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Flashcards
(52 cards)
自我(self)
与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ego)的概念不同。自我(self)是认识、行动着的主体,是由生物性、社会性以及自我意识诸因素结合的有机统一体,被分为主我和客我,主要受到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研究领域方面,“self”这个标题下存在广泛的实证研究,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研究都是在“self”的意思上进行的。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自我觉知(self-perception) 自我图式(self-schema) 自我建构(self-construction) 自尊(self-esteem) ……
🔻需要记忆的定义:
自我,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对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1890年,______在《心理学原理》中首先提出“自我”的概念。
詹姆斯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经验自我(客我)
纯粹自我(主我)
经验自我(客我)包括哪三个部分?
物质我/生理我
社会我
心理我/精神自我
我们如何被他人看待和承认,反映的是客我中的______
社会我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包括自我认识(认知)、自我体验(情感)、自我调控(意志)三部分。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自我的认知方面,即人们对自己各方面认知和信念的总和。
人们如何建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建构: ①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我; ②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我; ③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 ④ 通过自我意识推断自我。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
自我的类型
1⃣️主我/客我(詹姆斯) 2⃣️镜我(库勒) 3⃣️现实自我/理想自我(罗杰斯) 4⃣️可能自我/动态自我(马科斯) 5⃣️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希金斯)
镜我/投射自我
他人眼中的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库勒认为,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还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产物,这方面的自我就是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人们会想象他人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以及人们对这些反射性评价的情绪反应,这些想象结合起来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它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自己,而是自己觉得他人如何评价自己。
____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作用,认为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米德
现实自我
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对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是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理想自我
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个体想成为的人)
______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它代表一个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罗杰斯
可能自我
基于自我图式而指向未来的自我概念,即个体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将来会怎样或者该怎样。
动态自我
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
自我差异理论
/自我不一致理论
(希金斯)
自我差异是指实际自我与自我导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有情绪意义的、较为稳定的认知结构。
每种类型的自我差异反映了一种特定类型的消极心理情境: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导致沮丧;实际自我和应该自我的差距导致焦虑和愤怒,最终都将导致自尊降低。
______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沙利文
自我觉知
自我觉知是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根据自我觉知理论,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时,我们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对自己现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比较。
自我觉知的相关理论
1⃣️ 镜中自我(库勒)
2⃣️ 符号互动论(米德)
——库勒和米德都从社会互动/人际交往角度论述自我的形成
2⃣️ 自我觉知理论(贝姆)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自我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形成的。自我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1⃣️ 模仿(玩耍)阶段 / 准备阶段
🔺无意义的模仿动作,缺乏对符号的理解。
2⃣️ 游戏阶段(play stage)
🔺能扮演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角色,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看待自己。
3⃣️ 博弈阶段 / 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
🔺能扮演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s)的角色,从概化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
自我觉知理论(贝姆)
自我觉知理论主要阐述行为是否影响态度。它认为,人们会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自己对该事物的态度。
⒈ 态度的自我觉知:
当不存在外界压力时,我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表达了真实态度;存在明显的外界压力时,我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
⒉ 动机的自我觉知:
存在高奖赏时,会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只存在很低的奖赏时,会将行为原因归于内部。(费斯汀格的绕线实验)。故而,对某种行为予以过多的肯定,将破坏行为者对其的内在兴趣(德西效应)。
自我觉知理论的局限在于,若人们先前对某事已经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这种从行为到态度的推断方式不起作用。
自我发展的三阶段
1⃣️ 生理自我
2⃣️ 社会自我
3⃣️ 心理自我
(同时也是客我的三个部分、自我意识的三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