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学习与行为分析 Flashcards

1
Q

什么是学习?

A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险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 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
  2. 经验所引起的改变可以是行为上的,也可以是思维上的,但都应该是比较持久的变化。
  3. 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成热、疲劳、本能、适应、创伤、药物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行为变化,但不能视为学习。
  4. 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普遍具有,动物也具有。
  5. 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学习的联结理论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𐂂

A
  1. 经典实验
    首先让阿尔伯特(一名11 个月的婴儿)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白免,阿尔伯特毫不害怕,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然后,免子出现的同时用铁锤敵击一段钢轨 (无条件刺激)。经过3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阿尔伯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如老鼠、动物标本,甚至有自胡子的圣诞老人。
  2.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华生把刺激和反应分为无条件的和条件的两类。他认为无条件反应是非习得的反应,是生来就有的;条件反应是习得的反应,是通过条件作用过程把非习得的反应(行为的元素)组织起来而成的。他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习惯的形成过程,即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联结的过程。
  3. 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
    ①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況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就越迅速。
    ②近因律:在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学习的联结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A
  • 经典实验:把食物〔无条件刺激(UCS)〕呈现给狗,诱发其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应(UCR)〕。当铃声〔中性刺激(NS)〕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应(CR)〕,中性刺激铃声变成了条件刺激(CS)。
  • 经典性条件作用:当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接近同时呈现,时间间隔太久不利于建立条件作用;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难以建立条件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

消退与自发恢复

A

消退: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反应强度会逐渐降低以至消失。
自然恢复:消退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如果此时在条件刺激后紧跟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泛化与分化

A

泛化: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机体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以而避免盲目行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A
  1. 消退与自然恢复
  2. 泛化与分化
  3. 高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
  4. 恐惧性条件作用:以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进行的条件作用,如小阿尔伯特实验。(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5.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感官,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具体的(物理性的) 条件刺激称为第一信号。能够由此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 条件刺激称为第二信号,如言语、文字。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如“谈梅生津”“谈虎色变”。
第一信号系与第二信号系统🆚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
▫️前者是S-R中的S;后者是R-S中的S。
▫️区分看联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的学习率

A
  1. 准备率: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于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2. 练习率: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 (S-R)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强:反之,变得越弱。
  3. 效果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对行为的分类

A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具有主动性。

  1.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是不随意的反射性行为,又称引发行为。
  2.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的刺激相联系,机体主动地操作行为以适应环境,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又称自发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经典性条件作用vs.操作性条件反射

A
  1.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 反应(R)的过程,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
  2.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操作(R)- 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一般的原则相联系:
    ① 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刺激 (奖励),这个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② 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理论

A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基础和最重要部分。

  1. 强化: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厌恶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2. 惩罚:降低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正惩罚(I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概率。
    负惩罚(II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概率。
🔺强化还可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也称原始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等。
▫️二级强化:也称条件强化、习得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自身就能获得强化性质,如金钱。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经典性条件作用

强化原理的应用

A
  1. 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2. 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
  3. 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操作性条件作用

强化程式

A

强化程式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可以分为连续强化程式与间隔强化程式:

  1. 连续强化程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
  2. 间隔强化程式:只在有些反应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间隔强化程式根据时间和比率两个维度的固定可变组合出 4种强化程式。
    ❶定时强化:固定时段后给于强化。定时强化由于有一个时间差,强化后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期反应率上升,个体行为效率的曲线呈现出 “扇贝”的形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扇贝效应”
    ❷定比强化,固定反应次数后给子强化。
    ❸变时强化,不定时给子强化。
    ❹变此强化。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子强化。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操作性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A

逃避条件作用,指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景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出现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指在预示着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即将出现时,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两者都是负强化作用的类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操作性条件作用

行为塑造

A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塑造是指对与期望行为越来越接近行为的强化过程。它旨在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于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行为塑造技术包括:顺向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两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A

班杜拉提出的模仿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由于这一理论关注信念、期望、记忆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在社会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后来又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 交互决定观
    交互決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決定因素。
  2. 学习与表现
    班杜拉将新的学习与习得行为的表现区分开来。强调知识的获得(学习) 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表现(行为表现)是两种不同的过程。外在强化或学习者对即将出现的后果的高度相信会影响表现而不是学习。学习者是否把从观察中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依赖于许多因素,如动机、兴趣、外在刺激、觉察到的需求、生理状况、社会压力以及社会竞争等。
  3.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①参与性学习:通过实践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
    ②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的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

A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并模份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经历四个过程。

  1. 注意过程:学习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2. 保持过程: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境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一,表象和言语。个体储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3. 动作再现过程,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境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格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② 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4. 动机过程: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动。动机过程中存在了种强化:
    ❶直接强化,指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按给出的强化,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诱因。
    ❷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具有情绪唤起的功能。
    ❸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17
Q

观察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社会促进效应

A

监控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1. 对于学生的一些受到抑制的良好行为,教师需要利用去抑制效应。去抑制效应指个体看到榜样因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加理这种反应的倾向。
  2. 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需要利用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个体由于看见榜样得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
  3. 给学生提供一些提示或者社会线索,利用社会促进效应,促进学生相同的行为。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学习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引发其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
18
Q

学习的认知理论

认知-目的说

A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建立在他及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其中, 位置学习实验、奖励预期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 是其典型代表。基本观点:

  1. 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而不是盲目的。
  2.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所谓认知地图是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认知地图即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3. 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即S-O-R。
  4. 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没有强化也可能产生学习,动物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把这种在无强化条件下进行的学习称为潜伏学习。
    ▫️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境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末被证实。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 就是所谓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
助记口诀:
巴甫洛夫的🦮,桑代克的🐈,
苛勒的🦧够香蕉,华生的👶🏻怕白毛,
斯金纳的🐁压杠杆,托尔曼的🐁走迷宫,
班杜拉的🪆娃娃乐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