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 Flashcards
(138 cards)
最早記載破傷風
《五十二病方》
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
世界上最早記載了顳下頜關節脫位手法整復方法
3#晉.葛洪《肘後救卒方》
最早的外科專著
4南齊.龔慶宣整理《劉涓子鬼遺方》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骨傷科專著
唐.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
世界上最早施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
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
清.吳謙等人《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將正骨手法八法
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治療骨折的四項原則:
「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
損傷病的分類
- 根據損傷部位:外傷、內傷
- 根據損傷性質:急性損傷、慢性勞損
- 根據受傷時間:新傷(2~3周)以內、陳傷
損傷病的病因%
外因:% (1) 外力傷害:直接暴力、間接暴力、肌肉強烈收縮、持續勞損 (2) 外感六淫 (3) 邪毒感染 內因:% (1) 年齡 (2) 體質 (3) 解剖結構 (4) 先天因素 (5) 病理因素 (6) 職業工種 (7) 七情內傷
損傷病的病機
外伤时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阻、经络阻塞、或津液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有浅深之分、轻重之别)
伤气--
伤血--
伤津--
脏腑内伤
伤气--气滞、气闭、气虚、气脱
伤血--血瘀、血热、血虚
伤津--津液损伤或水液潴聚
肝、肾、脾、肺等脏腑内伤
損傷的局部症狀體征(一般症狀+特殊症狀體征)
一般症狀體征: 1. 疼痛和壓痛 2. 腫脹和瘀斑 3. 功能障礙 #特殊症狀體征 1. 畸形 2. 骨擦音 3. 異常活動 4. 關節盂空虛 5. 彈性固定
骨病的局部症狀體征(一般症狀+特殊症狀體征)
一般症狀體征 1. 疼痛 2. 腫脹 3. 功能障礙 特殊症狀體征 1. 畸形 2. 肌肉萎縮 3. 筋肉萎縮 4. 腫塊 5. 瘡口與竇口
腕關節背伸/掌屈/橈偏/尺偏/旋前及旋後
背伸35˚~60˚,#掌屈50˚~60˚
橈偏25˚~30˚,#尺偏30˚~40˚
旋前及旋後均為80˚~90
頸椎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
前屈、後伸35˚~45˚
左右側屈45˚
左右旋轉60˚~80˚
腰椎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
前屈90˚,後伸30˚
左右側屈20˚~30˚
左右旋轉30˚
肩關節前屈/後伸/內旋/外旋/外展/內收/上舉
前屈90˚,後伸45˚
內旋80˚,外旋30˚
外展90˚,內收20˚~40˚
上舉90˚
肘關節屈曲/過伸/旋前/旋後
屈曲140˚,過伸0˚~10˚
旋前80˚~90˚,旋後80˚~90˚
髖關節屈曲/後伸/內旋和外旋/外展/內收
屈曲145˚,後伸40˚
內旋和外旋均為40˚~50˚(屈曲膝關節)
外展30˚~45˚,內收20˚~30˚
膝關節屈曲/過伸/內旋/外旋
屈曲145˚,過伸10˚~15˚
內旋10˚,外旋20˚(屈曲膝關節)
踝關節背伸/跖伸
背伸20 ˚~30 ˚,跖伸40 ˚~50 ˚
肌力檢查
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2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 3级: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4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5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① 分離試驗
② 頸椎間孔擠壓試驗
③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① 分離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
② 頸椎間孔擠壓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
③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