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 Flashcards

1
Q

感觉

A

感觉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的初级阶段。通过感觉,人们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

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感觉有两大特点:(1)具有相应的感觉器

官;(2)具有感官特异性,即每种感觉器官只对适宜刺激具有最大的感受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感觉

(一)感觉剥夺实验

A

人员+实施过程+结论

人员:“感觉剥夺实验”由贝克斯腾、海伦和斯科特主持。

实施过程:限制视觉、触觉、听觉、温觉

实验中,被试被安置于一个特殊的隔离刺激作用的实验环境中。实验要求被试躺在床上(除了吃饭和排便外),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以限制其①视觉),手臂戴上纸板做的袖套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以限制其②触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声音(以限制其③听觉),屋子里的内部温度是恒定的(以限制其④温觉)。

实验招募在校大学生自愿参加。一开始被试还觉得有趣,但没多久后,被试就感到情绪紧张,并且记忆力、判断力均有所下降,甚至出现幻觉

结论: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感觉的重要性。感觉的丧失会严重地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进而波及情绪和意志,造成心理上的紊乱。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感觉

(二)视觉研究

A

1.视适应

暗适应指从高亮度环境进入低亮度环境时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指从低亮度环境进入高亮度环境时感受性缓慢降低的过程。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空间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通常以找出两个物体之间的最小间隔来表示,它受物体的网膜映像照明等因素的制约人三是闪光盲是指在明适应的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敏度闪光也许是视觉功能的保护性抑制,但过强的闪光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闪光盲持续的时间长短与闪光强度、曝光时间、照射的视网膜部位、目标大小、瞳孔和眼的适应状态都有关系。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学种考一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频率逐渐增大,闪烁现象就会消失,由粗闪变成细闪当每分钟闪光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觉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一现象称为闪光融合。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表示的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的分辨能力的指标,是物理刺激与生理心理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受刺激的时空因素以及机体状态制约的感觉过程。最早通过转盘闪烁方法来测定。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感觉

(三)听觉研究

A

1.听觉掩蔽

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一个可听声音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必须增加强度才能重新被听到,这种阈限强度增加的过程和强度增加的量就叫声音的掩蔽效应。要听的声音叫做被掩蔽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叫掩蔽音。影响掩蔽效果的因素有频率、强度等。

掩蔽现象大约有以下三种情况:

(1)纯音掩蔽

对听觉掩蔽的研究是从纯音掩蔽开始的,即先以某个特定频率的纯音来掩蔽其他不同频率的纯音,再来观察后者阈值提高的情况。

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②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影响最大;③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效果。

(2)噪声掩蔽

在实际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噪声掩蔽。当噪声强度低的时候,各种纯音的阈限差别很大;当噪声强度提高时,各种纯音的阈限差别缩小。

(3)噪声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噪声与纯音都可对人们的语言产生干扰,使语言变得不可理解。语言通讯一方面取决于听者耳朵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说话者的语言特性,所以了解语音的频率和强度分布是很重要的。

2.听觉的疲劳

听觉疲劳是声音刺激强度大大超过听觉感受器的正常生理反应限度,或声音刺激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

3.听觉适应

听觉适应是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4.听觉定位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的空间方位,是听觉帮助人类适应外部世界的重要功能。

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

(1)双耳强度差: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强度上的差异。

(2)双耳时间差: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线索,以毫秒为单位。人体头部近似球形,两耳间的半圆周约为27.6cm,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差的最大值约为0.5ms。

(3)双耳周相差:声音是由一系列的正压和负压组成的,最大的正压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声调在两耳可能产生周相差。周相差的单位是度。

5.立体声听觉

立体声听觉是利用双耳强度、时间和周相差异的原理产生的立体声广播和立体声电影等则是采用特定的技术建立听觉透视的错觉效果。这种特定的技术主要有三种:双耳记录法、立体声记录以及半立体声记录。

6.可见言语

可见言语是语音信息转换成一种可视图像,即把语音信息中的频谱成分及其能量分布以可视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可见语言的转换可借助语图仪来实现。语图仪也称为声图仪,可以进行声图测量与分析,能表现出声波的振幅、频率和时间这三个维度间的函数关系以及不同频率成分的相位关系,形象地图示出言语听觉特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感觉

(四)痛觉研究

A

痛觉的产生:痛觉是由伤害性刺激作用于身体所产生的感觉。

痛觉的意义:它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提醒我们避开潜在的危险和伤害,因而具有保护功能。

一些特殊的痛觉现象有先天性痛症和幻肢痛。,法意金“

1.先天性无痛症

先天性无痛症即遗传性感觉和自律神经障碍(SAN),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症患者生来不具备痛觉,无法对痛觉作出正常反应以避开危险并且容易发生严重的自残行为,通常患者还没到成年就会夭折。

2.幻肢痛

幻肢痛是神经痛的一种类型,指被截去的肢体虽不存在,但是患者仍然能感觉到肢体存在,而且感到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疼痛,是截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发现,截肢平面越高,幻肢痛的发生率越高。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知觉

(一)时间知觉

A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可分为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促声融合现象】波佩尔在分别向被试两只耳朵输送短暂声音刺激时,发现被试听到的不是两个声音,而是好像来自两耳间的“中央耳”发出的一声,这就是促声融合现象。

泥于个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知觉

(二)空间知觉

A

空间知觉、直接知觉(视崖实验)、间接知觉(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

视崖实验——吉布森和沃尔克;三维图形——哈德森;

空间知觉是指三维知觉。直接知觉的支持者认为知觉直接来自于刺激,即自下而上的加工;间接知觉的支持者认为知觉开始于对象的一般知识,即自上而下的加工。

深度知觉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经典实验研究有:

1.视崖实验——直接知觉的证据

视崖是由吉布森和沃尔克设计的一种实验仪器。一张高为1.2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其中一半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一半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1.2m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此为“视崖”。研究者选择6~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为被试。

实验中,婴儿被放置在视崖中间,并要求他们的母亲站在视崖深的一端和浅的一端召唤他们,观察他们是否会听从母亲的召唤,向“视崖”或“浅滩爬去。对小动物来说,则要观察动物的其他行为表现,比如将其放在“视崖”处时是否出现明显的防御行为或是全身肌肉紧张等。

结果表明,所有婴儿都愿意在母亲的召唤下爬向“浅滩”,而只有三分之一的婴儿犹豫地爬过“视崖”,其余的婴儿不愿意爬过去,这表示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动物视崖实验结果显示,一旦动物的生存需要深度知觉,这种能力便得以展现。

2.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间接知觉的证据

这是由哈德森设计的。它表明人们在深度知觉上的经验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测验中各个图片的感知。测验包括7幅图,每幅图画都可以包括7个组成部分中的若干个:一只羚羊、一只大象、一个人、一棵树、一条路、几座小山和一只正在飞翔的小鸟。实验的被试来自非洲许多地区的不同部落。

测试中,哈德森向被试随机地呈现一些图画,同时用被试的母语进行提问。问题主要包括:“你看见了什么”,“这个人在做什么”,“羚羊和大象哪个比较近”等等。

研究表明,如果被试具有深度经验,则他们的回答会是正确的。哈德森称不具有深度经验的被试为两维知觉者。

此后,哈德森又设计了一个图形测验来分离有无经验信息的两种不同知觉结果。该测验中采用的刺激材料是两个三叉戟图形,一个是常见的三叉戟图形,另一个则是矛盾三叉戟图形,三个叉子在三叉戟的柄部看起来似乎是交汇成了两个叉子。

实验要求赞比亚的学龄儿童临摹上述两个图形。结果发现,这些儿童中具有三维知觉经验者,临摹那个矛盾图形所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临摹普通三叉戟。正是因为经验在知觉间接性中所起的作用,使得他们无法理解矛盾的三叉戟,复制此图就显得非常困难。而那些缺乏三维经验的被试,临摹普通和矛盾三叉戟所需的时间相当。

由于一定的线索模糊性和不连贯性,使知觉者产生不准确甚至矛盾的知觉,这样的图形被称做不可能图形。人们无法获得这类图形的整体知觉经验它们或是受到理智的修正,或是引起知觉者的困惑。

在哈德森之后,一些研究者还设计了其他的三维图形测验。分裂型图形测验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分裂型图形主要针对透视型图形而言,它显示了物体所有的重要特征,而通常我们是不可能从同一个视角看到所有这些特征的。透视型图形仅呈现物体的一面,在某一特定视角下无法看到的特征在图中不呈现。

实验结果显示,非洲的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普遍对分裂型图形有着一致性的偏爱,而西方国家的人更偏爱透视型图形,这表明人们不同的三维透视经验导致不同的知觉偏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无觉察知觉

A

无觉察知觉是基于言语报告和实际加工行为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其研究主要来自于两个领域: 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实验。

(一)无觉察知觉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1. 盲视:盲视病人DB的案例说明他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位的猜测都比随机猜测的结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盲区的视觉活动几乎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的一样好
  2. 单侧忽视:也称半球忽视。是指由于大脑半球损伤而引起的注意能力受损。通常损伤的部分发生在右侧大脑,以致影响左侧空间知觉。

(二)无觉察知觉的认知实验

  1. Stroop启动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启动词对之后出现的刺激是否有明显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

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被试都显示出 Stroop启效应,就是说即使被试对启动词没有察觉,启动效应仍然出现。

2.实验性分离。即在实验中将两个对象或概念区分开来。结果表明:随着实验中单词意义和墨水颜色一致出现的频率提高,被试对一致试验的反应时会缩短,对不一致试验的反应时会延长。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