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 Flashcards

1
Q

社会认知的概念和基本假设

A

社会认知又称社会知觉,由菲斯克和泰勒提出,是指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具体指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基本假设:
❶ 把人看成认识吝啬者:人的认知资源有限,在不必要的时候不会轻易付出。
❷ 人们通常会努力形成对世界的准确印象,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做到。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简化认知资源),而分类的依据则是图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图式的含义

A

图式是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图式的种类

A
个人图式
自我图式
团体图式
角色图式
剧本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图式的作用

A

图式是分类的依据,有助于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

① 解释新信息,作出有效推论
② 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有知识的空白
③ 使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预期结构化,作心理准备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个人图式

(person schemas)

A

人们对某个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e.g, 毛泽东的个人图式里包括高超的军事才能、百折不挠、大胆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自我图式

(self-scheams)

A

人们对自己的认知结构,与自我概念有紧密联系。

e.g, 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团体图式

(stereotype)

A

人们对某个特定团体的认知结构,即团体刻板印象。

如人们认为东北人大大咧咧、直爽豪迈。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角色图式

(role schema)

A

人们对特殊角色(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如人们认为教授知识渊博、满头银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剧本

(script)

A

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e.g, 到餐厅吃饭,先点菜,再吃饭,最后结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有哪些社会认知法则?

A

认知资源有限+情景复杂 ➡️ 认知法则

❶ 便利法则/易得性法则
❷ 象征性法则(根据与典型事物的相似度来归类)
❸ 基础比例信息(根据占比信息来推断所属类型)
❹ 锚定与调整法则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______________(认知法则)在营销中很常见。如在超市中放20元的水,是为了让更多人去买30元的咖啡,因为这样显得咖啡很便宜。

A

锚定与调整法则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A
1⃣️认知者因素
① 价值观念
② 原有经验
③ 情感状态
④ 认知偏见
⑤ 文化背景

2⃣️认知对象因素
① 显著性(注意转向主题而非背景/主题背景原则)
② 知名度
③ 自我表演(认知对象的主观显露意图)

3⃣️认知情境因素
① 空间距离(e.g, 两个距离较近的人会被认为关系较为深入)
② 背景参考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个人知觉的含义

A
个人知觉是指根据有限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过程。
个人知觉涉及三个方面:
①对他人的印象形成;
②采取什么线索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③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整体印象如何形成?

(信息整合模式有哪些?)

A
1⃣️加法模式(各特征的总分)
2⃣️平均模式(各特征的平均分)by Anderson
3⃣️加权平均模式(各特征的加权平均分)by Anderson
🔺证据:负性效应
4⃣️中心品质模式 by 阿希Asch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中心品质模式

A

人们对他人整体印象的形成主要参考的是中心特征(e.g, 热情/冷淡),边缘特征(e.g, 文雅/粗鲁)所起的作用不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A
1⃣️首因效应(不熟悉的人之间易出现)
2⃣️近因效应(熟悉的人之间易出现)
3⃣️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4⃣️慈悲效应/正性偏差
5⃣️负性效应
6⃣️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
7⃣️信念固着偏见
8⃣️投射效应
9⃣️内隐人格理论
🔟其他影响因素
① 情感卷入(个人卷入越多越可能出现偏差,e.g, 情人眼里出西施)
② 认知倾向(e.g, 内群体偏好、外群体同质…)
……

Tips:首近因正负光环,刻板信认清投影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A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的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通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起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慈悲效应/正性偏差

A

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一般出现在对陌生人进行评价时。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刻板印象

A

刻板印象也称为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这些固定看法就像刻在模板上的图形一样难以改变。包括种族/性别/地域/年龄/职业刻板印象等等。

20
Q

负性效应

A

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的过程中,对负性信息比正性信息给予更大的权重,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

21
Q

信念固着偏见

A

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了某种第一印象,以后不仅难以改变,他们还会寻找更多的信息和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

22
Q

投射效应

A

知觉者容易把自己的特点和知觉推及到他人身上。

23
Q

内隐人格理论

A

内隐人格理论又称隐含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人们根据经验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人格理论,主要关于哪些类别的人格特质会组合在一起,是一类用于填补空白信息的图式。之所以说它是隐含的,是因为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使用这套人格理论。根据这套人格理论,人们会刻板地认为多种人格品质是相互关联的,一旦了解其中一种,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及行为表现。如人们可能会认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吝啬的人会比较易怒。

25
Q

个人知觉的线索

A
1⃣️情绪(首要线索)
2⃣️谈话的内容
3⃣️超言语线索(语言中除内容以外的线索,如重音、停顿、语调等)
4⃣️人际距离(据此推断他人对自己的友善程度)
5⃣️身体姿势
6⃣️目光接触
29
Q

印象管理的含义及策略

A

印象管理是指人们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印象管理的策略包括:
❶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❷ 美化他人/讨好(flatter)
❸ 自我抬高(通过行为或言语表现自己的积极面)
❹ 恰当的自我暴露
30
Q

归因(attribution)

A

归因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只有当出乎意料的事情或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才会进行归因。

31
Q

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的理论有哪些?

A
❶ Heider的归因理论
❷ Weiner的归因理论
❸ Abramson的归因风格理论
❹ 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❺ Jones & Davis的对应推断理论
32
Q

海德(Heider)的归因理论

A

海德的归因理论主要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

人有两种强烈的需求:
① 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
② 控制环境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两种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即会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

事件发生的原因只有两种:
❶ 内因:如情绪、人格、能力、动机、态度等
❷ 外因:如情境、天气、任务难度等

人们在归因时常使用两个原则:
⑴ 共变原则
⑵ 排除原则

33
Q

共变原则

A

如果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情境下都和某个特定的结果相联系,原因不存在则结果也不存在,那么就可以把该结果归于该原因。

34
Q

排除原则

A

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那么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35
Q

韦纳(Weiner)的归因理论

A

韦纳的归因理论解释的是归因的维度和归因对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

韦纳认为,海德模型中的内外因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他先后分别提出了另两个归因的维度,即稳定性与可控性。其中,内外因影响情绪、稳定性影响预期、可控性影响努力。

韦纳以考试成败为例,从三个维度出发,划分了人们可能作出的2^3=8种不同归因。

36
Q

在韦纳的归因模型中,考试难度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归因。

A

外部、稳定、不可控

37
Q

在韦纳的归因模型中,心境与情绪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归因。

A

内部、不稳定、不可控

38
Q

在韦纳的归因模型中,能力属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归因。

A

内部、稳定、不可控

39
Q

阿伯拉姆森(Abramson)的归因风格理论

A

❶ 抑郁型归因风格
◾️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
◽️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局部的因素
(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❷ 乐观型归因风格
◾️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局部的因素
◽️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

40
Q

凯利(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A

1⃣️对于基于单次观察的归因,人们遵循两种原则:
❶ 折扣原则
❷ 扩大原则

2⃣️对于基于多次观察的归因,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❶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❷ 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❸ 独特性/区别性信息:这个人只对这个对象如此吗?
凯利认为,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都可以归于行动者、刺激物/对象以及环境背景三个方面。(协变原则)
🔴Tips:贯高本身、区高背景、高高刺激
41
Q

折扣原则

A

如果A可能导致C,B也可能导致C,则C是由A导致的可能性就要打折扣了。(e.g, 取长相委婉的富家女是因为什么?长相出众呢?)

42
Q

扩大原则

A

如果A可能导致C,B可能抑制C,则C是由A导致的可能性就要扩大了。(e.g, 虽然父母极力反对你们在一起,你们最后还是结婚了。)

43
Q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A

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i.e, 内归因)。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

对于处在高压下的人,是很难作内部归因的;只有在不存在外在压力或压力很小的情况下,个人的言行才被视为其内部品质、动机、性格的外部表现,可以作内部归因。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❶ 行为的非期望性(不符合社会期望)
❷ 行为的非顺从性(非因他人逼迫)
❸ 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出于自身意志)
当行为同时具有以上三方面的特点时,就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作对应推断,即进行内归因。
44
Q

对自己行为进行归因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i.e, 个体行为影响内在状态觉知的相关理论)

A

自我觉知理论(贝姆)
① 态度的自我觉知:没有外界环境压力时,会认为自己的行为表达了自身真实态度。(体现:登门槛效应)
② 动机的自我觉知:高奖赏会使人们把行为归于外因;低奖赏会使人们把行为归于内在兴趣。(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德西效应)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人们对自己情绪的认知依赖于环境因素、生理唤起和认知评价三个因素。人们通过对生理唤醒进行认知解释,决定具体的情绪感受是什么。

45
Q

影响归因的因素

A

1⃣️ 社会视角的影响

2⃣️ 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对自我卷入的事件进行解释时,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3⃣️ 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越发倾向于将过去的事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非行为主体、刺激客体的原因)

4⃣️其他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46
Q

归因偏差的含义

A

归因偏差是指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时,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偏差甚至错误,也就是将个人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不准确归因的现象。

47
Q

都有哪些归因偏差?

A

基本归因错误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自我服务偏差

48
Q

基本归因错误

A

人们往往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内归因,而忽略他人所处的情境。

49
Q

自利偏差/自我服务偏差

A

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成就作内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归因。

50
Q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A

❶ 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自我服务偏差/自我价值保护)

❷ 观察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选择性的基本归因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