而多伤病,尤其是雄鱼,更是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生殖后不久,雄亲鱼便相继死亡,完成了它毕生繁衍后代的任务。而受精卵经2个月的发育孵化,仔鱼潜伏在石砾间黑暗处,待翌年4月开江后,幼鱼已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时间后再向外海迁移。待长成性成熟后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6产地产季 编辑 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中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中国江河的大麻哈鱼有3种:普通大麻哈鱼(O.keta)、马苏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 洄游进入我国黑龙江、图们江等水系,乌苏里江较多,9~11月份为生产旺季。乌苏里江盛产大马哈、鲤、鲢、鳜、鲫等鱼,是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产区。 7产卵秘密 编辑 秘密一 大麻哈鱼在海洋里生长4年左右之后,会不顾路途遥远,千里甚至万里迢迢准确洄游到它诞生的淡水江河中产卵。由于大麻哈鱼数目之众,并且它们的这一旅行是单程的(一般产卵后都死在江河中),所以洄游会把他们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带回到内陆,养活了内陆许多的生物,比如北美灰熊就是一种十分依赖大麻哈鱼的动物,北美的大麻哈鱼洄游区域内就有200多类物种把大麻哈鱼当做赖以生存的食物,这一区域的森林里80%的氮是由大麻哈鱼从海洋带进来的。所以,大洄游实现了大自然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秘密二 大麻哈鱼之所以要洄游,那是因为大麻哈鱼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当然,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秘密三 大麻哈鱼如何穿越浩瀚的海洋准确回到出生地至今仍是一个谜。最新研究显示,大麻哈鱼的大脑中有一种铁质微粒,像指南针一样,能够帮助它们在地球上准确找到前进的方向。 秘密四 大麻哈鱼洄游至江河,由于突然接触淡水,它们的肾脏和其他器官要适应突然缺盐的环境,对它们是一个生死考验。一般情况下,它们进入江河后会停止进食,甚至停止喝水,它们奋力向上游奔去,靠的是体内贮存的能量。 秘密五 大麻哈鱼做好产卵准备时它们的体色会发生明显变化,变得非常鲜艳,比如北美大麻哈鱼就会变成红色(参见形态特征目录下的图片)。当然,这一变色过程不是一下就完成的,而是从洄游至江河性激素大量分泌时就开始的。在产卵后,大马哈鱼会因体力不足而死去。 秘密六 大麻哈鱼鱼子 大麻哈鱼的鱼籽是鲜艳的红色的,且直径有7毫米,相对一般鱼籽来讲是非常大的,所以是做鱼子酱的上等原料。 秘密七 大麻哈鱼在江河中逆流而上,往往会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 大麻哈鱼跳跃小瀑布 布,这时,大麻哈鱼会跳过去,这是大麻哈鱼经过六百万年的进化而来的能力。它们这一跳,有时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了4层楼的高度。 由于它善于跳跃,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跃之意,并衍化为英语Salmon。 秘密八 一般太平洋大麻哈鱼洄游产卵后都会死去,而大西洋大麻哈鱼则不然,他们是年复一年的洄游产卵。但是太平洋大麻哈鱼的被腐蚀的尸体滋养了江河,为它们成长中的孩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本目录下内容参考自BBC制作的纪录片《自然界大事件之大麻哈鱼大洄游》) 8分类 编辑 我国江河的大麻哈鱼有3种:普通大麻哈鱼(O.keta)、马苏大麻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 北美大马哈鱼有五种:粉红大马哈鱼(Pink salmon ),马苏大马哈鱼(Chum),银大马哈鱼(Coho),红大马哈鱼(Sockeye),大鳞大马哈鱼(Chinook salmon)。 9经济价值 编辑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体大肥壮,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胶制、熏制,加工罐头,都有特殊风味。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营养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在我国,大麻哈鱼为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Chum salmon,由辽宁、黑龙江输往:日本。 大麻哈鱼不仅是黑龙江省的大型珍贵特产鱼类,也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含蛋白质为14.9~17.5%,脂肪为8.7~17.8%,水分为61.4%,每100克含有1384卡热量,钙50毫克,磷153毫克,铁1.9毫克。此外,还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将其盐渍成“大麻哈鱼籽”,便是闻名于国际市场的“红鱼籽”,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还用大麻哈鱼皮制革,做成皮衣服、长拉靴、烟包和钱包等。大麻哈鱼的肉、肝、精巢和头,均有药用价值。其肉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疗水肿、消瘦、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呕吐酸水、抽搐、肿疮等症。鱼肝可提制鱼肝油。精巢可提制鱼精蛋白和配制成多种鱼精蛋白制剂,适应治疗过量注射肝素所引起的反应;它对某些出血症(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人工孵化大马哈鱼 高额的利润,广阔的前景推动了大马哈鱼的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 近日北京市怀柔区首次成功人工孵化大马哈鱼,预计可成功出苗2500尾。大马哈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赶超英美。不少消费者有疑问,人工孵化技术多久能够投入生产,促进大马哈鱼的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吃上这种名贵鱼种。 据了解,大马哈鱼苗已能在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地人工繁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珍贵经济鱼种的养殖空白,优化海产养殖结构,促进大马哈鱼养殖健康的可持续发展。[2] 10传说 编辑 大麻哈鱼 相传唐王东征时来到黑龙江边,正逢白露时节,被敌人围困,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正当唐王一筹莫展之时,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借鱼救饥?”玉帝便令东海龙王派一条黑龙带领鲑鱼前来镇守这条江,人马得到鱼吃,力量倍增,大获全胜。马原来是不吃鱼的,自此马便开始吃鱼了,但也只是吃鲑鱼。所以便把鲑鱼叫作“大马鱼”。许多年后,又是白露时节,有一个叫什尔大如的部落首领所率人马被敌人追到乌苏里江边,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粮草又断,十分危机,此时一谋士便向什尔大如献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东征时向东海龙王借鱼以解燃眉?”黑龙闻知,复率鲑鱼来到乌苏里江边,什尔大如得救,便率部在沿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便是今天的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后,便有大批的鲑鱼来到黑乌两江。赫哲人称“大马鱼”为“达乌依玛哈”,后经演变,就把鲑鱼叫做“大麻哈鱼”。 11海虱传染 编辑 海虱,这是一种让大麻哈鱼备受折磨的寄生甲壳纲动物。然而当它们的宿主被其他大鱼吃掉后,这些寄生动物却会“弃船上岸”,在食肉鱼类身上“安营扎寨”。研究人员在《生物学快报》网络版上报告说,这种之前未被认识的逃亡策略对于整个食物链而言绝对是一个坏消息。 大麻哈鱼 由于大规模的渔业养殖,海虱的传播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域已经失去控制。紧密而拥挤的鱼笼是这种寄生动物繁殖的温床,它们会吃掉宿主的皮肤、肌肉和血液,并且频繁地在那些幼年野生大麻哈鱼群之间传播。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野生大麻哈鱼被海虱感染的速度正在飞速上升,甚至导致一些大麻哈鱼种群濒临灭绝。 由加拿大伯纳比市西蒙·弗雷泽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BrendanConnors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如今发现,海虱的传播技能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强大。研究人员让未被海虱感染的食肉鱼类——银大麻哈鱼和山鳟——与两条幼年大麻哈鱼待在一起,后者中一条被海虱感染而另一条未被感染。当食肉鱼类吃掉其中的一条大麻哈鱼后,研究人员对前者是否被海虱感染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食肉鱼类如果吃的是未被感染的大麻哈鱼,则其自身也安然无事;如果吃掉了被感染的大麻哈鱼,则食肉鱼类被感染的几率为70%——海虱会跑到它们的新宿主身上,这一过程用肉眼都可以观察到。Connors表示:“这太让人吃惊啦!”他说:“这些海虱会从大麻哈鱼的身上准确地‘蹦’到捕食者的眼睛附近。” 与雌海虱相比,会有更多的雄海虱逃离它们的宿主,这一发现让蒙彼利埃市法国国立研究所的寄生生物学家FrédéricThomas感到尤为困惑。他说,这种情况,即雄性能够逃脱死亡而雌性大量死亡,在进化上只有死路一条。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渔业生物学家AlanPike强调,这些海虱只能在大麻哈鱼身上存活,这其中包括大麻哈鱼和鳟鱼。如果逃亡的海虱落到了错误的捕食者身上,它也是无法生存的。Pike想知道的是,海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究竟如何生存。 Connors认为,海虱的救命一跳表明,渔业养殖场不但会被幼年野生大麻哈鱼所传染,甚至还会被最终吃掉它们的食肉鱼类所感染。他说:“我们尚没有考虑这些海虱在食物链中的传播情况。”[3]
235
查干湖
收藏678287 查干湖(吉林省的一个湖泊)编辑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纵长37公里,最宽处10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128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时,水面面积345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1] 中文名称查干湖 别 名查干淖尔 地理位置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里 面 积345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机 场松原查干湖机场 目录 1地理环境 2地质成因 3流域文化 4渔业发展 5渔业文化 ▪ 文化积淀 ▪ 神秘气息 ▪ 出鱼场面 ▪ 祭词 6保护区 ▪ 面积 ▪ 功能区 ▪ 保护对象 ▪ 气候条件 ▪ 资源概况 ▪ 周边情况 ▪ 历史沿革 7交通旅游 8相关影视 9旅游开发 ▪ 妙音寺 ▪ 满蒙文碑 ▪ 区内八景 ▪ 境外八景 10歌曲 1地理环境 编辑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纵长37公里,最宽处10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128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时,水面面积345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查干湖 查干湖环境优美、景色秀丽,盛产鲤鱼、鲢鱼、鳙鱼等。夏日的查干湖碧波万顷、如茵绿草水天一色,此时放眼百里大湖,烟波浩淼,令人心旷神怡、胸襟豁达。湖畔凉爽宜人,驾驶快艇在幽深宽广的湖面飞舟斩浪,或是乘竹筏穿行在曲径通幽的蒲苇长廊赏荷戏水,或是团坐于浓密的野草丛中倾听悠扬的马头琴声,或是与茂密的树荫下接过蒙古族少女手中的银碗饮尽醇香的奶酒,或是坐在小舟上悠然垂钓、赏鸥鸟齐飞,此情此景此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更加回味悠长...... 特色景点:鸿鹄楼、苍狼白鹿广场、生态渔业园区、荷花池 特色美食: 蒙古族牛肉干、蒙古族手把肉、蒙古馅饼、马奶酒、烤全羊 2地质成因 编辑 查干湖是河成湖,历史上曾是嫩江主河道的一部分。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河流摆动、淤积等原因,致使嫩江改道,东移至大安台地以东,留下了大安古河道;另一方面,支流霍林河来水逐渐减少,河道逐渐淤积,出口被堵塞,形成了盲尾河。加之,这里区域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因此,在被称之为“八百里瀚海”的吉林省西部地区造就了此湖泊。[2] 3流域文化 编辑 查干湖,原称查干泡、旱河,1983 年吉林省地名普查时,正式更名为查干湖。历史上,在宋、辽时期称之为“大水泊”、“大渔泊”。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大水泊周围三百里”。明代查干湖称之为“拜布尔察罕大泊”。据《辽史·营卫志》记载:“皇帝从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洣,乃纵鹰鹘捕鸭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弋猎网钓,春尽乃还。”自辽金以来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元代至清初,这一带江流泡沼星罗棋布,银鱼穿梭,水草肥美,雁鸭栖集。沿岸林木蓊郁,田野芳草葳蕤,风景如画。是辽、金、元几代帝王巡幸游乐的渔猎之地。[2] 4渔业发展 编辑 清代,这里曾一度成为封建王公的“放生泡”,严禁捕鱼。到了清代末期,捕鱼业又发展起来。东北沦陷时期,据日本人岗本正一的《满支水产事情》载:1936 年王府屯封建王爷的近亲包彦荣,他从前郭旗取得许可证,于湖心(夹芯岛)建起兴业渔坊,当年冬,出拉网24 趟,每趟拉网捕鱼24 万斤。1948 年2 月出版的《东北经济小丛书·水产》载:当时(嫩江)的主要渔场为大赉城南25 千米的查干淖尔(查干湖)。东西约12 千米,南北约40 千米,水深4 尺,野泡网达24 统之多。1936 年各种渔具捕获量百分比为墚子、冰槽子占44%,野泡网占 44%,大网 4%,其他 8%。墚子、冰槽子、大网、野泡网等冬季渔具占主要部分。墚子、大网等渔具发祥最早,墚子远在清代乾隆年间即已开始,大网则始于同治年间。野泡网直至20世纪初始出现,大部分在1930 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9 年和 1960 年是查干湖历史上产鱼的黄金时代,当年冬最多出网达 48 趟。1960 年鱼产量达 6142 吨,芦苇产量高达 30000 吨。20 世纪50~60 年代,区内来水丰富,当时查干湖水面特别大,南至新庙泡,北至通让铁路以北约10 余千米,仅查干湖就有湿地面积656 平方千米,湖内主要栖息的鱼类有红鳍鲌、鲤鱼、鲫鱼、鲶鱼等,沿湖浅水域生长着繁茂的挺水型、沉水型和浮水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有芦苇、菖蒲、菱角、芡实等。芦蒲等水生植物,高2.5 米左右,人在草地行走十分困难。沟汊等一些地方长有塔头等植物。野生动物狼、狐、獐、狍等种类繁多。野生禽类山鸡、鸭、雁成群结队,产卵季节草地上各种鸟蛋多不可数。 在1962 年以后的10 余年中,由于查干湖主要水源区人类活动加剧,霍林河上游修建了罕嘎力、兴隆、胜利、大段等水库,层层蓄水,洮儿河较小的水流又被堵截,使湿地面积明显退缩,查干湖湿地面积缩小到231 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84 平方千米,芦苇面积47 平方千米,面积虽然缩小但还能出船捕鱼。但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查干湖大面积湿地逐步退化,趋于干涸。水面仅存 50 平方千米,湖水变色,水质的PH 值由原来的8.5 逐渐上升到12.8,鱼类及湿地动物、植物近乎灭绝,整个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灭顶之灾,素有“天然宝库”美称的查干湖变成了鱼苇绝迹、盐碱泛起的“害湖”。由于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雨量逐渐减少,大风天气逐年增多,大风卷起沙碱漫天飞扬,遮天蔽日。湖区周边群众生活日趋贫困,一些渔民仅靠熬碱度日。 1976 年,中共前郭县委、县政府在几乎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带领全县 10 各族人民,靠手抬肩挑,经先后两期,历时八载的艰苦奋斗,终于在 1984 年修通了一条长53.85 千米、底宽50 米的人工运河——引松渠,使松花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查干湖。引松渠不仅给查干湖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明显地改变了自治县区域性的自然状况与生态环境,使这里的渔业生产,芦苇生产和旅游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21 世纪初,查干湖水域面积已由工程开通前的50 多平方千米扩大到420 平方千米,湿地面积达到了514.2 平方千米,年产鱼稳定在3500 吨左右。查干湖盛产的胖头鱼获得了国家 AA 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被誉为 “世界奇观”的查干湖冬捕规模(每日出6 趟冰下大拉网,每网60 人,共计360 人作业)和单网产量(14.9 万千克)于2005 年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3] 查干湖已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并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查干湖边的青山头,早在13000 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人类居住,一直到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仍然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查干湖东北十余千米的辽金古城塔虎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吉林省内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好的辽金古城之一。塔虎,蒙语为“胖头”之意,因查干湖和古城周围江河盛产胖头鱼,故得此名。相传 1211 年,成吉思汗率领九万蒙古铁骑,在大水泊(查干湖)边焚香祭拜。他认为,山水是天神赐予蒙古民族的恩惠,是兴旺发达的守护神,并向大水泊中洒马奶,宰杀了九九八十一只绵羊,供奉在岸边,以示祭祀,从此,查干湖就有了圣湖的说法。查干湖还是清孝庄文皇后的发迹之地,她是辅佐清朝三个皇帝开创全盛时期的重要人物,她认为查干湖这块圣水,给她带来了好运。 查干湖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淳朴的蒙古族风俗,为全面进行旅游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吸引多部影视剧来此拍摄。几年来,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编制了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和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确定了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按规划,完善旅游设施。随着建设与保护的并重,方针的贯彻落实,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已形成了集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2] 5渔业文化 编辑 冬捕祭湖 查干湖冬捕,一种古老的渔猎方式。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把查干湖冬捕评审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并载人《亚太国际卓具保留价值的生态历史财富》蓝皮书目录。2008年查干湖冬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查干湖冬捕景观成功人选“吉林八景”,被誉为“冰湖腾鱼”。 查干湖冬捕前要举行跳舞祭湖醒网等仪式,这一习俗从辽金延续到当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头鱼拍卖更是热闹,一条鱼能卖到上万元。吃头鱼能带来好运据说历来帝王就喜欢吃查干湖的头鱼预示江山稳固风调雨顺。查干湖冬捕曾获单网捕鱼量最多的世界吉尼斯记录,一网最多能捕十多万斤。 查干湖是目前唯一仍然保留蒙古族最原始的捕渔方式,因此令这个活动被列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也因此令查干湖成为了吉林省新兴的旅游景点[7]。冬捕每年举行,以令这个传统得以流传下去。渔夫会在湖上厚冰钻多个钻孔来下网,然后透过透明的冰层追踪鱼群的动向。捕渔的网的网孔遵照传统保持疏织,以确保鱼龄在五年以下的幼鱼可以游离渔网,以确保将来的渔获[8]。即使如此,在2005年捕鱼曾创下一次下网捕获104,500公斤的渔获而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这个纪录于2008年被168,000公斤的渔获打破。 “查干湖冬季捕鱼节”是查干湖每年冬季的核心旅游卖点,加上附近的妙因古刹(藏传佛教)、查干湖滑雪场等景点,大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基于这个日益商业化的活动,冬捕每年的头鱼往往成为当地富有阶层抢购的目标,亦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文化积淀 早在一万年前,古老的查干淖尔人就在这里以渔猎为生。古代的蒙古族之所以称查干湖为圣水母亲湖,主要是他们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以湖为生,惜湖如命,爱湖 如母,尤其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更是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查干湖冬捕)戗胜严寒,维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传续。真正的查干湖冬捕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要率领家眷来北方,在查干湖湖面上搭建帐篷。在帐篷里把脚下的冰刮薄,薄到像纸片儿,这时可以看见鱼儿在冰下游动。看够了想吃时再将薄冰打开,鲜活的鱼儿就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历史上习惯把这种冬捕称为“春捺钵”。查干湖冬捕不仅是一种渔猎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冬捕是一项集体活动,使得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得以交流,一切文化和精神在冬捕的日子里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和传承。查干湖冬捕是人类生存成果的一次大的,全面的,辉煌的展示和普及。 冬捕祭湖 查干湖冬捕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现代人对它的传承和发扬。查干湖开发区成立以来,深入挖掘整理查干湖冬捕这一独具特色的渔猎方式,重现了祭湖醒网仪式、冬网捕鱼等。同时,在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上又增加了查玛舞、民族歌舞、头鱼拍卖、现场观鱼和大型文艺活动等,不断丰富内容。截至目前,查干湖开发区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2006年,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被中国旅游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 曹保明先生在《最后的渔猎部落》一书中这样说:“这种古人类生存的文化形态至今仍能让人直接去体验和感受这种原色的地方如今已为数不多了,走近查干湖冬捕,有一种走进远逝的楼兰古地之感,又好似来到秘鲁印第安人古老的生存部落,你会感受到大自然在平凡的接纳你,又在生动地拥抱你。是的,这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后一处被自然和人类完整保存下来的渔猎部落。在现在文明中保存着传统文化生活的内涵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延伸,它的价值不单单在于记录了人类文化的走向,还记载了人类精神的历程。” 神秘气息 查干湖冬捕前要举行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历史上的蒙古族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山祭水之俗。据说,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九翼铁骑,在晨曦时分,来到位于查干湖北岸的“青山头”台地。在“苏鲁锭”的引领下与众人一道手托“九九礼”,在九堆冲天圣火的噼叭声中,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站在祭台前,面对查干湖,对日九跪,对湖九拜,齐声高诵《查干湖祭词》。接着将芳香的奶酒洒进查干湖,意为让芳香的奶酒与一望无际的查干湖永久溶为一体。 查干湖 查干湖(19张) 这一千百年来延袭下来的、带有传统宗教色彩的“祭湖·醒网”仪式流传至今天,场面壮观而神秘。由身穿蒙古袍,落腮虬髯的渔把头宣布仪式开始,震天的锣鼓,轰鸣的法号骤然响起。手持法铃吹奏着海螺、牛角号,围绕摆放着九种供品和点燃九炷檀香的供桌、挂满哈达插满松柏枝的敖包和熊熊燃烧的炭火转三圈后合掌站立在供桌前诵经;查玛舞随之舞起;身穿白茬羊皮袄,腰系宽板皮带的渔工和身系彩条头挂串铃的高头大马拉着装满冬捕鱼具的爬犁威武地进入祭湖醒网场地。渔把头左手端起盛满醇香奶酒的大木碗,面对苍天圣湖高声诵祭湖词,随后双膝跪在冰面上,用右手中指沾酒分别弹向天空、地面,然后将碗中的酒倒人湖面凿出的冰洞,众喇嘛也边诵经文边将供桌上的供品抛人冰洞。渔把头从蒙古族少女,手中接过哈达系绕在插满松柏枝的敖包上,蒙古族青年欢跳着将手中的糖果抛向人群,将桶里的牛奶洒向天空、地面。 祭湖醒网是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所表达的是湖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大自然恩惠的感激,也是查干湖人精心打造的一张民族旅游的特色牌。 出鱼场面 出鱼场面 提到查干湖冬捕,自然而然的会让人们想起那壮观的出鱼场面。2006年,在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期间,查干湖冬捕以单网产量10.45万公斤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又以单网产量16.8万公斤再次刷新了纪录。查干湖冬捕在每年冬季十二月中旬到次年一月下旬(春节前)进行,渔民们在喧闹的鼓乐声和炸响的鞭炮声中,在查玛舞、萨满舞的跳动中,溅起层层积雪向湖中急驰而去。到达冬捕作业点,渔民们按照渔把头选择的地点,开始在湖面凿冰破洞,然后串杆下网,一张张数千米长的大网相距百余米一字排开。几个小时后,随着马拉绞盘的转动,一张张大网从“玉门”似的冰洞缓缓而出,两旁的渔民手持挠钩期待着万尾鲜鱼出“玉门”的壮观场面。一会儿的功夫,一条又一条的“胖头”、鲤鱼、鲫鱼、鲶鱼、草鱼争相跃出冰洞,转眼之间就在湖面上码起一个,个高高的鱼垛。渔民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游人带着惊奇的目光,这样壮丽的自然场面也只有在查干湖冬捕期间才能看到。 四、有效的保护措施 查干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南北长37公里,东西平均宽11公里,水域总面积420平方公里,年均蓄水量7亿立方米,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查干湖冬捕的壮观场面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与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更是查干湖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是实施大水面开发战略。充分利用查干湖、新庙泡和库里泡等广阔的水域资源,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坚持大水面开发投种工作,控制捕捞强度,不断加强对渔业的投入力度。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渔业产业化步伐。经过积极争取、运作,查干湖胖头鱼在获得AA级绿色、有机食品双认证的基础上,2006年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的称号。如今已形成包括胖头鱼系列、名优野生鱼系列、箱装系列、袋装系列四大系列32个品种,产品供不应求。三是加快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渔业生产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查干湖的“四大家鱼”繁育、名特优繁育技术在全省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查干湖水产研究所和国家级引育种中心的建立,为开发区的渔业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加强渔业管理和渔业生态保护,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开发区不断加强对渔业的管理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渔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好渔业资源、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做到发展生产与安全管理并重。同时开展渔业资源基础调查,加强了渔业行业管理,对电、炸、毒鱼以及非法捕捞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保护了渔业资源,促进了查干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查干湖冬捕的网是如何操作的? 先在一米左右的冰层上每隔八九米凿一个冰眼,一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然后穿杆引线。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他们都要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 收网时,几匹高头大马拉动绞盘牵引着钢丝绳转动,四五米宽的大网裹着冰层下的鱼儿从宽一米、长两米的出鱼口缓缓露出冰面,渔工们边收网,边将打上来的鱼平摊在冰面上,等在两侧的人们拿着渔场准备的专用编制袋,将一二十斤的大鱼收入囊中。 祭词 仪式开始:朝着查干湖行过九次大礼之后,众人高声朗诵《查干湖祭词》—— 查干湖啊,苍天的宝镜; 查干湖啊,大地的眼睛。 所有的生灵,所有的生命, 都聚在你智慧的怀中。 查干湖啊,圣洁的标记; 查干湖啊,母亲的象征。 所有的先民,所有的民众, 都握在你庇护的手中。 献上九九礼呀,奉上一个心诚。 湖上层层浪花,跳动八方精灵。 插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 献上九条哈达,白马青牛为供。 6保护区 编辑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是吉林省人民政府1986年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开发区境内。 保护区核心区位于辛甸泡,泡内生满芦苇,是鸟类主要栖息场所;缓冲区位于查干湖夹芯子岛以北至辛甸泡水域;生产实验区位于新庙泡、库里泡、菱角泡和查干湖夹芯子岛以南水域。 保护区内现有鸟类有15目34科116种,占吉林省鸟类总数的35.6%,其中水鸟有13科58种,占本区鸟类总种数的50%。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有白枕鹤、白头鹤、丹顶鹤等5种;属国家Ⅱ级保护的有白天鹅、雀鹰、灰鹤等12种。 两栖类有1目3科4种,爬行类有2目3科4种,兽类4目9科22种。 鱼类15科38种,主要有鲤、草、鲢、鳙、鲫、红鳍鮊鱼、青鱼、鲶鱼、黄颡、鳌花鱼、武昌鱼等。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全区植树造林面积逐年增加,植被得到恢复,湖泊塌岸得到治理,鸟类数量也明显增加。中华秋沙鸭、白天鹅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年年来保护区栖息和繁殖 2007年8月1日,查干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置 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及大安市境内,范围在东经124°03′28″—124°30′59″,北纬45°05′42″—45°25′50″之间。 面积 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6.8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55.31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193.34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158.19平方公里。其中:保护区在前郭县境内面积430.3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85%;在乾安县境内面积14.0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在大安市境内面积62.5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12%。设置外围保护地带146.66平方公里。 功能区 保护区划定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3处(辛甸泡、高家、庙东),面积为155.31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1%;缓冲区3处,面积193.34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38%;其余为实验区,面积为158.19平方公里,占保护区面积的31%。 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是保护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珍稀、濒危鸟类。 气候条件 气候为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879.8小时,年平均气温4.5 ℃,无霜期141天,全年有效积温为2916.8℃,年平均降水量450mm。 资源概况 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呈现物种多样性、珍稀性及及生境的典型性等重要特征。在保护区栖息繁衍及过往停歇的鸟类共有239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73%。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白头鹤、白鹤、金雕、白尾海雕、大鸨等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白枕鹤、灰鹤、白琵鹭、白额雁、鸳鸯等35种;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共43种。陆上野生动物有狼、狐、貉等25种,两栖爬行类9种,鱼类46种,年产量达5000吨,昆虫446种,植物200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149种。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周边情况 保护区周边有五个乡、两个镇、四个场(厂)、二个公司、三十八个自然村屯。主要乡镇、场(厂)有前郭县的长山、穆家,新庙、蒙古屯,乾安县的余城,大安市的大榆树乡(现与海坨乡合并叫海坨乡)、大洼乡等乡镇,以及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查干湖渔场、新庙泡渔场。其中,保护区管理局所在的蒙古屯乡集中了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新庙泡渔场、查干湖旅游公司、前郭小油田开发公司等单位。 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周围的村屯总人口约24000人,其中,在前郭县境内的人口约为18200人,乾安县境内人口约2300人,大安县境内人口约3700人。 历史沿革 1986年8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6)131号文〕批准建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吉林省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前郭县政府领导,吉林省环境保护局负责业务指导。 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吉林查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2007年4月6日,国务院(国办发[2007]20号)正式批准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交通旅游 编辑 查干湖在302国道距松原市33公里处, 市内交通:在松原市乌兰大街梦巴黎门前,每天早上8:00设旅游专车出发往查干湖,票价13元。 松原市客运站也可乘坐查干湖旅游大巴,票价14元 松原查干湖机场即将开工建设,机场紧邻查干湖景区。 8相关影视 编辑 《圣水湖畔》的拍摄地在查干湖,中国有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然而,中国的耕地仍在减少,截至到2003年末,又减少了一亿亩……,党中央和国务院,把保护耕地的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来抓,及时下发了2004年1号文件,于是,才有了这部以保护耕地为时政背景的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圣水湖畔》。 《圣水湖畔》是脚踏时代主旋律、头顶绿色圣水珠、带着芳草一身香、怀着满腔黑土情、一路高唱迎春赞歌,诞生于时代最前沿的电视剧作品。 2007年的《关东鱼王》,讲述了老东北时期渔猎人民如何保卫自己的家园! 《查干湖小精灵》是由查干湖开发区管委会、吉林省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北京电视台卡酷动画卫视联合制作的104集动漫片,整个制作历史3年多的时间,并获得了国家广电局的播出许可,是松原第一部动漫大片。   《查干湖小精灵》共有104集,故事以查干湖民风民俗为背景,讲述查干湖畔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们,通过与坏人积极作斗争,来保护查干湖的生态环境,保护美好家园的故事,重点表现查干湖小精灵们善良、勇敢、睿智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查干湖小精灵》以动漫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和宣传查干湖的历史、文化、民俗和自然风光,主要面向国内外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和儿童推出,这对在广大青少年中宣传推介查干湖、扩大查干湖旅游市场半径和客源群体、提升查干湖乃至前郭县文化的影响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9旅游开发 编辑 查干湖景区位于吉林省前郭县的西北部,距松原市区45公里,距长春市193公里,距白城市132公里,距哈尔滨市265公里。水陆交通便利。景区位于前郭县蒙古屯乡川头村东侧,处在松花江到查干湖的入口。风景区内的敖包山上建有一座气势磅磷的藏式喇嘛庙——妙音寺,喇嘛庙对面,设置宽阔的庙会广场。按传统习惜,每年六月十四、十五两天,在这里举行麦德尔经会,举行大型化装查码舞会。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塔虎城遗址沙盘、仿制的库里满蒙文石碑、青山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等更引人入胜。 风景区的最高处,一座五层仿古建筑——“放眼楼”巍然耸立,如同洞庭湖畔的“岳阳”,似滇池岸边的“大观”。登上放眼楼,整个旅游区的景观可尽收眼底,。引松尾闸东侧高岗处,一尊蒙古族少女敬献哈达的大型雕塑,正以蒙古族最神圣的礼节,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 风景区景观星罗棋布,各具形态的亭、树、阁,廊、雕像等,如颗颗明珠洒落在林海之中,常青树婆婆环绕,把建筑映衬得熠熠生辉,广场上、湖岸边、密林中,于朗然醒目之处,分布着成吉恩汗、嘎达梅林、陶克陶胡及蒙古骑兵团众勇士等历史人物的中型雕塑和十二生肖小品,并建有一座小型植物园。 查干湖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渔业和芦苇的生产基地,盛产鲤鱼、鲢鱼、鳙鱼、鲫鱼等15科68种和虾类、芦苇、珍珠水产资源,年产鲜鱼3000吨,鱼苗350吨,芦苇3万吨,其中查干湖"胖头鱼"经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查干湖的冬捕场面最为独特和壮观,数九寒天,上千人冰上作业,几十辆机动车昼夜运输,几十万斤鲜鱼破冰而出,其场面堪称全国之最。这里也是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鸟类的乐园,1992年被列入吉林省自然保护区。一座高30米、跨度直径200米的水陆两栖游乐宫设在园区尽端。内部设施应有尽有,门类繁多,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在这里观赏游玩。引松尾闸上边的船渡机械,可载着游人跃过引松桥,直入查干湖尽情游览湖上风光。 规模宏大的游乐园中,世界著名风光缩仿建筑群,使游人宛如置身于异国他乡,大开眼界,按照五大洲一些国家的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奇观,依次精雕细刻、饰于园内。主要作品有古埃及金字塔、俄罗斯古代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日本大岛居、美国的流水别墅等。风景区内设自由市场、仿古商业街、美食街、文化娱乐街等。 主要风景: 妙音寺 :票价 35元/人/次(此价格有查干湖旅游提供) 妙音寺是查干湖旅游区的一个重要景点之一,最早建于乾隆二十年即公元1755年,建国后曾遭严重毁坏。 直至2000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恢复重建,至2002年7月建成。建筑面积6999平方米,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该寺坐北朝南,主要采用了藏汉蒙结合式建筑,依照传统中轴对称式格局建成,整体布局庄严雄伟,气象万千。 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院内有钟楼、鼓楼、法物流通处、蒙医诊所和东西僧房左右配殿龙王庙外,还有藏式白塔及蒙古族特色的敖包,白塔前陈列有寺内出土一亿三千年的古树化石。 初游妙音寺,远远看见山门气势恢宏,奇丽壮观。进入山门,大有进入洞天仙府之感,似乎觉得到了清净之地,有了仙风道骨般的清爽与超脱。在大门正中首先看见一个法轮在转,这是一个外面镶有金色花纹的圆柱形手动法轮,据说前来游览和朝拜的人转动它,可以为自己带来好运。 郭尔罗斯王府:票价 35元/人/次 查干湖畔的王爷府是郭尔罗斯前旗末代旗王齐默特色木丕勒的府邸,位于查干淖尔大街北侧,引松河西侧,是一座大型仿晚清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213平方米,连同前面的广场,后面的花园总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米。王爷府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以四合院为单元,六进六出,呈现出博大精深,豪华壮丽的塞北名府的特色,为蒙地少有的宫殿式的府宅。东西两区为商业区,中部是主展区,是集旅游观光、历史展览、民俗探源、人文开发、餐饮娱乐、商务洽谈、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王府历史展厅,展示的是末代旗王齐默特色木丕勒之王公世家、重建府第、王府统治、兴办学堂、王室生活、政教一体、抗垦斗争等概况。亦是郭尔罗斯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王府民俗展厅,选取了衣食住行、婚俗节令、礼仪信仰、民间文艺、体育与娱乐、社会生产等六个方面,展示出素有“歌舞为伴、诗史为鉴”的蒙古族游牧文化、游牧风俗、游牧精神,在沧桑巨变中,留下的良风美俗。 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暨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票价 35元/人/次 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景区,是我国惟一一座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于2011年7月落成,并向游客开放。渔猎活动是人类原始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查干湖及松花江沿岸的青山头红石砬子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址证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查干湖畔繁衍生息。从传说中的肃慎、东胡、秽貊三大部落到夫余、渤海时期,查干湖畔的先民们依然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使这种原始、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辽金时期,随着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日益交流与融合,查干湖畔的农耕文化才逐渐发展。从辽代至元代,皇帝每年春天都要带领群臣、嫔妃来到查干湖进行“春捺钵”,在湖畔举行盛大的祭湖仪式,凿冰捕鱼,设“头鱼宴”款待群臣使节。相传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攻占金国重镇塔虎城后,来到湖畔青山头,面对查干湖亲奉九种礼贡焚香祭拜,并将查干湖称为“圣水”。至明、清时期,查干湖的渔猎活动已经空前繁盛,成为漠北的渔猎天堂,人间的乐土。 满蒙文碑 孝庄祖陵陈列馆及满蒙文碑 俗称库里碑。碑文为满蒙两种文字。1981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此碑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满蒙文碑”,全称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满蒙文碑是后金及清初满族统治者实行满蒙联姻政策、清王朝与科尔沁关系的重要历史见证。碑体雄伟,造型奇特,雕刻精美,巧夺天工,是蒙地罕存的清代艺术珍品,也是吉林省清代碑刻中规模较大、雕工精细、艺术处理比较完美的石碑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碑为火成岩,碑额、碑跌呈褐色,碑身呈淡灰色。石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5.82米。碑额呈长方体,顶端两角略圆,高145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碑身呈板状长方体,高292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碑面上共阴刻383个印刷体满蒙两种文字,每种文字的第一行皆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碑座为一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石龟。尾长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宽处132厘米。龟四足撑地,身上纹饰雕刻精美。 满蒙文碑为清代孝庄文皇后的生父生母碑。孝庄,又名布木布泰,清初内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有“满蒙第一美女”之誉。《清史稿.外戚表》载:“孝庄文皇后父寨桑,莽古斯子。顺治十一年五月壬辰,追赠和硕忠亲王”。《清史稿.列传.后妃》也有同样记载:“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忠亲王寨桑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外祖父,忠亲王贤妃,即顺治皇帝的外祖母。两人死后,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被皇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贤妃,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按顺治皇帝及孝庄太后旨意,由寨桑夫妇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 区内八景 (1) 查干湖光:查干湖号称“北国明珠”,水质澄澈、烟 莲花池 波浩淼、水鸟翔集、芦苇如涛,景观壮美、静谧而苍凉,给人以震撼性的美感; (2) 草原天堂:郭尔罗斯草原位于松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辽阔。引松运河像闪亮的缎带镶嵌其间,灌溉着稻田,也滋养着草原;蒙古屯乡蒙族族风情纯正浓郁。那达慕大会、祭火、新年、祭敖包、成吉思汗大祭、端午猎日等节事活动丰富多彩,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3) 芦苇荡漾:查干湖水波浩淼,芦苇荡漾,一片烟水迷离。查干湖的芦苇荡,不仅是重要的造纸原料,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避难所,同时还是蔚为壮观的旅游景观; (4) 百鸟争鸣:查干湖是吉林省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鸟类生活的栖息地和迁徙中转之地。新甸泡位于查干湖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芦苇丛生,水草丰茂,一到鸟类繁衍迁徙季节,这里百鸟云集,堪称鸟类天堂; (5) 冬渔奇观:查干湖盛产青鱼、鲤鱼、鲢鱼等数十种鱼类,每到冬季,渔民凿开厚达1.5米的坚冰,将200米长渔网徐徐送入水中,喊着号子,将成千上万斤的鱼拉出水面,运向四方,场景非常壮观; (6) 鸿鹄凭栏:鸿鹄楼位于查干湖滨制高点上,楼高29米,取意查干湖为鸟类天堂,号称鸿鹄楼。飞檐斗角、雕梁画栋,建筑精美,风格独特。登楼远眺,只见水天一色、白帆点点、云水无边、百鸟翔集,实为人间佳境; (7) 百舸争流:鱼汛季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场景异常壮观; (8)水上乐园:广阔水面上的游艇等现代娱乐设施构成吸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水上乐园。 境外八景 (1) 青山日出:青山头三面环水,被查干湖环抱。日出时节,烟水迷茫,云蒸霞蔚,景致壮美; (2) 大坝日落:油田大坝西临查干湖,水面辽阔,是观赏日落的绝佳位置。日落时分,夕阳灿烂,水上金光闪闪,景致让人沉醉; (3) 长山烟雨:长山不高,宛如卧龙,横亘在查干湖北面,烟雨之中,山形奔走,彷佛要腾空而起,场景奇妙; (4) 佛寺晓月:历史上的妙因寺曾是前郭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庙宇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四方朝拜信者,络绎不绝。在原址上重建的妙因寺,依山面水,建筑精美,体现了正统的藏传佛教风格,是人们修身养性、观光旅游的胜地; (5) 蓝天白云:天高云淡,白云朵朵,大地辽阔,牛羊成群,草原胜景美不胜收; (6) 飞雪迎春:漫天风雪,笼罩了查干湖和草原,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7) 原驰腊象:冬季,冰雪覆盖了草原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低山在草原上微微隆起,好一派原驰蜡象; (8) 草原风暴:茫茫草原一到冬季就成了狂风肆虐的世界,呼啸的寒风,裹挟着冰雪,穿过蒙古高原来到这里,刮得天地一片萧条,让感觉迟钝的现代人,感觉到自然的风格和力量。 10歌曲 编辑 查 干 湖 作词:阿汝汗 作曲:斯琴朝克图 演唱:玛 希 蓝天白云碧水间, 鸿鹄翩翩鸟流连。 蒲苇轻拂鱼戏浪, 野莲荷花绽笑颜。 啊,查干湖! 湖光蜃景仙子幻。 查干湖美丽的姑娘, 梦萦魂也牵。 草原沃野湖岸边, 牛羊涌动马腾欢。 古寺妙音毡包绕, 芳草稻花起波澜。 啊,查干湖! 烟波浩淼水连天。 查干湖不朽的传奇, 心广天也宽。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国国家重要湿地 参考资料 1. 郭尔罗斯史略——查干湖考 .前郭旅游网 [引用日期2013-11-11] . 2. 中国河湖大典 水利水电出版社 3. 松原市查干湖旅游度假区 .爱go . 词条标签: 旅游 , 自然地理 , 景点 , 地形地貌 , 地理
236
江离
收藏10827 江离(香草名)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科别:伞形花科 中文名江离 古又名糜芜(音迷无) 今 名芎藭(音兄穷);川芎 学 名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目录 1植物特征 1植物特征 编辑 江离也就是芎,或者叫川芎(xiong) 神农本草经载:芎 气味辛、温,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多年生草本年,高50厘米。根茎呈不规则团块,有明显的结节状,茎常丛生,上部分枝,基部膨大呈盘状。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不规则羽状全裂;叶柄长9~16厘米,基部成鞘状。复伞形花序,有短柔毛,顶生;花白色。离果卵形,背棱中中有油管3个。分布于四川、云南,多为栽培者。 (以上大多来自于《草木零落,美人迟暮 楚辞植物图鉴》[1] (不是来自于此书的内容乃是前人所为),超强推荐,还有很多没打完,太晚了,明日继续,若我还记得) 亦作“ 江蓠 ”。香草名。又名“蘼芜”。《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王逸 注:“江离、芷,皆香草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七:“芎藭,苗曰江蓠,根曰芎藭。” 唐 贾岛 《送郑长史之岭南》诗:“苍梧多蟋蟀,白露湿江蓠。” 清 龚自珍 《秋夜花游》诗:“海棠与江蓠,同艳异今古,我折江蓠花,间以海棠妩。” 参考资料 1. 潘富俊,吕胜由 .《草木凋零,美人迟暮:楚辞植物图鉴》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3.11 :24页-25页 . 词条标签: 植物
237
王毅
收藏1185247 王毅(外交部部长) 锁定 王毅,男,北京人,汉族,1953年10月生,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1982年加入外交部。经济学硕士,国际关系学博士。[1] 现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党委副书记。 中文名王毅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53年10月 职 业公务员 毕业院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信 仰共产主义 工作时间1969年 入党时间1977年 学 位博士 目录 1个人履历 2担任职务 3重要讲话 4台湾问题 1个人履历 1969 – 1977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 中国外长王毅 1977 – 1978 邮电部情报研究所工人 1978 – 198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学生 1982 – 1989 外交部亚洲司科员、随员、副处长、处长 1989 – 1994 驻日本国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 1994 – 1995 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 1995 – 1998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其间:1997.08 –1998.02赴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8 – 2001 外交部部长助理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其间:1998.04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班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毕业,1999.09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毕业) 2001 – 2004 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 2004 – 2007 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7 – 2008 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党委书记 2008 – 2013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2] 2013 – 外交部部长、党委副书记,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3] 2担任职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 王毅:两岸民间保钓有共识 3重要讲话 2013年3月17日晚,中共中央台办为采访“两会”的台湾各媒体举行招待酒会,招待酒会由中共中央台办副主 王毅会见香港特首梁振英 任叶克冬主持。刚刚卸任台办主任的王毅专程来到现场与台湾媒体朋友话别。王毅感谢台湾媒体朋友这几年对台办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大家为两岸关系发展所尽的力量、所做的贡献。 王毅说,我在台办工作了58个月、1700多天。这期间,我最感到欣慰的是,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海风平浪静,两岸和平发展,交流全面展开,合作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让全世界中华儿女松了一口气,为此击掌喝彩。两岸关系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给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尽管今后仍然要面对各种难题和挑战,但可以肯定地说: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辟,光明就在前面! 王毅说,我最感到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到台湾去走走看看。我曾跟很多台湾朋友讲,台办,就是为台湾同胞办事的部门。我们的各级台办首先要为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办实事,同时也要为在岛内的更广大台湾同胞谋福祉。不少台湾朋友曾盛情邀请我,我感铭在心。事实上,这几年,仅省部级干部就有1500多个代表团赴台。当然,我知道,中央台办主任访台并不那么简单,岛内可能还有一些人对此有不同意见。但是,我虽没有踏上台湾的土地,但我的心是和台湾同胞连在一起的。每天,我都在观看台湾的电视,浏览台湾的报刊,尤其是和来到大陆的台湾各界人士沟通交流。作为台办主任,我每天所思所想的都是台湾发生的事情,每天所做所为的都是希望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工作。 王毅说,我最感到珍惜的是,结交了一大批台湾各界的朋友。这种朋友情谊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尽管有些台湾朋友的立场观点跟我们很不一样,甚至分歧很突出,但只要愿意来交流,我们就可以交朋友,就可以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沟通,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努力寻找对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我们共产党人最不怕与观点不同的人打交道,因为真理越辨越明,事实越辨越清。大陆方面对台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说到底,都是真心诚意为台湾同胞的福祉着想,都是真心诚意为台湾的前途命运着想,都是真心诚意为台湾的子孙后代着想。只要这种交流持续进行下去,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消除疑虑、放弃偏见,认同和接受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对此,我始终具有充分的信心。 王毅表示,展望未来,我最希望的是,两岸同胞彻底捐弃前嫌,携手振兴中华,共享作为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尊严和荣耀。两岸同胞本是一家人,根永远是连在一起的。我们的中国是一个绵延5000年的文明古国,只是到了近代才沦落为半殖民地。台湾也因此深受其害,被日本殖民者从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但今天完全不一样了,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再欺辱我们、割裂我们、小看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已经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发一分光,出一份力,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中华民族的复兴,台湾不能缺位。只有两岸同胞携手振兴中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如果说我有一个梦的话,这就是我的两岸梦。我坚信,一定会有圆梦的一天。 王毅最后表示,经历了这58个月,不管我今后在什么地方工作,都会对台湾同胞多一份挂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责任,都会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我们民族的复兴继续尽我的一份心力。[4] 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2014年1月10日在与塞内加尔外长恩迪亚耶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指出,正确义利观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王毅表示,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主席去年(2013年)访问非洲期间提出的,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义是指道义。中国在同非洲国家交往时应道义为先,坚持与非洲兄弟平等相待,真诚友好,重诺守信,更要为维护非洲的正当权利和合理诉求仗义执言。利是指互利。中国在与非洲国家交往时决不走殖民者的掠夺老路,决不效仿资本家的唯利是图作法,也不会象有的国家只是为实现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是愿与非洲兄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此过程中,中方会更多考虑非洲国家的合理需求,力争通过合作让非洲早得利、多得利。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还要重义让利,甚至舍利取义。当年的坦赞铁路是正确义利观的一个典范,今天屹立在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会议中心是另一个例证。 王毅指出,正确义利观承继了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与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交往的重要指南,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必将对中国与非洲、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5] 4台湾问题 2013年09月20日,中国外长王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表示,中方希望美方切实理解和尊重中国反对分裂,致力于和平统一的努力,把台湾问题从中美关系的负资产变成正资产。 王毅20日在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做上述表示。就任外长前,王毅曾于2008年至2013年担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王毅在当天的演讲中专门提及台湾问题。他强调,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事关13亿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当前,两岸关系保持和平发展势头,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要交往不要隔绝已是两岸同胞的人心所向。 “两岸在相互往来合作中逐渐彼此融合,直至实现最终统一将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王毅说。 王毅表示,多年来,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损害互信、干扰合作的一项负资产。如果美方能够顺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切实理解和尊重中国反对分裂,致力于和平统一的努力,那么台湾问题就会从中美关系的负资产变成正资产,从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就能为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为中美开展全方位合作开辟前景。[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十二届:2013年3月-2018年3月) 总理 ▪ 李克强 副总理 ▪ 张高丽 ▪ 刘延东 ▪ 汪洋 ▪ 马凯 国务委员 ▪ 杨晶 ▪ 常万全 ▪ 杨洁篪 ▪ 郭声琨 ▪ 王勇 秘书长 ▪ 杨晶 各组成部门负责人 ▪ 外交部部长 :王毅 ▪ 国防部部长 :常万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徐绍史 ▪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 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王正伟 ▪ 公安部部长 :郭声琨 ▪ 国家安全部部长 :耿惠昌 ▪ 监察部部长 :黄树贤 ▪ 民政部部长 :李立国 ▪ 司法部部长 :吴爱英 ▪ 财政部部长 :楼继伟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 ▪ 国土资源部部长 :姜大明 ▪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姜伟新 ▪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杨传堂 ▪ 水利部部长 :陈雷 ▪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 商务部部长 :高虎城 ▪ 文化部部长 :蔡武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李斌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 审计署审计长 :刘家义 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 ▪ 周恩来 ( 1949-1958) ▪ 陈毅 ( 1958-1972) ▪ 姬鹏飞 ( 1972-1974) ▪ 乔冠华 ( 1973-1977) ▪ 黄华 ( 1977-1982) ▪ 吴学谦 ( 1982-1988) ▪ 钱其琛 ( 1988-1998) ▪ 唐家璇 ( 1998-2003) ▪ 李肇星 ( 2003-2007) ▪ 杨洁篪 ( 2007-2013) ▪ 王毅 ( 2013-) 参考资料 1. 王毅同志简历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1-7] . 2. 王毅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3. 全国人大决定王毅为外交部部长 .腾讯网 . 4. 王毅谈他的“两岸梦” .中国台湾网 [引用日期2013-04-4] . 5. 王毅: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人民网 .2014-01-12 [引用日期2014-01-12] . 6. 王毅:望美方把台湾问题变成中美关系的正资产 .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3-09-21] . 词条标签: 人物 , 官员
238
卷耳
卷耳:石竹科繁缕亚科繁缕族卷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为常见田间地头杂草,叶呈稍肉质,叶形状大小似鼠曲草,花白色似牛繁缕花,叶表面被毛。可做猪牛羊等牲畜的牧草。 中文学名卷耳 二名法Cerastium arvense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中央种子目 科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亚 科繁缕亚科 族繁缕族 属卷耳属 Cerastium 种卷耳 C. arvense 分布区域日本、北美、中欧、北极以及中国各地 目录 1形态特征 2相关变种 3本属概述 4历史考证 5化学成份 6应用价值 1形态特征 编辑 卷耳 卷耳(4张) 二年生草本,全株密生长柔毛。茎簇生、直立,高达30厘米,下部紫红色,上部绿色。基部叶匙形;上部叶卵形至椭圆形,长l一2厘米,宽0.5—1.2厘米,全缘,顶端钝或微凸,基部圆钝,主脉明显。 二歧聚伞花序顶生,基部有叶状苞片;薄片披针形,绿色,边缘膜质,有腺毛;花瓣倒卵形,白色,顶端2裂;雄蕊10,药黄色;子房圆卵形,花柱4—5。果圆柱形,10齿裂;种子近三角形,褐色,密生小瘤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5月。 茎:高30~120公分,茎直立,微有稜条,表面青绿色,散布黑褐色斑点;茎近根部常有紫红色的斑点,上部多分枝有时具刺,全株粗糙密被白色毛茸。 叶:多年生疏丛草本。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高13-35厘米,绿色并常带紫红色,植株下部具有下向的毛 卷耳 ,上部具混杂的腺毛。叶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5厘米,宽1.5-4毫米,先端尖,基部狭,且微抱茎,疏生长柔毛。花序生枝端,花3-7朵。苞片和小苞片披针形,叶质,具柔毛,边缘膜质;花梗细,密生白色腺柔毛,为萼长的2-3倍,一般长1-1.5厘米,枝腋生者稍长;萼片5,披针形,绿色,膜质,先端钝尖,外面密生长柔毛,长约6毫米,宽1.5-2毫米;花瓣5,长为萼片2倍或更长,白色,倒卵形;雄蕊10枚,短于花瓣;子房卵圆形,具5线形花柱。蒴果长圆筒形,较萼稍长或长一倍半,先端常具卷曲齿,内含多数种子。种子肾形,略扁,具疣状突起。 花:夏秋叶腋生花,有花梗;雌雄同株异花,头状花序几无梗,腋生、顶生或聚生,黄绿色;副萼5;花瓣5,倒卵状椭圆形;长约1公分,淡红色,先端钝圆;雄蕊多数,基部连合成筒;雌蕊柱头10裂。 果实:蒴果球形,直径近1公分,分果有钩状刺毛。蒴果球形,直径近1公分,分果有钩状刺毛。灰褐色或黄褐色,表面生多数钩刺及短毛,顶端有1~2个钩状尖刺,藉附著动物身上散播繁殖,内含1~2瘦果。 2相关变种 编辑 卷耳(原变种)图版22:7-12 多年生疏丛草本,高10-35厘米。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绿色并带淡紫红色,下部被下向的毛,上部混生腺毛。叶片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5厘米,宽1.5-4毫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抱茎,被疏长柔毛,叶腋具不育短枝。聚伞花序顶生,具3-7花;苞片披针形,草质,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梗细,长1-1.5厘米,密被白色腺柔毛;萼片5,披针形,长约6毫米,宽1.5-2毫米,顶端钝尖,边缘膜质,外面密被长柔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比萼片长l倍或更长,顶端2裂深达1/4-1/3;雄蕊10,短于花瓣;花柱5,线形。蒴果长圆形,长于宿存萼1/3,顶端倾斜,10齿裂;种子肾形,褐色,略扁,具瘤状凸起。花期5-8月,果期7-9月。[1] 产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生于海拔1 200-2 600米高山草地、林缘或丘陵区。中欧、北欧、北极、俄罗斯、哈萨克、朝鲜、日本、蒙古、北美也有。[1] 狭叶卷耳(变种)(拉汉种子植物名称) 细叶卷耳(东北草本植物志) 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2.5厘米,宽1.3毫米,顶端尖,两面及边缘疏被短柔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1] 产河北(白石山)、内蒙古(阿尔山)、新疆。生于砂丘灌丛、山沟草丛。俄罗斯、蒙古也有。 无毛卷耳(变种)(东北草本植物志) 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全株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5毫米,宽1-3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1] 产内蒙古。生于海拔580-1 000米的砂丘樟子松林下及草原砂质地。俄罗斯、蒙古(北部)也有。[1] 3本属概述 编辑 卷耳属,石竹科,60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约22种,产西南、西北至东北。一年生或多年生、被毛草本;花白色,排成二歧状的聚伞花序;萼片5,稀4,分离;花瓣与萼片同数,先端2裂,稀全缘或凹头,或无花瓣;雄蕊10,很少5枚;子房1室,每室有胚珠多颗;花 柱3-5;蒴果圆柱状,顶部开裂为花柱数之2倍。各地都产,生于田野、路旁及山坡草丛中;中国普遍有分布。 野生于山坡、沟旁、路边、草地及村旁草丛或灌木丛中,为常见之小灌木,台湾中部的海边很多。目前台湾中部有少部份栽培供药用。 本属物种
239
藏舞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目录 1历史渊源 ▪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 ▪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 ▪ 《谐》也称为《弦子》 ▪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 ▪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 ▪ 《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 ▪ 藏戏 2主要特点 ▪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 信仰特点 ▪ “跳神”活动 3藏舞分类 4舞步特点 1历史渊源 编辑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 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 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谐》也称为《弦子》 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 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 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 《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 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言。《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 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达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 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 藏戏 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图为20世纪30年代,在广场表演的《牦牛舞》。 2主要特点 编辑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在白面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面藏戏”,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使民间的广场舞蹈进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戏剧,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民间音乐,使藏戏流传于藏族民间长盛不衰。 信仰特点 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点,人们在祭祀礼仪中,创编了使用各种神祇面具,并含有大量藏族土风舞成分的程式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盛行的藏传佛教黄教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流行于西藏、内蒙、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区信仰黄教的广大地区。《羌姆》舞蹈多由《拟兽舞》、《法器舞》混杂而成。在表演时,很少歌唱,气氛庄严、肃穆。 “跳神”活动 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喇嘛们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娱乐观众。有时还表演“舍身饲虎”之类的佛经故事和表现乐善好施、长命富贵的《寿星舞》、《仙鹤舞》等。今天,黄教的祭祀舞蹈《羌姆》与清代、民国时期的《羌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大的改变。《羌姆》的最后一场是驱鬼,众神兵天将把用酥油和糌粑制做成想象中的鬼首——“朵玛”押送到寺外旷地点火焚烧,以此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 在西藏各大喇嘛寺院中,都保留有专门供跳《羌姆》时使用和供经堂壁挂的各种神祇面具。在桑耶寺中,至今珍藏着创建西藏喇嘛教的印度高僧莲花生的空体半身像,为在宗教节日举行《羌姆》时,套于表演者身上作祭祀之用。全国各大喇嘛教寺院,每年都选出刚入寺、具有歌舞素质的小喇嘛,由老喇嘛以《羌姆》舞谱为依据,口传心授《羌姆》舞蹈的各种舞姿。小喇嘛经过长期的的学习,成年时即为优秀的《羌姆》表演者。 生活在四川省茂汶地区被称作白马藏的藏族支系民众,每年在藏历新年时要用两三天时间,对最大的神灵——山神进行祭祀。当祭祀者在山上祭祀回来后,人们便头戴各种神兽面具,在村中围圈按一定程式跳舞,向神灵祈求丰收与福安。 3藏舞分类 编辑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 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 藏舞 藏舞(7张) 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 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 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 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 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 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 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 “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 “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4舞步特点 编辑 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240
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Bharatha-natyam)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婆罗多代表Bhava(情绪)Raga(音乐)Tala(节拍)Natyam(动作),非常清楚的表明婆罗多舞蹈是由情绪、音乐、节拍组合的舞蹈艺术。 中文名婆罗多舞 外文名Bharatha-natyam 别 称哑舞 起 源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 出现时间公元3世纪 特 点哑演 目录 1简介 ▪ 起源 ▪ 其它称谓 2来历 3特征 1简介 编辑 起源 印度学者认为,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历史婆罗多舞历史悠久,远在公元3世纪就有关于这种舞蹈的描述。进入20 世纪后,经过无数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大胆创新,他们不仅从印度古老的庙宇里保存下来的石刻、壁画、碑文 文里,临摹再现了湿婆神(LordShiva)- 宇宙舞之神的108种舞蹈动作,经过创新,使古老 老的婆罗多舞 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其它称谓 婆罗多舞蹈服饰非常精致讲究,常被视作是用金子制成的服饰,非常华丽,舞蹈包括祈愿和奉 敬奉神的舞蹈段子外,还有纯舞蹈类的“查帝-史瓦尔玛”(Jathi-Swarma)和抒情诗歌为主的“ “沙巴达玛士”(Shabdamas)和纯 舞蹈类的“欧比希那亚”(Obhinaya)、“堤拉那”(Thi-l lana)等,舞者要在不同的情景里十分熟练而优雅的交替转换动作、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情 情绪和各种手语,彰显婆罗多舞蹈的精致和难度。由于观众完全可以通过舞者的手势、眼睛 睛、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音乐节拍的快慢来读懂舞者所要叙述和表达的思想、情绪和故事事 ,因此,也有人称婆罗多舞蹈为“哑舞”。[1] 2来历 编辑 关于婆罗多舞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阿周那有关。有一个故事说,在阿周那寄居他乡时,他把这个舞蹈教给了摩德斯耶(维拉特)国的公主乌特拉。后来,这个舞蹈又从维拉特(今天的斋普尔)传到全印度;另一个故事说,阿周那在羯陵伽国京城马勒格·巴登摩时,把这个舞蹈教给国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儿吉特朗格达(她后来同阿周那结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认为,吉特朗格达后来当了神奴,阿周那回国时,她没有和他一起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舞蹈是由泰米尔纳德邦著名的民间舞蹈古拉温吉舞发展而来。古拉温吉是一个流动的山族,他们在全邦范围内活动,靠看手相和跳舞卖艺营生,他们跳的舞就叫古拉温吉舞。古拉温吉舞比婆罗多舞简单,但是很受欢迎。 3特征 编辑 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点。婆罗多舞一般由格尔纳塔克音乐伴奏。阿尔利布琴一响,演员并拢双脚,两手向头上方伸去,然后随着幕后传来指挥演员动作的乐器声,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各种思想。 婆罗多舞蹈刚劲有力,动作幅度大,快起来就像万花筒。 印度教讲究对称,印度舞蹈讲究对称的美丽,舞蹈演员额头中心点有红点,那就是中心,基本上纯舞蹈中的多数动作都是左右各做一遍,以求对称。说到那颗红点,湿婆舞王就有第三只眼睛,跳舞的时候那只眼睛会睁开,三只眼睛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舞蹈演员化妆时都特别点上红点,头饰不戴,服装不穿,红点也必须点。除此以外,据说它还有很多吉祥的意义在里面,比如可以向神祈福等等。 Bharatha-natyam Bharatha-natyam(5张) Bharatha-natyam
241
kipling。
收藏22484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编辑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英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作品《基姆》获诺贝尔文学奖[1] 。获奖理由: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中文名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外文名Rudyard Kipling 国 籍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 民 族英吉利人 出生地孟买 出生日期1865年12月31日 逝世日期1936年1月18日 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联合服务学院 信 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营房谣》、《七海》、《丛林之书》、《老虎!老虎!》。 目录 1生平 2代表作品 3作品简介 4写作风格 5一战影响 6获奖 7成果 8万十字章 9评价 1生平 编辑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他生于印度大城市孟买,[2] 父亲曾是孟买英国艺术学校雕塑 学教授,后任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亲戚中有不少是画家,家庭环境对他绘画爱好和艺术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吉卜林6岁时被送往英国,在一家儿童寄养所住了5年,后来他把那里的可怕情景写进了《黑羊咩咩》(1888)。1877年,吉卜林进入“联合服务学院”,这是一所专门为英国培训海外军事人员的学校。条件比较艰苦,那里的情况后来被写进《斯托基公司》(1899)。他在这里除学军事知识外,还喜欢读丁尼生和斯温明的诗,开始进行诗歌创作。1881年,他的父母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出版了他这时期的习作,题名为《学生抒情诗》。1882年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父亲为他在拉合尔找了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副编辑。他敏锐地观察印度的风土人情,把见闻写成小品文和轻快诗,发在他为之工作的报纸上。1884年9月,吉卜林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百愁门》,从此便不断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1888年,他出版了《山中的平凡故事》、《三个士兵》、《加兹比一家的故事》等七部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清新自然,曾使当时英国读者耳目一新。 丛林之书 1889年,他作为《民政与军事报》的特派记者去英国,他乘船出发,取道中国、日本、美国,经历了一次“征服世界”的旅行,在途中写了许多札记,收集在《从大海到大海》等集子里。这使他一年之内就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吉卜林创作鼎盛时期。他的诗集《营房谣》(1892)、《七海》(1896)以豪迈风趣的笔调讴歌英国军队在异国的征战,为诗人赢得“帝国诗人”的称号。1892年结婚后迁居美国,在美期间发表了《消失的光芒》、《勇敢的船长们》(1897)和被认为是儿童读物的经典著作《基姆》、《丛林之书》和《丛林之书续篇》。后将后两篇故事集中的8篇毛葛利故事加上1893出版的名为《许多发明》的短篇集中的一片毛葛利故事——《在保护林里》从三个小说集中抽出来,于1933年编成《毛葛利故事集》。《丛林之书》写的是有关印度原始森林中野兽的故事,其中叙述一只勇敢的母狼 作品集《野兽的烙印》 从虎口救出婴儿莫格列并抚养了他。从此,小莫格列在莽林与野兽一起生活,长大后杀死了凶暴的老虎,作者写的是动物的故事,但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寓意。《基姆》是作家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作品,被批评家公认为是吉卜林最出色的长篇小说,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1902年返回英国,定居萨塞克斯郡。该地为他后期的《普克山的帕克》(1906)、《奖赏和仙女》(1910)等作品提供了背景。晚年,吉卜林由于失子之痛和疾病缠身,创作上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作品涉及战争创伤、病态心理和疯狂、死亡的内容。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各种各样的人》(1917)、《借方和贷方》(1926)等。后来他在南非度过很长时间,和钻石大王塞西尔·罗得斯交往,加强了他关于白人使异教黑人开化的使命等帝国主义信念。由于被普遍视为帝国主义侵略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严肃作家的名声衰落。后来又享有较高的声誉。T.S.艾略特曾想恢复吉卜林在英国诗坛的声誉,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将不会很高。1936年1月18日,吉卜林在伦敦去世,英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威斯敏斯坦教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的一部未完成的自传《谈谈我自己》于身后出版。[2] 2代表作品 编辑 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等 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狼孩儿莫戈里》等 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3作品简介 编辑 《丛林之书》(1894)和《丛林之书续编》(1895)   这是吉卜林的两本关于森林动物的故事集,内容上互相衔接,以后的版本多把两书合一出版,冠以《丛林之书》的名称。这两本书共包括15个既可互相独立,在内容上又互相有联系的故事。从地理上说,这些故事发生在从印度的狼窝到白令海的海豹栖息地,从喜马拉雅山上的神殿到英国的花园这样广大的地域。在书中充满了许多会说话的、形态夸张、性格各异的动物,并且统统被人格化了,比如有睡眼惺松的棕熊巴罗,脾气暴躁的老虎希尔可汗,黑豹巴格希拉等等,它们个个部有人的名字。这15个故事中有8个是关于一个作为狼孩被养大的印度孩子——英格利的奇遇的。英格利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小青蛙”,在第一个故事中他初次出现时,只是一个刚刚会走的赤身露体的棕色小娃娃。他来到了狼窝里,在狼群中度过神奇的生活。大胆的黑豹巴格希拉是他的朋友,棕熊巴罗教给他丛林法则,……在《卡亚的出猎》中他与猴子们发生了冲突,在《老虎,老虎!》中他与老虎希尔可汗发生了冲突,……但他都幸存下来了,在最后一个故事《奔跑着的春天》中,英格利已经快17岁了;由于他的智慧和力量,受到了大家的敬畏,成了丛林的主人。这两本书中的其余7个故事也都是关于动物的故事,唯一的例外是《布伦·巴加特的奇迹》,讲了一个上流社会的人牺牲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而追求一种苦行僧的生活的故事。而《科蒂克》讲了一头白海豹从海豹猎手们手里挽救了成千头海豹同伴的故事。这15个故事每一个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段诗,吉卜林在诗中点明或发挥他所讲故事的要点。在这部书中,吉卜林驰骋其想像的神力,塑造出许多令人难忘的动物形象,从而成为一位通过动物天性来展示人类天性的大师。而这部作品也成了世界儿童文学中的一部不朽之作。[2] 《勇敢的船长》(1897)   《勇敢的船长》是吉卜林在创作盛期时写的一部关于海洋的长篇小说,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海洋故事爱好者们的青睐。它反映了19世纪末在蒸汽船普及前的时代里,那些驾着帆船,以命相搏,出没于大洋捕渔冒险的男子汉们的精神,也反映了一个公子哥儿在海洋的严酷环境下被改造的过程。   故事的主人公哈维·切恩15岁,是一个家境富有的被溺爱坏了的男孩。一次他乘船到欧洲去,被一个巨浪从船上打入了大海。所幸他被一个渔民救起,送上了一条双桅纵帆渔船“我们在此”号。这条船的船主兼船长迪斯科·特鲁波并不欢迎这个孩子的到来,但是还是告诉他将管他的食宿,每个月外加10个美元,但要干活儿,直到9月份船到格洛斯特码头时为止。而此时正是5月中。哈维坚持要求马上送他到纽约去,并保证他父亲会为此行付钱。但是船长对哈维说其父是百万富翁有怀疑,拒绝改变航行计划,拿自己这个渔季的收入冒险。哈维开始变得无礼。船长立即在他鼻子上猛击一拳教他懂得礼貌。而船长的儿子丹很快成了这个落难者的朋友。因为他很高兴船上有了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而且哈维所讲的那些高楼大厦、私人小汽车、晚会的故事强烈地吸引了他。他觉得哈维不可能编造出富人生活的所有那些细节。   哈维开始去适应船上的生活,他的海上教育开始了。船员朗·杰克负责教给他各种绳索和设备的名称。哈维学得很快,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是个聪明的少年。第二,那个海员在他答错的时候总是用绳子头狠狠地抽他。他也学会了放平底小船、腌制鳕鱼、在舵轮前守望等各种船上的活儿。就连船长也承认要不了到格洛斯特,哈维就会成为干活儿的一把好手。逐渐,哈维开始习惯于海上生活,也从工作和休息中得到了愉快。他喜欢听另外8个般员聊天和讲海上奇闻。船上的人几子来自世界各地。这些人也都对哈维感起兴趣来,因为哈维不同于他们以往认识的任何人。而最使哈维高兴的是海员们开始根据他的表现接受他作为一个工人、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了。他们并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百万富翁的继承人。船上只有丹和黑人厨子相信哈维所讲的故事。船员们对哈维的文化知识感到惊讶,船长也开始教哈维一些航海知识。   9月初,“我们在此”号加入到其它船的行列,在一处暗礁区投入捕鳕鱼的高潮。渔民们一天24个小时忙着捕鱼,因为最先装满船舱返航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最先回港的鱼可以卖最高的价钱。这一年,“我们在此”号再次夺冠。   船一靠格洛斯特码头,哈维就发了一封电报给父亲,告诉他自己没有淹死,而且活得很好,很健康。他父亲、百万富翁切恩先生回电说他将乘私人小汽车尽快赶来。这使船长和其他船员大吃一惊——哈维过去说的都是真的。只有丹和黑人厨子不感到意外。   切恩先生和哈维的妈妈见到自己的儿子大喜过望,当他们看到船上生活已把儿子从一个纨绔少年变成一个自立的青年时,更是加倍高兴。哈维已懂得怎样以自己的双手谋生,怎样不是根据一个人所有的金钱而是根据他的为人来评价一个人。切恩先生自己童年贫穷而挣得了一份大家业,所以对儿子的变化更是特别高后来哈维成了切恩公司事业的出色继承人。[2] 《基姆》(1901)   《基姆》是古卜林的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主人公是基姆布尔·奥哈拉,外号叫基姆。他是英军驻印度的一个爱尔兰团的士兵的孤儿,自幼在拉合尔的街头流浪。   一大一位西藏喇嘛来到拉合尔,他是来寻找一条能洗涤所有罪过的圣河的。基姆被他的充满神秘与冒险色彩的生活所吸引,主动要求做他的徒弟。就在这天晚上,一个叫马赫布怕·阿里的马贩子交给基姆一封密信,让他带给在乌姆巴拉的一个英国军官。基姆苛不知道这个马贩子原是一个英国情报人员。他按要求转交了信,并且了解到他带去的那封信将使8000个军人投入战争。   在寻找圣河的路上,老喇嘛和基姆碰见了一个有8个随从、坐着牛车赶路的老夫人,他们加入了老夫人的行列。在黄昏时,他们看见一群士兵正在扎营,原来这些士兵正是基姆父亲当年所属的爱尔兰团。这个团的随军牧师通过基姆挂在脖子上的护身符里的文件,了解了基姆的身世。军官们决定送基姆去上学。基姆只得与老喇嘛分手。基姆假装成先知,把他听说的事情告诉给神父和士兵们,他们都嘲笑他,但第二天他的预言变成了事实,8000名军人被派到北方去镇压一场起义。基姆留在了军营里。后来基姆被他父亲的老同事英军上校克莱顿收养,一方面上学,一方面让他做情报工作。基姆从老喇嘛那里得到上学的钱。在暑假里他和马贩子马哈布泊·阿里一起旅行,担当小马倌。他偷听到两个人阴谋杀害这个马贩子的对话,从而救了马贩子的命。在西姆拉,他还接受了情报人员的训练,他开始投入到英军的情报部门这个所谓“大事业”之中。他在学校学习了3年,然后按照情报部门的指示又穿上流浪儿的衣服去找老喇嘛,和他一起寻找圣河,实际上却在做情报工作。基姆从一个印度绅士那里得到了口令,原来那个绅士也是情报人员。   在印度到处旅行的过程中,基姆和老喇嘛再次遇到了3年前路上遇到过的那位老夫人。后来基姆吃惊地见到了那位印度绅士。他告诉基姆北方的5个土王中有两个已经被收买,俄国人派间谍通过了土王守卫的山口进入了印度。必须逮捕两个外国间谍。他要求基姆给他以帮助。于是基姆建议老喇嘛到喜马拉雅山下去,这样他便能尾随那个印度绅士执行任务。   在暴风雨中,印度绅士遇到了两个外国人,并且发现在他们的篮子里装着一些珍贵的信件,其中包括叛逆的土王写的信。于是主动提出做他们的向导。两天后他把他们领到基姆和老喇嘛宿营的地方。印度绅士精心制造了一场混乱,让搬行李的苦力趁机夺走了外国人的行李。老喇嘛让基姆到沙姆莱村去。基姆在那里搜查了苦力们夺来的所有行李,把搜来的信和笔记本藏在身上,而把其余的东西统统扔掉。 几天后基姆和老喇嘛又出发了。他们终于到了那位与他们两次结为朋友的老夫人家。老夫人见到基姆憔悴的样子,让他去睡觉。基姆在藏好文件后,一睡就是好几天。当他醒来时,他听到印度绅士已经到了,便把文件交给他。印度绅士告诉他马贩子也来了。他们让基姆放心,他已经在这个“大事业”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老喇嘛对基姆的活动毫无察觉。但是他非常高兴,因为基姆终于带领他在那位老夫人的土地上找到了他要找的那条圣河——一条清澈的溪流。[2] 4写作风格 编辑 由于吉卜林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殖民国家向其他国家疯狂地扩张,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持一端,极为矛盾,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既是忠心爱国和信守传统,又是野蛮和侵略的代表。然而近年来,随着殖民时代的远去,吉卜林也以其作品高超的文学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 5一战影响 编辑 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特定的时代,吉卜林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国向全世界的凶猛扩张,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吉卜林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他的大儿约翰(John)牺牲在1915年的卢斯之战中,为此吉卜林自责地写下了“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死,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父辈说了谎。”(If any question why we died,Tell them,because our fathers lied),这句话的来由可能是因为吉卜林送儿子参军时,为儿子很差的视力做了很多努力才获得批准。为了弥补心中的创伤,吉卜林加入了费边帝国战争治丧委员会(现为共和国战争治丧委员会),这个组织负责英国战争中牺牲人员的墓地建设,吉卜林对这个项目最大的贡献是为这个项目挑选了一句圣经中的“Their Name Live Forevermore”,刻在了几个较大的战争墓地的纪念碑上,同时他也记录了他的儿子所在的爱尔兰卫队的历史。以后,随着汽车的普及,吉卜林成为了大不列颠新闻报的驾车记者,并狂热地写下了他在英国和国外的旅程。1922年,由于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工程师的工作,应多伦多大学土木工程教授的请求,参加土木工程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毕业典礼,这个典礼被吉卜林命名为“召唤工程师仪式”(The Ritual of the Calling of an Engineer)。现在整个加拿大甚至美国部分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都要被赠与一个工程戒指,以示对吉卜林的纪念。同年吉卜林成为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名誉院长,直到1925年。1935年5月6日,吉卜林为圣乔治皇家学会作了一个演讲,曾警告德国纳粹对英国的威胁。 6获奖 编辑 1907年,他终于以“观察的能力,想象的新颖,思维的雄浑和叙事的杰出才能”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文学奖。吉卜林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但令人遗憾的是,往常的盛典在这一年却笼罩上了一片沉闷、郁虑的气氛。仪式举办得极其简单,到会者寥寥数人,整个授奖过程没有掌声,没有喝彩。原因是授奖的前几天,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去世了。吉卜林走进皇宫谒见新王。古斯塔夫五世国王满脸倦容,双目垂视,对他只问候了一两句话。皇宫内外充满着死一般的沉寂。后来吉卜林在他的自传体札记 《谈谈我自己》中称这次典礼为令人窒息的“庆典”。 但和这冷落的授奖仪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小学校代表队的儿童们,他们临时组织了一个儿童代表队、来到吉卜林投宿的饭店,向这位曾为儿童贡献出许多迷人童话的获奖者,表示他 (她)们的敬意。其中一位小女孩用英文发表了一篇非常流利的“颂辞”。并为他表演了合唱歌曲。这一切使吉 卜林感到十分愉快和欣慰。 7成果 编辑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由于吉卜林的“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其他作品还有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 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 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8万十字章 编辑 许多老版本的吉卜林作品封面,都有一个左向的万十字章 万十字章 (卍),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了防止与德国纳粹党的右向万十字章的标志(卐)相混淆,吉卜林下令取消他作品上的所有的万十字章符号,以防止人们误以为他对纳粹党的支持。事实上,卍与纳粹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取自古印度的宗教符号,为祈求康健和好运之意。1935年,吉卜林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演讲,预见性地警告纳粹的威胁。 9评价 编辑 “(当我们)评价吉卜林先生,心情还不足以好奇,也不足以那么理直气壮,”T.S.艾略特在1919年如此写道。安德鲁·莱西特在其有关吉卜林生平的传记近著中指出,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影响对艾略特当时正在写作的《荒原》中表露出的“不同的声音”可说是显而易见。不过,虽然艾略特颇为钦佩吉卜林的诗文,但也明显十分反感吉卜林的个性——当时吉卜林声望仍隆——他是那种危害最大的侵略性的帝国主义的象征。艾略特甚至把吉卜林作品的影响看成是孕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十年过去了,读完莱西特的这部作品人们对吉卜林的看法感受依然大致与艾略特相同——许多,也许绝大多数吉卜林的作品仍颇有魅力,奇怪地居然不受时间的限制,不过作为一个人,或者他已至少不折不扣地成为人们原本还持怀疑态度的那种最为保守顽固的帝国主义分子。正如莱西特不那么自信地所言“他的确就是这种类型的人,更有趣的是,他又不是。” 紧跟哈里·里基特于去年一月出版的传记之后,莱西特是第六位吉卜林传记作家。莱西特的这部传记远比里基特的出色,但充塞着过多的事实及细节,而过于紧密的排字又令人倦乏难以阅读下去。尽管如此,吉卜林其人其事比之以前的任何一本吉卜林传记(包括安格斯·威尔逊和马丁·西摩——史密斯的)更清晰鲜明,还应该认为,更令人不快。 吉卜林迎合了他那个时代的种族歧视。作为在拉合尔(他的英国父母住在此地)初出茅庐的一个不到二十岁记者,吉卜林曾写道,他发现自己看见“一个褐腿东方人的儿子”穿着大学硕士服时觉得非常“滑稽可笑”。不过,他的早期短篇小说《来自山上的简单故事》(P1ain Tales from the Hills)以肯定的态度描写印度人和欧洲人之间的两性关系。年轻时他本人在印度似乎还有定期的性冒险——“不时在花园做风流事”一则典型的日记如此写道……,他也吸印度产麻醉品。小说《基姆》(Kim)第一版写的是一个在拉合尔开鸦片馆的爱尔兰老妇人的故事。 《来自山上的简单故事》的成功使他得以跻身于英国文坛,在伦敦住下后,他找了一个代理人A.P.瓦特。瓦特告诉他如果写长篇小说就会发财。事实上,没多久,他就收到从美国寄来的几千美元,莱西特揭示出财富的获得及投资成为吉卜林和他与之结婚的一个美国女人嘉莉日后生活的主要动力。一旦离开印度,他的小说更加充满了商业味,《来自山上的简单故事》所特有的那种明显煽动性的锋芒变得迟钝起来。例如,莱西特认为吉卜林写于二十年代末的《丛林之书》(Jungle Books)具有一个传统意主旨——“年轻的人兽儿莫格利被告之务必恪守他的父辈一代所遵循的理性的以及早已根深蒂固的格言”,这正是“一个有阅读责任感的成年人应该告诫任何年轻人的”。甚至吉卜林的学校小说《斯托凯公司》(Stalky Co.,)也没真正意图要颠覆政府体制;班主任(以吉卜林实际生活中的上司为原型)就是一个几乎上帝般的智慧源泉。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吉卜林所写的长篇小说《基姆》。这本书历经数年在他三十五岁于1900完成,小说——莱西特说得正确——饱含同情逼真地揭示了东方式的忍耐服从和神秘主义。这些特点在那些栩栩如生的喇嘛的身上得以具体化,对于西方军国主义及行为方式而言那是与之相反的一种感召力。莱西特认为《基姆》这本书表明吉卜林“处于他最具有颠覆性理念的顶峰,把他的那些并不奇特的观点看法装进了小说人物中的头脑,肯定文化和知识多元化的好处,主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权利,呼吁艺术家有固守自己精神守护神的自由,而且,如果必要,有持相反意见的自由。” 同样的信念也出现在短篇小说集《原来如此的故事》(Just So Stories)中,例如,本书中大象的孩子被众所周知的无法满足的好奇心所驱使,拒绝他的长辈业已接受的智慧,不惜冒巨大的危险(去访问鳄鱼),结果留下一个对于他的种类来说是有利的新标记——这个故事名叫《大象如何有了象鼻》(How the Elephant Got His Trunk)。吉卜林在坦率地重述英国历史时同样也流露出这些自由主义思想。《普克山的拨克》(Puck of Pook’s Hill,1906)。这本书传达的是至今仍不失意义的观念:在整个英国历史上,异族不间断的侵犯浪潮才使英国积聚了巨大财富,强盛起来,最初的定居者起而反抗,可后来容纳了异族人从而大获其利。 不过,在创作这些杰出的思想宽容的作品时,已经是公众人物的吉卜林在他的书信中却大肆倾泻出其种族歧视废话。“我对你们那儿患此病表示祝贺,”1903年他在写给南非的一个朋友的信中写道,当时在约翰内斯堡印度人社区突遇一场淋巴腺鼠疫。“像在他之前的父亲那样,拉迪亚德·吉卜林认为在南非的印度人预示着麻烦和骚乱。” 从青年时代起,吉卜林就是共济会成员,他居然相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爆发是由于道德的沦落而这种沦落本来是共济会可以阻止的。 他指责俄国对犹太人的革命,可又散布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怀疑,因为爱因斯坦“无疑是希伯来人”。 吉卜林的儿子约翰在这种情势下一事无成。1914年八月十七岁生日那天,在父亲的陪同下,约翰步入征兵办公室,不久因为极度痛苦而死于战壕,对此事父亲冷漠地说:“众多人同我们站在一起,不管怎么样,总养育出一个士兵”。同里克特写的吉卜林传记中特别突出了吉卜林因儿子死亡的悲痛相比,莱西特的这部传记似乎并不着重写情感,更像是事实的记事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从容居丧的吉卜林。 不那么令人惊奇的是,吉卜林的晚年(他生活到1936年)笼罩在失望中,情绪相当沮丧。他把这归咎于没能诊断出的肌体病症所致,不过,如果亨利·詹姆斯仍然健在,他准知道真相。1901年,就在读过《基姆》不久,詹姆斯回到英国就曾试图把吉卜林拉入正轨:“扔掉公共事务,那可是乌合之众的场合,回到你的画布和颜料盒旁边吧……其它都是骗人的鬼话。去请教喇嘛。”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金子信找到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约稿,我们2个月就给他出了一套外国短篇小说选,没多久又出了外国现代派作品集和四大本的文学作品提要。因为大家10多年都没有工作了,工作热情极其高涨,他提出什么要求、想出什么书大家都支持,而且效率出乎意料地高。 金子信想出一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丛书,我们一起商量选题的时候,觉得应该每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选一本书出版,尤其是把最早得奖作家的书当作第一卷推出,其中吉卜林就是英国第一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但是过了不久,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出了译文等好几个出版社,译文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打官司”,因为上海文艺一般是出版中国人写的书,而翻译的书应该是由译文出版,所以诺贝尔文学奖系列丛书应该由译文来出。 就这样,那套诺贝尔文学奖丛书的计划就搁浅了。 过了不久,漓江出版社的刘硕良来找我们,也是约译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们一篇一篇地商量选题,吉卜林的代表作其实是一部名为《基姆》的长篇小说,但男主角基姆为情报部门工作,有间谍的嫌疑,这样一个长篇小说不太合适在当时译介。因此,我主要还是翻译他的短篇小说。 翻译绝不是一气呵成的,我翻译吉卜林的小说费的力气三倍于其他译作。吉卜林写的关于印度丛林的小说,对于我来说好比一个陌生的世界。书中有很多语言属于印度方言,查很多字典和资料也不见得查得到。 翻译他的小说时我查了大量的资料。吉卜林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带有“帝国主义色彩”,人不太可能脱离他出生与成长的环境,他还担心英帝国主义走下坡路,十分讨厌颓废派和自由派,他给社会的建议就是“好好干”。 吉卜林在前苏联受欢迎的程度超过狄更斯,他的书在苏联销量超过1000万册,但是中国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帝国主义鼓吹者。到现在为止,吉卜林也还是国际上最富争议的作家之一,一方面他的确吹捧大英帝国,一方面他写了不少好的作品。我在选择他的短篇小说时,着重翻译那些描写下层印度人民苦难的篇章,而那些流露出高傲与扩张思想的作品就不选了。 吉卜林是一个艺术手法很多样的作家。他的《丛林故事》可以说是世界上被翻译得最多的小说集之一,但是在中国,吉卜林的诗歌、长篇小说、部分短篇小说以及他的自传、游记翻译得不多,愿今后能有年轻人不怕艰苦,翻译更多他的作品。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1. 丛林法则、认同危机与东西方的融合——论吉卜林的《丛林之书》 .cnki [引用日期2014-04-6] . 2. 吴岳添 .诺贝尔文学奖词典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3-08 . 词条标签: 人物 , 小说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历史
242
harvard
收藏246748169 哈佛大学编辑 哈佛一般指哈佛大学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学校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点击了解本词条维护团队。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这里走出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上百位诺贝尔获得者曾在此工作、学习,其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哈佛同时也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其诞生于1636年,最早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初名“新市民学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为纪念在成立初期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于1639年3月更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改称哈佛大学。 截止2014年,学校有本科生67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4500余人。[1] 中文名哈佛大学 外文名Harvard university 简 称Harvard 校 训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创办时间1636年9月 类 别私立研究型大学 现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知名校友奥巴马、比尔盖茨、罗斯福 所属地区美国马萨诸塞州 主要院系哈佛学院(本科部)、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 主要奖项诺贝尔奖 普利策奖 菲尔兹奖 所属联盟常春藤联盟 目录 1历史沿革 ▪ 哈佛学院 ▪ 哈佛大学 2办学规模 ▪ 院系设置 ▪ 师资力量 ▪ 优势学科 ▪ 教学特色 ▪ 社会声誉 3学术科研 ▪ 科研机构 ▪ 学术资源 ▪ 科研成果 4文化传统 ▪ 校训 ▪ 校徽 ▪ 校歌 ▪ 竞技 5校园校区 6杰出人才 1历史沿革 编辑 15世纪末,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伦布开辟,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那里开拓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于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 哈佛学院 John Harvard铜像 John Harvard铜像(2张) 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仿照英国剑桥大学,筹建一所高等学府,每年拨款400英镑;学校初名“新学院(New College)”或“新市民学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成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 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的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 同年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9名。 1639年3月13日,为感谢以及纪念约翰·哈佛牧师在创立初期对学院的慷慨捐助,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将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 1650年哈佛学院获准成立法人机构。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学府威廉·玛丽学院诞生;1701年,耶鲁学院(耶鲁大学的第一所学院)成立。这两所学院的出现,使哈佛学院有了伙伴和竞争的对手;受英国古老大学传统影响较深的哈佛学院,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 哈佛学院最初模仿英国的大学模式展开办学,但清教徒的哲学思想却获得了保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院的领导者都由神职人员担任,直到1708年第一个非清教成员的校长上任,哈佛才从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独立出来。 1721年学校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 1727年,为顺应北美产业革命的势头兴起、新兴的工商业对应用科学的需求,哈佛学院设立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授职位。数学和自然科学开设后,哈佛学院还置备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教授们用实验的方法,向学生讲授天文、物理和化学知识;在数学领域内,设立了测量术和航海术等技术学科。 哈佛大学 1775~1783年,北美13个英国殖民地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哈佛学院顺应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独立战争的正义事业一边。在马萨诸塞,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毕业生,包括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 1775年7月3日,乔治·华盛顿在哈佛学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独立战争军队的统帅,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设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后,哈佛学院为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约翰·杰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首届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长)等人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哈佛大学 1780年马萨诸塞州颁布新宪法,哈佛学院扩建、更名为哈佛大学;同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医科开设后,教授们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北美和英国学术刊物上,自然科学终于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阵地,并开始对其它学院产生影响。 在北美独立战争初年,哈佛学院的基金,连同地产的租金在内,不足1700英镑。战后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过18.2万美元。 霍利斯神学教授David Tappan和校长Joseph Willard分别于1803、1804年去世后,经历了一场斗争,1805年,哈佛由一位论派者Henry Ware接手管治,办学精神开始向亚米念主义过渡;这也使美国的教育机构开始世俗化。他们与联邦党结盟,并开办了很多机构,以扩大其政治及文化势力;与此同时,一些神学的保守派人士则利用大众传媒,评击对方企图凝造寡头政治文化及破坏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哈佛因此在1850年代被称作“一位论派的梵蒂冈”。 1816年 成立神学院,1817年成立法学院。 1829年,昆西(J·Quincy)出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大刀阔斧、极力扭转哈佛大学的方向,大力提倡重视理科教学。他任职的16年期间(1829~1845年),在哈佛大学办起了理学院,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哈佛大学的发展,学校课程内容范围扩大、重心切换,自然科学受到了极大重视。 19世纪上半叶,哈佛大学的影响力超出马萨诸塞州之外,到达美国中部和南部。 1869—1909年,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担任校长,从根本上使哈佛蜕变为现代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查尔斯·艾略特在任校长期间,将课程中固有的基督文化成分删去,让学生能自愿及选择性地去学习相关的宗教文化;他使法学院、医学院获得了新的活力,并且新建了商业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文理学院,注册学生从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学人员从49名增加到278名,学校基金从2300万美元增加到2.25亿美元。Eliot的改革措施包括选修课程,小班授课,以及入学考试,此一“哈佛模式”影响了美国国家的高等和中等教育政策。此外,Eliot还负责出版了著名的“哈佛经典”,从多个学科收集“伟大的书”。在1926年逝世后,他的名字已和“哈佛”共同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同义词。 20世纪,哈佛的地位及声誉,随着所获捐助及教授的人数上升而迅速提升,申 哈佛大学校门 请入学的学生人数也因课程数目的增大及校园的扩建而增加,其在1900年成为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成员。于1879年成立的拉德克利夫学院与哈佛结盟为姊妹学校,亦成为了美国当时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后来两者合并,拉德克利夫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部分。 1909~1933年,洛厄尔(Abbott Lwrence Lowell)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重新制定了大学本科生课程计划,实行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以便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而洛厄尔实行的导师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学沿用。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在大型的综合大学中,本科生都有一个小型的学院环境,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园内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后,学生们分住在12幢宿舍楼内,还为少数走读生设置了第13幢宿舍楼。每幢宿舍楼内有一位住校教师和一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933年上任的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重新建立了创意奖学金制度,以鼓励及吸纳人才、确保学校在研究机构中的领导地位。他认为高等教育是为真正有才华的人服务而不是富家子弟。他调整课程制度,以物色、招聘、并支持有才华的青年。他更在1943年要求教职员对“什么才是中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提出明确的看法,1945年,由此诞生出的报告成为20世纪美国最影响力的教育宣言之一。 1945~1960年,哈佛改变了收生政策,开始接受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而不只是一些来自贵族学校的子弟。学生的种类也开始多元化,校园里多了不少犹太人及天主教徒,但黑人及亚洲人仍只占极少数。 1953~1971年,普西任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学进行了美国高等教育史规模最大的募捐活动,筹集资金达8.25亿美元,这项活动提高了哈佛大学教师的薪金,扩大了对学生的资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职位,充实了教学设备。 1971年~1991年,博克担任校长,他精心处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问题,包括行政管理、少数民族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技术转换等问题,博克校长还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进到哈佛大学的各个研究生院和各个系科。 1991年,陆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长,为了更好地协调各学院和教师关系,他开创了一个全校集中的的学术计划,目的是辨别出哈佛最主要和优先的部分。另外,陆登庭还强调大学的责任:优秀的本科教育,大学的门始终向不同经济阶层的人敞开,研究型大学如何适应信息快速增长和严重财政约束的时代,在一个自由表达的社会中迎接挑战。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20张) 20世纪末,女性在哈佛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初期,女性学生仍集中在拉德克利夫学院。虽然越来越多的女学生愿意报读哈佛的课程,但哈佛的学生仍以男性居多,五个学生里平均只有一个女性 1999年,拉德克利夫学院正式成为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时任院长的德鲁·吉尔平·福斯特也后在2007年正式成为哈佛创校300多年以来第一位女性校长,亦是继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后,常春藤盟校的第四位女性校长。 2办学规模 编辑 院系设置 截止2014年,哈佛大学下设13个学院,分别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哈佛商学院、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牙科医学、哈佛大学神学院、教育学院、哈佛法学院、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哈佛学院,另设有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总共在46个本科专业[2] 、134个研究生专业招生;其中本科生教育主体由哈佛学院承担。 院系 年份 院系 年份 Harvard College 1636 Extension   1910   Medicine 1782 Design   1914   Divinity 1816 Education   1920   Law 1817 Public Health   1922   Dental Medicine 1867 Government   1936   Arts and Sciences 1872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2007   Business 1908 Graduate School[3]   本科主修专业    Af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Human Developmental and Regenerative Biology Anthropology Human Evolutionary Biology Applied Mathematics Linguistics Astrophysics Liter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Chemical and Physical Biology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Chemistry Mus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Classics Neurobiology Computer Science Organismic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Philosophy East Asian Studies Physics Economics Psychology Engineering Sciences Religion,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Romanc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Sanskrit and IndianStudies Folklore and Mythology Slav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German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Social Studies Government Sociology History Special Concentrations History and Literature Statistics History and Science Visual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History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Women, Gender, and Sexuality, Studies of 院系简介 哈佛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创立于1817年,虽然比大学部(Harvard College)建校(1636)晚几近两百年,仍是美国最古老的法学院。 Gund Hall, the home of the GSD 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是如今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最具权威的管理学校。这里是商业人才培育的圣地,被称作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曾在此学习;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1/5毕业于这所学院。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权力与金钱的象征,也是许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简称GSD):哈佛大学的建筑教育始于19世纪末期,其设计学院(又名设计研究生院,以下简称GSD)融建筑、规划、景观于一体,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设计院所之一。 师资力量 截止2014年,哈佛大学在校全体教员约2400人,其中含有多位诺贝尔奖、普利策、普利兹克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学校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美国国家医学院(IOM)三院院士300余人,其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及国家医学院院士居于全美首位。 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时在校任职)    马丁·卡普拉斯[4] 埃尔文·罗斯 杰克·绍斯塔克 艾伯特·戈尔 埃里克·马斯金 罗伊·格劳伯 琳达·巴克 里卡多·贾科尼 米切尔·斯宾思 阿玛蒂亚·森 谢默斯·希尼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约瑟夫·默里 诺曼·拉姆齐 达德利·赫施巴赫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托斯登·威塞尔 大卫·休伯尔 沃特·吉尔伯特 巴茹·贝纳塞拉夫 格拉肖 约翰·凡扶累克 威廉·利普斯科姆 华西里·列昂惕夫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史蒂文·温伯格   卡罗·鲁比亚   罗伯特莫顿   托马斯·谢林   乔治·沃尔德 伍德沃德 朱利安·施温格 康拉德·布洛赫 詹姆斯·沃森 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爱德华·珀塞尔 珀西·W·布里奇曼 乔治·米诺特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优势学科 哈佛大学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法学、医学、商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影响力。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0强)—2013 人文艺术 工程科技 生命科学与医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哲学 14 电子计算机与资讯科学 6 医学 1 物理与天文学 3 统计与运筹学 13 现代语文 3 化学工程 -- 生物科学 1 数学 3 社会学 2 地理学 -- 土木工程 -- 心理学 1 环境科学研究 4 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 1 历史与考古学 17 电子工程 9 药学与药理学 1 地球与海洋科学 1 法律学 1 语言学 18 机械工程 6 农业科学 -- 化学 4 经济与计量经济学 1 英国语文与文学 3  [5]       物料科学 9 会计金融 1                 通讯与媒体研究 --                 教育学 1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研究院学科排名—2014    商学 法学 医学 工学 教育学 健康学 公共事务学 学科[6]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商学院总排名 1 法学院总排名 2 医学研究总排名 1 工学院总排名 23 教育学院总排名 3 临床心理学总排名 14 公共关系学总排名 3 会计 -- 个案培训 -- 基层医疗总排名 14 生物医学工程 23 课程编制教育 -- 公共卫生总排名 3 环境政策与管理 8 创业 4 纷争解决 2 艾滋病医学 3 电子计算机工程 22 教育监管 4     医疗政策与管理 1 金融 7 环境法 -- 药物/酒精滥用医学 2 电子通讯工程 26 教育政策 2     信息科技管理 8 环球性 8 医疗法 -- 老人医学 5 环境健康科学工程 30 高等教育管理 10     非牟利机构管理 9 管理 1 版权法 -- 内科医学 3 物料工程 15         公共预算 9 市场营销 5 国际法 2 小儿科医学 2 机械工程 30         公共行政管理 4 非牟利经营 3 税项法 -- 妇科医学 1             公共政策分析 2 生产力 9                     社区政策 1 物流 --                         理学 生物科学 排名 化学 排名 电子计算机科学 排名 地球科学 排名 数学 排名 物理学 排名 统计学 排名 生物科学总排名 2 化学总排名 4 计算机科学总排名 17 地球科学总排名 8 数学总排名 2 物理学总排名 1 一般统计学总排名 6 生化/生物理/结构生物学 1 生物化学 1 编程语言 17 地球化学 13 代数/数理与代数几何 1 原子/分子与光学 3 生物统计学总排名 3 细胞生物学 1 无机化学 10 计算机理论 9 地质学 10 分析学 9 凝聚态物理学 5     生态与演化生物学 2 有机化学 1     地球物理与地震学 7 几何学 1 宇宙/相对与引力学 3     基因遗传学 3 物理化学 5     考古学 4 拓扑学 2 基本粒子/磁场及弦理论 3     免疫与传染病学 1 理论化学 7             量子物理学 2     微生物学 1                         分子生物学 1                         神经学 1                         社会科学与人文     经济学 排名 英文语言学 排名 历史学 排名 政治科学 排名 心理学 排名 社会学 排名     经济学总排名 1 英文语言学总排名 2 历史学总排名 4 政治科学总排名 1 心理学总排名 4 社会学总排名 6     发展经济学 1 18-20世纪英国文学 2 美非历史 4 美国政治 1 行为与神经科学 4 经济社会学 5     计量经济学 5 美非文学 1 亚洲历史 1 政治比较学 1 认知心理学 2 历史社会学 1     产业组织理论 2 后1865年美国文学 4 文化历史 9 国际政治 1 发展心理学 4 社会阶层学 6     环球经济学 1 前1865年美国文学 2 欧洲历史 3 政策方法学 1 社会心理学 3 文化社会学 4     劳工经济学 1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 1 美国近代史 2 政治理论 2             宏观经济学 1     美国殖民地历史 1                 微观经济学 3     女性历史 10                 公共财政 2                         泰晤士高等教育学科排名50强—2013-14 学科 排名 学科 排名 工程技术 -- 物理科学 4 生命科学 1 社会科学 4 临床医学与健康科学 2 艺术和人文 2 教学特色 直到19世纪,创建了一个半世纪的哈佛学院仍然以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两所 大学为模式,以培养牧师、律师和官员为目标,注重人文学科,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课程。19世纪初,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在哈佛吹响了,崇尚“学术自由”和“讲学自由”。“固定的学年”和“固定的课”的老框框受到冲击,自由选修课程的制度逐渐兴起。 1839年,哈佛大学再次发动课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实行选课制,但在保守势力的反对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和工业技术人才得以和律师、官员等并驾齐驱。形势的变化对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十分有利,选修制再次兴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1869年,年仅35岁的埃里奥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此后他担任校长40年,是推行选课制的主将,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选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语和现代外语仍为必修课,其它均为选修课。美国许多高校纷纷步哈佛大学后尘,减少或废除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按照自由选修制的要求,攻读一种学位,可有1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只要符合规定,便可取得相应的学位。这种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学制,成绩优异者三年内即可取得相应的学位,可称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奥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学招聘名流学者任教,选修课程开设超过其它大学,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埃里奥特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强调高等学校要给予学生三个法宝: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1909年,洛厄尔出任校长,他在保留自由选课制优点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从1914年起,实行“集中与分配”制。所谓“集中”,是指从16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必须选修6门本系的专业课,以保证重点;所谓“分配”,是指另外的6门课程从3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各选两门,以保证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余下的课任学生自由选择。这种制度既保证专业课学习的深度,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给学生的个人爱好留下适当的余地。 1933年,化学家科南特担任校长,他励精图治,于1940年主持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课程改革。经过5年的反复研究,提出了专门报告,主张加强普通教育。哈佛大学按照专门报告的建议,又作了5年实验,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规定,第一,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从自己所在的系中选修6门专业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2张) 课,再从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别的普通教育课中各选一门,共3门课,另外还需从其他系的课程中至少选3门;第二,三、四年级也设有普通教育课,没有学过一、二年级普通教育课的,不得选修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第三,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选修一部分三、四年级的普通教育课;第四,学生不得选修属于同一个考试组的两门课。这样做,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很紧密,而且先后有序,互相衔接。这种办法吸取以前制度的优点,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讯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 哈佛大学学生成绩的计分方法一般有四种:第一,按A、B、C、D、E五级计分,A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满意和不满意;第四,有学分和无学分。 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又进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课程是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他们深切认识到,不论学习任何专业,都必须有深厚的基础知识。 德里克·博克于1971年出任校长,他十分关注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纪初,美国一般大学文科的课程是按照纵深与横亘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的,既让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广泛的涉猎。到20世纪中期,则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课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战,由于人类的知识领域空前扩大,各学科之间过去的传统界限已被冲破,使得传统的文科课程结构处于不得不改革的局面。 1973年,博克校长任命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为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责成他负责研究文理学院的目标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号召教师们献计献策,以集思广益,重新制定有关大学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罗索夫斯基任命威尔逊教授研究共同基础课问题,于1976年提出一项改革方案,即“威尔逊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制定一种强制性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后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并由罗索夫斯基院长亲自主持进一步的修改工作,结果于1978年提出了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始付诸实施。 在1978—2008年期间,所有本科生需完成七门主修以外的课程, 作为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之后课程有变动,在2008年之后,所有本科生除了主修课程,还需完成八类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它们分别是:美学与理解、文化与信仰、数学与简化解释、道德理解、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世界与社会及美国与世界。 另一方面,哈佛的研究生课程则非常多元化,并与其本科生课程有很大的关联。不过,有某一部分的学生及教育组织批评哈佛的本科生课程过于依赖助教,指这样会影响教育质素。 哈佛采用半学年/两学期制教学,每个学年从九月初开始直到五月中旬。 本科生在每个学期/半学年里需完成四门指定科目,并须保持这个报读率以维持作为全职本科生的资格。 每个主修科目均提供基础课程及高级课程供 学生选择。 以排名首4—5%成绩毕业的学生会获赋予最高荣誉“summa cum laude”学位,剩下的头15%的学生获“magna cum laude”的衔头,其余的30%则为“cum laude”。 大学不同学科部均有不同的奖学金及奖项颁发。惟哈佛及很多其他的美国大学被批评出现“等级上涨”的情况,很多奖学金及荣誉的要求不断上升, 例如:哈佛学院获得拉丁文学位荣誉的学生人数从2004年的90%,下降至2005年的60%。 不过,也有报告指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及拼搏精神却因此得以提升。 社会声誉 院校排名 2015 US News全美大学综合排名:第2名 2014年Usnews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2名 2013年USNEWS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1名 全球排名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从2003年创办起至2013年,始终将哈佛大学列为世界第一学府。[7] QS世界大学排名于2013/14最新排名中,将其评为世界第2,全美第2。[8]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3-14)将其列为世界第2,全美第2。[9]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则自2011年首度发表至2013年,一直将它列作全球第一。[10] 2004-2009年泰晤士与QS联合发表《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期间,哈佛居首。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大学(本科)排名(2014)将哈佛列为全美第二;福布斯排名为全美第八,而《华盛顿月刊》亦为第八。 哈佛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除了学术领域中的“工程与电子计算机科学“及个别专门科目中的“数学”、“电子计算机科学”之外,其他全部科目均位列第一。[11]   商学院(MBA)排名 排名方式 排名年月 排名 《经济学人》全日制MBA排名 2013年10月 6 《经济学人》全日制MBA排名 2012年12月 4 《经济学人》全日制MBA排名 2010年1月 4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2013年1月 1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2012年2月 2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2011年1月 3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2010年1月 3 3学术科研 编辑 科研机构 医学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BIDMC)[12] 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 剑桥健康联盟(Cambridge Health Alliance,CHA)[13] 波士顿儿童医院(Children’s Hospital Boston)[14]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15] 福塞斯研究院(Forsyth Institute) 哈佛朝圣者医疗保健院(HarvardPilgrimHealthCare)[16] 希伯来老化研究所(Hebrew SeniorLife)[17] 乔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18] 马萨诸塞州眼耳医院(Massachusetts Eye and Ear Infirmary) 贝克法官儿童诊疗中心(Judge Baker Children’s Center) 马萨诸塞州中心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19] 麦克林医院(McLeanHospital)[20] 黄山医院(MountAuburnHospital) 斯格本斯眼科研究院(Schepens Eye Research Institute)[21] 斯波尔丁康复医院(Spaulding Rehabilitation Hospital)[22] 退伍军人事务部波士顿医疗保健机构(Veterans Affairs Boston Healthcare System)[23]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哈佛大学拥有美国最大的学术图书馆,规模为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中央系统位于哈佛庭院的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内,整个系统覆盖80所不同的图书馆,整体馆藏量超过1600万册,使其成为全美最大的学术图书馆网络,同时位居全美第三(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不同的图书馆适合不同类型的读者进入:位处于剑桥市本部的加博科学图书馆(Cabot Science Library)、拉蒙特图书馆(Lamont Library)及怀德纳图书馆为本科生最常去的图书馆;霍顿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及亚瑟·伊丽莎白施莱辛格图书馆(Arthur and Elizabeth Schlesinger Library)专门收藏有关美国女性地位发展的历史参考;哈佛大学数据库搜罗了各种珍贵的书籍及手抄搞;美国一些最古老的地图、地名册等能在哈佛的蒲赛图书馆(Pusey Library)内找到;而哈佛燕京图书馆内则保管与东亚古老语言相涉的文献。 博物馆[24] 1、卡本特视觉艺术中心(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由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为大学电影及艺术部的数据库。 2、哈佛艺术博物馆(Harvard ArtMuseums) 一、亚瑟·M·萨克勒画廊(Arthur M. Sackler Museum),内藏亚洲艺术品。 二、布什雷辛格博物馆(Busch-Reisinger Museum),内藏中欧及北欧艺术品。 三、佛格艺术馆(Fogg Museum of Art),内藏西方中世纪艺术品。 3、哈佛艺术博物馆在线展览馆(Harvard Art Museums Online Collections) 4、斯特劳斯保存中心(Straus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5、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6、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7、矿物与地理博物馆(Mineralogical & Geological Museum) 8、比较动物学博物馆(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9、阿诺德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 10、科学仪器(历史)典藏馆(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11、哈佛林之费雪博物馆(Fisher Museum at the Harvard Forest) 馆藏金属肺部血网 12、毕巴底考古与民族博物馆(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13、闪族博物馆(Semitic Museum) 14、华伦解剖学博物馆(Warren Anatomical Museum) 15、动物标本数据库(Database of Zoological Collections) 16、数字哈佛(Digital Harvard) 17、皮博迪数字博物馆(Peabody Museum Online) 18、哈佛科学文化博物馆(Harvard Museums of Science and Culture) 19、metaLAB (at) Harvard 科研成果 科研经费 哈佛大学受捐资金居于世界科研机构之首,在2013年已经累计达到320亿美元,是仅次于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最大捐赠基金;哈佛年平均科研经费超过7亿五千万美元,为14个学院上百个研究机构提供支持。 影响因子 2014年3月27日《自然》杂志发布年度报告,2013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贡献指数,哈佛大学位列第一,中国科学院在这份榜单上居于全球第6位。[25] 在《sciencewatch》发布的1999-2009十年间论文引用排名中,哈佛大学同样高居首位。[26] Rank    Institution CC3 Articles4 1. Harvard University, USA 158.99 387 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SA 84.68 228 3.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80.21 170 4.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USA 73.46 181 5. Max Planck Society, Germany 70.65 216 6.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China 63.15 165 7. 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France 59.37 297 8.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57.19 128 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 USA 49.81 107 10.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48.52 151 The Most-Cited Institutions Overall, 1999-2009 Rank Institution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HARVARD UNIV 95,291 2,597,786 27.26 2 MAX PLANCK SOCIETY 69,373 1,366,087 19.69 3 JOHNS HOPKINS UNIV 54,022 1,222,166 22.62 4 UNIV WASHINGTON 54,198 1,147,283 21.17 5 STANFORD UNIV 48,846 1,138,795 23.31 6 UNIV CALIF LOS ANGELES 55,237 1,077,069 19.5 7 UNIV MICHIGAN 54,612 948,621 17.37 8 UNIV CALIF BERKELEY 46,984 945,817 20.13 9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36,106 939,302 26.02 10 UNIV PENN 46,235 931,399 20.14 重大成果 1922年,医学院于英格兰首次完成胰岛素注射。 1954年,波士顿儿童医院科学家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及其团队因成功以人为方式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0年,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首次完成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因发现内耳耳蜗分析和传送声音的物理机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因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因胆固醇及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发现,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5年,物理学教授朱利安·施温格与理查德·费曼、朝永振一郎共同分享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三人在量子电动力学及粒子物理学方面作出的基础性贡献。 1965年,现代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获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眼科学家乔治·沃尔德因视网膜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1年,国民生产总值之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获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2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因在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与约翰·希克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因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6年,无机化学家威廉·利普斯科姆因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获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 1977年,因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约翰·凡扶累克与内维尔·莫特一同获得197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史蒂文·温伯格因实验验证了由于Z玻色子与电磁作用混合引起的宇称破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一同获奖的还有大统一理论的开创者、同为哈佛大学教授的格拉肖。 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因发现了控制免疫反应的、遗传的细胞表面结构,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同年,因为发展了测定DNA序列的方法,沃特·吉尔伯特与弗雷德里克·桑格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1年,大卫·休伯尔因为视觉系统方面的研究(用视皮层细胞解释视网膜的编码脉冲信息的能力),获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年,卡罗·鲁比亚因为在发现弱作用传播子W±和Z°的大规模实验方案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获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化学教授达德利·赫施巴赫因为研究化学基元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与李远哲和约翰·波拉尼(John Polanyi)共同分享了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89年,诺曼·拉姆齐由于研发超精密铯原子钟和氢微波激射器而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0年,约瑟夫·默里由于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同年,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因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里卡多·贾科尼因在X射线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贡献,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4年,琳达·巴克由于在嗅觉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理查德·阿克塞尔一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罗伊·格劳伯因“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杰克·绍斯塔克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与两位科学家一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获当年诺贝尔化学奖。 4文化传统 编辑 校训 拉丁原文: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要与柏拉图为友,要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校徽 哈佛大学校徽为传统盾形,寓意坚守、捍卫;底色为哈佛标准色“绯红”。 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动力关系。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与下面一本书共同构成校训中的“VERITAS”,“VERITAS”在拉丁文中即“真理”。 校歌 Illegitimum Non Carborundum   Domine salvum fac   Illegitimum Non Carborundum   Domine salvum fac   Gaudeamus igitur   Veritas non sequitur   Illegitimum non Carborundum -- ipso facto   Ten thousand men of Harvard want victry today   For they know that oer old EliFair   Harvard holds sway   So then well conquer old Elis men   And when the gameends   well sing again   Ten thousand men of Harvard   gained victry today 竞技 哈佛大学最大的体育竞技对手为同样著名的耶鲁大学,这种竞争关系已经成为两校的一种传统。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的体育竞争一向都非常激烈,当中以始于1875年的美式足球赛事最受关注,两校常称之为“比赛”(The Game);这种传统同时也影响了美式足球竞赛的发展模式。1903年,哈佛体育场(Harvard Stadium)的新设计 哈佛体育场 及布局减轻了球员们在比赛时跌倒受伤的风险,美式足球之父——当时的耶鲁大学足球队长沃尔特·坎普对此表示赞赏,但他希望场地能够更辽阔一点,而哈佛因土地面积有限难以成行。这直接促使坎普在1906年提出新的竞技规则以弥补场地面积不足的缺陷,对美式足球发展影响深远。 除了橄榄球外,哈佛耶鲁之间的体育竞技还包括赛艇项目。赛事每年都会在康涅狄格州泰晤士河举行。每隔一段时间,它们也会联手对阵英国的剑桥大学及牛津大学,此比赛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跨国高校体育竞技活动。 5校园校区 编辑 哈佛大学的设施分布在二十多个地方,总面积有4882英亩,建筑面积21,565,000平方英尺。其中位于坎布里奇的主校区面积为224英亩,建筑面积13,202,000平方英尺。 哈佛大学本部坐落于剑桥市的哈佛庭院上,庭院位于波士顿商业区西北方约5.5公里处。里面包括了中央行政办公署及大学中央图书馆,另外也有数栋学术大楼,如大学学堂、纪念教堂和新生宿舍等。共有十二所住宿大楼提供给本科生,九所位于哈佛庭院的南部,靠近查尔斯河;剩余的部分则在庭院的西北方,那里原本是以前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学生宿舍,直到两者合并使用同一的住宿政策为止。校园附近有公交车及铁路等交通运输服务,供学生教员们穿梭校园 哈佛大学 。 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及大多数的体育设施均处于波士顿的西边,占地145公顷。市区的行人天桥——约翰韦特桥横跨查尔斯河,并将两处的校区相连。哈佛的医学院、牙科学院及公共卫生学院则在长木医学区,占地约8.9公顷,在波士顿商业区的西南约5.3公里处,距离本部同样5.3公里远。医学区附近有巴士到达本部,中途站还包括后湾及麻省理工学院。 6杰出人才 编辑 凯瑟琳·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哈佛大学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和数十位诺贝尔、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如诺伯特·德纳、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亨利·詹姆斯、查尔斯·皮尔士、罗伯特·弗罗斯特、威廉·詹姆斯、杰罗姆·布鲁纳、乔治·梅奥等;著名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出自哈佛。 近代中国,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杨杏佛、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江泽涵等。 而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则是该校久负盛名的辍学生。 国家元首    ALUMNUS/A YEAR DEGREE GRANTED TITLE Tshering Tobgay 2004 Prime Minister of Bhutan Tsakhiagiin Elbegdorj 2002 President of Mongolia Felipe Calderón Hinojosa 2000 President of Mexico Barack Obama[27] 1991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sé María Figueres Olsen 1991 President of Costa Rica Jamil Mahuad 1989 President of Ecuador Eduardo Rodriguez 1988 President of Bolivia Masako Owada 1985 Crown Princess of Japan Ban Ki-Moon 1984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Sir Donald Tsang 1982 Chief Executive & President, Executive Council, Hong Kong Ma Ying-jeou 1981 President of Taiwan Juan Manuel Santos 1981 President of Colombia Lee Hsien Loong 1980 Prime Minister, Singapore Annette Lu 1978 Vic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ebastian Pinera 1976 President of Chile John Roberts 1976; 1979 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George W. Bush, Jr. 1975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enazir Bhutto 1973 Prime Minister of Pakistan Ellen Johnson-Sirleaf 1971 President of Liberia Al Gore 1969 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Miguel de la Madrid 1965 President of Mexico William Rehnquist 1950 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Pierre Trudeau 1945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Andreas Papandreou 1943 Prime Minister of Greece John F. Kennedy 1940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an S. Noli 1912 Prime Minister of Albania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904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 1898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Theodore Roosevelt 1880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Rutherford B. Hayes 1845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hn Quincy Adams 1787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hn Adams 1755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普利策奖得主    RECIPIENT YEAR PRIZE AWARDED CATEGORY Stephen Greenblatt 2012 Nonfiction Caroline Elkins 2006 Nonfiction Geraldine Brooks 2006 Fiction Samantha Power 2003 Nonfiction Jorie Graham* 1996 Poetry Bert Hölldobler 1991 Nonfiction Edward O. Wilson 1991 Nonfiction Laurel Thatcher Ulrich* 1991 History David Donald 1988 Biography Bernard Bailyn 1987 History Thomas K. McCraw 1985 History Bernard Rands* 1984 Music Paul E. Starr 1984 Nonfiction Edward O. Wilson 1979 Nonfiction Walter Jackson Bate 1978 Biography Alfred Chandler Jr. 1978 History John E. Mack 1977 Biography Donald Martino* 1974 Music Robert Coles 1973 Nonfiction Mario Davidosky* 1971 Music Bernard Bailyn 1968 History George F. Kennan 1968 Biography Leon Kirchner 1967 Music Bernard Malamud 1967 Fiction Perry Miller*** 1966 History Howard Mumford Jones 1965 Nonfiction Walter Jackson Bate 1964 Biography David Donald* 1961 Biography Walter Piston 1961 Music Samuel Eliot Morison** 1960 Biography Archibald MacLeish 1959 Drama Archibald MacLeish 1953 Poetry Oscar Handlin 1952 History Walter Piston 1948 Music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1946 History Robert Frost 1943 Poetry Samuel Eliot Morison 1943 Biography Paul Herman Buck 1938 History Ralph Barton Perry 1936 Biography Robert Hillyer 1934 Poetry Archibald MacLeish* 1933 Poetry Frederick J. Turner 1933 History Edward Channing 1926 History Harvey Cushing 1926 Biography Mark A. DeWolfe Howe 1925 Biography Charles McIlwain 1924 History Henry Adams 1919 Biography[28]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2011年QS世界大学前50 常春藤联盟成员 2013年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 参考资料 1. 哈佛大学 Harvard .tops .2014-12-24 [引用日期2014-12-24] . 2. 本科主修专业 .哈佛大学 [引用日期2014-06-7] . 3. 学院设置 .哈佛大学 [引用日期2014-06-7] . 4. 诺贝尔奖获得者 .哈佛大学 [引用日期2014-06-7] . 5. 哈佛大学学科排名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引用日期2014-06-8] . 6. 商学院总排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引用日期2014-06-8] . 7. 201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五百强 .201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网 [引用日期2014-06-8] . 8. 2013-14 QS世界大学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 [引用日期2014-06-8] . 9. 2013-1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 [引用日期2014-06-8] . 10. 2013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 [引用日期2014-06-8] . 词条标签: 学校 , 组织机构 , 教育机构
243
yale
收藏62981782 耶鲁大学编辑 耶鲁大学[1] (Yale University),简称耶鲁,是一所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最初由康涅狄格州公理会教友于1701年创立,1716年迁至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被公认为全美乃至世界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是美国东北部老牌名校“常青藤联盟(Ivy League)”的八大成员之一;是八所常春藤盟校中最重视本科教育的一所大学;也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顶尖私立大学之一;还是美国建立的第三所大学。它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齐名,历年来共同角逐美国大学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前三名的位置。 耶鲁大学有3,200名教职工,每年招收约1,250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美国50个州以及世界108个国家。现今国际学生在耶鲁本科生中约占9%,在整个大学中约占16%。耶鲁大学的教授阵容、课程安排、教学设施方面堪称世界一流。耶鲁大学图书馆拥有1500万册藏书,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系统中排名第三。耶鲁校园的260座建筑物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曾被一名建筑评论师誉为“美国最美丽的城市校园”,漂亮的歌德式建筑和乔治王朝式的建筑与现代化的建筑交相互映,整个校园弥漫着古典的浪漫氛围和现代的精英气息。 中文名耶鲁大学 外文名Yale University 简 称Yale 校 训Lux et Veritas 创办时间1701年10月9日 类 别私立研究型大学 现任校长彼得·沙洛维 知名校友乔治·布什、比尔·克林顿、邓文迪 所属地区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主要院系耶鲁学院(本科部)、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 主要奖项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菲尔兹奖、普利兹克奖 所属联盟常春藤联盟 目录 1历史沿革 ▪ 学校属性 ▪ 综合信息 ▪ 课程比例 ▪ 毕业生比例 ▪ 历任校长 ▪ 校园建筑 ▪ 图书馆 ▪ 杰出校友 2周边环境 ▪ 天气气候 ▪ 交通 ▪ 城镇介绍 3学校排名 ▪ 综合排名 ▪ 商学院排名 ▪ 其他排名 ▪ 耶鲁精神 4教育特色 ▪ 教授治校 ▪ 人文主义 ▪ 课程特点 ▪ 本科教育 5学科建设 ▪ 本科课程 ▪ 研究生课程 6校园生活 ▪ 餐饮 ▪ 社团活动 ▪ 骷髅会 ▪ 起源 ▪ 住宿制度 ▪ 体育运动 7申请条件 ▪ 本科生 ▪ 费用奖学金 ▪ 研究生 8耶鲁中国缘 ▪ 中国学生 ▪ 招生标准 ▪ 校园安全 ▪ 助学金 1历史沿革 编辑 耶鲁大学 1638年,北美康涅狄格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一批英国殖民者乘船飘洋过海来到昆尼皮亚克海湾定居,并使之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纽黑文新港。约翰·达文波特牧师认为教育可以让欧洲文明在美国 生根,遂倡议在这里建立大学。虽然他的计划屡屡遭挫,但其思想却影响了当地的许多人。 因清教派领袖C.马瑟对哈佛大学越来越对不信教者采取宽容态度而深感不满,于是鼓励英国富商E.耶鲁捐款建立这所新校。由于耶鲁不断向这所学校提供捐款,故该校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初期的课程设置注重古典学科,坚持正统的宗教观点。1828年,美国举国上下提出大学课程设置应着重实用学科,而不是古典学科,耶鲁大学 校长J.戴就此发表《耶鲁报告》,为传统课程进行辩护,这个报告 直到南北战争后仍有影响,减缓了美国各大学引进实用文理课程 的进程。1908年,耶鲁大学开始不再要求学生必修古希腊语。在 当时校长A.哈德利的影响下,开始注重专业训练。大学图书馆藏书600万册,是美国最大的图书馆之一。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大学美术馆建于1823 年,收藏广泛,是美国大学中最早设立的美术馆之一。耶鲁大学的 皮波第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古生物、考古和人类文化方面的重 要文物。1969年以前,耶鲁只招收男生,此后才男女同校。 1701年,以詹姆士·皮尔庞为首的一批公理会传教士说服康州法院同意成立一所教会学校,使青年“可以学习艺术和科学……为教会和国家服务”,10位受托管理学校的牧师从他们藏书不多的图书馆里拿出40本书,作为建校的资本。1701年10月,牧师们推举哈佛大学毕业生亚伯拉罕·皮尔逊为第一任校长,教会学校于是正式成立。但直到第二年3月,学校才有了第一个学生雅各布·海明威。1707年,第一批18名学生被授予学士学位。开始的时候学校没有校舍,学生分散在康州的6个城市学习。1716年,托管人投票一致同意将学校迁至纽黑文。 耶鲁大学 171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高层官员伊莱休·耶鲁先生向这所教会学校捐赠了9捆总价值562英镑12先令的货物、417本书以及英王乔治一世的肖像和纹章,在当时对襁褓之中的耶鲁简直是雪中送炭。为了感谢耶鲁先生的捐赠,学校正式更名为“耶鲁学院”,它就是今日耶鲁大学的前身。18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耶鲁在伯克利主教、斯泰尔斯牧师、波特校长等的不懈努力下,逐渐由学院发展为大学。至20世纪初,随着美国教育的迅猛发展,耶鲁大学已经发展到了惊人的规模,在世界的影响力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学校属性 学校类型   私立研究型大学 宗教信仰   无 学校规模   中型 本科生人数   5405   学校类别   男女混校 综合信息 国际学生比例   10.3% 亚裔学生比例 16.1%   男女学生比例   50:50 师生比 6:1   住校学生比例 87.0% 大一新生住校比例   100.0% 课程比例 小于20人的课堂比例 76.3% 小于50人的课堂比例 15.6%   大于等于50人的课堂比例 8.0% 毕业生比例 4年内毕业学生比例   89.0% 6年内毕业学生比例 96.0% 历任校长   校长(Rector) 诞–殁 任期 1 The Rev. Abraham Pierson (1641–1707) (1701–1707) 大学学院 2 The Rev. Samuel Andrew (1656–1738) (1707–1719) (临时) 3 The Rev. Timothy Cutler (1684–1765) (1719–1726) 1718/9: 更名耶鲁学院 4 The Rev. Elisha William(s) (1694–1755) (1726–1739) 5 The Rev. Thomas Clap (1703–1767) (1740–1745)   校长(President) 诞–殁 任期 1 The Rev. Thomas Clap (1703–1767) (1745–1766) 2 The Rev. Naphtali Daggett (1727–1780) (1766–1777) (临时) 3 The Rev. Ezra Stiles (1727–1795) (1778–1795) 4 Timothy Dwight IV (1752–1817) (1795–1817) 5 杰里迈亚·戴(Jeremiah Day) (1773–1867) (1817–1846) 6 Theodore Dwight Woolsey (1801–1899) (1846–1871) 7 Noah Porter III (1811–1892) (1871–1886) 8 Timothy Dwight V (1828–1916) (1886–1899) 1887: 更名耶鲁大学 9 Arthur Twining Hadley (1856–1930) (1899–1921) 10 James Rowland Angell (1869–1949) (1921–1937) 11 Charles Seymour (1885–1963) (1937–1951) 12 Alfred Whitney Griswold (1906–1963) (1951–1963) 13 Kingman Brewster, Jr. (1919–1988) (1963–1977) 14 Hanna Holborn Gray (1930– ) (1977–1977) (acting) 15 A. Bartlett Giamatti (1938–1989) (1977–1986) 16 贝诺.施密德特 (1942– ) (1986–1992) 17 Howard R. Lamar (1923– ) (1992–1993) (acting) 18 理查德·C·莱文 (1947– ) (1993– ) 校园建筑 耶鲁大学弥漫古典浪漫的校园环境极其著名。而一些现代建筑也常被作为建筑史中的典范出现在教科书中,其中包括路易·康设计的耶鲁大学美术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Eero Saarinen设计的Ingalls滑冰场、Ezra Stiles学院和Morse学院;以及由Paul Rudolph设计的艺术和建筑系大楼。 耶鲁大多数古建筑都为哥特式风格,多建于1917-1931年期间。大量的浮雕都展现了当时的大学生活:有冥思苦想的作家、狂奔着的运动员、喝茶的交际花、读书时打磕睡的学生等等。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大楼(官方名称为史德林法学大楼)的雕刻上,也展现了当代的一些场景,包括警察追逐强盗和逮捕娼妓的场面。建筑师James Gamble Rogers为了使建筑显得老旧,采用了在石质墙面上泼酸、故意打破玻璃并且使用中世纪的方法补合,并且还人为的添加了许多空的装饰性壁龛,仿佛雕塑已经失落很久。虽然耶鲁大学中心校园的大多建筑都呈现中世纪的建筑风格,使用大型的石材,而事实上大多都采用的是1930年通用的钢结构框架,唯一的例外是哈克尼斯塔,高216英尺。在建造时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全石质结构。该塔在1964年加固,以在其内部安装耶鲁纪念组钟,共计54口。今日该钟每日在中午12点30分和下午5点整由耶鲁大学的一个专门学生团体奏响,选奏的音乐从经典组钟乐到披头士都有选择。 而校园内最古老的一幢建筑却属于佐治亚风格,而看起来也似乎更为现代。这座称为“Connecticut Hall”的建筑建于1750年,现坐落于Old Campus中,为哲学系所在地。校园里其他的佐治亚风格的建筑包括Timothy Dwight、College Pierson College和Davenport College(不包括沿约克街立面,属于哥特风格)。 Beinecke古籍善本图书馆由Gordon Bunshaft设计,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专门收藏古籍善本的图书馆。图书馆地面以上六层的书库由一个玻璃的立方体环绕,而玻璃立方的外面则有一个更大的与之不接触的“盒子”罩住。这座建筑的墙壁是由两英尺见方的产自佛蒙特州的半透明大理石构成,因此可以使馆内微亮而防止阳光中的其他有害射线破坏馆藏图书。广场中一个下沉式庭院中的雕塑由Isamu Noguchi设计,代表了时间(金字塔)、太阳(圆环结构)和机率(斜立的立方)。 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著名建筑师Eero Saarinen(曾设计了圣路易著名的大拱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主楼、曼哈顿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大厦等建筑)负责设计了耶鲁大学的Ingalls冰场和最新的两个住宿学院Morse和Ezra Stiles。这些灵感源自意大利山城San Gimigniano的现代建筑与哥特风格的其他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耶鲁大学的Payne Whitney体育/健身馆还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体育馆,其中包括游泳,滑艇模拟池,篮球馆,健身房,击剑馆等所有奥运会项目,还包括三个北美唯一的最高标准的永久性玻璃壁球场等世界最一流的设备。这些设备对本科学生免费开放,研究生则需要收取一些费用。 图书馆 耶鲁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研究图书馆之一。耶鲁的图书馆坐落于22个建筑物之中,包括Sterling纪念图书馆和Beinecke 图书馆。耶鲁图书馆共拥有一千一百万册藏书,以及从古老的纸莎草到电子数据库的各种媒介上的信息。耶鲁图书馆以丰富的特藏而闻名,其中包括善本书、手稿、档案、地图、照片、音像制品、乐谱、艺术作品和其它独特的研究资料。耶鲁图书馆还拥有不断增长的大量数字式藏品。 通过查询图书馆联机目录,位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能够知道耶鲁大学图书馆拥有何种资料。耶鲁的主要联机目录是Orbis。Orbis包含有书籍、期刊和许多其它资料的记录。耶鲁法学院图书馆有单独的联机目录,叫做Morris。查找Orbis 或Morris 中没有记录的特殊藏品,研究者可以使用特藏目录。在各种联机目录中查找中文资料,读者必须使用汉语拼音而不是汉字。 耶鲁图书馆阅览室 耶鲁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规模第二的大学图书馆,拥有藏书1100万册,坐落于22座建筑物中,其中包括最大的史德林纪念图书馆、Beinecke古籍善本图书馆和法学院图书馆。学校还在纽黑文郊区设立有藏书库,以收藏长久不用的图书。 史德林纪念图书馆位于学校中心地带,收藏有400万册图书,并且为耶鲁大学图书馆系统的中心。Beinecke古籍善本图书馆则收藏有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活字印刷本古腾堡圣经。图书馆大部分图书使用国会图书馆编目法,一些较早的收藏仍使用耶鲁编目法。所有收藏都登陆于Orbis目录系统(法学院收藏另使用Morris目录系统),并与美国主要的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协议,并且与个别大学图书馆实行次日送达服务,使教授和学生可以迅速的得到需要的资料。另外学校的诸多设施由称为Eli Express的速递服务连接,学生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图书馆提取索要的图书和归还图书。这些服务对本科学生和教授都是免费的。 杰出校友 比尔.克林顿 Bill Clinton   美国第42任总统 乔治·沃克·布什 George W. Bush   美国第43任总统 希拉里.克林顿 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   美国第67任国务卿 约翰·克里 John Kerry   美国第68任国务卿 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经济学教授 哈罗德.斯坦利 Harold Stanley   与Henry Morgen创立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   耶鲁拥有众多极为杰出的校友:共有5位美国总统毕业于耶鲁。他们分别是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以及美国第43任总统小布什。耶鲁创造了惊人的奇迹:连续3届总统都出自耶鲁!乔治·布什是耶鲁著名的秘密团体骷髅会的一员。克林顿总统是耶鲁法学院的校友。克林顿与他的夫人希拉里就是在耶鲁法学院的图书馆里相识。著名影星朱迪·福斯特和詹妮弗·比尔斯都毕业于耶鲁文学院。梅丽尔斯特里普毕业于耶鲁戏剧学院。影星爱德华·诺顿毕业于耶鲁历史系。《时代周刊》的著名专栏作家凯文·翠林都是耶鲁校友。 在耶鲁大学众多的学术精英中,有13位学者曾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嘉林·库普曼斯,着 有数理经济理论方面的著作,探讨了经济发挥最佳作用的条件;细胞生物学家乔治·柏拉德,研制成组织制备法,发现了几种细胞结构;化学家拉斯·昂萨格,提出了不可逆化学过程理论;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完整地提出了关于亚原子粒子的理论知识;作家辛克莱·刘易斯,重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埃尔默·甘特里》等;微生物学家约翰·恩德斯,成功地在非神经组织的培养物上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发明了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枣回旋加速器;生理学家迪金森·理查兹,改进并使用心导管技术;遗传学家乔舒亚·莱德伯格,发现了细菌遗传物质的组织和重组机制;生物化学家爱德华·塔特姆,研究出遗传突变影响了某些细菌、酵母和霉菌的营养要求方式;物理学家小威利斯·兰姆,通过实验使量子电动力学更为准确;微生物学家马克斯·泰累尔,对黄热病的成功研究;生物学家悉尼·奥尔特曼,证明核糖酸能对细胞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 耶鲁为美国演艺圈输送了大批光彩照人的明星和艺术家,有戏言说“耶鲁培养出的奥斯卡奖比诺贝尔还多”。中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是以主演《苏菲的选择》和《克莱默夫妇》而两度夺取奥斯卡奖的梅里尔·斯特里普,以及曾凭借《暴劫梨花》《沉默的羔羊》分别荣获第六十一届、第六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朱迪福斯特,还有曾主演《美国X档案》和《搏击俱乐部》的爱德华·诺顿,以及《X档案》中的男主角大卫·杜楚尼,和克莱尔·丹丝、朱丽叶·哈里斯、保罗·纽曼、山姆·沃特斯顿、亨利·温克勒、Jennifer Beals、等。 此外,耶鲁1929级毕业生保罗·梅隆出于对艺术的无比崇尚和热爱,成立了耶鲁英国艺术中心,捐赠他本人多年收藏的名画及其他珍品,使该中心成为美国最大的英国艺术博物馆。剧作家伊莱亚·卡赞是美国著名导演和作家,毕业于耶鲁戏剧学院。他以导演《推销员之死》、《欲望号街车》赢得声誉,影片《绅士们的商议》和《滨水区》为他赢得奥斯卡奖。 耶鲁曾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中国留学生,包括容闳、詹天佑、颜福庆、马寅初、晏阳初、李继侗、杨石先、施汝为、陈嘉、王家楫、高尚荫、唐耀、杨遵仪、应开识、封诚、林璎、沈南鹏等等。其中,容闳是第一位取得美国大学学士学位的中国人,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生。 在美国历史上,有5位总统毕业于耶鲁: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乔治·布什、比尔·克林顿、乔治·W·布什。所以,耶鲁素有“总统摇篮”之称。教员之间经常开的玩笑就是:“一不小心,你就会教出一个总统来。” 除了总统之外,它还培养了众多美国政坛众多璀璨夺目的领袖人物: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副总统切尼(虽然辍学,但也出身耶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和利伯曼、美国司法部长约翰·戴维·阿什克罗夫特,参议员詹姆斯·杰福兹、国务卿塞鲁斯·万斯、印第安纳州州长罗伯特·奥尔、俄亥俄州州长理查德·塞莱斯特、印度裔参议员麦克·班尼,甚至还有韩国总理李洪九等一些外国政治家。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1789年以来的美国内阁中,9%的成员来自耶鲁,10余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曾在耶鲁学习。耶鲁毕业生还成为众多著名大学的创始人或第一任校长,如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并因此将“美国学院之母”的桂冠奉献给自己的母校。 而担任美国企业领导的耶鲁人,数量也远远超过其他大学,飞机设计师和企业家波音、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罗伯特·戈伊苏埃塔、国际投资家罗杰斯、TIME创始人享利·鲁斯、联邦快递创始人弗雷德·史密斯、IBM公司前董事长约翰·艾克斯都是世人皆知的人物。 最让耶鲁引以为豪的学生莫过于1773级的学生、被美国人称为民族英雄的内森·黑尔。具有炽热爱国热情的内森·黑尔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深入英军防线搜集情报时被捕,并被处以绞刑。就义前,他留下了世代相传的豪言壮语:“我唯一的憾事就是只能为祖国奉献一次生命。” 2周边环境 编辑 天气气候 纽黑文介于湿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但更偏向前者特点,是典型的纽约大都会地区。年降雨量1,196.6毫米。一年中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28.1°C,平均最低气温为18.6°C;而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3.2°C,平均最低气温为零下5.4°C。历史上记录的最高气温为40°C,最低气温为零下20.6°C。   纽黑文的气候也属于当地非常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纽黑文从地理上讲是处于美国东部,同时也处在康涅格州的中南部地区,那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港湾叫做长岛湾,那里的气候也是非常著名的,在河口处经过河水的冲刷,形成了一个个可以承载大船经过水势特别深的河口,其中比较典型的又昆尼皮亚克河和韦斯特河以及米尔河,所以这里的气候也就随之改变了。纽黑文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让纽黑文的四季变得非常分明,再加上纽黑文地区受到海洋的影响,所以夏天的温度变得平缓许多,在纽黑文,夏天的温度最高也就三十几度,很少会出现更高的温度了,而到了冬天,温度也就会随之降低了,但是与中国的大陆性气候不同的是,这里的温度在冬天即使不高,但也不会出现一些阴冷的情况,比中国北方的气候要宜人的多,温度低,但感觉上还是比较温和的,再就是纽黑文地区的气温诧异比较大,有时候一些地方都已经穿着单衣开始过夏天的时候还有些地方是零下几度的寒冷天气,所以,去耶鲁大学,就要随时准备好迎接这种多变的天气。   纽黑文的大陆性气候既影响了纽黑文的温度,同时也影响了纽黑文的降水,在冬季的低温影响下,虽然还不至于形成降雪,但空气的湿度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在纽黑文,是几乎感觉不到干燥的。 交通 耶鲁位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这是一个有着13万人口的小城市,距离波士顿南两个半小时的路程,距离纽约北部一个半小时路程。纽黑文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地方。除了耶鲁大学外,繁忙的市中心公园,商店,博物馆,宾馆和饭店一应俱全。附近有历史建筑和多元化社区。城市边界还有美丽的海滩,平静的湖,独具魅力的新英格兰小镇,以及满目青翠的郊区。无论是自驾或者巴士还是飞机都很容易到纽黑文。   如果你计划申请来耶鲁上学,首先去38Hillhouse大道的本科招生办公室,到那里的交通路线也有很多选择。   By Airplane   纽黑文Tweed机场大约离耶鲁校园4英里,这是个小型的地区机场,由全美航空运营,中转站为费城。机场的出租车、巴士、租车服务都一应俱全。附近也有别的机场,包括康州温莎洛克斯Windsor Locks的布拉德利国际机场(离校区53英里),纽约的拉瓜迪亚国际机场(离校区72英里),纽约的肯尼迪机场(离校区80英里),以及新泽西州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离校区92英里)。美铁提供了从纽瓦克机场到纽黑文Union Station的列车。其它机场可以通过Connecticut Limousine和GO Airport Shuttle租私人轿车,务必提前预约。   By Train   Union Station离耶鲁校园只有几分钟的路程。Metro-North的列车系统发达,纽黑文和纽约之间的列车发车频率很高。美铁有从佛蒙特州(Vermont)、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和波士顿北行或华盛顿南行的列车到纽黑文,相对于坐飞机来说这个价格很有竞争力。到了Union Station我们建议你搭一辆当地的计程车去学校(那里会有一个计程车站),大约花费10美元。当地的短程穿梭巴士服务也可以让你在Union Station和耶鲁校园之间通行自如。 城镇介绍 纽黑文市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第二大城市,位于纽黑文县境内,纽黑文港上,长岛海湾北岸。纽黑文市的人口大约为12,3626人。纽黑文市一般认为处于新英格兰和纽约两大都会区的中间,也因此纽黑文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分别与这两大都会区都有相似之处。纽黑文市的别名为“榆木市”或"榆城"(Elm City),因为纽黑文市曾经拥有为数众多和历史悠久的榆树。尽管这些榆树近年来都受到荷兰榆树病(Dutch Elm Disease)的感染,纽黑文仍旧是一个充满绿意的城市。纽黑文被认为是在美国境内的第一个有规划的城市(1638年)。纽黑文市也是前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出生地。 3学校排名 编辑 综合排名 USnews 2014年最新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3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名:第8; 2014QS世界大学排名:第8; 2014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8; 2014美国大学毕业生薪资排行榜:第10 2014福布斯美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3 耶鲁大学在众多大学排名内位列世界前10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于2014最新排名,将耶鲁大学列为世界第10;QS世界大学排名(2013/14)则将其评为世界第8;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3-14)将其列为世界第8, 其世界声誉排名也将它列作第8。 美国本地排名方面,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多年来将耶鲁列为全美第2,每次都是仅次于哈佛大学;福布斯排名全美第3;华盛顿月刊全美第3;Usnews 2014年最新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3名。 在2014英国《泰晤士报》上教育增刊的世界大学排名,耶鲁大学在总平均排名世界第3。美国Princeton Review在2006年把耶鲁大学在全美最难进的大学里排第2。耶鲁大学以人文社科、法律、公共政策、艺术及基础学科最有名,理工科在美国顶级名校里算是相对较弱的。 商学院排名 排名方式 排名年月 排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商学院研究生综合排名 2014年3月 10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商学院非赢利性机构管理专业排名 2014年3月 1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大学最佳商学院排名 2014年3月 10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最佳商学院研究生综合排名 2014年7月 10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排名 2014年7月 1 《福布斯》美国最佳商学院排名 2014年1月 10 《经济学人》全日制MBA排名 2013年11月 26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Webometrics)全球商学院排名 第10名 《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 第9名 《经济学人》全球MBA排名 第10名 USNews 2014美国大学最佳商学院排名 第9名 USNEWS 2013-2014学年学费和其他费用最高的10所商学院排名 第10名 其他排名 USNews 2014年美国大学最慷慨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学校排名:第1 USNews 2014年最具有价值的私立大学排名:第2 USNews 2014年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本科) 第3; USNews 2014年最受该校学生满意的大学排名:第10 USNews 2014年美国大学最佳校园图书馆排名:第1; 2014年美国大学非赢利组织管理专业研究生排名 第1; 2014年美国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排名:第1 2014年美国大学摄影艺术专业研究生排名:第1 2014年美国大学历史专业研究生排名:第1 2014年美国大学古生物专业研究生排名:第1 2014年美国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排名:第1 2014年美国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排名:第1 2014年美国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排名:第1 2014年美国大学艺术类专业研究生排名:第2 2014年美国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排名:第2 2014年美国大学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排名:第2 耶鲁精神 耶鲁校徽 正如理查德·莱文校长所说:“教育人们服务于社会并不意味着教育必须集中于掌握实用性的技能。耶鲁追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自由的教育世界观,而非狭窄的、限制的职业性教育,使他们更具有领导才能和服务意识。耶鲁大学同时也是相互尊重学习的社区,并且珍视自由的表达和对世间万物的探寻。在这个社区中人们的互动模式同样服务于社会。”——永远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蔑视权威、追求自由和崇尚独立人格被认为是“耶鲁精神”的精髓,它是耶鲁人献给世界的珍贵财富。 耶鲁为什么会盛产领袖?因为她有关心社会和强调“领导者教育”的古老传统。耶鲁的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大有作为,并通过最广泛深入的思想训练、社会体验以此来发展他们的智慧、道德、公民责任和创造的能力,以便用人类的丰富遗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服务于美国,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4教育特色 编辑 教授治校 耶鲁最重要的管理特色是“教授治校”,这一特色对美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建校初期,经过3代校长的努力,耶鲁逐渐形成了董事会不具体参与校务管理、而由教授会治校的法规。在当时的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 300多年来,耶鲁人一直为能够坚持独立精神,不向外来的政治压力、物质利诱妥协而自豪——18世纪中叶,托马斯·克莱普任院长期间,坚持耶鲁是贵族私立学校,并十分强调大学的独立。为此,他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的干涉进行抵制,直至诉诸法律。至20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美国政 耶鲁大学 府下令:凡是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的学生一律不准得到奖学金的资助。当时美国诸多名校全都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唯独耶鲁坚守学术独立的一贯作风,仍继续以申请者的成绩为考虑奖学金的唯一原则,完全漠视政府的规定。结果,耶鲁因此失去了来自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几度陷入困境,但其信念依然不变。现任校长理查德·莱文亦曾因捐款人对耶鲁所设课程及其教授聘任提出附加要求,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2000万美元的捐赠。 即使在前任总统布什被邀请回母校接受一个荣誉法律博士学位时,耶鲁的教授与学生也公开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那是2001年5月21日,传统的毕业日当天,当校长宣布授予布什荣誉法律博士学位时,学生们报以笑声、嘘声和哨声,一些应届毕业生还打出一条大横幅写道:“我们赢得了自己的学位,不要使我们的学位跌价”,他们还手持标语牌谴责布什政府在环境、死刑以及堕胎等问题上的政策。更有大约200名教授集体签字拒绝出席毕业典礼,认为无论是布什还是校方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沽名钓誉,因为按照布什当年在学校时候的表现和成绩,他根本没有资格接受那样一个荣誉称号。 加州大学前校长田长霖教授曾经说:“在美国,大家有一种认识,哪一个学校的教授力量大,哪一个学校将来就会成为最著名的学校。”教授治校不仅被伯克利奉为圭臬,也同样是耶鲁300多年来所尊奉的。 人文主义 校园生活 耶鲁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种探索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因而在耶鲁的校徽上,书写着“光明与真知”几个字,那就是继承欧洲人文科学传统,为教会,更具体地说是为公理、为民众培养的神职人员——在耶鲁1701年的宪章上写道:教育的目的是使年轻人“能为教会和公共事业服务”。现任校长理查德·莱文也说:“让青年学生们用自己在学术、艺术等专业上的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工作。” 19世纪初,美国举国上下提出大学课程设置应着重实用学科,美国东部许多高校纷纷设立实用学科。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着美国的大学,也冲击着以保守著称的耶鲁,它迅速地对这一浪潮做出反应,其结果是,1828年,在杰里迈亚·戴校长的领导下,耶鲁发表了著名的《耶鲁报告》。 《耶鲁报告》极力肯定以古典学科为主的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而排斥科学的实用教育,声称“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大学里为本科生所开设的教学课程不包括职业学,专门化必须晚一点开始……心智的训练会使学生更具对社会的责任感”。该报告敌视实用的职业技术课程,坚持认为共同学科的广泛深入研习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养及人文关怀大有裨益。 《耶鲁报告》的发表对美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的学习自由对美国的影响相当深刻,美国大学不仅接受了学习自由的理念,而且第一次通过创立选修制和学分制使学习自由制度化。但选修制在美国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早在托马斯·杰弗逊时代,威廉玛丽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都先后采用过选修课,但这些早期的改革很快因为1828年《耶鲁报告》的发表而暂时止步。 为了坚持大学追求真理,增加知识的学术使命,1986年任校长的施密特德教授强调耶鲁必须坚持思想的绝对自由以及对学术追求的不可动摇的信奉,他还在开学典礼上强调耶鲁的新生们要像每一代比他们更年长的校友一样接受这一新的大学理念。耶鲁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大学道德教育的远大目标,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美国的“国民精神”,要每时每刻为美利坚的强大而自豪并为此尽责,还把不断涌入的新移民“美国化”。 课程特点 虽然耶鲁十分尊重传统教育,但对学生没有设置特定的课程要求,也没有所谓的核心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宽松的选课制度。耶鲁要求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有深度,即学生要学习专业课;有广度,即学生要进行三个领域(即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三种技能(写作、定量推理、外语)的学习。耶鲁为学生提供了80种专业课、53种外语课。 在耶鲁,入门级的课程通常是一些大型讲座,还有一些由研究生主持的小型讨论课。有些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比如John Gaddis教授的冷战史,看上去就像是一场演出。高级别的研讨课程通常是小班式的,而且为数众多。高年级学生不必担心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大一的新生研讨课也让新生们有充分的机会与教授进行沟通。这里的课程大多都是非常有趣且令人兴奋的。 在学期最开始的两周里,学生可以去试听各种不同的课,最后决定上哪些课。耶鲁要求学生对于一门外语有中等级别的掌握,所以每个学生至少要学一个学期的外语,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再确定是否需要多学一到两个学期。 “新生研讨班”(Freshman Seminars)是小班式的,其中一些课由耶鲁资深教授担任。一些研讨班会对特殊领域的学习做一个总体介绍,还有一些研讨会会探讨各种课程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指导研究”(Directed Studies)是一门关于西方文明的新生选修的跨学科项目,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政治思想这三门持续一年的课程,学生可以在课上读到西方传统的重要作品。对于文科特别感兴趣的优秀学生可以要求加入这个项目,但是得准备好和书本亲密接触,这也就是为什么该项目有个恐怖的绰号叫做“指导性自杀项目”的原因。 “理工科概览”(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供理工科新生选修的讲座和讨论课程,持续一年的课程使新生能对科学前沿的课题进行广泛探索,同时为新生加入耶鲁科学社团搭建桥梁。对于理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这个加强项目。 “理工科的本科研究”(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是一门研究课程。耶鲁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独立的科学研究、工程研究和设计项目是耶鲁本科生的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耶鲁的文理学院、医学院、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共有43个授予学位的项目,拥有800个以上的系实验室,理工科新生在入学第一年就可开始最初的科学研究。每年的新生暑期研究奖学金可为100名以上的理工科学生提供资助。 “STARS”(Science,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cholars)项目为本科生进行科研、课程型研究和指导技能发展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机会。这个项目支持学生研究自然科学、定量推理中历来被忽视或有挑战性的一些领域,如种族与少数民族、女性等。每年有1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 本科教育 耶鲁大学 耶鲁非常重视本科教育,因此耶鲁学院是耶鲁的教育核心,所有的教授都开设了本科生的课程。每年有65个以上的系和项目为本科生提供超2,000门课程,其中许多课都是由耶鲁最优秀的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美术家、作曲家、诗人和社会学家开设的,学术气氛极其友好活跃,这在那些不关注基础教学的研究型大学里是难以想象的。 耶鲁大学的各院系都是极其出色的,艺术和人文学科尤其实力雄厚。这里的人文教育非常突出,貌似冲突的两种文化却能在耶鲁并行不悖地发展:一方面,校园里到处皆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另一方面,耶鲁学生又是常春藤盟校的学生中最自由和最有前瞻性的现代型创新者。 当然,这里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清教徒式的学习方式。从耶鲁大学毕业需要完成36门课(平均每年9门课还有必修课),而不是像很多大学那样32门课就可以毕业。学生们都知道,努力学习是必须的,而合作精神也是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这里的学生有着极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力争做到最好,而学生之间的竞争却又是常春藤盟校里最少的。 研究生学院的很多资源尤其是建筑、艺术 、戏剧和音乐等,也都向本科生开放。除了政治、生物、英语和经济等专业颇受关注以外,历史系是耶鲁最受欢迎的专业,学习要求也最为苛刻,大四学生要完成一篇30~50页的专业论文。这里的英语系也处于文学理论的最前沿,要想出色地学完人文社科专业,需要对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及现代作品进行广泛深入的持久性研究。这里的建筑系和语言系也十分出色。学校的全球化研究中心同样闻名全美。 虽然理科学生可能会抱怨理科的教学楼和实验室都在一个小山坡上。但这里绝对优质的课程,是值得他们攀爬付出努力的。生物系也是耶鲁最强的学科之一,生物系学生有对生物工程研究产生探索兴趣的,也有为进医学院而做学术准备的。理科生们会发现他们拥有全球最顶尖最友好的教授,把所有重心都放在了本科的基础教学上面和每一个学生融为一体,体会彼此的喜乐。 5学科建设 编辑 本科课程 ● Systems Science and Theory ● Span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South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 Sociology ● Russian Studies ●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Religion/Religious Studies ● Psychology, General ● Portugu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ment,General ● Physics, General ● Philosophy ● Near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 Music, Other ● Music, General ● Multi-/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ther ● Molecular Biology ● Middle/Near Eastern & Semitic Lang. & Lit. ● Mathematics, General ●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Other ●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 Linguistics ● Lat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Latin American Studies ● Jewish/Judaic Studies ●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Ital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ffairs ● Humanities/Humanistic Studies ● History, Other ● History, General ●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Geological and Earth Sciences/Geosciences, Other ● Frenc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Forest Sciences ● Foreign Languages, Literatures, and Linguistics ● Fine Arts and Art Studies, Other ● Film/Cinema Studies ●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Letters, Other ●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eneral ● Engineering, General ● Engineering Science ● Engineering Physics ● Engineering Mechanics ● Electrical,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Eng. ● Economics, Other ● Economics, General ● East Asian Studies ● East Asian Lang., Lit., & Linguistics ● Drama and Dramatics/Theatre Arts, General ●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General ● Computer Science ● Computer & Information Sciences & Support Services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Cinematography and Film/Video Production ●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Chemistry, General ● Chemical Engineering ● Biophysics ● Biomedical/Medical Engineering ● Biomedical Technology/Technician ● Biology/Biological Sciences, General ● Biological Immunology ● Biochemistry ● Astrophysics ● Astronomy ● Art, General ● Art History, Criticism and Conservation ● Area Studies, Other ● Architecture (BArch, BA/BS, MArch, MA/MS, PhD) ● Archaeology ● Applied Mathematics ● Anthropology ● Ancient/Classical Greek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American/United States Studies/Civilization ● African-American/Black Studies ● African Studies 研究生课程 ● Theology/Theological Studies ● Theological Studies & Religious Vocations, Other ● Systems Science and Theory ● Statistics, General ● Span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South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 Sociology ● Slavic Lang. & Lit. (Other Than Russian) ● Russian Studies ● Religion/Religious Studies ● Public Health, General (MPH, DPH) ● Psychology, General ● Portugu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ment, General ● Plant Genetics ● Physics, General ● Physician Assistant ● Philosophy ● Pharmacology, Human and Animal ● Pathology, Human and Animal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tudies ● Operations Research ● Nursing-Registered Nurse Training (RN/ASN/BSN/MSN) ● Neuroscience ● Near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 Music, Other ● Music, General ● Molecular Biology ● Middle/Near Eastern & Semitic Lang. & Lit. ● Medieval and Classics and Classical Lang., Lit., & Linguistics ● Chemistry, General ● Cell/Cellular Biology and Histology ● Cell/Cellular Biology and Anatomical Sciences ● Business/Managerial Operations, Other ● Biophysics ● Biomedical/Medical Engineering ● Biology/Biological Sciences, General ● Biological Immunology ● Biochemistry ● Astronomy ● Art History, Criticism and Conservation ● Architecture (BArch, BA/BS, MArch, MA/MS, PhD) ● Archaeology ● Anthropology ● Animal Physiology ● Animal Genetics 6校园生活 编辑 餐饮 耶鲁校园中有14所餐厅(Dining Hall)。顾客可以观看、监督整个烹饪过程,每一样菜品都是保证新鲜可口的。自助服务也可以让你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心情自由搭配。大多数耶鲁餐厅的员工都工作于此,对他们的工作充满激情与热爱。从餐厅的菜单上可以看出他们对营养平衡的孜孜追求,甚至还能体会到他们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远虑。几乎每一个耶鲁的学生对于他们的饮食都毫无怨言。但需注意的是,在夏季餐厅是关闭的,但是可以在学校网站查询到其他的替代用餐点。 除餐厅之外,校园内还有10多家咖啡馆和小餐馆,非常有情调,是放松自我、调整心情的好去处。在Durfee's,KBT这样的咖啡馆绝对是轻松惬意、自得其乐,让人流连忘返。每一家都各具风格与情调,提供的小吃也是多种多样,个中滋味,还望亲自体会。 社团活动 虽然学生们会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学习上,但他们也总能找到自我放松的方式。他们可以参加很多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纽约离学校只有1个小时不到的车程,每小时都有一班火车,这里去波士顿也很方便,但大多数学生在周末还是会选择在校园里参加活动。 与竞争对手相比,耶鲁更受女生们的青睐,这里所有纯男性的社团或者演唱团体都有相对应的女性团体。耶鲁的学生和校友比哈佛、普林斯顿的更加开放,他们从来不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全世界的热点话题都非常关心。 耶鲁有50-60个正式注册的校园艺术社团,迎合了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如肚皮舞、古典室内乐、中国书法和时装设计。还有耶鲁合唱团、耶鲁戏剧团、耶鲁乐队、清唱团等,都是耶鲁学院长期以来深入人心的传统社团。 学生会把很多时间花在报纸、电台和电脑中心。清唱团尤以爱好社交出名,成员们会在周末一起聚会喝酒,或者在春假出去旅游。耶鲁的大多数秘密组织,比如骷髅会(前总统布什是会员之一),都有陵墓式的聚会场所,他们会向那些有资格的人发出邀请函。 在大型活动中,21岁的饮酒年龄是被严格控制的,但在一些个人的小型聚会上就没有那么严格了。与电影相关的社团会免费给学生播放电影,学校的剧院和演出中心经常组织巡游的百老汇艺人和歌舞剧团的表演。此外,还有自然历史和艺术的博物馆供大家参观。 学生们都觉得纽黑文是个非常完美的大学小镇,这里的学生热爱运动,宿舍学院之间的比赛永远是最热门的,获胜队可以获得一个精致的奖杯(Tying Cup)。还有2,000名耶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作为志愿者、实习生和勤工俭学人员,参与到纽黑文的学校、医院、社区和商场的各种工作中。 总之,耶鲁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学生们认真地履行着这里的校训——“为了上帝,为了国家,为了耶鲁”。耶鲁校友也确实兑现了他们的承诺,有70多所美国大学的校长是耶鲁的毕业生,奥巴马之前的三任美国总统也都来自耶鲁。 骷髅会 骷髅会(Skull and Bones,The Order of Death,The Order,Cooperation Star,The Eulogian Club,and Lodge 322,The Skulls) 骷髅会 在宁静的耶鲁大学校园内,有一幢希腊神庙式的小楼,几扇狭长小窗终年紧闭,整幢建筑笼罩着深深的神秘色彩,这个并不起眼的建筑就是美国最神秘也是最有权势的同学会所在地。这里从不对外人开放,始终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诡异色彩和精英风格,而且它还有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叫“骷髅会”。骷髅会有着极其神秘的入会规则,更令人望而生畏的是它的会员名单,从这个骷髅会里走出了3位美国总统、2位最高法院大法官,还有无数美国议员以及内阁高官。经过172年的繁衍生息,从美国白宫、国会、内阁各部、最高法院以至于中央情报局,骷髅会的成员几乎无所不在。 当年当美国总统布什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激烈地竞争美国总统宝座时,美国人惊讶地发现,尽管这两位总统竞选人来自不同党派,拥有迥异的政见和纲领,但却不约而同地保守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他们都是骷髅会的成员,克里于1965年入会,布什则在两年后也进入了骷髅会。神秘的骷髅会开始浮出水面。 起源 威廉·亨廷顿·罗素是美国耶鲁大学1833届毕业生,他后来成为康涅狄格州立法机构成员和该州国民警卫队的一位将军。在德期间,罗素结识了德国一个名叫“骷髅会”的秘密会社的头目。这个会社是欧洲18世纪一个臭名昭著的先知组织的魔鬼式派生物,不过该会社的宗旨、会员精神以及严格的入会条件和组织方式,给罗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32年,罗素回到耶鲁大学,他决定创立一个比耶鲁大学其它会社或兄弟会更加仪式化、更加秘密、更加提倡共济会式团结互助宗旨的会社。随后罗素纠集了班上最有前途的同学阿方索·塔夫脱(阿方索·塔夫脱后来成为国防部部长、总检查官、驻澳大利亚公使、驻俄罗斯大使,其子威廉·塔夫脱后来成了第27任美国总统,他是1887届会员),正式创办美国版的“骷髅会”。经过170多年的自我繁衍,内阁、参众两议院、最高法院、中央情报局等部门都掌控着至大权力的“隐形帝国”。在“骷髅会”里,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外号,如“长魔”是给该会最高的会员,“玛各”(Magog)则是给该会性经验最丰富的成员,老布什就享有玛各这个“美誉”。至于小布什,因为他入会时,其他成员都不晓得该叫他什么,索性就给他取个“暂时”(Temporary)的外号。 住宿制度 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2张) 耶鲁大学实行类似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度。新生被随机分配到耶鲁大学的12个住宿学院中,且除极少数特别情况外,所有学生都将在学院中居住四年时间(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必须居住在宿舍)。住在校园的每个学生都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舒服,还有许多好朋友,生活得非常开心,这使他们在耶鲁学习和生活的岁月变得格外与众不同。正如一位名叫Tori的学生所说,“我和这里的人结下了前所未有的亲密友谊,从而使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变得更为美好快乐。我想我将会和他们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每所学院都拥有自己完备先进的设施和迥然不同的风格,包括餐厅、图书馆、健身房、艺术工作室、琴房、照相暗室、电脑室、洗衣房、台球乒乓室、学生厨房,大部分学院还拥有自己的电影院或剧院、攀岩室、壁球馆和桑拿房,24小时对本院学生开放。耶鲁的宿舍学院(即每个人所在的宿舍)是本科生社交圈的中心,也是本科教育中最吸引人的一部分。由耶鲁校友Edward S. Harkness赞助的、以剑桥和牛津体系为范本的宿舍学院体系,把本科生分在12个独立的宿舍楼里,每个宿舍楼约有450名学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紧密的学习与生活的社区,使他们既能拥有宿舍区的小型环境,又能共享研究型大学的庞大资源。每所学院有一位院长(Master)和一位学监(Dean),分别负责学生的社交活动和学习生活。每周各院院长还邀请各个领域的著名人士举办茶会,称为“Master's Tea”,本科学生均可参加,受邀的名人不乏美国乃至世界政、商、体育、娱乐、社会公益等各个领域的著名人物。 耶鲁大学现任校长Peter Salovey对该校未来一百年的发展重点作了以下的总结:“首先,作为美国最好的研究性大学之一,耶鲁大学极其重视本科教育的质量。其次,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同耶鲁学院一道,致力于培养世界各个领域的领袖及著名人物。” 体育运动 耶鲁大学共赞助35个校级运动队参加常青藤联赛、美东大学体育联赛、新英格兰地区校际帆船联赛。耶鲁大学还是美国NCAA(全国大学体育联盟)的一级成员。同其他的常青藤联盟成员大学一样,耶鲁并不提供专门给运动员的奖学金,也同样并不再跻身于篮球和美式足球的顶尖球队中。然而,耶鲁大学却是美式足球的发源地,是由当时的球员及教练Walter Camp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从橄榄球和英式足球中借鉴来的。耶鲁拥有大量的体育设施,包括耶鲁大球场(因其形状也被称为“耶鲁碗”,也是美国第一座这样形制的球场)、Walter Camp Field体育中心、Payne Whitney体育/健身馆、Corinthian游艇俱乐部(建于1881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游艇俱乐部,并培养了多名奥运会运动员)。 耶鲁大学的吉祥物是被称为“Handsome Dan”的牛头犬,作为一种凶猛的猎犬,它代表了学校的体育精神。通常在重大的体育比赛上Handsome Dan都会出现在赛场,尤其是在每年著名的“耶鲁-哈佛大球赛”上。耶鲁大学许多在体育比赛上演奏的歌曲都有“Bulldog,Bulldog,Bow Wow Wow!”的歌词。每一届Handsome Dan去世之后学校都会将其制作成标本陈列在Payne Whitney体育馆和其他场所,然后在全国范围内甄选勇猛威武的牛头犬继任。于2005年4月26日继任。 耶鲁大学还有一支铜管仪仗乐队,支持耶鲁的运动员。这支乐队在所有的主场美式足球赛上表演,和许多其他的比赛。 耶鲁学院在12个住宿学院之间进行的业余体育联赛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许多历史长久的学院之争(一种友好的竞争关系)的重要部分。每年共分三个赛季,包括秋季、冬季和春季,每个赛季都包括超过十种项目,其中大约一般都是男女混合参赛。体育比赛的项目除了正式项目外,还有保龄球,台球等项目。每学年末,获得分数最高的学院会被授予Tyng杯。 7申请条件 编辑 本科生 USNEWS排名 3 提前申请截止日期 11月1日 常规申请截止日期   1月1日 TOEFL要求 100 开学时间 每年9月 录取率 6.3% IELTS要求 7.0 国际学生比例 10% 面试 建议参加 SAT平均分 2110 - 2390 可申请学期 秋季/春季 SAT2 任意两门 GPA要求 - 是否提供双录取 No 推荐信 三封 注: (1)耶鲁大学的托福和雅思均无单项要求,不提供双录取项目,PTE总分要求为70分 (2)SAT单项均分:阅读:700-800;数学:710-790;写作:710-800 (3)ACT:综合均分32-35 (4)面试要求:递交申请后由学校联系参加面试 (5)除常规申请(RD)外,耶鲁大学还设有Single-ChoiceEarly Action(也即EA申请的一个变种)申请方式,截止日期为11月1日,预计12月中旬出录取结果,按2014年的录取情况统计,EA录取率高出常规录取约9个百分点。常规申请预计4月1日出录取结果 费用奖学金 学费: $44,000/年 国际学生是否可申请need-based奖学金 Yes 食宿: $13,500/年 申请need-based奖学金是否影响录取: No 书本费: $1,000/年 国际学生获奖学金人数: 350 整体一年花费: $57,500/年 国际学生整体获奖概率: 64.8% 担保金: ¥37万/年 国际学生平均奖学金额度: $53,255 有无奖学金 Yes 申请奖学金是否必需SAT/ACT成绩: Yes 研究生 开学时间:每年1月、8月 申请截至日:每年10月1日、5月1日 留学费用:20880.0 美元 IELTS:7.0 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研究生艺术学院:接受,分数要求请联系学校   神学院和宗教音乐研究所、管理院校:7.0 TOEFL托福分数要求:90 8耶鲁中国缘 编辑 中国学生 本科生录取名额悄然增加。在耶鲁本科专业学习的中国大陆学生有45人,每年在大陆录取10人左右;研究生255人。根据耶鲁大学统计数据(不包括在校的交换生和访问学者),该校招收的中国学生人数持续增长。 在文理研究生院,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是国际生,而中国学生人数在国际生中最多。过去,耶鲁每年在中国录取的本科学生不多,但悄然增加了录取名额,这对中国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耶鲁每年的学生总人数都保持在5250名左右,研究生总人数在2700名上下。 招生标准 获得耶鲁大学录取Offer的学生拥有一些对美国耶鲁大学招生官极为重要的特征。 首先,这些学生通过选择那些在课表中最具挑战性的课程,充分施展他们在学术方面的能力。他们在课堂外依然追逐他们对学术方面的兴趣,参加暑期项目、在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学习、开展特殊的研究课题。他们不一定拥有100分的平均成绩,但是他们在另一方展现出,他们是那些自己所喜爱的学科的“主人”。 其次,他们在课堂外有一股特别的激情。他们在音乐、艺术、体育等方面有深度和富有激情的追求。他们参加模拟联合国、参加社区服务,不管是什么活动,他们对这些活动以及对他们所在的社区作出过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们计划在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后继续参与这些活动。 第三,这些学生有坚忍不拔的学习纪律:他们在整个高中时代认真完成作业,并且不论是在那些他们讨厌的学科抑或他们极为喜欢的学科,他们都保持同样努力的学习态度。 最后,那些成功进入美国耶鲁大学以及同类院校的学生都是“好奇的灵魂”,他们在学术上始终抱有好奇心,很少有东西可以让他们感觉厌倦。他们能从周遭几乎所有的东西上发现功用;他们能发现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或者物理学和社区服务间的关系。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不需要过度包装的申请材料,他们只需要“说出自己的故事”,在申请过程中“做自己”即可。 综上所述,美国耶鲁大学的招生标准既严格又灵活,那些能够到耶鲁大学读书的学生只有成绩优异是不行的,还要各个方面都要表现突出。 校园安全 Yale校内治安良好,出入宿舍须持ID卡,宿舍楼内和学校各个路口都有监控覆盖,确保安全。24小时保安都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学校定期会向学生的邮箱中发送一些安全Tips,让学生注意保持警惕。图书馆一般都开到夜里两三点,有的馆甚至24小时开放。由于图书馆关门晚,学生从图书馆回驻地就存在安全隐患。学校提供了Safe Walk服务,可以让警卫护送你回宿舍。该校所在位置属于郊区,该区域的毒品/枪支犯罪率(每千人)为4.35。 助学金 耶鲁欢迎来自美国乃至全球的有为青年,通过智力训练和社会经验的培养,使他们在才智、道德、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只要你想进耶鲁,学费决不是障碍。耶鲁录取学生时考虑的是学术涵养和个人素养,经济能力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耶鲁的助学金政策对美国学生和国际都一视同仁,确保来自各种家庭背景的、有才华的学生能够进校读书。十年以来,从耶鲁申请到基础奖学金的学生的比例从40%上升至57%,如今平均每年每个受助学生收到的平均助学金约为38,000美元,即相当于2/3的读书成本,使学生不再需要贷款。 耶鲁还会为本科生的暑期学习、无偿海外实习提供一定的资助。每年约有100名大三学生可以参加国外交流项目,也有一些学生可以利用暑假时间或在毕业之后参加类似项目。耶鲁还设置了耶鲁全球学术奖金(Yale World Fellowship),为正在成长中的“未来全球领袖”提供一个学期的全球领导力项目。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2011年QS世界大学前50 常春藤联盟成员 2013年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 参考资料 1. 耶鲁大学简介 .托普仕留学 .2014-08-09 [引用日期2014-12-23] . 词条标签: 学校 , 教育 , 组织机构 , 行业人物 , 社会
244
doris lessing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7日去世,享年94岁。[1] 中文名多丽丝·莱辛 外文名Doris Lessing 国 籍英国 出生地伊朗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22日 逝世日期2013年11月17日 职 业学者、作家 主要成就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245
tseliot
收藏15845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编辑 艾略特(英国诗人和作家)一般指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艾略特的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1] 一九二二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一九二七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一九四三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并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一九六五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2] 中文名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 外文名Thomas Stearns Eliot 国 籍英国 出生地美国 密苏里州 圣路易斯 出生日期1888年9月26日 逝世日期1965年1月4日 职 业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主要成就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荒原》、《四首四重奏》 目录 1人物生平 ▪ 人物出身 ▪ 求学经历 ▪ 成立家庭 ▪ 人物逝世 2人物作品 3写作特点 4后世影响 5人物评价 6人物思想 1人物生平 编辑 人物出身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公司总裁,母亲原是教师,后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与五个姐姐的过分照顾并没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拥有双份快乐,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十六岁之前,艾略特在圣路易斯的史密斯学院学习。[3] 求学经历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他的新生生涯过得非常舒适,所加入的几个社团当中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 有一个是文学方面的“书章”(the literary signet)。受一些教授的影响,艾略特开始关注起欧文(Irving Babbitt)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的怀疑论,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塞门兹(Arthur Symons)的书《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由于艾略特起初所择课程过于分散而使自己变得手忙脚乱,但最后凭其毅力终于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学士学位以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 1910年,艾略特离开美国,前往巴黎的梭尔邦大学(the Sorbonne),在那里,各种艺术领域的前卫思想、学术围绕着他,在法兰西学院聆听了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哲学课后,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使得他重归被当时誉为哲学的黄金时代的哈佛修读哲学博士学位。1914年,艾略特前往欧洲旅行,那个时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学老师已经将他视作一个未来的同事。艾略特打算于同年秋进入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学习,同行的有布拉利德(F.H.Bradley)的同事及后续者约阿欣(Harold Joachim)。由于战争迫近,艾略特提前了去英国的旅程,于同年的8月到达伦敦,同行的美国诗人艾肯(Aiken)将艾略特的诗稿送给著名诗人庞德(Ezra Pound),9月,艾略特与庞德初次见面,从此,两人在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创作活动中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庞德的帮助下,许多杂志刊登了艾略特的诗作,其中最显著的一首是于1915年发表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模仿了法国象征派诗人儒尔·拉夫格的风格,具有很浓的讽刺意味,刻画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对于爱情对于生活的复杂心理。[3] 成立家庭 1915年初,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艾略特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Vivien Haigh-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4] Wood),他迅速的被迷住了,两人于当年的六月结婚。艾略特的父母对此感到震惊,当他们知道了薇薇安的一长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后更是深深的担忧,这场婚姻使整个家庭濒于破裂,但也无可置疑的开创了艾略特的英国生活。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要应付开支,艾略特承受着繁重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学校担任讲师,又担任一本先锋杂志《自我主义者》(the Egoist)的助理编辑。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论文,但由于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Lloyd`s Bank)担任评估员。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时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这一年,他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的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这本书由《自我主义者》杂志印行,由庞德夫妇匿名出资。这本书为艾略特奠定了他诗人的地位,接着,1922年《荒原》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艾略特本人的名气也高涨的近似神话,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1930年以后的三十年里,艾略特成为了英国文坛上最卓越的诗人及评论家。 由于与妻子的性格差异巨大,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注定是一个失败,薇薇安因为精神上的原因住进了疗养院。1933年,身心疲惫的艾略特与妻子正式分居。1956年,艾略特娶了第二任妻子弗岚切(Valerie Fletcher),这场婚姻十分幸福。[3] 人物逝世 1965年1月4日,艾略特于伦敦的家中逝世。[5] 艾略特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言进行火化。在教堂里,他的牌位上写着:请记住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一位诗人。上面还写着他的生死年月,以及另外两句话:“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6] 2人物作品 编辑 作品类别 作品名称 原文名 年份 诗歌 《普鲁弗洛克及其他》 Prufrock and Other Observations 1917 《诗集》 Poems 1919 《荒原》 The Waste Land 1922 《诗集1909-1925》 Poems1909-1925 1925 《圣灰星期三》 Ash Wednesday 1930 《擅长假扮的老猫经》 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 1939 《烧毁的诺顿》 Burnt Norton 1941 《四个四重奏》 Four Quartets 1943 《诗选》 Collected Poems 1962 散文 《神圣的树林》 The Sacred Wood 1920 《安德鲁·马维尔》 Andrew Marvell 1922 《但丁》 Dante 1929 《现代文学的传统和尝试》 Tradi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Present-Day Literature 1929 《朗伯斯后的沉思》 Thoughts After Lambeth 1931 《约翰·戴登》 John Dryden 1932 《古典与现代散文》 Essays Ancient and Modern 1936 《诗与剧》 Poetry and Drama 1951 剧本 《岩石》 The Rock 1934 《大教堂中的谋杀》 Murder in the Cathedral 1935 《家庭聚会》 The Family Reunion 1939 《鸡尾酒会》 The cocktail Party 1950 《老政治家》 The Elder Statesman 1958 3写作特点 编辑 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善于把自己藏匿在诗句背后,不断变换面具和语气。诗中的“我”大都是戏剧人物,不是直抒胸臆的作者本人。但是总的看来他偏爱一种萎靡不振、无可奈何同时又不失幽默的声音。这一特点确实使一般读者难以理解艾略特的早期诗歌。艾略特的诗作往往没有通盘谋划好的思想脉络,他数次开玩笑地引用拜伦《唐璜》中的诗行为自己辩解:“我当然不敢号称我十分懂得/当我想露一手时自己的用意。”在论文《玄学派诗人》里他还表达了这样的高见:当代诗人的作品肯定是费解的,我们文化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然会对诗人的敏感性产生作用,“诗人必须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秩序来表达意义”。[7] 艾略特认为,在诗歌创作中有种“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它们不同于常人熟悉的秩序和逻辑,因为诗人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读者应该听任诗中的意象自行进入他那处于敏感状态的记忆之中,不必考察那些意象用得是否得当,最终自然会收到很好的鉴赏效果。表现这种“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最为充分的大概就是奠定艾略特现代派主将地位的《荒原》。[7] 艾略特的登峰造极之作是作于1935年至1942年之间的《四个四重奏》,它们分别是《烧毁的诺顿》、《东科克尔村》、《干燥的塞尔维吉斯》和《小吉丁》。《四个四重奏》是探讨永恒和时间的哲理诗,但是诗人并不使用纯粹抽象的概念,他带领读者在具体的历史中探索永恒与时间的辩证关系。《四个四重奏》的用语普通正规而又十分精确。对语言异常敏感的艾略特常会词不达意,他在《东科克尔村》里把写诗比为“与词语和意义的难以忍受的扭斗”。艾略特对自己的信仰和创作始终不敢心安理得,他担心语言会因使用不当而退化,这必然会影响到我们思想感情的品质。[7] 4后世影响 编辑 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由著名诗人卞之琳翻译成了中文。对于这篇影响深远的论文,博尔赫斯说,反而我们创造了先辈和传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7] 统,而不是传统创造了我们。[6] 《荒原》发表后,各种阐释层出不穷,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对西方文明没落的写照。也有批评家从荒原的拯救上做文章,认为《荒原》在本质上与《尤利西斯》不同,艾略特描写了孤苦无援的个人面临无边的黑暗战栗不止,要解决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非人力所及,惟有在隆隆雷声中静候甘霖降临。[7]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回忆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大学生有“开谈不讲艾略特,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可见艾略特对中国文化界影响之大。而如今诗歌处于边缘化状态,艾略特文集的出版令人感到“迟到了20年”。知名文学评论家、复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也表示,翻开现当代中国诗歌史,众多著名诗人都曾表示深受艾略特影响,例如徐志摩曾仿艾略特诗风写作《西窗》。卞之琳、夏济安、穆旦等人也都受其影响至深,“从当年的徐志摩、孙大雨到今天的文学青年,几代人读艾略特的旷世长诗《荒原》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难忘记忆”。[8] 艾略特还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共同追求正确判断”的理想一度成为颇有感召力的口号。艾略特的第一本文集《圣林》就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开创新时代的权威之声,他的《论文选,1917—1932》更是英国批评史上少有的经典。[7] 5人物评价 编辑 1964年9月14日,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颁奖词说:“他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融汇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9]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说:“你也许跟艾略特的评论搏斗了很久,但仍然终生迷恋他最好的诗作。《荒原》和《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一个哭泣的年轻姑娘》、《空心人》、《三圣人的旅程》等,艾略特最不朽的诗作的名单上,也许还可以再加上《小老头》和《小吉丁》。但刚才列举的5首诗是他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成就。”[6] 罗杰·金博尔说:“艾略特之所以值得注意,不是因为我们今天不赞同他对女性、犹太人、教育或宗教的态度,而首先是因为他写的能引起人们共鸣、好奇的诗。”艾略特能以罕见的激情和信念鼓舞所有他接触到的东西,他用他的诗歌和评论讨论重大问题。读艾略特的著作能培养严肃的态度,但并不是说艾略特总是很阴郁。他也写过一些戏谑的作品,如《老负鼠的群猫英雄谱》。读艾略特的作品会让人感到强烈的活力和漂浮感,这是因为艾略特不停地去发现,因为他渴望把握现实。[9]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艾略特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在英国,菲利普·拉金等年轻一代诗人把现代派诗歌当作不愉快的插曲,试图在诗界重新确立托马斯·哈代的传统;在美国,那些迷恋爱默生“内在的声音”的诗人与批评家觉得艾略特背离了美国精神。但是艾略特对当代英语诗歌写作的影响不可磨灭。英国广播公司(BBC)2009年组织了一次网上投票,请广大听众和观众推举“全国喜爱的诗人”(不包括莎士比亚),获得这一称号的是现代派主将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网上调查的数据并不能决定一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这一结果毕竟说明,艾略特已经完全为普通的诗歌爱好者所接受。[7] 6人物思想 编辑 T·S·艾略特曾经将自己概括为“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派、宗教上的英国国教高教会派”,这三个标签简明易懂,并不需要详细说明,因为它们都指向保守主义。他的保守主义实际上又根源于他思想深处相当严格的“确定论”,以及个性上过于诚实的自我意识,他不会轻易地接受混沌、朦胧和不可知的事物。从这方面说,保守主义代表着他与崇尚自由的现代价值体系保持的距离,一个不亢不卑的距离。[10] 他的批评在一种谦逊的外表下包裹着不容反驳的结论,非常地言之有物、条理分明和实用有效。任何读者通过他的批评都能学会理解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诗或不喜欢的散文。他的批评很少掺入个人感情,他为诗人分类用的是“大和小”,而不是喜欢和厌恶。他在批评上的功绩就在于建立起一种非常客观和可靠的鉴别标准,使现代批评迈上能够对一切进行量化的轨道。[10] 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1. 不朽的声音:十位“朗读者”与他们的作品 .凤凰读书 .2012年04月23日 [引用日期2013-11-16] . 2. 托·斯·艾略特 .易文网 [引用日期2013-11-12] . 3. T.S. Eliot - Biographical .Nobelprize.org [引用日期2013-12-22] . 4. 艾略特书信 .三联生活 .2011-09-26 [引用日期2013-11-16] . 5. 王子安主编 .历史的诗人 走近103位诺贝尔文学奖精英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0 :201-202 . 6. 艾略特:诗人批评家 .易文网 .2012-9-25 [引用日期2013-11-13] . 7. 托·斯·艾略特:他改变了一代人的表达方式 .中国新闻网 .2012/09-18 [引用日期2013-12-20] . 8. 我国首次出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全集 .新华网 .2012-07-30 [引用日期2013-12-22] . 9. “老负鼠”托·斯·艾略特 .易文网 .2012-9-15 [引用日期2013-11-13] . 10. T.S.艾略特的诗学 .易文网 .2012-8-31 [引用日期2013-11-13]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化人物 , 作家
246
hemingway
收藏119072402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编辑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1] 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2]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3] 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4] ;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5]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6]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 人物关系 纠错 简洁的写作风格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更多 它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相继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更多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的小说。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 相关词条: 迷惘的一代《永别了,武器》诺贝尔文学奖 收听百度乐播提供的有声人物百科:http://lebo.baidu.com/album/7981945?song_id=7982080&fr=baikerw 中文名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外文名Ernest Miller Hemingway 国 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奥克帕克 出生日期1899年7月21日 逝世日期1961年7月2日 职 业记者,作家 主要成就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代表作品《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 血 型O 目录 1人物经历 2人物作品 3文学特点 ▪ 语言风格 ▪ 对话 ▪ 男女关系 4获奖记录 5人物影响 6人物评价 1人物经历 编辑 早年时期海明威 早年时期海明威(7张) 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7]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8]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多于男尸,令海明威极为震惊。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8] 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并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谊。[9] 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国外,再没有回到那里居住。在巴黎安顿的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回到巴黎之后,安德森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10] 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显示出简洁的写作风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 并出版《没有女人的男人》。[11]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在陆续几年中,海明威的二儿子与三儿子出生。[12] 海明威(西班牙) 海明威(西班牙)(5张) 1931年,海明威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并为《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积累素材。1932年,《午后之死》出版。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13]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了非洲,[13] 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于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14]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15] 在此期间,海明威写的散文《告发》于1969年附《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16] 1940年,海明威与费孚的结束婚姻,在这段期间,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17] 同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8] 1950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的《过河入林》出版,马尔克斯就曾表示:“没有《过河入林》,就没有《老人与海》。”[19]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20]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21] 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1948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结婚,不久重返古巴。[22]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23] 2人物作品 编辑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英文原名 年份 长篇小说 《春潮》[24] The Torrents of Spring 1925 《太阳照常升起》[25] The Sun Also Rises 1926 《永别了,武器》[26] A Farewell to Arms 1929 《有钱人与没钱人》 To Have and Have Not 1937 《丧钟为谁而鸣》[27]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 《过河入林》[28]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0 《老人与海》[29-30]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2 《岛在湾流中》[31] Islands in the Stream 1970 《伊甸园》[32] The Garden of Eden 1985 《曙光示真》[33] True At First Light 1999 《乞力马扎罗山下》[34] Under Kilimanjaro 2005 非小说   《死在午后》[35] Death in the Afternoon 1932 《非洲的青山》[36] Green Hills of Africa 1935 《流动的盛宴》[37] A Moveable Feast 1964 《危险的夏天》[38] The Dangerous Summer 1985 短篇小说集 《三个故事和十首诗》 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3 《雨中的猫》[39] Cat in the Rain 1925 《在我们的时代里》 In Our Time 1925 《没有女人的男人》[40] Men Without Women 1927 《乞力马扎罗的雪》[41]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32 《胜利者一无所获》[42] Winner Take Nothing 1933 《第五纵队》[43] 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 1938 《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44]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1987 《海明威故事选集》[45] Everyman's Library:The Collected Stories 1995 3文学特点 编辑 语言风格 朴实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如对《老人与海》中老汉用鱼叉制伏大鱼的情景,作者描述为“老人放下钓索,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成分,只是将动词、名词简单组合就描绘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种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深刻的艺术境界与艺术底,这种质朴的语言也使海明威的作品具有了更多的亲和力与真实性。[46]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就有着不冗不赘、文体轻松、造句简单、用词平实的特点,他常以基本单词为中心来构造单句,很少使用表达思想的形容词与副词。《永别了,武器》的第二十六章中,有一段亨利与牧师关于战争的对话,这段对话就十分简洁、凝练,没有任何浮华的修饰语,但从中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在小说《杀人者》中,使用了许多简练的短语,用口语化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通过对话避免了许多解释与繁杂的背景交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46] 直观 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情感却是依靠事物的外观透视出来的,越是对事物外观的直接描摹,越能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越能拉近读者与作家的距离。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如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曾这样写道,男人躺在帆布床上,他越过含羞树的浓荫向阳光炫目的平原望去,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蹲着,还有许多在展翅翱翔。海明威用这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就是为了突出物象的清晰度与可视可感度。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印象派大师塞尚密切相关,从塞尚那里海明威学会了怎样控制读者的目光,如在早期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中海明威就将视点集中于年轻姑娘莉芝·科茨身上,随着她的眼光描写景物,以此来暗示其纯洁无邪、乐观天真,对未来充满憧憬。[46] 复合句与分句短语的使用比较符合正式文体,但句子过长使人看起来比较费劲,因而,海明威在对话中就力求克服这一缺陷,用简洁、流畅、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种文字表述常能产生视觉化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冲击。如《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拖着老人桑提亚哥游了一天一夜,老人几乎晕倒,但仍坚持不放弃,这时作者用极为简洁的几个字“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准确表达出老人的疲劳感,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结尾,作者就用不厌其烦地重复“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形象表达了姑娘的心烦意乱,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46] 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如《永别了,武器》的结局,亨利不顾护士的阻拦执意要看妻子的遗容,可是看到妻子遗体时没有一句表述,也没有一滴眼泪,这种无声的诀别实现了不解释而得到解释,疏远与冷淡而实现关怀的目的,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海明威常通过对形象的刻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隐藏于背后,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表现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这种写法虽是寥寥数笔,却是入木三分,将人物的情感深刻地刻画出来,表现出一种不为命运所屈服的硬汉精神。[46] 海明威常努力摆脱主观情感对作品的影响,用一种近乎客观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因而常被人贬称为“哑牛”。其实,批评者只是流于作品表象,并不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德国作家棱茨曾言,海明威通过无动于衷而达到激动,通过不加解释得到解释。在《白象似的群山》中几乎通篇都是对话,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的踪迹,但在对话中却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此外,海明威非常擅长用语言的歧义性来表达象征意义与思想内涵。如《永别了,武器》中的武器就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战争的含义,另一方面是爱情的含义,它象征着小说的两个主题反对战争与告别爱情;《白象似的群山》中,“elephant”一词不仅有大象的含义,还有没用、累赘的意思。[46] 对话 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两者相比,“纯叙事”的叙述和事件的距离较大,不如“纯模仿”直接。对话使叙述者完全让位于人物,它把模仿话语推向极端,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迹,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并使他占据前台。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叙述人、说故事的人,换句话说,叙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不留下讲述的痕迹。这种叙事方式,就其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非常接近,近乎等于零;就其所传达的叙事信息而言,显得细致入微。海明威选用对话的叙述手段,其用意在于“展示”,追求完美的模仿。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为了突出对话,一开篇就是对话,非常突兀,这是展示型方式的叙事。[47] 为了配合这种表达的简洁,他的对话尽量写得很好懂,不用深奥冷僻的词,不用大词,而用小词,只要读者按照顺序读下来,完全能明白每一段话的说话者是谁。另外,每次参与对话者一般两个,一问一答,或聊天,或争论。之所以保持在两个人这个量度,而不是多个人,是因为人一多,在省略说话人姓名的情况下,读者不容易搞清谁说哪一句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当要出现第三者或更多的人对话时,海明威一定标明说话人的姓名。[47] 海明威还写出了“风格化了的口语”,他的对话句子短,结构简单,没有什么华丽词藻。这种风格化的口语的特点是:采用美国中西部人民的口语及其节奏,又搀杂着不同地方色彩的语言,有古巴哈瓦那的语言,西班牙瓜达拉马山区的语言,西班牙式英语;有渔夫的语言、斗牛士的语言、猎人的语言等,读来如闻其声,往往给读者一种真正语言的幻觉。他们所选用的词汇、发音的方法都不一样。我们说海明威小说从不花俏,力避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话也不例外,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由于海明威小说大量使用对话,而对话是不能花俏的,因此,大片大片的日常化的语言造成小说整体的朴质无华。在现代叙事学中,叙事的手段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海明威之所以钟情于对话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其原因是:用结构主义的“距离与角度”的理论来观照,人物的对话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叙述则难以达到这种逼真的效果。另外,对话比叙述来得更为简洁,也更为生动可感,蕴涵更为丰富。鉴于对话具有如此大的优越性,小说大师海明威毫不犹豫地采纳它,并将它的魅力发挥到无与伦比的程度,使得他的小说别具一格,独领风骚。[47] 男女关系 从男女关系的主题去分析海明威,不难看出,尽管热衷于描写男人的野性与英勇,海明威却间接表现了他对女人的恐惧与憎恨。他的“准则英雄(code heroes)”都在孤军奋战,即使与女人有任何瓜葛,最终还是要分离。强烈的命运感和死亡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得以普遍体现。其杰作《老人与海》更是勾勒了一个纯粹男性的世界。D.H.劳伦斯在海明威短篇小说中观察到一种男女关系模式:“一个人想无拘无束。只要避免一件事:卷入进去。绝不能卷入进去。如果你被某件事情缠住,摆脱它。别被缠住。摆脱它,离开。”[48] 以《丧钟为谁而鸣》为例,这是关于罗伯特·乔丹在西班牙内战中参加一次炸桥任务的故事,其中穿插了乔丹和玛丽亚的浪漫爱情,他们仅仅拥有了三天的浪漫,乔丹撤退时腿部受重伤,不能和玛丽亚去马德里。在山里的三天时光是乔丹生命中最美好的,他与玛丽亚的爱情虽然短暂,却实现了永恒,乔丹的爱情在革命事业面前做出了牺牲。他知道面临危险却依然前行,为西班牙人民献身。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一选择也反映了海明威的残忍。他不知道如果乔丹和玛丽亚共同安全撤出是否就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开始。他宁愿选择光荣地死,而非浪漫携手终生。在《永别了,武器》中,亨利一开始并不对凯瑟琳认真,而认为仅仅是一场游戏。“这总比每天晚上逛窑子好得多 ,这是场游戏,就像打桥牌一般,不过不是在玩牌,而是在说话。”以凯瑟琳做手术时亨利的一段独白为例,有评论家认为凯瑟琳的死与亨利对她的敌意有关,在最后一章里,当凯瑟琳做手术的时候,短短的一段话内,亨利19次想到凯瑟琳将要死去,“死”一词的反复出现似乎是着了魔一般的焦虑,当凯瑟琳在手术台上充满痛苦地流血的时候,亨利两次出去喝酒,还吃了东西——因为他饿了。当他回来的时候,凯瑟琳死了。再以《在异乡》中“少校”和“我”的对话为例,这个故事中提到少校年轻的妻子死于肺炎:[48]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48]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48] 少校的话,也是海明威的内心独白。海明威用他的笔将小说中的女人一一处死,男主人公则是“硬汉”,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伤痛。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好女人终将死去或已经离开人世。正如《老人与海》中唯一一次提到圣地亚哥的妻子是“墙上一度挂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这是海明威理想的爱情结局:老夫妻度过了一生的美好时光,善良的妻子已经离世,鳏夫在海边独自捕鱼。[48]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海明威的小说中,男女的分离通常是以某种强大的外力——以极端死亡的形式出现——作用而成。以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为例,在第一部小说中,造成杰克和布蕾特分离的是杰克的性无能;第二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分离因凯瑟琳难产而死;在第三部小说中,男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海明威似乎通过这种所谓的“命运”因素来掩盖他对与女人一起生活的恐惧。[48] 4获奖记录 编辑 文学奖项 ▪ 1954-12-10 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 (获奖) ▪ 1953-05-04 普利策奖 《老人与海》[4] (获奖) 军事奖项 ▪ 1944 第二次世界大战 铜质奖章 (获奖) ▪ 1918-07-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银制勇敢勋章[3] (获奖) 5人物影响 编辑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49]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0]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个什么样。它、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50] 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6人物评价 编辑 海明威处处惹事,人人受气,给人留下了如此印象:喜欢冒险,四任妻子,拼命喝酒,任意争吵等,这么多病一直缠着他,最后用心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海明威自杀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50]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为纪念海明威逝世二十周年而写一篇名为《与海明威相见》纪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像他那样的内在紧张状态是严格掌握技巧而造成的,但技巧却不可能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宏大而又冒险的篇幅中经受这种紧张状态的折磨。这是他的性格特征,而他的错误则在于试图超越自己的极大限度。这就说明,为什么一切多余的东西在他身上比在别的作家身上更引人注目。如同那质量高低不一的短篇小说,他的长篇也包罗万象。与此相比,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华在于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来,这正是使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东西。”[50]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50]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51]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50]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张禹九/著,《总有女人的男人:遥瞻海明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李英/著,《海明威的女性情感世界》,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 3. 詹志和/著,《海明威》,风云馆,2001年 4. 1953年5月4日 海明威《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11-9] . 5. 郭继德/主编,《美国文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6. 列奥那多‧帕杜拉/著,《再见,海明威》,漫游者文化,2007年 7. 樊明;谷建亚等 .《海明威:永不言败的文坛硬汉》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06 :第10-16页 . 8. 樊明,谷建亚等 .《海明威:永不言败的文坛硬汉》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06 :第18-27页 . 9. 海明威生平概要 .hemingwayhome官网 [引用日期2014-01-27] . 10. 樊明;谷建亚等 .《海明威:永不言败的文坛硬汉》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06 :第29-37页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化人物 , 作家
247
pearl s buck
收藏1718508 赛珍珠编辑[sài zhēn zhū]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在镇江风车山上在她小时候就读过现在仍然存在的崇实女中内有她的故居。同时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根下,矗立着一座三层的西式小洋楼。也是赛珍珠居住工作过的地方,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她曾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凭借其小说 ,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作品流传语种目前是最多的美国作家。 中文名珀尔·布克 外文名Pearl S. Buck 别 名赛珍珠 国 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 弗吉尼亚州 出生日期1892年6月26日 逝世日期1973年3月6日 职 业作家 主要成就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普利策奖 代表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 目录 1人物生平 2作品列表 3写作特点 4个人成就 5社会评价 6人物思想 ▪ 两国关系 ▪ 宗教 1人物生平 编辑 赛珍珠于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弗吉尼亚州西部,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 赛珍珠 赛珍珠(4张) 到中国。先后在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镇江生活了18年,她在镇江经历了她人生的早期岁月,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里度过,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1] 1900年因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运动,赛珍珠首次回到美国故乡。1902年重返中国镇江。1917年5月13日,与美国青年农学家约翰·洛辛·布克结婚。婚后迁居安徽宿州。[2] 1921年下半年,赛珍珠随丈夫布克来到南京,受聘于美国教会所办的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并住进了校内一幢单门独院的小楼。在赛珍珠和布克三、四十年代先后离开中国之前,一直居住在这里(即今平仓巷5号,南京大学北园赛珍珠故居)。布克(J.L.Buck)是一位农学家,教授农业技术和农场管理的课程,创办了金大农业经济系并任系主任,因出版《中国农家经济》等书而被视为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赛珍珠则在金陵大学外语系任教,并先后在国立中央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教育学、英文等课。她既要备课、批改作业,又要参与社会工作,会见中外各界人士,还要修剪家中花园的大片花草,忙得不亦乐乎。在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期间,赛珍珠即在家中腾出地方,让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博士和为孙中山遗体作防腐处理的泰勒博士住了进来。徐志摩、梅兰芳、胡适、林语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客。[2] 赛珍珠于1922年在庐山牯岭开始尝试写作。1923年赛珍珠写出了处女作《也在中国》,此后便屡屡有作品发表。1925年,赛珍珠还写了短篇小说《一个中国女子的话》,讲了一对异族青年男女的罗曼故事,以“影射”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恋情。而在另一篇短篇小说中,也有赛、徐恋情的影子,甚而小说中男主角最后死于空难的情形,竟与当年徐志摩在济南附近党家庄飞机失事的情形相吻合!赛珍珠在她的作品中,四处留“影”徐志摩,寄托着其心灵深处的难忘与不舍。[2] 1927年春北伐军攻克南京时,社会失去了控制,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真是危机四伏,所以她沦落为“洋难民”,离开了南京。当1928年夏回到南京的家园时,尽管整座院落成了马厩和“公厕”,但她却在一个小壁橱里惊喜地翻出一个木箱。士兵和劫匪掠走了她的大半家产,却把这个木箱留了下来,箱中完好无损地放着她在母亲去世后为其写的《凯丽的传记》一书的手稿——这部手稿排成铅字时书名便改成了《异邦客》。赛珍珠继续创作,不久给美国的朋友戴维·劳埃德寄去了一篇曾经在杂志上发表的小说《一位中国女子说》,同时还附上了未曾发表的续篇,建议将两者合成一部长篇,书名定为《天国之风》。[2] 不久赛珍珠的新作《王龙》又从南京金陵大学寄到了纽约庄台公司,沃尔什又热情地答应出版,只是觉得《王龙》之名很难为人接受,而书名应“扣人心弦,富有浪漫情调”,建议改用“大地”之类的名字。1931年春,装帧精美的《大地》(theGoodEarth)出版,好评如潮,销量飙升,《大地》一下子成了1931 赛珍珠相关照片 赛珍珠相关照片(3张) 年和1932年全美最畅销的书。并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荷兰文、瑞典文、丹麦文、挪威文等译本。庄台公司也因此从一个负责累累的出版社一跃而成为纽约著名的出版公司。沃尔什与赛珍珠双方还愉快地订下并切实履行了这样的协议:赛珍珠写什么,他就出什么。所以赛珍珠后来写成的《大地三部曲》之《儿子们》、《分家》以及其他多种文学作品,都是由沃尔什的公司出版的。[2] 赛珍珠1934年离开了中国,由于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切而且取材丰富,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39年出版长篇小说《爱国者》、剧本《光明飞到中国》、散文集《中国的小说》,1940年获西弗吉尼亚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出版儿童读物《儿童故事集》。1941年担任《亚洲》杂志助理编辑、编辑。创办自在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东西方协会”,担任主席职务。1942年3月,应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之邀,用汉语广播向中国介绍美国人民如何理解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久,最后一次到中国,为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收集创作素材,深入进行宣传。1943年7月,邀请中美作家、学者到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寓所聚合,讨论中美关系。会后,就支持中国抗日等问题,向美国朝野发起声势较大的宣传。1946年辞去《亚洲》杂志编辑职务,专事写作。不久,《亚洲》杂志停刊。 1949年10月12日,“艾奇逊(DeanAche-son)国务卿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项条件……由于中国新政府尚不符合这些标准,美国现在不能给予承认”。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割断了赛珍珠与新中国的联系。赛珍珠在美中对立、国共对立夹缝中异常矛盾。赛珍珠的《朋友之间》(1958年版)一书记载了她与菲律宾外交部长卡洛斯·P·罗慕洛的谈话,他们坦率地谈到美国人与亚洲人之间的冲突问题:美国政府想用美国式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新中国的一举一动,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这些代表美国式的价值观和标准均起源于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与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相距甚远。赛珍珠希望中国和美国能找到一种互相容纳的机制,但这两个国家却兵戎相见,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越战争。[3] 赛珍珠 1949年创办“欢迎之家”,帮助收养具有亚洲血统的美国弃儿。1964年获人类特殊贡献奖。创设赛珍珠基金会,旨在帮助美国军人在海外与亚洲妇女非婚所生弃儿。1972年尼克松总统宣布访华后,赛珍珠不顾年迈,同意主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专题节目“重新看中国”,积极准备重新访华,[2] 但是一位中国驻加拿大的外交官给她发来一份严酷的拒绝信函。1973年,她带着种种疑惑和遗憾离开了她的两个世界。赛珍珠给一位朋友信中曾写道:“我想我比其他任何人都做得多,我帮助美国人民了解和热爱中国人民。尽管我们目前和中国大陆互不往来,美国人民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人民。”[3]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逝世于佛蒙特州丹比城,骨灰安葬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绿丘农庄,享年81岁。[2] 2作品列表 编辑 年份 作品名称 原文名 1962 桥 A Bridge for Passing 1953 来吧,亲爱的 Come, My Beloved 1959 命令与清晨 Command the Morning 1930 东风·西风 East Wind: West Wind 1936 流亡者 The Exile 1936 搏斗的天使 Fighting Angel 1946 群芳庭 Pavilion of Women 1931 大地 The Good Earth 1962 归心和其它故事 Hearts Come Home and Other Stories 1952 匿花 The Hidden Flower 1963 帝国女性 The Living Reed 1957 北京来信 Letter from Peking 3写作特点 编辑 赛珍珠的作品包含了她认为堪称无比重要的一个民族、一个人或 赛珍珠 者一个家庭的活动范围和历史。这些书不含有作者的参与意识,而只让事实说话。赛珍珠的作品即使适合大众的口味,它们与20世纪中期的文学成就也不能相提并论。与这种意见相关的评论,把赛珍珠获奖后的反映生活的作品当成了一种典型。她的声望、她的始终如一的乐观主义态度以及作品中并未出现的自己的影子,所有这些与当代重要小说相比都显得很不相称。她也可能属于过去时代那种极端写实的作家,一个落伍的作家。[2] 赛珍珠从小接触的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小说,使她看到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中国式写作,获得了对中国小说的完整概念和印象,从而了解了中国早期小说的特殊的局限性并领略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她发现,中国小说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土壤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内容和艺术特征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历史上种种文化因素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同时她也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几乎没有一个西方作家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去认识中国小说,他们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国人无疑是缺乏真实形象的“空中楼阁”。无论是“圣贤”还是“魔鬼”都不是真实的中国人。因此,赛珍珠要用手中的笔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了解真实的中国人民。只有这样,她所倡导的彼此接受,彼此包容,互相融合的相对主义文化理念才能实现。[4]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明显地分为不同的阶段。诺贝尔奖给了她荣耀,但同时也说她是一位几乎只以中国为写作题材的作家。在后来的文学事业中,赛珍珠曾试图摆脱这种写作的狭隘性。她的第一部小说《东风和西风》(1930年)实际上包括两个有相互关系的短篇小说,这部作品为她的初期写作奠定了基础。从1930年到她1938年获诺贝尔奖,这期间的小说和传记与中国的传统有关,有些则与西方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关。[1] 在赛珍珠之前,出现在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从来都是“他世界”的化身。赛珍珠开启了西方作家创作中国和中国人的新纪元。她的第一部小说《东风·西风》,又名《一个中国女子的述说》。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赛珍珠要为无声的中国说话,赛珍珠要让无声的中国说话。她采取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并且叙事者是一个中国女子,这必然要颠彼以往的模式,从一个中国女人的视角看世界,看西方。[4] 赛珍珠 在赛珍珠的作品中,主角几乎都是中国人,而西方人多是以传教士身份来中国的配角。这无疑颠覆了以往西方白人是作品的主宰,黄皮肤的华人“他者”的传统写作。在中国这样一个袂涣大国中,赛珍珠把她的目光牢牢放在了占中国人大多数的农民身上。在赛珍珠之前还没有哪个西方作家关注过中国农民,就是中国自己的作家对于农民投去的目光也十分吝音。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赛珍珠的脉搏始终与中国妇女一同跳动。她作品中中国妇女形象真实、生动而且全面,上至慈禧太后,下至普通村妇都成为赛珍珠笔下生动的中国形象。[4] 纵览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从阿兰、母亲被束缚而不自知,到桂兰、吴夫人开始萌生对自我的渴望和要求,再到玛丽梁、梅琳勇敢争取自由等,清晰地展现了一条广大中国女性逐渐觉醒、追求女性自我价值的成长道路,也表达了赛珍珠为中国女性发言,为中国姐妹寻找出路的美好愿望。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的赛珍珠,终生都在不懈地引导人们反省妇女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聆听她们心声中的真实需求。赛珍珠的女性意识及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对于现代社会的女性也有着警示和教育意义。事实上,女性解放的理想并未能完全实现。现代女性应该更深刻地探讨女性的主体性内涵和妇女解放途径。[5] 赛珍珠在自己的文学研究中明确陈述的论点——作家是小说描写对象的仆人——不能作为现代箴言被人接受。这种论点被解释为作品缺乏艺术性,情节粗制滥造,有损于作家名声。当她自己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时,两种意见的冲突从来未能减弱她的这种愿望:去做一个作家应该做的事,去做那些自己承认是被逼出来的事:写作。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以后的作品,其主要失败之处或许证明了她的这一观点:西方的小说家能够从东方的小说中学到一些东西。[2] 赛珍珠 赛珍珠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使得她既承认文化差异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她又主张既要承认文化差异,又要超越文化差异。“赛珍珠女士希望我们超越身体差异和文化差异.不是淇视这些差异,而是要认识到每个人的文化都是一种我们大家均能从中学到东西的丰富的结合体。’.因正是赛珍珠尊重异质文化,倡导消除隔阂,彼此包容的文化理念,使得她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相对主义者。她指出的文化差异,决非是为了证明文化冲突的不可避免性,而是为了说明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种文化本身的优秀之处,是为了让东西方在传承各自文化的同时,宽容的薄重并借鉴其他国文化的精位,互相倾听彼此的声音。赛珍珠在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秉承“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确立了其跨文化写作先驱的地位。[4] 4个人成就 编辑 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一位女士——获奖作品是中国题材的《大地三部曲》、《异邦客》和《东风·西风》;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对她的评语是:“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且在传记方面有杰出作品”。[2] 5社会评价 编辑 赛珍珠 美国新闻名人海尔德·艾赛克斯(HAROLDISAACS)在他的杰作《我们里的烙印》一书讲到,他曾深入采访过的五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新闻、商界等要人们,都深受赛珍珠笔下刻画的中国人物的影响。尤其神奇的是,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文革”,美国百姓对中国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中国的杰出贡献。[2] 1932年,中译本《大地》在中国问世。《大地》受到许多人的好评。鲁迅也阅读了《大地》。1933年11月11日,《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姚克《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一文后,鲁迅致信姚克,说:“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赛珍珠),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无足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6] 毋庸讳言,多少年来,人们对赛珍珠的译介与评论始终持低调乃至不屑一顾的态度,不能不说鲁迅的评论起了重要作用,以致后人对赛珍珠的评价沿袭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批评,极大地妨碍了对赛珍珠的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其后,《大地》虽于1938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中国文艺界仍以鲁迅先生对《大地》的评价为准,赛珍珠及其《大地》热,半个世纪内再也没有在中国出现过。(不过,赛珍珠和中国的其他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例如老舍,关系不错。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是她的朋友,有些人还认为他们之间有恋情)。[6] 如果用艾勒克·博埃默对移民作家的分析来解释赛珍珠,“一个移民作家的杂交性确实是某种声音的解放,是打倒权威的一种手段,是把多种声音释放出来,冲断了独裁专制的枷锁。但是,这种杂交性说到底仍是一种审美手段,是各种主题之源”。赛珍珠一直处于两个世界的冲突之中,“两个世界之间隔着一堵墙”,她便萌发了让墙两边的人们能够相互沟通的愿望,她在文化上是“双焦透视”,自愿地做了打通这堵“墙”的使者,加强了中西之间的友好交流。[3] 6人物思想 编辑 两国关系 赛珍珠一生都生活在中西两个世界的冲突之中,她一辈子向两个世界的人们传播着跨文化理解,加强了中西之间的友好交流。[3] 义和团运动高举“扶清灭洋”的旗帜,慈禧太后也希望借助义和团赶走白人。赛珍珠一家人搭乘火轮去上海的白人租界避难,接着又回美国躲避了几个月。令赛珍珠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们要把我们,始终如一的我们,与那些不知来自何国,不知姓甚名谁的白人强盗、贼寇扯在一起!我生平第一次感到冤枉。天真无邪的我,只是因为长着我种族特有的金发碧眼白皮肤而被人憎恨……”从美国的外祖父家回来后,赛珍珠继续上孔先生的课,孔先生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一不幸,她忍不住哭了,她在传记中解释说:“我流泪,因为我知道,如果孔先生和外祖父能够彼此相见,促膝谈心,他们会互相理解,对事情有一致的看法的。但他们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又怎么能够见面呢?即使他们能见面,他们又能用什么样的两个人都懂得的语言交谈呢?但无论过去还是今天,我始终相信他们能找到共同语言,英语还是汉语都无所谓。”义和团失败后,赛珍珠的两个世界不再交织在一起,她知道了自己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尽管中国对她来说和祖国一样亲近,但她知道,中国不是她的祖国,她的祖国在太平洋彼岸。看到两个世界的破裂,赛珍珠的心中比任何孩子都更加矛盾,她的内心呼喊着:“两个世界!两个世界!彼此都不能成为对方,然而又各有千秋。”多年后,她述说了自己当年的心情:“我过去经常望着父母,不知道怎样向他们倾吐我的感受、我的恐惧。”赛珍珠从那时起就已经为中西两个世界的矛盾而忧虑重重,因为这两个世界在她的心中是难分难舍,是融合在一起的。中西的矛盾、战争也就等于撕裂她的心,她渴望双方相互理解,却又束手无策,成年以后的赛珍珠用她的笔,她的语言,她的行动,尽其所能地去沟通中西,让她的两个世界成为“四海之内的兄弟”。[3] 在协助 《亚洲》 杂志编务期间,赛珍珠意识到,单凭一本杂志恐怕教育不了美国民众,想要美国人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些能为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讲话的中国人,让他们直接面对美国人,举办讲座,讲解亚洲和中国知识。天下一家。如果普通美国人能够把自己看成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就能引发自己对其他种族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兴趣,直至达成理解。于是,赛珍珠找到访美的亚洲人包括中国人(如演员王莹),来实施她这个交流计划。[7] 在1927年,中国进入北伐战争高潮期,北伐军接二连三地破坏传教场所,一支北伐军占领南京,流血战斗从3月23日持续到24日,至少有六个外国人丧生,即所谓“南京事件”。多年以后赛珍珠回想起这一天——3 月27日,仍历历在目。邻人告诉赛珍珠军队正在屠杀白人,吓得全家在鲁妈的帮助下藏进了一个没有窗子的小土房里,全家人战战兢兢,等待随时可能袭来的杀戮。赛珍珠又委屈又悲愤:“我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只因为我们是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人……今天,我们代人受过,代那些侵略者、帝国主义者,那些欧洲的、英国的白人受过,他们发动战争,抢夺战利品,索取领土,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要求治外法权,而我们从来都不认识这些帝国的缔造者。我一直都害怕这些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我们在亚洲遭到仇视。现在,历史的报应竟落在我们身上,落在了我那善良的老父亲身上,他对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那样友善。”对那些勇敢的、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她们这些白人的中国人,赛珍珠又非常感激:“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热爱中国人,如此尊敬他们。我敢肯定,总有那么一天,这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一起,彼此相解,永远友爱……”[3] 1971年,“乒乓外交”突破性地将中美关系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接着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表示美国准备与北京对话。1972年,赛珍珠曾希望能作为一名记者陪同尼克松出行,但是一位中国驻加拿大的外交官给她发来一份严酷的拒绝信函。[3] 宗教 赛珍珠最喜欢教的课是英文,因为这门课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充分“表现”她的渊博学识和过人的口才。当然也曾有学生认为她上英文课是“海阔天空,离题万里”而告到了校长室去。她自认为“上得较为逊色”的是宗教课。在给纽约传教董事会的工作汇报中,赛珍珠直言不讳地说:“对在课堂上传授宗教知识的整套方法,我深表不满。”她认为“和正规的宗教课相比,在教育学课上传授宗教知识则更胜一筹”。这引起了董事会的不满,董事会很不客气地告诫赛珍珠:“只有正规地传授神学才算正道。”赛珍珠没有屈服于压力,在力争无效的情况下,愤而辞去了宗教课的教职。对此,陈裕光校长和许多外籍教师都深感惋惜。但是在中国、美国许多地方,赛珍珠都仍然公开声称她极为讨厌那些“喋喋不休的布道”,说布道只会“扼杀思想,蛊惑人心,在中国教会里制造出一批伪君子”。她认为,“空谈无益,基督徒应该给中国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譬如教育、医疗和卫生”。[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1. 1892年6月26日,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出生 .新浪读书网 [引用日期2013-10-16] . 2. 赛珍珠 .世界名人网 [引用日期2013-07-20] . 3. 臧杨柳 生活在中西冲突之中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江苏 南京: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10 4. 潘雁 张聪 论赛珍珠的跨文化写作 吉林四平:吉林师范大学,辽宁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08 5. 常静 赛珍珠的女性世界观 江苏苏州:苏州职业大学,2008 6. 我是赛珍珠——从中国到诺贝尔文学奖(图)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3-09-4] . 7. 赛珍珠:厌恶把中国人写成古怪和粗野之人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5-24]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作家 , 文学
248
周扬
收藏2137322 周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编辑 周扬(1908~1989),原名周运宜,字起应。现代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28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同年冬留学日本。1930年回上海投身左翼文艺运动。1937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文化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任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文革”中受批判并被监禁。粉碎“四人帮”后复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等。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周扬 别 名原名运宜,字起应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益阳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89年7月31日 职 业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文艺活动家 毕业院校上海大夏大学 代表作品《现实主义试论》、《关于国防文学》、《文学与生活漫谈》等 目录 1人物年表 2主要著述 3主要作品 4人物小传 51927年 61930年3月2日 71935年春 81936年 91937年秋 101943年春节期间 111945年 121954年 131965年下半年 141971年 151978年4月 161979年 17从1983年开始 181989年7月31日 19晚年周扬 1人物年表 编辑 周扬,男,生于1908年,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原名周运宜,字起应。笔名有绮影、谷扬、周苋等。湖南益阳人。 1923年与吴淑媛结婚。 1 文艺理论家周扬 927年5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即因暑假回家未带组织关系而脱党。 1928年,在上海大夏大学毕业,同年冬留学日本。 1930年回上海,参加领导中国左翼文艺运动。 1932年3月在上海重新入党,任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文化总同盟书记,参加文化反“围剿”的斗争。同年10月接编左翼刊物《文学月报》。 1933年4月,在《现代》杂志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是当时国内介绍和论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早的文章。 1935年,中共江苏省委、文委等组织遭破坏后,7月成立新的文委,任书记。 1936年,随着抗日救亡形势的发展,主张建立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9月赴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文艺战线》主编等职。 1944年编选出版《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系统介绍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对文艺问题的论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延安大学部分人员到晋察冀,任华北联合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华北局宣传部部长。 194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2年,出版《坚持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等论文集。 1958年与人合译《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等著作。 60年代初,抵制江青对文艺界的粗暴干涉和摧残。 “文化大革命”中遭诬陷,被公开点名,投入监狱。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到平反昭雪,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当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学部委员,中国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以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1979年,主持召开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作《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总结几十年来文艺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时期的文艺任务。并诚恳总结个人工作中的失误教训,对遭受不公正批评和待遇的同志,一再表示歉意,赢得人们的敬重。 1989年逝世,享年81岁。 2主要著述 编辑 于川力的收藏品 左联时代以及延安时代之初,着重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及美学的论述,写有《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十五年来的苏联文学》、《现实主义试论》、《典型与个性》、《关于国防文学》、《文学与生活漫谈》等,翻译《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与美学》(1979年更名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1959年与郭沫若共同主编出版大跃进民歌集《红旗歌谣》。《周扬文集》共5卷,自1984年历10年至1994年出齐。[1] 3主要作品 编辑 写有《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十五年来的苏联文学》、《现实主义试论》、《典型与个性》、《关于国防文学》、《文学与生活漫谈》等。翻译《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与美学》(1979年更名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1959年与郭沫若共同主编出版大跃进民歌集《红旗歌谣》。《周扬文集》共5卷,自1984年历10年至1994年出齐。 4人物小传 编辑 周扬,原名运宜,字起应。1908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县新市渡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在长沙读中学时期,他受“五四”文化运动影响,酷爱新文学,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书刊,并开始文学创作。中学毕业后,周扬来到上海,曾先后就读于国民大学和大夏大学。其间、他广泛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并积极投身于爱国革命活动,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散发传单,向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北伐战争的伟大意义,和组织进步学生演讲会,探讨科学救国的道路。 51927年 编辑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年轻的周扬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大学毕业的周扬,因为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踏上去日本寻找党组织的旅程。在日本期间,周扬除了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研读了大量的亚、欧、南美等外国文艺方面的著述。其中主要是俄国、苏联文学。由于他在日本呆的时间不长,周扬没有进入日本大学学习,但他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组织的“中国青年艺术联盟”,并与日本左翼文化人士有过来往。当时日本左翼文化运动正处兴盛时期,普罗文学影响极大。其间,周扬还因参加左翼运动曾被日方警察逮捕,后被人保释出狱,1930年回国。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革命斗争的疯狂破坏和摧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并逐渐出现了农村革命斗争和国民党统治区内文化革命斗争深入发展的局面。当时,早期曾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的一批进步作家、学者陆续汇集上海。其中有不少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亲身参加或目睹了辛亥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北伐革命战争,目击了“四一二”大屠杀,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假革命、真反动的嘴脸。随着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使他们看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看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当时上海的两个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同仁都一致为倡导和建设革命文学不遗余力。他们以所属刊物《创造月刊》和《太阳月刊》为阵地,从1928年1月起,一齐吹响革命文学的号角。 61930年3月2日 编辑 在鲁迅与创造社和太阳社同仁的积极筹备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著名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组成人员主要为太阳社、创造社成员。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夏衍)、冯乃超、田汉等7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大会通过了冯乃超起草的左联纲领。纲领中提出了一个革命作家应该义不容辞地站在历史的前线,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扫除愚昧顽固的保守势力,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它庄严地宣称:“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稳固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大会上,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著名演讲,进一步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建设的许多关键问题和其建设宗旨。左联成立之初成员有50多人,后来逐渐发展到近300人。广州、天津、武汉、南京等地先后建立左联小组,北平和日本还成立了左联分盟。从此,左翼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不但使它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犹如鼓舞人心的号角,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也使它很快成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早期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左联成立不久,周扬即从日本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稍后,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他在《摩登月刊》上发表《约翰李特俱乐部之组织(美国无产文坛进讯)》和《美国无产作家论》。 1931年至1932年,在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批判中,周扬先后发表《到底是谁不要真理,不要文艺?》、《自由人文学理论检讨》和《文学的真实性》,他与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人一起,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严正立场,阐明了文学的阶级性。坚决捍卫了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并从理论上深刻揭露了“自由人”和“第三种人”鼓吹“创作自由”的虚伪性。他说:“只有站在历史发展的最前线的阶级,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和认识客观的真理,换句话,就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的真实性。”1932年9月,周扬接替原由姚莲子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在左联组织的文艺大众化讨论中,周扬发表了《关于文学大众化》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办刊宗旨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及文学观。他指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文学运动开始了新的道路,在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新文学要加速大众化的进程,充分发挥鼓舞人民群众斗志的作用。1933年,丁玲被捕,周扬接任“左联”党团书记职务,后来周扬升任文委书记,才由戴平万接任左联党团书记,周扬一直直接领导“左联”,直到“左联”解散。 71935年春 编辑 阳翰笙被捕,周扬被任命为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兼任文化总同盟书记。从1933年至1936年底,周扬一直负责领导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为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及发展壮大左翼文化事业披荆斩棘,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段时期,周扬的文学活动,仍以翻译介绍苏联文学作品为主,另外,还翻译了一些欧美国家的文学及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如:柯伦泰(苏)的《伟大的恋爱》、顾米列夫斯基(苏)的《大学生私生活》、果尔德(美)的《果尔德短篇杰作选》、库尼兹(美)的《苏俄文学中的男女》、《安娜·卡列尼娜》等。此外,他还著有《巴西文学概观》、介绍《铁流》作者绥拉菲莫维奇及评果戈理的《死魂灵》作品,并编写了《高尔基创作四十年纪念论文集》、《十五年来的苏联文学》等等。关于高尔基的创作,周扬曾先后写有《夏里宾与高尔基》、《高尔基的文学用语》、《高尔基的浪漫主义》论文,还翻译了《奥罗夫夫妇》等作品。他在1933年4月号《现代》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是把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介绍到中国来的最早的一篇文章。该文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中国文艺界介绍并阐释了苏联文学界正在讨论、提倡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批判了所谓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错误,论述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并针对当时左翼文学创作的缺点,强调了艺术需要形象思维的观点。随后,在与胡风就文学创作的典型问题展开的论争中,周扬发表了《现实主义试论》和《典型与个性》等文。在这两篇文章中,周扬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阐述典型与个性的依存关系。 “左联“时期,正是蒋介石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反革命文化围剿的高潮时期。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左联”的工作开展起来非常艰难。国民党反动派一边采取查禁进步书刊、封闭或捣毁书店的办法,禁止左翼文学的传播,一边采取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的卑鄙手段,妄想一举围剿左翼文化。柔石、殷夫等左翼作家就是这一时期被秘密逮捕后惨遭杀害的。当时,鲁迅等人都长期被国民党特务监视,周扬也不得不经常变更住所,以此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纠缠。那时,他和其他左翼作家一样,生活主要靠稿费来维持,因此,生活非常拮据 。后来,他的夫人苏灵扬在一篇回忆文中曾说道这段生活:“我当时被这批共产党员的精神所感召,也由脆弱逐渐变得坚强些。当时我们的生活很困难,几乎天天为生活作难。……周扬却有句口头禅:‘不要紧,总有办法的。’周扬除工作外,相当一部分时间要用来‘找钱’。”1936年元旦,周扬和苏灵扬唯一的女儿即将出世,可周扬跑遍同志们的家,也没有筹集到送苏灵扬去医院生产的费用。最后好不容易找到郑振铎,才借了20元钱,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81936年 编辑 根据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斗争策略的转变,以及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的精神,周扬等左翼文化运动的党内领导人认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克服文艺界的宗派主义,提出新的、能够更广泛地团结文艺界抗日力量的文学口号,主张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散“左联”,提倡“国防文学”,号召一切站在民族战线上的作家,不问他们所属的阶层,他们的思想和流派,都来创造抗敌救国的艺术作品,把文学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集中到抗敌反汉奸的主流上。周扬的这篇檄文,是一篇抗日文学的宣言书,是投向日本侵略者的匕首和投枪,在一片火热的激情世界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再一次给不同阶层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前进的目标。“国防文学”口号的提出,得到全国各地文艺团体及知名人士的赞同,“国防文学”运动迅速遍及全国。许多有着不同艺术爱好和人生信仰的作家,由宣言而行动,都一致地表现了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努力的共同决心。但在“国防文学”口号的宣传中,有的作者没有看到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为了补救‘国防文学’这个口号的缺陷,鲁迅、冯雪峰、胡风等人适时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作为对于革命作家的希冀和要求。 由此,革命文艺界围绕这两个口号,就文艺为抗日斗争服务等问题展开了近半年的尖锐争论。周扬还写了《关于国防文学》、《现阶段的文学》《与茅盾先生论国防文学的口号》等文章。1936年10月,这场争论的结果,促成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的发表,代表文艺界各种派别的21人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宣言的发表,不仅标志着左翼文艺界经过论争统一了认识和思想,达到了更紧密的团结,也为其后的抗战文艺运动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文学运动亦同时轰轰烈烈地展开。随着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文艺界也建立了各种全国性的统一战线组织。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在武汉成立。其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本着“给民众以激发,给战士以鼓励”的创作宗旨,号召作家积极融入到工农兵群众中间,投入到现实斗争中去。大会选举郭沫若、茅盾、丁玲、田汉、老舍、郁达夫、巴金、张道潘、胡秋原、曹禺、朱自清、夏衍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周扬等15人为候补理事。稍后,上海、昆明、广州、香港、延安等地都成立了文协分会。同年5月,周扬发表《抗战时期的文学》,从理论上阐述了特殊时期革命文学的创作方向。 91937年秋 编辑 周扬夫妇与艾思奇、周立波等12人来到延安。周扬到延安后,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几年来上海文化界的情况,还不满三十岁的周扬受到毛泽东的信赖,被党中央委任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主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等职,负责边区的群众抗日救亡文化工作和教育工作,不久担任由毛泽东、周恩来倡议成立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职务。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周扬一直主持着延安鲁艺的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呕心沥血。这段时期,也是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上逐渐走向成熟和对于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尝试阶段。周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开始对“五四”前后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五四”以来的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田汉、曹禺等人的思想和作品进行研究。先后著有《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者的路——纪念鲁迅逝世二周年》、《从民族解放运动中来看新文学的成长》、《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关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二三零感》、《精神界之战士》、《郭沫若和他的〈女神〉》等文。 后来周扬又多次撰文和发表讲话,提出重新认识鲁迅,重新学习鲁迅的重要性。对于鲁迅,周扬曾以四句诗来概括他和表达自己的崇敬:“横眉俯首,百代宗师,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他曾说:“论读马列主义的理论书,鲁迅可能没有我们读得多。但是鲁迅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我们远远比不上他。他结合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来学习马列主义,所以他比我们更懂得马列主义的精义。”在美学上,他先后发表了《我们需要新的美学》、《“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想》等文章,并翻译了俄国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等人的美学理论方面著作。尤其是对于俄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和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周扬对他的美学思想非常推崇。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卓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学术立场是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列宁对车尔尼雪夫斯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马克思说他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都知道,列宁称赞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作家,始终站在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水平上。 周扬先后写过《艺术与人生——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唯物主义的美学》等文,翻译过他的《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即《生活与美学》。《艺术与现实之美学的关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位论文。当时,在欧洲的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部著作以极其可贵的理论勇气给予了黑格尔的唯心美学以尖锐的、猛烈的批判,表现出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周扬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十分赞同并大力宣传。对于我国美学事业的发展,周扬一生都极其关注。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前后,周扬还发表了《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和《重视美育教育,加强美育研究》,对青年一代的中国美学工作者提出要求和希望。对于作家如何正确处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周扬身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都一再强调文学来源于生活和“美即生活”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他的《文学与生活漫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说:“我是主张创作家多体验实际生活的,不论是去前线,或去农村都好。因为这,我曾被讥为‘前线主义者’,但我却至今不以我的主张为错误。” 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周扬当即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眼光,充分肯定了《讲话》的重大思想意义。他不但自己认真学习《讲话》的精神,在课堂上讲给鲁艺的学生们听,帮助他们学习和领会《讲话》的深刻内涵,也在各种文艺活动场合热情宣传和贯彻《讲话》精神。周扬一生都孜孜不倦地从事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解说和应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周扬写了批判托派文艺理论的《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毛泽东亲自修改定稿,给予文章和作者以极高的评价。为贯彻《讲话》精神,在积极倡导新秧歌运动中,周扬写了《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一文并指导文艺工作者与群众一起,改造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新内容。 101943年春节期间 编辑 鲁艺排演的《兄妹开荒》等,就是这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新秧歌剧。对群众在文化上的创造,周扬不仅重视,而且满腔热情地歌颂与扶持。次年,他又先后发表《开展群众新文艺运动》、《论秧歌》等文,并组织编选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1943年底,他亲自写了一篇报道式的文章,向大家介绍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他把孙万福带有丰富色彩、带有诗的结构和风格的言语,一字一句记下来,写成了五首真正庄稼汉的诗。最后他为孙万福祝福,祝福他第一在粮食上,第二也在诗上有更好的收成。对赵树理等人的作品,周扬也热情地评论过。 同年秋,周扬鉴于鲁艺的同学没有参加文艺座谈会,便邀请毛泽东主席给大家讲课。那天,毛主席穿了一身灰布军衣——裤腿膝盖打了两块补钉,到“鲁艺”篮球场给全体师生员工讲课。号召大家: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走向社会。他一边幽默地讲,一边做着动作:“把屁股从资产阶级那边坐到工农兵方面来”。1943年,周扬任延安大学校长兼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院长,按照党中央的决定,要将该院办成为中国革命培养一批高级文艺干部的学院。他遂将延安著名作家、艺术家,聘为“鲁艺”学院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例如“鲁艺”文学系的教授、讲师就有艾青、萧军、高长虹、何其芳、陈荒煤、舒群、周立波、公木、欧阳凡海、严文并、李又然同志;萧三、丁玲、艾思奇等人被聘请为校外教授。“鲁艺”的大部分学员解放后就脱颖而出,成为又红又专的作家、音乐家、戏剧家、美术家、表演艺术家、新闻骨干、文化行政管理干部。“鲁艺”——这个毛泽东同志亲自关怀的艺术大熔炉,为当时各解放区,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文艺干部。在此期间,周扬还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1944年5月由解放社出版。短短几年中,此书由不同出版社多次再版,成为革命文艺工作者随身携带的工作“指南”。周扬为该书写了长篇序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他在序言开篇中即称:“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革命文艺指示了新方向,这个讲话是中国革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与文艺政策的最通俗化、具体化的一个概括,因此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与文艺政策的最好课本。”在回顾革命文艺兴起和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历程后,周扬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文艺家应当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这是一个伟大然而困难的任务。我们文艺工作者一方面没有和群众紧密相结合,他不懂得、不熟悉群众;另一方面又没有完全摆脱过去文学的陈旧传统,他们比较地习惯擅长于揭露旧现实的缺陷,而还不善于歌颂新时代的光明。”正如他在结尾部分写的:“新民主主义的伟大时代也应当产生它的伟大的作品,而且我相信,只要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坚持的努力,一定会产生伟大的作品……”在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前进大道上,周扬这样希望着,自己也这样努力实践着。 111945年 编辑 鲁艺的师生们在他亲自指导下,创作和演出了新歌剧《白毛女》。该剧由于故事传奇、歌词生动、曲调动听、感人肺腑,立即像插了翅膀一样飞向全国,飞向世界,成为不朽的名剧。它是在新秧歌剧的基础上诞生的我国第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新歌剧。它一经问世,立即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崭新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千干万万的观众,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日本投降后,延安大学全校师生到晋察冀解放区(张家口)工作。全校组成了一个行军大队,下辖行政学院、鲁艺、自然科学院三个中队,周扬任大队长。周扬到根据地后,历任华北联合大学副校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华北局宣传部长等职。在新的领导岗位上,周扬继续致力于推动和引导革命文艺的健康发展工作,持别是对创作抓得很紧。这一时期,他写了《论赵树理的创作》的长篇论文,对赵树理的创作道路和他所写的两部小说所取得的成就,热情加以赞扬。另外,他还发表了《人民文艺问题谈话》、《〈解放区短篇小说选〉编者的话》、《民间艺术和艺人》、《新的人民文艺》等文。他不仅是从理论上提出应对民间文艺的重视,更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民间文艺工作的开展。 全国解放后,周扬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兼艺术局局长。他作为第一任文化部的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肩负着相当繁重的任务。如何把国民党遗留下的旧文化烂摊子改造好,如何把新的文化事业尽快建起来、建设好,在创作上如何繁荣人民大众的新文艺,以代替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反动文化,特别是如何改革旧社会保存下来的民主精华和封建糟粕并存的传统文化,使它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都是新中国文化工作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提出首先还是要抓创作,主要是电影和戏剧,并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抓创作要根据国内外斗争形势发展,首先要反映国家的建设、反映人民生活的变化、新事物的成长。要创作反映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的作品,反映新与旧的斗争、前进与落后的斗争的作品,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祖国建设服务。改革旧戏曲,开创新电影事业,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和为新中培养人才的艺术教育,都在他工作范围之内。 121954年 编辑 周扬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文艺处和科学处。他主持文科教材的编写工作,亲自抓高校文科教材的总体设计、人员安排和某些教材的审订出版工作。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周扬也十分重视。在中国科学院的一次报告中提出了“出成果、出人才”的口号,要求自然科学家多出成果,多做贡献。1954年12月,周扬发表了批判胡风的文章《我们必须战斗》,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发动了批判胡风的运动,使不少人蒙上了不白之冤。1958年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毛泽东看了以后,专门给林默涵致信说:“此文写得很好。我作了几处小的修改,请看是否可以?如果最近一期文艺报尚未付印,最好将此文在文艺报和人民日报同时发表。” 1961年,中宣部召开了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和电影创作会议。在会议期间,周扬与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审改了由文化部拟订的《剧院(团)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作为文化部文件发到全国文化行政部门参照执行,使全国各地剧团工作有章可循。此时他出版的主要论文集有《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新的人民的文艺》、《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并和郭沫若合编了《红旗歌谣》一书。1964年,在林彪、江青一伙已开始在文艺界掀起妖雾腥风的时候,作为建国十五周年的献礼,周扬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坚决主持完成了新中国革命文艺的经典杰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从五十年代开始,毛泽东就多次批评周扬政治上有些右倾,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过于手软。尽管周扬认为文艺要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但看到大批文艺界优秀人才被斗倒,不能从事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周扬的心情不能说是没有矛盾的。对于毛泽东指示将“胡风集团”定位“反革命集团”一事上,尤其是跟着牵连到那么多文艺界人士,周扬当时也是有过犹豫的。1957年秋,反右派斗争最高潮时期,一些人就要不要把某某画家打成右派而争议时,周扬出面婉转地加以制止:反右派斗争不必在美术方面深入下去了,不然,会画画的都成了右派不能画画了,剩下的都是不会画画的“左”派,是不利于美术事业的发展的。他的这个意见,可以说在无形中保护了一大批人。当时,康生、江青整材料称“四条汉子”(即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专横把持文艺界,要公开批判后面三个人。1965年,毛泽东在两次批示以后召见了周扬。这一次,也是周扬与他所衷心崇拜的伟人最后一次会面。谈话中,毛泽东针对他“政治上不开展”,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和文化界的老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不能再温情了。”周扬虚心听取了毛泽东的批评。但他却没有预感到,一场文艺界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乌云已在天际翻卷了。 131965年下半年 编辑 医生检查出周扬患了肺癌,让他在阜外医院动了手术。手术后周扬去天津休养。还在养病期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革”一开始,周扬即被打倒。当时,报刊上到处可看见 “批倒批臭周扬”的大批判文章。林彪、“四人帮”一伙给他扣上的罪名五花八门,主要是:“十七年‘文艺黑线’的总头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主席的三反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奴隶总管”,中宣部“阎王殿”的“二阎王”,“四条汉子”之一,“反对鲁迅”,“招降纳叛”等等。一夜之间,周扬从领导当代思想解放运动者。成了万恶的阶级敌人。但他相信毛主席是信任他、了解他的。他一遍又一遍安慰为他担忧的妻子女儿:“我对党的忠心,对毛主席的忠心,对社会主义的忠心,他们可以去查。事情总会搞清楚的。1967年1月,姚文元在《红旗》杂志第一期上发表长篇大论《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对周扬进行了大肆诬蔑和攻击,冯雪峰、丁玲、艾青、田汉、夏衍、阳翰笙等人也被其列入“文艺黑线”之内的人物。前后卷入“周扬一案”的,共有80多人,包括林默涵、刘白羽、齐燕铭、吕骥等。紧接其后的,便是对他们进行游行、批斗、隔离审查,周扬很快被投入秦城监狱。在这里,林彪、“四人帮”的爪牙们想尽一切野蛮暴行,从身体和肉体上摧残这些“无产阶级专政的敌人”。周扬从此失去长达九年多的人身自由,并被迫与家人断绝音信。人们都以为他已离开人世,连他在北京的户口也被注销了。 141971年 编辑 周恩来十分关心文艺界被打倒的一批老同志,千方百计让这些知识分子恢复名誉出来工作。1975年,周恩来病重住院,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工作,邓小平同志便大刀阔斧进行治理整顿。1975年3月17日全国人大决议“对全部在押战争罪犯,实行特赦释放”。毛泽东亲自批示:“周扬一案,似可从宽处理,分配工作,有病的养起来并治病。”1975年,周扬从秦城监狱出来后,住在北京西郊中央组织部招待所里养病。翌年,他根据毛泽东指示到社会科学院当顾问。 粉碎“四人帮”不久,周扬恢复了名誉,重新走上领导工作岗位,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大代表、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在他生命最后十年,周扬坚持思想解放,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反思过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倡导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的文化革命传统,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领导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文艺的道路上,周扬不遗余力地做着拨乱反正、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奠基培土的工作。 151978年4月 编辑 全国文联全委扩大会议开幕式上,满头银发但仍然神采奕奕的周扬来到会场,走上主席台,全场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代表们无比激动。很多原来以为周扬同志已不在人世的边远地区的代表,惊喜交加,热泪盈眶。在热烈的掌声中,周扬发表讲话,他哽咽着,充满深情地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可惜文艺界的不少老朋友、老同志都不在人世了。有的是由于自然规律,有的却是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我们今天想起他们就觉得难过,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他们所没有走完的路,我们将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继续往前走。”他向一些由于他的工作的失误而遭到不公正待遇和受冤屈的同志赔礼道歉。周扬的讲话,博得一阵阵掌声。这段时期,周扬先后在《人民日报》、《瞭望》、《解放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志上发表了上百篇重要文章或讲话,具体涉及的内容包括思想、文化、文艺等各个方面。主要有《在斗争中学习》、《关于外国文学的研究问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艺术问题》等。 161979年 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上周扬作了题为《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报告。他说:继“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进行的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彻底破除林彪、‘四人帮’制造的现代迷信,坚决摆脱他们的所谓‘句句是真理’这种宗教教义式的新蒙昧主义的束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同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新的革命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年11月,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周扬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重新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全面阐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他再次强调,要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普及,要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结束后,周扬又出面主持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17从1983年开始 编辑 周扬的身体状况极度恶化,于次年变成了一个“植物人”。晚年的周扬,不顾疾病的折磨,仍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心群众文化事业。1985年,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即将成立,请他担任学会的名誉会长。他慨然允诺,并希望有更多的志士仁人从事群众文化的研究与工作。 181989年7月31日 编辑 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积劳成疾的周扬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19晚年周扬 编辑 周扬原名运宜、起应,1908年2月7日出生于湖南益阳莲庄湾。周扬家祖辈是远近闻名的大富户。周扬两岁,家境尚好,每年能收700多担租子,家里还有五个佣人。父亲死后,他家就日渐败落了,但还有不少土地。 周扬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前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周扬从小体弱多病,到了十岁左右,他的身体仍很弱,母亲整天把他关在屋里,什么事都不让他做,甚至读书用不用功也由着他。 由于母亲偏爱多病的幼子,娇生惯养,百般呵护,少年周扬在家里非常任性,时常当众责备哥哥、欺负姐姐。因为有母亲撑腰,大家对他都无可奈何。周扬晚年曾对儿子说:“那时我是家里的红卫兵。”大概在十二三岁时,他对闭门读书的生活感到厌烦,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母亲听说他要离开家就哭得很厉害,可是他决不妥协,对妈妈赌气说:“不让我离开家,我就去赌钱,去嫖娼。”母亲也无可奈何,只好听他的。 周扬先到益阳县城进初中,后来由舅舅陪着到长沙补习数学、英语,吃住都在旅馆。几个月后进了一所中学,住学生宿舍,吃大锅饭。他上了两天课就自动退学了,因为过不惯集体生活。 1923年2月,15岁的周扬与官宦人家的千金吴淑媛成亲了。吴比他大几个月,这年刚满16岁,乳名娇娇,人称娇小姐,见过她的人都说她长得很漂亮。原来周扬在益阳读书时在城里租房居住,房东姚仁涛是位私塾先生,吴小姐就是他的女弟子。他见周吴二人郎才女貌,天生一对,便向双方的家长撮合。吴公馆与姚家相距不远,周扬到吴公馆相亲。当时吴淑媛正在绣花,周扬一看很满意,笑嘻嘻地回来了。没过多久就办喜事。婚后小两口子感情极好,形影不离,连喝水都要共用一个杯子一把壶。娇小姐回娘家,即使刮风下雨,二少爷也要亲自接送。 不久,周扬由新娘子陪同到长沙读书,还带着一个男佣人和一个名叫瑞云的丫环。一家四口都住在旅馆里,开销可不小。此时周扬已与哥哥分家,他分得周家大屋的一半,40担田产和一些财物。给母亲过40岁生日把钱花得差不多了,他开始卖田,不用多久,名下的40担田也就全卖完了,幸好太太的娘家有的是钱,才免受贫穷之苦。原来吴家祖上是当官的,据说吴小姐的父亲是打太平军起家的,因军功赫赫三次见过皇帝,在江苏某地当过水军提督,官居一品,人称吴军门。吴家不仅田地多,金银珠宝多,在益阳城里还有大公馆。岳母大人非常喜爱年轻的东床快婿,她让女儿到长沙陪读,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此后周扬到上海读书,赴日本留学,岳母时常给女儿一包包金首饰或者银元,供他们开销。 周扬婚后不久,太太就怀孕了,1924年生了一个女儿。周扬16岁做了爸爸,这女孩长得又聪明又漂亮,可惜在四岁上夭折了。1927年大儿子艾若出生,1931年又有了老二周迈。到1934年老三周岳(又名约瑟)出生以前,周扬夫妇关系一直很好,尤其是吴淑媛对丈夫爱得很痴心,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1930年,周扬从日本回到上海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吴淑媛带了三岁的艾若来上海同他住在一起。周扬后来曾对二儿子周迈说:“我那时在上海的生活全靠你妈,靠你外婆给的金首饰,一大包就放在抽屉里,也不锁,没钱用了便取一件去换钱。当年家里人来人往,来往的人中有许多地下党和‘左联’的朋友。这么多人都靠你妈的首饰维持。”吴淑媛知道丈夫做地下工作,全家都危险,但还是不顾一切地支持他的革命事业。周扬和党内同志在楼上开会,她就和朋友在楼下打麻将作掩护。有一年,益阳的两位女共产党员因逃避特务追捕,到上海寻求周扬保护与帮助。周扬与她们扮成夫妻和兄妹,另租房子住在一起二十多天。这件事,事先征求淑媛的意见,她也不假思索地欣然同意,并且热心为她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难怪周扬后来不仅夸她“世上少有的善良”,而且赞叹她“无私,少有的单纯”。 1933年,年仅25岁的周扬当上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党团书记,时常到各大学的“左联”小组去做形势报告,讲解马列主义,指导工作。1934年春天,有一次他到复旦大学,认识了一位叫苏灵扬的女大学生,她对旧社会不满,思想进步,不久就被调到“左联”任宣传干事。 1934年秋,苏灵扬与周扬结婚。而他的原配夫人身上正怀着第三个孩子,对外面的事一无所知。她原先见过苏灵扬,也曾在丈夫的衣服口袋里发现过灵扬的来信,但她没有看,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丈夫,因为她绝对信任结婚已经十一年,同自己相亲相爱的人,从不担心发生什么枝节。 深秋,吴淑媛快临产了,周扬带着她和两个儿子回益阳,到家没几天就急着回上海,说是有工作,临走前给妻子留下一本浅绿色的美术信笺,希望经常通信,又郑重表示第二年一定来接她和孩子。没想到母子等了一年又一年,亲人一去不复返了。头两年还来信说暑假回来接他们去上海,给家里的人留了一线希望。到1937年9月,周扬和苏灵扬抱着他们一岁多的女儿为了革命事业奔赴延安了。 到延安初期,他还不时地给老家的亲人写信,还寄过衣物和他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给吴淑媛,但对婚变却严守秘密,滴水不漏。但此时已有风言风语传到老家,使周扬的母亲十分担心,便写信质问:是不是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是不是把家里的人都忘了?周扬似乎有点紧张,很快回信告诉母亲,大意是我在肤施(延安)做了教育厅长,我不会做对不起家人的事。此时,淑媛的弟弟因开厂经营不善,蚀了大本,卖了田地房产抵债,吴家几乎一贫如洗了,淑媛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但她含辛茹苦抚养三个孩子,还尽心侍奉婆婆和妈妈。尽管外间传言周扬在远方做了大官已经如何如何,但淑媛就是不信,还嘱咐儿子“不要听别人瞎说,你爹爹不是那种人”。她知道丈夫最爱吃自己亲手做的甘草梅子,从1935年起,每年做一坛,留着等他回来,就这样做了七坛。等到1941年,周的家人从桂林出版的《救亡日报》上看到周扬写给郭沫若的一封信,末尾附了一句:“苏已上抗大,小孩已进幼儿园。”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周家的老老小小一个个都受到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年迈体衰,极其宠爱女婿的岳母经受不住,很快就病故了。淑媛受到双重打击,悲痛欲绝,有段时间,几乎每天带着三个儿子走十多里路,趴在母亲的坟上哭。这时艾若已经十五岁,很记事了,他后来回忆说:“妈妈的哭是湖南那种带唱的哭,听起来很悲凉凄惨,一唱就是一两个小时。妈妈很快就病了。”[2] 吴淑媛的病可能是癌症,开始时只是脖子上的淋巴有些肿大,一串串的,很快就像荔枝那么大,一颗颗的,接着全身浮肿,痛苦不堪,到益阳城里医院看过一次,外国医生只摇头,家里又出不起钱,只好回来了。她咽气是在半夜里,三个儿子被人叫醒,一齐跪在床前。这是淑媛看了《救亡日报》后的第二年,年仅35岁的善良女人丢下三个孩子离开了人世。艾若说:“她去世时的惨状,我永远忘不了。”母亲逝世后,他写信告诉父亲:妈妈是因为思念他而死的。又过了若干年,周扬同儿子见面,谈到他们母亲的死痛哭了一番,并说:“我对不起她!”周扬晚年回忆往事时还痛哭流涕,对儿子说:“我对不起你们妈妈”;“你妈妈真是善良啊!那是人世间少有的善良。”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李洁非《不同的周扬》 . 2. 周扬:晚年痛泣忆发妻 . 词条标签: 人物 , 运动员 , 学者 , 演员 , 作家
249
胡风
收藏1122284 胡风编辑[hú fēng] 胡风(1902年~1985年),男,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1933年被驱逐出境。1934年与青年作家梅志结婚。 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间写有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特写集《和新人物在一起》,杂文短记《从源头到洪流》等。1953-1954年,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中文名胡风 别 名原名张光人、张光莹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下石潭村 出生日期1902年 逝世日期1986年 职 业文学 毕业院校东京庆应大学,清华大学 信 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负责人 代表作品文艺笔谈 籍 贯湖北蕲春 配 偶梅志 目录 1个人履历 2冤案事件 ▪ 起因 ▪ 经过 ▪ 平反 3著作 4影视形象 1个人履历 编辑 胡风 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其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 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 1929年到日本留学。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曾遭周扬诬陷。鲁迅却非常欣赏胡风的人品与学术思想,与鲁迅常有来往并且关系非常密切。 1935年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翌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其交章《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 1933年12月胡风与妻子梅志 号,引发“两个口号”的论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现代文学史上 “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七月》被迫停刊,他另编文学杂志《希望》。创刊号上发表舒芜的《论主观》和他自己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两文,由此引起关于“主观”问题的论争和对于他的文艺思想的批判。 1949年7月在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胡风当选文联委员、作协常委。他以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欢呼新中国的建立。并任《人民文学》编辑委员。 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少年胡风 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政治局递交《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反驳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编者按”中对胡风的批评。 1955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作出批捕决定的前两天,胡风在家中被公安部人员拘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 1965年12月底,胡风从秦城监狱出狱。春节过后,离开北京到四川成都。“文化大革命”开始,胡风夫妇被送到成都西边的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监护劳动。 1967年11月,胡风再度入狱。 1970年1月,胡风以“写反动诗词”和“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其实是在报纸空白处写诗)的罪名,被四川省革委会加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 1978年,胡风被释放出狱。 1980年9月,中央作出审查结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是一件错案。平反后,胡风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1985年6月8日,胡风因病逝世,终年83岁。 1988年6月18日,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澄清了这一历史冤案。 2冤案事件 编辑 起因 胡风的理论批评文字涉及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展开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展开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批评。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即《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在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文化没有建筑在毛泽东和党的原则的基础上,毛泽东和党的指示被少数几个文化官员歪曲了。他批评这些官员迫使作家只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写作前要先学马列主义,只能用民族形式,只强调“光明面”,忽视落后面和阴暗面。他断言,这样的作品是不真实的。他还建议,作家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自己,而不是让官员们改造自己。他还主张由作家自己组织编辑七八种杂志,取代为数甚少的官方杂志,以提倡多样性。 经过 报纸上刊载的关于胡风案的材料 1952年6月8日,在与其有矛盾的时任文化部长周扬的指示下,《人民日报》转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1953年《文艺报》发表林默涵、何其芳的文章到公开批判胡风的《意见书》,虽然政治斗争的气氛愈来愈浓厚,但毕竟还是局限于思想理论的范围,还是以理论武器对理论对象的批判,而且一些负责同志的文章对胡风政治上的表现是肯定的。 1955年1月20日,中央宣传部向中央提交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26日,中央批发中宣部的报告,并指出,胡风“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在长时期内进行着反党反人民的斗争,对一部分作家和读者发生欺骗作用,因此必须加以彻底批判”。从2月开始,各地纷纷召开文艺界人士、高校师生座谈会、讨论会,开展对胡风思想的批判。《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也多次举行活动,批判胡风思想。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编者按语指出:“胡风和他领导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产党和非党的进步作家。”于是,胡风等人被打成“反党集团”,全国立即掀起声讨“胡风反党集团”的运动。 1955年5月1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将胡风逮捕。梅志(胡风夫人)也同时被捕。5月25日,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联席扩大会议通过决议,开除胡风的中国作协会籍,撤销他的作协理事、文联委员和《人民文学》编委的职务。 6月份开始,全国展开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胡风本人于1965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969年又加判为无期徒刑,从而造成一起重大冤假错案。 胡风在狱中绝食,要求举行记者招待会、要求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审判,但是在当时环境下是不可能的。 平反 第一次平反 胡风与友人合影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对这桩错案进行了彻底的纠正,为胡风等人恢复了名誉。胡风1979年获释,此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顾问等。 1985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1980年9月22日,“文革”后复出仍为文艺界领导人的周扬,来看望胡风,并带来中央文件,对“胡风反革命集团”予以平反,而对诸如“胡风的文艺思想和主张有许多是错误的,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胡风等少数同志的结合带有小集团性质,进行过抵制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损害革命文艺界团结的宗派活动”;还有胡风在20年代担任所谓“反动职务”,写过“反共文章”,“进行反革命宣传鼓动”等政治历史“问题”则予以保留。对于这些被保留的莫须有的论断,胡风自然不能接受,当时他没有在平反文件上签字。1980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76号文件,指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将有错误言论、宗派活动的一些同志定为反革命分子、反革命集团的错案。中央决定,予以平反。” 第二次平反 胡在北京逝世后,由于胡风家人对文化部拟定的悼词表示异议,追悼会不得不无限期推延,而胡风遗体也不得不冷藏在友谊医院太平间里等待。 次年1月初,胡风治丧委员会终于发出讣告,此时距胡风逝世已七个月。追悼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主持。文化部部长朱穆之致悼词,悼词中对胡风给予充分肯定。——这便是胡案1986年的第二次平反,仍未彻底的平反。 第三次平反 1988年6月18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指责胡风将关于共产主义世界观、工农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题材等五个问题,说成是“五把刀子”,予以撤消。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严厉指责胡风和一些人的结合带有小集团性质,进行过抵制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损害革命文艺界团结的宗派活动,予以撤消。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指责胡风的文艺思想和主张有许多是错误的,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予以撤消。 这便是胡案1988年的第三次平反。至此,胡案历时八年,先后三次才从政治上、历史上、文艺思想及文学活动上,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 3著作 编辑 胡风全集 文艺笔谈(评论集)1936,生活 文学与生活(理论)1936,生活 野花与箭(诗集)1937,文生 密云期风习小纪(评论集)1938,海燕;又名《看云人手记》,1944,自力书店 论民族形式问题(理论)1940,生活 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评论集)1942,南天;又名《剑·文艺·人民》1950,泥土社 为祖国而歌(诗歌)1942,南天,1986,百花 棘原草(杂文集)1944,希望社 在混乱里面(评论集)1945,作家书屋 逆流的日子(评论集)1947,希望社 胡风文集(评论集)1948,春明 论现实主义的路(理论)1948,希望社 欢乐颂(长诗)1950,海燕 安魂曲(长诗)1950,天下 光荣赞(长诗)1950,海燕 欢乐颂(长诗)1950,天下 为了明天(评论集)1950,作家书屋 人环二记(散文集)1950,泥土社 为了朝鲜,为了人类(长诗)1951,天下 睡了的村庄这样说(长诗)1951,湖北人民 从源头到洪流(散文集)1952,新文艺 和新人物在一起(报告文学集)1952,新文艺 胡风对文艺问题的意见 1955,文艺报附刊 胡风评论集(上中下册)1984—1985,人文 石头记交响曲(诗集)1986,湖南文艺 胡风晚年作品选(散文、评论合集)1987,漓江 胡风的诗(诗集)1987,文联胡风杂文集 胡风杂文集1987,三联 胡风书信集 1989,百花 胡风论诗(理论)1989,花城 民族形式讨论集(论文集)编,1941,华中 我是初来的(诗集)编选,1943,读书 4影视形象 编辑 2014年中国大陆公映电影《黄金时代》,冯雷饰演[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黄金时代》冯雷版胡风深入人心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12-22]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作家
250
舒芜
收藏20568 舒芜编辑 舒芜,男,1922年7月2日生, 安徽桐城人。本名方管,学名方硅德,字重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38年向《广西日报》副刊《南方》投稿时始用“舒芜”的笔名。1937年考入高中时适逢抗战爆发,即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为《桐报》主编副刊《十月》。1940年辍学,在湖北、四川等地农村任小学、中学教师。1944年至1949年,历任国立女子和师范学院、江苏学院、南宁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进行文学、哲学的教学与研究。1945年初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发表《论主观》一文,成为一场长达5年之久的文艺论争的主要焦点之一。这时期还创作了不少杂文,结为《挂剑集》。1949年后任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部长、南宁市文联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南宁中学校长。1952年到北京,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室副主任、编审。1979年开始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致力于周作人研究,著作甚丰。2009年8月18日23时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中文名舒芜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1922年7月2 逝世日期2009.8.18 职 业现代作家 代表作品挂剑集 目录 1成就与争议 2历史记忆 3主要著作 1成就与争议 编辑 上海《文汇报》笔会主编刘绪源与舒芜交往甚密,他认为在学术上舒芜至少在三方面成绩卓著。首先,解放后研究兴趣主要在古典文学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早出版的一批古籍就是由舒芜参与整理出版;其次,退休后更多的研究兴趣转向了对“五四”、鲁迅以及周作人的研究;最后,作为一个书评家,舒芜先生把一些评论和理论艰涩的文章写得文笔优美,可以作为随笔和散文来读,他与老一辈学人季羡林、金克木等使得自五四以来开创的文体得到延续,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文风,这在年轻一代中非常少见。 但有人也指出舒芜在胡风事件中主动“反戈一击”,永远是其历史的尴尬。1952年,舒芜相继公开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致路翎的公开信》,率先点了老朋友路翎以及吕荧的名字。胡风事件中,舒芜因提供胡风给他的信件使势态迅速转向而成为人们眼中的“犹大”不被人原谅。 《彭小莲:因为没有奴气他们的灵魂站立着》:对于我,最大的疑惑就是舒芜,他曾经和胡风先生有过那么密切的合作和交往,他们曾经是那么亲密的朋友,怎么会反目的,他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写者,他的思考是怎么转弯的?真的像他在《五四回归》里说的那么简单?他为什么要把胡风写给他的私人信件交出去?等等,等等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是下一代人了,特别事隔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是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份思考,特别是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运动之后。于是,通过牛汉叔叔(他是“胡风分子”中唯一和舒芜还有往来的人),提出希望对舒芜进行采访的要求,舒芜答应了。父亲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对我的行为非常置疑,他们问我,你这样的态度,何满子先生能原谅吗?我说,我为什么需要他的原谅?我不过是想正视一段历史,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我更愿意是一个没有“是非”的边缘人,我想把历史和盘托出,不给任何行为答案,我也不想站在任何人的一边。赴京之前,我去看望了何满子先生,并告诉他我出行的目的,何满子先生平静地说:“好啊,我倒很想听听他的声音,看他能说点什么。” 可是等我赶到北京的时候,等牛汉叔叔给舒芜打电话去约定时间的时候,舒芜拒绝了,他在电话里说:“我重新看我以前写的东西啊,我就觉得除了那个,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没有这个必要。”我在电话机旁听见了回答,我站立在那里发怵,他所指的“那个”又是什么呢?后来舒芜的好朋友朱正先生说:“我跟他(舒芜)说,你写文章就写文章么,你拿个信出来干什么?他说:‘你不知道,我从广西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冯雪峰找我谈话,说你调来以后你愿意做什么工作?我听了这个问题觉得很奇怪,你冯雪峰不是知道么,我一直是搞理论的。你问我这个问题,大概就是把理论这一块给排除了,不让我接触,才问这个问题。那么我就说,我到古典文学编辑室去吧,于是去了古典文学编辑室。所以批判胡风开始以后,他们让我写文章,我想从理论上写呢你们也不欢迎我讲,那我就把他给我的信里流露出来的情绪写个文章吧。过了一段时间呢,那个编辑就来了(《人民日报》记者叶遥),说这个文章我们要发,我们要核对一下,我就借给她了。谁知道,她把这个信就拿到林默涵那里去了!’他说,‘我又不知道了。’所以有些批判文章说他是主动交信,他说不是那么回事。” …… 我想,我不是不宽容,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是会过去的,即使你不宽容,一切也都将成为往事。关键在于,当你面对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在他面前有一份敬畏,要把历史的真实面貌留给下一代。宽容是必须的,但是宽容是有前提的,任何一次宽容,都像是在上帝面前,你是要下跪在神父的小窗口前忏悔,你需要对着神圣的上帝有一份反思,你更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自己的良心有一份诚实的叩问。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才会有宽容出现。无原则的宽容,是对罪恶的庇护,是欺骗的延续,更是一次对历史的亵渎。何满子先生觉得最恶劣的是,因为有了舒芜的行为,“以前还没有,顶多我检查我自己,理论上批判你而已。拿隐私、私信出来检举的,还没有。他第一个,他创造!”确实,舒芜是否主动交信,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胡风先生给他的私人信件中,他利用“情绪写文章”,然后断章取义,将它们上纲上线,设定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小集团,最终将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于是,这一招成为后来历届政治运动的范本,“揭发”这个词组,也就成为运动中的关键词。舒芜文章的措词和叙述方法,逐渐形成了后来运动中的语境。 这才是最可怕的,儿女揭发父母,亲友反目为仇,朋友互相陷害,人性被阶级性替代,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着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可能。刹那间,人情和信任在消失,亲情和帮助在丧失,我们离开地狱还有多远? 鲁迅文学馆(北京)馆长孙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抛开胡风事件,仅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评价,舒芜应该是一位现代文学比较优秀的研究者,特别是他对鲁迅、周作人的研究成绩显著,但他认为舒芜晚年似乎并没有深刻反省过这件往事,甚至显得有所回避。 舒芜先生没有说过胡风以及“胡风分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小集团,舒芜先生的那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擅自改的。我想这点是必须要澄清的。 2历史记忆 编辑 舒芜出身于安徽桐城的书香门第,上世纪四十年代刚出道时,曾得到胡风的大力扶植,从而在文坛崭露头角。50年代,当时文坛一次次论战,著名人物纷纷表态,无一幸免。在这个过程中,舒芜把胡风写给自己的信交了出去,并层层转到最高领导人手中,由此,胡风被定为反革命分子,从而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场文字冤案。也正因此,舒芜被认为是可耻的叛卖者。对舒芜的评价和论争,从“文革”后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 胡风于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一直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对进步文化事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文艺派别。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他作为进步作家和朋友,1949年邀他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一次全体会议,解放后他担任了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编辑委员等职务,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2年文艺界整风,有人要求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展开批评。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胡风派主要成员舒芜在《长江日报》上的检讨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编者按语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对此,胡风表示异议,并写信给周恩来,要求对其文艺思想进行讨论。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周扬召集在京的部分文艺界人士同胡风举行了座谈。胡风不承认自己的文艺思想有什么错误。中共中央认为他坚持的错误文艺理论,在一些文艺工作者中有不良影响,决定对其文艺思想做公开批判。1953年初,《文艺报》陆续发表了林默涵、何其芳等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同时做了转载。胡风不服,1954年7月,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递交了一份30万字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对批评进行了反驳。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出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这个报告曲解了胡风写给中央的报告中的原意,说胡风诬蔑党提出的提倡共产主义世界观、提倡作家到工农兵生活里去、提倡思想改造、提倡民族形式、提倡写革命斗争的重要题材是插在读者和作家头上的“五把刀子”,列举了胡风及其文艺派别五个方面的错误思想,认为胡风给中央的报告和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上的发言是“很有系统地、坚决地宣传他的资产阶级唯心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他的活动是宗派主义小集团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为他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争取领导地位,反对和抵制党的文艺思想和党所领导的文艺运动,企图按照他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和我们的国家,反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他的这种思想是代表反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是反映目前社会上激烈的阶级斗争”。《报告》请求对胡风的思想“展开讨论和批判”,并对胡风小集团中“可能隐藏的坏分子”“加以注意和考查”。26日,中共中央批发了中宣部的报告,并指出,胡风“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在长时期内进行着反党反人民的斗争,对一部分作家和读者发生欺骗作用,因此必须加以彻底批判”。 从2月开始,各地纷纷召开文艺界人士、高校师生座谈会、讨论会,开展对胡风思想的批判。《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也展开了对胡风思想的批判。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也多次举行活动,批判胡风的思想。但这里,党和政府还是把胡风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以《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为题,公布了舒芜辑录的部分胡风在解放前写给他的信以及胡风的《我的自我批判》,并加编者按语指出:“从舒芜文章所揭露的材料,读者可以看出,胡风和他领导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产党和非党的进步作家。”于是,胡风等人被打成了“反党集团”,全国立即掀起了声讨“胡风反党集团”的运动。 1955年5月18日,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胡风被捕入狱。《人民日报》又将胡风同一些人在解放后的来往信件分类摘录,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二批、第三批材料予以公布。随后,这三批材料又汇编成书,由毛泽东作序发行全国。全国展开了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 对胡风等人的批判,歪曲原意,断章取义,无限上纲,行政干预,直至逮捕入狱。这一切,大大伤害了一些愿意为人民工作的知识分子,给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造成了消极影响,是一次沉痛的历史教训。 胡风被监禁了10年之后,1965年11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他有期徒刑14年。10年已经过去,还有4年监外执行。12月底,胡风走出秦城监狱,全家团聚过了一个春节。春节过后,胡风夫妇被通知离开北京到四川成都去。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胡风夫妇被送到成都西边的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监护劳动。1967年11月,胡风被四川省公安厅押至成都,再度入狱。1970年1月,胡风以“写反动诗词”和“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其实是在报纸空白处写诗)的罪名,被四川省革委会加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他被戴上手铐,押至大竹县第三监狱。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胡风被释放出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审查结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是一件错案。 胡风在平反后,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1985年6月8日,这位中国现代革命文艺战士、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因病逝世,终年83岁。他在最后五年中,“给我们写了几十万字,这里没有一点个人恩怨,有的只是一篇历史的证言。一场悲剧落幕了,这不是个人的,而是时代的历史的悲剧……” 198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澄清了这一历史冤案。 王:你在片子里有没有采访当年首先把胡风私人信件交出来的舒芜?  彭(纪录片《红日风暴》导演):他拒绝采访。他蛮假的一个人,文字不错,人很聪明,但是虚伪。他比较功利,他当年巴结胡风的时候,那时候胡风是鲁迅死后的一个重要人物。但解放后就知道大势已过,已经没胡风的位置了。当然他也没想到把胡风的信交出去后胡风会这么惨。他后来也很悲惨,“文革”的时候他夫人被红卫兵拉着头发在地上拖。他不内疚,你去看他《回归五四》的书,都在为自己开脱,说刚解放的时候对毛泽东的热爱比较幼稚。他这种人怎么可能幼稚呢!他就迷惑大家,把自己等同于解放后刚十七八岁的小青年。他之所以活到八十几岁活得很好,因为他灵魂没有叩问。 然而《文汇报》刘绪源在他发表在《读书》杂志2010第十期上的《思想者的知情意》一文中,对舒芜的人格做了充分肯定。他写道:一九九七年春,舒芜先生的《后序》在《新文学史料》第二期上发表,引起轩然大波。此文讲述了他一生的思想经历,对当年写作《论主观》的前因后果叙述甚详,与胡风的关系也说得十分清晰,最为可贵的,是把自己从解放前夕到思想改造运动中的思想转变过程解剖得相当深透。他理出了这样一条转变的主线:从外部看,是随着人民解放事业的推进,看到时间越来越证明当的伟大,从而对自己与党内理论家们(如胡乔木)的分歧开始疑惑起来,正如胡风在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六日给他的回信中说:“嗣兴兄(即路翎)看过你底信,说你好像紧张了起来,急着想找教条救命似的。”从内部看,则是在参加国统区民主运动和解放初期的具体工作时,在群众运动的热潮中,革命激情升温,引发了对于过去在书斋里和小圈子里形成的思想的批判性思考,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自觉要求——当然事后冷静地看,那是把思想、文化、艺术全都与政治混为一谈了,是用现实政治的标准裁决一切思想和学术。从外部看,那可以解释为一种害怕,怕被胜利者算旧账,这是他人的判断,却也很可能是当事人的一种潜意识;从内部看,却是一种新生,一种充满希望地迎接新生活的积极姿态。舒芜没有回避这一切,把它们都写入《后序》中了。我以为,从这篇《后序》里,可以读出一个思想者的真实性格,那就是相信自己今日的思想力和判别力,对一切旧账都不含糊待之,而要一一反思清楚,并形诸文字。这一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既是一种天真,也是一种认真,而事实上,也是一种读书人的真诚。 ......到了他的晚年,思想又有了发展,他甚至对真理的有无也表示了怀疑,因为谁自认掌握了真理,就可以左右的他人,甚至左右一个民族,这是另一种“以理杀人”,不可不警惕。 3主要著作 编辑 挂剑集(杂文集)1947,海燕 说梦录(杂文集)1982,古籍 倾盖集(旧体诗词集)与王以铸等9人合集了,1984,福建人民 挂剑新集(杂文集)1985,花城 毋忘草(杂文集)1986,湖南人民 周作人概观(论文)1986,湖南人民 空白(散文集)1986,北岳 书与现实(书评、序跋、读书随笔合集)1986,三联 从秋水兼葭到春蚕蜡炬(论文集)1987,人文 李白诗选 编选,1954,人文 康有为诗文选 主编,1958,人文 《红楼梦》问题讨论集 主编,1959,人文 中国近代文论选 主编,1959,人文 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刘师培著,校点,1959,人文 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刘大櫆、吴德旋、林纾著,校点,1959,人文 饮冰室诗话梁启超著,校点,1959,人文 舒芜集(共八卷),2001,河北人民 舒芜口述自传,许福芦笔录,2002,中国社会科学 词条标签: 人物 , 作家
251
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现代女作家、散文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 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1919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 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1] 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处女作《梦珂》于1923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 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一些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 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丁玲牵挂的唯有爱情。她对丈夫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丁玲 别 名蒋炜、丁冰之、彬芷、从喧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临澧县佘市镇高丰村 出生日期1904年10月12日 逝世日期1986年3月4日 职 业作家,社会活动家 毕业院校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主要成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代表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等 第一任丈夫胡也频 注 音ㄉㄧㄥ ㄌㄧㄥˊ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作品 ▪ 著作 ▪ 诗词和文章 3感情经历 4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 1924丁玲来到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一些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 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遭到拒绝。同时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 在苏区,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 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 1948年,丁玲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52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 新中国建立后,丁玲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和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繁忙工作之余,她写出了大量散文和小说,并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 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 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丁玲在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2人物作品 编辑 著作 时间 作品 出版社 2000-1-1   《三八节有感》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09   《莎菲女士的日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我在霞村的时候》 陕西人民教育   2006-8   《在医院中时》 复旦大学   1928-7 《阿毛姑娘》 小说月报 1928-2 《暑假中》 小说月报 1956-8-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   表格内容来自:[2-8] 诗词和文章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初,日寇入侵,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丁玲编辑刊物,撰写文章,参与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呼吁抗日救国。由此为执守“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当局所不容,于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将她绑架,押解南京拘禁。 三年后,丁玲由中共地下党营救出狱,改名易姓投奔红色的希望陕北,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初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毛泽东热诚欢迎这位第一个来到红区的女作家,指示开个欢迎晚会。席间,毛泽东询问她在国统区的不幸遭遇,丁玲诉说了所受的残暴折磨,听完丁玲的诉说,毛泽东不失风趣地劝慰,丁玲不假思索说想当红军,但不知道毛泽东会不会同意,紧张地等待表态。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点头赞许 十一月二十四日,丁玲穿着红军服,戴着红军帽,背起被包开赴在三原的前线总司令部,投入了战地生活:行军、训练、采访、著作,夜以继日,不让一刻闲过。丁玲的表现,得到了红军官兵的好评,不久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 当年十二月三十日,丁玲接到一份电报,是毛泽东给军团政委聂荣臻的电报中附送来的。拆开一看,原来是毛泽东赠给她的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受到如此好评夸奖,丁玲连默诵了好几遍,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收到词的几天里,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次年二月间,丁玲从前线返回,向毛泽东汇报前线生活的情况与感受,感谢毛泽东填词鼓励,大着胆子请求毛泽东为她笔录《临江仙》,毛泽东欣然答应,展纸蘸墨手书了赠与。[9] 3感情经历 编辑 投入真情胡也频 1924年,丁玲来到了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 丁玲与胡也频[10] 年编辑胡也频。此时的丁玲正在为亲弟弟的夭折和命途艰辛而痛苦,对胡也频毫不动心。她感到自己无法在北平继续生活下去,于是选择了离开,返回到湖南老家。不料穷编辑胡也频居然借了钱追到湖南,他蓬头垢面出现在丁玲母女面前,犹如一个爱情的乞丐,丁玲紧闭的爱情大门终于被打开。他们在山上住着,有时候要到城里去买东西,胡也频一个人下山,丁玲不放心,就追下山跟着胡也频一块去。 一次他们回来的时候,经过一个淤泥地,走进淤泥地就出不来了。于是他们就站在淤泥地上看天上的星星,说说悄悄话,直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一个过路人才把他们给拉了出来。他们住在亭子间里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生活简单而又纯真,就像小孩子们过家家,虽然贫寒却过得十分温馨。 1931年2月7日,年仅29岁的胡也频被枪决于上海的龙华司令部。凄厉的枪声震撼了中国,也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 无限遗憾与雪峰 冯雪峰当时在北大自修日语。丁玲第一次见到冯雪峰的时候,感觉非常失望,她本来认为一个北大学日语的年轻人应该是很英俊潇洒的,而他看上去像一个乡下人。然而他们谈谈文学,谈谈时事,关系无意当中就改变了。 于是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胡也频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频的身边。 噩梦一场与冯达 胡也频牺牲以后,史沫特莱采访丁玲,需要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就是冯达。丁玲跟冯达认识了,他们于1931年的11月住在了一起。冯达柔柔的关怀像细雨一样令丁玲无法拒绝,他们结婚了,并一起度过了长达三年的平静生活。 1933年5月14日那天,冯达出门时告诉丁玲“12点钟要是我不回来你就赶紧离开”,结果冯达一出去就被特务盯住了,一直到12点过了以后才回到家中。他回来一看丁玲还在,俩人就这样一块儿被捕了。在监狱中,冯达含着眼泪向丁玲赌咒发誓,说他没有出卖丁玲,丁玲相信了他。性格刚烈的丁玲准备以死来抗争,请求冯达帮助她自杀。她把头颈伸进绳套,一脚踢翻了凳子,冯达实在看不下去,把已经失去知觉的丁玲救了下来。在浙江莫干山的监狱生涯漫长而又阴森,丁玲在狱中怀孕了,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此后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冯达,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11] 挚爱深沉与陈明 1937年2月,出狱后的丁玲来到延安。 陈明著与丁玲回忆录 当时延安文艺界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其中演出的一个节目就是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的一个话剧,台上演巴威尔的年轻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小伙子浓眉大眼,高鼻梁,英俊潇洒。丁玲在陈明的身上看见了胡也频的影子。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两人手牵着手在延安的街头快乐地散步,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幸福。 但没想到,1955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以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长治老顶山漳头乡村。 直到1979年平反为止,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10] (摘自《人民文摘》)94岁高龄的剧作家陈明,出版了新书《我与丁玲五十年》,讲述了自己与丁玲跨越半个世纪的风雨恋情。 (图)丁玲(右)、陈明(左)。 1986年,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12] 4人物评价 编辑 丁玲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的一生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她在23岁时写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出“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1930年,丁玲加入“左联”。她创作的《韦护》、《水》、《母亲》等作品,丰富了左翼革命文学创作,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左翼文学运动,丁玲的伴侣和战友、共产党员胡也频被杀害。面对严酷的白色恐怖,丁玲勇敢地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发展革命文艺做了大量工作。 为此,丁玲遭到国民党特务绑架。后来在党的帮助下,丁玲奔赴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欢迎。这是丁玲革命生活和创作的新开端。是她,担当起陕北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文艺协会主任的重任,用她的笔,为党助力;是她,在战争年代里,写下第一批赞颂红军将领的作品,刻画出左权、彭德怀的英雄形象;是她,组织并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直接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在 祖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足迹,也留下了她的许多著名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其中反映华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全国解放后,丁玲致力于新中国的文艺领导工作和编辑工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先后被错误地划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文革”中又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曾被关进监狱。丁玲是受“左”的错误的迫害时间较长、创伤很深的作家,但是她对党始终具有坚强的信念。她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对党不失去希望。”   建国后,丁玲曾三次捐款,表达她对党对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1951年6月,丁玲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 1952年6月,她将荣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共5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 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12]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   丁玲在她82年的人生旅途上,历尽坎坷,为人民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12] 解密 丁玲的故事让人唏嘘,她是一个作家,又是革命者。与丁玲相类似,公木也是在那样的年代走过来的,具有诗人与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对上一代中国人而言,那首以“向前向前向前……”开头的《八路军进行曲》,可谓耳熟能详。这是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的共同创作。一代人消失了,但是关于他们的故事仍在流传……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曾有人说丁玲更像个男人,在革命中历练出来的女作家自然与今天的女作家有所不同。 在一次会议上,邓颖超与丁玲交谈。 在我的少年时代,读着萧红的《呼兰河传》的时候,这条河远比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更加吸引我,萧红是个更为苦难而更加流丽灵动的作家,相对而言,丁玲要质朴平静的多。 “谁让我是个女人呢!” 在那个红色的年代里,丁玲曾经风光无限,也曾经几度秋凉,可是她作为女人的一面我们往往难以觉察,在我的印象里只记得她和胡也频、冯雪峰还有沈从文的纠葛,丁玲自己说:最怀念的是雪峰,最纪念的是也频。可是她听到《不算情书》的时候,她居然脸泛红晕说:“你等我死了再发表这一段好不好?”感情本来就是欲说还休的东西,就像三毛说的:“爱是禅,不可说,一说就是错。看到《我所接触的暮年丁玲》,封面上是 1981年丁玲在美国爱荷华拍照的剪影,那时候的丁玲还是目光炯炯的样子,这想必是她晚年中意的一张照片,下面是毛主席赠给她的《临江仙》,最后两句是: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在毛泽东的词里她毕竟还不是一个纯粹的女人,虽然她曾经说“谁让我是个女人呢! “你最大的缺点是不会做人!”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第七和第八章里。“杨桂欣,你最大的缺点是不会做人!”———这是丁玲对作者杨桂欣最声色俱厉的批评。 《我所接触的暮年丁玲》不是一本娱乐性的书籍,其中可以挖掘出许多史料价值,大概因为作者是研究丁玲的,所以后面附了一半对丁玲评价的文字,它让你在某个时刻———想起丁玲。[13]
252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斗争生活后写的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农村反封建土地制度的伟大斗争,围绕着工作组领导群众揭露和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的过程,突出了土改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只有把最隐蔽的,也是最狡猾、凶狠的恶霸地主斗倒,土改才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书 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 者丁玲 类 别小说 页 数24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6-8-1 装 帧平装 目录 1内容梗概 2作品目录 3创作历程 4作者简介 5经典语句 1内容梗概 编辑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我以农民、农村斗争为主体创作的长篇小说。我的农村生活基础不厚,小说中的人物同我的关系也不算深。只是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群人,爱这段生活,我要把他们真实地留在纸上,留给读我的书的人。我不愿把张裕民写成一无缺点的英雄,也不愿把程仁写成了不起的农会主席。他们可以逐渐成为了不起的人,他们不可能一眨眼就成为英雄。但他们的确是在土改初期走在最前边的人,在那个时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后来我又参加过两次土改;近二十年来我绝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农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农民或农民出身的人;我遇见过比张裕民、程仁更进步的人,更了不得的人;但从丰富的现实生活来看,在斗争初期,走在最前边的常常也不全是崇高、完美无缺的人;但他们可以从这里前进,成为崇高、完美无缺的人。[1] 2作品目录 编辑 一 胶皮大车 二 顾涌的家 三 有事就不能瞒他 四 出侦 五 黑妮 六 密谋(一) 七 妇联会主任 八 盼望 九 第一个党员 十 小册子 十一 改工作小组 十二 分歧 十三 访董桂花 十四 谣言 十五 文采同志 十六 好像过节日似的 十七 六个钟头的会 十八 会后 十九 献地 二十 徘徊 二十一 侯忠全老头 二十二 尽量做到的一致 二十三“下到群众里面去” 二十四 果树园 二十五 合作社里 二十六 工会主任老董 二十七“买卖果子” 二十八 魅黑的果园里 二十九 密谋(二) 三十 美人计 三十一“炸弹” 三十二 败阵 三十三 好赵大爷 三十四 刘满诉苦 三十五 争论 三十六 果子的问题 三十七 果树园闹腾起来了 三十八 初胜 三十九 光明还只是远景 四十 讹地 四十一 打桑干河涉水过来的人 四十二 县宣传部长章品 四十三 咱们要着起来 四十四 决定 四十五 党员大会 四十六 解放 四十七 决战之前 四十八 决战之一 四十九 决战之二 五十 决战之三 五十一 胡泰 五十二 醒悟 五十三 加强组织 五十四 自私 五十五 翻身乐 五十六 新任务 五十七 中秋节 五十八 小结[1] 3创作历程 编辑 1948年6月,丁玲将刚刚完稿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滕抄复写件面交已迁居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胡乔木,请胡审读。1948年7月,胡乔木、萧三、艾思奇等在传阅小说稿后一致认定,「这是一本最早的最好的表现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书」。胡乔木立即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认为写得好,个别地方修改一下,就可以发表。胡乔木随即打电报给已在大连准备赴苏联、匈牙利访问的丁玲,传达修改意见。丁玲随即奉命对原稿作了修改。9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下」赶印出来。丁玲终于带上这部小说于1948年11月9日离开哈尔滨出国。(参见龚明德:〈《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版本变迁〉,载《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页121-22。)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书是从一个后来被错划成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在附近村子听到土改斗争的风声开始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暖水屯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对斗争风暴的到来做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作者以顾涌的出现为全书开头,并且选择他作为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因为他的身份使他对土改十分敏感;与此同时,他又和农村各阶层保有密切复杂的联系;而对这种人采取什么态度,也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中的阶级政策,关系到土改运动能否顺利开展(作者原想表现工作组在这一问题上发生的偏差,后因写作计划改变而未能在现有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作者让顾涌最早出现还有一个用意,即通过他替亲家转移胶皮轮车,一开始就烘染出当时的政治气氛——蒋介石反动派正要向解放区进犯,土改斗争是在十分复杂十分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顾涌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在写了顾涌回到暖水屯后就没有以更多的笔墨突出写这一人物,而是进一步写了土改斗争给这个村子带来的震动,以主要篇幅写了构成暖水屯基本矛盾的农民和地主两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张裕民、程仁以及钱文贵、李子俊等。他们在作品中被刻划得生动具体,鲜明突出,一个个有血有肉,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对于张裕民这个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作品突出了他沉着、老练、忠心耿耿的品质,他虽然有过一些缺点,发动群众斗地主时有一段时间思想模糊,怕斗不倒钱文贵自己不好办,但他大公无私,冲锋在前,一旦思想明确,下了决心,便勇猛顽强,坚决果敢。正因此,他在群众中有威信,在干部中有号召力,在村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张裕民一样从小受地主剥削的长工程仁,朴实憨厚,对地主阶级有本能的仇恨。因为和钱文贵的侄女黑妮的关系,他在斗争中也有思想矛盾,总感到有什么东西“拉着他下垂”。但他在斗争的暴风雨中还是站稳了自己阶级的立场,坚决和广大群众一道,向地主阶级进行了勇敢的斗争。他和张裕民都象质地纯朴的玉,虽有瑕疵,终掩不住本身的光辉。至于恶霸地主钱文贵,如果作为一个丰富的典型形象来要求,他的个性显得还不够突出,然而实之一般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却自有其独到之处。从他身上的确可以看到,地主阶级是怎样奸诈狡猾地抗拒土改斗争的。作者突出了钱文贵的谋略见识:土改之前就让儿子钱义去参军,土改时又搞美人计逼迫侄女黑妮去找农会主任程仁;他伙 同白娘娘、任国忠搞迷信,播谣言,利用女婿张正典欺压贫农,妄图转移斗争目标;就在被押上台斗争时,开始还故作镇静,想用“威严”的目光压制农民的控诉。他无恶不作,一手遮天,的确是几千年来统治中国农村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作者没有夸大他的能力,也没有低估他的淫威,分寸掌握得比较适当。除钱文贵外,作者还写了其他几个不同特点的地主:胆小绝望的李子俊,凶险厉害的江世荣,对农民恨得咬牙切齿的侯殿魁等;李子俊的老婆更是写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开始她装得百依百顺,想以此软化欺骗前来清算她家的贫雇农们;当这一着失灵时,虽然表面上还要强装笑脸,内心却恶毒咒骂斗争她的农民——特别是她在果树园中的心理活动,把一个地主婆在土改中的阴暗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一个具有鲜明阶级性和个性的人物。 丁玲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深入生活。她多次来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结合。一九四四年,发表报告文学《田保霖》,热情表现边区先进人物,曾获得毛泽东同志的好评。一九四五年,她从延安来到晋察冀,主编文学杂志《长城》,并和逯斐等合作,写了三幕话剧《窑工》。一九四六到一九四八年多次参加华北农村土改,在经受群众斗争锻炼、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她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了反映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巨大变革,塑造了一系列新型农民的形象。由于作品所写题材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获得的成就,小说于一九四八年出版后 引起很大反响,并荣获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这部作品是丁玲整个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收获,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取得的突出成绩。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一九四六年《五四指示》发表后处于初期阶段的华北农村的土改斗争。小说原计划写三个部分:第一是斗争,第二是分地,第三是参军。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但就已成的部分看,结构有头有尾,人物生动活泼,主题清晰明确,反映出了农村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已经是一部独立完整的长篇。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 4作者简介 编辑 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在解放区创作《我在霞村的时候》等 丁玲 作品。1948年完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7年被错误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集团”主要成员。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曾任中央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5经典语句 编辑 好句 1.挂在西边的太阳,从路旁的柳树丛里射过来,仍是火烫烫的, 溅到车子上来的泥浆水,打在光腿上也是热乎乎的。 2.她靠后了一点,穿一件新的白底蓝花的洋布衣,头发剪 过了,齐齐的一排披在背梁上,前边的发向上梳着,拢得高高的,那似乎有 些高兴的眼光,正眺望着四周,跟着爸爸回娘家,是一年中难逢到的好运气。 3.“嗯,快过河了,洋河水涨了,你坐稳些!”老汉哒,哒,哒的敲着他的烟 袋。路途是这样的难走啊! 4.两个车轮几乎全部埋在水里,白鼻也只露出一个大背脊,好像是浮在 水上,努力挣扎,大姑娘抱紧了孩子,抓住车栏,水从车后边溅到前边来。 5.老头子看不清车路,汗流在他打皱的脸上,车陷下去了,又拉出来了, 车颠得很厉害,又平正了。 6.走过了这片地,又到了菜园地里了,水渠在菜园外边流着,地里是行 列整齐的一畦一畦的深绿浅绿的菜。顾老汉每次走过这一带就说不出的羡 慕,怎么自己没有这么一片好地呢? 7.太阳已在向西山沉落,从路两边的庄稼丛里,飞出成团的蚊子围在人 的四周。 8.两边都是密密的树林,短的土墙围在外边, 有些树枝伸出了短墙,果子颜色大半还是青的,间或有几个染了一些诱人的 红色。 好段 A.老头用鞭子在牲口的两边晃,“呵,呵,呵”随着车的摇摆而吼着。车前边 的一片水,被太阳照着,跳跃着刺目的银波。 B. 路两旁和洋河北岸一样,稻穗穗密密的挤着。谷子又肥又高,都齐人 肩头了。高粱遮断了一切,叶子就和玉茭的叶子一样宽。泥土又湿又黑。从 那些庄稼丛里,蒸发出一种气味。 C. 老头子这时又转过脸来,用他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是水渍渍的眼睛瞅 着他女儿,半天才揩了一下眼睛,又回过身去,自言自语的说道:“年纪也 不小了,还是不懂世道!”于是他又把全力注意在前面的骡子去了。车子已 经绕过白槐庄,桑干河又摆在前边了。 D. 可是顾老汉这时只注意着白鼻,并且欣赏着它,心里赞叹着这牲口和 这装置了胶皮车轮的车,要不是胡泰的这胶皮毂辘车子,今天要走那一段泥 路和过两趟河是不容易的呵![2] 参考资料 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书籍简介 .豆瓣网 [引用日期2012-12-21] . 2. 有声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线收听 .纵横听书网 [引用日期2012-11-29] . 词条标签: 书籍 , 小说 , 中国文学 , 文学作品 , 文学书籍
253
我在霞村的时候
收藏5213 我在霞村的时候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于1941年初,发表于同年6月的《中国文化》第3卷第1期,后收入1944年桂林远方书店出版的同名小说集。 书 名我在霞村的时候 作 者丁玲 类 别短篇小说-中国-现代 页 数165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1950年 目录 1介绍 2《我在霞村的时候》有声版本 ▪ 语言 ▪ 章节 ▪ 发布时间 ▪ 作品状态: ▪ 作品类别 ▪ 作品提供 ▪ 作者 1介绍 编辑 作品塑造的是一个在遭受日寇凌辱后又忍受着灵与肉的双重折磨而做着地下形态的抗日工作的乡村青年女子的形象。特殊题材的择选以及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的深切同情和敬意,表明了作者的思想胆识和艺术创新方面的追求,尽管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从侧面进行的。然而女性作家特有的观照视角,用作者的话来说作品提出来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丁玲谈自己的创作》),仍然使得作品具有深沉感人的力量。 曾有论者批评作品没有更充分地揭示主人公贞贞对于敌人的仇恨,而对群众的落后也过于渲染。其实,就后者而言,这正是作品提出一个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的合符生活逻辑的依据。至于前者,那是肤浅的苛刻的要求,冯雪峰曾论述贞贞的形象说:“贞贞自然还只在向远大发展的开始中,但她过去和现在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她的新的巨大的成长也是可以确定的,作者也以她的把握力使我们这样相信贞贞和革命”。(《从〈梦珂〉到〈夜〉》)这样的把握显然才是正确的。 2《我在霞村的时候》有声版本 编辑 我在霞村的时候有声版本 语言 : 中文(普通话) [1] 章节 : 2章节(总时长01小时05分钟) 发布时间 : 2012年11月20日 作品状态: 完本 作品类别 : 有声读物 作品提供 :酷听网 作者 丁玲 参考资料 1. 我在霞村的时候有声小说 .酷听网 .2012-11-20 [引用日期2013-04-26] . 词条标签: 小说 , 中国文学 , 文学书籍 , 小说作品
254
浩然
收藏27628 浩然(作家)编辑[hào rán] 浩然(1932.3.25—2008.2.20),本名梁金广,中共党员,中国著名作家。祖籍河北宝坻。 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0年到山东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下放劳动,后担任该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编辑。1964年到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历任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委,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1973年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起连续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八、九、十和十一届人大代表,1998年推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首批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政府特殊津贴。 2008年2月20日病逝。 “写农民,为农民写”是他的创作宗旨。 中文名浩然 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河北唐山赵各庄 出生日期1932年3月25日 逝世日期2008年2月20日 职 业作家 代表作品《艳阳天》《金光大道》 原 名梁金广 目录 1个人简介 2成长经历 3三河情结 4昌乐情结 5为农民写 ▪ 立下誓言 ▪ 《艳阳天》 ▪ 晚年情结 6代表作品 7社会评价 1个人简介 编辑 浩然(1932~2008-2.20 )本名梁金广,中共党员,中国著名作家。祖籍河北宝坻(今属天津),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6年9月调北京俄文《友好报》当记者,同年11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引起文坛注意。1958年出版第一部同名短篇集。此后致力于创作反映北方农村现实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的作品。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编辑。1962年底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1964年《艳阳天》第一卷出版,同年10月调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成为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1970年底开始创作另一部多卷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这些作品留有当时社会思潮的印记,在当时有较大影响。1973年参加了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1974年为适应政治需要写了中篇小说《西沙儿女》,创作上走了弯路。1977年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委员,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6年冬天为了深入农村生活,曾到河北省燕山脚下一个小镇任副镇长。198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苍生》,以新的视角观察和反映变革中的农村现实和新时期农村的巨大变化。作品生活气息浓郁,乡土特色鲜明,语言朴素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写农民,给农民写”是他的创作宗旨。 2008年2月20日因冠心病引起心脏衰竭在北京辞世,享年76岁。 2成长经历 编辑 浩然,本名梁金广,祖藉宝坻县单家庄。 因家庭贫困,父亲早年到唐山赵各庄煤矿当矿工,后举家前往落户。 1942在河北赵各庄教育馆读书 1932年3月他出生在煤矿。父亲去世后,1942年他又随母亲投奔蓟县舅父家,在那儿与姐姐度过苦难的童年。13岁前念过3年小学、半年私塾,受到了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的熏陶。14岁即参加革命活动,当儿童团长。1946年浩然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只有16岁。1949年调区委做青年团工作,并开始自学文化,立志文学创作,练习写作小戏、诗歌和新闻报导。只读过三年小学的他,边工作边苦读苦写,走自学成才之路。1953年调通县地委党校当教育干事,后参加贯彻农村统购统销政策和农村合作化运动。近8年的基层干部工作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他以“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忠实代言人”为誓言,在冀东和北京郊区农村做了50年艰辛的生活积蓄和艺术耕耘,成就自然是被世人公认的。 3三河情结 编辑 在当今中国文坛,有关浩然的话题不少,或褒或贬皆有之,然而真实 的浩然给人的印象却是和善平易,诚厚朴实,看上去像个老农一样的长者。老农对春播秋收极为重视,因为他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地耕耘,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丝毫偷懒,否则,就没有丰盛的收获。浩然已是出版了1000万字、50多种文学作品的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巨著《艳阳天》、《金光大道》可谓家喻户晓。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又以长篇小说《苍生》再次崛起的他,却仍然未改初衷,没有留恋大都市文艺界的繁闹与功利,自己一头扎下基层,在河北三河安家落户扎下根来,实为难能可贵。 1986年11月,他携老伴来三河长期深入生活,先在段甲岭镇挂职副镇长。1987年5月,经三河县政协会议通过,聘请他为县政协名誉主席。1987年秋,他又被推举为段甲岭镇名誉镇长。1988年夏,县政府在政府招待所院内僻静处为浩然夫妇建一所新居(6间正房、6间倒座房)。于是浩然在此定居下来,并为居室题名为“泥土巢”,亲笔书写于小院门侧,寓意“下蛋”(写作品),“孵雏”(扶持文学作者)的窝。 三河市(县)委、政府历届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浩然的生活和身体,经常到“泥土巢”嘘寒问暖,解决实际困难。鉴于子女均不在身边,老伴又体弱多病,浩然安排其家居农村的内侄女和女婿住在身边,三河县政府给他俩解决了工作问题,并办理了农转非。文联建立后,县政府为浩然配备一辆“伏尔加”卧车及专职司机。1993年初,县长又经多方筹集资金,为浩然购置一辆新“奥迪”专车。市(县)财政局还及时对浩然住房进行修葺,提供必要的办公设备和接待条件,方便了他的工作。 浩然日常除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外,每天都伏案写作,阅改作者稿件和读书看报。闲暇之时,练习书法,听听京剧录音,有时散散步。他非常关心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每日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节目。 1993年6月15日,浩然突发脑血栓病,17日住进通县263医院。三河市五套班子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多次前往探望。住院期间,他仍然关注“文艺绿化工程”,在病房两次主持文联主席办公会,还阅改了大量作者稿件。 1996年10月22日,浩然去西安边疗养边写作,11月4日,突发脑昏迷症,昏迷三天两夜不醒,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经抢救又脱离危险。11月10日,三河市委书记派宣传部长和文联秘书长以及文化局长等前往西安看望浩然。11月23日,浩然病愈出院,从西安返回北京。 1998年8月8日,浩然夫妇搬进三河市委、市政府为之新建 1990年10月在山东昌乐 的独门独院二层小楼,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位于三河北城句河湾,环境舒适幽静,装修典雅。1999年5月26日,新任廊坊市委常委、三河市委书记孙殿高就职没几天,就前往句河湾看望浩然,带去党和政府真挚的问候。三河市市长李洪卫及其他市领导也曾多次探望浩然。作家与政治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三河的十几个春秋,浩然创作出版了8部中、长篇小说,计330万言,还修订再版了7部长篇小说,计483万言,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等文章。其创作生活除以“泥土巢”为主,还涉足京郊通县、密云、平谷和廊坊以及山东昌乐县等地。 他创建了三河市(县)文联和三河市(县)作家协会,并亲任两会主席。他创办《苍生文学》十年,为广大业余作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并为重点作者出版专集四处奔波筹集资金,还亲自为他们的书作序言,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出版了一套填补三河文学史空白的泥土文学和文艺绿化系列丛书,组建了“浩然文学基金会”和“《苍生文学》董事会”,为文艺绿化工程积极筹集资金,为三河市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做出无私奉献。在当今中国文坛被“炒”的火爆和“红”得发紫的作家中,有谁能为“他人做嫁衣裳”呢﹖有谁愿当“铺路的石子”呢﹖ 浩然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浩然自述最偏爱《金光大道》,他曾说:“重看《金光大道》的电影,看到高大泉帮助走投无路的人们时还会落泪。后来有文章说,高大泉就是高、大、全。我觉得很有道理,把我的作品深化了。” 京华出版社1994年出版《金光大道》全四卷本。 4昌乐情结 编辑 山东省昌乐县是浩然艺术生命的第二故乡。1960年,浩然以俄文报《友好报》记者的身份,下放到昌乐县东村劳动锻炼,度过了他生命中难忘的8个月。在那里,他创建了东村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带领全村400名干部群众生产自救,渡过难关,与那里的父老相亲们结下了生死相依的血肉关系。他白天与社员一起劳动,忍着饥饿耪荒地、抢麦收、护秋坡、修水库,晚上熬夜写作(秋季晚上还要与干部社员一起巡逻护秋),《车轮飞转》、《送菜籽》、《半月敲门》、《太阳当空照》、《人强马壮》、《珍珠》、《大肚子蝈蝈》、《荣荣》等20多个优秀的短篇小说,就是那时在昌乐问世。 浩然曾回忆当时写作的情景:“那时写东西从不讲究什么场合,田间地头、推土车架上、粪筐上、场院屋的炕头上,都能凑合着写。晚上屋里那盏小煤油灯经常亮到鸡叫头遍。”“当深夜,我披着月光,漫步在寂静清爽、飘着米谷香味的场边上,许多激动过我的事情都展现在眼前,许多话语都涌到唇边,急不可待要向别人倾诉。于是我把粪娄翻扣在场上,在上面铺一条麻袋,把保险灯捻亮,就趴在这个‘桌子’上写开了。……有时为防蚊子叮咬,不得不换上长衣长裤,把袖口扎起来,常常是一写到半夜,还看了场,一举两得。”(浩然:《我的人生》)《艳阳天》中惊心动魄的大雨中抢救麦垛的情节,就是来自他在东村的真实生活。书中那个至为感人的农业社饲养员马老四,就是以东村大队保管员田敬元为原型创作的。 浩然念念不忘昌乐乡亲,曾先后五次重返昌乐探望,一次带着老伴,一次带着女儿,每次来访总是怀着赤子般的虔诚,一个门口一个门口的登门拜访,并把自己从北京捎来的糕点礼品一一送到乡亲中那些老者、弱者手中。1990年,浩然写了《东村的乡亲们》,收入他由青岛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纪实文学集《婚姻小路上的爱情坎坷》,后又编入《浩然全集》第18卷。1999年,长征出版社出版了由昌乐县政协编辑的《浩然与昌乐》一书(这本书我还没有,很遗憾)。2000年出版的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中,有一章记述的就是他在昌乐的难忘岁月。影碟《浩然传奇》是北京电视台在浩然病重住院期间摄制的两集传记纪录片,里面就有浩然晚年回昌乐县东村看望乡亲们的珍贵镜头。 鉴于浩然与昌乐县的不解之缘,昌乐启动了《艳阳天》再现工程,以浩然文化为主线,准备建设一处集文化局机关、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文物陈列室、文化艺术馆和浩然文学馆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 5为农民写 编辑 立下誓言 “写农民,为农民写” “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这是浩然 送别浩然 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写农民,为农民写。”浩然将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坚持了一生。这位农民出身、长年生活在农民中间的作家,对于中国农民和广大农村有着质朴而又深沉的感情。谈及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时,浩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好的小说应该像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萝卜,不仅带有须子和萝卜缨子,还带着一嘟噜湿乎乎的泥土呢。”他的作品,也始终充满着浓郁、朴实的泥土气息。 浩然本名梁金广,1932年3月25日,浩然出生于河北唐山开滦矿区一个贫苦的家庭。他10岁丧父,12岁丧母,在悲愁和凄苦中度过了不幸的童年。浩然14岁时走上了革命道路,16岁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做过8年村、区、县的基层干部。在新生活的感召下,从小就是“戏迷”、“书迷”、受过民间文学熏陶、对文学天生就有灵气和悟性的浩然萌发了要当一名革命作家的强烈愿望。 在收到上百篇退稿后,1950年10月20日,《河北青年报》刊出了他的一篇千把字的题为《姐姐进步了》的短文,使他进一步坚定了立志文学创作的信念。1954年,他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两篇小说习作发表于《河北日报》文艺副刊上,由此他被选拔到该报社任记者。1956年,他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发表于由老舍主编的《北京文艺》上,从而引起了首都文学界的关注。1959年,在浩然相继出版了《喜鹊登枝》、《苹果要熟了》等三部表现农村新人新事、充满浓郁泥土气息的短篇小说集后,鉴于他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的影响,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和秘书长的郭小川主动介绍浩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64年底,浩然被调到北京市文联成为一名专业作家。“文革”前夕,他创作出版了《新春曲》等10个短篇小说集、4部儿童文学集和散文集《北京街头》,并推出了他的代表作《艳阳天》。 《艳阳天》 家喻户晓 《艳阳天》一问世即引起了强烈反响,浩然也随之 浩然:《艳阳天》 家喻户晓。他收到全国各地热心读者的来信共1万多封。197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又将其改编拍成了电影,更使这部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艳阳天》是浩然最好的作品,也是最能显示浩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生动传神,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艳阳天》出版后,浩然将所得稿费1万元全部交了党费。新加坡一个财团要出200万元买下他作品的所有版权,被他断然拒绝。他说: 浩然手迹 “将来如果有人要改编我的作品,还得到国外去购买版权,那叫什么事!”某饮料厂,以100万元的酬金请他给某饮料做电视广告,他也婉言谢绝了。浩然说:“我为人的标准是,不要有野心,不要有贪心,不要有害人之心。要热诚待人,厚道而正直。” 有人说浩然是中国作品发行量最大的作家。浩然对此坦言:“写农民、给农民写是我自觉自愿挑起的担子,我要把这副担子挑到走不动、爬不动、再也拿不起笔时为止。”由于他把对农民的深厚感情都写进了作品里,他的作品也因此被学者们称为“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形象画卷”。 晚年情结 浓烈的“文学绿化情结” 浩然:《金光大道》 1972年,浩然出版了作品《金光大道》后,名声大振,成为了那个年代里唯一出名的作家。在那样一个文化凋零的年代中,只有《艳阳天》《金光大道》等长篇小说,当年也只有浩然的这些小说可在新华书店里出售。 然而根据各种资料和浩然自己的讲述,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农民的淳朴,没有失去做人的本质,更没有利用唾手可得的机会去做更多的“事”。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质朴、单纯、本分的人,他像一位农村的生产队长和村支部书记,经常穿着一件中山装,说话腼腆,没什么架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浩然主动隐退,过起了少人关注的晚年生活。 1986年秋,浩然从北京市文联宿舍直接搬到了位于北京东部的河北省三河县定居。在深入生活为新时期农村纵情讴歌的同时,致力于培养文学新人。 1997年5月,在北京市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 1979年12月2日于月坛书房 浩然当选为北京作协主席,2003年9月后任北京作协名誉主席。晚年的浩然舍弃了京城的安逸与舒适,扎根基层,定居三河,致力于培养农村青年和乡土文学作者,称这是一项“文学绿化工程”。在他的努力下,短短六七年时间,三河县形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作者群,还出版了三河本地作者的文学丛书《三河泥土文学丛书》。对于浩然不惜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而全力培育文学青年的行为,有人不理解,表示惋惜。浩然却说:“我自己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是业余作者出身,因此我了解文学小苗最急需有人伸出热情的手加以扶植。”他那浓烈的“文学绿化情结”和甘当人梯的行动,受到了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赞扬。 浩然的女儿梁春水说,三河是浩然最想“归属”的地方,浩然生前曾经在一本书中写道:“这片土地不仅养育了我的生命,也培养了我的心灵。”[1] 6代表作品 编辑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乐土》、《活泉》、《圆梦》、《春歌集》等。 7社会评价 编辑 他热情关心北京市的文学艺术事业,他为发现、扶植、 《春歌集》 陈玉先 绘画 《春歌集》 陈玉先 绘画(9张) 培养文艺人才,繁荣北京市的文学艺术创作,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他在京郊及河北三河县实施“文艺绿化”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京郊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功德无量、意义深远的善举与壮举。他浓烈的“文学绿化情结”和甘当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学习。“写农民,给农民写”、“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踏实代言人”是他一生的誓言和奋斗目标。有学者评论他的作品“是很形象的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图画”、“写出了个人和社会的双向的真实”、“是朴实无华的自传体,给人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艺术感受”、“具有史料性和艺术性两方面的价值”。 1、同行评价 “浩然绝对不是一个逢迎权势的人,而是一个作风严谨、勤奋自律、道德水准高尚的作家。”著名作家祁淑英曾在1999年发表的文章《“浩然”正气笑傲文坛———寻觅浩然足迹》里这样写道。祁淑英听到浩然去世的噩耗,眼里涌出了泪花,她与浩然同年进河北团校学习,成为校友,后来又先后到《河北日报》工作,成为同事,跟浩然有着深厚的情谊。她向记者讲述了浩然生前让她佩服和感动的点点滴滴。 立志要成为文学家 1951年,祁淑英与浩然同时到河北团校学习,当年学校还没有餐厅,他们一起排队打完饭后,就蹲在地上吃饭,一边吃一边聊理想,因为聊得很投机,所以后来两人的话题很快就一致起来———要做一个文学家。毕业后,浩然和祁淑英先后来到《河北日报》工作,在成为同事之后,便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浩然调入北京工作后,创作出了《艳阳天》。20年以后的1973年,祁淑英去蓟县采访,在县招待所的饭桌上遇到了浩然,当时正值浩然在蓟县体验生活,于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又畅谈起来。祁淑英说,当年她还跟浩然讲,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文学家,而自己还依然是一名记者。“不管怎么样,浩然他始终都是平易近人、忠厚的,他从来都没发过脾气。”祁淑英回忆说,“按现在的话讲,当年的他已经是大红大紫,是大腕了,但他永远都没架子,看上去很慈祥,甚至跟女孩子讲话都会先脸红。” “小学生”在大学讲课 德国一位汉学家曾评价《艳阳天》是“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一个绝唱。”当年《艳阳天》的出版也在中国文坛引起了震动,有评论家说,“浩然总是那样不厌其烦地深入农村,那样不厌其烦地写农民、歌颂农民。”但正是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的浩然,仅仅是一个只读过三年小学的人。祁淑英这样评价浩然,他虽然只读过三年小学,但最后却能去北京的大学讲课,而且特别受欢迎。据祁淑英说,浩然辍学以后还是放不下读书,当年被村里纳布鞋的大婶用来夹鞋样子的书册就是他最好的读本,还有就是听说谁家有了藏书,就跑过去借来读,把本村的书读完了,就去邻村借,就这样,他把《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封神榜》等等东拼西凑地就读完了。 保持本色不挑吃穿 说生活中的浩然,祁淑英说:“他始终都保持着农民的本色, 浩然 从不挑吃挑穿。有一次我去他家,他请我吃饭,吃的是炸油条,喝的是小米粥。他穿得很普通、很不讲究,就是一件普通的中山装。”回忆起在一起学习和工作的时光,祁淑英佩服地说:“他风格特别高,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们吃饭是大锅菜,我不爱吃豆腐,就拣给他吃,他也就把肉夹到我的碗里让我吃。”在写作上,浩然笔耕不辍,从来都不会为外界所打扰,曾在驻通州记者站做记者的时候,有一年过春节值班,他就在别人都热热闹闹地敲锣打鼓唱小曲的时候,埋头写作着;在生活中,浩然很低调,很少参加社会活动,而且一直保持着高尚的人格,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在晚年患病实在不能动笔之后,浩然便把精力放在了培养文学青年上,办起了《苍生文学》杂志,为文学青年尤其是农村的文学青年搭建了很好的锻炼与展示的平台。 2、各方反应 梁红野:父亲教会我做人 由于多年抱病在床,梁家子女对父亲的离去早已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但是没有想到说来就来,一想到这一别从此就是永远,我的心就痛。”浩然女儿梁春水伤心地说。 在外人眼里,作为著名作家的儿子,是多么风光的事。浩然长子梁红野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眼里他永远是父亲,而不是什么戴着光环的作家。”梁红野说,他从小就看父亲的作品,尤其喜欢《艳阳天》,少年时代曾经反复看,“越看越有味道,它让我从中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身为作家,浩然并没有要求子女将来和他一样从事创作,“父亲很开明,尊重我们的选择。他常对我们说,不要老想着要大福大贵,平平安安、和和睦睦、健健康康就是他对子女最大的期望。” 梁红野说,父亲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他当好长子,“小时候我很凶,总是和弟弟妹妹们闹别扭。有一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大哥,你有责任和爱心照顾好你的弟弟妹妹,他们是你的亲人。当时我不明白他说的话,后来的某一天,我突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我们兄妹至今都相处得很和睦。” 梁晓声:他葆有作家的良知 梁晓声与浩然没有什么交情,“我们也仅仅见过两面”,不过浩然的作品早为梁晓声所熟悉。“早些年,作为知青我还在北大荒插队时,就读过浩然的不少作品。最为熟悉的就是他的《喜鹊登枝》。那时,为了掌握写作技巧,我们一帮文学青年,还曾就浩然的一部儿童小说进行过研讨,结果获益颇丰。”梁晓声说。 据梁晓声介绍,他与浩然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次饭局上见过一面,“当时我和他挨着坐,只在吃饭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但透过话语,我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厚道的人,朴实而诚恳,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梁晓声看来,浩然在“文革”期间创作的包括《西沙儿女》在内的作品,的确与政治靠得很近,“但在那个时期,完全由不得他,他也是被时代所裹挟,这一点我能理解他。”梁晓声认为,当年被时代高高抛起的浩然,仍然保持着作为作家的良知,他并没有像有些得势人那样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来,这是难能可贵的。 肖复兴:错误或贡献是农民式的 肖复兴第一次与浩然见面是20年前的事。“当时我和他应邀到天津给青年作家改稿,我们住在天津第一招待所的同一层楼上,晚上没有事我们就一块聊天,那段时间我们过得很开心。”肖复兴说,当年听浩然的名字如雷贯耳,没想他如此谦和、平易近人。 肖复兴和浩然相处最大的感受是,他非常坦诚,“我们在聊天时不自觉地就聊到他在‘文革’期间发生的那些事。关于创作,关于自己对时事的想法,我能感觉到他当时的内心是矛盾的、彷徨的、挣扎的。一方面他在对过去所做的事进行反思,一方面他要面对未来,如何振作起来东山再起,介入新时期的文学事业。”肖复兴说。 肖复兴还说:“他是个农民,他的一切错误或贡献都是农民式的。”肖复兴认为,尽管浩然的创作受当时政治观念很大的影响,但他的创作始终心怀农民,关心民生疾苦。 雷达:“十七年文学”最后一个歌手 雷达得知浩然去世后颇为感慨。“他也是我关注已久的作家,早年我曾对他的创作写过专门的论文。”在雷达看来,浩然是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他的《艳阳天》文本具有很大文学史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虽然带有为当时政治服务和阶级斗争色彩,有扭曲生活的成分,但由于作者对中国农民的熟悉、人民意识,其中塑造的一些主要人物形象还是有血肉的,颇为人称道。纵观他的创作,可见他是个有良知、有人民意识的作家。”雷达说。 与此同时,鉴于浩然作品带有的为当时政治服务倾向,雷达认为浩然是“十七年文学”最后一个歌手,“包括《金光大道》在内的所有作品,给浩然的创作贴上了鲜明的标签,与当时的政治意识靠得太近,这对于一个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但浩然似乎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些,他是真诚的,也是不无固执的。”雷达说,“文革”后浩然也做了很大努力,创作了像《苍生》等在内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 从《艳阳天》到《苍生》 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浩然这个名字是一代人成长的符号,每个人都会从他那里寻找到时代的某些碎片。他的《艳阳天》、他的《金光大道》曾热闹一时。如今,这些作品已渐渐远去,浩然也已逝去,但有关他作品和人品的争议却一直未断。 在一段特殊时期,浩然和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所谓“8个样板戏,1个作家”,浩然就是那个作家。在“文革”时期,浩然这个16岁入党,32岁写出长篇小说《艳阳天》、只上过三年小学的农民子弟,创造了中国文坛的“奇迹,亘古未出现过的奇迹”(浩然语)。浩然,这个中国文坛响当当的名字,伴随着一段令国人辛酸的历史,而时间又常使历史蒙上神秘的面纱。痛苦与欢乐,愧疚与自豪,浩然真实的内心又有多少坦白于世?“浩然现象”的标本意义在今天和将来又有何历史价值?浩然曾自称:“我不是蟊贼,不是爬虫,而是一个普通的文艺战士,一个有所贡献、受了伤的文艺战士。” 《艳阳天》是最能显示浩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小说的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完整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朴素晓畅,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小说自然带有不可避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色彩,可贵的是《艳阳天》里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的贫苦农民的形象和真实生动的落后农民的形象,更为可贵的是,浩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定信念。不论是描写、叙事还是抒 情,对社会主义的赞美都由衷地流诸笔端,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苍生》是新时期的代表作,描写的是冀东农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它以苦熬死受的田成业一家为主线,展现出新时期农村的众生相。在艺术上,更注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依然保持朴实、生活化的优点。《苍生》的问世,表明浩然正在逐步解除思想上的束缚,摆脱因袭的重担,向着更新的目标挺进。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农民作家——浩 然 .中国档案资讯网 [引用日期2013-05-10]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词语 , 作家
255
魏巍
魏巍,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1920年1月16日~2008年8月24日),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 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毛泽东主席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后来《 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逝世。 中文名魏巍 别 名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河南郑州 出生日期1920年1月16日(庚申年) 逝世日期2008年8月24日 职 业军旅作家 毕业院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信 仰马列、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代表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火凤凰》 配 偶刘秋华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作品 ▪ 诗集 ▪ 长篇小说 ▪ 散文集 ▪ 杂文集 ▪ 作品出版 3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魏巍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晋察冀边区,在老一团当营文化干事,参加了雁宿崖、黄土岭战斗。雁宿崖那一仗,魏巍是拖着步枪上去拼过刺刀的。后来任冀中军区的军分区宣传科长、报社编辑;解放战争中任三纵教育科长,因为文人性格,一直升不上去,一直到解放平津后才当上一个收编国民党骑兵团的政委。建国后即使《谁是最可爱的人》名声大噪,到文革初期他也不是什么名正言顺的领导干部,主要是搞创作的业务干部。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38年到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从1939年至1949中的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蝈蝈,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建国后专事故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2主要作品 编辑 诗集 《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 长篇小说 《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 (其中《东方》获茅盾文学奖。) 散文集 《谁是最可爱的人》、《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杂文集 《春天漫笔》入选小学课本的是《再见了,亲人》(入选冀教版6年级下册和人教版5年级下册)以及《我的老师》(入选鄂教版5年级下册,苏教版7年级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作品出版 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通讯集)1951,人文 魏巍 长空怒风(中篇小说)与白艾合著,1951,中青 两年(诗集)1951,文生 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故事)1952,中青 老烟筒(故事)1954,通俗 黎明风景(诗集)1955,人文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散文集)1956,中青 红色的风暴(电影小说)与钱小惠合著,1956,工人 女将军(故事)1958,中青 春天漫笔(散文集)1959,作家 晋察冀诗抄(诗集)选编,1959,中青 不断集(诗集)1963,作家 东方(长篇小说)1978,人文 壮行集(散文集)1980,河北人民 邓中夏传(续记)与钱小惠合著,1981,人民 魏巍散文集 1982,河北人民 我爱老师 1984,少儿 魏巍文论集 1984,河南人民 魏巍诗选 1985,解放军文艺 怀人集 1987,文化艺术 地球的红飘带(长篇小说)1988,人文 新语丝(魏巍文集续1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四行日记(魏巍文集续2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魏巍散文选集——百花散文书系·当代散文丛书 3人物评价 编辑 魏巍 孔庆东: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老作家魏巍24号逝世了,我很难过。还有朋友说魏巍表扬了我的文章,要陪我一起去拜访老爷子。结果一个拖延,就成了永久的遗憾。我是小学时代在收音机里第一次听到《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前面的三个英雄故事对我的打动还不算大,但听到“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我一瞬间就长大了——这里说的不就是我么?我最喜欢的早餐就是油条豆浆。从那时起,我觉得自己便是那个吃一把炒面就一把雪的普通战士,我真的懂得了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并且能够理解从事各种不同工作的人,本来在精神上是可以相通的。朗诵者好像是方明,我永远记住了那个深情而稳健的声音。后来在中学课本里学到了这篇文章,很快我就可以背诵下来了。许多年后我当了中学老师,讲这一课的时候,我不用拿教材,而是一边缓缓背诵着,一边漫步在学生的座位间,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当我背诵完最后一句:“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学生们竟然破天荒地没有一个人鼓掌,那种肃穆的寂静久久保持着。我相信,在那一刻,一定会有若干学生跟我一样,霎时就长大了。真正的好文章,是不用多讲的,恰如真正的美人,绝对用不着有人在旁边不断地介绍:“看,这是美人,多漂亮啊!”当然,寂静过后,我还是要讲一讲的,但是我没有讲什么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那一套,我只是讲了讲跟高考有关的一些“应试技巧”,让学生考上好大学是必须的。至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文章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员了,如果那还需要老师来灌输,我们的教育岂不太苍白了? 幸好,尽管我们当下的教育真的很苍白了,但新一代青少年学生仍然喜欢这篇文章。魏巍其他的作品也不错,但都没有超越《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为这篇只有三千多字的文章跟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一样,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要超过当今一百部平庸的长篇小说的总和。 肖复兴:作家肖复兴得知魏巍去世的消息后,唏嘘不已。他说曾与魏巍多次在文学活动上谋面,“遗憾的是,每次都是在远处看着他,毕竟不是一个年代的人,所以少有交际。他总是给人一种慈祥、平易近人的感觉”。 肖复兴说,在魏巍众多作品中,《谁是最可爱的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记得读那篇文章时,我还在上小学,是从教科书上读到的,读完后我莫名地感动。”肖复兴说,尽管后来也看了不少魏巍的作品,但少有像《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样令人感动的了。 肖复兴感慨万分地说,尽管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但《谁是最可爱的人》至今仍被收录在教科书中,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标本,被一代代青年人阅读、熟知。 徐贵祥:我从他作品中汲取营养 在军旅作家徐贵祥眼里,魏巍是一个言谈举止都很率真的人,他们以前经常在一些文学活动上见面。“我最先读的魏巍作品是长篇小说《东方》。那个年代写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而他的长篇小说《东方》很具有突破性,叙述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充满人性关怀。”徐贵祥说,后来他阅读了魏巍的一系列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贵祥认为,魏巍的作品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现在出了不少军旅作家,也有不少优秀作品,但魏巍作品中鲜明的艺术风格,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后来者,我从他的作品中汲取了先进的军事文学理念与深邃的文化内涵”。 郑伯农(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 我是“文革”后开始认识魏巍的,半个月前,我到301医院看望了魏巍,当时他因肝癌已经病入膏肓,但他的精神依然很清醒。我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被困在301出不来了!”他时刻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总想出点力,虽然他的一些观点是可商榷的。有人说他是位红色作家,我记得他曾自豪地说自己,从里到外通透红,写作和思考就是从人民利益出发。魏巍一生始终是一名战士,在我看来,魏巍在文学上毕生追求的是,把文学的革命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 王尧(《魏巍散文选集》编者,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我和魏巍没有直接交往,但因为编辑他散文集的关系和他有书信往来,从信里面我能感觉到他晚年的落寞,而在过去他曾是一位非常知名的作家。魏巍一生都秉持着无产阶级写作,虽然有些观点有待商榷,但我认为,他那代从延安走出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在1949年以后的经历都非常复杂,但不管他们后来持什么样的理想和观点,只要他们的写作遵循着信仰,都是值得尊重的。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虽然写的是朝鲜战争的事情,但他对年轻人的影响还是非常正面的,没有太多的政治历史痕迹。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人和获奖作品 中国现代作家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化人物 , 军事人物 , 演员 , 作家
256
萧红
萧红 别 名张迺莹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出生日期1911年6月2日 逝世日期1942年1月22日 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女师大附中 主要成就《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 目录 1人物平生 ▪ 求学经历 ▪ 文学之路 ▪ 文学成就 ▪ 社会运动 ▪ 后期生活 2情感生活 3主要作品 4人物轶事 ▪ 另一半骨灰葬于何处 ▪ 来到香港 ▪ 青岛轶事 5人物评价 ▪ 总体评价 ▪ 名家点评 6艺术形象 ▪ 影视形象 ▪ 文学形象 7后世纪念 ▪ 萧红故居 ▪ 萧红纪念馆 ▪ 萧红画像 1人物平生 编辑 求学经历 萧红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1-2] 文学之路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作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许多作品。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 萧红与萧军 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文学成就 萧红年轻时的照片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因为作者感情的强力贯注,这其中的人和事与《生死场》中判若两样。虽然作者对故土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仍不乏批判的意识,但都显得漫不经心和微不足道。同时,孤僻“自闭”的影子也映在了童年的自我身上,却远没有所曾享有的生活的温馨安稳来得沁人肺腑。 萧红的《呼兰河传》乃至她后期的全部创作由于偏离了左翼文学的政治化的轨道,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个人性、自我化之路。这在左翼阵营中招致批评和非议乃是不足为怪的。但亦如茅盾所说,与她在“情调”、“思想”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当然,这也不是纯艺术的技巧化的成功,而是一种源于作者短促生命和凄美个性的悲剧性的成功。这且说明,政治理想的贯注和技巧性的锤炼之外,真正艺术的成功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 《呼兰河传》回忆录: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其意义在于“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文”(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社会运动 1936年6月15日,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萧红是最初的发起人之一。 后期生活 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在校担任文艺指导员。2月,临汾形势紧张,“民大”要撤到乡宁,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萧军先是留下,后经延安也来到西安。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 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此间,她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举行欢迎会,欢迎他们的到来。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8月3日,香港文协、青年记者协会香港分会、华人政府文员协会等文艺团体联合在加路连山的孔圣堂召开纪念会,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萧红在会上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纪念会上还演出了萧红到港后写的哑剧《民族魂》。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才发现患有肺结核。于是,在10月份住院打空气针治疗。因受医院冷遇,11月底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中。当天,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又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31岁。1月24日,萧红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后,葬于浅水湾。 1942年5月1日,延安文艺界举行萧红追悼会,在延安的作家及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切悼念萧红。 1957年8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将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 2情感生活 编辑 结识鲁迅 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随后,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从此,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 结识萧军 1934年夏萧红与萧军在一起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现在的5万)交给旅馆,弃萧红而去。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萧红萧军,意思为“小小红军”) 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 旅居日本,萧红过着寂寞、孤独的日子,但她还是写出了《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4月,萧红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舒群见面。在北平没住多久,萧红又回到上海,和萧军的关系也有所好转,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在上海抗战期间,萧红、萧军不顾危险,积极热心地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脱离险境。 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他们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不久,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 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萧红创作热情高涨,毅然加入抗战的文艺队伍中,挥笔写下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萧红还参加了胡风主编的《七月》编辑工作,并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前两章。 3主要作品 编辑 《跋涉》 《生死场》 《桥》 《牛车上》 《旷野的呼喊》 《萧红散文》 《回忆鲁迅先生》 《马伯乐》 《呼兰河传》 《手》 《小城三月》 《萧红选集》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 《萧红短篇小说》 《萧红散文选集》 4人物轶事 编辑 另一半骨灰葬于何处 萧红患有肺病。对当时的治疗情况,端木先生四十年后谈起来,对个中的某些误会仍然有一种无奈的感伤。 他说,有人指责他虐待萧红,让萧红吹冷风致使肺病加重,其实那时萧红正在接受玛丽医院的阳台空气疗法。她在这所医院住院时,与著名舞蹈家戴爱莲邻床,同为病友。 为治愈萧红的肺病,曾尝试过多种疗法,最初采用当时最先进的APT(即打空气针)治疗,但只进行了一半疗程就不得已中止,因为萧红适应不了,她感到十分憋气。以后她与史沫特莱女士一起住到半山的别墅“玫瑰谷”休养过一段时间。 柳亚子先生还介绍为孙中山夫人看病的李国基大夫为萧红治疗。端木先生陪萧红至中环路李大夫的诊所,但李大夫也没有什么奏效的好办法。 端木先生说:“现在治疗肺病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当时得了这个病就像现在得了癌症一样。另外我们迷信,以为海边的空气好,其实肺病患者需要干燥的空气,香港太潮湿,于萧红的身体并不有利。” 端木先生表示此次赴港,他将了却一桩梦萦魂绕的夙愿:寻找萧红留在香港的另一半骨灰。 他说,萧红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端木选择了濒临大海、风光旖旎的浅水湾作为她的墓地。萧红还有一桩遗愿:埋葬她时要用雪白的毯子裹身,端木先生也照办了。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先生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先生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为什么埋在那里呢?原来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端木先生请了一位香港大学的学生帮他挖坑,但他已记不得这位学生的姓名。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公墓安葬。端木先生至今仍深深地感激经办此事的香港友人陈君葆、叶灵凤先生等。 他说,陈先生提出两种办法,一个是迁回来,一个是募捐修坟,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还是迁回来吧。我给广州文联写信,请他们帮忙。当时内地正在反右,我受审查,行动不自由,竟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以示心迹。 这篇题为《纪念萧红,向党致敬!》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香港报纸也登载了。此文第一次告诉读者,萧红出生于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认为不吉利而说成是阴历初八生日。逝世于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而不是被人误传的11点。还指出萧红在病中仍在计划写10个短篇,还有写反映哈尔滨学运的《晚钟》和东北开荒史的《泥河》等。 至于萧红尚有另一半骨灰留在香港的事,端木先生只对好友、广东著名作家秦牧先生讲过。秦牧见过端木为萧红写的悼诗,他说过:“那些诗,是相当缠绵悱恻的。从悼诗中,我也可以想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诗句中有“天上人间魂梦萦,西风空恨绿波先”、“九曲寒泉难为冻,奔流到海报卿卿”、 “月明仍是旧时痕,心上思不尽,心头香自焚。吟罢清诗何处寄,海山雪艳冰魂。”等。 文革后,端木先生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根本无法辨认。 他反复说,到了香港一定要去看看浅水湾萧红墓的原址,再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上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当时他还有一份自信:“看来只有我这个当事人才能找到萧红的另一处长眠之地了。” 但因身体原因,香港之旅始终未能成行。我后来听说,端木先生委托香港大学教授小思女士等去女校找寻。小思来信,说后山前几年已被校方翻耕修整过,没有什么发现。端木先生非常担心,认为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1995年3月,苏珊娜·浩女士曾经邮寄来包括香港圣士提反女校上个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端木先生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先生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 以后端木先生病况一直不好,1996年10月5日,端木先生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 1997年5月他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肖红去世后,端木蕻良17年未娶。1960年方与钟耀群女士结为连理。[3] 来到香港 端木先生侃侃而谈:1939年底,重庆遭到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当时萧红的身体很衰弱,禁不起每天跑警报躲防空洞。《新华日报》副总编辑华岗先生就向我们建议:“你们还是到香港避一避吧”,于是1940年初,我和萧红乘飞机来到香港。 初到香港时,重庆复旦大学的董事长孙寒冰先生在那里办了一本杂志《经济评论》,让我在这个杂志社里为他编《大时代文艺从书》。5月胡愈之先生介绍我们与东北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周鲸文先生见面,我记得胡愈之先生当时说:“你来太好了,这里有一位你们的同乡,他想办刊物,这个人可以合作”。本来我不想挑头办刊物,只希望安安静静地搞创作,但好多人都怂恿我、支持我,我就答应下来了。这就是《时代文学》筹办的过程。 1940年6月1日《时代文学》面世。这本杂志以阵容强大的作者队伍震动了香港文坛。当时端木先生还可以和延安方面通信,尽管十封信里大约只有不到一半能够收到。凭着这种联系,丁玲为《时代文学》抓来一批稿子。在上海的许广平、巴人也组来了稿子,戈宝权大力支持,不断送来最新的苏俄文学译著。香港方面还有戴望舒先生、杨刚女士的鼎力相助。端木先生记得,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也交给过他一组十篇关于新四军的短篇。这样,《时代文学》很快就办成一本颇有影响力的刊物。 如果不是太平洋战事爆发,《时代文学》还会有很大发展,当时金山和王莹从南洋归来,胡愈之、乔冠华已经与端木商量,希望他们一起合组一个电影公司。而茅盾先生来港后,主办《笔谈》杂志,也是倚重《时代文学》作为资金抵押方才办成的。端木先生说:“左派文学已很有一些规模了。” 萧红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为此书作的序中说萧红:“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3] 青岛轶事 萧红和萧军结合后,隔了一年多,他们从东北来到青岛。在这里,他们开始了各自文学的重要起点。在观象一路1号的门口,至今仍有一块方碑,上写“萧军、萧红、舒群故居 ”。在这里,萧军完成了《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生死场》。这两部作品,让他们在文坛确立位置。[4] 二萧结合不久,萧红产下一女,但因生活没有着落,只好送人。好在,他们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大家的鼓励下,萧红完成了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时署名“悄吟”。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二萧决定自费出书,朋友纷纷赞助,尤其是舒群将40元积蓄给了他们。1932年10月,二人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出版,讲述沦陷区黑暗统治,轰动了整个东北。此后,面对日本人的高压政策,二萧决定离开东北。在来青岛的日本轮船“大连丸”上,他们遭到日本海上特务稽查队严密的盘查。 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记者说,二萧之选择青岛,是因为朋友舒群在这里。舒群原名李书堂,曾用名李旭东,是一名共产党员。1934年初,他来到青岛,与当时青岛市政府社会局的科员倪鲁平成为好友,倪鲁平介绍正在读书的妹妹倪青华嫁给他。他们就住在观象一路1号楼下的一间房子。“正是舒群给二萧写信,邀请他们来青岛的。”鲁海说。 1934年,端午节前一天,舒群夫妇在大港码头接了二萧,为他们在观象一路1号租了相邻的一间房。不久,二萧又搬到“太极图”下有俩窗户的房间。 二萧来青岛后,萧军则以刘钧的名字在《青岛晨报》编副刊。萧红则主要操持家务,也为报社编一个“新女性周刊”。鲁海先生说,《青岛晨报》原是一份民办报纸,1934年地下党让一个叫刘永生的人出面买下了这家报纸。通过刘永生,萧军认识了孙乐文。这个孙乐文和宁推之等人在东方市场,合资开有一个“荒岛书店”。孙乐文是共产党员,荒岛书店其实也是一个联络据点。 萧军曾提到:“夏天我常常到海水浴场洗海澡,从我们家到海水浴场,来回都要经过荒岛书店的门前,常到里面看看,喝杯茶,有时还要吃个西瓜。”也是在荒岛书店,萧军经孙乐文介绍,认识了后来成为剧作家的黄宗江。当时黄宗江还是青岛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的学生。萧军让黄宗江和另一位名叫李前管的学生包一个版面 ,叫“黄金时代”,专门发中学生的作品。在这里,黄宗江以笔名“江子”写了他的第一批作品。 在观象一路1号居住的日子,二萧徜徉在青山碧海之间。当时,同在《青岛晨报》做编辑的张梅林在文章中写过他们的共同生活。 张梅林写道:“我是住在报馆里的,三郎和悄吟则另外租了一间房子,自己烧饭。日常我们一道去市场买菜,做俄式的大菜汤,悄吟用有柄的平底小锅烙油饼。我们吃得很满足。”他们的生活明显很拮据,却也是惬意的。“三郎戴了一顶边沿很窄的毡帽,前边下垂,后边翘起,短裤、草鞋、一件淡黄色的俄式衬衫,加束了一条皮腰带,样子颇像洋车夫。而悄吟用一块天蓝色的绸子撕下粗糙的带子束在头发上,布旗袍,西式裤子,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粗野得可以。”作家秋石在作品《萧红与萧军》中写道:“到了秋天,她穿上了黑裙子,将自己穿过的男人裤换给萧军——两个人的个子几乎一般的高。”一个洋车夫,一个流浪女,他们边走边唱《囚徒歌》。这是一幅怎样的逍遥图景。 萧军也曾回忆说:“每于夜阑人静,和萧红时相研讨,间有所争,亦时有所励,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二萧在青岛的生活虽不足一年,但这是萧红成年之后最幸福的时光。而二萧在青岛的日子也是贫困的。作家秋石曾提到,萧红在青岛时经常咳嗽。一位名叫苏菲的女学生常来他们家玩,建议萧红买杏仁露止咳,萧红说“报馆发下钱来就去买点”。但她始终没去买,也舍不得买。此时萧军为二人的生计,也在编辑工作之余,替别人跑腿出苦力。 根据张梅林回忆,最困难的日子里,“悄吟同我将报馆里的两三副木床板带木条凳,载在一个独轮小木车上拍卖。我觉得有点难为情,说,木头之类,我们还是不要了吧!”“怎么不要?这至少卖十块八块的。”“悄吟睁着大眼睛说,“就是门窗要能拆下来,也好卖的。”在面对苦难的问题上,张梅林怎么会懂萧红的决绝? 二萧写小说,联系上鲁迅 1934年秋天,萧军写完了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则完成了长篇小说《生死场》。书写出来了,但写得怎么样?怎样出版?心中没有数,他们想到了鲁迅先生。 那是因为萧军一次听孙乐文说,他在上海内山书店见过鲁迅先生,这一点提醒了萧军。他想把信寄给上海内山书店,转给鲁迅。因为当时当局正采取高压政策,为安全起见,孙乐文建议他把通讯地址写成“青岛广西路新4号荒岛书店”。万一出现问题,孙乐文可以推说不知道 ,是顾客未经书店同意随便写的。就这样,萧军给鲁迅先生写了第一封信,在信中他未用刘均或刘军,而是第一次使用了“萧军”这个名字。 本来二萧并没有抱多大希望,然而鲁迅立即写来了回信。当孙乐文把信转给萧军时,他和萧红高兴地跳了起来。二萧把《生死场》的抄稿,连同二人已经出版的《跋涉》,附了一封信一起寄给上海的鲁迅。信里还有二人离开哈尔滨之前的一张合影。 就在这时,青岛党组织遭到破坏,舒群夫妇和倪鲁平等人被捕 。萧军在《青岛怀踪录》中写道:“一夜,孙乐文把我约到栈桥,给了我40元路费,并嘱咐我们应及时离开青岛。我与萧红得此消息后,即约同朋友梅林,躲开了门前派出所的警察和特务的监视,抛弃所有家具,搭乘了一艘日本轮船的四等舱逃离前去上海。” 二萧到上海后,见到了鲁迅先生。在鲁迅的支持下,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出版,鲁迅亲自作序。《生死场》注明“1934年9月9日写于青岛”,出版时署名即为“萧红”。正是萧红正式采用这一笔名,她要与自己的爱人同姓。[4] 那时,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然而,在上海期间,二萧感情开始出问题。在作家月下看来,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萧军对待感情的态度,还有他的大男子主义,虽然他认为萧红有一定才华,但比不上自己,算是自己的附属、陪衬。当越来越多人认为萧红才华在萧军之上时,二人的矛盾就变得尖锐。 1938年,二萧在西安正式分手。当年5月,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在武汉嫁给了作家端木蕻良,这个孩子未能保住。此后,萧红辗转飘零,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人间,享年31岁。萧红临终前,端木蕻良已离开香港,她的身边是另外一个作家骆宾基。 近年来,关于萧红的影视剧中,常常有“萧红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之类说法。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记者表示,这些说法太过八卦。而且,鲁海先生曾经和这三个男人见面并交谈过,目前尚在世的青岛人中,这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了。 1979年,鲁海首次给萧军写信,后来又寄去一张观象一路1号的照片。随即收到了萧军的回信,信中附诗《题青岛观象一路1号故居》:近蒙鲁海同志赠以青岛观象一路1号,前所故居小楼照片,感成二律以志。其中第二首正文为:“生离死别两浮沉,玉结冰壶一寸心。缘聚缘分原自幻,花开花谢罔怆神。珠残镜破应难卜,雨走云行取次分。尽有伯牙琴韵在,高山流水哪堪闻。”其中隐隐仍有萧红的影子。1986年夏天,萧军重来青岛,约鲁海和耿林莽见面。送行之时,鲁海大着胆子问:“您与萧红究竟怎样?”因为,有文章说萧军对萧红不好。对此,萧军说:“我那时确实脾气不好,常对萧红发火。”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记者说,那一次萧军亲口承认“打过萧红”。鲁海写给萧军的信,一般都是萧军夫人王德芬代回信。王德芬是大家闺秀,和萧军在兰州结合。 1950年,作家潘颖舒请骆宾基来青岛做讲座,鲁海去听了,并参加了座谈。报告中,骆宾基说,在上世纪30年代的女作家要数萧红最好。 端木蕻良1937年到过青岛,写了散文《青岛之夜》。上世纪八十年代,鲁海曾专门去拜访他,问起萧红时,端木未多言,对萧军他更是一个字不提。[4] 鲁海先生说:“不知道电影《黄金时代》是怎样讲的 ,但希望不要乱说。”鲁海先生最喜欢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对于她的绝笔更是念念不忘:“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还有,“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一代才女的夭亡令人扼腕叹息。 鲁海先生还提到,因为特殊的年代,还造成了很多人生的错乱。比如,当年舒群被捕后便和妻子倪青华失去联系,到 1980年仍苦思“青华而今安在”。萧军也在寻找倪青华。而实际上,倪青华一直健在,曾任郑州某学校干部。但因为姓名变迁,舒群当年的名字是李书堂,萧军的名字是刘均,倪青华根本想不到两个名满天下的作家,竟是自己的故人。至于孙乐文,黄宗江等人一直认为他在抗战中牺牲,实际上,孙乐文在解放后曾任抚顺市秘书长。而那一时期,萧军也在抚顺。二人在同一城市,竟互不知晓,着实可叹。[5] 5人物评价 编辑 总体评价 萧红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夫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夫出逃,引出著名的“萧军救美”一段。[6]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历朝历代的“女文青”大多如此:爱折腾,不愿守本分。这是一般文艺女性的通病或许是所有人的通病,那些有才华的去折腾文艺,没才华的去折腾异性,世间人莫不如此吧?也有一些人,是连带文艺、异性一块折腾的,并且都弄出了很大动静的,大概算得上是人间极品了:非有巨大生命能量的人不能为,譬如毕加索,譬如拜伦。也有不折腾的,像张爱玲,我想,这是因为她有自知,太过冷静;就生命力而言,张爱玲是弱了些,远不及她的才华,幸好她那时还很年轻,是能够凝神、聚气写几篇漂亮文章的,再晚一些,恐怕就真来不及了。我能够想象,她住在上海的那间公寓里,不拘是书桌旁,还是阳台上,整个身心都打开了,每个毛孔都在呼吸,感觉、听觉、味觉、嗅觉、自己、世界全连成一片了……即便没有胡兰成,这样的写作怕也不会持续太久,她是整个把自己搭进去写了,两年已是极限了。[6] 名家点评 林贤治: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7] 林贤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7] 夏志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张耀杰: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8] 马勇:萧红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8] 王东成: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8] 茅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9] 6艺术形象 编辑 影视形象 名称 主演 年代 《萧红》 宋佳,黄觉,王仁君,张博,李依玲等主演 2012年上映[10] 《我那呼兰河》(据东北女作家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改编而成,讲述了王婆在丈夫被害后,带领一双儿女逃亡。) 冯玉萍,孙浩,张立晶等主演 2008年底在辽宁大剧院公演 文学形象 作者 出处 王泽生 《呼兰河月影里的萧红》[11] 7后世纪念 编辑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萧红故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萧红故居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东西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两间屋展出萧红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题词、信函,迎门堂屋摆放着萧红故居原貌沙盘,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12] 在迎门堂屋中间摆设着“萧红故居”原始的砂盘模型。西屋两间做了展室,墙上悬挂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三十多幅。还悬挂有美国研究萧红的学者葛治文先生、日本前野淑子女士以及著名瑞士女作家赵淑侠女士,加拿大女作家陈若曦女士的题词;有国内著名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方冰、方未艾,著名书法家廖敬文等人怀念萧红的题词与诗作。在展览的书柜中陈列着萧红的著作、传记小说、“张家的族谱”、研究萧红的论文集;北京“吟红社”搜集著名的艺术家、作家、诗人赠给萧红故乡的名著,瑞士女作家赵淑侠的赠书和老诗人柳亚子寻找萧红墓的拜墓词以及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参赞邱明伦等人的信函。展柜中还有以尤里?苏罗夫采夫为团长的苏联作家代表团赠给萧红故居的纪念章和一些作家的代表作品。 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13] 现在,“萧红故居”只剩3000平方米,是原面积的五分之二,但它却以古朴典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纪念萧红的展览”赢得了来访者的普遍赞誉。从1986年端午节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上万名中外游人,仅国际友人就有15个国家的游人来访。这里已成为北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旅游的文化圣地。[12] 萧红纪念馆 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6月11日(端阳节萧红75诞辰之时),于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展馆外观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庄重,色调以灰色为主,与萧红故居协调辉映。隶属于呼兰县文化局。[14] 萧红画像 香港老作家高旅先生,现为“炉峰雅集”理事,他将珍藏的中团现代作家萧红女士画像一副捐赠香港“中央图书馆”(兴建中)珍藏陈列。[15] 此画为北京画院院长尹瘦石先生,根据萧红早年照片摹绘,还有诗人聂绀弩先生吊诗六首,由诗人书法家陈迩东教授书写,另有聂绀弩眉题诗,成一立轴,被称为诗书画三绝之作。[15] 高旅先生自1964年珍藏至今,已33年,现在他无条件捐赠,目的希望此画能长期保存常年陈列,因萧红曾居香港且在港病故,与斯地有一段文学因缘。[1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国现代作家 四大才女 参考资料 1. 萧红:一代才女凋零的爱 .振兴东北网 [引用日期2013-03-30] . 2. 萧红:红颜薄命 空负才情 .中国台湾网 [引用日期2013-03-30] . 3. 萧红轶事:另一半骨灰葬于何处? .新浪历史 .2014-01-23 [引用日期2014-12-12] . 4. 萧红和他们的故事(组图) .网易新闻 .2013-03-15 [引用日期2014-12-12] . 5. 1934年 萧红的青岛 .中国网 .2005-7-26 [引用日期2014-12-12] . 6. 萧红为什么这么红 .新浪历史 .2014-06-26 [引用日期2014-12-12] . 7. 林贤治谈萧红:她“作”是因为她渴望爱与自由 .搜狐文化 .2014-9-25 [引用日期2014-12-18] . 8. 三学者谈萧红 .凤凰网 .2014.10.20 [引用日期2014-12-12] . 9. 萧红是谁 .网易新闻 .2014-09-28 [引用日期2014-12-18] . 10. 资料:电影《萧红》故事梗概 .新浪娱乐 .2013-03-04 [引用日期2014-12-12]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化人物 , 作家 萧红 萧红图册 相关作家 纠错 端木蕻良 s 端木蕻良 民国四大才女 s 民国四大才女 骆宾基 s 骆宾基 丁玲 s 丁玲 相关人物 纠错 四大才女 s 四大才女 宋佳 s 宋佳 张爱玲 s 张爱玲 关联人物 纠错 鲁迅 s 鲁迅 茅盾 s 茅盾 东北作家群 s 东北作家群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2543675次 编辑次数:303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19 创建者:xiao0220 权威合作编辑 权威编辑 中国·哈尔滨 “中国·哈尔滨”网站建于2000年3月,是哈尔滨市... 什么是权威编辑查看编辑版本 资源提供 资源合作 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 爱奇艺(iQIYI.COM),原名... 提供资源类型: 什么是资源合作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257
臧克家
收藏113364773 臧克家编辑 臧克家(1905.10.8-2004.2.5),山东潍坊诸城人,现代诗人。山东大学知名校友,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 中文名臧克家 别 名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山东潍坊诸城 出生日期1905.10.08 逝世日期2004.02.05 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国立山东大学 代表作品《难民》、《老马》、《有的人》 女 儿臧小平 读 音zang ke jia 目录 1个人生平 ▪ 早年经历 ▪ 生平履历 2主要作品 3生平创作 4获得荣誉 5人物评价 6格律诗 7个人成就 ▪ 个人荣誉 ▪ 文学地位 8人物轶事 ▪ 与闻一多 ▪ 与季羡林 9个人回忆录 1个人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1905年,臧克家出生在山东潍坊诸城臧场诸城在胶东半岛上,这个县属古琅琊,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东巡时曾在那儿刻石纪功,至今那儿还有非常有名的琅琊刻石。臧家庄在城西南十八里,它孤高地踞在一个小山岭上,村旁边有两座青山,一座是常山,一座是马耳山,苏东坡在密州作知州时,曾到常山打猎,留下“试扫北台看马耳”的诗句。 臧克家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里。这是一个封建家庭,但它的文化空气很浓。他的祖父、曾祖父都在前清有过不大不小的“功名”,他的父亲是从法政学堂毕业的。他8岁时,生母便去世了,他父亲患有肺病,终年咯血,仅仅活了34岁。 由于家庭的不幸,诗人在入私塾之前有机会和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从而对农民的悲惨、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认识。又因为他家里文化氛围浓郁,他从小就对文艺感兴趣,诗人后来年老了还能清楚地记得他儿时听到的一些歌谣,如: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出啦出啦吃面汤,吃完面汤想他娘,他娘变了个屎壳郎,碰了南墙碰北墙。 臧克家的回忆录 臧克家的祖父和父亲都爱诗。祖父为人严肃沉默,令人不敢接近,但一高兴朗诵起诗来,声音里就饱含情感,进入诗的境界而成了另一个人。他小时候,祖父教他念古诗,当时臧克家虽不了解,但却能背得滚瓜烂熟。什么“打起黄莺儿”;“自君之出矣”;“床前明月光”;“壮士别燕丹”;什么“少小离家老大回”……祖父又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临近的时候,祖父总是亲手写春联,而年少的臧克家就负责按纸,堂屋里的门联年年换,大都是古人的佳句。像“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水能澹性为吾友,竹附虚心是我师”;“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等。 大约在八九岁的时候,臧克家上了私塾,12岁的时候上本村的初级小学校。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他竟能背熟六十多篇古文。长点的像《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李陵答苏武书》;短些的像《陋室铭》《读孟尝君传》等。他后来回忆说:“相隔近七十年,至今仍能背得出来,当年啃骨头,今日始解其中味,获益不浅。” 在初小的两年间,孙梦星老先生常常慷慨陈词:我们堂堂大中华,有几千年的光荣历史,竟被小小日本这样欺压!而当局又一味忍让,弄得国亡无日,四万万黄帝的子孙,全将变成亡国奴了!臧克家怀着悲伤而激烈的心情倾听,年少的心灵撒下了仇恨帝国主义的种子,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一年臧克家14岁,他考入县城“第一高等小学”。夏秋之间,北京学生运动组织派了当地的一名大学生丘纪明回乡做宣传鼓动工作。臧克家和同学们跟着他打着小旗到街头去宣传,还到商店去检查日货,登记封存、没收日货。 在诸城县内有两处古迹,一处是秦始皇的琅琊碑,另一处是苏东坡的“超然台”。“超然台”是臧克家时常登临的地方。事隔千载,人隔生死,他似乎和苏轼心有相通。每临此境,臧克家北瞰潍水,南瞻“马耳”,东望庐山,西眺穆陵,口吟“大江东去”,时觉豪气满胸。他常默想:做一个诗人多好啊;千百年来,多少帝王将相,被东去的流水淘尽,而诗人的诗句,却永世长存,打动人心。 在“高小”学习了三年,臧克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眼界和心智,都放宽了一些。“高小”三年毕业,当中因为丧父休学,臧克家推迟了一年毕业。 1923年,臧克家到济南,升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该校校长王祝晨先生是高等优级师范学校毕业的,立志终生为教育献身,思想进步开明,常延请名人到校讲演,启迪学生的眼界和心胸,杜威、周作人、杨晦等人都曾到一师讲演过。 在全班中,臧克家的国文成绩是数一数二的,他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就在那时,他开始写起了白话诗。一次,他向《语丝》投稿,周作人复了信,不久《语丝》将他的投稿登了出来,这是臧克家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大刊物上发表作品。接着他又向林兰女士主编的《徐文长的故事集》投去三篇稿子,又被采用,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书上,他真是“不亦乐乎”。 当时,山东第一师范算得上济南的一个开明学校,也是“五四”新思潮、新文化传播的一个阵地。在学校里,臧克家如饥似渴地读着许多新出版的书。那时,为了鼓励学生读书,学校还成立了“书报介绍社”,邓广铭就是它的负责人。 1926年秋,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山东的统治非常黑暗,臧克家感到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正当此时,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中有几句话给了他很大触动:“彻底的个人自由,在现在的制度之下,是追求不到的。”他便和同学结伴到武汉,那时武汉成立了革命政府,“南军”声威震全国,许许多多青年心向往之。 1927年初,臧克家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随部队参加讨伐杨森、夏斗寅的战斗。他的诗集《自由的写照》就是描写武汉大革命生活的。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故乡,不久,因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臧克家逃亡东北。诗人用诗歌给我们记录了他在东北的生活。 生平履历 臧克家(zāng kè jiā) (1905.10.8~2004.2.5[1] ),汉族。山东潍坊市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18岁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 1923年夏,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当时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影响,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处女作《别十与天罡》,署名少全。 臧老墨宝 臧老墨宝(2张) 1926年秋(有说1927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与北伐,加入讨伐夏斗寅的战役,失败后逃亡东北。 1928年农历四月,和王深汀结婚。 1929年,入读山东大学补习班,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8月10日,长子臧乐源出生在济南。 1930年,入读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1931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 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另有《老马》等,描写旧中国农民的生活。 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获闻一多、茅盾等好评。 1934年,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 1934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立临清中学任教,出版诗集《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创作了散文集《乱莠集》。 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年初,与王深汀离婚。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十军参议。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歌颂抗日军民的事迹。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筹备出版了刊物《大地文丛》,创刊后,被当局查禁。 1942年7月辞职,冒暑自河南叶县徒步赴重庆。8月,和郑曼结婚。 1943年4月,在重庆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 1943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 1943年,出版了回忆录散文集《我的诗生活》、诗集《泥土的歌》。 1944年,出版了《十年诗选》。 历任上海《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丛》主编。 1948年12月,由于国民政府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严重,一度逃亡到香港。 1949年3月,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新闻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4年,出版了《臧克家诗选》。 1956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经他联系,《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毛泽东的诗词十八首。 1957年,和周振甫合著《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后改名《毛主席诗词讲解》)。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诗刊》复刊,担任顾问兼编委。 “四人帮”倒台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恢复创作,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 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 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11月,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终身成就奖。 2002年10月,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臧克家全集》面世,共有12卷,近630万字。 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因冠心病、尿毒症导致多脏器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安葬于北京万佛园华侨陵园。 2主要作品 编辑 《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为《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有的人》。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3生平创作 编辑 臧克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活动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襄阳、宜昌两分会理事。他满怀激越的爱国热情,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他不畏艰辛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深入河南、湖北、安徽农村及大别山区,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艺人从军部队”;冒死赴随枣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工作,曾参加随枣战役。这期间,臧克家同志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事迹。1942年7月,他愤而辞职,冒着酷暑自河南叶县历经艰难徒步赴重庆。1943年4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当选为候补理事。同年夏,任赈济委员会专员并负责编辑《难童教养》杂志至1945年秋。在此期间,创作出版了长诗《古树的花朵》、回忆录《我的诗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臧克家(1905.10.8-2004)山东诸城人。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运动影响,学习写诗。1925年处女作《别十与天罡》载《语丝》。1926年秋,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参加讨伐反动军夏斗寅的战役。大革命失败后,逃亡东北。1929年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发表新涛《默静在晚林中》。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在新诗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与帮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发表第一首诗作《难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两本诗集和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农村。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吸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风格。他的诗具有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臧克家选集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从横的方面,先是不知世事、尚未流汗的孩子,似不足悲;次是正在“流汗”的爸爸,忧郁心态透出诗行;最后是汗尽而逝的爷爷,尽显悲怆之情。农民家庭在泥土里的生活!再从纵的方面,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形象显示的不仅是三代,而且是无数代,这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生活道路的具象化,每个形象都有高度概括性。观察之细,运思之深,谋篇之巧,余味之浓,其他诗人很难望其项背。仅此一首,“农民诗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一词了。 臧克家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很大的特点。在“时代需求”和“自己熟悉”的关系上,他强调的是题材的熟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诗人要去熟悉新的过去不熟悉的生活,这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他为1946年版的《泥土的歌》写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中说:“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他熟悉的是旧中国的农民,所以写的就是旧中国的农民。但是他也向往新的人物,新的世界。 对于农村的自然景色,臧克家从来是倾心的。只要条件具备,他的灵感就会轻易袭来,于是,一首首优秀之作便问世了。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诗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抗战开始后一段时间,诗人和作家们对于创作有所反思——空洞的热情消失了,高调的呼喊嘶哑了,一部分诗人和作家重新回到了熟悉的题材,以新的审美眼光打量旧的题材,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作品。于是,巴金写出了《春》(1939)和《秋》(1940);曹禺写出了《北京人》(1941);茅盾写出了《霜叶红似二月花》(1943);臧克家则写出了他的第11部诗集《泥土的歌》。和那些直接吟唱时事的急就章相比,臧克家说:“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1944年,当他编选自己的《十年诗选》时,直接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入选很少。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解放战争时期,臧克家同志多次参加“呼吁停战、实现和平”签名等进步活动,在重庆,曾应邀出席毛泽东同志在张治中寓所举行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在上海,他主编了《侨声报》文艺副刊《星河》、《学诗》和《创造诗丛》、《文讯》月刊等书刊,团结了大批进步作家;激愤于政治的黑暗腐败,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出版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48年12月,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被迫潜往香港。 1949年3月,臧克家同志由中共党组织安排来到北平。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组诗《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表达了他到解放区后的喜悦心情。后历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编审,《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新华月报》文艺栏。 1949年7月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1951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6年,臧克家同志调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57年至1965年任《诗刊》主编。由《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期间,他兢兢业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在《诗刊》的创刊与发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繁荣诗歌创作、加强诗歌队伍建设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满怀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笔耕不辍,勤奋创作,以热情、多产的诗人形象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高峰,相继出版了《臧克家诗选》《凯旋》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其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臧克家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迫停止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诗刊》复刊,臧克家同志担任顾问兼编委;粉碎“四人帮”后,年逾古稀的臧克家同志文思泉涌,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他把心底的颂歌唱给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出版了《忆向阳》《落照红》《臧克家旧体诗稿》等诗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散文集;《学诗断想》《克家论诗》《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等论文集。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2002年12月出版。 4获得荣誉 编辑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0年8月,他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1月,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曾经写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5人物评价 编辑 臧克家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七十余年创作生涯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都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文学的发展,热忱讴歌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短诗和长诗、新诗和旧诗、散文和随笔、评论和书信、小说和杂感等多种体裁写出了七十余部著作。他积极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大力提倡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爱护中老年诗人,热情培养青年诗人。他见证了我国新诗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臧克家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一生,是自觉地表现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勤奋笔耕、呕心沥血、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一生。他思想敏锐、爱憎分明,善良正直、乐观豁达,作风正派、文风朴实,平易近人、襟怀坦荡,生活俭朴、严于律己。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无私地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文学事业。 臧克家先生于2004年逝世后安葬于北京万佛园华侨陵园。 臧克家的逝世,使中国的文学事业失去了一位巨匠,使当代诗坛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使我们大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一位心系群众的模范。我们将永远学习他,怀念他,追悼他。臧克家在我们心中! 他的作品《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收录在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 他的作品《有的人》收录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5课和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0课。 6格律诗 编辑 臧克家部分书法 臧克家部分书法(6张) 1、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2、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蔽在诗的形象里,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并善于摄取人生图景,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 3、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4、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 7个人成就 编辑 个人荣誉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4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月,获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文学地位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8人物轶事 编辑 与闻一多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 闻一多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相识是在青岛,那是1930年的夏天。臧克家是青岛大学英文系的新生。开学之后,臧想转到中文系,就去国文系主任办公室找闻先生。当时有几个学生都想转,问到臧时,先生问:“你叫什么名字?”“臧瑗望”(臧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入青大的)。“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就这样,臧以《杂感》中“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诗句见之于闻一多先生了。 此后,臧克家读了闻一多的《死水》,便放弃了以前读过的许多诗,也放弃了以前对诗的看法;觉得如今才找到适合自己创作诗歌的途径。 对《死水》,臧克家几乎全能背诵,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对臧的诗,闻是第一个读者。一次暑假,臧克家把自己的《神女》寄给老师,寄回来时,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上有了红的双圈,让臧克家高兴得跳了起来! 1932年夏天,学校里发生了学潮,是为考试制度定得太严,同学们把责任全推到闻先生身上,有些人写打油诗骂他,他泰然处之。暑假之后,他便转到清华大学去了。他在给臧的信中说:“学校要我做国文系主任,我不就,以后决不再做这一类的事了,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1932年六月底的一天,臧到清华园去看闻先生。闻住着一方楼,一个小庭院,四边青青绿草,一片生趣。还是那样的桌子,还是那样的秃笔,还是那样的四壁图书。桌上的大本子已经不是唐诗、《杜甫交游录》,而是“神话”一类的东西了。这时的闻一多不再写诗。“七七”事变,使臧再访闻先生的事成了泡影。七月十九号臧离开北平,在车站上碰遇到闻先生一家。臧在德州下了车,辞别了闻先生——是永远辞别了他。 以后,臧一直在战地上跑,偶尔在画报上看见闻先生的照片,胡须半尺长,成了清华有名的四大胡子之一。臧每隔一年半载就给先生写封信,以表怀念之情。后来,闻终于回了一信。臧自是十分惊喜。劈头第一句:“如果再不给你回信,那简直是铁石心肠了。”信中对臧想到闻身边工作写道:“此间人人吃不饱,你一死要来,何苦来。乐土是有的,但不在此间,你可曾想过?大学教授,车载斗量,何重于你。” 这时候,关于他的生活困苦,臧已有所闻,为了补贴生活,他给别人刻图章,另外还给一个中学改国文卷子,但他不愿意别人知道这些。 关于他的学术以外,他写道:“近年来,我在'联大'圈子里声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他在昆明领导文化运动,为民主而战,他像一面大旗,引导着千千万万的青年。他呼喊的波浪,已波及全国。他已经不是孩子的父亲,学生的导师,而是四万万人民的闻一多先生了。但也由此引起官方的不满。 报纸上刊出了教育部解聘他的消息。许多朋友声援他,向他致敬。臧写了《擂鼓的诗人》,以示抗议。闻在回信中写道:“你在诗文里夸我的话,我只当是策励我的。从此我定不辜负朋友们的期望。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而闻竟死在了暗枪底下。这枪是无声的、卑鄙的;而他的呼声却是响亮的。他的血流在了他工作多年的昆明的土地上,他为民主而斗争的精神却是伟大的、永恒的。 与季羡林 臧克家与季羡林老友情深 臧克家,1905年10月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村;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二人同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尽管臧克家长季羡林6岁,但两人同为齐鲁同乡,又系中学同学,志同道合,有着真挚醇厚的友谊。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他们一见如故,倾心交谈。当时给臧克家的印象是,季羡林虽然留学德国10年,但身上毫无洋气,衣着朴素,本真敦厚,言谈举止,依然带着山东人的气质和风度。这使臧克家油然而生敬意。 一周后,臧克家到了上海,担任《侨声报》副刊主编,居虹口东宝兴路138号报社宿舍。说来有缘,季羡林亦步尘而至。他带来了五六大箱书,与臧克家住在一起,或席地而坐,或抵足而眠,一盏“泡子灯”照着两人彻夜长谈。 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当时,季羡林住翠花胡同,此处是北京大学的宿舍区,臧克家则住笔管胡同,两人时常互访。季羡林住的是两间西房,几架书籍,占去了屋之大半。院落廓大,杂树阴森,古碑数幢。臧克家每至此地,不乏荒漠凄冷之感。季羡林却并不感到寂寞,反而以为环境悠远清静,正宜读书。 上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到济南参加人代会,恰遇季羡林在家(此时季羡林已被北京大学聘为东语系主任),乃往访。季羡林热情地留臧克家在家吃饭。饭罢,季羡林推心置腹地对臧克家说:“我准备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为党做事,你看我条件行吗?” 臧克家听了很受感动,当即说:“咋不行呢,你多年来工作出色,党和人民都信任你,你应该写申请书!” 季羡林高兴地点点头,果然按臧克家说的去做了。 粉碎“四人帮”后,季羡林肩上工作负担繁重,社会兼职越来越多,一时竟达30余项。1979年,臧克家至八宝山参加游国恩先生追悼会,以为一定能够与季羡林相逢,结果季羡林未到,这使臧克家觉得惊异。思及季羡林极重友情,又办事认真,更何况是治丧委员,何故缺席呢?后来见面问及此事,季羡林幽默地对臧克家说:“那一天,比较重要的会议有三个,只好向逝者请假告罪了。” 因为工作之需,季羡林经常出国。出国前总免不了先告知臧克家一声,打电话或写信。出国归来,又总是带点外国“小玩艺儿”送给臧克家,以作纪念。有一次,他要到非洲去,对臧克家说,飞机一翅子十万八千里,在短短的几天里要跑七八个国家。大约在1951年前后,他去印度,回来带给臧克家一束孔雀翎毛,20余支,臧克家保存了40余年,翠色未变。季羡林由国外回来,又总喜欢写几篇散文,发表在报刊上,记叙和描写出国访问的状况,真挚诚恳,富有文采,臧克家读后颇觉耳目一新,便给季羡林写信,希望他多写一些。 臧克家与季羡林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 年年各自奔长途, 把手欣逢惊与呼! 朴素衣裳常在眼, 遍寻黑发一根无。 季羡林读了臧克家的赠诗,复函称赞:韵味无穷! 臧克家又回信对季羡林说:“你的头发虽然全白了,但却精力充沛,工作劲头十足啊!” 20世纪80年代,每逢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日,季羡林总会到臧克家处拜访,老友相聚,欢度节日,滔滔话语,似长江流水不绝。[2] 9个人回忆录 编辑 书名:臧克家回忆录 ISBN:750083199 作者:臧克家著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定价:25 页数:427 出版日期:2004-1-1 版次:1 开本:null 包装:平装或凹装 简介:生于1905年的臧老,德高望重,是我国现当代硕果仅存的“诗坛泰斗”。他从1924年学写新诗,至今已有80年的创作历程。时间之长,成果之富,无人可比。正如吴奔星所说:“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相差无几,几乎可以说他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1933年他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旋即得到前辈文坛巨匠闻一多、茅盾、老舍、朱自清等的推许和赞誉,一举成名,蜚声诗坛。谷牧称赞他“一生献给了诗的王国”;张光年说他“从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文化战士”,可谓知人。他既以诗歌为生命,又以生命为诗歌,始终执著地追求艺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革命,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都不改初衷,并且与时俱进,老而弥坚。他是中国新诗少数几位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臧克家,山东诸城人。生于1905年10月,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民盟成员。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1934年毕业。后任山东临清中学教员,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1937年至1942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三十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1942年至1946年任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候补理事。1946年至1948年任上海《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丛》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历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新闻出版总署编审、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理事、顾问,《诗刊》主编、编委、顾问,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 臧克家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937年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抗日战争后,出版有《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呜咽的云烟》、《泥土的歌》等诗集和长诗《古树的花朵》。1945年出版有诗集《生命的秋天》、《民主的海洋》。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版有政治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1947年出版有小说集《挂红》、《拥抱》,散文集《磨不掉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有《臧克家诗选》、《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毛泽东诗词鉴赏》、《李大钊》、《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杂花集》、《学诗断想》、《诗与生活》,《毛主席诗词讲解》(和周振甫合写),《今昔吟》、《怀人集》,《臧克家选集》(六卷)等。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臧老亲身参加过1927年的大革命,长期从事抗日战争的文化宣传工作,为民族解放而歌。解放战争时期,面对黑暗,以笔作枪,大写政治讽刺诗。他紧跟时代步伐,面向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命运,把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劳动人民引入诗中。他的早期诗作,侧重抒写旧中国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挣扎与抗争,着力揭露、抨击日本侵略者和反动统治者的凶恶残暴与腐败黑暗,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对反动势力的刻骨仇恨以及对光明前途的热烈渴望。解放后,诗人将忧国忧民的一腔激情,化为爱国爱民的热情诗篇,歌颂祖国,歌唱人民,歌唱党,赞美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他的诗,既有饱含血泪的低吟,又有满怀豪情的高歌,通过诗人的独特感受,反映了由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从社会心灵的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饱受苦难、奋起反抗、终获解放的历史进程,闪耀着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光芒,如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欢呼集》等。因此,有诗论家称臧老的诗是“一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编年诗史”(汪锡铨),是“一部20世纪的中国历史”(王昌定),堪称确论。 在古今中外文化不断撞击的80余年新诗史中,臧老不为西化之风所动摇,也不为复古之潮所干扰,既借鉴外国诗歌的有益经验,又着力发扬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民谣的优良传统,还吸收“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的艺术营养,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化新诗。恰如陈良运所说:“他的诗中国味特别足……是确确实实地彻里彻外地中国化了、民族化了的中国新诗。……是中国新诗民族化最突出的典范,或者说是最早树立的典范。”臧老的诗,意象鲜活丰富,手法多姿多彩,技巧娴熟精美,语言新奇精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朴素、谨严、凝练、含蓄。他为我国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健康发展和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臧老最早发表的处女作,既不是诗歌,也不是诗论,而是散文。1939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乱莠集》。此后,散文与诗歌创作同步进行。他一手写诗,一手为文。臧老自言:“诗与散文平分秋色”。有人说他“散文与诗一样美”(封敏)。也有人说他“文胜于诗”(郭冬)。其实,他的诗歌与散文前后各有擅场。如果说,臧老的诗歌高峰屹立于解放前,诗名掩了文名;那么,臧老的散文高峰则突起于解放后,文质胜过诗质。愈到老年,他的散文创作数量愈多,质量愈精,影响愈大。而且,他的散文带有诗人不同寻常的个性风采,因为他的“气质、情愫、志趣”,“都是属于诗的”,所以他的散文别具一种诗的特质、诗的情趣;情韵美、诗境美、蕴藉美、精炼美、文采美。许多散文精品如《炉火》、《镜泊湖》、《书的故事》等等,更是至情至性,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让人悄焉动容。 臧老的古典诗文鉴赏和毛泽东诗词研究,也取得了骄人成就。由于古今诗人心有灵犀,旷世相通,加以臧老创作甘苦备尝,对于古人的创作心态和艺术感觉容易心领神会,因而他的古典诗文鉴赏多有诗人的灵气,而无学究的腐气,能够揭示出一般学者难以体悟的艺术真谛,阐幽发微,多有心得,引导读者进入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妙境。同样道理,他的毛泽东诗词研究,也是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不仅开了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先河,而且成了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权威之一。 目录: 我的诗生活 生活和诗的历程 ——续《我的诗生活》 诗与生活 青岛解放我重来 十六小时以内 我与《诗刊》 书的故事 我的健康观 我和孩子 称名忆旧容 ——记笔管胡同七号旧居 我爱雨天 我的“南书房” 泰山脚下诗碑林 孔庙·孔府·孔林 ——曲阜三日游感印 夜读记快 我在想什么干什么 老哥哥 我的先生闻一多 陈毅同志与诗 老舍永在 得识郭老五十年 ——怀念郭沫若同志 剑三今何在? 抬头看手迹 低头思故人 ——追忆何其芳同志 往事忆来多 ——沉痛悼念茅盾先生 我亡书,我得之 ——喜《死水》、《烙印》联翩归来 冰心同志,祝你健康! 朴素衣裳常在眼 ——季羡林 苦尽甜来人倍忙 ——雪天忆寿彝 春色满西郊,提笔问忙闲 ——忆广铭 昆仑飞雪到眉梢 ——记叶圣陶先生 五十二年友情长 ——追记伯箫同志 一个勤奋乐观的人 ——悼健吾同志 ……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今晚在京去世 .cctv .2004-02-05 [引用日期2013-04-21] . 2. 臧克家与季羡林 .中国档案资讯网 [引用日期2013-05-4] . 词条标签: 书籍 , 人物 , 文学家 , 政治人物 , 文化人物
258
潘素
收藏21980 潘素编辑 潘素 (1915—1992),女,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潘素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江苏 出生日期1915 逝世日期1992年4月16日 职 业画家 代表作品《漓江春晴》、《夏山过雨》、《万松积雪》 字慧素 父 亲潘世恩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作品 3主要成就 4抗美援朝 5爱国志士 6捐献国宝 1人物生平 编辑 她父亲潘智合,是逊清名流潘世恩的后人。与张伯驹先生结婚 时,潘素刚20岁。她自幼酷爱绘画,21岁时正式拜师学画。初从朱德箐习作花卉,后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合作绘画。婚后,她潜心观摩张府珍贵书画真迹,悉心钻研隋唐两宋工笔重彩画法,并陪伯驹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功夫不负有心人,40年代已崭露头角,尤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承继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一派,成为我国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 早在40年前,潘素就曾和张大千两度合作绘画。1981年又将两幅《芭蕉图》托香港友人转给台北的张大千给予分别补绘、题字,完成了二人第三次合作绘画。新中国建国初期,她与何香凝合作绘画;三次参加为抗美援朝义卖作画;1952年还同陈半丁、胡佩衡、吴镜汀等老画家合作一本画册,敬送毛主席,为毛主席祝贺生日。毛主席曾复函并特派秘书回礼答谢。1955年周总理对她的《漓江春晴》给予“此画颇有新气象”的评价。 30年来,潘素的创作活动频繁,其作品约有千余幅之多,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还曾以她的画作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她的画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称赞潘素的绘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潘素曾于北平、西安等地举办个展。1949年夏,潘素把自己的作品与张氏家藏名贵书画在燕京大学贝公楼展出,其多幅山水画:《桂林伏波山》和《希夏邦马峰》等,被收入《全国妇女美术作品集》与《首都中国画集》《桂林山水画选集》,以上画集还被选送到芬兰及瑞典巡回展出,备受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潘素创作活动频繁,曾与老一辈著名女画家何香凝共同作画,三次参加为抗美援朝义卖。其作品约有千余幅之多,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也曾以她的画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1958年,其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被赠送给了英国首相;所临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东京时,被赠予日本天皇。 据当代资深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1] 先生考证并指出:1952年9月潘素与齐白石、徐石雪[1] 、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1] 、溥毅斋、溥雪斋[1] 、关松房[1] 共九位国画宗师创作了国作《普天同庆》。在画作上的落款为:潘素写坡草。1952年10月5日,毛泽东主席就《普天同庆》[1] 的创作给齐白石等写信致谢。(注:信中提到参加创作的八位画家中虽未提潘素,但潘素确是《普天同庆》共同创作的国画宗师之一)。 1957年,张伯驹被划为右派,潘素亦受株连,其创作一度低落。张伯驹平反后,她重返画坛,奋笔创作。1980年2月1日至15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主办,在北海画舫斋举行张伯驹和潘素伉俪书画联展,共展出作品56幅。 2主要作品 编辑 1992年4月16日,潘素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7岁;其主要作品有《漓江春晴》、《夏山过雨》、《万松积雪》等;有《张伯驹、潘素书画集》行世。 3主要成就 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潘素的创作活动频繁,其作品约有千余幅之多,在国内外多次展出。潘素曾于北平、西安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夏,潘素将自己的作品与张氏家藏名贵书画,在燕京大学贝公楼展出,其多幅山水画——《桂林伏波山》、《希夏邦马峰》等,被收入《全国妇女美术作品集》、《首都中国画集》《桂林山水画选集》,以上画集还被选送到芬兰、瑞典巡回展出,备受称赞。 4抗美援朝 编辑 潘素与齐白石、何香凝、张大千、胡佩衡等书画名家都有笔墨往来。新中国建国初期,她曾与老一辈著名女 潘素 潘素(4张) 画家何香凝共同作画,三次参加为抗美援朝义卖作画。1952年还同陈半丁、胡佩衡、吴镜汀等老画家合作一本画册,敬送毛主席,为毛主席祝贺生日,毛主席复函并特派秘书回礼答谢。也是1952年,潘素与国画大师张大千相会,欣然作画两幅,画坛为之震动。到将近40年后的1981年,她又将两幅《芭蕉图》托香港友人转给台北的张大千给予分别补绘、题字,完成了二人第三次合作绘画。[2] 1955年周恩来在参观全国美术展览时,对其所画《漓江春晴》评曰:“此画颇有新气象。”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还曾以她的画作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1958年,其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曾作为国礼送给英国首相。她所临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东京时,赠予日本天皇。同年张伯驹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生活艰苦,潘素与丈夫患难与共。 1980年2月上旬,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主办,在北海画舫斋举行张伯驹、潘素伉俪书画联展,共展出作品56幅,深获国内外人士的好评;1988年,潘素入选《华夏妇女名人词典》、《中国现代美术名鉴》。 5爱国志士 编辑 潘素不仅是一位蜚声中外的书画艺术家,也是一位有着炽烈爱国热情的爱国人士。 潘素画作 潘素画作(26张)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对此,潘素全力支持。他们不惜钱财甚至生命,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作出过巨大贡献。30年代,为不使我国珍贵无比、传世最古的隋代展子虔的一幅青绿山水画《游春图》被贩至海外,夫妇二人卖掉房产(李莲英旧墅),又向朋友转借,凑足240两黄金买回,将画收藏;潘素为支持丈夫购买恭亲王府的稀世珍品——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心爱的细软首饰,不惜以4万银元的代价买下了这幅传世墨宝。事后,一位外商企图以30万元(银元)的巨资委托古董掮客购买,被潘素婉拒。 夫妇先后收藏了李白、杜牧、黄庭坚、唐寅等人的手迹和其他珍贵文物。手握重宝,必定会引人注目,汪精卫手下挟持了张伯驹,限期以重金去赎,潘素昼夜不安,但终不肯变卖国宝,她日夜奔波,求亲告友,到处借贷,后以40万元救出伯驹,他们视国宝胜于生命。“七七事变”后,燕京战云密布,腥风血雨,为使所藏珍品免遭日军劫掠,她将珍品缝于被褥和棉衣中,途经河北、山东、安徽、河南,几经辗转,终于安全到达西安,1944年,在西安玄风桥(张伯驹寓所)众友人观赏这些古代真迹时,无不为国家瑰宝免遭劫难而额掌相庆。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潘素和张伯驹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3] 6捐献国宝 编辑 自1956年起,他们陆续将苦心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无偿捐献国家,其中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草书卷》、李白的《上阳台帖》等古代书画极品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专门签署《褒奖状》表彰夫妇二人爱国之举,在文物书画界传为佳话。[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潘素画作(26张) 潘素(4张) 词条图片(2张) 1/1 参考资料 1. 异彩同根——纪念湖社画会成立八十周年 .湖社画会官网 .2007-07-01 [引用日期2013-01-28] . 2. 站在旷世藏家张伯驹身后的女人 .新浪收藏 .2013-08-14 [引用日期2013-12-1] . 3. 《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建设开始启动 .环球在线 .2011-06-21 [引用日期2013-12-1] . 4. 潘素资料 .博宝艺术家 [引用日期2013-01-28] . 词条标签: 人物 , 艺术家 , 文化人物 , 美术家 , 画家
259
聂绀弩
收藏883233 聂绀弩编辑 聂绀弩,出生于1903年,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周恩来戏语),湖北京山人。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 聂绀弩的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被称作“独具一格的散宜生体”。1986年于北京病逝。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聂绀弩 别 名原名聂国棪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京山县城 出生日期1903年1月28日 逝世日期1986年3月26日 职 业作家,编辑 毕业院校上海高等英文学校 代表作品聂绀弩诗全集 目录 1人物简介 ▪ 初涉媒体 ▪ 创办报纸 ▪ 出版作品 ▪ 惨遭迫害 ▪ 平反昭雪 2家世家庭 ▪ 祖辈 ▪ 生父生母 ▪ 养父 ▪ 养母 3著作书目 4轶事 5与黄苗子 6活动年表 ▪ 土改时期 ▪ 抗战时期 ▪ 建国后 1人物简介 编辑 聂绀弩(1903年1月28日-1986年3月26日)原名聂国棪,笔名绀弩、耳耶、悍膂、臧其人、史青文、甘努、二鸦、澹台灭闇、箫今度、迈斯等,诗人、作家、编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因在言论和诗词中被加“现行反革命罪”服刑九年多后,于1976年获释。10月10日在入狱十年后获释,其作品《我若为王》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课本。他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在杂文写作上,细纹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呈现出俏皮的风格。 初涉媒体 聂绀弩1903年1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城。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在《大汉报》上发表诗作。1921年,考入上海高等英文学校。1922年,参加国民党,到福建泉州国民革命军“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部任文书;后出国到马来亚吉隆坡,在任运怀义学担任教员。1923年,到缅甸仰光任《觉民日报》、《缅甸晨报》编辑。1924年,回国考入广州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1926年初,受国民党派遣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次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作为国民党员被遣送回国,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训育员。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后兼任《新京日报》副刊《雨花》编辑,同年与周颖结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组织“文艺青年反日会”为当局不满,为避免被捕弃职逃亡日本,与在东京帝国大学留学的周颖团聚。1932年2月,经胡风介绍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1933年2月,因参与日本左翼文化运动,聂绀弩夫妇与胡风等被捕入狱,7月一起被驱逐回国到上海,从此即参加上海“左联”的活动,为理论研究委员会主要成员。 创办报纸 1934年4月,创办《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邂逅》。1936年2月,聂绀弩和胡风、萧军、萧红等在鲁迅支持下创办文学杂志《海燕》,6月出版论文集《从白话文到新文字》,9月将从南京逃出的丁玲送到西安。1937年9月,聂绀弩和胡风等一起到汉口创办《七月》杂志,同年出版论文集《语言·文字·思想》。1938年8月,到皖南任新四军文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军部刊物《抗敌》文艺编辑,同年出版杂文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1939年,到浙江金华,先参与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机关刊物《东南战线》,6月起任替代它的半月刊《文化战士》主编。 1940年5月,到桂林出任《力报》副刊《新垦地》编辑,八月参与创办杂文月刊《野草》任编辑,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风尘》和《夜戏》。1941年,创办《半月文艺》,同年和次年相继出版杂文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范蠡与西施》、《女权论辩白》、《早醒记》 。1943年到重庆,直至1947年先后担任《艺文志》、《真报》、《客观》、《商务日报》、《新民日报》等报刊编辑及西南学院教授,出版剧本、小说杂文集《婵娟》和小说《姐姐》。 出版作品 诗集《三草》 1947年6月,聂绀弩被中共派到香港,担任《文汇报》主编,直到1951年被调到北京。1949月7月,他应邀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不久回港。在港四年期间,先后出版散文集《沉吟》、《巨象》,杂文集《追悼》、《二鸦杂文》、《血书》、《海外奇谈》、《寸磔纸老虎》,诗集《元旦》、剧本小说集《天亮了》、短篇小说集《两条路》、剧本《小鬼凤儿》等。 1951年聂绀弩回北京,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兼古典文学研究部副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光明日报社编委等职。 惨遭迫害 1955年5月,当局在全国发动清理“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聂绀弩作为胡风老朋友,虽曾写过揭发信但仍受牵连,7月被隔离审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印刷好的《绀弩杂文选》停止发行,次年5月受到开除中共党籍留党察看和撤职处分。1957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中央委员的妻子周颖响应共产党的“整风”号召提意见,被打成“右派分子”;聂绀弩因帮她修改过发言稿而受株连,次年初也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与中央国家机关1300多名“右派分子”一起被遣送到北大荒黑龙江垦区“劳动改造”。1959年10月,调到牡丹江农垦局《北大荒文艺》编辑部当编辑,次年冬结束劳改回北京,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任专员,后来又被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1962年,聂绀弩得知胡风夫人梅志在北京就设法见面,夫妻俩就鼓励她写信要求探监见胡风。1966年初,胡风获“监外执行”回家短暂居住时,聂绀弩又去探望并赠诗,此后与发配到四川的胡风也一直通信,文革开始时因担心被红卫兵抄家失去自己未曾发表过的文字手稿,就委托一位前往四川的朋友带给梅志,却被公安机关截获。因他有些诗词稿中有为胡风、丁玲“鸣冤叫屈”的内容,再加还有人交待揭发了他在私下曾有“恶毒攻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言论, 1967年1月25日以“现行反革命”罪嫌被捕入狱。1969年10月,因战备原因被转押到山西临汾的省第三监狱,1974年4月被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判为无期徒刑。其妻周颖为此四处奔走求告,找到曾任山西省法院审判员和时任临汾监狱监狱长等愿意为这冤案受害者帮忙,恰好1975年底中共中央曾下达“对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上党政军特人员,一律宽大释放”的文件,而监方释放这类人员时已上报名单中有一人病死未销,于是聂绀弩就被以曾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为由,在后来清理复查时作为顶替名额上报,经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于1976年10月10日以 “特赦” 获释,由周颖从监狱中接回北京。 平反昭雪 1979年3月和4月,聂绀弩的“反革命罪”和“右派分子”相继被平反改正,恢复名誉、级别、工资及中共党籍,9月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11月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此后又任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3月26日,聂绀弩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聂绀弩的著作还有:《聂绀弩杂文集》 (1981),《绀弩散文》(1981),诗集《三草》(1981)、《中国古典小说论集》(1981)、《散宜生诗》(1982),鲁迅评论集《高山仰止》(1984)、回忆录《脚印》(1986),《聂绀弩旧体诗全编》(1990),十卷本《聂绀弩全集》(2004)等。 2家世家庭 编辑 祖辈 聂姓,在湖北省京山县城关(今新市镇)还算是大姓。查阅京山县志,远不说元朝的肃政廉访使聂懋、明朝成化年间的贡士聂宏,单说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就有恩贡聂善因、聂起琅、聂大来,庠生聂继淳,名医聂继洛。京山城关三角洲曾建有聂家祠堂。 京山城关的聂姓排辈顺序为“良善继起、大为国光、宜忠引导、世福齐昌”,聂绀弩是“国”字辈,其原名为聂国棪。 据传,聂绀弩的祖籍应是距湖北京山城关二十里处的观音岩陶家湾。他的高祖曾在京山城关西门内锦春当铺当伙计,后当管事,晚年自己也开起当铺来。到了绀弩的曾祖辈,当铺办得火红,并在老家观音岩购置田产,重造房屋,一派兴旺景象。绀弩祖父辈个个读书习文。 绀弩的祖父聂大来,从小聪明过人,又饱读经书,咸丰年间补恩贡,娶曾宪德的女儿为妻。曾宪德字峻轩,世居京山城关水南门。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任兴泉永兵备道(所辖地区为今台湾省和福建省沿海)道台,曾被授予三品按察使,赏戴花翎。 由于曾宪德治台成绩显著,被台湾人民誉为“化育苏民”的好道台(详见《京山文史资料》第三辑《化育苏民的好道台》一文)。 曾宪德辞官归乡后,为桑梓做了许多好事,如办“义学”,建“义仓”,修“文庙”等,今城关古迹文笔峰就是他倡建的。塔门上“青云直上”四个字是他的二儿子——绀弩祖母的兄长曾庆兰题写的。 绀弩的曾祖去世后,弟兄分家,财力分散,聂家开始中落。聂大来分得京山城关十字街头一栋三正四重的灰瓦房(以后又盖了几间偏房)和观音岩村的部分房子和土地。 由于聂大来一生未中举,不能踏入仕途,做生意也不行,晚年又受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庚子之乱”、“辛丑条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但生有四男(长子平周、次子行周、三子汉周、四子玉周)二女。 聂大来和其妻去世后,生活重担一下子落在长子聂平周(绀弩的父亲)身上,但他无力挑起这副重担,只得不断出卖土地。不久,弟兄分家,除分土地外,平周、行周分得街面房子,汉周、玉周分得观音岩房子。 分家后的老三、老四在农村生活,家道迅速衰败,后来汉周当了厨子,玉周则成为老实巴交的农民,绀弩的生父也贫穷潦倒;只有老二行周(绀弩的养父)家境较好,还能雇得起老妈、丫环,直到他逝世。 绀弩的父辈兄弟一行四人,只生得绀弩一个男孩,成为聂家的一根独苗。 生父生母 聂绀弩生父聂平周,生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他是聂家长子,人称“大相公”。他在无忧无愁的环境中度过了青年时期,读过几年私塾,也画得一手水墨画,1890年左右娶妻张氏。 张氏(1871~ 1905),系京山城关书香人家女儿,其父是一位私塾先生,张氏嫁到聂家后曾连生几个孩子,但都未养活。1903年腊月三十日,绀弩出生,虽给聂家上下带来一片欢乐,但张氏在生产时得了“落地红”——即产后出血,长期病卧于床,1905年去世,年仅三十四岁。死前她怎么也放心不下绀弩,双目不瞑。 绀弩的生母去世后,家境愈加困难。聂平周既无谋生的本钱,也无谋生的本领,加上鸦片烟瘾很大,没有条件续娶,便把绀弩过继给他的二弟聂行周为子。 聂平周一生没有从事一项固定职业,由于有一副好嗓子,喜欢唱戏,所以他一生主要的工作就是“业余”唱戏——即“打围鼓”,这在当时京山城关并不是专业工作,最初只是几个会唱几句戏、会打几下锣鼓的人在一起组成一个业余班子,逢年过节为街坊邻居热闹一番,到后来,如遇到哪家有婚丧喜庆,这个班子也会被请到家中助兴、壮声势。这样的活动可长可短,班子随散随聚,参加“打围鼓”的人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聂平周一生不得志,年轻时曾贩过烟土,但赔本多,赚钱少不了;晚年又在自己临街的四间平房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烟馆,赚的钱也仅供他自己一人抽烟而已。 1914年元月下旬(即农历癸丑年腊月下旬),聂平周因肺结核病逝世,终年四十一岁。 由于聂平周性格耿直,平时又常助人为乐,觉得街坊邻居的喜爱。他的葬礼也因此十分热闹,亲友们、邻居们、还有不少围鼓班子的朋友们都来向他告别,其声势不比有钱人差多少。 养父 聂绀弩的养父聂为臧(学名聂行周),生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他从小极为聪明,是一个读书人,最终却没有考取秀才,为此抱恨终身。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臧聂妻申氏。申氏一直无生育,1905年夫妻领养其长兄之子聂绀弩为后。 聂为臧年轻时曾凭着祖辈的一点声望和本人的学问,在清朝末年做过县里的自治研究所所长,后因经常吸食鸦片被人告发而撤掉了。 他的思想比较开放,辛亥革命时,在其舅弟申国炬(留日学生,京山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和好朋友孙铁人等人鼓动下,拥护孙中山革命,参加了同盟会,从事宣传革命的工作,一度失败,几乎遭到清政府的杀害。 以后,他还做过云梦县的法院书记,也因吸食大烟而被撤职。 晚年,聂为臧再未做过任何工作,生活全靠“跑税契团”来维持。那里买了田产的人,都要把契约拿到衙门里交税,衙门即把一张印好的盖了县印的官契连同原契发还业主,此谓之“税契”。乡下人离城远,置了产业并不急于进城交税,或根本不想交,衙门就专门派人去收,并按行政区域把每个地方都划为一个个“团”。凡从事收税工作的人,即谓之“跑税契团”。这种职业者在县衙内本是固定的、世袭的,后来也可买卖。聂家是祖传的。 1919年,聂为臧因犯肺结核病去世,终年四十岁。 养母 聂绀弩的养母(即叔母)姓申,生于1881年,系京山城关大户人家的女儿。其父申子舆,系光绪八年后的贡生,家风甚严。申氏为申家的第三个姑娘,从小缠脚,有一双为时人赞美的“小金莲”。因其父是读书人,又较富裕,所以申氏也曾读书。绀弩祖父在世时,聂申两家门第相当,因此申氏嫁给聂为臧为妻。 结婚后,申氏甚望生儿育女,为聂家传宗接代,但始终未能如愿。后绀弩的生母逝世,申氏便将两岁的绀弩抱过来,作为亲生儿子抚养。 申氏做事利索,生活简朴,对人热情,也喜欢热闹。她的针线活做得极好,平时除做做女红,看点闲书外,就是打牌。丈夫去世后,家庭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便辞去了老妈、丫环,偌大的房子,只有申氏和绀弩两人。申氏从小接受封建教育,凡事讲究礼教,对绀弩要求极严。而已长大的绀弩,三番五次要求到外面去闯世界。对此,申氏心中十分恼火。1920年,十七岁的绀弩私下跑到乡下筹钱,准备独自外出,但未成功。申氏为了拴住儿子,当年就将绀弩的一位叔伯舅父申星恕的女儿申小姑接过来,强迫绀弩成了亲。然而,成亲也留不住绀弩。不久,绀弩的启蒙老师孙铁人来信邀他外出,亲友也乐意为他捐助盘缠,大舅父申国炬也竭力劝导申氏,最后,申氏才同意儿子离家。绀弩这样终于离开了溾水河畔那座小城,挣脱了那不知沿袭了多少世代的贫穷落后的生活,勇敢执着地走到外面来了。 1936年12月25日,绀弩的女儿海燕在上海出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绀弩于当年八月送妻女回京山老家,这给老太太的晚年带来了欢乐。年底,申老夫人为孙女举办了热闹的“抓周”仪式。小海燕在众多的吃食、玩具、文房四宝等杂物中,果断地抓起一支笔,老夫人为此乐不可支。 在此期间,绀弩夫人周颖在京山国民中心小学执教,成为家乡很有影响的人物。1938年8月29日,日本侵略军飞机五十七架次三次轰炸京山县城,城关民众遭到空前的灾难,民房被毁一千余栋,死伤六千余人,炸绝九十余户。绀弩的家也被炸了,其母亲与妻女幸免于难。事后,申老夫人和周颖母女随城关的机关学校人员逃到京山北山。次年下半年,周颖母女在世交孙希曙等陪同下去重庆找绀弩,年老的申氏不能同行。 年近花甲的申老夫人,因战乱生活失常,健康受损,已不能一人生活,便把舅侄儿子申旭甫一家接来作伴。1941年3月,六十岁的申老夫人溘然长辞,其丧事由亲友安排。 3著作书目 编辑 邂逅(短篇小说集)1935,天马 语言·文字·思想(论文集)1937,上海大风书店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杂文集)1848,上海潮锋出版社 夜戏(短篇小说集)1940,改进 风尘(短篇小说集)1940,改进 历史的奥秘(杂文集)1941,文献 蛇与塔(杂文集)1941,文献 早醒记(杂文集)1942,桂林远方书店 婵娟(剧本、小说杂文集)1943,桂林文化供应社 姐姐(小说)1946,桂林远方书店 聂绀弩 沉吟(散文集)1948,桂林文化供应社 天亮了(剧本、小说集)1949,香港人间书屋 两条路(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元旦(诗集)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二鸦杂文(杂文集)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血书(杂文集)199,群益 巨象(散文集)1949,上海学习出版社 小鬼凤儿(剧本)1949,新群 海外奇谈(杂文集)1950,香港求实出版社 寸磔纸老虎(杂文集)1951,香港求实出版社 绀弩杂文集 1955,人文 绀弩小说集 1981,湖南人民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1981,古籍 聂绀弩 聂绀弩杂文集 1981,三联 三草(旧体诗集)1981,香港野草出版社 绀弩散文(散文集)1981,人文 散宜生诗(旧体诗集)1982,人文 高山仰止(鲁迅论专集)1984,人文 脚印(回忆专集)1986,人文[1] 4轶事 编辑 聂绀弩落拓不羁,我行我素,不拘小节,周恩来说过他是“大自由主义者”。当年《申报》的《自由谈》上,有两个人的杂文与鲁迅神似,一是刻意学鲁的唐弢,一是随意为之的聂绀弩,他被认为是鲁迅之后的杂文第一人。晚年,聂绀弩运交华盖后又写起旧体诗来,古怪而又美妙,实为文坛一绝,堪称“我国千年传统诗歌里的天外彗星”。 有人说,若论武略,聂绀弩可以为将;如论文才,他可以为相。若单看一看他青年时代的传奇生涯,这一判断就不为过了。 建国后的第一次文代会,聂绀弩和楼适夷作为香港地区的代表参加。会议结束前,他们接到通知,某首长在北京饭店接见。到了出发时间,可聂绀弩仍高卧在床,楼三番五次叫他也无结果,只得动手揭他的被子。他坐起来,睁开睡眼说:“要去,你就去。”“约定的时间到了。”“我不管那一套,我还得睡呢。”说完,他又钻进被窝大睡去了。楼只得一人去见首长,还得为聂绀弩找一番托词。可是,直到会见结束,也没有见到聂绀弩的影子。 不久,聂绀弩调回北京。冯雪峰对人说:“这个人桀骜不驯,都嫌他吊儿郎当,谁也不要,我要!”就这样,他被安排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楼适夷又成了同事。他自己说:我这个人 聂绀弩 既不能令,也不受命,要我做领导工作是不行的。那时,他一人住在办公楼后的一个大房间里。早上,别人都从远处赶来上班,他才趿着拖鞋在房门外刷牙,有事还得到他的房间去找他。 在出版社,他平时对很多事无兴趣,有时开会谈到与他无关的事,他就会不耐烦地走开;有时正在传达别人的话,他觉得与自己无涉,就不愿听下去。他的意思是,这类事什么时候都与他无关,用他常说的话是:“我不在内。”既然不在内,也就不必知道。 “三反”运动时,他认为自己不管钱,贪污浪费都不沾边,所以“我不在内”;至于官僚主义,他认为,自己不是出版社的主要领导,平时与人关系是嘻笑自如,谈不上什么官气,所以“我不在内”。但是,当有人借反对官僚主义攻击冯雪峰时,他却马上站起来,用自己杂文风格的语言将攻击者驳斥得哑口无言。这一次,他算是“在内”了。三在人文社,聂绀弩主持整理出版了包括《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及一批古典文学选本。他自己则写了几十万字的古典名著的研究论文,又成了颇有影响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家。60年代初至“文革”前,在周恩来的过问下,他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任文史专员 聂绀弩 ,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那时,住在半壁街的聂绀弩已是60左右的年纪,但是生活仍毫无规律,有时通宵写作,有时整天睡觉,白天来了客人,只能先在客厅等候。其时,在北大荒一同改造的黄苗子,也已回到北京,虽然住家离半壁街有些距离,但为了抄一点美术资料,常常到聂府借书。看到他生活无律,书桌、床头、客厅四处是烟头烟灰,就用一句旧小说的套头来形容他是:放浪形骸第一,自由散漫无双。 聂绀弩不仅写了大量精彩的古典长篇小说人物论,而且他的咏《水浒》、《红楼》等书中人物的律诗也在朋友间传诵一时。如他的咏林冲的句子:“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写得慷慨悲凉,催人泪下。基于他对这几部古典名著的造诣,黄苗子给他的书房提了一个斋额:三红金水之斋,意思是:“三国红楼金瓶水浒之斋”。不想,“文革”一开始,这斋额首先受到冲击。一天,几个戴着红袖章的造反派来到聂府,指着那斋额问什么意思。毫无准备的聂绀弩急中生智,回答说:“思想红、路线红、生活红,谓之三红;‘金’是红宝书上面的烫金字;‘水’是旗手江青姓的偏旁,因为尊敬,所以不敢直接写出来。”几句话说得来人目瞪口呆,但还是一把撕碎斋额,骂道:“你是什么人,你也配!”斋额被毁后,聂绀弩特意跑到黄苗子处报告前后经过,然后说:“将来你另外给我写幅大的,我给你裱好再挂上。他们还没有抄掉我的钱,我有钱,几时我请你吃饭。” 从1929年在日本结识了自己的湖北同乡胡风,由上海、武汉、桂林、重庆而北京,两个人结下了终身患难情谊。1955年胡风事件中,所谓的“胡风分子”大多锒铛入狱,以聂绀弩与胡风的关系,自然也难脱干系,他被隔离审查。人们当时在他的一份交代材料中看到的第一句话是:“我比胡风分子还要胡风分子。”大概最终也没有找到什么蛛丝马迹,在给予“留党察看”和“撤职”处分后,1957年上半年又回到了出版社。 逃了初一,跑不了十五。1957年下半年整风反右中他还是被定为右派,原因是他为周颖修改了一份有关整风的报告,修改和增添了几句话,夫人被划为老右,他也沾光了。1962年初,刚从北大荒回来的聂绀弩找到胡风的夫人梅志,要她设法尽快与不知生死何处的胡风联系上。胡风被关押十年回来后,聂绀弩第一个上门来看望。胡风旋即被送往成都监外执行,还是聂绀弩赶来为他送行。此后两个人还常有书信往来,不断以诗作唱和。 (左起)萧军、胡风、聂绀弩1980年于北京 在历尽磨难后,两个人先后出狱却成了又病又老的老人,只有好友萧军虽也经灾难却健壮如昔。他曾弄了一辆车,把胡风拉到聂绀弩的病房,三人合了一张影留作纪念,而他们却不能畅谈如昔了。初出监狱,周颖带聂绀弩上理发店理发,“览镜大骇,不识镜中为谁”。九死一生归来,形如鬼影,聂绀弩作《对镜》四首以舒怀;胡风80寿辰聂绀弩作诗云:“无端狂笑无端哭,三十万言三十年。”前句指胡风出狱后精神有时失常,“三十万言”指胡风关于文艺问题的三十万言《意见书》,“三十年”指胡风因这《意见书》而遭受的三十年的非人折磨。读来让人凄然。 在胡风事件中,舒芜因提供胡风给他的信件使势态迅速转向而成为人们眼中的“犹大”不被人原谅。但是,舒芜却是聂绀弩的密友,聂绀弩对他还颇有好感。人们说这源于聂绀弩的爱才,其实,也源于他对历史的洞察。 聂绀弩晚年向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胡风发表了舒芜的《论主观》一文后,就被认为是与毛泽东思想相冲突而受到批判,抗战胜利后在香港又组织了对胡风的文艺思想的批判。解放后,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在广西工作的舒芜写了文章批判自己的《论主观》并发表了《致路翎的公开信》,对胡风的文艺思想的批判也逐渐升级。1954年夏天,老友何剑勋来北京看聂绀弩,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院子里他们碰到已调到这里工作的舒芜,三人就一起出去吃饭。饭后,聂绀弩建议一起到离这不远的胡风家看胡风。进了会客室,胡风好一会儿才出来,他与众人寒暄后,就指着聂绀弩说:“老聂,你也太不像话了,随便把什么样的人都带到我这里来?”聂绀弩一听,就觉不妙,不想胡风当众就对舒芜表示不欢迎。 大家急忙出来,到北海去喝茶。 晚年的聂绀弩与夫人周颖 舒芜说:“胡风太自信了,我手头上就有他的几封信,拿出来大家看看,很可以说明问题的。”聂绀弩只得劝说:“你在气头上,这种事,非同小可,冷静了再说。”可能在这时候,上面又组织了对胡风的批判,舒芜就抛出了胡风的信。聂绀弩认为舒芜这样做是为了泄私愤,这样虽然不对,但是最后对胡风上升到反革命的高度,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1982年,舒芜60岁时,聂绀弩写诗相赠,其中有句:“错从耶弟方犹大,何不讨廷咒恶来。”他认为,人们把舒芜比作胡风的门徒是不对的。认为人们恨犹大而不恨送人上十字架的总督,是一大怪事。 他说:犹大的故事是编造的,这样使人转移目标。正如他系狱十年,源于某人告密,而他出狱后从不去追查告密者一样。 聂绀弩与妻子周颖 漫长的监狱生活,严重地戕害了他的身心。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腿部肌肉日渐萎缩,发展到手臂也不听使唤,一条腿已经不能伸直,直至自己一点也动弹不得,连脑袋从枕头上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每天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他拒绝住院,最后,连吃药也拒绝了。11月10日,在纸上歪歪扭扭、模糊不清地写下《雪峰十年忌》诗二首,遂成绝笔。 1986年3月26日,下午4点25分,聂绀弩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溘然长逝于北京协和医院。据说,3月26日这一天,他对守候在床边的周颖说:“我很苦,想吃一个蜜橘。” 周颖剥了一个蜜橘给他。他一瓣一瓣地把蜜橘全吃了下去,连核儿都没吐。吃完后,他说:“很甜,很甜。”接着,就睡着了,睡得又香又沉,再也没醒过来。 有人称聂绀弩为“才子”,也有人说他是典型的“文人气质”,还有人以为他是“名士派作风”。在现代中国,鲁迅那种“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境界,罕有企及者,聂绀弩庶几近之。钟敬文《怀聂绀弩》有诗:“怜君地狱都游遍,成就人间一鬼才。” 聂绀弩的文采风流,聂绀弩的精神深度,聂绀弩的人格境界,已近乎绝唱矣。 5与黄苗子 编辑 黄苗子:昨夜见黑帖 唧唧复唧唧,老来医院息。不闻机杼声,唯闻刀剑戟。问你何所思,问你何所忆。昨夜见黑帖,妖风卷臭腥。罪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是卧底,阿爷害人精。阿爷陷好人,投之入死槛。 该诗落款时间是2009年10月,是黄苗子躺在北京朝阳医院病床上写的,是未完稿。这一年3月,章诒和在南方周末撰文《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之后引起千层浪,该诗书写的应是黄苗子当时的心境。 黄苗子之子黄大刚回忆,章诒和关于聂绀弩的文章在南方周末刊登见报的当天,家里人就已通过各方朋友获悉,“当时父亲住院,我们一直瞒着他。当时谣言很多,有些说(黄苗子)默认了。”黄大刚说,直到2009年5月,父亲的一位朋友不相信谣传,拿着报道复印件去医院看望,黄苗子这才得知此事。 黄大刚说,随后他刚到医院,父亲就把那张报纸复印件给了自己,“说‘你看看这个’。他当时虽没多说什么,但对我不太满意,觉得我们瞒着他。”因怕生气影响老人健康,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黄家对这一话题尽量避开不谈,或有意岔开,但黄苗子时会提起。黄大刚回忆,有次父亲感慨,“没想到,老了老了还碰上这么一件事”。 2009年夏天,黄苗子出院后,家人担心老人上网,便断了网线。“他让我们恢复,我们就各种理由搪塞。”黄苗子一度找到在电信工作的朋友,“当时那朋友慌着给我报告,说‘耗不住黄老,牛都吹了,说有根电话线我就能让你上网’。”在黄苗子频繁催促下,全家耗了半个月,最终不得不恢复网络。 章诒和生前评价 黄苗子生前对章诒和作何评价?对此,黄大刚告诉南都记者,父亲曾提起他和章诒和在一起吃过几次饭,交情不深。“父亲觉得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写得不错,他很欣赏章的文笔,但也说章写聂绀弩的部分‘看着不大舒服,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聂绀弩和周颖两人关系很好,而且周大姐也不是那种人’。” 章诒和:保持沉默 南都记者连线章诒和本人。对于黄苗子的遗诗以及相关发言,章诒和表示,“不想就这些问题发表任何个人看法或感受”。 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 发表于《南方周末》 2008年春夏之交,谢泳从厦门出差到北京,我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吃早茶。边吃边聊,你一言我一语,无主题地东拉西扯。坐在身边的谢泳低声对我说:“最近,我看到一份关于聂绀弩的档案材料,很吃惊。” 我问:“吃惊什么?” 他说:“聂绀弩的告密者,主要是像黄苗子这样的一些朋友。” 我瞠目结舌,半天回不过神来。事情太突然,太意外,太恐怖! 谢泳说:“告密材料一直汇报上去,罗瑞卿批示:‘这个姓聂的王八蛋!在适当时候给他一点厉害尝尝。’” 难以置信!我的脑子全乱了。 一年后,我在2009年2月刊纪实版《中国作家》杂志上,看到了谢泳所说的《聂绀弩刑事档案》(简称“聂档”),全文十余万字。作者寓真,系山西省资深政法工作者。他用事实说话,以解密了的档案材料为凭,系统又完整地揭示出聂绀弩冤案的真相。“去马来船相上下,长波大浪与纵横”(聂诗),我一口气读完,大恸,大悲。泪如大河,决堤而下。文中之人,我大多认识,甚至很熟悉。但一部“聂档”使他们的面孔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陌生起来。事实就摆在那里,一切都是无法回避,也无可辩驳:长期监视、告发聂绀弩的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好友至交。我必须认同作者的结论——聂绀弩入狱不是红卫兵扭送的,也非机关造反派捣鬼,而是他的一些朋友一笔一划把他“写”进去的。 诗人邵燕祥看了“聂档”,内心非常沉重。他在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说:“今天的年轻人,看国外警匪片、国内电视剧,处处有线人、卧底、‘无间道’,谍影重重,英雄孤胆,看得紧张过瘾,甚至心向往之。他们想必是想象自己处于‘正方’,才能这般心安理得。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父兄一不是杀人放火的黑道,二不是走私贩毒的帮伙,却在很长时段里,曾经生活在被监控、被告密的恐惧之中……”(《牢头狱霸的前世今生》,载《南方都市报》2009.3.5) 聂绀弩戴上右派帽子以后,发配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于1960年冬季返回北京。告密行为是从1962年开始的。也就是说,聂绀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通过身边的人及时汇报上去,并进入专政机关的档案的。长年累月的告发检举,聂的问题性质日趋严重。依据事实,寓真把检举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戴浩(湖北人,电影家)、向思赓(湖北人,曾参加左联,1949年后为中学教师)、吴祖光(戏剧家)、陈迩冬(作家、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钟敬文(教授,民俗学家),他们与聂绀弩有着密切往来,到了“文革”时期,在人身自由被限制的情况下,被迫写有交代检举材料。另一类是几年来(1962—1967)一直“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包括王次青(先后在出版总署和版本图书馆工作)、黄苗子等。 1962年9月12日递交的第一份密告材料开头是这样的:“我昨天去找了聂,与他‘畅谈’了一阵……一个晚上我得到了一点东西,破去不少钞,总算起来在20元以上了。兹将他的谈话,尽最大真实地记录下来。”这第一段话里,单是“畅谈”、“破钞”以及“尽最大真实地记录”几个词组,其主动性就不言而喻了。一共写了10页。这里截取聂绀弩谈论反右的片段:“你要杀人,你就杀吧,但是杀了以后怎么办?章伯钧一开始的时候就说:‘只要对国家、对大局有好处,你们要借我的头,我也很愿意。’要借我(指聂)的头,我也愿意,可是我话还是要说的。(着重,声激愤)现在搞成什么样子,他们要负责,全国都要负责,只有我们不负责,只有我们(手指连敲桌子)!”不得不佩服人家的记性和手笔,写得形神兼备。 由于坐探当得出色,到了1964年,聂绀弩的反动言行和写作,就被频频搜集起来,摘编成专政机关的简报送到了高层。告密者行文如操刀,字字见血,刀刀入肉。于是,就有了那个“王八蛋”的批示。罗瑞卿还批示道:“聂对我党的诬蔑攻击,请就现有的材料整理一份系统的东西研究一次,如够整他的条件……设法整他一下。” 到了1966年春的“文革”前夕,聂绀弩的“反动”言论已有上百页之多。内容有关于写作的,有关于文化的,更多的是对时局的议论。2月18日的材料汇报聂的言论如下:“现在农夫也不好当。从前的农夫向地主纳了地租之外,那块地怎么种,他有完全的权利。现在的农夫一点权利都没有……这样的制度是无法搞生产的。”“现在主要问题是人的权利问题,自由问题……”像聂绀弩这样的在野文人、失意墨客、当代清流,即使发配北大荒,也不可能“出世”。他们打探的是朝廷,挂念的是天下,感兴趣的是政事。聂绀弩只要与同类聚会,三杯酒下肚,那议论与牢骚就一起冒出来了。他思想敏感,独具慧眼,在惊人之语中,有深刻,有调侃,也有偏颇。这是中国文人需要的心理安慰,也是十分渴望的精神释放。 都是几十年的朋友,都是头戴右派帽子,都是有才气的文化人,谁防备谁?时局尽管紧张,无奈聂绀弩是“潭深千尺歌尤好,酒满三巡肉更香”(聂诗)。好友加好酒,他说话就越来劲,话的分量也就越重。1965年8月4日,几个人在聂家一起吃晚饭。饭后,聂绀弩谈兴来了,大放“厥词”。他说:“有许多事情,我们会觉得奇怪,你想:一个普通人,总不能不看报纸吧,天天看报纸都看到自己怎样伟大,怎样英明,你受得了受不了?从个人来讲,不管怎么伟大英明,也总有不伟大不英明之处。从党和组织来说,不管怎样正确也总有不正确之处。都好了,都对了,都正确了,那就是什么呢?那就是完了。这是不可能的,是不辩证的。”我看得出来,寓真公布的档案材料是经过严格挑选、细心铺排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些异常激烈的言论,其实并未刊出。聂绀弩和我父亲(编者注:章伯钧)一样,在私人聚会的场合,会直呼其名,会拍桌子瞪眼睛地大骂,还会讲脏话。出语刻毒和文风犀利是等量的,都是思想光芒的投射!这才是聂绀弩。 聂绀弩怎么会和这样一些人往来?理由太简单了:因为他只能和这样一些人往来,就像反右之后我的父母只能和罗隆基等人往来一样。1961年,聂绀弩刚从北大荒回京。为自己的工作安排,特意拜访老朋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邵荃麟。邵接待了他:斟了一杯酒,送了两包烟。随后说:“老聂,你不要再找我了,你的事我做不了主啊。”后来,聂绀弩写下这样的诗句: 空屋置我一杯酒,也无肴核也无糖。 其时三年大灾害,谁家有酒备客尝。 举杯一饮无余沥,泪落杯中泪也香。 临行两包中华牌: 老聂老聂莫再来,我事非尽我安排。 独携大赧出君门,知我何世我何人! 知我何世我何人——读着这样沉痛的诗句,我能想象出聂绀弩的狼狈与赧然,能体味到他内心的屈辱和愤然。现实的处境及困顿,他只得与同类为伍了。 因为都以现行反革命罪入狱判刑,我与聂绀弩是难友。1978年我出狱后,在聂家有一次痛饮和畅谈。我与他互相交换“案情”。 他问:“小愚,你是因为什么进去的?” 我说:“两条,一是反动言论,二是写反动日记。” 聂大笑。说:“好哇,小愚和我犯一样的罪。我是说反动话,写反动诗词。” 我说:“我的反动话,主要是攻击江青。” 聂大悦。叫道:“李大姐(编者注:章诒和之母李健生),小愚和我恶毒攻击的是一个人!来,为了这个,我们要单独喝一杯。” 我告诉聂绀弩:当时专政机关认为,章诒和光有别人检举的反动言论还不够,要把她钉死在罪行上,还必须有文字。于是,指使剧团造反派出面抄走了我的所有日记、札记、手稿,共17大本。他们终于找到所需的证据。白纸黑字,跑不掉了。聂绀弩也如此!“王次青写的检举材料,主要是关于聂的言论”,还需要白纸黑字的东西。这东西,就是诗了。诗是要人欣赏的,特别需要有鉴赏能力的人欣赏。所以,聂每有新诗,都要出示于人或寄赠好友。黄苗子既是识者,又是好友。“聂绀弩赠诗较多的是给黄苗子,但送给黄的诗篇,不知为何都进入了司法机关。”可惜,公安机关的人不懂诗,于是上面又指示:“这些诗要找一些有文学修养的人好好解释解释,弄明白真实的意思。若干典故也要查一查。”诗无达诂,古体诗含蓄、工整、优雅,内涵无穷的寓意。你可以从正面理解,他可以从反面来分析。大量的聂诗,找谁来破译?公安机关负责人还是聪明,说:叫诗的提供者来当诠释者。黄苗子也没有辜负他们,把每首诗里的“反意”都抠了出来。书中,寓真列出许多首诗。这里,仅举三例。 冰 道 冰道银河是又非,魂存瀑死梦依稀。 一痕界破千山雪,匹练能裁几件衣。 屋建瓴高天并泻,橇因地险虎真飞。 此间多少降龙木,月下奔腾何处归。 这首诗作于北大荒。前面六句是描写利用冰道运送木材。问题是最后两句,大意是:当年为了保卫大宋江山,杨家将费了许多劲,去找降龙木,降龙木这种宝贝在北大荒这里却有的是。意指在那里劳动的“右派”都是天下奇才。但是,在这月色茫茫的夜里,一任它在冰道上滑走,它们将滑到哪里去呢? 吊若海 铁骨钢筋四十年,玉山惊倒响訇然。 半生两袖多奇舞,一死双冠够本钱。 不信肠癌能损尔,已无狱吏敢瞒天。 只身携得双儿女,新妇飘零何处边? 若海是指黄若海,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员,1957年的“右派”兼反革命,在劳改中患肠癌,于1960年死去。诗意是:40年来你的身体像铁骨钢筋一样结实,可是忽然就死去了。你这半生是个演员,剧演得好(多奇舞),死的时候又戴着“右派”和“反革命”两顶帽子,真是够本钱了!我不相信单是肠癌就能要了你的命,是那些“狱吏”平日不早向上面报告,不替你医治,才使你丧了命!直到你死了,他们再不敢隐瞒上面了。可怜的是你那孤孤零零的妻子带着一双儿女,他们在这茫茫人海中飘零到哪里去呢? 轱辘体之一 紫伞红旗十万家,香山山势自欹斜。 酒人未至秋先醉,山雨欲来风四哗。 岂有新诗悲落木,怕揩老泪辨非花。 何因定要良辰美,苦把霜林冻作霞。 1962年秋,聂绀弩与麦朝枢 (“民革”成员,戴过“右派”帽子,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等游香山,麦以诗寄聂,中有“紫伞红旗十万家”之句,聂取之作轱辘体五首,这是其中一首。这首诗似有所指,有可能是影射国际或国内形势,主要意思包含在后面六句。大意是:在这深秋的时刻,秋风飒飒,山雨欲来的前夕,面对这落叶萧瑟的景色,伤感得写不出诗来,也怕拭清我这昏花老眼去辨认那些是非。秋天就是萧瑟的秋天,可是有些人偏要把它说成是美丽的,矫揉造作地把木叶冻作彩霞来装点这萧条世界。 有了言论,有了文字,罪证齐备,抓捕聂绀弩的日子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他是有预感的,钟敬文也劝他焚诗,聂绀弩有些慌张,开始烧诗,还跟别人(如黄永玉)打招呼:“你就骂我好了。骂我什么也没关系……说顶讨厌聂某人也可以,但你不必提到我做诗呀!”然而,一切都晚了。“四顾茫茫余一我,不知南北与西东”(聂诗),处于绝境的诗人,感到深深的孤独。 用文化人监视、告发文化人,决不是我们这里才有的,也非今天才有。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不少审查官就是19世纪俄国作家。在德国,著名的海德格尔就对老师胡塞尔实施“无形”迫害。我们国家自先秦以来就有了告密制度,最有名的则是朱元璋的锦衣卫。极权制度是制造告密者的根源,统治者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告密者,而每一个人又都可能被告发。这样,朝廷才便于监视和控制,政权才能有效打击异端,及时翦除异己,以巩固统治。“文革”期间的告密行为是在“革命”“正义”的旗帜下进行的,只要能够保卫红色江山,无论怎样告密,采取何种方法,哪怕是告发父母,哪怕是暗中窃听,都是好样的,也都是“合法”的。所以,告密者毫无负罪感。有关部门所网罗的告密者,大多是有特长、有才气、有成就,也有些名气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可能接触到政坛人物、思想精英和文化大家。一旦你被盯上了,那么政治厄运就悄然逼近,自己还浑然不知。 这里,我还要说一句,黄苗子永远不知道,就在他监视密告聂绀弩的同时,也有一个文化人在监视密告他。 的确,聂绀弩平反后,依旧和告密者往来、吃饭、聊天、唱和。难道他不知道是谁出卖了自己吗?不知道黄某人曾给自己注诗吗?我知道他知道,他完全知道。1982年10月25日聂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我实感作诗就是犯案,注诗就是破案或揭发什么的。”我是过来人,对此深有体会。比如预审员问:“你说过周恩来喜欢孙维世吗?”一听,立马知道这句话,我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讲的,又是谁检举的。聂绀弩当然清楚谁是告密者。那为什么他毫不“计较”呢? 作者寓真有十分中肯的分析:一个原因是戴浩、向思赓、吴祖光、陈迩冬、钟敬文等人的检举是在“文革”中聂绀弩遭关押后,被迫写出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聂绀弩的超凡绝俗,大度豁达。但是,我认为他的淡然处之,是因其内心有着更深的痛与苦,不可对人言的痛与苦。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聂绀弩出狱后,常常突然不讲话,一连数日向壁而卧。有一次,聂的夫人周颖来找我的母亲,说:“你快去看看老聂吧,我实在拿他没有办法了。” 母亲带着我去了。聂绀弩翻身起床,并打发周颖去买熟食。周离开房间,一直沉默的他劈脸问道:“海燕(聂之女)的自杀,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真相?” 母亲沉默。 “你知道海燕的遗言吧?”聂绀弩问。 “知道。”母亲答。 “她在纸上写的那句话,我会琢磨一辈子,除非我咽气。” 母亲劝道:“老聂,你不要这样,事情过去了。” “李大姐,你怎么也说这个话!事情能过去吗?”他用手不停地戳着心脏部位,自语:“永远过不去。永远过不去!” 母亲不做声。 “你不说,我来说!她的遗言就是她的死因,李大姐……你说海燕发现了什么……”母亲听不下去,伸出一只手掌,断喝道:“老聂,不要讲了,我不许你讲。” 所有的人都哭了。有的事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惨苦,而聂绀弩每日每夜地面对这个惨苦。你说,他还有心思去“计较”别人吗?聂绀弩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很苦。“圣朝愁者都为罪,天下罪人竟敢愁”(聂诗),他在世,坚不可摧,他死后,精魂不散。 聂绀弩去世后,出卖他的人写怀念文章,那里面没有一点歉意。 人在阴影中呆久了,便成了阴影的一部分。有些东西靠生命和时间,是无法带走和冲洗干净的。即使抹去了,想必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另一种形式与我们不期而遇。 2009年3月泪书于北京守愚斋 6活动年表 编辑 土改时期 1903出生于湖北京山县城关镇。高小毕业后,因家贫失学在家,将自己的习作寄到汉口的《大汉报》,且时有刊用。同学们戏赠“聂贤人”这一雅号。 1920年,在上海国民党总部工作的孙铁人在《大汉报》上读到他昔日的学生聂绀弩的诗作,大为惊异,马上致信报社总编、好友胡石庵:此生颇有文才,但尚需开拓视野,这样才不至埋没乡间,并邀请聂绀弩去上海。次年,聂绀弩摆脱家庭的束缚,入上海高等英文学校就读。 1922年,由孙铁人介绍,加入了国民党,不久被介绍到福建泉州国民革命军“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做司书。 1923年,他又南下马来西亚当小学教员,后到缅甸在仰光《觉民日报》、《缅甸晨报》当编辑时,读到“五四”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深受影响。 1924年考入广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2期,在这里,他与周恩来结识。 1925年,聂绀弩参加了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在彭湃主办的“海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教官。东征胜利后,他又回到黄埔学习。 1926年初,从黄埔毕业后,他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这里,邓小平、伍修权等都是他的同学。大革命失败,对聂绀弩震动很大,他曾表示要加入共产党。 1927年回国后,他先任国民党中宣部总干事,又任南京中央通讯社副主任,以后又兼任《新京日报》副刊《雨花》编辑兼撰稿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宣传抗日,因此被迫逃亡日本,在日本被关进监狱几月后被驱逐出境。 1933年7月,他回到上海后,就参加了“上海反帝大同盟”加入“左联”并成为左联理论研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从此投身到更为进步的文化斗争中来。 1934年3月,聂绀弩受聘国民党汪精卫改组派控制的《中华日报》。当时,汪精卫与蒋介石有冲突,所以报纸时有攻击蒋介石的言论,聂绀弩趁机在该报创办副刊《动向》,成为进步作家继《申报》的《自由谈》之后的又一重要阵地,在反文化围剿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鲁迅给予了聂绀弩积极的支持。鲁迅后来将他1934年的杂文编为《花边文学》,共61篇,其中载于《动向》的就有22篇。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 (左)塞克 田间 聂绀弩 萧红 丁玲 端木 30年代中期,先后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和杂志《海燕》。这时,他以短小精悍、犀利泼辣的杂文,引起读者注意。 抗日战争时期,聂绀弩在桂林与夏衍、宋云彬、孟超、秦似编辑杂文刊物《野草》。 “皖南事变”后不久,他在《野草》上发表了《韩康的药店》,从诙谐中体现讥刺,回击了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逆流,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杂文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都是作为《野草丛书》出版的。前者杂论社会现象,后者评说妇女问题。后来又以二者为基础,编为《二鸦杂文》出版。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散文集《沉吟》和杂文集《血书》出版。《沉吟》通过人物记述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血书》是对黑暗现实的针砭、挞伐,并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公布的土地改革文件。 1948年撤退到香港。同年在《小说》月刊第六期发表中篇力作《天壤》。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聂绀弩在香港办报期间,仍以杂文为武器,批判各种怪现状、怪议论,宣传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聂绀弩在杂文写作上,有意学习鲁迅的笔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风格:行文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显出俏皮。他的作 聂绀弩 品多已收录于《聂绀弩杂文选》(1955)、《聂绀弩杂文集》(1981)、《聂绀弩散文》(1981)。 解放后,聂绀弩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等职。 1955年被卷入“胡风事件”,被隔离审查。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送往北大荒劳动。1974年又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无期徒刑。 1979年正式平反昭雪。 同年9月,聂绀弩受聘担任人文社顾问。 1981年1月,聂绀弩出版了《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他研究《红楼梦》的系列文章,如《论探春》、《论小红》等篇,多精警之论,为很多人所激赏。 1986年3月2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聂绀弩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在线汉语大词典 [引用日期2013-10-24]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化人物 , 历史 , 作家 , 历史书籍
260
李尧棠
收藏405258980 巴金编辑[bā jīn]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李尧棠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04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2005年10月17日 职 业作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南京东南大学附中 代表作品《家》、《寒夜》、《随想录》 字芾甘 笔 名鸣希、Bakin、马拉、吞风等 目录 1人物生平 ▪ 人物经历 ▪ 爱情婚姻 2人物轶事 ▪ 带病入书 ▪ 因书得爱 ▪ 嗜书如命 ▪ 笔名趣谈 3个人作品 ▪ 中长篇小说 ▪ 短篇小说集 ▪ 散文合集 ▪ 文学译著 ▪ 传记忆作 ▪ 理论作品 ▪ 理论译作 ▪ 主编刊物 4作品风格 ▪ 创作题材 ▪ 语言风格 ▪ 文学思想 5社会评价 ▪ 名人评价 ▪ 荣誉奖项 6人物影响 7人物纪念 ▪ 成都故居 ▪ 上海故居 1人物生平 编辑 人物经历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巴金 不同时期 巴金 不同时期(13张) 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1]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2] 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2]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3]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巴金 不同时期(2) 巴金 不同时期(2)(6张) 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4] 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4] 爱情婚姻 巴金与家人 巴金与家人(15张) 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一桌宴席。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 文革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5-6] 2人物轶事 编辑 带病入书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7] 因书得爱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7] 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7] 笔名趣谈 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8-10] 3个人作品 编辑 中长篇小说 《灭亡》《小说月报》第20卷第1期,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10月初版 《家》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5月初版 《春》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8月版 《秋》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9月初版 《爱情三部曲》:《雾》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1月版 《雨》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1月初版 巴金作品 封面 一览 巴金作品 封面 一览(11张) 《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3月初版 《憩园》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第四病室》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6年版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 《死去的太阳》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 《海底梦》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8月初版 《春天里的秋天》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 《沙丁》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1月初版 《萌芽》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9月初版 《新生》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11月版 《利娜》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初版 《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12月一1945年7月版[11] [12] [13] 短篇小说集 《复仇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8月初版、《光明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12月版 《电椅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3年2月初版、《抹布集》北京星云堂书店1933年4Yl初版 《将军集》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8月初版、《沉默集》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10月初版 《神·鬼·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版、《沦落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 《发的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版、《长生塔》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 《小人小事》成都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6月初版、《还魂草》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年12月版 《英雄的故事》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明珠与玉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4月版 《李大海》作家出版社1961年12月初版[11] [12] [13] 散文合集 《海行》、《旅途随笔》、《巴金自传》、《点滴》 《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 《梦与醉》、《旅途通讯》、《感想》、《黑土》 《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 《怀念》、《静夜的悲剧》、《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 《华沙城的节日》、《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 《大欢乐的日子》、《谈契诃夫》、《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友谊集》 《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贤良桥畔》、《大寨行》 《爝火集》、《创作回忆录》《序跋集》、《怀念集》、《家书—— 巴金萧珊书信集》 《再思录》、《随想录》[11] [12] [13] 文学译著 《薇娜》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6月初月初版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上海新宇宙书店1929年10月初版 《骷髅的跳舞》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版 《丹东之死》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7月版、《草原故事》上海马来亚书店1931年4月初版 《秋天里的春天》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过客之花》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6月初版 《门槛》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5月初版、《叛逆者之歌》平社出版部初版本 《夜未央》(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迟开的蔷薇》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1月初版 《父与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7月初版、《处女地》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快乐王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3月初版、《笑》(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6月初版) 《六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9月初版、《红花》上海出版公司1950年11月初版 《癞蛤蟆与玫瑰花》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1月初版、《木木》上海平民出版社1952年初版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6月初版[11] [12] 传记忆作 《蒲宁与巴布林》上海平民出版社1949年12月初版 《狱中与逃狱》广州革新书局1927年5月初版 《我的生活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8月初版 《地底下的俄罗斯》上海启智书店1929年8月初版 《我的自传》上海启明书店1930年4月初版 《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史话》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初版 《狱中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4月初版 《一个家庭的戏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狱中十二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l2月初版 《回忆契诃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1月初版 《回忆托尔斯泰》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4月初版 《回忆屠格涅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 《回忆录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5月初版 《往事与随想》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11] [12] [13] 理论作品 《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1921年4月《半月》17号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时事新报·学灯》1925年12fl 21日 《列宁论》《时事新报·学灯)1925年12月29日 《马克思主义卖淫妇》《时事新报·学灯)1926年1月19日 《芝加哥的惨剧》旧金山平社1926年5月初版 《革命的先驱》上海自由书店1928年5月初版 《断头台上》上海自由书店1929年1月初版 《俄罗斯十女杰》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10月初版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上海自由书店1930年7月初版 《俄国社会运动史话》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9月初版[11] [12] [13] 理论译作 巴金 选集 封面一览 巴金 选集 封面一览(4张) 《面包略取》上海自由书店1927年1月初版 《面包与自由》上海平民书店1940年8月初版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海自由书店1928-1929年初版 《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初版 《蒲鲁东底人生哲学》上海自由书店1929年初版 《告青年》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6月初版 《万人的安乐》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5月初版 《西班牙的血》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黎明》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曙光》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3月初版 《西班牙的斗争》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4月初版、《战士杜鲁底》上海平明书店1938年8月初版 《西班牙》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1初版、《一个国际志愿兵的日记》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 《西班牙的日记》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巴塞罗那的五月事变》上海平明书店1939年4月初版[11] [12] [13] 主编刊物 《文化生活丛刊》(1935年一1952年)、《文学丛刊》(1935年一1949年) 《文季丛书》(1939年一1951年)、《文学小丛刊》(1939年一1948年1 《自由月刊》(1929年1月一4月)、《时代前》(1931年1月一7月) 《文学季刊》(1934年4期)、《文季月刊》(1936年6月一12月) 《文丛》(1937年一1939年)、《烽火》(1937年一1938年) 《文艺月报》(1953年一1956年)、《上海文学》(1960年一1963年) 《收获》(1957年一20o5年)[11] [12] [13] 4作品风格 编辑 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 、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 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12] [14]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 工人 知识分子 小公务员 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 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 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12] [14]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4] 语言风格 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如作品《春天里的秋天》中:“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重要特征。[15] [12] 从《憩园》开始,巴金则逐渐把感情“隐藏”起来,放在文字之外,情节以内,不再像前期的《激流》一般直接吐露内心的情感,而是转而开始大量运用冷性色彩词隐晦、冷静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做到动人而不致“引人注目”,以《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晦暗的语言色调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从而与作品的题材和抒情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得作品的悲剧感顿生,调子也更加悲哀、忧郁。[15] [16] [12] 文学思想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后期,《火》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12] [17] 巴金的真实观则更为直白的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因为巴金不同于茅盾等作家完成作品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故而他的作品唯求“真”,以“真”动人,以“真”取胜。在巴金前期的创作中,他致力于青年对家长的对抗情绪的感受,作家的真实就在于对这种感受的发掘和提炼,正如他在《激流·总序》中所说的,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二十几个寒署。”“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石碎山中间。”作家以其二十多岁的青年的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激流,所感觉到的爱恨痛苦,通过巴金式的真实的感受体现在里面,这就是青年的真实感受。在这里,违反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假的,适应这生活的激流的就是真的,就会被巴金体现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后期创作,这种真实观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于其理性选择的加入,即对40年代中国社会的思索及对这种思索的感受。《寒夜》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寒夜》的深刻性在于其真实性,这种真实可以说是残酷的真实,即以好人对好人的残忍来体现出生活的真实,制造了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悲剧。[12] [17] 5社会评价 编辑 名人评价 巴金葬礼 胡锦涛敬献花圈 冰心: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他的可佩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 萧乾:“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 鲁迅:“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沈从文:“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18] 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19] 金庸:“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 王蒙:“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19] 贾平凹:“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毕淑敏:“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正直、光辉,包括他提议建文革纪念馆,让整个民族反思、自省,都让我们敬佩。我要向巴老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学习他是一种精神的星火传承。” 草婴:“巴老最热烈的感情,就是对劳动人民最真挚的爱,特别是对下层人民深深的同情。”[19] 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来我国访问,又亲自在上海展览馆宴会厅授予巴金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认为他“是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他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 荣誉奖项 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3] 1982年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 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 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 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1] 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 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1] 1998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1] 2003年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1] 6人物影响 编辑 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 30 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12] [20] 7人物纪念 编辑 成都故居 巴金成都故居坐落于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1904 年巴金出生在这里。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十九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这座故居是小说《家》中高公馆的原型。1971年因故成都故居被拆除。2013年。成都市政府在原址设立“巴金故居原址”供旅游人士参观。 上海故居 巴金 故居 巴金 故居(6张) 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2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巴金小说作品 历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现代作家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参考资料 1. 巴金同志生平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16] . 2. 钱理群 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09-211 . 3. 巴金百年华诞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02-16] . 4. 巴金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12-7] . 5. 巴金的爱情 .新浪 [引用日期2014-08-9] . 6. 李辉.《巴金的爱情与婚姻》.[J].晚报文萃.2006年01期 7. 巴金逸闻趣事 没饭吃也要买书 .新浪 [引用日期2014-08-9] . 8. 方洲 等 .青年必读手册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2月 :157-161 . 9. 巴金笔名由来 .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4-08-9] . 10. 邵建新.《巴金笔名的由来》.[J].课外语文.2006年Z1期 词条标签: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作家 , 现代文学
261
舒庆春
收藏6495321067 老舍编辑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舒庆春 外文名Lau Shaw 别 名老舍 国 籍中国 民 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99年2月3日 逝世日期1966年8月24日 职 业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学校 信 仰基督教 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笔 名老舍,絜青,鸿来,非我 字舍予 目录 1人物生平 ▪ 个人经历 ▪ 婚姻家庭 2人物趣事 ▪ 催稿趣事 ▪ 改稿奴才 ▪ 献丑作诗 3个人作品 ▪ 小说合集 ▪ 文艺合集 ▪ 诗歌作品 ▪ 曲艺作品 ▪ 书法作品 4作品风格 ▪ 创作题材 ▪ 语言风格 ▪ 文学思想 5人物评价 6人物影响 ▪ 文艺影响 ▪ 政治影响 ▪ 文学奖项 7纪念故居 ▪ 北京故居 ▪ 重庆故居 ▪ 山东故居 ▪ 伦敦故居 1人物生平 编辑 个人经历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3]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4]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2]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5]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2] 1937年,8月返齐鲁大学任教。11月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随文协西迁重庆。 1939年,老舍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顿出版,译名为"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5]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遗憾颁颁予川端康成。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6] 。象征性的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婚姻家庭 老舍家庭 老舍家庭(5张) 1930年,胡絜青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是胡絜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托他帮忙物色。此时老舍正好从伦敦回国,且著有作品,于是罗常培便向胡母介绍了老舍,获知老舍的才华及人品后,胡母异常高兴,私下便定下了这位乘龙快婿,于是与罗一同商议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使老舍与胡絜青见面。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取名舒济。1935年第二个孩子,儿子舒乙出生,1937年,在重庆产下第三个孩子,次女舒立。 2人物趣事 编辑 催稿趣事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7] 改稿奴才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 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7] 献丑作诗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即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7] 3个人作品 编辑 小说合集 仅收录发行单行本的篇目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火葬 二马 我这一辈子 猫城记 离婚 蜕 文博士 小坡的生日 骆驼祥子 正红旗下 牛天赐传 无名高地有了名 鼓书艺人 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篇) 以上资料整理自[8-9] 文艺合集 仅收录老舍在世时发行单行本的集子 短篇小说集 文学理论集 中篇小说集 樱海集 蛤藻集 文学概论讲义 月牙集 贫血集 东巴山集 杂感集 汉语教材 赶集 火车集 老牛破车 灵格风汉语教材 文学语言论集   通俗文艺集 小花朵集 出口成章 三四一 以上资料整理[9] [8] 诗歌作品 老舍 作品一览 老舍 作品一览(9张) 旧体诗约300首,12万字左右。 新诗三首,皆为长诗,信息如下: 1934年   鬼曲 1939年 成渝路上 1939年   剑北篇 以上资料整理自[10] 曲艺作品 通过搜集整理共有47部,细分有话剧27部、京剧7部、歌剧5部、地方戏剧2部、英译中话剧1部、电影剧本1部、鼓词15篇、相声31段、快板12段、太平鼓词4段、山东快书1段、合作撰写的单弦牌子曲1篇、唱词7篇。[7] 话剧作品    茶馆   龙须沟 残雾 谁先到了重庆 张自忠 面子问题 大地龙蛇 桃李春风(与人合著) 忠烈图 方珍珠 生日 春风秋实 西望长安 荷珠配 神拳 归去来兮 秦氏三兄弟 全家福 秦霞丹雪 青蛙骑手 宝船(童话剧) 红大院    以上整理自[8-10] 未成合集,散落发表的作品收集如下: 《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记得》《抗战民歌二首》《空城计》《控诉搂包的》-大鼓书词《礼物》《恋歌》《流离》《乱形容》《说明白话》《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谣二则》《微笑》《为和平而战》《为小朋友们作歌》《维生素》《小相声一则》《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诗》《雪中行军》《音乐的生活》《英雄赞《元旦铭》《慈母》《打刀曲》《读书》《二期抗战》《附录-致友人函》《歌唱伟大的党》《歌声》《鬼曲》《国葬》《过新年》《海外新声》《和平解放西藏》《红售货员》《红叶》《鸿兴饭馆红旗飘》《八九十枝花》《保民杀寇》《保我河山》《壁报诗》《别迷信》《长期抵抗》《陈各庄上养猪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进行曲》《女儿经》《陪都赞》《青年》《青年突击队员》《清明》《日本撤兵了》《扫荡五气》《山高挡不住太阳》《神仙辞职》《生产就业》《柿子丰收》《蜀江船歌》《双反》《札兰屯的夏天》《战》《丈夫去当兵》《致富神咒》《中秋月饼》《祝贺北京解放十年》《祝贺儿童节1》《祝贺儿童节2》《作诗》。[8] 书法作品 老舍 书法作品 老舍 书法作品(13张) 现今流传的老舍书法作品不多,可以于北京老舍纪念馆参看鉴赏。 4作品风格 编辑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11]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12] [2]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13]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2]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13]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13] [2] [12] 文学思想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14]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14] 在作家不受外力干涉下进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老舍进一步加深了个人的文学思考深度-----形式的美好。老舍多次提出“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同时受到英国文学的启发,追求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脱去花艳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躶体的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英国文学相通的,同时也是老舍受狄更斯等作家影响后在创作上的重要投影,是老舍文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表达自由和形式美好是老舍最基本的追求,在这基础上老舍也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但并不否认文学的社会性和社会作用,如老舍早、中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中心旨意都是探索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之路的。老舍是以平民生活为描述对象,以传统伦理道德的哲学观为思想基础,以人道主义的善恶观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为尺度,而进行文学描述的,而后期老舍在抗战时期则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抗战的文艺作品。[15] 5人物评价 编辑 知名作家 李敖评价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舍予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力的时候他卖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特别是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种努力,就我目接过的若干事实说,只有暗暗叹服包在谦和的言行里面的他底舍己的胸怀。” 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16] 樊骏评价幽默之于老舍:“在某种意义上, 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 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6人物影响 编辑 文艺影响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17]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18] 在创作题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艺影响,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因此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老舍的小说有序和完整的构建了一个艺术上的“北平世界”,同时小说中的小吃、建筑和语言都是现如今挖掘和开拓北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在批判国民性的道路上,老舍也有自己的开拓,比起鲁迅对国民心理机制的发掘,老舍对中国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及描写不免失至肤浅,但也有鲁迅所不及之处显示出老舍自己的特点---既有原有的纯中国环境中中国人的缺点,也有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心理和行为的病态和适当,后者是老舍独有的开拓,这种方式在以后批判中也是鲜见的,这种批判因此也构成和补充了一部完整的现代国民性批判史,对后来的批判具有借鉴意义。[19] [2] [12] 政治影响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领导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老舍在担任总务部主任期间团结了全国的抗战文人,使这一时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12] 文学奖项 为纪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励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了老舍文学奖,该奖项主要奖励北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20] · 7纪念故居 编辑 老舍故居共有4处,分别位于北京、重庆、山东和伦敦。 北京故居 老舍纪念馆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该故居是老舍解放后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在此创作了《茶馆》等 20余部剧作。 该故居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老舍夫人回国捐献了部分老舍的字画、古董,同年有偿捐献了老舍故居予国家,第二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在故居的原址正式建成老舍纪念馆。[21-22] 重庆故居 位于重庆天生新村63号,1943年刚动完盲肠手术的老舍与一家人开始在此定居,老舍在此完成了《火葬》、《惶惑》和《饥荒》等长篇小说。八年抗战老舍几乎全是在重庆的这所房子里。2012年,该故居正式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23] 山东故居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2010年改建为“骆驼祥子博物馆”,1936-1937年间,老舍在此居住,并在此完成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一炮”------《骆驼祥子》。 伦敦故居 位于英国伦敦市圣詹姆斯花园31号,老舍在英国担任讲师的1925—1928三年间在此居住,老舍在这里完成了长篇《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2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老舍作品 中国现代作家 参考资料 1. 老舍与基督教 .中新网 . 2. 钱理群 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187-198页 . 3. 老舍的小说 .老舍纪念馆 [引用日期2014-07-22] . 4. 老舍简介 .中国网 . 5. 伦敦大学的生涯 .老舍纪念馆 . 6. 舒济 .《老舍画传》 :北京燕京出版社 ,1997年 . 7. 戏剧曲艺作品 .老舍纪念馆 [引用日期2014-07-22] . 8. 老舍(轶事录)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7-22] . 9. 老舍主要作品年表 .中国网 . 10. 诗歌散文 .老舍纪念馆 [引用日期2014-07-22]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作家 , 历史人物
262
艾青
收藏108884016 艾青编辑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2]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3]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4] 中文名艾青 别 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浙江金华 出生日期1910年3月27日 逝世日期1996年5月5日 职 业文学家、诗人 毕业院校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个人生活 3主要作品 4创作特点 5人物评价 6人物纪念 ▪ 文化公园 ▪ 纪念馆 1人物生平 编辑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1] 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5] 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5]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 艾青 集。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6] [4] 2个人生活 编辑 与张竹茹 1935年,25岁的艾青听从父母之命,与张竹茹结婚。 与张月琴 1936年,艾青在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当国文老师,与女学生韦嫈(真名张月琴),即艾轩的母亲相识、相爱。1939年,29岁的艾青与18岁的韦嫈结婚,相继生下女儿艾清明、儿子艾端午。1947年,艾轩在河北深县小李庄出生。[7] 1955年,艾青与韦嫈离婚,艾轩和姐姐艾清明、哥哥艾端午判给了父亲,妹妹艾梅梅则归母亲抚养。[7] 与高瑛 1955年,艾青与刚调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高瑛相识。1956年3月27日,艾青与高瑛结为夫妻。[8] 1956年3月27日,既是艾青的生日,也是他同高瑛结婚的日子。尽管在这之前,艾青在文艺界已开始遭到批评,但深深爱着艾青的高瑛毅然决定宣布他们的婚事。 3主要作品 编辑 《归来的歌》 《北方》 《他死在第二次》 《旷野》 《反法西斯》 《黎明的通知》 《愿春天早点来》 《雪里钻》 《献给乡村的诗》 《走向胜利》 《欢呼集》 《艾青选集》 《新文艺论集》 《宝石的红星》 《海岬上》 《春天》 《彩色的诗》 《落时集》 《雪莲》 《海恋花》 《启明星》 《域外集》 《向太阳》 《吴满有》 《黑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下雪的早晨》 《太阳的话》 《我爱这土地》 《太阳的话》 4创作特点 编辑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9]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9]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10] 5人物评价 编辑 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道:“我永远渴求着创作,每天我像一个农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来,一醒来 艾青 ,我就思考我的诗里的人物和我所应该采用的语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有一分进步……甚至在我吃饭的时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时候。”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铁凝评)[11] 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艾青随之扩大了政治视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张同吾评)[12] 艾青对现代诗内容和形式审美标准的探讨,大大推动了中国新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作家网评)[13]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10] (中国网评) 6人物纪念 编辑 文化公园 艾青文化公园位于金华市金东区义乌江南岸、金东区行政中心和商业文化中心北侧,东邻 艾青文化公园 康济街,西至宾虹路。 公园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长度1600米,是金华城市绿地系统三江六岸绿化带的一部分。艾青文化公园中心广场主题雕塑《光的赞歌》,由36根1.2米见方的天然石柱按高度渐变排列组成,石柱最高达9.7米,与在同一条走线上的城防工程主题雕塑“礁石”融为一体,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公园由艾青之子著名艺术家艾未未设计,通过别致的造型以及光和影的旋律变化,从不同角度展示艾青诗作流动的意境。[14] 纪念馆 艾青纪念馆位于中国浙江金华婺江之畔,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内 艾青纪念馆 设5个展厅、一个多功能报告厅、一个书画作品展览厅、一个珍藏品陈列室。 展厅中所用文字部分大量引用艾青本人的话语,并选用了20余首艾青的著名诗句穿插于文字之中,同时精选了艾青在各时期重要活动的照片约160张。[1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中国现代作家 婺城区·名人 参考资料 1. 艾青 .新浪 [引用日期2014-10-18] . 2. 艾青及其《大堰河——我的保姆》 .中国作家网 [引用日期2014-10-18] . 3. 走进艾青故里 .余杭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4-10-18] . 4. 1996年5月5日 诗人艾青逝世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10-18] . 5. 艾青生平介绍 .中国作家网 [引用日期2013-12-10] . 6. 5月5日:诗人艾青逝世 .腾讯 [引用日期2014-10-18] . 7. 艾青之子艾轩:从没和父亲说一句知心话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4-10-18] . 8. 艾青 .艾青纪念馆 .2014 [引用日期2014-09-5] . 9. 艾青的作品 .中国作家网 .2011-12-02 [引用日期2014-09-6] . 10.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4-10-18]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化人物 , 作家
263
沈德鸿
收藏85341118 茅盾编辑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14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中文名沈德鸿 外文名Mao Tun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嘉兴桐乡 出生日期1896年7月4日 逝世日期1981年3月27日 职 业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预科 主要成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 代表作品《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 字雁冰 笔 名郎损、蒲牢、沈余、微明 目录 1人物生平 ▪ 人物经历 ▪ 爱情婚姻 2人物轶事 ▪ 志在鸿鹄 ▪ 字迹潦草 ▪ 怒斥编者 ▪ 笔名趣事 3个人作品 ▪ 中长篇小说 ▪ 短篇小说 ▪ 散文名篇 ▪ 童话作品 ▪ 戏剧作品 ▪ 国学研究 ▪ 文艺理论 ▪ 书法作品 4创作特色 ▪ 创作题材 ▪ 叙事风格 ▪ 评论特色 5文学思想 ▪ 现实主义 ▪ 自然主义 ▪ 古典文学 6人物评价 7人物影响 ▪ 文艺影响 ▪ 政治影响 ▪ 文学奖项 8纪念故居 ▪ 乌镇故居 ▪ 北京故居 1人物生平 编辑 人物经历 《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11张)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1]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2]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 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茅盾文集 茅盾文集(20张)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2] 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香港《立报·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1] 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期间,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1]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7月,参与《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年底,离香港。 1949年,2月,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3] 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8年,1月,开始创作《夜读偶记》。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齐。 “文化大革命”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 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1] 爱情婚姻 茅盾与家人朋友合影 茅盾与家人朋友合影(12张) 茅盾和夫人孔德沚址自小定亲。1916年春节,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成婚。从此两人一直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直至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与之同行。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两人关系密切并产生了感情,在这种情形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消息传到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果然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4] [5] 解放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于工作。“文革”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70多岁的茅盾伴其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但是这仍于事无补,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自此两人结束了长达44年的婚姻生活,从此阴阳相隔一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4] [5] 2人物轶事 编辑 志在鸿鹄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6] 字迹潦草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7] 怒斥编者 茅盾生前照片 茅盾生前照片(8张) 茅盾向来是温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气的时候。1978年,新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修改完毕,其中收录了茅盾的散文《风景谈》,编写组将修订后的教材排样寄给茅盾参看,茅盾发现自己仅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处。对此,茅盾异常愤怒,当即回了一封信给编写组:“你们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达百数十处,我不懂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们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写,有一套规范,不合你们的规范,就得改。那么,又何必选作家的文章来做教材呢?每个作家有自己的风格。你们这种办法(随便删改,却又不明言),实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风格。”茅盾在信中举例说,如把骆驼脖子上挂的本来一样的铃铛补加“大小”,茅盾讥讽地问:“事实上,骆驼挂的铃铛只有一种,你们为什么要改为‘大小铃铛’呢?”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后,编写组不得不做了退步让《风景谈》大部分保持了原貌。[8]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9] [10-11] 3个人作品 编辑 中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子夜   虹 一个人的死 少年印刷工 三人行 劫后拾遗 霜叶红似二月花 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蚀·三部曲(含《幻灭》、《追求》、《动摇》) 第一阶段的故事 锻炼 他们的儿子 路 多角关系 以上整理自[12] [1] [9] [13] 短篇小说 茅盾 作品封面一览 茅盾 作品封面一览(13张) 保施   创造 大鼻子的故事 农村·三部曲(含《春蚕》、《秋收》《残冬》 野蔷薇 林家铺子 诗与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 烟云 有志者 自杀 宿奔 色盲 喜剧 以上整理自[1] [12] [9] [13] 散文名篇 白杨礼赞   风景谈 卖豆腐的哨子 人造丝 全运会印象 车中一瞥 鞭炮岁月 谈月亮 雾中偶记 大地山河 黄昏 雾 天窗     以上资料整理自[1] [14] [13] 童话作品 寻快乐 大槐国家 负国报恩 千匹绢 兔娶妇 海斯交运 树中饿 驴大哥 金龟 平和会议 书呆子 狮骡访猪 飞行鞋 怪花园 风雪云 蛙公主 牧羊郎官   以上整理自[13] 戏剧作品 《清明前后》 国学研究 庄子选注   淮南子 红楼梦(洁本)叙订 楚辞选注 以上整理自[13] 文艺理论 小说研究ABC(理论)1928,世界 欧洲大战与文学(理论)1928,开明 神话的研究(理论)1928,商务 中国神话研究ABC(理论,上下册)1929,世界 骑士文学ABC(理论)1929,世界 现代文艺杂论(理论)1929,世界 六个欧洲文学家(理论)1929,世界 神话杂论(理论)1929,世界 西洋文学(理论)1930,世界 希腊文学ABC(理论1930,世界 北欧神话ABC(理论)1930,世界 汉译西洋文学名著(理论)1935,中国文化服务社[13] 世界文学名著讲话(评论)1936,开明 创作的准备(理论1936,生活 文艺论文集(理论)1942,群益 青年与文艺(理论)1942,耕耘出版社 夜读偶记(理论)1958,百花 鼓吹集(理论)1959,作家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理论)1960,人文 鼓吹续集(理论)1962,作家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理论)1962,作家 读书杂记(评论)1963,作家 茅盾近作(理论)1980,四川人民 茅盾论创作(理论)1980,上海文艺[13] 书法作品 茅盾书法 茅盾书法(10张) 茅盾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其字布局缜密严谨,笔法精劲含蓄,秀逸疏朗,淳雅婉丽,似取法于瘦金体,然实则学于《董美人墓志》,茅盾从中取其华美坚挺,故而给人以一种清朗爽劲之感,而中宫紧收,线条舒展雅致,纤细而不羸弱,秀挺而富有弹力。唯一不足之处则是显得过于光滑流畅,使得其字美妍有余而韵味不足。 4创作特色 编辑 创作题材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15] [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9] 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 [1] [16]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17] 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1] 5文学思想 编辑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文学创作源泉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的风貌,必须反映每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他的小说展现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建国前夕的中国现当代的重要历史面貌。《霜叶红似二月花》展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的江南乡镇生活,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最后一个时期留下一幅历史画卷;《虹》展示了从“五四”到“五卅”,从成都到上海的斗争风云;《蚀》展现了大革命前后从上海到武汉再到上海的斗争风云;《路》、《三人行》从中部到南部,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提供的帝国主义侵凌下民族工业的败落与农村经济的破产的形象资料。茅盾不是一般的要求文学要反映客观生活,而是站在社会历史家的角度, 要求文学展示繁复纷纭的社会生活整体特别是其间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 ,展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 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 的历史趋向。从而,使文学自觉地成为真实的时代镜子和社会史诗。正如王若飞所说:“从茅盾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的起落消长。茅盾先生的最大成功之处,正是他的创作反映了中国大时代的动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创作的中心内容,与中国人民解放运动是相联系着的”。[18] 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中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既是对社会背景的重视,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 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 去展现。他的小说,总是把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浓缩为轮廓和背景,涂以情绪的色彩,在人物与环境的交流中展示典型性格。如《子夜》将故事放置在20世纪30年代民生凋敝的上海,民族产业普遍受到打击,吴荪蒲在这样的背景下,性格被典型化、脸谱化,同时悲剧性的意味也随之加深。另外《春蚕》则放在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农村,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恐慌,故事中老通宝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丰富化立体化。在小说之外茅盾也以此作为批评标准, 在文学评论《读》中指出《北京人》等作品对围绕于人物的世界变化描写模糊的缺陷。在现实主义文学观之外,茅盾也借鉴了泰纳的写实主义、左拉的自然主义,还曾译介过一些象征主义作品,有效地择取、扬弃和融化,以引导新文学的创作,为文学表现人生这一根本目的服务。而这些借鉴和吸收的文学思想都可以在他的长篇小说《子夜》中窥见,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既恪守现实主义的本质精神而又广为吸收各种艺术流派之长,坚持原则却非自我封闭,大胆开放并不随意调和,由此走出了一条富有个性和创新性的现实主义之路。[1] [18] [19] 同时作为坚实的无产阶级革命主义者,茅盾在作品中也较为强烈地表现了个人在政治上的倾向,前期主要以文学评论的方式阐述了个人在文学思想上的取舍,他吸收了欧洲的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在其文学评论的作品中大力推广了“为人生”的艺术宗旨。以后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这时期以小说散文为主在故事之中有意识地表现个人的文学思想以及提供政治导向,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子夜》、《清明前后》等。建国后,茅盾的文学创作较少而开始了大量的文艺总结,书写总结了较多的文艺理论文章,这些文章也无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然而学界同样也有声音认为茅盾对于宣扬的这些文艺观并没有做到融会贯通,而存在一定的教条主义式的照搬。茅盾1919年底才开始接触阶级斗争学说,而1925年便仿照早期苏联文学,倡导“ 无产阶级艺术” ,这些都是在尚无中国实践依据之时确立的。在被当作法典并实行的半个多世纪中,不允许对其进行发展、修正, 缺乏一个“ 中国化” 过程,因此,长时间地被教条主义所统治。他写了大量的文艺杂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见解,但终究属于技巧,而非主体;属于局部,而未上升到全局意义上。他没有赵树理那样的优患意识,写出暴露极左路线的作品。也没有高尔基那样的独立性, 发表“ 离经叛道” 式的“ 不合时宜的思想” 。因此有学者也认为茅盾一生的矛盾是教条主义的悲剧。[20-21] 自然主义 20世纪20年代,茅盾曾被看做坚实的自然主义信徒,他在这段时间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自然主义的书籍,并且为之撰写了不少的理论书籍。而到了1928年,茅盾随着思想的变化又申辩过他也并非依自然规律开始创作生涯,而是相反一一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生活和人生之后才来做小说。到了1958年的《夜读偶记》他甚至对自然主义给以全面否定----认为自然主义是个“暗坑”。虽然如此,茅盾的创作与自然主义依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2] 茅盾早期刚步入文坛的时候极力倡导自然主义,他认为自然主义是文学上之写实主义,是一种具有真实、客观、细致、科学等特点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因此他的前期创作和文论也因自然主义而声名鹊起,较为著名的篇目如《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这篇关于自然主义的评论引起了当时文艺界关于自然主义的激烈讨论。而1925年开始介绍新写实主义的茅盾也开始了对自然主义的怀疑,1928年他开始明确的反对自身受左拉和自然主义的影响。然而茅盾此间的创作仍然带有自然主义深深的烙印,如这期间发表的小说《灭亡》、《追求》无不闪现着自然主义的光辉。30年代以后,茅盾自觉沿着革命现实主义的大道阔步迈进,对自然主义作客观分析。认为自然主义发展是因为反帝运动高涨、社会科学思想发展而带来唯物论思想的发展,自然主义在思想基础上与唯物论更为接近。自然主义优点在于对平民化、日常生活的描写,勇于直接反映丑恶;而不足在于没有留下余地给读者去用经验和想象去填补。这可以说是他对自然主义认识的一次升华,故而这段时间,他的大作《子夜》诞生,里面较为完美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然而茅盾后期有些过于执着对自然主义的崇敬,使之与中国正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因而产生了裂隙,引起落后焦虑导致了他创作萎缩,故而茅盾后期并无太引人注目的文学创作,而转向文学评论。[22] 古典文学 茅盾的创作中也大量的吸收了古典文学的创作艺术,他曾在《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指出“要吸取过去民族文艺的优秀传统” ; 学习外国古典文艺以及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要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而这些在他的创作中也得到体现,《子夜》、《腐蚀》中庞大的艺术网络构建是都对《红楼梦》中的艺术精髓的学习与提取。[23] 6人物评价 编辑 毛泽东给茅盾的回信 张光年: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24] 王瑶《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我以为把茅盾当做有重大贡献的少数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据的;这个根据不仅是党中央给他的历史性评价,而且包括人民对他的作品的喜爱的程度。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让他的文学遗产在我们攀登文学艺术高峰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25]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由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流派,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时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流派,甚至影响了后来写作的《李自成》《上海的早晨》等作品的一些作家。"[26] 夏志清:“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27] 胡耀邦:“茅盾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28] 郁达夫:“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29] 周扬:“茅盾是‘ 五四’ 以来第一个卓有成绩的文艺评论家。”[30] 7人物影响 编辑 文艺影响 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31]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当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从《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作品中,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早期《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新人”形象的价值。在20数量30年代短篇小说《春蚕》里,对老通宝、多多头父子两代农民的刻画,不仅在典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烘托了人物,而且以两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历史内涵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思想深刻的农民典型。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32] [31] [1] 茅盾小说以开放的现代意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茅盾从踏入社会之初,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就与中国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关联。在上海,他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同乡旧故中有各阶层人物。茅盾小说全面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企业、金融业、商业、公馆、舞厅、大饭店等,并且着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以政治、经济为轴心的各阶级、阶层的不同人物,如资本家、金融家、买办官僚、公务员、市民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同时茅盾更注意描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现代都市发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急变和交杂的都市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如进入都市迅速“风化”的遗老遗少、封建性和现代性混杂的地主式资本家、洋房公馆的血脉紧连着宗法社会的农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其小说世界里。茅盾小说创造的都市文学,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32] 茅盾小说对于现代长篇小说的样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充分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意识的独立,是与茅盾的进入小说创作分不开的。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蚀》,采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独立又能连缀,可分可合,伸缩自如。茅盾随后的创作中有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这一形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是现代中、长篇小说文体新的拓展,如以小见大的《林家铺子》、历史画卷式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日记体的《腐蚀》等多样化的小说体式。而就小说结构而言,茅盾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表层的时空交换构架呈现了开放性和交叉性的结构特点;热情关注时代风云,深刻把握辽阔而复杂的社会,构成了他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盘根错节的人物和情节交叉的网状结构;标志现代心理小说的心理剖析经茅盾的努力,在范围和程度上的创新和对个体心灵世界的透视赋予的社会性的力度。总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其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31] [32] 政治影响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0年代他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党一起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了革命文艺队伍,反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广泛团结了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抗战胜利后,茅盾不顾国民党的压迫,积极参加坚持民主、和平反对内战的运动,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建国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的茅盾负责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学奖项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生前遗愿,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一个文学奖项。其目的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于1981年设立。[33] 8纪念故居 编辑 乌镇故居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8张) 此故居是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坐落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观前街17号,坐北朝南。茅盾自1896年诞生至1909年离乡求学,在这幢故居中生活了十三个春秋。此后,几乎每年都要回家看望他的母亲。1940年他的母亲去世以后,切断了他与故乡联结的纽带,他的亲属也相继去了外地定居,故居房屋便陆续租给了居民居住。1977年春,当地政府动员住户腾出了后园的三间平屋,加以修缮保护。1981年3月茅盾逝世后,乌镇茅盾故居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 北京故居 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后圆寺胡同13号,东邻蒋介石北京官邸。茅盾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迁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入院治疗,在这里度过了6年多时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北京市政府京公布茅盾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3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茅盾 主要作品 历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现代作家 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参考资料 1. 钱理群 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171-186 . 2. 窦应泰.《茅盾临终前的党籍问题》.[J].《文史天地》.2004(12) 3. 茅盾的生平 .茅盾纪念馆 [引用日期2014-07-25] . 4. 《半岛晨报》2008年11月02日 B05版 5. 茅盾与妻子孔德沚的婚姻生活 陪妻坐地上等天亮 .辽宁日报 [引用日期2014-08-1] . 6. 茅盾:用文字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 .中国青年网 [引用日期2014-07-25] . 7. 书法讲堂 .新浪 [引用日期2014-07-25] . 8. 龚明德 .《书生清趣》 :岳麓书社 ,2005年3月 :133 . 9. 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5月 :163-176 . 10. 查国华.《关于茅盾的笔名》.[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3)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作家
264
钱基博
收藏339145 钱基博编辑 钱基博,生于1887年,1957年11月30日逝世,字子泉,别号潜庐,中国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早年参加革命。 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任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1920年后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1923年后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11月30日去世。[1] 中文名钱基博 国 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7年 逝世日期1957年11月30日 职 业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 主要成就国学大师,杰出的教育家 代表作品《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韩愈志》,《古籍举要》 儿 子钱钟书 目录 1人物生平 2教育成就 3思想理念 4著作要目 ▪ 专 著 类 ▪ 论 文 类 5人物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钱基博与家人[2] 1892年,钱基博由长兄子兰授课。1897年由伯父仲眉课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文选,并教其学习写作策论。1900年读《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先后将2部巨著圈点7遍,又精研《读史方舆纪要》。1903年撰《中国舆地大势论》,发表于《新民丛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钱基博受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学习西学,与同邑吴锦如等80余人组织理科研究会,延请教师讲授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卫生和日语等课程。后又独办一所理科学堂,自任讲师。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应薛南溟之聘,任家庭教师,为其子教授算学。[3] 辛亥革命兴起,无锡光复。钱基博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并撰《光复志》。后应苏浙联军总参谋、邑人顾忠琛之聘,去安徽任援淮部队总司令部少校参谋。援淮部队改编为第16师,钱基博晋中校衔,任副官参谋,调江苏都督府,随部队驻镇江。 1913年(民国2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民国7年)6月任无锡县图书馆馆长。1921年起,历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教务长。1923年应聘赴清华大学任教授,1924年因病回南方,后在圣约翰大学任教。1927年9月,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特聘其为教授兼校务主任。 1925年(民国14年),钱基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时发生五卅惨案,校 长美国人卜舫济阻止学生在校内降半旗为死难者致哀,激起全校师生的义愤。卜舫济召开教授会议,以开除爱国学生相威胁。钱基博在会上痛斥卜舫济压制学生爱国运动的罪行,要卜舫济公开向中国人民谢罪。为了抗议卜舫济对中国的侮蔑,全校华籍师生纷纷自动离校。钱基博是首批离校的教师,同年创办了光华大学。[3] 1927年(民国16年)9月,因北伐军兴,锡沪交通受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特聘其为教授兼校务主任。锡沪交通恢复后,便兼任两校课务。1930年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史》。[4] 1937年(民国26年),钱基博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随校迁江西泰和,与浙大同仁创办《国命旬刊》,并亲自撰写《发刊辞》,宣传抗战;又与浙江大学顾谷宜教授合作,从俄文本翻译《德国兵家克劳塞维兹兵法精义》。1938年(民国27年),钱基博到湖南安化县蓝田镇,任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1939年(民国28年),应国民党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李默庵之请,赴南岳讲授《孙子兵法》。[3] 1957年钱基博先生于武昌[5] 1946年,到华中大学(后并入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任职。[6] 建国后,他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后改为华中师范学院)。1952年,他又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此外,尚有碑帖字画1000余件、方志1000余种,悉数赠予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江苏泰伯文献馆。 1957年11月30日,因患胃癌去世,终年70岁。[3] 2教育成就 编辑 钱基博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钱基博故居[2] 任职历程 从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到私立华中大学与华中师范学院教授,自小学以至大学,从事教育事业44年。钱基博先后任教于无锡师范学校、清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武昌华中大学。1952年起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1957年病逝武汉。[7] 言传身教 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都督赵秉钧、江苏都督冯国璋皆因其才学,招他为秘书,他毅然谢绝。钱基博提出教育救国须先重视师范教育的思想。[8] 学校重在教育而不重在处罚,人才难于培养而易于摧残,提倡正面教育。钱基博对教学作如是评述:“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直言,无曲学以阿世。”[7] 钱基博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默化潜移。他读书治学注重对师范生国文基本功的训练,从门径上指点学生,特别是注意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用他的解题及其读法来指导学生学习。钱基博教人读书,采用桐城家言“诵读”“圈点”之法。 钱基博与儿子钱钟书[2] 钱基博对旧中国国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将国学课程分为三大类:诵读学程,整理学程和训练学程。这个改革方案,重在读古籍原著,重在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性,陶冶学生的人格,通过严格的读写训练来加以贯彻。根据上述课程设置,钱基博又制定了各门课程的学时并区分了必修、选修。一、二年级基本上是必修课;三、四年级,基本上是选修课。所开古籍,都用原书。 钱基博处处从严治教,身教重于言教。吟诵课文,为了启发学生多提问题。钱基博认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转变学风,改变社会风气。教师不能光传授知识,还应该教育学生做人。除了寓育人于教学之中外,钱基博还一贯倡导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以图实践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7] 3思想理念 编辑 治学严谨 钱基博每读一书,辄有提要别录。平生所为诗古文辞,以及交游往还,论学论文书札,也都记录在日记之中。[9] 钱基博在武昌华中师范学院执教时,除了教学,总是看书或抄书,他看的书,多数历代文集。钱基博每看一本书都会摘录其中的一些内容到日记中,并且会写上看法。[7] 忧国忧民 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 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2张) 钱基博时刻体恤国事,寓爱国之情于平日教学之中。 1924年,上海发生著名的五卅惨案,钱基博就教的圣约翰大学学生予以声援。校长美国人卜舫济横加压制,侮辱中国师生,钱基博激愤无比,遂于其他在校华籍师生另创光华大学,光华即“发挥光大我中华民族固有之精神”。1938年,应当时国立湖南蓝田师院院长廖世承先生之邀,钱基博出任国文系主任。由于战事紧张,强寇四逼,钱基博便拾起《孙子兵法》之旧业,希望对全国抗日战争有所贡献。1939年,应李墨庵将军之邀,钱基博赴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讲说《孙子兵法》,断言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后成《孙子章句训义》一书,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传授给学生,以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钱基博晚年简居武昌,其性耿直,仍心系祖国的建设事业。整风期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提出事关党和国家建设大计的真知灼见,自以为“白头忧国输忠悃,青简明经指要津”,表明自己的看法。[7] 4著作要目 编辑 专 著 类 1. 《击技余闻补》,又名《武侠丛谈》,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版。   2. 《〈周易〉解题及其读法》,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3. 《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   4. 《版本通义》,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再版。   5. 《古籍举要》,原名《后东塾读书记》,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出版。   6. 《明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   7. 《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本书原由无锡国学专门学校学生会于1932年12月集资排印,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9月正式出版,1934年、1935年连续再版,1936年9月增订出版,1974年收入台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刊》中。1986年5月湖南岳麓书社据1936年增订版改版印行。   8. 《骈文通义》,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出版。   9. 《韩愈志》,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1958年重印。   10. 《经学通志》,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11. 《中国文学史》,1939年作为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材在蓝田陆续印行,199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三册。   12. 《近百年湖南学风》,1940年由湖南蓝田袖珍书店和湖南安化桥头河求知书店印行。 [10] 论 文 类   1. 《中国舆地大势论》,1902年3月发表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2. 《读太史公〈论六家要指〉考证》,载1926年《清华周刊》第25卷10号。   3. 《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叙目》,载1926年5月《清华周刊》第25卷11号。   4. 《复章士钊书》,1926年10月,收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纪念钱基博先生诞生百周年专辑。   5. 《韩文读语》,载《光华大学半月刊》1932年第1卷第1、2、3、4期。   6. 《选印四库全书评议》,载《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第2卷第1期、2期、4期。   7. 《骈文漫话》,载《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第2卷第5期。   8. 《复陈*一先生论桐城文书》,载1933年《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八期。   9. 《读〈礼运〉卷头解题记》,载1935年《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二期。   10. 《〈史记〉之分析与综合》,载1935年《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三期。   11. 《周秦诸子聚讼记疏证》,载1935年《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五期、六期。   12. 《怎样做一个光华学生,送毕业同学》,载1936年《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五卷第十期。   13. 《读庄子南华真经卷头解题记》,原载《光华期刊》,后收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纪念钱基博先生诞生百周年专辑。   14. 《文物研究》,1953年3月为庆祝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成立而作(油印稿)。   15. 《欧文讲录》,吴中匡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纪念钱基博先生诞生百周年专辑。[10] 5人物评价 编辑 大江以北,未见其伦。——张謇 无锡钱子泉基博,学贯四部,著述等身。肆力古文词, 于昌黎习之,尤哜其胾而得其髓。哲嗣默存,年方弱冠,精英文,诗文尤斐然可观,家学自有渊源也。——陈衍 余在中学任教,集美无锡苏州三处,积八年之久,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钱穆 先君遗著有独绝处。——钱钟书[11] 钱基博以毕生精力治国学,安身立命于国学,熔铸生命于国学,对国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后世提供了丰硕而极有价值的国学成果,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12] 钱基博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执教时,与著名儒家大师钱穆为同事。钱穆到台湾后著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详细记载了他和钱基博的交往,认为“中学任教积八年之久,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基博。生平相交,也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基博”。[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钱基博生平与学术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引用日期2013-12-11] . 2.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基博纪念馆 .无尽的爱纪念网 [引用日期2013-12-11] . 3. 国学大师钱基博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09-19] . 4.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12-27] . 5. 钱基博的日记被谁“付之一炬”?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12-11] . 6. 《钱基博年谱》:诂经谭史 学贯四部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12-27] . 7. 江苏校友风采:钱基博 .华中师范大学校友会 .2012-10-24 [引用日期2013-09-19] . 8. 钱基博·《国立师范学院成立记》:而当国者乃以创制师范学校诏我亿兆有众。国无常强,民奋则强,惟师有学,用诞启民瞑。亦惟师克范,用式四方 9. 钱基博·《钱基博自述》:自十三岁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过;而于历代地名,必按图以索,积久生悟,固以精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议论证据古今。 10. 钱基博先生著作年表/著述要目 .书法江湖 [引用日期2014-09-25]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 历史学家 , 教育学家
265
清商
收藏12650 清商编辑[qīng shāng] 清乐,也称为清商乐,是指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即当时的乐府诗。逐渐成为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地区汉族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被认为是华夏正声的主流。 中文名清商 评 价华夏正声的主流 类 型乐府诗 记 载《韩非子·十过》 目录 1清商 2词典解释 1清商 编辑 在汉族音乐史上,清商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一种含义是:清商即高的商调。宫、商、角、徵〔Zhi〕、羽五调,一般是指中部音高说的,即相当于今天的C、D、E、G、A五调。比它们的本调高半个音的调子,就加一个“清”字来表示, 如“清宫”、“清商”。清商比商调高半个音。这个调子的应用似乎很早。 《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在春秋初期,乐师师涓鼓琴,晋平公问:“此所谓何声也?”乐师师旷说:“此所谓清商也。”晋平公又问:“清商固最悲乎?”师旷说:“不如清徵。”师旷拿清徵和清商相比,当然是指的一种调子,而不是一类乐曲。 2词典解释 编辑 1. 商声,古代五音之一。古谓其调凄清悲凉,故称。 《韩非子·十过》:“公曰:‘清商固最悲乎?’ 师旷 曰:‘不如清徵。’”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夫五声八音,清商流徵,损聪者也。” 唐 杜甫《秋笛》诗:“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2. 谓秋风。 晋 潘岳《悼亡诗》:“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元 范梈《奉同元学士赋赠邓提举之官江浙》诗:“况值杪秋令,清商动凉幕。” 龚尔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钝庵不至书寄用渊明九日闲居韵》:“清商发林际,飒飒动秋声。” 词条标签: 字词
266
清商乐
收藏13056 清商乐编辑[qīng shāng lè] 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地区汉族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中文名清商乐 分 类音乐 地 区中国 起 源三国时代 特 色以爱情为题材 目录 1简介 2起源 3发展 4组成 5特色 6题材 7衰落 1简介 编辑 中国汉族的古典音乐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三国以前的古乐,以孔子的所谓雅乐为主,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清商乐,又名清乐,第三个是唐朝初期由清商乐吸收西域音乐而兴盛的对汉族民乐影响最大的燕乐,又名宴乐。清商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 清商乐-乐器 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或称“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1] 其中“吴声”与“西曲”,一方面从相和歌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仍发挥其原有的音乐特色,形成了多样的富于特色的音乐结构。它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种情况的产生,固然和士族地主阶级的享乐需要有直接的联系,但作为一种最普通的感情表现,却也另有其时代的需要。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元旦朝会、宴飨、祀神等活动。由于它与汉代相和旧曲都是汉族传统音乐,因此,在当时各种乐伎中,被称为“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为宫廷所重视。 2起源 编辑 关于清商乐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古代的商歌,《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清,商也;浊,宫也” 所以商歌就有清商之意;另一说清商处于汉代乐府《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清调以商为主,举清商以代表三调,故称清商三调。汉代的平调,清调是周代房中乐的遗声,清商乐传至唐代尚存周曲《白雪》,可见清商乐的渊源。清商乐源远流长,不断吸取汉族民间乐舞的滋养,代有新作,被认为是华夏正声的主流。《清商乐》在曹魏的时候非常兴盛,曹操的儿子帝王都迷好清商乐舞。曹操、曹丕、曹植等依照清商三调的乐曲节奏填写了很多可以歌舞的诗歌。 清商乐-乐器 《魏书》说曹操“登高必赋,乃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魏时期的诗歌创作,在乐府歌诗的影响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清商乐》包罗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进展越来越扩大了,即包括“中原旧曲”又包括江南新发展的“新声”。《魏书·乐志》说:初高祖(孝文帝)讨淮汉(公园493年),世宗(宣武帝)定寿春,始收其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鞞舞曲》、《公莫》《巾舞曲》《白鸠》《拂舞曲》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之声,总谓之清商。 3发展 编辑 东晋以后的200多年间,除东晋末和梁末的两次大战乱外,南方社会稳定,经济有显著发展,形成了众多的商业都市。在城市里,汉代以来的相和旧曲将近一半已经散佚,而南方的汉族民间谣讴──吴声、西曲,由于城市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而日益兴盛。吴声、西曲的流行,也引起了宫廷的兴趣。尤其是梁武帝和陈后主,曾命乐工谱写了大量新曲。 北魏孝文帝时,南方的清商乐传到了北方,在宫廷中作为“华夏正声”受到较大的重视。此后,清商乐就成为盛行于中国南北方的重要乐种。 清商乐 汉魏西晋时代的清商乐舞是女乐歌舞,如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道:“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秘舞更奏,妙材骋伎。妖蛊艳夫夏姬,美声畅于虞氏,始徐进而赢形,似不任罗绮,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 曹魏时期的几个帝王都爱好清商乐舞。《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说:“太祖(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曹操还曾遗令在他死后,使其伎人居住在铜雀台上。“每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曹丕建立魏国(220)时,专门设立清商署,这是女乐舞的专门机构。《魏书·齐王芳纪》中说:“帝每见九亲妇女有美色,或留以付清商。”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等都曾依清商三调的乐曲写了很多配合歌舞的诗歌。刘宋王僧虔论述清商乐时所说:“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之三祖(曹操、曹丕、曹睿)。风流可怀,京洛(魏晋)相高,江左(南朝)弥重。”由此可见晋以后清商乐舞也流传很盛。 西晋武帝也是个酷爱清商乐舞的皇帝,他保留了曹操时期的清商署。平吴以后,收纳吴妓5000。荀勖曾对清商三调进行整理。当时著名的乐工宋识、陈左、列和、郝索、朱生等都参加了整理工作,其中陈左善长清歌。 清商乐 汉魏和西晋,清商乐舞由于得到皇室的重视,日益发展,但在永嘉之乱(307~312)中,清商署的乐工舞人大部分流散。 永嘉之乱后,一部分清商乐传入凉州,与龟兹乐相结合,成为西凉乐。另一部分清商乐随着东晋政权传到江南,促进了长江流域汉族民间乐舞吴声、西曲等的发展,产生了南朝的“新声”。正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说:“永嘉之乱,王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宋梁之间,南朝文物,号为最盛,人谣国俗,亦世有新声。”这里所谓新声,在《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分为3类:①吴声歌曲,以歌为主,也有一部分是歌舞,如《前溪》舞和巫觋祭神歌舞的《神弦歌》等;②西曲歌舞,以歌舞为主,有一部分倚歌;③江南弄,以歌曲为主,其中《上云乐》是描写神仙内容的歌舞。清商乐舞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它包括的内容愈来愈多,既包括中原旧曲、汉魏杂舞,又包括了江南新声。《魏书·乐志》这样概括地说明:“初,高祖(北魏孝文帝)讨淮汉(493),世宗(北魏宣武帝)定寿春(500),始收其所传中原旧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总谓之清商。” 隋及唐初,清商乐舞继续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又得到一定的发展。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获宋、齐旧乐,文帝听了,很欣赏清商乐,说:“此华夏正声也。”并把它置于清商署中,进行了一番“去其哀怨,考而补之”的整理工作。其中舞曲有《明君》等。隋文帝还设七部乐,内有《清商伎》,是重要的舞蹈内容。隋炀帝大业(605~618)中,又制定九部乐,《清乐》(即清商乐舞)居于首部。唐高祖武德初年间,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制,到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增为十部乐,《清乐》居第二部。到武则天时(648~704),《清乐》尚存《白雪》、《公莫舞》、《巴渝》(舞)、《明君》(歌舞)等63曲。 4组成 编辑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 五代《卓歇图》 吴声、西曲:吴声原是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汉族民间徒歌,西曲则是荆、郢、樊、邓地区(今湖北)的汉族民间徒歌。两者的风格虽较柔婉抒情,但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各具不同的特色。现存吴声大都为晋宋时所作歌词,载《宋书?乐志》、《乐府诗集》等书,计有《子夜歌》《华山畿》、《欢闻歌》、《阿子歌》、《前溪》等十几曲,内容多半用妇女的口吻描写爱情的欢乐、相思的痛苦,或婚姻不自由的苦闷。此外,还有汉族民间的祀神曲《神弦歌》11曲和陈后主的反映宫廷生活的吴声《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等。现存西曲大都为齐、梁时所作歌词,载于《宋书乐志》、《乐府诗集》等书。计有《三洲歌》、《采桑度》、《那呵滩》、《石城乐》、《莫愁乐》、《乌夜啼》等30多曲,内容大都写贾客思妇的离愁别苦,有的也流露了船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此外,还有梁武帝作词的西曲《江南弄》和祀神曲《江南上云乐》等。 文献记载,吴声、西曲的曲调颇为动听。所谓“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人们喜爱,有些乐曲不断变化、发展,从而形成了同一曲调的众多变体。如吴声《子夜歌》就有《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 4种。有的利用某一曲的素材另谱新曲,如西曲《莫愁乐》就是用《石城乐》的和声“忘愁”的曲调发展而成的;《采桑度》则是用《三洲曲》的素材写成。 吴声、西曲一般分为歌曲与舞曲两类。吴声的歌曲有《子夜》《凤将雏》等,舞曲有《前溪》、《阿子》、《团扇》、《欢闻》等。两者一般由1 首或多首五言四句短诗组成的唱段构成。在每首短诗之后有一段“送声”,简称为“送”。有时除曲尾的送声外,在曲中两句歌词之末也可用送声,这种送声可能就是后世汉族民间乐曲中常用的合尾的早期形式。吴声中有一种变歌或变曲的称谓,如《子夜警歌》、《长史变》等。它不用送声,而有“变头”变化。所谓变头,可能是每一首短诗开头一句的曲调总要有所变化,也可能是多段的歌曲,其第一段在音乐上较其后诸段有所不同。吴声中还有一种“三弄”,即上声弄、下声弄、游弄。今人杨荫浏据《古今乐录》“《上声歌》者,此因上声促柱得名;或用一调,或用无调名”与《上声歌》词“改调促鸣筝”句,认为上声弄、下声弄是指旋律的高低变化而言,而且这种高低变化并不限于高低八度的变化,也有转调的关系在内。 唐李寿墓乐舞壁画(残) 西曲的歌曲称为“倚歌”,一般结构比较短小,歌词均为五言四句短诗,如《攀杨枝》、《寻阳乐》等。偶尔也有七言两句构成的,如《女儿子》。舞曲的结构较为长大。歌词由多首五言四句短诗构成。西曲短诗常常使用“和声”帮腔,有时还兼用“送声”。如《西鸟夜飞》,每两句结尾的和声为“白日落西山,还去来”,最后面的送声为“折翅鸟飞,何处被弹归”。和声与送声的歌词可长可短,没有定规。其曲调推想也是如此。吴声、西曲的伴奏乐队也各有特色。吴声早期用篪、琵琶(阮)、箜篌伴奏,后来添用笙、筝。西曲中的倚歌专用吹管乐器及铃、鼓等打击乐器伴奏。 大曲,或清商大曲:它与相和大曲相比,又有新的发展。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有四至八段器乐演奏的序曲,称为“四部弦”或“八部弦”;中间是全曲的主体,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每段歌唱的结尾都有一个“送”的尾句,称为“送歌弦”(张永《元嘉正声伎录》):结束部分又分几个器乐段,称为“契”或“契注声”,这部分可以是多件乐器合奏,也可由一支笛子独奏。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便是唐代大曲。 5特色 编辑 清商乐的伴奏形式多种多样,“吴声”通常用箜篌、琵琶和篪(或加用笙和筝)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有时也单用一件筝伴奏,如《上声歌》 “初歌《子夜曲》,改调促鸣筝;四座暂寂静,听我歌《上声》”(《乐府诗集》),就是用筝自弹自唱的实例之一。《西曲》有时是用筝和一种叫“铃鼓”的击乐器伴奏,歌唱者不奏乐器,站在伴奏者身边表演,称做“倚歌”。 清商乐中采用的“吴声”、“西曲”,多为五言四句一曲,比较齐整。也有少数歌词是由长短句构成的。 《古今乐録》 说:吴声“凡歌,曲终皆有送声。”从曲式上看,在每一唱段,即每一“曲”之后总要加一个尾声,称为“送”或“送声”。如《子夜》“送”的歌词为“持子”,《凤将雏》为“泽雉”。有时除“曲”尾的送声外,在“曲”的中间也可用“送声”,如《子夜变歌》(《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常见。(送):持子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送):欢娱我。 6题材 编辑 清商乐中的汉族民间创作,以表现爱情或离别之情的题材居多,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如“吴声”中的“阿子歌”:“野田草欲尽,东流水又暴,念我双飞凫(fú音扶)饥渴常不饱。”它通过对一双鸭子的描述,曲折地反映了浙江嘉兴地区人民在东晋门阀士族统治下饥寒交迫的生活。在东晋和刘宋初期,宫廷清商乐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其中以东晋桓伊创作的笛曲《三弄》比较著名。宋、齐、梁、陈各朝,清商乐的创作虽然大部是脂香粉气的艳曲,如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等,但也间有清新可爱值得玩味的佳作,如传为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乌夜啼》和南齐檀约填词的《阳春》。 7衰落 编辑 587年,隋灭陈统一中国后,仍设有清商署,专管六朝以来的清商乐和当时保存的所有汉魏旧曲,总名清商乐,简称清乐。隋文帝时,清乐作为“华夏正声”在七部乐中列在国伎之后,受到相当的重视。隋炀帝对清乐也十分喜爱,曾令乐工白明达等人利用其曲调大制新词艳曲,如《泛龙舟》、《斗百草》等。隋末战乱,清乐散佚较多。唐初,将包括隋时新声在内共63曲,总称清乐,列为九部乐或十部乐的第2部。武则天长安(701~709)以后,宫廷不重古典,清乐逐渐散亡。开元(713)以前,能演奏的只有《有君》、《杨叛儿》、《堂堂》、《春江花月夜》等 8曲。开元时(713~741),歌工李郎子尚擅长清乐旧曲。此后,清乐旧曲在宫廷内已很少有人能奏。它已被当时“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的新声所替代了。实际上,它在汉族民间仍以新的面貌在继续流传。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中国音乐史略 .拙风文化网 [引用日期2013-09-22] . 词条标签: 戏剧 , 音乐 , 音乐作品 , 音乐人物 , 歌曲
267
清商署
魏晋时期,清商乐兴盛,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起便设立专门管理清商乐的音乐机构,称为清商署。
268
神弦歌
收藏228 神弦歌编辑[shén xián gē]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神弦歌》是乐府《清商曲》的一部。南朝时祭祀民间杂神所用的乐曲。 它的产生,与其故楚地区巫鬼文化的传统有关,其音乐远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声",《神弦歌》在祭祀地区性的杂鬼小神的过程中,现出叹惜生命、向往爱情、钟情山水等世俗化的情感和愿望;《神弦歌》十八首,大多短小精练,且形式多样,语言清丽自然,音调婉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品名称神弦歌 创作年代南朝 作品出处《清商曲》 文学体裁乐府诗 篇 数18篇 目录 1词语分开解释 2神弦歌十一曲 3神弦歌——问苍天 4相关信息 1词语分开解释 编辑 神弦:犹心弦,指精神。 歌:歌唱:歌唱、歌咏、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2神弦歌十一曲 编辑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四·神弦歌》:“《古今乐録》曰:‘《神弦歌》十一曲:一曰《宿阿》,二曰《道君》,三曰《圣郎》,四曰《娇女》,五曰《白石郎》,六曰《青溪小姑》,七曰《湖就姑》,八曰《姑恩》,九曰《采菱童》,十曰《明下童》,十一曰《同生》。” 《宿阿曲》: 苏林开天门,赵尊闭地户。神灵亦道同,真官今来下。 《道君曲》: 中庭有树,自语梧桐,推枝布叶。 《圣郎曲》: 左亦不佯佯,右亦不翼翼。仙人在朗旁,玉女在郎侧。酒无沙糖味,为他同颜色。 《娇女诗》: 北游临河海,遥望中菰菱。芙蓉发盛华,渌水清且澄。弦歌奏声节,仿佛有余音。 蹀躞越桥上,河水东西流。上有神仙居,下有西流鱼。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白石郎曲》: 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鱼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青溪小姑曲》: 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湖就姑曲》: 赤山湖就头,孟阳二三月,绿蔽贲荇薮。 湖就赤山矶,大姑大湖东,仲姑居湖西。 《姑恩曲》: 明姑遵八风,藩霭云日中,前导陆离兽,后从朱鸟麟凤凰。 苕苕山头柏,冬夏叶不衰。独当被天恩,枝叶华葳蕤。 《采莲童》: 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 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乐,为持解愁思。 《明下童》: 走马上前阪,石子弹马蹄。不惜弹马蹄,但惜马上儿。 陈孔骄赭白,路郎乘班骓。徘徊射堂头,望门不欲归。 《同生曲》: 人生不满百,长抱千岁忧。早知人命促,秉烛夜行游。 岁月如流迈,行已及素秋。蟋蟀鸣空堂,感怅令人忧。 3神弦歌——问苍天 编辑 唱词:【问苍天】 新历数,顺治朝,岁在戊子;九月秋,十七日,嘉会良时。 击神鼓,扬灵旗,乡邻赛社;老逸民,剃白发,也到丛祠。 椒作栋,桂为楣,唐修晋建;碧和金,丹间粉,画壁精奇。 貌赫赫,气扬扬,福德名位;山之珍,海之宝,总掌无遗。 超祖祢,迈君师,千人上寿;焚郁兰,奠清醑,夺户争墀。 草笠底,有一人,掀须长叹:贫者贫,富者富,造命奚为? 我与尔,较生辰,同月同日,囊无钱,灶断火,不啻乞儿。 六十岁,花甲周,桑榆暮矣;乱离人,太平犬,未有亨期。 称玉斝,坐琼筵,尔飡我看;谁为灵,谁为蠢,贵贱失宜。 臣稽首,叫九阍,开聋启聩;宣命司,检禄籍,何故差池。 金阙远,紫金高,苍天梦梦;迎神来,送神去,舆马风驰。 歌舞罢,鸡豚收,须臾社散;倚枯槐,对斜日,独自凝思。 浊享富,清享名,或分两例;内才多,外财少,应不同规。 热似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文昌帝,秀士宗师。 神有短,圣有亏,谁能足愿;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 释尽了,胸中愁,欣欣微笑;江自流,云自卷,我又何疑。 4相关信息 编辑 《桃花扇》第四十出《人道》,本已成为全剧结局:“桃花扇底送南朝”,李、侯断然撒手,国破家亡,理想破灭,醍醐灌顶,看破红尘。一个做了道士, 一个做了道姑。但是,作者并未到此为止,故事虽完,意蕴未尽。在结局之后的尾声部分,作者又写了 《余韵》。为国奔走、为朋友尽力的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在《余韵》中登场。此时,苏是樵夫,柳是渔夫。他们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拒不降清,逃入山林。他们在南京龙潭湖畔相逢并碰到了祭神社散的老赞礼,三人在一起,把“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既表现了真挚的爱国之思又为全剧增强了悲剧气氛。薄酒一杯,长歌当哭,三人各唱了一曲。老赞礼唱的是《神弦歌·问苍天》,柳敬亭唱的是《秣陵秋》,苏昆生唱的是《哀江南》。 词条标签: 词语 , 古诗
269
贾应宠
收藏193 贾应宠编辑 贾应宠(1590~1647),字思退,一字晋蕃,号凫西,又号澹圃,亦称木散客、木皮散人、木皮子曲阜人。明末清初著名鼓词作家。贾应宠出生在书香家庭,祖父贾信为明中叶贡生;贾应宠本拟走仕途经济道路,却直到1639年才中贡生,有不胜淹蹇之叹。明崇祯十二年任直录固安县令,后擢升为部曹、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崇祯霜年因见朝政腐败而辞官归里。1651年(清顺治八年)受曲阜县尉胁迫,入京补旧职,被派往福建江州巡视,途经曲阜时将曲阜县尉罢免。不久被免官,有归山入海之庆。至此,贾应宠浪迹江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木皮散客。 本 名贾应宠 字 号思退 出生时间1590 去世时间1647 目录 1人物生平 2著作 3人物性格 4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宋诸本兴起以来,到贾应宠,他改变了民间艺术演唱流派多传承少创作的倾向,又改变了文人创作仅供案读的倾向,使创作、演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就其创作而论,以他的《历代史略鼓词》为例,取之于史而又不拘泥于史,视野开阔,深刻犀利;虽取“只向热闹处话”的创作方法,却不拘于故事的敷衍、细节的描摹,较之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简洁明快,气势雄浑。应该说,贾应宠就其创作和演出创造了词话的崭新形势,掀开了新的一页。就《历代史略鼓词》的创作目的而言,是贾应宠有感于历史的混说,颠倒了根本的面目,因而“便生出许多古今兴亡的感慨,云烟过眼的悲凉”,更多的则是他对历史真实的窥探。故而《历代史略鼓词》,有振聋发聩之功。 在《历代史略鼓词》中,对于历代所推崇的尧舜相禅让事,所揭示的根本心态纯粹是从一己私利出发,没有顾及天下苍生的成份。《历代史略鼓词》不仅对于大的历史事件作深刻的烛照,就是对于历代相延的历史道德观念也予以剖析。如“经书上道,到底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贾应宠以孔子为例,“他已成了古今文章祖,历代帝王师”,可是只生了一个儿子却早逝了。而曹操“岂不是个‘积不善之家?他倒生了二十个儿子,大儿子曹丕作了皇帝,传国四十余年,好生兴头!”可见半空中的天理,原没处捉摸;就是来世的因果,也无处对照。”从而把“积善”“积不善”之说,予以掀倒。因而灌注了新的历史观的《历代史略鼓词》,可以当作那个时代观念变革的启蒙书。加之这部鼓词,介于上层与民间、雅与俚、史与论之间,从而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不胫而走。清统九骚人曾说贾应宠的鼓词创作,“岁成鬼哭,纹动石破”,甚至更认为屈原、杜甫之后,“堪步后尘者,盖未多愧也”(《贾凫西鼓词序》)。 贾应宠不止于对史的驳辩,还把历代尊为经典的《论语》、《孟子》诸书予以演义,进行说唱。“其大旨谓古今圣贤莫言非利,莫行非势,言利行势而违心欺世者,乡愿也”(孔尚任《木皮散客传》)。贾应宠唐突圣贤,又“父字雅俚,庄谐不论”,被孔尚任视为“狂狷”之徒,而其风格“颇类明之李卓吾、徐文长、袁中郎”。贾应宠至晚年,“悲愤愈深,伴狂愈甚,竟不容于乡里,乃移家滋阳”(丁叔言《贾凫西先生事略》),并客死于此。 2著作 编辑 贾应宠著有《诗纲》、《澹圃恒言》、《木皮词》;以《木皮词》影响为最,并有最早卢氏慎始斋精刻本传世。 3人物性格 编辑 贾凫西性情豪放,不畏艰险。返里后傀然奇异,若疯似癫,轻忽礼法,好说稗官野史,常以一鼓一板跨乡入镇,走街串巷演唱鼓词。所写所写《木皮散客鼓词》,充满反封建内容和爱国主义精神。 贾凫西晚年被迫迁居济宁,后又迁至兖州,在究困潦倒中死于异境,葬于兖州城西牛王村。其著作尚有《太史挚适齐》、《澹圃恒言》3卷、《澹圃诗抄》1卷等。 4评价 编辑 贾凫西与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交往至密,因而对孔尚任颇有影响。《桃花扇》中塑造的说书人人柳敬亭就是贾凫西的化身,柳敬亭的说书“鲁三家欺君,孔圣人正乐”就是贾凫西《鼓词》中的一段,这段鼓词传为“千古绝唱”。贾凫西有“爱国词人”名誉。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历史人物
270
鼓子词
收藏444 鼓子词编辑[gǔ zǐ cí] 鼓子词是一种中国宋代汉族说唱艺术。和变文相类似,由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篇幅较为短小,因此大多文简而事略,每篇大约只有十章左右的歌唱,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1] 中文名鼓子词 类 型变文相类似 构 成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 特 点演唱时以鼓伴奏 起 源宋代 目录 1历史 2起源 3形式 4特点 5曲牌本 6伴奏 7相关 ▪ 其他名字 ▪ 以三弦为主 ▪ 培训班 8困境 ▪ 演唱活动简陋 ▪ 继承问题 ▪ 灭顶之灾 ▪ 武林旧事 ▪ 不适当前审美 1历史 编辑 作为中国宋代说唱伎艺之一,鼓子词是因为歌唱时以鼓伴奏而得名 鼓子词 鼓子词(2张) 的伎艺。但鼓子词不一定限于以鼓为伴奏而交叉韵散文进行说唱的伎艺,而且也包括多样广泛的表演形态和体制在内。小令或慢词构成的月令体等乐曲形态、词的连章数、乐器使用、表演体制等皆由创作者,即演唱者选择。鼓子词形式愈来愈变得多样化,譬如,从乐曲形态发展到叙事形态,从专用鼓伴奏发展到管弦乐器,但这并不偏重于一个方面。因此,虽然后来出现了新的形态,却仍然与已有的形式共存而创作。 现存鼓子词都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写景抒情之作,多用于朝廷州府筵席宴会,有北宋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采桑子》﹑赵令畤咏《会真记》故事的《商调蝶恋花》。宋元话本《刎颈鸳鸯会》(载《清平山堂话本》)一般认为也是鼓子词作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2起源 编辑 鼓子词最早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汉族民间歌曲,后来引起了文人士大夫的兴趣,他们利 鼓子词 用民间鼓子词的形式创作了一些鼓子词的作品,如吕渭老的《圣节鼓子词》、侯寘的《金陵府会鼓子词》等。这些鼓子词在形式上还比较简单,一般由一个或二、三个同宫调的相同曲调联成,如《圣节鼓子词》就用《点绛唇》反复两次,《金陵府会鼓子词》就只用《新荷叶》一曲而不再反复。这种鼓子词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一种常在街市勾栏里表演的说唱音乐,如叙述张生和崔莺莺恋爱故事的北宋赵德璘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清平堂话本》里的《刎颈鸳鸯会》就是说唱鼓子词仅存的两个实例。前者用《商调蝶恋花》一曲反复十二次,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有一段文言的散文;后者用《商调醋葫芦》一曲反复十次,在每次反复之间总夹有一段口语的散文。这种鼓子词在表演时,由一人主唱兼讲说,另外几人作为“歌伴”和唱兼器乐伴奏,其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其他可能还有笛等管乐器和弦乐器。鼓子词的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其它有笛子和琵琶,吹笛了的人是不能唱的,一般要三个。 3形式 编辑 鼓子词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早期的鼓子词是一种用同一词调反复歌唱 鼓子词 的艺术歌曲形式,如北宋欧阳修《六一词》,有《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12首,吕渭老《圣求词》有《圣书鼓子词·点绛唇》2首等。南宋也有一些同样性质的作品,它们都不是叙述故事的。今存北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五收录自著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一篇说唱故事的鼓子词。内容是叙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全篇体制是由一段散文的讲说和一段词调的歌唱轮流相间而成,歌唱部分用《蝶恋花》词调反复12次。在全篇开始部分说:“……调曰商调,曲名蝶恋花。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其后,在每一段起唱前都照例说:“奉劳歌伴,再和前声”。可见这种叙事鼓子词的表演,除有1人说唱外,另有人组成歌伴,同时兼管和唱及乐器伴奏。明代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有《刎颈鸳鸯会》 1篇,也是叙事鼓子词,叶德均在《宋元明讲唱文学》也认为是宋代流行的鼓子词作品,全篇体制与《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相同,歌唱部分用词调《醋葫芦》反复10次。 4特点 编辑 鼓子词的特点是歌唱时主要用鼓伴奏,还有三弦,扬琴、板胡、二胡、古筝、琵琶、箫、笛、梆子、碰铃、八角鼓、瓷碟子等为辅。三弦采用的是越调定弦法,即151。除越弦而外,还有三种定弦法:一种是平弦定弦法,即563,它为“进兰房”、“四大景”、“绣荷包”等平调专用弦;第二种是海弦定弦法,即152,此弦也叫“三不齐”,仅用于伴奏《苍龙哭海》,故称海弦;第 鼓子词 三种是官弦定弦法,即514,仅伴《哭五更》调。此三种定弦法比较古老,加之目前会唱平调、海调者寥寥无几,故已近失传。一般定调依演员声嗓音域来确定高低。一般常用的调有D调(俗称口调)、bE调(俗称一调),个别演员还可定F调或C调、C调(俗称凡字调),艺人们还把带升降号的定调,音高用软硬来表示,如bE调称硬口调等。 一个节目不论有几段唱词,均以一个词调反复应用。表演形式分为只唱不说和有说有唱两种。只唱不说的,短者只用1首词,如侯寘的《金陵府会鼓子词》,用《新荷叶》或《点绛唇》,吕渭老的《圣节鼓子词》,用《点绛唇》;连用 2首的,如姚述尧的《圣节鼓子词》用《减字木兰花》 2首;篇幅较长的,如欧阳修的《十二月鼓子词》,连用12首《渔家傲》,分咏12个月的景色。有说有唱的鼓子词,说的部分,有只用在节目开始时类似“致语”的小序,词用骈文,格局比较固定,如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11首《采桑子》,首有《西湖念语》,最后说:“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己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李子正咏梅花的10首《减字木兰花》,序文后说:“试缀芜词,编成短阕,曲尽一时之景,聊资四座之欢。女伴近前,鼓子祇候。”说唱相间运用的,仅见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一种,它开始一段介绍全篇说:“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今于暇日,详观其文,略其烦亵,分之为十章;每章之下,属之以词,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叙前篇之义。调曰商调,曲名《蝶恋花》。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然后是一段唱接一段说,直至篇尾。全篇共用《蝶恋花》12首。用叙事体说唱唐代作家元稹的《莺莺传》,将崔莺莺故事播之声乐,形之管弦,对后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演唱西厢记内容的杂剧以及南戏的产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明代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有《刎颈鸳鸯会》1篇,说唱蒋淑珍和邻人朱秉中相恋被丈夫张二官杀害的故事,唱词用《醋葫芦》10首,可能是源于宋代的民间鼓子词,但尚待论定。 5曲牌本 编辑 鼓子的文学曲本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据李海舟先生说,有人曾以古老传闻,征得曲本共达1350篇,目前仅就他所收藏的民抄本,也近二百之数。但近代歌场所见传唱的,却又不过百篇,兰州鼓子较之于其他曲艺唱词,则更讲究平仄韵辙。一个曲本,一道韵辙。 鼓子词 鼓子不像快书、弹词那样可以频繁地变换韵辙,而是一个曲本,自始至终只用一道辙,中途不再换韵、改辙。并按照题材内容分为文曲(柔口唱法)和武曲(刚口唱法)两大类。柔口唱法一般用于文曲。文曲也叫“思情曲”,多以才子佳人为内容。如《大恩情》《独占花魁》《小尼姑下山》等。刚口唱法一般用于演唱武曲。武曲也叫“英雄曲”,如《武松打虎》《燕青打擂》《淤泥河救驾》《敬德演功》《三顾茅庐》等。传统曲目以英雄人物、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主。文字含意深奥,格式严谨,叙事婉转。如《思情债》中的唱词: “自从那日离别开,无日不挂奴心怀,奴为你菱花镜懒得照,奴为你懒上梳妆台,奴为你长衫懒得换,奴为你懒穿花绣鞋,奴的容颜为谁怪,奴的精神为谁败,你不念夫妻念恩爱,你为何一去不回来。去时节桃李蕊未开,你言说一去即回来,尔今海棠谢,黄菊花又败,梧桐叶金风吹得落满阶,望穿秋水不见可憎才,独坐凄凉泪满腮,为何心不转,因甚意太歹,看将起无情无义何时待。” 鼓子曲牌,按其组织程序与连接格式,分为鼓子和越调两大腔系,它们总共包括48个曲牌,其中多数曲牌又因其用场、词格、曲调上的某些细微变化,又派生出少则两个,多则五个不等的变体唱调,以此构成极为丰富繁杂的表现情绪的专长。如“边关”、“皂罗”的悲伤忧悒,“一点油”、“太平年”、“倒秧歌”、“紧诉”的喜悦欢快。还有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多样用场的“石榴花”、“刮地风”、“叠断桥”等,足供人们在相当宽裕的幅度内酌情使用。曲牌清雅悠扬,飘渺自如,幽静化神,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思想情绪。 6伴奏 编辑 鼓曲又称鼓词或大鼓书。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一些南方省市也有流传。鼓曲类曲种历史悠久,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演员自击鼓板演唱,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如木板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钱片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景德镇大鼓、河洛大鼓、湖北大鼓等。早期曲目长篇居多,有说有唱、散韵结合,后期曲目多为中短篇,以唱为主或只唱不说。 鼓曲类曲种的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唱腔以语言为基础,依情走腔,依字行腔,一曲多用,板式变化多样,刚柔并济、韵味浓郁,演员的表演写意传神,雅俗共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7相关 编辑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传在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活跃在兰州各县区的家庭院落,茶馆酒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兰州五泉山、隍庙等处经常能看见唱鼓子的情景。 其他名字 “兰州鼓子”原来称之为“鼓子词”、“鼓子”,兰州人习惯称为“兰州鼓子”。兰州鼓子的音域幽静,旋律清雅,唱腔激昂。它的句式有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十一字。虽在句式上有长有短,但在格式上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有加字、加句和减字、减句的情况出现。兰州鼓子的曲调有越调头、银扭丝、三朵花子、太平年等曲调。 以三弦为主 “兰州鼓子”大多数以三弦为主,扬琴、二胡、笛、箫为辅,还有敲棒子、打瓶子、击小铃者。在过去,兰州鼓子的普及不亚于秦腔,老兰州人常聚于一处一人唱众人和。以前,兰州鼓子的曲调有 110多种,后来许多曲调如大平调、小平调、沧海困龙等,都慢慢失传了。现在老艺人中间传唱的曲调只有60多种,经常唱的只剩十几种了。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兰州鼓子是惟一以兰州方言为语音行腔的,有较完整体系的一个曲艺品种。据《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宋赵德麟(令)始创商调鼓子词,用‘蝶恋花’谱西厢十二首”。据《兰州鼓子研究》,“兰州鼓子的产生,应当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的成型之后”。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一百多种。声腔上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传统曲目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赞颂祝贺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言;三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铃、萧、笛等为辅;早年还有八角鼓、四叶瓦、瓷碟等击节伴奏。唱腔优美,目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100多种,传统的鼓子词已多达1000多个段子,其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在民间流传极广。“兰州鼓子因其独特的音乐特性,学唱需花费很长时间,要经常性地跟着唱,跟着学,才能掌握。鼓子戏不像秦腔、京剧等普及面比较广,它的演唱一般是一个家族,或几个人一起娱乐,因此,它的流传范围不是太广。兰州鼓子唱时用的是兰州地方语,很多外来人员都听不懂,也就极大地影响了兰州鼓子的对外推广。” 培训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市戏校曾办过一个兰州鼓子培训班,专门请一些老艺人教兰州鼓子,培养出了一些鼓子新人,还排出了《三难新郎》《一文钱》《拷红》等小戏,受到过好评。后来,兰州市戏校撤销,鼓子训练班也就不存在了。现市区主要在安宁区达家庄,马滩、五一山社区、彭家坪镇郑家庄村等处,还有一些“好家 ”经常聚在一起过一把鼓子瘾。如一年一度的桃花会,街道及村社的各种庆典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等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中国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州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极大。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主办的亚太地区民间音乐会,兰州市群艺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黄河风情周上,都专门演唱了兰州鼓子。 8困境 编辑 演唱活动简陋 尽管人们一直在为兰州鼓子做着很多努力,但是,兰州鼓子艺人们的演唱活动仍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简陋的境地,人员青黄不接,现在比较活跃的艺人绝大多数都已六七十岁,每次举办活动大都是由艺人和爱好者自筹资金,因为没有专门的场所,现在的几个活动场所都是‘好家’们自发组织的。如果有一定的投入,如配备一些乐器、录音设施,集中固定的演出场所等,这些对鼓子的挖掘和传承是很有帮助的。 继承问题 如何更好地做好兰州鼓子的传承和保护,首先要解决继承的问题,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将老艺人的东西保留下来。特别是有些曲调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海调”“平调”“赋腔”等。因此,继承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其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不能一阵风,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如像以前一样开办鼓子训练班,吸引年轻人进来,专业团体搞专题性的表演等,这样才能扩大鼓子的影响及普及面。可以排一些节奏明快,让观众能坐得住听下去的段子,乐队的编配上更专业化一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观众到剧场中欣赏鼓子。鼓子能够历经千年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有价值、有极强生命力的。兰州鼓子凝聚着无数艺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结晶,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兰州鼓子人的职责。 灭顶之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兰州鼓子最为红火的时候。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使鼓子遭受了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鼓子曾经兴旺过,到 1994年以后随着电视等文化传播体系的日益普及,鼓子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渐渐地消失了。 目前,兰州市内大约有五六百人仍在坚持演唱鼓子,尽管许多正式的演出场合已经与他们无缘,但他们对兰州鼓子的渴望之情却始终没有改变。如今鼓子的好家范围比较狭窄。大部分爱好者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非常少。 武林旧事 兰州鼓子是一个非常悠久的民间艺术。关于兰州鼓子的产生时间许多人一直争论不休,从唐、宋、元、明、清各有一套说法。《武林旧事》记载说:在宋代就已经有了“鼓子词”,有些人认为,宋末安郡王赵令畸是鼓子词的首创者。在鼓子艺人中流传的一个故事,将鼓子产生的年代提前到了唐代,尽管不足为凭,但至少说明,兰州鼓子是有些年头的了。鼓子词有一个曲调名叫打枣竿,据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打枣子时所唱的。 不适当前审美 由于这些曲艺的爱好者日渐减少,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投向了时尚的流行的各种节目。据记者了解,现在兰州鼓子的老艺人不足60人,再加上散布在榆中、皋兰等地的“鼓子”爱好者,全部人数不超过五六百人。 同时,这些民间曲艺的形式也不适应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取向,尽管有些人大声叫好,但在年轻人中间没有多少市场。有关人士认为,应当把这些唱曲按照公益事业性质来给予扶持。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鼓子词 .知网 [引用日期2014-12-23] . 词条标签: 单曲 , 音乐 , 音乐作品 , 音乐人物 , 歌曲
271
永嘉之乱
收藏1202157 永嘉之乱编辑 永嘉之乱是指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西晋初年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中文名永嘉之乱 外文名The Yongjia rebellion 所处时期西晋末期 时 间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结 果刘聪俘虏晋怀帝,十万晋军被歼 目录 1背景 2起因 3经过 4影响 5总结 1背景 编辑 永嘉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时代的一个内乱事件,由居於中原的少数民族人发动。 西晋疆域 西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於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馀万人於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这为东晋偏安一隅作了预备,大量的侨州侨郡的设立,深刻地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 一般认为,现代闽南人的始祖,大多是来自於此时期汉人大规模南迁入闽的中原人。 2起因 编辑 历史因素 汉魏以来胡人内徙(历史因素):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於“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 五胡内迁 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皆为“容胡”措施,即使曹操将降附的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势。东汉末,政府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乃以降服的胡人为兵,保卫疆土,如汉灵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黄巾。魏晋政府亦继承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晋武帝以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刘渊为五部大都督。 胡人盤据的危机:五胡盤据中国北部,产生不少危机。匈奴最早内徙,至汉末已散居山西(并州)一带;羯为匈奴别支,居於并州、污庭。匈奴与羯的民风勇武,骁勇善战;曹魏更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至於羌氐,早在汉时已叛服不常,为半耕半牧的民族,并保留酋长制。惠帝末年,凉州、益州杨千万、齐万年之乱,便是由氐、羌人领导。诸族内徙中原,情况十分严重。武帝时,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惠帝时的江统亦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万万。随时会引发变乱。 晋室未能徙胡 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故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徙胡族於塞外,并以汉人实边以绝胡患,武帝不纳。惠帝元康元年,山阴令江统作《徙戎论》谓,若不立刻徙胡,晋室岌岌可危。亦不为惠帝接纳。当时形势已积重难返,既无法徙胡,即使要他们“各附本种,还其旧土”,亦不可能,故所有徙胡之议,成为一纸空文。加上政府容许胡人移入,却不教化,只有加深胡汉两族的矛盾;又以胡人为兵,这情况於八王之乱时更普遍,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则用匈奴。在用胡策略下,胡人尽知西晋国力虚实,只要时机一到。便起兵作乱。 胡人受压反抗 内徙的胡人常受官吏压逼,《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数为小吏、黠人所侵夺”、“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 晋武帝 所徭役”。晋初仍对胡人大加赋役,於胡汉互市时,胡人常被侵渔;管治胡人的边吏,更对胡人大加杀戮,《晋书?阮种传》载:“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陷利,妄加杀戮。夫以微羁而御悍马,又乃操以烦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可知胡人久受汉人压逼,积怨甚深。有些胡族更“服事供职,同於编户”,向中央提供力役及赋税;有的被贩卖为佃客或奴隶,如山西太原,“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甚至到处贩卖,以充军资。如石勒少年时,即曾被贩卖至山东。故胡人“与关中之人,屍皆为讎”。永嘉之乱的爆发,可说是胡人反抗的高峰。晋室内部腐化:魏晋政治黑暗,士大夫虽身系国家要职,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谈,相率鄙弃政事俗务,以此为清高,如王戎、王衍、乐广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论世事,《晋书?王衍传》谓:“(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以戮力匡天下,犹不至今日。”一切政务尽交幕僚处理,形成胥吏政治,政局一片暮气。士人缺乏气节亦是败亡关键,此与清谈强调出世有关,故当外族入侵,“衣冠之士靡不变节,未有能以大义进取者。”世族如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河内山涛等,皆无报国之心。钱穆《国史大纲》谓西晋由君主至世族皆无气节,如匈奴刘聪问晋怀帝为何有骨肉相残之事,怀帝说:“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怀、愍二帝被俘,为偷生而愿为刘聪仆人。贵为三公的王衍,竟劝石勒称帝。故钱穆评谓:“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全国上下皆无气节,加上两重君臣观念,将相大臣因势变节,西晋岂能不亡。 晋武帝施政失当 武帝非英明之主,平吴后纵情声色,又无远大眼光,拒绝徙胡,反接受大批匈奴归附。其罢州郡兵(大郡置100、小郡50),令地方武备废弛,连盗贼亦不能制,故胡人起兵,全无阻碍。司马光《资治通鉴》谓:“(惠帝)永宁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擒制,天下遂大乱。”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却引致八王之乱,令晋室自弱实方,胡人有机入侵。 八王之乱 天灾频生 西晋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几无岁不旱,关中大饥,以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后又有蝗灾瘟疫,死者无数,流屍满河,白骨蔽野,遂有大规模的灾民流徙;在氐人李特、李雄的策动下,起事作乱,令司马氏政权几乎瓦解。 八王之乱的后遗症 乱事持续十六年,战火东起河南邺郡,西至长安,范围不限於中央,以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晋书》谓:“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中原地区虽经曹魏及晋初数十年的整饬,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变故,人民战死饿死百万以上,两京破坏,令晋室国力大减,胡人遂有机可乘。 3经过 编辑 八王之乱后期,匈奴刘渊据平阳、氐人李雄据成都,晋室已告分 石勒 裂。羯人石勒、王弥,更率军队乘虚流窜,蹂躏大河南北。惠帝永兴元年(304),刘渊叛晋,自称汉王,上尊汉高祖与昭烈帝。怀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刘渊自立於平阳,建立汉国。两年后,其子刘聪继立,派刘曜率兵四万攻洛阳;时怀帝以荀晞讨东海王越,越病死,王衍率兵还东海国,为石勒所破,晋军力大削。永嘉五年,刘聪再派王弥、刘曜、石勒攻洛阳,城陷,杀王公士民三万馀,并掳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从晋武帝篡曹魏,到晋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五十一年。次年,安定太守贾疋迎立秦王业为太子,却传来怀帝遇害消息。司马业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建兴四年(316),匈奴刘曜陷长安,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劳榦剖析永嘉之乱谓:由於“据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对京师不作有效的援助”。亦备一说。自永嘉乱后,开启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战近130年,影响深远。 4影响 编辑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迁都建康。开启五胡乱华之局: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匈奴早有夺取中原的野心,酋长刘宣谓:“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故八王作乱期间,刘渊及刘聪已建汉国,后刘曜陷长安,灭西晋,据长安建前赵;山西、山东则为羯人石勒所据,国号为后赵。鲜卑本居塞外,日渐强大;酋长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划为三部,继匈奴成为较强民族,包括:慕容氏居於幽州、段氏居辽西、宇文氏居辽东、拓跋氏居漠北。后来,慕容氏与拓跋氏相继入主中原,分别建立前燕及代国(北魏)。至於氐、羌,氐人李雄於惠帝末年建“成”国,后改国号“汉”;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长安。羌人建国较后,主要有淝水之战后的后秦。 石勒画像 南北对立:永嘉乱时,琅琊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出镇建康,闻愍帝遇害,得北方大族王敦、王导帮助,又拉拢得江东士族如顾荣,贺循、陆机的拥护,於建康即位,是为晋元帝。从此东晋偏安江左,下开宋、齐、梁、陈之局。北方则自刘渊称号建国,到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前后136年间皆陷纷乱状态,先后兴起很多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此后南北分裂远270馀年,南北对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有“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之论。 南方得以开发:五胡入据中原后,北方中国人民流亡四方,死者不可胜数;晋室南渡建国,中原人仕亦随之南移,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及资金,又使当时尚未发展的江南地区得到充足的劳动力。此后,江南地区渐取代中原而成全国经济重心。其中的冶铁、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建康、京口、山阴、江陵、成都、广州成为当时繁荣的都市。 促成民族融和:永嘉以后,胡人盤据中原,他们在武力上是胜利者,但文化上却被汉族同化,五胡的首领多倾慕中原文化,重用汉人,委以国政。如石勒用张宾,苻坚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蘇绰等。其中鲜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规模的汉化运动,胡汉相互通婚,泯灭两族界限。其后,胡化的汉人高欢,与汉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积极从事民族调和工作。在南方,晋室偏安江南后,随之南迁的中原大族,亦与当地人民及百越等部融和,其中以广州的发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后,南、北方皆出现民族融和,扩大中华民族的内涵;亦调和胡汉文化,汉族文化既吸纳胡族文化的精萃,取长补短,下开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调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发展较早,且为全国政治、经济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远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孙吴以来,人才辈出,渐成一股具朝气的新兴文化。晋室南渡,中原人仕开始与南人接触,并把中原文化带到南方。经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从此,南方文化大幅发展,渐有凌驾北方之势。然而,南北文化虽得到调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质,如南人灵巧,北人刚直。 5总结 编辑 史家谓永嘉之乱为中国历史上巨大的风暴,在此以前,中国本部的空间,全以汉民族活动为中心的历史,但自怀、愍二帝被掳北去,晋室南渡后,北方便成为胡族活动的大舞台。自匈奴刘氏兴起,五胡便展开连串的建国运动,彼此混战不休,令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加上战争阻碍生产,使开发近千年的中原沦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为异族首次入主中原。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历史事件 , 军事人物 , 中国历史 , 军事 , 历史
272
太康盛世
太康盛世是指晋武帝统一全国,经济繁荣,在西晋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 中文名太康盛世 人 物晋武帝 年 代西晋初期 领 域历史 目录 1基本概述 2太康盛世 3改章易制 4发展经济 5统一全国 6泰始律 7弘扬文化 8盛世危机 9农业经济 10评价 1基本概述 编辑 太康盛世是指晋武帝统一全国,经济繁荣,在西晋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西晋占田制的实行,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的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热情。再加上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所以,西晋初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因为晋武帝此时的年号叫“太康”,所以史称“太康之治”。也就是280年至289年,共计十年。 2太康盛世 编辑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同年12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魏王朝从曹丕让汉帝禅位称帝,传了45年,到此结束。司马炎也同样让魏帝以禅让的手段获取了帝位,魏国遂亡。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到264年,魏元帝下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次年,晋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废除。 民屯废止以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田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针对这种情况,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采取两项重大措施: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占田、课田令)。占田、课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 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占田制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与农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占田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与曹魏时期的自耕农相比较,户调增加了二分之一,田租增加了一倍。但实际上还不止于此。因为曹魏的田租是校亩计征,占田制的田租是按丁征收,丁男、丁女、次丁男不管是否占足规定的课田数额,都必须按法定的课田数交租。 不过,在占田制的规定中,一些积极因素。首先,与屯田制下农民相比,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显然有所减轻。特别是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们去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晋书·食货志》云:“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用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情况。 3改章易制 编辑 司马炎称帝后,总结前代亡国的教训,认为曹魏政府束缚、防范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无援。为了屏卫皇室,司马炎实行五等封爵之制,把大批同宗的叔侄弟兄封作王。即位之始一次封王二十七人,以后又陆续增封,总计达五十七王,并允许诸王自选王国内的长吏。司马炎还委任几位宗王统领重兵,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处的战略要地,用以拱卫首都洛阳。宗王出镇是司马炎加强宗室权势的重要措施,对以后西晋的政局影响极大。由于凭借朝臣、士族的支持,司马炎才得以建立西晋政权,所以对拥戴有功的大臣和世家大族极力照顾。比较突出的是,他为防止功臣之间为官职高下而引起纷争,杂糅上古及汉代“三公”的名目,在中央政府设置品级极高的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号称“八公”,成为历史上鲜见的因人设官的典型。此外,他对臣下也大加分封,前后受封的异姓公侯多至五百余人。按照规定,各等封爵的食邑标准是被封地区民户全部赋税的十分之一,后又扩至三分之一。 西晋立国之初,年富力强的司马炎雄心勃勃,意欲有所作为。泰始元年、二年他先后颁布过一些旨在移风易俗、革除前朝弊政的措施:1、撤销对曹魏宗室和汉朝宗室的督军,宣布解除对他们的禁锢。2、罢除曹魏政府对出镇、出征将士留取人质的法令。3、恢复被曹魏废止的谏官制度,并把象傅玄、皇甫陶这样清正敢言、有才能的官吏委任为谏官,以广闻博见,开直言之路。4、提倡节俭。他把原御府的珠玉玩好之物分赐臣下,自己不留。又下令削减各郡国政府对皇室的贡调,禁止乐府排演开支较大的靡丽百戏,停止有司制作各种游戏田猎的器具。此外,在用人方面司马炎尽量不计旧怨,启用某些原属于曹魏集团的官吏。太常丞许奇的父亲许允因参与魏主废黜司马师的密谋,事泄被杀。司马炎认为许奇有才,不顾别人反对,把他提升为祠部郎。以后,他还选用了一批原在蜀汉政府任职的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学者谯周、文立等人以及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 泰始四年(268)正月,司马炎批准颁行新律。这部晋律因初施于泰始年间,故史称《泰始律》。 4发展经济 编辑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16岁~60岁为正丁;13岁~15岁、61岁~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不少豪门世家的佃 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减。晋武帝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人口也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他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每户人数6.57人,增长率为-1.00% 咸宁六年(280)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后的10余年间(280—289),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繁荣”或“太康盛世”。 5统一全国 编辑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西晋初的政治繁荣局面 6泰始律 编辑 《泰始 律》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颁布实施的,但在他的父亲司马昭辅佐魏政期间就开始了。当时司马昭命贾充、羊祜、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不久完成。因颁行于泰始年间,故又称《泰始律》。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解,经晋武帝批准“诏颁天下”,注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该律又名《张杜律》。 《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点是“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在损益汉《九章律》和魏《新律》的基础上,《泰始律》为20篇,计为刑名、法例、盗律、贼律、诈伪、请赇、告劾、捕律、系讯、断狱、杂律、户律、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律、关市、违制与诸侯律,共620条,27657个字。《泰始律》比前代律令的内容有所放宽。它“减枭、斩、族诛、从坐之条”,对女子的判处也有从轻从宽的用意。《泰始律》的这些变化,使其在实行中能够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司马氏的江山。《晋书·刑法志》称其“蠲其苛秽,存其清约,事从中典,归于益时”。 《泰始律》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无不打上它的烙印。 《泰始律》 以宽简著称,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简的里程碑。晋律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通行于全国的法律,并被东晋和南朝所沿用,也是这一时期承用时间最长久的一部法典。 7弘扬文化 编辑 太康年间,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生活有了好转。与此同时,晋武帝还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古代灿烂的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时,盛行着一种被后人称颂的“太康文学”,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二潘(潘岳、潘尼叔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公元282年,洛阳的人们纷纷购买纸张,原来有一个名叫左思的文人,写了著名的《三都赋》,人们纷纷传抄,引起了纸张奇缺,纸价飞涨,“洛阳纸贵”从此便流传开去。“赋”是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及散文的性质,极讲究文采与韵律。据说,最早的赋是战国时荀况的《赋篇》,一般赋都写得比较短。而左思的《三都赋》不仅辞藻优美,铿锵有声,而且长达一万多字,成为举世仅有。左思门第不高,母亲死得早,他又是个结巴子,小时学过书法、音乐和兵法,但都没什么成就。他的父亲曾对人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现在还远远不及我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左思,他从此刻苦攻读,奋力笔耕,用了一年时间写出了《齐都赋》,受到人们好评。公元272年,他决心写出《三都赋》。“三都”,即邺、成都、建业,分别是三国鼎立时魏、蜀、吴的都城。他感到自己资料缺乏,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当一名管理图书和著作事务的秘书郎。晋武帝随即同意了,并告诉他,凡是朝廷里收藏的有关这三个都城的图籍和资料,他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和查证。 在晋武帝的关照下,左思这个出身寒门之人,用了十几年时间,终于写出《三都赋》。这是由《蜀都赋》、《魏都赋》、《吴都赋》三篇独立又相联结的赋组成的。赋中有三个假设人物:东吴王孙,西蜀公子,魏国先生。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倾诉,写出三个名都的概况、历史、物产、风土人物和各自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面貌。《三都赋》一问世,立即轰动整个洛阳城,它不仅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而且对于考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左思的诗也写得非常好。著名的《娇女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把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后来的大诗人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的《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影响。 在西晋的文坛中,最负盛名的要算陆机,被后人称为“太康之英”。他的诗歌意新词秀,讲求形式的华美,以其深厚的笔力,优美的辞藻,纯熟的技巧,表现了一种华贵之美。这种艺术追求,极大地影响了太康文学的艺术倾向。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君子行》中“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的诗句,被不少后来的人所引用,以反映人们对政治环境和人生祸福无常的体会。《赴洛道中作》,是陆机五言诗的杰作,其中“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等,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陆机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章草《平复帖》流传至今,是书法中的珍品。另外,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陆机还有画论。 西晋初年,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文学艺术方面,除了左思、陆机等一批文学家外,在其他领域还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他们对中国古代文明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有的这些文明与晋武帝司马炎开明的文化政策和人才保护措施是分不开的。 地理学家裴秀,是晋朝的尚书令。裴秀的旧交郝诩给他人写了一封信,说:“尚书令裴秀是我的老相识,你如有什么事要他帮助关照,我给你去说说,这点面子他总会给的。”于是,有人将信作为罪证告到晋武帝面前,说裴秀假公济私。晋武帝为裴秀辩解说:“别人求裴秀办事,是别人的事,裴秀怎能预先防止呢?况且假公济私还没有成为事实,裴秀有什么罪呢?”不久,司隶校尉李熹又告发说:“刘尚替裴秀强占官田,裴秀有罪,应该关押!”晋武帝又给他开脱说:“强占田地罪在刘尚,为何要关押裴秀?”晋武帝的公正无私,不信谗言,使裴秀在地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魏末,裴秀曾随司马昭出军讨伐诸葛诞,跑了不少地方,由于地图有误,吃了不少苦头。明明地图上似乎很近的地方,但跑了几天也看不见影子,明明地图上没有山也没有水的标记,但真到了那儿,却冒出连绵的山冈或汹涌的河流来。尤其是宫廷珍藏的那份地图,是几十匹绸子制成的,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裴秀发奋钻研,改革地图,修正错误。他首先运用了简缩的技术,用“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尺,把那幅用几十匹绸子做的巨图缩画成了《地形方丈图》。裴秀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个基本要点,即比例尺、方位、交通 路线的实际距离、地势起伏、地物形状和倾斜缓急等。这些都是世界地图学史上划时代的创新,除了经纬度和等高线外,已经包括了现代化制图的基本要素。这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一千多年之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大医学家皇甫谧,也是生活在西晋太康年间。他42岁得了风湿病,半身瘫痪,长期卧床,但他博览群书,很有才华。晋武帝得知后,多次下诏要他出来做官,但他推说有病,婉言谢绝。他在病床上开始摸索针灸,一边攻读医书,一边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经过7年苦心钻研,他不仅治好了自己瘫痪多年的疾病,而且针灸技术越来越高,发现了不少针灸穴位,创立了自己的针灸理论,写出了《针灸甲乙经》。此书不仅在我国医学史上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且还流传到国外,从公元6世纪开始,朝鲜、日本的医生都把它奉为必读的书籍。 8盛世危机 编辑 晋朝建立后,曹魏时期压抑的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抬头,当时出名的世族有琅玡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颍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斐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等。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朝政方面,晋朝在历史上首先建立了门下省,三省制度完善,并且在277年创建了国子学。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等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以侍中任恺为首张华、庾纯、温颙、向秀、和峤等一派,与尚书令贾充为首杨珧、王恂、华廙等为一派相对立,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司马骏、卫瓘、和峤等主张废衷立攸,但遭杨皇后和贾充、荀勖等人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马攸回其封国,齐王忧病而死。 八王之乱 军事方面,西晋立国后,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荆州。统一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备。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显示天下太平。《晋书》山涛传:大郡武吏百人,小郡有武吏五十人,职官志:大国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整个中原没有常备军防御。尽管诸侯王名义上可以建立千人的部队,镇守本国,但是晋朝实际没有出现诸侯割据,《晋书》地理志:王不之国,官于京师。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琅玡王南渡整个江南没有诸侯王镇守。晋武帝司马炎在位20多年。他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受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汉代以来的分封制,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近万人,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晋武帝去世不久,西晋王朝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乱长达16年,加上天灾不断,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又开始大批死亡或流离失所,“太康繁荣”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9农业经济 编辑 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时期。这期间,从太康元年(280)到十年(289),是西晋比较繁荣的时期,保持了一个小康的局面。平吴以前,晋就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据《晋书·食货志》载:“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励精干稼穑。”泰始二年(266),武帝诏:“今者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全农功益登,耕者益劝”。汲郡太守王宏,勤恤百姓,导化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时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闹饥荒,而汲郡独无匮乏。于是武帝特下诏书褒扬,赐谷千斛。十年,光禄勋夏侯请求修新渠、富寿、游陂三渠,凡溉田千五万顷。咸宁元年诏:“今以邺奚官奴婢著新城,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西晋朝廷采取措施,从垦荒、兴修水利、增加农业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鼓励农业生产。 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在变乱时可以受到欢迎,在社会相对稳定时就不能适应农民小私有的要求了。司马昭在魏陈留王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就“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三国志·魏志·陈留王纪》)。大约这次政令未能得到贯彻,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又“罢农官为郡县”(《晋书·武帝纪》)。废除屯田制,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避免官吏侵占等。但把在军法部勒下进行生产的屯田人变为郡县管理下的编户小农后,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会更高,更能增加生产,使政府能得到更多的收益,这应是主要原因。 西晋统一后,即于太康元年(280)颁布户调式,同时还颁布了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法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晋书·食货志》)。占田和课田的关系如何?“其外”两字如何解释?问题和争论都很多,详见本卷典志篇。这里只指出一点: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自己所有,因而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高的。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虽只有十来年,但仍是人民可以相当安居的历史时期。《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成安其业而乐其事。”干宝《晋纪·总论》就这样描述:“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这些虽是不无溢美之言,但也不能全是杜撰。太康年间,人口增加很显著。史书记载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晋书·地理志》)。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三国志·魏志·陈郡传》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这当是国家户籍上人口数的增加,与人口的实际增加数当有距离。但总的说来,这时期的人口增加是令人注目的。 对世家地主的优遇汉末三国时是世家和豪族势力的扩张时期。曹魏后期,大约是在司马氏主政以后,朝廷正式肯定世家地主的特权,其中也包含了特权的新的形式。这实际上是特权的扩张。《晋书·王恂传》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租牛客户,是给自公卿以下的人,即世家地主。以匈奴胡人为田客的太原诸部,就不只限于世家,其中当也有地方上的豪族。 太康元年平吴之后,晋廷在公布户调式和民丁占田、课田的同时,还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至第九品,得占田十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史家对魏晋以后的这类地主,称作世族,又称作“士族”,是有原因的。同时,也不可忘记,无论是称世族或士族,在其内部自有品级或等级的不同。史家所谓门阀,应指其中较高的品级或等级而言。官吏按品级还可荫庇衣食客和佃户。官至六品以上,得荫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得荫二人,九品一人。第一品、二品得荫庇佃户五十户,第三品十户,以下递减,到第九品一户. 10评价 编辑 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每户人数6.57人,增长率为-1.00% 但它作为一段短暂的历史,记入 了中华民族历史的画卷。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 历史 , 地点 , 历史书籍 晋朝历史事件(西晋) 纠错 五胡十六国 s 五胡十六国 刘渊 s 刘渊 司马炎 s 司马炎
273
西曲
收藏183 西曲编辑[xī qǔ]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中文名西曲 拼 音xī qǔ 释 义山西 、 陕西 的地方小曲 出 处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 目录 1简介 1简介 编辑 词语:西曲 拼音:xī qǔ 释义与出处: (1).乐府《清商曲》的一部。详“西曲歌 ”。 (2). 山西 、 陕西 的地方小曲。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今以 山 陕 所唱小曲曰西曲,与古绝殊,然亦因其方俗言之。” 词条标签: 字词 , 词语
274
相和歌
收藏20246 相和歌编辑[xiāng hè gē] 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相和歌也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汉族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汉族民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也叫相和三调。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中文名相和歌 时 间最早见于汉代 出 处《晋书·乐志》 特 征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 目录 1简介 2源与流 ▪ 汉代之滥觞 ▪ 魏晋之传衍 ▪ 消亡 3表演形制 ▪ 发展脉络 ▪ 曲式结构 ▪ 音律 ▪ 伴奏乐器 4舞蹈 1简介 编辑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它是在 街陌谣讴 的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 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汉族音乐形式,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宋书·乐志》),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因此而得名。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朝会、祀神乃至汉族民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舞蹈 相和歌舞蹈(12张) 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民间的 街陌谣讴.最简单的是所谓 徒歌 ,这种形式犹如今日的清唱 ,它的特点是不用乐器伴奏,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演唱形式。先秦时期已涌现了一些著名的徒歌歌手如秦青、韩娥等,他们的歌声声震林木、动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西汉初年,最著名的徒歌能手是鲁人虞公,刘向称他 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汉代徒歌在民间特别流行。《后汉书·五行志》中保留的一些童谣、歌谣就是用徒歌形式演唱的,有一些后来配上弦管,用乐器伴奏演唱。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它是最能反映当时艺术的水平。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作但曲. 大曲 或 但曲 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其结构比较复杂,典型的曲式结构是由 艳——曲——乱或趋 三部分组成。 艳 是序曲或引子,在曲前,多为器乐演奏,有的也可歌唱,音乐可能是委婉而抒情的,故称为 艳.它可以是个唱段,如《艳歌何尝行》;也可以是个器乐段,如《陌上桑》。[1] 2源与流 编辑 汉代之滥觞 战国秦汉之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汉族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已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於朝廷”(《汉书‧礼乐志》)的局面。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为此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时演奏相和歌等各种音乐。于是相和歌逐渐兴盛。[2] 汉代的相和歌,由于年代久远﹐除琴曲中尚存有少量相和旧曲遗响和《乐府诗集》等书中保存的部分歌词外﹐绝大部分均已失传。从现有的少量资料来看﹐其部分曲目可能来自战国楚声的旧曲﹐如《流楚窈窕》(又名《激楚》)﹑《今有人》(《九歌‧山鬼》)。而绝大部分都是汉代的“街陌谣讴”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如屡经文人填词的《东武》﹑《太山》两曲﹐最早就是齐地(今山东)的民歌。 从歌词内容来看﹐来自民间的一部分“街陌谣讴”﹐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如《饮马长城窟行》﹐通过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征在外或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妇病行》以病妇临终托孤和丈夫为饥儿乞讨求饮的情节﹐反映了汉代人民的悲惨境遇﹔《孤儿行》以孤儿遭兄嫂虐待的事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其中《陌上桑》通过民女罗敷不畏强暴的光辉形像﹐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更是杰出的佳作。 相和歌中来自文人创作的﹐内容比较复杂。如《善哉行》﹑《西门行》、《步出夏门行》与东汉时所作的《董逃行》等曲﹐均与汉代统治者追求神仙生活有关。其中也有象《羽林郎》﹑《雁门太守行》这样的作品。前者为东汉时辛延年所作﹐它通过一个卖酒姑娘义正词严地斥责一个仗势欺人的权贵家奴的故事﹐歌颂了人民反抗强暴的精神﹔後者颂扬了东汉时治政有方的地方官吏王涣的业绩﹐均有一定的社会意义。[3] 魏晋之传衍 魏晋(220~316)之际﹐相和歌有较大发展。后人称为“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3人对相和歌尤为喜爱﹐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陈寿《三国志》引《魏书》说曹操“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丕即位後﹐集中了左延年等一批音乐家﹐成立了音乐机构清商署﹐从事改编相和旧曲与另创新曲的工作。司马氏建立西晋后﹐清商署中有精通乐律的荀勗﹐以敲节鼓帮腔闻名的宋识﹐善於编曲的孙氏﹐擅长歌唱的陈左﹐吹笛著称的列和﹐以及善于弹筝的郝索﹐善弹琵琶的朱生等人﹐从艺术上把相和歌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周西)﹑《步出夏门行》(碣石)﹐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艳歌何尝行》(何尝)﹐曹植的《野田黄雀行》(置酒)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旧曲填新词﹐曲调与曲式均有相应变化。这种用同一曲调而在填词中引起变化的情况﹐在中国后世音乐的发展中极为常见。[4] 这个时期唱奏形式也有所变化。如《东光》原只有器乐而无歌唱﹐晋时宋识填入歌词改为声乐曲。伴奏乐队原来只分一部﹐乐器配置也较自由。魏明帝(227~230)时﹐改为左右两部。西晋初﹐其乐器配置已较固定﹐除原用的筝﹑笛﹑节鼓外﹐尚有琴﹑瑟﹑琵琶与笙等﹐有时还加用篪与筑。 消亡 西晋亡后﹐从东晋至隋约200多年间﹐以南方汉族民间谣讴吴声﹑西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大为盛行。汉魏西晋的一部分相和旧曲被清商乐所吸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清商乐改称清乐而继续流传。同时﹐自汉魏以来有不少乐曲移植为琴曲或鼓吹曲而仍在流传。从此以后﹐作为独立意义的相和歌已不复存在。 3表演形制 编辑 发展脉络 徒歌(清唱,无伴奏)→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构成,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曲式结构 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3类。 a、引﹐即引子。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种。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 b、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具体特点一时难作定论。据有关文献﹐它们均由若干“解”组成。从歌词来看﹐解相当于段。每一曲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如《白头吟》为3解﹐《折杨柳行》为4解﹐《怨诗行》为7解。梁人王僧虔曾说﹐诸调曲有“辞”与“声”两个不同的部分﹐辞即歌词﹐声即衬字﹐如“羊吾夷伊那何”之类。诸调曲一般都有器乐伴奏。如不用器乐伴奏﹐仅由一人唱辞﹐众人帮腔﹐则专称“但歌”。作为声乐曲的相和歌﹐一般由单个的曲组成。个别的由曲与乱联成﹐如瑟调曲《妇病行》。 c、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与器乐合奏曲。一般器乐合奏专称为“但曲”。 音律 汉代相和歌的音调特征已很难确知。据现存琴曲中所传汉魏遗音及有关记载来看﹐其音阶形式属新音阶﹐但是清角与变徵﹑清羽与变宫在乐曲中的转换较为突出﹐所谓“声和清侧”(唐赵惟则语)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伴奏乐器 相和歌的伴奏乐队﹐汉时无明确记载。据出土汉画像石与有关文献推测﹐早期有的主要用竽﹑瑟﹐後来则用筝﹑笛﹐或者采用笙﹑箫(排箫)﹑琴﹑瑟﹑筑及节鼓﹑鼓﹑悬鼓等鼓类乐器。 4舞蹈 编辑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舞台上,20位轻纱罗裙的少女怀着迎接春神的喜悦,和鼓和乐、载歌载舞,用清亮的歌喉、婀娜的舞姿尽情抒发对春天的期盼与眷恋。那轻快的旋律,那蓬勃的朝气,不正昭示着更加绚丽的明天吗? 这一段《相和歌》选自《铜雀伎》的片段,此为盘鼓舞,于汉代最为流行。 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汉族民间歌曲的通称。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乐府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汉代。后来,人们把汉代乐府官署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直到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者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所以,乐府又成了一种音乐名词或诗歌体裁。初期的相和歌称为“徒歌”,主要是指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晋书·乐志》载:“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徒歌”进一步发展,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晋书·乐志》载:“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又有《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这里的“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但歌”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晋书·乐志》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句话其实已经解释了相和歌的表演形式,是指在弹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交替伴奏下,由歌唱者击节而歌(节为一种打击乐器),形成了乐器伴奏与歌唱相互应和的形式。再综观相和歌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这里的“更相和”三个字的读音应为“gēng(耕)xiāng(香)hè(贺)”,即交替着与歌唱者相互应和之意。至此,“相和歌”应念“xiāng(相)hè(和)歌 ”。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汉代相和歌 .博学人-中国史 [引用日期2013-03-5] . 2.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新浪 [引用日期2013-03-5] . 3. 中国音乐通史 .豆丁网 [引用日期2013-03-5] . 4. 中国古代音乐史 .艺术中国 [引用日期2013-03-5] . 词条标签: 音乐 , 音乐作品 , 音乐人物 , 歌曲
275
纳兰成德
收藏275803964 纳兰性德编辑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1]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中文名纳兰性德 别 名纳兰容若,纳兰成德 国 籍清朝 民 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654年 逝世日期1685年 职 业词人 信 仰儒释道 主要成就清词三大家之一 满清第一才子、第一学者 代表作品《通志堂经解》、《侧帽集》、《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 父 亲纳兰明珠 妻 子卢氏;官氏 妾颜氏;沈宛 性 别男 代表作《通志堂集》 《侧帽集》 生平赞誉人王国维 目录 1人物生平 ▪ 成长经历 ▪ 藏书大家 ▪ 英年早逝 2轶事典故 3主要成就 ▪ 文学成就 ▪ 书法成就 4文学特点 ▪ 物性观照 ▪ 风物起兴 5后世评价 ▪ 总评 ▪ 众人评说纳兰词 6后世纪念 ▪ 纳兰庄园 ▪ 纳兰墓地 ▪ 纳兰遗存 7主要作品 ▪ 世面上的纳兰词集 ▪ 相关影视剧作 ▪ 相关小说书籍 8墓志铭 9纳兰性德诗歌选 ▪ 《高楼望月》 1人物生平 编辑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2] 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儒学、道学、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3] 成长经历 御前侍卫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4] 寄情诗词 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作为皇帝身边的 纳兰性德 ,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一生虽懂骑射好读书,却并不能在一等侍卫的御前职位上挥洒满腔热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5]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想升官发财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今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藏书大家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辑有《全唐诗选》。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嘱友人秦松龄、朱彝尊为购求宋元诸家经解,得抄本140余种,环拥古书万卷,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以弹词歌曲、评定书画、鉴藏古籍为乐。藏书印有“珊瑚阁”、“绣佛斋”、“鸳鸯馆”等字。[6] 英年早逝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7] 纳兰性德葬于何处位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皂甲屯西一处台地上。建于清代顺治三年,总面积约为340亩,墓地分为南寿地、北寿地两个部分,共有宝顶9座,土坟两座。 纳兰性德墓的宝顶建筑宏大,底座为青石,宝顶中部为汉白玉,镌刻有图案,上部为三合土夯实的半圆顶。纳兰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8] 2轶事典故 编辑 纳兰与红楼梦 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其中有不少文宿巨匠参与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和进展。不但毛泽东对《红楼梦》研究有评述,就是前溯百载,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孙也侧身其中。但凡研究“红学”的人对纳兰明珠和纳兰性德都会有所了解。[9] 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红学家。当和珅进呈《红楼梦》,乾隆读后即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且不说此推论是否确凿,天子首开一家之言,根据他的阅历提示了两事物间的联系可能。纳兰家族和曹家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相继前后。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10] 纳兰与曹雪芹 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同入值宫禁,均为大内侍卫。据考,这种同事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他们都极富文采,一个是满洲贵族通过发奋勤学,成功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另一个是祖代家风,把成熟汉学带入满清皇朝。从两个不同角度达到同工之妙,对满汉文化融合作出努力。现在最能作证的便是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与随康熙南巡驻跸织造署的纳兰性德的诗文交往。纳兰有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此外还著文《曹司空手植树记》。 纳兰性德 同是帝王的近臣。纳兰是帝王身边与文化人士联系的桥梁纽带,曹寅是外放江南任官,监视江南文人举动,并为朝廷笼络人才的密使。他们的作用不一样,但目的与归宿却是一样,都是清王朝进行文化统治的干将与助手。这便是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扮演的同一角色,以及在文化职能方面的共同之处。[10] 再者,纳兰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官僚世家。从龙入关,立有功勋,并数代承袭官爵,是功名奕世,钟鸣鼎食之家。纳兰家不但是地道的满州贵族,从血缘上与王朝有着复杂关系。曹家祖上是明朝辽东驻军军官,后降清改籍,入包衣列,属帝王家臣。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乳母,曹寅当过皇帝侍读(同学),曹雪芹的姐姐又是礼亲王五世外孙、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曹家世袭江宁织造达六、七十年。纳兰性德、曹寅与康熙皇帝是年龄相近的“一起玩大”的年少君臣。[11] 纳兰家与曹家不但在王朝关系上,而且在家世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祖上都是从龙入关的老资格,并在清王朝定鼎华夏后发迹。两个家族都有一定文化传统,注重文化建设。明珠是满汉文化融合政策的支持者,自已曾领衔主编过一批清初的大部头书籍。他对自家子弟的文化进修、发展尽了心力。儿孙中有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还有喜读书、善藏书的孙子福格。而曹家祖上就是明朝辽阳驻军的游击衔炮兵教官,之后的曹家子孙均是文才出众,并乐于广交天下名士的官员。他们的祖上虽都是武官出身,但在文化的过程和完善文治的大形势下,较早地顺应这个趋势,完成了这个转变。诗书传家,崇文重礼。[12] 两个家族都有着“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辉煌,都是“诗书簪缨之族”。但也都遭遇撤职抄家的厄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把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与家族盛衰演绎得如此维妙维肖,再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纳兰,王朝的政治风云变幻深深影响着他们家族的命运。他们家族内部的矛盾发展,家势的炎凉,也微缩、反映了王朝的兴衰。它们互为影响,互为观照。明珠与大多数封建官吏一样,由于权势渐重,也重蹈把持朝政,背公营私、贪财纳贿覆辄,被御史参劾,遭撤职抄家的处分。他的府邸家园被另一个佞臣巨贪和珅看中,据为已有。而曹家赫赫近百载,却被告挪用资财,出现亏空被撤职查抄,其织造之职被另一个叫隋赫德的贪官接替。这种陈陈相因并非以良继莠,正是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他们两家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权力斗争,属于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朋党。纳兰性德大弟揆叙因在立储问题上重提“八阿哥”,康熙震怒而被降职。雍正更是穷治政敌,降谕在揆叙墓碑上铲去旧字,改刻“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昭示永久。曹家也因为立储问题与皇八子、皇九子结为同党,被雍正恶之,一除为快。因在江宁织造衙门旁万寿庵发现曹家为允禟收藏铸造的铜狮子,找着把柄削职为民,充军发配,一捋到底。两个家族同样在封建制度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里尽历了荣辱盛衰的轮回。 纳兰性德本人虽然没有象晚些时候的曹雪芹那样,亲历家道衰败。但他的婚姻、事业好景不长,似乎也鬼使神差地预示着水满则溢,月圆必亏,“盛宴必散”的规律。应该看到,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纳兰和曹氏家族。而是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是封建王朝中的普遍现象。这也正是他们家族史的社会意义所在。[7] 就纳兰性德和曹雪芹个人品格来比较,也有许多共同和相通、相似之处,两人都有过人的才分和非同一般的文化基础。纳兰性德在主编《通志堂经解》时,就把凡读书、索引、见闻俱记录在册,以后编成《渌水亭杂识》,其中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可见博学之一斑。一首《望海楼·宝珠洞》把视野内一望之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千古苍桑一并道来,信息量大,跨度大,内涵丰富。一首《忆秦娥·龙潭口》把所看到的地理、地质现象作正确的描述与艺术的表达。竟可以与著名文化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有关描写一并参照阅读、欣赏。而曹雪芹也多才多艺,曾撰写《废艺斋集稿》《南鹞北鸢考工志》等多册关于金石工艺美术、烹调等书籍。另外还擅长书画、诗词。这些在他的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都一一展现。纳兰性德与曹雪芹同属风雅之流,脱俗之士,但对朋友却有情有义。纳兰性德交友朱彝尊、梁佩兰、姜宸英、高士奇、顾贞观等著名学者文士,并倾力营救身陷绝地的吴兆骞。纳兰性德身虽富贵,但不恋官场,不贪功名,甚至想摆脱世俗纠缠,做闲云野鹤。曹雪芹则有诗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更有神密的“脂砚斋”、弘晓等知音。他乐于帮贫济困,据说他在“鬻画维生”“绳床瓦灶”的困境中,仍“常济孤寡”,收养双目失明的老妪白媪,作风筝谱教盲人于叔度谋生之术。曹雪芹曾谢绝好友敦敏的推荐,不入宫谋职。[5] 他们之间确有许多极其相似之处和几乎能重叠套合的家世经历。无怪相隔不久,又与纳兰家结为“亲家”的乾隆,看过《红楼梦》后,一口咬定所写是明珠家之事。更有人牵强、索隐,认定明府为大观园;明珠纳兰父子即贾政、宝玉等等不一枚举。且不管这类说法有否根据,有否意义,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的确太多,而且在纳兰之后的曹雪芹也不可能对之前的包括明珠家的变故毫无知晓,加之个人的亲历和体验,丰富了他的艺术创作源流,使《红楼梦》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更大的涵盖性。[4] 3主要成就 编辑 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诗词作品壁纸 纳兰性德诗词作品壁纸(20张)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13]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13]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14] 承德有研究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研究所。 书法成就 纳兰性德手简真迹,被中国纳兰性德研究界奉为“国宝”,今藏上海图书馆。手简共三十六通。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被证实的纳兰性德手稿遗墨,价值极高。 有一幅对联,署名纳兰成德,应是改名之前所书。被专家认定为真迹,可能是纳兰容若唯一传世的大幅书法。 4文学特点 编辑 物性观照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9]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现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手迹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地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大将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15]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喻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淤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中国自古热爱莲花的传统,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纳兰性德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之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6] 风物起兴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 纳兰容若的画像 纳兰容若的画像(7张) 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 纳兰性德 ,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 又如《长相思》一词:“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14] 5后世评价 编辑 总评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 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众人评说纳兰词 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周之琦: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   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陈廷焯: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 《白雨斋词话》 陈梦渠:纳兰词最重名句效应,若之于全词,未必人人都知之。如:「临来无限伤心事。」又:「当时只道是寻常。」又:「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谁道飘零不可怜。」又:「人生若只如初见。」于白话文情感中皆可朗朗上口。然全词如何,读者未必知。[3] 近代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10] 6后世纪念 编辑 纳兰庄园 纳兰性德祖父尼雅汉从龙入关,因征战有功,被授予骑都尉世职,在京师西北皂甲屯一带有圈地。皂甲屯原名皂角,以皂角树而得名,附近曾出土金代石虎。元时期是皇家行营,史称“皂角捺钵”。明设军屯,称皂角屯。皂甲屯西北角,有一处长方形庄院,名思源庄。皂角屯故老相传,思源庄是明珠家的晾银场,实际是乡下收取租银的庄园。顺治三年(1646年)尼雅汉病故,其子郑库袭职,抚养年仅12岁的明珠长大成人。顺治八年(1651年),明珠17岁进入銮仪卫,同年,和被赐死的英亲王阿济格的五格格成婚。顺治十一年(1655年)冬天,生下纳兰性德。思源庄一直是明珠和家人的一处乡下郊园。20世纪70年代,思源庄还遗有围墙残迹和古井。 明珠在皂甲屯修建祖坟。思源庄成为停灵落脚的丙舍。思源庄西墙外是一条小河,河上有桥名思源桥,灵柩入葬都要经过思源桥,才能进入墓地。思源庄既成丙舍,明珠就在墓地南面隔河重建新的庄园,当地人称明府花园。明府花园位于上庄村北部,与纳兰家族祖坟一河之隔。明府花园和思源庄一样,都是在前朝留下的建筑基址上重建的。据学者徐征先生考证,思源庄和明府庄园的三合土围墙应是元时期皂角捺钵的遗迹。明朝时,是榆河驿粮仓所在地。 明府庄园占地200余亩,东西长650余米,南北宽210余米。庄园划分3个功能区,东部为马圈、车库和下人的居处,西部是花园,中部是庄院的主体,分布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纳兰家族墓地,自卢氏安寝后,按例开始驻有守墓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纳兰家族墓地最后一位安寝的揆叙夫人耿氏,向康熙帝奏陈:“更臣妾有使女十人,太监杨植伏侍日久,听伊等从父母自去或与臣妾守坟墓。又前年曾挑家人三十二房,二十房已往皂甲屯守臣夫坟墓,其胡然、王联奎、安畲、彭寿、三小子、长岱十二房亦与臣妾守墓。”从这篇文字可知,仅揆叙及其夫人去世后,看坟守墓之人就有将近40余户。其前,性德、揆方、明珠死后的守墓人亦不当少数。百十户人家住在明府花园,俨然形成一处村落。当时人们将明府花园亦称为“新庄”或“新立庄”。乾隆朝后期,揆叙后人成安,因事得罪权臣和珅,被抄家发配,祸患殃及京郊的明府花园。庄园内的守墓人各谋生路,有一些没有离开的人成为上庄村的最早住户。 纳兰墓地 纳兰家族祖墓大规模修建于康熙十六年,也就是纳兰性德夫人卢氏去世的那一年。卢氏墓志铭载,卢氏病逝后,在双林寺停灵一年零两个月,迟迟不曾下葬。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墓地没有着落,二是名分没有落实。作为纳兰家族的正室夫人,卢氏死的太年轻,太突然,以致纳兰家族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纳兰性德只是一个贵公子,而卢氏是一个贵妇人,安葬的规格又是一个大问题。清代的丧葬制度等级森严,作为吏部尚书的明珠不得不慎重。卢氏死后不久,明珠升任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被授予三等侍卫官居五品,卢氏也获得了诰命的头衔。故而批地、拨款、造墓一切都顺理成章。 纳兰家族祖墓位于上庄村北,今“泰丰商贸中心”西墙外。纳兰家族祖墓以明珠父亲尼雅汉立祖。墓地坐东朝西,背靠皂甲屯,面向阳台山,俗称南寿地。一条小河自西北向东南而来,蜿蜒绕过墓地,自墓地左边向西流淌而去。墓地有坟茔宝顶5座,主位是尼雅汉,按左昭右穆排列,昭位是郑库,次昭位是纳兰性德,穆位是明珠,次穆位是揆叙。除纳兰性德墓外,其余4座均有汉白玉或青石雕刻的墓围。尼雅汉墓前不远有供桌,再往前有汉白玉雕刻的享殿。墓地前方约180米,有神道碑两座,分别是明珠和纳兰性德。神道碑前方约250米,有两座碑亭,分别存有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所立的明珠诰封碑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立的明珠谕祭碑。据故老相传,碑亭和神道碑之间尚有石人石马等石相生数座,民国初被军阀拉走,下落不明。20世纪70年代纳兰家族祖墓出土墓志铭6通,分别是明珠、觉罗氏、性德、卢氏、揆叙、耿氏。未见尼雅汉和郑库墓志铭,据当地人传说,这两座坟墓是衣冠冢,应该可信。 雍正二年揆叙碑被改前,纳兰家族祖墓已安葬了三代人,此后纳兰家族祖墓就再也无人入葬。直到1953年,纳兰性德墓的旁边,才又新添了一座小坟冢,据说是从双榆树另一座纳兰墓地迁来。何人所迁,葬的何人,已无从查证。 纳兰家族祖墓向北300米偏西,现上庄镇卫生院西北,是揆方、郡主墓,俗称北寿地。北寿地坐北朝南,有宝顶4座。主位是揆方和郡主淑慎,昭位是永寿,穆位是永福,次昭位是宁秀。揆方和淑慎墓正前方200米原有神道碑,人民公社时期被民兵炸毁。80年代揆芳郡主墓出土墓志铭3通,分别是郡主、揆方、永寿,未见永福和宁秀墓志。 在纳兰家族墓地的正前方,过去有一条通往东小营的南北古道,古道以西百米有一处较大的墓地,俗称西坟地。西坟地坐北朝南,占地数十亩,遍地苍松翠柏,周边围以条石砌就的驳岸(护坡)。墓地正前方,是后河与南沙河交汇处的大片芦苇荡,高高的驳岸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查阅雍正十二年(1734年)北玉河关帝庙碑记有载:“安尚仁施地三十六亩,坐落关家坟西,东至坟,西至沟,南至道,北至旗地。”这里所说的关家坟指的正是西坟地。安尚仁是明珠府上的大管家,明珠及其3个儿子死后,家中一切事物委托安尚仁掌管,其中也包括皂甲屯的墓地和庄园。以安尚仁名义施舍的这块土地,实为代表明珠家捐赠的。据赵秀亭先生考证,纳兰性德前妻卢氏亡故后,性德于康熙十九年间续娶官氏。“官”“关”同音异字,女真“瓜尔佳氏”的汉译简称。所谓关家坟,营葬的当是纳兰性德的继室夫人官氏。瓜尔佳氏是满洲大姓,官氏的曾祖费英东是清朝第一大功臣,其父颇尔喷世袭一等公爵,长期任领侍卫内大臣,是性德的上司,官氏从兄古尔汉,古苏等充任侍卫,是性德的同事。官氏生于王公之家,但毕竟是纳兰性德的继室夫人,因纳兰性德为正三品官员,按例对官氏封为“淑人”。官氏去世后,葬入纳兰家族墓地中,是必然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没有和性德同穴,还需要史学家考证。 纳兰遗存 上庄地区是纳兰性德家族几代人生活、归宿之地,纳兰家族也在上庄地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迹。据永泰庄东岳庙《重修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明珠每年都要到祖坟扫墓祭祖,见附近三座古刹年久失修,沦没于荒烟蔓草之中,就有了修复之心。但因繁忙,一直未能如愿。临终之前,嘱咐总管安尚仁,一定要完成修庙夙愿。安尚仁于十年后大兴土木,用了三年时间,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将东岳庙、龙母庙,真武庙修葺一新,并延请僧人主持管理。修庙的同时,还将跨越榆河古道的两座陈旧的木桥既马坊桥和榆河桥改建成石桥。为了让后人记住纳兰家族修庙的功德,安尚仁将东岳庙的西转角殿设为纳兰家族祠堂,在龙母庙和真武庙供奉明珠牌位。雍正十二年(1734年),位于北玉河村的关帝庙重修,管家安尚仁和揆叙后人宁秀代表纳兰家族,布施香火地56亩,是关帝庙捐资修复的首户。纳兰家族300年前的善举,为上庄地区保留下了珍贵的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纳兰性德纪念馆位于北京海淀区最北端,隔沙阳公路与昌平区白水洼遥遥相望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隶属上庄镇管辖的皂甲屯村(亦名造甲屯)。皂甲屯东临南沙河,西北部的阳台山为它挡住了西伯利亚甲屯西侧有一座占地近百亩的大庄园, 纳兰性德府 虽经过近三百年的历史巨变,可昔日的规模依稀可辨,四眼井古戏台不改当年的古朴,被风剥雨蚀的亭台楼阁也似在回忆着当年的盛景。它就是人称“明相”的清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私家宅院,现已成为纳兰性德纪念馆,其亦为清朝和珅府邸,宋庆龄故居。 纪念馆按其笔下的“郊园”设计 ,由主展厅、录像厅和画厅组成,通过大量历史文物表现其一生,后其墓地出土的墓志铭、朝珠、封诰、康熙铜钱等也在此馆展出。[15] 7主要作品 编辑 世面上的纳兰词集 《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 张秉戍笺注 《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 张秉戍笺注 《纳兰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草纫笺注 《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叶嘉莹主编 张秉戍笺注 《纳兰性德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草纫笺注 《纳兰性德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纳兰词》上海古籍出版社(书韵楼丛刊) 《纳兰的词》华侨出版社 何雅苓笺注 《饮水词笺校》辽宁教育出版社 冯统一 赵秀亭笺校 《纳兰词》燕山出版社 《纳兰词》上海古籍出版社(书韵楼丛刊单行本) 《纳兰词》浙江古籍出版社 《纳兰词笺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西风吹梦》(纳兰性德 项鸿祚 蒋春霖合集) 岳麓书社2002年[16] 相关影视剧作 西风独自凉 《烟花三月》 《康熙秘史》 《御前四宝》 相关小说书籍 1.《西风独自凉》 朴月 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年2月1日出版。 2.《渌水亭畔金缕曲》 张立和 编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年5月出版。 艺术形象 2004年电视剧《御前四宝》王九胜饰 钟汉良版纳兰性德 2004年电视剧《烟花三月》陈浩民饰 2005年电视剧《康熙秘史》钟汉良饰 2009年话剧《知己》王雷饰 2011年TVB电视剧《紫禁惊雷》黄嘉乐饰 2013年电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袁弘饰 8墓志铭 编辑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昆山徐乾学撰文   内阁经筵讲官都察院左都御史泽州陈廷敬篆盖   内阁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钱塘高士奇书丹   内阁呜呼!始容若之丧而余哭恸也。今其弃余也数月矣,余每一念至,未尝不悲来填膺也。呜呼!岂直师友之情乎哉。余阅世将老矣,从吾游者亦众矣,如容若之天姿之纯粹、识见之高明、学问之淹通、才力之强敏 ,殆未有过之者也。天不假之年,余固抱丧予之痛,而闻其丧者,识与不识皆哀而出涕也,又何以得此于人哉!太傅公失其爱子,至今每退朝,望子舍必哭,哭已,皇皇焉如冀其复者,亦岂寻常父子之情也。至尊每为太傅劝节哀,太傅愈益悲不自胜。余间过相慰则执余手而泣曰:惟君知我子,惠邀君言以掩诸幽,使我子虽死犹生也。余奚忍以不文为辞。顾余之知容若,自壬子秋榜后始,迄今十三四年耳。后容若入侍中,禁廷严密,其言论梗概有非外臣所得而知者。太傅属痛悼未能殚述,则是余之所得而言者,其于容若之生平又不过什之二三而已。呜呼!是重可悲也。容若,姓纳兰氏,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年十七补诸生,贡入太学。余弟立斋为祭酒,深器重之,谓余曰: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1664年,举顺天乡试,余忝主司,宴于京兆府,偕诸举人青袍拜堂下,举止闲雅。越三日,谒余邸舍,谈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1664年会试中式将廷对,患寒疾,太傅曰:吾子年少,其少俟之。于是益肆力经济之学,熟读通鉴及古人文辞,三年而学大成。岁丙辰应殿试,条对凯切,书法遒逸,读卷执事各官咸叹异焉。名在二甲赐进士出身。闭门埽轨,萧然若寒素,客或诣者辄避匿。拥书数千卷,弹琴咏诗自娱悦而已。未几,太傅入秉钧,容若选授三等侍卫,出入扈从,服劳惟谨,上眷注异于他侍卫。久之,晋二等,寻晋一等。上之幸海子、沙河、西山、汤泉及畿辅、五台、口外、盛京、乌刺及登东岱、幸阙里、省江南,未尝不从。先后赐金牌、彩缎、上尊御馔、袍帽、鞍马、弧矢、字帖、佩刀、香扇之属甚夥。是岁万寿节,上亲书唐贾至《早期》七言律赐之。月余,令赋《乾清门应制诗》,译御制《松赋》,皆称旨,于是外庭佥言,上知其有文武才,非久且迁擢矣。呜呼,孰意其七日不汗死耶!容若既得疾,上使中官侍卫及御医日数辈络绎至第诊治。于是上将出关避暑,命以疾增减报,日再三,疾亟,亲处方药赐之,未及进而殁,上为之震悼,中使赐奠,恤典有加焉。容若尝奉使觇梭龙诸羌,其殁后旬日,适诸羌输款,上于行在遣官使拊其几筵哭而告之,以其尝有劳于是役也。于此亦足以知上所以属任之者非一日矣。呜呼,容若之当官任职,其事可得而纪者,止于是矣。余滋以其孝友忠顺之性,殷勤固结,书所不能尽之言,言所不能传之意,虽若可仿佛其一二而终莫能而悉也为可惜也。容若性至孝,太傅尝偶恙,日侍左右,衣不解带,颜色黝黑,及愈乃复初。太傅 人加餐辄色喜,以告所亲。友爱幼弟,弟或出,必遣亲近亻兼仆护之,反必往视,以为常。其在上前,进反曲折有常度。性耐劳苦,严寒执热,直庐顿次,不敢乞休沐自逸,类非绮襦纨者所能堪也。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尤喜为词,自唐、五代以来诸名家词皆有选本,以洪武韵改并联属名《词韵正略》。所著《侧帽集》后更名《饮水集》者,皆词也。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海内名为词者皆归之,他论著尚多。其书法摹褚河南,临本禊帖,间出入于黄庭内景经。当入对殿廷,数千言立就,点画落纸无一笔非古人者。荐绅以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及被恩命引而置之珥貂之行,而后知上之所以造就之者,别有在也。容若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毡帐内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间以意制器,多巧亻垂所不能。于书画评鉴最精。其料事屡中,不肯轻与人谋,谋必竭其肺腑。尝读赵松雪自写照诗有感,即绘小像仿其衣冠,坐客或期许过当,弗应也。余谓之曰:尔何酷类王逸少?容若心独喜。所论古时人物,尝言王茂弘阑阑,心术难问;娄师德唾面自干,大无廉耻,其识见多此类。间尝与之言往圣昔贤修身立行及于民物之大端,前代兴亡理乱所在,未尝不慨然以思。读书至古今家国之故,忧危明盛,持盈守谦、格人先正之遗戒,有动于中未尝不形于色也。呜呼,岂非大雅之所谓亦世克生者耶;而竟止于斯也。夫岂徒吾党之不幸哉!君之先世有叶赫之地,自明初内附中国,[17] 讳星根达尔汉,君始祖也,六传至讳杨吉努,君高祖考也。有子三人,第三子讳金台什,君曾祖考也。女弟为太祖高皇帝后,生太宗文皇帝。太祖高皇帝举大事而叶赫为明外捍,数遣使谕,不听,因加兵克叶赫,金台什死焉。卒以旧恩存其世祀。其次子即今太傅公之考,讳倪迓韩,君祖考也。君太傅之长子,母觉罗氏,一品夫人。 渊源令绪,本崇积厚,发闻滋大,若不可圉。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先君卒;继室官氏,光禄大夫少保一等公朴尔普女,封淑人;男子子二人,福哥、永寿,遗腹子一人;女子子一人,皆幼。君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戊辰,卒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已丑,年三十有一。君所交游皆一时亻隽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秀水朱彝尊,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吴江吴兆骞久徙绝塞,君闻其才,力赎而还之。坎坷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殡,于赀财无所计惜,以故君之丧,哭之者皆出涕,为挽辞者数十百人,有生平未识面者。其于余绸缪笃挚,数年之中,殆日以余之休戚为休戚也,故余之痛尤深,既为诗以器之,应太傅之命而又为之铭。铭曰:天实生才,蕴崇胚胎,将象贤而奕世也而靳与之年,谓之何哉。使功绪不显于旗常、德泽不究于黎庶,岂其有物焉为之灾,惟其所树立亦足以不死矣,亦又奚哀![1] 9纳兰性德诗歌选 编辑 《高楼望月》 戚戚复戚戚,高楼月如雪。 二八正婵娟,月明翡翠钿。 由来工织锦,生小倚朱弦。 朱弦岂解愁,素手似云浮。 一声落天上,闻者皆泪流。 别郎已经年,望郎出楼前。 青天如海水,碧月如珠圆。 月圆以复缺,不见长安客。 古道白于霜,沙灭行人迹。 月出光在天,月高光在地。 何当同心人,两两不相弃。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2. 《清史稿》作“康熙十四年成进士”,误,据进士题名碑改。 3. 《清史稿 纳兰性德传》:性德乡试出徐乾学门。与从揅讨学术,尝裒刻宋、元人说经诸书,书为之序,以自撰礼记陈氏集说补正附焉,合为通志堂经解。性德善诗,尤长倚声。遍涉南唐、北宋诸家,穷极要眇。所著饮水、侧帽二集、清新秀隽,自然超逸。尝读赵松雪自写照诗有感,即绘小像,仿其衣冠。坐客期许过当,弗应也。乾学谓之曰:“尔何似王逸少!”则大喜。 4. 《清史稿 纳兰性德传》:尝奉使塞外有所宣抚,卒后,受抚诸部款塞。 5. 《清史稿 纳兰性德传》:好宾礼士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 6. 苏缨 .《纳兰词全编笺注》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7. 《清史稿 纳兰性德传》:俄疾作,上将出塞避暑,遣中官将御医视疾,命以疾增减告。遽卒,年止三十一。 8. 独家揭秘 纳兰性德身后六大谜 (上) .- [引用日期2014-09-6] . 9. 苏樱 .纳兰词 点评 .西安 :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206 . 10. 国学传奇:纳兰性德与红楼梦 .少年网 [引用日期2014-02-14]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作家 , 清朝
276
郑樵
收藏13748 郑樵编辑 郑樵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郑樵的著述达80余种﹐但流传下来的仅有《夹漈遗稿》﹑ 《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和《通志》等。《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中文名郑樵 国 籍中国 出生日期1104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1162年4月26日 主要成就编成《通志》 代表作品《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 目录 1个人简介 ▪ 生平 ▪ 著作 ▪ 学术思想 2文学成就 3夹漈草堂 ▪ 求学时代 ▪ 修史 ▪ 遭受打击 ▪ 《通志》初稿 ▪ 蒙冤而逝 ▪ 研究方法 4三次献书 ▪ 首次献书 ▪ 二次献书 ▪ 再次献书 5著作概要 6人物评价 7郑氏故里 8人物故事 1个人简介 编辑 生平 郑樵,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生于北宋崇宁三 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郑樵仅用“豆腐、白盐、白姜、荞头”相待,两人谈诗论文三天三夜;下山时,朱熹的书童对此颇有微词,朱熹却说:“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齐全也。”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通志》的“二十略”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梁启超曾高度评价郑樵对史学的贡献:“宋郑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马迁)千岁之後,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 著作 郑樵一生专心著述,据统计达84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其《通志》为一部巨著,共 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书精华。其中的《校雠略》和《艺文略》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在《校雠略》中,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图书采访、类例、著录、注释的观点。在《艺文略》中,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献分类方法,创立了12类、100家、432种的分类体系,著录10912部、110972卷图书,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学术思想 郑樵的学术思想主要是"会通"、"求是"和"创新"。主张修书要据"仲尼、司马迁会通之法"。不赞成编写"后代与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断代史。他重视实践的经验,反对"空言著书",认为有许多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他批评许多学者"只知泥古而不知有今,只知拘守而不知变化",陈陈相因,缺乏创见。认为"诗书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 2文学成就 编辑 喜游览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读尽所藏。于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术之学,皆有论述。在史学上,推祟司马迁、刘知几。他认为史学应该广博会通,故尊通史而抑断代,称司马迁而贬班固。著述繁富,《通志》200卷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二十略最为学术界所推重。二十略中的《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是他研究目录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而以《校雠略》影响最大,是我国古典目录学理论著作之一。它评述了历代各家目录,总结了自刘向、刘歆以后1000余年目录工作实践,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学术观点。在目录的著录方法和范围上,指出不能“只记其有,不记其无”,应将书、图兼书,通录古今,不应遗漏亡佚之书,以便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图书分类理论上提出“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理,虽寡而纷”,“若无部伍之法,何以得书之纪”,“书藉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在解题和编目上,认为“书应有释者,有不应释者,不可执一概之论”,即使对应释之书,也不能泛泛而谈,提出了“泛释无义”的原则。要求编次目录要著录全面,一书中如有多种学科,应分别标出名目,编次应分先后,他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类例可以剖析学术源流的思想。他的目录学思想对我国目录学发展有重大影响。清目录学家章学诚据其精要,著《校雠通义》,把古典目录学研究推向高潮。私人藏书亦丰,对采访购求图书颇有心得,他总结出访求图书有八法: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因人求,八因代以求。世称“求书八法”。著述达80余种,多已亡佚,今存者除《通志》外,仅有《尔雅注》、《夹漈遗稿》、《诗辨妄》等数种。[1] 3夹漈草堂 编辑 夹漈草堂在福建莆田新县巩溪村的夹漈山上,离市区北面约30公里,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 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郑樵将《通志》缴进,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58岁。 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81种,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夹漈草堂中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民国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著名史学家。 求学时代 郑樵生于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较好的影响和教育,他的先世原是晋代中原南迁的望族,高祖郑冲、曾祖郑子堂、祖父郑宰(熙宁三年的进士)、父郑国器(政和年间的太学生),都是读书和做过小官的。郑樵是唐五官中郎将郑庄的后裔,当年郑庄曾与兄长郑露和乃弟郑淑入莆倡学,是开发莆田文化的有功之人。郑樵的家乡虽然处在万山之中的莆田广业里山区,但他从小就立下要读尽古今书, 要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的宏伟抱负。当他刚长到16岁时,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后,郑樵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就和从兄郑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书人家求借书读。 郑樵在求学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把眼光开放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他经常深入山间田野,拜农夫为师,从而得到了许多实际学问。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但要研究书本上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并勇敢地向社会提出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知识一样重要的号召。 修史 年轻时代的郑樵,在刻苦追求学问的同时,还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靖康元年(1126年),当郑樵看到宋朝由于受到北方强敌金兵的侵犯,国家处于空前的危难,他就立即和郑厚一起联名向朝廷当 郑樵半身像[2] 权者上书,陈述自己兄弟俩的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并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国家转危为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一直得不到朝廷重视。尽管如此,郑樵的抗金爱国思想,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由于宋高宗畏敌如虎,南宋的半壁江山依然处在动荡不安之中。这时,郑厚在悲观失望的同时,下山参加科举,继之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郑樵则认为如此昏暗不明的仕途,会埋没自己的读书志向,因此他不愿下山应试。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时抢走了宋朝廷的三馆四库图书,所以郑樵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漈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这时,郑樵还是一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 由于当时朝廷不允许私人修史,所以郑樵著《通志》有三个大困难:一是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同意,他就不能私自修史,否则就要受到官方的打击;二是如果没有得到朝廷提供的充足参考史料和充足的纸张笔墨,这部书就很难成功;三是如果没有得到比当年司马迁更为雅博的学问,这部史学巨著就难以写好。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学问,郑樵再次背起包袱,独自一个前往东南各地求借书读。经过三年的努力,郑樵在三十刚出头的时候,就读遍东南各地藏书。当时有人称颂他说"惟有莆阳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 当郑樵得到著《通志》所需学问后,就把书房搬到了夹漈山中的芗林寺,开始了他漫长的修史著书生涯。为了求得朝廷的支持,他著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新书,并把这些新书寄给朝廷礼部。绍兴八年(1138年),郑樵在《上方礼部书》中,明确地向朝廷提出了自己著《通志》的愿望。这时,郑樵的渊博学问和远大抱负得到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重视。然而,也就在这时,由于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领秦桧为宰相,所以赵鼎等人很快被秦桧排斥出朝廷,并严加迫害。而秦桧自绍兴九年(1139年)当宰相起,一直当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在这长达16年的漫长时间中,秦桧不但不支持郑樵著《通史》,反而接连三次下禁令严禁私人修史和著述,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在这种残酷的政治环境中,郑樵所遭受的危险,可想而知。 遭受打击 绍兴十八年(1148年),年已44岁的郑樵遭受一个又一个厄运的打击,先是他的胞弟郑槱不幸早亡,继之他的幼儿郑惕和妻子陈氏相继死去,就在郑樵沉浸在巨大的精神打击时,秦桧又下了一道严禁私人修史和著述的禁令。这道禁令终于激怒了郑樵,于是他在这一年的冬天,毅然背起又著成的140卷新书,徒步走到南宋京都杭州,他要直接把新书献给皇帝,请求皇帝准许他继续著述。然而,由于秦桧的阻挠,所以尽管郑樵在杭州苦苦等待了一年时间,依然见不到皇帝,也得不到朝廷准许他续著的公文。郑樵见自己著《通志》的路已被朝廷当权者堵死,悲愤不已,但也无可奈何。为了能把自己平生研究的学问传给后人,郑樵在回归山林之日起,就把书房搬迁到远离人烟的夹漈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并在夹漈草堂开始著述一部远避宋朝国史三百年的史学巨著《通志》。他要把自己心中的全部愤懑,倾注于《通志》之中。 《通志》初稿 经过数年的艰苦劳动,郑樵终于在54岁那年,初步写出了这部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就在他为无钱买文房四宝抄正《通志》成书而发愁时,所幸有抗金派官员王纶、贺允 中、汪应辰等人举荐,郑樵才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对。在召对时,郑樵见皇帝也欣赏自己的学术,就当场提出要求皇帝允许他归山著述《通志》,以便早日把《通志》献给朝廷。由于高宗不能体会郑樵的一番苦心,硬是把他留在朝廷担任一个管理文书档案的小官。 就在这时,由于郑樵的学术批判和科学精神,得罪了朝中的许多学士大夫,因此他们不愿意看到山林穷儒出身的郑樵也在朝中为官,于是当即有御史叶义问出面以莫须有的罪名弹劾郑樵,昏庸的宋高宗不分青红皂白,竟批准了叶义问的弹劾,让郑樵以监潭州南岳庙的祠官回夹漈山抄正《通志》。 蒙冤而逝 郑樵对自己无辜受罪是痛恨于心的。但为了《通志》,强忍人间奇辱,依然以一人之力,在高山虚谷中发愤述作。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58岁的郑樵终于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史学巨著《通志》的著作。这一年的夏天,当郑樵把这部倾注他毕生心血的巨著送到杭州时,宋高宗由于战事无暇顾及接收《通志》上殿,便让郑樵在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一生不愿在朝廷为官的郑樵,因见这个官职可以使自己得以方便在朝中读到许多至今尚未读到的图书,于是便欣然接受皇帝所封之官,随之不顾自己年老体衰,又一头钻进书山学海。然而,使郑樵万万没有想到的悲剧又发生了,由于朝中学士大夫嫉恨郑樵的高明学术,他们害怕《通志》流传于世,于是他们就照搬叶义问诬陷郑樵的卑劣手段,联名上疏弹劾郑樵。这一次高宗没有罢去郑樵的官职,但他很快终止了郑樵到三馆借书读的方便,同时也不愿为郑樵分清是非。郑樵见自己一生清白到头来仍要遭受如此不白之冤,忍愤不过,当即病倒在床,随之蒙冤而逝,年仅59岁,时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三月初七日。 研究方法 郑樵不应科举,居夹漈山(即东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余年刻苦学习,博通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方书。他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富于科学精神。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郑樵像[3] ,提出了一套研究动植物学的科学方法: ①重视动植物的释名和识名。 ②主张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 ③主张书本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 ④明确图谱对动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 ⑤重视前人经验,但不盲从。 由上可见郑樵研究动植物学的方法已接近于现代研究动植物的科学方法。《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4三次献书 编辑 据方志史料记载,郑樵一生三次从兴化(今莆田)赴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献书。 首次献书 首次是绍兴十九年(1149年),他献出所著的一百四十卷书“诏藏秘府”。从16岁结庐茅山中,到出山献书,计三十余年。其间“十年为经旨之学”,著有《书考》、《诗辨妄》、《春秋考》等,其中《诗辨妄》在诗学界的影响很大,连朱熹也不得不佩服其见识之高明。“三年为礼乐之学”,写出了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作《谥法》、《系声乐府》等。“三年为文字之学”,如《象类书》、《续汗简》、《梵书编》等著述在中国文字学、音韵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六为天文地理之学,为虫鱼草木之学,为方书之学”。写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著作,如《天文书》、《春秋地名》、《尔雅注》、《诗名物志》、《本草成书》等。“八九年为讨论之学,为图谱之学,为亡书之学”。写出了《求书阙记》、《校仇备略》、《书目正讹》、《图书志》、《集古系地录》等在中国图书目录、校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影响的作品。 二次献书 第二次献书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55岁的郑樵应高宗召对。明代周华《福建兴化县志》(《游洋志》)详实记述了高宗与郑樵的一段对话。郑樵上殿向皇帝奏说:“臣处山林30多年,写书共50种。未完成的这部史书以历代史籍为依据,始自三皇,终止五代,取名《通志》。此书参考司马迁的体例,但与《史记》又有不同之处。臣摘取纲目十二篇,名叫《修史大例》,先呈给陛下。”接着,郑樵陈述了对《史记》和《资治通鉴》的看法,并谈到自己写史是参照前人的史体,同时又有创新的地方。高宗不胜钦佩地说:“朕听到你的大名久了,古学,自成一家,何其相见之晚呢?”郑樵请求回归山林,说:“臣是麋鹿之性,草茅小民,终爱山林,还请陛下体谅。”高宗下旨,授郑樵为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文字,后改监潭州南岳庙,让他回家继续把《通志》写完。 再次献书 再次献书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郑樵带着200卷近七百万字的《通志》,步行两千里来到临安,进《上殿通志表》。时适“高宗幸建康(今南京)”,无缘得见,经辗转传递,得一道诏书,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兼权“检详诸房文字。最使他高兴的是朝廷居然允许他入“秘书省翻阅书籍”。郑樵满以为可以实现渴望已久的夙愿,幻想着要博览秘府宝卷,计划借此机会整理一番古往今来的天下图书,然而遗憾的是官场黑暗,希望成了泡影。次年春天,宋高宗自建康回临安,记起郑樵献书之事,于是命郑樵呈献《通志》,就在高宗诏旨下达的当天,郑樵由于积劳成疾与世长辞,时年59岁。“海内之士知与不知,皆为痛惜。太学生三百人为文以祭”。郑樵一生读书、著述和讲学。他的学识广博,在当时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清代学者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郑)樵者。”这评价并非过誉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他的著作宏富,累计达八、九十种之多,尽管大部分湮没无存,完整留传至今的只有《通志》一部,但仅凭此一部纪传体的史学巨著,就足于确立郑樵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当代史学家吕振羽曾赋诗称赞郑樵与《通志》:“史通莆郑著新编,门类略析脉络全。食货艺文颠主次,古今通变叙禅缘,。敢提疑伪同知己,忍摭传闻近史迁。未若船山阐理势,广搜博引仰莆田。” 5著作概要 编辑 相关图片 相关图片(10张) 《尔雅注》三卷。存。 按: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载:“南宋诸儒,大抵崇义理而疏考证,故樵以博洽傲睨一时,遂至肆作聪明,诋諆毛郑。其《诗辨妄》一书,开数百年杜撰说经之捷径,为通儒之所深非。惟作是书,乃通其所可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凿附会之失,於说《尔雅》家为善本。”郑樵自序有云:“樵酷爱其书,得其法度,今之所注,只得据《尔雅》意旨所在,因采经以为证,不可叛也。”此书有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侯官郑氏己亥刊巾箱本,嘉庆间黔中刊本,郑垣刊大字本及《四库全书》抄本。 《诗传》二十卷。 《诗辨妄》六卷。存。 按:本书所谓辨妄者专辨毛诗三妄。据《朱子语类》卷八十有云:“《诗序》实不可信,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语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疑之,后来仔细看一二遍,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原书已佚,顾颉刚有辑本。 《书辨讹》七卷。 按:《直斋书录解题》载:“其目纠谬四,阙疑一、复古二。凡七卷。”顾颉刚疑为《诗辨妄》之异名。 《诗名物志》。 《运祀仪》。 按《上宰相书》作《运祀议》。 《器服图》。 按:《献皇帝书》记列入未成书。 《乡饮礼》七卷。 按:《宋史艺文志》有载“经·礼类”。 《乡饮礼图》三卷。 按:《宋史艺文志》有载:“史·仪注类。” 《春秋考》十二卷。 按:《直斋书录解题》载有:“《春秋传》十二卷、《考》一卷。”《宋史艺文志》载有“十二卷。”《寄方礼部书》载有“二十卷”。 《春秋地名谱》十卷。 《春秋列国图》或作《春秋地名图》。 《名物注释》 《象类书》十一卷。 按:《文献通考》云郑樵推王安石《字说余绪》,作《象类》之书,“□约而归于六书,象形类六百八,指事类百七,会意类七百四十,转注类三百七十二,谐声类二万一千八百十,假借类五百九十八。” 《石鼓文考》三卷。 按:《直斋书录解题》有云:“其说以为石鼓出于秦,其文有与秦权合者。”《福建通志》也载:“樵说证据甚确可从。” 《石鼓本经》。 按:《莆田县志》有记载,吴怀祺疑即为《石鼓文考》。 《续汗简分阴之类》。 《字始连环》二卷。 《书考》六卷。 按:《献帝书》载有“经旨类。”《宋志》载有“小学类。” 《梵书》三卷;《论梵书》一卷,有的版本为三卷(此或为同一书。据考证,《论梵书》可能即《通志-六书略》中的《论华梵》上中下)。 《六书证编》。 《音谱释文》。 《经纬韵》。 《六书谱》。 《通志》二百卷。存。 按:据《四库全书著作提要》有载:“通史之例,肇于司马迁。故刘知几《史通》述二体,则以《史记》、《汉书》共为一体。述六家,则以《史记》、《汉书》别为两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总历代之事也。其例综括千古、归一家言。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容铸,则难以成书。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于斯。樵负其淹博,乃纲罗旧籍,参以新意,撰为是编。凡帝纪十八卷、皇后列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一卷、列传一百二十五卷。其纪传删录诸史,稍有移掇。”又有载:“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著华,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书、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礼、八曰谥、九曰器服、十曰乐、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选举、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货、十五曰艺文、十六曰校雠、十七曰图谱、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灾祥、二十曰草木昆虫。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又有盖宋人以义理相高,于考证之学,罕能留意。樵恃其该洽,睥睨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故高视阔步,不复详检。“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评有:“郑樵生千载后,慨然有见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若郑氏《通志》,卓识名理,独见别裁,古人不能任其先声,后世不能出其规范,虽事实无殊旧录。”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有云:“宋郑樵生左(丘明)、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蹠,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 按:《通志》版本较多。有元至治二年(1322)刊本、明刊本、清武英殿刊本、咸丰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版本、浙江书局本、《四库全书》抄本及商务印刷馆影印十通本。 《通志略》五十二卷,存。 按:存世是单行本。有明陈家夔刊本、清乾隆刊本、嘉庆长洲彭氏刊本等。有即《通志》的二十略。《四库全书》作五十卷。 《通志叙论》二卷。(或即《通志总序》。二卷,未知其详)。 《百川原委图》。 《郡县迁草志》。 按:《献帝书》入“本成之书。”《寄方书》有郡《县改更》,或即此书。 《氏族图》。 《姓氏论》。 《氏族源》。 《氏族志》五十七卷。 按:《献帝书》入“未成之书。” 《改姓录》。 按:以上五类即所谓“谱系类五科书”。 《氏族韵》。 按:有《氏族源》、《氏族韵》等书。凡七十卷。 《集古系时录》十卷。 《系地录》十一卷。 按: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大抵因集古之旧而详考其时与地而系之,二书相为表里。” 《谥法》三卷。 按:《直斋书录解题》云:“上卷序篇,中篇谥二篇,下卷后论四篇。” 《图书志》一卷。 按:《直斋书录解题》:“《志者》,益述其著作之意。” 《夹漈书目》一卷。 按:宋李俊甫《莆田比事》卷三有载:“郑樵《夹漈书目》五十八部,五百九十余卷。”又按:《直斋书录解题》即“郑樵记其生平所著之书。” 《群书会记》三十六卷。 按:《直斋书录解题》云:“大抵记世间所有之书,非必其家皆有者。” 《校雠备论》。 《图谱有无记》二卷。 《亡书备载》。 按:《献帝书》入未成之书。 《书目正讹》 《求书阙记》七卷 按:《艺海珠尘》称其作于绍兴十七年。 《求书外纪》十卷 《刊谬正俗跋》八卷。 按:《玉海珠尘》入《小学类》。《宋志》入“子·儒家类。” 《鹤顶方》二十四卷。 《本草外类》一策五卷。 《食鉴》四卷 《本草成书》五策二十四卷。 《采治录》 《畏恶录》 《分野记》 《大象录》 按:据《上宰相书》,此书与《分野记》为《天文志》主要内容。 《补正王希明步天歌》 《慧星议》 《天文横图》 《十说》二卷。(一作《集说》)。 按:《宋志》记载:“子·杂家类。” 《集说》 按:《县志》载“小说类”。此书或与《十说》为一书。 《该典》 《种果说核》。(清张琴《县志稿·艺文志·杂家类》著录)。 《系声乐府》二十四卷。 按:《宋志》有载为《系声乐谱》。 《乐府谱序》 《诸书序略》或作《诸经略》。 《溪西文集》五十卷。(《莆阳比事》卷三即说《溪西文集》十五卷。) 《经旨类》(《莆阳比事》卷三有“《经旨类》七种。”) 《礼经奥旨》一卷。存。 按:《四库全书著作提要》卷二十五有:“旧本题宋郑樵撰。考其文即《六经奥论》之一卷也。《六经奥论》本危邦辅讬之郑樵。此更伪中作伪,摘其一卷,别立旧书名以炫世。曹溶漫收之《学海类编》中,失考甚矣。” 《六经奥论》六卷。存。 按:《四库全书著作提要》有载:“旧本题宋郑樵撰。今观其书,议论与《通志略》不合。樵尝上书自述其著作,胪列名目甚悉。而是书曾未之及,非樵所著审矣。后昆山徐氏刻《九经解》,仍题樵名。” 按:该书有明刊本、通志堂经解本、经苑本、藤花榭本、蔡氏刻本及《四库全书》抄本。 《夹漈遗稿》三卷。存。 按:据《四库全书著作提要》有:“其集自陈振抄《书录解题》以下亦皆不著录。此本前后无序跋,不知何人所编。上卷古近体诗五十六首。中卷记一篇、论一篇、书二篇。下卷书三篇。其诗不甚修饰,而萧散无俗韵。其文氵晃漾恣肆,多类唐李观、孙樵、刘锐。在宋人为别调。……然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 按:版本有《四库全书》抄本、艺海珠抄本、李渊海本氏。 《二郑诗集》。郑厚、郑樵同撰。 《二郑遗稿》。郑厚、郑樵同撰。存。 按:《二郑遗稿》原清张琴所辑。现存莆田市图书馆。 《动植志》。 按:《献帝书》入“未成之书。” 《辨体》。 《归正官制》。 按:《县志》载“又尝讨论《归正官制》,为书三卷。”《辛巳亲征录》载“请修《正隆官制,比附中国秩序》。”或即此书。 《分音》。 《类韵》。 按:张须合《分音》、《类韵》为一,《分音类韵》。 《字书》。 按:《献帝书》列入未成之事。《寄方书》未确切说是否成书。 《音韵》。 按:《寄方书》作《韵书》与《分音》为一。《献帝书》或作《音读》。未入成之书。 《音韵释文》。(《莆田县志》有著录)。 《纬韵》。(《莆田县志》有著录)。 《韵目录》一卷。 《集古系时录》十卷。 按:《献帝书》谓此书以亡书所得。《上宰相书》谓校雠之集。”《宋志》入《史·目录类》。 《集古系地录》十一卷。 按:《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与《集古系时录》:“大抵因集古之旧,详考其时与地,二书相为表里。” 《图谱志》 按:《天文略天文序》有载:“臣旧作《图谱志》,谓天下之大学术十有六皆在图谱。” 《通志六书略》。即《通志》的《六书略》单行本。 《上殿通志表》。(《县志》中存)。 《乐府四怨》。(《县志》卷六)。 《跋寿峰丛桂堂记》单篇。存,见《县志》卷七。 《邑大夫丘君生祠记》单篇。存,见《县志》卷七。 《剑南丛桂录序》 《夹漈听泉记》单篇。存。见《竹林溪集》卷二十九。 《说字》单篇。存。见《竹林溪集》卷三十。 6人物评价 编辑 郑樵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的著述计有95种(单篇计算在内),其中注明篇数、卷数的为50种,548卷,454篇。另外35种未注明卷数,除去一些重复的作品,其著作计有千卷之多。郑樵说自己"山林三十年,著书千余卷",是有据可查的。与此同时,他以一个山林穷儒的身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六个第一: 第一个想建设科学; 第一个以山林穷儒身份依靠自己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史学家; 第一个提倡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 第一个发出"《诗》、《书》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号召; 第一个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一样重要; 第一个倡议建立翻译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传播中华文明。 郑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史学家,但《宋史·儒林传》里关于郑樵的传文,只有寥寥的三百余字,不仅说得过于肤浅,而且还有冤词。《宋元学案》里更少了,连同他的从兄郑厚,只有三十一字。清康熙四十四年修的《莆田县志》和乾隆二年修的《福建省志》里有关郑樵的传文,也仍只有五、六百字。因此,人们要了解郑樵的一生,很不容易。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郑樵在险恶政治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山林穷儒成为名垂千古大史学家的悲壮历程,更是无人知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郑樵那十分可贵的勇于开拓、追求科学精神,近千年来一直得不到弘扬。然而,纵观郑樵的一生,正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所说,"社会上用很冷酷的面目对待郑樵,但在很艰苦的境界里,已经把自己的天才尽量发展了,我们现在看着他,只觉得一团饱满的精神,他的精神不死"! 7郑氏故里 编辑 涵江区新县镇地处山重岭叠的之中,但自古交通方便,旧名湘溪,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迁此,故名新县。 宋代,新县诸姓子弟读书成风,中第捷音频传。而值得大书的是史学家郑樵和其从兄郑厚的史迹。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住在湘溪之西的紧挨“广业书院”的左边,出身书香门第。自父亲郑国器病逝,郑樵家道衰落,但郑樵立志修史,备尝艰辛苦读30年,著书千卷,为后来“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史学巨著《通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厚(1100~1160),字景韦,号溪东先生,住夹漈村溪东自然村。郑厚学问渊博,器局宏远,与郑樵相游学,为砥励学问的良友。著有《存古易》《艺辅折衷-》等书,时人敬仰他学问见解渊源深渺,不为俗学所渍。 郑樵故宅遗址,今属白沙镇的广山村(霞溪村)林边组,古代是湘溪境域,面积约700多平方米,断垣残瓦中有古井两口,故址右边为“广业书院”,有古碑中记“广业为渔仲先生故里,里人敬先生,为书院祠之”,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35)。 溪东萆堂,位于湘溪之西的新县夹漈村溪东自然村,平屋一间,室内横梁上刻有“郑氏故宅”等字,宅原是郑樵从兄郑厚宅,郑樵童年时从郑厚读书于此。今宅于近年已改为他屋。 南峰书堂,是郑樵、郑厚兄弟读书处,后改为南峰寺,在今庄边前埔村南峰山麓,寺后右边有夹漈祠,为纪念郑樵读书的地方。祠中存“宋枢密院编修浃漈郑公神主”和“宋湘乡县知县溪东郑公神主”的木主牌,祠右前一厅堂有郑樵衣冠小塑像。南宋左司郎中郑寅造访过南峰书堂并题诗。南峰寺已重修辟为郑樵纪念馆。 芗林寺,“修史堂”,在新县芗林村山上。是郑樵、郑厚青壮年时研读讲学之处,从者二百多人,两郑在此时间最长,所谓“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为虫鱼草之学,为方书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的大部分研究著述在这期间。原寺有正殿和左右四间偏房以及二十多间边房,有郑樵坐像,“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毁掉,仅存残垣断壁,至今未加修复。“修史堂”是两郑著述处,在寺旁,今已不存。南宋丞相陈俊卿来此凭吊过,并作“咏修史堂诗”。 郑樵纪念馆 夹漈草堂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新县夹漈山,悬山顶平屋三间,土木结构瓦顶,中厅有案,挂郑樵像和置郑樵塑像,近年又于堂前两侧建两庑,悬挂历代咏郑樵和草堂的诗文等。郑樵是“为堂三间,覆茅以居焉”,南宋知军钟离松改建为瓦房,并亲题匾。昔日这里是“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惰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往来之地。”南宋参知政事龚茂良、侍郎徐林、侍郎林光朝、文学家刘克庄,都曾慕仰而登访,赋诗凭吊。今“夹漈草堂”后又有1924年因旧草堂圮塌而择址新盖的所谓的“夹漈草堂”,现已辟为郑樵纪念馆。草堂附近有与郑樵有关的曝书石、观星石、书亭寨、洗砚池、手植松、手栽茶等景点。 “苏洋陂”在新县社后村前,长约40米,宽约4米,郑樵父郑国器捐修,郑樵续修,附近有小颛祠,中有“重修国器郑先生神位”碑刻。永贵桥在今庄边镇前铺村萍湖溪上,郑樵倡建,今重修。桥东有过来庵,郑樵建。苏洋陂、永贵桥是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今白沙镇郑樵墓和夹漈祠等郑樵古迹,郑樵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人物故事 编辑 郑樵十六岁时,在白沙宝阳村“越王台”下,建立南峰书堂,日夜刻苦攻书。他收留了两个身材窈窕、目光有神的姑娘为徒弟,帮忙照顾日常生活。 姐妹俩羡募郑樵知识广博,远道而来拜其为师。希望在料理事务的同时,亲聆教诲,以增长学问。二人精灵麻利,办事手脚勤快,侍候主人无微不至,她们煮出的菜肴清淡可口,深得郑樵的赞赏。 一天,郑樵想试试两个弟子的功力,便对她们说:“请到书架上把《礼记》第三十六篇取来我看。”两姑娘应声走到书架前,姐姐熟练地伸手取下一册《礼记》,交给妹妹;妹妹接过,顺手翻到第三十六篇处,恭恭敬敬地递给郑樵。然后侍立两旁等待师父吩咐。 郑樵觉得十分奇怪,姑娘手到书来,根本不用查找,竟然准确无误。好像自幼翻到一样。好奇心促使他想再试一下,于是又说:“请再把《列子》的《汤问》篇拿来给我。”姐妹俩又一路风似地走到书架前,取出《列子·汤问》篇,彬彬有礼地放在郑樵面前。真是神啦!郑樵一下站了起来,诚心问道:“请告诉我,这书你们是怎么能够随手找到的?”姐姐说:“不瞒师父,我俩有明珠在身。尽管书架上书很多,我们都历历在目,了如指掌,手到书来,不用翻找”。郑樵好生疑惑,随口问道:“什么明珠,能否拿来,让为师一观?”两姐妹满口答应“可以”,然后东转身子,双手合十,把头一低,明珠就吐在手心里,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红光闪闪,煞是好看。郑樵双手各接一颗,越看越喜欢,心想自己一心著述,需要随时查阅许多资料,颇费时间,若有明珠在身,必能省去不少麻烦。便有心试试效果如何,一骨碌地把两颗明珠相继吞进肚子里。 这下子事情可闹火了!姐妹俩见明珠被师父吞下,大惊失色,急得不得了,大哭起来说:“师父,你这是要了我们的命啊!”郑樵见状一怔,忙扶住两位姑娘,赔礼道歉说:“好弟子你们帮了我的大忙,为师决不会忘记你们!”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姐妹两人就地一滚,忽然变成两只龙虾的壳壳。郑樵悟出:她们俩原来是跫溪上的龙虾成精,明珠乃日用精华;如今姐妹俩离他而去了,痛悔不及,只好小心地把两只虾壳捧起,安放在神龛上供奉;其后,每逢春秋三祭,都虔诚祀拜,衷心祝愿她们的在天之灵逍遥自在。 再说郑樵吞下了二颗明珠,顿觉心明眼亮,目光格外敏锐,看书能一目十行,且过目成诵,速度快得惊人。那一年夏天,他到延寿村状元徐铎家的藏书楼拜读典籍时,只是建议主人把藏书搬到庭院里曝晒,以防蛀蚀霉烂。仆人把书籍一本本地脊朝下、书页向上,摆列在场地上,让微风翻动、日光照射,郑樵紧跟仆人身后,疾速阅读被翻开的书页。书摆好一册,他也看完一本。如此三天,万卷书全部晒好,他也都阅读完毕。主人觉得奇怪,原以为看完那些书非得三、五个月时间不可,而郑樵却竟然手未碰一本书就全部读完,实在令人钦佩服。 又一次,大理学家朱熹千里迢迢来到夹漈草堂,请郑樵给他的《四书集注》提出修改意见。郑樵殷勤地接待了他,命书僮按龙虾姑娘的烹调技术煮出可口的菜肴让朱熹品尝。饭毕,安顿朱熹午睡后,他手捧《四书集注》来到窗前,让风吹翻书页,聚精会神地一页一页阅读着,不时在书页上掐了一下。一部书片刻就看完了。朱熹一觉醒来,见书原封不动地搁在桌上,就问他何时开始批阅。郑樵答道:“已经拜读完毕。”朱熹惊异非常。郑樵又说:“你回去后,看到书页上有指甲痕处,再推敲修改一下,便可以臻于完善了。”朱熹按他说的去做,终使《四书集注》流传千古。对于郑樵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朱熹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他又哪里晓得,郑樵的明珠双眼,大异于常人哩!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5年版 . 2. 郑樵半身像取自书带草堂1941年木活字本《郑氏大统宗谱》。 3. 郑樵像取自清宣统修《江苏常州郑氏宗谱》。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文化人物 , 历史学家 , 历史
277
王少伯
收藏5941913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编辑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1] 中文名王昌龄 别 名王少伯、王龙标、王江宁 国 籍中国(唐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约武周圣历元年(约公元698年) 逝世日期约玄宗天宝十五年(约公元756年) 职 业诗人,政治家 代表作品《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 作品风格语言精炼、意味浑厚 专 长擅于边塞军旅、闺怨、宫怨、送别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评价 3人物作品 4人物相关 1人物生平 编辑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京师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长安、洛阳,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王昌龄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纪念王昌龄而建的芙蓉楼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2人物评价 编辑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 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 3人物作品 编辑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清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选录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寇衡作品 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其三) 月高天涯路,林深梦追人。 大漠轻风起,芳草吐春心。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答武陵姚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 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 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 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总目 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 变行路难 塞下曲四首 塞上曲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长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姚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为张僓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别庞十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送韦十二兵曹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别刘谞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岑参兄弟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宿裴氏山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一作高适诗] 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 咏史 杂兴 秋兴 斋心 独游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洛阳尉姚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灞上闲居 风凉原上作 裴六书堂 江上闻笛 太湖秋夕 赵十四兄见访 过华阴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小敷谷龙潭祠作 段宥厅孤桐 琴 初日 失题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箜篌引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城傍曲 行路难 奉赠张荆州 卷三(二十题,二十首): 驾出长安 [一作宋之问诗。] 驾幸河东 胡笳曲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送李棹游江东 沙苑南渡头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素上人影塔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一作孟浩然诗。] 谒焦炼师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寒食即事 九日登高 万岁楼 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 送欧阳会稽之任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东溪玩月 [一作王维诗] 卷四(七十题,八十八首): 朝来曲 从军行 答武陵田太守 题灞池二首 击磐老人 送胡大 题僧房双桐 送郭司仓 送李十五 送张四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送谭八之桂林 送刘十五之郡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殿前曲二首 春宫曲 西宫春怨 西宫秋怨 长信秋词五首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浣纱女 闺情 甘泉歌 萧驸马宅花烛 观猎 寄穆侍御出幽州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李四仓曹宅夜饮 宴春源 龙标野宴 听流人水调子 梁苑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别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陆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重别李评事 别姚副使归南海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别郭八 送窦七 巴陵送李十二 送裴图南 留别司马太守 卢溪别人 送程六 送朱越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万大归长沙 送吴十九往沅陵 别皇甫五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送姚司法归吴 送高三之桂林 旅望 [一作李颀诗] 题朱炼师山房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河上老人歌 春怨 补遗(二十九题,二十九首,断句十三则):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 上侍御七兄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别 赠李侍御 送别 城旁 题净眼师房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姚折冲游耆阇寺 梅道士水亭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失题 洞庭湖作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寒食卧疾喜姚少府见寻 咏青 秋日 过香积寺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送乔林 秋思 还山贻湛法师 山行寻隐居不遇 4人物相关 编辑 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如今,芙蓉楼有两处,分别在江苏镇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苏镇江芙蓉楼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楼,都是名闻天下的芙蓉楼。至于江苏镇江和湖南洪江这两处的芙蓉楼,哪处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芙蓉楼,并不是非常重要,这两处都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为世人所敬慕。 江苏镇江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它们之间由曲折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江苏镇江芙蓉楼 ◆芙蓉楼系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高19米,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二楼中央,高悬着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芙蓉楼”三个大字,为名楼增辉添彩。在芙蓉楼的两侧,有两座仿古建筑,与芙蓉楼形成犄角之势,东北面为“冰心榭”,是展示中泠泉的水质和演示茶艺的场所;东南面是“掬月亭”,是观看湖中的三座石塔和明月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的佳地。若逢晴朗天气,皓月当家,清风徐来,湖波微皱,风景更美。 ◆芙蓉楼依山傍水,轩昂宽敞,别致雅典,瑰丽无比,是文人骚客登临品茶、吟诗的胜地,登楼眺望,远山近水,一览无遗。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曾在古代“芙蓉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故芙蓉楼名扬天下,蜚声古今。 湖南洪江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沅、舞水汇流之处的湖南洪江市黔城镇,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芙蓉楼一色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它虽无皇家园林之气势,苏州园林之精致,却也飞檐卷垛,储蓄淡雅,清秀宜人。 ◆1956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芙蓉楼"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多次拨款对"芙蓉楼"进行复修、维修,并扩建了芙蓉楼西园修建了根雕陈列室,陈列有一直径1.98米,高1.54米,总重约800公斤千年樟树超大型树根雕,刻有30多个民间传说与典故,100多个传说人物和150多个精怪禽兽,实为稀罕物品。 ◆据传,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黔阳县)尉后,曾建芙蓉楼,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清嘉庆二十年(1815),当地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城西香炉岩辟地作园,依名修建芙蓉楼。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 芙蓉楼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主楼背廊临江,纯木结构,正面三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有明轩可供远眺。周围有冰心玉壶亭、耸翠楼、半月亭等古迹,与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巧成布局,构成了“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沅水自北来环其下”的壮丽景象。 芙蓉楼侧坚立80多块历代题诗作赋的镌刻、碑石,其中有《王昌龄宦楚诗》十五首,以及颜真卿、岳飞、米芾等人的手迹。四周竹木相错,绿荫如盖,奇草生芳,环境十分清幽。 ◆芙蓉楼主楼上的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壳如见故人心”。雅韵犹存,楼后正中一池,亦名“芙蓉池”,中蹲怪石,柑桔、石榴并植岩上。相传有“芙蓉仙子月夜吟诗弄风箫”的美好传说。池后为“半月亭”,左五十步则为“耸翠楼”、“三角亭”,右数步高阜间的梧桐绿荫下,“玉壶亭”掩映其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合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壶形镌石,仍竖亭间。园南,碑廊横列,刊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历史名人脾刻镌石八十余方。河边梅花石畔建有“送客亭”。 芙蓉楼文学 ◆芙蓉楼,历史文化源流久远,今天亦焕发着青春活力。当代很多文人学士都曾有歌颂芙蓉楼的诗篇和文章,对芙蓉楼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 .国学网站 [引用日期2014-04-3] .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278
刘义庆
收藏66391660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编辑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地方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南朝宋政权文学家。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原籍南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刘义庆像(陈立言绘)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江南时期(37-42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刘义庆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彭城(今江苏徐州) 出生日期公元403年 逝世日期公元444年 职 业皇室官僚,文学家 主要成就主持编纂《世说新语》 开创了中国笔记小说的先河 代表作品《世说新语》,《幽明录》 目录 1人物生平 2相关事件 3轶事典故 4主要作品 ▪ 诗作 ▪ 《世说新语》 ▪ 《幽明录》 5史籍记载 6家族成员 7个人名言 1人物生平 编辑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6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功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1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后因疾还京,于41岁病逝于建康(今南京),谥号“康王”。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门下,当时名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2相关事件 编辑 《世说新语》 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明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后世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3轶事典故 编辑 刘义庆作品 刘义庆作品(2张) 史称刘义庆自幼聪明过人,受到伯父刘裕的赏识。刘裕曾夸奖他说:“此我家之丰城也。”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回来后被任命为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当时“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因为刘义庆被认为是宗室中最优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担如此显要之职。后又改授散骑常侍、卫将军、江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4主要作品 编辑 刘义庆著有《幽明录》、《宣验记》等,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梁代刘孝标为《世说新语》作注,引书四百多种,与《世说新语》并行。 诗作 乌夜啼 笼窗一不开。乌夜啼。夜啼望郎来。[1] 游鼍湖诗 暄景转谐淑。草木目滋长。梅花覆树白。桃杏发荣光。[2] 《世说新语》 刘义庆是这本书的编者,并不为作者。《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2张) 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晋代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的思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可能就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是志人小说集。 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写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照冯友兰的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有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在《世说新语》的三卷36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下卷23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有的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 “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麈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世说新语》虽然没有虚构,但一定有所提炼,这番提炼就是小说的写作艺术。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幽明录》 《幽明录》 《幽明录》,亦作《幽冥录》、《幽冥记》,是刘义庆集门客所撰志怪小说集。《周易·系辞》“是故知幽明之故。”注称“幽明,有形无形之象 。”书中所记鬼神灵怪之事,变幻无常,合于此意,故取此名。原书30卷[3] ,已散佚,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六十五则。书中不少故事与《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相同。 《幽明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曾广为流传,庞阿与石氏女魂相遇故事和唐人《离魂记》的情节相似,广平太守徐玄方女复活故事即《牡丹亭》本事的雏型,唐人编纂《晋书》时亦曾采取其中的资料。 5史籍记载 编辑 《隋书·经籍志》:“《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旧唐书·经籍志》:“《世说》八卷(刘义庆撰)”、《新唐书·艺文志》:“刘义庆《世说》八卷”。 《宋书·列传第十一》提到他“撰《徐州先贤传》十卷,奏上之。又拟班固《典引》为《典叙》,以述皇代之美。”未见《世说新语》记载。 《南史·列传第三》始云其“所著《世说》十卷,撰《集林》二百卷,并行于世。”刘义庆从十三岁袭封南郡王到四十二岁故去,历任多种文武要职,调动频繁,很少有安定的著书时间。 《宋书·列传第十一》说他“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 6家族成员 编辑 长子:刘烨(一作晔),嗣封为临川王,官至通直郎,后被太子刘邵杀害。 次子:刘衍,官任太子舍人; 三子:刘镜,官任宣城太守; 四子:刘颖,任前将军; 五子:刘倩,官任南新蔡太守。 孙子:刘绰,字子流,刘烨之子,承嗣为临川王,官至步兵校尉,顺帝末年因谋反被杀,临川王国也被废除,后裔不明。 7个人名言 编辑 “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 《世说新语·言语》:“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时以为名言。”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九 2. 《初学记》二十八。《诗纪》四十五。 3. 《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为20卷,《唐志》作30卷 词条标签: 人物 , 文学家 , 文化人物 , 历史学家 , 历史
279
连珠体
收藏186 连珠体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连珠,谓辞句连续,互相发明,历历如贯珠,故谓“连珠”。傅玄叙连珠,称这种文体的特点是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文心雕龙·杂文》篇谓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此后这种文体在东汉章帝之世盛行一时,班固、贾逵、傅毅三人受诏而作,而蔡邕广连珠又踵事增华,班固喻美辞壮,贾逵儒而不艳,傅毅文而不典,蔡邕言质辞碎。 作品名称《连珠体》 作品别名《连珠》《演连珠》《拟连珠》 作品出处《文心雕龙·杂文》 文学体裁辞句连续,互相发明 目录 1简介 2起源 3体裁 4发展 5梁刘潜《连珠体》 6俞平伯《演连珠》 1简介 编辑 在文学史上连珠体创作最有名的莫过于陆机《演连珠》五十首,见《文选》收录。此后谢灵运《连珠集》五卷、刘祥《连珠十五首》、陈证《连珠》十五卷、黄芳《连珠》一卷、梁武帝《连珠》一卷,和者数十人。 2起源 编辑 连珠体的起源,傅玄《连珠序》认为:“兴于汉章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指出:“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则连珠之作,始于扬雄。沈约《注制旨连珠表》也认为:“连珠之作,始自子云。”从现存文献看,也以扬雄《连珠》为最早。《魏书》卷三三《李先传》云:“俄而召先读《韩子连珠》二十二篇、《太公兵法》十一事。”“韩子”指《韩非子》,今传《韩非子》中并无以“连珠”为篇名者。学者多以为所谓《韩子连珠》是指《韩非子》中《内储说》及《外储说》两篇中类似连珠体的文字。此乃是体裁追认。 西晋傅玄《连珠序》又曰:“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班固喻美辞壮,文章弘丽,最得其体。蔡邕似论,言质而辞碎,然旨笃矣。贾逵儒而不艳。傅毅有文而不典。”对连珠的体裁风格作了准确的阐述,并论述了各家作品风格之得失。 3体裁 编辑 连珠这种体裁,篇幅都很小,一篇只有几句。六朝作家多采取成组写作的方法,来解决意繁与篇小的矛盾。如西晋陆机《演连珠》共五十首,齐刘祥“着《连珠》十五首以寄怀”,梁武帝萧衍“作《联珠》五十首,以明孝道”。 连珠体的文章韵脚较疏,可以四句只用一个韵脚。如《艺文类聚》卷五十七载梁吴均《连珠》两首,其一云:“盖闻艳丽居身,而以娥眉入妒;贞华照物,而以绝等见猜。是以班姬辞宠,非无妖冶之色;阳子守玄,岂乏炫曜之才。”其二云:“盖闻义夫投节,未必识君;烈士赴危,非期要利。是以墨子萦带,不蒙肉食之谋;申胥泣血,非有执圭之位。”前一首猜、才为韵,后一首利、位为韵,韵脚之疏,显而易见。另外,诔、碑、铭、颂、赞等韵文则以四言句为主体。 4发展 编辑 《文选》选录陆机《演连珠》五十首,每首皆以“臣闻”二字开头,大都陈说事理,且多与政治有关。如其中一首云:“臣闻鉴之积也无厚,而照有重渊之深;目之察也有畔,而视周天壤之际。何则?应事以精不以形,造物以神不以器。是以万邦凯乐,非悦钟鼓之娱;天下归仁,非感玉帛之惠。”是说统治者应以精神感召人,不要以物质引诱人。程千帆认为连珠和七体、对问一样,“实为赋体之旁衍”,程章灿则认为连珠“是一篇精粹的微型赋”。而在六朝章表中,这样的文字屡见不鲜。如《艺文类聚》卷四十八引沈约《让五兵尚书表》:“臣闻百舍之赵,非宿舂所资;千里之越,岂一苇能溯。何者?装轻适于路远,舟弱疲于济深。丑貌悴容,不藉鉴于淄水;驽足蹇步,终取踬于盐车。”此非全文,当是节录。就其文法而言,套用沈约自己的话,此段“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只是不押韵而已,其形式与陆机《演连珠》如出一辙,可谓无韵之连珠。又《艺文类聚》卷四十七载王僧孺《为南平王让仪同表》:“臣闻石瓠难剖,用谢瓶罍。瘣木云庇,事乖丹雘。逢圣徼天,一朝赏至。非能声均河楚,誉埒梁陈。故以神梦紫霄,心飞丹掖。品同仪比,愧铉莫殊。”又《艺文类聚》卷四十七载梁吴均《扬州建安王让加司徒表》:“臣闻玄黄之马,事绝于衔镳。蟠朽之材,饰乖于丹漆。何则?千里之志已穷,万乘之器无取。远物遂身,于焉在譬。”又卷五十载梁刘潜《为安成王让江州表》:“臣闻六辔沃若,不策玄黄之马;九成轮奂,无求拥肿之材。何则?蹐跼之路已穷,梁栋之用斯阙。”同卷载梁刘潜《为晋安王让丹阳尹表》:“臣闻盈尺径寸,易取琢磨;南箕北斗,难为簸挹。何则?良工质美,在器成珍,假名责实,涉求必殆。”宋谢庄《上搜才表》:“臣闻功照千里,非特烛车之珍,德柔邻国,岂徒秘璧之贵?故《诗》称殓悴,《誓》述荣怀,用能道臻无积,化至恭己。”其体皆与连珠相似。 我怀疑很可能是这些文人根据不同场合,平时准备好一些文字片断,以便写章表时取用。观其开篇必有“臣闻”二字可知矣。《文心雕龙·杂文》云:“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璅语,肇为《连珠》。”大概是平时写好的片断,没有派上用场的,就集在一起,成了“连珠”。 5梁刘潜《连珠体》 编辑 梁刘潜作《探物作艳体连珠》二首,其一曰:“妾闻洛妃高髻,不资于芳泽;玄妻长发,无籍于金钿。故云名由于自美,蝉称得于天然。是以梁妻独其妖艳,卫姬专其可怜。”其二曰:“妾闻芳性深情,虽欲忘而不歇;薰芬动虑,事逾久而更思。是以津亭掩馥,秖结秦妇之恨。爵台余妒,追生魏妾之悲。”连珠作为一种文体,多说明事理,且与政事有关,所以多以“臣闻”开头。刘潜以艳情入连珠,将“臣闻”换作“妾闻”,可见宫体诗影响之大。又吴均有一首《连珠》云:“盖闻艳丽居身,而以蛾眉入妒;贞华照物,而以绝等见猜。是以班姬辞宠,非无妖冶之色;阳子寂寞,岂乏炫曜之才。”虽未标明艳体,实是艳体之作。 作连珠者,代不乏人。清代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一有《拟连珠》四十六首。 6俞平伯《演连珠》 编辑 现代俞平伯作过《演连珠》数十首(见《俞平伯散文杂论编》P423-42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其文曰: 盖闻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千里之行,起于足下。是以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盖闻富则治易,贫则治难。是以凶年饥岁,下民无畏死之心。饱食暖衣,君子有怀刑之惧。 盖闻兰植通涂,必无经时之翠,桂生幽壑,终保弥年之丹。是以耦耕植杖,大贤每以之兴怀。被发缨冠,远志或闻而却步。 盖闻众擎易举,任重则勿支。兼程可几,道远则勿及。是以一龟曳尾,无奈过隙之驹。群豕鸣哀,不救崇朝之宰。 盖闻好逸恶劳,中材之故态。宴安酖毒,前哲之危言。是以运甓高斋,以无益为有益。力田下潠,以靡暇为长间。 盖闻处子贞居,若幽兰之在谷。纯臣大节,如星芒之丽天。是以不求闻达,偶回三顾之车骑。感激驱驰,遂下千秋之涕泪。 盖闻自炫自媒,士女丑行。取义成仁,圣贤高致。是以知人论世,心迹须参。见着因微,毫厘是察。故上书慨慷,非无阿世之嫌。说难卑微,弥感忧时之重。 盖闻因心感物,不外乎人情。出口成章,则谓之天籁。是以可怜杨柳,翻来雅俗之平。一夜北风,同许三春之艳。 盖闻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是以海天寥廓,幽人含缥渺之思。灯火冥迷,倦客理零星之梦。 盖闻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是则金生水,镆耶待炉冶之功。木在山,梁栋藉斧斤之用。故君子虚心以假物,尊贤而定法。 盖闻鹤鹩栖不尽林,翼非垂天之云也。偃鼠饮不竭河,腹无大泽之积也。是以广厦千间,容身者八尺。食前方丈,充饥者二升。筵中丝竹,劳者勿听。室内芝兰,入而俱化。故饭蔬食,一瓢饮,无碍其为仲尼颜渊。锦步障,珊瑚树,只见他是石崇王恺。 盖闻积善余庆,影响何征。业报受生,升沈谁见。故天堂地狱,只为庸愚。残蕙锄兰,翻钟贤哲。是以疾赴当年之乐,过眼空花。徐图没世之名,扶头梦想。 盖闻至啧而动者,物象殊焉,易简而远者,道心一焉。是以不识不知,万类冥合于天行。无臭无声,群圣祗承夫帝则。故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得者存而失者亡,顺者吉而逆者凶。 盖闻知周万物,理不胜私。思通神明,泽不济众。岂物近而身远,抑天易而人难。此犹千里之明,蔽生遐睫。秋毫之察,莫睹舆薪。是以学止修身,尚不愧于屋漏。惠知为政,乃勿剪其甘棠。 盖闻声应气求,物从其类。耳入口出,识局于形。是以信及豚鱼而不足以孚王公。恩及牛羊而不足以保百姓。故瓠巴鼓瑟,聋者一其宫商。离娄微睇,瞽者同其黑白。 盖闻逆旅炊粱,衰荣如此。暮门宿草,恩怨何曾。是以白饭黄齑,苜蓿之盘餐还是。乌纱红袖,傀儡之装扮已非。 盖闻理若沈钟,霜晨蹔响。欲如阴火,漏夜常煎。是以饭后阇黎,不啻当头之棒喝。舟中风雨,未抛同室之戈矛。 盖闻评书读画,门馆才情。煮茗焚香,侍儿聪敏。是以飞龙得鹿,王侯出市井之酋豪。漏尽钟鸣,家国付清流之裙屐。 盖闻阴阳和会,真宰无心。内外相维,人伦有托。是以贞专窈窕,不言女子之卑。扑朔迷离,却以男儿而贵。 盖闻悲愉啼笑,物性率真。容貌威仪,人文起伪。是以蔽于一曲,固理短而情长。观其会通,非理深而情浅。故情之侵分,若水去坊。分之定情,如金就范。 盖闻深于情者,每流连而忘返。蔽于境者,或扞格而不通。是以庄生迷蝶,栩栩为真。郑人覆鹿,匆匆如梦。 盖闻罗帐飘零,同几家欢愁之色。山丘华屋,异百年歌哭之场。是以塞雁城乌,画屏自暖。单衾小簟,一舸分寒。 盖闻唯兵不祥,为仁不富。是以朱门肉臭,无裨道路之饥寒。甲帐歌残,谁问军前之生死。 盖闻恤纬忧周,宁止青灯之嫠。覆巢完卵,难欺黄口之孺。是以苹末风飘,而苇苕瞑宿。梨花雨勒,则鸱鸮晨归。 盖闻依仁由义,平居律己之严。一法明刑,在位救时之切。是以管仲夺伯氏之邑,既叹息许其如仁。子产告太叔之言,又流涕称为遗爱。 盖闻绛桃子熟,春晚成蹊。素奈花明,夜深炳烛。何则?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必睹其功。是以相斯韩子,始兼六国以开秦。先主武侯终定三巴以绍汉。 盖闻仁人者也,所爱未必一人。义者宜也,所宜殆非一事。况乃穷通有命,显默殊情。是以诲人设教,常欣一室之春温。出野为邦,共讶今年之秋早。 盖闻恩施既博,民无能名。事隙已成,怨不在大。是以酒池云屋,时日及女偕亡。凿井耕田,帝力于我何有。 盖闻断崖插水,惊雁曾回。修坂连云,跛牂可践。是以清时善政,驽马及骥騄之程。末世危邦,猿鹤共虫沙之命。 盖闻明威信赏,以道黔黎。小惩大戒,如保赤子。是以仁言利溥,不为煦妪之慈,义路共由,奚必适然之善。 盖闻雏莺学语,绿暗千林,乳燕归梁,红飘一霎。是以称心为好,此日全非。即事多欣,当年可惜。 盖闻云飞水逝,物候暄寒。春鸟秋虫,心声哀乐。是以荒坟回首,歔欷过客之琴。日暮怀人,恻怆善邻之笛。 盖闻思无不周,虽远必察。情有独钟,虽近犹迷。是以高山景行,人怀仰止之心。金阙银宫,或作溯洄之梦。 盖闻游子忘归,觉九天之尚隘。劳人反本,知寸心之已宽。是以单枕闲凭,有如此夜。千秋长想,不似当年。 (载一九三二年三月七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二一八期) 词条标签: 古诗
280
骚体赋
收藏11937 骚体赋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作品名称骚体赋 创作年代西汉初年 作品出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文学体裁汉赋 作 者贾谊 来 源楚辞 目录 1基本信息 2代表人物 3特征 4发展阶段 1基本信息 编辑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其他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2代表人物 编辑 骚体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代表作品有《九歌》、《离骚》等 3特征 编辑 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4发展阶段 编辑 汉代骚体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作品善于运用比兴,情感节律与语言节律相与抑扬,还有着较为明显的楚辞痕迹;武帝时代,骚体赋揉进了三、四言句式,淮南小山《招隐士》句式参差不齐,形象诡异,情景奇特,是其代表;西汉中期以后,骚体赋逐渐定型,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等是典范之作。[1] 参考资料 1. 韩高年 .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学史 :中华书局 ,2010.5 . 词条标签: 文学家 , 古诗 , 文学
281
谢道韫
收藏33951349 谢道韫编辑[xiè dào yùn] 谢道韫,字令姜,生卒年不详,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在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被杀,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1] 。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 (概述图片来源[2] )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谢道韫 别 名谢韬元、谢令姜 国 籍中国(东晋) 民 族汉族 职 业诗人 代表作品《咏雪》、《泰山吟》、《拟嵇中散咏松》、《论语赞》 籍 贯陈郡阳夏 特 征聪识有才辩 目录 1人物生平 ▪ 名门才女 ▪ 婚后生活 ▪ 晚景凄凉 2文学才情 3人物评价 4家庭成员 ▪ 家世 ▪ 丈夫 ▪ 子女 5轶事典故 ▪ 姓名由来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激励谢玄 ▪ 林下风气 6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名门才女 谢道韫身出名门,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长女,宰相谢安的侄 谢道韫画像[3] 女,谢氏家族的才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一次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4] 。谢安颇为谢道韫的婚事操心。魏晋时代,谢氏与王氏是两大望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安在王羲之的儿子当中物色侄女婿。最先看中的是王徽之,但谢安听说此人不拘小节,遂改变了初衷,将谢道韫许配给王凝之。[5] 婚后生活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善草书、隶书,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却信五斗米道,平时踏星步斗,拜神起乩。道韫嫁王凝之为妻,婚姻并不幸福。婚后不久,谢道韫回到娘家,整天闷闷不乐。谢安感到奇怪,就问道:“王郎,是逸少(王羲之)之子,不是庸才,你为什么不开心?”谢道韫回答:“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中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很出色,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人!”封是指谢韶,胡是谢朗,羯是谢玄,末是谢川,都是谢家兄弟的小字。言下之意是,这个丈夫让她失望。谢道韫抱怨说谢家兄弟都这么有名气,为什么单单出了王凝之这个蠢才呢![6] 晚景凄凉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 谢道韫(画像)[7] 谢道韫劝谏了丈夫几次,王凝之一概不理,谢道韫只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孙恩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诗著文,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孙恩之乱平定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过谢道韫。谢道韫究竟跟他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事后,刘柳逢人就夸奖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汇编成集,流传后世。 [8] 2文学才情 编辑 谢道韫长于诗文,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 传于世。她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9] 。《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10] ,《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谢道韫(右侧)[11] 谢道韫不仅诗文写得很出色,而且她具有很高的思辩能力。魏晋时代,“人士竞谈玄理”(时人称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为“三玄”),清谈成为一种风气。有的人甚至通过谈玄,“累居显职”。谢道韫虽然不想当官,对玄理却有很深的造诣,并善于言谈。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记载,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谈议”,辩不过对方,此时身在自己房间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很为小叔子着急,想帮他一下,遂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要为他解围。然而,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随便抛头露面。谢道韫就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后就王献之刚才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论辩有力,最终客人理屈词穷。[8] 3人物评价 编辑 济尼:“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8] 《晋书》:“夫繁霜降节,彰劲心于后凋;横流在辰,表贞期于上德,匪伊尹子,抑亦妇人焉。自晋政陵夷,罕树风检,亏闲爽操,相趋成俗,荐之以刘石,汩之以苻姚。三月歌胡,唯见争新之饰;一朝辞汉,曾微恋旧之情。驰骛风埃,脱落名教,颓纵忘反,于兹为极。至若惠风之数乔属,道韫之对孙恩,荀女释急于重围,张妻报怨于强寇,僭登之后,蹈死不回,伪纂之妃,捐生匪吝,宗辛抗情而致夭,王靳守节而就终,斯皆冥践义途,匪因教至。耸清汉之乔叶,有裕徽音;振幽谷之贞蕤,无惭雅引,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8] 《妇人集》:“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 传于世。” 余嘉锡:“道韫以一女子而有林下风气,足见其为女中名士。” 4家庭成员 编辑 家世 谢道韫出生于陈郡谢氏家族,其家在谢玄时代已经成为江左高门,号称“诗酒风流”。谢道韫生父为安西将军谢奕,母亲阮容,乃阮籍、阮咸族人。有弟弟谢寄奴、谢探远、谢渊、谢攸、谢靖、谢豁、谢玄、谢康七人,妹妹谢道荣、谢道粲、谢道辉三人,谢道韫为长女。叔父为宰相谢安,堂伯父为尚书仆射谢尚。 丈夫 王凝之 子女 谢道韫和王凝之有四子(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8] 5轶事典故 编辑 姓名由来 来自于唐释法琳《辨证论》卷七注引《晋录》云:“琅琊王凝之夫人,陈郡谢氏,名韬元,奕女也,清心玄旨,姿才秀远。丧二男,痛甚,六年不开帏幕。《晋书》说谢道韫字道韫,《晋录》说她名韬元,《谢珫墓志》又说她字令姜。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很小的时候有一回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适逢下雪,谢安兴致大起,指着洋洋洒洒的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侄儿谢郎立即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而道韫悠然神想后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加入了自己的遐想,将飞雪比喻成柳絮,就是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8] 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激励谢玄 谢玄少时顽劣,她对其进行规箴和劝勉:“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以“尘务经心”、“天分有限”来质勉谢玄的“何以不复进”,谢道韫以不同凡响的志向气度,激励着谢玄的心志,显示着不让须眉的胸怀。谢玄被责后努力奋发,不但成为一名清谈场上的名士,更成为一代名将,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所以谢玄一生非常敬重姐姐。[12] 林下风气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到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存人间济尼,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13-14] 谢道韫生逢崇尚风神气度、“竹林七贤”之遗风尚在的东晋,出身于名流世家,加之自身又才华横溢,因此行事潇洒不羁,颇类男子。“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可谓道出了谢道韫的个性气质。“林下”指魏晋交接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向以行为旷达著称。按:济尼之言,实际是说顾家妇(张。玄妹)不如王夫人(谢道韫)。称赞王夫人神情闲雅,大有竹林名士的风气,顾家妇不过是妇女中的优秀者而已[15] 这则小故事用烘云托月的对比方法写出了谢道韫的与众不同。 6影视形象 编辑 2007年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詹小楠饰演谢道韫。 詹小楠饰演谢道韫[16]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晋朝诗人 参考资料 1. 《资治通鉴》:“凝之妻谢道蕴,弈之女也,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 2. 中国历代名人图像细览谢道韫 .浙江图书馆 [引用日期2013-10-22] . 3. 彭连熙 .中国仕女百图 .天津 :天津杨柳青画社 ,2004.1.1 :44 . 4. 氏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 5. 太平御览卷五百一十七宗亲部七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3-10-22] . 6.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7. 一代才女谢道韫:林下之风咏絮才 .嵊州新闻网 .2007-11-09 [引用日期2013-10-22] . 8. 晋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列女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3-10-22] . 9. 世说新语笺疏排调第二十五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3-10-22] . 10. 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 .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3-10-22]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文化人物 , 历史人物
282
搜神记
收藏65171632 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编辑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集,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干宝,东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编传作者为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全书共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搜神记·自序》)。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除《山海经》、《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 中文名搜神记 作 者干宝 类 别志怪小说集 创作时代东晋 卷 数20卷 目录 1内容 2作者 3版本 4序言 ▪ 古本 ▪ 新版 5特色 6影响 1内容 编辑 《搜神记》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搜神记》内容十分丰富,有神仙术士的变幻,有精灵物怪的神异,有妖祥卜梦的感应,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优美动人,深受人们喜爱。神话,如卷十四的“盘瓠神话”,是关于古时蛮族始祖起源的猜测;“蚕马神话”是有关蚕丝生产的神话。历史传说,如卷十一“干将莫邪”讲述的复仇故事;卷十六紫玉传说,讲吴王小女的生死爱情。民间故事,如卷十一“东海孝妇”,讲孝妇周青蒙冤的故事;韩凭夫妇的传说则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卷一仙女下嫁董永的故事也是如此。这些故事是《搜神记》的精华所在,历代长传而不衰。 《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 2作者 编辑 干宝(?~336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启《海盐县图经》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又云:“干莹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杂存》云:“干宝……海盐人也。按武原古志云,其墓在县西南四十里,今海宁灵泉乡。真如寺乃其宅基,载在县志,盖古地属海盐也。”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3版本 编辑 干宝原撰《搜神记》有30卷,流传至今只有20卷,454篇故事。 坊间的《搜神记》并非原始的完整版本,原本多散佚,后人再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法苑珠林》等书辑录而成的,才成为今天所见的二十卷本《搜神记》。 干宝的《搜神记》名气太大,除了历代辗转传抄之外,连袭用书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同样叫做“搜神”的至少就有陶潜《搜神后记》、北魏昙永《搜神论》、唐代句道兴《搜神记》、宋代的《搜神总记》、元刊《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明代罗懋登六卷本《搜神记》、焦璐《搜神录》(即《穷神秘苑》),明代还有一个八卷本《搜神记》干宝的《搜神记》原书似乎在宋元间就已散佚了。 《隋书·经籍志》载(晋)陶潜撰《捜神后记》十卷,是后人伪托。 《密册汇函》刻本。 《搜神记》另有日文译本。 汪绍楹的《搜神记校注》。 近人李剑国辑校的《新辑搜神记》30卷及《新辑后搜神记》10卷。 白话本有三民书局的《新译搜神记》、台湾古籍出版社的《搜神记》。 4序言 编辑 古本 晋散骑常侍新蔡干宝令升撰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如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图,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新版 搜神记,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小说界里一部名著。不过,大家误认他是文人编造的“神怪小说,”其实,他是一部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部古代的神话。 搜神记 我们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除了楚辞,淮南子等几部书而外,就要说到它了。《搜神记》中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平民口上。例如“蚕神的故事,”(卷十四)如“盘瓠的故事,”(卷十四)“如颛顼氏二子的故事,”(卷十六)如“细腰的故事:”(卷十八)或至今整个的流传于民间,或经过许多变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传说。我们只要留心考察,就可以看得出。总之,《搜神记》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而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 搜神记的作者,是晋朝时候的干宝。不过,现在流传的二十卷本《搜神记》,并非干宝的原书,有后人增改的地方。这是民间传说常有的事。他的原文,也有许多,不是自己写出来的,是抄录他人的作品。这也是民间传说的通例。如《四库目录提要》说:“第六卷,第七卷,全抄续汉书五行志。”对此他很不满意。其实,把它当民间传说看,抄不抄就不成问题。《搜神记》全书中,有几个故事,大同小异的,他也兼收并载。这尤可以看得出是民间故事的本色。如“丹阳道士谢非的故事,”(卷十九)和“魏郡张奋的故事,”(卷十八)和“安阳书生的故事,”(卷十八)三个是从一个演绎出来的。“古巢老姥的故事,”(卷二十)和“由拳老妪的故事,”(卷十三)两个也就是一样。“晋时吴兴人父子的故事,”(卷十八)和“北平田琰妻的故事,”(卷十八)两个妖怪:一冒充人父,一个冒充人夫,也是一样的结构。这几个故事,很可以做我们研究的数据,不只是供我们的赏鉴。 当然,全部《搜神记》中,并不全是有价值的民间传说,而大部份却是好的。不幸为旧文学家当作谈神说怪的小说而摒弃,又不幸为新文学家当作文人编造的神怪小说而不屑一读。这真是冤枉了。 在《搜神记》以后,再有一部《搜神后记》十卷,旧题为陶渊明撰。这当然是后人假托的。就说不假,也没有前搜神记好,所以我们没有注意的必要。 《搜神记》的作者,是干宝,可以说是真的。不过,今二十卷本《搜神记》,已非干宝的原文,这话也不错。但是我们现在当他是古代民间传说看,只知赏鉴作品,不必问作者;那么,作者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5特色 编辑 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体现在《搜神记》上。它与地理博物作品不同,以辑录鬼怪神仙故事为主,也包括一些琐闻杂记,是直承《穆天子传》及《山海经》影响而出现的。它的作者是东晋初年著名史学家干宝。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人。出身世家,少即勤学,博览群书,着《晋纪》二十卷,时称良史。据《晋书》本传载,他作《搜神记》是有感于父亲之婢和兄长死而复生的神异经历。遂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而成的。一方面"考先志于载籍",另一方面"收遗逸于当时",涉猎颇广,历数十年而成。原书为三十卷,唐宋时尤存,大概在宋元之际佚失。今本为二十卷,是明代学者胡应麟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的。 《搜神记》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雅致清峻、曲尽幽情,确是"直而能婉"的典范。其艺术成就在两晋志怪中独占鳌头,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物,又是后人取材之渊薮,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每每从中选材;至于其中故事被用为典故者,更是不可胜计。《搜神记》的续作、仿作很多,最著名的当推署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十卷。这部书是否真为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所作,尚难以确定。该书除少数故事与《搜神记》、《灵鬼志》等书相重外,绝大部分采自当时的民间传闻。书中多爱讲神仙故事,其中不乏佳篇,如卷五的海螺女故事和"阿香推雷车"故事等,都十分优美,历代传诵,广为引用。但也得承认,在艺术方面,尚处于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一般是粗陈故事的梗概。 相关影视《搜神传》该剧以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搜神记》作为骨干,是香港无线电视于2006年拍摄的动画特技剧集,此剧为2007年节目巡礼剧集及2007、2008无线节目精选第二季剧集之一。监制李添胜。此剧并非以高清技术及16:9拍摄,所以在数码版的翡翠台及高清翡翠台会以16:9配以画面呈现(加上Pillarbox)。故事内容主要取材自晋朝神话集《搜神记》加上其他中国神话传说改编及拼凑而成。配合赏心悦目的动画特技、奇幻幽趣的表现手法,构出一场仙、人、魔三界的大戏。 6影响 编辑 六朝“志怪”远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近继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开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中“烟粉灵怪”故事的先河,一直深远地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六朝“志怪在我国文学史土,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对我们充分认识六朝“志怪”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有帮助的。 前代神怪作品的创造性继承者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志怪小说,特别是《搜神记》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首先在于它对前代的神怪作品有着创造性的继承。马克思指出“古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我们也可以这样评价中国的神话。《搜神记》正是在中国神话和前代其它神怪故事的沃土上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已对前代神话鬼怪传说故事的继承乃是一种创造性继承。 首先,从《搜神记》中故事的来源来看,既有对前代作品内容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造。 该书中著录的汉代故事就不下百条,且有文献可查的不少于几十则。如《董永》第则②引自刘向的《孝子传》,《东海孝妇》引自刘向的《说苑・贵德》,又如《阴子方》、《张助》、《张汉直》《到伯夷》等等,卿裤见东汉应确的《代俗通义》一方面《搜神记》有对前代神怪传说的转录保存之功,另一方面又有它自己在题材内容上的更广泛的开拓。魏晋前的神怪作品就其总体而言,反映的生活面是广泛的、主题也是多样的但就具体的某一作品看,表现的题材或思想内容却有明显的局限性。就拿现存保留古代神话最多的《山海经》来说,书中有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概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之三类一是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故事,如《海外北经》中钟山之神“烛阴“又称“烛龙””的传说,《大荒西经》中关于女娲的传说。二是战胜灾害的英雄故事,如《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三是反映部落间的战争,如《大荒北经》中黄帝与蚩尤之战,《海外西经》中刑天与帝争神座等。 《搜神记》除有上述类型的内容外,还有许多更按近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吝。如有反映和歌颂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盘瓠》中描写的“无关嬬、符传、租税之赋”的理想世界。有暴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歌颂反抗者的优秀品质的作品,如《韩凭妻》、《三王墓》。有揭露贪官、昏官的、如《蒋山祠》,也有欲烦清官的,如《小黄令》、《软辅》。有反映封建社会中男女婚姻问题的,如《王道平》、《河间郡男女》。此外还有各种异怪的描写。这些大多是作者采撷传说写成的。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神话的许多因素,万物有灵的精灵论,无所不能的法术、人鬼杂糅的野性世界,宇宙万物人化思想,小说中塑造了不少死后再生、永恒仙乡、魔法幻化等事件情景。而且,《搜神记》中也开始出现写社会人物的作品,如《天竺胡人》、《李寄》、《管辂》、《郭璞》、《钟琳》等。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搜神记》一书较之前代的神话、神怪故事,在题材上既有明显的继承、也有较大的开拓和发展。 其次,从艺术上来看,《搜神记》继承了前代神话中强烈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幻想等浪漫主义手法。 如《千日酒》中写刘玄石到狄希那里要酒喝,狄希的酒还没有发酵酿好。玄石要了还没有酿熟的酒喝了,他到家就一眠千日,家里人以为他死了,埋葬了他。三年后,狄希去访刘玄石,令其家人去掘坟墓,只见“冢下汗气彻天”,破棺后,掘墓人被刘玄石的酒气冲入鼻中,竟然也都各醉睡了三个月。书中还记叙有“长五丈,足履六尺”的大人,也有身高仅一尺乃至数寸的小人。再从作品的形制篇幅上看,前代特别是上古神话,比较简单、零散,首尾完整的故事很少。《搜神记》在这力面的突破也是明显的。《搜神记》中出现了许多叙事婉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如《华山使》,故事情节虽然不及唐传奇中《柳毅传书》的情节那么曲折动人,但也写出了郑容路经华阴,受华山使托书,传书的经过,传书的结局等等。又如《宋大贤》,先用概括描写的方式写出宋大贤的性质“以正道自处”,然后写他夜宿南阳西郊亭与妖精鬼怪的斗争,作品中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他与鬼魅斗争的三个回合。这些故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 可见《搜神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前代神怪传说都显示出有着继承,更有着创造性的发展。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小说 , 文学家 , 文学 , 文学作品 , 文学书籍
283
律赋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中文名律赋 特 色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 形 式对偶工整,于音律 概 念辞赋学术语,赋体的一类 目录 1简介 ▪ 基本概念 ▪ 历史考证 ▪ 相关评论 2律赋著作 ▪ 律赋论稿 ▪ 律赋衡裁 ▪ 光绪木刻《律赋标准二集》4本全 1简介 编辑 基本概念 ◆律赋,辞赋学术语,赋体的一类。“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宋代试赋沿袭唐制。 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南朝俳赋的对仗、声韵有一定讲究,但未形成格律。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和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四声分韵,始於 沉约 。至 唐 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今赋试於所司,亦曰律赋。时必定限,作有程式,句常隔对,篇率八段,韵分於官,依韵为次,使肆者不得逞,而谨者亦可及。自唐迄清,几一千年。”——引自《汉典》 历史考证 ◆隋文帝时,科举考试杂文,开始包括诗赋。唐代进士科试诗赋,使士人必须熟悉对仗技巧和四声八病。掌握俳赋写作技能以应付考试。初唐试赋并无特殊规定。今存王勃《寒梧栖凤赋》以“孤清夜月”为韵,与试赋要求相同,有人以为初唐已有表示立意的韵脚字的限制。但王勃以对策高举,此赋并非试卷,当属文人酬作自行限韵,如同赋诗分韵之列,可视为律赋滥觞,未足证明初唐试赋有此格律。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五代蜀冯鉴《文体指要》说:“杂文之用赋,初无定韵”,试赋限八字韵脚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年 (714)。此年主持贡举为王丘,试题“旗赋”,以“风日云野,军国肃清”八字为韵。从此以后,唐代试赋命题大都沿此路数,经过各种各样的限意限韵,逐渐形成律赋格律。 ◆试赋命题限意限韵的实质是出难题。因而后来出题趋向偏难。其限意则从经、史、子、集出题,其限韵则有二字至十七字韵脚,有以四声为韵及四声两周为韵等。中唐以后士人多习律赋,颇有名家,如白居易、白行简兄弟及贾□、王起等,晚唐黄滔更精此道,都有不少律赋传世,但佳作甚少。大致说来,律赋格律形成于唐文宗大和年间,一般以四言二句八字为韵立意,八韵要求依次四平四仄。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 (984),诏令试进士律赋,都以八字四平四仄依次为韵。其后虽不严格遵循,但律赋格律大体依此为准。 ◆宋代是律赋的发展期,宋代科举考诗赋,所以一般的文学家也都从事于律赋的写作金代的科举也沿用了律赋,但成就不高,名家更寥寥。元代、明代不以律赋考试,所作的就很少。清代是律赋的高峰,无论数量上还是成就上都远远超越前代。明清一代,律赋名家辈出,律赋名家往往也是以才情学识见长的诗人学者。 ◆康熙《四朝诗选序》云:“熙宁专主经义而罢诗赋,元佑初复诗赋,至绍圣而又罢之,其后又复与经义并行。” 可见除熙宁、元丰、绍圣年间外,宋代都以诗赋取士,至少兼试诗赋。而且宋代律赋并非尽为应试之作,既有试前习作,也有入仕后有感之作,因此,宋人文集往往存律赋甚多,田锡现存赋二十四篇,有九篇律赋。王禹偁现存赋二十七篇,十九篇为律赋。夏竦现存赋十四篇,十二篇是律赋。宋祁现存赋四十五篇,二十四篇为律赋。范仲淹现存赋三十八篇,三十五篇为律赋,堪称宋代律赋大家。文彦博现存赋二十篇,十八篇为律赋,占十分之九。刘敞现存赋三十篇,律赋达二十二篇。南宋文集中的律赋较少,但楼钥《攻 集》存赋十五篇,尽为律赋。对于数量如此可观的宋代律赋,文学史家不应视而不见。 ◆宋代律赋不仅数量大,而且佳作也不少。刘敞(1019—1068)《杂律赋自序》云:“当世贵进士,而进士尚词赋,不为词赋,是不为进士也;不为进士,是不合当世也。” 相关评论 ◆律赋格律已超出汉语文字音韵本身特点所属的形式美,近于文字游戏。与明、清八股文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几无文学艺术价值。明代徐师曾说,“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陵)、庾(信)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文体明辨》)此评切中其弊。——来源:倪其心 2律赋著作 编辑 律赋论稿 作者: 尹占华 页数:480;开本:203×140×19毫米;封面形式: 精装本;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 2001-5-1;定价:22元;现卖价:19.8 元(1星会员价);19.4 元(2星会员价);18.9 元(3星会员价) 律赋论稿目录 序 前言 上编律赋与科举 第一章科举与律赋的关系 第二章律赋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章律赋的作法 下编律赋发展史 第一章初盛唐的律赋——律赋的发轫期 第二章中唐的律赋——律赋的鼎盛期 第三章晚唐五代的律赋——律赋的转变期 第四章宋代的律赋——律赋的再变与衰落期 第五章清代的律赋——律赋的回光返照期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律赋衡裁 汤稼堂《律赋衡裁》与清代律赋学考述 汤稼堂指导编纂并审定的,律赋衡裁刊刻于清乾隆25年,是清代重要的律赋选本,其中汤氏撰写的“例言”8则及“余论”48则,尤为清代学者引录的律赋学文献,然因汤氏文名不显与兹书流传未广,有关《律赋衡裁》与汤稼堂对赋学研究的贡献,至今隐而未彰。考察汤氏《律赋衡裁》的理论贡献,要有数端:一是律赋史观的确立;二是律赋“尊唐”艺术观的初成;三是以句法为中心的律赋批评体系的建构;四是书中余论部分为目前所见清代最早的赋话形式。而观其对清代律赋学的影响,又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即首开独立的律赋批评以及其“尊唐”艺术观启导清代律赋批。 ※来源:汤稼堂《律赋衡裁》与清代律赋学考述,作者:许结 光绪木刻《律赋标准二集》4本全 『类别:线装古旧书 』
284
文赋
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复古口号下改革了骈偶语言。他们的赋作直接继承发展先秦两汉古赋传统,象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问》、《设渔者对智伯》,虽不以“赋”名篇,但其体裁取自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正是《文选》列为“设论”一类的古赋之体,既保持主客答难的赋的结构,又用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便是文赋。文赋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宫赋》。 北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继承韩、柳革新的传统,反对宋初盛行的西□派骈偶文风,进一步巩固了古文取代骈文的文学语言地位,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赋这一赋体发展得更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欧阳修《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从体裁形式看,《秋声赋》和《前赤壁赋》都还保持“设论”一类汉赋的体制,既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又吸取韩愈《进学解》的叙事性质,但扩大了叙事部分,增加了写景抒情部分。而《后赤壁赋》则几乎完全摆脱汉赋体制的影响,独创地构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顶、泛舟长江及遇鹤梦鹤的情节。以这三篇为代表的宋代文赋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相当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铿锵和谐的韵文。 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所以按照古代传统文论观念来看,一方面肯定赋体至“宋人又再变而为文”,是赋的一种变体;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俪矣”(《文体明辨》),觉得既不符合“古诗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骈偶声律的“俪辞”的标准,实则已不属赋体。但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看,宋代文赋正是赋体发展的终极阶段,前、后《赤壁赋》即为临界的标志作品。 词条标签: 文学家 , 古诗 , 文学 相关人物 纠错 张少康 s 张少康 步非烟 s 步非烟 沧月 s 沧月 陆机 s 陆机 刘勰 s 刘勰 文征明 s 文征明 启功 s 启功 周汝昌 s 周汝昌 颜真卿 s 颜真卿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73740次 编辑次数:20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04-09 创建者:柴祥祥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285
宣帝 询
收藏2603580 刘询编辑 汉宣帝一般指刘询 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1] ,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 巫蛊之祸,襁褓中的刘询曾下狱[2] ,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3] 。元平元年(前74)昌邑王刘贺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七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4]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2] 。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5] ,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6]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7] 。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前72年)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8] ,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9] [1] 。 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还有史家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著称的西汉历史中,中宗宣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1] 。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黄龙元年(前49)十二月,刘询因病死于长安未央宫[1] ,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1] ,葬于今天西安市南郊的杜陵。[1] 人物关系 纠错 本 名刘询 别 称刘病已、刘次卿 字 号次卿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时间公元前91年 去世时间公元前49年 主要成就铲除霍氏,设立西域都护府;宣帝中兴,设立太仓;创建问责制度 谥 号孝宣皇帝 庙 号中宗 在 位前74年—前49年 陵 寝杜陵 特 别唯一一个遭受牢狱之灾的皇帝 卒 年42岁 目录 1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登基为帝 ▪ 病重去世 2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3轶事典故 4历史评价 5家庭成员 ▪ 长辈 ▪ 后妃 ▪ 子女 6艺术形象 ▪ 文学形象 ▪ 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巫蛊之祸,幼龙潜渊 刘病已出生数月,即逢巫蛊之祸。武帝征和二年,丞相 汉宣帝刘询[10] 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奸,贺父子下狱死[11-12] ,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13-14] 。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陷害皇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刘据起兵失败[15] ,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16-17] 。刘据的妻妾和三子一女皆死,唯独襁褓中的刘病已逃过一劫,被收系郡邸狱[2] [18] 。 祸不单行,邴吉救孤 巫蛊之祸案发后,邴吉被调到京城任廷尉监,负责处理太子刘据案。邴吉知道太子是被诬陷的,怜悯刘询这个无辜的婴儿,便让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郭征卿住在宽敞干净的房间哺育皇曾孙。[19] 后元二年,武帝病,望气者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武帝便派遣使者,命令将监狱中人一律处死。使者夜晚到来,邴吉紧闭大门,说道:“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呢?”邴吉大义凛然,以大无畏的气概拒不执行皇帝的旨意。到了天亮,使者无奈回去回复,武帝此时也清醒了,说:“天使之也。”于是大赦天下,皇曾孙刘病已得救了。 邴吉于是将刘病已送到祖母史良娣家里[20] 。 天生异象,遍游三辅 武帝后来下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上报宗正并列入宗室属籍中[3] ,此时皇曾孙刘病已的宗室地位才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少年刘病已向东海人澓中翁学习《诗经》,他高材好学,但也喜欢游侠,斗鸡走马,游山玩水,了解了风土人情,也知道了百姓疾苦,吏治得失[6] 。 皇曾孙虽然被武帝下令召回宫中抚养,但他却更喜欢跑到宫外去远游。他屡次在长安诸陵、三辅之间游历,常流连于莲勺县的盐池一带,尤其喜欢跑到长安郊外的杜县、鄠县一带地方,去光顾杜、鄠两县之间的下杜城(后来他死后也埋在这一带地方,陵号叫做“杜陵”)[21] 。他从这些市井的游嬉当中深切体会了民间的疾苦,也获得了不少诸如辨别百姓当中的奸邪之辈、察查吏治之道的得失一类的社会经验。 《汉书宣帝纪》里说他身有“异相”,遍身上下甚至脚底都长着长毛,住在长安城南的尚冠里(长安城中里社的名称,“里”和“社”是秦汉时代的居民社会单位,相当于后世的“坊”)的时候,卧过的地方不时有光明散发出来。他每次到卖饼的店铺里去买饼,被他光顾过的店子立刻变得生意火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可能是是他登基以后才出现的说法,民间有人把他描绘成一位能给生意人带来好运的财神爷[22] 。 掖庭令张贺(张汤的儿子)原是刘据的部下,他对刘病已极好,自己出钱供刘病已读书[23] ,“辅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24] 。在刘病已长大后,张贺“称誉皇曾孙,欲妻以女,安世(张贺弟弟)怒曰:‘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于是贺止。’”张贺于是为他迎娶掖庭暴室属官许广汉女儿许平君为妻[25] 。 登基为帝 孝昭帝元平元年(前74),昭帝崩,没有儿子[26] 。权臣霍光等议立昌邑王刘贺。但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所以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以霍光为首的大臣废黜了[27] 。之后,光禄大夫、给事中(内朝官)邴吉,建议把流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迎入宫中,入继昭帝大统。这时,在汉武帝的后代中,已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邴吉又极力赞扬这位18岁的皇孙“通经术,有美才,行安节和”。大臣会议同意了邴吉的提议,将这位新君奉迎入未央宫。七月,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奏议让刘病已即位。随后派宗正刘德驾车到长安尚冠里,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軨猎车奉迎曾孙,就齐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4] 。 本始三年(前71)正月,皇后许平君去世[28] 。四年(前70年 汉宣帝杜陵[29] )二月,封外祖母为博平君,已逝的酂侯萧何的曾孙萧建世为侯[30] ;三月,立大司马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31] 。地节元年(前69)十一月,楚王刘延寿因谋反自杀[32] 。地节二年(前68)三月,霍光病逝[33] ,刘询开始着手镇压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大权收归己有。地节三年(前67)四月,立皇子刘奭为皇太子[34] 。地节四年(前66)八月,废黜皇后霍成君[35] 。 元康二年(前64)二月,立王氏为皇后[36] (邛成太后);夏五月,为让百姓避讳更容易,改名刘询,之前因触讳而犯罪的人全部赦免[37] 。元康三年(前63),封皇子刘钦为淮阳王[38] 。元康四年(前62)二月,河东人霍徵史等谋反,后被诛杀[39] 。神爵元年(前61),西羌反,四月派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攻打西羌[40] 。神爵二年(前60),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国[9] [41] 。神爵四年(前58)五月,匈奴单于派遣他的弟弟呼留若王胜之到长安朝见宣帝[42] ;十一月,河南太守严延年有罪,被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曝尸街头的一种刑法)[43] 。五凤四年(前54)正月,广陵王刘胥有罪自杀[44] 。甘露二年(前52)正月,封皇子刘嚣为定陶王;九月,封皇子刘宇为东平王[45] 。甘露四年(前50),广川王刘海阳有罪,被废,发配房陵[46] 。 病重去世 杜陵[47] 黄龙元年(前49)冬,刘询得病,12月病重,诏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禄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太子。十二月甲戌日,刘询因病死于长安未央宫[48] ,在位25年,享年43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死后其子汉元帝刘奭继位,刘奭继位后于初元元年(前48)正月辛丑日,葬汉宣帝于今天西安市南郊的杜陵[49] 。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隐忍蓄势 从昭帝年间,到昌邑王刘贺(史称汉废帝)短暂的27天,再到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当时,霍家权力极大,霍光除了权倾朝野之外,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还是统率宫卫郎官的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官任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和西宫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堂兄弟、亲戚也都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位,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遍布西汉朝廷的庞大的势力网[50] 。至此,霍光已经成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势和声望在废除了昌邑王刘贺的帝位、拥立汉宣帝之后,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 早在民间时,汉宣帝对霍光的权势和威风就有风闻。尤其在他一夜之间由一个平民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后,更领教了霍光的权威。他一即位,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所以在他登基之日谒见“高庙”时,霍光陪同他乘车前往,他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如“芒刺在背”。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汉宣帝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力单势薄,仅凭着一个皇帝的称号是不能和羽翼丰满的霍光相抗衡的,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所以在即位伊始,当霍光表示要还政于他时,汉宣帝回绝了,他明确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赏霍光的才能。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并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援立之功,益封七千户[51-52] 。每次上朝,汉宣帝都给予霍光以极高的礼遇[53] 。汉宣帝的这一系列行为对于消除霍光对他的猜忌和提防,缓和朝廷内部潜伏的政治危机,为他的统治创造一个良好政治气氛起到了极其明显的积极作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免于变成“昌邑王第二”。 武帝庙乐之争 本始二年(公元前七二年)五月,即位不足两年的汉宣帝下了一道全面颂扬他的曾祖父汉武帝的诏书,要求丞相、御史与列侯(世袭的侯袭,一般为功臣或外戚及嫡系后裔)、二千石(年俸二千石的官员)、博士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54] 。群臣莫不赞成,唯独长信少府(皇太后师傅)夏侯胜发表了惊人的反对意见:“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不宜为立庙乐。” 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带头声讨夏侯胜“非议招书,毁先帝”的罪行,定性为“大逆不道”;又揭发丞相长史(丞相府秘书长)黄霸事先知道夏侯胜的观点而没有举报,犯有包庇怂恿之罪;两人都被捕入狱,判处死刑。 不过汉宣帝并没有按惯例将夏侯胜和黄霸按“大逆不道”罪处死并“夷三族”,而是长期关押。后逢大赦,出狱继续当官。 此后大臣们很快拟定方案:尊武帝的庙号为世宗庙,在庙中演奏《盛德》、《文始》、《五行》舞曲,武帝生前巡行过的四十九个郡国(约占全国郡国的一半)都建立世宗庙、像高祖(刘邦)庙和太宗(文帝刘恒)庙一样。宣帝立即批准,下令在全国实行。为庆祝这一重大决定,特地给全国成年男子普遍增加一级爵位,并赏赐酒肉[55] 。 从这起事件中,深究一番可以知道, 为武帝立庙一事确实是宣帝初即位时的一招好棋,也是其与霍光暗战中的一环。宣帝即位时虽然曾祖父已去世多年,他不可能为先帝主丧,但由于昭帝未为武帝立庙,因此宣帝以为武帝立庙的方式来宣示自己才是武帝的嫡系遗脉(戾太子是武帝的嫡长子),用来与以庶子身份即位的昭帝区别开来,显示自己才是继承武帝事业和遗志的正统,自己的继位是天经地义并且完全合法,具有不容置疑的正当性就是要用为武帝立庙的正当性来标榜自己继位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并借以提高自己的个人威信。而且也是标榜孝道,以示为武帝尽孝。因为是打着武帝的旗号,霍光也无法表示反对。当出现夏侯胜反对的局面后,宣帝顺势将其下狱,来一个下马威,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个人权威,让大臣们都不敢小瞧自己这个没有外戚撑腰,全无根基的布衣皇帝。如此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孝心,又标榜了自己的正统嫡孙的身份,初步确立了在朝廷上的威信,真是一举而三得。由此可见西汉晚期刘向说宣帝“聪明远见,制持万机”在文帝之上,绝非虚言。 自丰羽翼 平乱定鼎 汉宣帝即位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地节二年(前68),霍光去世。宣帝亲临葬礼,按皇帝葬制的规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56-57] 与此同时,汉宣帝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中的机密决策,后来又提拔魏相做了丞相[58] 。继而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59] ,逐渐把权力收归己手。 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先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又把霍光的两个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60] 。最终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他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明升暗降,剥夺了他掌握右将军屯兵的实权[61] 。还对上书制度进行了改革,下令吏民上书,直接呈皇帝审阅,不必经过尚书,把霍山、霍云领尚书事的职务架空起来。通过这一系列步骤,霍家掌握的权力剥夺殆尽,权力逐渐集中在汉宣帝的手中。 面对汉宣帝全面夺权的行动,霍家集团内部惶恐不安,决定铤而走险,举行叛乱,推翻汉宣帝,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62] 。但叛乱在严阵以待的汉宣帝面前很快瓦解了。汉宣帝大规模地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将参加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并废除了霍皇后[35] [63] (霍光次女霍成君),在西汉朝廷中盘踞了十几年的霍家势力一朝覆灭,汉宣帝最终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 汉宣帝彻底清除了霍氏的势力,可以大刀阔斧的施政了。 刘询早年生活在民间,深知吏治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他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所以,他即位后,除亲自过问政事,省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了汉初丞相既有职位又有实权的体制外,还特别重视地方长吏的选拔和考核,并下大力气整饬吏治。为此,刘询建立了一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他多次下诏对二千石(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他颁布诏令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在他当政时,一大批因政绩突出的官员受到了奖励,或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关内侯,升任九卿或三公。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则严惩不贷。 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一大批“良吏”便逐渐造就而成。其中,还有许多官吏是由低级郡吏察廉晋升而来,或因明经而被提拔。 整饬吏治,加强考核 宣帝时期,是官吏“久任”制发展到较为完备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把官员“久任”的实施范围由中央大臣扩大到高级地方官员。不仅侍中、尚书等参掌朝政的亲信近臣得蒙荣宠,郡太守一级的高级地方官也多有“久任”者。 汉代的郡国介于中央与县之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郡国守相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郡国守相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方的安宁与否,也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所以,刘询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著名循吏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就是其中一例[64] 。 其二,上述官员即便积有功劳、或有优异表现应该升迁,也不轻易提升调动,而是另外寻求对策,给良吏以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和褒奖。对于亲信近臣,“至于子孙,终不改易。”结果是“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65] 。对于郡太守,汉宣帝坦言他们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在原有的薪俸基础上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甚至拜爵至关内侯,使之得以享受政治名誉与经济利益[66] 。如胶东相五成在“考绩”中被认为安抚了大量流民,“治有异等”,就得到了明诏褒奖,并提升其俸禄为“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67] 。另外一位名臣黄霸,曾经因为有过失而被贬,以八百石的官秩再度出任颍川太守,任职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诏称扬,并给予“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的额外奖赏[68] 。按照常规,郡太守的俸禄高者为“二千石”(低者可至“八百石”),而王成、黄霸实际享受的“中二千石”俸禄与朝廷诸卿持平。他们的职务尽管没有升迁,但是政绩得到肯定,待遇得以改善,利益得到保障。这不仅对当事人有安抚或激励作用,而且可以给后来人树立榜样,结果是刺激了政风吏治的改善,这些循吏或良吏执法公平,恩威并施,其统治显得“合人心”,“所居民富,所去见(被)恩”,故而得到时人好评。 史称“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69] 。 为政宽简,惩治贪腐 刘询来自民间,知道百姓对官员贪腐切齿痛恨,所以他一当政,就主张要严明执法,惩治不法官吏和豪强。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贪污的官员都相继被诛杀。大司农田延年在尊立汉宣帝时,作用非凡,“以决疑定策”被刘询封为阳城侯,但因修建昭帝墓圹,趁雇佣牛车运沙之机,贪污账款3000万而被告发。有大臣为他说情,认为“春秋之义,以功覆过”,但刘询没有同意,派使者“召田延年诣廷尉”受审,拟以重罚,致使田延年畏罪自杀[70] 。 刘询不仅以执法严明著称,还以为政宽简闻名。他在任用地方官时,除启用了一些精明能干的能吏去严厉镇压不法豪强外,还同时任用了一批循吏去治理地方,从而改变了吏治苛严和破坏的现象,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面。由于他有过牢狱之灾的经历,所以,对冤狱他深恶而痛绝之,提出要坚决废除苛法,平理冤狱。他亲政后不久,就亲自参加了一些案件的审理。为从制度上保证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公元前67年,还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71-72] 。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73] ,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37] 。公元前54年,他派24人到全国各地巡查,平理冤狱,检举滥用刑罚的官员。他还先后多次下令,大赦天下[74-78] 。 实施汉家制度 《汉书·元帝纪》载:宣帝的太子刘奭(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79] 《汉书》这段记载,为了解汉代后期治国方针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从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的“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宣帝刘询一语道出了其中要诀。这一制度从汉宣帝以后,始终为后世所称颂和遵循。而且中国古代各皇朝的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借鉴“汉家制度”的经验教训,以强化其统治。 在位年号 本始(4)公元前73年—公元前69年 地节(4)公元前69年—公元前65年 元康(5)公元前65年—公元前61年 神爵(4)公元前61年—公元前57年 五凤(4)公元前57年—公元前53年 甘露(4)公元前53年—公元前49年 黄龙(1)公元前49年—公元前48年[80] 军事 降服匈奴 自马邑之谋(前133)反击匈奴开始,汉朝历经袭破龙城、河南、高阙、定襄、河西等系列会战[81-82] ,终至漠北之战(前119)击败匈奴[83] ,从此奠定汉强匈弱的格局。但匈奴并未臣服,相反十几年的恢复后,声势复振,与汉争斗竟败少胜多,汉武后期有赵破奴2万骑受降城之没、李广利3万骑天山被围牺牲六七、李陵5千步兵浚稽山败没,甚至最后李广利7万铁骑燕然山全军覆没,不过匈奴惨胜犹败,内部又有不和,双方实力对比也未转换。[84] 宣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前72),汉朝发铁骑16万余兵 匈奴形势 马,分五路攻打匈奴,这是两汉400年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同时,派遣校尉常惠前往乌孙,节制乌孙骑兵5万余,与汉军东西并进,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夹击匈奴。匈奴畏惧汉军,惊惶西逃恰遇乌孙兵,一场激战大败而归,常惠因此封为长罗侯[85] 。 第二年(前71)冬,匈奴再袭乌孙,遇大雪,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乌孙、乌桓与丁令的乘势攻击,国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国力大为削弱。不久,汉军3千骑击匈,都能捕得几千匈人而还,匈奴亦不敢报复,而且更向往与汉和不是战了[86] 。 神爵二年(前60),统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关系不睦,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87] 。日逐王被封为归德侯。甘露三年(前51),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俯首称臣做北藩[88] 。 囊括西域 自张骞凿空,七十余载汉匈相争,直至匈日逐王归降郑吉,汉宣帝神爵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西域广袤地域正式归汉朝管辖。本始二年大捷后常惠被派再返乌孙,赏赐其有功人员[85] 。因龟兹(西域一大国)曾杀汉屯田校尉赖丹,回国途中,常惠征调西域诸国5万人马,往攻龟兹,迫其国王谢罪并交出凶手姑翼,即斩杀之。 西汉疆域[89] 西域历来是汉匈的第二战场。西域本匈奴势力范围,匈奴置僮仆都尉驻扎在焉耆一带,管辖西域诸国。汉武帝通西域、败匈奴、伐大宛后,声威亦远震此地,汉使往来不绝,并屯田渠犁。汉匈遂在西域形成了拉锯战,你来我往,此消彼长,情形至为复杂。武帝后期,因击匈失利和诏罢轮台之戍,汉势有所减弱,昭帝时,霍光遣傅介子计斩楼兰王,汉朝对西域的影响又有所加强。到了宣帝初年,汉匈仍以天山为界,南为汉朝势力范围,北则为匈奴。 车师属于北道,为匈奴控制,对汉朝不敬。宣帝亲政的第一年(地节二年,前68),即遣屯田渠犁的郑吉,发附近西域诸国兵1万余及屯田1500汉兵,往讨车师,击破降服之。匈奴派兵来战,郑吉领兵迎击,两军遭遇,匈奴竟害怕退去。后来,郑吉派遣300汉兵屯驻车师。 不久,南道的莎车王弟呼屠徵,杀了亲汉国王万年与汉使奚充国,自立为王,并煽动南道诸国,叛离汉朝,南道因此阻断不通[90] 。当时郑吉还在北道,恰奉宣帝派遣冯奉世正出使大宛途中。冯奉世果断行动,征发西域诸国兵15000余,进攻莎车,打下了都城,平定了南道,并把惊惧自杀的呼屠徵首级,一路传送到长安[91] 。此乃宣帝元康元年(前65)的事。冯奉世之后到了大宛国,国王对他尤其礼敬,因此还得到该国名马“象龙”,带回了长安[92] 。 西域都护府[93]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宣帝特派郑吉,发渠犁、龟兹诸国兵5万,前往迎降,一直护送至京师长安,路上有逃亡者,即斩杀。郑吉破车师,降日逐王,声威大震西域,宣帝乃拜之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郑吉遂在西域中心,设置幕府,修筑乌垒城,距阳关2700余里,统领天山南北,汉朝号令得以正式颁行于辽阔西域[41] 。 西域都护的设置,不仅是汉朝王朝,更是华夏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从此之后,汉匈相斗七十余年,东自车师、鄯善,西抵乌孙、大宛,西域诸国尽归我汉朝之列,张骞之始,郑吉之终,汉武之愿,汉宣实现。 从此以后,天山南北广袤之土、雄阔之地,终属我华夏之疆、中华之域。匈奴也更加衰弱,不敢再与汉争锋西域,以前设置的僮仆都尉,也灰溜溜罢废了。 大破西羌 西陲之羌,盘踞青、陇,民风剽悍,勇猛好战,策应匈奴,扰我边疆。宣帝遣赵充国讨伐,两年完全平定,因置金城属国安置降羌,也就是西域都护设立的那一年。 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 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94] 。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95]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96] 。宣帝知道了这事,问赵充国如何对策,赵充国指出,羌人为患,一是羌族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解仇合约”,共同反汉;二是羌族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三是羌族还可能“结联他种”,即与其他种族联合。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97] 。过了一个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赵充国估计事情不那么简单,需要深谋远虑。他向朝廷提出建议:一是加强军事上的边防;二是离间羌族各部落而侦探其预谋。 神爵元年(前61年)春,汉朝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98] 。 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用兵不能远离战场空想,而要亲临前线观察,然后作出对策。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99] 。 于是,赵充国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他就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这时,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经济 调整经策,整顿工商 昭宣时期,以“轮台诏令”为基本依据,昭帝、霍光和宣帝认真总结了武帝时期推行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武帝时期工商业官营政策暴露出诸多弊端,昭帝时期就引起了较大非议。在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众臣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导致了“罢郡国榷沽”的结果,但其他各项仍未罢除。宣帝亲政后,继续整顿这些政策,曾于地节四年(前66)九月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由此可见,工商官营政策在昭宣时期虽然仍在执行,但经过整顿,这些政策的一些弊端,如官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抑制,这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 抑制兼并,轻徭薄赋 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为制止土地兼并,刘询即位后,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 刘询继续奉行了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方针。公元前73年,宣帝即位不久,就免除了当年租税。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公元前55年,他下令减少天下口钱。公元前52年,又下令减收全国百姓算赋钱,1算减30钱。公元前51年,又再次诏令免除当年田租。 在徭役方面,也尽量减省。当时,漕运所消耗的人力很多,仅从关东向京师运谷400万斛,每年就需用6万人的劳力。他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后,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买粮,供给京师所用,一下就减省关东多半的漕卒。 在刘询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官吏都将劝科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刘询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在刘询统治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造了汉代的最低价。 设立常平仓 五凤四年的正月,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便在向宣帝奏请在边郡设立常平仓,以供给北部边防之需,减省转输漕运之费。[100] 相关背景:“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 实施方案 宣帝即位之前,往年漕运时,输谷四百万斛到京师需要动用关东漕卒六万人,耗费相当惊人。因此耿寿昌建议就近购买三辅及弘农、河东、上党、太原诸郡之谷,认为足以满足京师所需,且可将漕卒的员额减省一半;同时又奏请将海租(水产税)增加三倍[101] 。尽管早在神爵元年时,赵充国就已有趁低价在金城郡多籴谷蓄的建议,但时隔七年之后耿寿昌才将之奏请实施,并将试行的范围由金城一郡扩大到整个北边,这就足以说明,汉朝这些年来积蓄的谷物已经丰富到了足够支撑这个庞大计划的地步;而谷价的长期低迷,则说明实施这一计划的内外部条件到这时已经完全成熟。这两项条件的完备使得常平仓的设立具有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意义,一旦正式施行,成功的希望便有了相当的把握。虽然御史大夫萧望之以“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为由,又认定耿寿昌之举实乃“费钱二万万余,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因而极力反对,宣帝仍然一一照准[102] 。 耿寿昌的改革方案很快收到成效,漕事因而畅达,他便又下令在边郡各地筑造谷仓,于谷价低时加价籴(dí)入、价高时则降价粜(tiào)出,以平抑谷价,调剂各边郡的谷物供给,名曰“常平仓”。常平仓的设立,是以国家的财力为后盾、以改变市场供应量的手段来达到稳定谷价,调节市场的目的。这样既能减轻过低的谷价对中小农户的伤害,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又使国家常年掌握着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能够维持边防的稳定。百姓得其便利,国家也得以安定,一举而两得。[100] 意义 汉宣帝时期设立的“常平仓”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边疆的粮食储备产生有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文化 整理经典 宣帝继昭帝召开盐铁会议之后,又在甘露三年(前51),在石渠阁召开了盛大的儒家经学会议,讲论“五经”同异问题。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书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具有法典的性质。但是,学术界,思想界对儒家经书的理解存在分歧,所以召开这次大讨论。萧望之等大臣参加评论,汉宣帝亲临会场,随时对争论问题作出裁决。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和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这种现象只有在宽松的政治条件下才有可能,而且为加强思想的进一步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03] 。 颁行《史记》 太史公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3轶事典故 编辑 故剑情深 终霍光之生,刘询对他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就只有一件事例外,这就是立皇后。当时众公卿都认为霍光之女是最佳的皇后人选,甚至于集体上书。这时候,皇帝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如今我十分的想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群臣揣摩上意,开始一个个请立许平君为皇后[104] 。许平君与刘询于公元前75年成婚,前74年生下后来成为汉元帝的刘奭。[105] 至此,宣帝如愿以偿。依例,皇后的父亲一定要封侯,但霍光却始终不允。后来才封了个“昌成君”。故剑情深的浪漫典故从此开始流传,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诏书,一道王子对贫女的许诺。 而霍光的妻子霍显一心想让女儿成君作皇后[106] 。本始三年,许平君再度怀孕,生下一个女儿,霍显命御用女医淳于衍(掖廷护卫淳于赏的妻子)在滋补汤药中加入附子,让许平君在坐月子时服用。许平君服用后不久毒发逝世[107] 。汉宣帝非常悲痛,追封她为“恭哀皇后”,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108] 。 许平君死后不久,霍成君如愿以偿当上皇后,她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与许后提倡的节俭、贤德完全违背。刘询装作对她千依百顺,而霍成君也没有为刘询生下子嗣。地节二年(前68),霍光去世,刘询为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葬礼。地节四年(前66)七月,霍家发动政变未遂,招致族灭,霍光子霍禹,霍云,侄子霍山,妻子霍显都被杀或者自杀。八月,汉宣帝以阴谋毒害太子为由,废掉霍成君,令其迁往上林苑的昭台宫;十二年后的五凤四年(前54)再度令其迁往云林馆,霍成君自杀。葬于蓝田县昆吾亭东。废后诏书原文:皇后荧惑失道,怀不德,挟毒与母博陆宣城侯显谋,欲危太子,无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庙衣服,不可以承天命。呜呼伤哉,其退避宫,上玺绶有司。至此,刘询终于为发妻许平君报仇[109] 。 在刘询落难时,许平君对刘询不离不弃,当上皇后之后,细心打理后宫,而刘询能够力排众议立平君为皇后,还能为其报仇。对于许平君来说,相比班婕妤、卫子夫等人,她已是十分地幸运。 登基前异象 昭帝元凤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 一、泰山、莱芜山之南发出了像是有几千人在一起的喧闸之声。百姓去看,只见有块大石自己竖了起来,此石有一丈五尺高,四十八人合围那么粗,入地有八尺深,另有三块石头作为大石的脚。大石竖起后,有几千只白色的乌鸦飞下来聚集在它旁边。 二、昌邑社庙中已经枯死倒地的树活了过来。无独有偶,上林苑管理园林的官员发现,一株枯了许多年的柳树复起,更为奇特的是,这树上的虫儿,居然能把树叶吞食出文字形状,且读之成句:“公孙病已当立”。 当时有许多人都在猜测,为什么泰山上的石头会自起立?为什么上林里的发现虫食文?有一位掌管符节的小官叫眭弘的人,因曾师从董仲舒,颇学了些经术。他推衍《春秋》大意,认为:“石头和柳树都是阴物,象征着处在下层的老百姓,而泰山是群山之首,是改朝换代以后皇帝祭天以报功的地方。如今大石自立,枯柳复生,它们并非人力所为,造就说明要有普通老百姓成为天子了。社庙中已死的树木复生,造就表示以前被废的公孙氏一族要复兴了。”眭弘也不知道逭公孙氏所在何处,就说:“我的先师董仲舒曾经说过,即使有继皇帝位并且遵守文德的君主,也不会妨碍圣人受命于天。汉家是尧的后代,有传国给他姓的运势,汉帝应该普告天下。征求贤能的人,把帝位禅让给他,而自己退位封得百里之地,就像殷周二王的后代那样,以顺从天命。”眭弘请他的担任内官长的朋友赐替他奏上此书。当时,昭帝还很年幼,由大将军霍光管理朝政,霍光很讨厌此事,就把眭弘的奏书交给廷尉。霍光上奏赐和眭弘妖言惑众,大逆不道,两人都判处死刑。[110-111] 4历史评价 编辑 刘向:“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112] 班固:“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113] 荀悦:“中宗明明,寅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柔远能迩,燀耀威灵。龙荒朔漠,莫不来庭。不承祖烈。尚于有成。” 崔骃:“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荐勋祖庙,享号中宗。算计见效,优于孝文。” 蒋济:“宣帝受六世之洪业,继武昭之成法,四夷怖征伐之威,生民厌兵革之苦,海内归势,适当安乐时也。而以峻法绳下,贱儒贵刑、名,是时名则石显弘恭之徒,便僻危险,杜塞公论,专制于事,使其君负无穷之谤也。如此,谁果乱宣帝家哉?向使宣帝豫料柱石之士,骨鲠之臣,属之社稷,不令宦坚秉持天机,岂近于元世栋桡榱崩,三十年间,汉为新家哉?”[114] 刘渊:“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115] 虞世南:“汉宣帝起自闾阎,知人疾苦,是以留心听政,擢用贤良。原其循名责实,峻法严令,荩流出於申、韩也。古语云:图王不成,弊犹足霸;图霸不成,弊将如何?光武仁义,图王之君也;宣帝刑名,图霸之主也。今以相辈,恐非其俦。”[116] 司马光:“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陈普:“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117] 赵秉忠:“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118] 卢弼:“汉宣帝即位,年方十八,以久在民间,习知霍氏专恣。然当霍光稽首归政,犹谦让委任,迨光殁后,始亲政事。禹、云谋逆,咸服其辜,诚不愧为中兴令主。”[119] 吕思勉:“宣帝是个旧劳于外的人,颇知道民生疾苦,极其留意吏治,武帝和霍光时,用法都极严。宣帝却留意于平恕,也算西汉一个贤君。”[120] 5家庭成员 编辑 长辈 曾祖父:汉武帝刘彻 曾祖母:卫皇后卫子夫 祖父:戾太子刘据 祖母:史良娣 父亲:史皇孙刘进 母亲:王翁须[1] 后妃 皇后 恭哀皇后许平君,许广汉之女[25] ,生汉元帝刘奭 皇后霍成君,霍光小女儿[31] 皇后王氏(邛成太后)[36] 妃嫔 华婕妤,生馆陶王(主) 张婕妤,生淮阳宪王刘钦 卫婕妤,生楚孝王刘嚣 公孙婕妤,生东平思王刘宇 戎婕妤,生中山哀王刘竟[121] 子女 儿子 汉元帝刘奭 淮阳宪王刘钦[38] 楚孝王刘嚣 东平思王刘宇[45] 中山哀王刘竟 馆陶王 (注:《汉书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记:“是时,馆陶王母华婕妤及淮阳宪王母张婕妤、楚孝王母卫婕妤皆爱幸。”除此处外,《汉书》中没有关于馆陶王的记载。 有人认为根据颜师古注版,馆陶公主母亲应该是华婕妤。其它版本写作馆陶王。也有人认为馆陶王确实存在,并非是馆陶公主的笔误。) 女儿 长女 馆陶公主(刘施),下嫁于永 某女敬武公主 6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唐·李白《杜陵绝句》[122] 唐·李商隐《鄠杜马上念汉书》[123] 唐·豆卢回《登乐游原怀古》(缅惟汉宣帝)[124] 影视形象 2001年电视剧《乌龙闯情关》:张植绿饰演童年刘询,孙耀威饰演成年刘询; 2006年电视剧《昭君出塞》:唐国强饰演刘询; 2012年电影《西域大都护》:李玎饰演刘询; 2014年电视剧《大汉情缘之云中歌》:陈晓饰演刘询。 陈晓版刘询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西汉历代皇帝(包括王莽和更始帝) 参考资料 1.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孝宣皇帝,武帝曾孙,戾太子孙也。太子纳史良娣,生史皇孙。皇孙纳王夫人,生宣帝,号曰皇曾孙。 2.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 3.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 4.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遣宗正德至曾孙尚冠里舍,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軨猎车奉迎曾孙,就齐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 5.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 6. 《汉书·卷六·宣帝纪第八》:曾孙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7.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 8.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秋,大发兴调关东轻车锐卒,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及度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凡五将军,兵十五万骑,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咸击匈奴。 9.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 10. 刘询 : 中国史上唯一真正坐过牢的皇帝 .通辽日报 .2010-7-30 [引用日期2013-10-25] . 词条标签: 人物 , 中国历史人物 , 典故 , 历史人物
286
稷下学派
收藏5411 稷下学派编辑 据史载,当时齐国,曾在齐都临淄稷下,造了高门大屋招徕贤土,诸子学派多来云聚,争鸣蔚然成风,成为战国时代最兴盛的国家。“稷下”的来历,一说,因齐都南隅有稷山,临淄在其北侧而得名;一说,齐都临淄西门原有稷门,学宫营造其外,故称“稷下”。由于史书未载清确切方位,今说法不一。然而,齐国设“稷下学宫”的事实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各国许多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不远千里,前来讲学,进行不治而议的自由辩论,人们称这些人为“稷下先生”。他们各自所集的门徒称为“稷下学士”。 中文名稷下学派 国 家齐国 分 类历史 影 响中国古代思想 目录 1历史背景和意义 2历史 3学风 4评价 1历史背景和意义 编辑 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遽转化的历史时期,在这社会大变革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政治,阐述哲理,展开思想上的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稷下学派为中心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一向为人所称道。 2历史 编辑 稷下学派的历史较长,早在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时就有养士的风气。齐宣王时规模最大,达“千有余人”。见于史册的主要有宋鐦、尹文、慎到、彭蒙、田骈、环渊、邹衍、驺爽、淳于髡、貌说、田巴和鲁仲连、接子等人,这就是通常说的稷下学派代表人物。跟随他们的还有一些门徒。先后到过这里的还有孟子、荀子以及他们的子弟。《史记》记载:“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接子、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学士复盛。” 3学风 编辑 稷下学派的学风与乾嘉学派一阴一阳,互为极点。相较于乾嘉学派的“重考证而不废行思”,“重行思而不离考证”的稷下学派;二者虽然定名相差千年,其各自的成型与共存,却已延续今古。 稷下学风:立义先辨善恶,凡举以达为尚,行思去实存本,器观或固守物象为盲从,智信律已为恒从;同而不同,学而不学,争而不争,定而不定等。 4评价 编辑 百家争鸣,是当时思想战线上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互相讨论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百家”表示家数很多,其中主要有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后有孟柯、荀卿为代表),道家(老子李耳、宋衍、尹文、田骈、环渊、接子)、阴阳家(邹衍),法家(李悝、吴起、商秧、韩非),名家(惠施、公孙龙),墨家(墨翟),纵横家(张仪、苏秦),杂家(吕不韦),农家(许行),兵家(孙武、吴起、孙膑)等。这一时期在思想战线上出现的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荀子“礼从俗”的思想,对东夷文化的兴盛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那“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史观,不仅推动着齐国政治经济和文艺术的发展,而且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光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气节,是中国社会风尚、精神文明的精华和优秀,这种气节,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继承。因此,诸子百家思想中的积极意义的一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 , 历史 , 历史书籍
287
稷下学宫
收藏691147 稷下学宫编辑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中文名稷下学宫 属 性官办高等学府 存在时间大约150年 创建者齐桓公 功 能教育、学术、询议 目录 1词语 2学府 ▪ 概况 ▪ 存在时期 ▪ 创设条件 ▪ 创建 ▪ 性质特点 ▪ 发展 ▪ 功能 ▪ 争鸣 ▪ 历史意义 ▪ 历史地位 3公司 ▪ 简介 ▪ 文化 ▪ 宗旨 ▪ 服务 ▪ 信条 ▪ 原则 ▪ 顾问 ▪ 建设 ▪ 业务范围 ▪ 运行机制 ▪ 顾问团队 1词语 编辑 “稷” 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 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2学府 编辑 概况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等。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盐铁论·论儒》中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现代学者钱穆认为这段史料不可靠,孟子不是“稷下先生”(参见钱穆《先秦诸于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但有不少学者不同意钱穆的观点。不管孟子是否稷下先生,可以确定的是,孟子长期居齐,他的思想颇受稷下学者的影响,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有学者认为是受稷下先生宋钘、尹文“气论”的影响(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批判》、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等)。 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存在时期 战国时期,齐国是东方大国,鲁国不但弱小,而且很快就灭亡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就是稷下学宫。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 创设条件 齐国本是周朝开国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上功的国策,很快开发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会支持的姜氏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为齐国君主,日渐衰微的周王朝及其封国都对此表示承认,这一事件被称为田氏代齐。王族换了,国家依然兴盛, 对于这次“篡位”,一直以来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称呼此事。对此庄子有句辛辣的评论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见《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为聚集人才,在齐国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与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创建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齐威王是田齐桓公的儿子,据《竹书纪年》推算,他于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共36年。齐威王初即位时,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齐威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变法改革。他从考核官吏,赏罚分明,树立清廉的风气入手,烹了阿大夫,封赏了即墨大夫,并“谨修法律”,实行法治。他还广开言路,奖励批评,从而揭露弊政,以便于改革;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加强边防,积极奋战。齐威王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戍守边防的田忌、檀子、黔夫等都能独当一面。而且用人不受宗室血缘关系的限制,往往破格提拔。邹忌出身为布衣之士,孙膑是从魏国逃来的“刑余之人”,淳于髡本是髡钳家奴,为赘婿,都被委以重任,位在上大夫之列。 稷下学宫的创建当是齐威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这里所说的“齐桓公”,很可能是齐威王之误。因此,郭沫若在1946年群益出版社出版的《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曾主张徐干《中论·亡国篇》中的齐桓公即齐威王,不是没有道理的。徐干该篇不是专论稷下学宫起于何时,而是顺便提到此书而已,其有误是不足为怪的。 齐威王之所以创建稷下学宫,除了受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和广开言路之外,更有他为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苦衷。据《史记》记载,田氏欲代姜氏有齐国,非一世也。其中田常(田成子)杀齐简公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田常已经杀了简公,害怕诸侯们群起而攻之,于是“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三晋、韩、赵、魏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可见,田氏取代姜氏的过程中,在外交、内政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到太公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又在浊泽与魏文侯会盟,请魏文侯出面求立为诸侯,得到周天子与诸侯们的同意,才于“康公三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齐侯”。①田齐政权的建立,也是来之不易,而且害怕落个篡弑的恶名,他们总不忘为“田氏代齐”的合理性制造舆论。因此,齐威王创建稷下学宫是下了很大本钱的。稷下学宫规模宏大,“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①稷下先生们也受到尊宠,到齐宣王时,“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徙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②以致稷下先生多达千有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③。由于稷下学宫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因此便出现了《管子》等一大批著名著作。 《管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就是稷下学术中心的一部论文总集”。 性质特点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 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发展 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徐干《中论·亡国》)。齐桓公田午弑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而自立,田齐第三任国君,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稷下学宫即创建于田齐桓公执政时期。当时,由于田氏代齐的时间还不久,新生的封建政权有待巩固,而人才又十分匮乏。于是桓公田午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齐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 稷下学宫遗址碑 设大夫之号,招揽天下贤士。这时的稷下学宫尚属初创阶段。只是到了齐威王、宣王之际,随着齐国国势的强盛,才得以充分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齐威王当政,在邹忌等人的辅佐下,采取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选贤任能、广开言路,扩建稷下学宫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措施,终于使齐最强于诸侯,稷下学宫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风俗通义·穷通》说:“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由此可见,稷下学宫在齐威王时有了很大发展。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当时齐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壮大。齐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为稷下学者提供优厚的物质与政治待遇,“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政治上,授之“上大夫”之号,享受大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鼓励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天下贤士汇集于稷下。这一时期的稷下学宫,在其辉煌的历程中,发展到最高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这即是说,继齐威王时稷下学兴盛之后,齐宣王时再度兴盛起来,而达到鼎盛时期。这种盛况,既是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是当权者重贤用士,思想开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功能 1.询议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齐国执政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服务。因为他们懂得:“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说苑·尊贤》)的道理。而被稷下吸引来的稷下学者都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功业思想,他们高议阔论、竞相献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齐国执政者所接受、采纳。《新序·杂事》说:“稷下学者喜议政事。”《史记·孟荀列传》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例如,淳于髡曾用隐语谏威王,使之戒“长夜之饮”,从消极悲观中振作起来,亲理国政,奋发图强;他又以“微言”说齐相邹忌,敦促其变法革新。齐宣王与孟子曾多次讨论政事,探求统一天下的途径。王斗曾直面批评宣王“好马”、“好狗”、“好酒”,独不“好士”,直到宣王认错、改错为止,“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四》)。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政治功能。稷下学者进言,齐王纳言,是稷下学宫作为政治咨询中心的一大特色。 2.教育 稷下学宫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被后人称为“田氏封建政权兴办的大学堂”,“齐国的最高学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作为教育功能,与后代学校相比,它既有一般学校的特点,又有历史的独特性。稷下学宫具有一般学校的性质和活动特点。首先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正说明校舍建在交通要道,并且相当宏伟壮观。其次,有众多的师生在开展较正规的教学活动。《战国策》载田骈有“徒百人”,《孟子》记载孟子出行“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稷下最为前辈的学者淳于髡也有“诸弟子三千人”之称(《太平环宇记》引《史记》)。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由此可见师生人数之众。如此师生济济一堂,定期举行教学活动,再次,稷下学宫有较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郭沫若的考定:《管子·弟子职》篇当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里面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服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老师到品德修养,都规定得详细严格。从此,可见当年稷下学宫的规章制度也是健全、严格的。 学宫具有独特的教育特点。游学是其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老师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即容许有学与教两个方面的充分自由。这些游学方式的施行,就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稷下学宫便成为教育人才的中心。 3.学术 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最终促进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为当时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中心。 齐国历史博物馆——稷下学宫的内涵展示之地 在学术上,稷下学宫具有兼容百家之学,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共存,学术自由,相互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等多方面的特点。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稷下学者因政治倾向、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使稷下学宫形成了思想多元化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稷下各家为求得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相互间展开论争,使稷下学宫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在论争中,不仅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理论优势,而且使学者们也认识到各自的理论弱点,促使他们不断吸收新思想,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学说。论争促进了不同学术见解的思想渗透和融合。 因此,郭沫若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的一个最高峰的。”(郭沫若《十批评书·稷下黄老学学派的批判》)总之,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同时,稷下学开启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稷下学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仅就稷下学者的著作来看,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地理、历、数、医、农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著作的问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先秦思想理论宝库,促进了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的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争鸣 1.王霸之辩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称霸争雄,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与变革之中,中国走向统一的大趋势已露端倪。怎样实现由乱到治、由分裂到统一?是实行王道还是霸道?稷下学者展开了大争论。儒家大师孟子明确主张重王道轻霸道。他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所谓的“霸道”,是仗恃国家实力的强大,假借仁义的各义,来称霸诸侯,征服天下。他反对霸道,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所谓“王道”,是依靠道德礼教而实行仁义,经仁义教化征服天下。他主张实行王道,因为这是“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所以,当他的学生公孙立问他“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难道还不值得学习”时,他表现出不屑一顾,认为“以齐国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而公孙丑将他与管仲相比时,他更是愤愤然了。荀子则有所不同,他虽然崇尚王道,但面对当时盛行霸道的现实和对齐文化的吸收,也谈霸道。实际上他是主张在王霸并容的前提下,以王道为本(参见《荀子·王霸》)。管仲学派与孟、荀的王霸论又有所异。管仲学派主张王霸并举,是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即“霸王者有时”,“以备待时,以时兴事”。他们认为,“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还说:“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管子·霸言》)可见,管仲学派的王霸学说更适合当时的时势,更具有现实性。 2.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是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个很普遍的辩题。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思想,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追求利必然损害义,为了保拿义,要“舍生而取义”,“二者不可得兼”(《告子上》)。所以,梁惠王问他“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时,孟子直截了当地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并告诫梁惠玉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上》) 荀子则反对孟子唯心主义的义利观,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上,以社会现实为出发点。他认为;“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人之欲利,……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也。”(《荀子·大略》)人们对利的追求具有合理性,是人的本性,并举例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舜之所同也。“(《非相》)"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性恶》)荀子在认为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具有合理性的同时,又认为这种追求要保持一定的度,不能放纵。放纵逐利,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他在《礼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至于好义,则是因为人贪生惧死。单个的人无法生存,故而要群居。故而为了实现群体的团结,必须要每个人放弃一些利益,这便是义的由来。圣人(周公旦)看到了人性的好利和没有节制的好利的后果,也看到了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故而根据它们制定了礼乐,使社会有了等级差别(也就是定名分,确定利益),使天下人节制欲望(不是孟子学派的禁欲),从而避免出现纷争,使社会有序、团结、强大。至于儒者对礼的作用,是维护它的延续,若有大儒明白礼的要义,也可以据此改变。就是荀子所说的:“有治人,无治法。”(《儒效》)意思是有实现天下大治的人,没有使天下大治的法(此法既指礼法,也指律法)。“荀子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荀子,完美的解释了儒家的各种思想的由来,解决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性问题。如此,儒家经典才被人广为接受。 管仲学派对义利关系的看法是义利并重。他们认为:"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权修》)。讲礼义教化,不忘记物质利益的激励功能;讲物质利益,也不忘记礼义教化的引导作用。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故《版法》在讲了"必先顺教,万民乡风"之后,紧接着说:"旦暮利之,众乃胜任。" 3.天人之辩 天与人,或说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而又极其重要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同天人之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人之辩,首先要回答天是什么,然后再回答天与人的关系如何。 稷下各学派围绕天与人进行了交流与争鸣。孟子认为,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天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孟子看来,人民的降生。事业的成败、帝王的权位、天下的治乱,都是天的指令。实际上,孟子将天看成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精神性的实体。由此,他沿着“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路线,建构了“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与孟子大相径庭。荀子认为,天就是自然界,其运行变化具有 宋台州公使库刻本《荀子》书影(现存日本) 规律性,这种运行变作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荀子还认为,人是天下最珍贵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是一般的部分,而是特殊的一部分。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荀子基于对天人关系的唯物主义认识,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代表着稷下学宫中关于天人关系认识路线的一翼。 管仲学派对天人之辩的回答也是唯物主义的,而且更具有现实性,比如《管子,度地》将能根除水、旱、虫等五种灾害说成是人能主宰自然界。从具体的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认识天人关系。" 4.人性善恶之辩 稷下学宫中,关于人性的善恶之辩,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看法。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荀子的性恶论。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可见,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至于人做了不善的事,不是因为其本性不善,是由于他自己不把握自己,被形势左右所致。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 告子将人性比作水渠中的水,让它向什么方向流它就向什么方向流。人性的善端,不是生而就有的,是靠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人的本性是生而具有的,然而他却得出了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结论--性恶论。为什么荀子会得出性恶的结论呢?荀子解释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显然,荀子认为在人性中,最能支配人类生活的是人的好利恶害,而任由好利恶害发展,必然产生尔虞我诈、争夺、犯分乱理等不道德的行为,故说人性是恶的。他同时指出,这种人性虽是恶的,却能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化性起伪”,达到君子、圣人的道德修养,人就变得善了。也就是善是学习修养得来的。 此外,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内容还很多,如攻伐寝兵之辩、名实之辩、世界本原之辩等等。 历史意义 秦朝设有七十员博士官的制度,据说是沿用了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 稷下学宫地理方位图 而且,秦的著名博士叔孙通(为汉朝制订朝礼,朝礼制定后,刘邦曾经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就号称“稷下生”。 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员即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广收门徒,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则保守落后,秦虽是新兴,文化未盛,齐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 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历史地位 从稷下学宫的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看,稷下学宫完全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3公司 编辑 简介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是一家 稷下学宫咨询标志 不断成长的,通过汇聚高标准复合型人才和创新管理咨询服务方式,致力于帮助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乃至社会持续改善其运营管理绩效的综合型管理咨询机构。[1]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认为客户对管理咨询的最终诉求绝不是一份专业报告或解决方案,而是项目的“价值”,是管理绩效的真正提升。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通过汇聚高标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创新工作设计和服务方式,全面保障客户对“价值”的最终诉求,并始终以客户可感知的“价值”作为衡量公司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文化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核心价值观 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稷下学宫为名,追慕春秋古风,学习吸收春秋战国“士”的精神和稷下学宫自由开明的管理理念,建立了以“自由·价值”为核心价值观的公司文化体系,并以此统领公司的组织管理工作,努力打造一个崭新的文化型的管理咨询机构。 宗旨 为实现帮助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乃至社会持续改善其运营管理绩效的使命,稷下学宫管理咨询以公司建设为纽带,以客户服务和顾问服务为运营宗旨。 服务 稷下学宫项目“价值”是管理绩效的真正提升。为了执行贯彻对客户价值的追求,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制定了三条客户服务信条,并要求全体咨询顾问和行政管理人员始终恪守,确保客户的利益和价值。 信条 一、始终以客户委托为己任; 二、专注行业与职能的结合; 三、提出客观、独立、深刻的见解。 原则 为落实这些服务信条,稷下学宫管理咨询还制定了详细的客户服务工作原则和程序,为客户的利益和价值确立实质性的保障。 一、在承接项目前,稷下学宫管理咨询确保: (一)与客户深入交换意见,充分地了解对方; (二)项目必须在稷下学宫管理咨询的经验和能力范围之内; (三)双方就项目的期望、进度、项目开展方式等合作内容达成共识,并共同建立项目服务标准。 二、在项目过程中,稷下学宫管理咨询确保: (一)项目的领导和灵魂——项目经理必须是前期与客户深入交流而最理解客户需求的人员。 (二)让客户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项目。客户通过成立项目小组以及在项目的关键节点进行评价充分参与项目,确保自身能够全过程了解并把握项目进展,从而保障自身利益。 (三)公司与客户项目组展开密切合作。稷下学宫管理咨询相信良好的管理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客户和第三方咨询机构相互信任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公司利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与客户上下展开紧密合作,与客户一道共同解决问题。 (四)始终保持独立客观的身份,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不同意见是常事。稷下学宫管理咨询通过与客户的不断沟通、辩论、澄清,使意见趋向统一,而不是一味地遵从和执行客户的决策。 (五)客户在咨询服务过程中,如果对咨询服务感知不满意,可以要求更换项目组成员,甚至可以中途停止咨询服务的合作。 三、在项目结束后,稷下学宫管理咨询确保: (一)协助客户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指导并帮助客户实施,确保项目真正能够为客户带来实质的影响和价值。 (二)持续跟踪项目实施,与客户保持长久互动。综合外部环境变化、项目实施情况和客户需求,对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延伸项目为客户带来的价值。 (三)建立客友会,作为客户相互交流沟通的社交平台。通过客友会,与客户分享公司的知识资源,建立长久的信任与合作。 顾问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将咨询顾问视作内部客户,咨询顾问是公司首要服务对象。 顾问服务宗旨: 一、帮助顾问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管理就是服务、支撑和保障。 顾问服务原则: 一、围绕顾问的工作构建包含知识技术、项目管理、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体系,确保顾问能够专注项目,专注客户价值的创造和提升; 二、为顾问打造一个自由高效的工作环境,顾问可以通过自主管理和自由选择咨询事业部及项目团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三、公司发展和顾问个人发展平衡统一,通过调整优化公司分配机制,确保顾问得到公平合理且丰厚的个人收入,使顾问能够有条件自由发展工作之外的兴趣和梦想; 四、通过建立同事会,为公司各个阶段的顾问打造一个相互交流、互相帮扶的社交平台,通过资源分享,帮助会员实现自己的更大发展。 建设 始终追求客户、顾问、公司三者的价值平衡; 一视同仁,专业咨询顾问和运营团队只因分工不同,并无等级差异; 提倡自主管理,要做自己的主人; 提倡简约、高效的工作方式,生活与工作要平衡发展。 业务范围 作为一家综合型管理咨询机构,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专题咨询示意图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的业务涵盖多个行业与管理职能领域,并根据行业性质、客户需求、服务侧重点的不同,建立了常规咨询和专题咨询两种不同的咨询业务模式。 1.常规咨询 专注行业与职能的结合,针对性地帮助客户高效解决管理问题。目前常规咨询服务已涵盖IT、房地产等六大产业和战略、组织、人力资源、文化等六大管理职能领域,共有三十二项常规咨询事业部。 2.专题咨询 专注企业生命发展周期,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专题咨询示意图 增强企业管理能力,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竞争压力。目前,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已经创建“创业专题”、“变革专题”两项专题咨询事业部。 运行机制 1.组织运作机制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公司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组织运作图 以平衡六边形为组织运作图,构建了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客户和顾问服务为导向,以咨询事业部为运营中心,通过各部门团队的协作支撑使稷下学宫管理咨询成为一个具有活力生命的组织生态系统。[2] 服务线:服务客户和顾问是稷下学宫管理咨询的根本宗旨。公司以文化品牌为先导,以知识技术部为支撑,通过项目管理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公允的项目质量管理;通过人力资源部、行政事务部和财务审计部为顾问提供更周到、人性化的服务;咨询事业部能直接为客户提供零距离的沟通和服务。 协作线:咨询事业部是稷下学宫管理咨询运营中心,其他各部门是稷下学宫管理咨询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通过部门的协作从项目的信息来源、技术支撑、管理支撑、行政服务、财务支持、职业生涯发展、个人品牌等一系列工作为咨询事业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而使咨询事业部能够全力专注于为客户价值的创造和提升。 2.项目运作机制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以结果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项目核心,建立项目协同运作机制,通过客户项目小组、公司顾问团队和公司运营团队三方的分工和协作,不断挖掘项目价值。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组织运作图 公司顾问团队:作为项目的具体执行和管理者,顾问团队必须恪守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客户服务三大信条,围绕“项目质量”开展具体工作,创造客户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 客户项目小组:作为客户的项目代表,客户项目组通过与顾问团队的紧密合作,深度参与项目,一般主要承担项目沟通、协调和评审等工作,协助项目质量和进度管理。 公司运营团队:稷下学宫项目管理部充当项目的第三方监理角色,既维护客户价值也要保障顾问团队的正当权益。项目管理部还围绕项目服务质量,通过邀请外部专家为双方项目组提供培训、难题攻坚、应急处理等项目意外事宜。 顾问团队 稷下学宫管理咨询认为咨询顾问是公司最根本、最紧缺、最宝贵的核心资源。稷下学宫管理咨询顾问是一批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高标准复合型人才。为了提高人才结构的多元性,稷下学宫管理咨询吸纳众多不同教育、工作背景的杰出人才加盟,并确保他们在自由平等的工作氛围下更能激荡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 在招聘顾问人员时,稷下学宫管理咨询明确了三个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且能形成系统的管理知识体系。 2、行业与职能的结合。咨询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的研究且精通管理的专项职能。 3、自由和价值的结合。保持独立的态度,追求自由的思想;渴望通过成就别人体现自我价值。 戴威,英文名David,楚国人,资深品牌人, 3F品牌理论创始人,新媒体传播资深人士。 [3] 零壹品牌研究中心主要发起者,稷下学宫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 任侠,好老庄,喜文史,通管理,谙网络,法商鞅。 先后在知名实业公司、品牌咨询公司担任销售经理、市场部经理、品牌总监等职务。 擅长以系统思维解决问题,创建有专业的作业工具和模型库。 ●专注领域:品牌战略规划、新媒体互动整合传播、团队管理与激励等。 ●《中国营销传播网》、《经理人》、《价值中国》、《市场部》、《销售与市场》等多家专业媒体作者。思想深邃,观点独到,笔锋犀利;彻底弥合了管理咨询、营销策划、品牌规划等领域长期的自我割裂,并提出了系统性解决企业战略和运营问题的观点,引起业内轰动。 ●在互联网时代,持续研究、思考、实践着新环境下中国品牌突围;尤其自Web2.0时代到来后,更加意识到责任重大。对电商、微博、App、SNS、SEM、O2O、SoLoMo等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战国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稷下学宫:我们的缘起 .稷下学宫 .2012-6-11 [引用日期2012-12-19] . 2. 稷下学宫:我们的机制 .稷下学宫 .2012-6-12 [引用日期2012-12-19] . 3. 微博:为旅游景区腾飞插上翅膀 .经理人网 .2012-11-21 [引用日期2012-12-19] . 词条标签: 组织机构 , 景点
288
桓公 午
收藏2452622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编辑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1]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2-3] ,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4] 。 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5] ,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6-7] 。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貂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8-9] 。 人物关系 纠错 本 名姜小白 别 称齐桓公、公子小白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时间? 去世时间前643年10月7日 主要成就尊王攘夷,成为中原霸主;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齐国国富民强 谥 号桓公 在位时间前685—前643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 惊险即位 ▪ 管仲改革 ▪ 东征西讨 ▪ 昏庸晚年 2为政举措 ▪ 政治方面 ▪ 军事方面 ▪ 经济方面 3家族成员 4史书记载 5历史评价 6轶闻典故 ▪ 管仲拜相 ▪ 老马识途 ▪ 风马牛不相及 ▪ 庭燎招士 1人物生平 编辑 惊险即位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1] 。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2] 。次年,雍林人杀无知[3] ,并讨论重立君主。高、国两家事先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10] 。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4] 。 管仲改革 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即位以后发兵攻击鲁国,在乾时(今桓台)大战,鲁军 齐桓公 败走[11] 。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12] 。桓公要杀管仲[13] ,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14] 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15] 。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16] 。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17] 。桓公十四年(前672),陈历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齐国,桓公想任命他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18] 。 东征西讨 主词条: 九合诸侯 攻灭郯遂两国、北杏会盟 由于桓公逃亡时经过了郯国,郯国待桓公不好,于是桓公二年(前684)出兵灭掉了郯国,郯国君主逃向了莒国[19]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等五国国君在齐国的“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提高。会盟前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20] 。 与鲁会盟 桓公五年(前681),攻打鲁国,鲁国失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桓公答应了,并与鲁在柯地会盟[21] 。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宝剑,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22] 。 齐桓公答应曹沫的要求。事后,齐桓公想不归还土地而且杀掉曹沫。管仲劝谏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侯,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最后齐桓公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23] 。诸侯们知道了这件事情,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渐渐地都想依附齐国了[5] 。 鄄地会盟 齐桓公六年(前680),曾参加“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24] ,齐桓 齐桓公 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25] 。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26] 。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齐桓公觉得“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27] ,各国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诸侯国君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5] 。 幽地会盟 齐桓公八年(前678),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28] 。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救援燕国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于是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6] 。 重建邢卫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 齐桓公塑像 国兵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把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29]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30] 。 召陵之盟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出船,大发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桓公发怒,兴兵讨伐[31] 。秋,楚国进攻郑国,齐桓公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迫使楚国认错,答应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于是齐桓公和中原八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要求楚国向周天子称臣、每年都要向周天子贡献苞茅,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7] 。 洮之会 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郑为太子,因惠后喜欢小儿子带,周惠王便欲废郑立带。周惠王死后,齐桓公约集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会盟,正式将王太子郑扶上周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 葵丘会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 姜小白 (今河南兰考)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孟子·告子下》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这“五禁”条款分明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32] 。 昏庸晚年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9] 。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33]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34] 。冬十月七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8] 。 2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方面 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35] 军事方面 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 春秋时期形势图 。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 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帅。这样就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轻罪,可以用值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这样可补充军队的装备不足。[35] 经济方面 管仲在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35] 3家族成员 编辑 父亲 齐僖公禄甫 哥哥 齐襄公诸儿、公子纠[1] 嫡妻 王姬、徐嬴、蔡姬[36] 既得到齐桓公宠爱又生下儿子的配偶 长卫姬生公子无亏(武孟),公子无亏于齐桓公死后曾被立为齐侯; 少卫姬生齐惠公元; 郑姬生齐孝公昭,他是桓公生前立的太子; 葛嬴生齐昭公潘; 密姬生齐懿公商人; 宋华子生公子雍。[37] 儿子 公子无亏于齐桓公去世当年(前643)被立为君[38] ; 齐孝公昭于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39] ; 齐昭公潘于前632年到前613年在位[40] ; 齐懿公商人于前612前609年在位[41] ; 齐惠公元于前608年到前599年在位[42] 。 齐桓公的诸子共统治齐国四十余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说的六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43] 。 4史书记载 编辑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闵公元年~二年、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5历史评价 编辑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诡,晋文公诡而不正。” 《春秋公羊传》:“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 齐桓公雕像 公攘夷狄而救中国。” 《谷梁传》:“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44] “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45] “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故曰仁不胜道。”[46] “何以不言桓公也?为贤者讳也。项,国也,不可灭而灭之乎?桓公知项之可灭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灭也。既灭人之国矣,何贤乎?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47]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48] 尉缭:“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49] 《史记》:“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37] 冯衍:“昔周宣中兴之主,齐桓霸强之君耳,犹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贼,安其疆宇。”[50] 曹操《短歌行》:“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51] 6轶闻典故 编辑 管仲拜相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齐国的霸业,而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52]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 齐桓公 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齐国大军到了燕国,山戎已经抢了一批百姓和财宝逃回去了。齐国和燕国的军队联合起来,一直向北追去。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样,没边没沿,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道儿。还是管仲想出一个主意来。他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能认得路,不如找几匹当地的老马,让它们在头里走,也许能走出这个地方。”齐桓公叫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领路。这几匹老马果然领着人马出了迷谷。[53] 风马牛不相及 齐国征伐楚国,楚国派人对齐军说:“你们在极北,我们在极南,真和放佚马和牛,牝牡不能相诱相逐是一个道理,不料你们会来我们这里,究竟为了什么呢?”[54] 庭燎招士 春秋时期天子和国王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齐桓公因求贤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过后,没有一个贤士前来。这时,东野那里有个地位低下的人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他问来人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九九算术。”桓公讥笑说:“会九九算术也能算一技之长吗?齐国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来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所以才成为大海,九九算术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桓公深感有理,便设庭燎之礼接待来人。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接踵而至。[55]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姜齐君主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於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 2.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或见人足於户间,发视,乃襄公,遂弑之,而无知自立为齐君。 3.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 4.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5.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6.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 7.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齐师进次于陉。夏,楚王使屈完将兵扞齐,齐师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众。屈完曰:“君以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乃与屈完盟而去。 8.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 9.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是岁,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10.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於莒。 词条标签: 人物 , 中国历史人物 , 历史人物
289
尊王攘夷
收藏894286 尊王攘夷编辑[zūn wáng rǎng yí]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文名尊王攘夷 外文名honour the king and drive off the barbarians 拼 音zūn wáng rǎng yí 释 义面对外族入侵,结成民族统一战线 起 源春秋时代 出 自《春秋公羊传》 经典应用明治维新 历史背景齐桓公称霸中原政治主张 策划团队姜小白、管仲、鲍叔牙 关联运动葵丘会盟 目录 1词语解释 2中国 ▪ 简介 ▪ 背景 ▪ 尊王 ▪ 攘夷 ▪ 评价 3朝鲜 4日本 1词语解释 编辑 名称:尊王攘夷 释义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2中国 编辑 简介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背景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1-2] 尊王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 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3]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4] ,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5] 攘夷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6-7] 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8] 评价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如孔子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9] 朱熹亦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10] 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11] 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属“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 3朝鲜 编辑 在满清入主燕京时,朝鲜士人也有“尊王攘夷”的说法,所谓“王”,指的是曾在丰臣秀吉攻击朝鲜时,帮助抵御日军的中国明朝皇帝,“夷”即是“东夷”:满清胡人。[12] 4日本 编辑 幕末时期的反幕政治运动。“尊王论”和“攘夷论”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源于儒学的“名分论”。但是,幕末幕藩体制矛盾的激化和因外国压迫而引起的对外危机,使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幕末政治运动的一大潮流。1853年(嘉永6年)佩里来日后面临现实的外压,尽朝廷表示要进行攘夷,但大老井伊直弼不待天皇同意就于1858年(安政5年)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因此,反对派联合起来,把尊王和攘夷结合在一起,以“尊王攘夷”作为反幕的口号。这个运动以下级武士和浪人为首,包括豪农豪商,以及僧侣、神官、国学家等。京都是这个运动的据点。文久年间(1861-1863年)进入最高潮,长州藩是运动的中心。1863年(文久3年)5月10日长州藩炮击外国船舰、“天诛组”举兵、平野国臣等的生野之变,以及翌年的水户藩天狗党之乱、禁门之变等,这些都是激进派发动的政治事件。但这期间策划“公武合体”的运动也展开起来,文久3年8月18日萨摩藩、会津藩等发动政变,尊攘派被逐出京都。萨英战争和四国舰队炮击下关事件。使尊攘派认识到攘夷是不可能的。尊攘运动的“名分论”观念也逐渐克服。庆应年间(1865-1867年),从尊攘派转化来的讨幕派主张开国政策,讨幕运动具体贯彻于各种现实政策之中并获得发展。 幕府向美国的让步,表现其务实的政治态度。但是封建藩主和武士、家臣们却未必同意,他们认为这是屈辱投降。于是,日本人的爱国主义从攘夷开始,最终导致了尊王攘夷运动。 实际上在江户幕府的初期就有“尊王”的理论,一些学者根据儒家的学说,提出“尊王敬幕”。由于安政大狱,使旧尊王论转变为希望实现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国家的新尊王论。在朝廷和幕府发生激烈对立之前,尊王论者并不主张反幕。可是,幕府不顾天皇反对,擅自与外国签订条约,一些长期不满幕府专权的大名和武士利用此机会,以尊王为口号,企图参与幕政。后来当幕府政治陷入危机,而且出现了西方侵略,于是尊王论和排外论结合起来,形成“尊王攘夷”的思潮。同时由于多数下层武士经济处境的恶化,使得他们把对幕府的不满转化为激烈的“尊王攘夷”行动。 武士阶级是日本封建社会所独有的特色,江户时代的武士不单纯是战士和军官,而且兼有行政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性质。日本的封建制度是以门阀、 齐桓公 世袭制为基础的,幕藩体制就是其严格的形态。下层武士对幕藩体制早已心怀不满,他们希望打破门阀、世袭的藩篱,使自己也能跻身权力的中心。特别是在幕府末期的幕政改革中,下级武士开始进入藩国的统治机构,这种倾向就更加强烈起来。但是,下级武士虽然“下级”但毕竟是“武士”,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所以又有维持封建统治的一面。简而言之,对旧有体制的维护和重建的改良主义成为下级武士的基本诉求。“尊王攘夷”就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 在这种形势下,孝明天皇走出历代天皇无所作为的阴影,重返政治舞台。 第121代天皇:孝明天皇(1831-1866)(在位1846-1866) 第122代天皇:明治天皇(1852.9.22-1912.7.30)(在位1866-1912) 春秋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1. 《公羊传·僖公四年》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2. 《台湾通史·卷十八》昔者太公治齐,官山府海,以殖其利。管仲因之,齐以富强,故能霸诸侯,攘夷狄,功传数世。 3. 《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师之.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4. 《春秋》九年 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甲子.晋侯佹诸卒. 5. 《左传 僖公九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宰孔先归.遇晋侯曰.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 6.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齐桓越燕伐山戎。 7. 《徒戎论》:齐桓攘之,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 8. 《左传·闵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9. 《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0. 《大学衍义补·卷一四四》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政治人物 , 政治 , 历史事件
290
坂本龙马
收藏2515688 坂本龙马编辑 坂本龙马,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原为土佐藩乡士,后来两度脱藩而成为维新志士,为促成萨摩及长州二藩成立军事同盟的重要推手之一,而由其向后藤象二郎所提出的船中八策,即强调政权归还天皇朝廷,并设想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的国家政权体制,也成为后来维新政府的重要指导方针。 中文名坂本龙马 外文名さかもと りょうま 别 名直阴 直柔 才谷梅太郎 国 籍日本 民 族大和 出生地四国土佐(今日本高知县) 出生日期1836年1月3日 逝世日期1867年12月10日 职 业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促成萨摩及长州二藩成立军事同盟 代表作品《船中八策》 目录 1生平 ▪ 龙马出生 ▪ 脱藩剑客 ▪ 神龙行踪 ▪ 时代前列 ▪ 船中八策 ▪ 被刺之迷 2评价 3相关 ▪ 家庭情况 ▪ 信和假名 ▪ 其他轶闻 4文艺创作 ▪ 小说 ▪ 漫画 ▪ 电影 ▪ 电视剧 1生平 编辑 龙马出生 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一定记得明智光秀的封地中心是在坂本城。坂本姓氏,正是源之于此。明智光秀之婿明智秀满(左马之助),传说并没有死 庆应三年的坂本龙马 庆应三年的坂本龙马(2张) 于坂本城天守阁自己放的大火中,而是逃到了土佐的长冈郡,四代至八兵卫,开了一家居酒屋“才谷屋”,六代至八郎兵卫,始取得乡士资格。八郎兵卫大名直益,正是坂本龙马(本名直柔)的祖父。 坂本龙马天保六年11月15日(1836年1月3日)出身于土佐藩(位于日本四国岛,今高知县)高知城下上町(今高知市本丁筋一丁目)富裕乡士家庭。他的祖辈经营才谷屋酒店,出售清酒,后取得乡士身份,即出钱购买的武士阶层中最低的一种(土佐藩的武士阶级主要可以分成地位较高的上士阶级与地位较低的下士阶级,上士及下士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别待遇,故长久以来下士阶级均一直受到上士阶级的处处压抑)。 其父坂本八平直足,母亲幸氏。据说其母怀孕时梦见云龙奔马在腹内飞腾,因而取名龙马。他是坂本家最小的儿子,父亲为还有一个大哥(权平)及三个姊姊(千鹤、荣、乙女)。因此,龙马和其它大部分维新志士不同,一是身份低微,只是个乡士,再就是非常有钱(才谷屋是土佐数一数二的大商家)。 脱藩剑客 脱藩的雕像 坂本龙马出生的时候正是幕府末年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日本处于空前民族危机的时代。此时日本有识之士国防意识高涨,为了保卫日本,武士们重新开始修练武术,特别剑术一项一度复活,全日本的剑术馆又兴盛起来。青少年时的坂本也不例外,在住家附近的小栗派剑客日根野辩治的剑术馆学剑术。这里聚集着下级武士的子弟,毫无拘束,自由空气浓厚。 1853年19岁的坂本到江户,进入京桥桶町的北辰一刀派千叶定吉的剑术馆进一步修剑术。他牢记父亲的告诫——不忘忠孝修行第一,不移心物质浪费金钱,不沾色情忘记国家大事,专心一致学本领。两年后终于取得老师的秘传证,并把户籍迁到千叶定吉剑术馆,定居江户。安政四年(1857)土佐藩主山内容堂在江户举办武术比赛会,数十名剑客参加比赛,坂本和 岛田驹之助比赛获胜。 当时的剑术馆不仅是练武场所,还是政治学校,来自各藩的青年议论国家大事,日本究竟如何对待外敌才好。他们为了证实自己的议论,遍历各国(藩)收集情报,再回到江户作为讨论的材料。土佐藩的武市瑞山、长州藩的高杉晋作和桂小五郎就是这样的青年。文久元年(1861)武市瑞山在江户的藩邸组织土佐勤王党,并回土佐扩大组织,有200多人参加,坂本是其中之一。1862年1月坂本代表土佐勤王党领袖武市瑞山到长州会见长州勤王党领袖久坂玄瑞,并探听天下形势。3月回藩以后便毅然脱离藩籍。 当时脱藩是犯重罪,不但本人要处死,还牵连家族。因坂本脱藩,他的姊妹乙女不得不离婚,送名刀给坂本的姊姊荣自杀,兄权平花了很多钱总算免难。而他自己则离开土佐藩以后便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然而生活的严峻考验在等待着他。 幕末脱藩的人所走的唯一道路是暴动举兵,如掀起“天诛党之乱”的武力讨幕先驱者吉村寅太郎等,有强烈的功名心。但坂本脱藩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摆脱充满反动势力的土佐藩的束缚,思想和行动上获得自由。因此坂本脱藩后不跟吉村寅太郎走,而周游九州,经大阪到江户,拜见幕臣胜海舟,跟他学航海术。武市瑞山作诗赞叹他的果断的脱藩行动: 肝胆元雄大,奇机自涌出。 飞潜有谁识,偏不耻龙名。 神龙行踪 1863年8月18日政变以后,激进派三条美实等七公卿失势,尊王攘夷派被 逐出京都。土佐藩的公武合体派(保守派)山内容堂镇压以武市瑞山为首的勤王党,武市被捕自杀。这是武市不能摆脱封建思想——对天皇、将军和大名尽忠的结果。坂本则与萨摩藩合作,创办龟山商社,专门从事萨长两藩之间的贸易、运输和购买武器船舶的业务,超越了武市瑞山的“一藩勤皇主义”。 坂本生平崇拜老子,自称“自然堂”。他从老子那里接受了虚无主义,即把自己看成空的。老子的“回到自然,人在无或空之中才有存在的意义”这一种想法最引起坂本的注意。 这种无欲和否定自己的精神具体表现在“不希望别人评价”或“不合别人的评价”,正如他的老师胜海舟所说“行动在于我,评价在于他人,与我无关”。1867年向后藤象二郎吐露“船中八策”的时候,坂本没有自夸这是我想出来的,因此山内容堂的宠臣后藤进言时,把它作为土佐藩的藩论,并进一步发展为对幕府的大政奉还建议书。此事连当时和后藤一起参加大政奉还运动并起草“五条誓文”的福冈孝弟也不知道,到后来才明白“船中八策”是坂本龙马想出来的方案。这是坂本智虑深远,如果不完全当作后藤自己的创造,山内容堂不会接受。这就是他的“不希望别人评价”而自由发挥思想所起的作用。 坂本龙马思想的进步在于抛弃了狭隘的“一藩勤王主义”,和单纯的尊王攘夷思想诀别,既不是攘夷又不是开国,而是超越这两个概念,把眼睛朝向碧绿的海洋,即富国强兵才是当前员迫切的任务。因此他1862年到江户,不是去杀开国论者胜海舟,而是去受他的感化和教育。因为胜海舟已在两年前乘“咸临丸”去过美国,了解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时代前列 坂本龙马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为过去所拘泥,永远走在时 海援队队士(中黑衣者为龙马) 代的前面。一个小例子是坂本龙马曾经对土佐勤王党成员桧垣直治说:“今后在室内乱打乱斗的情况会多起来。我喜欢小太刀,小太刀灵活,比太刀实用[当时流行太刀]。”之后直治带了小太刀再见龙马,他却掏出来一柄手枪:“这个比小太刀更具威力。”坂本龙马拜胜海舟为师后,直治带了枪再见龙马,这次龙马掏出的是一部《万国公法》(一本国际法方面的书):“手枪只能杀伤敌人,此书可以振兴日本!”西乡隆盛曾对坂本龙马说:“你前天所说的和今天所说的不一样,这样你怎么能取信于我呢。你作为天下名士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坂本说:“不是这样的。孔子说过,君子从时。时间在推移,社会形势在天天变化。因此,顺应时代潮流才是君子之道!西乡,你一旦决定一件事之后,就想贯彻始终。但这么做,将来你会落后于时代的。” 船中八策 神户海军操练所纪念碑 坂本龙马在胜海舟的保护下进了神户海军操练所(类似国立海军大学或商船大学),并成了该所的领导人(塾头)。但是元治元年(1864)胜海舟因部分学生作为反幕军参加池田屋事件被罢职,海军操练所也于庆应元年(1865)关闭。 于是坂本龙马和操练所的学生在长崎成立龟山商社,专门从事萨长两藩的交通运输和进口军火的业务。建立商社虽然是为了生活,但对坂本来说,倒幕与其说是政治斗争不如说是经济斗争,也就是说雄藩要将当时被幕府垄断的贸易夺过来,瓦解幕藩体制,然后重新组织新政府。 1867年以龟山商社为基础成立海援队,坂本龙马为队长,其下设置文官、武官、器械宫、运输官、医官等,成为土佐藩的一个商会。因此土佐藩也赦免了坂本的脱藩罪。 坂本心中的海援队不是单纯为土佐藩的利益而设,而是凝缩象征大政奉还后按新体制成立的日本国家的政策方针。坂本的一切思想都寄托于海援队,后来他对岩仓具视说它是“世界的海援队”。 海援队的规则第一条说,“凡有志于海事的我藩或他藩的脱藩者均可入队。本队的目的在于以运输、商业、开发、投机等帮助我藩,今后队员的选拔不论出身如何,一律按本人的志愿办事”。这样海援队成了所谓脱藩者——自由人的团体,同时也是一个不拘身份的组织。这方面不仅是与幕藩体制的阶级社会相对立,而且创立了一个没有等级身份的社会组织。这点与后来明治维新成立的藩阀政府相距甚远,坂本龙马的理想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萨长两藩为争夺全国政局的领导权发生不和,经坂本龙马从中斡旋,1866年1月长州的木户孝允和萨摩的西乡隆盛、小松带刀在京都缔结“萨长同盟”,一致结集倒幕势力,准备武装推翻幕府。但是武力倒幕,外国必然乘内乱之机进行侵略。为了确保日本的独立,不让列强像对中国一样蹂躏日本领土,必须避免内战。后藤象二郎对坂本龙马的这种见解很赏识,问他有什么秘策? 秘策并非没有,那就是让德川氏将政权奉还朝廷。”  “什么?”连后藤也直翻白眼了,但立即转过脑筋来,“的确,如果那样的话,萨长两藩既不会起来,战火又可以避免,同时英法两国也垂头丧气了。不过佐幕派恐怕不会沉默吧。”  “可以重新让德川庆喜做大臣。”  “如果那样的话不是没有多大不同吗?”  “不,不问公卿、诸侯、武士、庶民,让天下的人才都参加议会和国政。” 终于后藤领会了坂本的奇策——避免内乱,使列强无危机可乘,而且还贯彻了萨长两强藩的主张,同时幕府也不负致命伤,这样土佐藩更能发挥领导作用。这岂止是一箭双雕,还是一箭四雕的好策略。 “懂了,就这样做吧!不,只有这样。明天藩船‘夕颜丸’进京,跟我一起去,我想在船中将你的话重新整理成文件。”后藤象二郎说。 在“夕颜丸”上,海援队文官长冈谦将坂本的设想记录下来,那就是所谓“船中八策”——(1)奉还政权;(2)设上下议政局;(3)登用天下人才;(4)广泛采纳公议修改条约;(5)重新撰定法典;(6)扩充海军;(7)设置亲兵保卫帝都;(8)就金银物价制订与外国相等的法令。 这一个新的政权设想大纲,四个月以后作为“大政奉还”实现,而且还发展为1868年的《五条誓文》——(1)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论;(2)上下一心盛行经论;(3)官武一途迄至庶民各遂其志;(4)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坂本龙马之伟大在于勤王与佐幕或开国与攘夷的国家政论的分裂中作出达到革命目的的战略设想,而且描绘出革命后的政体大纲。然而,后藤因实现大政奉还而受到藩主山内容堂的奖赏,到明治期才知道这是坂本的创见。再者坂本的船中八策本来很具体,后来发展到五条誓文便变得十分抽象了。在藩阀统治时代,他的民主主义政治设想更是成了泡影。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新政府的组织纲领就是在这两份“八策”基础上完成的,由此也可见坂本龙马的思想是多么杰出,见识是多么超凡了。然而,也有学者指出,龙马的历史作用是被人为夸大了,《船中八策》的底本来源于佐久间象山和胜海舟的另一名弟子、上田藩士赤松小三郎,而完成《新政府纲领八策》的也不是龙马,而是后藤象二郎。孰是孰非,暂时还无从确定。 被刺之迷 中冈慎太郎 庆应三年(1867)11月15日晚上,天气特别寒冷,北风呼啸,连人们走路也要小跑步。 京都四条河原町的土佐藩人经常出入的酱油店“近江屋”二楼,坂本龙马和来客陆援队长中冈慎太郎(幕末志士,生于1838年,死于1867年)在争论。这天俩人的争论特别激烈,因为坂本主张和平演变,中冈则主张武力倒幕。 “石川(中冈慎太郎的别名)呀,如果把刀放在旁边,大家就不知该怎么干了,远离刀讨论不好吗?”坂本对中冈建议说。 “行,就这样干吧!”中冈回答。于是俩人为了避免发生冲突而动武,双方都把刀放在地板间里手够不到的地方。这就埋下了俩人的死因。 “天较冷吧,肚子又饿,今天是我生日,我们来喝一杯吧,峰吉呀,给我买点鸡来。”坂本对中冈说。小仆人蜂吉出去买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左右 龙马暗杀の处复原 了。不久楼下有人来访,在坂本身边照料的山田藤吉开了正门,见两个蒙面武士站着。他们很有礼貌地说:“坂本先生在吗?我是十津川乡士,如果在的话想见一下。”接着便出示了名片。藤吉知道坂本和中冈两个人朋友很多,毫不怀疑地接过名片将他们引入屋里。藤吉正要上楼,不料被跟在后面的刺客砍了一刀,流血倒在地上。 两名刺客直奔楼上,像疾风一样跑到屋里。一名刺客从背后对准坐在前面的中冈砍了一刀,另一名刺客对准坐在火盆前的坂本前额横扫一刀。受伤的坂本转身要想去拿放在地板间里的爱刀“吉行”时,左右两肩又吃了两刀。刺客正要再砍时,被坂本用末及出鞘的刀挡住,刀身被斩断,接着刺客又在坂本前额扫了一刀,鲜血直溅到墙上的《山茶花》挂轴上,脑浆直流。坂本喊道“脑袋破了”,“石川,刀刀……”便昏倒过去。 中冈听到坂本在叫自己的别名“石川”,但因长刀在书画屏风后面,只得用信国短刀和刺客交战,不料又被刺客加了几刀,倒在地上。两名刺客说一声“已经行了,已经行了”,扬长而去。 刺客离开后,坂本一时苏醒过来,一面拔刀一面朝着满脸鲜血的中冈问道:“手还顶用吗?”提着灯笼爬到楼梯边,一面往下看一面喊家人,大量鲜血流到楼下。 约半小时不到,峰吉提着买来的鸡回来了,见到如此惨状吓昏了过去。坂本当天晚上死去(33岁),受六处重伤的藤吉次日晚上死去(25岁),中冈两天后(17日)的晚上死去(30岁)。18日下午2点,三口棺材在陆海援队员及在京的土佐藩同志护送下,从近江屋抬到东山之麓灵山墓地安葬。 其实别说刺客是谁,就连刺客的真实意图竟然也是个难解之谜。龙马的思想倾向于和平解决争端,逼迫幕府交权,中冈慎太郎则是坚定的武力倒幕派,两人分别指挥着一支队伍,那就是由龟山社中改编成的“海援队”和慎太郎的“陆援队”,可谓是倒幕各强藩间最主要的联络人。 “海援”、“陆援”,互为表里。虽然中冈慎太郎之创建陆援队,灵感是来自龟山社中,但坂本龙马把龟山社中改编为海援队,实际是仿效陆援队。相比之下,海援队更象商团,龙马更象辩士,而陆援队仿佛军队,慎太郎无疑是名战士。虽然有关“龙马的主要目的是赚钱,慎太郎的主要目的才是维新”的论调简直放屁,但中冈慎太郎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确实并不小于龙马——并且更遭幕府嫉恨。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舆论都认为近江屋事件,刺客的目标不是龙马而是慎太郎,可怜的龙马只是受到牵连而已。维新以后,随着新政府对龙马的大肆鼓吹,随着各种颂扬龙马的文艺作品的出现和流行,坂本龙马的声望被越抬越高,正反就来了个大颠倒,龙马被认为是主要刺杀目标,中冈慎太郎倒变成陪着倒霉的了。 既然搞不清刺客的主要目标究竟是谁,所以刺客的来源,也就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一般认为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刺客来自京都见回组。这个组织和新选组相近,都是幕府所建立的维持京都治安的半警察团体,上级机关也都是京都守护。所不同的,新选组主要成员都是一群下级武士和浪人,见回组的主要成员却是身份较高的幕府直辖武士。维新以后,据见回组成员今井信郎、渡边笃交代,刺客乃是同组的佐佐木只三郎(如果还记得新征组清河八郎被杀一事,应该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并且指使者很可能是坂本龙马的老师胜海舟,或者与海舟同级的其他幕府高层官员。 然而,佐佐木只三郎在1868年于倒幕战争中重伤而死的,死无对证。而今井信郎、渡边笃两人并没有亲身参与或谋划近江屋事件,对事件细节几乎一无所知,指证佐佐木只三郎也只不过是听信传言而已。虽有人证,却不可靠。 二,刺客来自于新选组。这种猜测的证据,上节已经开列,就不必多说了,但问题是提供证言的御陵卫士们和新选组是仇深似海,很可能只是故意栽赃。 就在近江屋事件发生的三天以后,近藤勇邀请伊东甲子太郎去自己小妾家喝酒,将其灌醉,然后在他回家途中,大石锹次郎带同数名新选组组员突然从街边杀出,砍死了甲子太郎——是为“油小路事件”。不仅如此,新选组还有狠的,他们就把伊东甲子太郎的尸体陈列在大道上,设下埋伏,突然袭击前来收尸的御陵卫士7名主要成员,砍死了其中3人。 为什么这么狠呢?因为根据新选组的规章,退组就是叛组,只有死路一条。后来被杀的3人,藤堂平助本是新选组八番队长,服部武雄、毛内有之助也都是旧日的组员——新选组杀自己人,比杀敌人还狠! 所以一口咬定近江屋事件的凶手来自新选组的御陵卫士们,他们的话也不可尽信。 三,这都是萨摩藩的阴谋。虽然曾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在对待幕府是以武力讨伐还是政治威压的态度上,萨摩藩和坂本龙马是越走越远。况且,龙马支持山内容堂向德川庆喜提出《大政奉还的建议书》,在萨摩方面看来,几乎是把弹药资助敌人的卑劣行为。故此有学者猜测,刺客是由萨摩藩所雇佣的,或者是萨摩藩悄悄向幕府泄露了龙马的行踪。真相,恐怕会永远湮没于历史的荒草残烟中,无从追寻了吧。 2评价 编辑 坂本龙马亡故以后,起初他的名望并不算高,也就是一名普通的维新志士、成功的商人和雄藩间的联络人罢了。他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最幸运的人,死了几十年以后,突然大名传遍全国,甚至蜚声海外,并且深受各阶层的爱戴——大众百姓认为他是拯救日本的平民英雄;资产者认为他是近代日本商业的始祖;民主派认为他是民主先驱;保守派认为他是尊皇的忠臣;军国主义者认为他是帝国海军的保护神。因此,坂本龙马的名声远在“维新三杰”、甚至高杉晋作和老师胜海舟等人之上,不能不说是种异数。 直到维新成功十多年以后,其故乡土佐——当时已变更为高知县——的新闻和文学团体开始有计划地为他做大肆宣传。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据说在黄海海战之前,日本皇后(昭宪皇太后)突然梦到一名男子对她说:“此战,日本海军绝对会取胜!”醒来后向大臣们提起此事,宫内大臣田中光显——也就是那位高杉晋作的弟子田中显助——根据描述取出一张坂本龙马的旧照片,皇后双眼一亮:“就是这个人!” 坂本龙马的名声,从此才响彻整个日本。但这些因素并不妨碍龙马在日本人心中的英雄地位,他是近代日本崛起的精神象征,生在不朽的时代,所以是不朽的。 坂本龙马的最大功绩是促使长萨同盟成立和提出大政奉还的方案。前 幕末志士—坂本龙马 者是团结一切反幕府的力量,以军事为后盾实行武力倒幕;后者是从避免内战不使列强乘机侵略日本的观点出发,实行无血革命。前者为后者制造压力,迫使幕府接受“大政奉还”。这样说来,坂本便是主张向幕府妥协的无血革命了。不,他不是单纯反战主义者,当然也不是胆怯者。他之所以不醉心于革命战争是出于冷静的态度,这点从他的实际行动可以证明。1866年幕府发动的第二次征伐长州的战争中,他站在长州藩方面参战,驾驶“联盟号”帮助高杉晋作,和强大而数多的幕舰开战。坂本所害怕的是内战持久会给外国侵略者有机可乘,同时实行大政奉还可以避免长萨两藩专权的藩阀政治。 庆应三年(1867)10月13日幕府在京都二条城召集40藩讨论应否采纳山内容堂的大政奉还建议书的时候,坂本对后藤象二郎表示了不怕牺牲的决心: “大政奉还万一不成功……为国家报不共戴天之仇,不管事情成败,在地下见面吧。”由此可见,坂本不是纯粹主张和平演变的人。 实现大政奉还只是坂本的第一步,他还提出了维新以后的政治方针——君主立宪、中央集权、富国强兵,这点对维新以后的政治影响极大。 坂本的自由主义精神极强,他认为人要创造性地劳动和生活,首先必须解放心灵的束缚。他的脱藩是为了自由,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其根源是出于无欲和否定自己。人都有欲望,认为自己最好,但他恰恰相反,这点不能不说他的人格高尚。坂本曾对岩仓具视提出过大政奉还以后新的政治机构方案和领导人名单,其中没有他自己的名字。因此岩仓问: “你的名字没有放进去吧!” “ 我无论如何也是个公务员。”坂本回答。 “那么今后究竟干什么呢?”岩仓笑着问。 “干点世界海援队嘛!”坂本大笑说 3相关 编辑 家庭情况 龙马是八平的次子。 父亲八平,母亲幸 继母伊与哥哥权平 大姐千鹤,二姐荣,三姐坂本乙女 妻子楢崎龙 未婚妻千叶佐那子 孩子太郎(收养,千鹤的孩子) ●在2008年,日本科学警察研究所评价了右边的照片是楢崎龙。 信和假名 日本国有超过130封龙马的信。最常见的是给姐姐乙女的信,有13封 合并图册 合并图册(3张) 。第二的是给伊藤助太夫和佐佐木高行的,有每人12封。给三吉慎藏的10封,给桂小五郎的9封。给妻子阿龙的信只1封。 龙马使用了有的假名。很著名的假名是给沟渊广之丞的信中的「才谷梅太郎(さいだにうめたろう)」在庆应2年11月16日。龙马使用了假名「西乡伊三郎」,因为他对西乡隆盛尊重。这件事是写在庆应元年9月9日的给姐姐乙女的信中。其他假名是「高坂龙次郎」「大浜涛次郎」「取卷之拔六」。他使用了号「自然堂(じねんどう)」在庆应3年11月13日的信中。两天后,他被暗杀。 其他轶闻 ●坂本龙马第一个提出“日本国”的概念。 楢崎龙 ●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穿靴子的人 ●司马辽太郎著有历史小说《龙马来了》(《竜马がゆく》)。“龙”日文原文为“竜”。 ●日本位于南国市的高知市机场称为“高知龙马机场”,以纪念坂本龙马。 ●中国京剧院在1990年代移植改编了京剧《坂本龙马》。 ●2010年日本NHK大河剧《龙马传》由日本著名三栖明星福山雅治主演。 ●坂本龙马是第一个带新娘蜜月旅行的日本人。 ●在1866年的寺田屋事件 之后,龙马娶了楢崎龙。 ●荷兰酿制的「明治维新十二人组」啤酒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是“坂本龙马”。它是美式啤酒,颜色淡黄,商标上还有坂本龙马的肖像。 ●坂本龙马是第一个以万国公法与外国公司打官司并且胜诉的日本人。 ●日本国有超过130封龙马的信。高知县立坂本龙马纪念馆是龙马的信的博物馆。在信中有的已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身高6尺(约182cm。研究也有龙马身高是174cm或169㎝的说法)在当时的江户时代可以说是一名巨汉。 ●小时候前往游泳的途中下起雨来,朋友问他说“已经下雨了还要去游泳吗”,龙马回答“弄湿身体和下雨有关系吗”然后就这样跑去河川游泳了。 4文艺创作 编辑 小说 ‘汗血千里驹’坂崎紫澜 坂本龙马的家纹 桔梗纹 ‘龙马来了’司马辽太郎 ‘坂本龙马’山冈庄八 ‘竜马’津本阳 国际著名作家“黑十三郎”连载巨作《灾厄降临》之扶桑篇明治维新章主角 漫画 '银魂' さかもと たつま ‘风云児たち’みなもと太郎 ‘云竜奔马’みなもと太郎 ‘お~い!竜马’作:武田铁矢、画:小山由‘坂本龙马’ 黒鉄ヒロシ ‘坂本龙马’作:山冈庄八、画:横山まさみち ‘修罗之刻’画:川原正敏 ‘仁医’村上纪香 ‘サムライガン’熊谷カズヒロ ‘龙马へ’むつ利之 电影 ‘人斩り’(1969年 监督:五社英雄龙马: ‘お~い!竜马’的龙马 石原裕次郎) ‘幕末’(1970年 龙马:万屋锦之介) ‘竜马暗杀’(1974年 监督:黒木和雄 龙马:原田芳雄) ‘幕末青春グラフィティ Ronin 坂本龙马’(1986年 监督:河合义隆、脚本、主演:武田鉄矢) ‘竜马を斩った男’(1987年 龙马:根津甚八) ‘ゴルフ夜明け前’(1987年 原作:桂三枝、监督:松林宗恵、龙马:渡瀬恒彦) ‘幕末纯情伝’(1991年 龙马:渡边谦) ‘竜马の妻とその夫と爱人’(2002年 原作?脚本:三谷幸喜、龙马:トータス松本) 电视剧 ‘龙马来了’(1968年NHK大河剧脚本:水木洋子、龙马:北大路欣也) ‘天皇の世纪’(1971年朝日放送 原作:大佛次郎、龙马:山口崇) ‘胜海舟’(1974年NHK大河剧 脚本:仓本聡、龙马:藤冈弘) ‘花神’(1977年NHK大河剧 脚本:大野靖子、龙马:夏八木勲) ‘俺达の明日’(1980年日本テレビ 脚本:小川英、龙马:中村雅俊) ‘幕末青春グラフィティ 坂本竜马’(1982年日本テレビ 脚本、主演:武田鉄矢) ‘龙马来了’(1982年テレビ东京 脚本:下饭坂菊马、龙马:万屋锦之介) ‘幕末青春グラフィティ福泽谕吉’(1985年TBSテレビ 脚本:矢岛正雄?河合义隆、龙马:武田鉄矢) ‘影の军団 幕末编’(1985年关西テレビ、龙马:世良公则) ‘白虎队’(1986年日本テレビ 脚本:杉山义法、龙马:中村雅俊) ‘田原坂’(1987年日本テレビ 脚本:杉山义法、龙马:竹胁无我) ‘翔ぶが如く’(1990年NHK大河剧 脚本:小山内美江子、龙马:佐藤浩市) ‘奇兵队’(1989年日本テレビ 脚本:野上竜雄、龙马:武田鉄矢) ‘坂本龙马’(1989年TBSテレビ 脚本:中岛贞夫、龙马:真田广之) ‘胜海舟’(1990年日本テレビ 脚本:野上竜雄、龙马:梨本谦次郎) ‘竜马におまかせ!’(1996年日本テレビ 脚本:三谷幸喜 龙马:浜田雅功) ‘龙马来了’(1997年TBSテレビ 脚本:长坂秀佳、龙马:上川隆也) ‘龙马来了’(2004年テレビ东京 脚本:长坂秀佳、龙马:市川染五郎(七代目)) ‘新选组!’(2004年NHK大河剧 脚本:三谷幸喜、龙马:江口洋介) ‘笃姬’(2008年NHK大河剧 脚本:田渕久美子、龙马:玉木宏) ‘仁医’(2009年TBSテレビ 脚本:森下佳子、龙马:内野圣阳) ‘龙马传’(2010年NHK大河剧 脚本:福田靖、龙马:福山雅治)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政治人物 , 文化人物
291
土方岁三
收藏2270965 土方岁三编辑 土方岁三(ひじかたとしぞう、Hijikata Toshizou),生于天保6年五月五日(1835年5月31日),卒于明治2年五月十一日(1869年6月20日),为新选组副长。讳义丰,雅号丰玉,化名内藤隼人。新选组鬼副长土方岁三为幕末之佐幕派大将,在明治维新后,他成为德川幕府和武士道精神直至最后一刻的末代武士之代表人物。 中文名土方岁三 外文名ひじかたとしぞう 别 名土方岁三义丰、土方岁三义直 国 籍日本 民 族大和 出生地武州多摩郡石田村 出生日期1835年5月31日 逝世日期1869年6月20日 职 业剑术家 信 仰武士道精神 主要成就末代武士之代表人物 身 高168CM 星 座双子座 变 名内藤隼人 笔 名丰玉 家 纹右三つ巴 兵 法步兵心得、海兵教范 嗜 好和歌.俳句 辞世的和歌孤臣身殉虾夷岛,忠魂永卫东方君 身 份虾夷共和国陆军奉行并 目录 1人物生平 ▪ 出身 ▪ 新选组 ▪ 性格交际 ▪ 武器 ▪ 其他 ▪ 人物评价 2戊辰战争 3箱馆战争 4墓地 5其他 6相关作品 ▪ 漫画 ▪ 小说 ▪ 电影 ▪ 扮演者 ▪ 新选组异闻录 ▪ 薄樱鬼 ▪ 银魂 7所在 1人物生平 编辑 出身 武藏国多摩郡石田村(现在东京都日野市石田)出生。一般认为他是六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土方家出身为平民。出生前父亲已过世,六岁时母亲亦过世,而由二哥喜六夫妻俩扶养长大。 十一岁时在江户上野的“松坂屋和服店”(现在松坂屋上野店)当学徒,但不久即因和前辈争执而返回日野。十七岁时至江户传马町的和服店工作,亦因为和上司不和而回到日野。之后以其家相传的秘方伤药“石田散药”四处行商,并在此时至各地的剑道道场修业及比试。在日野的佐藤道场, 通过姐夫佐藤彦五郎结识了之后的天然理心流第四代传人岛崎胜太(之后的新选组局长近藤勇)。岁三在安政6年(1859)3月29日、正式成为天然理心流的入门弟子。文久3年2月,岁三随著近藤道馆的师兄弟一起参加了幕府上京都的浪士组召募。 新选组 文久3年(1863年)八月十八日政变后,他与近藤勇所参加的壬生浪士组因功赐名为新选组。近藤勇原本与芹泽鸭、新见锦共同领导,但芹泽与新见二人在京都经常酒醉闹事,甚至勒索,后新见锦切腹、近藤派兵肃正了芹泽和其党羽、自此近藤勇终于得以一伸报国之志,而土方则就任副长,负责京都的治安警护维持。 新选组的权力集中在局长,出谋划策则由副长岁三承担。 元治元年(1864年)6月5日“池田屋事件”时、岁三率队前往长州土佐藩士进出频繁的四国屋进行搜索,却不见可疑人物,旋即前往池田屋支援近藤等人。新选组在池田屋事件之后得到破格的恩赏。 新选组的局中法度,对违法犯纪和无故叛逃的队士相当严格,往往切腹是唯一的惩罚。连总长山南敬助叛逃之举,也被下令切腹。 从组建到衰亡,土方自始自终与新选组一起同生共死。戊辰战争中,近藤被俘后于板桥平尾一里冢被斩首,土方则率领着残部逃亡会津,虽然大部分队士们都是闻名剑客,但却始终不是枪炮的对手。在最后阶段新选组连战连败,土方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一个个的离去。1869年的五棱墩之战,奉命驻扎在弁天台场的新选组遭到新政府军围攻,土方岁三单枪匹马前去援救,被一发子弹击中左腹,落马而死。 性格交际 土方岁三像 历史上的土方不仅剑术过人,在工于心计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在新选组的日子里,他一直担任的是组里的军师角色。八一八事变是新选组在京中所立下的首个战功,当时许多精准有效的谋略即出于他的策划。虽然新选组的局长是近藤勇,然而毫不夸张的,我们可以认为让它壮大起来的灵魂人物还是土方。从某种意义上讲近藤是新选组的领袖,而土方却是实际支配组织的影皇帝。对外为了抗敌,对内则要粘合人心涣散的组织,因此土方也给世人留下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印象。例如土方拷问俘虏的一些酷刑,据称当时情况“观者为之侧目,队士亦不敢逼视”。而让一般市民形成“队士们通常看不过眼便拔刀相向,需要金钱的话便胁迫商人出钱的人大有人在。土方岂止是暗杀,还自己率先制造血案。市民们现已将新撰组当成鬼怪似的避开。”的印象,土方显然是最大的原因。 铁腕,也是大家在提到这位传奇人物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形容词。从土方遗留下的画像来看,他显然很具有成熟男性的魅力,相貌也相当帅气,甚至有着与满手血腥形象颇为不符的具有风流之名。 武器 土方剑术极高,在组内仅次于冲田,局长近藤勇与其相较之也有所不及。他的佩刀有二代和泉守藤原兼定、越前康继、堀川国广、下原康重。其中最著名的就属二代和泉守藤原兼定(简称“和泉守兼定”)和崛川国广。 其一“和泉守兼定”,刃长70.6cm,著名刀工之定所作。刀铭“和泉守藤原兼定”,在刀柄上也有铭文“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 其二“堀川国广”,刃长70.6cm,著名刀匠九州日向住国广所作,相传是国广作品里的第一杰作。刀铭“堀川国广”。 其绝技有天然理心流中极位目录.五月雨七变化、天然理心流奥义.浮鸟之位、新选组剑技.无想平突刺、向拔击剑、秘剑.月之轮舞、地摺り 其他 PS过的(上张是原照) 佐幕之星--土方岁三,是个善于谋略的剑术家与兵法家,不仅是他的谋略,连他的剑术也是旁人所望尘莫及的。据稗官野史所言,土方岁三曾以「内藤隼人」的变名,陪思想家吉田松阴上过培里的「黑船」,其胆大的个性,在当代也算得上相当少见。 其肩书“我流.免许皆传天然理心流中极位目录 ”(天然理心流三代目宗家.近藤周助认定免许以上实力)。 新选组严苛的「局中法度」,就是由土方岁三所拟定。被喻为「新选组实质支配者」的土方岁三,他的一生颇富传奇性。在所有的幕末英杰之中,风流倜傥、身长五尺五寸以上的土方岁三,是公认除了英俊潇洒的伊庭八郎之外,无人能及的美男子。 岁三的骁勇善战,在京都之际,还不是那么引人注目。但是,自从近藤勇流山被诱捕之后,土方岁三对明治政府军所造成的伤害,远超过官军所能承受。然而,独木难支大局。其它庸将一再地对岁三诸多掣肘,连战连胜的岁三即使在局地战区所获得的惊人战果,这些筹码都会被拥有主导权的凡将一口气输干净。连战连胜却必须因他人的失败而撤退的土方岁三,心中之无奈可想而知! 不得已转进到会津的岁三,本图继续在松平容保的身边担任护卫,但当西军开始攻向会津的时候,松平容保却不准岁三参战,反而下令他护送幕臣北走,想必是为了在忠心的近藤勇被维新派杀害之后,不愿再让这位爱将牺性,才决定跟岁三永世诀别吧! 岁三一行到达箱馆之后,建立了虾夷共和国,然而,建国没多久,马上就因为税收的问题而起了嫌隙。岁三认为:不论胜负如何,绝不该再给市民带来困扰。若再扰民不堪,不啻和「挟维新之名,行利己之实」的明治官僚一样卑劣!而在受到主公被软禁而战友又相继去世的打击,以土方岁三的矜持而言,他宁可光荣战死也不愿和明治官僚媾和!后来明治新政府大举来袭,岁三 土方家家纹——右三つ巴 二话不说,开始痛击官军。 从宫古湾回天奇袭开始,虽然功败垂成,也打到新政府军兵上下心惊胆寒;后又施展其国士无双的兵法,率领着仅有单发步枪,为数不到二百人的小部队,在台场山肆意玩弄着拥有最新式连发步枪与数十门大炮,总数高达五千人的新政府大军于股掌之间!此次的战役,更是震惊国内外,连法国皇帝都迫切希望土方岁三愿意亡命法国,好担任法军的师团长。此举当然被土方所婉拒!然而指挥系统的混乱,再加上共和国上层已经有意和谈,岁三已不愿苟活! 明治二年五月十一日,土方岁三为了救援被官军层层包围的新选组老部属,带领着不到五十人的自愿敢死队,果敢的和官军驳火,在左右皆亡的状况下,岁三单枪匹马果敢地突入敌阵,被流弹击中而阵亡。 (然而,平成十二年之后,多数的有力资料显示,流弹竟是从背后袭来!这项传闻不禁更令人痛心于岁三的不幸……)【关于斜体字部分另一注释:关于土方先生的死,在国内我能找到的资料里面,只有日文的“宇都宫之战”中略提过于此类似的说法,但,并未给出出处,我看过一段视频,最后有讲土方先生在一本木关门的战斗情况,虽然视频中仍然说是被官军击中,但如果这就真的是历史中的真实战况,那么,土方先生被自己人击毙的可能性很高,只是,呵呵,总不希望土方先生是这样死掉的,现实很残酷,不忍面对啊~~~而且,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是自杀性冲杀还是视频中所讲那样,现在谁也说不清,视频地址:转动历史的时刻系列:新选组後续 土方岁三战死箱馆[1] 感兴趣的话,强烈推荐去看看】 土方岁三的遗作是首和歌: 「孤臣身殉虾夷岛,忠魂永卫东方君 」 「东之君」,中文译者多误认为松平容保、然而,实际上岁三所托喻是德川庆喜。在动荡的幕末,食古不化的德川庆喜、以及饱受奸人陷害的松平容保,能有近藤勇、土方岁三这一班爱将如此效忠,君与臣之间的信任与情义,实为难能可贵!而当代忠勇无双、智谋过人的土方岁三,其流风遗迹,即使时至今日,海内外犹然传诵不已! 岁三的衣冠冢被悄悄安葬于箱馆市内的纳凉寺。至于函馆市(净土宗)称名寺中,鸿池屋的手代友次郎也为岁三偷偷地立了一座碑。虽然,碑文上面署名为友次郎所立;实际上,立碑的资金却是箱馆市的商人和居民们所暗中纳献。全箱馆市上上下下无不感念土方岁三的恩德。在虾夷共和国时代,大鸟圭介主张以「战争献金」为名,向全箱馆市市民变相收取负担相当巨大的「保护费」。然而,岁三却以「杯水车薪」为理由,严词反对。 「这么做,和穷兵黩武的明治政府作法还有什么不同!即使军政府未必能再支持下去,也不能巧立名目讹诈市民!我们绝不能让如此的污名长留青史,受人唾骂 !」岁三如是说。而这「战争献金」的加税计划,也在岁三强烈的正义感之下宣告流产。 为此,箱馆市民得以不因战争而流离失所,自然偷偷立碑以记念岁三。岁三俗名「土方(岁三)义直」,因此岁三老家替他立下的墓碑之上,便取名字中的其中一个字以为戒名,是为「广长院释义操」。不过,箱馆市民为岁三所供奉的碑文上,戒名却是「岁进院殿诚山义丰大居士」,因为当年的箱馆市民都误以为他们最敬爱的土方岁三的俗名是「土方(岁三)义丰」。 当然,反抗萨长军阀最力的旧会津藩士中,供奉岁三牌位的更是不在少数。会津方面,最有名的戒名,自然就是「有统院殿铁心日现居士」。 人物评价 人们的证言 「风度潇丽」 ——小岛为政(多摩小野路村的汉学者)《两雄士传》 「身高5尺5寸(165~168厘米),是非常出众的美男子。性格沉稳大度,喜怒不形于色」 ——桥本政直(多摩小野路村名主)《两雄士传补遗》 「我父亲常说他漂亮得像演员一样,乌黑的头发浓密蓬松,眼睛有神。虽然只比近藤小一岁,但看起来像小了三四岁。他自称是药屋的儿子,但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我也这么认为。」 ——八木为三郎(为三郎是新选组的房东八木源之丞的次男,生于1850年,当时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摘自子母泽宽的《新选组遗闻》) 「其中有一个男人,躯干丰伟,面色黎黑,肩上缠着布,好像包扎着伤口。我好奇地问了一下,原来他是近藤勇昌宜。我向他打听伏见之战,昌宜说,“我因为负伤,没有参战。”他回头看着坐在身后的一个男人说,“你来说吧。”我打量了一下那个男人,只见他短小苍白,眼光射人。昌宜为我介绍道,“这是土方岁三。”于是我也报上了姓名,又问起战况的事。岁三详细地说了一遍,又说,“武器非火炮不行,像我这样佩剑持枪,根本派不上一点用处。”其言语朴实,绝无夸张,确实是个君子。」 ——依田学海(下总佐仓藩士,明治年间成为剧作家,于庆应四年(一八六八年)一月十二日,在江户城内见到近藤土方)《谭海》 「只见他脸色苍白,身材也不是很高大,漆黑的头发又长又乱。简而言之,其相貌应该说是个美男子。」 ——安部井磐根(二本松藩士,于庆应四年九月在仙台的奥羽列藩同盟公议所见到土方岁三)《史谈会速记录》 「新撰组的近藤勇和土方岁三等人常来找内藤先生商谈,他们看起来也不像是那种会胡乱斩人的人,尤其是土方,我记得他是个像演员一样俊俏的美男子。」 ——永峰秀树(曾随京都文武场学头内藤七太郎赴任,后为撒兵队下役并)《漫谈明治初年》 「岁三是个沉着敏锐、勇气十足的男人,无论做什么都迅如闪电。近藤不出错,皆因有岁三在。」 —— 松本良顺(幕府奥医师)《兰学全盛时代和兰畴的生涯》 「土方生性淡泊,和大村益次郎相仿,也有容人之量,轻易不发怒。我进入盐谷宏阴门下时,曾和土方进行辩论,当时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多小时,我一句话也没能插进去,其辩才如此。」 ——铃木某(铃木某为幕臣)(摘自中里介山的《新选组》) 「土方性格深沉,但一旦发起怒来比近藤还可怕。对幕府来说,操纵近藤易,操纵土方难。」 ——加藤弘之(加藤弘之为幕府开成所教授职并)(摘自中里介山的《新选组》) 中岛登所绘制的土方《战友姿绘》 「岁三天生英才,气性刚直,但随年龄增长,日益温和,人心所归,如赤子恋母。」 ——中岛登(新选组队士)《战友绘姿》 「这时,隔扇拉开了,穿着黒纹付(带家徽的礼服)和仙台平袴的土方先生走出来和我们打招呼。因为是个美男子的缘故,那模样简直就像是一两万石的小大名。」 ——池田七三郎(新选组队士,岁三于庆应三年十月东归招募队士,当时入队的池田看到岁三时的印象)《新选组闻书》 「在炮台的新选组,闻其长逝,如赤子丧母,悲叹不已。」 ——石井勇次郎(原桑名藩士,后加入箱馆新选组)《戊辰战争见闻略记》 「土方和近藤齐名,此人是个温厚君子,全无近藤那样的霸气,但和近藤非常要好,敬近藤为兄长。(中略)土方家代代好学问,听说也有学识出众的人。岁三也非常喜欢学问,剑道方面则师从近藤勇的养父近藤义右卫门,与其温和的性格不相符的是,岁三的剑法十分凌厉,即使在新征组中也是屈指可数的高手。我和新征组关系密切,而和新撰组则半途分离后返回了江户,所以对近藤、土方两人不像对清川八郎那样熟悉,但因为好歹也是从一开始就和近藤,土方以及其他队员一起行动过的,所以对近藤剑法的好坏、土方的为人等等还是知道的。不过,在我看来,近藤要没有土方,可能早在京都就已经被勤王党人给暗杀了,但土方非常仔细地加以留意,从不让近藤做多余无谋的事,近藤的命因此才得以延续。 关于坂本龙马被杀的事,原以为是近藤干的,但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根本不是近藤杀的。名字忘了,但听说是会津藩的剑士干的。不过,听说那时近藤也曾打算杀掉坂本,但被土方拦住了,说坂本是少有的人杰,还是先看看他会怎么做吧。纪州的三浦安等人也非常敬佩土方的为人,常说近藤没有御下的才能,要没有土方在,新撰组早就分裂了,但土方却成为了近藤和队员之间的纽带,很好地抚慰了队员们。我也这么认为。土方不仅作为一个剑客拥有非凡的武艺,而且作为辅助者也为近藤立下了汗马功劳。我等即使和土方对面而坐,也绝不会有半点不自在,感觉真的是个非常可亲的人」 ——千叶弥一郎(千叶弥一郎和清川八郎同为庄内藩士,自小交好,后加入清川八郎征募的新征组,即浪士组,当时近藤土方等人也加入了,但到京都之后双方分裂了,新征组返回了江户,而近藤土方等十三人留下来组成了新撰组)《清川八郎、近藤勇和土方岁三》 2戊辰战争 编辑 NHK扮演者 庆应3年(1867年)6月他被封为幕臣,但同年10月14日即发生大政奉还、12月9日王政复古时事实上幕府已经瓦解。庆应4年1月3日以鸟羽·伏见之战为前哨的戊辰战争爆发、歳三代替因墨染事件时负伤的局长近藤勇,率领新选组参战、但在新政府军新式火炮前败北。 鸟羽·伏见之战失败的幕府军从大坂往江户撤退后,近藤以大久保刚、歳三以内藤隼人之名到甲斐。在3月6日甲州胜沼之战败退。4月3日时在新政府军包围下歳三阻止了近藤的切腹,并前往江戸和胜海舟谈判要求赦免近藤,但未能成功,庆应4年(1868年)4月25日、近藤勇在板桥(现在JR板桥站前)被斩首。 是年4月11日,江戸城无血开城。岁三率流山残部,与旧幕军会师。 NHK扮演者 之后,岁三和立见尚文、秋月登之助,于半日之内,攻破新政府军名将有马藤太镇守的宇都宫城。但是壬生之战,岁三不幸于乱军中为地面跳弹所伤,转进会津休养了三个月,并在此时兴建了供奉近藤勇的天宁寺。8月会津战争,岁三前往庄内藩寻求援军支援,之后在仙台加入了榎本武扬率领的旧幕府海军继续奋战新政府军。与榎\\\\本共同出席奥羽越列藩同盟军议、但奥羽越列藩同盟不久即瓦解、同盟藩一一向新政府军屈服投降,遂率领残余的新选组组员和桑名藩士乘上大江号、与榎本武扬于10月12日自仙台折滨(现宫城县石卷市折滨)出航、前往虾夷地(北海道)。 3箱馆战争 编辑 10月20日、于虾夷地鹫之木上陆后、歳三被任为兼道军总督攻向五棱郭城。箱馆(今函馆市)·五棱郭占领后、歳三率领额兵队直扑松前,松前城(福山城)未几,应声陷落。同时、榎本武扬率领海军掩护、但开阳号军舰却在江差冲遇上暴风雨而触礁沉没。12月15日榎本为招待各国领事返回五棱郭,并举办亚洲第一次记名选举。开票结果,由通晓国际公法的榎\\\\本武扬担任总裁,并公告列强,成立虾夷共和国继续对抗新政府军。岁三就任陆军奉行并(陆军副司令,中将缺)。 先有近代东洋海战史首见之接舷作战,也就是著名的宫古湾海战,岁三以回天丸一舰突入新政府军泊地,强袭官军总旗舰甲铁舰,虽然因甲铁拥有新兵器格林机关炮而不幸功败垂成。 明治2年(1869年)6月20日(阴历5月11日)、新政府军箱馆战争总攻击开始、新选组队士岛田魁守备的弁天台场被新政府军包围,陷入孤立。岁三率领少数士兵突围相救。岁三一夫当关,力阻自七重滨大举进犯的新政府军于一本木关口,却不幸在乱战之中腹部中弹,落马而亡。不久榎本武扬开城投降,虾夷共和国灭亡,岁三的遗体下落不明,和其他战死者则被埋葬在五棱郭内。 4墓地 编辑 东京都日野市石田 石田寺 北海道函馆市舟见町 称名寺 (慰灵碑) 福岛县会津若松市东山町 天宁寺 (慰灵木碑) 东京都北区 泷野川 寿徳寺 东京都荒川区 南千住 圆通寺 5其他 编辑 其佩刀为太刀和泉守兼定(いずみのかみかねさだ)和胁差堀川国广(ほりかわくにひろ)。 其兴趣另有和歌与俳句,展现其风雅的一面。 和歌中仙道八景/木曽挂桥 「挂桥朝霞」 「中仙道八景/木曽挂桥」 「中仙道八景/木曽挂桥」 (4张) たちわたる あしたのくもも色淡き かすみにこむる木曽のかけはし 「小野瀑布」 志(し)ろたえに み类(る)ひとすじは手都(てづ)くりの それとまがふ をのの泷つせ 「模川秋月」 あかずみむ よかはの那(な)みに す无(む)月の か気(け)もちりなむ阿気の屋万美津(やまみず) 「寝覚夜雨」 闲利末く罗(かりまくら) 弥(や)さめのとこの山岚も あめになりゆく 夜半のさみしさ 「风越晴岚」 明(あけ)わた流(る) ひかりもみえ亭(て)风越の 高根はれ游(ゆ)く よるのうき久毛(くも) 「御岳暮雪」 岚布(ふ)く ゆふべの云の绝(たえ)まより みた気(け)の雪そ 空にさむけき 「驹岳夕照」 こまのたけ はるる夕日にみる雪の 飞(ひ)かりもさむく 満(ま)かふしらくも 「徳音晩钟」 山てらは そとともわかずほどお机(き) ふもとにひびく い梨(り)あいのかね 豊玉発句集 とは、土方歳三こと豊玉が 浪士队に加わって京へ上る直前に编んだ句集のことである。 歳三直笔の元本は土方歳三资料馆にて现在も大切に保存されている。 差し向かう心は清き水镜 相对两相知 清如水兮明如镜 寸心澈而映 第一章 露のふる先にのほるや稲の花 朝露时日促 流连宛转伴稻禾 离失只顷刻 おもしろき夜着の列や今朝の雪 前夜嘉雪至 纷纷万物俱染白 今朝赏雪时 菜の花のすたれに登る朝日かな 油菜青欲滴 随风抑扬迎新日 朝阳升升然 しれば迷いしなければ迷わぬ恋の道 迷兮复惘兮 吾心恋恋正如痴 徘徊何所从 しれば迷いしらねば迷ふ法の道 迷兮复惘兮 吾志悯然却决然 法度无犹豫 裏表なきは君子の扇かな 其扇如其人 表里相一无所分 君子当自勉 水音に添えてききけり川千鸟 水音清而缓 川畔千鸟常惊起 鸣喧添生机 手のひらを砚にやせん春の山 墨砚随手边 忽忆往昔夜战时 春山犹如此 白牡丹月夜月夜に染めてほし 长夜冰轮悬 霜色牡丹白如染 月映寒星稀 愿うことあるかも知らす火取虫 谁知生平愿 或见飞蛾自投火 心有戚戚焉 第二章 朝茶呑てそちこちすれば霞けり 香茗朝间品 齿畔余香犹未散 落霞若满天 春の夜はむつかしからぬ噺かな 长夜何所遣 无聊呓语知己人 夜深春更深 三日月の水の底照る春の雨 勾月辉苍穹 细雨斜斜且入水 深浸清池底 水の北山の南や春の月 春深月朗然 皎皎然临水之北 悬于山之南 横に行き足迹はなし朝の雪 斜径轻雪掩 朝来去路横寥寂 足迹未曾染 人の世のものとは见へぬ桜の花 人世皆攘攘 樱花默然转瞬逝 相对唯顷刻 我年も花に咲れて尚古し 岁月常相似 花开依旧人不复 流年尽相催 年々に折られて梅のすかた哉 寒梅再著花 昔年折兮今复取 香气弥更远 胧ともいはて春立つ年の内 立春岁之始 盛陈海味食将尽 尔后又一年 春の草五色までは覚えけり 犹忆草初萌 翠中五色含春意 浑然自天成 第三章 来た人にもらひあくひや春の雨 春雨透轻寒 嘉客有临无寂寥 俳句相推敲 咲ふりに寒けは见へず梅の花 森峭犹入骨 仍是寒尽觉春生 寻梅何不见 朝雪の盛りを知らす伝马町 朝来积雪盛 马蹄深陷驿道难 满城闻声知 冈に居て呑むのも今日の花见哉 若非居此间 岂有近所赏花乐 今日相见欢 梅の花一轮咲てもうめはうめ 轻梅尤未放 遍寻枝头开一朵 其余尚含苞 山门を见こして见ゆる春の月 山门怅停步 怃思远望志如何 春月自朦胧 大切な雪は解けけり松の庭 瑞雪试初融 庭下冰消水涔涔 松针犹滴露 二三轮はつ花たけはとりはやす 山高谁人赏 花卿初放二三朵 唯有羽鸟伴 玉川に鮎つり来るやひかんかな 河以玉川名 鮎鱼随流施然下 且问钓得未 春雨や客を返して客に行 春日与客别 正欲长行却又返 缠绵留客雨 第四章 暖かなかき根のそはやいかとほり 煦暖是温夏 吾志愈疏或愈深 扪心常惕惕 今日もきょうたこのうなりや夕けせん 今日寄远目 京都纸鸢弦声鸣 至夕犹不觉 うくひすやはたきの音もつひやめる 莺声婉转间 忘掸尘芥倾耳听 不觉指渐停 武蔵野やつよふ出て来る花见酒 相逢武蔵野 赏花饮酒正当时 尽欢岂无诗 梅の花咲るしたけにさいてちる 见梅开正浓 试想凋时叹零落 垄中余香在 (井伊公)ふりなからきゆる雪あり上巳こそ 上巳女儿节 轻雪寥寥正所望 融然半为雨 年礼に出て行空やとんひたこ 年下忙问礼 出行无聊为虚意 肴馔且偷闲 春ははるきのふの雪も今日は解 盼春春终至 且喜冰雪亦知期 消融只今日 公用に出て行みちや春の月 远行为公事 人在旅途思道义 春月如吾心 あはら屋に寝て居てさむし春の月 叹兮春之月 平原狭居寝难眠 唯念月色凉 黑历史:因为长相相似,而被当做漫画家荒木飞吕彦的本体,更有因为石鬼面变成不老生物的恶搞[1] 荒木飞吕彦,50岁左右时 [2] 6相关作品 编辑 漫画 空知英秋《银魂》中的土方十四郎    合并图册 合并图册(2张)          《幕末机关说·伊吕波歌》《浪客剣心》(漫画版) 《薄樱鬼》中的土方 黑乃奈奈绘《新选组异闻录》 《光之风》 经典神作《新选组异闻录》中的土方 《幕末志士传》 《新选组群狼伝》 《薄樱鬼》 《机动新选组》 《幕末恋华新选组》 《天宝异闻妖奇士》 《修罗之刻》 高桥努《士道》 斎藤岬《ひなたの狼》 《银魂》中的“蛋黄酱星人”土方十四郎 《银魂》中的“蛋黄酱星人”土方十四郎(4张) 望月三起也《俺の新选组》 盛田贤司《月明星稀 - さよなら新选组》 秋月こお《青春新选组BARAGAKI!》 神田たけ志《北の狮子 真说?土方歳三伝》 菅野文《北走新选组》 かれん《歳三 梅いちりん》 《愿わくば花のもとにて》 《落语天女》 《鞍马天狗》 《薄樱鬼黎明录》 vivibear原作,金鱼改编的《寻找前世之旅》中土方岁三 小说 司马辽太郎《燃烧吧!剑》 司马辽太郎《新选组血风录》 司马辽太郎《土方岁三的房子》 大内美予子《土方岁三》 广濑仁济《土方岁三散华》 北原亚以子《歳三からの伝言》《暗闇から 土方歳三异闻》 中场利一《バラガキ-土方歳三青春谱》 秋山香乃《歳三往きてまた》(中文译名:岁三,此别再叙) 北方谦三《黒龙の柩》 池波正太郎《色》 吉冈平《火星的土方岁三》 电影 河津清三郎《新选组第一部京洛风云の巻、第二部池田屋騒动、第三部魔剣乱舞》 原健策『新选组鬼队长』(监督:河野寿一)1954年 山形勲『新选组』(监督:佐々木康)1958年 黒川弥太郎『壮烈新选组』(监督:佐々木康)1960年、东映 龙崎一郎『风云新选组』(监督:毛利正树)1961年、新东宝 加藤武『新选组血风录近藤勇』(监督:小沢茂弘)1963年、东映 天知茂『新选组始末记』(监督:三隅研次)1963年、大映 西村晃『幕末残酷物语』(监督:加藤泰)1964年、东映 栗冢旭『土方歳三 燃えよ剣』(监督:市村泰一)1966年、松竹 小林桂树『新选组』(监督:沢岛忠)1969年、东宝 高桥幸治『冲田総司』(监督:出目昌伸)1974年、东宝 风间杜夫 『莆田进行曲』(导演:深作欣二)1982年、松竹影片公司、角川春树事务所联合出品(确切说,应该是风间杜夫在片中扮演的演员银四郎扮演的土方岁三) 西川のりお『必杀! ブラウン馆の怪物たち』(监督:広瀬襄)(1985年、必杀シリーズ)、松竹 杉本哲太『幕末纯情伝』(监督:薬师寺光幸)1991年、松竹 ビートたけし『御法度』(监督:大岛渚)1999年、松竹 中井贵一『新选组』(监督:市川昆)2000年、メディアボックス 野村祐人『壬生义士伝』(监督:大滝洋二郎)2003年、松竹 DRAMA: 栗冢旭『新选组血风录』1965年、テレビ朝日 金内吉男『竜马がゆく(大河ドラマ)』1968年 栗冢旭 『燃えよ剣』1970年、テレビ朝日 栗冢旭 『新撰组 ※鹤田浩二版』1973年、フジテレビ 藤竜也『胜海舟 (NHK大河ドラマ)』1974年 古谷一行『新选组始末记』1977年 栗冢旭 『いのち燃ゆ』1981年、NHK 伊达正三郎『竜马がゆく』テレビ东京 夏八木勲『壬生の恋歌』1983年、NHK 近藤正臣『白虎队 (日本テレビ系テレビドラマ)』1986年竹脇无我 『新选组』1987年渡哲也 『五稜郭』年末时代剧スペシャル1988年、日本テレビ 役所広司『燃えよ剣』1990年、テレビ东京 地井武男『新选组池田屋の血闘』1992年、TBS桥爪淳 『徳川庆喜 (NHK大河ドラマ)』1998年 村上弘明『新选组血风录』1998年、テレビ朝日 伊原刚志『壬生义士伝~新选组でいちばん强かった男~』2002年、テレビ东京 山本耕史『新选组!』2004年、NHK大河ドラマ 山本耕史『新选组!! 土方歳三 最期の一日』2006年、NHK(『新选组!』の続编) 伊藤英明『轮违屋糸里』2007年、 TBS上川隆也『风光る』平川大辅『ひなたの狼新选组绮谈』 谷内伸也(Lead)『新撰组peacemaker』 (MBS,TBS,2010冬季电视剧,动漫『新选组异闻录』真人版) 永井大『新选组血风录 』(HNK,2010年春季) 演剧  西川浩幸『また逢おうと竜马は言った』1992年、演剧集団キャラメルボックス1992アナザーフェイス 冈田达也『俺たちは志士じゃない』1994年、演剧集団キャラメルボックス1994アナザーフェイス 上川隆也『风を継ぐ者』1996年、演剧集団キャラメルボックス1996サマーツアー东京公演 大内厚雄『风を継ぐ者』1996年、演剧集団キャラメルボックス1996サマーツアー福冈?神戸公演 麻実れい 『星影の人』 1976年 宝冢歌舞剧团 麻路さき 『诚の群像/魅惑II-ネオ?エゴイスト!』1997年 宝冢歌舞剧团 大内厚雄『俺たちは志士じゃない』1998年、演剧集団キャラメルボックススプリングツアー 大内厚雄『风を継ぐ者』2001年、演剧集団キャラメルボックス2001スプリングツアー 小松和弘『チオチモリンS』(2003年、演剧ユニットpan-dan笹公演) ㈱北海道テレコムセンター テレコムホール 上川隆也『燃えよ剣』2004年 大泉洋『LOOSER~失い続けてしまうアルバム~』(2004年、TEAM-NACS第10回公演) 札幌公演‐サッポロファクトリーホール 东京公演‐池袋サンシャイン剧场 アンコール公演‐日本青年馆 哀川翔『KANSAI SUPER SHOW アボルダージュ』2004年 江田由纪浩、小山めぐみ『桜袭さくらがさね』(2007年、剧団SKグループ第24回公演) 东京公演‐シアターグリーン BIG TREE THEATER 札幌公演‐シアターZOO 彩吹真央/音月桂『星影の人』 大浦薫『さくらのごとく~新选组桜真说~』(2005年2月、FA企画【舞台部门】さくらさくらカンパニー)京都演剧フェスティバル大浦薫『さくらのごとく~新选组桜真说~』(2006年8月、FA企画【舞台部门】さくらさくらカンパニー)The 2006 New York International Fringe Festival (NY国际芸术祭)参加作品 审査员特别赏受赏大浦薫『北天幻桜~土方雪想梦~』(2008年、FA企画【舞台部门】さくらさくらカンパニー歴史モノローグシリーズ第3弾) 扮演者 天知茂(新选组始末记,1963年) 加藤武(新选组血风录 近藤勇,1963年) 栗冢旭(燃烧吧,剑!,1966年) 内田良平(燃烧吧,剑!,1966年) 小林桂树(新选组,1969年) 役所广司(燃烧吧,剑!,1990年) 北野武(御法度,1999年) 山本耕史(新选组!,2004年) 新选组异闻录 《新撰组异闻录》土方岁三 土方岁三CV:中田让治 新撰组副长。指挥组织摸样无情残酷,令其他队员不寒而栗、敬为鬼神。 剧中:新选组副长。指挥组织摸样无情残酷,令其他队员不寒而栗、敬为鬼神。 实际上是个非常看重队员的人,曾经想尽一切办法不让铁之助拿刀而被铁之助怨念,实际上是不愿意让这么小这么纯洁的孩子被血玷污,变得冷酷。对总司一直抱有对不起的态度。因为土方在总司九岁时让他选择拿刀杀人的道路,觉得非常对不起总司。 薄樱鬼 新选组 土方岁三(Hijikata Toshizo) CV:三木真一郎——孤臣身殉虾夷岛,忠魂永卫东方君 身份:新撰组副长,被称为鬼之副长 流派:天然理心流 简介:佐幕之星--土方岁三,是个善于谋略的剑术家与兵法家,不仅是他的谋略,连他的剑术也是旁人所望尘莫及的。被喻为「新选组实质支配者」的土方岁三,他的一生颇富传奇性。在所有的幕末英杰之中,风流倜傥、身长五尺五寸以上的土方岁三,是公认除了英俊潇洒的伊庭八郎之外,无人能及的美男子。指挥组织模样无情残酷,令其他队员不寒而栗、敬为鬼神。凶起来的时候真的很可怕,很难想象MIKI的配音居然也有这么大的威慑。 游戏里是唯一一个受到风间千景赏识认同并赐予【薄樱鬼】称号的人类。 而后期,贯彻近藤局长的意志战斗到最后;作为女主角的千鹤是目睹记录了整个过程。 漫画中 为了保护千鹤变成罗刹。 动画第十二话为与风间千景一战,喝下变若水化身罗刹。 动漫中的土方结局设计非常悲壮苍凉,身为新选组的副组长,眼睁睁看着新选组的成员为了心中坚持的信念、为了新选组那面永不倒下的“诚”字旗,先赴后继一个个壮烈牺牲,心中悲痛自不待言,在第二季最后一集中终于找到“可以让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保护千鹤,与她在一起),在结尾时与风间战斗(因为没有化成灰烬)所以目前生死是个谜。 关于薄樱鬼里土方岁三的BG、BL向CP 土方岁三的动画版人物形象 土方岁三的动画版人物形象(12张) 土方岁三X雪村千鹤(土千) 风间千景X土方岁三(风土) 土方岁三X冲田总司(土冲) 土方岁三X斋藤一(土斋) 银魂 姓名:土方十四郎 《银魂》土方十四郎 《银魂》土方十四郎(9张) 平假名:ひじかた とおしろう 罗马音:Hijikata Toushirou CV:中井和哉(日)/黄荣璋(粤)/黄天佑(第一到五十二集)→何志威(第五十四集)(台) 身高:177CM 生日:5月5日 星座:金牛座 血型:A型 体重:64kg 年龄:25岁上下 别名:多串君(银时称),十四(近藤称),蛋黄酱星人,蛋黄酱14号 外貌特征:黑色直发,青光眼(银时语) 性格特征:暴躁、冷酷、容易感动(曾经因为看一部儿童片而哭过) 真选组副长,长相帅气,外冷内热,有“鬼之副长”之称。口头禅是“切腹しろ(去切腹)”。 一双藏青色的眼睛被银时指为“青光眼”,激动的时候瞳孔会放大。 对蛋黄酱有特殊的爱好,喜欢吃加上美乃滋的料理(被认识的人戏称为狗粮),使得青睐他的女性不敢接近,曾声称“爱什么的都是幻想”。 是个老烟枪,喜欢用蛋黄酱形状的打火机点烟。 气质冷酷却很暴躁,但其实是外冷内热(傲娇属性),一拔剑便变为热血的剑士。擅长(且被迫)应付问题一大堆的上司与下属,堪称真选组里的应付达人。 被新八形容“真选组内唯一有常识的人”。与近藤不同,以斯巴达式带领着真选组,头脑好,懂战术,近藤曾评价他是真选组中无可替代的灵魂,虽然偶尔也会有脱线的举动,算个天然呆。基本是处于吐槽的职位。 拷问犯人极其严厉,据队士所形容“有如地狱,不出十分钟那些犯人就会哭着全招了。” 三叶篇提及其过去,喜欢总悟的姐姐冲田三叶。 因佩戴名为村麻纱的妖刀而被刀上附身的怨灵诅咒,精神分裂出另一人格,变成一个无心工作、爱好收集美少女模型的御宅族,此段时间曾看JUMP且被停职,他本人不以为意,还声称要向声优界发展。他成为御宅族的名言是:我现在还在找寻不用工作就能生存的方法。我觉得一旦工作,就是输了。虽然后来因银时等人的帮助及自己的精神力压制住了妖刀,之后回到真选组。于宅十四篇成功甩掉村麻纱。 于漫画316、317训指出有看见幽灵的能力,但本人非常怕鬼。另外也害怕看牙医。 由于许多地方和银时相似,因此有高超的同步率,亦导致两人十分不合,经常见面就吵。 两年后篇脸变得很慈祥,虽然说是装的,但其实也有被疣附身。 ◇名字是参照新撰组(新选组)的副长“土方岁三”。 7所在 编辑 新选组 局长:近藤勇(1834年 - 1868年) 副长:土方歳三(1835年 - 1869年) 总长:山南敬助(1833年 - 1865年) 参谋:伊东甲子太郎(1835年 - 1867年) 队长 1番队:冲田总司(1842年? - 1868年) 2番队:永仓新八(1839 - 1915年) 3番队:斋藤一(1844年 - 1915年) 4番队:松原忠司(1835年 - 1865年) 5番队:武田观柳斋(1830年 - 1867年) 6番队:井上源三郎(1829年 - 1868年) 7番队:谷三十郎(? - 1866年) 8番队:藤堂平助(1844年 - 1867年) 9番队:铃木三树三郎(1837年 - 1919年) 10番队:原田左之助(1840年 - 1868年)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薄樱鬼主要角色 参考资料 1. 转动历史的时刻系列:新选组後续 土方岁三战死箱馆 .优酷网 [引用日期2013-12-10] . 2. 荒木飞吕彦进化图(恶搞) .百度图册 [引用日期2014-03-6] . 词条标签: 外国历史人物 , 历史人物 , 动漫人物
292
新撰组
收藏40311617 新选组(江户时代末期从属于会津藩的武士组织)编辑 新选组(又名“新撰组”)是日本幕末时期一个亲幕府的武士组织,也是幕府末期浪人的武装团体。主要在京都活动,负责维持当地治安,对付反幕府人士。他们在戊辰战争中协助幕府一方作战,1869年战败投降后解散。 新选组(又名“新撰组”,日语“选”与“撰”同音),外号“壬生狼”,在成立初期得到当时担任京都守护职的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支持,并纳入会津藩编制。新选组在1864年的池田屋事件中,重创了京都内提倡尊王攘夷的激进派。新选组最为人所知的特色有“诚”字队旗、衣袖上印有山形图案的独特羽织(一种外衣)、严厉的“局中法度”(为维持组织纪律而采用的严厉规条)等。 新选组是民间与幕府联合的组织,为时任京都守护职的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所支持。日本幕末时期,反幕府浪士常在京都刺杀幕府官员及亲幕府人士。因此,出现了新选组内部的主流派——“佐幕派”不断肃清反对派。 中文名新选组 外文名新選組(しんせんぐみ shisengumi) 别 名新撰组、壬生狼 成立时间1863年3月 局 长近藤勇 总 长山南敬助 副 长土方岁三 参 谋伊东甲子太郎 解散时间1869年 重大事件戊辰战争等 目录 1历史沿革 2新选组年表 3实像 ▪ 维持治安 ▪ 羽织 ▪ 队旗 4组织 ▪ 概况 ▪ 历任局长 ▪ 历代副长 ▪ 总长 ▪ 参谋 ▪ 组长 ▪ 主要干部 5结局 ▪ 概述 ▪ 年表 6相关动漫 7相关日剧 8相关电影 1历史沿革 编辑 文久二年(1862年),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家茂上京之际,清河八郎提议募集浪士组成将军警护,得到幕府采纳。江户幕府采取怀柔政策控制浪人,特组织浪士组。 诚之旗 诚之旗(2张) 文久三年(1863年)二月(日本旧历,下同),200多名浪士到达京都。清河与勤王势力私通,企图把那些浪士作为天皇配置下的兵力。计划败露后,清河及200余人离开京都,向江户进发。以近藤勇、土方岁三为中心的试卫馆派及以芹泽鸭为中心的水户浪士留在京都。 同年三月,近藤勇、芹泽鸭等人成立新选组的前身“壬生浪士组”(又名“精忠浪士组”),从此新选组又被称为“壬生狼”。他们在壬生村招募新成员,组成了36人的队伍。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委派他们维持京都市内治安,对付倒幕派的浪士们。因领导人之一清河八郎与尊攘派串通而分裂,清河回江户不久被暗杀。留在京都的近藤勇、芹泽鸭等归属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支配,组成新撰组。 同年八月十八日,政变发生,壬生浪士组协助幕府势力有功,得到朝廷赐名“新选组”(另有说法是松平容保赐名“新选组”)。 文久三年(1863年)九月,近藤派肃清了芹泽派。冲田总司,土方岁三,山南敬助,原田左之助等人暗杀芹泽,近藤勇控制了新选组,近藤勇成为领导人(称为“局长”)。近藤勇、土方岁三掌握实权,全力镇压尊攘、讨幕派。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新选组在池田屋事件中重创了京都倒幕派的力量。新选组在七月的禁门之变中,协助幕府击退长州藩的倒幕派进攻。这两次事件使新选组得到朝廷、幕府和会津藩赏赐二百多两黄金。 同年九月,新选组进行第二次招募队员,队员增至超过二百人,驻地从壬生村迁移到西本愿寺(京都市下京区)。 庆应三年(1867年)三月,新选组的伊东甲子太郎、藤堂平助一派受命成为孝明天皇的御陵卫士,脱离新选组,同年十一月被新选组肃清。 2新选组年表 编辑 新撰组屯所壬生前川宅旧貌 【■文政10年(1827年)】 芹泽鸭诞生。 【■文政11年(1828年)】 岛田魁、筱原泰之进诞生。 【■文政12年(1829年)】 井上源三郎诞生。 【■天保4年 (1833年)】 山南敬助诞生。 【■天保5年 (1834年)】 近藤勇诞生。 【■天保6年 (1835年)】 土方岁三、伊东甲子太郎诞生。 【■天保10年(1839年)】 永仓新八诞生。 【■天保11年(1840年)】 原田左之助诞生。 【■天保13年(1842年)】 冲田总司诞生(也有1844年一说)。 【■天保15年,弘化元年(1844年)】 斋藤一、藤堂平助诞生。 【■弘化2年 (1845年)】 土方岁三到上野松坂屋奉公。 【■嘉永元年(1848年)】 近藤勇入到近藤周助门下。 【■嘉永2年 (1849年)】 近藤勇成为近藤周助的养子。 【■嘉永4年 (1851年)】 土方岁三到江户吴服屋奉公。 【■嘉永5年 (1852年)】 冲田总司进入试卫馆。(入门年份亦有多种说法) 【■安政4年 (1857年)】 永仓新八从松前藩脱藩。 【■安政6年 (1859年)】 土方岁三入门近藤周助门下。 新撰组屯所西本愿寺太鼓楼旧貌 【■万延元年(1860年)】 3月29日 近藤勇与清水家的家臣饭田町松井八十五郎长女结婚 【■文久元年(1861年)】 8月 近藤勇成为天然理心流第四代宗主。 11月 土方岁三身患重病,后治愈。 【■文久2年 (1862年)】 7月 冲田总司在外出剑术指导的小野路桥本家罹患麻疹。 11月12月 清河八郎提出组建浪士队并开始实行。 月份不明 近藤勇的长女诞生。 【■文久3年 (1863年)】 2月4日 近藤、土方、冲田、井上、山南、永仓,藤堂,原田等加入浪士队。 2月8日 在清河八郎指挥下,浪士队从传通院出发,从中山道行进。在蕨停宿。 2月9日 在鸿巢停宿。 2月10日 在本庄停宿。本庄篝火事件。 2月11日 松井田停宿。 2月12日 追分停宿。 山南敬助的墓碑 2月13日 长久保停宿。 2月14日 下诹詌停宿。 2月15日奈良井停宿。 2月16日 须原停宿。 2月17日 中津川停宿。芹泽鸭三番组小头职位被罢免。 2月18日 伏见停宿。 2月19日加纳停宿。 2月20日柏原停宿。 2月21日 武佐停宿。 2月22日大津停宿。 2月23日 进入京都,入驻壬生村。以新德寺为本部,芹泽,近藤,土方等人入宿八木源之丞邸。 3月12日 芹泽,近藤等人决定残留京都,为会津藩主松平容保公收留,从浪士队中独立,改名壬生浪士组。 3月13日 清河八郎率浪士队东归江户 3月15日 京都残留浪士24人正式归为会津藩旗下。 3月25日 殿内义雄被斩杀于四条大桥。 4月13日 佐々木只三郎、速水又四郎于麻布一之桥附近斩杀清河八郎。 4月21日 浪士组跟随将军家茂赴大坂,担任道中警护 6月3日 芹泽,山南,冲田,永仓,斋藤,平山,野口,岛田在淀川泛舟之后,与大阪力士发生冲突。(大阪力士乱斗事件) 7月2日 假借壬生浪士之名借钱的石冢岩雄被斩杀,悬首示众 8月7日 壬生浪士在祇园北林举行相扑兴行 8月12日 火烧大和屋事件 8月18日 八月十八政变,壬生浪士组以会津藩旗下的身份出动。其后改名为『新选组』 9月13日 新见锦于祇园切腹 (新见锦去世的时间方式都有别的说法) 9月18日 芹泽鸭暗杀。芹泽、平山当场被杀,平间逃走。 9月20日 芹泽鸭、平山五郎的葬礼。 9月26日 御仓伊势武,荒木田左马之助,楠小十郎作为长州藩的间谍而被肃清。 12月27日(1864/2/4) 野口健司切腹 池田屋之址 【■文久4年 (1864年 ~2/20)】 1月2日 担任将军家茂上洛警护,新撰组前往大阪。 [2月13日 松平容保公出任军事总裁职,辞任京都守护职] 【■元治元年(1864年 2/20~)】 [4月7日 松平容保公,京都守护职复职] 5月3日 近藤勇通过会津藩公用方向幕府老中提出关于询问新撰组进退的书状。 5月20日 大阪西町奉行所与力内山彦次郎于天神桥被新撰组刺杀。 6月5日池田屋事变。 6月10日明保野亭事件。 7月19日 禁门之变(又称蛤御门之变),新撰组出阵九条河原。 8月下旬 对近藤勇态度感到不满,永仓新八等6名向松平容保公提出建白书。 9月10月 近藤勇、永仓新八、尾形俊太郎、武田观柳斋东下江户城,向幕府提出将军上洛的要请。同时在藤堂平助协力下招募队士。伊东甲子太郎,篠原泰之进、大石锹次郎、近藤芳助等人加入新撰组。 11月某日 「军中法度」,「行军录」作成。 【■元治2年 (1865年 ~4/7)】 1月8日 谷三十郎,谷万太郎等4名突袭道顿堀善哉屋的石藏屋,阻止了反幕计划(大阪ぜんざい屋事件) 1月27日 岛田魁等新选组队士受命赴大阪逮捕佐佐木六角源氏太夫残党。 2月23日 山南敬助因脱走之罪于壬生屯所切腹。 3月10日 新撰组屯所迁至西本愿寺北集会所。 【■庆应元年(1865年 4/7~)】 4月 土方,伊东,斋藤东下江户,招募53名队士。藤堂也同行归队。 5月闰5月 将军家茂上洛,新撰组出迎,京阪警戒加强。二条城警备。 闰5月末 幕典医松本良顺访问新撰组屯所,进行了队士体检。 7月上旬 岛田魁作成新撰组名簿「英名录」。 9月某日 再次「行军录」作成。 10月3日 将军突然动身回江户,松平容保公竭力阻止,近藤勇亦赶去枚方助力。 11月 近藤勇以长州询问使的身份广岛出差,长州入境失败。 【■庆应2年 (1866年)】 1月27日 近藤勇,伊东等人再次广岛出差。 会津如来堂激戦之地 2月12日 勘定方河合耆三郎因私吞公款而被斩首。 3月12日 近藤勇返京,伊东和篠原先在广岛残留,随后返回。 [6月7日 幕府舰队炮撃周防大岛,第二次长州征伐战爆发] [7月20日 江戸幕府14代将军德川家茂公急病去世] 9月12日 三条制札事件 9月-11月某日(具体时间不明) 土方岁三协助逮捕有贪污嫌疑的原见回组成员大泽源次郎。 [12月5日 (1867/1/10) 德川庆喜出任江戸幕府15代征夷大将军就任] [12月25日(1867/1/30) 孝明天皇急病去世] 【■庆应3年 (1867年)】 1月7日 冲田总司、永仓新八、斋藤一在四条大桥与十津川乡士中井庄五郎,土佐藩士片冈源马偶遇交手,无人伤亡。(四条大桥乱斗事件,该事件的真实性有异议) 2月2日 伊东甲子太郎在太宰府会见中冈慎太郎 3月20日 伊东,斋藤,铃木,篠原,加纳,新井,毛内,阿部,藤堂,富山,桥本,内海,服部13人正式脱离新撰组,其后清原等人脱队于其汇合,结成御陵卫士。 6月10日 新撰组全员幕臣取立决定。 6月14日 10名队士反对幕臣取立要求脱队,佐野七五三之助,中村五郎等4名于会津藩厅自刃。 6月15日 新撰组屯所迁至不动堂村。 7月7日 伊东甲子太郎前往柳马场访问中冈慎太郎。 [10月14日 大政奉还] [11月15日坂本龙马暗杀,新撰组涉嫌] 11月18日油小路事件,伊东、藤堂等4名御陵卫士被杀。 12月7日 (1868/1/1)天满屋事件,斋藤斩杀中井庄五郎,队员宫川信吉阵亡,船津镰太郎和梅户胜之进重伤。 12月16日(1868/1/10) 新撰组布阵伏见奉行所。 12月18日(1868/1/12) 近藤勇于伏见街道被御陵卫士残党伏击,右肩负枪伤。 【■庆应4年 (1868年 ~9/8)】 1月3日 鸟羽伏见战争爆发。 1月5日 井上源三郎等14名队士战死于淀千两松。 1月6日 4名队士战死于桥本。 1月9,10日 新撰组乘坐军舰富士山丸和顺动丸回江戸,途中山崎烝死亡(山崎烝在船上死亡的真实性有异议)。 3月6日 甲州胜沼战役。 3月11日 永仓新八、原田左之助脱队另组『靖兵队』。 4月1日 五兵卫新田集结新撰组总员227人,赶赴流山。 4月3日 新政府军包围流山,近藤投降,土方前往江户替近藤请命。 如来堂激戦之地石碑 4月12日 土方和旧幕府军合流。 4月19日宇都宫城之战,攻城成功。 4月23日 宇都宫城防守失败,土方负伤。 4月25日 近藤勇于板桥斩首。 闰4月-7月 会津白河口攻防战。 5月17日上野战争中原田左之助重伤死亡。 5月30日 冲田总司因肺结核而病逝。 8月21日 会津母成峠战役。 8月24日 山口二郎(斋藤一)、池田七三郎等13人留在会津 9月4日 如来堂急袭 【■明治元年 (1868年 9/8~)】 10月26日 旧幕府军,箱馆,五稜郭入城。 12月15日(1869/1/27) 虾夷共和国成立,总裁榎本武扬,土方岁三出任陆军奉行并 【■明治2年 (1869年)】 4月13日 第一次二股口战役。 4月24日 第二次二股口战役。 第一次第二次二股口战役之间市村鉄之助箱馆脱逃。 5月11日 政府军奇袭函馆山顶。土方为救出弁天台场的新撰组同志,被迫出阵。在一本木関门、异国桥间的战斗中被火枪击中而死(然而,平成十二年之后,多数的有力资料显示,流弹竟是从背后袭来!这项传闻不禁更令人痛心于岁三的不幸……) 5月15日 相马主计统帅新撰组,其后新撰组于弁天台场降伏。 5月18日 旧幕府军降伏,戊辰戦争终结 3实像 编辑 局中法度与内部肃清 “局中法度”(局中法度书)是新选组队员需遵从的纪律规范,即新选组家法,由副长土方岁三亲自制定的魔鬼队规。 局中法度大约在“新选组”之名被采用及近藤勇和土方岁三组成领导核心的时候开始生效。鸟羽伏见之战发生前,被内部整肃的新选组队员共有41人,包括初代局长芹泽鸭和新见锦。 局中法度内容如下 一、不可违背武士道 一、不可擅自脱离组织 一、不可私下筹款受贿 一、不可擅自诉讼调停 一、不可无故私斗 凡违反上述规定者,一律切腹谢罪。 (意指五条法度同等重要,故皆为一) 维持治安 一般人受了后来众多小说或戏剧作品影响,以为新选组是幕末时期维持京都治安的主要力量,其实不然。负责守卫御所重地的是会津直辖队的二千人精锐,外围是由幕臣组成的“见回组”五百人,而新选组的二百人主要负责京都的伏见区。但是,真正有战力的,依旧是新选组。总的来说,新选组其实是担任京都警备的任务,其作用和今天的警察类似——只是显然他们要更加暴力或目无法纪得多。 羽织 电影中的新选组队员通常穿著衣袖上印有白色山形图案的浅葱色(浅蓝色)的羽织。据说山形图案是以前赤穗浪士(忠臣藏)在杀进吉良家时所穿羽织的图案,而浅葱色是武士切腹自杀时所穿礼服的颜色。实际上新选组在成立一年后便停用这种羽织,最后穿著的时间大约在池田屋事件期间。 队旗 红底白色“诚”字旗,下部亦有山形图案。当“诚”字旗飘扬时,看起来好像近藤勇出身的“试卫馆”的“试”字。另有数种队旗。 4组织 编辑 概况 新选组的最高首领是局长,以副长(副局长)辅助,以下再设副长助勤、监察方(负责情报工作)和勘定方(负责会计)等职位。副长助勤是统率一个小组的组长,新选组共有10个分组,编号从一番至十番(第一至第十),每组约有10人,组长以下又设置了伍长。新选组的组织编制也许受了西式军制的影响。 队员平日进行武术练习,在京都市内巡逻和搜寻潜伏的反幕府浪士。新选组的剑术流派以近藤勇一派的试卫馆的天然理心流为主,此外也有神道无念流、北辰一刀流及其它流派加入,也有队员学习枪术和柔道。 新选组在成立初期时资金不足,营运资金主要来自会津藩的御用金和一些富商的资助。后来新选组成为幕府属下,队员从幕府得到工资,有时也从一些特别行动中得到补偿金。 历任局长 芹泽鸭 新见锦 近藤勇 会津新选组队长 山口二郎 箱馆新选组队长 大野右仲 相马主计 历代副长 新见锦 山南敬助 土方岁三 安富才助 总长 山南敬助 参谋 伊东甲子太郎 武田观柳斋 组长 1865年编成时组长 一番队组长:冲田总司 二番队组长:永仓新八 三番队组长:斋藤一 四番队组长:松原忠司 五番队组长:武田观柳斋 六番队组长:井上源三郎 七番队组长:谷三十郎 八番队组长:藤堂平助 九番队组长:铃木三树三郎 十番队组长:原田左之助 1864年行军录编成时组头 一番队组头:冲田总司 二番队组头:伊东甲子太郎 三番队组头:井上源三郎 四番队组头:斋藤一 五番队组头:尾形俊太郎 六番队组头:武田观柳斋 七番队组头:松原忠司 八番队组头:谷三十郎 主要干部 生卒、死亡方式、姓名、出生到死亡的时间、出生地、所属流派。 局 长 枭首 近藤 勇 (1834年11月9日—1868年5月17日) 武州多摩郡 (天然理心流) 总 长 切腹 山南 敬助 (1833年—1865年3月20日[元治2年2月23日]) 陆奥国仙台(宫城县) (北辰一刀流) 参 谋 斩杀 伊东 甲子太郎 (1835年—(1867年12月13日) 常陆志筑藩(旗本) (北辰一刀流) 副 长 战死 土方 岁三 (1835年5月31日—1869年6月20日) 武蔵国多摩郡 (天然理心流) 一番队长 病故 冲田 总司 (1842年/1844年6月1日—1868年5月30日) 江户(东京旧称)白河藩 (天然理心流) 二番队长 明治以降 永仓 新八 (1839年5月23日—1915年1月5日) 松前藩 (神道无念流) 三番队长 明治以降 斋藤 一 (1844年2月18日—1915年9月28日) 明石藩 (无外流、一刀流) 四番队长 切腹/刺杀 松原 忠司 (1835年?—1865年10月20日) 播州小野藩 流派不明 五番队长 斩杀 武田 观柳斋 (1830年—1867年7月23日) 出云国 (北辰一刀流) 六番队长 战死 井上 源三郎 (1829年4月4日—1868年1月29日) 武州日野宿北原 (天然理心流) 七番队长 病故/暗杀 谷 三十郎 (不明—1866年5月15日) 备中松山藩 (神明流) 八番队长 斩杀 藤堂 平助 (1844年—1867年12月13日) 武蔵国江戸 (北辰一刀流) 九番队长 明治以降 铃木 三树三郎 (1837年8月15日—1919年7月11日) 常陆志筑藩 (北辰一刀流) 十番队长 战死 原田 左之助 (1840年—1868年7月6日) 伊予松山藩 (种田流枪术,一说是宝藏院流枪术) 诸士 役兼监察 战死 海葬 山崎烝 (1833年—1868年2月6日) 摂津国大坂 流派不明 监察 明治以降 岛田 魁 (1828年2月29日—1900年3月20日)美浓国方県郡 (心形刀流) 监察 失踪 尾形 俊太郎 会津战争后消息不明 肥後国 流派不明 勘定方 切腹 河合 耆三郎 (1838年—1866年3月28日) 摂津国大坂 (注:在芹泽一派遭肃正前,新撰组局长是芹泽鸭;在山南敬助因脱队而切腹后,伊东甲子太郎兼任总长之职) 副长小姓 病故/战死 市村铁之助 (1854年—?年) 美浓国大垣藩 流派不明 会计 脱队后不明 市村辰之助 美浓国大垣藩 为市村铁之助之兄于新选组作为“甲阳镇抚队”在甲府一战后脱队,此前担任新选组会计之职 平队士 新田 寅之介 森下 平作 清水 休左卫门 森 鹰之介 古川 小二郎 矢金 繁造 正木 织之助 山 寅之助 细井 鹿之助 吉沢 平三 三井 丑之助 岩崎 一郎 松原 几太郎 冈田 克己 吉村 新太郎 小幡 三郎 武藤 又三郎 加藤 罴 梅戸 胜之进 中井 三弥 荒木 信太郎 前野 五郎 佐久间 顕助 松本 俊造 木幡 胜之进 松本 主税 加贺爪 胜之进 和田 六郎 柴山 徳三郎 安部 隼多 高野 良右卫门 上原 栄作 白原 七郎右卫门 大月 藤三 中村 小次郎 冈田 五郎 田村 大三郎 小沢 宗司 本多 太一郎 熊沢 元蔵 船津 釜太郎 近藤 隼雄 矢口 健一郎 坂本 平三 村上 万次郎 桜井 数马 足立 林太郎 佐々木 一 吉村 芳太郎 沢 忠辅 中岛 登 田村 银之助 佐々木 爱次郎 近藤 周平 山野 八十八 横仓 甚五郎 安富 才介 野村 利三郎 宫川 信吉 大石 锹次郎 酒井 兵库 斎藤 一诺斎 松本 舍助 池田 七三郎 井上 泰助 河合 鉄五郎 三好 胖 三浦 启之助 森 常吉 高木 刚次郎 谷川 辰吉 山脇 隼太郎 立川 主税 谷 万太郎 菊池 央 谷口 四郎兵卫 蚁通 勘吾 石井 勇次郎 竹内 武雄 岸岛 芳太郎 中西 登 柴田 彦三郎 山崎 八蔵 武部 银次郎 木下 巌 新井 破魔男 汉 一郎 铃木 练三郎 小洼 清吉 栗原 仙之助 千田 兵卫 长岛 五郎作 志村 武蔵 津田 丑五郎 粕屋 十郎 高田 文次郎 中村 金吾 吉田 俊太郎 内海 次郎 神崎 一二三 越后 三郎 尾関 弥四郎 三品 仲司 毛内 有之助 清原 清 今井 佑次郎 奥沢 栄助 马诘 柳太郎 马越 三郎 安藤 早太郎 田中 寅蔵 新田 革左卫门 尾関 雅次郎 松本 喜次郎 楠 小十郎 佐野 七五三之助 浅野 薫 御仓 伊势武 葛山 武八郎 荒木田 左马之助 松永 主计 伊藤 与八郎 家木 将监 佐々木 蔵之助 伊木 八郎 亀井 造酒之助 木内 峰太 竹内 元太郎 笹冢 峰蔵 藤本 彦之助 宿院 良蔵 松井 竜三郎 菅野 六郎 马诘 信十郎 杉山 腰司 柳田 三次郎 三浦 繁太郎 田所 弘人 安藤 勇次郎 田中 伊织 蚁通 七五三之进 中村 久马 池田 小三郎 浜口 飞一 金子 次郎作 土方 対马 小原 険太郎 细川 内匠 木下 弥三郎 松崎 静马 上坂 甲太郎 上田 金吾 冢本 善之助 森 六郎 岛田 弥一郎 山田 春隆 牧野 源七郎 和田 隼人沼尻 小文吾 大谷 勇雄 矢田 健之助 大村 安宅 元井 和一郎 小川 一作 青柳牧 太夫 小原 银蔵 相场 薫三郎 小原 孔三 伊东 浪之助 加藤 民弥 逸见 胜三郎 中西 小六 稲吉 雄三郎 前田 蔵人 伊东 隼之助 水口 市松 大桥 半三郎 宫川 数马 江畠 小太郎 室 宅之助 小川 佐太郎 和田 重郎 冈戸 万次郎 轮堂 贞三 冲田 承之进 芦屋 升 小川 信太郎 甘地 一撰 木村 良之助 石川 三郎 川村 林次郎 市桥 镰吉 日下部 远江 伊东 主计 日下部 四郎 植田 末次 小林 峰太郎 大谷 良辅 小林 桂之介 辛岛 升司 佐久间 荘太郎 川津 平三 斎藤 清一郎 木村 広太 桜井 勇之进 后藤 大介 佐久间 登人 佐野 牧太 塩沢 麟次郎 司马 良作 斯波 绿之介 铃木 直人 真田 四目之进 田内 知 篠崎 信八郎 田村 一郎 小路 平三郎 富川 十郎 岛田 幸之介 中村 玄道 瀬山 多喜人 中村 五郎 白井 鹰之进 中山 重蔵 田中 梅太郎 林 小五郎 武城 九良太 林 正吉 中条 常八郎 三品 一郎 田村 金七郎 宫武 织蔵 藤原 和三郎 村上 清 石井 清之进 鹿内 主税 天海 胜之进 柴冈 刚三 一色 善之丞 清水 卯吉 市村 辰之助 白戸 友卫 上田 马之丞 高山 次郎 井上 新左卫门 田中 律造 大内 枪之助 玉置 良三 内山 元次郎 中村 吉六 梶谷 麟之助 本田 岩吉 大町通 南太郎 松沢 乙造 诹访 市次郎 万田 河三 小堀 诚一郎 三品 二郎 田村 录四郎 宫本 腾太 玉川 将之介 向馆 登 畠山 芳次郎 村上 三郎 富永 政之助 森 権次郎 三浦 恒次郎 吉田 万吉 円尾 启二郎 渡辺 市造 山本 二十六 石井 七郎 森 庵六之助 石田 入道 加藤 熊五郎 大宫 友実 和高 虎之助 大宫 友贤 木村 胜之助 加藤 定吉 河合 弥三郎岸田 兼吉 関口 房太郎 黒川 佐吉 渋沢 吉之助 铃木 乙治 藤本 吉之介 高桥 渡 永田 镰三郎 中村 清七 横山 锅二郎 西沢 武吉 丸山 驹之介 西沢 义吉 明石 覚四郎 林 久吉 青地 源太郎 林 竹之助 五十岚 伊织 星川 三平 秋山 义三郎 松本 正 上田 安达之助 吉村 二郎 岩崎 胜次郎 青木 连 大野 内蔵之介 青山 次郎 佐久间 银太郎 天野 十郎 冈田 米太郎 印具 马作 大桥 山三郎 内山 栄八 粕屋 小次郎 角谷 糺 冈村 亀太郎 木下 胜蔵 河村 八十右卫门 佐治 寛 金子 庄兵卫 铃木 量平 小岛 造酒之丞 多冈 太郎 木村 忠次郎 高须 熊雄 洒井 要次郎 高桥 恭辅 小林 幸次郎 竹内 笃平 佐藤 房太郎 竹内 徳雄 指田 竹次郎 千叶 栄 高冈 仓太郎 坪田 忠蔵 関川 代次郎 寺井 主税 土田 新之丞 寺岛 繁三 高桥 珊瑚郎 中沢 务 鸟羽 多喜松 长瀬 清蔵 鹤冈 健四郎 成合 清 长沢 政之丞 野辺 民雄 中川 小十郎 野村 游喜 西村 五十五郎 福与 男也 西脇 乾三郎 藤井 安八 西村 小左卫门 松沢 弾治 西脇 源六郎 水谷 藤七 古屋 丈之助 本武 権平 福田 胜之进 柳沢 腾马 前田 岩太郎 若田 栄吉 细川 千太郎 赤羽 音吉 前场 小五郎 池田 庄司 前场 喜司马 石尾 健吉 松井 徳太郎 一瀬 寛治 真崎 宅太郎 稲吉 竜马 山形 时太郎 入崎 丞 三浦 松五郎 上田 清蔵 山久知 文次郎 大槻 银蔵 山际 平三郎 大场 久辅 饭田 七九郎 小田 数马 山崎 林五郎 柏尾 一郎 石井 伊之助 越 海 饭沼 粂之进 関 清辅 碓氷 升之助 田中 一 石川 伊太郎 角田 五郎 加纳 惣三郎 浜田 善次 冈岛 品三郎 早川 林平 钩木 伝三郎 藤沢 竹城 桐山 銭三郎 松田 六郎 白石 五六郎 村上 一佐藤 安二郎 村山 谦吉 田辺 太三郎 矢部 兵吾 高桥 良之助 大松 系斎 土方 幸太郎 谷山 诚一郎 玉置 伊之助 服部 幸次郎 正木 直太郎 梁田 佐太郎 藤沢 彦次郎 松山 几之介 结城 有无之助 山浦 鉄四郎 吉田 寅之助 大野 右仲 和田屋 和三郎 江川 七郎 金山 敬助 大石 造酒蔵 5结局 编辑 概述 庆应三年十一月,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实行大政奉还。不久新政府和幕府之间展开戊辰战争,新选组站在幕府一方参与1868年初的鸟羽伏见之战,被新政府军击败。新选组屡败屡战,甲州胜沼之战后,新选组返回江户,部份队员在这时离队。近藤勇被新政府军捕获处死,冲田总司也因肺结核而病逝。新选组其后参与宇都宫城之战和会津战争,斋藤一在会津战争其间离队。土方岁三与部份队员跟随其他拥护幕府的军队退到北海道,成立虾夷共和国及参与箱馆战争。明治二年(1869年)五月,土方与明治政府军作战时背后中流弹身亡,相马主计接任,与余下的新选组队员投降,不久虾夷共和国也随著总统榎本武扬的投降而灭亡。 年表 元治2年 (1865年 ~4/7) 2月23日 山南敬助因脱走之罪切腹。 3月10日 新撰组屯所移往西本原寺。 庆应元年(1865年 4/7~) 4月27日 新队士招募完成,近藤勇、伊东甲子太郎、藤堂平助及新入队队士计53人从江户出发 闰5月22日 将军家茂入洛,新撰组出迎,二条城警备 庆应2年 (1866年) 2月12日 勘定方河合耆三郎因私吞公款而被斩首 9月14日 土方岁三协助逮捕有贪污嫌疑的原见回组成员大泽源次郎 庆应3年 (1867年) 1月7日 冲田总司、永仓新八、斋藤一在四条大桥与十津川乡士中井庄五郎,土佐藩士片冈源马偶遇交手,无人伤亡。(四条大桥乱斗) 2月2日 伊东甲子太郎在太宰府会见中冈慎太郎 3月20日 伊东、斋藤(近藤的卧底)、藤堂、铃木、条原、加纳、新井、毛内、阿部、富山、桥本、内海、中西、佐原、清原、江田共十六人,正式脱离新撰组。 7月7日 伊东甲子太郎前往柳马场访问中冈慎太郎 11月18日 油小路事件,伊东、藤堂等4名御陵卫士被杀。 庆应4年 (1868年 ~9/8) 1月5日 井上源三郎战死 3月11日 永仓新八、原田左之助另组『靖兵队』 4月1日 五兵卫新田集结新选组总员227人,赶赴流山 4月3日 新政府军包围流山,近藤投降,土方前往江户 4月4日 土方岁三找胜海舟替近藤请命,近藤被送往板桥 4月23日 宇宫都城之战,土方负伤。 4月25日 近藤勇于板桥被斩 5月15日 上野战争爆发、原田左之助负伤。 5月17日 原田左之助死亡。 5月30日 冲田总司病死。 明治元年 (1868年 9/8~) 10月18日 新选组向虾夷出航 12月15日 虾夷共和国成立,总裁榎本武扬,土方岁三出任陆军奉行并 明治2年 (1869年) 5月11日 政府军奇袭函馆山顶。土方为救出弁天台场的新撰组同志,被迫出阵。在一本木関门、异国桥间的战斗中被火枪击中而死 5月15日 弁天台场,新选组降伏。 5月18日 旧幕府军降伏,戊辰战争终结 至此新选组退出历史舞台。(1862-1869) 6相关动漫 编辑 《新撰组异闻录》 《新选组默秘录》 《浪客剑心》 新选组漫画人物 新选组漫画人物(12张) 《冬之蝉》 《幕末机关说·伊吕波歌》 《光之风》 《银魂》(在该动漫中叫真选组) 《幕末志士传》 《机动新撰组》 《幕末恋华新撰组》 《天保异闻妖奇士》 《修罗之刻》 《浅葱色之风——冲田总司》 《薄桜鬼~新选组奇谭~》 《喧哗番长3》 《内衣教父》 《落语天女》 《土方岁三青春传》 《无赖》 《漂流者》—— 平野耕太 《月明星稀》 《薄樱鬼》 《冻铁之花》 《搞笑漫画日和》 《遥远时空中5》 《寻找前世之旅》——京都幕末 7相关日剧 编辑 风云新选组・近藤勇(1961年 主演:岚寛寿郎(近藤勇)) 新撰组始末记(1961年 主演:中村竹弥(近藤勇)) 新选组血风録(1965年 - 1966年 26话 主演:栗冢旭(土方歳三)、舟桥元(近藤勇)、岛田顺司(冲田総司)) 燃烧吧剣(1970年 26话 主演:栗冢旭(土方歳三)、舟桥元(近藤勇)、岛田顺司(冲田総司)) 新选组(1973年 主演:鹤田浩二(近藤勇)) 新选组始末记(1977年 出演:平干二朗(近藤勇)、古谷一行(土方歳三)、草刈正雄(冲田総司)) 冲田総司 华丽的暗杀者(1982年 主演:郷ひろみ(冲田総司)) 壬生恋歌(1983年 出演:三田村邦彦) 炎之剣士 冲田総司(1984年 主演:田原俊彦(冲田総司)) 新撰组(1987年 出演:松方弘树(近藤勇),竹脇无我(土方歳三),东山纪之(冲田総司)) 燃烧吧剣(1990年 主演:役所広司(土方歳三)) 新撰组 池田屋之血闘(1992年 出演:里见浩太朗,野村宏伸,地井武男) 新选组血风録(1998年 主演:渡哲也(近藤勇)) 壬生义士伝(2002年 4话 主演:渡辺谦(吉村贯一郎)) 新选组!(2004年NHK大河剧 脚本:三谷幸喜 主演:香取慎吾(近藤勇)) 新选组!! 土方歳三 最期の一日(2006年NHK正月时代剧 脚本:三谷幸喜 主演:山本耕史(土方歳三)) 轮违屋糸里(2007年 主演:上戸彩(糸里)) 新撰组异闻PEACE MAKER(2010年 原作:黒乃奈々絵 主演:须贺健太(市村鉄之助)) 新选组血风录(2011年4月)(主演:永井大,宅间孝行,辻本祐树) 8相关电影 编辑 『维新京洛 竜之巻 虎之巻』(1928年)导演:池田富保,大河内伝次郎(近藤勇),尾上华丈(土方歳三),寺岛贡(冲田総司) 『新撰组悲歌』(1934年)导演:益田晴夫,海江田譲二(近藤勇),静房二郎(冲田総司) 『新撰组 第一部京洛风云、第二部池田屋騒动、第三部魔剣乱舞』(1952年)导演:萩原辽,月形龙之介(近藤勇) 『新选组鬼队长』(1954年)导演:河野寿一,片冈千恵蔵(近藤勇),原健策(土方歳三),中村锦之助(冲田総司) 『新选组』(1958年)导演:佐々木康、片冈千恵蔵(近藤勇),山形勲(土方歳三) 『壮烈新选组 幕末动乱』(1960年)导演:佐々木康,片冈千恵蔵(近藤勇),黒川弥太郎(土方歳三),若山富三郎(冲田総司) 『风云新撰组』(1961年)导演:毛利正树,岚寛寿郎(近藤勇),龙崎一郎(土方歳三) 『新选组血风録 近藤勇』(1963年)导演:小沢茂弘,市川右太卫门(近藤勇),加藤武(土方歳三) 『新选组始末记』(1963年、大映)导演:三隅研次,市川雷蔵(山崎蒸),若山富三郎(近藤勇),天知茂(土方歳三) 『幕末惨酷物语』(1964年)导演:加藤泰,河原崎长一郎(冲田総司),中村竹弥(近藤勇),西村晃(土方歳三) 『土方歳三 燃烧吧剣』(1966年)导演:市村泰一,栗冢旭(土方歳三),和崎俊哉(近藤勇),内田良平(七里研之助) 『新撰组』(1969年)导演:沢岛忠,三船敏郎(近藤勇),小林桂树(土方歳三),北大路欣也(冲田総司) 『冲田総司』(1974年)导演:出目昌伸,草刈正雄(冲田総司),高桥幸治(土方歳三),米仓斉加年(近藤勇) 『幕末纯情伝』(1991年)导演:薬师寺光幸,牧瀬里穂(冲田総司) 『御法度』(1999年)导演:大岛渚,北野武(土方歳三),松田龙平(加纳惣三郎),武田真治(冲田総司) 『新撰组』(2000年)导演:市川昆,中村敦夫(近藤勇),中井贵一 (土方歳三),原田龙二(冲田総司) ,佐藤浩市(斎藤一) 『矜持 ~KYOUJI~ Twilight File II』(2006年)导演:高瀬将嗣,加势大周(冲田総司)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书籍 , 组织机构
293
维新三杰
收藏20044 维新三杰编辑 维新三杰指的是明治维新中涌现出的对明治维新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人物,即原长州藩的桂小五郎(即木户孝允)、原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原萨摩藩的西乡隆盛。 本 名维新三杰 所处时代明治维新 代 表桂小五郎 地 区日本 目录 1桂小五郎 2大久保利通 3西乡隆盛 1桂小五郎 编辑 1864年6月,桂与长州、土佐、熊本诸藩志士相约在京都三条河原町的旅馆池田屋秘密集会,遭新撰组袭击,死伤多人。桂鸿运当头,不但因为迟到逃过一劫,而且其后四处躲避追捕时,还认识了一位红颜知己——原姓木关的艺妓二代几松。这位几松,就是后来的夫人松子。 戊辰战争爆发时,西乡用兵于前,桂与大久保治政于后。维新胜利,桂与大久保亦同时参加岩仓使团去欧美各国考察,其间矛盾虽日益激化,但依旧于1877年联手击败急于对外扩张的西乡隆盛,迫其辞职。其后大久保独裁体制建立,桂受排挤,一度愤然下野。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后不久,四十五岁的他即病死于京都。 2大久保利通 编辑 大久保利通诞生于天保元年(1830)8月10日,是维新三杰之一。为人沉着冷静、刚毅果断、始终抱持现实主义的政治态度,一生都处于权力的高峰。 明治四年(1871),任岩仓考察团的副使,周游欧美各地。於考察欧洲时,遇到德国宰相俾斯麦,大受其影响。1873年听到西乡等人激烈的征韩论主张,立即回国。他与岩仓具视站在同一阵线,强烈反对征韩,因此而与多年的好友西乡决裂。征韩派辞职後,大久保兼内务卿,成为政府的核心人物,大力推动殖产兴业政策。他虽然专制,但没有地域观念,大量采用有能力的人才。 他的统治对日本迅速富强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西乡隆盛 编辑 西乡隆盛明治三杰之一,同时西乡隆盛的人格最受人们喜爱!西乡隆盛生于文政十年(1827)12月7日。西乡隆盛在倒幕运动中,不断发挥他的破坏力。1868年,隆盛担任征讨大总督参谋,与胜海舟谈判下,无流血的进入江户城。但是西乡隆盛却在此时急流勇退,返回老家萨摩。因为他认为不可留在中央,担任比藩主地位还高的职位。到江户开城为止,他是代表下级武士改革派的最佳领袖。他视名利如粪土,视死如归,不为子孙买美田。然而在维新政府的改革下,下级武士生活日益穷困。征兵令实施之後,武士的军事权又告丧失,为打开这种僵局,遂使西乡隆盛兴起“征韩”、“征台”的念头。他毛遂自荐,想当遣韩大使,但遭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的反对而下野。明治十年(1877),鹿儿岛的私立学校学生及下级武士拥立西乡隆盛为统帅,举兵反抗政府,史称“西南战争”。西乡隆盛战败,自刃而死。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人物 , 历史 , 历史书籍
294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又借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 目录 1教学 2历史影响 3详述 1教学 编辑 鸿都门学所招收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都与太学相反。学生由州、郡三公择优选送,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开设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打破了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宦官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学生毕业后,多给予高官厚禄,有些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还有的封侯赐爵。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它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2历史影响 编辑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汉灵帝刘宏是个昏庸的皇帝,但有才艺,爱好文学,书法。他引召太学生中能为文、赋者待制京城洛阳鸿都门下,以后又将许多善尺牍和工书鸟篆者都加以引召,于是有数十人。光和元年(178)设立了鸿都门学,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并进行考试,人数多至千人,学成后多授予高官。鸿都门学虽然设立时间不长,却出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他们主要擅长鸟虫篆和八分书,代表人物有师宜官、梁鹄、毛弘等。鸿都门学冲破了太学自建立以来将经学作为唯一教育内容的藩篱,是一所最早的文学艺术大学。 3详述 编辑 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开唐代专科学校之先声,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鸿都门学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学生皆由州、郡、三公荐举 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 ,经过考试合格方得入学,据说曾招 至千人焉 (《后汉书·灵帝纪》)。鸿都门学以尺牍、小说、辞赋、字画为主要学习内容。尺牍,是古代书信的名称,由于当时的书信都刻之简牍,规格为 以尺一寸 ,所以称 尺牍 、 尺翰 、 尺简 、 尺牒 等,原来是一种实用文体,使用广泛,有一定书写格式,包括 章 、 奏 、 表 、 驳 、 书 等类,至汉代,尺牍中已有不少精彩散文,所以,学习尺牍,既有实用性,又有文学性。鸿都门学所学的 小说 ,不同于今天的小说,只是它的前身,诸如神话传说、街谈巷语、志怪志人之作等。总之,鸿都门学以学习文学、艺术知识为主,不同于以儒学力主的其他官学。鸿都门学的学生,大多是无身份地主及其子弟,都是士族看不起的 斗筲之人 ,他们以文艺见长而受灵帝的宠信,出路十分优厚。由于擅长文辞而被朝廷委以重任之事,并不是自灵帝开始,例如汉武帝时,就有一批文学艺术家在朝廷供事,其中司马相如以《子虚赋》、《上林赋》闻名于世,曾为进攻西南夷出了很多力。此外,严助、朱灵臣等辞赋、散文家,也受到武帝重用。这些文入学士在政治上积极支持汉武帝的政策,在文学上又表现出非凡的学识与才能,因而受到重用和赏识。但是灵帝宠信的文学之士,却受到士族集团的猛烈攻击,这是因为鸿都门学的创设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 经过党锢之祸,士族集团虽然受到很大挫折,但在舆论上却始终是得势的。宦官集团却相反,政治上虽然得手,但由于社会地位低、又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所以在舆论上一直不占优势,这使他们深深感到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重要。为了与士族以及他们支持的太学抗衡,宦官决意借助灵帝嗜好文艺,创办了鸿都门学,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加强控制舆论阵地。因此,鸿都门学一经创设就遭到士族、儒生们的最激烈反对,可见,鸿都门学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但是尽管政治上有需要,如果没有文化教育的内在条件,鸿都门学也是不可能产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是这所文艺专科学院创立的又一重要条件。汉代的散文,辞赋一直被公认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书法至汉代也有长足进步,它开始被人们视为一门艺术。汉代的绘画也很发达,以人物画力主,朝廷也借绘画来表彰忠臣义士。总之,文艺的发展,为文艺专门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汉灵帝在历史上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他能顶住来自士族的强大压力,坚持创办了鸿都门学,扶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为唐代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开辟了道路。我国古代取士除以儒经为主要依据之外,还有以诗文取士的,表现了重视人的才华的倾向。汉灵帝重用文学之士,正是文学取士的导源,这些都是他对我国古代教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词条标签: 学校 , 自然地理 , 教育 , 组织机构 , 文学家 相关历史人物 纠错 蔡京 s 蔡京 袁宏 s 袁宏 庄子 s 庄子 竹林七贤 s 竹林七贤 刘勰 s 刘勰 邓绥 s 邓绥 李淳风 s 李淳风 九品中正制 s 九品中正制 颜之推 s 颜之推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7702次 编辑次数:5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1-12 创建者:hdmx_cn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295
金日石单
金日磾(jin mì dī)(前134年―前86年),字翁叔,是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1] ,汉武帝因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赐其姓为金[2]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病重,托霍光与金日磾辅佐太子刘弗陵,并遗诏封秺(dú)侯。昭帝即位后,他担起了辅佐少主的重任,鞠躬尽瘁,死后被封为敬侯,陪葬茂陵。金日磾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子孙后代因忠孝显名,七世不衰,历130多年,为巩固西汉政权,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3]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金日磾 别 名金翁叔 国 籍中国(西汉) 民 族匈奴族 出生日期前134年 逝世日期前86年 职 业辅政大臣 封 爵秺侯 谥 号敬侯 身 份匈奴休屠王太子 目录 1人物生平 ▪ 父死降汉 ▪ 武帝宠信 ▪ 怒杀弄儿 ▪ 击破叛乱 ▪ 辅佐昭帝 2历史评价 3子孙后裔 4陵墓介绍 5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父死降汉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金日磾(左)与休屠王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天,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一万,自陇西出发北击匈奴,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切断匈奴右臂,执浑邪王子,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4] 元狩二年(前121年)夏天,经居延及小月氏攻祁连山浑邪、休屠二王,使他们遭到惨重打击。同年秋,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屡为汉军所破,伤亡数万,怒不可遏,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便说服休屠王共同降汉。而休屠王因其部损失不大,估计单于不会杀他,后又中途反悔,浑邪王便杀了休屠王,其众四万余人降汉。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金日磾因父亲被杀,无所依归,便和母亲阏氏、弟弟今伦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黄门署饲养马匹,时年仅十四岁。[5] 武帝宠信 金日磾 汉武帝一次在宫中宴游欢乐之极,诏令阅马助兴。当他看到一个体形魁伟、容貌威严、目不斜视的青年(金日磾)牵着膘肥体壮的骏马从殿上走过时,感到很惊讶,就问起这个牵马人的情况。当汉武帝得知金日磾为休屠王之子后,就拜他为马监。之后升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金日磾亲近汉武帝以后,不曾有过失,汉武帝很信任宠爱他,赏赐累积千金,汉武帝外出,他就随侍车驾;在宫中,他就侍候身边。一些贵戚在私下怨恨,说:“陛下胡乱得到一个匈奴小儿,反倒看重他。”汉武帝听说后,更加厚待他。[6] 怒杀弄儿 金日磾 金日磾的母亲教诲两个儿子,很有规矩,汉武帝得知后很赞许。他母亲病死后,汉武帝下诏在甘泉宫为她画像,题名“休屠王阏氏”。金日磾每次看见画像都下拜,对着画像涕泣,然后才离开。金日磾的两个儿子都被汉武帝所宠爱,是汉武帝逗乐子的弄儿,常在皇上身边。有一次,弄儿从后面围住汉武帝的脖子,金日磾在前面,看见后生气地瞪着他。弄儿一边跑一边哭着说:“爹爹发火了。”汉武帝对金日磾说:“干嘛生我弄儿的气!”后来弄儿长大,行为不谨慎,在殿下与宫女戏闹,金日磾正好看见,厌恶他的淫乱,于是杀了弄儿。这个弄儿就是他的长子。汉武帝得知后大怒,金日磾叩头告罪,把为什么杀弄儿的情况一一说出。汉武帝很哀伤,为弄儿掉泪,以后从内心尊敬金日磾。[7] 击破叛乱 巫蛊之祸前,马何罗(本姓马,后人改为莽)与江充交好,马何罗的弟弟马通更因诛杀太子时奋力作战而得到封爵。征和二年(前91年) 金日磾 ,汉武帝得知太子冤屈,就把江充宗族和朋党全部诛杀。马何罗兄弟害怕被杀,于是策谋造反。金日磾发现他们神情异样,心里怀疑他们,暗中独自注意他们的动静,与他们一同上殿下殿。莽何罗也觉察到金日磾的用意,因此,很久没有机会动手。这时汉武帝驾临林光宫,金日磾有小病在殿内休息。马何罗与马通以及小弟马成安假传圣旨深夜外出,一起杀了使者,发兵起事。 第二天早上,汉武帝还未起床,马何罗无故从外进入。金日磾正在上厕所,心里一动,马上进入汉武帝卧室,躲在内门后。一会儿,马何罗袖藏利刃,从东厢而上,看见金日磾,神情大变,跑向汉武帝的卧室,不料撞到宝瑟,摔倒在地,金日磾得以抱住马何罗,随即高声呼喊:“马何罗造反!”汉武帝从床上惊起。侍卫拔刀想杀马何罗,汉武帝恐怕伤到金日磾,阻止他们不要用刀杀。金日磾揪住马何罗的脖子,把他摔到殿下,侍卫才能捉住捆绑起来,彻底审讯,最后都伏法受诛。金日磾因此以忠诚笃敬、孝行节操而闻名。[8] 辅佐昭帝 金日磾自从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从不用目光直视汉武帝。汉武帝赏赐给他宫女,也不敢亲近。汉武帝要把他的女儿纳入后宫,金日磾不肯。金日磾的为人就是像这样笃厚谨慎,汉武帝认为他的行为特别奇异少见。[9]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病重,嘱托霍光辅佐太子刘弗陵,霍光要谦让给金日磾。金日磾说:“我是外国人,那样将让匈奴轻视汉朝。”于是就成为霍光的助手。霍光把女儿嫁给金日磾的嫡子金赏。[10] 金日磾蜡像 当初,汉武帝留下遗诏,以讨伐马何罗的功劳封金日磾为秺侯,金日磾因为汉昭帝刘弗陵年幼,坚辞不肯接受封爵。[11] 始元元年(前86年)九月初一日,辅佐朝政一年多的金日磾病情严重,大将军霍光奏明汉昭帝才封金日磾为侯,在病床边授予他侯爵封号及印绶。九月初二日,金日磾病逝,终年四十九岁。[12] 汉昭帝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赐给安葬器具及坟地,用轻车军士为他送葬,军队排列直到茂陵,赐谥号为敬侯。[13] 2历史评价 编辑 班固《汉书》:“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云。”[14] 陈普:“ 金日磾半身像[15] 牵马胡儿共拥昭,同功同德不同骄。麒麟阁上尘埃面,羞见芬芳七叶貂。”[16] 林同:“牧马一胡儿,如何却受遗。多因汉宫里,泣拜画阏氏。”[17] 王夫之《读通鉴论》:“金日磾,降夷也,而可为大臣,德威胜也。武帝遗诏封日磾及霍光、上官桀为列侯,日磾不受封,光亦不敢受。日磾病垂死,而后强以印绶加其身。日磾不死,光且惮之,况桀乎?桀之逆,日磾亡而光受其欺也。霍光妻子之骄纵,至弑后谋逆以亡其家,无日磾镇抚之也。光之不终,于受封见之矣。日磾没,而光施施自得,拜侯封而若不及,早已食上官桀之饵,而为其所狎。利一时之荣宠,丧其族于十年之后,‘厉熏心’,鲜不亡矣。光之咎,非但不学无术也;利赖之情浅,虽有憸人与其煽妻逆子,恶得而乘之?若日磾者,又岂尝学而有他术哉!”[18] 3子孙后裔 编辑 金日磾后代在西汉末年王莽代汉时受到迫害,部分逃至山东文登丛家砚,改金姓为丛,为丛姓的起源之一。 金日磾三子,长子为汉武帝弄儿,为金日磾所杀。两子金赏、金建都为汉昭帝侍中,与汉昭帝年龄差不多,与汉昭帝一同睡觉起床。后金赏为奉车都尉,金建为驸马都尉。金赏继金日磾爵位秺侯,佩戴着两条绶带后,汉昭帝对霍光说:“金家兄弟两人不可以让他们都是两条绶带吗?”霍光回答说:“金赏本是继承父亲的爵位为侯的。”汉昭帝笑着说:“是不是侯难道不在于我与将军您吗? 金日磾家族世系图 ”霍光说:“先帝的规定是有功才能封侯。”当时金家兄弟与汉昭帝年龄都是八、九岁。汉宣帝即位,金赏担任太仆。金赏的妻子是霍光之女,霍家谋反,金赏上书休妻,得以保全,独得不受牵连。汉元帝时担任光禄勋,死后没有儿子,封国被除。元始年间为了延续绝禄的世家,封金建的孙子金当为秺侯,作为金日磾的后嗣祭祀祖先。[19] 4陵墓介绍 编辑 金日磾墓 金日磾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霍去病墓东侧,约100米处。形状圆形,高为11.93米,东宽41.2米,西宽41.9米,南长35.5米,北长36.3米,封土18748立方米。占地面积1479.08平方米。[20] 金日磾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影视形象 编辑 2004年电视剧《汉武大帝》孙洵饰演少年金日磾、徐冲饰演成年金日磾。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2. 《前秦录》:汉休屠王太子日磾事武帝,帝以休屠作金人祭天,赐姓金氏。 3. 金日磾 .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3-08-30] . 4.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武帝元狩中,票骑将军霍去病将兵击匈奴右地,多斩首,虏获休屠王祭天金人。 5.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其夏,票骑复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大克获。于是单于怨昆邪、休屠居西方多为汉所破,召其王欲诛之。昆邪、休屠恐,谋降汉。休屠王后悔,昆邪王杀之,并将其众降汉。封昆邪王为列侯。日磾以父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官,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 6.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日磾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上闻,愈厚焉。 7.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日磾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病死,诏图画于甘泉宫,署曰“休屠王阏氏”。日磾每见画常拜,乡之涕泣,然后乃去。日磾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儿,常在旁侧。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弄儿走且啼曰:“翁怒。”上谓日磾“何怒吾儿为?”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弄儿即日磾长子也。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8.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初,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充败卫太子,何罗弟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后上知太子冤,乃夷灭充宗族党与。何罗兄弟惧及,遂谋为逆。日磾视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何罗亦觉日磾意,以故久不得发。是时,上行幸林光宫,日磾小疾卧庐。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日磾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磾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磾,止勿格。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穷治,皆伏辜。由是著忠孝节。 9.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 10.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及上病,属霍光以辅少主,光让日磾。日磾曰:“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于是遂为光副。光以女妻日磾嗣子赏。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政治人物 , 历史 , 历史人物 , 历史书籍 金日磾 金日磾图册 相关人物 纠错 伊稚斜单于 s 伊稚斜单于 李广利 s 李广利 桑弘羊 s 桑弘羊 中行说 s 中行说 霍光 s 霍光 桀 s 桀 南宫公主 s 南宫公主 霍去病 s 霍去病 赵破奴 s 赵破奴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309072次 编辑次数:58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08-14 创建者:eflying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殷萌★ 特色词条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296
悲士不遇赋
收藏13029 悲士不遇赋编辑 《悲士不遇赋》是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作品。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它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作品名称《悲士不遇赋》 创作年代西汉 作品出处《艺文类聚》 文学体裁赋 作 者司马迁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 词句注释 ▪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1作品原文 编辑 悲士不遇赋⑴ 悲夫!士生之不辰⑵,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⑶。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⑷。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⑸。何穷达之易惑⑹,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⑺。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⑻。天道微哉,吁嗟阔兮⑼;人理显然,相倾夺兮⑽。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⑾。炤炤洞达,胸中豁也⑿;昏昏罔觉,内生毒也⒀。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⒁。没世无闻,古人唯耻⒂;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⒃!逆顺还周,乍没乍起⒄。理不可据,智不可恃⒅。无造福先,无触祸始⒆。委之自然⒇,终归一矣![1] 2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不遇:没有机遇,指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和抱负。 ⑵生之不辰:生不逢时。 ⑶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经常约束自己以回复和符合礼的要求,唯恐自己的志向和行为默默无闻。“惧志行而无闻”,另本作“惧志行之无闻”。 ⑷谅才韪(wěi)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相信自己才高而世道暴戾,要至死而勤勉不息。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美善。逮:到达。 ⑸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虽有形体而不得显扬名声,徒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⑹穷达:困窘和显达。 ⑺屈而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张。 ⑻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大意是说,那些秉公处理公务的人,与我志同道合;那些以私情对待私党的人,我以为可悲。 ⑼天道微哉,吁(xū)嗟(juē)阔兮:指天道幽深难知,旷远难见。吁嗟:感叹词。 ⑽倾夺:指统治者互相倾轧、争夺。 ⑾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爱慕富贵,鄙夷贫贱,是理智的惑乱。哲:哲人,明智的人。 ⑿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明辨事理清楚透彻,通晓领悟。炤(zhāo)炤:同“昭昭”,明亮的样子,这里意为明白。洞达:通达,透彻。豁:开阔明朗的样子,形容通晓领悟。 ⒀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昏愦迷乱而不觉醒,是因内心受了毒害。昏昏:迷乱、不明事理。罔:不、没有。 ⒁我之言矣,哲已能选:大意是说,我的心意如何,哲人自能揣度;我言论中的是非,哲人自能选择。哲:才智卓越的人。 ⒂没世无闻,古人唯耻:终生默默无闻,古人以为耻。《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⒃否(pǐ):《周易》中的一卦,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这里是不善、不利的意思。 ⒄逆顺还周,乍没乍起:背逆和顺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忽起忽落。还周:循环。还:通“环”。 ⒅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意思是,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依理恃智的。 ⒆无造福先,无触祸始:不要跑到福的前面,也不要接近祸的开端。造:往,到。 ⒇委之自然:托付于自然。委:托付。自然:指宇宙万物。[1] [2] 白话译文 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一人。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将至死都永远辛勤。虽有形相但不能彰显于世,空有才能却不得展示于人。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那么精微啊,哎呀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侵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糊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不该如此。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3] 3创作背景 编辑 《悲士不遇赋》当为司马迁任中书令发愤继续撰修《史记》时所作。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腐刑,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含悲忍垢,他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极大的愤慨和不平。此赋就行文及感情可推定约为其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经验所作的概括和总结。[1] [4] 4作品鉴赏 编辑 此赋是汉代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八篇重要赋作中迄今唯一留存的一篇,全文共四十四句,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的悲愤心情,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人世的倾夺和道德的堕落。短小精悍的《悲士不遇赋》沉实而有锋芒,矛头直指整个封建地主官僚及其统治下的时世,表白了作者的理想与志节,同时体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代有理想、有才能而遭遇不幸的正直士人的悲哀与愤慨。 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相倾夺、贪生恶死、好贵夷贱。篇末“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和“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等语,表露了司马迁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可与《报任安书》中的“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相对照。 西汉辞赋表现为大赋,颂扬着帝王功德,润色着帝王鸿业,作者身处被人称颂的“汉武盛世”,控诉着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批判着他们美恶不分、公私不明、互相倾夺、贪生怕死、好贵夷贱之种种丑行、恶行,可谓逆世之道第一人。也正因为此,所以虽克己复礼,仍“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司马迁不以赋见称,但他生当大赋盛行的时代,流风所及,其赋作也能达到一定水平。这篇短赋在名气上虽不如一些名赋,但也还是颇具特色的。其中的反复铺陈、排比对偶,正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的主要特征;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比司马相如似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对后来的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有一定的影响。[1] 5作者简介 编辑 司马迁像[5]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从小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诵读古文经书。早年远游大江南北,考察历史遗迹,了解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这是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他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创作史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后因李陵事件触怒了武帝,被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史记》这一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6] 参考资料 1. 巨 才 .辞赋一百篇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25-26 . 2. 《悲士不遇赋》阅读训练 .中华语文网 .2005-09-28 [引用日期2012-12-01] . 3.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译文) .上财教学网 [引用日期2012-12-01] . 4. 武、宣赋坛 .博学人网 .2012-11-29 [引用日期2012-12-01] . 5. 司马迁 .万圣网 .2012-07-31 [引用日期2014-03-23] . 6. 夏征农 等 .辞海(缩印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127 . 词条标签: 文学家 , 散文 , 文学 , 文学作品 , 文学书籍
297
文学不能改编处
文学不能改编处——《色·戒》小说与电影(节选自《刀与星辰》) [已注销] 4 2012-05-31 16:20:49   本评论节选自徐皓峰著《刀与星辰》     《刀与星辰》豆瓣读书链接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07793/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对于情爱是虚写的,只是用王佳芝   的同学们发现她跟了易先生后乳房大了。再有的描写,便是易先   生陪王佳芝买戒指路上,两人坐在汽车后座,易先生习惯性地插   着胳膊,用肘部碰着王佳芝的乳房底边,来过瘾——这个细节描写,   在港台的文学评论中称为“暗爽”。   《色·戒》中的情爱是暗爽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隐藏着的情   感,所以有特殊有味道。当李安的《色,戒》拍摄前宣传是,看   到以情欲场面做宣传,我就知道要坏了,把隐秘的变成了赤裸裸,   就丧失了张爱玲的味道。   以我的判断,觉得床戏没有必要,尤其是出现了性虐场面,   做特务工作的易先生内心就一定是惊惧的么?以致一定要用女人   宣泄?不一定吧,易先生有情爱暴力的倾向,当然可以,但无疑   是最简单的。看民国时特务的经历,起码最大的特务头子戴笠便   不是这样,他对胡蝶便很有情调。   通过日常生活,推测两人的情欲,不必实写床戏,这应该是   张爱玲文学高级的地方。李安过分依赖床戏,忽视了日常生活中   的细微情调,以至于当电影的床戏被删减后,王佳芝和易先生的   感情就不太成立了。   小说中易太太想买的“鸽子蛋”戒指,和易先生送给王佳芝         的戒指,是两个戒指。而电影中是同一个戒指,结果造成了易先   生不给妻子买的却买给了王佳芝,所以感动了王佳芝的效果。   天呀,情人认为自己比夫人更重要,所以被感动了,王佳芝   被一个戒指的物质指标所刺激,认可了易先生对自己的感情,所   以放走了易先生——这就把人复杂的感情变得简单了。   在增加床戏的同时,李安还增加了一段王佳芝给易先生唱“郎   呀,咱们俩是一条心”歌曲的戏——这也是太实在,太廉价了。张   爱玲的高级,就在于没有写两人的卿卿我我,两人不能直接谈感情,   而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体现出感情的萌生和目的的转变。   小说有着一种朦胧的美感,不是一个刺杀行动,而是写一个   女人在辨认自己的感情,因而是文学经典。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   是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对于她出于爱国热情作美人计,装成   少妇去接触易先生,而让同学破了处女之身,也是糊里糊涂的,   对于那个睡她的同学,小说里讲两人不是仅仅一夜,而是有好多次,   是过了一段情侣生活的,只是事情过了很久之后,她才觉出自己   做了一件傻事,开始恨那个同学。   另外,明确地建立她和另一个同学邝裕民的感情,也是有失   分寸的。影片中出现邝裕民企图吻她,她反讽道:“两年前,你可以,   为什么不?”——这是明显的败笔,只是为了让情感纠葛,却失   去了情感的品质。   如何评价李安的《色,戒》?一部常规剧情片,好莱坞在   五十年代把海明威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也是这套技法,把小说中   隐含的情节都实拍出来,从而把小说的品质变得浅薄,把复杂的   感情变得廉价,海明威的电影都被拍成了常规爱情片了。   更明显的例子,结尾的描写。小说中的易先生在下达了处死   王佳芝的命令后,回到家里看太太打牌,悠闲地聊了一会儿,感   到一丝惆怅,就走开了。      小说是在日常生活的热闹场面里结束的,所以显得人性复杂,   格外残忍。而电影中,李安竟然让易先生忏悔了,没有表现太太   们打牌,而是让易先生到了王佳芝的房间里缅怀,并出现了愁苦   的表情——把一个大特务头子变成了中学生式的情感,廉价了。   小说中的易先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爱情观,他觉得自己处死了   王佳芝,王佳芝反而会更爱他,因为他有着“无毒不丈夫”的男   子汉气概。而自己和王佳芝的爱情,在王佳芝死后,达到了永恒,   因为他心里的一点点愧疚,会让他一辈子都铭记着她。她虽然死了,   但她的影子一辈子跟随着他,他的爱情完美了。   张爱玲小说写出了一种特殊的人情,一种复杂的善恶颠倒,   而李安的易先生则还是一个平常人,虽然是一个特务头子,但做   了坏事会忏悔,心理崩溃。   而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个特务头子把自己的心理调整   过来了!张爱玲虽然是一个女人,但她对人性的体察、下笔的尖刻,      令男人汗颜。李安太温和了。   杰出电影作品,在于提供了一份特殊的价值观,或者对常规   的价值观做出反讽,而李安讲述了一个暗杀的传奇故事,最终却   仅仅给了一个“做坏事必会良心不安”的简单价值。   这样的一部常规剧情片,是没有多大艺术性的。总体说来,   电影实写了小说中淡化的青年学生异想天开地刺杀汉奸的过程,   以及这伙人如何真的依靠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的过程。短篇小说   改编成电影,需要情节的量,将其写实,无可厚非。   但这一过程应该是失败的,因为青年学生的特点是过于简单,   学生们冲动、丧失分寸、毛躁都不生动,青年们也不可爱。基本   的调子,应该是一伙可爱的大学生去做了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他   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现在的效果,则是一群人格有缺陷的人   做了一件很残酷的事情,青年人特有的活力没有出来。   还有张爱玲是一个很尖刻的人,小说中她对人的庸俗性做出   了批判,就是当在香港的行动失败后,王佳芝无意义地失身了。   刺杀的事被同学们淡忘,大家只记得王佳芝失身了,人摆脱不开   的庸俗性,令同学关系变得尴尬,所以王佳芝离开了——这是很   深刻的笔法,而李安将其省略掉了。   另外还有两处的感情处理过分直接,有过火的嫌疑。王佳芝   和易先生发生关系后,李安拍摄了王佳芝对易先生抱怨,说因为   易先生的工作关系,行动不定,她被冷落,很难受。这样的表白,   在现在的电视剧里太多了,许多婚外恋的情节,女人都会说这样   的话。   而在小说里,王佳芝是决不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因为王佳芝   那个时代的人,有着现在的人没有的一个行为规范——面子。小   说中的易先生,不敢一跟王佳芝好就送她礼物,以免王佳芝觉得   自己看轻了她——和现在大款追女的做法绝对不一样。      王佳芝先开始埋怨易先生带自己去一个简陋的首饰店里,觉   得自己被轻视,当这个简陋的首饰店店主拿出了高档的钻戒,王   佳芝的心理感受是“感到自己被尊重了,终于有了面子”,而不是   被钻戒的物质所迷惑。   而电影里则忽略掉了王佳芝的这个心理层次,我们都觉得首   饰店很高级。那个时代的人,有着特殊的面子,不好把话讲得这   么直接。而且王佳芝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才能钓住易先生,   所以她不会跟易先生交底。   影片中甚至还有王佳芝向军统特务汇报时,大谈自己和易先   生的激情经历的戏,而邝裕民大谈对王佳芝的理解——这在那个   时代也是不可能的,西方的戏剧观太浅白了,总要把一切事情都   搞得激烈,其实激烈了也就廉价了。   我们看电影的乐趣,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推测人物的内心,而   不是让人物像罪犯一样地向我们交代清楚。   
298
李安的自由
李安的自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11:56 新民周刊   李安的自由   孟 静   看金马奖颁奖礼上说起李安的新片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突然有一种感动的感觉。几年前我看过这本书,非常奇妙的作品。一个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共同漂流了227天,他没有被它吃掉,它也没有饿死,这本书包含的生存智慧是钢铁丛林中的人们闻所未闻的。   作为小说它有无限遐思的空间,拍成电影一定是个艰难的工程,动物、孩子、海,都是最不可控制的元素。没有明星,拍摄困难,注定这是块难啃的骨头。我所感动的是李安这些年来一直在拍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不可否认,他是华人导演中拥有最大自由度的,其他导演不可能不考虑投资方,不考虑前途。张艺谋要挣钱,所以有了《三枪》;冯小刚为了拍大片,努出个《集结号》;陈凯歌想忘记《无极》,转回到《梅兰芳》;陆川八面玲珑,很精明地选择《南京!南京!》;贾樟柯也想有票房,拍了一堆没票房的片子。   每个人都揣着自己的小心思,我相信,他们手头都有很多本子,其中一定有自己最想拍的,也许因为审查制度,因为投资,或者别的,但不要总把原因归到他人身上,更多的是因为个人私欲,他们拍一些自己都不喜欢也不想看的题材,底气不足捏着鼻子上桌摆给观众,然后妄图用一通忽悠强迫观众相信那是盘佳肴,实际底下铺着烂菜叶。   很多导演的从艺之路不比演员,他们是喜爱光影才进入这个行业的,可走着走着,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唯独不是为了电影去拍电影,可又不愿意承认,一副正气凛然为电影生为电影死的样子。李安未必比他们高明到哪里去,只是他确实没有那么多私心杂念去讨好别人,他讨好的只是自己,但结果是,观众不傻,更接受这种真诚的讨好。《卧虎藏龙》之前美国人会看一点功夫片,可功夫片和武侠片是两个门类,谁能想到他们会接受道家那套理论?《色·戒》里大段曲径通幽的麻将戏,注定是要在西方失败的,李安也没有因此把它舍弃。   几年前我见过李安一次,当时为了宣传别人给他写的传记,他被出版社忽悠到大陆,拉着转了几个城市,上了一些十三不靠的烂节目,最后那些节目还都没播出。他只带了一个老助理,提着一瓶胖大海泡的茶,没有专车,在北京要自己打车,去外地就坐火车,和我们一样从北京站进出。如果见识过比他无名到不知多少倍的演员的排场,你就会讶异李安的好打发。以他的聪明,已经知道被人利用欺骗了,但还是很无奈地配合,连发飙都不敢。那些节目的编导都可怜他,说他有一双小动物般无辜的眼睛,但边可怜还是边把生病的他按在那里,无休止地折腾。   看到那个场面,我会很信那本传记里的自述,他只有在拍电影时是那个小世界里的国王,他的气场才会吓哭章子怡。而离开了电影,他是个没有生活能力且无害的人,没有一般男人的攻击性,总是别人来侵略他。正因为如此,他比别的导演更纯粹,工作对他来说就是工作,不是孔雀的翎毛,为了求偶,为了炫耀,职业带来的虚名他也享受,但没有享受到那么夸张的程度,工作本身产生的快乐对他尤为重要,所以,有时候自由是自己争取的,不是审片委员会给予的。
299
蒋介石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多年来,台湾方面的宣传把蒋介石称为“千古完人”、“世界伟人”、“民族英雄”:而大陆方面在一段时期则把蒋介石描述为反共反人民的“独夫民贼”。这两个极端评价,都有所夸张。最近面世的日记所表现的蒋介石似乎更接近于一个能力和性格有缺陷、思想也有局限的民族主义人物,且听本文将为您解读。 详情请见:解读蒋介石日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蒋介石 [精彩片断] 2006年,长达五十余年的蒋介石日记曝光。台海两岸的学者经过在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这两年来的缜密研究,一致认为这些日记具有高度真实性及权威性。蒋介石日记显示,他是极有民族气节和风骨的领袖,也一直在努力谋求中国的现代化,但也陷入个人性格的限制与时代的局限性之中。蒋介石日记的全面出现,将蒋介石从“伟大领袖”的神坛上拉下来,也从“人民公敌”的祭坛上拉下来,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日记逐渐让蒋介石回到中国民间,既展现了蒋的民族气节及抗战功绩,也暴露他的人格特质上的优缺点。
300
不当税赋的道德后果
刘军宁:不当税赋的道德后果 2009年09月03日 13:40凤凰周刊【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财政部长柯尔贝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征税的艺术就像从鹅身上拔毛,既要多拔鹅毛,又要少让鹅叫。”这句名言至今还是一些国家税收的指导思想,以税务为专业的学生、学者没有不熟悉这句名言的。很多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很赞同这句话。 根据柯尔贝的看法,在征税者的眼里,纳税人不过是提供鹅毛的鹅。征税者要拔毛,没有必要去征求鹅的同意,鹅是不能拒绝的。根据柯尔贝的算术,如果一次拔毛太多,鹅会因疼痛而大声抗议甚至试图逃跑。如果为得到全部鹅毛把鹅杀死,就难以持续得到鹅毛。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鹅的容忍范围之内每次少拔一些毛,这样可以取之不尽。如同经济学家奥尔森发现,政府的起源是由流寇向驻寇演化过来的。这些以掠夺为职业的人发现,与对掠夺对象加以一次性毁灭相比,对掠夺对象加以适当的保护,定期强征保护费更为有利可图。 然而,这样的如意算盘并不能永远奏效。作为拔毛者的征税者总是有越拔(征)越多的倾向。当征税者急需鹅毛的时候,他们就顾不上鹅的不满和抗议。否则的话,路易十六也不会被送上断头台。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道德与制度的约束,征税者终将竭泽而渔、杀鹅取毛。 如果我们在强盗的枪口或刀尖下被抢走钱财,我们的感受会舒服吗?当然不会!强盗的行径是不道德的,他们凭借暴力,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就抢走我们的钱财。人与人之间钱财往来的唯一道德的方式,就是基于双方自愿的同意,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利,而不是基于暴力的威胁。强买强卖、强行劫掠都是不道德的。抢劫就是抢劫,不论抢劫者是蒙着丝袜的歹徒,还是穿着官服的强盗。柯尔贝所主张的税收艺术是不道德的。作为拔毛者的征税者没有征得同意就强行拔毛,拔毛者(政府)与被拔毛的鹅(纳税人)之间也是毫无平等可言。长久以往,柯尔贝式的没有道德基础的征税会产生严重的政治与道德后果。最严重的政治后果就是王朝的覆灭。 税收问题并不只是与经济繁荣、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平有关,税收问题首先是道德问题。在一个文明的、道德的社会,政府存在的意义以及征税的目的是保护每个人的生命、自由与财产,提防各式各样的窃贼与强盗,而不是取他们而代之。 因此,税收必须是道德的。要想使征税合乎道德,就必须把税收当作是平等的公民之间在自愿同意基础上订立的契约,据此成立政府,授权征税。这里涉及两个要素:征税者与纳税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二是任何税收必须得到纳税人的同意。满足这两个要件的税收才是道德的税收。没有经过代表和同意的税收就是单边的、霸王式契约。有道德基础的契约才有正当的道德约束力,没有道德正当性的契约是无效契约。 税收跟国家一样是一个必要的恶,因为它动用了强制。因此,应该像对待国家权力一样,把它降低到最小限度,税收愈少愈善。税收的意图也许是道德的,但是未经同意且施加强制的手段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纵然是去实现可能道德的目的,终究也是不道德的。判断税收是否道德,征税的名义是不太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征得纳税人的同意。 一些骄狂的食税者不仅不去征得纳税人的同意,反而认为社会上的所有财富天然就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纳税人的。他们认为举证的责任在纳税人,如果纳税人不能证明有理由保住自己财富,那么这些财富就属于官府的。而拿走纳税人的钱,乱花纳税人的钱却不需要经过任何举证。在征税缺乏道德正当性的地方,食税者未经纳税人的同意,就大手大脚地拿走纳税人的钱,而且若是纳税人不从,就威胁把他们投入监狱。 征税合乎道德与否对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有着巨大的影响。不道德的税收会带来严重的道德后果。最常见的表象,就是普遍的“逃”税。为了不交未经同意的税赋,纳税人不得不隐报瞒报,甚至作假。这些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对一个社会的道德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人本是道德的动物,但不道德的征收却不断侵蚀、冲击纳税人的道德底线,长此以往,使不道德的行为蔓延到税收领域之外,必将导致不道德的社会。究其源头,还是不平等的、未经同意的征税在作祟。 不道德的征税为了平息纳税人的怨言,必然要在最有能力创造财富的人身上多拔毛。其后果是从重惩罚这个社会中最能干的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强,受到的税赋惩罚越重,而且常常受到双重征税、加倍征税。这样的征税怂恿了嫉妒,煽动了平均主义,导致社会发展失去动力,终将把大家都变成穷人。 最严重的是,不道德的征税诉诸的是强制与暴力,强征巧取而不去征得纳税人的同意。这是一种强权的逻辑。如果一个社会被强权的逻辑所主导,每个人没有机会表达自愿的同意。强权的逻辑,必然要从税收的领域蔓延到其他领域,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一个强权的社会。这不仅背离了道德,更严重的是,它背离了文明!所以,一切税赋必须回到道德的轨道上来,这已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认知。(来源:《凤凰周刊》2009年23期,作者:刘军宁)
301
袁伟时
“虚妄是人造的。构筑华丽或壮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称这就是正义;追随者多半出于思维偏激,某些人则渴望从中分一杯羹。从学术文化层面看,谎言是渣滓,最终会变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把谎言奉若神明,不过是社会病态的表征。” 作为“80后”良心学者,在出版的新书《缠斗:方生与未死》中,袁伟时戳破虚妄的历史泡沫,指引我们追求迟来的中国梦。 多年来,袁伟时教授参与了戳穿这虚妄的泡沫的全过程,有时招致始料不及的反应。不过,说的是陈年旧事,结论有根有据;没有亵渎自己的良知,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追求的是迟来的中国梦:人人可以自由说话、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创新的高大身影赢得举世尊重的一流大国。搜狐微博特邀近代史学家@袁伟时 2月22日下午4--5点做客搜狐微访谈,在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站在十字路口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欢迎各位网友围观,欢迎参与提问。我们将在参与提问的网友中抽取幸运者各赠送《缠斗:方生与未死》一本。 精彩访谈 网友提问 我要提问 共135个问题,20个回复 嘉宾 袁伟时 :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提问,以后再交流。 转发(14)评论(5) 02-22 17:14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呼叫蔡天睿: 向 @袁伟时 提问: 为何取书名《缠斗——方生与未死》?有什么隐喻? 转发(37)评论(15) 02-22 16:4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太长了,现在碰到的问题,其实十九世纪已经提出来了,历史的曲折、重复太惊人了,有感而发,就写下“缠斗,方生与未死”几个字。 转发(33)评论(11) 02-22 17:13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主持人 搜狐微博读书会 : 感谢@袁伟时 老师做客微访谈,谢谢各位网友参与交流。时间关系,本次访谈就到这里,未及回答的问题,请大家继续关注@袁伟时 先生的微博,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请以下几位网友尽快将自己的收信地址、真实姓名、邮编及手机号码私信给我,每人将获赠《缠斗:方生与未死》 一本。 黑暗的vinge 悬梁刺股17134 ◇ × 转发(3)评论(2) 02-22 17:1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星文Murphy: 向 @袁伟时 提问: 我们的思想是否被儒家思想所束缚? 转发(48)评论(20) 02-22 16:3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儒家思想有优秀的一面,也有非常腐朽黑暗的一面,比如说仁爱,和平,宽恕,修身等都是好的,但讲等级,忠,等都是危害很大的。现在有些儒教“传教士”在做几件坏事,第一,强迫儿童读经;第二,互相吹捧,把一些读过几本儒学经典的人吹为圣贤,太肉麻了;第三,伪造历史,说中国西周就有宪政,宋代就是 ◇ × 转发(39)评论(13) 02-22 17:0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悠馨1991: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心目中的中国梦是什么? 转发(37)评论(19) 02-22 16:37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我的中国梦:第一,自由说话;第二,自主发展;第三,自在生活。坚持这三自,必然民富国强,否则就可能走向邪路。 转发(35)评论(17) 02-22 17:0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植天欣地盘: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如何评价当今的学术界? 转发(52)评论(18) 02-22 16:37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当今学术界的腐败现象相当严重,主要是学术制度不健全。例如学校失去了独立办学权,在官僚面前低声下气,资金拨款制度有很多漏洞,使一些腐败行为盛行。但另一方面,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了,他们埋头苦干,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也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加上与世界学术界的联系日趋 ◇ × 转发(50)评论(16) 02-22 17:0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孤风泪: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这本书最想告诉读者怎样一个事实呢? 转发(34)评论(14) 02-22 16:3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以史为鉴,走人类现代文明共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民富国强的唯一选择。违背了这一点,一定会走大弯路。这就是我想说的话。 转发(33)评论(13) 02-22 16:5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觉醒吧曼青: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怎么看官场腐败?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官场的“传统”,您认为有可能改变么? 转发(60)评论(35) 02-22 16:3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肯定能够改变,香港就是一个典范。七十年代以前,香港曾经非常腐败,从警察到高官,贪泉泛滥,依靠法治制度和独立的司法系统、廉政公署,加上言论自由,强大的舆论监督,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贪污就基本肃清了。中国大陆沿着这条道路,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转发(49)评论(28) 02-22 16:53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丽雅Vanna: 向 @袁伟时 提问: 会不会在写书的时候加入自己的观点?陈述事件的时候会不会主观? 转发(5)评论(3) 02-22 16:4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观点,但历史学家会力求全面,尽可能避免自己的观点对观察历史现象带来不利的影响。不过,史无定法,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历史表述方法,多看几家的著作加以比较,看问题就会比较全面。 转发(3)评论(1) 02-22 16:5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邹意致是好人: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觉得清末和现在的中国社会形态像么? 转发(19)评论(8) 02-22 16:4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社会转型,只要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就会一再以不同的形式重复提出。所以现在会有一些现象与清末相似,实际已经起了很大变化。 转发(18)评论(8) 02-22 16:47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嫣然为你: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怎么看待野史泛滥的问题? 转发(10)评论(5) 02-22 16:4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过去歪曲的东西太多了,引起反弹,就使真真假假的野史泛滥了。不过现在各大网站和一些历史杂志,比如《炎黄春秋》、《看历史》,《文史参考》、《江淮文史》、《南方人物周刊》,就做得不错嘛! 转发(6)评论(1) 02-22 16:45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志业先森: 向 @袁伟时 提问: 历史学的精髓在与哪里? 转发(9)评论(7) 02-22 16:41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历史学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力求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转发(8)评论(6) 02-22 16:43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倂茢僾sohu: 向 @袁伟时 提问: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包括中国人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在重新思考自己国家的出路。换做今天的你,你会选择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布尔什维克主义哪条道路来需找国家的出路?在当时的中国,哪种主义跟适合中国? 转发(44)评论(22) 02-22 16:0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国家的出路就是要走现代民主与宪政的道路,坚持市场经济,离开了这两条其它一切都是邪路 转发(41)评论(19) 02-22 16:4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大家来博客: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认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能够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转发(54)评论(25) 02-22 16:04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抛弃了教条,不在姓资姓社一类无聊问题上纠缠;吸收世界上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制度和技术,这就是他成功的关键。 转发(52)评论(24) 02-22 16:3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无所谓有什么: 向 @袁伟时 提问: 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在历史上最要的成就是什么?有哪些可取之处吗?有哪些执政方式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呢? 转发(28)评论(21) 02-22 16:19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蒋介石的历史贡献,一是保护了私有制,二继承了慈禧的传统,坚持了地方自治,三是坚持抗战。最大的错误是个人独裁专制,喜欢以他的侍从室为中心,个人指挥一切。抗战胜利后,搞了一些小动作,没有真正的大度和胸怀,把共产党容纳进政治体制当中。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也有军队,戴高乐等政治家就能把他 ◇ × 转发(18)评论(15) 02-22 16:35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落花前月下: 向 @袁伟时 提问: 所谓的现代文明是什么?我们还有哪些路要走? 转发(18)评论(16) 02-22 16:1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现代文明,国际学术界有共识的包括几点,第一是市场经济制度,第二是民主宪政,第三法治,第四个人自由。按这个标准来衡量,你想想,我们还有多大差距。 转发(17)评论(15) 02-22 16:2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骑驼觅驼: 向 @袁伟时 提问: 现在年轻人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百度知道了,就近代史而言,我们应该看哪些经典书籍弥补从新认识历史? 转发(29)评论(29) 02-22 15:05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读中国近代史,我建议大家,第一注意各大网站的历史频道,第二注意翻译过来的一些历史著作,比如《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三要关注八十年代以后涌现出来的一批中青年历史学家的著作,比如茅海建,沈志华,杨奎松,张鸣,雷颐,马勇,等。 转发(26)评论(26) 02-22 16:25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郭嘉赐: 向 @袁伟时 提问: 当查封孔家的杨子公司之际,人心为之一振。可是,孔令侃到南京向姨妈——宋美龄求救,这位第一夫人迫使蒋介石出面训斥小蒋,蒋经国被迫辞职!您认为,宋美龄在国民政府的政坛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转发(45)评论(23) 02-22 15:0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宋美龄在杨子公司的事情肯定是做了件坏事,蒋介石也跟着犯了错误。宋这个人,比较明显的功绩有三点,第一,是抗战期间关心空军建设,有相当大的建树;第二,是慰问军队,收容战争孤独,慈善工作也功劳不小;第三是帮助蒋介石处理外交事务,比如开罗会议,又比如去美国演讲,宣扬中国抗战,争取朝野的理 ◇ × 转发(42)评论(20) 02-22 16:21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我是锐藻: 向 @袁伟时 提问: 封建社会里,王室后宫后宫不得干政,你怎么看待宋美龄在国民政府中的参政行为? 袁老师,宋美龄和蒋经国,在政见上孰优孰略? 转发(73)评论(44) 02-22 15:0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宋美龄没有自己完整的政治见解,在外交上曾经给蒋介石很大的帮助。蒋经国原来是特务头子,做了很多坏事,暗杀江南,制造孙立人冤案,为争夺女人把台湾的财政厅长送入大牢,等,但是关键时候他取消了台湾的戒严,把台湾推入民主宪政的康庄大道,历史功绩是宋美龄望尘莫及的。 转发(51)评论(31) 02-22 16:1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严柔妙空间: 向 @袁伟时 提问: 重新审视北洋时代 后,您认为进入通往现代公民之路是什么? 转发(15)评论(13) 02-22 16:09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象北洋时代,有一个现代政治体制,言论自由,大批公民自然会生长起来。 转发(13)评论(9) 02-22 16:1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共2页 | ◆ ◆ 12下一页 ◆ ◆ 访谈时间: 02月22日16:00 - 02月22日17:00 推荐给好友 访谈嘉宾 袁伟时 关注 简介:近代史学者
302
许倬云
收藏446126 许倬云编辑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丰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中文名许倬云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30年 职 业教授,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台湾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台湾“中研院”院士 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 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展开 代表作品《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目录 1人物经历 ▪ 随父迁台 ▪ 转学历史归功 ▪ 追忆王世杰 ▪ 斥责李敖 2个人作品 ▪ 合著 ▪ 编著或合编著 ▪ 论文 ▪ 讲授课程 3人物荣誉 1人物经历 编辑 许倬云(Cho-yun Hsu),江苏无锡人,1930年7月生,求学于台湾和美国,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学,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历史学家,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有“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之称。许先生还是台湾著名音乐人王力宏的舅公。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1956-1962) 副研究员(1962-1967) 研究员(1967-1971) 通信研究员(1981-1997) 研究员(1997-) 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1989, 1999-2000, 2003, 2004, 2006)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1962-1964) 教授兼主任(1964-1970) 讲座教授(1984-1985) 特聘讲座教授(2006) 美国匹兹堡大学 历史系及社会系教授(1970-1982) 校聘讲座教授 (1982-1999) 荣休校聘讲座教授(1999-) 香港中文大学 历史系讲座教授、伟伦讲座教授(1991-1998) 中国研究荣誉教授(1998-2001) 夏威夷大学本斯讲座教授(1996) SeniorVisiting Fellow, East-West Center,(1996,Spring) 杜克大学西孟讲座教授(1998-2000) 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2000) 南京大学余纪忠夫妇荣誉讲座教授(2005-) 东南大学荣誉教授(2005-) 随父迁台 我的中学是在无锡的辅仁中学度过的。辅仁中学在无锡非常有名,跟 许倬云 辅仁大学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取“以友辅仁”的意思。当时教我们的老师都是饱学之士,抱着服务乡里的理念在那里教书。他们教书跟其他的学校很不一样,都是启发式的。 当时那些关系非常好的同学,我们现在还保持着联系,前年和去年还进行聚会,不过老友凋落,不及一半,令人感慨。 1948年的年底,我还有半年就高中毕业,局势变得非常动荡。我的父亲一直在国民政府工作,当时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父亲知道他绝对不可能留在无锡,恰好我有个姐姐在台北,父母就带着全家人去了台湾。 台湾本来只有360万人,突然增加了150万,所以刚过去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在台湾的前十年,基本上都是饿肚子。我的大学教育是在台湾大学完成的。最初读的是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 我在台大的时候,一些从内地撤到台湾的北大、清华、中央大学的大教授集中在台大任教。当时台大的校长是傅斯年先生,我就是在他手下考入台大的。现在想起来,这是一种幸运的机缘:当时台大学生少,好的老师很多,这样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到不同的思想、不同 许倬云 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这样的背景让我日后的历史研究跟同行不太一样:我关怀的范围很宽,不单单在历史一行之内,而是跨了几个门道———比如说,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 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跟台大那些老先生们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台大,考古学我是跟李济先生学的,跟李宗侗(玄伯)先生学了古代社会,董彦堂(作宾)先生教的是商周的甲骨文……当时我跟这些老师的联系相当密切,不单单可以在课堂上承教,还可以到他们的研究室随时请教。有些老先生不愿意出门的,就让我到他们家去讨论问题。 因为我走路不太方便,李宗侗先生就找个三轮让人把我推过去,他讲古代社会不是讲中国古代社会,而是把希腊罗马的古代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串通在一起讲,师生俩一起上课,更没有上下课的概念。 我跟董作宾先生读书,一对一,也没有上下课的概念,老先生不知道什么是下课时间,一讲一个下午,饿了,买几个包子,一人一半。到了他讲不来的课,他就找朋友来教我,这些大概都是现代的大学生很难碰到的吧。 转学历史归功 对于我一生学科选择影响很深的是傅斯年先生。 我的中学是在无锡读的,无锡的学术气氛很好。我所在的辅仁中学,规模不大,但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很融洽,除了上课,老师们经常会让我们看很多课外的东西,在那时我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 到台大之后,本来考进的是外语系,不到两三周,傅斯年校长找我了,因为我的入学考卷给他的印象很深,数学是满分,国文卷子和历史卷子被阅卷老师直接推荐到傅校长那里。找到我之后傅校长直截了当地跟我说:“你应该读历史系。” 在台大上到二年级,我在全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傅先生又把我找过去,跟我说:“你好好读历史系,将来你到史语所来帮我。” 他老人家的样貌,直到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我学历史,要说受了谁的影响,那就是他老人家。惭愧的是我学历史博杂得很,不太专心,对什么都感觉很有趣。 对于研究历史,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我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 后来到芝加哥大学去,芝加哥大学也是很奇怪的学府,不大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在那里,我选课的范围也比较宽,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等。 我都很难说在芝加哥大学读的什么系。比方说我读宗教学,但 许倬云 是并不拿学分,而且选读宗教学的只有我一个学生,爬到三楼去听老师上课。 中间我因为身体的原因在医院里开刀,教授我埃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到我的病床前去教我,带去书,一边讲,一边讨论。 芝加哥大学是韦伯理论的接受者和大本营,我到那里的时候,韦伯理论刚刚传到那里不太久。我在那里读社会学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到中国的文官制度,因为这是韦伯理论大的系统中的一环,我的指导老师Blau先生所从事的就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分析,那时候我就开始注意到韦伯谈到的官僚和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差别。 这些是我一生的幸运,因为开刀,因为走路不方便而受到老师们特别的照顾,得到别人不太容易碰到的机缘。 追忆王世杰 1962年,我到了史语所工作。其实在这之前的1953年我就进了史 许倬云 语所,但是因为台大开办了第一个研究所,我就辞去了史语所的工作,回学校读研究生了,我是台大的第一个研究生,一直读到1956年。还有一点就是读研究生有奖学金,奖学金比我在史语所做助理员的工资还要多50块钱。而且不用干什么活,只要好好念书就可以了。 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跟内地不太一样,内地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但是在台湾是由一个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这样就给我一个相当大的刺激,因为当时我的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自讲各自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1962年正式到史语所,一直待到1970年,中间还在我的母校教书,两份聘书,一份工资。1964年我又开始担任台大历史系的系主任,这时候开始负责一些琐碎的杂事。当时校长是钱思亮,他老人家总是指派我做不同的事情,从来没有让我闲过。现在想起来,那几年忙得发 许倬云 昏,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的眼界从过去那种单纯的书斋生活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更大的视野。 当时还有一个让我很忙的工作就是给中研院办“洋务”,人来客往,各种合作项目都是我“帮忙办”。当时中研院的院长是王雪艇(世杰)先生,胡适之先生故去之后,王先生本来就是院士,又有行政经验,被选为院长。我跟王先生的关系,不单是研究员和院长的关系,还辅助他做了很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浪费了我很多时间,但是也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王先生是个大学者,国际法的专家,三十岁上下的时候创办了武汉大学,一出手就是一流的大学。后来他在国民党政府工作,做过外交部长。 这期间我认识了我的太太,她本来是我的学生,她毕业后的第三年我们开始来往,后来很快就结婚了。 斥责李敖 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大概是在1980年,时间太久了,记不得了。这 王力宏和舅公在家族聚会上 前后李敖曾经著文攻击我。李敖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就是个很自负的学生,他的老师姚从吾先生很纵容他。我做系主任的时候,他正在读研究生,李敖很聪明,但是他不守规矩,我对他也不假以辞色。 我跟李敖的第一次严重冲突是他在《文星》写文章,说老先生们不交“棒子”,其中涉及到我的老师们的一些事情完全出于他的编造。之后他跟《文星》的萧老板、还有余光中先生到我那里去,我就给他矫正,我跟他说:“我们学历史别的没有什么,但是基本的行规就是不许编造故事。”就这样我俩吵翻了。后来我很生气,跟他说:“你给我出去。”萧孟能就跟他走了。从那以后他就不断地攻击我,不过我也从来没有回应过。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跟他见面了。 1970年我到了匹兹堡大学,本来是去做访问教授的,后来一些前辈老师就跟我说:“你不要回来。”就这样,我就呆在匹兹堡大学没有回去。 2个人作品 编辑 一、专书 ⒈ 《心路历程》,台北:文星书店,1964;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 ⒉ 《历史学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⒊ 《中国科学思想的因素》,台北:美国各大学中国语文联合演习所,1968年。 ⒋ 《中国传统的性格与道德规范》,台北:美国各大学中国语文联合演习所,1968年。 ⒌ 《传统与更新》,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0年。 ⒍ 《关心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 ⒎ 《求古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 ⒏ 《西周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北京:三联书店,1994;修订三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增补本(海外学人丛书)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 ⒐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6月。 ⒑ 《挑战与更新:许倬云文集(政论之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 ⒒ 《刹那与永恒:许倬云文集(文化之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 ⒓ 《风雨江山:许倬云的天下事》,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1年。 ⒔ 《推动历史的因素》,台北:社会大学文教基金会,1990。 ⒕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⒖ 《从历史看领导: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手札》,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2年。 ⒗ 《从历史看领导》,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2;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⒘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⒙ 《现代伦理寓言——东游记》,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5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⒚ 《现代社会的职业伦理》,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5年。 ⒛ 《现代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台北: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5年。 21 《寻路集》,River Edge,New Jersey: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 22 《从历史看组织》,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2011年5月第2版。 23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程农、张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4 《历史分光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 25 《九六文录:中国人文探索》,台北:台湾书店,1998年。 26 《从历史看时代转移》,台湾: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2000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7 《许倬云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8 《倚杖听江声》,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9 《江渚候潮汐》,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30 《江心现明月》,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31 《从历史看人物》,台湾: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2005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32 《从历史看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年。 33 《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王勇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4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邹水杰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5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香港:中华书局,2006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台北:英文汉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36 《史海巡航:历史问学周记》,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7 许倬云主讲,《傅钟回响:许倬云先生台大讲学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38 《江口望海潮》,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39 《许倬云问学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40 《许倬云观世变》,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41 《历史大脉络》,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42 《许倬云自选集》(汉学名家书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43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44 《许倬云谈话录》,许倬云 口述,李怀宇 撰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45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8月。 46 许倬云看历史系列(全四册):《从历史看时代转移》、《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47 《知识分子:历史与未来》 许倬云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48 《西周史》(增补二版),北京: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 49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程农、张鸣译,邓正来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50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 合著 ⒈ 李方桂等编,《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台北:清华学报社,1965-1967年。 ⒉ 《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78年。 ⒊ 颜元叔等著:《人文学概论》,台北: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⒋ 《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1982年。 ⒌ 许倬云等著:《知识与民主》,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 ⒍ 许倬云等著:《劳贞一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⒎ 许倬云等著:《中国历史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⒏ 钱穆、余英时、许倬云等著:《中国何处去?》,台北:《联合月刊》杂志社,1986年。 ⒐ 严文郁等著:《蒋慰堂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⒑ 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7-1988年。 ⒒ 徐佳士等著:《中华民国文化发展之评估与展望》,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0年。 ⒓ 许倬云等著:《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李登辉先生政策理念之探析》,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 ⒔ 宋文熏主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 ⒕ 许倬云等著:《浩然基金会暑期研习会演讲讨论辑:世界宏观(第一册)》,台北:浩然基金会,1991年。 ⒖ 许倬云等著:《浩然基金会暑期研习会演讲讨论辑:人文(第五册)》,台北:浩然基金会,1991年。 ⒗ 余英时等著:《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 ⒘ 许倬云等著:《寻找九十年代的人生价值:智慧生活》,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4年。 ⒙ 《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年。 ⒚ 《史学:传承与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 ⒛ 王永庆等著:《叫太阳起床的人》,台北:正中书局,1999年。 21 许倬云等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 编著或合编著 ⒈ 许倬云主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辑》,台北:国风出版社,1965年;再版,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66-1967年;三版,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5年。 ⒉ 台静农、许倬云主编:《台湾大学文史丛刊》第16期至第26期,1965-1968年。 ⒊ 屈万里、许倬云主编:《台湾大学文史丛刊》第27期至第38期,1969-1972年。 ⒋ 许倬云、毛汉光、刘翠溶主编:《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3年。 ⒌ 许倬云、丘宏达主编:《抗战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社,1986年。 ⒍ 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 ⒎ 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⒏ 许倬云、陈天机、关子尹主编:《系统视野与宇宙人生》,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⒐ 许倬云、张忠培主编:《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 论文 〈周礼中的兵制〉,《大陆杂志》9 3 (1954)。 〈殷历谱气朔新证举例〉,《大陆杂志》10 3 (1955)。 〈中国古代民族的溶合〉,《主义与国策》44 (1955)。 〈先秦诸子对天的看法(上)(下)〉,《大陆杂志》15 2 (1957);15 3 (1957)。 〈试拟中国社会发展的几个论点〉,《思与言》1 2 (1963)。 〈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 下(1963)。 〈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5 (1964)。 〈一位廿世纪的史学家──比兰〉,《思与言》3 1 (1965)。 〈战国的统治机构与治术〉,《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4 (1965)。 〈对于「商王庙号新考」一文的补充意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 (1965)。 〈汉代家庭的大小〉,收入李方桂等编,《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台北:清华学报社,1967)。 〈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 1 (1967)。 〈周人的兴起及周文化的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8 (1968)。 〈两周农作技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 4 (1971)。 〈十九世纪的宜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3 (1972)。 〈两周的物理天文与工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 4 (1973)。 〈汉代的市场化农业经济〉,《思与言》12 4 (1974)。 〈周代的衣、食、住、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7 3 (1976)。 〈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 2 (1977)。 〈社会史的研究〉,《史化》9 (1978)。 〈周东迁始末〉,《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78)。 〈政权与政治的关系〉,《东海大学史学会刊》7 (1978)。 〈中华农业史──论集导言〉,《思与言》16 1 (1978)。 〈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史若干特性〉,《食货月刊》11 5 (1981)。 〈步入文明:中国文化的发展〉,《故宫季刊》16 1 (1981)。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的变动〉,《幼狮杂志》16 3 (1981)。 〈汉代农业史导论〉,《思与言》20 6 (1983)。 〈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序言〉,《汉学研究通讯》2 4 (1983 10)。 〈论雅斯培枢轴时代的背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5 1 (1984)。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原文献》18 8 (1986)。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原文献》18 9 (1986)。 〈李宗侗教授遗著目录〉,《汉学研究通讯》5 3 (1986)。 〈战前与战时的社会比较〉,收入许倬云、丘宏达主编,《抗战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国地方文献学会年刊》75 (1987)。 〈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考察〉,收入严文郁等著,《蒋慰堂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九州岛学刊》2 3 (1988)。 〈社会学与史学〉,《自由青年》79 4 (1988)。 〈推动历史的因素〉,《自由青年》80 3 (1988)。 〈南朝奴役劳力的商品化〉,收入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下册。 〈文化的历劫〉,《中原文献》21 2 (1989)。 〈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之地位〉,《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2 10 (1989)。 〈中国考古遗址文化层的分布──人口与区位的初步考察〉,收入宋文熏等主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 〈试论网络〉,《新史学》2 1 (1991 5)。 〈中古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收入余英时等著,《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 〈中国文化演变周期概说〉,《哲学杂志》1 (1992)。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国科会人文社会学刊》3 1 (1993)。 〈文化与社会崩解的比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 1 (1993)。 〈古公亶父时代的先周──谨答饶选堂教授〉,《二十一世纪》16 (1993 4)。 〈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宜兰〉,《宜兰文献杂志》5 (1993 1)。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西周篇与两河篇〉,《历史月刊》69 (1993 10)。 〈关于未来全球文化冲击的讨论⑵:走向整合的世界〉,《二十一世纪》20 (1993 12)。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埃及篇〉,《历史月刊》74 (1994)。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比较〉,《历史月刊》77 (1994)。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古中国与古希腊〉,《历史月刊》84 (1994)。 〈一个整合过程的假设〉,《二十一世纪》25 (1994 10)。 〈体系网络与中国分合〉,《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中原文献》27 3 (1995 7)。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结合〉,《二十一世纪》31 (1995 10)。 〈钱存训先生及其大作──造纸及印刷〉,《汉学研究》14 1 (1996)。 〈人生智慧分享──研究与教学者职业规范〉,《教改通讯》24 (1996 9)。 〈义、瑞、西三国汉学研究近况〉,《汉学研究通讯》16 1 (1997 2)。 〈受过教育的人该学什么〉,《宏观》31 (1997 5)。 〈香港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体性〉,《二十一世纪》41 (1997 6)。 〈怎样看江泽民访美〉,《关爱与服务》86 11 (1997 11)。 〈介绍《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个新的学术主题典范〉,《汉学研究通讯》16 3 (1997 8)。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新史学》8 1 (1997)。 〈试论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简牍学报》16 (1997 11)。 〈不卑不亢与世融合〉,《天下杂志》200 (1998 1)。 〈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存方式──也谈两岸关系〉,《关爱与服务》87 1 (1998 1)。 〈法律的无力感〉,《司法改革杂志》14 (1998 4)。 〈法律的无力感〉,《关爱与服务》87 4 (1998 4)。 〈漫谈说唱〉,《关爱与服务》87 10 (1998 10)。 〈傅先生的史学观点及其渊源〉,《大陆杂志》97 5 (1998)。 〈社会科学观点的转变与科际整合〉,《历史月刊》131 (1998)。 〈「中美书缘」序言〉,《国家图书馆馆刊》87 2 (1998)。 〈台湾文化发展轨迹──写在台大「跨世纪台湾文化发展研讨会」之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盟讯》94 (1999 4)。 〈昆艺瓖宝──《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介绍〉,《汉学研究通讯》18 4 (1999 11):538-539。 〈谈枢轴时代〉,《二十一世纪》57 (2000 2):30-32。 〈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轨迹(座谈会)〉,许倬云、李国祁主讲,李惠华整理,《历史月刊》145 (2000 2):74-85。 〈由地缘意义谈一中原则〉,《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盟讯》103 (2000 10):10-12。 〈两岸对话的发展过程〉,《交流》56 (2001 4):27-30。 〈汉学中心二十年庆──回顾与前瞻〉,《汉学研究通讯》20 3 (2001 8):1-2。 〈杨庆?先生的治学生涯 (1911-1999)〉,《汉学研究通讯》20 3 (2001 8):88-90。 〈试论伊斯兰文化体系与东西方两大文化的互动〉,《历史月刊》169 (2002 2):68-73。 〈也是一番反省──「台湾史学五十年」序言〉,《历史月刊》175 (2002 8):85-90。 〈农民自主与农业振兴〉,《农训杂志》20 1 (2003 1):6-9。 〈对王德权先生「古代中国体系的抟成」的响应──许倬云先生的对话〉,《新史学》14 1 (2003 3):203-208。 〈从历史角度论述几个违反永续发展的案例〉,《全球变迁通讯杂志》38 (2003 6):17-20。 〈自古霸业终成空〉,《历史月刊》185 (2003 6):60-64。 〈锦瑟无端五十弦──忆台湾半世纪的史学概况〉,《当代》200 (2004 4):70-75。 〈人、空间、时间(一~三)〉,《人生杂志》255 (2004 11):112-117;256 (2004 12):112-116;257 (2005 1):112-116。 〈历史散论:历史的多种定义〉,《历史月刊》206 (2005 3):36-38。 〈学史散论──古代的中原是怎样形成的?〉,《历史月刊》207 (2005 4):34-37。 〈中国概念与其经济接口〉,《历史月刊》208 (2005 5):38-40。 〈学史散论──古代中原的多种文化〉,《历史月刊》209 (2005 6):30-32。 〈第二次世界战争──战后六十年的回顾〉,《历史月刊》211 (2005 8):48-52。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史料意义举隅〉,《历史月刊》212 (2005 9):34-38。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开展与转折》自序〉,《历史月刊》213 (2005 10):34-36。 〈二十世纪中叶前台湾百年的变化〉,《历史月刊》214 (2005 11):38-40。 〈君权与相权〉,《历史月刊》218 (2006 3):35-37。 〈中国现代学术科目的发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2 (2006 6):1-8。 〈刘邦与朱元璋:两位开国董事长〉,《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BR中文版》1 (2006 9):68-72。 〈温良正直、博厚高明──钱存训先生《留美杂忆》序言〉,《传记文学》91 4 (2007 10):123-125。 〈对于 Peter Zarrow 教授书评的响应〉,《汉学研究》25 2 (2007 12):479-484。 讲授课程 《许倬云访谈录》、《文化史: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集》、《百年的努力与迷茫》 3人物荣誉 编辑 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 Phi BetaKappa荣誉会士(1986-)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2000-) 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04-) NEH Grant ForResearch on 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1982-1984) ACLS Grant toGermany(1982) Exxon Grantfor Curriculum on Comparison of Civilizations(1986-1987) 钱穆讲座新亚书院(1991) DistinguishedAlumni Speaker,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1995) Inauguratingthe H G Creel Memorial Lectureship,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DistinguishedSpeaker, Governor John Burns Memorial Foundation(1996) 傅斯年讲座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2) 李国鼎讲座中央大学 (2001) 包玉刚讲座香港科技大学 (2000) HonoraryDoctorate in Humanities, Hong Kong Univers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 光华讲座北京大学 (2004) 特聘讲座 长江管理学院(2005) 余英时讲座香港中文大学 (200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 历史学家 , 教育学家
303
john medina
Last edited 3 months ago by Waacstats John Medina Watch this page This article is about modern-day molecular biologist. For seventeenth century artist, see John Baptist Medina. John J. Medina is a developmental molecular biologist with special research interests in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human brain development and the genetic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Medina has spent most of his professional life as an analytical research consultant, working primarily in the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on research issues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He was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Talaris Research Institute, which supports researchers such as Patricia Kuhl[1] and John Gottman.[2] He directed Talaris until 2006, and now is the director of the Brain Center for Applied Learning Research at 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 which has worked on 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at Woodland Park Zoo.[3] He is also an affiliate professor of Bio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Dr. Medina writes the column "Molecules of the Mind" for Psychiatric Times.[4] Contents Education Books Notes External links EducationEdit Dr. Medina earned his doctorate in molecular biology from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and is a national faculty fellow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Inc., of Irvine, CA. In 2004, he was appointed to the rank of affiliate scholar at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5] BooksEdit "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Pear Press (October 12, 2010). ISBN 978-0979777752 Brain Rules: 12 Principles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at Work, Home, and School. Seattle, WA: Pear Press, 2008. ISBN 978-0979777707 The Outer Limits of Life. Nashville: Oliver-Nelson, 1991. ISBN 978-0840791146 Depression: How it happens, How it's healed ISBN 978-1572241008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lzheimer's.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1999. ISBN 978-1572241275 The Clock of Ages: Why We Age, How We Age, Winding Back the Cloc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521462440 The Genetic Inferno: Inside the Seven Deadly Sins Uncovering the Mystery of AIDS Of Serotonin, Dopamine and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NotesEdit UW News New $35.5 million Center for Mind, Brain and Learning created at UW. Accessed online 30 May 2009. Kitsap Sun Washington fertile ground for brain research. Accessed online 30 May 2009. Seattle Pacific Response. Creating Brain-Friendly Spaces . Accessed online 30 May 2009. Molecules of the Mind, Psychiatric Times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holarship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ffiliated Scholars Affiliated Scholars. Accessed online 18 May 2009. External linksEdit http://www.johnmedina.com http://www.brainrules.net Summary of Brain Rules for Baby at WikiSummaries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04
CSI
Last edited 7 days ago by Straitgate CSI Last edited 2 days ago by MelbourneStar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Watch this page "C.S.I." redirects here. For other uses, see CSI.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SI-LV.main.jpg Genre Mystery Drama Created by Anthony E. Zuiker Starring William Petersen Marg Helgenberger Jorja Fox Gary Dourdan George Eads Paul Guilfoyle Eric Szmanda Robert David Hall Louise Lombard Wallace Langham Lauren Lee Smith Laurence Fishburne Liz Vassey David Berman Ted Danson Elisabeth Harnois Elisabeth Shue Jon Wellner Opening theme "Who Are You" by The Who Country of origin United States Original language(s) English No. of seasons 15 No. of episodes 329 (List of episodes) Production Executive producer(s) Carol Mendelsohn Anthony E. Zuiker William Petersen Jerry Bruckheimer Jonathan Littman Cynthia Chvatal Ann Donahue Kenneth Fink Naren Shankar Danny Cannon Running time 41–45 minutes Production company(s) Jerry Bruckheimer Television Alliance Atlantis (2000–08) CBS Productions (2000–06) CBS Paramount (2006–09) CBS Television Studios (2009–present) Distributor King World Productions (2000–07) CBS Television Distribution (2007–present) Broadcast Original channel CBS Picture format 480i (SDTV), 1080i (HDTV) Audio format Dolby Digital 5.1 Original run October 6, 2000 – present Chronology Related shows CSI: Miami CSI: NY CSI: Cyber External links Website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referred to as CSI, also known as CSI: Las Vegas) is an American crime drama television series that premiered on CBS on October 6, 2000. The show was created by Anthony E. Zuiker and produced by Jerry Bruckheimer. It is filmed primarily at Universal Studios in Universal City, California. The series follows Las Vegas criminalists (identified as "Crime Scene Investigators") working for the Las Vegas Police Department (LVPD) (instead of the actual title of "Crime Scene Analysts" and "Las Vegas Metropolitan Police Department" (LVMPD))[1] as they use physical evidence to solve murders, which has inspired a host of other cop-show "procedurals". The series mixes deduction, gritty subject matter, and character-driven drama. The network later added spin-offs CSI: Miami and CSI: NY, both of which were canceled after ten and nine seasons respectively. On February 18, 2014, CBS also announced plans to launch another spin-off, this time based in Quantico, Virginia, called CSI: Cyber. The pilot aired on April 30, 2014 as an episode of CSI, called "Kitty".[2] CSI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ost popular dramatic series internationally by the Festival de Télévision de Monte-Carlo, which has awarded it the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Audience Award (Best Television Drama Series)" three times.[3][4] Its worldwide audience was estimated to be over 73.8 million viewers in 2009.[4] In 2012, the show was named the most watched show in the world for the fifth time.[5] CSI has been nominated multiple times for industry awards and has won nine awards during its history. The program has spawned several media projects including an exhibit at Chicago's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a series of books, several video games, and two additional TV shows. It has reached milestone episodes, such as the 100th, "Ch-Ch-Changes", the 150th, "Living Legend", which starred Roger Daltrey from The Who, performers of the show's theme song, the 200th, "Mascara" (aired on April 2, 2009), the 250th, "Cello and Goodbye" (on May 5, 2011), and the 300th, "Frame by Frame" (on October 23, 2013). CSI has aired 15 seasons with the latest season premiering on September 28, 2014 in its new Sunday night at 10 PM timeslot.[6] It is the second longest running scripted non-animated U.S. primetime TV series currently airing, surpassed only by Law & Order: Special Victims Unit (1999–present), and is the seventh longest running scripted U.S. primetime TV series overall. Contents Production Overview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Filming locations Music Plot Cast and characters Main characters Episodes Crossovers Reception Public reaction Law enforcement reaction CSI effect Franchise CSI: The Experience Ratings Nielsen ratings DVR ratings Accolades Awards Nominations Merchandise DVD releases Region 1 Regions 2 and 4 Region 2 Region 4 Blu-ray releases Other releases Books Comic books Video games See also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ProductionEdit Overview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is produced by Jerry Bruckheimer Television and CBS Productions, which became CBS Paramount Television in the fall of 2006, and CBS Television Studios three years later. Formerly a co-production with the now-defunct Alliance Atlantis Communications, that company's interest in the series is now[when?] owned by investment firm GS Capital Partners, an affiliate of Goldman Sachs.[7] CBS acquired AAC's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rights to the program, though the non-US DVD distribution rights did not change (for example, Momentum Pictures continues to own UK DVD rights). The series has been heavily criticized—almost since its debut—by police and district attorneys, who feel CSI portrays an inaccurate image of how police solve crimes, and by the Parents Television Council, who note the level and gratuitousness of graphic violence, images and sexual content seen on the show.[citation needed] Nevertheless, CSI became the second most watched show on American television by 2002.[8] The success of the show encouraged CBS to produce a franchise, starting in May 2002 with the spin-off CSI: Miami, in 2004 with CSI: NY, and CSI: Cyber in 2015. The series is now[when?] in syndication and reruns are broadcast in the U.S. on the Spike and TV Land cable networks. The show has aired in reruns on the USA Network since January 14, 2011}.[9] The whole CSI catalog is now exclusive in the whole NBC Universal portfolio since September 2014.[10] As of the fall of 2008, CSI commanded an average cost of $262,600 for a 30-second commercial, according to an Advertising Age survey of media-buying firms.[11]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990s, Anthony Zuiker caught producer Jerry Bruckheimer's attention after writing his first movie script; he was convinced that there was a series in the concept. Bruckheimer agreed and arranged a meeting with the head of Touchstone Pictures. The studio's head at the time liked the spec script and presented it to ABC, NBC and Fox executives, who decided to pass. The head of drama development at CBS saw potential in the script, and the network had a pay or play contract with actor William Petersen who said he wanted to do the CSI pilot. The network's executives liked the pilot so much that they decided to include it in their 2000 schedule immediately, airing on Fridays after The Fugitive. Initially it was thought that CSI would benefit from The Fugitive (a remake of the 1960s series), which was expected to be a hit, bu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2000, CSI had a much larger audience.[12] CSI has frequent comedic moments, which helps relieve the often harrowing content, sometimes descending into black comedy, as in the episode "Appendicitement". Filming locations CSI was initially shot at Rye Canyon, a corporate campus owned by Lockheed Martin, situated in the Valencia area of Santa Clarita, California. Other shows such as The Unit and Mighty Morphin Power Rangers have also been shot there.[13] After episode eleven, filming shifted to the Santa Clarita Studios and only second unit photography, such as the shots of the Las Vegas streets, are done on location in Las Vegas. Occasionally, when required, the cast will also shoot on location in Las Vegas, although more often the locations will be substituted by California locations. Santa Clarita was originally chosen for its similarity to the outskirts of Las Vegas.[14] Other California locations include the Verdugo Hills High School, UCLA's Royce Hall, the Pasadena City Hall, and 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While shooting takes place primarily at Universal Studios in Universal City, California, Santa Clarita's surroundings have proven so versatile that CSI still shoots some outdoor scenes there.[15] In Season 4 DVD set, the special features reveal that the episode Suckers was mostly shot in Las Vegas during December 2003, near Christmas, where they filmed a Gothic club scene on location for rent, and in January 2004, some scenes were filmed at Caesars Palace. Music From the start, CSI's theme song has been "Who Are You", written by Pete Townshend with vocals by lead singer Roger Daltrey of The Who. Daltrey made a special appearance in a season seven episode, "Living Legend", which also contained many musical references such as the words "Who's next" on a dry erase board in the episode's opening sequence. In certain countries, to avoid music licensing fees, a unique theme was used instead. Throughout the series, music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rtists like The Wallflowers, John Mayer, and Akon (with Obie Trice) have performed onscreen in the episodes "The Accused Is Entitled", "Built To Kill, Part 1", and "Poppin' Tags", respectively. The Wallflowers' "Everybody out of the Water" can be found on the CSI soundtrack CD. Mogwai is often heard during scenes showing forensic tests in progress as are Radiohead and Cocteau Twins, but several other artists have lent their music to CSI including Rammstein and Linkin Park—used heavily in Lady Heather's story arc. Sigur Rós can be heard playing in the background in the episode "Slaves of Las Vegas", The Turtles in "Grave Danger", and Marilyn Manson in "Suckers". A cover of the Tears for Fears song "Mad World", arranged by Michael Andrews and featuring vocals by Gary Jules, was used in the pilot episode and during three episodes of season six ("Room Service", "Killer", and "Way to Go"). Industrial rock band Nine Inch Nails have also been featured multiple times throughout the three series. One episode started with The Velvet Underground's excited rendition of "Sweet Jane" and ended with the downbeat version of Cowboy Junkies' revision of the song. Ozzy Osbourne was featured, along with the music of Black Sabbath, in the 2013 thirteenth season finale entitled "Skin in the Game". Plot In Las Vegas, forensic investigators are trained to solve crimes by examining the evidence. They are on the case 24/7, scouring the scene, collecting the evidence, and finding the missing pieces that will solve the mystery. Originally lead by Gil Grissom, as CSI Supervisor for the grave shift, now D.B. Russell comes to the team after heading the Seattle Crime Lab. He's a family man and scientist, but not a nerd. Son of hippie parents, he's a "Left Coast" Sherlock Holmes who devours crime novels and looks at every crime scene as if it were a story waiting to be told. Other members include new CSI Julie Finlay, a blood pattern expert, who previously worked with Russell in Seattle; Nick Stokes, the conscience of the team, often driven by his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the victim to always get the job done; Sara Sidle, the moral compass of the team who is relentless in her pursuit of criminals; Greg Sanders, once an off-beat tech analyst and now an experienced and intuitive crime solver; and Morgan Brody, an exile from the Los Angeles Crime Lab and the daughter of Sheriff Ecklie. She's a natural born investigator who still has a lot to learn about politics and family. The CSI team members also work closely with Captain Jim Brass, a seasoned detective and protector of CSI, sometimes to a fault; Dr. Albert Robbins, the ever-professional medical examiner; his wise-cracking assistant, David Phillips; David Hodges, a tech of many talents who often rubs people the wrong way, but never fails to deliver, and his long suffering colleague and rival Henry Andrews, who jointly works in the lab as both a toxicologist and DNA technician. Cast and charactersEdit Main articles: List of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haracters and Minor characters in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urrent Actor Character Position Season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ed Danson D.B. Russell Head of Crime Lab - CSI Level 3 - Night-Shift Supervisor Main Elisabeth Shue Julie Finlay CSI Level 3 - Asst. Night-Shift Supervisor Main George Eads Nick Stokes CSI Level 3 Main Jorja Fox Sara Sidle CSI Level 3 Main Guest Recurring Main Eric Szmanda Greg Sanders CSI Level 3 Recurring Main Robert David Hall Al Robbins Chief Medical Examiner Recurring Main Wallace Langham David Hodges Trace Technician Recurring Main David Berman Dr. David Phillips Assistant Medical Examiner Recurring Main Elisabeth Harnois Morgan Brody CSI Level 2 Guest Main Jon Wellner Henry Andrews Toxicology/DNA Technician Recurring Main Former Actor Character Position Season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Louise Lombard Sofia Curtis Deputy Chief, LVPD Recurring Main Guest Guest Gary Dourdan Warrick Brown CSI Level 3 Main William Petersen Gil Grissom Head of Crime Lab - CSI Level 3 - Night-Shift Supervisor Main Guest Lauren Lee Smith Riley Adams CSI Level 2 Main Liz Vassey Wendy Simms DNA Technician Recurring Main Guest Laurence Fishburne Ray Langston CSI Level 2 Main Marg Helgenberger Catherine Willows CSI Level 3 - Asst. Night-Shift Supervisor Main Guest Paul Guilfoyle Capt. Jim Brass LVPD Homicide Detective Main Main characters Diebenkorn "D.B." Russell (Ted Danson) replaced Catherine Willows as night shift supervisor. Russell previously worked as a CSI in Washington State. He is married and has four children, including a son named Charlie Russell (Brandon Jones) and a daughter named Maya Russell (Brooke Nevin). He also has a granddaughter named Katie, who is Maya's daughter. Julie "Finn" Finlay (Elisabeth Shue) is the newest CSI on the team, following an anger management course. Russell fired her when she worked for him in Seattle, after she ignored evidentiary procedures and obtained DNA from a suspected serial killer using questionable methods. She got a second shot at the suspected serial killer in the season 13 episode "CSI on Fire". Nicholas "Nick" Stokes (George Eads) is a level 3 CSI. On leaving Texas A&M University, Nick joined the police department and took a job with the Dallas Crime Lab, specializing in hair and fiber analysis. Finally, he joined the Las Vegas Crime Lab. Nick has become emotional with certain cases and thought of committing suicide. In the season-ten finale, Nick was shot but survived and killed his attacker. He became assistant night supervisor under Catherine Willows when Gil Grissom left, but was demoted after the events ending season eleven. Sara Sidle (Jorja Fox) is a materials and element analyst. She majored in physics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previously worked for the San Francisco coroner and crime lab. She replaces Holly Gribbs after helping investigate Holly's death. She is devoted to her job and will go to almost any lengths to make sure that justice is served. She finds dealing with child-abuse cases difficult because she was abused. Despite the age difference, Sara quietly pursues Grissom; and they become engaged in "The Case of the Cross-Dressing Carp." A few episodes later, in "Goodbye and Good Luck," Sara leaves the team following a difficult case. She makes guest appearances in season nine; and Grissom joins her in the Costa Rican jungle in episode 10, "One to Go." In season ten, Sara returns to the crime lab as a CSI and it is revealed in "Family Affair" that Grissom and Sara are now married. Gregory "Greg" Sanders (Eric Szmanda) was educated in a private school for gifted students and graduated Phi Beta Kappa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After a stint with the San Francisco Police Department, Greg joined the Las Vegas Crime Lab as a DNA technician and was soon yearning to find a place beyond the lab conducting fieldwork with the CSI team. Greg also wrote a book about the history of Las Vegas, and often becomes intrigued with cases that date back to "old Las Vegas" when it was run by the mob. Greg entered field training in the episode "Who Shot Sherlock?", and he became a full-fledged CSI. Greg is promoted to CSI level 3 in the episode "19 Down". On the episode "A Kiss Before Frying", Greg is smitten with a mysterious woman, who describes herself as a fourth grade science teacher, during a tour of the crime lab. Dr. Albert "Al" Robbins (Robert David Hall) is the head county coroner of the LVPD. Robbins's first appearance was in the episode, "Who Are You?", and he became a series regular in season three. He is married and has three children. Robbins was close friends with series' lead character Gil Grissom. Since Grissom's departure, Robbins was developing a similar sort of friendship with new CSI, Ray Langston, and he is also close friends with David Phillips, the assistant coroner. He has prosthetic legs, and it has been implied that he lost them in an accident while trying to dig up a floor at a crime scene; this disability is drawn from the actor playing Robbins, who lost his legs in a road traffic accident. David Hodges (Wallace Langham) is a lab technician with a B.A. from Williams College; he previously worked in the Los Angeles County crime lab, where his superiors felt he had an attitude problem. Hodges's appearances provide some comic relief, though most of the team finds him obnoxious and irritating. Hodges's first appearance was in the episode, "Recipe for Murder", and he became a regular cast member in the episode, "Dead Doll". He once got all the other lab techs to collaborate to try to solve The Miniature Killer case, and they discovered a key clue. In the episode "You Kill Me", Hodges invented a board game and enlisted the help of his colleagues to help him. It is also noted that Hodges has an uncanny sense of smell, and is able to identify many key chemical compounds by their scent alone. Hodges is a "momma's boy" who lives with his mother (up until the end of season 11), and invents stories to meet her expectations. In season 12's "Malice in Wonderland" Hodges and his mother are taken hostage and he finally stands up to her. Dr. David Phillips (David Berman) (nicknamed "Super Dave") is the assistant coroner to Chief Medical Examiner Al Robbins. He received his self-styled nickname after saving the life of a victim during an autopsy. Though early in the series, his co-workers tease him about his supposed lack of social experience. Morgan Brody (Elisabeth Harnois) is a former member of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Division, and joins the Las Vegas PD CSI unit in season twelve. She is the daughter of the Under-Sheriff Conrad Ecklie. Henry Andrews (Jon Wellner) is the toxicology specialist of the Las Vegas Forensics Laboratory, who mainly deals with identifying toxic substances which have undergone human consumption. He has an impressive knowledge of lethal substanc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illegal drugs, alcoholic beverages, poisons, and hazardous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He constantly exhibit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toxins' properties and effects. Andrews also tends to be present (to his discomfort) when his colleagues David Hodges and Wendy Simms have a "moment". In "Room Service" he tells Greg Sanders how much he admires him for leaving the lab behind and even asks where he gets his hair cut. In "Lab Rats" it was revealed that Henry used to live in Pennsylvania. Captain James "Jim" Brass (Paul Guilfoyle) (317 episodes, 2000-2014) is a former Marine who served in Vietnam. He was formerly a homicide detective with the Newark Police Department, is with the LVPD Homicide Division, and works with the CSI team. Brass had Grissom's job; but, after CSI Holly Gribbs was murdered on her first day, he was replaced by Grissom. Brass was then made a homicide detective. He usually serves as the legal muscle for the CSI team and is the one who does most of the arresting and interrogating of suspects. Brass has never been accused of being a "soft cop" but has shown regard for the rules throughout the years. Brass does not like it when the CSIs try to take dangerous matters into their own hands. In the episode "Who and What", after FBI Supervisory Special Agent Jack Malone slams a suspect's head on the table, Brass rushes in and pulls him off, saying: "in Las Vegas, we play by the rules." In the episode "You Kill Me", a lab tech creates a fictional story in which Brass uses his night stick on a suspect and another tech comments that Captain Brass is not that type of cop. His estranged daughter Ellie Rebecca Brass (Nicki Aycox) is a drug addict and prostitute in Los Angeles. It was discovered in the episode, "Ellie", that he is not Ellie's biological father; but she does not know. In "Bang Bang", Brass was shot twice by Willy Cutler (Currie Graham). At the end of "Built To Kill, Part 1", Brass is seen in a tattoo parlor, having the date of his shooting (May 11, 2006) tattooed just below the bullet scar. Catherine Willows (Marg Helgenberger) (264 episodes, 2000–12, 2013) was the assistant night shift supervisor to Grissom, until becoming supervisor of the CSI unit upon his departure. Born in Bozeman, Montana, Catherine Willows was raised by her single mother, a cocktail waitress and showgirl. Catherine failed to excel to her full potential in school, despite her intelligence and sharp mind. Catherine left school and began work as an exotic dancer to support her boyfriend's career. She became interested in crime-solving when a regular at the dance club encouraged her to return to school. She graduated from West Las Vegas University with a degree in Medical Science. Catherine joined the CSI team as a lab technician and worked her way up to supervisor under Gil Grissom until taking over his role when he chose to leave CSI. Catherine has one daughter, Lindsey Willows (Kay Panabaker), and had a stormy relationship with late ex-husband Eddie Willows (Timothy Carhart); he was murdered in the episode "Lady Heather's Box". Her relationship with her father, Sam Braun (Scott Wilson), also occasionally created conflicts in cases. In the episode "Built to Kill," Braun is shot and dies in Catherine's arms. After the events of season eleven, she was demoted back to asst. night shift supervisor under D.B. Russell (Ted Danson), later quitting CSI to join the FBI in season twelve. Dr. Gilbert "Gil" Grissom (William Petersen) (196 episodes, 2000–2009, 2011, 2012, 2013) is the CSI unit night shift supervisor and a highly respected forensic entomologist with a degree in biology fr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He is proficient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SL) because his mother (Phyllis Frelich) is deaf. He became a CSI in about 1985 and became supervisor for the Las Vegas CSI unit night shift in season one, episode two. Grissom is regarded as a well-educated methodical scientist but somewhat unusual in his approach toward his work and his social life, as well as a bit of a quirky introvert. Some of his comments and actions can be seen to dumbfound his co-workers and superiors. He is portrayed as being a father figure to his team. It is revealed in the episode, "Way To Go", that he has been in a relationship with fellow CSI, Sara Sidle. He proposes to her in "The Case of the Cross-Dressing Carp". In season nine, Grissom announced his retirement and in his final scene as a series regular in "One to Go", he is shown meeting his fiancée, Sara Sidle, in the rain forest of Costa Rica. It is revealed in "Family Affair" that Grissom and Sara are now married. The Grissom character is loosely based on real life criminalist Daniel Holstein.[16] (Actor William Petersen was originally reported to have renewed his contract for the entire season nine, but the Associated Press reported that Petersen was leaving the show as a regular in episode 10 to pursue more stage-acting opportunities.)[17] Warrick Brown (Gary Dourdan) (182 episodes, 2000–08) is an audio-video analyst. As a native of Las Vegas with a major 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a major facet of Warrick's character is that he is a recovering gambling addict, his recovery hindered by the fact that he works in Las Vegas. New CSI Holly Gribbs is killed at a scene in season one, episode one, while Warrick was out gambling; and he was nearly fired. Grissom's friendship and support has helped him a great deal in overcoming his addiction, but his compulsion is one of the reasons used by Conrad Ecklie to investigate and then split up the team in season five. Warrick is married in season six and divorced by season eight. The character was killed off in the season nine premiere (reportedly because the actor and the network could not agree on a contract). Wendy Simms (Liz Vassey) (78 episodes, 2005–10) worked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before moving to Las Vegas to take the DNA tech position in "Secrets and Flies". In the episode "Lab Rats", she helps David Hodges investigate the case of The Miniature Killer. The two characters have an ongoing rivalry which obscures a strong mutual attraction. Hodges complains that Simms tries to take over everything and that she thinks she's "too cool" for the lab. Simms insults Hodges by calling him "freakboy" and "loser" but appreciates his investigative thoroughness. Hodges feels the mutual attraction to her as well but fears the effect on his work that a relationship would produce, since he finds her distracting enough as it is. Wendy decided to join a CSI team in Portland and work in the field. She said goodbye to the team, including Hodges. Her final appearance is in "Pool Shark". Dr. Raymond "Ray" Langston (Laurence Fishburne) (61 episodes, 2008–11)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the CSI team in the course of a murder investigation and joins the Las Vegas Crime Lab as a level 1 CSI. Langston is a medical doctor who used to work in a hospital. A co-worker murdered 27 patients, and all the evidence showed up before him, but he never put the evidence together. Ray had trouble for the most part of his first season. His first day on the job was most troubling for him, he was held hostage in the aftermath of a shootout in a neighborhood, one of Ray's former students was murdered, and Ray once had to shoot and kill a murderer in self-defense. Ray was promoted to CSI level 2 in the season ten opener and it was explained that he spent his time off taking every class and seminar he could to really become the CSI that Gil Grissom saw in him. Ray also revealed that he was raised in Korea and that his father was a veteran of the Korean War, who frequently got into brawls. Also, Ray traveled to Miami and New York, involving a case that crosses over into all the three CSI show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season-ten cliffhanger, the Dick-and-Jane Killer stabbed Ray, but it is revealed in the season eleven premiere that Ray survives. He moves away to help console his ex-wife after she had been kidnapped, raped, and tortured by the Dick-and-Jane Killer. Sofia Curtis (Louise Lombard) (53 episodes, 2004–11) is a CSI who became part of Grissom's team after the mid–Season 5 split, decided by Conrad Ecklie. She soon considers resignation, upset at the fact that she has been demoted from Acting Day-Shift Supervisor. In season six, Sofia makes a career shift from CSI to detective. Actress Louise Lombard made her last appearance in the episode "Dead Doll", as a special guest star. She returned in the episode "Father of the Bride" (season 11), by which time she had been promoted to deputy chief; she helped the CSIs hunt for escaped serial killer Nate Haskell (Bill Irwin). Riley Adams (Lauren Lee Smith) (22 episodes, 2008–09) is a former St. Louis police officer. She makes her debut in "Art Imitates Life" as a CSI level 2 a few weeks after the death of Warrick Brown. Adams was a non-conformist who joined law enforcement to rebel against her parents, who are psychiatrists. The character was on the show for only one season; (Executive Producer Naren Shankar said that the decision to let Smith and her character go was "an issue of how we were feeling the ensemble was working".)[18] In the season 10 opener, Catherine finds a report from Riley, written before her departure, criticizing Catherine's leadership skills. EpisodesEdit Main article: List of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episodes As of December 28, 2014, 329 original episodes of the series have aired. Season Episodes Originally aired First aired Last aired 1 23 October 6, 2000 May 17, 2001 2 23 September 27, 2001 May 16, 2002 3 23 September 26, 2002 May 15, 2003 4 23 September 25, 2003 May 20, 2004 5 25 September 23, 2004 May 19, 2005 6 24 September 22, 2005 May 18, 2006 7 24 September 21, 2006 May 17, 2007 8 17 September 27, 2007 May 15, 2008 9 24 October 9, 2008 May 14, 2009 10 23 September 24, 2009 May 20, 2010 11 22 September 23, 2010 May 12, 2011 12 22 September 21, 2011 May 9, 2012 13 22 September 26, 2012 May 15, 2013 14 22 September 25, 2013 May 7, 2014 15 18[19] September 28, 2014 TBA Crossovers Main article: CSI (franchise) § Crossovers "Who and What"/"Where and Why" – with Without a Trace, as Grissom works with Jack Malone to track down a serial killer when the case of a murdered boy in Las Vegas matches the profile of a New York child who was abducted six years ago "Bone Voyage"/"Hammer Down"/"The Lost Girls" – with CSI: Miami and CSI: NY, a.k.a. CSI: Trilogy, as Ray Langston trails a missing girl from Miami to New York and back to Las Vegas while helping Horatio Caine and Mac Taylor take down a human trafficking ring "In Vino Veritas"/"Seth and Apep" – with CSI: NY, as Mac Taylor comes to Las Vegas to see his girlfriend, only to find her missing, and D.B. Russell accompanies him to New York to help him rescue her from kidnappers ReceptionEdit Public reaction CSI has often been criticized for the level and explicitness of graphic violence, images, and sexual content. The CSI series and its spin-off shows have been accused of pushing the boundary of what is considered acceptable viewing for primetime network television.[20] The series had numerous episodes on sexual fetishism and other forms of sexual pleasure (see especially the recurring character of Lady Heather, a professional dominatrix). CSI has been ranked as among the worst prime-time shows for family viewing by the Parents Television Council nearly every season since its second,[21][22][23][24] being ranked the worst show for family prime-time viewing after the 2002–2003[25] and 2005–2006[26] seasons. The PTC has also targeted certain CSI episodes for its weekly "Worst TV Show of the Week" feature.[27][28][29][30][31][32] In addition, the episode "King Baby" aired in February 2005, which the PTC named the most offensive TV show of the week,[32] also led the PTC to start a campaign to file complaints with the FCC with the episode;[33] to date, nearly 13,000 PTC members complained to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about the episode.[34] The PTC has also asked Clorox to pull their advertisements from CSI and CSI: Miami because of the graphically violent content on those programs.[35] A grassroots campaign started on August 2007, upon rumors of Jorja Fox leaving the show,[36] organized by the online forum Your Tax Dollars At Work. Many of its nineteen thousand members donated to the cause, collecting over $8,000 for gifts and stunts targeted at CBS executives and CSI's producers and writers. Some stunts included a wedding cake delivery to Carol Mendelsohn, 192 chocolate-covered insects with the message "CSI Without Sara Bugs Us." to Naren Shankar and a plane flying several times over the Universal Studios of Los Angeles with a "Follow the evidence keep Jorja Fox on CSI" banner.[37][38] Other protests included mailing the show's producers a dollar, in order to save Fox's contract "one dollar at a time". By October 16, 2007, according to the site's tally, more than 20,000 letters with money or flyers had been mailed to the Universal Studios and to CBS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from forty-nine different countries since the campaign started on September 29, 2007.[39][40][41] Fox and Mendelsohn chose to donate the money to CASA, a national association that supports and promotes court-appointed advocates for abused or neglected children.[42] On September 27, 2007, after CSI's season eight premiered, a miniature model of character Gil Grissom's office (which he was seen building during season seven) was put up on eBay. The auction ended October 7, with the prop being sold for $15,600; CBS donated the proceeds to the National CASA Association.[43] Law enforcement reaction Another criticism of the show is the depiction of police procedure, which some[44] consider to be decidedly lacking in realism.[45] For instance, the show's characters not only investigate ("process") crime scenes, but they also conduct raids, engage in suspect pursuit and arrest, interrogate suspects, and solve cases, which falls un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uniformed officers and detectives, not CSI personnel. Although some detectives are also registered CSIs, this is exceedingly rare in actual life. It is considered an inappropriate and improbable practice to allow CSI personnel to be involved in detective work as it would compromise the impartialit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would be impracticably time-consuming. Additionally, it is inappropriate for the CSIs who process a crime scene to be involved in the examination and testing of any evidence collected from that scene. CSI shares this characteristic with similar British drama series, Silent Witness. The cities of North Las Vegas and Henderson, and other surrounding townships and counties, will not allow Las Vegas Metropolitan Police Department or companies contracted for work under them to come into their jurisdictions, unless the crime occurred on a border of the cities and/or townships. Furthermore, CSIs contracted to LVMPD do not operate in neighboring counties, such as Nye County, or Pahrump, due to division of jurisdictions. However, not all law-enforcement agencies have been as critical; many CSIs have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show's influence and enjoy their new reputation. In the UK, Scenes of Crime Officers (SOCO) now commonly refer to themselves as CSIs. Some constabularies, such as Norfolk, have even gone so far as to change the name of the unit to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46] Also,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s have seen a massive increase in applicants, with a far wider range of people now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previously regarded as a scientific backwater.[47] CSI effect Main article: CSI effect The "CSI effect" is a reference to the alleged phenomenon of CSI raising crime victims' and jury members' real-world expectations of forensic science, especially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nd DNA testing.[48] This is said to have changed the way many trials are presented today, in that prosecutors are pressured to deliver more forensic evidence in court.[49]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coming to expect instant answers from showcased techniques such as DNA analysis and fingerprinting, when actual forensic processing often takes days or weeks, with no guarantee of revealing a 'smoking gun' for the prosecution's case. District attorneys state that the conviction rate in cases with little physical evidence has decreased, largel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SI on jury members.[50] Some police and district attorneys have criticized the show for giving members of the public an inaccurate perception of how police solve crimes. However, the evidence cited in support of the supposed effect is mainly anecdotes from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and prosecutors. Little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has been done to date, and the one study published to date suggests the phenomenon may be an urban myth.[51] Franchise Main article: CSI (franchise) Like NBC's Law & Order franchise, CBS went on to produce their own franchise starting with the spin-off CSI: Miami, set in Miami, Florida and CSI: NY, set in New York City. A number of comic books, video games and novels based on the series have been made. The series was found to be in the same "universe" as fellow CBS police-drama Without a Trace during a crossover episodes airing in early November 2007. It is also within the same universe with Cold Case because of the series' crossover with CSI: NY. William Petersen voiced plans for a CSI movie in 2009, but nothing became of that.[52] CSI: The Experience Main article: CSI: The Experience In 2006, The Fort Worth Museum of Science and History developed a traveling museum exhibit called "CSI: The Experience". On May 25, 2007, Chicago's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was the first museum to host the exhibit, and the exhibit's opening featured stars from the TV series.[53] There is also a supporting website designed for the benefit of people who cannot visit the exhibit,[54] designed by Rice University's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 Teaching & Learning and Left Brain Media.[55] "CSI: The Experience" also has an interactive attraction at the MGM Grand Casino & Hotel in Las Vegas. Ratings Nielsen ratings Seasonal rankings (based on average total viewers per episode) of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on CBS. Note: U.S. network television seasons generally start in late September and end in late May,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May sweeps. Season Episodes Timeslot (EDT) Original airing Rank Viewers (in millions) Season premiere Season finale TV season 1 23 Friday 9pm/8c (2000) Thursday 9pm/8c (2001) October 6, 2000 May 17, 2001 2000–2001 #10 20.8[56] 2 23 Thursday 9pm/8c September 27, 2001 May 16, 2002 2001–2002 #2 23.7[57] 3 23 September 26, 2002 May 15, 2003 2002–2003 #1 26.12[58] 4 23 September 25, 2003 May 20, 2004 2003–2004 #2 25.27[59] 5 25 September 23, 2004 May 19, 2005 2004–2005 #2 26.26[60] 6 24 September 22, 2005 May 18, 2006 2005–2006 #3 24.86[61] 7 24 September 21, 2006 May 17, 2007 2006–2007 #4 20.34[62] 8 17 September 27, 2007 May 15, 2008 2007–2008 #9 16.62[63] 9 24 October 9, 2008 May 14, 2009 2008–2009 #4 18.52[64] 10 23 September 24, 2009 May 20, 2010 2009–2010 #8 14.92[65] 11 22 September 23, 2010 May 12, 2011 2010–2011 #10 13.52[66] 12 22 Wednesday 10pm/9c September 21, 2011 May 9, 2012 2011–2012 #19 12.49[67] 13 22 September 26, 2012 May 15, 2013 2012–2013 #23 11.63[68] 14 22 September 25, 2013 May 7, 2014 2013–2014 #18 11.86[69] 15 18[70] Sunday 10pm/9c September 28, 2014[71] 2014–2015 DVR ratings The show ranked number three in DVR playback (3.07 million viewers), according to Nielsen prime DVR lift data from September 22 to November 23, 2008.[72] Accolades Awards ASCAP Award 2006: Top TV Series 2009: Top Television Series 2013: Top Television Series ASC Award 2005: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Regular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Regular Series 2009: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Regular Series BMI Film & TV Award 2001: BMI TV Music Award 2002: BMI TV Music Award 2003: BMI TV Music Award 2004: BMI TV Music Award 2005: BMI TV Music Award 2008: BMI TV Music Award 2009: BMI TV Music Award 2013: BMI TV Music Award Cinema Audio Society Awards 2008: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Sound Mixing for Television Series (for "Living Doll") Emmys 2002: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3: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Camera Series 2007: Outstanding Sound Mixing for a Comedy or Drama Series 2010: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One Hour Series[73] 2010: Outstanding Special Visual Effects for a Series[74] Environmental Media Award 2011: Television Episodic Drama Genesis Award 2006: Dramatic Series Golden Reel Award 2002: Best Sound Editing in Television – Effects & Foley, Episodic 2004: Best Sound Editing in Television Episodic – Sound Effects & Foley Logie Award 2004: Most Popular Overseas Drama Monte-Carlo Television Festival 2006: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07: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08: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10: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11: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12: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NAACP Image Award 2003: Outstanding Supporting Actor in a Drama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Supporting Actor in a Drama Series: Gary Dourdan People's Choice Awards 2003: Favorite Television Dramatic Series 2004: Favorite Television Dramatic Series 2005: Favorite Television Drama 2006: Favorite Television Drama 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2001: Vision Award (Television) Satellite Award 2003: Best Television Series, Drama Saturn Award 2004: Best Network Television Series 2005: Best Network Television Series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 2005: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y an Ensemble in a Drama Series TP de Oro 2003: Best Foreign Series (Mejor Serie Extranjera) 2004: Best Foreign Series (Mejor Serie Extranjera) TV Guide Award 2001: New Series of the Year TV Quick Award 2006: Best International TV Show Visual Effects Society Award 2010: Outstanding Supporting Visual Effects in a Broadcast Program 2010: Outstanding Compositing in a Broadcast Program or Commercial Nominations Emmy Award 2001: Outstanding Art Direction for a Single Camera Series 2001: Outstanding Lead Actress in a Drama Series: Marg Helgenberger 2001: Outstanding Single Camera Picture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1: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2: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 Camera Series 2002: Outstanding Drama Series 2002: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Prosthetic) 2002: Outstanding Single 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2: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3: Outstanding Drama Series 2003: Outstanding Lead Actress in a Drama Series: Marg Helgenberger 2003: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3: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Prosthetic) 2003: 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4: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Camera Series 2004: Outstanding Drama Series 2004: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4: 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5: Outstanding Directing for a Drama Series: Quentin Tarantino 2005: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5: 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5: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7: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Camera Series 2007: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7: Outstanding Music Composition for a Series (Original Dramatic Score) 2007: Outstanding Prosthetic Makeup for a Series, Miniseries, Movie or a Special 2008: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ingle-Camer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8: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9: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One Hour Series 2009: Outstanding Prosthetic Makeup for a Series, Miniseries, Movie or a Special 2009: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Golden Globes 2001: Best TV-Series – Drama 2002: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Marg Helgenberger 2002: Best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2003: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Marg Helgenberger 2004: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William Petersen 2004: Best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People's Choice 2012: Favorite TV Crime Drama 2013: Favorite TV Crime Drama 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2002: Outstanding Producer of Episodic Television, Drama 2003: Outstanding Producer of Episodic Television, Drama 2004: Outstanding Producer of Episodic Television, Drama 2005: Outstanding Producer of Episodic Television, Drama The series has also been nominated for multiple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and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MerchandiseEdit DVD releases Region 1 DVD name Episodes Release date CSI: Complete Season 1 23 March 25, 2003 CSI: Complete Season 2 September 2, 2003 CSI: Complete Season 3 March 30, 2004 CSI: Complete Season 4 October 12, 2004 CSI: Complete Season 5 25 November 29, 2005 CSI: Complete Season 6 24 November 14, 2006 CSI: Complete Season 7 November 20, 2007 CSI: Complete Season 8 17 October 14, 2008 CSI: Complete Season 9 24 September 1, 2009 CSI: Complete Season 10 23 September 28, 2010 CSI: Complete Season 11 22 September 27, 2011 CSI: Complete Season 12 September 26, 2012 CSI: Complete Season 13 September 17, 2013 CSI: Complete Season 14 September 16, 2014 The U.S. box sets are released by CBS DVD (distributed by Paramount), while the Canadian box sets are released by Alliance Atlantis (distributed by Universal Studios). The first season DVD release differs from all subsequent seasons in that it is available only in 1.33:1 or 4:3 full frame, rather than the subsequent aspect ratio of 1.78:1 or 16:9 widescreen, which is the HDTV standard aspect ratio. The first season is also the only DVD release of the series not to feature Dolby Digital 5.1 surround audio, instead offering Dolby Digital stereo sound. The Blu-ray disc release of Season One is 7.1 DTS sound and 1.78:1 widescreen. Regions 2 and 4 Regions 2 and 4 releases have followed a pattern whereby each season is progressively released in two parts (each of 11 or 12 episodes [except for Season 8, in which part 1 contained 8 episodes and the Without a Trace crossover and part 2 contained the remaining 9 episodes] with special features split up) before finally being sold as a single box set. After having been almost 12 months behind region 2 releases after the first four series, region 4 releases are speeding up, with distributors simply releasing season five as a complete box set. Region 2 DVD Name Release dates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2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3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s 1–3 August 23, 2004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4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s 1–4 December 12, 2005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5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s 1–5 October 2, 2006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Grave Danger – Tarantino Episodes October 10, 2005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6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7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8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s 1–8 October 26, 2009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9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0 February 7, 2011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1 April 30, 2012[75]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2 July 1, 2013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3 June 9, 2014 * = Re-released in slimline full-season packaging. Seasons 1–8 were released in 2 parts between 2003 and 2009. Region 4 DVD name Release dates Full season Part 1 Part 2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 November 27, 2003 October 21, 2002 April 9, 2003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2 October 28, 2004 October 27, 2003 March 30, 2004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3 October 4, 2005 March 18, 2005 September 13, 2005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4 November 8, 2006 May 12, 2006 August 17, 2006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5 January 24, 2007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Grave Danger – Tarantino Episodes June 6, 2007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6 December 5, 2007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7 December 3, 2008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8 July 15, 2009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9 June 2, 2010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0 August 3, 2011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1 June 6, 2012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2 August 8, 2013 Blu-ray releases CBS Home Entertainment (distributed by Paramount) released the first season on High Definition Blu-ray disc on May 12, 2009.[76] Unlike its DVD counterpart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DVD releases, this release is in its original 16:9 widescreen format and feature 7.1 surround sound. Features on the Season 1 BR set are also in High Def. Season 10 was released on November 18, 2011 in Region B. Like the Season 1 Blu-ray release, it features a 16:9 widescreen transfer, but it only has DTS-HD 5.1 sound.[77] Season 9 was released on September 1, 2009. Like the Season 1 Blu-ray release, it features a 16:9 widescreen transfer with DTS-HD Master Audio 7.1 surround sound. Extras include commentaries, featurettes and BD-Live functionality.[78] Season 8 was released on Blu-ray on May 29, 2009 in Region B.[79] Other releases Further information: CSI (franchise) CSI has also been released as a series of mobile games. In Fall 2007, CBS teamed up with game developer Gameloft to bring CSI to mobile phones. The first of the series to be published was CSI: Miami. The game features actual cast members such as Horatio Caine, Alexx Woods and Calleigh Duquesne who are trying to solve a murder in South Beach with the player's assistance.[80] The game is also available for download on various iPod devices.[81] In spring 2008, Gameloft and CBS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 The Mobile Game" which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series in Las Vegas. This game introduces the unique ability to receive calls during the game to provide tips and clues about crime scenes and evidence. As for the storyline, the game developers collaborated with Anthony E. Zuiker (the series creator) to ensure that the plot and dialogue were aligned with the show's style.[82] Books Further information: CSI (novels) True Stories of CSI: The Real Crimes Behind the Best Episodes of the Popular TV Show (published August 2009) – Katherine Ramsland follows the evidence and revisits some of the most absorbing episodes of the phenomenally popular C.S.I. television franchise, and explores the real-life crimes that inspired them. She also looks into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forensic investigations recreated for the dramatizations, and the painstaking real-life forensic process employed in every one of the actual cases—from notorious mass-murderer Richard Speck, through the massacre of Buddhist monks in an Arizona Temple, to a baffling case of apparen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mic books Main article: CSI (comics) In 2003, comic book publisher IDW Publishing began releasing a series of one-shots & miniseries based on all three CSI series, with the majority being based on the original Vegas-based series. In September 2009, Tokyopop released a manga version of CSI written by Sekou Hamilton and drawn by Steven Cummings. It centers around five teenagers working at the Las Vegas Crime Lab as interns as they try to solve a murder case of a student at their high school, which leads to a shocking discovery. Grissom and Catherine are seen now and then, as well as other CSI characters. Video games Main article: CSI (video games) See alsoEdit ReferencesEdit https://hr.lvmpd.com/ams5website/JobClassDetails.aspx?Postings=367 LVMPD CSA Job Description http://insidetv.ew.com/2014/02/18/cbs-developing-another-csi-spinoff/ EW reports CBS announces new CSI spinoff to air pilot as CSI:CSI episode "TV Festival 2010: 2010 Awards listing". Monte Carlo Television Festival. Retrieved 11 June 2010. CBS Studios International (2010-06-11).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Is The Most Watched Show In The World! – TV Ratings, Nielsen Ratings, Television Show Ratings". TV by the Numbers. Retrieved 11 June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is the Most-Watched Show in the World Sara Bibel; June 14, 2012 http://tvbythenumbers.zap2it.com/2014/03/13/cbs-renews-the-good-wife-the-millers-two-and-a-half-men-hawaii-five-0-and-13-more/244495/ Through "Entertainment AB Funding LLC" "Nielsen Ratings". zap2it.com. 2014-12-15. Retrieved 2014-12-15. http://tvbythenumbers.zap2it.com/2010/01/11/usa-adds-syndicated-csi/38470/ date=February 2013 http://tvbythenumbers.zap2it.com/2010/01/11/usa-adds-syndicated-csi/38470/ "'Sunday Night Football' Beats 'Grey's Anatomy'". Advertising Age. October 6, 2008. Retrieved 2008-12-04. Spadoni, Mike (June 2007).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Retrieved 2008-05-15. "Rye Canyon Office Park". The Center For Land Use Interpretation. Retrieved 2008-05-15. "Filming/Locations". Elyse's CSI.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8-07-06. Retrieved 2008-05-15. ""The Unit" Takes Over CSI's Old Studio". CSI Files.com/LA Daily News. Retrieved 2008-05-15. "Interview with Marg Helgenberger". Sci-Fi Online. 200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May 12, 2008. Retrieved 2008-05-15. "William Petersen's run on 'CSI' coming to end". CNN. Associated Press. 2008-07-1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ly 18, 2008. Retrieved 2008-07-16. "Lauren Lee Smith leaves 'CSI' – Zap2it". Blog.zap2it.com. Retrieved 2012-09-10. {{cite web lurl=http://tvline.com/2014/10/22/csi-season-15-episode-order-cbs/, Thomson Reuters.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8. Reuters.com External linksEdit Wikiquote has quotations related to: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SI on CBS at CBS CSI at Yahoo! TV CSI at TV Guide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t TV.com CSI Jobs to Consider at GetHow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Watch this page Look up CSI or csi in Wiktionary, the free dictionary. CSI may refer to: Contents Entertainment Paranormal Religion Retail Schools Sport Technology Other uses EntertainmentEdit CSI (franchise)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k.a. CSI: Las Vegas, a television series CSI: Miami, the first spin-off of the above show CSI: NY, the second spin-off of the above show CSI: Cyber, the third spin-off of the show CSI: Trilogy, a three-part television crossover among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SI: Miami, and CSI: NY CSI (comics) CSI (novels) CSI (video games) Coke Studio (India), an Indian musical show. Consorzio Suonatori Indipendenti, an Italian musical group ParanormalEdit Civilian Saucer Intelligence, an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research group Committee for Skeptical Inquiry, an organization for paranormal investigation ReligionEdit 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Solidarity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Surfers International Church of Scientology International Church of South India Church of South India Boys Higher Secondary School RetailEdit City Supermarket, Inc., a grocery chain based in Pangasinan, Philippines SchoolsEdit Canadian Securities Institute, a financial education company providing professional credentials and compliance courses Cité Scolaire Internationale de Grenoble,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in Grenoble, France Cité Scolaire Internationale de Lyon,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in Lyon, France Colegio San Ignacio de Loyola, San Juan, Puerto Rico College of Southern Idaho, a community college in the United States College of Staten Island, part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SportEdit Commission Sportive Internationale, a governing body for motor racing Concours de Saut International, a ranking system for show jumping CueSports International, a pool (pocket billiards) event promotion company and league organizer, affiliated with the Billiard Congress of America TechnologyEdit Camera Serial Interface, a MIPI Alliance protocol for cameras and mobile devices Cauchy–Schwarz inequality, a mathematical estimate for the scalar produc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 Commercial satellite imagery Common System Interface, former name of the Intel QuickPath Interconnect, a computer bus Complex specified information, a concept related to intelligent design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 a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oftware company Computer Security Institute Computer Society of India Control Sequence Introducer, a control character for initiating escape sequences Crystalline silicon (c-Si) solar cell technology Other usesEdit Calcite Saturation Index (a.k.a. Langelier Saturation Index), a water pollution indicator Caldera Systems, Inc., a software company between 1998 and 2000 to develop Linux-based solutions California Solar Initiative, a renewable energy program Canadian Securities Institute Carroll Shelby International, car manufacturer Chhatrapati Shivaji International Airport, Mumbai China Securities Index, China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a.k.a. Companion of the Most Exalted 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an award Constellation Services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Institute Con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 a program of the U.S. Bureau of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Continual (or Continuous) Service Improvement, the 5th lifecycle phase of the ITIL Service Management framework. Crime scene investigator, a person who investigates crime scene evidence Crime Stoppers International Railway Safety Commission of Ireland (Coimisiún Sábháilteachta Iarnróid)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05
台湾的日据时代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台湾的日据时代   出版方三联书店并没有给此书贴上一个能属于某系列的标签,但其兄弟姊妹们的名字都印在了封皮内侧,包括了齐邦媛的《巨流河》,以及待出的张典婉《太平轮一九四九》。以几本书作为这个时代在进步、宽容上绵薄努力的注释,我以为还是够格的。以本书为例,人人身上的“时代”,专指日据时期,并在此肯定了日本殖民时期的积极意义。   作者陈柔缙一直在追寻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陈柔缙,成为了班上唯一两个对律师和法官职业缺乏兴趣和参与动力的人,陈柔缙成为了《新新闻》周刊的资深记者,另一位叫作吴淡如的同学,则在娱乐圈大红大紫。   在我们大陆同胞的记忆中,日本统治台湾是整个民族国家的莫大耻辱。甲午一役,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老大中国都惨败给日本,于是按照《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作为战争赔偿的措施之一。之后便发生了刘永福率黑旗军在孤岛上联合各方势力抵抗日军的故事,但综合实力上众寡悬殊,抵抗运动很快退潮而去。从此台湾进入了我们想象中长达半个世纪的黑暗、绝望岁月。   陈柔缙的资料挖掘,再现了一段活生生的台湾历史,这里面没有道德批判的疾言厉色,也没有国族观念下的痛心疾首。有的尽是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件衣服在风中飘曳的绰绰姿态,火车上日式便当的清甜爽口,味精从日本传到台湾后受追捧导致山寨产品辈出,这般微小的细节,都让人念念不忘。还特意记了这么一笔,身着制服,操纵电梯的小姐们,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很多人争相前来,只为一睹风采。   由此看来,日据时期的台湾历史叙事,其主要篇幅并不属于大大小小的抵抗运动,雾社事件中的血光映照的只是被逼上梁山的原住民。时代的定义,更多是属于多数人的普通生活状态,他们在日光下奔走劳碌,或者权衡算计,他们保留传统,强制接受日式文明,而这日式文明的很大部分不过是西式文明的照样画葫芦。张爱玲说: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这话很有道理,缅怀台湾的旧时风光人情,就如摩挲老照片上的上海、西贡,旧日繁华,有一去不返后日益落魄潦倒的,也有赶超历史的,但毕竟,过去了的时光无法挽回,人人都有怀旧的情怀。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说道:“日本人治台,跟治朝鲜、治东北不一样,相当花力气。有一个人叫后藤新平,主张把台湾建设成一个现代的地方:排除了瘟疫、盖好了水利、普及了教育、不贪不污的法院。这些事情,让台湾老百姓心里投降了。”因为日本是将台湾作为帝国扩张战略中的南进基地,需要以台湾的农业生产力开支持本土的工业化,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秩序,安抚人心。日本在台建设,尤以卫生、治安、农业为佳。也就是说,日本将台湾当做是国土的一部分,而不是供兵马冲突驰往的他人疆土。   台湾作家甘耀明跟我谈及殖民者在建设上的努力,他特别赞赏在嘉南地区构筑了繁复的水利建设的八田与一,对原住民调查贡献颇多的民族调查学者鹿野忠雄。所以,殖民者并非都面目可憎。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些戏剧化,却是合情合理的政治舆情。1914年年底,作为“明治元勋”的板垣退助,曾创立了日本第一个政党,他在已经退场过气的时候来到台湾视察,权力虽无,但威望犹在。板垣退助此行获得了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他在同年春田来台时曾公开训斥日本官方要把台湾人当弟弟,不可以老是一副征服者的姿态;自然,他也规劝台湾人敬重日本如兄长。台湾同化会在此时落地成立,名字“同化”两字固然有自觉受奴役之嫌,形式上犹如清朝入关后颁布的剃发易服强令,祖宗传下的文物衣冠从此被外力强制变换、抛弃,作为被统治的一种仪式和符号。但你看它具体条文是什么,男人不留辫子,女人不绑小脚是同化会最起码的目标。况且,同化会只起到一种规劝作用,并没有国家意志赋予它的执法力。   更耐人寻味的是,成立同化会的主意来自梁启超,梁启超悲观地认为中国在三十年之内绝没有能力拯救台湾,他建议台湾人学习爱尔兰人放弃暴力抵抗,改以结交英国朝野以得到参政权的妙方。板垣退助的冬日来台,便是出自这些大喜过望的士绅们的邀请,他们欲图借助这位元老,将政党政治引入台湾。只是没想到板垣退助的实力已经所剩无几,连铁道旅馆的住宿费都支付不起,为此还闹了一场民事诉讼。不论同化会在日本国内寻得了多少道义上的资助,效果如何,但其姿态象征着非武力抗日的开端,对国人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政治尝试。   在民俗上,1910、1920年代的台湾人觉得日本传来的殉情风俗,开始在岛上弥漫,不少青年男女因为爱情和孝道的格格不入而死,这对传统保守的婚姻观和家族生活秩序造成了致命冲击。自杀人数之多,以至于三公里长的台南运河两岸竖起三百烛光的路灯十盏,以“照亮晦暗的心灵”。那时的台湾,男女之间授受不亲,牵手属于通奸。西风一旦吹到日本本土,也迅疾登陆台湾,于是,爱情获得了解放,个体获得了独立,这与五四前后的中国,没有多大差别。   遥远角落里发生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事,在台湾报纸上出现了详细的报道;在咫尺之遥的中国大陆,同时期的中国革命进程,也是报纸舆论的一个焦点,人们既关心辛亥前后的中国局势,也不忘放眼眺望世界。1930年,有人对台北烟草工场三百多名的一线女工做了问卷调查,问心目中的伟大古人和今人。最伟大的古人,依次是孔子、诸葛亮,然后是同票数量的孟丽君、孙中山、大正天皇、丰臣秀吉。最伟大的今人,桂冠属于蒋介石,其他名单有墨索里尼、爱迪生、研究飞艇的齐柏林伯爵。此处可嗅到强烈的时代气息,蒋介石刚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政治实践满足了人们对强人强权政治的心理,受到了如潮的承认、好评、效仿。   雅斯贝斯说,每一个真实的生命都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世界多么小,总还是超出了单纯的他自身,他所身处的时代、环境、当前流行的精神价值观念,无一例外渗透其中。台湾的这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莫不如此。   巧合的是,近几年里,当大陆人孜孜不倦挖掘民国历史时,民国的人却同样不厌其烦地埋首日据时代历史。其还原的程度从政治、文化、经济,一直到饮食、建筑等细枝末节。可以说,台湾人对日本殖民者是又恨又爱,当日据时代与现代化进步密不可分时,其生活残痕也一直绵延在现今的生活中。从抵抗到无奈地顺从,教育下成长伴同化,直到二战胜利后身份一变。但在兄弟阋于墙的兵荒马乱中,等来的却是腐败的吏治,和悲情的二?二八,至此而言,身份的转变不过是国家统一、民族尊严提升的画饼充饥。所以,电影《海角七号》能获得巨大的票房,背后是有民族心理密码支撑的。这一切过往和遗产,都成为今日族群融合、政治宽容的研究、实践对象。   公民1776成稿于11-01-05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   陈柔缙文梁旅珠图   三联书店   2011年1月版
306
道歉是情感止损
道歉就是止损 2011-09-16 17:35:22A-A+ 莎士比亚在剧作《李尔王》中说过:“为失败找借口,最好只会使伤口越撕越深。” 从政者一旦犯错,之后死不认错,或者百般推诿,只会令民怨不断加深,让事件进一步发酵,伤口继续滴血。 试问当你生气的时候,最想听到的是什么?是道歉,而非借口,即时对方的辩解并非毫无道理。 举个例子,在2009年台湾莫拉克风灾中,最初,马英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8月12日,当在灾区仓促间被海外媒体记者采访时,他便掉以轻心地说:“这个地区灾情从来没这么严重过,民众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做好准备,民众就会及早撤离,可是,他们死守家园。你看看,他们没有理解到这次风灾有多严重。” 严格来说,他并非全无道理,但在风头火势的时候说这些话,无疑便如火上浇油,旋即惹来铺天盖地的批评,说他太无耻,把责任推诿给灾民,让他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马英九后来学乖了,再到灾区视察时,只一股脑儿向灾民鞠躬道歉,说自己来晚了。又责备自己和“政府”防灾及救灾不力,这才让灾民消了口气。试想,如果马坚决不道歉,反而选择一路强辩下去,会为自己酿成怎样的一场政治风暴? 美国有位参议员曾就“快快道歉”这一点,以自己与克林顿的瓜葛,说了著名的一句话:“道歉,好过不道歉;而早道歉,又好过迟道歉。” 不用担心道歉后对方会得寸进尺。试问,当别人低声下气地向你道歉后,你会落井下石,狠狠地再刮对方一记耳光吗?即使对方真的穷追猛打,只会自失风度,舆论会慢慢转到你这一边。 相反,如果你继续寻找诸多借口,只会更易撩起对方的好胜心,与你狠狠地再斗上一场,把局面愈弄愈糟,即使真的要解释,也要待雨过天晴,大家心平气和之后再说。 当然,知易行难,要把道歉话说出口,很多人都觉得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不过,如果你够高明,即使不出声,没有说出口,有时一样可以达到道歉的效果。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访问墨西哥期间,临时更改行程,停留在一个城堡,并在一个纪念碑前鞠躬和献花,才默默返回车上。此举意义非凡,因为这个碑是用来纪念刚好一百年前,即1847年,墨美战争中以身殉国的16位年轻士兵。第二天,当地报纸以“杜鲁门永远愈合了一个恒久的民族伤口”为题,高度赞扬此举。 已故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千禧年来临前的除夕,突然决定辞职,提前引退,令举世大吃一惊。他在电视发表演说,向百姓道歉,说:“我为大家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恳求原谅;我未能透彻了解大家的心愿而恳求原谅;我更加要为未能把祖国带领进一个富足、文明的社会而恳切请求原谅。” 这番充满感情的道歉,令那些原本对他无丝毫好感甚至咬牙切齿的人,都为之动容。 只有不涉及法律问题或实质损害,在生活中如遭遇责难,明智的做法是道歉。别人对我们的抱怨,可视为是我们持有的急速贬值的股票,道歉等于及时抛出,虽会造出损耗,却可因止损而变相收益,而找借口就是继续持有,辩驳则是想让股票上涨,等于是想借一己之力而操纵股票走势,那一定是难上加难。 在正常的社会里,道歉是官员的日常动作,公务系统等于是社会出钱购买的商品,顾客就是上帝,商品有瑕疵,提供者理应道歉并尽快解决;官员的关键任务是聚拢人心,而道歉则是赢得人心的最佳途径之一。 摘自《新君王论》 蔡子强/文 感悟: 我一直很纳闷一件事情,现在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政府出了问题首先是遮遮掩掩、推三阻四,甚至是颠倒黑白地谎话满天飞,直到最后面对如山的铁证,实在狡辩不了了,才所谓“诚恳”向老百姓道歉,“对此次事件中受到伤害的消费者/公民表示诚挚的歉意”云云。 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就不能及时通报详情,通报已采取的措施,目前处于何种状态,为什么就不能诚挚地说一声“对不起”呢?!还是脑子有问题,总把老百姓当傻子! 这篇文章,我觉得某些人需要好好地读读!
307
民意与伪民意
刘瑜:民意与伪民意 发布时间:2011-02-14 01:06 作者:刘瑜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711次   《财经》   -----------   在我听到的各种为大跃进辩护的言论中,有一类是这样的:当时人民的积极性很高啊,大炼钢铁一拥而上,人民公社热火朝天,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那是民意!   对,还有人在给大跃进辩护,话说这是21世纪。   同理当然也可以运用于反右,文革等。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跑到1957年10月的中国做一个民意测验,问民众要不要引蛇出洞揭批反动右派,测验结果多半说是“要”。或者穿越到1967年1月去做一个民意测验,问民众应该不应该修理 “走资派”,给他们戴高帽游街批斗,估计民意也会万众一心地说:应该!岂止“应该”,他们还会在调查表里找有没有“再踏上一万只脚”这一选项。   不奇怪。1936年到苏联去,大清洗也是民意。1939到德国去,打波兰也是民意。   现在,假设我们是一场选美大赛中的裁判。主持人指着台上光芒四射的美女宣布:“你们有三个选择:你可以选择A,或者A,或者A。”   哇,琳琅满目耶。   什么?你想选择B?好的,谢谢你选择A。什么?你想选择B?好的,谢谢你选择A。   有一种民意叫伪民意。在一个多元意见、选择自由不可能的环境里,民意只能被认作是伪民意。即使它是真民意,你也无从知道它是不是真民意。   伪民意未必是假民意。它未必是数据舞弊,比如把35%的支持率用橡皮擦擦掉,改成95%。它也未必全然是政治恐吓的产物,虽然恐吓往往是其要素之一。在特定时刻,人们可能是真心地想要大炼钢铁、搞人民公社、支持大清洗、支持军国主义。1958年,当公社社员坐在堆出来的麦地上拍丰收卫星的照片时,观察他们脸上的笑容,笑得那可是货真价实。1966年,当红卫兵们将皮鞭抽向地富反坏右时,他们眼里的熊熊怒火,肯定也不是伪劣产品。   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没有自由讨论基础的民意,就象一年四季只吹西北风的树,长歪了毫不奇怪。如果美女A盛装在镁光灯下从观众面前惊艳地飘过,而美女B只能带着口罩站在舞台后方黑漆漆的角落里。就是百分之百的观众百分之百真诚地选择了美女A为选美冠军,那能说明什么呢?说明那个镁光灯质量不错,以及那个口罩还挺严实。   最近我读到一篇关于“中国人民主观”的文章,就给我这种印象。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民主观是“家长式”的,而不是“自由式”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看来,领导为老百姓着想,那就是民主了,民众自己犯不着参与到政治决策过程当中去。民众自己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那是“自由式”民主,咱们不吃那一套。   既然是民意调查的结果,那数据肯定错不了。问题在于,如果被调查者天天生活在家长式民主里,每天听到的都是家长如何可亲可信可敬,却从未见过其它式民主长什么样,信息不对称不充分,这样的调查能说明什么呢?你说,让你选你爱吃猪肉还是爱吃恐龙肉,你怎么选呢?   小说《美丽新世界》里,福特纪元的统治者发明了一种“睡梦教育”,就是在本国人民睡着时不断地向他们广播重复信息。比如,“苹果是个坏东西”、“苹果是个坏东西”、“苹果是个坏东西”……等睡梦中的人们醒过来时,他们会伸着懒腰揉着双眼,喃喃自语:苹果是个坏东西。   当然制造伪民意不仅仅依靠宣传,还可以依靠贿赂:凡是选择A的,可以得到夏威夷浪漫之旅机票两张哦。还有煽情也很重要:从前,有一个美女叫A,她来自于一个贫苦家庭,而另一个丑女叫B,她的爸爸叫李刚……   1953年9月的政协会议上,梁漱溟发言批评政府的农村政策,说工业化大刀阔斧,农村却被忽视,毛主席听了很不高兴,说梁是野心家、伪君子、以及“用笔杀人的杀人犯”。不知好歹的梁漱溟较起真了,非要把事情讲清楚,说要看看毛主席有没有把话听完的雅量。毛主席还没彻底表态呢,台下群众不答应了:民主权利不给反动分子!梁漱溟滚下台来!停止他的胡言乱语!……梁漱溟赖着不走,不肯下台去,固执地跟毛主席要“雅量”。最后,会议只好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他是否有说下去的权利。   表决结果是什么呢?给大家一个提示:建国前三年,大约有两百万反革命分子给咔嚓了,在此次政协会议以前,有过镇反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批武训运动,土改中的批斗运动和诉苦运动,延安整风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及抢救运动,苏区的镇反运动。现在,你们猜,这次表决结果会是什么呢? 来源: 作者博客2011-02-13 | 来源日期:0
308
道歉就是情感止损
《欢喜》 Franna Franna 2013-01-24 20:10:42 <序> 其实欢喜的第一要务就是承认和接受现状,所谓"如来"二字,于我而言,就是"如"实承认我现在面临的一切都是必然和活该"来"的。然后,在接受现状的态度下放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 人的青年时期总是充满激情,容易激动,"愤怒"和"青年"是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发烧状态,另一种是发热状态。发热是指运动以后,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加速,冒汗,体温升高。而发烧是内在的一种病,是由于身体的内耗造成的发热。 "无事生非"的意思就是无事生非议。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最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 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指我们在行动和表达的时候暗中遵循却又没有意识到的那个套路。 爱因斯坦:"永远在做同一件事,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 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解决。" <高效率的无效果> 彼得•德鲁克:"一个人的卓有成效是可以练就、可以学会的。" 米兰•昆德拉:"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时间之魔所裹挟的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只为让人们提高速度,但是大家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到底要到哪儿去,到底要做什么。 有效率,没效果的事情往往都是没有目标的行为。 德鲁克:"真正做到卓有成效,要做到五个方面: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2.重视对外界的贡献;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而不去管那些短处的事情;4.有效的管理者总是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要事优先;5.必须要作出有效的决策。" 德鲁克:"管理者就是如何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至于说这个人是好是坏、如何把这个人教育成一个有理想的人,那是上帝的事情,不是管理者的事情。" 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有两个特点:1.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2.别的资产是可以转让或买卖的,但时间是买不来的。 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内心的充实。 <量子学中的智慧>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任何一个你以为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其最终表现于你主观怎样看待它有关系。– 江本胜 ≪水知道答案≫作者 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我们所称为现实的一切,都是通过我们所参与的积极的营造来显现的。" 量子力学强调万物皆有能量。 <积极的沉默> 美国曾经做的一项调查:"孩子的优秀程度与什么有关?"答案是:"小时候父母是否给孩子持续朗读与孩子的优秀程度非常相关。"这种朗读不是光读故事,而是父母在读,孩子在一旁听,即使听不懂也要听并且不能打断,看看孩子能不能一直听下来。为了培养孩子听的习惯。 ≪菜根谭≫ "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色,此中有无限乐趣。" 从小没有接受倾听式教育,习惯了对话式教育和吵架式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可能会一惊一乍的。 听话是强调孩子要服从,听书不是一个简单的服从问题,而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服从、积极的沉默、积极的等待的性格。 许多在第一时间反应的人成不了大事,就是因为他们的反应只有细节的、随机的、自然的、机械的,而不是整体的、全局的,最后他只能是略有小成而已。 <抱怨这种病毒> 怨气就像病毒一样,刚开始很少,但他不断地传播、复制、放大,最后使整个系统运转失灵。 在一个公司,对一些人、一些事的抱怨情绪一旦形成,就会逐渐变成整个公司的文化。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它也叫责人病毒。 抱怨除了不服别人之外,还源于我们在内心对对方有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对方并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察觉到,所以很多时候抱怨和冲突来自于彼此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了希望的错位。 暴力就是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愿望作为绝对的评判标准,让其他的人服从自己。 美国哲学家 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 默契使大家所向往的一种境界,但是许多人忘记了先有"契",也就是契约,然后才有默契。 压力就是烦,是对象不确定时的焦虑。 压力所带来的压迫感可分为真实的压迫感和虚假的压迫感,或者叫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钟表时间就是这件事很紧迫,必须在什么时间之前完成,必须解决它。心理时间是对象不确定,总是感觉有一种无名的压力压着,却又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每天都被这种心理情绪所笼罩,这种状态就是烦。 <有毒的瘾头> "瘾"实际上是由于人在受刺激时,大脑会分泌出某种化学物质。大脑神经元会逐渐对它产生适应性,之后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偏好,对他形成依赖。一旦停止刺激,神经元就会非常渴望,人就会很痛苦。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让消费者渐渐上瘾。它会有意制造需求,这种需求基于人内在的强制性,它就利用这种隐蔽的强制性使消费者不断购买产品。 所谓瘾,其实就是一个持续的路径依赖,是由于片面、过度地依赖某种途径,从而导致整体机能的荒废和能力的丧失。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它的成长就大有问题。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瘾实际上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多样性的摧毁、对多种潜质的抑杀甚至是扼杀。 好东西里都包含毒素。 上瘾是很危险的,瘾是一种负资产,一旦染上瘾,每天早上醒来就欠了债。 瘾得最大危害在于,它不断要求加大剂量,然后才会觉得满足,于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就会陷入不可挽救的状态。 <养喜神,去杀机> ≪菜根谭≫:"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菜根谭≫:"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 始终保持积极正向的思考,这对于做人、做公司非常重要。 <钝感力> 那些过分敏感、聪明、瞻前顾后、随机应变的人往往式很不快乐的,最后也不会成功。成功人士往往对周围的反应比较迟钝,尤其是对负面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过滤和屏蔽能力。 《阿甘正传》实际上完美的阐述了戈尔曼的情商理论。 所以说,一个人有多聪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先天或后天能不能有一种能力,可以对所有负面的东西视而不见,或是转变成正面的东西。 钝感力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有时过于敏感其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伤害。 有些人越是受过很好教育、读很多书,就越容易陷入自我犹豫的过程,实际上有时只要去做就很好。 有一句古话:"可议事者不可图事。" 执行力强的人关注事情怎么样,而不在乎别人的评论怎么样。 《少有人走的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是自律。自律有四个原则:一、推迟满足感;二、承担责任;三、尊重事实;四、保持平衡。" 百草皆药,百药皆毒。 有的时候,上苍交给你什么事情,你把它认真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去想这是不是你应该做的,你又如何能知道应不应该做呢? 拘泥于定位也会害人。 《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定见就是取出游离状态、漂浮状态、随波逐流的状态,达到内心的定静。定位是我要在哪里,定见是我不做什么,因为定见来自于戒。 定不定与忙不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在某一阶段里,在每一秒钟里,你能否专注、认真、全神贯注地做好手上的这件事。 定位之中要有定见。 定见就是不要一惊一乍,不是自己成为外在环境简单的应声虫,外在环境有一点变化,就马上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语言上表现出来。 有定见人的表现:"你又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 来自美洲某部落的古老智慧:"四个约定,第一时不轻易评论他人,第二是不受他人影响,第三是不妄自揣度他人,第四是凡事尽力而为。" 有一位中医讲过,当我们咧开嘴微笑时,胸口的膻中穴会打开,而膻中穴是心经、心包经经过的位置。 庄子讲:"与人为善,与物为春。" 说人的内心里要有暖洋洋的气息,而且这种气息可以温暖到消融周围的人。 《不抱怨的世界》:"当一个人伤害你的时候,你不要想着怎样去报复他,实际上他在伤害你之前已经受到了很多很多的上海。只有一个内心不太健全的人,一个心灵遭受着各种煎熬的人,才会无端地去伤害别人。 "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从内心微笑,宋人辛弃疾有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状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庄子讲大小的变异:"以大观小,则有不见;以小观大,则有不明。" 人需要的是一种胸怀、一个视野、用佛学的话来说就是心量要大。 愿景和愿望不一样,愿望是一个具体的、结果性的东西,愿景是一个清晰的场景,是可以作为考虑事情和采取行动的背景用的。 也许造物主在关闭了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谦卑是一切幸福的开始。 乔布斯:"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人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首先就要保持一种饥饿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态。 我们要时时反省,现在获得的这一切是不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心态是有害的。 如果生活给了我们一些磨难,那其实是在帮我们造福。让我们懂得去珍惜那些平常不懂得珍惜的美好。 在英文里,"education"(教育)这个词的词根是引导的意思,就是用一个水渠把它引导出来,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疏导,而不是灌输。 爱是什么?爱首先是感知,是深切的感知。父母正真爱孩子,就一定会花时间去感知他、关切他、全身心地去呵护他,这是爱的重要标志之一。 孝顺是衡量孩子的一个指标,但是权力游戏中,孝顺就会被定义为对老师和家长权利的服从。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权利与爱就是霸道和王道的关系。霸道就是暴力、权力,而在某种程度上,王道就是爱。 很多人的痛苦就是源于自己付出了 ,自己更成功也更优秀,以为自己就有理由来支配,全然没有意识到力量的转移。 所谓爱,就是全身心地感知周围的人和事,然后以一种柔性、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解决问题。 爱能够兼顾双方的需求,能够在看似对立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弘一法师:"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一个人承诺了一件事,但没有去执行,没有伸展出来,就是言而无信。 要做成任何事都不难,怕就怕不能长期坚持和积累。 "人无信不立"的"信",无论是信念、相信还是信任,它的作用都在于,让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诱惑、机会和陷阱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方向。 包容,就是把一件事情的好与坏作为一个整体全部滴接纳过来,并且与这种状态共存。 关于内在的全然状态,有两个词可以诠释它。一个是外来词,叫幽默,一个是中国的词,叫忍。 真正的忍是什么呢?实在弱势的状态下获得一种超常的主动性。 所谓的全然接受,并不是要含垢忍辱,而是要用内在的机制去化解它。 莲花生长在淤泥里,但生出来很高洁,虽然长在水里,但是它没有水性,不妖。它能够把淤泥和水都转换成一种美好的状态,这就是莲花的美好品格。 当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全然景象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内心中保持从容。这种从容会帮助我们用一种巧妙的机制,把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是伤害性的、侮辱性的东西转换成有助于自身的力量。 有时候,人的烦躁是因为没有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去操心,去让他高兴或痛苦。 某一句话、某一个思想能不能产生作用,跟语境和气场十分相关。 除了立意要正,还要让自己眼下的行为与志向始终保持一致。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或是受到的诱惑而让自己走上一条低等级的公路,走上去以后就没法调头了。 《小狗钱钱》:"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对一个东西产生好奇,想去尝试一下,但是不能因此阻碍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太多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完全弄懂一样东西,实际上,真正付诸实施比纯粹思考要聪明得多。" 《小狗钱钱》:"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的心态,那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就还没有做,你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 其实,天底下的生意无非两种,一是把东西打包一起卖,二是把东西拆开来卖。 商人身上有一种契约精神,因为它们知道每讲一次游戏规则就会有信用的累积,未来做一些事情的话,成本也可以很低。 信誉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一个到的问题。 商人本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信,一个是智。 情人心智模式的本质是仁,仁就是同情感。 钱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它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我们的人格。 《小狗钱钱》:"金钱是一种放大镜,你的人格是什么样子,在你没钱的时候,别人还看不出来,但是你有了钱之后,别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厚德载物"的"物"可以理解为钱,人的品格德行如果不够醇厚、心量如果不够宽,那是载不动钱的,反而会为钱所害。 财商的背后其实是人格,是人格决定了一个人掌控财富的能力和管理财富的能力。 卡内基:"人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小狗钱钱》:"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72小时内去完成,至少是紧锣密鼓地开始,否则可能永远不会做这件事情。" 要做成一件事只有两个可能:第一是真的匮乏,所以拥有很大的渴望;第二就是梦想,以至于现实当中已经相当不错了,跟这个梦想相比,还是觉得匮乏。 如果我们内心有暴力,那么战争随时会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心理阴影在《西藏的睡梦瑜伽》这本书里称为业障,就是业已发生的障碍,而过往的伤害会妨碍我们看见今天面对事情的实相。 突然爆发是外在能看到的表面现象,而业障很可能一直在内心滋长。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应该做的,就是让他们幸福的开关尽可能多一些,痛苦的开关尽可能少一点。 所有伤害你的人,他们事先已经被报复了,现在对你的伤害实际上反映了他之前所经历的折磨。 爱默生:"你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变得幸福,你幸福了,世界的祸害就少一分。" 爱默生:"如果一个人总是非常开心甚至经常开怀大笑,这个人一定不会太坏,怕就怕那种从来没有放纵开怀的人。" 爱默生的这两句话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内心练得温暖,对世界充满善意的宽容我们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小的正向能量场。 《菜根谭》:"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马屁有如辣椒,吃起来有瘾,而且越吃当量越大。 管理的前提是承认人性的弱点,然后进行创造性转化。 德鲁克;"管理不是要改变人心,不是去改变别人,教别人怎么做,那是上帝的事情。管理者只是用人所长而已,或者把他的短处变成长处。" 一个人之所以愤怒,就是因为那个居家虚假的自我被否定了,否则不存在愤怒。 我们很在乎能说出什么话,也会做一些事情,但是一个人的价值不光是以说什么话,做什么是事情来衡量的。 如果你是一个高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应该用人所长,而不是评价个人。 我们根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总以为是冲突导致了我们的坏情绪。但实际上是自身潜藏的坏情绪没有得到控制,它的本质没有被我们看清,所以他在借这个事情展现自己。 世界没有所谓的真正伤害我们的事情,伤害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感应,使自己内心曾经受过的伤害被外部的一个事情撩拨起来了。 不管是好的反应还是坏的反应,关键都不在于导火索,而要看后来爆发的能量是如何积累起来的。 不会道歉的人无法直面自己的缺陷、缺憾和不足,始终要扛住那样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 道歉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且直面这一缺陷,或者说造成了某种损失,要直面它并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一点在投资领域有个术语叫"止损"。 道歉在人际关系当中的作用也是止损,这一点非常重要。 吉姆 柯林斯 提出,最高级领导者是"第五级领导者",概括起来就是:羞涩而无畏,谦卑而执着。他的特点就是遇到问题照镜子,发现自己的问题;遇到成绩看窗外,看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管理,其实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 内在的紊乱和纠结一定会外化为人际关系的紊乱和纠结。 其实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发泄过负面情绪之后,心里往往都会有歉意。 30岁之前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有时间,每一天都可以去学习。这个时候,我们收获的就不是一份工资,而是工资以外更大的东西,比如视野、心量和智慧,还有人脉资源,这些东西才是一个年轻人在30岁之前最重要的回报。 亚里士多德:"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领导者、一个大度的人,他应该时常制造一种周围所有人都感觉亏欠他的氛围,而自己又不要有债主心态。" 人们往往会设定一个场景,然后被这个场景给定住,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点穴一样。只要遇到想象当中有困难的事情、感到恐惧的事情,他们马上就自己给自己点穴了。 恐惧来自于自身,境由心生,这种恐惧感导致了恐惧,而且这个东西是经不起细问的,一细问它就烟消云散了。 有时候我们不敢直面那个令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它就会在我们意识里发酵。 恐惧教育里很要命的一点是,把恐惧作为一种日常的管理工具,成为加诸孩子的一个无形的枷锁。孩子长期遭受这种恐惧教育后,遇到事情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事他做了会不会受到指责,或者说,当事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失败,而这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所谓内在父母就是父母的权威形象借助恐惧教育植入到下一代内心中的自动评价体系,这种自动评价体系大多数时候是一种自动苛责体系,这种体系已然在孩子内心形成了。 所以一天到晚指责别人的人一定是个苦孩子,他已经受煎熬好些年了。 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令我们一辈子不快乐、不幸福的,可能是童年的一些自我否定和自我恐吓,而这个恐吓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老师或其他的长辈。 最完美的人生应该是:童年的时候相对自由,有一个相对开放的、像在原野中生长一样的自由生活,能够闻到各种花草的味道,感知能力非常强。嗅觉、听觉、视觉以及对自然的理解力,都不是以数字、信息和概念来衡量的。 豁达跟跋扈不同,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直面现实的一种能力,就是直面已经发生的一些不利的、困难的东西而不是习惯性地畏惧、退缩。 我们只有直面人生的所有问题,才能真正有安全感。 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可能活在恐惧、焦虑当中,但大部分的恐惧其实是可以通过直面事实从而进行转换的。 智慧是什么?真正的智慧是不寻求快速解决,不寻求立竿见影。大自然是一个生态系统,它解决一个问题、生成一种景观、形成一种生态的时候,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简单地说,智慧就是一只真正看不见的手,而不是一只看得见的手,看得见的手貌似很有效,但实际上带来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分享到 推荐 1人 8人 喜欢 喜欢 回应 推荐 喜欢 深夜食堂 2014-03-23 15:57:07 深夜食堂 (in the end,we r all alone) 精辟的书摘 > 我来回应 Franna Franna Wenn es die Dunkelheit nicht gäbe, könnten wir die Sterne nic... Frann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2013年规划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1人喜欢) 巨蟹座性格分析 柠檬蜜 (14人喜欢) 补气 + 养颜,“穷人的燕窝”——冰糖红枣银耳汤! (3人喜欢)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 · · · · ( 全部 ) F♥B的日记
309
蒋介石眼中的外国政治家
蒋介石眼中的外国政治家 2007-10-01 10:28:00 来源:书摘 成向东编著  我有话说 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 1923年8月5日,蒋介石奉孙中山命令,于上海会见苏联代表马林,和张继、汪精卫等筹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准备赴俄,考察党、政、军三方面情况,并观看苏联动态和了解其真实意图,蒋任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16日,蒋率代表团由上海乘船启程,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 在考察的同时,蒋介石还会见了不少要人。与最早来中国的维金斯基见面五次。据说维金斯基曾劝蒋加入共产党,并答应给他几个师的装备,于西北建军,统一中国,不必回广东帮助孙中山。蒋以请示孙中山而婉拒之。与马林见面三次。蒋对季诺维也夫印象最坏,认为他“殊无振奋气象,外强中干”;此外蒋会见了外交人民委员齐采林、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胡定斯基等。其中,他对托洛茨基印象最好。从蒋介石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对托洛茨基有好感,缘于托洛茨基对蒋“爽直”的谈话给了他有益的启示。蒋介石说:“我在莫斯科期间与托洛茨基相谈最多,而且我认为托洛茨基的言行亦最为爽直……托洛茨基托我回国要口头报告我们国父的一点,就是他们苏俄自1920年对波兰战争结束以后,列宁对于世界革命政策有了新的指示:‘就是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反对资产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应在道义与物质上予以尽量援助,但不复使用其正式军队直接参战以避免其在各国革命期间再对苏俄引起与民族有关的问题。’”托洛茨基还代表列宁和苏联政府对蒋介石说:“苏联对于中国革命的援助,除了不能用军队直接援助外,其他武器与经济需要,都当尽力积极援助。”这些话对蒋介石的鼓舞极大。所以,后来蒋介石几经考虑,接受了黄埔军校校长的职务,依靠苏联的帮助,专心致志地办校治军,终于为他后来的独裁统治打下了基础。 此外,托洛茨基的临别赠言“革命党之要素,忍耐与活动二者,不可缺一”,蒋引为自己的座右铭。   邱吉尔 1943年11月21日,参加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的蒋介石拜会了邱吉尔。自从缅甸陷落,中国战场面临极大困难,重新打通滇缅路至关重要,于是蒋首先提出缅甸反攻需英国出动海军向孟加拉湾进军,以便海、陆两路夹攻,收复缅甸全境,以恢复滇缅公路,确保中国的补给线。蒋声明:“反攻缅甸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让日本人留在缅甸,我相信,这尤其不符合我们伟大的盟邦英国的利益。” 但邱吉尔决定先照顾欧洲战场。他坚决认为,开罗会议是德黑兰会议的前奏。在德黑兰,美、英与苏联将就欧洲战场作战方针最后摊牌,“斯大林是个强硬的家伙!”“开罗会议期间,我们和罗斯福应集中精力,讨论欧洲战场,以便在德黑兰会议上共同对付斯大林!”邱吉尔知道,蒋介石很讨厌斯大林。 但牵涉到国家利益,个人好恶倒是次之。蒋对邱氏的主意深为不满,“把缅甸作战取决于欧洲战场,这不是贬低中国战区的地位了吗?”“如果把缅甸作战推到德黑兰会议以后讨论,那中国代表团来干什么?我们干脆先回国好啦!” 邱吉尔则要蒋“先散散心,休息一下”,说埃及名胜很多。蒋介石被激怒了,进一步认识到英国“于中国存亡生死,则更不值一顾矣”。“开罗会议之经验,美国绝不肯牺牲丝毫之利益以济他人。英国人诚不愧为帝国主义之楷模也。” 但罗斯福不同于邱吉尔。他认为中国如果得不到盟国的有力支持,一旦屈服于日本,将大大增加欧洲战场的困难。美国将不得不从欧洲抽身,把全部力量投向太平洋战场。这将会大大延长战争。 经过一番商谈,三方终于坐到一块。 在讨论亚洲行动计划时,蒋介石拿出了史迪威起草的建议书,要求:英国海军攻占缅甸的安达曼群岛,并登陆攻取仰光。在钦敦江上建立桥头堡,派空降部队攻占英都,以控制通往密支那的铁路线。中国军队以及在印度的中美军队分两队进入缅北,配合行动。这就是蒋介石提出的“海盗”计划。 英国坚决反对,邱吉尔恼火地说道:“海盗计划会削弱英军在欧洲的兵力。” 英国人很不客气,在三国元首在场的情况下,经常使蒋介石难堪。具有典型英国人作风的总参谋长艾伦�9�9布鲁克元帅认为:“对外国人就应予冷落,如果这个外国人又是非白种人,就还应该再踩他一脚!”这是殖民主义者长期养成的习惯。 他们把各种作战计划递到蒋介石面前,不怀好意地说:“请阁下谈看法!”蒋介石的一班人马遇到这种情形,经常采取的方法是“凑在一起小声地议论着”,然后其中一个人说:“我们希望听听你们的高见。” 当会议结束时,英国人就用嘲笑的口吻说,“纯粹是浪费时间”。朝着马歇尔耸耸肩,“只是由于马歇尔和美国的观点,我们才不幸遇上这种令人扫兴的事情”。 蒋介石(左一),罗斯福(左二),邱吉尔(左三)在开罗会议上的合影。   蒋介石对邱吉尔等人如何评价呢?他在日记中写道: 宴后,邱又导余至地图室,指示各战区作战之现状,其实,此等语皆余所熟闻者,而彼乃津津乐道。邱氏为英国式政治家,实不为盎格鲁撤克逊之典型人物。虽然思想与精神气魄不能与罗斯福同日而语,而其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则现代政治家中实所罕见。   罗斯福 罗斯福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在对华援助、促进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他在雅尔塔会议上,同样也做出了有愧于中国人民的事情。 1945年2月4日,美、英、苏三国在苏联召开雅尔塔会议。 这个时候,蒋、罗关系处于低潮时期。中国国民党的政治腐败、1944年蒋中央军的连连败北、开罗会议和蒋对中共的限制、打击等等,均给罗斯福留下不良的印象。加之蒋又力逼驱逐史迪威,更使罗斯福不快之甚,之所以仍支持他,是为了战后对抗苏联。至于邱吉尔、斯大林本来就瞧不起蒋,甚至连面都不愿见。 因此,蒋介石预感到雅尔塔会议对他将十分不利。2月8日,当他见到三国会议第一次公报时,便写下这样的日记:“今日见罗、邱、史(斯)黑海会议第一次公报,一如所预料。其结果与美、俄协议牺牲我乎?”但他对英、苏、美决心牺牲中国,却未肯定,只是疑问。他认为美国不会和英、俄一个鼻孔出气,仍对罗斯福抱有幻想。因此,他决心等待罗斯福的通知。 雅尔塔会议(前排左起:邱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但罗斯福并未及时向他通知有关秘密条约的内容。3月1日,罗斯福在国会报告时,公然说什么雅尔塔会议主要是讨论欧洲问题,与太平洋无关。这个密约的内容却是:战后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远东问题的处理办法,也是势力范围的划分。关于欧洲,美、英承认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关于远东,朝鲜和印支先实行托管,而后独立;中国事实上划分到美国的势力范围之中。关于中国部分的内容如下:(一)外蒙现状应予保持;(二)大连商港,应辟为国际商港,苏联在该港优越权利应获保障;(三)苏联租借旅顺为其海军基地;(四)中东铁路以及通往大连之南满铁路,由中苏双方共组之公司经营。 对此,罗斯福均以换取苏联对日参战而全面接受。这是因为罗对日军力量估计过高,生怕美军登陆时受损失太大,而以牺牲中国主权与苏联搞政治、军事之交易。此外,罗竟不顾他在开罗宣言中对中国收回东三省的赞成和诺言,完全失信和背叛于宣言,罗斯福同样是不守信义之人。 蒋介石获此密约消息,深感不安,“国势之危已极,不知何日有济?”“阅此,但痛愤与自反而已。雅尔达果已卖华乎?”“果尔,则此次抗日战争之理想,恐成梦想矣!” 本年2月底,赫尔利返回述职;当赫看到密约副本后,不禁大吃一惊,乃抄录一遍,于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意见,请罗过目。“美国是否有权割让另一个国家的一部分领土?是否破坏了美国参加第二次大战所宣告的一切原则和目标?……是不是否定了总统自己三月一日在国会的演说?……” 罗斯福只得向赫尔利承认自己错了。并指示赫到伦敦、莫斯科予以补救。赫于4月5日在伦敦见邱吉尔,请英国遵守《大西洋宪章》,还香港于中国,使苏联不致有租借旅顺之借口,邱吉尔称香港与大西洋宪章无关,予以拒绝。 4月15日赫又访苏联,见斯大林,更无结果。 其间,罗斯福于4月11日给邱吉尔的最后一封电报仍然坚持:“迄今为止,我们的方针是正确的。”对于他在雅尔塔会议上出卖中国的交易所受到的猛烈的攻击,他仍没有表示屈服。 罗死后,蒋介石对他的评价是:“姑息俄国,袒护中共,但不是强权主义之霸者。其对外政策也是自主而不受外人操纵……” 甘地   蒋介石抗战时访问印度(左二蒋介石、左三甘地、右一宋美龄) 蒋介石在1942年2月印度之行,想要访问的第一个人就是被称为“印度圣雄”的甘地。其时甘地已退出国民大会党。一个人在孟买华尔特哈西华格荣过着简朴而又宁静的生活。通过尼赫鲁的精心安排,甘地准备由他来看望蒋介石。2月18日,甘地由秘书赛德陪同,由华尔特哈来到加尔各答蒋介石的住址。 趁午宴前的空隙,甘地开始向蒋介石阐明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真谛。他说:“有人称不合作运动是弱者的武器,是一种消极的斗争方式,我不能同意。我认为,武器只有强者使用才能取得成功。它已经团结了印度国民,给了他们信念和希望,培养了他们的勇敢。我的最终目的是要用非暴力来反抗暴力,以非暴力来代替今天世界上处处横行的暴力,争取人权,维护人类的尊严。所以这种运动足以对抗世界上最强暴的武力。它既是积极的、现实的又是充满哲理的。至于如何运用这个力量,不能从书本上去学,而必须经历艰苦的思索、虔诚的祈祷和百折不挠的奋斗方始能够掌握。” 甘地是一位具有狂热宗教信仰的人,他所阐释的这些不合作运动内含的哲理,对抱现实主义态度的蒋介石来说,并不是很感兴趣。出于礼貌,蒋口头上只好连连说:“柔能克刚,柔能克刚,这是我们东方哲学的奥秘所在。” 饭后不到半小时,甘地就要求继续上午的谈话了。蒋介石单刀直入地开口问:“如果日本和德国入侵印度,你也用不合作的方式对待他们吗?” 甘地毫不犹豫地答道:“不合作!绝对的不合作。” 蒋说:“先生自1901年以来,对抗英国,谋求印度独立,艰苦奋斗已达40多年,时间不算短,然事业尚未成功。对过去的事不必重视,我们应该重视的是现在和将来;那么,如果英国答应了5年或10年让印度独立,这样便实现了您奋斗的目标,先生愿意现在同英国合作吗?” 甘地答称:“如果英国以我停止活动为条件,答应5年或10年后我们独立,我必定加以拒绝。因为不合作主义是真理,而真理的追求是不能半途而废的。”“国民大会党在华尔特哈会议上,曾考虑同英方合作,所以我就退出了国民大会党。因为这个所谓合作,实际上就是同暴力合作,而独立是绝不能用与暴力合作的代价换得。否则我的50年生命史就将重新写过。因此,我只能和真理合作,绝不能和谬误合作。” 蒋介石看到老头儿的意志如此坚决,感到说服他的可能性甚为渺茫了。于是为争取主动,便改口道: 不合作的方式用在印度或许是正确的,对此我并无异议。我也不想要先生改变自己的信仰。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动员印度国民参战,站在同盟一边,一起打败日本、德国法西斯,这样,在战后和平会议上,中国就可提出让印度出席会议,并共同为争取印度的独立自由而努力。若同盟有异议,我保证中国以退出和会表示抗议,并与印度一起采取进一步的一致行动。如果今天你们对这场战争再袖手旁观,或采取中立态度,那将成为印度解放史乃至人类解放史中的最大缺憾。 蒋介石这次访问印度的一片苦心至此已和盘托出,然而甘地对此不以为然,他反驳说:“世上只有受难者才知道受难者的苦痛,所以我对中国在抗战中做出的牺牲,怀着很深的同情。但是,阁下,贵国既然是英、美的同盟国,那么请问,为什么这次战争最重要的决策机构――盟国参谋总长联席会议,至今没有中国代表参加呢?可见英、美的‘民主’、‘同盟’是假面具。为了维护白人的利益,他们是绝不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东方民族的。战时对你们尚且如此,战后和会上我们将处在什么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恕我直率提出,阁下岂忘了当年的‘凡尔赛和会’了吗?” 甘地虽居乡村,但却熟知天下大事。他的这席话说得蒋介石无词以对,颇为尴尬。 蒋介石的印度之行,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游说而使印度国大党和甘地、尼赫鲁在谋求完全独立的问题上妥协,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 (摘自《蒋介石评说古今人物》,团结出版社2007年1月版,定价:38.00元)
310
STIS
Last edited 7 months ago by Fivemack 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 Watch this page STIS camera images Saturn aurora STIS images the Fomalhaut system (January 8, 2013) (NASA). The 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 (STIS) is a spectrograph, also with a camera mode, installed on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Aerospace engineer Bruce Woodgate of the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wa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nd creator of the STIS.[1][2] It operated continuously from 1997 until a power supply failure in 2004. After repairs, it began operating again in 2009. The spectrograph has made many important observations, including the first spectrum of the atmosphere of an extrasolar planet, HD 209458b. The STIS was installed on Hubble in 1997 during its second servicing mission (STS-82) by Mark Lee and Steven Smith, replacing the High Resolution Spectrograph and the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It was designed to operate for five years. On August 3, 2004 an electronic failure rendered STIS inoperable, ending its use 2 years beyond its predicted lifespan. In order to bring it back to operational status, the instrument was repaired by space shuttle astronauts during STS-125, Servicing Mission 4, launched on May 11, 2009.[3] The STIS has three 1024×1024 detector arrays. The first is a charge-coupled device with a 52×52 arc-second field of view, covering the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spectrum from 200 nm to 1030 nm. The other two detectors are Multi-Anode Multichannel Arrays, each with a 25×25 arc-second field of view. One is Cs2Te, and covers the near-UV between 160 nm and 310 nm. The other is CsI and covers the far-UV between 115 nm and 170 nm.[4] See alsoEdit Wide Field and Planetary Camera Wide Field and Planetary Camera 2 Wide Field Camera 3 Cosmic Origins Spectrograph 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 Near Infrared Camera and Multi-Object Spectrometer Faint Object Camera ReferencesEdit Tanglao, Leezel (2014-05-01). "Inventor of the camera used on Hubble telescope has died". CBS News. Retrieved 2014-05-18. "Tributes paid to man who changed the face of space". Eastbourne Herald. 2014-05-09. Retrieved 2014-05-18. "Space Telescope Operations Control Center — Flight Day 7". NASA. May 17, 2009. "STIS Instrument Detectors".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External linksEdit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 ESA/Hubble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11
阮义忠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专注地用镜头记录台湾的社会现象。 中文名阮义忠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 职 业摄影师 信 仰人文主义 代表作品《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个人作品 ▪ 个人摄影作品集 ▪ 作者简介 ▪ 文章 3外界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高中时开始阅读文学、哲学书籍,也开始画钢笔画,许多作品后来都用作书籍封面设计和杂志插图。大学联考落榜后,未再接受学校教育,先于幼狮文艺任编辑,之后服兵役三年,在军中开始写诗及小说,并做了一系列海外中国画家通讯访问。退役后,任职于汉声杂志,开始拍照。作品为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水之堡摄影美术馆、尼普斯摄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及亚伯特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台湾省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曾多次应邀于国内外举办摄影展。1975——1981年,担任《家庭月刊》摄影,撰写摄影报道文章。 “人与土地”— 北港1979 1981——1987年,制作电视节目。发表“映像之旅”、“户外札记”、“大地之颂”、“灵巧的手”等两百多部纪录片。 1988年,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 1992年,创立《摄影家》杂志。 1999年起,与妻子袁瑶瑶携手为佛教慈济基金会制作慈济志工列传“看见菩萨身影”及电视节目“阮义忠镜头下的菩萨身影”。 2个人作品 编辑 论著:《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面对摄影大师 “人与土地”— 多纳 1979 》、《摄影家西游记》。 个展及摄影集:《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手的秘密》、《有名人物无名氏》、《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 2005年初,个展“恒持刹那:随证严法师行脚五年”。 摄影图文故事:《寻找希望的种子》、《期待希望的新芽》等。 个人摄影作品集 图书信息 个人作品集 作者:阮义忠摄 ISBN:10位[7500834594]13位[9787500834595]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内容提要 阮义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义者,顽固地坚持着报道摄影。他还有一项在摄影家身上很难见到的特质,那就是能以批评的态度来整理、编辑自己的作品。本书为阮义忠的摄影作品集。 本书为中国著名摄影家阮义忠的摄影作品集。 编辑推荐 阮义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义者,顽固地坚持着报道摄影。他还有一项在摄影家身 “失落的优雅”—南投埔里,1979 上很难见到的特质,那就是能以批评的态度来整理、编辑自己的作品。本书为阮义忠的摄影作品集。 作者简介 阮义忠 “失落的优雅”—澎湖1989 (1950年-),是一位知名的台湾摄影家与纪录片拍摄者,出生于宜兰县头城镇。作品以人文纪实为主要风格。 阮义忠早期任职于幼狮文艺的编辑,退伍后在汉声杂志英文版担任摄影与设计,在1975年担任家庭月刊的摄影,也是在这一年开始致力于推动台湾摄影的发展。著有相当多摄影相关文章与书籍,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贡献卓越,被喻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北京《中国摄影杂志》2005年第六期)。1981年,阮义忠由摄影跨行到电视节目制作,以纪录片广为人知,如“映象 “手的秘密”—京剧旦角手势1,1978 之旅”等,描述有台湾艺术家的创作,乡土艺术的发展,原住民生活与城乡发展的演变。他与妻子袁瑶瑶于1990年创办摄影家出版社、1992年创办中、英文双语版之摄影家杂志社,介绍世界各国之优秀摄影家作品,广受好评。1991年,他受邀加入欧洲摄影历史协会,是该会的首位亚洲成员,1995年,阮义忠入选《全球当代摄影家年鉴》。2007年获台湾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人文类奖。曾在法国、美国、墨西哥、立陶宛、瑞典、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举办个展。作品被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等著名机构收藏。自1988年起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现为台北艺术大学兼任教授、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目前他与妻子都是台湾慈济功德会的义工。 阮义忠,现任教于国立艺术学院,为美术系及美术创作研究所的副教 阮义忠 授。 著作 摄电视系列剧 北埔 八尺门 “手的秘密”—京剧旦角手势2,1978 人与土地 台北谣言 四季 手的秘密 有名人物无名氏 正方形的乡愁 失落的优雅 寻找希望的种子 期待希望的新芽 恒持刹那-随证严法师行脚五年 目录 都市与乡村的镜像二重身 “手的秘密”—京剧旦角手势3,1978 小传 摄影作品集 摄影年表 文章 观看之道 阮义忠先生的名字是作为《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 “失落的优雅”—苗栗通宵,1982 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这两本书的作者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随后,我们才知道了作为优秀摄影家的阮义忠。 从我们开始读到他撰写的这两本书至今,不觉20年过去。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是阮义忠先生的这两本书伴随中国当代许多摄影师开始了摄影。是他的这两本书为东西方的摄影交流创立了一个高水准的开端。August Sander(奥古斯特·桑德)、W.Eugene Smith(尤金·史密斯)、Diane Ardus(黛安·阿勃丝)、Cindy Sherman(辛蒂·雪曼)……我们追寻着这些摄影家的踪迹进入西方摄影浩瀚的世界,我们因为进入西方摄影世界 “失落的优雅”—南横天池,1977 而感知摄影教育对于中国的必须。 正是由于阮义忠先生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特殊贡献,在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建系二十周年之际,特别邀请阮义忠先生举办他的个人摄影作品回顾展。 3外界评价 编辑 阮义忠,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 “人与土地”— 马祖1979 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专注地用镜头记录台湾的社会现象。虽然所拍摄的对象一直锁定台湾平常百姓的生活,但因作者所具有的对社会、对人类的大爱,使得作品早已超越简单的记录功能和一时一地的局限,而呈现出对人性的温暖关照、对土地的眷恋执着、对时代巨变下人们所面对的困惑和尴尬的焦虑之情,成为他表达生命理想和信念的媒介。 三十多年来,阮义忠已把摄影融入自己的生命。他说:“对我而言,摄影既是兴趣和工作,也是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信仰;人性中的善面永远吸 “人与土地”— 澎湖1982 引着我。” 目前他已出版画册及专著50余本。 尤其是,他早期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和《当代摄影新锐》两本书,曾影响了海峡两岸的许许多多的摄影家和爱好者。除摄影和著述外,阮义忠于1992年创的《摄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中英文双语杂志,旨在提升世界对亚洲人摄影表现的认知,目前该杂志已享有相当的国际声誉。 此次回顾展将展出阮义忠先生从1970年至今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系列,几乎涵盖了阮义忠先生整个的摄影历程,很好地展示他的艺术创作面貌和摄影风格。这10个系列包括:《北埔》、《八尺门》、《人与土 “人与土地”— 旭海 1986 地》、《台北谣言》、《四季》、《手的秘密》、《有名人物无名氏》、《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和《希望工程》,作品总计100幅。 其中,《人与土地》拍摄于1974至1986年,表现了艺术家早期生活的农业社会的人文价值,是作者对自己成长的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台北谣言》则显示了作者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表达了他对工业社会中真假价值的混乱和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的忧虑;《四季》是他以台湾乡土为主题的作品中探讨的最为深入的部分,拍摄了位于宜兰附近的泰雅族原住民部落;《失落的优雅》刻画了当代台湾人的精神状态,是对传统伦理的深 “失落的优雅”—嘉义 来吉 1980 情回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阮义忠先生还将慷慨地把本次展出的100幅作品全部无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作为美术馆永久收藏。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书籍 , 人物 , 文化人物
312
bosnian
Last edited 10 months ago by Shokatz Bosnian Watch this page Look up Bosnian or Bosniak in Wiktionary, the free dictionary. Bosnian may refer to: Anything related to Bosnia (region) or its inhabitants Anything related to the state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or its inhabitants Bosnian language, a South Slavic language spoken mainly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sniaks, an ethnic group mainly inhabiting Bosnia and Herzegovina and one of three constitutive nation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snian Croats, an ethnic group and one of three constitutive nation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snian Serbs, an ethnic group and one of the three constitutive nation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snians, people who live in, or come from,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šnjani, the name of inhabitants of Bosnia during the Middle Ages See alsoEdit List of Bosnians and Herzegovinians Language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Demographic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All pages beginning with "Bosniak" All pages beginning with "Bosnian"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13
Maat
Last edited 9 days ago by ClueBot NG Maat Watch this page For other uses, see Maat (disambiguation). Maat Goddess of truth and justice Maat.svg Maat was both the goddess and the personification of truth and justice. Her ostrich feather represents truth. Major cult center All ancient Egyptian cities Symbol the ostrich feather Consort Thoth (in some accounts) Parents Ra Maat or Ma'at was the ancient Egyptian concept of truth, balance, order, law, morality, and justice. Maat was also personified as a goddess regulating the stars, seasons, and the actions of both mortals and the deities, who set the order of the universe from chaos at the moment of creation. Her ideological counterpart was Isfet. The earliest surviving records indicating that Maat is the norm for nature and society, in this world and the next,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Old Kingdom, the earliest substantial surviving examples being found in the Pyramid Texts of Unas (ca. 2375 BCE and 2345 BCE).[1] Later, as a goddess in other traditions of the Egyptian pantheon, where most goddesses were paired with a male aspect, her masculine counterpart was Thoth and their attributes are the similar. In other accounts, Thoth was paired off with Seshat, goddess of writing and measure, who is a lesser known deity. After her role in creation and continuously preventing the universe from returning to chaos, her primary role in Egyptian mythology dealt with the weighing of souls (also called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that took place in the underworld, Duat.[2] Her feather was the measure that determined whether the souls (considered to reside in the heart) of the departed would reach the paradise of afterlife successfully. Pharaohs are often depicted with the emblems of Maat to emphasise their role in upholding the laws of the Creator.[3] Contents Maat as a principle Maat and the law Maat and scribes Maat as a Goddess Temples of Maat Maat and the Afterlife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Maat in Funerary Texts (The Book of Coming Forth by Day and on tomb inscriptions) 42 Negative Confessions (Papyrus of Ani) Assessors of Maat Notes References Further reading Maat as a principleEdit Winged Maat Maat represents the ethical and moral principle that every Egyptian citizen was expected to follow throughout their daily lives. They were expected to act with honor and truth in manners that involve family, the community, the nation, the environment, and god.[4] Maat as a principle was formed to meet the complex needs of the emergent Egyptian state that embraced diverse peoples with conflicting interests.[5]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rules sought to avert chaos and it became the basis of Egyptian law. From an early period the King would describe himself as the "Lord of Maat" who decreed with his mouth the Maat he conceived in his heart. The significance of Maat developed to the point that it embraced all aspects of existence, including the basic equilibrium of the univer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ent parts, the cycle of the seasons, heavenly movements, religious observations and fair dealings, honesty and truthfulness in social interactions.[6] The ancient Egyptians had a deep conviction of an underlying holiness and unity within the universe. Cosmic harmony was achieved by correct public and ritual life. Any disturbance in cosmic harmony could have consequences for the individual as well as the state. An impious King could bring about famine or blasphemy blindness to an individual.[7] In opposition to the right order expressed in the concept of Maat is the concept of Isfet: chaos, lies and violence.[8] In addi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at, several other principles within ancient Egyptian law were essential, including an adherence to tradition as opposed to change, the importance of rhetorical skill,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imparti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In one Middle Kingdom (2062 to c. 1664 BCE) text the Creator declares "I made every man like his fellow". Maat called the rich to help the less fortunate rather than exploit them, echoed in tomb declarations: "I have given bread to the hungry and clothed the naked" and "I was a husband to the widow and father to the orphan".[9] To the Egyptian mind, Maat bound all things together in an indestructible unity: the universe, the natural world, 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 were all seen as parts of the wider order generated by Maat. A passage in The Instruction of Ptahhotep presents Ma'at as follows: Ma'at is good and its worth is lasting. It has not been disturbed since the day of its creator, whereas he who transgresses its ordi- nances is punished. It lies as a path in front even of him who knows nothing. Wrongdoing has never yet brought its venture to port. It is true that evil may gain wealth but the strength of truth is that it lasts; a man can say: "It was the property of my father. [10] Maat and the law Maat wearing feather of truth There is little surviving literature that 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ancient Egyptian law. Maat was the spirit in which justice was applied rather than the detailed legalistic exposition of rules (as found in Mosaic law of the 1st millennium BCE). Maat represented the normal and basic values that formed the backdrop for the application of justice that had to be carried out in the spirit of truth and fairness. From the 5th dynasty (c. 2510-2370 BCE) onwards the Vizier responsible for justice was called the Priest of Maat and in later periods judges wore images of Maat.[11] Later scholars and philosophers also would embody concepts from the wisdom literature, or Sebayt. These spiritual texts dealt with common social or professional situations and how each was best to be resolved or addressed in the spirit of Maat. It was very practical advice, and highly case-based, so that few specific and general rules could be derived from them.[12] During the Greek period in Egyptian history, Greek law existed alongside Egyptian law. The Egyptian law preserved the rights of women who were allowed to act independently of men and own substantial personal property and in time this influenced the more restrictive conventions of the Greeks and Romans.[13] When the Romans took control of Egypt, the Roman legal system which existed throughout the Roman Empire was imposed in Egypt. Maat and scribes Scribes held prestigious positions in ancient Egyptian society in view of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religious,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information.[14] Thoth was the patron of scribes who is described as the one "who reveals Maat and reckons Maat; who loves Maat and gives Maat to the doer of Maat".[15] In texts such as the Instruction of Amenemope the scribe is urged to follow the precepts of Maat in his private life as well as his work.[16] The exhortations to live according to Maat are such that these kinds of instructional text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Maat Literature".[17] Maat as a GoddessEdit U5 a t C10 or H6 or U5 D36 X1 Y1 Z1 Z1 Z1 Z1 or U1 Aa11 X1 C10 or C10 or U5 D42 X1 Y1 Z2 I12 or U5 D42 X1 H6 C10 Y1 Z3 or H6 X1 H8 C10 Goddess Maat[18][19] in hieroglyphs Maat was the goddess of harmony, justice, and truth represented as a young woman,[20] sitting or standing, holding a was scepter, the symbol of power, in one hand and an ankh, the symbol of eternal life, in the other. Sometimes she is depicted with wings on each arm or as a woman with an ostrich feather on her head.[19] The meaning of this emblem is uncertain, although the god Shu, who in some myths is Maat's brother, also wears it.[21] Depictions of Maat as a goddess are recorded from as early as the middle of the Old Kingdom (c. 2680 to 2190 BCE).[22] The sun-god Ra came from the primaeval mound of creation only after he set his daughter Maat in place of Isfet (chaos). Kings inherited the duty to ensure Maat remained in place and they with Ra are said to "live on Maat", with Akhenaten (r. 1372-1355 BCE) in particular emphasising the concept to a degree that, John D. Ray asserts, the kings contemporaries viewed as intolerance and fanaticism.[23] Some kings incorporated Maat into their names, being referred to as Lords of Maat,[24] or Meri-Maat (Beloved of Maat). Maat had an invaluable role in the ceremony of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See below: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Temples of Maat The earliest evidence for a dedicated temple is in the New Kingdom (c. 1569 to 1081 BCE) era, despite the great importance placed on Maat. Amenhotep III commissioned a temple in the Karnak complex, whilst textu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other temples of Maat were located in Memphis and at Deir el-Medina.[25] The Maat temple at the Karnak complex was also used by courts to meet regarding the robberies of the royal tombs during the rule of Ramesses IX.[21] Maat and the AfterlifeEdit See also "True of Voice"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In the Duat, the Egyptian underworld, the hearts of the dead were said to be weighed against her single "Feather of Ma'at", symbolically representing the concept of Maat, in the Hall of Two Truths. This is why hearts were left in Egyptian mummies while their other organs were removed, as the heart (called "ib") was seen as part of the Egyptian soul. If the heart was found to be lighter or equal in weight to the feather of Maat, the deceased had led a virtuous life and would go on to Aaru. Osiris came to be seen as the guardian of the gates of Aaru after he became part of the Egyptian pantheon and displaced Anubis in the Ogdoad tradition. A heart which was unworthy was devoured by the goddess Ammit and its owner condemned to remain in the Duat.[26]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pictured on papyrus in the Book of the Dead typically, or in tomb scenes, shows Anubis overseeing the weighing and the lioness Ammit seated awaiting the results so she could consume those who failed. The image would be the vertical heart on one flat surface of the balance scale and the vertical Shu-feather standing on the other balance scale surface. Other traditions hold that Anubis brought the soul before the posthumous Osiris who performed the weighing. While the heart was weighed the deceased recited the 42 Negative Confessions as the Assessors of Maat watched on.[26] Maat in Funerary Texts (The Book of Coming Forth by Day and on tomb inscriptions) BD Weighing of the Heart Book of the Dead written on papyrus showing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in the Duat using the feather of Maat as the measure in balance Egyptians were often entombed with funerary texts in order to be well equipped for the afterlife as mandated by Egyptian burial customs. These often served to guide the deceased through the afterlife, and the most famous one is the Book of the Dead or Papyrus of Ani (known to the ancient Egyptians as The Book of Coming Forth by Day). The lines of these texts are often collectively called the "Forty-Two Declarations of Purity".[27] These declarations varied somewhat from tomb to tomb as they were tailored to the individual, and so cannot be considered a canonical definition of Maat. Rather, they appear to express each tomb owner's individual practices in life to please Maat, as well as words of absolution from misdeeds or mistakes, made by the tomb owner in life could be declared as not having been done, and through the power of the written word, wipe particular misdeed from the afterlife record of the deceased. Many of the lines are similar, however, and paint a very unified picture of Maat.[27] The doctrine of Maat is represented in the declarations to Rekhti-merti-f-ent-Maat and the 42 Negative Confessions listed in the Papyrus of Ani. The following are translations by E. A. Wallis Budge.[27] 42 Negative Confessions (Papyrus of Ani) I have not committed sin. I have not committed robbery with violence. I have not stolen. I have not slain men and women. I have not stolen grain. I have not purloined offerings. I have not stolen the property of the gods. I have not uttered lies. I have not carried away food. I have not uttered curses. I have not committed adultery, I have not lain with men. I have made none to weep. I have not eaten the heart [i.e., I have not grieved uselessly, or felt remorse]. I have not attacked any man. I am not a man of deceit. I have not stolen cultivated land. I have not been an eavesdropper. I have slandered [no man]. I have not been angry without just cause. I have not debauched the wife of any man. I have not debauched the wife of [any] man. (repeats the previous affirmation but addressed to a different god). I have not polluted myself. I have terrorized none. I have not transgressed [the Law]. I have not been wroth. I have not shut my ears to the words of truth. I have not blasphemed. I am not a man of violence. I am not a stirrer up of strife (or a disturber of the peace). I have not acted (or judged) with undue haste. I have not pried into matters. I have not multiplied my words in speaking. I have wronged none, I have done no evil. I have not worked witchcraft against the King (or blasphemed against the King). I have never stopped [the flow of] water. I have never raised my voice (spoken arrogantly, or in anger). I have not cursed (or blasphemed) God. I have not acted with evil rage. I have not stolen the bread of the gods. I have not carried away the khenfu cakes from the spirits of the dead. I have not snatched away the bread of the child, nor treated with contempt the god of my city. I have not slain the cattle belonging to the god.[28] Assessors of Maat "The Assessors of Maat" are the 42 deities listed in the Papyrus of Nebseni,[29] to whom the deceased make the Negative Confession in the Papyrus of Ani.[30] They represent the 42 united nomes of Egypt, and are called "the hidden Maati gods, who feed upon Maat during the years of their lives;" i.e., they are the righteous minor deities who deserve offerings.[27] As the deceased follows the set formula of Negative Confessions, he addresses each god directly and mentions the nome of which the god is a patron,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unity of the nomes of Egypt.[29] NotesEdit Siegfried Morenz (1973). Egyptian Religion: Siegried Morenz. p. 273. ISBN 978-0-8014-8029-4. Budge.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Vol. 1 p. 418. Henrietta McCall (January 1990). Mesopotamian myth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p. 46. ISBN 0-292-72076-9. Denise Martin (2008). Maat and order in African Cosmology: A Conceptual Tool for Understand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p. 951. Norman Rufus Colin Cohn (1993). Cosmos, Caos and the World to Come: The Ancient Roots of Apocalyptic Faith. p. 9. ISBN 978-0-300-05598-6. Norman Rufus Colin Cohn, "Cosmos, Chaos and the World to Come: The Ancient Roots of Apocalyptic Faith",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rev 2001), isbn = 978-0-300-05598-6 page = 9 John Romer, "Testament", pp. 41-42, Guild Publishing, 1988. "Religion and Cultural Memory: Ten Studies", Jan Assmann, 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p. 3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8047-4523-4. James P. Allen (2000). Middle Egypti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Hieroglyphs. p. 116. ISBN 978-0-521-77483-3. Frankfort, Henri.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p. 62. Siegfried Morenz (1973). Egyptian Religion: Siegried Morenz. pp. 117–125. ISBN 978-0-8014-8029-4. Roland Murphy (2012). The Interpretation of Old Testament Wisdom Literature. Anton Powell (1995). The Greek World. Psychology Press. p. 303. ISBN 978-0-415-17042-0. Black, p. 130 Black, p. 131 Black, p. 132 Black, p. 157 Hieroglyphs can be found in (Collier and Manley pp. 27, 29, 154) Budge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Vol. 1 p. 416 Robert A. Armour (2001). Gods and Myths of Ancient Egypt.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ISBN 978-977-424-669-2.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 Vol. 2 p. 320 "The Oxford Essential Guide to Egyptian Mythology", Edited by Donald B. Redford, p. 190, Berkeley, 2003, ISBN 0-425-19096-X "Reflections on Osiris", John D. Ray, p. 64, Profile books,2002, ISBN 186197 490 6; An inscription of Hatshepsut reads "I have made bright the truth which he [Amun-Re] loved, [I] know that he liveth by it the truth[Maat]; it is my bread, I eat of its brightness" (Breasted Records, V2, p. 123) Barry J. Kemp (2005). 100 hieroglyphs: think like an Egyptian. ISBN 1-86207-658-8. "The Essential Guide to Egyptian Mythology:The Oxford Guide", p. 190, Berkeley Reference, 2003, ISBN 0-425-19096-X "Death in Ancient Egypt: Weighing the Heart". British Museum. British Museum. Retrieved May 2, 2014. "The Papyrus of Ani". The Book of the Dead. Gramercy. 1995-01-23. pp. 576–582. ISBN 978-0-517-12283-9. "Papyrus of Nebseni". Retrieved May 2, 2014. Budge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Vol. 1 pp. 418-20 ReferencesEdit Black, James Roger. "The Instruction of Amenemope: A Critical Edition and Commentary--Prolegomenon and Prologue",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2 [1] Budge, E. A. Wallis. 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The Papyrus of Ani) Egyptian Text Transliteration and Translation.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7.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95. Budge, E. A. Wallis.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Studies in Egyptian Mythology — Volume 1.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9.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04. Collier, Mark and Manly, Bill. 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 Revise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Faulkner, Raymond. 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Books, 1994. ISBN 0-8118-6489-8 Mancini, Anna. Maat Revealed: Philosophy of Justice in Ancient Egypt. New York: Buenos Books America, 2004. Strudwick, Helen. The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 Singapore: De Agostini UK, 2006. Journey through the afterlife, Ancient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edited by John H. Taylor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10. London ISBN 0-7141-1989-X) Further readingEdit Assmann, Jan (1990). Ma'at: Gerechtigkeit und Unsterblichkeit im Alten Ägypten (in German). C.H. Beck Verlag. ISBN 3406346677. Menu, Bernadette (2005). Maât: L'ordre juste du monde (in French). Editions Michalon. ISBN 2841862836.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14
horus
Last edited 3 days ago by an anonymous user Horus Watch this page For other uses, see Horus (disambiguation). Horus God of vengeance, sky and kingship Horus standing.svg Horus was often the ancient Egyptians' national patron god. He was usually depicted as a falcon-headed man wearing the pschent, or a red and white crown, as a symbol of kingship over the entire kingdom of Egypt. Major cult center Nekhen, Behdet Edfu Symbol The wedjat eye Consort Serket (as Haroeris), Hathor (in one version) Parents Osiris and Isis in some myths, and Nut and Geb in others. Siblings Osiris, Isis, Set, and Nephthys (as Horus the Elder) Offspring Imsety, Hapi, Duamutef, Qebehsenuef (as Haroeris), Sekhemet (as Horus) Horus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significant deities in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who was worshipped from at least the late Predynastic period through to Greco-Roman times. Different forms of Horus are recorded in history and these are treated as distinct gods by Egypt specialists.[1] These various forms may possibly b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same multi-layered deity in which certain attributes or syncretic relationships are emphasized, not necessarily in opposition but complementary to one another, consistent with how the Ancient Egyptians viewed the multiple facets of reality.[2] He was most often depicted as a falcon, most likely a lanner or peregrine, or as a man with a falcon head.[3] The earliest recorded form of Horus is the patron deity of Nekhen in Upper Egypt, who is the first known national god,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the king who in time came to be regard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Horus in life and Osiris in death.[1] The most commonly encountered family relationship describes Horus as the son of Isis and Osiris but in another tradition Hathor is regarded as his mother and sometimes as his wife.[1] Horus served many functions in the Egyptian pantheon, most notably being a god of the sun, war and protection. Contents Etymology Note of changes over time Horus and the pharaoh Origin mythology Mythological roles Sky god God of war and hunting Conflict between Horus and Set Heru-pa-khered (Horus the Younger) Her-ur (Horus the Elder) Gallery of images See also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EtymologyEdit G5 ḥr "Horus" in hieroglyphs Horus is recorded in Egyptian hieroglyphs as ḥr.w; the pronunciatio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as *Ḥāru, meaning "falcon". Additional meanings are thought to have been "the distant one" or "one who is above, over".[4] By Coptic times, the name became Hōr. It was adopted into Greek as Ὧρος Hōros. The original name also survives in later Egyptian names such as Har-si-ese literally "Horus, son of Isis". Horus was also known as Nekheny, meaning "falcon". Some[who?] have proposed that Nekheny may have been another falcon-god, worshipped at Nekhen (city of the hawk), with which Horus was identified from early on. Horus may be shown as a falcon on the Narmer Palette dating from about the 31st century BC. Note of changes over timeEdit In early Egypt, Horus was the brother of Isis, Osiris, Set and Nephthys. As different cults formed, he became the son of Isis and Osiris. Isis remained the sister of Osiris, Set, and Nephthys. Horus and the pharaohEdit Pyramid texts ca. 2400–2300 BC[5] describe the nature of the Pharaoh in different characters as both Horus and Osiris. The Pharaoh as Horus in life became the Pharaoh as Osiris in death, where he was united with the rest of the gods. New incarnations of Horus succeeded the deceased pharaoh on earth in the form of new Pharaohs. The lineage of Horus, the eventual product of unions between the children of Atum, may have been a means to explain and justify Pharaonic power; The gods produced by Atum were all representative of cosmic and terrestrial forces in Egyptian life; by identifying Horus as the offspring of these forces, then identifying him with Atum himself, and finally identifying the Pharaoh with Horus, the Pharaoh theologically had dominion over all the world. The notion of Horus as the Pharaoh seems to have been superseded by the concept of the Pharaoh as the son of Ra during the Fifth Dynasty of Egypt.[6] Origin mythologyEdit Horus was born to the goddess Isis after she retrieved all the dismembered body parts of her murdered husband Osiris, except his penis which was thrown into the Nile and eaten by a catfish,[7][8] or sometimes by a crab, and according to Plutarch's account (see Osiris) used her magic powers to resurrect Osiris and fashion a gold phallus[9] to conceive her son (older Egyptian accounts have the penis of Osiris surviving). Once Isis knew she was pregnant with Horus, she fled to the Nile Delta marshlands to hide from her brother Set who jealously killed Osiris and who she knew would want to kill their son.[10] There Isis bore a divine son, Horus. Mythological rolesEdit G9 N27 N27 rˁ-ḥr-3ḫty "Ra-Horakhty" in hieroglyphs Sky god Since Horus was said to be the sky, he was considered to also contain the sun and moon. It became said that the sun was his right eye and the moon his left, and that they traversed the sky when he, a falcon, flew across it. Later, the reason that the moon was not as bright as the sun was explained by a tale, known as the The Contendings of Horus and Seth. In this tale, it was said that Set, the patron of Upper Egypt, and Horus, the patron of Lower Egypt, had battled for Egypt brutally, with neither side victorious, until eventually the gods sided with Horus. As Horus was the ultimate victor he became known as Harsiesis, Heru-ur or Har-Wer (ḥr.w wr 'Horus the Great'), but more usually translated as Horus the Elder. In the struggle Set had lost a testicle, explaining why the desert, which Set represented, is infertile. Horus' left eye had also been gouged out, then a new eye was created by part of Khonsu, the moon god, and was replaced. Horus was occasionally shown in art as a naked boy with a finger in his mouth sitting on a lotus with his mother. In the form of a youth, Horus was referred to as Neferhor. This is also spelled Nefer Hor, Nephoros or Nopheros (nfr ḥr.w) meaning 'The Good Horus'. Wedjat, Eye of Horus The Eye of Horus is an ancient Egyptian symbol of protection and royal power from deities, in this case from Horus or Ra. The symbol is seen on images of Horus' mother, Isis, and on other deities associated with her. In the Egyptian language, the word for this symbol was "Wedjat".[11][12] It was the eye of one of the earliest of Egyptian deities, Wadjet, who later became associated with Bast, Mut, and Hathor as well. Wedjat was a solar deity and this symbol began as her eye, an all seeing eye. In early artwork, Hathor is also depicted with this eye.[13] Funerary amulets were often made in the shape of the Eye of Horus. The Wedjat or Eye of Horus is "the central element" of seven "gold, faience, carnelian and lapis lazuli" bracelets found on the mummy of Shoshenq II.[14] The Wedjat "was intended to protect the king [here] in the afterlife"[14] and to ward off evil. Ancient Egyptian and Near Eastern sailors would frequently paint the symbol on the bow of their vessel to ensure safe sea travel.[15] God of war and hunting Horus depicted as a falcon Horus was also said to be a god of war and hunting. The Horus falcon is shown upon a standard on the predynastic Hunters Palette in the "lion hunt". Thus he became a symbol of majesty and power as well as the model of the pharaohs. The Pharaohs were said to be Horus in human form. Furthermore Nemty, another war god, was later identified as Horus.[16] Conflict between Horus and Set Horus, (Louvre Museum), 'Shen rings' in his grasp Horus was told by his mother, Isis, to protect the people of Egypt from Set, the god of the desert, who had killed his father Osiris.[17][18] Horus had many battles with Set, not only to avenge his father, but to choose the rightful ruler of Egypt. In these battles, Horus ca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Lower Egypt, and became its patron. According to Papyrus Chester-Beatty I, Set is depicted as trying to prove his dominance by seducing Horus and then having intercourse with him. However, Horus places his hand between his thighs and catches Set's semen, then subsequently throws it in the river, so that he may not be said to have been inseminated by Set. Horus then deliberately spreads his own semen on some lettuce, which was Set's favorite food. After Set had eaten the lettuce, they went to the gods to try to settle the argument over the rule of Egypt. The gods first listened to Set's claim of dominance over Horus, and call his semen forth, but it answered from the river, invalidating his claim. Then, the gods listened to Horus' claim of having dominated Set, and call his semen forth, and it answered from inside Set.[19][20] Figure of a Horus Falcon, between circa 300 and circa 250 BC (Greco-Roman).[21] The Walters Art Museum. However, Set still refused to relent, and the other gods were getting tired from over eighty years of fighting and challenges. Horus and Set challenged each other to a boat race, where they each raced in a boat made of stone. Horus and Set agreed, and the race started. But Horus had an edge: his boat was made of wood painted to resemble stone, rather than true stone. Set's boat, being made of heavy stone, sank, but Horus's did not. Horus then won the race, and Set stepped down and officially gave Horus the throne of Egypt.[22] But after the New Kingdom, Set still was considered Lord of the desert and its oases.[23] This myth, along with others, could be seen as an explanation of how the two kingdoms of Egypt (Upper and Lower) came to be united. Horus was seen as the God of Upper Egypt, and Set as the God of Lower Egypt. In this myth, the respective Upper and Lower deities have a fight, through which Horus is the victor. However, some of Horus (representing Upper Egypt) enters into Set (Lower Egypt) thus explaining why Upper Egypt is dominant over Lower Egypt.[24][25] Set's regions were then considered to be of the desert. Heru-pa-khered (Horus the Younger) Horus the Younger, Harpocrates to the Ptolemaic Greeks, is re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youth wearing a lock of hair (a sign of youth) on the right of his head while sucking his finger. In addition, he usually wears the united crowns of Egypt, the crown of upper Egypt and the crown of lower Egypt. He is a form of the rising sun, representing its earliest light. Her-ur (Horus the Elder) In this form he represented the god of light and the husband of Hathor. He was one of the oldest gods of ancient Egypt. He became the patron of Nekhen (Hierakonpolis) and the first national god (God of the Kingdom). Later, he also became the patron of the pharaohs, and was called the son of truth.[26] – signifying his role as an important upholder of Maat. He was seen as a great falcon with outstretched wings whose right eye was the sun and the left one was the moon. In this form, he was sometimes given the title Kemwer, meaning (the) great black (one). The Greek form of Her-ur (or Har wer) is Haroeris. Other variants include Hor Merti 'Horus of the two eyes' and Horkhenti Irti.[27] Gallery of imagesEdit Horus, patron deity of Hierakonpolis (near Edfu), the predynastic capital of Upper Egypt. Its head was executed by means of beating the gold then connecting it with the copper body. A uraeus is fixed to the diadem which supports two tall openwork feathers. The eyes are inlaid with obsidian. (6th dynasty). Horus represented in relief with Wadjet and wearing the double crown – Temple of Hatshepsut Horus relief in the Temple of Edfu Statue of Horus from the reign of Amenhotep II (18th century B.C.) in the Musée Royal de Mariemont (Belgium) See alsoEdit Egyptian pantheon Myth of Osiris and Isis Solar deity Hawk of Quraish ReferencesEdit "The Oxford Guide: Essential Guide to Egyptian Mythology", Edited by Donald B. Redford, Horus: by Edmund S. Meltzer, p164–168, Berkley, 2003, ISBN 0-425-19096-X "The Oxford Guide: Essential Guide to Egyptian Mythology", Edited by Donald B. Redford, p106 & p165, Berkley, 2003, ISBN 0-425-19096-X Wilkinson, Richard H. (2003). The Complete Gods and Goddesses of Ancient Egypt. Thames & Hudson. p. 202. Meltzer, Edmund S. (2002). Horus. In D. B. Redford (Ed.), The ancient gods speak: A guide to Egyptian religion (pp. 16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Allen, James. The Ancient Egyptian Pyramid Texts. ISBN 1-58983-182-9. Samuel Noah Kramer. Mythologies of the Ancient World. Quadrangle Books: Chicago, 1961. pp. 35–43 New York Folklore Society (1973). "New York folklore quarterly" 29.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 294. Ian Shaw (2003).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15034-2. Piotr O. Scholz (2001). Eunuchs and castrati: a cultural history.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p. 32. ISBN 1-55876-201-9. Roy G. Willis (1993). World mythology. Macmillan. p. 43. ISBN 0-8050-2701-7. Pommerening, Tanja, Die altägyptischen Hohlmaße (Studien zur Altägyptischen Kultur, Beiheft 10), Hamburg, Helmut Buske Verlag, 2005 M. Stokstad, "Art History" Lady of the West at hethert.org Silverman, op. cit., p.228 Charles Freeman, The Legacy of Ancient Egypt, Facts on File, Inc. 1997. p.91 The Contendings of Horus and Seth Ancient Egyptian Culture Ancient Egypt: the Mythology – Horus Theology WebSite: The 80 Years of Contention Between Horus and Set Fleming, Fergus, and Alan Lothian. The Way to Eternity: Egyptian Myth. Duncan Baird Publishers, 1997. pp. 80–81 "Figure of a Horus Falcon". The Walters Art Museum. Mythology, published by DBP, Chapter: Egypt's divine kingship Set, God of Confusion, by TeVelde = Stockdale, Nancy. "Menes." World History: Ancient and Medieval Eras. ABC-CLIO, 2012. Web. 9 Oct. 2012. Pinch, Geraldine. "Horus." World History: Ancient and Medieval Eras. ABC-CLIO, 2012. Web. 9 Oct. 2012. Wilson, Erasmus (January 1, 1877). Cleopatra's needle: With brief notes on Egypt and Egyptian obelisks. London: Brain & Company. p. 208. Retrieved 6 December 2014. Patricia Turner, Charles Russell Coulter, Dictionary of ancient deities, 2001 External linksEdit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Horus. UCAR educational article about Horus Britannica Online: Horus (Egyptian God)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15
hatshepsut
Last edited 3 days ago by Gadget850 Hatshepsut Watch this page For other ancient Egyptians called Maatkare, see Maatkare. Hatshepsut Statue of Hatshepsut on display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Statue of Hatshepsut on display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araoh Reign c. 1479–1458 BC (18th Dynasty) Predecessor Thutmose II Successor Thutmose III Royal titulary Consort Thutmose II Children Neferure Father Thutmose I Mother Ahmose Born c. 1508 BC[2] Died 1458 BC (aged 50) Burial KV20 (possibly re-interred in KV60[2]) Monuments Temple of Karnak, Mortuary Temple of Hatshepsut, Speos Artemidos Hatshepsut (/hætˈʃɛpsʊt/;[3] also Hatchepsut; meaning Foremost of Noble Ladies;[4] 1508–1458 BC) was the fifth pharaoh of the Eighteenth dynasty of Egypt. Hatshepsut came to the throne of Egypt in 1478 BC. Officially, she ruled jointly with Thutmose III who had ascended to the throne as a child one year earlier. Hatshepsut was the chief wife of Thutmose II, Thutmose III’s father. S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by Egyptologists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haraohs, reigning longer than any other woman of an indigenous Egyptian dynasty. According to Egyptologist James Henry Breasted she is also known as "the first great woman in history of whom we are informed."[5] Hatshepsut was the daughter of Thutmose I and his primary wife Ahmes. Her husband Thutmose II was the son of Thutmose I and a secondary wife named Mutneferet, who carried the title King's daughter and was probably a child of Ahmose I. Hatshepsut and Thutmose II had a daughter named Neferure. Thutmose II fathered Thutmose III with Iset, a secondary wife. Contents Reign Major accomplishments Trade routes Building projects Comparison with other female rulers Official lauding Death, burial, and mummy Changing recognition Tyldesley hypothesis Hieroglyphic clues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Hatshepsut Problem" In popular culture Notes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ReignEdit Trade with other countries was re-established; here trees transported by ship from Punt are shown being moved ashore for planting in Egypt—relief from Hatshepsut mortuary temple Although contemporary records of her reign are documented in diverse ancient sources, Hatshepsut was described by early modern scholars as only having served as a co-regent from approximately 1479 to 1458 BC, during years seven to twenty-one of the reign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that of Thutmose III.[6] Today Egyptologists generally agree that Hatshepsut assumed the position of pharaoh. Hatshepsut was given a reign of about twenty-two years by ancient authors. Josephus and Julius Africanus both quote Manetho's king list, mentioning a woman called Amessis or Amensis who has been identified (from the context) as Hatshepsut. In Josephus her reign is given as twenty-one years and nine months,[7] while Africanus gives twenty-two years.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ies, records of the reign of Hatshepsut end, since the first major foreign campaign of Thutmose III was dated to his twenty-second year, which also would have been Hatshepsut's twenty-second year as pharaoh.[8] Dating the beginning of her reign is more difficult, however. Her father's reign began in either 1506 or 1526 BC according to the low and high chronologies respectively.[9] The length of the reigns of Tuthmosis I and Tuthmosis II, however, cannot be determined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With short reigns, Hatshepsut would have ascended the throne fourteen years after the coronation of Tuthmosis I, her father.[10] Longer reigns would put her ascension twenty-five years after Tuthmosis I's coronation.[9] Thus, Hatshepsut could have assumed power as early as 1512 BC, or, as late as 1479 BC. The earliest attestation of Hatshepsut as pharaoh occurs in the tomb of Ramose and Hatnofer where a collection of grave goods contained a single pottery jar or amphora from the tomb's chamber—which was stamped with the date Year 7.[11] Another jar from the same tomb—which was discovered in situ by a 1935–1936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expedition on a hillside near Thebes—was stamped with the seal of the 'God's Wife Hatshepsut' while two jars bore the seal of ‘The Good Goddess Maatkare’[12] The dating of the amphorae, "sealed into the [tomb's] burial chamber by the debris from Senenmut's own tomb," is undisputed which means that Hatshepsut was acknowledged as king, and not queen, of Egypt by Year 7 of her reign.[12] Major accomplishmentsEdit Trade routes A tree in front of Hatshepsut's temple, claimed to have been brought from Punt by Hatshepsut's Expedition which is depicted on the Temple walls Hatshepsut established the trade networks that had been disrupted during the Hyksos occupation of Egypt during the Second Intermediate Period, thereby building the wealth of the eighteenth dynasty. She oversaw the preparations and funding for a mission to the Land of Punt. This trading expedition to Punt was roughly during Hatshepsut's ninth year of reign. It set out in her name with five ships, each measuring 70 feet (21 m) long bearing several sails and accommodating 210 men that included sailors and 30 rowers. Many trade goods were bought in Punt, notably frankincense and myrrh. Hatshepsut's delegation returned from Punt bearing thirty-one live myrrh trees, the roots of which were carefully kept in baskets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voyage. This was the first recorded attempt to transplant foreign trees. It is reported that Hatshepsut had these trees planted in the courts of her mortuary temple complex. Egyptians also returned with a number of other gifts from Punt, among which was frankincense.[13] Hatshepsut would grind the charred frankincense into kohl eyeliner.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ed use of the resin.[14] Hatshepsut had the expedition commemorated in relief at Deir el-Bahri, which is also famous for its realistic depiction of the Queen of the Land of Punt, Queen Ati.[15] The Puntite Queen is portrayed as relatively tall and possessing facial features of Semitic type. Her physique is generously proportioned, with large breasts and rolls of fat on her body. Due to the fat deposits on her buttocks, it has sometime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she may have had steatopygia.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st Marc Armand Ruffer,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a steatopygous woman is a disproportion in size between the buttocks and thighs, which was not the case with Ati. She instead appears to have been generally obese, a condition that was exaggerated by excessive lordosis or curvature of the lower spine.[16] Hatshepsut also sent raiding expeditions to Byblos and Sinai shortly after the Punt expedition.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se expeditions. Although many Egyptologists have claimed that her foreign policy was mainly peaceful,[15] it is possible that she led military campaigns against Nubia and Canaan.[17] Building projects Djeser-Djeseru is the main building of Hatshepsut's mortuary temple complex at Deir el-Bahri. Designed by Senemut, her vizier, the building is an example of perfect symmetry that predates the Parthenon, and it was the first complex built on the site she chose, which would become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Hatshepsut was one of the most prolific builders in ancient Egypt, commissioning hundred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roughout both Upper Egypt and Lower Egypt. Arguably, her buildings were grander and more numerous than those of any of her Middle Kingdom predecessors'. Later pharaohs attempted to claim some of her projects as theirs. She employed the great architect Ineni, who also had worked for her father, her husband, and for the royal steward Senemut. During her reign, so much statuary was produced that almost every major museum in the world has Hatshepsut statuary among their collections; for instance, the Hatshepsut Room in New York City'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s dedicated solely to some of these pieces. Following the tradition of most pharaohs, Hatshepsut had monuments constructed at the Temple of Karnak. She also restored the original Precinct of Mut, the ancient great goddess of Egypt, at Karnak that had been ravaged by the foreign rulers during the Hyksos occupation. It later was ravaged by other pharaohs, who took one part after another to use in their pet projects and awaits restoration. She had twin obelisks, at the time the tallest in the world, erected at the entrance to the temple. One still stands, as the tallest surviving ancient obelisk on Earth; the other has broken in two and toppled. Another project, Karnak's Red Chapel, or Chapelle Rouge, was intended as a barque shrine and originally, may have stood between her two obelisks. It was lined with carved stones that depicted significant events in Hatshepsut's life. She later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more obelisks to celebrate her sixteenth year as pharaoh; one of the obelisks broke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thus, a third was constructed to replace it. The broken obelisk was left at its quarrying site in Aswan, where it still remains. Known as The Unfinished Obelisk, it demonstrates how obelisks were quarried.[18] Colonnaded design of Hatshepsut temple The Temple of Pakhet was built by Hatshepsut at Beni Hasan in the Minya Governorate south of Al Minya. The name, Pakhet, was a synthesis that occurred by combining Bast and Sekhmet, who were similar lioness war goddesses, in an area that bordered the north and south division of their cults. The cavernous underground temple, cut into the rock cliff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Nile, was admired and called the Speos Artemidos by the Greeks during their occupation of Egypt, known as the Ptolemaic Dynasty. They saw the goddess as a parallel to their hunter goddess Artemis. The temple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built alongside much more ancient ones that have not survived. This temple has an architrave with a long dedicatory text bearing Hatshepsut's famous denunciation of the Hyksos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by James P. Allen.[19] They had occupied Egypt and cast it into a cultural decline that persisted until a revival brought about by her policies and innovations. This temple was altered later and some of its inside decorations were usurped by Seti I, in the nineteenth dynasty, attempting to have his name replace that of Hatshepsut. Following the tradition of many pharaohs, the masterpiece of Hatshepsut's building projects was a mortuary temple. She built hers in a complex at Deir el-Bahri. It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y Senemut at a site on the West Bank of the Nile River near the entrance to what now is called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because of all the pharaohs who later chose to associate their complexes with the grandeur of hers. Her buildings were the first grand ones planned for that location. The focal point was the Djeser-Djeseru or "the Sublime of Sublimes", a colonnaded structure of perfect harmony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Parthenon was built. Djeser-Djeseru sits atop a series of terraces that once were graced with lush gardens. Djeser-Djeseru is built into a cliff face that rises sharply above it. Djeser-Djeseru and the other buildings of Hatshepsut's Deir el-Bahri complex are considered to be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architecture. Another one of her great accomplishments is the Hatshepsut needle (also known as the granite obelisks). Comparison with other female rulersEdit Although it was uncommon for Egypt to be ruled by a woman, the situation was not unprecedented. As a regent, Hatshepsut was preceded by Merneith of the first dynasty, who was buried with the full honors of a pharaoh and may have ruled in her own right. Nimaethap of the third dynasty may have been the dowager of Khasekhemwy, but certainly acted as regent for her son, Djoser, and may have reigned as pharaoh in her own right.[20] Nitocris may have been the last pharaoh of the sixth dynasty. Her name is found in 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 and writings of Manetho, but her historicity is uncertain. Queen Sobekneferu of the twelfth dynasty is known to have assumed formal power as ruler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three centuries earlier than Hatshepsut. Ahhotep I, lauded as a warrior queen, may have been a regent between the reigns of two of her sons, Kamose and Ahmose I,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eenth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Hatshepsut's own eighteenth dynasty. Amenhotep I, also preceding Hatshepsut in the eighteenth dynasty, probably came to power while a young child and his mother, Ahmose-Nefertari,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a regent for him.[21] Other women whose possible reigns as pharaohs are under study include Akhenaten's possible female co-regent/successor (usually identified as either Nefertiti or Meritaten) and Twosre. Among the later, non-indigenous Egyptian dynasties, the most notable example of another woman who became pharaoh was Cleopatra VII, the last pharaoh of Ancient Egypt.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female pharaohs, Hatshepsut's reign was much longer and more prosperous. She was successful in warfare early in her reign, but generally is considered to be a pharaoh who inaugurated a long peaceful era. She re-established international trading relationships lost during a foreign occupation and brought great wealth to Egypt. That wealth enabled Hatshepsut to initiate building projects that raised the calibre of Ancient Egyptian architecture to a standard, comparable to classical architecture, that would not be rivaled by any other culture for a thousand years. She managed to rule for about 20 year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hings that she did was building Hatshepsut's temple (see below). Official lauding Hyperbole is common, virtually, to all royal inscriptions of Egyptian history. While all ancient leaders used it to laud their achievements, Hatshepsut has been called the most accomplished pharaoh at promoting her accomplishments.[22] This may have resulted from the extensive building executed during her time as pharaoh, in comparison to many others. It afforded her with many opportunities to laud herself, but it also reflects the wealth that her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brought to Egypt, enabling her to finance such projects. Aggrandizement of their achievements was traditional when pharaohs built temples and their tombs. Large granite sphinx bearing the likeness of the pharaoh Hatshepsut, depic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alse beard, a symbol of her pharaonic power—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Women had a relatively high status in ancient Egypt and enjoyed the legal right to own, inherit, or will property. A woman becoming pharaoh was rare, however; only Sobekneferu, Neferneferuaten and possibly Khentkaus I and Nitocris[23] preceded her in known records as ruling solely in their own name. The existence of this last ruler is disputed and is probably a mis-translation of a male king. Twosret, a female king and the last pharaoh of the nineteenth dynasty, may have been the only woman to succeed her among the indigenous rulers. In Egyptian history, there was no word for a "queen regnant" as in contemporary history, "king" being the Ancient Egyptian title regardless of gender, and by the time of her reign, pharaoh had become the name for the ruler. Hatshepsut is not unique, however, in taking the title of king. Sobekneferu, ruling six dynasties prior to Hatshepsut, also did so when she ruled Egypt. Hatshepsut had been well trained in her duties as the daughter of the pharaoh. During her father's reign she held the powerful office of God's Wife. She had taken a strong role as queen to her husband and was well experienced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her kingdom by the time she became pharaoh. There is no indication of challenges to her leadership and, until her death, her co-regent remained in a secondary role, quite amicably heading her powerful army—which would have given him the power necessary to overthrow a usurper of his rightful place, if that had been the case. Hatshepsut assumed all of the regalia and symbols of the pharaonic office in official representations: the Khat head cloth, topped with the uraeus, the traditional false beard, and shendyt kilt.[22] Many existing statues alternatively show her in typically feminine attire as well as those that depict her in the royal ceremonial attire. Statues portraying Sobekneferu also combin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male and female iconography and, by tradition, may have served as inspiration for these works commissioned by Hatshepsut.[24] After this period of transition ended, however, most formal depictions of Hatshepsut as pharaoh showed her in the royal attire, with all of the pharaonic regalia. At her mortuary temple, in Osirian statues that regaled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pharaoh to the world of the dead, the symbols of the pharaoh as the deity Osiris were the reason for the attire and they were much more important to be displayed traditionally, her breasts are obscured behind her crossed arms holding the regal staffs of the two kingdoms she ruled. This became a pointed concern among writers who sought reasons for the generic style of the shrouded statues and led to misinterpretation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gious symbolism was required to interpret the statues correctly. Interpretations by these early scholars varied and often, were baseless conjectures of their own contemporary values.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her breasts not being emphasized in the most formal statues were debated among some early Egyptologists, who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ritual religious symbolism,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 that many women and goddesses portrayed in ancient Egyptian art often lack delineation of breasts, and that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gender of pharaohs was never stressed in the art. With few exceptions, subjects were idealized. Osirian statues of Hatshepsut at her tomb, one stood at each pillar of the extensive structure, note the mummification shroud enclosing the lower body and legs as well as the crook and flail associated with Osiris—Deir el-Bahri Modern scholars, however, have theorized that by assuming the typical symbols of pharaonic power, Hatshepsut was asserting her claim to be the sovereign rather than a "King's Great Wife" or queen consort. The gender of pharaohs was never stressed in official depictions; even the men were depicted with the highly stylized false beard associated with their position in the society. Moreover, the Osirian statues of Hatshepsut—as with other pharaohs—depict the dead pharaoh as Osiris, with the body and regalia of that deity. All of the statues of Hatshepsut at her tomb follow that tradition. The promise of resurrection after death was a tenet of the cult of Osiris. Since many statues of Hatshepsut depicted in this fashion have been put on display in museums and those images have been widely published, viewers who lack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these depictions have been misled. Aside from the face depicting Hatshepsut, these statues closely resemble those of other kings as Osiris, following religious traditions. Most of the official statues commissioned of Hatshepsut show her less symbolically and more naturally, as a woman in typical dresses of the nobility of her day. Notably, even after assuming the formal regalia, Hatshepsut still described herself as a beautiful woman, often as the most beautiful of women, and although she assumed almost all of her father's titles, she declined to take the title "The Strong Bull" (the full title being, The Strong Bull of his Mother), which tied the pharaoh to the goddesses Isis, the throne, and Hathor, (the cow who gave birth to and protected the pharaohs)—by being her son sitting on her throne—an unnecessary title for her, since Hatshepsut became allied with the goddesses, herself, which no male pharaoh could. Rather than the strong bull, Hatshepsut, having served as a very successful warrior during the early portion of her reign as pharaoh, associated herself with the lioness image of Sekhmet, the major war deity in the Egyptian pantheon. Religious concepts were tied into all of these symbols and titles. By the time of Hatshepsut's reign, the merger of some aspects of these two goddesses provided that they would both have given birth to, and were the protectors of, the pharaohs. They became interchangeable at times. Hatshepsut also traced her lineage to Mut, a primal mother goddess of the Egyptian pantheon, which gave her another ancestor who was a deity as well as her father and grandfathers, pharaohs who would have become deified upon death. While Hatshepsut was depicted in official art wearing regalia of a pharaoh, such as the false beard that male pharaohs also wore, it is most unlikely that she ever wore such ceremonial decorations, just as it is unlikely that the male pharaohs did. Statues such as those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depicting her seated wearing a tight-fitting dress and the nemes crown, are thought to be a mor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how she would have presented herself at court.[25] As a notable exception, only one male pharaoh abandoned the rigid symbolic depiction that had become the style of the most official artwork representing the ruler, Pharaoh Amenhotep IV (later Akhenaten) of the same eighteenth dynasty, whose wife, Nefertiti, also may have ruled in her own right following the death of her husband. The Hawk of the Pharaoh, Hatshepsut—Temple at Luxor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xamples of the legends about Hatshepsut is a myth about her birth. In this myth, Amun goes to Ahmose in the form of Thutmose I and awakens her with pleasant odors. At this point Amun places the ankh, a symbol of life, to Ahmose's nose, and Hatshepsut is conceived by Ahmose. Khnum, the god who forms the bodies of human children, is then instructed to create a body and ka, or corporal presence/life force, for Hatshepsut. Heket, the goddess of life and fertility, and Khnum then lead Ahmose along to a lioness' bed where she gives birth to Hatshepsut. Reliefs depicting each step in these events are at Karnak and in her mortuary temple. The Oracle of Amun proclaimed that it was the will of Amun that Hatshepsut be pharaoh, further strengthening her position. She reiterated Amun's support by having these proclamations by the god Amun carved on her monuments: Welcome my sweet daughter, my favorite, the King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Maatkare, Hatshepsut. Thou art the Pharaoh, taking possession of the Two Lands.[26] Hatshepsut claimed that she was her father's intended heir and that he made her the heir apparent of Egypt. Almost all scholars today view this as historical revisionism, or prolepsis, on Hatshepsut's part since it was Thutmose II—a son of Thutmose I by Mutnofret—who was her father's heir. Moreover, Thutmose I could not have foreseen that his daughter Hatshepsut would outlive his son within his own lifetime. Thutmose II soon married Hatshepsut and the latter became both his senior royal wife and the most powerful woman at court. Biographer Evelyn Wells, however, accepts Hatshepsut's claim that she was her father's intended successor. Once she became pharaoh herself, Hatshepsut supported her assertion that she was her father's designated successor with inscriptions on the walls of her mortuary temple: Then his majesty said to them: "This daughter of mine, Khnumetamun Hatshepsut—may she live!—I have appointed as my successor upon my throne... she shall direct the people in every sphere of the palace; it is she indeed who shall lead you. Obey her words, unite yourselves at her command." The royal nobles, the dignitaries, and the leaders of the people heard this proclam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his daughter, the King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Maatkare—may she live eternally.[27] American humorist Will Cuppy wrote an essay on Hatshepsut which was published after his death in the book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Practically Everybody. Regarding one of her wall inscriptions, he wrote, For a general notion of Hatshepsut's appearance at a certain stage of her career, we are indebted to one of those wall inscriptions. It states that "to look upon her was more beautiful than anything; her splendor and her form were divine." Some have thought it odd that the female Pharaoh should have been so bold, fiftyish as she was. Not at all. She was merely saying how things were about thirty-five years back, before she had married Thutmose II and slugged it out with Thutmose III. "She was a maiden, beautiful and blooming", the hieroglyphics run, and we have no reason to doubt it. Surely there is no harm in telling the world how one looked in 1515 B.C.[28] Death, burial, and mummyEdit See also: KV20 A stone statue of Hatshepsut Hatshepsut died as she was approaching what we would consider middle age given typical contemporary lifespans, in her twenty-second regnal year.[29] The precise date of Hatshepsut's death—and the time when Thutmose III became the next pharaoh of Egypt—is considered to be Year 22, II Peret day 10 of her reign, as recorded on a single stela erected at Armant[30] or January 16, 1458 BC.[31] This information validates the basic reliability of Manetho's kinglist records since Hatshepsut's known accession date was I Shemu day 4,[32] (i.e.: Hatshepsut died 9 months into her 22nd year as king, as Manetho writes in his Epitome for a reign of 21 years and 9 months). No contemporary mention of the cause of her death has survived. If the recent identification of her mummy (see below) is correct, however, the medical evidence would indicate that she suffered from diabetes and died from bone cancer which had spread throughout her body while she was in her fifties.[2][33] It also would suggest that she had arthritis and bad teeth.[2] Hatshepsut had begun construction of a tomb when she was the Great Royal Wife of Thutmose II, but the scale of this was not suitable for a pharaoh, so when she ascended the throne, preparation for another burial started. For this, KV20, originally quarried for her father, Thutmose I, and probably the first royal tomb in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was extended with a new burial chamber. Hatshepsut also refurbished the burial of her father and prepared for a double interment of both Thutmose I and her within KV20. It is likely, therefore, that when she died (no later than the twenty-second year of her reign), she was interred in this tomb along with her father.[34] During the reign of Thutmose III, however, a new tomb, (KV38), together with new burial equipment was provided for Thutmose I, who then was removed from his original tomb and re-interred elsewhere. At the same time Hatshepsut's mummy might have been moved into the tomb of her wet nurse, Sitre-Re, in KV60. It is possible that Amenhotep II, son to Thutmose III by a secondary wife, was the one motivating these actions in an attempt to assure his own uncertain right to succession. Besides what was recovered from KV20 during Howard Carter's clearance of the tomb in 1903, other funerary furniture belonging to Hatshepsut has been found elsewhere, including a lioness "throne" (bedstead is a better description), a senet game board with carved lioness-headed, red-jasper game pieces bearing her pharaonic title, a signet ring, and a partial shabti figurine bearing her name. In the Royal Mummy Cache at DB320, an ivory canopic coffer was found that was inscribed with the name of Hatshepsut and contained a mummified liver or spleen as well as a molar tooth. There was a royal lady of the twenty-first dynasty of the same name, however, and for a while it was thought possible that it could have belonged to her instead.[35] In 1903, Howard Carter had discovered a tomb (KV60) in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that contained two female mummies, one identified as Hatshepsut's wetnurse, and the other unidentified. In the spring of 2007, the unidentified body was finally removed from the tomb by Dr. Zahi Hawass and brought to Cairo's Egyptian Museum for testing. This mummy was missing a tooth, and the space in the jaw perfectly matched Hatshepsut's existing molar, found in the DB320 canopic jar.[36][37] Her death has since been attributed to a carcinogenic skin lotion found in possession of the Pharaoh, which led to her having bone cancer. "There is a lot that speaks for this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Helmut Wiedenfeld of the University of Bonn's pharmaceutical institute. "If you imagine that the queen had a chronic skin disease and that she found short-term improvement from the salve, she may have exposed herself to a great risk over the years."[38] Changing recognitionEdit Toward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Thutmose III and into the reign of his son, an attempt was made to remove Hatshepsut from certain historical and pharaonic records. This elimin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ost literal way possible. Her cartouches and images were chiselled off some stone walls, leaving very obvious Hatshepsut-shaped gaps in the artwork. At the Deir el-Bahari temple, Hatshepsut's numerous statues were torn down and in many cases, smashed or disfigured before being buried in a pit. At Karnak, there even was an attempt to wall up her obelisks. While it is clear that much of this rewriting of Hatshepsut's history occurred only during the close of Thutmose III's reign, it is not clear why it happened, other than the typical pattern of self-promotion that existed among the pharaohs and their administrators, or perhaps saving money by not building new monuments for the burial of Thutmose III and instead, using the grand structures built by Hatshepsut. Amenhotep II, the son of Thutmose III, who became a co-regent toward the end of his father's reign, is suspected by some as being the defacer during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a very old pharaoh. He would have had a motive because his position in the royal lineage was not so strong as to assure his elevation to pharaoh. He is documented, further, as having usurped many of Hatshepsut's accomplishments during his own reign. His reign is marked with attempts to break the royal lineage as well, not recording the names of his queens and eliminating the powerful titles and official roles of royal women such as, God's Wife of Amun.[39] For many years, presuming that it was Thutmose III acting out of resentment once he became pharaoh, early modern Egyptologists presumed that the erasures were similar to the Roman damnatio memoriae. This appeared to make sense when thinking that Thutmose might have been an unwilling co-regent for years. This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probably is too simplistic, however. It is highly unlikely that the determined and focused Thutmose—not only Egypt's most successful general, but an acclaimed athlete, author, historian, botanist, and architect—would have brooded for two decades of his own reign before attempting to avenge himself on his stepmother and aunt. According to renowned Egyptologist Donald Redford: Here and there, in the dark recesses of a shrine or tomb where no plebeian eye could see, the queen's cartouche and figure were left intact ... which never vulgar eye would again behold, still conveyed for the king the warmth and awe of a divine presence.[40] The erasures were sporadic and haphazard, with only the more visible and accessible images of Hatshepsut being removed; had it been more complete, we would not now have so many images of Hatshepsut. Thutmose III may have died before these changes were finished and it may be that he never intended a total obliteration of her memory. In fact, we have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assumption that Thutmose hated or resented Hatshepsut during her lifetime. Had that been true, as head of the army, in a position given to him by Hatshepsut (who was clearly not worried about her co-regent's loyalty), he surely could have led a successful coup, but he made no attempt to challenge her authority during her reign and, her accomplishments and images remained featured on all of the public buildings she built for twenty years after her death. Tyldesley hypothesis Writers such as Joyce Tyldesley hypothesized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Thutmose III, lacking any sinister motivation, may have decided toward the end of his life, to relegate Hatshepsut to her expected place as the regent—which was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powerful women in Egypt's court as the example of Queen Ahhotep attests—rather than king. Tyldesley fashions her concept as, that by eliminating the more obvious traces of Hatshepsut's monuments as pharaoh and reducing her status to that of his co-regent, Thutmose III could claim that the royal succession ran directly from Thutmose II to Thutmose III without any interference from his aunt. The deliberate erasures or mutilations of the numerous public celebrations of her accomplishments, but not the rarely seen ones, would be all that was necessary to obscure Hatshepsut's accomplishments. Moreover, by the latter half of Thutmose III's reign, the more prominent high officials who had served Hatshepsut would have died, thereby eliminating the powerful religious and bureaucratic resistance to a change in direction in a highly stratified culture. Hatshepsut's highest official and closest supporter, Senenmut, seems either to have retired abruptly or died around Years 16 and 20 of Hatshepsut's reign and, was never interred in either of his carefully prepared tombs.[41] According to Tyldesley, the enigma of Senenmut's sudden disappearance "teased Egyptologists for decades" given the lack of solid archaeological or textual evidence" and permitted "the vivid imagination of Senenmut-scholars to run wild" resulting in a variety of strongly held solutions "some of which would do credit to any fictional murder/mystery plot."[42] In such a scenario, newer court officials, appointed by Thutmose III, also would have had an interest in promoting the many achievements of their master in order to assure the continued success of their own families. Presuming that it was Thutmose III (rather than his co-regent son), Tyldesley also put forth a hypothesis about Thutmose suggesting that his erasures and defacement of Hatshepsut's monuments could have been a cold, but rational attempt on his part to extinguish the memory of an "unconventional female king whose reign might possibly be interpreted by future generations as a grave offence against Ma'at, and whose unorthodox coregency" could "cast serious doubt upon the legitimacy of his own right to rule. Hatshepsut's crime need not be anything more than the fact that she was a woman."[43] Tyldesley conjectured that Thutmose III may have considere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example of a successful female king in Egyptian history could demonstrate that a woman was as capable at governing Egypt as a traditional male king, which could persuade "future generations of potentially strong female kings" to not "remain content with their traditional lot as wife, sister and eventual mother of a king" and assume the crown.[44] Dismissing relatively recent history known to Thutmose III of another woman who was king, Sobekneferu of Egypt's Middle Kingdom, she conjectured further that he might have thought that while she had enjoyed a short, approximately four-year reign, she ruled "at the very end of a fading [12th dynasty] Dynasty, and from the very start of her reign the odds had been stacked against her. She was, therefore, acceptable to conservative Egyptians as a patriotic 'Warrior Queen' who had failed" to rejuvenate Egypt's fortunes.[45] In contrast, Hatshepsut's glorious reign wa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case: she demonstrated that women were as capable as men of ruling the two lands since she successfully presided over a prosperous Egypt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45] If Thutmose III's intent was to forestall the possibility of a woman assuming the throne, as proposed by Tyldesley, it was a failure since Twosret and Neferneferuaten (possibly), a female co-regent or successor of Akhenaten, assumed the throne for short reigns as pharaoh later in the New Kingdom. Hieroglyphic clues The erasure of Hatshepsut's name—whatever the reason or the person ordering it—almost caused her to disappear from Egypt's archaeological and written records. When nineteenth-century Egyptologists started to interpret the texts on the Deir el-Bahri temple walls (which were illustrated with two seemingly male kings) their translations made no sense. 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the French decoder of hieroglyphs, was not alone in feeling confused by the obvious conflict between words and pictures: If I felt somewhat surprised at seeing here, as elsewhere throughout the temple, the renowned Moeris [Thutmose III], adorned with all the insignia of royalty, giving place to this Amenenthe [Hatshepsut], for whose name we may search the royal lists in vain, still more astonished was I to find upon reading the inscriptions that wherever they referred to this bearded king in the usual dress of the Pharaohs, nouns and verbs were in the feminine, as though a queen were in question. I found the same peculiarity everywhere...[46]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2006 discovery of a foundation deposit including nine golden cartouches bearing the names of both Hatshepsut and Thutmose III in Karnak may shed additional light on the eventual attempt by Thutmose III and his son Amenhotep II to erase Hatshepsut from the historical record and the correct nature of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her role as pharaoh.[47] Sphinx of Hatshepsut with unusual rounded ears and ruff that stress the lioness features of the statue, but with five toes - newel post decorations from the lower ramp of her tomb complex These two statues once resembled each other, however, the symbols of her pharaonic power: the Uraeus, Double Crown, and traditional false beard have been stripped from the left image; many images portraying Hatshepsut were destroyed or vandalized within decades of her death, possibly by Amenhotep II at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Thutmose III, while he was his co-regent, in order to assure his own rise to pharaoh and then, to claim many of her accomplishments as his. The image of Hatshepsut has been deliberately chipped away and removed - Ancient Egyptian wing of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Dual stela of Hatshepsut (centre left) in the blue Khepresh crown offering wine to the deity Amun and Thutmose III behind her in the hedjet white crown, standing near Wosret - Vatican Museum Hieroglyphs showing Thutmose III on the left and Hatshepsut on the right, she having the trappings of the greater role — Red Chapel, Karnak A Fallen obelisk of Hatshepsut - Karnak. The "Hatshepsut Problem" The "Hatshepsut Problem" was a major issue in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Egyptology, centering on confusion and disagreement on the order of succession of early 18th dynasty pharaohs. The dilemma takes its name from confusion over the chronology of the rule of Queen Hatshepsut and Thutmose I, II, and III.[48] In its day, the problem was controversial enough to cause academic feuds between leading Egyptologists and created perceptions about the early Thutmosid family that persisted well into the 20th century, the influence of which still can be found in more recent works. Chronology-wise, the Hatshepsut problem was largely cleared up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er and her reign was uncovered. In popular cultureEdit Farah Ali Abd El Bar portrayed her in the Discovery Channel documentary, Secrets of Egypt's Lost Queen. Sarah Hadland portrayed her in the 2009 TV adaptation of Horrible Histories (written by Terry Deary). Hatshepsut has appeared as a fictional character in many novels. Some of them include: Pauline Gedge: Child of the Morning. Macmillan Company of Canada. 1977. ISBN 978-0770515201. Eloise Jarvis McGraw: Mara: Daughter of the Nile. New York: Puffin. 1985. ISBN 978-0140319293. Marek Halter: Zipporah: Wife of Moses. New York: Crown (1st US Edition). 2005. ISBN 978-1400052790. NotesEdit "Queen Hatshepsut". Phouka. Retrieved 13 April 2008. Wilford, John Noble (27 June 2007). "Tooth May Have Solved Mummy Mystery.".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9 June 2007. A single tooth and some DNA clues appear to have solved the mystery of the lost mummy of Hatshepsut, one of the great queens of ancient Egypt, who reigned in the 15th century B.C. "Hatshepsut". Dictionary.com. Retrieved 27 July 2007. Clayton, Peter (1994). Chronicle of the Pharaohs. Thames & Hudson. p. 104. http://www.nbufront.org/MastersMuseums/JHClarke/HistoricalPersonalities/hp3.html Dodson, Aidan; Dyan, Hilton (2004). The Complete Royal Families of Ancient Egypt. Thames & Hudson. p. 130. ISBN 0-500-05128-3. Against Apion I 15 Steindorff, George; Seele, Keith (1942). When Egypt Ruled the Ea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 53. Grimal, Nicolas (1988). A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Librairie Arthéme Fayard. p. 204. Gabolde, Luc (1987).La Chronologie du règne de Tuthmosis II, ses conséquences sur la datation des momies royales et leurs répercutions sur l'histoire du développement de la Vallée des Rois SAK 14: pp. 61–87. Tyldesley, Joyce (1996). Hatchepsut: The Female Pharaoh (Hardback ed.). Penguin Books. p. 99. ISBN 0-14-024464-6. Tyldesley, Hatchepsut, p.99 Njoku, Raphael Chijioke (2013). The History of Somalia. ABC-CLIO. pp. 29–31. ISBN 0313378576. Isaac, Michael (2004). A Historical Atlas of Oman.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p. 14. ISBN 0823945006. Retrieved 5 September 2014. Joyce Tyldesley, Hatchepsut: The Female Pharaoh, Penguin Books, 1998 paperback, pp. 137–144 Ruffer, Marc Armand (1921). Studies in the Palaeopathology of Egyp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45. Retrieved 5 September 2014.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 By Margaret Bunson, p.161 The Unfinished Obelisk by Peter Tyson March 16, 1999 NOVA online adventure James P. Allen, "The Speos Artemidos Inscription of Hatshepsut", Bulletin of the Egyptological Seminar 16 (2002), pp. 1–17, pls.1+2. Christensen, Martin K.I. (25 July 2007). "Women in Power: BC 4500-1000". Worldwide Guide to Women in Leadership. Retrieved 25 August 2007. Shaw and Nicholson, p. 28. "Hatshepsut". Back in the limelight by Nevine El-Aref, Al-Ahram Weekly. Callender/Shaw p.170. Eternal Egypt Breasted, James Henry, 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ersian Conques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06, pp. 116–117. Hatshepsut, Female Pharaoh of Egypt by Caroline Seawright. Will Cuppy,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Practically Everybody; Barnes & Noble Books, New York, reprint 1992. Tyldesley pp. 210. Joyce Tyldesley, Chronicle of the Queens of Egypt, Thames & Hudson, 2006. p. 106 James P. Allen, "The Military Campaign of Thutmose III" in Hatshepsut: From Queen to Pharaoh, ed. Catherine Roehrig,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261. Allen writes here that the Armant stela is considered by scholars to mark the occasion of Thutmose III's sole reign since he uses the epithet "Thutmose, Ruler of Maat" twice on this docu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reign. This means he was asserting his own claim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Egypt subsequent to that of Hatshepsut, who by then had probably died Jürgen von Beckerath, Chronologie des Pharaonischen Ägypten. Mainz, Philipp von Zabern. 1997. p. 189 "Tooth Clinches Identification of Egyptian Queen". Reuters. June 27, 2007. Retrieved 13 April 2008. Dennis C. Forbes, Maatkare Hatshepset: The Female Pharaoh, KMT, Fall 2005, pp. 26–42. Bickerstaffe, Dylan The Discovery of Hatshepsut's 'Throne'., KMT, Spring 2002, pp. 71–77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7/06/photogalleries/queen-mummy/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07/jun/27/egypt.science http://www.history.com/news/did-skin-cream-kill-egypts-queen-hatshepsut Gardiner, Alan. Egypt of the Pharaohs. p. 1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Redford, p. 87. Tyldesley, Hatchepsut, p. 206 Tyldesley, Hatchepsut, p. 207 Tyldesley notes on page 252 that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Senenmut's disappearance and a useful list of other publications on this topic is given in A.R. Schulman's 1969–1970 paper "Some Remarks on the Alleged 'Fall' of Senmut," JARCE 8, pp. 29–48 Tyldesley, Hatchepsut, p. 225 Tyldesley, Hatchepsut, pp. 225–226 Tyldesley, Hatchepsut, p. 226 "Thèbes, 18 juin 1829", Lettres écrites d'Égypte et de Nubie en 1828 et 1829 by Champollion le Jeune, Nouvelle Edition, 1868. http://www.gutenberg.org/catalog/world/readfile?fk_files=45205 Mensan, Romain (Spring 2007). "Tuthmosid foundation deposits at Karnak". Egyptian Archaeology 30: 21. Bediz, David. "The Story of Hatshepsut". Retrieved 2007-06-27. ReferencesEdit Brown, Chip (April 2009). "The King Herself". National Geographic: 88–111. Fairman, H. W.; Grdseloff, B. (1947). "Texts of Hatshepsut and Sethos I inside Speos Artemidos".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33: 12–33. doi:10.2307/3855434. Fakhry, Ahmed (1939). "A new speos from the reign of Hatshepsut and Thutmosis III at Beni-Hasan". Annales du Service des Antiquités de l'Égypte 39: 709–723. Gardiner, Alan Henderson (1946). "Davies’s copy of the great Speos Artemidos inscription".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32: 43–56. doi:10.2307/3855414. Harbin, Michael A. (2005). The Promise and the Blessing: A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ISBN 0-310-24037-9. Nadig, Peter (2014). Hatschepsut. Mainz: von Zabern. ISBN 978-3-8053-4763-1. Redford, Donald B. (1967). History and Chronology of the 18th dynasty of Egypt: Seven studi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haw, Ian, ed. (2002).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ISBN 0-19-280293-3. Tyldesley, Joyce (1996). Hatchepsut: The Female Pharaoh. London: Viking. ISBN 0-670-85976-1. Wells, Evelyn (1969). Hatshepsut.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ldred, Cyril (1952).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Egyptian Art from 3200 to 1315 BC. London: A. Tiranti. Edgerton, William F. (1933). The Thutmosid Success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rdiner, Sir Alan (1961). Egypt of the Pharaoh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ayes, William C. (1973). "Egypt: Internal Affairs from Thuthmosis I to the Death of Amenophis III".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Aegean Region, c. 1800–1380 BC (3rd e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spero, Gaston (1903–1906). History of Egypt, Chaldea, Syria, Babylonia, and Assyria. London: Grolier Society. Nims, Charles F. (1965). Thebes of the Pharaohs: Pattern for Every City. New York: Stein and Day. Roehrig, Catharine H.; Dreyfus, Renée; Keller, Cathleen A., eds. (2005). Hatshepsut: From Queen to Pharaoh.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SBN 1-58839-172-8. Wilson, John A. (1951). The Burden of Egyp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xternal linksEdit Hatshepsut - Archaeowiki.org Mummy Of Egyptian Queen Hatshepsut Found Interactive, panoramic online view of Hatshepsut's mortuary temple at Deir el-Bahari, Egypt Video tour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gallery of Hatshepsut sculptures[dead link] Hatshepsut - the fifth ruler of the 18th Dynasty 360° Panorama images BBC Radio 4 In Our Time : Hatshepsut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16
djeser
Last edited 2 days ago by Dougweller Djoser Watch this page Djoser Netjerikhet, Tosorthros, Sesorthos Limestone statue of Djoser from his serdab Limestone statue of Djoser from his serdab Pharaoh Reign 19 or 28 years ca. 2670 BC (3rd Dynasty) Predecessor Khasekhemwy (most likely) or Nebka Successor Sekhemkhet (most likely) or Sanakhte Royal titulary Consort Hetephernebti Children Inetkawes, maybe Sekhemkhet ? Father Khasekhemwy Mother Nimaethap Burial Step pyramid at Saqqara Monuments Step pyramid Djoser (also read as Djeser and Zoser) was an ancient Egyptian king (pharaoh) of the 3rd dynasty during the Old Kingdom and the founder of this epoque. He is well known under his Hellenized names Tosorthros (by Manetho) and Sesorthos (by Eusebius). He was the son of king Khasekhemwy and queen Nimaethap, but if he also was the direct throne successor is still unclear. Most Ramesside Kinglists name a king Nebka before him, but since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in connecting that name with contemporary horus names, some Egyptologists question the handed down throne sequence. Contents Identity Family Reign Length of reign Political activities Djoser and Imhotep Tomb The pyramid Subterranean structure Necropolis complex References Further reading External links IdentityEdit Cartouche name ...djeser-sah in the king list of Abydos. Note the upper part of the cartouche, which shows signs of erased hieroglyphs. The painted limestone statue of Djoser, now in the Egyptian Museum in Cairo, is the oldest known life-sized Egyptian statue.[2] Today at the site in Saqqara where it was found, a plaster copy of the statue stands in place of the original. The statue was found during the Antiquities Service Excavations of 1924–1925. In contemporary inscriptions, he is called Netjerikhet, meaning "divine of body." Later sources, which include a New Kingdom reference to his construction, help confirm that Netjerikhet and Djoser are the same person. While Manetho names Necherophes and the Turin King List names Nebka as the first ruler of the Third dynasty, many Egyptologists now believe Djoser was first king of this dynasty, pointing out that the order in which some predecessors of Khufu are mentioned in the Papyrus Westcar suggests Nebka should be placed between Djoser and Huni, not before Djoser. More significantly, the English Egyptologist Toby Wilkinson has demonstrated that burial seals found at the entrance to Khasekhemwy's tomb in Abydos name only Djoser, rather than Nebka. This supports the view that it was Djoser who buried and, hence, directly succeeded Khasekhemwy, rather than Nebka.[3] FamilyEdit Because Queen Nimaethap, the wife of Khasekhemwy, the last king of the Second dynasty of Egypt, is mentioned on a jar sealing of Khasekhemwy with the title "Mother of the King's children", some writers argue she was Djoser's mother and Khasekhemwy was his father. This is also suggested by another jar sealing, dating to Djoser's reign, calling her "Mother of the King of the Two Lands". Her cult seems to have still been active in the later reign of Sneferu. Hetephernebti is identified as one of Djoser's queens "on a series of boundary stela from the Step Pyramid enclosure (now in various museums) and a fragment of relief from a building at Hermopolis" currently in the Egyptian museum of Turin.[4] Inetkawes was their only daughter known by name. There was also a third royal female attested during Djoser's reign, but her name is destroy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joser and his successor, Sekhemkhet, is not known, and the date of his death is uncertain. ReignEdit Length of reign Manetho states Djoser ruled Egypt for twenty-nine years, while the Turin King List states it was only nineteen years. Because of his many substantial building projects, particularly at Saqqara, some scholars argue Djoser must have enjoyed a reign of nearly three decades. Manetho's figure appears to be more accurate, according to Wilkinson's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Royal Annals. Wilkinson reconstructs the Annals as giving Djoser "28 complete or partial years", noting that the cattle counts recorded on Palermo stone register V, and Cairo Fragment 1, register V, for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Djoser's reign, would most likely indicate his regnal years 1–5 and 19–28. Unfortunately, next to all entrances are illegible today. The Year of coronation is preserved, followed by the year events receiving the twin-pillars and stretching the cords for the fortress Qau-Netjerw ("hills of the gods").[5]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Famine Stele, mentioning Djoser. Djoser dispatched several military expeditions to the Sinai Peninsula, during which the local inhabitants were subdued. He also sent expeditions there to mine for valuable minerals such as turquoise and copper. This is known from inscriptions found in the desert there, sometimes displaying the banner of Seth alongside the symbols of Horus, as had been more common under Khasekhemwy. The Sinai was also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as a buffer between the Nile valley and Asia. His most famous monument was his step pyramid, which entailed th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mastaba tombs one over another.[6] These forms would eventually lead to the standard pyramid tomb in the later Old Kingdom. Manetho, many centuries later, alludes to architectural advances of this reign, mentioning that "Tosorthros" discovered how to build with hewn stone, in addition to being remembered as the physician Aesculapius, and for introducing some reforms in the writing system. Modern scholars think that Manetho originally ascribed (or meant to ascribe) these feats to Imuthes, who was later deified as Aesculapius by the Greeks and Romans, and who corresponds to Imhotep, the famous minister of Djoser who engineered the Step Pyramid's construction. Some fragmentary reliefs found at Heliopolis and Gebelein mention Djoser's name and suggest he commissione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ose cities. Also, he may have fixed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his kingdom at the First Cataract. An inscription known as the Famine Stela and claiming to date to the reign of Djoser, but probably created during the Ptolemaic Dynasty, relates how Djoser rebuilt the temple of Khnum on the island of Elephantine at the First Cataract, thus ending a seven-year famine in Egypt. Some consider this ancient inscription as a legend at the time it was inscribed. Nonetheless, it does show that more than two millennia after his reign, Egyptians still remembered Djoser. Although he seems to have started an unfinished tomb at Abydos (Upper Egypt), Djoser was eventually buried in his famous pyramid at Saqqara in Lower Egypt. Since Khasekhemwy, a pharaoh from the 2nd dynasty, was the last pharaoh to be buried at Abydos, some Egyptologists infer that the shift to a more northerly capital was completed during Djoser's time. Djoser and ImhotepEdit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ontemporaries of king Djoser was his vizier, "head of the royal shipyard" and "overseer of all stone works", Imhotep. Imhotep oversaw stone building projects such as the tombs of King Djoser and King Sekhemkhet. It is possible, that Imhotep was mentioned in the also famous Papyrus Westcar, in a story called "Khufu and the magicians". But because the papyrus is badly damaged at the beginning, Imhotep's name is lost today. A papyrus from the ancient Egyptian temple of Tebtunis, dating to the 2nd century AD, preserves a long story in the demotic script about Djoser and Imhotep. At Djoser's time Imhotep was of such importance and fame that he was honoured by being mentioned on statues of king Djoser in his necropolis at Saqqara. TombEdit Step Pyramid of Zoser, old photography. Main article: Pyramid of Djoser Step pyramid of Djoser at Saqqara, Egypt King Djoser running for the Hebsed celebration (relief from the underground galleries) Djoser was buried in his famous step pyramid at Saqqara. This pyramid was originally built as a nearly quadratic mastaba, but then five further mastabas were literally piled upon the first, each new mastaba smaller than the predecessing ones, until the monument became Egypt's first step pyramid. Supervisor of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s the high lector priest Imhotep. The pyramid Step Pyramid and limestone columns. The step pyramid is made of limestone. It is massive and contains only one tight corridor leading to the close midst of the monument, ending in a rough chamber where the entrance to the tomb shaft was hidden. This inner construction was later filled with rubble, for it was of no use anymore. The pyramid was once 62 metres high and had a base measurement of ca. 125 X 109 metres. It was tightly covered in finely polished, white limestone.[7] Subterranean structure West colonnade of the Djoser necropolis. Beneath the step pyramid, a large maze of corridors and chambers were dug. The burial chamber lies in the midst of the subterranean complex, a 28 metres deep shaft leads directly from the surface down to the burial. The shaft entrance was sealed by a plug stone with a weight of 3.5 tons. The subterranean burial maze contains four magazine galleries, each pointing straight to one cardinal direction. The eastern gallery contained three limestone reliefs depicting king Djoser during the celebration of the Hebsed (rejuvenation feast). The walls around and between these reliefs were decorated with blueish fayence tiles. They were thought to imitate reed mats, as an allusion to the mythological underworld waters. The other galleries remained unfinished. At the eastern site of the pyramid, very close to the blue chambers, eleven tomb shafts lead straight down for 30 – 32 metres deep and then deviate in a right angle in western direction. Shaft I – V were used for the burials of royal family members, shaft VI – XI were used as symbolic tombs for the grave goods of royal ancestors from dynasty I – II. More than 40,000 vessels, bowls and vases made of all kind of semiprecious stone were found in these galleries. Royal names such as of kings Den, Semerkhet, Nynetjer and Sekhemib were incised on the pots. It is now thought that Djoser once restored the original tombs of the ancestors and then sealed the grave goods in the galleries in attempt to save them. Necropolis complex Djoser's step pyramid was surrounded by a 10.5 metres high niched enclosure wall, building an inner courtyard of 37.06 acres (15 ha). This courtyard contains several cultic buildings, such as the Southern Tomb, the Southern Courtyard, the Southern Pavillon, the Northern Pavillon, the Entrance Colonnade and the Serdab with the famous seating statue of Djoser.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Djoser. ReferencesEdit For unknown reasons the first sign was deliberately removed. Berrett 1996, p. 265. Toby Wilkinson, Early Dynastic Egypt, Routledge, 1999, pp.83 & 95 Aidan Dodson & Dyan Hilton, The Complete Royal Families of Ancient Egypt, Thames & Hudson (2004), p.48 Toby Wilkinson, Royal Annals of Ancient Egypt, pp.79 & 258 Atiya 2006, p. 103. Harry Adès A Traveller's History of Egypt (Chastleton Travel/Interlink, 2007) ISBN 1-905214-01-4 p48 Bibliography Atiya, Farid (1 January 2006). Ancient Egypt. American Univ in Cairo Press. ISBN 978-977-17-3634-9. Berrett, LaMar C. (1 April 1996). Discovering the World of the Bible. Cedar Fort. ISBN 978-0-910523-52-3. Further readingEdit Rosanna Pirelli, "Statue of Djoser" in Francesco Tiradritti (editor): The Treasures of the Egyptian Museum.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Cairo 1999, p. 47. Toby Wilkinson: Early Dynastic Egypt. Routledge, London 2001, pp. 83 & 95 Toby Wilkinson: Royal Annals of Ancient Egypt: The Palermo Stone and Its Associated Fragments.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London 2000. I. E. S. Edwards: The Pyramids of Egypt. West Drayton 1947; Rev. ed. Harmondsworth 1961; Rev. ed. Harmondsworth 1985 (dt. Ausgabe Die ägyptischen Pyramiden, 1967) External linksEdit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Djoser. A Detailed profile of Djoser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17
司马法
司马法是重要的先秦时期军事著作之一。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这些条例据说是齐国司马穰苴整理成文,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还要古老。它保存着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战原则,有浓郁的贵族色彩,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此书讲军礼的地方甚至超过兵法的部分,典型的三代兵法的化石。 书 名司马法 作 者司马穰苴 类 别军事古籍 出版时间公元前356-前320年 地 区中国 目录 1作品内容 2残存篇章 ▪ 仁本 ▪ 天子之义 ▪ 定爵 ▪ 严位 ▪ 用众 3另一版本 ▪ 作者 ▪ 历史 ▪ 战争观 ▪ 治军思想 4后世评论 ▪ 军队治理 ▪ 战略战术 ▪ 军事辩证法 ▪ 局限性 1作品内容 编辑 [1]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先秦时期军事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见苟悦《申鉴·时事篇》)司马迁称道《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宋元丰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 读之书,其重视程度,也不减晋唐。迄至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人,疑为伪书。但对他们所质疑的问题,详加考查,显然根据不足。(参见兰永蔚著《春秋时期的步兵·〈司马法〉书考》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汉书·艺文志》说:"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司马"作为职官之名,在殷墟的甲骨刻辞中还未出现,而起于周代。所以,《司马法》应是周代的兵法著作。宋陈师道说:"所谓古者《司马兵法》,周之政典也。"王应麟说:"古者《司马法》,即周之政典也。"都是对的。 说明它不是专门的军事理论著作,而包括有军法、军礼、军事条例、条令等典章制度,具有军事教典的性质。因为它由"司马之法"而来,故称《司马法》。 《司马法》到战国初已经失传,所以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把司马穰苴的著作也附在其中,编成《司马穰苴兵法》。因此,《司马穰苴兵法》既包括有古代《司马法》的内容,又有司马穰苴对《司马法》的诠释和自己的著作。 《司马穰苴兵法》至汉代已简称为《司马兵法》。司马迁说:"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刘歆著《七略》,把《司马兵法》归入《兵书略》,而班固作《汉书·艺文志》则把《司马兵法》归入《礼》书一类,作《军礼司马法》,内容有一百五十五篇之多。 但在唐代,《司马法》的篇章已亡佚很多,由一百五十五篇减至数十篇。入宋以后,更减至五篇,即今传本《司马法》。 第一,《仁本》篇,主要论述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它把战争看成是政治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政治手段达不到目的时而采取的另一种权衡手段。所以它的战争观是:"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这个战争观包括以下三个核心内容:其一,"杀人而安人,杀之可也";其二,"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其三,"以战止战,战之可也"。它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但强调以仁为战争之本,实质上就接触到了这个问题。 从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出发,本篇提出的作战原则是:战争不能违背农时;战争不能在疫病流行时进行;战争不能强加给有国丧的国家;战争不能在敌国受灾时发动,也不能在夏、秋两季兴兵,以爱护敌对双方的人民。这些观点,直到春秋时期,列国还有遵行的。从仁本观念出发,本篇又提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著名论断。表现了它既反对战争,又不忘战争准备的进步态度。这种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实际上正是周代以王者之兵为正义之师的思想的反映。 本篇保存着一些古代的战术原则,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成列而鼓","争义不争利"等等。这些原则与宋襄公在宋、楚泓之战中所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精神是一致的。它反映在西周及其以前的时代,交战双方采用大方阵作战,队形呆板笨重,转动不灵,只需一次攻击,胜负即已分清。保持队形严整的一方总能战胜队形不整的另一方,而战胜者也只要求对方屈服,不以争城争地为目的。到了春秋时,由于诸侯兼并和争霸战争的频频发生,这些战术原则就成为了过时的东西。宋襄公在泓之战中墨守成规,坚持"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等"古之为军"的原则,既不能依据变化了的形势,采取新的战术,又反对司马子鱼的正确建议,结果导致兵败身亡,遭到时人的批评。 最后,本篇指出:在先王"圣德之治"时代,没有战争。在贤王"亲制礼乐法度"的时代,战争用来征伐不义的国家。到了王霸时代,变乱纷起,才用战争来惩罚犯有"凭弱犯寡"、"贼贤害民"、"暴内陵外"、"野荒民散"、"负固不服"、"贼杀其亲"、"放弑其君"、"犯令陵政"和"外内乱,禽兽行"等各种罪行的诸侯国家。能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战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进步。 第二,《天子之义》篇,综论军事教育的各种法则。 开篇即提出,凡贤明的君主,不使用未经军事教育的士卒作战。军事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贵贱等级观念;人伦道德规范;认识朝廷礼法与军中礼法的区别;树立不夸功、不争功的思想;以服从军令为核心的赏罚原则。 通过回顾历史,本篇论述了有虞氏与夏、殷、周三王时代战前动员、武力使用、军事赏罚、兵器的配备和战车、旌旗、徽章等制度的不同特点。 在治军原则上,《司马法》既反对治军过于严厉,又反对治军没有威严。主张恰当地使用民力、畜力、任用官吏和有技能的人。尤其在用人上,要善于选择、启用有德行、有道义、服从命令而又善良的人,要坚决排斥奸邪、残暴、武断专横以及恃勇逞强的人。 在作战原则上,主张舒缓地进攻,徒不趋,车不奔,保持严整的战斗队形,即使追逐逃敌,也不可逾越战斗行列。因为军队的稳固性,正在于行列的整齐性。使用人、马不得过力,进攻速度也不可以超出命令的规定。这些古朴的战争观念和战术原则,反映周代早期的战争还保存着较多的原始性质。本篇还指出,将士在朝廷和在军队要表现出不同的气度。在朝廷要温文尔雅,谦虚谨慎;在军中则要勇猛果决,体现出礼与法、文与武相辅相成的精神。 接着,论述军中赏罚的起源。认为有虞氏不赏不罚,是至德之世。 夏有赏无罚,是至教之世,殷罚而不赏,是至威之世。周代有赏有罚,是德衰之世。提出军中的赏罚,宜于快,以便迅速起到教育士卒的作用。大捷不赏,培养将士不夸功的美德;大败不罚,培养将士勇于承担责任的美德。 最后提出,要让服役的士卒得到充分休息。这也是以仁为本的战争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定爵》篇,统论为进行战争而作的政治、思想、物资、军事和利用自然条件等各种准备以及阵法运用的原则等。 从政治准备上说,有确定军中的爵位,制定赏罚措施,颁布治军原则与教令,征求各方意见,根据人心动向制定作战方略。 人才、法纪、宣传、技巧、火攻、水战、兵器是军中七政,要努力搞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荣誉、利禄、耻辱、刑罚是军中的四种法纪,要将士严格遵守。 仁爱、信用、正直、统一、道义、权变、专断是治理军中乱政的原则,要运用得当。凡军中的规章制度,都要依据广大士卒的要求来制定,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经反复执行形成"法规"。 凡军中法制,要使人能接受,要清楚严明,要雷厉风行执行,树立法制权威。要规定军中各等级服制,并用颜色区别,坚决禁绝百官服制混乱。在军中,执法要"专",不服从法纪者要制裁,从将军到士卒,上下都要"畏法"。 从思想准备上说,是统一军中意志,使士卒的意志统一到将军的意志中去。军令不统一,军中有"不服、不信、不和"以及玩忽职守、猜疑厌战、分崩离析、推诿责任等现象,都是战争的祸患。而骄傲、畏惧、吵闹、犹豫、做事反复等则会破坏军威,要坚决制止。在军中,一切都要服从将帅指挥,将帅调动士卒应像以手调指那样自由。这样的军队才是具有战斗力的军队。 从物资准备上说,要"阜财",即广集资财,特别是利用敌国的资财。达到"众有有,因生美",即民众富足、国力充沛。 从军事准备上说,要"右兵",即重视兵器的运用,了解"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的特点,充分发挥"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的作用。 要训练军队,熟练掌握"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的各种战法,以便临机制敌。要演练阵法、布阵:行进时行列要疏,战斗时行列要密。兵器使用要多样配合,士卒要训练有素。上下遵守信义,军中指挥信号系统,即金鼓旌旗等要鲜明,号令不得随便改动。要对全军进行作战教育:"作其气,发其政",即鼓舞士气,颁布纪律。教育要和颜悦色,言辞恳切,利用士兵的畏惧谈戒律,利用士兵的愿望谈事功。教育他们进入敌境要控制有利地形,按分派的职份完成任务。 从利用自然条件上说,就是"顺天、利地",即顺应天时,利用气候条件;利用地形,控制隘口、险要、阻绝等要地。 第四,《严位》篇,论述阵法的构成及如何利用各种阵式作战。 开篇提出对军阵作战的总要求:士卒在阵中的位置不可变更;阵中军政要森严,整体力量要轻锐敏捷,士气要深静,意志要统一。 接着阐述阵法的构成:阵中要依人的不同才智,授予一定职位,编制好卒伍,固定行列,调整纵横次序,做到名符其实。阵法有坐式、立式。立阵用于进攻,坐镇用于防守。坐镇有坐、跪、伏各种姿式。击鼓是要起立进攻,鸣铎则停止前进。以赏罚调动士卒士气。 利用军阵作战的要点是:兵力充实,阵营巩固,能持久;士气旺盛,处于危地能取胜;车兵采取密集队形,徒兵采取坐战姿式,战阵可以稳固。要用大部队攻击小部队,军阵屯驻时注意兵甲器具,行进时要注意队列严整,作战时要注意进退节奏。 利用军阵作战要懂得:布阵难,使士卒熟悉阵法更难,而灵活运用阵法又比士卒熟习阵法难。懂得阵法不难,实际运用阵法难。军阵战斗力强不要过于恃重。但即使实力雄厚,也不要全部投入战斗,一次把力量用尽。阵中三军团结如一人,才能战胜敌人。 凡是军中命令,下达给全军的,三天内要执行;下达给卒(百人) 的,半天内要执行;下达给个别人的,要马上执行。军中的指挥号令为金鼓旌旗。以鼓声点数命令旌旗开合、车马驰驱、步兵进退、军队交战、改变战斗队形等各种作战形式,要牢记执行。在军中要用仁、义、智、勇、信、利、功等各种方式鼓励士卒勇往直前、克敌制胜。 在军中,将吏要谦让和蔼,融洽团结,推功揽过,让士卒心悦诚服,奋勇效力。战胜要不骄不懈,战败要承担责任。用法令约束战士轻视死亡,用道义教育战士勇于为正义牺牲。军中教育要因地、因人而宜,重在道德教化。 最后,提出军阵作战的战术原则:"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 第五,《用众》篇,主要论述临阵待敌、用众用寡、避实击虚的战略、策略原则等。 开篇以兵力的众、寡作为一对矛盾概念,提出用众、用寡的策略原则:用众要求部队严整不乱,适于正规作战,适于进攻,适于包围敌人或者分批轮番攻击;用寡要求阵营巩固,适于能进能退,适于虚张声势迷惑敌人,适于出奇制胜。如果敌人占了有利地形,则佯装卷旗败退以诱敌,寻机反击。如果敌众我寡,则察明情况,准备在被包围下作战。 如果敌兵也少,就先退让,然后乘隙消灭它。 作战应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大敌当前,可以先用或多或少的兵力去试探,观察敌人的变化;可以采用或进或退的行动,观察敌人阵势是否稳固;可以逼近敌人,观察它是否恐惧;可以按兵不动,观察敌人是否懈怠;可以佯动,观察敌人是否疑惑,可以突然袭击,观察敌人阵容是否严整。打击犹豫的敌人,进攻仓猝无备的敌人,迫使敌人兵力无法施展。掩袭敌阵,造成它的混乱,利用敌人的轻进,阻断它的企图,粉碎它的计划,乘它恐惧时予以消灭。 选择作战地点要"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在作战中,摆好阵势后不忙于交战,看敌人怎样行动,再相应进行动作。敌人设好圈套,我方不要顺敌意进攻,等待敌军主力的行动。如敌人进攻,则集中兵力乘隙打击它的弱点。 凡追击逃敌,不要停止。如敌人中途休息,则考虑它的企图。凡逼近敌人的都城,进攻必研究好道路,后退必考虑好计划。两军作战,行动不要过早或过迟,以免使军队疲惫或丧失斗志。在军中要禁止士兵与亲属通信,断绝他们的思家之情。在火攻时,要选拔优秀战士作前锋部队。舍弃笨重装备,少带粮食,以激励战士拼死战斗的决心。 从上可见,《司马法》在讲论古代军政事务和战略战术原则中,是教导人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天、地等自然条件和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它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法则,如大小、多少、强弱、虚实、攻守、疏密、动静等,要求人们从发展变化中看问题。这些都是符合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精神的。 《司马法》不愧为我国古代的一部优秀兵书。它所提出的许多战略战术原则,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当然,由于现存的《司马法》不是一部专门的军事理论著作,而是一部军事教典,更兼它在流传中亡佚很多,所以它的军事思想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又由于战国时齐威王令大夫们将古者《司马法》与《司马穰苴兵法》合编在一起,所以它的军事思想又有前后互相矛盾之处。如:它一方面强调以"仁"治军,宣扬"攻其国,爱其民";另一方面又提倡将军对士卒"小罪乃杀",军中要"政栗"、"位严",带有明显的以法治军的烙印。而以"仁"治军与以"法"治军则代表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 同时,它在论述远古的历史时,也带有一代比一代"德衰"的退化论观念。这些都是它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2残存篇章 编辑 仁本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司马法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省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失王。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礼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同患同利以台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侯。 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天子之义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上贵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事极修,则百官给矣,教极省,则民兴良矣,习惯成,则民体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不及则难,陷。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 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 夏赏于朝,贵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君子惧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 戎车: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日元戎,先良也。旗:夏后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义也;周黄,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龙,尚文也。 师多务威则民诎,少威则民不胜。上使民不得其义,百姓不得其叙,技用不得其利,牛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谓多威。多威则民诎。上不尊德而任诈匿,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贵用命而贵犯命,不贵善行而贵暴行,陵之有司,此谓少威,少威则民不胜。 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军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绝人马之力,迟速不过诫命。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不上趋,危事不齿。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规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赏,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上下分恶若此,让之至也。 古者戌军,三年不兴,覩民之劳也;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则恺歌,示喜也。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休也。 定爵 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顺天奉时,阜财因敌。怪众勉若。利地,守隘险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迭战则久,皆战则强。见物与侔,是谓两之。主固勉若,视敌而举。 将心,心也,众心,心也。马、牛、车、兵、佚饱,力也。教惟豫,战惟节。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 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 凡战,有天,有财,有善。时日不迁,龟胜微行,是谓有天。众有有,因生美,是谓有财。人习陈利,极物以豫,是调有善。人勉及任,是谓乐人。 大军以固,多力以烦,堪物简治,见物应卒,是谓行豫。 轻车轻徒,弓矢固御,是谓大军。 密静多内力,是谓固陈。因是进退,是谓多力。 上暇人数,是谓烦陈。然有以职,是谓堪物。因是辨物,是谓简治。 称众,因地,因敌令陈;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 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厌、慑、枝、拄、诎、顿、肆、崩、缓,是渭战患。 骄傲,慑慑,吟旷,虞惧,事悔,是谓毁折。 大小,坚柔,参伍,众寡,凡两,是谓战权。 凡战,间远,观迩,因时,因财,发信,恶疑。作兵义,作事时,使人惠,见敌静,见乱暇,见危难无忘其众。 居国惠以信以信,在军广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国和,在军法,刃上察。居国见好,在军见方,刃上见信。 凡陈,行惟疏,战惟密,兵惟杂,人教厚,静乃治。威利章,相守义,则人勉。虑多成则人服。时中服厥次治。物既章,目乃明。虑既定,心乃强。进退无疑见敌无谋,听诛。无诳其名,无变其旗。 凡事善则长,因古则行。誓作章,入乃强,灭历祥。灭厉之道:一曰义。被之以信,临之以强,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就,是谓兼用其人。一曰权。成其溢,夺其好,我自其外,使自其内。 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荣、利、耻、死,是谓四守。容色积威,不过改意。凡此道也。 唯仁有亲。有仁无信,反败厥身。 人人,正正,辞辞,火火。 凡战之道:既作其气,因发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辞。因惧而戒,因欲而事,蹈敌制地,以职命之,是谓战法。 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谓之法。 凡治乱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义,六曰变,七曰专。 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无淫服。 凡军,使法在己曰专。与下畏法曰法。军无小听,战无小利,日成,行微曰道。 凡战,正不行则事专,不服则法。不相信则一,若怠则动之,若疑则变之,若人不信上,则行其不复。自古之政也。 严位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筹以轻重。振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则膝行而宽誓之。起、躁,鼓而进,则以铎止之。衔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执戮禁顾,噪以先之。若畏太甚,则勿戮杀,示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职。 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畏心,惟畏之视。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为之职,惟权视之。 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 舍谨甲兵,行慎行列,战谨进止。 凡战,敬则慊,率则服。上烦轻,上暇重。奏鼓轻舒鼓重。服肤轻,服美重。 凡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 上同无获,上专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胜。 凡人,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凡战,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 凡战:若胜,若否。若天,若人。 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 凡胜,三军一人,胜。 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 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危。 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 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正则。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用众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用众进止,用寡进退。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 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历沛历圮,兼舍环龟。 凡战,设而观其作,视敌而举。待则循而勿鼓,待众之作;攻则屯而伺之。 凡战,众寡以观其变,进退以观其固,危而观其惧,静而观其怠,动而观其疑,袭而观其治。击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袭其规。因其不避,阻其图,夺其虑,乘其惧。 凡从奔勿息,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凡近敌都,必有进路,退必有反虑。 凡战,先则弊,后则慑;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 其慑书亲绝,是谓绝顾之虑;选良次兵,是谓益人之强;弃任节食,是谓开人之意;自古之政也。 3另一版本 编辑 作者 根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原来姓田,名穰苴,曾领兵战胜晋、燕,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尊称为司马穰苴。 历史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共计155篇。汉朝以后,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该书多有散佚,至唐代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3卷5篇,列入子部兵家类,称为《司马法》,即今本《司马法》3卷5篇的原型。 司马穰苴 此书受到历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任,秩比博士。"司马迁称该书"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北宋元丰年间,《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考试武臣、选拔将领、钻研军事的必读之书。由于《司马法》年代久远,散失严重,所以对于该书的真伪、成书年代、作者等问题,历代学者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明清以来,辩伪成风,《司马法》成了一部争议极大的兵书。有的认为《司马法》是一部伪书;有的学者认为史书中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军礼司马法》是几种不同的书;有的认为今本《司马法》可分为两部分,前两篇为古《司马法》,后三篇为《司马穰苴兵法》。当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今本《司马法》不是伪书,历史上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均包含于《司马法》之中。作者为司马穰苴及其追论者。尽管由于该书亡佚严重,155篇仅存5篇,内容不全,但它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价值。 论述范围 《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了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视战争中精神、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和轻与重辨证关系的统一。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非常重视。 “武经七书”之一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初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并附春秋时齐国大将司马穰苴兵法于其中,故又称《 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军礼司马法》155篇,入礼类。《隋书·经籍志》著录《司马兵法》3卷,司马穰苴撰,入子部兵书类,其后各史志和目录书多因袭此说。今本3卷,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另有逸文60余条,1600多字。唐魏徵将其部分内容收入《群书治要》。宋刻《武经七书》本为现存最早刊本。流传至今的各种注解本与翻刻本见于著录者不下四五十种。 战争观 《 司马法 》按战争的目的,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大类。认为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诛暴扶弱的战争是正义的。所以,为安人而杀人,杀之可也;为爱其民而攻其国,攻之可也;为止战而战,虽战可也。为扩大疆土或夺取财货、恃国之大而凌辱小国之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兴兵作战要“以仁为本”,若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而危有功之君的无道行为,天子即可集结诸侯各国出兵征伐,并制定了在九种情况下出伐的禁令。强调发动战争应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条件,“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在对敌政策问题上,提出“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把战争“罪人”和一般兵士相区别,同时主张优待俘虏,对其伤者进行医护。不主张侵犯敌国民众的利益,要求军队在进入敌区后,严格遵守纪律,以求得敌国民众的同情与支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对敌政策和群众纪律的论述。 备战、慎战是《 司马法 》战争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强调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每年借春秋两次大规模的围猎活动进行军事操法训练和检阅,以示全国上下不忘战并随时准备应战。在强调备战的同时,又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要备战,但不可好战。 治军思想 《司马法》认为,“治国尚礼,治军尚法”,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治军尚法的首要问题是严明赏罚,书中列举夏、商、周三代赏罚制度的异同,并详细论述治军立法的各种要则,强调申军法、立约束、明赏罚是治理军队的关键所在。《司马法》中含有大量的军礼内容,大体可分为:出军制赋,军制(含车兵、步兵编制及兵器配备),出师(含时令、宜社、造庙、事由、目的、军中职事等),旌旗,鼓,徽章,誓师,校阅蒐狩,献捷,献俘,军中礼仪,禁令,军威,赏罚,止语,等等。这些军制、军法内容的规定,体现了以法治军思想。在将帅修养方面,提出“仁、义、智、勇、信”五条标准。强调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敬则慊,率则服”。要谦让、严明、果敢、负责、不诿过、能为人表率,这样,才能使军队做到有礼有节,勇猛善战。 《司马法》的战争指导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的。它强调对战争要全面考察,做到“五虑”,即顺应天时,广集财富,人和,地利,兵器精良。战前既要周密计划,战中又要通达权变,注意侦察、洞悉敌方情况变化,对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打击方法。要善于从众寡、轻重、治乱、进退、难易、固危、先后、息怠、强静与微静、小惧与大惧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在此前提下决定作战策略。强调轻重是相互为用、可以转化的,要善于相宜而用,转变力量对比,取得对敌优势。对敌观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做到“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倦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武器配备要长、短、轻、重、锐、钝相杂,使之各发挥其特长而相互弥补其不足。对军队运动时休息与否、何时休息、休息时间长短诸问题也应掌握得恰到好处,“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慑”等。 《司马法》一向受到统治者、兵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它所阐述的以法治军的思想和具体的军法内容,为其后各时期制定军队法令、条例提供了依据。历朝论证周代军制和注解古籍者对《司马法》多所称引。宋代以来,该书被列为武举应试的经典之一,传播更加广泛。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泥古保守的思想则不可取。 4后世评论 编辑 《司马法》是我国历史上颇多争议的一部兵书。关于其作者与成书的年代等都有不同的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西周时,王室设有大司马一职,职掌军事,《司马法》就是司马论兵的兵书。这个司马是谁,如今已无从查考。古《司马法》早已亡佚,到战国时,“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司马法》原有一百五十篇,可惜的是后来大部分遗失了,现只存五篇。 《司马法》在汉代具有崇高地位,汉武帝“置尚武之官,以《司马法》选位,秩比博士。”司马迁评论道:“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意,如其文也,亦少褒矣。”东汉以后,《司马法》被奉为兵学权威著作。宋元事中被列为《武学七书》之一,规定为将校必读之书。但是,到了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人认为今本《司马法》完全是伪书。这个看法过于偏激。我们认为,今本《司马法》应该看作是《司马穰苴兵法》的残本。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 《司马法》提出了“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司马法》认为,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讨不义”、“诛有罪”。因此,对于那些能“安人”、“爱其民”和制止不义的战争,《司马法》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它提出了“以战止战”的思想。《仁本篇》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为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了同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就是说,只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战争,借助战争这一手段是完全可以的。这实际是说,为了达到和平的目的,不妨使用武力。 这表明《司马法》并不简单、绝对地反对战争,否定战争,而且还表明了《司马法》已经揭示了战争的实质是用非常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同时,《司马法》还提出了“天下虽安,忘战必亡”的观点。认为,如果平时忘记了战争的存在,放松战争准备工作,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仁本篇》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对战争的态度:好战会导致亡国,忘战也会导致危险的局面。这一方面是对穷兵黩武行为的批判,也是对偃武修文,麻痹大意思想的警告。所以,《司马法》不是简单地反对战争或者赞同战争,而保持着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 军队治理 《司马法》认为,要“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这很重视军事教育的作用,认为:“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简明扼要,“教极省”,并提出“六德”,即礼、仁、信、义、勇、智来教育和培养民众、军队,六德以时合教”。《司马法》也指出,治理军队与治国是有区别的,治国与治军各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这是说,古时不用治国的方法去治军,也不用治军的方法去治国。如果两者相混,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因为,治国与治军的目的不同,“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上不趋,危事不齿。”意思是治国追求的是温文尔雅,治军追求的是坚决果断。 战略战术 《司马法》强调轻、重相结合的原则。“轻”、“重”在《司马法》中有不同的含义,既指兵力的大小,人数的多少,又指兵器的长短、大小等。这种轻重结合的原则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兵器的配备上,《天子之义篇》说:“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这就是说,要重视武器与重武器的结合。轻的是短兵器,重的是长兵器。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性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严位篇》说:“凡战……以甲固,以兵胜。”又说:“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这里的重指的是坚固,轻指的是锐利。在战场上,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甲胄的坚固性来巩固防守,使敌人的进攻不能得手,又利用兵器的锐利来发起进攻,战胜敌人。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照顾到防守和进攻而不会出现偏颇。《严位篇》又说:“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这里的轻、重指的人数的多少。意思是,用小部队与敌人的小部队作战可能产生危险,用大部队与敌人的大部队作战可能无功而返,用小部队攻击敌人的大部队就可能失败,用大部队对付敌人的小部队就要迅速决战。所以,大部队和小部队的相互结合,互为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军队的指挥上,也存在着一个轻重结合的问题。《严位篇》说:“上烦轻,下暇重。”“奏鼓轻,舒鼓重”。总而言之,《司马法》强调,不论是武器配备、兵力的运用,还是军队的指挥,都要注意轻重结合。 军事辩证法 《司马法》的这种以轻、重来阐述军事问题的做法,正如方克在《中国军事辩证法史》中指出的那样:“《司马法》从军事领域中对立统一的矛盾诸因素中抽象出‘轻’、‘重’这一对基本范畴,是我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正象老子、孙子、范蠡分别将军事领域诸矛盾归结为刚柔、奇正、阴阳一样,都是把军事思想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这对建立我国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武器装备上,《司马法》认为要尽量运用精良的武器。它还强调要团结士卒,提高士气,充分利用奖惩手段等。 局限性 《司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如突出仁义说教,把战争说成是仁慈的。又美化上古教化,认为周不如商,商不如夏,夏不如虞,以至把战争看成是“德衰”的结果等等。 《司马法》一方面强调以“仁”治军,宣扬“攻其国,爱其民”;另一方面又提倡将军对士卒“小罪乃杀”,军中要“政栗”、“位严”,带有明显的以法治军的烙印。而以“仁”治军与以“法”治军则代表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2] 参考资料 1. 司马法 兵书阅读 .诗词文艺网 [引用日期2013-02-13] . 2. 品读《司马法》——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 词条标签: 军事人物 , 军事 , 历史 , 散文 , 文学作品
318
酒德颂
收藏287124 酒德颂编辑 《酒德颂》是魏晋诗人刘伶创作的一篇骈文。这篇文章虚构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一是“唯酒是务”的大人形象,一是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他们代表了两种处世态度。大人先生纵情任性,沉醉于酒中,睥睨万物,不受羁绊;而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则拘泥礼教,死守礼法,不敢越雷池半步。此文以颂酒为名,表达了作者刘伶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文章行文轻灵,笔意恣肆,刻画生动,语言幽默,不见雕琢之迹。[1-2] 作品名称酒德颂 创作年代魏晋时期 文学体裁骈文 作 者刘伶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 词语注释 ▪ 白话译文 3作品鉴赏 ▪ 文学鉴赏 ▪ 名家点评 4作者简介 1作品原文 编辑 酒德颂1 有大人2先生3,以天地为一朝4,以万期5为须臾,日月为扃牖6,八荒7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8地,纵意所如9。止则操卮10执觚11,动则挈12榼13提壶,唯酒是务14,焉知其余? 有贵介15公子,搢绅16处士17,闻吾风声18,议其所以19。乃奋袂攘襟20,怒目切齿21,陈说礼法,是非锋起22。先生于是23方捧甖24承槽25、衔杯漱醪26;奋髯27踑踞28,枕麴藉糟29;无思无虑,其乐陶陶30。兀然31而醉,豁尔32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33肌,利欲之感情34。俯观万物,扰扰焉35,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36侍侧焉,如蜾蠃37之与螟蛉38。 酒德颂书法作品 2注释译文 编辑 词语注释 酒德:饮酒的德性。颂:文体的一种。 大人:古时用以指称圣人或有道德的人。 先生:对有德业者的尊称。大人先生,此处作者用以自代。 朝(zhāo):平旦至食时为朝。 万期(jī):万年。期:周年。 扃牖(jiōngyǒu):门窗。扃:门;牖:窗。 八荒:四方与八隅合称八方,八方极远的地方为八荒。 幕、席: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幕,以……为席。 如:往。 卮(zhī):古时一种圆形盛酒器。 觚(gū):古时一种饮酒器,长身,细腰,阔底,大口。 挈(qiè):提。 榼(kē):古时一种盛酒器。 务:勉力从事。 贵介:尊贵。 搢 (jìn)绅:插芴于带间。搢:插。绅,大带。古时仕宦者垂绅插芴,故称士大夫为搢绅。搢一作为缙。 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风声:名声。 所以:所为之得失。 奋袂(mèi)攘(rǎng)襟:挥动衣袖,捋起衣襟,形容激动的神态。奋:猛然用力。袂:衣袖。攘:揎,捋。襟: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 切齿:咬牙。 锋起:齐起,谓来势凶猛。锋一作为蜂。 于是:在这时。 甖(yīng):大肚小口的陶制容器。甖一作为罂。 槽:酿酒或注酒器。 漱醪(láo):口中含着浊酒。漱:含着。醪:浊酒。 奋髯:撩起胡子。髯:颊毛。 箕踞(jījū):伸两足,手据膝,若箕状。箕踞为对人不敬的坐姿。 枕麴(qū)藉(jiè)糟:枕着酒麴,垫着酒糟。麴:酒母。藉:草垫。 陶陶:和乐貌。 兀然:无知觉的样子。 豁尔:此处指酒醒时深邃、空虚的样子。 切:接触。 感情,感于情,因所感而情动。 扰扰焉:纷乱的样子。 二豪:指公子与处士。 蜾蠃:青黑色细腰蜂。 螟蛉:蛾的幼虫。蜾赢捕捉螟蛉,存在窝里,留作它幼虫的食物,然后产卵并封闭洞口。古人误认为蜾赢养螟蛉为己子,螟蛉即变为蜾赢。此处以二虫比处士与公子。[3] [4] 白话译文 有一个大人先生,他把天地开辟以来的漫长时间看做是一朝,他把一万年当做一眨眼工夫,他把天上的日月当做是自己屋子的门窗,他把辽阔的远方当做是自己的庭院。他放旷不羁,以天为帐幕,以大地为卧席,他自由自在。停歇时,他便捧着卮子,端着酒杯;走动时,他也提着酒壶,他只以喝酒为要事,又怎肯理会酒以外的事! 有尊贵的王孙公子和大带的隐士,他俩听到我这样之后,便议论起我来。两个人揎起袖子,撩起衣襟要动手,瞪大两眼,咬牙切齿,陈说着世俗礼法,陈说是非,讲个没完。当他们讲得正起劲时,大人先生却捧起了酒器,把杯中美酒倾入口中,悠闲地摆动胡子,大为不敬地伸着两脚坐地上,他枕着酒母,垫着酒糟,不思不想,陶陶然进入快乐乡。他无知无觉地大醉,很久才醒酒,静心听时,他听不到雷霆的巨声;用心看时,他连泰山那么大也不看清;寒暑冷热的变化,他感觉不到;利害欲望这些俗情,也不能让他动心。他俯下身子看世间万事万物,见它们像江汉上的浮萍一般乱七八糟,不值得一顾;公子处士在他身边,他认为自己与他们更像蜾蠃和螟蛉一样。[3] 3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鉴赏 这篇诗文可分为三层,起首至“惟酒是务,焉知其余”为第一层。作者以如椽之笔,勾勒了一位顶天立地、超时超空的“大人先生”形象。他,“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缩长为短,缩久远为一瞬,比庄子笔下的“以久特闻”的彭祖和“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越出几万倍。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站在宇宙、天体的高度,俯视地球、人世的变幻,自然感觉渺小微末,那何必斤斤于一旦之交,汲汲于一夕之化。他,以“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缩大为小,缩旷远为门庭,其胸怀之广阔,其眼界之高远,超尘拔俗,连庄子笔下的“绝云气,负青天”“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之大鹏,亦不能望其项背。以上四句,既突出“大人先生”之高大无比,横空出世,又为后文展示其“德”铺设一幅特大的背景。接着叙写“大人先生”的衣食住行,茕茕独立,不同凡响:“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既然日月、八方只像扃牖、庭衢那么可以自由出入,普通车马何能载乘,普通室庐何能盖蔽,他——大人先生,豪放、脱羁,天当幕被,地当茵席,纵意所如,随心所欲,这可以说已达到庄子所论说、描叙的“逍遥游”境界了。至此,作者的笔触由虚而实,由前四句的空灵,到此四句的概述,再具体延伸到大人先生的“动止”,从而引出“酒”字,切入正题。他已不是一般的痛饮,而是狂饮。无论是静止时分还是行动时刻,不是“操卮执觚”,就是“挈榼提壶”,始终与酒为徒,“惟酒是务”。史载刘伶出门挂酒榼于车,令人荷锄随之,曰“死便掘地埋我”。这可以作为上面几句话的注脚。可见这个“大人先生”既是刘伶所向往的傲然世俗、卓然迥立之理想人物,也蕴含着刘伶本人的性格和影子。而“惟酒是务,焉知其余”,看似超然物上,不屑与营营碌碌、争名夺利之世人为伍,但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却也或多或少发泄了不满现实的牢骚,包藏着嫉世愤俗的情愫。 第二层从“贵介公子”到“是非蜂起”,提出“大人先生”之对立面对其狂饮所作出的反响。围绕“酒”字,展开了饮与反饮的矛盾冲突,使文章波折起伏,激荡回转。“贵介公子”是既得利益者,无疑要维系其富贵利禄的名教礼法;而插笏系绅的官宦,作者称其为隐居的“处士”,这里不无讽刺之意,他们自然也要捍卫其赖以进阶的礼教法规。这些人不能容忍有近似疯狂的酒徒在一旁破坏、藐视礼俗大法。因而,“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一“闻”即“议”,显示了这些人狭隘的心胸和饶舌的伎俩;“议”之不过瘾,乃至于“奋袂攘襟,怒目切齿”,作者连下“奋”、“攘”、“怒”、“切”四个动词,活画出这批入围而攻之、气势汹汹的狰狞面貌。他们“陈说”的核心,自然是“礼法”,一时间,唾沫横飞,“是非”之说,蜂拥而起。根本没有直率之人的立足之地,没有耿介之士的容身之处。以上的描述,绝不是作者的随意想像,而是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的一种概括和反映,真切而动人。 第三层,写“大人先生”对公子、处士攻击的回答。如果据理力驳,对这批沉湎礼法之徒,无可理喻,反而有损“大人先生”之旷达本性,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以率真的行为来冲破他们的名教礼法,大人先生于是索性变本加厉,不是一杯接着一杯、文文雅雅地喝,而是“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多么的粗鲁狷狂,简直是满口满脸、满头满身都浸淫于酒了。不仅如此,饮酒的姿态也随之而变,坐则“奋髯箕踞”,越礼犯分;卧则“枕曲藉糟”,无法无天。大人先生心安理得,“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这一系列倨傲不恭的行为,无疑是对那所谓的礼教的最大挑战,也是对“公子”、“处士”的最大棒喝。别看这些正人君子似乎春风得意,日日奔走于利禄,汲汲钻营于宦途,但神伤虑竭,尔虞吾诈,哪有先生那么陶然自乐。笔触至此,已切入“德”字。接下去,作者借醉态进一步扩展、申发“酒德”。醉是醉得那么“兀然”,毫无知觉;醒是醒得那么“恍尔”,心朗胸清。这里虽醉犹有三分醒,已醒还带三分醉。他的感官因此异于常人:听觉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视觉是“熟视无睹泰山之形”;触觉是“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写听觉、视觉只是描绘醉态,是一种陪衬,目的是烘托出大人先生不为利欲撼情,甘居淡泊的高尚品德。《评注昭明文选》说:“酒中忘思虑,绝是非,不知寒暑利欲,此便是德。”评得非常确切。作者笔下的“大人先生”于已是“不闻”“不睹”“不觉”,而对人却看得异常透彻:“俯视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世上万物是那么地乱七八糟漂泊无定,有什么可留恋一顾的。尔等公子、处士犹如蜾赢、螟蛉这样渺小的东西,何能长久。既称公子、处士为“二豪”,却又比喻为虫子,是极妙的讽刺,极度的蔑视。这一层的词意似乎多为自我解嘲,不辨是非,而通观全文,却是嘻笑怒骂,痛快淋漓,泾渭分明,是非自辨。那位“大人先生”虽沉湎于酒,却不沉湎其心,酒德由是而兴;而那公子、处士虽不沉湎于酒,却沉湎于札法,满口的说教越显示出他们的无德。所谓的“有德者”最无德,所谓的“无德者”最有德,正是这篇文章的题旨所在。 这篇骈文全篇以一个虚拟的“大人先生”为主体,借饮酒表明了一种随心所欲,纵意所如的生活态度,并对封建礼法和士大夫们作了辛辣的讽刺。语言形象生动,清逸超拔,音韵铿锵,主客对峙,铺叙有致,文气浩荡,笔酣墨饱,有飘然出尘,凌云傲世之感。作者把那些“贵介公子”,“缙绅处士"们的丑态和“大人先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的悠然自在相对比,达到了鲜明的讽刺效果。作者极力宣染了酒醉后的怡然陶醉之感,视缙绅公子们如虫豕一般,于不动声色之中作了尽情的嘲讽。[5] [6] 名家点评 明·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从来只说伯伦沉醉,又岂知其得意在醒时耶?看其‘天地一朝’等,乃是未饮以前,‘静听不闻’,乃是既醒以后,则信乎众人皆醉,伯伦独醒耳。”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撮庄生之旨,为有韵之文,仍不失潇洒自得之趣,真逸才也。”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是颂绝不假饰一字,虽不可训,然七贤中较之钱癖则远过之矣。本是解嘲文,乃大其题目日‘颂’。颂中议论大方,词气雄豪,亦与题称,仍有波折章法,晋文中之杰也。”[5] 4作者简介 编辑 刘伶醉酒陶瓷像 刘伶(约221~300),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魏时与嵇康、阮籍等友善,为“竹林七贤人”之一。曾任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主张无为而治,以不合时宜被免官。平生放情肆志,性尤嗜酒。作品仅有《酒德颂》一篇。[2] 参考资料 1. 刘上洋 .读精品 品经典 文学卷 .南昌市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1年 :19-20页 . 2. 温儒敏 陈庆元 .中国语文 简编本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92页 . 3. 徐潜 .精短文言文选编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8年 :126-128页 . 4. 王尚文 王建华 西渡 .大学语文 .杭州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年 :70-71页 . 5. 章培恒 王国安 .大学古诗文辞典 .北京市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年 :547-550页 . 6. 姚翠文 魏国强 .中外抒情散文鉴赏辞典 .长春市 :长春出版社 ,1990年 :23页 . 词条标签: 文学家 , 古诗 , 文学 , 文学作品 , 文学书籍
319
bi t co in 聡さとし 中本ナカモト
Last edited 5 days ago by Omnipaedista Satoshi Nakamoto Watch this page Satoshi Nakamoto Fields digital currencies, computer science, cryptography Known for inventing Bitcoin Satoshi Nakamoto is a person or group of people who created the Bitcoin protocol and reference software, Bitcoin Core. In 2008, Nakamoto published a paper[1][2] on The Cryptography Mailing list at metzdowd.com[3] describing the Bitcoin digital currency. In 2009, he released the first Bitcoin software that launched the network and the first units of the Bitcoin currency, called bitcoins.[4][5] Nakamoto is said to have continued to contribute to his Bitcoin software release with other developers until contact with his team and the community gradually began to fade in mid-2010. Near this time, he handed over control of the source code repository and alert key functions of the software to Gavin Andresen.[6] Also around this same time, he handed over control of the Bitcoin.org domain and several other domains to various prominent members of the Bitcoin community. Nakamoto is believed to be in possession of roughly one million bitcoins. At one point in December 2013, this was the equivalent of US$1.1 billion.[7] Nakamoto's true identity remains unknown, and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speculation.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the name "Satoshi Nakamoto" is real or a pseudonym, or whether the name represents one person or a group of people. Contents Identity Notable suggested identities Nick Szabo Dorian Nakamoto Hal Finney The compromised e-mail incident See also References IdentityEdit On his P2P Foundation profile, Nakamoto claimed to be a 37-year-old male who lived in Japan, while others speculated he was unlikely to be Japanese due to his use of perfect English and his Bitcoin software not being documented nor labelled in Japanese.[8] Some considered Nakamoto might be a team of people; Dan Kaminsky, a security researcher who read the Bitcoin code,[9] said that Nakamoto could either be a "team of people" or a "genius";[10] Laszlo Hanyecz, a former Bitcoin core developer who had emailed Nakamoto, had the feeling the code was too well designed for one person.[11] Occasional British English spelling and terminology (such as the phrase "bloody hard") in both source code comments and forum postings work[clarify] led to speculation that Nakamoto, or at least one individual in the consortium claiming to be him, was of Commonwealth origin.[1][10][11] Stefan Thomas, a Swiss coder and active community member, graphed the time stamps for each of Nakamoto's bitcoin forum posts (more than 500); the resulting chart showed a steep decline to almost no posts between the hours of 5 am and 11 am Greenwich Mean Time. Because this pattern held true even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 it suggested that Nakamoto was asleep at this time.[8] If Nakamoto is a single individual with conventional sleeping habits, it suggests he resided in a region using the UTC−05:00 or UTC−06:00 time offset. This includes the parts of North America that fall within the Eastern Time Zone and Central Time Zone, as well as parts of Central America, the Caribbean and South America. Notable suggested identities Many article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possible identities of Nakamoto. Some notable speculations about his identity include: In a 2011 article in The New Yorker, Joshua Davis claimed to have narrowed down the identity of Nakamoto to a number of possible individuals, including the Finnish economic sociologist Dr Vili Lehdonvirta and Irish student Michael Clear, then a graduate student in cryptography at Trinity College Dublin.[12] Clear strongly denied he was Nakamoto,[13] as did Lehdonvirta.[14] In October 2011, writing for Fast Company,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Adam Penenberg cited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suggesting Neal King, Vladimir Oksman and Charles Bry could be Nakamoto.[15] They jointly filed a patent application that contained the phrase "computationally impractical to reverse" in 2008, which was also used in the Bitcoin white paper by Nakamoto.[16] The domain name bitcoin.org was registered three days after the patent was filed. All three men denied being Nakamoto when contacted by Penenberg.[15] In May 2013, Ted Nelson speculated that Nakamoto is really Japanese mathematician Shinichi Mochizuki.[17] Later, an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The Age newspaper that claimed that Mochizuki denied these speculations, but without attributing a source for the denial.[18] A 2013 article[19] in Vice listed Gavin Andresen, Jed McCaleb, or a government agency as possible candidates to be Nakamoto. Dustin D. Trammell, a Texan security researcher, was suggested as Nakamoto, but he publicly denied it.[20] In 2013, two Israeli mathematicians, Dorit Ron and Adi Shamir, published a paper claiming a link between Nakamoto and Ross William Ulbricht. The two based their suspicion on an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of Bitcoin transactions,[21] but later retracted their claim.[22] Nick Szabo In December 2013, a blogger named Skye Grey linked Nick Szabo to the Bitcoin's whitepaper using a stylometric analysis.[23][24][25] Szabo is a decentralized currency enthusiast and published a paper on "bit gold", which is considered a precursor to bitcoin.[24][25] He is known to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using pseudonyms in the 1990s.[26] In a May 2011 article, Szabo stated about the Bitcoin creator: "Myself, Wei Dai, and Hal Finney were the only people I know of who liked the idea (or in Dai's case his related idea) enough to pursue it to any significant extent until Nakamoto (assuming Nakamoto is not really Finney or Dai)."[27] In his book, Bitcoin: The Future of Money?, and on RT's The Keiser Report, author and investigative reporter Dominic Frisby also claims that he is fairly certain that Nick Szabo is Satoshi Nakamoto. Quoted from The Keiser Report "I've concluded there is only 1 person in the whole world that has the sheer breadth but also the specifity of knowledge and it is this chap..." at ~17:30 into the show.[28] Dorian Nakamoto The most high-profile speculation to date came in a March 6, 2014, article in the magazine Newsweek,[29] when journalist Leah McGrath Goodman identified Dorian Prentice Satoshi Nakamoto, a Japanese American man living in California, whose birth name is Satoshi Nakamoto,[29][30][31] as the Nakamoto in question. Besides his name, Goodman pointed to a number of facts that circumstantially suggested he was the Bitcoin inventor.[29] Trained as a physicist, Nakamoto worked as a systems engineer on classified defense projects and computer engineer for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services companies. According to his daughter, Nakamoto was laid off twice in the early 1990s and turned libertarian, encouraging her to start her own business and "not be under the government's thumb." In the article's seemingly biggest piece of evidence, Goodman wrote that when she asked him about Bitcoin during a brief in-person interview, Nakamoto seemed to confirm his identity as the Bitcoin founder by stating: "I am no longer involved in that and I cannot discuss it. It's been turned over to other people. They are in charge of it now. I no longer have any connection."[29] (This quote was later confirmed by deputies at the Los Angeles County Sheriff's Department who were present at the time.)[32] The article's publication led to a flurry of media interest, including reporters camping out near Dorian Nakamoto's house and briefly chasing him by car when he drove to an interview.[33] However, during the subsequent full-length interview, Dorian Nakamoto denied all connection to Bitcoin, saying he had never heard of the currency before, and that he had misinterpreted Goodman's question as being about his previous work for military contractors, much of which was classified.[34] Later that day, the pseudonymous Nakamoto's P2P Foundation account posted its first message in five years, stating: "I am not Dorian Nakamoto."[35][36] Hal Finney Hal Finney (May 4, 1956 – August 28, 2014) was a pre-Bitcoin cryptographic pioneer and the first person (other than Satoshi himself) to use the software, file bug reports and make improvements[citation needed]. He also lived a few blocks from Dorian Nakamoto's family home, according to Forbes journalist Andy Greenberg.[37] Greenberg asked the writing analysis consultancy Juola & Associates to compare a sample of Finney's writing to Satoshi Nakamoto's, and they found that it was the closest resemblance they had yet come across[citation needed] (including the candidates suggested by Newsweek, Fast Company, The New Yorker, Ted Nelson and Skye Grey). Greenberg theorized that Finney may have been a ghostwriter on behalf of Nakamoto, or that he simply used his neighbor Dorian's identity as a "drop" or "patsy wh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used to hide online exploits". However, after meeting Finney, seeing the emails between him and Satoshi, his Bitcoin wallet's history including the very first Bitcoin transaction (from Satoshi to him, which he forgot to pay back) and hearing his denial, Greenberg concluded Finney was telling the truth. Juola & Associates also found that Satoshi's emails to Finney more closely resemble Satoshi's other writings than Finney's do. Finney's fellow extropian and sometimes co-blogger Robin Hanson assigned a subjective probability of "at least" 15% that "Hal was more involved than he’s said", before further evidence suggested that was not the case.[38] The compromised e-mail incidentEdit On September 8, 2014, the administrator of bitcointalk.org posted the message: Today I received an email from satoshin@gmx.com (Satoshi's old email address), the contents of which make me almost certain that the email account is compromised. The email was not spoofed in any way. It seems very likely that either Satoshi's email account in particular or gmx.com in general was compromised, and the email account is now under the control of someone else. Perhaps satoshin@gmx.com expired and then someone else registered it. ... The email said: Michael, send me some coins before I hitman you. Later an unknown person gained access to Satoshi's account on p2pfoundation.ning.com and left the public message: Dear Satoshi. Your dox, passwords and IP addresses are being sold on the darknet. Apparently you didn't configure Tor properly and your IP leaked when you used your email account sometime in 2010. You are not safe. You need to get out of where you are as soon as possible before these people harm you. Thank you for inventing Bitcoin. The first hypothesis was that Satoshi had deleted his GMX account and the adversary had re-registered the e-mail address,[39] but later facts refuted it.[40][41] The e-mail is now considered compromised (though still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hijacking Satoshi's PGP keys[42]) See alsoEdit Portal icon Cryptography portal History of Bitcoin ReferencesEdit Nakamoto, Satoshi (24 May 2009).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Retrieved 5 March 2014. Nakamoto, Satoshi (31 October 2010). "Bitcoin P2P e-cash paper". Retrieved 5 March 2014. "Satoshi's posts to Cryptography mailing list". Mail-archive.com. Retrieved 2013-12-14. Davis, Joshua. "The Crypto-Currency: Bitcoin and its mysterious inventor.". The New Yorker. Penenberg, Adam. "The Bitcoin Crypto-Currency Mystery Reopened". Fast Company. A New Yorker writer implies he found Bitcoin's mysterious creator. We think he got the wrong man, and offer far more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points to someone else entirely. Bosker, Bianca. "Gavin Andresen, Bitcoin Architect: Meet The Man Bringing You Bitcoin (And Getting Paid In It)". HuffPostTech. Liu, Alec. "Bitcoin Mints Its First Billionaire: Its Inventor, Satoshi Nakamoto | Motherboard". Motherboard.vice.com. Retrieved 2013-12-14. Wallace, Benjamin. "The Rise and Fall of Bitcoin". Wired. It seemed doubtful that Nakamoto was even Japanese. His English had the flawless, idiomatic ring of a native speaker. Naughton, John (7 April 2013). "Why Bitcoin scares banks and governments". The Observer. Retrieved 11 March 2014. Jeffries, Adrianne (10 April 11). "The New Yorker's Joshua Davis Attempts to Identify Bitcoin Creator Satoshi Nakamoto". Betabeat. Retrieved 27 December 2013.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 Benjamin Wallace: The Rise and Fall of Bitcoin, Wired, November 23, 2011 Davis, Joshua (10 October 2011). "The Crypto-Currency". The New Yorker.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Clear, Michael (4 April 2013). "Clarifications on Bitcoin Article".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Who is Satoshi Nakamoto?". coindesk.com. 26 November 2013.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Penenberg, Adam (11 October 2011). "The Bitcoin Crypto-currency Mystery Reopened". The Fast Company.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Updating and Distributing Encryption Keys US 20100042841 A1 "I Think I Know Who Satoshi Is". YouTube TheTedNelson Channel. 18 May 2013. Eileen Ormsby (2013-07-10). "The outlaw cult". Theage.com.au. Retrieved 2013-12-19. Liu, Alec. "Who Is Satoshi Nakamoto, the Creator of Bitcoin?". vice.com.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I am not Satoshi" (blog). Retrieved 2014-02-21. Markoff, John (23 November 2013). "Study Suggests Link Between Dread Pirate Roberts and Satoshi Nakamoto". New York Times. Wile, Rob. "Researchers Retract Claim Of Link Between Alleged Silk Road Mastermind And Founder Of Bitcoin". Business Week.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John Biggs. "Who is the real Satoshi Nakamoto? One researcher may have found the answer". TechCrunch. Retrieved 2014-03-06. Grey, Skye (2013-12-01). "Satoshi Nakamoto is (probably) Nick Szabo". Retrieved 2014-03-13. Grey, Skye (2014-03-11). "Occam's Razor: who is most likely to be Satoshi Nakamoto?". Retrieved 2014-03-15. "Re: on anonymity, identity, reputation, and spoofing". 1993-10-18. Retrieved 2014-03-15. Nick Szabo (2011-05-28). "Bitcoin, what took ye so long?". Retrieved 2014-03-12. "Nick Szabo is (probably) Satoshi Nakamato". 2014-11-06. Retrieved 2014-11-06. Leah McGrath Goodman (6 March 2014). "The Face Behind Bitcoin". Newsweek. Retrieved 6 March 2014. Andy Greenberg. "Bitcoin Community Responds To Satoshi Nakamoto's Outing With Disbelief, Anger, Fascination". Forbes. Retrieved 2014-03-06. Oremus, Will (2013-11-26). "The real Satoshi Nakamoto: Newsweek finds mysterious bitcoin creator in Los Angeles". Slate.com. Retrieved 2014-03-06. Winton, Richard (2014-03-07). "Deputies: Newsweek Bitcoin story quoted Satoshi Nakamoto accurately". Los Angeles Times. Retrieved 2014-03-09. Rodriguez, Salvador (2014-03-06). "Dorian Satoshi Nakamoto chased by reporters, denies founding Bitcoin". Los Angeles Times. Retrieved 2014-03-06. Nakashima, Ryan. "Man said to create Bitcoin denies it". Associated Press. Retrieved 2014-03-07. "Bitcoin open source implementation of P2P currency". 2014-03-07. Retrieved 2014-03-07. "'Real' bitcoin creator: 'I am not Dorian Nakamoto'". CNBC. "Nakamoto's Neighbor: My Hunt For Bitcoin's Creator Led To A Paralyzed Crypto Genius". 2014-03-25. Retrieved 2015-03-25. "Conspiracy Theory, Up Close & Personal". 2014-03-25. Retrieved 2014-03-25. https://bitcointalk.org/index.php?topic=775174.msg8735874#msg8735874. https://twitter.com/petertoddbtc/status/509145414008725504. http://pastebin.com/7gbPi8Qr. http://www.mail-archive.com/bitcoin-development@lists.sourceforge.net/msg06194.html.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Last edited 4 hours ago by Fleetham Bitcoin Watch this page Bitcoin Bitcoin logo.svg Logo of the bitcoin reference client Administration decentralized[note 1] Date of introduction 3 January 2009; 5 years ago User(s) worldwide Supply growth 25 bitcoins per block (approximately every ten minutes) until mid 2016,[2] and then afterwards 12.5 bitcoins per block for 4 years until next halving. This halving continues until 2110-2140 when 21 million bitcoins have been issued. Subunit  10−3 millibitcoin  10−6 microbitcoin  10−8 satoshi[3] Symbol BTC,[note 2] XBT,[note 3] BitcoinSign.svg[note 4]  millibitcoin mBTC  microbitcoin μBTC Coins unspent outputs of transactions denominated in any multiple of satoshis[10] Bitcoin is a payment system invented by Satoshi Nakamoto[note 5] in 2008[11] and introduced as open-source software in 2009.[12] The system is peer-to-peer, all nodes verifying transactions in a public distributed ledger called the blockchain,[13][14] and uses its own unit of account also called bitcoin.[15][note 6] It works without a central repository or single administrator, which has led the US Treasury to categorize bitcoin as a decentralized virtual currency.[1] Bitcoin was not the first virtual currency.[19] Bitcoin is the first decentralized digital currency.[20]:1 and the first cryptocurrency.[21] Media reports often refer to bitcoin as a cryptocurrency or digital currency. It is the largest in terms of total market value[22] although others such as Litecoin and Dogecoin also exist. Bitcoins are created as a reward for payment processing work in which users offer their computing power to verify and record payments into the public ledger. This activity is called mining and is rewarded by transaction fees and newly created bitcoins.[20] Besides mining, bitcoins can be obtained in exchange for fiat money, products, and services.[23] Users can send and receive bitcoins electronically for an optional transaction fee.[24] Bitcoin as a form of payment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has grown,[23] and merchants have an incentive to accept it because fees are lower than the 2–3% typically imposed by credit card processors.[25] The 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 has warned that bitcoin lacks consumer protections.[26] Unlike credit cards, any fees are paid by the purchaser, not the vendor. Additionally, bitcoins can be stolen,[27] and chargebacks are impossible.[20] As of July 2013, the commercial use of bitcoin was small compared to its use by speculators,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price volatility.[28] Bitcoins are sometimes used to purchase illicit items—including child pornography,[29] credit card details, and drugs—at deep web black markets and are seized by authorities when such sites are shut down. This fact has garnered bitcoin attention from the media and government. The United States is considered more bitcoin-friendly than some other governments.[30] US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s and financial regulators, who had emphasized the role of bitcoin in criminal activities prior,[31] recognized at a November 2013 U.S. Senate hearing on virtual currencies that cryptocurrencies such as bitcoin can provide legitimate financial services to customers.[32] Tennessee Depart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mmissioner Greg Gonzales said “(Digital) currency is defined as an electronic medium of exchange that does not have all the attributes of real currencies,” a clear warning sign that bitcoin is risky.[33]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less receptive. For example, in China buying bitcoins with yuan is subject to restrictions, and bitcoin exchanges are not allowed to hold bank accounts. Contents Design The block chain Units Ownership Transactions Mining Supply Wallets Privacy Fungibility History Etymology Economics Classification Buying and selling Price and volatility Speculative bubble dispute Ponzi scheme dispute Value forecasts Reception Acceptance by merchan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ining pools As investment Hedge against financial crises Political economy Legal status and regulation China European Union G7 United States Criminal activity Theft Black markets Money laundering Ponzi scheme using bitcoins Malware Unauthorized mining Malware stealing bitcoins Ransomware Security Unauthorized spending Double spending Race attack History modification Selfish mining Deanonymisation of clients In the media See also Notes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DesignEdi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itcoin system is a public ledger, called the block chain, that records transactions in bitcoins. A novel solution is that this is accomplished without the intermediation of any single, central authority, since the maintenance of the ledger is performed by a network of communicating nodes running bitcoin software that anyone can join.[20] Transactions of the form payer X sends Y bitcoins to payee Z are broadcast to this network using readily available software applications. Network nodes can validate these transactions, add them to their copy of the ledger, and then broadcast these ledger additions to other nodes.[10] The block chain Bitcoin transactions are recorded in a public ledger called the block chain. The block chain is distributed; to independently verify the chain of ownership of any and every bitcoin amount, each network node stores its own copy of it. Approximately six times per hour, a group of accepted transactions, a block, is added to the block chain, which is quickly published to all nodes. This allows bitcoin software to determine when a particular bitcoin amount has been spent, which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double-spending in an environment with no central authority. Whereas a conventional ledger records the transfers of actual bills or promissory notes that exist apart from it, the block chain is the only place that bitcoins can be said to exist in the form of unspent outputs of transactions.[10] Units The unit of account of the bitcoin system is bitcoin. As of 2014, symbols used to represent bitcoin are BTC,[note 2] XBT,[note 3] and BitcoinSign.svg.[note 4][15]:1 Small multiples of bitcoin used as alternative units are millibitcoin (mBTC), microbitcoin (µBTC), and satoshi. Named in homage to bitcoin's creator, a satoshi is the smallest multiple of bitcoin representing 0.00000001 bitcoin, which is one hundred millionth of a bitcoin.[3] A millibitcoin equals to 0.001 bitcoin, which is one thousandth of bitcoin.[10] One microbitcoin equals to 0.000001 bitcoin, which is one millionth of bitcoin. Microbitcoin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simply a bit.[34] In a press release issued 7 October 2014, the Bitcoin Foundation revealed a formal plan to apply for an ISO 4217 currency code for bitcoin.[4] The press release mentions BTC and XBT as the leading candidates.[35] Ownership Simplified chain of ownership.[11] In reality, a transaction can have more than one input and more than one output. Ownership, in the context of bitcoin, is the ability to spend bitcoins associated with a specific bitcoin address. To do so, a payer must digitally sign the transaction using the corresponding private key. Only a user with knowledge of the private key can sign the transaction and spend bitcoins associated with it. The network verifies the signature using the public key.[10] If the private key is lost, the bitcoin network will not recognize any other evidence of ownership;[20] the coins are then lost and cannot be recovered. For example, in 2013 one user said he lost 7,500 bitcoins, worth $7.5 million at the time, when he discarded a hard drive containing his private key.[36] Transactions A transaction must have one or more inputs. For the transaction to be valid, every input must be a digitally signed and previously unspent output of a previous transaction. The use of multiple inputs corresponds to the use of multiple coins in a cash transaction. A transaction can also have multiple outputs, allowing one to make multiple payments in one go. A transaction output can be specified as an arbitrary multiple of satoshi. Similarly as in a cash transaction, the sum of inputs (coins used to pay) can exceed the intended sum of payments. In such case, an additional output is used, returning the change back to the payer.[10] Mining See also: Cryptographic nonce and Proof of work Relative mining difficulty[note 7] chart.[note 8] Vertical axis: relative mining difficulty, the scale is logarithmic. Horizontal axis: date ranging from 2009-01-09 to 2014-11-08. Mining is a record-keeping service.[note 9] Miners keep the block chain consistent, complete, and unalterable by repeatedly verifying and collecting newly broadcast transactions into a new group of transactions called a block. The new block must contain information that chains it to the previous block and gives the block chain its name. It is a cryptographic hash - bitcoin uses SHA-256 - of the previous block. Finally, the new block must contain a so-called proof-of-work. The proof-of-work consists of a number called a difficulty target and a number called a nonce, which is jargon for "a number used only once". Miners have to find such a nonce that gives a hash of the new block smaller than the difficulty target. When the new block is created and distributed to the network, every network node can easily verify the proof.[10] On the other hand, finding the proof requires significant work, since for a secure cryptographic hash there is only one method to find the requisite nonce: miners try different integer values one at a time, e.g., 1, then 2, then 3, and so on until the requisite output is obtained. The fact that the hash of the new block is smaller than the difficulty target serves as a proof that this tedious work has been done, hence the proof-of-work name. The smaller the target number, the longer on average it will take to find a requisite nonce, because the lower the probability that any particular value will produce a hash less than the target. The bitcoin system periodically (every 2016 blocks) adjusts the difficulty target so that the average time the entire network needs to find a nonce is about ten minutes. That way, as computer hardware gets faster over the years, the bitcoin protocol will simply adjust the mining target to make mining always last about ten minutes.[10] For example, at the end of April 2014 miners had to try 34,4 quintillion values at average before finding the requisite nonce, while at the end of October 2014 it was 154.6 quintillion values at average. The proof-of-work together with the fact that the blocks are chained, makes modifications of the block chain extremely hard, because an attacker has to modify not just one block, but also the subsequent blocks, needing to outperform the combined power of the rest of the network, which continues adding new blocks to the original, honest version of the block chain.[39] Supply Total bitcoins in circulation.[note 8] Horizontal axis: date ranging from 2009-01-09 to 2014-11-08. The successful miner finding the new block is rewarded with newly created bitcoins and transaction fees.[40] As of 2014, the reward amounts to 25 newly created bitcoins per block added to the block chain. To claim the reward, a special transaction called a coinbase is included with the processed payments.[10] All bitcoins in circul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such coinbase transactions. The bitcoin protocol specifies that the reward for adding a block will be halved approximately every four years. Eventually, the reward will be removed entirely when an arbitrary limit of 21 million bitcoins is reached c. 2140, and record keeping will then be rewarded by transaction fees solely.[41] Paying a transaction fee is optional, but may speed up confirmation of the transaction.[42] Payers have an incentive to include such fees because doing so means their transaction will likely be added to the block chain sooner; miners can choose which transactions to process[24] and prefer to include those that pay fees. Fees are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transaction generated, which in turn is dependent on the number of inputs used to create the transaction. Furthermore, priority is given to older unspent inputs.[43] Wallets See also: Digital wallet Electrum bitcoin wallet Bitcoin paper wallet generated at bitaddress.org Trezor hardware wallet A wallet stores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transact bitcoins. While wallets are often described as a place to hold[44] or store bitcoins,[45]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system, bitcoin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block chain transaction ledger. Perhaps a better way to describe a wallet is something that "stores the digital credentials for your bitcoin holdings"[45] and "allows you to access (and spend) them". Bitcoin uses public-key cryptography, in which two cryptographic keys, one public and one private, are generated.[46] At its most basic, a wallet is a collection of these keys. Software wallets also include the ability to connect to the network and facilitate transactions,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wallets. Software wallets connect to the network and allow spending bitcoins in addition to holding the credentials that prove ownership.[47] Internet services called online wallets like Blockchain.info, Circle, or Coinbase offer similar functionality but may be easier to use.[48] Physical wallets also exist and are more secure, as they store the credentials necessary to spend bitcoins offline.[45] One example, ubiquitous in media coverage, combines a novelty coin with these credentials printed on paper, metal,[49] wood,[50] or plastic. Others are simply paper printouts. Another type of physical wallet keeps credentials in an offline data storage device.[51] History The first wallet program, called Bitcoin-Qt, was released in 2009 by Satoshi Nakamoto as open-source code.[47] It can be used as a desktop wallet for payments or as a server utility for merchants and other payment services. Bitcoin-Qt, also called Satoshi clien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reference client because it serves to define the bitcoin protocol and acts as a standard for other implementations.[47] As of version 0.9, Bitcoin-Qt has been renamed Bitcoin Core to more accurately describe its role in the network.[52] Privacy In the bitcoin system, privacy can be defined as not identifying owners of bitcoin addresses. All transaction data is public, and while bitcoin users are identified by bitcoin addresses not names, transactions can be linked to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53] Additionally, exchanges, where people buy and sell bitcoins for cash, may be required to collect personal information.[54] To maintain financial privacy, a different bitcoin address for each transaction can be used,[55] but multi-input transactions reveal that all their inputs belong to the same owner.[clarification needed] Users concerned about privacy can also use so-called mixing services that swap coins they own for coins with different transaction histories.[56] Comparing privacy level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bitcoin payment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ny more private than credit card payments.[57] Fungibility Wallets and similar software technically handle bitcoins as equivalent, establishing the basic level of fungibility. Researche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 history of every single bitcoin is registered and publicly available in the block chain ledger, and that some users may refuse to accept bitcoins coming from controversial transactions, which would harm bitcoin's fungibility.[58] HistoryEdit Main article: History of bitcoin Bitcoin was first mentioned in a research paper published on 31 October 2008[11] under the name Satoshi Nakamoto.[note 5] It was released in January 2009 as the first decentralized digital currency.[20]:1 Bitcoin is the first cryptocurrency and the largest in terms of total market value[22] although others such as Litecoin and Dogecoin also exist. Bitcoin was not the first virtual currency.[19] One of the first supporters, adopters, contributor to bitcoin and receiver of the first bitcoin transaction was a cryptographer, cypherpunk, futurist and programmer Hal Finney. Finney "downloaded the bitcoin software the day it was released", and Nakamoto sent Finney 10 bitcoins the day after that.[59] Other early supporters were Wei Dai, creator of bitcoin predecessor b-money, and Nick Szabo, creator of bitcoin predecessor bit gold.[60] In 2009, an exploit in an early bitcoin client was found that allowed large numbers of bitcoins to be created.[61] In March 2013, a technical glitch caused a fork in the block chain, with one half of the network adding blocks to one version of the chain and the other half adding to another. For six hours two bitcoin networks operated at the same time, each with its own version of the transaction history. The core developers called for a temporary halt to transactions, sparking a sharp sell-off. Normal operation was restored when the majority of the network downgraded to version 0.7 of the bitcoin software.[61] Some mainstream websites began accepting bitcoins c. 2013. WordPress started in November 2012,[62] followed by OKCupid in April 2013,[63] Atomic Mall in November 2013,[64] TigerDirect[65] and Overstock.com in January 2014,[66] Expedia in June 2014,[67] and Newegg and Dell in July 2014.[68][note 10] Certain non-profit or advocacy groups such as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accept bitcoin donations.[70] (The organization started accepting bitcoins in January 2011,[71] stopped accepting them in June 2011,[72] and began again in May 2013.[70]) The first law enforcement events occurred in May 2013, when assets belonging to the Mt. Gox exchange were seized by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73] The Silk Road drug market website was shut down by the U.S.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FBI) in October 2013.[74] In October 2013, Chinese internet giant Baidu had allowed clients of website security services to pay with bitcoins.[75] During November 2013, the China-based bitcoin exchange BTC China overtook the Japan-based Mt. Gox and the Europe-based Bitstamp to become the largest bitcoin trading exchange by trade volume.[76] On 19 November 2013, the value of a bitcoin on the Mt. Gox exchange soared to a peak of US$900 after a 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hearing was told by the FBI that virtual currencies are a legitimate financial service.[77] On the same day, one bitcoin traded for over RMB¥6780 (US$1,100) in China.[78] On 5 December 2013,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prohibited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rom using bitcoins.[79] After the announcement, the value of bitcoins dropped,[80] and Baidu no longer accepted bitcoins for certain services.[81] Buying real-world goods with any virtual currency had been illegal in China since at least 2009.[82] The first bitcoin ATM was installed in October 2013 in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83] With roughly 12 million existing bitcoins in November 2013,[84] the new price increased the market cap for bitcoin to at least US$7.2 billion.[85] By 23 November 2013, the total 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bitcoin exceeded US$10 billion for the first time.[86] In the United States two men were arrested in January 2014 on charges of money-laundering using bitcoins including Charlie Shrem, the head of defunct bitcoin exchange BitInstant and a vice chairman of the Bitcoin Foundation. Shrem allegedly allowed the other arrested party to purchase large quantities of bitcoins for use on black-market websites.[87] In early February 2014, one of the largest bitcoin exchanges, Mt. Gox,[88] suspended withdrawals citing technical issues.[89] By the end of the month, Mt. Gox had filed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in Japan amid reports that 744,000 bitcoins had been stolen.[90] Originally a site for trading Magic: The Gathering cards,[91] Mt. Gox once was the dominant bitcoin exchange although prior to the collapse its popularity had waned due largely to users having difficulty withdrawing funds.[92] On June 18, 2014, it was announced that Bitcoin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 BitPay would become the new sponsor of St. Petersburg Bowl under a two-year deal, renamed the Bitcoin St. Petersburg Bowl. Bitcoin will be accepted for ticket and concession sales at the game as part of the sponsorship, and the sponsorship itself was also paid for using Bitcoin.[93] EtymologyEdit The word bitcoin is a compound of the words bit (being itself a compound of the words binary and digit) and coin (originally meaning wedge, stamp, corner).[94] The white paper[11] that is the basis of bitcoin frequently uses just the short coin. EconomicsEdit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Money,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there is "an unsettled debate about whether bitcoin is a currency or payment protocol".[95] Bitcoin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with terms like: digital currency,[20]:1 digital cash,[96] virtual currency[3] electronic currency,[16] or cryptocurrency.[95] Its inventor, Satoshi Nakamoto, called bitcoin electronic cash.[11] In a March 2014 issue, The Economist stated that economists define money as a store of value, a medium of exchange, and a unit of account, and they agree that bitcoin has some way to go to meet all these criteria. It does best as a medium of exchange.[note 11] The bitcoin market currently suffers from volatility, limiting the ability of bitcoin to act as a stable store of value, and retailers accepting bitcoin use other currencies as their principal unit of account.[100] Various government agencies, departments, and courts have classified bitcoins differently. Both the U.S. Treasury[1] and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101]:6 classify bitcoin as a convertible decentralized virtual currenc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s stated that bitcoin "is fundamentally not a currency but an investment target".[102] Magistrate Judge Amos L. Mazzant of a Texas court classified bitcoins as a currency.[103] A German court found bitcoin to be a unit of account.[15]:10 The Finnish government judged it to be a commodity.[104] Journalists and academics likewise dispute what to call bitcoin. Some media outlets d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money and bitcoins,[105] while other call bitcoin real money.[106]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lared it a commodity in December 2013.[107] A Forbes journalist referred to it as digital collectible.[108] Two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computer scientists proposed the term "money-like informational commodity" in order "to allow for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its development through all stages including an initial stage and a possible demise without being constrained by the implications of it being a money or a near-money".[109] Buying and selling Bitcoins can be bought and sold with many different currencies from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 Bitcoins may be purchased in person[110] or at a bitcoin ATM in exchange for cash currency.[111] Participants in online exchanges offer bitcoin buy and sell bids. Using an online exchange to obtain bitcoins entails some risk, and, 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in April 2013, 45% of exchanges fail and take client bitcoins with them.[112] Exchanges have since implemented measures to provide proof of reserves in an effort to convey transparency to users.[113] Due to the public visibility of the Blockchain users can personally verify the existence of such funds. Since bitcoin transactions are irreversible, sellers of bitcoins must take extra measures to ensure they have received traditional funds from the buyer. Price and volatility Price[note 12] and volatility[note 13] chart.[note 8] Left vertical axis: price, the scale is logarithmic. Right vertical axis: volatility. Horizontal axis: date ranging from 2010-08-17 to 2014-11-08. To improve access to price information and increase transparency, on 30 April 2014 Bloomberg LP announced plans to list prices from bitcoin companies Kraken and Coinbase on its 320,000 subscription financial data terminals.[114] According to Mark T. Williams, as of 2014, bitcoin has volatility seven times greater than gold, eight times greater than the S&P 500, and eighteen times greater than the U.S. dollar.[115]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high volatility, a group of Japanese scholars states that there is no stabilization mechanism.[116] The Bitcoin Foundation contends that high volatility is due to insufficient liquidity,[117] while a Forbes journalist claims that it is related to the uncertainty of its long-term value,[118] and the high volatility of a startup currency makes sense, "because people are still experimenting with the currency to figure out how useful it is."[119] There are uses where volatility does not matter, such as online gambling, tipping, and international remittances.[119] As of 2014, pro-bitcoin venture capitalists argue the greatly increased trading volume that planned high-frequency trading exchanges are hoped to bring, will decrease price volatility.[114] According to Radoslav Albrecht, charts of the past volatility reveal a tendency of bitcoin volatility to decline.[120] The price of bitcoins has gone through various cycles of appreciation and depreciation referred to by some as bubbles and busts.[121][122] In 2011, the value of one bitcoin rapidly rose from about US$0.30 to US$32 before returning to US$2.[123] In the latter half of 2012 and during the 2012-2013 Cypriot Financial Crisis, the bitcoin price began to rise,[124] reaching a high of US$266 on 10 April 2013, before crashing to around US$50.[125] On November 29, 2013, the cost of one bitcoin rose to the all-time peak of US$1,242.[126] In 2014 the price fell sharply, and as of April remained depressed at little more than half 2013 prices. As of August 2014 it is under US$600.[127] The Washington Post pointed out that the observed cycles of appreciation and depreciation don't correspond to the definition of speculative bubble.[123] Speculative bubble dispute Bitcoin has been labelled a speculative bubble by many including former Fed Chairman Alan Greenspan[128] and economist John Quiggin.[129] Nobel Laureate Robert Shiller said that bitcoin "exhibited man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ulative bubble".[130] Two lead software developers of bitcoin, Gavin Andresen[131] and Mike Hearn,[132] have warned that bubbles may occur. David Andolfatto, a Vice President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stated: "Is bitcoin a bubble? Yes, if bubble is defined as a liquidity premium." According to Andolfatto, most assets likely have a "bubble" component to their price, e.g., gold.[38]:21 Business Insider analyst Matthew Boesler rejects the speculative bubble label and sees bitcoin's quick rise in price as nothing more than normal economic forces at work.[133] Ponzi scheme dispute A 2012 report by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had stated, "it [is not] easy to assess whether or not the bitcoin system actually works like a pyramid or Ponzi scheme."[101]:27 A 2014 report by the World Bank states: "Contrary to a widely-held opinion, bitcoin is not a deliberate Ponzi".[134]:7 In the opinion of Eric Posner, a law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 real Ponzi scheme takes fraud; bitcoin, by contrast, seems more like a collective delusion."[135] U.S. economist Nouriel Roubini, former senior adviser to the U.S. Treasu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has stated: "Bitcoin Is A Ponzi Game".[136] In February 2014 an asset-manager and columnist for The New York Post called bitcoin a Ponzi scheme opining: "Welcome to 21st-century Ponzi scheme: Bitcoin".[137] The head of the Estonian central bank, Mihkel Nommela stated: "virtual currency schemes are an innovation that deserves some caution, given the lack of ... evidence that this isn’t just a Ponzi scheme."[138] The Huffington Post questioned: "Is Bitcoin a Ponzi scheme, yes or no?", and answered the question "No!".[139] The PC World stated: "bitcoin is clearly not a Ponzi scheme".[140] Economist Jeffrey Tucker published the opinion: "There are several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a Ponzi scheme and bitcoin."[141] A 2014 report by Federal Council (Switzerland) states: "the question is repeatedly raised whether bitcoin can be deemed an impermissible pyramid scheme... Since in the case of bitcoin the typical promises of profits are lacking, it cannot be assumed that bitcoin is a pyramid scheme."[142]:21 Value forecasts Financial journalists and analysts, economists, and investors have attempted to predict the possible future value of bitcoin. In April 2013, economist John Quiggin stated, "bitcoins will attain their true value of zero sooner or later, but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when".[129] A similar forecast was made in November 2014 by economist Kevin Dowd.[143] In November 2014, David Yermack,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forecast that in November 2015 bitcoin may be all but worthless."[144] In December 2013, finance professor Mark T. Williams forecast a bitcoin would be worth less than ten U.S. dollars by July 2014.[145] In the indicated period bitcoin has exchanged as low as $344 (April 2014) and during July 2014 the bitcoin low has been $609.[note 8][146] In December 2014 professor Williams said: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 is low, but if it does hit, the reward will be very large."[147] In May 2013, Bank of America FX and Rate Strategist David Woo forecast a maximum fair value per bitcoin of $1,300.[148] Bitcoin investor Cameron Winklevoss stated in December 2013 that the "[s]mall bull case scenario for bitcoin is... 40,000 USD a coin".[149] Reception Some economists have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bitcoin, but many have not. François R. Velde, Senior Economist at the Chicago Fed described it as "an elegan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creating a digital currency".[150] According to Wired "in the estimation of many leading economists, bitcoin is a fatally flawed idea shaped by people who don’t really understand how money works".[151] Paul Krugman and Brad DeLong have found fault with bitcoin questioning why it should act as a reasonably stable store of value or whether there is a floor on its value.[152] Economist John Quiggin has criticized bitcoin as "the final refutation of the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129] David Andolfatto, Vice President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stated that bitcoin is a threat to the establishment, which he argues is a good thing for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and other central banks because it prompts these institutions to operate sound policies.[38]:33[153][154] Free software movement activist Richard Stallman has criticized the lack of anonymity and called for reformed development.[155] PayPal President David A. Marcus calls bitcoin a "great place to put assets" but claims it will not be a currency until price volatility is reduced.[156] Bill Gates, in relation to the cost of moving money from place to place in an interview for Bloomberg L.P. stated: "Bitcoin is exciting because it shows how cheap it can be."[157] Similarly, Peter Schiff, a bitcoin sceptic understands "the value of the technology as a payment platform" and his Euro Pacific Precious Metals fund partnered with BitPay in May 2014, because “a wire transfer of fiat funds can be slow and expensive for the customer”.[158] Schiff sees bitcoin more as a payment method rather than a currency. Kevin Dowd, professor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t Durham University has a bearish outlook on bitcoin as a currency. At the Cato Institute’s 2014 Annual Conference with the topic 'Alternatives to Central Banking: Toward Free-Market Money'[159] he said "bitcoin’s current incentive structure [is] leading to an inevitable collapse, mostly due to the centralization of mining".[160] Acceptance by merchants Bitcoins are accepted in this café in the Netherlands as of 2013 As of August 2014 established firms that accept payments in bitcoin include Atomic Mall,[64] Clearly Canadian,[161] Dell,[162] Dish Network, Expedia,[163] Newegg,[164] PrivateFly,[165] Overstock.com,[66] the Sacramento Kings,[166] TigerDirect,[65] Virgin Galactic,[167] and Zynga.[168][note 10] Due to the fact that chargebacks are impossible, retailers usually offer in-store credit as the only option when returning items purchased with bitcoins.[169] In late 2013 the University of Nicosia became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to accept bitcoins.[170] As of 30 July 2014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hoster of Wikipedia,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donations to it in bitcoin (through Coinbase) on their donations page.[171] As of 22 September 2014 Greenpeace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donations to it in bitcoin (through Bitpay).[172] As of 20 November 2014 the Mozilla Foundation accepts bitcoin donations via Coinbase.[173] As of 23 September 2014 PayPal offers its North American merchants the possibility to receive customer payments for digital goods in bitcoin.[174] As of 11 December 2014, Microsoft accepts bitcoin from U.S. customers to fund a Microsoft Account, which can be used to digitally purchase XBox content and Windows apps.[175] As of 16 December 2014, Time Inc. announced that consumers can now use bitcoin to buy subscriptions of its magazines.[176]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itcoin companies have had difficulty opening traditional bank accounts because lenders have been leery of bitcoin's links to illicit activity.[177] According to Antonio Gallippi, a co-founder of BitPay, "banks are scared to deal with bitcoin companies, even if they really want to".[178] Som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been bullish on bitcoin. In a 2013 report,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stated that "we believe bitcoin can become a major means of payment for e-commerce and may emerge as a serious competitor to traditional money-transfer providers.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bitcoin has clear potential for growth and that in a long-term fair-value analysis maximum market capitalization for bitcoins could be $15 billion".[179] In June 2014, the first bank that converts deposits in currencies instantly to bitcoin without any fees, for further transactions, was opened in Boston.[180] Concurrent with Bloomberg LP, 33% owned by Merrill Lynch launching pricing inform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frequency trading firms by Atlas ATS 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and one from London-based Coinfloor, claiming to be the first auditable bitcoin exchange, and a SecondMarket project of an exchange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114] According to David Andolfatto, a Vice President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bitcoin "Will forc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to adapt or die."[38]:33 Mining pools Obsolete bitcoin mining hardware called ASICMiner Block Erupter USB common in mid and late 2013.[note 14] As of 2013 mining had become quite competitive, has been compared to an arms race and ever more specialized technology is utilized. The most efficient mining hardware makes use of custom designed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which outperform general purpose CPUs and use less power as well.[185] Without access to these purpose built machines, a bitcoin miner is unlikely to earn enough to even cover the cost of the electricity used in his or her efforts.[186] The individual odds of winning the reward for adding a block to the block chain decrease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iners. As of 2014, it has become common for miners to join organized mining pools.[187] A pool splits the work between its members and has a much larger chance to win the reward. The reward is then split between the members creating a steady stream of income.[188] Even for those who join pools, the cost of the electricity necessary to mine may outweigh the rewards from doing so.[186] As investment One way of investing in bitcoins is to buy and hold them as a long-term investment.[189] The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 (FINRA), a United States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190] and the 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26] warned that investing in bitcoins carries significant risk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mmissioner Greg Gonzales said “(Digital) currency is defined as an electronic medium of exchange that does not have all the attributes of real currencies,” a clear warning sign that bitcoin is risky.[33] Risk hasn't deterred some such as the Winklevoss twins, who in April 2013 claimed they owned nearly 1% of all bitcoins in existence at the time[191] and have since attempted to launch a bitcoin ETF.[28] The first regulated bitcoin fund was established in Jersey in July 2014,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Jersey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ssion.[192] Other investors, like Peter Thiel's Founders Fund, which invested US$3 million in BitPay, do not purchase bitcoins themselves, instead funding bitcoin infrastructure like companies that provide payment systems to merchants, exchanges, wallet services, etc.[193] In 2012, an incubator for bitcoin-focused start-ups was founded by Adam Draper with financing help from his father, venture capitalist Tim Draper, one of the largest bitcoin holders after winning an auction of 30,000 bitcoins,[194] at the time called 'mystery buyer'.[195] The company's goal is to fund 100 bitcoin businesses within 2–3 years with $10,000 to $20,000 for a 6% stake.[194] Investors also invest in bitcoin mining.[196] Hedge against financial crises Bitcoins have been used by some Argentinians to protect their savings against high inflation or the possibility that governments could confiscate savings accounts[54] because the Argentine peso[197] is stymied by inflation and strict capital controls. During the 2012–2013 Cypriot financial crisis, bitcoin purchases rose due to fears that savings accounts would be confiscated or taxed.[198] Political economy Bitcoin appeals to tech-savvy libertarians, because it so far exists outside of the institutional banking system and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s.[199] Its appeal reaches from left wing critics, "who perceive the state and banking sector as representing the same elite interests, [...] recognising in it the potential for collective direct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currency"[200] and socialists proposing their "own states, complete with currencies",[201] to right wing critics suspicious of big government, at a time when activities within the regulated banking system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severit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08,[202] "because governments are not fully living up to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comes with state-sponsored money".[203] Bitcoin has been described as "remov[ing]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big boys of finance and the disenfranchised little man, potentially allowing early adopters to negotiate favourable rates on exchanges and transfers – something that only the very biggest firms have traditionally enjoyed".[204] Legal status and regulationEdit Main article: Legality of bitcoin by country Few governments have moved to regulate bitcoin and similar private currencies.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traditional financial sector regulation is not applicable because bitcoin does not involve traditional financial actors.[101]:5 Under other regimes, existing rules have been extended to include bitcoin and bitcoin companies. As of 2014, Bitcoin is illegal only in two countries: Vietnam, where trading in Bitcoin and "other electronic currencies" is against the law and not allowed, and Iceland, whose central bank throttles incoming bitcoins to restrict money flow abroad.[205] The flourishing bitcoin mining business in Iceland[206] is not affected by this rule.[207] Steven Strauss, a Harvard public policy professor, suggested in April 2013 that governments could outlaw bitcoin,[208] a possibility that was mentioned in a 2013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filing made by a bitcoin investment vehicle.[28] A survey of forty foreign jurisdiction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is maintained by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15] China On 5 December 2013, China Central Bank made its first step in regulating bitcoin by prohibit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handle bitcoin transactions.[209] In a statement on the central bank’s websit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sai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ayment companies cannot give pricing in, buy and sell bitcoin or insure bitcoin-linked products. A December 2013 statement from BTC China suggested payment processors had voluntarily withdrawn their services.[210] On 1 April 2014 China Central Bank ordered commercial banks and payment companies to close bitcoin trading accounts in two weeks.[211] Trading bitcoins by individuals is legal in China.[209] European Union In July 2014 the 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 advised European banks not to deal in virtual currencies such as bitcoin until a regulatory regime was in place.[212] G7 The 2013 G7's 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published guidance for Internet-based payment services that defines "exchangers buying or selling digital currency for cash (or other digital currencies) [...] as a virtual bureau de change" and warns that "Internet-based payment services that allow third party funding from anonymous sources may face an increased risk of [money laundering/terrorist financing]" concluding that this may "pose challenges to countries in [anti-money laundering/counter terrorist financing]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213] United States The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 reviewed virtual currencies upon the request of the Senate Finance Committee and in May 2013 recommended[214] that the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RS) formulate tax guidance for bitcoin businesses. On 25 March 2014, in time for 2013 tax filing, the IRS issued a guidance that virtual currency is treated as property for U.S. federal tax purposes and that "an individual who 'mines' virtual currency as a trade or business [is] subject to self-employment tax".[215] A June 2014 U.S. government auction of almost 30,000 bitcoins, which the U.S. Marshals Service seized in October 2013 from Silk Road, was said to increase legitimacy of the currency. The 45 registered bidders, each of whom put down a deposit of $200,000 made 63 bids.[195] On 18 November 2013,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held a committee hearing titled "Beyond Silk Road: Potential Risks, Threats and Promises of Virtual Currencies" to discuss virtual currencies.[216] At this hearing, held by senator Tom Carper, bitcoin and other currencies were received generally positively, with it being stated that bitcoin was a "legal means of exchange" and that "online payment systems, both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offer legitimate financial services" by US officials such as Peter Kadzik and Mythili Raman.[84][217] The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FEC) deadlocked on Nov 21, 2013 on whether to allow bitcoin in political campaigns.[218] Their decision was split across party lines (three members Democrat voting nay, three Republicans voting yea). While their decision covered group donations, political bitcoin pioneers New Hampshire House member Mark Warden[219]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politician Michael B. Glenn[220] acted independently in accepting bitcoin, and paved the way for others to follow suit. In October, Former SEC Chair Arthur Levitt joined BitPay, a bitcoin payment processor, and Vaurum, a bitcoin exchange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advisory roles.[221] In January 2014,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was focused on whether bitcoin-denominated stock exchanges were illegal, per its enforcement administrator, and inquired into the gambling site SatoshiDice listing shares on bitcoin exchange MPEx.[222] In May it warned investors that "both fraudsters and promoters of high-risk investment schemes may target bitcoin users".[223] The SEC charged and settled with the former owner of SatoshiDice in June 2014 for selling securities without registering with the SEC.[224] The U.S.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stated in March 2014 it was considering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rrencies.[225] On 8 May 2014, the U.S.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issued draft guidance to U.S. politicians who want to receive bitcoin donations.[226] The Commission declined to declare bitcoins currency, stating they fit into its "anything of value" definition.[227] Also that month, Brett Stapper, co-founder of Falcon Global Capital, registered to lobby members of Congress and federal agencies on issues related to bitcoin.[228] In June 2014 California Assemblyman Roger Dickinson (D–Sacramento) submitted draft legislation (Assembly Bill 129) to legalize bitcoin and all other forms of alternative and digital currency.[229] After the GAO had called for increased oversight of bitcoin, the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warned consumers of bitcoin being risky.[230] As of November 2014, there are no final rules at the U.S. state level yet. In March, the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Financial Services led by superintendent Benjamin Lawsky had officially invited bitcoin exchanges to apply with them,[231] and on 17 July it published draft regulations for virtual currency businesses.[232] Businesses would have to provide transaction receipts, disclosures about risks, policies to handle customer complaints, maintain a cybersecurity program, hire a compliance officer and verify details about their customers to follow anti-money-laundering rules, per FinCEN.[232] Criminal activityEdit The appeal of bitcoin to criminal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ors, legislative bodies, law enforcement, and the media.[233] The FBI prepared an intelligence assessment,[234] the SEC has issued a pointed warning about investment schemes using virtual currencies,[235] the U.S. Senate held a hearing on virtual currencies in November 2013, CNN has referred to bitcoin as a "shady online currency [that is] starting to gain legitimacy in certain parts of the world",[236]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called it "the currency of choice for seedy online activities".[237] Criminal activity involving bitcoin has centered around theft, and the use of bitcoins in exchange for illegal items or services. Theft There have been many cases of bitcoin theft.[46] The non-profit Bitcoin Foundation maintains that "cryptography is the reason no one can steal bitcoins."[238] Many high-profile thefts have been reported. In late November 2013, an estimated $100 million in bitcoins were stolen from the online illicit goods marketplace Sheep Marketplace, which immediately closed.[239] Users tracked the coins as they were processed and converted to cash, but no funds were recovered and no culprits identified.[239] A different black market, Silk Road 2, stated that during a February 2014 hack, bitcoins valued at $2.7 million were taken from escrow accounts.[240] In late February 2014 Mt. Gox, one of the largest virtual currency exchanges, filed for bankruptcy in Tokyo amid reports that 744,000 bitcoins had been stolen.[90] Flexcoin, a bitcoin storage specialist based in Alberta, Canada, shut down on March 2014 after saying it discovered a theft of about $650,000 in bitcoins.[241] Poloniex, a digital currency exchange, reported on March 2014 that it lost bitcoins valued at around $50,000.[242] One way theft is accomplished involves a thief infiltrating an online wallet service.[243] One way to steal bitcoins is to transfer them from the victim's bitcoin address using a stolen private key to sign the transaction.[244] If the private key is stolen, the thief can use it to transfer all the bitcoins from the compromised address to another address of his own. In that case, the network does not have any provision to identify the thief, to block further transactions of those stolen bitcoins, or return them to the legitimate owner.[28][245] Black markets Because of their presumed capacity to obfuscate the source of payments in online transactions and bypass money transfer controls by governments and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bitcoin have come to be used in the deep web black markets.[246] In 2012, it was estimated that 4.5% to 9% of all transactions of all bitcoin exchanges in the world were for drug trades on a single deep web drugs market, Silk Road.[247] The bulk of bitcoin purchases during the time were speculative in nature,[247] so drugs must have constituted a greater percentage of the actual goods purchased with bitcoins c. 2012.[according to whom?] Several deep web black markets have been shut by authorities. In October 2013 Silk Road was shut down by U.S. law enforcement[248][246][249] leading to a short-term decrease in the value of bitcoin.[250] Alternative sites were soon available, and in early 2014 the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reported that the closure of Silk Road had little impact on the number of Australians selling drugs online, which had actually increased.[251] In early 2014, Dutch authorities closed Utopia, an online illegal goods market, and seized 900 bitcoins.[252] In late 2014, a joint police operation saw European and American authorities seize bitcoins and close 400 deep web sites including the illicit goods market Silk Road 2.0.[253] On 19 December 2014 Charlie Shrem was sentenced to two years in prison for indirectly helping to send $1 million to Silk Road.[254] Several news outlets have asserted that the popularity of bitcoins hinges on the ability to use them to purchase illegal goods.[255][256] Non-drug transactions were thought to be far less than the number involved in the purchase of drugs,[257] and roughly one half of all transactions made using bitcoin c. 2013 were bets placed at a single online gambling website, Satoshi Dice.[258] One source stated online gun dealers use bitcoin to sell arms without background checks.[259] The bitcoin community branded one site, Sheep Marketplace, as a scam when it p
320
货币
货币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添加义项 ▪经济学术语▪央视大型纪录片 收藏2096534 货币(经济学术语)编辑[huò bì]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不仅是指现金,而且是现金加上一部分形式的资产。[1] 中文名货币 外文名money;currency;coin 作 用经济变量 本 质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 影 响通胀:贬值 流通手段自由交易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目录 1基本含义 2本质 3经济影响 4发行 5简史 6分类标准 ▪ 方法1 ▪ 方法2 7种类 ▪ 硬币 ▪ 纸币 ▪ 存款货币 ▪ 储蓄存款 ▪ 准货币 ▪ 货币替代物 8类型 9本位 ▪ 金本位 ▪ 银本位 ▪ 复本位 ▪ 不兑现本位 ▪ 纸币本位 10职能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 ▪ 世界货币 11民法货币 12货币政策 13黄金走势 14中国货币 1基本含义 编辑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购买力的暂栖处; 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实际上,后面4条应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2本质 编辑 货币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可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2] 而在中学课本当中,货币的本质一般被认为是一般等价物。[3] 债务货币就是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所通行的法币(FiatMoney)系统,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货币化”的债务所构成。 美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债务产生的同时被创造出来,在债务偿还的同时被销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都是一张债务欠条,每一张欠条在每一天里都在产生债务利息,而且是利滚利地增加着,这些天文数字的利息收入归谁呢?归创造出美元的银行系统。债务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货币总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现有货币总量之外再创造出新的债务美元,换句话说,人民借钱越多,就必须借更多的钱。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债务永远增加,直到其债务货币遭人彻底抛弃或其利息重负压垮自身经济发展,导致整个体系的最终崩溃。债务的货币化乃是现代经济最严重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之一,它是通过透支未来的倾向资源来满足当时的需要。中国有句老话,寅吃卯粮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非债务货币,以金银货币为典型代表。这种货币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许诺,不是任何人的债务,它代表的是人类已经完成的劳动成果,是人类数千年社会实践中自然进化而来的。它不需要任何政府力量的强制,它可以跨越时代与国界,它是货币中的最终支付手段。 “如果所有银行的贷款都被偿还,银行存款将不复存在,整个货币流通将会枯竭。这是一个令人惊愕的想法。我们(美联储)完全依赖商业银行。我们货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无论是现钞还是信用,都必须有人来借才能产生出来。如果商业银行(通过发放信贷)制造出足够的货币,我们的经济就会繁荣;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衰退。我们绝对没有一种永久性的货币系统。当人们抓住了整个问题的关键之处,我们(货币系统)可悲的荒谬之处,以及(美联储)令人难以置信的无助,就会变得如此明显。货币是人们最应该调查和思考的问题,它的重要性在于,除非人民广泛地理解这个(货币)系统并立刻采取措施修正它,否则我们现在的文明将会崩溃。”——罗伯特.汉姆费尔,美联储亚特兰大银行。[4] 在所有货币中,金银货币意味着“实际拥有”,而法币则代表“欠条+许诺”。二者的价值“含金量”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的人民币则介于二者之间。尽管人民币也存在着“债务化货币”的成分,但就其主体而言,仍然是体现过去已经完成的产品与服务的度量。人民币的发行并非像美元一样必须以国债作抵押,由私有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的属性更接近金银货币。同时,由于人民币没有金银作为支撑,它又有法币的基本属性,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才能保证货币价值。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所有者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也就是说货币的本质也是一种商品。 关于货币的本质,在西方货币学说史上曾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货币金属论,二是货币名目论。 货币金属论者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出发,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 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货币金属论是货币金、银本位制的产物,随着20世纪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其影响力正日益减弱。(21世纪)在西方货币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货币名目论,这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中可见一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3经济影响 编辑 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M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通货量) P指商品的平均价格 Q指商品数量 V指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周转次数计) 按通常的货币主义的解释,当实际通货量大于所需的通货量时,便会导致货币贬值,形成通胀。反之,就会导致通缩。 4发行 编辑 货币 通常,每个国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种货币,并由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不过也存在例外,亦即多个国家可以使用同一种货币,例在欧盟国家通用的欧元,在西非经济共同体的法郎,以及在19世纪的拉丁货币同盟,名称不同但能在联盟内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货币。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别国的货币作为法定流通货币,比如,巴拿马选择美元作为法定货币。不同国家的货币还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国和比利时使用欧元之前,它们和瑞士的货币都叫法郎。 有的国家的货币没有辅币,或者虽然有辅币,但是由于币值太小而只是理论上的换算单位,而没有发行实际的货币,比如日元和韩元。[5] 5简史 编辑 黄金货币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货币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可兑现的信用凭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 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1481年纸币崩溃,1581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后可能会被拒绝收受。 由于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此二者并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中国台湾地区使用新台币。 每个基本货币单位通常还可以分成更小的辅币。最常用的比例是辅币为主币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在法国大革命推广公制以前,欧洲历史上曾经长期采用1/20/240进制,例如在英国,1英镑等于20先令、240便士;法国的情况是12个但尼尔(denier)为1苏(Sol),20个苏为1里弗尔(livre,又称锂)。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进位制也曾被使用。 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马克思说过,货币天生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生是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6分类标准 编辑 方法1 以发行者来分类,可分为公钱(法定货币)、私营货币和区域货币(社区货币)。公钱一般说来由政府来发行,当它存在的时候,一般说来占主导地位。私钱和区域货币则由非政府机构来发行。 按材资来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货币。可分为贝壳、珠子、棍子、金属货币(参见商品货币)、纸币以及数字货币。就性质来分,可分为真实货币和虚拟货币。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义:本身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使用时间:古代 缺点:过程费时、不易达成交易、无保障、不易携带 商品货币 定义:本身具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缺点:沉重、易碎、无保障、不易携带 法定货币(强制货币) 定义:以法令强制规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绝)其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塑胶货币 定义:不属于货币的一种,仅为延迟支付的工具 7种类 编辑 硬币 硬币是一种小面额的辅币。它是铜质的、铝制的或是镍质的。 纸币 纸币是一种法定货币,称为法币(legal tender)。法币是政府强 各国纸币 各国纸币(23张) 制流通的货币。纸币发行的基本权力为政府所有,具体由中央银行掌握。纸币和硬币的总和称为通货或现金。 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指可以随时提取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称为需求存款。由于活期存款可以随时转换成现金,所以银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货没有区别。它也是一种货币。 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是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提取的可以获得利息的存款。这些存款虽然不能以开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预先通知银行可以把它转换成现金。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可转让提款单(NOW)以及自动转移服务(ATS)缩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别。这种差别缩小的结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成为一种货币。 准货币 准货币(near-money)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藏职能,并且易于转换成交换媒介,但本身还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例如,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就是准货币。 货币替代物 货币替代物(money substitutes)是指能够暂时执行交换媒介职能,但不能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东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种货币替代物。 汇率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之间货币按照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兑换比率。这个体系是以黄金的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奥地利等国出现了货币大幅度贬值的现象。此后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基础。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其货币应当与黄金或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兑换。这个协定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国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从此,进入符号货币时代。此后各国之间实行浮动汇率。 国际标准组织(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号体系,用来表示各国的货币。这个标准的代号为ISO 4217。 8类型 编辑 实物货币 是指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和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实物商品。能充当实物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① 普通接受性;②价值稳定;③价值均值可分性;④轻便和易携带性。很显然,一般金属都具备这些特征,因此,在实物货币的类型中,金属货币最具代表性。 代用货币 一般是指纸制的凭以换取实物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其本身价值就是所替代货币的价值。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的优越性主要有:①印刷纸币的成本较之铸造金属要低;② 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甚至有意的磨削,可以节约贵金属货币;②克服了运送货币的成本与风险。当然代用货币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易损坏、易伪造等。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许多国家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再能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信用货币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①辅币。其功能是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贱金属制造。②现金或纸币。主要功能也是担任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一般为具有流通手段的纸币,其发行权为政府或者金融机构专有。③银行存款。又称债务货币,存款人可借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将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通常是指利用电脑或贮值卡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持有这种贮值卡就像持有现金一样,每次消费可以从卡片的存款金额中扣除。电子货币在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如何防范电子货币被盗,如何对个人资信情况进行保密等。因此,电子货币的全面应用尚需一段科技进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过程。 纸币 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9本位 编辑 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银本位 用白银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通货的基本单位由定量的银规定的货币本位制。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复本位 同时规定黄金和白银为货币单位基础的本位叫做复本位。实行复本位实际上是同时实行金本位和银本位。复本位的优点是:由于货币单位以两种贵金属为基础,复本位货币价值比金本位或银本位的货币更加稳定。如果金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金本位;如果银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银本位。而复本位的主要问题是:它有时成为金本位,有时成为银本位,难以起到双重本位的作用。 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亦称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对称是单本位制,即银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国在确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纪长期采用复本位制。 不兑现本位 不把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并且规定纸币不兑换贵金属的本位叫做不兑现本位,又称为信用本位。按照这种本位制,人们可以用一种纸币兑换另一种纸币,但不能兑换贵金属。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或银本位制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它的贵金属存量,而贵金属存量又取决于贵金属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所以货币供给量不能适应经济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兑换本位制条件下,政府可以决定货币供给量。因此,不兑现本位制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 纸币本位 面值为100元的人民币图片 纸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由于该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纸币发行量一般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国家要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货制度”。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几乎都是纸币本位制。 10职能 编辑 由于货币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即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在这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法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而只能通过作为价值代表的货币来简介表现。课间,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是充当商品价值的外在价值尺度。而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从而可以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为了衡量各种商品的大小,货币自身必须先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如斤、两、钱、分等。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就叫做价格标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货币计量单位,从而有不同的价格标准。如在我国历史上,“两”、“铢”、“文”成为主要的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而在英国,货币单位则主要是“镑”。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从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一种技术规定。虽然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要借助价格标准来实现,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畴。区别在于: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化身,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的计量单位。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即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即商品-货币-商品。在这里,货币在两种商品交换关系中起着媒介物的作用,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这就产生了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以及纸币代替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对地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银的价值,即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换中搜寻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分成了买和卖两个独立的行为。二者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 贮藏手段 含义:贮藏财富(财富的象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是足值的金银条(如金属条块等)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执行清偿债务时所执行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买卖可以不用现款,采用赊账的方式,到一定时期后再付现款。由于先购买,后支付,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到约定期限后,买者以货币清偿对卖者的债务。在这里,货币就起着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先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后来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 赊账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借贷活动。随着赊账买卖的发展,产生了各种信用货币,如期票、支票、汇票、银行券等。各种信用货币也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同时,它们所代表的债务可以相互抵消,这就大大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支付手段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由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才能使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才能产生商品买和卖的行为;只有在买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买卖商品时的赊销方式,支付手段的职能才会产生。为了到期支付,必须进行货币贮藏。可见,支付手段必须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职能的存在为前题。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 世界货币 含义: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贵金属块,按其实际重量来发挥其职能。实际上,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就是金块,银块。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世界货币。 作用: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 11民法货币 编辑 货币是重放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属于民法上的种类物。货币作为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其本身的价值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人们看重的是其所代表的社会财富的多少,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票面金额的多少。只要其所代表的社会财富相等,这几张货币与那几张货币,或者此种货币与彼种货币,就在质上相等。因此,作为种类物,货币具有很高的替代性。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包括各种纸币和铸币。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人民币是我国境内唯一通行的货币,外国货币、金银都不得作为支付手段。民事主体要实现民事权利或者履行民事义务,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以人民币为支付手段,而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进行外币黑市交易、逃汇、套汇等非法活动。 货币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作用是: (1)担当物权的客体,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除对一般实物享有物权外,还可对货币行使占有、适用、收益和处分。 (2)充当债券的标的物。例如,货币可作为买卖之债中的价款、劳务之债中的酬金。 货币作为民法上特殊的种类物,其特殊之处是: (1)货币所有权的归属。货币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二为一,货币的占有人视为货币所有人。 (2)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所有权的转移以交付为要件,即使在借款合同中,转移的也是货币所有权,而非货币的使用权。无行为能力人交付的货币也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3)货币不发生返还请求权与占有回复诉权问题,仅能基于合同关系、不当得利或者侵权行为提出相应的请求。其特殊之处是由货币的流通手段决定的。 12货币政策 编辑 调控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 运作 货币政策的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通常,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1)紧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2)松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以增加总需求。 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松紧程度作科学合理的把握,还必须根据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实施条件和效果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与证券市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价。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利率高,公司筹资成本也高,利息负担重,造成公司利润下降,证券收益减少,价格因此降低。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人们宁可选择股票投资方式而减少对固定利息收益金融品种的投资,同时,证券投资者能够以低利率拆借到资金,会增大股票需求,造成股价上升;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除这两方面原因之外,利率还是人们藉以折现股票未来收益、评判股票价值的依据。当利率上升时,投资者评估股票价值所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反之则股价上升。 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一般比较明显,市场反应也比较迅速。因此要把握住股票价格的走势,首先要对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全面掌握。有必要指出的是,利率政策本身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内容,但利率的变动同时也受到其他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贴现率降低、中央银行所要求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银行在放松银根,利率将呈下降趋势;反之,则表示利率总的趋势在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还在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到国债行市的波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地减少,证券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证券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证券行情上扬。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行情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但如果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紧中有松,那么一些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及优先重点发展的地区的证券价格则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逆势而上。总的来说,此时贷款流向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并引起证券市场价格的比价关系作出结构性的调整。 13黄金走势 编辑 2012年,国内贵金属市场继续蓬勃发展,各类投资品种日益丰富。各大商业银行在推出人民币账户贵金属投资品种之后,相继推出了美元账户贵金属投资品种。一方面,这省去了持有人民币账户贵金属的投资者在跟踪以“美元/盎司”计价的国际贵金属市场时所必须进行的换算操作;另一方面,该产品也将原先相互独立的外汇账户与贵金属账户联系了起来。然而,这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在黄金、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之间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最大收益。因此,本文简要分析了黄金走势同主要国际货币走势相关性,希望能为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方面提供一定在参考。[6] (21世纪),黄金主要定价货币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澳元,这几种货币也是外汇投资者的主要投资币种。美元不必多言,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主要市场的黄金交易均可以美元报价和结算;欧元凭借欧元区巨大的经济体量,自诞生起便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英镑虽然不及往昔,但得益于其老牌世界货币的地位,如今仍是主要的世界货币之一;澳大利亚依托其巨大的资源优势,在农产品(5.80,-0.20,-3.33%)、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市场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澳元也与大宗商品价格保持着日益密切的联系。因此,美元、欧元、英镑和澳元是外汇投资者的主要投资币种。 由于黄金以及欧元、英镑和澳元均可以美元报价,因此,为了能准确把握各类经济事件对其影响,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和收益最大化,我们将主要货币走势同黄金走势作了简要的相关性分析。 表 2012年金价与国际主要货币涨跌幅相关系数 通过采集2012年初至8月底黄金和三种主要货币的每日及每周涨跌幅数据,并以该组数据为样本计算三种货币各自的涨跌幅与黄金涨跌幅的相关系数,我们可以发现三个特点:第一,短期影响力(日涨幅相关性)方面,和黄金相关度最高的参考指标不再是美元指数,而是欧元;第二,中长期影响力(周涨幅相关性)方面,欧元和黄金的相关性堪比美元指数,英镑及澳元与黄金走势的相关性仅为20%左右;第三,中期与短期一致性方面,欧元与黄金走势相关性仅下降了3.78%左右,而英镑和澳元则分别下降了大约10.52%和19.43% 。 就历史数据分析,通过采集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底每周黄金和货币涨跌幅数据,并以每半年的数据量为样本滚动计算三种货币各自的涨跌幅和黄金涨跌幅相关系数,我们可以发现,不仅不同货币与黄金走势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即使是某一种货币,在不同时期,它同黄金的相关性也会发生变化。 如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澳元与黄金的相关性稳定在50%以上;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英镑与黄金相关性逐步增强,并在2011年7月后取代澳元,成为与黄金走势相关性最强的币种;进入2012年,英镑及澳元同黄金走势的相关性趋于下降,欧元走势与黄金的相关性逐步提升,二季度后相关系数稳定在50%左右。 另外,通过比较欧元计价与美元计价的黄金走势可以发现:2012年3至8月,欧元计价的黄金价格维持在1250-1350欧元/盎司之间,形成区间震荡。该期间,欧元持续下行,带动美元计价的黄金走出震荡下跌的行情。 综上所述,截至2012年8月,欧元同黄金的相关性保持较高水平。由此可以推断,影响欧元的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对黄金市场构成相当大的影响。欧元区的主导因素无疑是欧洲债务危机,而短期内,欧洲债务问题仍然无法有效解决。因此,黄金投资者在关注美国市场在同时,可以加强对欧元区市场变化的关注。并且,考虑到欧元和黄金较高相关性的特点,在资产配置方面,可以综合考虑在黄金和欧元资产上的投资比例,以控制风险。 14中国货币 编辑 历史沿革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时期,黄金已作为货币而出现,如子贡“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说明黄金已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了。此外,春秋时出现了铜铸币。 春秋时期黄金与铜铸币虽已出现,但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普遍使用的还不够。李剑农先生统计了《左传》中记载:"赏赐、馈赠、献纳、犒 聘者二十九,或以器饰,或以车马牲畜,或以璧玉,或以帛锦,或以衣服,以生金者一,无以钱刀者";"言掳掠盗窃夺者十四,或禾麦米粟,或木材,或璧玉,或实用之兵器,或马,或钟,夺币者一,不言为钱刀之币"。因此,对春秋时期货币的使用情况不能估计过高。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普遍使用,但当时处于金属铸币、贵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并用时期。到战国时期,除了黄金是各国的通用货币外,铜铸币是各国民间的通用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事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秤量重量这些繁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象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摈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 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两”)。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中国大陆的现行法定货币叫做人民币,是由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一元为十角,一角为十分。元、角和分有纸币,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铸币。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额有1、2、5分。人民币元的缩写符号是CNY¥。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世界流通货币 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 参考资料 1. 货币政策与央行之间的稳定性重要关系 .美汇国际 [引用日期2013-05-10] . 2. 货币战争 .郑州日报 [引用日期2014-03-11] .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政治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 . 4. 钱币文化: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和信银行 .2008-07-13 [引用日期2014-03-7] . 5. 理财提示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3-11] . 6. 黄金走势和货币走势的“亲密关系” .新财网 .2012-9-17 [引用日期2012-12-24] . 词条标签: 经济 , 经济人物 , 计算机术语
321
大盂鼎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帮助烟火晚会直播21:30开始 首页 分类 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 特色百科 历史上的今天 数字博物馆 城市百科 特色词条 法院百科 史记·2014 用户 蝌蚪团 燃梦计划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手机百科 客户端 网页版 个人中心 收藏22379 西周大盂鼎编辑 大盂鼎一般指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1] (概述鼎图来源[2] ) 中文名大盂鼎 外文名Great Yu Tripod 出土地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 出土年代1891年 馆藏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目录 1流传过程 ▪ 出土 ▪ 转辗买卖 ▪ 潘家得宝 ▪ 复埋地下 ▪ 赠宝于国 2文物特征 3铭文 ▪ 原文 ▪ 译文 ▪ 要义 4文物意义 ▪ 珍贵史料 ▪ 金文书法 1流传过程 编辑 出土 大盂鼎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眉县),出土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它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1] 转辗买卖 清朝道光时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因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瞩目,鼎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得宝鼎后不敢专美,旋即将大盂鼎献给上司以表孝心。左宗棠在发迹前曾为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理湘省全部军务。虽非显贵,也颇得春风。加之自视极高,恃才傲物,不免为人所阴嫉。[3] 潘家得宝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点,上下疏通,左才获脱免。潘乃当时著 西周大盂鼎[2] 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此后,大盂鼎一直为潘氏所珍藏。虽然也时而有人觊觎此鼎,但毕竟潘氏位高权重,足可保全大鼎无虞。至潘祖荫故,其弟潘祖年将大盂鼎连同其它珍玩一起,由水路从北京运回苏州老家。大鼎作为先人故物,睹物思人,弥显珍贵,堪为传家之宝,不轻示人。光绪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两江总督。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盂鼎为己有。均为祖年所拒。但端方之欲始终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年,革命暴发,端方被杀。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回绝。三十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党国大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1] 复埋地下 1937年日军侵华时,苏州很快沦陷。国将不国,人命难保。此时,潘祖年已作古。潘家无当户之人,皆妇孺。英雄出少年,当此危难之时,潘祖荫的侄孙承厚、景郑等商定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经反复遴选,决定将宝物藏于二进院落的堂屋。这是一间久无人居的闲房,积尘很厚,不会引人注目。主意已定,潘家人苦干两天两夜才将全部宝物入藏地下。又将室内恢复成原样。整个过程除潘家人以外另有两个佣工和一个看门人参与其中,均被反复叮嘱要严守秘密。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乱。潘宅一时竟成了日军搜查的重点。经过反复的搜查并挖地三尺均无所见,日军也只得作罢。日军占领期间,潘家的看门人曾几次盗掘了若干小件的珍藏,卖给洪姓古董商人。但大鼎过于沉重,无法搬动,得以幸免。[4] 赠宝于国 光阴荏苒,在历经十余年战乱之后,中国解放了。潘家后人见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认为只有这样的政府才可托付先人的珍藏。全家商议后,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执笔,于1951年7月6日写信给华东文化部,希望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国家。同时也希望将两件大鼎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7月26日,文管会派专员在潘家后人的陪同下赴苏州,大鼎得以重见天日。为表彰潘达于的献宝壮举,华东文化部于10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1952年上海博物馆落成,大盂鼎藏入此馆。1959年,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上博以大盂鼎等125件馆藏珍品支援。从此大盂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3] 2文物特征 编辑 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1] 3铭文 编辑 原文 隹(同唯,发语词)九月,王才(通在)宗周,令(通命,册命之命)盂。王若曰:“盂,不(通丕pī,训为大)显(训为明)玟王受天有(通佑,保佑)大令(命),在(载,过去)珷王嗣玟乍邦,【外门内辟】(通辟,除去)氒(通厥,代词,指代殷商)匿(通慝,训为恶),匍 大盂鼎铭文拓片 有四方,【田允】(通畯,长久)正(通政)氒(厥,指代四方)民,在【上雨下于】(通于)【午卩】(通御,训为用)事,【虘又cuó】(叹词),酉(通酒)无敢【左酉右上舌右下火】(通酖,乐酒之意),有【左弓中上此中下火右弓】(通祡,烧柴祭天之祀)【上米中豆下廾】(通蒸,天子冬祭)祀无敢【酉夒】(通扰),古(通故)天异(通翼,训为护)临(训为看)子,废(训为大)保先王,?(字铸坏,疑为匍)有四方。我闻殷述(通坠,训为丧)令(命),隹(唯)殷边侯田(通甸)【上雨下于】(通与)殷正百辟,率肄(通肆)于酉(酒),古(故)丧师(人民),巳(疑为叹词)。女(通汝)妹(通昧)辰(通晨)又(通有)大服(封官之意),余隹(唯)即朕小学,女(汝)勿(没有)克克余乃辟一人。今我隹(唯)即(训为就)井(通型,效法)【上宀下面】于玟王正德,若玟王令(命)二三正。今余隹(唯)令(命)女(汝)盂,【超复杂字①】(通召,辅佐)【上炏下乂】(通荣,周王室内地位很高的一个人),【上卄下勹】(通敬,认可、尊奉)【左隹右上夂右下吕】(通拥,训为护,维护)德(美德)巠(通经,准则),敏朝夕入讕(通谏),享奔走,畏天畏(通威)。”王曰:“【上二下巛】(此字不识,疑为叹词)!令(命)女(汝)盂井(型)乃嗣且(通祖)南公。”王曰:“盂,廼【超复杂字①】(召)夹死(通尸,训为主)【超复杂字②】(通司,管理)戎,敏誎(通勅,治理)罚讼,夙夕召我一人【上米下豆】(通烝)四方,【上雨下于】(通与)我其(将要)遹(巡狩)省先王受民受疆土。易(赏赐)女(汝)鬯(chàng)一卣(yǒu),冂(通裳),衣,舄(xì),车马。易女(汝)且(祖)南公旂(一种旗子),用【辶单】(通战)。易女(汝)邦【超复杂字②】(司)四白(通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夷【超复杂字②】(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辶亟】【超复杂字③】(通毕)【超复杂字④】(通迁)自氒(厥)土。”王曰:“盂,若【上卄下勹】(敬)乃正(长官),勿废朕令(命)。”盂用对王休,用乍且(祖)南公宝鼎。隹(唯)王廿又三祀。 译文 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这样说:"伟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排除了那个奸恶,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在举行柴、烝一类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爱之心给以庇护,大力保佑先王,广有天下。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我曾让你就读于我的贵胄小学,你不能背离我,而要辅佐我。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严。"王说:"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要义 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铭文中语句“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而另一语句“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则是周康王告诫盂,商内、外臣僚沉湎于酒,以致于亡国,透露出周人对于商人嗜酒误国这一前车之鉴的警示。 铭文中“有”、“厥”、“又”等字波磔分明,得于用笔过程中自觉的提、按意识。通篇文字布局规整,书风凝重。 铭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部分用较多文字说明商人纵酒是周兴起和商灭亡的原因,赞扬了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表示康王(武王的孙子)自己要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样。 第二部分主要是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1726个,并叮嘱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 第三部分说明盂作此宝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 。[2] 4文物意义 编辑 珍贵史料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盂在铭文中说明作此鼎也是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大盂鼎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大盂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金文书法 大盂鼎铭文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并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3]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晚清四大国宝 参考资料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藏品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引用日期2013-11-7] . 2. 大盂鼎-大盂鼎铭文 .中国文物网 [引用日期2013-10-9] . 3. 西周重器——大盂鼎 .人民网中国政协 [引用日期2013-10-9] . 4. 西周 大盂鼎 .艺术品中国 [引用日期2013-01-18] . 词条标签: 文物考古 , 字词 , 文物古迹 西周大盂鼎 西周大盂鼎图册 相关青铜器 纠错 西周青铜器 s 西周青铜器 猛虎食人卣 s 猛虎食人卣 西周大克鼎 s 西周大克鼎 毛公鼎 s 毛公鼎 后母戊鼎 s 后母戊鼎 西周利簋 s 西周利簋 四羊方尊 s 四羊方尊 越王勾践剑 s 越王勾践剑 散氏盘 s 散氏盘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92735次 编辑次数:32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06-08 创建者:百科小ROBOT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南山之江 特色词条 初级优质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分享 © 201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322
妇好
收藏1713603 妇好编辑[fù hǎo] 妇好[1] ,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司母辛鼎即是她的用器。[2] 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3] ,墓中的谜团目前正在不断发掘之中。[4]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妇好、后妇好 别 名母辛、后母辛 国 籍商朝 民 族华夏族(汉族) 职 业王后、女军事统帅、占卜师 主要成就平定鬼方、羌方、土方等地 谥 号辛 配 偶商王武丁 目录 1人物生平 2考古发现 ▪ 发掘经过 ▪ 随葬品 ▪ 发现意义 3近代猜测 4轶事典故 ▪ 民族拯救者 ▪ 久经沙场 ▪ 文武双全 ▪ 占卜官 ▪ 夫妻情深 5历史评价 6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5] ,即祖己引的母亲。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从其墓中挖掘推断她的名字应该是叫“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4] 妇好的“好”字,卜辞的写法或者是左子右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上(比如那件编号为827的觚)还有种很复杂的写法是中间一个“子”,左右各有一个“每(母)”,应该是“好”的繁构。[4]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是个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妇好墓中出土的钺应属仪仗,由专人持握立于战车之上。[4] 值得一提的是,钺这种仪仗作用在我国早期的墓中多有发现。 妇好扁足方鼎 在我们民族的文明初期,和其他几个远古文明一样,同样遇到了古印欧人的威胁,但是,正是在妇好的带领下,我们成功地战胜了侵略者,把自己的种族和文明保存了下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挺立至今的民族。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然而,妇好不幸在三十余岁去世,不过在商朝时期也不能算是早逝,然而,相对于在位59年的武丁来讲确实算是过早的逝去了,武丁十分悲痛,妇好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有拜祭的隆礼。这在商朝时期是非常少见的。[4] 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发现其完整墓葬,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她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她就是3000 多年前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 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不过武丁有六十多个妻子,妇好只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经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这种现象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过在当时这似乎是个普遍的现象。武丁的妻妾兼女将除了妇好至少还有好几个,有名字记载的还有一位妇邢(她的名字是左井右阝,这个字在字库里找不到,但通邢,所以用邢代替了),地位仅次于妇好,也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3000年后在前后相隔40年的两次意外发现中,她却作为商代最具体的形象出现在今人的眼前。商王为爱妻操持冥婚。但是,人们还是疑惑,为什么妇好会嫁给如此多的国王?难道在商代王后有权利多次配婚吗?中华书局的老专家赵诚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对甲骨文的研究仍然痴心不改,他对《甲骨文合集》2636版有其独到的见解:武丁是目前已知的商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国王,他享年59年,而他所珍爱的王后妇好在他之前就去世了。商代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上帝、神灵与祖先。武丁对妇好的感情极为特殊,也许是相爱至深,也许是相敬如宾,他对于妇好的离去总是难以释怀。于是,这位开明的君主就把他珍爱的妻子许配给去世已久的贤王,大概他认为,这些死去的祖先会在阴世保护他的妻子,或者,他也认为,妇好的杰出完全可以与伟大的帝王相提并论。甲骨文的卜辞正是武丁对祖先急切的询问。 2考古发现 编辑 考古发现 妇好墓概况 妇好墓概况(7张) 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陈志达二位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有200多条。她曾率领13000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国民的爱戴。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国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 妇好墓出图文物(1) 妇好墓出图文物(1)(22张)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失盗的王室墓葬。该墓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贝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异常精美,如工艺精湛的小玉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中,有多件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特别是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武器“钺”,学界普遍认为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安阳殷墟博物苑建有复原的妇好墓,供游人参观。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尊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好雕像,这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王都,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历经8代12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确认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无可争辩的。 自1928年董作宾先生首次发掘殷墟至今(2013年)恰是75周年。殷墟早已蜚声中外,现仅就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过程中的主要情况和收获作一回顾。 发掘经过 妇好墓位于当时小屯村的西北地,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围农田的岗地,1975年冬,掀起“农业学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这片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要保护这片遗址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由于过去没有在这一带作过发掘工作,对遗址内涵知之甚少,当时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商量,决定对重要遗址进行钻探。小屯遗址的钻探工作由笔者负责,岗地上的棉杆尚未拔掉,只能在边缘钻探。11月20日开始,经钻探得知耕土层下即出现殷文化层,而且靠东部东西长约70米的夯土比较厚,向西较薄,岗地南边是取土形成的断崖,断崖南面是空地。我考虑如果将南边的断崖清理出来,所观察到的现象更为可靠。于是11月23日开始清理断崖的工作,陈志达也参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铲刮出长约140米的断面。东边显露出密集的夯土房基,向西地势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发现,为保护这片遗址提供了重要依据。经与村里的负责干部联系,请他们看过现场后,都表示同意保护,并说,今后也不在这里取土。保护遗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并决定第二年进行发掘。 经办理申报,批复手续后,于1976年春季开展 后母辛方鼎 了对小屯村西北地的发掘。重点是发掘建筑基址,参加工作的人员有郑振香、陈志达,南京大学历史系张之恒教授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发掘。为弄清房基下边夯土的范围和性质发掘了1号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后,下面出现的是一长方形坑,内填夯土,其南边被取土挖掉,但经钻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边缘,整体呈长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钻探时一杆探不到底,于是系绳下探,由于夯土硬且干,探铲带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说,小屯墓坑少,尽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响民工的情绪。于是采取先将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时停下来。我与有经验的技工商量,我们还得钻探,一杆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杆,用螺丝柠紧,如果超过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湿泥也不好探,需加柠杆(拧杆是横插在接杆顶端的),有位老工人说,用拧杆要两人推动。我说,这好办,星期日停工,留下参加钻探的人员大干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个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场的人表示赞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气晴朗,我对大家说,咱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探到底,多打几个孔,只要探到底无论出现什么现象,都算完成了任务,工人们干劲很大,开始在边缘探,几个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头的硬东西,打不下去。最后决心在中心部位钻孔,我想如果是墓葬应该有现象。有位年轻人说,这可是关键的一铲,使得在场的人情绪有些紧张。从距地表3米至6米深进度比较快。从水井得知此处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变成泥,探铲探上的泥,上提时往往滑下去,这时加用拧杆用转动的力量向下钻孔,一铲铲下探,速度很慢,每铲上来都仔细看土质有无变化,工人们都很辛苦,从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个多小时,正在推动拧杆下探时,突然探杆下陷了约70厘米,把杆下探的工人何保国紧握探杆,使尽全身的力气向下坠,探杆又下沉约50厘米,出现硬底。这时在场的人谁也没有出声,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铲,探铲提上来了,满铲都是鲜红的漆皮,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墓葬,眼光敏锐的何振荣师傅发现铲内有件东西,他一把抓过来跑到水渠边上洗净,原来是一件玉坠,一座墓葬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集中力量发掘此墓葬,基口长5.6米、宽4米、深约8米。当时对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竖穴墓,并未抱过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断出现遗物。遗物是分层埋入的,可分为6层,最先发现的是1件残陶爵,距地表深约3米,在墓穴东北部出现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时底朝上,翻过来一看,臼孔内满染朱砂,色泽鲜艳。这件臼的发现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其后相继出土数层文化遗物。各层所出遗物不一一细说。仅将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层简述如下,此层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叠压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满不同质料的随葬品,有石豆、成对的石鸟,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铜镜,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层遗物之后,露出压在下面的遗物,有两面铜镜,一件大石蝉,另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还有玉管,玛瑙珠等。出土时色泽鲜艳。清理完第6层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断发现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后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发现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由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工地气氛十分活跃,尤其是小青年问这问那,有的问会不会出个“虎头彝”(指觥)。老师傅说,说不定会出个虎头彝让你们开开眼,旁边的人笑起来。清理完这层遗物已临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发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进行水下发掘的准备工作,原定6日开始发掘,但供电局未送电、工人们很心急,有位老师傅建议,用辘轳绞水可以下挖,对下边的情况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赞成。于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间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两件玉簋和1件石人。北边大型铜器逐渐显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来了,长方形口也很明显,围观的人喊,“铜炉”!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铜器的出现令人惊喜,但考虑到安全,停止下挖,并找供电局联系,要求解决供电问题,以便抽水,供电局同志看了现场,答应第二天全天供电。 7日早上先抽去坑内积水,9点以后气温上升,工人分组轮流下水操作。先从椁室中部向下发掘,很快进入棺室,棺内布满玉器,开始取出1件向上传递1件,玉戈、玉人等不断送上来,但墓内遗物太多,传递太慢,于是将玉器放入水桶内,残铜器装入筐内,送上地面,一筐筐铜器取上来之后,用平车送到工作站,桶内的玉器由两人抬回去,陈志达与工作站的人员将玉器1件件用纸包好,放入纸盒内。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员都在紧张操作。大约午后1点多种,棺内的玉器,以及椁内的小型铜器已基本取出。恰在这时出水量少了。于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清理墓室周围陈放的大型铜器,大型铜器不能装筐,只能用绳索捆紧,再由强壮的工人顺着坑壁慢慢拉上来,由我记录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顺序。参加发掘的人处于紧张的劳动中,围观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联甗架被拖上来了,有人说,六条腿,这是啥?旁边的人说,没见过。偶方彝的器体取上来了,有个孩子喊,长方的像猪槽。负责安全的人在极力维护秩序,要大家不要挤,以后让大家看,但围观的人兴趣不减,议论纷纷。下午3点多,遗物取净了,最后将被朱砂和漆皮染红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说,这个墓挖得干净利落,侯德隆师傅说,亮底了,放心吧,不会丢下东西。 发掘结束了,戴忠贤、屈如忠二人将发掘过程中未喝完的酒拿出来说,大家喝酒吧。工人们边喝边议论,有的说,出了这么多小人,好几个虎头彝,真想不到。也有的说,从来没见过这么个坑。不久我们就在安阳工作站办了小型展览,各村的群众和安阳市的有关单位看了展览后表示满意,也为他们的家乡自豪。 随葬品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后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三联甗、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在昆明用汽锅蒸鸡,是一道美食,同样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足以说明殷人对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妇好墓葬探访 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后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后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墓内出土玉器多件,绝大部分完整或稍残缺。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当安阳市玉雕厂的工作人员看了玉器之后,就有人提出墓内所出以新疆青玉为多,对这一见解我们很关注,后经多位有经验的人士验证,确定妇好墓内所出以新疆玉为主。后经科学鉴定,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透闪石与新疆玉相合,所鉴定标本硬度为摩氏6度。新疆玉在殷墟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玉器类别比较多,有琮、璧、璜等礼器,作仪仗的戈、钺、矛等,另有工具和装饰品。玉礼器对研究礼制极为重要,礼玉以琮、璧为主。《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虽是反映周朝的观念,但用玉石器进行祭礼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而以良渚文化资料最为系统。尽管时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进行祭祀当是一脉相承的。 装饰品为数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带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等的实物资料。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玉雕艺人善于抓住不同动物的生态特点和习性,雕琢的动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一件回首状的小鹿,表现出警觉的神情,而头部歪向一侧的螳螂则显得悠闲自在,生动传神。玉器之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等。3件象牙杯,有两件成对,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在此还应说一说墓内所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1件阿拉伯绶贝(也称阿文绶贝)、2件脉红螺。海贝产生于我国台湾、南海(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厦门东山以南),反映商王朝与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是极重要的证据。 发现意义 “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妇好墓属殷墟早期,与武丁时代相合。墓主妇好当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从玉器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的先进因素,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猪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了商文化的内涵,为祖国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妇好墓的各种文化遗物,以及贝类、海螺等,尚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研究。 3近代猜测 编辑 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 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而且也是伟大的商朝中兴之王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的谥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4轶事典故 编辑 民族拯救者 在大约3000前年左右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气温下降,高纬度地区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只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古印欧人不得不向南迁徙。其中,讲希腊语的部落穿过巴尔干半岛,迈锡尼文明,使希腊进入了一个西方学者所谓的黑暗时期,直到大约400年后的公元前8、9世纪文化才开始恢复;向两河流域迁徙的亚述人将美索布达尼亚的数千年的文化一扫而空;另外一只向东迁徙的印欧人在中亚附近分开,以致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中国;另一支向南进入印度后将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印度原住民征服后,制定了种姓制度:入侵者在剽窃了原住民的文化后被列为最高的种姓,二者文化的真正创造者,印度的原住民却被列为最低种姓,他们被禁止识字和学习自己创造出的文化,最终,比中国起源更早的印度文明就在这种野蛮的种族隔离制度下逐步衰亡——因为被禁止学习就意味着政治人才的匮乏,所以印度历史上基本没有统一的局面,也没有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因为这次迁徙对文明的破坏影响到了整个欧亚大陆。但进入中国的这支印欧人却被妇好率领的商朝军队彻底地打败了。初具规模的华夏文明在这场急风暴雨中屹立不倒,成为整个人类接下来近3000年文明的灯塔。 这也自然地解释了西方人为什么怕龙。(由于华夏文明的图腾是“龙”,因此,在西方人的意识中,都惧怕“龙”。)   学者李济把武丁时期有关“西北战争”的甲骨文梳理后说:“这些最为可靠的原始资料,透露了中华民族在形成时代艰苦奋斗的真相,尤其是在内蒙古、河套一带发生的争夺战,实为奠定中国文明的一连串决战的序幕,其重要性不亚于传说中史学家歌颂的黄帝的阪泉、涿鹿之战。”他还用一些间接资料说明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武丁时代征伐的外族,“与蹂躏印度文化的雅利安民族以及征服两河流域的迦塞族有极其相近的文化关联,并且有些血缘关系;他们虽没有文字,却拥有很进步的战争武器”,但“在这一时代,中华民族在西北边疆打了一次勇敢的、胜利的自卫战,这一战奠定了殷商时代200年的文化生活,为东亚及太平洋区域建立了一个伟大文明的新基础"。   印欧语族人根本不把其他民族的人当人看,他们不是设法和他们打败的民族融合,而是制定出种族隔离或种族灭绝制度:远的说,有入侵印度的印欧人(即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近的说,有欧美人在非洲贩卖黑奴和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屠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妇好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足可与大明洪武帝相媲美,甚至更大,因为那时萌芽阶段的华夏文明架构还很脆弱,如同一棵小树苗,一场暴风雨就能将其摧毁;不像13、14世纪时已经有了深厚的底蕴和基础,如同参天古木,雷霆风暴过后,挺拔依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妇好是我们种族和文明的拯救者。 老祖宗有句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大事,除了祭祀与占卜之外,就是保卫边防、开拓疆土和掳掠奴隶的征战了。武丁是商朝历史上有名的一代雄主,他在位59年中,频繁出征作战,先后征服了西北、东南的周边部族,极大地扩充了王朝的版图,史称他统治的时期为“武丁中兴”。在这个过程中,妇好当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的文献里,对她参与的军事活动都有颇为详尽的记载。 妇好墓穴玉凤 妇好墓穴玉凤通高13.6厘米,壁厚0.7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妇好墓出土了很多玉龙,而玉凤仅此一件,说明妇好对凤的极端重视。此器与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极为似,是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像的极佳实物。玉凤高冠勾喙,短翅长尾,作亭立回首欲飞状,飘逸洒脱,舒展的长尾自然弯曲,尾翎有合有分,素洁无纹。身前有透穿镂孔,更使凤体丰满迷人。背部外凸的穿孔圆钮,应是供穿绳悬挂之处。 凤的形像美丽、精巧,玉质晶莹润洁,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而持之难释。 《山海经》上说:“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足见凤在当时还是道德、仁义的象征,也许当年妇好佩此玉凤,除了表示高贵,还寓吉祥之意。 久经沙场 “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出兵最多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的最高统帅就是妇好。当时,久经沙场、战功累累的禽、羽等武丁爱将,都归妇好率领。那一仗打下来,羌人势力被大大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 那时,距都城安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正北1000多里外,还有一个强悍的游牧部族土方。他们经常肆意侵入商的边境,掳掠人口财物,是王朝多年的心头大患。于是,武丁命妇好率兵出战,只一仗,就打退了入侵之敌。妇好乘胜追击,彻底挫败了土方。从此土方再也不敢入侵,后来终被划入商的版图。 妇好最精彩的战役是和武丁一起征伐巴方的一战。战前妇好和夫君议定计谋,妇好在敌人西面埋伏军队,武丁则带领精锐部队在东面对巴方军队发起突然袭击。巴方军队在武丁军与妇好军的包围圈中顾此失彼,阵形大乱,终于被围歼,南境遂平定。这大概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伏击战”了。 文武双全 贵为王后的妇好,不爱“红装”爱“武装”,或者说爱 “武装”更甚“红装”。在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了精美的骨刻刀、铜镜、骨笄、玛瑙珠等许多女性专用的饰品,以及大石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这都说明她有女性娇美的一面。令人称奇的是,除却这些小玩意,陪葬品里还有大量的兵器,特别是一件重达9公斤、饰有双虎噬人纹、铭刻“妇好”文的大铜钺,格外引人注目。后经专家考证,认为这是她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妇好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更重要的是,钺在古代是军权和王权的象征。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她在那个时代一定是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女将军。其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钺上,便有精雕细刻着彰露“有牙阴户”的女战神或大母神形象。这说明,在那个时代,母系社会的遗风犹存,女性带兵打仗也不算稀奇之事。不过,在男性已占主导地位的商代中后期,妇好还可以拥有钺这样的中国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物,成为全国武装部队的统帅,就足以说明本领实在不一般。 占卜官 妇好的重要性,除却王后和一流的军事将领的尊贵身份外,还体现在她拥有一个特殊的职位,那就是主持祭祀的占卜官。在她那个时代,人们迷信鬼神,崇尚天命,非常盛行祭祀占卜,特别是商王室和奴隶主统治阶级,几乎所有国家大事都要反复占卜、祈问鬼神。因此,祭祀是最重要的国事活动之一。而掌握这项最高神职权力的祭司,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地位,通过与鬼神沟通,成为国家重大国事的实际决策者。 夫妻情深 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国王,第二十位王盘庚的侄儿。盘庚继位时,商王朝已经出现了内乱外患并举的迹象,盘庚为了摆脱困境,将商王朝的都城迁往北蒙(即今河南安阳)。盘庚完成迁殷的壮举之后若干年,商王朝的中兴之王武丁接过了王杖。 武丁的经历,与近三千年后的俄国彼得大帝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丁的父亲小乙是盘庚的四弟,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能继位为王。因此在武丁小的时候,小乙将自己的儿子武丁送到民间去生活。武丁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王族血统,而是象一个普通人那样学习各种劳作的知识,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经历各种疾苦,从而为他未来继位中兴王朝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得到了筑屋奴隶出身的傅说。 武丁 武丁 是个性非常强、也非常富于情感和壮志的君主。妇好就是武丁的第一位王后。她嫁给武丁之前的身份,应该是商王国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出身和见识。妇好十分的聪明,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商王朝武功最盛的君王武丁是她的丈夫,而武丁时代的赫赫武功中,有着妇好相当一部分的功劳。商王朝带着浓烈的母系氏族遗风,这几个形容词用在商王后的身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妇好臂力过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重达九公斤,足见她的身体强壮。而该兵器为大斧,更可见她的骁勇。 妇好和武丁,是一对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夫妻。刚刚结婚的时候,武丁对妇好领兵作战的能力还不是非常了解。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外敌入侵,派去征讨的将领久久不能解决问题,妇好便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前往助战。武丁对妻子的要求非常犹豫,考虑很久之后,还是通过占卜才决定让王后出征。没想到,妇好一到前线,调度指挥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击败敌人,取得了胜利。 武丁从此对妻子刮目相看,封妇好为商王朝的军事统帅,让她指挥作战。从此以后,妇好率领军队征讨作战,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其中,在对羌方一役中,武丁将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都交给了她:一万三千余人。这场战役大获全胜,也是武丁时期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 除了率军作战,妇好还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她是名副其实的神职人员,最高祭司。 其实要照我说,做王的人很应该象人 妇好墓 家武丁学习,发掘自己妻子的潜力。再忠心的臣子,也没有妻子那么靠得住,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中国的传统教育把女人们都教得把老公看得比天大呢。后来的皇帝们把老婆关在后宫,然后被自己的文臣武将们当猴儿耍来卖,实在是自寻烦恼。通俗来说,武丁和妇好,那是世上最愉快、最成功的一对儿,他们同心协力,将商王朝经营成了世上第一流的夫妻店。 妇好为武丁和商王朝立下的最伟大战功之一,就是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征讨西北的内蒙古河套一带的敌军之战。这场战争对于殷商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华历史,都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这是一场自卫战,在妇好出战之前,商王朝困于西北边境的战乱骚扰已多年,始终不能胜利,而妇好一役毕全功,取得了最后也是最强大的胜利,并且得到了敌人的归附服从。这是一场奠定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决战。史学家认为妇好此战的意义,不亚于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 当然,武丁并不是只会窝在王宫里,为出兵放马的妻子占卜问天的无用男人,他自己也屡屡率军出征。在攻打巴方国(今湖北西南部)的时候,他和妇好一起领军,并且分工合作——让妇好在西南方设下埋伏之阵,自己率领各路侯伯从东面发动攻势,将敌人赶入妇好的铁桶阵中,一鼓歼之。 每当妇好单独出征、凯旋的时候,武丁总是抑制不住喜悦出 商代女战神 城相迎,有一次一直迎出八十多公里。当这对夫妻带领着各自的部属,终于在郊外相遇的时候,久别重逢的激动使他们忘记了国王和王后的身份,将部属们甩在后面,两人一起并肩驱策,在旷野中追逐驰骋。而武丁更将妻子看得无比重要甚至于既爱且敬,这一次浪漫的并骑留在了史料中,而没有见诸文字的恩爱自然更多。琴瑟和谐,羡煞后人。 武丁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君王,他并不因为妇好是自己的妻子,就认为她理所应当要无偿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在妇好立下赫赫功绩之后,论功行赏之时武丁没有忘记她,给她划分了封地。 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切的主宰,她主持封地范围内的一切事务,拥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隶民众。她还向丈夫武丁交纳一定的贡品,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决不因私废公。妇好的封地一定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因为在她的封地上,她拥有自己独立的嫡系部队三千余人——在那个年代,普通小国的全部兵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数目。由于经济独立,妇好能够为自己铸造大规模的青铜制品,现存于世的妇好偶方鼎就是其中之一。 陪葬品 武丁和妇好,不但是感情方面的夫妻,也是事业方面的伙伴。为了管理自己的封地,妇好经常离开王宫,到封地去生活(有点象如今的职业女性因公出差)。小别胜新婚,妇好虽然常因征战和理政与武丁分别,但是仍然屡屡为他生育儿女。然而妇好三十三岁就死去了。虽然相对于那个时代,她的享年已经不短,但是相对于她享国长达五十九年的丈夫武丁,却太短暂了。 妇好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从已经翻译过来的甲骨来看,有好几种可能。 有甲骨卜辞上,有这样的记载:妇好要分娩了,不好。三旬又一日,甲寅日分娩,一定不好。女孩。妇好是因为难产而去世的吗? “后辛”石牛 还有一块甲骨上的记载则是: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又忍不住让人揣测,妇好是因为战役而亡,至少也是战伤复发而逝,——那年头的战争,其实就是大规模的械斗,想要不负伤,恐怕不可能。所以武丁才为她复仇而战。 总之,不管妇好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她的不幸去世,都使武丁非常痛心,将她下葬在自己处理军政大事的宫室旁边,让自己随时都能看到妻子、日夜守护着她。 即使如此,武丁仍然觉得自己守护的力量不够,不足以深达幽冥。于是, 青玉簋 他率领儿孙们为妇好举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祭祀,并且为妇好举行了多次冥婚,将她的幽魂先后许配给了三位先商王: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成汤。在最后将妇好许配给成汤之后,武丁终于放下了心,认为有多达三位伟大的先人共同照看,妇好在阴世里能够得到安全和关怀了。 妇好为武丁留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孝己。而妇好在艰难中生育的女儿是谁呢?武丁至少有过两个女儿担任过商政府中的官员,并且象妇好那样拥有自己的封地。她们是子妥和子媚,即子妥鼎、子媚鼎的主人。谁是妇好的女儿?也或者除了子妥和子媚,还另有其人。 5历史评价 编辑 从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妇好去世多年之后,武丁仍然对她念念不忘。按照国家制度,武丁在妇好去世后又册立了新的王后。然而这位王后虚有其名,武丁眼前心底,仍然只有妇好一人,对新王后视若无睹。不久,这位王后就在抑郁中离开了人世。于是第三位王后又应运而生……每当国家有战事,武丁都要亲率子孙大臣,为妇好举行大规模的祭礼,请她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能够旗开得胜。 腰佩宽柄器玉人 上世纪,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被陆续发掘,然而十一位曾定居安阳的商王大墓已仅剩了十一座空陵,在三千年的历史中早被盗得空空如也。谁也没有想到,保存完好如初的却是妇好墓。 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七日,一位女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了另一个女人,商王后、大将妇好墓的发掘。 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还有4件铜钺以及130件青铜兵器。除了以一对后母辛大方鼎为首的200余件青铜礼器,还有十五种共156件酒器、以及来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755件、来自台湾、海南甚至更远处的海贝7000多枚、各色宝石制品47件。以及各种陶器、石器、海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为妇好殉葬的16名殉人、6条殉狗。 如此丰厚的陪葬品,不仅体现了武丁对妻子的敬爱之情,更体现了妇好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她不但是一位将领,能征善战且善饮,更是一位尊贵的贵妇人,爱美而且擅于修饰,更是一位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贵族领主,拥有庞大的奴隶群。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伟大的王后。 6影视形象 编辑 豫剧的传统剧目《天军凤帅》,就是根据关于妇好的民间传说而流传下来的剧目。另外还有其它的舞台剧。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10-25 [引用日期2014-10-9] . 2. 记忆殷墟妇好墓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08-25 [引用日期2014-10-9] . 3. 妇好墓-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墓 .腾讯旅游 .2011-04-20 [引用日期2014-10-9] . 4. 卜辞中所见妇好事迹述略 .新浪博客.知北游,中国国学网 .2009年11月01日2006年11月24日 [引用日期2013-10-11] . 5. 《武丁与妇好》太庙首演 . 河南商报 .2010-09-17 [引用日期2014-10-9]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商朝人物 , 历史人物
323
USMA
Last edited 11 days ago by Yairchaim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Watch this page "West Point" redirects here. For other uses, see West Point (disambiguation).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U.S. Military Academy COA.png Motto Duty • Honor • Country[1] Established 16 March 1802[2] Type U.S. Service Academy Superintendent Lt. Gen. Robert L. Caslen USMA '75 Dean Brig. Gen. Timothy E. Trainor USMA '83 Commandant Brig. Gen. John C. Thomson III USMA '86 [3] Academic staff 580 Students 4,624 cadets Location West Point, New York, U.S. Campus Suburban – 16,080 acres (6,507.3 ha) Fight song "On Brave Old Army Team" Colors Black Gray Gold Athletics NCAA Division I - PL AHA CSFL EIGL EIWA Sports 24 varsity sports teams (15 men's and 9 women's) Nickname Black Knights Mascot Mule Website www.westpoint.edu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U.S.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U.S.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is located in New York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ordinates 41°23′34″N 73°57′30″W NRHP Reference # 66000562 Significant dates Added to NRHP 1966 Designated NHL 19 December 1960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USMA), also known as West Point, Army, The Academy or simply, The Point, is a four-year coeducational federal service academy located in West Point, New York. The academy, located in Orange County, sits on scenic high ground overlooking the Hudson River, 50 miles (80 km) north of New York City. The entire central campus is a national landmark and home to scores of historic sites,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The majority of the campus's neogothic buildings are constructed from gray and black granite. The campus is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lete with a large visitor center and the oldest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Candidates for admission must both apply directly to the academy and receive a nomination, usually from a member of Congress. Other nomination sources include the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tudents are officers-in-training and are referred to as "cadets" or collectively as the "United States Corps of Cadets" (USCC). Tuition for cadets is fully funded by the Army in exchange for an active duty service obligation upon graduation. Approximately 1,300 cadets enter the Academy each July, with about 1,000 cadets graduating. The academic program grant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with a curriculum that grades cadets' performance upon a broad academic program, military leadership performance, and mandatory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athletics. Cadets are required to adhere to the Cadet Honor Code, which states that "a cadet will not lie, cheat, steal, or tolerate those who do." The academy bases a cadet's leadership experience as a development of all three pillars of performance: academics, physical, and military. Most graduates are commissioned as second lieutenants in the Army. Foreign cadets are commissioned into the armies of their home countries. Since 1959, cadets have also been eligible to "cross-commission," or request a commission in one of the other armed services, provided they meet that service's eligibility standards. Every year, a very small number of cadets do this, usually in a one-for-one "trade" with a similarly inclined cadet or midshipman at one of the other service academies. Because of the academy's age and unique mission, its traditions have influenced other institutions. It was the first American college to have an accredited civil-engineering program, the first to have class rings, and its technical curriculum was a model for later engineering schools. West Point's student body has a unique rank structure and lexicon. All cadets reside on campus and dine together en masse on weekdays for breakfast and lunch. The academy fields fifteen men's and nine women's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NCAA) sports teams. Cadets compete in one sport every fall, winter, and spring season at the intramural, club, or intercollegiate level. Its football team was a national power in the early and mid-20th century, winning three national championships. Its alumni and students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Long Gray Line," and its ranks include two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presidents of Costa Rica, Nicaragua and of the Philippines, numerous famous generals, and seventy-five Medal of Honor recipients. Contents History Colonial period, founding, and early years After the Civil War World War II and Cold War Modern era Campus Athletic facilities West Point Museum Administration Academy leadership Admission requirements Curriculum Academics Military Physical Moral and ethical training Cadet life Rank and organization Life in the corps Activities Athletics Football Other sports Traditions Cullum number Class ring Thayer Award Sedgwick's spurs Goat-Engineer game Walking the area Notable alumni Commemorations See also Notes Footnotes Citations References used External links HistoryEdit Main article: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For USMA archives, see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Affiliated facilities. West Point fortifications 1780 West Point, from Phillipstown. engraving by W. J. Bennett showing the original buil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lonial period, founding, and early years The Continental Army first occupied West Point, New York, on 27 January 1778;[4] it became the oldest continuously-operating Army post in the United States.[5] Between 1778 and 1780, the Polish engineer and military hero Tadeusz Kościuszko oversa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arrison defenses.[6] The Great Hudson River Chain and high ground above the narrow "S" curve in the river enabled the Continental Army to prevent British Royal Navy ships from sailing upriver and thus dividing the Colonies.[7][8] As commander of the fortifications at West Point, however, Benedict Arnold committed his act of treason, attempting to sell the fort to the British.[9][10] After Arnold betrayed the patriot cause, the Army changed the name of the fortifications at West Point, New York, to Fort Clinton.[9] With the peace after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left various ordnance and military stores deposited at West Point.[11] "Cadets" underwent training in artillery and engineering studies at the garrison since 1794.[12] Congress formally authoriz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fun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on 16 March 1802.[2] The academy graduated Joseph Gardner Swift, its first official graduate, in October 1802; he later returned as Superintendent from 1812 to 1814.[12] In its tumultuous early years, the academy featured few standards for admission or length of study. Cadets ranged in age from 10 years to 37 years and attended between 6 months to 6 years.[12] The impending War of 1812 caused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o authorize a more formal system of education at the academy and increased the size of the Corps of Cadets to 250.[12] The basis for the "Long Gray Line" expression originated in 1814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gray uniforms during the tenure of Superintendent Alden Partridge.[citation needed] Thayer monument George Henry Gordon USMA Class of 1846 In 1817, Colonel Sylvanus Thayer became the Superintendent and established the curriculum still in use as of 2011. Thayer instilled strict disciplinary standards, set a standard course of academic study, and emphasized honorable conduct.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he Military Academy," he is honored with a monument on campus for the profound impact he had upon the academy.[13][14] Founded as a school of engineering, for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USMA produced graduates who gained recognition for engineering the bulk of the nation's initial railway lines, bridges, harbors and roads.[15][16][17] The academy was the only engineering school in the country until the founding of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1824. It was so successful in it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hat i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every American engineering school founded prior to the Civil War.[16][17][18] The Mexican–American War brought the academy to prominence as graduates proved themselves in battle for the first time. Future Civil War commanders Ulysses S. Grant and Robert E. Lee first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in battle in Mexico.[19][20] In all, 452 of 523 graduates who served in the war received battlefield promotions or awards for bravery.[19][21] The school experienced a rapid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1850s, often romanticized by the graduates who led both sides of the Civil War as the "end of the Old West Point era."[22] New barracks brought better heat and gas lighting, while new ordnance and tactics training incorporated new rifle and musket technology and accommodated transportation advances created by the steam engine.[22][23]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West Point graduates filled the general officer ranks of the rapidly expanding Union and Confederate armies.[24] Two hundred ninety-four graduates served as general officers for the Union, and one hundred fifty-one served as general officers for the Confederacy.[22] Of all living graduates at the time of the war, 105 (10%) were killed, and another 151 (15%) were wounded.[22] Nearly every general officer of note from either army during the Civil War was a graduate of West Point and a West Point graduate commanded the forces of one or both sides in every one of the 60 major battles of the war.[22][24][25] After the Civil War Henry Ossian Flipper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Civil War, the academy enjoyed unprecedented fame as a result of the role its graduates had played.[26] However, the post-war years were a difficult time for the academy as it struggled to admit and reintegrate cadets from former confederate states.[27] The first cadets from Southern states were re-admitted in 1868, and 1870 saw the admission of the first black cadet, James Webster Smith of South Carolina.[27][28] Smith endured harsh treatment and was eventually dismissed for academic deficiency under controversial circumstances in 1874.[29] As a result, Henry O. Flipper of Georgia became the first black graduate in 1877, graduating 50th in a class of 76.[27][30] Two of the most notable graduate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George Washington Goethals from the class of 1880, and John J. Pershing from the class of 1886.[27] Goethals gained prominence as the chief engineer of the Panama Canal,[31] and Pershing would become famous for his exploits against the famed Pancho Villa in Mexico and later for leading American Forces during World War I.[32] Besides the integration of southern-state and black cadets, the post-war academy also struggled with the issue of hazing. In its first 65 years, hazing was uncommon or non-existent beyond small pranks played upon the incoming freshmen, but took a harsher tone as Civil War veterans began to fill the incoming freshman classes. The upper class cadets saw it as their duty to "teach the plebes their manners."[33] Hazing at the academy entered the national spotlight with the death of former cadet Oscar L. Booz on 3 December 1900. Congressional hearings, which included testimony by Douglas MacArthur, investigated his death and the pattern of systemic hazing of freshmen.[34] When MacArthur returned as superintendent, he made an effort to end the practice of hazing the incoming freshmen by placing Army sergeants in charge of training new cadets during freshman summer.[35] The practice of hazing continued on some levels well into the late 20th century, but is no longer allowed in the present day.[36] Corps of Cadets c. 1870 Class at West Point, 1929 The demand for junior officers during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caused the class of 1899 to graduate early, and the Philippine-American War did the same for the class of 1901. This increased demand for officers led Congress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Corps of Cadets to 481 cadets in 1900.[37] The period between 1900 and 1915 saw a construction boom as much of West Point's old infrastructure was rebuilt.[37] Many of the academy's most famous graduates graduated during the 15-year period between 1900 and 1915: Douglas MacArthur (1903), Joseph Stilwell (1904), Henry "Hap" Arnold (1907), George S. Patton (1909), Dwight D. Eisenhower, and Omar Bradley (both 1915). The class of 1915 is known as "the class the stars fell on" for the exceptionally high percentage of general officers that rose from that class (59 of 164).[38][39] With war raging in Europe, Congress anticipated potential American involvement and increased the authorized strength to 1,332 cadets in 1916.[citation needed] The outbreak of America's involvement in World War I caused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army officers, and the academy accelerated graduation of all four classes then in attendance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beginning with the early gradu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on 20 April 1917, the Second Class in August 1917, and both the Third and Fourth Classes just before the Armistice of 11 November 1918, when only freshman cadets remained (those who had entered in the summer of 1918).[37] In all, wartime contingencies and post-war adjustments resulted in ten classes, varying in length of study from two to four years, within a seven-year period before the regular course of study was fully resumed.[40] Douglas MacArthur became superintendent in 1919, instituting sweeping reforms to the academic process, including introducing a greater emphasis on history and humanities.[41] He made major changes to the field training regimen and the Cadet Honor Committee was formed under his watch in 1922.[42][43] MacArthur was a firm supporter of athletics at the academy, as he famously said "Upon the fields of friendly strife are sown the seeds that, upon other fields, on other days, will bear the fruits of victory."[44] West Point was first officially accredited in 1925, and in 1933 began granting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s to all graduates.[45] In 1935, the academy's authorized strength increased to 1,960 cadets.[45] World War II and Cold War As World War II (WWII) engulfed Europe, Congress authorized an increase to 2,496 cadets in 1942 and began graduating classes early. The class of 1943 graduated six months early in January 1943, and the next four classes graduated after only three years.[46] To accommodate this accelerated schedule, summer training was formally moved to a recently acquired piece of land southwest of main post. The site would later become Camp Buckner.[47] The academy had its last serious brush with abolition or major reform during the war, when some members of Congress charged that even the accelerated curriculum allowed young men to "hide out" at West Point and avoid combat duty. A proposal was put forth to convert the academy to an officer's training school with a six-month schedule, but this was not adopted. West Point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WWII; four out of five of the five-star generals were alumni and nearly 500 graduates died.[46]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war in 1945, Maxwell Taylor (class of 1922) became superintendent. He expanded and modernized the academic program and abolished antiquated courses in fencing and horsemanship.[48] Unlike previous conflicts, the Korean War did not disrupt class graduation schedules. More than half of the army leadership during the war was composed of academy graduates. As a result, 157 alumni perished in the conflict.[49] Garrison H. Davidson became superintendent in 1956 and instituted several reforms that included refining the admissions process, changing the core curriculum to include electives, and increasing the academic degree standards for academy instructors.[49] The 1960s saw the size of the Corps expand to 4,400 cadets while the barracks and academic support structure grew proportionally.[50][51] West Point was not immune to the social upheaval of American society during the Vietnam War.[52][53][54] The first woman joined the faculty of the all-male institution amidst controversy in 1968.[55] The Army granted its first honorable discharge to a West Point graduate who claimed conscientious objector status in 1971.[56] The academy struggled to fill its incoming classes as its graduates led troops in Southeast Asia, where 333 graduates died.[57][58] Modern era Following the 1973 Paris Peace Accords that ended American involvement in Vietnam, the strain and stigma of earlier social unrest dissolved and West Point enjoyed surging enrollments.[59] West Point admitted its first 119 female cadets in 1976, after Congress authorized the admission of women to the federal service academies in 1975.[60][61] Women currently compose approximately 15% of entering new cadets.[62] In 1989, Kristin Baker became the first female First Captain (an effigy of her is now on display in the Museum), the highest ranking senior cadet at the academy.[63] Three other females have been appointed as First Captain: Grace H. Chung in 2003, Stephanie Hightower in 2005, and Lindsey Danilack in 2013.[64] Rebecca Marier became the academy's first female valedictorian in 1995.[65] The first female West Point graduate to attain flag (general officer) rank was Rebecca S. Halstead, class of 1981. Vincent Brooks became the first African-American First Captain in 1980.[citation needed] First female graduates in 1980 In 1985, cadets were formally authorized to declare an academic major; all previous graduates had been awarded a general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Five years later there was a major revision of the Fourth Class System, as the Cadet Leader Development System (CLDS) became th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l four classes.[58][66] The class of 1990 was the first one that issued a standard and mandatory computer to every member of the class at the beginning of Plebe year, the Zenith 248 SX. The academy was also an early adopter of the Internet in the mid-1990s, and was recognized in 2006 as one of the nation's "most wired" campuses.[67]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in October 1987, President Reagan visited the Academy and delivered a speech about ending the Evil Empire. During the Gulf War, alumnus General Schwarzkopf was the commander of Allied Forces, and the American senior generals in Iraq, Generals Petraeus and Odierno, and Afghanistan, retired General Stanley McChrystal and General David Rodriguez, are also alumni. Following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applications for admission to the academy increased dramatically, security on campus was increased, and the curriculum was revamped to include coursework on terrorism and military drills in civilian environments.[68] One graduate was killed during the 9/11 terrorist attacks and ninety graduates have died during operations in Afghanistan, Iraq, and the ongoing Global War on Terror.[69][70] The Class of 2005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Class of 9/11 as the attacks occurred during their first year at the academy, and they graduated 911 students. In 2008 gender-neutral lyric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West Point's "Alma Mater" and "The Corps" — replacing lines like "The men of the Corps" with "The ranks of the Corps."[71] In December 2009, President Barack Obama delivered a major speech in Eisenhower Hall Theater outlining his policy for deploying 30,000 additional troops to Afghanistan as well as setting a timetable for withdrawal.[72][73] President Obama also provided the commencement address in 2014.[74] CampusEdit Central campus looking north Main articl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grounds and facilities The academy is located approximately 50 miles (80 km) north of New York City on the western bank of the Hudson River. West Point, New York, is incorporated as a federal military reservation in Orange County and is adjacent to Highland Falls.[75]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both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fort ruins and of the military academy itself, the majority of the academy area was declared a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in 1960.[76][77] In 1841, Charles Dickens visited the academy and said "It could not stand on more appropriate ground, and any ground more beautiful can hardly be."[78] One of the most visited and scenic sites on post, Trophy Point, overlooks the Hudson river to the north, and is home to many captured cannon from past wars as well as the Stanford White-designed Battle Monument.[79] Though the entire military reservation encompasses 15,974 acres (65 km2), the academic area of the campus, known as "central area" or "the cadet area", is entirely accessible to cadets or visitors by foot.[80] Cadet Chapel One of the six wings of Washington Hall during lunchtime. In 1902, the Boston architectural firm Cram, Goodhue, and Ferguson was awarded a major construction contract that set the predominantly neogothic architectural style still seen today.[81] Most of the buildings of the central cadet area are in this style, as typified by the Cadet Chapel, completed in 1910.[82] These buildings are nearly all constructed from granite that has a predominantly gray and black hue. The barracks that were built in the 1960s were designed to mimic this style.[81] Other buildings on post, notably the oldest private residences for the faculty, are built in the Federal, Georgian, or English Tudor styles.[83] A few buildings, such as Cullum Hall and the Old Cadet Chapel, are built in the Neoclassical style.[84] The academy grounds are home to numerous monuments and statues. The central cadet parade ground, the Plain, hosts the largest number, and includes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Thayer Monument, Eisenhower Monument, MacArthur Monument, Kosciuszko Monument, and Sedgwick Monument. Patton Monument was first dedicated in front of the cadet library in 1950,[85] but in 2004 it was placed in storage to make roo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Jefferson Hall. With the completion of Jefferson Hall, Patton's statue was relocated and unveiled at a temporary location on 15 May 2009, where it will remain until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novation of the old cadet library and Bartlett Hall.[86] There is also a statue commemorating brotherhood and friendship from the École Polytechnique in the cadet central area just outside Nininger Hall. The remaining campus area is home to 27 other monuments and memorials.[87] West Point Cemetery The West Point Cemetery is the final resting place of many notable graduates and faculty, including George Armstrong Custer, Winfield Scott, William Westmoreland, Earl Blaik, Maggie Dixon, and sixteen Medal of Honor recipients.[88][89] The cemetery is also the burial place of several recent graduates who have died during the ongoing conflict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Many of the older grave sites have large and ornate grave markers, the largest belonging to Egbert Viele (class of 1847), chief engineer of Brooklyn's Prospect Park.[88] The cemetery is also home to a monument to Revolutionary War heroine Margaret Corbin.[90] The Military Reservation contains the West Point Mint, one of four active coin-producing facilities of the U.S. Mint.[citation needed] Athletic facilities Main article: West Point athletic facilities West Point is home to historic athletic facilities like Michie Stadium and Gillis Field House as well as modern facilities such as the Lichtenburg Tennis Center, Anderson Rugby Complex, and the Lou Gross Gymnastics Facility.[91] Michie Stadium recently underwent a significant upgrade in facilities for the football team, and the academy installed a new artificial turf field in the summer of 2008.[92] The academy has its own golf course and ski slope, located on the northwest edge of the main campus, just outside of the Washington Gate.[citation needed] West Point Museum See also: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 Other Army museums The visitor's center is just outside the Thayer Gate in the village of Highland Falls and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arrange for a guided tour. These tours, which are the only way the general public can access the academy grounds, leave the visitor's center several times a day. The West Point Museum is directly adjacent to the visitor's center, in the renovated Olmsted Hall on the grounds of the former Ladycliff College. Originally opened to the public in 1854, the West Point Museum is the oldest military museum in the country.[93][94]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the museum operates access to the Fort Putnam historic site on main post and access to the 282 acre Constitution Island.[95]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items on display at the museum are George Washington's pistols, Napoleon's sword, a dagger carried by Hermann Goering when he was captured, a revolver that belonged to Goering and a silver-plated party book, signed by Charles Lindbergh, Herbert Hoover and Mussolini etc. Arguably, the most prized artifact on display is a gold-plated pistol that belonged to Adolf Hitler. AdministrationEdit Academy leadership Main article: List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lumni (Superintendents) The 57th & 58th Superintendents, LTG Hagenbeck (L) & LTG Huntoon (R) The commanding officer at the USMA is the Superintendent. This position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president of a civilian university, but due to his status as the commanding general of the academy, the Superintendent holds more influence over the daily lives of the cadets than would a civilian university president. Since 1812, all Superintendents have been West Point graduates, though this has never been an official prerequisite to hold that position.[citation needed] In recent years, the position of Superintendent has been held by a Lieutenant General (three star general). The current Superintendent, Lieutenant General Robert L. Caslen, Jr., took command on 17 July 2013.[96] Earlier in his career, Caslen served as the 70th commandant of Cadets. The academy is a direct reporting unit, and as such, the Superintendent reports directly to the Army Chief of Staff (CSA).[97][98] There are two other general officer positions at the academy. Brigadier General John Thomson is the Commandant of Cadets, and Brigadier General Timothy Trainor is the Dean of the Academic Board.[99] There are 13 academic departments at USMA, each with a colonel as the head of department. These 13 tenured colonels comprise the core of the Academic Board. These officers are titled "Professors USMA" or PUSMA.[100] The academy is also overseen by the Board of Visitors (BOV). The BOV is a panel of Senators, Congressional Representatives, and presidential appointees who "shall inquire into the morale and discipline, curriculum, instruction, physical equipment, fiscal affairs, academic methods, and other matters relating to the academy that the board decides to consider." Currently the BOV is chaired by Congressman John Shimkus and is composed of three Senators, five Congressmen, and six presidential appointees.[101] Admission requirements Candidates must be between 17 and 23 years old, unmarried, and with no legal obligation to support a child. Above average high school and/or previous college grades, and strong performance on standardized testing is expected.[102] The interquartile range on the old SAT was 1100–1360 and 68% ranked in the top fifth of their high school class.[103][104] To be eligible for appointment, candidates must also undergo a Candidate Fitness Assessment[105] and a complete physical exam.[105] Up to 60 student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re present at USMA, educat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sponsoring nation, with tuition assistance based on the GNP of their country.[106] Of these foreign cadets the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specifically permits one Filipino cadet designated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Philippines.[107] The actual applic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two main requirements: candidates apply to USMA for admission and separately provide a nomination. The majority of candidates receive a nomination from their United States Representative or Senator. Some receive a nomination from the Vice President or 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108] The nomination process is not political. Applicants do not have to know their congressman to be nominated. The Academy applicant typically provides written essays and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The applicant then submits to a formal interview.[109] Admission to West Point is selective: 12.75% of applicants were admitted (total of 1292) to the Class of 2012.[103][110] Candidates may have previous college experience, but they may not transfer, meaning that regardless of previous college credit, they enter the academy as a fourth class cadet and undergo the entire four-year program.[111] If a candidate is considered academically disqualified and not selected, he or she may receive an offer to attend to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Preparatory School.[112] Upon graduation from USMAPS, these candidates are appointed to the academy if they receive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USMAPS Commandant and meet medical admission requirements.[113] The West Point Association of Graduates (WPAOG) also offers scholarship support to people who are qualified but not selected. The scholarships usually cover around $7,000 to civilian universities; the students who receive these scholarships do so under the stipulation that they will be admitted to and attend West Point a year later. Those who do not must repay the AOG. New Mexico Military Institute, Marion Military Institute, Valley Forge Military College and the Greystone Preparatory School at Schreiner University in Kerrville, Texas, are programs that students often attend on the AOG scholarship prior to admission to West Point.[114] CurriculumEdit Class of 2008 toss their hats after "class dismissed" West Point is a medium-sized, highly residential baccalaureate college, with a full-time, four-year undergraduate program that emphasizes instruction in the arts, sciences, and professions with no graduate program.[110] There are forty-five academic majors, the most popular of which are foreign languag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history, economics,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104][115] West Point is accredited by the Middle States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16] Military officers compose 75% of the faculty, while civilian professors make up the remaining 25%.[117] A cadet's class rank, which determines his or her Army branch and assignment upon graduation, is calculated as a combina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55%), military leadership performance (30%), and physical fitness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15%).[118][119] Academics The academy's teaching style forms part of the Thayer system, which was implemented by Sylvanus Thayer during his tour as Superintendent.[120] This form of instruction emphasizes small classes with daily homework, and strives to make students actively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learning by completing homework assignments prior to class and bringing the work to class to discuss collaboratively.[121] The academic program consists of a structured core of thirty-one courses balanced between the arts and sciences.[122] The Academy operates on the semester system, which it labels as "terms" (Term 1 is the fall semester; Term 2 is the spring semester). Although cadets choose their majors in the fall of their sophomore year, all cadets take the same course of instruction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ir junior year.[123] This core course of instruction consists of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mistry, physics, engineering, history, physical geography, philosophy, leadership and general psychology, English composition and literature, foreign language, politic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conomics, and constitutional law.[124][125] Some advanced cadets may "validate" out of the base-level classes and take advanced or accelerated courses earlier as freshmen or sophomores. Regardless of major, all cadets graduate with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122] Military Cadets cross a rope bridge during summer training As all cadets are commissioned as second lieutenants upon graduation, military and leadership education is nested with academic instruction. Military training and discipline fall under the purview of the Office of the Commandant. Entering freshmen, or fourth class cadets, are referred to as New Cadets, and enter the academy on Reception Day or R-day,[126] which marks the start of cadet basic training (CBT), known colloquially as Beast Barracks, or simply Beast.[127][128] Most cadets consider Beast to be their most difficult time at the academy because of the transition from civilian to military life. Their second summer, cadets undergo cadet field training (CFT) at nearby Camp Buckner, where they train in more advanced field craft and military skills. During a cadet's third summer, they may serve as instructors for CBT or CFT. Rising Firstie (senior) cadets also spend one month training at Camp Buckner, where they train for modern tactical situations that they will soon face as new platoon leaders. Cadets also have the opportunity during their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summers to serve in active army units and military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129] The schools include Airborne, Air Assault, Sapper, Pathfinder, etc.[130] Active duty officers in the rank of captain or major serve as Company Tactical Officers (TAC Officers). The role of the TAC is to mentor, train, and teach the cadets proper standards of good order and discipline and be a good role model.[131] There is one TAC for every cadet company. There is also one senior Non-Commissioned Officer to assist each TAC, known as TAC-NCOs.[132] The Department of Military Instruction (DMI) is responsible for all military arts and sciences education as well as planning and executing the cadet summer training.[133] Within DMI there is a representative from each of the Army's branches. These "branch reps" serve as proponents for their respective branches and liaise with cadets as they prepare for branch selection and graduation.[134] Physical Indoor obstacle course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PE) administers the physical program, which includes both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and competitive athletics. The head of DPE holds the title of Master of the Sword, dating back to the 19th century when DPE taught swordsmanship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135] All cadets take a prescribed series of physical fitness courses such as military movement (applied gymnastics), boxing (men) or self-defense (women), swimming, and beginning in 2009, advanced combatives. Cadets can also take elective physical activity classes such as scuba, rock climbing, and aerobic fitness.[136] As with all soldiers in the Army, cadets also must pass the Army Physical Fitness Test twice per year. Additionally, every year, cadets must pass the Indoor Obstacle Course Test (IOCT), which DPE has administered in Hayes Gymnasium since 1944.[137][138] Since Douglas MacArthur's tenure as superintendent, every cadet has been required to participate in either an intercollegiate sport, a club sport, or an intramural (referred to as "company athletics") sport each semester.[44] Moral and ethical training Class of '57 honor memorial on which the honor code is inscribed Mor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occurs throughout the entirety of the cadet experience by living under the honor code and through formal leadership programs available at the academy. These include instruction in the values of the military profession through Professional Military Ethics Education (PME2), voluntary religious programs, interaction with staff and faculty role models, and an extensive guest-speaker program. The foundation of the ethical code at West Point is found in the academy's motto, "Duty, Honor, Country."[1] West Point's Cadet Honor Code reads simply that: "A cadet will not lie, cheat, steal, or tolerate those who do."[139] Cadets accused of violating the Honor Code face an investigative and hearing process. If they are found guilty by a jury of their peers, they face severe consequences ranging from being "turned back" (repeating an academic year) to separation from the academy.[140] Cadets previously enforced an unofficial sanction known as "silencing" by not speaking to cadets accused of violating the honor code, but the practice ended in 1973 after national scrutiny.[141][142] Also in 1976, 151 junior cadets were found guilty of 'violating the honour code' in their exams.[143] Cadet lifeEdit Rank and organization Cadet captains' shoulder sleeve insignia Cadets are not referred to as freshmen, sophomores, juniors, or seniors. Instead they are officially called fourth class, third class, second class, and first class cadets. Colloquially, freshmen are plebes, sophomores are yearlings or yuks, juniors are cows, and seniors are firsties.[144][145] Some of the origins of the class names are known, some are not. Plebeians were the lower class of ancient Roman society, while yearling is a euphemism for a year-old animal. The origin of cow is less known. There are a number of theories for the origin of the term cow; however the most prevalent and probably accurate one is that cadets in years past had no leave until the end of their yearling year, when they were granted a summer-long furlough. Their return as second classmen was heralded as "the cows coming home."[146] The Corps of Cadets is officially organized into a brigade. The senior ranking cadet, the Brigade Commander, is known traditionally as the First Captain. The brigade is organized into four regiments. Within each regiment there are three battalions, each consisting of three companies.[147] Companies are lettered A through I, with a number signifying which regiment it belongs to. For example, there are four "A" companies: A1, A2, A3, and A4. First class cadets hold the leadership positions within the brigade from the First Captain down to platoon leaders within the companies.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y decreases with the lower classes, with second class cadets holding the rank of cadet sergeant, third class cadets holding the rank of cadet corporal, and fourth class cadets as cadet privates.[148] Life in the corps Cadet color guard on parade Because of the academy's congressional nomination process, students come from all 50 states.[149][150] The academy is also authorized up to 60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adets, who undergo the same four-year curriculum as fully integrated members of the Corps of Cadets.[151] Cadets attend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free of charge, with all tuition and board paid for by the Army in return for a service commitment of five years of active duty and three years of reserve status upon graduation.[152] In addition to a small salary, Cadets receive meals in the dining halls, and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and a phone in their barracks.[153] The student population was 4,487 cadets for the 2007–2008 academic year. The student body is 15.1% female. Ninety-two percent of entering students re-matriculated for a second year; the four-year graduation rate was 80% and the six-year rate was 81%.[104] Demographics of student body[104] Undergraduate U.S. Census Caucasian American 75% 65.8% Hispanic American 8% 14.5% Asian American 7% 4.3% African American 6% 12.1% Native American 1% 0.9% International student 1% N/A All cadets reside on campus for their entire four years in one of the seven barracks buildings. Most cadets are housed with one roommate, but some rooms are designed for three cadets. Cadets are grouped into companies identified by alpha-numeric codes. All companies live together in the same barracks area.[154] The academy has the cadets change companies after their freshman or sophomore years. This process is known as scrambling, and the method of scrambling has changed several times in recent years.[155][156] All 4,000 cadets dine together at breakfast and lunch in the Washington Hall during the weekdays.[157] The cadet fitness center, Arvin Cadet Physical Development Center (usually just called "Arvin" by cadets and faculty), which was rebuilt in 2004, houses extensive physical fitnes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for student use.[158] Class of 2012's motto Each class of cadets elects representatives to serve as class president and fill several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159] They also elect a ring and crest committee, which designs the class's crest, the emblem that signifies their class and it is embossed upon their class rings. Each class crest is required to contain the initials USMA and their class motto.[160] The class motto is proposed by the class during cadet basic training and voted on by the class prior to the beginning of their freshman academic year. Class mottos typically have verbiage that rhymes or is phonetically similar with their class year.[160] Cadets today live and work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adet Leader Development System (CLDS), which specifies the roles that a cadet plays throughout their four years at the academy.[161] Cadets begin their USMA careers as trainees (new cadets), then advance in rank, starting as CDT Privates (freshmen) and culminating as CDT Officers (seniors). Freshmen have no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ies, but have a host of duties to perform as they learn how to follow orders and operate in an environment of rigid rank structure, while seniors have significant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ies and significantly more privileges that correspond to their rank.[162] Activities Rwandan President Kagame visits his son's room during Plebe-Parent Weekend Cadets have a hos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vailable, most run by the office of the Directorate of Cadet Activities (DCA).[163] DCA sponsors or operates 113 athletic and non-sport clubs.[164] Many cadets join several clubs during their time at the academy and find their time spent with their clubs a welcome respite from the rigors of cadet life.[165] DCA is responsible for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that provide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for cadets, including: three cadet-oriented restaurants,[166] the Cadet Store,[167] and the Howitzer and Bugle Notes.[168] The Howitzer is the annual yearbook, while Bugle Notes, also known as the "plebe bible," is the manual of plebe knowledge. Plebe knowledge is a lengthy collection of traditions, songs, poems, anecdotes, and facts about the academy, the army, the Old Corps, and the rivalry with Navy that all plebes must memorize during cadet basic training.[169][170][171] During plebe year, plebes may be asked, and are expected to answer, any inquiry about plebe knowledge asked by upper class cadets. Other knowledge is historical in nature, including information as found in Bugle Notes.[172] However, some knowledge changes daily, such as "the days" (a running list of the number of days until important academy events),[173] the menu in the mess hall for the day, or the lead stories in The New York Times.[172] Each cadet class celebrates at least one special "class weekend" per academic year. Fourth class cadets participate in Plebe Parent Weekend during the first weekend of spring break. In February, third class cadets celebrate the winter season with Yearling Winter Weekend. In late January the second class cadets celebrate 500th Night, marking the remaining 500 days before graduation. First class cadets celebrate three different formal occasions. In late August, first class cadets celebrate Ring Weekend, in February they mark their last 100 days with 100th Night, and in May they have a full week of events culminating in their graduation. All of the "class weekends" involve a formal dinner and social dance, known in old cadet slang as a "hop," held at Eisenhower Hall.[174][175] AthleticsEdit Main article: Army Black Knights "Beat Navy" tunnel Since 1899, Army's mascot has officially been a mule because the animal symbolizes strength and perseverance.[176][177] The academy's football team was nicknamed "The Black Knights of the Hudson" due to the black color of its uniforms.[178][179] This nickname has since been officially shortened to "Black Knights."[180] U.S. sports media use "Army" as a synonym for the academy. "On Brave Old Army Team" is the school's fight song.[181] Army's chief sports rival is the Naval Academy due to its long-standing football rivalry and the intraservice rivalry with the Navy in general. Fourth class cadets verbally greet upper-class cadets and faculty with "Beat Navy," while the tunnel that runs under Washington Road is named the "Beat Navy" tunnel. Army also plays the U.S. Air Force Academy for the Commander-in-Chief's Troph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rmy and Notre Dame were football rivals, but that rivalry has since died out.[182][183] Football Main article: Army Black Knights football Army football began in 1890, when Navy challenged the cadets to a game of the relatively new sport. Navy defeated Army at West Point that year, but Army avenged the loss in Annapolis the following year.[184] The rival academies still clash every December in what is traditionally the last regular-season Division I college-football game. The 2013 football season marked Navy's twelfth consecutive victory over Army, the longest streak in the series since inception.[185] Army's football team reached its pinnacle of success under coach Earl Blaik when Army won consecutive national championships in 1944, 1945 and 1946, and produced three Heisman trophy winners: Doc Blanchard (1945), Glenn Davis (1946) and Pete Dawkins (1958).[186] Past NFL coaches Vince Lombardi[187] and Bill Parcells[188] were Army assistant coaches early in their careers. The football team plays its home games at Michie Stadium, where the playing field is named after Earl Blaik. Cadets' attendance is mandatory at football games and the Corps stands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game. At all home games, one of the four regiments marches onto the field in formation before the team takes the field and leads the crowd in traditional Army cheers.[189] Between the 1998 and 2004 seasons, Army's football program was a member of Conference USA, but has since reverted to its former independent status.[190] West Point competes with Navy and Air Force for the Commander-in-Chief's Trophy.[citation needed] Other sports See also: Army Black Knights men's basketball A cadet in action during the 2009 Army–Navy lacrosse game Though football may receive a lot of media attention due to its annual rivalry game, West Point has a long history of athletics in other NCAA sports.[184] Army is a member of the Division I Patriot League in most sports,[180] while its men's ice hockey program competes in Atlantic Hockey.[191] John P. Riley, Jr. was the hockey coach at West Point for more than 35 years. Every year, Army faces the 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Canada (RMC) Paladins in the annual West Point Weekend hockey game.[192] This series, conceived in 1923,[193] is the longest-running annual international sporting event in the world.[194] The men's lacrosse team has won eight national championships and appeared in the NCAA tournament sixteen times. In its early years, lacrosse was used by football players, like the "Lonesome End" Bill Carpenter, to stay in shape during the off-season.[195] The 2005–06 women's basketball team went 20–11 and won the Patriot League tournament. They went to the 2006 NCAA Women's Division I Basketball Tournament as a 15th-ranked seed, where they lost to Tennessee, 102–54. It was the first March Madness tournament appearance for any Army basketball team. The head coach of that team, Maggie Dixon, died soon after the season at only 28 years of age. Bob Knight, formerly the winningest men's basketball coach in NCAA history, began his head coaching career at Army in the late 1960s[196] before moving on to Indiana and Texas Tech. One of Knight's players at Army was Mike Krzyzewski, who later was head coach at Army before moving on to Duke, where he has won four national championships.[197] Army men's rugby Approximately 15% of cadets are members of a club sport team. West Point fields a total of 24 club sports teams that have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recent years, winning national championships in judo, boxing, orienteering, pistol, triathlon, crew, cycling, and team handball.[198][199][199]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 body, about 65%, competes in intramural sports, known at the academy as "company athletics." DPE's Competitive Sports committee runs the club and company athletics sports programs and was recently named one of the "15 Most Influential Sports Education Teams in America" by 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port.[200] The fall season sees competition in basketball, flag-football, team handball, soccer, ultimate disc, and wrestling; while the spring season sees competition in combative grappling, floor hockey, orienteering, flicker ball, and swimming.[201] In the spring, each company also fields a team entry into the annual Sandhurst Competition, a military skills event conduc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Military Instruction.[202] TraditionsEdit The Corps Bishop H.S. Shipman's "The Corps" is considered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song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behind the Alma Mater. Problems playing this file? See media help. Due to West Point's age and its unique mission of producing Army officers, it has many time-honored traditions. The list below are some of the traditions unique to or started by the academy. Cullum number The Cullum number is a reference and identification number assigned to each graduate. It was created by brevet Major General George W. Cullum (USMA Class of 1833) who, in 1850, began the monumental work of chronicling the biographies of every graduate. He assigned number one to the first West Point graduate, Joseph Gardner Swift, and then numbered all successive graduates in sequence. Before his death in 1892, General Cullum completed the first three volumes of a work that eventually comprised 10 volumes, entitled General Cullum’s Biographical Register of the Officers and Gradu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nd covering USMA classes from 1802 through 1850. From 1802 through the Class of 1977, graduates were listed by general order of Merit. Beginning with the Class of 1978, graduates were listed alphabetically, and then by date of graduation. Seven graduates have an "A" suffix after their Cullum Number. For various reasons these graduates were omitted from the original class roster, and a suffix letter was added to avoid renumbering the entire class and subsequent classes.[203] Class ring Main articl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lass ring 2007 West Point class ring West Point began the collegiate tradition of the class ring, beginning with the class of 1835.[204] The class of 1836 chose no rings, and the class of 1879 had cuff links in lieu of a class ring. Before 1917, cadets could design much of the ring individually, but now only the center stone can be individualized.[204] One side of the ring bears the academy crest, while the other side bears the class crest and the center stone ring bears the words West Point and the class year. The academy library has a large collection of cadet rings on display.[205] Senior cadets receive their rings during Ring Weekend in the early fall of their senior year. Immediately after senior cadets return to the barracks after receiving their rings, fourth class cadets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surround senior cadets from their company and ask to touch their rings. After reciting a poem known to cadets as the Ring Poop, the senior usually grants the freshmen permission to touch the ring.[206] In 2002, the Memorial Class ring donor program began. Donations of class rings are melted and merged. A portion of the original gold is infused with gold from preceding melts to become part of the rings for each 'Firstie' class.[207] Thayer Award Main article: Sylvanus Thayer Award West Point is home to the Sylvanus Thayer Award. Given annually by the academy since 1958, the award honors an outstanding citizen whose service and accomplishment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exemplify the academy's motto, "Duty, Honor, Country."[208] Currently, the award guidelines state that the recipient not be a graduate of the academy. The award has been awarded to many notable American citizens, to include George H. W. Bush, Colin Powell, Tom Brokaw, Sandra Day O'Connor, Henry Kissinger, Ronald Reagan, Barry Goldwater, Carl Vinson, Barbara Jordan, William J. Perry, and Bob Hope.[208] Sedgwick's spurs Sedgwick's spurs A monument to Union soldier John Sedgwick stands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Plain. Sedgwick's bronze statue has spurs with rowels that freely rotate. Legend states that if a cadet is in danger of failing a class, they are to don their full-dress parade uniform the night before the final exam. The cadet visits the statue and spins the rowels at the stroke of midnight. Then the cadet runs back to the barracks as fast as they can. According to legend, if Sedgwick's ghost catches them, they will fail the exam. Otherwise the cadet will pass the exam and the course.[209][210] Although being out of their rooms after midnight is officially against regulations, violations have been known to be overlooked for the sake of tradition.[211] Goat-Engineer game 2009 Goat Engineer game As part of the run-up to the Navy football game, the Corps of Cadets plays the Goat-Engineer game.[212] First played in 1907, it is a game between the "Goats" (the bottom half of the senior (Firstie) class academically), and the "Engineers" (the top half). The game is played with full pads and helmets using eight-man football rules. The location has changed over the years, with recent venues being Shea Stadium, Michie Stadium, and Daly Field. Legend states that Army will beat Navy if the goats win, and the opposite if the engineers win.[212] In recent years, female cadets have begun playing a flag football contest, so there are now two Goat-Engineer games, played back to back the same night.[213] Walking the area "Walking the area" From the earliest days of the academy, one form of punishment for cadets who commit regulatory infractions has been a process officially known as punishment tours.[214] This process is better known to the cadets as "hours" because as punishment, cadets must walk a specified number of hours in retribution. Cadets are "awarded" punishment tours based upon the severity of the infraction. Being late to class or having an unkempt room may result in as little as 5 hours while more severe misconduct infractions may result in upwards of 60 to 80 hours. In its most traditional form, punishment tours are "walked off" by wearing the dress gray uniform under arms and walking back and forth in a designated area of the cadet barracks courtyard, known as "Central Area." Cadets who get into trouble frequently and spend many weekends "walking off their hours" are known as "area birds."[215] Cadets who walk more than 100 total hours in their career are affectionately known as "Century Men."[216] An alternate form of punishment to walking hours is known as "fatigue tours," where assigned hours may be "worked off" by manual labor, such as cleaning the barracks. Certain cadets whose academics are deficient may also conduct "sitting tours," where they have to "sit hours" in a designated academic room in a controlled study environment, for which they receive half credit towards their reduction of tours. Cadets' uniforms are inspected before their tours begin each day. A small number of cadets may be relieved of their tours that day if their uniforms are exceptionally presentable. Another tradition associated with punishment tours is that any visiting head of state has the authority to grant "amnesty," releasing all cadets with outstanding hours from the remainder of their assigned tours.[217][218] Notable alumniEdit Main articles: List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lumni and List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lumni (non-graduates) President Dwight D. Eisenhower President Ulysses S. Grant An unofficial motto of the academy's history department is "Much of the history we teach was made by people we taught."[68][219] Graduates of the academy refer to themselves as "The Long Gray Line," a phrase taken from the academy's traditional hymn "The Corps."[220][221][222] The academy has produced just under 65,000 alumni,[223] including two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Ulysses S. Grant and Dwight D. Eisenhower; the president of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Jefferson Davis; and three foreign heads of state: Anastasio Somoza Debayle of Nicaragua, Fidel V. Ramos of the Philippines, and José María Figueres of Costa Rica. Alumni currently serving in public office include Senator Jack Reed, Governor of Nebraska David Heineman, and Congressmen Geoff Davis, Brett Guthrie, Mike Pompeo and John Shimkus.[224] The academy has produced many notable generals during its 212 years. During the Civil War, graduates included John Bell Hood, Stonewall Jackson, Robert E. Lee, Simon Bolivar Buckner, James Longstreet, George G. Meade, Phillip Sheridan, 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J.E.B. Stuart and Oliver O. Howard[Note 1] George Armstrong Custer graduated last in his class of 1861.[226]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saw the first combat service of Lt. (later, Brigadier General) John "Gatling Gun" Parker, the first Army officer to employ machine guns in offensive fire support of infantry.[Note 2] During World War I, the academy produced General of the Armies John J. Pershing. West Point was the alma mater of many notable World War II generals, Henry H. Arnold, Omar Bradley, Mark Wayne Clark, Robert L. Eichelberger, James M. Gavin, Leslie Groves, Douglas MacArthur, George S. Patton, Joseph Stilwell, Maxwell D. Taylor, James Van Fleet, and Jonathan Mayhew Wainwright IV, Simon Bolivar Buckner, Jr. the highest ranking General to be killed in combat during World War II, with many of these graduates also serving in commanding roles in the Korean War. During the Vietnam War, notable graduates general officers included Creighton Abrams, Hal Moore, and William Westmoreland.[227] West Point also produced some famous generals and statesmen of recent note including John Abizaid, Stanley A. McChrystal, Wesley Clark, Alexander Haig, Barry McCaffrey, Norman Schwarzkopf, Jr., Brent Scowcroft, Lloyd Austin, and former Director of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retired General David Petraeus. A total of 74 graduates have been awarded the Medal of Honor.[228] West Point has produced 18 NASA astronauts, including five who went to the Moon. Other noted alumni include Jim Kimsey, founder of AOL; Bob McDonald, CEO of Procter & Gamble who was later nominated to be the Secretary of Veteran Affairs;[229] Alex Gorsky, CEO of Johnson & Johnson; Keith McLoughlin, President and CEO of Electrolux and Alden Partridge, founder of Norwich University.[230] West Point's contributions to sport include three Heisman Trophy winners: Glenn Davis, Doc Blanchard, and Pete Dawkins. West Point has produced many high government officials, including Brent Scowcroft,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under Presidents Gerald Ford and George H. W. Bush, and Eric Shinseki, former Secretary of Veterans Affairs under President Barack Obama. West Point graduate Frank Medina organized and led the nationwide campaign that brought the Congressional Gold Medal to the 65th Infantry Regiment, also known as the Borinqueneers. Among American universities, the academy is fourth on the list of total winners for Rhodes Scholarships, seventh for Marshall Scholarships and fourth on the list of Hertz Fellowships.[231] The official alumni association of West Point is the West Point Association of Graduates (WPAOG or AOG), headquartered at Herbert Hall.[232] CommemorationsEdit Image of a U.S. commemorative stamp featuring buildings at West Point West Point commemorative stamp, 1937 issue On May 26, 1937, the U.S. Post Office issued a 5-cent commemorative stamp honoring West Point, which features several of its buildings along with the West Point's motto, DUTY * HONOR * COUNTRY, inscribed under its name near the top.[233] On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West Point's founding the U.S.P.S. released a second stamp of 34-cents in its honor.[234] See alsoEdit U.S. Naval Academy U.S. Coast Guard Academy U.S. Merchant Marine Academy U.S. Air Force Academy West Point Cadets' Sword West Point Band The Jazz Knights Fort Putnam Constitution Island Redoubt Four (West Point) Kosciuszko's Garden Category:Military academies NotesEdit Footnotes Howard was later known for the founding of Howard University.[225] In 1918, Parker would become the only Army infantry officer in World War I to win the 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 four times for valor in combat.[citation needed] Citations "About the Academy".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5 December 2008. Ambrose (1966), p. 22. "USMA Commandant's Corner". United States Military. July 2014. Retrieved 4 November 2014. Crackel (1991), p. 41. Palka (2008), p. viii. Crackel (1991), p. 44. Crackel (2002), p. 13. Crackel (1991), pp. 37–45. "Benedict Arnold". Independence Hall Association.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08. "Spie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1 May 2008.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08. "A Century of Lawmaking for a New Nation: U.S. Congressional Documents and Debates, 1774 – 1875". Memory.loc.gov.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13. "The Early Years".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16 December 2008. "Sylvanus Thayer".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08. Atkinson (1989), p. 54. "A School for the Nation".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Retrieved 10 January 2009. McMaster (1952), p. 6. Endler 19980, p. 12. Brubacher, John; Rudy, Willis (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ISBN 978-1-56000-917-7. Retrieved 19 January 2009. "Challenges and Validation".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16 December 2008. Crackel (2002), p. 120. Simpson (1982), p. 46. "Mid-Century Time of Trial".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0 December 2008. Simpson (1982), pp. 48–49. Crackel (2002), p. 135. "Notable USMA Graduates: Did You Know?".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14 July 2014. Crackel (2002), p. 137. "Postwar Change and Contraction".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 January 2009. Crackel (2002), p. 145. "COMMISSIONING CEREMONY SCHEDULED IN S.C. FOR WEST POINT'S FIRST BLACK CADET".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 August 2008. Retrieved 4 April 2009. Crackel (2002), pp. 145–146. Poughkeepsie (2003), p. 65. Poughkeepsie (2003), p. 52. Ambrose (1966), p. 223. "Bullies and Cowards: The West Point Hazing Scandal 1898–1901". Greenwood Press. Retrieved 31 January 2009. Ambrose, (1966), p. 277. Lipsky (2002), pp. 21, 27. "Supporting an Emerging Global Power".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 January 2009. "The Class the Stars Fell On". Smithsonian National American History Museum. Retrieved 16 December 2008. Simpson (1982), p. 178. Branham, Col. Charles N. (editor) (1950). "Supplement: Volume IX 1940–1950". Biographical Register of the Officers and Graduates of the U.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802. USMA Digital library. Retrieved 1 June 2011.. See class introductions for each class from 1917 to 1923. "Restoring the Academy". Smithsonian National American History Museum.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08. Ambrose (1966), pp. 278–280. "Overview". Cadet Honor Committee. Retrieved 2 January 2009. Ambrose (1966), p. 275. "Interwar Expansion".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0 January 2009. "World War II and a Modern Academy".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0 January 2009. Ambrose (1966) p. 208. "Making the Modern Academy".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08.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Cold War".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0 January 2009. Ambrose (1966), p. 230. "Hilton on the Hudson". Time (Time Inc). 23 December 1966.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Bunting, Josiah (21 November 1970). "Is West Point Troglodytic?; A Critical Look at The Way the Army Trains Its Cadets". The New York Times. p. 30.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West Point & All That". Time (Time Inc.). 8 February 1963.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Humanizing the U.S. Military". Time (Time Inc). 21 December 1970.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First for West Point: A Woman Teacher". The New York Times. 2 February 1968. p. 37.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Schumach, Murray (14 February 1971). "Honorably Released War Objector Plans Future; West Point Graduate Intends to Become a Physician for 'Social Value'". The New York Times. p. 42.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In Memory of Our Classmates who Fell in Vietnam by Ron Meier USMA '66 "The Long Gray Line Changes Formation".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324
文学不能改编处
文学不能改编处——《色·戒》小说与电影(节选自《刀与星辰》) [已注销] 4 2012-05-31 16:20:49   本评论节选自徐皓峰著《刀与星辰》     《刀与星辰》豆瓣读书链接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07793/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对于情爱是虚写的,只是用王佳芝   的同学们发现她跟了易先生后乳房大了。再有的描写,便是易先   生陪王佳芝买戒指路上,两人坐在汽车后座,易先生习惯性地插   着胳膊,用肘部碰着王佳芝的乳房底边,来过瘾——这个细节描写,   在港台的文学评论中称为“暗爽”。   《色·戒》中的情爱是暗爽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隐藏着的情   感,所以有特殊有味道。当李安的《色,戒》拍摄前宣传是,看   到以情欲场面做宣传,我就知道要坏了,把隐秘的变成了赤裸裸,   就丧失了张爱玲的味道。   以我的判断,觉得床戏没有必要,尤其是出现了性虐场面,   做特务工作的易先生内心就一定是惊惧的么?以致一定要用女人   宣泄?不一定吧,易先生有情爱暴力的倾向,当然可以,但无疑   是最简单的。看民国时特务的经历,起码最大的特务头子戴笠便   不是这样,他对胡蝶便很有情调。   通过日常生活,推测两人的情欲,不必实写床戏,这应该是   张爱玲文学高级的地方。李安过分依赖床戏,忽视了日常生活中   的细微情调,以至于当电影的床戏被删减后,王佳芝和易先生的   感情就不太成立了。   小说中易太太想买的“鸽子蛋”戒指,和易先生送给王佳芝         的戒指,是两个戒指。而电影中是同一个戒指,结果造成了易先   生不给妻子买的却买给了王佳芝,所以感动了王佳芝的效果。   天呀,情人认为自己比夫人更重要,所以被感动了,王佳芝   被一个戒指的物质指标所刺激,认可了易先生对自己的感情,所   以放走了易先生——这就把人复杂的感情变得简单了。   在增加床戏的同时,李安还增加了一段王佳芝给易先生唱“郎   呀,咱们俩是一条心”歌曲的戏——这也是太实在,太廉价了。张   爱玲的高级,就在于没有写两人的卿卿我我,两人不能直接谈感情,   而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体现出感情的萌生和目的的转变。   小说有着一种朦胧的美感,不是一个刺杀行动,而是写一个   女人在辨认自己的感情,因而是文学经典。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   是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对于她出于爱国热情作美人计,装成   少妇去接触易先生,而让同学破了处女之身,也是糊里糊涂的,   对于那个睡她的同学,小说里讲两人不是仅仅一夜,而是有好多次,   是过了一段情侣生活的,只是事情过了很久之后,她才觉出自己   做了一件傻事,开始恨那个同学。   另外,明确地建立她和另一个同学邝裕民的感情,也是有失   分寸的。影片中出现邝裕民企图吻她,她反讽道:“两年前,你可以,   为什么不?”——这是明显的败笔,只是为了让情感纠葛,却失   去了情感的品质。   如何评价李安的《色,戒》?一部常规剧情片,好莱坞在   五十年代把海明威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也是这套技法,把小说中   隐含的情节都实拍出来,从而把小说的品质变得浅薄,把复杂的   感情变得廉价,海明威的电影都被拍成了常规爱情片了。   更明显的例子,结尾的描写。小说中的易先生在下达了处死   王佳芝的命令后,回到家里看太太打牌,悠闲地聊了一会儿,感   到一丝惆怅,就走开了。      小说是在日常生活的热闹场面里结束的,所以显得人性复杂,   格外残忍。而电影中,李安竟然让易先生忏悔了,没有表现太太   们打牌,而是让易先生到了王佳芝的房间里缅怀,并出现了愁苦   的表情——把一个大特务头子变成了中学生式的情感,廉价了。   小说中的易先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爱情观,他觉得自己处死了   王佳芝,王佳芝反而会更爱他,因为他有着“无毒不丈夫”的男   子汉气概。而自己和王佳芝的爱情,在王佳芝死后,达到了永恒,   因为他心里的一点点愧疚,会让他一辈子都铭记着她。她虽然死了,   但她的影子一辈子跟随着他,他的爱情完美了。   张爱玲小说写出了一种特殊的人情,一种复杂的善恶颠倒,   而李安的易先生则还是一个平常人,虽然是一个特务头子,但做   了坏事会忏悔,心理崩溃。   而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个特务头子把自己的心理调整   过来了!张爱玲虽然是一个女人,但她对人性的体察、下笔的尖刻,      令男人汗颜。李安太温和了。   杰出电影作品,在于提供了一份特殊的价值观,或者对常规   的价值观做出反讽,而李安讲述了一个暗杀的传奇故事,最终却   仅仅给了一个“做坏事必会良心不安”的简单价值。   这样的一部常规剧情片,是没有多大艺术性的。总体说来,   电影实写了小说中淡化的青年学生异想天开地刺杀汉奸的过程,   以及这伙人如何真的依靠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的过程。短篇小说   改编成电影,需要情节的量,将其写实,无可厚非。   但这一过程应该是失败的,因为青年学生的特点是过于简单,   学生们冲动、丧失分寸、毛躁都不生动,青年们也不可爱。基本   的调子,应该是一伙可爱的大学生去做了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他   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现在的效果,则是一群人格有缺陷的人   做了一件很残酷的事情,青年人特有的活力没有出来。   还有张爱玲是一个很尖刻的人,小说中她对人的庸俗性做出   了批判,就是当在香港的行动失败后,王佳芝无意义地失身了。   刺杀的事被同学们淡忘,大家只记得王佳芝失身了,人摆脱不开   的庸俗性,令同学关系变得尴尬,所以王佳芝离开了——这是很   深刻的笔法,而李安将其省略掉了。   另外还有两处的感情处理过分直接,有过火的嫌疑。王佳芝   和易先生发生关系后,李安拍摄了王佳芝对易先生抱怨,说因为   易先生的工作关系,行动不定,她被冷落,很难受。这样的表白,   在现在的电视剧里太多了,许多婚外恋的情节,女人都会说这样   的话。   而在小说里,王佳芝是决不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因为王佳芝   那个时代的人,有着现在的人没有的一个行为规范——面子。小   说中的易先生,不敢一跟王佳芝好就送她礼物,以免王佳芝觉得   自己看轻了她——和现在大款追女的做法绝对不一样。      王佳芝先开始埋怨易先生带自己去一个简陋的首饰店里,觉   得自己被轻视,当这个简陋的首饰店店主拿出了高档的钻戒,王   佳芝的心理感受是“感到自己被尊重了,终于有了面子”,而不是   被钻戒的物质所迷惑。   而电影里则忽略掉了王佳芝的这个心理层次,我们都觉得首   饰店很高级。那个时代的人,有着特殊的面子,不好把话讲得这   么直接。而且王佳芝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才能钓住易先生,   所以她不会跟易先生交底。   影片中甚至还有王佳芝向军统特务汇报时,大谈自己和易先   生的激情经历的戏,而邝裕民大谈对王佳芝的理解——这在那个   时代也是不可能的,西方的戏剧观太浅白了,总要把一切事情都   搞得激烈,其实激烈了也就廉价了。   我们看电影的乐趣,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推测人物的内心,而   不是让人物像罪犯一样地向我们交代清楚。   
325
李安的自由
李安的自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11:56 新民周刊   李安的自由   孟 静   看金马奖颁奖礼上说起李安的新片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突然有一种感动的感觉。几年前我看过这本书,非常奇妙的作品。一个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共同漂流了227天,他没有被它吃掉,它也没有饿死,这本书包含的生存智慧是钢铁丛林中的人们闻所未闻的。   作为小说它有无限遐思的空间,拍成电影一定是个艰难的工程,动物、孩子、海,都是最不可控制的元素。没有明星,拍摄困难,注定这是块难啃的骨头。我所感动的是李安这些年来一直在拍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不可否认,他是华人导演中拥有最大自由度的,其他导演不可能不考虑投资方,不考虑前途。张艺谋要挣钱,所以有了《三枪》;冯小刚为了拍大片,努出个《集结号》;陈凯歌想忘记《无极》,转回到《梅兰芳》;陆川八面玲珑,很精明地选择《南京!南京!》;贾樟柯也想有票房,拍了一堆没票房的片子。   每个人都揣着自己的小心思,我相信,他们手头都有很多本子,其中一定有自己最想拍的,也许因为审查制度,因为投资,或者别的,但不要总把原因归到他人身上,更多的是因为个人私欲,他们拍一些自己都不喜欢也不想看的题材,底气不足捏着鼻子上桌摆给观众,然后妄图用一通忽悠强迫观众相信那是盘佳肴,实际底下铺着烂菜叶。   很多导演的从艺之路不比演员,他们是喜爱光影才进入这个行业的,可走着走着,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唯独不是为了电影去拍电影,可又不愿意承认,一副正气凛然为电影生为电影死的样子。李安未必比他们高明到哪里去,只是他确实没有那么多私心杂念去讨好别人,他讨好的只是自己,但结果是,观众不傻,更接受这种真诚的讨好。《卧虎藏龙》之前美国人会看一点功夫片,可功夫片和武侠片是两个门类,谁能想到他们会接受道家那套理论?《色·戒》里大段曲径通幽的麻将戏,注定是要在西方失败的,李安也没有因此把它舍弃。   几年前我见过李安一次,当时为了宣传别人给他写的传记,他被出版社忽悠到大陆,拉着转了几个城市,上了一些十三不靠的烂节目,最后那些节目还都没播出。他只带了一个老助理,提着一瓶胖大海泡的茶,没有专车,在北京要自己打车,去外地就坐火车,和我们一样从北京站进出。如果见识过比他无名到不知多少倍的演员的排场,你就会讶异李安的好打发。以他的聪明,已经知道被人利用欺骗了,但还是很无奈地配合,连发飙都不敢。那些节目的编导都可怜他,说他有一双小动物般无辜的眼睛,但边可怜还是边把生病的他按在那里,无休止地折腾。   看到那个场面,我会很信那本传记里的自述,他只有在拍电影时是那个小世界里的国王,他的气场才会吓哭章子怡。而离开了电影,他是个没有生活能力且无害的人,没有一般男人的攻击性,总是别人来侵略他。正因为如此,他比别的导演更纯粹,工作对他来说就是工作,不是孔雀的翎毛,为了求偶,为了炫耀,职业带来的虚名他也享受,但没有享受到那么夸张的程度,工作本身产生的快乐对他尤为重要,所以,有时候自由是自己争取的,不是审片委员会给予的。
326
蒋介石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蒋介石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多年来,台湾方面的宣传把蒋介石称为“千古完人”、“世界伟人”、“民族英雄”:而大陆方面在一段时期则把蒋介石描述为反共反人民的“独夫民贼”。这两个极端评价,都有所夸张。最近面世的日记所表现的蒋介石似乎更接近于一个能力和性格有缺陷、思想也有局限的民族主义人物,且听本文将为您解读。 详情请见:解读蒋介石日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蒋介石 [精彩片断] 2006年,长达五十余年的蒋介石日记曝光。台海两岸的学者经过在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这两年来的缜密研究,一致认为这些日记具有高度真实性及权威性。蒋介石日记显示,他是极有民族气节和风骨的领袖,也一直在努力谋求中国的现代化,但也陷入个人性格的限制与时代的局限性之中。蒋介石日记的全面出现,将蒋介石从“伟大领袖”的神坛上拉下来,也从“人民公敌”的祭坛上拉下来,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日记逐渐让蒋介石回到中国民间,既展现了蒋的民族气节及抗战功绩,也暴露他的人格特质上的优缺点。
327
不当税赋的道德后果
刘军宁:不当税赋的道德后果 2009年09月03日 13:40凤凰周刊【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财政部长柯尔贝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征税的艺术就像从鹅身上拔毛,既要多拔鹅毛,又要少让鹅叫。”这句名言至今还是一些国家税收的指导思想,以税务为专业的学生、学者没有不熟悉这句名言的。很多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很赞同这句话。 根据柯尔贝的看法,在征税者的眼里,纳税人不过是提供鹅毛的鹅。征税者要拔毛,没有必要去征求鹅的同意,鹅是不能拒绝的。根据柯尔贝的算术,如果一次拔毛太多,鹅会因疼痛而大声抗议甚至试图逃跑。如果为得到全部鹅毛把鹅杀死,就难以持续得到鹅毛。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鹅的容忍范围之内每次少拔一些毛,这样可以取之不尽。如同经济学家奥尔森发现,政府的起源是由流寇向驻寇演化过来的。这些以掠夺为职业的人发现,与对掠夺对象加以一次性毁灭相比,对掠夺对象加以适当的保护,定期强征保护费更为有利可图。 然而,这样的如意算盘并不能永远奏效。作为拔毛者的征税者总是有越拔(征)越多的倾向。当征税者急需鹅毛的时候,他们就顾不上鹅的不满和抗议。否则的话,路易十六也不会被送上断头台。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道德与制度的约束,征税者终将竭泽而渔、杀鹅取毛。 如果我们在强盗的枪口或刀尖下被抢走钱财,我们的感受会舒服吗?当然不会!强盗的行径是不道德的,他们凭借暴力,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就抢走我们的钱财。人与人之间钱财往来的唯一道德的方式,就是基于双方自愿的同意,彼此尊重对方的权利,而不是基于暴力的威胁。强买强卖、强行劫掠都是不道德的。抢劫就是抢劫,不论抢劫者是蒙着丝袜的歹徒,还是穿着官服的强盗。柯尔贝所主张的税收艺术是不道德的。作为拔毛者的征税者没有征得同意就强行拔毛,拔毛者(政府)与被拔毛的鹅(纳税人)之间也是毫无平等可言。长久以往,柯尔贝式的没有道德基础的征税会产生严重的政治与道德后果。最严重的政治后果就是王朝的覆灭。 税收问题并不只是与经济繁荣、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平有关,税收问题首先是道德问题。在一个文明的、道德的社会,政府存在的意义以及征税的目的是保护每个人的生命、自由与财产,提防各式各样的窃贼与强盗,而不是取他们而代之。 因此,税收必须是道德的。要想使征税合乎道德,就必须把税收当作是平等的公民之间在自愿同意基础上订立的契约,据此成立政府,授权征税。这里涉及两个要素:征税者与纳税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二是任何税收必须得到纳税人的同意。满足这两个要件的税收才是道德的税收。没有经过代表和同意的税收就是单边的、霸王式契约。有道德基础的契约才有正当的道德约束力,没有道德正当性的契约是无效契约。 税收跟国家一样是一个必要的恶,因为它动用了强制。因此,应该像对待国家权力一样,把它降低到最小限度,税收愈少愈善。税收的意图也许是道德的,但是未经同意且施加强制的手段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纵然是去实现可能道德的目的,终究也是不道德的。判断税收是否道德,征税的名义是不太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征得纳税人的同意。 一些骄狂的食税者不仅不去征得纳税人的同意,反而认为社会上的所有财富天然就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纳税人的。他们认为举证的责任在纳税人,如果纳税人不能证明有理由保住自己财富,那么这些财富就属于官府的。而拿走纳税人的钱,乱花纳税人的钱却不需要经过任何举证。在征税缺乏道德正当性的地方,食税者未经纳税人的同意,就大手大脚地拿走纳税人的钱,而且若是纳税人不从,就威胁把他们投入监狱。 征税合乎道德与否对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有着巨大的影响。不道德的税收会带来严重的道德后果。最常见的表象,就是普遍的“逃”税。为了不交未经同意的税赋,纳税人不得不隐报瞒报,甚至作假。这些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对一个社会的道德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人本是道德的动物,但不道德的征收却不断侵蚀、冲击纳税人的道德底线,长此以往,使不道德的行为蔓延到税收领域之外,必将导致不道德的社会。究其源头,还是不平等的、未经同意的征税在作祟。 不道德的征税为了平息纳税人的怨言,必然要在最有能力创造财富的人身上多拔毛。其后果是从重惩罚这个社会中最能干的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强,受到的税赋惩罚越重,而且常常受到双重征税、加倍征税。这样的征税怂恿了嫉妒,煽动了平均主义,导致社会发展失去动力,终将把大家都变成穷人。 最严重的是,不道德的征税诉诸的是强制与暴力,强征巧取而不去征得纳税人的同意。这是一种强权的逻辑。如果一个社会被强权的逻辑所主导,每个人没有机会表达自愿的同意。强权的逻辑,必然要从税收的领域蔓延到其他领域,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一个强权的社会。这不仅背离了道德,更严重的是,它背离了文明!所以,一切税赋必须回到道德的轨道上来,这已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认知。(来源:《凤凰周刊》2009年23期,作者:刘军宁)
328
袁伟时
“虚妄是人造的。构筑华丽或壮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称这就是正义;追随者多半出于思维偏激,某些人则渴望从中分一杯羹。从学术文化层面看,谎言是渣滓,最终会变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把谎言奉若神明,不过是社会病态的表征。” 作为“80后”良心学者,在出版的新书《缠斗:方生与未死》中,袁伟时戳破虚妄的历史泡沫,指引我们追求迟来的中国梦。 多年来,袁伟时教授参与了戳穿这虚妄的泡沫的全过程,有时招致始料不及的反应。不过,说的是陈年旧事,结论有根有据;没有亵渎自己的良知,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追求的是迟来的中国梦:人人可以自由说话、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创新的高大身影赢得举世尊重的一流大国。搜狐微博特邀近代史学家@袁伟时 2月22日下午4--5点做客搜狐微访谈,在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站在十字路口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欢迎各位网友围观,欢迎参与提问。我们将在参与提问的网友中抽取幸运者各赠送《缠斗:方生与未死》一本。 精彩访谈 网友提问 我要提问 共135个问题,20个回复 嘉宾 袁伟时 :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提问,以后再交流。 转发(14)评论(5) 02-22 17:14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呼叫蔡天睿: 向 @袁伟时 提问: 为何取书名《缠斗——方生与未死》?有什么隐喻? 转发(37)评论(15) 02-22 16:4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太长了,现在碰到的问题,其实十九世纪已经提出来了,历史的曲折、重复太惊人了,有感而发,就写下“缠斗,方生与未死”几个字。 转发(33)评论(11) 02-22 17:13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主持人 搜狐微博读书会 : 感谢@袁伟时 老师做客微访谈,谢谢各位网友参与交流。时间关系,本次访谈就到这里,未及回答的问题,请大家继续关注@袁伟时 先生的微博,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请以下几位网友尽快将自己的收信地址、真实姓名、邮编及手机号码私信给我,每人将获赠《缠斗:方生与未死》 一本。 黑暗的vinge 悬梁刺股17134 ◇ × 转发(3)评论(2) 02-22 17:1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星文Murphy: 向 @袁伟时 提问: 我们的思想是否被儒家思想所束缚? 转发(48)评论(20) 02-22 16:3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儒家思想有优秀的一面,也有非常腐朽黑暗的一面,比如说仁爱,和平,宽恕,修身等都是好的,但讲等级,忠,等都是危害很大的。现在有些儒教“传教士”在做几件坏事,第一,强迫儿童读经;第二,互相吹捧,把一些读过几本儒学经典的人吹为圣贤,太肉麻了;第三,伪造历史,说中国西周就有宪政,宋代就是 ◇ × 转发(39)评论(13) 02-22 17:0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悠馨1991: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心目中的中国梦是什么? 转发(37)评论(19) 02-22 16:37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我的中国梦:第一,自由说话;第二,自主发展;第三,自在生活。坚持这三自,必然民富国强,否则就可能走向邪路。 转发(35)评论(17) 02-22 17:0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植天欣地盘: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如何评价当今的学术界? 转发(52)评论(18) 02-22 16:37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当今学术界的腐败现象相当严重,主要是学术制度不健全。例如学校失去了独立办学权,在官僚面前低声下气,资金拨款制度有很多漏洞,使一些腐败行为盛行。但另一方面,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了,他们埋头苦干,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也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加上与世界学术界的联系日趋 ◇ × 转发(50)评论(16) 02-22 17:0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孤风泪: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这本书最想告诉读者怎样一个事实呢? 转发(34)评论(14) 02-22 16:3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以史为鉴,走人类现代文明共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民富国强的唯一选择。违背了这一点,一定会走大弯路。这就是我想说的话。 转发(33)评论(13) 02-22 16:5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觉醒吧曼青: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怎么看官场腐败?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官场的“传统”,您认为有可能改变么? 转发(60)评论(35) 02-22 16:3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肯定能够改变,香港就是一个典范。七十年代以前,香港曾经非常腐败,从警察到高官,贪泉泛滥,依靠法治制度和独立的司法系统、廉政公署,加上言论自由,强大的舆论监督,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贪污就基本肃清了。中国大陆沿着这条道路,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 转发(49)评论(28) 02-22 16:53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丽雅Vanna: 向 @袁伟时 提问: 会不会在写书的时候加入自己的观点?陈述事件的时候会不会主观? 转发(5)评论(3) 02-22 16:4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观点,但历史学家会力求全面,尽可能避免自己的观点对观察历史现象带来不利的影响。不过,史无定法,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历史表述方法,多看几家的著作加以比较,看问题就会比较全面。 转发(3)评论(1) 02-22 16:5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邹意致是好人: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觉得清末和现在的中国社会形态像么? 转发(19)评论(8) 02-22 16:4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社会转型,只要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就会一再以不同的形式重复提出。所以现在会有一些现象与清末相似,实际已经起了很大变化。 转发(18)评论(8) 02-22 16:47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嫣然为你: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怎么看待野史泛滥的问题? 转发(10)评论(5) 02-22 16:4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过去歪曲的东西太多了,引起反弹,就使真真假假的野史泛滥了。不过现在各大网站和一些历史杂志,比如《炎黄春秋》、《看历史》,《文史参考》、《江淮文史》、《南方人物周刊》,就做得不错嘛! 转发(6)评论(1) 02-22 16:45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志业先森: 向 @袁伟时 提问: 历史学的精髓在与哪里? 转发(9)评论(7) 02-22 16:41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历史学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力求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转发(8)评论(6) 02-22 16:43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倂茢僾sohu: 向 @袁伟时 提问: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包括中国人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在重新思考自己国家的出路。换做今天的你,你会选择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布尔什维克主义哪条道路来需找国家的出路?在当时的中国,哪种主义跟适合中国? 转发(44)评论(22) 02-22 16:0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国家的出路就是要走现代民主与宪政的道路,坚持市场经济,离开了这两条其它一切都是邪路 转发(41)评论(19) 02-22 16:4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大家来博客: 向 @袁伟时 提问: 您认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能够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转发(54)评论(25) 02-22 16:04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抛弃了教条,不在姓资姓社一类无聊问题上纠缠;吸收世界上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制度和技术,这就是他成功的关键。 转发(52)评论(24) 02-22 16:3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无所谓有什么: 向 @袁伟时 提问: 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在历史上最要的成就是什么?有哪些可取之处吗?有哪些执政方式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呢? 转发(28)评论(21) 02-22 16:19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蒋介石的历史贡献,一是保护了私有制,二继承了慈禧的传统,坚持了地方自治,三是坚持抗战。最大的错误是个人独裁专制,喜欢以他的侍从室为中心,个人指挥一切。抗战胜利后,搞了一些小动作,没有真正的大度和胸怀,把共产党容纳进政治体制当中。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也有军队,戴高乐等政治家就能把他 ◇ × 转发(18)评论(15) 02-22 16:35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落花前月下: 向 @袁伟时 提问: 所谓的现代文明是什么?我们还有哪些路要走? 转发(18)评论(16) 02-22 16:10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现代文明,国际学术界有共识的包括几点,第一是市场经济制度,第二是民主宪政,第三法治,第四个人自由。按这个标准来衡量,你想想,我们还有多大差距。 转发(17)评论(15) 02-22 16:28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骑驼觅驼: 向 @袁伟时 提问: 现在年轻人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百度知道了,就近代史而言,我们应该看哪些经典书籍弥补从新认识历史? 转发(29)评论(29) 02-22 15:05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读中国近代史,我建议大家,第一注意各大网站的历史频道,第二注意翻译过来的一些历史著作,比如《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三要关注八十年代以后涌现出来的一批中青年历史学家的著作,比如茅海建,沈志华,杨奎松,张鸣,雷颐,马勇,等。 转发(26)评论(26) 02-22 16:25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郭嘉赐: 向 @袁伟时 提问: 当查封孔家的杨子公司之际,人心为之一振。可是,孔令侃到南京向姨妈——宋美龄求救,这位第一夫人迫使蒋介石出面训斥小蒋,蒋经国被迫辞职!您认为,宋美龄在国民政府的政坛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转发(45)评论(23) 02-22 15:0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宋美龄在杨子公司的事情肯定是做了件坏事,蒋介石也跟着犯了错误。宋这个人,比较明显的功绩有三点,第一,是抗战期间关心空军建设,有相当大的建树;第二,是慰问军队,收容战争孤独,慈善工作也功劳不小;第三是帮助蒋介石处理外交事务,比如开罗会议,又比如去美国演讲,宣扬中国抗战,争取朝野的理 ◇ × 转发(42)评论(20) 02-22 16:21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我是锐藻: 向 @袁伟时 提问: 封建社会里,王室后宫后宫不得干政,你怎么看待宋美龄在国民政府中的参政行为? 袁老师,宋美龄和蒋经国,在政见上孰优孰略? 转发(73)评论(44) 02-22 15:0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宋美龄没有自己完整的政治见解,在外交上曾经给蒋介石很大的帮助。蒋经国原来是特务头子,做了很多坏事,暗杀江南,制造孙立人冤案,为争夺女人把台湾的财政厅长送入大牢,等,但是关键时候他取消了台湾的戒严,把台湾推入民主宪政的康庄大道,历史功绩是宋美龄望尘莫及的。 转发(51)评论(31) 02-22 16:16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严柔妙空间: 向 @袁伟时 提问: 重新审视北洋时代 后,您认为进入通往现代公民之路是什么? 转发(15)评论(13) 02-22 16:09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嘉宾 袁伟时 : 象北洋时代,有一个现代政治体制,言论自由,大批公民自然会生长起来。 转发(13)评论(9) 02-22 16:12 通过微访谈-袁伟时:缠斗中回归历史真相 共2页 | ◆ ◆ 12下一页 ◆ ◆ 访谈时间: 02月22日16:00 - 02月22日17:00 推荐给好友 访谈嘉宾 袁伟时 关注 简介:近代史学者
329
许倬云
收藏446126 许倬云编辑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丰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中文名许倬云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30年 职 业教授,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台湾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台湾“中研院”院士 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 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展开 代表作品《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目录 1人物经历 ▪ 随父迁台 ▪ 转学历史归功 ▪ 追忆王世杰 ▪ 斥责李敖 2个人作品 ▪ 合著 ▪ 编著或合编著 ▪ 论文 ▪ 讲授课程 3人物荣誉 1人物经历 编辑 许倬云(Cho-yun Hsu),江苏无锡人,1930年7月生,求学于台湾和美国,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学,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历史学家,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有“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之称。许先生还是台湾著名音乐人王力宏的舅公。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1956-1962) 副研究员(1962-1967) 研究员(1967-1971) 通信研究员(1981-1997) 研究员(1997-) 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1989, 1999-2000, 2003, 2004, 2006)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1962-1964) 教授兼主任(1964-1970) 讲座教授(1984-1985) 特聘讲座教授(2006) 美国匹兹堡大学 历史系及社会系教授(1970-1982) 校聘讲座教授 (1982-1999) 荣休校聘讲座教授(1999-) 香港中文大学 历史系讲座教授、伟伦讲座教授(1991-1998) 中国研究荣誉教授(1998-2001) 夏威夷大学本斯讲座教授(1996) SeniorVisiting Fellow, East-West Center,(1996,Spring) 杜克大学西孟讲座教授(1998-2000) 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2000) 南京大学余纪忠夫妇荣誉讲座教授(2005-) 东南大学荣誉教授(2005-) 随父迁台 我的中学是在无锡的辅仁中学度过的。辅仁中学在无锡非常有名,跟 许倬云 辅仁大学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取“以友辅仁”的意思。当时教我们的老师都是饱学之士,抱着服务乡里的理念在那里教书。他们教书跟其他的学校很不一样,都是启发式的。 当时那些关系非常好的同学,我们现在还保持着联系,前年和去年还进行聚会,不过老友凋落,不及一半,令人感慨。 1948年的年底,我还有半年就高中毕业,局势变得非常动荡。我的父亲一直在国民政府工作,当时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父亲知道他绝对不可能留在无锡,恰好我有个姐姐在台北,父母就带着全家人去了台湾。 台湾本来只有360万人,突然增加了150万,所以刚过去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在台湾的前十年,基本上都是饿肚子。我的大学教育是在台湾大学完成的。最初读的是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 我在台大的时候,一些从内地撤到台湾的北大、清华、中央大学的大教授集中在台大任教。当时台大的校长是傅斯年先生,我就是在他手下考入台大的。现在想起来,这是一种幸运的机缘:当时台大学生少,好的老师很多,这样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到不同的思想、不同 许倬云 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这样的背景让我日后的历史研究跟同行不太一样:我关怀的范围很宽,不单单在历史一行之内,而是跨了几个门道———比如说,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 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跟台大那些老先生们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台大,考古学我是跟李济先生学的,跟李宗侗(玄伯)先生学了古代社会,董彦堂(作宾)先生教的是商周的甲骨文……当时我跟这些老师的联系相当密切,不单单可以在课堂上承教,还可以到他们的研究室随时请教。有些老先生不愿意出门的,就让我到他们家去讨论问题。 因为我走路不太方便,李宗侗先生就找个三轮让人把我推过去,他讲古代社会不是讲中国古代社会,而是把希腊罗马的古代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串通在一起讲,师生俩一起上课,更没有上下课的概念。 我跟董作宾先生读书,一对一,也没有上下课的概念,老先生不知道什么是下课时间,一讲一个下午,饿了,买几个包子,一人一半。到了他讲不来的课,他就找朋友来教我,这些大概都是现代的大学生很难碰到的吧。 转学历史归功 对于我一生学科选择影响很深的是傅斯年先生。 我的中学是在无锡读的,无锡的学术气氛很好。我所在的辅仁中学,规模不大,但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很融洽,除了上课,老师们经常会让我们看很多课外的东西,在那时我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 到台大之后,本来考进的是外语系,不到两三周,傅斯年校长找我了,因为我的入学考卷给他的印象很深,数学是满分,国文卷子和历史卷子被阅卷老师直接推荐到傅校长那里。找到我之后傅校长直截了当地跟我说:“你应该读历史系。” 在台大上到二年级,我在全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傅先生又把我找过去,跟我说:“你好好读历史系,将来你到史语所来帮我。” 他老人家的样貌,直到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我学历史,要说受了谁的影响,那就是他老人家。惭愧的是我学历史博杂得很,不太专心,对什么都感觉很有趣。 对于研究历史,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我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 后来到芝加哥大学去,芝加哥大学也是很奇怪的学府,不大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在那里,我选课的范围也比较宽,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等。 我都很难说在芝加哥大学读的什么系。比方说我读宗教学,但 许倬云 是并不拿学分,而且选读宗教学的只有我一个学生,爬到三楼去听老师上课。 中间我因为身体的原因在医院里开刀,教授我埃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到我的病床前去教我,带去书,一边讲,一边讨论。 芝加哥大学是韦伯理论的接受者和大本营,我到那里的时候,韦伯理论刚刚传到那里不太久。我在那里读社会学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到中国的文官制度,因为这是韦伯理论大的系统中的一环,我的指导老师Blau先生所从事的就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分析,那时候我就开始注意到韦伯谈到的官僚和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差别。 这些是我一生的幸运,因为开刀,因为走路不方便而受到老师们特别的照顾,得到别人不太容易碰到的机缘。 追忆王世杰 1962年,我到了史语所工作。其实在这之前的1953年我就进了史 许倬云 语所,但是因为台大开办了第一个研究所,我就辞去了史语所的工作,回学校读研究生了,我是台大的第一个研究生,一直读到1956年。还有一点就是读研究生有奖学金,奖学金比我在史语所做助理员的工资还要多50块钱。而且不用干什么活,只要好好念书就可以了。 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跟内地不太一样,内地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但是在台湾是由一个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这样就给我一个相当大的刺激,因为当时我的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自讲各自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1962年正式到史语所,一直待到1970年,中间还在我的母校教书,两份聘书,一份工资。1964年我又开始担任台大历史系的系主任,这时候开始负责一些琐碎的杂事。当时校长是钱思亮,他老人家总是指派我做不同的事情,从来没有让我闲过。现在想起来,那几年忙得发 许倬云 昏,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的眼界从过去那种单纯的书斋生活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更大的视野。 当时还有一个让我很忙的工作就是给中研院办“洋务”,人来客往,各种合作项目都是我“帮忙办”。当时中研院的院长是王雪艇(世杰)先生,胡适之先生故去之后,王先生本来就是院士,又有行政经验,被选为院长。我跟王先生的关系,不单是研究员和院长的关系,还辅助他做了很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浪费了我很多时间,但是也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王先生是个大学者,国际法的专家,三十岁上下的时候创办了武汉大学,一出手就是一流的大学。后来他在国民党政府工作,做过外交部长。 这期间我认识了我的太太,她本来是我的学生,她毕业后的第三年我们开始来往,后来很快就结婚了。 斥责李敖 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大概是在1980年,时间太久了,记不得了。这 王力宏和舅公在家族聚会上 前后李敖曾经著文攻击我。李敖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就是个很自负的学生,他的老师姚从吾先生很纵容他。我做系主任的时候,他正在读研究生,李敖很聪明,但是他不守规矩,我对他也不假以辞色。 我跟李敖的第一次严重冲突是他在《文星》写文章,说老先生们不交“棒子”,其中涉及到我的老师们的一些事情完全出于他的编造。之后他跟《文星》的萧老板、还有余光中先生到我那里去,我就给他矫正,我跟他说:“我们学历史别的没有什么,但是基本的行规就是不许编造故事。”就这样我俩吵翻了。后来我很生气,跟他说:“你给我出去。”萧孟能就跟他走了。从那以后他就不断地攻击我,不过我也从来没有回应过。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跟他见面了。 1970年我到了匹兹堡大学,本来是去做访问教授的,后来一些前辈老师就跟我说:“你不要回来。”就这样,我就呆在匹兹堡大学没有回去。 2个人作品 编辑 一、专书 ⒈ 《心路历程》,台北:文星书店,1964;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 ⒉ 《历史学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⒊ 《中国科学思想的因素》,台北:美国各大学中国语文联合演习所,1968年。 ⒋ 《中国传统的性格与道德规范》,台北:美国各大学中国语文联合演习所,1968年。 ⒌ 《传统与更新》,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0年。 ⒍ 《关心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 ⒎ 《求古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 ⒏ 《西周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北京:三联书店,1994;修订三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增补本(海外学人丛书)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 ⒐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6月。 ⒑ 《挑战与更新:许倬云文集(政论之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 ⒒ 《刹那与永恒:许倬云文集(文化之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 ⒓ 《风雨江山:许倬云的天下事》,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1年。 ⒔ 《推动历史的因素》,台北:社会大学文教基金会,1990。 ⒕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⒖ 《从历史看领导: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手札》,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2年。 ⒗ 《从历史看领导》,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2;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⒘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⒙ 《现代伦理寓言——东游记》,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5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⒚ 《现代社会的职业伦理》,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5年。 ⒛ 《现代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台北: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5年。 21 《寻路集》,River Edge,New Jersey: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 22 《从历史看组织》,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2011年5月第2版。 23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程农、张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4 《历史分光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 25 《九六文录:中国人文探索》,台北:台湾书店,1998年。 26 《从历史看时代转移》,台湾: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2000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7 《许倬云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8 《倚杖听江声》,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9 《江渚候潮汐》,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30 《江心现明月》,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31 《从历史看人物》,台湾: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2005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32 《从历史看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年。 33 《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王勇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4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邹水杰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5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香港:中华书局,2006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台北:英文汉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36 《史海巡航:历史问学周记》,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7 许倬云主讲,《傅钟回响:许倬云先生台大讲学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38 《江口望海潮》,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39 《许倬云问学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40 《许倬云观世变》,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41 《历史大脉络》,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42 《许倬云自选集》(汉学名家书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43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44 《许倬云谈话录》,许倬云 口述,李怀宇 撰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45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8月。 46 许倬云看历史系列(全四册):《从历史看时代转移》、《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47 《知识分子:历史与未来》 许倬云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48 《西周史》(增补二版),北京: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 49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程农、张鸣译,邓正来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50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 合著 ⒈ 李方桂等编,《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台北:清华学报社,1965-1967年。 ⒉ 《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78年。 ⒊ 颜元叔等著:《人文学概论》,台北: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⒋ 《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1982年。 ⒌ 许倬云等著:《知识与民主》,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 ⒍ 许倬云等著:《劳贞一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⒎ 许倬云等著:《中国历史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⒏ 钱穆、余英时、许倬云等著:《中国何处去?》,台北:《联合月刊》杂志社,1986年。 ⒐ 严文郁等著:《蒋慰堂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⒑ 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7-1988年。 ⒒ 徐佳士等著:《中华民国文化发展之评估与展望》,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0年。 ⒓ 许倬云等著:《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李登辉先生政策理念之探析》,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 ⒔ 宋文熏主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 ⒕ 许倬云等著:《浩然基金会暑期研习会演讲讨论辑:世界宏观(第一册)》,台北:浩然基金会,1991年。 ⒖ 许倬云等著:《浩然基金会暑期研习会演讲讨论辑:人文(第五册)》,台北:浩然基金会,1991年。 ⒗ 余英时等著:《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 ⒘ 许倬云等著:《寻找九十年代的人生价值:智慧生活》,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1994年。 ⒙ 《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年。 ⒚ 《史学:传承与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 ⒛ 王永庆等著:《叫太阳起床的人》,台北:正中书局,1999年。 21 许倬云等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 编著或合编著 ⒈ 许倬云主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辑》,台北:国风出版社,1965年;再版,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66-1967年;三版,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5年。 ⒉ 台静农、许倬云主编:《台湾大学文史丛刊》第16期至第26期,1965-1968年。 ⒊ 屈万里、许倬云主编:《台湾大学文史丛刊》第27期至第38期,1969-1972年。 ⒋ 许倬云、毛汉光、刘翠溶主编:《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3年。 ⒌ 许倬云、丘宏达主编:《抗战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社,1986年。 ⒍ 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 ⒎ 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⒏ 许倬云、陈天机、关子尹主编:《系统视野与宇宙人生》,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⒐ 许倬云、张忠培主编:《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 论文 〈周礼中的兵制〉,《大陆杂志》9 3 (1954)。 〈殷历谱气朔新证举例〉,《大陆杂志》10 3 (1955)。 〈中国古代民族的溶合〉,《主义与国策》44 (1955)。 〈先秦诸子对天的看法(上)(下)〉,《大陆杂志》15 2 (1957);15 3 (1957)。 〈试拟中国社会发展的几个论点〉,《思与言》1 2 (1963)。 〈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 下(1963)。 〈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5 (1964)。 〈一位廿世纪的史学家──比兰〉,《思与言》3 1 (1965)。 〈战国的统治机构与治术〉,《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4 (1965)。 〈对于「商王庙号新考」一文的补充意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 (1965)。 〈汉代家庭的大小〉,收入李方桂等编,《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台北:清华学报社,1967)。 〈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 1 (1967)。 〈周人的兴起及周文化的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8 (1968)。 〈两周农作技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2 4 (1971)。 〈十九世纪的宜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33 (1972)。 〈两周的物理天文与工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4 4 (1973)。 〈汉代的市场化农业经济〉,《思与言》12 4 (1974)。 〈周代的衣、食、住、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7 3 (1976)。 〈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8 2 (1977)。 〈社会史的研究〉,《史化》9 (1978)。 〈周东迁始末〉,《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78)。 〈政权与政治的关系〉,《东海大学史学会刊》7 (1978)。 〈中华农业史──论集导言〉,《思与言》16 1 (1978)。 〈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史若干特性〉,《食货月刊》11 5 (1981)。 〈步入文明:中国文化的发展〉,《故宫季刊》16 1 (1981)。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的变动〉,《幼狮杂志》16 3 (1981)。 〈汉代农业史导论〉,《思与言》20 6 (1983)。 〈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讨会论文集序言〉,《汉学研究通讯》2 4 (1983 10)。 〈论雅斯培枢轴时代的背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5 1 (1984)。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原文献》18 8 (1986)。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原文献》18 9 (1986)。 〈李宗侗教授遗著目录〉,《汉学研究通讯》5 3 (1986)。 〈战前与战时的社会比较〉,收入许倬云、丘宏达主编,《抗战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国地方文献学会年刊》75 (1987)。 〈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考察〉,收入严文郁等著,《蒋慰堂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九州岛学刊》2 3 (1988)。 〈社会学与史学〉,《自由青年》79 4 (1988)。 〈推动历史的因素〉,《自由青年》80 3 (1988)。 〈南朝奴役劳力的商品化〉,收入杨联升、全汉升、刘广京主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九秩荣庆祝寿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下册。 〈文化的历劫〉,《中原文献》21 2 (1989)。 〈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之地位〉,《中华文化复兴月刊》22 10 (1989)。 〈中国考古遗址文化层的分布──人口与区位的初步考察〉,收入宋文熏等主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91)。 〈试论网络〉,《新史学》2 1 (1991 5)。 〈中古早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收入余英时等著,《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 〈中国文化演变周期概说〉,《哲学杂志》1 (1992)。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国科会人文社会学刊》3 1 (1993)。 〈文化与社会崩解的比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 1 (1993)。 〈古公亶父时代的先周──谨答饶选堂教授〉,《二十一世纪》16 (1993 4)。 〈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宜兰〉,《宜兰文献杂志》5 (1993 1)。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西周篇与两河篇〉,《历史月刊》69 (1993 10)。 〈关于未来全球文化冲击的讨论⑵:走向整合的世界〉,《二十一世纪》20 (1993 12)。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埃及篇〉,《历史月刊》74 (1994)。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比较〉,《历史月刊》77 (1994)。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它古代文化的比较──古中国与古希腊〉,《历史月刊》84 (1994)。 〈一个整合过程的假设〉,《二十一世纪》25 (1994 10)。 〈体系网络与中国分合〉,《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中原文献》27 3 (1995 7)。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结合〉,《二十一世纪》31 (1995 10)。 〈钱存训先生及其大作──造纸及印刷〉,《汉学研究》14 1 (1996)。 〈人生智慧分享──研究与教学者职业规范〉,《教改通讯》24 (1996 9)。 〈义、瑞、西三国汉学研究近况〉,《汉学研究通讯》16 1 (1997 2)。 〈受过教育的人该学什么〉,《宏观》31 (1997 5)。 〈香港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体性〉,《二十一世纪》41 (1997 6)。 〈怎样看江泽民访美〉,《关爱与服务》86 11 (1997 11)。 〈介绍《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个新的学术主题典范〉,《汉学研究通讯》16 3 (1997 8)。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新史学》8 1 (1997)。 〈试论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简牍学报》16 (1997 11)。 〈不卑不亢与世融合〉,《天下杂志》200 (1998 1)。 〈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存方式──也谈两岸关系〉,《关爱与服务》87 1 (1998 1)。 〈法律的无力感〉,《司法改革杂志》14 (1998 4)。 〈法律的无力感〉,《关爱与服务》87 4 (1998 4)。 〈漫谈说唱〉,《关爱与服务》87 10 (1998 10)。 〈傅先生的史学观点及其渊源〉,《大陆杂志》97 5 (1998)。 〈社会科学观点的转变与科际整合〉,《历史月刊》131 (1998)。 〈「中美书缘」序言〉,《国家图书馆馆刊》87 2 (1998)。 〈台湾文化发展轨迹──写在台大「跨世纪台湾文化发展研讨会」之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盟讯》94 (1999 4)。 〈昆艺瓖宝──《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介绍〉,《汉学研究通讯》18 4 (1999 11):538-539。 〈谈枢轴时代〉,《二十一世纪》57 (2000 2):30-32。 〈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轨迹(座谈会)〉,许倬云、李国祁主讲,李惠华整理,《历史月刊》145 (2000 2):74-85。 〈由地缘意义谈一中原则〉,《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盟讯》103 (2000 10):10-12。 〈两岸对话的发展过程〉,《交流》56 (2001 4):27-30。 〈汉学中心二十年庆──回顾与前瞻〉,《汉学研究通讯》20 3 (2001 8):1-2。 〈杨庆?先生的治学生涯 (1911-1999)〉,《汉学研究通讯》20 3 (2001 8):88-90。 〈试论伊斯兰文化体系与东西方两大文化的互动〉,《历史月刊》169 (2002 2):68-73。 〈也是一番反省──「台湾史学五十年」序言〉,《历史月刊》175 (2002 8):85-90。 〈农民自主与农业振兴〉,《农训杂志》20 1 (2003 1):6-9。 〈对王德权先生「古代中国体系的抟成」的响应──许倬云先生的对话〉,《新史学》14 1 (2003 3):203-208。 〈从历史角度论述几个违反永续发展的案例〉,《全球变迁通讯杂志》38 (2003 6):17-20。 〈自古霸业终成空〉,《历史月刊》185 (2003 6):60-64。 〈锦瑟无端五十弦──忆台湾半世纪的史学概况〉,《当代》200 (2004 4):70-75。 〈人、空间、时间(一~三)〉,《人生杂志》255 (2004 11):112-117;256 (2004 12):112-116;257 (2005 1):112-116。 〈历史散论:历史的多种定义〉,《历史月刊》206 (2005 3):36-38。 〈学史散论──古代的中原是怎样形成的?〉,《历史月刊》207 (2005 4):34-37。 〈中国概念与其经济接口〉,《历史月刊》208 (2005 5):38-40。 〈学史散论──古代中原的多种文化〉,《历史月刊》209 (2005 6):30-32。 〈第二次世界战争──战后六十年的回顾〉,《历史月刊》211 (2005 8):48-52。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史料意义举隅〉,《历史月刊》212 (2005 9):34-38。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开展与转折》自序〉,《历史月刊》213 (2005 10):34-36。 〈二十世纪中叶前台湾百年的变化〉,《历史月刊》214 (2005 11):38-40。 〈君权与相权〉,《历史月刊》218 (2006 3):35-37。 〈中国现代学术科目的发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2 (2006 6):1-8。 〈刘邦与朱元璋:两位开国董事长〉,《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BR中文版》1 (2006 9):68-72。 〈温良正直、博厚高明──钱存训先生《留美杂忆》序言〉,《传记文学》91 4 (2007 10):123-125。 〈对于 Peter Zarrow 教授书评的响应〉,《汉学研究》25 2 (2007 12):479-484。 讲授课程 《许倬云访谈录》、《文化史: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集》、《百年的努力与迷茫》 3人物荣誉 编辑 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 Phi BetaKappa荣誉会士(1986-)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2000-) 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04-) NEH Grant ForResearch on 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1982-1984) ACLS Grant toGermany(1982) Exxon Grantfor Curriculum on Comparison of Civilizations(1986-1987) 钱穆讲座新亚书院(1991) DistinguishedAlumni Speaker,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1995) Inauguratingthe H G Creel Memorial Lectureship,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DistinguishedSpeaker, Governor John Burns Memorial Foundation(1996) 傅斯年讲座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2) 李国鼎讲座中央大学 (2001) 包玉刚讲座香港科技大学 (2000) HonoraryDoctorate in Humanities, Hong Kong Universi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 光华讲座北京大学 (2004) 特聘讲座 长江管理学院(2005) 余英时讲座香港中文大学 (200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人物 , 科学家 , 文化人物 , 历史学家 , 教育学家
330
john medina
Last edited 3 months ago by Waacstats John Medina Watch this page This article is about modern-day molecular biologist. For seventeenth century artist, see John Baptist Medina. John J. Medina is a developmental molecular biologist with special research interests in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human brain development and the genetic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Medina has spent most of his professional life as an analytical research consultant, working primarily in the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on research issues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He was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Talaris Research Institute, which supports researchers such as Patricia Kuhl[1] and John Gottman.[2] He directed Talaris until 2006, and now is the director of the Brain Center for Applied Learning Research at 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 which has worked on 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at Woodland Park Zoo.[3] He is also an affiliate professor of Bio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Dr. Medina writes the column "Molecules of the Mind" for Psychiatric Times.[4] Contents Education Books Notes External links EducationEdit Dr. Medina earned his doctorate in molecular biology from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and is a national faculty fellow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Inc., of Irvine, CA. In 2004, he was appointed to the rank of affiliate scholar at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5] BooksEdit "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Pear Press (October 12, 2010). ISBN 978-0979777752 Brain Rules: 12 Principles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at Work, Home, and School. Seattle, WA: Pear Press, 2008. ISBN 978-0979777707 The Outer Limits of Life. Nashville: Oliver-Nelson, 1991. ISBN 978-0840791146 Depression: How it happens, How it's healed ISBN 978-1572241008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lzheimer's.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1999. ISBN 978-1572241275 The Clock of Ages: Why We Age, How We Age, Winding Back the Cloc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521462440 The Genetic Inferno: Inside the Seven Deadly Sins Uncovering the Mystery of AIDS Of Serotonin, Dopamine and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NotesEdit UW News New $35.5 million Center for Mind, Brain and Learning created at UW. Accessed online 30 May 2009. Kitsap Sun Washington fertile ground for brain research. Accessed online 30 May 2009. Seattle Pacific Response. Creating Brain-Friendly Spaces . Accessed online 30 May 2009. Molecules of the Mind, Psychiatric Times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holarship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ffiliated Scholars Affiliated Scholars. Accessed online 18 May 2009. External linksEdit http://www.johnmedina.com http://www.brainrules.net Summary of Brain Rules for Baby at WikiSummaries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31
CSI
Last edited 7 days ago by Straitgate CSI Last edited 2 days ago by MelbourneStar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Watch this page "C.S.I." redirects here. For other uses, see CSI.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SI-LV.main.jpg Genre Mystery Drama Created by Anthony E. Zuiker Starring William Petersen Marg Helgenberger Jorja Fox Gary Dourdan George Eads Paul Guilfoyle Eric Szmanda Robert David Hall Louise Lombard Wallace Langham Lauren Lee Smith Laurence Fishburne Liz Vassey David Berman Ted Danson Elisabeth Harnois Elisabeth Shue Jon Wellner Opening theme "Who Are You" by The Who Country of origin United States Original language(s) English No. of seasons 15 No. of episodes 329 (List of episodes) Production Executive producer(s) Carol Mendelsohn Anthony E. Zuiker William Petersen Jerry Bruckheimer Jonathan Littman Cynthia Chvatal Ann Donahue Kenneth Fink Naren Shankar Danny Cannon Running time 41–45 minutes Production company(s) Jerry Bruckheimer Television Alliance Atlantis (2000–08) CBS Productions (2000–06) CBS Paramount (2006–09) CBS Television Studios (2009–present) Distributor King World Productions (2000–07) CBS Television Distribution (2007–present) Broadcast Original channel CBS Picture format 480i (SDTV), 1080i (HDTV) Audio format Dolby Digital 5.1 Original run October 6, 2000 – present Chronology Related shows CSI: Miami CSI: NY CSI: Cyber External links Website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referred to as CSI, also known as CSI: Las Vegas) is an American crime drama television series that premiered on CBS on October 6, 2000. The show was created by Anthony E. Zuiker and produced by Jerry Bruckheimer. It is filmed primarily at Universal Studios in Universal City, California. The series follows Las Vegas criminalists (identified as "Crime Scene Investigators") working for the Las Vegas Police Department (LVPD) (instead of the actual title of "Crime Scene Analysts" and "Las Vegas Metropolitan Police Department" (LVMPD))[1] as they use physical evidence to solve murders, which has inspired a host of other cop-show "procedurals". The series mixes deduction, gritty subject matter, and character-driven drama. The network later added spin-offs CSI: Miami and CSI: NY, both of which were canceled after ten and nine seasons respectively. On February 18, 2014, CBS also announced plans to launch another spin-off, this time based in Quantico, Virginia, called CSI: Cyber. The pilot aired on April 30, 2014 as an episode of CSI, called "Kitty".[2] CSI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ost popular dramatic series internationally by the Festival de Télévision de Monte-Carlo, which has awarded it the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Audience Award (Best Television Drama Series)" three times.[3][4] Its worldwide audience was estimated to be over 73.8 million viewers in 2009.[4] In 2012, the show was named the most watched show in the world for the fifth time.[5] CSI has been nominated multiple times for industry awards and has won nine awards during its history. The program has spawned several media projects including an exhibit at Chicago's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a series of books, several video games, and two additional TV shows. It has reached milestone episodes, such as the 100th, "Ch-Ch-Changes", the 150th, "Living Legend", which starred Roger Daltrey from The Who, performers of the show's theme song, the 200th, "Mascara" (aired on April 2, 2009), the 250th, "Cello and Goodbye" (on May 5, 2011), and the 300th, "Frame by Frame" (on October 23, 2013). CSI has aired 15 seasons with the latest season premiering on September 28, 2014 in its new Sunday night at 10 PM timeslot.[6] It is the second longest running scripted non-animated U.S. primetime TV series currently airing, surpassed only by Law & Order: Special Victims Unit (1999–present), and is the seventh longest running scripted U.S. primetime TV series overall. Contents Production Overview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Filming locations Music Plot Cast and characters Main characters Episodes Crossovers Reception Public reaction Law enforcement reaction CSI effect Franchise CSI: The Experience Ratings Nielsen ratings DVR ratings Accolades Awards Nominations Merchandise DVD releases Region 1 Regions 2 and 4 Region 2 Region 4 Blu-ray releases Other releases Books Comic books Video games See also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ProductionEdit Overview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is produced by Jerry Bruckheimer Television and CBS Productions, which became CBS Paramount Television in the fall of 2006, and CBS Television Studios three years later. Formerly a co-production with the now-defunct Alliance Atlantis Communications, that company's interest in the series is now[when?] owned by investment firm GS Capital Partners, an affiliate of Goldman Sachs.[7] CBS acquired AAC's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rights to the program, though the non-US DVD distribution rights did not change (for example, Momentum Pictures continues to own UK DVD rights). The series has been heavily criticized—almost since its debut—by police and district attorneys, who feel CSI portrays an inaccurate image of how police solve crimes, and by the Parents Television Council, who note the level and gratuitousness of graphic violence, images and sexual content seen on the show.[citation needed] Nevertheless, CSI became the second most watched show on American television by 2002.[8] The success of the show encouraged CBS to produce a franchise, starting in May 2002 with the spin-off CSI: Miami, in 2004 with CSI: NY, and CSI: Cyber in 2015. The series is now[when?] in syndication and reruns are broadcast in the U.S. on the Spike and TV Land cable networks. The show has aired in reruns on the USA Network since January 14, 2011}.[9] The whole CSI catalog is now exclusive in the whole NBC Universal portfolio since September 2014.[10] As of the fall of 2008, CSI commanded an average cost of $262,600 for a 30-second commercial, according to an Advertising Age survey of media-buying firms.[11]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990s, Anthony Zuiker caught producer Jerry Bruckheimer's attention after writing his first movie script; he was convinced that there was a series in the concept. Bruckheimer agreed and arranged a meeting with the head of Touchstone Pictures. The studio's head at the time liked the spec script and presented it to ABC, NBC and Fox executives, who decided to pass. The head of drama development at CBS saw potential in the script, and the network had a pay or play contract with actor William Petersen who said he wanted to do the CSI pilot. The network's executives liked the pilot so much that they decided to include it in their 2000 schedule immediately, airing on Fridays after The Fugitive. Initially it was thought that CSI would benefit from The Fugitive (a remake of the 1960s series), which was expected to be a hit, bu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2000, CSI had a much larger audience.[12] CSI has frequent comedic moments, which helps relieve the often harrowing content, sometimes descending into black comedy, as in the episode "Appendicitement". Filming locations CSI was initially shot at Rye Canyon, a corporate campus owned by Lockheed Martin, situated in the Valencia area of Santa Clarita, California. Other shows such as The Unit and Mighty Morphin Power Rangers have also been shot there.[13] After episode eleven, filming shifted to the Santa Clarita Studios and only second unit photography, such as the shots of the Las Vegas streets, are done on location in Las Vegas. Occasionally, when required, the cast will also shoot on location in Las Vegas, although more often the locations will be substituted by California locations. Santa Clarita was originally chosen for its similarity to the outskirts of Las Vegas.[14] Other California locations include the Verdugo Hills High School, UCLA's Royce Hall, the Pasadena City Hall, and 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While shooting takes place primarily at Universal Studios in Universal City, California, Santa Clarita's surroundings have proven so versatile that CSI still shoots some outdoor scenes there.[15] In Season 4 DVD set, the special features reveal that the episode Suckers was mostly shot in Las Vegas during December 2003, near Christmas, where they filmed a Gothic club scene on location for rent, and in January 2004, some scenes were filmed at Caesars Palace. Music From the start, CSI's theme song has been "Who Are You", written by Pete Townshend with vocals by lead singer Roger Daltrey of The Who. Daltrey made a special appearance in a season seven episode, "Living Legend", which also contained many musical references such as the words "Who's next" on a dry erase board in the episode's opening sequence. In certain countries, to avoid music licensing fees, a unique theme was used instead. Throughout the series, music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rtists like The Wallflowers, John Mayer, and Akon (with Obie Trice) have performed onscreen in the episodes "The Accused Is Entitled", "Built To Kill, Part 1", and "Poppin' Tags", respectively. The Wallflowers' "Everybody out of the Water" can be found on the CSI soundtrack CD. Mogwai is often heard during scenes showing forensic tests in progress as are Radiohead and Cocteau Twins, but several other artists have lent their music to CSI including Rammstein and Linkin Park—used heavily in Lady Heather's story arc. Sigur Rós can be heard playing in the background in the episode "Slaves of Las Vegas", The Turtles in "Grave Danger", and Marilyn Manson in "Suckers". A cover of the Tears for Fears song "Mad World", arranged by Michael Andrews and featuring vocals by Gary Jules, was used in the pilot episode and during three episodes of season six ("Room Service", "Killer", and "Way to Go"). Industrial rock band Nine Inch Nails have also been featured multiple times throughout the three series. One episode started with The Velvet Underground's excited rendition of "Sweet Jane" and ended with the downbeat version of Cowboy Junkies' revision of the song. Ozzy Osbourne was featured, along with the music of Black Sabbath, in the 2013 thirteenth season finale entitled "Skin in the Game". Plot In Las Vegas, forensic investigators are trained to solve crimes by examining the evidence. They are on the case 24/7, scouring the scene, collecting the evidence, and finding the missing pieces that will solve the mystery. Originally lead by Gil Grissom, as CSI Supervisor for the grave shift, now D.B. Russell comes to the team after heading the Seattle Crime Lab. He's a family man and scientist, but not a nerd. Son of hippie parents, he's a "Left Coast" Sherlock Holmes who devours crime novels and looks at every crime scene as if it were a story waiting to be told. Other members include new CSI Julie Finlay, a blood pattern expert, who previously worked with Russell in Seattle; Nick Stokes, the conscience of the team, often driven by his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the victim to always get the job done; Sara Sidle, the moral compass of the team who is relentless in her pursuit of criminals; Greg Sanders, once an off-beat tech analyst and now an experienced and intuitive crime solver; and Morgan Brody, an exile from the Los Angeles Crime Lab and the daughter of Sheriff Ecklie. She's a natural born investigator who still has a lot to learn about politics and family. The CSI team members also work closely with Captain Jim Brass, a seasoned detective and protector of CSI, sometimes to a fault; Dr. Albert Robbins, the ever-professional medical examiner; his wise-cracking assistant, David Phillips; David Hodges, a tech of many talents who often rubs people the wrong way, but never fails to deliver, and his long suffering colleague and rival Henry Andrews, who jointly works in the lab as both a toxicologist and DNA technician. Cast and charactersEdit Main articles: List of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haracters and Minor characters in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urrent Actor Character Position Season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ed Danson D.B. Russell Head of Crime Lab - CSI Level 3 - Night-Shift Supervisor Main Elisabeth Shue Julie Finlay CSI Level 3 - Asst. Night-Shift Supervisor Main George Eads Nick Stokes CSI Level 3 Main Jorja Fox Sara Sidle CSI Level 3 Main Guest Recurring Main Eric Szmanda Greg Sanders CSI Level 3 Recurring Main Robert David Hall Al Robbins Chief Medical Examiner Recurring Main Wallace Langham David Hodges Trace Technician Recurring Main David Berman Dr. David Phillips Assistant Medical Examiner Recurring Main Elisabeth Harnois Morgan Brody CSI Level 2 Guest Main Jon Wellner Henry Andrews Toxicology/DNA Technician Recurring Main Former Actor Character Position Season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Louise Lombard Sofia Curtis Deputy Chief, LVPD Recurring Main Guest Guest Gary Dourdan Warrick Brown CSI Level 3 Main William Petersen Gil Grissom Head of Crime Lab - CSI Level 3 - Night-Shift Supervisor Main Guest Lauren Lee Smith Riley Adams CSI Level 2 Main Liz Vassey Wendy Simms DNA Technician Recurring Main Guest Laurence Fishburne Ray Langston CSI Level 2 Main Marg Helgenberger Catherine Willows CSI Level 3 - Asst. Night-Shift Supervisor Main Guest Paul Guilfoyle Capt. Jim Brass LVPD Homicide Detective Main Main characters Diebenkorn "D.B." Russell (Ted Danson) replaced Catherine Willows as night shift supervisor. Russell previously worked as a CSI in Washington State. He is married and has four children, including a son named Charlie Russell (Brandon Jones) and a daughter named Maya Russell (Brooke Nevin). He also has a granddaughter named Katie, who is Maya's daughter. Julie "Finn" Finlay (Elisabeth Shue) is the newest CSI on the team, following an anger management course. Russell fired her when she worked for him in Seattle, after she ignored evidentiary procedures and obtained DNA from a suspected serial killer using questionable methods. She got a second shot at the suspected serial killer in the season 13 episode "CSI on Fire". Nicholas "Nick" Stokes (George Eads) is a level 3 CSI. On leaving Texas A&M University, Nick joined the police department and took a job with the Dallas Crime Lab, specializing in hair and fiber analysis. Finally, he joined the Las Vegas Crime Lab. Nick has become emotional with certain cases and thought of committing suicide. In the season-ten finale, Nick was shot but survived and killed his attacker. He became assistant night supervisor under Catherine Willows when Gil Grissom left, but was demoted after the events ending season eleven. Sara Sidle (Jorja Fox) is a materials and element analyst. She majored in physics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previously worked for the San Francisco coroner and crime lab. She replaces Holly Gribbs after helping investigate Holly's death. She is devoted to her job and will go to almost any lengths to make sure that justice is served. She finds dealing with child-abuse cases difficult because she was abused. Despite the age difference, Sara quietly pursues Grissom; and they become engaged in "The Case of the Cross-Dressing Carp." A few episodes later, in "Goodbye and Good Luck," Sara leaves the team following a difficult case. She makes guest appearances in season nine; and Grissom joins her in the Costa Rican jungle in episode 10, "One to Go." In season ten, Sara returns to the crime lab as a CSI and it is revealed in "Family Affair" that Grissom and Sara are now married. Gregory "Greg" Sanders (Eric Szmanda) was educated in a private school for gifted students and graduated Phi Beta Kappa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After a stint with the San Francisco Police Department, Greg joined the Las Vegas Crime Lab as a DNA technician and was soon yearning to find a place beyond the lab conducting fieldwork with the CSI team. Greg also wrote a book about the history of Las Vegas, and often becomes intrigued with cases that date back to "old Las Vegas" when it was run by the mob. Greg entered field training in the episode "Who Shot Sherlock?", and he became a full-fledged CSI. Greg is promoted to CSI level 3 in the episode "19 Down". On the episode "A Kiss Before Frying", Greg is smitten with a mysterious woman, who describes herself as a fourth grade science teacher, during a tour of the crime lab. Dr. Albert "Al" Robbins (Robert David Hall) is the head county coroner of the LVPD. Robbins's first appearance was in the episode, "Who Are You?", and he became a series regular in season three. He is married and has three children. Robbins was close friends with series' lead character Gil Grissom. Since Grissom's departure, Robbins was developing a similar sort of friendship with new CSI, Ray Langston, and he is also close friends with David Phillips, the assistant coroner. He has prosthetic legs, and it has been implied that he lost them in an accident while trying to dig up a floor at a crime scene; this disability is drawn from the actor playing Robbins, who lost his legs in a road traffic accident. David Hodges (Wallace Langham) is a lab technician with a B.A. from Williams College; he previously worked in the Los Angeles County crime lab, where his superiors felt he had an attitude problem. Hodges's appearances provide some comic relief, though most of the team finds him obnoxious and irritating. Hodges's first appearance was in the episode, "Recipe for Murder", and he became a regular cast member in the episode, "Dead Doll". He once got all the other lab techs to collaborate to try to solve The Miniature Killer case, and they discovered a key clue. In the episode "You Kill Me", Hodges invented a board game and enlisted the help of his colleagues to help him. It is also noted that Hodges has an uncanny sense of smell, and is able to identify many key chemical compounds by their scent alone. Hodges is a "momma's boy" who lives with his mother (up until the end of season 11), and invents stories to meet her expectations. In season 12's "Malice in Wonderland" Hodges and his mother are taken hostage and he finally stands up to her. Dr. David Phillips (David Berman) (nicknamed "Super Dave") is the assistant coroner to Chief Medical Examiner Al Robbins. He received his self-styled nickname after saving the life of a victim during an autopsy. Though early in the series, his co-workers tease him about his supposed lack of social experience. Morgan Brody (Elisabeth Harnois) is a former member of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Division, and joins the Las Vegas PD CSI unit in season twelve. She is the daughter of the Under-Sheriff Conrad Ecklie. Henry Andrews (Jon Wellner) is the toxicology specialist of the Las Vegas Forensics Laboratory, who mainly deals with identifying toxic substances which have undergone human consumption. He has an impressive knowledge of lethal substanc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illegal drugs, alcoholic beverages, poisons, and hazardous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He constantly exhibit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toxins' properties and effects. Andrews also tends to be present (to his discomfort) when his colleagues David Hodges and Wendy Simms have a "moment". In "Room Service" he tells Greg Sanders how much he admires him for leaving the lab behind and even asks where he gets his hair cut. In "Lab Rats" it was revealed that Henry used to live in Pennsylvania. Captain James "Jim" Brass (Paul Guilfoyle) (317 episodes, 2000-2014) is a former Marine who served in Vietnam. He was formerly a homicide detective with the Newark Police Department, is with the LVPD Homicide Division, and works with the CSI team. Brass had Grissom's job; but, after CSI Holly Gribbs was murdered on her first day, he was replaced by Grissom. Brass was then made a homicide detective. He usually serves as the legal muscle for the CSI team and is the one who does most of the arresting and interrogating of suspects. Brass has never been accused of being a "soft cop" but has shown regard for the rules throughout the years. Brass does not like it when the CSIs try to take dangerous matters into their own hands. In the episode "Who and What", after FBI Supervisory Special Agent Jack Malone slams a suspect's head on the table, Brass rushes in and pulls him off, saying: "in Las Vegas, we play by the rules." In the episode "You Kill Me", a lab tech creates a fictional story in which Brass uses his night stick on a suspect and another tech comments that Captain Brass is not that type of cop. His estranged daughter Ellie Rebecca Brass (Nicki Aycox) is a drug addict and prostitute in Los Angeles. It was discovered in the episode, "Ellie", that he is not Ellie's biological father; but she does not know. In "Bang Bang", Brass was shot twice by Willy Cutler (Currie Graham). At the end of "Built To Kill, Part 1", Brass is seen in a tattoo parlor, having the date of his shooting (May 11, 2006) tattooed just below the bullet scar. Catherine Willows (Marg Helgenberger) (264 episodes, 2000–12, 2013) was the assistant night shift supervisor to Grissom, until becoming supervisor of the CSI unit upon his departure. Born in Bozeman, Montana, Catherine Willows was raised by her single mother, a cocktail waitress and showgirl. Catherine failed to excel to her full potential in school, despite her intelligence and sharp mind. Catherine left school and began work as an exotic dancer to support her boyfriend's career. She became interested in crime-solving when a regular at the dance club encouraged her to return to school. She graduated from West Las Vegas University with a degree in Medical Science. Catherine joined the CSI team as a lab technician and worked her way up to supervisor under Gil Grissom until taking over his role when he chose to leave CSI. Catherine has one daughter, Lindsey Willows (Kay Panabaker), and had a stormy relationship with late ex-husband Eddie Willows (Timothy Carhart); he was murdered in the episode "Lady Heather's Box". Her relationship with her father, Sam Braun (Scott Wilson), also occasionally created conflicts in cases. In the episode "Built to Kill," Braun is shot and dies in Catherine's arms. After the events of season eleven, she was demoted back to asst. night shift supervisor under D.B. Russell (Ted Danson), later quitting CSI to join the FBI in season twelve. Dr. Gilbert "Gil" Grissom (William Petersen) (196 episodes, 2000–2009, 2011, 2012, 2013) is the CSI unit night shift supervisor and a highly respected forensic entomologist with a degree in biology fr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He is proficient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SL) because his mother (Phyllis Frelich) is deaf. He became a CSI in about 1985 and became supervisor for the Las Vegas CSI unit night shift in season one, episode two. Grissom is regarded as a well-educated methodical scientist but somewhat unusual in his approach toward his work and his social life, as well as a bit of a quirky introvert. Some of his comments and actions can be seen to dumbfound his co-workers and superiors. He is portrayed as being a father figure to his team. It is revealed in the episode, "Way To Go", that he has been in a relationship with fellow CSI, Sara Sidle. He proposes to her in "The Case of the Cross-Dressing Carp". In season nine, Grissom announced his retirement and in his final scene as a series regular in "One to Go", he is shown meeting his fiancée, Sara Sidle, in the rain forest of Costa Rica. It is revealed in "Family Affair" that Grissom and Sara are now married. The Grissom character is loosely based on real life criminalist Daniel Holstein.[16] (Actor William Petersen was originally reported to have renewed his contract for the entire season nine, but the Associated Press reported that Petersen was leaving the show as a regular in episode 10 to pursue more stage-acting opportunities.)[17] Warrick Brown (Gary Dourdan) (182 episodes, 2000–08) is an audio-video analyst. As a native of Las Vegas with a major 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a major facet of Warrick's character is that he is a recovering gambling addict, his recovery hindered by the fact that he works in Las Vegas. New CSI Holly Gribbs is killed at a scene in season one, episode one, while Warrick was out gambling; and he was nearly fired. Grissom's friendship and support has helped him a great deal in overcoming his addiction, but his compulsion is one of the reasons used by Conrad Ecklie to investigate and then split up the team in season five. Warrick is married in season six and divorced by season eight. The character was killed off in the season nine premiere (reportedly because the actor and the network could not agree on a contract). Wendy Simms (Liz Vassey) (78 episodes, 2005–10) worked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before moving to Las Vegas to take the DNA tech position in "Secrets and Flies". In the episode "Lab Rats", she helps David Hodges investigate the case of The Miniature Killer. The two characters have an ongoing rivalry which obscures a strong mutual attraction. Hodges complains that Simms tries to take over everything and that she thinks she's "too cool" for the lab. Simms insults Hodges by calling him "freakboy" and "loser" but appreciates his investigative thoroughness. Hodges feels the mutual attraction to her as well but fears the effect on his work that a relationship would produce, since he finds her distracting enough as it is. Wendy decided to join a CSI team in Portland and work in the field. She said goodbye to the team, including Hodges. Her final appearance is in "Pool Shark". Dr. Raymond "Ray" Langston (Laurence Fishburne) (61 episodes, 2008–11)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the CSI team in the course of a murder investigation and joins the Las Vegas Crime Lab as a level 1 CSI. Langston is a medical doctor who used to work in a hospital. A co-worker murdered 27 patients, and all the evidence showed up before him, but he never put the evidence together. Ray had trouble for the most part of his first season. His first day on the job was most troubling for him, he was held hostage in the aftermath of a shootout in a neighborhood, one of Ray's former students was murdered, and Ray once had to shoot and kill a murderer in self-defense. Ray was promoted to CSI level 2 in the season ten opener and it was explained that he spent his time off taking every class and seminar he could to really become the CSI that Gil Grissom saw in him. Ray also revealed that he was raised in Korea and that his father was a veteran of the Korean War, who frequently got into brawls. Also, Ray traveled to Miami and New York, involving a case that crosses over into all the three CSI show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season-ten cliffhanger, the Dick-and-Jane Killer stabbed Ray, but it is revealed in the season eleven premiere that Ray survives. He moves away to help console his ex-wife after she had been kidnapped, raped, and tortured by the Dick-and-Jane Killer. Sofia Curtis (Louise Lombard) (53 episodes, 2004–11) is a CSI who became part of Grissom's team after the mid–Season 5 split, decided by Conrad Ecklie. She soon considers resignation, upset at the fact that she has been demoted from Acting Day-Shift Supervisor. In season six, Sofia makes a career shift from CSI to detective. Actress Louise Lombard made her last appearance in the episode "Dead Doll", as a special guest star. She returned in the episode "Father of the Bride" (season 11), by which time she had been promoted to deputy chief; she helped the CSIs hunt for escaped serial killer Nate Haskell (Bill Irwin). Riley Adams (Lauren Lee Smith) (22 episodes, 2008–09) is a former St. Louis police officer. She makes her debut in "Art Imitates Life" as a CSI level 2 a few weeks after the death of Warrick Brown. Adams was a non-conformist who joined law enforcement to rebel against her parents, who are psychiatrists. The character was on the show for only one season; (Executive Producer Naren Shankar said that the decision to let Smith and her character go was "an issue of how we were feeling the ensemble was working".)[18] In the season 10 opener, Catherine finds a report from Riley, written before her departure, criticizing Catherine's leadership skills. EpisodesEdit Main article: List of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episodes As of December 28, 2014, 329 original episodes of the series have aired. Season Episodes Originally aired First aired Last aired 1 23 October 6, 2000 May 17, 2001 2 23 September 27, 2001 May 16, 2002 3 23 September 26, 2002 May 15, 2003 4 23 September 25, 2003 May 20, 2004 5 25 September 23, 2004 May 19, 2005 6 24 September 22, 2005 May 18, 2006 7 24 September 21, 2006 May 17, 2007 8 17 September 27, 2007 May 15, 2008 9 24 October 9, 2008 May 14, 2009 10 23 September 24, 2009 May 20, 2010 11 22 September 23, 2010 May 12, 2011 12 22 September 21, 2011 May 9, 2012 13 22 September 26, 2012 May 15, 2013 14 22 September 25, 2013 May 7, 2014 15 18[19] September 28, 2014 TBA Crossovers Main article: CSI (franchise) § Crossovers "Who and What"/"Where and Why" – with Without a Trace, as Grissom works with Jack Malone to track down a serial killer when the case of a murdered boy in Las Vegas matches the profile of a New York child who was abducted six years ago "Bone Voyage"/"Hammer Down"/"The Lost Girls" – with CSI: Miami and CSI: NY, a.k.a. CSI: Trilogy, as Ray Langston trails a missing girl from Miami to New York and back to Las Vegas while helping Horatio Caine and Mac Taylor take down a human trafficking ring "In Vino Veritas"/"Seth and Apep" – with CSI: NY, as Mac Taylor comes to Las Vegas to see his girlfriend, only to find her missing, and D.B. Russell accompanies him to New York to help him rescue her from kidnappers ReceptionEdit Public reaction CSI has often been criticized for the level and explicitness of graphic violence, images, and sexual content. The CSI series and its spin-off shows have been accused of pushing the boundary of what is considered acceptable viewing for primetime network television.[20] The series had numerous episodes on sexual fetishism and other forms of sexual pleasure (see especially the recurring character of Lady Heather, a professional dominatrix). CSI has been ranked as among the worst prime-time shows for family viewing by the Parents Television Council nearly every season since its second,[21][22][23][24] being ranked the worst show for family prime-time viewing after the 2002–2003[25] and 2005–2006[26] seasons. The PTC has also targeted certain CSI episodes for its weekly "Worst TV Show of the Week" feature.[27][28][29][30][31][32] In addition, the episode "King Baby" aired in February 2005, which the PTC named the most offensive TV show of the week,[32] also led the PTC to start a campaign to file complaints with the FCC with the episode;[33] to date, nearly 13,000 PTC members complained to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about the episode.[34] The PTC has also asked Clorox to pull their advertisements from CSI and CSI: Miami because of the graphically violent content on those programs.[35] A grassroots campaign started on August 2007, upon rumors of Jorja Fox leaving the show,[36] organized by the online forum Your Tax Dollars At Work. Many of its nineteen thousand members donated to the cause, collecting over $8,000 for gifts and stunts targeted at CBS executives and CSI's producers and writers. Some stunts included a wedding cake delivery to Carol Mendelsohn, 192 chocolate-covered insects with the message "CSI Without Sara Bugs Us." to Naren Shankar and a plane flying several times over the Universal Studios of Los Angeles with a "Follow the evidence keep Jorja Fox on CSI" banner.[37][38] Other protests included mailing the show's producers a dollar, in order to save Fox's contract "one dollar at a time". By October 16, 2007, according to the site's tally, more than 20,000 letters with money or flyers had been mailed to the Universal Studios and to CBS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from forty-nine different countries since the campaign started on September 29, 2007.[39][40][41] Fox and Mendelsohn chose to donate the money to CASA, a national association that supports and promotes court-appointed advocates for abused or neglected children.[42] On September 27, 2007, after CSI's season eight premiered, a miniature model of character Gil Grissom's office (which he was seen building during season seven) was put up on eBay. The auction ended October 7, with the prop being sold for $15,600; CBS donated the proceeds to the National CASA Association.[43] Law enforcement reaction Another criticism of the show is the depiction of police procedure, which some[44] consider to be decidedly lacking in realism.[45] For instance, the show's characters not only investigate ("process") crime scenes, but they also conduct raids, engage in suspect pursuit and arrest, interrogate suspects, and solve cases, which falls un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uniformed officers and detectives, not CSI personnel. Although some detectives are also registered CSIs, this is exceedingly rare in actual life. It is considered an inappropriate and improbable practice to allow CSI personnel to be involved in detective work as it would compromise the impartialit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would be impracticably time-consuming. Additionally, it is inappropriate for the CSIs who process a crime scene to be involved in the examination and testing of any evidence collected from that scene. CSI shares this characteristic with similar British drama series, Silent Witness. The cities of North Las Vegas and Henderson, and other surrounding townships and counties, will not allow Las Vegas Metropolitan Police Department or companies contracted for work under them to come into their jurisdictions, unless the crime occurred on a border of the cities and/or townships. Furthermore, CSIs contracted to LVMPD do not operate in neighboring counties, such as Nye County, or Pahrump, due to division of jurisdictions. However, not all law-enforcement agencies have been as critical; many CSIs have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show's influence and enjoy their new reputation. In the UK, Scenes of Crime Officers (SOCO) now commonly refer to themselves as CSIs. Some constabularies, such as Norfolk, have even gone so far as to change the name of the unit to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46] Also,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s have seen a massive increase in applicants, with a far wider range of people now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previously regarded as a scientific backwater.[47] CSI effect Main article: CSI effect The "CSI effect" is a reference to the alleged phenomenon of CSI raising crime victims' and jury members' real-world expectations of forensic science, especially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nd DNA testing.[48] This is said to have changed the way many trials are presented today, in that prosecutors are pressured to deliver more forensic evidence in court.[49]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are coming to expect instant answers from showcased techniques such as DNA analysis and fingerprinting, when actual forensic processing often takes days or weeks, with no guarantee of revealing a 'smoking gun' for the prosecution's case. District attorneys state that the conviction rate in cases with little physical evidence has decreased, largel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SI on jury members.[50] Some police and district attorneys have criticized the show for giving members of the public an inaccurate perception of how police solve crimes. However, the evidence cited in support of the supposed effect is mainly anecdotes from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and prosecutors. Little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has been done to date, and the one study published to date suggests the phenomenon may be an urban myth.[51] Franchise Main article: CSI (franchise) Like NBC's Law & Order franchise, CBS went on to produce their own franchise starting with the spin-off CSI: Miami, set in Miami, Florida and CSI: NY, set in New York City. A number of comic books, video games and novels based on the series have been made. The series was found to be in the same "universe" as fellow CBS police-drama Without a Trace during a crossover episodes airing in early November 2007. It is also within the same universe with Cold Case because of the series' crossover with CSI: NY. William Petersen voiced plans for a CSI movie in 2009, but nothing became of that.[52] CSI: The Experience Main article: CSI: The Experience In 2006, The Fort Worth Museum of Science and History developed a traveling museum exhibit called "CSI: The Experience". On May 25, 2007, Chicago's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was the first museum to host the exhibit, and the exhibit's opening featured stars from the TV series.[53] There is also a supporting website designed for the benefit of people who cannot visit the exhibit,[54] designed by Rice University's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 Teaching & Learning and Left Brain Media.[55] "CSI: The Experience" also has an interactive attraction at the MGM Grand Casino & Hotel in Las Vegas. Ratings Nielsen ratings Seasonal rankings (based on average total viewers per episode) of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on CBS. Note: U.S. network television seasons generally start in late September and end in late May,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May sweeps. Season Episodes Timeslot (EDT) Original airing Rank Viewers (in millions) Season premiere Season finale TV season 1 23 Friday 9pm/8c (2000) Thursday 9pm/8c (2001) October 6, 2000 May 17, 2001 2000–2001 #10 20.8[56] 2 23 Thursday 9pm/8c September 27, 2001 May 16, 2002 2001–2002 #2 23.7[57] 3 23 September 26, 2002 May 15, 2003 2002–2003 #1 26.12[58] 4 23 September 25, 2003 May 20, 2004 2003–2004 #2 25.27[59] 5 25 September 23, 2004 May 19, 2005 2004–2005 #2 26.26[60] 6 24 September 22, 2005 May 18, 2006 2005–2006 #3 24.86[61] 7 24 September 21, 2006 May 17, 2007 2006–2007 #4 20.34[62] 8 17 September 27, 2007 May 15, 2008 2007–2008 #9 16.62[63] 9 24 October 9, 2008 May 14, 2009 2008–2009 #4 18.52[64] 10 23 September 24, 2009 May 20, 2010 2009–2010 #8 14.92[65] 11 22 September 23, 2010 May 12, 2011 2010–2011 #10 13.52[66] 12 22 Wednesday 10pm/9c September 21, 2011 May 9, 2012 2011–2012 #19 12.49[67] 13 22 September 26, 2012 May 15, 2013 2012–2013 #23 11.63[68] 14 22 September 25, 2013 May 7, 2014 2013–2014 #18 11.86[69] 15 18[70] Sunday 10pm/9c September 28, 2014[71] 2014–2015 DVR ratings The show ranked number three in DVR playback (3.07 million viewers), according to Nielsen prime DVR lift data from September 22 to November 23, 2008.[72] Accolades Awards ASCAP Award 2006: Top TV Series 2009: Top Television Series 2013: Top Television Series ASC Award 2005: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Regular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Regular Series 2009: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Regular Series BMI Film & TV Award 2001: BMI TV Music Award 2002: BMI TV Music Award 2003: BMI TV Music Award 2004: BMI TV Music Award 2005: BMI TV Music Award 2008: BMI TV Music Award 2009: BMI TV Music Award 2013: BMI TV Music Award Cinema Audio Society Awards 2008: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Sound Mixing for Television Series (for "Living Doll") Emmys 2002: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3: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Camera Series 2007: Outstanding Sound Mixing for a Comedy or Drama Series 2010: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One Hour Series[73] 2010: Outstanding Special Visual Effects for a Series[74] Environmental Media Award 2011: Television Episodic Drama Genesis Award 2006: Dramatic Series Golden Reel Award 2002: Best Sound Editing in Television – Effects & Foley, Episodic 2004: Best Sound Editing in Television Episodic – Sound Effects & Foley Logie Award 2004: Most Popular Overseas Drama Monte-Carlo Television Festival 2006: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07: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08: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10: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11: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2012: International TV Audience Award, Best Drama TV Series NAACP Image Award 2003: Outstanding Supporting Actor in a Drama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Supporting Actor in a Drama Series: Gary Dourdan People's Choice Awards 2003: Favorite Television Dramatic Series 2004: Favorite Television Dramatic Series 2005: Favorite Television Drama 2006: Favorite Television Drama 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2001: Vision Award (Television) Satellite Award 2003: Best Television Series, Drama Saturn Award 2004: Best Network Television Series 2005: Best Network Television Series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 2005: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y an Ensemble in a Drama Series TP de Oro 2003: Best Foreign Series (Mejor Serie Extranjera) 2004: Best Foreign Series (Mejor Serie Extranjera) TV Guide Award 2001: New Series of the Year TV Quick Award 2006: Best International TV Show Visual Effects Society Award 2010: Outstanding Supporting Visual Effects in a Broadcast Program 2010: Outstanding Compositing in a Broadcast Program or Commercial Nominations Emmy Award 2001: Outstanding Art Direction for a Single Camera Series 2001: Outstanding Lead Actress in a Drama Series: Marg Helgenberger 2001: Outstanding Single Camera Picture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1: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2: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 Camera Series 2002: Outstanding Drama Series 2002: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Prosthetic) 2002: Outstanding Single 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2: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3: Outstanding Drama Series 2003: Outstanding Lead Actress in a Drama Series: Marg Helgenberger 2003: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3: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Prosthetic) 2003: 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4: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Camera Series 2004: Outstanding Drama Series 2004: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4: 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5: Outstanding Directing for a Drama Series: Quentin Tarantino 2005: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5: 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5: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2006: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7: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Camera Series 2007: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7: Outstanding Music Composition for a Series (Original Dramatic Score) 2007: Outstanding Prosthetic Makeup for a Series, Miniseries, Movie or a Special 2008: Outstanding Makeup for a Single-Camera Series (Non-Prosthetic) 2008: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2009: 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One Hour Series 2009: Outstanding Prosthetic Makeup for a Series, Miniseries, Movie or a Special 2009: Outstanding Sound Editing for a Series Golden Globes 2001: Best TV-Series – Drama 2002: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Marg Helgenberger 2002: Best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2003: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Marg Helgenberger 2004: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William Petersen 2004: Best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People's Choice 2012: Favorite TV Crime Drama 2013: Favorite TV Crime Drama 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2002: Outstanding Producer of Episodic Television, Drama 2003: Outstanding Producer of Episodic Television, Drama 2004: Outstanding Producer of Episodic Television, Drama 2005: Outstanding Producer of Episodic Television, Drama The series has also been nominated for multiple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and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MerchandiseEdit DVD releases Region 1 DVD name Episodes Release date CSI: Complete Season 1 23 March 25, 2003 CSI: Complete Season 2 September 2, 2003 CSI: Complete Season 3 March 30, 2004 CSI: Complete Season 4 October 12, 2004 CSI: Complete Season 5 25 November 29, 2005 CSI: Complete Season 6 24 November 14, 2006 CSI: Complete Season 7 November 20, 2007 CSI: Complete Season 8 17 October 14, 2008 CSI: Complete Season 9 24 September 1, 2009 CSI: Complete Season 10 23 September 28, 2010 CSI: Complete Season 11 22 September 27, 2011 CSI: Complete Season 12 September 26, 2012 CSI: Complete Season 13 September 17, 2013 CSI: Complete Season 14 September 16, 2014 The U.S. box sets are released by CBS DVD (distributed by Paramount), while the Canadian box sets are released by Alliance Atlantis (distributed by Universal Studios). The first season DVD release differs from all subsequent seasons in that it is available only in 1.33:1 or 4:3 full frame, rather than the subsequent aspect ratio of 1.78:1 or 16:9 widescreen, which is the HDTV standard aspect ratio. The first season is also the only DVD release of the series not to feature Dolby Digital 5.1 surround audio, instead offering Dolby Digital stereo sound. The Blu-ray disc release of Season One is 7.1 DTS sound and 1.78:1 widescreen. Regions 2 and 4 Regions 2 and 4 releases have followed a pattern whereby each season is progressively released in two parts (each of 11 or 12 episodes [except for Season 8, in which part 1 contained 8 episodes and the Without a Trace crossover and part 2 contained the remaining 9 episodes] with special features split up) before finally being sold as a single box set. After having been almost 12 months behind region 2 releases after the first four series, region 4 releases are speeding up, with distributors simply releasing season five as a complete box set. Region 2 DVD Name Release dates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2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3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s 1–3 August 23, 2004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4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s 1–4 December 12, 2005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5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s 1–5 October 2, 2006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Grave Danger – Tarantino Episodes October 10, 2005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6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7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8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s 1–8 October 26, 2009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9 March 1,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0 February 7, 2011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1 April 30, 2012[75]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2 July 1, 2013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3 June 9, 2014 * = Re-released in slimline full-season packaging. Seasons 1–8 were released in 2 parts between 2003 and 2009. Region 4 DVD name Release dates Full season Part 1 Part 2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 November 27, 2003 October 21, 2002 April 9, 2003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2 October 28, 2004 October 27, 2003 March 30, 2004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3 October 4, 2005 March 18, 2005 September 13, 2005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4 November 8, 2006 May 12, 2006 August 17, 2006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5 January 24, 2007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Grave Danger – Tarantino Episodes June 6, 2007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6 December 5, 2007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7 December 3, 2008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8 July 15, 2009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9 June 2, 2010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0 August 3, 2011 Released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1 June 6, 2012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Season 12 August 8, 2013 Blu-ray releases CBS Home Entertainment (distributed by Paramount) released the first season on High Definition Blu-ray disc on May 12, 2009.[76] Unlike its DVD counterpart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DVD releases, this release is in its original 16:9 widescreen format and feature 7.1 surround sound. Features on the Season 1 BR set are also in High Def. Season 10 was released on November 18, 2011 in Region B. Like the Season 1 Blu-ray release, it features a 16:9 widescreen transfer, but it only has DTS-HD 5.1 sound.[77] Season 9 was released on September 1, 2009. Like the Season 1 Blu-ray release, it features a 16:9 widescreen transfer with DTS-HD Master Audio 7.1 surround sound. Extras include commentaries, featurettes and BD-Live functionality.[78] Season 8 was released on Blu-ray on May 29, 2009 in Region B.[79] Other releases Further information: CSI (franchise) CSI has also been released as a series of mobile games. In Fall 2007, CBS teamed up with game developer Gameloft to bring CSI to mobile phones. The first of the series to be published was CSI: Miami. The game features actual cast members such as Horatio Caine, Alexx Woods and Calleigh Duquesne who are trying to solve a murder in South Beach with the player's assistance.[80] The game is also available for download on various iPod devices.[81] In spring 2008, Gameloft and CBS released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 The Mobile Game" which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series in Las Vegas. This game introduces the unique ability to receive calls during the game to provide tips and clues about crime scenes and evidence. As for the storyline, the game developers collaborated with Anthony E. Zuiker (the series creator) to ensure that the plot and dialogue were aligned with the show's style.[82] Books Further information: CSI (novels) True Stories of CSI: The Real Crimes Behind the Best Episodes of the Popular TV Show (published August 2009) – Katherine Ramsland follows the evidence and revisits some of the most absorbing episodes of the phenomenally popular C.S.I. television franchise, and explores the real-life crimes that inspired them. She also looks into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forensic investigations recreated for the dramatizations, and the painstaking real-life forensic process employed in every one of the actual cases—from notorious mass-murderer Richard Speck, through the massacre of Buddhist monks in an Arizona Temple, to a baffling case of apparen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mic books Main article: CSI (comics) In 2003, comic book publisher IDW Publishing began releasing a series of one-shots & miniseries based on all three CSI series, with the majority being based on the original Vegas-based series. In September 2009, Tokyopop released a manga version of CSI written by Sekou Hamilton and drawn by Steven Cummings. It centers around five teenagers working at the Las Vegas Crime Lab as interns as they try to solve a murder case of a student at their high school, which leads to a shocking discovery. Grissom and Catherine are seen now and then, as well as other CSI characters. Video games Main article: CSI (video games) See alsoEdit ReferencesEdit https://hr.lvmpd.com/ams5website/JobClassDetails.aspx?Postings=367 LVMPD CSA Job Description http://insidetv.ew.com/2014/02/18/cbs-developing-another-csi-spinoff/ EW reports CBS announces new CSI spinoff to air pilot as CSI:CSI episode "TV Festival 2010: 2010 Awards listing". Monte Carlo Television Festival. Retrieved 11 June 2010. CBS Studios International (2010-06-11).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Is The Most Watched Show In The World! – TV Ratings, Nielsen Ratings, Television Show Ratings". TV by the Numbers. Retrieved 11 June 2010.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is the Most-Watched Show in the World Sara Bibel; June 14, 2012 http://tvbythenumbers.zap2it.com/2014/03/13/cbs-renews-the-good-wife-the-millers-two-and-a-half-men-hawaii-five-0-and-13-more/244495/ Through "Entertainment AB Funding LLC" "Nielsen Ratings". zap2it.com. 2014-12-15. Retrieved 2014-12-15. http://tvbythenumbers.zap2it.com/2010/01/11/usa-adds-syndicated-csi/38470/ date=February 2013 http://tvbythenumbers.zap2it.com/2010/01/11/usa-adds-syndicated-csi/38470/ "'Sunday Night Football' Beats 'Grey's Anatomy'". Advertising Age. October 6, 2008. Retrieved 2008-12-04. Spadoni, Mike (June 2007).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Retrieved 2008-05-15. "Rye Canyon Office Park". The Center For Land Use Interpretation. Retrieved 2008-05-15. "Filming/Locations". Elyse's CSI.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8-07-06. Retrieved 2008-05-15. ""The Unit" Takes Over CSI's Old Studio". CSI Files.com/LA Daily News. Retrieved 2008-05-15. "Interview with Marg Helgenberger". Sci-Fi Online. 200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May 12, 2008. Retrieved 2008-05-15. "William Petersen's run on 'CSI' coming to end". CNN. Associated Press. 2008-07-1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ly 18, 2008. Retrieved 2008-07-16. "Lauren Lee Smith leaves 'CSI' – Zap2it". Blog.zap2it.com. Retrieved 2012-09-10. {{cite web lurl=http://tvline.com/2014/10/22/csi-season-15-episode-order-cbs/, Thomson Reuters.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8. Reuters.com External linksEdit Wikiquote has quotations related to: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SI on CBS at CBS CSI at Yahoo! TV CSI at TV Guide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t TV.com CSI Jobs to Consider at GetHow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Watch this page Look up CSI or csi in Wiktionary, the free dictionary. CSI may refer to: Contents Entertainment Paranormal Religion Retail Schools Sport Technology Other uses EntertainmentEdit CSI (franchise)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k.a. CSI: Las Vegas, a television series CSI: Miami, the first spin-off of the above show CSI: NY, the second spin-off of the above show CSI: Cyber, the third spin-off of the show CSI: Trilogy, a three-part television crossover among 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SI: Miami, and CSI: NY CSI (comics) CSI (novels) CSI (video games) Coke Studio (India), an Indian musical show. Consorzio Suonatori Indipendenti, an Italian musical group ParanormalEdit Civilian Saucer Intelligence, an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research group Committee for Skeptical Inquiry, an organization for paranormal investigation ReligionEdit 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Solidarity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Surfers International Church of Scientology International Church of South India Church of South India Boys Higher Secondary School RetailEdit City Supermarket, Inc., a grocery chain based in Pangasinan, Philippines SchoolsEdit Canadian Securities Institute, a financial education company providing professional credentials and compliance courses Cité Scolaire Internationale de Grenoble,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in Grenoble, France Cité Scolaire Internationale de Lyon,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in Lyon, France Colegio San Ignacio de Loyola, San Juan, Puerto Rico College of Southern Idaho, a community college in the United States College of Staten Island, part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SportEdit Commission Sportive Internationale, a governing body for motor racing Concours de Saut International, a ranking system for show jumping CueSports International, a pool (pocket billiards) event promotion company and league organizer, affiliated with the Billiard Congress of America TechnologyEdit Camera Serial Interface, a MIPI Alliance protocol for cameras and mobile devices Cauchy–Schwarz inequality, a mathematical estimate for the scalar produc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 Commercial satellite imagery Common System Interface, former name of the Intel QuickPath Interconnect, a computer bus Complex specified information, a concept related to intelligent design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 a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oftware company Computer Security Institute Computer Society of India Control Sequence Introducer, a control character for initiating escape sequences Crystalline silicon (c-Si) solar cell technology Other usesEdit Calcite Saturation Index (a.k.a. Langelier Saturation Index), a water pollution indicator Caldera Systems, Inc., a software company between 1998 and 2000 to develop Linux-based solutions California Solar Initiative, a renewable energy program Canadian Securities Institute Carroll Shelby International, car manufacturer Chhatrapati Shivaji International Airport, Mumbai China Securities Index, China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a.k.a. Companion of the Most Exalted 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an award Constellation Services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Institute Con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 a program of the U.S. Bureau of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Continual (or Continuous) Service Improvement, the 5th lifecycle phase of the ITIL Service Management framework. Crime scene investigator, a person who investigates crime scene evidence Crime Stoppers International Railway Safety Commission of Ireland (Coimisiún Sábháilteachta Iarnróid)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32
台湾的日据时代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台湾的日据时代   出版方三联书店并没有给此书贴上一个能属于某系列的标签,但其兄弟姊妹们的名字都印在了封皮内侧,包括了齐邦媛的《巨流河》,以及待出的张典婉《太平轮一九四九》。以几本书作为这个时代在进步、宽容上绵薄努力的注释,我以为还是够格的。以本书为例,人人身上的“时代”,专指日据时期,并在此肯定了日本殖民时期的积极意义。   作者陈柔缙一直在追寻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陈柔缙,成为了班上唯一两个对律师和法官职业缺乏兴趣和参与动力的人,陈柔缙成为了《新新闻》周刊的资深记者,另一位叫作吴淡如的同学,则在娱乐圈大红大紫。   在我们大陆同胞的记忆中,日本统治台湾是整个民族国家的莫大耻辱。甲午一役,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老大中国都惨败给日本,于是按照《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作为战争赔偿的措施之一。之后便发生了刘永福率黑旗军在孤岛上联合各方势力抵抗日军的故事,但综合实力上众寡悬殊,抵抗运动很快退潮而去。从此台湾进入了我们想象中长达半个世纪的黑暗、绝望岁月。   陈柔缙的资料挖掘,再现了一段活生生的台湾历史,这里面没有道德批判的疾言厉色,也没有国族观念下的痛心疾首。有的尽是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件衣服在风中飘曳的绰绰姿态,火车上日式便当的清甜爽口,味精从日本传到台湾后受追捧导致山寨产品辈出,这般微小的细节,都让人念念不忘。还特意记了这么一笔,身着制服,操纵电梯的小姐们,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很多人争相前来,只为一睹风采。   由此看来,日据时期的台湾历史叙事,其主要篇幅并不属于大大小小的抵抗运动,雾社事件中的血光映照的只是被逼上梁山的原住民。时代的定义,更多是属于多数人的普通生活状态,他们在日光下奔走劳碌,或者权衡算计,他们保留传统,强制接受日式文明,而这日式文明的很大部分不过是西式文明的照样画葫芦。张爱玲说: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这话很有道理,缅怀台湾的旧时风光人情,就如摩挲老照片上的上海、西贡,旧日繁华,有一去不返后日益落魄潦倒的,也有赶超历史的,但毕竟,过去了的时光无法挽回,人人都有怀旧的情怀。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说道:“日本人治台,跟治朝鲜、治东北不一样,相当花力气。有一个人叫后藤新平,主张把台湾建设成一个现代的地方:排除了瘟疫、盖好了水利、普及了教育、不贪不污的法院。这些事情,让台湾老百姓心里投降了。”因为日本是将台湾作为帝国扩张战略中的南进基地,需要以台湾的农业生产力开支持本土的工业化,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秩序,安抚人心。日本在台建设,尤以卫生、治安、农业为佳。也就是说,日本将台湾当做是国土的一部分,而不是供兵马冲突驰往的他人疆土。   台湾作家甘耀明跟我谈及殖民者在建设上的努力,他特别赞赏在嘉南地区构筑了繁复的水利建设的八田与一,对原住民调查贡献颇多的民族调查学者鹿野忠雄。所以,殖民者并非都面目可憎。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些戏剧化,却是合情合理的政治舆情。1914年年底,作为“明治元勋”的板垣退助,曾创立了日本第一个政党,他在已经退场过气的时候来到台湾视察,权力虽无,但威望犹在。板垣退助此行获得了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他在同年春田来台时曾公开训斥日本官方要把台湾人当弟弟,不可以老是一副征服者的姿态;自然,他也规劝台湾人敬重日本如兄长。台湾同化会在此时落地成立,名字“同化”两字固然有自觉受奴役之嫌,形式上犹如清朝入关后颁布的剃发易服强令,祖宗传下的文物衣冠从此被外力强制变换、抛弃,作为被统治的一种仪式和符号。但你看它具体条文是什么,男人不留辫子,女人不绑小脚是同化会最起码的目标。况且,同化会只起到一种规劝作用,并没有国家意志赋予它的执法力。   更耐人寻味的是,成立同化会的主意来自梁启超,梁启超悲观地认为中国在三十年之内绝没有能力拯救台湾,他建议台湾人学习爱尔兰人放弃暴力抵抗,改以结交英国朝野以得到参政权的妙方。板垣退助的冬日来台,便是出自这些大喜过望的士绅们的邀请,他们欲图借助这位元老,将政党政治引入台湾。只是没想到板垣退助的实力已经所剩无几,连铁道旅馆的住宿费都支付不起,为此还闹了一场民事诉讼。不论同化会在日本国内寻得了多少道义上的资助,效果如何,但其姿态象征着非武力抗日的开端,对国人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政治尝试。   在民俗上,1910、1920年代的台湾人觉得日本传来的殉情风俗,开始在岛上弥漫,不少青年男女因为爱情和孝道的格格不入而死,这对传统保守的婚姻观和家族生活秩序造成了致命冲击。自杀人数之多,以至于三公里长的台南运河两岸竖起三百烛光的路灯十盏,以“照亮晦暗的心灵”。那时的台湾,男女之间授受不亲,牵手属于通奸。西风一旦吹到日本本土,也迅疾登陆台湾,于是,爱情获得了解放,个体获得了独立,这与五四前后的中国,没有多大差别。   遥远角落里发生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事,在台湾报纸上出现了详细的报道;在咫尺之遥的中国大陆,同时期的中国革命进程,也是报纸舆论的一个焦点,人们既关心辛亥前后的中国局势,也不忘放眼眺望世界。1930年,有人对台北烟草工场三百多名的一线女工做了问卷调查,问心目中的伟大古人和今人。最伟大的古人,依次是孔子、诸葛亮,然后是同票数量的孟丽君、孙中山、大正天皇、丰臣秀吉。最伟大的今人,桂冠属于蒋介石,其他名单有墨索里尼、爱迪生、研究飞艇的齐柏林伯爵。此处可嗅到强烈的时代气息,蒋介石刚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政治实践满足了人们对强人强权政治的心理,受到了如潮的承认、好评、效仿。   雅斯贝斯说,每一个真实的生命都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世界多么小,总还是超出了单纯的他自身,他所身处的时代、环境、当前流行的精神价值观念,无一例外渗透其中。台湾的这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莫不如此。   巧合的是,近几年里,当大陆人孜孜不倦挖掘民国历史时,民国的人却同样不厌其烦地埋首日据时代历史。其还原的程度从政治、文化、经济,一直到饮食、建筑等细枝末节。可以说,台湾人对日本殖民者是又恨又爱,当日据时代与现代化进步密不可分时,其生活残痕也一直绵延在现今的生活中。从抵抗到无奈地顺从,教育下成长伴同化,直到二战胜利后身份一变。但在兄弟阋于墙的兵荒马乱中,等来的却是腐败的吏治,和悲情的二?二八,至此而言,身份的转变不过是国家统一、民族尊严提升的画饼充饥。所以,电影《海角七号》能获得巨大的票房,背后是有民族心理密码支撑的。这一切过往和遗产,都成为今日族群融合、政治宽容的研究、实践对象。   公民1776成稿于11-01-05   《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   陈柔缙文梁旅珠图   三联书店   2011年1月版
333
道歉是情感止损
道歉就是止损 2011-09-16 17:35:22A-A+ 莎士比亚在剧作《李尔王》中说过:“为失败找借口,最好只会使伤口越撕越深。” 从政者一旦犯错,之后死不认错,或者百般推诿,只会令民怨不断加深,让事件进一步发酵,伤口继续滴血。 试问当你生气的时候,最想听到的是什么?是道歉,而非借口,即时对方的辩解并非毫无道理。 举个例子,在2009年台湾莫拉克风灾中,最初,马英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8月12日,当在灾区仓促间被海外媒体记者采访时,他便掉以轻心地说:“这个地区灾情从来没这么严重过,民众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做好准备,民众就会及早撤离,可是,他们死守家园。你看看,他们没有理解到这次风灾有多严重。” 严格来说,他并非全无道理,但在风头火势的时候说这些话,无疑便如火上浇油,旋即惹来铺天盖地的批评,说他太无耻,把责任推诿给灾民,让他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马英九后来学乖了,再到灾区视察时,只一股脑儿向灾民鞠躬道歉,说自己来晚了。又责备自己和“政府”防灾及救灾不力,这才让灾民消了口气。试想,如果马坚决不道歉,反而选择一路强辩下去,会为自己酿成怎样的一场政治风暴? 美国有位参议员曾就“快快道歉”这一点,以自己与克林顿的瓜葛,说了著名的一句话:“道歉,好过不道歉;而早道歉,又好过迟道歉。” 不用担心道歉后对方会得寸进尺。试问,当别人低声下气地向你道歉后,你会落井下石,狠狠地再刮对方一记耳光吗?即使对方真的穷追猛打,只会自失风度,舆论会慢慢转到你这一边。 相反,如果你继续寻找诸多借口,只会更易撩起对方的好胜心,与你狠狠地再斗上一场,把局面愈弄愈糟,即使真的要解释,也要待雨过天晴,大家心平气和之后再说。 当然,知易行难,要把道歉话说出口,很多人都觉得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不过,如果你够高明,即使不出声,没有说出口,有时一样可以达到道歉的效果。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访问墨西哥期间,临时更改行程,停留在一个城堡,并在一个纪念碑前鞠躬和献花,才默默返回车上。此举意义非凡,因为这个碑是用来纪念刚好一百年前,即1847年,墨美战争中以身殉国的16位年轻士兵。第二天,当地报纸以“杜鲁门永远愈合了一个恒久的民族伤口”为题,高度赞扬此举。 已故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千禧年来临前的除夕,突然决定辞职,提前引退,令举世大吃一惊。他在电视发表演说,向百姓道歉,说:“我为大家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恳求原谅;我未能透彻了解大家的心愿而恳求原谅;我更加要为未能把祖国带领进一个富足、文明的社会而恳切请求原谅。” 这番充满感情的道歉,令那些原本对他无丝毫好感甚至咬牙切齿的人,都为之动容。 只有不涉及法律问题或实质损害,在生活中如遭遇责难,明智的做法是道歉。别人对我们的抱怨,可视为是我们持有的急速贬值的股票,道歉等于及时抛出,虽会造出损耗,却可因止损而变相收益,而找借口就是继续持有,辩驳则是想让股票上涨,等于是想借一己之力而操纵股票走势,那一定是难上加难。 在正常的社会里,道歉是官员的日常动作,公务系统等于是社会出钱购买的商品,顾客就是上帝,商品有瑕疵,提供者理应道歉并尽快解决;官员的关键任务是聚拢人心,而道歉则是赢得人心的最佳途径之一。 摘自《新君王论》 蔡子强/文 感悟: 我一直很纳闷一件事情,现在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政府出了问题首先是遮遮掩掩、推三阻四,甚至是颠倒黑白地谎话满天飞,直到最后面对如山的铁证,实在狡辩不了了,才所谓“诚恳”向老百姓道歉,“对此次事件中受到伤害的消费者/公民表示诚挚的歉意”云云。 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就不能及时通报详情,通报已采取的措施,目前处于何种状态,为什么就不能诚挚地说一声“对不起”呢?!还是脑子有问题,总把老百姓当傻子! 这篇文章,我觉得某些人需要好好地读读!
334
民意与伪民意
刘瑜:民意与伪民意 发布时间:2011-02-14 01:06 作者:刘瑜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711次   《财经》   -----------   在我听到的各种为大跃进辩护的言论中,有一类是这样的:当时人民的积极性很高啊,大炼钢铁一拥而上,人民公社热火朝天,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那是民意!   对,还有人在给大跃进辩护,话说这是21世纪。   同理当然也可以运用于反右,文革等。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跑到1957年10月的中国做一个民意测验,问民众要不要引蛇出洞揭批反动右派,测验结果多半说是“要”。或者穿越到1967年1月去做一个民意测验,问民众应该不应该修理 “走资派”,给他们戴高帽游街批斗,估计民意也会万众一心地说:应该!岂止“应该”,他们还会在调查表里找有没有“再踏上一万只脚”这一选项。   不奇怪。1936年到苏联去,大清洗也是民意。1939到德国去,打波兰也是民意。   现在,假设我们是一场选美大赛中的裁判。主持人指着台上光芒四射的美女宣布:“你们有三个选择:你可以选择A,或者A,或者A。”   哇,琳琅满目耶。   什么?你想选择B?好的,谢谢你选择A。什么?你想选择B?好的,谢谢你选择A。   有一种民意叫伪民意。在一个多元意见、选择自由不可能的环境里,民意只能被认作是伪民意。即使它是真民意,你也无从知道它是不是真民意。   伪民意未必是假民意。它未必是数据舞弊,比如把35%的支持率用橡皮擦擦掉,改成95%。它也未必全然是政治恐吓的产物,虽然恐吓往往是其要素之一。在特定时刻,人们可能是真心地想要大炼钢铁、搞人民公社、支持大清洗、支持军国主义。1958年,当公社社员坐在堆出来的麦地上拍丰收卫星的照片时,观察他们脸上的笑容,笑得那可是货真价实。1966年,当红卫兵们将皮鞭抽向地富反坏右时,他们眼里的熊熊怒火,肯定也不是伪劣产品。   鉴定民意的真伪,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没有自由讨论基础的民意,就象一年四季只吹西北风的树,长歪了毫不奇怪。如果美女A盛装在镁光灯下从观众面前惊艳地飘过,而美女B只能带着口罩站在舞台后方黑漆漆的角落里。就是百分之百的观众百分之百真诚地选择了美女A为选美冠军,那能说明什么呢?说明那个镁光灯质量不错,以及那个口罩还挺严实。   最近我读到一篇关于“中国人民主观”的文章,就给我这种印象。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民主观是“家长式”的,而不是“自由式”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看来,领导为老百姓着想,那就是民主了,民众自己犯不着参与到政治决策过程当中去。民众自己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那是“自由式”民主,咱们不吃那一套。   既然是民意调查的结果,那数据肯定错不了。问题在于,如果被调查者天天生活在家长式民主里,每天听到的都是家长如何可亲可信可敬,却从未见过其它式民主长什么样,信息不对称不充分,这样的调查能说明什么呢?你说,让你选你爱吃猪肉还是爱吃恐龙肉,你怎么选呢?   小说《美丽新世界》里,福特纪元的统治者发明了一种“睡梦教育”,就是在本国人民睡着时不断地向他们广播重复信息。比如,“苹果是个坏东西”、“苹果是个坏东西”、“苹果是个坏东西”……等睡梦中的人们醒过来时,他们会伸着懒腰揉着双眼,喃喃自语:苹果是个坏东西。   当然制造伪民意不仅仅依靠宣传,还可以依靠贿赂:凡是选择A的,可以得到夏威夷浪漫之旅机票两张哦。还有煽情也很重要:从前,有一个美女叫A,她来自于一个贫苦家庭,而另一个丑女叫B,她的爸爸叫李刚……   1953年9月的政协会议上,梁漱溟发言批评政府的农村政策,说工业化大刀阔斧,农村却被忽视,毛主席听了很不高兴,说梁是野心家、伪君子、以及“用笔杀人的杀人犯”。不知好歹的梁漱溟较起真了,非要把事情讲清楚,说要看看毛主席有没有把话听完的雅量。毛主席还没彻底表态呢,台下群众不答应了:民主权利不给反动分子!梁漱溟滚下台来!停止他的胡言乱语!……梁漱溟赖着不走,不肯下台去,固执地跟毛主席要“雅量”。最后,会议只好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他是否有说下去的权利。   表决结果是什么呢?给大家一个提示:建国前三年,大约有两百万反革命分子给咔嚓了,在此次政协会议以前,有过镇反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批武训运动,土改中的批斗运动和诉苦运动,延安整风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及抢救运动,苏区的镇反运动。现在,你们猜,这次表决结果会是什么呢? 来源: 作者博客2011-02-13 | 来源日期:0
335
道歉就是情感止损
《欢喜》 Franna Franna 2013-01-24 20:10:42 <序> 其实欢喜的第一要务就是承认和接受现状,所谓"如来"二字,于我而言,就是"如"实承认我现在面临的一切都是必然和活该"来"的。然后,在接受现状的态度下放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 人的青年时期总是充满激情,容易激动,"愤怒"和"青年"是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发烧状态,另一种是发热状态。发热是指运动以后,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加速,冒汗,体温升高。而发烧是内在的一种病,是由于身体的内耗造成的发热。 "无事生非"的意思就是无事生非议。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最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 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指我们在行动和表达的时候暗中遵循却又没有意识到的那个套路。 爱因斯坦:"永远在做同一件事,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 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解决。" <高效率的无效果> 彼得•德鲁克:"一个人的卓有成效是可以练就、可以学会的。" 米兰•昆德拉:"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时间之魔所裹挟的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只为让人们提高速度,但是大家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到底要到哪儿去,到底要做什么。 有效率,没效果的事情往往都是没有目标的行为。 德鲁克:"真正做到卓有成效,要做到五个方面: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2.重视对外界的贡献;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而不去管那些短处的事情;4.有效的管理者总是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要事优先;5.必须要作出有效的决策。" 德鲁克:"管理者就是如何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至于说这个人是好是坏、如何把这个人教育成一个有理想的人,那是上帝的事情,不是管理者的事情。" 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有两个特点:1.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2.别的资产是可以转让或买卖的,但时间是买不来的。 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内心的充实。 <量子学中的智慧>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任何一个你以为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其最终表现于你主观怎样看待它有关系。– 江本胜 ≪水知道答案≫作者 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我们所称为现实的一切,都是通过我们所参与的积极的营造来显现的。" 量子力学强调万物皆有能量。 <积极的沉默> 美国曾经做的一项调查:"孩子的优秀程度与什么有关?"答案是:"小时候父母是否给孩子持续朗读与孩子的优秀程度非常相关。"这种朗读不是光读故事,而是父母在读,孩子在一旁听,即使听不懂也要听并且不能打断,看看孩子能不能一直听下来。为了培养孩子听的习惯。 ≪菜根谭≫ "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色,此中有无限乐趣。" 从小没有接受倾听式教育,习惯了对话式教育和吵架式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可能会一惊一乍的。 听话是强调孩子要服从,听书不是一个简单的服从问题,而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服从、积极的沉默、积极的等待的性格。 许多在第一时间反应的人成不了大事,就是因为他们的反应只有细节的、随机的、自然的、机械的,而不是整体的、全局的,最后他只能是略有小成而已。 <抱怨这种病毒> 怨气就像病毒一样,刚开始很少,但他不断地传播、复制、放大,最后使整个系统运转失灵。 在一个公司,对一些人、一些事的抱怨情绪一旦形成,就会逐渐变成整个公司的文化。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它也叫责人病毒。 抱怨除了不服别人之外,还源于我们在内心对对方有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对方并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察觉到,所以很多时候抱怨和冲突来自于彼此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了希望的错位。 暴力就是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愿望作为绝对的评判标准,让其他的人服从自己。 美国哲学家 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 默契使大家所向往的一种境界,但是许多人忘记了先有"契",也就是契约,然后才有默契。 压力就是烦,是对象不确定时的焦虑。 压力所带来的压迫感可分为真实的压迫感和虚假的压迫感,或者叫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钟表时间就是这件事很紧迫,必须在什么时间之前完成,必须解决它。心理时间是对象不确定,总是感觉有一种无名的压力压着,却又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每天都被这种心理情绪所笼罩,这种状态就是烦。 <有毒的瘾头> "瘾"实际上是由于人在受刺激时,大脑会分泌出某种化学物质。大脑神经元会逐渐对它产生适应性,之后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偏好,对他形成依赖。一旦停止刺激,神经元就会非常渴望,人就会很痛苦。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让消费者渐渐上瘾。它会有意制造需求,这种需求基于人内在的强制性,它就利用这种隐蔽的强制性使消费者不断购买产品。 所谓瘾,其实就是一个持续的路径依赖,是由于片面、过度地依赖某种途径,从而导致整体机能的荒废和能力的丧失。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它的成长就大有问题。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瘾实际上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多样性的摧毁、对多种潜质的抑杀甚至是扼杀。 好东西里都包含毒素。 上瘾是很危险的,瘾是一种负资产,一旦染上瘾,每天早上醒来就欠了债。 瘾得最大危害在于,它不断要求加大剂量,然后才会觉得满足,于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就会陷入不可挽救的状态。 <养喜神,去杀机> ≪菜根谭≫:"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菜根谭≫:"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 始终保持积极正向的思考,这对于做人、做公司非常重要。 <钝感力> 那些过分敏感、聪明、瞻前顾后、随机应变的人往往式很不快乐的,最后也不会成功。成功人士往往对周围的反应比较迟钝,尤其是对负面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过滤和屏蔽能力。 《阿甘正传》实际上完美的阐述了戈尔曼的情商理论。 所以说,一个人有多聪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先天或后天能不能有一种能力,可以对所有负面的东西视而不见,或是转变成正面的东西。 钝感力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有时过于敏感其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伤害。 有些人越是受过很好教育、读很多书,就越容易陷入自我犹豫的过程,实际上有时只要去做就很好。 有一句古话:"可议事者不可图事。" 执行力强的人关注事情怎么样,而不在乎别人的评论怎么样。 《少有人走的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是自律。自律有四个原则:一、推迟满足感;二、承担责任;三、尊重事实;四、保持平衡。" 百草皆药,百药皆毒。 有的时候,上苍交给你什么事情,你把它认真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去想这是不是你应该做的,你又如何能知道应不应该做呢? 拘泥于定位也会害人。 《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定见就是取出游离状态、漂浮状态、随波逐流的状态,达到内心的定静。定位是我要在哪里,定见是我不做什么,因为定见来自于戒。 定不定与忙不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在某一阶段里,在每一秒钟里,你能否专注、认真、全神贯注地做好手上的这件事。 定位之中要有定见。 定见就是不要一惊一乍,不是自己成为外在环境简单的应声虫,外在环境有一点变化,就马上在自己的思想上、行动上、语言上表现出来。 有定见人的表现:"你又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 来自美洲某部落的古老智慧:"四个约定,第一时不轻易评论他人,第二是不受他人影响,第三是不妄自揣度他人,第四是凡事尽力而为。" 有一位中医讲过,当我们咧开嘴微笑时,胸口的膻中穴会打开,而膻中穴是心经、心包经经过的位置。 庄子讲:"与人为善,与物为春。" 说人的内心里要有暖洋洋的气息,而且这种气息可以温暖到消融周围的人。 《不抱怨的世界》:"当一个人伤害你的时候,你不要想着怎样去报复他,实际上他在伤害你之前已经受到了很多很多的上海。只有一个内心不太健全的人,一个心灵遭受着各种煎熬的人,才会无端地去伤害别人。 "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从内心微笑,宋人辛弃疾有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状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庄子讲大小的变异:"以大观小,则有不见;以小观大,则有不明。" 人需要的是一种胸怀、一个视野、用佛学的话来说就是心量要大。 愿景和愿望不一样,愿望是一个具体的、结果性的东西,愿景是一个清晰的场景,是可以作为考虑事情和采取行动的背景用的。 也许造物主在关闭了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谦卑是一切幸福的开始。 乔布斯:"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人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首先就要保持一种饥饿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态。 我们要时时反省,现在获得的这一切是不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心态是有害的。 如果生活给了我们一些磨难,那其实是在帮我们造福。让我们懂得去珍惜那些平常不懂得珍惜的美好。 在英文里,"education"(教育)这个词的词根是引导的意思,就是用一个水渠把它引导出来,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疏导,而不是灌输。 爱是什么?爱首先是感知,是深切的感知。父母正真爱孩子,就一定会花时间去感知他、关切他、全身心地去呵护他,这是爱的重要标志之一。 孝顺是衡量孩子的一个指标,但是权力游戏中,孝顺就会被定义为对老师和家长权利的服从。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权利与爱就是霸道和王道的关系。霸道就是暴力、权力,而在某种程度上,王道就是爱。 很多人的痛苦就是源于自己付出了 ,自己更成功也更优秀,以为自己就有理由来支配,全然没有意识到力量的转移。 所谓爱,就是全身心地感知周围的人和事,然后以一种柔性、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解决问题。 爱能够兼顾双方的需求,能够在看似对立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弘一法师:"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一个人承诺了一件事,但没有去执行,没有伸展出来,就是言而无信。 要做成任何事都不难,怕就怕不能长期坚持和积累。 "人无信不立"的"信",无论是信念、相信还是信任,它的作用都在于,让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诱惑、机会和陷阱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方向。 包容,就是把一件事情的好与坏作为一个整体全部滴接纳过来,并且与这种状态共存。 关于内在的全然状态,有两个词可以诠释它。一个是外来词,叫幽默,一个是中国的词,叫忍。 真正的忍是什么呢?实在弱势的状态下获得一种超常的主动性。 所谓的全然接受,并不是要含垢忍辱,而是要用内在的机制去化解它。 莲花生长在淤泥里,但生出来很高洁,虽然长在水里,但是它没有水性,不妖。它能够把淤泥和水都转换成一种美好的状态,这就是莲花的美好品格。 当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全然景象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内心中保持从容。这种从容会帮助我们用一种巧妙的机制,把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是伤害性的、侮辱性的东西转换成有助于自身的力量。 有时候,人的烦躁是因为没有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去操心,去让他高兴或痛苦。 某一句话、某一个思想能不能产生作用,跟语境和气场十分相关。 除了立意要正,还要让自己眼下的行为与志向始终保持一致。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或是受到的诱惑而让自己走上一条低等级的公路,走上去以后就没法调头了。 《小狗钱钱》:"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对一个东西产生好奇,想去尝试一下,但是不能因此阻碍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太多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完全弄懂一样东西,实际上,真正付诸实施比纯粹思考要聪明得多。" 《小狗钱钱》:"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的心态,那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就还没有做,你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 其实,天底下的生意无非两种,一是把东西打包一起卖,二是把东西拆开来卖。 商人身上有一种契约精神,因为它们知道每讲一次游戏规则就会有信用的累积,未来做一些事情的话,成本也可以很低。 信誉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一个到的问题。 商人本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信,一个是智。 情人心智模式的本质是仁,仁就是同情感。 钱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它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我们的人格。 《小狗钱钱》:"金钱是一种放大镜,你的人格是什么样子,在你没钱的时候,别人还看不出来,但是你有了钱之后,别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厚德载物"的"物"可以理解为钱,人的品格德行如果不够醇厚、心量如果不够宽,那是载不动钱的,反而会为钱所害。 财商的背后其实是人格,是人格决定了一个人掌控财富的能力和管理财富的能力。 卡内基:"人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小狗钱钱》:"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72小时内去完成,至少是紧锣密鼓地开始,否则可能永远不会做这件事情。" 要做成一件事只有两个可能:第一是真的匮乏,所以拥有很大的渴望;第二就是梦想,以至于现实当中已经相当不错了,跟这个梦想相比,还是觉得匮乏。 如果我们内心有暴力,那么战争随时会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心理阴影在《西藏的睡梦瑜伽》这本书里称为业障,就是业已发生的障碍,而过往的伤害会妨碍我们看见今天面对事情的实相。 突然爆发是外在能看到的表面现象,而业障很可能一直在内心滋长。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应该做的,就是让他们幸福的开关尽可能多一些,痛苦的开关尽可能少一点。 所有伤害你的人,他们事先已经被报复了,现在对你的伤害实际上反映了他之前所经历的折磨。 爱默生:"你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变得幸福,你幸福了,世界的祸害就少一分。" 爱默生:"如果一个人总是非常开心甚至经常开怀大笑,这个人一定不会太坏,怕就怕那种从来没有放纵开怀的人。" 爱默生的这两句话要说明的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内心练得温暖,对世界充满善意的宽容我们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小的正向能量场。 《菜根谭》:"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马屁有如辣椒,吃起来有瘾,而且越吃当量越大。 管理的前提是承认人性的弱点,然后进行创造性转化。 德鲁克;"管理不是要改变人心,不是去改变别人,教别人怎么做,那是上帝的事情。管理者只是用人所长而已,或者把他的短处变成长处。" 一个人之所以愤怒,就是因为那个居家虚假的自我被否定了,否则不存在愤怒。 我们很在乎能说出什么话,也会做一些事情,但是一个人的价值不光是以说什么话,做什么是事情来衡量的。 如果你是一个高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应该用人所长,而不是评价个人。 我们根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总以为是冲突导致了我们的坏情绪。但实际上是自身潜藏的坏情绪没有得到控制,它的本质没有被我们看清,所以他在借这个事情展现自己。 世界没有所谓的真正伤害我们的事情,伤害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感应,使自己内心曾经受过的伤害被外部的一个事情撩拨起来了。 不管是好的反应还是坏的反应,关键都不在于导火索,而要看后来爆发的能量是如何积累起来的。 不会道歉的人无法直面自己的缺陷、缺憾和不足,始终要扛住那样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 道歉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且直面这一缺陷,或者说造成了某种损失,要直面它并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一点在投资领域有个术语叫"止损"。 道歉在人际关系当中的作用也是止损,这一点非常重要。 吉姆 柯林斯 提出,最高级领导者是"第五级领导者",概括起来就是:羞涩而无畏,谦卑而执着。他的特点就是遇到问题照镜子,发现自己的问题;遇到成绩看窗外,看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管理,其实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 内在的紊乱和纠结一定会外化为人际关系的紊乱和纠结。 其实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发泄过负面情绪之后,心里往往都会有歉意。 30岁之前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有时间,每一天都可以去学习。这个时候,我们收获的就不是一份工资,而是工资以外更大的东西,比如视野、心量和智慧,还有人脉资源,这些东西才是一个年轻人在30岁之前最重要的回报。 亚里士多德:"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领导者、一个大度的人,他应该时常制造一种周围所有人都感觉亏欠他的氛围,而自己又不要有债主心态。" 人们往往会设定一个场景,然后被这个场景给定住,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点穴一样。只要遇到想象当中有困难的事情、感到恐惧的事情,他们马上就自己给自己点穴了。 恐惧来自于自身,境由心生,这种恐惧感导致了恐惧,而且这个东西是经不起细问的,一细问它就烟消云散了。 有时候我们不敢直面那个令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它就会在我们意识里发酵。 恐惧教育里很要命的一点是,把恐惧作为一种日常的管理工具,成为加诸孩子的一个无形的枷锁。孩子长期遭受这种恐惧教育后,遇到事情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事他做了会不会受到指责,或者说,当事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失败,而这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所谓内在父母就是父母的权威形象借助恐惧教育植入到下一代内心中的自动评价体系,这种自动评价体系大多数时候是一种自动苛责体系,这种体系已然在孩子内心形成了。 所以一天到晚指责别人的人一定是个苦孩子,他已经受煎熬好些年了。 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令我们一辈子不快乐、不幸福的,可能是童年的一些自我否定和自我恐吓,而这个恐吓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老师或其他的长辈。 最完美的人生应该是:童年的时候相对自由,有一个相对开放的、像在原野中生长一样的自由生活,能够闻到各种花草的味道,感知能力非常强。嗅觉、听觉、视觉以及对自然的理解力,都不是以数字、信息和概念来衡量的。 豁达跟跋扈不同,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直面现实的一种能力,就是直面已经发生的一些不利的、困难的东西而不是习惯性地畏惧、退缩。 我们只有直面人生的所有问题,才能真正有安全感。 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可能活在恐惧、焦虑当中,但大部分的恐惧其实是可以通过直面事实从而进行转换的。 智慧是什么?真正的智慧是不寻求快速解决,不寻求立竿见影。大自然是一个生态系统,它解决一个问题、生成一种景观、形成一种生态的时候,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简单地说,智慧就是一只真正看不见的手,而不是一只看得见的手,看得见的手貌似很有效,但实际上带来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分享到 推荐 1人 8人 喜欢 喜欢 回应 推荐 喜欢 深夜食堂 2014-03-23 15:57:07 深夜食堂 (in the end,we r all alone) 精辟的书摘 > 我来回应 Franna Franna Wenn es die Dunkelheit nicht gäbe, könnten wir die Sterne nic... Frann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2013年规划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1人喜欢) 巨蟹座性格分析 柠檬蜜 (14人喜欢) 补气 + 养颜,“穷人的燕窝”——冰糖红枣银耳汤! (3人喜欢)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 · · · · ( 全部 ) F♥B的日记
336
蒋介石眼中的外国政治家
蒋介石眼中的外国政治家 2007-10-01 10:28:00 来源:书摘 成向东编著  我有话说 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 1923年8月5日,蒋介石奉孙中山命令,于上海会见苏联代表马林,和张继、汪精卫等筹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准备赴俄,考察党、政、军三方面情况,并观看苏联动态和了解其真实意图,蒋任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16日,蒋率代表团由上海乘船启程,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 在考察的同时,蒋介石还会见了不少要人。与最早来中国的维金斯基见面五次。据说维金斯基曾劝蒋加入共产党,并答应给他几个师的装备,于西北建军,统一中国,不必回广东帮助孙中山。蒋以请示孙中山而婉拒之。与马林见面三次。蒋对季诺维也夫印象最坏,认为他“殊无振奋气象,外强中干”;此外蒋会见了外交人民委员齐采林、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胡定斯基等。其中,他对托洛茨基印象最好。从蒋介石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对托洛茨基有好感,缘于托洛茨基对蒋“爽直”的谈话给了他有益的启示。蒋介石说:“我在莫斯科期间与托洛茨基相谈最多,而且我认为托洛茨基的言行亦最为爽直……托洛茨基托我回国要口头报告我们国父的一点,就是他们苏俄自1920年对波兰战争结束以后,列宁对于世界革命政策有了新的指示:‘就是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反对资产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应在道义与物质上予以尽量援助,但不复使用其正式军队直接参战以避免其在各国革命期间再对苏俄引起与民族有关的问题。’”托洛茨基还代表列宁和苏联政府对蒋介石说:“苏联对于中国革命的援助,除了不能用军队直接援助外,其他武器与经济需要,都当尽力积极援助。”这些话对蒋介石的鼓舞极大。所以,后来蒋介石几经考虑,接受了黄埔军校校长的职务,依靠苏联的帮助,专心致志地办校治军,终于为他后来的独裁统治打下了基础。 此外,托洛茨基的临别赠言“革命党之要素,忍耐与活动二者,不可缺一”,蒋引为自己的座右铭。   邱吉尔 1943年11月21日,参加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的蒋介石拜会了邱吉尔。自从缅甸陷落,中国战场面临极大困难,重新打通滇缅路至关重要,于是蒋首先提出缅甸反攻需英国出动海军向孟加拉湾进军,以便海、陆两路夹攻,收复缅甸全境,以恢复滇缅公路,确保中国的补给线。蒋声明:“反攻缅甸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让日本人留在缅甸,我相信,这尤其不符合我们伟大的盟邦英国的利益。” 但邱吉尔决定先照顾欧洲战场。他坚决认为,开罗会议是德黑兰会议的前奏。在德黑兰,美、英与苏联将就欧洲战场作战方针最后摊牌,“斯大林是个强硬的家伙!”“开罗会议期间,我们和罗斯福应集中精力,讨论欧洲战场,以便在德黑兰会议上共同对付斯大林!”邱吉尔知道,蒋介石很讨厌斯大林。 但牵涉到国家利益,个人好恶倒是次之。蒋对邱氏的主意深为不满,“把缅甸作战取决于欧洲战场,这不是贬低中国战区的地位了吗?”“如果把缅甸作战推到德黑兰会议以后讨论,那中国代表团来干什么?我们干脆先回国好啦!” 邱吉尔则要蒋“先散散心,休息一下”,说埃及名胜很多。蒋介石被激怒了,进一步认识到英国“于中国存亡生死,则更不值一顾矣”。“开罗会议之经验,美国绝不肯牺牲丝毫之利益以济他人。英国人诚不愧为帝国主义之楷模也。” 但罗斯福不同于邱吉尔。他认为中国如果得不到盟国的有力支持,一旦屈服于日本,将大大增加欧洲战场的困难。美国将不得不从欧洲抽身,把全部力量投向太平洋战场。这将会大大延长战争。 经过一番商谈,三方终于坐到一块。 在讨论亚洲行动计划时,蒋介石拿出了史迪威起草的建议书,要求:英国海军攻占缅甸的安达曼群岛,并登陆攻取仰光。在钦敦江上建立桥头堡,派空降部队攻占英都,以控制通往密支那的铁路线。中国军队以及在印度的中美军队分两队进入缅北,配合行动。这就是蒋介石提出的“海盗”计划。 英国坚决反对,邱吉尔恼火地说道:“海盗计划会削弱英军在欧洲的兵力。” 英国人很不客气,在三国元首在场的情况下,经常使蒋介石难堪。具有典型英国人作风的总参谋长艾伦�9�9布鲁克元帅认为:“对外国人就应予冷落,如果这个外国人又是非白种人,就还应该再踩他一脚!”这是殖民主义者长期养成的习惯。 他们把各种作战计划递到蒋介石面前,不怀好意地说:“请阁下谈看法!”蒋介石的一班人马遇到这种情形,经常采取的方法是“凑在一起小声地议论着”,然后其中一个人说:“我们希望听听你们的高见。” 当会议结束时,英国人就用嘲笑的口吻说,“纯粹是浪费时间”。朝着马歇尔耸耸肩,“只是由于马歇尔和美国的观点,我们才不幸遇上这种令人扫兴的事情”。 蒋介石(左一),罗斯福(左二),邱吉尔(左三)在开罗会议上的合影。   蒋介石对邱吉尔等人如何评价呢?他在日记中写道: 宴后,邱又导余至地图室,指示各战区作战之现状,其实,此等语皆余所熟闻者,而彼乃津津乐道。邱氏为英国式政治家,实不为盎格鲁撤克逊之典型人物。虽然思想与精神气魄不能与罗斯福同日而语,而其深谋远虑,老成持重,则现代政治家中实所罕见。   罗斯福 罗斯福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在对华援助、促进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他在雅尔塔会议上,同样也做出了有愧于中国人民的事情。 1945年2月4日,美、英、苏三国在苏联召开雅尔塔会议。 这个时候,蒋、罗关系处于低潮时期。中国国民党的政治腐败、1944年蒋中央军的连连败北、开罗会议和蒋对中共的限制、打击等等,均给罗斯福留下不良的印象。加之蒋又力逼驱逐史迪威,更使罗斯福不快之甚,之所以仍支持他,是为了战后对抗苏联。至于邱吉尔、斯大林本来就瞧不起蒋,甚至连面都不愿见。 因此,蒋介石预感到雅尔塔会议对他将十分不利。2月8日,当他见到三国会议第一次公报时,便写下这样的日记:“今日见罗、邱、史(斯)黑海会议第一次公报,一如所预料。其结果与美、俄协议牺牲我乎?”但他对英、苏、美决心牺牲中国,却未肯定,只是疑问。他认为美国不会和英、俄一个鼻孔出气,仍对罗斯福抱有幻想。因此,他决心等待罗斯福的通知。 雅尔塔会议(前排左起:邱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但罗斯福并未及时向他通知有关秘密条约的内容。3月1日,罗斯福在国会报告时,公然说什么雅尔塔会议主要是讨论欧洲问题,与太平洋无关。这个密约的内容却是:战后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远东问题的处理办法,也是势力范围的划分。关于欧洲,美、英承认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关于远东,朝鲜和印支先实行托管,而后独立;中国事实上划分到美国的势力范围之中。关于中国部分的内容如下:(一)外蒙现状应予保持;(二)大连商港,应辟为国际商港,苏联在该港优越权利应获保障;(三)苏联租借旅顺为其海军基地;(四)中东铁路以及通往大连之南满铁路,由中苏双方共组之公司经营。 对此,罗斯福均以换取苏联对日参战而全面接受。这是因为罗对日军力量估计过高,生怕美军登陆时受损失太大,而以牺牲中国主权与苏联搞政治、军事之交易。此外,罗竟不顾他在开罗宣言中对中国收回东三省的赞成和诺言,完全失信和背叛于宣言,罗斯福同样是不守信义之人。 蒋介石获此密约消息,深感不安,“国势之危已极,不知何日有济?”“阅此,但痛愤与自反而已。雅尔达果已卖华乎?”“果尔,则此次抗日战争之理想,恐成梦想矣!” 本年2月底,赫尔利返回述职;当赫看到密约副本后,不禁大吃一惊,乃抄录一遍,于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意见,请罗过目。“美国是否有权割让另一个国家的一部分领土?是否破坏了美国参加第二次大战所宣告的一切原则和目标?……是不是否定了总统自己三月一日在国会的演说?……” 罗斯福只得向赫尔利承认自己错了。并指示赫到伦敦、莫斯科予以补救。赫于4月5日在伦敦见邱吉尔,请英国遵守《大西洋宪章》,还香港于中国,使苏联不致有租借旅顺之借口,邱吉尔称香港与大西洋宪章无关,予以拒绝。 4月15日赫又访苏联,见斯大林,更无结果。 其间,罗斯福于4月11日给邱吉尔的最后一封电报仍然坚持:“迄今为止,我们的方针是正确的。”对于他在雅尔塔会议上出卖中国的交易所受到的猛烈的攻击,他仍没有表示屈服。 罗死后,蒋介石对他的评价是:“姑息俄国,袒护中共,但不是强权主义之霸者。其对外政策也是自主而不受外人操纵……” 甘地   蒋介石抗战时访问印度(左二蒋介石、左三甘地、右一宋美龄) 蒋介石在1942年2月印度之行,想要访问的第一个人就是被称为“印度圣雄”的甘地。其时甘地已退出国民大会党。一个人在孟买华尔特哈西华格荣过着简朴而又宁静的生活。通过尼赫鲁的精心安排,甘地准备由他来看望蒋介石。2月18日,甘地由秘书赛德陪同,由华尔特哈来到加尔各答蒋介石的住址。 趁午宴前的空隙,甘地开始向蒋介石阐明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真谛。他说:“有人称不合作运动是弱者的武器,是一种消极的斗争方式,我不能同意。我认为,武器只有强者使用才能取得成功。它已经团结了印度国民,给了他们信念和希望,培养了他们的勇敢。我的最终目的是要用非暴力来反抗暴力,以非暴力来代替今天世界上处处横行的暴力,争取人权,维护人类的尊严。所以这种运动足以对抗世界上最强暴的武力。它既是积极的、现实的又是充满哲理的。至于如何运用这个力量,不能从书本上去学,而必须经历艰苦的思索、虔诚的祈祷和百折不挠的奋斗方始能够掌握。” 甘地是一位具有狂热宗教信仰的人,他所阐释的这些不合作运动内含的哲理,对抱现实主义态度的蒋介石来说,并不是很感兴趣。出于礼貌,蒋口头上只好连连说:“柔能克刚,柔能克刚,这是我们东方哲学的奥秘所在。” 饭后不到半小时,甘地就要求继续上午的谈话了。蒋介石单刀直入地开口问:“如果日本和德国入侵印度,你也用不合作的方式对待他们吗?” 甘地毫不犹豫地答道:“不合作!绝对的不合作。” 蒋说:“先生自1901年以来,对抗英国,谋求印度独立,艰苦奋斗已达40多年,时间不算短,然事业尚未成功。对过去的事不必重视,我们应该重视的是现在和将来;那么,如果英国答应了5年或10年让印度独立,这样便实现了您奋斗的目标,先生愿意现在同英国合作吗?” 甘地答称:“如果英国以我停止活动为条件,答应5年或10年后我们独立,我必定加以拒绝。因为不合作主义是真理,而真理的追求是不能半途而废的。”“国民大会党在华尔特哈会议上,曾考虑同英方合作,所以我就退出了国民大会党。因为这个所谓合作,实际上就是同暴力合作,而独立是绝不能用与暴力合作的代价换得。否则我的50年生命史就将重新写过。因此,我只能和真理合作,绝不能和谬误合作。” 蒋介石看到老头儿的意志如此坚决,感到说服他的可能性甚为渺茫了。于是为争取主动,便改口道: 不合作的方式用在印度或许是正确的,对此我并无异议。我也不想要先生改变自己的信仰。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动员印度国民参战,站在同盟一边,一起打败日本、德国法西斯,这样,在战后和平会议上,中国就可提出让印度出席会议,并共同为争取印度的独立自由而努力。若同盟有异议,我保证中国以退出和会表示抗议,并与印度一起采取进一步的一致行动。如果今天你们对这场战争再袖手旁观,或采取中立态度,那将成为印度解放史乃至人类解放史中的最大缺憾。 蒋介石这次访问印度的一片苦心至此已和盘托出,然而甘地对此不以为然,他反驳说:“世上只有受难者才知道受难者的苦痛,所以我对中国在抗战中做出的牺牲,怀着很深的同情。但是,阁下,贵国既然是英、美的同盟国,那么请问,为什么这次战争最重要的决策机构――盟国参谋总长联席会议,至今没有中国代表参加呢?可见英、美的‘民主’、‘同盟’是假面具。为了维护白人的利益,他们是绝不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东方民族的。战时对你们尚且如此,战后和会上我们将处在什么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恕我直率提出,阁下岂忘了当年的‘凡尔赛和会’了吗?” 甘地虽居乡村,但却熟知天下大事。他的这席话说得蒋介石无词以对,颇为尴尬。 蒋介石的印度之行,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游说而使印度国大党和甘地、尼赫鲁在谋求完全独立的问题上妥协,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 (摘自《蒋介石评说古今人物》,团结出版社2007年1月版,定价:38.00元)
337
STIS
Last edited 7 months ago by Fivemack 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 Watch this page STIS camera images Saturn aurora STIS images the Fomalhaut system (January 8, 2013) (NASA). The 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 (STIS) is a spectrograph, also with a camera mode, installed on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Aerospace engineer Bruce Woodgate of the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wa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nd creator of the STIS.[1][2] It operated continuously from 1997 until a power supply failure in 2004. After repairs, it began operating again in 2009. The spectrograph has made many important observations, including the first spectrum of the atmosphere of an extrasolar planet, HD 209458b. The STIS was installed on Hubble in 1997 during its second servicing mission (STS-82) by Mark Lee and Steven Smith, replacing the High Resolution Spectrograph and the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It was designed to operate for five years. On August 3, 2004 an electronic failure rendered STIS inoperable, ending its use 2 years beyond its predicted lifespan. In order to bring it back to operational status, the instrument was repaired by space shuttle astronauts during STS-125, Servicing Mission 4, launched on May 11, 2009.[3] The STIS has three 1024×1024 detector arrays. The first is a charge-coupled device with a 52×52 arc-second field of view, covering the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spectrum from 200 nm to 1030 nm. The other two detectors are Multi-Anode Multichannel Arrays, each with a 25×25 arc-second field of view. One is Cs2Te, and covers the near-UV between 160 nm and 310 nm. The other is CsI and covers the far-UV between 115 nm and 170 nm.[4] See alsoEdit Wide Field and Planetary Camera Wide Field and Planetary Camera 2 Wide Field Camera 3 Cosmic Origins Spectrograph 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 Near Infrared Camera and Multi-Object Spectrometer Faint Object Camera ReferencesEdit Tanglao, Leezel (2014-05-01). "Inventor of the camera used on Hubble telescope has died". CBS News. Retrieved 2014-05-18. "Tributes paid to man who changed the face of space". Eastbourne Herald. 2014-05-09. Retrieved 2014-05-18. "Space Telescope Operations Control Center — Flight Day 7". NASA. May 17, 2009. "STIS Instrument Detectors".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External linksEdit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 ESA/Hubble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38
阮义忠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专注地用镜头记录台湾的社会现象。 中文名阮义忠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 职 业摄影师 信 仰人文主义 代表作品《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个人作品 ▪ 个人摄影作品集 ▪ 作者简介 ▪ 文章 3外界评价 1人物生平 编辑 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高中时开始阅读文学、哲学书籍,也开始画钢笔画,许多作品后来都用作书籍封面设计和杂志插图。大学联考落榜后,未再接受学校教育,先于幼狮文艺任编辑,之后服兵役三年,在军中开始写诗及小说,并做了一系列海外中国画家通讯访问。退役后,任职于汉声杂志,开始拍照。作品为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水之堡摄影美术馆、尼普斯摄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及亚伯特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台湾省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曾多次应邀于国内外举办摄影展。1975——1981年,担任《家庭月刊》摄影,撰写摄影报道文章。 “人与土地”— 北港1979 1981——1987年,制作电视节目。发表“映像之旅”、“户外札记”、“大地之颂”、“灵巧的手”等两百多部纪录片。 1988年,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 1992年,创立《摄影家》杂志。 1999年起,与妻子袁瑶瑶携手为佛教慈济基金会制作慈济志工列传“看见菩萨身影”及电视节目“阮义忠镜头下的菩萨身影”。 2个人作品 编辑 论著:《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面对摄影大师 “人与土地”— 多纳 1979 》、《摄影家西游记》。 个展及摄影集:《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手的秘密》、《有名人物无名氏》、《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 2005年初,个展“恒持刹那:随证严法师行脚五年”。 摄影图文故事:《寻找希望的种子》、《期待希望的新芽》等。 个人摄影作品集 图书信息 个人作品集 作者:阮义忠摄 ISBN:10位[7500834594]13位[9787500834595]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内容提要 阮义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义者,顽固地坚持着报道摄影。他还有一项在摄影家身上很难见到的特质,那就是能以批评的态度来整理、编辑自己的作品。本书为阮义忠的摄影作品集。 本书为中国著名摄影家阮义忠的摄影作品集。 编辑推荐 阮义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义者,顽固地坚持着报道摄影。他还有一项在摄影家身 “失落的优雅”—南投埔里,1979 上很难见到的特质,那就是能以批评的态度来整理、编辑自己的作品。本书为阮义忠的摄影作品集。 作者简介 阮义忠 “失落的优雅”—澎湖1989 (1950年-),是一位知名的台湾摄影家与纪录片拍摄者,出生于宜兰县头城镇。作品以人文纪实为主要风格。 阮义忠早期任职于幼狮文艺的编辑,退伍后在汉声杂志英文版担任摄影与设计,在1975年担任家庭月刊的摄影,也是在这一年开始致力于推动台湾摄影的发展。著有相当多摄影相关文章与书籍,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贡献卓越,被喻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北京《中国摄影杂志》2005年第六期)。1981年,阮义忠由摄影跨行到电视节目制作,以纪录片广为人知,如“映象 “手的秘密”—京剧旦角手势1,1978 之旅”等,描述有台湾艺术家的创作,乡土艺术的发展,原住民生活与城乡发展的演变。他与妻子袁瑶瑶于1990年创办摄影家出版社、1992年创办中、英文双语版之摄影家杂志社,介绍世界各国之优秀摄影家作品,广受好评。1991年,他受邀加入欧洲摄影历史协会,是该会的首位亚洲成员,1995年,阮义忠入选《全球当代摄影家年鉴》。2007年获台湾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人文类奖。曾在法国、美国、墨西哥、立陶宛、瑞典、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举办个展。作品被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等著名机构收藏。自1988年起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现为台北艺术大学兼任教授、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目前他与妻子都是台湾慈济功德会的义工。 阮义忠,现任教于国立艺术学院,为美术系及美术创作研究所的副教 阮义忠 授。 著作 摄电视系列剧 北埔 八尺门 “手的秘密”—京剧旦角手势2,1978 人与土地 台北谣言 四季 手的秘密 有名人物无名氏 正方形的乡愁 失落的优雅 寻找希望的种子 期待希望的新芽 恒持刹那-随证严法师行脚五年 目录 都市与乡村的镜像二重身 “手的秘密”—京剧旦角手势3,1978 小传 摄影作品集 摄影年表 文章 观看之道 阮义忠先生的名字是作为《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 “失落的优雅”—苗栗通宵,1982 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这两本书的作者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随后,我们才知道了作为优秀摄影家的阮义忠。 从我们开始读到他撰写的这两本书至今,不觉20年过去。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是阮义忠先生的这两本书伴随中国当代许多摄影师开始了摄影。是他的这两本书为东西方的摄影交流创立了一个高水准的开端。August Sander(奥古斯特·桑德)、W.Eugene Smith(尤金·史密斯)、Diane Ardus(黛安·阿勃丝)、Cindy Sherman(辛蒂·雪曼)……我们追寻着这些摄影家的踪迹进入西方摄影浩瀚的世界,我们因为进入西方摄影世界 “失落的优雅”—南横天池,1977 而感知摄影教育对于中国的必须。 正是由于阮义忠先生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特殊贡献,在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建系二十周年之际,特别邀请阮义忠先生举办他的个人摄影作品回顾展。 3外界评价 编辑 阮义忠,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 “人与土地”— 马祖1979 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专注地用镜头记录台湾的社会现象。虽然所拍摄的对象一直锁定台湾平常百姓的生活,但因作者所具有的对社会、对人类的大爱,使得作品早已超越简单的记录功能和一时一地的局限,而呈现出对人性的温暖关照、对土地的眷恋执着、对时代巨变下人们所面对的困惑和尴尬的焦虑之情,成为他表达生命理想和信念的媒介。 三十多年来,阮义忠已把摄影融入自己的生命。他说:“对我而言,摄影既是兴趣和工作,也是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信仰;人性中的善面永远吸 “人与土地”— 澎湖1982 引着我。” 目前他已出版画册及专著50余本。 尤其是,他早期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和《当代摄影新锐》两本书,曾影响了海峡两岸的许许多多的摄影家和爱好者。除摄影和著述外,阮义忠于1992年创的《摄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中英文双语杂志,旨在提升世界对亚洲人摄影表现的认知,目前该杂志已享有相当的国际声誉。 此次回顾展将展出阮义忠先生从1970年至今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系列,几乎涵盖了阮义忠先生整个的摄影历程,很好地展示他的艺术创作面貌和摄影风格。这10个系列包括:《北埔》、《八尺门》、《人与土 “人与土地”— 旭海 1986 地》、《台北谣言》、《四季》、《手的秘密》、《有名人物无名氏》、《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和《希望工程》,作品总计100幅。 其中,《人与土地》拍摄于1974至1986年,表现了艺术家早期生活的农业社会的人文价值,是作者对自己成长的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台北谣言》则显示了作者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表达了他对工业社会中真假价值的混乱和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的忧虑;《四季》是他以台湾乡土为主题的作品中探讨的最为深入的部分,拍摄了位于宜兰附近的泰雅族原住民部落;《失落的优雅》刻画了当代台湾人的精神状态,是对传统伦理的深 “失落的优雅”—嘉义 来吉 1980 情回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阮义忠先生还将慷慨地把本次展出的100幅作品全部无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作为美术馆永久收藏。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词条标签: 书籍 , 人物 , 文化人物
339
bosnian
Last edited 10 months ago by Shokatz Bosnian Watch this page Look up Bosnian or Bosniak in Wiktionary, the free dictionary. Bosnian may refer to: Anything related to Bosnia (region) or its inhabitants Anything related to the state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or its inhabitants Bosnian language, a South Slavic language spoken mainly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sniaks, an ethnic group mainly inhabiting Bosnia and Herzegovina and one of three constitutive nation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snian Croats, an ethnic group and one of three constitutive nation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snian Serbs, an ethnic group and one of the three constitutive nation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snians, people who live in, or come from,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ošnjani, the name of inhabitants of Bosnia during the Middle Ages See alsoEdit List of Bosnians and Herzegovinians Language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Demographics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All pages beginning with "Bosniak" All pages beginning with "Bosnian"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40
Maat
Last edited 9 days ago by ClueBot NG Maat Watch this page For other uses, see Maat (disambiguation). Maat Goddess of truth and justice Maat.svg Maat was both the goddess and the personification of truth and justice. Her ostrich feather represents truth. Major cult center All ancient Egyptian cities Symbol the ostrich feather Consort Thoth (in some accounts) Parents Ra Maat or Ma'at was the ancient Egyptian concept of truth, balance, order, law, morality, and justice. Maat was also personified as a goddess regulating the stars, seasons, and the actions of both mortals and the deities, who set the order of the universe from chaos at the moment of creation. Her ideological counterpart was Isfet. The earliest surviving records indicating that Maat is the norm for nature and society, in this world and the next,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Old Kingdom, the earliest substantial surviving examples being found in the Pyramid Texts of Unas (ca. 2375 BCE and 2345 BCE).[1] Later, as a goddess in other traditions of the Egyptian pantheon, where most goddesses were paired with a male aspect, her masculine counterpart was Thoth and their attributes are the similar. In other accounts, Thoth was paired off with Seshat, goddess of writing and measure, who is a lesser known deity. After her role in creation and continuously preventing the universe from returning to chaos, her primary role in Egyptian mythology dealt with the weighing of souls (also called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that took place in the underworld, Duat.[2] Her feather was the measure that determined whether the souls (considered to reside in the heart) of the departed would reach the paradise of afterlife successfully. Pharaohs are often depicted with the emblems of Maat to emphasise their role in upholding the laws of the Creator.[3] Contents Maat as a principle Maat and the law Maat and scribes Maat as a Goddess Temples of Maat Maat and the Afterlife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Maat in Funerary Texts (The Book of Coming Forth by Day and on tomb inscriptions) 42 Negative Confessions (Papyrus of Ani) Assessors of Maat Notes References Further reading Maat as a principleEdit Winged Maat Maat represents the ethical and moral principle that every Egyptian citizen was expected to follow throughout their daily lives. They were expected to act with honor and truth in manners that involve family, the community, the nation, the environment, and god.[4] Maat as a principle was formed to meet the complex needs of the emergent Egyptian state that embraced diverse peoples with conflicting interests.[5]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rules sought to avert chaos and it became the basis of Egyptian law. From an early period the King would describe himself as the "Lord of Maat" who decreed with his mouth the Maat he conceived in his heart. The significance of Maat developed to the point that it embraced all aspects of existence, including the basic equilibrium of the univer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ent parts, the cycle of the seasons, heavenly movements, religious observations and fair dealings, honesty and truthfulness in social interactions.[6] The ancient Egyptians had a deep conviction of an underlying holiness and unity within the universe. Cosmic harmony was achieved by correct public and ritual life. Any disturbance in cosmic harmony could have consequences for the individual as well as the state. An impious King could bring about famine or blasphemy blindness to an individual.[7] In opposition to the right order expressed in the concept of Maat is the concept of Isfet: chaos, lies and violence.[8] In addi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at, several other principles within ancient Egyptian law were essential, including an adherence to tradition as opposed to change, the importance of rhetorical skill,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imparti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In one Middle Kingdom (2062 to c. 1664 BCE) text the Creator declares "I made every man like his fellow". Maat called the rich to help the less fortunate rather than exploit them, echoed in tomb declarations: "I have given bread to the hungry and clothed the naked" and "I was a husband to the widow and father to the orphan".[9] To the Egyptian mind, Maat bound all things together in an indestructible unity: the universe, the natural world, 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 were all seen as parts of the wider order generated by Maat. A passage in The Instruction of Ptahhotep presents Ma'at as follows: Ma'at is good and its worth is lasting. It has not been disturbed since the day of its creator, whereas he who transgresses its ordi- nances is punished. It lies as a path in front even of him who knows nothing. Wrongdoing has never yet brought its venture to port. It is true that evil may gain wealth but the strength of truth is that it lasts; a man can say: "It was the property of my father. [10] Maat and the law Maat wearing feather of truth There is little surviving literature that 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ancient Egyptian law. Maat was the spirit in which justice was applied rather than the detailed legalistic exposition of rules (as found in Mosaic law of the 1st millennium BCE). Maat represented the normal and basic values that formed the backdrop for the application of justice that had to be carried out in the spirit of truth and fairness. From the 5th dynasty (c. 2510-2370 BCE) onwards the Vizier responsible for justice was called the Priest of Maat and in later periods judges wore images of Maat.[11] Later scholars and philosophers also would embody concepts from the wisdom literature, or Sebayt. These spiritual texts dealt with common social or professional situations and how each was best to be resolved or addressed in the spirit of Maat. It was very practical advice, and highly case-based, so that few specific and general rules could be derived from them.[12] During the Greek period in Egyptian history, Greek law existed alongside Egyptian law. The Egyptian law preserved the rights of women who were allowed to act independently of men and own substantial personal property and in time this influenced the more restrictive conventions of the Greeks and Romans.[13] When the Romans took control of Egypt, the Roman legal system which existed throughout the Roman Empire was imposed in Egypt. Maat and scribes Scribes held prestigious positions in ancient Egyptian society in view of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religious,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information.[14] Thoth was the patron of scribes who is described as the one "who reveals Maat and reckons Maat; who loves Maat and gives Maat to the doer of Maat".[15] In texts such as the Instruction of Amenemope the scribe is urged to follow the precepts of Maat in his private life as well as his work.[16] The exhortations to live according to Maat are such that these kinds of instructional text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Maat Literature".[17] Maat as a GoddessEdit U5 a t C10 or H6 or U5 D36 X1 Y1 Z1 Z1 Z1 Z1 or U1 Aa11 X1 C10 or C10 or U5 D42 X1 Y1 Z2 I12 or U5 D42 X1 H6 C10 Y1 Z3 or H6 X1 H8 C10 Goddess Maat[18][19] in hieroglyphs Maat was the goddess of harmony, justice, and truth represented as a young woman,[20] sitting or standing, holding a was scepter, the symbol of power, in one hand and an ankh, the symbol of eternal life, in the other. Sometimes she is depicted with wings on each arm or as a woman with an ostrich feather on her head.[19] The meaning of this emblem is uncertain, although the god Shu, who in some myths is Maat's brother, also wears it.[21] Depictions of Maat as a goddess are recorded from as early as the middle of the Old Kingdom (c. 2680 to 2190 BCE).[22] The sun-god Ra came from the primaeval mound of creation only after he set his daughter Maat in place of Isfet (chaos). Kings inherited the duty to ensure Maat remained in place and they with Ra are said to "live on Maat", with Akhenaten (r. 1372-1355 BCE) in particular emphasising the concept to a degree that, John D. Ray asserts, the kings contemporaries viewed as intolerance and fanaticism.[23] Some kings incorporated Maat into their names, being referred to as Lords of Maat,[24] or Meri-Maat (Beloved of Maat). Maat had an invaluable role in the ceremony of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See below: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Temples of Maat The earliest evidence for a dedicated temple is in the New Kingdom (c. 1569 to 1081 BCE) era, despite the great importance placed on Maat. Amenhotep III commissioned a temple in the Karnak complex, whilst textu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other temples of Maat were located in Memphis and at Deir el-Medina.[25] The Maat temple at the Karnak complex was also used by courts to meet regarding the robberies of the royal tombs during the rule of Ramesses IX.[21] Maat and the AfterlifeEdit See also "True of Voice"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In the Duat, the Egyptian underworld, the hearts of the dead were said to be weighed against her single "Feather of Ma'at", symbolically representing the concept of Maat, in the Hall of Two Truths. This is why hearts were left in Egyptian mummies while their other organs were removed, as the heart (called "ib") was seen as part of the Egyptian soul. If the heart was found to be lighter or equal in weight to the feather of Maat, the deceased had led a virtuous life and would go on to Aaru. Osiris came to be seen as the guardian of the gates of Aaru after he became part of the Egyptian pantheon and displaced Anubis in the Ogdoad tradition. A heart which was unworthy was devoured by the goddess Ammit and its owner condemned to remain in the Duat.[26]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pictured on papyrus in the Book of the Dead typically, or in tomb scenes, shows Anubis overseeing the weighing and the lioness Ammit seated awaiting the results so she could consume those who failed. The image would be the vertical heart on one flat surface of the balance scale and the vertical Shu-feather standing on the other balance scale surface. Other traditions hold that Anubis brought the soul before the posthumous Osiris who performed the weighing. While the heart was weighed the deceased recited the 42 Negative Confessions as the Assessors of Maat watched on.[26] Maat in Funerary Texts (The Book of Coming Forth by Day and on tomb inscriptions) BD Weighing of the Heart Book of the Dead written on papyrus showing the "Weighing of the Heart" in the Duat using the feather of Maat as the measure in balance Egyptians were often entombed with funerary texts in order to be well equipped for the afterlife as mandated by Egyptian burial customs. These often served to guide the deceased through the afterlife, and the most famous one is the Book of the Dead or Papyrus of Ani (known to the ancient Egyptians as The Book of Coming Forth by Day). The lines of these texts are often collectively called the "Forty-Two Declarations of Purity".[27] These declarations varied somewhat from tomb to tomb as they were tailored to the individual, and so cannot be considered a canonical definition of Maat. Rather, they appear to express each tomb owner's individual practices in life to please Maat, as well as words of absolution from misdeeds or mistakes, made by the tomb owner in life could be declared as not having been done, and through the power of the written word, wipe particular misdeed from the afterlife record of the deceased. Many of the lines are similar, however, and paint a very unified picture of Maat.[27] The doctrine of Maat is represented in the declarations to Rekhti-merti-f-ent-Maat and the 42 Negative Confessions listed in the Papyrus of Ani. The following are translations by E. A. Wallis Budge.[27] 42 Negative Confessions (Papyrus of Ani) I have not committed sin. I have not committed robbery with violence. I have not stolen. I have not slain men and women. I have not stolen grain. I have not purloined offerings. I have not stolen the property of the gods. I have not uttered lies. I have not carried away food. I have not uttered curses. I have not committed adultery, I have not lain with men. I have made none to weep. I have not eaten the heart [i.e., I have not grieved uselessly, or felt remorse]. I have not attacked any man. I am not a man of deceit. I have not stolen cultivated land. I have not been an eavesdropper. I have slandered [no man]. I have not been angry without just cause. I have not debauched the wife of any man. I have not debauched the wife of [any] man. (repeats the previous affirmation but addressed to a different god). I have not polluted myself. I have terrorized none. I have not transgressed [the Law]. I have not been wroth. I have not shut my ears to the words of truth. I have not blasphemed. I am not a man of violence. I am not a stirrer up of strife (or a disturber of the peace). I have not acted (or judged) with undue haste. I have not pried into matters. I have not multiplied my words in speaking. I have wronged none, I have done no evil. I have not worked witchcraft against the King (or blasphemed against the King). I have never stopped [the flow of] water. I have never raised my voice (spoken arrogantly, or in anger). I have not cursed (or blasphemed) God. I have not acted with evil rage. I have not stolen the bread of the gods. I have not carried away the khenfu cakes from the spirits of the dead. I have not snatched away the bread of the child, nor treated with contempt the god of my city. I have not slain the cattle belonging to the god.[28] Assessors of Maat "The Assessors of Maat" are the 42 deities listed in the Papyrus of Nebseni,[29] to whom the deceased make the Negative Confession in the Papyrus of Ani.[30] They represent the 42 united nomes of Egypt, and are called "the hidden Maati gods, who feed upon Maat during the years of their lives;" i.e., they are the righteous minor deities who deserve offerings.[27] As the deceased follows the set formula of Negative Confessions, he addresses each god directly and mentions the nome of which the god is a patron,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unity of the nomes of Egypt.[29] NotesEdit Siegfried Morenz (1973). Egyptian Religion: Siegried Morenz. p. 273. ISBN 978-0-8014-8029-4. Budge.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Vol. 1 p. 418. Henrietta McCall (January 1990). Mesopotamian myth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p. 46. ISBN 0-292-72076-9. Denise Martin (2008). Maat and order in African Cosmology: A Conceptual Tool for Understand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p. 951. Norman Rufus Colin Cohn (1993). Cosmos, Caos and the World to Come: The Ancient Roots of Apocalyptic Faith. p. 9. ISBN 978-0-300-05598-6. Norman Rufus Colin Cohn, "Cosmos, Chaos and the World to Come: The Ancient Roots of Apocalyptic Faith",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rev 2001), isbn = 978-0-300-05598-6 page = 9 John Romer, "Testament", pp. 41-42, Guild Publishing, 1988. "Religion and Cultural Memory: Ten Studies", Jan Assmann, 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p. 3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8047-4523-4. James P. Allen (2000). Middle Egyptia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Hieroglyphs. p. 116. ISBN 978-0-521-77483-3. Frankfort, Henri.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p. 62. Siegfried Morenz (1973). Egyptian Religion: Siegried Morenz. pp. 117–125. ISBN 978-0-8014-8029-4. Roland Murphy (2012). The Interpretation of Old Testament Wisdom Literature. Anton Powell (1995). The Greek World. Psychology Press. p. 303. ISBN 978-0-415-17042-0. Black, p. 130 Black, p. 131 Black, p. 132 Black, p. 157 Hieroglyphs can be found in (Collier and Manley pp. 27, 29, 154) Budge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Vol. 1 p. 416 Robert A. Armour (2001). Gods and Myths of Ancient Egypt.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ISBN 978-977-424-669-2.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 Vol. 2 p. 320 "The Oxford Essential Guide to Egyptian Mythology", Edited by Donald B. Redford, p. 190, Berkeley, 2003, ISBN 0-425-19096-X "Reflections on Osiris", John D. Ray, p. 64, Profile books,2002, ISBN 186197 490 6; An inscription of Hatshepsut reads "I have made bright the truth which he [Amun-Re] loved, [I] know that he liveth by it the truth[Maat]; it is my bread, I eat of its brightness" (Breasted Records, V2, p. 123) Barry J. Kemp (2005). 100 hieroglyphs: think like an Egyptian. ISBN 1-86207-658-8. "The Essential Guide to Egyptian Mythology:The Oxford Guide", p. 190, Berkeley Reference, 2003, ISBN 0-425-19096-X "Death in Ancient Egypt: Weighing the Heart". British Museum. British Museum. Retrieved May 2, 2014. "The Papyrus of Ani". The Book of the Dead. Gramercy. 1995-01-23. pp. 576–582. ISBN 978-0-517-12283-9. "Papyrus of Nebseni". Retrieved May 2, 2014. Budge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Vol. 1 pp. 418-20 ReferencesEdit Black, James Roger. "The Instruction of Amenemope: A Critical Edition and Commentary--Prolegomenon and Prologue",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2 [1] Budge, E. A. Wallis. 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The Papyrus of Ani) Egyptian Text Transliteration and Translation.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7.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95. Budge, E. A. Wallis.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Studies in Egyptian Mythology — Volume 1.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9.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04. Collier, Mark and Manly, Bill. How to Read Egyptian Hieroglyphs: Revise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Faulkner, Raymond. 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Books, 1994. ISBN 0-8118-6489-8 Mancini, Anna. Maat Revealed: Philosophy of Justice in Ancient Egypt. New York: Buenos Books America, 2004. Strudwick, Helen. The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 Singapore: De Agostini UK, 2006. Journey through the afterlife, Ancient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edited by John H. Taylor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2010. London ISBN 0-7141-1989-X) Further readingEdit Assmann, Jan (1990). Ma'at: Gerechtigkeit und Unsterblichkeit im Alten Ägypten (in German). C.H. Beck Verlag. ISBN 3406346677. Menu, Bernadette (2005). Maât: L'ordre juste du monde (in French). Editions Michalon. ISBN 2841862836.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41
horus
Last edited 3 days ago by an anonymous user Horus Watch this page For other uses, see Horus (disambiguation). Horus God of vengeance, sky and kingship Horus standing.svg Horus was often the ancient Egyptians' national patron god. He was usually depicted as a falcon-headed man wearing the pschent, or a red and white crown, as a symbol of kingship over the entire kingdom of Egypt. Major cult center Nekhen, Behdet Edfu Symbol The wedjat eye Consort Serket (as Haroeris), Hathor (in one version) Parents Osiris and Isis in some myths, and Nut and Geb in others. Siblings Osiris, Isis, Set, and Nephthys (as Horus the Elder) Offspring Imsety, Hapi, Duamutef, Qebehsenuef (as Haroeris), Sekhemet (as Horus) Horus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significant deities in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who was worshipped from at least the late Predynastic period through to Greco-Roman times. Different forms of Horus are recorded in history and these are treated as distinct gods by Egypt specialists.[1] These various forms may possibly b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same multi-layered deity in which certain attributes or syncretic relationships are emphasized, not necessarily in opposition but complementary to one another, consistent with how the Ancient Egyptians viewed the multiple facets of reality.[2] He was most often depicted as a falcon, most likely a lanner or peregrine, or as a man with a falcon head.[3] The earliest recorded form of Horus is the patron deity of Nekhen in Upper Egypt, who is the first known national god,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the king who in time came to be regard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Horus in life and Osiris in death.[1] The most commonly encountered family relationship describes Horus as the son of Isis and Osiris but in another tradition Hathor is regarded as his mother and sometimes as his wife.[1] Horus served many functions in the Egyptian pantheon, most notably being a god of the sun, war and protection. Contents Etymology Note of changes over time Horus and the pharaoh Origin mythology Mythological roles Sky god God of war and hunting Conflict between Horus and Set Heru-pa-khered (Horus the Younger) Her-ur (Horus the Elder) Gallery of images See also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EtymologyEdit G5 ḥr "Horus" in hieroglyphs Horus is recorded in Egyptian hieroglyphs as ḥr.w; the pronunciatio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as *Ḥāru, meaning "falcon". Additional meanings are thought to have been "the distant one" or "one who is above, over".[4] By Coptic times, the name became Hōr. It was adopted into Greek as Ὧρος Hōros. The original name also survives in later Egyptian names such as Har-si-ese literally "Horus, son of Isis". Horus was also known as Nekheny, meaning "falcon". Some[who?] have proposed that Nekheny may have been another falcon-god, worshipped at Nekhen (city of the hawk), with which Horus was identified from early on. Horus may be shown as a falcon on the Narmer Palette dating from about the 31st century BC. Note of changes over timeEdit In early Egypt, Horus was the brother of Isis, Osiris, Set and Nephthys. As different cults formed, he became the son of Isis and Osiris. Isis remained the sister of Osiris, Set, and Nephthys. Horus and the pharaohEdit Pyramid texts ca. 2400–2300 BC[5] describe the nature of the Pharaoh in different characters as both Horus and Osiris. The Pharaoh as Horus in life became the Pharaoh as Osiris in death, where he was united with the rest of the gods. New incarnations of Horus succeeded the deceased pharaoh on earth in the form of new Pharaohs. The lineage of Horus, the eventual product of unions between the children of Atum, may have been a means to explain and justify Pharaonic power; The gods produced by Atum were all representative of cosmic and terrestrial forces in Egyptian life; by identifying Horus as the offspring of these forces, then identifying him with Atum himself, and finally identifying the Pharaoh with Horus, the Pharaoh theologically had dominion over all the world. The notion of Horus as the Pharaoh seems to have been superseded by the concept of the Pharaoh as the son of Ra during the Fifth Dynasty of Egypt.[6] Origin mythologyEdit Horus was born to the goddess Isis after she retrieved all the dismembered body parts of her murdered husband Osiris, except his penis which was thrown into the Nile and eaten by a catfish,[7][8] or sometimes by a crab, and according to Plutarch's account (see Osiris) used her magic powers to resurrect Osiris and fashion a gold phallus[9] to conceive her son (older Egyptian accounts have the penis of Osiris surviving). Once Isis knew she was pregnant with Horus, she fled to the Nile Delta marshlands to hide from her brother Set who jealously killed Osiris and who she knew would want to kill their son.[10] There Isis bore a divine son, Horus. Mythological rolesEdit G9 N27 N27 rˁ-ḥr-3ḫty "Ra-Horakhty" in hieroglyphs Sky god Since Horus was said to be the sky, he was considered to also contain the sun and moon. It became said that the sun was his right eye and the moon his left, and that they traversed the sky when he, a falcon, flew across it. Later, the reason that the moon was not as bright as the sun was explained by a tale, known as the The Contendings of Horus and Seth. In this tale, it was said that Set, the patron of Upper Egypt, and Horus, the patron of Lower Egypt, had battled for Egypt brutally, with neither side victorious, until eventually the gods sided with Horus. As Horus was the ultimate victor he became known as Harsiesis, Heru-ur or Har-Wer (ḥr.w wr 'Horus the Great'), but more usually translated as Horus the Elder. In the struggle Set had lost a testicle, explaining why the desert, which Set represented, is infertile. Horus' left eye had also been gouged out, then a new eye was created by part of Khonsu, the moon god, and was replaced. Horus was occasionally shown in art as a naked boy with a finger in his mouth sitting on a lotus with his mother. In the form of a youth, Horus was referred to as Neferhor. This is also spelled Nefer Hor, Nephoros or Nopheros (nfr ḥr.w) meaning 'The Good Horus'. Wedjat, Eye of Horus The Eye of Horus is an ancient Egyptian symbol of protection and royal power from deities, in this case from Horus or Ra. The symbol is seen on images of Horus' mother, Isis, and on other deities associated with her. In the Egyptian language, the word for this symbol was "Wedjat".[11][12] It was the eye of one of the earliest of Egyptian deities, Wadjet, who later became associated with Bast, Mut, and Hathor as well. Wedjat was a solar deity and this symbol began as her eye, an all seeing eye. In early artwork, Hathor is also depicted with this eye.[13] Funerary amulets were often made in the shape of the Eye of Horus. The Wedjat or Eye of Horus is "the central element" of seven "gold, faience, carnelian and lapis lazuli" bracelets found on the mummy of Shoshenq II.[14] The Wedjat "was intended to protect the king [here] in the afterlife"[14] and to ward off evil. Ancient Egyptian and Near Eastern sailors would frequently paint the symbol on the bow of their vessel to ensure safe sea travel.[15] God of war and hunting Horus depicted as a falcon Horus was also said to be a god of war and hunting. The Horus falcon is shown upon a standard on the predynastic Hunters Palette in the "lion hunt". Thus he became a symbol of majesty and power as well as the model of the pharaohs. The Pharaohs were said to be Horus in human form. Furthermore Nemty, another war god, was later identified as Horus.[16] Conflict between Horus and Set Horus, (Louvre Museum), 'Shen rings' in his grasp Horus was told by his mother, Isis, to protect the people of Egypt from Set, the god of the desert, who had killed his father Osiris.[17][18] Horus had many battles with Set, not only to avenge his father, but to choose the rightful ruler of Egypt. In these battles, Horus ca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Lower Egypt, and became its patron. According to Papyrus Chester-Beatty I, Set is depicted as trying to prove his dominance by seducing Horus and then having intercourse with him. However, Horus places his hand between his thighs and catches Set's semen, then subsequently throws it in the river, so that he may not be said to have been inseminated by Set. Horus then deliberately spreads his own semen on some lettuce, which was Set's favorite food. After Set had eaten the lettuce, they went to the gods to try to settle the argument over the rule of Egypt. The gods first listened to Set's claim of dominance over Horus, and call his semen forth, but it answered from the river, invalidating his claim. Then, the gods listened to Horus' claim of having dominated Set, and call his semen forth, and it answered from inside Set.[19][20] Figure of a Horus Falcon, between circa 300 and circa 250 BC (Greco-Roman).[21] The Walters Art Museum. However, Set still refused to relent, and the other gods were getting tired from over eighty years of fighting and challenges. Horus and Set challenged each other to a boat race, where they each raced in a boat made of stone. Horus and Set agreed, and the race started. But Horus had an edge: his boat was made of wood painted to resemble stone, rather than true stone. Set's boat, being made of heavy stone, sank, but Horus's did not. Horus then won the race, and Set stepped down and officially gave Horus the throne of Egypt.[22] But after the New Kingdom, Set still was considered Lord of the desert and its oases.[23] This myth, along with others, could be seen as an explanation of how the two kingdoms of Egypt (Upper and Lower) came to be united. Horus was seen as the God of Upper Egypt, and Set as the God of Lower Egypt. In this myth, the respective Upper and Lower deities have a fight, through which Horus is the victor. However, some of Horus (representing Upper Egypt) enters into Set (Lower Egypt) thus explaining why Upper Egypt is dominant over Lower Egypt.[24][25] Set's regions were then considered to be of the desert. Heru-pa-khered (Horus the Younger) Horus the Younger, Harpocrates to the Ptolemaic Greeks, is re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youth wearing a lock of hair (a sign of youth) on the right of his head while sucking his finger. In addition, he usually wears the united crowns of Egypt, the crown of upper Egypt and the crown of lower Egypt. He is a form of the rising sun, representing its earliest light. Her-ur (Horus the Elder) In this form he represented the god of light and the husband of Hathor. He was one of the oldest gods of ancient Egypt. He became the patron of Nekhen (Hierakonpolis) and the first national god (God of the Kingdom). Later, he also became the patron of the pharaohs, and was called the son of truth.[26] – signifying his role as an important upholder of Maat. He was seen as a great falcon with outstretched wings whose right eye was the sun and the left one was the moon. In this form, he was sometimes given the title Kemwer, meaning (the) great black (one). The Greek form of Her-ur (or Har wer) is Haroeris. Other variants include Hor Merti 'Horus of the two eyes' and Horkhenti Irti.[27] Gallery of imagesEdit Horus, patron deity of Hierakonpolis (near Edfu), the predynastic capital of Upper Egypt. Its head was executed by means of beating the gold then connecting it with the copper body. A uraeus is fixed to the diadem which supports two tall openwork feathers. The eyes are inlaid with obsidian. (6th dynasty). Horus represented in relief with Wadjet and wearing the double crown – Temple of Hatshepsut Horus relief in the Temple of Edfu Statue of Horus from the reign of Amenhotep II (18th century B.C.) in the Musée Royal de Mariemont (Belgium) See alsoEdit Egyptian pantheon Myth of Osiris and Isis Solar deity Hawk of Quraish ReferencesEdit "The Oxford Guide: Essential Guide to Egyptian Mythology", Edited by Donald B. Redford, Horus: by Edmund S. Meltzer, p164–168, Berkley, 2003, ISBN 0-425-19096-X "The Oxford Guide: Essential Guide to Egyptian Mythology", Edited by Donald B. Redford, p106 & p165, Berkley, 2003, ISBN 0-425-19096-X Wilkinson, Richard H. (2003). The Complete Gods and Goddesses of Ancient Egypt. Thames & Hudson. p. 202. Meltzer, Edmund S. (2002). Horus. In D. B. Redford (Ed.), The ancient gods speak: A guide to Egyptian religion (pp. 16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Allen, James. The Ancient Egyptian Pyramid Texts. ISBN 1-58983-182-9. Samuel Noah Kramer. Mythologies of the Ancient World. Quadrangle Books: Chicago, 1961. pp. 35–43 New York Folklore Society (1973). "New York folklore quarterly" 29.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 294. Ian Shaw (2003).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15034-2. Piotr O. Scholz (2001). Eunuchs and castrati: a cultural history. Markus Wiener Publishers. p. 32. ISBN 1-55876-201-9. Roy G. Willis (1993). World mythology. Macmillan. p. 43. ISBN 0-8050-2701-7. Pommerening, Tanja, Die altägyptischen Hohlmaße (Studien zur Altägyptischen Kultur, Beiheft 10), Hamburg, Helmut Buske Verlag, 2005 M. Stokstad, "Art History" Lady of the West at hethert.org Silverman, op. cit., p.228 Charles Freeman, The Legacy of Ancient Egypt, Facts on File, Inc. 1997. p.91 The Contendings of Horus and Seth Ancient Egyptian Culture Ancient Egypt: the Mythology – Horus Theology WebSite: The 80 Years of Contention Between Horus and Set Fleming, Fergus, and Alan Lothian. The Way to Eternity: Egyptian Myth. Duncan Baird Publishers, 1997. pp. 80–81 "Figure of a Horus Falcon". The Walters Art Museum. Mythology, published by DBP, Chapter: Egypt's divine kingship Set, God of Confusion, by TeVelde = Stockdale, Nancy. "Menes." World History: Ancient and Medieval Eras. ABC-CLIO, 2012. Web. 9 Oct. 2012. Pinch, Geraldine. "Horus." World History: Ancient and Medieval Eras. ABC-CLIO, 2012. Web. 9 Oct. 2012. Wilson, Erasmus (January 1, 1877). Cleopatra's needle: With brief notes on Egypt and Egyptian obelisks. London: Brain & Company. p. 208. Retrieved 6 December 2014. Patricia Turner, Charles Russell Coulter, Dictionary of ancient deities, 2001 External linksEdit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Horus. UCAR educational article about Horus Britannica Online: Horus (Egyptian God)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42
hatshepsut
Last edited 3 days ago by Gadget850 Hatshepsut Watch this page For other ancient Egyptians called Maatkare, see Maatkare. Hatshepsut Statue of Hatshepsut on display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Statue of Hatshepsut on display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araoh Reign c. 1479–1458 BC (18th Dynasty) Predecessor Thutmose II Successor Thutmose III Royal titulary Consort Thutmose II Children Neferure Father Thutmose I Mother Ahmose Born c. 1508 BC[2] Died 1458 BC (aged 50) Burial KV20 (possibly re-interred in KV60[2]) Monuments Temple of Karnak, Mortuary Temple of Hatshepsut, Speos Artemidos Hatshepsut (/hætˈʃɛpsʊt/;[3] also Hatchepsut; meaning Foremost of Noble Ladies;[4] 1508–1458 BC) was the fifth pharaoh of the Eighteenth dynasty of Egypt. Hatshepsut came to the throne of Egypt in 1478 BC. Officially, she ruled jointly with Thutmose III who had ascended to the throne as a child one year earlier. Hatshepsut was the chief wife of Thutmose II, Thutmose III’s father. S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by Egyptologists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haraohs, reigning longer than any other woman of an indigenous Egyptian dynasty. According to Egyptologist James Henry Breasted she is also known as "the first great woman in history of whom we are informed."[5] Hatshepsut was the daughter of Thutmose I and his primary wife Ahmes. Her husband Thutmose II was the son of Thutmose I and a secondary wife named Mutneferet, who carried the title King's daughter and was probably a child of Ahmose I. Hatshepsut and Thutmose II had a daughter named Neferure. Thutmose II fathered Thutmose III with Iset, a secondary wife. Contents Reign Major accomplishments Trade routes Building projects Comparison with other female rulers Official lauding Death, burial, and mummy Changing recognition Tyldesley hypothesis Hieroglyphic clues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Hatshepsut Problem" In popular culture Notes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ReignEdit Trade with other countries was re-established; here trees transported by ship from Punt are shown being moved ashore for planting in Egypt—relief from Hatshepsut mortuary temple Although contemporary records of her reign are documented in diverse ancient sources, Hatshepsut was described by early modern scholars as only having served as a co-regent from approximately 1479 to 1458 BC, during years seven to twenty-one of the reign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that of Thutmose III.[6] Today Egyptologists generally agree that Hatshepsut assumed the position of pharaoh. Hatshepsut was given a reign of about twenty-two years by ancient authors. Josephus and Julius Africanus both quote Manetho's king list, mentioning a woman called Amessis or Amensis who has been identified (from the context) as Hatshepsut. In Josephus her reign is given as twenty-one years and nine months,[7] while Africanus gives twenty-two years.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ies, records of the reign of Hatshepsut end, since the first major foreign campaign of Thutmose III was dated to his twenty-second year, which also would have been Hatshepsut's twenty-second year as pharaoh.[8] Dating the beginning of her reign is more difficult, however. Her father's reign began in either 1506 or 1526 BC according to the low and high chronologies respectively.[9] The length of the reigns of Tuthmosis I and Tuthmosis II, however, cannot be determined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With short reigns, Hatshepsut would have ascended the throne fourteen years after the coronation of Tuthmosis I, her father.[10] Longer reigns would put her ascension twenty-five years after Tuthmosis I's coronation.[9] Thus, Hatshepsut could have assumed power as early as 1512 BC, or, as late as 1479 BC. The earliest attestation of Hatshepsut as pharaoh occurs in the tomb of Ramose and Hatnofer where a collection of grave goods contained a single pottery jar or amphora from the tomb's chamber—which was stamped with the date Year 7.[11] Another jar from the same tomb—which was discovered in situ by a 1935–1936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expedition on a hillside near Thebes—was stamped with the seal of the 'God's Wife Hatshepsut' while two jars bore the seal of ‘The Good Goddess Maatkare’[12] The dating of the amphorae, "sealed into the [tomb's] burial chamber by the debris from Senenmut's own tomb," is undisputed which means that Hatshepsut was acknowledged as king, and not queen, of Egypt by Year 7 of her reign.[12] Major accomplishmentsEdit Trade routes A tree in front of Hatshepsut's temple, claimed to have been brought from Punt by Hatshepsut's Expedition which is depicted on the Temple walls Hatshepsut established the trade networks that had been disrupted during the Hyksos occupation of Egypt during the Second Intermediate Period, thereby building the wealth of the eighteenth dynasty. She oversaw the preparations and funding for a mission to the Land of Punt. This trading expedition to Punt was roughly during Hatshepsut's ninth year of reign. It set out in her name with five ships, each measuring 70 feet (21 m) long bearing several sails and accommodating 210 men that included sailors and 30 rowers. Many trade goods were bought in Punt, notably frankincense and myrrh. Hatshepsut's delegation returned from Punt bearing thirty-one live myrrh trees, the roots of which were carefully kept in baskets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voyage. This was the first recorded attempt to transplant foreign trees. It is reported that Hatshepsut had these trees planted in the courts of her mortuary temple complex. Egyptians also returned with a number of other gifts from Punt, among which was frankincense.[13] Hatshepsut would grind the charred frankincense into kohl eyeliner.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ed use of the resin.[14] Hatshepsut had the expedition commemorated in relief at Deir el-Bahri, which is also famous for its realistic depiction of the Queen of the Land of Punt, Queen Ati.[15] The Puntite Queen is portrayed as relatively tall and possessing facial features of Semitic type. Her physique is generously proportioned, with large breasts and rolls of fat on her body. Due to the fat deposits on her buttocks, it has sometime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she may have had steatopygia.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st Marc Armand Ruffer,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a steatopygous woman is a disproportion in size between the buttocks and thighs, which was not the case with Ati. She instead appears to have been generally obese, a condition that was exaggerated by excessive lordosis or curvature of the lower spine.[16] Hatshepsut also sent raiding expeditions to Byblos and Sinai shortly after the Punt expedition.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se expeditions. Although many Egyptologists have claimed that her foreign policy was mainly peaceful,[15] it is possible that she led military campaigns against Nubia and Canaan.[17] Building projects Djeser-Djeseru is the main building of Hatshepsut's mortuary temple complex at Deir el-Bahri. Designed by Senemut, her vizier, the building is an example of perfect symmetry that predates the Parthenon, and it was the first complex built on the site she chose, which would become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Hatshepsut was one of the most prolific builders in ancient Egypt, commissioning hundred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roughout both Upper Egypt and Lower Egypt. Arguably, her buildings were grander and more numerous than those of any of her Middle Kingdom predecessors'. Later pharaohs attempted to claim some of her projects as theirs. She employed the great architect Ineni, who also had worked for her father, her husband, and for the royal steward Senemut. During her reign, so much statuary was produced that almost every major museum in the world has Hatshepsut statuary among their collections; for instance, the Hatshepsut Room in New York City'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s dedicated solely to some of these pieces. Following the tradition of most pharaohs, Hatshepsut had monuments constructed at the Temple of Karnak. She also restored the original Precinct of Mut, the ancient great goddess of Egypt, at Karnak that had been ravaged by the foreign rulers during the Hyksos occupation. It later was ravaged by other pharaohs, who took one part after another to use in their pet projects and awaits restoration. She had twin obelisks, at the time the tallest in the world, erected at the entrance to the temple. One still stands, as the tallest surviving ancient obelisk on Earth; the other has broken in two and toppled. Another project, Karnak's Red Chapel, or Chapelle Rouge, was intended as a barque shrine and originally, may have stood between her two obelisks. It was lined with carved stones that depicted significant events in Hatshepsut's life. She later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more obelisks to celebrate her sixteenth year as pharaoh; one of the obelisks broke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thus, a third was constructed to replace it. The broken obelisk was left at its quarrying site in Aswan, where it still remains. Known as The Unfinished Obelisk, it demonstrates how obelisks were quarried.[18] Colonnaded design of Hatshepsut temple The Temple of Pakhet was built by Hatshepsut at Beni Hasan in the Minya Governorate south of Al Minya. The name, Pakhet, was a synthesis that occurred by combining Bast and Sekhmet, who were similar lioness war goddesses, in an area that bordered the north and south division of their cults. The cavernous underground temple, cut into the rock cliff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Nile, was admired and called the Speos Artemidos by the Greeks during their occupation of Egypt, known as the Ptolemaic Dynasty. They saw the goddess as a parallel to their hunter goddess Artemis. The temple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built alongside much more ancient ones that have not survived. This temple has an architrave with a long dedicatory text bearing Hatshepsut's famous denunciation of the Hyksos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by James P. Allen.[19] They had occupied Egypt and cast it into a cultural decline that persisted until a revival brought about by her policies and innovations. This temple was altered later and some of its inside decorations were usurped by Seti I, in the nineteenth dynasty, attempting to have his name replace that of Hatshepsut. Following the tradition of many pharaohs, the masterpiece of Hatshepsut's building projects was a mortuary temple. She built hers in a complex at Deir el-Bahri. It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y Senemut at a site on the West Bank of the Nile River near the entrance to what now is called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because of all the pharaohs who later chose to associate their complexes with the grandeur of hers. Her buildings were the first grand ones planned for that location. The focal point was the Djeser-Djeseru or "the Sublime of Sublimes", a colonnaded structure of perfect harmony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Parthenon was built. Djeser-Djeseru sits atop a series of terraces that once were graced with lush gardens. Djeser-Djeseru is built into a cliff face that rises sharply above it. Djeser-Djeseru and the other buildings of Hatshepsut's Deir el-Bahri complex are considered to be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architecture. Another one of her great accomplishments is the Hatshepsut needle (also known as the granite obelisks). Comparison with other female rulersEdit Although it was uncommon for Egypt to be ruled by a woman, the situation was not unprecedented. As a regent, Hatshepsut was preceded by Merneith of the first dynasty, who was buried with the full honors of a pharaoh and may have ruled in her own right. Nimaethap of the third dynasty may have been the dowager of Khasekhemwy, but certainly acted as regent for her son, Djoser, and may have reigned as pharaoh in her own right.[20] Nitocris may have been the last pharaoh of the sixth dynasty. Her name is found in 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 and writings of Manetho, but her historicity is uncertain. Queen Sobekneferu of the twelfth dynasty is known to have assumed formal power as ruler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three centuries earlier than Hatshepsut. Ahhotep I, lauded as a warrior queen, may have been a regent between the reigns of two of her sons, Kamose and Ahmose I,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eenth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Hatshepsut's own eighteenth dynasty. Amenhotep I, also preceding Hatshepsut in the eighteenth dynasty, probably came to power while a young child and his mother, Ahmose-Nefertari,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a regent for him.[21] Other women whose possible reigns as pharaohs are under study include Akhenaten's possible female co-regent/successor (usually identified as either Nefertiti or Meritaten) and Twosre. Among the later, non-indigenous Egyptian dynasties, the most notable example of another woman who became pharaoh was Cleopatra VII, the last pharaoh of Ancient Egypt.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female pharaohs, Hatshepsut's reign was much longer and more prosperous. She was successful in warfare early in her reign, but generally is considered to be a pharaoh who inaugurated a long peaceful era. She re-established international trading relationships lost during a foreign occupation and brought great wealth to Egypt. That wealth enabled Hatshepsut to initiate building projects that raised the calibre of Ancient Egyptian architecture to a standard, comparable to classical architecture, that would not be rivaled by any other culture for a thousand years. She managed to rule for about 20 year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hings that she did was building Hatshepsut's temple (see below). Official lauding Hyperbole is common, virtually, to all royal inscriptions of Egyptian history. While all ancient leaders used it to laud their achievements, Hatshepsut has been called the most accomplished pharaoh at promoting her accomplishments.[22] This may have resulted from the extensive building executed during her time as pharaoh, in comparison to many others. It afforded her with many opportunities to laud herself, but it also reflects the wealth that her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brought to Egypt, enabling her to finance such projects. Aggrandizement of their achievements was traditional when pharaohs built temples and their tombs. Large granite sphinx bearing the likeness of the pharaoh Hatshepsut, depic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alse beard, a symbol of her pharaonic power—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Women had a relatively high status in ancient Egypt and enjoyed the legal right to own, inherit, or will property. A woman becoming pharaoh was rare, however; only Sobekneferu, Neferneferuaten and possibly Khentkaus I and Nitocris[23] preceded her in known records as ruling solely in their own name. The existence of this last ruler is disputed and is probably a mis-translation of a male king. Twosret, a female king and the last pharaoh of the nineteenth dynasty, may have been the only woman to succeed her among the indigenous rulers. In Egyptian history, there was no word for a "queen regnant" as in contemporary history, "king" being the Ancient Egyptian title regardless of gender, and by the time of her reign, pharaoh had become the name for the ruler. Hatshepsut is not unique, however, in taking the title of king. Sobekneferu, ruling six dynasties prior to Hatshepsut, also did so when she ruled Egypt. Hatshepsut had been well trained in her duties as the daughter of the pharaoh. During her father's reign she held the powerful office of God's Wife. She had taken a strong role as queen to her husband and was well experienced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her kingdom by the time she became pharaoh. There is no indication of challenges to her leadership and, until her death, her co-regent remained in a secondary role, quite amicably heading her powerful army—which would have given him the power necessary to overthrow a usurper of his rightful place, if that had been the case. Hatshepsut assumed all of the regalia and symbols of the pharaonic office in official representations: the Khat head cloth, topped with the uraeus, the traditional false beard, and shendyt kilt.[22] Many existing statues alternatively show her in typically feminine attire as well as those that depict her in the royal ceremonial attire. Statues portraying Sobekneferu also combin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male and female iconography and, by tradition, may have served as inspiration for these works commissioned by Hatshepsut.[24] After this period of transition ended, however, most formal depictions of Hatshepsut as pharaoh showed her in the royal attire, with all of the pharaonic regalia. At her mortuary temple, in Osirian statues that regaled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pharaoh to the world of the dead, the symbols of the pharaoh as the deity Osiris were the reason for the attire and they were much more important to be displayed traditionally, her breasts are obscured behind her crossed arms holding the regal staffs of the two kingdoms she ruled. This became a pointed concern among writers who sought reasons for the generic style of the shrouded statues and led to misinterpretation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gious symbolism was required to interpret the statues correctly. Interpretations by these early scholars varied and often, were baseless conjectures of their own contemporary values.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her breasts not being emphasized in the most formal statues were debated among some early Egyptologists, who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ritual religious symbolism,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 that many women and goddesses portrayed in ancient Egyptian art often lack delineation of breasts, and that 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gender of pharaohs was never stressed in the art. With few exceptions, subjects were idealized. Osirian statues of Hatshepsut at her tomb, one stood at each pillar of the extensive structure, note the mummification shroud enclosing the lower body and legs as well as the crook and flail associated with Osiris—Deir el-Bahri Modern scholars, however, have theorized that by assuming the typical symbols of pharaonic power, Hatshepsut was asserting her claim to be the sovereign rather than a "King's Great Wife" or queen consort. The gender of pharaohs was never stressed in official depictions; even the men were depicted with the highly stylized false beard associated with their position in the society. Moreover, the Osirian statues of Hatshepsut—as with other pharaohs—depict the dead pharaoh as Osiris, with the body and regalia of that deity. All of the statues of Hatshepsut at her tomb follow that tradition. The promise of resurrection after death was a tenet of the cult of Osiris. Since many statues of Hatshepsut depicted in this fashion have been put on display in museums and those images have been widely published, viewers who lack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these depictions have been misled. Aside from the face depicting Hatshepsut, these statues closely resemble those of other kings as Osiris, following religious traditions. Most of the official statues commissioned of Hatshepsut show her less symbolically and more naturally, as a woman in typical dresses of the nobility of her day. Notably, even after assuming the formal regalia, Hatshepsut still described herself as a beautiful woman, often as the most beautiful of women, and although she assumed almost all of her father's titles, she declined to take the title "The Strong Bull" (the full title being, The Strong Bull of his Mother), which tied the pharaoh to the goddesses Isis, the throne, and Hathor, (the cow who gave birth to and protected the pharaohs)—by being her son sitting on her throne—an unnecessary title for her, since Hatshepsut became allied with the goddesses, herself, which no male pharaoh could. Rather than the strong bull, Hatshepsut, having served as a very successful warrior during the early portion of her reign as pharaoh, associated herself with the lioness image of Sekhmet, the major war deity in the Egyptian pantheon. Religious concepts were tied into all of these symbols and titles. By the time of Hatshepsut's reign, the merger of some aspects of these two goddesses provided that they would both have given birth to, and were the protectors of, the pharaohs. They became interchangeable at times. Hatshepsut also traced her lineage to Mut, a primal mother goddess of the Egyptian pantheon, which gave her another ancestor who was a deity as well as her father and grandfathers, pharaohs who would have become deified upon death. While Hatshepsut was depicted in official art wearing regalia of a pharaoh, such as the false beard that male pharaohs also wore, it is most unlikely that she ever wore such ceremonial decorations, just as it is unlikely that the male pharaohs did. Statues such as those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depicting her seated wearing a tight-fitting dress and the nemes crown, are thought to be a mor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how she would have presented herself at court.[25] As a notable exception, only one male pharaoh abandoned the rigid symbolic depiction that had become the style of the most official artwork representing the ruler, Pharaoh Amenhotep IV (later Akhenaten) of the same eighteenth dynasty, whose wife, Nefertiti, also may have ruled in her own right following the death of her husband. The Hawk of the Pharaoh, Hatshepsut—Temple at Luxor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xamples of the legends about Hatshepsut is a myth about her birth. In this myth, Amun goes to Ahmose in the form of Thutmose I and awakens her with pleasant odors. At this point Amun places the ankh, a symbol of life, to Ahmose's nose, and Hatshepsut is conceived by Ahmose. Khnum, the god who forms the bodies of human children, is then instructed to create a body and ka, or corporal presence/life force, for Hatshepsut. Heket, the goddess of life and fertility, and Khnum then lead Ahmose along to a lioness' bed where she gives birth to Hatshepsut. Reliefs depicting each step in these events are at Karnak and in her mortuary temple. The Oracle of Amun proclaimed that it was the will of Amun that Hatshepsut be pharaoh, further strengthening her position. She reiterated Amun's support by having these proclamations by the god Amun carved on her monuments: Welcome my sweet daughter, my favorite, the King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Maatkare, Hatshepsut. Thou art the Pharaoh, taking possession of the Two Lands.[26] Hatshepsut claimed that she was her father's intended heir and that he made her the heir apparent of Egypt. Almost all scholars today view this as historical revisionism, or prolepsis, on Hatshepsut's part since it was Thutmose II—a son of Thutmose I by Mutnofret—who was her father's heir. Moreover, Thutmose I could not have foreseen that his daughter Hatshepsut would outlive his son within his own lifetime. Thutmose II soon married Hatshepsut and the latter became both his senior royal wife and the most powerful woman at court. Biographer Evelyn Wells, however, accepts Hatshepsut's claim that she was her father's intended successor. Once she became pharaoh herself, Hatshepsut supported her assertion that she was her father's designated successor with inscriptions on the walls of her mortuary temple: Then his majesty said to them: "This daughter of mine, Khnumetamun Hatshepsut—may she live!—I have appointed as my successor upon my throne... she shall direct the people in every sphere of the palace; it is she indeed who shall lead you. Obey her words, unite yourselves at her command." The royal nobles, the dignitaries, and the leaders of the people heard this proclam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his daughter, the King of Upper and Lower Egypt, Maatkare—may she live eternally.[27] American humorist Will Cuppy wrote an essay on Hatshepsut which was published after his death in the book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Practically Everybody. Regarding one of her wall inscriptions, he wrote, For a general notion of Hatshepsut's appearance at a certain stage of her career, we are indebted to one of those wall inscriptions. It states that "to look upon her was more beautiful than anything; her splendor and her form were divine." Some have thought it odd that the female Pharaoh should have been so bold, fiftyish as she was. Not at all. She was merely saying how things were about thirty-five years back, before she had married Thutmose II and slugged it out with Thutmose III. "She was a maiden, beautiful and blooming", the hieroglyphics run, and we have no reason to doubt it. Surely there is no harm in telling the world how one looked in 1515 B.C.[28] Death, burial, and mummyEdit See also: KV20 A stone statue of Hatshepsut Hatshepsut died as she was approaching what we would consider middle age given typical contemporary lifespans, in her twenty-second regnal year.[29] The precise date of Hatshepsut's death—and the time when Thutmose III became the next pharaoh of Egypt—is considered to be Year 22, II Peret day 10 of her reign, as recorded on a single stela erected at Armant[30] or January 16, 1458 BC.[31] This information validates the basic reliability of Manetho's kinglist records since Hatshepsut's known accession date was I Shemu day 4,[32] (i.e.: Hatshepsut died 9 months into her 22nd year as king, as Manetho writes in his Epitome for a reign of 21 years and 9 months). No contemporary mention of the cause of her death has survived. If the recent identification of her mummy (see below) is correct, however, the medical evidence would indicate that she suffered from diabetes and died from bone cancer which had spread throughout her body while she was in her fifties.[2][33] It also would suggest that she had arthritis and bad teeth.[2] Hatshepsut had begun construction of a tomb when she was the Great Royal Wife of Thutmose II, but the scale of this was not suitable for a pharaoh, so when she ascended the throne, preparation for another burial started. For this, KV20, originally quarried for her father, Thutmose I, and probably the first royal tomb in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was extended with a new burial chamber. Hatshepsut also refurbished the burial of her father and prepared for a double interment of both Thutmose I and her within KV20. It is likely, therefore, that when she died (no later than the twenty-second year of her reign), she was interred in this tomb along with her father.[34] During the reign of Thutmose III, however, a new tomb, (KV38), together with new burial equipment was provided for Thutmose I, who then was removed from his original tomb and re-interred elsewhere. At the same time Hatshepsut's mummy might have been moved into the tomb of her wet nurse, Sitre-Re, in KV60. It is possible that Amenhotep II, son to Thutmose III by a secondary wife, was the one motivating these actions in an attempt to assure his own uncertain right to succession. Besides what was recovered from KV20 during Howard Carter's clearance of the tomb in 1903, other funerary furniture belonging to Hatshepsut has been found elsewhere, including a lioness "throne" (bedstead is a better description), a senet game board with carved lioness-headed, red-jasper game pieces bearing her pharaonic title, a signet ring, and a partial shabti figurine bearing her name. In the Royal Mummy Cache at DB320, an ivory canopic coffer was found that was inscribed with the name of Hatshepsut and contained a mummified liver or spleen as well as a molar tooth. There was a royal lady of the twenty-first dynasty of the same name, however, and for a while it was thought possible that it could have belonged to her instead.[35] In 1903, Howard Carter had discovered a tomb (KV60) in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that contained two female mummies, one identified as Hatshepsut's wetnurse, and the other unidentified. In the spring of 2007, the unidentified body was finally removed from the tomb by Dr. Zahi Hawass and brought to Cairo's Egyptian Museum for testing. This mummy was missing a tooth, and the space in the jaw perfectly matched Hatshepsut's existing molar, found in the DB320 canopic jar.[36][37] Her death has since been attributed to a carcinogenic skin lotion found in possession of the Pharaoh, which led to her having bone cancer. "There is a lot that speaks for this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Helmut Wiedenfeld of the University of Bonn's pharmaceutical institute. "If you imagine that the queen had a chronic skin disease and that she found short-term improvement from the salve, she may have exposed herself to a great risk over the years."[38] Changing recognitionEdit Toward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Thutmose III and into the reign of his son, an attempt was made to remove Hatshepsut from certain historical and pharaonic records. This elimin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ost literal way possible. Her cartouches and images were chiselled off some stone walls, leaving very obvious Hatshepsut-shaped gaps in the artwork. At the Deir el-Bahari temple, Hatshepsut's numerous statues were torn down and in many cases, smashed or disfigured before being buried in a pit. At Karnak, there even was an attempt to wall up her obelisks. While it is clear that much of this rewriting of Hatshepsut's history occurred only during the close of Thutmose III's reign, it is not clear why it happened, other than the typical pattern of self-promotion that existed among the pharaohs and their administrators, or perhaps saving money by not building new monuments for the burial of Thutmose III and instead, using the grand structures built by Hatshepsut. Amenhotep II, the son of Thutmose III, who became a co-regent toward the end of his father's reign, is suspected by some as being the defacer during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a very old pharaoh. He would have had a motive because his position in the royal lineage was not so strong as to assure his elevation to pharaoh. He is documented, further, as having usurped many of Hatshepsut's accomplishments during his own reign. His reign is marked with attempts to break the royal lineage as well, not recording the names of his queens and eliminating the powerful titles and official roles of royal women such as, God's Wife of Amun.[39] For many years, presuming that it was Thutmose III acting out of resentment once he became pharaoh, early modern Egyptologists presumed that the erasures were similar to the Roman damnatio memoriae. This appeared to make sense when thinking that Thutmose might have been an unwilling co-regent for years. This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probably is too simplistic, however. It is highly unlikely that the determined and focused Thutmose—not only Egypt's most successful general, but an acclaimed athlete, author, historian, botanist, and architect—would have brooded for two decades of his own reign before attempting to avenge himself on his stepmother and aunt. According to renowned Egyptologist Donald Redford: Here and there, in the dark recesses of a shrine or tomb where no plebeian eye could see, the queen's cartouche and figure were left intact ... which never vulgar eye would again behold, still conveyed for the king the warmth and awe of a divine presence.[40] The erasures were sporadic and haphazard, with only the more visible and accessible images of Hatshepsut being removed; had it been more complete, we would not now have so many images of Hatshepsut. Thutmose III may have died before these changes were finished and it may be that he never intended a total obliteration of her memory. In fact, we have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assumption that Thutmose hated or resented Hatshepsut during her lifetime. Had that been true, as head of the army, in a position given to him by Hatshepsut (who was clearly not worried about her co-regent's loyalty), he surely could have led a successful coup, but he made no attempt to challenge her authority during her reign and, her accomplishments and images remained featured on all of the public buildings she built for twenty years after her death. Tyldesley hypothesis Writers such as Joyce Tyldesley hypothesized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Thutmose III, lacking any sinister motivation, may have decided toward the end of his life, to relegate Hatshepsut to her expected place as the regent—which was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powerful women in Egypt's court as the example of Queen Ahhotep attests—rather than king. Tyldesley fashions her concept as, that by eliminating the more obvious traces of Hatshepsut's monuments as pharaoh and reducing her status to that of his co-regent, Thutmose III could claim that the royal succession ran directly from Thutmose II to Thutmose III without any interference from his aunt. The deliberate erasures or mutilations of the numerous public celebrations of her accomplishments, but not the rarely seen ones, would be all that was necessary to obscure Hatshepsut's accomplishments. Moreover, by the latter half of Thutmose III's reign, the more prominent high officials who had served Hatshepsut would have died, thereby eliminating the powerful religious and bureaucratic resistance to a change in direction in a highly stratified culture. Hatshepsut's highest official and closest supporter, Senenmut, seems either to have retired abruptly or died around Years 16 and 20 of Hatshepsut's reign and, was never interred in either of his carefully prepared tombs.[41] According to Tyldesley, the enigma of Senenmut's sudden disappearance "teased Egyptologists for decades" given the lack of solid archaeological or textual evidence" and permitted "the vivid imagination of Senenmut-scholars to run wild" resulting in a variety of strongly held solutions "some of which would do credit to any fictional murder/mystery plot."[42] In such a scenario, newer court officials, appointed by Thutmose III, also would have had an interest in promoting the many achievements of their master in order to assure the continued success of their own families. Presuming that it was Thutmose III (rather than his co-regent son), Tyldesley also put forth a hypothesis about Thutmose suggesting that his erasures and defacement of Hatshepsut's monuments could have been a cold, but rational attempt on his part to extinguish the memory of an "unconventional female king whose reign might possibly be interpreted by future generations as a grave offence against Ma'at, and whose unorthodox coregency" could "cast serious doubt upon the legitimacy of his own right to rule. Hatshepsut's crime need not be anything more than the fact that she was a woman."[43] Tyldesley conjectured that Thutmose III may have considere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example of a successful female king in Egyptian history could demonstrate that a woman was as capable at governing Egypt as a traditional male king, which could persuade "future generations of potentially strong female kings" to not "remain content with their traditional lot as wife, sister and eventual mother of a king" and assume the crown.[44] Dismissing relatively recent history known to Thutmose III of another woman who was king, Sobekneferu of Egypt's Middle Kingdom, she conjectured further that he might have thought that while she had enjoyed a short, approximately four-year reign, she ruled "at the very end of a fading [12th dynasty] Dynasty, and from the very start of her reign the odds had been stacked against her. She was, therefore, acceptable to conservative Egyptians as a patriotic 'Warrior Queen' who had failed" to rejuvenate Egypt's fortunes.[45] In contrast, Hatshepsut's glorious reign wa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case: she demonstrated that women were as capable as men of ruling the two lands since she successfully presided over a prosperous Egypt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45] If Thutmose III's intent was to forestall the possibility of a woman assuming the throne, as proposed by Tyldesley, it was a failure since Twosret and Neferneferuaten (possibly), a female co-regent or successor of Akhenaten, assumed the throne for short reigns as pharaoh later in the New Kingdom. Hieroglyphic clues The erasure of Hatshepsut's name—whatever the reason or the person ordering it—almost caused her to disappear from Egypt's archaeological and written records. When nineteenth-century Egyptologists started to interpret the texts on the Deir el-Bahri temple walls (which were illustrated with two seemingly male kings) their translations made no sense. 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the French decoder of hieroglyphs, was not alone in feeling confused by the obvious conflict between words and pictures: If I felt somewhat surprised at seeing here, as elsewhere throughout the temple, the renowned Moeris [Thutmose III], adorned with all the insignia of royalty, giving place to this Amenenthe [Hatshepsut], for whose name we may search the royal lists in vain, still more astonished was I to find upon reading the inscriptions that wherever they referred to this bearded king in the usual dress of the Pharaohs, nouns and verbs were in the feminine, as though a queen were in question. I found the same peculiarity everywhere...[46]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he 2006 discovery of a foundation deposit including nine golden cartouches bearing the names of both Hatshepsut and Thutmose III in Karnak may shed additional light on the eventual attempt by Thutmose III and his son Amenhotep II to erase Hatshepsut from the historical record and the correct nature of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her role as pharaoh.[47] Sphinx of Hatshepsut with unusual rounded ears and ruff that stress the lioness features of the statue, but with five toes - newel post decorations from the lower ramp of her tomb complex These two statues once resembled each other, however, the symbols of her pharaonic power: the Uraeus, Double Crown, and traditional false beard have been stripped from the left image; many images portraying Hatshepsut were destroyed or vandalized within decades of her death, possibly by Amenhotep II at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Thutmose III, while he was his co-regent, in order to assure his own rise to pharaoh and then, to claim many of her accomplishments as his. The image of Hatshepsut has been deliberately chipped away and removed - Ancient Egyptian wing of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Dual stela of Hatshepsut (centre left) in the blue Khepresh crown offering wine to the deity Amun and Thutmose III behind her in the hedjet white crown, standing near Wosret - Vatican Museum Hieroglyphs showing Thutmose III on the left and Hatshepsut on the right, she having the trappings of the greater role — Red Chapel, Karnak A Fallen obelisk of Hatshepsut - Karnak. The "Hatshepsut Problem" The "Hatshepsut Problem" was a major issue in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Egyptology, centering on confusion and disagreement on the order of succession of early 18th dynasty pharaohs. The dilemma takes its name from confusion over the chronology of the rule of Queen Hatshepsut and Thutmose I, II, and III.[48] In its day, the problem was controversial enough to cause academic feuds between leading Egyptologists and created perceptions about the early Thutmosid family that persisted well into the 20th century, the influence of which still can be found in more recent works. Chronology-wise, the Hatshepsut problem was largely cleared up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er and her reign was uncovered. In popular cultureEdit Farah Ali Abd El Bar portrayed her in the Discovery Channel documentary, Secrets of Egypt's Lost Queen. Sarah Hadland portrayed her in the 2009 TV adaptation of Horrible Histories (written by Terry Deary). Hatshepsut has appeared as a fictional character in many novels. Some of them include: Pauline Gedge: Child of the Morning. Macmillan Company of Canada. 1977. ISBN 978-0770515201. Eloise Jarvis McGraw: Mara: Daughter of the Nile. New York: Puffin. 1985. ISBN 978-0140319293. Marek Halter: Zipporah: Wife of Moses. New York: Crown (1st US Edition). 2005. ISBN 978-1400052790. NotesEdit "Queen Hatshepsut". Phouka. Retrieved 13 April 2008. Wilford, John Noble (27 June 2007). "Tooth May Have Solved Mummy Mystery.".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9 June 2007. A single tooth and some DNA clues appear to have solved the mystery of the lost mummy of Hatshepsut, one of the great queens of ancient Egypt, who reigned in the 15th century B.C. "Hatshepsut". Dictionary.com. Retrieved 27 July 2007. Clayton, Peter (1994). Chronicle of the Pharaohs. Thames & Hudson. p. 104. http://www.nbufront.org/MastersMuseums/JHClarke/HistoricalPersonalities/hp3.html Dodson, Aidan; Dyan, Hilton (2004). The Complete Royal Families of Ancient Egypt. Thames & Hudson. p. 130. ISBN 0-500-05128-3. Against Apion I 15 Steindorff, George; Seele, Keith (1942). When Egypt Ruled the Ea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 53. Grimal, Nicolas (1988). A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Librairie Arthéme Fayard. p. 204. Gabolde, Luc (1987).La Chronologie du règne de Tuthmosis II, ses conséquences sur la datation des momies royales et leurs répercutions sur l'histoire du développement de la Vallée des Rois SAK 14: pp. 61–87. Tyldesley, Joyce (1996). Hatchepsut: The Female Pharaoh (Hardback ed.). Penguin Books. p. 99. ISBN 0-14-024464-6. Tyldesley, Hatchepsut, p.99 Njoku, Raphael Chijioke (2013). The History of Somalia. ABC-CLIO. pp. 29–31. ISBN 0313378576. Isaac, Michael (2004). A Historical Atlas of Oman.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p. 14. ISBN 0823945006. Retrieved 5 September 2014. Joyce Tyldesley, Hatchepsut: The Female Pharaoh, Penguin Books, 1998 paperback, pp. 137–144 Ruffer, Marc Armand (1921). Studies in the Palaeopathology of Egyp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45. Retrieved 5 September 2014.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 By Margaret Bunson, p.161 The Unfinished Obelisk by Peter Tyson March 16, 1999 NOVA online adventure James P. Allen, "The Speos Artemidos Inscription of Hatshepsut", Bulletin of the Egyptological Seminar 16 (2002), pp. 1–17, pls.1+2. Christensen, Martin K.I. (25 July 2007). "Women in Power: BC 4500-1000". Worldwide Guide to Women in Leadership. Retrieved 25 August 2007. Shaw and Nicholson, p. 28. "Hatshepsut". Back in the limelight by Nevine El-Aref, Al-Ahram Weekly. Callender/Shaw p.170. Eternal Egypt Breasted, James Henry, 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ersian Conques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06, pp. 116–117. Hatshepsut, Female Pharaoh of Egypt by Caroline Seawright. Will Cuppy,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Practically Everybody; Barnes & Noble Books, New York, reprint 1992. Tyldesley pp. 210. Joyce Tyldesley, Chronicle of the Queens of Egypt, Thames & Hudson, 2006. p. 106 James P. Allen, "The Military Campaign of Thutmose III" in Hatshepsut: From Queen to Pharaoh, ed. Catherine Roehrig,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261. Allen writes here that the Armant stela is considered by scholars to mark the occasion of Thutmose III's sole reign since he uses the epithet "Thutmose, Ruler of Maat" twice on this docu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reign. This means he was asserting his own claim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Egypt subsequent to that of Hatshepsut, who by then had probably died Jürgen von Beckerath, Chronologie des Pharaonischen Ägypten. Mainz, Philipp von Zabern. 1997. p. 189 "Tooth Clinches Identification of Egyptian Queen". Reuters. June 27, 2007. Retrieved 13 April 2008. Dennis C. Forbes, Maatkare Hatshepset: The Female Pharaoh, KMT, Fall 2005, pp. 26–42. Bickerstaffe, Dylan The Discovery of Hatshepsut's 'Throne'., KMT, Spring 2002, pp. 71–77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7/06/photogalleries/queen-mummy/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07/jun/27/egypt.science http://www.history.com/news/did-skin-cream-kill-egypts-queen-hatshepsut Gardiner, Alan. Egypt of the Pharaohs. p. 1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Redford, p. 87. Tyldesley, Hatchepsut, p. 206 Tyldesley, Hatchepsut, p. 207 Tyldesley notes on page 252 that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Senenmut's disappearance and a useful list of other publications on this topic is given in A.R. Schulman's 1969–1970 paper "Some Remarks on the Alleged 'Fall' of Senmut," JARCE 8, pp. 29–48 Tyldesley, Hatchepsut, p. 225 Tyldesley, Hatchepsut, pp. 225–226 Tyldesley, Hatchepsut, p. 226 "Thèbes, 18 juin 1829", Lettres écrites d'Égypte et de Nubie en 1828 et 1829 by Champollion le Jeune, Nouvelle Edition, 1868. http://www.gutenberg.org/catalog/world/readfile?fk_files=45205 Mensan, Romain (Spring 2007). "Tuthmosid foundation deposits at Karnak". Egyptian Archaeology 30: 21. Bediz, David. "The Story of Hatshepsut". Retrieved 2007-06-27. ReferencesEdit Brown, Chip (April 2009). "The King Herself". National Geographic: 88–111. Fairman, H. W.; Grdseloff, B. (1947). "Texts of Hatshepsut and Sethos I inside Speos Artemidos".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33: 12–33. doi:10.2307/3855434. Fakhry, Ahmed (1939). "A new speos from the reign of Hatshepsut and Thutmosis III at Beni-Hasan". Annales du Service des Antiquités de l'Égypte 39: 709–723. Gardiner, Alan Henderson (1946). "Davies’s copy of the great Speos Artemidos inscription".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32: 43–56. doi:10.2307/3855414. Harbin, Michael A. (2005). The Promise and the Blessing: A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ISBN 0-310-24037-9. Nadig, Peter (2014). Hatschepsut. Mainz: von Zabern. ISBN 978-3-8053-4763-1. Redford, Donald B. (1967). History and Chronology of the 18th dynasty of Egypt: Seven studi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haw, Ian, ed. (2002).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ISBN 0-19-280293-3. Tyldesley, Joyce (1996). Hatchepsut: The Female Pharaoh. London: Viking. ISBN 0-670-85976-1. Wells, Evelyn (1969). Hatshepsut.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ldred, Cyril (1952).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Egyptian Art from 3200 to 1315 BC. London: A. Tiranti. Edgerton, William F. (1933). The Thutmosid Success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rdiner, Sir Alan (1961). Egypt of the Pharaoh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ayes, William C. (1973). "Egypt: Internal Affairs from Thuthmosis I to the Death of Amenophis III".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Aegean Region, c. 1800–1380 BC (3rd e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spero, Gaston (1903–1906). History of Egypt, Chaldea, Syria, Babylonia, and Assyria. London: Grolier Society. Nims, Charles F. (1965). Thebes of the Pharaohs: Pattern for Every City. New York: Stein and Day. Roehrig, Catharine H.; Dreyfus, Renée; Keller, Cathleen A., eds. (2005). Hatshepsut: From Queen to Pharaoh.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SBN 1-58839-172-8. Wilson, John A. (1951). The Burden of Egyp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xternal linksEdit Hatshepsut - Archaeowiki.org Mummy Of Egyptian Queen Hatshepsut Found Interactive, panoramic online view of Hatshepsut's mortuary temple at Deir el-Bahari, Egypt Video tour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 gallery of Hatshepsut sculptures[dead link] Hatshepsut - the fifth ruler of the 18th Dynasty 360° Panorama images BBC Radio 4 In Our Time : Hatshepsut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43
djeser
Last edited 2 days ago by Dougweller Djoser Watch this page Djoser Netjerikhet, Tosorthros, Sesorthos Limestone statue of Djoser from his serdab Limestone statue of Djoser from his serdab Pharaoh Reign 19 or 28 years ca. 2670 BC (3rd Dynasty) Predecessor Khasekhemwy (most likely) or Nebka Successor Sekhemkhet (most likely) or Sanakhte Royal titulary Consort Hetephernebti Children Inetkawes, maybe Sekhemkhet ? Father Khasekhemwy Mother Nimaethap Burial Step pyramid at Saqqara Monuments Step pyramid Djoser (also read as Djeser and Zoser) was an ancient Egyptian king (pharaoh) of the 3rd dynasty during the Old Kingdom and the founder of this epoque. He is well known under his Hellenized names Tosorthros (by Manetho) and Sesorthos (by Eusebius). He was the son of king Khasekhemwy and queen Nimaethap, but if he also was the direct throne successor is still unclear. Most Ramesside Kinglists name a king Nebka before him, but since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in connecting that name with contemporary horus names, some Egyptologists question the handed down throne sequence. Contents Identity Family Reign Length of reign Political activities Djoser and Imhotep Tomb The pyramid Subterranean structure Necropolis complex References Further reading External links IdentityEdit Cartouche name ...djeser-sah in the king list of Abydos. Note the upper part of the cartouche, which shows signs of erased hieroglyphs. The painted limestone statue of Djoser, now in the Egyptian Museum in Cairo, is the oldest known life-sized Egyptian statue.[2] Today at the site in Saqqara where it was found, a plaster copy of the statue stands in place of the original. The statue was found during the Antiquities Service Excavations of 1924–1925. In contemporary inscriptions, he is called Netjerikhet, meaning "divine of body." Later sources, which include a New Kingdom reference to his construction, help confirm that Netjerikhet and Djoser are the same person. While Manetho names Necherophes and the Turin King List names Nebka as the first ruler of the Third dynasty, many Egyptologists now believe Djoser was first king of this dynasty, pointing out that the order in which some predecessors of Khufu are mentioned in the Papyrus Westcar suggests Nebka should be placed between Djoser and Huni, not before Djoser. More significantly, the English Egyptologist Toby Wilkinson has demonstrated that burial seals found at the entrance to Khasekhemwy's tomb in Abydos name only Djoser, rather than Nebka. This supports the view that it was Djoser who buried and, hence, directly succeeded Khasekhemwy, rather than Nebka.[3] FamilyEdit Because Queen Nimaethap, the wife of Khasekhemwy, the last king of the Second dynasty of Egypt, is mentioned on a jar sealing of Khasekhemwy with the title "Mother of the King's children", some writers argue she was Djoser's mother and Khasekhemwy was his father. This is also suggested by another jar sealing, dating to Djoser's reign, calling her "Mother of the King of the Two Lands". Her cult seems to have still been active in the later reign of Sneferu. Hetephernebti is identified as one of Djoser's queens "on a series of boundary stela from the Step Pyramid enclosure (now in various museums) and a fragment of relief from a building at Hermopolis" currently in the Egyptian museum of Turin.[4] Inetkawes was their only daughter known by name. There was also a third royal female attested during Djoser's reign, but her name is destroy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joser and his successor, Sekhemkhet, is not known, and the date of his death is uncertain. ReignEdit Length of reign Manetho states Djoser ruled Egypt for twenty-nine years, while the Turin King List states it was only nineteen years. Because of his many substantial building projects, particularly at Saqqara, some scholars argue Djoser must have enjoyed a reign of nearly three decades. Manetho's figure appears to be more accurate, according to Wilkinson's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Royal Annals. Wilkinson reconstructs the Annals as giving Djoser "28 complete or partial years", noting that the cattle counts recorded on Palermo stone register V, and Cairo Fragment 1, register V, for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Djoser's reign, would most likely indicate his regnal years 1–5 and 19–28. Unfortunately, next to all entrances are illegible today. The Year of coronation is preserved, followed by the year events receiving the twin-pillars and stretching the cords for the fortress Qau-Netjerw ("hills of the gods").[5]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Famine Stele, mentioning Djoser. Djoser dispatched several military expeditions to the Sinai Peninsula, during which the local inhabitants were subdued. He also sent expeditions there to mine for valuable minerals such as turquoise and copper. This is known from inscriptions found in the desert there, sometimes displaying the banner of Seth alongside the symbols of Horus, as had been more common under Khasekhemwy. The Sinai was also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as a buffer between the Nile valley and Asia. His most famous monument was his step pyramid, which entailed th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mastaba tombs one over another.[6] These forms would eventually lead to the standard pyramid tomb in the later Old Kingdom. Manetho, many centuries later, alludes to architectural advances of this reign, mentioning that "Tosorthros" discovered how to build with hewn stone, in addition to being remembered as the physician Aesculapius, and for introducing some reforms in the writing system. Modern scholars think that Manetho originally ascribed (or meant to ascribe) these feats to Imuthes, who was later deified as Aesculapius by the Greeks and Romans, and who corresponds to Imhotep, the famous minister of Djoser who engineered the Step Pyramid's construction. Some fragmentary reliefs found at Heliopolis and Gebelein mention Djoser's name and suggest he commissione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ose cities. Also, he may have fixed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his kingdom at the First Cataract. An inscription known as the Famine Stela and claiming to date to the reign of Djoser, but probably created during the Ptolemaic Dynasty, relates how Djoser rebuilt the temple of Khnum on the island of Elephantine at the First Cataract, thus ending a seven-year famine in Egypt. Some consider this ancient inscription as a legend at the time it was inscribed. Nonetheless, it does show that more than two millennia after his reign, Egyptians still remembered Djoser. Although he seems to have started an unfinished tomb at Abydos (Upper Egypt), Djoser was eventually buried in his famous pyramid at Saqqara in Lower Egypt. Since Khasekhemwy, a pharaoh from the 2nd dynasty, was the last pharaoh to be buried at Abydos, some Egyptologists infer that the shift to a more northerly capital was completed during Djoser's time. Djoser and ImhotepEdit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ontemporaries of king Djoser was his vizier, "head of the royal shipyard" and "overseer of all stone works", Imhotep. Imhotep oversaw stone building projects such as the tombs of King Djoser and King Sekhemkhet. It is possible, that Imhotep was mentioned in the also famous Papyrus Westcar, in a story called "Khufu and the magicians". But because the papyrus is badly damaged at the beginning, Imhotep's name is lost today. A papyrus from the ancient Egyptian temple of Tebtunis, dating to the 2nd century AD, preserves a long story in the demotic script about Djoser and Imhotep. At Djoser's time Imhotep was of such importance and fame that he was honoured by being mentioned on statues of king Djoser in his necropolis at Saqqara. TombEdit Step Pyramid of Zoser, old photography. Main article: Pyramid of Djoser Step pyramid of Djoser at Saqqara, Egypt King Djoser running for the Hebsed celebration (relief from the underground galleries) Djoser was buried in his famous step pyramid at Saqqara. This pyramid was originally built as a nearly quadratic mastaba, but then five further mastabas were literally piled upon the first, each new mastaba smaller than the predecessing ones, until the monument became Egypt's first step pyramid. Supervisor of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s the high lector priest Imhotep. The pyramid Step Pyramid and limestone columns. The step pyramid is made of limestone. It is massive and contains only one tight corridor leading to the close midst of the monument, ending in a rough chamber where the entrance to the tomb shaft was hidden. This inner construction was later filled with rubble, for it was of no use anymore. The pyramid was once 62 metres high and had a base measurement of ca. 125 X 109 metres. It was tightly covered in finely polished, white limestone.[7] Subterranean structure West colonnade of the Djoser necropolis. Beneath the step pyramid, a large maze of corridors and chambers were dug. The burial chamber lies in the midst of the subterranean complex, a 28 metres deep shaft leads directly from the surface down to the burial. The shaft entrance was sealed by a plug stone with a weight of 3.5 tons. The subterranean burial maze contains four magazine galleries, each pointing straight to one cardinal direction. The eastern gallery contained three limestone reliefs depicting king Djoser during the celebration of the Hebsed (rejuvenation feast). The walls around and between these reliefs were decorated with blueish fayence tiles. They were thought to imitate reed mats, as an allusion to the mythological underworld waters. The other galleries remained unfinished. At the eastern site of the pyramid, very close to the blue chambers, eleven tomb shafts lead straight down for 30 – 32 metres deep and then deviate in a right angle in western direction. Shaft I – V were used for the burials of royal family members, shaft VI – XI were used as symbolic tombs for the grave goods of royal ancestors from dynasty I – II. More than 40,000 vessels, bowls and vases made of all kind of semiprecious stone were found in these galleries. Royal names such as of kings Den, Semerkhet, Nynetjer and Sekhemib were incised on the pots. It is now thought that Djoser once restored the original tombs of the ancestors and then sealed the grave goods in the galleries in attempt to save them. Necropolis complex Djoser's step pyramid was surrounded by a 10.5 metres high niched enclosure wall, building an inner courtyard of 37.06 acres (15 ha). This courtyard contains several cultic buildings, such as the Southern Tomb, the Southern Courtyard, the Southern Pavillon, the Northern Pavillon, the Entrance Colonnade and the Serdab with the famous seating statue of Djoser.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Djoser. ReferencesEdit For unknown reasons the first sign was deliberately removed. Berrett 1996, p. 265. Toby Wilkinson, Early Dynastic Egypt, Routledge, 1999, pp.83 & 95 Aidan Dodson & Dyan Hilton, The Complete Royal Families of Ancient Egypt, Thames & Hudson (2004), p.48 Toby Wilkinson, Royal Annals of Ancient Egypt, pp.79 & 258 Atiya 2006, p. 103. Harry Adès A Traveller's History of Egypt (Chastleton Travel/Interlink, 2007) ISBN 1-905214-01-4 p48 Bibliography Atiya, Farid (1 January 2006). Ancient Egypt. American Univ in Cairo Press. ISBN 978-977-17-3634-9. Berrett, LaMar C. (1 April 1996). Discovering the World of the Bible. Cedar Fort. ISBN 978-0-910523-52-3. Further readingEdit Rosanna Pirelli, "Statue of Djoser" in Francesco Tiradritti (editor): The Treasures of the Egyptian Museum.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Cairo 1999, p. 47. Toby Wilkinson: Early Dynastic Egypt. Routledge, London 2001, pp. 83 & 95 Toby Wilkinson: Royal Annals of Ancient Egypt: The Palermo Stone and Its Associated Fragments.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London 2000. I. E. S. Edwards: The Pyramids of Egypt. West Drayton 1947; Rev. ed. Harmondsworth 1961; Rev. ed. Harmondsworth 1985 (dt. Ausgabe Die ägyptischen Pyramiden, 1967) External linksEdit Wikimedia Commons has media related to Djoser. A Detailed profile of Djoser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344
司马法
司马法是重要的先秦时期军事著作之一。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这些条例据说是齐国司马穰苴整理成文,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还要古老。它保存着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战原则,有浓郁的贵族色彩,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此书讲军礼的地方甚至超过兵法的部分,典型的三代兵法的化石。 书 名司马法 作 者司马穰苴 类 别军事古籍 出版时间公元前356-前320年 地 区中国 目录 1作品内容 2残存篇章 ▪ 仁本 ▪ 天子之义 ▪ 定爵 ▪ 严位 ▪ 用众 3另一版本 ▪ 作者 ▪ 历史 ▪ 战争观 ▪ 治军思想 4后世评论 ▪ 军队治理 ▪ 战略战术 ▪ 军事辩证法 ▪ 局限性 1作品内容 编辑 [1]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先秦时期军事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见苟悦《申鉴·时事篇》)司马迁称道《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宋元丰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 读之书,其重视程度,也不减晋唐。迄至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人,疑为伪书。但对他们所质疑的问题,详加考查,显然根据不足。(参见兰永蔚著《春秋时期的步兵·〈司马法〉书考》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汉书·艺文志》说:"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司马"作为职官之名,在殷墟的甲骨刻辞中还未出现,而起于周代。所以,《司马法》应是周代的兵法著作。宋陈师道说:"所谓古者《司马兵法》,周之政典也。"王应麟说:"古者《司马法》,即周之政典也。"都是对的。 说明它不是专门的军事理论著作,而包括有军法、军礼、军事条例、条令等典章制度,具有军事教典的性质。因为它由"司马之法"而来,故称《司马法》。 《司马法》到战国初已经失传,所以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把司马穰苴的著作也附在其中,编成《司马穰苴兵法》。因此,《司马穰苴兵法》既包括有古代《司马法》的内容,又有司马穰苴对《司马法》的诠释和自己的著作。 《司马穰苴兵法》至汉代已简称为《司马兵法》。司马迁说:"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刘歆著《七略》,把《司马兵法》归入《兵书略》,而班固作《汉书·艺文志》则把《司马兵法》归入《礼》书一类,作《军礼司马法》,内容有一百五十五篇之多。 但在唐代,《司马法》的篇章已亡佚很多,由一百五十五篇减至数十篇。入宋以后,更减至五篇,即今传本《司马法》。 第一,《仁本》篇,主要论述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它把战争看成是政治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政治手段达不到目的时而采取的另一种权衡手段。所以它的战争观是:"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这个战争观包括以下三个核心内容:其一,"杀人而安人,杀之可也";其二,"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其三,"以战止战,战之可也"。它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但强调以仁为战争之本,实质上就接触到了这个问题。 从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出发,本篇提出的作战原则是:战争不能违背农时;战争不能在疫病流行时进行;战争不能强加给有国丧的国家;战争不能在敌国受灾时发动,也不能在夏、秋两季兴兵,以爱护敌对双方的人民。这些观点,直到春秋时期,列国还有遵行的。从仁本观念出发,本篇又提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著名论断。表现了它既反对战争,又不忘战争准备的进步态度。这种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实际上正是周代以王者之兵为正义之师的思想的反映。 本篇保存着一些古代的战术原则,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成列而鼓","争义不争利"等等。这些原则与宋襄公在宋、楚泓之战中所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精神是一致的。它反映在西周及其以前的时代,交战双方采用大方阵作战,队形呆板笨重,转动不灵,只需一次攻击,胜负即已分清。保持队形严整的一方总能战胜队形不整的另一方,而战胜者也只要求对方屈服,不以争城争地为目的。到了春秋时,由于诸侯兼并和争霸战争的频频发生,这些战术原则就成为了过时的东西。宋襄公在泓之战中墨守成规,坚持"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等"古之为军"的原则,既不能依据变化了的形势,采取新的战术,又反对司马子鱼的正确建议,结果导致兵败身亡,遭到时人的批评。 最后,本篇指出:在先王"圣德之治"时代,没有战争。在贤王"亲制礼乐法度"的时代,战争用来征伐不义的国家。到了王霸时代,变乱纷起,才用战争来惩罚犯有"凭弱犯寡"、"贼贤害民"、"暴内陵外"、"野荒民散"、"负固不服"、"贼杀其亲"、"放弑其君"、"犯令陵政"和"外内乱,禽兽行"等各种罪行的诸侯国家。能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战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进步。 第二,《天子之义》篇,综论军事教育的各种法则。 开篇即提出,凡贤明的君主,不使用未经军事教育的士卒作战。军事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贵贱等级观念;人伦道德规范;认识朝廷礼法与军中礼法的区别;树立不夸功、不争功的思想;以服从军令为核心的赏罚原则。 通过回顾历史,本篇论述了有虞氏与夏、殷、周三王时代战前动员、武力使用、军事赏罚、兵器的配备和战车、旌旗、徽章等制度的不同特点。 在治军原则上,《司马法》既反对治军过于严厉,又反对治军没有威严。主张恰当地使用民力、畜力、任用官吏和有技能的人。尤其在用人上,要善于选择、启用有德行、有道义、服从命令而又善良的人,要坚决排斥奸邪、残暴、武断专横以及恃勇逞强的人。 在作战原则上,主张舒缓地进攻,徒不趋,车不奔,保持严整的战斗队形,即使追逐逃敌,也不可逾越战斗行列。因为军队的稳固性,正在于行列的整齐性。使用人、马不得过力,进攻速度也不可以超出命令的规定。这些古朴的战争观念和战术原则,反映周代早期的战争还保存着较多的原始性质。本篇还指出,将士在朝廷和在军队要表现出不同的气度。在朝廷要温文尔雅,谦虚谨慎;在军中则要勇猛果决,体现出礼与法、文与武相辅相成的精神。 接着,论述军中赏罚的起源。认为有虞氏不赏不罚,是至德之世。 夏有赏无罚,是至教之世,殷罚而不赏,是至威之世。周代有赏有罚,是德衰之世。提出军中的赏罚,宜于快,以便迅速起到教育士卒的作用。大捷不赏,培养将士不夸功的美德;大败不罚,培养将士勇于承担责任的美德。 最后提出,要让服役的士卒得到充分休息。这也是以仁为本的战争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定爵》篇,统论为进行战争而作的政治、思想、物资、军事和利用自然条件等各种准备以及阵法运用的原则等。 从政治准备上说,有确定军中的爵位,制定赏罚措施,颁布治军原则与教令,征求各方意见,根据人心动向制定作战方略。 人才、法纪、宣传、技巧、火攻、水战、兵器是军中七政,要努力搞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荣誉、利禄、耻辱、刑罚是军中的四种法纪,要将士严格遵守。 仁爱、信用、正直、统一、道义、权变、专断是治理军中乱政的原则,要运用得当。凡军中的规章制度,都要依据广大士卒的要求来制定,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经反复执行形成"法规"。 凡军中法制,要使人能接受,要清楚严明,要雷厉风行执行,树立法制权威。要规定军中各等级服制,并用颜色区别,坚决禁绝百官服制混乱。在军中,执法要"专",不服从法纪者要制裁,从将军到士卒,上下都要"畏法"。 从思想准备上说,是统一军中意志,使士卒的意志统一到将军的意志中去。军令不统一,军中有"不服、不信、不和"以及玩忽职守、猜疑厌战、分崩离析、推诿责任等现象,都是战争的祸患。而骄傲、畏惧、吵闹、犹豫、做事反复等则会破坏军威,要坚决制止。在军中,一切都要服从将帅指挥,将帅调动士卒应像以手调指那样自由。这样的军队才是具有战斗力的军队。 从物资准备上说,要"阜财",即广集资财,特别是利用敌国的资财。达到"众有有,因生美",即民众富足、国力充沛。 从军事准备上说,要"右兵",即重视兵器的运用,了解"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的特点,充分发挥"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的作用。 要训练军队,熟练掌握"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的各种战法,以便临机制敌。要演练阵法、布阵:行进时行列要疏,战斗时行列要密。兵器使用要多样配合,士卒要训练有素。上下遵守信义,军中指挥信号系统,即金鼓旌旗等要鲜明,号令不得随便改动。要对全军进行作战教育:"作其气,发其政",即鼓舞士气,颁布纪律。教育要和颜悦色,言辞恳切,利用士兵的畏惧谈戒律,利用士兵的愿望谈事功。教育他们进入敌境要控制有利地形,按分派的职份完成任务。 从利用自然条件上说,就是"顺天、利地",即顺应天时,利用气候条件;利用地形,控制隘口、险要、阻绝等要地。 第四,《严位》篇,论述阵法的构成及如何利用各种阵式作战。 开篇提出对军阵作战的总要求:士卒在阵中的位置不可变更;阵中军政要森严,整体力量要轻锐敏捷,士气要深静,意志要统一。 接着阐述阵法的构成:阵中要依人的不同才智,授予一定职位,编制好卒伍,固定行列,调整纵横次序,做到名符其实。阵法有坐式、立式。立阵用于进攻,坐镇用于防守。坐镇有坐、跪、伏各种姿式。击鼓是要起立进攻,鸣铎则停止前进。以赏罚调动士卒士气。 利用军阵作战的要点是:兵力充实,阵营巩固,能持久;士气旺盛,处于危地能取胜;车兵采取密集队形,徒兵采取坐战姿式,战阵可以稳固。要用大部队攻击小部队,军阵屯驻时注意兵甲器具,行进时要注意队列严整,作战时要注意进退节奏。 利用军阵作战要懂得:布阵难,使士卒熟悉阵法更难,而灵活运用阵法又比士卒熟习阵法难。懂得阵法不难,实际运用阵法难。军阵战斗力强不要过于恃重。但即使实力雄厚,也不要全部投入战斗,一次把力量用尽。阵中三军团结如一人,才能战胜敌人。 凡是军中命令,下达给全军的,三天内要执行;下达给卒(百人) 的,半天内要执行;下达给个别人的,要马上执行。军中的指挥号令为金鼓旌旗。以鼓声点数命令旌旗开合、车马驰驱、步兵进退、军队交战、改变战斗队形等各种作战形式,要牢记执行。在军中要用仁、义、智、勇、信、利、功等各种方式鼓励士卒勇往直前、克敌制胜。 在军中,将吏要谦让和蔼,融洽团结,推功揽过,让士卒心悦诚服,奋勇效力。战胜要不骄不懈,战败要承担责任。用法令约束战士轻视死亡,用道义教育战士勇于为正义牺牲。军中教育要因地、因人而宜,重在道德教化。 最后,提出军阵作战的战术原则:"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 第五,《用众》篇,主要论述临阵待敌、用众用寡、避实击虚的战略、策略原则等。 开篇以兵力的众、寡作为一对矛盾概念,提出用众、用寡的策略原则:用众要求部队严整不乱,适于正规作战,适于进攻,适于包围敌人或者分批轮番攻击;用寡要求阵营巩固,适于能进能退,适于虚张声势迷惑敌人,适于出奇制胜。如果敌人占了有利地形,则佯装卷旗败退以诱敌,寻机反击。如果敌众我寡,则察明情况,准备在被包围下作战。 如果敌兵也少,就先退让,然后乘隙消灭它。 作战应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大敌当前,可以先用或多或少的兵力去试探,观察敌人的变化;可以采用或进或退的行动,观察敌人阵势是否稳固;可以逼近敌人,观察它是否恐惧;可以按兵不动,观察敌人是否懈怠;可以佯动,观察敌人是否疑惑,可以突然袭击,观察敌人阵容是否严整。打击犹豫的敌人,进攻仓猝无备的敌人,迫使敌人兵力无法施展。掩袭敌阵,造成它的混乱,利用敌人的轻进,阻断它的企图,粉碎它的计划,乘它恐惧时予以消灭。 选择作战地点要"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在作战中,摆好阵势后不忙于交战,看敌人怎样行动,再相应进行动作。敌人设好圈套,我方不要顺敌意进攻,等待敌军主力的行动。如敌人进攻,则集中兵力乘隙打击它的弱点。 凡追击逃敌,不要停止。如敌人中途休息,则考虑它的企图。凡逼近敌人的都城,进攻必研究好道路,后退必考虑好计划。两军作战,行动不要过早或过迟,以免使军队疲惫或丧失斗志。在军中要禁止士兵与亲属通信,断绝他们的思家之情。在火攻时,要选拔优秀战士作前锋部队。舍弃笨重装备,少带粮食,以激励战士拼死战斗的决心。 从上可见,《司马法》在讲论古代军政事务和战略战术原则中,是教导人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天、地等自然条件和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它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法则,如大小、多少、强弱、虚实、攻守、疏密、动静等,要求人们从发展变化中看问题。这些都是符合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精神的。 《司马法》不愧为我国古代的一部优秀兵书。它所提出的许多战略战术原则,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当然,由于现存的《司马法》不是一部专门的军事理论著作,而是一部军事教典,更兼它在流传中亡佚很多,所以它的军事思想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又由于战国时齐威王令大夫们将古者《司马法》与《司马穰苴兵法》合编在一起,所以它的军事思想又有前后互相矛盾之处。如:它一方面强调以"仁"治军,宣扬"攻其国,爱其民";另一方面又提倡将军对士卒"小罪乃杀",军中要"政栗"、"位严",带有明显的以法治军的烙印。而以"仁"治军与以"法"治军则代表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 同时,它在论述远古的历史时,也带有一代比一代"德衰"的退化论观念。这些都是它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2残存篇章 编辑 仁本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司马法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省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失王。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礼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同患同利以台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侯。 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天子之义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上贵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事极修,则百官给矣,教极省,则民兴良矣,习惯成,则民体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不及则难,陷。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 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 夏赏于朝,贵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君子惧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 戎车: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日元戎,先良也。旗:夏后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义也;周黄,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龙,尚文也。 师多务威则民诎,少威则民不胜。上使民不得其义,百姓不得其叙,技用不得其利,牛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谓多威。多威则民诎。上不尊德而任诈匿,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贵用命而贵犯命,不贵善行而贵暴行,陵之有司,此谓少威,少威则民不胜。 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军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绝人马之力,迟速不过诫命。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不上趋,危事不齿。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规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赏,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上下分恶若此,让之至也。 古者戌军,三年不兴,覩民之劳也;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则恺歌,示喜也。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休也。 定爵 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顺天奉时,阜财因敌。怪众勉若。利地,守隘险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迭战则久,皆战则强。见物与侔,是谓两之。主固勉若,视敌而举。 将心,心也,众心,心也。马、牛、车、兵、佚饱,力也。教惟豫,战惟节。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 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 凡战,有天,有财,有善。时日不迁,龟胜微行,是谓有天。众有有,因生美,是谓有财。人习陈利,极物以豫,是调有善。人勉及任,是谓乐人。 大军以固,多力以烦,堪物简治,见物应卒,是谓行豫。 轻车轻徒,弓矢固御,是谓大军。 密静多内力,是谓固陈。因是进退,是谓多力。 上暇人数,是谓烦陈。然有以职,是谓堪物。因是辨物,是谓简治。 称众,因地,因敌令陈;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 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厌、慑、枝、拄、诎、顿、肆、崩、缓,是渭战患。 骄傲,慑慑,吟旷,虞惧,事悔,是谓毁折。 大小,坚柔,参伍,众寡,凡两,是谓战权。 凡战,间远,观迩,因时,因财,发信,恶疑。作兵义,作事时,使人惠,见敌静,见乱暇,见危难无忘其众。 居国惠以信以信,在军广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国和,在军法,刃上察。居国见好,在军见方,刃上见信。 凡陈,行惟疏,战惟密,兵惟杂,人教厚,静乃治。威利章,相守义,则人勉。虑多成则人服。时中服厥次治。物既章,目乃明。虑既定,心乃强。进退无疑见敌无谋,听诛。无诳其名,无变其旗。 凡事善则长,因古则行。誓作章,入乃强,灭历祥。灭厉之道:一曰义。被之以信,临之以强,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就,是谓兼用其人。一曰权。成其溢,夺其好,我自其外,使自其内。 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荣、利、耻、死,是谓四守。容色积威,不过改意。凡此道也。 唯仁有亲。有仁无信,反败厥身。 人人,正正,辞辞,火火。 凡战之道:既作其气,因发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辞。因惧而戒,因欲而事,蹈敌制地,以职命之,是谓战法。 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谓之法。 凡治乱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义,六曰变,七曰专。 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无淫服。 凡军,使法在己曰专。与下畏法曰法。军无小听,战无小利,日成,行微曰道。 凡战,正不行则事专,不服则法。不相信则一,若怠则动之,若疑则变之,若人不信上,则行其不复。自古之政也。 严位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筹以轻重。振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则膝行而宽誓之。起、躁,鼓而进,则以铎止之。衔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执戮禁顾,噪以先之。若畏太甚,则勿戮杀,示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职。 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畏心,惟畏之视。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为之职,惟权视之。 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 舍谨甲兵,行慎行列,战谨进止。 凡战,敬则慊,率则服。上烦轻,上暇重。奏鼓轻舒鼓重。服肤轻,服美重。 凡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 上同无获,上专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胜。 凡人,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凡战,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 凡战:若胜,若否。若天,若人。 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 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 凡胜,三军一人,胜。 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 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危。 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 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正则。 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用众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用众进止,用寡进退。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 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历沛历圮,兼舍环龟。 凡战,设而观其作,视敌而举。待则循而勿鼓,待众之作;攻则屯而伺之。 凡战,众寡以观其变,进退以观其固,危而观其惧,静而观其怠,动而观其疑,袭而观其治。击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袭其规。因其不避,阻其图,夺其虑,乘其惧。 凡从奔勿息,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凡近敌都,必有进路,退必有反虑。 凡战,先则弊,后则慑;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 其慑书亲绝,是谓绝顾之虑;选良次兵,是谓益人之强;弃任节食,是谓开人之意;自古之政也。 3另一版本 编辑 作者 根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原来姓田,名穰苴,曾领兵战胜晋、燕,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尊称为司马穰苴。 历史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礼类,称《军礼司马法》,共计155篇。汉朝以后,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该书多有散佚,至唐代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3卷5篇,列入子部兵家类,称为《司马法》,即今本《司马法》3卷5篇的原型。 司马穰苴 此书受到历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任,秩比博士。"司马迁称该书"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北宋元丰年间,《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考试武臣、选拔将领、钻研军事的必读之书。由于《司马法》年代久远,散失严重,所以对于该书的真伪、成书年代、作者等问题,历代学者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明清以来,辩伪成风,《司马法》成了一部争议极大的兵书。有的认为《司马法》是一部伪书;有的学者认为史书中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军礼司马法》是几种不同的书;有的认为今本《司马法》可分为两部分,前两篇为古《司马法》,后三篇为《司马穰苴兵法》。当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今本《司马法》不是伪书,历史上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均包含于《司马法》之中。作者为司马穰苴及其追论者。尽管由于该书亡佚严重,155篇仅存5篇,内容不全,但它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价值。 论述范围 《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了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此外,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视战争中精神、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和轻与重辨证关系的统一。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非常重视。 “武经七书”之一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初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并附春秋时齐国大将司马穰苴兵法于其中,故又称《 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军礼司马法》155篇,入礼类。《隋书·经籍志》著录《司马兵法》3卷,司马穰苴撰,入子部兵书类,其后各史志和目录书多因袭此说。今本3卷,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另有逸文60余条,1600多字。唐魏徵将其部分内容收入《群书治要》。宋刻《武经七书》本为现存最早刊本。流传至今的各种注解本与翻刻本见于著录者不下四五十种。 战争观 《 司马法 》按战争的目的,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大类。认为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诛暴扶弱的战争是正义的。所以,为安人而杀人,杀之可也;为爱其民而攻其国,攻之可也;为止战而战,虽战可也。为扩大疆土或夺取财货、恃国之大而凌辱小国之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兴兵作战要“以仁为本”,若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而危有功之君的无道行为,天子即可集结诸侯各国出兵征伐,并制定了在九种情况下出伐的禁令。强调发动战争应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条件,“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在对敌政策问题上,提出“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把战争“罪人”和一般兵士相区别,同时主张优待俘虏,对其伤者进行医护。不主张侵犯敌国民众的利益,要求军队在进入敌区后,严格遵守纪律,以求得敌国民众的同情与支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对敌政策和群众纪律的论述。 备战、慎战是《 司马法 》战争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强调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每年借春秋两次大规模的围猎活动进行军事操法训练和检阅,以示全国上下不忘战并随时准备应战。在强调备战的同时,又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要备战,但不可好战。 治军思想 《司马法》认为,“治国尚礼,治军尚法”,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治军尚法的首要问题是严明赏罚,书中列举夏、商、周三代赏罚制度的异同,并详细论述治军立法的各种要则,强调申军法、立约束、明赏罚是治理军队的关键所在。《司马法》中含有大量的军礼内容,大体可分为:出军制赋,军制(含车兵、步兵编制及兵器配备),出师(含时令、宜社、造庙、事由、目的、军中职事等),旌旗,鼓,徽章,誓师,校阅蒐狩,献捷,献俘,军中礼仪,禁令,军威,赏罚,止语,等等。这些军制、军法内容的规定,体现了以法治军思想。在将帅修养方面,提出“仁、义、智、勇、信”五条标准。强调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敬则慊,率则服”。要谦让、严明、果敢、负责、不诿过、能为人表率,这样,才能使军队做到有礼有节,勇猛善战。 《司马法》的战争指导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的。它强调对战争要全面考察,做到“五虑”,即顺应天时,广集财富,人和,地利,兵器精良。战前既要周密计划,战中又要通达权变,注意侦察、洞悉敌方情况变化,对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打击方法。要善于从众寡、轻重、治乱、进退、难易、固危、先后、息怠、强静与微静、小惧与大惧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在此前提下决定作战策略。强调轻重是相互为用、可以转化的,要善于相宜而用,转变力量对比,取得对敌优势。对敌观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做到“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倦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武器配备要长、短、轻、重、锐、钝相杂,使之各发挥其特长而相互弥补其不足。对军队运动时休息与否、何时休息、休息时间长短诸问题也应掌握得恰到好处,“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慑”等。 《司马法》一向受到统治者、兵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它所阐述的以法治军的思想和具体的军法内容,为其后各时期制定军队法令、条例提供了依据。历朝论证周代军制和注解古籍者对《司马法》多所称引。宋代以来,该书被列为武举应试的经典之一,传播更加广泛。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泥古保守的思想则不可取。 4后世评论 编辑 《司马法》是我国历史上颇多争议的一部兵书。关于其作者与成书的年代等都有不同的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西周时,王室设有大司马一职,职掌军事,《司马法》就是司马论兵的兵书。这个司马是谁,如今已无从查考。古《司马法》早已亡佚,到战国时,“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司马法》原有一百五十篇,可惜的是后来大部分遗失了,现只存五篇。 《司马法》在汉代具有崇高地位,汉武帝“置尚武之官,以《司马法》选位,秩比博士。”司马迁评论道:“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意,如其文也,亦少褒矣。”东汉以后,《司马法》被奉为兵学权威著作。宋元事中被列为《武学七书》之一,规定为将校必读之书。但是,到了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人认为今本《司马法》完全是伪书。这个看法过于偏激。我们认为,今本《司马法》应该看作是《司马穰苴兵法》的残本。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 《司马法》提出了“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司马法》认为,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讨不义”、“诛有罪”。因此,对于那些能“安人”、“爱其民”和制止不义的战争,《司马法》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它提出了“以战止战”的思想。《仁本篇》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为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了同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就是说,只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战争,借助战争这一手段是完全可以的。这实际是说,为了达到和平的目的,不妨使用武力。 这表明《司马法》并不简单、绝对地反对战争,否定战争,而且还表明了《司马法》已经揭示了战争的实质是用非常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同时,《司马法》还提出了“天下虽安,忘战必亡”的观点。认为,如果平时忘记了战争的存在,放松战争准备工作,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仁本篇》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对战争的态度:好战会导致亡国,忘战也会导致危险的局面。这一方面是对穷兵黩武行为的批判,也是对偃武修文,麻痹大意思想的警告。所以,《司马法》不是简单地反对战争或者赞同战争,而保持着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 军队治理 《司马法》认为,要“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这很重视军事教育的作用,认为:“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简明扼要,“教极省”,并提出“六德”,即礼、仁、信、义、勇、智来教育和培养民众、军队,六德以时合教”。《司马法》也指出,治理军队与治国是有区别的,治国与治军各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这是说,古时不用治国的方法去治军,也不用治军的方法去治国。如果两者相混,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因为,治国与治军的目的不同,“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上不趋,危事不齿。”意思是治国追求的是温文尔雅,治军追求的是坚决果断。 战略战术 《司马法》强调轻、重相结合的原则。“轻”、“重”在《司马法》中有不同的含义,既指兵力的大小,人数的多少,又指兵器的长短、大小等。这种轻重结合的原则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兵器的配备上,《天子之义篇》说:“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这就是说,要重视武器与重武器的结合。轻的是短兵器,重的是长兵器。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性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严位篇》说:“凡战……以甲固,以兵胜。”又说:“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这里的重指的是坚固,轻指的是锐利。在战场上,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甲胄的坚固性来巩固防守,使敌人的进攻不能得手,又利用兵器的锐利来发起进攻,战胜敌人。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照顾到防守和进攻而不会出现偏颇。《严位篇》又说:“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这里的轻、重指的人数的多少。意思是,用小部队与敌人的小部队作战可能产生危险,用大部队与敌人的大部队作战可能无功而返,用小部队攻击敌人的大部队就可能失败,用大部队对付敌人的小部队就要迅速决战。所以,大部队和小部队的相互结合,互为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军队的指挥上,也存在着一个轻重结合的问题。《严位篇》说:“上烦轻,下暇重。”“奏鼓轻,舒鼓重”。总而言之,《司马法》强调,不论是武器配备、兵力的运用,还是军队的指挥,都要注意轻重结合。 军事辩证法 《司马法》的这种以轻、重来阐述军事问题的做法,正如方克在《中国军事辩证法史》中指出的那样:“《司马法》从军事领域中对立统一的矛盾诸因素中抽象出‘轻’、‘重’这一对基本范畴,是我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正象老子、孙子、范蠡分别将军事领域诸矛盾归结为刚柔、奇正、阴阳一样,都是把军事思想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这对建立我国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武器装备上,《司马法》认为要尽量运用精良的武器。它还强调要团结士卒,提高士气,充分利用奖惩手段等。 局限性 《司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如突出仁义说教,把战争说成是仁慈的。又美化上古教化,认为周不如商,商不如夏,夏不如虞,以至把战争看成是“德衰”的结果等等。 《司马法》一方面强调以“仁”治军,宣扬“攻其国,爱其民”;另一方面又提倡将军对士卒“小罪乃杀”,军中要“政栗”、“位严”,带有明显的以法治军的烙印。而以“仁”治军与以“法”治军则代表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2] 参考资料 1. 司马法 兵书阅读 .诗词文艺网 [引用日期2013-02-13] . 2. 品读《司马法》——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 词条标签: 军事人物 , 军事 , 历史 , 散文 , 文学作品
345
酒德颂
收藏287124 酒德颂编辑 《酒德颂》是魏晋诗人刘伶创作的一篇骈文。这篇文章虚构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一是“唯酒是务”的大人形象,一是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他们代表了两种处世态度。大人先生纵情任性,沉醉于酒中,睥睨万物,不受羁绊;而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则拘泥礼教,死守礼法,不敢越雷池半步。此文以颂酒为名,表达了作者刘伶超脱世俗、蔑视礼法的鲜明态度。文章行文轻灵,笔意恣肆,刻画生动,语言幽默,不见雕琢之迹。[1-2] 作品名称酒德颂 创作年代魏晋时期 文学体裁骈文 作 者刘伶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 词语注释 ▪ 白话译文 3作品鉴赏 ▪ 文学鉴赏 ▪ 名家点评 4作者简介 1作品原文 编辑 酒德颂1 有大人2先生3,以天地为一朝4,以万期5为须臾,日月为扃牖6,八荒7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8地,纵意所如9。止则操卮10执觚11,动则挈12榼13提壶,唯酒是务14,焉知其余? 有贵介15公子,搢绅16处士17,闻吾风声18,议其所以19。乃奋袂攘襟20,怒目切齿21,陈说礼法,是非锋起22。先生于是23方捧甖24承槽25、衔杯漱醪26;奋髯27踑踞28,枕麴藉糟29;无思无虑,其乐陶陶30。兀然31而醉,豁尔32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33肌,利欲之感情34。俯观万物,扰扰焉35,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36侍侧焉,如蜾蠃37之与螟蛉38。 酒德颂书法作品 2注释译文 编辑 词语注释 酒德:饮酒的德性。颂:文体的一种。 大人:古时用以指称圣人或有道德的人。 先生:对有德业者的尊称。大人先生,此处作者用以自代。 朝(zhāo):平旦至食时为朝。 万期(jī):万年。期:周年。 扃牖(jiōngyǒu):门窗。扃:门;牖:窗。 八荒:四方与八隅合称八方,八方极远的地方为八荒。 幕、席: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幕,以……为席。 如:往。 卮(zhī):古时一种圆形盛酒器。 觚(gū):古时一种饮酒器,长身,细腰,阔底,大口。 挈(qiè):提。 榼(kē):古时一种盛酒器。 务:勉力从事。 贵介:尊贵。 搢 (jìn)绅:插芴于带间。搢:插。绅,大带。古时仕宦者垂绅插芴,故称士大夫为搢绅。搢一作为缙。 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风声:名声。 所以:所为之得失。 奋袂(mèi)攘(rǎng)襟:挥动衣袖,捋起衣襟,形容激动的神态。奋:猛然用力。袂:衣袖。攘:揎,捋。襟: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 切齿:咬牙。 锋起:齐起,谓来势凶猛。锋一作为蜂。 于是:在这时。 甖(yīng):大肚小口的陶制容器。甖一作为罂。 槽:酿酒或注酒器。 漱醪(láo):口中含着浊酒。漱:含着。醪:浊酒。 奋髯:撩起胡子。髯:颊毛。 箕踞(jījū):伸两足,手据膝,若箕状。箕踞为对人不敬的坐姿。 枕麴(qū)藉(jiè)糟:枕着酒麴,垫着酒糟。麴:酒母。藉:草垫。 陶陶:和乐貌。 兀然:无知觉的样子。 豁尔:此处指酒醒时深邃、空虚的样子。 切:接触。 感情,感于情,因所感而情动。 扰扰焉:纷乱的样子。 二豪:指公子与处士。 蜾蠃:青黑色细腰蜂。 螟蛉:蛾的幼虫。蜾赢捕捉螟蛉,存在窝里,留作它幼虫的食物,然后产卵并封闭洞口。古人误认为蜾赢养螟蛉为己子,螟蛉即变为蜾赢。此处以二虫比处士与公子。[3] [4] 白话译文 有一个大人先生,他把天地开辟以来的漫长时间看做是一朝,他把一万年当做一眨眼工夫,他把天上的日月当做是自己屋子的门窗,他把辽阔的远方当做是自己的庭院。他放旷不羁,以天为帐幕,以大地为卧席,他自由自在。停歇时,他便捧着卮子,端着酒杯;走动时,他也提着酒壶,他只以喝酒为要事,又怎肯理会酒以外的事! 有尊贵的王孙公子和大带的隐士,他俩听到我这样之后,便议论起我来。两个人揎起袖子,撩起衣襟要动手,瞪大两眼,咬牙切齿,陈说着世俗礼法,陈说是非,讲个没完。当他们讲得正起劲时,大人先生却捧起了酒器,把杯中美酒倾入口中,悠闲地摆动胡子,大为不敬地伸着两脚坐地上,他枕着酒母,垫着酒糟,不思不想,陶陶然进入快乐乡。他无知无觉地大醉,很久才醒酒,静心听时,他听不到雷霆的巨声;用心看时,他连泰山那么大也不看清;寒暑冷热的变化,他感觉不到;利害欲望这些俗情,也不能让他动心。他俯下身子看世间万事万物,见它们像江汉上的浮萍一般乱七八糟,不值得一顾;公子处士在他身边,他认为自己与他们更像蜾蠃和螟蛉一样。[3] 3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鉴赏 这篇诗文可分为三层,起首至“惟酒是务,焉知其余”为第一层。作者以如椽之笔,勾勒了一位顶天立地、超时超空的“大人先生”形象。他,“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缩长为短,缩久远为一瞬,比庄子笔下的“以久特闻”的彭祖和“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越出几万倍。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站在宇宙、天体的高度,俯视地球、人世的变幻,自然感觉渺小微末,那何必斤斤于一旦之交,汲汲于一夕之化。他,以“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缩大为小,缩旷远为门庭,其胸怀之广阔,其眼界之高远,超尘拔俗,连庄子笔下的“绝云气,负青天”“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之大鹏,亦不能望其项背。以上四句,既突出“大人先生”之高大无比,横空出世,又为后文展示其“德”铺设一幅特大的背景。接着叙写“大人先生”的衣食住行,茕茕独立,不同凡响:“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既然日月、八方只像扃牖、庭衢那么可以自由出入,普通车马何能载乘,普通室庐何能盖蔽,他——大人先生,豪放、脱羁,天当幕被,地当茵席,纵意所如,随心所欲,这可以说已达到庄子所论说、描叙的“逍遥游”境界了。至此,作者的笔触由虚而实,由前四句的空灵,到此四句的概述,再具体延伸到大人先生的“动止”,从而引出“酒”字,切入正题。他已不是一般的痛饮,而是狂饮。无论是静止时分还是行动时刻,不是“操卮执觚”,就是“挈榼提壶”,始终与酒为徒,“惟酒是务”。史载刘伶出门挂酒榼于车,令人荷锄随之,曰“死便掘地埋我”。这可以作为上面几句话的注脚。可见这个“大人先生”既是刘伶所向往的傲然世俗、卓然迥立之理想人物,也蕴含着刘伶本人的性格和影子。而“惟酒是务,焉知其余”,看似超然物上,不屑与营营碌碌、争名夺利之世人为伍,但是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却也或多或少发泄了不满现实的牢骚,包藏着嫉世愤俗的情愫。 第二层从“贵介公子”到“是非蜂起”,提出“大人先生”之对立面对其狂饮所作出的反响。围绕“酒”字,展开了饮与反饮的矛盾冲突,使文章波折起伏,激荡回转。“贵介公子”是既得利益者,无疑要维系其富贵利禄的名教礼法;而插笏系绅的官宦,作者称其为隐居的“处士”,这里不无讽刺之意,他们自然也要捍卫其赖以进阶的礼教法规。这些人不能容忍有近似疯狂的酒徒在一旁破坏、藐视礼俗大法。因而,“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一“闻”即“议”,显示了这些人狭隘的心胸和饶舌的伎俩;“议”之不过瘾,乃至于“奋袂攘襟,怒目切齿”,作者连下“奋”、“攘”、“怒”、“切”四个动词,活画出这批入围而攻之、气势汹汹的狰狞面貌。他们“陈说”的核心,自然是“礼法”,一时间,唾沫横飞,“是非”之说,蜂拥而起。根本没有直率之人的立足之地,没有耿介之士的容身之处。以上的描述,绝不是作者的随意想像,而是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的一种概括和反映,真切而动人。 第三层,写“大人先生”对公子、处士攻击的回答。如果据理力驳,对这批沉湎礼法之徒,无可理喻,反而有损“大人先生”之旷达本性,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以率真的行为来冲破他们的名教礼法,大人先生于是索性变本加厉,不是一杯接着一杯、文文雅雅地喝,而是“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多么的粗鲁狷狂,简直是满口满脸、满头满身都浸淫于酒了。不仅如此,饮酒的姿态也随之而变,坐则“奋髯箕踞”,越礼犯分;卧则“枕曲藉糟”,无法无天。大人先生心安理得,“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这一系列倨傲不恭的行为,无疑是对那所谓的礼教的最大挑战,也是对“公子”、“处士”的最大棒喝。别看这些正人君子似乎春风得意,日日奔走于利禄,汲汲钻营于宦途,但神伤虑竭,尔虞吾诈,哪有先生那么陶然自乐。笔触至此,已切入“德”字。接下去,作者借醉态进一步扩展、申发“酒德”。醉是醉得那么“兀然”,毫无知觉;醒是醒得那么“恍尔”,心朗胸清。这里虽醉犹有三分醒,已醒还带三分醉。他的感官因此异于常人:听觉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视觉是“熟视无睹泰山之形”;触觉是“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写听觉、视觉只是描绘醉态,是一种陪衬,目的是烘托出大人先生不为利欲撼情,甘居淡泊的高尚品德。《评注昭明文选》说:“酒中忘思虑,绝是非,不知寒暑利欲,此便是德。”评得非常确切。作者笔下的“大人先生”于已是“不闻”“不睹”“不觉”,而对人却看得异常透彻:“俯视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世上万物是那么地乱七八糟漂泊无定,有什么可留恋一顾的。尔等公子、处士犹如蜾赢、螟蛉这样渺小的东西,何能长久。既称公子、处士为“二豪”,却又比喻为虫子,是极妙的讽刺,极度的蔑视。这一层的词意似乎多为自我解嘲,不辨是非,而通观全文,却是嘻笑怒骂,痛快淋漓,泾渭分明,是非自辨。那位“大人先生”虽沉湎于酒,却不沉湎其心,酒德由是而兴;而那公子、处士虽不沉湎于酒,却沉湎于札法,满口的说教越显示出他们的无德。所谓的“有德者”最无德,所谓的“无德者”最有德,正是这篇文章的题旨所在。 这篇骈文全篇以一个虚拟的“大人先生”为主体,借饮酒表明了一种随心所欲,纵意所如的生活态度,并对封建礼法和士大夫们作了辛辣的讽刺。语言形象生动,清逸超拔,音韵铿锵,主客对峙,铺叙有致,文气浩荡,笔酣墨饱,有飘然出尘,凌云傲世之感。作者把那些“贵介公子”,“缙绅处士"们的丑态和“大人先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的悠然自在相对比,达到了鲜明的讽刺效果。作者极力宣染了酒醉后的怡然陶醉之感,视缙绅公子们如虫豕一般,于不动声色之中作了尽情的嘲讽。[5] [6] 名家点评 明·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从来只说伯伦沉醉,又岂知其得意在醒时耶?看其‘天地一朝’等,乃是未饮以前,‘静听不闻’,乃是既醒以后,则信乎众人皆醉,伯伦独醒耳。”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撮庄生之旨,为有韵之文,仍不失潇洒自得之趣,真逸才也。”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是颂绝不假饰一字,虽不可训,然七贤中较之钱癖则远过之矣。本是解嘲文,乃大其题目日‘颂’。颂中议论大方,词气雄豪,亦与题称,仍有波折章法,晋文中之杰也。”[5] 4作者简介 编辑 刘伶醉酒陶瓷像 刘伶(约221~300),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魏时与嵇康、阮籍等友善,为“竹林七贤人”之一。曾任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主张无为而治,以不合时宜被免官。平生放情肆志,性尤嗜酒。作品仅有《酒德颂》一篇。[2] 参考资料 1. 刘上洋 .读精品 品经典 文学卷 .南昌市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1年 :19-20页 . 2. 温儒敏 陈庆元 .中国语文 简编本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92页 . 3. 徐潜 .精短文言文选编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8年 :126-128页 . 4. 王尚文 王建华 西渡 .大学语文 .杭州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年 :70-71页 . 5. 章培恒 王国安 .大学古诗文辞典 .北京市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年 :547-550页 . 6. 姚翠文 魏国强 .中外抒情散文鉴赏辞典 .长春市 :长春出版社 ,1990年 :23页 . 词条标签: 文学家 , 古诗 , 文学 , 文学作品 , 文学书籍
346
bi t co in 聡さとし 中本ナカモト
Last edited 5 days ago by Omnipaedista Satoshi Nakamoto Watch this page Satoshi Nakamoto Fields digital currencies, computer science, cryptography Known for inventing Bitcoin Satoshi Nakamoto is a person or group of people who created the Bitcoin protocol and reference software, Bitcoin Core. In 2008, Nakamoto published a paper[1][2] on The Cryptography Mailing list at metzdowd.com[3] describing the Bitcoin digital currency. In 2009, he released the first Bitcoin software that launched the network and the first units of the Bitcoin currency, called bitcoins.[4][5] Nakamoto is said to have continued to contribute to his Bitcoin software release with other developers until contact with his team and the community gradually began to fade in mid-2010. Near this time, he handed over control of the source code repository and alert key functions of the software to Gavin Andresen.[6] Also around this same time, he handed over control of the Bitcoin.org domain and several other domains to various prominent members of the Bitcoin community. Nakamoto is believed to be in possession of roughly one million bitcoins. At one point in December 2013, this was the equivalent of US$1.1 billion.[7] Nakamoto's true identity remains unknown, and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speculation.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the name "Satoshi Nakamoto" is real or a pseudonym, or whether the name represents one person or a group of people. Contents Identity Notable suggested identities Nick Szabo Dorian Nakamoto Hal Finney The compromised e-mail incident See also References IdentityEdit On his P2P Foundation profile, Nakamoto claimed to be a 37-year-old male who lived in Japan, while others speculated he was unlikely to be Japanese due to his use of perfect English and his Bitcoin software not being documented nor labelled in Japanese.[8] Some considered Nakamoto might be a team of people; Dan Kaminsky, a security researcher who read the Bitcoin code,[9] said that Nakamoto could either be a "team of people" or a "genius";[10] Laszlo Hanyecz, a former Bitcoin core developer who had emailed Nakamoto, had the feeling the code was too well designed for one person.[11] Occasional British English spelling and terminology (such as the phrase "bloody hard") in both source code comments and forum postings work[clarify] led to speculation that Nakamoto, or at least one individual in the consortium claiming to be him, was of Commonwealth origin.[1][10][11] Stefan Thomas, a Swiss coder and active community member, graphed the time stamps for each of Nakamoto's bitcoin forum posts (more than 500); the resulting chart showed a steep decline to almost no posts between the hours of 5 am and 11 am Greenwich Mean Time. Because this pattern held true even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 it suggested that Nakamoto was asleep at this time.[8] If Nakamoto is a single individual with conventional sleeping habits, it suggests he resided in a region using the UTC−05:00 or UTC−06:00 time offset. This includes the parts of North America that fall within the Eastern Time Zone and Central Time Zone, as well as parts of Central America, the Caribbean and South America. Notable suggested identities Many article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possible identities of Nakamoto. Some notable speculations about his identity include: In a 2011 article in The New Yorker, Joshua Davis claimed to have narrowed down the identity of Nakamoto to a number of possible individuals, including the Finnish economic sociologist Dr Vili Lehdonvirta and Irish student Michael Clear, then a graduate student in cryptography at Trinity College Dublin.[12] Clear strongly denied he was Nakamoto,[13] as did Lehdonvirta.[14] In October 2011, writing for Fast Company,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Adam Penenberg cited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suggesting Neal King, Vladimir Oksman and Charles Bry could be Nakamoto.[15] They jointly filed a patent application that contained the phrase "computationally impractical to reverse" in 2008, which was also used in the Bitcoin white paper by Nakamoto.[16] The domain name bitcoin.org was registered three days after the patent was filed. All three men denied being Nakamoto when contacted by Penenberg.[15] In May 2013, Ted Nelson speculated that Nakamoto is really Japanese mathematician Shinichi Mochizuki.[17] Later, an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The Age newspaper that claimed that Mochizuki denied these speculations, but without attributing a source for the denial.[18] A 2013 article[19] in Vice listed Gavin Andresen, Jed McCaleb, or a government agency as possible candidates to be Nakamoto. Dustin D. Trammell, a Texan security researcher, was suggested as Nakamoto, but he publicly denied it.[20] In 2013, two Israeli mathematicians, Dorit Ron and Adi Shamir, published a paper claiming a link between Nakamoto and Ross William Ulbricht. The two based their suspicion on an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of Bitcoin transactions,[21] but later retracted their claim.[22] Nick Szabo In December 2013, a blogger named Skye Grey linked Nick Szabo to the Bitcoin's whitepaper using a stylometric analysis.[23][24][25] Szabo is a decentralized currency enthusiast and published a paper on "bit gold", which is considered a precursor to bitcoin.[24][25] He is known to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using pseudonyms in the 1990s.[26] In a May 2011 article, Szabo stated about the Bitcoin creator: "Myself, Wei Dai, and Hal Finney were the only people I know of who liked the idea (or in Dai's case his related idea) enough to pursue it to any significant extent until Nakamoto (assuming Nakamoto is not really Finney or Dai)."[27] In his book, Bitcoin: The Future of Money?, and on RT's The Keiser Report, author and investigative reporter Dominic Frisby also claims that he is fairly certain that Nick Szabo is Satoshi Nakamoto. Quoted from The Keiser Report "I've concluded there is only 1 person in the whole world that has the sheer breadth but also the specifity of knowledge and it is this chap..." at ~17:30 into the show.[28] Dorian Nakamoto The most high-profile speculation to date came in a March 6, 2014, article in the magazine Newsweek,[29] when journalist Leah McGrath Goodman identified Dorian Prentice Satoshi Nakamoto, a Japanese American man living in California, whose birth name is Satoshi Nakamoto,[29][30][31] as the Nakamoto in question. Besides his name, Goodman pointed to a number of facts that circumstantially suggested he was the Bitcoin inventor.[29] Trained as a physicist, Nakamoto worked as a systems engineer on classified defense projects and computer engineer for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information services companies. According to his daughter, Nakamoto was laid off twice in the early 1990s and turned libertarian, encouraging her to start her own business and "not be under the government's thumb." In the article's seemingly biggest piece of evidence, Goodman wrote that when she asked him about Bitcoin during a brief in-person interview, Nakamoto seemed to confirm his identity as the Bitcoin founder by stating: "I am no longer involved in that and I cannot discuss it. It's been turned over to other people. They are in charge of it now. I no longer have any connection."[29] (This quote was later confirmed by deputies at the Los Angeles County Sheriff's Department who were present at the time.)[32] The article's publication led to a flurry of media interest, including reporters camping out near Dorian Nakamoto's house and briefly chasing him by car when he drove to an interview.[33] However, during the subsequent full-length interview, Dorian Nakamoto denied all connection to Bitcoin, saying he had never heard of the currency before, and that he had misinterpreted Goodman's question as being about his previous work for military contractors, much of which was classified.[34] Later that day, the pseudonymous Nakamoto's P2P Foundation account posted its first message in five years, stating: "I am not Dorian Nakamoto."[35][36] Hal Finney Hal Finney (May 4, 1956 – August 28, 2014) was a pre-Bitcoin cryptographic pioneer and the first person (other than Satoshi himself) to use the software, file bug reports and make improvements[citation needed]. He also lived a few blocks from Dorian Nakamoto's family home, according to Forbes journalist Andy Greenberg.[37] Greenberg asked the writing analysis consultancy Juola & Associates to compare a sample of Finney's writing to Satoshi Nakamoto's, and they found that it was the closest resemblance they had yet come across[citation needed] (including the candidates suggested by Newsweek, Fast Company, The New Yorker, Ted Nelson and Skye Grey). Greenberg theorized that Finney may have been a ghostwriter on behalf of Nakamoto, or that he simply used his neighbor Dorian's identity as a "drop" or "patsy wh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used to hide online exploits". However, after meeting Finney, seeing the emails between him and Satoshi, his Bitcoin wallet's history including the very first Bitcoin transaction (from Satoshi to him, which he forgot to pay back) and hearing his denial, Greenberg concluded Finney was telling the truth. Juola & Associates also found that Satoshi's emails to Finney more closely resemble Satoshi's other writings than Finney's do. Finney's fellow extropian and sometimes co-blogger Robin Hanson assigned a subjective probability of "at least" 15% that "Hal was more involved than he’s said", before further evidence suggested that was not the case.[38] The compromised e-mail incidentEdit On September 8, 2014, the administrator of bitcointalk.org posted the message: Today I received an email from satoshin@gmx.com (Satoshi's old email address), the contents of which make me almost certain that the email account is compromised. The email was not spoofed in any way. It seems very likely that either Satoshi's email account in particular or gmx.com in general was compromised, and the email account is now under the control of someone else. Perhaps satoshin@gmx.com expired and then someone else registered it. ... The email said: Michael, send me some coins before I hitman you. Later an unknown person gained access to Satoshi's account on p2pfoundation.ning.com and left the public message: Dear Satoshi. Your dox, passwords and IP addresses are being sold on the darknet. Apparently you didn't configure Tor properly and your IP leaked when you used your email account sometime in 2010. You are not safe. You need to get out of where you are as soon as possible before these people harm you. Thank you for inventing Bitcoin. The first hypothesis was that Satoshi had deleted his GMX account and the adversary had re-registered the e-mail address,[39] but later facts refuted it.[40][41] The e-mail is now considered compromised (though still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hijacking Satoshi's PGP keys[42]) See alsoEdit Portal icon Cryptography portal History of Bitcoin ReferencesEdit Nakamoto, Satoshi (24 May 2009).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Retrieved 5 March 2014. Nakamoto, Satoshi (31 October 2010). "Bitcoin P2P e-cash paper". Retrieved 5 March 2014. "Satoshi's posts to Cryptography mailing list". Mail-archive.com. Retrieved 2013-12-14. Davis, Joshua. "The Crypto-Currency: Bitcoin and its mysterious inventor.". The New Yorker. Penenberg, Adam. "The Bitcoin Crypto-Currency Mystery Reopened". Fast Company. A New Yorker writer implies he found Bitcoin's mysterious creator. We think he got the wrong man, and offer far more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points to someone else entirely. Bosker, Bianca. "Gavin Andresen, Bitcoin Architect: Meet The Man Bringing You Bitcoin (And Getting Paid In It)". HuffPostTech. Liu, Alec. "Bitcoin Mints Its First Billionaire: Its Inventor, Satoshi Nakamoto | Motherboard". Motherboard.vice.com. Retrieved 2013-12-14. Wallace, Benjamin. "The Rise and Fall of Bitcoin". Wired. It seemed doubtful that Nakamoto was even Japanese. His English had the flawless, idiomatic ring of a native speaker. Naughton, John (7 April 2013). "Why Bitcoin scares banks and governments". The Observer. Retrieved 11 March 2014. Jeffries, Adrianne (10 April 11). "The New Yorker's Joshua Davis Attempts to Identify Bitcoin Creator Satoshi Nakamoto". Betabeat. Retrieved 27 December 2013.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 Benjamin Wallace: The Rise and Fall of Bitcoin, Wired, November 23, 2011 Davis, Joshua (10 October 2011). "The Crypto-Currency". The New Yorker.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Clear, Michael (4 April 2013). "Clarifications on Bitcoin Article".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Who is Satoshi Nakamoto?". coindesk.com. 26 November 2013.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Penenberg, Adam (11 October 2011). "The Bitcoin Crypto-currency Mystery Reopened". The Fast Company.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Updating and Distributing Encryption Keys US 20100042841 A1 "I Think I Know Who Satoshi Is". YouTube TheTedNelson Channel. 18 May 2013. Eileen Ormsby (2013-07-10). "The outlaw cult". Theage.com.au. Retrieved 2013-12-19. Liu, Alec. "Who Is Satoshi Nakamoto, the Creator of Bitcoin?". vice.com.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I am not Satoshi" (blog). Retrieved 2014-02-21. Markoff, John (23 November 2013). "Study Suggests Link Between Dread Pirate Roberts and Satoshi Nakamoto". New York Times. Wile, Rob. "Researchers Retract Claim Of Link Between Alleged Silk Road Mastermind And Founder Of Bitcoin". Business Week.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13. John Biggs. "Who is the real Satoshi Nakamoto? One researcher may have found the answer". TechCrunch. Retrieved 2014-03-06. Grey, Skye (2013-12-01). "Satoshi Nakamoto is (probably) Nick Szabo". Retrieved 2014-03-13. Grey, Skye (2014-03-11). "Occam's Razor: who is most likely to be Satoshi Nakamoto?". Retrieved 2014-03-15. "Re: on anonymity, identity, reputation, and spoofing". 1993-10-18. Retrieved 2014-03-15. Nick Szabo (2011-05-28). "Bitcoin, what took ye so long?". Retrieved 2014-03-12. "Nick Szabo is (probably) Satoshi Nakamato". 2014-11-06. Retrieved 2014-11-06. Leah McGrath Goodman (6 March 2014). "The Face Behind Bitcoin". Newsweek. Retrieved 6 March 2014. Andy Greenberg. "Bitcoin Community Responds To Satoshi Nakamoto's Outing With Disbelief, Anger, Fascination". Forbes. Retrieved 2014-03-06. Oremus, Will (2013-11-26). "The real Satoshi Nakamoto: Newsweek finds mysterious bitcoin creator in Los Angeles". Slate.com. Retrieved 2014-03-06. Winton, Richard (2014-03-07). "Deputies: Newsweek Bitcoin story quoted Satoshi Nakamoto accurately". Los Angeles Times. Retrieved 2014-03-09. Rodriguez, Salvador (2014-03-06). "Dorian Satoshi Nakamoto chased by reporters, denies founding Bitcoin". Los Angeles Times. Retrieved 2014-03-06. Nakashima, Ryan. "Man said to create Bitcoin denies it". Associated Press. Retrieved 2014-03-07. "Bitcoin open source implementation of P2P currency". 2014-03-07. Retrieved 2014-03-07. "'Real' bitcoin creator: 'I am not Dorian Nakamoto'". CNBC. "Nakamoto's Neighbor: My Hunt For Bitcoin's Creator Led To A Paralyzed Crypto Genius". 2014-03-25. Retrieved 2015-03-25. "Conspiracy Theory, Up Close & Personal". 2014-03-25. Retrieved 2014-03-25. https://bitcointalk.org/index.php?topic=775174.msg8735874#msg8735874. https://twitter.com/petertoddbtc/status/509145414008725504. http://pastebin.com/7gbPi8Qr. http://www.mail-archive.com/bitcoin-development@lists.sourceforge.net/msg06194.html. Read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 Mobile‌Desktop Content is available under CC BY-SA 3.0 unless otherwise noted. Terms of UsePrivacy Last edited 4 hours ago by Fleetham Bitcoin Watch this page Bitcoin Bitcoin logo.svg Logo of the bitcoin reference client Administration decentralized[note 1] Date of introduction 3 January 2009; 5 years ago User(s) worldwide Supply growth 25 bitcoins per block (approximately every ten minutes) until mid 2016,[2] and then afterwards 12.5 bitcoins per block for 4 years until next halving. This halving continues until 2110-2140 when 21 million bitcoins have been issued. Subunit  10−3 millibitcoin  10−6 microbitcoin  10−8 satoshi[3] Symbol BTC,[note 2] XBT,[note 3] BitcoinSign.svg[note 4]  millibitcoin mBTC  microbitcoin μBTC Coins unspent outputs of transactions denominated in any multiple of satoshis[10] Bitcoin is a payment system invented by Satoshi Nakamoto[note 5] in 2008[11] and introduced as open-source software in 2009.[12] The system is peer-to-peer, all nodes verifying transactions in a public distributed ledger called the blockchain,[13][14] and uses its own unit of account also called bitcoin.[15][note 6] It works without a central repository or single administrator, which has led the US Treasury to categorize bitcoin as a decentralized virtual currency.[1] Bitcoin was not the first virtual currency.[19] Bitcoin is the first decentralized digital currency.[20]:1 and the first cryptocurrency.[21] Media reports often refer to bitcoin as a cryptocurrency or digital currency. It is the largest in terms of total market value[22] although others such as Litecoin and Dogecoin also exist. Bitcoins are created as a reward for payment processing work in which users offer their computing power to verify and record payments into the public ledger. This activity is called mining and is rewarded by transaction fees and newly created bitcoins.[20] Besides mining, bitcoins can be obtained in exchange for fiat money, products, and services.[23] Users can send and receive bitcoins electronically for an optional transaction fee.[24] Bitcoin as a form of payment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has grown,[23] and merchants have an incentive to accept it because fees are lower than the 2–3% typically imposed by credit card processors.[25] The 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 has warned that bitcoin lacks consumer protections.[26] Unlike credit cards, any fees are paid by the purchaser, not the vendor. Additionally, bitcoins can be stolen,[27] and chargebacks are impossible.[20] As of July 2013, the commercial use of bitcoin was small compared to its use by speculators,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price volatility.[28] Bitcoins are sometimes used to purchase illicit items—including child pornography,[29] credit card details, and drugs—at deep web black markets and are seized by authorities when such sites are shut down. This fact has garnered bitcoin attention from the media and government. The United States is considered more bitcoin-friendly than some other governments.[30] US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s and financial regulators, who had emphasized the role of bitcoin in criminal activities prior,[31] recognized at a November 2013 U.S. Senate hearing on virtual currencies that cryptocurrencies such as bitcoin can provide legitimate financial services to customers.[32] Tennessee Depart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mmissioner Greg Gonzales said “(Digital) currency is defined as an electronic medium of exchange that does not have all the attributes of real currencies,” a clear warning sign that bitcoin is risky.[33]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less receptive. For example, in China buying bitcoins with yuan is subject to restrictions, and bitcoin exchanges are not allowed to hold bank accounts. Contents Design The block chain Units Ownership Transactions Mining Supply Wallets Privacy Fungibility History Etymology Economics Classification Buying and selling Price and volatility Speculative bubble dispute Ponzi scheme dispute Value forecasts Reception Acceptance by merchan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ining pools As investment Hedge against financial crises Political economy Legal status and regulation China European Union G7 United States Criminal activity Theft Black markets Money laundering Ponzi scheme using bitcoins Malware Unauthorized mining Malware stealing bitcoins Ransomware Security Unauthorized spending Double spending Race attack History modification Selfish mining Deanonymisation of clients In the media See also Notes References External links DesignEdi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itcoin system is a public ledger, called the block chain, that records transactions in bitcoins. A novel solution is that this is accomplished without the intermediation of any single, central authority, since the maintenance of the ledger is performed by a network of communicating nodes running bitcoin software that anyone can join.[20] Transactions of the form payer X sends Y bitcoins to payee Z are broadcast to this network using readily available software applications. Network nodes can validate these transactions, add them to their copy of the ledger, and then broadcast these ledger additions to other nodes.[10] The block chain Bitcoin transactions are recorded in a public ledger called the block chain. The block chain is distributed; to independently verify the chain of ownership of any and every bitcoin amount, each network node stores its own copy of it. Approximately six times per hour, a group of accepted transactions, a block, is added to the block chain, which is quickly published to all nodes. This allows bitcoin software to determine when a particular bitcoin amount has been spent, which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double-spending in an environment with no central authority. Whereas a conventional ledger records the transfers of actual bills or promissory notes that exist apart from it, the block chain is the only place that bitcoins can be said to exist in the form of unspent outputs of transactions.[10] Units The unit of account of the bitcoin system is bitcoin. As of 2014, symbols used to represent bitcoin are BTC,[note 2] XBT,[note 3] and BitcoinSign.svg.[note 4][15]:1 Small multiples of bitcoin used as alternative units are millibitcoin (mBTC), microbitcoin (µBTC), and satoshi. Named in homage to bitcoin's creator, a satoshi is the smallest multiple of bitcoin representing 0.00000001 bitcoin, which is one hundred millionth of a bitcoin.[3] A millibitcoin equals to 0.001 bitcoin, which is one thousandth of bitcoin.[10] One microbitcoin equals to 0.000001 bitcoin, which is one millionth of bitcoin. Microbitcoin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simply a bit.[34] In a press release issued 7 October 2014, the Bitcoin Foundation revealed a formal plan to apply for an ISO 4217 currency code for bitcoin.[4] The press release mentions BTC and XBT as the leading candidates.[35] Ownership Simplified chain of ownership.[11] In reality, a transaction can have more than one input and more than one output. Ownership, in the context of bitcoin, is the ability to spend bitcoins associated with a specific bitcoin address. To do so, a payer must digitally sign the transaction using the corresponding private key. Only a user with knowledge of the private key can sign the transaction and spend bitcoins associated with it. The network verifies the signature using the public key.[10] If the private key is lost, the bitcoin network will not recognize any other evidence of ownership;[20] the coins are then lost and cannot be recovered. For example, in 2013 one user said he lost 7,500 bitcoins, worth $7.5 million at the time, when he discarded a hard drive containing his private key.[36] Transactions A transaction must have one or more inputs. For the transaction to be valid, every input must be a digitally signed and previously unspent output of a previous transaction. The use of multiple inputs corresponds to the use of multiple coins in a cash transaction. A transaction can also have multiple outputs, allowing one to make multiple payments in one go. A transaction output can be specified as an arbitrary multiple of satoshi. Similarly as in a cash transaction, the sum of inputs (coins used to pay) can exceed the intended sum of payments. In such case, an additional output is used, returning the change back to the payer.[10] Mining See also: Cryptographic nonce and Proof of work Relative mining difficulty[note 7] chart.[note 8] Vertical axis: relative mining difficulty, the scale is logarithmic. Horizontal axis: date ranging from 2009-01-09 to 2014-11-08. Mining is a record-keeping service.[note 9] Miners keep the block chain consistent, complete, and unalterable by repeatedly verifying and collecting newly broadcast transactions into a new group of transactions called a block. The new block must contain information that chains it to the previous block and gives the block chain its name. It is a cryptographic hash - bitcoin uses SHA-256 - of the previous block. Finally, the new block must contain a so-called proof-of-work. The proof-of-work consists of a number called a difficulty target and a number called a nonce, which is jargon for "a number used only once". Miners have to find such a nonce that gives a hash of the new block smaller than the difficulty target. When the new block is created and distributed to the network, every network node can easily verify the proof.[10] On the other hand, finding the proof requires significant work, since for a secure cryptographic hash there is only one method to find the requisite nonce: miners try different integer values one at a time, e.g., 1, then 2, then 3, and so on until the requisite output is obtained. The fact that the hash of the new block is smaller than the difficulty target serves as a proof that this tedious work has been done, hence the proof-of-work name. The smaller the target number, the longer on average it will take to find a requisite nonce, because the lower the probability that any particular value will produce a hash less than the target. The bitcoin system periodically (every 2016 blocks) adjusts the difficulty target so that the average time the entire network needs to find a nonce is about ten minutes. That way, as computer hardware gets faster over the years, the bitcoin protocol will simply adjust the mining target to make mining always last about ten minutes.[10] For example, at the end of April 2014 miners had to try 34,4 quintillion values at average before finding the requisite nonce, while at the end of October 2014 it was 154.6 quintillion values at average. The proof-of-work together with the fact that the blocks are chained, makes modifications of the block chain extremely hard, because an attacker has to modify not just one block, but also the subsequent blocks, needing to outperform the combined power of the rest of the network, which continues adding new blocks to the original, honest version of the block chain.[39] Supply Total bitcoins in circulation.[note 8] Horizontal axis: date ranging from 2009-01-09 to 2014-11-08. The successful miner finding the new block is rewarded with newly created bitcoins and transaction fees.[40] As of 2014, the reward amounts to 25 newly created bitcoins per block added to the block chain. To claim the reward, a special transaction called a coinbase is included with the processed payments.[10] All bitcoins in circul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such coinbase transactions. The bitcoin protocol specifies that the reward for adding a block will be halved approximately every four years. Eventually, the reward will be removed entirely when an arbitrary limit of 21 million bitcoins is reached c. 2140, and record keeping will then be rewarded by transaction fees solely.[41] Paying a transaction fee is optional, but may speed up confirmation of the transaction.[42] Payers have an incentive to include such fees because doing so means their transaction will likely be added to the block chain sooner; miners can choose which transactions to process[24] and prefer to include those that pay fees. Fees are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transaction generated, which in turn is dependent on the number of inputs used to create the transaction. Furthermore, priority is given to older unspent inputs.[43] Wallets See also: Digital wallet Electrum bitcoin wallet Bitcoin paper wallet generated at bitaddress.org Trezor hardware wallet A wallet stores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transact bitcoins. While wallets are often described as a place to hold[44] or store bitcoins,[45]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system, bitcoin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block chain transaction ledger. Perhaps a better way to describe a wallet is something that "stores the digital credentials for your bitcoin holdings"[45] and "allows you to access (and spend) them". Bitcoin uses public-key cryptography, in which two cryptographic keys, one public and one private, are generated.[46] At its most basic, a wallet is a collection of these keys. Software wallets also include the ability to connect to the network and facilitate transactions,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wallets. Software wallets connect to the network and allow spending bitcoins in addition to holding the credentials that prove ownership.[47] Internet services called online wallets like Blockchain.info, Circle, or Coinbase offer similar functionality but may be easier to use.[48] Physical wallets also exist and are more secure, as they store the credentials necessary to spend bitcoins offline.[45] One example, ubiquitous in media coverage, combines a novelty coin with these credentials printed on paper, metal,[49] wood,[50] or plastic. Others are simply paper printouts. Another type of physical wallet keeps credentials in an offline data storage device.[51] History The first wallet program, called Bitcoin-Qt, was released in 2009 by Satoshi Nakamoto as open-source code.[47] It can be used as a desktop wallet for payments or as a server utility for merchants and other payment services. Bitcoin-Qt, also called Satoshi clien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reference client because it serves to define the bitcoin protocol and acts as a standard for other implementations.[47] As of version 0.9, Bitcoin-Qt has been renamed Bitcoin Core to more accurately describe its role in the network.[52] Privacy In the bitcoin system, privacy can be defined as not identifying owners of bitcoin addresses. All transaction data is public, and while bitcoin users are identified by bitcoin addresses not names, transactions can be linked to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53] Additionally, exchanges, where people buy and sell bitcoins for cash, may be required to collect personal information.[54] To maintain financial privacy, a different bitcoin address for each transaction can be used,[55] but multi-input transactions reveal that all their inputs belong to the same owner.[clarification needed] Users concerned about privacy can also use so-called mixing services that swap coins they own for coins with different transaction histories.[56] Comparing privacy level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bitcoin payment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ny more private than credit card payments.[57] Fungibility Wallets and similar software technically handle bitcoins as equivalent, establishing the basic level of fungibility. Researche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 history of every single bitcoin is registered and publicly available in the block chain ledger, and that some users may refuse to accept bitcoins coming from controversial transactions, which would harm bitcoin's fungibility.[58] HistoryEdit Main article: History of bitcoin Bitcoin was first mentioned in a research paper published on 31 October 2008[11] under the name Satoshi Nakamoto.[note 5] It was released in January 2009 as the first decentralized digital currency.[20]:1 Bitcoin is the first cryptocurrency and the largest in terms of total market value[22] although others such as Litecoin and Dogecoin also exist. Bitcoin was not the first virtual currency.[19] One of the first supporters, adopters, contributor to bitcoin and receiver of the first bitcoin transaction was a cryptographer, cypherpunk, futurist and programmer Hal Finney. Finney "downloaded the bitcoin software the day it was released", and Nakamoto sent Finney 10 bitcoins the day after that.[59] Other early supporters were Wei Dai, creator of bitcoin predecessor b-money, and Nick Szabo, creator of bitcoin predecessor bit gold.[60] In 2009, an exploit in an early bitcoin client was found that allowed large numbers of bitcoins to be created.[61] In March 2013, a technical glitch caused a fork in the block chain, with one half of the network adding blocks to one version of the chain and the other half adding to another. For six hours two bitcoin networks operated at the same time, each with its own version of the transaction history. The core developers called for a temporary halt to transactions, sparking a sharp sell-off. Normal operation was restored when the majority of the network downgraded to version 0.7 of the bitcoin software.[61] Some mainstream websites began accepting bitcoins c. 2013. WordPress started in November 2012,[62] followed by OKCupid in April 2013,[63] Atomic Mall in November 2013,[64] TigerDirect[65] and Overstock.com in January 2014,[66] Expedia in June 2014,[67] and Newegg and Dell in July 2014.[68][note 10] Certain non-profit or advocacy groups such as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accept bitcoin donations.[70] (The organization started accepting bitcoins in January 2011,[71] stopped accepting them in June 2011,[72] and began again in May 2013.[70]) The first law enforcement events occurred in May 2013, when assets belonging to the Mt. Gox exchange were seized by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73] The Silk Road drug market website was shut down by the U.S.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FBI) in October 2013.[74] In October 2013, Chinese internet giant Baidu had allowed clients of website security services to pay with bitcoins.[75] During November 2013, the China-based bitcoin exchange BTC China overtook the Japan-based Mt. Gox and the Europe-based Bitstamp to become the largest bitcoin trading exchange by trade volume.[76] On 19 November 2013, the value of a bitcoin on the Mt. Gox exchange soared to a peak of US$900 after a 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hearing was told by the FBI that virtual currencies are a legitimate financial service.[77] On the same day, one bitcoin traded for over RMB¥6780 (US$1,100) in China.[78] On 5 December 2013,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prohibited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rom using bitcoins.[79] After the announcement, the value of bitcoins dropped,[80] and Baidu no longer accepted bitcoins for certain services.[81] Buying real-world goods with any virtual currency had been illegal in China since at least 2009.[82] The first bitcoin ATM was installed in October 2013 in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83] With roughly 12 million existing bitcoins in November 2013,[84] the new price increased the market cap for bitcoin to at least US$7.2 billion.[85] By 23 November 2013, the total 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bitcoin exceeded US$10 billion for the first time.[86] In the United States two men were arrested in January 2014 on charges of money-laundering using bitcoins including Charlie Shrem, the head of defunct bitcoin exchange BitInstant and a vice chairman of the Bitcoin Foundation. Shrem allegedly allowed the other arrested party to purchase large quantities of bitcoins for use on black-market websites.[87] In early February 2014, one of the largest bitcoin exchanges, Mt. Gox,[88] suspended withdrawals citing technical issues.[89] By the end of the month, Mt. Gox had filed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in Japan amid reports that 744,000 bitcoins had been stolen.[90] Originally a site for trading Magic: The Gathering cards,[91] Mt. Gox once was the dominant bitcoin exchange although prior to the collapse its popularity had waned due largely to users having difficulty withdrawing funds.[92] On June 18, 2014, it was announced that Bitcoin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 BitPay would become the new sponsor of St. Petersburg Bowl under a two-year deal, renamed the Bitcoin St. Petersburg Bowl. Bitcoin will be accepted for ticket and concession sales at the game as part of the sponsorship, and the sponsorship itself was also paid for using Bitcoin.[93] EtymologyEdit The word bitcoin is a compound of the words bit (being itself a compound of the words binary and digit) and coin (originally meaning wedge, stamp, corner).[94] The white paper[11] that is the basis of bitcoin frequently uses just the short coin. EconomicsEdit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Money,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there is "an unsettled debate about whether bitcoin is a currency or payment protocol".[95] Bitcoin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with terms like: digital currency,[20]:1 digital cash,[96] virtual currency[3] electronic currency,[16] or cryptocurrency.[95] Its inventor, Satoshi Nakamoto, called bitcoin electronic cash.[11] In a March 2014 issue, The Economist stated that economists define money as a store of value, a medium of exchange, and a unit of account, and they agree that bitcoin has some way to go to meet all these criteria. It does best as a medium of exchange.[note 11] The bitcoin market currently suffers from volatility, limiting the ability of bitcoin to act as a stable store of value, and retailers accepting bitcoin use other currencies as their principal unit of account.[100] Various government agencies, departments, and courts have classified bitcoins differently. Both the U.S. Treasury[1] and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101]:6 classify bitcoin as a convertible decentralized virtual currenc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s stated that bitcoin "is fundamentally not a currency but an investment target".[102] Magistrate Judge Amos L. Mazzant of a Texas court classified bitcoins as a currency.[103] A German court found bitcoin to be a unit of account.[15]:10 The Finnish government judged it to be a commodity.[104] Journalists and academics likewise dispute what to call bitcoin. Some media outlets d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money and bitcoins,[105] while other call bitcoin real money.[106]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lared it a commodity in December 2013.[107] A Forbes journalist referred to it as digital collectible.[108] Two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computer scientists proposed the term "money-like informational commodity" in order "to allow for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its development through all stages including an initial stage and a possible demise without being constrained by the implications of it being a money or a near-money".[109] Buying and selling Bitcoins can be bought and sold with many different currencies from individuals and companies. Bitcoins may be purchased in person[110] or at a bitcoin ATM in exchange for cash currency.[111] Participants in online exchanges offer bitcoin buy and sell bids. Using an online exchange to obtain bitcoins entails some risk, and, 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in April 2013, 45% of exchanges fail and take client bitcoins with them.[112] Exchanges have since implemented measures to provide proof of reserves in an effort to convey transparency to users.[113] Due to the public visibility of the Blockchain users can personally verify the existence of such funds. Since bitcoin transactions are irreversible, sellers of bitcoins must take extra measures to ensure they have received traditional funds from the buyer. Price and volatility Price[note 12] and volatility[note 13] chart.[note 8] Left vertical axis: price, the scale is logarithmic. Right vertical axis: volatility. Horizontal axis: date ranging from 2010-08-17 to 2014-11-08. To improve access to price information and increase transparency, on 30 April 2014 Bloomberg LP announced plans to list prices from bitcoin companies Kraken and Coinbase on its 320,000 subscription financial data terminals.[114] According to Mark T. Williams, as of 2014, bitcoin has volatility seven times greater than gold, eight times greater than the S&P 500, and eighteen times greater than the U.S. dollar.[115]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high volatility, a group of Japanese scholars states that there is no stabilization mechanism.[116] The Bitcoin Foundation contends that high volatility is due to insufficient liquidity,[117] while a Forbes journalist claims that it is related to the uncertainty of its long-term value,[118] and the high volatility of a startup currency makes sense, "because people are still experimenting with the currency to figure out how useful it is."[119] There are uses where volatility does not matter, such as online gambling, tipping, and international remittances.[119] As of 2014, pro-bitcoin venture capitalists argue the greatly increased trading volume that planned high-frequency trading exchanges are hoped to bring, will decrease price volatility.[114] According to Radoslav Albrecht, charts of the past volatility reveal a tendency of bitcoin volatility to decline.[120] The price of bitcoins has gone through various cycles of appreciation and depreciation referred to by some as bubbles and busts.[121][122] In 2011, the value of one bitcoin rapidly rose from about US$0.30 to US$32 before returning to US$2.[123] In the latter half of 2012 and during the 2012-2013 Cypriot Financial Crisis, the bitcoin price began to rise,[124] reaching a high of US$266 on 10 April 2013, before crashing to around US$50.[125] On November 29, 2013, the cost of one bitcoin rose to the all-time peak of US$1,242.[126] In 2014 the price fell sharply, and as of April remained depressed at little more than half 2013 prices. As of August 2014 it is under US$600.[127] The Washington Post pointed out that the observed cycles of appreciation and depreciation don't correspond to the definition of speculative bubble.[123] Speculative bubble dispute Bitcoin has been labelled a speculative bubble by many including former Fed Chairman Alan Greenspan[128] and economist John Quiggin.[129] Nobel Laureate Robert Shiller said that bitcoin "exhibited man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ulative bubble".[130] Two lead software developers of bitcoin, Gavin Andresen[131] and Mike Hearn,[132] have warned that bubbles may occur. David Andolfatto, a Vice President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stated: "Is bitcoin a bubble? Yes, if bubble is defined as a liquidity premium." According to Andolfatto, most assets likely have a "bubble" component to their price, e.g., gold.[38]:21 Business Insider analyst Matthew Boesler rejects the speculative bubble label and sees bitcoin's quick rise in price as nothing more than normal economic forces at work.[133] Ponzi scheme dispute A 2012 report by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had stated, "it [is not] easy to assess whether or not the bitcoin system actually works like a pyramid or Ponzi scheme."[101]:27 A 2014 report by the World Bank states: "Contrary to a widely-held opinion, bitcoin is not a deliberate Ponzi".[134]:7 In the opinion of Eric Posner, a law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 real Ponzi scheme takes fraud; bitcoin, by contrast, seems more like a collective delusion."[135] U.S. economist Nouriel Roubini, former senior adviser to the U.S. Treasu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has stated: "Bitcoin Is A Ponzi Game".[136] In February 2014 an asset-manager and columnist for The New York Post called bitcoin a Ponzi scheme opining: "Welcome to 21st-century Ponzi scheme: Bitcoin".[137] The head of the Estonian central bank, Mihkel Nommela stated: "virtual currency schemes are an innovation that deserves some caution, given the lack of ... evidence that this isn’t just a Ponzi scheme."[138] The Huffington Post questioned: "Is Bitcoin a Ponzi scheme, yes or no?", and answered the question "No!".[139] The PC World stated: "bitcoin is clearly not a Ponzi scheme".[140] Economist Jeffrey Tucker published the opinion: "There are several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a Ponzi scheme and bitcoin."[141] A 2014 report by Federal Council (Switzerland) states: "the question is repeatedly raised whether bitcoin can be deemed an impermissible pyramid scheme... Since in the case of bitcoin the typical promises of profits are lacking, it cannot be assumed that bitcoin is a pyramid scheme."[142]:21 Value forecasts Financial journalists and analysts, economists, and investors have attempted to predict the possible future value of bitcoin. In April 2013, economist John Quiggin stated, "bitcoins will attain their true value of zero sooner or later, but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when".[129] A similar forecast was made in November 2014 by economist Kevin Dowd.[143] In November 2014, David Yermack,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forecast that in November 2015 bitcoin may be all but worthless."[144] In December 2013, finance professor Mark T. Williams forecast a bitcoin would be worth less than ten U.S. dollars by July 2014.[145] In the indicated period bitcoin has exchanged as low as $344 (April 2014) and during July 2014 the bitcoin low has been $609.[note 8][146] In December 2014 professor Williams said: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 is low, but if it does hit, the reward will be very large."[147] In May 2013, Bank of America FX and Rate Strategist David Woo forecast a maximum fair value per bitcoin of $1,300.[148] Bitcoin investor Cameron Winklevoss stated in December 2013 that the "[s]mall bull case scenario for bitcoin is... 40,000 USD a coin".[149] Reception Some economists have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bitcoin, but many have not. François R. Velde, Senior Economist at the Chicago Fed described it as "an elegan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creating a digital currency".[150] According to Wired "in the estimation of many leading economists, bitcoin is a fatally flawed idea shaped by people who don’t really understand how money works".[151] Paul Krugman and Brad DeLong have found fault with bitcoin questioning why it should act as a reasonably stable store of value or whether there is a floor on its value.[152] Economist John Quiggin has criticized bitcoin as "the final refutation of the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129] David Andolfatto, Vice President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stated that bitcoin is a threat to the establishment, which he argues is a good thing for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and other central banks because it prompts these institutions to operate sound policies.[38]:33[153][154] Free software movement activist Richard Stallman has criticized the lack of anonymity and called for reformed development.[155] PayPal President David A. Marcus calls bitcoin a "great place to put assets" but claims it will not be a currency until price volatility is reduced.[156] Bill Gates, in relation to the cost of moving money from place to place in an interview for Bloomberg L.P. stated: "Bitcoin is exciting because it shows how cheap it can be."[157] Similarly, Peter Schiff, a bitcoin sceptic understands "the value of the technology as a payment platform" and his Euro Pacific Precious Metals fund partnered with BitPay in May 2014, because “a wire transfer of fiat funds can be slow and expensive for the customer”.[158] Schiff sees bitcoin more as a payment method rather than a currency. Kevin Dowd, professor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t Durham University has a bearish outlook on bitcoin as a currency. At the Cato Institute’s 2014 Annual Conference with the topic 'Alternatives to Central Banking: Toward Free-Market Money'[159] he said "bitcoin’s current incentive structure [is] leading to an inevitable collapse, mostly due to the centralization of mining".[160] Acceptance by merchants Bitcoins are accepted in this café in the Netherlands as of 2013 As of August 2014 established firms that accept payments in bitcoin include Atomic Mall,[64] Clearly Canadian,[161] Dell,[162] Dish Network, Expedia,[163] Newegg,[164] PrivateFly,[165] Overstock.com,[66] the Sacramento Kings,[166] TigerDirect,[65] Virgin Galactic,[167] and Zynga.[168][note 10] Due to the fact that chargebacks are impossible, retailers usually offer in-store credit as the only option when returning items purchased with bitcoins.[169] In late 2013 the University of Nicosia became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to accept bitcoins.[170] As of 30 July 2014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hoster of Wikipedia,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donations to it in bitcoin (through Coinbase) on their donations page.[171] As of 22 September 2014 Greenpeace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donations to it in bitcoin (through Bitpay).[172] As of 20 November 2014 the Mozilla Foundation accepts bitcoin donations via Coinbase.[173] As of 23 September 2014 PayPal offers its North American merchants the possibility to receive customer payments for digital goods in bitcoin.[174] As of 11 December 2014, Microsoft accepts bitcoin from U.S. customers to fund a Microsoft Account, which can be used to digitally purchase XBox content and Windows apps.[175] As of 16 December 2014, Time Inc. announced that consumers can now use bitcoin to buy subscriptions of its magazines.[176]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itcoin companies have had difficulty opening traditional bank accounts because lenders have been leery of bitcoin's links to illicit activity.[177] According to Antonio Gallippi, a co-founder of BitPay, "banks are scared to deal with bitcoin companies, even if they really want to".[178] Som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been bullish on bitcoin. In a 2013 report,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stated that "we believe bitcoin can become a major means of payment for e-commerce and may emerge as a serious competitor to traditional money-transfer providers.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bitcoin has clear potential for growth and that in a long-term fair-value analysis maximum market capitalization for bitcoins could be $15 billion".[179] In June 2014, the first bank that converts deposits in currencies instantly to bitcoin without any fees, for further transactions, was opened in Boston.[180] Concurrent with Bloomberg LP, 33% owned by Merrill Lynch launching pricing inform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frequency trading firms by Atlas ATS 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and one from London-based Coinfloor, claiming to be the first auditable bitcoin exchange, and a SecondMarket project of an exchange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114] According to David Andolfatto, a Vice President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bitcoin "Will forc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to adapt or die."[38]:33 Mining pools Obsolete bitcoin mining hardware called ASICMiner Block Erupter USB common in mid and late 2013.[note 14] As of 2013 mining had become quite competitive, has been compared to an arms race and ever more specialized technology is utilized. The most efficient mining hardware makes use of custom designed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which outperform general purpose CPUs and use less power as well.[185] Without access to these purpose built machines, a bitcoin miner is unlikely to earn enough to even cover the cost of the electricity used in his or her efforts.[186] The individual odds of winning the reward for adding a block to the block chain decrease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iners. As of 2014, it has become common for miners to join organized mining pools.[187] A pool splits the work between its members and has a much larger chance to win the reward. The reward is then split between the members creating a steady stream of income.[188] Even for those who join pools, the cost of the electricity necessary to mine may outweigh the rewards from doing so.[186] As investment One way of investing in bitcoins is to buy and hold them as a long-term investment.[189] The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 (FINRA), a United States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190] and the 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26] warned that investing in bitcoins carries significant risk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mmissioner Greg Gonzales said “(Digital) currency is defined as an electronic medium of exchange that does not have all the attributes of real currencies,” a clear warning sign that bitcoin is risky.[33] Risk hasn't deterred some such as the Winklevoss twins, who in April 2013 claimed they owned nearly 1% of all bitcoins in existence at the time[191] and have since attempted to launch a bitcoin ETF.[28] The first regulated bitcoin fund was established in Jersey in July 2014,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Jersey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ssion.[192] Other investors, like Peter Thiel's Founders Fund, which invested US$3 million in BitPay, do not purchase bitcoins themselves, instead funding bitcoin infrastructure like companies that provide payment systems to merchants, exchanges, wallet services, etc.[193] In 2012, an incubator for bitcoin-focused start-ups was founded by Adam Draper with financing help from his father, venture capitalist Tim Draper, one of the largest bitcoin holders after winning an auction of 30,000 bitcoins,[194] at the time called 'mystery buyer'.[195] The company's goal is to fund 100 bitcoin businesses within 2–3 years with $10,000 to $20,000 for a 6% stake.[194] Investors also invest in bitcoin mining.[196] Hedge against financial crises Bitcoins have been used by some Argentinians to protect their savings against high inflation or the possibility that governments could confiscate savings accounts[54] because the Argentine peso[197] is stymied by inflation and strict capital controls. During the 2012–2013 Cypriot financial crisis, bitcoin purchases rose due to fears that savings accounts would be confiscated or taxed.[198] Political economy Bitcoin appeals to tech-savvy libertarians, because it so far exists outside of the institutional banking system and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s.[199] Its appeal reaches from left wing critics, "who perceive the state and banking sector as representing the same elite interests, [...] recognising in it the potential for collective direct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currency"[200] and socialists proposing their "own states, complete with currencies",[201] to right wing critics suspicious of big government, at a time when activities within the regulated banking system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severit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08,[202] "because governments are not fully living up to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comes with state-sponsored money".[203] Bitcoin has been described as "remov[ing]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big boys of finance and the disenfranchised little man, potentially allowing early adopters to negotiate favourable rates on exchanges and transfers – something that only the very biggest firms have traditionally enjoyed".[204] Legal status and regulationEdit Main article: Legality of bitcoin by country Few governments have moved to regulate bitcoin and similar private currencies.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traditional financial sector regulation is not applicable because bitcoin does not involve traditional financial actors.[101]:5 Under other regimes, existing rules have been extended to include bitcoin and bitcoin companies. As of 2014, Bitcoin is illegal only in two countries: Vietnam, where trading in Bitcoin and "other electronic currencies" is against the law and not allowed, and Iceland, whose central bank throttles incoming bitcoins to restrict money flow abroad.[205] The flourishing bitcoin mining business in Iceland[206] is not affected by this rule.[207] Steven Strauss, a Harvard public policy professor, suggested in April 2013 that governments could outlaw bitcoin,[208] a possibility that was mentioned in a 2013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filing made by a bitcoin investment vehicle.[28] A survey of forty foreign jurisdiction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is maintained by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15] China On 5 December 2013, China Central Bank made its first step in regulating bitcoin by prohibit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handle bitcoin transactions.[209] In a statement on the central bank’s websit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sai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ayment companies cannot give pricing in, buy and sell bitcoin or insure bitcoin-linked products. A December 2013 statement from BTC China suggested payment processors had voluntarily withdrawn their services.[210] On 1 April 2014 China Central Bank ordered commercial banks and payment companies to close bitcoin trading accounts in two weeks.[211] Trading bitcoins by individuals is legal in China.[209] European Union In July 2014 the 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 advised European banks not to deal in virtual currencies such as bitcoin until a regulatory regime was in place.[212] G7 The 2013 G7's 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published guidance for Internet-based payment services that defines "exchangers buying or selling digital currency for cash (or other digital currencies) [...] as a virtual bureau de change" and warns that "Internet-based payment services that allow third party funding from anonymous sources may face an increased risk of [money laundering/terrorist financing]" concluding that this may "pose challenges to countries in [anti-money laundering/counter terrorist financing]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213] United States The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 reviewed virtual currencies upon the request of the Senate Finance Committee and in May 2013 recommended[214] that the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RS) formulate tax guidance for bitcoin businesses. On 25 March 2014, in time for 2013 tax filing, the IRS issued a guidance that virtual currency is treated as property for U.S. federal tax purposes and that "an individual who 'mines' virtual currency as a trade or business [is] subject to self-employment tax".[215] A June 2014 U.S. government auction of almost 30,000 bitcoins, which the U.S. Marshals Service seized in October 2013 from Silk Road, was said to increase legitimacy of the currency. The 45 registered bidders, each of whom put down a deposit of $200,000 made 63 bids.[195] On 18 November 2013,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held a committee hearing titled "Beyond Silk Road: Potential Risks, Threats and Promises of Virtual Currencies" to discuss virtual currencies.[216] At this hearing, held by senator Tom Carper, bitcoin and other currencies were received generally positively, with it being stated that bitcoin was a "legal means of exchange" and that "online payment systems, both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offer legitimate financial services" by US officials such as Peter Kadzik and Mythili Raman.[84][217] The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FEC) deadlocked on Nov 21, 2013 on whether to allow bitcoin in political campaigns.[218] Their decision was split across party lines (three members Democrat voting nay, three Republicans voting yea). While their decision covered group donations, political bitcoin pioneers New Hampshire House member Mark Warden[219]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politician Michael B. Glenn[220] acted independently in accepting bitcoin, and paved the way for others to follow suit. In October, Former SEC Chair Arthur Levitt joined BitPay, a bitcoin payment processor, and Vaurum, a bitcoin exchange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advisory roles.[221] In January 2014,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was focused on whether bitcoin-denominated stock exchanges were illegal, per its enforcement administrator, and inquired into the gambling site SatoshiDice listing shares on bitcoin exchange MPEx.[222] In May it warned investors that "both fraudsters and promoters of high-risk investment schemes may target bitcoin users".[223] The SEC charged and settled with the former owner of SatoshiDice in June 2014 for selling securities without registering with the SEC.[224] The U.S.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stated in March 2014 it was considering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rrencies.[225] On 8 May 2014, the U.S.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issued draft guidance to U.S. politicians who want to receive bitcoin donations.[226] The Commission declined to declare bitcoins currency, stating they fit into its "anything of value" definition.[227] Also that month, Brett Stapper, co-founder of Falcon Global Capital, registered to lobby members of Congress and federal agencies on issues related to bitcoin.[228] In June 2014 California Assemblyman Roger Dickinson (D–Sacramento) submitted draft legislation (Assembly Bill 129) to legalize bitcoin and all other forms of alternative and digital currency.[229] After the GAO had called for increased oversight of bitcoin, the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warned consumers of bitcoin being risky.[230] As of November 2014, there are no final rules at the U.S. state level yet. In March, the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Financial Services led by superintendent Benjamin Lawsky had officially invited bitcoin exchanges to apply with them,[231] and on 17 July it published draft regulations for virtual currency businesses.[232] Businesses would have to provide transaction receipts, disclosures about risks, policies to handle customer complaints, maintain a cybersecurity program, hire a compliance officer and verify details about their customers to follow anti-money-laundering rules, per FinCEN.[232] Criminal activityEdit The appeal of bitcoin to criminal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ors, legislative bodies, law enforcement, and the media.[233] The FBI prepared an intelligence assessment,[234] the SEC has issued a pointed warning about investment schemes using virtual currencies,[235] the U.S. Senate held a hearing on virtual currencies in November 2013, CNN has referred to bitcoin as a "shady online currency [that is] starting to gain legitimacy in certain parts of the world",[236]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called it "the currency of choice for seedy online activities".[237] Criminal activity involving bitcoin has centered around theft, and the use of bitcoins in exchange for illegal items or services. Theft There have been many cases of bitcoin theft.[46] The non-profit Bitcoin Foundation maintains that "cryptography is the reason no one can steal bitcoins."[238] Many high-profile thefts have been reported. In late November 2013, an estimated $100 million in bitcoins were stolen from the online illicit goods marketplace Sheep Marketplace, which immediately closed.[239] Users tracked the coins as they were processed and converted to cash, but no funds were recovered and no culprits identified.[239] A different black market, Silk Road 2, stated that during a February 2014 hack, bitcoins valued at $2.7 million were taken from escrow accounts.[240] In late February 2014 Mt. Gox, one of the largest virtual currency exchanges, filed for bankruptcy in Tokyo amid reports that 744,000 bitcoins had been stolen.[90] Flexcoin, a bitcoin storage specialist based in Alberta, Canada, shut down on March 2014 after saying it discovered a theft of about $650,000 in bitcoins.[241] Poloniex, a digital currency exchange, reported on March 2014 that it lost bitcoins valued at around $50,000.[242] One way theft is accomplished involves a thief infiltrating an online wallet service.[243] One way to steal bitcoins is to transfer them from the victim's bitcoin address using a stolen private key to sign the transaction.[244] If the private key is stolen, the thief can use it to transfer all the bitcoins from the compromised address to another address of his own. In that case, the network does not have any provision to identify the thief, to block further transactions of those stolen bitcoins, or return them to the legitimate owner.[28][245] Black markets Because of their presumed capacity to obfuscate the source of payments in online transactions and bypass money transfer controls by governments and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bitcoin have come to be used in the deep web black markets.[246] In 2012, it was estimated that 4.5% to 9% of all transactions of all bitcoin exchanges in the world were for drug trades on a single deep web drugs market, Silk Road.[247] The bulk of bitcoin purchases during the time were speculative in nature,[247] so drugs must have constituted a greater percentage of the actual goods purchased with bitcoins c. 2012.[according to whom?] Several deep web black markets have been shut by authorities. In October 2013 Silk Road was shut down by U.S. law enforcement[248][246][249] leading to a short-term decrease in the value of bitcoin.[250] Alternative sites were soon available, and in early 2014 the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reported that the closure of Silk Road had little impact on the number of Australians selling drugs online, which had actually increased.[251] In early 2014, Dutch authorities closed Utopia, an online illegal goods market, and seized 900 bitcoins.[252] In late 2014, a joint police operation saw European and American authorities seize bitcoins and close 400 deep web sites including the illicit goods market Silk Road 2.0.[253] On 19 December 2014 Charlie Shrem was sentenced to two years in prison for indirectly helping to send $1 million to Silk Road.[254] Several news outlets have asserted that the popularity of bitcoins hinges on the ability to use them to purchase illegal goods.[255][256] Non-drug transactions were thought to be far less than the number involved in the purchase of drugs,[257] and roughly one half of all transactions made using bitcoin c. 2013 were bets placed at a single online gambling website, Satoshi Dice.[258] One source stated online gun dealers use bitcoin to sell arms without background checks.[259] The bitcoin community branded one site, Sheep Marketplace, as a scam when it p
347
货币
货币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添加义项 ▪经济学术语▪央视大型纪录片 收藏2096534 货币(经济学术语)编辑[huò bì]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不仅是指现金,而且是现金加上一部分形式的资产。[1] 中文名货币 外文名money;currency;coin 作 用经济变量 本 质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 影 响通胀:贬值 流通手段自由交易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目录 1基本含义 2本质 3经济影响 4发行 5简史 6分类标准 ▪ 方法1 ▪ 方法2 7种类 ▪ 硬币 ▪ 纸币 ▪ 存款货币 ▪ 储蓄存款 ▪ 准货币 ▪ 货币替代物 8类型 9本位 ▪ 金本位 ▪ 银本位 ▪ 复本位 ▪ 不兑现本位 ▪ 纸币本位 10职能 ▪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 ▪ 世界货币 11民法货币 12货币政策 13黄金走势 14中国货币 1基本含义 编辑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购买力的暂栖处; 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实际上,后面4条应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2本质 编辑 货币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可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2] 而在中学课本当中,货币的本质一般被认为是一般等价物。[3] 债务货币就是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所通行的法币(FiatMoney)系统,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货币化”的债务所构成。 美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债务产生的同时被创造出来,在债务偿还的同时被销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都是一张债务欠条,每一张欠条在每一天里都在产生债务利息,而且是利滚利地增加着,这些天文数字的利息收入归谁呢?归创造出美元的银行系统。债务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货币总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现有货币总量之外再创造出新的债务美元,换句话说,人民借钱越多,就必须借更多的钱。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债务永远增加,直到其债务货币遭人彻底抛弃或其利息重负压垮自身经济发展,导致整个体系的最终崩溃。债务的货币化乃是现代经济最严重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之一,它是通过透支未来的倾向资源来满足当时的需要。中国有句老话,寅吃卯粮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非债务货币,以金银货币为典型代表。这种货币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许诺,不是任何人的债务,它代表的是人类已经完成的劳动成果,是人类数千年社会实践中自然进化而来的。它不需要任何政府力量的强制,它可以跨越时代与国界,它是货币中的最终支付手段。 “如果所有银行的贷款都被偿还,银行存款将不复存在,整个货币流通将会枯竭。这是一个令人惊愕的想法。我们(美联储)完全依赖商业银行。我们货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无论是现钞还是信用,都必须有人来借才能产生出来。如果商业银行(通过发放信贷)制造出足够的货币,我们的经济就会繁荣;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衰退。我们绝对没有一种永久性的货币系统。当人们抓住了整个问题的关键之处,我们(货币系统)可悲的荒谬之处,以及(美联储)令人难以置信的无助,就会变得如此明显。货币是人们最应该调查和思考的问题,它的重要性在于,除非人民广泛地理解这个(货币)系统并立刻采取措施修正它,否则我们现在的文明将会崩溃。”——罗伯特.汉姆费尔,美联储亚特兰大银行。[4] 在所有货币中,金银货币意味着“实际拥有”,而法币则代表“欠条+许诺”。二者的价值“含金量”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的人民币则介于二者之间。尽管人民币也存在着“债务化货币”的成分,但就其主体而言,仍然是体现过去已经完成的产品与服务的度量。人民币的发行并非像美元一样必须以国债作抵押,由私有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的属性更接近金银货币。同时,由于人民币没有金银作为支撑,它又有法币的基本属性,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才能保证货币价值。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所有者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也就是说货币的本质也是一种商品。 关于货币的本质,在西方货币学说史上曾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货币金属论,二是货币名目论。 货币金属论者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出发,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 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货币金属论是货币金、银本位制的产物,随着20世纪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其影响力正日益减弱。(21世纪)在西方货币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货币名目论,这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中可见一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3经济影响 编辑 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M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通货量) P指商品的平均价格 Q指商品数量 V指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周转次数计) 按通常的货币主义的解释,当实际通货量大于所需的通货量时,便会导致货币贬值,形成通胀。反之,就会导致通缩。 4发行 编辑 货币 通常,每个国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种货币,并由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不过也存在例外,亦即多个国家可以使用同一种货币,例在欧盟国家通用的欧元,在西非经济共同体的法郎,以及在19世纪的拉丁货币同盟,名称不同但能在联盟内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货币。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别国的货币作为法定流通货币,比如,巴拿马选择美元作为法定货币。不同国家的货币还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国和比利时使用欧元之前,它们和瑞士的货币都叫法郎。 有的国家的货币没有辅币,或者虽然有辅币,但是由于币值太小而只是理论上的换算单位,而没有发行实际的货币,比如日元和韩元。[5] 5简史 编辑 黄金货币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货币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可兑现的信用凭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 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1481年纸币崩溃,1581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在英国境外后可能会被拒绝收受。 由于历史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此二者并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 中国台湾地区使用新台币。 每个基本货币单位通常还可以分成更小的辅币。最常用的比例是辅币为主币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在法国大革命推广公制以前,欧洲历史上曾经长期采用1/20/240进制,例如在英国,1英镑等于20先令、240便士;法国的情况是12个但尼尔(denier)为1苏(Sol),20个苏为1里弗尔(livre,又称锂)。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进位制也曾被使用。 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马克思说过,货币天生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生是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6分类标准 编辑 方法1 以发行者来分类,可分为公钱(法定货币)、私营货币和区域货币(社区货币)。公钱一般说来由政府来发行,当它存在的时候,一般说来占主导地位。私钱和区域货币则由非政府机构来发行。 按材资来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货币。可分为贝壳、珠子、棍子、金属货币(参见商品货币)、纸币以及数字货币。就性质来分,可分为真实货币和虚拟货币。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义:本身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使用时间:古代 缺点:过程费时、不易达成交易、无保障、不易携带 商品货币 定义:本身具有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缺点:沉重、易碎、无保障、不易携带 法定货币(强制货币) 定义:以法令强制规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绝)其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价值) 塑胶货币 定义:不属于货币的一种,仅为延迟支付的工具 7种类 编辑 硬币 硬币是一种小面额的辅币。它是铜质的、铝制的或是镍质的。 纸币 纸币是一种法定货币,称为法币(legal tender)。法币是政府强 各国纸币 各国纸币(23张) 制流通的货币。纸币发行的基本权力为政府所有,具体由中央银行掌握。纸币和硬币的总和称为通货或现金。 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指可以随时提取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称为需求存款。由于活期存款可以随时转换成现金,所以银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货没有区别。它也是一种货币。 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是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提取的可以获得利息的存款。这些存款虽然不能以开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预先通知银行可以把它转换成现金。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可转让提款单(NOW)以及自动转移服务(ATS)缩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别。这种差别缩小的结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成为一种货币。 准货币 准货币(near-money)是指能够执行价值储藏职能,并且易于转换成交换媒介,但本身还不是交换媒介的资产。例如,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就是准货币。 货币替代物 货币替代物(money substitutes)是指能够暂时执行交换媒介职能,但不能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东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种货币替代物。 汇率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之间货币按照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兑换比率。这个体系是以黄金的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奥地利等国出现了货币大幅度贬值的现象。此后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基础。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其货币应当与黄金或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兑换。这个协定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国货币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从此,进入符号货币时代。此后各国之间实行浮动汇率。 国际标准组织(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号体系,用来表示各国的货币。这个标准的代号为ISO 4217。 8类型 编辑 实物货币 是指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和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实物商品。能充当实物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① 普通接受性;②价值稳定;③价值均值可分性;④轻便和易携带性。很显然,一般金属都具备这些特征,因此,在实物货币的类型中,金属货币最具代表性。 代用货币 一般是指纸制的凭以换取实物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其本身价值就是所替代货币的价值。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的优越性主要有:①印刷纸币的成本较之铸造金属要低;② 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甚至有意的磨削,可以节约贵金属货币;②克服了运送货币的成本与风险。当然代用货币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易损坏、易伪造等。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许多国家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再能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信用货币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①辅币。其功能是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贱金属制造。②现金或纸币。主要功能也是担任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一般为具有流通手段的纸币,其发行权为政府或者金融机构专有。③银行存款。又称债务货币,存款人可借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将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通常是指利用电脑或贮值卡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持有这种贮值卡就像持有现金一样,每次消费可以从卡片的存款金额中扣除。电子货币在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如何防范电子货币被盗,如何对个人资信情况进行保密等。因此,电子货币的全面应用尚需一段科技进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过程。 纸币 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9本位 编辑 金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银本位 用白银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通货的基本单位由定量的银规定的货币本位制。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复本位 同时规定黄金和白银为货币单位基础的本位叫做复本位。实行复本位实际上是同时实行金本位和银本位。复本位的优点是:由于货币单位以两种贵金属为基础,复本位货币价值比金本位或银本位的货币更加稳定。如果金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金本位;如果银价上涨,复本位的变化小于银本位。而复本位的主要问题是:它有时成为金本位,有时成为银本位,难以起到双重本位的作用。 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亦称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对称是单本位制,即银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国在确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纪长期采用复本位制。 不兑现本位 不把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并且规定纸币不兑换贵金属的本位叫做不兑现本位,又称为信用本位。按照这种本位制,人们可以用一种纸币兑换另一种纸币,但不能兑换贵金属。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金本位或银本位制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它的贵金属存量,而贵金属存量又取决于贵金属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所以货币供给量不能适应经济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兑换本位制条件下,政府可以决定货币供给量。因此,不兑现本位制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节。 纸币本位 面值为100元的人民币图片 纸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由于该种货币制度不与黄金挂钩,纸币发行量一般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国家要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货制度”。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几乎都是纸币本位制。 10职能 编辑 由于货币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即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在这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法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而只能通过作为价值代表的货币来简介表现。课间,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是充当商品价值的外在价值尺度。而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从而可以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为了衡量各种商品的大小,货币自身必须先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如斤、两、钱、分等。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就叫做价格标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货币计量单位,从而有不同的价格标准。如在我国历史上,“两”、“铢”、“文”成为主要的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而在英国,货币单位则主要是“镑”。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从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一种技术规定。虽然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要借助价格标准来实现,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畴。区别在于: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化身,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的计量单位。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即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即商品-货币-商品。在这里,货币在两种商品交换关系中起着媒介物的作用,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这就产生了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以及纸币代替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对地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银的价值,即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换中搜寻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分成了买和卖两个独立的行为。二者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 贮藏手段 含义:贮藏财富(财富的象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是足值的金银条(如金属条块等)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 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纸币有储存手段(在银行)的职能,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执行清偿债务时所执行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买卖可以不用现款,采用赊账的方式,到一定时期后再付现款。由于先购买,后支付,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到约定期限后,买者以货币清偿对卖者的债务。在这里,货币就起着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先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后来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 赊账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借贷活动。随着赊账买卖的发展,产生了各种信用货币,如期票、支票、汇票、银行券等。各种信用货币也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同时,它们所代表的债务可以相互抵消,这就大大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支付手段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由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才能使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才能产生商品买和卖的行为;只有在买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买卖商品时的赊销方式,支付手段的职能才会产生。为了到期支付,必须进行货币贮藏。可见,支付手段必须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职能的存在为前题。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 世界货币 含义: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并且是贵金属块,按其实际重量来发挥其职能。实际上,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就是金块,银块。纸币不能充当世界货币,世界货币。 作用: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 11民法货币 编辑 货币是重放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属于民法上的种类物。货币作为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其本身的价值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人们看重的是其所代表的社会财富的多少,即表现为一定数量票面金额的多少。只要其所代表的社会财富相等,这几张货币与那几张货币,或者此种货币与彼种货币,就在质上相等。因此,作为种类物,货币具有很高的替代性。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包括各种纸币和铸币。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人民币是我国境内唯一通行的货币,外国货币、金银都不得作为支付手段。民事主体要实现民事权利或者履行民事义务,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以人民币为支付手段,而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进行外币黑市交易、逃汇、套汇等非法活动。 货币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作用是: (1)担当物权的客体,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除对一般实物享有物权外,还可对货币行使占有、适用、收益和处分。 (2)充当债券的标的物。例如,货币可作为买卖之债中的价款、劳务之债中的酬金。 货币作为民法上特殊的种类物,其特殊之处是: (1)货币所有权的归属。货币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二为一,货币的占有人视为货币所有人。 (2)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所有权的转移以交付为要件,即使在借款合同中,转移的也是货币所有权,而非货币的使用权。无行为能力人交付的货币也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3)货币不发生返还请求权与占有回复诉权问题,仅能基于合同关系、不当得利或者侵权行为提出相应的请求。其特殊之处是由货币的流通手段决定的。 12货币政策 编辑 调控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 运作 货币政策的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通常,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1)紧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2)松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以增加总需求。 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松紧程度作科学合理的把握,还必须根据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实施条件和效果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与证券市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价。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利率高,公司筹资成本也高,利息负担重,造成公司利润下降,证券收益减少,价格因此降低。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人们宁可选择股票投资方式而减少对固定利息收益金融品种的投资,同时,证券投资者能够以低利率拆借到资金,会增大股票需求,造成股价上升;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除这两方面原因之外,利率还是人们藉以折现股票未来收益、评判股票价值的依据。当利率上升时,投资者评估股票价值所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反之则股价上升。 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一般比较明显,市场反应也比较迅速。因此要把握住股票价格的走势,首先要对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全面掌握。有必要指出的是,利率政策本身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内容,但利率的变动同时也受到其他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贴现率降低、中央银行所要求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银行在放松银根,利率将呈下降趋势;反之,则表示利率总的趋势在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还在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到国债行市的波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地减少,证券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证券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证券行情上扬。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行情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但如果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紧中有松,那么一些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及优先重点发展的地区的证券价格则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逆势而上。总的来说,此时贷款流向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并引起证券市场价格的比价关系作出结构性的调整。 13黄金走势 编辑 2012年,国内贵金属市场继续蓬勃发展,各类投资品种日益丰富。各大商业银行在推出人民币账户贵金属投资品种之后,相继推出了美元账户贵金属投资品种。一方面,这省去了持有人民币账户贵金属的投资者在跟踪以“美元/盎司”计价的国际贵金属市场时所必须进行的换算操作;另一方面,该产品也将原先相互独立的外汇账户与贵金属账户联系了起来。然而,这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在黄金、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之间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实现最大收益。因此,本文简要分析了黄金走势同主要国际货币走势相关性,希望能为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方面提供一定在参考。[6] (21世纪),黄金主要定价货币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澳元,这几种货币也是外汇投资者的主要投资币种。美元不必多言,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主要市场的黄金交易均可以美元报价和结算;欧元凭借欧元区巨大的经济体量,自诞生起便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英镑虽然不及往昔,但得益于其老牌世界货币的地位,如今仍是主要的世界货币之一;澳大利亚依托其巨大的资源优势,在农产品(5.80,-0.20,-3.33%)、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市场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澳元也与大宗商品价格保持着日益密切的联系。因此,美元、欧元、英镑和澳元是外汇投资者的主要投资币种。 由于黄金以及欧元、英镑和澳元均可以美元报价,因此,为了能准确把握各类经济事件对其影响,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和收益最大化,我们将主要货币走势同黄金走势作了简要的相关性分析。 表 2012年金价与国际主要货币涨跌幅相关系数 通过采集2012年初至8月底黄金和三种主要货币的每日及每周涨跌幅数据,并以该组数据为样本计算三种货币各自的涨跌幅与黄金涨跌幅的相关系数,我们可以发现三个特点:第一,短期影响力(日涨幅相关性)方面,和黄金相关度最高的参考指标不再是美元指数,而是欧元;第二,中长期影响力(周涨幅相关性)方面,欧元和黄金的相关性堪比美元指数,英镑及澳元与黄金走势的相关性仅为20%左右;第三,中期与短期一致性方面,欧元与黄金走势相关性仅下降了3.78%左右,而英镑和澳元则分别下降了大约10.52%和19.43% 。 就历史数据分析,通过采集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底每周黄金和货币涨跌幅数据,并以每半年的数据量为样本滚动计算三种货币各自的涨跌幅和黄金涨跌幅相关系数,我们可以发现,不仅不同货币与黄金走势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即使是某一种货币,在不同时期,它同黄金的相关性也会发生变化。 如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澳元与黄金的相关性稳定在50%以上;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英镑与黄金相关性逐步增强,并在2011年7月后取代澳元,成为与黄金走势相关性最强的币种;进入2012年,英镑及澳元同黄金走势的相关性趋于下降,欧元走势与黄金的相关性逐步提升,二季度后相关系数稳定在50%左右。 另外,通过比较欧元计价与美元计价的黄金走势可以发现:2012年3至8月,欧元计价的黄金价格维持在1250-1350欧元/盎司之间,形成区间震荡。该期间,欧元持续下行,带动美元计价的黄金走出震荡下跌的行情。 综上所述,截至2012年8月,欧元同黄金的相关性保持较高水平。由此可以推断,影响欧元的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对黄金市场构成相当大的影响。欧元区的主导因素无疑是欧洲债务危机,而短期内,欧洲债务问题仍然无法有效解决。因此,黄金投资者在关注美国市场在同时,可以加强对欧元区市场变化的关注。并且,考虑到欧元和黄金较高相关性的特点,在资产配置方面,可以综合考虑在黄金和欧元资产上的投资比例,以控制风险。 14中国货币 编辑 历史沿革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时期,黄金已作为货币而出现,如子贡“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说明黄金已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了。此外,春秋时出现了铜铸币。 春秋时期黄金与铜铸币虽已出现,但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普遍使用的还不够。李剑农先生统计了《左传》中记载:"赏赐、馈赠、献纳、犒 聘者二十九,或以器饰,或以车马牲畜,或以璧玉,或以帛锦,或以衣服,以生金者一,无以钱刀者";"言掳掠盗窃夺者十四,或禾麦米粟,或木材,或璧玉,或实用之兵器,或马,或钟,夺币者一,不言为钱刀之币"。因此,对春秋时期货币的使用情况不能估计过高。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普遍使用,但当时处于金属铸币、贵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并用时期。到战国时期,除了黄金是各国的通用货币外,铜铸币是各国民间的通用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事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秤量重量这些繁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象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摈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 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两”)。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中国大陆的现行法定货币叫做人民币,是由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一元为十角,一角为十分。元、角和分有纸币,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铸币。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额有1、2、5分。人民币元的缩写符号是CNY¥。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世界流通货币 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 参考资料 1. 货币政策与央行之间的稳定性重要关系 .美汇国际 [引用日期2013-05-10] . 2. 货币战争 .郑州日报 [引用日期2014-03-11] .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政治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 . 4. 钱币文化: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和信银行 .2008-07-13 [引用日期2014-03-7] . 5. 理财提示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3-11] . 6. 黄金走势和货币走势的“亲密关系” .新财网 .2012-9-17 [引用日期2012-12-24] . 词条标签: 经济 , 经济人物 , 计算机术语
348
大盂鼎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帮助烟火晚会直播21:30开始 首页 分类 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 特色百科 历史上的今天 数字博物馆 城市百科 特色词条 法院百科 史记·2014 用户 蝌蚪团 燃梦计划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流程 联系方式 手机百科 客户端 网页版 个人中心 收藏22379 西周大盂鼎编辑 大盂鼎一般指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1] (概述鼎图来源[2] ) 中文名大盂鼎 外文名Great Yu Tripod 出土地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 出土年代1891年 馆藏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目录 1流传过程 ▪ 出土 ▪ 转辗买卖 ▪ 潘家得宝 ▪ 复埋地下 ▪ 赠宝于国 2文物特征 3铭文 ▪ 原文 ▪ 译文 ▪ 要义 4文物意义 ▪ 珍贵史料 ▪ 金文书法 1流传过程 编辑 出土 大盂鼎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眉县),出土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它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1] 转辗买卖 清朝道光时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因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瞩目,鼎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得宝鼎后不敢专美,旋即将大盂鼎献给上司以表孝心。左宗棠在发迹前曾为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理湘省全部军务。虽非显贵,也颇得春风。加之自视极高,恃才傲物,不免为人所阴嫉。[3] 潘家得宝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点,上下疏通,左才获脱免。潘乃当时著 西周大盂鼎[2] 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此后,大盂鼎一直为潘氏所珍藏。虽然也时而有人觊觎此鼎,但毕竟潘氏位高权重,足可保全大鼎无虞。至潘祖荫故,其弟潘祖年将大盂鼎连同其它珍玩一起,由水路从北京运回苏州老家。大鼎作为先人故物,睹物思人,弥显珍贵,堪为传家之宝,不轻示人。光绪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两江总督。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盂鼎为己有。均为祖年所拒。但端方之欲始终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年,革命暴发,端方被杀。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回绝。三十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党国大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1] 复埋地下 1937年日军侵华时,苏州很快沦陷。国将不国,人命难保。此时,潘祖年已作古。潘家无当户之人,皆妇孺。英雄出少年,当此危难之时,潘祖荫的侄孙承厚、景郑等商定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经反复遴选,决定将宝物藏于二进院落的堂屋。这是一间久无人居的闲房,积尘很厚,不会引人注目。主意已定,潘家人苦干两天两夜才将全部宝物入藏地下。又将室内恢复成原样。整个过程除潘家人以外另有两个佣工和一个看门人参与其中,均被反复叮嘱要严守秘密。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乱。潘宅一时竟成了日军搜查的重点。经过反复的搜查并挖地三尺均无所见,日军也只得作罢。日军占领期间,潘家的看门人曾几次盗掘了若干小件的珍藏,卖给洪姓古董商人。但大鼎过于沉重,无法搬动,得以幸免。[4] 赠宝于国 光阴荏苒,在历经十余年战乱之后,中国解放了。潘家后人见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认为只有这样的政府才可托付先人的珍藏。全家商议后,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执笔,于1951年7月6日写信给华东文化部,希望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国家。同时也希望将两件大鼎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7月26日,文管会派专员在潘家后人的陪同下赴苏州,大鼎得以重见天日。为表彰潘达于的献宝壮举,华东文化部于10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1952年上海博物馆落成,大盂鼎藏入此馆。1959年,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上博以大盂鼎等125件馆藏珍品支援。从此大盂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3] 2文物特征 编辑 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1] 3铭文 编辑 原文 隹(同唯,发语词)九月,王才(通在)宗周,令(通命,册命之命)盂。王若曰:“盂,不(通丕pī,训为大)显(训为明)玟王受天有(通佑,保佑)大令(命),在(载,过去)珷王嗣玟乍邦,【外门内辟】(通辟,除去)氒(通厥,代词,指代殷商)匿(通慝,训为恶),匍 大盂鼎铭文拓片 有四方,【田允】(通畯,长久)正(通政)氒(厥,指代四方)民,在【上雨下于】(通于)【午卩】(通御,训为用)事,【虘又cuó】(叹词),酉(通酒)无敢【左酉右上舌右下火】(通酖,乐酒之意),有【左弓中上此中下火右弓】(通祡,烧柴祭天之祀)【上米中豆下廾】(通蒸,天子冬祭)祀无敢【酉夒】(通扰),古(通故)天异(通翼,训为护)临(训为看)子,废(训为大)保先王,?(字铸坏,疑为匍)有四方。我闻殷述(通坠,训为丧)令(命),隹(唯)殷边侯田(通甸)【上雨下于】(通与)殷正百辟,率肄(通肆)于酉(酒),古(故)丧师(人民),巳(疑为叹词)。女(通汝)妹(通昧)辰(通晨)又(通有)大服(封官之意),余隹(唯)即朕小学,女(汝)勿(没有)克克余乃辟一人。今我隹(唯)即(训为就)井(通型,效法)【上宀下面】于玟王正德,若玟王令(命)二三正。今余隹(唯)令(命)女(汝)盂,【超复杂字①】(通召,辅佐)【上炏下乂】(通荣,周王室内地位很高的一个人),【上卄下勹】(通敬,认可、尊奉)【左隹右上夂右下吕】(通拥,训为护,维护)德(美德)巠(通经,准则),敏朝夕入讕(通谏),享奔走,畏天畏(通威)。”王曰:“【上二下巛】(此字不识,疑为叹词)!令(命)女(汝)盂井(型)乃嗣且(通祖)南公。”王曰:“盂,廼【超复杂字①】(召)夹死(通尸,训为主)【超复杂字②】(通司,管理)戎,敏誎(通勅,治理)罚讼,夙夕召我一人【上米下豆】(通烝)四方,【上雨下于】(通与)我其(将要)遹(巡狩)省先王受民受疆土。易(赏赐)女(汝)鬯(chàng)一卣(yǒu),冂(通裳),衣,舄(xì),车马。易女(汝)且(祖)南公旂(一种旗子),用【辶单】(通战)。易女(汝)邦【超复杂字②】(司)四白(通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夷【超复杂字②】(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辶亟】【超复杂字③】(通毕)【超复杂字④】(通迁)自氒(厥)土。”王曰:“盂,若【上卄下勹】(敬)乃正(长官),勿废朕令(命)。”盂用对王休,用乍且(祖)南公宝鼎。隹(唯)王廿又三祀。 译文 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这样说:"伟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排除了那个奸恶,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在举行柴、烝一类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爱之心给以庇护,大力保佑先王,广有天下。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我曾让你就读于我的贵胄小学,你不能背离我,而要辅佐我。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严。"王说:"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要义 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铭文中语句“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而另一语句“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则是周康王告诫盂,商内、外臣僚沉湎于酒,以致于亡国,透露出周人对于商人嗜酒误国这一前车之鉴的警示。 铭文中“有”、“厥”、“又”等字波磔分明,得于用笔过程中自觉的提、按意识。通篇文字布局规整,书风凝重。 铭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部分用较多文字说明商人纵酒是周兴起和商灭亡的原因,赞扬了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表示康王(武王的孙子)自己要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样。 第二部分主要是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1726个,并叮嘱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 第三部分说明盂作此宝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 。[2] 4文物意义 编辑 珍贵史料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盂在铭文中说明作此鼎也是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大盂鼎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大盂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金文书法 大盂鼎铭文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并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3]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晚清四大国宝 参考资料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藏品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引用日期2013-11-7] . 2. 大盂鼎-大盂鼎铭文 .中国文物网 [引用日期2013-10-9] . 3. 西周重器——大盂鼎 .人民网中国政协 [引用日期2013-10-9] . 4. 西周 大盂鼎 .艺术品中国 [引用日期2013-01-18] . 词条标签: 文物考古 , 字词 , 文物古迹 西周大盂鼎 西周大盂鼎图册 相关青铜器 纠错 西周青铜器 s 西周青铜器 猛虎食人卣 s 猛虎食人卣 西周大克鼎 s 西周大克鼎 毛公鼎 s 毛公鼎 后母戊鼎 s 后母戊鼎 西周利簋 s 西周利簋 四羊方尊 s 四羊方尊 越王勾践剑 s 越王勾践剑 散氏盘 s 散氏盘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92735次 编辑次数:32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06-08 创建者:百科小ROBOT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南山之江 特色词条 初级优质 百科消息: 2分钟测出你不为人知的真面目 【公告】词条打标签功能上线啦! 逛贾平凹艺术院,看文学巨匠风姿 申百度音乐信用卡送一年白金vip 百度微拍装X神器大放送,够胆你就来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百科术语 我有疑问 常见问题我要提问 参加讨论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 登录 分享 © 201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349
妇好
收藏1713603 妇好编辑[fù hǎo] 妇好[1] ,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司母辛鼎即是她的用器。[2] 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3] ,墓中的谜团目前正在不断发掘之中。[4] 人物关系 纠错 中文名妇好、后妇好 别 名母辛、后母辛 国 籍商朝 民 族华夏族(汉族) 职 业王后、女军事统帅、占卜师 主要成就平定鬼方、羌方、土方等地 谥 号辛 配 偶商王武丁 目录 1人物生平 2考古发现 ▪ 发掘经过 ▪ 随葬品 ▪ 发现意义 3近代猜测 4轶事典故 ▪ 民族拯救者 ▪ 久经沙场 ▪ 文武双全 ▪ 占卜官 ▪ 夫妻情深 5历史评价 6影视形象 1人物生平 编辑 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5] ,即祖己引的母亲。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从其墓中挖掘推断她的名字应该是叫“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4] 妇好的“好”字,卜辞的写法或者是左子右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上(比如那件编号为827的觚)还有种很复杂的写法是中间一个“子”,左右各有一个“每(母)”,应该是“好”的繁构。[4]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是个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妇好墓中出土的钺应属仪仗,由专人持握立于战车之上。[4] 值得一提的是,钺这种仪仗作用在我国早期的墓中多有发现。 妇好扁足方鼎 在我们民族的文明初期,和其他几个远古文明一样,同样遇到了古印欧人的威胁,但是,正是在妇好的带领下,我们成功地战胜了侵略者,把自己的种族和文明保存了下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挺立至今的民族。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然而,妇好不幸在三十余岁去世,不过在商朝时期也不能算是早逝,然而,相对于在位59年的武丁来讲确实算是过早的逝去了,武丁十分悲痛,妇好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有拜祭的隆礼。这在商朝时期是非常少见的。[4] 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发现其完整墓葬,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她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她就是3000 多年前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 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不过武丁有六十多个妻子,妇好只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经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这种现象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过在当时这似乎是个普遍的现象。武丁的妻妾兼女将除了妇好至少还有好几个,有名字记载的还有一位妇邢(她的名字是左井右阝,这个字在字库里找不到,但通邢,所以用邢代替了),地位仅次于妇好,也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3000年后在前后相隔40年的两次意外发现中,她却作为商代最具体的形象出现在今人的眼前。商王为爱妻操持冥婚。但是,人们还是疑惑,为什么妇好会嫁给如此多的国王?难道在商代王后有权利多次配婚吗?中华书局的老专家赵诚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对甲骨文的研究仍然痴心不改,他对《甲骨文合集》2636版有其独到的见解:武丁是目前已知的商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国王,他享年59年,而他所珍爱的王后妇好在他之前就去世了。商代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上帝、神灵与祖先。武丁对妇好的感情极为特殊,也许是相爱至深,也许是相敬如宾,他对于妇好的离去总是难以释怀。于是,这位开明的君主就把他珍爱的妻子许配给去世已久的贤王,大概他认为,这些死去的祖先会在阴世保护他的妻子,或者,他也认为,妇好的杰出完全可以与伟大的帝王相提并论。甲骨文的卜辞正是武丁对祖先急切的询问。 2考古发现 编辑 考古发现 妇好墓概况 妇好墓概况(7张) 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陈志达二位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有200多条。她曾率领13000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国民的爱戴。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国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 妇好墓出图文物(1) 妇好墓出图文物(1)(22张)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没有失盗的王室墓葬。该墓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贝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异常精美,如工艺精湛的小玉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中,有多件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特别是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武器“钺”,学界普遍认为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安阳殷墟博物苑建有复原的妇好墓,供游人参观。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尊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好雕像,这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王都,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历经8代12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确认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无可争辩的。 自1928年董作宾先生首次发掘殷墟至今(2013年)恰是75周年。殷墟早已蜚声中外,现仅就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过程中的主要情况和收获作一回顾。 发掘经过 妇好墓位于当时小屯村的西北地,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围农田的岗地,1975年冬,掀起“农业学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这片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要保护这片遗址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由于过去没有在这一带作过发掘工作,对遗址内涵知之甚少,当时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商量,决定对重要遗址进行钻探。小屯遗址的钻探工作由笔者负责,岗地上的棉杆尚未拔掉,只能在边缘钻探。11月20日开始,经钻探得知耕土层下即出现殷文化层,而且靠东部东西长约70米的夯土比较厚,向西较薄,岗地南边是取土形成的断崖,断崖南面是空地。我考虑如果将南边的断崖清理出来,所观察到的现象更为可靠。于是11月23日开始清理断崖的工作,陈志达也参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铲刮出长约140米的断面。东边显露出密集的夯土房基,向西地势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发现,为保护这片遗址提供了重要依据。经与村里的负责干部联系,请他们看过现场后,都表示同意保护,并说,今后也不在这里取土。保护遗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并决定第二年进行发掘。 经办理申报,批复手续后,于1976年春季开展 后母辛方鼎 了对小屯村西北地的发掘。重点是发掘建筑基址,参加工作的人员有郑振香、陈志达,南京大学历史系张之恒教授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发掘。为弄清房基下边夯土的范围和性质发掘了1号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后,下面出现的是一长方形坑,内填夯土,其南边被取土挖掉,但经钻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边缘,整体呈长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钻探时一杆探不到底,于是系绳下探,由于夯土硬且干,探铲带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说,小屯墓坑少,尽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响民工的情绪。于是采取先将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时停下来。我与有经验的技工商量,我们还得钻探,一杆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杆,用螺丝柠紧,如果超过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湿泥也不好探,需加柠杆(拧杆是横插在接杆顶端的),有位老工人说,用拧杆要两人推动。我说,这好办,星期日停工,留下参加钻探的人员大干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个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场的人表示赞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气晴朗,我对大家说,咱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探到底,多打几个孔,只要探到底无论出现什么现象,都算完成了任务,工人们干劲很大,开始在边缘探,几个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头的硬东西,打不下去。最后决心在中心部位钻孔,我想如果是墓葬应该有现象。有位年轻人说,这可是关键的一铲,使得在场的人情绪有些紧张。从距地表3米至6米深进度比较快。从水井得知此处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变成泥,探铲探上的泥,上提时往往滑下去,这时加用拧杆用转动的力量向下钻孔,一铲铲下探,速度很慢,每铲上来都仔细看土质有无变化,工人们都很辛苦,从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个多小时,正在推动拧杆下探时,突然探杆下陷了约70厘米,把杆下探的工人何保国紧握探杆,使尽全身的力气向下坠,探杆又下沉约50厘米,出现硬底。这时在场的人谁也没有出声,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铲,探铲提上来了,满铲都是鲜红的漆皮,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墓葬,眼光敏锐的何振荣师傅发现铲内有件东西,他一把抓过来跑到水渠边上洗净,原来是一件玉坠,一座墓葬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集中力量发掘此墓葬,基口长5.6米、宽4米、深约8米。当时对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竖穴墓,并未抱过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断出现遗物。遗物是分层埋入的,可分为6层,最先发现的是1件残陶爵,距地表深约3米,在墓穴东北部出现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时底朝上,翻过来一看,臼孔内满染朱砂,色泽鲜艳。这件臼的发现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其后相继出土数层文化遗物。各层所出遗物不一一细说。仅将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层简述如下,此层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叠压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满不同质料的随葬品,有石豆、成对的石鸟,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铜镜,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层遗物之后,露出压在下面的遗物,有两面铜镜,一件大石蝉,另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还有玉管,玛瑙珠等。出土时色泽鲜艳。清理完第6层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断发现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后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发现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由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工地气氛十分活跃,尤其是小青年问这问那,有的问会不会出个“虎头彝”(指觥)。老师傅说,说不定会出个虎头彝让你们开开眼,旁边的人笑起来。清理完这层遗物已临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发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进行水下发掘的准备工作,原定6日开始发掘,但供电局未送电、工人们很心急,有位老师傅建议,用辘轳绞水可以下挖,对下边的情况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赞成。于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间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两件玉簋和1件石人。北边大型铜器逐渐显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来了,长方形口也很明显,围观的人喊,“铜炉”!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铜器的出现令人惊喜,但考虑到安全,停止下挖,并找供电局联系,要求解决供电问题,以便抽水,供电局同志看了现场,答应第二天全天供电。 7日早上先抽去坑内积水,9点以后气温上升,工人分组轮流下水操作。先从椁室中部向下发掘,很快进入棺室,棺内布满玉器,开始取出1件向上传递1件,玉戈、玉人等不断送上来,但墓内遗物太多,传递太慢,于是将玉器放入水桶内,残铜器装入筐内,送上地面,一筐筐铜器取上来之后,用平车送到工作站,桶内的玉器由两人抬回去,陈志达与工作站的人员将玉器1件件用纸包好,放入纸盒内。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员都在紧张操作。大约午后1点多种,棺内的玉器,以及椁内的小型铜器已基本取出。恰在这时出水量少了。于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清理墓室周围陈放的大型铜器,大型铜器不能装筐,只能用绳索捆紧,再由强壮的工人顺着坑壁慢慢拉上来,由我记录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顺序。参加发掘的人处于紧张的劳动中,围观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联甗架被拖上来了,有人说,六条腿,这是啥?旁边的人说,没见过。偶方彝的器体取上来了,有个孩子喊,长方的像猪槽。负责安全的人在极力维护秩序,要大家不要挤,以后让大家看,但围观的人兴趣不减,议论纷纷。下午3点多,遗物取净了,最后将被朱砂和漆皮染红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说,这个墓挖得干净利落,侯德隆师傅说,亮底了,放心吧,不会丢下东西。 发掘结束了,戴忠贤、屈如忠二人将发掘过程中未喝完的酒拿出来说,大家喝酒吧。工人们边喝边议论,有的说,出了这么多小人,好几个虎头彝,真想不到。也有的说,从来没见过这么个坑。不久我们就在安阳工作站办了小型展览,各村的群众和安阳市的有关单位看了展览后表示满意,也为他们的家乡自豪。 随葬品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后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三联甗、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在昆明用汽锅蒸鸡,是一道美食,同样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足以说明殷人对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妇好墓葬探访 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后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后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墓内出土玉器多件,绝大部分完整或稍残缺。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当安阳市玉雕厂的工作人员看了玉器之后,就有人提出墓内所出以新疆青玉为多,对这一见解我们很关注,后经多位有经验的人士验证,确定妇好墓内所出以新疆玉为主。后经科学鉴定,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透闪石与新疆玉相合,所鉴定标本硬度为摩氏6度。新疆玉在殷墟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玉器类别比较多,有琮、璧、璜等礼器,作仪仗的戈、钺、矛等,另有工具和装饰品。玉礼器对研究礼制极为重要,礼玉以琮、璧为主。《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虽是反映周朝的观念,但用玉石器进行祭礼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而以良渚文化资料最为系统。尽管时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进行祭祀当是一脉相承的。 装饰品为数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带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等的实物资料。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玉雕艺人善于抓住不同动物的生态特点和习性,雕琢的动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一件回首状的小鹿,表现出警觉的神情,而头部歪向一侧的螳螂则显得悠闲自在,生动传神。玉器之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等。3件象牙杯,有两件成对,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在此还应说一说墓内所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1件阿拉伯绶贝(也称阿文绶贝)、2件脉红螺。海贝产生于我国台湾、南海(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厦门东山以南),反映商王朝与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是极重要的证据。 发现意义 “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妇好墓属殷墟早期,与武丁时代相合。墓主妇好当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从玉器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的先进因素,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猪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了商文化的内涵,为祖国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妇好墓的各种文化遗物,以及贝类、海螺等,尚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研究。 3近代猜测 编辑 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 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而且也是伟大的商朝中兴之王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的谥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4轶事典故 编辑 民族拯救者 在大约3000前年左右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气温下降,高纬度地区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只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古印欧人不得不向南迁徙。其中,讲希腊语的部落穿过巴尔干半岛,迈锡尼文明,使希腊进入了一个西方学者所谓的黑暗时期,直到大约400年后的公元前8、9世纪文化才开始恢复;向两河流域迁徙的亚述人将美索布达尼亚的数千年的文化一扫而空;另外一只向东迁徙的印欧人在中亚附近分开,以致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中国;另一支向南进入印度后将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印度原住民征服后,制定了种姓制度:入侵者在剽窃了原住民的文化后被列为最高的种姓,二者文化的真正创造者,印度的原住民却被列为最低种姓,他们被禁止识字和学习自己创造出的文化,最终,比中国起源更早的印度文明就在这种野蛮的种族隔离制度下逐步衰亡——因为被禁止学习就意味着政治人才的匮乏,所以印度历史上基本没有统一的局面,也没有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因为这次迁徙对文明的破坏影响到了整个欧亚大陆。但进入中国的这支印欧人却被妇好率领的商朝军队彻底地打败了。初具规模的华夏文明在这场急风暴雨中屹立不倒,成为整个人类接下来近3000年文明的灯塔。 这也自然地解释了西方人为什么怕龙。(由于华夏文明的图腾是“龙”,因此,在西方人的意识中,都惧怕“龙”。)   学者李济把武丁时期有关“西北战争”的甲骨文梳理后说:“这些最为可靠的原始资料,透露了中华民族在形成时代艰苦奋斗的真相,尤其是在内蒙古、河套一带发生的争夺战,实为奠定中国文明的一连串决战的序幕,其重要性不亚于传说中史学家歌颂的黄帝的阪泉、涿鹿之战。”他还用一些间接资料说明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武丁时代征伐的外族,“与蹂躏印度文化的雅利安民族以及征服两河流域的迦塞族有极其相近的文化关联,并且有些血缘关系;他们虽没有文字,却拥有很进步的战争武器”,但“在这一时代,中华民族在西北边疆打了一次勇敢的、胜利的自卫战,这一战奠定了殷商时代200年的文化生活,为东亚及太平洋区域建立了一个伟大文明的新基础"。   印欧语族人根本不把其他民族的人当人看,他们不是设法和他们打败的民族融合,而是制定出种族隔离或种族灭绝制度:远的说,有入侵印度的印欧人(即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近的说,有欧美人在非洲贩卖黑奴和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屠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妇好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足可与大明洪武帝相媲美,甚至更大,因为那时萌芽阶段的华夏文明架构还很脆弱,如同一棵小树苗,一场暴风雨就能将其摧毁;不像13、14世纪时已经有了深厚的底蕴和基础,如同参天古木,雷霆风暴过后,挺拔依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妇好是我们种族和文明的拯救者。 老祖宗有句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大事,除了祭祀与占卜之外,就是保卫边防、开拓疆土和掳掠奴隶的征战了。武丁是商朝历史上有名的一代雄主,他在位59年中,频繁出征作战,先后征服了西北、东南的周边部族,极大地扩充了王朝的版图,史称他统治的时期为“武丁中兴”。在这个过程中,妇好当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的文献里,对她参与的军事活动都有颇为详尽的记载。 妇好墓穴玉凤 妇好墓穴玉凤通高13.6厘米,壁厚0.7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妇好墓出土了很多玉龙,而玉凤仅此一件,说明妇好对凤的极端重视。此器与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极为似,是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像的极佳实物。玉凤高冠勾喙,短翅长尾,作亭立回首欲飞状,飘逸洒脱,舒展的长尾自然弯曲,尾翎有合有分,素洁无纹。身前有透穿镂孔,更使凤体丰满迷人。背部外凸的穿孔圆钮,应是供穿绳悬挂之处。 凤的形像美丽、精巧,玉质晶莹润洁,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而持之难释。 《山海经》上说:“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足见凤在当时还是道德、仁义的象征,也许当年妇好佩此玉凤,除了表示高贵,还寓吉祥之意。 久经沙场 “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出兵最多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的最高统帅就是妇好。当时,久经沙场、战功累累的禽、羽等武丁爱将,都归妇好率领。那一仗打下来,羌人势力被大大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 那时,距都城安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正北1000多里外,还有一个强悍的游牧部族土方。他们经常肆意侵入商的边境,掳掠人口财物,是王朝多年的心头大患。于是,武丁命妇好率兵出战,只一仗,就打退了入侵之敌。妇好乘胜追击,彻底挫败了土方。从此土方再也不敢入侵,后来终被划入商的版图。 妇好最精彩的战役是和武丁一起征伐巴方的一战。战前妇好和夫君议定计谋,妇好在敌人西面埋伏军队,武丁则带领精锐部队在东面对巴方军队发起突然袭击。巴方军队在武丁军与妇好军的包围圈中顾此失彼,阵形大乱,终于被围歼,南境遂平定。这大概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伏击战”了。 文武双全 贵为王后的妇好,不爱“红装”爱“武装”,或者说爱 “武装”更甚“红装”。在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了精美的骨刻刀、铜镜、骨笄、玛瑙珠等许多女性专用的饰品,以及大石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这都说明她有女性娇美的一面。令人称奇的是,除却这些小玩意,陪葬品里还有大量的兵器,特别是一件重达9公斤、饰有双虎噬人纹、铭刻“妇好”文的大铜钺,格外引人注目。后经专家考证,认为这是她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妇好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更重要的是,钺在古代是军权和王权的象征。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她在那个时代一定是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女将军。其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钺上,便有精雕细刻着彰露“有牙阴户”的女战神或大母神形象。这说明,在那个时代,母系社会的遗风犹存,女性带兵打仗也不算稀奇之事。不过,在男性已占主导地位的商代中后期,妇好还可以拥有钺这样的中国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物,成为全国武装部队的统帅,就足以说明本领实在不一般。 占卜官 妇好的重要性,除却王后和一流的军事将领的尊贵身份外,还体现在她拥有一个特殊的职位,那就是主持祭祀的占卜官。在她那个时代,人们迷信鬼神,崇尚天命,非常盛行祭祀占卜,特别是商王室和奴隶主统治阶级,几乎所有国家大事都要反复占卜、祈问鬼神。因此,祭祀是最重要的国事活动之一。而掌握这项最高神职权力的祭司,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地位,通过与鬼神沟通,成为国家重大国事的实际决策者。 夫妻情深 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国王,第二十位王盘庚的侄儿。盘庚继位时,商王朝已经出现了内乱外患并举的迹象,盘庚为了摆脱困境,将商王朝的都城迁往北蒙(即今河南安阳)。盘庚完成迁殷的壮举之后若干年,商王朝的中兴之王武丁接过了王杖。 武丁的经历,与近三千年后的俄国彼得大帝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丁的父亲小乙是盘庚的四弟,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能继位为王。因此在武丁小的时候,小乙将自己的儿子武丁送到民间去生活。武丁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王族血统,而是象一个普通人那样学习各种劳作的知识,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经历各种疾苦,从而为他未来继位中兴王朝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得到了筑屋奴隶出身的傅说。 武丁 武丁 是个性非常强、也非常富于情感和壮志的君主。妇好就是武丁的第一位王后。她嫁给武丁之前的身份,应该是商王国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出身和见识。妇好十分的聪明,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商王朝武功最盛的君王武丁是她的丈夫,而武丁时代的赫赫武功中,有着妇好相当一部分的功劳。商王朝带着浓烈的母系氏族遗风,这几个形容词用在商王后的身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妇好臂力过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重达九公斤,足见她的身体强壮。而该兵器为大斧,更可见她的骁勇。 妇好和武丁,是一对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夫妻。刚刚结婚的时候,武丁对妇好领兵作战的能力还不是非常了解。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外敌入侵,派去征讨的将领久久不能解决问题,妇好便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前往助战。武丁对妻子的要求非常犹豫,考虑很久之后,还是通过占卜才决定让王后出征。没想到,妇好一到前线,调度指挥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击败敌人,取得了胜利。 武丁从此对妻子刮目相看,封妇好为商王朝的军事统帅,让她指挥作战。从此以后,妇好率领军队征讨作战,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其中,在对羌方一役中,武丁将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都交给了她:一万三千余人。这场战役大获全胜,也是武丁时期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 除了率军作战,妇好还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她是名副其实的神职人员,最高祭司。 其实要照我说,做王的人很应该象人 妇好墓 家武丁学习,发掘自己妻子的潜力。再忠心的臣子,也没有妻子那么靠得住,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中国的传统教育把女人们都教得把老公看得比天大呢。后来的皇帝们把老婆关在后宫,然后被自己的文臣武将们当猴儿耍来卖,实在是自寻烦恼。通俗来说,武丁和妇好,那是世上最愉快、最成功的一对儿,他们同心协力,将商王朝经营成了世上第一流的夫妻店。 妇好为武丁和商王朝立下的最伟大战功之一,就是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征讨西北的内蒙古河套一带的敌军之战。这场战争对于殷商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华历史,都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这是一场自卫战,在妇好出战之前,商王朝困于西北边境的战乱骚扰已多年,始终不能胜利,而妇好一役毕全功,取得了最后也是最强大的胜利,并且得到了敌人的归附服从。这是一场奠定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决战。史学家认为妇好此战的意义,不亚于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 当然,武丁并不是只会窝在王宫里,为出兵放马的妻子占卜问天的无用男人,他自己也屡屡率军出征。在攻打巴方国(今湖北西南部)的时候,他和妇好一起领军,并且分工合作——让妇好在西南方设下埋伏之阵,自己率领各路侯伯从东面发动攻势,将敌人赶入妇好的铁桶阵中,一鼓歼之。 每当妇好单独出征、凯旋的时候,武丁总是抑制不住喜悦出 商代女战神 城相迎,有一次一直迎出八十多公里。当这对夫妻带领着各自的部属,终于在郊外相遇的时候,久别重逢的激动使他们忘记了国王和王后的身份,将部属们甩在后面,两人一起并肩驱策,在旷野中追逐驰骋。而武丁更将妻子看得无比重要甚至于既爱且敬,这一次浪漫的并骑留在了史料中,而没有见诸文字的恩爱自然更多。琴瑟和谐,羡煞后人。 武丁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君王,他并不因为妇好是自己的妻子,就认为她理所应当要无偿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在妇好立下赫赫功绩之后,论功行赏之时武丁没有忘记她,给她划分了封地。 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切的主宰,她主持封地范围内的一切事务,拥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隶民众。她还向丈夫武丁交纳一定的贡品,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决不因私废公。妇好的封地一定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因为在她的封地上,她拥有自己独立的嫡系部队三千余人——在那个年代,普通小国的全部兵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数目。由于经济独立,妇好能够为自己铸造大规模的青铜制品,现存于世的妇好偶方鼎就是其中之一。 陪葬品 武丁和妇好,不但是感情方面的夫妻,也是事业方面的伙伴。为了管理自己的封地,妇好经常离开王宫,到封地去生活(有点象如今的职业女性因公出差)。小别胜新婚,妇好虽然常因征战和理政与武丁分别,但是仍然屡屡为他生育儿女。然而妇好三十三岁就死去了。虽然相对于那个时代,她的享年已经不短,但是相对于她享国长达五十九年的丈夫武丁,却太短暂了。 妇好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从已经翻译过来的甲骨来看,有好几种可能。 有甲骨卜辞上,有这样的记载:妇好要分娩了,不好。三旬又一日,甲寅日分娩,一定不好。女孩。妇好是因为难产而去世的吗? “后辛”石牛 还有一块甲骨上的记载则是: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又忍不住让人揣测,妇好是因为战役而亡,至少也是战伤复发而逝,——那年头的战争,其实就是大规模的械斗,想要不负伤,恐怕不可能。所以武丁才为她复仇而战。 总之,不管妇好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她的不幸去世,都使武丁非常痛心,将她下葬在自己处理军政大事的宫室旁边,让自己随时都能看到妻子、日夜守护着她。 即使如此,武丁仍然觉得自己守护的力量不够,不足以深达幽冥。于是, 青玉簋 他率领儿孙们为妇好举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祭祀,并且为妇好举行了多次冥婚,将她的幽魂先后许配给了三位先商王:武丁的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大甲、十三世祖成汤。在最后将妇好许配给成汤之后,武丁终于放下了心,认为有多达三位伟大的先人共同照看,妇好在阴世里能够得到安全和关怀了。 妇好为武丁留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孝己。而妇好在艰难中生育的女儿是谁呢?武丁至少有过两个女儿担任过商政府中的官员,并且象妇好那样拥有自己的封地。她们是子妥和子媚,即子妥鼎、子媚鼎的主人。谁是妇好的女儿?也或者除了子妥和子媚,还另有其人。 5历史评价 编辑 从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妇好去世多年之后,武丁仍然对她念念不忘。按照国家制度,武丁在妇好去世后又册立了新的王后。然而这位王后虚有其名,武丁眼前心底,仍然只有妇好一人,对新王后视若无睹。不久,这位王后就在抑郁中离开了人世。于是第三位王后又应运而生……每当国家有战事,武丁都要亲率子孙大臣,为妇好举行大规模的祭礼,请她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能够旗开得胜。 腰佩宽柄器玉人 上世纪,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被陆续发掘,然而十一位曾定居安阳的商王大墓已仅剩了十一座空陵,在三千年的历史中早被盗得空空如也。谁也没有想到,保存完好如初的却是妇好墓。 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七日,一位女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了另一个女人,商王后、大将妇好墓的发掘。 墓中出土了4面铜镜,还有4件铜钺以及130件青铜兵器。除了以一对后母辛大方鼎为首的200余件青铜礼器,还有十五种共156件酒器、以及来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755件、来自台湾、海南甚至更远处的海贝7000多枚、各色宝石制品47件。以及各种陶器、石器、海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为妇好殉葬的16名殉人、6条殉狗。 如此丰厚的陪葬品,不仅体现了武丁对妻子的敬爱之情,更体现了妇好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她不但是一位将领,能征善战且善饮,更是一位尊贵的贵妇人,爱美而且擅于修饰,更是一位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贵族领主,拥有庞大的奴隶群。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伟大的王后。 6影视形象 编辑 豫剧的传统剧目《天军凤帅》,就是根据关于妇好的民间传说而流传下来的剧目。另外还有其它的舞台剧。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1.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10-25 [引用日期2014-10-9] . 2. 记忆殷墟妇好墓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08-25 [引用日期2014-10-9] . 3. 妇好墓-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墓 .腾讯旅游 .2011-04-20 [引用日期2014-10-9] . 4. 卜辞中所见妇好事迹述略 .新浪博客.知北游,中国国学网 .2009年11月01日2006年11月24日 [引用日期2013-10-11] . 5. 《武丁与妇好》太庙首演 . 河南商报 .2010-09-17 [引用日期2014-10-9] . 词条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 商朝人物 , 历史人物
350
USMA
Last edited 11 days ago by Yairchaim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Watch this page "West Point" redirects here. For other uses, see West Point (disambiguation).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U.S. Military Academy COA.png Motto Duty • Honor • Country[1] Established 16 March 1802[2] Type U.S. Service Academy Superintendent Lt. Gen. Robert L. Caslen USMA '75 Dean Brig. Gen. Timothy E. Trainor USMA '83 Commandant Brig. Gen. John C. Thomson III USMA '86 [3] Academic staff 580 Students 4,624 cadets Location West Point, New York, U.S. Campus Suburban – 16,080 acres (6,507.3 ha) Fight song "On Brave Old Army Team" Colors Black Gray Gold Athletics NCAA Division I - PL AHA CSFL EIGL EIWA Sports 24 varsity sports teams (15 men's and 9 women's) Nickname Black Knights Mascot Mule Website www.westpoint.edu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U.S.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U.S.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is located in New York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ordinates 41°23′34″N 73°57′30″W NRHP Reference # 66000562 Significant dates Added to NRHP 1966 Designated NHL 19 December 1960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USMA), also known as West Point, Army, The Academy or simply, The Point, is a four-year coeducational federal service academy located in West Point, New York. The academy, located in Orange County, sits on scenic high ground overlooking the Hudson River, 50 miles (80 km) north of New York City. The entire central campus is a national landmark and home to scores of historic sites,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The majority of the campus's neogothic buildings are constructed from gray and black granite. The campus is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lete with a large visitor center and the oldest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Candidates for admission must both apply directly to the academy and receive a nomination, usually from a member of Congress. Other nomination sources include the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tudents are officers-in-training and are referred to as "cadets" or collectively as the "United States Corps of Cadets" (USCC). Tuition for cadets is fully funded by the Army in exchange for an active duty service obligation upon graduation. Approximately 1,300 cadets enter the Academy each July, with about 1,000 cadets graduating. The academic program grant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with a curriculum that grades cadets' performance upon a broad academic program, military leadership performance, and mandatory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athletics. Cadets are required to adhere to the Cadet Honor Code, which states that "a cadet will not lie, cheat, steal, or tolerate those who do." The academy bases a cadet's leadership experience as a development of all three pillars of performance: academics, physical, and military. Most graduates are commissioned as second lieutenants in the Army. Foreign cadets are commissioned into the armies of their home countries. Since 1959, cadets have also been eligible to "cross-commission," or request a commission in one of the other armed services, provided they meet that service's eligibility standards. Every year, a very small number of cadets do this, usually in a one-for-one "trade" with a similarly inclined cadet or midshipman at one of the other service academies. Because of the academy's age and unique mission, its traditions have influenced other institutions. It was the first American college to have an accredited civil-engineering program, the first to have class rings, and its technical curriculum was a model for later engineering schools. West Point's student body has a unique rank structure and lexicon. All cadets reside on campus and dine together en masse on weekdays for breakfast and lunch. The academy fields fifteen men's and nine women's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NCAA) sports teams. Cadets compete in one sport every fall, winter, and spring season at the intramural, club, or intercollegiate level. Its football team was a national power in the early and mid-20th century, winning three national championships. Its alumni and students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Long Gray Line," and its ranks include two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presidents of Costa Rica, Nicaragua and of the Philippines, numerous famous generals, and seventy-five Medal of Honor recipients. Contents History Colonial period, founding, and early years After the Civil War World War II and Cold War Modern era Campus Athletic facilities West Point Museum Administration Academy leadership Admission requirements Curriculum Academics Military Physical Moral and ethical training Cadet life Rank and organization Life in the corps Activities Athletics Football Other sports Traditions Cullum number Class ring Thayer Award Sedgwick's spurs Goat-Engineer game Walking the area Notable alumni Commemorations See also Notes Footnotes Citations References used External links HistoryEdit Main article: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For USMA archives, see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Affiliated facilities. West Point fortifications 1780 West Point, from Phillipstown. engraving by W. J. Bennett showing the original buil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olonial period, founding, and early years The Continental Army first occupied West Point, New York, on 27 January 1778;[4] it became the oldest continuously-operating Army post in the United States.[5] Between 1778 and 1780, the Polish engineer and military hero Tadeusz Kościuszko oversa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arrison defenses.[6] The Great Hudson River Chain and high ground above the narrow "S" curve in the river enabled the Continental Army to prevent British Royal Navy ships from sailing upriver and thus dividing the Colonies.[7][8] As commander of the fortifications at West Point, however, Benedict Arnold committed his act of treason, attempting to sell the fort to the British.[9][10] After Arnold betrayed the patriot cause, the Army changed the name of the fortifications at West Point, New York, to Fort Clinton.[9] With the peace after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left various ordnance and military stores deposited at West Point.[11] "Cadets" underwent training in artillery and engineering studies at the garrison since 1794.[12] Congress formally authoriz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fun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on 16 March 1802.[2] The academy graduated Joseph Gardner Swift, its first official graduate, in October 1802; he later returned as Superintendent from 1812 to 1814.[12] In its tumultuous early years, the academy featured few standards for admission or length of study. Cadets ranged in age from 10 years to 37 years and attended between 6 months to 6 years.[12] The impending War of 1812 caused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o authorize a more formal system of education at the academy and increased the size of the Corps of Cadets to 250.[12] The basis for the "Long Gray Line" expression originated in 1814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gray uniforms during the tenure of Superintendent Alden Partridge.[citation needed] Thayer monument George Henry Gordon USMA Class of 1846 In 1817, Colonel Sylvanus Thayer became the Superintendent and established the curriculum still in use as of 2011. Thayer instilled strict disciplinary standards, set a standard course of academic study, and emphasized honorable conduct.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he Military Academy," he is honored with a monument on campus for the profound impact he had upon the academy.[13][14] Founded as a school of engineering, for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USMA produced graduates who gained recognition for engineering the bulk of the nation's initial railway lines, bridges, harbors and roads.[15][16][17] The academy was the only engineering school in the country until the founding of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1824. It was so successful in it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hat i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every American engineering school founded prior to the Civil War.[16][17][18] The Mexican–American War brought the academy to prominence as graduates proved themselves in battle for the first time. Future Civil War commanders Ulysses S. Grant and Robert E. Lee first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in battle in Mexico.[19][20] In all, 452 of 523 graduates who served in the war received battlefield promotions or awards for bravery.[19][21] The school experienced a rapid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1850s, often romanticized by the graduates who led both sides of the Civil War as the "end of the Old West Point era."[22] New barracks brought better heat and gas lighting, while new ordnance and tactics training incorporated new rifle and musket technology and accommodated transportation advances created by the steam engine.[22][23]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West Point graduates filled the general officer ranks of the rapidly expanding Union and Confederate armies.[24] Two hundred ninety-four graduates served as general officers for the Union, and one hundred fifty-one served as general officers for the Confederacy.[22] Of all living graduates at the time of the war, 105 (10%) were killed, and another 151 (15%) were wounded.[22] Nearly every general officer of note from either army during the Civil War was a graduate of West Point and a West Point graduate commanded the forces of one or both sides in every one of the 60 major battles of the war.[22][24][25] After the Civil War Henry Ossian Flipper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Civil War, the academy enjoyed unprecedented fame as a result of the role its graduates had played.[26] However, the post-war years were a difficult time for the academy as it struggled to admit and reintegrate cadets from former confederate states.[27] The first cadets from Southern states were re-admitted in 1868, and 1870 saw the admission of the first black cadet, James Webster Smith of South Carolina.[27][28] Smith endured harsh treatment and was eventually dismissed for academic deficiency under controversial circumstances in 1874.[29] As a result, Henry O. Flipper of Georgia became the first black graduate in 1877, graduating 50th in a class of 76.[27][30] Two of the most notable graduate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George Washington Goethals from the class of 1880, and John J. Pershing from the class of 1886.[27] Goethals gained prominence as the chief engineer of the Panama Canal,[31] and Pershing would become famous for his exploits against the famed Pancho Villa in Mexico and later for leading American Forces during World War I.[32] Besides the integration of southern-state and black cadets, the post-war academy also struggled with the issue of hazing. In its first 65 years, hazing was uncommon or non-existent beyond small pranks played upon the incoming freshmen, but took a harsher tone as Civil War veterans began to fill the incoming freshman classes. The upper class cadets saw it as their duty to "teach the plebes their manners."[33] Hazing at the academy entered the national spotlight with the death of former cadet Oscar L. Booz on 3 December 1900. Congressional hearings, which included testimony by Douglas MacArthur, investigated his death and the pattern of systemic hazing of freshmen.[34] When MacArthur returned as superintendent, he made an effort to end the practice of hazing the incoming freshmen by placing Army sergeants in charge of training new cadets during freshman summer.[35] The practice of hazing continued on some levels well into the late 20th century, but is no longer allowed in the present day.[36] Corps of Cadets c. 1870 Class at West Point, 1929 The demand for junior officers during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caused the class of 1899 to graduate early, and the Philippine-American War did the same for the class of 1901. This increased demand for officers led Congress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Corps of Cadets to 481 cadets in 1900.[37] The period between 1900 and 1915 saw a construction boom as much of West Point's old infrastructure was rebuilt.[37] Many of the academy's most famous graduates graduated during the 15-year period between 1900 and 1915: Douglas MacArthur (1903), Joseph Stilwell (1904), Henry "Hap" Arnold (1907), George S. Patton (1909), Dwight D. Eisenhower, and Omar Bradley (both 1915). The class of 1915 is known as "the class the stars fell on" for the exceptionally high percentage of general officers that rose from that class (59 of 164).[38][39] With war raging in Europe, Congress anticipated potential American involvement and increased the authorized strength to 1,332 cadets in 1916.[citation needed] The outbreak of America's involvement in World War I caused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army officers, and the academy accelerated graduation of all four classes then in attendance to meet this requirement, beginning with the early gradu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on 20 April 1917, the Second Class in August 1917, and both the Third and Fourth Classes just before the Armistice of 11 November 1918, when only freshman cadets remained (those who had entered in the summer of 1918).[37] In all, wartime contingencies and post-war adjustments resulted in ten classes, varying in length of study from two to four years, within a seven-year period before the regular course of study was fully resumed.[40] Douglas MacArthur became superintendent in 1919, instituting sweeping reforms to the academic process, including introducing a greater emphasis on history and humanities.[41] He made major changes to the field training regimen and the Cadet Honor Committee was formed under his watch in 1922.[42][43] MacArthur was a firm supporter of athletics at the academy, as he famously said "Upon the fields of friendly strife are sown the seeds that, upon other fields, on other days, will bear the fruits of victory."[44] West Point was first officially accredited in 1925, and in 1933 began granting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s to all graduates.[45] In 1935, the academy's authorized strength increased to 1,960 cadets.[45] World War II and Cold War As World War II (WWII) engulfed Europe, Congress authorized an increase to 2,496 cadets in 1942 and began graduating classes early. The class of 1943 graduated six months early in January 1943, and the next four classes graduated after only three years.[46] To accommodate this accelerated schedule, summer training was formally moved to a recently acquired piece of land southwest of main post. The site would later become Camp Buckner.[47] The academy had its last serious brush with abolition or major reform during the war, when some members of Congress charged that even the accelerated curriculum allowed young men to "hide out" at West Point and avoid combat duty. A proposal was put forth to convert the academy to an officer's training school with a six-month schedule, but this was not adopted. West Point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WWII; four out of five of the five-star generals were alumni and nearly 500 graduates died.[46]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war in 1945, Maxwell Taylor (class of 1922) became superintendent. He expanded and modernized the academic program and abolished antiquated courses in fencing and horsemanship.[48] Unlike previous conflicts, the Korean War did not disrupt class graduation schedules. More than half of the army leadership during the war was composed of academy graduates. As a result, 157 alumni perished in the conflict.[49] Garrison H. Davidson became superintendent in 1956 and instituted several reforms that included refining the admissions process, changing the core curriculum to include electives, and increasing the academic degree standards for academy instructors.[49] The 1960s saw the size of the Corps expand to 4,400 cadets while the barracks and academic support structure grew proportionally.[50][51] West Point was not immune to the social upheaval of American society during the Vietnam War.[52][53][54] The first woman joined the faculty of the all-male institution amidst controversy in 1968.[55] The Army granted its first honorable discharge to a West Point graduate who claimed conscientious objector status in 1971.[56] The academy struggled to fill its incoming classes as its graduates led troops in Southeast Asia, where 333 graduates died.[57][58] Modern era Following the 1973 Paris Peace Accords that ended American involvement in Vietnam, the strain and stigma of earlier social unrest dissolved and West Point enjoyed surging enrollments.[59] West Point admitted its first 119 female cadets in 1976, after Congress authorized the admission of women to the federal service academies in 1975.[60][61] Women currently compose approximately 15% of entering new cadets.[62] In 1989, Kristin Baker became the first female First Captain (an effigy of her is now on display in the Museum), the highest ranking senior cadet at the academy.[63] Three other females have been appointed as First Captain: Grace H. Chung in 2003, Stephanie Hightower in 2005, and Lindsey Danilack in 2013.[64] Rebecca Marier became the academy's first female valedictorian in 1995.[65] The first female West Point graduate to attain flag (general officer) rank was Rebecca S. Halstead, class of 1981. Vincent Brooks became the first African-American First Captain in 1980.[citation needed] First female graduates in 1980 In 1985, cadets were formally authorized to declare an academic major; all previous graduates had been awarded a general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Five years later there was a major revision of the Fourth Class System, as the Cadet Leader Development System (CLDS) became th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l four classes.[58][66] The class of 1990 was the first one that issued a standard and mandatory computer to every member of the class at the beginning of Plebe year, the Zenith 248 SX. The academy was also an early adopter of the Internet in the mid-1990s, and was recognized in 2006 as one of the nation's "most wired" campuses.[67]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in October 1987, President Reagan visited the Academy and delivered a speech about ending the Evil Empire. During the Gulf War, alumnus General Schwarzkopf was the commander of Allied Forces, and the American senior generals in Iraq, Generals Petraeus and Odierno, and Afghanistan, retired General Stanley McChrystal and General David Rodriguez, are also alumni. Following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applications for admission to the academy increased dramatically, security on campus was increased, and the curriculum was revamped to include coursework on terrorism and military drills in civilian environments.[68] One graduate was killed during the 9/11 terrorist attacks and ninety graduates have died during operations in Afghanistan, Iraq, and the ongoing Global War on Terror.[69][70] The Class of 2005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Class of 9/11 as the attacks occurred during their first year at the academy, and they graduated 911 students. In 2008 gender-neutral lyric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West Point's "Alma Mater" and "The Corps" — replacing lines like "The men of the Corps" with "The ranks of the Corps."[71] In December 2009, President Barack Obama delivered a major speech in Eisenhower Hall Theater outlining his policy for deploying 30,000 additional troops to Afghanistan as well as setting a timetable for withdrawal.[72][73] President Obama also provided the commencement address in 2014.[74] CampusEdit Central campus looking north Main articl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grounds and facilities The academy is located approximately 50 miles (80 km) north of New York City on the western bank of the Hudson River. West Point, New York, is incorporated as a federal military reservation in Orange County and is adjacent to Highland Falls.[75]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both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fort ruins and of the military academy itself, the majority of the academy area was declared a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in 1960.[76][77] In 1841, Charles Dickens visited the academy and said "It could not stand on more appropriate ground, and any ground more beautiful can hardly be."[78] One of the most visited and scenic sites on post, Trophy Point, overlooks the Hudson river to the north, and is home to many captured cannon from past wars as well as the Stanford White-designed Battle Monument.[79] Though the entire military reservation encompasses 15,974 acres (65 km2), the academic area of the campus, known as "central area" or "the cadet area", is entirely accessible to cadets or visitors by foot.[80] Cadet Chapel One of the six wings of Washington Hall during lunchtime. In 1902, the Boston architectural firm Cram, Goodhue, and Ferguson was awarded a major construction contract that set the predominantly neogothic architectural style still seen today.[81] Most of the buildings of the central cadet area are in this style, as typified by the Cadet Chapel, completed in 1910.[82] These buildings are nearly all constructed from granite that has a predominantly gray and black hue. The barracks that were built in the 1960s were designed to mimic this style.[81] Other buildings on post, notably the oldest private residences for the faculty, are built in the Federal, Georgian, or English Tudor styles.[83] A few buildings, such as Cullum Hall and the Old Cadet Chapel, are built in the Neoclassical style.[84] The academy grounds are home to numerous monuments and statues. The central cadet parade ground, the Plain, hosts the largest number, and includes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Thayer Monument, Eisenhower Monument, MacArthur Monument, Kosciuszko Monument, and Sedgwick Monument. Patton Monument was first dedicated in front of the cadet library in 1950,[85] but in 2004 it was placed in storage to make roo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Jefferson Hall. With the completion of Jefferson Hall, Patton's statue was relocated and unveiled at a temporary location on 15 May 2009, where it will remain until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novation of the old cadet library and Bartlett Hall.[86] There is also a statue commemorating brotherhood and friendship from the École Polytechnique in the cadet central area just outside Nininger Hall. The remaining campus area is home to 27 other monuments and memorials.[87] West Point Cemetery The West Point Cemetery is the final resting place of many notable graduates and faculty, including George Armstrong Custer, Winfield Scott, William Westmoreland, Earl Blaik, Maggie Dixon, and sixteen Medal of Honor recipients.[88][89] The cemetery is also the burial place of several recent graduates who have died during the ongoing conflict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Many of the older grave sites have large and ornate grave markers, the largest belonging to Egbert Viele (class of 1847), chief engineer of Brooklyn's Prospect Park.[88] The cemetery is also home to a monument to Revolutionary War heroine Margaret Corbin.[90] The Military Reservation contains the West Point Mint, one of four active coin-producing facilities of the U.S. Mint.[citation needed] Athletic facilities Main article: West Point athletic facilities West Point is home to historic athletic facilities like Michie Stadium and Gillis Field House as well as modern facilities such as the Lichtenburg Tennis Center, Anderson Rugby Complex, and the Lou Gross Gymnastics Facility.[91] Michie Stadium recently underwent a significant upgrade in facilities for the football team, and the academy installed a new artificial turf field in the summer of 2008.[92] The academy has its own golf course and ski slope, located on the northwest edge of the main campus, just outside of the Washington Gate.[citation needed] West Point Museum See also: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 Other Army museums The visitor's center is just outside the Thayer Gate in the village of Highland Falls and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arrange for a guided tour. These tours, which are the only way the general public can access the academy grounds, leave the visitor's center several times a day. The West Point Museum is directly adjacent to the visitor's center, in the renovated Olmsted Hall on the grounds of the former Ladycliff College. Originally opened to the public in 1854, the West Point Museum is the oldest military museum in the country.[93][94]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the museum operates access to the Fort Putnam historic site on main post and access to the 282 acre Constitution Island.[95]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items on display at the museum are George Washington's pistols, Napoleon's sword, a dagger carried by Hermann Goering when he was captured, a revolver that belonged to Goering and a silver-plated party book, signed by Charles Lindbergh, Herbert Hoover and Mussolini etc. Arguably, the most prized artifact on display is a gold-plated pistol that belonged to Adolf Hitler. AdministrationEdit Academy leadership Main article: List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lumni (Superintendents) The 57th & 58th Superintendents, LTG Hagenbeck (L) & LTG Huntoon (R) The commanding officer at the USMA is the Superintendent. This position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president of a civilian university, but due to his status as the commanding general of the academy, the Superintendent holds more influence over the daily lives of the cadets than would a civilian university president. Since 1812, all Superintendents have been West Point graduates, though this has never been an official prerequisite to hold that position.[citation needed] In recent years, the position of Superintendent has been held by a Lieutenant General (three star general). The current Superintendent, Lieutenant General Robert L. Caslen, Jr., took command on 17 July 2013.[96] Earlier in his career, Caslen served as the 70th commandant of Cadets. The academy is a direct reporting unit, and as such, the Superintendent reports directly to the Army Chief of Staff (CSA).[97][98] There are two other general officer positions at the academy. Brigadier General John Thomson is the Commandant of Cadets, and Brigadier General Timothy Trainor is the Dean of the Academic Board.[99] There are 13 academic departments at USMA, each with a colonel as the head of department. These 13 tenured colonels comprise the core of the Academic Board. These officers are titled "Professors USMA" or PUSMA.[100] The academy is also overseen by the Board of Visitors (BOV). The BOV is a panel of Senators, Congressional Representatives, and presidential appointees who "shall inquire into the morale and discipline, curriculum, instruction, physical equipment, fiscal affairs, academic methods, and other matters relating to the academy that the board decides to consider." Currently the BOV is chaired by Congressman John Shimkus and is composed of three Senators, five Congressmen, and six presidential appointees.[101] Admission requirements Candidates must be between 17 and 23 years old, unmarried, and with no legal obligation to support a child. Above average high school and/or previous college grades, and strong performance on standardized testing is expected.[102] The interquartile range on the old SAT was 1100–1360 and 68% ranked in the top fifth of their high school class.[103][104] To be eligible for appointment, candidates must also undergo a Candidate Fitness Assessment[105] and a complete physical exam.[105] Up to 60 student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re present at USMA, educat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sponsoring nation, with tuition assistance based on the GNP of their country.[106] Of these foreign cadets the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specifically permits one Filipino cadet designated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Philippines.[107] The actual applic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two main requirements: candidates apply to USMA for admission and separately provide a nomination. The majority of candidates receive a nomination from their United States Representative or Senator. Some receive a nomination from the Vice President or 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108] The nomination process is not political. Applicants do not have to know their congressman to be nominated. The Academy applicant typically provides written essays and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The applicant then submits to a formal interview.[109] Admission to West Point is selective: 12.75% of applicants were admitted (total of 1292) to the Class of 2012.[103][110] Candidates may have previous college experience, but they may not transfer, meaning that regardless of previous college credit, they enter the academy as a fourth class cadet and undergo the entire four-year program.[111] If a candidate is considered academically disqualified and not selected, he or she may receive an offer to attend to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Preparatory School.[112] Upon graduation from USMAPS, these candidates are appointed to the academy if they receive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USMAPS Commandant and meet medical admission requirements.[113] The West Point Association of Graduates (WPAOG) also offers scholarship support to people who are qualified but not selected. The scholarships usually cover around $7,000 to civilian universities; the students who receive these scholarships do so under the stipulation that they will be admitted to and attend West Point a year later. Those who do not must repay the AOG. New Mexico Military Institute, Marion Military Institute, Valley Forge Military College and the Greystone Preparatory School at Schreiner University in Kerrville, Texas, are programs that students often attend on the AOG scholarship prior to admission to West Point.[114] CurriculumEdit Class of 2008 toss their hats after "class dismissed" West Point is a medium-sized, highly residential baccalaureate college, with a full-time, four-year undergraduate program that emphasizes instruction in the arts, sciences, and professions with no graduate program.[110] There are forty-five academic majors, the most popular of which are foreign languag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history, economics,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104][115] West Point is accredited by the Middle States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16] Military officers compose 75% of the faculty, while civilian professors make up the remaining 25%.[117] A cadet's class rank, which determines his or her Army branch and assignment upon graduation, is calculated as a combina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55%), military leadership performance (30%), and physical fitness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15%).[118][119] Academics The academy's teaching style forms part of the Thayer system, which was implemented by Sylvanus Thayer during his tour as Superintendent.[120] This form of instruction emphasizes small classes with daily homework, and strives to make students actively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learning by completing homework assignments prior to class and bringing the work to class to discuss collaboratively.[121] The academic program consists of a structured core of thirty-one courses balanced between the arts and sciences.[122] The Academy operates on the semester system, which it labels as "terms" (Term 1 is the fall semester; Term 2 is the spring semester). Although cadets choose their majors in the fall of their sophomore year, all cadets take the same course of instruction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ir junior year.[123] This core course of instruction consists of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mistry, physics, engineering, history, physical geography, philosophy, leadership and general psychology, English composition and literature, foreign language, politic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conomics, and constitutional law.[124][125] Some advanced cadets may "validate" out of the base-level classes and take advanced or accelerated courses earlier as freshmen or sophomores. Regardless of major, all cadets graduate with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122] Military Cadets cross a rope bridge during summer training As all cadets are commissioned as second lieutenants upon graduation, military and leadership education is nested with academic instruction. Military training and discipline fall under the purview of the Office of the Commandant. Entering freshmen, or fourth class cadets, are referred to as New Cadets, and enter the academy on Reception Day or R-day,[126] which marks the start of cadet basic training (CBT), known colloquially as Beast Barracks, or simply Beast.[127][128] Most cadets consider Beast to be their most difficult time at the academy because of the transition from civilian to military life. Their second summer, cadets undergo cadet field training (CFT) at nearby Camp Buckner, where they train in more advanced field craft and military skills. During a cadet's third summer, they may serve as instructors for CBT or CFT. Rising Firstie (senior) cadets also spend one month training at Camp Buckner, where they train for modern tactical situations that they will soon face as new platoon leaders. Cadets also have the opportunity during their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summers to serve in active army units and military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129] The schools include Airborne, Air Assault, Sapper, Pathfinder, etc.[130] Active duty officers in the rank of captain or major serve as Company Tactical Officers (TAC Officers). The role of the TAC is to mentor, train, and teach the cadets proper standards of good order and discipline and be a good role model.[131] There is one TAC for every cadet company. There is also one senior Non-Commissioned Officer to assist each TAC, known as TAC-NCOs.[132] The Department of Military Instruction (DMI) is responsible for all military arts and sciences education as well as planning and executing the cadet summer training.[133] Within DMI there is a representative from each of the Army's branches. These "branch reps" serve as proponents for their respective branches and liaise with cadets as they prepare for branch selection and graduation.[134] Physical Indoor obstacle course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PE) administers the physical program, which includes both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and competitive athletics. The head of DPE holds the title of Master of the Sword, dating back to the 19th century when DPE taught swordsmanship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135] All cadets take a prescribed series of physical fitness courses such as military movement (applied gymnastics), boxing (men) or self-defense (women), swimming, and beginning in 2009, advanced combatives. Cadets can also take elective physical activity classes such as scuba, rock climbing, and aerobic fitness.[136] As with all soldiers in the Army, cadets also must pass the Army Physical Fitness Test twice per year. Additionally, every year, cadets must pass the Indoor Obstacle Course Test (IOCT), which DPE has administered in Hayes Gymnasium since 1944.[137][138] Since Douglas MacArthur's tenure as superintendent, every cadet has been required to participate in either an intercollegiate sport, a club sport, or an intramural (referred to as "company athletics") sport each semester.[44] Moral and ethical training Class of '57 honor memorial on which the honor code is inscribed Moral and ethical development occurs throughout the entirety of the cadet experience by living under the honor code and through formal leadership programs available at the academy. These include instruction in the values of the military profession through Professional Military Ethics Education (PME2), voluntary religious programs, interaction with staff and faculty role models, and an extensive guest-speaker program. The foundation of the ethical code at West Point is found in the academy's motto, "Duty, Honor, Country."[1] West Point's Cadet Honor Code reads simply that: "A cadet will not lie, cheat, steal, or tolerate those who do."[139] Cadets accused of violating the Honor Code face an investigative and hearing process. If they are found guilty by a jury of their peers, they face severe consequences ranging from being "turned back" (repeating an academic year) to separation from the academy.[140] Cadets previously enforced an unofficial sanction known as "silencing" by not speaking to cadets accused of violating the honor code, but the practice ended in 1973 after national scrutiny.[141][142] Also in 1976, 151 junior cadets were found guilty of 'violating the honour code' in their exams.[143] Cadet lifeEdit Rank and organization Cadet captains' shoulder sleeve insignia Cadets are not referred to as freshmen, sophomores, juniors, or seniors. Instead they are officially called fourth class, third class, second class, and first class cadets. Colloquially, freshmen are plebes, sophomores are yearlings or yuks, juniors are cows, and seniors are firsties.[144][145] Some of the origins of the class names are known, some are not. Plebeians were the lower class of ancient Roman society, while yearling is a euphemism for a year-old animal. The origin of cow is less known. There are a number of theories for the origin of the term cow; however the most prevalent and probably accurate one is that cadets in years past had no leave until the end of their yearling year, when they were granted a summer-long furlough. Their return as second classmen was heralded as "the cows coming home."[146] The Corps of Cadets is officially organized into a brigade. The senior ranking cadet, the Brigade Commander, is known traditionally as the First Captain. The brigade is organized into four regiments. Within each regiment there are three battalions, each consisting of three companies.[147] Companies are lettered A through I, with a number signifying which regiment it belongs to. For example, there are four "A" companies: A1, A2, A3, and A4. First class cadets hold the leadership positions within the brigade from the First Captain down to platoon leaders within the companies.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y decreases with the lower classes, with second class cadets holding the rank of cadet sergeant, third class cadets holding the rank of cadet corporal, and fourth class cadets as cadet privates.[148] Life in the corps Cadet color guard on parade Because of the academy's congressional nomination process, students come from all 50 states.[149][150] The academy is also authorized up to 60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adets, who undergo the same four-year curriculum as fully integrated members of the Corps of Cadets.[151] Cadets attend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free of charge, with all tuition and board paid for by the Army in return for a service commitment of five years of active duty and three years of reserve status upon graduation.[152] In addition to a small salary, Cadets receive meals in the dining halls, and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and a phone in their barracks.[153] The student population was 4,487 cadets for the 2007–2008 academic year. The student body is 15.1% female. Ninety-two percent of entering students re-matriculated for a second year; the four-year graduation rate was 80% and the six-year rate was 81%.[104] Demographics of student body[104] Undergraduate U.S. Census Caucasian American 75% 65.8% Hispanic American 8% 14.5% Asian American 7% 4.3% African American 6% 12.1% Native American 1% 0.9% International student 1% N/A All cadets reside on campus for their entire four years in one of the seven barracks buildings. Most cadets are housed with one roommate, but some rooms are designed for three cadets. Cadets are grouped into companies identified by alpha-numeric codes. All companies live together in the same barracks area.[154] The academy has the cadets change companies after their freshman or sophomore years. This process is known as scrambling, and the method of scrambling has changed several times in recent years.[155][156] All 4,000 cadets dine together at breakfast and lunch in the Washington Hall during the weekdays.[157] The cadet fitness center, Arvin Cadet Physical Development Center (usually just called "Arvin" by cadets and faculty), which was rebuilt in 2004, houses extensive physical fitnes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for student use.[158] Class of 2012's motto Each class of cadets elects representatives to serve as class president and fill several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159] They also elect a ring and crest committee, which designs the class's crest, the emblem that signifies their class and it is embossed upon their class rings. Each class crest is required to contain the initials USMA and their class motto.[160] The class motto is proposed by the class during cadet basic training and voted on by the class prior to the beginning of their freshman academic year. Class mottos typically have verbiage that rhymes or is phonetically similar with their class year.[160] Cadets today live and work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adet Leader Development System (CLDS), which specifies the roles that a cadet plays throughout their four years at the academy.[161] Cadets begin their USMA careers as trainees (new cadets), then advance in rank, starting as CDT Privates (freshmen) and culminating as CDT Officers (seniors). Freshmen have no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ies, but have a host of duties to perform as they learn how to follow orders and operate in an environment of rigid rank structure, while seniors have significant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ies and significantly more privileges that correspond to their rank.[162] Activities Rwandan President Kagame visits his son's room during Plebe-Parent Weekend Cadets have a hos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vailable, most run by the office of the Directorate of Cadet Activities (DCA).[163] DCA sponsors or operates 113 athletic and non-sport clubs.[164] Many cadets join several clubs during their time at the academy and find their time spent with their clubs a welcome respite from the rigors of cadet life.[165] DCA is responsible for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that provide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for cadets, including: three cadet-oriented restaurants,[166] the Cadet Store,[167] and the Howitzer and Bugle Notes.[168] The Howitzer is the annual yearbook, while Bugle Notes, also known as the "plebe bible," is the manual of plebe knowledge. Plebe knowledge is a lengthy collection of traditions, songs, poems, anecdotes, and facts about the academy, the army, the Old Corps, and the rivalry with Navy that all plebes must memorize during cadet basic training.[169][170][171] During plebe year, plebes may be asked, and are expected to answer, any inquiry about plebe knowledge asked by upper class cadets. Other knowledge is historical in nature, including information as found in Bugle Notes.[172] However, some knowledge changes daily, such as "the days" (a running list of the number of days until important academy events),[173] the menu in the mess hall for the day, or the lead stories in The New York Times.[172] Each cadet class celebrates at least one special "class weekend" per academic year. Fourth class cadets participate in Plebe Parent Weekend during the first weekend of spring break. In February, third class cadets celebrate the winter season with Yearling Winter Weekend. In late January the second class cadets celebrate 500th Night, marking the remaining 500 days before graduation. First class cadets celebrate three different formal occasions. In late August, first class cadets celebrate Ring Weekend, in February they mark their last 100 days with 100th Night, and in May they have a full week of events culminating in their graduation. All of the "class weekends" involve a formal dinner and social dance, known in old cadet slang as a "hop," held at Eisenhower Hall.[174][175] AthleticsEdit Main article: Army Black Knights "Beat Navy" tunnel Since 1899, Army's mascot has officially been a mule because the animal symbolizes strength and perseverance.[176][177] The academy's football team was nicknamed "The Black Knights of the Hudson" due to the black color of its uniforms.[178][179] This nickname has since been officially shortened to "Black Knights."[180] U.S. sports media use "Army" as a synonym for the academy. "On Brave Old Army Team" is the school's fight song.[181] Army's chief sports rival is the Naval Academy due to its long-standing football rivalry and the intraservice rivalry with the Navy in general. Fourth class cadets verbally greet upper-class cadets and faculty with "Beat Navy," while the tunnel that runs under Washington Road is named the "Beat Navy" tunnel. Army also plays the U.S. Air Force Academy for the Commander-in-Chief's Troph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rmy and Notre Dame were football rivals, but that rivalry has since died out.[182][183] Football Main article: Army Black Knights football Army football began in 1890, when Navy challenged the cadets to a game of the relatively new sport. Navy defeated Army at West Point that year, but Army avenged the loss in Annapolis the following year.[184] The rival academies still clash every December in what is traditionally the last regular-season Division I college-football game. The 2013 football season marked Navy's twelfth consecutive victory over Army, the longest streak in the series since inception.[185] Army's football team reached its pinnacle of success under coach Earl Blaik when Army won consecutive national championships in 1944, 1945 and 1946, and produced three Heisman trophy winners: Doc Blanchard (1945), Glenn Davis (1946) and Pete Dawkins (1958).[186] Past NFL coaches Vince Lombardi[187] and Bill Parcells[188] were Army assistant coaches early in their careers. The football team plays its home games at Michie Stadium, where the playing field is named after Earl Blaik. Cadets' attendance is mandatory at football games and the Corps stands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game. At all home games, one of the four regiments marches onto the field in formation before the team takes the field and leads the crowd in traditional Army cheers.[189] Between the 1998 and 2004 seasons, Army's football program was a member of Conference USA, but has since reverted to its former independent status.[190] West Point competes with Navy and Air Force for the Commander-in-Chief's Trophy.[citation needed] Other sports See also: Army Black Knights men's basketball A cadet in action during the 2009 Army–Navy lacrosse game Though football may receive a lot of media attention due to its annual rivalry game, West Point has a long history of athletics in other NCAA sports.[184] Army is a member of the Division I Patriot League in most sports,[180] while its men's ice hockey program competes in Atlantic Hockey.[191] John P. Riley, Jr. was the hockey coach at West Point for more than 35 years. Every year, Army faces the 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Canada (RMC) Paladins in the annual West Point Weekend hockey game.[192] This series, conceived in 1923,[193] is the longest-running annual international sporting event in the world.[194] The men's lacrosse team has won eight national championships and appeared in the NCAA tournament sixteen times. In its early years, lacrosse was used by football players, like the "Lonesome End" Bill Carpenter, to stay in shape during the off-season.[195] The 2005–06 women's basketball team went 20–11 and won the Patriot League tournament. They went to the 2006 NCAA Women's Division I Basketball Tournament as a 15th-ranked seed, where they lost to Tennessee, 102–54. It was the first March Madness tournament appearance for any Army basketball team. The head coach of that team, Maggie Dixon, died soon after the season at only 28 years of age. Bob Knight, formerly the winningest men's basketball coach in NCAA history, began his head coaching career at Army in the late 1960s[196] before moving on to Indiana and Texas Tech. One of Knight's players at Army was Mike Krzyzewski, who later was head coach at Army before moving on to Duke, where he has won four national championships.[197] Army men's rugby Approximately 15% of cadets are members of a club sport team. West Point fields a total of 24 club sports teams that have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recent years, winning national championships in judo, boxing, orienteering, pistol, triathlon, crew, cycling, and team handball.[198][199][199]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 body, about 65%, competes in intramural sports, known at the academy as "company athletics." DPE's Competitive Sports committee runs the club and company athletics sports programs and was recently named one of the "15 Most Influential Sports Education Teams in America" by 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port.[200] The fall season sees competition in basketball, flag-football, team handball, soccer, ultimate disc, and wrestling; while the spring season sees competition in combative grappling, floor hockey, orienteering, flicker ball, and swimming.[201] In the spring, each company also fields a team entry into the annual Sandhurst Competition, a military skills event conduc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Military Instruction.[202] TraditionsEdit The Corps Bishop H.S. Shipman's "The Corps" is considered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song at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behind the Alma Mater. Problems playing this file? See media help. Due to West Point's age and its unique mission of producing Army officers, it has many time-honored traditions. The list below are some of the traditions unique to or started by the academy. Cullum number The Cullum number is a reference and identification number assigned to each graduate. It was created by brevet Major General George W. Cullum (USMA Class of 1833) who, in 1850, began the monumental work of chronicling the biographies of every graduate. He assigned number one to the first West Point graduate, Joseph Gardner Swift, and then numbered all successive graduates in sequence. Before his death in 1892, General Cullum completed the first three volumes of a work that eventually comprised 10 volumes, entitled General Cullum’s Biographical Register of the Officers and Gradu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nd covering USMA classes from 1802 through 1850. From 1802 through the Class of 1977, graduates were listed by general order of Merit. Beginning with the Class of 1978, graduates were listed alphabetically, and then by date of graduation. Seven graduates have an "A" suffix after their Cullum Number. For various reasons these graduates were omitted from the original class roster, and a suffix letter was added to avoid renumbering the entire class and subsequent classes.[203] Class ring Main articl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class ring 2007 West Point class ring West Point began the collegiate tradition of the class ring, beginning with the class of 1835.[204] The class of 1836 chose no rings, and the class of 1879 had cuff links in lieu of a class ring. Before 1917, cadets could design much of the ring individually, but now only the center stone can be individualized.[204] One side of the ring bears the academy crest, while the other side bears the class crest and the center stone ring bears the words West Point and the class year. The academy library has a large collection of cadet rings on display.[205] Senior cadets receive their rings during Ring Weekend in the early fall of their senior year. Immediately after senior cadets return to the barracks after receiving their rings, fourth class cadets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surround senior cadets from their company and ask to touch their rings. After reciting a poem known to cadets as the Ring Poop, the senior usually grants the freshmen permission to touch the ring.[206] In 2002, the Memorial Class ring donor program began. Donations of class rings are melted and merged. A portion of the original gold is infused with gold from preceding melts to become part of the rings for each 'Firstie' class.[207] Thayer Award Main article: Sylvanus Thayer Award West Point is home to the Sylvanus Thayer Award. Given annually by the academy since 1958, the award honors an outstanding citizen whose service and accomplishment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exemplify the academy's motto, "Duty, Honor, Country."[208] Currently, the award guidelines state that the recipient not be a graduate of the academy. The award has been awarded to many notable American citizens, to include George H. W. Bush, Colin Powell, Tom Brokaw, Sandra Day O'Connor, Henry Kissinger, Ronald Reagan, Barry Goldwater, Carl Vinson, Barbara Jordan, William J. Perry, and Bob Hope.[208] Sedgwick's spurs Sedgwick's spurs A monument to Union soldier John Sedgwick stands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Plain. Sedgwick's bronze statue has spurs with rowels that freely rotate. Legend states that if a cadet is in danger of failing a class, they are to don their full-dress parade uniform the night before the final exam. The cadet visits the statue and spins the rowels at the stroke of midnight. Then the cadet runs back to the barracks as fast as they can. According to legend, if Sedgwick's ghost catches them, they will fail the exam. Otherwise the cadet will pass the exam and the course.[209][210] Although being out of their rooms after midnight is officially against regulations, violations have been known to be overlooked for the sake of tradition.[211] Goat-Engineer game 2009 Goat Engineer game As part of the run-up to the Navy football game, the Corps of Cadets plays the Goat-Engineer game.[212] First played in 1907, it is a game between the "Goats" (the bottom half of the senior (Firstie) class academically), and the "Engineers" (the top half). The game is played with full pads and helmets using eight-man football rules. The location has changed over the years, with recent venues being Shea Stadium, Michie Stadium, and Daly Field. Legend states that Army will beat Navy if the goats win, and the opposite if the engineers win.[212] In recent years, female cadets have begun playing a flag football contest, so there are now two Goat-Engineer games, played back to back the same night.[213] Walking the area "Walking the area" From the earliest days of the academy, one form of punishment for cadets who commit regulatory infractions has been a process officially known as punishment tours.[214] This process is better known to the cadets as "hours" because as punishment, cadets must walk a specified number of hours in retribution. Cadets are "awarded" punishment tours based upon the severity of the infraction. Being late to class or having an unkempt room may result in as little as 5 hours while more severe misconduct infractions may result in upwards of 60 to 80 hours. In its most traditional form, punishment tours are "walked off" by wearing the dress gray uniform under arms and walking back and forth in a designated area of the cadet barracks courtyard, known as "Central Area." Cadets who get into trouble frequently and spend many weekends "walking off their hours" are known as "area birds."[215] Cadets who walk more than 100 total hours in their career are affectionately known as "Century Men."[216] An alternate form of punishment to walking hours is known as "fatigue tours," where assigned hours may be "worked off" by manual labor, such as cleaning the barracks. Certain cadets whose academics are deficient may also conduct "sitting tours," where they have to "sit hours" in a designated academic room in a controlled study environment, for which they receive half credit towards their reduction of tours. Cadets' uniforms are inspected before their tours begin each day. A small number of cadets may be relieved of their tours that day if their uniforms are exceptionally presentable. Another tradition associated with punishment tours is that any visiting head of state has the authority to grant "amnesty," releasing all cadets with outstanding hours from the remainder of their assigned tours.[217][218] Notable alumniEdit Main articles: List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lumni and List of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lumni (non-graduates) President Dwight D. Eisenhower President Ulysses S. Grant An unofficial motto of the academy's history department is "Much of the history we teach was made by people we taught."[68][219] Graduates of the academy refer to themselves as "The Long Gray Line," a phrase taken from the academy's traditional hymn "The Corps."[220][221][222] The academy has produced just under 65,000 alumni,[223] including two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Ulysses S. Grant and Dwight D. Eisenhower; the president of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Jefferson Davis; and three foreign heads of state: Anastasio Somoza Debayle of Nicaragua, Fidel V. Ramos of the Philippines, and José María Figueres of Costa Rica. Alumni currently serving in public office include Senator Jack Reed, Governor of Nebraska David Heineman, and Congressmen Geoff Davis, Brett Guthrie, Mike Pompeo and John Shimkus.[224] The academy has produced many notable generals during its 212 years. During the Civil War, graduates included John Bell Hood, Stonewall Jackson, Robert E. Lee, Simon Bolivar Buckner, James Longstreet, George G. Meade, Phillip Sheridan, William Tecumseh Sherman, J.E.B. Stuart and Oliver O. Howard[Note 1] George Armstrong Custer graduated last in his class of 1861.[226]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saw the first combat service of Lt. (later, Brigadier General) John "Gatling Gun" Parker, the first Army officer to employ machine guns in offensive fire support of infantry.[Note 2] During World War I, the academy produced General of the Armies John J. Pershing. West Point was the alma mater of many notable World War II generals, Henry H. Arnold, Omar Bradley, Mark Wayne Clark, Robert L. Eichelberger, James M. Gavin, Leslie Groves, Douglas MacArthur, George S. Patton, Joseph Stilwell, Maxwell D. Taylor, James Van Fleet, and Jonathan Mayhew Wainwright IV, Simon Bolivar Buckner, Jr. the highest ranking General to be killed in combat during World War II, with many of these graduates also serving in commanding roles in the Korean War. During the Vietnam War, notable graduates general officers included Creighton Abrams, Hal Moore, and William Westmoreland.[227] West Point also produced some famous generals and statesmen of recent note including John Abizaid, Stanley A. McChrystal, Wesley Clark, Alexander Haig, Barry McCaffrey, Norman Schwarzkopf, Jr., Brent Scowcroft, Lloyd Austin, and former Director of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retired General David Petraeus. A total of 74 graduates have been awarded the Medal of Honor.[228] West Point has produced 18 NASA astronauts, including five who went to the Moon. Other noted alumni include Jim Kimsey, founder of AOL; Bob McDonald, CEO of Procter & Gamble who was later nominated to be the Secretary of Veteran Affairs;[229] Alex Gorsky, CEO of Johnson & Johnson; Keith McLoughlin, President and CEO of Electrolux and Alden Partridge, founder of Norwich University.[230] West Point's contributions to sport include three Heisman Trophy winners: Glenn Davis, Doc Blanchard, and Pete Dawkins. West Point has produced many high government officials, including Brent Scowcroft,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under Presidents Gerald Ford and George H. W. Bush, and Eric Shinseki, former Secretary of Veterans Affairs under President Barack Obama. West Point graduate Frank Medina organized and led the nationwide campaign that brought the Congressional Gold Medal to the 65th Infantry Regiment, also known as the Borinqueneers. Among American universities, the academy is fourth on the list of total winners for Rhodes Scholarships, seventh for Marshall Scholarships and fourth on the list of Hertz Fellowships.[231] The official alumni association of West Point is the West Point Association of Graduates (WPAOG or AOG), headquartered at Herbert Hall.[232] CommemorationsEdit Image of a U.S. commemorative stamp featuring buildings at West Point West Point commemorative stamp, 1937 issue On May 26, 1937, the U.S. Post Office issued a 5-cent commemorative stamp honoring West Point, which features several of its buildings along with the West Point's motto, DUTY * HONOR * COUNTRY, inscribed under its name near the top.[233] On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West Point's founding the U.S.P.S. released a second stamp of 34-cents in its honor.[234] See alsoEdit U.S. Naval Academy U.S. Coast Guard Academy U.S. Merchant Marine Academy U.S. Air Force Academy West Point Cadets' Sword West Point Band The Jazz Knights Fort Putnam Constitution Island Redoubt Four (West Point) Kosciuszko's Garden Category:Military academies NotesEdit Footnotes Howard was later known for the founding of Howard University.[225] In 1918, Parker would become the only Army infantry officer in World War I to win the 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 four times for valor in combat.[citation needed] Citations "About the Academy".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5 December 2008. Ambrose (1966), p. 22. "USMA Commandant's Corner". United States Military. July 2014. Retrieved 4 November 2014. Crackel (1991), p. 41. Palka (2008), p. viii. Crackel (1991), p. 44. Crackel (2002), p. 13. Crackel (1991), pp. 37–45. "Benedict Arnold". Independence Hall Association.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08. "Spie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1 May 2008.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08. "A Century of Lawmaking for a New Nation: U.S. Congressional Documents and Debates, 1774 – 1875". Memory.loc.gov.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13. "The Early Years".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16 December 2008. "Sylvanus Thayer".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08. Atkinson (1989), p. 54. "A School for the Nation".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Retrieved 10 January 2009. McMaster (1952), p. 6. Endler 19980, p. 12. Brubacher, John; Rudy, Willis (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ISBN 978-1-56000-917-7. Retrieved 19 January 2009. "Challenges and Validation".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16 December 2008. Crackel (2002), p. 120. Simpson (1982), p. 46. "Mid-Century Time of Trial".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0 December 2008. Simpson (1982), pp. 48–49. Crackel (2002), p. 135. "Notable USMA Graduates: Did You Know?".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14 July 2014. Crackel (2002), p. 137. "Postwar Change and Contraction".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 January 2009. Crackel (2002), p. 145. "COMMISSIONING CEREMONY SCHEDULED IN S.C. FOR WEST POINT'S FIRST BLACK CADET".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 August 2008. Retrieved 4 April 2009. Crackel (2002), pp. 145–146. Poughkeepsie (2003), p. 65. Poughkeepsie (2003), p. 52. Ambrose (1966), p. 223. "Bullies and Cowards: The West Point Hazing Scandal 1898–1901". Greenwood Press. Retrieved 31 January 2009. Ambrose, (1966), p. 277. Lipsky (2002), pp. 21, 27. "Supporting an Emerging Global Power".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 January 2009. "The Class the Stars Fell On". Smithsonian National American History Museum. Retrieved 16 December 2008. Simpson (1982), p. 178. Branham, Col. Charles N. (editor) (1950). "Supplement: Volume IX 1940–1950". Biographical Register of the Officers and Graduates of the U.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802. USMA Digital library. Retrieved 1 June 2011.. See class introductions for each class from 1917 to 1923. "Restoring the Academy". Smithsonian National American History Museum.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08. Ambrose (1966), pp. 278–280. "Overview". Cadet Honor Committee. Retrieved 2 January 2009. Ambrose (1966), p. 275. "Interwar Expansion".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0 January 2009. "World War II and a Modern Academy".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0 January 2009. Ambrose (1966) p. 208. "Making the Modern Academy".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08.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Cold War".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 20 January 2009. Ambrose (1966), p. 230. "Hilton on the Hudson". Time (Time Inc). 23 December 1966.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Bunting, Josiah (21 November 1970). "Is West Point Troglodytic?; A Critical Look at The Way the Army Trains Its Cadets". The New York Times. p. 30.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West Point & All That". Time (Time Inc.). 8 February 1963.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Humanizing the U.S. Military". Time (Time Inc). 21 December 1970.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First for West Point: A Woman Teacher". The New York Times. 2 February 1968. p. 37.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Schumach, Murray (14 February 1971). "Honorably Released War Objector Plans Future; West Point Graduate Intends to Become a Physician for 'Social Value'". The New York Times. p. 42.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9. "In Memory of Our Classmates who Fell in Vietnam by Ron Meier USMA '66 "The Long Gray Line Changes Formation". USMA Bicentennial.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Retri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