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学 Flashcards

1
Q

感觉阈限

A

感觉阈限,简称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阈限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差别阈限(DL)指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阈限的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差别限是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高频考点)

(一)最小变化法

A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最小差异法)等,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序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转折点,即阈限的位置。

特点

(1) 刺激按系列依次呈现,被试作觉察与否(或大小)判断;
(2) 系列起始位置随机,各刺激强度间差异要小,以保证精确性;
(3) 递增和递减系列的数量相等,交替呈现,多用ABBA法控制;
(4) 求阈限的方法是对每一系列先分别求阈限,随后以所有系列的阈限平均值作为最终的阈限值,它符合“50%觉察”的阈限操作定义。

实施程序

每个序列10~20个刺激强度水平,递增递减两种。

每个序列50次左右。被试报告有/无,不可放弃。

误差类型

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包括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第二类包括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1)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导致当刺激和感觉发生变化时仍保持先前判断的倾向

若产生习惯误差,在递增系列中,测得的阈限值会偏高;在递减序列中,测得的阈限值会偏低。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阈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则表示存在习惯误差。

期望误差与习惯误差相反,是指被试由于期望目标刺激尽快到来,而导致当刺激和感觉还未发生变化时就提前作出相反判断的倾向。

若产生期望误差,在递增系列中,测得的阈值会偏低;在递减系列中,测得的阈值会偏高。如果在递增系列中求得阈值显著小于递减序列,则表示存在期望误差。

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的方法是交替呈现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保证两种系列次数相同;并且随机选择每个系列的起点,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被试形成习惯或期望。

(2)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练习误差是由于多次重复实验,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或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练习误差可能导致阈限降低。若前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均值比后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均值大,且差异显著,则可判定存在练习效应。

疲劳误差与练习误差正好相反,是指由于多次重复实验,被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随实验进程逐步发展,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这可能导致阈限升高。

若前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均值比后一半实验中测定的阈限均值小,且差异显著,则可判定存在疲劳效应。

通过使递增、递减系列按ABBA的顺序交替呈现可以控制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递增和递减各自所用的次数要相等,且在前后的机会也要均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二)恒定刺激法

A

恒定刺激法又称固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等多种心理值。

恒定刺激法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觉察到每个刺激的次数来确定阈限。

特点:

  1. 只采用少数固定刺激,根据被试做有无和大小的判断反应的频数来确定阈限
  2. 刺激按事前定好的随机顺序呈现,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次到200次
  3. 阈限值用直线内插法求得,完全符合限操作定义(75%差别阈限除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三)平均差误法

A

平均差误法又称均误法、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

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特点:

  1. 刺激不再是一系列间隔相等的强度序列,而是由与标准刺激明显不同的起点开始,向调整的最后结果连续变化;
  2. 被试主动参与刺激的调节;
  3. 以平均差误法求得的差别阈限是一个估计值,并不完全符合阈限的操作定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四)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A
  1. 三种方法的共同点
    (1) 选择好刺激序列和反应序列
    (2) 简化被试对刺激的反应;
    (3) 需要进行较多的测量次数
  2. 三种方法的不同点

(1)阈限的操作定义

恒定刺激法最符合阈限“50%觉察概率”的操作定义。最小变化法求得的阈限值也较符合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平均差误法符合操作定义的程度较低。

(2)实验误差和控制

最小变化法中各刺激是按刺激量的大小依次改变的。被试知道刺激呈现的次序,因此可以较有把握地进行判断。这样每次测定结果间的差异就比较小,从而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但是也正是由于被试知道刺激呈现的次序,容易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恒定刺激法所用的刺激数目较少,且不需随时调整刺激的强度。又因为刺激是随机呈现的,不会像极限法那样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此外,在恒定刺激法中,刺激改变是没有一定方向的,被试在回答时猜测的成分较多,因而产生较大的误差。

平均差误法测得的结果是一个近似值,因此它测定的阈限不能与由其他方法求得的阈限进行直接比较

(3)实验效率

平均差误法中,刺激由被试自己调节,回答和记录的次数较少,因而能较快地得到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且能让被试主动参与测定工作,可以改变他们对实验的厌倦情绪,从而使测定结果更准确

恒定刺激法采用少数几个固定刺激,不必临时改变刺激,而且数据利用率高。

最小变化法中,被试要回答和主试要记录的次数较多,但计算阈限时只用到少部分数据。因此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最小变化法效率最低。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心理量表

A

1.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建立量表时,要求被试按照给定的标准将事物排出一定顺序。

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两种:

(1)等级排列法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建立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使用等级排列法的基本步骤:

①将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由多个被试按照一定标准对这些刺激进行排序;

②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

③对各个刺激的平均等级赋予数值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①被试的抽样要能够代表实验试图研究的人群总体,②而且每个被试只进行一次排序,因此对被试的利用率不高,③对于同一被试在多次排序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偏差缺乏抵抗力。

(2)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又称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需要比较的刺激配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针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配对的刺激中哪一个在这种特性上感觉更明显。最后根据它们各自明显优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得到的量表仅针对一个被试的心理物理量表,尚不能推广到更大的人群中去。而且这种量表模型要求对偶比较是可传递的

2.等距量表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它不仅能体现事物在某种心理量上的顺序关系,还能反映出心理量之间的相对大小。

建立的方法主要有:

(1)顺序量表转化法

建立顺序量表的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的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的方法是不同的

(2)感觉等距法

感觉等距法是通过由被试将某种感觉上的一段心理量分成主观上相等的若干距离来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按是否要求被试同时确定多个主观差异相等的中间刺激,感觉等距法又分成“同时”和“渐进”两种方法。

“同时”法中最简单的是二分法,通常呈现两个刺激A和C,要求观察者选择第三个刺激B,使得A和B之间的距离等于B和C之间的距离。

“渐进”法每次只要求被试选择一个刺激来等分一个感觉距离。然后在两个更小的感觉距离上进行等分。

(3)差别阈限法

差别阈限法是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其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以最小可觉差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等距单位。心理物理量表的值由绝对阈限以上最小可觉差的总数决定。

3.比例量表

比例量表,也叫比率量表,是最高水平的心理物理量表,它不但具有等距的单位,也有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制定该量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分段法

分段法是通过对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引起的感觉与标准刺激成一定比例,比较若干次后,再换另外几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比较所有的标准刺激后,便可根据与各标准刺激在感觉上成一定比例的相应物理量值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2)数量估计法

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特殊方法,是一种感觉的直接测量法,要求被试根据心理感受直接按其强度赋予数值。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信号检测论(高频考点)

(一)四种反应类型

A

1.击中:刺激出现并报告“有”。

从学简快

  1. 漏报:刺激出现并报告“无”
  2. 虚报: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有”。

心理学考研不二之选

4正确拒斥: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信号检测论(高频考点)

(二)辨别力和反应偏向

A

1.辨别力指标d

内部噪音分布fn(X)与信号加噪音分布fs(X)的分离程度既受信号的物理性质影响,也受被试者特性的影响。因此,当信号的物理性质确定时敏感性可表现为内部噪声分布f(X)与信号加噪声分布f(X)之间的分离程度。fn(X)与fs()之间的距离就可作为敏感性的指标,称为辨别力d,其公式为:d’(Msn-M)=Zs-Zn=击中-虚报

(1)似然比

信号分布和噪声分布的纵线高度分别可以由实验中被试的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通过转换后的O值来表示,B=中O报

(2)报告标准C

报告标准C是表示反应偏向的另一个指标,C是横轴上的判定标准位置,是与被试选择的反应标准相对应的物理强度。其计算公式为:C=dxZ1+1,其中I2为高强度刺激,I1为低强度刺激,Z1为低强度刺激时的正确拒斥概率的Z值。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信号检测论(高频考点)

(三)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A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指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被试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而得出的虚报概率和击中概率关系的曲线。因为曲线上各点反映的感受性相同,因此也称感受性曲线

ROC曲线的含义

  1. ROC曲线到机遇线的距离(即曲线的曲率)能反映出被试的辨别力大小,当距离远时,ROC曲线曲率较大,说明信号更容易辨别,或是观察者更敏感:当距离近时,则相反。而对于同一曲线上的各点,其感受性是相同的
  2. 对同一曲线上的点,切线的斜率表示判断的标准,切线的斜率越大即处于左角则被试的判断标准较严格,击中和虚报都比较少;若切线的斜率越小(即处于右上角),则相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