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 Flashcards

1
Q

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有三类不同的主张,分别是:

A

⒈ 环境论(华生)
⒉ 遗传论(麦独孤、弗洛伊德)
⒊ 遗传-环境相互作用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______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本能解释,本能加上一些经验的作用过程,就能构成人类的一切活动,并进一步形成个人品质与民族特性。

A

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导论》用本能的观点解释个体的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质的影响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并且遗传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____。

A

增大

(个人理解:研究测的是相关,可能存在级联效应?基因影响特质,特质影响行为,行为影响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特质和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环境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家庭环境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__________与__________。普罗明和丹尼尔斯指出,就对儿童成长的作用而言,后者的影响更大。

2⃣️文化环境

A

共同性的影响:家庭内部所有孩子共同面对的环境

非共同性的影响: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亲社会行为

A

任何自发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助人行为

A

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利他行为

A

在毫无回报期待的情况下,个体表现出的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关于利他行为的原因,有哪些理论可供解释?

A
1⃣️进化心理学
2⃣️社会进化论
3⃣️学习理论
4⃣️社会交换理论
5⃣️移情和利他主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进化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

A

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因此,利他行为是一种遗传下来的特质。

进化心理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
① 亲缘保护:基因使人们愿意关心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
② 群体选择:当群体间进行竞争时,相互支持的、利他的群体会比非利他的群体存续更长时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社会进化论如何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

A

助人与利他行为在进化中得到了提升,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① 社会责任规范: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e.g, 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
② 相互性规范/互惠规范:人们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③ 社会公平规范:人们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学习理论如何解释利他行为?

A

西蒙(Simon)认为,个体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掌握助人规范,强化和模仿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社会交换理论如何解释利他行为?

A

人们的行为源于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个体的助人行为也是追求最大利益和最小付出的结果。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如何用移情解释利他行为?

A

巴特森(Batson)认为,人们的动机有时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时,就可能纯粹出于善心而助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巴特森区分了利他行为的两种倾向,分别是

A

⒈ 自我利他主义
为了减轻内心的紧张不安而助人,是为自我服务的。

⒉ 纯粹利他主义
受外部动机的驱使,因看到他人的痛苦而产生移情反应,故而做出利他行为以减少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他人的幸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A
外部因素
1⃣️文化差异(独立型/依赖型)
🔺ps. 所有文化中个体都更多帮助内群成员
2⃣️他人在场(紧急助人的决策模型/旁观者效应)
3⃣️环境因素(天气/社区大小/噪音)
4⃣️时间压力(个体很忙时往往无法利他)

5⃣️求助者的特点
① 是否受他人喜爱(外表吸引/相似性…)
② 是否值得帮助(可控原因/不可控原因)
③ 性别(男性帮助漂亮女性)

内部因素
6⃣️助人者的特点
① 人格(社会赞许性需求/道德感/移情能力…)
② 情绪(心情愉悦且助人不影响愉悦时更可能利他)
③ 内疚感(门前效应/留面子效应)
④ 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面对他人受难感到不舒服)
⑤ 宗教信仰
⑥ 性别(男性倾向于救助陌生人;女性倾向于给朋友提供社会支持以及从事志愿者工作)
⑦ 掌握的利他技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干预模型/紧急助人的决策模型

(拉塔内 & 达利)

A
人们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做出干预,需要经历五个认知阶段,并且常常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在每一阶段都存在许多社会影响因素,任一决策点得出否定回答,过程即告中断。
1⃣️ 注意:注意到事态的发生
2⃣️ 解释:解释为紧急事态,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3⃣️ 决定:判断自己负有责任的程度
‼️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就越少,导致「旁观者效应」
4⃣️ 选择:选择干预方式(助人方式)
5⃣️ 履行:实施利他行为
17
Q

旁观者效应的含义及可能的原因

A

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这种效应称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① 责任扩散
② 情境的不明确性(信息性社会影响)
③ 评价恐惧(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

18
Q

如何培养助人/利他行为?

A
1⃣️树立榜样
2⃣️让其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行为影响态度)
3⃣️促进内在动机(警惕德西效应)
4⃣️移情能力培养
5⃣️助人技能的学习
6⃣️价值取向的教育
19
Q

侵犯行为的定义

A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图地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对侵犯行为的界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只是一种意图。
② 从效果上看,大多是反社会行为,但也有可能是亲社会行为。
③ 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比如愤怒。
20
Q

根据侵犯的方式,可以将侵犯行为分为

A

言语侵犯

动作侵犯

21
Q

根据侵犯的动机,可以将侵犯行为分为

A

⒈ 工具性侵犯
(侵犯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⒉ 敌意性侵犯/报复性侵犯
(侵犯本身就是目的,意在让他人痛苦)

22
Q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可以将其分为

A

⒈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⒉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e.g, 警察执法)
⒊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e.g, 父母体罚/正当防卫/比赛合理冲撞)

23
Q

根据侵犯行为的指向性,可以将其分为

A

⒈ 直接侵犯/公然侵犯
(对身体、财物的攻击)
⒉ 间接侵犯/关系侵犯
(通过人际关系进行的攻击)

24
Q

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A

1⃣️本能论(弗洛伊德、洛伦茨)
2⃣️挫折-侵犯说(多拉德;米勒;伯科威茨)
3⃣️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班杜拉)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25
Q

按照______的观点,所有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它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攻击本能是进化的结果。

A

洛伦茨

(生态学理论)

26
Q

挫折-侵犯理论

A

多拉德(一对一关系)
挫折是指任何妨碍个体获得快乐或达到预期目的的外部条件,如果他人阻碍了我们做自己喜欢或想要做的事情,他人就是挫折。侵犯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并且被侵犯者发出的痛苦信号可以被视为二级强化物。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挫折的存在必然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感越强,导致的侵犯越强。
但是,如果由于对方权力太大等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时,个体可能对另一目标表现出侵犯行为,即出现替代性侵犯的现象。替代性侵犯包括两种类型:
① 侵犯类型的替代(咒骂、诅咒等)
② 侵犯对象的替代(踢猫效应)

米勒(一对多关系)
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后果。

伯科威茨(挫折-情绪)
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可以引起侵犯的情绪状态,如愤怒。侵犯的发生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武器效应)。

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侵犯与挫折的关系受对意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的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

27
Q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如何解释侵犯行为?

A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对挫折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并不过多依赖于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他怎样加工和解释这一现象。高侵犯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把他人的侵犯解释为恶意的。

28
Q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A
1⃣️温度(38~41摄氏度,随增)
2⃣️兴奋转移(其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激起)
3⃣️侵犯线索(武器效应、与邪恶相关的颜色)
4⃣️去个体化
5⃣️饮酒(生化刺激or去抑制)
6⃣️社会赞许与模仿(特别是观察到奖励时)
7⃣️敌意归因偏差

tips:问行请去酒社摩迪

29
Q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A
1⃣️利用惩罚(需注意)
2⃣️避免造成他人挫折
3⃣️示范非侵犯行为
4⃣️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5⃣️合理宣泄/替代性侵犯
6⃣️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7⃣️培养同情心对抗去人性化
30
Q

惩罚是否真的可以减少侵犯?

A

惩罚能够减少一个人的侵犯冲动,减少侵犯行为发生的频率。
但惩罚本身往往采用侵犯形式,于是惩罚者实际上就在示范侵犯行为,这将引发被惩罚者的模仿行为。

对侵犯行为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惩罚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只有在以下两个理想条件下才会成立:① 惩罚是迅速的;② 惩罚不可避免。

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侵犯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

31
Q

媒体暴力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A

⒈ 去抑制(班杜拉)
⒉ 形成侵犯剧本(休斯曼)
⒊ 认知启动(武器等侵犯线索)

32
Q

合作的含义

A

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行为。

33
Q

竞争的含义

A

竞争是指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同一个目标的行为。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

34
Q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

A

个体行为的目标和手段与他人行为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两者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
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的依赖关系时,他们是合作关系(e.g, 同一队伍的成员);
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消极的、否定的依赖关系时,他们是竞争关系(e.g, 不同队伍的成员)。

35
Q

合作与竞争的经典研究

A

1⃣️囚徒困境(鲁斯&莱法)
(个体理性追求个人最好结果,最终导致群体最差结果)
2⃣️运输竞争/货运游戏(多伊奇&克劳斯)
(竞争心理优势:共用资源时相比合作更倾向竞争)

36
Q

冲突的含义

A

冲突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而相互斗争、压制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和过程。它既有消极作用(关系破裂、资源浪费)也有积极作用(加深了解、引发变革)。

37
Q

冲突的原因

A
1⃣️竞争 (零和)
2⃣️威胁
3⃣️不公正感(对方的收益和投入之比大于己方)
4⃣️知觉偏差
① 镜像知觉:对彼此的负面想法惊人相似
② 双重标准:自己是好的,对方是错的
③ 冲突维持归因:用不好的解释推断对方的行为
5⃣️个人因素(价值观、个性特征)
38
Q

托马斯(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

A

二维度:
① 关注自己(坚持-不坚持)
② 关注他人(合作-不合作)

五应对方法:
❶ 对峙/竞争:只顾自己的收益,不管别人的死活
❷ 逃避:既不关心自己的需求,也漠视他人的存在
❸ 顺应/退让:关注他人的感受与需求,不关心自己的需求
❹ 合作:既关心自己,也关注他人(最佳解决方式)
❺ 妥协:对自己与他人的关注均处于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