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 Flashcards

1
Q

社会认知

A

社会认知又称社会知觉由菲斯克和泰勒提出,是指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具体指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基本假设有两点,一是把人看成是一个认知吝啬者,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需要付出的时候绝不会轻易付出;二是认为人们通常努力形成对世界的准确印象,并且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做到。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而分类的依据则是图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图式

A

图式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图式的种类

A

(1)个人图式:人们对某个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2)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3)团体图式:人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也叫团体刻板印象。
(4)角色图式:人们对特殊角色者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研不二之选
(5)剧本: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图式的作用

A

图式对我们的所识、所思、所记都有强烈的影响,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
地处理大量信息,具体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帮助个体解释新获得的信息,从而做出有效的推论。
(2)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有知识的空白。
(3)能使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期结构化,以便在将来做好心理准备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社会认知法则——便利法则

A

便利法则是指个体会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做出判断。马库斯(Markus)认为,个体对自己做的判断与其所能回忆起来的自己过去行为的例子的容易程度有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社会认知法则——象征性法则

A

象征性法则是指人们根据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成年人和儿童的推理都受
到象征性法则的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社会认知法则——基础比例信息

A

基础比例信息是指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出判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社会认知法则——锚定与调整法则

A

锚定与调整法则是指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1.社会认知与寂寞

A

(1)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如果人们只注意生活中的消极方面,那么他就可能体验到更多的寂寞。
(2)安德森(I.R. Anderson)指出,长期寂寞的人会经常陷入贬低自己的消极作用圈,他们经常
用消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压抑,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把事物看成是自己无法控制的等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2.社会认知与焦虑

A

人们对焦虑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A

健康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和紧张的认知与心脏病的发生、免疫系统受抑制和自主
神经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

A

内隐联想测验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提出,它是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
1.基本过程

A

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
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以反应时为指标,基本过程是呈现属性词,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并
按键反应,反应时被自动地记录下来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
2.具体操作

A

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昆虫的名字、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两个联合任务,在任务1中,被
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按A键),对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
按B键)。在任务2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对昆虫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
做出反应。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

A

(1)价值观念:个体的人性观、宗教信仰不同,对他人的认知角度也就不同。
(2)原有经验:社会认知的主体在过去一定的基础上,已经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
从而使认知判断更加简洁、明了。
(3)情感状态:个人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4)认知偏见:个体的某些偏见(如光环效应)会影响认知过程的准确性,使社会认知发生偏差。
(5)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主体面对同一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关注点。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2.认知对象因素

A

(1) 显著性:注意会转向那些在知觉域中突出的方面主题而非背景,这叫作主题背景原则。
(2) 知名度:知名度越高,社会评价越积极,对认知主体的认知活动影响越大
(3) 自我表演: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7
Q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认知情境因素

A

(1)空间距离:空间距离能够影响认知主体的社会判断,例如两个相互接近低声交谈的人,会被认
为是关系较为深入。
(2)背景参考: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系统。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8
Q

※个人知觉

A

个人知觉是指根据有限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个人知觉涉及三个方面,即对他人的
印象形成:采取什么线索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9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

A

印象形成也叫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
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0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第一印象

A

第一印象是指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
最有力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个体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
(1)评价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
(2)力量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3)活动性;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21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整体印象

A

(1)平均模型
平均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
累加模型认为,个体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
加权平均模型认为,个体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
质给予较大的权重。加权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用的模型。

22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印象管理策略

A

印象管理是指人们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印
象。印象管理的策略包括:
(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保持一致的形象是给人以良好印象的前提。
(2)美化他人与自我表现
①美化他人(逢迎)
逢迎是指采用一定策略性行为(如抬高他人)来影响别人,即通过对别人自我价值感的支持,
以增加自己个人品质的吸引力,使自己看起来值得被人喜欢。
②自我表现
采用相互支持、恫吓、自我抬高、恳求等策略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期望的印象。
(3)恰当的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23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

A

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高分特质印象的
影响而普遍偏高。
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也叫扫帚星效应,主要指评价者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
往往受某一特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低。

24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正性偏差

A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25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个人知觉中的偏差——负性偏差

A

负性效应指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中,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的权重,即在其他条件
相同的情况下,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

26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个人知觉中的偏差——第一印象

A

第一印象在对他人的认知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往往是交往双方今后是否继续交往的重要根据。

27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个人知觉中的偏差——近因效应

A

近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对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感知更加强烈新信息会给我们留下
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

28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个人知觉中的偏差——社会刻板印象

A

社会刻板印象也称为类化原则,一般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生
活在同一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就把这种相似性的特点
加以归纳、概括,并固定下来,形成了刻板印象。主要形式包括民族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29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个人知觉中的偏差——信念固着偏见

A

信念固着偏见是指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了某种第一印象,以后不仅难以改变,他们还会寻找更
多的信息或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

30
Q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投射效应

A

投射效应是指知觉者容易把自己的特点和知觉推及到他人身上。

31
Q

※个人知觉
个人知觉的线索
1.情绪

A

情绪是我们知觉他人的首要线索。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

32
Q

※个人知觉
个人知觉的线索
2.非言语线索——人际距离

A

一般而言,当某人对另一个人友善、亲密时,会选择较小的距离。而人们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
友善时,也会选择较小的距离。因此,我们可以从别人选择的距离来了解他人对我们的态度。
霍尔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可分为四种:①亲昵区表现在夫妇、恋人之间;②个人区:表现在朋
友之间;③社会区:表现在熟人之间;④公众区:表现在陌生人之间或者一般公开的正式交往场合。

33
Q

※个人知觉
个人知觉的线索
2.非言语线索——身体姿势

A

身体的不同姿势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在了解彼此交流的背景和文化的前提下,只要观察他人的
身体移动姿势,就能正确地推测他人的思想和语言。

34
Q

※个人知觉
个人知觉的线索
2.非言语线索——目光接触

A

目光接触的意义依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减少或中断目光接触会被认为是不感兴趣
的表现。

35
Q

※个人知觉
个人知觉的线索
2.非言语线索——超言语线索

A

超言语线索是指语言中除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一句话有多种含义。同样一句话,会因
为重音不同、停顿不同或语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

36
Q

※归因

A

归因指人们推论他人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只有当有出乎意料的事
情或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才会进行归因。

37
Q

※海德(Heider)的归因理论

A

海德的归因理论主要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
人有两种强烈的需求:①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②控制环境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两种强烈的动机,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事件发生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内因,例如情绪、人格、能力、动机、态度等:二是外因,
例如情境、天气、任务难度等。
人们在归因时常使用两个原则:
①共变原则: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如果该原因不存在,
结果也不出现,那么就可以把结果归因于该原因。
②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那么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38
Q

※维纳(Weiner)的归因理论

A

维纳的归因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
角度看待问题。
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会产生影响,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
觉得自己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
后来,维纳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归因理论,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制性,即事件发生
的原因是在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改进后的归因模型以考试成败的归因为例:
总的来说,维纳的归因理论就是从3个维度进行归因:
①内在的因素还是外在的因素;
②经常发生的(即稳定)还是偶然发生的(即不稳定);
③可控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

39
Q

※阿伯拉姆森(Abramson)的归因风格理论

A

阿伯拉姆森提出了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并把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①抑郁型的人:消极的事件→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积极的事件→外部、不稳定、局部的因素。

②乐观型的人:消极的事件→外部、不稳定、局部的因素;积极的事件→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

40
Q

※凯利(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A

凯利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归于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三个方面。在归因的

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①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②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③独特性信息——此人是否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事物作同样的反应?

凯利还提出了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的折扣原则即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

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这一原则广泛应用于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相对正确的归因:

①一致性低、一贯性高、独特性低,原因在于行为者本身;

②一致性高、一贯性高、独特性高,原因在于客观刺激物;

③一致性低、一贯性低、独特性高,原因在于环境。

41
Q

※琼斯( Jones)和戴维斯(Davis)的对应推论理论

A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行为具有非期望性、非顺从性和自由选择性时,

就可以把事件归于该个体的人格、态度、心情等内在特质。

42
Q

※对自己态度的归因

A

一般人们认为,个体是靠自省以及不断检讨自己意识里各种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形成自

己的态度。但也有实验表明,人们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自己的行为而了解自己的态度,

并非经过对内在感受的内省。

43
Q

※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A

最少的报酬将引发对工作最大的内在兴趣,反之则会降低其内在兴趣。另外,施以外在威胁以

避免个体从事某种行为可能会增加个体对该行为的兴趣。

44
Q

※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A

沙克特(Schachter)认为,人们对自己情绪的知觉取决于人们所经历的生理上的唤起程度和人

们所使用的认知名称。为了得到这一认知名称,人们首先会检查自己的行为及环境。

45
Q

※影响归因的因素

A

1.社会视角的影响

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有明显的不同。

2.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

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3.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

是行为主体、刺激客体的原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还有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46
Q

※归因偏差

A

归因偏差是指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时,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偏差甚至错误,也就是将个

人行为及结果进行不准确归因的现象。

47
Q

※基本归因错误

A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征,

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

(1) 情境因素:当个体试图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注意力会集中在人身上,而不会意识到周围的环境。
(2) 心理理论:心理理论是指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测、理解对方的意图和心理状态的能当大脑

中一系列与心理理论过程有关的脑区被激活时,往往预测人们进行着内部归因

(3)文化背景:西方人强调人的因素,而东方人则强调环境的因素。

48
Q

※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

A

活动者一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

到的是同一个行为,但是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

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产生这种偏差的可能原因有

(1)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
(2)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

49
Q

※自我服务偏差

A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

因会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产生自我服务偏差的可能原因有:

(1) 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
(2) 回忆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比回忆别人的要容易,因此会觉得自己做的比别人多
(3) 接收信息的差异可能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因此会低估他人的作用;
(4) 某些动力因素的存在促使了自我服务偏差。

除了以上几种典型的归因偏差,还有性别导致的归因偏差和因涉及个人利益而导致的归因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