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Flashcards
人际关系概述——(高频考点)
人际关系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上。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特曼和特勒提出了人际关系的四个阶段。(补充)
1.定向交往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快择和初步沟通等多个方面的
心理活动。
人
2.情感探索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
般交往模式上。
心理学考研不二之选
3情感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双方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的人际关系安全
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沟通内容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很多方面。
4稳定交往阶段:人们的相容性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更为广泛和深刻。人们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
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和喜欢。(
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原因
1、天生具有的亲和动机
阿特金森等人认为,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
一是亲和需求,指个体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
二是亲密需求: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这两种动机合称为人类的亲和动机,即个体和他人在一起,并不断发展亲密关系的动机。
2、克服寂寞
人们常为了克服寂寞而与他人交往。
寂寞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寂寞可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情绪性寂寞是指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社会性寂寞则是指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人际吸引——(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强化原则
人们喜欢能给予自己酬赏的人,讨厌给自己惩罚的人人们喜欢对自己做正性评价的人,而反对给自己做消极评价的人。
2.社会交换
人们是否喜欢某个人取决于和某个人交往时对成本及收益的评价,如果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就会继续交往下去,并且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较高;反之,交往就有可能中断,对交往的评价也低。
3.联结原则
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体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历联结在一起的人。
人际吸引——(三)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高频考点)
1个人特质
(1) 个人的温暖:温暖是影响我们形成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质。当人们对其他人持积极态度时便表现出温暖,而温暖的人比较受欢迎。
(2) 能力:表现优异、聪明的人更受欢迎,但当优异者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时,比他毫无失误时更受欢迎。
(3) 外表吸引力: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爱。
2. 相似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和背景以及人格上与自己相似的人。
3.互补性
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尤其是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
4熟悉性
彼此越了解,越容易引发喜欢。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现象就是曝光效应,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面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但曝光效应必须一开始对他人的态度是喜欢或至少是中性时,见得越多才越喜欢,如果一开始就讨厌对方见得越多反而越讨厌自己
5接近性
物理距离越近,越可能成为朋友,引起喜欢
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
亲密关系是指两个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的关系。
1.亲密关系的特点
(1) 两人有长时间频繁的互动;
(2) 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活动及兴趣;
(3) 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2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人类最初的亲密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它是婴儿和父母之间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结。
(1)依恋类型
安斯沃斯(M. Ainsworth)把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父母对孩子的欢乐、悲伤以及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很敏感,这种情感促使他们关爱孩子,从而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互相喜爱、重视,孩子不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②逃避型依恋:父母经常远离孩子,逃避逃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学会了逃避与父母接触,抑制自己的依恋需要。
③焦虑/矛盾型依恋:父母对孩子的情感经常不一致,有时候很关心,有时候却不感兴趣。由于这种不一致的爱,使得焦虑/矛盾型的孩子在自己的情感没有得到回报时显得暴躁和焦虑
在生活的早期,这些不同的依恋形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可能决定着孩子的生活风格和以后的人际取向。
(2)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①安全型依恋方式的个体很容易接近,期望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且亲密关系的持续时间长。
②选避型的个体不易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他们不信任他人,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保持距离。
③焦虑/矛盾依恋方式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感到不满,他们容易建立亲密关系,持续时间短暂
亲密关系——(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自我展露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1增进人际亲密关系
阿特曼( tman)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渗透理论的说法,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水平有关,随着话题由浅入深,人们的关系也由一般向亲密转化。而渗透式的自我展露使人们避免了由于揭露太快或太慢而引起的消极反应。
社会渗透理论还指出,与他人刚认识时,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即自己的展露水平与他人的展露水平相对应,他人展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展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2疏远人际亲密关系
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控制自我展露的深度和广度从这种关系中退出;也可以通过减少讨论的话题,增加自我展露的深度等来达到退出的目的。
亲密关系——(三)亲密关系的维持
1平等
平等是亲密关系维持的重要条件之按照公平理论在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的付出
应该与其收益成正比。一旦在关系中出现明显的不平等,这段关系就容易出现问题。
2归因
布拉德伯里(Bradbury)等人发现,做强化对方式的归因(把对方良好的行为归结为对方的内
在原因,而把对方不好的行为归结到情境中去)是人们对亲密关系感到满意;相反,做抑郁式归因
(把对方良好的行为看成是幸运,把其不好的行为归于人格特质)会使人们对亲密关系感到不满。
- 沟通
- 嫉妒
沟通越多,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绪,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关系更为持久。
嫉妒是指当与个体自我概念有关的重要关系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威胁时,个体产生的一种消极
的情绪反应。在亲密关系中,嫉妒一方面是浪漫爱情健康的标志,反映了个体对这种关系的依赖性。也常常引发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使关系受到损害。
亲密关系——(四)亲密关系的终结
1.对待不满的策略
当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失去其价值的时候,人们往往采用四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1) 真诚:表现为被动地弥补出现的裂痕,采用这种策略的人由于害怕对方的拒绝行为,所以很少说话,往往是耐心等待、祈求,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转意。
(2) 忽视:故意忽略对方,与对方在一起时,经常在与探讨问题无关的话题上挑剔对方的缺点。
(3) 退出:当人们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人们常常用这种方式。它是一种主动的、破环性的策略。
(4) 表达:双方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并尽力维持亲密关系,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方式。
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
亲密关系的破裂往往会给双方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为了应对这种伤害,男性和女性经常用自我安慰的话语来平息自己的伤痛。
3利用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当人们失去亲密关系的时候,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往往会成为应付紧张的缓冲器。
爱情(特色考点)
斯腾伯格(Sternberg)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3种成分构成。激情指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指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承诺指心里或口头的预期这3种成分的组合构成了7种爱情形式。
- 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 迷恋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3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4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 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 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 完美式爱情: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