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 Flashcards

1
Q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环境论

A

华生认为,人的行为除了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只要控制环境条件,

就可以根据目标塑造出不同的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2
Q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遗传论

A

麦独孤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本能解释本能加上一些经验的作用过程,就能构成人
类的一切活动,并进一步形成个人品质与民族特性。
弗洛伊德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
动有关。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3
Q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遗传论
A

遗传一环境相互作用论认为,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4
Q

遗传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

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A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遗传因素在有机体的生理发展、情绪表达乃至许多社会行为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5
Q

遗传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A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从特质上讲,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大

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从行为上看,遗传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加大。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6
Q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A

1.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
成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共同性的与非共同性的影响,前者指在
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后者指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
发普罗明(Plomin)和丹尼尔斯(Daniels)指出,就对儿童成长的作用而言,后者的影响更大。
2.文化环境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文化不仅向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与内容,而且通过社会化
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过程。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7
Q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A

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过程中,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二者

之间相互影响。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8
Q

※侵犯行为的定义

A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图地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人类社会行为之一。
对侵犯行为的界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如果人们只是有伤害他人的意图,而没有做出实际的伤
害行为,就不能算作侵犯行为。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反社会行为,但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
(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9
Q

※侵犯行为的分类

A

(1)敌对性侵犯:是一种源自愤怒的行为,目的是将痛苦或者伤害施加给别人。
(2)工具性侵犯:是指为了获得利益而做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其中,伤害只是作为达成某种目的
的手段,而非以给他人造成痛苦。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0
Q

※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

A

(1)生理器官:前额叶和一些边缘系统与侵犯行为有关。例如前额叶对侵犯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杏
仁核和腹侧前额叶的连接与侵犯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化学成分:某些化学成分被证明会影响侵犯行为,例如复合胺对侵犯行为的产生起抑制作用。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1
Q

※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本能论

A

本能论认为人类的侵犯性行为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是攻击性力量的来源,死本能转向人体内部时,就以自我惩罚的形式
表现出来,到了极端的程度就表现为自杀,当它转向外部时,就以敌对、好战的形式表现出来。
洛伦兹强调攻击本能的自发性,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2
Q

※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学习论

A

学习理论强调,侵犯行为可通过学习获得,强化和模仿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3
Q

※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挫折—侵犯理论

A

道拉德和米勒提出了挫折一攻击性假说。挫折是指何妨碍个体获得快乐或达到预期目的的外
部条件,如果他人阻碍了我们做自己喜欢或想要做的事情他就是挫折。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追
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提高其做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挫折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但随着研究
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二者的关系受对意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的
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4
Q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A
1.温度(天气因素
研究发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会增强。但是当超过这个温
度范围,由于人们外出的意愿下降,暴力行为产生的机会较少。
2.兴奋转移
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唤起,可能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上,导致侵犯行为的发生。
3.侵犯性线索
相关研究发现,情境中与侵犯有关的线索,如刀枪等器械与死亡、邪恶等相联的颜色不仅会
引发侵犯行为,而且会使已愤怒的人的侵犯性加强。
4.去个体化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做
出平时不敢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5.饮酒
相关实验证明,过量饮酒的人易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6.社会赞许与模仿
当个体所尊重的人或组织表现出了攻击,特别是攻击行为受到认可或奖励时,将会对包括该个
体在内的许多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产生对侵犯行为的认同或对侵犯行为进行模仿。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5
Q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A

1.利用惩罚
惩罚能够减少一个人的侵犯冲动,减少侵犯行为发生的频率。但惩罚本身往往采用侵犯形式,
那么惩罚者实际上是在对他们想要压制的人示范侵犯行为,这将会引发被处罚者的模仿行为
对侵犯行为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惩罚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有在以下两
个理想条件下才会成立:一是惩罚是迅速的,它必须在犯发生之后马上发挥作用是惩罚是不
可避免的。
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侵
犯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
者是减少侵犯行为一种较好的方式。
个体还可以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立场出发、体验他人的痛苦、自我反省等方面出发,学习抑制或
控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3.替代性侵犯与宣泄
替代性侵犯是指个体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而非原有目标表现出侵犯的行为。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相似,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侵犯性冲动越强烈。所以只要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遭受挫折的人
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行动就会减弱。
4.示范非侵犯行为
通过让儿童接触到那些被激怒时,能自制、理性和以令人佩服的方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人,以降
低他们的侵犯行为。
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教人们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批评,如何在冲突时学会协调与妥协,以及如何对别
人的需求更敏感地做出反应,以有效减少暴力行为。
6.培养同情心对抗去人性化
通过在人们之间建立同情心,对抗去人性化,使侵犯行为难以实施

How well did you know this?
1
Not at all
2
3
4
5
Perfectly
16
Q

※媒体暴力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的影响的原因

A
1.去抑制
班杜拉认为,看到他人的暴力行为会降低人们在类似情境中对自己暴力行为的抑制。去抑制现
象发生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情绪变得迟钝或不敏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与痛苦
2.形成侵犯剧本
休斯曼认为,儿童在观看暴力片的时候,会发展出一套侵犯性的剧本,这个剧本
表明了侵犯事件发生的顺序,它存储于记忆之中,指导着个人的行为。
3.认知启动
武器效应等侵犯性线索会引发侵犯行为从而导致暴力行为。这些刺激对侵犯行为具有诱发作用,
由这些刺激引发暴力行为的现象叫做认知启动。
17
Q

※亲社会行为

A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
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个体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18
Q

※利他和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进化心理学

A

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物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
向。因此,利他行为是一种遗传下来的特质。进化心理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
(1)亲缘保护:基因使人们愿意关心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人
(2)群体选择:当群体间进行竞争时,相互支持的利他的群体比非利他的群体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19
Q

※利他和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进化论

A
社会进化论认为,助人与利他行为在进化中得到了提升,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社会进
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生车
(1)社会责任规范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并需要帮助的人。
(2)相互性规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要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3)社会公平规范是指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20
Q

※利他和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学习理论

A

西蒙(Simon)认为,个体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
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
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21
Q

※利他和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交换理论

A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源于我们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我们希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和付出最小化的代价。按照这一理论,个体的助人行为也是追求最大利益和最小付出的结果。

22
Q

※利他和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移情和利他主义

A

巴特森(Batson)认为人们的动机有时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个体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其他人,

即使做这些事儿会使自己付出某种代价。

23
Q

※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情境因素

A

(1)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一个是独立自我的观点,另一个是相互依赖、
群体取向的观点。有相互依赖观念的个体更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在所有文化中,个体都更可
能帮助他们认为是团体内成员的人,而较少帮助被认为是团体外成员的人。
(2)他人的存在
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
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
(3)环境因素
①天气条件:研究发现,在阳光明媚、气温适中的天气条件下,人们较为愿意去帮助他人。
②社区大小:小城镇的个体帮助陌生人的比例显著地高于大城市的个体
③噪音:在噪音条件下,人们帮助困境中陌生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巨大的噪音使人们忽略环境中
的其他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4)时间压力因素
研究发现,个体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别人,如果个体当前情境不是太紧急,个体就更容易做出
利他行为。

24
Q

※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

A

旁观者效应的产生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①责任扩散:周围的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体的助人行为。
②情境的不明确性: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
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
③评价恐惧: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25
Q

※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助人者的特点

A
1)助人者的人格
具有高社会赞许性需求、高道德感等人格特质的个体,在一些情境下会表现出更大的助人与利
他倾向。
(2)助人者的心情
心情好的个体更乐于帮助他人,即正性情绪增加人们助人的意愿。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
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个人困扰是指个体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应,同情性关怀指同情心以及对他人关心等
情绪。个体通过帮助他人以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或同情感。
(5)宗教信仰
研究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从事志愿者工作时花的时间更多。
(6)性别的影响
男性倾向于救助陌生人,而女性更倾向于对她们的朋友提供社会支持以及从事帮助他人的志愿
者工作。
26
Q

※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求助者的特点

A

(1)是否受他人喜爱
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而人们对他人的喜欢与否会受到像外貌与相似性因素的影响。
(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如果一个人是由于某些不可控因素而寻求帮助,人们更愿意帮助他;但如果是由于可控因素或
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任务,人们便不会去帮助他。
(3)性别的影响
当潜在助人者为男性,女性求助者容易被帮助;当潜在助人者为女性,男女都容易被帮助。

27
Q

※如何提高助人行为

A
  1. 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1) 树立榜样。研究表明,个体看到或读到他人的帮助故事时,会增加自己助人行为的可能性。
    (2) 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研究表明帮助行为能促进进步的帮助行为
    (3) 促进内在动机。警惕“过度辩护效应”,对他人的良好行为给予恰到好处的反馈,增加其助人行为的内在动机。

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通过普及旁观者效应的知识,以抑制旁观者效应的发生。

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产生移情时,他们更乐于助人而不顾及自己为了帮助他人所付出的代价

28
Q

※过度辩护效应

A

过度辩护效应指的是当对一种行为给予超过适度的反馈时,个体可能会将行为归因于奖

励这一外部反馈而非内部动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